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网络舆情管理制度

2024-08-03

政府网络舆情管理制度(精选8篇)

政府网络舆情管理制度 篇1

公共行政研究前沿结课论文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危机的政府治理研究

姓名:崔彤彤

学号:100107040

3班级:行政管理10-0

2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危机的政府治理研究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用户的普及,网络监督日益成为架设在党委、政府和群众之间的重要桥梁。和传统媒体监督相比,网络监督具有其独特优势和强烈的时代特征,网络舆论强大的社会力量改变了突发公共事件政府舆论管理理念,带来政府管理方式的巨大变革。本文阐述网络舆情基本概念并分析我国的现状,对政府网络舆论危机管理提出了几点策略。

关键词: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治理;预警机制

一、网络舆情的内涵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各类突发事件是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因素。突发事件具有难预测性、前设立与多等特征,而网络媒体传播迅速且难以控制,两者结合非常容易形成舆论,每一次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几乎都在网络媒体引起巨大反响,经过民众的讨论进而产生强大的舆论压力,达到任何部门、机构都无法忽略的地步。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是社会舆情的直接反映。网络舆情就是通过

[1]P53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倾向

性。

二、我国网络舆情危机管理政府引导现状

网络舆论作为一种新型的公众话语权的表达方式已经显示出其不可替代的社会作用,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如何实现对网络舆论的有效管理,成为当今政府行政管理的重点。网络舆论管理是在新媒体环境下产生的一种政府网络舆论管理方法,目前我国政府网络舆论管理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对信息资源的控制、对网络环境的管理、网络安全的管理等方面,虽略有起步和发展,但是仍存在很多不足。

(一)以政府为中心,陷入管理困境

目前我国形成了以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为主干,中央和地方重点新闻网站优势互补的中国网络媒体的基本体系。政府网络舆论管理的权利意识,是政府形象危机的思想根源。长期以来所产生的以政府为中心的舆论管理理念和重堵轻疏的传统思维习惯积累效应,加上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亲民意识、责任意识淡薄,导致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

(二)垄断决策信息缺乏,政府与网民之间的互动渠道不通畅

政府是社会各界资源最大的占有者,掌握着大部分 社会、经济、文化信息及全部的公共政策和法律信息。但是在现实中,政府没有外界的压力很难主动公开政治信息,而且目前我国政府部门与公众的信息互动渠道较为单一,主要渠道都是单向性传播的。近年来虽然政府部门主动公开信息的意识有所加强,但仍受到传统思维的影响,与民众缺乏及时的沟通,无法满足民众的知情权,不能及时回应社会上出现的质疑。

(三)法制不健全,危机预警机制缺失。

一般来说,法律控制是最有效的管理手段,我国现有的各项紧急状态法律具有很强的独立性,部门管理色彩严重,难以保证在应对危机时能够有效协作,而且现有法律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和冲突,法律规定内容上的不完善给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实践和责任的追究造成很大困难。

三、危机事件政府管理引导策略

网络时代政府不再是信息权和话语权的垄断者,而是民众知晓权与表达权的服务者,因

此政府在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管理中,要转换管理理念,正确引导。

(一)发挥传统媒体的作用,同时加快建设主流媒体的网络管理

网上舆论往往因事而生、因时造势,特别是信息时代,若“三人成虎”的效应被现代传媒急剧放大,将难以遏止一些流言、谣言的传播,因而更容易导致网络舆论和社会舆论的震荡。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新闻媒体将网上舆论加以概括和集中报道,实际上起到了将其影响“放大”的作用。只有通过新闻媒体适时报道披露事实或澄清事实,使谣言止于真相,用透明赢得民心,才可以有效促使舆论震荡的转变。

(二)构建政府与民众间的常设互动平台,坚持信息公开

政府在突发公共事件管理中必须遵循信息公开原则,政府或网络必须及时发表声明,传达官方声音,引导舆论,同时减轻人们因不明事态真相而产生的不安和恐惧,向社会公布事实真相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营造宽松透明的网络舆论环境。

(三)建立完善、系统的政府应急网络舆论监控体系

戴维斯.杨说“面对任何危机,你首要的目标是尽快结束危机,而比这更重要的事做到防患于未然。”网络舆情危机的本质是政府形象的危机,政府必须加快电子政务的建设,充分利用政府网站的平台,及时了解民情,根据民众需要调整服务方式,通过对网络舆论管理资源的有效配置,将网络舆情危机的管理加入政府和社会的日产管理中。

我国正处于社会变革的特殊时期,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的舆论管理能力考验着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突发事件发生之后,海量信息充斥于网络媒体,政府需要加强引导,实现网络舆论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政府网络舆情管理制度 篇2

随着世界全方位的数据化、电子化,海量信息的涌现催生了新的大数据时代。大数据与传统意义上的数据具有本质区别,具有高密度、多样性、可重用、动态性、半结构化、强调速度、重视关联等特性[1]。由于移动新闻客户端的发力,公众的信息渠道日益便捷,接受的信息量逐步增加。在保证网络舆情管理及时性、准确性的前提下,必须在管理思维、工作模式、技术方法等领域进行重大变革[2]。这对政府网络舆情管理及分析研判应对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文将从大数据研究的价值、网络舆情管理系统的技术手段及难点和政府网络舆情实践与策略4个层面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分析、评述,并提出策略建议。

1 大数据研究的价值

大数据是开放性的数据互通互联,在技术、政务、商业、媒体等各领域都有相关应用。国内众多学者从不同方面对大数据的应用研究价值进行了表述。

马兵[3]认为,需要从最大数据采集、数据深挖、信息关联、趋势研判、内容边界等方面着手提高大数据研究的价值。

杨海龙[4]认为,大数据技术有助于提高网络舆情数据处理的效率,提高网络舆情分析的准确度和精确度,网络舆情处置能力。

葛仁余[5]认为,金融行业在发展大数据能力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在开展业务的过程中积累了海量的高价值数据,其中包括客户信息、交易流水等数据。

梅文慧认为,信息产业迎来了新一轮的产业升级。舆情产业随着信息服务产业的演进正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新型业态。在大数据背景下,新闻、出版、电视等传统信息产业部门逐步实现数字化转型,协同探索舆情产业这一新兴信息服务产业领域。

2016年,通过深度学习技术,Google研制的Alpha Go能够在围棋领域击败世界顶级选手。大数据研究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的突破发展,为辅助策略应用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2 舆情管理系统研究的技术手段

