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民营企业(共12篇)
温州民营企业 篇1
温州家族企业的优势
动态企业理论认为,资源状况是决定企业能力大小的基础。企业的资源是一家企业所控制的并使其能够制定和执行改进效率和效能战略的所有的资产、能力、组织过程、企业特性、信息、知识等的总和。组织之间存在着资源和能力的差异,即不同的资源造成企业的竞争差异。
决定温州家族企业优势的资源包括传统文化和社会资本等因素。在家族企业创建的早期阶段,社会资本构成了家族企业的创建资源和聚合剂:一是民间金融资本的积累机制为家族企业提供了最初创业资本的来源;二是家庭工业通过利用社会关系网络,逐步提高家族要素资源的配置效率;三是在家族亲缘关系基础上建立的家族企业,具有共同的信任和合作意愿,强化了组织的内聚性,使得家族企业成员之间形成一种“内聚式的网络”。组织成员通过相互信任及合作,降低了个体的信息成本和机会主义倾向,并通过相互间多次博弈达到收益最大化。
在影响家族企业早期发展的社会资本的背后,是温州传统文化的力量。温州模式作为浙江模式杰出的代表,带有强烈的自组织特征,其动力来自民间力量和浙江的传统文化。这正是浙江模式与苏南模式的差别所在。
以社会资本和家族文化模式构筑的温州企业发展模式是稀缺的、不可模仿的(来自历史依赖和社会文化等方面)。温州企业拥有和控制的高效资源的异质性、非流动性和难以模仿性,为企业带来了超过平均利润的“租金”,从而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
温州家族企业在新环境下遭遇的困境
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国内各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受生产要素和生态环境的严重制约,温州经济发展的要素支撑力和环境承载力已难以为继。而生产要素稀缺的背后则是技术进步缓慢、产业升级不快、经济增长方式亟待转变等深层次原因。
1. 人格化交易与代际锁定。
温州家族企业对人格化交易的“路径依赖”,已严重影响了其对新领域、新行业的社会资本的融合。温州的家族企业大多固守在劳动密集型行业,致【前沿观察】
使温州的制造业在演变过程中出现了“代际锁定”现象。
2.家长式管理模式导致的弊端。
一是集权式的管理方式使得企业内部缺乏完善的决策机制和民主管理机制。家族企业主往往以个人喜好或主观判断代替市场调查和科学分析,由于受个人知识能力和思维的限制而作出错误决策。二是任人唯亲、“近亲繁殖”造成人力资本质量降低。特定的人际关系圈子大大限制了企业对人力资本的选择范围,使一些非家族成员对企业失去信心而纷纷离去,导致企业人才危机。三是狭隘的企业文化不自觉地排斥新文化、新观点、新理念,给企业的文化创新和经营管理创新带来新的阻碍。
3.地域文化的局限性与原生文化的异化。
家族文化与“义利并重”的商业文化传统虽然以社会文化资本的形式促成了温州家族企业的繁荣,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家族主义与市场“游戏规则”的矛盾、五缘关系与契约信用的矛盾日益突出。温州的家族企业难以吸收社会资本,难以引进职业经理人,难以协调家族成员与经理阶层的利益冲突;泛家族主义虽
然扩展了社会信任机制,但是无形的社会关系网络又决定了温州模式的变革边界;有限的合作使得温州家族企业难以真正进行社会资本运作等。
温州家族企业转型的动力
按照动态企业理论的观点,战略转型既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也受内部环境的驱动。企业战略转型的外部动因主要是外部环境,内部动因则多而复杂,主要包括企业的生命周期阶段、企业的资源和能力、企业绩效、企业高管层等方面,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企业战略转型的内生变量。
1. 企业资源与能力的拓展驱动。
企业现有的能力要素经过整合与重组、实践与反思的过程后,促成新的能力产生,进而促成动态能力的形成,使企业产生新的竞争优势。一是企业将自身能力与外部可利用能力结合在一起的能力,是动态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温州家族企业在产业链上进行广泛分工协作,形成了产业集群以增强竞争优势。温州家族企业产业集群演变的路径是:个体家庭工厂→股份合作制企业→规模企业和“一镇一品”的块状经济→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二是企业运用虚拟组织、战略联盟等组织形式构建外部网络,利用外部的资源和能力超越自身能力的路径依赖性,使企业成长摆脱过去的阴影,摒除路径依赖。中间组织在温州的发展形式有:“部分分化”、“外包加工”等虚拟生产方式在温州的制鞋、服装、工业电器等行业广泛应用;特许连锁、代理销售、网络营销等经营形式的虚拟销售方式;战略联盟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与国内外有关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发新技术,已成为温州家族企业升级的一种重要选择。
2. 企业高管层变革惯例的知识学习。
推动家族企业转型,离不开企业家的变革驱动。随着家族企业的发展,一些企业家意识到家族制的弊端,并试图用泛家族制改造家族制。这一跨越实质上推进了企业动态能力的演变。一旦新的知识文化逐渐转化成新的组织惯例,就会产生新的组织能力。泛家族化的真正内涵是通过家族理念的扩展和延伸,将家族企业内的非家族成员“家族化”,最终提高非家族成员对企业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预期。具体有:用泛家族规则吸纳和整合家族企业的人力资本;以亲制疏,处理好内部人与外部人的关系,注重让家族成员向有能力的外来人员学习,以提高才干;让经营者参与家族企业的剩余索取权的分配,使职业经理人与家族成员在物质利益上保持一定的统一性。
