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共8篇)
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 篇1
【摘要】高校“思政课”内容的丰富性和时代性决定了其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必须与时俱进、结合时代要求不断完善。本文针对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普遍存在的一些典型问题提出一点浅显意见。
【关键词】“思政课” 课堂教学 高校
高校“思政课”是对在校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教育的主渠道。担负着培养学生理论水平和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重任, 能及时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正确地认识、分析和判断历史和社会现实,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确立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党和国家对此一直高度重视, 不同时期分别规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措施方式, 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应当说,我国高校“思政课”在长达三十年的建设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其目标越来越明确,体系越来越完善,功能越来越完备。但是不可否认,我国高校“思政课”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还存一些矛盾与问题,如,教学对象年轻与教材知识陈旧的矛盾、学生渴求新知识与教师知识能力不足的矛盾、现场互动教学与“大课堂”的矛盾和课时紧张与课程任务重的矛盾等。由于上述矛盾的长期存在,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思政课”教育的初衷却与教育的结果出现较大偏离,主要表现为:许多学生对“思政课”兴趣低,认为课程本身枯燥无味,理论只是高调的说教,难以让人信服等。
一、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高校“思政课”课题教学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对“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视不够。由于受市场经济“趋利”原则的影响, 绝大多数学生急功近利, 对“思政课”的认识十分模糊, 他们看不到“思政课”的具体价值, 认为学与不学对自己将来的前途影响不大, 所以学习“思政课”以应付为主, 在课堂上既不做笔记, 也不听讲;不是睡觉, 就是看专业书、英语书、考级书或者玩手机等。
2.“思政课”教学内容丰富,教师压力较大。从教材的角度来说,每一本教材虽然较薄,但包含了丰富的抽象理论知识或者是为人处世的道德规范,而每一门公共课安排的课时都很少,要在这么少的时间里完成思想道德教育和理论水平的培养显得十分困难。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学生对这些课程的授课教师的挑剔程度比其他课程都高,认为他们除具备一般课程的授课能力外,还应具备一种使人心领神会而又难以言语的吸引力。
3.教学手段和方法单一,教学内容与时代要求存在脱节。一般情况下,“思政课”的教学以课堂讲授教学为主,多媒体教学为辅的教师授课方式,有很多老师的教案和课件都是陈旧的、或者是借鉴别人的。
4.师资队伍稳定性不高。“思政课”的教师在高校中的地位和待遇不是很高的,因为大多数的高校“思政课”没有自己的学生,或只有少量学生。再加上现在市场经济条件的影响,有些学校和各系讲究经济效益,给“思政课”的待遇很低,有时连起码的上课酬金都会打折扣。所以“思政课”的老师一心想往专业课方向发展,谈不上对思政课教材的深入研究和科研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5.成绩评价体系的目的受到歪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一所高校和它的培养对象一样,都面临着激烈竞争的市场选择,优胜劣汰。致使学校不得不保证其办学的效应,这效应无疑是通过学生的就业率高低来体现,学校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就尽量让学生成绩高一些,因而学校的公共课就首当其冲。
6.教学保障力度不够,课堂教学实效性不好。由于缺乏教师甚或是讲求经济效益, 现在一些高校(不管是研究型的还是教学型的大学)的“思政课”采取大班的形式进行, 大部分在80 人以上, 课堂纪律难以把握。教师因学生多,课时少,也没有时间开展师生的个别交流和互动,使得教学实效差。
二、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几点想法
针对上述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几点设想。
1.建立、健全学校“思政课”教学领导组织,并辅以合理的行政管理体系,为思政课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组织保证和后勤保障。“思政课”的教学与学校领导的关心重视,以及学校管理制度密切相关,它涉及到各个系部软硬件资源的利用,例如多媒体的管理与维护更新、教室的使用、演讲厅和学术报告厅及其设备等公共资源的利用。
2.确保“思政课”教师的地位与待遇,提供教师提升自我素质的途径,促进教师队伍的稳定和素质的提高。“思政课”教师的待遇和地位需要学校给予公正的分配制度做保障。教师的培训和进修方面,且要确实保障向教学岗位的第一线教师倾斜。努力为“思政课”教学的老师提供宽松的个人发展空间,以保证师资队伍的相对稳定。
3.切实贯彻国家“05方案”,适应时代要求与区域特点,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师要有“高度的政治敏锐力, 密切关注国际、国内时事动态, 以及与同学们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态, 及时吸纳和灌输更多的新信息, 采取灵活多样的、富有吸引力和教师主导的、能启发学生思考的形式提供给学生。要求学生注意“变”和“不变”的关系, 在相对稳定之中教育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形势、把握政策。总之, 要适应时代要求与区域特点不断创新教学内容, 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
4.适当增加社会实践课时,增强“思政课”老师与社会的互动。为老师提供校际间的交流,学习外校教师的先进经验, 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素质, 改进自己的教学技巧。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注重: 学习活动组织策略, 提高活动组织的技术水平, 营造积极的心理氛围, 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活动时间和平等的表现机会;学习指导策略, 遵循教学规律适时点拨, 利用差异加强正面引导;平等参与策略, 进行深层次的师生互动, 学会观察和倾听。
参考文献:
[1]黄萍,贾作璋,王丽玲.浅析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教育与职业,2007,14:90-93.[2]周慧杰.高校思政课教学采用参与式教学法思考.专题讨论,2007.[3]袁名泽.提高高校公共思政课课堂教学实效之我见.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8,25(2).[4]武东生.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的基本考虑.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4):23-26
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 篇2
一、厘清实践教学内涵, 构建“五位一体”的责任链条
目前, 高校和学界对实践教学内涵的界定比较混乱, 有的把实践教学等同于社会实践, 有的把实践教学理解为单纯由学生完成的教学活动, 没有形成基本的考量标准。这不仅妨碍了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估, 而且还影响了任课教师之间的教改交流以及学术界对实践教学的调研。明确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涵义是增强其实效性的首要前提。判定实践教学内涵的标准“不是教学场所是否‘在社会’。而是教学内容是否‘在社会’, 即是否富含‘社会实践性内涵’”, 以及是否以学生作为主要活动对象。这样, 既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中采用的带有实践性的辅助教学手段区别开来, 又明确了实践教学是比社会实践更广泛的内涵。
