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

2024-10-20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精选12篇)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 篇1

2014年底, 全世界网民突破30亿, 中国网民突破6亿, 大学生90%以上皆为互联网民。90后、95后高校大学生作为互联网在中国飞速发展时期成长起来的新一代, 网络以及网络工具的使用, 对于他们来说习以为常。他们深受网络的熏陶与影响, 学习和生活中到处充满了网络应用的身影, 他们的价值判断、道德标准、思想行为、为人处世也无时无刻不深受影响。在这种形势下, 高校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特点和新挑战。

一、网络环境下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新特点

1. 高校思政教育形式多样化。

网络出现以后, QQ、微博、微信等网络工具应用而生, 高校思政教育者可以利用以上网络工具对学生进行政策法规、规章制度、价值观、爱情观、生活观等方面信息的传播和教育, 也可以利用这些平台及时掌握学生思想、观念和生活中的困惑与问题, 并及时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手段, 把文字、图形、声音相融合, 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视、触觉, 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 进行有针对性的传道授业解惑, 比如国内一些大学开设了本高校的QQ群、建立了微博公众平台、微信公众号和内容丰富的网站和网页, 这些网络应用形式新颖、使用方便、贴近实际且极易得到学生的认同和赞赏。

2. 思政教育的跨时空性。

由于互联网是一天24小时, 一周7天不间断开放, 它的跨时空性使得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高校的学生都可通过网络共享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进行在线咨询或问题探讨与交流, 从而丰富了高校思政教育形式, 拓宽了学生视野, 增强了高校思政教育的辐射力、说服力和感染力。

二、网络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挑战

1. 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难度加大。

随着网民数量的增加, 网络内容的日趋丰富和网络区域的日益扩大, 高校大学生生活、学习、交际、价值判断等各个方面都在跟随着互联网的脚步不断地变化和更新。但是, 网络的起源是美国, 网络文化也始于美国, 这使得美式的观念和文化通过网络源源不断地向它国和地区的网民灌输。高校大学生正处于新兴事物的好奇期, 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直正形成, 极易受到这种西式文化影响, 动摇已有的价值判断和信仰追求, 产生精神上的困惑和价值标准的混乱。如何给处于这种文化冲击下的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2. 大学生心理疾病增多。

互联网的虚拟性的特点给高校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情感无顾忌交流的场所, 现实生活中, 人际交往的复杂性和戒备式心理使得他们感情的流露遭遇障碍, 而网络正好满足了他们这方面的需求。在网络世界里他们的情感得到满足与认可, 他们对现实世界充满厌倦、冷漠与无助。全国各省份一些高校出现前来心理咨询室咨询心理问题的学生数量的增多, 这些学生普遍存在对现实人际交际的厌恶, 对网络中肆无忌惮的交流方式的认可, 二者的强烈反差使得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不愿与他人交往, 沉迷于自我世界, 出现沉默寡言, 自我封闭等症状, 进而患上心理学上的自闭症。

3. 大学生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的弱化。

首先, 网络传播的及时性特点使得人们获取丰富信息的同时面临着信息泛滥的困扰, 这些信息中的消极消息给学生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其次, 黑客的横行使得偷窥他人隐私、窃取别人秘密, 满足自己的窥私欲变得更加容易, 这种行为成为一些大学生盲目追求的时尚和和他人羡慕的技能。殊不知, 这些行为不仅不荣, 实则触犯法律底线。另外, 黄色网站利用服务器设在国外的特点大肆横行, 黄色垃圾的传播弱化了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性爱观念的正确树立, 利用病毒恶意攻击他人的机器也弱化了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准线。

三、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对策思考

1. 构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网络平台。

首先, 高校思政教育部门要建立自己的网络平台、微博平台、微信平台。在这些平台上利用网页、微博、微信建立专门发布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信息, 使学生知晓各种事务的办事程序, 从而提高高校各部门为学生服务的效率与质量, 增强学生对自己高校的认可度;其次, 重视校园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地位, 拓展它的引导作用, 也可以专门开辟学生学习生活专栏网站或网页, 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有效利用网络, 加强自觉、自强、自律意识, 做到上网上课两不误;第三, 在高校网页上、微博平台、微信平台上, 还可以发起学生对校园建设、奖学金评定等学生关心的话题, 引导学生进行开放自由的交流, 及时了解学生心声, 解决学生心理疑惑, 排解疑题;第四, 建立思政治课教师与辅导员的网络沟通平台。思政教师和辅导员是学生与高校沟通的桥梁。辅导员是学生接触最多的高校思政教育者, 学生了解所有与高校相关的事宜几乎全部来自辅导员。各级辅导员均可以通过QQ群、微博公众号、辅导员自身的微信账号, 解决学生与学校的各种不理解事情或学生间的争端, 做好心理辅导工作;思政课老师是学生能接触到的最直接的思政教育工作者, 他们的专业性决定了他们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性。思政教育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微信账号或QQ账号和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解答与交流, 这可以使整个思政教育更贴近生活, 更接地气。

2. 建立高校网络的监控管理系统、积极做好高校网络舆论引导。

(1) 校园网络应建立网络信息监管部门, 明确部门职责, 制定网络行为准则, 设置访问权限, 通过审查、监控来约束高校学生的网络行为, 为他们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2) 高校应实行积极的网上舆论引导, 培养大学生正确的道德评判意识。网络的快速发展打破了传统媒介受政府严格控制的格局, 这就要求高校应营造一种理性健康的网络舆论引导, 让更多的学生能在理智的思考中表达自己的意见。

参考文献

[1]王海建.3G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1, 4.

[2]陈昭喜, 陈平平, 龚建文.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负效应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 2008, 2.

[3]刘艺.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应对策略[B].西南大学硕士论文, 2010.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 篇2

近年来,我立足教学和学生管理岗位,坚持以学生为本,把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勤奋工作,发挥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具体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重视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党性修养

作为一名党员,只有理论基础扎实成熟,政治上才能更加坚定。为了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我认真学习中央文件精神,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增强党性修养。根据十八大相关文件精神,进一步把握思想政治工作新的动向,及时更新观念,提出新的思路,将思想政治工作成果体现到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上来,融入到教师的生活中去。

二、建章立制,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真正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开展。经过多次讨论和研究,政管学院制定了立足于实际的《班级管理制度和个人奖惩细则》,为全面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奠定基础。坚持主题教育班会制度,深入开展树立正确荣辱观、挫折观、培养坚毅、诚信品质的主题班会,以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向学生传输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三、加强引导,深化优良班风、学风建设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 篇3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弊端;策略

在21世纪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逐渐成为了我国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成为了高校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对于高校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思想观念有很大的影响和作用,它是一把双刃剑,不仅能够有效地帮助高校传播相关的信息,同时还能够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的学习。就此针对高校思政政治教育和网络教育的结合提出了相关的策略。

一、将网络和高校思政相结合

从高校思政工作来看,网络逐渐成为了思想文化交流的新领域。高校面对网络的来临建立了局域网、校园网,利用网站发布了学校的一些紧急事件和一些重要的决定,学生通过这种渠道了解国内外所发生的事件。同时因为网络逐渐为人们创造了一个虚伪的世界,成为了广大学生情感交流、信息传递的一个重要渠道。

但是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伴随着学分制以及院、校、系的明确规定,学生宿舍的电脑也开始从没有慢慢逐一增加,到目前为止。大多数的大学生都会佩带电脑上学,网络逐渐从学校办公领域走向了学生宿舍当中,成为了一种新思想政治教学的场所,逐渐替代了传统思政工作领域的填充。

网络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领域,同时给我国的思政领域提供了新的传输途径。就此,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第一、利用网络模式提高思政教育的生动意识,不断的利用网络技术的多媒体,通过视觉、感官、听觉的刺激,激发学生的现实感,在观看的过程中有真实的感受,提高思政教育的生动意识,使得网络教学能够逐渐成为思想政治教学的载体。可以针对高校思政的教育内容,建立相对应的视频文件夹,通过这种模式的学习,使得学生在学习每一段内容的过程中,都能够真切的领悟内容的含义和概念。

