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置与转移(精选4篇)
处置与转移 篇1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城市垃圾的排放量也越来越大,其中建筑垃圾大约占垃圾总量的三分之一。据有关资料介绍, 经对各种类型建筑的施工过程进行测算,每施工10000平方米建筑,将会产生500~600吨的建筑垃圾,按照我国每年建筑规模20亿平方米计算, 我国每年仅建筑施工所产生的建筑垃圾就超过1亿吨,再加上建筑装修、房屋拆迁、建材工业等所产生的建筑垃圾,总数量将达数亿吨。这些建筑垃圾绝大部分未经任何处置即被丢弃, 对土地、环境、地下水、空气等带来了严重危害。因此如何处置和利用建筑垃圾, 已经成为全社会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
1 建筑垃圾处置
建筑垃圾处置是对建筑垃圾进行合理规划,确定专门的区域进行处理,降低建筑垃圾对环境、资源、健康的影响。建筑垃圾处置主要分堆放和填埋两种方式。
1.1 建筑垃圾堆放
建筑垃圾堆放主要是选择山谷、洼地、闲置场地进行集中堆放,择机进行合理化利用或专门处理的一种方式。建筑垃圾堆放场地应相对集中设置,应选址在交通方便、距离建筑垃圾产生源较近,近期不会规划使用、库容量满足堆放要求的地区,禁止设置在地下水集中供水水源地及补给区、活动的坍塌地带、风景游览区和文物古迹区。建筑垃圾堆放场地应具备简易的防渗、防洪、道路等条件,有条件的场所可预留资源化利用设施用地。
1.2 建筑垃圾填埋处置
建筑垃圾填埋是建设专门的建筑垃圾填埋场,将建筑垃圾进行填埋处理的一种方式。建筑垃圾填埋场应集中设置,合理布局,应选择在自然低洼地势的山谷(坳)、采石场废坑、废弃矿山等交通方便、运距合理、土地利用价值低、地下水贫乏的地区,填埋库容应保证服务区域内较长时期内的建筑垃圾填埋量。建筑垃圾填埋场应配备计量、防渗、防洪、排水、道路等设施和推铺、碾压、洒水、降尘等设备,根据需要,可设置资源化利用设施。
2 建筑垃圾清运
建筑垃圾清运首先要对生活垃圾、生物性污染物、传染性污染源和有毒有害危险化学品等特种垃圾进行分离、分流,对含有或疑有传染性的生物性污染物、传染性污染源的建筑垃圾,难以分离的,应确定区域范围,在卫生防疫人员指导下进行消毒处理后,送卫生填埋场分区处置。清理建筑垃圾时,宜将渣土、废砖瓦、废混凝土、废木材、废钢筋等分类装运,运到处理场所后分类堆放。对于混合装运的建筑垃圾,卸到处理场所后,可由有关部门根据需要分类分拣。对大体积的混凝土块等无法直接搬运清理的,可采用工程破碎机械进行破碎。对于难于破碎作业的场所也可采取局部爆破措施。应尽量采用具有密闭或遮盖的大型渣土运输车辆,按指定的时间、地点和路线清运。
3 建筑垃圾利用
建筑垃圾利用主要是根据建筑垃圾的具体成分、特性,对其中可以回收重复利用或发挥其他用途的部分进行合理利用。建筑垃圾利用包括回填利用和回收利用。建筑垃圾利用可以改变传统的建筑原料——建筑物——建筑垃圾的建筑业生产模式,逐步实现建筑原料——建筑物——建筑垃圾——再生建筑原料的循环生产模式。
3.1 建筑垃圾回填利用
建筑垃圾回填利用主要用于场地平整、道路路基、洼地填充等。用于场地平整、道路路基的建筑垃圾应根据使用要求破碎后回填利用,用于洼地填充的建筑垃圾可不经破碎直接回填利用。回填建筑垃圾应以渣土、碎石、砖块等建筑垃圾为主,不得含有其它垃圾。地下水集中供水水源地及补给区不得回填建筑垃圾。
3.2 建筑垃圾回收利用
建筑垃圾回收利用是指将建筑垃圾中的可再生资源,主要包括渣土、废砖瓦、废混凝土、废木材、废钢筋、废金属构件等进行回收并分类利用。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应在附设于建筑垃圾填埋场或建筑垃圾堆场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内进行。建筑垃圾回收利用应做到因地制宜、就地利用、经济合理、性能可靠,应根据建筑垃圾的基本材性、价值特征、可利用的种类和数量,合理确定建筑垃圾再生利用技术和途径,便于分类利用。
3.3 建筑垃圾分类利用的主要方式
建筑垃圾分类利用的主要方式有:利用废弃建筑混凝土和废弃砖石生产粗细骨料,可用于生产相应强度等级的混凝土、砂浆或制备诸如砌块、墙板、地砖等建材制品。粗细骨料添加固化类材料后,也可用于公路路面基层;利用废砖瓦生产骨料,可用于生产再生砖、砌块、墙板、地砖等建材制品;渣土可用于筑路施工、桩基填料、地基基础等;对于废弃木材类建筑垃圾,尚未明显破坏的木材可以直接用于新建建筑,破损严重的木质构件可作为木质再生板材的原材料或造纸等;废弃路面沥青混合料可按适当比例直接用于再生沥青混凝土;废弃道路混凝土可加工成再生骨料用于配制再生混凝土;废钢材、废钢筋及其他废金属材料可直接再利用或回炉加工;废玻璃、废塑料、废陶瓷等建筑垃圾视情况区别利用等。
4 建筑垃圾综合控制措施
4.1 建立监管机构、明确监管职责。
