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的有效性

2024-08-08

增强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的有效性(通用9篇)

增强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的有效性 篇1

增强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的有效性

【摘要】本文以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的有效性为探讨对象,通过对日常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行为的观察和分析,找出其现存的一些问题和偏差,并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力求从树立现代教学观,建立平等和谐的师幼关系;提高自身的教学敏感性,理解幼儿,有效引导;掌握和运用提问技巧,学会倾听与等待;根据幼儿实际水平,适时利用支架为幼儿的互动搭建平台等四个方面入手,探索增强师幼互动有效性的实用策略。

【关键词】幼儿园;教学活动;师幼互动;有效性

师幼互动是教师与幼儿之间以师生接触为基础的各种形式、性质和程度的相互作用及影响,作为幼儿人际交往的一种主要形式,师幼互动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代教育观也十分强调和注重师幼互动在幼儿园活动中的呈现,要求它必须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形态,贯穿于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

然而,在当前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发生的师幼互动存在着许多与现代教育观念和《纲要》精神不相符的现象,针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研究,找出适宜的解决方法,对于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对改善幼儿园教学活动现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师幼互动存在的问题与偏差

1.1互动中教师自身定位出现偏差,幼儿主体地位缺失

教学互动中的主体是教师和幼儿组成,尽管许多教师都认识到幼儿在活动中应具有主体地位,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们仍习惯把自己更多地定位为活动的管理者和控制者。正是因为教师这样的自身角色定位,使现实中的师幼平等往往处于浅层状态,只停留于形式上的相互尊重或者平等对话,而幼儿在互动中的主体地位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案例1:在中班美术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欣赏一幅美术作品并提问:“这幅画好看吗?”

幼儿:“好看!”

教师:“这幅画上画了什么?”

幼儿a:“有好多房子”

幼儿b:“有大海”

……

教师:“那你们喜欢这幅画吗?”

幼儿:“喜欢。”

教师:“这幅画是用点彩的方法画出来的,我们也来学一学这种画法,好吗?”

幼儿:“好!”

从案例1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活动中,教师往往是互动的发起者和控制者,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在互动方式上,教师常常用“好不好?”“是不是?”等带有明显情感倾向和语气指向的语言来诱导幼儿做出与预期效果相同的回答,并习惯用自己的思维、语言或行动来代替幼儿的思维和语言,而忽略了幼儿内心真实的感受。

表面上看,教师启发提问,幼儿积极作答,彼此有明显的互动交流,但是幼儿更多地是机械应答,并不真正了解自己回答的意义,而且无论幼儿怎样作答,最终教师都要回到预先设计的活动目标上来。由此可见,在师幼互动中,教师占据了主动者的位置,幼儿则成为消极的受动者。同时,长期的互动经验和外界教育的影响也在不知不觉中强化着幼儿对自己“服从者”的定位,使他们在互动中更多地是听从和遵守。幼儿主体地位的缺失是导致师幼互动中虚假交往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

1.2师幼互动模式单一,难以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幼儿园的师幼互动中,教师与幼儿的互动主要表现为一种教育与被教育,指导与被指导,管理与被管理、照顾与被照顾的倾斜式互动。特别是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教育者组织和控制着整个教学过程,掌握着师幼互动的主动权。

案例2:在中班社会活动中,教师设计了一个情景表演:两个小朋友因为争抢一个娃娃,而发生了矛盾。情景表演后,教师提问:“这两个小朋友做的对吗?谁能够帮助他们想个好办法?”

幼儿a:“她们可以猜拳,谁赢了就先玩。”

幼儿b:“她们做得不对,可以一个人当妈妈,一个人当姐姐一起玩。”

幼儿c:“她们为什么不再找一个娃娃呢?”

教师没有理睬幼儿c的问题,说道:“好,我们小朋友之间要互相谦让,玩具要大家轮流来玩……”

案例3:在科学活动前,教师为配合活动带来一只小乌龟,小朋友们都围过来看,有的幼儿想用手摸摸小乌龟,教师马上制止:“不要动!谁让你乱动的,快回到位置上去,一会儿再看。”

正如案例2中所显现出来的那样,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绝大多数都是由教师发起的,带有明确目的性和指向性的互动,幼儿作为互动行为的参与者之一,许多时候是不被允许发起互动信号的,他们被期待的首先是安静,听从教师的教育与指导,而不能不经教师的允许随意打破教师精心策划的教学过程。

案例3中的情景可以说普遍存在于幼儿园活动之中,幼儿的互动行为被严格地控制在一定的时间与范围之内,而且主要是为配合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育行为而进行的。在教学活动中,“现在应该做什么”在教师与幼儿的心中有着比较明确的规定,相对幼儿可以自由、主动地发起互动的机会,比如“现在请你来说一说”,“请你来看一看”等幼儿“被互动”的现象更为普遍和突出。在这样的活动环境下,幼儿必然会对互动活动丧失兴趣,缺乏互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师幼之间充分、积极的互动关系是很难建立起来的。

1.3教师过于依赖教案,导致师幼双方对互动的关注度偏低

师幼双方特别是教师在师幼互动中保持高度的关注也是建构积极有效互动的必要条件。能否对对方的行为给予关注以及关注的程度是师幼互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和基础。任何行为如果得不到对方的注意和回应,其发挥作用的可能和余地都不会太大。有研究指出,相对消极行为和积极行为而言,在师幼互动中,如果教师对幼儿发起的互动行为没有任何反应,则对幼儿的影响和控制最差。因此,师幼双方特别是教师在互动中始终对对方及其行为给予足够的关注是非常重要的。

案例4:在进行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光斑》中,教师对幼儿进行引导:“今天阳光真好,我们一起拿小镜子在太阳底下玩一玩,看看能够发现什么?”

幼儿高兴地玩着,有几个幼儿发现了镜子反射到墙上的光斑,于是孩子们都开始照光斑。幼儿a不知道把光反射到墙上,怎么也照,也照不出光斑,幼儿b帮她调整镜子的方向。

教师:“好了,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

幼儿纷纷回答自己照出了光斑。

幼儿b:“老师,有小朋友没有照出来。”

教师没有理会他,继续说:“你们照出的光斑都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我们再来玩一玩吧。”

在实际活动中,许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往往会把教学活动看作是按照预先的设计,按部就班地实施教案的过程,每句引导,每个提问都要完全还原于教案,更不希望看到教学进程和教学计划有任何的偏离和节外生枝。在这种情况下,教案成了一只看不见的“手”,牢牢地牵动和支配着教师和幼儿,教师不能根据教学的实际推进情况灵活地做出适当的调整,幼儿在互动中随机出现的问题很少或者根本得不到教师的关注和回应,低关注度和低敏感性成了一个普遍的问题存在于师幼互动中,尤其在教师的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

1.4师幼互动中教师缺乏必要的教育机智

在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师幼互动中,随时有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事件,需要教师正确而迅速地做出判断并妥善处理。有的教师只用三言两语就能够顺利地“化险为夷”,而有的教师则会出现窘迫或者卡壳等现象,面对互动中的“意外”,采取不同的方法,所获得的效果就会大相径庭,这就是教育机智的作用。

教育机智是教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预料之外的问题,随机应变,灵活机敏地应对,并取得良好效果的能力,特别是对偶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从而使教学活动得以顺利有效地完成。

案例5:小班美术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练习将一张纸撕成细细的长条。教师提问:“我们怎么把纸变成一条一条的?”

幼儿a:“用剪刀!”

教师:“没有剪刀怎么办?”

幼儿a:“去买一把!”

幼儿b:“我家门口的超市里就有!”

幼儿纷纷举手:“我知道××商场也有!” “我也知道!”

