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学校德育实效性

2024-09-14

增强学校德育实效性(共12篇)

增强学校德育实效性 篇1

当代学生的思想活跃, 学校的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了摆脱德育困境, 适应时代的要求, 德育工作者必须了解学生、关心学生、体贴学生, 讲求德育工作的艺术。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 要求德育工作者必须善于捕捉学生德育工作的最佳时期, 即把社会环境、学生心理和教育内容三者看成是综合的动态系统, 寻求他们的最佳结合点, 满腔热情地去点燃学生上进的火花, 使学校德育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只有当学生对某种道德要求的认识带上积极的情绪, 才能为其形成某种信念打下基础。本文就如何“利用德育工作的最佳期, 增强德育实效性”浅谈见解。在多年的政教实践中我们发现中学生常常在下列时期出现积极情绪:

一、新生入学

新生进入一个新的环境, 他们或多或少都会产生良好的愿望, 萌发重新开始的向上心理。这往往会成为学生生活道路上的一个新的转机。因此, 教育工作者要特别注意抓住这个有利时期, 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学校优良传统教育、《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从而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二、入团前后

在中学入团, 这是许多同学共同的愿望。当他们第一次接受团的教育, 第一次参加团的活动, 第一次向团组织递交入团申请书时, 心情是非常真诚, 非常圣洁的。当然, 也有少数人入团动机有差异, 但不管怎样, 在争取入团的过程中, 他们都会变得出奇的“听话”, 对团组织和老师的意见, 他们会毫无异议地接受, 并很快改正。对团组织和老师交给的任务, 他们会想方设法地去完成。这对加强他们的团的基本知识的教育效果肯定很有帮助。入团后, 当他们看到自己的名字上了红榜, 当他们领到自己渴望已久的团徽、团员证, 当他们举起右手在团旗下庄严宣誓时, 一种团员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便会油然而生, 这更是他们接受共青团理想教育的大好时机。

三、遇到困难

马卡连柯说过:“我们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 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心理学、教育学告诉我们:尊重、信任和友爱是人的高级需要。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信任和友爱, 从而得到感情上的满足。学生尤其希望得到老师的尊重和爱护。因此, 当学生生病或学习生活发生困难时, 老师应该满腔热情地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使他们感受到学校的温暖, 师生的柔情, 从而产生一种向上、向善的动力。这时, 如给学生提出一些要求, 也就易于为他们所接受。

四、受到奖惩

受到表扬、奖励的同学, 他们获得的是愉快、成功的体验, 可产生愉快感、自豪感, 虽然未必每个学生都会记下自己欢快的情绪, 但从他们眼神中不难看出内心的感动。因此, 恰当地应用“奖励激励法”必然会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形成热的效应, 使其他学生产生羡慕之情, 仿效之行, 从而形成你追我赶、从善如流的好局面。而惩罚对学生来说, 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因此, 教师应特别注意做好被惩罚学生的工作, 帮助其认清错误, 明确方向, 放下包袱, 轻装上阵。让受惩罚的学生, 从中感受到教师的爱, 教师的期望, 从而让其改正缺点, 不断进步。

五、新年伊始

新的一年, 能给学生带来新的振奋, 新的憧憬, 使学生充满信心地跨入新年, 揭开人生历史上新的一页。因此, 一年一度的辞旧迎新活动, 学生倾注了全部的希望和热情, 他们自编自演文艺节目、组织快乐游园活动, 交换贺年片和新年礼物等。此时, 如果向学生提出新年要求, 就为学生所喜闻乐见, 易于接受了。

六、干部轮换

很久以来, 中学生干部的“三年一贯例”, 作为学生管理上的固定模式, 一直被沿用。近年来, 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 为了适应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 培养干部能上能下的观念, 一些班级把实行学生干部轮换制作为班级管理的一项重要改革进行尝试。实践证明, 实行干部轮换制可以调动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 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他们在参与管理的过程中, 往往会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表现在学习上努力, 工作上卖力。但由于干部大调整, 许多是“新手”, 不可能一上任就娴熟地开展工作。因此, 新干部急需老师的指导。与此同时, 对于一些“轮换”下来的干部应及时做好思想工作, 肯定他们的成绩, 帮助他们树立能“官”能“民”的思想, 积极支持新干部做好工作。

七、节日活动

一年里, 有许多与学生有关的节日.利用这些节日和纪念日组织开展活动, 可调动同学的积极情绪, 使他们乐于接受教育。如春节组织访亲拜友, 慰问老师;植树节组织绿化美化校园;清明节组织祭扫烈士墓;“五四”青年节组织各种比赛, 召开表彰“三好生”“优秀学生干部”大会;“十一”举行“我爱祖国歌咏比赛”;“十·十三”少先队建队纪念日组织主题中队会等。这些活动能增进学生对党史、国史、军史、团史、队史的了解, 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八、心理受挫

人生自古无直路。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 因此同学之间难免有时被人误解, 有时被人嫉妒, 有时为流言蜚语而苦恼, 有时为师生矛盾而烦闷……这时他们渴望有人理解, 有人同情。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 不能让学生在人生的长河中喝了几口苦水, 便大叫苦海无边, 自甘沉溺, 而要不失时机地帮助学生一道分析受挫原因, 正确认识前进目标。化压力为动力, 保持自信和乐观的态度, 那么, 学生将不会忘记老师的教诲。

九、社会实践

常言道, 百闻不如一见。当代学生特别崇尚实际, 如果学校能适时地组织学生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 使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 用社会的积极信息来教育学生, 让学生感受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的巨大变化, 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时代责任感, 从而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 更加珍惜时间, 发愤学习, 掌握过硬的科学文化知识, 努力成为“四有”新人。

十、毕业前夕

毕业前夕, 学生思想变化快, 波动性大, 容易产生一些心理倾向。这些心理倾向因受社会因素和个性心理特点的制约表现多种多样。有的态度端正, 学习安心, 希望以优异成绩升入更高一级学校;有的渴求知识, 希望成才, 对前途充满信心;但有的由于受到某些社会弊端的影响, 使他的成才动机模糊;有的甚至自暴自弃。因此教师要深入实际, 掌握学生毕业前的心理倾向, 以对症下药, 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工作, 帮助学生“一颗红心, 两手准备”。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着矛盾, 矛盾的斗争性推动事物的发展。同样, 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是思想品德发展的根本动机。一个学生无论向哪个方面发展, 都必须在思想上经过矛盾转化。积极情绪的出现, 正是学生想向好的方面转化的动力。此时, 外部如给予适当的“加温”, 就能促使学生积极情绪的高涨, 促进学生思想情绪的转化。因此德育工作者必须善于捕捉并积极创造上述积极情绪产生的有利时机, 通过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 促使学生积极的内因在外因的影响下得到健康发展, 使学生美好的理想得到实现, 思想境界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邢元敏.大中小学德育规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中国教育出版社编委会.中小学德育工作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 2008.

增强学校德育实效性 篇2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不断变革的社会,每个人都时时面临选择和压力。在这样的社会中,自主与创新素质较高的人,就能游刃有余,立于不败之地。而这些素质并非与生俱来,也并非一朝一夕所能成就。所以教育阶段对学生的培养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在于能让学生实行自我教育”。面对21世纪的挑战,在教育过程中我们感到现在的学生有很强的表现欲。鼓励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培养学生自我表现的能力,提供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措施。也是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此,我校实行了以自主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为重点的学校自主实施德育,重点在学生的自主管理模式作了的尝试。

一、健全学生会机构、开展自主管理。

“学习、纪律、卫生”日常行为综合量化是我校常规管理的一个特色,每周一我们都要在升旗仪式上进行上一周情况总结,月末对综合量化表现突出的班级颁发流动红旗,而量化具体检查评定工作都是由学校日常行为规范量化管理小组负责。可以说,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要做到学生的自主管理,其中的最为重要的工作就是学校日常行为规范量化管理小组的建设。搞好学校日常行为规范量化管理小组的各项工作,对学校开展以学生自主管理为主的教育管理模式有重要意义。

1、每学年学初,我们都要进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量化管理小组改选。首先,各班级根据学校教导处对学生干部的要求在班级内部开展选拔,然后,推选优秀学生参加学校的选拔,从中选出各方面能力较为优秀的同学组成学校各年级组日常行为规范量化管理总值日生。为了让总值日生能在学生中起到更好的模范带头作用,我们对当选的总值日生制定了一系列考评制度,学期末进行考核。选出优秀值日生进行表彰,对考评不合格的总值日生亮出黄牌,两次不合格就要劝退。

2、学校教导处对日常行为规范量化管理小组制定出的管理措施,有常规性的检查,也有其它方面具体、详细的要求。每一个月都要召开例会,根据实际需要调整相关条例。几年来,学校日常行为规范量化管理各项管理措施越来越走向成熟。

