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事件

2024-07-10

灾害事件(共9篇)

灾害事件 篇1

近些年,为了让更多的社会公众及时准确地获得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气象部门除了加大广播、电视、电话12121、网络等媒介传播力度外,还重点加强了手机短信发布网络建设。截至2007年,全国共有8363万手机用户享受到了气象部门发出的天气预报和防灾预警短信服务,占手机用户总数的1/4左右,手机短信已成为气象信息发布的重要载体。“十一五”期间,山西省气象信息公众覆盖面不断扩大,灾害性事件预警信息覆盖率达到了95%以上,仅2010年一年内,省气象局就像政府及各部门决策人员发送预警短信21万多条,利用多种媒体及时发布各类气象预警信号3085次,发送手机气象短信8100多万人次;由于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覆盖率的拓展,气象防灾减灾水平也大大提高,有效减少了灾害事件损失。2012年1月,随着山西省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的顺利推进,建成了常态化的绿色预警信息发布通道,并大力推进和扩展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建设范围,在全省一半以上市及部分重点县建立突发性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出台省、市、县三级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所有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将作为公益性信息进行免费发布,在防御重大气象灾害中进一步发挥重要作用。

1 气象短信服务的优势与局限性

手机气象短信是一种具有新闻性通俗化、人性化的气象服务产品,具有传输速度快、覆盖面广的优势,能使气象信息更及时、更快捷、更准确、更直接、更经济的传达给社会各行业人士,更多、更广泛、更有效和人性化的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于社会公众生产生活。手机气象短信的开展,弥补了传统气象信息传播途径的滞后性、被动性,不受地域、时间限制,特别是遇到灾害性、突发性天气事件,如暴风雪、寒潮降温、大风、沙尘暴、强对流天气等,气象预警短信的作用更加突出,可在第一时间内向广大手机用户发送预警预报信息,使群众能够及时做好防护措施,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气象部门在天气突发状况出现时免费发送的灾害性预警信息深受广大老百姓的欢迎。手机普及率高,费用门槛低,且人际传播速度快,一条重要信息可在短时间内被用户一传十、十传百的转发,受到广泛的影响。

2 气象信息服务在突发性灾害事件应急服务中的重要作用

突发性气象灾害应急工作是一项系统工作,需要专业的应急队伍、应急物流保障、紧急运输保障及应急响应标准化系统配合完成,这些应急工作的启动和开展以突发性气象灾害信息或气象预警信息为核心的预警机制,及时收集、传递和共享灾害天气及受灾情况的随时变化信息是做好应急工作的关键,政府及时决策、协调行动,社会公众正确判断形势、消除恐慌心理等做好应急准备工作都必须以气象信息发布为前提;若公众提前了解灾害信息,有利于稳定民心,而信息的不明现象则会引发其他问题。因此,灾害性预警信息的发布在应对突发性灾害事故中具有权威性,应加强突发性气候灾害和可能引发事件的预报预警信息进行收集、风险分析判断和持续监测,建立快速、及时、详细、准确的气象信息“绿色通道”。山西省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承担着本省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及公共卫生这三类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的授权发布任务,设立了信息发布公益性专线电话和统一的短信代码,信息传递专用通信链路与41个厅局接通,并与移动、联通、电信等通信运营商和广播电台、网站、报社、大型超市、公共场所电子显示屏控制等单位建立常态化的绿色预警信息传输通道,预警信息发布维持费列入财内预算。2011年10月15日试运行以来,山西省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共发布19条预警信息,均是在5分钟内完成了签收、审查和发布等程序,保证15分钟内到达接收终端及特定客户。

3 提高应急气象短信服务措施

3.1 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渠道

依托气象业务,不断完善气象科技服务的运行机制,重点开展突发性灾害事件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手段,畅通气象为民服务信息发布渠道,推进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手机短信发布工作,提高预警信息发布时效,实现手机预警短信对于各级政府领导和应急责任人、基层应急队伍及社会公众的全覆盖。2011年以来,山西省气象部门利用多种媒体技术,及时发布各类气象灾害预警信号2196次,发送手机气象短信信息7100多万人次,在防御重大气象灾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公众对气象服务满意率达到了87.6%,较2010年提高了6.5%。随着信息传递技术的发展,山西省气象局将进一步完善升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建设,争取完成50%以上市级和300%以上县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建设,不断创新信息发布手段,为公众提供更丰富的气象短信内容。

3.2 不断拓宽突发性事件预警短信发布范围

通过多种手段,解决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问题,利用手机短信、互联网等媒介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进一步扩大气象服务信息覆盖面,让气象短信遍布农村、学校、企业、社区、街道,以各种有效途径及时准确传递至各行各业人民群众手中。2012年,山西省发布《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各级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气象灾害监测和预报预警能力,建立健全突发性灾害预警信息快速发布“绿色”通道,力争2015年,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达到提前15~30分钟发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5%以上,至2020年,基本消除农村预警信息发布盲区。

参考文献

[1]贾子冰,李娜.突发灾害事件的应急气象短信服务策略[J].广东气象, 2008,30(06).

[2]李芬,杨世刚,王小青.山西气象手机短信发展前景展望[J].山西气象,2004(02).

灾害事件 篇2

一、自然灾害的预防

1.学校办公室负责接受上级防灾指挥部的各项指令,制定校内防自然灾害应急预案,领导小组部署校园台风、暴雨、酷暑、寒冷、地震来临前的应急防御,做好紧急救灾和恢复校园正常教学的工作。

2.学校办公室负责认真宣传、贯彻、执行上级实行防灾的指示,传递防灾信息。

3.教研室负责组织师生学习辨别台风、暴雨、地震等灾害预警信号,掌握灾害预防和自救知识。

4.安全责任人定时和不定时排查校园的课室、地下排水管道、供电线路、食堂消防安全设施、树木、墙报栏、玻璃门、窗户等安全方面的隐患,发现问题及时向上级反映,并监督及时整改。

5.校办制定实施抢险救灾方案,并组织、训练、指导师生模拟预防演练。

二、应急措施

1.自然灾害来临的整个时段,学校值班人员和保安人员应当不断地在校园内巡视,若发现险情,立即向值班主管和单位领导报告,启动应急程序。

2.现场指挥应立即组织应急人员引导师生撤离现场,疏散至安全区域,同时切断建筑物电源。

3、医疗救护小组进行现场救治,或打120送医院。

4、在危险区域周围设置警戒线,派专人监控。

5、在安全监察部门和有资质的房屋检测专业机构检测后,经他们同意,方可在确保人员安全的前提下,组织搬迁贵重设备和重要资料。

6、做好救灾物资的登记、收集、保管和分配工作。

7、做好卫生防疫工作,做好灾后卫生消毒,防止传染性疾病在校园滋生蔓延,做到大灾之后无大疫。

8、做好危困教职工的救助和校园灾后重建工作。

9、保障救灾信息畅通,做好救灾宣传,及时上报信息,加强灾后值班纪律。

10、灾后要科学安排课时,使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尽快恢复正常。

王家井镇中学

灾害事件 篇3

内容摘要:面对日益频发的灾害性突发事件,高校怎样才能更好地预防与有效地处置,打造应急教育队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等渠道,增强高校学生应急教育能力与解决突发问题能力,减弱和预防灾害性突发事件破坏性、频发性,有力地维护大学校园和谐稳定,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灾害 有效性

