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对翻译的影响(共12篇)
网络对翻译的影响 篇1
互联网作为信息时代的资讯快车, 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 对翻译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1、网络可以作为资料查询工具提高翻译效率;2、因为题材和目的的多样性鼓励译者采取多样的翻译方法;3、以论坛等形式为译者和读者提供便捷的交流平台。
一、提高翻译效率
网络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翻译效率。首先, 在翻译工作中, 词典可谓是侠士手中的倚天剑、屠龙刀。可以说没有哪个翻译工作者可以在词典阙如的情况下遨游两国语言、文化, 以及专业领域之间, 无拘无束, 如鱼得水。即便是精通两国语言, 拥有两国文化背景以及长年实战经验的译者也难免遇到拦路虎。这些拦路虎通常包括以下种类:术语、专有名词、新词、含有丰富文化色彩的词汇或者表达方式。这些情况都容易造成译者的理解障碍, 而理解是翻译的第一道程序。因此, 各种词典对于翻译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武器。但传统词典存在更新慢, 内容有限的问题, 而互联网上的各种搜索引擎和电子词典却相当完美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互联网的一大特点是开放性及包容性, 网络容纳天下人之见, 并供天下人思考借鉴, 网络本身只起一个归纳展示的作用, 并不对这些意见加以评论筛选。因此只要善用网络, 译者就可以查阅各门知识, 借鉴众家之长, 根据自身目的, 做出较为妥善的选择。
如作者在去年的翻译实践中遇到的两个新词:tawsome、hacktivism, 这些词在传统的《牛津双解》等等权威词典中没有, 但是却可以在Wiki、urbandictionary、onlineslangdictionary上查到。前者是totally awesome——非常棒或者酷的缩写, 后者指非暴力地采用非法或者界定模糊的工具以达到某些政治目的。
再以权威搜索引擎谷歌 (Google) 为例, 译者在翻译中, 难免遭遇自己不了解的知识, 谷歌可以把互联网上能够找到的所有相关信息, 包括语言定义、图片、用途, 或简洁、或详尽地呈现在译者面前以供参考, 需要的话还可以采用不同语种。
难怪近来在英语中出现了一个新词:googlefu。该词根据中国功夫的英语Kongfu演变而来, 意为使用谷歌查询资料的技术和能力, 善于运用谷歌的人就像功夫高手一样被称之为googlefu高手, 不言而喻, 互联网时代的每个翻译者都必须是googlefu高手。
除了作为资料查询的利器帮助译者理解之外, 在翻译术语和专有名词的时候, 网络也可帮助译者进行适当的选择。如果一个术语有不同的对应译入语, 谷歌可以统计出不同翻译方式被采用的次数并提供背景, 译者可从中选择采纳。
二、丰富了翻译题材以及风格
由于互联网的宽容性, 网上译者的人数越来越庞大, 层次和水准也越来越多样。这些译者中不光有传统意义上的以翻译为职业, 翻译成果最终会变成纸质出版物的专业译者、以互联网为通讯和工具的兼职自由译者 (freelancer) , 更有大量出于兴趣或者以练习为目的, 成果的最终形式就是网络作品的业余译者。这就使翻译的题材、水准及目的大为丰富, 并促进风格和手段的多样化。
以在青少年中大受欢迎的网络视频为例。在中国大陆, 点击量比较大的影视网站有土豆、优酷、pps、pplive、风行等。大量电视剧集都是由字幕组 (Fansub group) 义务翻译。所谓字幕组是指网上为外国电视剧或电影义务制作字幕的小组, 其成员大多是学生或者外国影视的年轻粉丝。他们的目的不是赢利而是出于对剧集的热爱。目前比较活跃的字幕组有破烂熊、人人影视、伊甸园、风软等, 也许因为成员都是一腔热血的年轻人的缘故, 字幕组虽然无钱可赚, 组与组之间却存在激烈的竞争。热门剧集的新集一出, 各大字幕组立即通宵达旦地工作, 力争第一, 新集在国外播出后24小时之内, 就可以在国内推出汉语字幕版。但速度并不是竞争的最终目的, 点击量才是最重要的东西。因此, 为了吸引观众, 各大字幕组也是各出奇招, 比如, 人人字幕组推出的方便英语学习者的双语字幕, 伊甸园字幕组以翻译俚语粗话见长, 而人人则含蓄委婉。当然总的来讲, 由于受众的关系, 翻译风格不会一板一眼, 庄而重之, 而是力求活泼幽默时尚, 各种雷语土话网络词汇荟萃一堂, “央视”、“给力”、“哥”, “你妈喊你回家吃饭”等等屡见不鲜。
由于翻译和观众都是粉丝的缘故, 在一定程度上, 他们对剧集的情节和人物都有相近的认知和感情, 因此有时候字幕组会在翻译的时候开一些“内部玩笑”, 未必符合翻译标准, 专家看了不以为然, 却能引得观众会心一笑。一些热门剧集《六人行》、《豪斯医生》、《邪恶力量》等, 还有专门的字幕组, 只翻译该剧或者相关内容;不光推出正式版, 还有“恶搞版”、“剪辑版”以搏人一笑, 也可以说是宣泄众粉丝对该剧的喜爱。
视频之外, 网上还存在大量的文字翻译, 如小说翻译。近年来网络写手大量涌现, 其他姑且不论, 仅影视小说作品的粉丝就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写作队伍, 以至于“粉飞客” (源自fanfic) 在几年前就已继闪客、黑客之后成为一个网络词语。在全球化的今天, 中国的年轻网民们当然也紧跟国际潮流, 开始纷纷创作、翻译自己喜爱的文章。
如果没有互联网的宽容性, 如此百花齐放的翻译风格, 丰富的题材, 迅捷的速度显然是不可能实现的。
三、促进翻译方法的变革
根据功能翻译理论, 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结果的行为, 这一行为必须经过协商来完成, 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则, 其中目的法则居于首位, 也就是说译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由于翻译目的的不同, 翻译时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在晚清时期, 严复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目的而特别为进步知识分子翻译的《天演论》采用了典雅的文字, 以及摘译、改译、编译、译述、述评的多种翻译方式。同样, 林纾等文人因为时局的黑暗, 当政的腐败, 看中了小说的教化力量而采用外国小说作为宣传政治思想的工具, 因此晚清的小说翻译大量采用增、删、改写等方法。他们的目的都是在于唤醒以民众, 因此对于译作的忠实并不苛求。
由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 网上各种翻译材料的数量、种类、译者人数的剧增、目的的多样化, 以及读者群的特殊性显然会促进翻译方法的变化。从人名的翻译就可以看出网络翻译和普通传统翻译在翻译方法上的差别, 在1940年傅东华版《飘》中, 人名都是采用“归化”的手法译成中文姓名, 如郝思嘉、白瑞德、卫希礼。后来的很多版本则按照英文的读音翻译为斯嘉丽、瑞德、艾希利。说明随着时代的变化, 1、英文作为世界通用语, 地位日渐显著;2、中国读者对外国文化越来越熟悉。如今在针对欧美影视粉丝的翻译中, 人名的翻译往往原封不动照搬英文, 但同时在电视或杂志报纸等传统媒体上出现的外国人名则仍然采用音译法翻译成中文名字。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1、使用英文名字的中国年轻人日益增多;2、网络英美剧集和小说爱好者这一特殊人群中包括大量英语专业学生及英语从业者。这进一步说明由于网络翻译的受众与传统翻译的目标受众相比, 具有本身的特点, 使得译者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四、促进译者之间、译者和读者之间的互动
互联网作为全球性的交流平台联世界为一体, 自然也为译者之间以及译者和读者 (观众、客户) 之间提供了便捷的交流平台。
各种翻译网站和网络群体, 如qq群, msn好友群等, 给译者搭建了交流平台。在这些网站或群体中, 译者之间, 译者和客户之间, 以及译者和读者之间可以就不同话题进行快捷的交流。如翻译网站“中国翻译论坛” (http://www.fane.cn/) , 设有求职招聘、资源分享、同城联译、翻译理论、精品下载、翻译超市、翻译网站等等栏目, 囊括了客户、译者、读者三方的互动。
注册人数达到102412人, 发帖总数273949, 软件总数257。论坛定期举行竞赛等活动, 对于兼职翻译和翻译新手来说, 更是开展锻炼、求助、求职等各种活动的便捷平台。
总结
翻译就其本质来说是人类交流之一种, 互联网作为信息时代, 跨越地域限制的交流工具, 必然对翻译起着深远而广泛的影响。作为互联网时代的译者, 只有适应形势, 最大程度地运用互联网带来的便利, 才能跟上时代, 不至于被行业抛弃。
参考文献
[1]http://www.urbandictionary.com/
[2]刘彬:《翻译文学的文化地位与翻译策略的选择》,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12 (2) 。
网络对翻译的影响 篇2
我国古代佛经翻译时后世翻译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不但影响了后世翻译的翻译理论、方法、形式,甚至是汉语言的`词汇和文法,而且促成了中国文学新体--白话文体的产生.
