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共12篇)
人文关怀 篇1
一、尊重学生人格,利用情感育人
新的课程理念强调教师的角色要发生根本的转变,即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以民主、宽容、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用尊重、平等的情感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让教学过程真正成为一个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叶澜教授指出:活跃、和谐、民主、平等、欢乐的课堂氛围是学生的潜能、创造性、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生长发展的“阳光、空气和水”。这就要求教师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尊严还给学生,把童趣还给学生,把自主还给学生。例如,倡导学生有错必改,包括教材、权威、教师、学生的错误;倡导有疑就问,鼓励大胆质疑和问难;允许学生围绕学习内容进行讨论、辩论;允许学生犯错,等等,让孩子们个性张扬,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如一位教师问:“当学生回答3+4=8时,你会怎样回答?”一位教师说:“我会说三句话,第一句:很好;第二句:很接近;第三句:还有其他的吗?”看似简单的话,却体现着该老师对学生心理感受的呵护,不是随意地简单地全盘否定学生的错误,而是从中寻找闪光点,以肯定并帮助学生纠正错误,重新获得成功。
二、尊重个体差异,打下“成人”“成才”基础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人都同时拥有九种智力,只是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学校里没有所谓“差生”的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自从认识到这点,我总是乐于对每一个孩子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从多个角度来评价他们,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他们的潜能,充分地肯定和欣赏他们,树立他们的自尊和自信。面对这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我主动、自觉地每一位学生“因材施教”的方法,以配合其智力组合的特点,促进其优势才能的展示与发展,实现个人价值。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基础教育的特征告诉我们,小学教育要为学生打下“做人”“成才”的基础。学生成才智力因素固然很重要,但最关键的不是智商,而是品格、意志、生活习惯、自主意识等非智力因素。必须树立全面的发展观。我们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重视“做人”的教育。引导学生从关心自己转向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关心人类关心自然的转化,从遵守纪律只是为了避免惩罚的他律阶段到主动遵守纪律的自律阶段等一些基本的道理。在学校里学习的具体知识在长大以后可能不记得了,但令我们终身受益的是从小养成的习惯和一些做人的基本道理。我们要让学生从小学习怎样做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我班有一个学生,因为智力有障碍,上课没有一分钟能静下来听课,学习成绩很差劲,常常考个位数,但他做事却很负责,每天抢着擦黑板,从不嫌苦嫌累,与同学团结互助,每天都过得开心。抛开学习成绩,他是一位讨人喜欢的学生,但是现在硬要他和其他学生一样比成绩,这不是勉为其难吗?面对这样特殊的学生,我们要正视他的差异,容忍他的行为,让他健康、快乐地成长,宽容学生有时不仅仅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美德。
三、树立服务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的天职是变化、自化、化人。一是要服务于全体学生。我们在听他人上课的时候,时常会听到老师这样说:“请这节课没被我抽到的同学举起手来,下面的问题可以由你们来回答。”我觉得这些老师是高明的,因为他们明白要照顾全体,服务学生。二是要服务于全面,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品质、学习成绩及身体素质都要悉心关照,服务周到,促进其全面发展。
听到一个案例,我感触很深。一位教师为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班级安排了挑战数学大擂台,每次出十题类似奥数的开放题,没想到学生们参与的热情却异常高涨。可是在批卷中发现有的同学只做对了3题,只能得30分,当红红的30分写下去时,那红红的字也深深地刺痛了老师的眼睛,这不是给刚刚有了兴趣的、正热情似火的学生当头一棒吗?也没有达到设立此活动的真正目的,这位教师灵机一动,设立基础分50分,每题改为5分,这样30分就成了65分,原来的及格分60分也变为优秀了。同学们都很兴奋。这位教师时时想着学生,把学生的利益时刻放在心上,一切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一切为了学生,对学生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心理上都给予了足够的关注。这种浓浓的人情味不正是教师要对学生付出的人文关爱吗?只有教师们深刻理解这种关爱,将其深藏在心中,并时刻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才能渗入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在教学中自觉地流露出来。听了这个事例,我更觉得教育工作者应做一个有心人,处处为学生着想,处处以为一切学生的发展为宗旨,时刻提醒自己,勉励自己。
在教育教学中要有人文关怀。教学一定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服务服从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有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那么就不必担心缺少教学方法和手段。以生为本,从细微处做起,教育需要我们的爱, 需要我们的付出。
人文关怀 篇2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护理人文关怀管理对临床孕期护士关心帮助由为重要,护士长运用以人为本增强管理水平同时促进护理质量、提高护士的团结凝聚力,大家一起关心孕期护士。现将外科护士怀孕期间人文关怀效果好、孕期护士满意,经验总结如下:
一、临床资料
我科2010年1月—2013年6月,三年期间共有怀孕护士个。护士长实施人文关怀管理以孕期护士为本,重视关心护士。怀孕护士工作热情高、精神状态好在孕期请假少、很好地完成各项护理工作,均能顺利生子,孩子健康。
二、效果评价
R1在排班中体现人文关怀、外科护士工作量大、手术多、病人周转快,每个护士怀孕期间反应大小不一样,身体素质也有差异,根据护士怀孕反应以及孕期月份给予排班上照顾,适合上的班次,在最大程度上保证护士以及孩子的健康发育,使孕期护士能够顺利度过十月怀胎。护士长给予真诚的关心、关注孕期护士。
2.2运用以人本原理、弹性原理积极调动孕期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在生活上关心、重视孕期护士、发挥孕期护士的潜能、让孕期护士感受到温暖身心愉快,快乐工作,在人文关怀下受益。
2.3减轻孕期护士的心理压力,外科护士每天工作量大,风险大、对于孕期护士心理压力更大、担心护理工作过强影响宝宝发育、自己身体也承受不了高强度的护理工作进行调整,确保孕期护士切身利益、及时调整孕期反应大、突然有特殊状况的孕期护士休息。人文关怀渗透到孕期护士整个过程中,使孕期护士感到倍受尊重人格、人性的关怀。当心理压力减轻就能够更好地服务病人、为病人提供优质护理服务。
三、小结
总之作为护理管理者,吸取先进的管理的管理方法人为关怀管理,不仅赢得孕期护士的发挥激发调动孕期护士的好评。激发调动孕期护士同时达到提高优质护理服务,提高护理质量,目的。
人文关怀管理以人文为本是整个治疗护理管理工作中、不断提高完善人文关怀管理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唐娜尊 人文关怀在神经内科中的应用分析【J 】 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年02期
2郑晓云 韩萍 将人文关怀融入到现代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1年17期
打印世界的人文关怀 篇3
即拍即打
严格说来,即拍即打只有“打”的这一半属于打印机的行列,但它极大地降低了打印机的应用门槛,令“拍”一族也得益不少。对于喜爱数码影像的用户而言,在即拍即打出现以前,要想自己输出照片,必须经过电脑这道门槛,而电脑在家庭中的应用还不能达到“老少皆宜”的水平,相对于数码相机能满足各种水平用户需求的丰富产品线而言,照片打印机就显得有些滞后了。
