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治理结构要勇于创新(通用10篇)
民营企业治理结构要勇于创新 篇1
处理群体性事件要勇于创新
随着我国进入社会转型加速期,转型社会下社会分层、社会流动加剧,社会结构深刻变迁。社会利益分化组合,利益主体出现多元化,利益群体逐渐显性化,社会利益的冲突和矛盾空前尖锐和激烈,群体性事件将处于高发期。
笔者对近年爆发的有代表性的群体性事件进行归纳、分类和比较,力求找到不同类别的群体性事件不同的表现形式、发生的不同原因、参与主体身份的差异、事件导致的不同后果以及事件对制度变革的互动程度。第一类以瓮安事件(女学生死亡事件——信息的恶意传播——影响恶劣、破坏严重事件)、陇南事件(市行政中心搬迁——拆迁户上访——缺乏有效沟通——爆发恶性的打砸抢事件)、孟连事件(胶农和橡胶企业的劳资矛盾——政府偏向企业——胶农利益得不到合理表达——与警方发生恶性对抗)等群体性事件为代表,这些事件我们称为甲类。第二类以厦门“PX”事件(政府要在厦门建立PX重大化工项目——市民担忧环境生态——环保专家与部分市民诉求政府——未果——散步——较理性解决)、上海沪杭磁悬浮工程事件(政府准备建设沪杭磁悬浮项目——市民担心环境质量——散步——较理性解决)、重庆出租车“罢工”事件(长期不合理的出租车管理体制——在黑车、油价上升等因素影响下——出租车司机集体休息——政府及时、主动沟通——理性解决)等为代表,称之为乙类。
对两类群体性事件做一个比较,会发现以下问题。其一,群体性事件发生区域不同。甲类多发生在县城、郊区、农村,乙类发生在中心城市、特大型城市。其二,群体性事件诉求的主体不同。甲类多以农民、工人、拆迁户为主,乙类是市民、中产阶层等。其三,甲类表现形式是一种暴力、非理性的诉求,乙类是一种和平、理性的诉求方式。其四,后果影响不同。甲类造成较恶劣的影响和严重的社会后果,对党和政府的形象产生较大的负面作用。乙类没有导致太严重的政治、社会后果,以较和平的方式解决。其五,甲类的非理性处理和严重的社会后果没有导致制度层面、法律层面的改进,没有形成制度创新的契机,制度仍然处于不均衡状态,乙类群体性事件个案的理性解决,但也没有上升到规范化、制度化和法治化的层面,促成新的制度产生。
基于两类不同群体性事件的方式和导致的后果、影响,充分说明公民的政治权利的觉醒和公民意识的成长,以及我国城乡差距、区域差距、阶层差距、职业差距、贫富差距逐渐扩大的极化程度。群体性事件爆发也折射了当前社会利益的复杂和利益矛盾的尖锐,也凸显了我国公民利益协调存在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这是公民政治权利成长,利益表达渠道不畅,利益诉求方式不理性和简单,政府管理模式滞后,政府和民间缺少沟通,以及制度供给不均衡导致的后果,促使公民使用“弱者的武器”。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2009年我国将会面临一个更加复杂、困难的经济和社会形势,一系列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民生问题叠加共振,需要我们高度重视。为防控群体性事件的爆发,笔者以为各级党政组织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要理性看待群体性事件,给公民更多的诉求渠道、方式和空间。群体性事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特定阶段的一种正常现象,是公民利益诉求不畅的结果,党和政府要以平常的心态处理,不能采取简单化方式,上纲上线,应该理性对待群体性事件。其实,群体性事件不是个新问题,只是现在受媒介发达的影响和社会开明的推动,报道较多,给我们的印象好像是群体性事件是近期的产物。党和政府只有以理性的心态对待群体性事件,才能更好地处理相关矛盾,并找到事件背后的制度原因。
第二,要创新公民利益诉求的方式。乙类事件中,公民以“散步”、“购物”、“喝茶”和“集体休息”等形式表达自己的利益,我们应该让农民、工人等弱势群体也可以通过“散步”、“喝茶”、“集体购物”等理性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利益。在上面两类群体性事件比较中,笔者发现在大中城市,公民素质较高,民主意识、法制意识较强,参与和表达利益的方式也较理性,党和政府要主动创新公民利益诉求的方式,让公民在体制、法律的框架内表达诉求,尽可能减少公民利益诉求的“非理性”和暴力。
第三,要大力培育公民组织,培养公民精神。公民组织是培育弱势群体的公民意识、民主精神、政治文化的主要载体和舞台,公民以组织化的方式参与可以促进利益的选择、整合、处理,提高利益诉求的质量和理性程度。同时,公民可以通过公民组织协调与其他群体之间的冲突。比如在云南孟连事件中,如果冲突双方都有自己的自治组织——假设是胶农协会和橡胶企业协会——那么在胶农与胶农企业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双方可以通过各自的组织进行沟通协调,作为组织化的主体,双方的行为将较理性,矛盾的关键点也很好疏通,同时也降低双方的契约成本和信息成本,实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
第四,要主动加强与民间的互动,努力形成政府与公民制度化的沟通机制。公民通过公民组织与政府对话、谈判和沟通,努力形成制度化参与公共政策的机制,构建一种“回应型”的制度产生机制。这既是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尊重,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必须。如在甘肃陇南事件中,政府做出市行政中心搬迁的决定后,可以先和相关的自治组织、利益群体进行沟通,把市政中心搬迁的原因、要求及相关善后政策进行通报,倾听它们的意见,听取它们的心声,争取它们的支持和理解。这样政府可以通过民间组织进行社会动员,降低成本和风险,也提高政策的可接受性。
第五,要以处理群体性事件为契机,推动制度领域的变革和创新。群体性事件的爆发,表面上看是环保、失地农民、大拆迁补偿、侵犯公民权益等个案原因,其根源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各方面长期存在的制度性、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的结果。而两类群体性事件处理,不管是较理性的处理还是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后果,都没有导致制度层面、法律层面的改进,没有推动制度创新,制度仍然处于不均衡状态。对群体性事件的理性处理,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个案的层面上,要借助群体性事件的处理来反思我们的法律、法规、制度、体制和机制,争取主动了解民意,以此为契机,促进制度均衡和制度创新。化解矛盾纠纷的六项措施
一是区别不同情况,实施分类化解。
二是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协调化解。要引导群众通过行政复议、司法诉讼、仲裁等渠道化解矛盾纠纷,综合运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的方式,及时协调不同群体间的利益关系。
三是整合工作资源,及时就地化解。要把信访、维稳、综治、民政、司法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工作资源有效整合起来,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增加和谐因素。
四是确定重点问题,领导包案化解。对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容易升级激化,带有普遍性的疑难复杂问题,要实行领导包案、一包到底。
五是下移工作重心,督导督办化解。要建立健全对复杂矛盾纠纷化解的联合督导和挂牌督办制度。联合督导由各地结合实际自行组织,一般每半年开展一次。对本地的复杂矛盾纠纷和上级交办的重要信访事项,要明确责任人和解决时限,实行挂牌督办。
六是健全完善政策,注重从源头化解。要防止因政策不连续、不平衡、不完善和落实不到位引发矛盾纠纷。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统筹兼顾各方利益,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坚决避免因决策失误损害群众利益。七是加大投入力度,促进矛盾化解。
民营企业治理结构要勇于创新 篇2
一、教育理论创新点击
在一次公开观摩课活动的评课时, 笔者做了 《向这几节观摩课学什么》 的专题发言, 从几节课“乐学”情境的创设以及目前学生大量存在的厌学情绪, 提出了“新快乐教育”设想。之后, 笔者开始了《“新快乐教育”研究》 课题实验, 在理论方面提出3点创新见解。
(一) 提出“以乐学为主味”教育主张
2001年, 在“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思维为主轴, 发展为主线, 创新为主旨”的“五为主”素质教育观的基础上, 提出“以乐学为主味”并做概括, 使其成为“五为主”教学思想延伸的有机组成部分,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素质教育观。一种教育思想的提出, 需要丰富的实践做支撑。在“以乐学为主味”教育思想引领下的这一阶段实验, 重在传承中创新。
一是深化理论构建。重点解决过去教学只重于课始和课终的激趣与存趣, 而不重视课中乐学问题的弊端, 把一节课结构细化剖析, 分成“课始乐学段, 课中乐学段, 课末乐学段”三段式来研究。立足于新课标教学要求, 着眼于新教材中的快乐新元素开发, 并以现代多媒体快乐教育新手段运用为载体, 宣扬以“乐学为主味”理念, 促进“快乐学习”生成, 构建了“新快乐教育”课堂模式。这一模式流程为:“激趣 (包括:激趣入课、快乐导学) →乐探 (包括:预学乐探、合作乐研、展示乐赏、乐练提高) →存趣 (包括:激情评价、存趣延学) ”三个环节八个步骤。课中乐学段着重进行了异步指导自主乐学、快乐动手操作、快乐合作共同进步, 乐练提高等“乐学”策略研究;开展“乐学主味”诸因素研究, 如:乐学与幽默、乐学与游戏、乐学与多媒体等, 让乐贯穿全程。
二是开展案例研究。以数学故事、数学童话、数学剧等演绎数学教学内容, 颠覆了传统教学设计方式。例如,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29页“有关0的认识及其相关的加减法”教学时, 将课本的 “盘子上桃子”“树林里鸟巢”“池塘中青蛙”三幅主题图, 用童话“小猴吃桃—小猴逛森林—小猴游西湖”故事串连在一起。从学生喜爱的童话引入, 提出有关0的数学问题,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拟人化的课题 《小猴遇“0”记》, 更增添了这节课的童趣。“有关0的减法”原本是一串枯燥符号的运算, 这节课通过“小猴逛森林” 和教师演学生算等情境, 让学生体会了有关0的减法计算。“有关0的加法”, 在教师演学生算的基础上, 又通过“小猴游西湖”和学生自己演自己算等情境, 让学生体会了有关0的加法计算。而“一个数减去0”的计算, 以手机发短信的方式引出题目, 形式新颖, 根据算式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原型等的活动, 有利于学生体会一个数减去0的计算意义。又如,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99页 《数学广角:排列组合》 教学时, 以“观看乒乓球赛”这一情境串为线索, 重新组合了教材, 把例题、做一做、习题中的有关排列组合知识融会贯通, 以“球赛”为经线, 以“购票付款组合问题、数字排列问题、场次组合问题、服装组合问题、握手组合问题”为纬线, 串成一个大故事情境串, 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数学故事链, 将排列组合问题趣味化。这样的教学整节课乐学味十分浓厚, 案例与理念相一致, 较好地诠释以乐学为主味教育新思想。