……

在上面的案例中,幼儿的回答看似不着边际,偏离了活动内容,但是这样回答的出现,恰恰说明幼儿在认真地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迁移了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有过和家长到超市买东西的经验)而做出的回答。在案例中,教师没有认真分析幼儿的回答,并找出引发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只是急于让幼儿说出自己期望的答案。教师把教学活动当成向其他教师进行展示或表演的活动,关注的是教学计划的完成,对于师幼互动中出现的预料之外的问题没有足够的准备,缺乏灵活应对的能力,从而大大降低了师幼互动的有效性。

2师幼互动中问题出现的原因分析

2.1陈旧的课程教学观影响教师的教育行为

教育观念在教师素质中起重要的导向作用,没有一定的教育观念,教师就不可能有相应的教学行为。教师的教育观念对其自身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有着显著的影响。

⑴教师在活动组织中过多地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和制约。

传统的教学活动是指在教师的带领下,以集体教学为组织形式的,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师幼双边活动,并形成了一套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即引起幼儿兴趣――导入活动――提出问题――师幼回答――最后教师得出结论。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更多地把完成认知性任务作为教学的中心目标,而其他目标诸如态度、价值、情感、社会性等则成为活动中抽象的、附带的目标,得不到真正的实现与重视。

虽然许多教师已经逐渐认识到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这些本质特征,并能够有意识地与幼儿进行互动,但是这些互动行为往往受到传统教育方式的约束,浮于表面,缺少深度和真正的思维碰撞,甚至有时是为了互动而互动。教师缺少对幼儿进行深层次探究的引导,更缺乏师幼之间真诚的内心沟通和情感交流。

⑵互动中教师在有意无意之间对幼儿进行权威压制。

互动的有效展开需要教师和幼儿之间建立真正的对话关系,需要双方建立平等双向的互动关系。然而在教学活动的实践中从表面上看,教师和幼儿有问有答,似乎是平等交流,但实际上教师占有明显的话语权威。这是因为相对于幼儿来说,教师在社会经验、知识储备等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语言和观点具有勿庸质疑的权威性,幼儿不能对教师的观点产生质疑和反驳,于是教师在互动中的权威压制成了师幼互动表面繁荣下的事实。

2.2教师缺乏互动技巧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最常见,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就是教师与幼儿之间的提问和应答,教师艺术的提问方式以及适当的应答技巧可以促使师幼双方展开积极有效的互动,进而有效地引导幼儿思考,支持和推动幼儿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探究。

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受自身教学能力和水平的影响,在提问设计、语言运用等方面常常会出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情况,大大影响了互动的有效性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

⑴教师提问数量较多,但质量较低。

有调查指出,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教师平均每次活动提问得次数多达三十余次,高密度的提问已经成为目前幼儿园活动组织中的主要特征,但是提出的问题质量不高却成了普遍存在的问题,往往是幼儿都会的要问,幼儿不懂的则不问;一看就明白的多问,无需解释的还要问。教学互动中教师提问的目的在于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掌握幼儿对活动内容的接受程度,了解活动目标的完成情况。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教师能否抓住教学中的关键问题,提出具有明确指向性和引导性的问题与幼儿进行互动也会直接影响幼儿学习的效果,降低师幼互动的成效。

另外,教师在互动中习惯以“好不好?”“是不是?”“对不对?”等方式发问,一方面是受自身语言习惯的影响,使这种提问变成了教师的口头禅,提问似乎没有什么目的,只是习惯性地问幼儿“对吗?”“好不好?”另一方面是因为有的教师认为这是一种简便而且能顾及全体幼儿的互动方式,因此每讲完一个问题后,都要问幼儿“是不是?”“对不对?”当幼儿习惯性地说“是”或者“对”的时候,教师就认为幼儿已经明白并参与到互动中来。然而,这种“是非式提问”的数量过多,只会增加教师提问得随意性,降低教学效率。对幼儿来说,这种提问无需思考,就可以机械地用“好”或者“对”来回答,无法对他们的思维构成挑战,逐渐使幼儿对教师产生依赖,丧失参与互动的主动性。

⑵幼儿回答形式简单,教师回应方式机械。

在教学活动中,幼儿回答教师的提问一般有集体应答、个别回答、自由回答以及讨论后汇报等几种形式。有调查显示,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使用幼儿“集体回答”和“个别回答”的频率比较高,而采用“讨论后汇报”和幼儿“自由回答”方式的非常少,其中后者几乎为零。“集体应答”只适合有唯一正确答案的简单的问题,有研究者发现教师频繁地使用集体应答方式,会导致幼儿思维肤浅化和表面化,逐步丧失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个别应答”则无法照顾到每一个幼儿,一部分幼儿可能得不到关注。运用“讨论后汇报”和“自由回答”则可以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将师幼互动推向深层次的交流和探讨,但是在教学活动中,大部分教师认为这两种方式比较浪费时间,而且不易于管理,因此不愿意多使用,从中可见教师对提问的高控制倾向。

2.3教师对幼儿已有知识与经验水平缺乏必要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

幼儿的思维与其日常积累的生活经验之间有着直接的关系,由于受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的影响,他们的思维具有明显的单向性和具体形象性等特征,因此,幼儿原有的知识与经验水平会直接影响他们对新知识的认知程度。因此在设计师幼互动过程时,教师应当了解幼儿在某一方面的原有经验水平,掌握幼儿相关的经验储备,并以此为依据有目的地设计探究主题和提问。在实施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把握幼儿对互动内容的感悟程度和理解水平,根据教学目的,适时、适度地为幼儿搭建有效的学习支架,帮助他们不断地建构新的认识。

3提高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有效性的几点建议

3.1树立现代教学观,建立平等和谐的师幼关系

师幼关系是师幼互动行为成功的关键,有什么样的师幼关系,就有什么样的师幼互动行为。因此,只有建立平等、和谐的师幼关系,才能启动有效的师幼互动行为,这就要求教师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⑴形成师幼平等交往,共同对话的教学本质。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曾指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教学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一部分,可以说是人类交往活动中更特殊的一种。因此,交往可以看作是教育过程的一种本质。而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每个人都是作为主体而存在的,每个人都是相互交流的对象,每个人都应具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教师不再是幼儿的教育者、管理者,而是幼儿发展的支持者、参与者以及合作者。在师幼互动中,教师应成为良好互动环境的创设者、积极互动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互动过程应是教师与幼儿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只有这样,教师与幼儿才能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平等地参与学习,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

⑵教师要真正地尊重和接纳幼儿,营造轻松愉快的互动氛围。

教师与幼儿之间的情感交流以及由此产生的积极的心理氛围是促进师幼互动深入开展的必要条件。对幼儿来说,由于其行为的自制力和有意性比较弱,容易受自身及外界情绪的影响,因此教师与幼儿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教师,在知识经验和社会常规等方面比幼儿有优势,但幼儿在知觉、想象力等方面是成人无法比拟的,所以教师要爱护和尊重每一个幼儿,积极为他们提供各种探索和发展自我的机会与条件。

在师幼互动中,教师还应学会用包容和欣赏的心态对待幼儿的各种互动行为,在活动中给予幼儿更多鼓励、赞扬等肯定性的评价。面对幼儿出现的问题,教师应该坚持以正面引导为主,针对实际情况,对幼儿进行耐心、细致的帮助,努力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互动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充分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和关注,从而敢于并愿意在教师和同伴面前大胆地表现自己,产生更强烈的互动愿望。

3.2提高自身的教学敏感性,理解幼儿,有效引导

在师幼互动中,教师既是活动的参与者,又是调控者,因此,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敏感性,及时捕捉幼儿在活动中的兴趣与需要,时时处处从幼儿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充分挖掘、利用互动中的一切教育因素,有效地调整互动,促进互动。