3、同时,对日常行为规范量化管理总值日生我们都进行岗前培训,特别是每次改选后,我们都会召开新老总值日生交流会。一届传一届,一次比一次更完善。保证学校日常行为规范量化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及学校德育工作的连续性。

4、学校日常行为规范量化管理小组设立学生信箱,鼓励全校同学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辅助管理提出方案或建议,集思广益完善各项制度,形成带有本学校特色的管理制度。

二、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能力。

在进行学生自主管理的德育工作中,大力发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工作,其重点是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学校在每一学期开学时大力进行宣传,激发学生参加学校管理的热情。通过每天早上晨会公布日常行为规范量化管理情况,鼓励学生向学校日常行为规范量化管理小组提出自己的建议。学校每期都表彰一大批日常行为规范生。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主管理能力,我们开展了一系列体验活动。每年五、六月,我校的芒果树、龙眼树上挂满果实,却无一人采摘。为此,我们举行了别开生面的“果子熟了”采摘仪式,同学们兴致勃勃地交谈着从果树开花到果实成熟守望过程的感受,品着香甜果实的同时心灵也得到了净化。我校还大胆放手,让学生直接参与教师队伍建设管理中,学校教导处在日常行为规范量化管理总值日生中发放班主任工作测评问卷,对学校教师、班主

任工作进行测评,就教师的工作和班主任的工作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对调查结果存在问题较严重的个别教师学校做出相应的处理。

三、注重学校指导,促进自主管理。

通过实际的工作和反思,我们更加明白了学校教导处在学校自主管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学校教导处如何开展学生的自主管理工作,如何去从工作中挖掘完善各方面的管理制度,充分发掘学生对学校管理的热情,培养学生主人翁的意识,对学校整个校园风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在学校教导处的管理工作中,我们根据学校的教学工作计划制定了较为完善的以学生自主管理的德育工作计划,对学校日常行为规范量化管理小组的管理、对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抓住了关键的几点,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首先,在开学初制定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量化管理实施细则》,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对不断突发的新情况制定管理措施,做到事无巨细都有章可循;其次,对学校值周领导、值日教师的工作做出合理有效的安排,充分发挥了值周领导、值日教师的作用;再有,充分利用学校日常行为规范量化管理小组这一学生自治的重要机构来协助学校开展管理工作。在这一点上,总值日生的素质、制度的建立与工作的执行同样重要。学校教导处对日常行为规范量化管理小组的各项工作坚决支持,同时又监督总值日生的执行是否按照学校的各规章制度来操作。

四、强化班级管理,防范突发事件。

在学校学生自主管理的德育工作中,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是如何应对学校中发生的突发事件。如何在事前预防,事后如何进行规范化处理是摆在每一个学校既严峻又必须做好的工作。首先,我校就这方面建立了健全的管理制度,做到制度全面,有章可循;其次,定时对教师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对学校内教师工作出现的失误、不足即时总结,尽量避免发生重大工作事故;再次,对各班级学生的管理重点抓总值日生管理,形成总值日生预警机制,即总值日生对班级中可能发生的事故及时向学校日常行

为规范量化管理小组报告,总值日组长再向学校教导处反映的一种工作制度;最后,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必须按照学校规定程序,在事件发生时学校必须在第一时间做出相应对的合理处理,同时还应该注重对事件发生后的材料进行收集整理,做好各方面准备工作以应对各种不可知情况的局面。只有做好了学校应该做的工作,学校才可以说有备无患,学校的德育工作才可以做到规范管理,校园生活才真正的得到有效保障。

增强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篇3

关键词:家风传承;学校教育;学生品德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136-01

在日前召开的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中宣部部长刘奇葆提出要将家风教育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刘奇葆说,“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润物无声地影响孩子的心灵”。常言说,家风浊,国混乱;家风正,国兴旺。辩证地说明了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的哲理,说明文明家风建设在学生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德育的第一责任在家庭,在家风

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在于新-代的素质,有人说,智育不好是次品,体育不好是废品,德育不好是危险品。而德育的第一责任在家庭,在家风。人的品德没有遗传基因,但父母道德与政治倾向往往影响孩子的一生。父母长辈那里得益越多,接受慷慨无私,乐于奉献,勤奋上进,礼让谦虚之风的熏陶就越深,他的举手投足间就越能透出高雅淡定的风格。品格素养具有的积极意义越多,就越能不断迸发出健康向上的正能量。

案例:八年级学生王某,因不堪邻居家的女孩欺负妹妹动手打了女孩,被女孩的父亲暴打了一顿。儿子挣脱后边跑边喊:“你欺负我、打我,现在我打不过你,这个仇我十年后也要报。”这件事让全家人很生气,都说要为孩子出口气,孩子的父亲却冷静地说:“大孩欺负小孩不对,家长出面欺负孩子也不对,我们再拉人去替孩子报仇,去打人,就更不对。”他讲了人们都爱自己的孩子,看到孩子被打有些过火行为,咱们要理解和谅解。我们不能助长儿子欺负小孩。晚上,王某的父亲和王某到邻居家,检讨对孩子教育不够,不该动手打小妹妹,他们的诚心感动了对方,当面向他们认错。回家后王某的父亲又对儿子进行关心和教育,要他学会宽容和包容,友善待人。父母的言行潜移默化的成了孩子们做人的标杆。

二、家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作为国家的细胞的家庭,家风一刻也不能远离政治。任何道德无不打上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烙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家风必然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来统领。只有这样的家风才能造就社会主义所需要的人才。

有人说,家风不能讲政治,道德也要远离政治,主张学雷锋也要非政治化。这些观点我们是不赞成的,它有悖与党的要求,我们深深懂得家的命运是由国的命运决定的,国的命运是由政治信仰和制度决定的。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风貌,是思想旋律;而每一个家庭又是组成社会的细胞,是社会大家庭精神乐章中的一个个音符。在这个社会大乐章中,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主旋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层面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内容,而这一目标正是通过家风教育和学校共同来实现的。离开了良好的家风的影响,学校教育是很难完成这一任务的。

家风的培养也需要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断被发扬光大,家风也在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会使当下优良家风的内容得到极大的扩展。

三、家风对学生人格的影响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

众所周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影响一个人人格形成的三个重要方面,其中,家庭教育最为基础,社会教育不可忽视,而学校教育的重要性也有目共睹。中学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要求教师立德树人,以渊博的知识培养人、以科学的方法引导人、以完善的人格教化人,但归根结底,这种言传身教、润物无声的学校教育必须与学生的第一任老师——父母长辈的家庭教育相得益彰,才能联手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的使命。

家长们都希望孩子健康成长,但有的家长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抓家风教育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可以说,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但是却掷地有声,对于孩子成长的心灵都是一种极大的震撼和影响。

现在的部分家长存在这样的误区,那就是想方设法为孩子选择最好的学校,为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经济条件,弥补自己当初学习时候的物质匮乏的遗憾,而忽视了对孩子的家风教育,这部分家长只满足于一日三餐吃饱吃好,日常开支是否充裕,而很少关心处于不同生理和心理阶段的孩子的微妙变化,一是缘于他们缺少这方面的精力和时间,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父母常年累月外出打工,大量的留守家庭(儿童)的存在,羸弱的爷爷奶奶照顾孙子辈,“隔代亲”使家风教育几乎无生存的空间和土壤;二是他们缺乏必要的认知,部分甚至因为文化程度不高,理解认知有限,影响了他们对于良好家风的培养和营造。

完善德育体系增强德育实效 篇4

一、重视师德建设,提高育人素质

1. 重视师德建设 。 学校以“树师表形象”为载体,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教育法规,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教师中广泛开展“三爱三精神”、 “五心五个一”和“树师表形象,创文明教风”等教育活动,实施“知书明理,爱国爱民”道德教育工程。让老师们在教育活动中带头“爱读书,讲学习”,成为学生的表率;带头在工作中无私奉献,不计个人得失,让高尚的师德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带头“讲奉献,献爱心”,捐资赠物救助困难学生。如学校成立“小水滴爱心社”,号召全体师生每人每月节约一元钱捐给“小水滴爱心社”,号召全校师生收集旧书、旧报纸和矿泉水瓶子等可回收利用的物品到收购站变卖,收入存入 “小水滴爱心社”账户。在教师带动下,全校学生主动将部分零花钱捐给“小水滴爱心社”,一些学生家长也受此影响,自愿向“小水滴爱心社”捐款。“小水滴爱心社”成立三年多来, 已经资助了20多名困难学生;学校还通过写心得体会、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报告会、经验交流、参观学习及师德评估等活动,激发了教师们的爱国热情,增强了依法执教的意识。