NO.05 MAR 19, 2004 PC WORLD CHINA 78喷墨打印机上设置多合一存储卡插槽,虽然只将电脑上的一个小部件挪移到打印机上,只是打印机人性化进程的一小步,但这个传统的输出设备已经成为了集输入输出于一体的产品。尽管数码相机、照片打印机的升级换代频率较高,但存储卡在规格、标准上的变化却很小,因此配备了读卡器的打印机适用性较广,目前Canon、HP、Epson、Lexmark等厂商都提供设置了读卡器的打印机或者多功能一体机。
Epson 在2003 年春季发布的Stylus Photo 830U 照片打印机和PhotoPC L-300数码相机的一拍直印组合中,采用了大量的PIF“魔”板,让用户可以在照片不够理想,拍摄环境不够好的情况下输出色彩明朗的照片,为即拍即打处理、编辑照片开辟了一条简单实用的道路。这套一拍直印的方案在当时还有一大优势,便是能通过PhotoPC L-300数码相机的液晶屏幕更直观地预览照片、下达指令并了解打印状态。Stylus Photo 830U提供有前置、后置两个USB接口,一个用于连接相机,另一个用于连接电脑,这个设计在后来支持PictBridge 协议的打印机产品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003 年2 月,PictBridge 标准正式推出,为数码相机和打印机之间的互联消除了品牌的限制,成为即拍即打走向开放和融合的转折点。Canon在支持PictBridge 上担当起领头羊的角色,旗下的i865、i455 等照片打印机均支持该协议,在诸如i905D的中高端机型上还同时提供了存储卡插槽,为市场上的数码相机提供了很大的包容力。Epson 今年新发布的StylusPhoto R310 照片打印机也支持PictBridge 协议和插卡打印。
采用彩色液晶屏是即拍即打为打印机带来的另一项创新,令打印机又往前台走了一步,开始了与用户之间更高级的“对话”方式,方便用户进行照片预览,同时也提供了全中文的菜单。除了照片打印机外,彩色液晶屏幕也出现在了HP PSC2410 Photosmart多功能一体机上,令多功能一体机也能更方便地进行即拍即打。
集成多功能
多功能一体机是打印机往集成多功能方面的最大延伸,喷墨多功能一体机在插卡打印、即拍即打方面继续努力,而在商务应用中,高端的数码复合机则提供了文档管理、装订等功能。此外,Kodak EasyShare Printer Dock 6000 则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融合了照片打印和数码相机的充电、数据传输和共享等功能。Epson StylusPhoto R310可以独立连接刻录机,将照片刻录在光盘中,并同时将这些照片打印在光盘表面上,用户还可以选配蓝牙、红外模块,实现打印机与手机等设备的互联和打印。
便携式打印机
便携式打印机几乎都有与相机直连的接口或是存储卡插槽,有的则二者兼备,以便随时随地进行打印。便携式打印机主要分为喷墨和热升华两大阵营,HP是喷墨类便携打印机的拥护者,其代表产品有PhotoSmart 130和PhotoSmart 245等。Canon、Kodak、Sanyo、Olympus的便携式打印机则都采用了热升华的原理。考虑到旅途中打印的需求,HP PhotoSmart 245可选配汽车电源适配器,而CanonCP-300 随机配备了电池,体现了移动打印的理念。
墨水、喷嘴的技术和设计
喷墨打印机的喷嘴和墨水技术对打印效果的影响相当大,正是这二者与照片打印纸之间的完美配合,才从根本上改变了喷墨打印机在照片输出领域的地位,得以与传统的冲印照片相抗衡。
照片墨从黑、黄、青、品红4 色,演变成后来增加了淡青和淡品红的6 色。在2003 年8 月,HP PhotoSmart 7960 加入了两级不同深度的浅灰色,形成了对黑白照片细节表现出色的8 色墨。2004 年3 月Epson 推出的“世纪虹彩亮光颜料墨水”在CMYK色彩模式下的青、品红、黄、照片黑、粗面黑的基础上,加入了红色墨、蓝色墨和无色亮光墨,提升了照片的色域范围和光泽感。Canon 2pl与5pl相结合的墨滴大小、数量众多的喷嘴,为其照片打印的速度优势贡献不小。在照片的保存时间方面,65年、70年、90年,这一纪录被不断刷新。尽管目前各厂商对喷墨打印机产品理念的诠释还不尽相同,但他们对数码影像爱好者的需求研究已经渗入到每一个角落,更快的速度、更广的色域、更加细致入微的细节表现和更长的保存时间,已经成了他们共同的追求目标,而这个色彩纷呈的战场上,墨水和喷头的技术起到了关键作用。
网络打印
网络将打印机的触角最大限度地延伸了出去,对于工作组和部门级用户而言,网络打印的易管理性和高传输速率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同故障诊断、作业跟踪、成本监控等结合,方便了打印机与其他相关设备的统筹管理。
HP是网络打印机的始作俑者,其免费的网络打印管理软件WebJetAdmin能够在Windows、Unix、Linux等多种操作平台下运行,能够识别和管理HP以及第三方的网络打印机设备,对其数量、设备型号、硬件地址、端口以及IP 地址等一目了然,并能远程查看网络中打印机、打印服务器及打印作业的状态。
E p s o n 的E p s o n N E TWebManager管理软件基于Web工作,可以实时监控网络中所有可管理打印机的状态,并进行各种设置。EpsonNET WebManager 允许系统管理员建立网络路径控制,简化网站管理和网络交通管理,并可轻易地排除故障,减少非工作时间。
随着网络在中国的迅速普及,SOHO办公和家庭娱乐对网络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在小型商务和高端家用打印机上安装网络模块也将成为一大趋势。Epson Stylus Photo R310 可选配蓝牙和红外模块,而HP 未在中国发布的PSC 2510 Photosmart(在中国发布的为PSC 2410 Photosmart)多功能一体机也内置了无线网络模块。
故障诊断及排除
较为完善的打印机故障排除系统应当包括故障诊断和报警、指导快速排除故障以及自动继续因故障受影响的作业。在FujiXerox 所有的中高端数码多功能一体机中,当出现故障的时候,机器会进行报警提示,在卡纸时还会在显示屏上显示故障位置,并提示解决步骤。在故障排除以后,一些网络打印机还可以设置自动继续因故障受影响的作业,方便了打印量大、重新发送作业会非常麻烦的商务用户。
纸盒和进纸通道的设计
最近2年来新发布的打印机的卡纸率已经较过去有了很大的改进,其实,打印机厂商在纸盒、进纸通道设计上花费的心血不在“ppm”或是“dpi”之下。
大中型企业中应用较多的激光打印机可能会碰到不同幅面、厚度、材质的纸张,用户对纸盒容量的要求也较高,因此多纸盒加手动进纸器是中高端商务产品经常采取的设计。Fuji Xerox 在DocuPrint90、DocuTech90等产品上的双纸盒设计比较有特色:一个纸盒里面的纸张没有的时候,可以在机器使用另一纸盒的纸张工作的时候,进行换纸,满足了用户实时打印的需求。
喷墨打印机纸盒的设计既兼顾了产品小型化的趋势,又巧妙地满足了不同幅面自由切换的需求。Epson Stylus Photo 925 上采用了卷纸打印和自动裁剪相结合的设计,让用户方便、直接地得到小幅面照片。在Canon i905D、i865 等照片打印机上采用了附加的4 英寸× 6 英寸照片纸盒,用户只需轻轻旋转一下小尺寸照片纸盒上的旋钮,就能让里面的纸张处在进纸通道中,实现切换。
耗材中的“自动化”
彩色激光打印机曾经面临套色问题,尤其是长时间使用以后,套色不准就开始困扰用户。近年来,自动校准技术在彩色激光打印机中普遍采用,打印机会在新的打印任务开始以前,或者使用一段时间以后,对色彩进行校准,保证打印的质量。
目前各主流的喷墨打印机厂商都有采用自动对齐打印头的产品,让用户得以最快、最方便地享受到高质量的打印。
自动检测耗材容量在彩喷、彩激中应用较多,虽然原理有所不同,但用户都可以通过电脑或者控制面板上的提示随时了解到耗材的剩余量,及时进行更换。HP在这方面的服务比较出色,只要用户事先设定好,当耗材容量较低的时候,系统便会通过网络,自动定购耗材产品。
结语>>
在打印机上,有些设计、改进非常细微,以至于大家可能根本就不会留意,然而正是设计、工程人员为这些细节孜孜以求,让我们可以在今天有更多、更自由、更可靠的选择:高度自动化的安装程序令打印机的安装过程简化为几次回车键;分体式的墨盒和硒鼓、节能节电的自动休眠模式、网络打印都成为控制成本的利器;各品牌打印机附送的打印软件也为照片的简单编辑、排版、个性化打印提供了条件。
教育与人文关怀 篇4
关键词:人文关怀,理性关怀,审美观怀,情感本位
人文精神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有联系也有区别。在尊重人的价值, 关怀人的需要, 提高人的地位, 倡导个性发展等方面它们是一致的。但人文精神并不专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 它还概括了历史上的人道主义、人本主义积极的思想因素, 如人格尊严、个性自由、完美思想、以人为本等, 它贯穿于人类进步思想的所有方面和始终, 并存在于古今中外的精神文化世界中。
对我国的少年而言, 人文精神结合教育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须臾不可或缺少的精神食粮。
我国先秦人文昌明。《周易·贲辞》云:“文明以止, 人文也。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关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周易·贲辞》中的这段话在韩语中最早出现了“人文”的概念, 并言简意赅的蕴含了三层含义:
(1) “人文”一词的原始意义与”天文“相对应, ”人文“属于人, 而不属于“天”;
(2) “人文”表示人类文明, 表示人的文化精神世界;
(3) “人文”有强大的教化作用, 能够“化成天下”。《周易·贲辞》对“人文”概念的深刻揭示对当今教育的宝贵启示是:作为教育本身就是对人的肯定, 对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肯定。