例如在讲解毛泽东理论、邓小平思想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新农村建设时代的一些图片和事件,来描述出邓小平思想和毛泽东理论的重要概念和意义,帮助学生不断的了解现实生活当中所发生的种种变化,从而使得网络能够和课堂教学相结合。

第二、通过网络教学这种教育模式,拉近教学和学生之间的距离。通过在线问答、网上辅导、网上论坛、一些聊天软件来进行教育教学的活动,能够让教师和学生通过网络进行互动,这样不但能够交流思想而且还能够更好的探讨一些问题,能够有效的缩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强教师和学生的沟通次数,使一些教师能够真切的听见学生的心声和想要表达的概念。

第三、通过网络媒介提高思政教育的服务意识。高校思政工作是否能够真正的凝聚青年学生,在于思政教育是否能够真正的满足于学生成才的需求。要通过网络教育不断的体现思政教育的服务功能,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加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的认同度。网络可以通过信息服务功能,加强思政教育,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服务提供一定的理念。而且,从思政教育内容的角度进行分析,网站可以通过就业信息、就业知道以及心理咨询测试等服务栏目,以服务的角度进行分析,达到引导和教育学生的目的,提高网站和栏目的点击率,从而将主流价值和主流教育逐渐渗透到学生当中,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得到一定的启发和受到深刻的影响。

第四、通过网络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性。网络信息的容量是巨大的,同时为了能够有效的丰富高校思政教育的资源,不断的扩宽学生的视野,了解相关内容和政治素养,引导学生全方位的开展思政教育工作。

二、降低网络的不良影响

首先,为了能够有效的降低网络在教育过程中所带来的一些不良思想,教师应该在教育的过程中懂得使用电脑,并且掌握相关的技术。同时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鲜明的政治立场,要拥有坚定的政治理念,高尚的师德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样就能够在进行网络沟通和教学的过程中第一时间发现学生所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工作。

其次,加强网络的监督工作,健全校园网络管理机制,通过相关的法律手段严抓紧打不利于学生自身心理健康、身体健康的黄色网站。通过一些相关的手段,维护校园网站的健康,有效处理好网络出现的不良现象。

再次,对于网络上所出现的一些言论现象,思政教育工作者们要看到其中的闪光点,通过正确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这些内容,避免出现一些极端事件的,宣传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及正面能力,以高尚、健康、素质文化活动为主体,严重性的抵制低俗、腐朽的文化影响。

最后,坚持以传统教育为根本的教学理念,加强网络教学的辅导作用,通过利用网络教学的一些内容帮助传统教育顺利的进行,从而增加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识和学习,不断的进行完善和补充,提升现有工作的水平,取得更好地工作业绩。

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思政教育和网络教学的结合是必然的一种趋势。为了能够更好地利用网络教学,一定要把握好网络教学所存在的弊端,打击一些不利于学生学习的网站,通过网络教学的辅助和传统教学的结合,提高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卫平.略论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有效途径[J].湘南学院学报,2010,(6).

[2]黄济.教育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9).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 篇4

进入21世纪信息时代以来, 高校网络舆论逐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风向标。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以大学生的思想及与思想密切联系着的行为为主要工作对象, 通过工作实践活动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进行塑造和改造, 直接影响甚至决定思想政治工作的进展和效果。

伴随社会发展带来的新事物和新现象层出不穷, 相应一些新词新语应运而生。大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新鲜事物,而且喜欢追新求奇,于是校园流行语应运而生了。校园流行语是大学生活的真实记录, 在丰富校园话语空间和现代汉语词汇内容的同时,折射出大学生文化心态的变迁及校园生活的动态变化。

当今互联网的普及,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新兴语言形式迅速发展起来。语言与社会发展存在一种“共变”的关系,社会每项细微的变化和发展都会在语言中以及时而适当的方式表现出来1。网络流行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网络舆论形成与发展的一些基本规律特点,并映射出社会、时代变迁中最敏感最活跃的部分,校园网络流行语亦是如此。伴随互联网热点事件的出现对大学生的冲击影响, 再加上网络交流对话的方式相对直观简单快捷,易于接受,作为互联网使用主体的大学生使用较多,逐渐成为校园流行语传播开来。

二、校园网络流行语反映的高校网络舆论产生的影响

在高校思政工作中应对高校网络舆论的重要途径就是引导。一旦网络舆论形成后,若与高校思政工作方向一致,就会促进工作的开展;反之就会直接削弱工作的成效。因此只有充分引导好网络舆论,网络舆论就会为我所用,成为做好高校思政工作的有力抓手。

(一 )积极影响 。

1.增强主体意识

“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就是以人为核心 , 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2在互联网的虚拟空间里,大学生通过互动的方式表达自我感受、需求和想法,使自身的主体性得到教育者的尊重和理解。

大学生作为语言运用主体依据个人喜好在互联网虚拟空间获得所需的知识信息, 自由开放的互联网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脱离社会常理或权威进行独立判断或选择的空间,便有力地提高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此过程中若能融入积极能动的因素,其功效将是巨大的。在此基础上构建积极网络舆论作为大学生表达的新出口,更是有利于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积极的网络舆论有利于扩大大学生的公共信息知情权互联网信息量巨大、来源广,每一次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都伴随激烈的正负双方争论,不可避免存在一些负面现象,但网络舆论的产生不亚于一次大规模的传播力量。大学生在关注互联网络舆情时,都会仔细阅读正反双方论点和论据,从中了解和获取大量信息,增长相关方面的知识。

2.创新工作途径

早在十几年前我们就提倡“思政进网络”,但究竟以一种何样有效的形式深入互联网络虚拟空间却是一直苦苦追寻的,高校网络舆论可以为思政工作者开辟一个新的信息渠道。

首先通过网络舆论, 我们能及时了解和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有的放矢,据此确定和调整工作内容和方法,使工作内容更加贴近实际。校园网络流行语折射出的各种问题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相关。我们可以平等的身份参与网络人的交流在平等交流过程中展开积极的引导,使用网络流行语针对偏差给予分析,并在可能的范围内提供问题解决途径。

在互联网虚拟空间里,学生大多是匿名的,在隐匿、陌生的环境中更愿意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大学生从舆论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为舆论信息的参与者, 积极主动对各类舆论发表看法,提出意见和建议。我们需要在网络平台中通过主动参与、平等对话的路径改变传统思政工作自上而下的权威式、灌输式教育方式。

(二 )消极影响 。

1.异化信息功能

现在的网络舆论中不断出现虚假信息和谣言, 经过网络的放大效应使传播效果危害性极大, 网络谣言是网络舆论信息功能的异化,当大学生接触到这些信息时,其错误的舆论导向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 使还处在成长关键时期的大学生难以辨别周围世界。

这种负向的网络舆论会使大学生出现信任危机。信任产生凝聚力,而互联网并没有在言论自由的基础上产生一种共同的价值理念,在互联网虚拟空间里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一些非理性的争论,更有甚者不是为了明辨事理,而是为争论而争论。

2.异化学生主体

网络流行语运用主体因其在互联网的匿名行为, 迎合了个性张扬的言语人不受时空限制、不受言语责任的心理需要但容易缺失思考、失去规范, 久而久之便会导致言语行为失范。互联网的开放性使每个言语者都享有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任何一种媒介形式更充分广泛的信息自由权利。

因而由此造成的消极网络舆论影响极大, 一方面会使部分大学生道德观念偏激、理想信念模糊,加之西方敌对势力的价值规范、思想观念随着网上信息传播,尤其当下一些不当言论和思想以标新立异的观点和华丽的辞藻吸引大学生的眼球,在满足他们求新求奇、叛逆心理需求的同时,带来错误甚至反动的认知。

