校车问题

2024-06-25

校车问题(精选12篇)

校车问题 篇1

甘肃校车事故惹人深思, 19条无辜幼小生命命丧黄泉。随车同行的幼儿园老师也失去了20余岁的青春生命, 在19名丧生孩童中也有这名老师自己的孩子。

我们要责备校车质量不过关么?我们要责备司机违章超载越速驾驶么?还是要责备当地交警监管不力?

来自国家有关部门数据显示, 全国校车不合格率将近当学校都用上合格校车后, 如何保障校车的路权?这同样需要监管的力量, 需要一种社会习惯的养成。这对于我国日渐拥堵的城市交通来说, 确也是不小挑战。

据称, 在德国已有部分城市鼓励学生乘坐公共交通。按这些城市的理解, 只有整个公共交通的安全, 才可以保证学生的安全;而单单是校车的安全并不足以保证学生安全。

校车问题, 任重道远。

校车问题 篇2

显然,我们只依靠一部技术标准和几部地方法规,是不行的。让没有校车的孩子坐上校车,让校车成为公路上最安全的车辆,亟须立法保障。

首先,立法应该明确校车投入的责任主体。倘若,政府在购买校车、维持校车运营方面负有主要责任的话,那么,各级政府的责任需要有清晰的界定,而且,也要成为具有约束力的硬性规定。而对于社会力量介入校车运营,也应明确门槛和责任。

其次,校车一旦上路,那么,校车的道路交通“特权”,也需要通过立法来确保。很多国家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其他车辆不准超越校车,而且有非常严历的惩罚措施。

再次,由于校车属于特殊车辆,校车驾驶员的资格审核,当然也要有严格的规定。校车肯定不能随便什么人都能开。而在不久前的一次校车事故中,居然发现驾驶员有10年的吸毒史。

另外,校车是不是应该向所有的孩子、所有的学校一视同仁,也需要立法明确。现在最需要校车的是农村偏远地区的孩子,校车问题最突出的也是农村学校以及公立教育之外的学校和幼儿园。甘肃正宁校车事故、湖南衡南校车坠河事故,都集中暴露了这些问题。校车立法最应该打破这些户籍、地域、公私之别。(《新京报》)

反思·建议

1.加大教育财政投入,平衡教育资源。校车问题,归根到底,还是教育的问题。增加政府对教育的财政投入,是治本之策。首先,加大对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学前教育投入,增加公办校数量,改善教育资源缺乏状况,使孩子们真正实现就近入学。其次,国家和地方在投入教育经费时,应更多地考虑各个地区的财政收入水平和学校的实际需要,尽可能平衡各地教育设施饥饱不均的状况,使教育经费使用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2.借鉴先进经验,发展“校车工程”。事故发生后,各地彻查校车,有些地方甚至取缔了不合格校车,给学生上学带来诸多不便。这也是公众迫切要求普及“校车工程”的原因所在。这方面既有国外经验可借鉴,又有浙江德清模式可参考。但“校车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经费来源、校车生产标准、运营模式、安全制度等各个方面,应结合地方实际,统一规划,统筹管理。

3.完善校车立法,明确管理责任。目前,我国校车管理工作涉及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监督、教育等多个部门,但每个部门各自承担哪些监管责任,尚无明确的法律依据,由此导致了“无人负责、无人管理”的局面。因而,应加强这方面的建设,完善管理立法,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形成由教育部门牵头,公安部门、交通运输部门通力合作的运行机制。

校车运营法律问题分析 篇3

解决校车问题,不仅要投入巨额资金配备校车,而且要解决校车的运营与法律风险问题。校车配备是一次性的,虽然耗资巨大,但数额终究有限;校车运营则是长期的、持续的,运营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成本,存在诸多风险,这给校车问题的解决带来很大变数。因而,要真正解决校车问题,关键还是要解决校车运营问题。

一、校车运营问题的重要性

校车运营主要涉及校车运营模式的选择和运营费用的承担。确定校车运营模式是建立校车管理制度和促进校车良性发展的前提。

(一)校车运营问题是解决校车问题的关键

校车事故发生后,校车数量的不足和校车质量的低劣最容易引起大家的关注,因而配备符合质量要求的校车成为地方政府解决校车问题的首选。众所周知,校车一定程度上属于奢侈品,买得起不一定用得起。校车配备需要巨额资金投入,校车运营费用更是高得吓人。校车的运营费用主要由车辆维修保养费用、燃料费用、保险费用、驾驶人员及管理人员工资等组成。据测算,一辆25万元的校车,每年维修保养费用至少需要5万至8万元,燃料费用等为8万至10万元,驾驶人员工资等需要3万至5万元,一辆校车每年至少需要16万元的运营资金。如此巨额的费用,年复一年,不管是学校,还是地方财政,都难以承受。因此,解决校车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校车的配备,而在于校车的运营。

(二)校车运营问题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校车制度的成败

频发的校车事故,使校车问题成为众矢之的。尽快购买配置校车似乎是地方政府应对舆情压力的快捷方式和常见反应,但如果运营制度不健全,最终只能是“步履艰难,难以为继”,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校车运营涉及学校、地方政府、学生及家长、校车服务公司多方利益关系,如何合理地降低运营费用,既保障学生上下学的安全,又使运营成本降到最低、保障校车服务公司的合理利润,就成为校车运营问题的关键。运营得好,校车的确能起到为学生保驾护航的作用;运营得不好,则学校校车很可能成为真的“不动产”,造成校车资源的浪费。对后者,校车服务公司很可能会降低服务标准,甚至退出校车服务行业。不管何种运营的失败,损失最大的都是学生。

(三)校车运营模式决定着学校义务的轻重

学校关心校车运营费用的承担,但更关心校车运营中学校义务的轻重。校车运营模式决定着校车费用的承担,更为重要的是,校车运营模式还决定着学校义务的轻重,并进而决定学校的法律责任,影响学校对待校车的态度。校车运营模式有自营模式与他营模式,他营模式包括政府专营模式和合同模式。运营模式不同,学校承担的义务也就不同。自营模式中,学校义务最重,不但要配备司机、随车照管人员,而且要承担运营费用。政府专营模式中,学校只承担辅助性的义务,如对学生的安全教育等。合同模式中,学校与校车服务提供者的权利义务用合同来规制。

二、我国校车运营制度存在的问题

校车运营如此重要,但是由于我国校车制度启动较晚,相关法律规定与各地实践都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法律规定不清晰

鉴于我国校车运营尚处于探索期,《校车条例》对校车的运营做了模糊规定。这虽然为各地继续探索合理的校车运营模式提供了灵活的空间,但是也造成法律规定的不清晰。

《校车条例》第九条规定:学校可以配备校车。依法设立的道路旅客运输经营企业、城市公共交通企业,以及根据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规定设立的校车运营单位,可以提供校车服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可以制定管理办法,组织依法取得道路旅客运输经营许可的个体经营者提供校车服务。该条第一款前半部分规定的是校车学校自营模式,后半部分规定的是校车服务提供者的他营模式。这些规定看似清晰,但并没有规定政府与学校、校车服务提供者的关系,也没有规定政府应当承担的义务。第二款的规定更是具有歧义,政府负“组织”责任,那么谁是运营者?在他营模式中,学校要与校车服务提供者签订安全管理责任书(第十一条)。这种责任书的性质是什么?学生及家长能否依据责任书追究学校的责任?《校车条例》均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二)重校车配备、轻运营管理