从当前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 要使教育更好更多的体现人文关怀,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必须解决的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理性关怀和审美关怀。
1理性关怀
从我国古代文化看, 与“人”相对应的“天”的含义比较宽泛, 可指天地自然, 也可指开地之神灵。中国皇帝自称为“真命天子”, 是将“天”神话的推演, “圣谕”即神谕不可更改, 具有无上的权威。教育中的理性关怀, 最起码的要求就是将学习视为“人文”, 而不是“神文”, 更不是“神谕”。既然是“人文”, 那么就可供学习、讨论, 这就决定了任何一篇作品的理解都可以是多模式的。我们一些教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比较模糊, 这固然与其文化素养有关, 同时也于将作品特别是名作“神圣化”有涉。在有些教师的潜意识中, 凡教科书中的内容嗾使神圣的不刊之论, 全都是具有“微言大义”。这样的教学在无形之中向学生灌输了迷信课本、崇拜名作的虚妄一是, 长此以往, 学生的理性分析、理性思维等理性认识和创造性思维将被排斥在学习之外。不知所措的学生在学习中失去了理性这一“人”的最重要的本质力量之后, 其学习的兴趣、信心将化为乌有, 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便可想而知。因此, 要遵循教学规律, 守卫教学的科学性和人文性, 在当前就必须强调人文关怀中的理性关怀, 并把这种关怀落实到教学主题—师生的身上, 落实到课堂教学。
2审美关怀
审美观怀是对人的情感关怀、心理关怀。理性关怀非但不排斥人的情感情绪和风度的心理世界, 而且必须与它们相得益彰, 这是由人从来都是倾向于追求真善美相统一的人性所决定的, 因此教学中的审美关怀与理性关怀一样的重要。
“人文关怀”是文明社会以人为本的创建过程。举例说明就是:每一条道路都有容易看清楚的文字标示, 每一种复杂产品都有使用说明书, 每一处服务机构都有专业介绍向外界宣传, 每一个成名之人都有自己最擅长的活动领域对外表示。人类最早充满人文关怀的案例以教育事业的初期创建为标志, 总是以教师语重心长的教诲以及圣贤深明大义的言语表达为象征, 让许多无知与困惑的人们深受指导教师们的言传身教而受益终生。用最简明的实例就是:路标指示‘此路终点到达北京’;电脑配备说明书等使用手册;律师事务所公开自己处理案件的范围;一位高明的数学老师会表明自己擅长解答的数学问题。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无论是教师还是青少年学生, 在欣赏作品时, 都抱有对美的欣赏和享受的精神渴求, 同时还有创造美的愿望和实际行动。美术教育只有在满足师生的这种需求, 并为他们创造美提供良好的条件之后, 才能实现作为人文关怀的审美关怀。
当前教育改革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的, 将过去教学中被浪费掉的作品中的美的因素重新利用起来。在教学过程中, 师生都要细切和深刻的体验、把握作品中所蕴含的或是讴歌, 或是怜悯, 或是批露, 或是批判的由热情、激情等心里形式体现人的“挚情”, 在此基础上产生相应的情感共鸣。马克思说过, 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列宁也说过, 没有“人的感情”, 就从俩没有也不可能由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对真理的追求是丘疹, 对合乎“人”的目的性的食物追求是求善, 而对于这两者追求的统一则是求美。优秀的作品则往往是统一了镇宇山追求的美的人类情感的具体体现。在此意义上, 我们可以说, 可让教学不能个烈士的单纯以“思想”位本为, 还要以人的积极情感和心理世界为本位。如果光有前边一个本位, 教学便不成其为教学, 而变成思想政治课。美术教学“情感本为”所体现的是对青少年, 同时也是对教师自身的审美关怀, 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精神文化需求, 满足这种人文需要是师生提高审美素质、掌握美的规律和要求, 也是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人文关怀感悟 篇5
有个常怀关爱之心的绅士走进一家花店,要求把橱窗里的花取出一部分,店里的人照他的话去做,并问他要买多少。这个绅士出人意料地回答:“我不想买花,只是看它们太拥挤了,怕它们被压坏,想让它们轻松一下。”他就是英国文学家王尔德。
无意中读了这个小短文,颇有感触,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地方,是否都能常常怀着这样的关爱,为他人,也为自己留心保护一片美丽的世界?在接触那些怕压易碎的物品时,我们总是小心翼翼地,只怕弄坏了它们,那我们也不妨将这份细致带到日常生活里来,小心地呵护和善待我们所生存着的这个世界。
人文关怀是什么?一句话,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这也是最近常常被提起的话题,人是一切的根本,一切以人为中心,人的生命、思想、理想、应当受到尊重和关爱。小时候父母、老师常常教导我们要善良,要有爱心,那么爱又是什么呢?爱,即人类主动给予的幸福感,是指一个人主动地以自己所能,无条件尊重、支持、保护和满足他人无法独立实现的人性需求,包括思想意识、精神体验、行为状态、物质需求等。爱的基础是尊重。爱的本质是无条件地给予,而非索取和得到。
生活中,我们要常怀一颗关爱之心,善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工作中,我们也要有着一颗关爱之心,特别是护士这个职业,护理专业的核心和精髓是关怀照顾,美国学者Leininger(莱宁格尔)博士就认为没有关怀就没有护理,护理的本质就是关怀。它要求我们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不管服务对象来自哪个社会阶层,有何种背景,都应该尊重每一个患者,善待每一个生命;要关注患者,关心患者,重视患者的个性,满足患者合理的需求,尊重患者的隐私;说到底,就是一句话------“一切以病人为中心”。
南丁格尔说过:“护士其实是没有翅膀的天使,是真善美的化身。”这不仅是对我们职业形象的赞美,同时也是对我们职业素质的要求。我觉得,作为一名合格的护士,除了要通过不断学习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外,还要加强我们自身的人文修养,将端庄的仪表,美好的语言,得体的行为,精湛的技术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全过程,让患者感受到来自于护理人员的真诚和关爱。
“仁、义、礼、智、信”,仁是第一位的,孔子提倡“仁者爱人”,这种要求一切人都要用“仁爱”之心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道德遗产。
语文作业的人文关怀 篇6
【关键词】作文;人文; 关怀
【中图分类号】 G633 【文献标识码】A
作业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拓展,是学生掌握知识、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有效载体,也是师生进行教学信息反馈与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作业的质量及其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到整个教育教学质量。那么,在学生的语文作业的设计中如何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呢?
一、作业设计要有趣味性
在学习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只能起主导作用。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教师通过对作业的精心设计,能让学生兴味盎然地去完成作业,通过教师对作业的评价,能让學生喜欢上做作业,并期待着下一次作业,这样的作业肯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们的语文作业形式不能呆板,内容不能枯燥,教师要寻求作业创新,要设计形式多样、多元化的作业。
1.画一画。学完课文内容后,让学生把所学的内容画下来。例如学完古诗《江雪》后,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古诗的理解以及作者此时的心情把诗中的情景给画下来。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绘画能力,又加深了对古诗的题解,特别是意境的体会。
2.摘一摘。如《春联》 这一课,通过对春节民俗风情的了解,通过对春联的了解,体会春联的魅力等。我们可以让学生把书上的春联有条理地进行摘抄,还可以让学生以此为契机,去收集春联,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演一演。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课本剧的演出,将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形象。教完《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之后,引导学生分角色演读唐僧和孙悟空的对话,非常有趣。这样,通过角色表演活动,引导学生把丰富的学习资源内化为自身的财富,从而激活学生思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发展他们多样的个性。学生兴味盎然地完成了新颖多样的作业,不仅获得了许多知识信息,锻炼了全面参与学习的能力,还得到了大量的愉快而又难忘的体验,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唤醒了学习的主动性。