政府应本着为人民健康负责,为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建立专门的建筑垃圾处置、利用监管机构,制定明确的工作职责,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采取严格的监管控制措施,对建筑垃圾的处置、利用进行有效管理。对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应制定相应的鼓励和扶持政策,逐步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
4.2 成立专业建筑垃圾处置利用公司。
政府应根据建筑垃圾处置、利用的特点,设置合理的开设条件,鼓励单位、个人成立专业建筑垃圾处置利用公司。建筑垃圾处置利用公司应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收取建筑垃圾产生单位合理的建筑垃圾处置费用,对建筑垃圾进行专业的处置与利用。
4.3 加强建筑垃圾处置和利用研究。
建筑垃圾处置和利用的相关技术在我国还不成熟,政府应加大科技投入,加强对建筑垃圾处置和利用的相关研究,研究主要包括:建筑垃圾分选技术、建筑垃圾分选设备、降低建筑垃圾排放技术、建筑垃圾回填技术、利用建筑垃圾生产建筑材料技术、建筑垃圾处置与利用的规范标准等。
4.4 作好建筑垃圾处置前期准备工作。
建筑垃圾产生单位在处置建筑垃圾之前,首先要对拆除建筑的原始资料登记造册,建立文字、图像和样品档案,以备以后分析、评估和研究使用,并与建筑垃圾处置利用公司签定规范的合同,对处置方法、方式等进行明确约定。
4.5 制定建筑垃圾处置方案。
建筑垃圾处置利用公司根据与建筑垃圾产生单签定的合同,制定专门的建筑垃圾处置利用方案,对建筑垃圾清运、处置以及分类回收利用进行合理计划,将回填点、堆场、填埋场的位置、面积、容积、原使用单位等登记在册,以保证建筑垃圾来源的可追溯性和可控性。
4.6 建筑垃圾处置的后期管理。
应在建筑垃圾处理场周围设立隔离措施,派专人负责看护,并在出入口设置警告标示,严禁拾荒人员和社会闲杂人员进入。应建立对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和大气的环境监测制度。应维护处理场区及周围的环境卫生,必要时定期进行消毒处理。应加强处理场附近边坡的安全稳定监测,必要时采取工程防护措施。
5 结语
为确保建筑垃圾处置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地开展,及时清运、妥善处置建筑垃圾,在清理建筑垃圾过程中合理利用资源、避免疾病传播和有毒有害物质扩散,促进建筑业的节能减排和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政府必须加大投入,加强管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主动性,使我国的建筑垃圾的处置、利用循环、可持续发展的健康道路。
参考文献
[1]毛志兵, 于震平.建筑垃圾管理亟待重视.建设科技, 2007 (5) :76-77.
“僵尸企业”的成因与处置策略 篇2
我国现阶段的“僵尸企业”大多分布在产能过剩行业, 既存在于钢铁、水泥、电解铝等产能绝对过剩行业, 也存在于光伏、风电等相对产能过剩行业。对于前者, 由于行业的需求高峰已经过去, 其中的“僵尸企业”很难重生;对于后者, 由于市场前景长期看好, 如果能熬过凛冬, 随着技术成熟、产品完善和市场启动, “僵尸企业”还有重新焕发活力的可能。另外, 有相当部分“僵尸企业”是处于衰退产业 (如服装产业) 中的企业, 主要是由于国内产业竞争力下降或已进入产业生命周期的衰退期, 产业已不能容纳原有数量的企业, 在部分企业通过转型升级而存续下去的同时, 其他企业将不得不转型或退出。当然, 从所有制结构看, “僵尸企业”大多属于国有企业, 这主要是因为国有企业规模大、员工多、在地方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容易获得银行贷款, 但同时社会包袱重、人员下岗分流难度大, 于是成为“僵尸企业”的主体。
从“僵尸企业”的生存状态看有三类:一是死亡企业, 这类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已无法抵消可变成本, 长期处于停产状态;或者企业已资不抵债或无法支付到期债务, 但企业的债权债务尚未得到清理。二是显性“僵尸企业”, 这类企业尚能经营, 但营业收入已不足以支付包括工资、管理费用、原材料费用、贷款利息、税金等在内的全部成本, 企业连年亏损, 处于高负债率状态。三是隐性“僵尸企业”, 这类企业从表面看似健康, 但需要来自外部 (主要是政府) 的持续救助维持经营, 或者仅能偿还债务利息但不能削减债务负担。
“僵尸企业”的成因较为复杂, 宏观经济环境、产业所占所处生命周期、企业自身经营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都是重要的因素, 但从根本上说, 当前“僵尸企业”的存在主要是因为我国市场机制不完善、政府过度保护、产业政策选择性过强, 使得市场无法快速出清而造成的。
