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管理体系建设

2024-09-05

网络舆情管理体系建设(精选12篇)

网络舆情管理体系建设 篇1

一、校园文化的特点

1. 稳定性。

目前, 对于校园文化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总的来说, 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体现着学校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具体点来说, 校园文化就是学生课堂以外的生活, 比如各种文学活动、体育运动、社团组织都是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但不管怎么定义校园文化, 它始终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因为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精神所在, 是在历史的历练中凝聚下来的, 有着自己独特的内涵, 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 是不可以更改的, 这就是它的稳定性所在。要保证校园文化稳定性的同时, 也要使校园文化不断的提升和升华, 不断弘扬校园文化, 与时俱进。

2. 多样性。

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 校园文化也逐渐朝着多样化变化, 尤其是网络的普及和广泛运用。更多的信息、更多的元素、更多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点被校园文化所吸收, 使校园文化更加的丰富多彩, 更加的多样化。同时由于大学生对事物的好奇以及兴趣爱好的差异, 也使得校园文化呈现多样性特点。但必须要明确的是, 尽管校园文化多样性, 其主导的价值理念和精神信仰是固定的, 是唯一的, 是不变的, 就是要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

二、网络舆情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1. 正面作用。

由于网络舆情具有丰富的内容, 可以很好的为校园文化建设带入新的活力, 增添新的内容。随着大学生利用网络的次数越来越频繁和使用网络的人数越来越多, 网络上的信息已经可以轻易的进入到学生的校园生活中, 并迅速传播, 影响校园文化。网络舆情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 比如国际上各国之间的交流、国外的国情民情、国内的大事小情, 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积极的宣传, 提倡积极的价值观过河人生观, 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更多、更丰富的内容。网络舆情除了能够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内容, 还能提供更大更宽广的平台, 给予学生们更大更自由的空间进行校园文化建设, 增加了文化建设的科学性和民主性。网络舆情可以增加学生和学校管理者的互动以及交流, 使得学生的意见和思想能够快速的传递给学校管理者, 并及时得到相应的反馈, 有利于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当中, 使校园文化建设更加的科学和民主。

2. 负面作用。

基于网络舆情的校园文化建设虽然有它的积极影响, 但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首先, 网络舆情增加了校园文化管理的难度。主要是因为网络舆情涉及的内容计较广泛, 传播的信息比较多元化, 包括的群体比较分散, 这些都增加了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难度。在网络舆情下, 大学生会接受不同的事物, 不同的观点, 当然对待人事物也会有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容易形成情绪化, 被情绪所主导。学生正处在思想尚未成熟, 社会阅历尚未丰富的阶段, 对许多问题的分析和理解都只停留在表面, 因此他们的情绪波动一般较大, 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和干扰。网络舆情内容的复杂性能够使学生很容易失去对事物和信息的判别力, 分不清真假, 不利于对校园文化的建设。

三、基于网络舆情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策略

1. 引导学生文明使用网络。

在网络舆情下建设校园文化一定要保证和引导学生正确的、文明的使用网络。作为教师要培养学生能够自觉抵制错误舆情和言论的能力, 要经常在QQ群或者是论坛、贴吧、微博等网络舆情聚集的地方, 与学生以朋友的方式进行交流和讨论, 了解和关注学生对于事物的态度和想法, 并及时给予提醒和帮助, 让学生能够全面地、理性地了解和分析社会事件, 而不是被网络信息所左右, 相信网络的一面之词。要引导学生积极文明的使用网络力量, 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 比如可以建立与网络文化相关的课程或讲座, 使学生合理、有效地使用网络, 保持健康的网络心理, 从而利用网络生活建设更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

2. 建立网络安全规范。

络舆情下的校园文化建设, 要建立一套网络安全的规范, 以保障校园文化的价值走向和意义。建立网络安全规范, 主要是要对网上的信息和内容进行甄别和筛选, 以免不良的信息和内容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和校园文化的建设。网络安全规范致力于传播积极的网络信息, 以维持网络秩序的正常运行, 通常要将危害国家安全的、破坏社会稳定的以及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有害信息过滤掉或者是加以屏蔽, 为学生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 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这种网络安全规范的建立, 能够极为有效地过滤不合法或不健康的舆情和言论, 创建健康的、文明的、理性的网络环境, 更有利于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建设。

总结

网络舆情与校园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是相互渗透, 相互影响的。在学校建设中, 网络舆情与校园文化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 都是要引导学生向着积极的、健康的、文明的方向发展。而校园网络舆情也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式方法, 所以校园文化工作者要积极的利用校园网络舆情的优势, 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1]郭云.发挥高校网络舆情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正能量[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 02:58-59.

[2]张红瑞, 冯秀彦.网络舆情对校园网络文化安全的影响研究[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02:59-60+72.

[3]何家义.高校网络舆情与校园文化建设[J].学理论, 2010, 33:236-238.

网络舆情管理体系建设 篇2

近年来,国内微博数量呈飞跃式发展,据统计2012年度,中国互联网微博注册账户数突破3个亿。微博日益成为国家最具有网络舆论影响力、最能介入公共事务、最能反映普通“草根阶层”的声音的新媒体,极大改变了社会舆论的力量对比,这充分体现出微博相对于传统媒体和其他新媒体的高渗透率,成为当下中国最热门的互联网应用之一。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到:“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的论述,因此,如何用正确、积极、健康的观念和策略利用及管理微博,为我所用,作为当前加强青年警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种手段,已经成为监狱思想政治工作日趋紧迫的课题。

一、微博作为青年警察思想政治工作新媒介的特点

微博是一个新兴的网络舆论传媒工具,被昵称为“围脖”。是一个基于用户公共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当前微博的热潮正在深刻地影响互联网世界,使得社会的信息传播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随着微博的日渐普及,接触新媒体的青年警察在思想及价值观上呈现多元化的倾向。这些使青年警察思想政治工作无论在内涵上还是形式上都发生了变化。监狱对青年警察的思想政治工作也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的要求,监狱只有紧扣信息时代发展的脉博,主动探索和研究“微博”这一新兴的网络媒介,丰富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加强引导和管理,使微博成为监狱思想政治管理的新载体。

(一)信息传播的快捷性,使青年警察思想政治工作空间得以拓展

发布信息快捷,传播速度舜间是微博的一大优势。随着信息化社会的高度发达,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海量信息蜂拥而至,而微博内容的短小简洁、不需要严谨的语言概括就能表达个人愿意,非常符合青年警察对于信息获取及人际沟通便捷化的需求,许多青年警察在大学期间就开通个人微博并经常登陆他人的微博“拍砖”评论。因此,这种不得多于140个字节信息语言进行现场记录、抒发情感、交流心得的微博,吸引了青年警察的兴趣,登陆并转发共享。这就为监狱开展青年警察思想政治工作拓展了空间,监狱可以将最新动态、近期工作活动信息、以及同志们感兴趣的话题通过微博来传播,以此引发青年警察的评论、互动及转发,也可以为广大警察提供职业教育、执法技能培训、文化娱乐等各种信息服务,更可以在媒体终端超级连接上,随时了解监狱内部、监狱系统、政法系统的大量公开的、非保密性的信息。

(二)注重交流的互动性,使青年警察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群体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青年警察涉猎了大量海量信息,而且渠道多样,加之“80后”青年警察独立性、个体性、好奇性的性格较为突出,如果监狱管理层人员仍沿用过去大众化和群体化的教育方式,显然已有点落伍了。微博的出现,让监狱管理层人员和青年警察能够真正体验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在微博中,监狱管理层人员与青年警察进行网上以昵称人名形式面对面的沟通,青年警察在沟通中处于主导地位,监狱管理层人员倾听往往大于宣讲。面对网络语言犀利性和易受批评性,监狱管理层人员往往会采用人性化的表达方式,发表一些带有情感的话题和评论,拉近与青年警察之间的距离,拓宽了监狱以人为本、民主管理、狱务公开的渠道。思想政治工作上网,通过微博宣传党的监狱方针、路线、政策,进行监管安全形势教育,开展廉政文化教育,并且可以交流思想,上情下达,下情上达。通过设立微博可以反映监狱警察特别是青年警察呼声、收集民意和建议,广开言路,开展网上调查。有针对性地做好青年警察思想政治工作。同时可以通过微博中的一些发言功能来吸引青年警察踊跃讨论、交流,例如近期网上热炒的“房媳”、“房姐”、“房叔”、“重庆官员不雅视频”等话题,利用微博分享、邀请粉丝、评论转发等形式,既可以培养一群互动密切的铁杆粉丝,又可以相机对青年警察进行法制教育和廉洁自律教育。监狱利用微博进行思想交流时,通过与青年警察之间的互动话题或参加评论,不断透渗思想政治教育因素,以先说服小众,再影响大众的方式,积小胜为大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

(三)微博功能的两面性,使青年警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微博的及时、互动、开放性能够使信息迅速传播到世界每一个角落,这是最大的优点,但也有缺点——“兴观群怨”,小小的问题都很容易发酵为公共事件。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观测,现在很多信息在4小时内会发酵为公共事件,“如果政府不及时回应,之后再讲就没人听了”。正如《人民日报》微博连续在微评论里呼吁给湖南永州公安局给多次上访妇女唐慧一个公正的结果,新华社中国网事发微博“三问永州”,在央媒微博的参与推动下和网民撑腰下,迫使湖南警方释放唐慧。唐慧案在微博上传播开后,央媒微博迅速“跟”过来,正确引导舆情方向,把握话语权,扩大央媒的传播力。微博犹如一把双刃剑,精华、糟粕并存,容易造成认知上的错误。如果我们能在网上舆情发酵前,利用微博迅速把握话语权,发挥“喉舌”作用,就能引导网络用户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正是网络所具有的开放性、民主性、言论自由性等特点,要求监狱思想政治工作既要坚持政治宣传的主旋律,研究政治宣传的多样性,又要紧跟微博时代的步伐,适应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需求,使思想政治工作在内容、形式、方式、手段等方面发生很大的变化。监狱通过微博可以更好地与青年警察进行沟通交流、吸引更多警察关注,增强信息传播的实效性。水可载舟,也可覆舟。正是微博的及时、互动、开放,在微博注册用户以昵称形式发言,往往很多是用户个人(青年警察)的真实想法,也使监狱管理层人员听到更多的真实的负面声音。微博让人们可以迅速了解海量信息,参与互动,可以各抒以见,但用户人多参与,评论热烈,造成舆论导向不易控制,一旦把握不好会影响到监狱正面形象。

二、把握“三个注重”路径,运用微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为第一时间掌握新形势下青年警察的思想动态,监狱应主动开设监狱微博或领导个人微博,进行“微访谈”,通过微博“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和网络用户(青年警察)形成良性互动,使其成为征民意、集民智、聚民心的“最佳途径”,同时开展微博舆论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和在线答复,全面了解掌握青年警察的思想动态、个人需求。

(一)注重微博的平等性和参与性,吸引青年警察“广互动”