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定位的不准确直接影响了其受重视的程度。长期以来, 高校普遍把思政课实践教学当成课堂理论教学的点缀, 其地位更无法与专业课的实践教学相提并论, 这直接影响了师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实践教学成效的发挥。2008年中宣部、教育部明文规定:“要从本科思政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 从专科思政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这项举措在各高校执行后, 思政课实践教学不受重视的现象大有改观, 但效果仍不尽人意。实践教学课时少、实践活动经费不足、教师的实践教学工作量大打折扣、个别学生作业存在抄袭等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思政课实践教学不仅是教师和学生的双方行为, 而且还需要相关部门的配合, 构建学校、开课学院、教研部 (室) 、教师、学生“五位一体”的责任链条。其中, 任课教师居于链条的中心位置, 上承领导部门, 下启授课对象, 是整个实践教学环节的总设计师。教研部 (室) 作为直接管辖任课教师的领导部门, 应当在主任的领导和组织下, 听取和总结教师实践教学的经验教训或意见建议的基础上, 制定总体规划, 确定基本规范。分管全校思政课教学的院级领导部门负责统筹思政理论系列课程的实践教学, 上传任课教师和教研部 (室) 的意见和建议, 下达学校的相关指示和指导性意见。以教务处和学工部为主的校级领导部门负责下拨实践教学经费, 为实践教学展开提供各种便利条件。任课教师和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和精心编排, 并将其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考核制度结合起来, 势必成为学生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动力源泉。
二、精炼实践教学内容, 优化实践活动形式
总体而言, 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 但在每一轮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形式过于单一或者过于庞杂、重形式轻内容的情况。具体而言, 受授课人数众多的限制, 任课教师通常只能统一组织部分学生进迁社会调查或参观访问, 安排其他学生自由选择其他实践形式, 或者直接布置所有学生自由组队分散进行社会调查。有时候甚至先确定活动形式, 再选择实践内容。按照这样模式运作, 绝大部分学生在四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仅能参与一至两种形式。
内容需要通过形式展现出来, 形式只有承载内容才得以饱满, 否则就是空洞的内容或无谓的形式。实践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至少符合下列一个要求:教学重点、疑点或难点问题, 以及和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 并且根据大环境和大背景的变化适时进行调整。思政课教师应当在紧扣实践教学内容的基础上, 择优选择实践活动形式。
1.社会实践
对社会热点进行问卷调研是最直接了解社会的方式, 有利于深化学生对社会现实的认知, 培养学生分工协作和独立创新的能力, 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责任感。参观考察历史遗址、历史博物馆、革命烈士陵园、名人故居、民营企业等场所, 有助于加深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社会现实的质感认识。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授课班级人数统一组织或者安排学生自行前往。采访事件的亲历者或见证者, 通过他们口述的形式回忆亲身经历, 可以使学生以直接触感的形式接近鲜活的历史或现实, 并通过与之沟通交流深化认识。
2.课堂实践
围绕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或重要人物的纪念活动进行主题演讲, 凸显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 同时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教材上涉及且在学界存有争议的问题或教学中运用的现实热点案例可以进行讨论或辩论, 可以增强学生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 培养学生临场应变和语言表达能力。思政课中的重要史实或案例可以情景模拟的形式表现出来, 让学生以穿越时空的方式感悟此时此景。
针对教材上某些重点或难点内容在规定课时内不能讲授完整或透彻的部分, 可以邀请相关专家或学者做主题讲座以深入或拓展理论认识, 也可以邀请高年级学生或已毕业的校友做报告或开交流会, 通过倾听和交流, 帮助在校大学生顺利完成高中生活向大学生活、校园生活向职场工作的转变, 帮助他们解决如何面对激烈的升学和就业压力、怎样与同窗和同事融洽相处等问题, 协助大学生认清社会现实, 化解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困惑。
3.校园实践
研读经典著作, 观看影像资料。课堂理论教学中无法完成阅读的重要学术著作和无法完整观看的影像资料, 任课教师可以利用实践教学时间给学生列出参考范围、备选主题甚至是具体篇目, 由学生自主安排时间完成。这样不仅可以变换捕捉历史信息的渠道, 而且有助于增强学生汲取知识的自主性和兴趣。需要注意的是, 观看影像资料的实践形式尽管寓教于乐, 但影视剧为了吸引观众或获得丰厚的商业利益往往添加一些虚构成分, 学生仅通过此渠道易造成对历史的误解。因而, 教师在采纳这种形式时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结合查找资料辨识信息, 这样也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三、完善实践教学环节, 增强师生互动力度
方案实施后, 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被纳入课内学时, 改变了长期以来在课外完成的情形, 获得了与课堂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但是, 从实行情况看, 实践教学不如课堂理论教学规范, 特别是学生实践活动结束后的环节, 任课教师反馈学生信息不及时, 导致学生不清楚自己的问题所在, 也不了解其他同学的活动状况, 直接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成效。
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和偏见, 思政课实践教学应当从设计教学计划到总结经验教训等方面统统规范和完善起来。特别是在实践教学活动开展以前, 任课教师应当做好总体规划和周密布置, 主要包括: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经费预算、运行时间安排、沟通与联系方式、人身安全教育与保障、论文书写规范、例文示范、提交作业方式、预防作弊措施等。同时, 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知识结构、兴趣爱好、性别分布等因素进行微观调整。没有制订计划, 或者计划制订得不完善, 都易造成实践教学活动的随意性或超出掌控范围, 影响实践教学成效的发挥。
在实践教学执行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有利于推动实践教学日趋完善和人性化。教师可以通过电话、QQ、MSN、博客、课程网站等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形式,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联系, 碰到问题及时解决。学生递交作业后, 教师应在本学期课程结束前, 及时将批阅结果反馈给学生, 并采取自愿与择优相结合的方式布置学生在课堂上展示成果、交流经验, 根据授课班级人数和论文质量评选出一定比例的优秀成果颁发荣誉证书以资鼓励, 并进行展览以供其他学生学习和参考。在实践教学结束后, 任课教师还应作一个包括实践教学选题、调研地点、实践成果完成情况、学生的反馈信息、成绩分布等方面的总结报告, 为以后继续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提供经验和教训。
四、加强教师之间交流, 提高教师理论素养
调整后的高校思政课主要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四门具体课程。它们在教学内容、侧重点和目标等方面各具特色, 但其实践教学都以活色生香的社会作为共同的活动平台, 实践主题重复、活动形式类似、教师指导学生吃力等问题普遍存在。
任课教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 任课教师之间加强沟通和联系, 尽量避免实践主题的重复, 或者在确定类似甚至是同一主题的情况下, 可就如何丰富实践活动形式、如何评判学生实践成果的标准、如何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等具体问题进行商榷;在实践教学结束后, 承担思政课的学院及其下属各教研部 (室) 召集全体任课教师对本学期实践教学活动进行交流和系统总结。另一方面, 每一门思政课程都跨越多个学科或领域, 而任课教师的教育背景和研究专长通常仅涉猎一至两个学科或领域, 这对于讲授庞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指导学生多样化的实践选题都是远远不够的。要使任课教师的指导作用发挥到实处, 就更加需要具备深厚的理论素养和知识储备, 其达成途径只能是不断地进修学习。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无论对于教学和科研工作者, 还是对于广大学生, 都是一项全新的挑战。随着实践教学活动及其科研活动的深入, 针对出现的问题而提出的切实增强实效性的手段和举措, 将会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钱广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 2007, (2) .
