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技术教育管理

2024-06-16

高校网络技术教育管理(共11篇)

高校网络技术教育管理 篇1

高校人员相对集中, 并且教育管理体系相对复杂, 因而教育管理工作趋向于多元化。传统的教育管理工作主要依赖于人力, 管理工作量巨大。而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引入网络技术, 则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高效便捷的特性, 整合管理模式, 令管理工作更加科学、便利, 而数字化的管理信息, 进一步提高了管理效率。该文主要针对高校教育管理受到网络技术的影响以及如何实现网络化教育管理两方面展开了论述。

1 网络技术的影响

1.1 教育管理形式多元化

人力管理是高校传统管理的主要模式, 但是人力毕竟有限, 面对高校复杂、庞大的管理环境以及管理内容, 人力管理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失误、漏洞。例如在收录整理学生个人信息时, 仅依靠人力不但工作量大, 工作周期长, 效率低下, 还会出现遗漏、出错等问题。而网络技术则可以充分弥补人力管理的缺陷, 通过网络技术, 教育管理工作实现信息化、数字化, 这种创新管理模式不但降低了管理工作的失误率, 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还进一步降低了管理成本, 提高了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效率。开放式的网络环境相较于现实环境更加自由, 因而有利于教育管理形式的创新, 在工作中管理工作人员的思维更加活跃。网络管理模式也更加灵活, 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令管理形式更加富有活力。但是需要注意, 网络化管理具有一定的技术性, 因而在使用前必须对工作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若管理人员无法掌握相关技术, 那么网络技术的应用会适得其反。例如, 在学生个人信息的收录整理工作中, 若工作人员无法熟练掌握相关管理软件, 不但无法发挥网络技术对管理工作效率的促进作用, 还会增加信息录入的难度, 延长信息整理周期, 甚至录入信息的准确性也会受到影响, 降低了管理效率。

1.2 教育模式开放化

教师是传统教学工作的主体, 课堂讲授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 除此之外, 也只有图书馆是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 因为信息获取量相对较少, 这种限制对于学生能力的拓展以及个人的多元化发展造成了阻碍。而网络技术则可以最大限度地弥补这一不足, 开放式的网络环境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获取其想要的信息, 不会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而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同学生建立线上联系, 令教学形式更加多元化。并且利用网络多媒体还可以丰富教学形式、内容, 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量, 开拓学生的思维,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1.3 办学形式多样化

教室、学生、教师是传统办学形式必备元素, 只有满足这些才能进行知识传授。但是一些渴望高校教育但是却因某些因素无法进入高校学习的人, 传统的办学形式就成为了不可逾越的高墙。而网络技术则解决了这一问题, 高校教师通过网络将教学内容以及课程放到网络上, 或者通过远程教学的方式, 打破空间和时间限制, 令高校办学形式不再只局限于校园。

1.4 人力资源管理更加高效

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高校人员组织体系相对复杂, 目前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还存在很多不足, 高校人员冗杂问题是高校管理工作一直以来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 冗杂的人员在工作中不但不会提高管理工作效率, 由于互相推诿, 还会成为开展管理工作的阻碍。而网络技术的应用令高校办公实现了自动化, 在管理事务的安排上能够责任到人, 明确了管理权责, 提高了工作效率。例如在学生考试安排工作中, 需要进行考场布置, 这就需要相关人员对占用教师问题进行协调, 传统的管理工作中, 需要人员进行实地的考察、沟通、编制, 如此一来不但工作量大, 效率也相对低下。而应用网络技术则可以大大缩短决策时间, 并且教师的占用安排更加精准便捷。学校利用网络办公环境也可以准确掌握教师的工作量, 从而完善考核制度, 增加工作人员的危机意识, 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率。

2 如何在高校教育管理中使用网络技术

2.1 转变教育管理理念

高校对于教育管理的观念不能体现出封闭性, 这对于学生全面发展是不利的, 应转变为开放的管理观念。当前的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表现为多样化, 对于人才能力的要求也更为严格多样, 高校在有限的课时内无法满足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以及相关能力的全面发展, 因此需要借助网络技术来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学习其他与专业紧密相关的拓展知识, 使自己向全面化发展。所以, 高校的教育管理应树立开放式的理念, 鼓励学生积极运用网络这种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拓宽自身视野。高校还应组织相关的网络技术应用方法培训,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检索方式, 以便于实现知识检索的相关性和有效性。比如, 学校要对学生进行图书馆数据库使用方法的教学, 让学生通过互联网对于知网、万方数据知识平台、维普电子期刊等数据库的查找和运用在一个系统化、科学化的方法指引下进行查询。

2.2 建立稳定的技术平台

技术平台的支持是学生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学习的设施基础, 技术平台不完善, 会影响学生的网络查找体验, 进而阻碍学生知识获取的有效性以及相关能力的提升。因此, 高校网络技术平台的建设应引起高校的高度重视, 对于校园网的建设要符合学生的使用习惯, 不要盲目限制学生网络使用的时间。比如, 有的高校在晚上实行断网制度, 虽然看似是在为学生的休息考虑, 但是也还是具有一定的不科学性。有些学生由于参加比赛需要等种种情况需要在断网时间段进行资料查找, 断网这一制度就妨碍了学生知识的查找, 也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高校网络技术平台的建立和开放时间应符合学生的相关需要, 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网络技术平台的作用。

2.3 提高思政教育质量

网络对教育工作的影响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自始至终对于学生, 网络都是一把双刃剑, 学生被这种观点包围着, 久而久之就会麻木、不以为意, 不会深入思考这一观点的意义, 更多的只是记住而已。而高校学生的自主思想较强, 口号以及宣传已经无法对其造成影响, 因而想要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意识, 合理利用网络, 避免过度使用网络, 必须让学生在主观上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学校可以通过开展相关学生活动, 让学生自主查询过度使用网络造成的危害, 让学生将自己找出的实例进行展示, 这种自主性的认知活动对于学生的冲击、影响更加显著。并且事例场景令学生对于合理使用网络这一问题会深入思考, 更容易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只有从观念上摆正方向, 学生在学习中才能发挥网络的真正作用, 促进高校网络环境的和谐发展。

3 结语

高校教育管理网络化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同样教育管理模式的转变对于教学模式、办公形式以及办学形式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简化的管理体系, 提高了管理工作效率, 减少了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 令管理工作更加高效便捷。网络技术是时代发展的标志, 网络化管理、数字化办公也同样成为了当前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发展的主要趋势, 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高校应当充分考虑自身的发展状态, 制定出符合自身管理需要的网络教育管理模式, 令网络技术成为自身发展的新动力。

参考文献

[1]康庄.网络技术对加强高校教育管理的影响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中旬刊) , 2015 (5) :187-188.

[2]苏君阳, 石国亮.普通高等学校管理决策模式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 :47-49.

[3]刘芹.探析网络技术对高校教育管理的影响及对策[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14 (3) :122-123.

高校网络的管理与研究 篇2

关键词:高校网络  管理  研究  对策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在高校中得到普遍的应用,高校依托互联网技术建立了校园网、远程教育以及网络图书馆等,网络教育资源已经成为高校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网络在给高校教学工作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网络的不安全性也会影响高校的教学质量,因此加强对高校网络的管理,提高网络的安全性,是发挥网络优势的重要手段。

1 高校网络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高校内部网络抵御网络黑客、病毒的能力较弱。高校网络在给高校教育活动带来巨大便利资源的同时,其还要受到网络不安全因素的影响,比如来自网络的病毒、黑客侵犯会导致高校内部网络的瞬间瘫痪,或者其重要数据被篡改等,影响高校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虽然高校的网络管理者也意识到这一问题,并且在积极的采取应对办法,比如加强内部网络的防火墙,增加了网络密码强度、及时更新杀毒软件等,但是高校的内部网络的安全性还是不高。

1.2 高校对网络运行的核心技术投入力度不强。网络技术在高校中的普遍应用说明网络建设已经得到高校的普遍注重,但是高校在网络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对网络核心技术的投入力量不足的现象,其主要表现在:一是高校对网络建设的投入资金不足,高校网络中心需要承载高校巨大的计算机网络群体,而且还要面对来自网络不安全因素的威胁,因此高校网络信息中心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用于支撑高校网络的安全,但是高校受到资金的限制,其对网络信息中心的资金支持非常少;二是高校网络信息中心的人力资源没有科学的优化分配。高校网络信息中心面对高强度、复杂的网络工作,需要对每个人进行岗位分析,确定合理的工作,但是很多高校往往没有具体的岗位说明,或者没有明确的工作职权,这样会影响高校网络管理的效率。

1.3 网络管理部门在网络管理中存在成本投入方向出现偏差等误区。我国高校网络管理部门在构建高校网络建设过程中,其存在着重视硬件设施而忽视软件设施的现象,这样的管理理念与现代管理理念是不符的,这样的高校网络建设是不会对高校的网络资源建设形成实质性利好的,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我国高校在网络建设中存在过分追求效果的结果,高校为了扩大自己的教育资源,它们不惜财力大量购进先进的计算机硬件设施,以此达到“名校”的要求,而软件设施却由于具有隐形特征,其不会给高校的名利带来显著的影响,因此网络信息管理部门对软件设备的投入力度不大。