舆情管理系统研究需要解决数据的来源问题,数据的分析整理归纳问题及数据的表示问题。这三大问题共同组成了舆情管理系统的基本问题。

目前国内舆情管理系统很多研究成果[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是基于信息采集层、业务处理层及结果展示层的分层处理结构。通过采用网络爬虫等直接抓取网络数据解决数据来源问题,利用文本分类及文本情感倾向分类等方法解决数据分析整理归纳问题,采用图形化显示或舆情监控及引导系统解决数据表示问题。

3 大数据时代舆情管理系统研究的难点

随着大数据时代数据量的陡增,在舆情管理领域出现了许多过去很少遇到或处理过的问题。

3.1 信息采集层的难点

在信息采集层,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大数据处理结构的高密度多样性与数据检索存储工具缺失的矛盾,数据访问权限与公众隐私安全的矛盾等。

不同于特定领域海量数据结构单一可定义的特点,大数据由于结构多样、实效性高,传统的关系数据库模型已经无法动态表征大数据需要的所有数据种类。No-SQL和Hadoop等数据库在统一兼容性和效率等方面无法做到同时最优[21],因而寻找更加合适的大数据处理工具对于舆情管理而言至关重要。但由于大数据获得来源的特殊性,不同媒介平台提供了不同的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即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它是一些预先定义的函数,目的是提供应用程序与开发人员基于某软件或硬件得以访问一组例程的能力,而又无需访问源码,或理解内部工作机制的细节)及不同的访问权限,在保护公众隐私和最大可能收集信息方面很难做到兼容。总之,同时满足大数据完整性及可用性要求的大数据检索存储工具目前还不成熟。

3.2 业务处理层的难点

在业务处理层,主要问题是大数据的分析处理工具不完善。

目前的舆情管理系统多数是利用文本分类方法进行研究的,而事实上图片、视频等数据根本无法用传统文本分类方式进行数据挖掘。例如:计算机无法从海量图片中挖掘出“表叔”杨达才使用的手表真假及数量,并推测出其可能违法犯罪的事实。海量数据的特点又使得人工分析处理这类信息效率低下,时效性极差。

同时,海量数据本身会使得真实数据被淹没在大量无关信息之中,提高了信息挖掘的难度,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而用于排除无关信息的算法本身就是一个开放性问题,解决开放性问题才是人工智能的真正挑战。例如:当无人驾驶中面对天气、路面突发状况等问题时,计算会变得无比复杂。而另一方面,部分数据重复频率高也并不代表这些数据比其他数据更重要,这对分析判断工作造成极大障碍。

3.3 结果展示层的难点

在结果展示层,大数据存在对使用者的道德水准及使用工具的科技水平过于依赖的问题。如果大数据被使用者滥用,就可能出现国家机密或商业机密泄露的情况。而使用者水平不高或使用工具不佳就可能造成应对不及时、不准确,形成误判。例如:铁道部发言人王勇平在应对媒体时的口误,新闻发布时的作假图片或不实图片,对政府公信力及舆论引导造成很多不良影响。

虽然大数据能够应用于人工智能,并应用于包括无人驾驶的诸多方面,但对自动控制等其他学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当前的技术水平而言,想要彻底解决结果展示层的问题,仍然难点重重。

4 政府网络舆情的实践与建议

近年来,政府已经逐步摸索出一套层层上报,由领导批复处理工作的管理模式。通过发言人制度及舆情管理分工责任机构的建立,利用大数据技术手段分析事件关注程度、传播情况、发展趋势、网民情绪变化以致影响程度、影响人群,从而使政府机构能够预测舆情走向,辅助决策和判断。这种转变为分析研判应对工作的及时性与准确性提供了保障,是大数据时代政府网络舆情管理一次成功的尝试。针对大数据舆情管理的不足,卿立新[22]认为,应从管理体制、平台建设、技术支撑、人才队伍4个方面着手解决。

总体而言,是要解决体制、技术、人才3个方面的问题。

在体制创新上,首先要尽快出台国家层面的大数据战略规划,同时应针对媒体内容松散、公众隐私安全无法保证的问题加快数据立法。这有利于加速大数据产业的发展进程,降低大数据技术平台的建设难度。2012年,美国率先提出《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我国也在“十二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建设工程规划”中对信息化积极布局,但在数据立法方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技术发展上,政府应对大数据应用、技术创新企业加大扶持,建设有利于大数据发展的社会环境。企业应加快高新技术应用的速度,将最新的研究成果早日转变为生产力,产生一批类似Google、Facebook的国际知名企业,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在人才建设上,应开设专门的数据科学学科,加强各学科人才的培养交流,提升大数据应用的人才价值,从而打造出一支技术过硬、可靠的人才队伍,为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应用提供人才支持。

摘要: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形式,已逐渐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网络舆情对社会稳定和政治生活秩序的影响与日俱增。大数据的应用为政府网络舆情管理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文章对大数据研究的价值、网络舆情管理的技术手段及难点、舆情实践等方面进行分析评述,并提出策略建议。

网络舆情“倒逼”政府提速 篇3

人在做,天在看?

错!

在网上的各种曝光之下,社会变得透明,也让民意的传达空前快速,指向愈加集中。谁在仗势欺人?谁在贪污腐败?谁在位却不作为?谁又是人民的父母官?

人在做,人们都在看。

1998年8月7日,长江九江段决堤,《中国青年报》记者贺延光突破层层消息封锁,用手机向报社发送现场灾情。根据他的这8条短信,报社编成独家新闻《九江段4号闸附近决堤30米》,这篇后来获得中国新闻奖特别奖的消息在当时却被有关部门指责违反了“不准公布灾情”的宣传纪律。

2010年7月18日,南京高旺河河堤发生管涌险情,南京市政府新闻发言人曹劲松在抢险现场通过手机向媒体发布新闻:“该管涌造成河堤内部分积水,无人员伤亡。抢险工作正在有序进行。”封堵成功后,曹劲松在管涌发生地西江村的村委会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抢险详情。

“长江汛情12年,见证了政府信息公开的历史性进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对《计算机世界》记者感慨地说,面对公共危机,政府及时地把真相告知公众,是制止流言、降低恐慌、减少社会损失的最有效办法。

近日,人民网发布《2010年第二季度地方应对网络舆情排行榜》,从2009年7月排行榜问世至今,网络舆情见证了政府执政的变化:2010年第二季度应对各项指标与第一季度相比,信息透明度增长20.2%,政府响应增快14%,政府公信力增加10.6%,与去年相比综合得分增长了近25%。

网络舆情,已经形成了权利时代的“倒逼机制”。人民日报社新闻协调部副主任吴兢认为,在互联网时代,公民的权利觉醒和监督,正是“倒逼机制”的两把利剑,“倒逼”服务型政府提速,“倒逼”“权老大”们退出滚滚向前的时代列车。

“黄金4小时”