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 篇3
关键词:思政课實践教学 实效性 对策 关系
“2005新课程方案”实施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方兴未艾,尤其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主攻方向,大家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积极探索,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越来越多的高校积极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对整体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但现阶段大家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普遍不高,如何设计和实施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摆在大家面前的一道难题。本文拟对此提出我们的思考和做法,以求教于同仁。
一、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
为了掌握现阶段高校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基本情况,本课题组于2010年11~12月对省内几所高校进行了走访调查。调查情况表明,各高校都积极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既受到各高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又得到各高校学生的欢迎和认可。但各高校的思政课教师也普遍反映思政课实践教学组织起来难度大、效果差。导致这一问题的出现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
客观方面的原因主要在于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客观条件较差,如学生人数太多、管理制度不健全、经费欠缺、实践基地不足等,严重制约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施。
主观方面的原因主要有教师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能力有待提高,随意性较大,学校相关部门的协调不够、重视不够等等。因此,必须解决以上存在的主客观方面的问题,才能切实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
二、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对策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明确指出:“要加强实践教学。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规定学时,提供必要经费。加强组织和管理,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这是当前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指导方针,为广大思政课教师有效开展实践教学指明了方向。
(一)明确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目标
思政课实践教学,简言之就是富含“社会实践性内涵”的教学。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目标在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1.这是由思政课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高校思政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不仅要帮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人生修养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自觉砥砺品性,不断完善自我。
2.这是由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形成的规律所决定的。在思政课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配合实施实践教学,才能够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实现由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观点的认知转化为认同,由认同升华为信仰,再由信仰外化为行动,实现知、信、行的有机统一。
因此,只有正确定位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目标,才能将其摆在应有的位置上。
(二)建立健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
课题组在调查中发现,思政课实践教学相关制度的不完善乃至缺失是导致实践教学实效性差的关键因素。因此,首先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1.明确领导机构和建立指导机构。各高校要继续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精神,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充分重视思政课实践教学。高校除成立思政课建设领导小组外,还应成立由学校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专门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统筹安排全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教务处应设立实践教学管理科,专门管理包括思政课实践教学在内的全校实践教学。另外,思政课教学部门应设立实践教学教研室,专门负责研究和实施思政课实践教学。这样,就形成了“五级联动”的实践教学管理机构,从而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组织保证。
2.明确思政课教学部门及思政课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的具体职责。思政课教学部门作为组织思政课教学的直接责任单位,对开展好实践教学负有如下职责:①将实践教学明确列入思政课教学计划,在教学计划中有明确的学时要求;②深入研究实践教学,结合“原理”“概论”“纲要”“基础”四门主干课程的内容特点制订各自的实践教学大纲,规范思政课实践教学;③规定思政课教师在实践教学方面的职责,做好实践教学课时的计算,充分调动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④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和管理。将思政课实践教学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同时又充分考虑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特点和具体情况,科学评价实践教学的效果。
思政课教师作为组织开展实践教学的直接责任人,其职责主要有:①按照实践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认真实施实践教学,对所任课班级的实践教学质量负有完全责任;②每学期评定学生的实践教学考核成绩,并按一定比例折算到学生的思政课总评成绩中去。
3.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经费的保障机制。一方面用于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投入,另一方面为学生参加思政课实践教学、为思政课教师参加校内外学习、培训等提供经费。
(三)丰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容及形式
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容必须与课程内容相一致,并集中体现在实践教学主题的设计上。主题的设计必须遵循:紧扣思政课教学的重点内容;贴近社会、贴近学生、贴近时代。如《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就可以设计诸如“感受大学新生活”“革命先烈的理想信念与人生”“祖国在我心中”“我看感动中国人物”“诚信与大学生”“我看网络生活与道德”“大学生的择业观与爱情观”“庭审旁听”“案例分析”等实践教学主题。
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形式主要包括课内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育。
1.课内实践教学。课内实践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紧扣理论教学的内容体系,理论联系实际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方式。其具体形式主要有:专题讨论、分组辩论、小品表演、观看影像资料及评论、撰写论文、案例分析、团队辅导教育等。开展课内实践教学的关键在于创设教学情境,通过多媒体、网络等教学手段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去感受、体验,进而促进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和把握,达到深化思政课教育教学的目的。课内实践教学的特点在于便于学生参与,侧重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2.课外实践教育。课外实践教育是指在课外,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根据课程的目标要求,直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来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形式有:情感体验型(基层、农村的社会调查)、思想教育型(参观考察)、服务社会型(“三下乡”、公益活动)、培养能力型(专业实习、岗位见习)。课外实践教育即通常所说的“第二课堂”,其特点在于侧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回答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四)提高思政课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这是搞好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保证。
1.思政課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要充分重视实践教学,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等量齐观并有机结合。
2.思政课教师要有崇高的历史责任感和深厚的理论功底,这样才能有效指导实践教学。
3.思政课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还要多才多艺,这是组织实施实践教学的必备要求。
(五)科学考核评价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成绩
考核的内容及方式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具有“指挥棒”的作用。因此,思政课教师应公正合理地给出学生实践教学的成绩。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实践参与情况、论文、调查报告、学习心得等。考核方法主要是采取成果考核(如论文、调查报告等)与过程考核(包括课内外的实践参与)相结合。学生实践教学成绩是其思政课总评成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要占到20~30%。这样,学生才会真正重视思政课实践教学,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践教学中来。
三、注意处理好几对关系
(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两者的关系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理论教学是基础,实践教学是拓展和深化。但在思政课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两种不好的倾向:一种是仍然轻视实践教学,认为思政课就是纯理论课,思政课教师只要做好“理论灌输”就行了;另一种是在大力强调实践教学的背景下忽略了理论教学,表面上看似乎是在轰轰烈烈地抓实践教学,但实际上所开展的实践教学已不能结合理论、不能紧扣主题、不能保证方向。因此,在当前的思政课教学改革中我们一定要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二)课内实践教学与课外实践教育的关系
二者是作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两种主要形式。就思政课而言,我们认为课内实践教学是基础,而课外实践教育是拓展深化、是辅助。但在当前进行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中,有一些思政课教师只注重抓课外实践教育即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方面精心设计次数较多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方案,但由于受到学生数量大、实践基地少、没时间、缺少经费等因素的限制,最后往往难以实施。所以我们认为在开展实践教学中要做到因地制宜,不能一味地热衷于搞需要大额经费的校外参观考察之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应立足于课内实践教学,它便于学生参与、又不受诸多客观条件的制约,要把实践教学融入到思政课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才能真正把思政课上“活”。
