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处置

2024-10-23

灾害处置(共6篇)

灾害处置 篇1

1 泥石流及泥石流的成因

1.1 什么是泥石流

在沟谷山区中由大量石块泥沙和水源激发 (降雨、冰雪融化等) 这些条件下形成的特别流体称为泥石流。其特点一般是泥石流突然爆发, 混杂的流体沿着倾斜的山坡拼命往前, 奔跑咆哮而下, 大地为之震动, 山中仿佛雷鸣。在宽敞的堆积区内大量的石块泥沙横冲直撞的冲到山外, 造成漫流堆积, 给人类生命财产往往造成重大灾害。

1.2 泥石流的成因

形成泥石流必须具备陡峭的地形、地貌 (便于集水、集物) , 短时间内存有大量的水源, 充足的松散物质等条件。

(1) 地形地貌的条件。

在地形上, 具备山高沟深, 地形陡峻, 沟床纵度降大, 地形便于水流汇集;泥石流在地貌上可分为堆积区、形成区、流通区三个部分。

(2) 松散物质的来源条件。

为提供充足的泥石流的物质来源现象一般由滑落、滑坡、破碎、坍塌等不安全的固体岩石形成的。同时, 也可以为泥石流提供充足的碎末物来源的有岩层的松散结构、柔软易风化的、节理发育与软硬相间的层区很容易受到破坏, 而很多人类在滥伐树木后造成水土流失, 开山开矿, 采石弃渣等工程活动以可为泥石流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来源。

(3) 水源的条件。

泥石流的组成部分最重要的是水, 其水源包括降雨、冰雪融化、水库 (池) 、崩溃水体等。同时也是的泥石流的动力来源 (激发条件, 搬运介质) 。

2 泥石流发生时间规律及地区

2.1 泥石流发生的时间具有如下三个规律

(1) 季节性。

我市爆发泥石流主要是集中受到降雨、暴雨, 特别是特大暴雨的连续降雨而激发的。因此, 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是泥石流爆发时间规律与降雨时间规律是一致的。

(2) 周期性。

泥石流受地震、洪水、暴雨的影响下发生的, 而暴雨、洪水、地震总是周期性地出现。因此, 泥石流的发生和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且其活动周期与暴雨、洪水、地震的活动周期大体相一致

(3) 泥石流的发生。

泥石流的发生是在一次降雨高峰期或连续降雨之后。

2.2 泥石流的特点分布

明显受地质、地形和降水条件的控制是我市泥石流的分布。特别是在地形条件上表现得更为明显。泥石流在我市集中分布在两个带上:一是青藏高原与次一级的高原与盆地之间的接触带;另一个是上述的高原、盆地与东部的低山丘陵或平原的过渡带。

3 泥石流类的危害

泥石流常常具有暴发突然、来势凶猛、迅速之特点。并兼有崩塌、滑坡和洪水破坏的双重作用, 其危害程度比单一的崩塌、滑坡和洪水的危害更为广泛和严重。它对人类的危害具体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3.1 对居民点的危害

泥石流最常见的危害之一, 是冲进乡村、城镇, 摧毁房屋、工厂、企事业单位及其他场所设施, 淹没人畜、毁坏土地, 甚至造成村毁人亡的灾难。如2008年武隆山体垮塌, 造成巨大的损失。

3.2 对公路、铁路的危害

泥石流可直接埋没车站, 铁路、公路, 摧毁路基、桥涵等设施, 致使交通中断, 还可引起正在运行的火车、汽车颠覆, 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有时泥石流汇入河道, 引起河道大幅度变迁, 间接毁坏公路、铁路及其它构筑物, 甚至迫使道路改线, 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3.3 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危害

主要是冲毁水电站、引水渠道及过沟建筑物, 淤埋水电站尾水渠, 并淤积水库、磨蚀坝面等。

3.4 对矿山的危害

主要是摧毁矿山及其设施, 淤埋矿山坑道、伤害矿山人员、造成停工停产, 甚至使矿山报废。

4 泥石流灾害事故的处置

泥石流不仅能够流动, 而且它的搬运能力、浮托能力还非常大, 远非流水所能比拟。可以说, 泥石流类似洪水, 又胜于洪水。因此, 运用正确的战术战法显得颇为重要。

4.1 快速准确受理报警

119调度指挥中心要询问泥石流灾区大致面积, 泥石流流动状况, 人员伤亡和被困数量、分布位置和其它次生灾害情况, 了解交通、供电、供水、通信、医疗等设施破坏情况。同时要及时与受灾的政府、公安机关、驻地部队、医疗急救等部门取得联系, 掌握情况, 做好协同配合。与气象、地震部门保持紧密联系, 掌握当地最新的气象资料, 并及时将警情报告值班领导, 并根据指示要求调派救援力量。

4.2 力量调集

指挥中心应根据受灾区域的具体情况, 按照预案和当地抗洪救灾总指挥部及上级的指示, 统一调集消防救援力量, 全力抢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国家财产, 确保重点及紧急区域的安全。并视情调集水罐、照明、防化救援、抢险救援、后勤保障等消防车辆, 以及其他部门协助处置, 并请求驻军和武警部队支援。

4.3 救生排险

(1) 积极搜寻失踪人员, 营救泥石流被埋的遇险人员, 尽可能早发现、早救助。 (2) 与社会力量一起全力加固护城堤坝、堵疏水道, 以免凶猛的泥石流引起堤坝溃决冲击城镇。 (3) 协调交通部门及时修复毁坏的道路, 清除障碍, 以保证救援所需的车辆及装备顺利抵达目的地。 (4) 及时扑救各类火灾, 有效控制化学等一切次生灾害。

4.4 现场施救

一方面要有组织地把受到严重威胁的群众疏散至安全地带, 及时保护或转移重要物资;另一方面要利用生命探测仪、搜救犬等器材装备, 全力搜寻失踪人员, 营救泥石流冲击的遇险人员。

4.5 全力搞好后勤保障工作

由于泥石流坡灾害突发性强、危害范围大、救援时间长, 要及时补给各类器材装备和衣物、饮用水、食物、药品等生活必需品, 确保部队长时间连续作战的需要。

5 泥石流灾害事故处置的行动要求

(1) 当处于泥石流区时, 应迅速向泥石流沟两侧跑离, 切记不要顺沟向上或向下跑动。一般粘性泥石流比稀性泥石流容易躲离和得生, 而当处于非泥石流区时, 则应立即报告该泥石流沟下游可能波及 (影响) 到的村、乡、镇、县或工矿企业单位, 密切注视泥石流的变化发展趋势。 (2) 协调组织由政府、单位 (村、乡、镇) 、专家及当地群众参加的抢险救灾活动, 拟定并实施应急措施 (或计划) , 加强对泥石流可能波及下游沟谷的管理。比如:酌情限制车辆和行人通行;组织危险区群众迅速撤离等。 (3) 密切注视该泥石流灾害可能引发某种生命线工程 (水库、铁路、公路、发电厂、通讯警施、电台、渠道等) 的次生灾害, 甚至再发生第三次灾害。如火灾、洪水、中断交通、爆炸、房屋倒塌等, 建立观测站 (网) 进行长期动态观测, 掌握实情的发展趋势, 并做出决断, 注意泥石流具有阵发性, 间歇性等特点。