三、利用校园网络流行语强化思政工作实效性

校园网络流行语是大学生当下生活和思想观念的反映通过特殊的形式和内容展示大学生的与众不同和文化底蕴又折射出他们的文化心理和内心世界。

(一 )利用积极影响 ,加强正面引导 。

我们必须把握主动权,及时创新方式方法,实现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融入网络生活,尤其是大学生网络文化生活,保持对流行语词的关注,主动与学生进行网上在线交流,关注他们心理和行为的发展变化,从中体会当代大学生在网络空间的交往、学习、娱乐方式;在交流过程中适当使用流行语词, 用他们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沟通交流对话,较快建立起师生对话平台,与学生在同一环境下交流,弥补代沟差异,拉近师生思想距离,将有用的信息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取得更好的说服引导效果。

(二 )消除消极影响 ,适当化解澄清 。

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我们不能轻视网络流行语现象带来的消极影响。我们在与学生的网络在线接触、交流中,应尽量避免使用负面色彩的流行语词,在开放性公共平台诸如博客、微博、人人网等树立良好个人形象,有意识地规避对学生的误导;也可以积极利用自身的经验,对糟粕型网络流行语进行点评和剖析, 引导大学生表达出客观理性的评价和观点,消除负面引导隐患。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风向标是高校网络舆论,校园网络流行语作为高校网络舆论的风向标在其中的功能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主要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探讨由校园网络流行语反映的高校网络舆论对高校思政工作的影响,并试论如何应用校园网络流行语,加强思政工作实效性。

高校主题教育与思政教育研究论文 篇5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主题教育现状分析

(一)主题教育在大学生思政工作中的优势

与传统的大学生思政工作的方法相比,开展主题教育部的优势明显:1.主题教育的针对性强。主题教育每次都有明确而具体的目标,可针对某种现象或某类问题进行教育,做到有的放矢。2.主题教育的时效性强。主题教育不局限在重要纪念日前后组织,也可以按需要随时举办,达到及时有效教育的效果。3.主题教育的互动性强。主题教育可以让受教育者同时成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摆脱以往的灌输式说教模式束缚,有利于提高主题教育的效果。4.主题教育的形式多样。主题教育适用于各种规模、各种条件、各种时段,并可以打破年级、专业、班级的界限,谋求更广的覆盖面。由于主题教育的这些特性,符合当代大学生追求快节奏、期望展示自我的个性特征,因而学生参与的热情相对较高,效果也相对较好。

(二)主题教育在大学生思政工作中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形势的发展,特别是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政工作的要求和对象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传统的思政工作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亟待改进。此时此刻,我们应该认识到要勇于实践,与时俱进,切忌墨守成规。现实的问题已摆在眼前,例如,在传统的思政教育中,教学过程基本都是采用传统教学手法,以教师灌输为主,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只能被动地去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方面很难取得教学上真的成功,一个学科的成功是不能单拿成绩来定论的,因为大部分学生因为考试而学习,死记硬背的现象普遍存在,根本没有达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这门知识,勉强地认可只能流于表面,不能对学习和教学有太多正面的影响;还有就是,现在使用的教材、资料和理论知识,很多都是从以前沿袭下来的,虽然有了继承,但是创新和更新的地方却寥寥无几,导致现实与理论的差距越来越大,更多的大学生在面对生活、就业、工作前景等压力下,更加无心关注这个他们眼中可有可无的学科,消极和排斥情绪必定日发高涨。基于现在的思政课教育的现状,开创新型有效的教学新途径,已经成为各高校迫切的任务。基于这种种需求和现实,走以主题教育为载体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偶然中的必然,必然中的偶然。

二、高职院校思政主题教育内容定位

(一)理论内容导向

高职院校思政主题教育内容选择上一定要符合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的需要。主题教育可以一些重要的纪念活动为契机,积极拓宽高校思政教育的平台,紧扣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高职院校集中组织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理性爱国教育等。这样做,主题教育的内容才可以紧扣时代脉搏;才能够引起大学生的共鸣;才能够真正达到为高校思政教育服务的目的。

(二)具体内容纲要

组织好主题教育,首先要精选主题。它决定了主题教育的方向和预期效果。主题教育的组织者和参与者都是学生,所以主题教育必须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贴近他们的.生活,涵盖他们普遍关心的问题,针对他们中普遍存在的典型问题开展。笔者认为,主题教育的主题,大约可以从以下几点挑选:

1.结合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每个高职院校都有自己的校园文化,为了使新生了解学院的发展历史,可通过组织听专题报告、参观校史馆等活动,让新生尽快地融入到学校这个大家庭中;也可以结合高职院校的建设工作,适当开展以“创先争优”“、我为评估做贡献,我与学院共发展”、“宿舍是我家,管理靠大家”等活动,激发学生热爱母校、关心集体的感情,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

2.适时进行法律法规教育。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思想很容易被敌对势力利用,因此要在大学生中搞好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宣传工作,使大学生了解到在党的领导下,各地区所取得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用客观的态度对待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自觉维护和谐社会和民族团结的局面,实现理性爱国。

3.利用重要节日与活动。充分利用重要节庆日和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如3月开展学习雷锋、5月开展争做文明好青年、十月开展共话祖国大发展等活动。活动中结合革命先烈的事迹,用历史教育人。通过对祖国近代的屈辱历史、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发展史的回顾,使大学生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主题教育通过图片展、各种新媒体的宣传,展示出党领导下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从而培养学生的报国远大理想和跟党走的坚定信念,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导他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建设21世纪现代化强国打好基础。此外,每个学校都会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学校的特色,由团委组织策划一系列学习活动,以增强学生的爱国爱校之情,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力求贴近学生的实际,以学生为本,从而潜移默化地将活动的意义融入自己的思想中去。

4.切合时代,关注时政。主题教育需要用时代精神来引导,如大力宣传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通过主题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时代所赋予的崇高历史责任,继承和发扬先辈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引导他们树立创新创业意识,确立与时代进步潮流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努力走在全社会的前列,努力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做出应有的贡献。此外,适时针对社会时事、社会热点问题,展开主题教育,学生不仅能就“事”论事,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且能自我体验、自我总结、自我提升,更深刻地看待社会问题。这不仅仅是一个教育的过程,更是一个感化的过程。

三、创新高职院校思政主题教育实施要点

(一)队伍创新是基础

“高校主题教育需要加强策划人才、教师等队伍素质,在队伍建设上,要走专业化、职业化之路”,这是高校主题教育的基础。队伍创新就要注重主题教育策划人才队伍建设。作为策划人就应该具有一定的综合能力,如:创新能力、调研能力、组织能力、洞察能力、竞争能力、整合能力和执行能力。因此,负责组织开展主题教育的策划人无疑也需要定期的交流和培训。

(二)方法创新是手段

“思政教育具体方法,即在思政教育过程中为达到思政教育目标而采用的方法和操作技巧等,即进行思政教育的‘桥’和‘船’,应成为思政教育方法体系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思想较活跃,参与意识强,应注重教育方法的创新,可以采取丰富多彩、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教育活动搞得生动活泼、扎实有效。好的方法对高校主题教育创新有重要意义。新时期推进高校主题教育创新,呼唤应变方法。网络发展迅速,高职院校要及时建立相关的主题教育网站,引导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大趋势,使学生在享受现代网络技术的同时得到教育,寓教于乐。如:对主题教育的相关思政教育内容,建立主题教育网络互动平台,积极避免网络的负面影响,发挥网络在主题教育中的作用,以积极健康的内容和丰富多彩的形式贴近学生的思想和生活,真正发挥网络育人的强大功能。

(三)制度创新是保证

高职院校要建立制定主题教育方案和实施主题教育的制度,只有坚持不懈,才能保证主题教育的长期功效。首先,作为主题教育实施者,不能急功近利,而要遵循高职院校建设的客观规律,并充分考虑到教育对象的承受能力,合理安排主题教育时间,不是教育时间越长,效果就越好的。只有这样,主题教育才能有助于高校更好地开展其他各项工作,才能真正达到预期效果。