(三)实践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要搞好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正确处理好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传统教学视野中的师生关系好比演员与观众的关系,一个讲、一个听,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状态;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中,必须彻底改变这种关系,要将师生的关系变为导演与演员的关系。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教学中来。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和指导,不能越俎代庖,更不能包办一切。这是搞好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关键。
总之,随着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深入,加强实践教学,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相结合已成为大家的共识。规范思政课实践教学,加强管理,增强实效,是广大思政课教师要努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改革思考 篇4
——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改革思考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软件技术14-1 小组成员:常新欢
14038420109
史俭志
14038420105
张聪聪
14038420147
唐康殷
14038420146
刘源
14038420121
2016.5.8
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改革思考
【摘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设置方案实施过程中, 实践性教学改革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 教学效果很差, 教学方式落后, 已成为思政课教学改革的 /瓶颈0, 必须对其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 着力构建实践性教学的新体系;创新实践性教学的有效模式;打造实践性教学的评估体系。形成具有较强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的运行机制, 来搞好思政课实践性教学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从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实践教学的意义,提出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实践教学意义,存在的问题,改革措施,思想政治理论课
一、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实践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亲身实践和体验能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接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提高认识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适应现代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面对社会新的变化,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深入社会现实之中,加大实践环节的教学力度,直面各种社会信息,直面学生的各种疑虑,才能够在解释规律中传道、在强化教育中授业、在理论联系实际中解惑,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学生分析认识社会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模式以课堂、书本、教师为中心,授课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理想,而实践教学使学生变成积极的实施者和参与者,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增强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实践教学是高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需要。总之,实践教学应当成为这类课程不可或缺的环节。
二、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困难
虽然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有很重要的意义,但现实中,教师的授课大多仍然沿用原有一本课本、一支粉笔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比较单一,教学内容陈旧,照本宣科、老调重弹,缺乏针对性和时代感,加剧了学生对公共政治理论课的厌学心理。“三进”工作,只能进教材、进课堂,而难以进学生头脑。实践教学存在着很多困难,主要有:第一是实践资金缺乏,学生要走出校门,通过参观调研,进行社会实践就需要有相应的资金,但一般学校没有这项资金,各种经费相对短缺,问题就更为突出。第二是教学资源短缺,社会实践资源有限,学生众多,不管是社区,企事业单位,还是专门的实践基地,如果常年不断地接待实践,其自身的正常运作和发展必然受到影响。第三是教学组织困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每位教师要面对几百甚至上千的学生,组织起来相当困难。
对于这些困难的存在,是教学与管理观念上存在着局限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现代大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虽然得到权威部门和教育人士的认可,但是由于现实教育中的功利化倾向,使得教师和学生普遍重视专业课程,而不重视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导致该类课程被边缘化,整体地位低,实践教学被轻视乃至忽视。现行教学管理制度和理念本身也不太适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管理,教学资源短缺这个长期的问题难以得到全面地改观。由于缺乏观念上真正重视与实践上的实际作为,因而导致了实践教学制度与资源建设步伐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基本需要。
三、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增强教学实效性
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仅仅是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缺乏直观的实践指导。因此,许多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内容空洞、抽象、牵强,脱离社会发展实际,说教式教育难以使其信服,从心理上排斥、反感、拒绝认同,这些都使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信度大打折扣,也是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的重要原因。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改进和丰富教学内容,“要把课堂内的教学与课堂外的教育培养起来;要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形成新的教学风格”。实际上,高校思想政治课既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又具有生动的实践性,如果能够把理论付诸于实践,使大学生们在现实生活中自己总结经验教训,从而印证理论、诠释理论,会
更有说服力。也就是说应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而应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目前,高校思想政治课的课程内容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课程,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第二类是日常思想行为规范课程。这两大类课程的教学内容既相互联系,又各有特点。因此,其实践教学环节应各有侧重。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道德、法律类课程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践教学中可以根据理论教学的进度,结合大学生的校园生活状况和社会热点问题,开展“公民道德建设状况调查”、“大学生诚信状况调查”、“校园文明状况透视”、“法律知识宣传”“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等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在实践中促进大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教育,更好地理解法律知识。对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课程,在理论教学中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知识,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新成果的同时,通过专题调查、红色基地学习、新农村考察等实践活动,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好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清楚地认识国家发展大局,准确地把握世界发展的总趋势,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理论修养。
这种打破以往单纯理论教学模式,引入实践教学环节,构建理论教学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互动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深化课堂教学,搭建他律和自律沟通的实践桥梁,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四、开辟“第二课堂”,让学生自己参加实践教学
思想政治课教学不应该局限于书本内容,毕竟书本内容有限,课堂讲授的时间也有限,而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层次不相同,接受能力也不相同。为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深入到学生中去,组织学生积极开展与思想政治课相关的课外活动,建立第二课堂,让学生自己积极地参加
实践教学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开展社会调研活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举行演讲比赛、辩论赛开设“读书讲坛”、邀请校内外著名教授、专家和学者为学生作学术报告,使学生及时掌握思想政治理论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了解国际国内出现的重大政治经济事件,并鼓励学生积极思索,通过提问、探讨等方式,深化对思想政治某一领域具体问题的认识,引发广大学生深入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兴趣。这些活动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学生走出课堂后自觉运用理论知识去关注周围的人与社会,为他们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第二课堂”的开辟,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改变了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实践严重脱节的状况,提高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升华提供了途径。
思考与总结
实践性教学改革,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 思政课实践性教学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思政课理论教学注重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传授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学术性, 思政课实践性教学则注重知识传授的应用性、经验性和综合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进行实践设计, 调查研究, 收集与整理资料等, 还要在社会中与各种人打交道, 处理好各种关系, 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学生的创新能力、交际与组织能力都会得到相应的提高,这是单凭思政课理论教学所难以达到的效果。实践性教学改革, 也提高了思政课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实践性教学在客观上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教师的任务不仅仅在于传授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如何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也就是教师给学生的应该是如何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思维模式和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增强探索未知、创造新知的意识。实践教学改革会实现学生与老师的双丰收,为教学添加一道彩光!
