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风险评估制度

2024-08-30

网络舆情风险评估制度(精选10篇)

网络舆情风险评估制度 篇1

舆情风险评估制度办法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W(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和党W(党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动舆情风险评估工作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进一步明确评估原则、评估范围、评估程序及责任追究,特制定本办法。

一、评估工作目标。

切实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牢牢掌握意识形态主导权,在党W、政府重大事项实施前,重点围绕可行性、民众认可度、媒体关注度等方面,预判可能引发的公众舆论炒作和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负面舆情风险,采取风险防范与处置措施,切实从源头上有效预防和减少重大事项实施过程中的舆情风险,进一步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

二、重大事项范围。

本办法所称重大事项是指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牵涉面广、影响较大,易引发舆论广泛关注的重大决策、重大项目、重大会议、重大活动等。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一)重大决策。

落实上级党W、政府有关决策部署和各部门及乡镇即将出台实施的决策。

(二)重大会议。

各部门组织招商引资推介会、文化交流会、旅游推介会、业务培训会等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组织在异地召开的参与人数在*人以上的会议。

(三)重大项目。

各部门及乡(镇、街道)实施的重大投资项目。

(四)重大活动。

各部门承办或举办的各类活动。

(五)其他。

涉及民族宗教、民俗事务、历史遗留问题等涉及较大范围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可能会引发舆情风险的事件等。

凡属评估范围内的事项,必须组织进行舆情风险评估,把舆情风险评估作为落实上级决策部署和工作开展实施的前置条件,做到“先调研、再决策,先评估、再实施”。

三、评估重点。

(一)是否在重大事项工作开展前通过上门动员宣传、通过电视、报纸、政府门户网站等方式开展前期宣传解释工作。

(二)是否有化解舆情不稳定因素的对策措施和制定有相应的应急处置预案。

(三)是否存在可能引发社会负面舆论、网络不稳定事件诱发因素和恶意炒作等舆情风险点。

(四)是否设立有专门的组织领导机构和人员负责开展舆情信息搜集、分析和处置工作。

四、评估程序。

(一)设立评估工作组。对确定需要评估的项目,责任主体应成立风险评估工作领导小组,牵头组织有关专家和相关部门人员开展评估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责任主体单位主要负责人担任。

(二)制定评估方案。

领导小组应全面了解掌握评估对象的基本情况,广泛征求民众对实施事项的意见、建议和主要诉求,在准确把握民众所持有的社会态度基础上,准确把握评估重点,制定评估方案,适时组织评估。

(三)开展分析评估。

主要针对重大事项实施可能发生的不稳定因素逐项进行分析预测,特别是对实施事项可能引发的矛盾冲突及所涉及的人员数量、范围和激烈程度,以及可能带来的负面舆论影响作出评估预测,作出总体评估结论,提出工作意见和建议。分析评估工作应在重大事项实施前*个工作日完成。

(四)形成评估报告。

责任主体单位根据舆情风险评估工作领导小组评估作出的总体评估结论和意见建议,形成评估报告,完善应对措施,制定应急预案,在*个工作日内将评估结果及评估资料向县W网信办报备。

(五)跟踪评估事项。

对已经评估付诸实施的重大事项,责任主体要全程对相关热点话题做好信息跟踪、搜集,对其进行倾向性与趋势分析,及时发现和化解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积极引导舆论,确保实施事项顺利推进。

五、责任追究。

(一)各部门(单位)、各乡镇(街道)要将舆情风险评估作为落实意识形态和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重要内容。

(二)对应纳入评估范围的事项,未组织开展评估的,或评估结果严重失误而引发舆论公众压力特别是重大负面舆情的,按照意识形态和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有关规定进行责任追究。

(三)按照“分层分级、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谁实施、谁评估”的原则,重大事项的组织实施单位是舆情风险评估的责任主体,单位主要负责人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应负责重大事项实施前舆情风险评估工作的组织实施。

网络舆情风险评估制度 篇2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新媒体正改变着各行各业的面貌, 并促进了传媒的大规模革新, 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工作、教育带来了焕然一新的变化。新媒体环境为高校校园文化提供了全新的物质和技术环境。与传统媒体相比, 新媒体真正意义上摆脱了时间限制, 人们可以利用新媒体对信息进行加工推送, 轻松实现24小时在线。新媒体可融文字、音频、视频、画面为一体, 即时地、无限地扩展内容, 使内容更丰富、更鲜活。与此同时, 新媒体具有“受众主导”的特点, 受众不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 同时也是信息的传播者。交互性使传播者和接受者极易进行角色转换, 这种双重身份的角色使受众可以畅所欲言, 及时反馈, 进一步增强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当今时代, QQ、微信和微博作为最热门的媒体传播工具, 其使用范围已基本覆盖全国各地, 并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在高校网络信息传播中, 新媒体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桥梁作用, 高校网络舆情的信息可以借助新媒体得到快速传播。与此同时, 新媒体的发展也进一步增加了高校网络的舆情风险。

二高校网络舆情风险分析

1. 高校网络舆情风险的成因

高校网络舆情风险是指在高校舆情网络传播过程中, 基于人与人之间道德失衡所产生的舆情风险。在网络世界里, 高校学生具有一定的身份隐蔽性, 因而在其网络言论中的限制约束较少, 导致部分道德意识不强、自我监管能力较弱的学生容易发出不和谐的言论, 从而影响社会道德与校园风气, 如果高校学生领导和思想工作者不加以引导和制止, 将逐渐增大高校网络舆情风险, 对校园和社会产生不良的影响。高校师生可以针对一些社会热点事件和校园突发事件发表主观意见并提出个人想法, 但是没有一套有效机制的约束和管理, 高校网络舆情的道德风险将出现恶化趋势。

2. 高校网络舆情风险的特点

当前高校网络舆情风险表现为三大鲜明特点:一是高校网络舆情风险的蔓延性。在高校网络信息系统中, 高校师生利用通信终端在短时间内就校园事件和时政热点进行信息共享和跟帖点评, 因此潜在的高校网络舆情风险能够在高校信息系统中进行快速的蔓延和扩张。二是高校网络舆情风险的隐匿性。大部分高校网民的个人信息和有效地址在网络中是保密的, 这对高校网民个人信息安全提供了保障, 但是国家网络监管部门却很难获取其真实信息和电脑IP地址, 所以一些高校网络舆情风险隐藏在其中而被人们忽略。三是高校网络舆情风险的复杂性。伴随着多样化的高校舆情传播途径, 以及多维度的高校网络信息体系, 高校师生所接触的网络内容良莠不齐、多元而且分散, 容易出现复杂而多样的高校网络舆情风险。面对高校网络舆情风险,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者需要制定一套完整的双向控制和引导机制, 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风险防控和舆情管理。

三构建三位一体的高校网络舆情风险控制与引导机制

本文基于微信等智能终端软件环境, 结合高校学生培育与管理以及“安全校园”“文明校园”的要求与目标, 初步构建了“常态管理机制”“预警机制”“应急机制”三位一体的高校网络舆情风险控制与引导机制。

1. 常态管理机制

借助新媒体技术, 在高校各部门形成联动制度, 建立一支专业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队伍。将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队伍分为三种类别:

第一, 舆情收集员:以新媒体为媒介, 利用网络雷达、信息检索、数据挖掘技术等对高校网络进行舆情收集, 并建立高校网络舆情数据库。以“定期收集, 及时更新”的原则对高校网络舆情信息数据库进行更新。

第二, 舆情监控员:负责对高校网络舆情数据库进行监控管理, 利用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指标对数据库进行分类聚类, 并对网络舆情事件进行监控分析和风险评估, 对转载率高和访问次数多的舆情信息实施全天候监控分析, 以此获取广大学生对某类事件或者某项决策的态度与诉求, 同时亦可及时捕捉苗头性、倾向性、敏感性、群众性的舆情信息。

第三, 风险处理员:根据高校舆情数据库的风险等级分类表, 以“高风险优先处理, 低风险有效控制”的原则进行风险处理, 并定期进行应急工作总结和应急防范演练。一旦发现高校网络舆情风险事件, 风险处理员要快速反应, 制定应急处理方案, 并及时对舆情风险进行有效控制, 防止事件进一步恶化。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队伍要实现分工明确、权责统一, 避免出现互相推诿现象。

2. 预警机制

高校网络舆情风险管理工作要做到重在预防、及时发现、迅速处理。针对高校网络舆情的风险特征设计舆情风险的预警指标体系, 对常态管理机制中的信息进行相应的风险指标评价, 正确评估和分析事件信息的舆情态势, 判断舆情风险警报级别, 制订相应级别的舆情控制与应对预案, 将舆情危机遏止于萌芽状态。具体将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分为4个风险等级: (1) 安全级别 (蓝色预警) :指在高校网络中大学生积极健康地进行交流评论的网络信息, 没有出现负面信息和过激行为, 相当于网络的晴天, 用蓝色预警信号表示。 (2) 一般级别 (白色预警) :指在高校网络中出现小范围、小群体的网络舆情信息, 大部分是转载次数多, 关注点集中的事件热点信息, 相当于网络舆情的多云状态, 用白色预警信号表示。 (3) 中等级别 (灰色预警) :指在高校网络中出现具有危险趋势的舆情信息, 并存在局部的不良信息和不文明网络行为, 这种状态用灰色预警信号表示。 (4) 危险级别 (黑色预警) :指在高校网络中, 出现了危及高校师生, 影响高校形象, 破坏校园秩序的危险信息, 出现一些不法分子散布谣言、披露隐私和非理性行为的情况。因此, 根据预警舆情风险标准, 我们可针对各等级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 并及时加以引导控制, 做好预警是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关键环节。

3. 应急机制

对新媒体舆情引发的突发群体性事件, 建立“网上控制、网下联动”的应急处理机制。具体建设如下: (1) 发挥网络舆情“领袖”作用:在日常舆情宣传中有意识地着力塑造某些舆情“领袖人物”, 提升其在学生群体中的言语分量与公众威信。当突发性群体事件后, 启用舆情“领袖人物”对广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与行为引导。 (2) 构建跨部门联动协调机制:当突发性群体事件爆发后, 立即启动高校跨部门联动机制, 各个部门通力合作, 从多角度深层次对事件进行有效处理与疏导。 (3) 制定不同级别的应急方案:根据高校网络舆情预警风险标准, 高校应预先制定一般舆情突发事件、中等舆情突发事件和危险舆情突发事件等不同级别的应急处理方案, 防患未然, 在关键时刻抢占网络舆情主动权。

四结论

在智能终端环境下, 高校网络舆情风险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高校教育工作者重视高校网络舆情风险, 对高校网络舆情风险进行严密防控, 将有利于构建绿色健康的高校网络生态环境。本文通过研究构建三位一体的高校网络舆情风险控制与引导机制, 能够及时发现高校网络舆情风险的苗头和倾向, 进行有效控制与引导, 掌握网络舆情话语主动权, 进而从根源上抑制高校网络舆情风险的增长趋势, 逐步实现化解网络舆情矛盾、维护校园网络安全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目标。

摘要:随着智能终端技术的不断发展, 新媒体对高校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方面,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为高校学生带来庞大的信息资源和多维度的网络空间, 促进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 高校网络舆情领袖的言论容易在学生群体中引发“蝴蝶效应”, 一些网络虚假信息和过激言论会借此在高校网络上快速扩散。本文立足于智能终端环境下APP应用程序的快速发展, 结合高校网络舆情风险的特点, 深度剖析当前高校存在的网络舆情风险, 并为规避风险研究构建三位一体的高校网络舆情风险控制与引导机制, 进一步增强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能力, 有效防控新形势下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智能终端,高校舆情,风险研究

参考文献

[1]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7

[2]李礼、李超民.论高校微信德育平台的构建[J].学术论坛, 2014 (8)

[3]温志篙.网络舆情与高校群体性事件的预警和应急对策探析[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1)

[4]姜胜洪.网络舆情热点的形成与发展、现状及舆论引导[J].理论月刊, 2008 (4)

网络舆情监测制度初探 篇3

[关键词] 社会舆情;网络舆情;舆情监测制度

【中图分类号】 TP3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015-1

一、舆情对司法的影响

首先,通过下面一组案例了解社会舆论,尤其是社会舆情对司法的影响:

(一)泸州二奶继承案:2001年,黄某立遗嘱将财产遗留给情人张学英,并进行了公证。黄去世后,其妻拒绝将其遗产交付张。张遂提起诉讼,引起许多媒体的关注,更引发了法律界的争论,网络上舆论纷纷,给审判机关带来了很大压力。法院判定遗嘱无效。二审维持原判。

(二)李思怡案:2003年6月4日,长年吸毒的成都妇女李桂芳因偷盗被抓,后被送去强制戒毒。李桂芳被抓后,曾多次极力哀求抓她的人去救出被关在屋里的无人陪伴的女儿李思怡,但都遭到拒绝,最后只是简单的通过电话进行联系,在戒毒所里求助时同样没有给予答复,其家人及邻居也都未接到通知,导致其3岁幼女李思怡被困家中活活饿死,直到6月21日才被发现。四川媒体记者在网络发文,立即引起广泛关注。人民法院公开审理此案,涉案民警被以涉嫌玩忽职守罪提起公诉。8月19日,成都市新都区法院对原金堂县公安局城郊派出所副所长王新和民警黄小兵公开宣判,以玩忽职守罪分别判处王新和黄小兵有期徒刑三年和两年。

(三)河南“喝水门”案:2010年2月18日,河南省鲁山县一名叫王亚辉的男青年因涉嫌盗窃罪,被公安机关带走,3天后其亲属被告知,王亚辉已在看守所内死亡。亲属查看尸体后,发现死者身上有多处伤痕。对此,当地警方解释,犯罪嫌疑人是在提审时喝开水突然发病死亡。当地警方“喝开水死亡”的说法一经报道,立刻引起广泛关注,“喝开水”一词迅速成为网络热词。同时,不少网友也发出检察机关能否查明事件真相、能否依法公正处理的质疑。河南省检察院监测到鲁山县“喝水门”事件的舆情信息后,指示平顶山市检察院介入,迅速查明了4名公安人员的刑讯逼供行为,4名涉案人员被依法批准逮捕。至此,这起网络舆论事件才渐渐平息。

