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管理网络文化

2024-10-01

高校管理网络文化(共12篇)

高校管理网络文化 篇1

摘要:新形势下互联网在高校已日益普及, 高校大学生宿舍网络文化建设已越来越受到研究者和教育者的重视。本文就如何利用好网络平台, 积极构建和谐的宿舍网络文化, 使和谐的宿舍网络文化服务于大学的培养目标, 建立适应网络时代的高校学生宿舍管理机制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学生宿舍,网络文化,建设,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网络已深入到世界的每个角落。互联网能对社会、经济、文化各个层面的信息作出迅速反应并形成舆论热点。在高校里互联网也越来越成为高校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作为一种工具, 正日益深入人们的生活。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互联网在高校的普及对高校宿舍管理工作可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一、网络的普及对学生宿舍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网络文化是开放的、自由的。网络是信息宝库, 同时也是信息的垃圾场, 充斥着各种不健康的内容, 如网上庸俗、腐朽、色情、暴力等信息日益泛滥。受这些不良因素的影响, 有的大学生道德意识弱化, 人际关系淡化, 对他人漠不关心, 个人主义盛行;有的学生整日沉迷于网络, 不是上网聊天就是打游戏, 连课都不上;更有甚者, 彻夜泡在网吧。这给高校宿舍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此外, 管理人员网络知识的缺乏, 对网络认识的不足造成了管理的偏差, 他们一味强调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 引起了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 使学生越发不服从管理, 甚至与管理人员发生摩擦, 导致双方关系紧张。

二、网络的发展为学生宿舍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

网络文化的极大丰富, 网络文化的高度自由与开放, 使网络文化具有无穷的魅力与吸引力。同时它也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无比广阔的舞台。高校网络的发展为学生宿舍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

(一) 网络为管理者与大学生之间搭建了平等沟通的平台。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它完全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角色差别, 开创了一种有别于现实社会的虚拟空间。在这个虚拟的空间, 学生不必按传统方式接受被动的“灌输”, 一切交流都是交心讨论式的。即使最内向的学生也有可能敞开心扉, 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的心声。在这种环境里, 各种观点和情感更具有真实性、直接性, 可以更为真实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服务需求。这有助于减少摩擦, 有的放矢地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二) 网络的发展为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环境, 拓展了宿舍管理空间。

校园网的开通及网络进宿舍, 使宿舍管理服务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宿舍管理人员可以随时接收来自学生的网上信息, 随时对其进行整理分类, 而不再受上下班的约束。比如:宿舍管理部门可以利用网络的快捷性特点设立紧急事件报告信息箱, 24小时为学生开放, 提供应急服务, 提高紧急事件的处理速度。

(三) 网络在校园的普及使信息传递更加便利, 更加具有时效性。

信息技术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覆盖全球的“在线空间”, 大大方便了各系部之间的经验交流。学生宿舍管理部门应积极与兄弟院校保持联系, 相互切磋, 取长补短。

三、加强网络文化建设, 积极探索宿舍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一) 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 建立学生宿舍管理的新阵地。

针对大学生普遍采用网络获取信息可建立学生宿舍管理网站,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网站内容以学生生活信息及宿舍管理有关条例为主。第一, 凡是涉及学生日常生活的, 如食堂开饭时间, 增卡时间, 澡堂开放时间, 开水房供水时间等, 都可以在网上设立专门链接, 供学生查询。第二, 调整滞后的宿舍管理规定。根据大学生对网络的需求及宿舍管理的有关原则, 制定新的适应网络时代的具有指导性、权威性的新制度。比如, 学生用电规定、作息时间等。第三, 宿舍管理条例上网。以前我们讲“制度上墙”, 而现在是网络时代, 我们也要讲“制度上网”。将学生宿舍的相关条例做成网页, 在校园网公布, 增加管理的透明度。设立宿舍管理部门公告栏, 及时将宿舍管理部门的最新工作动态上传, 方便学生了解、监督。第四, 开展网上互动。建立宿舍管理论坛, 以学生乐于接受的网上互动形式吸引他们“畅所欲言”, 积极参与宿舍管理。宿舍管理人员及时收集反馈信息, 以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根据学生的意见建议, 弥补工作中的不足, 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

(二)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宿舍管理队伍。

时代的进步对宿舍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求宿舍管理人员适应新的管理模式、树立新的管理观念、建立新的工作方式。思想上要由管理转向服务, 以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为宗旨。网络的普及和宿舍管理网上阵地的建设需要一支具有过硬思想水平和网络管理才能的工作队伍。作为学生宿舍的管理者, 应及时接受新的思想观念, 并熟练掌握运用互联网。针对目前大部分学生宿舍管理人员缺乏网络知识的情况, 宿舍管理部门的领导应主动向学校教学部门求援, 请有关教师为宿舍管理人员进行专门的网络知识培训, 并选送优秀者进一步深造。也可请学校网络中心的工作人员帮助维护网站。但从长远发展的眼光看, 学生宿舍管理部门应在适当的时机招聘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到本部门, 以优化自身人才素质结构。

简论心理电影赏析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和秀梅

(大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云南大理

摘要:心理电影赏析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具有新颖性和趣味性。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看, 心理电影赏析的教学模式更容易被大学生接受和认可, 有利于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困扰。

关键词:心理电影赏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用

目前,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2001年完成的对北京市23所高校的6000名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抽样调查显示, 在5220份问卷中, 有16.51%的大学生存在中等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其中达到严重程度的比例为3%—5%[1]。2006年, 对河南师范院校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结果表明:8.22%的大一新生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22.63%的大一新生可能存在某种类型的心理问题[2]。为此, 大学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如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举办心理健康讲座, 设立心理咨询室, 举办“5·25”大学生健康活动周等。这些举措在大学生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调节心理不适, 消除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等都起到了不同程度的良好效果。但是, 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还以学分和出勤率要求学生, 可能会引起一些学生的逆反心理和抵触心理, 收不到预期的效果。能不能寻求一种既有教育意义, 又轻松, 又能使学生易于接受的心理教育方式?近年来, 有些学者提出了采用心理电影赏析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氛围中学习心理健康知识。

1. 心理电影赏析简介

心理电影是指在现代西方心理学发展成熟后, 反映

(三)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

高校应在保证学校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合理满足学生的要求, 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思想, 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大学生能以积极的心态和自觉的行动参与学生宿舍的管理和建设。可成立“学生宿舍网络管理委员会” (简称“网管会”) , 让学生自己建立网站, 充分利用网络文化来影响、教育、服务自己, 将学生自治与学院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促进学生宿舍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网管会”成员来自学生, 信息资源多, 基础好, 开展工作便利, 既有助于维护学生自身的合法权益, 对宿舍管理部门履行职责和服务水平进行监督, 又能配合学校做好学生宿舍的管理工作。

四、抓好载体建设, 培养和谐宿舍网络文化

培养和谐宿舍网络文化, 必须抓好载体建设。校园网进宿舍, 打造一些大学生喜爱和欢迎的网站。近年来, 高校普遍重视网站建设, 一批“红色网站”与优秀网站应运而生。

或展示某种心理学原理或典型心理障碍的电影, 其主题往往更集中于表现人的内在精神世界, 常以人性和心理作为其情节的工具和底色[3]。

1916年, 德国心理学家雨果·明斯特伯格发表《电影:一次心理研究》, 提出“电影不存在于胶片上, 甚至不存在于银幕上, 而只存在于把它实现的思想中”的立论, 强调电影是“一种心理学游戏”, 并作了电影心理学研究的初次尝试。到了20世纪30—40年代,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风靡美国, 好莱坞从此开始制作心理学及精神病学方面的电影 (简称为心理片) , 并且长盛不衰。20世纪末, 涌现出一些《雨人》、《沉默的羔羊》、《本能》、《阿甘正传》等优秀心理影片, 它们成为世界电影宝库中的经典作品。近年来, 心理电影出现了新的趋势, 从不同年龄、不同心理问题描写个体的内心世界, 如精彩心理影片《心灵捕手》、《美丽心灵》、《心理游戏》, 深受大学生喜爱。目前, 在欧美许多国家, “电影疗法”成为心理咨询的重要手段, 并得到了主流心理学界的认可。

心理电影赏析是指在心理咨询师的引导下, 通过对剧中人物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进行欣赏和剖析后, 能揭示其心理内涵和深层次的生活启示, 从而推动参与者对人类自身的再认识, 学会在别人的故事里解读自己的生命体验, 在深层次认识自我的基础上重新塑造自我。心理电影赏析包含两层含义:一个层次是观众自己欣赏;另一层次是心理咨询师对影片的解析[4]。

2. 心理电影赏析的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

第一, 与其他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相比, 心理电影赏析

宿舍网络文化的载体应该是丰富的, 也应该是以人为本的, 能够满足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的多元化需要。在建设一些招生就业网、教学科研网、生活服务网等网站的同时, 高校可设计一些“红色网站”、“心灵驿站”等极富校园特色的主题网站。这些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培养和谐宿舍网络文化, 就是要不断创新和丰富校园网络文化的各种元素, 让和谐宿舍文化的发展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使校园的各种关系变得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张品良.论网络虚拟和谐社会的构建[J].理论学刊, 2006, (2) .

[2]臧海成.试论高校学生宿舍文化构建[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2003, (1) .

[3]成长春主编.网络思想教育新论[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2006.