(二) 提出“乐学是儿童主动发展的情感动力”教育观
2003年, 随着新课程改革启动, 及时调整研究方向, 把“乐学主味”与落实“情感目标”结合起来, 提出“乐学是儿童主动发展的情感动力”教育思想。支持教育思想的实践并非课堂教学一种方式, 一种教育新思想的确立, 需要找到适合的实践论证方式。“乐学是儿童主动发展的情感动力”教育思想论证, 简直是数十年磨一剑, 从而把经验上升为理论。
一是采取跟踪实验方法, 以研究快乐与学生生命成长的关系。十多年的研究表明:快乐是学生懂事的基础, 相对快乐的学生往往更懂事, 善解人意, 少犯错误;快乐是学生以及成人注意力集中的根本和基础;快乐是提高反映能力、创造力、灵活性、观察能力的前题和保证;快乐是提高记忆力的前题, 人在平静的时候, 记忆力好, 注意力集中, 在抑郁、心烦、过于兴奋的时候, 才会粗心大意, 记忆力下降;快乐是增强团结合作能力的关键, 快乐的人往往会产生积极的行动和思维, 较少有敌对想法和行为;快乐是自信、勇敢的基础, 快乐、开朗的孩子更有自信心, 胆量更大, 对生活中面对的困难更少害怕、担心、恐惧;快乐是吃苦能力的基础, 人在心情好时, 对痛苦的承受能力往往增强, 在快乐的时候克服困难和自制力较强, 对于烦重的学习负担更具有忍耐性;快乐是高“情商”的基础和根本, 没有快乐的性格, 人不可能有高情商, 西方研究表明, 人的成功因素80%取决于情商, 20%取决于智商, 快乐是人走向成功的最根本因素。
二是不断充实, 使“新快乐教育”思想在“海纳百川”中日臻完善。许多课题研究是有联系性的, 我们把“以乐学为主味”与“乐学是儿童主动发展的情感动力”研究与其他已实验成功的课题结合。如, 与“和谐教育”研究结合, 开展了 《“乐”在和谐》 研究, 提出了:主动与强迫和谐是一种快乐, 探究与接受和谐是一种快乐, 自学与合作和谐是一种快乐……的观点。又如, 与尝试教学法结合, 开展了 《“乐”在尝试》 研究, 总结出:从“好奇—尝试”中得到快乐;从“尝试—会学”中得到快乐;从“尝试—成功”中得到快乐;从“尝试—拥有”中得到快乐等做法……这样使“新快乐教育”课题研究能够达到长研常新, 同时与其他已实验成功的课题结合, 又进一步论证“乐学是儿童主动发展的情感动力”这一教育新思想。
(三) 提出“和易以乐”教育思想
2011年开始辨证思考“乐学”问题。即, 从乐学与勤学的关系、乐学与苦学的关系、乐学与责任的关系、乐学与习惯养成的关系等多角度引导实验教师思辨, 进而提出“和易以乐”教育思想。
一是开展乐学源流研究, 提升认识。乐学思想渊深流远, 在中国, 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快乐教育的思想, 他盛赞弟子颜回“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饭疏食饮水, 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他强调“学而时习之, 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形成了“知之者, 不如好之者;好之者, 不如乐之者”的孔子学说;近代有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理论;现代有“愉快教育”实践;而新世纪出现的“幸福教育”是当代“快乐教育”新形式。在国外, 16世纪法国思想家蒙田在 《论对孩子的教育》 一文中提出, 让教室里充满快乐, 洋溢着花神和美惠女神的欢乐。教室是他们收获的地方, 也应该是他们玩乐的地方。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理论家赫·斯宾塞在19世纪便以“快乐”二字作为教育哲学的中心思想, 他提出要知道如何教育孩子, 首先要知道孩子在什么样的状态下教育最有效。经过他数年的教育实践和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证明:孩子在快乐状态下的学习最有效。……这样, 从中外等乐学研究全方位进行梳理, 系统进行回顾, 全面展示“乐学”研究的历史轨迹与新视野, 让教师“既见古人, 又见来者”“既见树木, 又见森林”“既有土味, 又有洋味”, 提高对课题研究价值的认识。
二是引导理性思辨, 形成独特理论。“和易以乐”以“和”立论, 形成有别于其他与此相似的教育理论, 拓宽“乐学”教育思想发展新视野。虽然“和易以乐”与“快乐教育”二者都把诸如兴趣、爱好、动机、目的、理想、信念、世界观等, 做为乐学的基础;以幽默、游戏、故事、多媒体等做为乐学的元素。但是“快乐教育”如果太追求乐, 就会乐而忘“忧”, 乐而忘“学”, 乐而忘“责”;而“和易以乐”重视乐学与勤学、与苦学、与责任等因素关系的和谐, 更能体现学习是艰苦的脑力劳动这一本质特征。这正是以和易以乐以“和”立论, 形成有别于其他教育理论的本质所在。教师苦教、学生苦学作为一种治教治学的精神倡导, 在我们的民族血脉之中有它宗教般的信仰渊源。然而, 以牺牲教师的职业幸福和学生的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 早已被时代所抛弃。我们所崇尚的教育应该是有人性的教育。这样的教育, 它必然是愉悦的、快乐的, 即便在教育的过程中有艰辛、困苦, 但是它仍然是幸福的。由此可见, “和易以乐”的“乐”更适合国情。
三是纳入理论研究体系, 著书立说。一种教育思想犹如撒下的优良种子, 终将会在岁月深处萌芽。2013年11月, 《“和易教育思想”理论与实践研究》暨“基于实践创新的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发展模式研究”子课题, 被中国教育学会立项为“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 (课题编号:01061027B) , “和易以乐”成为和易教育思想重要组成部分, “新快乐教育”通过再次改造, 纳入到“和易教育思想论”研究中。
在今天, 已不同于“述而不作”的孔子那个年代, 一个没论文, 无著述的教师, 犹如“茶壶煮饺子———肚里有倒不出”, 是无法拥有自己的教育理论创新的。2013年笔者所著的 《和易以学》 一书, 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进而有了“和易以思论、和易以乐论、和易以异论、和易以简论、和易以美论、和易以需论、和易以智论、和易以渔论、和易以情论、和易以责论”等后续“和易教育思想论”研究方向。这些脱胎于 《学记》 “和易以思”句式的标题, 又引发“《学记》 里的和易教育思想”“《论语》 里的和易教育思想”“《中庸》 《易经》 里的和易思想”“《道德经》 里的和易思想”“《止学》 里的和易智慧”等, 形成回归教育原点的“和易教育认识论”研究;在不同时间节点展开“和美教学环境建设”“和合班级建设”“和悦书香校园”“构筑和乐理想课堂”等贴地行走的“和易教育实践论”草根研究。这样由“认识论”“思想论”“实践论”以及面对信息技术冲击的未来教育思考的“憧憬论”, 把过去所有的课题研究、专题研究、发表的数百篇论文等串联在一起, 形成系统。构建和易教育7大体系:和易教育管理服务体系;和易教育教学课程开发体系;和易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体系;和易教育校园文化体系;和易教育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体系;和易教育社区 (包括家庭教育) 融合教育体系;和易教育评价体系。
二、教育理论创新感悟
追求创新的时代, 给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 用先进的理论知识武装自己的同时, 教师应当总结自己的教育主张, 提出自己的教育理论, 这样才能站在更高的起点振臂高呼, 发出自己强劲的声音。那种认为教育理论研究是专家、名师的事的想法是错误的。因为, 教学本身就是研究, 教师就是研究者。深入研究课堂、研究学生, 把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在一起, 贯穿于教育生活, 需要老师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如果我们学习教育理论, 不能很好地指导现实教育, 不能对现实教育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有效指导, 这样的理论是没有任何市场的。我国的新课程改革是在学习外国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基础上进行的一轮改革。我国很多教育学者在研究、学习外国教育经验的基础上, 引进了许多国外的先进教育经验, 如果未能很好地与我国教育实践相结合, 并不能有效地指导教育实践。不同制度、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不尽相同, 一味地照搬外国的教育理念只能导致水土不服, 不利于教育发展。教师要像教育家一样思考教育, 关注教育、关注教育改革、关注教学和科研。用思考引领教育, 用行动提升教育质量, 从而把握完整教育生活的细节, 把握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 提出教育思想, 创新教育理论, 从而萌生做教育家的梦想。唯有如此, 我们才能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教育, 用自己的情感去做教育, 用自己的生命去为教育讴歌和舞蹈, 进而像教育家一样成长。
一个坚守于教育麦田的教师, 通过反思归纳, 通过读书提升, 通过写作提炼, 通过对丰富的实践经验既述又作, 就会有了理论高度, 就会有教育理论创新。拥有自己的教育理论创新, 不是不谦虚, 而是一种报抱负, 一种胸襟, 一种目标。现在, 国家提出“教育家治学”, 如果一个泱泱大国, 像西方国家评论界的那样, 认为除了孔子、陶行知和蔡元培这“两个半教育家”以外, 中国没有真正的教育家。如此的条件, 到何处去找寻那众多的教育家呢?人是需要点精神的, “一个不想当元帅士兵, 不是好士兵”。同样, 一个不想当教育家的教师, 不会有教育理论创新。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 终成一代名相。当下的老师们, 尤其需要这种气魄, 敢于创新教育理论, 勇做见贤思齐的教育家梦。
教育家刘佛年认为:“只要有点新意、新思想、新观念、新设计、新意图、新做法, 就称得上创造。我们要把创造的范围看得广些, 不要把它看得太神秘, 非要有新的科学理论产生才叫创造, 那就高不可攀了。”我们认为, 将过去无数教育家所憧憬的教育理想变成现实, 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 复又提起的时候, 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 今被人做的时候, 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 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 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继承, 去发扬, 去创新的时候, 它就是新的。这正是“新快乐教育”的“新”之所在, “新快乐教育”就是这样“既旧又新”理念。从“以乐学为主味”到“乐学是儿童主动发展的情感动力”再到“和易以乐”, 拓展了古老的“乐学”思想和“愉快教育”思想, 形成以传统“乐学”教育思想的精华与现代先进教育理论相结合为主要特色新快乐教育, 积累了“乐学”实践案例, 充实了“乐学”理论宝库。“发展是硬道理”, 如果我们能本着“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原则, 融入新课程新理念, 将古老的“乐学”推陈出新, 就可以拓展教育思想研究新视野。可见, 教育理论创新并非高不可攀, 别把教育理论创新看得太神秘。
参考文献
[1]田奇述.打破课题研究神秘感追求课题研究有效性[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7 (3) .