新环境下温州家族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建议
家族企业的发展实际上是新环境下企业如何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问题。动态企业理论认为,隐藏在企业资源背后的企业配置、产品开发和保护资源的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深层来源。提高核心能力、动态能力是企业的根本性战略,是对传统战略方法的补充或替代。
1.发展资本经营,通过虚拟经营、企业集团等纵向一体化方式,进行企业流程重组。所谓资本经营,说到底是通过资本的配置和再配置,改进以资本为中介的实物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产生纵向一体化的协同经济。随着温州模式的演变,继续推进纵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企业集团化、企业战略联盟等形式的应用,进行流程重组,可实现产权在创业家族成员以外的全社会范围的重新配置。
2. 调整产业结构,通过确立主导产业和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温州资本运作短期内自我膨胀的倾向备受责难。在缺少风险约束的信用关系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中,企业容易产生“泡沫”和欺瞒行为,最终导致在金融和产业活动中发生某种危机。为此必须重点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企业的核心能力和主导产品。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在于产业的结构。产业结构的变化,一方面要求产业组织的协调要跟上,另一方面企业在促进专业化经济的过程中,也会拓展出新的产业领域。温州必须把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由低技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向生产高加工度、高附加值的产品过渡。
3. 发展温州经济,降低企业集群的“拥挤成本”,实行集群升级。聚集虽能够产生“外部经济性”并减少交易费用,但聚集经济也会给企业带来“拥挤成本”。这种“不经济性”体现在地价攀升、人口拥挤、工业污染、劳动成本上升、发展空间受限、过度竞争、高级生产要素稀缺等。近年来,由于温州的地价、劳动力等生产成本上升,限制了企业规模的再扩大,温州模式历史上形成的路径和惯性使企业陷入“锁定”状态,优越的融资条件和人才资源在当地的缺失,使企业开始寻求全国范围的配置资源,一些企业将总部迁到省会、首都等政治中心或金融中心,在更大的地域范围形成了产业分工和联系。根据这种情况,今后温州应重点发展空间范围扩展的有产业分工和联系的企业集群。
4. 推行“以民引外、民外合璧”,转向基于世界资源、国际市场的更加开放的发展新路径。温州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既要充分发挥民营经济高度发达的优势,又要改变传统工业化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以民引外”无疑成为一个合适的“突破口”。如正泰公司为了将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在美国等国设有5个分公司,哈杉鞋业在8个国家设立了子公司。通过实施外向型战略,温州模式会逐步从依赖地缘人脉关系的内源封闭式的发展道路,转向基于世界资源、国际市场的更加开放的发展新路。
5. 进行企业治理机制再造,构建现代公众公司,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水平和管理水平。处于技术和资金密集型行业的家族企业,应开放产权,引进社会的财务资本;出让管理权,引进职业经理人。当家族企业集权式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所产生的交易成本大于现代管理制度的交易成本时,就必须建立科层制,采用现代企业的管理方法。这样可解决家族企业资本社会化程度较低、生产要素得不到最优配置和组合的问题,使企业在外部资源的支持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家族企业还要进行人员结构菱形化、组织系统扁平化、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变革,精简管理层,扩大管理范围,提高广大职工参与企业决策的积极性,从而推动企业决策真正迈向民主化和科学化。
温州民营企业 篇2
中国的巨变,世人瞩目;温州的发展,受人关注。温州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从温州这个窗口,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改革开放的独特风景。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温州民营经济快速崛起并迅猛发展,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今天的温州已成为我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温州民营经济从起步到发展壮大,其历程并非平川跃马,顺流行舟,而是崎岖坎坷,波回浪折,在无奈中起步,在曲折中前进,在争论中发展,在探索中壮大。