高校管理网络文化 篇2

(中共天津市教卫工委,天津

300050)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种革命性的技术的采用,与全新的社会形态的生成是密切相关的。当前,一场席卷全球的跨越时空的信息革命方兴未艾,它正在改变着我们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结构和运行方式,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也无疑对青年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和思想政治素质产生一定的冲击和影响。由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一场新的革命。

首先,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技术,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表现为:网络上丰富的共享信息和多姿多彩的信息形式,提供了充足的可用教育资源;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等特点,有助于开展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互联网参与主体的平等性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 教育的亲和力和说服力。同时,它的发展和普及也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的挑战,体现在:互联网丰富的信息和资源中良莠互现,我们在思想、行动和技术上的应对准备还相对滞后;互联网范围之广,扩展之快,影响之大,前所未有,大大增加了扩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覆盖面和提高时效性、影响力的困难;网络交往使网络世界的互动关系变得异常复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信息网络技术发展迅速,给学习、掌握和运用带来了较高的难度,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努力加强自身素质和提高相关专业技能。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西方敌对势力凭借其经济、科技优势,以互联网为主要阵地和重要载体,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进行西方政治、宗教和腐朽思想的渗透,影响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呈现出来的新特点,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时准确地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信息资源意识,主动超前地介入网络管理,用科学先进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只有这样,才能占据新的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制高点。

一、建主题网站,巩固主流阵地

创建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占领网络阵地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这就要求我们 充分利用互联网交互性的特点,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互动,不断增强主题网站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和时效性、主动性、针对性。

根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大学网站可以设置这样几类栏目(版块):校园新闻——介绍本校发生的新闻,要做到图文并茂,更新及时;电子报刊——把学校各种出版物搬到网上,要求做到与出版周期同步更新;思想理论——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的鲜明特色所在,应着力精心设置内容,如:可以结合学校特点,安排经典著作、领导讲话、理论探索、争鸣研究等,要丰富而生动,力避内容滞后、形式单一;精神文明——广义上可以囊括优秀校园文化的所有内容,狭义上可以介绍优秀人物、先进事迹,开展精神文明竞赛和评比活动等,要做到贴近思想实际、贴近群众生活,形式上要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时事聚焦——把近期国内外的热点、焦点问题按主题分类,精选各种分析资料,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和调研成果,汇聚观点,反映现实,要做到言之凿凿,旗帜鲜明;特色服务——提供校园生活服务,如网上办公免 费 邮件、聊天室、同学录、留言板、跳蚤市等。

高校把自己的主题网站挂在互联网上并不意味着网站就建好了,网站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发展的,不断完善的过程。特别是要让网民在浩如烟海的互联网中认识你的网站。还需要下一番力气进行推广。推广手段之一是网上推广,方法有:搜索引擎加注、在新闻组和BBS上做宣传、交换连接、邮件列表,以及广告交换、网址发布等。再就是网下推广,包括向身边的亲友推荐、在校园的各种信息载体上进行宣传、举办活动吸引网民等。

二、加强网上正面宣传,有力遏制毒害信息

面对互联网时代国内外舆论斗争和竞争的紧迫性,如何与国内外敌对势力争夺网上舆论阵地,掌握主导权,从而抵御西方社会对我门的政治图谋和意识形态的渗透,成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解决的课题。特别是在隐性的战场——在与西方各种敌对势力跟我们争夺青年的斗争中,高校要切实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正面宣传,弘扬正气,以正压邪,坚决摈弃网上的各种有害信息,牢牢占领网上新闻宣传阵地。

做好网上正面宣传工作,首先要端正网络时代的受众观念。由于网络传播中受众的主动性得到空前提高,独立的、个人的、多样的接受方式使传统的新闻传播意识受到了挑战。网络传播决不是把传统媒体搬到网上就万事大吉了。正确的传播观应该是:传播前尊重受众在传播中的主动权;传播后,将受众的反馈作为判断新闻传播质量的基本标志。这就要求传播者从受众实际需要与接受中的文化差异、行为习惯来安排报道内容与形式。核心在于尊重手众,服务受众。关键在于注意受众的需要和在接受行为上的差异,力争传播内容和形式的有的放失。网络传播要力避两种错误的受众观念,即政治性的忽视和商业性的迎合。前者出于政治力量的强势,单纯突出传播者的意愿;后者由于经济力量的挤压,惟受众的需要马首是瞻。这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网上正面宣传特别需要注意克服传播目的的直白、传播手段生硬和传播内容的单一。

建立一支专门从事网络宣传的工作队伍,是高校坚持网上正确舆论导向的要求。随着网络传播的日趋蓬勃和复杂,这种要求越来越迫切,专职工作者要把学校办学的方针、政策,学校改革、发展的权威信息,学校育人、管理、服务的动态新闻,及时、准确的在网上发布出来,用“官方”的声音从正面引导校园舆论,为学校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从而积极地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正面宣传要注意,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坚持网上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校整体育人工作相结合。

监督和引导是网络管理的两项重要职能。专职工作者的一项的重要工作就是网上信息进行管理,特别是对校园电子公告牌(BBS)的管理尤为重要。BBS里面有很多优秀言论,他们的发布者用自己的行动 树立了网络活动的良好规范,成为网民的楷模。对于这些先进事迹,我们要适时加以宣传,弘扬正气,从正面引导网民的舆论和言行,加强网络精神文明建设,网络监督就是要做到信息审查及时,通过分析过滤,留下精华,驱除糟粕。这是一项经常性的长期的工作,也是一项艰巨和复杂的任务。

三、把课堂延伸到网上,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的网上平台

网络技术已经被广泛的运用到大学校园的教育、科研和管理的各个方面,师生们对于网络的依赖已经呈现出明显的趋势,学生中甚至出现了“欲知上网看,有话上网聊”的校园新一族。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两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把课堂延伸到网上,开展网上“两课”教育教学这样即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开创了思想教育的新方式,也顺应了网络时代教育教学的新需要。满足了青年一代健康成长、渴望成材的强烈要求。特别是在推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方面,网上课堂发挥了其独有的优势。

“三进”工作必须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是“三进”工作的本质要求。“三进”本来就是高校“两课”教学改革的成果,网络则是改革“两课”教学的一个新手段。在“两课”教学中,以我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将需要从理论上和实践中讲解与研讨的知识、问题放在网上。供不同时空条件的学生去关注、了解和研究。电子邮箱是网上的信箱,为师生的“一对一”交流提供了便捷的渠道。“两课”教师可以把自己的“信箱”挂在网上,通过与学生互发电子邮件,跟踪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接受学生的各种提问并及释疑解惑,从而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到了如指掌。此外,网络还可以提供实时的在线交流,促进师生学习互动,其参与的热情、活跃的气氛是大学课堂很难做到的。这种虚拟的“网上课堂”的学习活动改变了以往思想政治教育中“一言堂”、“满堂灌”等生硬、呆板的教学模式,真正提高了“三进”工作的实效性。“网上的功夫在网下”。网络毕竟是虚拟世界,所以,搞好“网上课堂”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和放松网下的工作。要积极探索与网络教学相配套的课堂教学、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学生党建团建工作等多种方式有机结合的多渠道多层次的“三进”的新格局,做到网上网下同步推进,互相配合,互相补充,并逐步臻于完善。

四、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网络文化活动 文化是人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信息网络技术一经渗入经济和社会生活,其价值就不限于技术层面,而是具有文化意义。再以网络为核心的社会实践中,人的创造性活动与信息网络的影响双向互动,生发出影响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网络文化。文化的基本功能就是对人的塑造。在这一点上,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和功能是一致的。因此高校要着力营造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用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先进的校园网络文化,去影响和塑造大学生的心灵,于潜移默化中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

校园网络文化的构建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和想象力,着眼于反映大学生的时代风貌。如,组织网上征文、支持竞赛、网上沙龙等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活动等,就能受到预期的效果。开设一些诸如“娱乐时间”、“生活时尚”、“体坛纵横”、“开心一刻”等文化生活类的栏目,引导和培养大学生树立高尚的情操,形成健康的心智。网络文化生活要体现一个“活”字,吸引大家广泛参与进来。

开展网络文化活动,还要做到特色鲜明,教育性和服务性并重。校园网络要突现自己的个性,体现学院风格。如,针对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象勤工助学、考研、就业、出国等,开展网上专向服务,及时为学生解决实际困难。根据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内容,设置“规章制度查阅”、“学籍管理”、“成绩查询”等栏目,方便学生了解自己的校园学习情况。开设具有交互性、开放式的校领导的电子信箱,开展在线交流,为学生化解思想困惑。网络服务要突出一个“实”字,成为师生最可信赖的助手。如,为了活跃学校的学术文化氛围,可以邀请知名教授、专家学者和社会名流、明星等与网友即时聊天,或进行网上培训,或组织网上交流会、研讨会等,往往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浅议网络文化与高校文化传播 篇3

网络文化对高校文化建设的准确价值定向

校园网络文化是一个比较混乱的概念,据调查,人们对校园网络文化内涵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其一、认为校园网络文化是一种对亚文化群体(主要指大学生)进行精神性现代启蒙的文化形态。

其二、认为校园网络文化是一种根植于民族文化和城市文化中,有超前于大众文化(社会文化)、相对独立的以精英分子为主体的文化形态。

其三、认为校园网络文化是一种注重课外生活,透过特定的文化气氛使置身于其中的大学生受到熏陶和启发,从而获得超前发展的文化形态。

其四、认为校园网络文化是指大学生校园生活存在方式的总和(包括大学生在校内外开展的各种活动),是一种寓教育于活动的文化形态。

我们认为,以上几种观点都未准确地反映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核心。第一种观点一味强调人观念意识的现代化和个性的张扬以及自我实现,这种说法本无可厚非,但是现实社会(包括学校)并不能及时提供相应的精神食粮和人生舞台任人自由的发展,于是形形色色的西方文化思潮和西方生活方式一时间便成了大学生推崇备至和纷纷效尤的样板,大学校园几近“西方文化的租界”,一些不切实际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乘虚而入,结果非但没有实现自我,相反倒是在西方文化的迷宫中走失了自我。第二种观点将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割裂开来,以精英文化自居,助长了文学生的天真之气,过多地谈论将来怎样影响和改造社会而不关心现在如何适应社会,只看到未来的辉煌而看不到眼前的困难,所以一旦与社会接触便会产生水火不容之感,最终走进一条和社会文化不相容的道路。第三、第四种观点也只是描述了大学校园文化的表面现象,没有把握校园文化的实质和核心。那么,大学校园文化的实质和核心究竟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把握?

