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新闻的人文关怀(精选8篇)
增强新闻的人文关怀 篇1
一、灾难新闻
灾难新闻是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我国灾难性事件不断, 尤其是重大的灾难性事件, 这些都考验着我国的媒体及其从业人员, 如何报道灾难, 如何在灾难中体现人文关怀。
(一) 灾难新闻的定义
灾难新闻, 就是指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事件的报道。灾难因成灾原因不同, 一般可以分为自然性灾难事件和社会性灾难事件两类。自然性灾难事件是指由自然界的人类不可抗力而导致的重大事故或灾害, 如地震、台风、水灾、火山爆发等;社会性灾难事件是指人为因素或各种社会矛盾而导致的重大突发事件, 如恐怖活动、战争、矿井瓦斯爆炸、交通事故等。
(二) 灾难新闻的特点
与一般的新闻事件相比, 灾难新闻有其独特的特点:
(1) 意外爆发, 具有突发性。灾难性事件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它的突发性, 人们往往无法预测灾难何时降临。有的事件的发生尽管有一定的事前预兆, 但也因各种原因, 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2) 矛盾集中, 具有冲突性。无论是哪一类突发事件, 都是各种矛盾的尖锐对立, 它的发生都表现得十分强烈和极端, 或者表现为人和自然的冲突, 或者表现为各种社会矛盾的冲突、激化。
(3) 后果严重, 具有破坏性。灾难之所以称之为灾难, 就在于灾难的严重破坏性, 灾难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和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损坏, 对社会产生极大的破坏性, 甚至对社会稳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4) 影响广泛, 具有社会性。重大的灾难性事件尽管发生在一时一地, 但由于它的后果严重, 危害性大, 往往会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 甚至牵涉各方面的利益。无论是自然灾害, 还是社会性突发事件, 它对于社会群体或个人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力, 大家都比较关注这类事件。
二、灾难新闻的人文关怀
(一) 人文关怀
新闻的人文关怀, 主要指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 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各种需求的肯定。它以人为本, 集中体现了对人的关心和尊重。它不仅着眼于生命关怀, 而且着眼于人性、精神、情感和道德的关怀, 把人的生存、人的作为、人的发展当作考察一切事物的价值取向。
在当代, 人文关怀的实质是确定人的主题性, 从而确立一种赋予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人文价值关怀。体现在新闻报道中, 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 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的明天的思考, 它关怀的是我们人类的和谐发展, 体现了对所有生命的怜悯和新生载。在新闻报道中努力体现人文关怀, 是时代的要求, 是现代文明的要求, 是一个媒介所必须有的社会责任之一, 也是媒体文明和成熟的重要标志。
(二) 灾难新闻报道所存在的问题与人文关怀
目前, 我国传媒在灾难新闻的报道上已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但同时在灾难报道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 从非人性、猎奇的角度出发, 只关注灾难本身, 片面追求感官效果。例如, 那些血腥、恐怖的场面具有强烈的感官冲击力, 一些记者片面认为, 这些画面才是好新闻, 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 对这些场面不遗余力地加以夸大、渲染, 令人毛骨悚然。
(2) 单纯考虑报道任务, “为新闻而新闻”的强盗式采访。由于灾难性事件的特殊性, 灾难事件的当事人一般不愿意接受记者的采访, 但有些记者不顾当事人的感受, 硬逼迫当事人或者其亲人开口叙说不堪回首的灾难, 对当事人或者亲人造成严重心理伤害, 无异于在伤口上撒盐。
(3) 用词轻薄, 缺少人文关怀。由于灾害新闻往往现场惨烈、影响广泛, 尤其是作为新闻主体的“人”, 在灾难新闻中处于“非常态”的情景, 而这种“非常态”常常是人们不愿意示人的, 媒体对当事人“非常态”情景的公开展示将会使当事人受到进一步伤害。然而, 有些媒体在灾难新闻的报道中却极尽渲染之能事, 用词轻薄, 玩弄辞藻, 对受害 (受伤) 者缺乏起码的同情, 甚至幸灾乐祸, 浅薄、低俗。
对灾难性事件报道的种种不良表现, 使媒体公信力、美誉度下降;形成信息误导, 不利于社会稳定;侵犯公民隐私, 容易引起法律诉讼;缺少人文关怀, 对当事人及其亲人, 特别是未成年人造成难以消除的人生阴影;迎合少部分人的低级趣味, 成为违法犯罪的诱因。
三、灾难报道中如何体现人文关怀
(一) 新闻制作方面的体现。
人们常说“看书先看皮, 看报先看题”, 可以说新闻标题是一则新闻的眼睛。但灾难新闻的标题还要体现人文关怀, 用语要平实, 不可轻佻, 不能为了追求生动、抓人眼球而抛弃人文关怀。除此之外, 还可以在报道方式和报道视角中体现人文关怀。报道方式的选择要根据报道内容的需要而定, 并且灵活多样地同时采用多种报道方式。一般说来, 越是选题重要、报道规模大的报道, 越需要组合运用多种报道方式。
我国进行灾难报道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传播信息、公布事实、澄清视听、释疑解惑、总结经验教训以及警戒后人。所以必须以此为衡量的尺度, 把公众利益、受害 (受灾) 者的利益和社会效果放在首位, 选择灾难新闻报道的角度。
(二) 受众方面的体现
从受众的角度看:
一是要尊重受众的知情权, 全面报道灾难, 不夸大, 不隐瞒。媒体应该满足受众了解信息的需要, 受众对于灾难事件本身、受难者以及由灾难引发的政府行为都有知情权。在灾难发生的初期, 由于涉及个人安危和切身利益, 受众非常警觉、慌张, 要尽可能提供任何和该事件相关的真实信息, 随着事件的进展, 受众不再满足于简单的信息传递, 他们对灾难的背景、意义和影响等深度信息产生兴趣。
二是要尊重受难者及其家属, 避免造成二次伤害。灾难事件发生后, 受害者及其家属往往在一定环境下、一定时期内心理和情感非常脆弱, 有些记者在采访时全然不顾当事人及其家属的感受, 让受害者及其亲属一次次地进行痛苦的回忆和描述, 甚至冷酷地问:失去亲人后有什么感受?还有就是事后对灾难过多的、不讲方式的描述和对受难者血淋淋的不幸和血腥化的场面的细节化曝光, 这无异于在伤口上撒盐, 对受难者及其家属造成了“二次伤害”。对于其他受众来说这样的报道也同样会引起反感。
三是要加强信息服务功能, 为受众提供认识与应对灾难的科学知识。灾难的发生突如其来, 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无法估量的影响, 人们迫切需要掌握一些有用的信息以应对突变的现实。例如, 逃生、防疫等等, 媒体应该细致入微的提供这样的信息, 以便人们采取必要的防范与应对措施。例如, 针对我国矿难事故多发的情况, 新浪网开设了相关知识的专栏如“井下发生爆炸该如何自救”, 新华网也开设了“救生常识”等栏目, 普及民众对于灾难的认识。
(三) 媒体自身方面的体现
从媒体自身的角度看:
一是媒体内部“把关人”要充分发挥职能, 严格把关, 严禁有违新闻道德伦理的字词、画面、影像和大众见面。新闻媒体作为“把关人”, 起着主体选择的作用。作为稿件见报的第一道把关人编辑, 在审稿过程中必须代表社会和受众的利益, 本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以事实、政策、法律以及社会伦理道德等规范为依据进行把关, 才能最大限度地行使媒体把关人和社会把关人的神圣使命。