温州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是民营经济的发祥地。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指引下,温州走出了一条富有区域特色的发展路子。温州的发展,核心问题是富民,本质特征是市场经济,表现形式是民营经济,推动力量是全民创业。这两组数据充分说明,温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的一个缩影、一个印证。温州的发展路径,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伟大的、无比正确的道路。
改革开放29年来温州的变化,从1978年到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从13.2亿元增加到183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翻了5番多;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13.5元增加到7543元,年均递增16.2%。另一组数据是民营经济发展现状,目前全市民营企业13万多家,民营企业数量、工业产值、上交税收、外贸出口,分别占全市的99.5%、95.5%、80%、95%、民营经济是温州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最大优势,并且,在发展态势上呈现新的亮点。一是“民外合璧”渐入佳境。现在,“民外合璧”已成为优化提升民营企业发展的一条捷径。最近四年,温州实际利用外资累计11.5亿美元,相当于之前近20年总和的两倍,外商投资项目中属于“民外合璧”的占三分之二以上。二是强强联合迈出新步伐。过去温州的企业普遍存在“三千万现象”,现在许多企业家破除“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陈旧观念,开始走向联合或接受兼并。三是企业上市开始破冰。民营企业家逐步走出过去那种“不必上市”、“不愿上市”、“不敢上市”等思想误区,涌现民企“上市热”。
突出理念创新、路径创新、服务创新,把民营经济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要转变发展理念,克服“思维定势”,坚定地走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安全发展的路子;要优化发展环境,克服“体制障碍”,更好地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政策环境、法治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克服“路径依赖”,开辟新的发展路子;要依托自主创新,克服“发展惯性”,以创新优结构、以创新提层次、以创新强实力。政府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发挥好发展的“引航员”、“护卫员”和“服务员”的作用,帮助企业“引着上”、“推着上”、“逼着上”,以促进温州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解困温州小微企业 篇3
当务之急是稳定局势。这是10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温州召集中央各部委和浙江省委、省政府等官员时定的调子。从那一刻起,中央与地方政府立即形成紧急联动、研究制定政策到密集出台。先是10月10日,由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夏宝龙亲自挂帅,启动“四级”和“双服务”会议,全省划分出11个小型企业服务动员组;同日,温州市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陈金彪主持召开市政府第60次常务会议,部署了《关于当前加大企业帮扶力度促进经济平稳发展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快温州地方金融业创新发展1+8系列文件》等文件。
“这次救助扶持小企业的行动,是全员动员,政策用尽,权力下放到了所有政府职能部门,直达乡镇政府级别。”对于这种作战式的紧急部署,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如是说。
10月11日,温州市财政地税局初步研究制定出筹划规模达2亿元的应急转贷专项资金,缓解企业融资急难。12日傍晚,国务院支持小微型企业政策正式出台。学者们普遍认为,至此,救助、支持小微型企业的前期政策基本形成。
国务院出新政 金融扶持为主
据了解,10月12日国务院出台的支持小企业的九项政策中,六项是金融扶持措施,财税措施占三项。
“六项金融措施力度较大。”财政部财政所金融室主任赵全厚说,国务院新规,对商业银行重点加大对单户授信500万元以下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允许商业银行将单户授信500万元以下的小型微型企业贷款视同零售贷款计算风险权重等,都是有效可行的好措施,从时间上看,是长远的金融政策规划,也是两个“非公经济36条”文件的配套细化措施,对全国的小微企业是个利好。
“这次中央财政没有直接补贴。” 赵全厚说。三项财税措施中,小微型企业所得税减半、提高小型微型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和科技企业开发用品进口税收优惠措施,是企业的直接受益办法。其中,小微型企业所得税减半措施早在2010年初就开始实施,对温州小微型企业能起到辅助作用,但不可能彻底缓解资金困境。至于免征金融机构向小型微型企业贷款合同3年等其它两项,均是实体企业间接的收益办法。金融企业包括投资公司、担保公司和信托公司一类,是为企业提供资金公司,降低这些企业的融资负担和成本,等于间接地降低实体小微企业的负担。就温州小微企业目前的坏账破裂程度看,这次减税幅度还是太小。
那么,此次国务院新措施的效果究竟如何呢?
