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价值

2024-09-07

人文价值(精选12篇)

人文价值 篇1

“体现数学的人文价值”已成为数学课改的基本理念之一, 它已分别被写入初、高中课改《标准》 (高中的为实验稿, 2003年4月颁布) , 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 它必将成为教育教学研究的一个新热点.本文就数学课堂要体现数学人文价值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与实践.

一、数学文化与数学课堂人文教育

虽然教育界至今还没能拿出“数学文化”的确切要领和大家公认的内涵, 但“数学不只是数的世界, 形的世界, 或更广阔世界的科学, 数学还是一门充满人文精神的科学”这一观点广为大家所接受.《标准》要求中小学数学教育应充分发挥数学教育的两个功能, 即科学技术教育功能和文化教育功能:对人进行文化陶冶、人格塑造, 用数学的精神、原则、思想提高人的文化素养.新课标下的人文价值其核心思想:突出以人为主, 充分关注学生全面素质发展、个性特征发展、终身可持续发展, 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参与和体验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因此, 数学课堂是中学生数学人文教育的主阵地.

二、实施人文教育的实践

1.创设问题情景, 关注个性发展

新教材的内容编写, 已经非常注重了情境的创设了, 我们应当认真地分析研究.如新教材在讲到等差、等比数列这两节内容时, 不仅在等差数列求和前讲了高斯求1到100的加法这一问题情境, 而且在章首页给出“国王与棋手打赌”这一等比数列求和问题情境.新教材中渗透的研究性课题, 为学生营造了宽松的创造时空, 更可以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为真正实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体现数学的人文价值”添上了浓浓的一笔.教材中的数学史的介绍, 不仅是创设情境的一方面, 同时也有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培养学生科学的精神风貌及刻苦钻研的坚强意志.

教学实践中, 更多的情境创设, 还得依靠我们老师自己.

2.贴近社会生活, 营造人文氛围

数学是理性的, 逻辑的, 有着严密的形式化体系, 同时又具有巨大的实用价值.正如华罗庚教授所说:“宇宙之大, 粒子之微, 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 ……数学无处不在”.数学的这种源于生活, 用于生活的事实更便于在数学课堂上体验生活.课堂教学中, 我们提出 问题可从生活实际出发, 生活实际中产生的问题也可拿到我们课堂用我们学习的知识去解决.贴近社会生活, 营造人文氛围 , 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高中新教学大纲要求“教师要依据教材, 又不囿于教材, 把学生的知识、经验、生活世界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鼓励学生即兴创造、超越预设的教学目标.”

生活中, 一位铁匠曾问我如何用两块全等矩形铁皮裁剪、卷接成直角烟囱, 我就把这个问题整理了带到课堂, 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研究课题:圆柱面上的椭圆在圆柱侧面展开图中的形状的研究.

研究宗旨:通过圆柱面上的椭圆在圆柱侧面展开图中的形状研究, 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立几、三角、解几等知识分析问题, 培养学生在知识交汇处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灌输数学的人文价值.

研究过程:

①提出问题:圆柱面上的椭圆在圆柱侧面展开图中是什么形状?

②学生猜想:圆弧、抛物线段等二次曲线的一部分.

③实验观察:要学生自制长方形纸片围住水杯, 按纸片接头所在母线AB的位置分三种情形 (如图1, 2, 3) 画出截面的截口 (无法精确, 近似即可) , 其中图3中的AB是半圆弧的中点.观察相应展开图的形状 (如图4, 5, 6)

学生惊讶:正弦曲线或余弦曲线!

④探求论证:建立坐标系, 证明展开图中的曲线方程为y=Asin (ωx+ψ) +By=Acos (ωx+ψ) +B的形式.

到此我们不难解决铁匠提出的问题.

事例随处可见.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结合, 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 加深理论与实践、形式和内容、运动和静止等辩证关系的认识, 加深数学在科学和社会中的地位、作用的认识.

3.实施实验教学, 体现人文价值

实践第一, 运动变化, 对立统一的观点是数学人文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表现勤于动手、动脑, 手脑和谐一致的习惯, 能主动采取动态的、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等观点研究和解决有关数学问题的能力, 这两个方面已是当今高考数学试卷对数学人文价值内涵考查的重要方面.课堂教学中的实验教学就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动手操作, 对抽象的数学概念、定理、结论等的感性认识, 再通过加工上升为理性认识, 是一种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对数学发现过程的体验.笔者在教学棱柱侧面积、侧面展开图这节内容时, 设计了下面的实验:

实验工具:剪刀、尺子、笔、矩形纸片.

实验要求A:制作一个斜三棱柱.

实验结果1:大部分同学很快制成了不符合要求的直三棱柱, 少部分同学无从下手.

老师引导:逆向思考, 考虑斜三棱柱的侧面展开图, 在纸片上先画出折叠线.

实验结果2:一半同学制成侧面展开图如图7 (两边平行四边形关于中间矩形对称) 的斜棱柱, 其余同学未能完成实验.

实验要求B:制作一个无一侧面为矩形的斜三棱柱.

实验结果3:无一人完成.

实验结果令人惊诧:我们的同学动手操作能力很差, 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002年高考题第22题要求三角形纸片剪拼成一个直三棱柱模型, 求解结果在全国都是很糟糕的) .

事实上, 由斜三棱柱的直截面的性质我们可以看出任一斜三棱柱在其侧面展开图 (如图8) 中, 侧棱与两条平行线段ADBC垂直, 所以只要画出满足这一条件且三个平行四边形无一为矩形的平面图形就可折成一个满足实验要求B的斜三棱柱.

结果虽令老师惊诧.可它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很大, 记忆很深.我的一位大学归来的学生说:“这堂课我的印象太深了!”在一家纸盒厂上班的一位“差生”说:“您的这堂课对我现在的许多设计影响太大了.”

三、结束语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实施数学课堂的人文教育, 就必须培养数学中的科学人文精神, 渗透在教学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更新观念, 投身课改, 勇于探索, 应成新世纪数学老师光荣而重大的职责.

人文价值 篇2

网络技术的人文价值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当各个学科从其自身的学科特点出发研究网络技术时,更应对技术本身与整个社会和人类的关系进行全方位的思考,也就是进行网络技术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伦理价值和人本价值的思考.

作 者:马静 黄嫱 MA Jing HUANG Qiang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文法学院,北京,100083刊 名: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年,卷(期):19(1)分类号:C912关键词:网络技术 人文价值 社会

追寻医学的人文价值 篇3

在西方,欧洲医学奠基人、古希腊著名医生希波克拉底认为“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崇高的”。希波克拉底还提出了著名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医学从业者的职业规范。20世纪中叶,世界医协大会就是根据他提出的规范制定了国际医务人员道德规范。

而今,几乎所有学医学的学生,入学的第一课就要学希波克拉底誓言,而且要求正式宣誓。不仅仅是医学界,律师、证券商、会计师、审计师等其他领域,都拿希波克拉底誓言作为行业道德的要求。任何一种职业都不仅仅要求必须的技能,职业道德规范是一种无形的要求,更是一种对人文价值的尊重和对人道主义的追求。

医学人文精神传统不仅在医生的治疗活动中延续,也凝结成稳固地体现慈善、博爱精神的医学建制——医院。在医学史上,无论中外医院的兴起,无不与仁爱、照顾和关怀相关。医生更注重对待病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通过对病人的同情、关心和安慰给予病人情感上的关照。

然而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在享受医学技术提供服务的同时,却对医学的非人性化趋势提出了越来越多的批评,医学研究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伦理学困境。

困惑:技术进步与人文价值的矛盾

北京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主任张大庆教授长期致力于医学社会史、医学思想史和医学人文学科教育等领域的研究。长期对医学史的研究使张大庆教授对医学的人文价值尤为关注。

医学史学科在医学院的教学当中属于比较偏远、窄小的学科。19世纪初,这一学科开始在欧美国家的医学教学中兴起。医学家认为,医学史教育有两个方面的功能,一是吸取前人的经验;二是发现优秀的医学传统,对人类健康做出贡献。随着历史的发展,相继产生出第三种功能,就是要培养从医人员的职业归属感。教育从医人员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使医学生更好地了解医学的内涵、思想和观念,同时看到现代医学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张大庆教授分析说:20世纪以前的西医学,在疾病诊治方面的能力十分有限,即便是在医院,也只不过是一种规范化的照顾程序。20世纪,医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化医院里装备了各种诊断仪器和设备,医生们凭借这些仪器设备能准确、动态、自动地诊断、分析疾病原因和机体的功能变化……高科技的仪器设备给病人提供了多种有效的治疗手段,不断涌现的现代化诊断治疗技术将医生的注意力从关注病人吸引到寻找致病原因、分析偏离正常值的数据、发现细胞或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变化上……尽管对病人的关照依然被提及,但那已是现代医学技术范畴之外的事情了。医学中的人文精神在现代科学技术洪流的冲刷下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张大庆教授指出:“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不再盲目乐观地为医学技术的成功摇旗呐喊。开始关注人工肾、心脏移植等高技术应用带来的稀有卫生资源分配的公正问题,开始担忧试管婴儿、脑死亡标准产生的负面效应,开始对遗传工程和生物技术发展的不良后果出现恐惧,对医疗保健非人格化倾向表示不满,对不堪重负的医疗费用和改善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的承诺感到失望,对于现代医疗保健制度的效益和公正性提出怀疑……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公众日益增加对‘医疗产业复合体’的反感,而乐于接受更人道地对待他们的传统医学或自然疗法。”

为此,医学界和社会上的有识之士急切地呼唤医学需要新的转向,需要重新定义医学的目的,需要人文精神的关怀。

技术至善主义的恶果

在科学研究中,张大庆教授结合中西方医疗实践的历史进程与演化,对目前中国在医疗卫生领域里所面临的困惑和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张大庆教授认为,在医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兴起的技术至善主义,是导致医学人文传统断裂的主要原因。而随着疾病谱的变化和医学模式的转换,医学需要人文关怀的呼声已开始被医学界所重视。但是,人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医学技术与人文关怀两者既不可或缺,也不能相互代替,而需要保持一种平衡和必要的张力。