运营资金问题是校车运营管理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校车条例》第三条规定了校车运营费用的承担:支持校车服务所需的财政资金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担,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支持校车服务的税收优惠办法,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税收管理权限制定。但时至今日,并未见具体办法的出台。这就意味着已经配备校车的学校和为学生提供校车服务者无法享受政策上的优惠、获得费用上的支持。《校车条例》重校车配备、轻运营管理的倾向由此可见一斑。实践中,重校车配备、轻运营管理的现象更为严重。对很多地方政府来说,购置校车,或是为了形象工程,或是为了应付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或是为了对上级、对老百姓有个“交代”,因此斥巨资配备校车后,对后续的运营并不关心。从学者总结的各地的运营模式看,大多采取公交运营模式,对学生进行补贴。公交运营存在运营企业的利润问题,如何保障运营公司的合理利润,除了个别城市有规定(多为10%),多数地区并未具体规定,这就存在将校车运营社会化的嫌疑。学校自营校车也存在运营成本问题,地方政府对运营费用的承担也鲜有规定。

(三)校车制度定位不准确

立法之所以模糊规定校车的运营问题,各地实践之所以重校车配备、轻运营管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其不能准确把握校车服务的准公共产品性质。义务教育属于典型的公共产品,但是与之相伴随的校车服务只能算是准公共产品。校车的服务对象是不特定的群体,而且乘坐校车的收费极为低廉(特殊群体还要免费),因而其属于公共产品。同时,校车服务对象并不是全体学生,而是有校车服务需求的学生。目前的校车服务还不可能完全免费,校车费用的免除是在义务教育免费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中逐步凸显和实现的,因而校车服务只能算是准公共产品。非义务教育的校车,大体上也属于准公共产品。作为公共产品,政府应当承担主要责任和基本费用;作为准公共产品,社会各界应当合理分担校车运营费用。另外,作为准公共产品,能否走市场化道路,通过商业运作加以解决,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国外校车运营制度的借鉴

西方发达国家的校车制度已经有较为成熟的经验,因此我国学者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校车运营模式进行了介绍性研究,大致将校车运营模式归纳为下述四种类型。委托经营型:由政府、学校或家长提供全部或者部分的校车运营经费并进行监督,具体运行管理则委托给专业公司或非政府组织负责,这是目前国外最为普遍的校车运营管理模式。学校运营型:由学校自己购买车辆并聘用司机提供校车服务。地方政府运营型:地方政府购买车辆并聘用司机或者直接让工作人员担任司机提供校车服务。时段包车型:政府部门或者学校仅在特定的时间段向有关公司包租车辆作为校车使用,主要适用于校车需求不是很大的情况。

考察国外校车运营情况,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其一,很少单纯采用一种模式,往往是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模式组合。其二,对于公立学校的校车服务,一般按照准公共产品进行处理;对于私立学校,一般采取校车自营模式。其三,偏僻农村地区,一般采取政府运营模式。其四,政府补贴有补给校车服务公司的(供给方导向模式),也有补贴给学生的(需求方导向模式)。其五,委托经营型是最常用的模式,但是作为商业经营者,校车服务公司存在与其他公共运输企业的竞争问题。

四、构建我国校车运营的模式

首先,政府应当承担校车运营的主要责任和基本费用。基于校车服务的准公共产品性质,政府应当承担主要责任。基于我国当前的居民收入和城市化水平、教育资源配置和交通基础设施等条件,我国的校车运营也不适合采用欧美流行的市场化运营方式。政府在校车服务方面承担主要责任,可以采取多种模式,如成立专门提供校车服务的运输公司,或者在原来提供公共服务的公交运输公司的基础上增加校车延伸服务。最根本的,政府承担主要责任,必须保证政府的财政投入足额到位,对运输公司的补贴足额到位、保证校车服务公司的正常运转和合理利润,或者对学校的财政投入足额到位、解除校车自营的窘境。

其次,基于校车服务之准公共产品性质,社会各界特别是学生家长应合理分担费用。我国区域发展差距较大,即使是经济发达地区,政府也难以完全承担校车运营费用,更不要说经济欠发达地区缺乏足够的财力支撑,实行完全的政府包揽方式根本不可行。《校车条例》第三条明确规定了多渠道筹措校车经费机制,校车运营的成本应当由社会各界分担。

基于上述考虑,我国的校车运营模式的选择和运营费用的承担,需要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既要考虑当地政府的财政收入状况,又要针对不同性质的学校区别对待。首先,不同性质的学校区别对待。对于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其校车运营问题需要自行解决。对于公办学校、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政府应负责解决校车运营问题。其次,城市和农村区别对待。城市公共交通较为发达,适合采用公共交通运输公司延伸服务的方式解决校车运营问题,可以是公共交通运输企业根据学校需求自行购置车辆为学校提供服务,也可以是政府购置校车交付公共运输公司为学校提供校车服务。在农村地区,政府专营模式(包括校车公交)是比较理想的模式。在运营费用的承担方面,对于公办学校及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的校车运营,政府应当承担主要的运营支出。另外,对于提供校车服务的社会组织,政府应当给予税收、燃油等方面的补贴。

五、提醒与建议

校车运营模式不仅决定着校车费用的承担,而且决定着学校承担义务的轻重。各地具体情况不同,应该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校车运营模式。我国目前的校车运营必须从校车服务的准公共产品性质出发,可以适度市场化,但不适合完全市场化。城市地区适合采用校车公交的方式,农村地区适合采用政府专营的方式。在费用承担方面,政府应承担主要费用,社会各界特别是学生家长,也应适当分担校车运营成本。

校车问题的经济学视角对策 篇4

一、从非纯公共产品角度的对策

自从现代“公共物品”一词由林达尔提出之后, 公共物品这一概念就一直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经过不断的理论丰富, 公共产品理论现已成为公共经济的核心理论。相对于私人物品来说, 一般认为公共物品有以下特性: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受益的非排他性。

一般情况下, 纯公共产品只能由政府提供。由于校车不完全满足非他性和其具有的竞争性, 作为非纯公共物品, 理论上来说其在供给方式上可以选择多种方式, 可以由政府提供, 也可以由市场提供, 还可以由社会, 即第三部门来提供, 更加可以这三者混合提供。

1、校车非政府力量提供的可行性分析

首先, 校车的排他性决定了非政府力量, 即市场和社会能够提供这种物品, 消费者愿意为受益的排他性的产品支付费用;其次, 由于存在竞争性, 每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生产陈本不为零, 这就意味着这种成本按边际成本定价, 私人部门和第三部门就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利润, 所以它们愿意提供这种产品。结合这两个特点, 非政府力量, 即市场和第三部门可以提供公共产品的。

2、按照公共经济运行的主体来看, 校车可以有五种供给模式, 分别是政府供给模式, 市场供给模式, 第三部门供给模式, PPP模式

政府供给模式, 是校车完全由政府来提供。但是考虑到我国经济的实际情况, 要求全国有中央政府来统一提供是不现实的。更实际的做法是用到地方公共产品理论,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 各地的人口、经济水平和收入水平参差不齐, 应该针对各地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校车政策和供应策略。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 可以完全由地方政府财政出资提供校车, 在中部地区, 可由中央、地区和地方部分出资, 缓解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而且在西部等欠发达地区, 可由中央政府完全出资, 地方政府负责协调和管理;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 我国虽然很早就出了相关的校车标准, 但是由于这种校车造价昂贵, 实际操作起来的难度太大, 目前来说, 在欠发达地区, 在符合一般交通工具的安全标准的情况下, 首先满足的应该是校车的基本运输功能, 而不用刻意追求超高标准的校车, 这样财政不但才能承受, 反而导致更多的学生无校车可坐, 造成资源浪费;另外, 如果政府财力不够, 可以想办法吸收社会资金。比如有学者就提议要像体育彩票和福利彩票一样兴办教育彩票, 这也是一个不错的观点。