2 加强高校网络管理与研究的具体对策

2.1 采取有效的网络安全技术。基于高校网络所存在的不安全因素,高校网络管理部门一方面要加强网络安全技术,提高高校内部网络防火墙的等级、采取密码技术、使用虚拟局域网,并且也要积极提高网络核心技术,比如高校网络管理部门要改变传统的以Windows系统为高校网络的核心程序,而是应该选择严密性高、与大众网络差异性大、源代码透明化的系统;另一方面网络管理部门也要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避免因为人为因素而导致高校网络出现不安全因素。

2.2 加强高校对网络核心技术的支持力度。基于高校网络工作的重要性,高校要加大对网络建设的支持力度,一是要提高对网络信息管理部门的资金支持力度,高校网络信息管理部门承担着高校的整个网络安全管理工作,面对数量众多的计算机设备,其每天需要消耗大量的资金,如果高校不能提供足够的资金那么就会直接影响到高校的网络安全,因此高校要重点给予网络管理部门资金支持;二是高校要积极培养与引进优秀的网络管理人才,提高高校网络管理的整体水平,首先高校要针对目前高校网络管理人员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难题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提高网络管理人才的技能。其次高校要通过招聘高端网络人才,进而通过高端人才带动高校网络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2.3 完善高校网络安全监督体制。针对高校网络安全事故的原因分析,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网络使用人不按照高校网络使用规章制度进行了非法操作,导致高校的网络被外界的病毒、黑客侵犯,比如学生在使用高校局域网时他们非法链接不安全的网站,并且下载不明文件,导致病毒的入侵,影响了高校网络的安全,为此高校的网络管理部门要落实安全监督体制,实施实名制制度,将学生以及教师登录的网络信息等进行记录,在出现高校信息泄露事故时可以追查到具体的人,以此强化高校网络使用者的安全意识。

2.4 加强对应用软件的安全管理。提高校园应用软件安全性,首先要提高软件安全意识,要在应用软件的各个环节中提出其安全的重要性;其次要提高软件在运行中的监视和维护水平。一是要严格保证软件开发与软件维护之间的相互隔离,软件开发者没有权限访问软件系统的相关参数。二是要根据信息所设定的安全等级以及管理规则,对系统软件实施定期的系统安全风险维护和分级管理,并按相应的安全级别选择最为适合的保护手段和措施。

3 结束语

总之,高校网络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网络运行的情况直接影响高校的工作效率、教学质量等,因此高校网络管理部门一定要加强对高校网络安全的管理,以此实现高校网络教育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韩玫.计算机实验室网络信息安全与防护[J].价值工程,2011(23).

[2]赵妮.高校网络管理与防护工作的优化策略研究[J].科技传播,2014(13).

高校网络技术教育管理 篇3

1. 网络技术对高校教育管理的影响

( 1) 开放了高校的教育模式。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主要是教师在教室和实验室等比较闭合的环境中交流信息,而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平台,学生的学习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可见,网络技术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形成了开放的教学环境。

( 2) 丰富了高校教育管理的形式。网络技术丰富了高校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在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提高了高校教育管理的水平。但我们也要看到,网络技术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应用并不成熟,技术人员对有关操作还不熟练,制约了其效能的发挥。

( 3) 丰富了高校办学的形式。传统的高校教育大多只是承担了上级部门规定的教育工作,办学的形式比较单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更多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希望接受教育,但受限于时间和空间,无法满足这一需要。而网络技术可以很好地克服这一难题,通过远程教育实现异地教学,满足不同地区和不同阶层人们的学习需要,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高校的办学形式。

( 4) 教育管理向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向发展。高校是研发、应用和推动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高校在财务、课程、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管理上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限制了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全面发展。网络技术的应用为高校建立自动化办公提供了基础,方便管理工作者定性和定量的管理,提高各项工作的效率,促进教育管理全面发展。

2. 加强网络技术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措施

( 1) 加强高校办公网络化。高校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分布式教学,可以对不同区域的学生进行教学,扩大教育的规模,节约投入的教育资源。此外,加强网络化办公,可以实现教育管理的高效、快捷,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对于一些大型高校,能极大地简化管理的流程,节约成本。

( 2) 转变高校 教育管理 的观念。由于网络技术的应用,单纯的高校课堂教育难以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通过网络技术拓展学生的视野,结合自我管理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更适合现代学生的发展需要。同时,教师也需要转变观念,要培养学生的组织、识别和选择方面的才能,帮助学生在众多的信息资源中自主识别筛选,寻找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知识。

( 3) 完善高校 的网络技 术平台。完善高校的网络技术平台可以从多个方面着手: 其一,加强人才的培训,高素质的技术人才是平台建设和应用的基础; 其二,在应用中改进,由于网络技术在教育管理中还不成熟,受各个学校自身因素的影响,因而针对性的改进十分必要; 其三,扩大网络技术覆盖的范围,提高师生的参与度,方便推广。

( 4) 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在开展教育管理时,相应工作人员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网络技术的利与弊,正确引导学生运用网络技术,从拓展学生学习的渠道,丰富学生学习知识方面开展工作。网络是一把双刃剑,高校在引进时,要坚持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国外高校教育技术应用比较研究 篇4

国外高校教育技术应用比较研究

通过文献研究了解国外高校教育技术应用现状,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从加大政府对高教教育技术应用投入的力度,扩展高校校园网的服务功能,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注重对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等几方面对我国高校教育技术应用提出几点启示.

作 者:于洪涛 作者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内蒙古通辽,028000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5)分类号:G64关键词:高校 教育技术 比较

高校网络技术教育管理 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一、网络信息环境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现状

1.学生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发生新变化

随着社会和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也呈现复杂性、多样化的特点。他们更注重个性发展、主体意识的强化以及开放竞争意识。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学生能够大量的获取来自各个方面的信息,思维更加开阔,思维角度变换迅速,思维方式呈现动态,往往对同一社会现象,却能得出不同的理解和结论。

2.学生自我意识日益凸显

社会的进步与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学生个体的主体性要求越来越强烈,最突出表现为对学校传统思想教育活动的参与程度下降,教育者所要传达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很难在头脑中沉淀,对于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力大为降低,使得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着更高的挑战和考验。

二、网络信息技术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作用

1.增加信息、资源获得及沟通渠道

网络的开放性和自由性,使得高校学生可以主动在网上接触和寻找相关的教育资源,打破了受教育者以往接触教育资源的被动性和局限性,增强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对教育资源的认同感。网络既能传播文字,又能传播声音和图像,使思想教育的手段更加现代化,增强了教育的感染力;网络容量大、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可以使思想教育的内容在网络上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传输,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快捷性和影响力。

2.网络信息技术为个性化思政教育提供了技术可能

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极具个性化的教育环境,因材施教及互动的学习模式可以使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平等、民主、自然地交流和讨论,可以更好地发挥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的作用。网络的隐匿性、开放性特征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宣泄情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场所。学生可以在网上自由、真实地表露自己的想法,探讨他们关心的热点问题,教育者可以根据情况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从而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针对性。

3.网络信息技术使得思政教育工作更加高效

网络信息传播的快速性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加及时高效。网络能够快速传递各种信息,并能随时更新、实时互动,节省了获取信息及沟通的环节,这大大提高了信息传递速度,这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提供了有效手段。

三、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和策略

1.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信息

在大学校园学生群体在使用网络行为上的主要内容和方式上有着自己的特点。对于新生而言,他们在信息的获取上还是以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为主,对于在校园网络上获取信息的意识不强,而在内容上则较多的关注休闲娱乐信息。对于高年级学生,完善多层次、规范化的沟通渠道,引导大学生民主参与形式的健康发展是学校网络思想教育的重点内容。要建立规范、有序的民主参与实践活动,要建设和完善多层次和规范化的沟通渠道,引导他们合理有序地参与公共事务。

2.发挥学生骨干及学生党员在网络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学生骨干和学生党员是学生团体中的较为优秀的一部分,在网络行为上也比较理性和客观,在同学中有一定的威信和号召力,更容易与同学产生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在一些突发事件的情况下,学生骨干或党员往往能及时了解事件的过程,并且对于那些在网上传播不确切消息及不良言论产生的原因以及学生的心态更为了解,因此更容易澄清事实和进行说服教育。

3.利用网络加强对于特殊群体的教育和引导

在目前高校学生中存在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心理疾病、沉迷网络、无法正常毕业等特殊问题的学生群体。他们在思想和行为上往往出现诸多问题,如缺乏自信、自卑、虚荣、精神压抑、行为孤僻、思想偏激、与人沟通存在障碍等,他们更容易接受网上负面信息的影响。因此,对这类学生要重点关注和主动交流,要关注他们在网上的行为,及时了解这些重点学生的思想动态,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工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时俱进,充分结合社会网络信息技术计划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不断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我们的工作富有特色和实效,努力把网络建设成为高校传播先进文化的新平台,开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潘敏等.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综述[J]. 高校理论战线,2006(11).

[2]郝丹丹.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措施. 包头医学院学报,2007,23(4).