作 者:王海生 金娇 作者单位:通化师范学院,外语系,吉林,通化,134002 刊 名: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ONGHUA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28(6) 分类号:B948 关键词:佛经翻译 翻译理论 翻译标准
网络对翻译的影响 篇3
关键词:背景;影响;女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8-046-02
一、引言
随着女性意识的不断觉醒,一些学者和进步女性已经意识到了“性别”一词背后隐藏的不平等。到20世纪20-30年代,西方国家的妇女,基本上都争取到平等的政治权利,但在社会生活与人们的观念中,仍与男子不平等。女权主义者开始认识到,这其中有一个性别关系,性别权力的问题,所以女权运动就变为分析男女为何不平等,男女的权力架构,强调性别分析。先讲女权是不行的,也要讲性别分析。我国著名批评家戴锦华女士认为:“性别研究更重视的是性别角色、性别的文化规定以及社会是如何被强制性地划分为两性的全体,以及对两性的不同的文化规定、权利秩序来确定社会秩序,来运行这个社会的意识形态,运行种种同事关于阶级和种族的意识。”此后,女性主义者开始使用“性别研究”来处理社会结构和意识中存在的性别差异(gender difference)。而研究者发现,性别差异贯穿于每一种文化的变化,每一种文化的变化多男性及女性的行为和角色都有影响,反之,性别结构的变化也会影响其它任何一种文化的结构及其发展演变。
随着女性反抗压迫,争取平等权利的女性运动的兴起,对社会中的两性性别研究也愈加深刻,性别差异成为其斗争的有力武器。西蒙(Sherry Simon)这样说道:“妇女的解放首先是从语言中获得解放。”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也说过:“语言是存在的家园。” 意思是说,语言是决定权利、身份的关键。西方女性主义者意识到在以男性为中心的西方话语体系中的女性注定流离失所,精神无所归依。因此,语言是女性主义者斗争的一个重要战场。而翻译作为沟通两种语言的媒介恰好提供给女性主义者一个重构其精神家园的平台。通过对传统译论中翻译与女性同构的隐喻的批判,揭示语言文化结构中隐藏的翻译与女性的双重歧视,建构女性意识的话语,尝试重新为女性与翻译定位。应该说女性主义译论的初衷并不在翻译,但它却在无意中为研究翻译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对翻译理论有了新的影响。
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形成背景
1、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形成的社会背景及理论渊源
(1)女性主义
又称女权主义。从20世纪60年代西方第二次妇女运动浪潮起,女性作为一种犀利的社会文化批评话语崛起在西方世界,并逐渐从边缘走向了中心。此后人们尤其是女性意识到这个世界的父权性质,发现了性别不平等的现实,进而要求性别平等和女性独立。随后,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将视野投向文本,以性别作为文学批评和研究的切入点,强调女性的主体意识,并用女性的主体意识重新审视整个社会文化和历史传统,突破一系列传统范畴和价值尺度,致力于揭示女性在历史、社会、文化中从属的根源,以达到发掘女性话语、重建文化研究新理论的目标。她们认为女性必须获得语言的解放,她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力求消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在语言消除性别歧视之后,她们敏锐的视角很快延伸到翻译领域。
(2)性别与翻译的隐喻
劳丽·钱伯伦(Lori Chamberlain)1988年发表于《符号》(Signs)的文章《性别与翻译的隐喻》堪称翻译理论中的一篇经典之作。文章中,钱伯伦通过对西方翻译史上从17世纪开始至20世纪关于翻译的性别化隐喻的梳理,深入探究这些隐喻中所含的性别政治。2000 多年来,中西文化中,女性形象一直被歪曲。同样,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原作者、原文可比拟为男性、阳性、主动的;译者、译文都被比拟为女性、阴性、被动的。翻译常被比喻为女性,而且比喻中常带有对女性的歧视。德莱顿认为译者是原作者的奴隶,奴隶只能在别人的庄园里劳动,给葡萄追肥整枝,然而酿的酒却属于别人。巴托认为译者处于从属地位,原作者是主人,译者只是仆人,只能紧跟原作者忠实地再现和反映原作的思想和风格,不能逾越仆人的身份进行创作,不能进行任何修改和删减。法国的梅那日称一些不顾原文风格、随意增改原文的翻译为“不忠的美人”;随后贝尔特朗也说到,“翻译好比美人,美丽的不忠实,忠实的不美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女性被贬入社会和文学底层。钱伯伦认为,雅克。德里达关于翻译的论说使被禁锢于文学等级秩序底层的翻译获得了解放。在德里达看来,翻译与写作互相依赖,互为债主;翻译既是原创的,亦是次等的,在此意义上的翻译肩负着合作与颠覆的使命。女性主义从解构主义中汲取了不少养料,力图解构或颠覆文化、语言、艺术的传统领域里的传统价值体系。在翻译理论方面,她们也持相同的立场,将来自解构主义的影响带进了对翻译的探索和思考中,并最终形成了颇具个性的女性主义翻译观。
三、女性主义对翻译理论的影响
1、重新定位原作与译作的关系
所有的翻译都必定“有缺陷”,所以翻译“一般被认为是女性”。在这个简介的等式中,约翰·弗洛里欧(John Florio)概括了女性与翻译处于低等地位的传统。在各自的等级秩序中,译者和女性历来都处于弱势地位:译者是作者的女仆,女性比男性低等。女性主义者认为,翻译隐喻以及传统译论对译作的歧视,来源于极端的二元对立模式,即把译作与原作的关系就像男性与女性的关系一样对立起来。女权主义认为,男女的差异是相对的,他们的关系应该是一个连续的整体,而不是截然相反且完全不同的两极。翻译与原作之间也应是一个连续体。根据互文性,任何文本都是互文本,其他文本或多或少的有一些特征存在于这一文本之中,后来的文本与先前的文本存在着发展和继承关系。因此,女性主义认为译作并没有损害原作的完整性,也没有背叛原作,而是延续了原作的生命并使它继续生存。译作使原作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扩大了原作的影响,原作对译作的依赖不亚于译作对原作的依赖。为此,女性主义创造了新的隐喻来描写原作与译作的关系。如果说传统译论中“翻译即叛逆”具有负面的意义,那么女性译论者却赋予这句话积极的意义。女性主义译论从女性译者的身份出发,强调凸显女性译者的主体性,张扬“叛逆”——创造。作为一种“解放”女性译者的话语,女性主义翻译充满了“火药味”。哈伍德(Lotbiniere-Hardwood)曾这样说过:“我的翻译实践就是一种政治活动,旨在让语言传达女性的心声。因此,我在译作上的署名就意味着:这一译作穷尽各种翻译策略,以达到让女性在语言中得以张扬的目的。”(Sherry Siomon:1196,p15),而格达德在《女性话语与翻译的理论化》一文中则声称:“女性主义翻译家通过肯定自身的差异,在重读与重写中获得快感,张扬其对文本的操纵。”格达德大胆地提出了“womanhandling”这一概念,即女性译者对文本的操纵。她说:“女性译者改变了过去译者谦卑隐忍、自我隐退的做法,强调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文本的操控。她积极加入意义的创造活动中。”这一观念无疑是对传统译论中隐形译者的否定,强调译者的“生产”功能。
2、强调译者的主体性
根据德里达的二元对立逻辑批判,新女新主义质疑了西方传统中将男女割裂、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或菲勒斯中心(phallogocentrism)话语体系。新女性主义者认为用这种话语书写的女性文学不可能是真正的女性文学,女性必须用自己的语言及一种基于女性躯体本能的语言符号系统来书写,在这种新的话语体系中女性的主题意识得以凸显。与传统译论对“一致性”的诉求相反,女性主义翻译致力于“差异”的凸显,这种“差异”彰显了译者的主题性,这种“差异”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不拘泥于与原作的一致;二是强调女性话语与男性话语的差异。这样的思想一方面抛弃了传统的以原作为中心的翻译理念,肯定了影响翻译行为的各种因素;另一方面借翻译的领地构建女性话语的堡垒,一个开放的但又能自卫的堡垒。解构派宗师德里达在谈到翻译与女性译者时这样说道:“女性译者不是简单的亦步亦趋。她不是原作者的秘书而是原作者所眷顾的人。在原作的基础上,有可能进行创作。翻译集写作不是文字转换意义上的翻译,而是由原作激发的创造性书写。”(Lawnence Venuti ;2000,p325)这样的翻译被赋予了“原创”的意义,因为它给予原作以“来世”,一个蕴藏着女性意识的文本。
3、强调翻译是政治行为
女性主义认为的译者主体性与一般的译者主体性研究不同,它不是为了强调译者的主观能动性的客观存在,也不是为了强调翻译中由于译者的个人修养和不同语言文化差异所造成的不可避免的“创造性叛逆”;它是以争取女性的尊严与平等为起点,力求克服翻译研究和社会观念中带有严重性别歧视的陈旧意识。所以以女性主义进行翻译活动,本身就有相当的政治色彩,可以说是一种政治性的言语行为。女性主义者大声呼吁:在翻译中也要争取女权,即在译文中让女性的身影尽量被看到,女性的声音尽量被听到。以早期的《圣经》翻译为例,早期的《圣经》充斥着男性化的语言,男性化的形象和男性化的隐喻,以至人们“很难避免不把上帝作为男性”。女性主义者虽没有改动文本的内容,但她们使用了中性化的词汇对《圣经》进行了改译,也就改变了文本的调子和意义。她们在理论上也是不遗余力。 如Lotbiniere- Harwood译完《来自她者的信时》,在她的译者前言中宣称:“我的翻译实践是一项政治活动,目的是使语言为女人说话。因此,我若在一个译本上签名,那么,这意味着我在该译本中尽量使用了女性主义翻译策略,让女性的身影在译本的字里行间清晰可见”。这一宣称除了强调女性翻译的政治性,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地方:译者的签名被赋予了与原作者同等的权威。
参考文献
[1] 蒋骁华,女性主义对翻译理论的影响[J] 中国翻译,2004 7
[2] 徐来,在女性主义的名义下“重写”——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译者主体性研究的意义[J].中国翻译,2004 4
[3] Luise Flotow,翻译与性别——女性主义时代的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网络对翻译的影响 篇4
提起网络语言, 很多人都能列举出不少例子, 比如在早期, 人们在qq上聊天都会以886 (白白楼) 或3166 (日语再见的谐音“撒有那拉”) 作为告别, 这就是早期的网络语言;后来随着猫扑, 天涯, 百度贴吧等知名bbs的兴起, “灌水”, “YY”, “RPWT”“飘走”等则更为广泛流传;随着动漫和游戏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参和讨论, 网络语言的又加入了很多ACG (动画, 漫画, 游戏的英文缩写) 的专有词汇, 如正太、同人、萌、KUSO、王道等。这些语言在以年轻人为主的讨论bbs上大行其道, 初来乍到的人很有可能面对着满屏幕的词句却不知所云。其实只要我们仔细了解了网络语言的特点, 就可以进一步帮助我们理解网络语言。其主要特点包括:
1、符号性
由于最早网络语言的出现是为了方便人们在使用即时聊天工具是能够快的输如自己想说的话, 所以出现了很多由符号组成的词汇或短句, 使得交流者的语言变得更简洁, 更形象, 更易于输入和更富有表情性。例如o (╯□╰) o, :-D, %>_<%, O (∩_∩) O等等, 这类符号组成的表情极为直观和生动, 就是网络语言符号性的体现。
2、缩略性
