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灾害

2024-08-23

水利灾害(精选4篇)

水利灾害 篇1

摘要:自然原因与人为因素是造成水利工程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 同时产生交互式灾害, 加大了当前水利工程地质灾害的预防难度。结合技术人员在地质灾害预防中工作经验、实践措施以及相关理论, 对水利工程灾害技术进行探讨。

关键词:水利工程,地质灾害,形成原因,预防,实践措施

我国各项水利工程建设是能源与农业建设开展的基础。但是各类水利工程地质灾害, 特别是大型地质灾害的出现, 会对水利工程的整体及周边安全造成极大危害。为了降低地质灾害对水利工程的危害, 水利技术人员从地质灾害形成的自然原因、人为原因以及交互式灾害等方面入手, 利用实践性技术措施提高灾害预防质量。水利工程地质灾害预防的重点在于如何利用有效措施, 降低地质灾害对水利工程安全的影响。

1 水利工程地质灾害形成原因分析

水利工程地质灾害的种类较多, 包括了地震、滑坡、地面沉降等多种灾害类类型。地质灾害形成原因主要包括自然原因与人为原因。自然原因主要包括地震、雨季汛期洪水等原因造成的地质灾害;人为原因主要是指因人类行为形成的水土流失、河流改道等原因, 造成的地质灾害。随着人类行为对自然环境破坏, 水利工程中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出现了交互性影响, 即两种灾害原因互相影响, 形成更为复杂严重的自然灾害。其中较为明显的是水土破坏较为严重的山体在汛期出现泥石流与山体滑坡的现象较多。

2 水利工程地质灾害预防实践措施研究

了解了水利工程地质灾害形成原因后, 技术人员针对地质灾害形成原因分别采取了相应的预防措置。

2.1 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工程勘测质量

加强水利工程地质灾害预防有助于提高工程勘测质量。目前信息化技术手段是当前水利勘测部门预防地质灾害技术措施之一。 (1) 信息测绘技术的应用。水利工程勘测人员利用的信息化勘测技术, 主要包括GPS定位、三维成像技术等信息化技术, 对工程区域形成立体化认识。将传统的二维化设计图, 利用建模技术转变为三维立体化模型图, 已形成整体化的设立理念。目前勘测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是在水利实地测绘中运用移动式Arc GIS平台, 能够起到提升勘测质量的作用。 (2) 采用信息化分析技术。信息化分析技术的应用, 可以使勘测人员提高地质情况分析质量。如利用信息技术对工程地区岩石断面受力情况进行分析, 避免因施工应力增加造成的山体滑坡。同时, 水文信息化分析技术可以对工程所在水系的汛期流量进行数据分析, 提高其对相关地质灾害的预防质量。 (3) 信息监测技术应用。水利工程地质灾害发生后, 技术人员必须利用信息监测技术, 对工程周边的地质变化进行监控, 实现风险的自动化预警功能。以都江堰地区水利工程为例, 在汶川地震发生后技术人员在辖区水利设施应急勘测中, 使用了卫星成像、计算机模型重建、堰塞湖三维图成像等信息化技术提高了勘测效率与质量。

2.2 根据工程实践问题做好灾害防治预案设计

从工程施工与项目运行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出发, 制定工程地质灾害防治预案, 是地质灾害预防首要任务。预案具体内容应包括以下几点: (1) 灾害监测工作模式标准。工程灾害防治预案将监测模式可分为日常监控、汛期监控与应急监控三种情况。日常监控就是针对水利工程非汛期开展的风险监控, 因其风险较低一般采用三级监控模式。汛期监控主要针对汛期开展的风险监控, 其风险较高需要采用二级或一级监控模式。而应急监控主要针对洪涝、地震、滑坡等地质风险较高或已发生时, 因工程地质灾害风险极高需要采用特级监控模式, 同时启动相应的救灾工作。 (2) 应急措施。风险防治预案中需要制定出严密的应急措施。如应急物资调配、地质灾害风险的应对技术措施、风险信息处理环节等都是应急措施需要严格注明的内容。在地质灾害发生情况下, 绿色通道的开启、技术人员的调拨等都必须在应急措施中得到体现。 (3) 工作责任制的确定。水利工程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制, 应包括管理岗位的定人、定时、定责以及事故责任倒查制度的确立。特别需要注意的是, 责任制中技术性责任岗位不能由非专业技术人员担任, 避免出现技术方面的错误。