二是提高媒体从业人员的人文素养, 深化媒体自身对“人文关怀”新闻理念的认识。对于人文关怀, 当代的媒体和一些从业者已经达成了共识。能否在突发性、灾难性新闻中发出最快的最能打动人心的新闻是对媒体实力的一大考验。与记者、编辑以及媒体在新闻竞争中的成就感比起来, 更重要的是人文关怀, 这是一个媒体文明和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现在越来越多的媒体关注人文关怀, 这样的报道固然会冲击受众的固有观念, 使受众由好奇而发生同情之心和责任感。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媒体为展现人文关怀而进行“人文关怀”。虽然媒体在对人的关注中不断努力探索, 但并没有把人文关怀贯穿于整个新闻传播过程中。媒体从采访、选题到表现内容、表现形式的选择都存在一些非善意的因素。例如, 在对遇难者家属的采访中, 我们时常会看到这样的画面:记者伸过话筒就问, 谈谈你失去亲人的感受好吗?请问你的妻子是从哪个窗口跳下去的?……这样的方式, 这样的提问, 不仅反映出人文关怀的缺失, 更是对当事人和广大受众的伤害。
在灾难报道中, 不断强化人文关怀, 正是我们媒体和媒体人应该不懈努力和永恒追求的目标。强化灾难报道的人文关怀, 媒体就必须从人性角度审视灾难, 关注灾难中的生命, 关注灾难中人的行为、困境及精神状态, 自觉承担起关怀者的角色, 将对生命的尊重理念和富有人性、温情的表现方式, 贯穿在灾难报道的每一个环节。把握好在灾难报道中要体现人文关怀的核心。
参考文献
[1]沈正斌.解读传媒——传媒生态与新闻生态研究 (第1版) [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5.
[2]田刘, 王欢院.注意和防止灾难新闻报道中的负面影响[J].今传媒, 2007 (12) .
[3]郭小平.要以人文关怀为价值归宿[J].新闻爱好者, 2002 (9) .
[4]左中甫.灾难报道的多维思考[J].新闻爱好者, 2002 (9) :7.
[5]张钦平, 李宏章, 鲍光新.灾难报道要凸现以人为本[J].新闻战线, 2003 (9) :23.
增强新闻的人文关怀 篇2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感染力
在企业改革发展稳定中,如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当前管理工作中面临的一道重要课题。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把人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本原、本体,把人的发展视为发展的本质、目的、动力和标志的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发展观念。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它全面回答了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在钢材市场竞争空前激烈,在巨大的指标压力下,邯钢出台了系列争夺市场的挖潜增效措施,给职工压上了沉重的担子。因此,“以人为本”如何“为”,关系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干部队伍面临的一道重要课题。因此,要把以人为本的要求和理念体现在行动上、落实到工作中,最主要从开展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等方面入手,通过对职工心理、身理等多方面的关注与关爱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一、开展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途径
一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要在职工中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引导职工用和谐的方法,和谐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处理问题,培育员工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培养职工自尊自重、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以开阔的心胸和积极的心境看待一切。
二是关注职工多方面的感受和需求。人的感受和需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除物质需求外,还有政治需求,文化需求等;除安全感外,还有满足感、自豪感和成就感等。关注需求我们就要抓住要害,就要依据需求合理实施相应的疏导措施,达到稳定职工心里的目的。邯钢的发展必须充分依靠广大职工,为职工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和薪酬保障,为职工提供职业发展通道。一要树立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对于职工的合理化的建议,应予以积极采纳,对于职工取得的成绩应大力表彰。二要不拘一格使用人才。通过岗位竞聘、项目提成制、组织考察等形式,让合适人用在合适的岗位上,让每块金子都能发光。
三是掌握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方式。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掌握职工的心理需求,了解职工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关心职工的疾苦,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形之以身,交之以心,这样才能从职工那里得到理解,得到信任,从而达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功效。
四是关注职工价值取向,要对职工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促进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发挥。
一个人的价值取向,无非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人拥有的社会地位和荣誉;另一方面,就是获得较高的个人收入。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不能忽视对职工的正确价值引导功效。正面的教育与职工价值的自我实现,有利于职工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促进职工与企业共同成长。当职工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与企业利益相联系在一起时,就能焕发出无穷无尽的创造精神,支撑这种精神的,就是职工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我们开展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就必须在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进行探究。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应该建立便于各级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评价机制,发现员工的“闪光点”。对综合素质好有培养前途的人才,要大胆启用。压担子,给待遇。要唯才是举,举贤选能,打破论资排辈用人的条条框框,让他们在充分发挥潜能的同时,得到与工作质量、工作效益、工作责任相适应的待遇。此外还要用政治提拔杠杆,激发他们的创造精神。