缩略性是网络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为了服务于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文化, 网民们常常会用数字或是字母来代替一些固有的词汇, 久而久之这种倾向成为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规则,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JJYY (唧唧歪歪) , JP (极品) 或是数字55555555 (表示哭声) , 7878 (表示去吧去吧) 等等。
3、方言性
方言原即地方话, 指的是通行于一定的区域, 局部性使用的语言, 属于语言的变体。随着网络的发展, 方言开始摆脱了其地域性, 大规模的在网民之间流行起来。使得原本不说这种语言的人也开始在网络上津津乐道的使用起来, 而且由于很多方言在字典上并没有对应的汉字, 网民们就用谐音的字来替换, 使得这部分网络用语更兼具了趣味性, 比如“虾米”是福建话中“什么”的意思, “表”是上海话中“不要”的谐音, “灰常灰常”是港台地区普通话“非常”的谐音, “酱紫”也是台湾话“这样子”连读的效果, 这些地域色彩浓厚的词汇进入到网络中, 并流行起来, 使得网络语言更为生动和丰富多彩。
4、语法随意性
由于网络环境中倡导的就是畅所欲言, 所以网络语言从某种程度上说摆脱了传统语法的限制, 更多的拿来主义, 使得网络语言中有很多借助外来语的语法进行表达的现象。例如:“吃饭ing”, “ing”是英语中进行时态的符号, 而吃饭ing也就是表示正在吃饭的意思;再比如“今天天气很不错的说”其中“……的说”就是来自日语中表示认为或觉得的含义。还有“我走先”, 原本是来自周星驰电影中的一句台词, 后来演变成网络上常常使用的倒装句式, 例如“留个名先”等。网络文化的特点就在于其“有容乃大”, 所以说这样的随意性也是可以理解并为人们接受的。
欧美影视作品最开始在我国的传播主要是靠各个电视台和各大院线的引进, 其对白翻译也更为中规中矩, 然而随着网络的普及, 很多欧美影视作品开始在网络上大肆的传播起来, 很多网友养成了周周在网上追剧的习惯, 而网络上的翻译小组们也力争在第一时间把剧作品的对白翻译出来, 制成字幕, 方便广大的剧迷们收看, 由于翻译小组的成员们本身就深受网络文化的影响, 自然而然的, 他们的翻译也十分具有网络语言特征, 常常使所有剧迷们在观看的时候会心一笑, 尤其是有些对白的翻译, 甚至比剧集本身还要出彩, 以下作者将就几部欧美影视作品的对白和其翻译进行比较和说明网络语言对其的影响和特点。
5、趣味性
在进行影视作品对白翻译的时候, 必须要考虑到人物对白口语化的特点, 翻译的时候, 首先要尽量理解角色对白的含义, 结合影视作品的基调和情节背景, 必要的时候选择合理的俗语, 俚语进行翻译。有的时候为了使翻译的对白更具有趣味性, 翻译小组的成员们会根据语境选择一些时下流行的网络用语进行翻译。例如电影《里约大冒险》里的女主角说了一句“Cheese and sprinkles.”如果按字幕直译的话是“奶酪巧克力渣”这只会让观众摸不着头脑, 如果根据剧情我们可以理解女主角是要体现自己激动到无法用合适的语言来表达的心情, 恰逢当时《武林外传》在国内十分流行, 剧中燕小六的口头禅“照顾好我七舅老爷的三外甥女哎”也成了网络流行语, 译者就直接把“Cheese and sprinkles.”译成“我七舅老爷的三外甥女哎”十分贴切也十分好笑。
对白翻译常常要受到字数和篇幅的限制, 所以有的时候对于欧美观众耳熟能详的一些典故, 对于中国的观众则很难用一句两句话解释清楚, 所以译者必须适时的用中国人理解的典故来进行置换和意译, 例如《摩登家庭》中的爸爸在他的老婆和两个女儿一起迎来了生理期, 并且又赶上了每四年才有一个的2月29日, 说了一句“It happened.Satan’s trifecta.”Satan’s trifecta是指魔鬼撒旦的三连胜, 强调的是接连不断的麻烦事。如果在翻译的时候直译是很难让观众理解的, 而伴随着《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的热播, “那些年一起……”的这个句式在网上大行其道, 所以译者把这句话译成“该来的还是来了, 那些年一起来的大姨妈”, 既符合剧情, 又让观众忍俊不禁。还有的字幕组在翻译语气词“Wow”的直接译成“山口山”而没有中规中矩的译成“哇哦”;把“comedy club”译成“德云社”;“Oh, my God!”翻译成“额滴神啊”;“You are not alone in this”翻译成“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这样的翻译使得观众在领略剧情的精彩之外, 更能体会到对白翻译者希望大家莞尔一笑的良苦用心。
6、讳饰性
在进行影视作品对白翻译的时候, 由于其口语性, 很多粗言秽语很难以直接翻译出来, 而这时候很多网络词汇可以帮译者解决这个难题, 例如在影视作品中常常出现的“what the fuck are you looking at?”就被译者译成“你看个毛啊?”在《生活大爆炸》中Raj的“while I sit out here and watch Howard hump a cactus.”hump是指“have sexual intercourse with”的意思, 译者就把这句对白译成了“而我坐在外面看霍华德拿仙人掌爆菊”, 这种翻译可以对原文的词语进行一定的修饰。
7、流行性
网络语言对欧美影视作品对白翻译的影响特点还体现在其具有一定的流行性。译者在进行翻译的时候, 在遣词造句的选择上常常会受到当时网络上最时髦, 最流行的网络词语的影响, 这种翻译在时下是很容易让大家产生共鸣, 或者说是“很接地气儿”, 但是, 随着流行方向的转变, 可能在若干年之后, 再有观众看到这种翻译就会觉得“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例如在《神探西蒙》中男主角的“I look good!”就被翻译成了“哥真犀利”。犀利是指有气魄、有压倒性的气势, 正如2010年初在各大论坛上脍炙人口的“犀利哥”;在《生活大爆炸》中的“I need an aspirin.”被翻译成了“有脑残片么?”。脑残是指对与大众观念, 思想, 想法, 行为做对、相反的人的称呼。“You are kidding me!”被翻译成“你坑爹呢?”, “坑爹”是网络上用来吐槽和发泄不满的一种说法, 大多是指被对方所“欺骗”或“耍了”。在《尼基塔》中Gaines想把Fletcher整死在监狱中时说了这样一句话“Then he can have his accident.”字幕翻译为“然后他便可以‘躲猫猫死’了”。这些作品的对白翻译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但是流行的网络文化, 但是这种流行是具有时效性的, 等流行一过, 可能这种翻译也会随着流行的褪去而消失不见。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文化的快速传播, 欧美影视作品的对白翻译不可避免的受到了网络语言的影响和冲击, 作为观众, 我们可以抱着欣赏的态度去接受。但是, 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 我们在欣赏“接地气”的翻译同时, 也希望译者们能“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 多多创造一些能够经得起时间的推敲, 可以为人们奉为经典, 能够长久流传的翻译精品。
参考文献
[1]、钱绍昌.影视翻译——翻译原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中国翻译, 2000, (1)
社交语境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 篇5
人们对语境的研究历久悠长。
从宏观上来看语境的定义,它指语言交际者交际时所涉及的各种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语境的主观因素覆盖说话者的身份、职业、性别、性别、性格、经历、思想、修养、爱好、心境、处境、目的等;客观因素则包含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也可延伸至时间、地点、场合、对象以及文章的上下文。
语境的可研究范围广泛。
Firth(费斯)、M.A.K. Halliday(韩礼德)、Gillian Brown、George Yule、Hymes、何自然等国内外语境大师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对语境进行了纵向和横向的研究。
本文着重从人们交际的社会环境因素出发,探讨社交语境的功能及其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
何自然先生在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一书中对阐述了社交语境的内涵。
社交语境特指说话人使用语言和听话人理解语言的客观共处环境。
交际双方对话语的理解和表达直接受制于社交语境。
交际双方若想取得成功交际、获得较好的语境效果,就必须对社交语境有着足够的了解和恰当充分的利用。
(何自然,)社交语境的主要功能集中在解释功能和筛选功能两者之上。
作为专门用途的专用语言,商务英语的内容保罗万象,诸如金融英语、国际贸易英语、会计英语、财经英语、广告英语等等在组织形式、使用环境、语言风格上都各有迥异。
从商务英语翻译的准确专业程度上来说,译者只掌握必要的英语、汉语的语言知识和基本的翻译技巧是不够的。
除此之外,译者更需重视分析商务英语的社交语境的二大功能,即解释功能和筛选功能。
限于篇幅,以下笔者在本文中将先详细分析社交语境中的解释功能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和作用。
2 解释功能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作用
所谓社交语境的解释功能,就是准确把握社交语境中的句子意义和语境想结合的产物的功能。
通俗地讲,即把握交际过程中话语的使用者所要表达的实际意义。
而要把握说话者的真正实际意义,除了需要利用自身本有的语言知识去理解句子的字面意思外,还需要综合交际时的社交语境进行推断、思辨,从而了解话语的全部信息及言外之意。
社交语境的解释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逻辑解释、具体意义的析出、引申意义的剖现和歧义的排除。
商务英语的翻译者在处理原文时须谨慎分析,方能作出准确、专业的译文。
2.1 逻辑解释
在商务英语的翻译过程中,译者会遇到译文乍一看在语言语法上通顺无暇、但细一思量在逻辑上却别扭奇怪的现象。
其实,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译者疏忽了商务英语作为特殊专门语言的特殊性,没有在商务英语的社交语境中找到正确的逻辑关联。
而恰恰在这时,社交语境的解释功能能起到厘清逻辑、正确解释的作用。
请看例句:
We regret to inform you that there is short weight of 5 M/T only. Therefore,we lodge a claim against you for the short weight of 5 M/T as follows: …
这句句子的原始译文是这样的:“我方遗憾地通知贵方,货物仅仅短缺5公吨。
因此,我方就此短缺5公吨一事提出索赔如下……”。
应该说,该译文在语法通顺上是无可挑剔的,它和原文的字面意思是完全对应吻合的。
但请仔细想一想,句子的真实意思似乎很难再逻辑上站得住脚。
因为其中的“only仅仅”一词表明了我方的态度,认为5公吨的数量只是小数目。
既然是小数目,又为何郑重其事地提出索赔要求呢?于此,笔者认为这样的译文若是出现在外贸函电中是不正确、不负责任的。
译者在翻译时遇到这样逻辑矛盾的时候,须特别谨慎。
若译者将此句置身于国际贸易英语的社交环境中,则不难联想到only作为国贸英语中的专业词汇的特殊意义,即only若加在数字后,解释为“整”,而非其字面的“仅仅”之意。
至此,在了解了具体的商务英语语境之后,译者就能准确专业地对译文进行合乎逻辑的`修改了。
此句应被译作:“我方遗憾地通知贵方,货物短缺5公吨整,因此,我方就此短缺5公吨一事提出索赔如下……”。
2.2 具体意义的析出
在商务英语的翻译过程中,面对句子意思的笼统模糊,译者难免莫名迷惘。
此时,商务英语的解释功能又有了用武之地,它能帮助译者分析出话语中的暗含义,从而译出原文的具体意义。
且看案例:Shoot.I would be happy.