[2]田奇述.“和易教育思想”的认识、实践与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15 (2) .
[3]代安荣.像教育家一样思考[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11.
民营企业治理结构要勇于创新 篇3
《中国民商》:现在有一种悲观情绪,认为经济下行压力很大,但我们的“工具箱”可用工具似乎越来越少,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尽管没有太多想象空间,但新的增长模式又无法一下子顶上去,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黄孟复:我并不悲观。不久前我参加了大成企业研究院组织的一个以企业家为主的小范围交流。与会企业家对形势的分析和判断;对企业发展理念的阐述以及对企业战略的选择,使我更加相信,不管经济形势如何变化,中国经济不会有大的问题,甚至可以说,大趋势是乐观的。此外,从大的范围来说,中国经济的 60%-70%是民营经济,而民营经济是最具活力的、也是最具创造力和抗逆性的。民间的力量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经济发展的希望就在民营经济。
《中国民商》:被视为国家“顶层设计”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也就是“一带一路”战略自今年3月28日公布,实施至今已超过三个多月,您怎么评价这一战略的历史意义?
黄孟复:首先,“一带一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万隆会议 60 周年纪念活动以后,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非常关注,前段时间我访问了几个东南亚国家,主要是为了宣传解释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构想。
“一带一路”是一个大的国家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的国际贸易环境发生了变化。中国做了三十年的世界工厂,出口了大量质优价廉的产品到世界各地,拉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产品出口是我国发展的主要动力。为了生产这些产品,我们从发展中国家进口了大量的原材料,也带动了他们发展。
但是辉煌很快就过去了,情况发生了变化,中国的产品不再那么受欢迎,甚至在一些国家和地区遭到抵制,中国产品的成本优势也不再那么突出。国际上建立了一些自由贸易区,设置贸易壁垒,对抗经济全球化大趋势,尤其是美国主导的 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试图通过制定规则限制中国产品的出口。
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应对?我认为,要把单一的产品出口变为投资出口与产品出口并重,由从国内出口产品转变为到海外去生产更多的产品。中国现在已经发展到工业化中后期阶段,而“一带一路”沿线这些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工业化初期,所以我们和他们之间的比较优势是互补的。中国有庞大完整的工业生产体系,现在很多行业都已经产能过剩,而这些产能并不落后,我们的产品质优价廉,但是国内市场需求不足,我们正好可以借助这个机会,调整战略布局。
此外,中国有外汇储备,有生产能力,有技术、有管理能力,如果把这些产能适度转移到“一带一路”上去,可以说是一种双赢,他们非常欢迎。我看到李克强总理访问巴西时,当地有评论说,中国原来大量进口巴西的矿产资源,拉动了巴西经济的增长,但并没有解决巴西的就业和经济持续增长问题,反而不利于巴西的发展。因此我们现在换了一种思路,到巴西去不仅修铁路,还要建车辆制造厂等配套设施;到巴西不仅开发铁矿石等资源,还要建钢铁厂,他们非常欢迎这种投资。我们还可以通过“一带一路”打破别国对我们的干预,稳固中国和平发展的大趋势。
美国的“重返亚太”战略其实就两招:第一招是挑起南海争端,趁机销售武器装备;第二招是搞 TPP,把环太平洋国家都拉进来。TPP 的本质就是高级贸易壁垒,以人权、知识产权为借口,制定出一套贸易规则,将别国的产品排除在外。我们现在发展“一带一路”,是用真金白银的投资来帮助沿线的发展中国家,提高他们的就业,增加他们的税收,东南亚国家认为要比美国的 TPP 实惠多了。
《中国民商》:作为国家战略,我们能够理解它的重大意义,不过从企业角度而言,如何顺势而为,参与其间才是最关键的,那么“一带一路”究竟对民营企业意味着什么?机会到底在哪里?
黄孟复:“一带一路”战略对于我们民营企业,尤其是大型民营企业来讲,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在这个大战略确定后,就会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海内外资产联动、银行贷款增加、外汇使用放宽、人员流动便利等。丝路基金成立以后,也会有更多的基金设立,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奠定了良好的政策条件。我们中国企业可以抱团到一个国家、一个地方去,制造企业和配套企业一起出去,在国外遇到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成本也会更低。比如在印尼,建立了十一个招商引资的开发区,很适合中国企业组团前往。所以通过“一带一路”把优势嫁接到国外去,既解决了我们产能过剩的问题,又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实力,意义非常重大,我们民营企业确实应该认真思考和规划。
《中国民商》:面对当前经济增长的压力,呼唤改革的声音再一次变强。不过,我们观察到,很多人开始有这样的看法:认为“改革红利”的边际效应在递减,改无可改,或者换句话说,该改的好像也还是没有改。您对此怎么看?
黄孟复:改革的重点在于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对于当前国内的经济形势,经济增速确实一直在下滑,还没有见底,可能会继续下行。现在经济发展的关键取决于“改革”。我们以前的改革是通过开放促进改革,现在继续这个思路,设立上海自贸区、广东自贸区等。
我认为现在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必须主要依靠体制上的改革,而不是依靠国外的规则来冲击我们。前面的讨论中,大家比较关切的一个问题是简政放权,我觉得这不是改革的关键。我认为三中全会精神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应该首先大力进行这方面的改革。
政府简政放权和资源市场化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实际上是一回事,但性质上是不同的。简政放权就跟剥蒜一样,先把外面不需要的皮一层一层剥开,要动到蒜里面的五六颗芯还早着呢,剥到“十三五”结束可能也完不成。现在的简政放权中的一些权利变成层层下放,中央权力交由地方政府管,地方政府交由市里管、市里不管由县里管,企业还是要跑原来那些报批程序,并且更加难做了。比如说,一个企业想搞一个上千万吨的炼油厂项目,原来是归国家发改委审批,现在发改委简政放权了需要到省里去审批,但是省里批的项目到银行却拿不到贷款。企业反映,以前国家的项目虽然难批,至少批了以后一路畅通,现在政府把权力下放了,反而很多机构都不提供支持了。
所以现在企业家们更加希望的是政府明确提出准入的负面清单和政府的权力清单,清单以外的事由企业和市场决定。现在经济发展的关键还是要改革资源的配置方式,真正落实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如果资源要素继续被政府掌握,或者继续被不完全是市场主体的国有企业掌握,中国的经济增长就会出现问题。因为经济增长是由生产要素支撑的,如果要素配置在低效率的地方,增长就放缓;同样地要素配置到效率更高的地方,把这些资源多配置给民间、多配置给市场,那么经济下滑的问题就会得到扭转。
《中国民商》:资源配置效率低的问题似乎一直没有转变。我们接触到了很多民营企业仍然在喊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黄孟复:是的,以贷款为例,我国目前50%以上的贷款是贷给了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剩下的留给了市场,而国有企业创造的GDP不到30%。贷给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的资金利息非常低,基本是5.1%的基准利息;而贷给市场其他主体的利息高达10%以上。这种要素配置对于经济增长产生了严重的负面作用。如果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资金就会向高效率的地方流动,就可能会有大部分的银行贷款配置到民间,且利息也能够降到合理范围,这样我估计中国的经济将会有更快的发展。所以我认为当前改革的重点,包括政府职能转变的重点,首先应该是改变资源要素配置的方向和方式,使有活力的、有创造能力的企业得到更多的资源,使要素资源产生更大的效益和效率,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最大限度地发挥生产力的潜力,中国的经济会继续发生巨大的变化。这是当前改革的一个难点,也是一个困惑点。与民营企业相比,目前国有企业在资源配置上肯定占优势,牵扯到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现在这个问题社会上的认识也在不断转变提高过程中,大家也不能过于着急。
《中国民商》:现在很多人都在讲企业的创新问题,问题在于,对大多数传统企业,尤其是多年坚守实业的企业家而言,他们对于如何面对互联网时代充满了困惑。
黄孟复:民营企业要勇于自我革命,守住实业,拥抱互联网,创新发展,对于我们民营企业来讲,“十三五”确实有一个非常诱人的前景。我和不少大型民营企业的负责人聊过,你们已经经过了三十年的拼博和考验,未来的“十三五”也一定能得到更好地发展。
在“十三五”期间,我们每一个企业都应该进行自我革命。我们经常讲政府机关要革命、国企要革命,不要老让别人革命,现在真正到了我们的战略思维进行突破性革命的时候了,这是我们大型民营企业迈向世界级企业的必由之路,要反思、要转变、要创新,然而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现在互联网好不好?非常好!如果固守传统模式,中国永远也赶不上欧美,但是如果借助于互联网,把互联网的潜力发挥到极致,在某些方面就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当前互联网的发展对传统的实体经济影响很大,那么传统的实体经济该怎么办?没有互联网的时候,大家在同一层面上竞争,企业主要在市场、企业管理、技术创新和资本运作上下功夫。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如果一个传统行业的企业加上互联网的翅膀,就有可能在行业整体困难的情况下跃上一个新的台阶。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讲,我遇到的不少企业家都有个共识,那就是实体经济要接受互联网、拥抱互联网,要有互联网思维、引入互联网文化,要用互联网改造企业原有的架构,深入到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
我想强调的是,对于实体企业来讲,千万不要随风放弃自己的优势,把自己变成纯互联网公司,要做“互联网+”,更要“+互联网”。互联网是不能直接制造产品,因此实体企业还要做实体,企业的技术研发不能丢,基础管理也不能丢,这些基本的东西仍然是实体经济必须要有的,也是要不断加强的,要利用互联网把企业做得更好。我们民营企业的发展思路要跟上国际经济、科技发展的趋势,要在坚守原有成果的基础上嫁接先进的理念和工具,这样企业才可能不被时代所淘汰,继续大踏步前进。
现在很多企业家感到有必要深入思考企业长远发展的问题,比如做百年老店或者企业的传承问题。我们要给企业留下什么,是留下一大笔资产,还是留给企业经营的理念、企业文化?要想做成百年老店,单靠资本是不行的,需要把企业的发展理念和企业文化,根植于管理层和员工中间。现在很多企业家都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并且都在深入探讨这样的发展思路。民营企业不可小觑,将中国文化嫁接现代理念和西方成功的经验,再加上我们的体制机制,我估计要不了二十年,世界五百强里面我们中国的民营企业要占到很大比例。我对中国的第一代企业家寄予厚望,第二代企业家虽然大多是博士、硕士的高学历或者留洋回来的,但他们还需要磨炼。我们的第一代企业家,文化程度可能不高,但他们是中国憋了多少年憋出来的一代人,是中国改革开放这个时代造就的一代人,当年多少人创业都没有坚持下来,留下的这些企业家是经过大浪淘沙,在多少人失败的基础上生存下来的,既有正面的经验,也有反面的教训。企业家思维是能够在该激动的时候非常有激情,在该冷静的时候又异常理智,机遇不放过,风险要防范,我们的民营企业家就是要具备这样的素质。