2001-2002年,他作为访问学者到美国耶鲁大学医学史与科学史系进行研究工作,特别关注医学技术发展所引发的社会文化问题以及医学人文精神的研究。他强调,医生除了应该具备有用而必要的医疗知识之外,还应当像希波克拉底所说的“具有优秀哲学家的一切品质:利他主义、热心、谦虚、冷静的判断、沉着、果断、不迷信。”

张大庆的奋斗

张大庆教授长期从事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为国家卫生政策的制定及卫生保健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支持。

张大庆教授所撰写的论文“Medicine is a Humane Art”被美国阿肯色州立大学罗宾·埃德森教授编著的《Sources in the History of Medicine》教材收录。2007年该书由Pearson Education Press出版,这是美国大学医学史教学参考书首次全文收录中国学者的文章。他的多篇学术论文发表在《中外医学哲学》、《自然辩证法通讯》、《中华医史杂志》、《中国科技史杂志》、《医学与哲学》、《中国医学伦理学》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张大庆教授出版了《中国医学人文教育:历史、现状及前景》一书,开拓了我国医学人文学科教育和研究的新局面。

2008年,由他主译的医学经典名著《剑桥世界人类疾病史》(中文版)由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此书涵盖了与医学相关的历史、哲学、人类学、生态学、地理学等多学科的内容,被誉为中国医学史学科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韩启德副委员长特别致信,希望医学院教师和医务工作者“都应学习一点医学史,以不忘医学的根本目的和任务,扩展视野”。

张大庆教授的脚步并不仅仅停留在研究上。近5年来,他积极推动我国医学人文学科的建设,主持召开了“全国高等学校医学人文教育研讨会”,发起成立了全国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学会,并担任学会主任。

前进的脚步

“医学发展到21世纪已不再只是一门复杂的科学技术体系,同时它也成为了一个庞大的社会服务体系。医学科学于人文精神的融合,不仅意味着对病人个体的关照,而且还蕴含着群体的关照,确保每个公民都能分享医疗技术的成果。尽管在为所有公民提供服务上是有限的,但它体现了对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公平原则追求和起码的社会良知,确保医学技术沿着造福全人类的道路前进。”

从价值层面理解医学人文 篇4

关键词:医学人文

当前, “人文关怀”、“医学人文”等名词已经成为社会特别是医学界的热点话题。其实, 医学人文学科的兴起, 既非文人学士的附庸风雅, 也非书斋里的思辨清谈, 而是置身于医学技术发展浪潮中的人们, 亟须辨清自己前进的方向, 设法摆脱缠绕自身困惑的尝试。

1. 医学人文精神淡薄有深层次原因

国内外医学界对医学人文精神淡薄的深层次原因已有共识。即在医学技术迅猛发展背景下兴起的“技术至上主义”, 是导致医学人文传统出现断裂的内在原因。消除疾病而不是治疗病人成为医学的主要目标。于是, 医生对患者往往只注意“病”而忘记“人”。因为医生们相信, 如果躯体问题解决了, 其他问题都将迎刃而解。迅速更新的诊疗技术导致医生花费更多时间埋头于实验室, 而不是在病人床边与病人交谈。医院的操作程序也很少关注病人的感受。医学已经从交谈的艺术变成了沉默的技术, 甚至患者的知情同意显示出来的也是医生的“技巧”。

忽视医学人文课程是导致医学人文精神淡薄的教育方面的原因。在现代生物医学模式下, 医学教育关注的是不断深入的医学科学和临床课程, 而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则与医学关系不大。直到20世纪70年代, 伴随着医学技术发展引起的一系列社会、伦理、法律问题的出现, 医学教育中人文学科的价值才再次得到强调。

将卫生体制改革简化为经济管理体制改革, 是医学人文精神被忽视的体制原因。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适的人类关怀。就医学领域而言, 医学的人文精神主要是指让患者得到尊重, 让生命得到呵护。具体到医疗卫生体制和相关政策上, 医学的人文精神应体现为关注大多数人的利益, 公平、公正地分配和使用医疗资源。因此, 我们强调医学人文应是多维度、多层次的, 应关注医疗卫生的制度安排、医务人员的全面培养以及对医疗技术的深层反思。

2. 单纯运用沟通技巧堪称“伪善”

我国医务界已经意识到医学人文是医务人员的基本素质之一, 并开始加强医学人文的教育和“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从其培训内容看, 有肢体语言训练、医患沟通基础理论及评价技术、对患者进行面谈诊断的技能、与患者共同制订治疗计划的技能、在危急情况下进行沟通的技能、向患者通告坏消息的艺术、个人管理技能与团队合作、处理人际冲突、医师社会化技能等。培训通过案例分析、角色互换、观摩学习等开放式学习方式, 试图帮助广大医师提高医患沟通技能, 掌握以患者为中心的沟通方法。应当说, 这种尝试是有积极意义的。

其实, “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主要是引进美国推广执业技能的做法。在美国, 已有很多医学人文学者认为其“规避风险”的作用太过明显, 似乎更倾向于强调“做一个不违规的医生”, 而偏离了“让医生更加关注患者”的医学人文核心方向。

事实上, 医学人文教育分为工具和价值两个层面。工具层面包括现在人们最关注的医患沟通、医学法规和伦理准则。但是。仅停留于工具层面, 只关注技能培训是不够的。临床医生沟通技巧好、法律上不犯规、情理上不违背伦理, 都不能代表医生是真正从患者的利益出发考虑问题的。人文精神强调心与心的交流, 单纯运用沟通技巧堪称“伪善”, 并不是真正的人文关怀。

对于医学人文教育来说, 更需要从价值层面思考, 从整体角度去理解生命、理解健康、理解医学, 懂得综合考虑病情、风险以及长期的生命质量, 真正对患者负责。因此, 倡导医学人文精神不只是在沟通技巧的工具层面, 还应提升到尊重病人、关爱病人的价值层面。

3. 熏陶比上课更有潜移默化的效果

对医生来说, 有些问题是必须思考的:为什么要选择医生这个职业?因为医生职业有着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 选择它就意味着奉献。一名高素质的医生, 不但要有高超的医术, 也要有很强的责任感, 善良正直, 富于爱心。医学教育家奥斯勒曾说过, 在患者最危急的时刻, 医生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治疗。这种人文关怀精神, 是每一名医学院校的学生都应当领悟和具备的。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 虽然掌握技术层面的内容很重要, 但认识到对患者关爱的态度才是从古至今始终不变的内容。

人文价值 篇5

百年奥运,风云变幻,不变的是始终如一的人文精神?为了生存,人必须具有强壮的体魄?健全的心智和钢铁般的意志?奥运人文精神强调以人为本,人是作为目的,而非工具出现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是人类的自我实现与自我肯定?奥林匹克主义给竞技运动设置了一个理想主义的目标和方向,它强调体育的人文价值,强调体育应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进而促进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的社会的建立?

2.2奥林匹克精神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

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精神支柱,奥林匹克运动赛场的竞技是国家民族精神的竞技,它与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变迁?国力的增强或民族复兴密切相关?国运盛,体育兴,一个国家在奥林匹克运动实力的强弱是其经济实力和民族精神的重要反映之一?正是从这个窗口,全世界的人们看到了一个国家国力的强弱?在那里,国旗的升起?国歌的奏响,代表了国家的荣誉,体现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健儿强烈的爱

国主义精神?每当此时,唤起的是整个国家民族精神的振奋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此时,在人们的心中,祖国的利益和荣誉高于一切?这种精神不仅在体育赛场激励着运动健儿的顽强拼搏,而且提高了国家全民族的凝聚力?奥林匹克运动精神,既是推动奥林匹克运动蓬勃发展的精神动力,更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

2.3奥林匹克运动精神之魂反映理想主义精神

“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格言,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思想,也是运动健儿不断进取?顽强拼搏和永不满足的奋斗理想?这种理想主义精神不仅是体育赛场的精神动力,更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更快?更高?更强”奥林匹克思想的精义是超越?是创新,它要求人们不断进取?不断创新去追求新的完美?正是源于这种理想主义精神,人类社会才能不断向前发展?

2.4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运动精神反映出人类的道德与追求

洋溢着人文的价值课堂 篇6

一、让课堂“情深意浓”

语文学科是一个生命情感的世界。人对生活的感受,人的悲欢离合、感物伤怀。都通过语言展现出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言说者是一个情感生命体,故国之爱,家园之恋,生死之思,情爱之痴,都浓缩在语言之中。无论是描绘《赵州桥》、记载《狼崖山五壮士》、还是《海上日出》式的抒怀,都是作者在表达自己的人生感受,而不仅仅是字词句段的积累、语法词法的操练。这样的世界是人的世界、是生命情感的寄托所在,面对这样的世界,我们怎么忍心将她解剖成字字与词词?将她变成一句冰冷的段落大意或一段冗长刻板的中心思想?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挖掘和体会课文的情感因素,把课堂创设成情境交融的场所,达到“情融融”意切切的境界,体现出语文的人文性。

这种境界不是教师的呆板说教,也不是书上白纸黑字写着的,而是学生通过朗读、归结而得出的心情和感受。学生只有通过朗读文本这个最直接最有效的实践活动,才能体味文本的人文内涵。一位特级教师在执教苏教版语文《悲壮的一幕》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展示基地上空飞船遇险、首长与之通话的模拟画面,并让学生分角色朗读首长与宇航员的通话,让学生体验情势之危急;接着教师用深沉的语调问学生,在生命即将要结束的时候,宇航员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呢?汇报整整用了70分钟又意味着什么呢?再让学生细细地品读科马洛夫生命最后关头从容工作的情形,激动、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教师又无限深情地讲:同学们,谁不爱生我、养我的妈妈,谁不爱爱我、疼我的妻子,谁不爱天真烂漫的儿女,在生死离别的时刻,科马洛夫说些什么呢?与小女孩话别为什么会两次流泪呢?学生们此时再读科马洛夫与亲人、全国人民告别的话语,眼泪不禁夺眶而出!连听课老师也热泪盈眶。

