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精选8篇)
公司治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篇1
公司治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摘 要: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在于促进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关于在于公司治理。本文从企业技术创新的要素和条件角度,详细分析了公司治理同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公司治理对企业技术创新在制度基础、动力机制和资源投入方面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从股权结构、董事会治理和经营者激励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公司治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探讨从完善公司治理的角度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路径。
关键词:公司治理;技术创新;股权结构;董事会治理;经营者激励
一、引言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具有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实践中时常常会遇到各种难题,追究其中的根本原因,这些难题有些来自于技术本身,但更多难题与由公司治理引起的,与公司治理相关的组织制度、组织结构和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通过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激励机制,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提高公司的决策效率,进而显著地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研究公司治理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联性,探讨股权结构、董事会治理及经营者激励同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促进企业从完善公司治理的角度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企业技术创新的要素、条件与公司治理
1.企业技术创新内部要素与公司治理
首先,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需要一定的物质资源与人力资源,各种资源要素具有异质性,影响着企业竞争能力的高低。企业使用的各种资源要素来自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企业通过契约的规定,决定每个利益相关者资源投入和利益分配。即公司治理通过契约的制定及其治理机制来实现其配置企业资源的功能,从而作用于企业技术创新的资源要素。
其次,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还需要“关键人”要素这一特殊资源,作为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重要角色,企业家在公司治理中常常作为主要决策者。企业家在企业创新活动中所展现各种经营管理能力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资源,这些资源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影响着企业的价值。企业家作为技术创新的“关键人”是公司治理的主要对象,他们的经营管理行为受到公司治理结构和机制的影响,进而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和绩效产生重要影响。
再次,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也依赖必要的组织管理要素,由于企业技术创新具有高风险性和高回报性两种特征,作为企业制度安排的公司治理需要发挥其资源配置、利益分配等功能。
2.企业技术创新的条件与公司治理
就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条件而言,首先,公司治理通过契约的制定来明确各利益相关者的资源投入、权责及利润分配,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意愿提供制度保障;其次,公司治理通过其利益分配职能及激励机制作用的发挥,驱动组织成员产生从事技术创新行为的意愿;再次,公司治理对于企业技术创新发挥传递作用,股东通过与经营管理者签订的契约来表达对企业创新的意愿,经营管理者按照签订的契约约定,依据股东会和董事会的意愿来管理公司,同时,经营管理者向组织中的其他员工表达创新的意愿,驱使他们产生技术创新的动力,签订契约,层层往下,以此展开企业技术创新。
就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条件而言,来自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拥有的物质资源与人力资源是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所需要的资源能力,公司治理作为一种配置手段,合理地优化了企业资源投入者的回报,同时公司治理质量的高低又会影响企业资源的投入,进而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因此公司治理与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条件息息相关。
就企业技术创新的制度条件而言,公司治理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从根本上为公司的技术创新活动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公司治理又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决策效率,根本上建立了企业创新强有力的动力机制。
三、公司治理与企业技术创新关系的具体分析
1.股权结构与企业技术创新
一方面,集中的股权结构驱使控股股东有较强的动力去监督管理者,缓解了管理者与外部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问题。通过降低代理成本,选择能力更强的经营者,约束管理者行为,有效地解决了搭便车问题,提升了公司的整体价值。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但另一方面,由于控股股东与其他外部投资者的差异性,控股股东往往趋于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从而产生“侵占效应”。因此,应积极引导控股股东对技术创新等长期投资的偏好,通过建立和完善控股股东的约束与激励机制,降低其侵占效应,抑制他们对短期目标的追逐。
不同的股东由于其性质与能力的差异,对企业的技术创新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国有股东由于产权主体不清晰,经营目标多元化,导致国有股东及其代理人的没有较强的积极性去监督经营管理者,不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而个人大股东的产权主体清晰,主要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这与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相一致。另外,个人大股东通常都在其投资的企业担任经营者或主要决策者的角色,很少存在代理问题,这为技术创新创造了有利条件。
2.董事会治理与技术创新
董事会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占据核心地位,董事会在企业的日常实践中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决策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董事会结构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高低。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等董事会结构因素都会对技术创新产生影响。
董事会规模的扩大对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会产生双重影响。一方面,董事会规模的扩大,会使企业在实现技术创新过程中所必须的专业技术知识、管理知识等传播到董事会内部,扩大信息来源,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过程中接收各种不同的意见,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另一方面,董事会规模的扩大也会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不利影响,主要为以下三个表现:第一董事会成员之间的协调成本变高;第二董事会决策时间长,信息传速度慢,效率低下,第三董事会产生“搭便车”的现象。因此,董事会规模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呈现倒U形曲线关系。
独立董事是外部董事的一种,提高独立董事的比例可以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独立董事的引入能够有效抑制各种机会主义与投机主义,提高企业的相对独立性,引导董事及高管从公司长远利益层面进行考虑和决策问题,让企业吸取各种不同种类的创新意见,从而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明显的促进效应。
3.经营者激励与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活动对于股东而言是极具有吸引力的,但对于经营者来说并非如此,代理问题的存在导致经营者主要追求权力威望以及个人效用最大化,因而会严重降低和抑制他们对创新的重视。因此,企业需要降低代理成本、解决代理问题。而经营者激励可以成为实现这些目标的手段,它消除了技术创新的外部性,实现外部性的内部化转变,提高经营者对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其中,作为经营者激励主要手段的股权激励,是企业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内容,公司治理影响和决定着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所需的资源和要素,股权结构、董事会规模、管理层激励等治理要素都会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绩效。具体而言,集中的股权结构对技术创新具有促进和抑制的双重效应,适度集中的股权结构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积极的影响;董事会规模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呈现倒U形的关系,同时存在促进和抑制两种情况;适度的经营者激励机制对企业的技术创新产生有效的影响。