在思想政治工作领域中,监狱管理层人员在传统教育领域中一直扮演着权威者的角色,监狱管理层人员与青年警察身份有等级性,处于上下级、面对面关系,形成你开展教育、我接受教育,你讲、我听的状态,使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效果打折扣。微博的出现,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同时出现在信息获取与传播上处于平等的地位,如果教育者在微博发言过于官僚化、迂腐化或微博“僵尸”,很容易受到被教育者“灌水、拍砖”,这样使教育信息传播由单向变多向。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微博所具有广泛互动、及时反馈的特点,为监狱管理层人员与青年警察架起网上沟通和交流的桥梁。目前,许多政府部门已开通官方微博,官方微博已成为汇集民意民智、密切联系群众、沟通思想感情、化解矛盾冲突的新平台新方式,成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微博以简洁明了、朴实亲切、贴近大众生活等鲜明特点,以平等身份交流互动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性、吸引力。与传统呆板的面对面交流相比,青年警察更倾向于在微博上“灌水、拍砖”,“晒”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当越来越多青年警察“晒”想法和观点时,青年警察原汁原味的思想就得以掌握和收集。因此,利用监狱微博或领导个人微博给监狱管理层人员与青年警察搭建互动沟通的平台,有利于监狱管理层人员与青年警察就焦点、热点问题各抒已见,展开评论、辩论,达到明辨是非,提高认识的目的;有利于监狱管理层人员及时搜集素材、掌握思想动态,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有利于监狱管理层人员利用微博倾听真实的民意,问计于民;有利于建立畅通的网络信息反馈和舆情收集,更好地化解青年警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及时为青年警察排忧解难。

(二)注重微博的时效性和快捷性,凸现青年警察“个性化”

微博注册用户可以在自主空间内将个人信息发布,不受传统封闭管理的约束,这种个性化特征的信息发布和传播方式,也正是青年警察最喜闻乐见的。从监狱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来分析,“80后”青年警察逐渐增强,他们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和互联网兴盛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是思维活动、个性鲜明的一代人。他们具有独立、平等、个性、自我、参与的心理特征,不仅会听、会看,更会说、会问、会表达自己的不同看法。如果监狱管理层人员仍然采用老一套做法做思想政治工作,用空泛的内容和孤燥的理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不可能取得良好效果。这就要求我们监狱管理层人员必须更新现代科技理念,认识、掌握、运用微博平台,定时查看青年警察发布和转发的微博内容,把握青年警察的思想动向,及时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评论微博等方式,可以拉近之间的距离,沟通交流,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注重微博的交往纽带作用,增强教育“亲和力”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向给人的印象是严谨严肃、单吊无味。而微博就不同,它具有“草根性”,草根阶层在微博上人人平等的。无论百姓还是政府机构,抑或社会名人,都在同一发言平台上。于是,微博成为草根阶层自由的发言平台,也是自媒体的主人。也就是说青年警察作为社会一员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发布和回复信息,每一个人都

可以平等地对任何一个拥有网络传输设备的人提供或获取信息,从而形成更加迅速方便的互动交往。所以在微博上,官话、套话、空话较少,却能经常听到群众语言、市井俚语、地方方言。这些语言或许不权威,但较为真诚、真切、真实。将这种“草根性”运用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恰好有利于形成一个轻松愉快的教育氛围,为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亲和力。在这方面广州公安微博开设和管理较为成功,不仅人气浓、粉丝多,而且语言恢默、大众化,特别是在一些重要或重大舆情前面,能够迅速出手,用网民语言引导网民,情真意切,可信度高,网民也愿意和相信警方语言的发布,所以监狱管理层人员要借用微博语言交往这种“亲和力”,面向青年警察开发多种信息服务栏,及时解决青年警察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以增强青年警察与监狱管理层人员的粘合性,方便在实际工作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引领舆论的主导权,形成良性循环。

三、巧借微博之力,拓宽思想政治工作新空间

党的十八大提出“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在“微博时代”,你不微博,就被微博;你不话语,就被话语。这一点是已成为媒体的共识。我们应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社会管理,把微博这一新媒介真正利用起来,重视它,了解它,加强它管理,发挥好微博应有的作用,使其为青年警察思想政治工作服务。

(一)建立官方微博群

微博应用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利用微博的即时交流模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即时将信息传递到每一位青年警察手中。据调查显示,我监100%青年警察都拥有电脑,100%青年警察拥有手机并定制了上网套餐,100%青年警察都开通了微博,可以说微博对青年警察实现了100%全覆盖。这为监狱应用微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微博强大的信息发布功能,及时的信息传递平台,使得它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我国已有4万多个党政机构和公务人员开设了官方微博,官方微博正逐步进入务实应用的阶段。监狱应参与该模式建立微博平台,通过它,监狱不仅可以不间断地为青年警察提供监狱新闻、活动信息等服务,而且也可以在平台上留下自己想要表达的话语和意见,在参与服务社会中提升自己。如近期,北江监狱团委官方微博加入广东省政法微博发布厅,发动青年警察参与“公正司法为人民”网络宣传活动,相关微博被“广东志愿者”等微博转发200多次,促进青年警察的成长成才,拓展了监狱对外宣传工作的渠道,让社会以全新客观的视角了解监狱工作。

同时,监狱管理层人员也可以开设自己的个人微博,设立专区,提出大家喜闻乐见的一些想法与青年警察一起交流探讨,走进青年警察群体,了解青年警察的真实想法和思想动态,倾听青年警察的心声,帮助广大青年警察解决思想上、生活上、学习上存在的各种问题;关注热点和焦点问题,让青年警察主动发言,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使青年警察既在行为上得到锻炼又在思想上得到深化。

(二)借微博延伸教育渗透力

微博是一个网络交流的平台具有言论自由的特点,也是监狱树立形象的平台。通过微博这一网络平台,我们可以开展形式生动,内容新颖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广大青年警察进一步积极参与其中,鉴于微博发布信息受140个字数限制的现状。笔者认为可以利用超级链接的方式来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例如在政治理论学习中,可以通过微博即时发布监狱热点新闻、政策及理论学习心得的网络地址链接,提供理论学习资料网址等方式在微博上发起对热门话题的讨论,加强引导,教育青年警察可以畅所欲言,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有效地培养青年警察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他们学习政治理论的自觉性,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如今年三月份我监在团委微博论坛掀起学“雷锋精神,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讨论,参加者表达个人“原生态”的意见很活跃,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这时监狱负责政工的同志以匿名功能适时地提出一些与生活、工作、人生等密切相关联的见解,引导舆论方向朝着“每个人心中总有个‘活雷锋的自己’”讨论,教育效果比传统说教更胜一筹,讨论热烈,各抒已见,表示真实看法。监狱管理人员乘此东风,再添一把火,设置“警容警纪、警务用品、警车粤O车和武器戒具管理使用之个人见解”议题,升温加力,让青年警察在讨论中对镜照相,自觉改正不足之处。监狱管理人员灵活把握特定时期、特定事件,以匿名功能为微博平台设置“议事主题”掀起讨论热潮,对言论中不完全正确或基本不正确看法,加以舆论调控,引导正面解读,放大主流声音,缩小负面声音,营造良好的微言环境。因此,通过微博,以看似漫不经心的微博网络互动,看似无关痛痒的言谈和生活碎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思想政治工作起来春天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帮助青年警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取向。

(三)利用微博把握教育的主动性

利用微博提高青年警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水平,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与管理相结合,把管理育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微博是一个平台,我们在网络上要做好思想上的引导管理工作,这才是上策。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管是监狱或监狱管理层人员建立微博后,都应十分注意微博与管理体系的结合。例如,我们可以积极组建监狱微博、团委微博、各类兴趣小组微博等平台,并对这些微博进行分类管理。通过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微博平台,把党的十八大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精神,融入微博群管理之中,以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方式,吸引青年警察参加,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状大主流思想舆论,进一步凝聚各微博群内部成员之间的士气,树立共同的奋斗目标,培育监狱团队精神,增强职业归属感。在通过微博了解和掌握青年警察思想动态的同时,我们还要防止微博成为不良人员或反华势力进行思想控制的武器,如果微博一旦成为不良人员或反华势力思想控制工具,开设微博、利用微博开展工作就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这就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宗旨背道而驰了。在利用微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教育青年警察注意监狱工作的保密性,平时要教育哪些内容不适合在网络上发表的,如监狱警力配备、罪犯个人信息、监狱产品、警戒设备和调犯行动等,防止监狱保密信息通过微博发布出去,使监狱处于被动状态或给监狱留下监管安全隐患。微博是一把双刃剑,舆论引导不好,负面声音过强,很容易使网络热点与传统媒体相互呼应,发酵放大,影响监狱刑罚执行工作;舆论调控、引导得好,不仅教育了青年警察,帮助他们牢固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而且宣传了监狱良好的执法形象。

网络空间舆情生态建设与对策 篇3

当下网络空间的舆情问题不少,虚假信息和谣言泛滥、舆情生态失衡等,对政府公信力的损害,对民众社会信心的损害,对中国软实力的损害,非常值得反思。但是主要原因并不是政府部门监管不力,是没有把握住发展趋势,没有摸准内在规律,也就没有找对方法。具体而言,主要在于没有深刻认识到最近几年之内互联网已发生三次重大变革。

第一次变革是2002年开始的博客。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互联网2.0。从社会传播层面看,博客的出现让每一个人都可以拥有个人媒体。这场变革的直接结果是社会传播的力量从机构转移到个人。当然,博客时代的个人媒体由于传播能力有限,仅仅是颠覆了内容生产,消解了传统内容生产的过程。这次变革冲击的主要是新闻源的开放,但是传统基于内容传播过程的管理依然有效。对传统监管体系的变革颠覆了一半。

第二次变革是2008年开始的微博。微博的变革是博客的延续。微博的内容生产与博客相似,主要的变革在于内容的传播。形成微博巨大传播威力的3大武功:以主动添加的关系为纽带、以大规模推送即时达到为手段、以一键转发完成瞬间放大引爆。这三大武功完成了个人信息可以大规模、即时化传播的完整机制。一言蔽之,微博使个人媒体具备了大众媒体的传播能力。也就是说,微博消解了内容的传播过程。根据美国的研究,在Twitter之前,网络舆情的传播还有大约两个小时的时延。传统的舆情管理可以利用这两个小时进行很好的监控和管理,但是,Twitter之后,这个时延就彻底消解了。

第三次变革是2012年开始的微信。从传播的链条看,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即时通讯类软件传播链较短,多数只有一级传播和二级传播,传播范围也仅在确定关系的“好友”范围内。难以形成类似微博的大面积、长链条的传播模式。但是,通过好友通信录、群组和公众账号,以及与微博和朋友圈等形成互动,使得传统传播能力非常有限的一对一为主的人际传播具备了大众传播的能力。