6 泥石流事故处置的注意事项

(1) 所有救援人员要加强行动安全, 特别在险恶条件下, 要以小组为单位, 不准单独行动。

(2) 选准救援车辆在险恶地段的停靠位置, 要有利于撤退。

(3) 任务完成后, 要及时清点参战人员和装备, 做好移交, 安全撤离。

摘要:本文系统的阐述了泥石流灾害的成因以及在重庆地形地貌条件下灾害发生后的处置对策。

关键词:泥石流,灾害处置,对策

灾害处置 篇2

预防地震灾害应急处置预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防震减灾工作方针,协调、有序、高效地做好地震应急工作,提高对破坏性地震的快速反应能力,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轻地震灾害对学校师生及财产安全和教学设施的影响,保障学校在地震灾害发生后,尽快恢复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及各级地震应急预案,制定本预案。

一、学校地震应急处置组织指挥机构

组长:李斌

副组长:张林

成员:潘智明、王育丽、陈海凤、胡春文及各班主任。

二、学校地震应急处置组织指挥机构工作职责

负责学校防震减灾的组织和领导工作,平时督促、协调各有关部门和级部做好防震减灾工作,发生有感地震或破坏性地震后,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即转为抗震救灾指挥部,组织、指挥地震应急和救灾工作。

(一)地震灾害发生后,应急抢险救灾工作必须在指挥部统一指挥、统一组织下,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落实工作责任,各部门及级部负责人对口负责,层层把关。

(二)根据灾情发布停课及复课公告或通知。

(三)充分利用各种渠道进行地震及防护知识的普及教育和有关技能训练,不断提高

全校师生的防震抗灾意识和基本技能。

(四)组织保障防震抗灾应急处置物资。严格按预案要求积极筹备、落实抢险设备、教学教具等物资,强化管理,使之始终保持良好战备状态。

(五)积极组织地震灾害事后处置工作。采取一切必要手段,组织各方面力量全力进行救护、处置工作,把突发性事件造成的损失、影响降到最低点。

(六)迅速恢复教育教学秩序。

学校抗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校防震减灾的组织和领导工作,做好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师资培训、工作部署、隐患处理、灾情上报、灾后处理工作,建立和完善各类防震减灾规章制度、防震隐患检查、处理档案、防震减灾目标责任制及建立相应工作领导小组、防震减灾信息收集、处理和报送制度,建立本校破坏性地震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措施和快速反应机制。

三、地震灾害防御措施

(一)加强学校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学校应将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和灾害应变教育列入学校安全教育内容,使师生了解、掌握地震基本常识和地震应急知识及自防互救知识,定期组织演练,提高师生避震、自救互救能力。引导学生做到遇震不乱、正确避震、有序疏散、确保安全。

(二)建立健全学校抗震救灾工作的规章制度及工作规划,完善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制定并落实学校抗震救灾工作目标责任

制,切实做到目标明确,责任到人。

(三)建立健全抗震救灾工作监督检查机制,坚持检查与自查相结合、检查与整改相结合、检查与责任追究相结合,建立和完善防震工作检查落实登记制度。

(四)学校设立24小时值班及安全监控和联系电话。实行防震救灾信息报告制度,建立健全完善的信息收集、处理和报送制度。对重要情况和重要信息要及时上报。

(五)发生破坏性地震后,学校迅速向抢险救灾有关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报告,同时组织师生有秩序的转移至安全地区。

四、地震灾害应急处置

(一)汇总受灾信息,包括建筑物破坏、人员伤亡和被压埋人员的情况,以及救援行动的进展情况。

(二)配合救援队伍抢救压埋人员,协助有关部门进行工程抢险,并在地震现场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领导下,快速勘察,设置警戒线,建立救援基地;展开人工搜索尽快发现地表或浅埋的受难者;采用起重、支撑、拆除及狭窄场地营救等方式,使受难者脱离险境。

(三)采取紧急措施,及时疏散师生。

(四)协调、配合卫生部门抢救、安置伤病员。

(五)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组织力量,尽快恢复供水、供暖、供电,恢复交通通讯,防止次生灾害,保护重要部位,维护校内治安,安排师生生活。

(六)做好学校卫生防疫工作。安排好伤员的护送工作,协调、配合卫生、防疫部门继续做好灾区学校饮用水源、食品卫生的检查、监测工作,做好学校卫生防疫和水源管理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

(七)准备车辆,听候调度,保证抢险救援人员、物资的运输。配合和组织有关部门调配粮食、食品、饮用水等救灾物资。

(八)根据抗震救灾指挥部要求,协助通信部门保障学校通信畅通。与电力部门协调保障学校用电供应。

(九)配合和协调有关部门调配救灾物品,保障学校受灾师生的基本生活;转移和安置师生,组织师生自救互救;妥善处理遇难者的善后事宜,统计伤亡人数。

(十)组织灾害损失调查,加强宣传报道,加强学生思想工作,正确对待自然灾害,克服恐惧心理,鼓舞师生战胜灾害,恢复教学,重建家园。

本预案启动实施由学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指挥部总指挥决定。部门及各级部负责人要认真贯彻执行本预案,严格执行和遵守信息保密制度,遵守工作纪律,并保证联系方式畅通、便捷。

本预案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修改和完善、机构调整,以及应急处置和各类应急演练中发现的新情况,适时予以修订。

灾害处置 篇3

(一) 上海地铁运营情况

上海地铁是继北京地铁、天津地铁建成通车后我国投入运营的第三个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截至2014年12月28日, 上海轨道交通全网运营线路共15条, 总长548公里, 车站共计337座, 日均客流量超600万人次, 今年元旦当天, 上海地铁客流极端流量更是超过了1000万人次, 全网络运营规模居世界第一, 至2020年, 还将建设4条线路, 总里程将达到808公里。

(二) 近年来上海所发生的地铁灾害事故情况

1. 轨道交通11号线曹杨路站在建地铁盾构机火灾

2009年1月8日11时04分, 轨道交通11号线曹杨路站在建工地盾构机发生火灾, 市应急联动中心接到报警后, 先后调派真如、嵩山、长宁等16个消防中队共36辆消防车、300余名消防官兵赶赴现场处置。成功营救3名被困人员, 其中2人生还, 1人死亡, 直接经济损失约52万元。