高校网络贴吧管理探讨 篇6

一、高校网络贴吧现状

1. 网络贴吧概述。

贴吧是一种基于关键词的网络主题交流社区, 它与搜索引擎紧密结合, 准确把握用户需求, 通过用户输入的关键词, 自动生成讨论区, 使用户能立即参与交流, 发布自己所拥有的感兴趣的话题信息和想法。贴吧是以兴趣主题聚合志同道合者的互动平台, 贴吧的组建依靠搜索引擎关键词, 不论是大众话题还是小众话题, 都能精准地聚集大批同好网友, 展示自我风采, 结交知音。贴吧目录涵盖社会、生活、明星、娱乐、体育等方方面面, 为人们提供一个表达和交流思想的自由网络空间, 并以此汇集志同道合的网友。如全球最大中文社区———百度贴吧, 国内大型分类信息贴吧———SOSO贴吧, 行业贴吧———农业贴吧、电缆贴吧、数控贴吧、广告贴吧、物流贴吧等, 地区贴吧———北京贴吧、上海贴吧、重庆贴吧等, 人物贴吧———刘德华吧、周杰伦吧、姚晨吧等, 大学贴吧———武汉大学吧、复旦大学吧等。高校网络贴吧, 是以高校为单位的贴吧交流社区, 通常称为“XX大学吧”或“XX学院吧”。贴吧的操作方法较简单, 只要用户输入关键词即可进入一个讨论区。如果贴吧已被创建就可直接点击“发表新贴”参与发贴讨论, 如果贴吧尚未建立, 也可申请建立贴吧, 系统审核通过后即可建立。

2. 高校网络贴吧的内容。

高校网络贴吧主要是学生交流信息、表达思想、宣泄情感、休闲娱乐的场所, 其内容包罗万象, 但从话题涉及的范围, 可分为个人、学校和社会三大类别。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交流类、教学管理类、学术研究类、生活环境类、娱乐休闲类、情感表达类、时事评论类、综合杂谈类、广告及其他类。据对有关高校帖子主题数和点击量的汇总分析, 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感情、就业以及对学校教学、管理、服务工作的评价, 占了贴吧内容80%以上。舆论热点是大学生思想倾向的折射, 而学生的关注度也应成为高校教育工作的着力点。

3. 高校网络贴吧的特点。

(1) 隐匿性和虚拟性。由于网络贴吧是信息数字化的产物, 吧友在贴吧中注册、登录、发帖、回复等行为都是以匿名方式进行, 具有极强的隐匿性。网络贴吧不需要提供个人的诸如性别、年龄、职业等任何信息, 具有虚拟的特性。 (2) 自由性和快捷性。网络贴吧是网络虚拟交流社区, 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吧友的自由言论权。吧友可以自主创建主题、任意浏览页面、自由搜索信息, 更可以自由发表见解、抒发情感等。 (3) 广泛性和松散性。网络贴吧的参与者往往非常广泛, 人人都可以参与, 都能够获得贴吧中所发表的任何信息, 也可以发表任何信息。正因为如此, 也导致贴吧内帖子内容鱼目混珠, 质量良莠不齐, 有的主题杂乱无章, 结构显得散乱无序。

二、高校网络贴吧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高校网络贴吧已经成为学生交流感情、表达意愿、获取信息的重要平台, 并成为一种校园生活的普遍文化。高校网络贴吧是一把双刃剑, 我们在看到它积极作用的同时, 其负面影响也受到社会和广大师生愈来愈多的担忧。一些极端的言论不时在贴吧中出现, 一些低俗的贴子也夹杂其中, 一些诽谤和谩骂时时见诸贴吧, 甚至一些不健康的广告和诈骗信息也混杂其中。究其产生的原因, 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1. 网络贴吧自身特性所致。

贴吧作为一个虚拟的网络交流社区, 其隐匿性和自由性导致部分学生毫无约束地发表言论, 往往使得贴吧内容真假难辩, 甚至对大学生健康心理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不利影响。

2. 高校网络建设不足。

部分高校信息化建设不够, 没能充分发挥校园网络在高校管理、教学和服务方面的作用, 仅限于发布校园新闻、收发邮件、查阅文件等, 因为缺乏有效的交流平台, 使得师生不得不通过网络贴吧去实现更广泛的交流。

3. 学生欠缺道德判断力。

部分青年大学生的法律意识、道德意识淡薄。有一些人认为, 网络与现实之间并无任何关系, 因而在处理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的问题上情绪化、片面化。贴吧的隐匿性又为他们肆无忌惮的行为提供了天然的“保护伞”, 使他们误以为网络行为可以逃脱现实社会的管制与束缚。

4. 高校对网络文化带来的影响研究不够。

快速发展和普及的信息网络, 对青年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心理成长和行为模式的培养及形成产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高校网络在开阔学生视野、扩大学生交往、更新学生知识的同时, 对传统文化也形成了严峻的挑战, 一些消极的、低级的甚至反动的价值道德观念趁机混入网络贴吧这一思想交流阵地。

5. 校园文化建设中人文精神培养不够。

少数高校对学生的教育, 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 而对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不够, 以致于网络贴吧中缺少人文精神, 体现了部分学生的道德情感冷漠和对现实理解的偏差。

三、加强高校网络贴吧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网络贴吧影响着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思想意识以及个人情感领域, 已经成为校园文化建设新的前沿阵地, 那么高校必须积极面对和应对, 加强网络贴吧的管理和引导, 发挥其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积极作用。

1. 加强社会监管, 净化贴吧环境。

高校网络贴吧, 由于存在不良内容, 前两年被大规模清理、整顿、改版, 采取实名创建和加入班级等监管措施,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大学网络贴吧里, 鱼龙混杂的信息还是大量存在, 政府应当制定出更加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 执法部门则应加强监控措施, 通过法律法规和有效的实时监管, 实现对网络贴吧行为的有效约束, 以确保贴吧信息的安全性和积极性。同时, 网站主办方也应当肩负起社会责任来, 加强对不良信息的进一步监管和约束, 政府主管部门也要对网站的主办方提出明确要求, 共同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2. 强化校园管理, 发挥网络积极作用。

校园网络贴吧已经成为在校大学生交流的重要平台, 学校应当强化管理, 有效引导, 使之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一方面, 学校要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力度, 使得管理人员有条件、有能力进行监督、管理。另一方面, 学校应当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以具备一定计算机技术水平和具备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教师或管理干部为骨干, 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心理辅导教师、法学教育教师、计算机专家等专兼职队伍组成大学网络贴吧管理中心, 以实现对贴吧有效的监管和引导。再一方面, 学校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 研究制定本校网络贴吧的管理规定, 通过行之有效的制度规范校园用户的网上行为。

3. 重视大学生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 提高大学生文明上网水平。

首先, 要加强对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尽管我国已陆续制定了一系列信息网络方面的法律法规, 但这些法律法规对高校网络贴吧的针对性并不强, 即使现有的法律法规, 学校也缺乏对这些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一些学生对这些法律法规不了解, 对网络违法、不文明行为的危害性缺乏深刻认识。因此, 高校应当加强网络法制的宣传和普及工作, 增强学生的网络法律意识和网络文明意识, 并自觉抵制网上各种不道德的行为和违法的行为。其次, 要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学校要通过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活动、道德教育进网络等活动, 帮助大学生把握道德的基本原则、规范和义务, 明确道德实践方向, 培养大学生自律意识, 引导他们自觉遵守各种网络道德规范。

4. 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当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 他们思想活跃、个性鲜明, 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 没有足够牢固的精神屏障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其行为易受影响。高校可通过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举行心理健康专题讲座、进行心理健康咨询及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的网络心理观念, 提高网络自控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5. 畅通沟通渠道, 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

首先, 高校应当建立良好的师生信息沟通渠道, 通过校领导接待日、校长信箱、师生专题对话等途径, 倾听师生的心声, 并有针对性地“答疑解惑”。其次, 要积极面对校园网络贴吧中提出的对学校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对于正确反映的问题和建议要迅速研究解决并将解决结果及时对外告之, 对于因政策理解上的差异产生的不满则要及时作出解释, 对于完全错误的指责也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 做到有则改之, 无则加勉, 以激励大家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

摘要:本文阐述了高校网络贴吧现状, 分析了高校网络贴吧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提出了以发挥网络贴吧在大学生成长成才及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为目标的高校网络贴吧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高校,网络贴吧,管理

参考文献

[1]http://baike.baidu.com/view/579.htm

[2]林文芳.合理利用BBS提高高校学生工作的实效性[J].福建高教研究, 2009, (2) .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初探 篇7

一、高校网络舆情内涵分析

舆情是民意的一种, 指特定群体对事件所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高校舆情是社会舆情的组成部分, 指高校师生针对特定社会事件所呈现的默认、赞同、反对等社会政治态度。高校网络舆情是高校舆情网络化表达, 具有重要导向功能。消极的高校网络舆情可能酿成危及校园稳定, 甚至社会稳定的大事件。

二、高校网络舆情传播的内容和形式

易引发师生热议, 形成网络舆情的事件主要包括:一是教学质量、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二是后勤服务缺位滞后;三是社会公平公正问题;四是损害师生权益事件。

人人都是自媒体。高校舆情传播方式主要有:一是BBS。高校BBS是师生表达不满、宣泄情绪的最常用渠道, 是高校负面舆情的重要来源。二是微博。高校师生是主要微博用户, 微博内容短, 转发快, 易成为重大网络舆情传播路径。三是QQ群。QQ群规模可达千人, 且信息可在不同QQ群之间实现即时传递, 也是舆情传播的重要途径。同时, 不同类型传播方式间能实现信息交互传递, 对有效应对高校网络舆情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

三、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

(一) 建立组织保障机制, 实现舆情管理体系化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是高校管理的重要内容, 通过打造组织机构、规章制度和人力队伍“三位一体”保障体系, 切实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保障。

