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技术对高校教育管理的影响及策略论文

2024-06-27

网络技术对高校教育管理的影响及策略论文(精选10篇)

网络技术对高校教育管理的影响及策略论文 篇1

网络技术对高校教育管理的影响及策略论文

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对于各个领域的改革都有重要影响,教学领域也深受影响,特别是高校的教学与管理,如果不融入信息化的要素,很难让校内管理工作的效率得到提升。所以当前对于高校教学的改革,是至关重要的一项课题。因此文章当中将针对性分析当前教学管理环节当中网络技术的应用,并提出相应的意见,促进工作效率的提升。

一、网络技术对于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意义

网络化境下,任何教学科目的改革都与网络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特别是高校的教学管理,也应当得到进一步改革,才能更符合时代的趋势,符合自身的教学需求,以及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需求。特别是对于高校阶段的教学管理来说,网络技术的应用是十分必要的。校内学生档案资料的管理、校内课程的管理以及学生校内生活的管理等等,各方面的管理工作都涉及许多细化内容,只有应用网络技术进行规范,才能确保每个环节的推进都更加有序。可见教学管理工作是十分依赖网络技术的。因此作为高校校方与教师,也应当更加重视教育管理过程中信息手段的应用,进一步提升管理工作的效率,让工作的方向更加明确,让校内每个环节的运行都更有秩序,这也是对高校自身发展最为有利的趋势。所以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管理技术的认知、应用及改革是改革高校教育管理环节的重要一步,也是决定着后续教学管理工作将如何发展的重要一步。但由于影视体系长期的影响,校方与教师对于网络技术在教学管控工作中的应用,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以及更细致的规划,才能够真正确保教学管理工作真正体现出实效性,维护校内各项教学管理工作的秩序[1]。

二、教学管理工作中的网络技术应用问题分析

(一)系统缺乏明确性与衔接性

教学管理包含许多环节、许多内容,所以校方与教师要确保对每个环节、每个细节的精准管理,只有更注重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才能够确保管理效率的提升。虽然当前许多院校都考虑到了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但是管理平台却通常是统一性的,进而导致各个环节在系统中的规划乱成一团,分支过多,提升了系统应用的难度,所以管理系统明确性的提升,以及各个部门、各项工作之间衔接性的建立,是当前至关重要的一项课题。

(二)技术应用缺乏完善的管控

网络数据具备的可破解、可修改特点,使得许多高校对于信息化教学管理技术的应用始终持保守态度,虽然必然会应用,但由于缺乏管理依据以及管控技术,所以始终存在系统应用无法完全达到规范化的问题,资料丢失、盗用、篡改的问题十分常见。这显然是对技术应用十分不利的趋势,会导致信息化管理技术的优势完全无法体现出来。

(三)管理人员技术应用能力不足

落实校内教学管理工作的无疑是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其对于信息化教学管理技术的应用,毫无疑问是决定着教学管理工作效率的核心要素。因此如果教师队伍素养不足,无法做到灵活应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对校内各个教学环节进行管控,那么即便是拥有再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技术,也只是徒劳[2]。

三、网络技术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一)确保系统的明确性与互通性,达成各个环节的工作衔接

高校的管理包含了许多细节,学生的档案,教学的规划,学生校内生活,校内的各项活动,内容繁多,涉及广泛。所以如果部分管理依靠人工、部分管理依靠网络技术,而且管理平台上对细节的分支建立不全面,必然会影响到管理工作的效率,让管理工作无章无序。因此要确保校内教学管理工作有更加明确的工作方向,首先应当保证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全面应用,而且应当针对各类信息,设置更全面的分支,让信息化管控系统的应用更加明确。此外还要建设起各项教学管理工作之间的关联,确保管理工作链条不缺不断,方便对于各类管理问题进行定则。这样的信息化技术应用,更有利于校内管理工作的改革。运用这样的信息化系统,能够让各环节工作更加透明化、模块化,便于管理,便于信息分类,便于信息查询。

(二)完善网络技术应用管理

信息化的教学管理工作,对于高校教学的影响是决定性的。虽然当前多数高校都引入了或开发了信息化的教学管理系统,但实际应用却始终缺乏独立严谨的管控规章,而且应用环境的安全性也无法保证,这毫无疑问会使信息化教学管理技术的应用优势无法真正体现出来。因此为确保信息化教学管理技术的应用不受阻碍,需要有更加严谨的技术应用法规作为基础,并不断改革,才能够确保技术优势的发挥,让网络化教学管理技术的优势真正体现出来。校方首先应当确保信息化技术应用管理规章的独立性,对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应用法规应当独立进行规划与制定,此外还应当配合严格的奖惩机制,确保技术应用的规范性。此外还应当不断强化技术应用环境的`安全性,确保任何部门都有不同的应用权限,并且不会对其他部门的工作产生影响。而且对于每一次的系统操作,都应当在后台形成操作记录,以便在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查找。这样的规范性改革,对于网络技术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应用是十分有利的,能够让每一次操作都有明确记录,让每一项工作都能有法可依,这样能够建立起网络技术在校内教学管理工作中的威信度,让校内教职员工能够放心的应用网络技术实现教学管理工作。

(三)校内师资队伍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

无论是怎样的技术,都需要通过人的灵活应用,才能够真正发挥作用,这一点对于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应用来说有着同样的意义,校方即便开发或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如果师资队伍不具备灵活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技术的开发与引进也只能是徒劳。因此为确保教师队伍能够灵活应用信息化管理技术,提升校内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首先便应当对教师队伍的技术应用能力进行提升,校方应当借助严谨的培训以及严格的考核,让校内教师队伍对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应用有更深入的理解,这样才能确保校内师资队伍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进而达到进一步提升教学工作效率的目标[3]。

结语:

信息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各个领域最为重要的课题,教学领域亦不例外,特别是高校阶段的教学管理,涉及许多环节、许多内容、许多细节,所以必须要妥善利用信息技术,改革校内教学管理工作,提升工作效率,发挥出信息化系统的优势,帮助校内教职管理人员减轻工作负担,@样不但有利于学生的在校学习与生活,有利于教职员工的管理工作,更有利于高校自身的未来发展,所以必须要提起重视,方可确保教学管理目标的达成。

参考文献:

[1]李娟.高校教育管理中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优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1):23-24.

[2]康庄.网络技术对加强高校教育管理的影响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5,(05):187-188.

[3]胡仁东.网络技术对高校教育管理的影响及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01):96-98.