市场供给模式, 由于校车是非纯公共产品, 市场是逐利的, 只要有利润在, 市场资本定然会介入。政府可以放宽市场资本的进入政策, 让市场更多的为教育服务, 不但实现了经济效益, 也实现了社会效益, 达到一种双赢。政府需要做的就是把握标准, 加强监管和规制。堵不如疏, 既然市场实际上已经在悄悄参加校车供应, 还不如让市场充分取代政府的角色, 满足校车市场的需要, 政府要只需要做好自己的监管者角色。

第三部门供给模式。近年来, 我国的第三部门发展迅速, 不断成熟。一方面是由于政府改革的需要, 另外方面是由于市场失灵和政府失败并存赋予了第三部门新的社会价值, 第三部门从传统的慈善、公益领域转向现代公共领域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现在的第三部门完全有能力有资本也有意愿从事教育领域, 来实现更多的社会价值。而且有些时候它们表现得比政府更加出色、更有效率。与市场相比, 它们具有更多的社会责任心, 作为非盈利部门, 它们相对不受利益驱动, 即便是非营利部门参与营利事业, 它们也比市场能够更多的承担社会责任。

PPP模式,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公私合伙或合营, 又称公私协力。该词最早由英国政府于1982年提出, 是指政府与私营商签订长期协议, 授权私营商代替政府建设、运营或管理公共基础设施并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PPP可以分为外包、特许经营和私有化三大类。这样通过公司合伙或者合营, 充分运用市场的运作优势和资金优势, 市场能够得利, 政府和社会又能够得益。在分清楚产权和保障私人产权的情况下, 市场是乐意参与的。

此外还有政府、市场、第三部门都参加的混合模式, 三方分工不同, 可将生产留给市场和第三部门, 供应留给政府。当然也可以由政府来生产, 其他两方来运作。总之就是要充分运用三方的优势, 达到优势互补。

二、从外部性角度的对策——外部效应的内在化

外部性的概念是由马歇尔和庇古在20世纪初提出的, 是指一个经济主体 (生产者或消费者) 在自己的活动中对旁观者的福利产生了一种有利影响或不利影响, 这种有利影响带来的利益 (或者说收益) 或不利影响带来的损失 (或者说成本) , 都不是生产者或消费者本人所获得或承担的, 是一种经济力量对另一种经济力量“非市场性”的附带影响。外部性的存在造成社会脱离最有效的成产状态, 使市场经济体制不能很好的实现其优化资源配置的基本功能。

经济学家一般用外部效应的内在化来解释政府对外部效应的矫正措施。他们认为造成带有外部效应的物品或者服务的市场供给不是过多就是不足的原因在于私人边际效益或成本同社会边际效益或成本的非一致性, 那么政府的矫正措施应当着眼于对私人边际效益或成本的调整。当某种物品或服务的私人边际效益或者成本被调整到足以使得个人或厂商的决策考虑其所产生的外部效应, 即考虑实际的社会边际效益或成本时, 就实现了外部效应的内在化。

对于校车这一正外部效应的产品, 主要依靠的是矫正性的财政补贴。矫正性财政补贴的作用有:将外部边际效益加计到私人边际效益之上, 以此增加对带有正的外部性效应的产品或者服务的需求, 并降低消费者为其支付的净价格, 进而将其产量调整至社会边际效益同社会边际成本相等的最佳水平;增加带有正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的消费者所获得的效益, 从而鼓励这类物品或者服务的消费。

三、总结

由于校车是非纯公共物品和正外部性的公共物品, 仅仅从技术上或者法规上规定校车的行驶标准和质量标准在当今中国是不合时宜而且不可行的, 或者说治标不治本。我们提供校车的时候需要考虑公共物品属性和外部性, 这才是解决校车问题的根本办法。把校车的这两方面的属性同我国目前的经济情况结合起来考虑, 才是我们政府如何解决校车问题的最有效的切入点。

摘要:面对日益严重的校车问题这个顽疾, 从公共物品理论和外部性理论两个角度入手, 通过探讨校车的非纯公共物品属性和外部性属性, 给出解决校车问题的一些对策和想法。

关键词:校车,公共产品,外部性,经济学

参考文献

[1]高培勇.公共部门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2]薛桂芝.义务教育私人提供的理论依据分析[J].现代企业教育, 2010 (20) .

[3]王宁, 吴洁.教育彩票:一种准公共物品的筹资方式[J].华东经济管理, 2005 (01) .

[4]郑满宁.校车安全仍不乐观, 政府企业需齐发力[J].商用汽车新闻, 2010 (05) .

关于校车安全问题的建议 篇5

中小学生交通安全问题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之一。维护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要求,是一项得民心、顺民意的民心工程。

一、现状:

目前,我市中小学生上下学的交通方式主要有:步行、骑自行车或电动车、家长用私家车或非机动车接送、乘公交车等接送。目前学生接送车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学校自备校车;二是当地政府、学校租用的公交车;三是租用包车或旅游车;四是租用无资质的私人中巴车、微型面包车(也就是我们说的“黑校车”)。

二、分析现状:

存在诸多问题和隐患:学生步行或骑非机动车上下学存在途中的安全问题;私家车接送进一步加剧了校门前停车难和交通拥堵情况;乘公交车时间无法得到保证,很多孩子只好很早就走出家门等车以保证及时到校,对孩子的身体健康不利,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如有时候会站立式乘车等。目前采用校车的学校,一是数量不多;二是目前自备或租用的校车特别是民工子弟学校大都不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而且存在诸多问题:如超载、车辆技术状况差、专

业管理水平低下、安全不能保证、没有营运资质、甚至没有相关的保险,三、建议:

为了缓解城市交通,保障学生的安全,开通校车已经成为解决民生、排除家长后患之忧的主要问题。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像解决安居房工程那样,认真研究解决和进一步加强校车的管理。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落实政府责任是解决校车问题的核心

对于发展校车,政府责任不可缺位。校车的运营需要多方面的资源,比如通过立法保证校车的路权,还需要制定一系列标准等,这些资源只有政府能够提供。加之,校车运营的利润较低,责任重大,更多的是公益服务性质,对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吸引力不大。所以,政府应该在校车问题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制定相关法规,监管日常运营,并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

对于校车的发展,政府应该承担主导责任,积极推动校车工程的实施,为普及校车提供资源,并对日常运营实施严格监管。政府还应推动相关立法,一方面让校车在行驶中享有一定“特权”,尽可能保证学生的安全,另一方面为监管校车运营提供依据。

我国没有专门的校车法,在义务教育法中也没有关于校车的规定,造成监管中无法可依。另外,一些统筹的工作也

需要政府各部门互相协调来做,比如设计校车的行驶路线等,这些更加说明政府在校车安全问题上的重要性。

2、拓展工作思路是解决校车问题的关键

关于校车的运营,目前有政府主导、企业主导、政企合作等多种模式,对于具体的运营,有些地方尝试成立专门的校车公司,或者通过招投标形式把校车运营委托给客运公司;办校车不能是单纯的“慈善工程”,在校车的运营中,政府应该以适当补贴弥补其利润的不足。激发企业办校车、办好校车的积极性,只有从根本上努力,校车的缺乏,校车服务等相关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当然,政府不一定要把购买、运营等具体事务一揽子包办,可以鼓励企业、学校来办校车。但是政府也不能完全不管,要切实做好立法、监管、统筹等工作

3、各项配套措施跟上是解决校车问题的重点 当前校车安全该由哪个部门管,实践中,教育、公安、交通等各部门都沾边,可是责任没有明确界定,“都能管”可能就变成“都不管”。

