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管理

2024-10-08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管理(共12篇)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管理 篇1

1. 高校网络舆情监测与危机管理的唤起

互联网技术带给传播介质的冲击和影响是十分深刻的, 其交互性与及时性远远超过了人们的预见, 因而被称为“第四媒体”。在缺乏针对性监测与管控的情况下, 网络负面信息快速传播所引发的蝴蝶效应对国家的稳定、社会的舆论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 这就使得面向网络的舆情监测与危机管理变得极其迫切。

目前, 我国大约有6亿多网民, 其中青年网民的占比增长迅速。根据官方数据, 20~29岁年龄段网民比例是30.7%[1]。2013年的数据则显示, 网民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高校学生约1.19亿人, 占学生网民的75.31%”[2]。相较于其他网民而言, 高校在校生是对社会生活领域各类信息最为敏感的一群, 他们既具有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 又具有激进的批判精神;既具有独特的思维优势, 又具有典型的心理脆性。面对这样的一个特殊群体, 网络的介入既以其开放性、多元性为大学生使命感、责任感、批判精神向社会领域的延展提供了实践平台, 同时也以其虚拟性、隐匿性为大学生心理脆性的非理性爆发创设了空间。

网络舆情的兴起, 对高校的日常管理与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密切关注网上动态, 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要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 加强校园网的管理, 严防各种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3]。不过网络舆情并非洪水猛兽, 其兴起亦是一种契机。“要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型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4]”“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主动权, 使网络成为校园文化建设新阵地。[5]”可见在战略层面已有双向部署, 那么如何有序加以实施就成为高校网络舆情监测与危机管理研究唤起的必然理由。

2. 高校网络舆情监测与危机管理面临的“三个困局”

高校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特殊的子系统, 其舆情的酝酿、发展、高涨、回落、反馈, 每一个阶段的演进都伴随着“示范性”的勾连效应, 时刻经受着“网络言论自由与公民权利、公共管理”冲突的拷问。一方面, 高校力图借助网络监管将校园舆论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另一方面, 可应用的管理资源与管理手段权限, 在确有必要加强校园网络舆情监管的情况下, 科学界定高校网络舆情监测与管理的限度, 是高校网络舆情监管工作需首要破解的认知困局。

高校网络舆情监管效果显著与否则取决于管理体系是否完善有效。美国学者费姆·邦茨认为:“有效的传播不仅能减轻危机, 还能给组织带来比危机发生之前更为正面的声誉, 而低劣的危机处理则会损伤组织的可信度、公众的信心和组织多年建立起来的信誉”[6]。纵观我国大部分高校的舆情监管, 大多采用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行政命令、政治动员等形式, 这种工作模式由于内部信息传递渠道狭窄单一, 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时很难快速显效, 只能扮演“围、堵、截”亡羊补牢的角色, 十分被动。缺失科学有序的高校网络舆情监测预警应对体系是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亟待破解的机制困局。

显效的高校网络舆情监管体系建设要有合乎信息传播规律与认知规律的设计思路, 更要有必要的投入, 譬如包括人员的投入, 设施的投入。

从前者的角度来说, 受限于编制, 多数高校的舆情监测依靠少数的网络管理员来完成, 他们日常工作本已庞杂繁琐, 更难以抽出精力做常态化监测。从后者的角度来说, 虽然国内已有信息技术公司推出了适用于网络舆情信息监控分析的应用系统, 可以进行专业化、即时性的网络舆情信息收集、预警和处理等工作, 但由于其购置成本及后期维护费用较高, 大部分高校会因经费紧张而放弃硬件投入与配备。人员缺失与硬件设施费用高昂是高校亟待破解的成本困局。

3. 高校网络舆情监测与危机管理困局的破解

网络舆情事件的发酵升级代表着公共管理危机的涌现。在管理学领域里, 危机管理也被称为危机沟通管理。由此, 破解认知困局, 把握高校舆情监测管理的合理“限度”, 亦应以沟通管理为抓手, 与诉求对象进行多渠道沟通。“围、堵、截”是一种监管方法, 但常态化的监管并非拘泥于“堵”“疏”与“导”也是一种监管。相较于传统的管控思路, 这种以疏代堵, 事前介入的工作思路更好地拿捏住了网络言论自由与公民权利、公共管理之间的“度”, 使监管手段与监管效用在动态中达到理想的平衡。

张弛有度, 动态平衡的管控思路需要有对应的体制机制设计来加以保障实施。具体地说, 就是要遵循网络舆情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分别针对舆情发生、发酵、发展、高涨、回落、反馈阶段的信息传播特点, 构建“预警—引导—应急—重塑”四级联动的舆情预警及紧急处理机制。在舆情发生、发酵期, 通过数据分析进行敏感源的解析与筛除, 做出预见性的舆情预警;在舆情发展期, 通过主动性的信息发布与释疑, 进行集中的舆情引导, 为远期的舆情重塑创设有利环境;在舆情应急期, 针对已触发的恶性事件, 启动网上和网下联动机制, 捕获并整合关键信息, 为决策提供依据。在舆情回落期、反馈期, 积极进行舆情重塑, 消解衍生谣言触发新的网络舆情的风险。

舆情预警与危机管理机制的启动与常态化运行离不开必要的硬件投入与人力配套。在硬件投入方面, 基于财力困难的现实, 可试行校园网络平台与政府舆情监控分析应用系统端口的加密对接, 或通过购买企业服务的方式予以解决, 抑或由主管部门牵头搭建省市范围内各高校共享的校园网络舆情信息监控分析平台, 以破解单一高校硬件投入成本过高的困局。在人力配套方面, 完善组织架构、组织机制和组织制度, 开展系统培训, 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舆情工作队伍, 以适应各高校对网络监测与管控的需要。高校间亦可通过定期的交流, 推广有益经验, 使舆情管理工作有序、显效。

摘要:新媒体介质的快速普及, 使得网络舆情成为社会舆情的重要载体, 相关研究亦成为舆情领域的新课题。在战略层面, 国家就高校网络舆情建设做了核心部署, 在实践层面, 面临“三大困局”:即监管之“度”的认知困局;舆情监测预警体系缺失的机制困局;人员与技术设施稀缺的成本困局。动态平衡的管控思路、显效的舆情监管体系、多渠道的资源盘活是应对困局的破解之策。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大学生,舆情监测,危机管理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407/t20140721_47437.htm.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4-01/16/c_126015636.htm.

[3][4][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http://www.gxgsxy.com/public/skb/zcfg/zygyszkxg wj/2014/04/29/19271114283.html.

[6]郭亮.高校网络舆情监管与网络舆情危机管理[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1) :162.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管理 篇2

【摘要】媒体在现代社会的地位日益提升,影响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企业与媒体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在这个全新的网络时代,企业该如何提升危机管理与舆情应对能力,如何在舆论引导中化“危”为“机”,本文提出了较为全面的应对之策。

【关键词】危机管理网络时代、舆情应对传播

当今社会,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第四、第五媒体,赋予媒体以更加强大的力量,以更迅猛的速度,如惊涛拍岸般地冲击着世界的每个角落,击荡着人们的心灵。在这样一个伟大的网络时代,媒体在反映世界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世界。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 现代企业所面临的媒体环境已经发生剧烈的变化,在各类企业危机事件中,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一起作为危机事件信息的采集者、发布者乃至追踪者,但有些时候,网络却成为了企业危机的放大器、滋生地,网络媒体较之传统媒体表现出传播速度快、内容丰富、交互共享性强等优势,在企业危机事件处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频繁爆发的网络舆论危机正成为现代企业必须研究的课题。

一、网络媒体的传播特征

互联网络是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的产物,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其信息传播表现出以下特征:

1、全球化

互联网上无国界。网络传播系统是一个高开放性的、全球化的系统,这是网络传播不同于传统传播系统的第一大特点。

不管是多大的网站,不管是哪台服务器,不管何时何地,只要你的信息公诸互联网,你的信息就向全球开放了。在互联网的世界里,整个世界已成为一个信息交流系统的整体,人际信息交流的“地球村”状态变成了现实。网络的普及为世界各个角落的机构和个人获取信息、输出信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

2、海量化

海量是指网络传播的信息容量几乎无限。就传统媒体而言,报纸因为版面有限,广播、电视限于频道、频率资源和时间,不得不对信息进行取舍。而互联网采用了比传统信息处理方式更为先进的数字记录、传输和处理方式,将所有的声音、文字、图像等都转化成了数字形式,经过高密度存储,且可以将不同媒体形式的信息资源分散地存储在与网络互联的数以亿计的电脑终端,每日吞吐无限信息量。

这样的容量,在传统媒体是不可想象的。

也正因为网络的海量,使得每一位受众都有可能成为传播者。

3、即时性

在网络媒体上,我们往往看不到头版头条新闻在哪儿,新闻内容总在不断滚动更新,借助鼠标、数码摄录设备和手机等现代化影像处理和通讯工具,网络新闻发布者可以进行事件现场直播,在网络上图文并茂地以第一时间、第一速度报道出来,特别是对突发事件,网络传播的时间更短暂,更迅速。网络这种即时性的特点,缩短了信息传播的周期,拉近了受众与信息传播者或某一事件的“距离”。

4、互动性

网络传播与印刷传播、电讯传播的最大区别之处在于双向交互性,即互动性。

有人甚至因此把这个新的传播纪元称为互动传播纪元。对于传统媒体而言,这是质的飞跃,具有革命性,网络新媒体对旧媒体的影响,在本质上讲,就是以网络的互动性对长期习惯于单向灌输的传统媒体的深刻改造。在网络传播中,传播者和受传者完全处于平等的地位,不仅可以意义互换,而且受传者可以成为传播者,传播者也可以是受传者。时代给受众提供了一个宽松、自由和民主的舆论环境,它颠覆了传统模式下只有正统新闻媒介才具有的社会监督权。新媒体将“信息平台”和“意见市场”融为一体,掀起了“全民监督”的风气,它颠覆了传统信息的生产权,让受众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把这种观点向大众进行传播,这种开放互动的沟通方式更容易引起共鸣。

5、乏理性

包容、开放的网络平台,也决定了网络信息的可信度、真实性、权威性比传统媒体逊色。由于全媒体工具的普及以及技术的兼容性,手机、DV、录音笔等都可以成为记录载体,公众可以通过微博、博客、即时聊天工具、视频、论坛、手机短信等发布自己获得的信息。网络环境中由于“把关人”职能的弱化和缺失,虚拟自由的泛滥,加之公众不可能都是集体理性的,一旦流言滋生,在互联网传播特点的推波助澜下,将对企业和社会造成消极影响。

二、企业危机的特征及网络困境

1、企业危机

从字面上讲,企业危机就是企业面临的危险与机遇。其涵义是由于某种突发事件的出现和爆发而打破企业原有的平衡状态,超出了企业常态的管理范围,要求企业采取特殊措施加以应对的紧急状态。

其主要特性如下:

(1)突发性。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企业危机是在人们意想不到的时间、地点发生的,在爆发之前毫无征兆可言,通常是从一些细小而不为人所注意的事件迅速演变而来的。由于企业危机事件演变迅速以及周围环境的复杂多变,导致事件变化的影响因素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从而加大了危机突然发生的概率。

(2)紧迫性。对企业来说,危机一旦爆发,其破坏性的能量就会被迅速释放,并呈快速蔓延之势,如果不能及时控制,事态就会急剧恶化,使企业遭受更大损失。危机爆发之后,要求管理者在没有经验性知识可供指导的情况下,能够迅速地利用当前的有限资源来应对危机事件,以降低危机对企业所造成的损害,因此具有时间的紧迫性。这正是对决策者最严峻的考验。

(3)聚集性。进入信息时代后,危机的信息传播比危机本身发展要快得多。媒体对危机来说,就是火借风势。信息传播时效的高速化、范围的全球化,使企业危机情境迅速公开化,成为公众聚焦的中心,成为各种媒体热炒的素材。同时作为危机的利益相关者,他们不仅仅关注危机本身的发展,更关注企业对危机的处理态度和所采取的行动,而社会公众的有关危机的信息来源于各种形式的媒体,媒体对危机报道的内容和对危机报道的态度影响着公众对危机的看法和态度,有些企业在危机爆发后,由于不善于与媒介沟通,导致危机不断升级。

(4)破坏性。危机的产生会导致企业脱离正常轨道而陷入危机的非均衡状态。

由于危机常具有“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特点,不论什么性质和规模的危机,都必然给企业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造成混乱和恐慌,而且由于决策的时间以及信息有限,往往会导致决策失误,从而带来无可估量的损失,而且危机往往具有连带效应,引发一系列的冲击,从而使事态扩大。

对于企业来说,危机不仅会破坏正常的经营秩序,更严重的是会破坏企业赖以持续发展的基础,威胁企业未来的发展。

2、企业危机的“放大器”

随着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媒体传播力量不断提升,其影响力日益强大,基于新媒体鲜明的信息传播特点,它对企业危机的发生推波助澜,给危机管理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在新媒体环境下,企业危机管理面临前有未有的挑战。

(1)网络可能滋生企业危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 人们维权意识的觉醒,建立在网络平台上的传播方式给企业埋下了一个又一个“危机炸弹”。“三鹿”、“冠生园陈陷事件”等现代企业危机的发生几乎都是起于网络的青萍之末。

特别是在其它正常渠道受到堵塞之际,网络就大大增加了滋生企业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2)网络的冷漠使企业错过了处理危机的最佳时机。防患于未然,是企业危机管理的关键所在。危机信息管理完善程度决定着危机预警的效率高低。目前,由于对新媒体重视不够,很多企业没有成立专门组织,建立专门的监测和预警系统,派专人关注网络上涉及企业或有可能引发危机的言论,因此当危机出现苗头时,不能及时预警,不能在危机萌芽阶段就把问题解决掉。

(3)网络可能激化企业危机。企业危机会通过网络、手机等迅速传递给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在地域上更是没有界限,越来越多的危机事件爆发随即扩散到全国乃至全球。另外,其反复传播的特性,扩大了企业危机的影响范围,加速企业危机规模的扩大。同时,企业危机的爆发本来就具有紧急性,而网络的信息传播速度往往使企业危机信息一夜之间尽人皆知,特别是著名企业或影响重大的危机事件,往往在企业还没反应过来就已经极速爆发扩散,让企业在危机应对中措手不及。特别是网络的匿名性往往使得建设性的意见掩盖在破坏性的意见之中,从而使企业危机在不负责任和不可控制的传播过程中迅速升级演变,给企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沉重损失。

