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2024-06-28

增强教学的有效性(精选8篇)

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篇1

实施新课标,体现新理念,宗旨在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无论是(中心完小的)现代教学手段,还是(乡下教学点的)传统授课方式,都讲究的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授课时间来完成预定的授课内容。因此,在老师们思考、探索如何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活动中,笔者在教学活动中也注意了经验的总结。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笔者所教学的是学前班、一年级的语文,基于教学要求和他们的接受能力,课堂上用不着我去“高谈阔论”,否则只会把小家伙们搞得“云里雾里”。我们只要带着他们大声地读、高兴地读、相互比着读,好像我只是一个游戏的带头人,这样他们会记住所读的内容,会认得里面的字,能写出几个重点的字、词,能说说自己生活中类似课文中的事,用一部分学生的思维去启发、激发另一部分学生的思维,以此达到教学目的。

二、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众生百象,一个班总有后进生,他们思维迟钝,行动缓慢,相当多的时间,由于受自身生活阅历的限制,他们没有经验,无话可说,对其他学生的课堂讨论与交流,他们往往只是一个“旁观者”,其他学生发言时,他们是“张着嘴,瞪着眼,听了这位又看那个”,有的干脆自己搞起小动作来,所以老师千万别忘了把他们带上。这时需要老师有宽容、平和的心态,组织活跃课堂气氛。有了活跃的气氛,往往能把他们带动起来,只要他们跟着动了,就会有效果。

三、情感的投入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中老师的爱心投入多少,学生对课文情感的理解就有多深。笔者在和学生们探讨语句朗读的语气时,就和学生读得很开心:“鸭先生说:‘天哪!我的美丽的小路呢?’”读得惊讶,语气伤心,引发了学生对环境卫生的思考。课文中“病中的妈妈”关心地说:“珍珍,早点睡吧!明天还要去郊游呢!”有个学生说:“这句话要大点儿声音说,我觉得珍珍还在另一间屋里帮妈妈做事一样,妈妈不大点儿声音说话怕珍珍听不见。”“好!你给大家学着‘妈妈’说一下。”“好!现在珍珍又走到了妈妈的床边,就不要大声说话啦,你再给大家读一读。”就这样,笔者认为学生们的心灵深处是受到了“拨动”的,小学生对“爱心”、“孝心”的理解受到了启发,老师的情感投入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四、指出“闪光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上面那位学生的出现,我即刻表扬他,他有了信心,有了成就感,读得更认真了。其他学生也受到了的极大的启发,对这节课的朗读教学,那真是事半功倍,学生读得津津有味,对接下来的说话训练、写话训练也起到了启蒙作用。我鼓励学生写几句话,有很多学生写得很不错。

总之,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老师的心态能融入到学生中去,要老师把对教学内容的情感体验也投入到学生中去,让学生能保持高涨的学习兴趣是关键。

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篇2

一、创设生活情境, 诱发好奇心理

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 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 既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 又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 教学“年、月、日”时, 可以先通过学生爱读的儿歌入手:“太阳大, 地球小, 地球绕着太阳跑;地球大, 月亮小, 月亮绕着地球跑.”也可以通过播放录音:“大家好, 我是笨笨熊, 今年满12岁, 可只过了3个生日, 真倒霉, 你能猜出我是哪一天出生的吗?”设置这些悬念来引入, 还可以通过出示“三羊的羊年计划”、“雄鸡的鸡年计划”等图片引入……这样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课, 既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蕴藏在日常生活中, 又能使学生感受到日常生活离不开数学, 进而感知数学的价值.对例题的教学也是如此, 从生活中寻找例题会使学生产生亲切感, 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兴趣.如“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的教学:

1. 抓住学生喜爱的动物的特点产生例题.

如:“信天翁是一种善于飞翔的海鸟, 每天能飞行420千米, 3天可以飞行多少千米?”

2. 抓住学生喜爱的游戏, 如现场进行1分钟跳绳比赛等, 产生例题.

再如“时、分的认识”的教学, 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票据———电影票、汽车票、商业零售发票、银行存款单等, 让学生发现不同的设计方法;也可以根据中央电视台“大风车”栏目的播出时间以及环卫工人每天的工作时间, 将其编成例题让学生感到熟悉、自然, 对数学的亲切感也就油然而生.

二、创设问题情境, 引发学习欲望

“学贵质疑”, 发现问题是提出和解决问题的前提, 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 学习的最好刺激, 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因此, 在学生对认知对象进行探索、发现的过程中, 教师通过适时的引导、点拨, 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比如我在教学《分数的认识》时, 一开始跟学生做个“拍手游戏”, 我要求:学生拍手的次数是我的一半.我拍四下, 学生拍两下, 我拍两下, 学生拍一下, 当我拍一下时, 有的学生就不拍了, 有的就轻轻地拍了一下, 这时就让学生思考提问, 此时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教室里闹哄哄的……学生的问题就来了:能拍吗?用什么数来表示?这种数怎么写?……这样的教学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探索情境, 激发学习热情

教师可以将数学自身的魅力融入学生亲身经历的场景中, 为学生搭设探索的舞台, 引领学生体验, 使他们通过积极主动的物化活动获得对所学的抽象知识的理解.学习行程问题时, 我创设探索情境, 让学生探索两车“相遇”、“相距”、“相遇后相距”等情境.如:“快车和慢车同时从A, B两地相向开出, 已知快车每小时行40千米, 慢车每小时行35千米, 求A, B两地的距离.”这样的题, 学生认为很简单, 跃跃欲试.但很快就发现少了一个条件, 不能直接解答.于是, 我引导:“想一想, 添加什么条件, 这道题就能解答了呢?”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开了, 想到了可以添加的多种条件.如:经过3小时两车相遇, 经过3小时两车还相距45千米, 经过5小时两车相遇后相距45千米, 两车在距中点15千米处相遇, 等等.这样以“活”题激活学生的思维, 给学生广阔的探索空间, 有效地促使了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识.