1. 加强组织保障

成立由分管领导牵头, 校办主任总协调、关涉部门负责人参与的专门工作小组。校办负责网络舆情的登记、分析、统筹、反馈等工作, 关涉负责具体处理, 形成领导直接抓、校办总体抓、关涉部门协同抓的工作格局。

2. 加强制度保障

制定网络信息管理制度和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明确信息发布的基本要求和网络舆情突发应对处置程序。通过着力加强制度建设, 保障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有序、规范开展。

3. 加强人力保障

一方面, 指定宣传工作经验丰富、文字能力较强、熟悉网络环境的人员专门负责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另一方面, 开展网络舆情管理专题培训, 详细分析舆情典型案例, 深度讲解舆情应对技巧, 提升相关人员舆情危机风险意识和舆情管理综合能力。

(二) 建立应对处理机制, 突出舆情管理程序规范化

按照事前监控、研判, 事中响应、处置, 事后跟踪、总结的程序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应对处理, 突出规范化管理, 切实提升危机应对能力和水平。

1. 立足监控研判抓苗头

加强对高校网络舆情的日常监测和重点监控, 并通过分析研判, 甄别出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为有效应对舆情和改进工作提供参考。

(1) 强化舆情监控。一是提高监控频率。网络评论员每天至少三次监测舆情, 保证第一时间捕捉舆情。二是丰富监控方式。一方面加强敏感时点重点监控, 另一方面建立官方信息网络发布渠道, 加强对话。三是扩大监控范围。加强对网易、新浪、天涯、凤凰等人气论坛等经常性体检式巡查。

(2) 强化舆情研判。对通过监控收集到的舆情及时归纳分类, 区分表扬类、提出建议类、反映问题类等, 分析潜在影响并找出风险点。

2. 立足响应处置抓危机

危机应对处置是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重点。遵循“第一时间、公开透明、口径一致、留有余地”的原则处置网络舆情危机。

(1) 迅速响应, 把握主动权。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处理机制, 把握舆情危机应对主动权。重要舆情及时召开专门会议, 对舆情风险点进行评估, 并采取与舆情信息发布人联系、与当事人谈话、调取录音视频资料等方式, 核实舆情反映的问题, 分析原因, 为有效应对打下基础。

(2) 分类处置, 增强针对性。对反映情况属实或有一定根据的反映问题类、提出建议类网络舆情, 及时采取措施纠错或改进, 并按照上下口径保持一致的原则向舆情信息发布人解释或公开答复, 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化;对反映情况失实或恶语中伤的, 通过正当途径公开辟谣、澄清事实, 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对媒体关注甚至热炒的有关敏感案件, 积极与新闻媒体沟通联系, 不给媒体留下炒作素材。

3. 立足跟踪总结抓后续。通过跟踪和总结两个步骤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后续管理

(1) 重大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后, 由校长办公室统筹, 关涉部门负责, 加强后续跟踪。通过不定时监控微博、QQ群等, 密切关注舆情信息发布人动向, 发现不良苗头积极采取措施, 避免负面舆情死灰复燃。同时, 完善对重大网络舆情处理并公布处理结果, 不具备高校教师能力素质人员予以解聘, 延展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成果。

(2) 总结网络舆情管理和危机应对的成功做法, 着力完善长效机制。同时, 以案为鉴, 吸取经验教训, 查找工作不足,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措施和工作改进建议, 化“危”为“机”。

(三) 建立综合管理机制, 力求舆情管理成效最优化

高校在网络舆情管理中应坚持堵疏结合, 通过完善联动管理、坚持信息公开、加强宣传引导、畅通意见反馈渠道等, 形成综合管理合力, 力求取得舆情管理最大成效。

1. 完善联动管理

一方面, 强化纵向联动。发现重大、负面网络舆情时, 第一时间向主管领导汇报反馈, 详细说明相关情况, 取得指导和支持;同时, 积极与舆情关涉部门和个人沟通联系。另一方面, 强化横向联动。加强与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 以及电视台、报纸等新闻媒体联系, 拓宽沟通渠道, 争取理解、支持和配合。

2. 坚持信息公开

按照公开透明原则, 充分利用高校主页、BBS、微博、宣传栏、广播、显示屏等载体, 及时、准确公开信息, 形成相互理解、相互配合的良好舆论导向, 从源头上堵住负面舆情上网。

3. 加强宣传引导

充分利用师生常用信息传播媒介, 加强互动沟通, 努力扩大话语权和辐射面, 形成校园舆论的主流观点, 防范网络突发事件的发生。围绕网络热点, 主动回应, 扩大正面宣传, 树立高校善待师生、民主管理的良好形象。

4. 畅通意见反馈渠道

通过关注BBS十大新闻、关注微博等, 主动掌握师生思想动态, 把握舆论焦点, 并通过高校官方媒体积极引导;另一方面, 积极畅通院长书记信箱、领导接待日、工会、教代会等意见反馈渠道, 为反馈意见、宣泄情绪、解决问题提供合理、合法途径。

四、几点思考

(一) 树立正确认识是加强网络舆情管理的基本前提

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对维护高校良好社会形象和公信力、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具有重大意义。妥善处理网络舆情也是高校化“危”为“机”、加强改进管理、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契机。

(二) 提升应对能力是有效管理网络舆情的关键所在

提升应对能力水平是有效管理网络舆情的关键。对于不少高校来说, 网络舆情管理还处于摸索积累的阶段, 应对能力还有待提升。因此, 一方面, 应加强网络舆情知识培训, 邀请舆情分析、危机处理等方面专家, 开设网络公共危机应对技巧与策略等课程。另一方面, 学习借鉴兄弟单位管理网络舆情成功做法, 取长补短, 提高网络舆情应对能力。

(三) 堵疏结合是加强网络舆情管理的有效方法

在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过程中, 应坚持“堵疏结合”的原则。一方面, 应从“预防胜于应对”的思路出发, 通过提高办学管理水平、加强宣传引导等举措, 从源头上堵住重大网络舆情发生。另一方面, 积极畅通意见反馈渠道, 为师生言论提供多样化反馈选择, 降低舆情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的可能性。

摘要:高校是互联网时代信息发布流转的重要集散地, 网络舆情管理是维护高校稳定和谐的重要保障。本文结合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实践, 探讨以机制建设为抓手, 通过建立组织保障、应对处理和综合治理机制等, 切实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

关键词: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初探

参考文献

[1]桑华, 卿涛.浅谈高校舆情危机预警[J].高教研究, 2008.

[2]谢秀军.高校舆情监控机制立体化模式的构建[J].教育评论, 2003.

[3]陈纯柱.网络环境下高校舆情传播及引导机制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 2011.

高校照明节电技术和管理 篇8

关键词:高等学校,照明,节电技术,管理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 能源已经面临着枯竭的严峻形势, 我国提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新主张, 积极倡导节能减排。而高校作为用电大户, 是节能的重点对象, 围绕高校照明用电、节电的工作逐步展开。

1 我国高校照明节电的现状

我国高校积极响应党的号召, 开展了一系列的照明节能工作, 并取得了一些成绩, 归纳起来, 主要为完善了管理制度、加大了节电调研和重点项目的实施、推广并应用了节能技术等。然而, 受多种原因的影响, 我国高校照明节电工作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 很多高校师生对节电不大关心, 节约意识淡薄。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对节能的宣传不够, 高校师生对节约用电持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用电的费用有学校承担, 节电或者不节电对自己没有影响, 所以浪费电也无所谓;有的则完全没有节电的意识, 没有认识到节电对国家、对社会有着怎样的意义。第二, 学校的节电规章制度不够完善, 并且执行不力。制度保障是保证节电措施得到有力的执行的前提与基础, 然而, 虽然我国很多高校制定了节电规章制度, 比如北京大学就出台了《北京大学学生宿舍用电管理办法》。但是, 随着高校发展规模是扩大, 能源的用户的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 而高校的节电制度却没有得到同步的跟进和完善, 因此, 高校节电规章制度实际上并没有发挥很大的作用。第三, 节能新技术的推广和投入不够。节能新技术的推广要求学校投入资金, 这一关键性的条件使得很多高校在节能新技术的推广方面存在许多的障碍, 有的学校因为经费不足而无法推广节能新技术, 有的学校则因为没有长期投资的考虑, 所以并没有花费过多的资金投入到节能新技术当中。

2 我国高校照明节电技术和管理

2.1 高校照明节电技术

高校照明节电技术主要有高校电光源及灯具节电技术和照明智能控制节电技术两种。下面笔者来做具体的分析。

第一, 电光源及灯具节电技术。电光源是指将电能转换为光能的设备及器具的统称, 比如白炽灯、荧光灯、发光二级管等都是常见的电光源 (电光源的分类如图1所示) 。在节电原则的指导下, 许多高校已经淘汰了荧光灯, 而使用LED节能灯。LED节能灯是一种固态的半导体器件, 在节能方面具有良好的表现, 并且已经抢占了市场, 而成为第四代电光源。在使用这种灯具时需要注意的是, 首先, LED节能灯的发光效率较好, 因而对于报告厅、会议厅等对光效具有很高的要求的场所, 它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其次, LED节能灯色彩丰富, 可调光, 并且变幻丰富, 因而可以用于舞台表演场所, 比如学校的演播厅等。最后, LED节能灯还具有耗电量低、使用寿命长等优点, 因而对于体育馆等安装高度高, 且维修比较困难的场所, 可以使用LED节能灯, 从而满足不必频繁检修的要求。