三、网络环境下企业危机的舆情应对

在网络环境下的企业危机管理过程中,企业应该充分认识网络传播特点,积极面对企业危机管理的挑战,从危机的潜在期、突发期、蔓延期、解决期等不同阶段调整危机管理策略。

1、网络舆论危机的潜在期策略

在市场竞争中,危机总是与企业如影相随,危机也并非只是突如其来的冲撞与剧烈的变化,企业最大的危机是看不到危机,体会不到各种压力的存在。看得到的现实危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那种缓慢变化中还没有察觉的潜伏危机。美国后现代管理之父汤姆·彼得斯在《冷水中逃生》一书中通过青蛙对突如其来的`危机做出的迅速反应实验,对此进行了生动的注解。一个企业的经营环境,一般是处在缓慢的变化中,剧变式的冲击毕竟是少数。

而在这样缓慢的变化中,很容易失去活力,不能感受到这样的变化,就如同慢慢升温的冷水中的青蛙,是终会被“冷水”烫死。在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中,企业必须察觉微妙的变化,管理者必须知道自己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危机应对素质,可以说,培育和强化企业的非条件反射是企业危机管理必修的第一课。

2、网络舆论危机在突发期的策略危机出现时,企业能否在第一时间反应是极为关键的。第一时间是指人们对突发事件,认识还处于空白时期,由于危机的突发性和难以预料性,即便身临现场的人也难以立刻理解危机是怎样爆发的,甚至除了惊愕或恐慌之外,得不出任何结论。如果企业在第一时间作出正确的反应不但能为企业争取宝贵的时间,而且也能遏制危机的进一步扩散。因此,危机当头,不论是企业决策层还是员工,都要以组织的利益为先,按照自己的职责,第一时间应对。即便自己只是下级,只是分公司的员工,也应该认识到,危机在你所属区域发生的,自己一定要比上级更了解情况,应对措施也更具体更有针对性。员工应该有充分的自信,上级一定会乐意看到一个危机已经顺利平复,处理工作已经完成的报告。

3、网络舆论危机在蔓延期的策略许多企业管理者在应对危机时,因为公关不力,使得本不大的问题四处扩散,以至于最后深陷危机之中,难以自拔。面对这种局面,企业第一要做的就是诚恳和坦白地面对公众。进一步开放信息,增加透明度。特别是面对公众的质疑时,一定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不要犹抱琵琶半遮面或者沉默寡言,要知道,任何遮掩都会阻止危机的顺利解决,都会对企业的美誉度造成很大的伤害。危机发生时,如果企业采取新闻发布的形式,从事件发生开始就发布新闻,公开向公众说明、解释情况,不仅可以缓解公众的紧张情绪,取得公众的理解和信任,而且还可以树立起负责任的企业形象。

4、网络舆论危机在解决期的策略许多企业管理者可能认为,在危机处理期和后遗症期,危机风暴已经过去。但是,如果企业危机未能彻底处理好危机各类因子,会使企业危机的残余因素发酵,使危机进入新一轮酝酿期。因此,即使企业成功地处理了危机,也是有必要进行反思的,把好的地方罗列出来,若以后有类似事件发生可以借鉴,把不够完善的地方加以推敲,即使是很小的细节。总之不管这次应对处理效果如何,企业都必需对舆论危机进行反思,只有有效的反思才能总结经验,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

结语

企业在处理危机事件的过程中,与媒体的沟通往往居于整个工作的核心地位。

铺天盖地的网络是传播的途径,同时也是控制的关键。对于企业来说,网络就像一把双刃剑,挥舞得好,可以变危险为机遇,挥舞得糟糕,则会使事件陷入危机的泥淖。当前,如何利用好这把双刃剑已成为了现代企业必须面对的课题。

参考文献

①公共危机管理绩效与执政合法性资源

②舆论监督的实践与启示

③赖明忠,《论新媒体环境下的企业危机公关管理》[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58-60

④论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媒体责任

大学生网络舆情危机管理 篇3

摘 要:网络时代,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越来越大。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强大学生网络舆情危机管理。湖北工业大学在大学生网络舆情监测、预警、引导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舆情;危机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324-02

近几年来,许多大学生的社会矛盾正通过当今高速发展的互联网进行蔓延,其根本原因在于伴随着高校的蓬勃发展,高等学校不断增多,当代大学生选择网络这种方式进行沟通和交流,各类网络舆情危机就会呈现高发的趋势,这种情况会极大地影响学校的正常秩序,社会稳定也会构成严重威胁。如果网络舆情出现得不到正确引导,就很可能形成网络舆情危机甚至造成群体性恐慌。大学生的网络舆情危机管理,成为最重要的课题和任务。

一、网络舆情危机的特征

网络舆情危机,是一种网络负面舆情的极端化形式,它具有不同的表现类型,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削弱政府公信力、影响政府决策、降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社会认同等[1]。一般来看,网络舆情危机具有以下特征。

1.爆发频率高

当今社会,一方面贫富差距加大等民生问题激发了一些人的不满情绪,另一方面传统的参与方式与机制不能有效地安抚民众不满情绪的大背景之下,网络诞生了。它成为民众发泄心中不满的最好途径和方式。针对己所不满,可以随意在网络上大发牢骚或者大肆批判。网络舆情常受到“群体极化”机制的影响,负能量的范畴容易倍速放大[2],网络舆情危机的出现是必然的。网络舆情危机的频发,一方面由于公众表达不满情绪的传统通道不给力、不直接、不通畅。另一方面则是源于互联网自身的特点所导致的。

2.周期循环短

传统舆情危机因受到媒体信息发布内容和程序上的限制,以及受众面可控性等影响,其爆发周期相对较长,可以给政府部门留有足够的反映缓冲时间[3]。网络传播却具备传播快、范围广等特点,在互联网上的任何节点可以随时获取信息。因此,网络舆情危机较之于传统的舆情危机,发生周期缩短了很多,尤其是当今社交网络工具的广泛应用,舆情在网上的呈现与传播变得更加快速和效率。

3.影响范围广

网络舆情危机的影响范围相对更广主要表现在:网络信息链接超越时空,任何信息,无论真假,只要达到引爆点,就可能迅速在网络之中蔓延,从而体现一种“井喷效应”[4]。

4.后果危害深

网络舆情危机虽然只是表达意见,甚至有时仅仅是公众反映情绪,但危害无法从经济和实物层面加以重建,从这个意义上看,网络舆情危机的深远程度是非常大的。

5.控制难度大

因互联网自身特点,任何人在网上都是信息权力的中心,都是信息传播者和新闻发布者。网络信息主导权被分散,没有谁可以成为固定的意见领袖或信息中心。因此,信息的主体不仅拥有权力,而且自然而然成为意见的领袖。

二、网络舆情危机的负面影响

1.加深社会不稳定因素

一般而言,网络舆情危机的产生往往伴随着谣言以及不确定的情绪化倾向。在网络环境中,公众情绪表达往往伴随谩骂和攻击,甚至会出现煽动性言辞,极易引发现实群体性突发事件,影响社会稳定。

2.削弱政府公信力

当前,我国部分政府部门特别是少数领导干部的执政理念和方式没有主动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对一些危机事件处置不当,为部分民众利用互联网大肆散布谣言,甚至故意捏造虚假信息提供可乘之机。一些不明真相的网民对于涉及民众切身利益的敏感事件宁可信谣、传谣也不信官。一些政府部门信息不透明、漏报瞒报重要信息,甚至以“辟谣”方式进行封堵,这些都极易引发网友对政府的信任危机,客观上削弱了政府公信力。

3.颠覆社会主流价值观

网络舆情通常以“非主流”的形式表现出来,网络舆情危机的发生跨越了时空限制,产生即时性效应。网络舆情危机如果处置不当,将直接导致社会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被怀疑、质问甚至是否定,从而产生认同危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方式和通道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的特点,网络舆情危机的传播渠道也越来越多样化,虚拟社区、主题论坛、博客、贴吧、移动互联、即时通讯等手段和工具结合在一起,致使网络舆情危机一旦发生,就势如破竹,不可阻挡。

三、大学生网络舆情危机策略分析

1.充分发挥“微博”作用

微博作为分享、传播和获取信息的新型平台,因其自主、互动、简洁、快捷特点而深受大学生欢迎。高校可利用“微博”强大的传播效力,把它作为学校管理的辅助手段之一。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除运用传统的纸媒、发布网站公告、召开新闻发布会等渠道外,可通过“微博”及时发布准确信息,遏制谣言散布、掌握舆情主导权,将网络舆情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与此同时,还可利用“微博”有效参与学生互动,动态掌握各类舆情等。

2.科学疏导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出现后,往往会出现正反两面的评论,对此,高校应有宽容气度,允许不同声音,切忌强行封堵、刻意回避。同时,也要密切跟踪网络舆情动态,及时搜集代表性的信息,充分把握网络舆情危机的形成过程及所处的阶段,一旦有网络舆情危机爆发的前兆,应及时主动发起干预,必要时可召开新闻发布会澄清事实,以正视听。在情况尚不明朗时,切忌草率发布信息,避免网络舆情危机的“二次爆发”。

3.强化正面引导

涉世未深的当代大学生,在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和评论时,往往会无所适从、失去主见。此时,那些活跃在网络、具有强大影响力和感召力的“舆论领袖”的观点,往往会成为他们决策的依据。因此,高校要培养一批忠诚的“舆论领袖”,让他们在网络舆情的宣传中加强正面信息的宣传,形成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

四、大学生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的实践探索

为了加强大学生网络舆情危机管理,湖北工业大学在2009年12月成立了“大学生网络舆情研究中心”,中心成立后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大学生网络舆情监测

我们以政治学专业的研究生为主体成立了大学生网络舆情监测分析小组,对学校网络舆情比较集中的地方如“湖工大在线(南胡呓语论坛)”、“紫竹林论坛”、“百度湖工大帖吧”进行全天候监测,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舆情动态。我们采取重点监测与广泛监测相结合、人工监测与计算机软件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在互联网中实施有效的监测,并且及时发现与收集涉及大学生的网络舆情信息。一方面,主流论坛、高校BBS、百度贴吧、微博、学生QQ群和QQ空间是大学生网络活动的主要场所,是需要重点监测的区域。我们建立信息监测与收集队伍,密切关注上述重点监测区域[5]。同时,要采用网络搜索引擎技术和网络信息过滤技术,对网络信息进行广泛监测。另一方面,对重点区域网络信息的监测,可以采用人工的方式。但对整个网络信息的广泛监测,则需要计算机监测软件的配合。网络舆情信息的分析研判是大学生网络舆情监控与引导的中心环节。对于搜集到的网络舆情信息,高校要及时地进行分析研判[6]。

2.大学生网络舆情预警

在完善有效的舆情监测收集和分析研判的基础上,我们建立了大学生网络舆情安全预警机制,通过密切关注舆情动向和事态发展,做出相应的处置预案,从而防患于未然。由于很多负面舆情是被一些不明真相的网民盲目炒起来的,因此,对于负面舆情,高校要在有效监测和分析研判的基础上及时做出反应,尽快向网民提供真实全面的信息,尽可能在舆情未激化之前化解纠纷和矛盾。我们对校园网用户实行实名注册制,这样可以让那些通过校园网散布或传播谣言者有所顾忌,也方便在必要时进行落地查证[7]。同时,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安全预警离不开先进的技术。因此,我们采用先进的技术,以提高网络监测与预警能力,例如,利用网络蜘蛛能够对网络舆情进行有效监测和信息收集,采用关联分析数据挖掘技术能够分析判定事件之间的关联度,通过数据挖掘中的聚类技术能够预测舆情的发展趋势,等等。

3.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

在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方面,做了如下工作:一是成立网络舆情引导小组。成立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工部老师、政治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为主体的网络舆情引导小组,利用网络平台发布相关信息,解答网络舆情中的问题,起到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作用。二是建设“网络辅导员”队伍。“大学生网络舆情研究中心”从政治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研究生中挑选了一些学生,对他们进行了相关培训,让他们成为网络辅导员。网络辅导员的主要工作是在“湖工大在线(南湖呓语论坛)”、“紫竹林论坛”、“百度湖工大帖吧”浏览学生的发帖,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对“问题帖”以评论、跟帖等方式给予解答,解决大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三是培育“网络舆论领袖”。网络舆论领袖是指经常在网络上发表有见地、有影响力的观点的网民。根据传播学规律,“舆论领袖”在影响受众的态度方面作用明显。“网络舆论领袖”的发言一般被版主用醒目的字号和色彩加以强调,放在网页的突出位置,以强化主流言论,孤立非主流言论。“大学生网络舆情研究中心”研究了“网络舆论领袖”的特点和形成途径,从思想政治课教师、研究生、本科生中,挑选一些人员,经过培训,将他们培育成“网络舆论领袖”,发挥引导大学生网络舆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玲玲.大学生网络舆论特征及其引导[J].思想理论教育,2006,(5).

[2]胡旭阳,阮俊华.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评估[J].高等农业教育,2005,(5).

[3]杨丽英.大学生群体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态管理[J].思想教育研究,2008,(7).

[4]杨丽英.大学生群体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策略分析[J].社科纵横,2008,(9).

[5]杜坤林.高校网络舆情的生成机制与对应策略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1,(7).

[6]张彦,赵靓.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途径及传播特点分析[J].消费导刊,2010,(4).