⑴教师要善于观察和捕捉互动时机,提高师幼互动的效果。

在集体教学中,幼儿受自身思维方式和原有活动经验的影响,对教师的提问和互动要求会表现出不同的回应态度,比如有的幼儿因为害怕在同伴面前出错,所以不愿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人云亦云,有的幼儿则会表现出一些看似离奇的想法或行为。往往在不经意之间,幼儿会迸发出一朵创新思维的火花,掠过一丝情感的变化。作为互动引领者的教师要在互动过程中仔细观察分析每一个幼儿,及时洞察到这些细微之处所流露出来的最真实的信息,分析幼儿的兴趣所在以及情感和知识方面的需求,进行有效的回应与引导,从而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推动互动进程,提高师幼互动的有效性。

⑵教师要学会从幼儿的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以此为基础对幼儿进行有效的引导。

理解幼儿是构建师幼互动的首要条件,这种理解要求教师不仅善于洞察幼儿行为的发生,更要从中分析幼儿行为发生的真正原因,结合幼儿的个性特征及其所处的场景,对他们的行为做出全面的认识。当教师真正走进幼儿的心灵深处,从幼儿的角度去观察和了解他们眼中的世界,用一颗童心接纳、理解他们的发现和探索行为时,就会发现幼儿那些看似简单的语言和行为里其实蕴含着丰富的思维过程和独特的观点。教师这种以平等和理解为基础的情感支持才最易于被幼儿所接受,这也是帮助教师及时掌握幼儿的思维动态、心理特点,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的有效平台,是促使师幼互动向更深层次延伸的“助推器”。

3.3掌握和运用提问技巧,学会倾听与等待

提问是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最直接,最常用的一种互动方式,积极有效的提问与回应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合理的提问可以促使师幼双方展开积极互动,引导幼儿积极思考,有效支持和推动幼儿深入学习和探究。

㈠教师要学会提问。

在师幼互动中,教师提问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也关系到活动的效果。教师设计的提问一方面要能够引导幼儿思考,帮助他们理解和学习;另一方面还要紧扣互动主题,抓住教学活动的关键进行提问。

(1)互动活动中教师提问的策略

A假设式提问,即教师抛出问题,让幼儿进行假设推断和思考的一种提问方式。这种提问常以“假如……”“如果……”等形式展开。假设式提问可以使教师了解幼儿的先前经验和发散性思维水平,充分调动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1]例如,在阅读活动《想吃苹果的鼠小弟》中,教师提问:“如果你是鼠小弟,你会用什么办法够到树上的苹果?”

B推理式提问,即教师在引导幼儿完成一项较简单的操作或者探索活动后,要求幼儿用类似的方式概括出规律性的知识,从而自己寻找答案的一种提问方式。推理是提问能够较好地引导幼儿主动思考核积极探究问题,避免了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师采用推理式提问时,要了解幼儿已有的经验储备,提问语言要清楚明确,具有逻辑性,同时还要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1]例如,在学习6的组成时,教师提问:“上次我们一起把5颗豆子分成两份,有几种分法?”幼儿:“可以分成1和4、2和3……”教师接着提问:“那今天我们要把6颗豆子分成两份,可以有几种分法?”

C递进式提问,即教师根据幼儿的思考和回答,巧妙地将一连串问题层层抛出,逐步深入,将幼儿思考的内容前后联系起来,形成一个不断推进的问题链,为幼儿提供深入探究与思考的机会的一种提问方式。[1]例如,在讲述故事《爱唱歌的小麻雀》后,教师和幼儿展开了以下对话:

教师:“是谁不让小麻雀唱歌的?”

幼儿:“是小松鼠不让小麻雀唱歌。”

教师:“小松鼠为什么不让小麻雀唱歌?”

幼儿:“因为鹿宝宝在睡觉。”

教师:“小麻雀很喜欢唱歌,可是鹿宝宝正在睡觉,它该怎么办?”

幼儿各抒己见。

教师:“我们在家里玩的时候,如果爷爷奶奶或者爸爸妈妈正在休息,我们该怎么办?”

D总结式提问,即教师在引导幼儿对某些问题或者现象进行观察和了解之后,为了让幼儿自己进行适当概括,最后得出结论时运用的一种提问方式。通过总结式提问,可以锻炼幼儿的概括能力,能帮助幼儿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归纳和综合思考,也可以很好地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增强语言的条理性。[1]例如:在看完课件《海底世界》后,教师提问:“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海底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2)教师要抓住互动中的关键问题进行提问。

作为师幼互动的主导者,教师能否抓住互动中的关键问题进行提问,是影响幼儿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要根据互动的主要目的,有主题、有方向、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从内容上来说,教师的提问内容不能太空泛,要抓住内容的内在矛盾及其发展变化进行设问,尽量少问非此即彼的问题。从语言上来说,教师的提问要表述清楚、指向明确,语言具体形象,从而引导幼儿积极思考,使师幼互动层层递进。

㈡教师提问后应适当延长问题的解答距,学会倾听幼儿。

心理学中把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完毕的过程称为“解答距”。教师应适当延长问题的解答距,给幼儿更大的思维活动空间和较充分的思考空间。有研究表明,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教师等待的时间太短的现象,一般不超过2秒,而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幼儿难以进行充分、细致的认知加工,因此,幼儿在师幼互动中自然处于被动状态。如果教师将等待的时间延长到3~5秒,幼儿明显地表现出互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高水平认知活动的引发和进行,在接下来的师幼互动中,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的效果。

在幼儿应答的过程中,不论其做出怎样的回答,教师都要认真、耐心地倾听,这样才能准确分析出幼儿的思维角度和互动状态,了解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和内化程度,从而进行进一步的启发和引导。当幼儿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出现困难时,教师应给予他们更多的耐心与期待,并积极设法促成转机,比如提供适当的点拨和提示,转移提问的角度,分解难点等等。

在对幼儿的回应方式上,教师首先应加强有指导性的、正面的评价。有的教师对幼儿的回答一律用程度相等的肯定进行回应,全是诸如“很好”,“不错”,“你真棒”等等,这是对幼儿回答不恰当的反馈,是教师驾驭教学活动能力弱的表现。教师对幼儿的回应不应是简单的评价,而应是进一步的具体指导,如肯定幼儿正确的观点,并进一步诱导追问,激发幼儿进行再思考,或者艺术性地纠正幼儿的错误观点,引导其正确思考的方向。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的提问方式,比如:“你认为这样可以吗?”“你为什么要这样选择?”等等,在必要的时候将问题延伸进行,将幼儿引入“思维缓冲区”,以激发他们深层次的潜力,获得更深、更广的互动契机。

3.4根据幼儿实际水平,适时利用支架为幼儿的互动搭建平台

“支架式教学”源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支架”一词形象地喻示着教师与幼儿之间在最近发展区内有效教学的互动:幼儿的“学”好像一个不断建构着的建筑,而教师的“教”则像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幼儿不断建构自己的认知世界。在师幼互动中,如何使幼儿原有的认知经验自然过渡到现有的经验,教师的提问和引导就显得十分重要,而要想进行有效的指导,教师就要善于寻找幼儿思维以及知识经验的薄弱点,搭建适合的支架。

例如,在欣赏诗歌《雨点》中,有这样几句:

……

雨点落在池塘里,在池塘里睡觉;

落进小溪里,在小溪里散步;

落在江河里,在江河里奔跑;

落在海洋里,在海洋里跳跃。

教师提问:“小雨点为什么仔池塘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跃?”