第二, 照明智能控制节电技术。智能控制节电是一种重要的节电方法, 它的节点技术主要体现在照明控制的设计上:1要将照明线路细分, 不能为了节省器具而采用一个开关同时控制多个灯具的方法;同时, 开关的设置要人性化, 以能够让人随手关闭为佳。2靠窗的位置能够利用天然光线, 因此靠窗的一排灯可以单独设置开关, 从而能够在天然光线较佳的情况下关闭靠窗的照明灯。3根据场所的不同而使用各种不同的开关, 比如楼梯照明灯可以使用声控开关, 户外照明灯可以使用定时开关, 而室内照明灯可以使用调光开关, 等等。

2.2 高校照明节电管理措施

高校照明节电管理的措施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 引入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新机制。合同能源管理是一种基于市场运作的节能项目投资体制, 它能够有效减少能源成本, 因此而在西方国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而我国是在1997年将这一节能新机制引入国内, 并首先在北京、山东、辽宁试点。而结果表明这一节能新机制对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具有非常好的效果。因此, 高校的照明节电也可以应用这一新机制, 通过节能效益分享、节能量保证、能源费用托管等方式, 使的学校不仅节约了电能, 同时还能够盈利。

第二, 加强照明节能的宣传教育。鉴于广大师生对节能不够重视、没有节能的意识, 所以有必要在校内开展一些宣传和教育活动。一方面, 在学校内通过广播、校园网等媒介来为节能做宣传, 并尽量将宣传细化, 让师生认识到节能是一项随手、随时都可以做到的事情;同时, 还可以通过举办主题活动的方式来宣传节能, 比如号召整个学校响应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地球一小时的倡议, 以实际行动来支持节能工作。另一方面, 要经常在学校举办比较大型的主题会议, 扩大宣传面, 让每一个学生及教师都参与到会议中来。在会议上, 对学生及教师宣传节约能源的意义, 以及哪些行为能够节约能源。

第三, 制定照明节电管理制度。首先, 高校要设立专门的节能、节电管理机构, 使节能工作独立于其他工作部门, 从而能够有自主规划权、组织活动权、监督权, 使节能节电落到实处。其次, 根据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节能规章制度, 在规章制度中建立起节能、监督、考核的全方位管理机制, 从而提高节能工作的效率。最后, 将节能工作做量化处理, 各个节能机构要根据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所、不同的用电对象等来管理节能工作, 基本原则是使用电量越多, 交费越多。

结语

高校照明节能是在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大局下所开展的一项节能工作, 对国家建设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 高校要积极寻求照明技术和管理的突破口, 使高校照明节电工作能够取得更多的成果。

参考文献

[1]王烨.山西省高校节电措施初探[J].能源与节能, 2012 (10) .

[2]张俊勇, 张玉梅.美国大学校园的节能行动和措施[J].煤炭高等教育, 2013 (01) .

[3]赵洪建.高校教室照明节电管理探讨[J].网络财富, 2013 (04) .

高校网络技术教育管理 篇9

1 计算机网络技术对高校教学管理的好处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引入是高校教学管理适应社会进步与科学发展的必要步骤,是实现现代化教学管理的前提与关键,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先进、高效、快捷、便利和可靠的技术平台,为高校教学管理的网络化、信息化以及智能化提供了必要的支撑。高校教学管理的主要工作是收集和处理各种教务教学条件信息,以及对教学档案的整理,学生、教师以及课程的各种安排信息,这些信息的建设必须合理安排、统一规划,因为高校的年年扩招,高校里面的人数也是越来越多,各种档案信息也急剧增加,传统的人力收集整合就显得极其的缓慢,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加入就使得各种信息的收集与处理更加的迅速,极大的减轻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和计算,使得教学管理工作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最终推动高校的快速发展。

2 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概况

由于中国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进入的比国外要慢许多,因此导致许多年纪偏大的高校教师以及管理人员接触的时间较短,因为其思想观念陈旧,受到传统的高校管理影响太深,对于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高校的教学管理持怀疑和不信任态度,还有就是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使用存在一定的难度,导致许多年龄偏大的教师和管理人员不愿意使用。

另一方面由计算机网络技术研发出的教学管理软件使用起来过于繁琐,很多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和管理人员操作起来非常麻烦,认为还不如传统的教学管理,导致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教学管理中应用不开。

还有一方面就是对各种不同的教学管理软件的维护与升级不力,现在很多高校在前期投入大量资金引入了先进教学管理系统,但由于外界的各种技术、信息更新过快,而高校对这套系统的更新和维护过慢,导致这套系统许多内容陈旧缺少时效性,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于高校的教学管理并没有产生人们所预想的那种效果。

最后一方面就是由于各学院及各部门存在教学管理方面的差异,由此采用了很多不同的教学管理软件,这使得学校方面对各学院各部门的管理产生了极大的难度,所以虽然现在高校的教学管理引入了大量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但实际上只是各自为政,并不能有机有效的联合起来。

因此,虽然现在的高校都引入了计算机网络技术进入教学管理,但由于上述各种原因,造成计算机网络技术对教学管理的优化并没有发生质的改变。

3 如何真正使得计算机网络技术对高校的教学管理进行优化

3.1 改变传统的教学管理的观念,营造出推广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环境

改变传统的高校教学管理观念,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现代社会就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这种技术极大的提升了人类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对于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极大的推进作用,尤其是在高校的教学管理上面,它既可以帮助管理人员提高对各种信息的处理速度和准确度,又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对各种课程安排,可以做到有条不紊,简单高效,所以改变观念适应发展是必然的。

而且也要对国外先进高校的教学管理实行“拿来主义”,取其精华,因为国外优秀的高校存在的时间有的甚至长达数百年,但到了现代依然能够抛弃陈旧的管理加入到信息化里面,这种勇气和方法就值得我们学习,我们需要根据高校的自身情况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优化高校教学管理。

但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引入不是一两个管理人员的事情,它需要全校教师、学生以及所有职工的共同努力,因为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教学管理的结合,需要大量的财力、人力和物力,并不是将它引入进来就行,需要将它引入到各个基层建设当中,学校领导就需要对本校的管理提供全新的发展模式,鼓励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参与,并且建立奖惩机制,推进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发展,营造出人人参与,人人使用并且乐于使用的大环境。

3.2 培养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以及信息管理水平能力

由于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速度很快,这就需要教学管理人员与时俱进,这就对管理人员的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就是要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能够熟练高效的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教学管理中间,还要掌握信息检索的方法,主动学习各种新知识、新能力,也要熟练的掌握多种教学管理软件,提高对信息的敏感度,能够迅速有效的发现跟教学管理相关的信息,并且将它提炼出来。

因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引入,使得信息量极大的提升,这就需要教学管理人员具备更高的工作效率,从各种杂乱的信息中选出对教学有利的信息,这就需要学校为不同的管理人员提供不同方面的培养,使他们熟悉本校的教学管理系统,从而提升教学团队的素养,所以高校一方面要从内部培养,另一方面就需要从外面招聘,从社会上招聘高水平的信息管理人员,既能提供新鲜血液,也能促进其他教学管理人员的素养提升。

另外教学管理人员必须要具备一是创新意识,只有具备了创新意识,才能将这种意识应用到教学管理之中,还需要具备服务意识,教学管理工作是一种服务工作,既然是服务工作,就需要做到以人为本,树立起尽职尽责为教师和学生服务的原则,做到细致入微,第三就是教学管理人员还要具备团队合作意识,因为管理工作是一种协作性的工作,这就需要各方面互助互利,紧密合作,使得管理质量不断的提高,最后教学管理人员还要具备一定的决策应变能力,能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科学决策,对于突发事件能够果断、正确的处理。

因此教学管理人员要善于积累经验,改进工作,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提升自己的目的。

3.3 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深化高校的教育改革

传统的高校教学管理是为传统的方法服务的,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入必将影响整个教学管理,因此现在的高校教学管理必须要进行变革以适应新的技术,以前的那种封闭式、独立式和僵硬教条式的管理必须变得更加的开放、合作以及人性化。

因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现在高校都有校园网,于是校园内部与外部的交流将更加的流畅和紧密,这就使得整个教学管理更加的开放。由于网络的便利性,这就使得校内各部门、学生、教师联系的更加频繁,校外的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交流也连续不断,这样就使得传统的各高校、各院系、各班级的那种独立变得更加脆弱,各种各样的合作也会更加的顺畅,而且以前的那种教条式的管理可以更加的人性化,高校可以通过网络将每一个单独的学生联系起来,实时交流情况,上通下达更加的顺畅,出现错误的情况也会极大的减少。

3.4 高校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需要建立统一的标准和制度

高校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规划应该是高校发展规划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必须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保证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和政策,因为这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还需要不断创新的工程,所以高校领导层应该从更高方面制定发展规划,负责从各个方面进行决策、管理以及调度,合理的对校内资源进行分配,加快计算机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步伐,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同一个标准和制度,在这个标准制度下面进行同意的管理,让各个部门、各院系与信息化中心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让全校的教职工和学生共同努力打造具有自己特色的,更有创新的道路。