论网络舆情危机的成因及其管理 篇4

关键词:网络舆情危机,形成原因,有效管理

一、引言

市场经济发展推动下, 网络成为了传播信息的一种载体, 成为了不同阶层吐露心声及参与社会问题的平台。加之网络传播既没有被限制又没有地域性, 所以社会信息只要引起了民众的共鸣与关注, 就成为了热点网络舆情。但是负面的网络舆情会带来种种影响, 是不容忽视的。因此, 分析网络舆情危机成因及其管理, 是非常有必要了。

二、网络舆情危机的成因

(一) 网络舆情危机的产生过程。

要探讨网络舆情危机的成因, 就必须要明确其形成的过程, 这样才能够挖掘其内部的原因。对于网络舆情危机其产生一般要经历如下几个过程:一是社会上的热点话题或事件, 出现在人们关注的主流网络。这个话题事实上在发布的时候, 可能已经被媒体渲染报道过, 可是因为网络具备了开放性与即时性的特征, 导致相关的报道并没有在传统的媒体中出现。二是一旦事件在网络中出现, 就会有人及时的跟帖和关注。着网民的不断回帖和跟帖, 就会让彼此之间的共鸣越来越大, 加之网络中具有包容性, 就让良性跟帖和恶性跟帖同时并存。三是因为网络上的跟帖具有不同的意见和观点, 这些不同观点可能引发出网民的激烈争论, 最后结果就是掩盖了少数人的意见。就是这种激烈的争论导致网络舆情事件走向了尖锐和敏感上, 网络舆情危机就这样产生了。

(二) 产生网络舆情危机的因素。

事实上, 引发网络舆情危机的导火线几乎都是某件事情或者某个问题。比如, 最近网络传播某联防治安员强奸小学同学之妻的事件, 这件事情就是一个导火线。本来属于其个人的行为, 但是却引发了网民对整个联防治安员的声讨。深圳儿童医院的8毛事件, 本来就是医生的医术问题, 但是一经过网上传播发生网络舆情危机, 成为了社会焦点问题。引发网络舆情危机基本上有两个方面的因素, 其一是国内的因素, 主要涉及到经济、政治以及社会问题, 上面那个例子就是典型的国内社会问题。国内问题看似问题很简单, 都是人们平常嘴边谈到的问题, 但是却是十分的复杂和敏感。其二是国际方面, 该问题也是多方面的, 如国家利益、领土完整等, 这种问题和全国的公众有密切的牵连, 一旦形成了危机, 就会影响到整个国家。

(三) 诱发网络舆情危机的成因。

因为网络具备了虚拟性与开放性的特征, 为产生网络舆情构建了产生危机的环境。总的来说, 网络舆情危机成因是源于其自身特点。一是直接性。最具代表的就是“围脖”, 只要有人将某一热点问题发布到自己的博客上, 在短短时间内就可以传播彼此转播, 加之一些有影响的人参与, 比如明星大腕, 粉丝就会盲目参与, 扩大影响力。二是突发性。在网络上形成舆情的速度十分快, 往往是一个热点的事件加上一些带着情绪的跟帖, 就能够点燃舆情危机的导火线。三是盲目性。由于在网上发帖跟帖具有自由以及不明身份, 虚假或夸大信息较多, 但是从现实中可以发现, 越负面、离奇的信息, 越得到网民的关注和热议。四是偏差性。由于网络上的发言者能够隐藏身份, 加之监督和限制规则也不完善, 因此网络上肯定就成为了网民发泄自己情绪的平台了。

三、网络舆情危机的管理措施

一旦形成了网络舆情危机, 如果不采取相关措施进行制止, 那么这种危机就会受到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 加之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在里面加入一些情绪催化剂, 势必加大影响面。因此一旦网络舆情危机扩展大了, 后果就十分严重。加之网络这个环境十分特殊, 必须要采用相应的管理措施。

(一) 加强网络舆情危机预防。

事实上, 每一个事情在出现或者发生之前总会有一些或多或少的预兆, 只要提前做好预防措施, 在预兆刚刚出现就及时的制止, 就能够防患于未然, 将网络舆情危机捏杀在孕育之中。这对这个危机, 就要构建出完善的预报系统, 通过系统自动的对网络进行监控和测评, 对网上的跟帖和回帖实施监控, 估算影响程度之后根据制定的相关应急处理实施。对于该系统一般都是由应急的组织与管理指挥系统、具备坚强防御保障体系、对应急事件进行综合、自如的协调系统。

(二) 采用正确的舆论进行引导。

在网上的跟帖中大多数网民都是处于观望态度, 这就需要采用正确的舆论来压倒负面的舆论。尤其是管理舆情的工作人员, 要树立正确的辨别思想然后使用正确的舆论来引导。通过网络舆情, 为网民营造出一个向上、积极、健康、乐观的网络环境。只有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下, 才能够端正网民的心态, 消除网络中的错误观点与不良的影响。同时, 这也是加强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的一个有力措施。

(三) 通过网络评议员构建正确舆情。

对于网络舆情来说, 要消除存在的危机。要培养一大批舆情引领员采用正确的引导, 将民众引导到舆论的主流上去。网络评议员要采用正确的、客观的眼光评论社会中的各种焦点问题, 将那些有深度且能够正确引导贴子, 发到影响力较大的网站以及论坛中, 纠正网民不正确的舆论认识。同时, 网络评议员还应该对负面的跟帖做回帖处理, 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澄清、解惑, 尽可能的消除舆情危机。

(四) 建立与网络配套的法律法规。

网络世界由于种种原因缺乏了规范性, 这样就会极大的削弱网民的道德、思想, 让各种信息和思想在网络中泛滥。因此要抑制网络舆情危机, 还必须要建立出配套的法律法规。俗话说: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只有法律法规的约束下, 才能够有效的管理网络舆情危机。

四、结语

如今, 网络舆情危机是越来越严重, 一定要根据危机的成因制定出合理的控制。事实上, 只要把握住了危机成因关键因素采取合理的管理措施, 就能够有效控制网络舆情危机, 实施有效的导控。

参考文献

[1].方付建, 王国华, 徐晓林.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片面化呈现”的形机理——基于网民的视角[J].情报杂志, 2010

[2].姜胜洪.中国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引导对策研究[J].理论与现代化, 2010

[3].范志轩.“三新”:高校网络舆情成因及机制探微[J].思想理论教育研究, 2009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管理 篇5

摘要:校园网络舆情主要借助了虚拟的网络平台,将个人对问题的观点和态度迅速反映出来,并且能够在网络中获得及时的互动。这种新的公众舆情在校园群体中的影响力非常大。网络舆情的形成原因,包括了网络社区的平台对网络舆情的作用;大学生群体的特性对网络舆情的影响;高校网络道德的不规范对网络的影响和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缺陷。需要在高校校园网络中构建起比较有效的校园网络管理机制。加强对校园网络舆情的引导,创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积极舆情。关键词:

校园网络 舆情管理 机制

构建

大学生群体是互联网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的行为和思想会多多少少受到网络的信息影响。网络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也为大学生表达自我观念提供了便利。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当中,不能够忽视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

一、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定义。大学生群体比较倾向于到各种网络社区中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感兴趣的朋友聊天等等。网络社区是一种虚拟的社区,它的功能和特征和现实的社会是一定的相似之处,但是也有很大的不同。其中最大的不同点在于,这种社区不是一种具有空间地理结构的组织,而且是网络为载体,由具有相同兴趣的人共同来组织形成的。在高校校园网络社区中,大学生比较熟悉的主要有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猫扑论坛、天涯论坛、百度贴吧、人人网、QQ群和各种网络游戏组织。[1]这些不同的社区都有它们的不同特点。它们在大学生日常的网络活动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为大学生能够进行网络活动,寻找共同兴趣的朋友,进行丰富的网络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关注大学生群体的成长不能够忽视网络的影响。在高校校园网络建设中要全面了解网络舆情的特点,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校园网络舆情,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网络舆情是公共借助网络的形式来表达对现实社会及其各种现象的观点和看法,通过互联网反映出自己对社会事件的情绪。[2]其中涉及的内容和范围都比较广泛,这些问题都是比较有社会影响力的,校园网络舆情主要借助了虚拟的网络平台,将个人对问题的观点和态度迅速反映出来,并且能够在网络中获得及时的互动。这种新的公众舆情在校园群体中的影响力非常大。

二、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成因。校园网络舆情的形成主要是受到多个方面的因素影响的。分析这些主要构成因素,主要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分析网络舆情的形成原因,包括了网络社区的平台对网络舆情的作用;大学生群体的特性对网络舆情的影响;高校网络道德的不规范对网络的影响和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缺陷。

第一、网络社区的平台对网络舆情的作用。校园网络舆情主要是依托网络平台形成的。在校园网络社区中除了校园的BBS,师生个人博客,人人网络外,还有像各类微博网站、博客网站、社区论坛、QQ空间、手机飞信等等。这些网络社区具有虚拟性、互动性和开发性的特点。这在很大程度上让网络舆情变得复杂起来。主要反映在网络舆情的信息来源的复杂性和多样化;网络传播的互动交流作用加强;网络信息传统过程的匿名性和舆情传播的快速化等等。[3]这些都是依靠网络平台作用的。大学生群体在这些网络社区中也容易感到一种情绪表达的满足。很多的网络舆情甚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学生的思想情绪。这种情绪在网络社区平台作用下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强化。

第二、大学生群体的特性对网络舆情的影响。大学校园的舆情比较容易发生很大程度上和大学生群体的特点是相关的。大学生群体的主要特征表现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大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性比较强,在人际交往中容易受到其他的影响,对人际交往有很大的渴望。他们关注很多社会方面的问题,希望表达自己的观点,以期在网络社区中获得一种肯定。其次是大学群体之间的认知和目标共性很强。在这些群体心理特征的影响下,他们之间容易形成很多共同的话语,也便于舆情的扩散,通过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够得到群体认同的满足,降低了个体活动的失落。[4]但是需要强调的是过度的舆情传播可能会引起舆论危机。最后是大学生群体对社会具有比较美好的向往,使他们对一些社会事件容易表现出过激的反应。这主要是大学生受到的教育,使他们容易对社会产生很美好的愿望,但是这种愿望在现实生活中出现很大的落差,导致他们产生很大的不满情绪,加上个人的知识结构和人生经历还不够丰富,对这些事件缺乏全面的看法,造成网络舆情的泛滥。

第三、高校网络道德的不规范对网络的影响。网络世界在给人们创造了轻松的表达空间的同时,也存在着网络道德规范的问题。尤其网络具有的匿名性常常导致很大的网络行为找不到责任的承担者,甚至没有办法进行责任的界定。大学生在网络群体中使一数字人和信息人的方式存在的。在缺乏法律的监管之下,很大的大学生自身的自控能力和道德标准都变得模糊不清,导致责任的模糊化。一些大学生对自身的要求降低,恶意地传播网络舆情,以尝试在虚拟社会中充当英雄的快乐。这种不用付出代价的行为常常让他们的行为变得肆无忌惮。这也是很大消极校园网络舆情层次不穷的重要原因。

第四、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缺陷。校园网络舆情管理不仅是高校网络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进行大学生思想行为规范的主要内容。网络舆情自身的一些特点常常会导致管理上容易产生困难。和现实的情况不同,大学生在网络上的很多言论是不需要负责任的。这也是很多大学生大胆进行不良舆情传播的重要原因。我国目前法律对网络舆情方面的管理办法还存在着很多的缺陷,导致很多的言论没有办法通过法律的约束力来进行规范。很多的高校也没有结合自身的网络管理特点,进行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构建,在这些条件下,很容易导致不良网络舆情的大肆传播。

三、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特点。高校校园舆情的内容千差万别,但是按照舆情反映的内容来看,在高校网络舆情事件有很大的共同性特征,这些主要的特点有三大不同的表现。

1、网络舆情事件的多元性与综合性。在高校网络舆情中,有的学生比较关注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在一些国家和民族比较敏感的问题上,容易表现个人的情绪。比如“新疆打砸抢杀事件”“利比亚战争危机”“奥巴马接见**”“日本核泄漏事件”等等问题上,他们常常将个人强烈的感情加入到事件的讨论中,表达个人的言论。有的学生比较关注校园内的公共事件和校园周围的安全问题。在某个学校产生的问题,很快会在校园内的BBS上引起比较热烈的讨论。比如“武汉大学的樱花事件”成为了大学生们讨论爱国主义的问题的焦点。网络的虚拟性和信息传播的快捷性使得学生能够充分、及时地表达出他们的言论自由。校园网络舆情也常常在很多的重大事件中成为了不可忽视的舆论声音。

2、网络舆情的群体性和扩大性特点。校园网络舆情的主要群体力量是大学生,他们在年龄、性格和生活方式上有很大的共同性特点。在很多事情上能够很快找到共鸣的群体。通过网络互动,他们能够很快达成一致的认同。而且网络的开放性特点,能够将更大的群体联系在一起。网络的即时传统作用能够在短时间内将人们的各种观点集合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导致网络舆情被扩大,造成网络舆情“滚雪球”现象。比如,“四川广元蛆虫柑橘事件” 当时在各个QQ群中引起了很大的关注,并且被迅速扩大化。但是其实在四川广元,当地有关部门已经对有蛆虫的柑橘进行了必要的处理,问题显然没有网络传播的那么严重,但是受到网络舆情的影响,当年的四川广元柑橘几乎是遭遇到了最广泛的抵制购买,影响到了四川广元柑橘的销售。

3、网络舆情具有难控性特点。网络的开放性和匿名性特点,不仅是网络舆情容易产生的原因,也是网络舆情难以控制的主要原因。特点是我国的网络教育和管理上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计算机技术发展相对滞后,人们的网络道德意识薄弱。大学生群体在这种较弱的压力之下,很容易出现一些不理性的行为。特别是那些自我道德意识差的学生,很容易在网络过激情绪的影响下,做出很多不理性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网络管理的难度。

四、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构建。加强对校园网络舆情的引导,创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积极舆情是校园网络舆情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需要加强构建校园网络舆情管理机制。

(一)建立健全校园网络舆情管理体系。为了能够是校园网络舆情能够得到有效的关系,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校园网络舆情的管理。其中建设校园网络舆情管理体系是相当必要的。一方面要强化班级干部和辅导员教育的责任,通过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对发生在身边的突发事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能够将信息迅速反映到相关的领导和学校管理部门。建立起一个完整有效的管理体系。最大限度地避免重大突发事件对学生造成负面情绪作用。能够根据校园网络舆情的工作特点进行合理的工作安排,从信息的收集、信息汇报懂啊信息处理都能够保证渠道的顺畅和及时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其次是要重点关注网络维稳信息的收集。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园的网络技术,进行热点问题和重大事件话题的收集。[5]在网络舆情泛滥前,要有一个预警,对于那些比较敏感的话题,要从积极的方面进行引导。通过校园网络舆情队伍建设,将舆情信息进行归类整理,将信息反馈到有关的决策部门。最后要建设一支专业素质强的舆情管理队伍。主要通过发挥校园里的专家领导的高水平理论素质的影响作用。通过在舆情中加入专家学者的理性声音来影响学生的行为,引导学生用理性的眼光看待问题。在一些主要的网络论坛上,安排相关的人员进行网络日常工作的维护。通过版主和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来加强积极网络舆情的传播。