要把握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实质和核心,应从社会的大背景来思考,从社会与大学的对立统一中来把握。大学是高等学府,是学术思想的重镇,也是整个社会良知与理性的凝聚之所。用传统的看法来说,大学之道在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這些大学之道在现代教学思想中也就体现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多出人才,多出成果”。大学应该引领时代潮流,是未来社会的创造者。然而,这种创造并非空中楼阁,必须以显示社会实际为基础,因此,大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这就要求大学生首先要完成社会化的任务,这种社会化包括知识技能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等方面,而这些内容与校园文化恰好是一脉相承的。因此,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应在大学和社会、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之间谋求一种平衡和协调,只有平衡和协调才能构成真正的秩序,校园文化的“唱、做、念、打”才是根据社会需要所应该做的,而不致被社会拒绝和排斥。但是,这种平衡的基础是什么?我们认为至为重要的就是首先确立一个正确的校园价值观,然后围绕这个价值观建设校园文化。综上所述,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应该是置身社会文化大背景中的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亚文化形态,在分类上属于社区文化范畴。从这个意义上看,校园文化应该是指大学特区中生活的每个成员所共有的校园价值观和这些价值观在物质与意识形态上的具体化。校园网络文化的核心则应是对其进行准确的价值定位。

当前高校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当前,高校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面临多方面的挑战。其中主要有:

第一,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全球化是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等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西方文化渗透的首要目标就是大学生,他们企图通过渲染资本主义价值观诱惑和拉拢青年学生。

第二,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功利性的挑战。市场经济以价值规律作为经济活动的基本准则,社会成员在市场经济中容易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和行为。随着高校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第三,网络不良文化、信息的挑战。由于网络的国际性、开放性与交互性,网上信息夹杂着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腐蚀着占网民多数的青年学生,混淆他们的辨别能力,消磨他们的信念意志。

第四,其他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随着校园与社会联系日益紧密,社会的不良现象对高校的影响越来越大,高校已不再是象牙塔,高校教师已不再以风雅高洁自居,高校学生的课外生活有庸俗化的发展趋势。

目前在校大学生绝大多数出生在改革开放之后,成长在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以互联网和手机通讯为代表的现代化传媒手段蓬勃兴起的时期,并且其中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大。高校校园文化所面临的挑战使一些大学生产生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漠、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随之而来的大学校园经商风、厌学风、拍拖热、网络游戏热等闹得沸沸扬扬,这些发生了倾斜的校园价值观如果不及时予以重构,终将导致整个社会的道德危机、思想危机和学术危机,这是所有人不愿意看到的结果。然而,当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却迷失了方向。主要表现在:

(一)文化传播多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传统的工作理念方法显得僵化,校园主流文化不够突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和网络的全面普及,社会文化的多元化趋势日渐明显,国家间的竞争已从传统的经济、科技领域扩大到文化领域。不可否认,文化多元化对于文化交流、综合创新、科技进步及科学发展有着积极作用,但是它同样也有负面影响,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西方的工具主义和功利主义观念得以广泛传播,引发了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选择上的偏差,淡化了自身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校园文化建设在这方面显得无能为力,甚至有时客观上还有推波助澜之嫌。

(二)校园文化是校园环境的灵魂而不是校园环境的点缀

校园文化应是校园环境的灵魂而不是校园环境的点缀,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更是灵魂中的灵魂。当前,目前高校的建设中缺乏这种整体的考慮,学校各部门的建设各行其是,整体仅是机械地拼凑,校园文化被单纯理解为在既定的环境中造点塑像、贴点标语、搞点活动,这样当然不能发挥校园文化强大的育人功能。

(三)文化传播体现传统与现代的迷失

在社会文化中,很多在社会生活中根深蒂固的观念意识、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统称谓传统。这些传统如果从价值尺度的角度来衡量未必是好的,也未必是不好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传统与校园文化显得格格不入。对此平衡与协调的唯一办法就是要进行理论的分析,促进传统融入现代化而为现代化所用,也促进现代化衔接传统,为传统输入生命。一些教育家在谈到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时,非常伤感地指出并非所有的传统都得革除,譬如校园建筑,现在很多大学把一些旧建筑拆除,这就非常可惜,因为这样校园将失去历史厚重感。同时对现代文明的精神核心是什么把握不清,表现为在社会的大变革中随波逐流,迷失方向。

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价值的定位及体系构建

我们应该怎样建设大学校园文化?最重要的就是首先确立一个正确的校园网络文化价值观,然后围绕这个价值观建设校园文化。“人类是价值追求的动物,而追求价值的跑道是永无止境的”,任何简单片面,只看眼前不看将来和利益至上的想法与校园价值观都是不相容的。其真正的价值取向不应排斥人类文明的共性,即在于求真、求善、求美。具体到我国社会主义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按照教育部、团中央关于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借鉴吸收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以实施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突出高品位,加强管理,注重积累,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使网络文化日益发展的高等学校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示范区和辐射源。

根据这一价值取向和指导思想,当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构建:

(一)精神文化建设

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包括办学理念、大学精神、校风、校训、师德建设等内容。办学理念是学校文化建设中总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思想,而大学精神则是对办学理念的进一步升华,它们与校风、校训等都是师生员工经过长期努力而积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理想、信念与追求,是学校文化的精髓与灵魂。校风是学校精神面貌的具体体现,也是学校综合实力和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校的每门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有育人职责。

(二)学术文化建设

学术文化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直接影响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是学校生命力所在。学术文化建设应着重于规范师生学术道德、营造良好学术氛围、促进学术交流、鼓励学生参与科技文化活动、支持学术团体的发展及积极发表学术论文等方面。

(三)制度文化建设

学校制度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办学、治校的基本保证,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作用。学校制度文化建设要体现“尚德务实、求真拓展”的办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学术为先,强调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积极探索制定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大学制度,不断提高科学民主依法治校的能力。

(四)形象文化建设

学校的形象包括学校的外在整体形象和校园环境面貌两个方面。学校形象文化是大学文化的外在表现,是大学物质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了学校的文化品位和格调,对广大师生具有精神熏陶作用,直接关系着学校的育人环境、声誉和社会影响良好的学校形象,可以起到外塑形象、内聚力量的作用。形象文化建设主要包括:

1.规范学校形象标识

大学的形象标志主要包括校徽、校旗、校歌以及学校名称及中英文标准字体,学校的各类指示牌、名片、POWERPOINT模板、办公用品、文化宣传材料、学校礼品、建筑命名等,所有这些标志必须统一规范并尽可能反映大学的价值追求。

2.塑造良好社会形象

要积极宣传学校各项突出成就,特别要重视学校重大事件、重要活动和典型人物的宣传;报道学校的特色和亮点,提高学校在社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树立学校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要建设好校园网主页及新闻网页,及时公布学校发展动态。

3.建设人文校园环境

学校的校园环境设计和建设要形象鲜明、造型优美,校园建筑要保持风格的统一和协调,建筑中要设置具有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的图片、橱窗以及学术沙龙、学术园地等配套设施,使之既能展示大学的历史传统,又能创造环境育人的良好氛围。要整体、系统地规划校园人文景观,建设主题雕塑、文化走廊和文化景点等,使校园人文景点建设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在学校景点建设中,要重点阐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从而烘托校园人文氛围。

(五)加强校园文化阵地与载体建设

文化阵地和载体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大学文化中的主导作用,大力加强包括思想理论与文化素质课程、宣传媒体、学生社团、文化活动、院系文化、网络文化等在内的各类文化阵地的建设,把握时代精神,坚持正确方向,形成健康积极的舆论环境、构建文明和谐的校园。

总之,当代高校要通过积极吸收网络文化精粹及其他文化精华,构建一种外具优美环境内具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

|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 篇4

在新形势下,如何优化校园网络环境,厘清网络文化、校园文化和校园网络文化的关系和特征,利用网络文化的优势,提升校园网络文化的品位,是知识经济条件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挑战。[2]

1 校园网络文化的作用

1)有利于提高广大师生的知识文化素质

网络文化的信息开放性为师生知识文化素质的提升准备了最基本的条件。网络文化的信息开放性使得世界各国的科技、文化、艺术等信息汇集于网络之中,成为一种多元性世界广域文化。加快了广大教师和学生思想交流的频率,扩大了师生与外界接触的平面,拓展了师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与渠道,能促进师生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

2)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对比,网络拓宽了学生学习的手段和渠道,多媒体教学、远程教学等得到广泛运用,通过网络,学生可以更加便捷地了解社会,认识世界,扩大学习的知识面。网络文化的虚拟性、交互性使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拓展了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空间,更新了他们的思维方式,为其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文化空间。[3]网络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以其内容的全面性、丰富性以及解决问题的方便快捷,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

3)有助于缓解压力、拓宽交往空间

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实时性为广大师生提供了方便快捷的社会交往机会,使他们的社会性得到空前的延伸和发展。我们通过网络得到诸如学习、科研、专业等信息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娱乐、休闲,以缓解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多的老师和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人际交往,开展网上聊天、收发E-mail、网络游戏等活动,大大突破了信件、电话等传统交往方式。通过网际交往,师生们可以建立与外界沟通的桥梁,拓宽眼界,有助于进一步解放思想,形成一种独立意识、开放意识和全球意识。

4)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容

传统的校园文化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学生集中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开展同一主题内容的文化活动,而校园网络文化的出现,使校园文化出现了新的内容。网络文化内容的多元性使得网络具有无限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成为网络这一新兴媒体的受众。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内容,让不同的网民群体在网络中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兴致所在。网上教学、网上竞赛、网上聊天、玩游戏、看视频、写博客等丰富的网络文化生活赋予了个体充分的自由和创造力,进一步拓展了人的自主活动空间,网络文化的建设、传播和内化功能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对传统的校园文化进行了有益的补充。

2 校园网络文化引发的问题

当前,校园网络文化在丰富校园文化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

1)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网络上的内容包罗万象、极其丰富,它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信息库,也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垃圾场。网上存在的一些淫秽、暴力、反动的言论以及邪教组织在网上散布的反动言论和歪理邪说,扰乱人心,导致广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混乱。庸俗的网络文化、不健康的信息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根据英国米德尔塞克斯大学的蒂姆莱贝教授的调查,因特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大约有47%与色情有关,对当代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2)导致了一些网络用户的失范行为[4]

一些网络用户刻意模仿黑客,在网上非法截取他人信息或在网上散发病毒,甚至在诸如“贴吧”等论坛上发表一些侮辱、攻击老师、同学和学校的言论,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道德的,甚至是违法的,却认为自己是在和机器打交道,只不过敲击了几下键盘,点击了几下鼠标而已。这些网络失范行为导致校园文化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

3)网络成瘾问题突出,容易引发学生身心健康问题

客观上,网络文化的发展为学生沉迷网络提供了条件。青少年的身心发育尚不成熟、自控能力较弱,辨别能力有限,容易上网成瘾,而一旦成瘾,将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难以适应,失去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力和参与意识,并出现孤僻、冷漠、不合群等心理疾患。一些在校学生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了网络聊天、网络游戏等方面,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经常通宵达旦的上网,不但耽误学业,考试挂红灯、留级甚至退学,对他们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了极大伤害。

3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思路

校园网络文化是一种新兴的文化,我们应加深对它的特点和规律的研究,理清网络建设与校园网络文化之间的关系,净化网络信息环境,突出网络的育人功能,使校园网络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主阵地。在校园生活中,如何兴利除弊,积极利用和有效管理网络,真正使互联网成为传播先进校园文化的新途径、校园公共文化的新平台、学生健康精神生活的新空间,关系到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建设,关系到和谐校园建设的全局,是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要建设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环境建设

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是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前提。无庸置疑,网络文化正深刻地影响着校园文化的生存与发展,同时校园文化也必然反作用于网络文化。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使全校师生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增强凝聚力,创建一种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其陶冶情操的作用并以此净化网络文化环境。

2)加强舆论引导,倡导“健康上网”