看到这句话译者真是莫名难解。
如果没有特定的语境来确定,翻译这句再短不过的句子都是异常费力。
是“开枪,我很高兴”还是“我很高兴能拍电影”?似乎都不妥。
但是,如果将这句句子置于特定的商务英语语境中,就容易理解多了。
原来此句是发生在商务英语谈判时的回答。
应了谈判一方的开场白“I’d like to get the ball rolling by talking about prices”,回应方答道“Shoot. I would be happy”。
有了语境的支撑,具体意义便自然而然地被析出来:“我想开始谈谈价格。——我将很高兴洗耳恭听。”
2.3 引申意义的剖现
有时在商务英语的翻译中,某些貌似译者一目了然的词汇,但偏偏翻遍词典所有释义也找不出一个合适的词语来翻译原文。
此时译者若随意在词典的释义中挑一个生搬硬抄,原文的意思便会被扭曲,译文也变得晦涩难懂。
相反,译者应超越文本本身,将它置于商务英语的社交语境中分析。
(靳永畅,)语言就像是一个处方笺,它根据生活中海量的背景信息和人们的认知活动来构建具体、形象、生动的意义。
在遇到商务英语的专业词汇时,社交语境的解释功便可以帮助译者深入剖现其字面基本意义之后的引申意义,从而作出恰当的译文表达。
请看例句: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year,trade and foreign GDP growth slowed,partly as a result of higher oil prices and the appreciation of some foreign currencies against the dollar.
对该句如仅从字面意思试译的译文为:下半年,贸易和国外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减缓,部分原因是由于更加高涨的油价和外汇欣赏与美元反对。
这样的翻译显然是不通顺的。
众所周知,“appreciation”和“against”二词的字面意思为“欣赏”和“反对”。
但是,它们在这句商务英语中如此翻译是决计行不通的。
无论是商务人士抑或是普通读者看了此译文,相信都会是一头雾水。
译者如换位思考摆脱词语的字面意思,将其置于商务英语的金融语境中,便能剖现其引申意义。
在商务英语的社交语境中,“appreciation”的引申意义为“增值;涨价”;“against”的引申意义则为“作为……的交换”。
另外,“foreign currencies against the dollar”字面的背后还有货币之间因升、贬值导致的币值波动和相互抗衡的引申含义。
至此,商务英语社交语境的解释功能已将此句的引申含义完全剖现了。
该句可译为:“下半年,美国的贸易和国外国内生产总值增值减缓,部分原因是由于石油价格(较上半年)高涨以及部分外币增值与美元抗衡。”
2.4 歧义的排除
商务英语的社交语境能帮助译者在翻译时排除话语中的歧义而得出准确的译文。
请看例句:Marketing occurs when people decide to satisfy needs and wants through exchange.
没有语境的帮助,这句话很有可能被翻译为:“当人们开始通过交换来满足欲望和需求的时候就出现了营销。”但是,这样的译文乃歧义误译。
且看此句的上下文:Marketing occurs when people decide to satisfy needs and wants through exchange. Exchange is the act of obtaining a desired object from someone by offering something in return. Exchange is only one of many ways to obtain a desired object. Exchange is the core concept of marketing. 在正式的经贸英语语境中,译者可以很容易判断出词语叠用的方法是为了表达精确。
因此,这里的needs and wants不需要译成“欲望和需求”。
它实际上就是指人们的“各种需求”。
翻译时不必增加“欲望”二字,加了就不符合经贸文献的语言规范和行文规范。
3 结语
人常言,“功夫在诗外”。
翻译要考虑的方面其实远超出语言本身。
商务英语翻译的实际目的和首要原则是在译文中建构与原文相同或相近的语境,使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获得相同的体验与反应。
在商务英语的社会语言环境中,要想达到上述目的,对商务英语的社交语境分析是不容忽视的。
限于篇幅,本文仅对社交语境中的解释功能在逻辑解释、具体意义的析出、引申意义的剖现、歧义的排除等四方面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做了具体分析,以助译者能作出专业准确的译文。
至于社交语境中的另一大功能——筛选功能的分析,笔者将另行辟文详述。
参考文献:
[1] Gillian Brown & George Yule, Discourse Analysis[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2] 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1994:330,331-333.
[3] 方梦之,毛忠明.英汉——汉英应用翻译综合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4]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网络对翻译的影响 篇6
【关键词】尤金·奈达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唐诗翻译
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传入中国之后,很快产生了积极而热烈的反响,他所提倡的不仅在用词和意义上进行对等,还要在语义、文体和文风上进行对等的翻译理念,正是唐诗翻译希望得到强化的,满足了唐诗翻译要求达到神形兼备的条件,受到了广泛的推崇。
一、奈达理论的优点和局限性
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思想就是众所周知的“功能对等”。所谓的功能对等,指的就是在翻译过程中,不能仅仅按照字面的意思来死板地进行对应翻译,而是要在所对应文字的功能上进行相应的对应。举个例子,汉语成语中有“雨后春笋”的说法,而在英语里如果直接翻译为“bamboo shoots after a spring rain”的话,英语国家的读者就会很难理解。而在英语中表达类似语义的习语则是“spring up like mushrooms”。这种文化差异能直接体现出奈达理论应用的优势,可以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阅读障碍,使得文化交流和传播更加顺畅。
然而奈达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在唐诗的翻译过程中更是如此。唐诗的格式和音律都十分的固定,大都是整齐的五言或者七言,因此要做到奈达理论要求的文体和文风的对等比较困难,一般翻译人员进行翻译的时候,为了照顾到语义对等的条件,只能舍弃文体对等,使得唐诗之美不能得到完美的流传。
二、奈达理论对唐诗翻译产生的影响
唐诗对于语言要求十分严格,有着高度的概括性和语言的节奏性,通过生动凝练的语言来表达诗人的感情。因此在诗歌的翻译过程中,运用功能对等理论时必须注意相应的对等关系,才能用最合适的方式表达出唐诗的情感和意境。功能对等理论要求的翻译不仅要做到用词上的对等,还对文体有一定的要求,但是在唐诗的翻译过程中,拉丁语系不能做到完全的问题对等,正如郭建中先生所提到的“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要让其他语言的读者理解唐诗所表达的情感才是文化交流过程中的重点。过分注重形式则会影响唐诗内涵的表达。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首先要建立起意义翻译为主,形式翻译为辅的概念。但是在翻译过程中,如果能够对于两种语言的文化和语言精神有足够的了解和认知,加以翻译者自身的灵性,亦可翻译出比较完美的译文。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就有一篇极佳的译文,是由著名的国语翻译大师杨宪益所作。该作品极大限度地符合了奈达翻译理论的要求,全文是这样的:
“Viewing the moon, thinking of you
望月怀远-张九龄
As the bright moon shines over the sea,
From far away you share this moment with me.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For parted lovers lonely nights are the worst to be.
All night long I think of no one but thee.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To enjoy the moon I blow out the candle stick.