很多学校不愿意办校车,主要是怕出了问题负不起责任。有的地方出了校车事故,就仅仅处分校长和教育部门的负责人,这是没有道理的。校车不是教育部门一个部门可以管的事情。校车是政府应该配套的义务教育基础资源,教育部门在其中只能起到一个配合的作用。这个问题需要由政府

牵头,由发改委、交通、教育等部门互相配合,共同解决。因此,政府应该尽快把相关立法提上日程,通过立法来明确各方面权责。有了法律依据,校车的安全监管才能在实践中有法可依,公安部门、交通部门、教育部门的职责才能明晰,这样监管才能落到实处。比如说,公安部门要负起车辆和司机资质认证的责任,交通部门要负起交通运行监督的责任,教育部门要配合,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对校车安全进行监督。只有形成合力,才能安全发展。

教育部:校车管理仍存在六大问题 篇6

一是校车安全管理协调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目前主要工作仍集中在教育部门,尚未形成有效、有力的工作机制,各成员单位发挥职能作用并形成合力仍需进一步加强。

二是《条例》规定的各项制度有待进一步落实,部分县区仍在按照此前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审批校车使用许可和校车驾驶人资格,部分地区存在新校车上牌难等问题。

三是对《条例》的理解还存在误区。有的至今没有明确非专用车辆接送小学生、幼儿的过渡期限;有的不知道幼儿专用校车也要取得校车使用许可等。

四是对《条例》的学习宣传培训有待深入,部分随车照管人员对《条例》的规定还不熟悉。

五是未取得使用许可的非法校车在一些地区依然大量存在,学生乘坐无证运营车、拼装车、超载车现象仍然时有发生,部分用于接送学生上下学的公交车辆在上下学时段也存在严重超载现象。一些地方未经批准的幼儿园也开行着非法校车。

六是校车安全管理的一些细节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部分学校有关制度还没有与《条例》接轨。

校车问题 篇7

1837年, 世界上最早的校车出现在欧洲, 当时的校车是用马匹拉动的, 位于英国伦敦北部的一所教会学校使用一种专门设计的红色校车接送学生上小学, 主要是为了确保学生上小学途中的安全, 该校车可乘坐25名学生。20世纪中后期, 我国学生主要的上学方式有:步行、骑自行车和乘公交车。但是, 随着我国教育资源不断调整, 运送学生上下学的服务需求逐渐凸显。在这样的需求下, 部分学校和市场主体主动供应校车服务, 为很多学生和家长提供了便利。近几年来, 我国校车安全事故频发, 校车安全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本文通过对校车安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力求为解决校车安全问题提供一定的借鉴。

2 我国校车安全现状

据媒体公开报道, 统计发现, 2004年至2014年10月, 全国至少发生校车事故101起, 73%校车事故有致死情况, 死亡人数达到260人, 其中93%是学生, 学龄前幼儿占多数, 造成3人以上死亡校车事故占23%。

对近年来校车事故案例调查和研究发现:

(1) 2004年以来, 校车事故发生范围广, 涉及24个省份, 其中广东、江苏、湖北、河南、四川、陕西是事故高发地区, 特别是广东省发生校车事故最多。

(2) 近80%的校车事故发生在幼儿园及小学生教育阶段。

(3) 校车事故主要发生的上下学时间。

(4) 校车与其他车辆发生相撞, 行驶过程中失控、翻车, 司机疏忽校车内儿童闷毙是导致校车事故发生的三大主要原因[1]。

针对校车安全的研究, 一些学者已做了广泛的研究与探索, 如郑晓飞从政府治理的角度研究校车安全管理问题[2]。全国人大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周洪宇教授提出校车应享有部分特权。北京师范大学的袁桂林教授建议校车系统建设采取政府和市场相结合模式。

3 我国校车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

3.1 直接原因分析

校车事故死伤数量惊人, 后果惨痛, 分析导致校车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的目的如下: (1) 对死伤者及家庭的安慰; (2) 事故责任认定及相关责任人追责; (3) 警示教育, 避免类似事故发生。本文从交通参与者、校车、道路环境三大要素入手, 分析导致校车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3.1.1 人的不安全行为

主要是指校车运行过程中的交通参与者, 校车驾驶员、随车教师、机动车驾驶员、非机动车驾驶员及行人。导致校车事故发生的不安全行为主要有校车驾驶员超速、抢道、疲劳驾驶;随车教师提前离车, 看护不严;其他交通参与人遇校车不避让等。

3.1.2 车的不安全状态

主要指校车技术状况、维护保养水平、主动安全装置和被动安全装置的配置情况。导致校车事故发生的不安全状态有校车转向性能差、校正制动性能不佳、校车维护保养水平低和安全装配配置不全。

3.1.3 路的不安全环境

主要指校车停靠点、道路情况、天气情况。导致校车事故发生的不安全环境有校车停靠点位置不当、道路涉危路段无警示防护、天气情况恶劣等。

3.2 间接原因分析

根据海因里希法则, 任何1件重大校车安全事故的背后必有29件轻度的事故, 还有300件潜在的安全隐患。因此, 要从根本解决校车安全问题, 需要寻找导致校车事故发生的深层次原因。

(1) 中小学教育资源调整, 部门地区大量撤并中小学, 导致部分适龄儿童上学路途远, 无法就近入学, 催生了校车, 带来校车安全隐患。

(2) 校车运行成本高, 财政投入不足。据专家测算, 在全国范围内的学前和义务教育阶段购买校车, 政府需要投入3000亿的预算, 且一年的运行、维护费用为1500亿。2012年2月, 陕西铜川以2000万元采购55辆校车。部分无财政能力购买校车的地区, 一些学校为降低采购成本汽车技术状况差的校车, 个别学校为增加学生载客量违规改装校车。

(3) 重视程度不高。国家针对校车的设计、制造、运营的相关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制定相对滞后。社会对校车运行重视程度不够, 部分校车事故发生直接原因是由于非机动车驾驶员和行人遇到校车不避让。

4 预防校车安全事故的对策

4.1 组织管理方案

严格完善的校车安全管理措施, 将有力避免和减少校车事故的发生。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调查和研究发现, 适用于预防校车安全事故的组织管理方案如下:

(1) 优化学校布局, 使学前和中小学学生就近入学。如利用LOGWARE专业选址软件, 选址最佳学校位置, 以满足尽可能多的学生就近步行上学。

(2) 优化校车行驶路线, 减少发生事故风险。如利用蚁群算法合理规划校车运行路线, 节约运行距离。

(3) 建立校车采购评价指标体系, 采购安全、经济、舒适的校车。

(4)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鼓励公交进校园。

(5) 出台财政资助政策, 鼓励有资质运营企业承接校车服务。

(6) 加强交通管理, 赋予校车一定通行特权。

4.2 安全技术措施

提高校车主动安全技术, 将有力降低校车事故发生几率;提高校车被动安全技术, 将有力降低校车发生的危害程度。因此, 加强校车安全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是校车制造和运营企业的重要课题。

(1) 校车行驶监控系统, 记录校车行驶路线、行驶时间、行驶速度、驾驶时间等相关数据, 交通管理部门定期下载数据, 进行检查。

(2) 校车车内防遗留设计, 校车停驶后, 对车门进行一定设置, 校车驾驶员必须经过全车从后门才可以下车, 方便检视全车, 避免学生遗留车内, 导致闷毙事故发生。

(3) 港湾式停靠点。

(4) 涉及危险路段, 警示或设置隔离栏。

(5) 为校车设置统一标识, 方便警示识别。

5 结论

解决校车安全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 应用先进的安全管理理论和技术, 对校车安全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从而为校车安全问题的解决提供更为合理的对策。学校及其所处地理环境, 各有不同, 因此校车运营过程中要根据当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 如在北方, 校车在冬季运行要注意防寒、防滑。也正因为如此, 本文中所提出解决方案也有局限性, 亟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王强.校车安全影响因素分析[J].大众周刊, 2012 (47) .