学校有关部门可以以生动活泼的方式,举办以“构建和谐网络,倡导健康文明”[5]为主题的“校园网络文化宣传周”,积极宣传先进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优秀的传统美德教育,建立大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讨论专栏,有针对性地引导大学生对一些问题开展讨论和辩论,及时化解矛盾,引导学生自觉抵制不良网络信息,谴责、举报和打击那些淫秽、反动信息的发布者,从源头上控制网络不良信息在大学生中的蔓延。

3)加强门户网站建设,开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活动

学生是校园网的主要使用者,也应成为网络建设的参与者。要不断丰富校园网络文化产品,打造具有校园特色的网络文化品牌,以激发学生参与网络的热情。

很多学生不喜欢上校园网站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学校的网站往往缺少特色,吸引不了他们的兴趣。各高校应结合学校的具体实际,适当调整门户网站的内容设置,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健康文明上网。可以尝试建立以网上团校、网上党校为代表的主题教育网站,加强招生、就业网站和心理咨询网站等服务指导性网站建设,开展网络摄影比赛、网络文学征文、网络知识竞赛、主页设计竞赛、动漫设计比赛、校园DV创作比赛、网络绿色游戏比赛、博客设计比赛等活动,吸引学生通过网络主动积极地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减少学生因浏览不良网站而产生的隐患,也有利于促进校园网的不断完善。

4)加速数字化校园建设,深化素质教育

当前,大部分高校没有实现校园网络资源的共建共享,数据分散,教育信息化层次不高。我们要主动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潮流,积极进行资源整合,加速数字化校园建设,尤其是要加快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数字化图书馆、办公自动化及通信等方面的建设步伐,以建设数字化校园为载体,推进新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深化素质教育,以促进校园网络文化的良性发展。

加强加快以网络化、数字化为主要支撑的网络文化建设,是大学校园走上可持续发展的最经济、最可行的方式,不仅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更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

4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管理

要发挥校园网络文化的积极作用,减少甚至消除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关键在于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管理,优化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增强广大师生的网络道德观念,规范其网络行为。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管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成立校园网络文化管理机构

校园网络管理中心要制定师生网络行为准则,通过审查监控来规范师生的网络行为,对各种信息进行监控、搜集、分析、加工、处理,对网上反动、淫秽内容要及时进行清理,规范网络市场,净化网络环境。

由学校学生处及网络管理中心协助,成立校园网络文化管理小组,负责校园网络文化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在管理小组的领导下,建设一支思想素质高、业务水平好、网络技术过硬的校园网络文化工作队伍。工作队伍中既要有认真负责的行政管理人员,也要有耐心热情的教师,更要有积极投入的学生,使这支强有力的队伍担负起信息收集、发布、传播、管理等重任,充分发挥党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及骨干师生的表率作用,强化对校园网络文化的监督和管理。

2)建立健全的网络监管机制,提高技术水平

校园网的建设在满足教学、科研、管理、服务需要的同时,必须杜绝各种垃圾信息和色情、淫秽等不健康信息侵入校园网站。我们要按照“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方针,建立功能全面、多级防范的网络管理体系,确保网络安全。不同学生的道德自律能力有较大差异,不能一相情愿地认为仅仅通过教育和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自律就可以完全抵制不良文化的入侵,还必须要有管理制度和技术手段作后盾。现阶段高校应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监管,即:校内网站监管、校内上网场所监管、校内网络信息监管。

网络管理部门可以通过构筑防火墙、信息监控等技术手段对网上传播的黄色、暴力、反动、迷信、民族歧视、诽谤祖国等信息进行有效地阻止和过滤。对网上发表言过其实的言论,散布虚假信息,进行人身攻击,甚至污蔑社会等不健康的内容要及时进行清理。合理分配和管理校内用户的上网活动,要有两手抓、两手硬的意识,才能做到将不良文化拒之于校门之外,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少接触网上不健康的内容,使网络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使用。

3)建设校园网络管理的制度文化[6]

结合国务院颁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参照《学生上网管理规定》及校规校纪,制定切实可行的校园网络管理规章制度。充分发挥网络管理领导小组的作用,对校园网站的监管、信息化教室的管理、宿舍上网管理、学生外出上网管理等制定出明确的管理规定,强化网络管理,规范学生的上网行为。在制定制度时,要审时度势,重视其科学性、教育性、稳定性和灵活性,时刻关注其导向性。在完善制度的同时,务必使各项制度落到实处。

校园网络文化是新型的校园文化,对它的管理没有一套成熟的管理方法可以套用,只能在实践中摸索的同时,借鉴国内外其他学校的管理方法。因此,校园网络管理人员要积极到其他高校调研,结合网络查找相关资料,吸取先进的校园网络文化管理经验,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网上生活空间,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5 结束语

网络时代,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网络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多方面的努力。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走在学生的前面,充当网络文化的领航员,要在坚持传统校园文化优势的基础上,正确引导、教育青年学生,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积极寻找对策,解决矛盾,充分调动和整合网络资源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开创高校管理工作新局面,实现高校网络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摘要:在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发展中,校园网已经成为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运而生的校园网络文化改变和重构了人们的学习、工作及生活方式,深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伦理观念、道德素养、理想信念、行为规范等,也给传统的校园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该文在阐释校园网络文化的内涵和特点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校园网络文化的影响,探究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思路和管理方法。

关键词:校园文化,网络文化,影响,建设,管理

参考文献

[1]周洁贞.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涵义特征探析[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

[2]敬菊华,张珂.校园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关系分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07(4).

[3]江凤艳.浅谈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的积极影响[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1).

[4]崔向平,张会凌.计算机网络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8(6).

[5]顾锡宏.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思考[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5).

高校管理网络文化 篇5

摘 要:本文论述了高校网络文化底蕴的形成、特点,及网络文化对现代大学生各个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应该及时做好网络时代对现代大学生政治思想 教育的对策方案。

关键词: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文化,思想教育

一、网络的特点网络最终所带来的社会变化并不只是在建立一个信息市场,而是在于形成长远的个体关系与群体关系,有着如下特点:

1.载体新颖性。

2.内容多元共存性。

3.信息传播快捷性与时效性。

4.信息共享平等性与虚拟。

二、网络文化对现代大学生成长方面的影响

互联网现在的日益普及,使网络文化迅速演变为一种重要的亚文化形式,且快速的渗透到了社会各领域,对整个社会的社会发展的经济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些影响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

(一)网络对大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

1.网络文化利于改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网络文化给大学生提供了沟通与交流场所和机会,使大学生能够真实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绪,开阔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实现异地的广泛交往,丰富了大学生交友渠道。在现实生活中,网络上实现了平等交友,淡化了身份意识,交流都是以交心讨论式,各种观点和情感的交流都具有直接性和真实性。

2.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便利学习场所提高学习效率网络打破了课堂书本的制约,摆脱了课堂思维的羁绊,能够及时获取世界各地,各行各业最新和最有价值的学习信息、资料及最新的观念,充分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网上传播的巨大时效性,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目前,一个新闻网站更新信息的速度快,无论什么事件发生后一分钟之内能够将其快速报道发布。 3.网络文化拓展了现代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以及思想空间网络文化形成共享局势,丰富了学生的思想,增强了判断能力。为大学生提供广阔知识空间和辽阔的视野。网络资源的广阔领域让大学生如虎添翼,图书馆中的电子阅览室是读者接触网络文化的一个重要场所。网络文化的全球性和超越时空性,有利于大学生开拓视野,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在家中一日千里,纵览天下奇观。 4.网络文化丰富了现代大学生的`业余生活网络丰富的内容,环境开放,传播快捷,覆盖面广的特点,为学生带来便利条件。网络文化没有存在时间的限制,为大学生提供了业余时间的便利条件,缩短了闲暇寂寞时空,有利于陶冶情操。

(二)网络文化对现代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1.网络文化导致现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取向混乱现代网络文化的渠道宽、接触面广、接触观点多等特点,对现代大学生容易造成思想上的冲突。调查所知,将近75%的学生有上网成瘾的倾向,不少学生在生活中遇到挫折,都喜欢在网络中寻求邂逅。

2.网络文化致使现代大学生道德意识模棱两可化由于网络可以虚拟身份在网上参与活动,任意选择信息,随意发表言论,网上行为的自由度大,远远超过现实社会,而且网络中暗藏大量不健康信息资源。另外加上现在网络法律法规不健全、技术支撑力度不够、管理懈怠,极度容易导致少数大学生道德水准的下降。

三、消除网络文化消极影响的对策一切的事物都有一个双面性,有利也有弊。

网络文化也是如此,网络文化使大学生和世界更加密切的联系在一起,其影响力越来越大,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教育引导方式,充分发挥网络积极方面的影响,使现代大学生成为网络中的受益者。

(一)加强网络道德规范的教育提高现代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力和意识,减少网络不道德行为,发展现代大学生的道德自律能力、判断能力、选择能力等。伴随着网络文化的无孔不入,学校应该把网络道德教育作为一个日常德育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加强网络道德规范的教育,普及网络道德知识,健全学生网络道德行为规范。

(二)高度重视建设校园网络文化应该全面的认识建设校园网络文化的重要性,通过网络法律手段,春风化雨式的教育方法,渗透到各项校园的活动中,以达到教化育人的最终目的,能够让学生在多元化的价值体系下学会选择和分辨。

(三)加强管理并监督网上信息一定要加强完善监控网络的体系,安装先进的健康实用软件,务必过滤掉不良的信息资源,加强对网络行业的管理与监督,建立并且完善网络规章制度的严谨性。以防为主,以杜绝不良网络信息为最终的要求。加强管理网络信息,切断一切有害信息的滋生与蔓延,营造有底蕴的网络校园环境。

网络文化与高校德育工作 篇6

崇尚网络文化目前已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生活的新时尚

随着信息技术的提高,一种新的大众传播媒介——计算机网络已在大学校园中悄然兴起。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愿意上网了解信息。通过这种媒介,他们既可方便地漫游世界,也可自由发表见解。这种通过网络媒介传播的信息资源,我们称之为“网络文化”。

网络与其他传播媒介相比,具有信息传递快捷、直接的特点。它以其无与伦比的电脑资源优势,为全世界的各行各业的用户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最先进的信息发布工具。

高等学校是全社会信息化的最高团体,是人才及知识的聚集地,作为当前尖端技术的信息技术自然也是主要以高等学校为研究基地的。同时,在知识更新速度急剧加快的今天,能否掌握最前沿的知识、掌握最新的科技动态,直接影响到一个人、一所学校科研和教育的水平,因此,高等学校在高新技术研究中非常需要高效率的信息传播技术。