3.5 建立更高效、便捷的高校教学管理系统

现在虽然高校已经引入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发的各种系统,但由于这些系统的参差不齐,导致系统对高校的教学管理也出现差异,但往往这种系统都是理想化的,有些时候并不能完善的应对各种突发情况或者一些没有引人注意的细节。

而且由于高校各部门各院系各专业的不同,使得各个管理系统存在各种差异,各部门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发出另外一个系统,各种系统不能统一的联合在一起,造成了各种信息的不对称,对学校的统一管理造成了极大的麻烦。

这就需要高校既要从外界引进,也需要内部进行开发,因为外界引入的系统往往不能针对实际情况,而自己独立开发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又太大,所以可以从外界引进最基本的核心的系统,然后从这套系统开发出能适应各部门、各院系以及最基层人员使用的子系统,然后通过串联式的连接将母系统和子系统连接起来,做到完美配合。

这套系统对于教学管理的组织结构以及管理机制都要适应,拿教务处为例,教务处的只要职能是负责教学运行、教学管理、教学研究以及教学监管,因为职能较多,事务繁多,需要处理的事情也就很多,普通的教学管理系统因为信息的不对称,经常对于教学监管疏忽不力,因为教学基层缺乏教学管理的自主权力,往往就需要反馈到教务处,而由于系统的不匹配,造成基层系统的数据经常送不到或者送到的不够及时,严重的影响了教学管理,以至于教学管理效率底下,这就需要一套匹配的教学管理系统,系统不仅适应管理人员的使用,更要适应基层人员和被管理人员的使用。这就需要开发教学管理系统的人员能够有效综合各方面的情况,不能仅仅高屋建瓴,还需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

人性化是对高校教学管理系统的最基本也是最苛刻的要求,想要做到这点需要靠一个又一个的小细节不断的积累和改进,这就需要不断的对这套系统进行及时的维护和更新。

我们就拿美国的一些大学为例,尽管美国大学有充足的经费,但他们十分注重投资效益,并不刻意追求设备的先进,而是注重应用来推动系统建设,发挥最大的投资效益,这一点是非常值得国内大学学习,比如美国大学的校园卡本身还多采用较老条形码、磁条等技术,但应用面已经很广。而我国大学在卡本身上已经开始采用非接触的IC芯片卡,具有电子钱包和身份认证两种功能,应该说在技术上是超过美国各大学的,然而应用面对相对非常狭窄。

3.6 高校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还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估奖惩系统

一套再完美的系统也需要人去运行,如何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需要一套完善的评估奖惩系统,还有就是对于高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后勤服务以及学生学习的评估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一套完善的评估奖惩系统既能发挥出人的积极主动,也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然后解决问题,这才是一个完善的高校教学管理所必备的能力。

3.7 计算机网络技术更加需要注意的就是安全性

由于现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很快,学习计算机的人也是越来越多,精通网络的一些不良分子(俗称黑客)也是越来越多,而且技术水平也是越来越高,为了防止高校内部各种信息资源的泄漏,这就需要高校对于高校内部的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提高重视,最基本的就是安装防火墙,这样既能防御外面的攻击,也能过滤掉一些不好的信息,再一个就是高校教学管理系统的使用人员注意自己的操作习惯,服务器管理员也需要对防火墙进行及时的升级和维护,通过严密的监管对各种信息进行有效的过滤,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维护系统的安全,另外也要培养自身的安全意识,从各个方面减小信息泄漏的风险。

综上所述,计算机网络技术给高校的教学管理带了极大的优化,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高校教学管理的技术和水平,改善了高校教学的条件和效益,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高校教学管理全方位的结合起来,使得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更加的规范化、合理化以及国际化,更好为高校培养人才,为高校的现代化做出贡献,从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与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鹏.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优化高校教学管理[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11(17):143,145.

[2]张丽萍.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黑河学刊,2006,(1):99-100.

[3]王贤生.网络环境下高校的教学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高校网络技术教育管理 篇10

[关键词] 网络社会; 高校德育模式; 教育技术; 逻辑

[中图分类号] G434[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郑忠梅(1969—),女,湖北黄冈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网络德育及教育技术学研究。E-mail:zhengzhm95@yahoo.com.cn。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了4.57亿,继续位居世界第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社会应用的广泛深入,作为一种社会形态的网络社会正在崛起:“作为一种历史趋势,信息时代的支配性功能与过程日益以网络组织起来。网络建构了我们社会的新社会形态,而网络化逻辑的扩散实质地改变了生产、经验、权力与文化过程中的操作和结果。”[1]网络社会以其独特的信息技术范式为当代高校德育建构了一种崭新的语境,提供了当代大学生道德社会化新的施化者和新的网络化逻辑,使得处于道德社会化关键时期的当代大学生常常会陷入两种语境转换之间的矛盾、断裂境地而产生角色认同危机。由此,创新网络社会语境下的高校德育模式则成为当前高校德育领域乃至整个教育改革中一个全新的、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

一、网络社会:网络技术逻辑

互联网开拓的网络空间是当今网络技术引领人类社会生活的巨大而丰富的表征。随着网络世界的不断扩展,学者们对网络技术与网络社会之间的一些基本和根本性问题的诠释热情也一直在持续。伴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阶段由表及里、从不同维度同时展开的理性剖析和深入研究,使人们对网络技术应用而引起的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描述、对网络空间本质特征的探索、对网络技术逻辑和社会发展逻辑的理解和把握逐渐深化。以社会发展的眼光来审视,互联网的发展过程,是网络技术不断创新伴随着各种制度、观念、文化,包括人类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不断碰撞的过程。网络社会的实质是人类为自己开拓的另一个社会交往空间、文明发展平台和新的精神家园,是人与社会之间的一种非线性的复杂关联系统,而不仅仅是一种虚拟空间或者技术意义上的数字化信息流动空间。通过计算机媒介通信技术,文字、人际关系、数据、财富和权力这些社会要素都能在网络空间中得到显现。[2]“五花八门的电子网络正在形成一种人际互动的模式,它与人们熟知的集会、通信组和罗斯福式的壁炉谈话等类似,是社会空间的一种新形式……一种由共识形成的想象中的交往处所。”[3]

网络社会的初衷是以开放、自由、平等和共享等关键词来诠释的,“网络空间造就了现实空间绝对不允许的一种社会——自由而不混乱,有管理而无政府,有共识而无特权”。[4]这种理想状态是现实社会中人们的梦想和追求,期冀网络社会能重铸自由平等、信息共享、自主创新、奉献互助、开放兼容等价值观念和伦理精神。但是, 且不说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经济和政治的整合力量使得互联网的早期文化传统受到挑战,人们更已清醒地认识到,网络技术既可以用来造福社会,也可以用来危害人间。这方面的事例不胜枚举。

目光更深邃的研究者则将研究视域从生活世界上升到意义世界,透过网络技术应用层面看到了网络社会的伦理问题:网络行为“也带来了道德失范行为、网络犯罪、人情隔膜、情感危机、道德权威缺失和人性异化等问题。道德相对主义、无政府主义和个人主义成为网络时尚,困扰着网络文化的精神提升。信息崇拜、技术至上和工具理性导致人的价值取向的偏离”。[5]如前CNNIC《报告》显示,大学生网民占整体网民规模的23.2%,是网络新技术的率先应用者和热情实践者,而由此滋生的大学生道德失范行为不断发生,较常见的如随着电子资源的方便快捷使用,学术不端行为层出不穷、花样翻新,大学生们在网络技术支持的轻快操作中沦丧了学风和学术道德,更严重的已经构成网络犯罪。

网络社会建筑在以网络技术编织的“物的网络”与以人应用网络技术编织的“人的网络”的契合上,既是人机互动的结果,也是人际互动的产物。“虚拟的人”是现实社会的人虚拟的,所以,互联网绝不是一个脱离现实社会真实世界之外而构建的全新王国。现实社会是网络社会的基础,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折射和反映,网络空间与现实世界是不可分割的,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共同构筑了当代人类社会,网络社会仍然是以现实社会中的人和人对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广泛参与作为核心要素和物质手段来运行的。既然网络技术是人创造的,网络技术本身就是人类对人—社会这一复杂系统的最新认知成果,网络行为仍旧是人具有社会性的行为,那么,透过网络技术虚拟实在的表象追寻其本质,对网络社会进行多维视野的理论审视和考量,我们以为由网络技术逻辑制造的问题必然要由改变人的逻辑来解决。网络空间是社会空间的投影和型塑,人是其中最主要的掌控因素,所有的空间转换都是人的感性和理性契合的结果。无论是在虚拟空间还是现实世界,人的行为都应当遵循一定社会规范的要求来加以展开,道德规范更为人们的网络参与提供深层的心理和精神动力。这需要仰仗教育的力量,为健康的网络社会行为提供道德关怀和伦理路径,教育技术逻辑责无旁贷。