第一, 选择性产业政策和地方保护是“僵尸企业”的制度性成因。我国长期以来采用的是选择性产业政策, 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创新的不确定性, 在事前很难选择出未来市场竞争中胜出的企业和技术路线, 选择优胜者的产业政策往往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并造成市场扭曲。地方政府出于增加GDP和税收的考虑, 普遍采取给予土地、税收优惠和放宽环保、能耗、温室气体排放等监管的方式招商引资, 不但造成过度投资从而催生大量过剩产能, 也使得一些低效率的企业能够依靠补贴或减少成本支出而生存下去。
第二, 资本市场发育滞后为上市“僵尸企业”维持生存提供了条件。股票市场具有很强的融资功能, 但我国股票发行实行审批制与核准制, 退出机制又不健全, “壳资源”稀缺, 上市身份本身就具有巨大价值。20多年来, A股真正退市的上市公司只有四十多家。凭借上市身份, 许多“僵尸企业”采取增发募集资金、出售名下资产和股权、将政府补贴直接转化为利润等方式避免退市, 甚至能够通过资产重组、并购将“壳资源”卖出好价钱。
第三, 一些体制机制障碍制约“僵尸企业”按市场规律退出。“僵尸企业”退出的最大阻力是人员和资金问题。一方面, 企业破产后会造成大量职工下岗, 如果不能给这些下岗职工提供失业后的生活保障、妥善安置他们再就业, 可能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另一方面, 只要企业能够按期偿还贷款利息, 银行就能维持好看的“报表”, 企业破产则会导致银行坏账问题暴露。因此, 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银行, 都尽可能对“僵尸企业”提供各种支持, 使他们能够维持运营。
全面评估、精准施策是处置“僵尸企业”的当务之急
“僵尸企业”的存在加大了金融风险, 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一是降低了资源使用效率。“僵尸企业”都是靠“输血”生存, 需要汲取各种资源来维持生存却不产生经济效益, 如果这些资源被用于健康企业或成长性领域则能够获得更好的收益。国际金融危机后, 尽管我国实施了宽松的货币政策, 但仍有一些有市场、有活力的企业遭遇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信贷资源被低效企业占用。二是恶化市场竞争秩序。一方面, 为效率低下的“僵尸企业”提供补贴和低成本信贷, 这本身就导致了对其他企业的不公平竞争;另一方面, 大量“僵尸企业”的存在加剧了产能过剩, 使整个产业陷入低价竞争的泥潭, 产业盈利状况恶化, 企业无力进行创新投入和转型升级。三是加剧金融风险。“僵尸企业”背负大量债务却又缺乏偿债能力, 而且往往涉及“三角债”或担保等关联责任, 随着时间的延续, 其经济效益不能好转、债务问题不断加剧, 金融系统的风险也将随之不断增加。一旦一批“僵尸企业”违约, 银行的不良贷款会大幅度增加, 可能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 造成一系列企业的破产倒闭, 放大金融风险。
虽然“僵尸企业”的大量存在会引起上述风险, 但并不意味着所有“僵尸企业”都应被淘汰。事实上, 一部分“僵尸企业”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企业转型的成功也能够重新焕发活力。20世纪90年代后期到21世纪早期日本“僵尸企业”中的大部分并没有破产或退市, 大部分存活下来的“僵尸企业”的绩效在近年还有了显著提高。因此, “僵尸企业”情况千差万别, 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处置办法, 而应抓住重点、分类化解、精准施策, 协调推进。
全面评估。对资产负债率高企、无法准时偿还银行到期利息、纳税额明显减少、用电量明显降低、拖欠职工工资等特征的企业进行重点排查, 委托专业机构对其资产负债状况和发展潜力进行评估, 并根据经营状况、困难成因、发展潜力等进行分类, 对于无法继续生存的企业, 提出退出市场方案, 对于仍有发展潜力的企业, 编制有助于企业成长的发展规划。这个过程中, 尤其要注意促进银行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对贷款客户进行准确评估, 加强政府与金融机构合作, 全面分析“僵尸企业”的现状。
精准处置。根据“僵尸企业”的不同情况, 清理退出一批、兼并重组一批、改造提升一批。对不符合国家能耗、环保、安全、质量标准的落后产能企业, 绝对产能过剩产业和衰退产业中长期亏损和停产的企业要加快清理退出, 并对土地进行腾退, 给优势产业和企业的发展腾出空间。对因管理水平落后、暂时性产能过剩而出现亏损, 但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较高、产业发展前景长期看好的企业, 重在兼并重组, 一方面通过帮助企业降低债务负担、提升管理水平, 推动其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另一方面加快兼并重组, 盘活存量资产, 避免优势企业扩张时重建新项目造成产能进一步扩张。由于我国企业在整体上与发达国家在装备、技术、产品质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因此不退出的“僵尸企业”都要进行改造提升, 一方面政府在技术改造投资、产业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方面给予一定支持, 更重要的是企业要主动加强技术、产品、商业模式等方面的创新, 开发出市场有需求、有竞争力的新产品, 提供有效供给。