2.3 结合环保理念减少人为因素灾害形成

较之自然地质灾害, 人为地质灾害预防中人力干预效果更加明显有效。因此, 预防人为因素干预是水利工程地质灾害预防的重点。水利工程管理体系中引入环保理念, 经过多年实践经验验证, 已经成为预防人为地质灾害的有效措施。 (1) 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地区水土保持工作是水利工程及附近区域内地质灾害的预防的关键环节。其主要工作包括工程设计中减少对绿地与森林的占用、施工采用环保性施工材料和技术以及水利工程运行中加强周边森林保护与绿化开展等实践工作。 (2) 建立水利工程与地方合作化环保体系。人为水利灾害的形成不仅是水利工程自身原因造成, 也与工程所属区域地方环保工作的开展有着密切关系。如在调研中技术人员发现, 部分地区因追求经济利益对山林与矿山进行多度开采, 造成工程地质灾害风险的增加, 进而引发严重的地质灾害。所以水利工程管理方应与地方政府合作, 建立环保工作体系减少人为地质灾害发生, 特别是交互式地质灾害的发生。

2.4 做好灾害预防中物资、人力调配工作

水利工程地质灾害的预防不仅需要良好的理念与方案指导, 也需要大量的物力与人力支持。所以在地质灾害预防方案里, 预防物资、人力的调配工作应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 水利工程管理方应以满足日常需求与应急需求为目标, 合理制定调配方案并严格执行。另一方面, 在地质灾害应急处理中应开设物资、人力调配绿色通道, 确保应急物资数量充足, 人力资源安排到位。同时在物资与人力调配中管理者必须注意的是, 调配工作需要坚持三个主要原则:首先合理评估物质需求, 避免调配中过度浪费现象的出现;其次合理安排人力资源岗位, 避免因平均分配人力资源造成工作漏洞的出现;最后在风险应急处理中, 确保重点与高危部位的物资与人力保障, 提高风险应急工作效率与质量。

结束语

水利工程地质灾害的出现, 对当前水利工程以周边地区安全产生较大的危害。在未来一段时间内, 灾害预防工作都水利工程研究的重点内容。利用有效措施减少人为性地质灾害与交互灾害的产生, 降低自然地质灾害对水利工程的破坏是预防工作的目标。利用信息化技术、做好预案设计、引入环保理念、做好物资、人力调配等措施都可以较为有效减轻地质灾害的对水利工程的影响, 为水利工程地质灾害的预防工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王自高.西南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灾害问题与预防措施研究[J].岩土力学, 2013 (10) :307.

[2]杨再彬.水库水利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措施[J].企业技术开发, 2014 (10) :81-82, 109.

水利灾害 篇2

对水利工程的地质灾害预防工作一定要不断的加强,这样可以比较有效地提升整个工程勘测方面的质量问题。在当今阶段,利用信息化的高科技技术手段是目前水利勘测部门进行预防地质灾害技术比较常用的有效措施之一。

3.1.1选择信息测绘的高科技技术

水利工程相关的勘测人员利用信息化的高科技的勘测技术,大体都包含了GPS定位以及三维成像技术等一些比较高科技的信息化技术,这样能够对工程周边的地区形成一个立体化的认识。而以前比较传统的二维化设计图,选择建模的技术转换为三维立体化的模型图。现阶段所有的勘测技术主要发展的趋势,在对水利进行检测的过程当中,利用移动式的ArcGIS平台,能够起到有效提升勘测质量的作用。