以上几个案例,都可以看出社会舆论监督特别是网络舆情对案件审判产生影响,包括积极影响(李思怡案),也包括消极影响(泸州遗产案);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司法机关的舆情监测与相应的举措也对案件结果起到重要影响。那么,到底什么是网络舆情、舆情监测,后者对前者有什么影响,又应该怎么去完善,笔者将在本文提出一些个人想法。

二、网络舆情概述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王来华研究员在国内最早对舆情进行系统性定义,其研究认为“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

(二)网络舆情的特点。网络舆情形成迅速,对社会影响巨大。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决定了网络舆情具有以下特点:1、直接性,通过BBS,新闻点评和博客网站,网民可以立即发表意见,下情直接上达,民意表达更加畅通;2、突发性,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3、偏差性,由于发言者身份隐蔽,并且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网络自然成为一些网民发泄情绪的空间。

三、舆情监测制度概述

(一)舆情监测制度的概念。舆情监测,是通过对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的一种监视和预测行为。

(二)舆情监测制度建立保障。网络舆情监测体系的建立主要依靠两方面保障:一是人力、资金等物质方面的保障,二是计算机软件系统等技术方面的保障。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网络舆情监测和舆情分析有必要通过与之相匹配的科技手段来进行。

四、舆情监测制度建议

(一)加强对各类网络论坛,尤其是市县级论坛的舆情监测。加强地方网络舆情监测,应建立以当地新闻媒体和网络论坛为先锋、以政府和事业单位为后盾、以同级司法网站为互访对象的舆情监测网,搭建夯实的技术平台,对网络不良信息严格管理和控制。

(二)加强全国性、主流论坛和主流网络媒体的议程设置引导。全国性、主流论坛往往是舆情热点事件的“孵化器”,同样值得我们高度重视。这类主流论坛和网络媒体通常具有较强的组织性和影响力,可以与传统新闻媒体一样通过“议题设置”把网民的注意力和社会关心引导到特定的方向。

(三)加快司法部门对涉法网络舆情的应变速度。畅通网络与司法部门的舆情沟通渠道,确保司法部门能在网络舆情事件发生后的最短时间内作出正确决策。司法部门应拓展自己的网络传播阵地,创办好法院网站,对题材敏感、社会关注度高的案件在充分策划后及时公布结果。这是平衡网络舆情与司法审判关系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网络舆情热点面对面[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2.

[2]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如何应对网络舆情——网络舆情分析师手册[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

[3]杨兴坤.网络舆情研判与应对[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

[4]唐钧.应急管理与危机公关:突发事件处置、媒体舆情应对和信任危机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网络舆情监测管理制度 篇4

XXXXX 网络舆情管理制度

一、总 则 为进一步提高我院网络管理水平,及时掌握网络舆情,充分发挥网络互动优势,正确把握和引导网络舆论导向,着力营造有利于我院健康发展的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根据有关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网络上有关 XXX 的舆情管理。舆情信息来源包括但不仅限于新闻评论、博客、BBS、聚合新闻RSS、贴吧等。

三、领导机构

(一)健全组织机构。网络舆情科具体负责指导、协调、各处(室)和归口管理全院网络舆情处置工作。各系(部)应积极配合做好网络舆情的引导和处置工作。

(二)加强队伍建设。各系(部)、各处(室)应至少确定一名网络信息员,具体负责各部门网络舆情的收集、反馈和回复工作。网络信息员要加强业务培训和政治理论学习,努力提高引导网络舆情的能力。

(三)落实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舆情责任追究制,对重要舆情信息迟报、漏报、瞒报的,对重要舆情回复不及时、处置不力的应追究其责任。

(四)建立联动机制。加强与学生处、保卫处等部门的联系,畅通沟通渠道,形成联系顺畅、反应灵敏、配合有力的工作格局。发现重大舆情时,应及时沟通,统一步调,形成舆情处置整体合力。

四、工作原则

(一)加强监控,严格管理制度。按照分工协作、归口处置、集中应对的原则,由院宣传部网络舆情科统一协调指导,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确保信息畅通和快速处理。网络舆情科应派专人重点监控所有涉及我院的网络舆情。

(二)坚持公开透明。以坦诚的态度,如实反映事件真相,争取大家的理解、信任和支持。除涉密事项外,能公开的尽量公开,切实保障大家的知情权。

(三)坚持快速反应,限时反馈,加强舆情督办。对于涉及我院的网络舆情,应及时介入并核实,要求责任部门在规定期限内向网络舆情科反馈回复材料,回复材料需由责任部门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公章。如情况特殊,无法在规定期限内处理完毕的,应于规定期限内向网络舆情科反馈表态性回复。

(四)坚持依法处置。依照党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党内的有关规定,开展舆情引导,做到科学、依法、有效处置。

(五)奖优罚劣,严格舆情考核。年底对各系(部)、各科(室)的网络舆情处理情况进行统计,对在处置网络舆情中表现优秀的部门进行通报表扬并嘉奖,对在处置网络舆情中不予配合或敷衍了事的部门进行通报批评,造成不良后果的,依照有关规定查处。

五、处 置

(一)舆情监控与搜集。密切关注网络上所有涉及我院的舆情信息,及时发现有可能成为热点的问题。重点监控舆情首发网站和网民活跃程度、影响较大的网站、论坛,密切跟踪舆论动态,及时搜集舆情进展情况。对不良舆情进行监测,做好记录、梳理等工作,及时上报并与主管领导沟通,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二)网络舆情研判。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监测到的舆情信息进行分转交办,按照“快速反应、确认事实、妥善处理”的原则及时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判断、评估,准确查找舆情信息产生的原因,认真核实舆情反映的问题,对舆情走向作出正确的判断,对舆情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估。研究制定应对和处理舆情的具体方案,明确舆情处置时间、程序和责任部门、责任人等要求。

(三)网络舆情协调处置。发现重要舆情后,要求相关责任部门应迅速进行调查、核实有关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在得到相关责任部门反馈回复材料后,网络舆情科以发帖、跟帖、撰写评论文章、介绍事实真相等不同形式进行回复,积极释疑解惑,化解矛盾,消除影响,矫正视听,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回复重在讲事实、摆道理,以理服人,同时要注意用语艺术,做到态度诚恳,讲理不失礼。

网络舆情风险评估制度 篇5

【课程目标】

1、了解互联网在企业舆论危机公关中产生的作用

2、掌握舆情危机中企业网络应对技巧

3、建立网络预警机制和应对预案

【课程对象】

政府管理部门、公司高层管理者、部门经理

【课程时间】

2天

【建议培训人数】

80-120人

【课程模式】

讲授、分组讨论、案例解析、角色扮演、互动性游戏、视频演绎、经验分享等。

【课程提纲】

第一讲 网络“吐槽”引爆出的舆情危机

一、“愤怒的小鸟”里的病毒传播

1、上海滩的“基督山复仇记”