二、开展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现实意义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一种工作理念的创新,也是方法的创新。人文关怀中渗透着心理疏导,选择心理疏导方式本身就体现着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是实现人文关怀的一种手段。以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有时不尽如人意,原因可能多种多样,而工作方式方法比较单
一、工作思路比较狭窄即为其中之一。过去,思想政治工作习惯于把问题症结锁定在思想素质、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上,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给人带来某种新的心理伤害,导致思想政治工作失效。“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提出,对我们有一种勇于创新、视野顿开的感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结合起来,贴近实际,贴近职工,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心理诉求,重在解决他们内心的实际困惑,在这个基础上,施之以正面的教育和引导,才能真正实现思想工作成效和价值的最大化。总的看来,开展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现实意义。
(一)开展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实现企业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企业,最重要的是稳定发展,最难得的是人心思齐。注重通过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和手段,既实现对广大职工物质生活的关怀,也实现对广大职工精神生活的关怀,关注职工个体独特性、深层情感和发展需求,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通过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解疑释惑、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帮助职工走出心理困惑和心理阴影,解除职工畏难情绪,树立职工对企业发展的信心与决心,推动企业形成积极健康、昂扬向上的心态,使他们蕴藏在心底的巨大潜能喷薄而出,从而较好地促进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
(二)开展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意味着要遵照人性的基本规律,理顺人与社会的关系,确立人在社会中的中心地位,将人的发展视为社会发展的主题和核心,优化人的生存环境、提高人的生存质量、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开展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就是为员工更好地生活和发展提供必要的服务与支撑,它传递地是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帮助人的一种思想和理念,是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
(三)开展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必然要求。构建和谐企业,是发展企业的基本要求。广大职工作为企业的主体,以及和谐企业建设的主要力量,对企业改革发展和稳定工作举足轻重。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关注职工的身心健康,尊重员工的个性,激发他们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必然要求和基本保证。只有职工的心理
健康、生活积极进取了,才可能在企业内部打造一支富有战斗力的队伍,才可能构建和谐、稳定的企业氛围。
增强新闻的人文关怀 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生命教育,和谐
一
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今天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困难,比如频频出现的大学生极端事件,让人们深深地惋惜和遗憾。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第一,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大学生虽然是家庭的希望、学校的基石、国家的栋梁,可是他们的心性不稳,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及时疏导化解,就会引发社会问题。这既不利于学校工作的开展,也无助于家庭生活的幸福,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不相适应。如果认真实施人文关怀,针对性地做好心理疏导,防微杜渐,基本上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避免极端事件的发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有春风化雨、纾解困惑、因材施教的作用,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而且事关家庭的幸福、社会的和谐。
第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不仅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内容,而且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科学性,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和增强大学生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的主渠道,但是之所以实际效果不佳,关键就在于空洞说教过多,人文关怀欠缺。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人文关怀,不仅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而且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创新的内在要求,从根本上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第三,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个人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分子,个人能否健康成长,不仅关乎个人的成长、家庭的幸福、学校的声誉,也关乎社会的和谐进步。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人的生命和尊严受到空前的尊重。由于独生子女家庭较多,网络通讯特别发达,孩子的问题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而承载着家庭和社会希冀的大学生如在最后的关头、在豆蔻年华的时期出事,所引起的社会反响绝对异常强烈。不出事不是新闻,一出事便是新闻,对家庭直接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异常久远,对学校也会带来消极的影响,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安定。因此,大学生能否最后成才,对于整个社会的进步来说意义重大。