网络技术对高校教育管理的影响及策略论文 篇2

新形势下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非常重要的部分,更是直接影响着高校学生的学习方式,高校是为我国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地方,当前我国教育部门要求,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均衡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我国今后的发展储备优秀人才,为了更好的进行人才的培养,当前需要做好的就是网络文化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

1 网络文化对高校学生德育工作的影响

1.1 进行德育教育工作模式的创新

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极大的拓展了德育工作的空间,网络技术的发达更是丰富了高校德育教育方式,为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新的方式。网络文化自身的多维变化,想要做到直接给出每个问题具体详细的答案是不太可能的。而且随着网络文化背景下学生眼界的开阔,在接受教育方面也已经不是被动的听从了,而是习惯将各类消息观点摆出来,运用自己的观点和判断力,做出选择和判断。所以需要高校做好德育教育管理和创新工作。

1.2 丰富高校德育教育内容

网络信息内容本身具有较强的个性,同时受民族、政治、经济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网络文化的内容也呈现出了多元化和多样化,给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在虚拟的网络平台上进行信息自由的发布和接受,使得学生“自我主义”不断膨胀。特别是学生时代,大部分学生的价值观都处于形成阶段,高校德育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网络文化的冲击和挑战。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高校德育教育内容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和丰富,学校更是可以通过开设网络德育论坛和心理咨询网站等方式进行学生思想状况的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1.3 对德育教育者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挑战

受网络文化的影响,大学生在生活习惯和学习方式上都具有较大的改变,更是对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和地位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因为在网络中个人真实信息是被完全隐蔽的,教育者和接受教育者之间更是不存在任何距离,受教育者更是可以通过结合自己的爱好进行信息的获取,充当信息发布者和评判者。极大的提升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改变了过去那种将教师作为整个教育工作主体地位的教育模式,使得传统的教育模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因此,高校德育工作在开展过程中需要建立一个平等交流的新型教育模式,提高对学生内在精神的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2 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应对对策

2.1 积极构建以“慎独”为特征的网络伦理体系

网络伦理与传统伦理相比较来说,网络伦理更加关注以“慎独”为特征的道德自律。在当前以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社会发展基础的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以网络化的信息作为中介的。这种交流状态下也就阻碍了正面的道德舆论抨击,这时个体的道德自律也就是变成维系正常伦理关系的一个保障。在网络文化背景下,大部分网络行为主体都呈现出匿名化,使得道德舆论的对象变得更加模糊,提升学生自身道德自律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就需要高校在进行德育工作时,做到传统伦理中“慎独”与网络规范两者相融合,做到德育教育内容的增加,构建一个网络时代将“慎独”作为特征的网络伦理体系。

2.2 做好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

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能够带动学生选择能力、判断能力、鉴赏能力的提升,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丰富的信息海洋中进行信息的辨别和区别,坚决抵制那些恶劣、低俗和反动的信息。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一方面要做的就是强化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用科学有效的理论知识进行学生头脑的武装,提升学生整体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政治敏锐能力。另一方面就要始终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网络文化价值的引导和指挥,提升学生整体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和情操,对于网络中出现的不良意识形态进行坚决的抵制。最后就是要提升学生自身的自律意识和法律意识,提高学生自身的自控能力,始终做到遵守网络“游戏”规则的法制意识,做一个守法的优秀公民。

2.3 强化队伍建设,提高高校德育教师素质

高校德育教育者自身需要具备较高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时代责任感,对于当前信息技术的特征有所了解,能够熟练的应用网络平台,解决现代网络传播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能够抓这些问题,才能开展针对性强的教育工作。强化德育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做的就是强化网络知识和技术,能熟练地掌握网络技术的操作,会使用网络工具,这样才能满足网络文化背景下学生对德育教育工作的需求。其次就是要求德育教育工作者能够正确理解我国指导思想,并做到指导思想的运用和进一步探索,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德育教育工作同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实践进行有效的结合,利用网络的便利,帮助学生进行学习。最后就是要求德育教师具备广博的知识和健全的人格,作为学生信服的楷模。在网络文化背景下,自己要能够实现从“教”师到“导”师的转变,做好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工作,提升学生整体的素质和能力,具备一个健康的人格。所以,高校需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提升高校德育队伍综合素质,构建一支专业、高素质的德育队伍,培养他们成为网络上思想道德教育的高手,建立一个以“灌输、引导、监控”为主要方式的网络伦理道德教育新格局。

参考文献

[1]杨恩泽.网络文化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3(5):61-66.

[2]于美玲.探究网络文化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J].教育界,2014(21):32-33.

网络技术对高校教育管理的影响及策略论文 篇3

【关键词】网络文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是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是继口语文化、文字文化、印刷文化和电子文化之后的一种新型的媒介文化。以网络为代表的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促使公共空间变得越来越广阔,大众的参与可能性因此随之迅速提高。在高校这个特殊的群体中,网络文化对广大师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认识模式等方面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本研究将在总结前人研究的成果上,着重探讨网络文化条件对高校校园文化及学习策略的影响以及采取的相关对策。

1.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几年,网络文化的研究开始在国内外受到重视。例如,学者刘同舫从“cyberCulture”一词的本义指出,网络文化就是技术与文化的联姻[1]。关于网络文化特点,学者王岳川认为,网络文化具有多元性、众声喧哗性、非权威性等不同于现代性的特性[2]。关于网络文化价值,欧阳友权认为,网络文化的功能取向在文化价值本体非意识形态化的反思,其基本表征为:把神圣化作笑谈,将崇高演绎为游戏,用喜剧冲淡优患,以笑料对抗生活的沉重[3]。

2.网络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

2.1 对高校校园文化积极的影响

网络文化的本质特性催生了众多受到青年大学生欢迎、追捧的崭新的文化形式,如网络游戏、网络影视、网络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文学等等。这些新的文化形式,丰富了文化内容和传播方式,更确切地说是拓展了校园文化建设新的发展空间和内涵。

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校园文化,也给传统的校园文化开展的时间得以延伸,空间得以扩大,不再受时间和地域的局限。所以,网络无限大的时空和使用者的平等关系,从形式到内容上都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最大限度地延展了校园文化的时空区间。

网络共享资源和言论自由,为学生提供了进行了解社会、学术探讨和思想交流的平台,但网络是只提供平台,不评判好与坏、对与错,所以,学生在网络的影响下,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心理变化等等都还是需要教师、家长对其进行引导和修正。

2.2 对高校校园文化消极的影响

当前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影响主要有:一是网络游戏;二是“网上交友”;三是暴力与色情信息。有的大学生由于沉醉于网络游戏、交友、色情浏览,导致学习成绩急剧下降、精神萎靡颓废、以至精神分裂失常等,这对建设和谐校园和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环境产生严重破坏。

网络文化在给传统校园文化注入新的内涵的同时,也使得传统的校园文化所原有的、比较成熟的、有效的那一套监控手段难以到位,原有的管理体制、操作规程、制度保障等都出现不相适应或难以实施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高校校园文化对网络文化在某些方面失去有效监控。网络道德规范也只能靠个人的道德信念来维持,是非强制性的,利用互联网的人处于“一人一机”的状态,是否遵循良好的社会道德规范很难察觉[4]。