在上面教学中,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渲染气氛,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科马洛夫在生命最后一刻从容工作、面对亲人控制自己感情、把工作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高尚情怀,体会科马洛夫为祖国科学事业发展甘洒热血的壮志豪情,师生都沉浸在一个无形的充满着情感交流的场所中,语文教学的感动来自真情,动情地学习语文即是真的语文。人文性在我们的文本中正是这样的一个精华,它璀璨夺目,熠熠生辉,却不易被学生发现,教师作为一个知识的引导者,应该引领孩子们去感悟文本的精华,应该让儿童的心田触摸到文本之精华,把隐性的文本价值“真情流露”,使学生有直接或朦胧状态的感觉,课堂围绕文本精华开展教学活动,时刻感悟文本的人文主题进行朗读、体验,这种情感就会深深地埋在学生心中。

二、让学生体验“个性飞扬”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孕育了文本解读的多样性,学生作为个性鲜明的生命体,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新的文本,面对同一个文本,他们对文本中人文性的理解也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人文又抹上了一层多样的色彩,学生只有进行个性化的阅读,才能品味出文本的人文内涵,因此,我们教师要用一颗真诚的童心去接纳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情感,真诚地欣赏学生尚为幼稚的言行。如著名特级教师孙建锋教学完《最大的麦穗》后,有这样一个精彩片断。

师:请学生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让大家共同分享你“收获”的快乐。

生1:苏格拉底要求弟子去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表面上是提出一个要求,实际上是告诉弟子们,时间不能倒流,生命不能重复!有句话说得好,“花有重开时,人无再少年”。人生的路上,我们要把握住每一次机会,不要错失良机,因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啊?

师:(充满激情)你理解透彻,表达流畅且满怀自信,孙老师非常欣赏你的见解。

生2:苏格拉底是个好老师,他教导弟子,不在教室,在麦地;不用课本,用麦穗;不是直接告诉他们一个道理,而是让弟子们亲身实践,自己悟出一个道理。

师:你不是在批评我吧!(听课教师笑)的确,“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应该向苏格拉底学习,同时也应该向你学习,因为你会读书,能够读出文字背后的声音。(台下响起热烈掌声)。

生3:我认为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很笨,他们太听老师的话了,只知道去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结果两手空空,他们为什么不知道留下一穗呢?因为一大于零啊!

师:好一个“一大于零”!你说得有道理。(老师竖起大姆指)

生4:课文最后一句话——“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让我懂得: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但也应该注重现实。比如,我追求是考上北大,如果南大录取了我,我首先要去上,我以后还可以再考北大的研究生呀!

师:这样,你既读了南大,又读了北大,如此的大学经历,是美好的,也是双赢的!(老师与之握手)

人文价值 篇7

关键词:街舞,人文价值,体育人文精神

文化的最内层包括了人的精神状态、信仰追求、价值观念、情感倾向、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宗教情结、民族性格等文化因子。[1]街舞以一种文化的形式流入中国并迅速得到发展,既保留了其原貌又得到中国舞者的外拓,街舞之所以受到中国乃至世界各地人们的青睐,与它自身所蕴含的独特价值有直接关系。

1 人文精神与体育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最基本内涵都是人类对自己的具体的关注、关怀与敬重,都是在强调把人作为主体存在,强调以人为核心,强调一切为了人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服务。[2]体育人文精神强调个体生命的具体性和尊重个体的存在及培养有责任感的社会成员。以人本身为最高价值,将人类社会各种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全面渗入到体育中,是体育终极价值的本源与核心。

2 街舞的人文价值

街舞是一种多层次的、内容极其丰富的文化形态。将街舞运动视为一种文化可以理解为关于街舞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包括街舞认识、街舞情感、街舞价值、街舞理想、街舞道德、街舞制度和街舞的物质条件等。[3]

2.1 健身价值

街舞的动作是由各种走、跑、跳及头、颈、肩、上肢、躯干等关节的屈伸、转动、绕环、摆振、波浪形扭动等连贯组合而成的,[4]可以根据锻炼者的水平加大或减小其难度。通过长期的锻炼可以有效提高人体的内脏器官、呼吸、循环、消化、神经等系统机能,并有助于发展人体的柔韧性、力量、协调素质,可有效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增进健康。

2.2 健心价值

街舞以随意性和夸张的表现著称,配以独特风格的流行音乐,让人完全沉溺其中,尽情释放心中的情感。相较于其他舞蹈而言街舞具有多元的拓展性,在具有一定基础的前提下可根据个人的特色和喜好选择动作和音乐的风格,无限制地表达出个人的独特风采,展示其个性。舞者通过锻炼宣泄焦虑等不安情绪,舒缓受压抑的神经和机体,使心理达到平和的状态。

2.3 艺术价值

街舞是一项比较青春有活力的体育项目,它将人体的肢体语言艺术和体育美学融为一体。[4]街舞动作大多不具有对称性且节奏多变,以洒脱、性感、诙谐、力量及视觉冲击的动作为主,尤为突出个人风格,使舞者能不受限制地创新及展示自我。

2.4 多元文化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街舞运动将进一步国际化。[3]街舞起源于美国,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及魅力快速风靡全球,世界许多的街舞组织均按各自的实际情况举办街舞比赛。如每年一度的霹雳斗舞大赛(B-BOY OF THE YEAR)和在英国举办的街舞冠军赛(B-BOY CHAMPION),至少有几十个国家的几百名选手参与其中,2004年我国首次组队参加了世界街舞大赛。街舞在世界各地根据不同的地域环境均有着不同的发展历程,如我国舞者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音乐与街舞相结合,使街舞出现了新的视觉效果。

2.5 思想品德价值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人的价值是当今社会的主流,街舞不仅具有体育运动的一般价值,还具有较高的思想品德价值。街舞包括个人和集体比赛,其动作技术十分细腻,需通过千百次的练习和互相配合来完成,培养了舞者吃苦耐劳、团结协作、严谨务实及勇于拼搏等精神。此外,舞者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街舞文化的结合,体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和勇于创新的热情。

3 街舞的人文价值在大学生体育人文精神构建中的作用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社会适应能力、道德伦理等形成的关键时期。[5]当今的社会充满竞争、挑战和诱惑,使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及人生观等陷入偏离的危机,人文精神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街舞比赛中始终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重在参与、交流、学习,用以规范运动行为,这无形对所有比赛的参与者产生了教化的作用。[3]

3.1 教育导向作用

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对社会乃至国家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其身心、思想品德及社会适应等素质尤为重要。街舞中的拼搏精神、团队意识及勇于创新等人文价值,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利服务,有助于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2 娱乐调节作用

不论在什么时代,人文精神的最基本内涵都是人类对自己的具体的关注、关怀与敬重,都是在强调把人作为主体存在,强调以人为核心,强调一切为了人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服务。[1]街舞具有独特的动作类型、音乐风格、注重人格魅力的随意发挥,充分突出人性化,将人的主体摆在首位,体现出以人为核心的主旨涵义。锻炼者在街舞中发现自我、展示自我并突破自我,不仅使其身心得到松弛,为生活增添情趣,更提升了大学生的生活热情、运动乐趣、社交能力及审美情操。

3.3 充实情愫作用

高校体育给学生提供多方面的情感体验,顺应了现代人对情感的多方面要求。[5]情感来源于家庭、集体和社会,是支撑人们迎接挑战并战胜挑战的重要因素。若将街舞的舞种以难度进行排列,则首推霹雳舞(BREAKIN),其比赛形式是斗舞(BATTLE),即一对一或团体对团体的PK。BREAKIN在大学生中是最受欢迎的舞种,原因是BREAKIN对高难度的挑战性给予了大学生成功与失败、荣誉与耻辱、竞争与退让等情感体验,让他们从汗水、泪水与喜悦等情感中获得成长和完善,塑造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并平和面对人生各种挑战的体育人文精神。

3.4 激励凝聚作用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人文文化中所讲的“重人”,并非尊重

论体育与校园文化

傅得胜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摘要:对校园文化近年来有着很多的谈论,不管教育界和非教育界的人士在这方面都有很多的研究,而从体育与校园文化而言,虽然有一些研究,但很模糊。体育活动在校园里可分为体育课活动、体育代表队运动、群体性体育活动等,它们与校园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体育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有着自己特有的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体育校园文化构建

一、校园文化

体育是高校的一门必修的课程,学校里除了正常的学习上课之外,还有很多课堂以外的东西,在这里我们来了解一下校园文化。每个学校都有它特有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与学校相伴而生,但人们对校园文化的认识则相差甚远,因此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大不一样。诸如,校风、学风、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等,仍然是每个学生关注的热点,社会各界议论的话题。体育对于校园文化来讲,它们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在体育界则更是一个热点。

近些年,人们对校园文化的谈论很多,各界的人士在这方面有很多的研究,但对什么是校园文化却尚未形成很一致的认识。综合各家之见,主要有三种看法:一是狭义的理解,认为校园文化就是学校的艺术教育和学生的课外文化活动。其主要内容就是对学生传播艺术知识、进行审美教育,组织各类文化艺术社团,开展各种文化艺术活动,丰富校园生活,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道德情操和审美观点。这种观点实际上把校园文化限于美育的范畴。二是广义的理解,认为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建设和发展中所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包括办学中的硬件和软件、外显文化与隐型文化两部分。这种认识的显著特点就是认为校园文化不仅包括非物质文化,而且包括了物质文化;认为诸如学校的教职工队伍构成和状况、教学科研设备状况、学校的校容校貌等都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表现。三是介于广义和狭义之间的理解,认为校园文化仅包括学校的思想、意识、观念、习惯及情感领域。这些人士认为,校园文化是在一个学校范围内,在长期育人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念、社会心理、审美情趣、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及与此相关的校风学风。