幼儿:“因为它累了”,“因为它跳得高” ……[2]

幼儿的思维总是与其日常积累的生活经验有直接关系,原有的经验水平往往会直接影响其新的认识。在提问中,教师只是简单地用了一个“为什么?”把幼儿引向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和思考,幼儿自然从“睡觉”联想到“累了”,从“跳跃”联想到“跳得高”。因此,如何为幼儿新的认知理解提供支架,使幼儿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经验,教师问题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假如教师这样引导:小溪有什么特点?池塘与大海有什么不一样?你见过的江河是什么样的?这样的提问可以调动起幼儿已有的,相关的生活经验,他们可以从池塘的宁静,小溪的潺潺等等特点来理解小雨点的“睡觉”、“散步”等等。有了理解的支点,幼儿就可以把自己已有的旧经验与新知识相互联系,并以此为支点,不断地感悟、想象和思考,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基础。

当然,教师在互动中使用支架式教学策略,首先要保证幼儿的学习和参与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在师幼互动中,教师必须不断地提出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通过提供必要的、适时的支持,帮助幼儿从借助支持到摆脱支持,逐渐达到完成任务的水平。另外,为幼儿提供支架的形式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应该根据互动中的实际情况和幼儿的反应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策略,促进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师幼互动的有效性。

提高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的有效性,促进幼儿主动发展,需要教师在新的教育观和儿童观的指引下,细致考虑各种因素在互动中的影响,在观察幼儿、分析幼儿的基础上,将互动技巧和教育机智灵活、恰当地运用到师幼互动中来,建构积极有效的互动过程,从而保证每一位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参考文献

[1]郭丽.教育活动中教师提问与回应的策略.幼儿教育,2010,3

[2]沈国香.为幼儿搭建感悟的支点.学前教育,2004,12

[3]王春燕.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幼儿园课程.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刘晶波.师幼互动行为研究:我在幼儿园看到了什么.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朱家雄.幼儿园课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杨莉君,康丹.对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的观察研究.学前教育研究,2007,2

增强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的有效性 篇2

要想找到促进师幼互动的有效策略, 就必须找到影响师幼互动的不利因素。高高在上的教师身份是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一堵围墙, 以成人的眼光帮幼儿选择必须学些什么, 使得幼儿与教师之间没有了沟通点, 缺乏想象力的提问让幼儿觉得乏味。那么如何克服这些不利因素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平等、自由的师幼互动的精神环境, 让幼儿敢于表达

《纲要》中明确要求“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 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 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在发展幼儿口语表达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平等、自由、宽松的心理环境, 需要和谐默契的师幼关系, 让孩子感受到教师是和他们一起玩, 一起成长的, 教师要将自己定位在与孩子平等的平台,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亲和力”。在教师亲和力的影响下, 伙伴间的亲密、教师的亲切、和谐的班级环境, 这些都为幼儿营造了一种和谐、平等、自由、愉快的语言运用的外部氛围, 让幼儿有话敢说, 有话可说, 支持、鼓励、吸引幼儿在阅读活动中与教师、同伴以及其他人交流。如在每次的晨间点名时, 我让幼儿主动来点名, 刚开始是一些能力强的孩子, 慢慢地班上的幼儿都喜欢上了“点名”这份工作, 有些幼儿在点名的过程中出现串号, 从19号一下就到30号, 这时我就会很自然地说“应该是到20号了”, 经过一段时间后, 我发现几个不喜欢发言的幼儿也都愿意在集体面前说话了, 一个轻松、愉快的点名工作, 既激发了幼儿乐于开口说话的欲望, 又增强了幼儿继续交流的自信心。我们还围绕一些热点话题或是幼儿所熟悉、喜爱的一些事物, 引导幼儿围绕它们进行讨论, 孩子们在讨论中往往特别激动, 争着抢着要发表自己的意见, 我们先采用三三两两或是分组的方式进行讨论, 然后几个人轮流说, 这样交往的愿望也就得到了满足。每个人都在宽松的氛围中拥有了运用语言的机会, 不仅拓宽了幼儿的思维, 还能让幼儿在自由的交流中相互促进。

二、注重与幼儿进行“平视”的语言交流学习, 让幼儿乐于表达

教师要以“平视”的眼光看待幼儿。这种“平视”的眼光就是要真正地走进幼儿的心灵世界, 从幼儿的视角去看待他们眼中的世界, 这种以平等关系提供的支持最易与幼儿沟通, 也最易被幼儿接纳, 即达到“共同兴趣点的汇合”, 也就是“视界融合”。如在学习词汇“四脚朝天、捧腹大笑、汗流浃背”的过程中, 如果单纯通过语言的解释, 孩子的印象肯定不深刻, 于是我先采用肢体动作、表情引导孩子理解词义, 然后启发幼儿想想“什么人、什么事在什么情景中能用上这些词汇”。带着这个问题, 幼儿回去后通过调查、翻阅书籍、收看探索频道, 尝试运用各种方式和途径查找资料。在了解了这些成语的应用范围之后, 幼儿经常会运用这些词汇进行交流, 如下雨时小朋友会互相提醒———“小心走路, 不要摔个四脚朝天。”户外活动中也常听到如此关心的话语———“哎呀!你已经汗流浃背了, 快去擦擦汗。”因此在师幼互动中教师应当以幼儿的“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中去, 并站在幼儿的角度, 用一颗童心去理解他们的发现和探索行为, 并积极、充分地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 共同创设问题情境, 共同建构经验, 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与学习动力, 使幼儿产生尊重、信任、喜爱的情绪体验, 以此带来更积极的师幼互动关系。

三、深入有效地参与和引导会话, 让幼儿学会表达

在语言活动中师幼互动的有效性需要教师正确的角色定位和安全的外部氛围作基础, 更需要教师深入有效的参与和引导, 对此我有两点体会:

1. 提供适宜的问题情境, 真诚倾听

教师的提问是技术, 更是一门艺术, 教师只有掌握了一些设置问题的技巧, 我们的活动才会变得更加生动和精彩, 教师要从细节入手, 关注教学中的提问策略。首先教师的提问要适合不同年龄发展水平的幼儿, 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其次提问要有启发性, 能激发幼儿积极思维;再次提问要具有开放性, 使幼儿充分地发挥想象、扩展思维, 积极大胆地表达;最后提问要由浅入深, 简洁、系统, 使幼儿能系统地掌握知识, 唤起幼儿想象和思维, 以及对故事活动的兴趣, 愿意主动、积极地来进行表达。在生活故事中我们主要采用启发式提问, 通过提问让幼儿将故事情节迁移到自己的平时生活中, 在回忆中进行积极表达。在童话故事中我们主要采取开放式提问, 通过适当的提问引导, 使幼儿浮想联翩, 使想象的触角越伸越远, 丰富幼儿的词汇量。在寓言故事中我们主要采用比较式提问, 让幼儿可以凭借日常生活积累的表象, 大胆想象。在科幻故事中我们主要采取递进式提问, 激发他们的思维和好奇心, 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表达。神话故事中我们主要采取多样式提问, 让幼儿通过多种思维得到更好的答案。幽默故事中我们主要采取互动式提问, 让幼儿在愉悦的氛围中, 积极地思考、主动地表达。

2. 适宜地解读和回应

如在开展诗歌《摇篮》的教学中我运用了多媒体的课件进行教学, 把画面、声音及音乐结合起来制作成生动的教学课件, 通过欣赏激发幼儿兴趣后, 我为幼儿提供和设计了几个真实而有意义的———关于“家”的问题情境, 让幼儿说自己的家, 听同伴的家, 由此产生了能使幼儿参与互动的话题内容, 我耐心倾听幼儿天真朴素的言语, 在理解幼儿的基础上进行适宜的回应, 如重复、解释、追问、建议、质疑、求证等, 使师幼之间始终保持着积极而有效的互动, 既引导幼儿进入诗歌优美的意境中, 感受诗歌清新、明朗的语言风格, 又提升了幼儿原有的知识经验, 使其较深刻地理解诗歌内容, 提高了幼儿的主动性。