参考文献:
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等编;
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 篇5
湖北文理学院
聂 军
张 樊
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教学问题受到广泛关注,从中央到各高校都对改革思政课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效果高度重视。如何创新思政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真正发挥思政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得主渠道作用,对于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感。湖北文理学院自2014年秋季开始探索“专题讲授+项目讨论“的教学模式,取得一定的积极教学效果。本文结合湖北文理学院的教学实践对这一教学模式做初步研究,供有关学校及思政课教学部门借鉴,以期进一步完善。
一、地方高校思政课“专题讲授+项目研讨”教学模式的内涵及意义
1、专题讲授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明确提出“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认真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推广名师大班讲授和小班辅导的教学经验”;《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教社科[2015]2号)提出要“积极培育和推广优秀教学方法,建设理念科学、形式多样、管理有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体系”,尤其提出要“积极推进专题教学,凝练教学内容,强化问题意识,构建重点突出、贴近实际的教学体系”。包括北京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宁夏大学等众多高校都纷纷实践思政课专题讲授方式。[1]
专题讲授是每门思政课组成若干个课程教学组,依据教学大纲,结合社会现实、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遴选几个主要问题,并围绕这些问题,分教师、按问题进行专题讲授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以专题形式,通过教研组集体力量完成教学。[2]专题讲授课程主持人(一般是教研室主任)总体上主持、负责整门思政课的教学工作。在其带领之下,教研室全体教师集体讨论课程教学专题的内容设置、教学重点、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等,制定课程教学方案。主讲教师在设置好的专题中,选择自己最熟悉的3—5个专题来精心备课 , 然后到不同的班级课堂去滚动讲授。
2、项目研讨 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思政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重点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教社科[2015]2号)也提出“努力强化实践教学,建设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体系”。各高校逐渐认识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各类实践教学模式也不断涌现,项目教学法在河北经贸大学及不少高职高专学校思政课教学中得到实践。[3]
项目研讨是指思政课教师设计覆盖教学内容的实践项目并围绕项目组织和开展课堂讨论、课外实践等,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完成项目任务学习知识、训练能力、培养素质的一种实践教学方法。项目研讨有两种形式:课堂讨论和课外实践。教师将对应的专题讲授上的理论知识点转化为若干教学项目,通过项目的形式组织和展开教学;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项目活动方案,相对独立地通过搜集相关资料进行课堂讨论、调查研究或实验实践,完成项目任务,并得到相应的活动评价。这种实践教学法强调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主地寻找和利用学习资源,进行知识建构,实现学生知识生成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其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人人参与项目完成的过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目标和过程统一。
3、“专题讲授+项目研讨”教学模式的创新意义
“专题讲授”和“项目研讨”两者分别是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创新模式,如前文所述,包括北京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宁夏大学、河北经贸大学及不少高职高专等都在思政课教学中实施这两种教学模式,但尚缺乏对两种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进行思政课教学的整体改革。特别是地方高校实施“专题讲授”和“项目研讨”可以围绕地方特色设计专题和项目,有机融入地域文化。这对达到思政课教学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专题讲授+项目研讨”的教学模式创新具有如下意义:
(1)有助于实现思政课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有助于推动思政课教师将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思政课教学的个性化,提高教学实效性;
(3)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运用思政课理论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4)有助于将地域文化融入思政课课堂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明力。
(5)进一步帮助青年大学对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为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服务。
二、地方高校思政课“专题讲授+项目研讨”教学模式创新的实施路径
1、梳理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实施思政课“专题讲授+项目研讨”教学模式创新改革前需要对思政课教学进行全面调研,可采用对教师学生的访谈、调查问卷形式进行,在教师教、学生学、教与学之间的衔接问题等三个方面进行总结。这是思政课推行任何一种教学模式创新改革研究的前提基础。在湖北文理学院的调研中发现,教师教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思想认识、业务素质等方面存在问题之外,还存在教学内容不能把握主次和轻重、不能把书本知识和课外知识结合,教学形式上存在重形式、轻效果的现象,教学手段和方法上存在不足等方面出存在问题;学生学主要存在对思政课思想认识不够等问题;教与学之间的衔接上需要教师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价值取向、教学内容要与中学政治课内容衔接等问题。
2、研究思政课的教学目标、目的
教学目标是指思政课总的教学目标,从知识、能力、素质构建去构建大学阶段所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及《形势与政策》等思政课整体上在人才培养上所要达到的目标。如思政课教学目标中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包括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等;应具备的能力包括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应具备的素质包括形成马克思主义的素养,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等等。
教学目的是细化每门思政课的教学对应培养学生能力所要达到的目的,进一步细化成每门思政课对应的具体培养规格和标准。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该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在于引导大学生逐步适应大学新生活,培养独立思考习惯和创新精神,提升道德和法律文化素养,正视社会现实问题,勇于担当,努力培养立足地方、服务基层、遵纪守法、具备综合性应用素质与能力的人才”。细化成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又可以具体包括知识上“了解大学生活的特点,掌握大学学习和生活的基本方法”,能力上“能够养成独立生活、自主学习、自觉遵守基本道德和法律规范的习惯”,素质上“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等,这也是对思政课整体教学目标的细化和落实。
3、研究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如何选择、挖掘、编排。
思政课教学部门采取课程负责人牵头、集体备课会的形式,全面梳理思政课每门课必须给学生传授的重要基础知识点和重要的思想方法,研究讨论如何选择、挖掘、编排教学内容。作为地方高校,高校的地方历史文化、校园文化等都可以有机地融合其中。这也是确定思政课具体教学方案的基础。
4、研究“专题讲授”、“项目研讨”的设计
专题的选择。根据思政课教学内容,来具体设计选择理论讲授的专题,包括要明确专题数量、各专题的内容。通过专题讲授覆盖到思政课教学大纲的所有知识点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在教学内容的确定进行重难点的分析,做到科学取舍。讲授的专题也尽可能多的覆盖到多的重要基础知识点和重要的思想方法。
项目的确定。配合专题讲授,以项目研讨式来开展实践教学。项目包括课堂讨论项目和课外实践项目。这些项目的选择要遵循如下要求:与基础知识的理解运用紧密结合;与时事政治和社会实际问题紧密结合;掌握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的思想方法。同时还要在课程安排上考虑每一个专题与项目研讨主题之间如何衔接。
这里不仅仅是专题与项目的确定问题,还必须要在具体操作层面上进行思考。如建立课堂讨论项目库、课外实践项目库,在开展课堂讨论和课外实践时如何进行分组等等。
5、研究课堂教学方式
研究思政课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更有效,这是在重点解决学生不愿意听的问题。绝大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学大部分还是传统的理论讲授,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形式单一,学生十分被动。实施“专题讲授+项目研讨”教学改革后,创新教学手段上加强“教”与“学”的互动,以学生为主体,采用PPT辅助讲授为主,结合课堂讨论、辩论、案例教学等多种形式的综合教学,同时配以音频和视频,从视觉与听觉上调动学生的兴趣。
6、研究学业考核方式
研究采取什么样的学业考核方式对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更有效,这是重点解决学生不愿学的问题。改革传统的“平时考核+期末考核”的做法,更加注重过程考核,突出项目研讨成果在考核中的比重,正确导向教学,调动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
通过以上六步,最终编制完成每门课程的教学方案。通过课程教学方案把课程教学目的、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以及学业考核方式等固定下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确定了“近现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辛亥革命”、“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抗日战争中的若干重大问题”和“近现代中国选择共产党的历史必然性”等八个专题,襄阳三国历史文化、湖北文理学院“敬老孝亲”典范程威同学事迹也分别对应进入到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中。
三、地方高校思政课“专题讲授+项目研讨”教学模式创新的成效 “专题讲授+项目研讨”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突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激发了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和主动,得到了普遍欢迎与认可,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1、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吸引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通过科学合理的确定讲授专题和研讨项目,教学形式进一步多样,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越来越浓,课堂不愿意听、不愿意学的问题得到明显改观。专题讲授融合了大量的理论前沿和地方历史文化知识,增强了思政课的吸引力;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变化,学生更多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教学资源的丰富,增强了思政课的感染力;项目讨论、项目实践让学生更近距离通过讨论、实践来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加容易入脑、入心,增强了思政课的亲和力。