为了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效率,增强企业自身的价值和利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一是积极完善公司的股权结构,既要防止过度集中化,又要避免过于分散化;二是从公司的独立董事制度入手,完善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外部环境,保持公司的相对独立性;三是注重对经营者实施激励,加快推行公司高管人员股权激励计划,适当加大高管人员持股比例。
参考文献:
[1]梁彤缨,雷鹏,陈修德.管理层激励对企业研发效率的影响研究――来自中国工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管理评论,2015,(05):145-156.[2]滕飞,仇冬芳.高新技术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特征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5,(02):6-10.[3]王雷,詹梦皎.公共资本支出、管理层薪酬激励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J].统计与决策,2014,(22):163-166.[4]徐向艺,汤业国.董事会结构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关联性研究――来自中国中小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02):35-41.[5]鲁银梭,郝云宏.公司治理与技术创新的相关性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05):156-160.作者简介:薛菲(1992-),女,汉,江苏无锡人,经济学硕士,南京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专业,研究方向:经营管理
公司治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篇2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创新是企业竞争优势得以保持的根本途径。企业不进行创新就只能停滞不前,坐以待毙。因此企业如何把握创新机遇,适时有效地进行技术创新便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技术创新战略决策的制定、研究与开发、技术创新的实施等各个环节都在公司治理的统筹下,公司治理从根本上决定了企业技术创新。Tylecote和Conesa(1999),我国学者华锦阳(2002),王昌林(2004)等都指出了公司治理对技术创新有决定性的影响。国内外学者从公司治理角度分析技术创新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董事会
从董事会角度对技术创新进行分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董事会结构,二是董事会规模,三是董事会与总经理职位的兼任情况。
1.1 董事会结构
董事有内部董事和外部董事。外部董事制度是主要在英美等国家实行的单一董事会制度,由公司外部人员担任公司董事,并在董事会中占据主要比例和主导地位。Robert E.Hoskisson,Michael A.Hitt,Richard A.Johnson,Wayne Grossman(2001)认为外部董事有利于外部创新;徐金发和刘翌(2002),冯根福,温军(2008)研究发现外部董事制度与企业技术创新存在正相关关系。纵观学者们的研究可以发现,外部董事制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董事成员与经理人员的身份重叠和角色冲突,保证董事会独立于管理层进行公司决策和价值判断,更好地维护股东和公司利益,促进技术创新的实施。
1.2 董事会规模
董事会规模的扩大对于技术创新并不是单方面促进或阻碍作用。Van(1993)认为股权的适度集中易使所有者控制董事会,选择能力更强的经营者,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决策和实施。Yermack(1996);Zahra等(2000);陈隆,张宗益,杨雪松(2005);冯根福,温军(2008);张扬(2009)都证明了企业的技术创新与董事会规模呈现出“U”字型的关系,适度集中的股权结构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这些研究表明董事会规模扩大,有助于董事会内关于技术创新知识的互补,降低技术创新的风险。当其扩大到某一规模时,技术创新效率达到最高,此后继续扩大,势必导致董事会成员冗余,决策效率低,对技术创新起相反作用。
1.3 两职兼任
英美两国企业大多数都是董事长与总经理兼任的模式。陈隆,张宗益,杨雪松(2005);张扬(2009)认为董事长与总经理兼任对企业技术创新有着促进作用。徐金发,刘翌(2002)认为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分离会对技术创新产生正面的影响。研究表明我们并不能确定那种方式最优,不同的企业情况也不同。两职分离的话,董事会在决策制定上起主导作用,经理层负责执行,由于存在董事会经理层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董事会与经理层不能很好的沟通,经理层可能会在公司治理和经营过程中占据支配地位,导致董事会并没有实质性的决策权。而有的国家的企业并没有严格区分,董事会主席由总经理担任,这种两职合一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决策的贯彻执行,但如果只关注短期见效快,风险低的项目,可能会削弱公司的长期价值。
2 股权结构
Liddie(1997)认为,私有企业比国有企业有更高的创新动力和创新效率。王怀宇(2006)研究发现在国有股比例小于30%和大于60%时,国有股比例与技术创新无显著的相关性,而在30%-60%区间国有股比例与技术创新正相关。Hosono,Tomiyama和Miyagawa(2004)通过对日本制造业的实证分析,得出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对R&D强度有正的影响。Baysinger,Kosnik&Turk(1991);Hansen&Hill(1991);Kochhar&David(1996);Philippe Aghion,John Van Reenen and Luigi Zingales(2009)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对公司的所有权能够促进企业对于创新的投资。综合学者们的研究可以看出,股权性质,股东个人与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对于企业技术创新有积极作用,一方面由于股东是企业的所有者,必然为企业长远发展考虑,而另一方面,机构投资者可以通过投资组合来分散风险,因此引入机构投资者,会督促董事会选择长期的,高风险和高投入的技术创新项目,从而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3 经营者
Hoffman和Hegarty(1993)指出企业治理结构通过影响经营者对创新的态度,进而影响技术创新活动。Zollo等(2009);Mario Minoja,Maurizio Zollo and Vittorio Coda(2010)证明经营者与股东对于创新认识的一致程度影响技术创新。Jensen和Meckling(1976)认为对经营者实行股权、股票期权以及其他与当期业绩挂钩的激励机制能提高经营者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Zahra等(2000)关于中等规模企业创新活动的实证研究证明了企业经理的持股比例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显著正相关。夏冬(2003)认为经营者对所有者利益的关心以及经营者的能力,对企业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都具有显著的影响,是公司治理影响企业创新的重要途径。公司治理作为一种制度安排,从狭义上来说,是为了解决董事会与经理层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经营者是技术创新顺利实施的重要角色,经营者对于技术创新的认知以及经营者所具备的能力对于企业实施技术创新有重要作用,因此,经营者的能力,经验以及对于经营者的有效激励是与企业技术创新成正相关关系的。如果不能有效地激励经营者,就会导致经营者技术创新动力不足,从而不利于企业技术创新。
4 负债结构
公司治理对技术创新的影响除上述的几个方面外,有的学者还提到了企业的负债结构。技术创新本身特征决定了企业如果选择技术创新项目,必须源源不断地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负债水平高的企业其资金运用收到很大的约束,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制定,降低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刘斌,岑露(2004)从契约动因的角度,实证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对R&D费用有显著的负影响。王怀宇(2006)研究发现资产负债率与技术创新无显著相关关系。这说明资产负债结构对企业技术创新约束较弱。但是短期负债率对企业技术创新有负的影响,而长期负债率对企业技术创新有正的影响。于骥,宋海霞(2009)也是这样认为的。分析来看,经营者由于短期负债的压力,若无法偿还,经营者则面临职业风险,因此,短期负债相对会抑制经营者进行创新。而长期负债需要企业具备长期的盈利能力,从而促进经营者选择对促进企业长期发展的技术创新项目。
5 结束语