2. 轨道交通1号线黄陂南路站站台层变配电室火灾

2009年5月16日17时许, 轨道交通1号线黄陂南路站地下二层 (站台层) 变配电室发生火灾, 市应急联动中心接到报警后, 先后调派嵩山、北京、龙阳、外滩等7个消防中队共12辆消防车、117名消防官兵赶赴现场处置。成功疏散人员约200人, 有效保护了1号线黄陂南路站地下变配电设备。

3. 轨道交通11号线徐家汇站在建工地空压机冒烟事故

2011年4月19日16时16分, 轨道交通9号线徐家汇站冒烟, 市应急联动中心接到报警后, 先后调派吴兴、漕河泾、东安等14个消防中队共41辆消防车、287名消防官兵赶赴现场处置。经多方侦察后确认, 烟雾是由轨道交通11号线在建工地的空压机活塞螺丝松动造成的漏油经汽化所产生, 因列车隧道活塞效应而导致相邻站点有烟雾流出。此次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和其他损失。

4. 轨道交通10号线列车追尾碰撞事故

2011年9月27日14时39分, 轨道交通10号线豫园站至老西门站下行区间内发生列车追尾碰撞事故, 市应急联动中心接到报警后, 迅速调派外滩、复兴、车站等16个消防中队共52辆消防车、500余名消防官兵赶赴现场处置, 成功疏散救出800余名乘客。事故造成轨道交通10号线停运, 271名乘客受伤送医治疗, 无人员死亡。

5. 轨道交通2号线停电事故

2015年3月10日11时32分, 地铁二号线张江高科站地铁发生火灾, 11时32分接市应急联动指挥中心出动指令, 张江、金桥等4个中队10辆消防车到场处置, 成功疏散出乘客600余人。事故造成2号线停运, 无人员伤亡。

结论:地铁灾害事故风险不仅来源于火灾, 列车故障、电气事故、在建工地事故、公共安全事件等都是消防部队需要时刻做好救援准备的。上海地铁在站点设置、线路长度、日均客流量等均居世界前列, 在指挥调度、力量编成、装备配备、战术战法、战勤保障等方面更需要做好充分准备。

二、地铁火灾扑救的难点分析

(一) 人的承受能力制约

为客观了解和掌握人的承受能力, 我总队特勤支队龙阳中队于2013年组织开展了模拟地铁火灾环境下的战斗员行动能力测试, 行动能力测试以战斗员携带6.8L、9L空气呼吸器以及4h氧气呼吸器为基础, 测试在不同条件下的行动能力。在浓烟条件下, 战斗员行动能力比普通环境下降50%, 使用6.8L空气呼吸器的战斗员历时37min仅行进660米;在高温环境下, 战斗员行动能力比普通环境下降40%, 室温60至65度情况下, 空气呼吸器约可使用36min, 但是在80至85度情况下, 仅可使用22min;战斗员在平均负重25kg个人装备, 救助75kg被困人员的情况下, 空气呼吸器的使用时间仅为20min左右, 综上所述, 如遇高温浓烟环境叠加, 战斗员在负重条件下的行动能力可想而知。

(二) 装备限制

1. 个人防护装备的短板。

前面已经说明了, 空气呼吸器的使用时间我认为不宜超过25min, 这样才是相对安全的, 那么在25min内, 在一个比较复杂的地下空间中, 战斗员可能进去绕了一个圈子就要出来了, 实际进深不足百米, 这对于灭火和救生行动是相当大的制约。还有就是绳索、发光导向绳等装备, 绳索的使用一直存在争议, 怎么用, 什么情况下用还没有确切的经验可供参考。

2. 防排烟装备的短板。

我们曾经利用喷雾水枪、屏风水枪、水驱动排烟机、2500型坑道送风机等送风排烟手段做过专项测试, 测试结果表明, 在现有装备配备情况下, 仍存在几个问题:一是多个水驱动排烟机上下叠加组合使用, 2m外送风驱烟效果不明显;二是在站厅、站台和区间隧道, 利用喷雾水枪和屏风水枪水幕驱烟、阻烟基本无效;三是2500型隧道送风机因受体积大、地铁通道坡度陡、管道重且长度有限等因素影响, 不能快速、直接进入地铁站内, 影响作用发挥。

3. 破拆器材的短板。

如果列车发生火灾事故, 需要破拆车体或者窗口救生, 那么现有的破拆器材很难发挥效用。K970型无齿锯无论使用砂轮锯片或金刚石锯片破拆高强度铝合金车体效果较差;锤子、腰斧等传统轻便破拆工具破拆车窗效果不佳;液压工具体积大、重量大, 无法携带;浓烟缺氧条件下, 自带发动机的机动装备容易熄火, 影响破拆效率等等。

4. 救生装备的短板。

在地铁火灾事故中, 被困人员数量多、分布散、缺乏行动能力等等是比较普遍的情况, 就目前各单位装备的各型救生装备来看, 由于其容量制约和缺乏助力装置, 救助一名被困人员可能需要4名甚至更多战斗员接力救生, 极大地影响了战斗员救生效率。

(三) 环境对心理影响

地铁火灾由于其环境特殊性, 容易给战斗员造成极大的心理影响, 主要表现为:一是高温浓烟给战斗员带来的心理“畏缩”;二是大量疏散的人流给战斗员带来的心理“从众、恐慌”;三是负重、大体力消耗给战斗员带来的心理“疲劳”;四是长时间、重复往返给战斗员带来的心理“厌恶”;五是紧急情况下战斗员心理的“无助、绝望”;六是通信不畅给战斗员带来的“焦虑、急躁”等等。

(四) 战术研究相对滞后

1. 指挥决策有节点。

地铁线长面广, 发生火灾时, 到场社会联勤联动力量多且杂, 各自为政很难协调统一调度, 指挥决策很难得到贯彻实施。

2. 侦察火情有困难。

地铁火灾一旦成灾, 浓烟高温将使指挥员一时很难确定着火点的具体位置、遇险人员的状况以及火势发展蔓延的主要方向, 而且深入内部开展火情侦察又非常艰难, 地下通信联络不畅, 缺乏有效侦察途径和手段掌握内部情况。

3. 固移结合有盲点。

对于站点固定设施使用, 现有资料均来自于地铁公司, 在发生火灾情况下的各类固定设施的使用仍有盲点, 比如机械排烟的程序、气体灭火系统的使用等等, 需要进一步研究。