(四)评价创新是助力

主题教育是大学生思政工作的有效载体之一。以往对大学生主题教育的评价大多是采取定性评价的模式。受到评价者学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定性评价中存在一定的主观性,这会使主题教育的评价不够准确。定量评价是采用数学方法,收集和分析数据资料,对评价对象做出定量结果判断。它具有客观、标准、精确、量化、简便等特征。为了提高对主题教育的效果评价的准确性、合理性和公平性,必须创新大学生主题教育的评价模式。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把大学生主题教育的评价已改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模式。这是一种对于创新大学生主题教育评价模式的非常有意义的摸索。

四、结语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 篇6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网络舆情;引导研究

网络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网络用户的主要群体是高校学生,网络已经深入到了高校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现在不管是国内发生的事件,还是国际上的重大新闻,都会形成相应的网络舆情。高校作为多种思想文化碰撞和传播的主要场所,受网络舆情的影响也会更大。因此,把握网络舆情的整体状况,探索思政教育新的方向成为了高校思政教育的重点内容。

一、网络舆情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冲击和机遇

1.网络舆情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挑战

网络舆情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网上用户却具有一定的隐匿性。高校学生是中国网民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但在网络世界中,高校学生可以摆脱这些束缚,在虚拟的世界中尽情发表个人言论和思想。虚拟的网络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让一些高校学生变得肆无忌惮,这样就会形成相对消极的网络舆情。这样的网络舆情会让高校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养成不道德的行为观念,甚至会滋生高校生的网络犯罪行为,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网络舆情具有多元性。网络环境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多元性,各种思想和观点都可以在网络进行碰撞和交锋,网民们可以随意表达自己的观点,还可以就某一问题进行辩论。高校学生在使用网络的时候,并不能够很好地对网络观点进行辨析和筛选,往往会受到错误观点的影响。这就要求高校思政教育要掌握网络舆情的特点和规律,把握网上的一些主要观点。

2.网络舆情带给高校思政教育的机遇

网络舆情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平台和基础。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一个基本内容就是当前国家政策和形势的教育,教师在进行这部分内容教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自行在网上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通过网上的一些优秀观点,形成对问题较为全面的认知和考量。网络舆情在某些方面是对教师教学的课外延伸,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更有效率的学习。

目前,在高校教学当中,网络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教学平台。大多数高校学生的课余时间都是在网络中度过,他们在网络中吸收各种观点和看法。如果高校思政教学可以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网络舆情环境,去积极引导高校学生,会比单纯的思政理论教育更加有说服力,还会增加学生之间的凝聚力。

二、网络舆情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具体引导措施

1.打造一支专业性强的网络教工队伍

网络舆情下的高校思政教育,离不开网络教工队伍。高校网络教工的组成人员要有很强的政治觉悟,还要熟悉当下的网络环境,能够使用不同的网络工具,如微博、微信、网上论坛等,对高校内部的网络舆情进行一定的监管和引导。某高校选择了一些能够熟练使用网络的党员教工,让他们对校园内部的网络环境进行监督。这些教工时刻关注校园网站上的信息动态,对积极的信息加以宣扬和引导,对于一些错误片面的观点则予以删除、改正。通过网络教工队伍的日常工作,该高校的思政教育,有了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为教师教学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2.高校要善于处理网络舆情的突发性危机

很多高校在面对突发事件的时候,没有很好的处理经验,相关的应急机制不够健全,经常造成相关信息无法及时公布。这样就会给网络谣言提供生存空间,形成相应的负面的网络舆情,给高效的思政教育工作带来很大影响。高校应当建立完善的应急机制,规范处理突发事件,避免以往的无序、混乱的处置状态。在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高校还要让网络教工在网上及时更新事件的真实情况,这样就能突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3.高校应建立校园网站

校园网站作为校内网络舆情的核心承载体,对于思政教育工作有着重要意义。高校应把校园网站看做思政教育的主要根据地,向学生宣传积极、正面的思想,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舆情环境。某高校在校园网站的建设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让学生学习正确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系。教师还在思政教育课堂让学生在校园网上一起学习、讨论优秀的观点和看法,让校园网站成为重要的宣传阵地,更加利于课堂教学及高校思政教育的开展。

三、结语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和不断发展,网络舆情也成为了不可小视的主要力量。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要正视网络舆情对教学带来的冲击,重视和依靠正面、积极的网络舆情,让网络舆情服务于教学工作。这样,才会让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与时俱进,学生才会真正在思政教育中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我,对于促进高校的教育环境规范化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闫晓静,宁建荣,贾耀忠,勾正刚.论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创新[J].中国报业,2013(08).

[2]肖旭.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探究[J].科技风,2014(12).

[3]徐向学.基于社会舆情事件的高校思政教育思考[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2(12).

作者简介: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 篇7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弊端,策略

在21世纪高速发展的今天, 网络逐渐成为了我国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 成为了高校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 对于高校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思想观念有很大的影响和作用, 它是一把双刃剑, 不仅能够有效地帮助高校传播相关的信息, 同时还能够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的学习。就此针对高校思政政治教育和网络教育的结合提出了相关的策略。

一、将网络和高校思政相结合

从高校思政工作来看, 网络逐渐成为了思想文化交流的新领域。高校面对网络的来临建立了局域网、校园网, 利用网站发布了学校的一些紧急事件和一些重要的决定, 学生通过这种渠道了解国内外所发生的事件。同时因为网络逐渐为人们创造了一个虚伪的世界, 成为了广大学生情感交流、信息传递的一个重要渠道。

但是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伴随着学分制以及院、校、系的明确规定, 学生宿舍的电脑也开始从没有慢慢逐一增加, 到目前为止。大多数的大学生都会佩带电脑上学, 网络逐渐从学校办公领域走向了学生宿舍当中, 成为了一种新思想政治教学的场所, 逐渐替代了传统思政工作领域的填充。

网络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领域, 同时给我国的思政领域提供了新的传输途径。就此, 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第一、利用网络模式提高思政教育的生动意识, 不断的利用网络技术的多媒体, 通过视觉、感官、听觉的刺激, 激发学生的现实感, 在观看的过程中有真实的感受, 提高思政教育的生动意识, 使得网络教学能够逐渐成为思想政治教学的载体。可以针对高校思政的教育内容, 建立相对应的视频文件夹, 通过这种模式的学习, 使得学生在学习每一段内容的过程中, 都能够真切的领悟内容的含义和概念。

例如在讲解毛泽东理论、邓小平思想的过程中, 可以通过新农村建设时代的一些图片和事件, 来描述出邓小平思想和毛泽东理论的重要概念和意义, 帮助学生不断的了解现实生活当中所发生的种种变化, 从而使得网络能够和课堂教学相结合。

第二、通过网络教学这种教育模式, 拉近教学和学生之间的距离。通过在线问答、网上辅导、网上论坛、一些聊天软件来进行教育教学的活动, 能够让教师和学生通过网络进行互动, 这样不但能够交流思想而且还能够更好的探讨一些问题, 能够有效的缩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增强教师和学生的沟通次数, 使一些教师能够真切的听见学生的心声和想要表达的概念。

第三、通过网络媒介提高思政教育的服务意识。高校思政工作是否能够真正的凝聚青年学生, 在于思政教育是否能够真正的满足于学生成才的需求。要通过网络教育不断的体现思政教育的服务功能, 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增加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的认同度。网络可以通过信息服务功能, 加强思政教育, 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服务提供一定的理念。而且, 从思政教育内容的角度进行分析, 网站可以通过就业信息、就业知道以及心理咨询测试等服务栏目, 以服务的角度进行分析, 达到引导和教育学生的目的, 提高网站和栏目的点击率, 从而将主流价值和主流教育逐渐渗透到学生当中, 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得到一定的启发和受到深刻的影响。