2、思政课教学资源进一步丰富
思政课“专题讲授+项目研讨”教学模式的创新,要取得更好的效果,需要大量的软硬件教学资源做支撑。湖北文理学院在教学资源建设上的一个突出之处就是建设思政课教学的“四库一集”——教学案例库、讨论项目库、实践项目库、项目成果展示库和在线试题集。
教学案例库是指理论专题讲授时用来阐述知识点的真实案例集库,每门思政课根据专题讲授重难点精心挑选经济社会发展最新的典型案例,侧重于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及体现校园文化精神的真实案例;讨论项目库是指供思政课教师引导学生课堂内讨论参考的项目库,每门思政课根据专题讲授内容来选择确定讨论项目,讨论项目重在与基础知识的理解运用紧密结合;与时事政治和社会实际问题紧密结合;掌握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的思想方法;实践项目库是指由学生自主选择,个人或者团队在思政课课外完成的项目库,选择贴近社会发展和学生实际的实践项目,开展实践教学,切实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和素质;每学期结束后,思政课教师从讨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精选推荐优秀的学生成果,思政课教学机构从中挑选汇编成优秀项目成果展示库,展示思政课教学改革成果,也成为日后思政课教学资源;在线试题集是思政课为适应信息化发展,逐步开展考核评价方式改革,各门课建设的标准化考试题库,题目根据思政课教学目标,精心编写典型的、时政性强的题目,并能根据社会发展,每年更新20%左右的试题。
3、思政课教学保障进一步落实
为保证思政课“专题讲授+项目研讨”教学模式创新的推进,建立了一整套包括组织保障、经费保障、实习基地建设和教学效果评价机制等保障机制,这使得思政课教学建设、教学保障得到了充分落实。如在教学管理上,由于专题讲授的滚动式,采取传统的学生评教不现实,推行“即教即评”的教学效果评价机制。学生在每次专题讲授后就对教学的教学进行评教,这样做相比于以学期为单位进行评教反馈学生评教信息,可以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更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参见陈志宏、徐玉生:《论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的必要性和实施要点》,《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第4期;王久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组专题教学模式探析——以北京大学为例》,《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3期;邵龙潭:《高校思政课“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年第11期等。
[2] 王久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组专题教学模式探析——以北京大学为例》,《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3期。
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 篇6
刘立红
(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思政体育部 湖南衡阳
421002)
摘要:大数据时代呼之欲出,其带来的信息风暴正在变革我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在大数据时代如何趋利避害,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的实效性是每一个高校思政教师应该思考的课题。关键词:大数据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
形势与政策课程紧扣时代发展脉搏,密切围绕大学生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势与政策课程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在引领大学生认清形势、领会政策、厘清思想、还原真相、提高政治素质和明辨是非能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开始进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带来的信息风暴使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都发生了改变,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也带来了冲击。
一、大数据时代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云计算的飞速发展,人类进入大数据时代已清晰可待。2012年美国政府宣布投资2亿美元拉动大数据相关产业发展,将“大数据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我国,云存储、云制造、云管理,政务云、教育云、金融云、城市管理云、医疗卫生云、位置服务云等形态各异、特色鲜明的云计算服务已开始应用,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技术路线与行业发展方向变得更加清晰。大数据(Big Data)也称巨量资料或海量信息,是指无法用现有的软件工具提取、存储、搜索、共享、分析和处理的海量的、复杂的数据集合,它是互联网和云计算的衍生物,具有数据体量巨大(Volume)、数据类型繁多(Variety)、价值密度低(Value)和处理速度快(Velocity)等特点。[1]目前,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车联网、手机、平板电脑、PC以及遍布地球各个角落的各种各样的传感器,都是大数据的数据来源或承载方式。英国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所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Viktor Mayer-Schönberger)教授在2012年出版的《大数据时代》(Big Data: A Revolution That Will Transform How We Live, Work, and Think)一书中前瞻性地指出,大数据带来的信息风暴正在变革我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大数据是新发明和新服务的源泉,在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的时候要用大数据思维(需要全部数据样本而不是抽样;关注效率而不是精确度;关注相关性而不是因果关系)去发掘大数据的潜在价值。在大数据时代通过数据的整合共享,交叉复用,形成的智力资源和知识服务能力。
大数据时代的云计算和互联网改变了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环境,为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第一、大数据时代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提供了丰富而鲜活的素材,可以轻易援引几乎一切所需数据,使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生动有效。用数据说话是数字化时代的特征,大数据时代人们掌握的数据体量巨大,类型繁多。目前计算机的存储单位一般用bit、B、KB、MB、GB、TB、PB、EB、ZB、YB、BB、NB、DB„„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bit(Binary Digits比特)是最小的存储单位,存放一位二进制数0 或 1,B(byte字节)是最常用的单位,8个二进制位为一个字节,1 KB = 1,024 B,1 MB = 1,024 KB,1 GB = 1,024 MB,1 TB = 1,024 GB,1 PB = 1,024 TB,1 EB = 1,024 PB,1 ZB = 1,024 EB„„而大数据的起始计量单位至少是P、E或Z级,并且涉及文字、数据、视频、图片等诸多类型。如此庞大的数据给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第二、大数据时代为大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程提供便利的资源和环境。大数据时代,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轻松获取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原文和解读资料,可以广泛获得国内外重大事件的相关背景材料,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热点难点展开网络探讨,甚至可以通过在线公开课(MOOC,“慕课”)聆听名师大家的讲座。可以说,只要你想,或者只要你需要,轻轻一点鼠标,大数据就能给你需要的资讯。第三、大数据时代便捷的资讯网络便于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构建立体教育教学网络。大数据本来就是云计算和网络技术发展的衍生物,便捷的资讯网络是大数据产生和存在的基本条件。大数据时代,不但可以用现代网络技术改造形势与政策传统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更适应大学生的心理,而且还可以通过大学生广泛使用的飞信、短讯、电子邮件、QQ、博客、MSN、微博、贴吧甚至交友平台构建立体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网络,真正实现教与学的无隙对接,不但实现形势与政策教学网上批改作业、网上评卷,甚至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问题实现网上精准答疑。正如一枚硬币的两面,我们在充分利用大数据给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得关注大数据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构成的新挑战。
第一、大数据时代碎片化的海量信息增加了大学生选择的难度,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在海量信息的冲击下容易变得混沌不清甚至可能被误导。心理学信息超载理论告诉我们:人们在应用或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如果信息量过大超出了个人的有效处理能力,就会产生面对信息的低分析决策能力和无形的压迫感。[2]大数据时代人们随时随地都受到各种数据的“轰炸”,有限的注意力被各种碎片化的内容包围和“瓜分”,人们经常会无所适从,容易诱发心理问题。更有甚者大数据样本是高维的,更多的维度增加了发现欺骗性关联的风险,高维度可能会导致错误的统计推断和错误的科学结论。[3]大数据中真理谬误混杂,同一问题可能查询出数万计的不同结论和答案,这样容易误导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定型的大学生,甚至导致因普遍怀疑而产生新的信仰危机。
第二、大数据时代引发的知识边界消解带来教师地位变化和话语“霸权”危机。大数据时代,教师和学生拥有平等获取网上信息的自由和权力,打破教师在传统教学中的文化“垄断”,有的学生甚至可能拥有比教师更详尽的资料和信息,有的学生通过网上交流讨论、在线公开课和名家访谈节目等渠道形成比教师更完善成熟和独到的见解,这些无不颠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中心和主导地位。大数据时代使文化传递呈现出多元趋势,师生显现出一种大众化式的平等,带来传统“主流文化”的话语“霸权”式微。[4]在形势与政策教学中,教育者的话语“霸权”常常受到教育者的质疑。
第三、大数据时代信息便捷易得、成本低廉,降低了大学生学习动机,妨碍了大学生构建合理知识体系的积极性。学习动机是指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一般来说,学习动机并不直接卷入学习的认知过程,而是通过一些中介机制影响认知过程。合理的学习动机有助于唤醒学习的情绪状态,增强学习的准备状态,集中注意力,提高努力程度和意志力。大数据时代信息随手可得,只要上网就能复制粘贴你想要的材料。大数据时代的信息便捷易得性助长了大学生投机取巧的恶习。但大学生作为专业技术人才需要合理的知识结构,不但需要广博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还需要理论联系实际,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快餐式的碎片化获取的信息可以帮助大学生解决暂时的困难和问题,但不能有助大学生的最终成才。