3.网络文化对学习策略的影响

在学习上,网络的优势已为绝大多数大学生所认同,他们正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网络“多媒体”和虚拟技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多重感官刺激功能使学生得到多种感知,适合学生兴趣爱好,易于学生主动接受,产生共鸣,学习效果明显好于传统的单一感官感知的学习效果。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新闻信息的最主要的途径,约75%的大学生认为通过网络学习能取代老师授课。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下产生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将逐渐打破传统的以教师教授为中心的班级授课模式,而代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格局将逐步形成。

在网络环境中,高校学生能依据自身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咨询与检索,获取所需的知识与信息,并及时自愿反馈意见。同时,在超时空的网络文化的交流中,高校师生能有效地进行平等的双向交流,使高校学生主体受到应有的尊重,充分发挥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开发了他们的潜能。

4.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对策

4.1 物质文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

首先,要建设好高校校园网络硬件。校园网络硬件建设是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它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校园文化的发育、成长和规模的形成。

其次,要建设好高校校园主流网站。高校门户网站作为校园网的入口,要精心设计网页,使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最后,要建设好高校校园交流网站。高校要建设好校园网上聊天室、讨论社区和师生博客等互动性网站,并加强监督与引导。

4.2 制度文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

要健全网络法规,为依法治网提供法律保障。虽然大部分高校已经颁布了相关管理条例,但立法总体水平还不高,处于初级阶段,难以有效地规范网络的发展。

要加强法制教育,为依法上网提供思想保障。要根本杜绝网络不良资讯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主(下转第22页)(上接第20页)要依靠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和加强法制教育,避免利用网络从事违法活动。

要完善管理制度,为有效监管提供制度保障。要加强组织建设和专业队伍培养,完善和落实制度,依法依规管理,加大监控措施,严格执行各项法律规章。

4.3 精神文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

精神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整个文化结构系统的价值体现、核心和灵魂。

第一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导向。高校校园网络是弘扬校园主流文化的阵地,高校教育者、管理者和网络工作者,都应该牢牢掌握校园文化传播的主动权,传播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校园网络真正成为传播先进文化、主流文化的阵地。

第二要加大大学生校园文化精神构建的培养力度。就高校的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而言,一个高校的校园文化精神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她对校园全体成员的发展起着引导、激励和凝聚功能。

5.结束语

21世纪是网络信息的时代,网络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社会各个领域。大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群体,自互联网一出现,便以极大的热情毫无保留地接受它、迷恋它。他们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快,但辨别是非的能力较低,容易互相影响,给大学生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都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与冲击,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就将会走入歧途。在网络文化的冲击下,弄清概念、统一认识;分析利弊、扬长避短;客观对待、谋求对策,校园文化建设如何积极应对、因势利导,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急需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刘同舫.网络文化:技术与文化的联姻[J].自然辫证法研究,2004(7):35.

[2]王岳川.网络文化的价值定位[J].江苏社会科,2005(1):192.

[3]欧阳友权.网络文化的意识形态批判[J].中国图书评论,2007(6):70.

[4]刘永弘.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现状与建设[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45.

基金项目:保定市社科联立项课题(201201244);保定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指导计划(12ZR008);河北农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2012-A10)。

网络技术对高校教育管理的影响及策略论文 篇4

改进策略研究的工作报告

本溪市第二十七中学石 叶 婷

课题:家长素质及教育方式方法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及策略的研究;主持人:本溪市第二十七中学石叶婷;完成时间:2010年11月。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关于对学生家长思想道德素质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2、关于学生家长心理素质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3、关于学生家长文化科学素质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4、关于对家庭教育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5、关于家庭教育方法对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与实践。

6.关于提高学生家长素质,完善家庭教育方法有效途径的研究与实践。

二、基本思路和方法

(一)准备阶段:(2008年11月- 2009年2月)

对课题研究的全过程进行总体的理论分析策划;建立课题研究机构,制定具体的实施操作计划。并为课题的顺利开展创设必要的物质、设备条件;进行课题研究的最后设计,并举行相当规范的课题研究开题论证会;完成本阶段的工作总结报告。

(二)实验研究阶段:(2009年3月-2009年11月)1

本阶段是课题实验研究全面展开的阶段,初步计划实验研究分两大步进行,第一步:开展对我校在校学生家长的素质状况及教育方法的调研,了解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品质的影响状况和程度;第二步,落实研究任务,从学校的行政管理层和一线教师两方面同时着手,在学校范围内,针对家长素质和教育方法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影响开展全面深入的实验研究,并在此阶段进行各阶段实验状况的分析总结,找出与预期成果之间的差距,写出分析文章和阶段工作总结报告,并每年召开一次阶段实验研究成果交流会或专题学术研讨会,有计划地在本校范围内实践阶段性实验研究成果。

(三)总结推广阶段:(2009年11月——2010年3月)

本阶段的工作重点是系统整理实验研究资料,分析得失,归纳总结成果与经验。并形成实验报告及论文。根据这一任务要求,我们初步计划在这一阶段完成以下工作:

1、按照课题研究计划,对实验假设的验证情况和研究成果进行概括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实验研究总结报告;

2、回顾本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归纳其中的得失,并形成书面报告;设想今后这一工作如何进一步深入开展;

3、准备结题鉴定的一切必要材料,并向课题主管部门申请结题。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重点对于公开发表于著作、期刊及互联网上的、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进行学习和研究,使得本课题的研究更为全面。

2.经验总结法

总结课题组成员本人及同行中学教师们(尤其是本溪市第二十七中学教师在“后进生”转化过程中所做的工作,包括经验和教训,在相关教育、教学策略、方法、成效等方面进行详细总结。

3.调查法

对研究对象学校 — 本溪市第二十七中学全体学生进行详细的调查。

4.个案法

对研究对象学校 —本溪市第二十七中学的学生10人展开详细的个案调查(包括全部个人情况和家庭情况),建立个案档案。

5.行动研究法

对所确定的10例个案进行行动研究。利用近一年的时间对所确定的“后进生”进行分阶段的研究,进行转化教育,跟踪其发展变化。

四、采取措施

1、定期发放了家庭教育宣传资料。

2、通过家访、家长会等形式定期与家长交流教育经验并开展家长讲座。利用《校园报》开辟家教专栏,利用网络平台,在校园网站开通了网上家长学校,请来课题研究组的老师来到网上“家长会客厅”,解答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困惑。

3、发挥心理咨询室的作用,开设心理咨询热线电话。

4、注重学生对家庭的反作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反过来学生会做家长的工作。

5、成立家长学校,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每学期开展一次家长开放日活动,将家长请到学校来与学生共同感受学习生活。