二、网络社会高校德育:教育技术逻辑

网络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数字虚拟世界特殊的虚拟性、匿名性、不在场的自由性放大了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任意妄为的可能性,其道德约束机制的缺失和无力已经引发了较为严重的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网上(虚拟世界)和网下(现实生活)的“双重道德标准”极易使部分大学生价值观扭曲、道德认识模糊、道德情感淡漠、道德意志薄弱,容易导致人格缺陷和品德心理扭曲。但是,无论网络技术“多么重要、多么伟大、多么值得大力弘扬,都只有一个不可逾越的界限:从属于人性、服务于人性、受制于人性整体演进升华的内在机制和规律的制约,从而有利于人性的存在和发展、完善和升华;僭越人性的科技终将成为人类自身的掘墓者”。[6]而基于价值关怀和引导的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内在契合和高度统一的教育技术理性具有深刻的“文化关怀意识”,能够发展性地超越技术理性的片面性,重构技术理性的合理性向度,引领、规约技术理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高道德理想和终极价值旨归。[7]鉴于此,创新网络社会语境下的高校德育模式的诸多策略选择必须遵循教育技术逻辑——在教育技术理性的引导和规约下充分发挥教育技术的作用,形成高校网络德育的新架构和新机制。

从AECT94定义——“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sign,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of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for learning.”(“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到AECT05定义——“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study and ethical practice of facilitating learning and improving performance by creating, using,and managing appropriate technological processes and resources”(“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AECT不断根据这个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来赋予教育技术定义新的内涵。其中关键词的变化给我们诸多启迪。在此,对教育技术逻辑支持下的网络社会创新高校德育模式的“EDUCATE”架构的内涵作如下解析:

E-ethical:合伦理的实践。这是教育技术逻辑能够支持网络社会高校德育模式创新的根本基石和引领性所在。伦理意蕴是教育技术理性的应然内涵和根本旨归。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发展人的德性,使人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技术是作为工具和方法来被考虑如何更好地达到教育目标的。教育技术价值理性最直接的表达应当首先指向人德性的养成,发挥技术理性寻找人生意义的根据,引领大学生追求富于德性的生活,不断提升做人的境界,实现生命质量的不断提升。而不断发展的网络技术支持下的教育,具有调节和控制人的欲望和行为的精神力量,具有规避网络技术伦理风险的求真臻善的道德选择,应该是从终极目标层面上来实现这一教育的过程。只有我们深刻认识到并赋予网络技术在建构网络社会过程中恰当的位置,平衡网络技术逻辑与网络社会发展逻辑两种向度之间的必要张力,教育技术逻辑的价值理性力量才能真正得到凸显。

D-design:设计、构建高校网络德育规范体系。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必须接受社会道德规范的监督和约束。在虚拟世界中,其行为具有很大的隐蔽性,而且面对陌生的符号信息时的情感淡漠易使之降低甚至丧失道德感、责任感。当网络社会的虚拟性和匿名特点提供了极大的自由裁量权时,他们便可能出于逆反心理在虚拟世界里通过某种违背现实社会教育期望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为此,坚持“以德治网”与“以法治网”结合,构建网络伦理约束和网络法律法规保障、“内在自律”与“外在约束”相结合的高校网络德育的规范化网络体系是创新高校网络德育模式的重点。网络伦理重在建立网络道德引导体系,引导大学生建立道德信念和道德内省机制,将大学生个体之间、个体与网络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提升为一种人格化力量,发挥道德支配人的内心世界和动机的自控性,促使道德评价内化,以达致网络社会语境下个体道德自由与社会道德期待的统一;通过建立并完善网络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加强网络社会的立法与执法,以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

U-use:利用互联网特有的“代码”对网络德育环境进行治理。由于网络悖论的存在,传统认识以为互联网是不可规制的,人们曾经担心对网络的过度管理可能会使互联网失去其本来存在和发展的意义。诚然,对互联网的治理要受网络的空间结构、技术本质、运作机制、文化传统以及一定的现实社会制度的制约,是一个综合性问题。然而,“网络正在朝着一个特定的方向演进:从一个无法被规制的空间走向一个高度约束型的空间。网络的‘本质’或许曾经是它的不可规制性,但该‘本质’即将消逝。”[8]“网络空间呈现了一些新的东西。对于规范如何运作以及是谁在规制着网络空间的生活,我们要有一个崭新的认识。网络空间迫使我们超越传统律师的视野去观察——超越法律、规制和社会规范。它需要我们对一个新近突显的规制者加以描述”。这个规制者,被劳伦斯·莱斯格称为“代码”(Code),主要指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9]在现实空间里我们通过法律来规制社会生活。在网络空间,“代码”就是网络社会的“法律”。例如Web2.0不单纯是技术或者解决方案,还是一套可执行的理念体系,实践着网络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理想,使个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驾驭网络技术的主体。Web2.0框架下的互联网服务已经成为具有强烈的聚合性、社会性、开放性、创新性和自组织性的工具。基于此,Web2.0实现了网络技术发展自身内在的伦理诉求:人人为我,我为人人。Web2.0时代的教育技术应用的根本特点和突出标志是走向教育技术的人性化回归。我们需要充分利用这些“代码”不断净化网络德育环境。

C-create:创造、创新网络德育目标及内容。与传统社会相比,网络社会语境下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环境条件已明显改变,高校网络德育的目标和内容也应随之而变。互联网的开放、自由、民主、平等在网络社会被放大,网络中大学生的人格表达更为真实,自由裁量权更大,培养大学生自觉的网络道德意识、强烈的网络道德责任感、独立的网络道德价值判断能力、高度的网络道德自律能力等,应成为创新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此外,意识形态教育、网络法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均应成为网络德育目标和内容的题中之义。在此需要强调的是,网络社会的道德秩序并不能仅仅依靠行为上的“契约”来保证,而必须首先依靠思想和文化上的认同来支持。因此,科技与社会相融合的网络安全文化观、集体主义价值观、追求个体道德完善的伦理观应作为网络德育的重点。

A-appropriate:多种教育力量协同整合,构建合适的网络德育联动体制。其一,课程德育与德育课程有机结合、教化引导。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相关的德育课程和课程网络道德教育应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增设大学生与网络道德、网络法律法规专题;“计算机文化基础”增设“网络安全与网络道德”专题。其二,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有机结合,营造氛围,舆论引导。社会媒体应该加强舆论方面的引导,用鲜活的案例教育人,使良好的网络道德意识逐步深入人心。同时要充分考虑大学生在网络社会新的生存空间里的活动方式、尤其是道德行为方式的特点,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创造的时空压缩性与时空延展性的特点,建构网络德育场域,形成网上网下德育联动体制。

T-technology:强化技术设置,为网络德育模式创新提供技术支持。从技术哲学的意义上来说,网络技术主体对网络技术的认知、掌控越全面,对产生网络技术伦理风险的要素了解越多,趋善避恶的道德选择的自由就越大。因而,可以依靠更完善的网络技术来实现网络德育目标。网络社会是由高技术、高智能的互联网为物质基础来支撑的,可以通过网络监控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屏蔽和消除不实信息,通过必要的技术手段阻止各类不良信息进入校园网,为网络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持,防止不良网络文化的泛滥。通过技术手段对学生的网上行为实施监督和检查,对有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批评。收集分析网络信息,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效地预防和监控大学生网络社会不道德行为动向,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提高网络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此,要特别指出的是,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不要忘记人始终是主体,网络技术的应用仅仅是一种工具和手段,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而不是相反。

E-evaluate:建立网络德育评价机制。同传统德育一样,高校网络德育的目标、内容、方式方法等诸多环节和阶段都将伴随着评价的过程。迅猛发展的网络技术编织了历时态过程缩短、共时态坐标拓展的网络德育新时空,使得网络德育路径从物理空间转入拓扑结构的互联网络,要求网络德育手段更加多元化、动态化和非正式化。如何建立适合网络特点的网络德育评价机制,实现对每个阶段的过程监督,并采取纠正性策略和措施,以不断提高网络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这正是需要我们深入探究的重要课题。

三、结 语

网络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文化问题。可以肯定,在最根本的层面上,将是文化的力量、而不是技术的力量来决定网络社会发展的走向。

遗憾的是,与网民规模迅速跃居世界第一的发展速度相比,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对此领域的关注和研究显然严重滞后。尤其疏于民族文化、生存方式、价值观、行为规范等对网络发展的推动和影响,疏于网络对现实社会政治和文化效应等问题的深刻探讨。美国学者理查德·斯皮内洛(Richard A.Spinello)曾善意提醒我们:“社会和道德方面通常很难跟上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而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抓住信息时代机遇的同时,却并不总是能意识到和密切关注各种风险,为迅猛的技术进步所付出的日渐增长的社会代价。”[10]这值得我们深思。

美国电脑界自由派人士马克·戈德温曾提出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当一种新的媒介呈现在公众和政府面前时,动荡就会产生。人们首先会为之欢呼,接踵而来的却是恐惧。问题是,我们怎样对这种恐惧作出回答?”[11]

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应在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针的基础上,整合全社会力量建构和创新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模式,给网络社会中的大学生成长注入更多人文色彩和人文关怀,帮助大学生矫正价值导向,塑造健全的网络人格,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现在该是我们作出合乎教育技术逻辑回答的时候了。

[参考文献]

[1] [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九,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569.

[2] Rheingold.H. The Virtual Community: Home-Steading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M].Reading, MA, Addison-Wesley,1993.5.

[3] A.R.Stone. Will the Real Body Please Stand Up? Boundary Stories About Virtual Culture[A].Michael Benedikt.Cyberspace:First Steps[C].Cambridge,MA,MIT Press,1991.81.

[4] [8] [9] [美]劳伦斯·莱斯格.代码[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4~32.

[5] 李伦.鼠标下的德性[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2.60.