考问政府响应

此次排行榜上,位列第一的是“安徽马鞍山书记现场处置打人事件”。马鞍山花山区旅游局局长汪国庆动手打中学生胡某引起众怒,市委书记郑为文于事件发生当天深夜赶到现场,登上警车对群众喊话,并将汪国庆就地免职。这在很大程度上显示了政府对沸腾民意的敏感程度和认真响应,并为挽回政府形象做了良好的铺垫。

无独有偶,2005年同样发生在安徽的“池州6•26”事件与马鞍山事件有着惊人的相似——肇事者驾车欺凌青年激起群众公愤,从而演变成群体性事件。而事发当日,时任池州市委书记的何闽旭正在九华山逍遥快活,对市里报告置若罔闻,甚至不耐烦关了手机,从而贻误了政府应对的大好时机,引起轩然大波。

传统观点认为,官方处置突发事件有“黄金24小时”之说,即在事发24小时内发布权威消息主导舆论,是平息事件的关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副秘书长单学刚认为,在新兴媒体时代,“黄金24小时”法则已渐显无力,4小时内,微博、BBS等新媒体就可能将突发事件传播、发酵为有重大舆论影响的事件,“黄金4小时”已经成为考验政府响应速度的关键。

此次排行榜中政府响应速度位列第二的,是4月13日发生在辽宁大连庄河的“千人市政府下跪”事件,庄河市龙王庙村1000多名村民在市人民政府大楼门口集体下跪,反映村干部涉嫌腐败问题,遭到拒绝。4月24日,大连市委做出决定,庄河市委副书记、市长孙明对该事件处理失当,责令其辞职。

有网友在千人下跪事件中这样评论:“主人给公仆的这一跪,跪出了整个社会大踏步的倒退。”在人人都成为信息发布者的“自媒体”时代,官员的所作所为直接影响到政府公信力。而庄河市的上级大连市委对此事处置中,“责令”2字鲜明地表达了上级政府对民意的尊重和敬畏。

然而,政府响应速度较上一季度虽有14%的提高,但是响应速度远未达到“黄金4小时”:响应速度排名第一的马鞍山事件从事发到有关领导赶赴现场,用了近4个半小时;而为网友所称道的广州法制办“咆哮哥”事件,从网友6月18日留言到21日广州市法制办召开记者通气会,再到23日广州市法制办负责人和“咆哮哥”一起到网友家中道歉,前后也有将近5天的时间。与民意互动,和谣言赛跑,政府的响应速度将是形成良性网络问政的前提。

本地网络

缩短民意路径

位列此次排行榜最后一名,被列入红色警告的事件是“江苏海滨教育局封杀论坛”。5月,有网友在“滨海网”发布消息,称江苏滨海县教育局在本县教育系统的校园电脑终端上做了手脚,教师们无法登录“滨海论坛”网页。滨海县教育局局长左其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承认封闭了“滨海论坛”,原因是这些网站和教育教学无关。

对此,单学刚在接受《计算机世界》记者采访时说,地方网络论坛是“疏导民意的最短路径”,地方政府重视本地网络论坛建设和管理,关注“在地议题”,对构建充满良性互动的本地网络环境,意义重大。

更是因其地方性深受网民青睐,从云南“躲猫猫”事件到湖北巴东县的邓玉娇案,2009年因网络爆料而膨胀成社会热点的事件,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地方网络论坛,并诞生出一批批意见领袖,而且,这些意见领袖绝大部分是“草根”。

面对这样汹涌澎湃的民意,政府应该怎么做?是“两耳不闻窗外事”,还是学会“化百练钢为绕指柔”?7月2日上午,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与邀约的9位网民代表座谈,以“我为广东建设文化强省建言献策”为主题与大家交换意见,这已经是汪洋第三次与草根意见领袖面对面交流。

这说明,政府官员已经学会利用网络收集民意。信息公开是网络问政的前提,在排行榜上“政府响应”、“信息透明”和“政府公信力”3项指标中,信息透明是增长幅度最快的一项,相较第一季度增长达到了20.2%。在这些公开的信息中,既有像江苏滨海这样“被透明”的,也有江西黎川新任科级干部财产公示这样的“主动透明”的。从恐惧到主动应对,网络舆情也在“倒逼”政府向信息公开提速。

信息争夺变被动为主动

一场抢占信息制高点的争夺战正在打响,拿下了这个制高点,一直被网络民意“倒逼”的政府就完全有可能变被动为主动。

4月,国内媒体报道了云南大理“洱海天域”填湖建别墅的破坏性开发行为,引起社会强烈反响。6月初,从云南省纪委传出消息,已经查实洱海天域房地产开发项目从一开始就存在官商勾结、行贿受贿等违法问题,相关涉案人员已经受到了处置。

在此次事件中,相比以往的“狂轰滥炸”,大多数网民保持了冷静,他们没有过分苛责政府在事件爆发前的过失,而是对官员的问责形式和力度进行了理性地讨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实,从去年的“躲猫猫”事件开始,云南省就逐渐开始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提升政府在民众中的公信力。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伍皓更是成为国内首位实名开微博的厅级官员,“把自己放在阳光下”,公私分明,凡是公事,都用“微博云南”的账号发帖;凡是私事,就用“云南伍皓”的账号发帖。

这其实是一次抢占信息制高点的尝试,用伍皓自己的话说,就是善用媒体,把媒体引导社会热点的功能用足。从4月的云南旱情各项具体数据,到5月防汛抗洪工作进展,再到最近对地沟油的检查和再利用,云南各级政府敢于在微博上晒“政事”。正是由于这样的公开,云南才得以在各种突发事件中形象不降反升,变被动为主动。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张立勇(左三)亲自登门向蒙冤入狱11年的赵作海(左一)鞠躬道歉。

2009年11月,“南京网络发言人论坛”悄然出现在南京市政府官方网站上,继广东、贵阳等地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后,南京市政府也加快了推行“网络问政”的步伐。与广东、贵阳不同的是,南京市政府推出的网络发言人覆盖面更广,42个市政府工作部门、16个市政府直属单位、4个垂直管理部门、13个区县政府、5个特设和派出机构,以及市人大、市台办、市检察院、市法院、市红十字会等9个重要部门都单独设立新闻发言人、联络员各1名。

南京市政府新闻发言人曹劲松认为,网络发言人与目前已普遍建立的新闻发言人机制作用相似,不过在发言内容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上,网络更胜一筹。

现在,广东公安机关开微博正将这一争夺战演绎得如火如荼。今年2月,广东肇庆市公安局率先在微博上建立了全国首个通过实名认证的公安微博,此后广东省21个地级市及省公安厅的官方微博相继开通,这成为第二季度“网络问政实践”推广事件。