协调推进。处置“僵尸企业”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工程, 必须全面协调推进。一是从组织上要有专门机构负责总体的协调职能;二是推进金融体系改革与处置“僵尸企业”相结合, 重视借助政策性融资和资本市场灵活利用金融工具, 充分发挥金融在处置困难企业中的服务作用, 增强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三是社会政策与“僵尸企业”破产政策相协调, 建议中央和地方共同出资建立企业退出基金, 对下岗职工进行补偿、安置, 加强转岗、创业培训和支持, 完善下岗职工的社会保障。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僵尸企业”的治本之策
处置“僵尸企业”, 应减少政府行政干预, 主要由市场机制决定其破产、重组还是存续, 以及存续企业转型、改革的方向。但另一方面, 也要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 政府作用的发力点在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完善市场竞争环境, 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来淘汰“僵尸企业”。
健全法律制度。使“僵尸企业”的破产、兼并、重组有法可依, 也让企业形成稳定预期, 打消侥幸心理。
转变产业政策。纠正不恰当的财政补贴等市场扭曲行为, 实现从选择性产业政策向对所有企业一视同仁的功能性产业政策转变, 重在完善市场机制和企业发展的软硬件环境。
完善金融体系。一方面, 不断创新金融工具, 通过市场化的多种融资手段支持“僵尸企业”在市场出清。另一方面, 稳步推进上市公司注册制改革, 改变“僵尸企业”凭借上市身份获得补贴、贷款维持生存的局面, 扩大优质企业的融资渠道。
道路险情处置与安全行车研究 篇3
首先, 坚持先人后物的思想, 也就是先重视人, 后重财物的原则。因为人的生命是宝贵的, 而物质的损失则是可以再补偿的;其次, 先方向后制动的原则, 也就是遇到紧急险情时, 应采取先打方向后制动的操纵程序, 因为临险打方向能使车辆避开事故的中心位置, 减轻事故后果, 有时能避免事故的发生。如果先制动, 就会失去操纵方向的机动性, 眼睁睁地看着车辆往前撞去。当然, 某些需要尽量缩短制动距离的事故, 可在打方向的同时采取紧急制动措施的。
2爆胎险情的处置
行车过程中, 轮胎在短时间内突然失去全部空气, 叫做爆胎。对于爆胎险情的处置, 除了及时预防外, 还应做好应变措施。当轮胎突然放气, 在行车中, 驾驶人会感觉到车子突然下沉, 车辆控制困难, 无法转向。此时千万不能使用紧急制动, 应将车辆安全停放在路肩上。如果车辆在行驶中前轮爆胎, 车辆会立即出现跑偏或严重摇摆, 稍不注意就可能翻车, 此时驾驶人不能慌乱, 应双手用力控制住方向盘, 放松油门踏板, 让汽车沿原方向继续行驶一段路程, 使之自行停下。切忌紧急制动。若后轮爆胎, 车辆会出现较大颤动, 当车辆倾斜度不会太大, 方向也不会出现大的摆动时, 只要轻踩制动, 就不会出现意外。关键在于把握好前后胎的情况, 及时采取措施即可。
如果爆胎后, 汽车出现翻车时, 驾驶人要尽量用力蹬跳, 向翻车的反方向跳出, 落地后再滚动, 以减轻落地撞击力和尽量远离车辆。如果来不及跳车, 就要抓住方向盘稳住身体, 并将身体尽量往下缩, 以避免车辆在滚翻中身体受伤。为了预防行驶中的爆胎, 在平时就要随时做好轮胎的检查工作, 即检查轮胎有无裂痕, 轮胎气压是否合乎标准。而且在夏日高温行驶时, 应注意轮胎温度的变化, 停车时要注意轮胎的防晒等。
3水中险情处置
在雨季, 由于降雨次数增多, 极易形成特大洪水, 不少路面会被雨水淹没。而汽车又不得不通过这些涉水路面。此时, 由于水的浮力作用, 车轮与路面的摩擦力减小, 会减小车的稳定安全。如果穿越横向急流的河段, 流水还会对车产生侧向作用力, 使车的操纵性变坏。此外, 当车进入水中时, 发动机还会因进水产生熄火等不利情况。因此掌握好水中行车的技巧, 对于预防交通事故和保障行车安全非常重要。
当要通过涉水区域时, 驾驶人应该自己下车查探水的流速、流向, 水的深度及河床等情况, 并根据车辆的涉水性能考虑能不能通过。其次要探明汽车自身的温度, 当汽车已经行驶较长距离以后, 自身的温度必然升高, 此时不宜再涉水通过。如果强行通过, 会造成发动机的温度急剧下降, 甚至导致发动机损坏。当在流速较缓的情况下, 可用木板挡住保险杠和前轮一侧, 以便在发动机位置形成临时浅水区, 保证安全通过。当路况信息不明时, 应该按照可见物设立标志, 沿靠近标志处一侧, 缓慢行驶。
涉水时, 采用低速档, 保证足够驱动力;入水要平稳, 防止水进入电路系统, 造成短路。油门要稳住, 不要急速变换挡位, 保持车速稳定。当漫水路面较短时, 应该等前车通过后再涉水。当漫水路面较长时, 要及时与前车保持一定距离, 以免前车事故造成自己的车也无法通过。当发现水流有漩涡时, 要及时探明路况, 将凹处填平后再通过。