4. 装备建设有空白。

经过地铁专业队近1年时间的调研和实践, 我们在人员定位、移动送风排烟、地下空间通信保障、长距离救生、中转阵地设置与防护方面仍留有空白。目前, 我总队自主研发的移动送风排烟装置和轨道车处于试用和修改完善阶段, 需要通过更多的实践来检验专业装备的应用效果。

结论:根据难点分析, 以往的“人海战术”在地铁火灾事故中可能失效, 反而会导致安全事故发生。能否组织起精锐力量, 灵活应用手中装备直击火场关键部位才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三、以装备应用实战化为切入点, 破解地铁火灾扑救难点

(一) 针对攻不进的问题, 要做三个方面的装备训练准备:

1. 开展调研熟悉, 掌握地铁站点和区间隧道平面布局, 尤其是要积极开展战斗员针对单一站点的“一画二标”, 即画简单平面图, 标出进出通道和可使用的固定消防设施, 把实地调研工作做到战斗员的脑子里去。我们在训练过程中一直引导战斗员充分利用手中装备来进行调研。比如:我们把图例上的长度单位换成了水带单位, 原来200米的图例编成了10根水带的图例, 简单直观;又比如增加测距仪, 烟雾视像仪的应用, 调研训练时就用视像仪, 这样, 战斗员就记住了在视像仪中闸机是什么形状, 墙式消火栓是什么形状, 这样调研, 比单纯的调研要丰富许多。

2. 优化高温浓烟环境下梯次掩护进攻操法, 要改变原2组攻坚组梯队操法, 以中队为单位, 集中3到4组攻坚组强攻, 同时与其他到场中队做好协调, 安排后备力量随时准备轮换, 用2支以上水枪强行趋烟散热。日常训练时还好, 那么, 在浓烟环境下呢?在浓烟环境下水带打绞了呢?浓烟环境下充水水带拖不动呢?浓烟环境下突然水带爆破呢?战斗员需要轮换呢?有几个问号就有几个训练科目!

3. 标准化个人装备, 烟雾视像仪、单兵通讯联络、单兵定位系统要成为标配, 在配齐配足个人装备后, 开展利用水驱动排烟机串联供水形成水雾带开辟进攻通道或者是应用大型移动水驱动排烟机, 建立进攻阵地庇护所等训练方法, 这是一种理念, 训练的时候, 装备都带不齐、不会用, 火场上更加不能指望有奇迹发生, 训练的时候别扭是正常的, 训练的时候不暴露问题才是不正常的。

(二) 针对地铁站点事故风机特点, 开展针对性的固移排烟设施实战应用研究

1. 掌握地铁站点固定排烟设施送排风原理和送排风编成, 我们总队编制的地铁火灾扑救指南一书中有两个章节专门介绍了事故风机的排烟原理和编成, 对进攻口选择, 寻找疏散人员和排烟方法都是很有帮助的。只有了解了送风排烟的大致编成, 我们才能进一步明确我到底需要多少力量, 需要携带哪些装备, 后续还需要多少保障等等问题。

2. 优化应用大型排烟车、陆虎60雪炮车等高性能装备。这些装备可能由于配置的位置、数量以及本身体积的大小原因导致了不是每个中队都能用到, 但是, 这些装备作为强攻口的一道“杀手锏”武器, 不是靠他们排烟, 而是要用他们送风, 根据事故烟机的编成, 我们利用这些装备配合, 人从哪进就向那里送风, 肯定能减少烟热对战斗员的影响, 这些实战化的经验, 必须依靠实战化的训练才能得出。

3. 根据地铁站点体积和进出口数量, 编制移动消防装备送排烟编成。凡是预则立, 在进行实地调研的时候, 已经可以把站点的排烟编成作为调研的重点内容, 根据事故风机的送排位置制定本单位的送排烟编成, 这点很重要, 没有装备不要紧, 后续应援单位到场以后, 作为主管中队, 在哪里架排烟机在哪里进攻主要靠你来布置, 这样可以减少盲目, 提高救援效率。所以, 不管哪个中队在开展训练的时候, 一定要留有应援的余地, 平时多学点装备, 哪怕就是了解一下用途, 可能在哪次火场就用上了。

(三) 针对不同轨道交通特点, 开展遇险人员搜救研究

1. 研究制定区间隧道长距离接力救人的途径与方法。前文提到了, 救一个人至少3到4名战斗员, 加上中间接力, 至少需要一个班的战斗员, 如果发生列车追尾相撞, 里面可能被困成百上千人, 怎么救?要靠编成, 增加接力点、缩短轮换时间、预备直通室外的攻坚组等等;要靠改良救生装备, 增加抓手点、增加挂钩点以及增加轮组等等, 怎么省力就怎么练, 装备是死的, 人是活的, 训练的最终目的就是尽可能解放战斗员双手, 增加持续作战能力。

2. 研究地铁高架线路人员搜救的途径与方法, 高架站点离地10米可以架梯, 超过20米就要另想办法, 我们可以用绳索、在车顶架梯、用射绳枪、拉软体等等, 在训练的时候, 就要假设有大量人员被困的情况, 假设通道的牢固程度、磨损程度、疏散的组织等等, 这些也都靠日常训练得出的, 没有哪本书上会有详细的说明。

最后, 谈谈实战化装备应用的几点体会:

1.实战化的初衷是实战中会用, 所以训练环境必须实战。

2.实战化的前提是指战员已经理解并吃透装备在实战中的效能, 这样才能在各种场合随机应变。

3. 实战化的切入点是实战中吃过亏的案例, 这些收集起来能事半功倍。

4. 实战化的导向是提高效率, 效率不等于速度, 能减少战斗员体力消耗也是进步。

医院地震灾害应急处置预案 篇4

地震灾害是人类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之一,其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对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构成了巨大威胁。为预防破坏性地震引发的灾害,特制定本预案:

(一)成立防震抗灾领导小组

总 指 挥:门诊主任

副指挥:各科室主任

组成人员:全体员工

办公室电话:7118993

夜间总值班电话:***。

主要职责:

1、统一领导,健全组织,强化工作职责,加强对破坏性

地震及防震减灾工作的研究,完善各项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各项措施的落实;

2、充分利用各种渠道进行地震灾害知识的宣传教育,组

织、指导医院防震抗震知识的普及教育,广泛开展地震灾害中的自救和互救训练,不断提高广大医务医务人员防震抗震的意识和基本技能;

3、认真做好各项物资保障,严格按预案要求积极筹储,落实饮食饮水、防冻防雨、医疗器械、抢险设备等物资落实,强化管理,使之始终保持良好状态;

4、破坏性地震发生后,采取一切必要手段,组织各方面力量全面进行抗震减灾工作,把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点;