2、合肥高校团委书记参加“换妻俱乐部”的人肉搜索

二、企业躺着也有中枪时

1、古井贡酒一份年报损失20亿

2、康师傅为钓鱼岛付出的代价

三、舆情危机的特点和研判

1、危机爆发时特点(1)突发性(2)速度爆发(3)规模扩散

2、危机并非偶然(1)危机潜伏期(2)危机爆发期(3)危机延续期(4)危机痊愈期

3、危机法则(1)海恩法则(2)蝴蝶效应(3)墨菲定律

4、长尾效应

四、网络舆情危机研判

1、危机事件分析

2、新闻(作者)和发帖人行为判断

3、网民反应判断

4、舆情事件传播过程的关系图

五、舆情危机的特点

1、危机的六个特点

2、危机的四个阶段

六、舆情危机对企业的杀伤

1、对品牌影响是致命的

2、对消费信心的无情毁灭

3、对企业团队的破坏性 案例解析:

(1)“花果山上的总书记”和表哥事件(2)招远麦当劳“血案”里的网民恶搞

第二讲 网络颠覆媒体传播方式

一、互联网时代的特征

1、人人都有麦克风时代

2、社交媒体引领传播、网友“吐槽”和意见领袖

二、《罗辑思维》模式的出现

三、SNS社会化媒体的出现

1、微博:你的企业再小,一样也可以被关注!

2、微信:人际传播关系平台

3、微电影:加长广告版

四、新媒体传播特点

1、从精英传播到大众传播

2、从媒体发布到人际传播

3、从单向传播到病毒式传播 案例解析:

(1)百事可乐“把乐带回家”

(2)德芙巧克力的故事传播

第三讲 网络江湖的“红与黑”

一、风险社会与公共危机

1、转型期网络乱象

2、郭美美如何重创中国红十字会的?

二、央视“3.15”后的网络发酵、锦湖轮胎“死于谁手”

2、双汇火腿肠的“谢罪”表演

三、网络反腐平台的出现

1、党网开通直通中南海信箱

2、新华社记者微博实名举报华润掌门人

3、雷政富事件引爆重庆官场地震

四、网络水军的乱象

1、蒙牛“诽谤门”事件

2、秦火火和立二拆四不是个案 案例解析:

(1)金龙鱼被“祸国殃民”的幕后

1(2)临泉“房叔”为何被揪出?

第四讲 网络舆情监测手段和调查

一、系统监测

1、专业软件监测

2、搜索引擎监测

3、委托监测

二、舆情发现

1、.动态跟踪

2、锁定关键词

3、分析研判

三、舆情筛选

1、性质界定

2、走势测控

3、媒体动态

四、网络舆情调查

1、网上问卷调查

2、网上议题设置

3、电子邮件调查

五、舆情报告撰写

第五讲 舆情处置和危机公关

一、事件进程络监控

二、危机事件评估

1、突发期——及时应对

2、爆发期——抑制火势

3、衰减期——防止蔓延

4、平息期——品牌重塑

三、沟通网络媒体

四、沟通政府管理部门

五、积极正面回应 案例解析

(1)农夫山泉标准门事件(2(中石化“牛郎门”事件

第六讲 维护机制和危机管理

一、做好互联网舆情分析预警

二、建立互联网舆情处置预案

三、明确互联网舆情处置流程

1、监测手段:设置关键词实行全天侯监控

2、官方微博及时回应

3、新闻发言人设置与演练

4、网络危机处置预案

四、要制订危机管理手册

五、危机公关五大处理原则 案例解析

(1)马航聘请凯旋公关挽救形象(2)麦当劳315危机公关借鉴

附:

一、视频教学片

1、《我为祖国喝茅台》

2、微电影《百事可乐-把乐带回家》

3、丰田危机事件片断

二、互动作业

案例:某一企业因质量问题被网友投诉,后经当地传统媒体跟进报道,一时间网络上沸沸扬扬,请你以企业主要负责人的身份出一套应对方案。并和大家分享讨论。

讲师介绍: 刘炜 房地产互联网应用培训师 香港信地集团品牌中心总经理

新华网城市频道房产频道总编辑、万家热线网总编辑

一、【讲师简历与荣誉】 ●中国管理培训联盟讲师 ●中国高校EDP联盟讲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标杆管理中心研究员 ●新华网城市频道房产频道 总编辑

●职场履历:曾负责合肥信地城市广场(商业地产中的综合体项目)品牌和销售;曾担任合肥房地产交易网总编辑、合肥购房网总经理、新华网安徽区域总编辑。熟悉了解房地产开发的定位、流程和推广。曾负责给华润地产、万科地产、万达地产、金大地集团、安徽文一地产等做过企业互联网应用培训。

●IT成就:曾成功打造三个千万级以上网站,分别是合房网、万家热线、吉和网,并担任这三家网络媒体的总编辑;曾担任《电脑知识与技术》杂志社总编辑和中国计算机函授学院执行院长。●教学生涯:曾任解放军陆军军官学院教官,主讲《军事运筹学》 ●职称学历:新闻高级职称,国内多家高等院校客座和兼职教授;研究生学历,分别毕业于南京军事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业界荣誉:知名实战型媒体营销和品牌专家,中国企业互联网BMI应用总教练;曾获安徽省新闻十佳个人、安徽省劳动模范和中国网络媒体创新银奖

二、【主讲课程】助理:*** 【房地产互联网商业与管理】

1、房地产企业微信营销实战攻略

2、房地产新媒体传播与网络营销

3、房地产互联网思维与商业模式创新

4、房地产企业的舆论危机公关管理

5、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房地产企业微营销 【互联网商业与管理】

1、互联网时代商业与管理模式重构

2、互联网金融与商业模式创新

3、互联网思维下传统企业转型与升级 【网络品牌营销】

1、新媒体传播与品牌运营

2、互联网广告与内容营销 【企业微营销】

1、自媒体传播与企业微营销

2、微商时代的微店与微信商城运营

3、企业微信营销实战攻略 【企业电商和数据库营销】

1、O2O电子商务实战攻略

2、网店营销和线上推广

3、企业数据库建设和精准营销 【网络危机管理】

1、网络风险管理与舆情危机公关

2、新媒体传播与危机公关执行 【政府(企业)宣传管理】

1、网络新闻传播和宣传应用

2、互联网传播与形象管理

三、【服务客户】

北京大学EMBA房地产总裁班、浙江大学EDP地产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EDP、吉林大学EMBA、内蒙古后MBA、中国科学家企业家讲坛、中国民营企业家转型论坛、中国2014年网德论坛、安徽互联网论坛大会、东北微商创业论坛、南昌财智名家论坛、文一地产、万达集团、万科集团、绿地集团、金大地集团、中国华润地产集团、中国一汽奥迪、中国电力集团、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中国青年旅行社、中国中铁四局集团公司、招商银行、杭州万事利集团、安徽省国资委所属公司、中石化安徽公司、太原邮政总公司、安徽九华山投资股份公司、合肥滨湖控股集团、亳州建安集团、合肥燃气集团、鄂尔多斯金威路桥公司等培训、安徽大学、合肥学院、新华学院、三联学院、合肥师范学院、安徽警官学院、淮南师范学院、安徽新闻出版学院等省内高等院校新闻系(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系)等授课。中国民主促进会、安徽省经信委、安徽省工商联、江苏省工商联、合肥市公安局、合肥市委宣传部、合肥工商局、合肥环保局培训;合肥日报报业集团、安徽省演艺集团、潜山党校等。