二、作业设计要有层次性
学生是存在差异的,要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已有的基础和不同的起点上得到最优发展,多元智能理论要求形成因内容而异和因人而异的“因材施教”关。因此,同样的作业,应针对不同学生的智能特点实施“分层作业”策略,使有差异的学生做有差异的作业,让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获得轻松、愉快和满足的心理体验。
分层作业把过去同样内容、同样标准、同样模式、同样分量的作业改为A、B、C三种难度的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择不同层次的作业。
如《七律 长征》,我的分层作业设计:
必做题:A.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课文。B.完成《补充习题》一、二两道题。
选做题:搜集革命诗篇,选一两则背诵。(推荐《长征组歌》《毛泽东诗词选》)。
提升题:读了革命诗篇,再读读《七律长征》,写一篇读后感。
分层作业有利于因材施教。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作业“一刀切”,过难或过易,缺少层次,不利于不同类型的学生,尤其是后进生与优等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布置作业时要注意照顾到好、中、差三方面的学生,既让后进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又能保证优等生免受“饥饿”之苦。
三、作业的设计要有拓展性
拓展性作业立足于语文教学的特点,既关注学生课堂知识的理解吸收,也关注学生知识、能力和体验的拓展延伸,由此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发散性思维,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和谐的发展,是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一个突破口。
如《牛郎织女》中老牛临终时说的话“我死了以后,你把我的皮剥下来留着,碰到紧急的事,你就披上我的皮……”可以让学生接着想象,老牛还想说什么呢?让学生说到的内容与今后可能出现的情况有关系,“披上我的皮就能飞起来,而且速度快还安全”“披上我的皮也许能追到织女”“披上我的皮就能到天上跟织女团聚”等等。这样就把老牛那善解人意的特点渗透在这省略号中,延长了它在文中的意思。
当然,在语文拓展性作业评价方式上,应提倡多元评价,注重作业对学生成长的教育发展功能。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保护学生的创造热情。从而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和自信心,让学生在一个充满自信的环境中得到可持续性发展。
四、作业设计要有实践性
在家里要有语文实践的机会,如给家长当“秘书”,为家长写家庭档案,写书信等;可以设计作业,可以绘画,可以实验,可以制作,可以查阅收集等;要社会生活。社会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可以让学生模仿商人推销产品,可以为某条宣传找错别字,可以做社会调查,在重大节日来临时,布置可操作性的题目,如:又到传统端午节了,可以动手包粽子,做香囊,搜集诗、办手抄报等,让学生的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学生就会乐于写,也能学得生动活泼。
社会是个万花筒,教师有责任让学生多渠道、多角度地了解社会。只有全面地了解社会,才会有深刻的思考,独特的见解,倾吐出来的话语才会有深刻的思想性、鲜明的时代性,洋溢出生活的气息。观察的内容有:街头巷尾的凡人小事;约定俗成的风土人情;国家地方的重大事件等。如,学完《梦圆飞天》这课,告诉学生“神舟5号”载人飞船上天,这是一件载入史册的国家大事。接着让学生了解中国太空飞船“神九”搭载景海鹏、刘旺、刘洋等二男一女三位中华英雄飞向太空,与早已等候在太空的中国“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完成首次载人交会对接,并在太空驻留10天,进行多项科学研究探索。学生根据这一事件写成:《飞天梦圆》《载人飞船上天了》等习作感染力强,情真意切。通过以上途径,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并采用写观察日记、琐事述评等方式巩固观察成果,强化观察兴趣,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积累。
“以人为本”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今天的语文教学中,基于本学科的人文性,我们特别提倡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语文作业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对单位时间内所学知识的复习和巩固,更是教师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平台,所以语文教师应该渗透人文关怀,本着公平、公正、理解、尊重的原则去设计与批改作业。
人文关怀,你“看见”了吗? 篇7
我注意到微博上一些同仁的评论:比我还狠;要不要玩这么大啊!也太变态了吧?!我的转发理由是:这是电视界黔驴技穷的“邪路”。
因循守旧、跟风复制是“老路”, 变态猎奇、追星逐臭是“邪路”, 那么, 电视人的“大路”或“新路”在哪里?你问问电视人, 估计他们比猛不丁地被人问到“你幸福吗”更纠结, 他们的纠结在于:“大路”或“新路”, 有收视率、关注度、影响力吗?
在那档说不上名字的美国选秀节目引发反感式关注的同时, 日本收视之王《含泪活着》终于在上海纪实频道首播。这是NHK一如既往的优秀纪录片作品, 是华人导演张丽玲《我的留学生活》系列纪录片的收山之作, 凝聚了张丽玲和摄制组10年的心血。《含泪活着》创富士电视台历史纪录, 网上的观后感言达400多万条。片子开头有这样一句解说:“在连续3年每年有3万人自杀的日本, 有这样一位中国父亲在顽强地含泪活着!”记录片的主人公丁尚彪, 上海男人, 35岁时告别妻子和女儿, 到日本留学, 在东京漂泊打工15年, 从一个连合法身份都没有的外籍“黑工”, 成为名扬日本的“励志英雄”。
一家人15年的生活, 每一个时刻每一个人物, 都催人泪下、震撼人心。可是, 回过神来, 梳理一下, 在我们琳琅满目的荧屏上, 见过多少这样的纪实作品?华人文化集团董事局执行主席夏骏, 曾任CCTV《新闻调查》制片人, 他发过一则微博:《久违》, 说的是, 一次, 共同参加一部电视剧的研讨会, 20多位学者挨个发言。一位教授说:“看这部作品, 我感动得流泪了, 20年来, 我还是第一次看一部作品被感动得流泪。”另一位教授插话:“我们的社会和艺术也太可悲了, 居然20年没有出一部让一个文艺学教授感动流泪的作品。”
20年, 没有一部作品打动过我们, 也许夸张, 可能失实, 不过, 必须承认, 电视频道越来越多, 电视节目越来越多, 而我们可以选择的、可停留的, 似乎越来越少, 观众在越来越多地流失。
柴静在她新出版的《看见》里说, “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 被概念化, 被无知和偏见遮蔽, 被模式化, 这些思维, 就埋在无意识之下。无意识是如此之深, 以至于常常看不见他人, 对自己也熟视无睹。
有朋友说, 这个“人”, 可能每天我们都会遇到, 在新闻里, 在微博里, 在街上, 在你正坐着的地方。你看见了, 就不能熟视无睹。柴静“看见”了, 看见了那些活生生的人, 而我们要看她的《看见》, 每每都要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刻 (周日22:36首播) , 要不只能等到第二天之后的网上点播, 随时随地。
作为电视人, 我知道节目如此编排的用意, 而我更明白许多电视人没有看见或不愿看见的原因。张泉灵最近采访冯小刚, 冯小刚讲他和《一九四二》18年的缘分, 讲他当年和刘震云沿着灾民逃难的路径走的那几个月, 讲这回演员们抛开自己的演技, 生生冻着饿着自己。张泉灵的感受是, 冯小刚、刘震云都是少见的聪明人, 带着善的底子、狡黠的样子, 可他们用最笨的办法拼出了一部戏。这世界的好东西常常是聪明人用笨办法做出来的。
其实, 所谓新路、大路, 也一定是聪明人用笨办法用脚板“踏”出来的, 而不是自以为聪明的人, 用眼睛“看”出来的, 用鼻子“嗅”出来的。
微博上有个段子:人吵架为什么嗓门会那么大, 因为彼此心的距离太远了, 要大声才会听见;为什么相恋时的情侣都是细声细语的, 我们旁人却听不清, 因为他们心在一起, 所以无需大声也能彼此相通。忽然想到, 现在的电视荧屏上, 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琐碎的、吵闹的、无聊的、庸俗的, 乃至恶俗的、变态的节目?因为电视人与观众心的距离太远了, 以为要那么吵着闹着, 观众才会听见, 才会买账!你肯把那些电视作品推荐给你的父母看吗?你敢把那些转发给你的孩子看吗?