5、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迅速恢复正常医疗秩序,全面保

证和促进社会安全稳定。

(二)机构分工及职责

1、做好抗震防灾知识的宣传工作,保证指挥部与市抗震防灾部门的通讯畅通。

2、立即集结人员组织准备准备医疗器械、设备,根据领导

小组指导开展抢险救灾工作。

3、及时组织疏散:迅速组织医务人员指导患者及其家属按

照疏散路线转移到安全地带;

4、疏散方案:

①白天

A、地震时,做到不要惊慌,先采取就近避险,可选择桌

下、床下、大橱柜旁、坚实的墙边或洗手间,蹲下并护住头部;

B、强震波一过即按疏散线路撤离,下楼时尽量成一路纵

队(体弱、病重的除外)留一定的楼道,便于楼上人员撤离,以避免碰撞、拥挤、踩伤;

C、遇到灾情,千万不要跳楼;

D、指挥医务人员组织患者及其家属疏散,不得擅离岗位,要有秩序地将人员带到安全地方,帮助疏散就诊病人。②晚上(节假日、休息时间)

A、值班人员应组织患者及家属转移,各科主任、护士长

应迅速到位有序地指导患者及其家属疏散,各科人员在得知震情后立即赶赴医院参加疏散;

B、楼梯转弯处要有医务人员或保卫科人员照明和指挥,避免碰伤、踩伤;

C、要求各科室值班人员必备手电筒、应急灯、蜡烛等,并经常检查保证有充足电源;

D、医务人员如遇灾情,要听从院防震抗灾领导小组统一安排疏散。

③医务人员疏散

A、如遇震情,医务人员必须在岗,协助科主任、护士长

及时疏散病人,不要惊慌,做好安抚和宣传工作。在患者及家属撤离后,就近楼梯成一路纵队下楼,不要拥挤,避免受伤;

B、在病人及家属疏散后,医务人员要集中到各科室集合地点,负责保护患者及其家属的安全,尽量不延误危重病人的救护,并注意安全。

5、抢救伤病员和调配救灾物质;

6、组织抢修主要设施,尽快恢复正常医疗秩序。

7、准备充足的药品、器械和设备;

8、疏散完成集结后,立即了解情况,根据灾情情况,部署救护力量,妥善处置病人和灾情所致病人,井向领导小组汇报;

9、制定切实的医疗救护与防疫方案,做好医疗器械和药品的应急准备;震后组织现场救护、安置伤员;

10、灾情发生后做好传染病防治工作,防止和控制疫情的发生、蔓延,加强水源管理。

11、做好保卫工作,检查各部门的安全措施和消防器械,布置人员协助患者及其家属疏散,做好重点要害部门安全保卫工作,严防各种破坏活动,督促有关部门采取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

(三)临震应急反应

接到上级政府关于临震预报后,全院进入临震应急期。l、医院防震抗灾领导小组立即召开紧急会议,研究部署应

急措施,依法发布有关信息和警报,并及时向各组传达临震预报意见,并按应急预案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准备防灾、消防器材;

2、利用宣传工具,立即开展应急宣传,要特别注意防止

和果断平息地震谣传、误传事件,确保医院工作秩序稳定;

3、组织有关人员对所属建筑进行全面检查,封堵、关闭

危险场所,停止各项室内大型活动;

4、加强对易燃易爆物品、有毒有害物品的管理,加强对

供电输电、机房机库等重要设备场所的防护,保证防震减灾顺利进行;

5、加强各类值班值勤,保持通讯畅通,及时掌握基层情况,全力维护正常医疗工作和生活秩序。

(四)震后应急对策

l、地震发生后,防震抗灾领导小组成员立即进入指挥一线,了解震情和灾情,启动抗震救灾指挥系统;

2、启动应急方案,完成各自任务;

3、地震发生后办公室人员及时上向上级行政部门报告灾情;

4、组织全院医务人员和患者及家属迅速开展自救和互救。

(五)本预案适用于破坏性地震临震预报后、发生破坏性地震后的应急阶段,未尽事宜由院防震抗灾领导小组临时决定。

灾害处置 篇5

我国是受地质灾害影响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 其中尤以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这四类突发性的灾害最为频繁, 破坏性最大。它们不仅会对受灾地的基础设施与资源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也构成极大威胁[1]。结合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响应体系, 依托信息技术, 为紧急撤离与救援提供决策支持,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

突发性地质灾害一经发生, 要求应急指挥人员根据实地道路交通、人口分布、水利气象、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受灾程度等多方面的信息, 采取快速、高效、准确的应急处置措施。具体包括划定灾害危险区, 设立警示标志, 制定撤离路线, 组织群众转移避让, 监测灾情发展趋势等内容[1,2]。研究建立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系统, 在对区域二维地图与三维地形数据一体化管理的基础上, 及时获取应急处置所需的各方面信息。如此, 提供快速准确的空间辅助决策支持, 成为地质灾害应急管理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传统地质灾害应急处置体系以档案式管理为主。由于预案内容不完整、信息化程度低、数据表现与分析手段单一, 难以在短时间内汇总受灾地多方面信息。应急处置措施在现场操作中显得被动[3,4]。前人研究的地质灾害管理信息系统主要面向二维地图, 灾害点数据库, 灾害点查询统计, 以及危险性分区、预警预报信息获取与发布等内容[4,5,6]。没有涉及相关的二维地图与三维地形数据的一体化管理, 以及气象降水、应急预案等与空间位置紧密关联内容的集成。本文根据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业务流程, 分析了系统总体需求, 阐述了系统建设目标、总体结构和主要功能模块, 论述了一种集数据库层、Web服务层、WebGIS应用服务层和客户端应用的实现方法, 以及二三维地图联动、预报雨量数据处理与表达方面的关键技术。

1 系统分析与设计

1.1 需求分析

调查分析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业务流程, 及其各类与地理空间紧密关联的信息[2], 提出系统总体需求如下:

(1) 快速定位突发性地质灾害。由于上报信息的表达形式难以统一, 系统需要根据以下四种形式之一在区域二维平面图和三维场景中快速定位受灾地。包括灾害点坐标、受灾地所处乡镇名称、受灾地周围标志性地名、结构化的上报信息。以此获得实地道路交通、人口分布、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灾害易发区等背景信息。

(2) 快速绘制防灾避险示意图, 为现场应急处置提供指导。需要参考附近已备案灾害点的防灾预案、群测群防信息, 以及实时与预报雨量, 应急响应方案等。同时, 提供方便的地图量测、打印输出功能。最终将灾害上报信息、应急处置决策、防灾避险示意图统一备案管理。

