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研究范式看文化研究对当代翻译研究的影响(共10篇)
从研究范式看文化研究对当代翻译研究的影响 篇1
从此岸到彼岸的反拨与超越-当代西方翻译研究中学派研究范式探析
翻译研究中学派研究范武实现了对语言学派研究范式的反拨和超越,符合“科学革命”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翻译学作为一门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发展方式,但同时也容易抑此扬彼地走向新的.片面与极端,并最终陷入一种二律背反的二元对立运行模式.
作 者:王洪涛 WANG Hong-tao 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天津,300204刊 名: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年,卷(期):22(5)分类号:H059关键词:研究范式 科学革命 语言学派 翻译研究学派
从研究范式看文化研究对当代翻译研究的影响 篇2
关键词:翻译,文化语境,简爱
一、文化语境因素对翻译影响
翻译深受文化语境影响, 文学翻译更是如此。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 无论是广义的翻译, 还是狭义的翻译, 无不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进行。
1、文化环境对翻译的影响
王克非编著的《翻译文化史论》, 一方面考察了翻译对文化的意义和影响, 另一方面对文化对于翻译的制约进行了研究。王建开的《五四以来我国英美文学作品译介史》则对我国在特定历史文化环境下的英美文学翻译活动进行了考察, 他尤为肯定了五四时代的文化环境对我国翻译事业发展起到的影响。
2、文化立场对翻译的影响
一定的文化语境和文化空间中, 译者会形成一定的文化立场, 这种文化立场对翻译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同社会背景下民族文化的地位强弱决定译者文化立场。当民族文学“处于年轻期, 或正在建构过程中”, 翻译文学在整个文学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当翻译文学占据主导地位时, 译者会注重译文的充分性, 尽量忠于原文的结构、内容;反之, 译者则为了迁就读者, 尽量采用他们熟悉的语言、结构。
3、文化心理对翻译的影响
每个民族都有其生活的特定地理、历史体制。在这一体制中, 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心理, 这一独特的心理涵盖了个体精神的文化意识形态。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可以被定义为该民族的共同的思想组合及精神结构, 它反映了一个民族共同的文化传统, 决定了该民族的特征与行为模式。
二、以《简·爱》为例, 对比分析两个译本
本文以《简·爱》的两部中译本为例, 通过比较译文的不同, 揭示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是如何作用于译文的。现用细读及对比分析的方法, 举一段文字的翻译加以说明。
The chamber looked such a bright little place to me as the sun shone in between the gay blue chintz window curtains, showing papered walls and a carpeted floor, so unlike the bare planks and stained plaster o Lowood, that my spirits rose at the view.Externals have a great effect on the young:I thought that a fairer era of life was beginning for me, one tha was to have its flowers and pleasures, as well as its thorns and toils.My faculties, roused by the change of scene, the new field offered to hopeseemed all astir.
李译:太阳从鲜艳的蓝印花布的窗幔间照射进来时, 显出纸糊的墙和铺地毯的地板, 和罗沃德的光板同褪色的粉墙很是不同, 使得这房子在我看来是一个很愉快的小地方:一看它我的精神就振作起来了。外表对于年轻的人很有影响:我想一个更美好的生活时代为我开始了—一个既有荆棘和劳苦, 也有鲜花和欢乐的时代。我的才智被这种情景变迁, 这种令人怀希望的新地方所刺激, 似乎全活动起来了。
祝译:太阳从鲜艳的蓝色印花窗帘缝隙间照进来, 照亮了糊着墙纸的四壁和铺着地毯的地板, 这跟劳渥德的光秃秃的木板和玷污的灰泥墙完全不同。这个房间看上去是个如此明亮的小地方, 我一看见它就精神振奋起来。外表对于青年人是有强烈的影响的。我想, 对于我来说, 生活中一个比较美好的时期正在开始, 一个有着荆棘和劳苦, 同时也有鲜花和欢乐的时期。由于场景有了变动, 由于有希望出现一个新天地, 我的官能被唤醒, 似乎完全都活跃起来。
从整体看, 李译的译本有4句话, 与原文相同, 而祝译本有6句话, 进行了适当的拆句。与李译本相比, 祝译本注意长句的切分, 使用短句, 而不是复杂长句。第 (1) 句里, 李译本中共出现6个“的”, 定语较长, 修饰成分罗列。李译本保留了原著句子结构, 使句子读起来不那么流畅, 而祝加了“这”这个关键词来连接下面的句子, 使整个句子变得自然。第 (2) 句中, the young李译为“年轻的人”易使人联想到年轻, 不谙世事的人, 不如祝译的“青年人”。a fairer era李译为“一个更美好的生活时代”。对个人来说, “时代”一词大了些, 祝译的“时期”相比更妥当。第 (3) 句中, faculties李译为“才智”, 祝译作“官能”, 两个译本的选词都有不妥之处。scene一词李译的“情景”比祝译的“场景”更准确。两个译文都保留了原文的句式。
比较李译本和祝译本, 祝译的可读性较大。李译的《简爱》产生于三十年代, 受当时的文化语境限, 李译的遣词造句带有那个时代翻译的特点。祝译本问世于20世纪80年代, 翻译过程中考虑现代标准汉语习惯, 结合直译的同时, 用意译使语言自然流畅。
三、结语
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是深刻、全面的。文化语境不仅对翻译的译词选择和翻译的具体方式发挥制约作用, 也对翻译的接受和传播构成深刻的影响。当然, 文化语境也不是独立作用的, 它与其他因素一起, 共同影响翻译活动。
参考文献
[1]李霁野.简爱[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4.
[2]祝庆英.简爱[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3]喻云根.英美名著翻译比较[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
从研究范式看文化研究对当代翻译研究的影响 篇3
学习者在学习一门外语时,要在目的语中找出与母语相对应的语言项目。这时学生面临着三种可能性。
(1)零选择:一种语言中有,另一种语言中没有。
(2)非强制选择:学习者可以在不止一种规则或范畴中作出选择就能造出合乎语法的句子。例如,学习者可在the girl who is in the living room和the girl in the living room中选择其一。
(3)强制选择:学习者必须在一定条件下选择该规则或范畴才能造出合乎语法的句子。如在英语中,专有名词前一般要选择零冠词。
难度层级建立在两种语言的对应关系上。对应关系分成两种类型:结构对应和功能对应/语义对应。Stockwell等把难度层级从最难到最易分成五个难度级。
(1)本族语中无对应。本级又分成两类。一类叫“分裂”(split),即本族语一种语言形式与目的语一种以上的语言形式相对应。例如在汉语中,“我们用煤气做饭”中的“用”相当于英语的“We cook with gas.”中的“with”,“这些盘子是用手画的”中的“用”相当英语的“These plates are painted by hand.”中的“by”,“请用铅笔在这份文件上签字”中的“用”相当于英语中的“Please sign this paper in pencil.”中的“in”。汉语用了一个“用”字,英语则分别用了with,by和in。另外一类叫“全新”(new)。例如英语有冠词,汉语没有冠词。
(2)功能对应/语义对应,结构不对应。例如汉语用偏正结构形容名词,英语则用定语从句。它们的功能相同,但结构不同。
(3)目的语中无对应。例如汉语主谓谓语句,英语则没有。我国语法届一般认为“这棵树叶子大”是主谓谓语句。该句的主语是“这棵树”,谓语是“叶子大”,而“叶子大”又分成主语“叶子”和谓语“大”。现代英语没有这种句型,只能说“This tree has large leaves.”。
三、母语迁移对外语学习的影响
根据语言学家Takahashi的调查,第二语言学习者掌握功能对应形式更难。例如日本人在用英语表示请求时,认为日语的敬体动词itadaku和敬体助动词deshoo与英语的would和could表示同样的礼貌值,因此把它们等同起来。这种等同在很大程度上形成僵化,影响到他们掌握其他形式上不同但是功能相同的表达方式。英美人在表达请求时,除了使用would,could之外,还常使用包孕句把句子的结构弄得比较复杂,例如,I wonder if I could borrow your notes just for today.这是一种非规约的用法,其功能与“Could I borrow your notes?”一样,但是日本人不太掌握这一非规约用法。Takahashi由此得出结论,学习者不论外语水平高低,在同样程度上依靠第一语言的言语行为规约或第二语言行为的实现策略。学习者对第二语言使用环境的了解程度是决定语用迁移的关键因素。
语言迁移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它遵循一定的规律,也因不同的学习者、不同的第一语言、不同的习得环境和习得阶段有其独特的表现。但无论如何,母语在外语习得过程中不应被视作障碍。而要实现这个,还需要在理论研究和外语教学实践中做很多工作,这会促进外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及翻译事业,也有利于推动对比语言学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高远.对比分析与错误解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陈朝晖,施华珍.论母语迁移在我国基础英语教学各阶段中的作用[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8).