(二)打造高效的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很多的网络舆情常常会引起舆情危机,这是非常不利于学生的成长的。在一些突发事件的处理上要加强进行监控。高校是一个信息技术比较发达的地方,通过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来进行信息的自动检测和监控来加强对学生的舆情监督。包括进行网络的实名验证和进行网络日记记录的方式来进行舆情的控制。特别是在校园舆论比较活跃的版块进行实名制,避免外来人员进行过激舆论的传播。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即时通讯和网络聊天内容的监控,做到将舆情危机控制在源头上,避免传播带来的一些危害。还要进行有害信息的过滤。对一些有害的信息,要采取多样的方式进行网络信息的有效过滤,包括断开物理连接、地址库过滤和防火墙过滤。在使用这些技术的时候,要避免对其他网络功能造成的负面的影响。加强使用其他,比如地址库过滤和内容分析 结合的方法,采用硬件设备接入的方法主要有主干网接入和旁路侦听两种方式等等来加强信息的过滤管理。[6]另外,还要,加强网络设备自身的信息排查建设。很多的网络消极舆论由于没有足够的线索和证据,因此在网络舆论的控制中常常会出现很大的管理困难。通过网络系统设备进行网络的建设来增强对突发事件的排查,掌握网络信息的线索和证据,为网络舆情监察提供必要的线索。通过使用计算机网络设备,不仅能够保证网络舆情的安全,排除不稳定因素的影响作用,还能够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提供方向,增强学生的网络道德建设。

(三)加强对学生的法律和思想道德教育。在校园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构建中要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将网络管理和学生的法律思想道德教育联系起来。通过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法制教育,来引导他们加强自身的法律自律能力建设,能够在日常的生活中做到自律自觉。结合校园网络事件的特点,很多的消极舆情都是由于学生的法律意识薄弱和自身的思想认识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偏差导致。通过进行必要法律知识的学习,了解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在内的多部网络法律法规来增强网络法律观念,增加自我管理。[7]同时要在思想道德教育中按照科学的管理办法来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

在高校的网络舆情管理上,要对舆情信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保持对舆情信息的敏感,能够及时地掌握舆情信息,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来加强对舆情的控制。在高校校园网络中构建起比较有效的校园网络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张合斌.高校校园网络社区舆情形成及特征研究[J]东南传播.2009(11)[2]巫明川.郭宝林.校园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管理及应对策略[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12 [3]邓 燕.论网络舆情对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影响[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09.05 [4]郭 亮.高校网络舆情监管与网络舆情危机管理[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01 [5]刘静姿.李 暾.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监控机制研究[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23)[6]周建胜.范志轩.高校网络舆情成因及引导处置机制探析[J]

教学与教育研究.2010.08 [7]丁建军.浅谈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成因及其危机应对[J]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管理 篇6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管理

一、“自媒体”和“自媒体时代”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一种超越传统的信息传播媒介开始兴盛起来,这就是“自媒体”(We Media),也被称为“个人媒体”或者是“公民媒体”。关于自媒体的概念,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于2003年7月发布的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联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对“自媒体”下了一个十分严谨的定义:“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自身的事实、新闻的途径。[1]”从此概念可以看出,自媒体不同于传统的电视、电台、报纸等主流信息传播媒介,人们不再只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每个人都成为了信息的传播者。目前自媒体平台主要包括博客、微博、微信朋友圈、QQ空间、贴吧、社区BBS等,兼具有平民化、个性化、自主化、易操作、交互性、信息传播速度快等特点。自媒体时代就是指个人通过手机、网络等运用自媒体平台向特定的或者是不特定的人群传播信息的媒介时代。

二、“高校网络舆情”

高校网络舆情是指在高校网络空间内,以在校大学生为主的舆情主体对其所关心的特定的中介性社会事项产生的评价和所持的社会政治态度[2]。高校学生是使用自媒体平台的主流人群,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高校学生几乎可以随时随地接入网络,通过自媒体平台随时传递个人心情或者是网络热点新闻,也可以在自媒体平台发表各种意见,与各类人群交流互动,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高校学生是一个思想活跃、知识丰富、追求新颖、崇尚个性的社会群体,因此,高校网络舆情不可避免地带有主体(高校学生)及载体(自媒体平台)本身的特征,如自由性与可控性、互动性和及时性、丰富性与多元性、隐匿性与外显性、情绪化与非理性、个性化与群体极化性等特征[3]。

三、自媒体给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管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自媒体时代高校学生网络舆情所具有的特征,一方面,自媒体为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带来了机遇。在自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可以通过相关平台发表自己的意见及观点,通过互相讨论,吸收借鉴不同群体的经验,不仅有利于高校学生的经验积累和成长,也是高校学生接收和传递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同时,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也可以利用自媒体平台传播信息,引导高校学生舆情走向。另一方面,自媒体也给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带来了诸多问题和挑战,如果管理不善,可能会出现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如果网络舆情有误或者是指向偏差,就会给高校学生对事件真假善恶的辨识造成困惑,出现“以讹传讹、以谣传谣”的现象,比如2014年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发生的集体腹泻事件,因为网络谣言说“学校水污染严重,汞含量超标110倍,苯超标70倍”,造成该校14000余名在校师生集体恐慌,最后由警方调查取证出面辟谣。因此,如何在自媒体时代背景下加强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管理就成为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不得不面临的现实问题。

四、自媒体时代加强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管理的对策

(一)从国家社会层面来说,加强对网络舆情和自媒体平台运营商的管理,建立长久有效的完善的网络监管机制

目前我国政府实施的网络监管仍然是一种被动性的、回应性的监管方式,即只有当网络上出现了某个对社会影响巨大的严重问题,政府的网络监管部门才会介入,这种事后监管达不到监管的时效性,尤其是网络传播速度之快,如果不及时介入,就会引起不必要的损失。建立有效的完善的网络监管机制,一方面,加强立法,明确网络监管责任;另一方面,加强对自媒体平台运营商的准入管理,从源头上屏蔽非法网站的信息交流与传播。同时,也要完善信息公开和发布机制,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管理。

(二)从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层面来说,应该建立起完善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高校是青年学生聚集的主阵地,也是思想最为开放和活跃的地方。高校学生也是运用自媒体的主流人群。高校辅导员、学生工作人员和高校思政教师要注重对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管理。对于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来说,一方面,充分利用自媒体平台,建立与学生的互动对话机制。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开通了自己的官方微博或者是官方微信,利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载体和方式保持学校和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对话,坚持“平等对话、互通互信”的理念,充分尊重大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话语权[4]。另一方面,坚持教育育人为主,“因势利导”,引导高校学生网络舆情走向。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的基本工作是教书育人,在自媒体时代下,高校学生是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既不能对其使用自媒体发表言论置之不理、放任不管,也不能采用阻止或压制的方法,最好的办法就是“顺着自然之性去因势利导,使人的情感、欲望自觉接受理性的引导”[5]。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要时刻关注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动态和走向,做好研判工作,及时介入,及时公布舆情相关信息,积极做好高校学生的疏导工作。最后,完善相关应急机制。在出现舆情危机时,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积极应对,通过相关自媒体平台及时公开相关信息,危机解决后,还应做好善后处理工作,消除舆情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从高校学生个人层面来说,应该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文化水平,不断提升个人能力

高校学生正值青年,是接收各类知识和信息最快的阶段,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走向成熟的关键期。自媒体平台的出现,使高校学生有了多种分享信息、分享心情的手段。然而在自媒体时代,各类资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各种观点和争论莫衷一是,自媒体越来越容易沦为各种谣言传播的平台[6]。大学生对某些社会热点问题仍然缺乏全面深入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在自媒体平台上,就很容易出现“人云亦云”,甚至是“以谣传谣”的现象。因此,高校学生一定要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不忘初衷,不断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文化水平,提高自身在使用自媒体的过程中对各类信息“去粗取精、去恶取善”的能力。

自媒体时代下,加强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管理,应从国家社会、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高校学生本人三方入手,三者缺一不可,建立起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长效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邓新民.自媒体:新媒体发展的最新阶段及其特点[J].探索,2006,(2).

[2]李昌祖,周杰,郑苏法.高校网络舆情及其研判的若干思考[J].江苏高教,2010(5).

[3]王芝灵.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分析及引导机制[D].长沙:中南大学,2010.

[4]王永灿.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主体特征及引导探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5]袁本新,王丽荣.人本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01.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研究 篇7

1 高校网络舆情概述及管理现状

1. 1 高校网络舆情概述

高校网络舆情只是网络舆情中的一部分,主要集中在高校网络中。参与者自然也是高校的大学生和教师,以及管理者,主要的形式则是校园网站、博客、QQ群、贴吧、微博等,大学生主要经过这些平台进行讨论,发表意见。当学校内部或者社会上发生一些事情时,学生会经过这些载体,进行讨论,各抒己见,从而形成所谓的舆论。高校网络舆情出现在学校,有着其自身的特殊性,大学生是舆情的主要参与者,他们本身就具有鲜明的个体心理和思维特征,再加上大学生涉世未深,在评论事情时,根据的是自己的感觉和想法,不曾深思,大多带有自我情绪,这就使得他们在舆论中扮演着不同于他人的角色,严重影响自己的心理状态和全面素质的发展。

1. 2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现状

伴随着时代的信息化,互联网快速更新,很大程度上推进了互联网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扩张。据调查研究发现,现在的大多数网络使用者是大学生,这为高校带来了便捷和新颖,却也给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目前,已经有许多的学校在加强对学校的网络舆情管理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其管理机制依旧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现在的大学生通过校园网络,对社会上的事情进行自由言论,也有人带着情绪进行大肆评论,不够理性,这给社会的网络发展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对高校舆情管理也带来了许多的挑战。

2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是一个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群体,他们的身心成长和素质培养都是高校的主要责任和目标。而网络作为一个可以尽情表达自己观点和价值观的载体,自然受到大学生的喜爱,也正是由此产生了网络舆情。高校对网络舆情的管理虽已做出一些成绩,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2. 1 管理主体不明确

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需要高校各部门共同合作完成,但是现在的高校的分工并不明确,时常会出现多个部门解决一个问题的现象,导致资源浪费,耽误网络舆情问题的及时处理。而且,目前许多高校基本上都是建网站者实施网络舆情管理,并没有建立专门的网络舆情管理部门,管理的主体并不明确。就现在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情况来看,大多高校依然处于起始阶段,而网络舆情也基本是由大学生自己或者建网站的人来实施管制的,更多依靠的是大学生自身的修养和综合素质。但是如今的网络舆情实在是好坏皆有,甚至可能负面信息更多,这必然会给学校网络带来许多的不良影响,这样的局面则急需明确的管理主体来进行管制、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主体的不明确,将会导致高校网络舆情失去控制,进一步阻碍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获取有益的信息,从而对大学生的全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2. 2 管理人才不充足

网络舆情的管理不只需要部门的建设,也需要优秀的人才来管理。高校网络舆情管理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是管理人才,想要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就必须为管理部门配置专业的管理人才。但是据调查显示,现在的许多高校在网络舆情管理人才配置方面并不十分令人满意,许多管理人才可能是具备某一方面的才能,但是缺乏多元化的能力和素质。而学校的管理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很有可能是忽略了网络舆情管理部分,导致出现严重缺乏人才的现象,阻碍了正常的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的进行,更多的是在问题发生之后,学校才做出相应的处理,这样的处理方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管理危机的存在。专业的优秀人才需要具有全面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能够及时地处理网络舆情问题,甚至能够根据平时的数据分析,预测到可能会发生的问题,并提前做好准备,以防危害。

2. 3 管理模式不新颖

网络的更新快速及时,随之而变的是网络舆情的管理机制,为应对不同的网络舆情问题,高校应该适时更新管理方法。现阶段,许多高校进行网络舆情管理一般采用的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或者以单独面谈的形式,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情感,从而推敲他们的舆论倾向。这样的方式过于传统,不够新颖,无法适应现代快速进步的信息化社会的发展。网络的独特性在于其传播信息的速度快,方式便捷,范围广,这就导致了原来的管理方式已无法满足现在的网络舆情管理需求的局面,然而目前还是有诸多的高校依旧采取这种方式进行管理,这给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进行造成了一定的阻碍,致使成效不够明显。

2. 4 管理机制不健全

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我国的网络进步也十分迅速,但是现在我国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并不健全,尤其是高校。以前我国大多数的高校并没有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导致大学生不能正确地使用网络获取信息。目前,我国诸多高校依旧缺乏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控、分析和处理的专门的管理机制。大学生利用网络了解社会上的最新消息,学习一些有益的知识,发表自己的言论,这样的方式为大学生提供了便捷,也为高校增添了一种了解学生的途径,打破了惯有的模式。但是与此同时,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不良的信息,而大学生未曾涉世,辨识能力相对较差,可能会涉足不良网站,接触恶性信息,这将会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带来十分消极的影响。在应对这些问题的时候,高校依旧存在许多欠缺之处,网络的维护不够全面,未及时筛选优良的信息,这些都没有很好地约束和监管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给学生和高校自身都来了恶劣的负面影响。

3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建设

高校的网络舆情管理事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涉及高校的校风建设及发展,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那么很有可能会诱发一系列的舆论危机或者恶性事件,从而严重影响学校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完善,采取有效措施,是现在高校进行网络舆情管理的主要任务。

3. 1 加强管理主体建设

管理主体是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建设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所以,加强管理主体建设,为大学生的全身心健康成长和高校的进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前提。高校的管理主体包括学生处、网络管理、安保部门三个部分,其各自具备着自身的相应的职责。想要加强网络舆情管理主体的建设,需要这三个部门团结和谐,各自完成分内任务,共同实现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学生处在对大学生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态进行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大学生对舆论的关注程度和具体的倾向性,从而有利于进行网络舆情管理。网络管理部门对于大学生很少有直接的接触,可以尝试着从学生处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准确地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网络平台,对部分大学生使用恶性网站的行为进行网络管理。安保部门在学生处和网络管理部门工作的同时,加强对大学生使用网络的安全管理,保证高校内部网络安全有序进行,从而完善网络舆情管理主体建设。