Please put on your nightgown for the dew is thick.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I try to offer you the moonlight so hard to pick,
Hoping a reunion in my dream will come quick.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本诗是唐诗中望月怀思的名篇,在翻译成英语之后,依然能表达出作者通过望月而产生的忧思难眠、缠绵幽怨的感伤之情,对于文意的表达完善而丰富;同时,译文也兼顾了诗词创作中的文体,不仅工整对仗,还能做到押韵并序,实属译文之中的经典之作。而想要达到这样的程度就要求翻译者充分理解和正确运用尤金·奈达理论,并积极丰富自身的文学文化素养。
三、结语
在唐诗的翻译过程中,没有哪一种理论能够做到对唐诗翻译的完美实现。尤金·奈达理论有着很高的参考价值,但是同时也有一定的不足之处。因此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要运用辩证的思维方式来运用奈达理论。同时,要对翻译源的文化背景进行深入地研究,才能使唐诗的翻译走上一个全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尤金·A·奈达.翻译的科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64.
[2]谭载喜.新编奈达翻译[M].北京:北京对外翻译出版社,1999.
[3]吕叔湘.中诗英译比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网络对翻译的影响 篇7
关键词:翻译,翻译过程
一、引言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呈现的是一个开放的活动场, 翻译活动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而影响翻译的各种外因和内因相互作用, 在翻译的不同阶段也起着不同的作用。本文就翻译动机和翻译观念对翻译活动的影响展开论述。
二、译者的翻译动机
翻译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离不开译者的动机, 译者的一切选择皆与其翻译动机和翻译观念紧密相关。在翻译过程中翻译动机贯穿始终, 直接影响到译者对翻译材料、翻译策略和翻译标准的选择, 也会间接影响到译者自身以及译作在社会读者中的认可度。[1]
翻译活动是一直都存在的一种社会交流活动, 而且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演变而不断发展、不断丰富。不同的社会发展, 对翻译有着不同的选择和需求。因此, 翻译动机也就成了翻译的主要前提和直接推动译者进行翻译的内部活动。
译者在做翻译时, 由于受社会不同因素的影响, 其翻译动机也会不同。翻译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离不开译者的动机, 译者在其翻译过程中的所有选择皆与其翻译动机紧密相关。翻译动机在翻译过程中贯穿始终, 它是翻译活动的根基, 促使翻译达到预期的目的。正因为有了翻译动机.才有了随后的翻译行为以及译作的出现。
宋萍指出, 译者进行翻译的动机不是单一的, 而是错综复杂的。有的是出于对作者的崇拜或同情, 有的是出于某种感情寄托, 有的是出于对作品的喜爱, 有的是纯粹为了金钱或沽名钓誉。[2]翻译动机不是单一的, 它可以是政治的, 经济的, 也可以文化的, 艺术等多样化的[3]。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翻译一方面为中国改革开放起着桥梁的作用, 而另一方面, 改革开放的社会又为翻译的发展提供宽松而自由的空间。近些年来, 在市场经济的带动下, 翻译活动也呈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又一个春天
三、译者的翻译概念
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 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除了我们在上面讨论的翻译动机外, 翻译观念也与翻译过程紧密相关。翻译观念, 就是指在特定的时代,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所要翻译的作品采取的翻译策略及译者对翻译活动本身的理解与认识。归根到底, 也就是“翻译是什么性质的活动”的问题。这个问题是有关翻译的基本问题和核心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仅影响到如何看待翻译在文学乃至文化系统中的身份和地位, 而且影响甚至决定着某一时期翻译理论研究的主要问题和形态。[4]翻译观念也会随着时代、社会、文化、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而变化。
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所持有的翻译观念直接影响到翻译作品的质量。作为一个译者, 如何理解翻译活动, 对翻译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不同的译者有不同的翻译观, 翻译观的不同决定着译作的不同。中国近代翻译观是不断变化的, 是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在对中西翻译史的考察中以及对一些著名翻译家关于翻译的思考及观点进行梳理时, 我们往往可以看到这样一个事实, 那就是译者不可避免地会陷入两难的境地:“忠实”于原文——单纯地进行“语言转换”, 还是“不忠实”于原文——对译文进行“再创作”。[4]
四、结论
译者动机在整个翻译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 它不仅包括翻译材料的选择、翻译策略的应用, 还关系着翻译标准的确立、读者对译作的认可度、译作的价值等等。而译者对翻译概念的确立也在翻译过程及译作中会表现出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随有主动性, 但译者又会在当其时代背景下受翻译动机和翻译观念等方面的制约。因此, 我们可以看出, 翻译活动本身是复杂多维的, 翻译活动系统内部存在着各层次的关系, 它与人类交流及其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 立足于翻译的实践性, 我们可以从译者动机和译者所持翻译概念之中, 可以去挖掘探寻更多隐藏于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本身更多隐秘的元素。
参考文献
[1]何其莘, 仲伟合, 许钧.翻译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2]宋萍.译者的翻译动机.社科纵横, 2006年第1期
[3]张群星, 翻译动机对翻译过程的影响.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1年1月第8卷第1期.
中英文化对翻译的影响 篇8
一、文化的定义及分类
文化(culture)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我国著名学者季羡林在《西方不亮,东方亮》中指出:现在全世界给文化下的定义有五百多个,这说明没法下定义。因此要给它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定义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但综合起来,准确地说:文化是人类在不断认识自我、改造自我的过程中,在不断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创造的并获得人们共同认可和使用的符号与声音的体系总和。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文化又称大文化,戚雨村在《语言·文化·对比》中对于广义文化作了精确的概括,他说:“广义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事件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它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物质文化,如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是指生活制度、家庭制度、社会制度;心理文化则指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
狭义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还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行为规范等。英国文化学家泰勒曾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了狭义文化的早期经典学说,即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二、文化与翻译的关系
当今是一个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的时代,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联系日益密切,同时,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跨文化交流空前活跃,因此,文化全球化成为当今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翻译作为文化沟通的中介,难免会与各国文化相联系。所以,文化与翻译的关系非常密切。
当前翻译被认为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因而,翻译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化各有千秋,翻译作为交流的桥梁,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代英国翻译学理论家苏珊·巴斯内特(Susan Bassnett)曾经将语言比作文化有机体中的心脏,她说:“如同做心脏手术时不能忽视心脏以外的身体部分一样,我们在翻译时也不能冒险将翻译的言语内容和文化分开处理。”由此可见,语际间的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的相互沟通和移植。文化与翻译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翻译,双方开始文化上的融合,并在文化交流中达成共识,这对双方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我们注意到不同的文化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文化间的碰撞,这给语言带来了种种难以逾越的鸿沟。
翻译之所以不那么容易,是因为语言反映着文化,同时受文化的制约。翻译是对两种文化进行转换,这要求译者有很强的双语能力,同时具有丰厚的语言文化功底,特别是对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宗教文化等文化因素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下面对这些文化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文化对翻译的影响。
三、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不同的地域环境造就了不同国家的文化。中国自古以来以农耕社会为主,因而,中国语言的发展与农业息息相关。牛耕地是古代主要的耕种方式,因而,汉语中很多词语都和牛有关。如“农民们如牛负重”要翻译为“The farmers work like horses”,“他真是条老黄牛”要翻译为“He is really a willing horse”。英国临海,其耕地的工具不是牛而是马,所以在西方文化中,马在某种程度上就代表着中国的牛的含义,如英语中的“talk horse”,如果翻译成汉语就是我们常说的“吹牛”,而英语中的“drink like a horse”则是我们汉语中日常所说的“牛饮”。
英国是一个岛国,海岸线曲折而漫长,周围全是海域,因地理环境的原因,英国多雾、多雨,所以出现了许多与之有关的习语。如“have not the foggiest”(如坠五里云雾中),“as right as rain”(十分正常)。此外,英国临海,水资源丰富,所以,英语当中的“spend money like water”就比喻人铺张浪费,大手大脚,翻译成中文就不能是“挥金如水”而应该翻译成“挥金如土”。而all at sea则是“不知所措”。
由此可见,不同地域产生不同文化,所以,在进行翻译时,切忌按词典上的词进行单一的翻译,否则会严重影响语言所表达的文化。
(二)风俗习惯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风俗习惯是指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固定的文化,它既受到一个民族的经济、文学、政治、宗教等多方面的影响,又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习俗。由于中、英两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习惯不同,因此,同样一个词语在中英两个国家的语言中,可能代表的意义截然相反。在中华文化中,马是忠实快捷的代名词,人们看重的是它飞快的速度,如快马加鞭:at top speed,马到成功:win instant success.当然还有一些跟马有关的俗语,例如一马当先———be the first,take the lead.走马观花———give a hurried and cursory glance at something.这里的“马”当然不能按原意翻译成“horse”,这不符合中华文化习俗所蕴含的意义。
在中华文化中,虽然人与狗的关系非常密切,但狗却是低下、可怜的代名词,如A dog bites on the strength of his master’s position.(狗仗人势),like a dog trying to catch micepoke one’s nose into other people’s business.(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等,我们不能按照原有的单词进行翻译,这样,翻译出来的结果必然是不对等的翻译。但在西方文化中,狗与人类的关系特别好,代表亲密的关系,与之有关的词都有好的意思,如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有功者受赏。),love me,love my dog(爱我,也要爱我的狗,即爱屋及乌。)