3.1.2合理利用信息监测的技术

所有的水利工程地质灾害在出现之后,相关技术人员一定要选择信息化的监测技术,对工程周围的地质变化进行有效监控,可以比较有效的实现风险自动化进行预警的重要功能。

3.2根据工程实践问题做好灾害防治预案设计

对工程地质灾害方面研究有效的防治预案,这是之后阶段地质灾害方面能够有效进行预防的重要任务。

3.2.1选择合适的监测方式

现阶段监测方式分为日常监控、汛期监控以及应急时期进行的监控这三种情况。其中日常监控指的就是对整个水利工程在非汛期的时候所进行的风险监管方式,由于风险相对较低,一般情况下都是使用三级监控的方式,而汛期所采用的是二级或者是一级监控模式。应急监控的方式主要是对于洪涝、地震或者是滑坡等一些地质风险相对较高的或者是已经发生灾害的情况,由于工程地质灾害的风险相对其他的灾害比较高,所以一定要选择特级监控这种监控模式,在必要的时候还要启动相应的救援预案。

3.2.2采取有效的应急方案

在进行风险防治的预案当中一定要包括严密的应急方案。比如对应急的物资进行合理的分配、对地质灾害的风险方面所采取的应对技术措施等等,这些都是在应急措施方面必须要进行严格标准的重要内容。

3.3结合环保理念,减少人为因素灾害形成

对于自然地质发生的灾害群体,人为因素所导致的地质灾害在进行预防的过程当中,人力干预效果相对更加明显,也会更加有效。因此,预防人为因素的干预工作在整个水利工程的地质灾害中是需要进行预防的重点所在,大力开展水土保持的重要基础工作,因为水土保持的基本工作对整个水利工程以及周边区域的地质灾害预防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

3.4做好灾害预防中物资、人力调配工作

对水利工程的地质灾害进行设计预防的措施,不仅需要有先进的理念,而且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导,这必然需要物力以及人力方面的支持。所以,在对地质灾害进行预防的措施当中,预防物资与人力之间一定要进行科学的、合理的调配。在地质灾害发生的时候,一定要确保所需的物资数量可以充足调配,在人力资源方面一定要合理配置。

4结语

水利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所涉及到的地质灾害问题也非常多。在我国,一般情况下,水利工程都是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所以应不断加强水利工程的监管以及地质灾害的监测工作,确保水利工程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自高.西南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灾害问题与预防措施研究[J].岩土力学,(10):307.

水利灾害 篇3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旱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 旱涝灾害出现频率高、波及范围广、来势凶猛、破坏性极大。当春旱发生时, 因无足够的水灌溉, 使得多种作物不能及时播种, 普遍形成晚播晚发。《宋书·五行志二》:“晋海西泰和四年十二月, 凉州春旱至夏。”唐代诗人杜甫《喜雨》:“春旱天地昏, 日色赤如血”, 可见旱灾危害之大。而当洪涝发生时, 不但淹没房屋, 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而且还卷走人类居留地的一切物品, 并淹没农田, 毁坏作物, 导致粮食大幅度减产, 从而造成饥荒。洪水还会破坏工厂厂房、通信与交通设施, 从而造成对国民经济的破坏。据不完全统计, 从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的2155年间, 共发生较大水灾1092次, 死亡万人以上的水灾每5~6年即出现一次, 这种局面到现代尚无根本的改变。①