系统的目的是为了有效组织和管理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所需的各类空间与属性数据;快速获取受灾地各方面的背景信息, 绘制防灾避险示意图, 为现场应急处置提供空间辅助决策支持;提供应急响应方案与部门专家信息, 辅助建立领导小组, 指导现场抢险救援与人员撤离。

1.2 结构设计

系统需要具有部署灵活、维护方便、操作简单等特性, 同时, 在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后能够快速响应[3]。因此, 采用B/S体系结构, 运行于地质灾害应急管理部门的政务内网中。系统采用三层体系结构, 如图1所示。逻辑上划分为数据服务层、业务逻辑层和表现层。

数据服务层部署在Windows Server 2003服务器上, 以SQL Server 2008存储二维底图、地质灾害专题图、各类业务及文档数据;以Skyline TerraGate 4发布三维地形数据。业务逻辑层包括IIS 6中的Web服务, 基于ArcGIS Server 9.3与ArcSDE 9.3的二维GIS服务, 以及Skyline TerraExplorer Pro 5.3三维GIS服务。表现层基于Asp.Net, 并融合Ajax、Flex技术。

1.3 功能模块设计

依据总体需求, 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系统分为四个主要功能模块, 如图2所示。

对各模块的责任概述如下:

(1) 基础信息管理。对应急处置所需的各类基本数据进行管理、维护、显示, 是整个系统的运行基础。主要功能包括:

①二维GIS与三维GIS基本功能。二维GIS包括地图浏览、缩放、量测、要素查询、图层控制、打印输出。三维GIS包括场景漫游、量测、图层控制、示意图绘制与输出、通视分析、剖面分析、等高线生成。二维底图包括行政区划、道路交通、河流水系、居民区、学校、医院, 以及注记图层。三维场景中预加载的矢量图层包括行政区界线、行政区注记、乡镇自然村注记、居民区、学校、医院等。系统具有三种地图显示状态:只显示二维地图、只显示三维场景、同时显示二维地图与三维场景。最后一种状态要求两类地图在视域范围内能够联动, 以不同角度观察分析受灾地情况。

②地质灾害专题图管理。分为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布图与防治规划图。前者包括易发分区、等高线、地质构造线、地层界线、道路水系等关键图层。后者包括防治规划分区、等高线、地质工程岩组界线、断层线、道路水系等关键图层。两类专题图均可叠加在二维底图上。

③已备案灾害点的管理与显示。具体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这四类地质灾害的调查表、防灾预案表、工作明白卡、避险明白卡、群测群防调查表[1]。查询受灾地周围其他已备案的灾害点, 获得相应背景参考。

④应急响应方案的管理与下载。根据应急响应方案, 启动相应等级的防灾预案, 并快速汇总相关专家与人员的联系方式, 成立不同职责的应急小组。

(2) 突发灾害点定位。在紧急情况下, 根据多种形式的上报信息, 在二维地图与三维场景中定位受灾地。具体包括:

①根据灾害点坐标定位。若上报人提供了灾害点经纬度、类型、方向、规模等信息, 可以在二维地图与三维场景中定位, 并以相应符号渲染表达。地质灾害符号如图3所示, 第一排左起依次是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未知类型, 第二排依次是对应灾害的潜在类型。突发性地质灾害在三维场景中的定位如图4所示, 该滑坡灾害点经度119.6度, 纬度21.9度, 方向126度 (从正北方向顺时针旋转) 。

②根据乡镇名称定位。若上报人只提供了受灾地所在乡镇或自然村的名称, 可以根据系统中记录的各级行政区名称及中心点坐标在三维场景中定位。同时, 根据周围地形地貌与上报的附加描述判断突发性灾害点的具体位置。

③根据标志性地名定位。同理, 如上报人只提供了受灾地周围标志性地名, 可以根据系统的地名库定位。

④查询速报库定位。接到下级地质灾害应急管理部门提交的规范化信息后, 可以通过查询速报库定位。

(3) 雨量信息管理与显示。通过查询受灾地附近雨量站获得的实时雨量, 辅助判断灾害规模及稳定性。根据气象部门提供的预报雨量, 判断灾情发展趋势。主要功能包括:

①实时雨量查询显示。访问远程气象数据库, 获取所有雨量站的编号、名称、经纬度。生成并发布雨量站点状要素图层, 加载在三维场景中。点击受灾地周围雨量站, 实时访问气象数据库, 获得近1小时、2小时、3小时、6小时、12小时、24小时的降雨实测数据。图5显示了三维场景中, 杜泽镇附近的雨量站;图6显示了2011年8月16日5时里考坑雨量站的实时降雨数据。

②预报雨量等值线生成显示。基于气象专网中预报雨量下载服务, 可以获得未来3小时、6小时、12小时、24小时、48小时预报降雨量数据包。将其上传至服务器端, 生成未来各时段的预报降雨量等值线图层, 并在三维场景中分层设色显示。

(4) 应急处置案例管理。定位突发性地质灾害, 并获取各类背景信息后, 可以利用三维GIS提供的量算与绘图功能, 绘制防灾避险示意图。对其快速截图输出, 指导现场应急处置工作。本模块可将灾害上报信息、应急处置决策、防灾避险示意图汇总作为案例保存, 从而展现系统功能, 学习处置经验。图7显示了新桥乡北侧泥石流灾害点的防灾避险示意图, 其中包括泥石流汇水区、危险警戒区与人员撤离方向。

2 系统实现及关键技术

2.1 系统实现

(1) 数据库层

基于SQL Server 2008存储管理系统二维空间数据与非空间数据。前者包括二维底图、专题图、雨量站图层。通过ArcS-DE将其导入数据库, 并调用服务对象实现数据存取[7]。非空间数据包含各类属性数据, 文档、图片、视频资料, 分别以关系表及大二进制字段存储。三维地形数据基于DEM与DOM, 在Skyline TerraBuilder中渲染合成, 输出MPT文件, 并通过TerraGate发布为数据服务。

(2) Web服务层

总体基于Spring.Net IOC框架, 通过XML配置文件, 在IIS中注入实体类与业务处理类, 以在系统层面解决代码耦合问题。具体包含MVC模式中的模型、视图、控制器, 以及各种业务处理逻辑。模型层基于NHibernate ORM框架, 使用MyGeneration自动生成与关系表对应的实体类。视图层基于Asp.Net动态页面, 使用Web控件与富客户端框架, 并以母板页技术避免资源的重复加载。控制器基于Asp.Net MVC, 通过返回视图控制页面跳转, 或调用各类业务处理逻辑。