四、【课程视频】

1、互联网思维颠覆传统企业商业模式 网络营销培训师:刘炜 总编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k5MTMwMjQ4.html

2、刘炜总编辑为吉大经济学院总裁班学员授课

http://v.ku6.com/show/cL4Jc1U45Eeapi_kPjtmiw...html

3、刘炜总编辑走上企业家讲坛 O2O网络营销受到热捧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kzNjk4NTY4.html 助理丽丽:***(同微信)QQ:2086947641 博客:http://blog.sina.com.cn/u/5325716940

五、【授课特点】

课程设计新颖,专业表现力强,语言表述极富逻辑性,涉猎知识宽泛,实战案例解析到位,原创应用案例多;善于利用视频配合教学,课堂生动活泼,互动性好。

六、【现场图片】

论坛演讲和高校授课

合肥报业集团培训海报(左)与长春电商培训(右)

网络舆情风险评估制度 篇6

当前,负面信息、虚假信息、谣言和突发事件在网上传播,引起巨大的网络舆情危机,这不仅给公安局的正常工作造成困扰,而对公安局的公信力和形象都造成极大的损害。在如此背景下,公安局需要在网络舆情监测的前提下,做好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树立网络舆情的引导机制,提升舆情引导专业性

公安局要成立相应的舆情处置部门,并针对应对敏感事情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建立有效的网络言论引导机制。事前要树立实时把握、正面引导网络言论的机制。要以事实危机基础。增强剖析判研,实时把握网络言论开展的趋向,紧紧抓住言论折射的潜在的不稳定要素,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事中要树立现场应对媒体采访的机制。在处置工作中,要注意新闻发言人的选取,选对好的新闻发言人对于事件处置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事后要树立新闻及时发布机制。当突发事情的发生后,对已发作的敏感案事情,要注意统一口径,借助主流媒体在第一时间发布相关信息,阐明事实真相,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

2.网络评论员的组建与言论引导

网上但凡触及公安局和人民警察的负面音讯,网民的反响往往是千篇一概的“吐口水”,但很多时分事实真相并非如报道的那样。在种状况下,公安局要组建一支有战役力的网评队伍,曾经成为一种理想需求,公安网评员要运用网络言语,客观的评述和劝慰的手腕,化解网上的极端信息。公安网络评论员要增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测,特别对网络舆情的发作脉络、演化规律、影响要素等,要增强研讨,总结出引导舆情向良性方向开展的规律性经历。

3.发挥各级公安网站的言论引导作用

公安局互联网不只是公安局展现工作成果的一个信息平台,同时也是引导和控制网络舆情的一块重要阵地。因而,各级公安局都要谋划好公安互联网站的建立和开展,把公安网站的建立作为公安局占领言论阵地、维护信息平安、引导社会言论的重要战略举措来抓,特别是公安局的官方微博,是一种很多的实时互动平台加以利用。公安网站要认真组织好正面宣传工作,经过增强严肃主题筹划、网上告发等办法,来努力营造有利公安局的网上言论气氛。

4.树立发言人制度

公安局还要在公安网站上设立“网上新闻发言人”,及时主动向公众传送权威信息、坚持信息的公开通畅,从而最大限度地紧缩小道音讯、政治谣言和攻击性行动在网上的传播空间。突发事情发作后,公安网站应因势利导,主动开通相关主题新闻,提供有关突发事情的新闻背景及危机处置的实时跟踪报道,避免网民客观猜想和谣言产生,引导网民的意见向有利于政府的方向开展。

5.标准执勤执法,不留炒作的素材

公安局是重要的新闻资源地,众多媒体之间存在剧烈竞争,为强化卖点,一些媒体和记者热衷于负面报道,有的媒体和网络抓住民警的不标准执法,以行使舆论监督权为名,把小问题变为大问题,把片面性问题变为普遍性问题,严重的损伤了公安局的形象。公安局各个部门要标准执法,从细节动手,留意执勤执法的一言一行,做到理性、平和、文化、标准执法。

6.增强应对网络舆情的教育培训,进步应对才能和程度

网络舆情工作浅析 篇7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企业的内外部生存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讲, 网络媒体的作用已经超过传统媒体成为新的大众媒体。据有关资料统计, 当前我国有网民2.5亿人, 有QQ用户6亿人, 其中活跃用户数超过2.5亿, QQ同时在线的用户达到3000万, 这是一个巨大的传媒群体。网络舆论具有即时性、隐秘性、触发性的特点, 具有迅速、互动、突变、反复、聚集、放大等特性, 能使小事情能演变成大事件。因此, 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网络舆情监测和舆论引导工作。特别是当前, 研究宣传管理工作机制如何适应网络发展, 加强舆论监管及引导,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企业而言, 则需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工作:

一、加强网络信息队伍建设

1. 建立信息队伍。

企业的网络信息员队伍, 其职责就是搜集信息、开展网络舆情监测、强化网络舆论引导和不良信息应对, 对内是舆情监督员、舆论评论员、形象宣传员;对外是普通公众、民间力量。根据工作需要, 要利用网络平台把各级单位网络信息员组建成为网络信息骨干队伍。

2. 组织专业培训。

由于网络舆论引导是一项全新的工作, 绝大多数网络信息员都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 因此, 要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前期的培训工作, 重点是网络舆情监测及信息应对、网络信息员的职责以开博、论坛、聊天、跟帖、发帖等, 以提高信息员业务水平及应急处置能力。

3. 完善管理制度。

为实现网络舆论引导规范运作, 要建立网络信息员管理制度, 主要包括网络宣传制度、舆情分析制度、评论引导制度、激励约束制度等;要成立网络舆论管理领导小组, 明确日常办事机构, 明确各部门职责和工作内容, 各部门协同工作。

二、开展网络舆情监测及舆论引导工作

1. 网络舆情监测工作。

网络舆情监测分为日常监测和突发事件监测两种。日常监测, 指将网络舆情监测作为本部门的一项日常工作不间断进行, 随时掌握网络舆论的导向、特点和趋势, 随时了解网络舆论的动态、方向, 一旦发现不利于社会稳定、重大的虚假舆情, 可以及时反馈到上级部门, 通过“舆论领袖”等手段, 对日常舆情进行引导, 为有关部门提供社会舆情方面的决策支持。突发事件监测, 尤指当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时, 对相关网络舆情的监测。突发事件的变化因素多, 内部关系较为复杂, 发展趋势难以预测, 此类事件突发性强、社会影响大、给决策者思考的时间短, 如果不及时准确获得最新信息并加以判断处理, 其后果会非常严重。因此, 在突发事件出现时, 完善的舆情监测机制、及时有效的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 全面掌握与该事件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 都极其重要。