俗话说“千个孩子千个样,一个家长一个法”,各个家庭的家教方式各有不同,家长学校主要解决了共同点,对特殊点就我们就采用个案跟踪的方式来解决。以课题研究为前提的跟踪实验:选定具有典型意义的学生和家庭,开展不同形式的指导,进行不同个案之间的横向比较和不同阶段的纵向比较,并对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及时总结和推广。我校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全体实验教师结合自己的实验研究点,选择一至两个不同类型的学生做研究样本,建立研究指导档案,进行跟踪指导1至2年,动用调查法(观察、访谈、问卷)和 行动研究法,侧重动态研究和质的研究,边研究边干预,并记录指导的过程与效果,期末为每个样本各写一份个案总结。个案跟踪的指导方式,不仅促使了家长和孩子进步、解决家长教育方式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培养一批善于进行个案跟踪指导的教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6、以网络为载体,创建家庭教育指导新平台。

7、注重孩子与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咨询室

新时期的中学生接触面广、思维活跃。但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由于受到年龄、社会阅历等方面的限制,及人生经验的不足,难免在生活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方面的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疏导就会成为阻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绊脚石。面对新时期的新情况,今年我校正式建立了心理咨询室,确定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并在家长学校中聘请了有思想工作经验的家长协助开展工作,每周定时按受学生和家长的心理咨询。经过家长学校的学习与培训后,许多家长摒弃了旧的观念,鼓励同学们大胆地接受咨询。一些家长逐渐能够认识到心理咨询的科学性,家长和学生之间经常存在的代沟问题因为心理咨询制度的建立得到了较好的解决。此外,我校心理咨询室每学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卫生保健讲座,并辅以专刊墙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知识普及,取得较好成效。

五、我们通过家长素质及教育方式方法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及策略的研究得出了如下家庭教育方式的比较可取的方法:

1、对孩子的教育多是采用讨论式,谈话式和启发式的教育方式

2、能设身处地的为孩子着想,遇事要听听孩子的意见

3、善于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不直接数落孩子的短处,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4、父母本身有错或教育不当,或委曲了孩子,敢于向孩子承认错误

网络技术对高校教育管理的影响及策略论文 篇5

在信息化浪潮推动下,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一种被称为“第四媒体”的网络媒体正在飞速发展,2010年上半年,我国宽带网民规模继续增加。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2010年1-5月,基础电信企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净增979.2万户,达到11301.7万户,而互联网拨号用户减少了168.8万户。宽带基础服务覆盖率的不断扩大,带动了宽带用户规模的增长。截至2010年6月,在使用有线(固网)接入互联网的群体中,宽带普及率达到98.1%,宽带网民规模为36381万。而在部队基本上实现了干部人手一台计算机,各单位都有计算机,人人能上网。因此,越来越多的官兵通过网络获取知识和信息,网络媒体对官兵行为模式、价值观念、政治信仰、心理发展、道德法制观念等都产生了越来越深刻的影响。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对待网络媒体对部队政治教育的正负效应,这既是挑战,同时也是机遇。我们必须正视网络的发展带来的种种挑战,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积极探索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不失时机地将部队管理教育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是摆在部队各级领导面前的一个紧迫而艰巨的新课题。

一、网络的特性及对部队的影响

网络,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泛,具有及时性、综合性、开放性、虚拟性和隐匿性等特点。它的

飞速发展,给整个社会、整个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引起了人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深刻变化,同时对传统的部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网络媒体的多样自由性对官兵的影响。网络是一个开放的、没有边际的世界,具有不受管制和自由度大的特点。随着网络文化的日益繁荣,各种东西方不同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在这里共享和交织,导致了思想、观念、文化、信仰的多元性。这种现象使官兵的思想受到很大的冲击,对部队的军营文化、道德观念建设提出了挑战,如果我们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指引,势必造成管理教育的被动,容易造成官兵是非观念模糊、道德意识下降、身心健康受到侵害,导致官兵的牺牲精神、奉献意识日趋弱化。特别是对入伍不久的新兵,由于他们的生活阅历有限,政治辩别力不高,分析辩别力、抗干扰力还不强,往往容易陷入思想误区,很容易受到一些消极、极端、不健康信息的影响,形成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网络的高度隐蔽性对官兵的影响。由于因特网络的隐蔽性,近年来,在互联网普及的同时,官兵网络违纪违法和不道德行为日趋增多,如随意在网络上与人聊天“交友”,稍有不逊就进行诽谤、侮辱等不良行为,或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非法窃取和滥用信息,或在网上随意传播不满言论甚至

传播淫秽、色情、暴力、欺诈、迷信等丑恶内容。面对这些问题,如不加强和创新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寻求网络时代管理教育的新模式,努力提高官兵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鉴别是非的能力,则会影响部队的安全稳定,影响部队的形象,削弱部队战斗力。

(三)网络媒体的超级虚拟性对官兵的影响。现在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两个世界里:一个是原子分子构成的现实世界,一个是由现代信息科技构筑的赛博空间。赛博空间指的是思维和信息交融的虚拟世界,它以因特网作为平台,通过电脑实现世界上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感情交流和文化交流。无需面对面接触,无需声嘶力竭,一切在键盘上敲击完成。赛博空间正在和现实世界不断融合,形成一种全新的人类生活方式。因此,网络信息传播技术打破了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限,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认识方式,网络交往中个人的性别、年龄、相貌、种族、身份、职业等一些重要的社会特征被掩盖了,只有符号的交往,容易产生孤独、苦闷、迷惘等消极情绪,容易受社会上一些具有恶习人的影响和诱惑。如果不注意管控和引导,个别官兵可能出现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的思想观念,扭曲他们的人格,导致部队事故苗头不断,从而严重影响了部队的日常训练、管理、执勤等任务。

(四)网络媒体的交互兼容性对官兵的影响。网络不排

斥任何人,人们可以在网上随心所欲地“冲浪”,玩游戏,同时网络生活的超现实性和刺激性,对于大多数官兵特别是青年官兵来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容易患上网络成瘾症。网络成瘾症可造成人体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体内激素水平失衡,引起免疫功能低下,容易患各种躯体疾病如导致焦虑、抑郁甚至自杀意念,容易对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混淆,因此,在发生现实冲突时处理问题简单粗暴走上极端。

二、网络环境下加强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网络媒体作为影响广泛的传播媒体已全面渗透到官兵生活、工作、学习等方方面面,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拓展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与渠道,创造更为新颖更为有效的、适应现代官兵信息交流特点的管理教育的新形式、新方法,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新挑战,必须探索出适应部队管理教育新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针对以上提出网络媒体对部队的影响,下面提出几点对策:

(一)增强认识,转变观念,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权。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中提出的“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观占领部队思想文化阵地,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网络和利用网络为部队管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认真研究网络环境下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特点、对策,不断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上进