一方面,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灾害性突发事件的队伍力量。

第一、加强定期培训力度,提升应对灾害性突发事件的能力。通过突发事件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现场、拓展实践训练等途径定期对大学生进行突发危机知识、应急能力的培训,使广大受教育者能够从容地应对并且应用常态知识处置灾害性突发事件,提高应对危机能力,增强忧患意识。这就需要:一方面要高校教育者不断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理论知识,增强马列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社会转型时期灾害性突发事件的特点和规律,进一步深化对灾害性突发事件知识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不断接受理论学习,不断转化为实践力量,锻炼应对灾害性突发事件能力。

第二、扩大应急队伍人员,提升应对灾害性突发事件人员素养水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人员数量和素质高低直接或间接影响高校开展应对灾害性突发事件的效果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因此,要充分调动高校各个部门,仅仅靠辅导员和班主任是远远不够,需要发动全员的力量,扩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一方面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政治敏锐性,尤其是高校领导和学生工作干部的政治敏锐性和觉悟力,快速预测事件可能发生后果。另一方面要有把握舆论导向的能力,防止以讹传讹,致使事件扩大化,更好地起到“谣言止于智者”的效果。

第三、加强源头建设力度,提升教育工作者选拔与管理能力。选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应对灾害性突发事件队伍建设的前提条件。高校各部门应按照业务水平高、政治敏锐性强、心理素养过硬的标准和要求,来选拔优秀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者和预防灾害性突发事件的应对者,对于在应对灾害性突发事件有突出表现的特殊人才给予重用和提拔。此外还应丰富和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来支撑运作,建立高效运行的管理体制,这样有助于协调与处理灾害性突发事件的高效应对格局的形成。

另一方面,提升大学生应对灾害性突发事件的应急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注重加强大学生预防性心理训练。要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灾害性突发事件的心理预防,首要问题就要在日常工作中开展科学合理的心理训练,以此能适应灾害性突发事件所带来不必要的生命财产损失。可在教室、操场或公共场所,甚至一些名山大川和旅游景点进行危机预防训练,提高心理活动强度。通过危机实践操作训练、模拟危机演练、心理危机疏导等途径来增强大学生心理应急素养和承受压力,增强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提升应对灾害性突发事件心理能力。

第二,注重加强大学生及时性心理干预。受到严重心理创伤的大学生应及时对其进行排遣、疏导、干预,减少“后期症状”的发生,也可预防恐惧和焦虑症,以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要以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建设为载体,不断完善干预机制,减轻恐惧和抑郁感。通过学生辅导员、学生干部、寝室长和学生党员为骨干力量进行及时性心理干预,把刚刚发生的灾害性突发事件的心理问题“早发现早干预”。与此同时,可以邀请心理专家成立大学生灾害性突发事件干预中心,使受到危机的大学生能及时有效的得到帮助和治疗,实现危机干预的专业化和规范化。

第三,注重加强大学生突发性心理恢复。通过召开集体危机处理座谈会、总结危机会、展览危机图片、开展心理健康普查活动等方式,提高大学生抗“危”和抗“挫”能力。对恢复较慢或情况不明显的人员需要进行团体辅导和引导,对心理创伤较为严重更要进行心理治疗,直到恢复其健康状况。此外,可以成立危机心理咨询实验室,对于那些心理失衡、心理疾病严重的人员进行重点咨询和恢复工作,克服恐惧心理,增强心理的自我康复能力。

参考文献

[1]康厚德.以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为契机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8).

[2]李仁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应对公共突发事件中的几点做法探讨[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灾害事件 篇4

关键词:灾害报道,舆论,正能量,传播

海西晨报是厦门的主流都市报。在抗击“莫兰蒂”台风的报道中, 发挥都市报生动、鲜活的特色, 充分按照融合创新、讲好故事的报道思路, 重点围绕“小”、重点突破“小”, 以小见大。通过“小镜头”“小故事”“小策划”生动展示了这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抗灾大片, 凝聚了一座城市众志成城面对风雨最可贵的精神财富, 也突出了一张主流都市报应有的特色和影响。

一、“小”镜头, 统筹引领灾中舆论正能量

在迎战“莫兰蒂”台风的夜晚,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通宵坐镇厦门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指挥, 可以说, 防患、抗击台风的一个个决策主要是从这里向全市部署。如何用一种更自然、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式, 准确将党委政府的决策经过、决策意图公之于众?晨报用“解密”的方式, 通过几个精彩的“小”镜头来折射党委科学有序的部署。在9月15日, 晨报的《彻夜值守一道道指令迅速发出》一文, 晨报记者通过探访防汛抗旱指挥部, 为读者揭秘防抗台风信息如何“上传下达”。“莫兰蒂”登陆后的第一天, 海西晨报在《科学调度24小时指挥救灾》专题报道中, 通过厦门防患台风中的“疏散、封桥、登陆、救人、抢险”等一个个小镜头, 全程直击、生动地记录下指挥中枢24小时争分夺秒的运作情景。这些文章, 没有生硬, 只有生动。以“解密”的巧妙方式, 既能展现灾中的有序调度、科学决策, 又充分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

在重建家园进入新的节点, 各界在总结、反思抗击台风的经验和不足时, 晨报又及时推出《八大镜头见证厦门速度十天奋战谱写厦门奇迹——厦门抗击超强台风“莫兰蒂”重建家园的史诗点读》专题报道。报道依然是通过“小”镜头来折射一座城市如何科学而有效地迎对大灾害。

二、“小”故事, 创新文本讲好灾中鲜活好故事

在此次抗击“莫兰蒂”台风的系列报道中, 海西晨报之所以做出了自身的特色, 就是紧紧围绕大灾难背后的这些发生在百姓身边感人的“小”故事, 并通过文本创新讲好这些“小”故事。

这方面, 此次系列报道中, 海西晨报有一系列成功的尝试。在《台风宝宝欢迎来到温情厦门》中, 其报道了“众人爱心接力, 翔安一名产妇在台风夜顺利产下‘小公主’”的小故事, 生动地展现了台风来袭时的不眠之夜, 大家热情相助, 展开了一场场爱的接力赛。《人体红绿灯守望风雨中》一文, 通过报道一位交警在红绿灯被破坏的十字路口值勤, 展现民警用生命来维持交通畅通的感人故事。《一场没有旗杆的“升”国旗仪式》, 则通过灾后第一课, 讲述学校以不同形式教孩子们感恩与成长。通过一个个小故事, 传递大爱。

最有代表性的是晨报9月18日的《感动全城的红鸡蛋》图文专题报道。9月17日, 仙阁社区侨建花园外的休息点, 救灾官兵发现两排军用包上都放着一个红色福袋。打开一看, 里面是两颗红鸡蛋。这是一位妈妈带着小孩把这些红色福袋悄悄放在兵哥哥背包上的。在军民携手重建家园的关键时刻, 这样的暖心事, 这颗凝聚着城市体温的红蛋, 折射出的是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的厦门背后深深的军民鱼水情。