[3]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
[4]苏留华.母语迁移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4).
[5]曾萍.文化的障碍:跨文化交际实例分析[J].外语教学,,(2).
从研究范式看文化研究对当代翻译研究的影响 篇4
关键词:文化冲突;医患文化;医患关系;合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c9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5-0037-02
医患关系是医务人员与病人在医疗过程中产生的特定医治关系,是医疗人际关系中的关键。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医患关系的概念也得到补充和扩大,其中“医方”不再只是主治医务人员,而是包括医生、护士、药检和管理人员在内参与理疗活动的全体机构和人员;“患方”也不只是单纯的求医者,而是包括患者的监护人、亲属,以及其所在的工作单位等群体。良好的医患关系,有助于创建合理有序的医疗环境,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对社会、个人和医疗单位都有极其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医患文化的概念和来源
(一)医患文化的概念
目前,很多人对“医院文化”有所了解,却很少有人知道何为“医患文化”。然而,“医患文化”在许多学者笔下早已诞生,它是指在医疗活动中,医方和患方各自持有的世界观、价值观、双方信念、行为准则以及思维方式的总和。一般情况下,医患双方在各自掌握的资源知识和背景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这是由于其所处社会地位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所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不同所导致,这正是引发医患纠纷的基础条件,也是产生医患冲突的根本原因。医患之间的相互对抗、辱骂、拔刀相向、互相伤害等,导致双方都遭受不同程度的受伤,甚至死亡,是医患文化差异的外在表现形式。简而言之,医患文化冲突,是由于医患双方各自拥有的文化差异,进而导致的思想和行为上的差异化。
(二)医患文化的来源
医患二者作为拥有不同文化的主体,在医患交往中扮演对手角色,两者按照各自不同的文化习惯交流沟通,而巨大的文化差异会导致矛盾冲突,这是激化医患冲突的关键因素。不同国家和民族,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存在文化差异,必然导致冲突,而这种冲突表现在医患关系上,就形成医患纠纷。纵观历史,医患冲突也具有时代性特点,具体可分为传统冲突和现代冲突。时代更替,必然会带来不同程度和深度的变革与创新,医疗行业也不例外。新的变化容易被乐于探索新事物、敢于创新的人接受,对那些传统守旧的人来讲,则难于接受。所以,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是当代中国医患冲突存在的文化根源。作为21世纪的医学工作者,面临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碰撞带来的巨大挑战。
实际上,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医患关系受其文明程度影响,反过来,医患关系的文明程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文明程度。“医患关系”强调的是医患两者相同的文化,但在实际操作中,多数情况下,医患两者表现出的是文化差异,因此会产生“医患文化冲突”。“医学文化”是指:人类在医学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成果,其中包括所有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人类认识学习、钻研探索、接受鉴赏,并不断创新医学成果的过程。医学文化一方面是客观文化,如医院、医疗设备、医疗技术、医疗法律法规等。另一方面是主观文化,如医学知识、医学观念、医学评价等医学思维方式。
“医患文化”不是作为个体单独存在的社会角色,而是各种社会关系交织的节点,其存在同社会的理论文化与医学文化、个体的思维文化与心理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中,在与社会医学文化的关系上,受社会本身的客观医学文化影响,同时也受包括医学知识和医学文化在内的主观医学文化的影响。而在医学文化中,主观医学文化起着主导作用,医患双方对医学认识和医学观念的理解,影响着医患关系的发展。
二、医患关系的体现方式
面对不同的医患个体,要考虑医患两者之间的文化水平差异。但是在这一方面,我们更侧重的是医者和患者两个不同群体之间的医患文化冲突。针对群体来分析医患的文化冲突,涉及范围包括伦理方面、法律方面和心理方面等。医患之间在认知、情感、法律、期望服务和社会心理的冲突,是医患文化冲突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学者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医患关系的表现形式,总结起来,主要是体现在心理层面。而医患文化冲突,包括社会层面、法律层面、伦理层面和心理层面等所有内容。
(一)社会层面
当今社会,医闹、伤医、杀医等医患纠纷事件频发,甚至医生集体罢工,这些都属于社会层面医患冲突范畴。医患社会冲突作为医患文化冲突最为广泛的形式,主要指的就是医者和患者群体间的冲突,按照“医患关系”定位,分离出来的两类人、两个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然而,在媒体的参与下,媒体为吸引广大群众关注,加大了宣传力度,使得医患的社会冲突已经扩展到医务人员和公众之间。
社会冲突是社会存在的普遍现象,它的存在具有双面性,应辩证看待。一方面,社会冲突带来一定破坏性,危害社会稳定和谐;另一方面,社会冲突反映出存在问题,迫使促使改变社会结构,优化现行的社会制度,促进社会发展。由此可见,医患社会关系是社会发展的一个方面,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过程。在面对医患社会冲突时,不应该逃避,而是正面迎接挑战,发现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社会、集体和个人都要积极配合,为建立良好的医患秩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法律层面
医患文化冲突中最为复杂的是医患法律冲突,这正是医学立法的难题之一。实现医患双方二者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是法学的主要目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是很难实现的。从法学角度看,虽然医患双方在法律权利和义务上是平等的,但是在是否实现两者各自权力上是不平等的。从后者的意义上来讲,医患关系是掌握专业医学知识的医者与没有医学知识患者之间的的关系,事实上并不是平等的。法律判决的困境是医患法律冲突的实质。在医患冲突中,无法判断医者是否要承担必要的法律义务。因此,学界借助“医患双方认可的第三方”来处理医疗纠纷,其中包括医疗纠纷人民调节委员会、保险公司等。
(三)伦理层面
医患伦理冲突是医患冲突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从时代发展来看,伦理文化的发展也影响着医患关系。传统时代,伦理文化支配着医患关系。在此阶段,医患关系是产生于熟人之间,彼此之间拥有信任感,所以主要体现为医生和患者之间直接而稳定的人际关系。在当代医学时代,医疗技术和医疗文化不断地发展和变化,医患关系受医学文化支配也发生相应改变。当代医患关系,是存在于“陌生人”交往中的关系,彼此并不了解,而且其中掺杂了医疗机构和诊疗技术等因素,使得原本传统单纯的医患关系也演变成为错综复杂的关系。从社会现状来看,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拥有的伦理文化背景差异较大,所以,医患关系受伦理文化影响也不同。
(四)心理层面
具体来说,医患心理冲突,其实是医生和患者之间掌握的医学水平和对医学的认知水平的差异导致的。时代在发展,医学的发展也与时俱进,站在医者角度,具备专业知识和经过专业训练的高级人才数量不断增加;而患者方面,存在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员,对医学知识的掌握水平参差不齐,患者对于健康的理解、对疾病的认知度以及对医生的期望水平存在巨大差距。在个体心理方面,要考虑患者心理,包括患者个体对医学知识、医学认知观念以及由疾病而产生的心理变化;医者心理,包括医生个体的医学文化程度,以及在行医过程中出现的防御心理等。区别于传统的医患关系,当代医疗的医患关系主要是由于医患双方不信任的心理造成的。
三、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体系
当代医学不断发展进步,医学学科分化精细,医疗技术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医疗机构的性质也发生改变,对当代医患关系的管理也是极大挑战。医患关系管理是医院管理的核心部分,是保持当代医学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医院管理规划中,医院文化建设逐渐受到院方的关注,并意识到建立完善的医院管理机制,有助于建立良好有序的医患关系,减少医患纠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单纯的从医者和患者视角考虑,无法从根本决绝医患矛盾,只有站在医患文化冲突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医患双方的文化差异,医患文化冲突在社会、法律、伦理和道德层面的表现形式,对当代医患关系实施有效的管理,才能建立合理有序的医患关系。
当代医患关系已不再是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而是医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医患关系更为复杂,所以,建立一个合理有序的医患关系体系尤为重要。要合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以加强医患关系的管理。
(一)强化医疗人员的素质培养和管理
医护人员作为医疗机构的主体,其专业知识水平、职业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及沟通水平等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医患关系。所以要求现代医护人员要掌握优秀的医疗技术,同时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和沟通能力,医疗机构在文化建设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对医护人员的教育。
(二)充分利用媒体
在信息快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大众传媒对国家、社会、集体和个人都发挥着其独有的传播与沟通作用。合理利用媒体,强化医方与群众之间的有效沟通,传播正确的医学文化知识,争取实现医学知识的大众化。在现今信息数据透明化的社会,只有让医患之间信息相对对等,才能有效解决由认知差异和文化差异带来的纠纷和冲突。
(三)政府加大对医患关系的关注
在医患关系上,政府应该积极发挥其宏观调控作用,向人民群众传播正面的医患文化,营造和谐的医患氛围。在政府和媒体的积极引导下,让医患双方明确各自拥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端正自己的思想,为创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做出自己应尽的义务。
四、结语
从研究范式看文化研究对当代翻译研究的影响 篇5
从多元系统理论中的文化因素看文学翻译
多元系统理论是翻译研究学派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给翻译研究开辟了一条描述性面向译语的新途径.这一系统具有动态功能主义的特点,推动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强调把翻译活动置于整个多元文化大背景下,拓宽了翻译研究领域.本文以分析“多元系统理论”中的文化因素来探讨文学翻译以及对翻译研究的启示.