行创新,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权。

(二)创建旗帜鲜明、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在新形势下我们务必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用先进的主流文化占领网络阵地,使网络媒体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当前,不管是内网还是外网都要大力宣传、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以传播弘扬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内容为荣,把网站办成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的阵地。要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和谐文明的网上舆论氛围。同时,要充分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及时性、交互性和虚拟性的特点,结合消防部队实际,建立和用好政工网,开展网上调查、网上心理咨询,设立领导信箱,建立网上党(团)校;开展学先烈、学英雄等争先创模活动,切实提高网络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三)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努力提高官兵自身的“免疫力”。官兵的素质是网络媒体影响部队管理教育的关键。因此,一是要教育官兵坚定政治信念,增强其政治洞察力、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自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政策、方针和上级有关文件精神;二是要强化宗旨观念的教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我军的根本宗旨,也是部队的根本宗旨,树立强烈的职业自豪感、责任心和荣誉感,自觉抵制消极、腐朽思想观念的侵袭;三是着力提高官兵网络道德意识,规范网上行为方式。针对目前网络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合理的、操作性较强的网络道德规范,如明辨真伪不轻信、保持真诚不撒谎、履行责任不妄言、遵守协议不侵权、提高警惕不放任、拒绝诱惑不沉溺等;四是开展网络心理教育与咨询,防治网络心理疾病。针对网络给官兵的心理造成了潜在或显现的负面影响,开展适当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对已经产生的心理疾病及时治疗。

(四)加强网络管理,净化网络环境,掌握“制网权”。一是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建立网络安全体系,通过防火墙技术,阻挡非法数据入侵。利用监控软件对进入信息系统的数据与程序进行实时监控与过滤,通过必要的技术、行政、法律手段建立起“信息关”,阻止网络上不健康的信息进入营区网络;二是结合部队实际建立健全有关管理规定,规范官兵的网络行为。当前,应根据现实需要,针对网络空间这一特殊思想教育阵地,制定有关网上管理规定,如网上信息发布规范、网上信息审查和监管、博客、聊天等。对在网络上发现官兵违规行为,要及时查找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按部队规定及时处理;三是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和分析,提高宣传的针对性和宣传质量,及时了解网上信息,对网上的一些有害信息,要针锋相对,澄清是非

网络技术对高校教育管理的影响及策略论文 篇6

摘要:互联网最初主要用于学术研究,并未过多考虑网络技术的安全问题。现如今,随着互联网各种应用的普及,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凸显,而我国高校则成为信息泄露的重灾区。

关键词:网络安全;高校;信息技术;互联网

信息传播与重大科技进步相伴而生,人类已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网络传播时代。互联网向国民经济各领域快速渗透,促进信息的交互和汇集,经济形态向网络平台经济快速转变。基于平台的应用快速拓展、不断衍生并进化出新的网络经济生态体系。这一生态体系集聚了新的创新要素、创新主体,重塑了创新的组织方式,创新的速度和创新的内容都在不断演变,新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正在加快构建,这对经济社会将产生颠覆性影响。

网络技术对高校教育管理的影响及策略论文 篇7

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也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及网络信息时代教育背景的变化, 网络新载体的出现有其必然性。

本文主要阐述了现代网络新载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当前网络新载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对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的基本策略提出了建议, 以期为充分发挥网络新载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提供依据。

一、现代网络新载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 网络新载体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影响。

(1) 网络新载体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者新观念的产生。现代网络是信息社会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 具有发展速度快、开放程度高、更新周期短的优势, 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观念、多元知识意识、新的物质观、新的时空观等现代化观念的培养。具体表现为:网络作为一种崭新的信息与通信网络系统, 以更快的速度传递和处理日益增加的数据、信息和知识, 具有运行快捷性、同步性和使用便捷性等特点, 有利于培养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效率观念;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者接触外界的机会, 为思想政治教育者知识更新和调整自身知识结构创造了客观条件, 丰富了教育者的精神世界, 有利于教育者多元知识意识的培养;信息网络技术改变了人们处理和传递信息的方式, 信息已成为一种新的物质形态, 成为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 使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得不改变传统的物质观, 形成新的物质观;网络使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获取信息方面不再受空间的阻碍和时间的限制, 从而树立了新的时空观。

(2) 网络新载体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造了新的环境。随着高校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和校园网的发展, 网络成为当今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必需品, 对大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有重要的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有利于引导和规范大学生科学、安全、有效地使用网络, 而且对推进网络文明、网络道德及网络文化建设大有可为, 更有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继承优良传统和发展创新的结合。网络时代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 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和信息量都发生了质的变化。E-mail、博客、微博、聊天工具等网络工具, 拓展了人际交往空间, 增加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交流机会, 形成了一种新的“交互式”的教育空间。这种模式使学生不仅可以按照传统模式接受系统性的教育, 更可以运用现代网络终端随时获取所需的知识, 实时了解各方面的信息。因此, 网络新载体可以极大地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环境、拓展教学空间、改进教育模式。

(3) 网络给思想政治教育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压力。随着网络的普及, 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发生了极大改变, 强烈冲击着社会的文明进程和人们的传统观念, 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压力。

首先, 网络信息传递速度快, 具有交互性, 使受教育者对信息有极大的选择权和主动权, 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者屏蔽负面信息和虚假信息的难度。其次, 网络促进了不同地域、不同意识形态文化的交流碰撞。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 很容易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 动摇已有的信仰追求和行为准则, 造成精神困惑和价值标准混乱。再次, 网络的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道德行为提出更高的要求。网络具有迅捷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信息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 尤其是微博的出现, 其关注机制可使信息在短时间内大范围覆盖。在此情况下, 大学生的不道德行为对社会产生的消极影响及波及范围空前增大。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具备过硬的道德品质, 严格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最后, 信息技术的发展异常迅速, 各种网络载体、网络工具层出不穷, 信息的传播方式和影响范围随着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变化。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 对网络技术的发展具有敏感性, 能够适应其发展, 并在实际教学中加以利用。

2. 网络新载体对大学生的影响。

(1) 网络具有开放性, 不同地域、不同意识形态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在网上相互交融、相互冲突, 影响大学生尚未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网络信息时刻都在更新、快速增长, 既包含有用的知识, 又包含一些不健康的信息, 严重影响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冲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 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巨大压大。

(2) 网络改变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形式。虚拟的网络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了交流的空间, 这种交流空间具有广泛性、安全性和隐匿性等特点, 契合了当代大学生既想袒露情感, 又怕情感受伤的心理。大学生容易在心理上对网络产生依赖感, 甚至对现实感到厌倦与冷漠, 形成自我封闭的性格, 对学业和生活产生不良影响。

二、利用网络新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策略

1. 培养合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 建设现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网络新载体的发展伴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现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既要具备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素质, 又要具备现代信息技术的知识和驾驭网络技术的能力。合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够了解网络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对网络技术的发展具有敏感性, 掌握新兴网络信息传播载体的使用方法, 并利用新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具备利用自身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能力。