四、创设活动情境, 唤发学习激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的自主学习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得失.而学生的自主学习跟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以及活动环境存在一定的联系.由于学习是一个动态活动过程, 因此, 学生之间的相互交往所获得的信息的有效部分, 便成为了可利用或可整合的资源.如教学“圆的周长”时, 教师可以从复习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关系入手, 先在正方形中画出一个内接圆, 让学生观察猜想: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的的4倍, 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是否也存在一定的倍数关系?然后引导学生动手测量、比较、思考.学生在用多种方法测量出几个大小不同的圆的周长后, 通过对已经测量的数据进行观察、比较, 发现圆的周长和圆的大小、圆的半径、圆的直径有关.接着, 教师启发学生大胆猜想:圆的周长可能是直径的几倍?由正方形周长是边长的4倍和圆的周长小于正方形的周长, 学生很快得出圆的周长小于直径的4倍.又由于有了前面测量出的数据, 学生自然就产生了动手计算的欲望, 不难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 并不断将可利用的生成资源及时转化为全体学生的共同学习资源.这样, 数学课堂才会精彩, 才会灵动而富有实效.

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篇3

关键词: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2-0350-110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行为为思考对象,是教师用批判和审视的眼光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过程、教学结果等进行的自我回顾和自我分析的过程。它是一种通过提高教师自我觉察水平促进教学水平监控能力发展,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从教学流程的角度出发,教学反思分为如下三类: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

一、课前反思:明确教学目标,把握相关教材,制定教学策略

教学前反思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的反思,包括对教学目标的叙写、教学材料的处理、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组织的设计、教学方案的编写进行反思。

(一)研究课标、教材,突出重点教学内容

初中化学课程的宗旨即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化学的角度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的本质和价值、化学的发展历史、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等化学的核心内容。化学是一门在原子、分子层面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由此初步确定元素、原子、分子、离子、化学反应和能量等作为初中化学的核心概念。

(二)研究学生学习,制定教学策略

大量的事实证明:学生有兴趣的事,就会主动去做,越做越好。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学习中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长,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初中化学教学要深入了解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程度等多种因素,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多层次、多角度地设计教学环节,提出教学目标,组织课堂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有所收获,有所进步,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

二、课中反思:注重教学反馈,指导学生学习反思

课中反思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能否根据教学情况及时反馈,能否灵活有效地监控、调节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参与、交往、目标达成状态进行反思。

(一)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反馈情境,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学习反思的整个过程都是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核心,学生通过自我认识、自我剖析、自我评价获得自我体验,得到发展。教学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设置真实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所以,作为学生反思活动的促进者——教师,要创设轻松、信任、合作的学习和反馈环境,教学情境设置要依据教材或学生感兴趣的生产、生活、社会实际以及科技发展的背景材料,引导学生认识化学的重要作用,便于学生参与,为学生创造参与反思的机会,帮助学生看到学习中的成就和问题,使反思活动得以开展。

(二)教师通过“出声思维策略”来示范反思过程

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动态表现,有效地监督和调控教学活动过程,及时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反思。教师可通过“出声思维策略”来示范反思过程,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在哪里应用,分别从动机、方法、结果呈现、情境因素等维度提出思维的任务和内容。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知识,获得情感体验。教师要善于引导,让学生自己去挖掘探索,学会自主学习,在有效指导的前提下,放手让学生进行体会和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在习题课中培养学生反思的能力

教师应按照教学的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解题方法的指导,如理解题意、探究相关知识点、寻求解题思路、选择解题方法等,从而提高反思能力。化学教师要指导学生对习题进行有效阅读,将习题与知识点进行有效的衔接,从中获得解题的切入点,是把凌乱的知识进行网络化、系统化,寻找解题的最佳方案,有利于形成高效的解题方法。

三、课后反思:小结教学得失,关注过程效果,提高师生素养

课后反思主要指教师对整个课堂教学行为过程进行思考性回忆,并且提出一些分析、批判、改进性的意见及措施。应思考的问题是:实际授课过程与事先教学设计之间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它的表现形式为课后小结、信息反馈以及自我评价等。

(一)从学生测评结果反思目标的达成效果

近年天津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化学试题设计注重对初中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实验等知识的考查。这些均是初中化学最基础、最核心的知识,也是学生进一步学好化学的关键。学生作答中出现的错误应引起教师的重视。例如,近年初中毕业生作答天津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化学试题出现的主要错误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不牢固;综合性强的试题、读图识图、信息迁移、科学探究、实验操作等试题错误率较高。这些试题对考查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发散性、严密性和综合性具有很高的区分度和很好的选拔功能。

(二)从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的环节

课后反思是根据教学效果和体会,修正教学过程的设计、优化教学策略的过程。近年化学试题在考查学生各种能力的同时,也有意识地渗透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并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化学源于生活、源于社会,又服务于生活、服务于社会的特征。因此,教师要在平时教学中关注社会实际问题,能积极用化学视角观察各种现象和问题,切实感悟到化学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教师一节课下来,想想在哪些教学环节体现了以上思想,有哪些效果?学生在哪些方面有发展?目标达成如何?教学方法的适切性如何?从备课到上课,再到指导学生学习,有许多问题需要反思,需要解决。

总之,经过精心准备和具体的课堂教学操作,教师要用课后反思这一环节来分析、总结、评价自己的教学行为,达到积累教学经验、增长教学智慧,实现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 史昕,周琳.谈如何实现化学课的有效教学[J].卫生职业教育,2007(8).