可以说, 大灾难中, 到处都是新闻, 到处都有鲜活的新闻素材。如何取舍?对于都市报来说, 就是拿着放大镜, 去寻找这些灾害背后的小故事, 记录这些小故事、记录身边的小感动, 来展现大灾害中最触动人心的画面。这些画面, 鲜活而富有生命力, 通常也能被广为传播, 成为最有力量的报道。

三、“小”策划, 搭建与读者互动的大桥梁

如果说, 在此次的抗击“莫兰蒂”台风报道中, 当很多媒体还停留在报道中时, 海西晨报在报道的同时, 还用具体的策划、具体的行动来展现一家媒体的社会担当、有效作为。这些策划, 踩准了政府的决策步调, 帮忙而不添乱, 为读者互动搭建了一座大桥梁。这些行动, 正是灾害性报道中体现媒体影响力、公信力的最好注脚。

从灾后报道开始, 海西晨报主动与有关部门对接, 在灾后第二天, 与厦门市委文明办在全市率先联合发出“重建家园你我行动”的倡议, 掀起了“满城都是志愿红”的高潮。在厦门发布防台风防汛3号动员令后, 又在第一时间与市委文明办、厦门市红十字会发起“点对点直接帮”行动, 发动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爱心单位, 为身边的受灾群众送去爱心、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之后短短的几天里, 募集的近5万瓶矿泉水, 真正帮一些停水小区的困难户“解渴”;为遇害环卫工募集的近10万爱心款, 给这个不幸的家庭送去了温暖。

同样的策划, 还在于重建家园进程中关键节点的及时策划。在各界纷纷点赞厦门速度时, 晨报策划推出的《昨天, 痛你的满目疮痍;今天, 欣慰你的快速伤愈》图文报道, 引起了广泛反响, 被人民日报官微等媒体转载使用;当厦门号召各界积极扶树时, 晨报策划推出的《受伤树木的一封“求救信”》, 介绍了科学的扶树过程;而在灾后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时, 晨报在9月27日推出《绿色希望》图文报道, “断树上的新芽”的图片刷爆了大家的朋友圈。大家纷纷为灾后重建的厦门速度, 以及在困难面前厦门依旧能保持难得的淡定从容而点赞。在灾后生产生活恢复阶段, 发起的“寻找重建家园中的最美志愿者”和“寻找重建家园中的经典瞬间”征集评选活动, 再次用一个个抗台的身影、一幕幕感人的瞬间、一段段美丽的故事, 传递着重建家园进程中的正能量。

学校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篇5

为进一步落实上级有关安全工作的文件精神,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原则,不断提高学校处置学生安全事故的能力和水平,特制订本应急预案。

一、指导思想

为加强突发自然灾害事件处理的综合指挥能力,提高紧急救援反应速度和协调水平,确保迅速有效地处理各类自然灾害,将灾害事件对人员、财产和环境造成的损失降至最小程度,最大限度地保障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范围为因突发自然灾害而引起的重、特大事件,主要包括:防台风、防雷电、防水灾(暴雨、洪水)、防冰雹等气象灾害。

三、基本原则

1、迅速报告原则:突发自然灾害事件出现后,当事人、目击者及领导要在第一事件内向上级部门和领导报告。

2、主动抢险、迅速处理原则:突发自然灾害事件出现后,立即尽最大可能展开救援工作。

3、生命第一原则:突发自然灾害事件出现后,要把救助人员生命作为首要任务,最大限度实施救助,及时疏散处于危险之中的人员。

4、保护财产及设施安全原则:突发自然灾害事件出现后,要积极抢救财产,尽一切可能确保重要物品及设施的安全,把事故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四、组织领导机构

1、成立自然灾害现场指挥部,下设6个小组

总指挥:李建宾 副总指挥:杨庆禄

邓新爱

成员:齐艳明 高晓东 王丰立 葛占成

张艳丽 许晓红 温兰芳 各班主任

抢险行动组:杨庆禄

负责发生自然灾害时迅速组织人员开展现场营救,尽力减少或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疏散引导组: 邓新爱

负责指挥师生转移到安全场所。通讯联络组: 齐艳明

负责对内对外的信息沟通和上报工作。人员救护组: 王丰立、张艳丽、、许晓红

负责为现场伤员实施及时有效的救护,并在第一时间就近送至医院。物品管理组:葛占成

负责妥善保管从现场抢救出来的物品,对贵重和危险物品要派专人 看管并逐件登记造册,以免重复损坏、丢失。后勤保障组:高晓东

温兰芳

负责为现场救护工作提供车辆、水、食物等服务工作。

五、抗自然灾害前期准备工作

学校接到上级发布做好紧急抗自然灾害准备后,学校领导小组发布紧急抗自然灾害令,启动学校系统,布置抗自然灾害工作,学校做好各项应急工作。

发生自然灾害,必须以生命第一,学校可以采取必要的停课,对影响师生安全的教育教学活动,都应及时做出安排或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在上(放)学路上可能危及学生安全的,应及时告知家长接送,也可以报警求助。对可预见性自然灾害,应在未发生灾害前,做出安全部署,对不可预见性自然灾害,应尽力采取保护和自救措施,并将事实情况通过汇报程序汇报。

事前做好学校校舍门窗、水电的安全调查工作,学校树木的加固工作,自然灾害后的损失调查。

六、预警预防措施

1、加强领导,广泛宣传。校长为自然灾害事件处理工作第一责任人,成立学校自然灾害事件处理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小组,并明确人员具体职责;平时加强师生员工的安全常识教育,懂得水灾逃生和自救的措施和技能,学校要按本校安全工作应急预案的要求组织师生进行演练。

2、建立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预警系统,负责日常信息的收集,关注气象预报,台风暴雨来临时,尽快落实迅情预警预报措施,做到提前预防,及时发现,及时报告,正确应对,以期将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3、坚决执行值班、报告制度。强化值班制度,公布值班电话,24小时有人值班,领导小组成员的移动电话应保持随时开机,保证通讯畅通。指定专人负责日常信息的收集,做到提前预防,及时发现,及时报告,正确应对,以期将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4、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抢险队伍,医务室配备必要的急救药品,随时待命,听候调遣,准备处理突发事件。