3. 2 加强管理人才建设

加强管理人才建设是高校加强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建设的必然要求,网络管理人才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是实现网络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因此,高校应该注重加强对管理人才的培训,可以尝试在招收管理人才的时候,进行全面的综合素质的考验和专业能力的考核,具有针对性地聘用符合岗位的全面化的人才。在此基础上,也要对在职人才和新进人才进行定期培训,不仅是培训专业能力,也要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以防在工作期间管理人才出现纰漏,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与此同时,高校管理部门内部也可以实行考核,以这种方式,促进管理人才的自我培养和成长,从而能够为高校的网络舆情管理做出相应的贡献,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网络平台。

3. 3 注重管理模式创新

网络的发展迅速,舆情的信息量也自然会随之加大,因此,传统的管理模式就会出现无法满足现代网络舆情管理的需求。目前大多数高校使用的针对学生进行具体了解的形式,过于浪费时间,而且可能会导致无法顾及每位学生,造成一定的疏漏。网络舆情管理是一种现代化的科学技术,高校可以利用网络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监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教师与学生在网络上的积极交流,形成师生无障碍沟通的局面,这样既能保护学生的隐私,引发学生交流的兴趣,又能促进高校的校风建设,完善高校舆情管理机制。高校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及时更新管理模式,适应大学生的需求,更进一步地了解大学生的舆论倾向,从而完善高校舆情管理机制建设。

3. 4 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能够有效规范大学生和高校正确使用网络,而这一体制的健全需要监测、分析、处理这几个专业的机制组合而成,需要他们互相合作,团结配合,形成一条稳固的规范链,监督大学生和高校使用网络的行为。监测是保障高校能够及时获取舆情信息的前提,对进行后期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在进行监测时,一定要注意从不同的网络方式和不同的群体中全面监测、搜集信息,着重注意大学生对学校和社会事件的关注程度,以及社会各界对学校的评价。在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之后,交予分析部门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从而判断舆情的真实情况和发展趋势等,并对信息做进一步的总结,然后以客观的立场将信息数据保存。在此基础上,处理部门对分析出来的问题,进行实时有效的解决,以此完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建设。

4 结论

高校是使用网络最频繁的地方,也是人才荟萃的地方。在高校,网络这个平台已经成为师生之间进行交流的主要平台,也已经成为大学生了解社会的主要渠道,高校是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因此高校加强网络舆情管理越来越重要。高校应该做到及时了解舆情信息,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完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从而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获取信息的网络平台。并且,高校对网络舆情的信息一定要时刻保持敏感,从自身做起,从大学生的立场出发,建设良好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为高校的和谐发展和大学生的全身心健康成长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姜胜洪.网络舆情的内涵及主要特点[J].理论界,2010(3).

[2]吴绍忠,李淑华.互联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

[3]马春来.论高校网络舆情的内容及管理[J].琼州学院学报,2009(4).

[4]冼季夏,顾慕娴,吴宏宇,等.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机制探析[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3).

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机制研究 篇8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

舆情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指标。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 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在当下的语汇中, 舆情意指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场域中, 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产生、发展和更迭, 民众对国家决策及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主观社会政治态度或倾向。追根溯源, “舆情”一词肇始于《旧唐书》。唐昭宗李晔在乾宁四年 (公元897年) 的一封诏书中感言:“朕采于群议, 询彼舆情, 有翼小康, 遂登大用……”无独有偶, 它也出现在南唐诗人李中所作的《献乔侍郎》中:“格论思名士, 舆情渴直臣。”从古及今, “舆情”与“民本”、“民心”等词汇息息相关, 传达着社稷苍生的心愿和诉求。

在全球互联网风起云涌之际, 以Web2.0、RSS、Podcast等新技术应用为基础的网络媒体逐步进入寻常百姓家。舆情跨越现实平台在虚拟空间日益壮大, 网络舆情应运而生:它指网民对自己关心的或与自身利益相关的热点焦点问题或者社会公共事务所持有的认知态度、情感行为倾向等的集合。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成因

日前,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在北京发布的《2009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中显示:截至2009年12月底, 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已经达到1.95亿人。大学生网民是网络使用最活跃的群体之一, 该群体在大部分网络应用上的使用率都最高, 其中搜索引擎、网络新闻使用率分别达到84.3%和88.9%, 即时通信和电子邮件使用率分别达到88.7%和81.4%。与此同时, 在北京召开的网络新媒体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讨会上, 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李卫红强调要有效开展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当代大学生作为互联网文化的重要主体, 在网络世界中就某一特定的事项各抒己见、百家争鸣, 各种思想见解逐渐汇聚成网络舆情并主导着事项的发展趋向。如何建构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机制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具前瞻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已成为当下高校思政队伍全新的课题。

目前, 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渠道和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主要形成于校园新闻网、贴吧、学生网站、网络论坛 (BBS) 、网络聊天室 (Chat Room) 、个人博客 (BLOG) 、维基 (Wiki) 、QQ、MSN、网上访谈、网上调查、网上签名等。

探究高校网络舆情的成因, 主要涵盖以下三个方面:

1. 国内和国际媒体热力报导话题的触发。

从中央到县市各级政府经济、政治、社会和教育等政策法规的出台、各类维稳事件的发端与处置、高压反腐斗争的进展以及领土争端、主权争议等其他具有重要影响意义的国际问题都是触发高校网络舆情的导火索。

2. 校园内外突发偶发事件的激化。

由于部分学生猎奇心理的驱使导致在网络上过度关注和阐释此类事件, 然而, 它们具有较强的爆点、震撼性和不可知性, 很可能形成共振效应并在网络上迅速播撒。

3. 与学生息息相关事项的网上诉求。

譬如评奖评优、违纪处分、学术不端、团学招聘、入党争先等关涉自身成长成才的以及餐饮住宿、水电供应、网络闭路、教学设施等外部环境的事项均是学生聚焦的话题。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

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大致遵循如下模式:首先, 网络媒体对某一新闻事件进行报道或者大学生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呈现某一事件;其次, 通过新闻跟帖、论坛讨论、网络日志、电子邮件或即时通讯工具畅所欲言;最后, 在互动过程中汇集成带有某种价值观念和利益诉求的高校网络舆情。

在秉持和传承“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理念的高校, 网络舆情除了具有匿名性、多元性、聚合性等一般网络舆情的特点之外, 还拥有其自身显著的特点, 并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别样的挑战:

1. 特殊性。

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们, 其年龄、心理以及思维模式等与社会上其他阶层的网民有着鲜明的差异性:一方面, 着力彰显自我意识、勇于表达、富于质疑, 激情四射、活力无限;另一方面, 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逐步成型之中, 与社会接轨也日益频繁, 但仍缺乏各种处世经验, 情绪涨落大, 自控能力不强, 常随波逐流。网络舆情的自由开放性与舆情主体的特殊性相结合, 一旦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并煽动发布各种负面虚假信息, 将对高校学生造成恶劣不可控的影响, 对构建和谐稳定的校园也是严峻的考验。

2. 突发性。综观近十年的高校重大网络舆情事件, 一个共同的

特征即它们都是由国内外重大、突发事件或者校内或者校际之间热点事件引发, 同时, 所在地的高校学生第一时间将相关事件的文字、图片甚至视频发布于网络中, 引起强烈反响和激烈辩论。网络舆论的形成迅速快捷, 它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第一时间把握正确的舆情导向, 并试图扭转或者消除错误或者偏差的舆论风向。

3. 群体性。

据某权威媒体的一份调查显示, 大学生面对同一突发事件时, 在网络平台产生群体化倾向的几率是现实生活的两倍多, 而通过BBS更是将此可能性以几何级的方式生发开来。法国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 (Gustave Le Bon) 认为“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 并且只有在这些条件下, 一群人会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它非常不同于组成这一群体的个人所共有的特点。聚集成群的人, 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转到同一个方向, 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 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与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渠道相比照, 网络最凸显的特点之一即具有有双向交互式的信息传播通道。大学生们在论坛里发帖、跟帖、回贴——纷至沓来的个体意见在最短的时间内凝聚成公共意见, 网上与网下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 往往造成强大的意见声势。

三、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策略

科学把握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 对其进行有效的引导、研判, 构建合理高效的管理机制, 不但是推动高校网络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也是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题中之意, 更是维护高校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应有内涵。

1. 构建网络舆情引导队伍

网络时代, 高校中的信息公开透明是沟通引导的必备条件, 否则容易造成漫天信息的反复博弈和小道虚假信息的蔓延, 导致高校学子的心理恐慌和校园的不安定。首先, 建立和完善网络发言人制度。2006年1O月25日, 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 要求全国的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 设立新闻发言人。网络发言人制度是新闻发言人制度在互联网空间的延伸和拓展, 旨在为高校各有关部门和莘莘学子之间搭建一条政情民意互动的新通道, 保证网络舆情的权威性与可信度, 提高学校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管理能力。同时, 关注和培养“舆论领袖”。“舆论领袖”的概念是由美国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提出的, 即“在将媒介信息传给社会群体的过程中, 那些扮演某种有影响力的中介角色”。舆论领袖是网络世界中的舆论掌控者和引导者, 在网络舆论表达中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感染力。重点提携和扶持“舆论领袖”, 将他们有见地和代表性的言论用醒目的字号和色彩加以标注置于网页的突出位置, 以强化主流言论, 引领舆情新动向。

2. 完善网络舆情研判制度

如今, 在各大高校, 网络舆情研判越来越受到校内各部门领导的重视, 并在不懈的探索中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体系制度。高校统筹安排, 建立由校主管部门领导、党委宣传部、学工部、研工部、校团委、各学院政治辅导员、班主任以及两课教师等多方联动的网络舆情汇集和分析团队, 制定规章制度, 明确岗位职责。同时着力建设和培养一批既具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熟悉宣传教育工作规律, 又能较熟练掌握和运用网络技术的骨干力量, 遵循由点到面、由形到势、由问题到建议的原则, 进行网络舆情研判。尤其要加强学生对突发网络事件反应的监测与应急机制的建设, 及时发现和控制学生群体中的苗头性、倾向性意见, 力争将学生的不良情绪疏导、化解在初始状态。

3. 增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亦称为媒介教育, 简言之, 在大众传媒时代, 针对各种媒介 (包括新媒体) 对人的影响而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方法。它以培养人的媒介素养为核心, 使其具备正确使用媒介、有效利用媒介, 并能独立判断和甄别各种信息的意义及其价值的能力。

首先, 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 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网络文化建设, 牢固掌握网上舆情主导权。通过网络在线名著阅读、名片观赏和名曲聆听等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定期邀请高校各学科专家学者开设网上文化讲坛, 构筑网上文化精品库;精心打造喜闻乐见的“红色网站”, 使大学生认知新媒介的各种不同形态和本质。其次, 组织开展广泛深入的网络宣传活动, 大力推行实施“绿色校园网络规划”。传播学者拉姆斯丹和加尼斯认为“正反两方面消息较之单方面消息的优点之一是对后来的说服工作可以建立起更有效的抵抗力。接受正反两方面消息的人就像打过防疫针的人一样, 对后继的反宣传的‘病毒’有一种天然的抵抗力”。通过构建制度完备、管理规范、系统安全、内容丰富、信息健康的“绿色校园网络”, 积极引导大学生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上网习惯, 赋予他们完备的知识构型, 提高对负面舆论的免疫力和自身的抗干扰能力, 从而掌握信息使用的主动权。最后, 加强网络伦理道德教育, 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评判意识。媒介环境学的开山鼻祖马歇尔·麦克卢汉以为“我们这个地球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村落, 一切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都结合起来, 以点的速度产生内爆, 这就使人的责任意识提到了很高的程度”。网络伦理道德教育是防止网络失范行为发生的基本前提。宣扬健康的信念观、法制观, 促成大学生明确在虚拟网络中的道德操守和道德义务, 增强实践网络道德行为的自觉性, 从而建设自主型网络道德, 共享欢愉的网络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 (清) 彭定求:全唐诗, 第11册, 卷748[C].北京:中华书局, 1960.8522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9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EB/OL]http://www.cnnic.cn/html/Dir/2010/04/23/5814.htm

[3]焦新.李卫红:利用网络新媒体为高校思政工作服务[N].中国教育报, 2009-09-21 (1)

[4] (法) 古斯塔夫·勒庞, 冯克利 (译)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5] (美) 约翰·费斯克, 李彬译注: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 (第二版) [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4

[6]王雄:新闻舆论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2

高校网络舆情运行逻辑及引导管理 篇9

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兴起和蓬勃发展, 网络媒体已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由于网络媒体传播速度快捷、传播方式互动、传播内容多元, 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在网络媒体中, 公众既是信息的接受浏览者, 同时也是信息的制造发布者。公众可以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 也可以通过网络传播信息。同时, 网络媒体不仅带来了信息传播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而且也使得舆情传播渠道更加多样化, 网络已经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

舆情是公众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问题特别是热点问题的情绪、意见和态度的总和。

高校是最受全社会关注的系统之一, 在中国网络舆论的高速发展, 社会舆论环境日益复杂化的大背景下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由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2011年上半年高校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推荐榜”于2011年7月发布[1]。从中可以发现, 涉及到高校的舆情热点事件不断出现, 如清华大学“真维斯楼冠名风波”、南方科技大学 (筹) “学生集放弃高考”、南昌大学“校领导集体唱歌录MV”、复旦大学“大学生黄山遇险”等事件, 给学校的声誉和形象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而相对于一些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 高校对网络舆论总体重视程度还不够, 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也有待提高。

笔者认为, 网络作为传播公众言论的载体, 其传达的信息正是网络舆情内容之一。网络舆情是在网络空间内, 公众对公共事务尤其是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意见、情绪以及态度的总和, 已成为社会各阶层利益表达、思想碰撞、情感宣泄的舆论渠道, 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而高校网络舆情即以在校师生员工为主的群体通过网络媒介对社会现象、社会问题, 尤其是对在校学习生活、学校管理等所表达的意见、情绪以及态度的总和。因高校系统的特殊性, 高校网络舆情也有其特殊的运行状态和规律。