[2] 张联合.新课程理念下化学有效教学的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2005(1).

增强教学实效性的几点思考 篇4

关于增强教学实效性的几点思考

文 陆 娟

摘 要:从“教师”“学生”“课堂”这三个关键环节入手,从教师能力提升为基础、以学生能动性发挥为关键、以课堂科学设置为重点等三个方面来论述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实效性;教师;学生;课堂教学;效率

一、要把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作为增强教学实效性的基础

在新课改的环境下,各学科交叉性、兼容性越来越明显,教学对教师综合素质能力的要求日益增强,如果说传统教学是“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自己要有一瓶水”,那么现在则是“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自己要有多瓶水”,就以笔者从事的信息技术教学为例,单纯的计算机知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必须在精通信息技术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文学、艺术、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量,比如,动画设计课程就必须要求教师对基础美术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因此,不断提高教师自身能力始终是决定教学实效性的重要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一方面要有深厚的专业素养,“教一科必须精一科”,作为一名教师,要进行有智慧地、创造性地传授,必须紧盯各自学科发展的最新趋势,坚持不断学习新的课程理念,不断了解所教学科新的特点,明确学科新的理念和教学要求,掌握重难点及学习方法。要注重学习研读新教材,要由教材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使用者,真正做到整体研究教材,把握教材体系,深入了解教材内容,才能寻找到整本教材的价值取向,才能灵活地运用教材,才会在教学过程中自然地引导学生去关注、去合作、去沟通,达到游刃有余于课堂教学。另一方面,教师基本的文化素养同样不可或缺,作为一名教师,文化素养应该包括广博的文学知识和文学素养;能驾驭本学科教学的学科文化素养;体现自身教育态度和理念的教育文化素养等内容。所以,作为教师要多读书,博览群书,知古通今,成为“一专多能”学者型的教师。教师掌握的知识不断丰富,才能更好地驾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发散性思维无限广阔的课堂,更好地用渊博的知识引导学生、组织学生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课堂才能生动活泼,学生才可能学有所获。

二、要把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作为增强教学实效性的根本

“新课程理念倡导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同样认为最好的学习是学会如何进行学习、强调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学习者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或经验。作为教师,要使学生具有学习潜能并具备“自我实现”的学习动机,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要努力把微笑带进课堂,把表扬带进课堂,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沟通欲、互动欲,不轻易批评学生的活跃好动,巧妙应用激励性语言、动作、神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创新欲望,使课堂成为学生自由挥洒的天地。首先,要注重学生主动学习态度的培养,“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要结合学科特点,优化教育过程,尽可能做到生动活泼,灵活发挥,积极创设愉快的氛围,以符合学生喜新好奇、情绪易变、趣味多样的性格特征,发挥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例如,在讲到学习PS中的滤镜时,运用当堂课的知识和技术将自己带来的照片进行处理,学生的兴趣就会很高,学习积极性更高了。其次,要注重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第三,要实施多种学习方法的结合与互补,“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要注重结合学生个体差异,依据学生心理和个性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让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方式活跃于课堂教学之中。

三、要把科学实施课堂教学作为增强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课堂教学是实施“有效教学”的核心环节,一个好的教学方案和设计,要付诸教学实践并收到良好的教学成效,必须依托课堂教学,没有一节节好课作支撑,再好的教学策略也只能是“无根之木”。

1.积极引导,使学生“动”起来

课堂教学,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我们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是放弃教师的积极引导,要有教师的正确引导,才会很好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围绕某个主题进行学习、探究,回答可解决的`问题。例如,在学习电子表格时,教师在引入新课时应该充分地考虑到本班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在生活中比较感兴趣的九运会的各省市各项目的金牌数为内容进行数据的处理,积极地引导他们很快地进入学习的状态,能掌握一些基本的操作。引导学生确立好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引发学生学习发积极性等,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掌握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

2.加强沟通,使课堂“活”起来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应开放课堂,建立平等参与,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气氛和谐,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师生有效沟通、学生互动沟通成为常态,真正使课堂活跃起来。

3.优化时间,使节奏“准”起来

要准确地把握课堂教学时间分配,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中有所提高,讲解问题不在多而在精,组织讨论不在形式而在实用。注重根据不同课型安排教学过程,调整教学方法,保证在最佳时段内完成主要任务、解决关键问题,然后再通过精心设计的练习或讨论等,使教学过程一直向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进行,保证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内均有所获,要减少“讲与听”,增加“说与做”,尝试“教与评”,努力控制好节奏,多给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表现,让学生主动探索,提高效率。

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篇5

深化课程改革,增强英语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内容摘要】

我校实行学生自主管理和课堂的三段七步式,给英语教学提供了课改的全新平台,同时也增强了课堂的实效性。

【关键词】

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强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环境。创设交际情境,使教学过程交际化。课堂活动多样化,在实践中提高口语能力。增强课堂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实行新课程改革以后,教师们的理念变了,课堂活了,随之也出现了盲目跟从、邯郸学步等现象,华而不实缺乏实效性,而学生到底学到多少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三部分第十一章第三十二条明确指出:创新培养人才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谈到课改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我个人认为我们践行新课程理念要建立在学生的实际水平上,不搞花架子,不盲目跟从,实实在在地增强课堂的实效性,让学生获得英语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在教学中,我们不但要锻炼学生能力,还要让他们实实在在学到知识,有过硬的基本功!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增强英语课堂的实效性的:

一.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强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环境。

中学生精力旺盛,求知欲强,只要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了兴趣,就能发挥其潜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呢?方法有很多:

1.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消除过于紧张的焦虑情绪,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教师在课堂上先用简单易懂的英语与学生进行交流,并适时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如猜谜、做游戏、听英语歌曲、讲一个英语小笑话等,将英语课上得引人入胜,学生学得兴趣盎然,乐于开口,自然而然就加速了口语能力的提高。

2.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的互动过程。教师要对教学充满激情,丰富的表情、幽默的语言,一举手一投足都会创造一种和谐的交际氛围,激发学生愉快的情感,使其乐于开口说英语。

3.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培养学生自信

一个默许的眼神,一句激励的话语,一份由衷的赞许,都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开口说英语的积极性,在实践中树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同时,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英语,这种积极肯定的态度也会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暗示,使他们充满自信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认真实施学校三段七步教学步骤,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我校的三段教学是指:学生预习阶段,师生共同解疑阶段,学生训练反馈阶段。

1.认真指导学生预习阶段,为课堂教学做准备。

在预习阶段,我们主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在预习阶段,我们主要分三步:预习目标展示,自主学习和小组交流。

学生试读单词并自读课文,看注释,做到基本理解教材内容并生出新问题,标记后作为下段合作探究内容。小组交流预习作业,老师到学生中巡视调查,注意关注每一位学生,发现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必要时点拨、鼓励。老师边巡查边进行“第二次备课”,为下环节导学设计新的“问题”。

2.师生共同解疑阶段,在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的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增强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这个阶段分为两步: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 互学与助学和学生展示汇报,教师点评,师生共同完成学习目标。

把学生自学中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在自学中生成的问题以及老师预设的问题形成合作探究的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师与生之间、组与组之间、生与生之间、师生与多媒体之间多维互动式学习,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力争突破难点,解决重点。老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合作探究,点拨方法规律。

各小组根据合作探究情况,用多种形式对本组合作探究的成果在班上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补充、点评、质疑。教师进行点评、激励。老师的角色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激励者,主要作用是导学、点拨、补充、点评,努力做到学生会的不讲,经讨论能会的也不讲,尽量放手让学生动脑思考,动眼观察、动口交流、动手操作。讨论中激励学生开动脑筋,各抒已见,大胆争论,在紧张的研讨探究中获取知识、增长能力,努力使课堂达到“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的效果。

3.学生训练反馈阶段,检验学习效果,巩固所学知识,化知识为能力。

当堂训练是检验学习效果,巩固所学知识,化知识为能力的主要手段。是通过督导思维训练,力促温故知新,使学生拓宽知识,发展思维,磨炼意志,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形式。训练的过程是老师对学生自主学习效果评价提升的过程,也是用训练这种检测方式对老师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过程。

三.创设交际情境,使教学过程交际化,增强语言学习的实效性。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它的交际功能不容忽视。英语教学主要是在课堂中进行的,英语教师应尽力创设或寻找一些真实或半真实的交际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其中,进入角色。这样,学生学习兴趣倍增,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带着好奇心,非常自然地去看、去听、去说、去感觉,与此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一些口语,为将来的交际打下基础。情境可创设的方法比较多样。可用实物情境法、图画情境法、环境情境法、体态情境法、多媒体情境法等。具体操作如下:

1.实物情境法。

使用直观教具进行口语教学的最简单设置方法。不仅大量的名词可以通过实物来呈现,一些方位介词也可借助实物使表达简洁明了。

2.图画情境法。

实物情境法有时受到条件的限制,有些东西教师不便甚至不可能带进教室。这时,图画情境法就发挥其特有的优势,如交通工具、家庭摆设等。

3.环境情境法。

教室是教学的主要环境,也是进行各种语言模拟训练的最方便的临时舞台。如一两张桌椅稍加一些道具就能为学生提供购物、用餐、借书、看病等对话情景。教室里的座位安排还可以排成街道、厂家、商店的样式,使问路这样的话题在较形象的情景中进行。

4.体态情境法。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动作、表情等体态语言创设英语教学情境。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印象,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情感交流。如在看病这一对话情境中,教师可用动作做

出捧腹、咳嗽和按背等不同姿势配合面部的痛苦表情进行口语教学。同样,组织现在进行时的操练时,体态情境也较为有效。

5.多媒体情境法。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多媒体引入英语课堂教学已成为发展趋势。

四.运用多种方法,让我们的课堂活动多样化,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口语能力。

初中阶段的英语课堂活动大多数是围绕教学内容、旨在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各种听说活动。教师要积极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活动,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更多开口说英语的机会,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交流和合作,锻炼听说交际能力。课堂活动形式多样,可以采用小组练习,即群口相声;两人一组,即对口相声;个人练习,即单口相声等,方法可以有:

1.值日报告。

每节课拿出5分钟时间,用英语谈论今天天气,或讲一个故事,或报道一条新闻,或介绍学校的一项活动。。。题材不限。

2.交际游戏。

这种活动就是把学生置于一种游戏时的情景中。交际游戏多种多样,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校和掌握语言。

3.完成故事。

这种活动是把课文分成两部分或几部分,要求每位学生只看其中的一部分,然后要求他们通过向组内其他同学提问的方式完成整个故事。

4.扮演角色。

就是让学生扮演一个角色,如警官、售货员等;设想一种情境,如购物、安排晚会等,在这样的情境中进行模拟交际训练。

总之,我们要增强课堂活动的实效性,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GO FOR IT》人民教育出版社。

[2]《英语新课程标准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

[3]《外语学习方法指导》 国际文化出版社。

[4]《英语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

[5]《新课程实用课堂教学艺术》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如何增强德育的有效性 篇6

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一方面是要坚持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加强对德育的领导和管理,加强德育队伍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加大对德育的投入;一方面就是要主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是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必须力突破的一个关键问题。