四、及时有效地调整语言活动中的师幼互动

在语言活动中当幼儿的反应和教师预设的情形不一致时, 我们应做到:真正关注幼儿的需要, 给予幼儿充分发展的机会, 适当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师幼之间不再是一种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 而是互相影响、双向交流的同伴关系。若教师从活动中能及时了解孩子的感受与需要, 准确地找到孩子的“最近发展区”, 通过灵活多变的方式帮幼儿解决困难, 获得知识与体验, 幼儿势必会得到适宜的富有个性化的发展。我们预设的活动不是一成不变的, 可以随着幼儿的需要而灵活地、及时地调整。

增强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的有效性 篇3

【关键词】区角活动 幼儿园教学 师幼互动 分析探究

【课题项目】“十二五”规划课题“结题论文”。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025-0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教育本身就表现为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互动,没有互动的教育是难以想象的,更谈不上是有效的。”因此,幼儿园区角活动中有效抓好师幼互动,必将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一、做好区角活动的观察工作

区角活动的观察工作包括两方面:活动前的准备观察工作和活动时的过程观察工作。首先,在开展区角活动之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调查与准备工作,方能保证区角活动的正常开展和有效开展,实现活动教学目的。因此,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以及课下活动中,密切观察每个幼儿的兴趣爱好,可以据此安排相关内容的区角活动。其次,在做好充分的前期观察与动态了解之后,教师要根据教学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活动计划安排,不仅要使活动内容有趣丰富,还要兼具教育和指导意义。规划好区角活动中所用到的器材、玩具的数量、大小和型号,制定活动规则和活动内容,保证活动有序进行。再次,在活动开展过程中,要注意做好活动引导和内容讲解工作,时刻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兴趣性,对于遇到困难的幼儿要进行及时的帮助,同时协调好幼儿之间的材料分配与安全保护措施,避免出现活动意外事故。

二、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

教师要想使观察取得实际效果,除了要做到细心、仔细、记录外,更加重要的是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根据观察的目的性不同,可以分为随机观察和重点观察。其中随机观察就是要求教师在区角活动中扮演旁观者和引导者的身份,游离于幼儿活动之外,除非幼儿遇到困难或发生特殊情况,否则不介入区角活动中。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随机观察幼儿的活动状况,对全体幼儿进行整体把握,能够从宏观角度进行活动规划和安排。重点观察以随机观察为基础,教师在随机观察中发现个别幼儿在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或其他表现,可以有重点的进行指导教育。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把握好观察管理的尺度,尽量避免随意打断幼儿活动,让幼儿按照自己的行为方式进行区角活动。

三、灵活把握活动方法,增强师幼有效互动

1.尊重幼儿活动自由。有些幼儿教师没有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对幼儿教育和活动的管控极为严格,当幼儿在活动中没有按照教师制定的活动规则,或者是活动预期效果不理想时,教师往往容易片面的对幼儿进行批评教育,严重制约了幼儿参与区角活动的积极性,也不利于下一步教学活动的开展。只有尊重幼儿的行为活动,才能为师生互动交流提供基础保障。

2.在互动中融入情感。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命令式的语气,采用平和、亲切的口吻和幼儿进行信息沟通与交流,让自己成为幼儿的“大朋友”,认真倾听幼儿的实际需要和活动想法,从而以此为依据制定更为完善和区角活动内容。其次教师要充分尊重幼儿的活动自由,由于幼儿的认知有限,因此有些活动行为不能以成人眼光进行看待和评判,要从幼儿的视角出发,理性评价。

3.培养独立活动能力,在互动中挖掘潜力。区角活动的设计和内容制定由教师来完成,但是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当辅导角色,尽量少的参与到活动过程中,以此锻炼幼儿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4.善于倾听幼儿想法,在互动中培养幼儿能力。在区角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善于观察,及时了解幼儿的活动动态,还需要注意倾听,从幼儿之间的对话中寻找有价值的信息。有部分教师对于幼儿的活动需要和活动想法选择性忽视,导致区角活动的开展偏离了实际,难以满足幼儿的学习教育需要。因此,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幼儿对活动的想法与建议,尽管有些想法听起来不切实际、天马行空,但是教师可以巧妙利用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最大限度的满足幼儿的活动需要。通过区角活动可以看出,教师要善于倾听幼儿的想法与问题,并抓住其中要点,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让幼儿在问题思考中获得独立解决能力。

四、幼儿园区角活动中师幼互动的展望

幼儿园区角活动中的师幼互动不仅能丰富幼儿的校园文化生活,增加师生间的沟通交流,而且能够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会必要的生活常识,教师通过科学设置区角活动内容,还能够起到开发幼儿智力,挖掘幼儿潜力的作用。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广大幼儿教师通过加强自身学习,摆正教学态度,注重做好师幼互动交流工作,掌握幼儿的客观活动需要,必定能帮助幼儿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姗姗.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师幼互动评价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3)

增强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的有效性 篇4

爱因斯坦A班 陈妹芳

一、集体教学中的师幼互动现状分析

目前,很多教师对师幼互动没有有一个整体、全面的认识,这导致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重视程序忽视幼儿反应的现象。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常常是师幼互动行为的主导者,根据自己的计划与意图,开启与幼儿之间的行为往来,并且引导和控制着彼此行为的发展方向和速度。我们也会强调教学中的双主体地位,幼儿时而可以左右教师的行为,牵引师幼互动的进程,但绝大多数时间都只是处在被动状态。绘本教学中常常存在教师对儿童回应方式单

一、千篇一律、甚至刻意忽视幼儿反应不予回应等。这些问题是教师实践中的困惑,是影响师幼关系,影响教育质量,影响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关键因素。

在绘本教育实践中发现集体教学中的师幼互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互动问题和幼儿经验不匹配。

提问能不能影响孩子的发展,取决于问题与孩子发展水平的相差度。不符合孩子发展水平的问题,很难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互动。

如教师提问:“为什么螳螂是绿色的?”“茄子为什么是紫的”,这一类的问题当然很难得到科学的答案,因为它们远远超过了幼儿世纪发展水平。

再比如:教师提问“这个故事里藏了很多很多的反义词,谁能说说里边有那些反意词?”幼儿:“多、少”。教师:“有多和少。它是在什么时候形容的呢?”幼儿:“胖胖天使的云多,棒棒天使的云少。”实际上这一段互动的问题是:你在故事的什么地方听到哪些反义词。如果设计成一个问题,孩子获得的是一个完整的问题信息,他可以根据问题从两个层面回答。对于大班幼儿是完全可以达到的。可以请多个幼儿来回答,活动的层次也会非常清晰。

2、封闭性问题过多,不能引发深层次的思维碰撞。

封闭性问题是指答案固定或者比较少的问题,对这一类问题,幼儿只需要简单的判断、回忆就可以完成整个教学,完全是在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孩子的主体地位被忽视。如:“这个故事的名字是什么?”“故事里面都有谁?”“小鱼住在哪里?”这类问题,幼儿只需要根据经验或记忆就可以回答出来,而且所有的孩子答案基本都是一致的。

再比如:“你们喜欢下雨吗?”“你们愿意和小动物一起做游戏吗?”“小兔子是不是今天有点不高兴啊?”还有很多“好不好”“想不想”等等一系列问题,幼儿只需要简单的选择,甚至有些问题就已经带着答案,实际上是伪问题。

这样封闭性的问题,并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思维,当然更不能形成实际意义上的师幼互动。根据笔者对的6个不同教育活动的统计,发现这些教师在活动中提出的封闭性问题占到了58.22%,是非常值得重视的。

3、教师过多的关注活动目标是否实现,关注活动组织的进展,而忽视对幼儿的有效回应。

如:教师提出问题后急于帮助或者替孩子得出答案,没有给幼儿充分的思考时间。对于讨论性的问题,每个孩子都会有不同的答案,而老师往往只回应自己想要的答案,而忽略其他幼儿的回应。