第四、通过网络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性。网络信息的容量是巨大的, 同时为了能够有效的丰富高校思政教育的资源, 不断的扩宽学生的视野, 了解相关内容和政治素养, 引导学生全方位的开展思政教育工作。

二、降低网络的不良影响

首先, 为了能够有效的降低网络在教育过程中所带来的一些不良思想, 教师应该在教育的过程中懂得使用电脑, 并且掌握相关的技术。同时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鲜明的政治立场, 要拥有坚定的政治理念, 高尚的师德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样就能够在进行网络沟通和教学的过程中第一时间发现学生所出现的问题, 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工作。

其次, 加强网络的监督工作, 健全校园网络管理机制, 通过相关的法律手段严抓紧打不利于学生自身心理健康、身体健康的黄色网站。通过一些相关的手段, 维护校园网站的健康, 有效处理好网络出现的不良现象。

再次, 对于网络上所出现的一些言论现象, 思政教育工作者们要看到其中的闪光点, 通过正确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这些内容, 避免出现一些极端事件的, 宣传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及正面能力, 以高尚、健康、素质文化活动为主体, 严重性的抵制低俗、腐朽的文化影响。

最后, 坚持以传统教育为根本的教学理念, 加强网络教学的辅导作用, 通过利用网络教学的一些内容帮助传统教育顺利的进行, 从而增加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识和学习, 不断的进行完善和补充, 提升现有工作的水平, 取得更好地工作业绩。

结语:

总而言之, 高校思政教育和网络教学的结合是必然的一种趋势。为了能够更好地利用网络教学, 一定要把握好网络教学所存在的弊端, 打击一些不利于学生学习的网站, 通过网络教学的辅助和传统教学的结合, 提高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 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卫平.略论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有效途径[J].湘南学院学报, 2010, (6) .

网络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政教育浅析 篇8

关键词:网络背景,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研究分析

高校作为我国政治文化建设的主阵地,必须借助思政教育的力量大力弘扬主旋律,引导高校学生健康积极发展,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网络作为主要的社交载体改变了高校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在为高校学生带来生活与学习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不良思想对高校学生主流文化意识的侵蚀,严重危害了学生的健康成长。针对既定的教育背景与环境,如何规避网络对思政教育的不利风险,趋利避害实现高校学生思政学习的推进成为高等教育管理面临的首要问题。

一、网络对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冲击分析

网络的两面性警示我们在充分发挥网络文化传播优势作用的同时,更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网络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强烈冲击。从目前网络背景下我国高校的学生的思政教育情况来看,其冲击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开放的网络环境为西方文化霸权主义提供了传播契机。网络面向对象的广泛性使得其环境相对自由与开放,这也就意味着网络信息市场的鱼龙混杂与泥沙俱下。高校学生的是非分辨意识较弱,面对西方的文化“糖衣炮弹”往往很难做到置身事外。西方部分国家借助开放的网络平台向我国高校学生传递资本主义及帝国主义的不良信息,侵蚀学生思想干扰我国的思政教育工作。从我国目前的网络安全建设情况来看,我国在网络行为规范与管理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网络管理的不健全,网络规范体系的不完善都加剧了网络不良信息对高校学生价值导向的冲击。其次网络让高校学生沉迷于虚拟空间难以自拔。网络的虚拟性为高校学生提供了自由表达的便利,但是这种既定的虚拟性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高校学生对网络的痴迷与上瘾,高校学生沉迷于网络里不能自拔,严重影响了其正常的学习与生活。甚至有部分学生因为对虚拟网络世界的过度沉迷,往往在现实世界里迷失自我,引发青少年违法乱纪行为,而这也成为危及社会安全的不稳定因素。最后,网络多元的文化冲击对既定的思想观念产生冲击与破坏。网络本身的开放性决定了其组成元素与信息内容的多元,而多元的信息传输在满足高校学生认知与学习需求的同时也加剧了高校学生的信息筛选难度,高校学生心理发展并不完善与成熟,多元的信息中不乏不良信息并对其造成思想侵蚀,不利于学生正确价值导向的形成,我国高校学生长期建立起来的正统理念与道德观也受西方文化的冲击被置于边缘化的地位,这种多元的文化冲击往往从根源上造成高校学生价值观的倾斜与人格的扭曲。网络其两面性的影响是鲜明而深刻的,面对这些不利的文化思想冲击,高校如何趋利避害成为做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必须思考的问题。

二、网络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性策略

(一)增强对学生的主体关注意识,建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开放的网络环境促进了信息的交流与共享,网络平台的搭建也为言论自由提供了实践的舞台,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高校学生的民主与个体意识,其在信息获取与传播的过程中逐渐加强了对自身的认可意识,高校学生渴望获取一种自我价值的归属感与认同感。而我国传统的思政教育正缺乏对这种主体民主意识的关注与关怀,在思政教育开展的过程中强化政治说教的色彩,容易激发高校学生的逆反心理,产生厌学情绪,思政教育适得其反,成为干扰学生其他科目学习的助推剂。随着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 如何做好高校学生思政教育主体参与的积极性调动成为思政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从本质上看,主体意识的建构与关注其实需要借助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得以实现,教师在开展思政教育时应摆脱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将思政教学的关注点放在对高校学生个体意识的关注上,发挥学生在思政教学课堂中的积极主动性,引导高校学生就当前的思政建设方针政策展开班级讨论,对于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萌发的思政认识与学习感悟进行合理的引导,让学生真正意识到思政教育与自身的密切关系。此外积极弱化政治说教色彩,选取更鲜活生动的政治教育案例,让高校学生在生动鲜明的案例中获得思政教育的人生价值理论指导,从而善于向教师表达自己心中的困惑,教师与学生处于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形成良好的倾诉与倾听关系,教师可以及时获取高校学生的心理动态,从而在选择思政教学内容时更具有针对性。随着高校思政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关注,思政理论教育必然落实到思政实践中去。

(二)提升思政教育者技能与素质,塑造优秀的思政教育队伍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要想实现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如果单纯从理念上进行转变远远不够,必须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培训与教育,切实提升其素质与技能,将思政教育的开展实施与网络优势结合起来,实现网络背景下的思政教学开展与落实。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努力从而真正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与教学水平,而建构起一支高效的思政建设团队。一方面思政教育工作者要自觉学习,参与各项技能培训,通过不断的学习积累必要的思政教学理论知识,更好地解答高校学生的思政理论疑惑。同时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在日常思政教学中总结教学经验,丰富自身的教学体验,能够高效开展课堂教学,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时代意识,能够结合新时期的网络发展形势创新教学方式,将网络教学的优势运用到思政课堂的教学中。传统的思政教学课堂以板书教学为主,学生参与课堂的时间与空间都相对有限,教师单纯的板书讲解,很难让高校学生产生思政学习的热情,高校学生在思政教学中处于被动地位,教师也很难获取有效的教学反馈,思政教学的双向流通渠道被人为堵塞,思政教学单调呆板,根本起不到思政教学对高校学生的价值引导作用。通过在高校思政教学中引入网络,可以以网络的新颖形式调动高校学生参与思政学习的热情。通过网络平台让高校学生及时了解社会信息动态,把握最前沿的思政理念,为思政教学增添时代活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具备了综合技能与素养才能更好地把控思政教育课堂,将理论教学与社会思政实践结合起来,让高校学生在灵活生动的思政教学模式中加强对思政教学的关注与参与热情。