一、增强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含义及其条件

德育的针对性,从根本上讲,就是要主动适应国内外新形势的醉求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根据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的放矢地开展德育工作。就中学德育来讲,就取要针对中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的年龄特征和生理、心理及思想品德发展的特点;针对同一年级不同性别和发展水平不同层次曙晕生的特点;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个别差异(特别是在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发展水平和兴趣爱好方面的差异);针对一段时期内中学生思想品檀和心理上带倾向性的问题,等等。

德育的实效性指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和效应,是德育的生命力时体现。德育的实效具有长期性、综合性、不易显现等特点。长期性: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成效,不只是着眼前的变化,更主要是看长远效果。正如柳斌所说:“应该看到一个祟高理想的树立是长期教育的结果。即使是某种行为习惯的养成也露要一个教育、训练、内化的过程,不是一两天就能看到效果的”。综合性:德育的实效性首先表现为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变化发展状况;同时,还应当体现在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全面进步和师生员工作整体精神面貌的变化上;再有,学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德育的实效性也应该体现在促进学生家长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大小上。所以,德育的实效性应当是学校教育成功的一种综合的整体效应。不易显现性:德育的实际效果和综合效应是循序渐进、长期积累、由量变到质变的结果。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的形成不可能如掌握知识和某些操作技能那样可以直接量化;德育对素质教育、学校各项工作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带动、椎进作用,也需要通过各方配合、长期努力,才能显示其效果。

学校德育工作之所以长期存在“费力不小、实效不大’的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厂是面临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一些人一切从利益驱动出发,出现了道德滑坡和腐败现象。正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所指出:*社会的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忍、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S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窟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二是基础教育长期存在的·应试教育·倾向在实际上削弱了学校的德育工作,造成重智轻檀、重分数轻做人的不良后果。

三是蕾育工作自身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比较突出,脱离学生实际,违背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特点,成人化、空洞说教、突击性活动较多,未e2深入细致地研究·以德育人”的规律。以上分析说明:加强“针对性”只是德育工作本身的措施,要增强德育的·实

效性”,还必须从多种因素考虑采取综合措施。只有在学校具有正确办学思想的前提下,在全社会日益增进关心和支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中,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有实际意义和可能。

二、全方位增强博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仅是一个方法问题,而且牵涉德育观念、穗育内容、簿育途径、智育方式、德育手段、椿育评价、德育环境和德育队伍等一系列要素的改革和创新。

(一)树立素质教育的恤育观

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素质教育的德育观就是现代德育观,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观念:

1.德育人本观

德育人本观,指德育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目的和出发点,一切从人的生存、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出生,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应试教育”是重分不重人、重智轻德、“目中无人”的教育,当然不可能把主要精力用来关心人的成长,关心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德育观则要求必须·目中有人”,有的放矢地去进行德育,获得德育的实效。应当指出,德育人本现与发挥德育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并不矛盾。德育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才可能培养出具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去推动经济、科技的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才可能使人与社会和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

2.德育主体观

德育主体观要求转变把教师作为传道施教的权威,把学生视为被动受教、受训的’听话机器”的传统观念。要树立教育者是组织、实施、指导德育活动的主体,学生是能动地参与德育活动主体的观念,使德育过程真正成为在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参与的双向互动过程。

3.德育民主现

德育民主观是德育人本观和主体观的必然要求和体现。其基本含义是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格,要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要相信学生自我教育的力量。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只有真正发扬民主,才可能了解学生的真实需要,切实加强针对性;同时,也只有发扬民主,才可能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树立德育民主观,教育者必须彻底摒弃专制、独裁、高压的思想作风。

4.大德育观

现代德育观要求突破学校德育的视野和范围,树立大德育观。大德育观的基本含义是:一是不能把德育只限于学校范围内,必须与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相互沟通,形成合力二是要以学校德育为基础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民道德建设体系,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5.德育创新观

德育的直接对象是人,是人的思想品德,而人的思想品德是随着时代和社会变化的。青少年思想活跃、反应敏捷,他们已有的品德心理结构更容易出现新的矛盾和新的表现。因此,对青少年的德育不能用固定不变的内容和干第一律的模式,与时俱进,坚持创新,才可能不断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构建系列化的檀育内容体系

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三个主要方面。构建德育内容系列化体系,就是以中学德育的基本任务、目标为依据,适应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想品德发展规律,按照(中学德育大纳)的要求,将上述三方面的德育内容和活动归类、分解,并按年级、学期、周次有序排列,依次递进,形成分阶段、分层次的螺旋上升体系,同时还要使这三方面内容相互渗透、交叉配合,形成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整体内容结构。

每年周期性出现的各种节日、纪念日活动和常规性活动(如朝会、升国旗、入团仪式、成人仪式等)都是德育的重要资掠。按德育系列化要求,对这些活动也应有序安排,每次活动都应有明确的主题.加强针对性,突出重点,避免形式主义。

(三)以学生生活需要作为健育的起点

德育的起点不是从书本开始,也不是从道德训条开始,而应从学生实际生活的需要开始,即德育起点生活化。德育起点生活化,要求德育必须建立在学生真实生活的基础上,准确地把握并满足学生对提升精神境界和人格的内心需要,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去践行道德准则,才可能形成和获得良好的品德。

德育起点的生恬化,并不是让学生只关注个人的生活。狭窄、被动、封闭的生活塑造不出高尚的人格。因此,要让学生学会关

(四)拓宽馆育渠道,形成立体化惶育网络

增强德育的实效性,要打破德育渠道单一的局面,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德育工作的立体化德育网络渠道。