作 者:安敬涛 AN Jing-tao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411105刊 名:宜春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YICHUN UNIVERSITY年,卷(期):30(z1)分类号:H059关键词:多元系统理论 文化因素 文学翻译 启示
从研究范式看文化研究对当代翻译研究的影响 篇6
1. 研究背景
政府工作报告包含了国家领导人的重要发言和国内重大事件的报道。一方面,它总结了过去一年中国政府所做的工作,另一方面,规划未来一年的工作,包括政治,经济,卫生,外交等领域。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日益壮大,政府工作报告越来越受重视。然而,其英译工作存在一定困难。
2. 研究方法
政治文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政治文件,包括政府领导的言论,公告及一些外交文件。另一种是政治小论文,涵盖了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日常事务。这里我们将讨论官方文件,因为它们通常是由政府部门发布的政策,相比政治小论文而言对翻译准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工作报告是一种权威的文献,因而在此被作为典型例子进行研究。本文我们将从功能翻译论角度对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进行研究,旨在为以后的翻译实践提供方法指导。
3. 研究意义
随着中国与外国的交流日益频繁,外国人也愈加希望增进对中国的了解。一年一度的政府工作报告总结过去一年的成绩,提出未来一年的计划,吸引了世界各国的目光。过去对政府工作报告的研究较少,本文将从德国功能翻译论出发,对政府工作报告进行系统分析。功能翻译论强调译文需与英语国家习俗,思维模式保持一致。
二、文献综述
功能翻译理论是对“等值”理论的重大突破和翻译理论的重要补充,由德国的莱斯(K.Reiss),费米尔(H.J.Vermeer),诺德(ChristianeNord)等学者提出。该理论以“译文功能论”为中心。1971年创始人莱斯提出要“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作为翻译批评的新模式。直至1978年赞同其观点的另一位学者费米尔提出,作为一条总的原则,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必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1984年,费米尔在他和莱斯合作撰写的《翻译理论基础概述》一书中正式提出“译文功能论”这一概念。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是“对等”翻译理论所注重的原文,而应该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预期达到的一种或几种交际功能。
与传统“等值观”相比,功能论有着明显的优势。如国内外许多知名学者所说,“等值观”的理论基础建立在不同语言间存在某种程度的“对等”关系的假设上,而这种理论基础是经不起推敲的。就算语言间有相似之处,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终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翻译功能理论注重的不是译文与原文之间的对等,而是强调译文应该在分析原文的基础上,以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根据各种语境因素,最终选择最佳处理方法。
三、政府工作报告简析
3.1政府工作报告的定义
政府工作报告是中国政府的一种公文形式,各级政府都必须在每年召开的“两会”上向大会主席团、与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发布这一报告。它由来自不同政府部门的工作小组撰写,内容上涉及国家的方针政策,即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动态和发展方向,汇集了各个领域专家的智慧。由于关乎国家大事,每字每句都经过了反复斟酌和思考。
3.2政府工作报告的特点
政府工作报告是涵盖了众多领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医疗,习俗等等。因此,译者需受过高等教育并具有丰富的知识,以便根据目标语的潜在意向及外国读者的需求进行翻译工作,处理文化差异造成的不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政府工作报告的译文质量,使其易于被外国人理解。另外,政府工作报告展示了一些具有中文特色的元素,比如用了很多四字词语,重复和平行结构。基于其重要性,译文应当简明,精炼。
四、从功能翻译理论角度出发的翻译策略
从功能翻译理论角度来看,在不知道特定语境的情形下,译文没有所谓好与不好,合适与不合适之分。对译文优劣的评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充分解决了翻译所需解决的问题。为达到这个目标,译者可根据文本需要适当删减,增加,替换或重组原文的形式和信息。下面将介绍适用于政府工作报告英译的策略。
4.1直译法
纽马克建议,在翻译一件特定时期特定文化背景下所发生的事情时,我们应对其进行直译。例如,“一国两制”(one country,two systems),“希望工程”(Hope Project),“素质教育”(quality education),“和平共处五项原则”(the Five principles of Peaceful Coexistence),都是直译。由于频繁出现在报纸和其他各大媒体,它们已经被默认为固定的表达形式,严格忠实于文本原意。因此,翻译政府工作报告时应采用固定的表达方式。
4.2意译法
政府工作报告里的词汇通常与背景知识密切相关,缺少具体文化背景知识不易于理解文本。原文读者需要借助一定的背景知识来了解文字所传达的意思,而目标语读者却可能不太了解这些背景知识。(金惠康,2003)这种情况下,直译可能会使语义混乱,不够连贯,不易于被目标语读者接收。
意译法通常用更多的词语来解释一个词或词组。比如,“西部开发”(the large-sca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western region),“三讲”(needs to stress study,political awareness and integrity),“三步走战略”(the three strategies for China’s modernization drive),等等。这些例子遵循了功能翻译理论。
4.3增译法
所谓增译,就是在原文的基础上添加必要的单词,词组,分句或完整句,从而使译文在句法和语言形式上符合汉语的习惯并使译文在文化背景,词语联想方面与原文保持一致,以达到译文与原文在内容,形式和精神方面对等的目的。(Bassnett,susan,2004)这里的增加不是无中生有随意增加,而是增加原文中虽无其词却有其意的一些部分。例如: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译文:Adhere to the Four Cardinal Principles(Note 1)and develop socialist democracy.Then in the end of the target text,there is a corresponding annotation:
Notel1--The Four Cardinal Principles are:to keep to the socialistroad and to uphold the people's democratic dictatorship,leadership by the Communist Party,and Marxism—Leninism and Mao Zedong Thought.
(2).要以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根本目的,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按照中央提出的“八个坚持、八个反对”,一靠教育,二靠制度,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着力解决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特别是要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
译文:We must make effective efforts to resolve the outstandingissues in respect of the way of thinking,study and work of our Party,its style of leadership and its cadres'way of life and especially to prevent and overcome formalism and bureaucracy by acting on the principle of the“eight do’s”and“eight don'ts”
Note2---The“eight do’s”and“eight don’ts”are:1.Emancipate the mind and seek truth from facts;do not stick to old ways and make no progress.2.Combine theory with practice;do not copy mechanically or take to book worship.3.Keep close ties with the people;do not go in for formalism and bureaucracy.4.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democratic centralism;do not act arbitrarily or stay feeble and lax.5.Abide by Party discipline;do not pursue liberalism.6.be honest and upright;do not abuse power for personal gains.7.Work hard;do not indulge in hedonism.8.Appoint people on their merits;do not resort to malpractice in personnel placement.