从公司治理角度研究企业技术创新给企业重新认识和组织技术创新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深入探索,很多企业已经着手考虑如何通过公司治理促进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但是很多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多数学者主要分析了公司治理内部治理机制对于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而外部治理机制很少涉及。不同的企业内部治理的方式和效果是不同的,相同的治理方式对于不同的企业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但是对于外部治理机制来说,同一产业或行业企业面临的产品市场,接管市场等环境是相似甚至是相同的,研究外部治理机制不仅对于单个企业,对于整个行业,产业的技术创新来说都是有积极意义的。同时注意到,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理论分析,还需积极地进行实证探索和分析。最重要的引起企业对于公司治理机制推进技术创新的重视,寻找适合我国企业的公司治理机制以推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摘要:近些年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分析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已成为热点。本文董事会结构、股权结构、经营者、负债结构四个方面对目前公司治理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研究进行了整理归纳,勾画出当前公司治理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研究的基本情况。
公司治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篇3
关键词:上市公司;债权治理;企业经营绩效
一、引言
长期来,由于受股权至上理论的影响,提及公司治理,人们往往首先想到对公司内部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构建和完善,而忽视债权人在公司治理当中的作用。实际上,由于资本市场的发展,公司融资结构的变化,债权治理在制约经理层、提高公司治理效率方面正越来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债权治理的理论基础是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公司治理的中心应该加以扩展,而不应仅仅限于股东。具体来讲,债权治理的必要性在于:第一,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公司债权人不再是被动的、消极的利益相关者,债权治理可以缓解我国的内部人控制问题。我国很多上市都是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国有股一股独大,而实际在公司治理过程中国有资产管理功能未到位,使得大股东失控甚至国有股权的代理人和公司的内部人合谋来损害中小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如果让债权人参与到企业的治理中去,债权人和公司之间的软约束就会变成硬约束,对经理层形成激励机制。第二,债权人是我国公司融资结构变化的最终要求。资料表明,在我国所有企业的资产总额中,债权人的出资额远大于投资人的出资额。具体表现为产权比率的平均值均大于1,总平均值为1.74,可见在我国债权人构成了公司的主要参与者,其承担的风险与股东相比也显得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理应参与到公司的治理当中去。
二、文献综述
国外关于债权治理效率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大多是以债权融资中的代理问题为出发点。Williamson (1985) 从资产专用性的角度分析了股权与债权两种融资方式的治理效率,将债权和股权看做是可以相互取代的治理方式而不是融资工具,其中,债权是通过制约的方法,而股权则是通过更多的自由裁量权来发挥其作用。Masulis(1983)的实证检验表明,企业绩效与负债水平呈正相关关系,能够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的负债水平变动范围介于0.25~0.45 之间。Aivazian(2005)检验了负债融资对公司投资支出的影响作用,支持了负债具有约束过度投资的理论。国内的理论文献主要是针对股权结构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对债权比例与公司治理的研究较少。现有的债权治理研究侧重于资本成本、财务杠杆比例及税盾效用等。杜莹和刘立国(2002) 选取288个观测值为研究对象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债权的治理效应对公司绩效产生了负面影响,说明债权在公司治理中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即债权治理表现出无效性。借款负债对企业经营业绩和股东财富的波动有一定的稳定作用,但是随着公司的业绩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的变化,这种稳定作用的显著程度也不相同。马君潞、周军等(2008)选择了1998~2006年期间上市的1373家公司作为研究样本,结果表明,债权治理对管理者和股东之间的代理成本约束作用不明显,对控股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代理成本的影响则具有两面性。总体来看国外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且在实证研究这一块也做得比较多。国内对债权治理研究还比较零散、不系统,故我国学者应该对债权治理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做更为深入的研究。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资本结构理论认为,适当的负债可以减少股权代理成本。有效的债权治理有利于提高上市企业绩效,即债权的治理效应会对企业经营绩效产生正面影响。因此,本文提出假设1。
假设1: 长期负债筹资能够发挥债权的治理效应,与企业经营绩效显著正相关。
另外,从公司控制权理论来看,股本和债务都是重要的控制权基础。负债是一个能够解决公司外部股东与管理者代理问题的约束机制,最优的负债比例是在该负债水平上导致企业破产时控制权从经营者或股东转移给债权人。由此,本文提出假设2。
假设2: 不考虑其他因素,假设负债水平与企业经营绩效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由于上市公司受市场环境、宏观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各不相同,为了使样本具有可比性以及能较为准确地把握上市公司债权治理与公司绩效的关系,本文选择的样本为上证180成分股中的2010、2011和2012年度的有关财务数据,剔除40家金融保险类公司,剔除部分数据缺失样本,最后得到的样本公司为122家,所有财务数据均来自国泰安研究数据库和上市公司财务资讯网。所用的统计软件是STATA11版。
(三)、变量的选择
1、被解释变量。在公司绩效变量的选择上,现有文献大多采用托宾Q和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来衡量,但托宾Q指标的选择是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可以被看作是其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无偏估计,但我国股市的有效程度尚不具备采用托宾Q指标的条件。因此,本文选取三个不同的会计指标来衡量公司绩效,即总资产收益率(ROA)、营业利润率(ROP)、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公司绩效的替代变量。
2、解释变量。选取资产负债率(DAR) 和长期资本负债比率(RLI)作为债权变量。
3、控制变量。除债权外,其他因素也有可能影响公司绩效,本文选取公司规模(SIZE)和成长能力(GROWTH)为控制变量。另外,设置年度虚拟变量。由于样本中包含了各年度的数据,可能会导致样本数据的异质性,本文以2012年为基准年度设置了年度虚拟变量来控制年度对债权治理绩效影响所产生的偏差。Y2012代表2012年的年度虚拟变量,取之方法为:当观测年度属于2012年时,Y2012=1,否则Y2012=0。用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来表示公司规模,用净利润增长率来表示成长能力,其中净利润增长率=(当年净利润- 上年净利润) /上年净利润(变量定义见表1)。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样本公司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
1被解释变量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营业利润率均值分别为7.5% 、16.55% 、15.29% ,说明样本公司近年盈利能力较强。而且标准差不大,说明波动并不剧烈。
2解释变量资产负债率的均值为53.34% ,说明样本公司的负债水平偏高; 标准差为18.7% ,说明波动范围相对较大; 长期资本负债率均值为23.31%,说明样本公司对长期负债利用不足,从侧面也反映样本公司存在股权融资偏好。
3在控制变量中,波动程度最大的是公司的成长能力,标准差达到了3015.94% ; 其次是公司规模,标准差为146.6% 。
(二)、多元线性回归结果与分析
本文建立回归模型如下:Y= β0 + β1DAR + β2RLI + β3SIZE + β4GROWTH+ β5Y2012 + ε。在此模型中,Y分别是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和主营业务利润率的替代量,β0 为截距项,βi ( i= 1,2,3,4,5)为模型的回归系数,ε为随机误差项。首先以总资产收益率为被解释变量做线性回归,回归结果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调整后的R-squared为0.2576,F值为26.33,说明该模型的拟合程度很高。总资产收益率( ROA) 与资产负债率( DAR ) 呈显著的负相关,DAR 的系数为- 0.1426,且在1% 的水平下显著,说明负债水平越高的上市公司其绩效越低,假设2得到验证。这可能是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过高(平均53.34% ) ,已经超过了Masulis( 1983)的实证研究结果范围( 0.23~ 0.45) ,这样产生的结果是增加负债的边际收益为负,也就是说增加负债减少的股权代理成本已经小于债权代理成本的增加。而包括公司规模、长期资本负债比率以及成长能力在内几个变量的回归结果并不显著,它们的P值都较大。
从表4可以看出,当以净资产收益率(ROE)为被解释变量时,调整后的R-squared为0.08,F 值为8.02,说明该模型的拟合程度较高。净资产收益率与成长能力呈显著正相关。但是由于回归结果显示的P值较大,资产负债率、长期资本负债比率等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线性回归结果是不显著的。