二、大数据时代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实效的对策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是云计算和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对大数据时代带来的冲击简单地拒绝和排斥不是理性的态度。面对大数据时代给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切实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性,笔者以为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第一,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构建丰富统一的动态教学内容,这是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的基础。自1987年高校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程以来,党中央和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多次下文对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提出基本要求,其核心内容可概括为“课程覆盖全体学生,大学教育期间不断线。”要真正做到“全覆盖、不断线”,形势与政策课程必须紧扣党的路线方针与政策,紧扣重大改革措施,紧扣国内外政治形势和国际关系等重点,紧扣大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准确、有说服力地解读好党的方针政策,厘清国内外形势的发展脉络。同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把握好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重,结合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第二课堂和职业技能训练,鼓励学生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去了解国情、社情和民情,利用讨论、讲座、网络交流等渠道鼓励大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第二,建立与课程目标要求相适应的师资,这是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的根本。
教师是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的组织者,他们的师德师风、理论素养、授课风格等是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的根本。为做好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工作,《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文件)中明确要求,要建立一支以精干的专职教师为骨干、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主体、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要配备高素质的专职教师负责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和研究工作。[5] 要建立与课程目标要求相适应的师资,一要从政治素质、学历层次、职称结构、学科背景和教学能力等方面设定准入制度,如从事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教学必须有相应的高校教师资格证书,有匹配的学科背景和学历,有足够的教育教学能力;二要建立完善培育成长机制,实行集体备课制和教学专题制,鼓励新老教师的传帮带,通过教学观摩、学术交流、工作探讨、业务培训不断提升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三要加强考核,及时清退转岗不合格教师。四要按照专兼结合原则聘请党政干部、专家学者、业界精英充实师资力量,优化师资结构。
第三,加强课程考核,这是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的保证。
对形势与政策课课程考核一般包括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层面,一是教育主管部门要组织专家建立相应的形势与政策课考核体系,加强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评估验收工作,督促高校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组织实施教学活动和加强教学监督管理,促成建立科学、高效、规范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管理机制;二是加强对教师的教学资料、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考核,有效组织评教评学,督促教师规范教学文件、提高教学技能和增强教学实效;三要加强学生的考核,创新考核方式,不管采用论文、调查报告、试卷考核还是其它方式,考核学生学习效果的重点应突出学生分析问题、辨别是非的能力。
第四,建立适应大数据时代特征的教育教学立体平台,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这是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的着力点。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创新教学手段、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是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的着力点和有效途径。一是拓展教育教学空间,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除创新课堂教学外,还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发达的网络资源,利用网站、QQ、微信等新媒体构建形势与政策立体教学平台,加强师生间互动,掌控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主动权。二是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客观条件探索激励式、启发式、互动式和研究式等教学方式,采用案例分析、主题演讲、时政报告、现场辩论等教学形式,激发大学生的兴趣,调动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启发大学生多角度地思考,多方向地研究,尽可能地促成大学生在教学中成长,在教学中提高。
参考文献:
[1].大数据究竟是什么?一篇文章让你认识并读懂大数据. 2013-11-28
[4].易连云 兰英.新媒体时代学校德育面临的危机及应对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10(10)[5].孙德江.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师资队伍保障机制探[J].教育与职业,2011(23)
Thinking of Strengtheing the Actual Effects of Situation& Polic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t the Backgdrop of Big Data
Liu Lihong(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ports Department,HuNan Technical College Of Railway High Speed , Henyang HuNan 421002)
高校思政课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探索 篇7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 高校思政课普遍面临两大教学矛盾。
(一) 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
思政课教学内容丰富, 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各方面的内容。思政课的每一本教材看似较薄, 但包含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 从时间跨度来看, 该门课需要讲述的内容前后涉及一百七十多年, 但该门课程的总课时仅仅为32学时, 在我校为周2学时, 共计16周, 一个学期, 以至有些同学担心一本书一学期能否讲完。同学们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这种担心正反映了思政课存在的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 其他课程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因此, 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把思政课的内容讲透讲全, 更好地解决思政课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是摆在任课教师面前的首要任务。
(二) 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矛盾
应该说第二种矛盾的出现与第一种矛盾不无关系, 因为内容多、课时少,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及教学计划, 对内容的讲述力求全面, 难免会偏重于理论的讲授, 进而忽视如何联系实际。这种情况虽然不是普遍现象, 但属于客观存在的事实。事实上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是学生最需要的。当然, 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教师, 为了解决这对矛盾, 教师需要在教学方法上下工夫。可以说理论联系实际作为思政课教学的根本方法, 是一个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工具。大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都已经认识到了这种矛盾, 进而设法避免出现这种问题。
针对高校思政课面临的两大教学矛盾, 我认为要想充分发挥思政课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教学时效性, 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那么, 高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如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呢?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对策
(一) 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素质决定着教学效果。高校思政课教师首先要具备广博的理论知识和深厚的理论功底, 仅仅具备这一点还远远不够, 教师还要注重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如果仅有渊博的知识而忽视实际问题的研究, 那么在授课过程中就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的时效性也会削弱。具体来说,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从教学内容上来看, 应做到以下几点。
1. 联系学生实际。
思政课教师要让思政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就必须在授课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本。因此, 授课内容要联系学生所思所想, 了解学生关心什么, 想知道什么。最好是做问卷调查。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 教师曾做过调查, 其中的问题之一是“你认为衡量思政课教学实效的最重要标准是什么”, 学生的反馈是教师能做到理论实际, 解疑释惑。在这里, 学生首先强调要联系自身实际。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清楚学生想知道什么。我们在授课过程中, 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进行了调查, 调查的结果是学生想通过该门课多知道一些历史人物的故事, 希望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而不是你讲我听的授课方式。同时, 学生也想多看一些这方面的教育片。适应这个要求, 在授课过程中, 教师就某些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例如在讲到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的时候, 教师提出一个讨论问题: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通过讨论, 学生普遍认识到:外国侵略中国给中国带来的只能是灾难, 而不是福音。在教学过程中, 在涉及圆明园这个问题时, 播放了纪录片《圆明园》, 该纪录片描述了圆明园的强盛与辉煌, 也描述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过程及结果, 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与被焚烧后的断垣残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同学们看后收获颇大, 进而意识到国家强大的重要意义之所在, 否则, 不联系学生实际, 单纯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 只能使思政课的教学效果越来越差强人意。
2. 联系社会生活实际。
教师在理论上讲清问题的同时, 要能够深入了解社会, 把社会现实问题、热点问题或生活中的案例引入课堂之中, 用理论指导实践。在调查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学生对许多现实问题都是十分关注的, 如社会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就业问题、物价问题, 等等。在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时, 我们将相关的问题融入到相关的教学内容之中, 例如, 对于学生而言, 他们更关注的是就业问题, 就像有的学生所言, 我们从大一开始就关心将来的就业问题。与此同时, 大学生并不是两耳不闻天下事的书呆子, 他们也关心国际国内大事。为此, 在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 为联系社会生活实际, 我们列举了一些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选题, 供学生选择, 然后形成一份调查报告。这些选题包括“大学生的择业观情况调查”“市民消费观念的变化”“你对环保问题的认识”等, 既结合了学生的实际, 又结合了社会生活的实际。学生在调查过程中收获颇多, 通过与社会接触, 他们能够在实践过程中去看、去想、去查、去问、去思考。正如有的学生在调查报告中所言, 在就业这个问题上, 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不能好高骛远而应脚踏实地, 选题符合社会生活实际, 学生感兴趣、有收获。