4.4严谨选词法
为了遵循功能翻译理论,译文需忠实于原文,尤其是原文所传递的政治含义。不能有任何程度的曲解。译者的主要目标是有效,准确地传递原文中所含有的信息。程镇球也持相似观点:“时刻确保传递政治文本的精确意义”(程镇球,2004)。例如:
(3)台湾问题The Taiwan question
(4)廉政建设Build a clean government
对于第一个短语,“问题”只能译成“question”,“problem”和“issue”都不太合适。“problem”往往指很严重的问题,而“issue”则是可以被每个人讨论的问题,放在政府工作报告的文件里略有不妥。第二个例子也是出于同种原因。
下面译文充分表达了汉语所包含的意义
(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译文:to build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to build a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五、结语
随着中国与外国交流日益频繁,政府工作报告也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它给外国人提供了了解中国的视角及我们赢得国际声望的机会。其英译工作对政治,社会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对功能翻译理论进行了分析,并概括了政府工作报告的特点。同时,作者将理论运用到政府工作报告英译的实践中,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角度对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提出了有效策略。然而,由于理论本身的局限及作者自身分析有限,本研究没能很综合地概括所有翻译应对策略,还有许多需要改进之处。作为译者,应该清晰了解原文所处的语境及旨在表达的目的,对政治,国家大事,外交政策等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将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作为维护我国利益的有效手段,促进国际交流与竞争。
摘要:政府工作报告是一种特殊的文件形式,兼并口头语与书面语的特点。当前研究政治文献翻译的案例很少,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翻译的研究则更少。另外,现存的研究也仅仅限于某一特定文献的特定方面并随之提出一系列翻译策略,鲜有文章将其与相关理论联系起来。文章分析政府工作报告的问题特征和语言特点,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视角审视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旨在为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提出合理的理论指导,找到较为理想的翻译原则和翻译策略,提高翻译的质量,促进国际更好交流。
关键词:政论文,政府工作报告,功能翻译理论,翻译
参考文献
[1]、Bassnett,susan.(2004).Translation studies.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Nord,christiane.(2001).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3]、陈小薇(Chen,Xiaowei).(2001).汉英翻译基础.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4].程镇球(Cheng,Zhenqiu).(2004).政治文献的翻译.中国翻译,第1期.
研究城管对于当代城市的影响 篇7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概论
社会实践报告
社会实践论文题目:研究城管对于当代城市的影响
学 院:国际医学技术学院 专
业:护理
姓名及学号:闵幸威 F11111139 庄天齐 F11111138 陈超 F11111232 金晟超 F11111233 吴兆龙 F11111234 郑斌 F11111236
指导教师: 经 先 静 职 称: 讲 师
2012年 10 月 29 日
目录
1、研究城管对于当代城市的影响
……………………3
2、附件一:问卷调查
……………………10
3、附件二:实践感想
..……..……………11
4、附件三:组员分工
..…..………………12
研究城管对于当代城市的影响
————基于城管访谈实录的实证分析
内容摘要:从城管的发展历程,功过来进行深入的对于城管这一职业的客观研究反思。并结合对于城管、小贩和百姓的不同角度的访谈,从各个方面剖析城管作为城市环境管理者与小贩之间的诸多矛盾,使得更多人以一种更新的视角去认识城管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前言
为了更好地加快社会主义制度的进程,大力建设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秩序,解决人民内部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以及促进和谐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后城管这一职业与之在旧社会的形象有了巨大的改变。随着这种改变的发生,城管的社会角色也发生了一系列的质变。是秉公执法的管理者,是铁面无私的执法者,还是蛮横无理的施暴者,社会各界给予城管这一职业的定位褒贬不一。因此,本报告从城管的发展历程,功过以及采用简单访问的方式来进行深入的对于城管这一职业的客观研究反思。
本报告主要有以下特点:
1.客观的,不带有主观思维的研究与收集关于城管的资料事迹和撰写评论。2.所有资料,访问内容均真实可靠,所有事例均经过仔细考量筛选,力求使所有内容具有典型性,说服力。研究的目的
认识并了解城市管理者在城市环境建设中所扮演的角色
研究的意义
通过对城市管理者在当代城市环境建设中所扮演何种角色的研究能够让人们从一个更为客观的角度去认识、去了解城管这个特殊的群体,而不是一味地通过负面新闻对其进行批判,使我们更能体会城市管理者的艰辛,更为理性的去谈及他们。
◆何谓城管
一、解释
1.中国地方执法者,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常常会卷入一些公众冲突事件。--《泰晤士报》 2.主要的任务就是驱赶街头无照商贩,以及检查各类许可证。--《印度媒体》 3.一些处理轻微犯罪和无序状态的雇员。--《卫报》 4.一种警察力量。--《每日电讯报》
二、古代的城管与现代的城管
说到城管,首先得说一下“城市”。从现代考古发现来看,中国至少在夏商周的“三代”时期就有城市了,如在江淮之间的凌家滩、环太湖流域的良渚、黄河中游的陶寺遗址,都已发掘出了四五千前的城址,《吕氏春秋·君守》中所谓“夏鲧作城”,并非想象。
但和现代功能较为接近的城市,到春秋战国时期才出现,如齐国的首都临淄,据《战国策·齐策》记载,当时有7万户,仅以现代一户3口的最低标准来算,总人口也达到了21万。到后来这样的“大城市”就更多了,如汉长安城(今西安),比同时代欧洲最大发达城市罗马面积大三倍以上,有8万多户。城市大了,4 人口多了,治安、卫生、交通等一系列问题也就多了。在这种情况下,古代城管应运而生,如《庄子》一书中提到,战国时代有“监市”,这监市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城管的雏形
清代的北京,还专设了“督理街道衙门”,其部分职能也与现代城管局比较接近,主要负责外城的街道管理、民房修建等,破坏公用设施、侵占下水道等不良行为,都是督理街道衙门的执法对象。
到了晚清,西方的一套城管制度被引入中国,由警察承担起了现代城管的工作。如中国历史上首个警察机构天津警察厅,除了负责当地社会治安外,管理市容市貌、交通、市场秩序等,都是其分内工作。
而到了当代,我们的城市管理者主要有以下几种主要职能:
1、贯彻实施国家及本市有关城市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及规章,治理和维护城市管理秩序。
2、组织起草本市有关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规章草案,研究提出完善本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体制的意见和措施。
3、负责本市城管监察行政执法的指导、统筹协调和组织调度工作。
4、负责本市城管监察行政执法队伍的监督和考核工作。
5、负责本市市政设施、城市公用、城市节水和停车场管理中的专业性行政执法工作;负责城管监察队伍行政执法中跨区域和领导交办的重大案件的查处工作。
6、负责本市城管监察执法系统组织建设、作风建设、队伍建设以及廉政勤 政建设工作。
7、承办市政府及市市政管委交办的其它事项。