从表5可以看出,当以营业利润率( ROP)为被解释变量时,调整后的R-squared为0.17,F值为15.04,均显著大于临界值,说明模型中各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线性回归关系是显著的。资产负债率与之显著负相关,长期资本负债比率与之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DAR的系数为- 0.419,且在1% 的水平下显著,说明负债水平越高的上市公司其绩效越低。RLI的系数为0.221,且在1% 的水平下显著,说明长期负债水平越高的上市公司其绩效越高,符合假设1。资产负债率与企业经营绩效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长期资本负债率与企业经营绩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成长能力与公司绩效正相关,但统计上不显著,公司规模在统计上非显著负相关。
总体上讲,资产负债率与企业绩效显著负相关,长期资本负债率、成长能力与公司绩效显著正相关,公司规模与公司绩效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债权比例与公司绩效之间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上市公司的债权比例越高,公司绩效一般趋向于越低,这说明可能是债务的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和破产机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表明债权治理效应对公司绩效产生了负面影响,债权在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中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表现出无效性。因此,应接受假设1。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文选择上证180成分股中剔除金融类和数据不全的股票后近三年的市场指标数据,利用回归方法研究了债权治理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当以不同的指标表示企业绩效时,债权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不同。总体上讲,资产负债率与企业绩效显著负相关,长期资本负债率与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说明负债中的流动负债不利于提升公司财务绩效,而利用长期负债筹资能够发挥债权的治理效应,特别是对公司的主营业务利润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基于以上结论,上市企业应适当增大长期负债比例,优化企业资本结构,充分发挥长期债权的治理效应,提高企业财务绩效。
(二)、建议
从2007年以来,我国债券融资的地位在逐步上升。为了加快资本市场的改革,国家已经开始着手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尤其是公司债市场。未来企业需要发挥好长期债权的治理效应,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要健全破产机制,强化债务约束。只有尽快建立完善的企业破产机制,才能使破产威胁对经营者产生预算硬约束,从而发挥债权治理效应,将剩余控制权与索取权转移给债权人,实行相机控制。
二是要强化银行监督,建立真正的债权债务关系。应发挥银行在公司治理中的监督作用,提高债权治理效率,使银行在企业债务重组的过程中实现国有银行资本结构以及资产质量的优化。
三是要进一步发展债券市场,政府减少对债券市场的行政干预,并在政策上对债券市场的发展给予支持;大力发展公司债券,鼓励企业采用债券融资。优化上市公司的债务结构。应逐渐加大公司债券的融资比例,强化上市公司债务融资约束,优化上市公司的债务期限结构,促进资本市场均衡发展。(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童 盼,陆正飞:《负债融资、负债来源与企业投资行为》,《 经济研究》,2005(5)。
[2]汪辉:《上市公司债务融资、公司治理与市场价值》,《经济研究》,2003(8)。
[3]徐向艺、赵青、孙娟:《中国上市公司债权对公司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经济管理》,2006(10)。
[4]汪小军:《中国民营上市公司债务融资的治理效应研究》 暨南大学,2006。
公司治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篇4
——以湖北襄阳博亚精工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文化分析【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为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而树立形成的,被组织成员认为有效而共享,并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认知。企业文化集中体现了一个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主张,以及由此产生的组织行为。本文以襄阳博亚精工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文化出发,分析了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的影响。
【关键字】:企业文化;经营管理;发展 引言
企业文化是一种新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企业要真正步入市场,走出一条发展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使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就必须普及和深化企业文化建设。有效的企业文化建设,可以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通过提升企业软实力,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全体员工的同心同德与同甘共苦,离不开能使员工为之自觉奋斗和奉献的企业文化。员工只有在奋斗的过程中与企业的目标保持高度一致,具有“企兴我荣、企衰我耻”这一共同的奉献理念,才能加快企业的发展速度,才能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有效增强。因此,努力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是实现企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手段。企业文化的特点及功能
2.1 企业文化的特点
企业文化的特点用几个简单的词语描述就是独特性、继承性、相融性、人本性、整体性、创新性。
独特性:企业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色,具有相对独立性,每个企业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淀积,这是由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特色、企业传统、企业目标、企业员工素质以及内外环境不同所决定的。企业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产生、生存和发展,企业文化是历史的产物。
继承性:企业文化的继承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精华。二是继承企业的文化传统。三是继承外来的企业文化实践和研究成果。
相融性:企业文化的相融性体现在它与企业环境的协调和适应性方面。企业文化反映了时代精神,它必然要与企业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以及社区环境相融合。
人本性:企业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化,最本质的内容,就是强调人的理想、道德、价值观、行为规范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作用,强调在企业管理中要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注重的全面发展,用愿景鼓舞人,用精神凝聚人,用机制激励人,用环境培育人。
整体性:企业文化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人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密不可分,引导企业职工把个人奋斗目标融于企业整体目标之中,追求企业的整体优势和整体意志的实现。
创新性:创新既是时代的呼唤,又是企业文化自身的内在要求。优秀的企业文化往往在继承中创新,随着企业环境和国内外市场的变化而改革发展,引导大家追求卓越,追求成效,追求创新。2.2 企业文化的功能
(1)导向
所谓导向功能就是通过它对企业的领导者和职工起引导作用。企业文化的导向功。企业文化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二个方面。
1)经营哲学和价值观念的指导
经营哲学决定了企业经营的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法则,这些方式和法则指导经营者进行正确的决策,指导员工采用科学的方法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念规定了企业的价值取向,使员工对事物的评判形成共识,有着共同的价值目标,企业的领导和员工为着他们所认定的价值目标去行动。美国学者托马斯·彼得斯和小罗伯特·沃特曼在《追求卓越》一书中指出“我们研究的所有优秀公司都很清楚他们的主张是什么,并认真建立和形成了公司的价值准则。事实上,一个公司缺乏明确的价值准则或价值观念不正确,我们则怀疑它是否有可能获得经营上的成功。”
2)企业目标的指引
企业目标代表着企业发展的方向,没有正确的目标就等于迷失了方向。完美的企业文化会从实际出发,以科学的态度去制立企业的发展目标,这种目标一定具有可行性和科学性。企业员工就是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2)约束
企业文化的约束功能主要是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和道德规范来实现。1)有效规章制度的约束
企业制度是企业文化的内容之一。企业制度是企业内部的法规,企业的领导者和企业职工必须遵守和执行,从而形成约束力。