[2]郑晓飞.校车安全管理问题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 辽宁大学, 2012.

[3]王强.我国校车事故形态统计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投资, 2013 (11) .

[4]Tadao Takaoka, Sharing information for the all pairs shortest path problem[J].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Volume 520, 6 February 2014, Pages 43-50.

[5]王强.基于LOGWARE软件的校车事故预防对策研究[J].内蒙古大学鄂尔多斯学院院刊, 2013 (03) .

[6]Mohsen Ramezani, Nikolas Geroliminis, On the estimation of arterial route travel time distribution with Markov chains[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B:Methodological, Volume 46, Issue 10, December 2012, Pages 1576-1590.

校车问题 篇8

关键词:校车安全管理,校车安全事故,现存问题,对策建议

我国的中小学校车主要是指依法获得使用许可并用于接送幼儿园、小学、中学等从事学前教育或者义务教育的教育机构的幼儿或者学生上学、放学的的载客汽车。近年来, 我国诸多城乡地区已经为中小学校配置了大量的校车, 解决孩子们上下学交通难的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且由于校车安全关乎中小学生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成长以及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宁, 为了保障校车安全并尽量防止和减少校车对中小学生造成伤害, 我国各级政府相继提高了对校车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 并纷纷采取各种措施对校车安全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 因此, 针对我国校车安全管理中现存的问题与缘由以及相应的对策建议进行详实的探讨分析, 对于逐步加强我国中小学校车安全管理, 并实现中小学校车的良性运行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裨益。

一、我国校车安全管理的现存问题

尽管各级政府已经制定了诸多关于校车安全的政策规定, 但是由于一些地区存在校车配置较差、驾驶员技能较低以及超速、超载、非法运营等诸多乱象, 使得我国在校车安全管理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疑难问题, 并致使校车安全事故时常发生并被许多报刊媒体登载报道, 针对我国校车安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进行探讨剖析。

(一) 校车安全管理体制较为混乱

目前, 我国的中小学校车安全管理体制大致涉及公安、教育、交通、安监等部门, 而且各部门缺乏有效的合作与沟通, 并九龙治水的混乱局面, 各部门互不隶属, 且都有管理权, 但权限范围有限, 都无法有效管理校车安全, 此外, 由于责任划分不清晰、诸多工作环节不到位, 难以发挥综合管理的作用, 管理效率低下, 甚至出现推诿扯皮、责任不落实的情形, 进而形成管理盲区。不可否认, 中小学校车安全问题不仅仅是某个政府部门或某所学校的责任, 而是相关政府部门与学校的共同责任, 甚至是全社会的责任。

(二) 校车安全管理内容存有缺漏

由于我国目前的校车管理内容仍然存有缺漏, 从而导致我国不同地区的校车没有统一标准, 管理较为困难, 例如, 对校车的安全技术管理, 校车检验、校车使用与维护、校车退出、校车报废以及驾驶员的准入管理等诸多环节也没用统一规定, 对校车的路面交通管理, 缺少对校车行驶优先权的设置, 对校车交通安全教育也尚未常态机制, 此外, 校车的管理运营模式存有缺漏, 中小学校车理应具有公益性, 但当前我国许多地方政府囿于财力所限, 不得不将中小学校车推向市场, 实行社会运营, 从而很容易给中小学校车带来安全隐患。

(三) 校车安全管理经费相对不足

一些发达国家对校车统一由政府财政负担管理, 并对校车安全状况进行定期或日常检测, 而我国很多区域的校车实行市场化经营, 经营者为了获得最优化利润, 就将中小学生安全摆放在次要位置。我国的中小学校车市场可以经常看到黑车的出现, 而且超载现象严重, 其主要原因就是政府难以为中小学提供足够的运行经费。由于校车的运行与维护成本较高, 而政府又没有专门的校车管理补贴, 从而使校车的管理经费主要依靠学校与家长。此外, 一些中小学本就资金有限, 但又想将校车服务作为吸引有效生源的特色, 这也就使得一些中小学不得不退而求其次, 通过购买二手车或租赁低价车的方式来接送学生, 而且校车司机待遇较低, 进而造成校车司机流动性较大, 并使校车安全隐患时常存在。

(四) 校车安全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 我国尚未就校车安全问题进行专门立法, 而且在各省级政府中关于校车安全问题的地方性法规也相对较少, 尽管一些地方政府制定了一些关于校车安全管理的规范性文件, 但是其具体内容大都相对简单粗糙且不统一, 而且一些地方政府大多是在校车安全事故发生以后才不得不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 甚至并没有将其付诸实施, 实践已经证明, 唯有将中小学校车安全问题切实纳入法治的轨道, 真正贯彻执行, 才会引起全社会各方主体的足够重视, 最终从根本上保障中小学的校车安全。

二、完善我国中小学校车安全管理体系的对策建议

中小学校车安全管理对于保障中小学生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其完善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教育能否正常进行, 不可否认, 当前我国中小学校车安全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已经对校车安全构成了较为严重的潜在威胁, 各级政府理应结合我国国情, 借鉴国外校车安全管理的先进经验, 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 以此来逐步改善我国校车安全管理体系。

(一) 强化校车安全的重视程度

中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与民族的希望, 更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与继承者, 而中小学校车安全直接关乎广大中小学生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成长, 为了保障中小学生的人身安全与学校教育的正常开展, 各级政府部门理应认识到中小学校车不应等同于一般车辆, 进而不断强化其对校车安全的重视程度。在一些发达国家, 中小学校车属于专门甚至是具有一定特权的车辆, 而中小学校车安全则是国家层面的大问题。此外, 各级政府的教育等相关部门也要借助电视、报纸、网络、等宣传媒介尽可能地宣传强调中小学校车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并要针对校车驾驶员、中小学生、家长以及各中小学校进行常态化的课程教育, 教育校车驾驶员必须时刻注意驾驶安全, 教育学生不要乘坐不合安全规定的车辆, 教育相应的监管部门要依法及时地进行监管, 实践证明, 只有对不同的社会主体进行全方位的校车安全教育, 才会真正引起全社会各方主体的足够重视, 进而将中小学校车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降低到最低。合理制定充分关于校车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 尤其是要对立法目的、立法依据、适用范围、管理机构、经费保障、执行落实以及相应法律责任等诸多方面的具体内容都应该作出详细的规定, 以此来严厉惩治违法违规的校车驾驶员, 切实减少或避免校车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 梳理协调校车安全管理体制

目前, 我国实际上并没有形成健全合理的专门性校车安全管理体制, 现行的校车管理体制仅仅是对实践中相关部门其具体职能的简单确认而已, 因此, 首先各级政府必须形成统一认识, 梳理清楚中小学校车安全的运行规律与管理模式, 避免出现认识分歧的混乱局面, 这也是形成协同统一的管理体制的思想性前提, 其次, 各级政府还可以借鉴一些发达国家在中小学校车安全管理实践中的先进经验或教训, 进而整合教育、公安、质检、交通等相关部门的具体职能权限, 最好构建形成一个相对统一的专门管理部门, 或是确立一个具有主导职能的议事协调管理部门, 并建立校车及驾驶人管理档案, 以此来协调发挥各部门的优势与监管职能, 最终让中小学校车安全良好地运转起来。