首先是发挥教学作为德育主渠道的作用。要积极探索中学思想政治课内容和方式的改革,使之更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进行生动活泼的教学,起到德育课的核心带头作用。同时,要大力探索各科教学如何有机渗透德育的内容和方式,使文科、理科、艺术学科都能绗学科特点发挥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作用。课校外活动是德W的重要载体,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源泉、发展的基础。要在糟9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同时,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艺、体搏校园文化教育活动,以丰富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要灿加强学生的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以增强学生的劳动观点和精9,培养艰苦朴素的作风,锻炼明辨是非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家庭、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杜女在学生德育方面所起作用各有侧重、各有特点,必须使之紧密躺起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构成全方位立体化的德育网络.才0形成tt育的整体合力。

(五)采用多样化的掉育方式方法

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与学枨期受“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束缚,采用

“成人化的徘、知识化的内容、课堂化的模式”和以灌辖为主的方法有着直挂的关系。因此,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改进传统德育蝉一方式,针对不同的内容和要求,针对学生的不同需要和特点栗用多样化的德育方式方法。

1.首先要综合运用已有的德育方舫法

通过长期德育实践形成的德育方鞋,大体分为四类,即:说理教育法(讲述、讲演、谈话、讨论、辩论);e染敦育法(参观访问、榜样示范、情景陶冶);实际训练法(日常栅规范训练、实践活动锻炼);评价反馈法(评定、评比、批评与表S、奖励与惩罚)。这四类方法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过程中,各有XQ特的作用又彼此关联是我国穗育工作的宝贵经验,应当继承,2展和创新。

2.充分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手段

德育工作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手段,—方面是推动学校德育占领网上阵地,实现德育网络化、信息化,l檀育工作的触角深入学生热衷的上网、聊天、网页制作、软件a汁等领域中去。通过正面引导、适时监控、积极干稹和形成舆论)培养学生养成健全、健的信息素养,增强抵制信息污染的能力。一方面要实现传统有效途径、方法与现代信息设备、技术的有机整合,对学生进行生动、形象、活泼的思想品德教育,扭转德育方式方法单一呆板的局面,为学生乐意接受。

3.充分发挥读书和榜样的教育作用

德育不是空洞说教和单向灌输。要引导学生以书籍为友,与大师对话,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许多文学著作和社会科学作品本身就具有巨大的感染力,渗透着一种无形的德育力量。因此,教师应当组织、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过去,社会主流文化提倡的人格范式和英雄人物往往成为鼓舞上几辈人成长的力量。当代中学生崇拜人物呈多样化趋势,这是社会经济成分多元化、利益关系多样化的必然反映。因此.对当代中学生进行榜样示范教育时,既要引导他们学习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从他们的伟大人格中受到感染、启迪和鼓舞;又要指引他们从生活中、从身边的人物中寻找可敬、可亲、可学的榜样;同时更要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我选择、自我设计,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六)探讨科学、规范的憾育评价标准和机制

德育评价是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增强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力激励手段。由于德育评价标准难以量化,建立科学、规范的德育评价机制是德育难以走出嗣境的一个·瓶颈”。

如何依据<中学德育大纲)的要求,针对不同群体和个体学生制定多元化的评估标准,如何使德育评估更全面的体现素质教育以·德育为首”的要求,如何使tC育评估的具体操作更加符合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等,这些问题都不是制定几条评价标准或简单沿用过去的“操行评语”方法所能解决的,亟须从理论上、实践上作更深入、更切实的探讨。

(七)充分发挥师傅作为德育资谭的作用

师德既是教师应当具有的职业道德,又是一种无形的、天天发生作用的、影响久远的、巨大的德育资源和力量。要增强德育的实际效果,必须把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和教师的自我道德修养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地位,作为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抓好、抓实。

“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只有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才可能培养出品德高尚的学生。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教育力量是只有在活动的人格源泉中产生出来的。无论什么章程与计划,无论什么巧妙的设施,那怕想得怎样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的人格”。“教师在自己工作中,如表现出马虎、不切实、无纪律等等,论他怎样想唤起学生的自觉,也很难在儿童身上会养成相反的习惯”。所以,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必须把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作为核心,充分发挥师德作为德育资源的作用,这是增强德育实必须注重的一个关键问题。

在发挥师德作为德育资源的作用时,首先要注重提高班主任的素养。在中学,班主任是学校实施德育的主力军。班主任的学识、人格、作风、态度对学生的影响很大,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同时班主任的人格和业务水平对形成教师集体协调一致地教育学生关系也极大。在一定意义上讲,班主任的思想品德素养将直决定班级德育的成效。

(八)强化对裤育过程的反思和管理

德育过程是不断地把德育的目标、要求“转化”为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过程,是师生间、学生间的道德品格传递的互动过程和情痞交流的人际交往过程。加强和改进德育,必须强化德育过程的反思。

德育过程的反思,大致可分为·前反思”、“中反思”、·后思”三个阶段:①前反思:对即将实施的新的德育实践活动的目的与计划的合理性进行再思考,以确保德育活动的目的合理、方案可行。①中反思:在德育实践过程中反思.注意工作的有效性和程序的恰当性,发现问题,及时解决。③后反思:对德育实践结果进行归因分析,肯定成绩,找出差距,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强化反思实际上就是强化对德育过程的管理。注重德育的实效不是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结果是从过程而来,只有强化过程管理,不断反思、不断改进过程,才可能取得好的实际效果。