对上述三种看法,我们认为各有其长和其短,不能完全同个人价值和个人的自由发展,而是将个体融入群体中,通过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和人自身心灵诸关系合乎中庸平和的协调,以教化天下,强调人对宗族和国家的义务。[6]街舞运动和比赛通过独特的编排、刻苦的训练、积极与队友配合及激烈的角逐来得以实现,因此,可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奋斗精神、协作精神、竞争精神及社会责任感。

4 小结

街舞的人文价值包括:健身价值、健心价值、艺术价值、多元文化价值及思想品德价值;有助于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其勇于拼搏、社会适应及爱国主义等优秀品质,可促进人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因此,街舞的人文价值在大学生体育人文精神构建中有效地发挥了教育引导、娱乐调节、充实情愫及激励凝聚的作用。

意。我们理解的校园文化用简单的语言来表达,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与行为规范。我们认为,校园文化是一种管理文化、教育文化及微观组织文化。

二、体育与校园文化

提到校园文化,人们觉得看不见摸不着,难以把握。其实校园文化贯穿于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并通过人们的这些行为表现出来。课外体育活动既是校园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所以说体育在校园文化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体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体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是以愉悦的、娱乐的形态出现的,它是一种能让人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怡身养心、提高修养的活动,它能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教益,因而受到大多数人的欢迎,所以体育活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内教育的重要补充。

作为体育这门学科来讲,在学校里主要表现为体育课活动、体育代表队的活动及群体性体育活动等。体育课是体育教师根据体育大纲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对相对固定的学生所实施的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体育课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有组织的教育的过程。

体育代表队是学校有关部门组织的学生运动队,可以把学生中的体育尖子和骨干组织起来,通过他们的“提高”来带动全校学生的“普及”;还可以通过参加各种体育比赛,加强校内外的交流,沟通校际之间、学校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也可以争取在体育比赛中获得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在这方面树立学校的形象,振奋广大学生的精神。

学生群众性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主要载体,是学生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学生群体活动的开展,要坚持“以普及为主,重在参与”的方针,注意调动基层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同时加强指导和帮助。

在长期群体性体育活动实践中形成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当你在适当的时候走进校园时,体育锻炼场面展现在校园的多个角落时,这时你所感到的绝不仅仅是体育本身,还是一

参考文献

[1]冯胜钢.体育人文精神的内涵、作用和地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7:872-873.

[2]童昭岗,孙麒麟,周宁.人文体育[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2:335-356.

[3]张磊.街舞运动的文化特征与功能[J].体育科学研究,2007,12:47-49.

[4]吴延年等.街舞运动的价值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1:105-107.

[5]周平等.高校体育人文精神构建的教育模式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12:21-22.

人文价值 篇8

一、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的阐述

1. 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人文概念

在人类的历史发展历史长河中, 各种文化现象的产生就是人文。人文是人类文化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 代表了最先进的文化思想, 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更加健康的文化理念2。人文的具体表现是对人足够重视, 把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都放在人的身上, 充分考虑人的看法和感受, 以人的思想感受和思想观念为基础, 开展各项活动, 在实现行动目标的过程中,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使整个行动更加人性化, 在完成行动目标的时候, 能够最大化的满足人们在精神层面的追求, 为人们创造出更加理想化的生活。人文是社会发展的更高形态的表现形式, 代表了社会最先进的思想和理念, 是人们在精神上具体追求的表现方式, 通过人文现象, 能够了解人们的精神思想和价值观念, 体现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和生活追求。

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 人文文化的体现是通过设计师来实现的。设计师在制定设计方案的时候, 通过对人的思想观念以及精神追求的详细了解, 然后对设计方案进行调整, 合理规划室内空间, 协调室内环境中各种物件的关系, 表达对人的思想的足够重视, 表现出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 在创造美好室内环境的同时, 满足了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追求, 使人们能够感受到一种更加美妙的享受。

2. 以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为宗旨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

当前的生活工作节奏紧凑, 人们的思想压力和心理压力比较大, 如果长期承担着巨大的压力, 会对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 所以这就需要释放工作压力, 调节生活状态。室内环境是人们日常居住生活的环境, 提高室内环境设计质量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前提和保障, 通过对室内环境进行人性化设计, 打造更加合理、科学的室内空间布局, 给人一种感官上的享受和心理上的满足, 能够使人们在工作之余, 疲惫的身心得到充分的放松, 实现对人的关心。在设计过程中, 讲各种中国文化思想融入其中, 创造出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风格, 在展现民族文化魅力的同时, 还能增强人们对民族自豪感, 升华人们的思想, 陶冶人们的情操, 使人们追求一种更高境界的人生观念3。同时在对室内空间进行规划的时候, 通过合理布局室内各种物件的关系, 能够协调人与室内环境之间的关系, 营造一种更加和谐的室内环境, 使人们对室内环境产生一种喜爱之情, 对室内环境进行更好的保护。

二、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1. 坚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 人们越来越重视环保问题, 在进行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时候, 需要始终坚持贯彻环境可持续发展观念, 在将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与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相结合的时候, 需要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减少或者避免对环境的影响, 对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设计过程是在对室内环境进行空间布局的时候, 结合人文需求, 使用环保型技术和无污染材料, 对空间结构组成进行科学、合理的布置, 在提高室内环境舒适度的同时, 实现环保的效果。同时, 将各种文化元素融入到艺术设计中去, 与各种现代技术相结合, 实现室内环境与艺术文化的相结合, 丰富室内环境的内涵4。

2. 根据人文文化差异进行调整

室内环境艺术与人文文化两者之间存在性质上的差异, 两者分属于不同学科, 环境艺术是通过具体的事物表现出来的, 属于科学的范畴, 是一种客观现象, 但是人文文化就表现的比较抽象, 表达的是一种思想观念, 是人的主观意识。人的思想是不同的, 在主观意识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所以在进行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时, 应该根据不同的人文文化, 结合人文文化的特点, 对艺术设计方案进行调整, 满足不同人的思想需求, 使构建的室内环境具有独特性5。如果在进行艺术设计的时候, 没有结合人文文化的差异对设计方案进行适当调整, 那么所设计出来的空间环境便会千篇一律, 缺乏个性, 对不同的需求者来说缺乏针对性, 得不到需求者的认可, 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抵触感, 难以在艺术设计中表现人文文化。所以在进行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时候, 应该因人而异、适当调整, 以便人文文化得到更好的体现。

3. 区分人文文化中不同学科对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

人文文化是长时间的文化积累之后形成的核心, 其中很多内容会与其他领域或者学科出现重叠交叉的现象, 比如光线和色彩构成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影响, 与人文文化对环境的影响有很多地方都是相似的或者是相同的, 所以在进行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时候, 要明确不同的领域或者学科对室内艺术设计的影响与人文文化对室内环境艺术影响之间的不同与相同之处。当出现交叉重叠的情况时, 只考虑一种情况即可, 避免艺术设计的重复性;当两者之间没有发生重叠现象时, 就需要对两者进行对比, 探索两者之间的优势与缺点所在, 在进行室内艺术设计的时候, 结合两者的优点, 改善不足之处, 设计出更加完美的、具有综合性的室内环境6。

4. 保持当代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独特性

科学技术是实现室内环境设计的手段和途径, 而艺术形式是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具体表现内容, 所以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是各种科技与艺术结合的产物7。与设计行业中的其他设计相比, 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所以在进行设计的时候, 一定要以其独特性为出发点, 不能完全照搬其他种类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模式, 可以将其他类型设计中的优点结合起来, 对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方案进行改进和完善, 在保证其独特性的同时, 对其设计方法和设计模式进行探索与创新, 紧跟时代发展潮流, 实现先进技术和先进思想接轨的目的, 在保持当代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独特性的同时, 使其具有时代特点, 更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的表现

1. 对人群进行准确的定位

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人文文化的应用价值, 是为了满足人们对室内环境的更高要求, 以实现为人们提供质量更高的服务, 实现人们在精神层面的追求。在这个过程中, 人是一切设计所针对的主体, 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使人更满意, 设计师在进行设计的时候一定要贯彻以人文本的设计理念, 室内居住人群进行准确的定位, 了解不同人群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心理需求等, 然后结合不同人群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相对应的设计方案, 使实施方案更具科学性、可靠性、实用性。按照人的需求的不同, 在进行室内空间布局的时候, 合理规划空间结构, 争取为不同的人群提供更全面的服务, 最大化的满足他们在生活习惯上的不同;在进行室内色彩搭配构成时, 需要考虑不同人群在色彩构成方面审美观念的差异, 调整色彩搭配方案, 利用各种色彩组合, 营造更美的室内环境。细节工作是设计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重点环节, 只有做好细节工作, 在细节方面表现出设计方案的不同, 才能使室内环境设计更加切近人心, 在室内环境设计中表现出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

2. 重视社会上的特殊人群

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精神在室内环境中的体现, 不仅仅表现在对平常人的关怀, 其中重视特殊群体, 为他们提供更多便利也是一种重要表现形式。社会上的特殊人群如残疾人、老人和儿童等, 相比于正常人, 这些人在某些方面的能力会比较弱或者已经丧失部分能力, 在生活中会存在很多不方便的地方, 有时候无法通过自己的能力来做好某件事, 这就需要借助周围环境所能提供的便利, 完成他们想做的事。由于特殊人群在总人口数量中并不算少数, 所以在进行室内环境设计的时候, 不能将这部分忽略, 特殊人群在社会中本就属于弱势群体, 与正常人相比, 他们应该得到更多的关心与爱护, 更应该注意他们心理上的需求。在设计过程中, 应该考虑到不同特殊人群的真实需求, 对设计方案进行调整, 最大化地满足特殊人群对室内居住环境的需求, 在为他们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的同时, 还要保证室内环境设计能够最大化的为他们提供便利, 从实际情况出发, 方便他们的日常生活, 更好的解决在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与不便, 为特殊人群提供更加贴心的服务, 使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更加人性化。重视社会上的特殊人群, 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方便与帮助, 使他们通过室内居住环境能够感受到更多的温暖与关怀, 所以针对特殊人群而制定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方案, 也是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3. 对多元文化元素的应用