“在新媒体面前,在新的官民互动模式下,一切旧有的宣传模式、落后的执政理念都显得格格不入,依靠政府一点一滴的努力,依靠网民送上的鲜花与砖头,网络问政必将倒逼政府执政能力的提升。” 舆情监测室分析师刘志华这样评价。

对此,祝华新说:“很多地方政府是我们的地方舆情应对能力排行榜的老师。”比如临沧市委书记杨洪波的微博客“沧江潮”,曲靖市委宣传部部长何华的微博客“曲靖何华”,西双版纳州委外宣办主任段金华的微博客“国防战士段金华”,在政务公开、听取民声、官民对话方面都做了大量可贵的尝试。

评论

网络问政要打持久战

正在写这篇文章时,7月28日上午10:15,南京市栖霞区迈皋桥街道原南京塑料四厂可燃气体管道被挖断导致气体泄漏引发爆炸,数百人受伤。江苏卫视做现场直播时,一位在场官员堵住记者:“你是哪个单位的?谁让你们做直播的?”随后,媒体证实这名官员是江苏省委办公厅副主任徐光辉。一时间,“谁让你们做直播的”成为网上热门流行语。

对比7月18日,南京高旺河河堤发生管涌险情,南京市政府新闻发言人曹劲松通过手机向媒体发布新闻,并在管涌发生地西江村的村委会举行新闻发布会,此次南京市的政府响应速度不得不说有些让人失望。

政府没有公开响应,事件的真相就会沉寂下去吗?再来看看网络上的传播,爆炸发生后一个小时,论坛上就出现了“南京城北某化工厂发生大爆炸,火光冲天!”的帖子,并配发图片,被各网站转帖;12:53,一名网友发出“谁让你们做直播的”的微博,迅速被转发数千次,这位领导的照片也以裂变速度传播;13:24,网友在微博上发出南京血库全面告急,号召南京市市民前去献血,众多人响应,被转发5000多次。

7月29日,南京市各大本地报纸对爆炸一事仍保持缄默,只有现代快报以《突发爆燃考验南京》将此新闻登至头条。然而,在微博上、BBS上,关于此事的讨论已由伤亡转而探讨为什么易燃易爆的化工厂离居民区这么近,爆炸事件应该为城市化进程的过度采掘起到哪些警示作用。

这就是新媒体时代的舆论传播,突发事件不会因为政府没有响应而被“捂”下去,讨论、猜测只会越来越多,如果政府能够遵循“黄金4小时”规则,在有效时间内抢占舆论制高点,就能在突发事件中占据主导地位。

其实,南京市在网络问政方面一向敢为人先,从去年的网络新闻发言人到今年曹劲松亮相人民网强国论坛,与网友探讨新闻发言人制度,南京市在信息公开上显示了很大的决心。但是,网络问政是一个艰苦长期的过程,并不只是漂亮地解决一次突发事件,而是要系统地、有规划地遵循一套网络问政体系,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一次做得漂亮,网友会质疑是“做秀”;两次、三次,久而久之就能显示出科学应对网络问政的威力。

地方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危机 篇4

与广播、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网络的传播速度和影响范围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目前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它以强大的影响力、渗透力和独特的互动性、流动性,加剧了局部问题全局化、简单问题复杂化、个体问题公众化、一般问题热点化趋势。但由于一些部门和地方政府对网络舆情事前缺乏监控防范,事后缺乏有效引导,以致原本很小的一件事不断被放大,甚至被以讹传讹,造成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有效引导网络舆情,正确处臵网上舆情危机,正成为摆在各级地方政府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网络舆情危机及其主要特点

随着网络媒体等大众传播媒介日益发达,地方政府只有积极促进以网络舆情为代表的民意得到充分表达,才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同时也促进地方政府形象的提升。网络舆情指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者言论的情况。但并不是所有的议论都能达到网络舆情的“规格”,议论借助网络虚拟空间,发表意见的网民达到适当的比例,才能构成网络舆情。而本文所提出的“网络舆情危机”,也是

就地方政府而言:正面的网络舆情可以发挥促进社会稳定和谐、促进地方政府管理的效应;负面的网络舆情则会妨害地方政府管理,甚至危害这个地区的稳定发展以及人心所向。网络舆情危机,就是指这种负面的危害社会稳定的网络舆情。

通过对近年网络上热议的网络事件分析,可以发现网络舆情危机事件主要有以下特点:

1、紧扣社会民生问题,以负面新闻为主。目前各地发生的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大都与社会民生问题紧密相连。从医疗改革、户籍改革到高考,都是普通民众非常关心的问题。其次这些舆情危机事件以负面社会新闻为主,比如杭州“飙车案”、“躲猫猫”事件、河南农民工“开胸验肺”等等。

2、网民普遍“同情弱势群体,否定强势群体”。“嫌富爱贫”的“弱者思维”在网络舆情危机事件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同情弱势群体,否定强势群体”是很大一部分网民对于新闻事件的惯有态度。这种“弱者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发展,也给地方政府的应对和处理带来了难度。

3、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实质还是网络传播活动,都带有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的特点。

4、暗含不确定负面性因素。由于政治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等条件的差异,各地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发展都不会遵

循固定的模式,发展过程中都会暗含着各种不确定的负面因素。

二、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误区

网络舆情所呈现出的主体多元性、影响广泛性、类别多样性、主题集中性、聚焦持续性、信息偏差性等明显特征,客观上决定各级政府和官员不能再沿用惯性思维去化解危机。但当前一些官员面对网络舆情危机,常常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结果把自己摆到了民意的对立面,事件越处理越被动。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简单一堵了之。在一些地方,网络舆情爆发后,官员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删帖和堵塞言论。殊不知,网络传播点多面广,一删了之的做法显然行不通。如今网络舆论日益成为民意的晴雨表,党政领导干部无视或轻视网络,等于自断了解社情民意的捷径,自毁正面引导舆论的平台。

2、错失处置时机。山西“黑砖窑事件”由河南大河网首先发帖,由于没有被及时发现和引起重视,短短几天就形成了舆论狂潮。事后有关领导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深刻反思:一个重要原因和教训在于没有敏锐把握网络、媒体的舆论动向,没有及时做出正确的回应。

3、重处置轻引导。在一些地方政府官员看来,网络舆情是千里之外的事,作为一级地方官员,只要把自己辖区内发生的事件处臵好就行了。但在无孔不入的网络面前,这样 的想法太幼稚。湖北省天门市发生城管殴人致死事件。尽管当地政府当晚就组织调查并进行处理,但事过几天才公布事件真相,致使不实传言通过网络炒作演变成社会舆论,引发上千人游行。