2. 狠抓教师培训 。 一方面坚持单周政治学习、双周业务学习制度,定期召开班主任工作会议和辅导员例会,组织大家学习教育理论、少先队理论和业务知识,探索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新路子。开展中队主题会观摩,优秀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等,提高德育工作实效。另一方面,组织辅导员外出学习,扩大视野,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

二、加强阵地建设,提高德育实效

1. 加强养成教育 。 根据学校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养成规章制度和评价制度,从学生生活中存在的道德行为问题入手,提出了“三学会”等行为规范,全面开展“五讲五做”主题教育活动。活动注重实效,奖励机制做保障,充分调动了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他们对德育工作真抓、乐抓、实抓,各班形成了一系列科学管理班级、科学育人的具体措施。他们在班队课上认真组织学生学习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要求,广泛开展诸如“我爱我校,人人弯腰美化校园”,“我是好儿童,好习惯伴我行”等主题班会,让每位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每年“六·一”学校对各班推荐上来的各类“德育星”进行奖励,做到以榜样的力量感染人。

2. 实施流动红旗评比制度 。 从学生身边小事抓起,实实在在地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学校坚持流动红旗评比制度,规定由值周领导、教师和值周中队学生对全校各班的纪律、安全、卫生进行检查。要求各班加强学生一日常规训练,从学生进校、出操、课间活动、上下楼梯、集合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让学生明白要求,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值周时重点检查学生在放学路队、上学前、放学后、课间活动等方面的违纪、违规情况。对学生课间打闹乱跑、进行危险活动、过早到校的、放学不走的、购吃零食的、上厕所不讲卫生等不文明行为及时处理并做出记载。每天进行评比,周末进行总结,然后以年级组为单位评选出最佳班集体,在次周星期一师生大会上进行总结,并颁发“纪律、卫生、间操、路队”流动红旗,学期末公布总结果。

3. 创设育人环境 ,陶冶高尚情操 。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德育最直接的感应场,对学生学会做人、做事,起着渗透和暗示作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学校结合节日、 纪念日等特殊日子,开展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旋律,以行为规范教育为抓手,以安全防范为重点的主题教育活动,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相继编写了《文明礼仪教育》和《习惯养成教育》等校本教材,利用校园广播,橱窗,黑板报,手抄报,班队会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等途径向学生宣传、讲解文明礼仪知识;利用鲜明的学校标识培育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 归属感和自豪感,让他们懂得爱国先爱校,成才先成人;用文雅的校园文化环境陶冶学生的性情,因地制宜,精心设计,布置校园环境,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墙壁文化,走廊文化, 楼梯文化,教室文化,使每一面墙壁,每一棵树木,每一块绿地都说话,成为无声的教育者,每一幅书画都是情操陶冶者,每一个小提示都是行为规范者,使和谐的校园文化成为激发学生积极向上、陶冶情操、增长知识的教育园地,也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创新升旗仪式 增强德育实效 篇5

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平台。为了使升旗仪式更加具有教育性,增强学生的认同感,东渡实验学校对升旗仪式进行了一些创新,从而大大增进了爱国主义教育、文明礼仪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等德育功能。

我们的升旗仪式中有着庄严的队伍。

(一)护旗方阵施行班级轮流制。

相对于升旗仪式组织工作由教师包办代替或主持人固定的模式,东渡实验学校的升旗仪式采取了一周一个班的“竞争选拔机制”和“全程承包”的方式。担任“护旗方阵”的班级由德育处按照各年段、班级特点作统筹安排,初中部、小学部穿插进行,原则上以各年级段中各项常规评比最为优秀的班级为先,这样便能激活班级间的竞争,任何一个班,只要想走上升旗台,都必须在各方面付出努力,取得优秀的成绩。

每次担任护旗方阵的班级都会作出精心的准备,在升旗仪式上他们会排出整齐的队列作为国旗护卫队出场,并自主选取主题以精简扼要的解说、独特的呈现形式展现出本班的班级风采。如在“我健康 我快乐 我成长”主题升旗仪式中,担任护旗方阵的班级就诠释了他们平日学习、生活中的各种收获。

(二)呈现规范化升旗仪式。

东渡实验学校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做好与相关单位的结对共建工作,建立了与张家港市边防检查站的成功结对。因此有重大主题活动,如开学典礼、消防安全主题月等,边防战士们便会应邀参与升旗仪式,为同学展示规范化的升旗、护旗仪式。

我们的升旗仪式中有着别样的主题。

(一)主题多样化。

一月一主题,丰富内容,规范流程。张家港市东渡实验学校倡导“主题教育月”活动,即每个月都有一个确定的德育主题,在此基础上每周又会确定相应的升旗仪式主题活动。例如本学期三月份,张家港市东渡实验学校启动“三球联赛”,我们提出的口号是“阳光、奋进、超越”;“护绿行动,从我做起”,我们倡导全体师生从捡起一片垃圾、爱护周边的绿地这些小事做起;“辩论赛”启动仪式,鼓励全体师生活跃我们的思维,锻炼的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们升旗仪式的内容和流程就在既定程序的基础上,围绕这些主题开展。其中,基本流程中的“国旗下讲话”就会结合相应主题而展开,这样我们的讲话内容便具有了很强的针对性,且是围绕主题从不同侧面多次演讲,其教育的实效性得到了加强。

(二)形式创新化 如果一味走既定程序走流程,那么我们的升旗仪式在精彩程度上就会减分。仍以本学期的“三球联赛启动仪式”为例,除了升旗仪式的既定程序,我们穿插了篮球队、足球队列队入场、教师及队员展演、特邀西张小学贝贝足球队表演等程序,这样便在形式上产生了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让活动迅速走进学生视野,顺利推进。

(三)主持、发言潮流化

摒弃以往升旗仪式中主持人固定化的传统模式,结合张家港市东渡实验学校九年一贯制的教育及双语教学的教育特色,张家港市东渡实验学校升旗仪式主持人采用小学、初中部轮流交换,及“择优录用”的竞聘制选拔英语口语优秀的同学开展中、英文双语主持。每当台上响起一年级小朋友一口流利的全英文自我介绍,张家港市东渡实验学校师生无不为身在这样一所具有双语特色的学校而自豪!

我们的升旗仪式中有着表彰的程序。

升旗仪式是全校性集体活动,活动中不同类型表彰的举行,无疑让升旗仪式活动激荡起了同学们的梦想,自己的班级、同伴、自身能够受到表彰毋庸置疑是同学们最为渴望的一件事。

(一)典型事例的表彰。

校园里,拾金不昧的消息、先进人物的事迹、校园内网上常常发布来自行政值班观察到的好人好事好现象,而这些典型事例自然成为国旗下讲话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发言老师抓住这些典型进行全校性地表彰以小见大无疑能够推波助澜,使学生们、班级间形成你追我赶的浓厚氛围。

(二)各项活动成果表彰。

结合当月的主题活动,学校会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学生参与活动后的成果分享亦能促进其进一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升旗仪式上我们会结合主题活动的获奖成果开展颁奖,颁奖的环节,响起的是热烈的掌声,发出的是啧啧的赞叹。从校领导手中接到获奖证书,从校园网的照片中看到获奖者的合影,虽没有鲜花和芳香相伴,“我也要走上属于我的领奖台” 这一梦想的种子便生根发芽。

增强学校德育实效性 篇6

关键词:德育;初中;教学;主题班会

当下学校教育要把一定的社会规则、社会思想、社会道德、个人思想融入课堂的教育方法,德育对象是面对学校所有学生采用的不同方法。初中德育不同于小学或者高中、大学,初中学生正是接受教育,改变思想教育的重要环节,它要求教育者充分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与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要充分体现小学生和强调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并且德育要求学生要有自制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初中学生要有自我服务的德育思想,通过最终的教育管理使初中学生由他人约束变为自我约束,为学生从初中毕业后上高中教育打下坚实的思想教育基础。德育教育有自己的规律。初中教师要想提高实施德育工作的效果,深化初中素质教育,让学生尽早地适应社会,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我认为德育工作要想做得有效果,就必须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多结合实际方法,多创新,做到教学方法与实际相统一的原则,主题班会是实施德育工作的有效手段,那么,在初中教学中应该如何开好德育班会呢?下面就这个问题来探讨运用主题班会的方法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采用通俗易懂的方法,激发初中学生的理性认识

在开展主题班会的时候,班主任应该根据学校的主题来组织和寻找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让学生心灵有触动的故事,让学生从班会中学习到丰富的思想和哲理。大多数的初中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早已经厌烦了传统的学习,他们是未成年人,所以他们有着不理智的思想,他们行为容易冲动,思想不成熟想放松自己的身心,想在学校里脱离家长的约束、获得自由。因此在开主题班会的时候,教师一定要避开大量文字性的内容。所以要想开好这一堂班会,让学生从中受益,教师就应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材料来