汽车通过涉水区后, 要及时检查车的状况, 检查发动机和电路有无损毁。
如果车辆掉进河中后不必急于开车门, 因为水灌满驾驶室需要一定时间, 未灌满时由于水的压力作用车门是打不开的, 此时先判断水深。若驾驶室不会被淹没, 只要待停稳后爬出即可;若要淹没驾驶室, 就要看清方向, 待水快要淹没头顶时, 深吸一口气, 用力打开车门或砸破车门玻璃游出。
4制动失灵的应急处置
制动分为液压制动和气压制动两种。对于液压制动汽车来说, 如果连续踩几脚, 没有制动效果, 对于气压制动的汽车如果踩下踏板也没有反应, 抬起时也没有排气声, 这些都属于制动失灵, 这是行车中最危险的情况。
当驾驶人遇到制动失灵时, 首先要握稳方向盘, 而后用“抢挡”的方法, 由高速挡依次抢挂中速、低俗挡, 充分利用发动机的牵引作用降低车速。如果在平路行驶, 应该开大灯和鸣笛, 给予其他车辆警示。此外, 要及时寻找障碍物, 将车辆靠擦在障碍物上, 强制迫使汽车停住。对于制动系统, 平时要多检查, 以此预防制动失灵情况的发生。
5汽车失火的紧急处置
汽车失火多是由于车内漏油漏电点燃可燃物引起的。当发生失火时, 要及时停车, 采取紧急灭火措施, 如果找不到可灭火的装置, 可就近取一些沙土压住火焰。如果是车身电路引起, 要及时关闭电源与百叶窗。在行车过程中, 突发火灾最重要的是及时保护好电源和油箱, 以免发生爆炸。如果火势不可控制, 应远离汽车, 等待相关人员来救援。在平时要做好检查工作, 查看发动机处有无漏油漏电现象, 如果有要及时修理排除。
6汽车遭遇溜坡险情的应急处置
(1) 撞沙堆。
路边经常堆有修路用沙石子等路料, 可将车辆对正直撞沙石堆, 利用沙石子的阻力来减速, 但撞沙石堆时尽量对直并把稳方向, 以免翻车。
(2) 靠山。
用车体的侧面与山壁碰擦, 使之减速停车。
(3) 落沟。
山路坡道内侧常有浅水沟, 可将车辆一侧轮子驶进沟里, 增大行驶的阻力来减速。如果上坡时熄火或其他原因造成后溜, 千万不要踩离合器, 应利用刹车控制下溜速度。同时, 要沉着地操纵方向盘, 使车辆慢慢地溜向有山、石或树的方向, 利用这些障碍物抵住车辆, 当车停稳, 再重新起步。
7冰雪道路上的险情处置
出行前, 应先对汽车进行检查, 保证转向和刹车系统灵敏, 花纹磨损的要及时更换。为防止甩尾, 应检查制动是否有单边现象, 而且还要在驱动轮上装防滑链, 防滑链的松紧要合适。此外还需要挟带一些防寒取暖的物品和铁锹、镐头、三角木等防滑用具。汽车起步前, 发现轮胎冻在路面, 要及时用十字镐挖开轮胎周围的冰雪, 泥土, 以防损坏轮胎和传动装置。
在行车过程中, 首先要做到平稳起步。冰雪路面附着力小, 驱动轮易打滑, 起步时可用比平时高一级的档位, 以减小驱动轮的牵引力, 避免起步打滑;其次, 做到车速适中。此外, 还要正确使用制动, 制动时动作应该轻柔, 缓缓踏下制动踏板, 待身体稍有前倾感觉, 保持踏板位置或抬起少许, 以消除车辆前冲的惯性, 切不可使用紧急制动。而且在行车过程中, 要根据行道两旁的树木和路标判明行车路线, 沿道路中心积雪浅处行驶。行车时要尽量避免超车和跟车太近, 转向时要加大转向半径。
在冰雪道路上行车, 当轮胎陷入泥泞内打滑时要正确解决。车辆陷入冰雪或泥泞中时, 可选用降低轮胎气压, 以获得较大的附着力以摆脱困境。当车辆驶出尼龙织物或地毯由前方塞入失去附着力的轮胎下面使车驶出泥泞处。
在冰雪道路上, 如果出现溜滑, 要根据情况选择应急处置办法;如果是由于制动引起, 应停止制动;如果在弯道处侧滑, 应该松开油门, 降低车速, 而且禁止使用制动器。
摘要:通过研究发现, 很大一部分交通事故是由于对道路险情处置不当或没有做到安全行车造成的。主要就安全行车和道路险情处置的情况作出分析, 以期对降低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率给出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道路险情处置,安全行车
参考文献
浅析市政污泥的处理与处置 篇4
关键词:市政污泥,处置,方案
污水处理厂污泥中含有有机物、重金属、病原菌等, 若处理不当很容易造成对环境的二次污染, 使污水处理厂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另外, 污泥处理和处置费用在整个污水处理厂处理费用中约占40%。可见, 无论在污染控制上还是在运行费用上, 污泥处理和处置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对污泥处理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污泥处理与处置的目的主要有四个:一是稳定化, 通过处理使污泥停止降解, 使污泥稳定化, 从而避免二次污染;二是无害化, 杀灭寄生虫卵和病原微生物;三是减量化, 减少污泥最终处置的体积, 降低污泥处理及最终处置费用;四是资源化和最终处置, 在处理污泥的同时实现化害为利、循环利用、保护环境的目的。污泥的稳定化技术主要有厌氧消化、好氧消化、污泥堆肥以及污泥焚烧等;污泥浓缩、脱水以及焚烧是污泥减容的主要技术;填埋、焚烧、作农肥和制造建筑材料等是目前污泥处置和综合利用的主要途径。