当代高校学生对网络文化的重视远远超过他们的学长,运用现代信息手段了解社会、接触社会,逐渐成为他们的基本需要。他们对网络文化的热衷反映出这一代学子较之他们的学长们具有更加开阔的眼界以及更加强烈的信息意识。在网络文化环境中成长的大学生们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地球村”的概念,更清楚地了解国际竞争的激烈,这无疑会提高他们在未来社会的生存能力。

网络文化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的特点

信息时代的大学生通过网络文化了解信息,接触的信息面更宽,接触的不同观点更多,表现在思想形式上有两个鲜明的特点:首先,学生们理解信息变得多角度化,他们不再简单按照教育者制定的目标去理解信息;其次,学生们理解信息变得更加主动,他们会将各种信息、观点摆到一起,运用自己的辨别力,去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再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进而指导自己的行为,而不是被动地听从教育者的安排。归根结底,高校思想教育者在学生信息接收中的权威地位已经被打破。

任何一种信息传递网络都有自己的立场、观点,这些立场、观点就成为该网络内在的信息选择、流动架构,所有进入该网络的信息必然要经过这一架构的过滤、重组。过去,由于信息手段不发达,学生们能够接触到的信息载体主要是板报、报纸、广播,学校对这些载体内容中传递的信息内容可以进行过滤,将不正确的观点、不恰当的信息去除,甚至直接参与信息的制作,充当信息源的角色。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尤其是电脑网络的逐步普及,对信息的修正几乎已经不可能,校园也已不是所谓的“净土”,各种社会思潮,不同国家、民族、政党的意见往往会在网上进行激烈的交锋,在某些根本性的问题上甚至会出现尖锐对立。

在校学习的大学生,多数时间身处校园内,对校园外的事物直接接触的机会很少,有了计算机网络之后,他们了解信息的渠道更广泛、更直接,各国报纸纷纷上网,阅读者只要找到其网址,既不用付费,也不用等候,就可以在第一时间看到任何媒体的全部内容。因此,即便是错误的观点、虚假的信息也会不经过滤而直接进入视野。日积月累,各种信息就在大学生头脑中构造出外部世界的影像。这些影像尽管是虚构的,但却是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本土壤之一。

传统的高校德育工作主要是通过课堂教育以及寓教育于活动的方式,注意从正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现代信息手段的发展使得学生们接受学校正面教育的时间远不如他们接触网络文化的时间多,也远不如接触后者的兴趣大,这就给正面的教育手段带来了消极影响,或歪曲,或抵消,其危害也不能不引起高校德育工作者的关注。

我们传统的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使受教育者接受了大量正确的观点,在学校里,他们接受了这些信息,但由于这些信息大部分是没有经过比较的,没有经过不同观点交锋的,于是,当学生们走出校门,当他们接触到完全相反的观点,而且是一些打扮得花枝招展的信息时,他们就会受到迷惑,有时会感到强烈的冲击力,于是,原有的信息建构很快就会出现裂缝,甚至坍塌。

面对这种情况,传统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已经或正在从以灌输式为主,逐渐转向以启发式和参与式为主。从信息传播的角度讲,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方式应从向学生正面灌输信息为主转变为引导学生选择正确信息为主,即由“灌输信息”转变为“引导选择”。对学生来说,重要的是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选择有用的正确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加工,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具备这样能力的学生才有可能成为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

建立完善的校园计算机网络,有效提高思想教育工作水平

在网络文化中存在大量的“把关人”,他们决定什么样的信息应该传播,什么样的信息不应该传播。网络文化能否发挥积极的作用,关键就在“把关人”能否发挥积极的作用,如果能够将全面、客观的信息传递给学生,就能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反之,则不然。

为了适应当代社会高度信息化的趋势及大学生对信息的强烈需求,建立自己的“校园信息网”显得非常必要。这个网络的建立,既可以充当“把关人”的角色,把一些有可能注入学校的消极信息过滤,又可以发挥“天平”的作用,对一些确实进入学生生活的消极信息进行平衡,以抵消其负面影响。

要建立这样一个网,一方面需要专门的人员来负责,以进行网络文化的分析,另一方面要有校园计算机网络。建立校园计算机网络的目的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为学生提供全面的信息,勾勒出完整的社会图景,使得大学校园成为学生进入社会前熟悉现代信息社会的训练场,并学会从中找出正确的信息。建立校园计算机网络的原则有以下几点:第一,完整性原则,即该网络不能影响学生全面、客观了解社会信息,不能变成单色滤镜。根据现代传播学研究表明,对于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受众,若要传播发挥劝服作用,一定要保证信息的全面,即正反面的信息都要有,引导受众去自主做出结论,而不是简单地告诉结论;第二,积极性原则,即该网络提供的信息资源主流应是积极向上的,正面引导的信息应能阻挡、抵消其中所有的消极消息,这是由学校的教育性质决定的,多元的信息流往往会令缺乏社会辨别力的大学生无所适从,因此,校园计算机网络要确保由完整信息引起一元结论;第三,主动性原则,即该网络应调动可以利用的校园内各种资源,或制作软件,或主动发布信息,对各种不良信息主动应战,保持学校教育者的主动地位;第四,参与性原则,即发挥学生参与的热情,扩大学生的参与面,从参与中,让学生熟悉现代信息社会的一些基本的运行手段、运行规则,这样走出校园后面对扑面而来的信息冲击会显得比较成熟。

要建立完善的校园计算机网络,就必须利用一切人类已有的传播学研究成果,这其中既有西方传播学研究成果,也有我们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宣传经验。当前,首先应注重对受众的研究。大学生是社会中思维最活跃的一个群体,尤其是当代充分信息化的社会条件下,思想状况与过去有很大不同。他们在接受传播者的信息时,更注意主动的思考,独立地判断,有选择地接受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信息。面对这样的受众群体,在传播中应避免简单化、行政化,一定要将受众放到一个平等的地位上对待,不能采取自上而下发号施令的方法。其次,应注重传播效果的研究。当代传播学的研究就是从研究传播效果开始的,没有被受众接收或接受的传播行为并不完整,只是“半传播”,而根据传播效果的差异调整传播方式,调整后的传播方式可以改善传播效果,这就形成了良好的反馈机制,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传播水平。

再次,应注重计算机网络特点的研究。很难想象,一个连鼠标都不会使用的教育者,如何去教育学生正确学习网络文化。

从信息传播的角度讲,学生思想教育的主流由“灌输信息”转变成“引导选择”,适应了信息社会的需要;借助于计算机网络,必然会增强思想教育的效果。这种教育方式的转变必然对高校德育工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他们首先要了解计算机网络及其对学生思想的影响效果,其次要以适当方式参与校园计算机网络的控制,最后达到引导学生在接触全面客观信息的基础上选择并吸收正确信息的目的。

(作者单位:东北电力大学媒体技术与传播系)

高校管理网络文化 篇7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碰撞、融合后, 产生了一种以发送和接受信息为载体的新型文化, 即校园网络文化。校园网络是学校科研、教学、综合管理和服务的基础信息设施, 高校师生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及资源为载体, 参与数字化互动媒体进行交流、获取资讯等。网络是把双刃剑, 在为高校提供方便的同时, 也对高校教育和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切实推进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 使网络更好地为广大师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是新形势下充分利用网络开展高校文化建设和管理的重要课题。

1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特点

1.1 高校网络文化的优势

高校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载体, 是传统校园文化的变革与创新后的一种新形态, 肩负着展示学校办学特色、引领先进文化的重要使命。网络文化已经成为了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较大程度上影响着师生道德观念、生活方式和交友方式。随着高校现代化管理, 高校利用校园局域网实施网上文件传输、信息发布、通知通告等服务, 实现系统化信息化管理, 明显提高工作质量工作效率。教师可利用网络对学生传道授业、释疑解惑、教学科研。通过网络可有效的拓宽学生的交往内容形式, 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途径, 发展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 实现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1]

1.2 高校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

在这个良莠不分的信息场所, 网络中存在着大量的虚假、不健康信息, 正是这些不良信息严重危害着大学生的学业和身心健康。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重要时期, 要大力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 培养大学生价值判断能力、道德自律能力, 增强抵制腐朽文化的免疫力。

2 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理念落后

当前, 我国高校管理者对网络文化建设管理理念落后, 更倾向于传统的教育和管理方式, 缺乏合理的规划和有效的指导。针对性地进行特色网络文化建设的研究薄弱, 对网络文化发展趋势掌握能力及主动提升网络能力欠缺。存在重硬件条件轻软件资源建设的误区, 更注重网络信息开发和学校网页建设, 忽视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在面对网上负面信息时通常是等闲视之, 或简单删除, 不愿主动在网上回应学生的疑惑和问题。

2.2 制度约束缺乏

网络虚拟性已成为互联网发展的主要瓶颈问题。网络世界同样需要各种纪律、制度和规范加以约束。但网络世界中存在监管不力, 各种制度、规范约束缺乏。由于网络黄色、暴力、赌博信息的侵蚀, 导致部分大学生进行诈骗、抢劫、偷盗、制造网络病毒等触犯法律行为。在某种程度上, 网络已成为各种负面信息滋生的温床、不法分子犯罪的手段、外国敌对势力的工具[2]。在网络信息监控和危机处理上未形成有效干预和有效疏导, 科学技术手段落后, 不能快速对有害信息进行及时处理。

2.3 管理机制不完善

目前, 各高校在网络文化建设管理工作中没有完善的管理运行机制与政策措施, 存在着归属不明确, 权限不清晰, 后续保障管理机制不健全, 影响着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各高校已投了相当大的精力和资金开展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 但各部门缺乏有效的统筹和协调, 尚没有形成合力, 导致各环节操作不协调, 各程序控制不完善, 各步骤衔接不顺畅。高校网络文化管理和建设中还缺乏管导结合的激励机制、考核机制、竞争机制等一系列较完善的机制[3]。

2.4 内容建设落后

现在的网站是各式各样, 网络信息也是丰富多彩。大部分高校网站内容单薄过时, 枯燥乏味, 而且更新速度慢, 不能适应学生的需求。高校还未形成有学生特色和校园特色的栏目和网站, 高校没有充分利用网络优势, 网络文化缺乏吸引力, 教学、科研、行政管理、信息服务未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内容丰富、功能齐备、形式多样的校园网络建设滞后。

3 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建议与策略

3.1 加强领导

高校要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以大力推进高校网络建设为目标, 不断满足广大师生的需要, 促进校园网络文化的繁荣和发展。高校管理者各部门通力合作, 充分调研, 认真规划, 精心实施, 保证网站建设和管理的切实可行。各高校要积极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 大胆借鉴国外网络文化研究成果, 掌握网络文化的发展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使校园网络得到可持续性发展, 成为高校文化引领作用的不竭动力。[4]