二、高校网络舆情运行机理的逻辑性

(一) “创新扩散”改变认知结构

“创新扩散”是一个关于通过媒介劝服人们接受新观念、新事物、新产品的理论, 侧重大众传播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在高校, 师生通过网络媒介, 认识和了解外部世界, 并从网络媒介中接收各种新的事物和理念, 影响和改变自身的发展, 因此网络媒介对于高校的师生意义重大。在认识高校网络舆情时, 要充分把握和理解这一基本规律。

(二) “使用与满足”理解受众需求

“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的角度出发, 通过研究人们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满足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果和作用;它强调受众的主观能动性, 重点突出受众的地位。高校网络舆情的运行要了解高校师生“使用网络媒介来满足什么的需求”, 只有掌握了动机需求, 才能合理地引导网络舆论, 使舆情得以在源头上加以控制。

(三) “议程设置”引发热门话题

“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很多时候决定不了人们对某一事件的具体看法, 但可以通过提供相关的信息和议题来有效地影响人们对哪些事实和意见进行关注。在高校, 微博客、QQ群、BBS论坛等中的热门话题对校园中心议题的设置作用是校园舆论“议程设置”效果的主要表现。高校通过对校园热点事件的“议程设置”, 可以有效地引导网络舆论, 使师生对热门话题发表见解和看法。

(四) “沉默螺旋”表达强势意见

“沉默的螺旋”认为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时, 如果自己赞同的观点受到广泛欢迎, 就会积极参与进来, 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如发现有些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 即使自己赞同它, 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 如此往复循环, 便形成了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 而另一方则越来越沉默。

在高校网络舆情中, 持相同意见的少数学生成为微博客、QQ群、BBS论坛中的活跃成员, 逐渐形成网络空间的强势声音, 而其他网络用户由于从众心理则容易把这些意见当作“多数”或者“优势”意见进行认知, 进而使得网上舆论被少数积极用户所主导[2]。

(五) “刻板效应”引起抵触情绪

“刻板效应”是指人们用刻印在自己头脑中的关于某人、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 以此固定印象作为依据判断和评价人的心理现象。在高校的各种网络载体和渠道中, 经常会出现关于校内某些中介性事件的不满言论或者负面消息。这些中介性事件大多涉及师生的切身利益, 与该事件密切相关的某些管理部门就容易成为师生批评的对象, 这些“刻板印象”容易造成高校师生潜在的不满和抵触情绪[3]。如:高校的后勤服务 (饮食、住宿、环境卫生等) 往往容易引起师生的“刻板印象”, 因为很多方面都与师生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六) “二次生成”导致舆情扩散

所谓“二次生成”是指民众个体对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刺激反映在一定的舆情空间内交叉、复合以后而产生的新的社会政治态度。在高校, 师生群体对于校内外关心的中介性事件, 会因为具体社会事项的调整而变化。第一次生成时是在微博客、QQ群、BBS论坛等上的活跃者群体中进行;第二次生成时是从微博客、QQ群、BBS论坛等到广大师生群体的过程[4]。

三、高校网络舆情运行逻辑的引导管理可行性

(一) 完善高校网络舆情采集制度, 掌握舆情动态情况

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的采集范围, 要尽可能的全面, 覆盖到大学生经常使用和接触的各种网络载体和平台, 如:BBS论坛、电子邮件、人人网、微博等, 重点要加强对微博的关注。据2011年上半年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 (口碑) 研究所统计, 微博已超过论坛, 由去年的第三大舆情源头上升为第二大舆情源头, 舆情在经过微博传播后, 微博引领舆论的特征日益明显。首先要构建起高校网络舆情采集的组织机构。目前, 高校的网络舆情采集主要分为学校、学院 (系) 两级。学校主要由党委宣传部、学工部或团委等部门负责收集, 学院 (系) 主要由分管学生工作办公室、分团委、学生会等组织收集。除此之外, 在重点时期和敏感阶段, 一般高校也建立了网络舆情联系点制度, 对可能发生的事件或出现的问题开展针对性的调查研究, 提高信息的反应速度和处理效率。其次要明确高校网络舆情信息报送和传达机制。对于一般网络信息, 学校、院系要定期定时收集, 做好日常的网络教育工作;对于重大突发事件, 要做到不定期集中报送, 进行网络监控, 跟踪事件发展情况, 建立网络预警信息发布制度等。此外, 对于采集到的各类网络舆情信息, 要实现“有限共享”, 即:针对一般性的网络舆情信息, 要将信息分好类, 并传达给相关职能部门或院系处理与应对;针对重要的网络舆情信息, 可通过内参等形式传达给校、院系领导及主要职能部门。

(二) 建立高校网络舆情研判机制, 研究舆情运行规律

网络舆情研判是网络舆情处理的一种手段, 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工作手段。在高校网络舆情的具体处理中, 对舆情产生的直接原因、“意见领袖”以及其他意见进行分析, 着重对舆情的发展与学校、院系的应对行为进行惯性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对舆情的下一步发展状况做出预判。首先要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研判工作组的建设。高校要建立一支网络舆情研判的队伍, 一般由学校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担任网络舆情研判工作组组长, 然后由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院系学生工作负责人、思想政治工作者、导师、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咨询师、专家学者教授代表、学生代表等人组成工作组。其次要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研判专家组的建设。高校要结合自身的实际, 充分挖掘在网络舆情研判方面的各类专家, 建立起网络舆情分析师、危机谈判专家、心理干预专家、新闻发言人等几支专家队伍。最后要选择好研判的内容, 安排好研判的时间。在研判内容方面, 主要是以在校师生员工对社会现象、社会问题, 尤其是对在校学习生活、学校管理等所表达的意见和建议等。在研判时间方面, 要针对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网络舆情, 力争在最佳时间内, 分别作出最合适的研判结果。

(三) 组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队伍, 发挥“意见领袖”作用

公众舆论具有可控制性和可引导性。因此, 高校要充分发挥网络舆论的导向作用, 围绕社会、学校的热点问题, 及时披露信息, 组织有深度、有说服力的文章或评论在学校的各种网络平台上发表, 解疑释惑, 维护网络正确的舆论导向。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组建一支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队伍, 在网络上找准或培养一批师生员工的“意见领袖”。

现阶段, 高校的网络舆情管理中忽视“意见领袖”、找不到“意见领袖”、不愿意与“意见领袖”平等有效地交流是网络舆情处置失败的主要原因。当舆情发生时, 高校不应不分事由、完全堵住师生网络民意的表达, 而是要向全校师生提供最新最快最全的信息来引导舆论。当然, 高校也应注意舆论引导者的权威性, 要根据师生关注的焦点, 主动设置议题。

(四) 加强高校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提高学生媒介素养

1992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 (CML:Ce nte rfor Me dia Lite racy) 给媒体素养作如下定义:媒体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 (ability to choose) 、理解能力 (ability to unde rs tand) 、质疑能力 (ability toque s tion) 、评估能力 (ability to e valuate) 、创造和生产能力 (ability to cre ate andproduce) 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 (ability to respond thoughtful) [5]。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能力和水平的高低, 也是影响高校网络舆情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在高校能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 尤其是在新媒体的环境下, 培养其新媒体素养, 使其能具备正确使用新媒介、有效利用新媒介, 并能独立甄别各种信息的意义及价值的能力, 那么对于高校网络舆情的发生、发展及引导都能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

因此, 加强高校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刻不容缓, 高校可开设相关课程、讲座、报告, 开展媒介素养的相关活动等, 来积极促进和配合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 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如:可通过网络在线名著阅读、名片观赏和名曲聆听等进行传统文化和艺术教育;定期邀请高校各专家学者开设网上文化讲坛, 构筑网上文化精品库;精心打造喜闻乐见的“红色网站”, 使大学生认知新媒介的各种不同形态和本质;推行实施“绿色校园网络规划”, 引导大学生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上网习惯;加强网络伦理道德教育, 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评判意识[6]。

参考文献

[1]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11年上半年高校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推荐榜[EB/OL]. (2011-07-04) .http://www.people.com.cn/GB/209043/212786/15064315.html.[1]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11年上半年高校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推荐榜[EB/OL]. (2011-07-04) .http://www.people.com.cn/GB/209043/212786/15064315.html.

[2][3][4]郑苏法.高校网络舆情研判与控制的若干思考[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09 (9) :75.[2][3][4]郑苏法.高校网络舆情研判与控制的若干思考[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09 (9) :75.

[5]张开.媒体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的意义来源[EB/OL]. (2007-09-03) .http://www.rirt.com.cn.[5]张开.媒体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的意义来源[EB/OL]. (2007-09-03) .http://www.rirt.com.cn.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管理 篇10

在互联网的普及与高速发展的当今, 网络舆情对高校中的青年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 因此针对当代大学生分析的他们网络舆情的现状, 发现网络舆情的问题, 并提出应对和解决的策略, 势必对当代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健康有序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当代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现状

1. 网络舆情内容在当代大学生中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高速发展, 高校校园内的网络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网络上传播的内容也具有时效性, 社会上的一些焦点问题、具有偶发性的关乎学生切身利益的事件以及具有失实的、带有反动性的或者煽动性的舆论等, 特别容易形成高校校园内的网络舆情。当代大学生网络舆情表现的主要方面有:为了大家共同喜欢的热点话题而彼此进行交流, 释放和环节心情, 形成比较稳定的话题和讨论氛围, 受学生们欢迎, 而比较乐意参与其中;还有一些是学生遇到了困难, 在网络上互相交流而产生的互动, 一般不会产生矛盾;还有一些是对社会问题、学校工作等有一些情绪化的看法, 这类舆情需要关注与引导;另外一些严重的是情绪失控, 对一些问题恶意攻击、谩骂、诽谤, 这类学生不能代表主题, 不容易引起共鸣, 但是个别的短时间内会博人眼球引起关注, 需要学校关注和治理。

2. 参与学生的特点

少部分的学生是校园网络舆情的制造主体, 但是大部分的学生是参与者, 或者说参与者较多, 制造者较少。目前, 流行的网络平台以地区性的论坛、QQ群、微博、微信、留言板、校内论坛等为主。在这些网络平台同时涌现了一些领袖, 他们的级别较高, 经常发表信息, 把网络平台作为了舆论交流和传播的场所, 当一些热点问题出现在网络平台上后, 会吸引大量同学的关注, 即使一些同学不参加发言与回复, 但舆论的人气也在不停的上升, 很快成为受关注的热点问题。

3. 当代大学校园内舆情的影响范围和传播速度特点

由于高校网络舆情平台的多样性, 可以在地区性的论坛、QQ群、微博、微信、留言板、校内论坛多种平台上传播, 因而学生了解信息的渠道很多, 了解信息的速度会很快。同学们的兴趣点也也很大的相似性, 例如在论坛上发表一篇言论, 如果发表的时间合适, 标题和内容吸引人, 回帖数了集中, 段时间内帖子就会顶到论坛顶部, 引起众多同学的关注, 所以高校大学生的网络舆情的形成具有速度快和影响面大的特点。

二、针对当代大学生网络信息管理的对策

1. 注重德育教育来引导学生, 在精神层面上培养学生

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培训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思想, 进行中华传统的美德教育, 努力营造主流舆论, 培养正能量。对网上的不良的负面的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负面消息, 要旗帜鲜明的批评, 净化网络舆论环境。

2. 结合网络环境的特点, 使用创新教育的手段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环境下, 要引导学生正确的言论, 就要结合网络环境的特点。利用好地区性的论坛、QQ群、微博、微信、留言板、校内论坛的宣传作用, 占领舆论的桥头堡。例如主动在论坛上发表和同学密切相关的话题, 解决同学们生活中的困难, 引导同学们正确的网络评论习惯。利用QQ群建立即时互动的网络讨论平台, 给大家提供轻松的讨论氛围。利用校园网VOD进行视频播放, 引导同学们观看有意义的影片资料。利用校园网FTP发一些学习和生活相关的电子资料, 鼓励同学们去学习和交流, 引导同学们正确的上网习惯。即使更新校园网信息, 宣传好人好事, 发布求职信息等和同学们密切相关的公告。

3. 加强网络舆情管理队伍的建设, 提高针对网络舆情的管理水平

建立过硬的网络管理队伍, 队伍中人员应该是多方面的, 有校级领导、院系领导、任课教师、辅导员老师、网络中心老师、骨干学生干部等。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老师和领导应当熟悉网络环境, 拥有各种网络平台的帐号并能熟练使用, 能和同学们在一个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流, 能了解学生的动态和喜好, 同时能熟练的使用各种网络平台软件, 能更新和发布网络上的各种消息。负责网络技术硬件维护与软件分析的老师和工作人员, 在硬件上要充分使用好网络设备, 能控制好网络访问列表, 进行黑白访问名单的设置, 将不良信息利用技术手段过滤掉;在软件上的层面上对网络信息的进行监控, 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网络舆情的大数据分析, 建立即时的网络舆情应急处理的软件系统, 辅助领导和老师对网络舆情的动态进行分析和决策, 掌握第一手资料。

摘要:本文对高校学生舆情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并针对高校网络舆情归纳出了一些网络信息管理的方法与策略。引导当代大学生在网络上传播正能量, 屏蔽不良信息, 使高校网络舆情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

参考文献

[1]杜琳.媒介融合背景下融合新闻传播效应与策略研究[D].渤海大学, 2014.

[2]杨晓瑞.省级党报官方微博问题与对策研究[D].渤海大学, 2014.

[3]孙赫.我国军事新闻报道问题与对策研究[D].渤海大学, 2014.

[4]杨旭.媒介生态视阙下我国网络体育新闻问题与对策研究[D].渤海大学, 2013.

[5]贺婧.网络民生新闻舆论引导策略研究[D].渤海大学, 2013.