(三) 完善校车安全管理及增加经费管理

目前, 我国的专业化校车正处于推广运用阶段, 政府部门有必要结合我国实际, 借鉴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举措, 对于校车安全管理的内容进行细化规范, 例如校车颜色、标志、车体结构、校车检验、校车使用和维护、校车退出、校车报废等管理内容, 细化校车及其驾驶员资质的准入制度与考核管理, 逐步赋予校车行驶的优先权, 建立校车交通安全常态化教育制度, 制定校车安全管理策略和设定具体的目标, 尽快制定完善校车技术标准, 并将安全教育、安全工程技术、安全执法以及紧急救援等理念进行细化实施。

中小学校车市场化也难以避免一些政府部门进行权力寻租, 最后中小学校车必将异化为一些政府部门的生财之道, 也将产生事与愿违的尴尬局面, 因此, 发达地区的政府理应将中小学校车经费纳入其财政预算之内, 而对于一些财政拮据的地区, 政府可以暂时采取政府、家长与学校共同分摊的方式, 然后逐步过渡到完全由政府负担的管理模式。

中小学生关乎国家的未来与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 而中小学校车则以两点一线的方式紧密联系着中小学校与千万家庭, 更是承载着无数父母的殷切希冀与期待, 因此, 各级政府理应将中小学校车作为一项关乎国家长治久安、造福后代的民生工程来看待, 相关部门也应该追根溯源竭力思考分析如何丰赡我国中小学校车安全管理体系, 并协同合作共同制定出科学有效的应对改进之策, 切实实现各级政府对中小学校车的有效管理, 进而充分保障中小学校车安全。

参考文献

[1]丁芝华.发展我国校车市场的关键路径:立法先行[J].中国公共安全, 2010.

[2]江小楼.校车安全问题追本溯源[J].道路交通管理, 2008.

校车问题 篇9

什么样的车能成为校车?学校想使用校车要向哪些部门申请?哪些人能开校车?校车在道路上行驶和停车时享有哪些优先权?《意见稿》针对这些问题做了全面、详细的规定, 强调主要规范的是农村地区为居住分散学生提供的校车服务, 重在解决保障校车安全的制度、措施问题。

为了保障校车安全, 针对校车提出高标准、设置准入门槛, 赋予校车优先权无疑是非常必要的, 但是, 这是我国首部有关校车的专门立法, 仅仅规定这些细节还远远不够。校车的钱从哪里来、如何运营才能安全是这一立法初衷, 也是立法中不容回避的问题。

校车是否是唯一解决途径?

除了2010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强制性国家标准《专用小学生校车安全技术条件》外, “校车”二字鲜见于与教育、交通相关的各项法律法规。

但是现实中, 这个标准几乎是一纸空文, 封闭的厢式货车、普通载人客车、公交车, 甚至在一些农村地区, 农用三轮车、手扶拖拉机和报废车辆等都会被作为校车使用, 车辆超载更是普遍现象。

来自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的消息表明, 截止2011年4月, 全国各级各类幼儿园、小学、初中共有用于接送学生上下学的车辆285000多辆, 符合《专用小学生校车安全技术条件》的车辆有29400多辆, 占了10%多点, 近29万辆的“校车”中, 只有50600多辆是学校自己出资购买的, 大量“校车”都是由学校向校车服务公司、或者公交、客运、旅游公司租用的, 其中家长合伙租用也占了不小比例。

如果按照讨论稿中对于校车和校车服务提供单位的要求, 现在的绝大多数校车都将是不合法的, 不合法必然就不能上路, 那原来由这些校车接送的孩子怎么办?三年过渡期之后, 如何保证全国用于接送孩子上下学的车辆都符合标准?基于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交通需求不等同于校车需求, 即不一定通过专用校车这个途径来解决, 特别是在大中城市, 应当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提倡学生乘坐公交车辆上下学。

校车费用是否由财政埋单?

谁来出钱购买或租赁校车?汽油费、养路费、维护保养费、安全检测费、司机工资谁来管?《意见稿》在这一问题的解决上留了口子, 规定了支持校车服务所需的财政资金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担, 具体办法由财政部门制定, 支持校车服务的税收优惠办法由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制定。

国务院法制办负责人一再强调, 解决校车的经费保障问题, 一定要认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 《意见稿》坚持的原则之一就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一些网友认为, 校车经费应当由政府财政完全埋单, 在很多地方, 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 短期内无法实现小学生、初中生就近入学的大背景下, 中央财政就应当像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推行免费午餐计划那样, 拿出几百亿元解决校车经费问题。

解决校车问题究竟需要多少钱?2010年全国两会上曾经提出《关于实施全国校车安全工程的议案》的全国人大代表周洪宇对媒体表示, 教育部在给他的回复中指出财政投入不足是开展校车工作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在全国范围内的学前和义务教育阶段购买校车, 政府需要投入3000亿元的预算, 且一年的运行、维护费用为1500亿元, 最后的结论认为, 4500亿的政府埋单费用太大。

而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负责人介绍的情况, 我国现有的28万多辆校车平均购置费用为每辆车17万元, 运营维护费用和司机工资平均为每辆车每年83000元, 总共所需经费为7亿多元。

如何确定校车运营模式?

如果政府财政不能完全为校车埋单, 那中小学校车应该纳入社会公益性运营范畴, 和公交车一样, 可以享受政府财政补贴。公交车已经逐渐走向公益服务, 而校车和公交一样, 所承担的功能都是公共服务, 都是在起节约社会资源的作用。如果把校车纳入营利性运营, 竞争会导致利益最大化, 把校车运营完全定位为市场行为, 更容易引起安全问题。

校车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都属于社会公共事务范畴, 自然应该由公共管理者的政府来承担, 必须由政府出面牵头或统一组织校车问题。目前全国校车运营费用平摊到每个学生身上, 是每人每年1500元, 政府主导解决校车问题已经成为决策者的共识。将来在农村, 校车服务能够逐渐成为“准公共服务”, 但是采用何种运营模式, 大多数的意见是不能搞“一刀切”。

据介绍, 2011年, 教育部决定在浙江德清县、山东威海市和滨州市无棣县、辽宁本溪市桓仁县、黑龙江鸡西市、陕西西安市阎良区六个地区开展中小学校车运营管理工作试点。这六个地区的校车运营模式各有千秋。

有学者认为, 无论采取哪种运营模式, 校车都不能以赚钱为目的。如果运营赔钱, 政府就应当给予补贴, 这些钱可以由学生适当承担, 但政府补贴应当占大头。

如何管理好校车司机?

安全驾驶是保障校车安全的关键。《意见稿》规定, 校车驾驶人应有相应准驾车型3年以上资格, 年龄不超过60周岁, 最近连续3个记分周期内没有满分记录, 无致人死亡或者重伤的交通责任事故, 无饮酒及醉酒后驾驶记录、超速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 无犯罪记录, 未因违反治安管理受过拘留处罚, 身体健康, 无酗酒、吸毒行为记录, 无传染性疾病, 无癫痫、精神病等可能危及行车安全的病史。

这位负责人透露, 有些人建议要设置更严格的标准。但如果规定太严, 司机就不好找。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余凌云认为, 不能对校车驾驶员有过高要求, 否则实践中不好操作。他认为可以通过建立信用制来解决问题。

也有教授建议, 驾驶人应该热爱教育事业而且品行端正, 认为校车不仅仅是一个交通工具, 还是一个流动教室, 是一个教育场所, 驾驶员有义务和责任为儿童树立良好的榜样。

教育资源如何宏观布局?