作业应彰显人文关怀 篇8
然而, 目前不少数学教师所布置的作业形式单一, 内容繁琐、机械、重复, 数量较多, 要求统一、强制, 扼杀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完全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功能。新课程理念下只有精心设计作业形式和内容, 巧妙地运用具有人文关怀的提示语、评语,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真正发挥出作业的功能。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作业彰显人文关怀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
一、作业的布置———主体的体现
家庭作业大部分由老师、家长布置, 学生没有选择作业、布置作业的权利, 他们只能机械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要突出新课程的理念, 教师必须改变观念, 突出作业布置的自主性。
如教学“圆柱的认识”后, 我让学生自主布置作业。有的学生制作圆柱模型并标出各部分名称;有的学生写数学小日记, 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有的学生调查生活中的圆柱, 还提出“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物体是圆柱形”的问题……这样的作业摆脱了老师的束缚, 学生可以在自主的天地里“百花齐放”, 发表自己独特的想法、新颖别致的见解, 使个体特性充分张扬;他们各取所需各尽所能, 找准并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 真正是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自主作业。
二、作业的形式———和蔼的外表
在作业题目前, 教师可设计一些提示的话, 让学生倍感亲切。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友情提醒, 如“认真读题、仔细审题、沉着做题。”二是鼓励的话, 如“好好想想, 相信你一定会成功的。”三是方法指导, 如“注意答题规范。”“注意从三方面回答, 不能遗漏呀。”
这些提示语一般放在题目前, 具体运用哪一种方法应根据题目的特点而定。题目有审题障碍的, 一般用友情提醒;题目有一定难度的, 一般用鼓励的话;题目的答案有几种结果, 由于学生思维不够严密, 解答不够全面的, 可用方法指导。
三、作业的内容———善良的内涵
教师在设计题目时, 不能把学生看成是做作业的机器, 要把学生看成是人, 是未成年人。首先, 作业量要适当。适量的作业, 学生会认真对待, 兴趣盎然, 事半功倍。教师不能无休止地布置作业, 作业超过一定的极限, 学生就会疲于应付, 敷衍了事, 字迹潦草, 甚至偷工减料, 抄袭作业。其次, 作业要典型。题目要精选, 学生做作业时能举一反三, 就会产生成就感, 对作业会有更强烈的求解欲, 产生更大的兴趣, 形成良性循环。教师不能布置机械、重复、惩罚性作业, 不能让学生望而生畏。再次, 作业要有梯度。教师可将作业设计成基础、中档、较难三个等级, 并按7:2:1的题量设计题目, 基础题所有学生必做, 中档、较难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自由选择, 这样既让学困生有成就感, 树立了学习的信心, 又能让优秀学生吃得饱、吃得好, 从而激发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作业的批改———知心的朋友
灾难新闻的人文关怀 篇9
灾难新闻是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我国灾难性事件不断, 尤其是重大的灾难性事件, 这些都考验着我国的媒体及其从业人员, 如何报道灾难, 如何在灾难中体现人文关怀。
(一) 灾难新闻的定义
灾难新闻, 就是指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事件的报道。灾难因成灾原因不同, 一般可以分为自然性灾难事件和社会性灾难事件两类。自然性灾难事件是指由自然界的人类不可抗力而导致的重大事故或灾害, 如地震、台风、水灾、火山爆发等;社会性灾难事件是指人为因素或各种社会矛盾而导致的重大突发事件, 如恐怖活动、战争、矿井瓦斯爆炸、交通事故等。
(二) 灾难新闻的特点
与一般的新闻事件相比, 灾难新闻有其独特的特点:
(1) 意外爆发, 具有突发性。灾难性事件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它的突发性, 人们往往无法预测灾难何时降临。有的事件的发生尽管有一定的事前预兆, 但也因各种原因, 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2) 矛盾集中, 具有冲突性。无论是哪一类突发事件, 都是各种矛盾的尖锐对立, 它的发生都表现得十分强烈和极端, 或者表现为人和自然的冲突, 或者表现为各种社会矛盾的冲突、激化。
(3) 后果严重, 具有破坏性。灾难之所以称之为灾难, 就在于灾难的严重破坏性, 灾难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和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损坏, 对社会产生极大的破坏性, 甚至对社会稳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4) 影响广泛, 具有社会性。重大的灾难性事件尽管发生在一时一地, 但由于它的后果严重, 危害性大, 往往会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 甚至牵涉各方面的利益。无论是自然灾害, 还是社会性突发事件, 它对于社会群体或个人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力, 大家都比较关注这类事件。
二、灾难新闻的人文关怀
(一) 人文关怀
新闻的人文关怀, 主要指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 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各种需求的肯定。它以人为本, 集中体现了对人的关心和尊重。它不仅着眼于生命关怀, 而且着眼于人性、精神、情感和道德的关怀, 把人的生存、人的作为、人的发展当作考察一切事物的价值取向。
在当代, 人文关怀的实质是确定人的主题性, 从而确立一种赋予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人文价值关怀。体现在新闻报道中, 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 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的明天的思考, 它关怀的是我们人类的和谐发展, 体现了对所有生命的怜悯和新生载。在新闻报道中努力体现人文关怀, 是时代的要求, 是现代文明的要求, 是一个媒介所必须有的社会责任之一, 也是媒体文明和成熟的重要标志。
(二) 灾难新闻报道所存在的问题与人文关怀
目前, 我国传媒在灾难新闻的报道上已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但同时在灾难报道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 从非人性、猎奇的角度出发, 只关注灾难本身, 片面追求感官效果。例如, 那些血腥、恐怖的场面具有强烈的感官冲击力, 一些记者片面认为, 这些画面才是好新闻, 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 对这些场面不遗余力地加以夸大、渲染, 令人毛骨悚然。
(2) 单纯考虑报道任务, “为新闻而新闻”的强盗式采访。由于灾难性事件的特殊性, 灾难事件的当事人一般不愿意接受记者的采访, 但有些记者不顾当事人的感受, 硬逼迫当事人或者其亲人开口叙说不堪回首的灾难, 对当事人或者亲人造成严重心理伤害, 无异于在伤口上撒盐。
(3) 用词轻薄, 缺少人文关怀。由于灾害新闻往往现场惨烈、影响广泛, 尤其是作为新闻主体的“人”, 在灾难新闻中处于“非常态”的情景, 而这种“非常态”常常是人们不愿意示人的, 媒体对当事人“非常态”情景的公开展示将会使当事人受到进一步伤害。然而, 有些媒体在灾难新闻的报道中却极尽渲染之能事, 用词轻薄, 玩弄辞藻, 对受害 (受伤) 者缺乏起码的同情, 甚至幸灾乐祸, 浅薄、低俗。
对灾难性事件报道的种种不良表现, 使媒体公信力、美誉度下降;形成信息误导, 不利于社会稳定;侵犯公民隐私, 容易引起法律诉讼;缺少人文关怀, 对当事人及其亲人, 特别是未成年人造成难以消除的人生阴影;迎合少部分人的低级趣味, 成为违法犯罪的诱因。
三、灾难报道中如何体现人文关怀
(一) 新闻制作方面的体现。
人们常说“看书先看皮, 看报先看题”, 可以说新闻标题是一则新闻的眼睛。但灾难新闻的标题还要体现人文关怀, 用语要平实, 不可轻佻, 不能为了追求生动、抓人眼球而抛弃人文关怀。除此之外, 还可以在报道方式和报道视角中体现人文关怀。报道方式的选择要根据报道内容的需要而定, 并且灵活多样地同时采用多种报道方式。一般说来, 越是选题重要、报道规模大的报道, 越需要组合运用多种报道方式。
我国进行灾难报道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传播信息、公布事实、澄清视听、释疑解惑、总结经验教训以及警戒后人。所以必须以此为衡量的尺度, 把公众利益、受害 (受灾) 者的利益和社会效果放在首位, 选择灾难新闻报道的角度。
(二) 受众方面的体现
从受众的角度看:
一是要尊重受众的知情权, 全面报道灾难, 不夸大, 不隐瞒。媒体应该满足受众了解信息的需要, 受众对于灾难事件本身、受难者以及由灾难引发的政府行为都有知情权。在灾难发生的初期, 由于涉及个人安危和切身利益, 受众非常警觉、慌张, 要尽可能提供任何和该事件相关的真实信息, 随着事件的进展, 受众不再满足于简单的信息传递, 他们对灾难的背景、意义和影响等深度信息产生兴趣。
二是要尊重受难者及其家属, 避免造成二次伤害。灾难事件发生后, 受害者及其家属往往在一定环境下、一定时期内心理和情感非常脆弱, 有些记者在采访时全然不顾当事人及其家属的感受, 让受害者及其亲属一次次地进行痛苦的回忆和描述, 甚至冷酷地问:失去亲人后有什么感受?还有就是事后对灾难过多的、不讲方式的描述和对受难者血淋淋的不幸和血腥化的场面的细节化曝光, 这无异于在伤口上撒盐, 对受难者及其家属造成了“二次伤害”。对于其他受众来说这样的报道也同样会引起反感。
三是要加强信息服务功能, 为受众提供认识与应对灾难的科学知识。灾难的发生突如其来, 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无法估量的影响, 人们迫切需要掌握一些有用的信息以应对突变的现实。例如, 逃生、防疫等等, 媒体应该细致入微的提供这样的信息, 以便人们采取必要的防范与应对措施。例如, 针对我国矿难事故多发的情况, 新浪网开设了相关知识的专栏如“井下发生爆炸该如何自救”, 新华网也开设了“救生常识”等栏目, 普及民众对于灾难的认识。
(三) 媒体自身方面的体现
从媒体自身的角度看:
一是媒体内部“把关人”要充分发挥职能, 严格把关, 严禁有违新闻道德伦理的字词、画面、影像和大众见面。新闻媒体作为“把关人”, 起着主体选择的作用。作为稿件见报的第一道把关人编辑, 在审稿过程中必须代表社会和受众的利益, 本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以事实、政策、法律以及社会伦理道德等规范为依据进行把关, 才能最大限度地行使媒体把关人和社会把关人的神圣使命。
二是提高媒体从业人员的人文素养, 深化媒体自身对“人文关怀”新闻理念的认识。对于人文关怀, 当代的媒体和一些从业者已经达成了共识。能否在突发性、灾难性新闻中发出最快的最能打动人心的新闻是对媒体实力的一大考验。与记者、编辑以及媒体在新闻竞争中的成就感比起来, 更重要的是人文关怀, 这是一个媒体文明和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现在越来越多的媒体关注人文关怀, 这样的报道固然会冲击受众的固有观念, 使受众由好奇而发生同情之心和责任感。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媒体为展现人文关怀而进行“人文关怀”。虽然媒体在对人的关注中不断努力探索, 但并没有把人文关怀贯穿于整个新闻传播过程中。媒体从采访、选题到表现内容、表现形式的选择都存在一些非善意的因素。例如, 在对遇难者家属的采访中, 我们时常会看到这样的画面:记者伸过话筒就问, 谈谈你失去亲人的感受好吗?请问你的妻子是从哪个窗口跳下去的?……这样的方式, 这样的提问, 不仅反映出人文关怀的缺失, 更是对当事人和广大受众的伤害。
在灾难报道中, 不断强化人文关怀, 正是我们媒体和媒体人应该不懈努力和永恒追求的目标。强化灾难报道的人文关怀, 媒体就必须从人性角度审视灾难, 关注灾难中的生命, 关注灾难中人的行为、困境及精神状态, 自觉承担起关怀者的角色, 将对生命的尊重理念和富有人性、温情的表现方式, 贯穿在灾难报道的每一个环节。把握好在灾难报道中要体现人文关怀的核心。
参考文献
[1]沈正斌.解读传媒——传媒生态与新闻生态研究 (第1版) [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5.