3. 联系世界变化的实际。
从教学内容上看, 思想政治课教师不仅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和社会责任感及广博的知识, 而且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联系世界变化的实际, 例如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发生之时, 我们在课堂上适时地给同学们分析其原因, 以及它给中国及世界带来的影响。结合相关内容进行讲授, 学生感觉不枯燥, 有兴趣。
当今世界, 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 在这种环境下, 当代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非常重要。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脱离时代背景、不联系世界变化实际的教学自然是事倍功半的。思政课应该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 但是, 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并不意味着要回避世界变化的实际。例如, 思政课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在一百多年前,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 这一规律本身并没有错误, 但是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暂时跌入低潮, 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却发生了新的变化。在授课过程中, 教师不要刻意回避该问题, 而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节的功能, 以及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使得学生对这个问题不再迷惑。
(二) 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
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突出实效性, 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之外, 在不违背教学计划及目标的前提下还可以适当缩减理论课时, 增加实践课时。结果证明, 这一做法更能增强教学的时效性。
但是, 实践教学方式很多, 不应局限于演讲、辩论、观看视频等方式。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 可以让学生走出去。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 在授课过程中, 我们要求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在十一放假期间, 我们讲清调查报告的要求, 学生可以到家乡的纪念馆、革命馆调查访问, 撰写关于家乡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迹等。十一不能回家的学生也能完成调查报告, 因为我校地处丹东, 有关抗美援朝方面的遗迹资料较多, 如鸭绿江断桥和抗美援朝纪念馆等。学生通过走出去, 更能了解实际, 做到爱祖国、爱家乡。同时通过对家乡爱国人物的了解, 撰写体会和心得, 学生认识到今天和平幸福的生活是无数革命先辈用青春、热血甚至是生命换来的, 树立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学生认识到, 只有具备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才能对得起逝去的革命烈士, 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通过对思政课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探索, 并将其应用于实践, 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首先是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拓宽, 同时也澄清了一些错误认识。其次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 不再是过去你讲我听的授课方式, 学生能参与到课堂中来, 课间学生愿意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老师共同探讨问题的答案, 完成了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同时学生随时有问题都愿意和老师沟通, 他们往往把问题发到老师的邮箱里, 老师再找合适的机会给学生解答, 增进了师生感情, 教师也真正履行了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
本论文为辽宁省教育厅2010年度高等学校科研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项目名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方法研究》。
项目编号:W2010164。
摘要: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如何更好地发挥其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 需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否认的是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一定问题, 文章针对该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高校思政课有效教学的探索 篇8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学
作为高校的一名思想政治课教师,我一直在寻觅并尝试有效教学的方法或途径。偶然间,读到一本书——《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本书总体来说写的还不错,对大学生来说,颇有指导意义。但书里谈到 “上大学,要会逃课,逃课就逃思想政治课”——这一观点让我很是诧异。为什么?如何避免?从我接触这个观点的那一刻开始,就一直在问自己。这种使命感——探索如何进行有效教学的使命感更加强烈!不否认,我曾经把有效教学探索的范围放的很宽泛,比如,从教材中找、从学生中找、从高校的教学体制中找,等等。在不断的否定又否定后,我缩小了探索的范围。我觉得,能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让学生放弃逃课的想法——这就是非常正确的方向。因为很难让人相信一个大家都避之唯恐不及的课堂会是非常 “有效”的。所以,在我看来,作为教师,明白以何种态度面对自己的学生,以何种方式来组织自己的课堂进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比单纯的完成任务本身更重要。以此作为思考的切入点,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体会,我觉得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可以尝试做好以下五个结合。
1、紧跟教材与适当延伸相结合
教师在授课中的照本宣科之痼疾,应弃之。但脱离教材洋洋洒洒千万言,离题万里,未免过犹不及。教材是根,是本,这个根本不能丢。站到学生的立场上,没有教材就好比士兵上战场没有枪,就好比船夫划船没有桨——心里不踏实,没有着落。所以,紧跟教材是非常必要的。紧跟教材,不等于是教材的“复读机”或“传声筒”。还必须对教材内容作适当延伸,比如,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概论》(以下简称《概论》)第三章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对此背景的分析务必要讲鸦片战争,讲鸦片战争完全可以延伸到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之耻——这是爱国主义教育。当然也可以延伸谈甲午中日战争,再延伸谈钓鱼岛的主权归属问题——这就联系了现实:中日钓鱼岛之争。这种延伸不至于让学生感到《概论》课就是非常枯燥的政治性说教课。再者说,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本来就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再比如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马基本》)的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在谈到社会存在的地理因素时,可以延伸谈及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在历史上为什么会不断侵略周边国家,可以延伸谈及将要消失的岛国如马尔代夫,进而谈温室效应,谈大气的污染,再进一步延伸谈谈我们国家频繁出现的雾霾天气以及政府所做的努力。这些延伸我认为都是合理的。简单一句话,教师授课应基于教材,而又要别与教材、高于教材,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这就是紧跟教材与适当延伸相结合。列宁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长青。”套用这句话可以说:教材是灰色的,而现实之树长青。
2、政治立场的坚定性和表现方式的灵活性相结合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政治立场必须坚定。思想政治教育,被称为是针对青少年的“铸魂”工程。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一切政治言论,务必和党中央保持一致,并适时传递中央高层的会议信息及惠民政策,时刻教育学生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对学生的引导必须是正面的、积极向上的。即便如此,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该是僵化而生硬的说教,其表现方式是可以灵活的。我始终认为,一个教师,就是一个演员。如果说二者有区别,那就是:教师都是面向学生进行现场直播的表演,而演员可以反复多遍地表演直到令导演满意。所以我们可以说,三尺讲台,就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根据不同的内容,可以唱、可以跳;可以模仿、可以独创;可以讲故事、可以评古今;讲故事应该绘声绘色,动情之处可以流眼泪;评古今应该旁征博引,激情之处可以拍桌子。比如《概论》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中谈到党的作风建设,可不可以给学生唱一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首歌呢,我觉得是可以的,当然如果领着大家一起唱也许更好。
3、教师主讲与师生互动相结合
满堂灌的传统授课法,早已湮没在指责的口水中。但传统教法的力量大到作为教师的我们无意中就深陷其中而不能自觉。授课过程中,往往因为教师想把大量信息传递给学生,而又因为时间有限,所以只好满堂灌。管子云:斗斟满则人概之,人满则天概之。万事万物应有所保留,否则适得其反。教师在课堂中唱“独角戏”,让学生除了感觉教师的知识丰富外,更多的则是疲倦和外在于课堂。当然,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取放羊式的教学方法亦不敢苟同。所以提出教师主讲与师生互动相结合。针对教师的主讲无需赘言,这是由教师的主导地位决定的。我们重点谈谈师生互动。在我看来,大学是以使学生“学会求知”为教育目的。“学会求知”的广义理解就是作为大学生,他们的学习是为了以后的工作、生活或研究,那么这就需要他们在大学的学习中能锻造出独立之人格、独创之精神,抑或掌握生活之技艺。独立需要勇气、创造需要激发、而技艺需要实践。这些,就决定了大学课堂务必为学生展示自己锻炼自己提供较为自由宽松的环境。为了使这种互动具有可操作性,我们教师可以灵活掌握课堂时间,比如,每次课专门留出二十分钟互动;也可以每半个月专门留出一节课的时间以供互动(这种办法正在探索实践)。
4、充分自信与适当谦卑相结合
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中提出我党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同样,一名教师,对于自己的课堂应该有“内容自信、教法自信、效果自信。”也就是说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对所讲内容成竹在胸,对自己所用教法游刃有余,对于预期效果心中有数。当然这是建立在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充分的备课基础之上的。什么叫适当谦卑呢?我们都知道,金无赤足,人无完人。教师在课堂上也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在讲到历史人物时,忘记了其出生年月,这时就坦率的告诉大家实情,不必遮掩;有些内容没记准确说错了,下次课应予以纠正并诚恳的说声对不起;在一些没有定论的问题方面,我们就更要表现出谦卑。比如在课堂上我们会谈到中国与日本的关系问题,有同学说中日必战,有同学说中日必和。这时候,作为教师,我们只能把战与和的利弊分析一下,不能妄下结论。其实作为教师,在阐述很多没有定论的观点特别是一己之见时都应该明确的提醒大家“仅供参考”。教师的谦卑,在学生看来反而显得真诚,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一个教师表现给学生的必须是真诚的东西,即便是教师错了,教师一时的无知,也可以让学生为其真诚而打动。我个人看来,一个受欢迎的教师,首先应该是真诚的。更何况,“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5、课件展示与适当板书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