4、仓促发布结论。重视网上舆情需要严谨的态度。如果政府为应付而应对,在真相没有调查清楚前,就急于发布结论,转移舆论焦点,非但不利于舆情引导,还会引起群众的更多质疑和不满,进而成为网上舆论攻击对象。黑龙江省铁力市呼兰河大桥发生垮塌致4人死亡。当地政府为平息事态仓促结论:“可能是一辆载重车严重超载,首先把桥梁压塌了。”然而一个多月后,专家组经过反复调查一致认为:导致桥梁垮塌的直接原因是3号墩基底局部被水冲刷脱空,承载力不足,基础沉降和位移,而不是什么车辆严重超载。

三、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策略

(一)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控力度

1、高度重视网络上的新闻信息,加强“舆论检查”。安排具备网络专业知识的人员严密监看,收集整理有关的网络舆论。搜寻网络上新闻群组或是 BBS 上面是否有值得注意的相关议题。

2、敏锐判断网上有害信息,快速有效处置。快速查明最先刊登虚假的负面舆论媒体,及时与之进行沟通,要求对方删除相关的虚假负面消息。

3、创建本地网络舆论平台,强化网络把关。可以在本地主流媒体、民众关注的论坛上创建地方政府的舆情互动平台、反映平台、解释平台等,使出现的负面网络舆论能就地消化而不扩散到其他媒体。如淮安市纪委等有关部门在淮水安澜网站开设的阳光纪检等板块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民众的舆情在这些平台中得到表达,然后把关人员牢牢掌握网上舆论主动权,最终达到舆情干预的目的。在把关中对负面舆论不能仅仅采用“删贴”等简单粗暴方式,否则会引起发帖人的反感。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只要善待善引,互联网将为实现公众有序政治参与、政府汲取民间智慧提供一个重要平台,成为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建设性力量。

(二)建立网络舆情应急处理机制制度

1、制定周密而详细的网络舆论应急预案。所谓网络舆论应急预案,是指根据预测,对潜在的或可能发生的事故的类别和影响程度而事先制定的应急处臵方案,通常包括完善的应急组织管理指挥系统,强有力的应急保障体系,综合协调、应对自如的相互支持系统等。

2、统一口径,建立“新闻发言人”机制。纵观几起全国性的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往往与舆论对象的内部人员口径不一有关。因此,一旦负面网络舆论事件发生,立即启动新闻发言人机制,第一时间公开网络权威信息,统一舆论对象

单位内部思想和口径,一个声音对外,切莫出现杂音、噪音,以免“雪上加霜”再添乱。同时,由于微博在突发事件中的“高效”与“贴近性”的特性,舆论对象要学会充分利用微博等新媒体。

3、抓住“黄金时间”,把握网络舆情危机处理的恰当时机。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多次提出“黄金四小时”原则,即在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政府部门要牢记及时性原则,把握舆论的“麦克风”。因此,在面对网络舆情危机事件时,地方政府必须把握危机处理的恰当时机,及时地出台相应的网络公关策略,由此才能在面对网络舆情危机事件时,做到快而不乱、游刃有余。

(三)营造网络主流强势舆论

1、加强与主流媒体的交流和合作,强化主流媒体引导。现在的新闻媒体虽然数量众多,但人们对主流媒体的信赖感是不会轻易改变的,而国家与地方重点新闻媒体,包括电视、报纸和新闻网站,无疑具有这种让人们信赖的权威与优势。

2、培养网上舆论引导员,发挥网络评论员的积极作用。在相应的网站论坛上主动发布具有一定深度的正面贴文,主动引导网络舆论。并针对网上负面贴文进行跟贴,在网上澄清事实、释疑解惑,消除负面影响。实践证明,网评人员在影响受众的态度方面作用明显。正如美国政府毫不讳言的:“白宫的日常新闻操作就是引导舆论”。

政府网络舆情管理制度 篇5

网络舆情监控

——来源:安徽中公教育(http://ah.offcn.com/)

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网络舆情形成迅速,对社会影响巨大。随着因特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网络环境下的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有:新闻评论、BBS、博客、聚合新闻(RSS)。

【背景链接】:

在互联网影响力日益增大的今天,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术机构都越来越重视互联网舆情的监测、研究和引导。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6月20日在人民日报考察工作时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互联网业已成为了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重要新平台之一,网络舆论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政府提高舆情能力的措施】:

1)要加强学习增强政治敏锐度。

只要我们政治敏感、视野开阔、鉴别力强,就能够及时捕捉舆情苗头,及早处理。要转变思想,不能狭隘地认为了解舆情、应对舆情是其他部门的事,要从维护党和国家形象,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出发。要加强学习,学深学透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增强政治鉴别力。要勤观察、勤思考,把握发展趋势。

2)要建设透明开放政务系统。

信息公开透明不仅有利于开展工作,也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我们要改变封闭的观安徽中公教育地址:合肥市芜湖路万达广场7号楼32层

联系我们:http://ah.offcn.com/html/2012/07/17116.html

念,树立开放的意识,把群众满意作为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上,坚持面向社会、面向群众,做到政务公开,真正落实党员干部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3)要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

要重视与新闻媒体的沟通,随着网络、手机的迅速发展,新兴媒体已成为社会意见的重要汇聚之地,很多舆情也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平台得以表现。因此,要主动与网络媒体建立联系,特别是在权威网站上及时将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公开,确保正面的、权威的信息始终占有主导权。要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的联系,发挥他们的资源优势,加强对重点网站的跟踪、监控,为应对舆情创造条件。

4)建立专门的舆情工作部门。

首先要有高素质的新闻发言人。新闻发言人可选择综合素质高、组织工作业务全面的领导干部担任,主要职责是在一些重要工作中代表组织部门做好信息发布和疑问解答。其次要有高素质的媒体评论员。其主要职责是做好日常信息的收集分析,以及在舆情发生时的引导、应对等,如在主流媒体撰写评论员文章,在权威网络上做好发帖和跟帖工作等。此外,有条件的可建立一支顾问队伍。顾问可邀请一些公共危机处理专家担任,主要是在舆情发生后能够为做好危机处理提供指导和咨询。

5)健全应对舆情工作制度。

建立健全工作制度是应对舆情的关键环节。要建立信息发布制度,在主流媒体或重要门户网站,及时将重点、热点工作信息公布。要建立舆情监控制度,利用舆情工作者队伍密切监控重要舆情动态,掌握舆论动向。要建立舆情引导制度,对舆情迅速分析研判,查找发生问题的根源,并以权威发布的方式,及时回应公众疑问,不作无谓争辩,不跟风炒作,不人为制造热点。要建立舆情处理预案制度,就工作中的热点问题和容易发生舆情的网络等媒体,事先研究制订相关应对预案,预案应包括舆情事件表现形式、原因、先期措施、善后处理等内容。