2. 网络舆论引导工作。

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 目的就是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企业舆论环境, 有了这样好的环境, 才能不断促进企业和谐发展。首先, 要做大、做强石油企业的网站及其论坛。比如集团公司要求的能源博客网等, 同时涉猎商业性网站中的新浪、雅虎、网易等。这些重点网站在影响力上是普通小网站所不能比拟的。在有影响的重点网站上建立网络舆论主阵地有利于最大程度地引导舆论。其次, 要注意培养网络“意见领袖”。“意见领袖”是指在传播活动中表现活跃的一小部分人, 大部分都是某个版面的版主, 他们能向公众提供有关信息, 并做出相应的解释。在虚拟空间里, 人们总是在互相交流中形成相对集中的情绪方向和意志方向。要培养网站及其论坛的“意见领袖”, 利用这些“意见领袖”来引导舆论, 因为他们的发言往往能影响甚至左右其他网民的看法, 并由此引导、控制整个论坛的舆论走向。

3. 网络舆情应对工作。

完善有效的网络舆情应对, 必须依托以下几方面:一是强大的组织保证和物质、技术支持。要与各大互联网站建立紧密的联系、沟通机制, 通过网络编辑业务培训和资格认证制度提高网络舆情管理队伍的素质等。二是制定一套较为成熟的网络舆情日常监测制度。三是形成应对突发重大事件的合力。能够在短时间内调动和整合各种力量, 形成应对突发重大事件的合力, 这对于提高处理违规网站的时效, 及时应对突发事件能起到关键作用。四是危机事件后的有效评估。包括危机情况、采取措施, 对下一阶段走向的研判, 对前一阶段应对的总结, 反思与建议等。从某种意义上说, 如果有好的评估机制, 每经历一次危机, 就是对管理部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能力的提升。

4. 制定网络舆情预案。

由于网络传播是新事物, 而网络舆情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尤其当出现重大突发网络舆情危机时, 在很多方面因缺乏足够的经验而尚待改进。因此, 制定尽可能周密的网络舆情预案显得尤为重要。一个优秀的预案, 就是一本好的操作手册, 其对危机发生时的具体步骤, 都应做出明确细致的规定。当预案制定后, 还要不定期地进行演练, 以提高警惕性和实战能力。

网络舆情风险评估制度 篇8

关键词: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 舆情信息收集内容 舆情信息收集方法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劳资纠纷等问题引发的各类突发事件呈上升趋势,给国家安全、社会安定和人民生活带来巨大威胁。突发性群体事件一般表现为,十几个人、几十个人乃至成百上千人突然聚集,围坐、请愿、上访或是冲击党政权力机关,非法集会游行,引起群众围观滋事,造成交通阻塞,停工停课,少数还伴有聚众械斗、打、砸、抢等行为,表现形式激烈。突发事件一旦被网络媒体或者网民报道,短时间内就会引起网民关注,相关报道被重复转载、迅速传播,形成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

一、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的形成

1. 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的形成

社会突发公共事件很容易成为社会热点问题。由于网络信息传播迅速,传播范围广等特点,关于突发公共事件的任何信息都被公众广为关注,一旦有消息在网络中传播开来,就很容易形成“信息聚合”。在网络论坛, 当个人意见转化为多数人的集合意识, 当各种意见在网络这个“公共空间”里碰撞,网民迅速认同、修正、融合时, 就逐渐形成一个个网络舆情。[1]

二、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的信息收集内容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是社情的反映,要把握网络舆情,就要认识到网络舆情信息收集是一个工程,要有统计、统战、民政、公安等部门的参与,在整个社会安全防范机制中承担着尤为特殊的职责。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是指当发生突发事件之后,网民对于突发事件的意见、情绪和态度的总和。纵观每一次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发生,虽然活动规模、活动形式、事件过程各不相同,但纵观国内外近期发生的群体性事件过程,其基本组成要素由人、载体、事三个方面构成。同样,我们在研究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的时候也可以从这三方面入手,收集事件的情报信息,为突发性事件的预警做好准备。从实际操作来看,这三方面入手具有可操作性、简便性、可采集性和可量化的特点。

人是引发突发性群体事件的主要因素,也是发展网络舆情的基础。人是突发性事件的主体,突发性群体事件所反映的舆情证明,突发性群体事件往往是作为舆情主体的民众与国家的管理者之间利益关系的非正常化表露或极端的外化形式,反映出舆情主客体之间关系呈现 “问题状态”。正常的舆情状况通常表现为,主客体在利益方面的“一致”与“和谐”。在一般情况下,主客体之间的对立由相应的制度、法规、政策以及公共行政予以协调和解决。但是,在社会转型时期,原有的制度、法规、政策以及公共行政出现滞后和不适应,使舆情主客体之间的对立出现部分的激化。所以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领袖”的文化程度、年龄程度、工作经历、精神状态等因素对事件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特别是对“异质”(恐怖分子、法轮功分子、报复社会分子、暴力型精神病患者等) 等人的关注要做到信息及时收集、及时更新。

载体是指网络舆情存在的网络空间,从目前来看,网络舆情的存在空间主要有以下几处:1、电子公告板(BBS);2、即时通讯(IM);3、电子邮件(Email)及新闻组(News group);4、博客(Blog)、维基(Wiki);5、微博。由于网络舆情信息的多种多样,它的表现形式可以分成文本类、图片类、网络视频类、黑客和网络暴力行为类。舆情类情报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它的收集范围主要包括新闻报道、社情民意和网民言论等,公安机关应该利用好互联网这个载体,对于及时发现的舆情问题进行科学分析,把握大局。

事是影响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外在因素,是突发的和难以预见的。突发性群体事件所呈现的这种 “问题状态” ,突出地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普遍存在的利益冲突以及调节冲突方式

的变化。就公安机关而言,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应收集的内容包括:(1)社会各界对党和国家一些重大政策出台、国际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国内外重大事件和重要活动的反映;(2)聚众游行、示威、上访、请愿、非法集合、有人员伤亡或经济损失的重特大责任事故等事件、事故类信息;(3)可能引发重大治安问题、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影响社会安宁稳定的大事件类信息。

三、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的信息收集方式

如何加强网络信息的管理已成为突发性群体事件网络舆情的情报收集急需解决的问题,由于网络信息量海量的特点,仅仅依靠人工收集的方法难以收集和及时处理。网络舆情信息收集即快速准确收集原始舆情信息。[2]

由于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是网络舆情的特殊表现形式,是因网络舆情的演化和扩散而短时间内在现实中触发的群体性事件。公安机关将这类事件的情报收集方式分成及时收集和系统收集。

1. 及时收集

及时收集是指公安情报部门根据决策部门、上级机关部署,在社会转型期围绕特定任务,组织情报专职人员在海量信息中对敏感点进行发现、热点预警和爆发点,一段时间内收集相关情报信息。例如在“豆”你玩,“蒜”你狠的物价飞涨时期,,有些人会利用网络这个平台,宣传散播不利于政府的信息,导致民众和政府的交流机制瘫痪,或是导致民愤,公安机关就这一专题进行及时的舆情收集,为上级机关做好必要的情报收集,避免发生突发的网络舆情群体性事件。

2. 系统收集

系统收集是指就是公安情报部门组织各警种、各部门根据公安机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本职能,在日常工作中围绕某些专题长期、系统收集情报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关情报信息资源库。由于突发事件突发性强、影响面大,决策者思考的时间短,如果没有全面的信息参考,不能准确全面获得最新信息,任由事态发展,而不加以判断处理,后果将会变得非常严峻。因此,在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萌发初期,及时有效的舆情信息汇集,全面掌握与该事件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对做出正确的决策极其重要。

参考文献:

[1]刘毅.突发性群体事件中舆情信息的汇集与分析[J].学术交流,2005(10).