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充分理解和尊重两国的习俗文化,使翻译出的作品更加通顺,否则会因曲解文章的原意而造成误会,所以,提前对中英两国的风俗习惯进行一定的了解是做好翻译的前提。
(三)历史文化典故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历史文化典故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的沉淀与堆积,是历史文化的结晶。例如大多数中国人都了解“叶公好龙”这个故事,但西方人要翻译出它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就必须与文化联系起来,故该短语译为:“Lord Ye who claimed to be fond of dragons was scared out of his wits when a real one disappeared.”这样。既说明了叶公是谁,又表达出了这个成语的历史意义。
西方典故多来自《圣经》和古希腊罗马文化,如“Penelope’s 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a 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意指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此外,像“paint the lily”(画蛇添足,多此一举),“meet one’s Waterloo”(败走麦城,惨遭失败),“Cross the Rubicon and burn one’s boats”(背水一战),都是历史文化现象的体现。要尊重历史文化方面的差异,对历史文化进行深层次理解,注重文化信息的传达,才能在尊重两国文化的前提下,做出对等的翻译。
(四)宗教信仰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宗教信仰是一种意识形态,它作为一种精神风俗,是极其复杂的,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学习等各个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东西方文化在宗教信仰上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著名的心理惊悚片《七宗罪》,叙述了一个疯狂的凶手认为自己是上帝,围绕天主教七大死罪的惩戒逐条杀人。这七条死罪是指七项世人常犯的过错,即饕餮(gluttony)、贪婪(greed)、懒惰(sloth)、淫欲(lust)、骄傲(pride)、嫉妒(envy)和暴怒(wrath)。Seven这个数字在宗教里是非常神秘的,在《旧约》中有充分的表现:上帝用七天造就亚当,取出亚当的第七根肋骨造了夏娃,撒旦的原身是有七个头的火龙。同时,在这部电影里,七罪、七罚、七次下雨、故事发生在第七天,甚至结局由罪犯定在第七天的下午七时,“7”暗示罪与罚。大家可以想象到,如果仅仅把“Seven”译为中文的“七”,那么,中国观众绝不会想到西方观众所能想到的文化方面,所以,影片在公映时译为《七宗罪》,点名故事的主线和seven是最重要的宗教寓意,方便观众理解西方文化。
在东方,人们信仰的是佛家、道家及儒家文化。同时,在中华文化中,盘古开天辟地,因而人们信仰的是天,而不是上帝。如中国人表达惊讶时,会说“我的天啊”,如果表达为“Oh!My heaven!”或是“Oh!My paradise!”,就会让别人一头雾水,不清楚所表达的意思。而西方国家的人则倾向于表达“Oh!My dear!”或是“Oh!My god!”,这是因为他们信奉的是基督教。
东西方文化中不同的宗教信仰体现在各自的语言表达之中,只有深刻了解东西方文化中的宗教内涵,理解语言中的文化内涵,才能避免错译、误译、漏译,使翻译真正起到文化交流的作用。
四、结语
翻译过程中的难点并不在于对语法和句子的分析,而在于两种语言背后所包含的文化转换。尤金·奈达说:“就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译者的双文化功底甚至比双语言功底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起作用的文化语境中才富有意义。”可见,不可低估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只有充分地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才能弄清词语的真实含义,明白翻译的原因,把握好翻译的尺度。此外,既要考虑词语中的文化因素在译文中如何体现,又要注意避免因文化因素而造成的误译,译者才能轻松跨越语言间的障碍,使得译文最切近原文。
摘要: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文化影响着翻译,文化不同,即翻译不同。本文主要从文化的含义、文化与翻译的关系、文化对翻译的影响三个方面出发,谈谈中英文化对翻译的影响。
关键词:中英文化,翻译,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小艳.简述文化与翻译[J].考试周刊,2008.
[2]季羡林.西方不亮,东方亮[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戚雨村.语言·文化·对比[M].外语研究,1992.
[4]清梅.中西方文化背景差异下的翻译研究[J].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4.
[5]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6]王天枝.文化对翻译的影响[J].池州师专学报,2006,20(6).
[7]尤金·奈达.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8]赵惠霞,周憬.语言与文化阐释[M].西安出版社,2010.
[9]张小南.浅论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J].江苏: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
语言与文化对翻译的影响 篇9
一、语言差异与文化差异
1. 翻译是人类语言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使用不同语言
的民族、国家之间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学习不可缺少的手段。翻译过程中, 要准确将语言意思表达出来, 就需要理解和认识该语句所产生的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所谓译事之难, 难就难在处理一些涉及文化意蕴、民族习俗、语言惯用法等的语言差异。例如:汉语中的炕、旗袍、中山装、麻将、二胡等在英语中都属词汇空缺。而英语中的tank、jacket、bus、nicotine等在汉语中都没有准确的对应词, 只好按读音将其分别译为坦克、夹克衫、巴士、尼古丁。
2.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最富有弹性的成分, 也是最具有文化内涵的成分。
词之所以能表名表义, 是因为它由词位 (外部形式) 和义位 (内容、意义) 两个部分组成。义位又由数个义素组成, 其中概念义素构成事物或现象的概念, 非概念义素构成词汇的背景, 亦称背景义素。例如:英语的“yellow”和汉语的“黄”同指一种颜色, 它们的概念义素完全相同, 但背景义素中的民族文化义素却大不一样, 在汉语中, 黄色在历史上是皇帝的颜色, 象征帝王和权力, 在当代, 黄山、黄河、黄土地、黄皮肤中的“黄”则是中国的国色, 寄托着中国人的民族感情。而在英语中, 黄色的一个象征意义是“背叛”。因此, 男士给女士送花或其他礼物时忌讳黄色。我国英语教学专家许国璋从中国英语教学实践出发, 划分了三种不同的意义环境和三种词义对应情况:
(1) 外语文化涵义大于汉语文化涵义的词汇。例如, 英语中“modern”这个词, 当指历史时代时, 区别于“ancient” (古代) “mediaeval” (中古) 。它本是包含了中世纪的反叛人文主义精神, 非禁欲主义, 执著于此生此世幸福的追求, 不考虑来生报应;尊重科学, 不受缚于中世纪教条等等。这些文化内涵在汉语的“近代”和“现代”中都无法找到对应。
(2) 汉语文化涵义大于外语文化涵义。例如:人们常常将英语的“metaphysics”等同于汉语的“形而上学”。然而英语文化环境中“metaphysics”是一门研究物质和自然世界之外的东西的学问, 是对于万物起源的猜想, 也是一种思维和研究方式, 这个概念是中性的。在中国文化环境中, 它用来特指同辩证法相对应的思想方法, 由于历年政治文化环境的影响, “形而上学”带上了一层贬义, 意味着脱离实际的玄思臆想, 这层贬义是英语中没有的, 因而此概念的汉语文化内涵大于英语文化内涵。
(3) 在本族文化环境中和在外国文化环境中的文化内涵不同。例如:汉语中的“政治”与英语中的“politics”, 其文化内涵相去很远。在中国文化环境中, 与“政治”相关的概念有:阶级、政党、社会团体, 个人在国家生活和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等, 是经济的集中体现。而在英语文化环境中“politics”可以说指一种职业, 也可以指策略或手腕, 在卑劣和邪恶中做程度选择的艺术等等。
二、日常语言中的文化差别
1. 在日常对话中, 不同文化环境下的语言有着非常有趣的特点。
例如, 汉语中的“上哪儿去啊?”和“到哪儿去啦?”这样打招呼的话直译成英语就是“Where are you going?”和“Where have you been?”用这两句英语来打招呼, 大部分讲英语的人听了会不高兴, 他们的反应很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你管得着吗!) 当然, 打招呼的话并不都令人感到奇怪或者引起对方反感。有许多打招呼的话是相似的, 有些只是说法不同。在许多语言里, 打招呼的话往往与时间有关, 但即使在一种语言中也有不一致的地方。英语中有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Good evening都相当于汉语中的“您好”, 只是说的时间不同而已, 但不说Good noon。而Good night (晚安;明天见;再会) 根本不是打招呼的话 (大多数讲英语的人不会这样说) 。这只是告别时说的话。
2. 近年来, 许多讲英语的人常常用名字称呼别人 (如:
Tom, Michael, Linda, Jane等) , 而不用某某先生、某某太太或某某小姐 (如:Mr.Summers, Mrs.Howard, Miss Jones等) 。这种做法在美国人中尤为普遍, 甚至初次见面就用名字称呼。不仅年龄相近的人之间这样称呼, 年龄悬殊的人之间也这样称呼, 没有不尊重对方的意思。可以听到孩子叫年长的人Joe, Ben, Helen等。甚至孩子对父母或祖父母也可以这样称呼。
3. 汉语和英语中都有表示感激、歉意的固定说法, 请别人帮忙
前, 也要先说点什么, 例如汉语里谢谢、对不起、请等, 英语里的Thank you, I’m sorry, Excuse me等。英语里的Thank you和Please比汉语的“谢谢”和“请”用得更加广泛。如果求人帮点小忙, 比如借支铅笔等, 中国人常常不说这些客气话, 特别是对亲属和好朋友, 更不用这样客气。中国人相信对方知道自己的感激之情, 因此不必多言;但在西方人看来, 不说这些客气话就有些失礼, 对别人不够尊重。
三、习惯用语中的文化差别
习惯用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等。英汉习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生存环境的差异: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 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 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 如to rest on one’s oars (暂时歇一歇) , 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 (奋力图存) , all at sea (不知所措) 等等。
2. 习俗差异:
英汉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 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而在西方英语国家, 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如You are a lucky dog (你是一个幸运儿) , Every dog has his day (凡人皆有得意日) , 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 (老人学不了新东西) 等等。
3. 宗教信仰方面:
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地出现在英汉语言中。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 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 临时抱佛脚”等。在西方许多国家, 特别是在英美, 人们信奉基督教, 相关的习语如Go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上帝帮助自助的人) , 也有Go to hell (下地狱去) 这样的诅咒。
4. 历史典故:
语境对翻译及其教学的影响 篇10
一、语境对翻译的影响
1.文本语境。文本语境有些学者称之为言内语境或语言语境, 是文章内部的逻辑关系与衔接连贯的文章结构, 主要是指文中的词、句、段、篇之间的搭配形成的语意。在整个文章中理解每个单词的意思非常重要, 然而汉语和英文中都存在着一词多义和歧义句的现象。对于翻译者来说, 想要正确理解作者表达的意图, 准确地传达作者的意思不能离开这些词汇的解释, 即为言内语境。
我们可以用“figure”为例来分析该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
(1) He wrote down the figures 0-9.他写下了0-9这些数字。
(2) Churchill is the greatest figure ofhis time.丘吉尔是那个时代的伟大人物。
(3) Through the mist we can only seethe figure of the hill.透过迷雾, 我们只能看到山的轮廓。
通过以上例句我们可以看到“figure”有数字、人物、轮廓等意思, 在特定的句内语境下, 每个单词都有具体的意思。所以, 要想获取单词的恰当意思首先要理解上下文语境, 这样才能正确翻译原文意思。
2.情景语境。情景语境是指语言活动展开时的现实环境, 包括语言发生的时间、地点、表达者、主题、天气、受众反应等。词汇或者句子在文章中有时会传达言外之意, 要想恰当翻译源语言中的词句, 其语境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也就是在翻译的时候, 恰当地理解原文的语言情景很重要。
例1.Susan不小心将咖啡洒到Jim的新衬衣上, 所以Jim对Susan说:“you are always so careful!”