5、加强安全检查。每年学校对本单位的建筑物、高大树木,排水设施,供电、供煤、广播线路等组织自查,针对出现的问题落实具体措施,确保预防工作的正常进行。

(一)防台风

1、在台风天里校园内禁止一切烟火。

2、在台风天各个办公室、专用教室、教室严禁开窗开门,并插牢。以免损坏门窗,再伤人。责任人:各室由各室负责人负责,教室由班主任负责。

3、在台风天里学生不能在操场上游戏、玩耍,有事出去时,要远离有危险的建筑物。责任人:班主任。

4、在台风天里,对学校内、外都要做一次认真的检查,如果发现不安全的隐患应及时处理解决,并有检查记录。责任人:各责任区负责人。

(二)防雷电

1、如果人在室内,应把门窗关好,以免室内湿度太大而导电,应关掉电灯,拔掉插头。责任人:班级由班主任负责,各室由各室负责人负责。

2、如果学生在室外,突然电闪雷鸣,班主任应立即召集学生进教室,以防雷击。责任人:班主任。

3、教育学生突然遇到雷雨,不要在雷雨中行走,应就近躲进地势低的山洞,或房子里,如果有学生骑自行车或带金属物品,不要继续行走与其脱离。责任人:班主任。

4、一旦发生有学生或教师遭雷击,应立即报警及有关部门。同时要向当地医院求助,立即急救。

(三)防水灾(暴雨、洪水)

1、教育学生每天养成收听看天气预报的习惯,学校领导小组及教师掌握每天的天气情况,提前做好准备。

2、在有暴风雨的天气里,学生上学、放学必须都要有家长接送。

3、学校根据天气预报,安排好放学时间,避免学生在放学路上遇暴雨造成危险。

4、当洪水到来时,指挥员要镇静、沉着靠前指挥,要按照预定的路线、地点转移学生,要注意互相帮助。

5、如果洪水来得太快,来不及转移,可利用准备好的船只或木板、木桌、木椅等漂浮物,尽快指挥学生安全的转移到坚固的房顶、墙上或附近的大树上,等待救援。

6、如果没有以上条件,应指挥学生迅速离开教室,并且每人准备一件漂浮物,借助漂浮物转移到安全地区。

7、水灾发生之初在积极自救自护的同时,由联络人向上级组织汇报险情,并随时汇报抢险情况。

(四)防冰雹

1、班主任有责任教育学生在家或在教室或其他什么地方,看见外面下冰雹,不要好奇去露天底下捡冰雹玩,以免砸伤头部,如果在校时间班主任要禁止学生到外面去。

2、班主任对学生要进行自我保护教育,使学生懂得在学生上学或放学的路上,如果遇到冰雹,要用雨具或书包,或衣服、帽子保护头部。实在没有东西可用时,要用双臂抱住头部。

3、遇到狂风天气,师生严禁到户外走动,要把门窗关好,一免财产损失。

4、冰雹过后,禁止学生赤脚站在冰水或趟水玩,以避免引起疾病。

5、各责任人要在冰雹发生的第一时间内赶到现场进行自救,同时领导小组组长立即将情况上报上级主管领导。

七、抗自然灾害应急反应

学校接到上级抗自然灾害通知后,学校召开抗自然灾害领导小组会议,立即启动预案,迅速部署抗台工作。

1、安排抗自然灾害值班人员,值班人员应当不断地在校园内巡视,若发现险情,立即向学校领导报告,启动应急程序。

2、各部门人员到位,做好抗自然灾害安全教育。

3、如出现紧急情况,学校在组织自救的同时,并立即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及请求支援。

4、学校一旦发现突发自然灾害事件应立即启动本校的应急预案,并及时上报教育局。

现场应急处理执行下列一般程序。

①事故发生后,学校应保持镇静,沉着应对,并立即向县教育局汇报,并组织教职工施救及学生自救,努力将人员伤亡减少到最低程度。

②根据事故性质向公安、交警、消防、卫生防疫、交通管理等部门紧急救援,使灾情较快得以控制,受伤人员及时得到救治。

③配合有关部门调查取证,做好伤患人员的慰问工作,并及时与伤患人员家属取得联系,做好对家属的安抚解释工作。

④一旦发生灾情,除其他职能小组立即就位外,疏散引导组及人员救护组部分成员应立即到自己规定的岗位。

⑤一旦发生自然灾害,除其他职能小组立即就位外,各班主任应迅速到自己的班级指挥学生有序排队进入操场,防止学生相互拥挤和踩踏。原则上下楼的顺序按照课间操下楼的顺序下楼。

⑥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师生一般逃到操场临时避难。

八、善后处理

1、应急状态解除由县教育系统突发自然灾害事件处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宣布。

2、学校突发自然灾害事件处理工作小组负责灾后的善后处置工作,及时调查灾情损失情况,伤亡人员情况,并形成书面材料上报,做好受伤人员的救治和灾后现场处理、恢复正常教学秩序及重建等工作。

3、配合有关部门进行事故的调查处理,做好事故的善后抚恤及处理工作,并与保险公司等单位取得联系,依法处理,协调赔偿,努力维护学校和社会的稳定。

九、要求

1、学校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抗自然灾害工作,要以对国家财产和师生生命安全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加强值班和安全检查,落实各项措施,保证通讯畅通。

2、各防自然灾害信息要及时准确,不得瞒报、漏报。防止信息误传、谣传,稳定社会情绪。

3、大力向学生宣传抗自然灾害知识。

灾害事件 篇6

目前对食品应急物流成本优化的文献较少, 其主要研究方向是就成本来源的某一环节采用模型、算法等提出具体优化方案。从整体上把握食品应急物流体系各个环节的成本优化是很有必要的。

一、食品应急物流的概念及其成本构成要素

食品应急物流是以突发事件发生后快速供应应急食品为目的, 由筹措、配送、指挥、信息、反馈评价、保障机制六大体系组成的有机运转的物流活动。在整个物流作业过程中, 其成本主要来自于食品筹集、仓储、配送和管理四个环节。

应急食品的筹集成本是指在整个应急食品筹集 (包括应急采购) 过程中产生的各项成本和费用的总和, 其成本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应急食品种类及数量和食品筹集方式的选择。应急食品的筹集是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以较低成本筹集到符合要求的食品, 提高救援效率, 降低时间成本。

应急食品的仓储成本是指在合作食品供应企业的安全储备成本, 以及在灾害事件点进行临时存储时产生的各项费用之和, 其成本构成要素包括应急食品的安全储备成本和事件点的应急食品库存成本。

应急食品的配送成本是指应急食品供应时从采购点配送到需求点过程中所产生的各项费用之和, 主要包括车辆租用费用、配送人员的人工成本、整个配送流程的控制成本等。优化配送成本主要考虑配送的时效性和因配送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强调时效性是为了降低救援时间成本, 而减少配送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则是为了降低财物成本。

应急物流作业中的管理成本是指在整个物流活动中因组织和管理物流作业而发生的财物、人工、各种劳动资料等的总耗费, 根据其发生阶段分为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成本, 事前的应急信息指挥平台的建设成本、应急预案的制定及演练成本、建立各类应急机制的成本、管理人员的人工成本;事中的应急指挥中心对各部分的组织及协调成本、参与应急活动人员的培训成本;事后进行的人员补偿等所发生的成本费用等。