增强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篇7

一、明确课程标准,准确把握要求

新课程强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三维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明确通过该课教学应该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拓展哪些能力?培养什么情感?我认为,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师确定教学重心、明确教学主线、开展预设与生成的依据,而且是学生明确学习重点、丰富内心情感、提高自身素质的保证。当前的中学历史教育主要定位于公民教育,淡化阶级意识,注重文明史的教学。因此教学内容应引发学生兴趣和思考,贴近社会生活,通过教学,促进学生人文精神、公民意识的培养。历史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 潜藏着厚重、深刻与哲理,其鲜活的学科知识本应该让历史课堂成为丰富多彩、趣味盎然,而且能够引起思想交融、心灵共鸣的“磁场”。但遗憾的是,历史课堂大多没有形成这样的“磁场”,历史课堂中普遍存在着思想贫乏,人文精神退化,怯于思考历史和叩问心灵的现象。在一些课堂热闹的表象下面,真正宝贵的东西却与我们擦肩而过,它就是本应贯穿于整个课堂的灵魂、思想,而医治的根本措施就是让思想的礼花纵情绽放历史课堂。如在讲述法国大革命前至1875年的政体变化过程中,出现几次共和国和几次帝国?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指出,三次共和国,两次帝国的交替出现,体现了法国走向共和的道路是艰难的(展示函数图像)。

从图像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法国走向共和的历程是艰难的,历史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共和是历史的必然。我们试用一句话概括上面的曲折过程: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不妨用辛弃疾的一句词来概括: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样教师既抓住了课程标准要求又用思想把沉睡的知识点激活,赋予历史以现实和灵魂的思考,点燃学生内在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思潮奔腾,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真正魅力。

二、合理使用教材,开阔教学视野

目前,我们有了新标准及依据新标准编写的四种版本的高中历史教材 (人教版、岳麓版、人民版和大象版) ,无疑是向构建新的教材体系和新的教材观迈出了可贵的一步。但可以明确地说,有了新教材,不等于有了新课程,更不等于有了新的课堂教学。因此,如何使用新教材进行教学,便成为推进目前课程改革发展的关键一环。况且由许多经验丰富的专家精心编写的教材,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对教材的处理仍然不可能完全适应接受能力、家庭背景各不相同的班级和学生。在课程标准和教材之间,尚有很多可供拓展的空间。这要求教师从单纯的教材组织者、执行者转变为教材的研究者、开发者,尽情释放智慧,在教材与课程标准之间合理创造,在不违背教材的基本原理、基本内容、基本思想、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对某些“原版”适当舍弃,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

“教”教材视教材为“圣明”,被动地围着教材转,不敢越教材半步。而用教材“教”,“教材”则走下神坛成为“范例”,教师不仅要解释教材,而且要以教材为“诱饵”,“钓”起学生思考的“鱼”,以教材为圆心,可以从内容、形式上向外延伸,不再局限于教材,教材从而成了一条知识之“舟”,一座能力之“桥”,一个心灵洗礼之“池”,用教材“教”便是一个动态、可延伸的过程。尤其在当前中学历史新课程的大教材观与新课程资源观下,在教学中基于学生的知识、思维和生活经验实际而对教材进行开发与整合可以弥补一些缺憾,开阔教学视野, 演绎出精彩的课堂教学情景,提高教学有效性。

三、坚持乐学原则,调动学生参与

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精神王国的主宰,学生是教师意志的服从者。课堂上的所谓理想境界是圆满完成教案,“死”的教案成了支配和制约“活”的教师与学生的工具,课堂成了“教案剧”演出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多数学生只是群众演员,甚至是“观众”和“听众”,课堂没有了灵气。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只有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精神活力才可能得到释放和生成,原本由老师控制的课堂才会变得“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一派盎然的生机。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中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实现智慧的撞击、经验的共享。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凸显,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亢奋状态,这样一加一就会远远大于二。为了使学生活动更加丰富有效,在必修二“中国古代的商业经济”教学中我设计了“读图导史”“材料证史”等环节,把学生活动融入到对史实的探究、规律的探索和现实的延伸中。以“读图导史”为例,我出示了“木兰从军图”,并在旁边配上了《木兰辞》中的一句话:“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然后设问:(1)我们能从上述诗句中得到哪些历史信息?(2)木兰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把东西配齐?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明确:南北朝时期,“市”已经普遍存在,与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各种商品都有固定的场所,说明当时商业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商业经济的发展深刻反映出时代的特征,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与人民的生活。这样的导入必然会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使他们的思维得到充分发展。

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合理选取史料,围绕史料拓展学生的思维是促使学生活动的有效方式。在本课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史料的功能,设计了“材料证史”环节,把艰涩、枯燥的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历程转化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开阔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与视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学习中。

四、创新教学模式,强化能力培养

创新教学模式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要善于选择和引入材料,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开展活动;用心设计教学,方法不能单一,而要多样组合,这样才能充分激活学生探究的热情,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

1. 创设情境要别开生面,疑窦丛生。

要精心创设具有新意、强烈刺激的历史情境,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关注,并且在具体的情境中蕴涵矛盾和疑惑,促成学生对原有认知的挑战,从而引发探究的愿望。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有效途径是角色扮演,创设情境。如在讲授必修二《中国古代的商业和城市》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唐都长安的坊市制,可创设这样的情境:“假如你乘坐时空穿梭机,回到了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你是唐都长安的一名市民。某天晚上你饿了,家里又没有你想吃的东西,你想去隔壁的小饭店吃夜宵,可不可以呢?为什么?”