2)道德规范的约束
道德规范是从伦理关系的角度来约束企业领导者和职工的行为。如果人们违背了道德规范的要求,就会受到舆论的谴责,心理上会感到内疚。同仁堂药店“济世养生、精益求精、童叟无欺、一视同仁”的道德规范约束着全体员工必须严格按工艺规程操作,严格质量管理,严格执行纪律。
(3)凝聚功能
企业文化以人为本,尊重人的感情,从而在企业中造成了一种团结友爱、相互信任的和睦气氛,强化了团体意识,使企业职工之间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共同的价值观念形成了共同的目标和理想,职工把企业看成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把本职工作看成是实现共同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企业步调一致,形成统一的整体。这时,“厂兴我荣,厂衰我耻”成为职工发自内心的真挚感情,“爱厂如家”就会变成他们的实际行动。
(4)激励
企业文化共同的价值观念使每个职工都感到自己存在和行为的价值,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人的最高精神需求的一种满足,这种满足必将形成强大的激励。在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氛围中,领导与职工、职工与职工之间互相关心,互相支持。特别是领导对职工的关心,职工会感到受人尊重,自然会振奋精神,努力工作。从而形成幸福企业,另外,企业精神和企业形象对企业职工有着极大的鼓舞作用,特别是企业文化建设取得成功,在社会上产生影响时,企业职工会产生强烈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他们会加倍努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维护企业的荣誉和形象。
(5)调适
调适就是调整和适应。企业各部门之间、职工之间,由于各种原因难免会产生一些矛盾,解决这些矛盾需要各自进行自我调节;企业与环境、与顾客、与企业、与国家、与社会之间都会存在不协调、不适应之处,这也需要进行调整和适应。企业哲学和企业道德规范使经营者和普通员工能科学地处理这些矛盾,自觉地约束自己。完美的企业形象就是进行这些调节的结果。调适功能实际也是企业能动作用的一种表现。
(6)辐射
企业文化关系到企业的公众形象、公众态度、公众舆论和品牌美誉度。企业文化不仅在企业内部发挥作用,对企业员工产生影响,它也能通过传播媒体,公共关系活动等各种渠道对社会产生影响,向社会辐射。企业文化的传播对树立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有很大帮助,优秀的企业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襄阳博亚精工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文化
襄阳博亚精工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是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位于襄阳市(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主业是冶金、有色、石油、军工等行业机械零部件、装备、生产线及精密成套设备的研发、设计、制造和销售。
博亚自1999年成立以来,多次当选为襄阳十强民营科技企业、民营企业纳税大户;2005年被认定为襄阳市知识产权重点保护单位;2006年获襄阳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奖;2007年获湖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奖;2009年被湖北省科技厅列为重点培育企业;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GJB9001A国军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博亚现已在全国32个省市建立了销售网络,产品远销东韩国、泰国、越南、菲律宾、日本和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在未来5年内,销售收入将突破10亿元。
在博亚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最初的企业文化是“快乐工作、快乐生活”,博亚是一个大家庭,在这里,每个人都是企业的主人,只要你愿意与博亚风雨同舟,就能在博亚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特长,实现人生价值。这种氛围的形成,得宜于博亚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的包容,得宜与博亚尊重知识、重视人才的发展战略。
博亚愿景: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产业精密装备制造商,最具客户价值的系统解决方案提供者。
第一步:成为冶金、军工、石油、工程机械领域国内领先的最具价值的系统精密装备及核心零部件的提供者和制造商。第二步:成为材料资源制造和应用领域成套精密装备系统的提供者和制造商。第三步:成为材料资源综合制造和应用领域国际一流的系统方案提供者和成套精密装备制造商。
博亚核心价值观
诚信:诚,对客户的真诚、对企业的忠诚,对同事的热诚,对社会的挚诚,对其他利益共同体的坦诚;信就是信誉、信用、信任,是对工作必胜的信心和对企业未来坚定信念。
创新:创新—创新是企业的灵魂,是一种态度,需要勇气、激情和行动;是一种借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是一种超越,不能固步自封,超越自我,持续挖掘和创造客户的需求,超越客户的需求。
人和:人和—和为贵。是人与人、人与企业、人与客户、人与社会的和谐,真正的和谐是以公平的环境和均等的机会为前提,以适度竞争为途径的多方合作与共赢。
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企业实现愿景和使命的必由之路。博亚一直在努力“创建专业领域优秀企业,打造同类产品知名品牌”。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博亚“胸怀广博,勇于拼搏,追求卓越,永不满足”。
正是由于所有博亚人的努力,领导人集结了所有人的智慧,创建了博亚的企业文化,形成了博亚精神,带领博亚走向更高更辉煌的发展。总结
从博亚的发展实例来看,企业文化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有力保证。企业文化建塑的根本目的,就是用文化力激活生产力,增强凝聚力、执行力和创造力,进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人类因梦想而伟大,企业因文化而繁荣。”一个成功的企业,必须致力于企业文化的建塑,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如此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才能实现全面、快速、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公司治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篇5
矿山开采对环境破坏的影响及其治理方法研究 据统计,中国现有国营矿山企业 8000 多个,个体矿山达到 23 万多个。全国矿区累计被破坏的土地面积达 288 万 hm2,并且每年以大约 4.67 万 hm2 的速度增长。可见我国矿业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给社会生态环境带来了危害,大量开发活动所造成的破坏与污染越来越严重,尤其是众多的乡镇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不但缺乏资源的保护意识,而且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加上开采、洗选的方法、技术和装备落后,特别是一些人为了片面追求利润,在开采过程中几乎不采取任何防治措施,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与污染极为严重。因此,矿山开采的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介绍了矿山开发所造成的环境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
1、矿山开采带来的环境影响1 地表景观破坏 山开采包括露天和地下开采两种方式:露天开采以剥离挖损土地为主,明显地改变了地表景观I地下开采将矿物采出后,其上覆岩层失去支撑,岩体内部应力平衡受到破坏,从而导致采空区上覆岩层发生位移、变形直至破坏。矿山开采前一般多为森林、草地等自然植被覆盖的山体。开采后砍伐森林,压覆、毁坏土地,山体遭到破坏,废石与垃圾堆置,严重破坏地表自然景观。2 土地资源破坏 露天采矿剥离的表土,井t采矿后的废石,以及选矿后的尾矿,都必然导致对矿区土地的破坏。露天采矿、开挖及各类废渣、废石、尾矿堆置等,直接破坏与压占大量土地,全国累计压占土地达 586 万 hm2,破坏森林面积 106 万 hm2,破坏草地面积 26.3 万 hm2。据统计,全国历年煤矸石累计存量约30 亿t,占地 5500hm2,并且每年新增排放量 1.5 亿一 2.0 亿t,地表植被破坏和大量堆放的尾矿。导致土地荒漠化。准格尔煤田土地沙化面积已占煤田面积的21%。露天采矿会挖损大量土地,井丁开采导致大面积的地面沉降、塌陷等又会引起地表变形和破坏,加速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据不完全统计,截至 1996 年,我国中西部矿区每年增加水土流失面积 0.2 万 hm2。3 诱发地质灾害 矿山开采和相关工程的兴建会使矿区地形发生巨大变化,地下开采、地面及边坡开挖影响了山体、斜坡稳定,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据统计,全国因采矿引起的塌陷 180 处以上,塌陷坑 1600 个,塌陷面积 1150km2。全国发生采矿塌陷灾害的城市近40个,造成严重破坏的 25 个,每年因采矿地面塌陷造成的损失达 4 亿元以上。4 水资源影响问题 矿山开采对水资源的影响包括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地表水影响有改变河道和水文、污染水质等;地下过度采水或疏干地下水导致水位下降、供水发生困难和地面沉降等问题。在干旱地区,地下水位下降可能会造成地表植被死亡。由于矿山开发和矿区城镇兴起可能将大量水资源由农用转为工矿业和城镇使用。或者因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区域或流域更大范围的生态环境影响。5 生物多样性损失 植被清除、废渣排放、土壤退化与污染,对矿区生物多样性的维持都是致命打击。据统计,我国因采矿直接破坏的森林面积累计达 106万 hm2,破坏草地面积为 263 万 hm2。而生物多样性丧失后,虽然某些耐性物种能在矿地实现植物的自然定居,但由于矿山废弃地土层薄、微生物活性差,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非常缓慢,通常要 5—100a,即使形成植被,质量也相对低劣。因此,矿区生物多样性的损失往往是不可逆的。6 污染问题 采矿引起的环境污染是巨大的,并依矿种不同而不同。采矿本身的污染主要来自剥离物、尾矿和矿渣等固体废物,矿坑和选矿等废水,爆破、掘进和交通运输产生的气态污染物,以及各种机械的噪声影响。这些污染的生态效应依具体情况而异:有的影响地表水,可使河流生物绝迹;有的影响地下水,使地下水资源报废;有的影响人体健康,有的影响农业生产。同样,污染可能是局部的(矿区内),也可能影响到流域或区域更大的范围。