[6] 吴文新.科学技术应该成为上帝吗[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11):8~12

[7] 郑忠梅.教育技术理性的伦理意蕴[J].中国电化教育,2011,(3):8~11.

[10] [美]理查德·A·斯皮内洛.世纪道德——信息技术的伦理方面[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1~2.

高校网络技术教育管理 篇11

关键词:高校医院,财务管理,信息网络技术

一、前言

高校医院作为高等院校的一个职能部门, 主要为高校教职员工和学生提供预防保健、疾病医疗、健康教育等服务工作, 还要承担校内大型活动的保健工作以及公费医疗报销等工作, 在保障教职工和学生的健康安全, 保证学校的稳定, 控制公费医疗超支, 完成公益性服务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逐步实施和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全面启动, 高校医院的业务受到很大冲击, 病人可以自由选择医疗机构看病, 高校医院的生存、发展受到严峻挑战。现在许多高校医院的财务管理还停留在手工方式, 劳动强度大且工作效率低, 财务人员的大量时间都消耗在记账、算账、报账的日常事务性工作上, 根本没有精力用于加强医院的资金管理、资金监督和内部会计控制。目前, 高校医院财务在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上还比较落后, 由于没有完善的信息网络技术, 造成许多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根本无法进行, 影响医院的整体工作效率。现有的高校医院财务管理已不能适应医改的需要。要建立一套与医改相适应的高校医疗财务管理体系, 必须依托信息网络技术管理[1]。

二、信息网络技术与医院财务管理

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 医院财务信息化建设显得越来越重要。信息网络技术是指在现有的数字化网络平台的基础上, 利用服务器、网络接口、数据终端等硬件设备及软件, 构建高校医院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 对医院日常的记账、算账、报账等数据进行实时存储、加工、传输与分析应用, 从而实现财务信息数据利用最大化, 信息共享通用化, 财务管理规范化, 决策管理科学化的目标。

根据信息网络技术特点, 构建基于分布式网络结构的高校医院财务管理系统, 达到改变高校医院财务管理手段普遍落后、信息技术应用程度不高这一现状的目的。我们依托校园网络技术平台, 设计开发了医院财务管理信息系统[2], 实现了财务管理与医院业务之间的有机结合。高校医院财务信息系统对财务信息的处理可分为3个层次:财务数据收集、加工、处理。由此解决了高校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效率低、劳动强度大等问题, 提高了医院的财务管理效率, 充分发挥了财务信息化管理在医院财务实际工作中的作用效果[3]。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是医院信息化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 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的高低, 直接影响医院的经营决策[5,6]。

三、高校医院财务管理系统的内容

基于网络技术开发的高校医院财务管理系统的内容主要包括:门诊挂号收费管理系统、药库药房管理系统、住院收费管理系统、财务数据中心。

1. 门诊挂号收费管理系统

当病人来到医院, 第一次挂号时, 都会分配一个“就医卡号”, 以后病人再来看病时, 只需打入“就医卡号”就能进行挂号。这样明显减少了收费员重复录入的时间, 也减少了病人排队等候的时间。病人在医生处看完病后, 医生工作站立刻把收费信息传递到挂号收费室, 收费员只需输入“就医卡号”, 就可以迅速、准确地收取费用, 避免了错收、漏收, 减少了医院的经济损失, 这样也减少了病人等候划价收费的时间, 收费员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挂号员每天根据日缴款报表向财务科交款, 做到日清月结。

2. 住院收费管理系统

收费员根据病人的入院登记卡, 录入病人的详细资料, 必须包括住院号、费别、姓名、性别、职称、入院科室等。医生每天在病房开立医嘱, 护士将病人的各项费用录入电脑, 中心药房根据电脑数据把药物送到病房护士站, 由护士把相应药物逐一分派到相应床号患者手上, 出院时再统一把数据输送到医院收费部门统一收费。住院收费系统的建立, 提高了收费人员的工作效率, 可以在计算机中随时查阅收费情况, 对每个病人的费用实时核算, 方便病人打印住院费用清单。一切通过电脑操作, 自动计费, 基本上堵住了欠费漏费及人情费。

3. 药库药房管理系统

在药库药房管理系统中, 对购入药品办理入库手续, 将购入药品的品名、规格、剂量、购入价、批发价、数据、有效期等相关信息一并录入计算机, 能使医院财务部门及管理者随时掌握医院的药品销售及库存情况, 指导药品储备, 保证临床用药, 防止药品积压, 降低药品损耗,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4. 财务数据中心

医院的门诊挂号收费管理系统、住院收费管理系统、药库药房管理系统相联系, 构成医院财务数据中心。财务数据中心的建立, 实现了医院财务统一管理, 使得医院财会人员可以随时查询各种财务信息, 实现数据共享, 保证医院财务实时掌握最新的信息和数据。实时监督门诊收费人员和住院收费人员, 对每日收费金额进行核对, 保证医院收入到账。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 实现记账、算账、报账、查账工作, 财务人员利用计算机对财务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判断, 为领导决策提供支持, 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并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财务管理信息化, 具有运算速度快、存储容量大、数据高度共享、检索查询速度快捷、编制报表简单、数据分析准确等特点, 从而使收集、整理、传输、反馈的会计信息更准确、更及时, 满足了医院财务管理的需要, 提高了财务分析和决策能力, 更好地实现了财务参与医院管理和决策的职能, 从而推进了财务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医院财务管理现代化进程。

四、信息网络化技术对医院财务管理水平提升的效果

1. 缩短了患者就医时间

财务信息化系统的应用, 消除了患者来医院就医时出现的排队多、等候时间长的现象。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 实现了财务信息的全过程追踪和动态管理, 简化了患者的诊疗过程, 改变了目前排队多、等候时间长的局面。以往教职工、学生对校医院最大的意见, 就是排队多, 挂号、收费、取药等候时间长, 看一次病, 少则排4次队, 多则5~6次, 用于排队等候的时间最少在1小时以上, 教职工、学生对校医院普遍不满意。财务信息化管理使医院面貌焕然一新, 根据委托第三方进行的病人满意度调查, 病人满意度从60%上升80%。

2. 提高了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医院财务管理水平

财务信息化的应用, 减轻了财会人员的劳动强度, 提高了工作效率, 也增强了财务人员的竞争意识, 改变了观念, 愿意积极主动去钻研业务, 不断更新知识, 提高了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在手工记账时期, 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去记账、对账, 由于工作量大, 财务信息提供不及时, 准确性差, 造成医院的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反映出来。随着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逐步开展, 各种数据的计算、分类、归集、存储、整理、分析等由计算机自动完成, 规范了医院财务管理, 降低了劳动强度, 改善了工作条件, 工作效率也比以前大为提高, 充分发挥了财务的监督管理作用。

3. 提高了高校医院财务信息的透明度

内部控制是医院管理的基础, 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可以降低成本, 提高效益。加强财务监督与审计, 是做好高校医院财务工作的重要措施。高校医院属于学校二级财务, 内部控制制度并不健全, 以前手工记账、手工划价, 容易形成财务管理上的漏洞。现在通过财务信息化管理, 提高了高校医院财务信息的透明度, 使不同岗位互相监督、制约, 也提高了医院的经营管理水平。

4. 加强了药品管理, 提高了资金使用率

药品是医院流动资产中相当重要的部分。以往药品价格全靠划价人员记忆, 容易造成差错。现在不再需要划价人员, 财务人员可以随时利用电脑查询药品的进销存情况, 科学设定药品最低储备额, 防止药品积压。现在医院实行药品网上招标, 阳光采购, 节约了大量资金, 大大加速了资金周转, 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定期对药品进行盘点, 药库的盘点准确率基本上达到100%。

5. 为医院成本核算打好基础

以前由于种种原因, 医院一直没有实行成本核算, 由此造成高校医院人员“吃大锅饭”、“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 缺乏竞争意识。另外, 医院财务管理手段基本上是手工记账方式, 效率低下、差错率高、观念落后, 财务账目中的大量数据难以及时进行查询、统计及分析。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 高校医院必须实行完全成本核算制度, 进行成本的管理、控制和分析, 不断提高医院资金的使用效率。依托信息网络技术管理, 使成本核算成为可能。财务人员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提高医院资金使用效率上, 使医院财务管理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 强化财务管理, 这样才能面对改革, 迎接挑战。

五、结论

高校医院的主要目的是为教职工和学生提供便捷及时的医疗服务, 其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 在满足高校教职工和学生医疗服务的基础上, 适当提供对外服务, 增加医院的知名度和经济效益, 也是理所当然的。依托信息网络技术平台建立的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为分析经营成果提供了条件, 运用各种财务指标, 根据有关会计资料和统计数字, 应用综合评价技术去反映医院经营管理现状, 实时处理医院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但提高了医院的社会效益, 也提高了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张颖.医院财务电子信息化[J].现代经济信息, 2009 (10) .

[2]黄荣, 彭斌.加强计算机网络信息化提高医院财务管理效率[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 2008 (11) :57-58.

[3]闫书弄, 李煜均.新时期高校医院财务管理模式初探[J].会计之友, 2008 (5) :24.

[4]樊俊芝, 刘辉, 张红.构建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实践[J].中国卫生经济, 2010 (2) :89-90.

[5]牛进宝, 于晓原, 权正良.高校医院社会化面临的问题[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2 (3) :56-57.

上一篇:加强电气工程的管理下一篇:校企合作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