二
人文关怀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作为人类文化创造的价值和理想,作为指向人的主体生命层次的终极关怀,作为人的现实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在人全面发展的素质结构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是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集中体现,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标志。人文关怀思想还是人全面发展的价值坐标和精神动力。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
人文关怀的思想基础是以人为本位的世界观,集中体现为对人本身的关注、尊重,它着眼于生命关怀,着眼于人性和人的价值、人的意义,尤其是人的精神和情感。
人文关怀的方法论要求实施心理疏导。人文关怀符合人性,能够满足人的情感需要。情感成为人们联系的纽带。而心理疏导是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唐朝诗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一文中说: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能够感化人心的事物,没有比情先的,没有比言早的,没有比声近的,没有比义深的。人文关怀统摄心理疏导。心理疏导本身就体现着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是实现人文关怀的一种手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心理疏导,是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帮助大学生进行一定的心理调适,使其不良情绪得到宣泄,心理压力得到缓解,为进一步实施思想影响创造必要的健康心理条件,或者在进行心理调适的过程中解决思想问题,从而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三
大学生极端事件的发生,看似偶然,实则必然。从根本上讲,这是社会急剧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凸显的必然反映,社会变迁引发的心理问题的外在表现。既有社会的根本原因,又有大学生的具体困难。
大学生极端事件的发生,导火索往往是一点小事。而大学生的具体困难,比如由于疾患、就业、贫困等诸多因素,让大学生心理压力过大,心事重重,心结难解,成为心囚者。他们往往盲目地选择极端的方式进行解脱和发泄。其实,天下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地上没有比脚更长的路,人生没有逾越不过去的坎。解决大学生特殊困难引起的心理问题,既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也是薪火相传的事业,它既影响当今,又泽被后世。这就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关注,对症下药,同时调查学生的实际,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一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1. 对大学生实施人文关怀,加强心理疏导
人文关怀的精神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道德的基础是人文精神,人类经过漫长的历史阶段,逐渐摆脱了动物的兽性,进入文明时代。但是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类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这是人类的悲哀。”这恰恰说明人文关怀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周国平说过: “人文精神是大学一切责任的内核,丧失人文精神的大学是不负责任的大学。”人文思想的严重缺失实在可怕。大学生只有专业知识是不够的,只有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现代的人,一个文明的人。“人不是物品,不是机器,更不是螺丝钉,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认知、有意志的高级动物,而人的知识、情感和意志并不是专业知识的学习就可以给予的,这需要对哲学、文学、历史、法律、伦理、美学、艺术等学科的充分领会,才能得到。只有具备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专业知识和审美情趣、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感、艺术品位和宽广心灵,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学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这是人文关怀的基本内容。“在人生的一切价值中,生命的价值是最基本的价值,其余一切价值都以生命的价值得到确认为前提。只有个人的生命和权利得到基本保障,才能构建法制社会。而我们漫长的专制社会,君命臣死,舍生取义,满门抄斩,株连九族,流毒深远。我们的文化传统中,始终没有确立生命尊严的普遍意识。”因此,今天应该把尊重生命列为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大学生,生命来之不易,应当珍惜生命,关爱生命。在尊重自己生命的同时,当然也要尊重他人的生命。
2. 教师要坚持调查研究,具体分析,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大众教育要与个别教育相结合。普通问题的,大众化教育可以解决,而出现极端问题的往往是有特殊情况的少数人。
对此,思想上的问题往往要靠思想来解决。疏导不同于教导和指导。教导和指导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教导往往耳提面命,缺乏亲和力; 指导常常高高在上,往往不能真正解决教育对象内心的焦虑问题,缺乏应有的针对性。而心理疏导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话语是打开心灵的钥匙。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常心事重重却无处倾诉,比如人际交往障碍、情感困惑、经济困难、罹患疾病及就业等问题,常常感到压力巨大、束手无策、人生绝望,因种种压力而成为心囚者大有人在,而出问题的也只是其中的少数。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摸底调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这部分压力极大的大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就很有针对性。
3. 建立在校大学生普查、调节一体化的心理教育体制
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能有效化解高校学生的极端行为,成为一道道防火墙; 依靠全体教师的力量和智慧来教育大学生。通过家庭、学校形成互通机制,合力来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及时发现潜在和现实的危机,以便解除潜藏在社会中的火药桶。
当然,在实施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过程中,要反对口号化、庸俗化,只搞形式,不求实际的做法。
新闻摄影的人文关怀性 篇4
一、新闻摄影意识的人文关怀性