文化是一个民族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结晶的总和, 是人类社会中最具有价值的内在东西。我国历史悠久, 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 逐渐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多元民族文化, 在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魅力所在, 表现出了一个民族的思想精神, 在进行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时候, 应该将多元民族文化合理运用在设计过程中, 既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继承和传播方式, 也体现出来民族文化的魅力, 使人们在室内环境中可以透过各种文化元素, 拓宽文化视野, 在精神追求上实现更高的要求;发现民族文化的内在价值, 通过民族文化内涵, 起到了一种陶冶情操的作用。设计师在随室内环境进行艺术设计的时候, 结合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特色, 将多元文化元素融入到具体设计方案中去, 人们能够对民族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 使民族文化中所蕴含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完全展现出来, 在满足人们精神层面需求的同时, 还起到了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传播作用, 实现了一种社会价值。

四、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价值体现

1. 适应人的生理特点和行为习惯

在进行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时候, 通过融入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 能够最大化的满足人的更方面的需求。首先室内环境设计应该以人体自身为标准, 各种室内设施与装饰品的大小应该考虑人体尺寸, 在布局的时候需要考虑人的基本生活习惯和行为特性, 结合人的实际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 在满足人的生活习惯需求的同时, 还能够营造出一种更加和谐的室内环境, 表现出一种意境美。对室内环境中的色彩构成进行合理搭配, 不同色调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官享受, 体现出了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价值。

2. 能够满足人的情感、价值需求

室内环境在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到人的情感、价值需求, 在这个过程中, 人的心理感受是非常重要的。将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运用到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 能够升华室内环境设计质量, 使室内环境趋于完美, 人们在这种环境下, 会感到身心无比的轻松愉悦, 对室内环境产生一种亲切感, 在心理方面得到极大的满足, 同时, 在情感和价值方面的需求目标也得到了实现, 是人文文化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价值表现。

3. 营造了良好的空间意境

室内环境的构成包括多种元素, 在室内环境空间中, 人们通过各种感官来感受元素所构成的空间意境。将人文文化融入到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去, 通过对各种元素进行合理的搭配, 能够实现人们在感官上的享受, 使人们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归属感, 营造出了良好的空间意境, 协调人与室内环境之间的关系, 实现两者的和平相处。营造良好的空间意境, 是人文文化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一种价值表现。

五、结语

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结合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 是现代室内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设计过程中按照设计原则, 能够更好的完成对室内环境的艺术设计, 体现一种人性化的设计理念。通过将人文文化与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相融合, 适应了人的生理特点和行为习惯, 满足了人的精神和价值需求, 营造了良好的空间意境, 实现了人与室内环境的和谐相处, 体现出来一种人文关怀。

摘要: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更加重视精神上的追求, 室内环境作为人们生活场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理念进行改进, 在满足人们在精神上的追求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上, 应该从人的自身出发, 充分考虑人的思想感受, 坚持以人文本的设计理念, 融入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 满足人们在精神上的追求。本文通过对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进行简要阐述, 分析了其应用原则, 对其变现形式以及价值体现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人文关怀,人文精神,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应用原则,价值

注释

11.郭长青.人文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原则解析[J].艺术科技, 2014 (6) :257.

22 .赵纯.关于室内环境设计人文关怀与精神的阐释[J].科技风, 2012 (10) :152.

33 .王增.人文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 2016 (2) :200.

44 .邢莉莉.人文主义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融入和矛盾[J].参花, 2013 (09) :77.

55 .钱丽竹.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的解析[J].大众文艺, 2011 (23) :84.

66 .杜嘉伟.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的解析[J].艺术科技, 2014 (6) :284.

龚贤艺术教育思想的人文价值 篇9

深入了解龚贤的诗画即可发现,身份的敏感使龚贤身上有一种遗民的精神气质,他的艺术和思想也染上了这种气质。艺术教育思想中所潜藏的遗民气质,是龚贤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对此本文试图说明以下三个问题:一、遗民情感伴随龚贤一生,他晚年在课徒教学中表达着对传统的反思,便与这样的情感经历有关。二、龚贤在他的艺术教育中,把作画与做人一起看,所论艺术的规范实为做人的风骨气节。所以,他的艺术教育也是人格教育,重在内在的修养和境界的提升,他以艺术表达着对现世的关怀。三、他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淡化教授者的角色,知识与体验并重是他的教学特色。这对我们今天的艺术教育,依然有着重要的价值。

一、为人生的艺术

课徒授画在龚贤晚年经历中占有极大比重。除了课徒画稿、课徒画诀外,他还创作了很多册页,图文相配,很多涉及对中国艺术传统的认识。要探讨龚贤艺术教育思想,这些无疑都是需要特别注意的资料。

之所以突出龚贤艺术思想中教育的意义,不仅仅出于他晚年课徒授画的经历,更为重要的是,他把对传统的认识与反思,重新拉回何为艺术的本质层面上,将中国艺术包含的人生意义更充分地提示出来。欣赏这样的艺术,与人文修养、人生境界的提高密切相关。这是中国艺术给予每一个人的人文关怀,它本身所包含的教育意义,已远远超出了单纯的审美问题。

在龚贤艺术教育思想中,一个主要的理念就是为人生的艺术。人生的教育、艺术的知识以及审美教育,在他的解读中被融到了一起。中国山水画不像西方风景画,中国艺术家喜爱表现荒寒、冷瘦、枯淡的景色,表面上似乎是审美趣味差异的问题,实则反映了不同的内在追求。在中国的艺术传统中,一片山水、一朵小花,就是一种心灵的境界。艺术家只是利用艺术题材、方式等,表达他心中的境界与对人格的追求。所以,中国艺术追求对生命本身的关注,是超越了感性形式的。在水墨的黑白世界中,淡去了色彩、淡去了色相,独存本真,表达人生命的愿望。在这个意义上,除了审美的、实用的功能之外,中国艺术还有第三个功能,即修养心性。人在一片山水中,不是为了欣赏一片好风景,而是体会一份好心情,体会一种人和世界相融的感觉。这种提升境界、感化心灵、成就人生的路径,是中国文化和艺术内在的教育方式,也是龚贤艺术教育思想中最为主要的内涵。

我们结合龚贤所教的“荒柳之法”来分析。龚贤晚年曾不厌其烦地描绘寒林、荒柳和孤松,自称“画柳之法,惟我独得,前人无有传者”。[1]他说:“画树惟柳最难,惟荒柳枯柳可画,最是娉婷,如太湖畔之物。”龚贤为何钟情于这些散发着苍老之意的景色,这里面或许包含着他对生命成长的自然规律的尊重。老干新枝是年久老树的面貌,主干粗大苍老,而新枝细嫩修长。所以,画荒柳时,柳干柳枝柳叶老嫩不一,墨色的浓淡也各异,作画的先后顺序和笔墨的浓淡便是关键。而今人不知怎样画柳,根源在于没有领悟荒柳之苍老与生命意义的内在联系。

龚贤画柳并不只关注柳本身,他通常先作短身长枝的古树,枝干画好,随意勾数笔便有苍老之意。[2]他在讲授孤松的画法时,也流露出相类的思考,他曾说:“孤松宜奇,成林不宜太奇,虽要古,然须秀。秀而不古则稚,古而不秀则俗。”其实龚贤是告诉人们如何表现中国艺术传统所讲求的“古意”,这也是他的画诀:“虽要古,然须秀”。在诸类带有寒意的景象中,他关注的是它们自身的生命迹象,要表现的是一个包含生命哲理的生长状态。苍老和秀嫩是生命的两端,但生命循环往复,秀嫩趋向苍老,苍老又包含秀嫩,每一个生命都处在逐渐老化的过程中。人的寿命往往不及树木漫长,在树的苍老肌体中又常会滋生出嫩的成分,我们常说的“生命之树常青”似乎也体现着这样的哲理。

龚贤喜爱画孤松荒柳,也详细地教人如何画出这份寒意,或许是被更深切的人生体悟所驱动。这份寒意,正暗合了他心中的冰雪之意,即一份内在的超越情怀,遗民艺术家对此无疑都有着深层的体悟和偏爱。它反映的并不只是对衰落和枯朽的兴趣,而是回到本然的状态,去感知宇宙、抚慰生命。在此,这些深陷痛苦挣扎中的心灵必然会得到慰藉和力量,他们或者更真切感受到中国艺术对活在当下的个体给予的尊重和珍视。在这个意义上,此际的遗民艺术凸显了中国艺术内在的人文关怀。每个人都有着卑微的灵魂、孤立无援的内心,生命的诸多未知让人惶恐地挣扎,艺术不是彼此画地为牢,而是让我们感受到爱的力量在温情中绽放。此时,时间正远离我们,好像可以远离拥挤的空间,在浮华的世相后看到卑微而沉着的情感。相对于西方,自古以来中国人宗教观念淡薄,却普遍地靠这样的信仰力量来支撑人生,以所谓广义的艺术或审美来取代宗教的地位,通过人的修养和境界的提升,使人的生命、生活更有意义。