网络舆情危机的生成与应对 篇11

[关键词]网络舆情;危机生成机制;危机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D630;G206[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4.01.007

网络舆情是指网络背景下,一定数量的网民对社会事件的态度、意见、行为倾向、情绪情感的总称。而网络舆情危机是指针对某一敏感事件所产生的涉及民众利益较深广的网络舆情,在较短的时间内生成大量信息,并在一定范围的民众中掀起的强烈社会反映,最终形成对该事件激烈的认识或观点对抗。[1]网络舆情危机常使政府、相关组织或当事人处于危急关头,甚至对社会的公共秩序、行为标准、价值观念等产生破坏性的影响,对和谐社会建设构成挑战。[2]因此,研究新形势下网络舆情危机的生成原因与应对之策,已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时代课题。目前理论界对网络舆论的研究较多,但对网络舆情尤其是对网络舆情危机的生成与应对研究甚少,且多从技术或政府管理等层面进行研究。本文拟通过分析网络舆情危机的危害和舆情危机产生的原因,提出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策略,尝试探索构建较为规范、系统的网络舆情危机防治和管控体系。

一、网络舆情危机的危害

1.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网络舆情危机的非理性化趋势严重影响了社会政治生活的稳定。网络舆情危机产生时舆情的信息容量非常大,无论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自由表明自己的政治态度,传递自己的政治见解,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随着网络舆情危机的不断发展,事件会越来越偏离其真相,从而造成歪曲、失真。特别是部分别有用心之人把网络当作泄愤的工具,借助网络舆情危机操控网站言论,对一些事件肆意炒作,扭曲社会现象,宣扬社会阴暗面,使得网络舆情进一步演变成网络“愚”情,动摇公众对社会公正的信心,误导公众的价值判断,扰乱公共话语体系。如负面舆情不断集聚,形成舆情危机,一旦失控,就会成为破坏社会稳定和威胁社会安全的重大隐患,极易引发社会动乱,给政府造成巨大的舆论压力,使其陷入被动局面,进而对社会秩序造成危害,增添社会不安定因素,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2.损害政府公信力和形象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利益矛盾呈现多元化与尖锐化态势。网络舆情危机的产生往往是现实生活中各种矛盾的集中爆发,其传播的“蝴蝶效应”使得社会矛盾和冲突在网络空间里被无限放大,从而将政府置于公众舆论的风口浪尖,左右政府行为,引起公众对政府的强烈不满,造成公众与政府的隔阂甚至对立,进而导致网络扰政和网络暴政现象的出现,使公众与政府之间的矛盾激化,加剧社会公众与政府的对立情绪,削弱社会公众对政府的认同感,损害政府形象,降低政府的公信力,使得政府的合法性受到质疑,甚至有可能动摇政府的执政地位。

3.增加政府管理难度

网络舆情危机产生时,真实信息、虚假信息、负面舆情在网络上交锋,往往是关于政府的负面舆情被随意放大,容易激起公众的响应。非理性负面舆情如同核裂变一样,信息量愈来愈多,声势愈来愈大。同时,因为网络的匿名性和自由性,网民身份被虚拟化和数字化,网民会摆脱现实社会道德、法律等的种种束缚,在网络上自由发表言论,但我们难以知晓信息发布主体的社会身份、信息发布的动机、信息发布时的理性程度等。所以,面对舆情危机中海量般的信息,我们无法从信息发布的主体正确判断信息的真伪。因此,从政府管理的角度来看,控制对象隐蔽无形、难以确定、无法掌控,舆情量密集庞大、飞速传播、真伪难辨、声势强大,使得政府对于危机舆情的判断、过滤、加工受到严重阻碍,这样会大大削弱政府在网络舆情危机时对局面的控制能力,增加政府的管理难度。

二、网络舆情危机产生的原因

造成网络舆情危机产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政府、网络媒体和网民三个方面。

1.政府因素

其一,政府与民众信息沟通渠道不畅通。随着社会的进步、民众政治地位的提高,民众参政意识逐步增强,维权意识不断提高,利益诉求日益增多,而体制内的政民信息沟通渠道却常因堵塞而低效。受传统政治惯性的影响,政府垄断所有信息,主宰信息公开的范围和程度,并且与民众缺乏主动有效的交流沟通。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有名无实,其基本权利没有受到政府应有的尊重。政府对政治信息的垄断与民众对政治信息的渴求形成强烈冲突,在垄断与渴求不断激化的矛盾中,网络因其具有多元性、互动性、匿名性、感染性、自由性等特点而成为民众相互了解信息、宣泄不满情绪的理想平台和最佳渠道,这为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爆发埋下隐患。

其二,网络舆情管理法律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缺乏系统完善的专门性网络法规。现有的网络管理法规和条例不够完善、相对滞后,缺乏可操作性,且覆盖面不广。有些网络事件在法律规定上还是空白。由于网络管理缺少规范完善的法律法规,依法引导和调控网络舆情的实效性被大大削弱,从而导致一些诱导性、煽动性、失真性不良舆情能在网络上迅速传播,网络扰政、网络暴政的事件时有发生。而政府由于失去控制网络舆情发展的主动权,无法引导网络舆情向正确方向发展,从而酿成网络舆情危机。

其三,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机制不健全。具体说来,基层政府缺乏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意识,无视和轻视网络舆情危机;网络舆情引导和调控工作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缺乏应对性、规范性、高效性;不重视网络舆情的紧急预案和快速响应机制的建立和健全,不重视日常网络舆情分析、研判、监控、引导和预警应对工作;不重视网络舆情应对队伍建设和培养;不重视网络先进高端技术的引进和使用。这些使得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行动滞后,且一旦遇到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往往采取简单、粗暴及不明智的手段来应对,如用屏蔽、删除信息等方法来压制舆情的传播。殊不知,这样做反而会自断了解社情民意的路径,自毁正面引导网络舆情的平台,致使危机舆情继续向不良的方向发展,进一步恶化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关系。

2.网络媒体因素

第一,网络空间舆情的自由性。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作为新兴媒体所具有的无费用、零等待、零筛选、互动性、自由性等特点,赋予了每个网民以充分、自由、平等发表言论的权利,且具有无穷的开放性,彻底改变了传统媒体单一传播信息的方式。网民可以通过论坛、电子邮箱、发帖、跟帖、BBS、博客、QQ等平台方便快捷地发表言论,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网站、发表文章等。这样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发布者,对发布的时机和形式享有充分的自主权,这就充分扩大了网民获取信息和发表言论的自由。网民舆情所拥有的极大自由度使得消极、极端、非理性、虚假不良舆情信息在网络上传播在所难免,虽然数量不多,但由于其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负面影响程度深,往往会引起网民的盲目跟从,从而会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引发社会不稳定。[3]

第二,网络舆情传播的快捷性。网络具有扁平非线性的结构特点,结点之间有着无数线路相互链接,任何一个链接都能以极快的速度将信息从一个结点传递到另一个结点。这样信息传播与获取就会超越传统物理空间限制,呈双向或多向的交互式传播。[4]这会使海量的信息、各种不同的观点在网上实时互动、快速交流碰撞,任何一个微小舆情都可以通过论坛、QQ、微博等全方位、多渠道、迅速地传播,应者云集,瞬间被发酵放大,激发情感共鸣,产生令人难以预料的连锁放大效应,造成重大的社会影响。如“李刚门事件”便是通过BBS、博客、QQ、论坛、MSN 等网络传播途径,短短数小时点击率便超过50多万人次,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正是网络舆情传播的快捷性使得网络上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导致舆情危机的爆发。

第三,网络舆情的难控性。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体制上的各种矛盾集中暴露,影响到人们切身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人们对现实产生种种不满,这种不满又缺乏适当的排解渠道。而网络的自由性、快捷性、互动性和匿名性,往往会使其成为民众宣泄不满情绪的便捷渠道。这样,现实社会中地位不平等、收入不均衡、贪污腐败严重等问题以及对政府的不满情绪和意见,就可能会因某一微小的舆情在网络中被任意放大而集中爆发,形成网民对政府的片面谴责与谩骂。网络传播匿名化使网民可以无所顾忌、轻松随意地在网络上发表言论,甚至在虚拟空间里从事违法犯罪活动,并且很难使他们承担后果和责任。在网络使用率极高,而网络法制管理又尚不完善、网络规范教育相对滞后的今天,仅靠社会公德对网民进行理性引导是远远不够的,致使网络舆情控制变得困难重重。

3.网民因素

其一,网民参与的主动性。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人数已达5.91亿人,30岁以下的网民占网民总数的54%。这些网民具有同龄性、差异性、独立性和多变性等特点,且年轻气盛,个性张扬,热情敏感,喜欢标新立异,站在社会的对立面思考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当他们聚集到网络上时,日益突出的就业困难、贪污腐败、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极易诱发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年轻网民发表冲动、偏激、非理性的舆情。由于受思想认识水平和社会阅历的限制,他们在极短的时间里很难辨别舆情的真伪、厘清舆情的缘由、形成正确中肯的评价和认同。特别是,错误的舆情会促使不明真相、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年轻网民形成更加错误的价值判断,这往往会造成极端、非理性舆情占领主阵地,导致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发生,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其二,网民舆情的主观性。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使得网民可以隐匿或转换自己的社会属性,从而被隐蔽、受保护。在网络上,网民可以摆脱现实社会行政、法律、伦理道德的种种限制和束缚,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大胆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态度,轻松随意地陈述自己的意见,使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对社会的诸多不满情绪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宣泄,其观点和态度可能会更偏颇和情绪化,也更具非理性、尖锐性和主观性。当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发生时,第一时间的舆情评论基本上是出于直觉,网民往往从自身的价值观出发,对事件发生的实质原因,不能认真深入地加以思考,因而发表的言论往往具有片面性、随意性、主观性。加之网民先入为主、盲目从众的心理,容易误导其他网民,获得支持和响应,在极短时间内造成强大的舆情声势,从而诱发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发生,给社会造成重大影响和破坏。

其三,网民素质的差异性。网络主体大多是年轻人,他们思维活跃,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道德风范、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追求民主平等,渴望理解尊重,希望实现人生价值。但网民素质又具有不均衡性和差异性,他们中有的缺乏社会责任感,如有的对特定网络事件曲解歪读、恶意攻击、伤害别人以满足自己不健康的心理需要;有的道德失范,如在偶发事件中煽风点火、造谣诽谤、辱骂他人等;有的人格扭曲,热衷于低级庸俗的聊天室,观看粗俗色情的影片,传播无趣黄色的信息。这些往往会导致网络悲观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舆情的盛行,甚至酿成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发生。

三、网络舆情危机的防范与应对

鉴于网络舆情危机带来的严重危害,通过对网络舆情危机产生的原因分析,笔者提出遏制网络舆情危机产生的如下对策建议。

1.政府方面

对于政府来说,要有效防范和及时应对网络舆情危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沟通交流,保障民众话语权。首先要建立良性互动的民意表达渠道。政府要克服官僚主义作风,学会与民众进行真诚平等对话,积极主动与民众进行沟通,不说官话、套话、假话,不敷衍推诿;在沟通交流中遇到民众过激、嘲讽、尖锐的言辞,甚至是侮辱谩骂,要能冷静对待;对于民众的各种质疑,要及时澄清,使民众各种不同的声音都有表达的机会,保障民众话语权;广泛听取民众的意见和建议,并能在政策制定中予以参考并酌情采纳。其次要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机制,使其制度化、规范化。政府要取消对信息的控制和垄权,在制度化、规范化的前提下向民众提供准确、权威的政府信息,政府对重大事件的处理应及时、公开、透明。

二是完善网络法制,规范网络管理。首先要解决网络管理的基本法制建设问题。政府应制定完善的网络管理法律体系,明确网络各方的相关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对网络管理的程序、方法等作出科学界定,彻底改变以往用行政法规、政策文件作为制度主体来代替法律的现状,使网络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次要加大网络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一是要增强网络管理者和网民的法律意识,加大网络法律的普及力度,对网络管理人员进行相关网络法律知识的培训,提高其依法管理网络的水平。二是网络管理部门要建立网络监管体系,如网络行业协会监管体系、网络服务商监管体系等,充分发挥网络违法行为举报中心的作用,对违背网络义务、侵害网络权利等违法行为要依法惩处。

三是建立网络舆情管理机制,以有效应对网络危机舆情。政府要成立专门的网络舆情管理队伍,加强舆情管理队伍建设。网络舆情管理员既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较强的责任心,又要有娴熟运用网络技术和网络软件知识的能力,以及有效防范应对网络危机舆情的能力,从而能正确引导和有效控制舆情的发展方向。

同时,建立一套完整的网络舆情危机管理机制,包括网络舆情协调机制、预警机制、防范机制、处理应急机制、执行机制、交流机制、引导机制、反馈机制、危机决策机制,以实现对网络信源的控制、对网络连接的管理、对网络安全的防范、对网络行业人员的素质监督。

四是加强舆情应对体系建设。首先,加强网络舆情管理的制度建设。制定舆情管理制度、舆情发布规范制度、舆情监管审查制度、舆情预警制度、网上用户实名注册制度、危机舆情应急预案制度等,为网络危机舆情的防范及应对提供完备的制度保障。其次,应整合政府各部门的力量,共同防范应对网络舆情危机,宣传部门、组织部门、教育部门、安全部门等应分工协作,建立多元的监管模式,实现多层面立体式网络舆情监控,形成舆情监管长效机制。

2.网络媒体方面

网络媒体既是实现政府与公众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又是危机信息传播中主要的信息沟通渠道,同时又是对危机信息进行过滤、筛选的“把关人”,其功能发挥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危机传播和危机治理的效果。在处理网络舆情危机中,网络媒体应该做到以下3点。

一是提高危机预警能力。网络媒体的本质特征、功能与优势使其在网络舆情危机爆发时,能为社会筑起预警信息的第一道防线。网络媒体平时应做好网络舆情的收集、研判、预测等工作,研究舆情的变化规律,分析舆情的态势,掌握舆情的走向,把握舆情的影响,一旦发现网络舆情危机的苗头,应第一时间向政府报告并提供可靠的情报,从而防患于未然,把潜在网络舆情危机扼杀在萌芽状态。

二是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及时化解危机舆情和社会问题是网络媒体的重要责任。在危机舆情传播中,网民对危机舆情的认知和了解,主要是基于网络媒体的报道和解读。网络媒体所描述的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虚拟环境,对网民的认知会产生重要影响,并能引起网民心理和行为上的反应,进而影响社会事件进程。因此,网络媒体要有主流媒体的意识,在不随便跟风炒作的同时,做好随时应对突发网络舆情危机的准备。必要时利用主流媒体的权威,发布权威信息,终止危机信息的传递,澄清真相,从而履行主流媒体的社会职责。面对大量的博客和BBS发布的新闻信息,公众受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一方面寻找自己特定的新闻信息,另一方面他们也更加依赖主流、权威媒体,以便获取权威、全面、综合的社会信息。此外,网络媒体要有安全意识和监督意识,做好“守门人”,捍卫新闻权威,塑造良好的舆情环境。