3.2 加强监控机制

高校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 完善建设与管理制度, 逐步规范运作机制, 使网络信息规范有序的开展。各高校要根据学校的实际, 并结合高等教育和大学生思想特点, 认真制定并健全有效的制度措施。建立有效的舆情监控机制和研判机制, 进行强有力的舆论引导, 对有害、反动的信息及时删除并严厉批评和疏导。在牢牢把握完善的制度基础上, 运用法律和行政武器, 严肃处理违反规定、违法行为, 进一步规范网络秩序, 严肃上网纪律。

3.3 规范管理机制

高校应统筹整合网络文化资源, 建立保障有力的管理机制, 确保归属明确, 权限清晰。各部门要有效协作配合, 各程序有力控制操作, 各环节不断维护更新。建立落实用户实名制, 切实抓好所有用户的登记、备案。坚决打击网上黄、赌、毒, 做好先进文化的宣传。要充分提高科技手段与水平, 包括防火墙技术、防病毒技术、安全检测监控技术等研制和开发, 对电脑病毒、黑客盗取软件进行拦截、删除, 对有害信息予以屏蔽、过滤。[5]

3.4 加强网络队伍建设

高校要广泛吸纳一批熟悉网络、政治觉悟性的网络技术专业人员、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高校学生辅导员。同时培养一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学生骨干力量, 包括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的自主管理队伍。学校还应对网络队伍进行经常性的网络培训, 提高其网络管理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高校应积极创造条件, 加强与社会各方人士的联系, 包括学生家长、亲友、校友和用人单位, 使他们成为参与和推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角色, 实现校内外互动, 不断增强育人合力。

3.5 加强教育和引导

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广阔性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 高校在建设和完善校园网络的软、硬件条件基础上, 要鼓励建设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网站, 吸引学生的关注, 教师可通过网络论坛、博客、聊天室、QQ、Email、微信、BBS等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 因势利导, 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加强网上教育, 引导学生合理用网、文明上网,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 提高大学生道德自律力和价值判断力。

4 结语

总之, 在信息现代化的今天, 网络文化对高校师生影响和作用巨大。我们应站在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 高度重视、认真规划、精心组织。在实践中扬长避短, 趋利避害, 积极利用和有效管理校园网络。切实将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构建科学、规范的校园网络阵地, 使高校网络文化步入健康轨道。

摘要:充分利用和有效管理校园网络, 致力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是新形势下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的艰巨任务。本文分析了高校网络文化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高校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工作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

参考文献

[1]骆郁廷.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与创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1 (2) :6.

[2]任祥.当前加强和改进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思考[J].思想真正工作研究, 2012 (2) :105.

[3]杨铁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J].高教论坛, 2008 (6) :150.

[4]李瑞记.论加强和改进高校网络文化建设[J].继续教育研究, 2008 (1) :99.

浅谈高校校园网络文化 篇8

现在的大学校园, 网络已经普及, 这对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强大的冲击, 而由此形成的校园网络文化正在对传统的校园文化提出了挑战。校园网络文化的兴起与发展正在对师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进行着深刻的改变。所以, 在高校的网络校园的建设过程中, 只有提高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对高等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给其以准确的定位, 才能使校园网络文化真正成为主流文化和先进文化。

1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概念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高校的师生员工以校园网为主要载体, 以上网各项活动为主要形式, 以虚拟空间为信息传播渠道, 以数字化为技术手段, 来进行工作学习、生活娱乐、沟通交往而形成的活动方式、价值观念、社会心态、精神面貌等方面的总称。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作为网络文化在校园中的一个分支, 或者说作为一种亚网络文化, 具有网络文化的所有特征。但是, 由于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本质的要求, 它也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 并且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教育信息化的日益普及,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还将会产生出一些更为复杂的现实问题。

2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层次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作为整体, 可划分为三个层面:

(1) 物质层面:网络信息资源系统 (软件资源、硬件资源) 、信息技术 (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 和校园网络活动主体 (上网的师生员工) 构成了作为物质层面网络文化的主要内容和发展基础。它是“人化的自然”, 对象化了的人类劳动, 是立足于社会信息资源的累积和沉淀, 是网络技术和管理方法的更替和勃兴, 能为高校的信息文化交流提供坚实的物理环境, 是人类与网络活动交融的结果。

(2) 制度层面:作为一种社会规范的网络文化, 是一种程序化、制度化的文化, 形成和调控着校园网络中的个体之间的各种关系。它基于个体的价值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 来确定网络活动中的规章制度、道德准则、法律条例, 构成了网络活动的基本依据和要求。如网络法规和网络伦理以强制和非强制的力量维系网络活动, 学校关于上网的管理规定给出了学生上网的具体要求。

(3) 精神层面: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个体和群体的网络意识和素养的集中体现, 成为校园文化的核心要素。它可细分为主观精神文化客和观精神文化。客观是主观的外化:如关于网络的基础知识、网络道德规范等, 主观是网络文化中人们经过长期的积淀形成的文化心理结构, 如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

综上所述, 校园网络文化具有鲜明的层次性。从物质层面看校园网络文化, 它是校园网络文化的物化基础;从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看校园网络文化, 它是校园网络文化的理性分析。

3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功能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作为信息时代新兴的校园文化, 是人、信息和文化三位一体的产物, 是网络文化发展与校园文化发展相互融合的结果。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有以下功能:

(1) 传递知识和信息功能。高等学校的师生员工在工作学习、生产生活中需要大量的知识和信息。而网络传播知识具有迅速、交互、多媒体展现的特点。只要用鼠标在你所需的链接上轻轻一点, 网络就可以把你带入一个丰富新颖的知识天地。在网络上的各种知识库、数据库、论坛等, 有大量的信息共享资源, 服务着各个专业、各个领域、各种层次的用户。

(2) 教育功能。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活动, 既省时, 又省事, 可以节省师资, 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目前在因特网上, 不仅有了各式各样的教学资源, 而且已经开设了许多“网上大学”, 学员通过注册, 坐在家中, 通过联网的计算机, 就可以从这些“网上大学”接受远地教师的远程视频教学, 或者通过登陆相关网站, 利用网络课件进行自主学习。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和远程教育的迅速发展, 将来因特网上的各种教学活动会越来越多, 终生教育已经成为可能。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在教育功能上担负着新的使命。网络文化的教育功能是科学性、技术性、人文性、情感性、创新性的多维整合, 要求把学生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所以, 充分利用网络文化的特点优势, 积极推进高校的素质教育, 是高校校园网络化的时代使命。高校应利用网络的虚拟性特点提供的超大文化空间, 来培养学生的相象力和创造力;利用网络的交互性特点提供的实时交互方式, 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信息资源处理能力;利用网络的开放性特点, 提高学生及时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利用网络自由性特点带来的文化自由, 培养学生的网上自律意识, 提高学生的前面素质。

(3) 娱乐服务功能。利用校园网提供的有关资源, 校园的文化生活将会大大丰富。师生能以图文声像并茂的方式接受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信息和娱乐节目。网络虚拟现实技术使人身临其境, 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创造力发挥的文化空间,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将人们丰富的想像力变成现实。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将随着网络信息化社会的发展, 继续革新校园师生的文化生活, 绽放出更多绚丽的色彩。

参考文献

[1]孙庆珠.高校校园文化概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8:32-85

[2]关成华.北京大学校园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118-153

[3]敬菊华.网络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9:78-120

高校公寓网络文化建设研究 篇9

一、公寓网络文化建设的内涵

高校公寓网络文化是高校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高校公寓文化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和延伸, 是高校公寓文化的特殊表现形式。目前, 对高校公寓网络文化尚无明确的定义。笔者梳理了众多文献后认为, 从广义上来讲, 公寓网络文化是指依托公寓这一载体, 通过网络技术和网络平台等网络手段, 公寓中的所有成员在学习、交往、沟通、休闲、娱乐等过程中形成的行为方式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方面的总称, 包含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知识结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等方面;从高校管理者的角度看, 公寓网络文化主要指高校管理部门在顺应互联网发展潮流的过程中, 利用网络技术变革管理方式, 依托和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管理、服务、教育、引导工作以及在与学生互动过程中产生的网络文化。

不管是从哪个角度来看待公寓网络文化, 高校公寓网络文化建设都要围绕公寓网络这一载体, 利用网络技术和平台, 发挥公寓网络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提升“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文化育人”工作效果, 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二、高校公寓网络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 部分学生缺乏自律, 在公寓内沉溺网络

安逸舒适的公寓居住环境、优质的公寓网络环境、宽松的课余时间……公寓是大学生的生活区, 存在一定的监管盲点, 很多缺乏自律的大学生往往很容易沉迷到网络世界, 失去奋斗的方向。在实际学生工作中发现, 部分沉浸在网络游戏和网络小说的学生, 即便是与同寝室同学的日常交流都少之又少, 非常容易引发“羊群效应”, 对和谐健康的公寓网络文化建设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 私密的公寓空间下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多发

大量的微博、微信、网络BBS平台等媒介的背后都有大学生的身影。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有积极影响, 但有些学生沉迷于网络、影响了学习, 出现了一些道德偏差行为。由于公寓生活有一定的隐蔽性和私密性, 在公寓环境下的网络道德失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更加严峻的挑战。

(三) 公寓网络文化服务平台建设薄弱

平台建设是公寓网络文化建设的硬件基础。然而目前, 一方面, 大多数高校缺乏公寓网络文化服务平台, 许多高校建立的公寓管理与服务网站, 更多专注于日常工作管理方面, 除发布各类管理信息和通知信息等, 极少涉及文化建设层面的功能;另一方面, 部分高校虽然已经建立专门的公寓网络文化服务平台, 但缺乏有吸引力的文化宣传内容, 在优秀文化产品和特色化服务供给上远远不足。

(四) 管理机构和管理队伍的专业性不强

公寓网络文化建设问题是高校公寓管理部门难以单独完成的, 而是需要各职能部门的协调和配合。目前, 从管理机构和管理队伍方面看, 一方面, 有些高校没有明确专门的网络文化建设领导和管理机构;另一方面, 大多数高校的网络文化建设队伍是由党群部门人员以及辅导员兼任, 缺乏专业的网络平台应用和维护能力, 积极性也不高, 很难满足网络文化建设的需要。

三、高校公寓网络文化建设对策

在新时期, 面对校园网络文化的新发展, 总结经验, 分析问题, 研究新思路、新举措, 努力做好高校公寓网络文化建设, 对于相关职能部门落实“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文化育人”的宗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让学生主动参与公寓网络文化建设