在新闻传播实践活动中, 人文关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报道内容本身的“人文性”;二是从接受对象出发, 体现了解受众、尊重受众、引导受众的新闻传播的人文关怀。在新闻摄影学会所举办的历次评奖活动中, 关注普通题材的获奖作品所占的比重逐渐呈上升趋势, 理论研究也开始注重人的因素, 强调新闻摄影推动社会、记录民生的作用。而在摄影实践当中, 那些有违人性伦理道德题材则日益受到人们的垢病。
人文关怀意识指导下的新闻摄影业务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改革开放之初, 新闻摄影从纪实摄影汲取养分, 题材上逐渐摆脱假大空的内容, 开始向普通民众靠拢。到了1990年代, 社会的进步和报业的繁荣, 为新闻摄影关注人的生存环境和境遇提供了新的空间, 民生新闻摄影、深度报道新闻摄影受到空前的重视。而进入新世纪以来, 随着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对新闻摄影在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也有了初步认识。“用真实的故事解读社会, 以身边的视觉促进和谐”已经成为新闻摄影界的主流。新闻摄影界己部分地摒弃过于“贪大求远” (大事件、国际事件) 的思路, 而把大多数镜头锁定在了老百姓琐事上, 关注他们的喜怒哀乐。在选择照片时, 开始坚持把“不一定是最抢眼的照片, 而是最适合本报传播的照片”作为好照片的标准, 使报纸与读者之间消除了距离感、增加了亲和力, 因而受到了欢迎。这些都是人文关怀意识在新闻摄影领域的集中体现。
人文关怀, 突出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它不仅要求人们关注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 关注社会的变迁, 更要关注人的社会行为, 关注支配这些行为的人的精神品格、信念、理想与尊严。人文关怀是现代受众的深层次需要。美国传播学者施拉姆认为, 受众收看新闻是为了获得两种补偿:即时性补偿和延时性补偿。前者主要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和好奇心理, 而后者则主要满足人的精神需求。
重视人文关怀, 已成为当今主流新闻传播观念中的一个亮点, 这是新闻媒介提高自身文化品位、塑造媒介良好形象乃至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关键, 也是一家媒体成熟的重要标志。人文关怀精神对当代新闻观念的渗透无疑是历史的进步。但是, 我们也看到, 在一些媒体和记者义无返顾地关注苍生大众的同时, 个别媒体和记者的商人角色定位却日趋强化。更为严重的是, 人文关怀精神在部分媒体和新闻人思想观念中的缺失, 使得传媒权力寻租现象愈演愈烈。这都是值得新闻界深刻反思的问题, 同时也函待相关法律制度等约束机制的健全。
二、新闻摄影传播的人文关怀性
也许每个新闻学子都曾面临这样的提问:“当作为摄影记者的你路见有人欲跳河寻短见, 你是选择等待决定性瞬间还是上前救人?”倘若身为新闻局外人, 大多数人一定会选择正常的道德取舍—上前救人。但作为一名摄影记者, 这个抉择显然艰难得多。一方面, 摄影记者作为社会公民有义务见义勇为、挽救他人性命;另一方面, 摄影记者是肩负社会观察、监测与预警功能的“守望者”, 通过对社会生活现象、事件的报道与评论, 启迪和警示世人。因拍摄生活的痛苦而成名, 后又因道德的谴责而自杀的摄影记者不止凯文卡特一人, 更多的人没有自杀, 却深深陷入道德困境之中。所以, 摄影者在拍摄照片之前一定要有明确的拍摄目的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唯有如此, 才能在不失人文关怀之情的前提下拍摄出具有价值的图片作品。
经过分层的摄影媒体分别服务于不同的摄影受众, 有普通的初级摄影爱好者;有需要进一步提高摄影水平的中等水平的摄影爱好者;有需要进一步提高水平、并向专业水平靠齐的高水平的摄影爱好者;有专业的摄影师。不同的摄影媒体根据它最初的定位, 或调整以后的定位, 分别服务于一种或几种不同的受众群体。因此也就决定了摄影媒体在自身的摄影传播中, 对这些受众, 或者说摄影媒体的消费者承担着必然的伦理责任。摄影媒体在自身的发展中, 结合自身的定位发展起一批批自己的受众群体, 同时通过摄影媒体也对他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林路:《和谐与冲撞——世界百位摄影名家创作之路》, 中国摄影出版社, 2005年10月。
[2]顾铮编译:《世界当代摄影家告白》, 上海文艺出版社。
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研究 篇5
关键词:新闻报道,人文关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当前新闻报道涉及的范围与所含信息量也在不断增大, 与此同时, 由于人们精力、活动范围的限制, 无法同整个外部环境直接产生接触性行为, 大多来源于传媒提供各类信息, 在此种情况之下, 新闻报道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也在明显增加。从一定程度上来讲, 新闻报道几近成为决定与引导人们行动、思维的一种社会调节机制, 而对于人文关怀而言, 新闻报道不失为一种主要载体, 可以最大程度满足大多数受众所需, 优化生存环境, 提高整个社会当中的精神品格[1]。
一、概述人文关怀
西方人文主义是人文关怀的源头所在, 最早出现的人文主义可以追溯至罗马、古希腊时代, 但将其列为一个具体化的名词并予以提出则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在早期的文艺复兴阶段, 人文主义的含义仅仅是指人, 即为世俗教育之意, 随着这项运动的不断发展, 人文主义也在不断发展, 最终成为概括文学者人生观与世界观的主要手段, 他们肯定人存在的尊严与价值, 赞美人的力量与本性, 主张意志平等与自由, 主张解放人的个性, 与此同时也主张全面解放人的天性。就我国传统文化而言, 当中也早已有人文关怀的具体体现, 比如孔子的“人为贵”思想, 墨子的“兼爱”提倡不分贵贱、等级, 人人平等。当前, 尽管中西方文化对人文关怀的描述很多, 但对于人文精神、人文关怀的具体涵义仍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理解, 本文所谈的人文关怀, 核心仍然主张以人为本, 而就当前而言, 主要是指在不断改善物质条件之时, 也要尽可能对人的精神世界投以关注, 努力构建和谐的、适合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人文关怀在新闻报道当中具体作用的剖析
在新闻报道当中引入人文关怀这一概念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笔者认为最为主要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最大程度降低媒体逐利风潮的产生。新闻媒体具有两种基本的属性, 即经济性与社会性, 然而当前, 新闻媒体利益追逐风潮越演越烈, 如果不对这种行为加以制止, 那么媒体本质就有可能发生变质危机。在新闻报道当中引入人文关怀, 是媒体体现社会属性、实现社会效益的必然要求[2]。
第二, 平衡公众个人隐私权、话语权及公众知情权。在以人为本的条件下, 公民有获取社会信息、用传媒表述自身意见与心声的权利。当前, 随着政治民主化的不断推进, 广大人民群众在表述自身意见之时拥有较高的自由度, 群众的呼声也日益得到重视, 然而在某些情况之下, 公众的话语权、知情权同新闻当事人的名誉权、隐私权等相关权益也会产生一定的矛盾, 加大新闻报道当中人文关怀的力度, 可有效减少或者缓解这些矛盾。
第三, 消除或降低客观主义因素造成的负面影响。
对于新闻报道中强调的客观性, 不仅内容必须客观真实, 而且新闻表达形式也必须客观, 比如在做雅安地震报道之时, 广大媒体的焦点同汶川地震之时就有所改变, 多将焦点集中在抗震救灾的感人画面当中, 很少将镜头直接对准受难者, 这对于灾区重建来讲, 充满了人性关爱与鼓励。
三、新闻报道中实现人文关怀的具体路径
如何在新闻报道中最大程度地实现人文关怀?笔者将其做了两方面的分析。