网络舆情风险评估制度 篇9

互联网上总是热点不断,这边动车脱轨事件在此起彼伏的呼声中总算尘埃落定,那边通货膨胀、房市下跌等事件又成为网民们热烈讨论的话题。目前,互联网正以它独具的平民性,使越来越多的人们愿意通过它来表达自己的个人想法,网络已经成为人人共同拥有的信息平台。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这把锋利的“双刃剑”在提供了下情上达的便捷方式同时,也对我国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今年,胡锦涛总书记莅临人民网,并通过人民网强国论坛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不仅是党和政府对互联网这一了解民意重要渠道的关心与肯定,同时胡总书记在人民网发表的“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讲话,更是体现出党和政府对网络媒体正确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视,体现出当今社会网络舆情信息预报的重要。

那么,如何在萌芽状态就对海量信息中的有害信息进行迅速预警,从而发挥出媒体舆论引导能力的最大效应?如何更好地把握舆情导向、对突发事件做出快速响应和处理等问题就成为网络媒体等组织单位有待解决的当务之急。对此,政府与企业品牌部门需要一种工具,能够像预报天气一样,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预告,而“风险雷达舆情监测系统”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效的帮助。

风险雷达舆情监测系统(yuqing.bcpcn.com)利用上千台服务器组成的云计算处理平台,采用全球独创的专利技术“PeopleRacnk”算法,自动对数万个网站的海量信息进行24小时不间断地浏览,对设定的网络舆情信息进行快速识别和定向追踪,实现类似预报天气预警各地区、各行业的网络舆情热点;对发现的数据进行逐条质量评价与分析,自动过滤掉无价值的信息,提高监测精准度。对抓取到的数据进行准确的分析和判断,一旦发现与关键词设置相关的内容,可在舆情真正形成之前形成预警报送相关各级政府机关,便于进行有针对性处理,从而将舆情消灭在初期阶段,避免了事件进一步地扩大化。

当网络舆情发生时,风险雷达舆情监测系统(yuqing.bcpcn.com)能帮助各级政府机关敏锐发现和整理有关的网络舆情信息,通过自动采集、自动分类、智能过滤(甄别筛选)、自动聚类、主题检测和统计分析,实现社会热点话题、突发事件、重大案情的快速识别和定向追踪,全方面客观地揭示舆情的状况和走向。为各级政府机关提供专业的舆情监测信息服务。

风险雷达舆情监测系统(yuqing.bcpcn.com)具有最新开发的追踪功能,不仅可迅速实现所谓的“人肉搜索”,还肯根据其文章的传播途径进行分析:ID追踪功能:可根据某一网民ID,快速挖掘出该ID在全网内注册站点及所发表的文章;溯源追踪功能,可自动计算分析文章语料与内容大意,并从全网范围追溯其转载文章,最终发掘其发帖源,分析其传播途径与传播范围;人物追踪功能,能对可疑作者进行自动监测追踪,挖掘其发布的文章并分析其善于使用的词语。

网络舆情监测系统 篇10

功能和服务

舆情监测系统的数据是经过清洗、过滤、抽取、分析和挖掘的,舆情监测系统的主要功能并不只是提供简单的舆情信息搜索,而是具有全网搜索、定向监测、自动发现,自动预警,趋势分析,自动分类等功能,具有丰富的统计结果。

而互联网搜索引擎只能提供相关的搜索服务,要靠人工主动去搜索,搜索结果出于商业利益的驱动,掺杂很多的不合理的因素,准确性、可用性不强。全面性和及时性方面完全不能满足舆情监控的需要。

采集范围和深度

舆情监测系统所采集的信息范围主要是定向的,是用户关注的特定区域、特定领域的网站,针对这些网站可以做到全面采集和精准采集。虽然baidu/google等互联网搜索虽然采集范围广泛,但是针对具体的舆情载体,采集深度不够,采集不全面。

目前搜索引擎的数据采集采用的是广度优先策略,会根据url地址进行重复采集的控制。对于论坛、贴吧等舆情载体不会按照主贴、跟帖、翻页的方式进行精确采集,采集深度满足不了舆情监控应用的需要。

西盈网络信息雷达系统专门针对西盈网络舆情监测(监控)系统和西盈竞争情报系统开发而成的,深度挖掘技术超越了google等以智能化和广度见长的搜索引擎爬虫系统。

更新速度

舆情监测系统用户可以自己设置采集的更新频率,对于舆情高发的载体网站可以做到分钟级的更新,这一点互联网搜索引擎是无法达到的。互联网搜索引擎的采集周期一般都是数天或者数周,甚至会出现漏采,无法采集的情况。

采集的网站种类

舆情监测系统可以做到对新闻,论坛,博客,贴吧等舆情载体的全面采集,尤其是针对论坛(包括跟帖),贴吧等这些“草根”网站(这些媒体往往是舆情高发区域),实现全面、迅速的舆情采集的同时,可以实时更新信息的点击数,回复数,转载数等等。而互联网搜索引擎大多是采集新闻网站,而对于论坛,贴吧、博客等等往往无能为力,更无法提供舆情分析需要的统计数据。采集数据的有效性

互联网搜索引擎所采集的数据,往往是没有经过过滤的,甚至充斥着大量的广告等垃圾信息。这些信息往往可以作为舆情的并不多。而舆情监测系统所采集的数据全部都是有效的,和用户相关的,真正称之为舆情的数据。

舆情信息储存和利用

舆情监测系统的信息是储存在用户本地的,可以进行归档,分析利用以及作为应用系统的数据来源,但是针对互联网搜索引擎中的数据,用户没有任何干预的手段,只能通过其固定的检索服务进行访问。

相关信息的数量

百度和谷歌等互联网搜索引擎虽然拥有绝对多的数据量,但是对于和用户相关的舆情信息,由于其没有定向采集全面,深度等优势,其收录数量就会大大低于舆情监测系统。另外,舆情监测系统集成了互联网搜索引擎的元搜索功能。可以整合多个搜索引擎的搜索数据。

总结

成功的舆情监测系统是主动告知用户google等搜索引擎中或收录或没有收录的与“我”相关的舆情信息。重大事件及时预警,并提供量化的统计分析数据助力舆情分析,通过自动生成舆情报告等方式辅助舆情工作。

网络舆情监控系统解决方案

方案背景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调查,截至2009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达到3.84亿人,全国互联网普及率28.9%,手机网民规模达到2.33亿。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网络环境下的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于新闻评论、BBS、博客、聚合新闻(RSS),网络舆情表达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动,具备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

由于互联网具有虚拟性、隐蔽性、发散性、渗透性和随意性等特点,越来越多的网民乐意通过BBS论坛、博客、新闻跟贴/转贴等渠道来表达观点传播思想。如果引导不善,负面网络舆情将对社会公共安全形成威胁。对相关部门来说,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及时监测、有效引导,以及对网络舆论危机的积极化解,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应有内涵。对企业来说,准确掌握产品和市场情况,监控竞争对手和行业动态,是企业市场、行销决策的重要支撑。方案内容