进行。

二、通过案例让学生领悟德育主题班会的含义

在初中学生的眼里,他们觉得看图片比看文字有意思很多,看视频比看图片更加感兴趣。所以,班主任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来撼动学生的内心,让德育的种子在心里生根发芽。在通常的德育班会中,有经验的班主任会采用这样的方法: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陶行知先生在担任一所小学的校长时,看到一名男生用泥块砸班上的同学,当即制止了他,并要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放学后,这名学生已经等在校长室准备挨训了。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这名学生惊异地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的手里,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他更惊异了,眼睛睁得大大的。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他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这名学生感动极了,他流着泪后悔地说道:“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陶行知满意地笑了,说:“你能正确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果了,我的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吧!”怀揣着糖果离开校长室的学生,此刻的心情不难想象。通过这个案例不仅让教师懂得教育学生的同时应该用心去感化学生,通过学生熟悉的教师的声音、表情、眼神让学生从错误中改变过来,继续学习,不再自卑、不再流泪、不再无依无靠在悲伤中学习。

三、利用情境结合的方法,使得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经济的发展使得信息大爆炸,多媒体教育已经进入每一所学校,现代化教学辅助设备让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更加灵活,使得德育教学手段更上一层楼。班主任根据主题班会的教育内容和目标,恰到好处地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教育。例如,教师应该在班会开始的时候,为他们播放一段视频,视频中出现的人物有五个:一个女孩、女孩子的妈妈、挎着公文包的青年、还有两个电梯乘客。挎着公文包的男青年可能由于赶时间,手里拿着早点,结果等他吃完早点的时候随手将垃圾袋扔在地上。这个时候,小女孩天真地抬起头,告诉叔叔不能乱扔垃圾,应该将垃圾扔在垃圾桶里,随手她将垃圾捡起来扔在了出电梯的垃圾桶里。这个时候男青年用温柔的眼神看着她,然后他摸着女孩的头告诉她,做得很对,是他错了,一起出电梯的人都笑了。通过这个案例,教师应该让学生模拟现场情境,让学生感受女孩和青年的心情,让他们懂得品德人性的重要性,让他们从中也懂得学会做一名有素质的对社会有用的人。

知识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德育工作的开展也是一个以学生自我学习和领悟为主体的主动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做的就是发扬良好的师风师德,做好带头作用,尊重学生的做法,慰藉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学习中快乐健康地学习。

参考文献:

史煜琼.让45分钟孕育健康世界观:浅谈主题班会[J].科普童话,2016(3).

增强学校德育实效性 篇7

关键词:职业学校,德育课,开放化,一体化,意境化,诗意化

部分职校生存在重专业轻文化、重技能轻理论的心理,职业学校德育课一直被边缘化。作为一线教师,应该承担起德育课教学改革的重任,改进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做到“四个化”,即课堂开放化、理实一体化、教学意境化、语言诗意化,从而让学生爱学、乐学、好学,真正达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实效、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

一、课堂开放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现实中不少教师仍然习惯于教师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较少出现师生之间的双边互动和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课堂一言堂现象依然明显。改变这种枯燥乏味的传授式教学模式,就要着力构建开放化的课堂教学模式,运用谈话式、讨论式、对话式、合作式等互动化教学法,注重学生体验、感悟、探究,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课堂活起来、动起来、乐起来。比如,在教学“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中的“珍惜人身权利”时,可以融合对话式与合作式教学法,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开展抢答竞赛。借助视频逐一展示员工排队接受搜身、搞恶作剧致人身体受伤、教师偷看学生信件、网上说别人坏话等各种现实案例,再提出问题:这些当事人侵犯了受害人什么人身权利?应该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然后由各小组进行抢答,并对优胜小组进行表扬和奖励,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与干劲。这种活动,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培养语言表达及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

二、理实一体化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 年修订)》指出,德育课“要紧密联系实际,坚持以价值观教育引领知识教育,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情感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现实中不少教师仍然讲归讲做归做、理论与实践脱节,德育课堂只是纯粹枯燥的说教,结果往往以其昭昭,使人昏昏。事实上,德育课的生命力在于理论联系实际,要通过一系列课内外实践性教学活动,让学生得到行为体验、情感熏陶、思想锤炼。在课前,可以要求学生围绕一个主题,通过参观、访问、调查、上网等手段广泛搜集信息资料,在课间进行集体探究,引导学生分析信息中反映的问题,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课堂上,可以将教学内容有机融入相声、小品、话剧等形式,指导学生进行排练、展演,让他们进行情感体验。特别是面对理论性强、内容比较抽象的教学难点,面对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等教学重点时,穿插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辩论、表演等活动,有助于提高教学实效。比如,在教学“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发展职业生涯要善于把握机遇”时,可以结合教学进度,设计“求职成功的关键是外部机遇”与“求职成功的关键不是外部机遇”以及“全才更适应社会竞争”与“专才更适应社会竞争”等与学生现实相关的辩题,组织学生开展辩论比赛,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而在教学“职业道德与法律”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开展模拟案情再现或法庭审判等活动,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这种实践性活动,还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教学意境化

部分职校生学习德育课兴趣不浓、自主性差等,这就要求教师从教学环境等外部因素入手,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意境化,就是创设富有艺术性的教学情境,给学生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竞争意识。在新课导入时,可以采用设疑引思法,布设一个个故事、案例等情境,提出一系列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留下悬念,吸引学生注意力,例如,在教学“职业道德与法律”中的“避免误入犯罪歧途”时,可以通过视频展示近期发生在社会上的盗窃、杀人、醉驾等案例,让学生思考应该如何避免这种案例发生,启发学生思考后进入教学主题。在课题讲解时,可以设计有启发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例如,结合新课导入时介绍的盗窃案例,延伸设问:假如你在公共汽车或街上,发现小偷正在行窃别人,应该怎么办?假如发现本人正被偷窃怎么办?假如抓住小偷又该怎么办,能不能将他打伤打死?在课件设计环节,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编辑一些情节引人入胜、带有启示意义的情景短片,增强意境效果,真正发挥课件的辅助教学作用。例如,在教学“哲学与人生”中的“自觉能动性是人特有的能力”时,可以播放我国宇宙飞船发射成功的视频资料,再现宇航员太空漫步的优美画面,带学生进入太空的美好意境;再播放傅笛生演唱的歌曲《众人划桨开大船》,让学生欣赏优美壮观又激荡人心的画面,展现人的自觉能动性的巨大力量,发挥德育渗透作用。在板书设计环节,坚持直观性、醒目性、新颖性、简洁性、多变性原则,采取纲要式、图表式、线索式、推导式、阶梯式等多种方法,且经常花样翻新、形式多变,增强板书的意境效果。

四、语言诗意化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教师的语言风格关系着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效果。德育课教师要改变语言刻板、枯燥无味的习惯,善于运用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的语言,创设诗意的课堂。

(1)运用形象语言。借助各种语言修辞手法,运用俗语、谚语、俏皮话等形象化语言,增强教学生动性、趣味性,有助学生的理解与识记。比如,在教学“经济政治与社会”中的“透视经济现象”时,可以用棒子、鞭子、筛子进行比喻,指出价值规律像一根棒子调节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又像一根鞭子鞭策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又像一把筛子,能促进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在教学“哲学与人生”中的“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时,可以引用“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拿什么钥匙开什么锁”等谚语,增强学生对“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理解。

(2)巧用抒情语句。引用一些诗词歌赋等抒情性语言,声情并茂地朗读出来或借助课件给予再现,能够让学生在情感中明理,在明理中体验情感。比如,在教学“哲学与人生”中的“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挫折和逆境”时,可以引用“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等耳熟能详的句子,帮助学生理解个中哲理。

(3)妙用典故时事。理论联系实际,生动讲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成语典故、寓言故事、轶闻趣事、热点新闻等,有助于诠释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哲学与人生”中的“用联系观点看问题”时,可以介绍唇亡齿寒及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等成语典故;而在教学“经济政治与社会”中的有关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外交政策以及“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就业形势与择业观”等内容时,可以录播时事新闻,并进行适当评论,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4)引用热词新语。巧用流行语、顺口溜、歇后语、笑话幽默等,有机融入教学过程,可以引发学生的心灵碰撞。比如,在教学“哲学与人生”中的“正确处理利己与利他的关系”时,先介绍社会上一些人不当言行后,来一句“现实中就有这么些人,好像他爸是李刚,所以就这么任性”,也“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流行语为什么会流行?它说明什么?经过小议之后,得出结论: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必须尊重他人、主动关心他人、维护他人的正当权益。

五、结束语

总之,德育课教学要从枯燥无味的说教中摆脱出来,改变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的现象,就要坚持“四个化”要求,注重改革课堂教学,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愉快、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充分体验参与之乐、探究之趣、思辨之悟、成功之悦,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1]程逊.中职德育课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10(17).