车辆质量、超载、司机缺乏资质以及校车安全管理系统等问题, 都只是造成安全事件频出的表面原因, 背后的原因是各级政府在教育发展过程中没有真正落实《义务教育法》中提出的就近入学原则。

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 一个学校的辐射半径是2.5公里。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国家采取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农村学校开始布局调整, ‘村小’大量被撤并, 学生上学远的问题就出现了

从2000年至2009年, 我国农村 (包括县镇) 普通小学数从521468所缩减到263821所, 减少了49.4%;2000年至2007年, 教学点减少了50.9%。也就是说, 在10年时间内, 我国农村普通小学数减少了近一半, 其中县镇以下的村小和教学点是主要的撤并对象。

解决孩子上学远的问题有两种途径:一是发展校车, 二是建立寄宿制学校。

由于发展校车有见效快、成本低以及孩子能留在父母身边等特点, 被国外很多国家采用。我国从2004年开始大规模投入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工程, 校车问题没有得到重视, 结果一些个体户抓住了商机, 用一些不规范的校车接送孩子。很多乘用车都是农用车, 即使是客车, 不少也没有达到安全要求的。安全问题成为家长和学生的一块心病。

更令人痛心的是, 近几年一些恶性的安全事故发生在幼儿园的孩子身上。不少专家指出, 由于幼儿园阶段的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 它的发展无法可依, 问题更难解决, 更应引起社会足够的重视。

专家介绍, 国外的校车主要是针对中小学生的, 从未有学龄前儿童坐校车上幼儿园的, 幼小的孩子更应该就近入园。

法律法规如何融入运营体系?

据了解, 目前我国各地共存在五种校车运行模式:学校自己购买校车运营、学校委托第三方运营、政府购买校车学校运营、政府建校车公司、政府委托给第三方成立一个校车车队。

从实践运行情况看, 政府与运营方联合成立校车公司, 统一管理的方式有着比较好的效果。

说到底, 建立完备的校车体系只是解决校车安全问题的一个步骤, 关键还是要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首先是要解决就近入学问题, 在农村也是如此, 从根本上减少校车事故发生的可能;当必须用校车的时候, 要严格在科学、合理的体系下运行。政府制定了政策就要负起相应的责任, 比如学校撤点并校以后的安全问题, 不能等问题来了我们却束手无策。

2011年12月12日下午发生的江苏丰县首羡镇中心小学校车侧翻事故又造成15名学生死亡。是偶然还是必然?

校车问题 篇10

关键词:校车,安全,事故防范

一、我国校车运营现状

纵观我国近些年发生的众多校车事故, 校车安全存在以下问题:

(一) 国家相关部门管理机制不完善。校车安全问题本应是多部门共同监管的重点问题之一, 但却出现各相关部门都认为与我无关的态度, 使得校车安全管理问题陷入无人负责, 无人监管的尴尬境地。

(二) 校车安全有关法律不健全。因为没有与之相对应的法律制约致使学校、校车制造商以及相关部门均打擦边球, 租用购买不合格校车, 制造低标准校车, 以没有明文规定法律法规为由逃避其因应该承担的责任。

(三) 校车安全标准不明确, 执行力度低下。我国校车机制可以说还处于摸索阶段, 虽然制定了校车标准但执行的力度低下, 现在社会上尤其农村的校车都是不合格校车, 有的甚至就是普通车辆改造而成, 更有甚者用非载人车辆作为校车接送学生, 使得事故频发, 伤亡惨重。

(四) 校车的购置以及运营的经费匮乏。校车的成本高, 运营保养费用高, 校车还要专车专用, 因为其特殊的儿童乘坐设计也不能在接送学生的空余时间获得其他收益, 学生支付的乘车费用有限, 远不足维持校车的日常运营, 使得许多地区受捐赠的或者购置安全校车都被置放在一边或者改装后另为他用, 与此同时价格低廉的“黑校车”则广受欢迎, 车辆破旧, 超载超速现象频频出现, 危险也就随之而来。

(五) 相关人员安全意识薄弱, 存在侥幸心理。家长与孩子的安全意识淡薄, 各方面原因乘坐问题校车。校方以及相关单位使用普通车辆做校车之用, 皆心存侥幸, 不出现问题就认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

二、国外的安全校车

(一) 美国。在美国校车是最安全的交通工具, 校车的安全系数高达家庭轿车和共公汽车的40 倍, 事故率仅为每亿平方米约0.02 次, 美国在校车安全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每一个细小的细节都有着严格的执行标准, 从校车的设计, 投资生产到正式运营, 从人员配备到道路管理都存在着严格的要求, 目前美国有超过500 部法律以及众多要求被各州记录在册来管理着校车产业的方方面面, 可以说, 美国拥有着国际上最完善的校车标准。

(二) 日本。日本校车采用醒目的卡通图案, 让来往的车辆可以尽早注意到校车的存在, 提前做好路线、车速等的调整。

(三) 加拿大。在加拿大, 校车也是公民心目中最安全, 最方便的学生接送的车辆, 加拿大校车相关法律细致, 责任明确, 校车的设计方面除了与其他国家校车有明亮的黄色车身外, 还有许多特别的设计。

三、校车事故的防范措施

(一) 建立健全校车法律制度, 做到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我国目前尚未修订与校车安全问题有关的独立法律, 在校车安全方面出现问题时没有可以依据的法律保障, 在处理事故关系, 明确责任时会因为缺少法律的支持使得问题解决起来会比较棘手。

(二) 提高校车安全标准, 制造真正的安全校车。2009 年我国出台了校车强制性标准, 《专用小学生校车座椅及固定件的强度》和《专用小学生校车安全技术条件》, 但是我国校车产业发展较为缓慢, 管理较为松散, 使得标准的执行并不严格, 制定严苛的校车安全标准是能够设计生产出更安全的校车的前提。

(三) 综合多方力量, 共同承担安全责任, 创造安全环境。不论是教育、公安、道路、安全监管等部门应各司其职, 承担各自相应的责任, 履行各自的法律义务, 在校车安全方面尽最大的努力保障校车安全平稳的运行。

(四) 强化监管力度, 把安全落到实处。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加强标准的修订基础上要加强监管, 否则法律标准都将成为一纸空文, 监管部门要经常性对各地区各学校的校车安全性能进行全方位测试, 对校车运行过程中进行全程监管, 对校车司机进行严格培训且定期考核, 监管不放松, 相关实践操作者以及管理者的思想就不会怠慢, 安全系数就会稳步提升。

(五) 提高学生以及家长的安全意识, 懂得自我保护。学校家长对孩子进行危险逃脱常识的教育, 在行驶途中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孩子们能够进行初步的自救, 家长也应该提高安全意识不能贪图便宜让孩子乘坐“黑校车”, 置孩子的生命而不顾。

结束语

解决校车安全问题迫在眉睫。国家、社会、家庭、个人各个层面都应各司其职, 国家还应加大拨款力度, 完善制定法律法规, 对于达标车辆实施奖励措施, 而对于不达标车辆则应严惩, 绝不姑息。

参考文献

[1]彭芳, 张冬雪, 曹初.国内外校车安全标准研究[J].汽车与配件, 2014, 04:44-47.

[2]焦新龙, 刘雪莲, 魏幼芳, 李传志.农村校车安全运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 (应用技术版) , 2014, 03:314-316.

[3]王春雷.我国校车安全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戏剧之家, 2014, 07:322-323.