勇于创新实践促企业跨越式发展1 篇4
我代表设计院领导班子做年度素职,请予以评议。
一年来,设计院在集团公司会议精神的指导下,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贯彻落实的热潮中,领导班子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带领全院职工发扬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时代精神,围绕企业的中心工作,全面深入的推进并落实“四位一体”的企业管理责任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促进了设计院跨越式发展。
认清形势 明确方向 理清思路
在学习领会宣传贯彻集团工作会议精神的过程中,领导班子也深刻认识到,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对新疆工作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新疆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单位集团、设计院也将临一个极好的发展机遇及更大的挑战,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我们认为“认清形势。理清思路”是关键。
领导班子能及时准确的传达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区党委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文化和文件会议精神,在不断学习领会的同时,结合单位集团为设计院定的2012年奋斗目标,认识到设计院将从徘徊不前的状态下驶上突破常规发展的快车道。为此我们讨论研究制定了5-10年发展规划草案。紧迫的形势要求我们必须拿出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的时代
精神和勇气,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集团党委的统一领导下,以党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抓手,我们认真开展了以“创先争优,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党风廉政教育月”等各项主题专题活动,班子成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有所增强,班子的科学决策水平和执掌企业的管理能力也有所提高。
围绕服务中心创生产经营佳绩
党的基本路线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生产经营是企业的中心工作,更是企业党政领导班子发挥政治核心及领导作用的目标所在。设计院领导班子将所有工作都紧紧围绕这个中心而展开,服务并服从于中心工作任务,一年来不管是领导班子在发展思路上重点拓展场道专业的决策,还是机构设置,专业岗位人员配置的构思,新增绿化工程的筹备与实施都是优先考虑或倾其所能,为圆满完成中心工作任务打造了和谐舒畅的环境,条件与氛围,即打下思想基础也打下物质基础,截止目前我院共完成设计项目项,总设计面积 万平米,工程总投资额亿元,实际设计收入万元;场道业务方面也开拓了新局面,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新增绿化工程方面,绿化养护面积已达81447平米,实现绿化收入242.5万元。
设计院总体收入已突破2012年设定的年收入1000
万元的目标。
统一思想认识的真诚团结自然会产生积极主动的密切协作
民主集中制既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群众路线在党内外生活中具体运用,一个领导班子能否发挥强有力的核心运用,最重要的还是统一思想认识后形成的真诚团结,没有真诚的团结也谈不上积极主动,密切的协作。这种团结才是力量,比铁还硬、比钢还强。
设计院领导板子的思想认识统一在中国特色社会注意的旗帜下,与党中央、上级党委保持一致,坚决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了应有的努力,那就是为实现设计院的科学发展,完成全年各项责任目标,强调大局意识,分工不分家,不计较个人利害得失,集中群众智慧,广泛深入的发动和依靠群众实行民主集中的党、政、企管理思路与制度,培育统一思想认识后真诚的团结与积极主动的协作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才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纵观设计院这个群体逐渐呈现出的有民主又有集中,有自由又有纪律,即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和谐稳定团结协作的大好局面,与一个真诚团结、主动积极协作的领导班子是分不开的。
加强作风建设树立良好形象
领导班子或者更确切的说是班子成员的好作风铸就
了好形象,不好的作风当然也就相反。加强作风建设是全党全国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一件大事。胡锦涛同志倡导的“八荣八耻”是一个总体的概括,要深刻的领会并践行就必须不断的深入学习和自我修炼,做为党员领导干部远不止要有符合无产阶级政党所要求的正确的表面形式上的工作生活作风,更重要的是要有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识,才能真正认识到为什么要坚持和如何修炼好的作风,而不应该去做表面文章。
在作风建设方面我们坚持以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用“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三大传家宝来武装自己,牢记“两个务必”,在尽力抵制和各种腐朽末落的生活、工作作风之外,更重要的是以“延安整风”为例,重视从思想理论上铲除唯心的、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等恶劣之风的土壤,从根本上净化,纯正党的学风、文风及工作、生活作风。不间断的学习修炼,设计院的领导板子在作风上应该说给员工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因为群众的眼睛不光是雪亮的,他们心理更明白,更痛恨讨厌那些夸夸其谈、哗众取宠、表面正人君子、道貌岸然,实际上一肚子的恶劣腐朽作风。所以说设计院领导班子作风形象好不好,让群众做最终评判吧。
领导班子履职一年来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归结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在设计院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调整变化掌控
不太及时或不准确。
二、对设计院的发展思路过分偏重依靠上级,主观能动性不够。
要勇于承担责任 篇5
黄集镇中心学校谭定清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教育教学工作管理者,要勇于承担学校责任、社会责任、为学生健康成长责任。换言之,在其职,谋其责,尽其心。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个讲话深刻地说明了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要肩负的重大责任。因此,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历史的责任。
学校工作千头万绪,诸如:德育工作、教学常规、校本教研、课题研究、各项工作的考核与评价等等。要做好这些工作,就必须认真对待,当着一种责任。要讲究工作方法、工作态度。我认为要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高度重视考核与评价。这类体系的建立要公平、公正、公开、合理,否则,就会造成严重后果。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就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集体、吃大锅饭的时期,生产队集体喂养牛马,安排人员割草,制定专人称草。割草的人们开始积极性都很高,尽可能的多割,能多得工分。当时大多都用背笼,往进装的时候按了又按,有的还用刹绳。称草的人不识称(杆子称),姓高,名牛娃,单身,生产队照顾他让他称草。割草的人累得勉强背回来,也有割的少的。称草的人称罢一个用脚踢倒一个背笼,也不报数,割草的人问自己割了多少,称草人随口说出“一般多”,割得多的人很不高兴,割得少的也就不说什么。后来就有一句歇后语:高牛娃称草—一般多。久而久之,割草的人们越割越少,牛马渐渐都瘦了下来,一到犁地的时候,两头牛都相互指责对方没使劲,其实根本就没劲。他们受到了“食不饱”的待遇,哪来的劲呢?“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耕牛不耕了,马不拉车了。这就是称草人的胡作为、乱作为导致的严重后果。用现在的说法也就是考核评价的不公平导致的严重后果。在我们教师队伍里,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考核评价不公平、不公正、不合理,同样会造成类似称草的严重后果。
第二,要以身作则,时时、处处、事事都要起模范带头作用。要积极参与集体备课,积极投身课堂教学改,积极参与学校各项工作之中去。有这样一个典故:一只熊被人们养着,过着舒适的日子,偶尔也能做做样子展示一下。过了一段时间,它突然有一个奇想,也想去创业。于是就向工人借了一把铁锤,又向农民借了一把镰刀。随后就向山上走去,刚走到半山腰,遇见了一只老虎,老虎吼道:“站住!干什么去的?”熊立刻举起双手说道:“我想去创业”。老虎冷笑道:“哟嗬,还是党员呐,就你这熊样儿也想创业?不像,共产党员应该是能起模范带头作用的呀!”熊一声不吭转身下山了。在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管理者中也就有极少数像熊一样的,处在一定的位置,享
受着一定的优遇,无所事事,不敢作为或假作为,在教师队伍中影响极坏,遇到事了就退后,不敢前进一步,也就让人们瞧不起,老是碰鼻子。
第三,要为教师着想,要给予理解、支持、关爱、包容。这一点很重要,方法得当了,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这样一种现象:老奶奶用自己没有奶水的奶哄小孩不哭。为什么?老奶奶懂得小孩哭的原因,渴了、饿了、困了、不舒服了。虽然明知没有奶水,但是很管用。这样的老奶奶是智慧型的、经验型的、理解型的、关爱型的、包容型的。我认为这就是“空奶效应”。作为一个管理者,就要懂得对方,知道他们需要什么,尽可能的给予帮助、关爱、安慰,这就是真作为,想办法作为。对方心里舒服了、踏实了,工作起来也就有使不完的劲。
老师也要勇于认错 篇6
红卫小学 谭门娟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老师当然也不例外。
有一次,我知道学生写书信,我强调把家乡的变化也告诉给远方亲友。如家乡修已了马路,通了客车。安了闭路等。但尹婷提出了质疑:“老师,我用写吗?”其实,他们的草稿我已经大略看过,我不耐烦了:“你有什么例外!”然而,她却反驳说:“那人家都知道了吗。”说完竟要哭了。她是一个独生子女,有个性,勇敢,但感情脆弱。
我当时愣了一下,我的武断,并不能折服一个四年纪的小学生。我诧异而惭愧,便抱歉地说:“是我疏忽了,我错了。你是对的.,远方的亲友都知道,有何必罗嗦呢。”我又说:“尹婷能独立思考,不迷信老师,勇提问题,很勇敢,快赶上伽俐略了。在科学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我又转向尹婷道歉:“老师刚才态度生硬,我错了,你能原谅我吗?”她很爽快地说:“能!”这时,同学们笑了。是心悦诚服。
后来,这尹婷所保持天真、勇敢的个性,学习更积极主动,要求上进了。不久,还找我帮她订了作文刊物。全班同学也问这问那,造成了一种探究的气氛。由此,引起我的思考。
一、老师也要勇于认错
老师在教育教学中,无论怎样的严谨、精益求精,也难免出现错漏与失误。如说错话、写错字、算错数或指导有误等,那怎么办呢?