二、师幼互动的有效策略

维果斯基的理论告诉我们:教师与幼儿之间的行为往来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功能与价值是极其重要的。师幼互动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表现形式,存在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方面和教育内容的各个领域,并对幼儿发展产生非常大的影响。维果斯基将学生在指导下借助成人的帮助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之为“最近发展区”。在最近发展区里学习者将自己的理解与具体的情景经验整合起来,从而建构出自己的思想。而在“最近发展区”内所施行的互动才是最有效的互动。

经过在教育实践中反复尝试,笔者认为教育者首先要从正确把握儿童观、教育观的角度出发,将关注点从自身教育活动转变到幼儿的行为变化上来。要读懂幼儿、关注幼儿、要给与幼儿温暖愉快的情感回应。因此提出具体师幼互动策略如下:

1、根据幼儿认知发展水平,设计适合的互动。

正确的认识幼儿的发展水平,是保证有效师幼互动的前提。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实际生活经验,理解和预想到幼儿可能出现的行为,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设计适合的互动问题。如:教师在组织“下雨的味道”的散文欣赏活动之前,首先带幼儿在雨中游戏,让幼儿对下雨有一个真实的感受,之后再带领孩子欣赏优美的散文。幼儿对散文不仅有很直观的理解,甚至能够结合散文的语言叙述自己对于下雨味道的不同感受。这样的活动设计,就是教师充分的考虑到了幼儿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实际生活经验。

再比如:在认识颜色的活动中,教师会准备大量的操作材料,让幼儿自己进行尝试,并把每一次颜色调和的结果记录下来,再通过对记录结果的分析,得出红色和黄色混合变成橙色、红色和蓝色混合变成紫色、蓝色和黄色混合变成绿色的结论。因为教师充分了解幼儿的学习一定是直观的、具体的,是建立在感知的基础上的。

2、关注幼儿,采用合适的回应策略。

活动组织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多的关注幼儿的反应,要学会从幼儿的回答中了解实际发展水平,并从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灵活调整教育策略。当教育活动中幼儿出现了更有价值的关注点,教师更应该予以鼓励,并及时调整互动策略。

如:提出问题后适当等待,给予幼儿思考反应的时间。当幼儿答非所问的时候反思自己的问题是不是问的不明确,应该变换提问方式,寻找幼儿能够理解的问题,或者将问题分解成几个较底层低的问题。

再比如:如大班的幼儿在听愚公移山的故事时,一个孩子认为山是不可能被搬走的。教师没有制止幼儿的这种反应,而是注意倾听孩子的声音,追问道:为什么这样认为。孩子说:因为山太大了,他一辈子也搬不完。另一个孩子说:其实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神仙。面对孩子的问题,教师及时发现了更有价值的互动话题。于是引导孩子讨论:如果你家门口有座大山,你又搬不走,你会怎么办。孩子们很快兴奋起来,有的说用大机器来搬,有的说把家搬到平地上去,有的说给山里修一条好路就可以开车出去了。这样的讨论无疑比单独进行一个故事要更加具有教育价值,他教会孩子更加积极地应对所面临的困难。

3、给与幼儿温暖的情感回应。

一般情况下,幼儿都会喜欢面带笑容、和善、有耐心、喜欢自己的老师,感受被爱、被关注、被尊重、被支持的积极情感能够使幼儿产生信赖和安全感,能够产生积极有效的互动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一颗童心,善于发现幼儿的兴趣,善于体悟幼儿鲜活的情感和需要。要赏识幼儿的主动互动行为,以平和和正向的态度对待幼儿,营造民主、和谐、轻松、自由的互动环境。

实践经验提醒我们,任何完美的教育理念、活动设计都要借助人际之间的互动行为往来才能实现其价值。教育领域内的互动实际上就是指的师生之间的相互交往过程。教师与幼儿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得以建立的载体便是师幼间的交往与互动。形成师幼间的有效互动提示我们应该用平等和尊重的眼光看待幼儿。只有营造出开放和允许自由表达的活动氛围,才可能启发并引导幼儿积极的思考与参与,才能够获得理想的师幼互动。

增强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的有效性 篇5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界新课改方针的不断实施与发展,各阶段的各门课程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正如火如荼。如今,传统教学方法不仅已无法顺应时代的发展,同时更是无法满足现代学生的求知需求。而师生间互动的有效性却对整个教学效率起着一定的决定性作用。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同时,以学生生活经历为着手点,在实际教学中将教学互动方式创新化,以最终达到将课堂教学效率最大化的教学目标。【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师生;有效互动 前言

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率和整个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界关注的重点。传统教育模式中死板、陈旧的教育方法早已无法满足日益深化的教学需求,因此才有了新课改方针的推出。在教育界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过程中,师生间有效互动这一创新型教学模式和方法在教育界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并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本文就如何促进师生间互动的有效性予以探究并提出几点拙见以供参考。

一、构建良好师生关系强化学生互动性

处于小学这一阶段的儿童不论是身体还是心智都尚未成熟,大多数性格都较为内向,对于陌生的环境、事物等虽极具好奇心但又不敢太过主动接近和探索。并且,从古至今,学生都会自然而然地对教师产生敬畏心理,不管是处于那一阶段的学生,他们都会对教师存在一种害怕、畏惧的心理,说得夸张点就像老鼠见到猫。尤其是在课堂教学的互动过程中,当学生们意识到教师可能要准备点人的时候几乎都会纷纷低下头假装在思考,并暗自在心中祈祷自己不要被叫到。有相关研究发现在教育界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与教师关系越是和谐融洽的学生其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绩等各方面相对来说均较高,且师生关系良好的班级其课堂氛围以及整个课堂教学效率也相对较好。这也就充分说明了构建和谐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因此,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应注重对良好师生关系的培养和构建,主动且积极地关心学生们的方方面面,在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尤其是进行课堂互动时要保证足够的耐心,并不断鼓励学生一起进行互动,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切和热情时会主动与教师一起互动。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师讲授《桂林山水》(人教版)这一课程时,可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学生们展示桂林山水的相关图片、影视资料等,并要求学生们就自身最感兴趣的一处景物进行想象描绘。儿童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不可估量的,教师可在学生们进行描绘后予以恰当性的点评和鼓励,以此不但可强化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还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师生关系的[2]

[1]和谐化,使课堂互动的效果最大化。

二、教师应将互动方式创新化、趣味化

好玩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处于这一阶段的孩子,容易出现“多动症”的现象,常常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开小差。倘若小学语文教师依旧沿用传统教育模式下呆板、枯燥的互动方式,不注重对教学互动方式的创新,便很可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一定的厌恶心理,从而使整个课堂教学效率不断降低。作为一门最基础的学科,学生们对其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会直接对其他科目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是以,这就为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实际课堂教学尤其是与学生进行互动的过程中指出一条明路——不断将课堂互动方式趣味化和创新化,以活跃整个课堂教学氛围,带动学生们与教师进行互动的积极性。

游戏是小学生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剂”,而小学语文教师恰好可以利用这一点,并将其与实际课堂教学中的互动相结合。譬如,在《小蝌蚪找妈妈》(人教版)这一小学语文第四册的具体教学课程中,教师可在正式上课前与学生一起进行一个课前小游戏。首先由教师说明游戏规则:“同学们,今天上课前咱们先来玩个叫做‘数青蛙’的小游戏,规则是这样的:首先是‘一只青蛙跳下水’,每个同学每次只能说一个字,比如说小明同学说‘一’,那下一个同学就要说‘只’,以此类推,当说完最后一个字后,下一位同学要根据当前青蛙的数量来拍桌子,有几个就拍几下。”当课堂氛围被游戏带动起来后,教师要“见好就收”带领学生进入学习的主题:“好了,游戏咱们今天就先玩到这,现在让老师带着大家一起去了解青蛙吧,请大家翻开课本„„”在这样的游戏互动方式下,不仅增进了师生间的情感、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同时还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谓一举多得。