如果说博客和微博彻底变革了公共领域的信息传播模式,那么,微信则彻底改变了私人领域的信息传播模式,而且完成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信息的无缝对接,形成了全球性的“所有人面对所有人大规模的即时传播”新格局。通过消解内容生产过程、内容传播过程和一对一人际传播过程,人类信息传播速度和能力极大提升,信息时代人类社会大规模同时在线网民之间信息的实时传播已经初步奠定。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新形势和新现实。这是人类社会和文明的进步,但是对于政府管理来说,却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网络舆情管理体系建设 篇4

一、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机制的建设

一般来讲, 完善的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机制包括以下组成部分:

1.网络舆情收集监测机制。舆情信息的收集工作是高校开展网络舆情监控工作的前提, 是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全面了解把握的第一环节。鉴于网络舆情具有突发性、偶然性的特点, 所以建立对于高校网络舆情24小时不间断地采集、汇总、上报机制至关重要。首先要采取人工搜索和机器搜索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各大搜索引擎, 新闻门户、BBS、博客、留言版、微博、视频、搜索、文档等各种网络载体的信息进行全面采集, 建立高校网络舆情监控知识库。其次在舆情监控知识库的指导下进行基于舆情的语义分析, 根据监控主题、敏感词对所搜集的信息进行科学分类、智能筛选, 对信息完成初步的再组织, 对热点问题和重要领域实时监控。最后, 将监控结果进行汇总, 以舆情简报、分类舆情、图表统计等形式上报学校并分别上报给学校职能部门, 供其制定对策使用。

2.网络舆情分析研判机制。舆情信息的分析研判工作是在前期对信息的收集监测工作的基础上, 通过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 对舆情信息进行鉴别, 最终对于舆情信息的正负性质、特点规律、发展趋势、后果影响进行预判的过程。要做好信息分析研判, 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应该组建一支由知识全面、经验丰富、洞察力敏锐的高素质人员组成的舆情信息研判团队, 就收集监测上来的信息进行科学分析研判, 从主观上确保科学分析研判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引入一套科学的、严格的分析研判程序, 根据高校舆情信息的特点、规律、发展趋势, 全面客观地作出相应的决策判断, 从客观上保证舆情分析研判的准确性。

3.网络舆情安全预警机制。网络舆情安全预警就是高校管理者对照网络舆情安全预警指标, 对网络舆情产生、发展和消亡具有重要影响的要素进行动态、实时监测, 运用综合分析研判技术, 对当前网络舆情态势做出客观评价, 预测其发展趋势, 及时做出等级预报的活动。在综合考虑国际惯例、我国相关管理规定的前提下, 网络舆情预警等级一般被划分为:轻警情 (Ⅳ级, 非常态) 、中度警情 (Ⅲ级, 警示级) 、重警情 (Ⅱ级, 危险级) 和特重警情 (Ⅰ级, 极度危险级) 四个等级, 并依次采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来加以表示。网络安全预警机制的建立, 将为高校决策层针对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启动不同等级的应急预案奠定基础, 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处理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4.网络舆情危机应急机制。各高校应针对高校网高校舆情监控效能高低的关键指标。给舆情突发事件的不同种类及不同等级, 在日常工作中制定比较详尽的应急方案, 详细确定危机处理的领导、内容、流程、方法以及各个舆情管理部门的具体职责, 遇到突发事件, 能够立即启动, 在短时间内调动和整合各种力量, 形成联动、紧急、高效、有序的开展工作, 布控一系列应对措施, 以期最短时间内化解危机, 把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

5.网络舆情引导干预机制。要及时平息矛盾、化解危机, 离不开高校管理者对于舆情的主动引导与干预。在网络舆情的日常监管工作中, 通过设立新闻发言人、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意见领袖”等方式, 就学生关心关注的问题及时答疑解惑、澄清真相, 主动引导影响高校网络舆情主流方向, 倡导符合主流价值观念的舆论导向。在网络舆情爆发期, 建立积极的干预机制。与大学生保持平等对话沟通, 指定相关部门及时回应大学生的舆情诉求, 把处理的措施及进展及时准确地传达给大学生。与主力媒体舆论加强合作, 及时引导舆论的转向。在舆情的衰退期, 建立必要的跟踪反馈机制, 继续关注舆情走向, 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做好诱发问题的后续整改落实工作, 防止舆情问题的再次反弹。

二、衡量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机制效能的标准

1.网络舆情收集监测是否全面时效。对于网络舆情内容的监测是否做到全面、准确、及时是衡量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效能高低的首要指标。对舆情内容进行全面监测, 包括舆情监测的范围、类别、总量等各个方面, 只有做到监测的全面性, 才能全面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不遗漏掉任何一条可能引发舆情危机的信息。网络舆情监测及响应具有“黄金4小时”的要求。只有关注舆情内容监测的时效性, 做到对网络舆情内容的“实时监测”, 才能对网络突发舆情进行及时发现和应急处理, 而这对网络舆情危机应急处理的效果是至关重要的。

2.网络舆情分析研判是否科学准确。舆情信息的分析研判工作是在前期对舆情信息收集监测工作的基础上, 高校舆情研判团队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 经过科学、严格的分析研判程序, 对舆情信息进行鉴别, 最终对于舆情信息的正负性质、特点规律、发展趋势、后果影响进行预判的过程。只有对舆情信息的科学研判, 才可以从采集的海量信息中筛选、过滤出有效信息, 确定重点监控领域与追踪对象, 这样既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 又可以避免因研判失误出现徒劳无功或者贻误时机的被动局面。因此, 网络舆情分析研判是否科学、准确是衡量高校舆情监控效能高低的关键指标。

3.网络舆情安全预警是否及时恰当。网络舆情安全预警就是对照预警安全体系指标, 发现对网络舆情出现、发展和消亡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 对之连续不间断地动态监测、综合分析, 对当前网络舆情做出等级预报的活动。综合考虑国际惯例及我国相关管理规定, 网络舆情的预警等级一般被划分为:轻警情 (Ⅳ级, 非常态) 、中度警情 (Ⅲ级, 警示级) 、重警情 (Ⅱ级, 危险级) 和特重警情 (Ⅰ级, 极度危险级) 四个等级, 并依次采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来加以表示。只有做到网络安全预警的及时、恰当, 才能为高校决策层针对网络舆情的情况恰当启动不同等级的应急预案提供条件, 这样才不至于出现因预警迟缓造成贻误战机, 又不至于因预警过度造成草木皆兵。因此, 网络舆情安全预警是否及时、恰当, 是衡量高校舆情监控效能高低的重要指标。

4.网络舆情危机应急是否高效有序。当网络舆情因各种主客观原因演变成舆情危机时, 高校网络舆情应急预案能够立即启动, 做到领导有力、组织有序、协同配合、形成联动, 在短时间内调动和整合各种力量, 紧急、高效、有序地开展工作, 布控一系列有效应对措施, 在最短时间内化解危机, 把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 这是衡量高校舆情监控效能高低的基本指标。

5.网络舆情引导干预是否主动有效。在网络舆情的日常监管工作中, 高校管理者应本着以预防为主、防患为未然的原则通过设立新闻发言人、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意见领袖”等方式, 主动引导影响高校网络舆情走向, 倡导符合主流价值观念的舆论导向。在网络舆情爆发期, 能够及时回应大学生的舆情诉求, 澄清真相、纠正问题, 让大学生的合理诉求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在舆情的衰退期, 能够继续关注舆情走向, 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做好诱发问题的后续整改落实工作, 防止舆情问题的再次反弹。网络舆情引导干预是否主动有效, 这是衡量高校舆情监控效能高低的综合指标。

三、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效能的检验与分析

(一) 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效能的检验

1. 日常模拟检验。

在构建完成网络舆情监控体系之后.高校管理者应保持高度临战状态, 注重日常对网络舆情监控体系运转效能的检验, 最好能够实时选取国内外主流门户网站的典型网络舆情案例进行模拟演练, 从信息的采集、分析研判、安全预警、危机应急、引导干预等各个环节对系统的运转效能进行全面检验, 以验证体系指标选择的有效性和系统构建的可行性, 对演练查找出来的问题及时查漏补缺, 完善改进, 确保危机真正来临时有效应对.

2. 危机实战检验。

尽管平时的演练能够有效检验舆情监控系统的效能高低, 但是演练的模式毕竟不能完全模拟舆情危机实际来临时的真实情景, 因此到高校网络舆情真正发生时, 养兵千日, 用兵一时, 高校管理者一方面要立即启动舆情监控体系有效应对, 更应该珍惜舆情来临时检验舆情监控效能的实战机会, 做好经验总结, 及时改进薄弱环节, 以切实提升高校舆情监控系统的效能水平。

(二) 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效能的分析

整个高校舆情监控体系的构建, 一方面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另一方面充分依靠先进的舆情监控技术, 因此对于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效能的分析, 应该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静态和动态相结合, 人工和智能相结合, 主观与客观相结合, 力求分析结果的全面、准确、客观。

参考文献

[1]吴绍忠, 李淑华.互联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03) .

[2]呼雨, 陈新杰, 等.网络舆情监测及预警指标体系研究综述[J].情报探索, 2012, (11) .

[3]陈均土.高校网络舆情问题及其破解[J].思想教育研究, 2010, (11) .

网络舆情管理制度 篇5

通过开展网络舆情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建设系统与网民互动交流制度,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结合正在开展的创先争优、作风建设等活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落实《呼和浩特市网络舆情责任主体负责制度》和《呼和浩特市网络舆情联动分析研判会议制度》发挥积极作用。

二、具体工作设置

1、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网络上相关工作的舆情管理。舆情信息来源包括微信、APP等新闻发布平台管理,还包括新闻评论回复管理。

2、健全组织机构。网络中心具体负责网络舆情指导、协调、网络舆情处置工作。所有同事应积极配合做好网络舆情的引导和处置工作。

3、加强队伍建设。确定一名网络信息员,具体负责各部门网络舆情的收集、反馈和回复工作。网络信息员要加强业务培训和政治理论学习,努力提高引导网络舆情的能力。

4、建立联动机制。加强同事之间的联系,畅通沟通渠道,形成联系顺畅、反应灵敏、配合有力的工作格局。发现重大舆情时,应及时沟通,统一步调,形成舆情处置整体合力。

5、工作细则:

①日常监看:相关人员具体负责网上舆情的日常监看工作,发现网上涉及舆情,报主要负责人审阅后,由相关部门负责调查事实真相后做好回复反馈工作。

②及时回复:网上舆情发展迅速,在回复引导中要突破传统观念,“第一时间”做出反应,采取有效方法进行回复引导。

③有效引导:注重方式方法,采用及时发布事件真相、堵与疏相结合、培养网上意见领袖等方法,确保网上舆情回复工作有效有力。

④网上来网上去:一般性的网上舆情尽可能采取网上回复和引导,必要时可采取网上与网下相结合的方法开展舆论引导。

⑤舆情发现:网络巡视员负责下载和登记网上舆情,及时报送现实层面的突发事件以及可能上网的敏感事件,加强与市网信办沟通,加强网络舆情监控。

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研究 篇6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9-0323-02