1 污泥对环境的影响
1.1 污泥养分
污泥中含有大量的N、P、K、Ca及有机质, 而且N、P以有机态为主, 同时污泥中还有许多植物所必需的微量元素, 可以缓慢释放, 具有长效性。因此, 污泥是有用的生物资源, 是很好的土壤改良剂和肥料。
1.2 污泥对环境的污染
尽管污泥含有丰富的养分, 但也含有大量病原菌、寄生虫 (卵) , 铜、锌、铬、汞等重金属, 盐类以及多氯联苯、二嗯英、放射性核素等难降解的有毒有害物。这些物质对环境和人类以及动物健康有可能造成较大的危害。
a.污泥盐分污染。污泥含盐量较高, 会明显提高土壤电导率、破坏植物养分平衡、抑制植物对养分的吸收, 甚至对植物根系造成直接的伤害, 而且离子间的拮抗作用会加速有效养分的淋失。
b.病原微生物。污水中的病原体 (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 经过处理还会进入污泥。新鲜污泥中检测得到的病原体多达千种, 其中危害较大的是寄生虫。Polan和Jones (1992) 认为污泥中病原体对人类或动物的污染途径大致有4条:直接与污泥接触;通过食物链与污泥直接接触而感染;水源被病原体污染;病原体首先污染了土壤, 然后污染水体。污泥农用引起的潜在疾病的流行, 被认为主要与沙门氏菌和绦虫卵有关。
c.氮磷等养分的污染。在降雨量较大地区的土质疏松土地上大量施用富含N、P等的污泥之后, 当有机物分解速度大于植物对N、P的吸收速度时, N、P等养分就有可能随水流失而进入地表水体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进入地下引起地下水的污染。所以N、P等养分迁移对环境影响是一个需长期监测、研究的工作。
d.有机物高聚物污染。城市污泥中主要的有苯、氯酚等。尽管目前国内外对城市污泥中有机污染物的研究并不多, 但是一些国家对农用城市污泥中有机污染物的特征及其在农业环境中的行为、生态效应和调控措施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研究。西方发达国家对污泥中有机污染物的浓度进行了一定的限制, 并对PCBs、PCDD/Fs等提出了一些限量建议, 但是除对苯并[a]芘制定了控制标准外, 我国还未能制定出较完善的城市污泥有机污染物限制标准。迄今为止的试验研究表明, 通过根部有效地吸收和在植物中转移的二英/呋喃及6种重要的PCB衍生物的量很少, 即使土壤中PCDD/PCDF含量很高, 污泥过量施用也不会显示出这些有机污染物的有害毒性。
e.重金属污染。在污水处理过程中, 70%~90%的重金属元素通过吸附或沉淀而转移到污泥中。一些重金属元素主要来源于工业排放的废水, 如镉、铬等一些重金属来源于家庭生活的管道系统, 如铜、锌等重金属。重金属是限制污泥大规模土地利用的重要因素, 因为污泥施用于土壤后, 重金属将积累于地表层。另外, 重金属一般溶解度很小, 性质较稳定、难去除, 所以其潜在毒性易于在作物和动物以及人类中积累。一些统计结果说明:我国城市重金属污染主要以Zn和Cu为主, 其他重金属含量较低, 我国城市大量使用镀锌管道是生活污水污泥中Zn含量较高的原因之一。一些城市的生活污水与工业污水混合处理, 导致Cr (皮革业污水) 、Cd (电镀污水) 、Pb (冶炼污水) 、Hg (塑料行业污水) 的含量较高。
2 污泥处理、处置主要方法
2.1 卫生填埋
卫生填埋操作相对简单, 投资费用较小, 处理费用较低, 适应性强, 但是其侵占土地严重, 如果防渗技术不够将导致潜在的土壤污染和地下水污染。污泥卫生填埋始于20世纪60年代, 到目前为止已经发展成为一项比较成熟的污泥处置技术。污泥填埋是欧洲特别是希腊、德国、法国在前几年应用最广的处置工艺。由于渗滤液对地下水的潜在污染和城市用地的减少等, 对处理技术标准要求越来越高 (例如德国从2000年起, 要求填埋污泥的有机物含量小于5%) , 许多国家和地区甚至坚决反对新建填埋场。1992年欧盟大约40%的污泥采用填埋处置, 近年来污泥填埋处置所占比例越来越小, 例如英国污泥填埋比例由1980年的27%下降到1995年的10%, 预计到2005年将继续下降到6%。
据Biocycle杂志的调查表明:2000年美国大部分污泥被有效利用, 21个州的50%以上的污泥被循环利用, 4个州的50%以上的污泥被填埋, 5个州的50%以上的污泥被焚烧。调查的40个州中, 有5个州没有污泥陆地填埋处置, 17个州没有污泥焚烧处理。由此表明:美国的污泥主要处置方法是循环利用, 而污泥填埋的比例正逐步下降, 美国许多地区甚至已经禁止污泥土地填埋。据美国环保局估计, 今后几十年内美国6500个填埋场将有5000个被关闭, 这意味着填埋并不能最终避免环境污染, 而只是延缓了环境污染产生的时间。另外, 自从1996年10月, 英国对污泥陆地填埋处理征收一定的税收, 结果污泥农用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兴趣, 因为它是一种经济可行的方法。
2.2 污泥农用
污泥农用投资少、能耗低、运行费用低, 其中有机部分可转化成土壤改良剂成分, 因此污泥土地利用被认为是最有发展潜力的一种处置方式。这种处置方式是把污泥应用于农田、菜地、果园、林地、草地、市政绿化、育苗基质等。科学合理地土地利用, 可减少污泥带来的负面效应。林地和市政绿化的利用是一条很有发展前途的利用方式, 因为它不易造成食物链的污染。污泥还可以用于矿场土地、建筑排废深坑、森林采伐场、垃圾填埋场、地表严重破坏区等需要复垦的土地。这些污泥利用方式减少了污泥对人类生活的潜在威胁, 既处置了污泥又恢复了生态环境。