系统介绍

易观网络舆情监控系统,整合互联网信息采集技术及信息智能处理技术,通过对互联网海量信息自动抓取、自动分类聚类、主题检测聚焦,倾向性研判等,实现用户的网络舆情监测和新闻主题追踪等信息需求,形成简报、报告、图表等分析结果,为客户全面掌握群众思想动态,做出正确舆论引导,提供分析依据。

系统结构图

系统组网图

系统功能

1)深度多渠道网络信息采集,为用户提供监控源配置功能,可以对监控源的优先级进行配置调整。

2)完善的信息预处理机制:超链分析,编码识别,URL去重,锚文本处理,垃圾信息过滤,内容去重,关键字抽取,正文抽取等。

3)强大的索引分词机制,对舆情信息实施双重过滤,具有自动分类、自动聚类、相似性排重功能,系统能够自动完成热点发现。

4)热点舆情:系统自动识别出热点焦点事件,以舆情形式分新闻、论坛和博客三种类别呈现。及时发现网络热点信息。

5)专题追踪:生成专题报道对网络话题进行专题化的侦测和追踪,如两会、奥运会,对专题话题形成系统性的掌握和监控。

6)分站/分类浏览:对系统中舆情可以按网站和不同的分类进行浏览。同时可以对显示的舆情进行操作(设置影响、入简报、专题、收藏、删除)。

7)趋势分析:来源载体/站点分布、单个/多个关键词热度曲线图、主题/关键词热度的整体趋势、文章转载量日均/总体趋势分析、舆情信息的地域分布、网民检索行为分析。

8)突发事件分析:对突发事件进行预警,跨时间、跨空间综合分析,获知事件发生全貌。9)多种舆情检索方式:可按网站、类别、时间段、关键词等条件进行专项化全文检索,并可生成查询时间和次数、关键词查询频率等查询统计数据。另外还将结合检索关键词,随时补充全文检索库中的关键词,有机结合个人操作习惯,可在检索结果中进行二次检索。

10)舆情统计报告:根据舆情分析引擎处理后生成报告,用户可通过浏览器浏览,根据指定条件对热点话题、倾向性进行查询,并浏览信息的具体内容,提供决策支持。

11)统计报表:系统生成各种形式的报表。报表包括图表和数据表格,图表包括饼图、折线图、直方图等,如总量图、趋势图等;数据表格是对舆情信息的数理统计,以数字的形式记录各项舆情数据。另外用户可以自己需求定制报表模版,比如日报、周报、月报等。

12)舆情报警系统:对突发事件、涉及内容安全的敏感话题及时发现并报警,系统提供多种报警方式。

系统特点

1)精准全面的网络舆情采集,能够对论坛、博客、新闻评论等内容进行全面、精确的采集和及时的更新,为舆情分析提供强有力的数据保障。

2)多维度实时监测、过滤网络舆情信息,采集到本地的文章会自动标注并分析,具有趋势图直观展现。

3)专业的舆情办公平台,用户可以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将需要关注的信息定制到系统,用户可以随时调出自己需要的资料,直接追踪关注事件的传播源头,把握传播动态,系统自动生成舆情报告,节省用户人力。

4)专业的舆情分析顾问服务,基于易观深厚的互联网行业背景以及对网络舆情深刻的认识,协助用户进行舆情监控设计,对用户背景、行业特征及需求做深度调研,给出最适合用户的舆情监控方案。

5)丰富的舆情项目开发实施经验,有专业的舆情实施队伍和资源,提供从舆情监测规划、舆情系统选型、舆情项目实施、舆情工作开展到舆情干预的一体化的舆情系统解决方案。

6)拥有成熟的舆情产品,可以根据用户要求定制,需求牵引及时,在保证效果的同时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

商业价值

帮助客户全面、及时、精准、专业、高效获取网络舆情并为己所用;

第一时间获取客户相关的正负面新闻、泄密信息、领导相关报道、近期舆论热点等,健全危机事件预警机制防患于未然;

协助企业客户准确掌握产品和市场情况,监控竞争对手和行业动态,为企业市场、行销决策提供支持支撑服务。

附件1:

“网络游戏未成年人家长监护工程”实施方案

“网络游戏未成年人家长监护工程”是一项在政府部门、人民团体指导下,社会和家长参与,网络游戏经营单位具体实施的社会行动,旨在加强家长对未成年人参与网络游戏的监护,引导未成年人健康、绿色地参与网络游戏,构建和谐家庭关系。该工程自2011年3月1日起全面实施。

一、“家长监护工程”的主要内容

(一)网络游戏经营单位建立专门的服务页面,公布专线咨询电话,开通专门受理渠道,介绍受理方式。

(二)家长需要了解、引导、控制孩子游戏活动的,由家长向网络游戏经营单位提供合法的监护人资质证明、游戏名称账号以及限制措施等信息。限制措施包括:限制每天或每周玩游戏的时间长度,限制玩游戏的时间段,或者完全禁止。

(三)网络游戏经营单位按照家长要求对未成年人的账号采取限制措施,并持续跟踪观察,及时反馈该账号的活动,为家长提供必要协助,制止或限制未成年人的不当游戏行为。

二、实施“家长监护工程”的具体要求

各网络游戏经营单位要做到“四有”,即有专人负责、有专线电话、有专区设置、有季度报告。

(一)专人负责

1.要指定专门的负责人,并将指定负责人及联络方式向所在地省级文化行政部门备案;

2.培训专门服务人员对“家长监护工程”提供专业咨询解答和服务支持;帮助家长了解被监护人游戏行为,提供家长与被监护人进行沟通的建议;

3.服务人员要持续跟踪每个申请,及时与家长沟通情况,反馈该账号的活动,了解未成年人参与游戏的状况,为家长提供必要协助。

(二)专线电话

1.开通单独的专线服务电话(区别于普通服务热线),提供咨询解答和受理服务;

2.在原有的客服电话中提供转接到专线服务电话的链接;

3.要提供多种服务渠道,确保家长可选择最便利的方式提出服务申请(传真、网络申请、电子邮件、信函邮寄、上门申请等)。

(三)专区设置

1.在网站设置“家长监护工程”专区,在主要运营产品网站的显著位置设置进入该工程页面的链接方式; 2.专区要有对工程情况、申请条件、处理流程、可采取的监护结果等事项的说明;

3.要在专区显著位置设置监护服务申请入口、受理方式(家长监护专线);

4.专区要预设好问题和答案,或展示虚拟案例操作流程及结果,供家长阅览和参考;

5.专区要设置服务申请进度查询;

6.专区要登载《未成年人健康参与网络游戏提示》(附件2),引导未成年人健康地玩游戏、玩健康的游戏。

(四)季度报告

各网络游戏经营单位要在每季度末向所在地省级文化行政部门提交“家长监护工程”情况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咨询数量、申请数量、受理与完成情况、重点案例分析、疑难问题说明,对于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意见或建议。

三、强化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

上一篇:八年级下册人教政治下一篇:国企人员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