[2]田刘, 王欢院.注意和防止灾难新闻报道中的负面影响[J].今传媒, 2007 (12) .
[3]郭小平.要以人文关怀为价值归宿[J].新闻爱好者, 2002 (9) .
[4]左中甫.灾难报道的多维思考[J].新闻爱好者, 2002 (9) :7.
《诗经》中的人文关怀 篇10
具体地说, 《诗经》中的人文关怀可以从几个方面加以挖掘。
一、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同情和关注
《诗经》中有一部分诗歌是反映阶级剥削和压迫的, 这部分诗歌在揭露统治者野蛮和残酷的剥削行为的同时, 也反映了对被奴役人民的同情和关注。
如《小雅·大东》中第二章这样写到:“小东大东, 杼柚其空。纠纠葛屦, 可以履霜?佻佻公子, 行彼周行。既往既来, 使我心疚。”东方远近诸小国, 织布机上空荡荡的, 因为织的布全被周征敛一空, 小民穿着破草鞋在寒霜上走来走去, 而统治者们却满载着大车, 在路上得意洋洋地走来走去, 这种情况叫我如何不伤心。这是从人民的衣食冷暖角度着手写处于饥寒交迫的人民在瑟瑟发抖中还在为统治者织布, 而织的布却被征敛一空, 这样的揭露相当深刻, 这种对于人民的生存状态的关爱也相当深刻。
又如《唐风·鸨羽》:“肃肃鸨羽, 集于苞栩。王事靡盬, 不能艺稷黍, 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写的是晋国政治黑暗, 没完没了的徭役使农民终年在外疲于奔命, 根本无法乐业, 赡养父母妻子, 因而发出呼天怨地的声音。强烈抗议统治者的深重压迫, 表达对人民与亲人无法团聚的痛苦和焦灼之情。“父母何怙?”、“父母何食?”、“父母何尝?”这三句一方面关注的是家人的衣食问题, 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作者对处于动乱中的人民被迫骨肉分离, 连尽孝道都成为奢侈的愿望的同情和关怀。读之, 充满了世间的人情味儿。
二、对个性张扬的歌颂
传统观点认为:《诗经》时代是一个重群体轻个体的时代, 因为那时人们生存的自然环境非常恶劣, 人们只有相互依靠组成群体, 靠群体的力量才能抵御强大自然力的冲击, 所以认为《诗经》中表现个性张扬的作品不明显, 并且认为这种作为“单个人”的意识的觉醒一直到汉魏时代才有发展。其实不然, 《诗经》中表现人的个性张扬的作品是相当多的, 也是相当明显的, 这主要表现在爱情诗当中, 有些人物形象还颇有鲁迅笔下子君“我是我自己的”的风采。
以《鄘风·柏舟》为例:“泛彼柏舟, 在彼中河。髧彼两髦, 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泛彼柏舟, 在彼河侧。髧彼两髦, 实维我特。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这是一首女子反抗父母之命, 争取婚姻自主的爱情诗。这首诗通过女主人公看到河里漂浮不定的柏木舟, 联想到对自己理想对象的怀念, 转而对母亲的无理干涉满怀忧愁悲愤, 最后诉诸于苍天, 怨天恨母等一系列内心活动和感情的波澜起伏, 为我们塑造了一位爱情专一, 真挚坦率, 开始觉醒, 反对包办婚姻的光辉妇女形象, 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深远影响。其中“之死矢靡它”、“之死矢靡慝”二句表明了女子要为爱情奋斗到底的坚定决心, 同时也表现了女子为了坚守爱情而不惜反抗母命的勇敢行为。这首诗所表现的情感深入人的心灵世界, 关注人在情感上的成长与发展, 作者看到了人们除了衣食住行之外应予以关注的另一方面, 并且大胆予以表现和歌颂, 充满了人性人情。
又如《召南·行露》中这样写道:“厌浥行露, 岂不夙夜?谓行多露!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 室家不足!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虽速我讼, 亦不女从!”这是一首女子抗婚诗。这首诗写一个已有妻室的男子隐瞒真情, 又欲强娶一位女子成婚。当这位女子明白真相之后, 表示严辞拒绝, 这个强暴男子便以诉讼相威胁。女子毫不畏惧, 坚决抗争, 维护了人格和爱情的尊严。从诗歌中我们不难体会到女性为捍卫自己独立的人格和爱情尊严所表现出来的不畏强暴的抗争精神。这个女主人公是个大胆独立、勇敢坚强的形象。“虽速我狱, 室家不足!”正面表态, 斩钉截铁, 气概凛然。
这些诗所表现的人文关怀主要是对人个性成长的关注和歌颂, 是对人从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人成长为一类有思想、有个性的社会中人的过程的深切关怀, 让我们看到了人类社会精神成长史的伟大画卷。
三、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和关注
既然人已经成为社会中的人, 是国家和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 那么, 人对于国家前途和社会发展方向的忧虑和关怀, 既是对处于这一集体中个人命运的关怀, 也是对处于这一群体中所有成员的人文关怀。这主要表现在一些政治诗和讽刺诗中。如《魏风·伐檀》, 这些诗的忧国忧民的价值取向, 是对人的关怀的最深切体现。它的深刻之处在于不仅是对作为个体的人的关怀, 同时也是对由个体的人所构成的团体——国家和社会的深沉的忧思!