古代的城管和现代的城管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一个城市的管理者。同时古代的城管也有罪恶暴力的一面,现代的城管也有这一面。而且不论是现代的城管还是古代的城管,都是一个城市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如果没有了城管,那么这 个城市将成为一个脏乱不堪的地方,到处都是垃圾,散发着恶臭,到处都是小摊贩,阻塞着交通。所以说城管有好的地方,也有坏的地方,接下来我们就去分析下他们的好与坏。
◆暴力城管
首先,先让我们看几起城管的暴力执法。2008-4-25贵阳盐务街百草巷路口,发生了一起城管打人的事件,被打者是一名接近60岁的老者,原因只是老者在路口摆摊太早,城管于是便将其“抄”了。2010年4月,李林在与同是出租车司机的哥哥李斌交接班时,将车停在了禁停标志旁。城管将车开到了城管大院,扣了他们的车,李斌随后到达城管大院,并去三楼办公室填写相关资料。李斌马上上楼。随后赶到的李林与城管人员言语上产生了冲突,被2名城管打倒在地。如果说这两起,主要还是因为对方违禁在先,而引起的暴力执法,那我们在看几个事例。南京报业网-东方卫报11月24日报道 因为不满城管队员在执法中采用暴力手段,南京金陵中学一名高一学生“仗义执言”,却被在场的30多名城管执法队员围殴近10分钟,期间没有任何停止的迹象。2009年7月,因为不付公厕钱,在南屏步行街守公厕的董大爷与一名身着便服的城管队员发生了口角,随后,“便衣”电话召来4名身着制服的同伴,对公厕一番打砸。这两起事件,受害者本生并没有触犯一些法律,甚至第一个事例的学生只是仗义执言一下,就换来了一顿暴打,而第二个董大爷则更是可以说是无妄之灾,只是正常的循例收费而已,就天降横祸。
城管在我们普通人中,也许还扮演着正义的化身,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和城管有具体的接触或者关联,而对于一些在城管管辖范围内的小摊贩,城管兼职就是堪比明朝的锦衣卫,一句“城管来了”让多少摊贩闻风丧胆。城管在他们的眼里绝对不是什么善良的天使,甚至就是披着羊皮的狼,或者披着政府外套的强盗土匪。在一些地方,城管几近成了一群肆无忌惮的“匪帮”!有的打着“综合执法”之名,干着中饱私囊之事,将可怜巴巴的下岗职工和残疾人经营的修鞋摊点霸占,然后拿出来公开拍卖;或收走拉走摘掉经营者的广告牌和门头牌照,然后由他们指定地点制作和收费;有的,像土匪下山一样,一路汽车笛声狂响,折腾得暴土扬长,鸡飞狗跳,所到之处掀摊子、砸店子、赶贩子,折秤杆子,把风吹日晒中推车叫卖嫌几个小钱的小贩们,赶得东躲西藏,像打“游击战”似的;有的把进城卖农副产品的农民赶走,将农民用血汗换来的东西砸烂扔掉,百姓民怨沸腾。城管更多的时候看上去并不是像在为我们人民服务,而是将此作为乐趣,乐此不彼的上演着一出出闹剧。甚至因为他们身上盖着“政府”两个字,更是拿着鸡毛当 令箭,一有事情便立马招朋唤友,来个大扫荡,仗着执行公务的理由,胡作非为。有人戏称城管就是中国最强部队,只不过这个部队不对外,不是想敌人开火,而是将炮火对着自己人,对着自己国内最底层的百姓狠狠的开火。
随着最近越来越多的城管暴力执法被揭露,人们惊讶的发现原来一直以为是 正义的城管,原来真实的样子竟是如此,甚至很多事,我们作为一个旁观者,对城管的所作所为都有点胆战心惊。
◆有人情味的城管
你见过马路摊贩和城管干仗吗?网上许许多多城管打伤人甚至打死人事件。种种现象造成城管给人一种非常恶劣的形象,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只要有发生冲突,人们的第一反应总是认为是城管的错,因为人们总是认为城管是强者、摊贩是弱者,而同情弱者是人之常情。从来没有人帮城管说过好话。
但事实真的是如此么?如果我们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所谓的流动摊贩主要是由下岗职工、失地农民等弱势群体组成,整体素质较低,法律观念不强,个别人法律观念淡薄,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城市建设大局利益,对生存现状不满。而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又没有为他们留下足够的市场空间,即便有市场可成本又太高,从而使他们“有市不进”,于是就有了占道经营、乱搭乱建、乱摆摊点等违章现象,成为城市“脏、乱、差”的根源之一。而城管作为一个城市环境的监督者,清理、取缔占道经营,维护市容市貌是行政执法人员义不容辞的工作职责。所以,城管并非如常人口中的“穿着制服的土匪”,而小摊贩也不是真的像人们认为的那么可怜柔弱,关键的问题在于,双方职责与利益的冲突。于公,城管要尽到自己的责任,他们要保持一个城市环境的整洁;于私,小贩作为处于城市边缘的群体,他们要养家糊口,他们要生活。两方不能说全对或全错。但是、现在的电视新闻和网络中为了追求更多的收视度和访问量,过分的渲染城管在执法过程中的暴力手段,忽略甚至曲解城管在城市环境管理中的责任。另外,我们也应该替这些城管想一想:没有他们,我们哪来宽阔通畅安全的马路;没有他们,又哪来整洁、美丽城市环境;没有他们,又哪来的那么多为国家地方缴纳税收的正当经营户。现如今,城管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上要对政府负责,下又不能毁了小贩的生计,职责和道义不能两全。通过以下两则新闻让我们看一下大众口中所谓“土匪”的另一面: 乱堆乱放不妥当,城管热心来帮忙
2012年9月19日上午,在新104国道路西侧,一堆建筑材料横着摆放在路边,将人行道全部堵死,几名穿着城管制服的队员正不断将堵路的建筑材料搬至不妨碍交通的位置,疏通了路。“这些(建筑)材料堵在这里,真是很不方便,多亏你们及时帮忙将它们搬走,真是谢谢你们了。”一位居住在附近的老大娘满面笑容地说道。
这件事告诉我们,城管也有热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的事,烦恼着我们,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而有了城管的帮忙我们的城市将变得更加的美丽。鼓楼区“爱民城管”陈星辉访记
采访中听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2003年3月的一个雨雪天,陈星辉行至虎踞路江苏教育学院时,一老汉在经营烤山芋。看见城管执法队员来了,老汉扔下 烤山芋的炉子拔腿就跑。考虑到老人生活不容易,雨水要是淋湿炉子,山芋就没用了。陈星辉就在风雪中撑着伞,看护炉子一个多小时,4点左右,老汉终于忍不住回来了,心甘情愿地认了罚。他激动地说:“15年了,我第一次服了执法队员。”
这件事算来是件小事,但是也充分体现了城管的人情味。他们考虑的不单单是城市的市容,还很细心的为小商贩的考虑,因为他们也是逼不得已,谁说没有一刻怜悯的心呢?如果我们的城管都能这样,以诚心,爱心,包容,去感动我们的小市民,这样他们的工作会更加有意义。
由此可见,“土匪”或者“执法者”的区别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能因为个别城管暴力执法的冲突事件而对城管抱有偏见,我们要体谅城管,更好的理解并支持他们的的工作。◆结论
城市管理是一项社会性系统科学,是城市软环境的建设,是城市的形象、政府的形象,也是城市市民的形象。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管理工作日益得到重视,但依然存在许多不容忽视、亟待解决的问题,成为当前城市化进程中诸多矛盾的聚焦点。实现城市化、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城市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积极创新城市管理方式,完善城市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优化城市管理执法环境。城管在执法的过程中,势必会影响到很多有关人员的利益,当这种利益冲突达到一定的数值,并且城管并未妥善处理好这一冲突的时候,势必会引起矛盾的升级,然后就出现了许多暴力执法的负面新闻。或许,暴力执法已然成为了城管的代名词,各种负面新闻铺天盖地,但是当人们都在同情那些因暴力执法受到伤害的人时,人们是否有注意到原本拥堵的街道通畅了,街边的脏乱差减少了呢?对于城管这一较为特殊的执法人员,不同的人群对他们褒贬不一,所以很难从一个客观的角度去评价。通过对于杉达学院校门口设摊的小摊贩和途径城管的访谈可以发现,小贩为了生计,而城管则是职责所在,但是他们却有着冲突,是否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一冲突呢?在我们对于浦东新区金桥镇金杨路走访时发现,在某一路段的街边一空地设立了专门为流动摊贩设置的摆摊的地方,并且规定了其开放时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解决了摊贩与城管的矛盾。
在当代日新月异变化的城市中,城管为城市环境的建设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许多矛盾仍愈演愈烈,如何客观的看待这一事件,而不是一味的批判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附件一:访谈实录
调查时间:2012年10月10日 调查地点:上海杉达学院门口黑料
以下是本组成员在对杉达学院校门口设摊的某摊贩的访谈的片段:
问:请问,城管对于你们的生意影响大吗?