2.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新、旧载体的特有作用, 使两者相互补充、相互融合。

网络信息传播具有广泛性、快捷性和开放性, 但信息比较片面, 缺乏系统性和理论深度。因此,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借鉴传统思想教育模式的系统性和理论性, 充分利用主题网站思想政治知识的系统性、博客的交流性及微博、论坛的快捷性, 将不同的新兴载体相互链接、相互补充, 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承担普及思想政治基本理论知识的任务, 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取代的部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应不断关注网络中的新观点、新言论, 及时加入课堂教育, 利用思想政治传统理论加以分析, 形成正确的理论导向。

3. 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的理论研究。

利用网络新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新兴的工作, 需要系统的科学理论的指导。教育者利用网络新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受教育者使用网络新载体的习惯和频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作用等, 都是充分利用网络新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研究的课题。只有从理论上深入研究上述问题, 才能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的实践提供指导, 从而充分发挥网络新载体的作用。

三、当前网络新载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当前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新载体主要有主题网站、论坛、博客、微博等。

1. 主题网站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主题网站是按照网络运行规律和法则,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特定的主体网民进行传播、宣传其思想的网站。主题网站通过整合有利资源, 提供大量积极向上的、正面的、健康的信息流, 从而对各种不良的、虚假的信息主动应战、主动出击, 吸引受教育者积极参加, 从而完成自我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主题网站, 要形成特色鲜明的网站主题, 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设置不同的版块, 使网站内容既互相独立, 又具有系统性。还要保持网站内容更新速度, 不断开发网络信息资源。

2. 论坛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论坛全称为Bulletin Board System (电子公告板) 或者Bulletin Board Service (公告板服务) , 简称BBS, 是Internet上的一种电子信息服务系统。它提供了一块公共电子白板, 每个用户都可以在上面书写, 可发布信息或提出看法。它是一种交互性强、内容丰富又及时的Internet电子信息服务系统, 用户在BBS站点上可以获得各种信息服务、发布信息、进行讨论、聊天等。目前所有高校都建有本校学生论坛, 是校内各年级学生学习、生活交流的重要平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通过学生论坛, 密切关注学生发表的言论, 及时掌握学生当前的思想动态, 回复学生思想上的疑问, 破除谣言、澄清事实、避免错误思想和言论在学生中的传播, 维护学校的正常工作秩序。

3. 博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博客又称为网络日志 (Blog或Weblog) 、部落格或部落阁等, 是一种个人管理、不定期张贴新的文章的网站。博客具有操作简单、持续更新、开放互动、展示个性等特点, 能够实现个人自由表达、知识过滤与积累、深度交流沟通等功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博客, 首先, 利用博客的开放活动和展示个性的特点, 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交流有一个真正民主平等的空间, 为他们之间的交流合作提供平台。其次, 发挥博客知识过滤积累及深度交流沟通等作用, 使受教育者可以就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问题与教育者进行探讨和交流, 丰富个人有限的知识与经验, 提高知识的理论高度, 促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能力的提高, 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通过博客得以发挥。

4. 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微博, 即微型博客 (Micro Blog) 的简称, 是一种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的社交网络平台。微博具有关注机制 (单向和双向两种) 、内容简短 (通常为140字) 、实时信息、广播式等特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可以充分发挥微博的特点, 开展微博寄语、微博答疑等活动, 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主动性, 加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沟通, 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另外, 微博在澄清事实真相、纠正错误言论、形成正确思想导向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

总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断变化。因此, 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应不断优化传统载体, 探索和利用新载体, 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西阁.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J].继续教育研究, 2009, 5:111-112.

[2]孙大志.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新载体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1, 27 (2) :5-6.

[3]刘颖.浅议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 2007, 4:7-8.

[4]刘梅.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方式——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0, 27 (2) :103-106.

[5]赵睿.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甘肃农业, 2011, 2:45-46.

网络技术对高校教育管理的影响及策略论文 篇8

【关键词】网络时代 网络文化 高校思政教育 策略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网络文化越来越多的冲击,只有采取加强校园网络硬件建设和管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建设、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建设,才能适应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势,保障网络文化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

一、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影响

1.网络文化弱化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威力

网络时代,教师不再是最主要的知识源,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内容选择自主性的特点,决定了过去那种教育者支配受教育者的界限不存在了,即网络条件下的教育者的权威和作用不再建立在受教育者的被动或无知的基础之上,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控制性变弱。网络环境下,教育者主要通过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但不是教育者建立了网站,受教育者就必须浏览;不是教育者进行了教育,受教育者就一定接受了,哪怕他点击了你的网站,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无从评估和检验。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者只具备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必备素质还不行,还必须学习、运用网络知识、提高网络技术;善于对网络文化进行分析、鉴别、判断、引导;对学生的网络行为、网络心理有研究等。

2.冲击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校园网络文化的盛行,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出挑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须改变和赋予新的内容,否则会失去吸引力。如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之一的理论教育法,目前还是“一支笔、一张嘴、一本书”的课堂教育,“听报告、开大会、读报纸”的方式,受教育者则是被动地在一个封闭环境接受“灌输”,而教育者拥有信息资源的局限性,表达手段的单一性,很难达到预期效果。而网络的信息丰富,表达手段多样,表现形象直观快捷,又不受时空限制,是对传统手段的否定。

3.混淆大学生价值观

在网络文化环境中,各类价值取向、道德取向、政治取向杂糅,个人身处网络海量信息之中,不易辨清各类思想意识的善恶,更容易被网络中反传统、反主流、反伦理的观念所吸引,造成行为的失范。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就是通过思想教育的形式给受教育者以正确的社会价值、社会伦理的引导,防止个体行为失范,这一对矛盾之间具有一定的不可调和性,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最大程度限制网络的泛意识形态化和最大程度发挥思政教育的功能,并将二者统一起来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4.容易导致大学生行为方式异化

校园网络文化中的交往方式主要是人机对话方式或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交流,因过分关注人机对话而淡化直接人际交往,久而久之,必然会影响和改变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使现实中的人际关系淡漠、人际距离疏远,并使他们产生孤独、苦闷、焦虑、压抑,甚至情绪低落、消沉、精神不振等情绪。

二、高校思政教育应对网络文化影响的对策

1.完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既要有深厚的政治理论水平马列主义理论修养和思想政治工作艺术,又要能熟练地使用网络、驾驭网络、还要有快速的反应能力和强烈的开拓进取精神。因此,应当吸纳一批思想政治教育的兼职人员,包括精通网络技术并经常上网的党员网民BBS的版主以及具备较高思想政治素质的网络编辑、网上“垃圾清扫员”等。具体来说,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首先,要建立一支专门从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这支队伍既要有深厚的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又能有效的掌握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特点,能够在网上有效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其次,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要加强对网络文化的渗透性教育,并建议将网络操作能力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考核内容;

再次,其他非专业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在教育教学中贯彻网络文化方面的引导和规范。

2.努力净化网络环境

如何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优化网络文化育人环境,降低网上信息垃圾带来的消极影响,是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紧迫、重要任务。