舆情是“舆论情况”的简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是社会舆情的直接反映。传统的社会舆情存在于民间,存在于大众的思想观念和日常的街头巷尾的议论之中,前者难以捕捉,后者稍纵即逝,舆情的获取只能通过社会明察暗访、民意调查等方式进行,获取效率低下,样本少而且容易流于偏颇,耗费巨大。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众往往以信息化的方式发表各自看法,网络舆情可以采用网络自动抓取等技术手段方便获取,效率高而且信息保真(没有人为加工),覆盖面全。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及现状

作为全社会关注较高的舆情集散地,高校网络舆情信息既具有网络舆情的共性,在其内容和形式上又有其自身的偏好及特点,值得我们花费时间和精力进行系统研究。

(一)网络舆情的共性

1.直接性

由于网络具有广泛性和匿名性的特点,提供网络舆情信息的主体往往会直接通过BBS、博客、微博、新闻点评等途径说出自己的心理话,真实表达自己的情感、诉求,发表对焦点热点事件的个人立场,使舆情信息更加直接的反应到公共媒体。

2.突发性

网络是现代社会高速运行的风向标,网络舆情也因此比传统舆情更具突发性,社会热点问题在网络上迅速“走红”,再加上一些情绪化的意见、倾向,就可以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

3.偏差性

网络舆情的直接性和突发性增大了舆情信息发生偏差的可能性,一方面,由于网络的匿名设置使舆论传播者的身份被隐藏,这就使得个人情绪有可能掺杂在事实真相中被渗透出来,令网络舆情呈现出非理性特征;另一方面,网络本身的广泛性促使网络舆论的主体形形色色,由于受教育程度、个人认知水平等方面的影响,不同的人对于舆论热点事件的理解千差万别,在舆论传播的过程中势必会造成网络舆情的多变性,偏离了事件初始的舆论轨迹。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大学生作为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的关注者和制造者,一定程度上主宰了这块阵地的舆论倾向和发展趋势,并在高校网络舆情信息这一领域烙上了大学生这个群体特有的印迹。

1.内容集中性

因大学生群体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相对集中,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内容也相对集中在以下几方面:国际、国内的热点问题;与大学生自身利益相关的政策等话题;高校内部管理等问题。

2.传播迅速

大学生是网络使用率较高的群体,人际关系对网络的依赖性强,甚至信息技术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取代了传统方式的沟通。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网络群体发展迅速,QQ群、微博、BBS、高校贴吧、人人网等媒介,将全国各地大学生按地域、爱好等范畴集合起来,形成紧密的关系网,使得网络舆论在高校之间传播速度日益加快,达到瞬间千里的效果。

3.社会关注度高,影响力大

大学生是网络利用率极高的群体,也是网络舆情的主要生成力量和影响对象。因此,高校舆情往往关系社会各方面稳定和发展,尤其是高校舆情对于突发事件、敏感事件的反应往往会对事态的发展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4.非理性特点突出

高校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的速度快,敢于表达、勇于质疑,但同时,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定型,随着对社会的接触程度日益加深,自身又缺乏政治敏感度和社会经验,思想尚未成熟,容易受到内在或外界消极因素的影响,进而使高校舆情信息展现出情绪化、非理性的特点。

二、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现状

(一)高校对于网络舆情信息管理的认知逐步明确

近几年,随着网络应用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网络舆情信息管理已成为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重要一环,引起各级主管单位的重视。网络舆情的引导、监控、预警、处理和反馈作为舆情信息管理的联动系统也基本得到了普遍认可。

(二)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软硬件投入不充足

尽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在高校系统已逐渐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但高校内普遍存在硬件设施不齐备、软件系统不完善等情况。网络舆情监控分析系统包括为整个业务提供支撑的网络舆情信息监控分析平台,用于网络舆情信息收集、处理和预警的数据库群以及专业应用软件系统等[1]。但由于购置硬件设备需要的资金量较大,软件系统又对管理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高校在应用现代化的软硬件设施来进行网络舆情管理方面普遍存在投入不充足的现象。

(三)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方式缺乏主动性,管理机制不健全。

一些高校在舆情信息管理工作的人员配备不合理,思想高度和专业技术不能兼顾,造成高校舆情信息管理长期处于被动。针对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或者敏感问题往往采取回避、查封等做法,避免信息的传播。然而,对于思想活跃、交际广泛的高校学生来说,这种被动方式很有可能会起到相反的作用,成为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索。作为舆情管理工作应有长效机制,通过主动建立阵地、正面引导等工作来完善网络舆情信息的管理。

三、加强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的长效机制

(一)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积极主动开辟阵地、占领阵地,引导网络舆论

1.积极主动的开辟阵地,为主流舆论的生存创造条件

被动应对网络舆论负面影响是高校安全稳定工作中经常需要面对的尴尬局面,究其根本原因,更多的是因为主流舆论未能占领网络舆论阵地。在认识到网络阵地的重要性后,高校应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建设一个完善的、有吸引力的、适合青年学生的网络平台。

2.建立网络评论员队伍,培养网络舆论领袖,占领网络舆论阵地

面对如今互联网光速发展的现状,部分高校难有精力和能力开辟可以全权掌控的舆论主阵地,那么,占领已有的舆论阵地就成为当务之急。一是建立一支网络评论员队伍,以参与者身份融入到网络舆论中,通过发帖、回帖等手段引导话题导向、发表主流观点,以此换得平等身份下大学生的理解和共鸣,使得主流舆论在网络平台中有一定的话语权。二是要培养一批有权威、有感召力的网络舆论领袖,充当网络中的灵魂人物。舆论领袖可以由学生干部担任,也可以由那些个性鲜明但可以引导的、在学生中有一定影响力的“群众偶像”来担任。但这部分人员需要做好教育引导工作,以免发挥反向作用。

(二)尊重学生的知情权,加强信息的公开程度,做好网下、网上的沟通和疏导工作

网络舆情信息只是现实问题的映射,因此,做好网络舆情信息管理工作需要“上下其手”,从问题的根源着手。一方面,注重日常生活中校方与学生的沟通,尤其是涉及学生自身利益的问题,高校要做出积极姿态,利用“校长接待日”等形式的面对面交流或座谈会,将问题在线下做好沟通,达成思想层面的统一,预防网络舆论导向的偏差。另一方面,网络沟通也应真实、及时的开展,针对国内外的热点、焦点问题,高校应第一时间发布国家立场,统一口径,不给别有用心的人留有机会。

(三)建立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监控、采集、研判、上报体系

建立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监控队伍,由专人负责网络信息监控。由高校网络技术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抽调专职干部负责按各自工作职责分别对校园网的使用以及微博、BBS、贴吧、QQ群等网络平台进行实时监控,全面掌握网络情况。及时掌握网络舆情动态,关注其发展变化,建立健全校园网络舆情信息采集和分析机制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的采集要做到覆盖面全、信息搜索快、反映问题准,抓住网络舆情信息所反映出的问题实质,进而对信息进行分析和研判。如果在可控范围内,要积极动作,作出适当疏导和引导;如果超出可控范围或有极端不良影响,也要及时。做出研判,准确划分事件类别和可能的影响范围。建立自下而上畅通的信息上报通道,早发现、早搜集、早上报,争取宝贵的处理问题时间。

(四)制定预警措施、快速响应机制和完备的应急预案,使突发事件处理有据可依,有效降低事件不良影响

网络舆情是群体性突发事件发展演变的一个重要因素[2]。建立针对网络舆情的预警措施、快速响应机制和应急预案用于确保敏感信息出现后,第一时间做出响应,尽可能降低事件带来的不良影响。

网络舆情领导小组根据网络监控工作人员提供的研判结果,根据事件具体情况,向相关舆情信息管理团队发布预警信息,通报事件等级和预警措施,确保相关人员知情并进行快速反应。

由于由网络舆情引发或形成的群体性事件发展迅速,增加了控制的难度,这就要求高校在网络舆情日常管理工作中,做好完备的防控突发事件的安全预案,并确保相关负责部门知晓、熟悉自身职责,必要时需做演习。

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需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这充分体现出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把网络舆情信息管理作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抓手,还需要高校领导层和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在提升自身网络技术水平的基础上,不断增强网络舆情信息管理意识,完善舆情管理机制和制度,加强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主流舆论引导的研究和探索,保持网络舆论阵地的发言权、控制力和主导地位。

参考文献:

[1]曾润喜,王国华,徐晓林.高校网络舆情的控制与引导[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11).

[2]彭知辉.论群体性事件与网络舆情[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

网络舆情管理体系建设 篇7

关键词:微信环境,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平台

一、微信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1、隐秘性

(1)微信功能的隐秘性

微信“朋友圈”是用户发表和传播情绪、态度、意见和观点的私人领域,为了保障用户的个人隐私权,微信开发者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充分考虑了用户隐私权保护问题,允许用户根据个人需要对自己的信息设置公开权限,比如个人注册信息和动态内容的公开程度、其他用户的访问权限等,未被添加好友的用户或被设置屏蔽的好友无法浏览非公开的信息,更无权限发表评论。微信功能的隐秘性使得外界很难知晓用户私人生活领域或者“熟人圈”的言论和行动,为消除圈内的不良情绪和化解各类矛盾的工作带来了不少难度。

(2)网络谣言的隐蔽性

网络是一个隐形的世界,如果对方不愿意透露自己的个人信息,那么其他网民将无从知晓相关情况。而微信正是基于这种隐蔽性的网络环境运行的,在这种隐蔽的网络环境里,微信用户可以设置或发布虚假信息、制造谣传,对于普通的阅读者来说很难鉴别事情的真假,如果信息发布者本身就设置了隐私权限,那么即便阅读者想通过发布者核实信息真伪或查找谣言的源头、追究相关责任都会显得极不容易。此外,微信发酵于亲密的私人通讯,故此其有着特殊的信息生态,这种生态环境容易让用户觉得微信中信息的可信度要高于一般的网络社交环境,如果信息发布者别有用心的利用微信进行虚假言论的散播、放大社会矛盾、进行反动渗透将会大大增加网络舆情的引导难度。

2、常态性

腾讯2015年业绩报告显示,截止2015第一季度微信每月活跃用户已达到5.49亿,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在校大学生,使用微信似乎已经成为了高校青年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归纳造成频繁使用微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微信与QQ的“强关系”,QQ作为通用大众通讯软件,在国内已经风靡数十年,积累了大量的用户基数,微信诞生后直接与QQ绑定,使得很多用户容易也乐于接受微信;二是微信功能不断升级,年轻人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探索兴趣,而微信的多样化功能正好迎合了这类群体的需要;三是大学生压力较小、闲暇较多,大多数学生没有经济负担,且进入大学以后学生摆脱了从早到晚的灌输式教学的生活,突然闲了下来很多人会不知道该做些什么,于是每天消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刷”式指尖运动便成了很多学生的选择;四是多数学生阅历较浅、心智尚不完全成熟,他们遇到不公正的事情时第一反应就是网上吐槽,在特定的圈子内进行讨论、引起共鸣,尤其是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