我们今天常听到这样的感慨——艺术不是教出来的,意思是说,艺术不仅仅是知识的教育,更重要的是让人在体验中提升自我的人生境界。显然,中国艺术在内在超越方面比西方艺术更为彻底,不仅超越了眼见为实的感性束缚,而且要超越知识、理性、秩序等一切不易被发觉的意识的束缚,使艺术体验直接关乎生命本身。所以,对于解决人生的问题,中国艺术扮演了一个特别的角色。境界的提升看起来对人没有多少用处,不会给你带来多少直接效用,但实际上对人生的影响很大,有可能提升你的创造力,让你不陷入一种蒙昧的挣扎和角逐中。对于现世的人生,它所表现出的关怀态度,给人带来一种自由感,即解脱束缚,让人树立起独立于世的姿态,以及看待世界的宽阔胸襟,这是中国艺术固有的人文价值。龚贤艺术教育思想的立足点正在于此,这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他的艺术和思想所达到的高度。

二、艺术与逻辑的互补

龚贤晚年所做的种种努力,实际上是为中国传统艺术建立了一个自己的阐释系统,这体现了龚贤艺术思想的教育内涵。

中国艺术并非不重观念,它强调表达气节、品格等文人气质,这条道路起源早,理论成熟也较早。从汉代到魏晋时期,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艺术批评体系,待其发展成熟之后,才有中国艺术后来的发展。中唐以后,随着道禅的兴盛,中国艺术的审美特点和美学概念已经基本形成,具有清晰的理论内涵。比如,欧阳修所说的“萧条淡泊之意”、“古画画意不画形”,之后苏轼将萧散发展为一个美学概念,也成为中国艺术的一个基本评价标准。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之下,超越秩序、超越形似、超越法度的萧散境界,成为了中国艺术最主要的批评观念,对明清以来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核心就是对知识的超越、对秩序的逃遁。但同时,过度强调某种观念也会造成新的束缚。宋代以来一味地提倡庄禅境界、重视体验,使这个传统暴露出了它的不足,如反技术、反知识、反逻辑,忽视技术必然会阻碍境界的表达。龚贤想做的努力,很大程度上是针对这个不足,即艺术传统所面临的阐释困境。对于一向难以言传的倪瓒的表述,对于古意、萧散等涉及中国艺术境界最重要的观念的阐释,龚贤以他的艺术创作和画稿文字告诉后人,艺术和知识不同,但可以相互补充,这有助于中国艺术内在的观念逻辑得以进一步阐释和发展。

这里,结合具体的画理加以说明。在中国画学史上,郭熙将儒家涵养心性的学说直接植入绘画体系,重涵养是郭熙画学的一大特色。在“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古训之下,画家必须要以性灵的陶养为根本,否则艺术将失去陶染人心的功能。他提出“养得胸中宽快,意思悦适”的观点,作为其陶养理论的核心。在郭熙看来,画家平日的修养之功,关键在一个“养”字,养得一个审美的心胸。这样,观照山水便是一个审美的行为,而山水画由于独得山水之意,便能“快人意”、“获我心”,使人性灵得到陶冶。他根据山水对人性灵造成的影响,将人与山水的关系分为“可行、可望、可居、可游”。其中,“可行、可望”阶段,山水与性灵处于外在的联系,只是一般性的欣赏;而“可居、可游”阶段,山水和性灵已经融合,山水成了性灵可居可游的栖息之所,成了精神的故国,人在其中得到一种真正的“养”。“四可”说所表达的这个陶养心性的过程,没有绝对的前后之分,“养得胸中宽快”是它的重要内涵,也就是要拓展心宇、提升性灵。因此,在郭熙看来,绘画要表现儒家的思想,画家首先要能按照儒家的思想原则来陶养自己的心灵,以儒家的仁智善来扩充自己的心胸,这样画出的画才有生命,才能表现生命的境界。

龚贤无疑十分理解郭熙画学的妙理。相比于重视艺术家“学道、养气、读书”这般陶养性灵的创作过程,龚贤更关注作品如何与观赏者之间发生心灵的对话。对此他解释为“可登、可涉、可止、可安”。

余此卷皆从心中肇述,云物丘壑屋宇舟船,梯磴蹊径,要不背理,使后之玩者可登可涉,可止可安;虽曰幻境,然自有道观之,同一实境也,引人着胜地,岂独酒哉![3]

与郭熙类似,“可登、可涉”是讲观赏者心灵与画中自然之间的外在联系,“可止、可安”则是观赏者的心灵已与画境相融,这时候,画中的自然可以让你忘记困惑,一切阻碍你内心宽快的干扰都可以止于画外,而画中种种形式的对立也终将归于平和、安稳,绘画成了你心灵安顿之所。可见,龚贤的“四可”说,更突出画境与人心境之间的关系,从艺术家的涵养性灵到以艺术来陶养观赏者的心灵,儒家涵养心性的思想融入了体验的情境。这里,还涉及龚贤自己的一个艺术主张,即他说的“性情”,不管创作或者欣赏,他都强调人之“性情”的参与。较之郭熙“陶养心性”一说,似乎“性情”的意涵更直接且易于把握。他曾说:

夫天生万物,唯人独秀,人之所以异于草木瓦砾者,以有性情。有性情便有嗜好,惟恣饮啖,何异牛马而襟裾也。[3]

天地万物之间,人异于万物的地方在于人有性情,龚贤把“性情”看做与天地相通、由人到天的关键环节。学道、读书、养气,其实都是养心,养得这份性情。这也反映了儒家思想对中国艺术的影响,在理解龚贤的艺术思想时不可忽视这一层涵义,他的艺术论本身就有心灵涵养的层面。在这个意义上,龚贤发展了儒家传统的艺术功能论,在对画与心关系的探求上,他更突出艺术与心灵之间的情感体验,即对现世人生的关怀。

龚贤的艺术思想与他同时代的艺术思想相比,在对传统的反思上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对此,结合龚贤和董其昌画学有关“画树之法”的不同阐释,可以清晰地看到龚贤如何把对传统的阐释落到实处。其实,这样的差异源自二人对传统儒家思想的不同回应。

董其昌画学吸收了儒学涵养心性的思想,并由此强调心灵自身的超越和创造,超越心灵的局限,创造一个至大至刚的心。他所追求的已不是儒家“仰看白云,俯听流水”这般关乎自身的境界,而是一个与天地浑然一体、无边无际的境界。他曾说:“山行见奇树,须四面取之。树有左看不入画,而右看入画者。前后亦尔。看得熟,自然传神。传神者,必以形。形与心手相凑而相忘,神之所托也。树岂有不入画者,特画史收之生绢中,茂密而不繁,峭秀而不寒,即是一家眷属耳。”(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二《画诀》)观察树木,四面都要看到,并细细端详,达至目识心记,即“形与心相凑而相忘”的境界。在董其昌看来,对自然的观察始终是心的意念在起作用,自然之树可能形态各异,但经过画家心灵的创造,应该展现其理想之态——“茂密而不繁,峭秀而不寒”。可见,董其昌最为注重的是“心”的意念作用,表现本心成为一切的前提。所以,树可以是一般的形态,只要画家能在心中创造出理想的形态并加以表现,就可成为“形心两忘,神之所托”之体。

龚贤则更强调表现自然本身与人相通的活泼泼的生命状态,而不是画家虚构的理想状态,他所追求的是把画之理寓于活泼泼的生命世界。如唐代王维所描绘的那样,“古木多节而半死,寒林惨淡以萧森”。画中寒林的惨淡是人赋予树的情感,从而使它成为“获我心”、“快人意”的对象,扩展着人的心宇,士大夫的性灵因此得到了“存养”,这合于儒家思想。画理因而有了生命哲理的意味,这也正是中国艺术所讲的生命精神。所以,在龚贤的艺术教育体系中,师古人和师造化都只是绘画必备的基础,而内心的情怀才是心源,它与自然之源相通,也应是我们从古人那里汲取的传统之源。这种心源,不是仅靠天赋直觉可及。他认为,艺术上的最大成就,除了艺术实践的训练之外,还来自对艺术知识和既成传统的深入理解。他认为画家成功的关键都在于“养”。从这个意义上看,龚贤在其墨法教学中倡导“性情”,其要义就在于保持心灵的真诚。他一生的心路历程,从对故国的追思到对生命意义的探寻,从流浪的诗心到生命情怀的升华,他的艺术世界所探讨的都是生命的诗意。它包含着真实的情感,在一拳石、一棵树上,他要呈现的也是如人一般的生命之态。他将自然景物、将人狭小的时空宿命,都放到宽阔的天际中去审视,以重新体悟为生命寻找现实的落脚点。这是龚贤晚年在他炉火纯青的艺术创作中,在深入浅出的教学中所表现的心灵境界。

从以上的分析看,关于艺术表现的形神问题,龚贤对传统的理解有了自己的发展。他强调的“情”与“气”在内在观念上其实是一致的,简要地说,就是要彰显立于天地间的“我”之“生动感人”处。相比于董其昌画学的“本心观”,龚贤更近乎一种“情怀观”,更崇尚天地自然间人之气格的表达。这样,或更易于实现知识与体验的结合,从而为艺术精神的阐释提供可能的路径。由知识的探知到情怀的观照,我们可以更为清晰地了解,龚贤探求艺术思想和教育方式最终是为了什么,可以说他的落脚点依然是对现实人生的深切关怀。这份情怀,在超越了特定的遗民时空时,可以进入我们今天的审美的时空,原因在于它已不仅仅关系到遗民问题,而是士的问题,以至人的问题。

三、淡化教授者的角色,知识与体验并重

有关龚贤艺术教学方法的思考,概括来说就是深入浅出,寓复杂的艺术问题于平凡的事物。当然,龚贤对学画者不只讲浅显的东西,而是力求把一些饶有意味、深邃的艺术观念用较通俗的语言讲出来,这是一个教授者应该做的,龚贤为什么要写画诀、画稿,大概也出于这样的考虑。他必须要把那些具有精神内涵的东西讲清楚、讲通俗,使大多数人能理解,这样的传授才会有启发性。作为一个艺术的教授者,他不只是一个讲授能手,而是一个对别人有影响的人。所以,现场讲授只是极小一部分,大量影响在于言传身教中,因此,在龚贤晚年的交游、画作、著述中,常会发现龚贤对艺术的见解。因而对他艺术教育思想的理解,也不应局限在课徒画稿、画诀等范围内,而应回到一个教授者的本意上去,重视其内涵。与画家相比,晚年的龚贤似乎更倾向于做一个人文学者来施展其影响。