2. 问题要引人入胜,玄妙精微。

从貌似常规的历史现象中发掘深层含义,提炼出发人深省并有一定思维价值的问题。问题所及的知识范围和认知水平与学生实际相对应,让学生通过探究圆满地解决问题。充分关注发问的时机,精心策划问题的表达与呈现形式。对于问题的表达既要玄妙精微又要指向明确。如一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让中国大部分人知道了乔家大院,一部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让我们了解了晋商,了解了乔致庸恪守诚信、不断创业、实现着巨大的资金积累和财富滚动的过程。乔氏家族的第一代创业人乔贵发,在包头苦心经营。终于发展起一家最大商号,店铺、居宅达到1000多间。到第二代乔致庸,开始了金融业活动,把商行、银号从包头开到北京、天津、太原等地。现存的乔家大院是乔氏家族经数次扩建而成的。这种与现实结合的情境,容易缩短与学生的思维距离,激发其主动探究的兴趣,这是历史教学有效性产生的关键。

3. 诱导要启而有法、收放自如。

及时捕捉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与困惑,适时予以指导和调控。恰到好处地点拨,为学生的深入思考和交流提供启示“阶梯”。鼓励学生多渠道、多视角、多层面地观察和认识历史,但绝不直接提供现成的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必修三《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如果一个人因赋税过重,生活困难,偷盗了邻人的钱财,假如你是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的代表,面对窃贼,你会怎样评价这一事件?

4. 教学过程要随机调控、形散而神聚。

课堂上的多元互助不意味着任其发展,随意漫谈。要在学生难以深入之时,给学生提供一些方法和思路;要在学生认知发生偏离之时,机智地调整方向,聚焦主题;要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节奏,使学习活动能够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得以顺畅进行,放得开、控得稳、收得拢;要及时矫正学生在知识、认知或方法方面的明显错误,并和风细雨地指出其错误的要害、根源,引导学生提供认知,领悟历史教育的真谛,完成课堂教学的最高责任———运用知识培养人。

五、积极主动反思,开创教改新路

历史教学反思就是历史教师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对教学过程和环节的思想和行为重新审视,对其合理性、成败得失进行思考和判断,使学生获得更充分的发展。教学反思不是简单地回顾教学情况,而是教师针对自己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理性思考,以寻找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并在随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使课堂教学活动不断趋于优化,从而达到较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那么怎样进行教学反思?

1. 通过教师书写教学后记进行教学反思。

这样既可以防止教师教育机智、教学感受的流失,又可以为今后课堂教学实践提供借鉴与鲜活的素材,完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实践到认识的飞跃,把零散的教育之珠,穿成精美的教学之链。当然要写好教学后记,必须注意五个方面:及时性,要趁热打铁;恒久性,要锲而不舍;简约性,要言简意赅;探究性,要格物致知;上升性,要历练升华。如在教“新航路开辟对世界的影响”时,用“三个一”总结即一个中心:以欧洲为中心;一个市场: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一个整体:人类由孤立分散走向一个整体。

2. 教师通过书写教育案例进行教学反思。

教育案例是一个教育情境的生动故事,但它又不是简单地记录故事,还要对故事进行精彩的点评。典型的教育案例,均源于对已发生故事的反思。案例能够直接地、形象地反映教育教学的具体过程,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可操作性。它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记录自己教育教学典型经历的机会,是教师生命之光的记载,是教师理性的反思,使教师更能登高望远,把握好历史课堂教育的方向。

3. 通过校本教研活动进行集体性教学反思。

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主要行为方式是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这里讲的主要是同伴互助,即通过教研科研活动进行集体性的教学反思。同伴互助是教师与同行的对话,是校本研究的标志和灵魂。同伴之间在教学上的互相支持、积极反思是发展优质教育的重要资源,是教师教学反思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教师专业持续发展和改进教学工作。反思应成为历史教师的职业习惯,只有反思自己,才能更好地研究学生,才能更好地研究教育教学规律,才能超越自己、不断进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增强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篇8

按照字面意思理解,所谓“有效”,主要指的是教师在与时俱进的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发展与进步;所谓“教学”,指的是教师采取的可以促进学生学习与进步的所有行为和策略。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对语文知识的讲解尽可能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自主地研究与探索,从而在最短的课堂时间内取得最多的收获,即课堂高效率。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对学校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升。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中等教育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而中学语文教学又是中等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中学语文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教育事业的质量。近年来,基础教学越来越开放化、灵活化,“高效课堂”模式的推广和应用,成为各大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改革的主要手段,越来越被重视。

但是,在日常课堂教学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课堂教学低效现象仍然大量存在。1.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目标不明确会直接导致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设计不够精准,甚至造成教学环节偏差紊乱,在较短的教学规定时间内不能将全部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完不成课程标准要求。2.教学活动盲目,导致学生不能从自由教学活动的模式中收获更多的知识。教学活动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方式,教师一般根据教学课程及内容设计安排活动,与所传授的知识息息相关。因此,教学活动安排不够完善、不够科学,会间接导致学生无法从活动中体会教学内容,阻碍了教学有效性的最优化。3.课堂教学手段存在普遍问题。最常见的是课堂提问。教师在课堂提问中缺乏必要的铺垫,或不切合教学实际,或提问前已有自身理解并限制学生答案范畴,或问题浅显没有意义,不能达到引申或将问题创新化的目的。4.课堂教学角色偏差。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会不由自主地充当主角,让学生做配角,学生就会跟着教师的思路机械地参照课本理解。这直接阻塞了学生的思维发散扩展,从而影响了有效教学的实现。

三、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改进措施

(一)提高初中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

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实现,首先要从教师抓起。作为课堂知识直接的传授者,教师必须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这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本着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教学态度,积极认真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教学。其次,丰富个人知识储备。语文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贯穿始终的相互交流沟通的基本语言工具。这门课程的特殊性及广义性,使得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努力地提高自身的基础知识水平。只有具备了博闻强记的能力,才能将自身所学充分地发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实现课堂效率最大化。再次,做一个有反思能力的教师。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教师只注重受教而不重视学生的反应与动态生成,课后不反思教学缺陷,因而形成了死板传统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必须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一步步改进自身的教学方式,达到与学生思维的统一性,从而实现课堂有效教学。

(二)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

上一篇:换路走走作文下一篇:我们班的礼仪标兵二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