三是加强协调监督。在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发生时,如果政府与民众关系僵持对峙,会发生网络流言四起、民众心理慌乱、社会秩序遭到破坏的情况,引起民众对政府的强烈不满,造成民众与政府之间矛盾激化,甚至产生过激行为。因此,网络媒体要发挥自身优势,站在公正公平的立场上,协调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关系,化解矛盾冲突,消除不良影响,减轻危害,尽快恢复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中,网络媒体与政府之间应形成良性互动的合作关系。网络媒体应扮演好社会监督者的角色,建立公开、透明的舆情环境,充分发挥好舆情平台的作用,独立、客观、公正地传播信息,防止政府封锁信息、阻塞信息、闲置信息、垄断信息,以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公众基于对政府信息的了解,在网络中交流思想,形成舆情,能有效制约政府权力的运行,增加政府执政的透明度。

3.网民方面

第一,应将自律与他律统一起来。网络的匿名性、自主性,对网络主体及信息传播者、发布者和公众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网民要加强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对自身的网络行为负责,并主动纳入到道德范畴里去,自觉地用自身的社会良知来化解和控制网络不良行为。

通过建立网络道德规范自律体系,规范引导网络主体的网络行为。当然,在网民道德水平不高的情况下,自律必须与他律相结合。应通过网络立法约束网络主体,做到网络行为有法可依、违法必究。网络道德规范与网络法规二者相结合,既能够提高网民的素质,又可以规范网络行为。

第二,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加快全民素质教育步伐,全面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与道德素质,是网络传播新时代对我们提出的迫切要求。在人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发表言论、传播新闻的网络大众传播时代,若网民不具备良好的素质,任何手段都难以营造良好的网络空间环境。网民还要有应对突发网络舆情危机的能力。这既包括不参与网络舆情危机的制造和散布,也包括以平常心面对一时的网络舆情危机。

第三,了解新闻传播知识,提高社会责任意识。在网络大众传播的新时代,人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发布新闻,这就要求网民对新闻传播知识要有所了解。另外,网民还必须增强公众传播新闻的社会责任意识,明确新闻传播的客观责任、监督责任、社会道德责任和文化责任,这些责任既是网络媒体的,也是公众个体的。而从博客和BBS产生的角度来说,在网络大众传播时代首先是民众个体责任。这些责任意识需要在社会基础教育中培育、养成。

四、结语

网络已成为当今重要的大众媒体,网络舆情也随之迅猛发展。舆情传播方式、舆情环境、舆情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舆情的影响力已经渗入到政治、社会、文化、生活等各个层面,日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我们应当一分为二地看待网络舆情:一方面,它有效地促进了社会民主化的进程,使民众获得前所未有的舆情空间和舆情自由;另一方面,它也为负面舆情的产生提供了便捷,各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国家安全的负面、虚假舆情日益增多,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就会形成网络舆情危机。网络舆情危机的社会生成、应对与控制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政府、网络媒体、学术界等共同关注的问题。网络舆情危机的生成、应对研究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可以从政治、法律、社会、教育等多学科入手,进一步探讨网络舆情的运行规律,从而统筹社会各种资源,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危机,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53.

[2]郁彩虹.网络舆情危机的生成机制探析[J].行政与法,2011(2):60.

[3]王振.政府应对网络舆情负面影响的路径选择[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8):81.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管理 篇12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策略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网络在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调查显示, 截至2014年6月, 我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6.32亿, 网络已成为当今社会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舆论场, 网络舆情也应运而生。具体来说,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 是大众网民通过网络传播的对日常生活、时事政治等方面某些热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近年来, 网络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力持续上升, 据统计, 90%以上的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超过3个小时, 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资讯、沟通交流以及信息发布的主要渠道, 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不仅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和思想动态, 更影响其人格的培养。习近平同志在2013年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 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 这为当前高校突出宣传思想工作重点、加强网络舆情管理和引导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深刻认识加强网上舆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努力构建大网络大舆情全媒体工作格局, 做好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和引导工作, 切实掌握网上舆论工作主动权。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

高校网络舆情主要指大学生在校内外各种事件的刺激下产生的, 并借助于互网联网传播, 且在高校范围内形成的对于刺激事件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当代大学生普遍思维活跃、喜欢接受新事物、信息素质较高和较为情绪化, 使得高校网络舆情在具备一般网络舆情所表现出的丰富性、透明性、自动性、离散性与聚合性的同时, 更具有大学生独有的群体特征,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语言表达的直接性

网络以其及时性和交互性的特点改变了以往受众只能被动接受信息的传统状况, 让大多数的网民能够从自身的实际需求出发, 直接通过微博、博客、BBS论坛等平台直接发表自身观点, 无论是受众还是传播者都是完全平等的, 而其角色也可互换, 互为传播主体。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无论是思维还是情感都处在比较活跃的阶段, 个性也显得较为张扬, 信息发布和讨论所具有的匿名性让大学生免受“群体压力”, 这在一定程度上让大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中丝毫无所顾忌的进行自我表达, 甚至是为了引起注意而炒作自我, 把自己打造成“校园网络红人”。

(二) 意见领袖的少数性

高校舆情传播主要以校园BBS论坛、微博、人人网社区为主要传播场所, 由校内热点事件或是国内外重大事件引发的, 其制造主体是由那些对事件具有相近看法的大学生组成的, 他们以校园网络为媒介进行意见的表达和讨论。一般情况下, 参与度较高的学生只占全体学生中的一小部分, 一般是由校园BBS论坛上的活跃者、微博粉丝数较多的“校园网络红人”和引发舆论事件的受众群体组成。笔者于2014年7月在四川3所高校BBS论坛上做了关于“上BBS论坛做什么”的问卷调查, 调查显示:“参与讨论、表达意见”的同学占21.3%, 而“潜水, 只浏览关注校园动态”的人却占到了71.4%, 其余不到10%的同学表示“无所谓”, 这反映了以BBS论坛、校园网络社区为代表的网络舆情的一个特点, 即在BBS论坛上真正影响到舆情的只有一小部分, 但这部分往往都充当着意见领袖的角色, 所以他们的观点和思想对其他的网络舆情受众会产生导向作用。

(三) 舆情传播的突发性

由于网络信息的发布和传播具有及时性、开放性和交互性的特点, 使得网络舆情的形成和传播非常迅速。一个校园突发事件, 由于大学生网民的“自由”臆测和一些带有认识偏差的情绪化渲染, 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 其表现为, 当某个大学生将一个突发事件的照片或者简单的带有情绪化的事件描述发布在校园BBS论坛、人人网或者个人微博上时, 很快就会吸引大量关注的目光, 让该信息被大量转载, 甚至引来社会媒体的介入报道, 引发全社会的关注和讨论, 把学校推向风口浪尖, 舆情难以控制, 并在校园及社会上产生持续的影响。

二、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效果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随着网络及新媒体在大学生当中的影响力不断加强, 传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思想观念和工作队伍建设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 这势必影响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工作的成效,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方式被动, 观念保守

当前很多高校的舆情管理者在观念的引导上还很保守, 方式也显得被动。主要体现在一些校园的热点事件上的处理, 多是采用删除、封堵等方式, 没有真正起到引导者的作用。这种缺乏积极的处理方式让很多大学生的情感得不到合理宣泄, 不仅不能有效解决问题, 甚至会激化问题。很多情况下, 在一些封堵之后, 校园舆情平台可能会暂时沉默, 但这并不表示解决了问题, 甚至很可能在校园内充斥更多的猜疑和不满, 大学生很可能会选择在校外舆情平台如百度贴吧、微博、人人网等社会媒体上宣泄情感、寻求关注, 使得舆情管理和引导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二) 机制欠缺, 效率低下

当前大多数高校在应对网络舆情时都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但却缺乏较为健全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和责任分工, 这导致一旦网络舆情开始活跃, 尤其是网络突发事件发生之后, 往往是通过层层汇报, 再层层下达指令的“行政命令”方式去开展管理和引导工作, 且涉及突发事件的相关部门之间缺乏及时有效的协调配合, 相关人员在引导过程中无章可循, 随意性大, 责任、目标不够明确, 甚至出现混乱的情况, 使得舆情管理和引导工作效率低下, 不能及时控制网络事态的发展。

(三) 投入较少, 队伍弱小

目前相当一部分高校在舆情管理方面, 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投入都较少, 缺乏思想素质高、知识经验丰富的专职网络舆情管理和引导队伍。舆情信息仅仅依靠宣传部门的少数工作人员兼任网络舆情管理员人工监测, 虽然也招募了一些学生网络舆情管理员, 但他们大多是利用课余时间来担任, 一方面不能实现对网络舆情全天候的关注和引导, 另一方面在突发事件发生的时候也不能有效地及时引导。

三、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工作的对策

针对当前高校舆情管理与引导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结合网络舆情的主要特征, 笔者认为, 高校网络舆情要健康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思维, 加强队伍建设, 创新方式方法, 采用疏导结合的方式, 引导和优化校园网络环境。

(一) 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管理和引导机制

一是要加强领导, 成立校园网络舆情监督引导小组, 制定舆情管理与引导的实施意见, 建立校内各单位之间的协同配合, 信息沟通与反馈机制;二是要规范和健全管理制度, 有针对性的出台相关规定, 对学生网上发布行为和信息审核程序进行规范, 认证网络客户端, 落实实名上网政策;三是要制定网络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发挥校园网络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正确舆论导向作用, 为保证学校的稳定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四是建立网络舆情地方与学校联动机制。高校应该积极与地方政府、媒体等单位建立有效的联动机制, 加强信息沟通, 共同维护高校的稳定和安全。

(二) 增强校园主题网站的吸引力

校内主题网站是校园网络文化的主要载体, 是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 也是网络舆情管理和引导的关键。为了增强校园主题网站的吸引力, 扩大其在大学生当中的吸引力, 要从大学生的需求出发, 打造一批贴近学生、影响广泛、富有吸引力的栏目, 为大学生提供优质的网络信息服务, 使校园网真正成为大学生获取健康信息的重要渠道, 要发挥“和学生学习生活关系密切”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 使大学生能够通过校园主题网站随时随地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比如校园网站的新闻栏目更新要及时, 内容选择上要贴近学生, 多报道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 表达方式上要多用学生乐于浏览的图片、视频等。进一步建设数字校园, 开发手机应用客户端, 使其包含一切可以公开的校园信息, 学生通过电脑或者手机登录客户端后不仅能够查询到和自己有关的选课、成绩、消费记录等, 还可以查询到学校公共信息, 预约各种服务, 真正做到“校园生活数字化”, 方便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同时还要增强网站的互动性, 充分满足大学生的交流、表达和展示需求, 开设互动性栏目, 畅通网络表达渠道, 鼓励大学生“晒”各种健康向上的内容, 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共同营造积极健康阳光的网络文化氛围。

(三) 加强舆情引导和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

人才队伍建设是加强高校舆情引导的必要保障, 高校汇集着各个学科、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知识分子, 也包括着大量具有较高思想政治觉悟的学生, 应当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构建起一支具有高理论水平和引导艺术的网络舆情引导和网络评论员队伍。一是要切实加强网络评论员队伍机制建设。由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小组牵头组建专职相结合的网络评论员队伍, 鼓励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及学生党员干部加入其中, 负责学校的网络评论工作。建立定期的培训与考核机制, 不断提高高校网络评论员政治业务素质、写作能力和网上舆论引导能力;二是做好网络评论员队伍的考核工作。对网络评论员队伍要实行规范化管理, 对工作积极, 发表评论员文章质量高、数量多, 并取得实际成效的, 要进行及时表彰。对工作不积极、不负责的, 要根据情况, 及时进行批评教育, 重则取消网络评论员的资格, 目的是为了通过一系列的措施, 提高评论员的责任心;三是要建立网络评论员保障机制。高校应该加大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 在工作场所、设备设施上都创造良好的环境。学校可以将大学生网络评论员纳入到学校的勤工助学体系, 为网络评论员提供适当的补助, 高校各相关部门也要支持高校网络评论员工作, 积极配合他们完成工作, 从而不断提高高校网络评论员各项工作水平。

(四) 积极打造校园网络沟通交流平台

高校应当充分运用网络及时性和交互性的优势, 搭架学校与大学生及时沟通交流平台, 为学生答疑解惑, 疏导情绪。在学校建设和发展中的重大决策实施及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 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知情权, 并且让他们享有言论自由的权力, 让他们能够自由表达想法。同时及时给予积极的回应。这既有利于学校的管理, 也能够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 为学校的发展共同努力。高校可以在校园网站、论坛等地专门开设学生意见平台, 或者可以开一个领导意见邮箱, 并派专门人员及时收发回复, 了解学生的动态, 控制网络舆情的发展。以西南财经大学为例, 学校自2009年开始在校园BBS上设置“校园议事厅”栏目以来, 累计开展校领导与师生在线交流35次, 累计总点击量超过40万次, 学校领导组织每1-2个月参与在线交流, 和学生进行网上思想交流, 共谈学校建设工作, 对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进行切实了解, 拉近了与学生距离、增加了亲切感, 学校领以真实姓名加职务作为论坛ID。大家纷纷表示这样的交流方式不但拉近了学生和领导的距离, 也使得交流更加畅通, 不少问题都在交流和沟通中得到了有效解决, 在BBS论坛上专门开设了“部门回声”专版, 学校解决问题的情况及后续进展均在此公示, 让在线交流的实际成效落实, 提升了学校公信力, 对有效引导网络舆情, 构建和谐校园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总之,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管理工作者应该顺应网络时代潮流, 充分把握高校网络舆情特征, 完善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机制, 加强队伍建设, 打造网络精品, 促进沟通交流, 构建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潘清泉韦慧民:试论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影响及有效利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2.

[2]任海: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形成、特点及引导策略[J]燕山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2.

[3]曹银忠许方圆: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研究[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2.11.

[4]胡雪艳:试析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的建设与管理[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3.

[5]周瑛:新时期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几点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1.11.

上一篇: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下一篇:去混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