10月13日,温州市国税局政策法规处张处长表示,这次减税措施究竟能起到多大作用,现在还看不出来。不过,到今年9月底,小企业所得税减免一半的措施,对温州企业的资金需求程度而言,是杯水车薪。总体看,我国的企业税负还是偏高,而中央财政收入偏多。
周德文说,企业减税到底多少为好?目前看没有具体的标准。对企业来说,当然越多越好;对政府来说,大幅度减税可能做不到。
温州筹划新措施与中央相呼应
与此同时,国务院扶持措施相呼应的地方措施也开始筹划出台。
10月13日,温州市财政地税局法制处处长兼办公室副主任沈显克否定了此前温州市政府为企业减税的各种说法。他说,地方没有单独制定减税的权利,税负的增减权力在中央,授权部门是国家税务局,温州市政府不可能出台减税办法。只有按照国务院、财政部和国家税务局的口径,统一调整实施。但他透露,温州市财税局10月11日已经达成共识,初步拟定筹划规模达2亿元的应急转贷专项资金,缓解温州企业融资急难。
据称,这2亿元应急转贷专项资金来源包括四个渠道:第一渠道是温州市财税局安排的1080万元,第二渠道是安排外贸发展专项资金1.2亿元,第三渠道是由温州市财政出资30%的市股权营运中心和市财政出资5000万元的温州人股权投资基金,第四渠道是从2011年工贸类专项资金中,市财税整合设立规模达8700万元的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
沈显克说,2亿财政资金来源,是从今年初财政预算专项资金总体安排中拿出来的。按照市政府的要求,这笔钱的使用规则,将按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运行投入。企业现在就可以申报。他说,实事求是讲,这笔钱解决不了企业的实际困难,盘活所有企业的负债问题。主要是起到四两拨千金的财政效果,给企业和社会增强信心,救助过程中导向作用显得更大。
其次,沈显克介绍,温州财税局目前正在抓紧时间梳理规划现有的政策,让温州企业用好用活现有的政策,现在正处于梳理过程中。力争把上级部门的政策梳理出来宣传到位,落实到实处。
温州市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说,温州市的税务调研工作10月8日就开始了,提出“两条腿救助扶持”的办法,一是制定短期的救助扶持政策,二是制定长期的扶持政策。但地方税务部门是没有减税的权利。银行方面已经表态,要给企业增加贷款,不能出现压贷、惜贷等事情发生。当天晚上12点,温州市委书记陈德荣还分别向区域领导人和专家学者打电话咨询救助扶持的有效办法,提出由财政局拿出一些钱来缓解企业的暂时困难。
周德文说,整个10月份,对温州来说非常关键,救助企业如同救火。各个部门都动起来,坚决遏制6个不能:即不能出现追债讨债、不能出现跳楼自杀,不能出现企业倒闭关门,不能出现用暴力手段挟持企业法人,不能出现员工下岗,不能出现到期的信贷银行强迫还贷。这6项那一项发生都要追究主要管理部门领导人的责任。
政策效力待观望关键还需重引导
温州的民间借贷坏账链条今年全面爆发,达到了巅峰。专家和企业家们普遍看法是,10月份中央政府、浙江省政府和温州市政府联合出手,企业动荡局势会得到控制,但不可能一下子扭转住继续恶化的风险。周德文特别提醒,现在是10月份,政策刚刚出台,从实施到见效需要几个月的过程。眼看就要到年底了,而年底春节期间是讨债还债的集中时间段,企业法人逃走、企业关门和跳楼的情况可能随时都会发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政策效力只达到遏制程度是远远不够的。
温州市的民间借贷所形成的坏账到底有多少?答案是无法统计。周德文说,都分算在民间借贷中。一般情况下,企业的民间借贷一旦成为坏账是不敢公开上报的。一旦上报,政府相关部门立马介入调查,一调查就会发生问题,所以,债务双方一般采取“私了”的方式。有些证券研究机构发布公告说,温州的借贷坏账是1500亿,这个统计数字是哪儿来的?显然不真实。因为温州的民间借贷总规模才1200亿。
温州企业演化到目前如此惨败,原因到底是什么?有三个主要因素:一是规模较好的企业在2008年左右大规模实施产业扩张,导致主导产业下滑,新型产业来不及立脚。资金分算,加剧民间借贷和银行贷款,原先的主导产业空心化。二是资本投机赚取利润行为成风,炒股票、炒房产、炒黄金、炒大宗商品、炒矿产和炒股票等等,导致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个人之间的担保借贷错综复杂,所以就有了温州90%的家庭都有债务问题。三是2008年底以前,企业和经济运行势头到了高峰时期,企业大量银行借贷。2009年货币政策紧缩,无限扩张的企业规模无钱可续,迅速转向民间借贷,高息使企业苦不堪言,导致资金链完全崩裂。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贺铿认为,温州中小企业的恶性循环不是一天两天发展起来的,是个逐步演化的过程。民间资本违规穿帮,对温州已经敲响了警钟。政府不仅要对民间借贷进行引导,对企业空心化也要进行引导,引导企业把主要精力转向实业产业,改变经济发展方式。