影响污泥农用的主要因素是重金属污染、病原体、难降解有机物及N、P的流失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目前对重金属污染研究较多, 主要集中在污泥农用后土壤耕作层重金属的变化、作物各部位富积量、存在形态及其影响等。大量的研究表明:近十几年来, 城市污泥中重金属含量呈下降趋势, 只要严格控制污泥堆肥质量, 合理施用, 一般不会造成重金属污染。为提高污泥农用效率、减少有害物的含量可采取将污泥制成有机-无机复合肥料, 适当添加钾肥以补充肥料中钾的不足;另外, 在政策上应当给予生产污泥复合肥的单位和个人以优惠。
2.3 污泥焚烧
以焚烧为核心的处理方法是最彻底的污泥处理方法, 它能使有机物全部碳化, 杀死病原体, 可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泥体积;但是其缺点在于处理设施投资大, 处理费用高, 有机物焚烧会产生二嗯英等剧毒物质。自1962年德国率先建议并开始运行了欧洲第一座污泥焚烧厂以来的40多年中, 焚烧的污泥量大幅度增加。在国外, 特别是西欧和日本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日本, 污泥焚烧处理已经占污泥处理总量的60%以上, 欧盟也在10%以上。
为防治污泥焚烧产生二嗯英等有害气体, 要求焚烧温度高于850℃。焚烧后产生的焚烧灰可以改良土壤、筑路、制砖瓦、陶瓷、混凝土填料等。此外, 已经有一些公司正在开发将脱水污泥制成燃料用以发电的新技术;在国内由于其一次性投资和处理成本大、焚烧烟气需进一步处理等问题而一直未得到应用。
2.4 污泥干化和热处理
污泥干化能使污泥显著减容, 体积可减少4~5倍;产品稳定, 无臭且无病原生物;干化处理后的污泥产品用途多, 可以用作肥料、土壤改良剂、替代能源等。早在20世纪40年代, 日本和欧美就已经用直接加热鼓式干燥器来干燥污泥,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污泥干化技术的优点正逐步显现出来。
由于污泥热干燥技术要求和处理成本较高, 管理较复杂, 所以这项技术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瑞典等国家的成功应用之后才在西方发达国家推广。污泥低温热处理技术无害化和减量化彻底, 其地位已经逐渐增强。研究表明:低温热解是能量净输出过程, 成本低于直接焚烧。
污泥循环利用主要当作肥料用于农业或林业, 但是, 对食品的清洁生产和人类无污染食品消费的关注可能会增加对污泥处理问题的争论:一方面, 公众将鼓励循环利用计划;而另一方面, 对洁净、健康食品的需求将会增加对污泥利用的限制。
3 市政污泥处理处置对策
3.1 污泥处理途径
从国内今后的发展趋势来看, 其城市污水处理将形成以国家投资的大型污水处理厂为主、各地区根据经济发展状况投资兴建的不同规模污水处理厂并存的局面, 因此对污水厂污泥的处理应根据污水处理厂所处的环境位置、处理规模、资金来源、经济技术水平来确定适合中国国情的工艺方法和技术设备等。
污泥处理的目的是使污泥减容化、稳定化、无害化及综合利用。对于国内城市的各类污水处理厂来说, 应该不断完善其污水污泥处理工艺, 选择包括污泥浓缩、厌氧消化、脱水等较完善的污泥处理工艺, 并积极开发性能良好的、国产的污泥浓缩、稳定和脱水的装置和机械, 以提高污泥的含固率, 使后续的污泥处置和综合利用能顺利进行。就选择污水污泥浓缩技术来说, 由于国内城市污水污泥中有机物含量低, 所以采用重力浓缩仍然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污泥减容方法。污泥脱水的方法主要包括自然干化和机械脱水。自然干化由于受到气候、地区的限制而很少被采用;污泥的机械脱水能有效降低污泥体积, 为污泥的后续处置打下良好基础。现在常用的机械脱水技术有板框压滤脱水、带式压滤脱水和离心脱水等, 在实际运行中各有其优缺点, 同时污泥的性质对脱水效果影响很大, 因此对机械脱水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污水厂工艺、运行的特点和污泥处理处置的要求而定。污泥处理时采用不同的稳定方法对整个污水处理的工艺选择和技术经济比较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典型的稳定方法有厌氧消化、好氧消化和堆肥等的生物稳定法及投加石灰的化学稳定法。目前对国内现有的情况来说, 应考虑采用基建投资少、运行管理费用低、简易高效的污泥稳定方法。污泥的中温厌氧消化法为国内的部分污水处理厂所采用, 它不仅能将污泥中的有机物降解, 同时杀死部分病原菌和寄生虫 (卵) , 从而使污泥达到稳定化以及部分无害化, 而且消化产生的沼气还可作能源回收。不过该法投资大, 操作管理严格, 对工艺技术及安全运行的要求也较高, 这对国内大型的污水处理厂来说是可行的, 而对于国家缺乏技术经济优势的小型污水处理厂, 采用污泥厌氧消化作为污泥稳定、无害化措施是不可行的。因此, 对于小型污水处理厂, 一是在选择污水处理工艺时, 可选择延时曝气法 (如采用氧化沟) , 由于该工艺产生的污泥随着泥龄的增长, 有机物分解趋于完善, 挥发分含量随之减少, 其能量也逐渐降低, 污泥趋于稳定, 且当污泥龄足够长时, 其好氧稳定的结果与厌氧消化稳定的结果很接近;二是采用生污泥直接脱水后进行好氧堆肥的方法, 好氧堆肥是利用微生物的作用, 将污泥转化为类腐殖质的过程, 可消除污泥恶臭, 且堆肥后污泥稳定化、无害化程度高, 是经济简便、高效低能耗的污泥稳定化、无害化替代技术。