2、治理方法(1)土壤基质改良和植被恢复技术 1)地表土保存技术在矿山施工之前,先取 50cm 左右深的土壤,并将其保存封藏,尽量减少结构的破坏和养分流失,在矿山开采完毕后,把表土重新迁回,使其还原。2)废弃地改造技术依据研究,废渣的淋溶水中镉、汞、铅、砷等剧毒元素的含量均超过国家水质标准。在进行表土改造之前,应设法灌注粘土泥浆,以便让泥浆包裹废渣表面,然后再铺上一层粘土并压实,造成一个人工隔水层,减少地面水下渗,降低其淋溶水中有毒元素的含量,保障人类和生物的健康。3)土壤增肥改良技术在矿山废弃地恢复过程中,通常添加有效物质,使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得到改良,从而缩短植被演替的进程,加快矿山废弃地的生态重建。4)植被恢复技术植物恢复是利用植物的独特功能与根际微生物协同作用,从而发挥比生物修复更大的功效。它是一种有效和廉价处理某些有害废物的新方法,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开展大规模的试验,并被证明有效。(2)地表沉陷及破坏的防治对策 地表沉陷及破坏的防治对策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采取措施减小或防止地表沉陷变形与破坏。另一方面是根据受护对象的性质和特征采取针对性的防护治理措施。(3)水环境治理措施 1)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治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水土流失的整治,及时填堵地表塌陷裂缝,防止地表水通过采动裂缝漏人地下,同时搞好塌陷地复垦,防止水土流失。2)抓好矿区的水利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包括打坝淤地、治理小流域、兴建水库、拦洪蓄水,提高地下水位。同时认真贯彻节水措施,加强污水和矿井水的处理和利用。3)有计划地采取深层或矿区外远程供水。4)采用拦渣工程、护坡工程和截排水工程等工程防护措施来解决在生产和运输中产生的土、弃石、弃渣、尾矿、废水和其它废弃污染物质。
公司治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篇6
在以全球为核心内容的企业财务管理中,企业财务管理和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是有针对性的对金融创新进行研究,采取相应的财务战略,进而优化企业的财务管理。
(一)优化企业的融资管理
企业融资的各种方式,渠道是非常广泛的、多种多样,在不同的渠道融资具有不同的风险和成本。随着不断创新的金融工具和发展的国际金融,企业的融资形式也愈加多样。企业可以利用金融工具创新对其融资进行管理。第一,建立金融财团融资。通过发展长期的较大规模的企业,加速资本积累来增加银行的资金,以赚取利息,这样不仅减少了公司的利润,同时也影响资金周转效率。在美国、日本和其他国家的大型企业均建立相应的企业金融机构,形成财团、创办银行,实现企业在特定范围内筹集资金的目的,这种自我滚动融资的投资方式,以提高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带来了高利润率。第二,使用认股权融资。固定数目的股票期权是指购买股票指定的价格。这些债券有一定的权益及负债行业特征,是为了引进一个更广泛的投资组合的投资者、财务人员来扩大企业收益,以至于降低其资本成本产生的混合,股票期权也能带来额外的资金,行使价往往高于10-30%的股票市场的债券发行日期价格。
(二)优化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
首先,要掌握和熟悉与金融工具,金融创新为重点,以转变经济通过金融工具的风险。一般类型的债券、股票、票据及其他金融工具在金融市场上的融资较多,据Lucian在2010年中的一项调查显示,关于企业的金融创新工具中,对付外汇风险应用较多的是远期和约外汇,更多关于利率的风险是利率交换,有关商品的价格风险是商品期权和商品期货,关于权益风险的则主要是相对应的场外交易期权。由此,风险管理和金融工具之间的确切关系是创新的金融产品,伴着种.种衍生性金融工具的产生和金融期货市场的发展,外汇远期合同、利率与货币互换、期权、期货、指数交易等数不胜数,所以企业财务经理应掌握和了解这些金融创新产品,以满足业务的需求。
其次,适当的金融工具的使用范围内的创新。每一个创新的金融工具,当给企业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也会伴随着风险,包括财务风险。如果突然了许多超越自我控制的范围内从事企业自身的风险交易业务,在金融创新的复杂程度超出它能够处理的能力,存在的问题,在企业金融产品的交易中日积月累,不得不做高风险交易,最终导致破产。因此基于其承载能力的企业,要在适当范围内的金融工具创新中的应用,权衡利益和风险一站式的创新金融工具,以优化企业财务管理。
再次,企业应加强流动性管理,重视资金管理的内部转换。通过股息、特许权使用费、原有的投资、进口和出口货物的贷款和金融中介管理调回,引导内部资金转移。资金的合理配置,使企业能够有效地和快速地实现控制系统的所有基金和全球基金和储备的使用最优化的状态。
最后,企业在应用金融工具创新时,应当坚持以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相互渗透的政策,同时对银行和企业的发展。经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从银行信贷和资金的支持是分不开的,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各大银行的支持,这个行业和金融的结合,有力地防范金融风险的业务风险,并加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运用金融工具创新对财务管理进行优化,分析金融工具创新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是一个新时代的现代企业研究的一个新课题,有制定的研究领域和其发展的客观性。但是我国进行金融工具创新的时间不长,累积的经验还很少,面对日益严峻的财政形势,加强创新金融工具在企业财务管理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唐颖.金融工具及衍生金融工具在企业的运用及启示[J]. 现代商业.2011(11)
[2]张信才.试论企业运用衍生金融工具面临内控风险的管理[J]. 现代商业. 2012(32)
[3]俞荣海,邱靖.浅议衍生金融工具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 新会计. 2010(12)
[4]杨荣彦,卢爽.基于金融工具准则分析企业盈余管理新途径[J].财会月刊.2011(14)
★ 加强财务监督确保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
★ 增值税法实施细则
★ 上市公司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
★ 压岁钱增值记作文550字
★ 让压岁钱增值六年级作文
★ 让压岁钱增值作文450字
★ IFRS9《金融工具:分类和计量》的优秀论文
★ 试论现代企业员工激励方法与运用
★ 家庭应急避险安全知识
公司治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篇7
根据掌握的文献看, 学术界有关从公司治理视角研究企业技术创新尚不多见。对其进行研究散见于各类技术创新和公司治理的研究中, 因此, 本文先对公司治理内涵进行剖析, 然后将公司治理中的因素和企业技术创新相关性进行文献综述。
1 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最早的概念源于西方。其英文原文 (Corporate Governance) 国内也翻译成“法人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机制”等, 也有海外华人译为“公司督导机制”, 这些概念的含义并无根本差异, 意思是一致的。
大多数学者认为, 公司治理是关于公司所有权 (即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 配置的制度性安排。作为一种制度安排, 公司治理首先表现为一系列规定了公司利益相关者的成文或有形的行为规则与程序。OECD在《公司治理原则》中指出:“公司治理明确规定了公司的各个参与者的责任和权利分布, 诸如董事会、经理层、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 并且清楚地说明了决策公司事务时所应遵循的规则和程序”。这种制度安排规定了股东、董事会和经理层等利益相关者的地位和职能, 以及其行使职能的合法途径, 包括:董事会必须代表以股东为核心的利益相关者监督经理人员, 并负责向股东等利益相关者披露经营状况, 经理人员在董事会领导下负责具体经营, 不能违背股东利益等。由此可见, 公司治理中3个重要的因数是:股东、董事会和经营者。
2 公司治理与技术创新关系
Tylecote和Conesa从美国、德国、英国和法国的经验数据中发现公司治理对企业技术创新是具有高度的决定性作用, 并且指出各国公司治理模式的差异性与部门专业化优势存在很强的相关性。但是Tylecote和Conesa的研究是基于简单的数据处理和定性分析得到的, 这种理论分析远没有形成系统化的方法, 存在着大量的问题需要进行后续处理。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 人们对美英公司治理模式和德日公司治理模式对于企业经营行为影响的优劣一直争论不休, 直到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日本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的停滞, 似乎表明了英美模式是较优的。我国学者华锦阳 (2002) , 通过分析公司治理对技术创新产生的各方面影响, 指出公司治理作为一种制度框架, 对企业的技术活动具有根本性的决定传用。并指出只有对公司治理的重要性有足够认识.并将其变革纳入与技术创新协调进行的轨道, 才能推动技术创新, 进而推进国企改革进程和企业绩效的提高。而徐金发和刘翌 (2002) 认为企业治理结构与技术创新密切相关, 企业经营者持股水平的提高、具有强烈支持企业创新意愿的机构投资者的引入、董事会规模的缩小、外部董事数量的增加、董事会专业委员会的设立以及董事长与总经理的职责分离都有助于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水平。