第一,高校加强校园网络信息管理,净化网络环境。高校网络管理部门应切实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管理,严格网站和主页的审批制度,建立上网用户日志记录留存制度及电子公告服务信息巡查制度,上网人员登记和场所巡查制度等,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在学校网络服务器上安装必要的“防火墙”软件,利用技术手段建立校园网络信息海关,阻止有害信息进入;

第二,开展丰富多彩的基于网络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通过网络举行大学生思想交流,直播学校重大活动,网络读书、艺术欣赏等活动,网页设计大赛活动,网络知识大赛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吸引广大学生参与,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网络文化活动之中。

3.加强网络行为规范教育

將网络行为规范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抓。通过主题教育等方式引导学生在网络社会中也应遵守现实社会中的基本道德规范,将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典型案例作为反面教材来教育学生规范网络行为,比如:网络聊天语言文明、诚实守信、不浏览黄色网页、不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激发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自律意识,提高对各种不良现象和诱惑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在网络行为规范教育的过程中,还可以采用朋辈机制现身说法的形式,引导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

4.创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网站

利用网络的优势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是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基本立足点,在校园网设立主题网站特别能引起大学生的关注,调动其主动性和参与性。同时在主题网站上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坚决抵制西方的“文化渗透”与“文化侵略”,让中华民族古老而璀璨的文化发扬光大;结合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在网上建立交互性的师生对话,在交流与讨论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分析国内外形势;建设能拓宽学生学习视野和优化学生知识结构的网络版块;开展网络伦理教育,把人类优秀的美德包括自律、同情、友谊、勤劳、坚毅、诚实、正直、高尚、忠诚等传播给大学生;利用形象、生动的媒体手段,设立心理咨询专家的电子信箱与聊天室,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帮助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及时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等,使网络真正融入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晨晖.构建网络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2)

【作者简介】

对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策略的研究 篇9

一、当前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

大部分高校艺术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对艺术教育的概念和内涵缺乏较为系统、完整的理解,导致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安排存在着随意性的情况。另外,大多数高校艺术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往往不够完善,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没有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性,课程设计不合理,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学习艺术课程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高校艺术教育模式较陈旧、僵化

高校的艺术教育模式大多没有充分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也没有立足于艺术文化的发展需要,更没有考虑到艺术形式来源于社会生活的现实情况,导致艺术教育缺乏一定的活力和灵活性,学生无法有效地进行相应的社会实践,更无法从社会生活中寻找创作的灵感和发挥自身的思维特性。

(三)经费投入不足,缺乏必要的`艺术教育设备和条件

由于一些高校领导对艺术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尚未有充分认识,导致艺术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没有设立专项经费用于艺术教育活动的场地、配套设施的安排和购置等,这使得艺术教育缺乏必要的教育设施设备,开展艺术教育的条件不充足,无法进行有效的艺术教育教学活动,严重影响了高校艺术教育的成效性。

(四)缺乏高素质的艺术教育师资队伍

教师的专业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艺术教育的水平高低。然而,许多高校并未建设高素质的艺术教育师资队伍,从事艺术教育的教师大多数是非科班出身的兼职教师,他们缺乏对艺术专业知识全面、系统性的学习,专业素养普遍较低,而且数量严重不足,影响了我国高校的艺术教育质量和水平。

二、加强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策略

(一)明确培养目标,完善艺术教育的课程体系

高校艺术教育的目标就是通过对学生进行艺术方面的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和学习基本的艺术知识和创作技能,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针对当前高校艺术教育现状,笔者认为首先要明确培养目标,对艺术教育的课程体系进行完善,在进一步整合高校艺术教育课程结构的基础上强化艺术类教育课程建设,合理设置高校艺术教育课程,同时规范课程内容。高校在进行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时候,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安排相应的艺术教育课程,积极响应国家对高等院校艺术教育提出的要求,让学生通过艺术教育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二)加强经费投入,优化艺术教育环境和氛围

加快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必然离不开软件和硬件设备的投入,这些都需要加大艺术教育经费的支出。同时,还要积极开发多种形式的艺术教育资源,吸纳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艺术,加大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能力和素养的培养,并广泛地与社会各界、艺术团体进行沟通洽谈,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教育活动,实现学生能力的提升。优化艺术教育环境和氛围,同时鼓励高校学生组建文化艺术社团,通过举办社团交流会、文化艺术节以及剧团演出来深化学生对于艺术教育内容的认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三)积极探索丰富多样的艺术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

由于高校艺术教育具有区别于传统基础性学科知识教育的特点,在对高校学生进行艺术教育时,教师要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艺术教育教学方式,通过声音、图片、视频等多种手段来直观地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避免使用过去传统的、抽象的理论教学模式。教师还有要积极开展各种生动有趣的艺术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帮助学生在艺术活动的参与过程中体验到艺术的魅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掘学生的自身潜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先进的“声、光、电”技术来发挥现代艺术教育的特色,最终实现提升学生艺术欣赏能力、感悟能力、创新能力的目标。

(四)加强艺术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艺术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对于提高高校艺术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艺术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师者,传道授业解惑。高校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所以,高校要积极引进高水平的艺术类教师,同时对现有的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在进一步提高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扩大他们的视野,增强其文化底蕴和艺术感悟力,大力培养教师的艺术欣赏和艺术创新能力,提升教师的教学素质,从而便于高校艺术教育的开展。

三、结语

网络技术对高校教育管理的影响及策略论文 篇10

摘要:从2016年5月1日起,包括金融业在内所有服务业都将全面实施营改增改革,这对金融企业来说既充满了未知的风险,也提供了极大的机遇。本文分析了营改增对金融企业税负、会计处理、发票管理以及盈利状况产生的影响,并从重视进项税额抵扣工作,加强专用发票管理,进行税收筹划,对财务人员营改增专项知识培训四个方面提出了应对措施。

关键词:营改增 金融企业 税负影响 发票管理

一、金融企业“营改增”概况

(一)“营改增”前金融企业征税状况

国务院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条例(草案)》,规定金融企事业单位法定营业税税率为5%,后几经变迁对金融企业都是征收营业税。1994年国家税制改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对金融企业新增了一些优惠政策,并进一步减少了金融企业的征税范围。国务院1997年颁布《关于调整金融保险业税收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把金融企业营业税税率提高至8%。为减轻金融企业税负,自2001年起在8%税率的基础上,每年降低1%,到2003年恢复至5%的营业税税率。为简化税制,2009年国家对营业税暂行条例和实施细则进行修订,平衡了境内外资金投资金融事业的税负差距,金融企业营业税也得以完善和固定下来。