[2]林鹏程.中职德育课的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文教资料,2013(09).

[3]王丽梅.浅谈中职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3(26).

浅谈增强学生德育工作实效性 篇8

一、农村中学德育工作成效不高的原因及表现

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农村中学德育工作者普遍反映,现在的学生难管,德育工作难做,因而有的中学对德育工作只求稳不求活,只求有不求精,只求形式不求实,德育不能做到学生心坎上,实效性差。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学校领导及上级部门对德育工作重视不够。许多中学领导及上级部门现仍只注重教学,以中考升学为指挥棒,哪个学校中考成绩好,就是优秀学校,忽视德育这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从而导致德育工作只是一个次要的工作,只注重表面文章,能应付上级检查评估就可以了,并未使德育工作摆上应有的位置,并未落到实处。

2. 部分德育工作者素质不高,直接影响德育工作实效性。首先,表现在一部分教师对德育工作认识不够,认为只要抓好成绩就可以了,不管学生的品德行为怎样。还有些任课教师认为德育工作只是班主任的事情,是学校的事,只要上好自己的课就可以了。从而影响德育工作的全面进行。其次,表现在教师在做学生德育工作时没有深入地了解学生心态,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育,只是进行空洞的教育,学生难以从心里接受。再次,表现在许多教师德育工作方法单一,活用传统的教育方式,不求创新,难以跟上新时期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要求。最后,表现在许多教育者不能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榜样,往往表现言行不一,给学生起到了反面影响。

二、对增强农村中学德育实效性的几点思考

1. 提高认识,把德育工作摆在应有的位置上来。无论是上级部门还是学校领导以及教师都应认识到:德育工作,是重中之重。学校应以育人为本,不要再只注重教学,重视提高学生成绩,把德育工作放在一个次要位置。上级部门、学校领导应制定一套相应德育工作成效评估方案,并建立相应德育工作奖励机制,调动各教师的德育工作积极性,使德育工作真正成为每一位教师的事情。

2. 进一步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素质。最大限度地体现德育实效性,是一项复杂的实践活动,它虽然涉及诸多复杂的因素,但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德育工作者队伍的素质高低。针对德育工作者队伍存在的精神不振、工作积极性差、认识不高等问题,我认为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素质建设。

(1)强化政治学习。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度的政治觉悟,鲜明的政治态度以及敏锐的政治观察力、鉴别力是我们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根本。德育工作者应当加强学习,只有具备高度的政治觉悟,才能保持政治上的清醒,才能引导学生判断事物的善恶美丑,才能适应形势不断更新观念,在实践中创新,使学生德育工作跟上时代步伐。

(2)加强师德建设。德育工作者的师德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道德养成,只有教育者热爱自己的岗位工作,才能正视挑战,增强主人翁责任感,才能全身心投入到德育工作中去。

(3)发挥以身作则的作用,进行德育工作不仅要靠“言”,更要有“行”,则后者更重要。可以说德育的实效,不仅是教育的结果,而且是示范的结果。在实践中,必须克服只教育不示范和只示范不教育的倾向。教育与示范结合起来,以教师个人的人格、道德、修为教育引导学生,才能使学生认识到老师所提倡的是可信的、有益的,德育工作者的权威也在身体力行中树立起来。

3. 求实创新德育方法手段。德育工作取得最佳实效,其方法和途径是重要环节。面对新的形势,原有的方式、方法已显得不足。这就需要我们在新的实践中在继续不好的传统方法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寻找新的方法和新的途径。

(1)突出“求实”,体现民主性。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形成了“我讲你听”“我说你明”“我讲你通”的单一说教模式,内容单调,形式枯燥,既无针对性,又乏时代性。现代农村中学生也在不断接受新鲜的事物,如网络等。其思想认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而且自己对道德有一定的认识。实际告诉我们,要使德育收到实效性,必须体现在民主平等性,改变德育工作者高高在上的局面,德育工作得应主动走到学生中去,了解并掌握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有针对性进行教育,同甘共苦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平等的在教师的指导和启迪下,在活动中受到道德教育的熏陶。

(2)突出“求实”,体现引导性。要“求实”,德育工作者必须注重发挥主导作用,在设置教育内容,设计教育活动等方面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1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内在需要。需要是接受的前程,人的动机是由需要引起的,中学生的内在需要是丰富而又具体的。充分考虑学生的内在兴趣,自觉地接受教育,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吸取营养,提高自身道德素质。2教育活动,要让学生充当主角,充分发挥其自我教育作用。发挥学生自我教育作用,即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其内在潜能。通过学生自我内部因素进入道德认识的内化与行为上的养成。3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团员的榜样作用,或其他先进学生的模范作用,使学生能从身边同学身上学到良好的道德品质,并提高自己。

增强学校德育实效性 篇9

一、制约德育工作发展的瓶颈

1. 缺乏人文精神的引领和熏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很多人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改善, 但道德水准却在滑坡, 对于良性的思想道德意识还没有形成的小学生来说, 很容易受到影响。我们也总能遗憾地看到, 有一些缺乏个人修养与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时常在学生身边出现, 缺乏人文精神引领和熏陶的学生难免学而仿之。比如, 现阶段一些学生爱国主义意识淡薄、集体观念差、自私自利、缺乏同情心、言行不一、缺乏吃苦精神就是明显的佐证。

2. 家庭教育疲软, “四不管”问题相对突出。

当前, 我们不能不清醒地看到, 家庭教育所显现的特征很难适应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的需要, 家庭教育疲软, 家庭教育资源亟待挖掘, “四不管”问题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发生严重冲突。“四不管”即:家长全身心忙于工作, “没时间管”;家庭教育知识匮乏, 家长“不会管”;“独生子女”、“几代单传”让家长“舍不得管”;孩子思想叛逆、逆反心理强, 让有些家长“管不了”。“四不管”问题让家庭教育陷入窘境, 也为学校德育工作设置了障碍, 为“5+2=0”提供了可能。

3. 德育观念的偏差与淡漠, 德育地位尴尬。

当前, 许多家长追求“名校”、“重点”, 部分学校片面追求教学质量、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并未杜绝, 智育显然受到学校、教师、家庭、社会的过分重视, 一些以考试为主导的学校, 也不得不减少对学生德育的重视。所以, 学校、教师、家长对德育工作仍处在“谈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局面, “德育为先”在个别学校成为一句空话。德育工作者要冲破这些“束缚”, 无疑要加大教育“成本”, 产生教育效果更是难上加难。

4. 德育管理队伍建设水平有待提高。

德育工作者良好的素质是德育工作取得实效的前提和保证, 但现实工作中, 德育工作者, 尤其是班主任队伍专业化不强成为了制约德育工作有效开展的瓶颈之一。德育管理队伍或多或少地显现出以下几个特征:一是部分德育工作者观念比较陈旧, 德育管理的模式过于简单, 缺乏活力, 太注重形式而忽视效果;二是班主任工作动力不强, 很多教师不愿意当班主任, 原因是:工作时间长、负担过重、工作范围广、工作要求高、心理压力大、津贴不高;三是部分青年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需要加强, 德育管理经验还很匮乏。

二、整合教育资源, 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 植根现实生活, 加强人文精神的引领和熏陶。

(1) 要积极正视家庭和社会中客观存在的消极因素, 深入挖掘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 开展教育活动。德育工作要突出针对性和有效性, 就必须以现实环境为依托, 走低调德育, 达高效目标。教育目标的确定、教育内容的选择的原则切忌“高、大、空”, 提倡“真、小、实”。我们对学生提出“四爱”的要求:爱自己、爱家人、爱班集体、爱学校。只有爱自己才能爱家人;只有懂得爱班集体、爱学校, 长大后才能真正爱社会、爱祖国。

(2) 以实践活动为载体,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和熏陶。比如开展“校园不文明行为调查”活动、校园文明“十提倡、十反对”儿歌征集活动、“校园文明小使者”评选表彰活动等, 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和熏陶, 让学生在实践中参与, 在参与中感悟, 在感悟中成长。

2. 构建德育网络, 形成教育合力。

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德育网络, 促进三者间的有效协作, 最大限度地形成教育合力, 来增强德育工作的有效性。构建三结合德育网络的策略如下:一是明确责任, 端正态度。在学生的教育问题上, 教师要守住自己的那份责任, 并积极引领家长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努力形成教育合力, 切不可相互推卸责任, 这是构建三结合德育网络的基础和核心。二是统一目标, 通力合作。学校要通过各种形式, 来统一家长和教师的思想, 只有目标一致, 才能形成教育合力, 否则就会相互削弱和抵消, 学校和家庭的教育作用就无法充分发挥出来。三是完善制度, 形成机制。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 并以“家长学校”为活动载体, 推动三结合德育网络的运行。比如:协同社区推出《家庭文明公约》, 开展“评选优秀家长、优秀家庭”等活动, 充分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 使德育成为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一项长期的、经常性的工作。