二、成本优化方案

(一) 应急食品的筹集成本优化

考虑到应急食品的“方便食用、有效充饥、方便运输、易于筹集”这四个能有效缩减成本的因素, 应根据不同的灾害类型、地区建立相应的应急食品数据库, 明确相应事件的最佳食品供应种类, 以满足其需求。基本应急必需食品包括应急饮品 (包括瓶装饮用水、乳制品等) 、方便食品 (饼干、面包、方便面等) 、即食肉制品 (香肠等) 等, 以满足灾区群众基本食品保障需要。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时, 应急食品筹集的主要来源有政府物资储备、政府采购、直接征用和社会捐赠等, 其中政府采购是最重要的食品筹集方式。在进行应急食品物资的采购时, 可以根据相应库存点的物资消耗量和以往的统计数据来确定各项食品物资的需求量和需求时间, 以及它们之间的配比关系, 建立合理的采购计划。在采购过程中, 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采购数量。

由于应急食品有时间上的紧迫性以及连续消耗性的特点, 应急食品数量的需求一般与突发事件的级别、强度及发生的环境有关, 因此可以根据以往突发事件发生的频率、强度等, 迅速评估食品的需求量, 对食品的供应方案作出调整。可通过经济手段或行政手段, 由生产商和社会仓储物流企业代储, 保证应急食品的数量和质量, 提高应急效能, 减少不必要的采购损失。

2. 供应商的选择。

在供应商的选择过程中, 应将应急反应能力 (包括紧急订货能力、地理位置等) 作为供应商的一项评判指标。应尽可能的直接面向制造商进行采购, 降低采购价格, 减少流通环节, 降低采购流通成本。

3. 交付时间。

应急物资要发挥其本身的使用价值就必须要在一定的时间内送达灾区, 按时交付是采购的基本要求, 任何救灾都有一个黄金时期, 比如地震震后72小时内是黄金时间, 能否及时把食品运到灾区, 是生命攸关的事情。

(二) 应急食品的仓储成本优化

为了保证对应急食品的有效管理和合理储备, 应当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应急食品储备体系, 该体系的构建可以适度参考企业控制库存的“ABC分类法”, 以优化应急食品的库存结构。首先, 对各类应急食品按照重要性划分优先级别。可把应急食品分为方便级、一般级、特定食品级。方便级是指方便面、压缩饼干等即食食品;一般级是指大米、面粉、面条等一般性食品;特定食品级是指根据不同突发事件类型而确定的特种储备物资。其次, 根据对优先级的划分, 确定不同级别物资的最优储备量, 最终建立起一套以储备方便级、一般级食品为主、特定食品级物资为辅的应急食品储备体系, 并针对不同优先级别的食品制定不同的仓储管理方案。其中, 方便级、一般级食品可根据灾区的人口密度、年龄结构等来确定, 特定食品的储备可以根据突发灾害类型来确定, 比如在地震易发区的物资储备库储备地震所需的特定应急食品。

(三) 应急食品的配送成本优化

在食品应急物流体系的配送环节, 应着重强调时效性, 以提高救援效率, 有效降低时间成本。基于对时间成本的控制, 应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迅速了解当地交通路线的损坏程度, 以确定合理的运输方式。因此提出以下优化方案:

1. 按食品需求优先级别确定配送顺序。

在对应急食品进行配送时, 应首先对食品的种类、数量、优先级进行综合考虑, 优先配送重点配送食品, 以满足灾区人员最迫切的需求。就一般情况而言, 认为应该将方便面、压缩饼干、饮用水等即食类物资作为重点配送物资。

2. 合理选择配送路线及配送规模。

根据灾区位置及灾情和受灾群众数量等, 确定最优配送路线和相应物流规模的大小, 并根据事先确定的食物优先名单上的食品种类和预估的数量安排运输配送。

3. 物流主体的有机结合。

除了传统的物流配送外, 还应顺应时代发展趋势, 选择优势物流主体进行合作, 以提升配送速度。一是合理利用第三方物流。在配送中, 政府应结合突发事件的具体情况, 联合国内信誉度高的大型专业物流企业进行协同式的配送, 利用其已经建立起的物流网络快速进行应急食品的配送。二是充分借助电子商务平台。电子商务的发展是当今时代的发展趋势, 利用电子商务在国内的快速发展可以有效提高应急食品的配送速度。在应急物流配送过程中, 可以加强应急物流指挥中心与已有电子商务系统物流配送网络的大型企业进行合作, 尽可能减少物流配送的繁琐环节, 提高配送体系的反应速度和作业效率。

(四) 应急食品的管理成本优化

对食品应急物流体系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 可以极大地降低整个体系的运行成本。通过健全的管理体系, 可有效缩短救援各环节之间的衔接时间, 并且提高体系的响应速度, 从而节约时间成本;通过合理安排人员, 控制人员冗余, 从而节约人工成本;通过整个事件的全程监督控制, 尽可能降低应急食品的不必要浪费, 从而节约物资成本。建立健全的重大事件管理体系、信息指挥平台和完善各项应急机制是最有效的途径。

1. 建立健全的重大事件管理体系。

重大事件管理体系应该是一个高度集成的、快速响应的信息系统, 它包含灾害应急指挥体系、信息沟通网络平台、体系运作过程中相关人力资源的管理等。该管理体系可有效提高应急响应速度, 并着重对关键环节的时间成本进行控制管理, 也能对整个应急救援活动实施全面控制, 及时对救援部署做出合理的调整, 以提高救援效率。

2. 建立信息指挥平台。

基于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 应急物流的信息指挥平台应该是一个覆盖面广、拓展性强、功能齐全、反应迅速的信息中心。它的建立主要依托现有的公共信息平台, 通过加盟各个物流中心、电子商务平台、食品供应企业物流网络使其拓展成为一个网络的食品应急物流体系, 用以进行信息发布和物流作业的组织管理。利用该信息指挥平台, 政府可以随时掌握各个加盟物流中心、电子商务平台、食品供应企业及需求点现状, 并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进行对加盟物流中心、电子商务平台和企业的选择。通过此途径, 可以有效降低时间、人工、物资成本。

3. 完善各项应急机制。

食品应急物流系统作为应急物流系统的重要一环, 应建立专门的食品应急机制, 并根据突发事件的不同类型建立不同的应急机制, 对当前的应急预案进行细化, 制定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特定灾害应急预案, 使其更加适用于相应的突发事件, 从而减少物流体系的反应时间, 在灾害发生的第一时间即刻进行应急食品的供应。通过此途径, 可以大大降低救援的时间成本。

三、结论

对大型突发灾害性事件下的食品应急物流体系的成本优化问题研究, 主要结论有以下两点:一是食品应急物流活动的首要目标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对事发地进行持续的应急食品供应, 因此对成本优化的所有方案均着重于对时效性的考虑, 即首要考虑时间成本的优化。二是通过分析食品筹集、仓储、配送、管理四个方面的成本构成要素, 进而提出相应的成本优化方案。其中, 筹集成本的优化主要考虑食品的种类及数量、政府采购成本的缩减;仓储成本的优化主要考虑采用“ABC分类法”优化库存结构;配送成本的优化主要考虑物资的配送顺序、配送路线和规模、物流主体的有机结合;管理成本的优化主要考虑健全的重大事件管理体系和信息指挥平台的建立和应急机制的完善。