推荐: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笔试辅导课程(http://kc.offcn.com/general/91/2144/)

2014年国考笔试周末及夜校辅导课程http://ah.offcn.com/html/2013/07/28787.html 国家公务员考试历年真题及答案解析:http://ah.offcn.com/zg/ztk/index.html 安徽中公教育地址:合肥市芜湖路万达广场7号楼32层

网络舆情监测管理制度 篇6

XXXXX 网络舆情管理制度

一、总 则 为进一步提高我院网络管理水平,及时掌握网络舆情,充分发挥网络互动优势,正确把握和引导网络舆论导向,着力营造有利于我院健康发展的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根据有关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网络上有关 XXX 的舆情管理。舆情信息来源包括但不仅限于新闻评论、博客、BBS、聚合新闻RSS、贴吧等。

三、领导机构

(一)健全组织机构。网络舆情科具体负责指导、协调、各处(室)和归口管理全院网络舆情处置工作。各系(部)应积极配合做好网络舆情的引导和处置工作。

(二)加强队伍建设。各系(部)、各处(室)应至少确定一名网络信息员,具体负责各部门网络舆情的收集、反馈和回复工作。网络信息员要加强业务培训和政治理论学习,努力提高引导网络舆情的能力。

(三)落实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舆情责任追究制,对重要舆情信息迟报、漏报、瞒报的,对重要舆情回复不及时、处置不力的应追究其责任。

(四)建立联动机制。加强与学生处、保卫处等部门的联系,畅通沟通渠道,形成联系顺畅、反应灵敏、配合有力的工作格局。发现重大舆情时,应及时沟通,统一步调,形成舆情处置整体合力。

四、工作原则

(一)加强监控,严格管理制度。按照分工协作、归口处置、集中应对的原则,由院宣传部网络舆情科统一协调指导,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确保信息畅通和快速处理。网络舆情科应派专人重点监控所有涉及我院的网络舆情。

(二)坚持公开透明。以坦诚的态度,如实反映事件真相,争取大家的理解、信任和支持。除涉密事项外,能公开的尽量公开,切实保障大家的知情权。

(三)坚持快速反应,限时反馈,加强舆情督办。对于涉及我院的网络舆情,应及时介入并核实,要求责任部门在规定期限内向网络舆情科反馈回复材料,回复材料需由责任部门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公章。如情况特殊,无法在规定期限内处理完毕的,应于规定期限内向网络舆情科反馈表态性回复。

(四)坚持依法处置。依照党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党内的有关规定,开展舆情引导,做到科学、依法、有效处置。

(五)奖优罚劣,严格舆情考核。年底对各系(部)、各科(室)的网络舆情处理情况进行统计,对在处置网络舆情中表现优秀的部门进行通报表扬并嘉奖,对在处置网络舆情中不予配合或敷衍了事的部门进行通报批评,造成不良后果的,依照有关规定查处。

五、处 置

(一)舆情监控与搜集。密切关注网络上所有涉及我院的舆情信息,及时发现有可能成为热点的问题。重点监控舆情首发网站和网民活跃程度、影响较大的网站、论坛,密切跟踪舆论动态,及时搜集舆情进展情况。对不良舆情进行监测,做好记录、梳理等工作,及时上报并与主管领导沟通,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二)网络舆情研判。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监测到的舆情信息进行分转交办,按照“快速反应、确认事实、妥善处理”的原则及时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判断、评估,准确查找舆情信息产生的原因,认真核实舆情反映的问题,对舆情走向作出正确的判断,对舆情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估。研究制定应对和处理舆情的具体方案,明确舆情处置时间、程序和责任部门、责任人等要求。

(三)网络舆情协调处置。发现重要舆情后,要求相关责任部门应迅速进行调查、核实有关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在得到相关责任部门反馈回复材料后,网络舆情科以发帖、跟帖、撰写评论文章、介绍事实真相等不同形式进行回复,积极释疑解惑,化解矛盾,消除影响,矫正视听,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回复重在讲事实、摆道理,以理服人,同时要注意用语艺术,做到态度诚恳,讲理不失礼。

构建政府网络舆情的引导机制 篇7

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 网络渗透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 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巨大影响力。网络成了新媒体时代的主流媒体, 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即时性、交互性、生动性、丰富性、超时空、超文本等特点, 但相对缺乏可信度、组织及用以维系用户的完备的内容生产。网络媒体在扩散传播中带来了海量的信息, 改变了传统媒体“单向———受体受限”的模式, 以“双向型———去中心化”为核心架构, 增添了受众信息反馈的巨大拓展空间, 人们可以通过跟帖、BBS、聊天等形式, 利用QQ、MSN、飞信等工具, 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发表融合本阶层利益与视角的舆论批评, 对政府管理方式产生一系列冲击与深刻影响, 为民主政治开辟了又一场域。网民群体关于某一事件围绕各自阶层的利益寻找“爆点”, 广泛热烈地参与舆论传播, 并对国家大政方针政策与政治管理机制提出质疑, 有时过激影响到社会稳定则形成网络舆情危机。网络舆情的实质是人们不再寻求法律手段, 而是寄予舆论造势、道德约束、施加集体压力与政府争夺政治与文化话语权, 它实际上是意识形态中非理性的社会心理的一种反映形式。

网络舆情的特征

网络舆情具有开放性。网络技术的应用使海量信息传达迅捷, 赋予受众自主选择的权利, 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选择信息, 甚至还要主动过滤, 去掉错误的或者附加的垃圾信息。不同阶层、享有不同经验的公众作为网络舆情的主体从个体角度出发, 无限制地过滤信息, 以至于失去经验的共享和信息全程全面的收集, 甚至会出现某些过于主观的观点。在众多信息中如何辨别真伪, 又如何在强化了自主选择权利的信息筛选中保持理性与客观, 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现实的网络世界关于群体性事件的舆论追踪, 往往使真相难以被澄清, 负面因素常常被随意放大。

网络舆情具有多元性。网络世界涵盖内容丰富, 网络用户可以全面体验信息生活与实际生活的交融。作为初具规模的“虚拟社会”恰恰缺乏集体认同的道德规约, 个别人寻找尚不健全的网络管理、监督机制的漏洞, 滋生“道德虚无主义”与“合理利己主义”。甚至有的网民在现代社会完成了从旁观者到议论者再到参与者的转变, 把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边限在某种程度上模糊化, 加速网络舆情的发展, 如引导不当, 过激行为会引发舆情危机。