高校公寓网络文化建设并不是高校相关职能部门的独唱, 而应该是所有相关群体的合奏, 特别是要发挥学生群体在其中的主体作用。学生既是公寓网络文化建设的主要服务对象, 但本质又是公寓网络文化的最主要缔造者之一。既要多措并举, 杜绝沉溺网络现象发生, 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首先, 要教育引导学生认识自身主体地位以及与之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主动投身到公寓网络文化建设中来。其次, 要实施与学生主体地位相配套的保障措施。比如, 将与公寓管理相关的网络平台交由专门的学生社团来负责运营管理, 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则发挥监督和引导作用。

(二) 加强公寓网络文化品牌建设, 提高平台吸引力

高校公寓网络文化要跳出学生公寓日常管理的框架束缚, 综合高校不同职能部门掌握的独特信息资源, 打造贴近学生生活、独具特色的网络文化品牌, 服务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全过程。比如, 吉林大学开发的“公寓管理与服务网”发布信息, 网上答疑、报修, 解决的学生实际问题, 颇受欢迎;“同学, 还睡呀”微信平台和“梦想闹钟”App采用早起签到大比拼等网络文化品牌也在大学公寓受到追捧, 关注用户上万人;吉林大学生活网的“公寓网上跳蚤市场”也风靡一时。基于公寓环境的一站式校园生活服务平台以及基于不同兴趣爱好的娱乐整合平台把学生在网络空间中“散养”变成了针对不同网络需求学生群体的进行分门别类的引导和“圈养”。特色的网络文化平台可以满足学生不同的网络需求, 实时掌握学生的动态, 更有利于学校的管理与服务, 进一步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三) 加强公寓网络道德建设, 提升公寓网络文化品质

首先, 应建立和健全各项文明使用网络的规章制度, 规范大学生上网行为。许多高校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方面已经建立了相应的“文明上网公约”, 吉林大学更是将文明使用网络的倡议和要求写进了《学生手册》。其次, 广泛开展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制教育, 提升大学生主体的法律意识和人文素质。再次, 通过一系列的线上线下活动, 培养广大学生在公寓内文明使用网络的行为习惯, 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积极倡导文明高雅的网络道德规范, 形成良好的公寓网络文化氛围。

(四) 加强网络文化队伍建设, 打造专业服务团队

无论质量再好的硬件还是软件, 最终的效果还要归结于使用这些软硬件的人。以往高校网络文化管理中的人员“兼职”现象具有不言而喻的局限性。因此, 高校要有全校“一盘棋”的全局意识, 建立以核心部门为主体, 多部门协调合作、分工明确的工作体系, 建立专门的公寓网络文化管理部门, 打造专业化的网络文化管理队伍, 树立明确的网络文化管理理念, 才能保障公寓网络文化建设顺利推进, 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

实践证明, 庞大的网络空间, 先进的思想文化不去占领, 正面的舆论不去引导, 各种错误的思想观点和腐朽落后的东西就会乘虚而入。新时期, 高校公寓网络文化建设问题值得教育工作者继续深入探讨和研究。

摘要:对高校公寓网络文化建设的内涵进行了剖析, 在高校网络文化和高校公寓文化的框架下, 重点分析了当前高校公寓网络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并在“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文化育人”的维度下, 结合高校公寓网络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提出了具体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高校,公寓,网络文化

参考文献

[1]邵蔷, 刘守春.正确利用网络加强寝室文化建设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3 (1) :136-137.

[2]郑定, 杨学煜.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现状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9) :102-104.

[3]赵继颖, 孙立军, 许静波.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对策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4 (5) :113-116.

也谈高校校园网络文化 篇10

一、网络文化中的校园网络文化

当前,整个人类正在被一场规模空前的文化风暴所席卷,

其次,在军事理论教育课程教学中,沿用传统的板书、幻灯和录像等手段,很难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复杂的内容简明化,历史的内容时代化。而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师生们面临的教学媒体不再是单纯的文字印刷媒体,而是以视听媒体和计算机为基础的多媒体集成化的教学系统。因此,军事理论课程教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另一方面,教员也要学会运用现代先进的教学设备,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使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现代化。

三、将国防教育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之中

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具有渗透性、选择性、超前性等特点,高校应将国防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使国防教育形象直观、生动活泼,使青年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中增强国防意识和国防观念。

在这方面,要充分发挥校团委、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通过它们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大学生自我教育活动。这些活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如举办国防教育的征文、办专题板报、组织演讲、歌咏比赛、国防知识讲座和知识竞赛、组织参观革命历史纪念馆、革命历史旧址和烈士陵园等。学校各级团组织、学生会和社团组织都深深植根于广大学生之中,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通过它们组织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国防教育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对这些活动,高校武装部要适时介入并给予具体指导,且尽可能地提供一些相关的书籍、报纸刊物、资料、挂图以及音像制品等。同时,学校应加强与当地驻军的联系,将他们所拥有的军事设施和武器装备,作为国防教育的重要资源,作为一种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学生到兵营去参观学习,了解和掌握常规兵器的使用性能及特点,扩大视野,增强国防意识。

四、充分利用互联网络阵地,加强国防教育信息网站建设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大学生上网的增多,网络空间为大

这就是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是一种全新的文化表达形态,它以人类最新科技成果的互联网和手机为载体,依托发达而迅捷的信息传输系统,运用一定的语言符号、声响符号和视觉符号等,传播思想、文化、风俗民情,表达看法观点,宣泄情绪意识,构筑起一种崭新的思想与文化的表达方式,形成一种崭新的文化风景。网络文化是全球同步的文化、是全民参与的文化、个性十足的“客”文化、集大成的文化、强势的文化、增大社会风险的文化。校园网络文化是网络文化的一种。大学的传统教育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以网络、数字化为基础的信息化校园逐步形成。大学教育以知识、信息的传播为基点,培养具有获取、加工、处理、利用各种知识信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得以实现,高等教育进一步走向深层改革。

大学校园网络的日益普及,对高校师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产生了巨大冲击,同时,由此形成的网络文化对传统校园文化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网络文化的兴起与发展正以其神奇的力量改变着师生尤其是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精神世界。

校园网络文化改变着大学的传统办学理论,改变着校园学生国防教育拓展了新的领域,创造了新的有效途径,但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互联网上的斗争是全球性的,一些西方敌对势力利用他们在网络上的种种优势,宣扬不适合我国国情的思想政治观念,加紧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渗透。由于互联网络具有开放性、直观性、互动性、时效性等特点,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和运用好这一教育途径。

首先,我们要充分利用网上信息传播速度快的优势,注重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开展国防教育。要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丰富和使用方便、多媒体化和交互性强的优势,激发大学生参与网上国防教育活动的兴趣,增加大学生国防教育的覆盖面。

其次,我们要切实加强国防教育信息网站的建设,用健康的教育内容占领网络空间,让大量具有良好国防教育和德育功能的信息围绕在大学生周围,排除网络负面信息的影响。我们要制作特色鲜明、富有个性、符合青年特点的国防教育网站,将国防理论、军事装备、国防法规、国际安全局势等内容即使上传到网上,开展广泛的网上交流与讨论,针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引导和讨论,及时为学生释疑解惑。同时,应由专人负责网络国防教育的组织实施,加大投入,加强建设,保证国防教育网站的质量。

总之,我们要充分利用国防教育信息网站和其他各类社会网站,为青年学生搭建学习国防教育教育基础理论、传递国防教育信息、交流国防教育经验和宣传国防教育先进典型的平台。

参考文献:

[1]赵全忠.对高校国防教育的思考[J].国防,2000,(10).

[2]许庆书,周艳玲.新时期高校国防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0,(9).

[3]王树平.谈大学生国防教育途径和方法的优化[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的学习环境和手段,同时,校园网络是弘扬校园主流文化的阵地,是推动素质教育的平台,是师生信息沟通的桥梁,是获取各类知识信息资源的宝库。

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带给人类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严重威胁。它的虚拟性特征既给人以创造,又产生虚假;其交互性特征既传播信息文明,又生产信息垃圾;其开放性特征既带来广阔自由,又引发失律失范。网络文化是文化发展进步的新形态、新趋势。校园网络文化是大学革命的新表征。因此,不能因为网络文化的种种弊端就忽视、回避,甚至否定网络文化的建设发展,而是要以积极的姿态迎接新文化的挑战。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应抓住二十一世纪信息化发展机遇,在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的基础上,从思想、队伍、软件、学科等方面入手,以多种形式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二、校园网络文化遇到的问题

首先,在思想方面,由于网络信息集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和政治性于一体,图、文、声、像各种手段并举,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欺骗性,对于思想活跃、好奇心强、世界观和人生观尚未成熟的青年人来说,其欺骗性和蒙蔽性是很大的。网络改变了大学生固有的价值观念。网络是开放的、国际化的、自由的、民主的,不同价值的文化可以在网络上进行传播,因而网络信息不可避免地存有不少“垃圾”。这些内容往往与我们的国情、我们大学生固有的价值观念是格格不入的。事实上,西方一些信息大国,利用其经济实力,加速发展信息网络,将其创制的网络标准推广为全球标准,进而控制着强大的国际传播网,垄断着国际新闻发布渠道和几乎整个世界舆论,通过因特网向世界全方位地倾销自己的文化,传播其政治、价值观念和文化道德,力图抹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其次,垃圾信息污染也是不能等闲视之的消极面。由于网络具有信息量大、传播迅速、使用方便和难以控制的特点,一些黄色、黑色、暴力、黑客信息也借助互联网而广为流传。大学阶段正是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的关键时期,这些消极、不健康的思想极易动摇和破坏大学生经过前期教育刚刚形成的价值观念体系。

另外,一些青年人上网成瘾,也是网络文化带给校园最大的弊端之一。调查表明,几乎有75%的学生有上网成瘾的倾向,网络中的良莠不分、藏污纳垢导致许多大学生在虚拟世界中迷失自我。在网络环境中,大学生们遵循着快乐的原则,追求着感官的刺激,自由地发表观点,可以不考虑社会规范和社会道德。然而,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必须接受来自社会舆论的监督,按照社会人的标准和道德原则生活和行事。网络内外的这种“双重道德标准”极易使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价值观念扭曲,思想意识模糊。