答:他们就跟土匪一样,看到我摆摊做生意可能就把我的车给抄了去,家伙没了怎么做生意
问:既然他们如此管制,为什么你们还是能出摊?
答:不做生意怎么过日子,只能躲着他们了,他们下班了我们就可以出摊了
以下是本组成员对途径杉达学院校门口城管执法人员的采访片段:
问:你好,打扰一下,我们常常会在校门口看到你们执法的车开过,在此问几
个问题。对于屡见不鲜的无照营运的流动摊贩你们是如何处理的呢?
答:我们也知道他们做点小生意不容易,但是这也是我们的工作,我们一般会采取驱赶教化的手段,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才会进行收缴
附件二:实践感想
通过这次对于城管这类群体的研究,使我们更客观,更清晰的认识到了城管作为城市环境管理者在职责和人性间的尴尬地位,他们既在保证城市环境整洁的同时,又不得不顾及小贩的基本生计。在执法过程中,或温和、或暴力、这只是种手段,或许在有些人看来城管就是“穿着制服的强盗”,可是毋庸置疑的是,城管在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里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在保证城市的整洁,给我们一个更舒适的生活环境。在这次调查报告的撰写中,我们学会了如何去合作分工,为了更客观的展现城管这个群体,我们通过访谈社会不同阶层的人群,从中我们也慢慢学会如何去与人沟通,以便更好的获得资料。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明白凡事不能片面地去看待,我们应该本着一个实事求是的心,抱着怀疑的态度质疑社会百象,同时,多方面收集资料,辩证的去剖析一个事件,一个人物或者一个群体,客观的为自己,为他们描绘一个更为真实的社会。
附件三:组员分工
组长:闵幸威 访谈:庄天奇 前言和概述:吴兆龙
从研究范式看文化研究对当代翻译研究的影响 篇8
从英语小班教学实例看小班化教育对学生成绩的影响
本文在英语小班教学实例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小班化教育对学生学业成绩产生的影响.本文认为,缩小班级规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这在小学低年级班级中表现更为显著.当然,小班化教育并不是提高学生成绩的`万灵药,学生成绩的进步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作 者:陈培珊 作者单位:江门广播电视大学,广东江门,529000刊 名:湖北经济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年,卷(期):20085(5)分类号:H3关键词:小班 小班化教育 成绩
从研究范式看文化研究对当代翻译研究的影响 篇9
关键词:《红楼梦》,译者主体性,归化与异化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 世界各个地区的文化、经济、政治制度都在传播与发展。而文学作为文化的一种反映也在飞速传播着。但是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不同国家所使用的语言不同, 也就造成了文学作品的传播必须借助于翻译来进行, 翻译的优秀与否也决定了对于文学原著的思想、文化是否进行了正确的阐释与传达。影响文学作品翻译的原因有很多, 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译者的主体性、译者的语言能力、译者所处的本民族文化, 以及译者对于所要翻译的文学作品的国家的文化的研究程度。这些都会影响翻译质量。
1 译者主体性的内涵
长期以来, 原作者的思想一直被认为是主导思想, 是权威思想, 而随着翻译的不断发展, 文化的不断传播, 各种新兴主义的兴起都打破了作者的完全主控权。译者的重大作用被广泛认可, 译者作为作品的主体之一登上历史舞台。
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尽量完全表达原作者的思想、理念的同时, 对于无法完全表达出来的文章内容进行自己理解下的转变, 或者说是换意表达。或者有些译者干脆适当地忽视原作者的表达本意, 而进行自我的增加、删减, 具有创造性地去完成翻译工作。
翻译的工作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它包括原作者创作作品, 读者品读作品, 译者为了传播原作品而进行翻译工作, 产生翻译版本, 再由译入语读者进行品读。因此, 译者是即是作为读者也就是接受者, 又是作为译者也就是创作者存在。那么译者的主体性就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第一, 译者的接受主体性;第二, 译者的创作主体性。
译者的接受主体性主要是指, 译者需要运用自己的文化知识背景, 以及理解能力对原文进行赏析、理解, 能够深入解析原文中的美, 分析原文的文学价值以及社会价值。译者的创作主体性主要是指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进行创作、创造。译者需要根据可能面对的读者的人群特点进行分析, 运用适合的翻译策略与方法, 尽可能促进读者对原文的理解。
2 译者个体性主体因素对比分析
人作为社会人, 是会受社会因素的影响的。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也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所以, 译者主体性可以分为译者个体性主体因素以及译者社会学主体因素。社会主体因素包括赞助人的目的、社会意识形态等等。个体主体因素主要是指译者本身的语言能力、文化了解程度以及对于翻译的态度等等。在此, 将要分析个体性主体因素中的两个方面。
2.1 译者双语语言文化能力对比分析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的经典巨著, 在翻译时必定需要有很深厚的文学及文化功底。这就要求译者有很高的写作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解释能力。翻译中使用的策略一般可以将翻译策略分为归化策略和异化策略。在翻译的过程中最好能够将归化与异化结合起来, 需要直译的时候直译, 需要意译的时候意译, 将中国的文化与外国的语言良好地结合起来, 才能够创作出完美的译本。
杨宪益从小就爱学习、爱读书, 所读之书英文古文比比皆是。他时常利用课余时间补充其他文化的相关知识, 所以拥有了丰富的文学知识。他不仅翻译了《红楼梦》, 还翻译了许多文学名著, 由此可见杨宪益的汉语运用能力和汉文化的理解能力很强。霍克斯虽然在中国的时间不长, 仅仅只在北京大学读了三年的研究生, 但是他在来中国前曾在牛津大学修读了中文, 回国后, 还在牛津大学当了客座教授, 教授中文。虽然霍克斯学习中文, 学习中国文化, 中国文学的时间不长, 但是他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使他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巨大的收获。中国的文化已经深深地印刻在了霍克斯的思想中。但是,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霍克斯即使再喜爱中国文学, 仍旧无法获得中国文化的全部精髓。因为即使是中国的文化大家也不能够信誓旦旦地说自己对中国文化了如指掌。
杨宪益虽然从小在中国长大, 受到的都是中国语言和文化的教育。但是他自小就有外教在家教他学习英语, 后来又有机会到英国承办的学校学习, 之后又到牛津大学深造, 这些都让杨宪益的英文实力大大增加。杨宪益的夫人戴乃迭虽然生于中国, 却一直在英国长大。她爱上杨宪益后改学中文, 并且随杨宪益来到了中国, 两个人一起开始了翻译的生活。霍克斯虽然在牛津大学教中文, 但是他面对的学生都是英国人, 教学也就必须符合英国人的思维方式。霍克斯真正有机会接触中国人的时间确实很短。
因为国籍背景的不同, 杨宪益的中国文化功底优于霍克斯, 但是霍克斯的英语文化功底要高于杨宪益。所以, 杨宪益的译本以异化为主, 而霍克斯的译本是以归化为主的。
2.2 译者态度对比分析
译者的态度对于译本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文学作品翻译中, 认真不一定能译出好作品, 但好作品一定都是花费了译者很多的心血完成的。译者的态度可以分为对待原著的态度和译者对于翻译事业的态度。
1) 译者对待《红楼梦》的态度
霍克斯在英国读书的时候就知道《红楼梦》是一本非常伟大的中国文化巨著, 但是由于第一回的内容非常难以理解, 便没有深入研读下去。但是, 他还是对《红楼梦》抱有极大的兴趣, 所以来到中国后, 他以《红楼梦》作教材, 认真学习, 后来深爱上了这本书。他想要将其翻译成英文, 让更多的英语国家的读者能够接触到《红楼梦》的伟大与美妙, 让更多人能同他一样感受到阅读此书的喜悦。
杨宪益从小就很聪慧, 喜欢读书, 但是却有些许的懒惰。所以他虽然读了很多的中外名著, 但是《红楼梦》在翻译之前却没有仔细完整地读过。
2) 译者对待翻译的态度
霍克斯阅读完《红楼梦》便产生了翻译它的想法, 他花费了将尽四、五年的时间着手准备翻译所需要做的工作, 所需要准备的材料。1971年, 霍克斯更是为了专心致志翻译《红楼梦》而辞去了在牛津大学的工作。霍克斯是自己愿意为翻译事业做贡献的。
杨宪益并不喜欢翻译的工作, 而是喜欢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但是他还是因为梁实秋的请求而参加了翻译工作, 担负了将中国文化传播出去的重任。而戴乃迭对其翻译工作的帮助非常大。所以说, 杨宪益夫妇翻译《红楼梦》并不是因为爱好, 而是工作的需要。
综上所述, 霍克斯的翻译态度更为是积极, 而杨宪益夫妇的态度未免有些草率。
3《红楼梦》翻译中看译者主体意识的主观表现
译者的翻译目的和文化取向完全是译者主观的选择, 两者共同起到了主导翻译过程的作用。
3.1 译者的翻译目的
若以“信、达、雅”衡量两本译著中杨宪益的翻译更多得体现出了“信”, 也就是忠实于原文, 更多的是以“异化”为主。而霍克斯的翻译则以“归化”为主。这是因为他们二人的翻译目的不同。
霍克斯翻译《红楼梦》是因为个人爱好, 不带有任何的政治性目的, 是对文学的纯粹喜爱。他的翻译目的是让读者体会到阅读《红楼梦》的喜悦。所以翻译时不必将所有的中国文化翻译出来, 再加以解释, 很多典故是一笔略过。而杨宪益夫妇翻译《红楼梦》是上级派发的任务, 目的是为了传播中国文化, 传播反封建制度和反对阶级矛盾。这些都是关乎于国家政治, 是出版社的心声而不是杨宪益夫妇个人的想法。所有, 杨宪益夫妇的译本中直译为主, 忠实于原文, 注解出中国传统典故。
3.2 译者的文化取向
译者的文化取向, 就是译者对于强势和弱势文化的态度。文化取向决定了对于归化和异化的选择。中国建国后就一直与亚非拉等国建交, 所以文学上也是如此, 杨宪益夫妇翻译的主要对象是亚非拉的读者。也就是相对弱势的民族。而霍克斯翻译《红楼梦》主要是面对英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读者, 也就是面向强势民族。所以, 杨宪益的译本多以异化为主, 霍克斯的译本多以归化为主。
4 译者主体性在《红楼梦》翻译中的具体影响
4.1 物质文化对译者翻译的影响
原文:巧媳妇做不出没米的饭, 叫我怎么办呢?