首先, 怎样在新闻报道当中最大程度地突出人文关怀。在这里, 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力度。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环境与生存状态进行关注, 是每位新闻从业者最基本的责任。新闻从业人员必须一切从百姓出发, 尽最大可能为他们排忧解难, 比如对于拖欠农民工工资、留守儿童的关注, 可以使他们感受到社会与媒体的关爱。第二, 涉及个人隐私的新闻应当规避。新闻媒体有时候为了追求发行量与收视率往往会严重侵犯新闻当事人的个人隐私, 进而影响到人的正常生活, 特别是在关于法律案件等相关的新闻报道之时, 新闻采编一定不能透露当事人的个人具体信息, 必须以案件为主体, 关注事实本身, 做到在揭露违法犯罪行为的同时, 也可对广大百姓起到教育性作用, 有效减轻新闻报道对当事人可能产生的某种伤害。第三, 建立健全新闻制度。实现媒体有效运营的前提条件即是拥有完善的新闻制度。当前, 对于人文关怀在新闻报道当中的具体细则, 相关部门还未制订十分完善的新闻报道制度, 新闻工作者在工作当中, 必须对日常工作加以总结, 好的现象要提倡、不好的要坚决抵制, 只有如此, 才能做到切实有效地推动制度建设的合理化与完善化[3]。
其次, 未来人文关怀的走向。这主要包括两点, 第一, 媒体清晰的自我定位, 如果没有科学的自我定位, 必将使人文关怀走入误区。从理论上来讲, 传媒充当着大众教育与引导之责, 而从实际层面上看, 由于受到经济等方面利益的影响, 媒体往往为了片面追求所谓的卖点而对新闻资源进行滥用, 进而造成新闻报道缺乏人文关怀、品位缺失, 使新闻报道较为肤浅甚至有失偏颇。针对这一问题, 媒体必须摆正自身位置、明确自身定位、传递人文关怀[4]。第二, 把握受众所需。对媒体而言除了对传统物质层面上的事物加以关注之外, 更多地应将目光投入到精神层面上。由于当前社会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 受众不再只是信息的接收者, 他们的视野也不断变得开阔, 从受众的角度来看, 他们更希望媒体可以对人类发展提供长远帮助。基于此, 笔者认为, 必须把握受众所需, 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温暖, 媒体不能成为发行量与收视率的奴隶。
最后, 作为引人注目的信息载体之一, 新闻传媒在报道实践当中坚持以人为本、传递人文理念与关怀是新闻媒体以及现代受众的需求。然而, 由于受到商业利益以及传统新闻观的影响, 在现代报道当中, 对人文关怀实则还缺乏一定的理解, 错位与缺失现象可谓比比皆是。新闻工作必须不断坚持人文主义原则, 将人文关怀多层次、全方面地渗透于新闻编排、采写与选题等所有流程当中, 才能切实提高人文关怀在新闻报道当中的地位与作用。
注释
1[1]郭军.人文关怀是气象新闻的核心理念——《陕西日报》气象新闻报道的认识和探索, [J], 新闻知识, News Research, 2012年09期
2[2]任晖.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人文关怀——以央视《新闻调查》为例, [J], 青年记者, Youth Journalist, 2013年08期
3[3]刘程, 安然.海外孔子学院网站新闻传播案例分析——以美国孔子学院为例, [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2012年04期
论电视新闻传播的人文关怀 篇6
1 电视新闻传播中人文关怀的不足之处
1.1 采访方式不得当,被采访者得不到尊重
首先,新闻采访的进行应当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其次,新闻采访的进行应当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有些记者为了达到目的监视被采访者,或者冒充新闻事件的当事人的亲属或者朋友进行新闻采访,隐藏自己的采访目的,误导被采访者,达到播出效果。以上种种无论是从心理还是身体上都是对被采访者的伤害,虽然记者有权利对新闻事件进行采访,但采访方式不得当,都是对被采访者的极大不尊重和人文主义的缺失。
1.2 侵犯被采访者权利,当事人得不到尊重
每个人在社会中都充当重要角色,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一,有些电视新闻媒体对大学生学成后回到农村创业表示极大的职业歧视,大学生返乡是责任心的极大体现,他们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带领家乡的人民致富,应当得到嘉奖。其二,有些职业道德缺失的电视记者运用各种新闻事件为噱头,暴露当事人的隐私,诋毁他人名誉,用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此类记者和电视台才是最应当受到曝光和教育的。
1.3 报道题材选择不当,电视观众得不到尊重
电视新闻在播出时要考虑社会观众的接受程度,观众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社会环境也大不相同。一是报道内容选择不恰当,针对新闻事件,由于电视新闻播出具有可视性,报道在让观众了解到事情的经过之后应该考虑到大众的接受心理,有些暴力血腥的场景不适合播出,这样的镜头可以少播甚至不播。二是现场报道的记者专业素质不高,用词不当,引起观众反感。
2 强化电视新闻传播中的人文关怀的对策
电视新闻媒体应当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建设总的路政方针,制定相关政策,规范电视新闻媒体工作者的行为。真正的“人文关怀”是对人的存在的最有价值的思考,是对全人类命运的关注。以道德作为基础,将人文关怀作为一种理想,实现人类的终极价值。
2.1 摆正采访方式
面对记者提出的问题,被采访者可能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回答,记者要注意“人性细节”,尊重被采访者的权利,在相互平等的原则下与被访群众进行沟通,从被访者的理解能力出发。另外,面对突发的新闻事件,记者在迅速赶赴现场的同时,要根据事发现场的情况进行采访,若是突发性的车祸或者其他灾难性事件,要在不扰乱正常救援秩序的前提下对事件进行采访,在未经允许的前提下不可强行闯入进行采访。
2.2 尊重采访对象
采访者应当与被采访者站在同一高度,站在被采访者的角度,树立相互平等的原则,选择合适的谈话方式,充分尊重被采访者的人性,最大程度的降低与被采访者之间的心理障碍促使采访对话的成功。将被采访者的相关隐私摆在首要位置,杜绝将被采访者的隐私作为公开的新闻热点。
2.3 定位新闻受众
要将新闻受众摆在正当的位置,以受众的心理需求为最大利益,不能一味的将电视观众当成上帝,认为观众的任何新闻需求都必须满足,毫无原则,哗众取宠,只注重收益,最终导致电视新闻的质量下降;或者认为受众只是群氓,目不识丁而且没有任何思想。这种想法的出现是电视工作者将自己认为是精英的高傲的态度,认为每一条新闻信息如果不解释清楚,观众就无法理解,对时事热点事无巨细一律编织成大白话,降低了新闻传播的专业度。否则只会造成新闻传播“过”和“不及”的两种境况,造成人文关怀的极度缺失。
2.4 提高自身素质
电视新闻工作者要从良知、操守、正义和新闻道德等方面,不断提高自身人文关怀素质,凸显出新闻报道的人文精神。首先,保证新闻内容的真实性。保证新闻内容的真实性作为最基本的新闻道德,最能体现电视新闻传播的人文关怀。为此电视新闻工作者在构建新闻内容时要尊重客观事实,杜绝虚假新闻的产生,更不能让“有偿新闻”现象出现;其次,注重品味和良知。作为精神产品的制造者,新闻工作者要善于从多角度将积极向上的文化价值观念切入新闻事件中,引导受众对高品味精神的追求。
3 结语
媒体竞争日趋激烈,谁能准确把握人文关怀,谁就能抢占市场,赢得电视新闻传播竞争的胜利。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摆正采访方式,尊重采访对象,保护采访对象的权利,关注电视观众的心理需求,选择正确的采访题材,最终在人文关怀的大环境下取得电视新闻传播的成功。
摘要:虽然现阶段各类新闻媒体竞相出现,但是,电视新闻传播依然是社会大众最主要的接触媒体,而一个社会的电视新闻传播中饱含的人文关怀足以体现一个时代的文明发展程度。在此,笔者将对电视新闻传播的人文关怀做出简要分析,以期为研究者的后续研究做出贡献。
关键词:电视媒体,新闻传播,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张良君.论电视新闻故事化的人文关怀[J].新闻爱好者,2010(4):20.