从龚贤晚年的行迹看,他通过多种形式讲授艺术知识。知识的探求是教育最基本的内容,但解除人生疑惑或许才是他内心最主要的驱动力。没有完整的答案,没有具体的形式,他随时都在传递着思想,作画本身就在晓示他人,这或许可以帮助我们反思当下的艺术教育。传授的知识不是既定的,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也不是确定的。教与学无处不在,这种灵活的教学模式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相长”。这似乎回到了孔子和苏格拉底等圣贤的教学本意,通过讨论和交流,他在身体力行着圣贤的教学方法。特别值得留意的是,他在去世前一段时间依然在作画,画跋依旧有对画理的见解,比如,画的“虚实”之境,还有上文提到的“性情”之说,就见于临终前一年的画跋[3]。有所嗜,才有所执著,才有对生命的深入探索,也才有可能追求更高的意境。由此,他的从容悠然,他的立身之正,让我们读出一种悲壮的激情,当死亡临近,龚贤写下的更像是人生的寄语。

龚贤对“规范”有一种由衷的爱好,尽管我们今天看来,他比较不受传统模式的束缚。他喜欢严整,对中晚唐律诗十分心仪,不大能接受怪异。至于墨法上的新变,可以看做是一种有益的平衡。略微横斜的排点,以及一遍遍墨色的积染,都是规矩准绳内的变异,并没有颠覆性、破坏性,因此气度上也不是自由恣肆。压抑从来不只来自制度,还有诸多我们未必自觉的束缚。在龚贤的作品中,始终能感受到自由与规范间的紧张。在课徒画稿中,他在重新阐释传统艺术精神时,力求纳入规范,同时又警惕因规范而丧失绘画的生机。

龚贤在晚年的艺术生涯中,保持着孜孜以求的探知心态,以及谦逊的为人态度,这是他作为教授者带给我们的另一个值得反思的方面。如上文分析过他传授的“荒柳之法”,这种教学基本没有固定的概念化内容,大多是自己创作的经历、经验和体会,其中的知识是活的,这个解释系统又是开放的,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恰当的思考方式,而这对他们把握知识的内涵非常重要。

作为一个传授者,除了自身端正、知识丰富以及方法得当,他给我们的启示还在于,要淡化自己的传授者角色。学习者不是教学的对象,实际上是朋友,是知识探求的同路人。在他的教育中,没有口若悬河式的讲授,只是引导人们放下心来,在传统探求的路上顺畅而行。这样的心态也表明,他并非要成为大师和权威,相反,他欲挣脱权威的束缚,也启发从学者去挑战。使学生学会思考,这是一个启蒙者的姿态,而与教书匠完全不同。

对于中国艺术思想,龚贤在对传统的解读中表达了自己的态度。他说:“不可学古人,不可不合古人。”(《穰梨馆过眼录》)他承认前辈的成就,但他要把握的是艺术传统的实质,而非单纯的风格特征。他寻找风格间的联系,并不是为了确立某种风格范式,而是要梳理出艺术传统的内在脉络,探求和表现那些长期被掩蔽在传统中的生命精神,也就是探寻中国艺术气质的表现途径,以此推进文人画的发展。他着意回避的是把自己放在真理的立场上,他的认识始终伴随着他的创作和教学。保持对自己认识的质疑、反省极其必要,这正是一个人文学者必要的态度。

龚贤在教学中特别注意中国艺术重体验的特点,并从逻辑和体验两方面来启发从学者。这些体验往往和他的经历、经验相连,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作为文人、名士、遗民的他,人生感、历史感以及当下的现实感,必然流露于他的言说和创作中。他的艺术传统不是和自己无关的、僵死的知识,而是能与自己互动,并且永远在生发着的、具有一定生命价值的知识体系。

在课徒画稿中,他多次强调“画石、画树要有情”,要把自然当做人来画。在他的墨法理论中,不断有对“情”的强调。“画树如人”,就是要把画家的思想情感赋于画中,在树的形态中把握其精神本质,把树木当成人,使之富有人的形态、情感和气质。而这种情感与士气相合,一定程度上靠天资的感悟,同时又必须从读书养气中得来。这样,艺术作为通天地之气的媒介,它的超越始终保持着自身的审美体验。因为有了情感的维系,画中的自然才会因人而彰,散发秀润之气。

龚贤从知识和体验两方面来启发从学者,其实涉及另一层面:学习知识是为了什么?求知最终是为了解除我们对人生的疑惑,为了人生更圆满。这是知识最本质的内涵,这也是明清之际遗民艺术普遍展现出的人文情怀。龚贤对传统精神的新的阐释路径,源自对生命的困惑,在明末清初的历史情境下,艺术对人生终极问题的探寻,更展示出它的人间情怀,即“为人生的艺术”。在求知的道路上,人学会安享生命,这是遗民艺术的真正感人之处,它让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中国艺术内在的生命情怀。

学会在残缺的现实中欣赏一切美好的东西,学会从更有意思的角度去思考人生的终极意义,便学会了欣赏自己,才能在面对生命的困境时从容、坚定。这是中国艺术的人间智慧。龚贤的艺术和教育思想立足于提高人的审美修养,让更多人学会欣赏艺术。在这个意义上,他的艺术教育思想对当今是有现实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清]龚贤《柴丈画说》,《泰山残石楼藏书》第四集,美术制版社1929年版

[2][清]龚贤《柴丈人画诀》,上海中华书局1930年版。

浅析人文教育对语文教学的价值 篇10

一、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社会、体悟人生, 帮助他们行成乐观开放、乐于竞争与合作的人生态度

语文来源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告诉我们:生活就是教育的内容, 为生活而教育, 在生活中找教育。教育的对象是生活的, 教育的环境是生活的, 教育是为了生活服务, 因此就要用生活的教育方式。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就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社会, 从精彩的生活中捕捉现实, 感受精彩, 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让孩子去留心观察。我们的课文可能是孩子非常了解的生活现象, 也有可能是他们全然陌生的人或事, 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感悟能力, 寻找生活与语文的结合点, 让学生不仅是在学教材, 更是在感受生活、领悟生活, 让生活成为学生的大教材。《学会合作》一文通过交响乐团的演奏和外国教育家在中国做的拉彩球的实验这两个具体的事例, 说明只有具有协作精神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才能合作得好。进而引导学生明白现代社会既要“竞争”, 又要“合作”的道理。《天游峰的扫路人》对“老人的言谈举止”的句子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扫路人那种对生活满自信、乐观、开朗、自强不息的精神。

二、培养学生的人文品质, 汲取现代文化精髓, 继承民族文化传统, 奠定文化底蕴

21世纪是人才的世纪, 但是人才首先要成人, 然后成才。所以小学设立了思想品德课, 所求的就是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品质究其本源也就是一种习惯, 一种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所养成的良好品德。好的品质的形成需要学生所处环境的各个环节统筹作用, 一因为语文学科的特殊性, 语文的课堂是学生养成品质的重要场所。语文课上, 直观的呈现了中华文化5000年的灿烂成果, 阅读的材料除了精品美文之外大多是包含了良好寓意的文章。只要教师引导得当, 学生可以直观的从中提炼出对于学生三观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良好寓意。比如《爱之链》一文中生活窘迫的乔依帮助老妇人, 老妇人从乔依的话中得到启示又帮助女店主的感人事迹, 这种爱的传递、爱的延续感染了每一位读者。文中所述的人物就具备了人才所需要的一些优秀素质:顽强、拼搏、同情心、爱心。教师需要利用好教材的直观呈现作用, 利用好生活边的案例, 把这个世界美好的一面展现给学生。让孩子们自己总结、提炼。从而明白一种高贵品质的养成需要做些什么, 哪些品质是我们成长所需要的。而这些本身对于我们的教学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也会使我们以后的教学工作事半功倍。

三、陶冶学生的情操, 启迪学生的悟性, 培养其创造思维和批判思维, 形成健全独立的人格

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自我建构, 它是建立在学生自主理解基础上的, 教学中一定要摒弃繁琐的内容分析和枯燥的语言分析, 要善于挖掘教学资源,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突出重点的同时, 更注重对语言的品味, 陶冶学生的情操, 启迪学生的悟性, 培养其创造思维和批判思维, 形成健全独立的人格。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孔子游春》一文中:春天到了, 孔子带领学生来到泗水河边游玩。弟子们有的垂钓, 有的赏景, 有的嬉戏, 而唯独“孔子凝望着泗水的绿波”, 意味深长地发表了一番“水是真君子”的论述, 不仅潜移默化地教育了他的弟子, 而且对我们后人也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学生凭借语言材料, 通过品读、体味、深有感触, 原来司空见惯的水, 也包含着深刻的道理。紧接着教师随机引导学生:“同学们, 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有的说要像水一样, 做一个有情义有德行的人;有的说要做一个善施教化、对社会有用的人;有的说要做一个有志向遇到挫折毫不气馁的人……学生在感受、体验、交流中, 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构建和提升。