杨宪益: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cook a meal with-out rice.What do you expect me to do?
霍克斯:...and I don’t see what I am supposed to do withoutany capital.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
中国和西方国家的饮食习惯不同, 中国提到主食一般是米饭或者是米作为主要材料制作的食物, 而西方人提到主食一般是面制品 (flour) , 比如面包 (bread) 。所以在这句的翻译中, 杨宪益就直接将米饭翻译成rice, 而霍克斯为了便于西方人理解而译成了bread和flour。杨宪益与霍克斯自身的文化差异导致译文的不一致, 这正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4.2 宗教文化对译者翻译的影响
宗教是每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宗教对于译者主体性的影响也有非常多的体现。中国深受佛教Buddhism、儒家文化Confucianism、以及道教Taoism的影响的。而西方国家一般是受到了基督教Christianity的影响。杨宪益和霍克斯在对于宗教文化的翻译时的区别可以从下面两个例子看出。
原文:世人都晓神仙好。
杨宪益:All men long to be immortals.
霍克斯:All men know that salvation must be won.
原文:刘姥姥道:“阿弥陀佛!这全仗嫂子方便了。”
杨宪益:”Buddha, be Praised!I’m most grateful for yourhelp, sister.”
霍克斯:”Bless you, my dear, for being such help!”said Gran-nie Liu.
两个例子中, “神仙”和“阿弥陀佛”都是佛教用语。杨宪益在翻译的时候同样用了”immortal”、“Buddha”佛教用语来翻译。而“salvation”是典型的基督教用语, 它的意思是人生来是有罪的, 只有上帝可以救赎他们的灵魂。杨宪益是深受中国文化熏陶的, 所以在翻译时会用佛教用语翻译, 再者也是为了传播中国文化遗产。而霍克斯一直是受到基督教的影响, 翻译时会自然而然地将佛教文化转变为基督教文化, 当然也是为了西方读者能够更顺利的理解原作。
4.3 译者文化取向对译者翻译的影响
之前说过译者文化取向会影响翻译, 在翻译策略归化与异化的选择上很大程度取决于译者文化取向。在此举一个例子说明。
原文:其神若何?月射寒江。应惭西子, 实愧王嫱。
杨宪益:She would put Hsi Shih to shame and make WangChiang blush.
霍克斯:The beauties of days gone by by her beauty are allabashed.
杨宪益在翻译时采取了异化的翻译策略, 将句子直译了出来, 然后加了注释去解释:“Wang Chiang”是汉代美人。而霍克斯则选择了归化的翻译策略, 将西子和王嫱完全抛之脑后, 省略不译。就用美人”beauty”来表示出文意。杨宪益夫妇认为中国文化是强势文化, 所以保留了原作的精髓, 而霍克斯则认为中国文化是弱势文化, 所以则淡化了中国文化。
5 结束语
本文主要阐述了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其次对译者个体性主体因素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主要从两个方面, 第一, 译者双语语言文化能力对比分析;第二, 译者态度对比分析, 并再次从《红楼梦》翻译中看译者主体意识的主观表现, 又细分为译者的翻译目的和译者的文化取向两个方面。最后举出具体实例阐释译者主体性在《红楼梦》翻译中的具体影响。
参考文献
[1]刘迎姣.《红楼梦》英全译本译者主体性对比研究[J].外国语文, 2012, 28 (1) :111-115.
[2]谭洪英.译者主体性在文化翻译中的研究——以《红楼梦》两个译本为例[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013, 11 (2) :190-193.
[3]张曼.杨宪益与霍克斯的译者主体性在英译本《红楼梦》中的体现[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 22 (4) :109-113.
[4]陈彦.浅析红楼梦诗词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意识[J].长江大学学报, 2007, 30 (2) :99-101.