[2]庞慧敏.电视新闻传播类节目的故事化倾向与人文关怀[J].广西大学,2003(5):1.
新闻采访中的人文关怀 篇7
新闻采访需要把事实的本来面貌还原给受众,但在这个过程中,媒体必须充分考虑和顾及相关人士的感情,必须充分注重人文关怀。但事实上,新闻报道中,仍然存在着许多失缺人文关怀的现象。
1造假作秀,失真失实
新闻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都必须合乎客观实际,新闻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原因都要经得起核对。这个要求看上去很简单,但实际上,一些电视新闻往往经不起推敲。有的记者明明知道自己所写的新闻与实际情况不符,却明知故犯,造成新闻失实。其原因比较复杂,有新闻队伍内部的问题,也有社会原因。有些地方党风严重不正,个别领导人利用新闻来自我吹嘘,骗取荣誉;或掩盖劣迹,欺上瞒下。他们或亲自出面向新闻记者提供假情况,或指使本单位的人员弄虚作假。
2抢新闻,不作技术处理,伤害当事人的尊严、情感
先让我们来看一个事实。不久前,在贵州警方的一次解救被拐妇女行动中,一些曾被强迫卖淫的妇女在回贵州的火车上向护送干警表示,如果下火车被人拍照录像,她们就更没脸回去见父老乡亲。但是火车刚到贵阳,一群记者突然冲了上来,摄像机、闪光灯、话筒瞬间就包围了她们。一路上,干警们苦口婆心的劝说才使她们恢复了一点尊严,结果却“被闪光灯熔化了”。但是,当新闻播出时,被拐妇女们的这种惶恐无助的吸泣,却被形容成得到解救而“感动的眼泪”。这些新闻媒体的记者们也许是出于善心,要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被拐妇女,打击拐卖妇女的不法行径。但他们在刊登或播出这些新闻的时候,不加马塞克等任何技术处理,使这些受害者暴露在众人的灼灼目光下,不仅没有给予受害者应有的尊重和关怀,而是将她们推向更为艰难的生活和生存环境。
3侵犯隐私,引发采访对象严重不满。
名人的活动往往是社会公共生活的一部分,普通人一旦卷入重大新闻事件,往往也在一段时间成为名人,公众对他们感兴趣和关注是正常的欲望,新闻媒介有义务满足公众的社会知情权。但这些兴趣有健康和病态之分,许多电视新闻记者,尤其是娱乐新闻和体育新闻的记者在报道这些名人的隐私权时达到了病态的地步,引起采访对象的消极反应。
二、新闻采访中体现“人文关怀”的途径
1要尊重事实,提升新闻事业的公信力。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线。联合国国际新闻信条规定,报业及所有其他新闻媒介的工作人员应尽一切努力,确保公众所接受的信息绝对真实准确,他们应该尽可能查证所有消息的内容,不能任意歪曲事实,也不可以故意删除任何重要的事实。新闻工作者能坚持这个信条,就可以解决新闻故意性失实的问题。
2以人为本,关注大多数人的情感。
人文精神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电视新闻必须体现人性的价值,体现人的尊严和人生的意义,要以人为本,对人给予充分的关注、尊重和理解。
新闻以人为本,首先应该贴近平民百姓的生活,以百姓的情感、语言、习惯与思维方式叙事说理,观众自然会与之同喜同悲,在情感与认识上产生共鸣;其次在新闻报道中,对人的关怀不仅仅是要关注长远意义上的人生价值,还要从日常生活中挖掘出真善美,从普通人身上看到闪光点。正如湖南卫视《晚间新闻》说的那样:“晚间新闻喜欢把名人变成普通人,因为他们也有喜怒哀乐:晚间新闻还喜欢把普通人变成名人,因为每个人身上都有精彩的故事”。
3提高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水平
记者出身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专职法律顾问徐迅对新闻法治与道德问题颇有见地。她在专著《中国新闻纠纷第四次浪潮》一书中呼吁,法治是权利的保障。但对新闻记者乃至整个新闻界而言,自律机制可能是比包括法律、政策、纪律在内的他律机制都更具价值的选择。
在走向法治的中国,人们日益认同应以法律作为共同的行为规范,但常常忽视道德规范的意义。
4平等待人
一个台湾资深记者下过这样一个定义:“记者要做的事情,不是创作,不是教导读者,不是对事物发表看法,你要做的事情只是代替你背后成千上万的读者,向你替他们选择的对象发问或是探查一件读者感兴趣的事情,然后用旁观者的身份、平静的心态,客观真实地写出一份报道,回答读者的困惑??”新闻记者要做到采访者和被采访者之间的平等。记者无特权,他和被采访对象交流的过程应该是平等的,那些对采访对象颐指气使的现象是不应该发生的,即使是前文提到的批评曝光的对象,记者的个人情感也是应该隐藏在不动声色的提问之中,采访对象也有权不按记者的要求回答问题,记者应该不强人所难,以势压人,而应当用更巧妙的方法完成采访任务。
摘要:笔者结合实际分析了当前新闻媒体采访过程中人文关怀缺失的表现,同时提出加强人文关怀的途径。
关键词:人文关怀,新闻采访
参考文献
[1]李世举:《人文关怀的凸现、新闻知识》,2003,(3)。
增强新闻的人文关怀 篇8
一、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概述
(1) 人文关怀内容概述。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中, 针对人文关怀内容而言,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管理与设计中, 要积极发挥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对学生发展的指导与引领作用。教师要注意身体力行, 强化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 与学生间培养深厚的感情。再者, 针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而言, 要重视考察, 促使其与学生全面发展相联系。另外, 要强化道德实践, 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活动; (2) 重视学生个体需要与个性发展。学生存在个性化差异, 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 要尊重其个体需求, 基于个性发展的前提下激发其积极性与自觉性, 坚持求同存异, 培养其独立思考思维; (3) 关注学生学习与生活。从本质上来讲,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主要以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为出发点, 基于了解与掌握其学习与生活需要的基础上, 坚持因势利导原则, 从而指导学生发展。
(2) 人文关怀原则概述。在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 针对其人文关怀而言, 其本质主要是让学生积极发现、重视、塑造自我, 以学生为中心, 而教师围绕这个中心开展服务, 有助于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原则而言,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 主体性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其参与积极性与主动性,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2) 启发式原则。在教学过程中, 经由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与自觉性, 促使其主动学习, 提高知识认知水平; (3) 个性化原则。尊重学生个体心理, 承认其思想上的差异, 坚持因材施教, 为其提供一个自主发展空间; (4) 心灵沟通原则。重视教师与学生的沟通, 于沟通中关心学生生活状况。
二、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有效性的策略