谁为校车护航 篇11

校车保险市场缺位

2011年12月12日, 江苏徐州丰县首羡镇发生一起运送小学生车辆侧翻事故,随即,救援人员赶赴现场开展抢救工作。初步核实,截至12月13日,事故已造成15名学生死亡,11人受伤。

2011年12月15日早7时许,广州市白云区博海小学一辆校车在行驶至白云区旧广花路阁塘路口时,撞到路边的大树。造成16名小学生、1名老師、1名司机受伤,严重的当场昏迷,有人骨折,无人死亡。

此前在2011年11月16日上午,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校车事故造成21人死亡、43人受伤。

校车事故频发,给受害家属造成的伤害也许是永久性的。而事故背后校车市场上保险的缺位也越来越凸现出来。

《保险中介》杂志记者走访了多家保险公司,得到的结论是目前市场上没有专门的校车保险产品。据了解,有些城市有不少没有挂靠到校车公司的“校车”,投保时只能按照营运类车投保,保费相对较高。而他们为了避免高昂的保费,就选择了少投保或者投保的保额较低,甚至不投保车上人员险的校车也存在。

校车事故, 发生在农村的几率较大。据本刊记者了解,少数边远地区“黑校车”车辆手续不齐,他们在边远山区接送学生,不交税费,不买保险,或因车辆报废根本无法购买保险。买保险的,大多也仅买交强险,有的仅买少量的商业险。加之校车是否属营运车辆,上级未做界定,因此,在购买保险时,保险公司也无法操作。同一台车如果属营运车辆购置保险,保费要比非营运车辆多一倍。

正是因为校车购买保险的标准没有统一规定,导致校车在承保时无所适从,点到为止,出现保险不足的现象,一旦发生群死群伤的事故,不但赔偿不能到位,就连医疗费用都无法得到保障,如果发生较大的事故,车主就会丢车走人。

可见, 保险意识淡薄, 投保现状不理想是不少校车隐藏的风险意识薄弱点。除了其自身存在着问题,不被重视是校车安全隐患存在的重要因素。

研发动力不足

校车保险在实际推动中有一定的困难。没有专门的校车也就更无从谈起校车保险险种的研发与推广。而且不符合安全技术标准的校车、没有从业资格的司机、因投入不足导致的低成本运营等校车运营现状逐一浮现在我们面前。实践中,我国使用专用校车的地区占少数,除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等试点地区,其他大部分地区还是“山寨校车”和标准校车混杂运营。

种种的不规范现状造成了保险推广的困难。在出现风险事故时,保险的经济补偿功能未能实现,加重了政府的负担。

目前, 全国各地的“ 校车” 普遍存在保险保障不足、按非营运投保等问题,一旦出现事故,直接影响保险理赔。对于校车事故的理赔,保险公司会关注校车的运营性质、是否超载、是否有正常年检等很多方面因素。致使校车跟普通的客车在投保方面没有多大的区分,也没有特殊的要求的和特别的优惠。

孩子承载的是上一辈的希望,本是特殊人群应该得到特殊的照顾。相对而言,他们乘坐的交通工具,也应该得到各级部门的关注和特殊对待,质量应是最好的,保险也应是最全面的。

保险公司应该加大研发力度,研究出适合校车这一特殊车群的专门保险,为将来专门校车的普及做好准备。

防范风险是根本

保险的基本职能是经济补偿和保险金给付职能,保险的派生职能有融资职能、防灾防损职能。保险是减少意外和疾病损失,转嫁风险的最好方式。

对于问题重重的校车保险,有保险业人士表示,随着国家将出台校车的相关管理办法,保险公司肯定也会出台相应的险种和配套措施,为学生的安全出行保驾护航。弥补保险在这一区域的空白。

2011年12月11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公布了《校车安全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一方面,强调了校车的各项安全标准及驾驶、营运、管理等规范;另一方面,在现行的交通法规框架下,给予校车更多的“特权”保护。

目前, 意外伤害已经成为危害中国儿童生命的“重要杀手”,其中不乏因意外伤害受伤、致残、甚至身故的例子,校车事故尤其严重。事实上,除了校车本身的保险外,还有其他的保险品种也能为孩子们分担风险,如学生平安险、校方责任险、人身意外险等。为防范意外,家长可适当为孩子配置意外保险以分散风险。

2011年12月15日,公安部召开加强校车交通安全管理视频会议。公安部副部长黄明表示:允许校车在公交专用车道行驶;对无证驾驶校车的一律拘留;对严重超载的一律依法严惩。全力为孩子们建设一条平安大道。

目前贵州省也启动了学校校园方责任险工作。缴费标准每人每年5元,公办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及民办大中小学(幼儿园)的投保校方责任保险所需费用,由学校承担。这将有利于进一步发挥保险社会管理作用,切实保障学生利益,维护校园和谐稳定。

国外一些国家对校车的安全关注度较高,也值得我们借鉴。在美国,专门为校车制定的法律多达500项。其规定有,校车颜色为黄色,配备防撞措施,攻击校车至少坐牢20年,司机大多是细心谨慎的女性等。在校车安全标准的规定下,美国校车还有“客车的设施、卡车的骨架”之称。这些都为我国的校车安全防范工作做出了表率。

海格现身《校车》首映 篇12

电影《校车》讲述了一起不规范校车发生的事故,一群受到伤害的孩子,一个破镜难圆的家庭,一次久别重逢的温暖,一个学校给予孩子的大爱,一种走向新生活的正能量。

影片以其独特的视角、宽广的心胸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呼吁人们在社会和谐发展的环境里,关注校车安全,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被誉为“亚洲美声天后”的著名音乐人柯以敏在影片中首度跨界,担纲制片人兼主演。著名演员于荣光除了在片中扮演男主角——校车司机外,还担纲导演一职。张大礼、那威、白雪、贾妮等众多明星也倾情加盟,在片中一展风采

出席活动的中国电影基金会副会长翟俊杰将军认为,校车安全是一个当下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通过拍摄一部影片来提高大家对校车安全的重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希望更多的孩子能坐上安全的校车。

第一次“触电”的柯以敏在片中饰演用音乐为学生疗伤的归国教师,她还凭借专业优势为电影打造了6首优美歌曲,为影片增色无限。也正是因为公益性的电影题材和好的剧本,才让于荣光推掉其它演出,全心参与《校车》电影的拍摄。

片中小演员们也不输风采,青春靓丽的16岁少女李曼嘉在她的第一部大银幕作品中就担纲主角,为了演好一个遭遇生活变故后开始变得有些叛逆和自闭、喜欢玩“死飞”的女生,李曼嘉尽量减少替身次数。片场内外一有空闲就骑着她的“死飞”自行车练习,身上的伤痕见证了她的付出。

《校车》自然离不开校车,在影片中,人们会发现剧中的另一主角——海格校车。谈到电影与海格客车的合作缘起,电影制片方和海格客车共同谈到了一个词“公益”

执行制片人王纲谈起牵手海格的缘起,言语中多次提及“感激”和“感动”。他忘不了去年12月5日,第二天就要在北京世贸天阶举行电影启动仪式,此时现场所需的道具校车还未到位。对海格校车有所耳闻的他们紧急联系到海格客车,海格得知情况后当即决定无偿予以支持。

海格客车销售副总梁建斌介绍,海格客车始终关注我国青少年健康成长,继去年与湖南卫视“天声一队”公益节目联手引发慈善大潮之后,今年再度本着“公益海格,有你有我”的公益之心,参与拍摄《校车》台前幕后,海格怀着一颗公益的心,积极参与配合,希望通过银幕来表达对校车安全事业的关注这部电影不仅传播了校车安全文化,更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

作为国内领先的校车制造商,秉承“有智慧,更安全”的理念,海格客车全程参与校车国标制定,并制造出高于新国标的校车。让每辆校车都经得起考验,智慧而安全的海格校车在影片中也以优异的表现,为影片增添了一道亮丽惹眼的金黄色

上一篇:维修质量控制下一篇:课外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