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与创造性

最近看了一部电视剧《刀锋1937》, 这部电视剧从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对于学生主体意体、主动性、创造性及品质的培养。为了培养“学生”郑树森的黑社会老大品质, “老师”庞德设计了三次课堂——三次任务, 设定主题一步步的引着郑树森养成他所希望的品质, 其结果也正如郑树森所言:我成了魔鬼郑树森。而别一位“老师”黄旭初也同样设了一个大的课堂, 用其品质言传身教, 一点一滴的做给郑树森看, 必要时加以思想引导, 这样一个直接进行身教的结果慢慢地把郑树森再次的变成了“人”。从中我们可以看到, 我们要想把学生的品质提高到我们认可、社会认可的态度, 有两点比较重要:其一, 我们的课堂设计中要明确主题, 要有一定的诱导作用, 以学生为主体, 把教材内容, 尤其是寓意方面要挖好坑, 分步聚的一步一步,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交流、实践, 一点点的去揭示那个我们想要他们揭示的真相。只有自己动手得到的才具有成就感和珍惜感。学生也更喜欢向上面发展。其二, “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我们在学校很容易会发现一种现象:女学生爱穿老师正在穿的衣服, 男学生爱做老师喜欢的运动, 这正是如新生儿一般与生俱来的能力——模仿。所以, 作为教师, 一定要注意平时的细节问题。在学生面前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 把自己良好的品质展现给学生, 即便是心情不好, 也要让学生看到阳光的一面。教师的阳光是学生阳光的重要因素之一。正如《刀锋1937》中的庞德与黄旭初一样, 良好的行为引导, 明确而层次分明的课堂设计, 我们教师所需要做的只是一个良好的推手。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书本是死书本。”行知先生如是说。可见生活教育有多么重要。而语文又与生活紧密相连, 是生活给了语文以生命。学语文, 就是感受生活, 学语文, 就在享受生活, 学语文, 就在装扮生活。这就是生活语文, 它是一个开放的、自由的、博大的天空。我们的语文老师, 更要把生活引进课堂, 在语文的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感受生活, 进而增长才干。因为, 生活, 才是真正的语文, 才是真正富有生气的语文!教师要做一个教学的有心人, 通过多种途径, 挖掘语文价值,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语文的魅力, 使语文教育的人文价值发挥他的巨大作用。

摘要:语文教学的意义不仅是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 更重要的是养成对于以下走上社会更重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语文教育应通过课堂的互动引导学生形成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具有兑争的意识, 使学生形成一种否定之否定的自我发展潜力。也就是将语文教育应新课改要求发展成人文教育。

浅谈“人文合一”的作文价值追求 篇11

用作品表现人格,用作品去反映真实的生活、真实的自我品质。即人品,文章是作者心灵的外在表现。一个人的内心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念体系和情感态度方面的高尚追求,也就写不出高格调和高品位的文章。因此,要让学生写出好的文章,首先必须是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人格。离开了这一点,学生写出来的文章要么格调低下,要么思想情感虚假,而实际上二者都是人文分离的体现。例如,有的中学生在所写的作文中表现和流露出自己今后的理想是当高级官员或者当上市公司的总经理,以便于拥有豪华住房、高档轿车,甚至希望能够随时有年轻貌美的女郎陪同自己。这就极其明显地表现出现阶段的中学生理想的庸俗和人格的扭曲。要想学生把自己的心里话真实地写出来,表达出真实的感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激发写作兴趣,让学生爱上作文

兴趣是人们对某种事物或活动产生快感的激发剂和推动器。要想培养学生独立写作、自主写作的习惯。兴趣是不可缺少的前提。学生只有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乐于写、敢于写、勤于写,而不再将作文当成包袱,把写作当成苦差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把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放在写作教学的重要位置上“。那么,如何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1.要让学生认识到写作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需要,是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首先从思想上认识到写作能力的重要性,从而从思想上重视作文。

2.还应当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有趣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氛围,最大限度的激活学生思维,鼓励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与交流。营造出一种安全心理氛围。我曾搞过一次“任务描写”的作文活动。在班内分若干小组,各选一个最愿写的同学作为描写对象进行描述。对此活动他们非常感兴趣,参与十分主动。活动的高潮部分是在班内朗读自己的作品,让同学们猜一猜他是谁,同学们笑得人仰马翻,整个气氛非常活跃,参与热情都很高。之后再进行评比、修改、总结。最后还收獲了几篇小有成就的作品。

3.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彻底放下包袱,解放思想。写学生独到的体会、感悟、思索、看法等。哪怕他的观点是片面的,幼稚的,我们都要视为亮点,并及时的进行褒扬、鼓励,还可进行因势利导,万不可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对学生各抒己见的有创意的表述还要及时给予充分鼓励。

二、开阔写作空间,鼓励自由表述

要培养学生独立写作、自主写作的习惯,必须为学生扩大写作空间,放开学生的手脚。《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力条件和广阔空间”“鼓励自由表抒”。为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大千世界,芸芸众生,都可以是写作素材。在开拓学生视野的同时,要尽可能的放开学生写作的束缚,减少命题写作,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并通过多种形式练笔,如日记、周记、读后感、游记、观察笔记等。让学生自由的写自己喜欢的内容。因为那里真实的记录了自己的成功与失败,欢乐与忧伤。写自己之所想,写自己之所感,嬉笑怒骂,随己所愿,那是一个真实的“我”。那里没有拼凑,没有应付。这种形式可以使作文与做人很好的结合起来。

三、扩大阅读,丰富积累

“写作是一种释放,是思想、情感、智慧的输出。没有丰厚的知识积淀,很难写出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新颖别致的好文章来。”古人讲:“厚积薄发”就是这个道理。有三种积累:一是生活积累。个人的生活要充实,要不断的积累生活中的感受,还要观察自己以外的生活。用心去体会去思索。二是思想认识和情感积累。叶圣陶先生说:“积累丰富而为文始饶”这种积累要依赖广泛的、大量的阅读和不断地深入思索。三是语言的积累。作文始终是通过语言的运用来实现的,离开语言就无从谈起。语言要求活、求新、求高。只有积累了丰富的词汇,才会改变以前那种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尴尬局面,才可能会恰当的表情达意,进而改变没话写或害怕写的不好局面。这种积累既依赖于广泛的阅读,也依赖于对显示生活的密切关注。

四、 教师要牢固树立“为做人而作文”的教学理念

首先,引导学生通过作文追求做人的真谛,要把作文教学的过程与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升华学生的思想境界、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认识偏差,教师要进行积极的引导,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立意本源走向生活本源。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和“制度作文”(教材中规定的作文)的影响,在作文教学中,“立意本源”(立意本源”,是指学生的作文来源于教师或教材预先设定的中心思想)的教学理念一直占统治地位,学生的构思、谋篇布局、语言表达和教师的批改、评价这一系列的操作环节,都必须遵循“立意本源”这个理念。在这样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学生只能写应试之文和奉命之文。为什么学生作文中说假话、空话、套话的问题始终得不到圆满的解决,这恐怕与“立意本源”的教学理念有着直接的关系。中学的作文教学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的局面,这是作文教学难以摆脱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针对这些问题,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这是“生活本源”(生活本源”,是指学生的作文来源于日常生活)教学理念的体现。带领学生走出学校的小课堂,走进社会的大课堂,把学校和社会联系起来。“生活是写作的惟一源泉”,学生的写作素材,主要来自生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天下事,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景和物,从生活中选取素材,提倡写生活的真实。只有生活真实、感情真挚,文章才会感人,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人文价值 篇12

新课改在英语教学培养目标上,倡导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理念,注重目标的多维整合,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的多维度的要求。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因此,教师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那么人文教育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实施。

一、注重联系生活,突出人文底蕴

新课标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在强调语言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语言的人文性,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摒弃应试训练,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让学生体验到语言的人性化和人性美,而不是纯粹的知识技艺之学,应当力求建立开放而富有弹性的教学体系。

知识来源于生活,我们没有理由不让学生在生活中印证知识。因此,我们不能只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要改传统的封闭知识的传授为整体宏观的综合性教育。新课标建议以课堂教学为核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伸,把学生课内学习同课外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开辟学习英语的种种渠道,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率。

二、充分挖掘教材,落实人文关怀

教师应充分研究教材,努力挖掘英语教材中积极健康的思想情感因素,有目的、有意识地与英语教学结合起来,把教材中传递出的情感和学生已有的情感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英语的同时受到人文的熏陶。教师在精选复习材料时,就应注重材料的人文内涵,借材料来增加学生的人文积淀。学习材料中的人文精神是隐性的,是要人去发掘的,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发掘材料中的人文精神。

学校教育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必须建立一种和谐的情感型师生关系,教师应创造机会和学生交流、沟通,关心爱护学生,耐心帮助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情感教育必须以爱为核心,教师应主动地多和学生交流,试着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感觉到你不仅仅是他们的师长,更是他们的朋友。教师的爱心不应仅体现在优秀学生身上,更要倾注在“学困生”身上,从而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信任感、亲切感,真正做到“亲其师,信其道”,自觉地把教师的要求转化为自身的需要,调动起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三、真诚表扬关怀,渗透人文情怀

“身教重于言教”,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真诚坦率、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平等待人,在潜移默化中感召学生,使其效仿。首先,学习者在学习语言当中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很大程度上受教授者的情绪和情感的影响,如果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充满自信和情趣,实施积极的情感教育,那么,教学中的这种热情一定会感染学生,使整个课堂生机勃勃。其次,教师应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激励性评价,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在不断进步。一句鼓励的话,一声由衷的赞许,甚至一个肯定的眼神,都体现着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当学生提出精辟、独特的见解时,要给予表扬。再次,在课堂上可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法来培养学生与他人共事的素质和能力。在小组活动中,让学生积极参与,互相交流思想,互相取长补短,大胆参与,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

四、创设学习情境,提升人文素养

学习的情感因素会阻碍或加速语言的习得,只有在最佳情感条件下才会产生真正的习得。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充分利用相应的直观教具、动作表演、卡片、挂图、实物,随时随地取材或创设情境来教学。比如他们喜爱做游戏,就把游戏引进课堂,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让学生学习知识。学生大多喜欢唱歌,那么可以教他们唱英文歌,让学生在感知英语韵律、节奏美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快乐,这样就能调节学生的情绪,增强班级凝聚力,融洽师生关系。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上一篇:就业机会平等论文下一篇:处置与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