三、优化德育过程管理, 增强德育实效性

1. 创设“德”文化氛围, 提炼“活”“实”为本的德育理念。

努力创设“德”文化氛围, 增强师生、家长的“文化认同感”, 提炼以“活”“实”为本的德育理念, 激励教职工的内在动力, 引导其规范教育行为, 形成教育合力。“德”文化氛围的创设, 注重隐性文化和显性文化相结合, 既有环境文化的引领, 更有精神文化的导行。提炼理念, “活”指教育过程要生动活泼, 德育活动的组织要贴近学生, 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德育活动;“实”指教育活动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品德形成的规律, 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2. 构建德育目标体系, 明晰德育目标导向。

德育目标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目标不明, 就会造成学校德育实践的盲目性, 更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学校要对德育工作进行整体规划, 既要关注不同学段和年级目标体系的构建, 又要关注不同学段、年级德育内容的衔接和功能互补。比如:在小学高年级适于开展感恩教育、励志教育, 小学低年级则可以开展“评选自理小能手”活动, 作为集体主义教育的开始, 等等。

3. 开发利用好德育课程资源, 以课程为载体推进德育工作。

(1) 开发课程资源, 由“智力”发展向“综合性”发展转变。学校教育要以育人为本,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而学生的发展绝不是只注重智力的发展, 也需要有多种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最终形成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可持续发展。结合校情和学生的现状, 构架“基础性课程—探究性课程—拓展性课程”体系, 并有效整合, 让学生不仅在基础性课程中获得统一标准化的知识, 也能在探究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训练中得到个性化的能力培养。

(2) 德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切忌盲从。要积极倡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以活动为载体, 以情感为依托, 让德育实践真正适合学生的发展, 贴近学生生活, 并能走进学生内心, 这样才能保证德育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定了德育实践的内容, 就要积极探索并形成系列, 注重德育实践的延续, 关注全程, 在“常态”中求新、求变, 将德育实践活动固化成系列, 做大做强。

(3) 抓实品德课、班 (队) 会课教育, 抓好学科德育渗透。以教科书为本, 深入挖掘教科书的德育内涵, 巧妙设计, 落实德育目标, 同时要善于捕捉课堂内外事件, 对症下药, 实现德育目标。切不可将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 (课堂) 弃之不用, 而“另辟蹊径”, 那样只会加大教育“成本”, 无功而返。

4. 以班集体建设为抓手, 加强习惯养成教育。

再鲜活的德育实践形式, 离开刚性的管理都是没有生命力的。学校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育规律, 要制定习惯养成教育的阶段目标及与之相应的行之有效的班集体评价体系, 以精细化的管理引导班集体落实阶段目标, 让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5. 建立运行机制, 是增强德育实效性的根本保障。

(1) 年级组推进机制。德育目标的阶段性决定了学校德育管理要以年级组为单位。年级组的所有教师要全员参与学校德育活动, 一同计划、创意、体验、收获。

(2) 评价反馈机制。学校要建立《班主任工作职责及考评办法》、《全员育人考评办法》等制度, 以此引导、促进全体教师更好地担负起育人的职责。

(3) 激励发展机制。学校要完善班集体评优、班主任评优、教师评优、学生评优及奖励制度。坚持每学期评选表彰优秀班主任、学科教师、德育工作者和各级各类好学生, 来不断增强他们工作和学习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6. 加强教育科研是德育管理出实效的不竭动力。

医生的真功夫在病房中, 德育工作者的真功夫在德育管理上。加强教育科研是提高德育工作者教育水平的“真功夫”, 是实现德育管理出实效的根本保证和动力源泉。

(1) 课题引领成长。要结合学校德育工作的历史、师生的现状和对德育进行的哲学思考选定适合本校的课题, 通过团队攻关、骨干参与、全面推进的形式展开, 最终形成点 (优秀德育工作者) —链 (骨干班主任) —面 (全体教师) 成一体的课题研究格局, 让管理者思路更新、更清, 以思路开创出路。

(2) 加强业务学习。要建章立制, 加强班主任的业务学习, 让学习成为习惯。学习的方式可采取向文本学习、对话学习 (交流论坛) 、反思学习、实践学习 (教育管理、撰写论文等) , 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来修炼德育工作者的“真功夫”, 为德育管理出实效注入无穷动力。

增强学校德育实效性 篇10

关键词:德育体系,德育方法,德育实效

近年来, 丹东市振兴区在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的进程中始终把德育放在教育的首位, 特别是自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实施以来, 我区从实际出发, 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 不断加强学校德育工作, 积极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德育工作向着德育特色、德育实效的方向不断前进。

一、倾力协调四种关系, 进一步增强德育工作主动性

一是德育工作与全面管理的关系。

学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和主课堂。管理不到位, 德育工作难有成效。我区要求各校把德育贯穿于学校管理的各个环节, 融入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落实到每一个人和每一桩事、每一件物上, 按照全员参与、全面渗透、全程育人的目标, 做到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 促使学校德育工作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二是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的关系。

加强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学校是关键, 家庭是基础, 社会是保障。但长期以来三者脱节, 找不到最佳结合点及长效机制。以致出现“5+2=0”的悖论, 即学校5天的正面教育抵不过社会2天的负面影响。因此, 我区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 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和机制, 明确职责, 重新整合各方面的德育资源, 着力优化校内外育人环境, 共同致力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三是整体规划与循序渐进的关系。

德育工作是个系统工程, 必须从长计议、一步一个脚印地落实。长期以来, 我区从全局考虑, 做好德育工作规划, 确定合理、科学的目标任务, 制订行之有效的方法步骤, 明确职责措施, 使德育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动真格、实实在在的硬指标。并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确定不同阶段的德育目标内容, 分阶段、有计划地实施, 通过由低到高、由浅入深、日积月累的长期教育过程, 逐步提高德育工作的水平。

四是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学校德育工作应当是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 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区倡导教师、学校、家庭、社区个个层面的人群要平等对待学生, 让每一位学生真正感受到来自全社会的关爱, 从而激发起好学上进的欲望, 积极主动与教师密切配合, 促进教学相长。由于个体差异性的存在, 学生的发展也不可能齐头并进, 这是不得不承认的现实。因此, 我区各校还采取因材施教策略, 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既要锦上添花, 又要雪中送炭, 不能仅仅把关注的目光放在优秀学生身上, 忽视、冷遇甚至排斥“后进生”, 把受教育者推向对立面, 人为地加大德育工作的难度。

二、着力抓好五个关键, 进一步加强德育工作针对性

一是抓培训, 重示范。

德育工作必须要坚持全员性、系统性, 要增强针对性、实效性, 要加大全员育人力度, 加快德育工作者的专业化建设水平。面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我区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优势, 善于统筹德育资源, 创设良好的育人氛围。首先, 树立本土师德标兵, 强化全员育人机制。其次, 建章立制, 实施班主任工作等级评价。再次, 加强“家长学校”建设, 构建德育网络。

二是抓常规, 促养成。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德育常规是德育实效实现的主要途径。几年来, 我区着力抓规范———培养行为习惯, 要求各学校要抓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落实, 加强行为习惯的训练。把规范细化为校纪校规、班纪班规, 贯穿于教学、日常生活、学习、待人接物等各个方面。明确学生一日常规, 包括进校、离校、集会等校园规范, 起床、用餐、就寝等家庭规范, 上学、放学、行路途中的交通规范。要求教导处、团委、学生会每学期组织多次全校性的检查, 通过对学生仪表仪容的检查, 规范学生的穿戴, 体现中学生的精神面貌。新生报到注册后要组织学习《学生手册》, 开展遵守《学生手册》的教育活动。总之, 在抓规范的落实过程中, 既从大处着眼, 又从小处着手, 力求让学生做到在学校是个好学生, 在家庭是个好孩子, 在社会是个好公民。

三是抓活动, 强体验。

通过活动创设德育情境是我区在全市首开先河发起的倡议。系列体验活动层出不穷, 广泛开展了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诚信教育活动、德育共建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主题班会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要求学校建立专项活动档案, 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 作为改革学生评价的重要内容备查。

四是抓共建, 建网络。

育人资源不只局限于学校内部, 要更加充分挖掘校外育人资源。学校与社区紧密联系, 实现教育资源整合, 有利于拓展教育空间, 促进学校文化与社区文化的融合, 从而为学生全面发展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我区共有45个社区, 教育系统联动社区以“五老” (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 、“十大员” (思想道德报告员、优良传统宣传员、校外活动辅导员、净化环境监督员、法制心理咨询员、科学文化传授员、脱贫致富帮扶员、家庭教育指导员、捐资助学协调员、失足劣迹帮教员) 为代表, 全面加强专业文化市场管理队伍及青少年宫、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各类文化教育阵地辅导员队伍, 以及了解青少年、德艺双馨的青少年文艺工作者队伍的建设, 并明确每支队伍的相应职责和任务, 每年对其作用发挥情况进行讲评, 注重激发专兼职人员的工作热情。