(三)加强心理健康的教育与引导,规范高校学生的网络行为

网络的自由与开放性在带动交流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网络违法乱纪行为,基于我国目前对网络虚拟世界监管力度的欠缺使得网络管理混乱,而网络管理的不足与混乱又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价值导向的偏差,不利于高校学生的未来发展,甚至会危及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对社会产生消极恶劣的影响。因此加强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对高校学生网络行为的规范性引导是网络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高校思政要注重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服务,通过举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讲座,通过网络教育宣传片的传播教育使得高校学生及时规避不良心理取向,通过一定的说服与教育引导高校学生正确处理生活与学习中产生的焦虑紧张心理,合理规避因为学业与就业造成的心理压力与心理负担,教育高校学生以正确健康的心态去接受主旋律的思政教育。其次高校思政教育必须发挥网络的教育载体优势,通过网络平台的搭建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让教师及时掌控高校学生的心理发展趋向,让高校学生自觉地参与到高校的思政教育中去,成为思政教育的主动学习者,在理论的学习下能够借助思政的理论所学指导自己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从而实现思政教学与生活实践的有效结合,高校学生在思政理论向思政实践的转化参与中完成思政教育的情感体验。

结束语

21 世纪是科技与网络迅猛发展的时代,网络的发展具有不可逆性,网络的飞速发展对我国高校的思政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如何充分发挥网络的教学优势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高效开展,如何最大限度规避网络不良信息与思想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干涉与破坏成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有力推进的制约点。本文立足于网络化的时代背景,针对高校学生的思政建设工作,从网络对教学的挑战入手提出了观念转变、队伍建设与心理辅导三个方面的执行策略,相信随着思政教学策略的推广与实施,我国的高校思政教育将迎来更光明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宋裕民.网络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时效性对策分析[J].中华少年,2015,22:1.

[2]左健.浅析网络冲击下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创新[J].法制与社会,2010,17:243.

[3]彭春雪.社交网络兴起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路径探究[J].学理论,2013,36:364-366.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 篇9

200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的意见》提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 思想政治辅导员积极参与公众的意见和指导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握党的及时推广和国家政策以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及时回答与疏导师生思想政治方面的疑问与困惑,并辅导学生思想政治方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普及,信息网络技术的产生是一个新概念,在充分的利用计算机网络,基本的多媒体技术以及现代通讯技术等手段,结合当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专门设计的一种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类的教育方式。它不仅包括互联网(网络)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载体,也包括网络(现实空间)的网络效应思想政治教育和开展。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思想政治教育是互动性,自主性,个性化和开放等显著特点。在教育方面,不实施思想灌输的权威性教育,而是创造,传播,监督网络信息,两者的双重身份的信息传播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他们的地位和教育都是平等的。而在形式上则是以从平面到立体化的形式,从静态到动态,从我们的现时空趋向以后的超时空;教育内容上变得丰富而全面;教育与计算机多媒体手段的帮助下,现代思想教育的传统方法的方法。对思想教育运用到的哲学的、心理学的、社会学的各种教育方法而输入了现代科技的含量。

2建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辅导员的重要性

作为网民主体之一的大学生的上网行为是否健康,是直接关系到网络文明和社会文明的未来。强化网络监督建设,时刻掌握大学生上网的基本情况,大学生网民培养高素质的建设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斯洛说:“谁掌握了信息, 控制了网络, 谁就拥有整个世界”。因此,中国各高校已经占据了位置,希望通过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功效。 据资料显示, 全国创办“红色网站”的院校达到250多所, 占全国高校的五分之一, 并呈高速发展态势。这些网站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例如中国人民大学设立了网上校长信箱与学生对话; 浙江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学生网络主要负责思想政治理论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指导教育教学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四川省,建立了第一个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网站“前沿”和其他独特的网站的。

3强化高校网络思想政治辅导员的职能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扩大和在其领域的拓展,其方式和手段,它是一种新的模式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发展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趋势。随着现时代的高速发展,网络辅导员不能仅仅是在技术和工具方面上,还应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并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突显网络化。

3.1熟练运用网络工具,实行辅导角色的转换,实现在与学生交流中互动平等

如今网络社会上的信息内容不断创新、丰富多样,呈现出多面性、平等性、虚拟性等特点,很大区别于以往校园媒介传播、信息宣传和交流环境的单一性。在信息传输,通信可以通过微博客,电子邮件, 论坛, BBS和QQ ,及时,方便,快捷传输和信息交换进行,网上交往行为的更显直接性,致使网络交往广泛发展。为了实现教育的社会网络的成效,高校网络辅导员必须熟悉这项技术,提供全面的教育管理理念和工作网络时代的能力,充分利用网络的强大宣传效应实现主流思想入主校, 主动出击,占领网络阵地的制高点,扩大和增强政治教育的影响力,为了保护学生引导树立科学的政治立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的终极目标

3.2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态度, 从而塑造健康的网络生活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 “生活即教育”的观点,认为生命教育,教育应采取的生活为中心,以生活作为目的。这一观点也适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这是唯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生活形成健康的网络生活才可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如今,各高校大力提倡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加强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从平常做起、从细节抓起、 从身边的每个人做起,营造健康的校园生活环境,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 主动的学习热情、正派的思想政治作风, 从而引导学生走向全方面素质人才之道。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辅导员不仅要在学生政治正确的指导,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生活态度的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以及衡量事情利弊的尺度,把健康积极的现实生活与网络社会生活融合贯通,清楚了解自身的行为动机,塑造健康的网络生活。

3.3合理构建大学生的网络教育模式,提高工作成效

充分利用网络思想政治辅导员的通讯手段及时对各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传递的每一个需要接受的教育内容。 建立网络教育的科学合理的模式,现实主义传统的有机结合的教育模式,这不仅要懂得教育的理念,在他们迷惘需要帮助的时候第一时间去帮助他们排除障碍,还更需要对来自受教育者的各种信息的反馈进行梳理,从而避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盲目性。与此同时,充分发挥科技的多媒体互动功能,使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网上已经说明,采用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处理的现代手段,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于声像之中,并从灌输互动从单一到多彩的颜色,从抽象到具体,化枯燥为情趣,进而大幅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 篇10

一、网络文化及其特点

网络文化是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物质基础, 以文化信息为核心, 在网络构成的开放的虚拟空间中自由地实现多样文化的下载、上传、传播、交流、创造并影响和改变着现实社会中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的文化总和。它是一种新兴的大众文化和快餐文化。和传统的文化相比较, 它有自己的特点:1.开放性。互联网超越地域和国界的限制, 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广阔、开放、自由的信息渠道, 交流的空间和想象的空间, 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自由地获取或发布信息。这就使得网络中的任何一条信息都有可能被整个社会的几乎每个角落的用户所读取, 其影响力和渗透力无与伦比;2.虚拟与现实的交互性。网络文化让现实文化与虚拟文化相兼容。网络文化的这种互动性使得每个人可以自由地在其中各取所需, 同时又自由地将自己的不同信息融入其中。它打破了传统媒介信息传递的单一性的局限, 实现了实时的双向信息交流, 使被动的接受成为“互动”的交流;3.参与的自由与平等性。所有的人都是自由和平等的。网上交流具有极大的自由, 没有中心。网络上没有天然的权威, 没有凌驾于他人之上的特权人物、等级、性别、职业等差别。网络时代的文化, 人人有参与的自由, 人人有交流的机会, 人人有选择的权利。在网络中, 人们“唯我独尊”。4.广域性与渗透性。网络文化打破了时空的界限, 突破了地域、民族、宗教的藩篱, 将世界各地的人们联系起来。因此, 它会渗透到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中, 如经济、文化、政治、教育、科技。网络文化的接收者和使用者就会受到它的影响, 其思想意识、政治意识、文化观念等都会发生嬗变, 同时其原有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也会逐渐消蚀。

二、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影响

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 它对在校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也给当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同时也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 它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是双重的。我们要认真研究网络文化的发展, 既不能一谓地堵, 也不能放任自流, 充分利用网络文化的积极因素去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素质的积极影响

1. 网络文化有助于拓宽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范围。

传统的教学活动中, 学生只能通过教师课本和实验几种方式获得知识。但在网络世界中, 学生可以迅速查到自己需要的、感兴趣的知识内容, 网络成为一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博学工具。另外, 通过网络, 大学生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技术和学习方面的交流;可以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进度和教师等, 从而改变了以往“填鸭式”的学习方式, 拓宽了学习的手段和渠道。教师更多的是帮助学生掌握信息的获取选择评价和加工的方法, 引导学生的学习以及修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错误。