参考文献

[1]李志锋.突发事件中食品应急物流的成本体系及成本优化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商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010

[2]王海丽, 王勇, 曾永长.带时间窗的易腐食品冷藏车辆配送问题[J].工业工程, 2008, 11 (5) :127-130

[3]谢建光, 方惠, 谢如鹤.食品应急物流配送成本模型及算法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2, 34 (4) :85-87

[4]李建国.应急物资库存策略及应急物流保障能力评价研究[D].兰州:兰州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0

[5]刘乃娟.应急物资采购的供应商选择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39-45

[6]卢斌.浅谈ABC分类法在仓储中的应用[J].中国市场, 2013 (12) :17-18

灾害事件 篇7

2009年8月, 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了“新浪微博”内测版, 成为我国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自此, 红遍大洋彼岸的微型博客正式入驻中国, 也由此引发了一场“围脖”热。随后, 我国又相继出现了139说客、嘀咕网、腾讯微博、网易微博、同学网、贫嘴等微博网站。如今, 微博已经成为继传统博客、RSS、IM即时信息之外的另一种具有惊人影响力的新媒体。特别是在报道突发性灾害事件中更能展现它独特的能力。

以玉树地震事件为例, 在2010年4月14日, 我国青海省玉树县发生里氏7.1级地震, 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各种媒体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 各自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来报道灾情以及救援情况。在众多关于玉树地震报道的微博中, 中国国际救援队 (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 的微博备受关注。从4月14日8时46分发布第一条内容为“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消息, 青海玉树县今晨发生7.1级地震, 震中位于县城附近, 可能出现人员伤亡”的微博到4月15日10时45分的近26个小时内, 中国国际救援队就发布了上百篇微博, 常常是每隔十多分钟就有一次更新, 高峰时期每隔1分钟便可更新一次。特别是在地震刚刚发生, 很多记者还没能深入灾区进行报道时, 中国国际救援队就通过微博发布现场救灾报道, 向广大受众直播了震后玉树地区的救援状况:

4月14日11时11分——截至目前, 地震已造成67人死亡。玉树县固定电话通信中断, 当地土木结构房屋倒塌严重。震区一水库出现裂缝, 有关工作人员正在采取放水等应急处置措施。

4月14日11时53分——中国地震局地震现场应急工作组已经起飞了, 下午到达西宁, 晚上有望抵达现场, 这几乎是我们最快的速度了。

4月15日14时29分——另一个小组救援队员上午行程60公里, 对五金门市、小学校、动物园、长途汽车站后面家属区、反贪局院内、某食品商店、禅古寺等7个点进行搜查, 遗憾的是还没有发现幸存者。目前为止, 中国国际救援队已经成功救出6名幸存者。

由此可见, 微博因其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传播特点, 在应对突发性事件的新闻报道中独树一帜, 承担了一份自己的力量和责任:

一、信息传播的及时性

我们知道, 写一篇传统的博文因需要考虑结构、主题、遣词造句等问题往往需要很长时间, 而微博相对于传统博客就显得简单很多。它只需用一个或几个短句将最想说的话或者最新鲜的事情写下即可, 也因此实现了信息的及时发表。而且, 微博可以进行连续写作, 比手机的速度更快, 并且可以同时传播图片和视频, 信息传递的手段极为丰富, 所以微博在传播即时新闻、报道突发事件、现场实况播报等方面拥有比传统媒体更大的优势。

在突发性灾害事件发生时, 受众需要的是在第一时间了解事件的发生和发展状况, 微博的使用加速了信息的传播速度, 满足了受众获取信息的愿望。准确、及时、权威的信息传递, 不仅稳定了人心, 并且为后期的救援工作赢得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使其顺利进行。

二、操作的简易性

传统的媒体, 无论是报纸还是电视, 在进行新闻报道时都要经过各种繁杂的程序。比如报纸新闻要经过记者采访写作、编辑校对排版、出版印刷的过程;而电视新闻则也要经过拍摄、剪辑、配音直到播出一系列的程序, 这无疑造成了信息的滞后性。而微博相较于这样的传统媒体, 在操作上更加简单便捷。这种新媒体平台打通了移动通信网与互联网的界限, 省去了相机、录像机和电脑、互联网等中间步骤。微博可以随时随地可以快速操作, 即使不懂相机和电脑, 只要会发短信和彩信, 人们便可以轻松驾驭微博。

2010年8月7日, 我国甘肃省舟曲县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 在这场灾害中, 来自受灾区的“微博男孩”王凯用手机通过微博的形式向灾区外的人们传递着来自灾区最真实的情况。“停电, 几乎一幢楼的人们都围在炉火旁。”这是王凯发出的第一条有关舟曲灾情的微博, 并附有一张黑暗中只有一根蜡烛在微微闪烁的照片。之后, 他又陆续通过博文告诉人们灾区的各种救援状况。微博简单便捷的操作, 使这个年仅19岁的非媒体工作者成为了传播信息的使者, 也使微博成为连结灾区内外的有力桥梁。

三、交流的互动性

对于报纸、电视这样的传统媒体, 受众只能被动的接受, 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在接受信息, 而丧失了提供信息的权利。微博的出现, 很好的改善了这样的情况。我们认为, 微博的传播方式不再是传统媒体的“线性传播” (one to one) , 而是一种“裂变传播” (one to N to N) , 它的传播速度和广度相较于其他媒体来说都是最大的。比如, 微博具有其他媒体都不具有的“一键转发”功能, 人们看到好的或者有用的讯息可以直接转发。可能起初发布这条信息的用户的关注者只有几十人, 可一旦被关注者多的用户继续转发, 看到这条讯息的人将迅速增长到上万人。

在青海玉树地震的救援工作中, 通过微博转发的有效信息为救灾工作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如:4月15日0点24分, 博友adamlab发布微博称, 其朋友在赶往玉树县救援的路上打来卫星电话, 称途中路经“隆宝镇”时发现该处受灾严重, 暂时还是救助盲点, 没有得到任何媒体关注和救助资源, 并附上了Google地图。这条微博经网友转发达5000余次, 得到了“中国国际救援队”的官方微博的关注, 青海现场救援队通过微博表示, 已经接收到这个消息, 并确认安排给了前方救援人员, 未来几周内会持续在微博上即时发布救援的最新进展;又如:4月17日, 有网友在微博上发布消息称:“下午4点在首都机场一号航站楼北线货运站征集救灾物资, 需要:棉大衣、厚围巾、帐篷、瓶装水……”同时留下了联系方式。信息发布数小时后, 在微博的帮助下, 该网友宣布成功募集到8吨救灾物资, 原计划一架飞机的物资量 (4吨) 已经超额。

在突发性灾害事件的报道中,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微博以其独特的信息传播方式, 快捷、充分、立体、实时、具体地为广大受众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灾区信息。

当然, 每一种媒介形态都不是万能的, 以Twitter为代表的微博也依然拥有自身的缺陷, 即缺乏有序的信息管理。目前, 微博的信息管理只能依靠用户自身, 其本身并没有提供管理信息的工具。因此, 要想将微博更好的运用于应对突发性灾害事件的新闻报道中, 还需要各方面的积极努力。只有这样, 微博这种新型媒介才能在突发性灾难事件或其他社会重大事件中发挥更大的力量。

摘要:3G通讯时代的到来, 使微博成为当下热门的传播媒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微博, 使用微博, 并逐渐把微博视为发布和获取信息的渠道。在突发性灾害事件频发的今天, 微博以其独特的传播形式在应对突发性灾害事件的新闻报道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关键词:微博,突发性灾害事件,作用

参考文献

[1]邵培仁.传播学 (修订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孟波.新浪微博:一场正在发生的信息传播变革[J].南方传媒研究, 2009 (12) .