(1) 构建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要想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有效性, 必须要构建一支高素质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具体而言, 需要注意三点: (1) 强化教师群体培训, 帮助教师树立人文关怀意识。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 具有一定模范作用, 其素质高低对学生的发展起着直接影响作用。基于此, 学校必须要强化教师群体培训, 加强思想教育, 促使其树立人文关怀意识, 尊重、关心、爱护学生, 关注其生存与发展, 予以学生人文关怀, 树立仁者爱人形象; (2) 强化教师群体管理, 树立良好教师形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 教师要接受学生们的检阅。教师要严于律己, 重视自身的修养, 在学生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 (3) 积极开展师生交流活动, 实施人文关怀。要强化师生间的沟通, 开展师生交流活动, 促使学生与教师沟通感情, 相互了解, 经由教师言传身教, 促使教师与学生思维间发生碰撞, 从而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及行为习惯。
(2) 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要想提高人文关怀的有效性, 必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激发起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但基于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束缚下, 导致课堂教学人文关怀缺失。因此, 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必须要摆脱灌输式教学的束缚, 积极应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在这个过程中, 必须要注意三个方面的内容: (1) 坚持言传身教, 强化励志教育。积极转变教学内容, 促使学生逆向思考, 启发思维, 提高其参与程度, 激发其创造潜能。另外, 基于条件具备基础上重视操作课, 积极培养其实际操作能力; (2) 转变思维方式。摆脱传统权威式教育的束缚, 坚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进行平等对话, 强化自由交流, 教育者要认真倾听学生意见, 于平等交流中充实信息; (3) 提高理论课趣味性, 重视人文关怀教育体验。在理论课教学中, 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贴近其学习与生活, 导入社会焦点问题, 提高课堂趣味性与时事性, 丰富并充实课堂教学内容。
(3) 强化高职院校人性化管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 要想确保人文关怀的实效性, 必须要重视校园人性化管理。具体而言,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 坚持以人为本, 积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以学生为思想政治教育落脚点, 从学生利益出发, 倾听其心声, 完善各种设施建设, 提高学生认识能力。同时,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各项管理工作, 强化自我教育, 促使其认识、管理自我; (2) 完善学生权利保障体系, 提高学校管理部门服务意识。构建校园听证机制, 维护学生自身合法权益; (3) 建立和谐校园, 营造良好道德培养氛围。在进行校园设施建设时, 要坚持人性化原则, 促使学生接受美的环境的熏陶, 以便学生学习与生活, 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此外, 强化校园文化建设, 构建校园学生社团, 培养其高尚人格, 强化学生间的交流与沟通, 促使其实现自我价值。
(4) 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现阶段, 针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 必须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 积极分析其心理波动状况, 从心理感受与需求角度出发, 强化健康教育, 应用心理学知识与方法予以针对性心理疏导。首先, 要积极普及心理知识, 予以学生自我调适指导。具体而言, 可借助广播、报纸等形式开展学生心理知识宣传活动, 促使其学会自我心理调适, 及时解决心理问题, 培养良好的个性倾向与健康的人格。其次, 开展心理辅导课。以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为导向, 开展心理辅课, 促使其养成自尊、自信、自强的生活态度, 正确对待挫折, 不断完善自己。最后, 结合网络媒体等手段, 开设心理学常识、卫生保健常识等综合课程或讲座, 确保心理平衡, 提高选择能力, 塑造健全人格。
综上所述, 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之实施过程中, 要关爱学生, 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 以学生个体差异为导向, 树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理念, 倾听其想法, 鼓励发掘自身潜能, 为其学习、生活提供及时帮助。同时, 要构建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 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模式, 强化高职院校人性化管理, 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展示人文关怀魅力,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保证其全面发展。
摘要:高职院校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注重人文关怀, 导入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理念, 已成为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的关键任务。基于此, 高职院校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 必须要坚持学生主体性原则、沟通原则、个性化原则、启发式原则, 积极建立一支专业技能强、思想觉悟高的政治教育队伍, 转变传统课堂教学方式, 重视人性化管理,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确保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周立华, 周敏.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有效性探讨[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1) :133—136.
【增强新闻的人文关怀】推荐阅读:
灾难新闻的人文关怀08-23
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07-28
新闻报道的人文精神05-25
人文青协爱心演讲活动新闻稿06-17
法律意识的增强07-03
增强技术的伦理反思08-02
执行力的增强07-17
增强报纸的可读性05-09
增强现实的发展与应用05-10
增强教师的凝聚力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