我们教育学生要勇于认错、知错就改,自己为什么不能做到呢?一个虚怀若谷,应该能闻过则喜,认错改错。为人师表,更不能自以为是或文过饰非、乃至居高临下而盛气凌人。那样,只能斯文扫地、威信无存。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引导探究。那就应实事求是、老老实实乃至勇于承认错误。“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小学生也可以成为一面镜子,也应与之坦诚相见甚至推心置腹。在真理面前,怎么能搞师道尊严呢!
老师的认错,可以消除紧张,以示平等。这也是完善自己心理品质的科学态度,是民主和谐施教的表现。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陈景润也不是百算百对地摘取数学桂冠的,孟子还要“每日三省乎已”,我们怎能无过,又为什么不能勇于认错而知错就改呢!
二、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个性”
如上,在教育教学中,老师向学生认错,也就是在关注学生的“学习个性”。
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女多,性格千差万别,不乏个性鲜明者,上例的尹婷就是一例。而现代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即面向每一个个体,就是强调因材施教、个性化的教育。我们要关注、扶持、张扬学生的学习个性,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说话,尤其应注意鼓励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以逐步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而更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学习。培养未来创造型人才,需要这种品质。
人民教师要勤奋学习,勇于探索 篇7
今天,以实施素质教育为重点的教学改革已在全国全面展开,教师队伍建设水平在不断提高;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又提出了向学生实行“减负”的任务;面对层出不穷的科学的教育观,每位教师在完成自己教书又育人的职责的同时,务必“勤奋学习,勇于探索”。
广大人民教师身在学校,心系祖国,他们爱岗敬业,辛勤耕耘
。然而,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变迁,先进的教育思想在逐渐地取代腐朽的传统教育思想。如果停止了学习,停止了攀登,整日坐兵养息,也许,终将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而被社会所淘汰。二月一日,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给教育工作者一个启示:人民教师勤奋学习,勇于探索,势在必行。
一、勤奋学习,严谨治学是教师履行社会职责的道德要求。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要教师“不断提高科学文化和教育理论水平,钻研业务,精益求精,实事求是,勇于探索。”指明了教师应有的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知识素质和开拓创新的品质。
正如加里宁所说:“教师们一方面要贡献出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象海绵一样,从人民中,生活中和科学中吸取一切优良的东西,然后把这些优良的东西贡献给学生。”俗话说得好,给学生一杯水,教师本身应该有一桶水。陶行知先生也说过:“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众所周知,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因此,教师要勤奋学习,严谨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教育理论和业务水平,以担负起党和国家、人民交给自己培育下一代的重任。
古人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试想,一位教师如不勤奋学习,拥有渊博的知识,又怎能传道授业?如果教师不严谨治学,以严肃认真的态度钻研学问和高度负责的精神传授知识,又怎能为学生解惑?
二、实事求是,勇于探索是教师应遵循的行为准则。
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伟大的历史转变时期——改革时期。改革是振兴中华的唯一出路,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不可逆转。积极改革,勇于开拓,讲求实效,已形成了一股潮流。因此,勇于探索已成为各行各业人员的重要道德规范,它要求教师做到:首先,教师要开拓新视野,发展新观念,进入新境界。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必须把价值观念、竟争观念、信用观念等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观念传授给学生。其次,勇于探索,要求教师成为立志改革和善于创造的人。教师只有积极投身于改革的实践,使自己成为立志改革和创造型的模范,那么,才能培养学生成为开拓型的人才。第三,勇于探索,要求教师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具有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是一个逐步摆脱贫困,摆脱落后的阶段。党的十三大文件中多次指出:要始终不渝地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业。广大农村、山区以及边疆、海岛的教育事业还比较落后,教育环境更加艰苦,因此,要勇于开拓这些地方。
总之,教师只有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率先垂范,才能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出出色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好范文”版权所有
三、勤奋学习,勇于探索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
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选择了教师这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就要有把自己的一生奉献于教育事业的坚定决心。除了尽职尽责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更要适应社会和教育的新形势需要,勤奋学习,勇于探索,积极参加教学研讨活动,撰写好教育教学经验论文,老教师带动青年教师,青年教师促进老教师,共同组成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共同把祖国的教育事业创造得更加辉煌。
有的教师整日哀声叹气,总是责怪学生蠢笨,孺子难教,何不想想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天下唯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不会学的学生。”有的教师常拿人比人,嫌自己的工资不如其它行业的薪水,是否曾想到,自己的精神生活是何等的充实?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们深信教育是国家的万年根本大计。如今,“教育强国”、“教育强省”的口号已进入千家万户,教师的命运已经和祖国的前途紧紧地连在一起。教师把青春献给祖国,用自己的勤奋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换来了桃李满疆,换来了祖国的繁荣昌盛,教师的一生是光彩耀人的一生。
当前,我国的教育已发展到历史上未有过的水平。各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应运而生,如愉快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等;各种前人不敢遐想的教学用具出现在讲台,如电影机、电脑等。然而,我们也看到了许多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我们尚且还不能及。
我们很早就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这一道理。一个国家的民族要屹立于世界之林,重要的是要看她的综合国力,但归根结底是看教育,是教师培育下祖国的花朵。
思想汇报:党员干部要勇于担当 篇8
总书记提出新时期的20字好干部标准。敢于担当是其中重要的一条,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谈强调党员干部要敢于担当。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就要有担当精神,这既是党的事业的要求,也是共产党人应具备的精神状态。
信念坚定才能敢于担当,实现人生价值。
敢于担当是源于对理想信念的坚定追求,源于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源于践行宗旨、造福人民的情怀。总书记指出: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能够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是检验每一个领导干部身上是否真正体现了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只有具备了勇于担当的精神和品行,才能在困难矛盾面前不缩手,在歪风邪气面前不低头,在问题失误面前不诿过,维护做人尊严,坚守为官底线,实现人生价值。
坚守原则才能敢于担当,坚持冲锋在前。
为官避事平生耻,党的原则是长期以来党内形成的政治生活的规矩,能够坚持党的原则就是勇于担当的一种表现,能够综合反映了干部的党性观念、思想品行和能力素质,是领导干部看待和处理问题的准则,必须坚决遵守,执行中不能打折扣。坚持党的原则,首先要担负起发展的第一要务和稳定的第一责任,保证工作任务顺利实现。要对自己从事的职责有清醒的认识和深入的理解,认真查找履职能力方面的不足,抓紧时间学习必备的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提高领导水平和服务水平。
心系群众才能敢于担当,摒弃私心杂念。
如果干部对群众的感情、服务意识一旦减退或丧失,就会导致干群关系紧张或破裂,让干部失去群众支持,成为岸上的鱼、无根的树,后果可想而知。因此,对群众充满真情,真正把群众当主人、当亲人、当老师,克制己身,不被物欲所扰,把群众的利益挑上肩、担起来,深入到基层一线去,体贴群众的困难,积极帮助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所以,党员干部更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踏实的践行群众路线,让群众感受到心系群众利益和勇于担当自身责任的精神,才能在政治上获得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此致
民营企业治理结构要勇于创新 篇9
班主任王老师今天早上一走进教室,就看到了教室地面上的纸屑,她皱着眉头问到:昨天是哪个小组值日?我们组。小组长张红不安地站起来。王老师说:教室里怎么有这么多纸屑?张红说:昨天我们将教室打扫得很干净。王老师严肃地看了一会全班同学,然后重重地看了张红一眼,张红委屈地流下了眼泪。教室里静极了。范磊偷偷地看了看老师和张红,心想:这些纸屑是我早上和同学打闹时撒落的。看到张红替自己承受过错,范磊想站起来,但是看到老师严肃的神情,他又犹豫了,我该怎么办?我的过错怎么可以让别人来承担&&想到这里,他低着头慢慢地从座位上站了起来:老师,是我扔的,我错了,下课后我一定打扫干净。没想到,老师严肃的神情一下子变得柔和起来:范磊同学,你站出来,老师很高兴。同学们犯错是难免的,勇于承担责任,勇于改正错误才是最重要的。
张红带头为范磊鼓起了掌。三年级:杜孟濂 篇一:自己的过错要勇于承担
自己的过错要勇于承担
班主任王老师今天早上一走进教室,就看到了教室地面上的纸屑,她皱着眉头问到:“昨天是哪个小组值日?”“我们组。”小组长张红不安地站起来。王老师说:“教室里怎么有这么多纸屑?”张红说:“昨天我们将教室打扫得很干净。”王老师严肃地看了一会全班同学,然后重重地看了张红一眼,张红委屈地流下了眼泪。教室里静极了。范磊偷偷地看了看老师和张红,心想:“这些纸屑是我早上和同学打闹时撒落的。”看到张红替自己承受过错,范磊想站起来,但是看到老师严肃的神情,他又犹豫了,“我该怎么办?”“我的过错怎么可以让别人来承担??”想到这里,他低着头慢慢地从座位上站了起来:“老师,是我扔的,我错了,下课后我一定打扫干净。”没想到,老师严肃的神情一下子变得柔和起来:“范磊同学,你站出来,老师很高兴。同学们犯错是难免的,勇于承担责任,勇于改正错误才是最重要的。”
张红带头为范磊鼓起了掌。
三年级:杜孟濂
篇二:读《做错事就要勇于承担责任》有感
读《做错事就要勇于承担责任》有感
假期,我读了《做错事就要勇于承担责任》这篇文章之后,感触很多。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一位电视记者,有一次,他接到一个到外国采访的任务,当他好不容易办完所有的出国手续后,把文件交给了电影协会的一位先生。当临近出国时,公司催作者抓紧时间把出国手续办齐,作者和意外,立马找到接受他材料的工作人员,而这位先生一直坚持没有接受作者的材料,为此双方发生了不愉快的争吵。吵归吵,事到如今作者只好重新再办理一套手续。
尽管重新办理手续是一件困难的是,但是作者别无选择。正当作者刚准备重新补办的文件时,接到了一个电话,是电影协会的那位先生大来得道歉电话,解释说当时由于自己粗心大意,将材料放在了别人的文件夹里了。这点使作者感动,也让我受到教育和启发。想起了自己经历过的意见往事。
记得去年夏天的一天,表
寒 假 作 文
梅
兆
博
双语5年2班
篇三:2016届作文 过错
高三月考一作文讲评
作文题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1)恕自己一过,则万过由之而生。——苏格拉底
(2)我可以原谅任何人的过错,但自己的除外。——卡托
(3)不要和自己过不去。——新浪微博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
一、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组合型、言论类材料作文”,三则材料的联系是比较紧密的,审题基本没有难度。