[3]许天颖.中国微博能走多远[J].传媒观察, 2010 (3) .

灾害事件 篇8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舆论引导,健康传播

事件:6月23日下午14时至15时, 江苏盐城发生了历史罕见的大风、暴雨、冰雹、雷电等极端天气, 并对盐城市阜宁、射阳等地部分区域造成巨大破坏。据江苏省最新统计, 截至25日下午4时, 这场灾害已造成99人遇难, 846人受伤。江苏健康广播作为江苏地区唯一一家从事专业医疗健康传播的媒体, 其充分发挥媒体专长、注重议题设置、整合卫生医疗资源, 反应迅速, 在第一时间准确地告知了公众权威性的资讯、深度报道了公众最关注的医疗救援的热点, 并组织社会力量、医药企业进行了灾后帮扶等。这一系列行为体现出了媒体的责任与担当, 发挥了很好的舆论引导作用, 其也赢得了公众的认同和赞誉。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水平的提高, 人们越来越重视对自然灾难事件的预警及发生后的处置, 以期最大限度地减少灾难所造成的损失。医学救治、公卫防疫等在灾难发生过程中、发生后自始至终地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以现代媒体人的视角来看, 灾难本身就是重大新闻, 自然而然地, 人们早已不满足于仅仅知道事件的结果, 他们更希望从一开始就能准确地获得相关信息, 并能时刻了解到事件的发展过程和具体的灾难处理的过程。

一、突发公共事件的界定

突发公共事件为突然发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的, 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二、突发公共事件的媒体引导

突发公共事件在考验着一个政府应对危机的能力的同时, 也考验着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从“非典”疫情和禽流感疫情、汶川地震救灾应对等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渐渐变得成熟, 同时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对舆论进行引导的作用也日渐明晰。

三、现有突发公共事件报道中常见的问题

纵观近些年媒体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报道, 尤其在涉及公共卫生领域方面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缺乏科学素养和科学传播理论知识, 对事件的报道不够客观、准确;为了抢时间夺眼球, 很多报道在没有深入进行调查采访、没有核实、消息源并不明确的情况下, 媒体便在第一时间进行报道, 随后被很多媒体迅速转载, 最终误导了公众;少数网络自媒体“有闻必报”, 不对自己发布的内容承担任何责任, 其将大量的、各种来源的公共卫生信息不加整理和编辑便直接推送到受众眼前, 让受众无所适从, 甚至引发舆论的恐慌情绪, 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四、专业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发挥的舆论引导作用及优势

(一) 及时准确的消息传播

6月23日15时, 多位网友爆料, 6月23日14时许, 江苏盐城阜宁、射阳等地发生历史罕见的大风、暴雨、冰雹、雷电等极端天气。江苏健康广播闻之迅速核实信源, 通过广播向全省发布讯息, 迅速与兄弟频率一起投入灾区灾情救援的报道中。江苏健康广播在第一时间成立了卫生应急新闻报道组, 由多位公共卫生报道领域的专家型记者组建成应急领导小组和多支应急报道队伍;同时联络多年指导合作的卫计部门与医疗单位整合报道线索, 明确责任与分工;拟定报道计划, 明确江苏健康广播侧重报道此次自然灾害医疗救援进展方面的情况。报道组多次与省政府、省卫生计生委灾区等救援一线的领导沟通, 凌晨采访到独家声源——第一时间得知最新的指挥部署和接下来的救援工作重点、伤者救治情况, 并将独家声源与兄弟频率、央广新闻做了共享。

(二) 科学、专业地解读, 积极稳妥地引导舆论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蕴藏着相当多的偶然性因素, 而偶然有时会变成必然, 很可能会影响到事件的发展方向, 这也应该是新闻媒体关注的重点。因此, 媒体应及时加强对事件新信息的报道力度, 对事件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入、全面的及时报道, 对舆论进行及时引导, 逐步提高公众对事件的认识, 以便公众根据相关信息及时地调整自身行为。“阜宁风灾”发生后的第一个清晨, 江苏健康广播应急报道组负责人赶到电台直播间, 指挥部署全天的节目。江苏健康广播早七点的《健康总动员》、十点破板直播的《天天养生》, 傍晚十七点的《名医坐堂》打通了三套频率, 实现了健康、财经、新闻综合广播三频率首次同步直播“关注盐城阜宁风灾救援进展”。其联合直播了包括来自前线应急指挥中心的声音、当天抵达灾区的省疾控中心的负责人的声音、一夜无眠救治重伤者的省人民医院派往灾区前线的医生的声音、当地群众安置点的声音……还邀请了脑外科、骨科专家来谈外伤应急处理方法, 气象专家分析此种天气状况和成因, 心理专家介绍情绪疏导方法, 灾难医学会专家谈如何应对突发灾害等等服务内容。

(三) 发挥专业媒体的优势, 彰显服务性

健康广播网络平台全天开放网络互动平台“微啵LIVE”, 设置互动话题“我们能为灾区做什么?”, 并把收集到的医疗救援图片在“微啵LIVE”上分享, 其点击浏览量破万, 这一连串的举动也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普通听众留言表达要为灾区捐款捐物以尽绵薄之力, 多家爱心企业、医药企业表示愿意和江苏健康广播一起为灾区出力。在得知灾区外伤病人的创口处理急需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 而医院的库存又较为紧张的情况后, 江苏健康广播联合江苏省润天生化有限公司向阜宁县人民医院定向赠送了300支价值十万元的药品, 联合点石电商为灾区捐献了30万元的衣服……

五、结语

灾害事件 篇9

突发事件的影响一直是经济社会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尤其是近年来频发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使这一命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证上都更加突出。突发事件会使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同时也会给人们的消费选择带来影响。众所周知, 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61年来最大的一场大雨, 造成79人死亡, 财产损失惨重。严重的灾情使钥匙扣、急救包、救生衣等救生设施销量陡增, 其中车用救生锤更是长期处于脱销的状态, 这是个体消费选择带来的“灾后经济”。

突发事件情境是指人们感受到的突发事件后的不确定性、风险程度及对突发事件的主观反应。偏好逆转是指人们的偏好或行为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发生的变化, 是一种代表性的消费者行为。因此, 在突发事件情境下对影响消费者偏好逆转的因素进行分析是可行且必要的。本文将突发事件情境下影响非直接受害者偏好逆转的因素归纳为外界因素、事件了解度及消极情绪三个方面, 以北京7.21大雨后124位非直接受害者为研究样本, 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各变量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二、研究设计