3、可引导性

大学生群体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一方面,他们尚未步入社会,阅历较浅,遇事容易情绪化处理。另一方面,他们作为高素质人才,善用科技,具有较高的觉悟和是非识别能力。高校要把握住大学生群体的特征,利用温和、理性的方式积极引导大学生安全使用网络、文明使用微信,强化大学生理性处理问题的能力,才能让微信的积极作用在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较好的发挥出来。

二、建设微信环境下的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平台

1、充分利用微信功能构建网络舆情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1)建立高校微信公众平台

随着微信功能的日益完善,微信的公众账户数量也在日益增多,这些公众账户在民众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建议建立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用于高校发布官方权威信息, 比如对重要信息进行权威发布,避免学生随意猜测带来的负面影响;在舆情热点事件出现后进行完整的事件还原、深入分析深层原因,使用简短地、接地气地网络语言或形象化的图片予以展现。

此外,公众平台还带有一些特定的功能,比如评论回复权限、数据统计分析等。就评论回复权限来说,后台管理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发言的自由度,比如根据评论内容进行筛选,将部分极端的言辞予以删除或暂时屏蔽,对于部分较为积极的言辞可以进行置顶操作,必要时可以根据需要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制造舆情拐点,使舆情朝正面的、积极的方面发展。就微信公众平台数据统计功能来说,高校可以利用该功能进行“用户管理分析、群发图文消息分析、用户消息分析和接口调用分析,为公众账号管理者提供一定的分析报告,并提供多种数据分析模型。”合理使用微信公众平台的强大功能,有利于帮助高校决策者制定舆情引导方案和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现实导向,解决具体问题。

(2)建立高校内部特定功能微信群

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反馈途径、促进高校管理者工作便捷化,对于部分无需进入平台处理的问题可以通过特定的微信功能群进行处理。建设好高校内部特定功能微信群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工作人员能力保障。特定功能微信群的建立目的是发挥其独特作用,需要有专人进行管理,实现实时互动性。管理者不仅要掌握网络舆情发展规律和引导方法,还需要熟悉网络语言、 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素质和其他相关专业知识,能够在群组成员讨论过程中给予意见指导,适时地进行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教育。

二是微信群活动要具有规范性。特定微信功能群的建立首先要符合本高校的需要,其次要规范群内讨论规则与活动秩序,再次要积极引导群成员有效互动,争取将特定功能微信群的舆情引导功能发挥到最佳。

三是要做好相应的总结工作。管理人员需要及时收集群活动和相关信息,形成文字性总结材料,对于存在问题之处要及时反思并积极探索解决途径,努力促进平台建设工作日趋完善。

2、加强网络舆情引导下的微信舆情环境建设

加拿大媒介理论家Marshall Mc Luhan认为“媒介是人的延伸”,对人的感知存在极为重要的影响。微信作为一种大众传媒的载体,它对用户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高校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这种影响力,依托微信生态环境,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微信舆情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舆论,让科学的思想入脑,让主流的内容入眼,让正能量事件入耳,从而帮助学生规范自己的网络舆情行为。

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所传输的思想道德观念只有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中被个体接受、内化,才能成为个体的行动指南。高校可以利用微信“图片”、“语音”、“视频”等功能开展多种形式的“微活动”,激发青年学生参与舆情平台建设的热情,形成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比如校园微摄影比赛、正能量志愿宣传活动等等。当然,为了更好的规范微信舆情环境, 高校要发挥“把关人”作用,通过在学生中培养优秀的意见领袖、完善校园网络规章制度、建立校园自媒体自律自查制度等措施有效净化微信舆情环境。

三、结束语

微信舆情环境建设是一项浩渺的工程,仅仅依赖于高校是无法实现期待的效果,它需要整个社会一起努力。从政府层面来说,需要加大立法规范和执法力度;从企业层面来说,涉及微信服务的腾讯公司、通讯公司需要依法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从微信用户角度来说,需要文明使用微信……只有整个社会共同努力,我们的微信舆情环境才能得到更好的改善。

参考文献

[1]蒋肖斌.微博微信使用手册[N].中国青年报,2015-08-18(11).

[2]﹝加拿大﹞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网络舆情管理体系建设 篇8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舆情,预警,引导

舆情即“舆论情况”, 其主体是人民群众, 客体是社会管理者及其政治取向, 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 围绕某社会现象、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主体对于客体所产生和持有的态度, 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政治性, 代表了较多数群众对于社会中的某种现象、事件所持有的信念、态度及所表达的意见、情绪等。大学生网络舆情是指大学生通过互联网对有关国内外重大问题、社会焦点难点问题、时政问题以及校园中的有关现象、学校管理等与个人利益切实相关的问题的情绪、看法、意见和态度, 不仅包括其对国家、社会的政治态度, 也包括对自身利益需求的诉求和表达, 是要求国家、社会、学校不断改善其现状、情况的诉求和意愿的集合。在社会舆论环境日趋复杂、网络舆论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和道德观念趋向多元化, 他们能够多角度地看待、分析和评价社会现象, 但逆反心理强、心理承受能力脆弱、遇事容易情绪化。近年来网络上高校大学生的舆情热点事件不断出现, 甚至有的还对高校的声誉造成了负面影响。因此, 高校应通过建立大学生网络舆情的预警、引导机制, 及时发现网络舆情, 引导舆情发展方向, 增强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

一、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征

大学生思想活跃、热情主动、关心时事, 对网络上的国内外大事、社会热点问题关注度较高。社会突发事件、国内外当下热点问题、与学生密切相关的问题以及具有煽动性的、失实的或反动的舆论等极易形成大学生网络舆情。大学生网络舆情具有以下特征。

1. 产生主体特殊。

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产生主体是一群生活经历、知识储备和心理诉求等都高度相同的在校青年大学生, 在网络舆情发生时容易产生认同感, 形成群体的一致性意见。大学生好奇心强, 表现出极高的责任心;表现欲强, 表达观点的欲望强烈, 甚至极端。大学生中网络使用率高, 愿意在网络上发表对事情的看法和见解, 并认为这就是实现个人价值的有效途径。在网络上, 大学生一旦被负面信息煽动, 就很容易形成网络舆情, 并会对大学生身心健康以及高校、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恶劣影响。

2. 传播平台多样。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网络舆情的传播平台多样, 包括各类社交平台、软件、论坛、网站等, 大学生正是这些多样化的传播平台使用的生力军。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化手机在大学生中普及;新浪微博、QQ空间、人人网等社交网站和QQ、微信、飞信、MSN等交互软件和高校网站、校内论坛等为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传播提供了软件支持。大学生利用这些平台在网络上便利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情绪和看法。

3. 表达内容多元。

大学生网络舆情表达的内容多元复杂, 大多涉及校园生活、学生权益、学校大事、社会热点等, 极易形成舆论中心。大学生在网络上传播的内容, 既有流言蜚语、小道消息, 也有家事、国事、天下事, 如网络购物的不愉快经历、学校奖学金政策的变化、社会公德事件等。学生参与网络舆情的目的包括意见交流、求助解答、宣泄情绪等。

4. 发展速度迅速。

大学生群体生活在相对集中的空间里, 在从众心理的作用下, 又因其年龄兴趣等相仿, 容易产生一些共同关心的话题。年轻的大学生容易情绪化, 尤其是在网络这个自由便捷的空间里, 表达意见和情绪的发帖、跟帖与转发的行为在未经过深思熟虑且探讨不深入的情况下, 就可能迅速传播, 形成声势浩大的意见倾向, 导致网络舆情危机的产生。

二、高校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的现状

网络舆情信息量大、随意性强, 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面临很多难点, 高校对大学生网络舆情信息预警的技术、引导的手段还不能跟得上网络舆情发展的情况, 大学生网络舆情发生后往往希望通过“内部处理”、“冷处理”等方式解决问题, “封”、“堵”以及不恰当的回应往往会导致网络舆情朝着更负面的方向发展。归纳起来, 高校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责任主体不明确。

在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日常管理中,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责任部门是学工、团委, 网络管理责任部门是校园网、宣传部、信息办, 学生言论中涉及安全保卫、政治立场等问题的责任部门是保卫处等。看起来大学生网络舆情的责任部门很多, 而且每个部门似乎都初步建立了网络舆情管理的环节, 在网络上基本没有发挥引导作用, 部门之间协调耗费时间多等情况, 尤其是在应对突发性事件时高校管理中的人为拖沓, 导致最后对事件束手无策。

2. 预警制度缺失。

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形成和传播速度快、突发性强, 高校往往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才去着手引导和控制, 没有有效可行的大学生网络舆情的预警制度。当突发事件发生, 高校常处于非常被动、措手不及的状态, 容易延误干预的最佳时机。针对网络舆情形成、传播速度快的特点, 预警网络和制度的建设必然要以响应速度快、处置效率高为原则。

3. 技术手段落后。

高校在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舆论引导上, 主要是以思想政治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为主, 在网络舆情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情况下, 如果仅靠思想政治辅导员、学生干部通过学生日常生活、学习情况来发现舆情、引导舆论, 已无法有效开展舆情管理工作。当前, 大部分高校开始重视校内论坛、网站的舆情监控、预警工作, 有的还聘请了兼职教师和学生骨干在校内网站、论坛上开展舆论引导工作, 但相较于我国当前在校大学生在网络上浏览和发言的量, 校内论坛、网站仅仅是网络舆情范围的一部分。

4. 利益诉求渠道不畅。

大学生在高校管理工作中, 缺乏充分的渠道表达个人利益诉求, 在高校里, 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多地定位于“教”与“学”的关系, 当涉及校园服务、教师教学等问题时, 学生可以表达个人利益诉求的机会非常少, 即使有了表达的机会, 被接纳的可能性更少。长期的个人诉求得不到满足, 在网络这个自由的空间里, 不良情绪集聚, 由突发事件诱导就容易形成网络舆情。

三、建立大学生网络舆情预警及引导机制

1. 引入先进技术, 建立预警体系。

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 也成为不良信息传播的途径, 高校应与时俱进, 加强对网络资源的管理, 引进先进的网络舆情监控、预警技术。现在计算机云计算的发展, 给大数据的处理提供了技术支持, 先进的网络舆情监控、预警技术手段不断涌现, 高校相较于政府部门、企业在此方面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以往高校仅在校内网站、论坛上抓取信息, 遗漏了在学生中使用越加广泛的交互软件、论坛, 高校应引进先进的技术、专门的技术人员, 创建绿色安全的网络环境, 利用IP识别进行网络舆情信息抓取, 且不能忽略手机、平板电脑平台产生的网络信息。