(一)审题指导
1、抓材料关键词:材料或显或隐地都有三个关键词“恕(原谅)”、“自己”、“过错”。“不要和自己过不去”应是“面对过错不要和自己过不去,要懂得宽恕自己”。
2、求同法: 前两则材料的共同点,无论是苏格拉底还是卡托,观点都是“不能宽恕(原谅)自己的过错”。
3、取异法。“不要和自己过不去”就是“能适当地宽恕自己的过错,要向前看,学会放下”,或者理解为“不要陷于过错的痛苦中不能自拔”。
4、辨证法:“综合上述材料”是写作要求。辨证地思考三则材料是围绕“我们应不应该宽恕自己的过错”这一话题,需就 “过错性质、程度”,“造成过错的主客观原因”和“个人的目的、意愿是什么”等来考虑。
(二)明确“过错”的内涵。“过错”即是“过失、错误”,而不完全等同“罪过”“罪恶”,前者可饶恕,后者不可饶恕。如日本侵略中国,那是“罪恶”,不是简单的“过错”。把“过错”等同于“失败”“苦难”“生死”“坎坷”属概念不清。
二、立意
只要围绕“要不要恕己之过”来写作都属符合题意,而写作要求“综合上述材料”,所以切合题意应是综合三则材料而辨证地思考立意。
三、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1、没有注重关键词(恕(原谅)、自己、过错),造成作文“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1)关键词内涵理解偏差。“恕”,宽恕,原谅的意思,但不少学生在行文中将材料中的“恕”偷换成“不承担”“不坦诚面对”“不纠正”等。
(2)写作偏废,丢三落四。比如“原谅自己的过错”“找出自己的过错”“纠正自己的过错”;或者只抓住“过错”一词展开,比如“不执着于过错”;写“严于律己”主要写严格要求自己,没有提及“宽恕自己的过错”;或者写“对自己的过错负责”,“宽恕别人”等。
(3)内容跑偏,没有理解材料的含意。如写“不能宽恕自己的过错”,不少文章却写“及时纠正错误”“怎样纠正错误”,几乎忽视了关键词“恕”字;写“不要跟自己过不去”,只是写要好好对待自己,对待他人,不要苛责自己,没有联系1、2则材料,抛弃了“宽恕(原谅)、过错” 进行立意;还有的文章花大量篇幅写一段“也要宽恕别人的过错”(要知道卡托的名言是转折复句,强调“但”字后面的内容,即“不能原谅自己的过错”)。“宽恕自己的过错”这类立意往往难自圆其说。
2、有同学把三则材料作为文章主体部开各写一段,没有掌握“多则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和规律。(请认真学习《考试指南报.高考作文》
6、有美化语言的强烈意识并刻意练习。
五、你认为下面两个语段是否切题?请简要分析。
语段一:得恕且恕,为自己也为他人创建美好关系。1926年,梁启超患病,其家人建议他到国外治疗,而梁启超却坚持在当时的北京协和医院治病。他声称相信协和并医院的治疗把其右肾切去。然而这场手术却犯了个严重的错误,该医院把梁启超健康的右肾切去并留下了一个病变的左肾。这无论是对梁启超对协和医院来说都是一个重大的打击。可就在其家人和当时媒体对协和进行谴责和控告时,梁启超却站出来为协和医院辩解并发表了文章《我的病与协和医院》》 语段二:“罪不可恕”者,作茧自缚也。把自己所有的过错都包揽于怀,用于惩戒自己不可犯错,想必这是很多人的想法,可是像这样日积月累,你将会畏手畏脚,担惊受怕,生怕做错什么,最终一事无成。就如当代很多年轻人,害怕自己独当一面,想创业,又害怕半途而废;想找工作,又害怕不对口,工资不高。他们害怕做出错误的选择,而耽误自己,所以只能故步自封,淡定地说:先看看再说。可是他们扭头看见别人在创业途上已达成功,又懊愧不已。人总是要犯错的,所有正确的成功都是在错误中摸索出来。只有勇敢地去摔倒
错误才是真正改过。”当心中充满了对这次过错的无比悔恨,才能从根本上改正过错。著名歌星韩红被曝光耍特权,用“慈善”包装自己的消息后,为自己的过错发布了一封道歉信。然而没多久,她又被曝出占用车道导致事故的丑闻。看来她心中并无悔恨,而是轻易地宽恕了自己的过错。著名音乐人高晓松犯了醉驾而导致交通事故的过错,事后我们并没有看到他高调说改过,但从另外一些事,我们看到了他的真心悔过:出狱后,出版书籍,参与交通公益广告的拍摄,诚心诚意地告诫司机不要酒驾。在他的书中、眼神中是满满的悔恨。真是因为心怀悔恨,所以自责,因为自责,所以改过。
每个人都可能会犯错,关键是要正视自己的过错。过错已是过去式,没必要沉湎自责不能自拔,成为心灵的负担;但更不能轻易宽恕自己的过错,一错再错,滑向罪恶的深渊。古人云: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我们应从过错中吸取滋养,走向未来。(50分)
(简评:文章主题集中,对“如何对待自己的过错”有自己的思考。结构清晰有层次感,基本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紧扣材料意蕴行文。主题段引用了不少的素材,运用了“引用”、对比论证等方法,分析有逻辑且较深入。语言也有亮点。)
勿恕自身一过
(21室7号)
自己的过错,就像人生中的杂草,若宽容它,草便遍地丛生,一园荒芜。因此,自身过错不可原谅,不可宽恕。
不恕自身一过,并非像一微博所言:“与自己过不去。”而是一种正视过失的态度。正如搏击长空的鹰,不恕自己因分神而错失猎物之过;翱游海底的鱼,不谅自己因马虎而险些撞上礁石之错。此皆一种正视过错的态度,是一种不恕己过的做法,岂是与自己过不去呢?物能如此,人能非然?设计航天飞机之人岂会恕自己算错的数?不恕自过,乃正视己过也。
不宽恕自身过错,防止一错再错。自身过错一旦宽恕,往后就会一再犯错。荀慧生,贪玩不习,一日登台,至于忘词,众人笑之,于是乎,自名“忘词儿”,以自惩不可饶恕的过错,以自警今后不能再犯。正是因为他不宽恕自己的过错,终成一代戏曲大师。李天一,一身陋习,放纵自我,终致触犯法律,身陷牢笼,苦不堪言。恕己一过,一错再错,万过则生。
不恕己过,就要做到放下架子、铭记职责。索契冬奥会上,五环展示时,其中一环因设计问题出错,其负责人立即在全世界面前,泪如雨下,鞠躬致歉,承诺不再犯错。正是他的放下架子,铭记职责,他才能不轻易宽恕自己的过失,才能牢牢地抓住过错,让它成为心中的痛,长期警示自我。在那之后,冬奥会上的每一环节,他均一一视察督促,不马虎,不懈怠,使得冬奥会圆满成功。《纽约
时报》亦然,发现五十年前错编了一小说作者的名字,立即登报致歉,恳求众人原谅,并以此为辱,制定严格审核制度,每刊发文章,须复阅十遍,从那以后,再不犯同类错误。唯有放下架子,明确职责,方能做到真正不恕己过。
要每个人都不宽恕自身过失,还需要严明的法律。为何如此多官员一再原谅自己贪污懒政之过而不思悔改?为何如此多商人屡次宽恕自己制假售假之错而不知收手?为何那么多文人饶恕自己抄袭论文之失而不觉可耻?盖因法律不严明,惩罚不严厉,法制不健全吧?没有完善的法律加以约束,没有严明的法律加以制裁,使得过失不需要负责,错误不需要担当,自然会有心术不正之人钻空子,轻易宽恕自己的过错,怎么会畏之,记之,改之。
“恕己之过,万过由之而生。”自身过错,不能原谅,否则,过错的厚云便布满你人生的天空。
(简评:文章观点鲜明集中,扣题贴切,选材新颖,联系实际。尤为突出的是,在众多内容单调的文章中,本文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逐层展开,脉络清晰,层层深入。最难能可贵的是,跳出同龄人的认识水平局限,敢于从法律制度的层面去作剖析,闯出了写作角度的一个大天地。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作文训练
为什么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篇10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对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社会管理,为形成和发展适应我国国情的社会管理制度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重大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前我国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面临着新情况和新问题。一是人民内部矛盾易发多发。一方面,矛盾主要集中在农村土地征收征用、城镇房屋拆迁、国有企业改制、涉法涉诉等领域,因劳资纠纷、医患纠纷、环境污染、非法集资、股市房市投资受损等引发的矛盾明显增多。另一方面,矛盾涉及各行业各阶层,既有农民、城镇居民、职工、离退休人员、个体工商业者、学生,也有军队退役人员、原民办教师、老村干部、老知青等特定人群。二是社会组织管理和服务问题突出。一方面,各类社会组织快速增多,截至2012年底,全国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49.2万个,备案的城乡社区社会组织近40万个。另一方面,政社不分现象依然存在,社会组织发展培育不足,活力不强,作用发挥不够。三是公共安全形势严峻。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2012年全国发生安全事故33万起,造成7.2万人死亡。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时有出现,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以报复社会为目的的恶性案件和极端事件有所增多,我国仍处于刑事犯罪高发期。信息网络管理任务日益繁重,我国有5.64亿网民,4.2亿手机上网用户,是世界上互联网使用人口最多的国家。外部势力千方百计进行渗透破坏活动,国家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从总体上看,我国社会领域存在的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性特征的集中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形式发生深刻变动,社会管理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从经济层面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推进,大批人员需要下岗转岗,以多种形式创业就业;随着农村生产力不断发展,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差距以及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统筹各方面利益难度增加;随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社会组织形式需要作出相应变动;工业用地、城市用地需求激增,农村土地征收征用、城镇房屋拆迁容易产生大量矛盾;长期存在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在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产品质量等方面引发不少社会问题。二是从社会层面看,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大变化是,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行以“单位制”和城市街居、农村社队相结合的基层社会管理模式,党和政府主要通过单位、街居、社队联系群众、整合社会利益、调节社会矛盾。现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等承担的社会管理职能大部分已经剥离出去,越来越多的人由“单位人”变成“社会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快速发展,城乡流动人口大量增加,新的社会阶层不断出现,导致城乡结构、就业结构、人口结构、居住结构等发生重大变化。三是从思想文化层面看,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一方面,人们的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法治意识、监督意识不断增强。另一方面,部分社会成员思想道德失范,有些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四是从工作层面看,一些部门和地方经济建设一手硬、社会管理一手软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存在,面对新情况,过去行之有效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手段、管理方法已经难以完全适应。
因此,《决定》要求通过深化改革,实现从社会管理转向社会治理的创新。
所谓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旨在形成完善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体制,既要符合社会管理的一般规律,又要紧密结合中国的国情。不能简单照抄外国的东西,更不能离开中国自己的土壤。
社会管理包括“管什么”、“谁来管”、“怎样管”三大内容。其中的“管什么”、“谁来管”、“怎样管”都与社会管理体制密切相关。因此,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必须从这三大方面入手。
创新“管什么”:形成国家与社会协调运转机制
社会管理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新公共管理”运动提出了一些新理念:由指挥型政府向协调型政府转变,由无限责任政府向有限责任政府转变,由“划桨政府”向“掌舵政府”转变,由权力政府向责任政府转变,等等。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必须加强对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研究。未来我国社会管理范畴的调整目标是小政府、大社会。社会管理要实现小政府、大社会,必须改革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才能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当前,创新社会管理,一方面要向基层倾斜。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另一方面,必须寓管理于服务之中。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建立覆盖全国人口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建立健全实有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完善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政策。