3.2 污泥土地利用应注意的问题
a.加强病原菌和寄生虫的控制。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 如不加以控制, 则污泥在土地利用或施用过程中会对人畜的健康造成危害。因此污泥在处置或利用前进行高、中温好氧法或厌氧法处理或采用辐射处理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b.重视对污泥中重金属及有毒有机物的控制。污水污泥中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含量已成为污泥土地利用的重要限制因素, 污泥中往往含有大量的铜、镍、镉、铅、锌、汞等重金属和许多种有毒有机物, 若农田中长期施用会导致土壤污染;它们被农作物吸收后又通过食物链进人人体, 从而影响人体健康。尽管国内城市污水厂的污水以生活污水为主, 但国内城市污水污泥中重金属含量还是有部分超过农用标准。因此, 将污泥作土地利用时, 应特别注意污水污泥中重金属超标问题。这要从污染源着手, 降低进入城市污水的重金属及其他有毒物质的浓度, 即必须使排入城市污水管道的工业废水水质符合《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 (CJl8-86) 。
c.污泥的施用量。污水污泥的农业利用, 不仅可以消除污泥对环境的污染, 也可使其资源化而提高作物产量。但是, 不合理的施用污泥, 很可能导致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积累, 造成土壤资源的污染和危害人类的健康。一般来说某块农田施用污泥数量有一定限度, 当达到这一限度时, 污泥的农用就应停止一段时间后再继续进行。具体的污泥施用量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根据气候条件、地理环境、作物种类及土壤同化能力制定适合本地区特点的污泥施用额定负荷量, 以确保污泥的农田施用安全。
d.制定完善标准和法律法规, 推广与普及环境知识。许多发达国家已对污泥的处置利用制定了法律法规, 对污泥的标准、施用地点的选择、水源的保护、病原菌的控制、重金屑的允许施入量、运输等都做了相应的规定。目前, 我国关于污泥施用的标准和法律法规还不健全, 比如污泥农业利用中关于重金属的控制标准只是在研究小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很明显这样会存在片面性, 因此这样的标准有待于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是要向社会各界大力传播环保知识。污泥土地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 要让广大的污泥用户了解科学施用污泥的利益和盲目施用污泥的危害, 自觉地遵守污泥土地利用的环境法律法规和科学施用技术规范。
随着我国工业和城市的发展, 污水处理率的提高, 其产生量必然越来越大。从目前情况来看, 国内污泥处理利用技术还比较落后, 污泥处理率还比较低, 人们对污泥处理处置必要性认识还不够, 污泥的处理处置存在严重的不足, 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同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将经过堆肥稳定化后的污泥进行土地循环利用, 应该是国内污泥处置利用较有发展前景的一种途径。为了解决国内污泥处理处置中存在的问题, 充分利用污泥这种资源, 减少环境公害, 我国必须大力发展污泥处理处置和利用的各种技术。
参考文献
[1]高俊发, 王社平.污水处理厂工艺设计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2]徐强.污泥处理处置技术及装置[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处置与转移】推荐阅读:
医疗技术风险处置与损害处置预案12-04
处理与处置06-03
报废与处置01-11
转移与承接08-16
侵袭与转移11-12
产业转型与转移11-16
管理与处置对策论文10-06
固体度物处理与处置07-07
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小结09-13
健康危害事故处置与报告制度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