三、构建和谐的校园网络的几点建议

1. 弘扬“红色教育”,增强学生的分辨力。

面对多元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并存的网络环境,教会选择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首先要着意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传统的德育强调对既定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的传承和接受,所用的方法是说教、榜样、说服、限制性鼓励等,这种缺乏人性所需要的自由探究、审慎思考和理性的观念,扼杀了德性的全面发展。而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一样,多元道德价值观并存,价值观冲突不可避免。个体必须以批判的态度审视各种道德和价值观,根据所处的文化背景来做出自己的选择。其次教育者要正确引导。我们强调教会学生进行选择,并不是倡导相对主义价值观,而是在教师正确引导下自主地做出选择,把传统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的传承变为主体自主选择、自主建构的过程。道德践行能力的培养,主体批判思维的建立,学会适应社会的主动选择,是青年学生走向未来社会必须具备的能力。

2. 借助校园网络的平台,对学生进行网络文化的正面引导。

这些年来我国许多学校对校园网建设进行了大规模的投入,在学校管理和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促进了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但大多数校园网功能、校园网资源(包括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信息流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我们应该借助这个平台努力实践并着力打造“绿色网络校园”,即坚持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正面教育吸引学生的眼球,引导德育主流;全力封堵“黑色的”,建立功能全面、多级防范的网络管理体系,确保网络安全;坚决删除“黄色的”,严格监控管理,消除和减少网络中色情、暴力信息的污染和毒害,净化网络环境;着力疏导“灰色的”,对网上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群众性问题加强教育疏导,把握正确导向,进而营造健康的“绿色”校园网络文化。建立健全网络管理队伍,加强网络管理和监督。建立强有力的网管队伍,对学生用户上网进行IP地址和身份记录,关注BBS上一些重要信息,掌握学生网上动态,并发布一些积极的信息,趋利避害,积极引导,让校园的网络天空一片蔚蓝。

3. 开展丰富有效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在校园中提倡文明上网。

首先,挖掘学校网站功能,促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开设旨在解决当代学生存在的诸多心理困惑、促进教学互动的校园网络论坛,以贴近学生实际来吸引学生,以挖掘学生个性特长来激励学生,以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引导来影响学生,建设一个充满亲情和关爱的校园网络论坛,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交互氛围,从而促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通过制定一系列鼓励全体教师参与校园网资源建设的制度,通过校园网站和论坛积极开展网络德育教育工作,通过在校园网络论坛上开展网络法律法规教育、网络道德教育、就读书与上网的关系展开讨论等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网络素养。

其次,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长,我们应该逐步在校园网络论坛上开辟若干个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栏目,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网络论坛建设,激发学生参与网络交流的热情,通过交流,让学生释放心理负荷,寻找自信源泉。这样不但给学生提供了个性化发展的舞台,给教师们提供了走进学生心灵的新途径,也成了师生交流感情的桥梁。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的沈杰先生曾经说过:“网络文化存在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网络本身,而在于人们如何对它们进行把握和使用。”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兴利除弊,为我所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是高校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加强对校园网络文化的指导和引导,不仅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需要,也是建设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越,毛建青.“网络社会”与学校德育工作[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8):56-59.

[2]衡均.关于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定位和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1,(7):8-12.

论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篇11

【关键词】高校;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当前社会已经逐步进入到了全球网络化时代,网络已经深入到社会大众工作生活的各个角落,成为人们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常态化的生活方式。而作为知识信息前沿阵地的高等院校,其网络文化也正在全面化、全方位地进入到师生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来,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网络文化背景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当前各大高校急需探讨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对网络文化的基本情况进行总结和概述,并探讨和研究网络文化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措施,从而更好的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建设和发展。

一、网络文化的概述

1、网络文化的定义

网络文化主要指的是计算机互联网络上的一些具备网络社会特征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等,它是建立在网络物质发展基础上的一系列网络精神化创造。网络文化主要流通在计算机互联网上,大多为网民所熟悉,而较少被非网民所了解的一种网络时代独有的文化。随着全球网络化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化也逐渐的被人们所关注,并逐渐的将世界各地的文化在互联网上融合、同化、产生,有的甚至能够影响到现实世界,衍生成为一种现实世界的真实性文化。

2、网络文化的特点

网络文化是一种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所产生的新型的文化状态,因此它的特点同现实文化以及传统文化有着较大的差别,主要包括:

1)后喻性。即所谓的知识经济时代的“文化反哺”现象。

2)虚拟现实性。即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构架起一个虚拟的社会空间,使人们在虚拟世界中更加自由、大胆的表现“自我”。

3)扁平性。即淡化了现实世界中的等级障、权利争斗、身份意识等等,给人们在文化上带来更大的平等性和民主性。

二、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1、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促进作影响和挑战影响,具体体现在:

1)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网络文化由于其快速性、时效性、广泛性等特点,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和成果。

2)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对教育主体、客体的挑战;对教育内容的挑战以及对教育方法、模式的挑战。

2、加强网络文化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针对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高校要想在网络文化背景下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具体措施如下:

1)加强网络思想文化的建设

高校必须站在文化未来发展战略的角度,用全新的观念和科学的态度来关注和看待网络文化。同时,还要针对大学生教育的特点,积极的构建网络思想文化体系,正确引导高校网络文化的发展方向,严格规范高校网络道德,使高校网络文化向着积极、向上、健康的方向发展。同时,还要不断的吸取各种外来文化的精华,并通过我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构建起信息更多、形式更新、质量更高的中文网络信息平台,从而更好的弘扬和推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2)加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建设

高校要逐步的将网络媒体的特点同思想政治工作有机地联系起来。同过积极的开展网上信息的正确传播以及正面宣传,提高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吸引力,加强计算机网络的思想政治服务功能和教育功能。例如,通过在校园网上建立网上团校、网上党校、时事之窗、校长信箱、心理医生等网站,加强学生同教师在思想政治上的交流和沟通,使教师能够在网上牢牢把握住学生思想政治发展的动向,打好主动仗。同时,还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数据库建设,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的通过上网进行马列主义经典著作,毛泽东、邓小平等领导人的论著以及党的基本知识和政策文献等的阅读和下载,使网络真正成为党和政府政策方针的重要宣传阵地,积极占据网络文化对策主动权,变被动防御为主动占领,从而更好的发挥网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良性作用。

3)加强网网络信息监管。高校要积极做好校内网络系统的控制和监管工作,通过各种网络技术不断完善和强化高校网络信息的管理和监督能力和力度,提高网络的过滤、监测、截获、跟踪等技术水平,从而有效的防止和避免一些不良信息在高校网络上的传播,确保高校网络的安全、健康、规范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网络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要想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要根据时代的需要和自身的发展情况,积极的进行各方面条件的创新和改变,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系统的建设,将网络文化融入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不断加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网络化、信息化发展,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更好的顺应社会时代的发展趋势和要求,不断增强它的时效性和针对性,进而促进和推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李大新.浅析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改革与开放,2010(14)

[2] 邵书峰.论网络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2(05)

[3] 李建明.基于网络文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3)

[4] 邢瑞煜.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6)

关于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12

一、建设高校网络文化的重要性

(一)实现高校现代化管理。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是实现高校现代化管理的物质基础。学校开展的各种事物,譬如高校办公系统、信息发布、文件传递等,要依赖于校园网络。同时,教务管理、财务管理、后勤管理等信息化的建设也离不开网络系统。

(二)实现信息交流。

高校网络是外界了解学校的一个窗口,它可以促进高校之间、高校内外的信息交流。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络,进行选课或网上学习,了解最新科研动态,可以随时随地方便地学习知识,与教师交流学习情况,与辅导员交流思想活动;教师可以在网络上给学生答疑,辅导员可以在网络上安排各种活动、任务,学校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扩充师生之间交流的方式和空间。

(三)培养高素质人才。

高校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是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场所,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建设者的重担。因此,结合高校实际情况,贯彻胡锦涛同志的讲话精神,加强高校网络文化的建设任重而道远。

二、高校网络文化的特点

高校网络文化以校园网络为载体。文化是由一个群体的人产生的,不同的群体就会产生不同的文化。高校网络文化有如下特点:一是高校网络文化的形成是以校园网络的建成为基础的,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校园网络就会有与之相对应的校园网络文化,比如一个毫无高效性可言的校园网络是无法形成高效的校园网络文化的。二是高校网络文化促进了高校办学理念的更新。网络具有连通性、普及性和交流性,高校网络文化也具有这些特性,因此,在实现多元化交流与发展,以普及和提高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培养全球化发展所需要的专门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等方面,校园网络文化起到了并正在起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推动作用,折射出了现代大学的新理念、新思维。三是高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因此高校网络文化中不可避免地出现网络时代的教育文化,高校网络文化促进了高校教学方法的改革。网络文化对学习环境和手段的改变,将会逐渐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授课模式,而以学生为主体,以个性化教学为模式的新的教学格局正在形成。

三、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对策

(一)坚持网络文化建设主体性和主导性的统一。

在高校网络文化的建设中,学生和教职工作为校园网络文化的主体,都是校园网络文化的参与者和建造者,两者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缺一不可、相辅相成。高校可以组织一些受学生欢迎且知识面广的老师,以真实身份或以虚拟身份进入网络,通过与学生交朋友的方法讨论问题,及时回答学生在生活、感情、学校制度等方面的困惑。做一些“人性化”的引导,帮助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二)加强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网络文明意识。

不少大学生对网络违法犯罪、网络不道德行为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他们并不把通过计算机网络实施的犯罪看作是一种犯罪。而认为这仅是一种智力“游戏”或者是技术上的挑战。少数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无视道德的存在,认为无道德的行为只是一种情感的宣泄。这就需要高校加强网络法制的宣传和普及工作,让学生彻底走出网络世界是法律真空地带的误区。增强大学生的网络法律意识和网络文明意识,鼓励学生争做先进网络文化的传播者。

(三)积极探索课程的改革与创新,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高校要将网络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纳入大学教育的总体规划,采取多种形式,使网络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调整高校法律与思品课的内容和结构,深化网络道德和法制教育的内容,对“两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重组,收集和利用大学生网络违法、失范的典型案例,将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合法性、道德性教育作为大学生法制与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堵漏和疏通相结合,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对于贴吧出现的负面影响,一方面要积极寻找问题的源头,对问题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及时消除不良影响。另一方面大学校园网络可建立心理测试、心理咨询、心理救助等系列栏目和窗口,在相对宽松和隐秘的网络环境中完成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引导学生在网上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东西,提高审美素质,培养健康文明的网络生活方式,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每时每刻做起,共同创建健康的高校网络文化。

摘要:随着网络的进一步普及和发展,其对学生的影响已经越来越深远和广泛,高校的网络文化成为了高校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校园文化在网络环境下的新发展,其利弊都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让学生更充分地利用网络。成为了当前高校需要妥善解决的重点问题。

上一篇:预应力张拉设备下一篇:医学信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