(3) WebGIS应用服务层

通过ArcGIS Server软件平台发布二维底图、专题图、灾害图层、雨量站图层。它们均可根据需要叠加在二维底图或三维场景中。还提供ArcGIS API for Flex与Skyline TerraExplorer Pro SGAPI供客户端调用, 完成空间数据的业务处理。

(4) 客户端应用

基于ExtJS、ArcGIS FlexViewer两种富户端框架, 采用Asp.Net、HTML、CSS、Javascript、Flash等技术实现。IE7或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安装TerraExplorer与Flash插件后 (TerraExplorer插件基于微软ActiveX技术, 只支持IE内核的浏览器) , 可在政务内网里访问本系统。使用具体模块与功能时还需进行角色权限认证。

2.2 二三维地图联动

传统应用性地理信息系统多以二维地图为载体, 具有坐标定位、距离量算、拓扑分析等功能。但其本质上是抽象的符号系统, 无法给人以自然界的本原感受。随着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与深入, 三维GIS在场景漫游、地形分析、三维建模等领域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系统可以将二维地图与三维场景联动。二维地图显示受灾地精确位置、道路交通、人口分布、所处易发区等信息, 三维场景显示附近地形地貌、地层岩性、视域范围等信息。二三维联动具体包含两部分内容, 一是地图显示范围的联动, 二是灾害点定位的联动。

地图显示范围的联动基于两者的事件响应机制实现。在二维地图中添加监听显示范围变化的事件处理方法, 控制三维场景飞行。具体内容如下:

(1) 判断三维场景是否存在, 存在则进行下一步, 否则终止;

(2) 获取二维地图当前显示范围的经度最大、最小值, 纬度最大、最小值;

(3) 计算显示区域中心点经纬度。比较经度最大、最小值之差与纬度最大、最小值之差, 取两者中的较大值作为显示范围参数, 并推算获得三维场景的视角高度;

(4) 在三维场景中, 以垂直向下的视角飞到上述位置。

在三维场景中添加监听视角变化的事件处理方法, 控制二维地图显示范围变化。具体内容如下:

(1) 判断二维地图是否存在, 存在则进行下一步, 否则终止;

(2) 移除二维地图中的事件响应机制;

(3) 获取三维场景的中心点经纬度与视角高度, 并推算获得二维地图的显示比例尺;

(4) 移动二维地图显示范围至上述位置;

(5) 恢复二维地图中的事件响应机制。

灾害点定位的联动是将二维地图与三维场景同时定位至受灾地, 并渲染灾害点符号。二三维地图显示范围联动如图8所示;灾害点定位联动如图9所示, 其中显示了林峰寺北侧的泥石流灾害点, 以及西北侧的汇水区域。系统二维地图采用西安80坐标系, 三维地形采用WGS84坐标系, 在视域范围的对应上存在少许误差, 但不影响灾害的定位与分析。

2.3 预报雨量处理与表达

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一方面是由于不良的地质条件和岩土结构等内因, 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各种外力的作用, 特别是短时间内的暴雨[1,2]。因此在系统中定位灾害点后, 急需获取气象部门的实测与预报雨量数据。以此分析灾害诱因, 判断灾情发展趋势, 为现场避险撤离提供依据。

基于气象专网中的预报雨量下载服务, 获得每小时更新的数据包, 其中包括两个关键文件latlon.txt与wrfout.txt。前者包含所有降雨采样点的坐标, 格式如表1所示。lat表示采样点矩阵的纬度值, lon表示经度值。后者包含所有采样点未来3小时、6小时、12小时、24小时、48小时的预报降雨量。2011年5月9日20时未来12小时的降雨预报值如表2所示, 单位毫米。

等值线是反映具有空间连续分布特征的自然现象与社会经济现象的重要手段, 可以直观精确地表现数据的空间变化和强弱差异[5]。因此, 通过处理上述预报雨量数据, 在三维场景中加载分层设色等值线图, 形成降雨预报的直观表达。技术路线如图10所示。

以latlon、wrfout、等值线间距值 (单位毫米) 、预报范围面状要素为输入。首先, 将latlon转化为采样点坐标集合, 导入ArcMap, 获得点状要素图层;将wrfout转化为与采样点对应的预报值集合。然后, 基于ArcToolbox的IDW空间插值算法生成预报雨量的栅格图层, 并将其转化为等值线。接着, 叠加预报范围面状要素, 裁剪区域外的等值线。逐条计算等值线长度, 删除接近0的碎小要素, 保证其输出不过于稠密。最后, 采用ArcToolbox中的线状要素平滑工具, 处理输出上述结果。基于ESRI ModelBuilder实现上述处理过程, 并发布为ArcServer Geoprocessing服务。

客户端上传数据包, 并选择预报时刻后, 系统自动调用服务, 生成等值线。2011年6月18日20时杭州市附近未来24小时预报降雨等值线如图11所示, 单位为毫米。

3 结语

本文根据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业务流程及决策参考信息, 分析了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系统的总体需求。阐述了系统建设目标, 设计了系统体系结构, 以及基础信息管理、突发灾害点定位、雨量信息管理与显示、应急处置案例管理这四大功能模块。论述了一种集数据库层、Web服务层、WebGIS应用服务层和客户端应用的具体实现方法, 分析了二三维地图联动、预报雨量数据处理与表达方面的关键技术。

运用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系统于实际工作中, 相比传统档案式的应急响应模式, 能够快速直观地反映受灾地的各方面情况。迅速汇总应急预案与人员资料, 使排险救援工作得以更加科学、合理、高效的开展。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各级地质灾害管理部门信息化水平的逐渐提升, 如何在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系统中有效融入现场应急指挥、远程视频会商等内容, 是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

摘要:对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系统的总体需求、体系结构、功能模块、实现方式和关键技术进行分析与论述。提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需在存储和管理多种地质灾害应急数据的基础上, 满足迅速掌握受灾地各方面情况, 辅助制定应急处置决策的功能需求。通过阐述系统基础信息管理、突发灾害点定位、雨量信息管理与显示、应急处置案例管理四大功能模块, 给出一种集数据库层、Web服务层、WebGIS应用服务层和客户端应用的具体实现方法, 并分析二三维地图联动、预报雨量数据处理与表达方面的关键技术。相对于传统档案式管理, 该研究成果有利于应急管理人员快速响应与处置突发性地质灾害。

关键词: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二三维联动,WebGIS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S].2006.

[2]刘传正.重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处置的基本问题[J].自然灾害学报, 2006, 15 (3) :24-30.

[3]刘传正, 陈红旗, 韩冰, 等.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技术支撑体系研究[J].地质通报, 2010, 29 (1) :147-156.

[4]唐川.城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系统探讨[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5, 16 (3) :104-110.