2. 明确责任主体, 建设引导队伍。

明确责任主体, 建立一支专业、正面的网络舆论引导队伍, 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产生和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 一方面是学生自身的思想、心理原因, 另一方面是事件本身, 高校建立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队伍, 还是主要依托辅导员队伍和心理辅导部门, 与学校宣传部门、网络管理人员、学生骨干共同组建一支全方位的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队伍, 在网络上引导大学生积极正面地思考、客观公正地评价。将日常的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与应急引导相结合, 思想教育、心理疏导的工作重在平时, 在突发事件发生后, 应急引导工作更侧重于网络舆论的导向。在引导工作中, 要重视引导大学生明白网络言论不是随意的、非理性的、不负责任的, 这不仅有益于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管理, 将来还会有益于他们肩负更重要的社会责任。

3. 加快信息公开, 畅通诉求渠道。

如果信息不够公开透明, 会引起更多的猜忌, 并加速网络舆情向负面发展。高校在网络信息公开上可以有很多作为, 如果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就能够恰当地将信息向大学生公开发布, 引导大学生客观正面地看待, 就可以避免负面网络舆情的发展。应对大学生中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 高校还应当重视“手机校园”的建设, 占领网络舆论的平台。要根据大学生的特点畅通他们的利益诉求通道, 很多高校开展了校长接待日、校长信箱等活动, 但对学生提出问题的回复, 大多还是站在“教”和“管”的立场上, 涉及部门协调的问题, 回复时间特别长, 但这些问题可能对学生自身来说是需要及时解决和回应的。畅通这条通道既需要高校转变观念, 涉及学生校园生活的问题, 应站在“服务”的立场给予回应, 还需要高校跟进大学生的表达习惯, 通过网络舆情的预警, 掌握大学生最近关注的热点问题, 及时处理和解决。

4. 不断实践探索, 形成工作模式。

高校对大学生网络舆情预警、引导的工作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形成反应迅速、处理高效的工作模式。在学生中、网络上一旦发现有可导致负面效应的网络舆情, 即刻预警, 迅速启动网络舆情应急引导模式。预警体系是基础, 大数据的收集、挖掘, 科学的预测, 快速形成预警信息, 传递给引导人员, 引导工作是核心, 引导工作到位, 才能有效地解决网络舆情危机, 最后还需要跟踪网络舆情的发展, 防止反复。只有在反复的实践中, 才能凝练出处理网络舆情预警、引导的实际经验, 锤炼出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的队伍。

网络不仅是大学生进行信息交互的平台, 也是高校开展宣传、引导工作的重要阵地, 高校要充分利用这些平台, 构建学校、教师、学生交流的和谐空间, 重视大学生网络预警、引导机制的建设, 为和谐校园、稳定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燕, 刘颖.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及管理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 2009, (4) .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研究 篇9

1 高校网络舆情概述及管理现状

1. 1 高校网络舆情概述

高校网络舆情只是网络舆情中的一部分,主要集中在高校网络中。参与者自然也是高校的大学生和教师,以及管理者,主要的形式则是校园网站、博客、QQ群、贴吧、微博等,大学生主要经过这些平台进行讨论,发表意见。当学校内部或者社会上发生一些事情时,学生会经过这些载体,进行讨论,各抒己见,从而形成所谓的舆论。高校网络舆情出现在学校,有着其自身的特殊性,大学生是舆情的主要参与者,他们本身就具有鲜明的个体心理和思维特征,再加上大学生涉世未深,在评论事情时,根据的是自己的感觉和想法,不曾深思,大多带有自我情绪,这就使得他们在舆论中扮演着不同于他人的角色,严重影响自己的心理状态和全面素质的发展。

1. 2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现状

伴随着时代的信息化,互联网快速更新,很大程度上推进了互联网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扩张。据调查研究发现,现在的大多数网络使用者是大学生,这为高校带来了便捷和新颖,却也给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目前,已经有许多的学校在加强对学校的网络舆情管理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其管理机制依旧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现在的大学生通过校园网络,对社会上的事情进行自由言论,也有人带着情绪进行大肆评论,不够理性,这给社会的网络发展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对高校舆情管理也带来了许多的挑战。

2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是一个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群体,他们的身心成长和素质培养都是高校的主要责任和目标。而网络作为一个可以尽情表达自己观点和价值观的载体,自然受到大学生的喜爱,也正是由此产生了网络舆情。高校对网络舆情的管理虽已做出一些成绩,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2. 1 管理主体不明确

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需要高校各部门共同合作完成,但是现在的高校的分工并不明确,时常会出现多个部门解决一个问题的现象,导致资源浪费,耽误网络舆情问题的及时处理。而且,目前许多高校基本上都是建网站者实施网络舆情管理,并没有建立专门的网络舆情管理部门,管理的主体并不明确。就现在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情况来看,大多高校依然处于起始阶段,而网络舆情也基本是由大学生自己或者建网站的人来实施管制的,更多依靠的是大学生自身的修养和综合素质。但是如今的网络舆情实在是好坏皆有,甚至可能负面信息更多,这必然会给学校网络带来许多的不良影响,这样的局面则急需明确的管理主体来进行管制、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主体的不明确,将会导致高校网络舆情失去控制,进一步阻碍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获取有益的信息,从而对大学生的全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2. 2 管理人才不充足

网络舆情的管理不只需要部门的建设,也需要优秀的人才来管理。高校网络舆情管理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是管理人才,想要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就必须为管理部门配置专业的管理人才。但是据调查显示,现在的许多高校在网络舆情管理人才配置方面并不十分令人满意,许多管理人才可能是具备某一方面的才能,但是缺乏多元化的能力和素质。而学校的管理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很有可能是忽略了网络舆情管理部分,导致出现严重缺乏人才的现象,阻碍了正常的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的进行,更多的是在问题发生之后,学校才做出相应的处理,这样的处理方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管理危机的存在。专业的优秀人才需要具有全面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能够及时地处理网络舆情问题,甚至能够根据平时的数据分析,预测到可能会发生的问题,并提前做好准备,以防危害。

2. 3 管理模式不新颖

网络的更新快速及时,随之而变的是网络舆情的管理机制,为应对不同的网络舆情问题,高校应该适时更新管理方法。现阶段,许多高校进行网络舆情管理一般采用的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或者以单独面谈的形式,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情感,从而推敲他们的舆论倾向。这样的方式过于传统,不够新颖,无法适应现代快速进步的信息化社会的发展。网络的独特性在于其传播信息的速度快,方式便捷,范围广,这就导致了原来的管理方式已无法满足现在的网络舆情管理需求的局面,然而目前还是有诸多的高校依旧采取这种方式进行管理,这给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进行造成了一定的阻碍,致使成效不够明显。

2. 4 管理机制不健全

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我国的网络进步也十分迅速,但是现在我国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并不健全,尤其是高校。以前我国大多数的高校并没有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导致大学生不能正确地使用网络获取信息。目前,我国诸多高校依旧缺乏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控、分析和处理的专门的管理机制。大学生利用网络了解社会上的最新消息,学习一些有益的知识,发表自己的言论,这样的方式为大学生提供了便捷,也为高校增添了一种了解学生的途径,打破了惯有的模式。但是与此同时,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不良的信息,而大学生未曾涉世,辨识能力相对较差,可能会涉足不良网站,接触恶性信息,这将会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带来十分消极的影响。在应对这些问题的时候,高校依旧存在许多欠缺之处,网络的维护不够全面,未及时筛选优良的信息,这些都没有很好地约束和监管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给学生和高校自身都来了恶劣的负面影响。

3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建设

高校的网络舆情管理事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涉及高校的校风建设及发展,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那么很有可能会诱发一系列的舆论危机或者恶性事件,从而严重影响学校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完善,采取有效措施,是现在高校进行网络舆情管理的主要任务。

3. 1 加强管理主体建设

管理主体是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建设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所以,加强管理主体建设,为大学生的全身心健康成长和高校的进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前提。高校的管理主体包括学生处、网络管理、安保部门三个部分,其各自具备着自身的相应的职责。想要加强网络舆情管理主体的建设,需要这三个部门团结和谐,各自完成分内任务,共同实现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学生处在对大学生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态进行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大学生对舆论的关注程度和具体的倾向性,从而有利于进行网络舆情管理。网络管理部门对于大学生很少有直接的接触,可以尝试着从学生处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准确地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网络平台,对部分大学生使用恶性网站的行为进行网络管理。安保部门在学生处和网络管理部门工作的同时,加强对大学生使用网络的安全管理,保证高校内部网络安全有序进行,从而完善网络舆情管理主体建设。

3. 2 加强管理人才建设

加强管理人才建设是高校加强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建设的必然要求,网络管理人才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是实现网络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因此,高校应该注重加强对管理人才的培训,可以尝试在招收管理人才的时候,进行全面的综合素质的考验和专业能力的考核,具有针对性地聘用符合岗位的全面化的人才。在此基础上,也要对在职人才和新进人才进行定期培训,不仅是培训专业能力,也要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以防在工作期间管理人才出现纰漏,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与此同时,高校管理部门内部也可以实行考核,以这种方式,促进管理人才的自我培养和成长,从而能够为高校的网络舆情管理做出相应的贡献,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网络平台。

3. 3 注重管理模式创新

网络的发展迅速,舆情的信息量也自然会随之加大,因此,传统的管理模式就会出现无法满足现代网络舆情管理的需求。目前大多数高校使用的针对学生进行具体了解的形式,过于浪费时间,而且可能会导致无法顾及每位学生,造成一定的疏漏。网络舆情管理是一种现代化的科学技术,高校可以利用网络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监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教师与学生在网络上的积极交流,形成师生无障碍沟通的局面,这样既能保护学生的隐私,引发学生交流的兴趣,又能促进高校的校风建设,完善高校舆情管理机制。高校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及时更新管理模式,适应大学生的需求,更进一步地了解大学生的舆论倾向,从而完善高校舆情管理机制建设。

3. 4 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能够有效规范大学生和高校正确使用网络,而这一体制的健全需要监测、分析、处理这几个专业的机制组合而成,需要他们互相合作,团结配合,形成一条稳固的规范链,监督大学生和高校使用网络的行为。监测是保障高校能够及时获取舆情信息的前提,对进行后期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在进行监测时,一定要注意从不同的网络方式和不同的群体中全面监测、搜集信息,着重注意大学生对学校和社会事件的关注程度,以及社会各界对学校的评价。在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之后,交予分析部门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从而判断舆情的真实情况和发展趋势等,并对信息做进一步的总结,然后以客观的立场将信息数据保存。在此基础上,处理部门对分析出来的问题,进行实时有效的解决,以此完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建设。

4 结论

高校是使用网络最频繁的地方,也是人才荟萃的地方。在高校,网络这个平台已经成为师生之间进行交流的主要平台,也已经成为大学生了解社会的主要渠道,高校是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因此高校加强网络舆情管理越来越重要。高校应该做到及时了解舆情信息,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完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从而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获取信息的网络平台。并且,高校对网络舆情的信息一定要时刻保持敏感,从自身做起,从大学生的立场出发,建设良好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为高校的和谐发展和大学生的全身心健康成长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姜胜洪.网络舆情的内涵及主要特点[J].理论界,2010(3).

[2]吴绍忠,李淑华.互联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

[3]马春来.论高校网络舆情的内容及管理[J].琼州学院学报,2009(4).