创新“谁来管”:健全多主体构成的社会管理机制
社会管理的发展趋势是主体的多元化发展。社会管理体制的管理主体,应由党委、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四部分组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是中国共产党关于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在这一社会管理格局中,党委领导是根本,政府负责是前提,社会协同是依托,公众参与是基础。通过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实现政府、社会、公民的共治,已成为当代重要的社会治理模式。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的根本原则。在社会建设和管理中,党委领导主要表现为统筹兼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总揽全局,全面筹划,兼顾各方,协调发展,有效地实现社会整合。实行政府负责,是国家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必然要求。在建设新型的社会管理格局过程中,政府应更加注重发挥在社会管理和公共事务中的职能作用,负责具体的组织管理,包括建立健全社会建设和管理的政策法规,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推进社会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等。实现社会协同,是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建立新型社会管理格局的重要途径。就是要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加强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分工、协作以及不同社会组织之间的相互配合。公众参与既有利于在社会事务管理中得到群众的支持,又能有效地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充分依靠人民管理国家和社会,是我们国家性质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依靠公众参与管理社会事务,也是实现有效管理的重要形式。
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也是党关于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目标。目前,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加大社会管理创新,必须不断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当前,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的主攻方向是:在全局性社会管理和局域性社会管理中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
创新“怎样管”:建立优化社会利益博弈的互动机制
社会管理在于优化不同社会成员社会权益和利益的博弈。社会管理“怎么管”,关键在于建立和运用各种社会机制。
第一,建立健全群众利益诉求的表达机制。这要遵循完整性、便捷性、有效性的原则。完整性,是指能够全面准确收集情况,即所谓兼听则明;便捷性,是指诉求渠道的便捷通畅、低成本;有效性,是指群众诉求能够到达相应的层面,并获得响应。在表达渠道的方式上可以多种多样,要充分运用新技术成果和大众化的方式,在保留原有信访主渠道的同时,创新融合,综合与专项并存,开辟出多样化的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
第二,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保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要建立健全利益约束机制,约束和规范人们的利益动机和利益行为,引导人们合理选择利益目标,自觉调整利益需求,科学选择利益行为,正确处理利益关系。二要建立健全科学的利益引导机制,让人们树立合法、合理、公平、公正的利益获取观念,教育、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三要建立健全利益调节机制,调整各利益集团或不同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调整、缩小人们之间的利益差距。四要建立健全利益补偿机制,给利益受损的个人或群体提供一定的补偿,以提高社会公平的程度,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建立利益补偿机制的主要内容,是确立一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第三,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一要优化已有的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形成反应灵敏、运作有力、高效的工作链条。具体地讲,就是面对日益多元化的利益诉求,要让群众有地方及时表达诉求,有关部门对合理的诉求要千方百计地帮助解决,对一时解决不了的诉求要耐心解释,对不合理的诉求要进行疏导。对一些带倾向性和事关重大的问题要及时报告,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避免发生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事件。二要着力推行领导干部接待制度,在完善领导干部和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群众制度的同时,适应现代社会快节奏、利益关系日趋复杂、人民内部矛盾多发的形势,搭建多种平台,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和加强工作网络建设,形成便捷通畅的诉求表达制度安排。三要建立严格责任追究制度。有关地方和责任部门及单位应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认识群众利益诉求问题,分析群众利益诉求情况,认真对待群众利益诉求问题。
第四,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一要积极开展源头治理,预防和减少各类矛盾纠纷;二要完善各项制度,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长效工作机制;三要加大资源整合,全面加强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网络建设;四要围绕创新工作,全面提升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水平。
第五,完善公民权益保障机制。其重点在于维护好公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一是社会保障权,今后尤其要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养老保险。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加快建立适应农民工特点的社保制度。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加快廉租住房建设,规范经济适用房建设,逐步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免除人民最迫切的后顾之忧。二是保障就业权,将促进就业的财税金融政策落到实处,特别要积极支持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创业氛围。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加快制定面向全体城乡创业者的优惠政策,健全再就业援助制度,着力帮助“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三是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权,未来尤其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四是保障受教育权,当前首先须明确各级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尽快促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4%。应着力于促进教育公平,逐步缩小城乡和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推动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五是政治参与权,要保障公民拥有良好有效的政治参与权利,还须注意其在各领域的民主权利的发挥。比如发展民主协商,协调各方利益;加强民主监督,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增强社会主义法治,规范公权力的运行范围和使用方向等。通过逐步丰富和完善民主的实现形式,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实质的落实。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注重运用法治方式,实行多元主体共同治理。在清华大学非政府管理研究所所长王名委员看来,这是非常重要的论述。这位多年从事社会治理研究的“老委员”,每年都会提出很多这方面的提案。在他今年的24个提案中,居然有16个与社会治理有关。对于社会治理创新,他有自己的理解——
促进社会救助主体多元化
今年2月,国家出台《社会救助暂行办法》,是从法规层面构建我国社会救助体系框架的标志。近年来,我国社会救助事业发展很快,但是,在各地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群众符合救助的条件却没有申请,而另外一些群众认为自己应该得到救助但实际上却不符合政策条件。在救助实践中,为节约行政成本,政府救助多以最低生活救助为基础,各种单项救助普遍与最低生活保障进行捆绑,造成社会救助的“悬崖效应”。此外,政府救助难以覆盖到人的权利、精神和能力等方面,无法满足救助对象的多样化需求。
针对上述问题,为了进一步激发社会活力,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议促进社会救助主体多元化,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相关部门要解放思想,充分意识到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站在为人民服务的立场上,以积极开放的心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探索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等多种合作方式,建立慈善事业与政府救助的衔接机制。积极探索直接外包、内部交易、购买者自由选择等与社会力量合作的多种方式,在平等合作的基础上建立社会慈善事业与政府救助的衔接机制。
把属于社会的还给社会
社会体制改革包含三大改革,其目的是把属于社会的还给社会。一是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改革已经启动,目标是“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也就是把“组织”还给社会,让更多的社会组织成长起来,激发活力,在社会建设中发挥主体作用。二是以事业单位为核心的社会服务体制改革,要改革现行的事业单位体制,改变社会服务由政府垄断性供给的格局,建构主体多元、机制灵活、覆盖广泛、开放竞争的现代社会服务体制,说到底,是把“服务”还给社会。三是以人民团体为核心的社会治理体制的改革,要改革现行的人民团体体制,建立基于法治、人民本位、社会主体、协调利益、化解矛盾的现代社会治理体制,也就是把“治理”还给社会。
这三个方面的改革是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的。现在全国有50万家社会组织、130万家事业单位、700多万家人民团体。如果只有第一方面的改革,没有社会服务体制和社会治理体制的改革,即使社会组织成长起来,在社会服务和社会治理上也发挥不了多大的作用,无法成为社会建设的主体。社会体制改革,就是要激活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让它们充满生机。要让事业单位真正成为社会服务主体,人民团体真正成为社会治理主体。
构建现代社会组织支持体系
这套支持体系首先指的是国家关于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扶植推动、优惠补贴等各种支持性政策和制度的总和,包括社会组织的培育发展制度、优先参与购买服务等扶植推动制度、优惠税收制度等。除了国家公权力之外,其他社会力量也会与社会组织之间形成各种关系,例如公民的志愿服务、企业和大型基金会的捐助与资助、社会力量创办的社会组织培育孵化平台等。这些社会力量对社会组织的支持,也需要纳入法治化的轨道之中,使得社会组织的支持体系能够规范而健康地运作。在政府引导、社会协同之下,可以在各种不同类型的组织之间,建立一种重叠强度低的组织生态位,这意味着会增强组织之间合作的可能性,因而有利于促进组织的设立与发展,即在国家与社会之间、社会组织之间、社会组织与公众之间,建立一种广泛的合作关系,构建健康、开放的社会组织生态系统。
为什么中国人的幸福指数没有随着GDP的增长而增长? 幸福不等于“被幸福”
有人分析二战以来欧美民众生活的变化时得出结论认为,几乎所有的一切都越来越好,但人们却并没有觉得更加幸福——体现社会福利的客观指数,如人均收入、人均寿命、住房面积、汽车人均拥有量、每年旅行次数等都在提高,但体现人们内心感受的幸福指数却并没有增长,认为自己“非常幸福”的人口比例一直在下降。
中国的情况似乎也不例外。许多经济数据看起来都相当耀眼,但对许多人来说,内心的幸福与安宁却成了奢求。盖洛普公司公布的2010年全球幸福调查结果显示,与中国经济迅速增长所期待的人们幸福感增加相反的是,只有12%的中国人感觉生活“美满”,71%的中国人感觉生活“艰难”,还有 17%的人觉得生活“困苦”。这就产生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人的幸福指数没有随着GDP的增长而增长?