如《魏风·园有桃》:“园有桃, 其实之殽。心之忧矣, 我歌且谣。不知我者, 谓我士也骄。彼人是哉?子曰何其?心之忧矣, 其谁知之?其谁知之, 盖亦勿思!……”这是一位贤士忧时伤己的诗。朱熹《诗集传》云:“诗人忧其国小而无政, 故作诗。”诗两章的开头以园中之桃、枣尚可为人所食起兴, 反衬自己虽有才德却不得施展的悲愤之情, 以及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沉忧虑。每章前半部分均直抒胸怀, 反复吟唱他未遇知音的愁苦之情和耿耿于坏的无法排遣的忧愤!最后两句则属被逼无奈而作的激愤语, 强言“勿思”, 恰恰说明其内心并不能“勿思”, 反而更见其忧思之深对国家的关怀之切。
四、对人的物质生活的关怀
在农事诗和周人史诗中表现比较明显, 如《豳风·七月》, 全诗以季节、时令, 有层次地叙写了农奴们从春耕到秋收, 养蚕、纺织、染缯、打猎、修房、酿酒、凿冰、祭祀等一年间的劳动情况和生活情况。农奴们的这一系列活动, 无疑是为了解决两个问题:吃饭和穿衣。可见, 在当时, 温饱问题并没有解决。农奴们一年四季流血流汗艰苦劳动的果实却一无所获, 过着吃野菜、住破草房、无衣无褐的悲惨生活。我们在这字里行间看到阶级对立的同时, 也应看到诗中所表现的对农奴们的初级的人文关怀。
五、对人的精神生活的关怀
在《诗经》中的爱情诗中表现明显, 如《周南·关雎》就是一位青年炽烈地追求一位在河边采荇菜的姑娘, 竟至彻夜不眠, “辗转反侧”并在热切想象中把她娶过来, 实现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召南·摽有梅》这样写道:“摽有梅, 其实七兮。求我庶士, 迨其吉兮。摽有梅, 其实三兮。求我庶士, 迨其今兮。摽有梅, 顷筐墍之。求我庶士, 迨其谓之。”写一位妙龄姑娘恐怕青春易逝, 迫不及待地直率地向男子倾吐求爱的心情。如《邶风·静女》:“静女其姝, 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 搔首踟蹰。”把一位热恋中的小伙子等待得焦急惶惑、抓头挠耳的情态凸现在读者面前。如《郑风·女曰鸡鸣》写一对夫妻在凌晨时的一次精彩对话, 将这对夫妻互相关心、互相体贴的和谐融洽的生活以及永结同心、白头偕老的恩爱表现得惟妙惟肖, 展示了劳动人民的美好情操, 十分感人。
我们可以从《诗经》所写的各个方面体味出人文关怀:有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同情和关注;有对人的个性张扬的赞颂;也有对社会对国家的忧虑和关怀;有对最起码的物质生存条件的关怀, 有对高层的精神世界尤其是情感世界的表现和抒写。这些归根到底都是对人的境况的关怀。
摘要:《诗经》中所体现的人文关怀涉及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也涉及了人们生存状态的各个方面, 归根结底都是对人的境况的关怀。
教育人文关怀的缺失 篇11
现在很多人在讲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讲得很玄乎,我说没有那么多玄乎。什么是人文?人文,一个是关心人,一个是关心文,关心人类的命运,关心他人,关心人类文明,关心人类文化,加起来就是人文。这是我比较通俗的理解。当然不一定是科学的理解。教育,是非常非常缺少人文精神的,而且不仅中国缺少,全世界也缺少,中国尤其缺少。我在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曾写过对上个世纪回顾的一些文章,在中国GCD诞生80周年的时候,我也写过一篇文章《中国GCD和中国教育》,我还是为我们上个世纪的教育所取得的成就而欢欣鼓舞。但进入这个世纪后。我发现,我的一些评价,一些判断有问题。我觉得,上个世纪,是非常值得我们认真检讨的世纪。上个世纪的一百年,人类科学发明,创造成就是空前的。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我们不能说征服了宇宙,但是已经登上了征服宇宙的新台阶。卫星的上天,登上月球,登上火星,现在很多人已经在策划着到其它星球去开发,在策划怎样把我们地球人送到其它星球去。微观的层次,基因的重组,人的基因,什么病是由什么基因组成,很多疾病,包括癌症,人类的寿命,如果不是意外的话,会有很大的改善,这是毫无疑问的,因为基因的问题解决了,基因编码的问题解决了,对人类的生命是很大的改善。袁隆平把水稻的基因解决了,粮食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克隆人,可能也很快就会横空出世。尽管它会带来很多伦理的问题、法律的问题,但是它的出世是谁都阻拦不了,科学差不多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我们已很难想象,如果有一天,我们没有电,我们会怎么活。衣食住行方方面面,微波炉、电风扇、电烫斗所有东西都是电来控制。但是与此同时,在这个时期,人类的人文精神又如何呢?我们数千年数万年形成的森林差不多被砍光了,全世界的森林,绝大部分是在我们这个时期砍光的。我们所有的河流,五十年前南征北战,双手舀起河里的水,就能喝到家乡的水,甚至于三十年前、二十年前还是清的,但在我们这一代就是天方夜谭的神话,我们差不多已找不到一片净水。我们的空气,也不是很干净,臭氧层的被破坏、空洞,对自然的破坏,在二十世纪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更令人发指的是世界大战。两次世界大战,死伤的人数,超过历史上很多战争的总和。什么赤壁之战、淝水之战死伤的人数跟这两次世界大战比起来都是小巫见大巫。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实际上人类从来就没有停止对人类的摧残,世上有多少人家破人亡,有多少人妻离子散。战争的硝烟,还在四处燃起,巴以冲突,印巴冲突还在不断地升级。那么,我们不仅要问:人类怎么了?人类是越来越聪明了呢?还是变得越来越愚蠢。上个月,张家港开了个全国首届智慧学会议,我参加了。我说我不懂智慧学,我就想请教各位专家,人类到底是变得越来越聪明,还是变得越来越蠢?他们都笑了。那么,这个的背后是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我们教育在其中应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很多老师给我们写条子,说都是当官的做的孽,发起战争的是当官的,下令砍伐森林的是当官的,污染河流的、办污染企业的也是当官的。那么,当官的是谁培养的?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都是我们教育产生的。一个人在学校所受的教育,从幼儿园开始,一直到小学、中学、大学包括大学后的继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最大的,但这种影响,不一定是某一个老师,某一个学校给予的,而是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在学校得到的体现。从文艺复兴时的人文精神,到今天,不是发展了,而是断裂落伍了,因为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的竞争,依然白热化。这些国家,在培养人才的时候,越来越注重人才的政治、经济价值,而忽视了人本身的存在价值,大家越来越多地把人作为一个工具,而不是把人当作人。我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理解我的意思。本世纪初,我们听到了一点民主教育的声音,听到一点人文主义教育的声音,听到了永恒主义的声音,听到了要素主义的声音,这都是教育哲学的几个重要流派,这些所有的流派,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教育要重视人文,把人类永恒的东西,人类的经典,人类的不懈追求,传递下去。什么是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让一代比一代的人更有教养,更加文明。但是,苏联人造卫星上天以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开始重视科学教育,科学主义的观点,结构主义的理论,高效率的理论,成为教育的主导潮流。各种各样主义的抬头,都是在打着科学精神和科学主义的旗号,打着为了民族的生存,为了经济繁荣的旗号。大家恰恰忘了人文跟科学是人的两翼,缺一不可。一旦失衡,社会就会失衡,人类就会失衡。二十世纪就是我们教育失衡的世纪,在我们的教育中,有多少老师真正用心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我们是不是让孩子沉住气去读一部经典,去滋润他的心田?没有,实际上我们这个世纪是远离经典的世纪,《巴黎圣母院》有多少中学生看过?没有,因此,他很难区别美丑,很难把握善恶;《安徒生童话》有多少人读过?没有,因此他不知道什么是同情,什么是善良。孔老夫子有多少人读过?没有,因此,他不知道中国文化的根。甚至于我们有多少教师认认真真去读过孔子,读过苏霍姆林斯基,读过陶行知,没有这样的文化滋润,你很难把人文传递下去。在本质上,这是一种人类文明断裂的现象。所以说我们缺少人文的情怀。我们每一个老师在课堂里不仅仅是把一个知识?一个概念教给孩子,更重要的是把一种文化,把一种文明,把一种理念传授给孩子。另外,经典承载人类文明,让文明能延续,让文明能发展。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善待每一个生命,包括一草一木。一草一木都是有生命的。我们的很多教科书的英雄都是战争英雄,我不是说战争不要英雄,但是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应该崇尚什么,应该追寻什么,都是很值得研究的。怎样把人类文明、文化厚度传给我们的孩子,要从新教材,新的基础教育抓起,我认为这个问题还没有摆到应有的高度。