3 公司治理因素与技术创新综述
本文通过公司治理中3个重要因素:股东、董事会和经营者, 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进行简要的综述。
3.1 所有权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1) 所有权属性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所有权属性是指企业所有者是公有还是私有, 目前理论界的普遍接受的观点是私人股相比于国有股更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Margolis (1999) 通过对美国能源产业R&D投入的研究发现, 由于该产业中R&D投资主要来源于政府, 造成该产业中技术创新的所有权模糊, 以致技术创新投资的长期低回报。因此, 我们可以看到企业私有化更加能够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同时可以减少政府对企业的控制权, 增加私人股份, 对技术创新有促进作用 (Madden和Savage, 1999) 。因为, 私人投资的R&D比政府投资的R&D于企业技术创新的相关性更强 (Liddle, 1997) 。从我国国有企业所有制发展来看, 经历了由国家控股的国有制形式到国家和私人集体控股和私人控股的股份制形式。但很多企业的产权还是不明晰, 虽然我国政府多年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但收效不大, 产权结构的一体化还是重要原因, 因为高度集中于政府的所有权形式, 使企业自身的创新收益权和创新资源自配权未得到明确界定, 导致企业动力的不定 (刘三林等, 2000和夏冬, 2003) 。产权优化 (包括所有权结构调整) 和产权激励是解决国有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缺乏的重要举措 (张旭升, 1998和萧延高, 2001) 。
(2) 股权结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股权结构表现为大股东持股水平和经营者持股水平。股东和经营者对企业技术创新收益的关注重点不一样。经营者关注于公司的短期收益, 不愿意进行R&D投入, 而股东关注于企业的长期投资收益。因为技术创新的高风险会给经理带来工作的不安全感, 经理人的收入与公司业绩密切相关, 而这不同于股东, 股东可以通过不同的股票组合降低自身承担的风险 (Baysinger、Kosnik和Turk, 1995) 。根据委托代理理论, 当所有这和经营者利益目标更趋于一致时, 管理层会提高对技术创新活动的支持。反之, 股东和经营者之间不适当的关系将导致企业短视行为, 将对技术创新产生限制作用。大股东可以通过监督经营者的行为, 限制管理层牺牲股东利益, 谋取自身利益的行为, 来增强市场运行的有效性 (Shlerifer和Vishny, 1996) 。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对企业技术创新行为有正面影响 (Hosono、Tomiyama和Miyagawa, 2004) 。但, 在不同的国家影响力并不一样。Lee和O'neil (2003) 通过对美国和日本不同行业 (汽车、化工、通信、计算机、电子、制药和能源) 公司的研究发现, 由于文化和治理模式不同, 所有权结构与企业技术性创新之间的关系在美国和日本的公司中有所不同, 在美国公司中, 股权集中度与研销比正相关, 但在日本公司中, 股权集中度与研销比没有关系。
3.2 经营者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在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众多因素中, 最高管理层 (即经营者) 是技术创新强有力的支持中的一个最要的因素 (Nakahara, 1997) 。企业家的具体工具是创新, 即他们借以利用变化作为一种新的实业和一项新的服务机会的手段 (德鲁克, 1989) 。但是任何创新活动都是有风险的, 在一项有关企业引入新产品的实证研究显示, 成功的概念小于20% (Crowford, 1997) 。同时, 经营者具有风险偏好性, 这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着关键的影响作用 (Daniel, 2000) 。如果经营者属于风险厌恶者, 则会减少高风险性的技术创新投入 (Hill和Snell, 1988) 。在一定条件下, 经营者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不仅取决于其胆识以及掌握的相关知识, 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对经营者的激励。根据委托代理理论, 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越一致, 经营者就越有动力为企业长期价值最大化努力工作, 从而会提高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因此, 对经营者的激励机制势必会影响其技术创新动力和创新能力, 进而影响对技术创新类型的选择 (杨建君, 2007) 。设计和实施对经营者的激励机制, 促使经营者与所有者的目标尽可能一致是保证经营者努力工作的关键, 也是企业治理结构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Hoffman和Hegarty, 1993) 。激励经营者可以通过提高经营者持股水平来提高技术创新水平 (徐金发、刘翌, 2002) 。Zahra等学者 (2000) 对中等规模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实证研究发现, 经营者的持股比例与企业技术创新显著相关。
从经营者自身的角度出发, 经营者的工作能力会影响其对技术创新类型的选择, 经营者杰出的工作能力和对技术创新机会的敏锐嗅觉对企业的产品创新非常重要 (夏冬, 2003) 。经营者的工作态度与产品创新正相关 (Gary, 1998) 。
综上所述, 企业家的创新决定是创新动力、创新能力和创新权利的综合反映, 而创新能力的发挥又受到创新动力和权力的影响 (杨建君, 2002) 。
3.3 董事会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1) 董事会规模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 将董事会规模分为小规模和大规模。董事会规模的扩大表现为有不同背景、经历以及专业知识的人士进入董事会 (Judge et al., 1992) 。董事会规模的大小会对技术创新产生不同的影响, 目前理论界有3种观点:①根据代理理论和组织行为学理论对于一定规模的公司而言, 过大的董事会能发挥最大的功效。因为董事会规模的扩大, 会使实现企业技术创新所必需的专业技术知识、管理知识以及财务知识等在董事会能不更好地实现互补, 有利于在技术创新决策过程中吸收不同的意见, 减少企业技术创新风险。②Yermack (1996) 和Zahara (2000)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董事会规模与企业技术绩效及创新活动是负相关性。相对于规模较小的董事会来说, 规模相对较大的董事会通常是更多样化, 更容易发生争论和没有凝聚力, 规模相对较小的董事会可能更容易应对飞速变化的环境 (Lipton和Lorsch, 1992) 。他们还指出董事会通过监控能力发挥作用, 随着董事会规模的增大而增大, 但由此带来的成本超过了其所带来的收益, 比如:缓慢的决策制定速度和对分享风险的偏离。董事会规模的扩大还会使董事会产生搭便车的动机, 这种情况在技术创新项目成败对董事实际损益影响并不大的条件下更为明显。董事会规模缩小有利于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水平 (刘翌, 2002) 。③董事会的规模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 (Yermack, 1996) , 及当董事会规模扩大时, 对技术创新水平不断增加, 当董事会达到一定规模后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最高, 随后, 随着董事会规模的扩大。企业技术创新呈下降趋势。
(2) 董事会结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根据董事会人员是否在企业任职的情况, 董事会结构分为内部董事与外部董事。内部的董事是指在企业内担任一定职位的董事。外部董事是指不在企业任职的董事, 他们与公司无潜在的利益冲突, 也成为独立董事。2001年, 证监会发布《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通知规定上市公司在2002年6月30日前, 董事会成员中应当至少包括2名独立董事;在2003年6月30前, 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中应当至少包括三分之一独立董事。至此, 我国上市公司正式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外部董事数量的增加, 董事会专业委员会的设立有利于提高企业技术水平 (刘翌, 2000) 。John&Zahra (1991) 认为, 企业总是在不确定的环境中运营, 通过引入与外部环境相联系的董事, 企业可以有效地处理这种不确定性, 帮助公司在很大程度上化解面临的各种危机, 增加企业组织的生存可能性, 配置更多的资源于创新活动和创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社会关系。
(3) 两职合一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领导权结构指的是董事和总经理的两职合一的问题。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现代企业制度的特点。Wright et al. (1996) 认为, 代理问题的存在导致经营者主要关心个人财富、职位安全、权力威望以及个人效用最大化, 因而会严重影响和削弱他们对创新的追求。董事和经营者的目标不一致, 就会导致公司在重大决策时产生利益冲突 (Morris, 1964) 。如果通过对经营者实行股权、股票期权以及其他与当期业绩挂钩的激励机制安排可以使经营者与所有者的利益保持一致, 可有效提高经营者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 (Jensen and Meckling, 1976) 。如果总经理担任董事长, 他对技术创新的态度直接影响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的选择 (杨建君, 2002) 。所以董事长与总经理的两职合一有助于企业技术创新和经营绩效的提高 (Zahara et al., 2000) 。
4 简要评述