从研究范式看文化研究对当代翻译研究的影响 篇10
[摘 要]教育理论由教育科学理论、教育哲学理论和实践教育理论组成,它们和教育实践的关系是有所区别的。本文从它们分别与教育实践的关系出发,指出这三部分理论的研究对教育理论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并根据当前教育理论研究的实际,着重探讨了实践教育理论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教育理论 教育实践 关系
教育理论的研究一直是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但人们对什么是教育理论、教育理论应包括哪些理论等基本问题却一直未有定论。本文仅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来分析教育理论研究的问题。
一
要研究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关系,首先得探讨教育理论的基本范畴。一般认为,理论知识有纯理论性知识和实践理论性知识之分,纯理论性知识只是解释性的知识,目的是获得理性的理解,实践理论性知识是对实践作出判断,获得理性的行动。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教育理论有着不同的看法。赫斯特(Hirst)把教育理论看作是为教育探求理性原则的基础领域,是一系列相关学科实践原则的集合,教育理论应“发展”和“引导”实践。穆尔也认为教育理论不应只着眼于解释这个世界,其目的应在于指导实践,主要功能是规定性的或建议性的。而更多的人认为,教育理论也和自然科学理论寻样,有基础科学理论和应用科学理论之分,因而把教育理论分成教育科学理论和实践教育理论。布雷岑卡在此基础上,根据教育理论的发展历史和对教育活动的价值判断性,还增加了一个教育哲学理论。
教育科学理论是在纯理论的观念上对教育行动、教育目的、教育前提及其教育影响进行研究,并由此而提出相应的科学理论,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得教育行动领域的认知。它主要是陈述教育事实,并在此基础上解释教育实践发生的原因与条件。关于概念的表述一般采用描述性定义,它适用于进行事实判断。
教育哲学理论试图通过哲学的方法设计一种理论建构的途径,使实际工作者能够通过对教育的真正意义和目的的哲学理解来拓展和丰富他们的常识性思维,给教育实践提供价值和规范取向。因为教育实践包含着人类的价值需要和理想追求,所以对教育实践作哲学上的思考,沟通了经验科学和形而上学,既可把握教育实践的方向,又可寻求前进的最佳途径。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如果我们不去考虑普通哲学的问题,我们就不可能批判现行的教育理论和政策,或提出新的理想和政策”。
实践教育学用以评价,并以规范性命题为主,告诉人们在某方面应该做什么、该做些什么。布列钦卡认为,“实践教育学之所以出现,是因为要它来指导教育者的教育行动”。它的语言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纲领性定义,二为口号。实践教育理论直接指向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但任何一个实践教育理论都不只是以具体情境中的少数实践者为指导对象,因为这样的理论必定会脱离不同情境中其他实践者的需要,不具备理论的概括性和―定程度的抽象性,因而要把它和具体化的操作规则或方法区分开来。实践教育理论首先是一个理论,是为实践服务的、最有条理、资料最为丰富的思考。
应该说,教育理论的这三部分是相互联系的。布列钦卡指出,实践教育学“不仅以相关特定的教育目的和特定的教育方式为前提,而且还包括了对历史状况的价值分析”,教育科学和教育哲学为实践教育学提供了经验性知识和价值取向。实践教育学的主体由技术规范构成,这种技术规范基于由价值取向所决定的目的,基于教育科学所提供的技术假设。对于教育实践,正如卡尔(Carr)分析的,我们总是想当然地从常识的意义上来理解它,而不对常识进行哲学的探讨,因而存在着真正的教育实践和非真正的教育实践,好的教育实践和不好的教育实践。实际上,教育实践应是一门关注选择和行动的科学,它并不具有外在的.相关目的性,而是受道德影响并诉诸于道德的行为,它的目的不是永恒不变的,而且随着内在追求的“善”的变化而经常变化的。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是分层的,并非所有的教育理论都和教育实践发生直接的联系。从教育科学理论的本质看,它主要集中于解释现象间的联系,认识教育现象及其本质,分析历史的和现实的实践的合理与不合理、自觉与盲目,并预测现实实践的客观发展趋势,揭示合理性实践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以指导未来教育实践由不合理趋向合理,由盲目转向自觉。同样,教育哲学理论只是侧重于追问经验现象背后的本质和本体,以深层次的不可测的理念、精神为对象,研究未来的教育和教育的未来,旨在理解人生、理解世界,并构建完美人生、完美世界的理念。由此可见,这两种教育理论都是从宏观上指导教育实践,只不过教育科学理论是对教育现象及其本质通过科学方法的分析来指导教育实践,而教育哲学理论则通过抽象的方式来指导教育实践。所以有学者认为,只有教育实践理论才直接对教育实践起指导作用,虽然它不对实践提供“手把手”的“学徒式”指导,却可以其纲领性、规范性的定义,以其隐含在概念、命题中的理性规范对实践提供直接的指导。
认清各种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将使我们能更好地分析“理论脱离实际”这个论题。在实践中,我们常常把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对立起来理解,认为所有的理论都是非实践的,所有的实践都是非理论的,从而引起一些理论主张该怎样做的争论;也使那些从事教育实践的人不得不进行反思,不得不对他们正尝试的事情进行理论化。我们通常没有认识到教育实践既可以由那些默认的、隐性的以及不能清楚表达的或常识性的理论来指导,也可由那些从学科系统研究中产生的科学理论来指导;更没有认识到教育实践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而不仅仅由教育理论来指导,因为理论总是一套普遍的信念,而实践总是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下采取的行动,其作出的选择必须根据环境和特定情景的变化而不断被修正。和教育实践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一样,教育理论作为一个学科体系也具有其独立性,特别是作为教育基础理论的教育科学理论和教育哲学理论,更有其自身的构建规律和严谨体系。理论知识可以借助于它本身的逻辑性,通过判断、概念、推理,从已有知识推论出一些新的知识,这些新的知识往往能作为一种独立的革新力量而作用于实践,但它们也许要到一定时间后才可能得到证实。国内外也有许多重大教育实践往往都来源于价值判断与理论认识而不是前此实践。
二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应该重新确立研究教育理论的方向。
首先,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允许教育科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脱离教育实践。从基础学科角度看,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提高教育科学的基础理论水平,因此要完善基本学科的自律机制,建立起知识共同体的学术规范。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采用一些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遵循学科自身的内在逻辑发展演进,日益摆脱琐碎事物的制约,超越现实,敢于解释并预示未来。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将理念触角伸向教育活动的深层与本质,才能超越反映,把握教 育实践的规律和意义,体现出对终极价值的追求精神,然后再以一种独立的革新力量作用于实践,而非总是抱怨理论脱离了实践。
其次,我们必须重点论述有关实践教育理论的发展,这和具体教育实践的关系最为密切,也是我们要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关键所在。现在,很多实践教育理论研究者都处于研究实践教育理论和其它两种教育理论之间,他们的主观出发点可能在于寻找两者之间的结合点,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提出能够直接指导教育实践的原则。一般的研究方法是从其它学科中寻找构建教育理论的基础,结果把原应属于教育理论的基础理论变成了教育理论的理论基础,教育理论越来越成为“综合教育学”或“多学科的应用科学”,而没把理论研究的重点放在教育问题之上。可以说,这一根本出发点是错误的,结果往往造成无法顾及两头的状况;一方面不能提出能从宏观上解释教育现象和指导教育实践的更高层次的理论,另一方面也不能总结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实践原则。
从根本上说,学科并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它们各自从实践的复杂性中作出有限的抽象,但不能为任何教育实践原则提供正确的判断,两者的概念结构有着不可弥合的鸿沟。学科可以为原则提供不同的理由、依据,虽然这些理由和依据对于理论的解释来说是极为关键的,但却只是分散的、片面的、有限的理论研究,不能给任何一套实践原则提供一个令人满意的解释。我们通常简单地认为,学科可以为实践原则提供解释,进而,实践原则可以解释个别情况的教育活动。很明显,教育理论如果要为发展理性原则提供方法论,这种从学科到原则再到特殊活动的简单模式是不起作用的。虽然学科处理从复杂实践情境中抽象出来的确切现象,但并不是说把它们拼凑起来就可充分理解教育目标或教育实践的情境。它可为我们提供一些现在还不能理解的东西,却不能为实践原则的判断提供一个综合的平台。因此,任何想从其它学科的发现中得到完美的实践原则的尝试,都一定是建立在没有充分描述实践活动特征复杂性的发现之上的。运用这一先天不足的原则,只会把实践扭曲为不可自我辨析的活动。
所以,如果要发展理性的实践教育理论,我们的出发点必须考虑现在的实践,考虑实践中所体现的规则和原则。就像在其它活动领域一样,我们慢慢地认识到教育活动的问题和答案皆来自于从事教育活动本身的活动中。我们不得不通过践行把我们的观点渗透于其中。这样,慢慢地通过各种手段,我们可以促进和扩展一些知识,包括怎样去得到行为分析的知识以及对涉及其中的规则与原则的反思。某实践原则的存在,至少是在一些活动中得到充分证实的,实际上即使在一项活动中,它也不能给予充分的解释,更不用说证实了。反过来说,如果通过原则对行为的解释是不充分的,那么通过某学术性学科来解释此实践原则也是有问题的。因此,教育实践原则的有效性只能根源于对实践的抽象,而不是根源于某些独立的理论基础。另外,发展理性的教育实践,还必须考虑到实践者用以描述实践和决定做什么的知识、信仰和原则,用以表述正在发生什么的实践话语与日常实践活动的话语等等。研究现在的实践必须正确地表述实践者所使用的概念和范畴,因为只有从这些描述和原则中,才可能形成对实践的理性批判,形成理性的教育实践理论。
【从研究范式看文化研究对当代翻译研究的影响】推荐阅读:
科学研究的范式12-17
科学研究的四大范式09-23
研究范式12-06
定性研究范式07-31
教育研究范式06-12
范式媒介文化研究09-02
研究范式与理论秉承05-25
瑜伽对健康的影响研究08-02
哲学对艺术的影响研究09-02
胁迫对蜀葵的影响研究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