[4]冼季夏,顾慕娴,吴宏宇,等.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机制探析[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3).

对网络舆情要科学管理 篇10

通过对这些网络舆情事件的分析可以看出, 网络舆情已经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政府对于事件的处置和态度, 网民已经成为网络舆论的主要推动者。如在“逯军事件”中, 民间舆论一边倒地对逯军的言论反感。逯军事件出来之后, 郑州市成立了一个由监察局、土地局、规划局、公安局、建委、房管局等有关部门组成的专案组, 对须水镇的经济适用房问题进行查处。王帅因言获罪的事件经媒体曝光后, 三门峡市委、市政府对这起占用耕地案进行了调查, 最终, 在强势的公共监督力量下, 失范的权力不得不纠偏改错——官员被处分, 王帅得到了国家赔偿。

这一系列网络事件还说明, 当网络上出现敏感问题时, 地方政府必须与时俱进, 转变观念, 才能解决网络舆情所产生的矛盾。这是因为, 中国已经进入网络时代。在今年全国两会开幕前夕, 温家宝总理与广大网友在线交流时说, 现在有4亿多网民, 他们代表社会的一个很大的群体。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 截至2009年底, 中国手机网民已高达2.33亿之多。政府如何在网络舆论中占据主导地位, 又该如何应对网络上的舆情呢,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 政府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及时公开权威信息, 快速做出反应。当一件事情在网络上形成舆情的时候, 政府要能够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 尤其是突发事件发生的时候, 政府最好的处理办法就是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 向群众介绍权威的信息, 而不应该做出不当的举动, 使矛盾进一步激化。像“王帅跨省追捕”一案, 政府可以在帖子发布以后, 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来解决问题, 将政策落实到位, 然后将事情处理的结果发布。而灵宝市政府的“跨省追捕”则遭到了网民极大的愤怒, 这种情绪在网上找到一个发泄的出口, 就形成了网络舆情。流言止于信息公开, 信息透明才能赢得人心, 政府完全可以把涉及群众利益的事件的真相原原本本地向群众公开, 这样恰恰能换来享有知情权的民众的理解、谅解和支持。

政府要努力在网络舆论监督中成为“意见领袖”。在所有的媒体当中, 当一件事情出现以后, 网络的反应速度是最快的。事件的目击者或者当事人可以利用手机等工具对现场进行拍照或者录像, 上传至网络。在一些情况下, 网民往往扮演着事件“第一报道者”的角色。网络上各种各样的论坛是网友发表意见的阵地, 网民之间的看法所形成的凝聚力大都会集中在“意见领袖”周围。根据传播学的观点, 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 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 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被称为“意见领袖” (1) 。意见领袖作为媒介信息和影响的中继和过滤环节, 在舆论引导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舆论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是传播互动的沟通交流, 网络上的论坛如果失去了政府的参与, 在网络民意中, 政府部门就处于“失语”的状态。

积极发挥政府官方网站的作用。现在很多地方政府基本上都建立了自己的官方网站, 这是沟通政府与公众之间意见的桥梁, 而不仅仅是政府部门面向公众的门面。政府应该能够在官方网站上开放与公众讨论的平台, 允许网友匿名留言。同时, 政府应设置专门的人员对网友各种各样的留言进行比较权威的解答, 建立高效畅通的解决机制。在这样的机制下, 当网络上有什么事情发生时, 地方政府的信息发布部门就可以及时地对公众的各种疑问作出快速的回应。同时, 还可以随时掌握网络民意与网络舆情, 将公众的视线吸引到政府可以管理的范围内来, 形成舆论影响, 成为掌握舆论话语权的意见领袖。

建立健全政府网络预警制度。网络舆情的预警流程主要包括制订危机预警方案、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及时传递和沟通信息等环节, 要针对各种类型的危机事件, 制订比较详尽的判断标准和预警方案, 做到有所准备, 一旦危机出现可从容应对。 (2) 政府建立网络预警制度以后, 就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各种各样的网络舆情进行干预。在信息的搜集和分析中, 一旦发现负面信息, 就可以发布正面信息以冲淡负面信息的影响。同时, 政府可以委托社会上专门的调查机构, 定期开展社会调查研究, 掌握动态信息, 及时发现一些倾向性和群体性的问题。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对于政府来讲, 用好了可以听取民意, 集纳民智, 在网络中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用不好, 则可能会使网络声音走向偏执的一面, 以至于在一些网络事件中, 政府在事情的发展和引导中失去“话语权”。真正重视网络舆情, 并以正确合理的方式来应对, 这才是政府要考虑的当务之急。网络正在飞速地发展, 网民的人数在不断地增加, 在这个平台上, 每一个网民都拥有平等、自由和个性化的话语权, 政府如果能够在这些言论中占据主导地位, 就可以在舆论监督中掌握主动权。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第209页。

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与管理 篇11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

1 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重要性

首先,高校网络舆情日益增多,已成为校园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之一。网络舆情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正向的、积极的网络舆情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社会的发展变化、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与主流文化。然而,网络舆情的内容纷繁复杂,无所不包,还具有隐匿性。马克思曾提出过现实社会中个人身份识别的七大要素:合法姓名、有效住址、可追踪的假名、不可追踪的假名、行为方式、社会属性(比如性别、年龄、信仰、职业等)以及身份识别物[1]。在网络环境中,这七方面都可以不同程度的隐匿。不良网络舆情出现后,高校管理部门如若对其引导不善,便很可能引发社会危机,破坏校园的稳定与和谐。

其次,网络舆情对高校群体性事件也会产生影响。互联网是一个便捷的信息交流平台,每一个网民都可以在网络上,如博客、BBS论坛、留言板或者自建站点上发表意见、观点。自由、宽松的网络环境的确为人们提供了民意表达和利益沟通的重要场域,但也会造成一些舆情表达的失真、失控现象。高校大学生群体本身具有较高的政治敏感度、思想上波动也较大.且行为非理性化,使其对网络舆情的免疫力比较低[2]。一些围绕社会事件的网络舆情包含的刺激性信息极易“点燃”整个大学生群体的激发心理效应,使大学生群体行为在激情支配下趋向冲动,从而形成汹涌的网络舆情或网络危机。大学生群体激情的心理机制说明,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非常必要[3]

2 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分析

(1)缺乏相应的校园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学校对网络舆情的强力引导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大多数学生起到一种“参照系”的作用,有利于学生们鉴别是非,坚定立场。而目前大多数高校对网络舆情则不能及时的发现并加以强有力的正确引导,使得那些对原创舆情持相同意见的学生也会很快把自己相似的观点表达出来,在网上广泛传播开并逐渐形成主流的网络舆情,别被其他的学生由于“从众心理”而认知,从而造成高校网络舆情被少数网民所左右。

(2)高校对网络舆情采取的超前措施尚不够。管理者多是在事件成为网上热点,网民的情绪淤积到一定程度才开始介入干预。网络舆情在语言表达上具有口语化、通俗化等网络语言的特点,问题探讨不够深入,很多仅停留在交流、传播层面,跟帖者从众现象明显。一些好事之人在论坛发表煽动性、蛊惑性消息时,往往采用耸动人心的标题,在辅之夸张的描述,使不明真相的人难辨真伪,很容易淹没在网络暴力的漩涡当中。

(3)高校对网络舆情重视程度有待提高。由于宽松的政治环境带来了高度自由的网络环境,使得现在每一个网民不论何时、何地,不论其身份、地位、政治背景,都可以不受过多限制的对某些事件自由地发表看法和观点,诉求其利益。而当某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和看法在网络上得到部分网民的认同时,则会以极快的速度传播开来。

3 高校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的探讨

(1)网络舆情引导工作预案的构建。高校校园网络中的学生个体信息如果得不到重视及妥善解决,容易使个体信息发展为群体信息。因此,维护校园网络文化安全需要构建网络舆情引导的工作预案。网络舆情引导的工作预案即通过对网上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判断,增强准确把握师生思想动态的能力,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前瞻性,避免群体事件的发生。做好网络舆情引导工作要求制定周密的应对网络舆情的预案,做好预案的实战演练,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实战性、严密性、可操作性和高效性,并在日常校园网络舆情管理中反复修改,常备不懈,防患未然,为可能发生的网络监控舆情走向做好充分的准备[4]

(2)第一时间掌握校园网络舆情动态。在校园网络舆情发生前最好有比较充分的准备,也就是要及时掌握校园网络正在传播或议论的各种信息。把握网络舆情动态的走向,才能有效进行网络舆论引导。对网络舆情,横向和纵向全方位立体监测,准确把握校园网络舆情的脉搏,及时迅速地反应,正确地引导大学生网民,主动把握舆情导向,防止虚假信息迷惑或者混淆视听。常规监测主要关注日常校园网络舆情动态,敏锐地捕捉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群体性问题,把握网络舆情的主动权,针对具体舆情有的放矢。做到网络舆情源头掌控、动态把握、应急处置三者密切结合,并积极构建三者相互衔接、相互支撑的创新机制,最大限度地使突发事件不蔓延、不升级,使校园矛盾不激化、不积累。

(3)完善高校网络舆情应急机制。高校网络舆情应急机制应该包含两个基本方面的含义:首先,在高校内部应该成立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领导小组,加强各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做好应对突发舆情事件的准备,提高学校的整体响应时间。另一方便,应急机制应该包括有重大突发事件和特殊敏感问题网络引导的应急预案。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要充分熟悉应急预案的内容、流程,明确各自部门的主要职责,了解必要的处理方法,当网络突发事情发生时,就能做到有章可循,有条不紊的开展工作。

(4)尽可能建立校园BBS实名登录制度。我国信息网络的物质基础较为薄弱,管理与技术手段的实施还不尽完善,加上公共网络信息安全的意识和管理者观念相对落后,信息网络安全的防护能力和水平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5]。建立实名登录制度,对于发布虚假言论的初犯者,可以进行思想教育,帮助其认识虚假言论对校园稳定、个人发展的危害;而对于经常散播虚假言论且屡教不改者,可以封锁其校园网登录账号,剥夺其参与校园BBS讨论的权利。在服务器安装相应软件过滤不良信息、实行校园网实名登录制度、约谈违纪学生乃至封停违纪账号都是校园网络监管的必要举措,可以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防止校园网成为不良信息蔓延的土壤和网络违纪行为滋生的温床。

(5)应在相关课程中增设内容,提升大学生明辨网络是非的能力。大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理性认识,但社会阅历尚浅,有提升媒介素养的必要。在一些欧美媒介发达国家,政府都对学校实施媒介素养教育作了明确规定,要求小学、中学乃至大学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或在有关学科中增加媒介素养教育内容[6]。相对而言,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开展较晚。通过开设网络素养教育课程,可以向学生系统讲解信息时代网络舆情的内涵及其积极、消极影响,提高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识能力,增强学生对网络舆情的认识与了解,深刻领悟网络舆情对自身、学校、国家发展的负面影响,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7]

参考文献:

[1] 刘毅.略论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表达与传播[J].前沿論坛,2007(1).