公司治理和技术创新都已经形成独立的理论, 但两者之间的关系还处于探讨阶段。本文从所有权、董事会和经营者这三个主要方面大致概括了公司治理与企业创新的一些观点和争论, 当然相关的话题远不止这些。比如公司治理中的资本结构、公司规模、机构投资者、企业的多元化水平、企业所处的不同行业等都会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也有学者从技术创新角度来研究公司治理。如杨瑞龙等从技术创新的角度研究了一个网络化的外部环境对企业治理结构的影响, 指出技术创新活动激发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会产生新的价格关系, 并由此可能带来产权关系的重新调整。
已有研究的不足表现在: (1) 我国从公司治理的视角对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探讨基本处于理论阶段, 有实证的文献寥寥无几。究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国外从公司治理视角研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文献不多, 可供借鉴的分析方法和研究手段相当有限;二是研究所需要的数据搜集相当困难。有些数据的获得要通过对企业问卷调查能获得, 而问卷调查的可回收性低, 相当多的文献是中国统计年鉴等对公司治理与企业创新的影响进行宏观研究, 或者通过上市公司年报等对公司治理与企业创新的影响进行微观研究。 (2) 已有的文献来看, 它们或揭示了公司治理与技术创新在某些方面的内在联系, 或提出了一个启发性极强的研究框架或建议等。忽略了公司治理与技术创新的内在机制研究。公司治理如何影响技术创新行为以及他们所导致的企业绩效情况, 这三方面的如何相互制约与促进的, 全方位的考虑公司治理和技术创新的内外部因素。
摘要:在当今的市场经济环境, 企业维持长期竞争优势的惟一方法是不断而卓有成效地进行技术创新, 建立自己的核心能力。基于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公司治理和技术创新相关性的研究, 进行了简单的梳理, 并对这些研究进行了简要评述。
关键词:公司治理,技术创新,所有权,董事会,经营者
参考文献
[1]Andrew Tylecote, Emmanuelle Conesa, Corporate governance, in-novation systems and industrial performance, Industry and Inno-vation, 1999 (6) :25-50.
[2]王昌林.基于公司治理机制的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研究[D].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2004.
[3]华锦阳.试论公司治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J].自然辨证法通讯, 2002 (1) :52-57.
[4]徐金发, 刘翌.企业治理结构与技术创新[J].科研管理, 2002 (4) .
[5]Shaker A.Zahra, et al.Entrepreneurship in Medium-size Compa-nies:Exploring the Effects of Ownership and Governance Systems[J].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0, (26) .
[6]Jensen, M., Meckling, W.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76, (3) .
公司治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篇8
首先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房地产行业管理层特征与企业资金使用效率的关系。然后选取136家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以管理层薪酬、管理层规模、平均学历和管理层持股数五个特征为视角,对管理层特征与企业资金使用效率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采用了相关性统计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对研究理论进行实证检验,最后得出结论。
关键词:房地产业;管理层特征;企业资金使用效率早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探讨的重要话题
一、房地产业上市公司资金使用效率评价体系构建
(一)房地产企业绩效指标体系分析与构建
本文从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未来发展能力四个方面,选取了12个变量。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净现金流量、存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营业利润率、净利润增长率、总资产收益率。
(二)分析验证
Kaiser给出了一个度量标准:在0.5 (三)因子提取 二、实证研究 (一)管理层薪酬对企业资金使用效率(F)的影响假设 由委托代理理论,股东是公司的所有者。公司业绩与高管持股部分的薪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样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会为了通过持股的方式多获得收益提升公司的绩效。因此提出了假设: H1:我国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管理层薪酬总额(A1)与公司资金使用效率正相关。 H2:我国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前三名董事薪酬总额(A2)与公司资金使用效率正相关。 (二)管理层规模对企业资金使用效率的影响假设 管理层规模是指组成管理层成员的数量。合理的管理层规模,不但能提高管理层决策的效率,而且还能提高企业绩效。本文提出第四个假设: H3:管理层规模(A3)与企业资金使用效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三)管理层平均学历对企业资金使用效率的影响假设 这一指标是运用Likert五点正向计分法将高层管理人员的学历分别赋予1至5分,以此表示不同的学历水平,见下表: 提出假设: H4:管理层的平均学历水平(A4)与企业资金使用效率之间正相关。 (四)管理层持股金额对企业资金使用效率的影响假设 H5:管理层的总持股金额(A5)与企业资金使用效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H6:公司规模(B1)与企业资金使用效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本文用资产负债率来衡量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提出假设: H7:资产负债率(B2)与企业资金使用效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五)研究模型的建立 在前文假设的基础上,以企业绩效综合指数F作为因变量,以A1、A2、A3、A4、A5作为自变量,控制变量为B1、B2,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运用SPSS19.0,选用参数检验来确定其相关显著性。多元回归模型为: (六)相关性分析 本文通过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在1%的显著水平上,房地产企业资金使用效率与管理层薪酬总额、前三名董事薪酬总额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与管理层规模不相关。与管理层平均学历存在相关关系,与管理层管理层的总持股金额不相关。与资产负债率和公司规模都没有显著相关性。 (七)多元回归分析 说明:从表4.5看出,回归方程是显著的,通过了F检验,说明该回归方程有意义。可以看出: 1.管理层薪酬和前三名董事薪酬总额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即假设H1、H2成立。 2.管理层规模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假设H3不成立。 3.管理层的平均学历通过显著性检验,即假设H4成立,而管理层的总持股金额不存在显著相关性,即H6不成立。 以管理层薪酬、管理层平均年龄、管理层规模、平均学历和管理层持股数五 三、结论总结 (一)管理层薪酬对企业资金使用效率影响显著 管理层薪酬和前三名董事薪酬总额变量与上市公司资金使用效率正相关,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薪酬激励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管理层工作的积极性,从而促使高管人员积极、努力地工作,从而实现自身人力资本价值的最大化。 (二)管理层规模对企业资金使用效率影响不显著 管理层规模变量与上市公司资金使用效率没有显著相关性。 (三)管理层平均学历对企业资金使用效率影响显著 管理层平均学历与企业资金使用效率呈现正相关关系,说明随着我国公民受教育水平的逐年提高,管理层人员的整体学历水平也有所提高,管理层人员学历结构的改善有利于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 (四)管理层持股金额对企业资金使用效率的影响 管理层的总持股金额对公司资金使用效率没有呈现显著相关性。 四、建议 基于本文的研究结论,提出如下建议: (一)完善上市公司管理层的激励制度 由研究结论可知提高管理层薪酬和监事持股可以提高上市公司资金使用效率,因此上市公司应建立有效地管理层激励机制来加强上市公司治理,提高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本文认为可将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 (二)提高管理层平均学历水平 【公司治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推荐阅读: 战略投资者对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影响09-22 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的影响论文06-02 论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的影响论文05-17 企业文化与公司治理08-20 关于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研究分析07-17 上市公司治理研究管理论文09-15 公司治理与控制权研究11-20 中小企业公司治理比较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