政府在企业扩张和转变发展方式层面缺少有力的引导,是一种缺失。周德文说,温州企业出现产业空心化、资本金投机风潮,就反映出政府的引导工作非常缺失。温总理10月4日在温州提出的5个要求中,其中一个就是提出温州要设计好企业的长远发展问题,说明温总理讲的很对,也说明温总理对温州企业是了解的。
周德文批评,不仅是温州市政府缺少这种引导的发展战略,从调查情况看,全国各个政府部门都一样。形成引导缺失的原因是,领导频繁调动,每个领导独搞一套,提出自己的思路,干了不到几年就拍屁股走人。新来的领导是另一套思路、新的做法,没几年又走人。与此周而复始,完全丧失实体经济的发展基础,长远发展体制基础被破坏掉。温州从“十五”开始,大幅度走下坡路,企业越来越差,经济增长速度越来越慢,形式越来越严峻。
温州民营企业 篇4
温州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小企业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民营中小企业已成为温州经济的主体力量,为温州经济和社会的稳定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从今年上半年开始,就频频爆出有多家温州中小企业老板因为民间借贷高利贷导致资金链断裂而跑路,截止到今年10月,共有多达90多家老板跑路,欠下巨债200亿元,这场民间借贷危机愈演愈烈,引起了中央高度重视。经过半个多月政府和商业银行的紧急救市,危机有所减缓。但要在当下经济形势下滑的后危机时代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寻求融资成本的最小化,加快金融创新是根本途径。针对本次温州债务危机,本文试图从金融创新的视角来研究温州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深层原因,并有针对性地从金融产品,金融机构,金融服务,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的层面提出如何金融创新来根治温州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
一、中小企业融资金融创新的内容和领域
(一)中小企业融资金融创新的内涵
中小企业融资的金融创新是指采用新的制度和管理方法,改变融资中金融体系的基本要素搭配和组合,提供新的金融服务的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创造或者引进新的金融融资产品。[1]具体来说是指金融制度供给部门,即金融机构和金融管理当局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特点创造并普及新的金融产品,金融服务,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制度的活动。此次温州民间债务危机充分暴露出我国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融资困难,这对金融业来说也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加快推进中小企业融资的金融创新不仅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发展资金和金融服务,也可以为金融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中小企业融资金融创新的内容和领域
1. 金融产品创新。
近年来各种金融创新产品日益增多,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金融创新产品也有了很大的发展。银行等各金融机构具有与地方政府,经济结合度高,市场信息掌握快的优势,可以密切跟踪市场的供求变化,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实际需要创新出符合实际需要的金融产品。目前已有的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金融产品创新主要是资产业务的创新和负债业务的创新。资产业务的创新是指各种贷款产品的创新,主要有鉴证贷款,并购贷款,退税质押贷款,联保协议贷款,票据质押贷款,商标质押贷款,保单质押贷款,出货单质押贷款,国内信用证,鉴证贷款,个人委托贷款等等。负债业务的创新主要是指通过存款证券化或贷款证券化来实现资产调整的目的,以提高银行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积极性。
2. 金融服务创新。