今年以来,“幸福”成为中国的流行语,“幸福指数”也正在步GDP后尘,被当做一项新的政绩指标。然而,不少地方虽然将“幸福指数”作为工作内容,却仍将“GDP翻番”作为“十二五”的发展目标,很少提及居民收入翻番或增长。也有地方强调要通过改善民生来增加人民幸福,这种提法和思路固然不错,但政府“包办幸福”的色彩依然较为浓重。幸福不等于“被幸福”。要避免“被幸福”,就要彻底摒弃“替民做主”的思想,变“为民做主”为“让人民自己做主”。这就意味着要让人民感到幸福,至少要立足长远,建立一种让民众知情、表达、参与的制度平台。
幸福与需求的梯度满足
幸福是需求被开发和满足过程的心理体验。人类学家和社会科学家们提出了关于人类集体生活的种种理论,这些理论都建立在对于人性的基本判断之上。经济学家有“理性经济人”的假说,政治学家有“人是政治动物”的命题,社会学家还有“社会人”或“文化人”的说法,这些假说、命题和说法都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人的某一方面的需求和特性。实际上,更多的理论倾向于把人看作是一个复杂的动物,它不仅要求满足个体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还要求过一种体面的、有尊严的、自主的、文明的社会生活。
人的需求不仅是物质层面的,而且是心理层面的。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以马斯洛“需求层次论”最具影响力。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人的动机理论》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论,认为人的需求可以从低到高分为5个层次。
根据马斯洛的分析,在人的五种需要中,人的生理需求是最基本的、最优先的需求,它包括饥饿、干渴、栖身、性和其他身体需求,这是一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条件。可以想见,一个人在吃饭都无法保障的情况下,他对食物的兴趣将远远大于对艺术享受的兴趣。安全需要指的是保护自己免受生理和心理伤害的需求,包括人身安全、工作的稳定性、劳动保护、保险、喜欢与熟人而不是陌生人交往等等,以保证自己免于危险、灾难。社会需要指超越个体安全的社会需求,包括爱的需要,归属的需求、被接纳和友谊的需求。毫无疑问,人要过集体生活,往往渴望获得温暖和友谊,得到他人的关心和照顾。尊重需要分为两个部分,即外部尊重和内部尊重,外部尊重包括获得社会地位和名誉,受他人关注、推崇和认可,而内部尊重则主要指个体的自我尊重,如独立、自主和自由。自我实现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求,处于这一需求层次的人往往努力于追求个人能力的极限,包括成长、发挥自己的潜能和自我实现。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有高层次和低层次之分;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属于低层次的需求,而社会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则属于高层次的需求;人的需求是从低到高依次排列的,只有满足了较低层次的需求,高层次的需求才会产生。人首先追求的是低层次的需要,为了生存,人首先需要吃饭、穿衣、住所,需要有一份稳定的收入,需要保证人身安全不受威胁。而一旦解决了衣、食、住、行问题,满足了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人就会产生新的、更高层次的需要,即,需要与人交往,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希望能发挥自己的能力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这时,低层次的需要相对处于次要的地位,而高层次的需要则变成了主要的需求。
政治参与植根于人性的需要
如果把马斯洛关于个体需求的心理分析应用到社会政治理论当中,完全可以得出富有新意的结论。说到底,低层次的需求更带有个人性的特点,而高层次的需求则更具有公共性特征。换句话说,低层次需求的满足主要依赖于个人能力的提升和国家强力的保护,而高层次需求的满足,更多地依赖于个人对于公共生活的参与和互动。如此看来,我们完全可以在个人需求和市场机制、政府管制及民主体系之间建立某种联系。如果说,生理需求的满足有赖于自由市场机制、安全需求的满足有赖于政府依法保护,那么,作为高层次需求的社会交往、社会尊重以及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则有赖于个人对于公共事务和集体生活的积极参与,通过公共交往和参与,体现个人尊严,产生社会归属感,形成公民责任意识。而要实现公民参与,就要为每个个体成员提供开放的、拥有自由参与机会的社会组织体系,这个组织体系以自主、自决和自治为价值和原则,它的集中体现就是民主政治。
毫无疑问,无论是市场经济,还是民主政治,它们在当今时代都演化成为一个复杂的体系,承载了多重价值和原则。但是,从最基本的人性需求出发,我们完全可以做出简化的理解:市场经济反映了个体的人面对社会资源和经济需求的矛盾时,要求自由公平地处理经济事务的态度;民主政治体现了个体的人在组织集体生活的时候,希望平等自主地参与集体决策和公共生活的诉求。市场经济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确保交换的公平竞争,促进财富产值的最大化,以保证人们经济上的独立自足。政治民主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确保共同体成员不被排除在公共交往活动之外,保证公共资源和财富不为少数强势寡头所垄断,以促进福利分配的相对公平性。
换句话说,经济富裕和政治参与植根于人性的需求,是每个人的幸福生活的基本前提,而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则是现代社会实现人性的上述两种需求的基本保障。对于个体的人来说,过一种富裕的个人生活与过一种有归属感的集体生活,这是两种相互不可替代的诉求。“人不可能为了满足经济上的要求而彻底放弃对政治上的民主和自由的诉求,即使人们在现实环境中没有提出要求政治上民主自由的主张,民主和自由的观念仍然无法从人的内心根除。同样,也不可能要求人们为了政治上的民主支付无限的成本以至于以牺牲经济的发展为代价,两者都是人类欲求达到的目标,只有两方面的要求都得到满足,人才会感到幸福”。
经济富裕不能替代民主诉求
当然,正如马斯洛所分析的那样,人们对经济富裕和政治参与的需求可能存在先后顺序。尽管不能非常严格地证明经济富裕程度与政治民主化之间的必然关系,也很难用准确数据确定市场经济发展到什么水平才会出现民主化的转机。但是,从长期的经验观察的角度看,并不能否认民主政治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关联性。民主政治依赖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这既得到了理论的支持,也得到了事实的检验。20世纪80年代实现民主转变的国家有着大体相同的经历:高速发展的权威主义体制在政治上实行集权高压,但在经济上发展出市场经济,从而一度形成了所谓“我关心我的政治,你们只管你们的商务”的局面。但是,随着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现代化的深入发展,民主政治的诉求就被百姓提上了议事日程。在极端匮乏的经济条件下,生存需求的满足超过了政治参与的要求,因此,为生存而奔波的人们很少会提出民主的要求。但是,当经济和社会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克服了迫在眉睫的生存威胁的时候,人们将不再单纯满足于衣食住行条件的些微改善,而会要求成为社会生活的主人,于是,人们的要求就会从经济层面上升到政治层面,形成对政治参与的强烈欲求。
【民营企业治理结构要勇于创新】推荐阅读:
民营企业财务治理10-25
论民营企业的战略和治理结构11-09
民营企业管理创新研究11-07
民营企业的管理创新11-13
提升中国民营企业自身自主创新能力07-11
关于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治理的论文08-18
企业安全文化要创新08-15
第二批广东省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创新产业化示范基地拟认定名单09-21
公司治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09-09
民营企业的企业性质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