(一) 研究假设

在突发事件情境下, 非直接受害者的心理情绪和消费行为会受到外界媒体信息和相关群体态度等多重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 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突发事件情境下外界因素对非直接受害者事件了解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2突发事件情境下外界因素对非直接受害者消极情绪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3外部因素对非直接受害者偏好逆转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突发事件情境下个体的情绪主要受到个体和外界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消费者风险认知越强, 消极情绪的唤起强度就越高。因此, 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4突发事件情境下非直接受害者事件了解度对个体消极情绪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偏好逆转是指不同的情景会导致消费者产生不同的反应。突发事件中消费者的偏好逆转行为主要受其对突发事件的了解情况、心理预期的变化及从众心理等方面的影响。因此, 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5非直接受害者的事件了解度对其偏好逆转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6非直接受害者的消极情绪对其偏好逆转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除此之外, 本研究将性别、年龄作为控制变量, 认为非直接受害者的偏好逆转行为依照性别、年龄的不同而产生区别。另外, 不同性别、年龄的非直接受害者其外部因素、事件了解度、消极情绪和偏好逆转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不同。

根据以上分析, 研究提出外部因素、事件了解度、消极情绪和偏好逆转关系的概念模型, 如下图所示。

(二) 样本选取

本研究选择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等多种样本, 共发放问卷150份, 收回有效问卷118份并对剩余的问卷进行缺失值补充, 最终得到124份数据, 有效回收率为82.7%。

(三) 变量测量

本研究使用Likert5评分法对各变量进行度量, 其中测量各个变量所使用的具体指标大多是在前人的文献中已经被证明是有效的, 对于那些没有现成指标可以度量的变量, 笔者通过检索相关文献, 总结出适合本研究的度量指标。

本文将非直接受害者对大雨事件的了解度分为知道、了解和熟知三个程度进行度量;将外部影响因素分为外界媒体影响和外部群体影响两个维度进行度量;基于Izard对情绪的划分, 研究提取其中的害怕、恐惧、厌恶和警觉四种消极情绪对大雨后非直接受害者的消极情绪进行度量;另外, 研究以直接提问的形式将偏好逆转的消费者行为作为显性变量进行度量, 受访者只需从“是”和“否”两个选项中选择符合自己情况的答案即可。本研究还对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进行了解。

(四) 样本信度与效度检验

本研究使用SPSS17.0检验样本数据的信度, 计算各变量的系数后发现各变量的信度系数均高于0.7, 整体问卷的信度系数达到0.83, 均通过信度检验, 这说明潜变量的各项测量指标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很强的内部一致性。效度检验方面, 事件了解度和消极情绪各个指标的因子载荷基本都大于0.6, 说明其通过聚合效度检验, 没有删除任何指标。外部因素的六个维度中“微博”的因子载荷只有0.3, “积极影响”的因子载荷只有0.2, 因此研究剔除了外部因素中的“微博”和“积极影响”两个指标。

三、结果分析

(一) 理论模型检验

本模型的拟合度指标CMIN/df、GFI、AGFI、NFI、IFI、CFI和RMSEA分别为1.596、0.885、0.826、0.842、0.935、0.932和0.070, 均达到拟合要求, 说明该模型得到了数据的有效支持, 是一个很好的模型。

(二) 假设的检验

本研究使用AMOS17.0计算得到的各变量之间的标准化路径系数。由计算可知, “事件了解度→消极情绪”、“消极情绪→偏好逆转”、“外部因素→事件了解度”、“外部因素→消极情绪”、“外部因素→偏好逆转”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37、0.32、0.39、0.29、0.26, 且C.R.的绝对值都大于1.96, 说明假设H1、H2、H3、H4和H6均成立;“事件了解度→偏好逆转”的路径系数为0.08, C.R.的绝对值为0.44小于1.96, 该路径没有通过检验, 说明假设H5不成立。

(三) 控制变量作用检验

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 男性和女性被测试者的偏好逆转比率分别为66%、76%;20~30岁、30~40岁、40~50岁的人产生偏好逆转的比率分别为83%、78%、54%。由此, 性别和年龄对非直接受害者偏好逆转行为具有控制作用。

年龄和性别两个控制变量对外部因素、事件了解度、消极情绪和偏好逆转关系的调节作用见下表。

由上表可知, 不同年龄和性别对于外部因素、事件了解度和消极情绪对偏好逆转的影响均具有调节作用。

注:a表示C.R.值太小, 假设没有通过检验

四、结论

本研究运用结构方程方法建模, 使用AMOS17.0软件进行模型分析, 根据运行结果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 外部因素、消极情绪和事件了解度均会对非直接受害者偏好逆转行为产生显著的正向的影响, 其中外部因素对偏好逆转行为的影响最明显, 消极情绪次之, 事件了解度对偏好逆转行为的直接影响并不显著, 其对偏好逆转的影响是由影响消极情绪间接产生, 因而影响最弱。 (2) 外部因素和事件了解度均会对非直接受害者的消极情绪产生直接的正向影响, 同时外界因素还可以通过影响非直接受害者对突发事件的了解度间接影响其消极情绪的产生。 (3) 年龄和性别的不同对偏好逆转有显著影响: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产生偏好逆转行为, 年轻人比年长者更容易产生偏好逆转行为。 (4) 在突发事件情境下, 男性和年长者更为客观, 其消极情绪主要是由对突发事件的了解而产生的;女性和年轻人则表现得更加主观, 其消极情绪的产生主要受外部媒体和周围人群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5) 面对已经发生的突发事件, 年长者表现的最为冷静, 其是否产生偏好逆转行为主要受其对突发事件的了解情况, 而对其他群体的偏好逆转行为影响最大的基本都是外部因素。

研究突发事件情境下非直接受害者的偏好逆转对市场经济有重大影响, 对了解消费者行为、促进灾后市场繁荣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偏好逆转运用到突发大雨灾害后非直接受害者的消费行为中, 根据实际数据对突发灾害情境下影响消费者偏好逆转行为的各项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 对决策者具有借鉴意义。

摘要:本文以北京市“7·21”暴雨灾害为例, 以灾害中124位非直接受害者为研究样本, 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外部因素、事件了解度、消极情绪和偏好逆转行为四者之间的关系, 验证了外部因素、消极情绪对偏好逆转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外部因素、事件了解度对消极情绪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对分类变量的控制和调节作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突发事件,非直接受害者,偏好逆转,结构方程

参考文献

[1]何小洲, 李治横.突发事件情境下个人安全动机与消费行为关系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 2011 (01) .

[2]赵金.媒体如何认识和引导社会情绪[J].青年记者, 2012 (02) .

[3]李治横.突发事件情境下心理现象对消费行为影响研究[D].重庆大学, 2010.

[4]刘玉梅.突发事件心里承受能力影响因素分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2004 (04) .

[5]刘颖.突发事件中消费心理的分析与扩大消费需求[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04 (01) .

上一篇:表扬式教学下一篇:建筑业企业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