这句话不看情境可以理解为“你一直很细心”。但是, 从语言发生的情景上看Susan表达的是“你总是那么不小心!”这与直译后的意思完全相反。
例2.《Jane Eyre》中, Jane对他的表哥说:“Wicked and cruel boy!”I said, “you arelike a murder——you are like a slaver-driver——you are like the Romanemperors.”
说这段话的时候, Jane情绪激动, 满腹愤怒, 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翻译时要符合人物当时的心绪。“你这凶残的坏家伙!”我说, “你简直像个杀人犯——你像个监工头——你就是那罗马暴君!”
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语言所发生的环境对正确翻译源语言有很大影响, 如果不能理解源语言的语境, 目的语的翻译结果可能会完全背离源语言意图。
3.文化语境。翻译不仅是要把两种语言互相转换, 更重要的是把两种语言所包含的文化得以传递。不同的语言所涉及的文化背景、历史因素以及社会习惯等都不相同。迁就异域文化就需要翻译者吃透原文的表达意思, 不能生搬硬套, 否则译文会拗口难懂而失去生命力, 最终不被民众接受。
例如, “英特纳雄耐尔”“德谟克拉西”“赛因斯”“布尔乔亚”, 这些异化而来的词语在汉语中十分流行, 但逐渐被“国际”“民主”“科学”“资产阶级”这些汉语名词所取代, 因为后者更符合中国文化特点, 容易被大众接受。再比如, 中国文化背景下的“鸿门宴”, 它是指带有一定目的性的宴会, 受邀者可能会落入困境。如果不了解这种文化语境而直接将其翻译成“Hongmen feast”, 译文根本没有正确传递原文 的思想 , 应该加以 注释翻译 成“Hongmen feast with trap for the invited”。
二、语境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既然语境对有效翻译有着很大影响, 在翻译的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地强调翻译的形式, 要重视对语境的理解和分析。这就要求教师在宏观上对学生正确引导, 微观上多做具体操练。以下就宏观与微观两方面对翻译教学提出一些建议。
1.宏观上引导。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教材, 让学生对其感兴趣的同时重视语境对翻译的作用, 课上可以通过讨论提问对上下文语境以及文化语境进行分析, 也可以选择不同的译文让学生进行对比来增强学生对语境的认识和理解。鼓励学生多阅读, 积累跨文化知识, 在翻译时可以及时理解原文意图, 从而选择正确的翻译。
2.微观上练习。微观上可以从细节练习做起, 而翻译无非就是将原语的意思用目的语的词汇、句式加以解释以传达原文的意图。所以在练习上主要针对以下最基础的三方面。
第一, 词汇的选择。翻译的最小单位就是词汇, 正确翻译原文的每一个词汇, 才能使原文意思得以传递。课上教师可以做类似的练习, 有助于学生理解语境对翻译的影响。例如, pick up这个短语有很多解释。那么依据文本语境知识在选择译文意思时可以通过前后语 言判断具 体意思 , “yesterday hepicked me up.”必须译 为用车接 我。“wecan not pick up any information on the topof the hill.”要翻译成接收不到信号。
第二, 句式的选择。不同的语言在句子选择上有所不同。翻译时可以直译原文达到形式对等, 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不能简单直译。例如, 中国人见面会说:“吃了吗?”这句话只是一个问候语, 了解所使用的语境就可以翻译成“Hi!”而不是“Haveyoueaten?”
第三, 习语的表达。在词汇与句式选择的基础上, 多积累习语的表达与翻译, 有利于准确地传递信息, 使得原语和目的语在形式和内容上最大程度地对等。例如, 中国人形容人的花钱大手大脚会用“挥金如土”, 而英文翻译成“spend money like water”。如果不了解习语的文化语境, 就不能正确地使用“water”和“土”的词汇。
论汉语负迁移对翻译的影响 篇11
【关键词】汉语负迁移 翻译 影响
【Abstract】When a student learns a second language,his knowledge of his mother tongue would have a direct impact on his learning of a second one.This negative influence aroused by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mother tongue and the second language is called negative transfer of mother tongue.There are a lot of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Translation not only changes a language into another,but also transfers a culture into another.Therefore,negative transfer of mother tongue prevails in translation.This article is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negative transfer of mother tongue on translation in terms of vocabulary and syntax and to propose some methods to eliminate negative transfer.The most important method is to study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well and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so as to eliminate the negative transfer deliberately.
【Key Words】Negative Transfer of Mother Tongue; Translation; Influence
一、引言
在外語习得中,母语对学习者的影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母语迁移”现象。早在1957年Lado首先提出了语言迁移理论。他认为,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普遍依赖母语,并经常将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以及与母语相关的文化迁移到外语学习过程中。根据语言迁移理论,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母语的使用习惯会直接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并对其起到积极促进或消极干扰的作用。母语由于与外语的相似成分而对外语习得产生的有益的、积极的影响叫做正迁移,它能促进学习者对外语的掌握与运用;反之,母语由于其与外语的相异成分而对外语习得产生的不利的、消极的影响叫做负迁移,是学习者掌握和运用外语的障碍。汉语与英语差别甚大,前者属于汉藏语系,后者属于印欧语系。从造字构成,发音到文化,两者都相差甚远。翻译更是涉及到两种文化的传播,因此汉语负迁移对翻译的影响很大。受汉语负迁移影响,学生经常翻译出令人啼笑皆非的句子。本文选取日常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翻译错误,从词汇和句法两个方面分析汉语负迁移对翻译的影响并提出解决办法。
二、词汇方面的影响
从词汇的角度来看,汉语迁移对翻译影响就是在于如何选择合适的词。学生在学习英语单词的时候,往往是记住它的中文意思。但是英语一词多义的情形很多。一个单词既可以作动词,又可以作名词,也可以做形容词。直接记住单词的汉语意思,并不能了解这个单词的用法。比如“contact”,学生记住它的意思是“接触”。但是从这个词的汉语意思来看,并不能区分这个是动词的“接触”还是名词的“接触”。还有的单词同其他单词组合到一起,就成了一个固定词组,意思远不是几个单词简单合在一起的意思。而学生在翻译的时候就是直接将对应的汉语罗列出来,生搬硬套。比如
例1原文:Just between you and me that man is crazy.
译文:在你我之间的那个男人疯了。(误)
译文:我偷偷告诉你,那个男人疯了。(正)
例1中的单词每个都很简单,于是学生翻译的时候,就把每个单词对应的汉语意思罗列出来,造成上面的翻译错误。Just between you and me类似一个固定的词组,有它自己的意思。它的意思是,“你我私下里说,不要告诉别人”。所以例1的正确翻译应该是“我偷偷告诉你,那个男人疯了。”
例2原文:She goes to work by tube.
译文:她乘管道去上班。(误)
译文:她搭地铁去上班。(正)
学生把by翻译成乘,tube翻译成管道,于是by tube就是乘管道。关于by tube这个词组,只要去查一下词典就会知道,它就是by subway乘地铁的意思。
例3原文:There is egg on your nose.
译文:你的鼻子上有个蛋。(误)
译文:你出洋相了。(正)
虽然查不到egg on your nose的信息,但是网上可以查到egg on your face的意思,If someone has egg on their face,they are made to look foolish or embarrassed.[3](让某人出洋相)。由此可以将例3翻译出来。
例4原文:The new proposals would absorb $80 billion of the federal budget.译文:这些新提案将吸收800亿元联邦政府预算。(误)
译文:这些新提案将耗费800亿元联邦政府预算。(正)
如果查英汉字典,absorb确实有“吸收”的意思。那为什么此处不能将absorb翻译成“吸收”呢?学生刚接触翻译的时候,往往总是将各个单词常用的意思拼凑在一起,以为这就是正确的翻译。但是他们很少会再停下来,仔细想一想,在汉语的表达中,有没有“吸引预算”这个搭配。
字对字的翻译是学生最常使用的语言策略。不可否认,英汉之间确实存在着一些相似之处,某些时候,可以使用字对字的翻译策略——直译。但是这种策略并不适用于任何情况,比如例1,2,3这种情况。这三个例子的错误在于学生没有去查相关的资料,而是把记忆中的知识拿出来生硬地套在一起,因此闹出笑话。而对于例4出现的错误,学生并没有深思汉语搭配方面的问题。
针对此种错误,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应该勤查资料。碰到觉得怪异的地方,一定要查词典,或者上网,把相应的意思弄懂。上文提到的三个例子的错误翻译明显就有逻辑问题。养成查资料的习惯只是一个方面。其二,学生应该扩大知识面,多阅读英语原文书籍,报刊,杂志,多接收英语源语的信息,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从而消除汉语的负迁移影响。
三、句法方面的影响
从句法角度来看,母语负迁移对翻译的影响在于学生经常按照汉语的语序来翻译英语。用一个比喻来说明汉语和英语在句法方面的区别,汉语的结构就像是竹子,是一节接着一节的,而英语的结构则像大树,有主干部分,有支干部分。汉语的结构比较松散,而英语结构相对紧促。在英翻漢时,面对复杂英语句子,有的学生甚至无法将英语的主干找出来,更谈不上将这个句子翻译出来。而在汉翻英时,太过松散的汉语结构,使得学生在翻译成英语的时候经常会漏掉重要的成分,而导致错误。
例5原文:The woman whom we thought to be her turned out to be her sister.