[5]曹修定, 阮俊, 郑宝锋, 等.GIS技术在地质灾害信息系统中的应用[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7, 18 (3) :112-115.

[6]李伟, 王卫红.基于WebGIS的突发性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设计与实现[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2009, 37 (6) :602-606.

灾害处置 篇6

关键词:化学化工灾害事故,对策

目前, 我国公安消防部队开展处置化学化工灾害事故抢险救援工作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 消防部队警力不足, 装备还比较缺乏, 投入也还较少, 专业化程度不高。有关法律对公安消防部队抢险救援的职责任务规定尚不具体的情况下, 一旦遇到危险复杂的化学化工事故救助, 消防部队怎样才能上去, 才能解决问题, 并能有效地保护自己等等, 需要认真思考与探索。

重庆消防总队在这些方面已经积极开展一些工作, 专门针对急难险重灭火抢险救援组建了特勤支队, 并且把对化学化工灾害事故的处置放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 先后与法国美国等国家进行了交流, 派出业务骨干到法国学习最新的化学化工灾害事故的抢险救援的方法, 并多次请国外的专家到总队指导各类业务培训。而且在近年来开县井喷事故处理、天源化工厂氯气泄露、火车西站液化石油气罐车泄露、圣华曦药厂火灾、各种运送化学物质槽车泄露事故等历次化学化工抢险事故中出色的完成了任务, 并且积累了宝贵的实际经验, 提升了部队的作战能力。但是目前由于存在处理相关事故经验欠缺、人员素质还有待提高、法律不健全、社会对此类事故的危险性重视不够、宣传教育力度不足、经费物质保障不足等客观原因的情况下, 为进一步提高消防队伍处置化学化工灾害事故的能力, 保证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作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 积极采取措施。

1 以防为主, 注重宣传教育

要减少或防止化学化工事故的发生, 把化学化工事故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只有大力开展群众性防范和防护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重庆的化工企业数量众多, 而且分布的范围很广, 从主城到近远郊广泛的分布着各种化学化工企业, 又特别是长寿化工园区等大型老化工基地更是有很多的隐患。针对这些潜在具有发生化学化工事故危险单位的领导和职工、化学工业比较集中的重点区域的管理和工作人员, 更应认真普及化学化工事故防范和化学毒物伤害防护及中毒抢救等常识。

2 深入调查研究, 科学制定预案

化学灾害事故是有害化学危险品在生产、使用、储存等过程中发生泄漏、爆炸或燃烧, 造成众多人员伤亡和较大社会影响以及严重污染环境的危害, 发生具有突然, 扑救困难, 扩散迅速, 危害严重, 而且社会涉及面大, 事故发生在单位内部, 工艺流程、化工装置复杂等, 所以处置难度十分大。一旦发生化学灾害事故, 极易造成群死群伤的重大恶性事件。只有认真开展调查研究, 制定预案, 才能做到打有准备之仗, 打有把握之仗, 才能有效地处置化学化工事故。

3 加大人力财力投入提升装备性能, 科学合理布置消防队伍

重庆总队现有一个特勤支队下辖4个特勤中队, 在万州、涪陵、永川、合川、江津、黔江、九龙坡新组建了6个特勤分中心, 而且在各个重点的化工园区还有企业专职消防队, 基本覆盖到整个行政辖区的范围, 特别是在各个重点区域都有一个特勤分中心, 装备了先进的化学化工事故处理车, 多功能的核生化侦检车, 配备了性能良好的防化服、洗消设备等, 还在特勤支队修建了大型的化学化工事故处置模拟装置。还应督促地方政府与相关单位加大投入, 进一步加强队站建设, 而且应该派出骨干指导专兼职队伍得业务技能并且要加强现役队伍与专兼职队伍的交流合作, 经常性的切磋比武, 共同提高战斗力, 并使在战斗时能默契配合, 共同完成艰巨的抢险救援任务。

必须加快特勤装备建设, 向科技、先进装备要战斗力, 靠以前的人海战术是处置不了化学化工灾害事故的。为了提高消防部队抢险救援能力, 就必须加大经费投入, 研发或引进先进的装备。我们要立足于“打大仗, 打恶仗, 救大灾”, 加强消防抢险救援装备的配备, 提高化学化工抢险救援专勤装备的质量。而且要提升跨区域作战、联合作战的能力。使整个部队对事故处置的能力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

4 加强化学化工事故抢险救援的专业训练力度, 提高实际作战能力

当前消防部队的基层各中队的指挥员都比较年轻, 虽然知识水平比以前有很大提高, 但是他们作战经验不足, 临场处置决策能力欠缺, 而且对有关化学知识、化学危险物品的分类及危险特性、常见的化学危险物品泄漏及其火灾、爆炸时的处置方法和抢险救援常识却并不精通, 实战经验十分欠缺。千变万化的事故现象等对我们参与处置的人员都产生了极大的压力, 对我们指战人员的心理承受力是个巨大的考验, 而我们目前的心理科目还缺乏科学性、系统性与前瞻性, 我们的心理训练方式方法还需进一步改进。

我们只有清楚认识这些问题, 积极组织广大官兵学习有关的化学化工知识, 学习化学危险物品分类及危险特性, 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化学危险品泄漏及火灾、爆炸时的处置方法;加强对消防队员的心理素质训练, 多向国外的同行学习先进方法, 多从相关机构与高校请教专家对我们队员长期进行心理辅导, 进行贴近实际的心理训练科目, 如高空、热烟、死人事故现场等。多剖析一些实战案例, 认真分析前人的实际处理类似案例的方法、手段与效果, 特别是一些典型的案例如有毒气体泄露、爆炸等, 要反复研讨研究, 多与同行讨论交流, 这样做就可以让我们的指战员指挥能力与业务能力迅速提高, 更好的理解化学化工抢险救援的基本理论, 掌握处置程序、方法、技术战术措施和战斗行动要领。

拓展我市消防部队的化学化工抢险救援功能, 必须汲取前人的教训, 多向兄弟单位学习, 多吸收国外的先进理念, 多借鉴和积累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 大胆改革救援形式, 从制定操作性强、与实际相符的各类救援计划和预案开始, 进一步提高人员素质, 完善化学化工灾害事故抢险救援制度体系, 确保抢险救援工作与国际接轨, 为保卫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做出我们消防部队应有的贡献, 为我市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李建华.灾害抢险救援技术[M].河北廊坊: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 2005:75~82.

[2]王智诚.浅谈化学事故救援防护体系的构建[C].湖北省消防学术论文竞赛论文集, 2004:228~230.

[3]饶俊, 崔海涛.城市化学灾害事故应急救援体系构建[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07, 25 (2) :1~4.

上一篇:旅游发展中洒文化下一篇:警察体育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