金融企业征收营业税多是以营业额全额作为计税基础,虽然一定程度上方便了金融企业营业税的征缴,但也造成了金融企业较高的税收负担,这对金融企业的做大做强和参与世界竞争是不利的。营改增前金融企业既要按照营业额征收营业税,其缴纳的进项税额又不能抵扣,同时金融企业在收取下游企业利息费用、手续费用和结算等费用时因不能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也加剧了下游企业的经营成本和税收负担,增值税的抵扣链条在金融企业处被打断。开始于2012年上海交通运输和现代服务业的营改增改革试点,发展到2016年5月1日包括金融业在内的全部服务业将全面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这对金融企业来说既是机遇但也是重大挑战。

(二)金融企业“营改增”面临的问题

国外一些国家对金融企业多采取免税法征收增值税,但考虑到金融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发展地位,对金融企业免征增值税确实没有财力也不现实,实际中对金融企业按6%的税率进行计征。但金融企业营改增也面临着一些问题,首先是金融企业纳税人组复杂,金融企业除了大家广为接触的银行和保险公司以外,还包括基金公司、证券公司、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等。其次,金融企业经营业务较为复杂,包括各种贷款、金融经纪和金融商品转让业务,以及代理和委托、咨询等中间业务,而不同的金融企业纳税主体又有不同的经营业务,这都加剧了金融企业营改增的难度。最后,如前文所言,国外对金融企业增值税多采用免税法,所以,从国际范围看对金融企业征收增值税缺乏成功的实施经验。

二、“营改增”对金融企业的影响分析

(一)“营改增”对金融企业税负的影响

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营改增的目的就是降低企业税负,但政策实施后效果却需要我们理性的进行具体分析,针对每个行业经营环境的不同,营改增后各个行业的税负情况也会有所差异。金融企业营改增后按照6%的征收率征收增值税,所购进的各项设备和货物发生的增值税不再计入成本,而是可以作为进项税额进行抵扣,这样就降低了企业成本负担。但是相比作为价内税且计入利润表的营业税,增值税不计入利润表,从而增加了所得税费用支出。所以每个金融企业营改增后的税收负担,需要结合企业实际具体进行分析。整体而言,在营改增初期,金融企业由于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增值税抵扣链条,税收负担会有所上升。但随着营改增的深入进行,由于增值税是可以环环抵扣的价外税,营改增还是会保持降低金融企业税负的趋势。

(二)“营改增”对金融企业会计处理的影响

金融企业营改增后其账务处理、财务列报以及纳税申报都将发生变化,税收缴纳地点也将由地税局转为当地国家税务局。营改增后金融企业购进商品和劳务所发生的增值税,不用再计入产品成本和费用中,可以直接通过“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进行归集核算,并在一定期限内对本期进项税额发票进行认证,通过认证的发票可以按照购进抵扣法从销项税额中扣除,按照销项和进项税额的差额对企业发生的增值税进行申报纳税,期末也是在资产负债表上对本期尚未缴纳的增值税进行列报。

(三)“营改增”对金融企业发票管理的影响

增值税专用发票由于其“专用”性,所以其管理也有别于普通发票,金融企业营改增后对其发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值税专用发票一式三联,分别是发票联、抵扣联和记账联,只有金融企业一般纳税人才有资格开具专用发票,金融企业小规模纳税人需要通过税务机关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金融企业在办理一般纳税人认定手续后,初次领取专用发票需经过“最高开票限额行政许可-发票资格核定-税控系统专用设备发行-核发发票领用薄-领用发票”程序才能领取。此外根据规定,金融企业金融商品转让不得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四)“营改增”对金融企业盈利的影响

企业利润为当期收入扣除当期成本和费用后的剩余。营业税在企业利润表中营业税金及附加项目列示,是企业利润的扣除项,可以看作企业的一项费用开支。而增值税属于价外流转税,只在资产负债表列示尚未缴纳的部分,是不在企业利润表中进行列示的。营改增前,金融企业发生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也直接进入到资产价格和产品成本中,不能进行进项税额抵扣。从这几个方面来看,营改增后,在具体业务规模、收入等指标不变的情况下,金融企业的利润总额将会有所提高。同时营改增后由于购入设备和资产的进项税额可以抵扣,鼓励金融企业对固定资产进行投资,将提高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

三、金融企业应对“营改增”的具体策略

(一)重视当期进项税额抵扣工作的开展

增值税和营业税最大的区别,就是其发生的进项税额可以在销项税额中抵扣,如果金融企业进项税额抵扣工作没有做好,那营改增对于金融企业带来的益处将大打折扣。首先,金融企业应取得合法和合规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专用发票,并对专用发票列示项目严格审核,拒绝领受不合规发票流入企业。其次,应在规定的期限内对进项税额发票进行认证,只有通过认证的专用发票才能在次月进行抵扣。最后,对于特殊规定,金融企业应充分学习营改增政策内涵,严格按规定操作。如根据规定,金融企业在全面营改增后取得固定资产或者不动产在建工程,其进项税额第一年只能抵扣总额的60%,第二年抵扣40%,即分2年从销项税额中全部抵扣。

(二)加强企业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

金融企业应加强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应按照规定进行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申领、开具和退票。如需要了解销售折扣和销售折让情况下如何开具发票,开具红字发票需要哪些手续等。获取了可抵扣的扣税凭证,应在开票之日起180日内进行认证,并在通过认证后的次月进行申报抵扣,逾期未申报的进项税额将不能进行抵扣。因此,金融企业营改增后,专业发票的管理关乎到企业的切身利益,金融企业应该根据税法规定制定本企业发票管理制度,并指派专门税务会计人员进行专项管理,制定发票使用台账,详细登记发票的购进、使用、作废和留存状况,防止专用发票的漏开、虚开现象的发生。

(三)做好营改增税收筹划工作

金融企业营改增过程中的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进行税收筹划:首先,金融企业可以结合自身经营状况选择认定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金融企业如果上游合作单位都是一般纳税人,可以获取增值税专用发票,一般选择认定为一般纳税人。其次,金融企业要合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进行税收筹划,如根据规定金融企业对农户10万元(含本数)以下的贷款、国家助学贷款、国债地方政府债以及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的贷款免征增值税,企业集团内部统借统还业务中按不高于支付给金融机构的借款利率水平所收取的利息同样免征增值税。最后,金融企业税收筹划过程要降低税收风险,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工作,避免违规避税和逃税。

(四)对财务人员进行营改增专项培训

金融企业营改增后的会计处理和税收申报缴纳,都是在企业财务人员的操作下完成的。为了适应增值税发票开具、税额计算、纳税申报等相关业务,有必要对企业财务人员进行营改增知识专项培训。一方面,可以完善企业财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财务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另一方面,也减少了财务人员在营改增业务处理过程中的操作风险和财务风险,使财务人员全面认识金融业营改增。

参考文献:

[1]章俐.“营改增”对金融企业实务操作方面的影响[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年第10期

[2]徐妍.金融服务业“营改增”的目的性实现考量[J].税务研究,2014年第10期

上一篇:餐厅收银工作制度下一篇:承办活动校长致欢迎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