对于我们的德育,我曾写过《呼唤走进孩子心灵的教育》,就提出一个观点,德育的关键是培养人的德性。现在有些人没德性,德性的养成跟知性的养成不一样。我们现在是用培养知性的方法来养成德性。为什么德育效果那么差?德育大纲化,德育课程化,德育系统性,讲是讲条条框框,言之成理。但人的德性的养成,至少有三个基本规律:第一,人的活动,自然的活动,自主的活动,孩子们通过活动可养成德性。人的很多德性,不是从学校学的,不是从课程学的,而是从玩中,从游戏中,从家庭中养成的。在游戏的时候,大家都遵守规则,民主协商。这比你在课堂上讲一万遍要遵守规则,还要有用。为什么?他不遵守规则,他就受到游戏伙伴的指责,他就没有人缘,他就没有游戏伙伴,大家不理他。。一个孩子最痛苦的,就是别人不理他。《小学教师》中那个孩子最痛苦的是其他的孩子不理他。有些孩子在老师眼里被看不起,但在孩子那里,他是孩儿王。他从其他孩子那里得到快乐补偿。没有活动,就没有德性。你在课堂上讲一万遍,孩子都不会听你的。我经常说,权利、责任、义务,很多东西,自然而然地就会在游戏中学到。我经常开玩笑,我兄妹三个,我是哥哥,后面两个妹妹,做家务,扫地、洗衣服、洗碗,根本不用父母亲去分配任务,反正活在那儿,就你们三个人干。我们毫无疑问,民主协商,我扫地,大妹妹洗衣服,小妹妹洗碗。但有时妹妹也帮我。什么时候呢,我讲故事给她们听的时候。我说我讲个故事,你们帮我扫地。甚至也讲故事,叫邻居的小孩来帮我扫地。建立威信嘛!尊重权威嘛。但我也知道,她们帮我干活,我要奖励大家——讲故事。当然,有好吃的,我自己不吃,你们帮我干活,给你们吃。吃东西时,小妹妹多吃一点。小妹妹小,谁叫你是哥哥?当哥哥的要保护、帮助妹妹,有这个义务。就这样慢慢地、自然而然地学到了一些东西。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没有这样的机会。他只能通过游戏去获得。德性能力只能在活动中形成,你只有搞了大量的活动,演讲比赛、读书比赛、文艺活动、体育活动,不仅培养了能力,也培养了德性,也培养了人文。第二,要读书。人在活动中形成的体验,只有读书才能找到共鸣,才能上升到理性。孩子们读书是相当相当重要的。我们想搞一套真正让孩子们读的书。小学生有10本、20本的基础书,这10本、20本一定要读,还有一本小学生的《中华经典诵读本》。这是中国文化的根基。那里面有管子的名言、老子的名言、孔子的名言,著名的诗歌,著名的唐诗宋词,著名的元曲,精华都在里面。我希望他们能把它背下来。对他们无论是写作、谈吐,还是做人都很有价值。中学生我想推荐100本书,也有10本或20本的基础书目,其中有一本叫《英文名篇诵读本》,我希望我们学英文的学生好好学学,里面有名言、谚语、诗歌、散文、优秀的文献,也希望大家背下来。你要了解西方的文化,你要用英文写作,这些少不了。教师也应该有必读书。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套中国教师必读书目。我正在做,已拿出了初步成果。一个不读书的教师,和一个不读书的学生一样,都不可能成为一个有人文精神、有良好的德性的教师。我有一个博士生,是成都石室中学一个普通的语文老师,现在还在中学教书,一个中学老师能把所有的苏霍姆林斯基和陶行知的书都看了,为数不多。李老师能成才的重要原因,他自己也承认,是勤奋。他在人民教育上写了一篇文章,讲了他成才的经过,从教育的浪漫主义,走向教育的现实主义,再到教育的理想主义,其中就讲了他是怎样读书的。第三,就是才艺。过去,我们过多地把它看成一种技能,弹弹琴,唱唱歌,体育特长,如此而已。其实,才艺对一个人的精神的丰富非常有好处。一个有丰富精神生活的孩子,对德性发展往往有好处。他的绝大部分时间都被健康生活情趣占领,他没有时间沉迷于电子游戏,他没时间沉迷于网上聊天,他没有时间沉迷于不良游戏,这样的孩子,我们是不用担心的。我们现在的孩子是远离才艺的时代。我们说现代教育远不如古代科举。古代科举制度虽然摧残人才,它也是古代应试教育,但古代的秀才,古代的文人,诗书琴画,样样都行。我们现在的孩子都不行了。幼儿园的孩子还学学画画,学学弹琴,但那是冲着成名成家,是我们的家长冲着找回自己失去的童年,把自己不会的东西,让孩子学学。当看到孩子的发展与自己的希望无望,到小学四年级,大部分家长都让孩子停掉了。能保持30%的,就不错了。到了中学,差不多是斩尽杀绝了。我们学校有多少人在练琴,多少人在学艺?我看了桃源一中的校报,从第一期2000年4月开始,到2002年3月28日,我发现我们学校的才艺人才不少,我感到这很可喜。
陆川电影的人文关怀 篇12
关键词:人文关怀,主体性叙述,伦理
年轻导演陆川凭借三部影片《寻枪》、《可可西里》、《南京!南京!》, 就已经在影坛获得了诸多荣誉。三部电影表现了这个电影人内心深处的人文关怀。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 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一句话, 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 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一部片子有人文关怀就是说它讨论了人类所面对的共同问题以及各种族共同的伤口, 并想用温情的力量来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寻枪》是自我的彰显, 自我的一种表达。影片的叙事是主体性的。这部戏实际上讲的是人的精神变异的故事, 主人公马山将自我的情绪通过一言一行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影片不断地在虚幻和现实中切换。观众注意的多是陆川干净的剪辑带来的视觉上的享受, 而不会去思考这种切换背后的用意。这是因为电影是另外一种语言, 镜头语言, “它不是文字, 它不是理性, 不是逻辑, 是情感, 是感受和节奏, 空间和画面构成的是另一种讲述, 给予你的是情感的感受, 它是非理性的, 它是一种情感。”影片中使用了模糊现实与虚幻的处理方法, 这种影像的处理让马山变得没有束缚, 他像一个失重的灵魂在现实与虚幻之间飘忽不定, 找枪这个事件本身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了, 重要的是他的心理状态, 马山寻枪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我得到了很好的张扬。正如影片中他骑车追小偷的情景, 抓小偷已经不重要, 他放弃了更快的交通工具而换了一辆自行车, 为的是棋逢对手, 使追逐的过程变得更加精彩, 而马山自己知道这是他心理需求的本能, 观众对马山神经质的行为也有了免疫力, 他就想一直追下去……《寻枪》所展示的不仅是一个焦虑从产生到释放的过程, 而且是人生的无奈, 茫然还有苍凉……这些精神困境更多的是平民式的, 是人类心灵深处共有的焦虑与困惑, 它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我们每个人。
2004年拍摄完成的《可可西里》可以说是“寻枪”的可可西里版, 前者是寻枪, 寻找父权、夫权和王权, 最终找回失落的自己, 后者是寻枪手, 寻找雪山高原另一群旺盛的生命, 他们两者之间的较量, 模糊了善与恶的概念, 最终让人感受到的是来自可可西里这片土地本身的无情力量。在《可可西里》中陆川则是想“展现中国边地民众的生存状态”以及“展示生活中众人的挣扎”。在这个连基本的生存都无法保证的可可西里, 一切的法律都显得那么的苍白, 无力, 所有的问题都统一地变成能否“活着”。影片的最后我们见到了生命在可可西里的真实的状态:日泰就像被捕杀的藏羚羊那样抽搐着死掉;看到猎羊头领轻松地像捕杀藏羚羊一样补上两枪……此时的我们真正体会到“死亡是真实的, 而且会毫无预警地降临”。可可西里残酷恶劣的环境形成了影片《可可西里》自然, 朴素的风格——只能用真实的眼睛去记录最简洁, 最震撼的画面, 讲述最美的生命感悟。导演陆川也因此抛弃了许多与感受到的生命体验不符的艺术构思与艺术处理, 最后凝聚成朴素而简单的生命感悟:“生命禁区里为生命而进行的搏斗”。
在生存境遇下, 《寻枪》是以个体生命的爆发来告诉我们, 整个社会及每个中国人都可能具有无比巨大的挣扎和潜能, 而《可可西里》则恰恰展现了一群令人敬畏的群体生命力的爆发。
《南京!南京!》使用的是黑白两色的画面, 像刀一样冷且硬, 尤其是片中大屠杀的场景, 陆川对它处理得极其冷静。几个日本兵像做游戏一样在地上跑圈, 镜头下摇, 地上露出的是几个人头, 他们把人活埋了, 然后用脚在夯实地面。闯进医院的日本兵向病床上的伤者开枪, 一个头部被绷带固定的人死了但还保持着活着的模样。成群的人像麦子一样沉默的倒下, 这种无声比哀嚎遍野更加恐怖。克制与内心激情的激烈冲撞使得影片拥有了一种强大的力量, 在陆川的操控与引导之下变得更加凝重。
陆川说, 他不希望处于“被加害”的角色无法摆脱的哭诉, 因为激烈的情绪化和戏剧化的表达会冲淡史实带给人的震撼。影片带观众进入从未曾体验过的特殊情境, 接受多重冲击, 体味各种情感, 不仅来自本民族, 同样也来自异族侵略者。由于叙述角度的不断变化, 这种感受似乎带有了一种强制性。作者不允许观众深陷在自己民众之中体验苦难从而聚集仇恨, 而是迫使观众同时跳出自己的族群, 体验作为刽子手的内心世界及其变化, 这是非常残酷的。
正如科波拉执着关注在作品中体现生命和人性主题一样, 陆川在他的影片中一贯坚持的是对人精神世界的探索, 对人性的深入挖掘。陆川在《寻枪》中探索马山丢枪之后的精神变异, 在《可可西里》中赞美了艰难绝境中坚持信念的巡山队员的灵魂和勇气。在《南京!南京!》中礼赞在死亡面前人的高贵, 拷问战争中人的良知。在今天, 一个娱乐的时代, 置身于电影这样一个产业, 导演很难拒绝娱乐观众的诱惑。但是在取悦观众之外, 坚持人文思考, 坚持自己的艺术表达, 才能成就高品质的电影。陆川的坚持, 以及他在坚持中所体现的人文情怀, 值得后来者借鉴。
参考文献
[1]李少白主编:《中国电影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陆川:《体制中的作者:新好莱坞背景下的科波拉研究》, 载《世界电影:管窥与了望》, 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版
[3]参见:《电影局副局长:<南京!南京!>经得住历史和现实考验》, 《南方周末》, 2009年4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