五是抓考评, 创和谐。

加强督导评估, 确保德育工作健康发展, 我区把德育工作纳为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 既在对学校和校长的综合评估中考核德育工作, 又开展单项的德育检查活动。评估结果要作为学校评优的重要依据, 引导学校重视并抓好德育工作, 建立并实施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德育评估、奖励机制, 形成育人合力。

三、竭力达成六大特色, 进一步凸显德育工作实效性

一是环境渗透化。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离不开校园文化的熏陶。我区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的过程中, 十分注重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感染渗透。“勤思好问炼求真品质, 谦恭礼让展文雅风范”是我区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与行为规范要求的体现。通过对人渗透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最终达到陶冶性情、净化心灵、培养人格、升华人生的目的。

二是媒介可视化。

2008年初, 我区建立了振兴教育信息网, 为振兴区教育系统的各个层面人员, 提供一个全新的展示平台, 高质量、高水平、全方位地展现新德育、新教育、新振兴, 形成宣传强势;报纸通过“系统导航”“互动平台”“小荷初绽”“成长雨露”等版块, “德育大家谈”“老师信箱”等德育专栏, 为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肩负学生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等养成教育提供最直接的德育服务, 深受好评。

三是活动实效化。

我区遵循学生良好习惯和意志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是在体验活动中实现的教育原则, 十分重视通过实践体验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每次突出一个主题, 学生个个有收益, 人人有提高。同时充分利用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的便利条件, 积极开展针对学生的体验教育。围绕团队精神的培养、合作意识的形成、体能素质的增强、生活经验的丰富等主题, 广泛培养学生的各种良好习惯。

四是师表导行化。

我区许多学校有一项不成文的规定, 即任课教师必须于课前两分钟站到教室门口, 等候上课。每到上课前, 教师们都整整齐齐地站在各自的教室门口, 就像等候发车的列车员。教师应该在学识和品行上成为表率, 这是我区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像这样的规定还有很多, 如教师间操带操, 与学生同操, 与学生同走队列, 每天放学把学生送出校门外等。实践说明, 教师的行为表率是对学生进行经常性养成教育的有效方式。因此, 我区在抓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同时, 重点强调教师的以身作则。特别在教师的仪表、言谈举止、遵纪守法、爱护学生等方面, 明确提出“教师忌事忌语‘八不准’”, 而且列入检查、考评的内容。

五是内容课程化。

好习惯升级评价、文明礼仪、物放有序等细则、做法, 已经编成校本教材, 成为德育课程。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行为等方面的不良习惯, 我区提出了“学生要努力养成10个好习惯”的要求。通过实践, 我们发现, 一旦成功地改掉第一个坏习惯后, 再改掉其他坏习惯就变得越来越容易。事实上, 随着一个个坏习惯被好习惯逐个取代, 学生将变得越来越善于改变自己的习惯。也就是说, 学生已经在开始养成“改掉坏习惯”的习惯。一旦这样的习惯养成, 他们便会像一列运动着的火车那样, 不断地追逐着自己的理想。

六是德育特色化。

德育内容的拓展、德育形式的创新, 使道德教育得以内化, 道德情感得到升华, 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教育的道德思维与能力全面提高, 使其在自主管理、自主教育和自主发展过程中践行健康的、文明的、正确的道德行为。学校有特色才有出路, 教师有特点才有魅力, 学生有特长才有发展。我区从2002年起, 积极开展德育特色的创建活动, 发挥各校的优势, 形成各校独有的文化个性。德育特色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营造了和谐的教育环境。

创新德育模式 增强德育实效等 篇11

德育是学校工作的灵魂,承担着塑造健全人格、培养良好习惯、积极奉献社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德才兼备,以德为首越来越成为全社会选用人才的标尺。由于现行教育评价体系的不够完善,教育功利行为的突显,在教学中重智育轻德育,重视分数而忽视学生品德、身体、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导致部分学生道德失范,行为低下,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下降。主要表现在:

一是缺乏责任意识,自私狭隘,只要求别人为自己做什么,不考虑自己应该为他人做什么;二是受社会大环境影响,是非不分,美丑不辨,把交异性朋友当做时髦,把打架斗殴当做有本事,充老大,当帮凶:三是良好的行为习惯没有养成,吸烟酗酒、不懂礼貌、不讲卫生、随地吐痰、破坏公物、奢侈浪费;四是法制观念淡薄,拉帮结派,结伙斗殴,为鸡毛蒜皮大打出手,不计后果;五是安全意识不强,不守交通规则,携带管制刀具,做危险游戏,造成不必要的意外伤害。

上述情况虽然只是个别现象,但危害不小。它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败坏了校风,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究其原因,除了家庭和社会因素外,与学校德育工作滞后,方法陈旧,缺乏实效,德育考核体系不完善有很大关系。只教书不育人,认为只要把成绩搞上去就尽到责任了;歧视后进生,放任不管,导致其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出了问题一棍子打死,不给改正的机会,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对立情绪严重;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工作重说教,轻实践,安排多,检查少,假大空,面孔老,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关心、体贴、爱护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努力构建和谐校园,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尚道德和良好人文素质的现代公民,关键是积极探索学校德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进一步改进思想道德工作的方法、途径,让德育充满情趣,重现生机和活力。

1、抓好学生的入学教育。把加强安全教育、文明礼貌教育、卫生习惯教育、生活习惯教育放在突出位置。

2、制定符合中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的一日常规,并一以贯之,长抓不懈。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不能只安排不检查,放任自流,任其发展。

3、把学生当作班级的主人。尊重学生,依靠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班级管理、活动开展,放手让学生去做,在干中学,学中干,把班级变成历练学生的舞台,让学生的闪光点尽情展现。

4、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学生。定期开展各种体育比赛,文艺演出,演讲比赛,书画展览,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

5、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开辟校园文化长廊,校园广播,办校园手抄报、黑板报。通过各种才艺展示活动,让每个学生享受成功的乐趣。

6、召开主题班会。让学生当导演,唱主角,展示才智,增强自信心。

7、开展师生谈心活动。言为心声,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情感交流,可以消除隔阂,缩短距离,增进友谊,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

8、定期举办各类讲座。针对学生上网、吸烟、酗酒欺诈、说脏话、打架斗殴等不良习气,办专题辅导班,进行深入浅出的教育,使其在教育中受到震撼,得到启迪。邀请公安、交警、消防、卫生防疫等部门人员进行法制、安全、食品卫生教育,培养学生自护自救能力。

9、努力培养一支过硬的班主任队伍。班主任是班级的灵魂,其一言一行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其管理理念影响到班风学风的形成。高尚的人格魅力,高超的组织管理能力,先进的教育理念,渊博的知识,宽阔的胸怀,与学生沟通的亲和力是班主任感化学生、征服学生的法宝,能够起到“不令而行”的效果。

10、教师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教师的仪容仪表,言谈举止,就是学生待人处事的标准。细节决定成败,衣着不整,污言秽语,出尔反尔,就会降低教师在学生中的形象,使学生受到的教育半途而废。

11、发挥学校团组织的作用。学校团委要把广大团员青年团结起来,积极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开展帮助贫困生和后进生活动,开展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邱安吉)

用发展的眼光期待错误的改正

早晨,夹着书本走进教室。准备上课,但听到的不是往日的那欢快嘹亮的歌声,而是七嘴八舌的议论声:

“我的字典怎么会你拿着?”杨华说。

“这是我的字典!”张威说。

“不对!是我的!”杨华将字典翻到100页,提高嗓门说:“你看这有我的名字!”

“不对,这是我妈妈刚给我买的。”张威红着脸说。

“张威,你把字典还给杨华。”学生A说。

“张威,你不应该拿别人的字典。”学生B说。

我分别叫张威与杨华谈话,确认字典是杨华的。但是张威泪流满面,急着说:“老师!字典是我的,我不能向她承认错误。”“老师!如果我承认错误,说明字典是我偷的。”“老师!如果我把字典还给她,全班同学都会说我是小偷!”“如果我父母知道了,会打我的。”

听着他一声高于一声的呐喊,望着他渴望保护的样子。此时的批评只能封冻他承认错误的萌芽。他只有9岁,是正在成长具有鲜活生命的孩子,他需要引导,尤其是我的引导;他需要理解,尤其是同学的理解;他需要保密。尤其是对家长的保密。我要用发展的眼光,期待他错误的改正……

问他:“那你原来的字典呢?”