网络舆情具有冲突性。网络具有超时空、超文本的特点, 是全球共享的, 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拥有不同价值观的人们在网络世界里相遇, 思想的交锋也必然包括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碰撞, 对于不同主题以及同一主题的多元讨论, 其出发点在于以“我”为中心的思想观点能得到认同, 而不去更多地考虑内容是否合理与正确。同时, 网络身份是隐匿的, 这就催生了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网络作为新媒体时代的主流媒体, 更为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觊觎, 他们试图抢占思想文化的宣传阵地, 发表错误的信息制造混乱, 破坏社会的安定团结。

网络舆情具有情绪性。网络世界的信息交流具有情绪化倾向, 是意识形态中非理性的社会心理反作用的具体表现。人们凭借虚拟身份就某一话题发表言论, 多是鸣不平之音, 为个人遭遇的不公正、个人利益的受损找到个体情感的宣泄口, 人们在网络上自发形成志同道合的群体, 群内同质化又引发对群外异质的疏离, 在信息的选择、是非的判定上对本群体高度依赖, 甚至形成偏颇的“群体极化”的强势观点。网络舆情即围绕某一群体性事件通过网络舆论传播把涉及一定阶层或群体的利益以及由此在一定阶段累积的抱怨、焦虑、紧张、不满等情绪暴露无遗, 如不加正确引导, 民意审判走向极端, 将不可避免地侵犯当事人的隐私和人格尊严, 形成一种“网络暴力”;负面舆论“滚雪球”似的扩大, “羊群效应”使人们在整个网络中只听到一种声音, 即本群体的声音, 会冲击政府的执政能力, 危害现有的社会治理秩序。

网络舆情的理论属性

网络舆情是意识形态中非理性的社会心理的反映形式。社会心理的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在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舆论传播过程中, 带来受众话语权的回归甚至泛滥, 社会心理的非系统性、相对隐蔽性和错综复杂性、广泛性、群众性等特点揭示政府构建网络舆情的导向机制的迫切性与重要性。因此, 我们要用正确的舆论导向来引导大众, 使之进行理性的思考, 自觉行动, 充分发挥社会心理反作用积极的一面。

意识形态对网络舆情的形成和变化发挥重要影响。我们要特别提防网络舆情发展中把事态引向歧途、将破坏性扩大的别有用心的煽动言论, 重视意识形态的斗争与意识形态在当今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用进步的意识形态即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 发挥进步的意识形态对网络舆情的积极引导和规制作用。

消费主义文化对网络舆情产生明显影响。异化消费使人们把物质消费的多少作为个人幸福实现的途径和生活质量的评价标准, 把消费看做是快乐的唯一源泉。消费主义时代, 人的归属感和满足感建立在物质享受和对物的崇拜之上, 社交生活淡化, 群体关系疏离。不合理的人际关系使得个体情绪紧张, 在多元的价值趋向中迷失了自我, 丧失了正确的主流价值观的导向, 对信息的采集、是非的判定难免失之偏颇。

构建不同阶段的政府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针对网络舆情的上述特点, 政府应努力构建针对不同阶段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在舆情潜伏期———建立适度的调控机制。完善政府舆情信息汇集机制和预警机制。平时政府要注意对舆情信息的汇集, 组织相关人员收集网络舆情信息, 制定科学的收集标准, 运用观察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等科学的方法, 依靠人民代表大会、政协、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媒体等平台, 准确把握网络舆情的动向与发展规律。政府各部门之间、政府与社会相互配合, 对预警划分级别。加强法制建设, 提供必要的法制支撑, 积极探索网络政治与网络文明的交叉互动作用。

在舆情爆发期———建立积极的干预机制。加强政府的应急与干预措施。面对舆情发展快速作出反应, 不逃避、不推诿, 第一时间掌握相关信息, 指定相关部门受理, 把处理的进程及时准确地传达给密切关注的公众。正面引导舆论, 加强政府主流网站的自身建设, 建立积极的干预机制。干预机制包括政府信息的公开透明、对话沟通的民主平等、媒体舆论主流积极引导、特殊时期的强硬手段。

在舆情的持续期———建立有效的应对机制。做好政府舆情信息的分析研究工作。组织技术人员采用科学分析的方法, 对相关信息分类、鉴别、筛选、分析、归纳等, 分析舆情信息的倾向性, 增强网络舆情的前瞻性、战略性和全局性的研究。探究公众参与网络舆情的动因, 分析网络舆情发展中的“意见领袖”, 引导他们成为建设和谐网络环境的力量。尊重他们为民代言、批判现实、监督政府的主动意识。加强网民的网络伦理道德教育, 引导网民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引导。

在舆情的淡化期———建立必要的反馈机制。做好政府网络舆情信息的跟踪与反馈工作。政府对内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 为今后的工作指明方向, 开辟其他切实可行的反映民主诉求的渠道, 改变民意上达阻滞、传统媒体舆论监督功能不足的旧面貌, 不断完善工作机制, 倾听民声, 夯实群众基础;对外要继续组织媒体积极发挥其舆论导向作用, 降低谣言的破坏性力量, 增强政府与民众在网络领域的互动, 避免因政府的话语匮乏而造成沟通的障碍

参考文献

[1].谢金林:《网络空间政府舆论危机及其治理原则》, 《社会科学》, 2008 (11) 。

[2].曹劲松:《政府网络形象管理的原则与方法》,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09 (6) 。

政府网络舆情管理制度 篇8

一、当下政府应对网络舆情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使用互联网为政治传播服务已经成为共识,早在2009 年奥巴马上任后,各种各样的政府活动就通过白宫开设的 Twitter账号发布和进行,这种新型的沟通工具缩短了官员与公众之间的距离,帮助公众更容易地与他们的政府互动交流,大大提高了执政的效率和成果。而在中国,一些政府部门由于忽略了网络传播的特性,缺失媒介素养,在应对网络舆情中仍存在明显问题。

(一)应对网络舆情信息不透明

在网络舆情日益汹涌的事实面前,中国网络问政、执政之路如何走已成为一个摆在政府案头的现实问题。但是由于传统的执政理念和宣传方式没有完全改变,在面对网络舆情时仍存在着信息不透明、应对不及时、隐瞒、遮掩等不当应对方式。有些政府部门害怕事实真相暴露,害怕矛盾升级,习惯于封锁消息,遇有突发事件便采取封堵措施。某些政府部门或政府官员,因为害怕被追究责任,也倾向于封锁消息,掩盖事实真相,甚至不惜捏造事实。而网络舆情一旦爆发,面对各路媒体的质疑、提问,某些政府仍存在官本位思想,对于自己不想公布的信息,采取打压手段,认为可以指令媒体,让其保持沉默、让其“闭嘴”,这反而激起媒体和公众的愤怒,使质疑批评不绝于耳,流言小道消息不断,事态不断扩大升级,往往会使网络舆情进一步激荡极化。