我国古人也早已意识到水利工程之重要, 孔子曾经作《论语·秦伯》, 高度赞扬大禹的美德说:“禹, 我没法和他相比。他一生吃着粗糙的食物, 尽力孝敬祖先;他穿着破旧的衣服, 只是在祭祀时才着礼服, 却尽力于开发水利。对禹, 我真的没法和他比。”②康熙帝曾将河工、漕运和平藩作为朝廷的三件大事, 题字悬于宫中柱上。乾隆帝更是深知其中利害, 他曾晓谕大臣:“自古致治以养民为本, 而养民之道, 必使兴利防患, 水旱无虞, 方能使盖藏充裕, 缓急可资。是以川泽、陂塘、沟渠、堤岸, 凡有关于农事, 务筹画于平时, 斯蓄、泄得宜, 潦则有疏导之方, 旱则资灌溉之利, 非诿之天时、丰歉之适然, 而以赈恤为可塞则也。”③

云南省境内地形、地貌千差万别, 年降雨量分布差异明显, 季风性气候显著, 加上各地植被状况、蓄排水能力不同, 从而气象灾害频繁, 特别是在气象灾害中干旱程度存在明显的地域性。据《云南气象灾害总论》记载:云南省气象灾害中干旱、洪涝灾害占66%, 其中旱灾占42%。旱灾发生频率由四周向滇中、滇北地区逐渐增加, 在金沙江沿线的楚雄北部、东川、大理北部是旱灾频率最高的地区, 其中楚雄的元谋县是旱灾频率发生的最大中心。相反, 发生旱灾最少的区域是德宏、西双版纳、迪庆和思茅。

近代, 旱灾对云南贫困地区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 对贫困的农民更是雪上加霜。首先, 旱涝灾害易引起农民的骚乱, 如民国时期, 国家借助政权力量, 推行消除迷信的政策, 人们祭祀祖先、神灵的大量寺庙和祠堂被拆毁, 或改建成公共场所。一旦发生旱涝灾害等现象, 灾民就把这些看作是对神灵的亵渎, 使得社会冲突变得更加严重。如1933年云南省某地干旱, 受灾民众“把持久的干旱归咎于破除迷信的宣传, 认为这种宣传触犯了专管雨水的龙王爷”④, 造成了当地农民的骚动, 严重影响了社会秩序。1942~1944年连续三年的大旱, 与其后的涝灾, 使得“广南灾民无食, 纷纷外出觅食, 盗匪猖獗, 拦路抢劫日益严重”⑤。其次, 旱涝灾害使得“饥民迁徙流离, 饿殍载道, 生活无方, 铤而走险, 治安受到影响”, 民众的恐慌心理使得土匪、强盗有机可乘, 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再次, 旱涝灾害危害生态环境的稳定。试想, 哪次旱涝灾害没有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民国时期的云南, 人口增长达到历史的顶峰, 致使其生态环境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落后的耕作制度和农民为了维持生产盲目地开垦, 使得水土流失严重, 造成旱涝灾害发生的频率更高、破坏力更强, 便出现“自然灾害←→抛荒←→开荒”这一重复循环的现象, 这样就加重了生态环境的承载力, 加剧了云南乡村社会的混乱。而这些我们可以通过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来解决, 这样易受灾地区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特别是抗旱防洪的能力, 有利于农业长期稳定的发展以及社会和谐与安定。

注释

11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水利》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水利[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8:414

22 周魁一.水利的历史阅读[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8:592

33 周钟岳等原撰.新纂云南通志 (卷一百三十九) (李春龙、江燕点校) [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7:14

44 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 (第二部)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302

水利灾害 篇4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大量的修建水利水电工程,然而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对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至关重要。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强度较大、时间较长。从普遍意义上讲,水利水电工程在环境方面的影响主要包括移民问题对泥沙、河道的影响;对气候、水文、地质、土壤、水体、鱼类和生物物种的影响;对文物和景观的影响;以及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等。扰动区(特指工程施工区)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常发生根本改变,难以自我修复,必须加以人工措施促进其恢复进程。植被恢复是生态系统恢复的基础。扰动区退化植被恢复与重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需统筹规划,科学设计与施工,才能保证恢复进程的顺利进行。[1]