“丢了!”他说。

我连忙说:“老师捡到了,中午老师还给你。这本字典是你无意中借用杨华的,忘还给她了,现在还给她行吗?”

他先是一惊,然后两眼充满了激动的泪水,说:“老师!我错了!我错了!”我随后将杨华叫来,他向杨华承认错误,并把字典还给了她。我让张威在办公室呆一会儿,和杨华一起走进教室,拿起字典对全班同学说:“字典确实是张成借用杨华的,时间长了忘归还了。以后不许任何人提起此事,愿意和我一起为张威保密吗?”“愿意!”同学们相互看着,露出灿烂的笑意。杨华走到我的跟前说:“老师,我也愿意!”说完连蹦带跳跑到办公室叫回张威。我们一同上课。

早上放学后,我到新华书店买了同样的一本字典,中午送给了张威。说:“这是你丢的字典。”张威拿着字典飞快地走了。

另我没想到的是,事过一年多了,放寒假的一天,张威带着他母亲,来到我家,他母亲说一是来感谢我对张威的亲切教诲,二是还给我54元的字典钱。无论我怎样劝说,张威的母亲还是坚持把钱放下了。

在这里教师用一颗宽容之心、仁爱之心善待学生,体现关怀道德的教育理念,没有严厉的批评,更没有让家长出面教育学生,用大智若愚的办法给孩子台阶下,此时的否定并不等于说谎,而是在寻找美丽的借口。对学生关怀道德具有催化或促发之功效,让学生在关怀道德中知错、认错。让同学善意的理解他,尊重他,同时也让更多的同学学会理解,学会关怀,善待正在成长的小生命。

成长中的错误是一瞬间的邪念,而不能因为瞬间的邪念,给他弱小的生命成长里留下污点,让同学看不起,老师瞧不起,而是用宽大的胸怀包容他的错误,引导他改正错误,丢下包袱,快乐成长,体验幸福人生,才是我们教育的本意。

更让人体会至深的是关怀道德这种教育方式让学生接受的同时转化为人的情感、意志、良心和信念。他告诉了母亲,还和母亲一同来感谢老师。这种道德行为方式的转化,不仅给别人带来快乐,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便利,别人在享受感谢的同时,也能得到更多的内心充实和平衡,这大概就是教育幸福人生,关怀道德体现人性之美德,人际关系性之美德。

增强学校德育实效性 篇12

实践性是道德教育的本质特征。实践是个体道德形成、发展的根源与动力。道德教育的实践活动是引导学生加强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 只有通过德育的实践才能促进和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因此, 应该把握德育的特性, 努力做好基础性的、常规性的工作, 认真践行德育工作, 才能更好地提高德育的实效。

一、德育教育的基本原则

1.高中德育工作与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有机结合

道德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行为规范的总和。高中的德育教育作为一种道德教育, 对高中学生的道德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当今的高中学生, 由于迫于高考的压力以及其他原因,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蕴涵的科学世界观的理解非常的浅薄, 这样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如何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认识, 并且依据于此建立起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就显得非常的不足。因此德育教育, 应该强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的学习就显得极为的迫切。还需要指出, 这种学习不是生搬、死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结论, 而是要理解掌握基本原理和蕴含于其中的科学的方法。这样才能正确地理解其以实践为源头不断创新的理论品质。

2.高中德育工作与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相结合

德育教育的最终目标不是去建立一种道德理论, 而是要表现为一定的道德行为, 此为评价德育教育是否成功的基本要件。因此, 假使我们希望了解人们的某种道德行为, 就必须去分析产生这一行为的动机, 即为人的需要。这种需求既包括学生的个体需要, 又包括社会的需要。因此, 首先必须要关注高中生个人的需求, 并分析这些需求的心理源泉, 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 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理想。

3.高中德育工作与学生情感教育相结合

学生既是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又是归宿点。对学生情感的关怀既是老师的必要工作, 对德育教育也是必要的补充, 情感的教育可以充当德育工作良好的催化剂。因此, 道德建设需要增强、道德行为需要规范, 其重要渠道就是道德情感的培养。

4.高中德育工作与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教育相结合

实事求是、坚持真理、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等是科学精神的范畴, 而人文精神是关于“价值的知识”。这些教育可以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在马克思主义的德育教育中, 除了帮助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科学的世界观, 还要使学生充分了解这一世界观包含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内涵。这与当前大力提倡的教育创新也是一致的, 创新精神是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融合剂。

5.高中德育工作与经常性的教育相结合

集中时间, 抓住契机, 切实展开学生的德育教育, 对于高中学生是有必要的, 也是有效果的。在那些具有针对性较强的特殊事例的渲染之下, 学生的道德素质确实能够实现一定的飞跃和升华。但大量的现实思想问题的解决要靠持续性的思想教育。这就要求老师能及时地解答他们心中的疑问, 消除他们思想中的困惑, 使他们懂得立身做人的基本道理, 从而塑造一个全面发展的自我。

二、高中德育教育的实践

1.校园活动促进德育教育

没有活动, 就没有教育。校园的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形式。学生的活动要丰富多彩, 更应该是喜闻乐见的。在实践活动中突出思想内涵, 强化道德要求, 寓教于乐, 满足学生兴趣、爱好, 使学生在自觉的参与中精神生活更加充实, 道德境界更加地升华。

2.重在参与, 促进德育教育

“重在参与”作为德育的立脚点, 德育不应该仅限于在课堂上讲客套话, 让学生去吃现成的饭, 更不应该只看结果, 而是要立足于学生学习的实践、生活的实践和社会的实践过程, 让他们的道德水平在实践中感动、形成, 在过程中实现孕育、熏陶。只有这样, 也只能是这样地让他们自己去品尝人生百味, 经世间风雨, 才能更好地获得真知实感和促使心灵的升华。学校的道德教育要改变这种局限于课堂上的教学局面, 学校的德育教学就必须要打破单一地课堂式讲授模式, 注重开发、推行多式多样立体化、开放式的德育教育模式。高中生已经即将步入成年人的行列, 要鼓励他们走出封闭地课堂, 积极参与到社会这一“大课堂”之中, 经过社会的教育、实践, 促使他们的道德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3.养成教育, 促进德育教育

养成教育是德育的基础。一般认为, 我们在学校里接受教育, 其目的在于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 增强自身的能力。即使我们离开学校, 仍然还需要从多方面接受再教育, 还要进行自我的教育, 其目的还是在于养成习惯, 增强能力。在学生培养良好行为习惯过程中, 教师需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践, 要把对行为习惯评价的权利交还给学生。促使学生在“我能做”自信的基础上上升为“我会做”的更高境界。

而养成德育教育贵在指导, 重在训练。这种训练要始终贯穿在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之中。在课堂教学中, 注重指导、训练学生的学习习惯, 如在指导学生认真听课的习惯、让学生听懂上课内容时, 要求老师不仅用准确的语言来传递信息, 还要求会用丰富的动作、表情来传递信息, 用眼神同学生交流。在课后, 教育的重点应转移到训练学生的生活、文明礼仪习惯。

4.以师为范, 促进德育教育

所谓“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 一举一动, 其作风、习惯与处事的方法等都会让学生看在眼睛里、记在心里, 对他们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老师自身的良好行为习惯, 都有可能让学生去竞相学习、临摹的楷模。所以,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老师需要身体力行, 以良好的师德去启迪学生。老师也需要从小事做起, 要使学生有时间观念, 上课不迟到, 老师就必须按时上下课;要使学生讲究卫生, 老师就必须衣着整洁。老师处处以身作则, 做好为人师表的作用, 以良好的师德风范和精神面貌去引导和影响学生。

三、总结

学校教育的舞台最终是属于学生的。学校要做好德育工作, 就要为学生搭建起各式的舞台, 创建出良好氛围。因为良好的道德品质并非是说出来的, 更不是用理论阐述出来的, 而是学生在良好的环境里熏陶出来的, 在实践中一点一滴地体验出来的。只有让学生站上舞台并成为主角时, 学生才会真正地认识到不同言语表达出来的、理论阐述出来的道德品质的价值与意义, 才能真正地实现德育。

摘要:要实现德育教学的实效性, 德育教育就应该不断地调整, 开辟新的途径。当前的德育工作必须要和当前的教育环境和社会的发展相结合, 即高中德育工作必须要和高中阶段的办学目标结合起来, 才能更好地引导德育工作的进行。

关键词:高中,德育教育,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赵翠花.满足学生心理需要提高德育工作实效[J].甘肃教育, 2009, ( 20) .

[2]谢丽成.巧用逆向思维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J].青年教师, 2009, ( 08) .

[3]戴玉兰.德行并进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J].林区教学, 2009, ( 12) .

上一篇:诗词与音乐论文下一篇:省级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