2. 网络文化拓宽了大学生的交往空间, 增强了自主意识。

在网络虚拟社会中,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合适的人交谈成为朋友。你可以结识成功人士, 获取他们成长道路中值得借鉴的地方。学生也可以帮助别人来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困难。因此, 我们说, 网络既是一个提升自己素养的地方, 也是一个帮助别人的平台。网络的间接性、虚拟性等特点为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社交能力弱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 拓宽了他们的交往空间, 使他们的人际交往心理距离大大缩短。他们可以说出自己的心声, 不会担心因为年纪小、阅历浅而被嘲笑。目前, 随着QQ、MSN、OICQ、论坛、博客等聊天工具的盛行, 学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 结交到志趣相投的朋友, 并且有共同的爱好和话题。同时, 网络交往的自由随意性和平等性, 使大学生交往突破了时间、空间、身份等的限制, 也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意识、民主意识和个性化人格的养成。

3. 网络文化有利于大学生舒缓心理压力和健康成长。

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尚未成熟, 站在社会的门槛上, 感受到了竞争的压力、就业的压力、生存的压力、回报家庭与社会的压力等。重重压力交互作用, 积攒的焦虑、不安、急躁等情绪需要发泄, 网络给大学生提供了发泄心中不满情绪的空间和渠道。借助网络这个平台, 不良情绪可以宣泄, 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使学生能够健康地成长。同时, 网络提供丰富的经验。有很多人共享着生活中的点滴, 比如:食谱、生活百科、医疗知识等等, 帮助个体从无到有的认知。夸张地说, 只有你想不到的, 没有你查不到的。所以网络以其丰富的资讯帮助学生迅速完成成人化与社会化的过程, 获得相当多的人生经验, 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成长。

(二)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实效性的消极影响

网络文化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实效性的增强带来了挑战。增加了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上的难度, 在很大程度上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起着消解作用。

1. 政治观:

意识形态西化。网络空间向人类展现出一个全球性的丰富多彩、复杂多变的多维立体虚拟环境, 各种文化观念在其中跨国界自由传播, 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使思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处在多元文化并存、相互激荡的环境当中。各种西化的文化思想与价值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下青少年的思想意识, 诸如影视、电子游戏、电子软件等精神文化产品中蕴含的各种西方意识, 无疑弱化、消蚀了青少年固有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 冲击我国青年正确的理想信念。

2. 自由观:

行为取向无政府主义, 价值取向多元化。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去中心化等特点让使用者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缺乏明确的思想导向。同时网络传播的双向性打破了传统媒介的单向性, 使每一个用户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但也带来了传播权的滥用。没有政府的领导与监督, 任何人都可以以任何目的发表言论。使得一些青年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约束力量, 发表一些不正确的反政府、反社会的言论。网络文化是一种开放的超越民族和国家界限的文化, 它是一种多元快变的文化, 容易使青年学生在思想上对信息的理解多维化, 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者的灌输和安排。青年学生判断是非标准的自主性、独立性增强了, 不同的价值观念在学生头脑中相互冲突和激荡, 使得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力不从心, 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带来了挑战。

3. 交往观:

道德情感冷漠化, 行为主体冷漠。网络交往中, 人与人面对面交往的机会大大减少, 个体隐退到信息终端的后面, 人们往往无法知道对方的反应、表情。这种非人性化的交往, 人们虽可以获得高速、海量生动与精彩的信息, 但是却缺少现实生活中的人情味, 网络时代的人们逐渐患上“精神麻木症”。人与人之间真实可信的人际关系难于存在。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责任感进一步减弱, 导致人际情感的淡漠与疏远, 使人产生孤独、苦闷、压抑等情绪。同时, 在匿名、开放、虚拟的网络空间, 人们经常遇到虚假信息、网络诈骗、网络偷盗、病毒传播、网络婚姻、网络谣言等等情况, 使人觉得交往的安全感下降。在价值多元化、道德主义泛滥的网络中, 青年学生往往感到困惑, 个体经常处于矛盾、相互冲突的道德选择中, 给个体健康的道德人格形成和发展造成极大的扭曲。网络和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 使得青年学生的道德内化和价值选择造成困难, 从而引起了道德失范行为的产生, 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三、建议和对策

(一) 积极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培养和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不是简单地搞几次教育活动和讲座就能实现的, 它的形成需要与其他的教育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 是一个长期而循序渐进的过程。将专业课的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 通过日常不断的教育和培养, 逐步培养学生踏实做学问, 诚实为人的道德品质, 引导学生在面对网络文化时, 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 对网络文化的是与非、真实性、可靠性作出谨慎而正确的判断。

(二) 加强思想理论队伍和高校网站建设,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 对网络特点、网络文化、网络规则、网络伦理等问题有深入的了解和把握, 才能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良好的支持。高校应该把高校的网站建设当作为一个战略任务持之以恒地抓好, 它是一个高品位文化工程。紧紧围绕自己的办学特色、重点学科、科研项目, 组织好人力和财力, 调动起专家学者、计算机技术人员及全校师生的积极性, 不断提高网络文化的品位和魅力, 增强网络文化的吸引力, 夺取高校思想政治的制高点。

(三) 健全网络立法, 规范网络运行和管理

建立系统而完善的网络法律法规体系, 深入研究并制定切实可行的网络法律, 做到“依法治网, 以德治网”, 规范网络的利用。同时, 不断提高网络技术, 借助技术手段提高网络监控、管理水平, 监测、过滤、跟踪网络信息, 确保信息安全和网络的健康、正常、规范发展。

总之, 如今的生活不能没有网络, 未来的网络就是未来的生活。基于网络技术而形成的网络文化虽然诞生不久, 但正以其崭新的文化形态、文化性质和功能呈现在大众面前。网络文化不仅与各种现实文化共生共存, 而且以其独有的特点和优势引领当今文化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它对教育活动也将产生影响和渗透。高等学校和思想教育者必须要直面网络文化, 不断将网络等新文化有选择地融入校园文化中, 不断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 使其更好地满足高校学生对于文化的需求。真正做到网络文化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相互促进、共同繁荣、不断提高。

摘要:网络文化对思想教育的影响是高校和思想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本文在网络文化特点的基础上, 分析了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影响。

关键词:网络文化,实效性,积极作用,消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世明.技术.网络文化.文化变迁[J].情报杂志, 2004 (4) .

[2]唐超文, 刘轶.校园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9 (1) .

[3]汪华, 张远登, 涂运祥, 谈朝阳.网络文化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对策研究[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 2009 (10) .

[4]陈迎明, 喻跃龙.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探索与思考[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7 (4) .

[5]李伟明, 王宇, 陈好毅.网络时代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6 (6) .

[6]戴焰军.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的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8.