1 环境岩土工程勘察工作要点

首先,工作人员需要进行详细的环境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①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②区域构造稳定性评价;③地裂缝勘察评价;④泥石流勘察评价;⑤区域地面沉降勘察评价;⑥岩溶勘察评价;⑦采空区勘察评价等七项勘察内容。[2]

其次,工作人员还需要对工程环境进行特殊土影响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六项内容:①黄土湿陷性;②红粘土分散性;③软土的触变性、流变性、高压缩性、低强度、低渗透性、不均匀性;④新近沉积土、混合土、填土欠固结、欠压密、高压缩性、结构不稳定性;⑤自然条件变化和各种工程活动影响多年冻土的工程地质条件变化;⑥膨胀岩土的胀缩性等。以上各项环境岩土工程的勘察内容,都与地质灾害的评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2 地质灾害评估工作要点

2.1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灾害评估特点。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地质灾害评估是所有评估体系中最为复杂严谨的一种,具有以下几项特点:[3]①建设用地范围大:包含了枢纽区、库区、场内公路区、建筑材料区、弃渣场区、生活区等。②包含工程枢纽多:不同工程枢纽区地质灾害现状需要分开评价。③环境地质条件复杂: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场地主要表现为地形地貌类型、地质构造、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地质灾害发育等,环境地质条件评估普遍在中等——复杂之间,因此总的环境地质条件应评估为中等——复杂。

2.2 地质灾害评估内容。

①调查评估区各类地质灾害的发育现状、形成原因和主要作用因子,对其稳定性进行现状评估;②根据地质灾害现状和地质环境条件,对主要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预测,并对其危险性和可能对拟建工程产生的危害程度做出预测评估。

3 地灾评估与环境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区别

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的规定,地灾评估不能替代建设工程和规划各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或有关的评价工作,要严格区分地质灾害和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的区别。目前,各类工程地灾评估所涉及的灾种通常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相关的六种灾害。除此以外,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中的一些不良物理地质现象、不良环境地质问题均不作为地灾评估的灾种。[4]

4 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的关系

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中,地质灾害评估与环境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密切相关。地灾评估必须建立在充分收集利用已有的遥感影像、区域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气象水文等资料的基础上,对水利水电工程进行全面的地面调查,必要时也应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物探、坑槽探与取样测试。

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开凿了大批隧洞,这些隧洞工程的兴建,使其固有的环境地质平衡条件发生改变,从而诱发了一系列的不良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甚至发生地质灾害。例如:隧洞工程所引发的淹没与浸没、进出口边坡稳定、隧洞涌水、围岩稳定、岩爆、高地温、有害气体、放射性元素、隧洞废渣排放等主要环境工程地质问题,都可能引发地质灾害。

5 结语

要“发展经济”必须大量修建水利水电工程,要“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少修甚至不修水利水电工程。针对这一矛盾问题,本文科学论证了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重要性。地质灾害评估代替不了建设工程和规划各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或有关环境地质勘察的评价工作。工作人员应严格区分地质灾害和工程地质问题的区别,同时也要对工程地质问题中涉及工程安全、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巨大的、不属于地灾评估内容及范围的不良地质问题,在评估报告中进行初步评估,指出其危害之处。探讨环境岩土工程地质现象造成的地质灾害,提出预防环境岩土工程地质问题发生的措施建议,也将成为地灾评估和环境岩土工程勘察共同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曹永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J].人民黄河, 2008,27(1)56-58.

[2]陈丽晖.环境岩土工程勘察工作要点[J].云南环境科学,2008,24(4): 14-18.

[3]任海,彭少麟.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灾害评估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4-15.

【水利灾害】推荐阅读:

海洋灾害07-14

治理灾害07-17

塌陷灾害07-21

灾害预防07-21

灾害抢险10-15

大风灾害05-13

旱涝灾害05-15

地质灾害05-16

工业灾害05-29

灾害教育06-05

上一篇:建立内容下一篇:医药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