(二)应对网络舆情信息发布不及时

危机事件发生后,亲历者用手机等工具对现场进行拍照、录像,然后上传到网上,网民成为了事件的“第一报道者”, 公众的知情权亟待满足,政府部门面临着严重的信任危机。然而有的政府部门或公务人员认为,媒体就是来挑刺的,记者是唯恐天下不乱。因此他们面对媒体的时候,采取尽量不说或少说为宜的策略,尽量不让媒体报道、知晓相关事实。出现问题后,相关消息也只在内部或一定的范围内传递,可是消息一旦走漏,极有可能被误读或者引起网民猜疑、媒体质疑,出现谣言和小道消息,从而引发网络舆情,导致事件升级。富士康爆炸、中石化百万酒单等商业事件中,政府不但未能作为公正的第三方角色介入调查,反而成为企业及个人信誉危机“买单人”。

二、政治传播视域下的政府官员媒介素养构成

在自媒体时代,用户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也随时充当着信息的制造者与传播者,媒介素养不仅仅要求人们知道一种媒介的存在,懂得如何使用这种媒介,而且要求传播者具备通过系统的信息获取、报道、写作、编辑,使用图形、视觉符号和图像,以及其他技能来生产信息的能力。在政治传播过程中,政府官员作为受众的一部分,同时还是媒介的使用者和管理者。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官员面对社会公共事件或进行危机传播时,要知道何时说、怎么说、说什么,要更加善于利用不同类型的媒介,提升媒介素养,善于组织运用单一和多种不同类型的媒介,传达政府工作信息,维护政府形象。

(一)把握媒体环境变化

自媒体环境提高了公民政治表达的自由程度,公民的权利、参与意识逐渐觉醒,公众参政、议政的诉求与空间大大提升。政府部门要认识到新媒体使得传播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自媒体平台的开放和自由往往能够汇聚各种社会力量,形成舆论合力,给主流媒体造成巨大的冲击力。公众的舆论快速崛起,政府行为不再会受到媒体追捧,反而会引起更多质疑与追问。如果政府官员仍然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来管理、干预媒体,漠视公民权利,那所谓提高政府官员媒介素养也是空谈。

(二)具有较强的新闻敏感性

现代传媒是社会信息的集散地和舆论的放大器,是民情民意上传下达的通道。政府官员要善于通过媒体渠道及时把握社会的变动和舆论走向。这就需要政府官员要有相当的新闻敏感性,能够最大限度地接触到与本职工作相关的信息,面对互联网时代的海量信息,政府官员不可能接收、处理所有的信息。他们必须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以期形成对信息的合理筛选、评价和传播,保证提供的信息能被媒体和公众所接受。

(三)具有一定的信息传播能力

进入自媒体时代,学会使用新技术、了解自媒体作品的制作过程、懂得制作媒体产品的技巧都非常重要。政府官员要对新媒体的发展保持与时俱进的学习精神,要熟练掌握论坛、QQ、MSN、个人电子杂志、博客、微博等媒体形式的使用方法,要会使用各种媒体技术制作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传播内容发布信息,对传播的内容要严谨,对信息发布的方式要有创新,增强信息发布渠道的多元性。

三、政府部门提升媒介素养的主要途径

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政府最佳的问政和执政平台之一,在自媒体时代,政府部门必须转变观念,适应形势的发展,主动为媒体提供服务,加强同媒体的沟通合作,提高媒介素养,切实做到善待媒体、善用媒体。

(一)善于与媒体合作

媒体作为政务公开的一种延伸,在政治传播中有重要意义。运用新闻媒体推进政务公开是最迅速、最广泛、最透明,也是最有说服力、感召力和吸引力的途径。自媒体时代,政府部门对媒体要信息开放,不要封堵,要以开放的胸怀、开明的姿态面对媒体,主动向媒体通报工作情况,提供权威真实的信息源。对媒体要真诚,在信息发布中积极把握话语权、主动引导舆论的有利时机;又要满足媒体的新闻需求,找到新闻发布、媒体关注、公众关心的最佳结合点,使政府决策的权威性与媒体报道的影响力实现有机结合,并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从而达到共赢。

(二)加强对媒体的运用

新闻媒体拥有丰富的信息来源、畅通的传播渠道、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巨大的社会影响力。要善于运用媒体宣传政策,扩大影响,减少政策实施中的阻力与成本。在重大政策出台前,可主动与主流媒体沟通,做好前期铺垫、引导;在政策出台后,运用媒体解读政策、答疑解惑,确保政策顺利实施。要善于借助媒体改进工作,以舆论监督为契机,化解现实矛盾,解决实际问题。把媒体的报道作为政府的耳朵和眼睛,作为反映社情民意、改进工作的重要线索,形成推动“善治”的合力。

(三)学会与媒体正确沟通

政府部门要学会与媒体正确沟通,重点把握好三个“度”:即态度、速度、尺度,运用好多种形式和手段。在态度上要遵循坦诚、真实的原则,客观真实地传递信息,既不轻视也不敌视媒体,对媒体的批评要反躬自省,对质疑要积极回应。要站在群众的立场上讲话,不对媒体撒谎。在速度上要坚持时间第一原则,主动向媒体传递最新信息。特别是对重大、突发事件,要遵循“黄金4小时”法则,做突发事件的“第一定义者”,让真相永远跑在谣言前面,并不间断披露事态进展情况。在尺度上要坚持适度原则,对信息的披露要把握尺寸,不能有失偏颇。对必须说的一定要说清楚;对不甚了解、没有把握的事情或者职责范围以外的事件,要实事求是说明情况,不宜轻易发表看法;对于突发事件,如果没有弄清事情的性质和真相,绝不随意评价或妄加猜测。在形式上要积极探索应用新兴媒体,学会利用微博、微信、QQ群、人气高的BBS论坛等快速传播媒体发布信息、报道真相、破除谣言、释疑解惑,增强舆论宣传的影响力和亲和力。

虽然现在网络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生存空间,但这种生存空间却是虚拟的,要正确应对网络舆情,就要结合网络舆情本身的特点“对症下药”,提高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媒介素养,从而积极应对网络舆情,引导舆论,造福社会。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自媒体传播时代政府部门应对网络舆情媒介素养研究” (2016—ZC—160)的阶段性成果】

上一篇:我国家族企业研究报告下一篇:《易经的奥秘》的精华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