[7]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 篇11

【关键词】网络环境 高校思政教育 创新对策

前言

在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高速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目前我国社会已经有了完整全面的互联网覆盖,网络影响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高校作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较频繁的场所,网络信息技术正悄然改变着教育工作的方法、手段和整体面貌,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创新发展思政教育工作成为了教学新课题。

一、网络环境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首先,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各国文化的融合,多样的网络文化结合在一起,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冲击,良莠不齐的网络文化影响了大学生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影响了他们的政治思想倾向,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遇到了一定的难度。

其次,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们可以很容易地接触到西方文化,了解“民主”、“人權”、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有一些西方网络文化是打着这些“民主人权”的幌子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攻击,企图破坏我国的和平和稳定,目前防止大学生遭西方糟粕文化荼毒已经成为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

最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多种类型的网络信息,并且这些信息课题同时供无数受众分享吸收,破坏了高校思政教育者主导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权威地位。网络环境下形成了轻松、愉快的亚文化,受到了大学生普遍的欢迎和接受,传统教育者规范、严肃、沉闷的教育话语被抛弃,阻碍了思政工作的开展。二、网络环境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

网络时代的到来为高校思政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进行分析。

第一,网络带来了大量的、多样的信息,极大地扩充了高校思政教育内容,网络具有信息量大且多样、时空限制小和信息更新快的优点,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最新教学信息资源。第二,网络创新了思政教育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 “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利用文字、声音、动画和图像等多种直观的方法向学生传递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思政教育教学方法。第三,网络打破了思政教育的时间、空间限制,将教学空间和实践扩展到课外和社会的方方面面,提高思政教育质量。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不仅面临着挑战,更面临着巨大的机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顺应时代发展,积极吸收新知识,学习新技能,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利用新技术创新思政教育观念、内容、方法和机制,提高思政教育工作质量。

(一)创新高校思政教育观念

教育改革创新的首要前提就是创新教育观念,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利用网络这个全球化、开放性、信息资源丰富且多样的平台,创新教育观念,确立全球化、民主化的德育观念,利用网络技术拓宽思政教育内容,与全球化趋势相呼应,同时利用网络时空限制小的特点调动大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督促学生自主收集学习信息,并进行分析和整理,培养学生辨别糟粕信息的能力,养成完整健康的价值观念。

(二)丰富并创新高校思政教育内容

网络拥有全面而丰富的信息资源,这些信息资源来自各个社会生活领域,内容全面,形式多样,并且更新和传播速度快。利用这些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创新高校思政教育内容可以有效推动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最大化发挥思政教育功能。首先,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网络获取最新思政教育信息和教学成果资,及时更新并补充思政教育内容,通过文字、图像和录音等方法,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思政教育内容,推动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其次,可以利用网络丰富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内容。网络世界是丰富而多彩的,糅合了全世界不同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这些不同的信息会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一些缺乏自制力和辨识力的大学生很容易就沉浸在网络中难以自拔,忘记了理想信念,因此高校应开设网络心理教育课程和心理咨询服务,向全体学生传播普及网络心理知识,教师或辅导员应积极关心学生的思想变化,及时开展心理辅导教育,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网络心理。

(三)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在传统的思政教育中,教育方法多为满堂灌式,教学氛围枯燥乏味,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受到了抑制。通过广泛利用网络技术,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改变传统单向灌输式教学方法,收集丰富的网络资源,将之制作成文字、音乐、图像、动画等数字形式,调动学生的感官,促进教学过程的形象生动化,从而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教学质量。

结束语

综上所述,网络环境已经深入了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它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利用网络技术的种种优势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可以促进其引导作用的最大化发挥。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除了机遇,它也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阻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应积极探索创新对策,应对挑战,争取做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闫晓静,宁建荣,贾耀忠,勾正刚. 论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创新[J]. 中国报业,2013,08:30-31.

[2]马浩.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探析[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5,05:125-126.

[3]王自寻. 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创新探讨[J]. 亚太教育,2015,24:104.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 篇12

网络信息技术消除了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地理和时空上的差异, 数量种类繁多的信息迅速传播。在这种情况下, 善于接受新鲜事务的当代大学生顺理成章成为网络信息社会的主要参与者。摆脱了现实社会的各种约束, 当代的大学生非常容易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过程中遇到障碍。

近二十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文化的多元带来不同政治主张以及意识形态的传播, 直接影响到吸收网络信息的中国大学生。这些都与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内容发生着激烈的冲突。高校学生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关系由于电脑和互联网的普及发生非常大的改变, 沉溺于网络信息的虚拟世界中。由于匿名的缘故, 部分学生认为摆脱了现实的束缚, 无视纪律、缺乏应有的责任感和羞耻心。于此同时, 互联网上的信息真假难辨、思想良莠不齐, 容易混淆高校学生的视听。这些都使得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

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强调说教、固有僵化的工作模式远远不能取得应有的成效。我们必须在网络信息时代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口, 言传身教、由内而外的人格意识培养应该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切入点。

二、为什么选择人格意识培养

人格意识培养, 从字面意义来分析, 是教育者目的明确、计划有方地对大学生施加一定的思想意识方面影响, 使其具备理性、正面、积极人格的教育方法。关注人格意识培养, 这是由思想意识人格自身特征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其具体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 意识的自主性。大学生接受的信息量在暴涨, 思想活跃, 追求个性成为他们最大的特点。看待和处理社会问题时独立自主, 甚至排斥与大众相同或相似的观点, 追求“小众”或“非主流”。把握好这一特点, 就能为我们开展学生的人格意识培养奠定好基础, 能使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真正做到发挥特长,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 自我的一致性。一个人在不断变化、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 不论正确与否, 都能够在相对的水平上保持其道德或品格的一致性。虽然说大学生是一个比较活跃的群体, 但是作为一个生物个体, 也同样具有这个特质。我们试图把这个能够保值一致的人格思想道德意识培养得更加理性与健全, 就能使他们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 从思想深处保持人格的相对正确与健康。

再次, 主体的不可分割性。这个特点是指构成道德人格的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无法区别对待。大多数的人都会在思想和言行、内在和表象方面显示出相同的走向和趋势。将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把握在正确的方向之后, 就能够间接地影响他的行为和处世方式。由此我们可以预期, 加强高校学生道德人格意识的培养能从内心深处彻底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长期面临的问题。

三、人格意识培养的功能

人格意识培养能够把学生为人处世的行为动机加以强化和修整, 实际工作中, 我们常常遇到大学生的言行举止前后矛盾, 问题的关键就是因为没有形成合理的行为动机, 加强人格意识培养, 注重高校学生行为动机的整合功能, 才能从根本上使大学生有明确的是非观, 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实处。

人格意识培养能够为学生行为提供动力。一个人之所以为一定行为, 其动力来源于自身的道德水平, 只有在健康积极理性的道德人格基础之上, 才能为正确的行为方式提供动力。一个人的行为取决于其自身人格意识的自我调控, 只有为学生培养出高素质的道德人格意识,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不道德行为的发生。

四、重视人格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

新的时代背景下, 重视人格意识培养是高校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 同样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方面, 升入大学后, 很多学生发现理想与现实存在差距, 生理和心理的不平衡发展、有学历同样难就业等的各种矛盾。社会转型时期各方面干扰非常杂乱, 没有健康人格, 也就谈不上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树立, 不符合大学生成长和求知的要求。从政治上讲, 这不符合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根本要求, 可见, 人格意识培养的成败关系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

另一方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物质文明的高速升级, 使得学生过早地进入竞争与利益角逐, 面对各种各样的困惑、压力和焦虑, 有些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表现出脆弱封闭的特点。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大学生人格意识的培养, 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他们进行帮助。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 重点培养高校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尊心、自信心和自强心。

同时, 因为18-22岁的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在人格意识养成方面, 逐步向成人过渡与转变,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会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矛盾, 这些困难和矛盾解决得正确与否或者及时与否, 都有可能造成大学生人格意识养成的健康或扭曲。

社会转型, 经济飞速发展, 与高校学生有关的各项制度改革在逐步的深入, 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家庭、和人际环境越来越复杂和不可捉摸, 学习、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无形中不断增大, 影响道德人格的社会负能量不断增加。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我们认真地探索出一条把人格意识培养放在首位的教育路线, 才能使大学生沿着正确的成才方向发展, 成为有益于社会的新一代。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电子商务、信息检索、虚拟功能的广泛应用, 网络迅速而彻底地改变着人们长期以来固有的社交方式, 对人类社会的传统意识和价值观念产生重大影响。网络时代高校思政工作中人格意识的培养成为目前高校的迫切需求。

关键词:人格意识培养,网络信息,大学生,思想政治

参考文献

[1]张晔.高校思想工作中的人格教育[J].中北大学学报, 2005 (6) .

[2]肖龙飞.大学生人格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浅议[J].中国西部科技, 2004 (12) .

上一篇:传播形象下一篇:生本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