三、从学生生活入手促进互动的有效性

虽然小学生们在学校的学习生活较为枯燥乏味,但其学习之余的日常生活可以说是丰富多彩,花样百出。“生活处处不学习”、“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等是人们常挂在嘴上的话,确实如此,学习与生活实际上是息息相关的,学习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二者实际是相通的。因此,这便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提高与学生之间互动的有效性以及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了一条有利的捷径。

比如,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学生们进行以“生活中最难忘的一件事”为题的作文写作教学时,可首先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学生们分享其自身较为难忘的生活事迹,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要求学生们向大家讲述自身较为难忘的事迹。而此时,有的学生们便会开始互相讨论,有的则陷入回忆和思索中,当教师随机点一名学生进行分享时,其他学生都会听得非常认真。当学生讲述完毕后教师应予以适当性的点评和鼓励。通过这一方式,不仅强化了师生间互动

[4]

[3]的有效性,同时还能使学生学会将生活实际经历运用至作文当中,以达到不断提高学生写作质量的目的。结论

总之,师生间的有效互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小学语文教师应善于创造有效的师生互动,以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不断提升。【参考文献】

增强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的有效性 篇6

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学科,语言的本质就是交流,通过师生间的交流可以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学生的综合情况,例如学生对语文课文的理解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了解学生对语文感兴趣的方面,通过对学生的个性掌握,可以指定相应的教学办法,提高学生对语文的认知和自己的认知,使得学生有效地进行语文课程学习。

1.2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语文学科综合性强,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还需要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例如小学生的人际交流能力,情感表达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通过小学语文课上的师生互动,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帮助小学生们建立对语言的认识,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

1.3通过表扬发现激发学生的兴趣

探索型活动中师幼互动的策略 篇7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产生效能的关键。教师只有懂得如何去与孩子沟通, 才懂得如何去满足孩子的需要。教师的教与孩子的学是在师生之间的沟通中进行的。沟通是实现教育目标、满足教育要求、实现教育理想的重要手段。师生之间如何沟通, 用什么样的方法沟通, 决定了教育具有多大程度的有效性。孩子是通过与教师的人际关系的感受, 来决定是否喜欢教师所教的内容, 是否愿来遵守教师提出的要求, 是否喜欢学习和参与教师提供的各种活动。在大班进行的探究性游戏活动《祖国多》的活动过程当中, 第一个活动结束后, 孩子们的兴趣被各个旅游景点的门票所吸引, 直到随着活动结束, 孩子们的议论仍然意犹未尽。对于孩子们的议论, 教师都记录了下来。等孩子们谈论完, 教师取消了原计划的第二个活动, 决定以《各种不同的门票》为主题, 开展了《我去过的地方》谈话活动。这一下子引发孩子浓厚的兴趣, 他们争先恐后抢着说。

二、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物质与心理环境是实现师幼互动的桥梁

1. 充分发挥幼儿参与环境创设的主体性, 让幼儿成为环境的主人。

为幼儿提供表现主题活动的机会与条件, 提高环境的利用价值, 为融洽的师幼互动关系筑起桥梁。当活动的主题确定后, 教师要与幼儿商量, 并让幼儿根据主题, 收集材料, 自己布置环境。让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收集有关主题活动的图书、玩具、模型、文字等资料和照片。活动之时, 引导孩子们分工协作。通过绘画、涂色、粘贴等方法, 共同布置展区和活动室墙饰, 当看到亲手制作的作品展示在墙上, 孩子们动手的热情就会更加的高涨。

2. 营造鼓励、接纳、支持的心理环境, 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幼关系。

在探索型主题活动中, 教师要充分扮演多种角色, 为幼儿营造鼓励、接纳、支持的心理氛围。首先, 教师应是一个倾听者。活动中, 教师要善于倾听来自孩子们的心声, 有利于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在环境的支持下, 幼儿通过与教师、同伴的互动, 主动表达见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发展。教师还应是一个观察者、引导者和欣赏者。当孩子们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表现自己喜欢的事物时, 教师应在旁边认真观察, 了解孩子的思路, 适时地加以引导, 使孩子的表现得更加大胆、创新。当幼儿展示自己的成果时, 教师从欣赏者的角度去肯定对方的劳动, 则有助于幼儿自信心的形成。

三、关注幼儿, 及时捕捉, 创造师幼互动的条件

纲要中还指出:“师生双方特别是教师在师幼互动中保持关注是建构积极互动的必要条件。”能否对对方的行为给予关注是师生互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和基础, 也是幼儿产生被支持感和信任感的基本条件。如在实践活动“泥捏人”中我们发现孩子在捏泥人的时候, 发挥了一定的想象力, 捏出了各种各样造型奇特的泥人, 并没有依照挂图上的泥人去捏, 孩子们还兴致勃勃的把自己捏好的泥人拿来给我们看, 捕捉到孩子这一兴趣点, 我们对孩子的创造进行了表扬和鼓励, 还与他们交流, 同时有目的的将师生的交流拓展到互动中, 此时孩子们在得到同伴和老师的支持和信任下, 活动也更为积极了。

四、明确角色, 有效引导, 发挥师幼互动的实质

风靡世界的意大利瑞吉欧艾米利亚出版的《儿童的百种语言》一书中谈到教师角色时, 曾运用了一句形象的比喻“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 这句话表达了师幼关系间的深刻含义。它指出了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往就像抛球、接球一样, 一方把球抛出去, 另一方把球接住, 然后把球抛给对方或他人——这种不断抛球、接球的过程, 十分恰当地反映了教师与幼儿之间合理互动的过程。在师幼互动中, 教师决不是简单的管理者、指挥者和裁决者, 更不是机械的灌输者或传授者, 而是良好师幼互动环境的创造者。因此, 我们活动中应观察到大多数幼儿的实际情况和他们的兴趣指向, 引导幼儿结合实际的生活经验, 让幼儿有感性的认识, 在活动中给与相应的和特别的指导, 使孩子在师生互动中真正的得到发展。

五、认识儿童、理解儿童、走进儿童、促进师幼互动

增强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的有效性 篇8

关键词: 幼儿教育 集体活动 师幼互动 操作材料

对幼儿来说,操作材料既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学习方式,又是幼儿利用或加工获得自觉质疑、思考、尝试、顿悟、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肯定的相应经验,从而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对教师来说,通过操作材料的投入及其操作的指导,有效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和意志水平,进而强化学习效果。

一、创设具有针对性的辅助材料,体现互动的有效性。

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师幼操作材料的选择与制作必须考虑幼儿的兴趣,还要考虑幼儿的经验和难点。因此,我们在选材和制作中首先关注教师与幼儿、材料的互动,针对活动目标的重难点和对幼儿的挑战点设计相应的辅助性材料,将活动目标化、挑战阶梯化,以此实现活动的目标。

案例《调查“一家人”的属相》活动中,幼儿对十二生肖的排列感兴趣,对轮回有初步的感知经验。确定这一目标主要是幼儿对十二生肖的排列和轮回概念比较抽象。怎样通过集体学习活动使片面、零星的经验变成绝大多数幼儿的经验?怎样使原本比较抽象的时间概念化为直观形象?为此,我们设计制作了适合幼儿学习操作的材料,借助材料化解难点,变抽象为具体直观形象。设计“全家生肖调查表”,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调查记录家人的生肖,制成生肖大钟,又把《十二生肖的故事》做成FLASH课件,让幼儿更直观地感受到十二生肖时针方向、十二年一个轮回,对十二生肖的动物排列顺序也有进一步的认识。通过多种材料的支持,实现集体学习活动目标。

二、创设具有中介性的辅助材料,关注互动的多向性。

1.问题引发多向互动,中介性材料实现活动目标。

在活动中如何发挥好材料的中介作用?我们认为抛出问题和在问题情境中实现教学的目标非常关键。在多向互动中,师幼通过提问和回应的过程不断建构互动平台,从而提高教师组织教学的实效。