[2] 张耀文.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教育[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3] 邓燕.论网络舆情对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影响[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4] 吴勇,王玉良.不确定视域下校园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构建[J].学术论坛,2009(7):186-187,201.

[5] 范立国,王红斌.网络虚拟社会的现实化管理问题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36-40.

[6] 荣珊珊.安徽高校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及其教育实践研究[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07(12).

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与引导 篇12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高校网络舆情具有一般舆论的普遍性, 同时又因其发生在高校这个知识性、开放性较强的文化环境下, 有具有自身的特点。

1.突发性。

高校学生居住集中, 往往会因某一件事处理不妥而突然爆发。突发事件或热点事件通过校园网络得以迅速传播, 释放的信息使师生员工形成的情绪、态度和意见不仅是多元的, 而且往往会在“群体极化”的作用下形成差异和对峙, 同时有可能在第一时间通过网络交换想法、发表言论, 使之在网上迅速扩散, 突发性强。

2.影响广。

作为信息集散地和交流互动场所, 高校网络是广大学生在第一时间发布消息和获取信息的地方。这些舆情信息不仅是大学生在网上关注和讨论的主要话题, 而且可能是他们在现实场合中谈论的共同话题。高校学生正处在对新鲜事物最热衷的的阶段, 是有创意、有抱负、有理想的一群。他们关心社会, 对新事物、新现象十分敏感, 喜欢发表意见, 并希望通过发表看法来表达自己的学识、网上网下形成了互动。

3.趋同性。

从舆情结构看, 任何舆情信息都是集团心理的体现。大学生虽然拥有相对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 是勤于思考、勇于怀疑的群体, 但同时也是最容易被动摇的群体。这是由于大学生长期处在特定的生活空间, 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社会, 并大都远离父母, 所听、所闻、所接触的基本上都来自同一渠道, 而且他们年龄相仿, 兴趣爱好较为一致, 大学生活之前的学习经历也基本一致, 因此他们具有较强的趋同心理。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内容

汤力峰在研究中发现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三类: (1) 突发、偶发事件的激化; (2) 国际、国内热点问题的触发; (3) 与师生利益休戚相关的事情[2]。

1.有关社会突发事件问题的网络舆情。

现代大学生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一个活跃分子, 不少大学生都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都有一定的民族正义感和责任感。这些大学生一旦遇到一些社会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 就会通过BBS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一些对事件的念度, 采用在BBS论坛发帖、跟帖或在其他的场所如 (QQ、博客等) 情绪激昂地讨论这些重大事件。

2.有关涉及大学生利益的网络舆情。

大学生们在网络上除了交流情感、关注社会社会焦以及热点之外, 他们还很关心自己身边的校园生活, 主要有学校声誉类、校园安全类、学校管理决策类、师生权益类等一些敏感事件问题, 这些往往会成为大学生们强烈关注的对象, 他们常常就学校发展中各方面的问题在网络上提出自己的意见或是建议。

3.其他信息类。

网络世界是开放的, 当然也不排除有人利用网络发送有害信息, 进行色情、迷信等宣传活动。在校园论坛、校外贴吧中, 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一定程度的色情等不良信息充斥其中, 严重破坏了整个贴吧的交流环境。另外, 还有包括学习、情感、思想、学术、生活体会等方面的舆论内容, 它们以平等交流为基础, 以满足当下的精神需求为主要目的, 通常有比较稳定的舆论主题和舆论氛围。也有一些寻找帮助和需求的信息, 这些信息针对具体人和事, 指向关系清楚, 一般不会产生网络纷争。

三、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

1.缺乏相应的校园网络舆情引导机制。调查显示, 在大学生中, 喜欢在网上“参与讨论”者占35%左右, “主动引发讨论”者占16%, 这种情况下形成的有关话题的“共识”具有很强的狭隘性, 只是少数人利益、喜好的表达。同时高校网络舆论空间的开放性, 使得大学生有了自由发表意见的平台, 这是民意的直率表现, 同时也表明了深思熟虑的匮乏, 因此应该加强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

当前我国高校的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大部分由多个部门共同参与, 缺乏统一指挥, 力量分散, 上下难以贯通, 不适应网上舆论既能快速分散又能快速集中的特点。舆情收集大都是多头进行, 缺乏集中分析, 舆情判别、问题处置、舆论引导等环节相互分离, 热点问题处置不力。

2.高校对网络舆情重视程度不够, 软硬件投入较少。网络舆情监控分析系统包括为整个系统提供支撑的网络舆情信息监控分析平台, 用于网络舆情信息收集、处理和预警的数据库群以及专业应用软件系统等。由于购置成本较高, 技术难度较大, 国内仅有少部分高校采取了有害信息过滤系统、网络监控系统等舆情安全技术措施, 而大多数高校的舆情信息仅仅依靠网络管理员或者信息安全人员人工监测, 这种方式难以适应快速多变网络舆情监测的需要。

3.被动跟着网络舆情的事态发展走, 采取超前措施不够。管理者多是在事件成为网上热点, 网民的情绪淤积到一定程度才开始介入干预。此外, 由于正常信息流通渠道的不畅使真实信息的流动不断遗漏, 容易使虚假信息通过其他渠道广泛传播, 在网络舆论传播的放大作用下, 信息的混乱、错误会在学生中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同时, 由于网络传播自身的特点, 当网络上的各种信息未经筛选、解释而纷至沓来时, 或是某些传媒对个别事件予以夸大或作煽情主义报道时, 就会造成网络信息环境监测功能的失调, 进而会对师生的利益以及高校管理职能的运行产生严重的威胁。

4.应急准备不足, 重大事件反映缓慢。大部分高校对网络舆情采用的还是传统的自上而下垂直管理方式, 信息的传递渠道单一。这种管理方式在处理非紧急事件时可以发挥一定作用, 但是网络舆情事件常常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发生的, 具有不确定性。在危机公关和议题管理上, 最佳的时机是事件发生后12小时内作出反应和启动应急预案, 但目前多是在事件成为网络舆情热点后才采取一定的措施, 错过了改变舆情意见流向的良好时机, 这种响应速度缓慢的管理方式给流言甚至谣言的传播留下足够的空间。

四、根据网络舆论上述特点, 笔者认为进行校园网络舆情管理, 应当把握全局、顺应规律, 疏堵结合、多渠道引导, 建立起网络舆情控制立体化机制。

1.实行有效地网络舆情引导策略。

根据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的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 网民对公共危机事件态度的改变应包括以下3个阶段:一是模仿阶段, 即网民一般都有模仿和认同他人的倾向, 尤其是倾向于认同网络中的意见领袖, 从而在模仿过程中形成新的态度;二是认同阶段, 即网民逐渐自愿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或新信息, 使自己的态度与所要形成的态度相接近, 但这时新的态度还没有与自己原有态度体系相融合;三是内化阶段, 即网民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和接受新的观点, 并把它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之中, 从而彻底形成新的态度。高校管理者要有意识地培养一支思想理论水平高、网络技术能力强的网络评论员队伍, 主动占领网络舆论阵地, 不断增强他们在网络舆论空间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使之成为网络舆论空间的“领袖”, 从而引导校园网络舆情的发展方向。

同时大力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牢牢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通过网络进行传统优秀文化教育, 建立网上文化课堂等, 形成网上正面舆情的强势, 掌握舆情引导主动权, 努力把学校网络建设成为系统安全、制度完备、管理规范、内容丰富、信息健康的“绿色校园网络”。

2.提高危机处置能力。

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应急处理机制一般应有决策系统、实施系统、咨询系统和相应的辅助系统组成。应急处理机制中枢系统应由学校党政主要领导组成, 当网络监控舆情变为现实的网络舆情危机后, 能够及时针对危机事态进行决策并统一指挥, 实施应急预警方案, 启动应急处理程序, 调动相应的资源和力量, 采取有针对性的行动, 化解舆情危机, 消除不良影响, 真正做到反应快速、处置有效, 维护学校日常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和校园秩序的稳定。根据国家互联网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 网络舆情管理者要切实做好校园网站的备案登记工作, 落实用户实名的登记制度, 建立IP地址和使用信息数据库分配逐级责任制, 建立和完善校园网络的信息过滤、安全防护、信息监测、跟踪等系统, 构建好完整的网络技术防控体系[3]。

3.加强高校网络舆论空间伦理道德建设。

在网络舆论空间, 由于是虚拟平台, 意味着信息的传播与交流缺少必要的约束。我们有必要教育大学生, 作为网络舆论空间的主体应该具有为自己传播的信息负责任的态度和精神, 在自主表达各种利益诉求、进行网络议论和网络评判时, 必须把握好分寸。尤其是在面对各种可能对他人和社会利益造成危害的信息时, 要学会运用理性来甄别和判断, 使他们认识到理性、严肃不仅是一种社会责任, 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保护。重视网络道德教育, 引导师生在使用网络过程中切实增强法制意识、责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 培养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 营造共建共享的网络精神家园。

同时要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网络舆情的关系, 一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有利于网络舆情的形成、发展和传播;另一方面, 网络舆情中蕴涵着思想政治教育新功能, 即导向、凝聚、内化、覆盖渗透、预测预防等功能[4], 如复旦大学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公共选修课《新闻媒介与社会》, 这门课既涵盖了对所有主流媒体的介绍, 又适当的加强了包括网络媒体在内的新型媒介的探讨, 另外, 北方交通大学、南昌大学等少数学校已组织力量专门编写了《网络道德》等网络素养教育方面的一书籍。

4.建立有效的信息收集、处理与反馈机制。

网络舆情是师生意见表达的一个渠道和途径, 因此, 高校应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网络舆情信息收集与处理机制。校园舆情的搜集要做到“搜集信息快, 反映问题准”, 反映和搜集动态性的舆情信息要早发现、早搜集、早报告。注重准确性, 保证搜集的问题能真实反映师生员工的主流意见, 真实体现广大师生的思想动态。对搜集到的信息要进行深入调查核实, 建立校园网络舆情调查制度, 深入师生员工进行具体调查、规模调查。对事关大局的典型事件要进行深刻地剖析, 对师生员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组织讨论, 努力把问题解决在萌芽、解决在基层, 并切实关注广大师生反映的问题, 对于不合理的要求或者虽然合理但一时无法解决的要求, 要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高校应敢于通过网络平台接受监督, 在广大师生面前树立直面问题、勇于担当、办事高效的良好形象。同时以校园网为平台, 加强网上论坛建设, 探索和实施校务公开, 主动与师生网上互动交流, 及时帮助师生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高校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引导。H

摘要:从研究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和特点入手, 深入分析高校网络舆情面临的复杂形势, 从应用研究的层面探析增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有效性的方法和手段。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引导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26次中国网络发展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 2010-11-23.

[2]汤力峰, 赵昕丽.网络舆情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应对[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 (4) :64-65.

[3]方兴东.数字神坛一计算机业批判[M].海洋出版社, 1999.

上一篇:治理产品下一篇:文化发展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