译文:我们以为那个女人是她本人,结果居然是她妹妹/姐姐。(正)
whom we thought to be her这个定语从句是整个句子的支干部分,但是学生无法处理好它的位置,按照汉语的说话习惯,词序不做任何调整,结果就是译文怎么也说不出来。
例6原文:这个工厂的产量比那个工厂少。
译文:The amount of the product of this factory is less than that factory.(误)
译文:The amount of the product of this factory is less than that of that factory.(正)
英语语言有很强的逻辑性,在进行比较的时候,一定是两者之间具有可比性。例5原文是拿两个工厂的厂量进行对比,由于汉语松散的结构,原文漏掉了“那个工厂的产量”。于是学生翻译出来后,就变成了一个工厂的产量和另一个工厂进行对比,逻辑上就错了。正确的译法是要将汉语中省略掉的部分补充出来。
例7原文:She doesn’t like drinking tea any more than I do.
译文:她并不比我更喜欢喝茶。(误)
译文:她和我同样不喜欢喝茶。(正)
此处的错误在于生搬硬套more…than(比……多),而没有把译文组织成符合汉语说话人习惯的语言,也就是带有翻译腔。
例8原文:I bought her a basket of eggs.
译文:我买了她一篮鸡蛋。(误)
译文:我给她买了一篮鸡蛋。(正)
原文同错误的译文的结构都是动词跟双宾语的情况,但是将错误的译文反译成英语,则是I bought a basket of eggs from her.此处的错误原因在于学生按照英语的语序从头到尾翻译成汉语,而忘记buy这个单词的用法:buy sb sth表示给某人买了什么。
针对句法方面的问题,学生首先应该扎扎实实学好英语和汉语的语法,了解两种语言的差异。进行英翻汉时,先用英语的思维方式思考,分析句子结构,把句子的主干部分,支干部分找出来,再按汉语的行文方式把译文表达出来;而进行汉翻英,先用汉语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找出句子主要的、次要的动词,再用英语的行文方式将译文表达出来,对于汉语中最主要的动词,用英语的主句表示,而其他动词则用从句或词组表示。
四、结语
汉语与英语两种语言差异很大,受汉语思维模式以及用语习惯影响,学生在英汉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汉语负迁移影响。大部分英语专业学生认为只有学好了英语,才能正确地将英语翻译成汉语或者将汉语翻译成英语。因此,他们进入大学后只阅读英文原著,背诵英文诗歌,尽一切办法提高英语水平。很少甚至从没想过汉语水平也是需要提升的。有多少英语专业学生会去花时间阅读中文名著、朗诵中文诗歌?结果有的学生是英语没学好,汉语也忘得差不多。结果是他们的翻译有时却令人哭笑不得。要提高翻译能力,英语专业学生应该重视汉语知识的积累。消除汉语负迁移影响,不是加大对第二语言的训练就能消除的。应该双管齐下,充分对比了解汉语和英语的区别,才能下意识地避免汉语负迁移的影响。英语专业学生应该多阅读英文源语资料,同时也不要忘了培养中文语感,免得翻译出来的英语不像英语,汉语不像汉语。
参考文献:
[1]郭妍.母语负迁移对英语教学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科教导刊.2014(11):145.
[2]余瑞瑞.浅析母语迁移对翻译的影响[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5):103-105.
[3]Idiom Definitions for“Egg on your face”[EB/OL](2015-8-16)http://www.usingenglish.com/reference/idioms/egg+on+your+face.html.
[4]成昭伟.张思永.望文生“译”:英汉翻译中的“假朋友”[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
[5]Joan Pinkham.The 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lis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基金项目】湖南工学院2014年院级科研资助项目(HY14023)。
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 篇12
近年来, 随着翻译文化学派的兴起, 翻译学者们开始关注意识形态对翻译所形成的影响。美国翻译学家安德烈·勒弗维尔 (Andre Lefevere) 认为, 翻译受意识形态 (ideology) 和诗学 (poetics) 的影响, 其中, 赞助人 (patronage) 感兴趣的通常是文学的意识形态, 而“文学家们”关心的是诗学 (poetics) , 意识形态是赞助人或权力意志的体现, 赞助人可以决定译文的发表与否甚至是个人的生死存亡。
二、意识形态对选材的影响
“意识形态”在英文中是ideology, 源于希腊文idea (观念) 和logos (逻各斯) 即观念的学说。它最初是作为世界观和哲学思想的主体, 是特拉西 (Destuut de Tracy) 在18世纪末提出来的。
翻译则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的行为。译者是社会背景下的人, 他的任何翻译活动都要受到主流社会的意识形态的约束。这种制约性有来自政府出版审查方面的, 也有发自译者个人政治意识的。在阶级社会, 当翻译不可避免地同上层建筑发生关系之后, 翻译就成了精英文化的一部分。社会的精英阶层在从事翻译活动时, 他们的目的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倾向。
中国近代翻译中有两位旷世奇才, 一为严复, 一为林纾。康有为曾赞曰:译才并世数严林, 究其原因, 一是严复林纾乃古文大家, 有着深厚的文字功夫, 译笔优美, 引人入胜;二是他们的译作符合当时社会的需要, 严复介绍的西洋思想和林纾翻译的西洋小说无不对社会起到了震撼作用。
严复是一位翻译家, 更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作为启蒙思想家, 他的翻译以及他对翻译事业的选择, 都有着明确的政治目的。这个政治目的交织着他个人的政治意识和上层建筑的政治意识、个人的审美意识和目标读者的审美意识。从历史的角度看, 或从目的论的角度看, 严复的翻译都是极其成功的。他通过翻译利用异域的意识形态颠覆了中国当时的封建传统意识形态, 唤醒了知识分子的革命和民主意识。
三、意识形态对翻译策略的影响
意识形态对翻译策略的选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法国翻译学者贝尔曼 (Berman) 指出, 翻译策略是在意识形态的驱动下做选择出的。
意识形态对翻译的操纵不仅体现在对原文的选择上, 而且还体现在语言和概念层面上。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体制决定着这个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任何翻译都是在一定程度上, 为某一目的对原文进行操控的活动。
1997年7月1日, 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针对这一事件, 中西媒体进行了激烈的意识形态交锋。对香港“回归祖国”这一短语出现了两种译法, 中国媒体译为return to China, 而西方媒体译为revert to China, 一词之差, 却包含了重要的意识形态含义。Revert to China是一个法律术语, 指捐赠者捐赠的财产到了捐赠者与接受者商定的法律期限后返还给财产的原捐赠人或他的财产继承人。根据这个解释, 英国对香港的占有是基于大英帝国和清政府共同商定的协议, 不论是占有还是交还都是履行法律义务, 是值得称道的遵法守法行为。“回归中国”正确的翻译应是return to China, 表示物归原主, 尤指归还被他人非法强占的财产, 或被强盗硬行掠走的财物。由此可见, 对香港回归的不同译法已超出了语言层次和翻译技巧范畴, 反映了不同文化之间的意识形态冲突。西方媒体故意使用revert一词来掩盖非法侵占香港的事实。
译者的翻译动机和翻译策略是受意识形态所左右的。自从翻译不可避免地进入文化之后, 同样不可避免地存在于文化之中的社会意识形态几乎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这一“文化政治实践” (Venuti, 1995:19) 的操纵。通过考察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 就可以找到翻译史上许多译作不忠实原文的合理性。
四、结语
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影响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影响的程度有大有小, 大到影响文本的选择、题材的选择, 小到影响具体翻译方法的运用。意识形态和诗学对翻译文本进行的操纵性改写或隐或显, 但却无法消除。我们应该认识到翻译并不仅仅是语言的转变、文字的转换, 而且是不同文化、不同意识形态的对抗和妥协。
摘要:翻译不只是简单的语码转换, 更是复杂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意识形态对翻译有很大的影响。在翻译的整个过程中, 译者从选材到翻译策略的运用无时不受到意识形态的操控。本文从选材和翻译策略方面就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作一探讨。
关键词:意识形态,翻译,影响
参考文献
[1]蒋骁华:《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阐发与新思考》, 中国翻译, 2003年。[1]蒋骁华:《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阐发与新思考》, 中国翻译, 2003年。
[2]谭载喜:《翻译学》 (第一版) ,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5年。[2]谭载喜:《翻译学》 (第一版) ,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5年。
[3]王秉钦:《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 (第一版) ,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年。[3]王秉钦:《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 (第一版) ,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年。
【网络对翻译的影响】推荐阅读:
文化对翻译的影响05-30
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10-03
“存真”原则对梁实秋翻译的影响10-25
过程教学法对翻译教学质量的影响10-14
网络翻译的特点研究10-17
网络对校园德育的影响05-21
网络对行政监督的影响09-11
网络环境对会计的影响10-04
从研究范式看文化研究对当代翻译研究的影响07-05
网络流行语的汉英翻译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