案例《科学活动“冰气球”》活动中,教师为突出对冰气球的感知,在第一次探究时投放了相同数量的冰气球和充气气球,让孩子在两种气球的对比观察中感知冰气球与充气气球的区别,得出冰气球的外部特征,同时采用集体记录的方式让幼儿思考如何记录自己的发现,为下一步记录做铺垫。第二次探究活动中单独观察冰气球,孩子打开气球后细致观察冰球的其他显著特征:融化、光滑和透明等。由此可见,教师对幼儿的认知水平、对教材的解读等做了周密的预设,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关注问题——材料投放——目标定位,三位一体层层提升,从而引发师幼互动的多向性思考。

2.验证激励幼儿发起互动,中介性材料实现思维跨越。

所谓的验证式操作方式是指可以检验幼儿所寻找的答案是否正确,这样不仅能激励幼儿寻找正确的答案,更能引发幼儿寻找不同的答案,从而引发幼儿积极主动地互动。

案例《去新北万达》活动中,孩子们通过观察自制的线路图,充分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与行为,验证材料的提供使幼儿在得到成功体验的同时,丰富经验,中介材料实现幼儿思维的超越,体现集体学习过程师幼互动中幼儿主体性功能的放大,改变教师单向传递、幼儿被动接受的局面。

三、创设具有探究性的辅助材料,推进互动的问题性。

提问是引发幼儿学习兴趣与探究行为的线索,教师在提供具有探究意义材料的同时,还要有层次地设疑,一系列疑问能有效地引发幼儿深入的思考,在师幼互动之中轻松地实现预期的目标。

案例《综合活动“学看课程表”》活动中,我们设计了集体学习活动“学看课程表”。活动主要有两大材料:一张大课程表及每人一套小学一年级的课本。大课程表以全文字和数字的方式呈现,通过表格幼儿们可进行知识的学习(如认识科目、认读汉字等),也可进行概念的建构(如空间、时间概念在实践中的运用、横纵坐标的综合,上下午、星期的理解等),同时有数概念和数经验的积累与运用(如比较、统计等)。活动中只有先引导幼儿认真观察、解读课程表,了解课程表所蕴含的各种信息,才能在第二环节操作中理解和做出比较合理的选择。因此,教师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和与幼儿的积极互动,帮助幼儿解读课程表。

四、创设具有生命力的辅助材料,显性互动的生动性。

师幼互动质量的高低取决于互动是否生动,生动的师幼互动需要具有生命力的辅助材料的支撑。辅助性材料有不同的类型,把握好它们各自的特点,适时适宜设计材料,优化材料的呈现方式,赋予材料生命的活力。对于一些直接的经验,可以采用倒叙式的材料呈现方式,即先充分发挥幼儿的思维极限,再通过材料拓展、丰富、完善幼儿的想象思维;对于比较抽象的概念,可以采用顺叙式的材料呈现方式,即通过材料的演示、提示作用,引导幼儿思维、想象更有逻辑性。

幼儿的学习必须在幼儿和教师之间建立一种积极有效的互动,而这种互动必须依靠良好的桥梁——辅助性材料的创设实现,让我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教育专业素养,优化教育实效,促进幼儿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欣.师幼互动和教育环境创设[J].幼儿教育,2005,(10).

增强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的有效性 篇9

师生互动包括师生情感互动,氛围互动,思维互动,教学过程的互动等。其基本模式为:

互动要求师生双向沟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反应和创造;师生根据观察进行独立思考,让学生通过触摸,感觉和欣赏他们生活的环境来进行学习。师生互动,是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就必须具备新的教学基本功。

(一)学会倾听

互动式教学,要求教师从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学会倾听。倾听,就是要虚心、诚心、耐心、专心地投入听,听学生怎么读书、听学生怎样发言争辩,听学生怎样评价体验。在倾听中,分析学生的学习心态、学习方法;捕捉学生创新的火花;研究学生自主学习中的问题、原因及矫正措施。倾听,要求教师放下架子以平等的态度去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把话说完整,把想说的话说完,让学生把正在操作的步骤进行到一个阶段,经过仔细周密思考和梳理,听出一点门道后,再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学习劳动的尊重、理解和鼓励。倾听,要求教师不能光听正面看法,还要耐心听取反面意见,不仅要听取优秀生那些富有创见性的答问与发言,还要认真听取态度较差学生不成熟的幼稚的甚至错误的见解,这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全面观察,深入了解和客观研究。学会倾听,是时代发展对教师胜任互动式教学的一项重要基本功。

(二)学会诱导

诱导,就是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诱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奇趣、指导学习探究的迷津。诱导,就是教师千方百计促使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动口、自己动脑,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通过学生自己探究、共同探究去获取知识、去提高能力、去培养情趣。那么,怎样去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呢?《学记》中有段话说得十分精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道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喻”,即诱导启发的意思。这段话的意思是,所以优秀教师的教学,就是要善于启发诱导。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牵着学生走,鼓励学生自己学习而不是压抑学生或是推着学生走,诱发诱导学生如何去思考而不是代替学生做结论。

诱导的方法很多。创设情景,特别是创设学生都积极参与的情境,是一种诱导。提出问题进行质疑,利用教材内容制造矛盾,让学生去解决矛盾,让学生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是一种诱导。提示思维的方向,提示运作的条件,这又是一种诱导。

(三)学会鼓励

鼓励者,夸奖、鼓动、激励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信息来源多,摄入角度多,新奇见闻多。既有正强化,也有负刺激,对于缺乏辨别力与抵抗力而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蚀,需要教师的信任与鼓励;对于学习新东西出现错误遇到困难而不知所措时,需要教师的鼓励与帮助;当学生取得了进步,甚至是出人意料的成功,同样需要教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鼓励。

鼓励的形式多种多样。一丝会心的微笑,赞赏地点点头,肯定性的言语,击掌喝彩,真诚的默然相视,都是鼓励,都能产生理想的效果。

(四)学会交往

交往,就是结交、认识、来往。教师要学会交往,交往是师生互相增进了解、相互熟悉、相互理解的一种手段或者说一个窗口。教师要善于主动的有计划有目的地与秉性各异、知识能力基础不同的学生交往、打交道、交朋友;要善于通过多种渠道,采用多种方法与学生进

行交往。

(五)学会合作

合作,指双方平等相处,分工协作,互相配合,互相帮助,共同努力完成某项任务,做好某项工作。

师生合作、共同探究。首先,要排除教师思想上的习惯性的传统思想障碍。教师难免会有这样的想法,论阅历、凭经验、比能力,学生与老师根本不在相同或相近的起点上。师生双方相差悬殊,怎么能够合作呢?其实,只要教师在与学生平等相处,有与学生合作攻克一个课题的经历,你就会发现,得到教师信任的学生,思想与手脚都能得到较大限度的解放;完成任务的责任心会促使他们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奋发进取,其聪明才智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示,教学的整体效益可以发挥到最佳;学生的知识阅历比不上老师,但他们很少有条条框框的束缚,学生虽然不如教师考虑问题周全,但他们初生牛犊不怕虎,敢想敢干,常常能爆发出创新的火花。

(六)学会沟通

沟通,是人与人情感体验、道德体验、审美体验的交流和人与人心理相容而引发的情感共鸣与认知共识。师生互动中教师善用情感沟通,能激发学生从思想上对教师及其涉及学科内容产生一种认同感、亲切感。“亲其师重其道”,学生学习这门课的效率就高。

(七)学会创新

学会创新,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一名教师要教会学生创新,自己首先必须具备创新素质。有没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有没有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是时代发展对教师能否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核心标志。

上一篇:幼儿园小班美术公开课教案反思《蒲公英》含反思下一篇:中班教案《小老鼠找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