金融机构通过创新金融服务,不仅可以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更全面的服务还可以促进中小企业和金融机构中间业务的发展,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融资进行金融服务创新的手段主要有细分中小企业市场;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信息支持,发展理财服务,建立完善的中小企业融资系统。通过细分各类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可以为其提供更个性化的融资产品,现金理财产品,商业保险等金融产品[2];通过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信息支持,即降低了中小企业的经营成本又发展了金融机构自身的中间业务;通过建立完善的中小企业融资信息系统可以很大程度上有效的消除中小企业融资的信息不对称性,有利于中小企业更好的参与市场竞争。
3. 金融机构创新。
金融机构的创新是指面向中小企业融资设立专门的中小银行和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通过设立中小银行,可以发挥中小银行作为地方区域性组织,对当地的中小企业资信和经营状况有比较好的了解的优势,以最大程度的克服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减少贷款风险;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可以用来支持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支持技术创新,有着利息低,偿还期限长的特点,这对于中小企业的融资有着很大的扶持和推动作用。
4. 金融市场创新。
传统的金融市场在中小企业融资上有很大的缺陷,不能适应中小企业发展要求和融资需求,因此丰富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和层次,设计出新的适合中小企业的融资体系,建立一个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是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的问题。通过完善发展新兴的风险资本市场,产权交易市场[3],融资租赁市场和典当市场来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广阔的融资平台。产权易市场主要特点是以做市商或会员代理制为特征,进行处安全,股权转让,资产并购,重组等。近2年来,地方产权交易市场发展迅猛,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金融服务的支持和资本市场的支撑。融资租赁是解决中小企业资金不足的有效方法,它是融物形式达到融资目的的租赁方式,融资租赁可以使企业投入较少的资金进行生产,既合理解决了中小企业资金短缺的问题,又保持了合理的资产负债率,因此要大力发展融资租赁市场,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新的平台。典当业务可以解决中小企业流动性资金的融资需求,由于其对客户没有信用要求,中小企业可将闲置资产,设备,物资等临时交与典当公司,取得典当资金支持生产。
5. 金融制度创新。
金融制度作为影响外部融资环境和金融微观因子最为重要的因素,是中小企业融资金融创新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首先政府应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实际需要制定出相关的扶持和鼓励的政策,形成政府对银行开展中小企业贷款的激励机制,加快金融机构创新改革的步伐,建立适应中小企业融资的差别化运营模式。其次针对中小企业信用不足和信用缺失的问题要推进信用制度管理的创新和信用担保体系的创新:一方面要改善中小企业的信用,抵御信用风险,提高融资能力,国家应继续开展以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征集与信用等级评价,企业信用档案中心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形成中小企业信用信息统一发布平台;同时商业银行业应进行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创新,在保证资金“流动性,盈利性,安全性”的2011年第12期中旬刊(总第465期)时代Times基础上,简化中小企业信贷审批环节,对中小企业信用等级评定采用统一的标准,扩大中小企业授信范围;另一方面通过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实行政府担保,商业担保,联合担保机构多模式并存的机制来创新信用担保体系,可以有限的降低银行的贷款风险,促进对中小企业的贷款。
二、后危机时代温州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温州中小企业数量和产值均占全市工业企业总数和总产值的90%以上,中小企业是温州经济的活力所在,截至2011年6月,温州市有中小企业14万家[4]。由此可见,温州中小企业数量庞大,其资金需求具备相当规模,如果以平均每个企业每年融资500万元,按7.7万户企业计算,每年融资需求估计为385亿元。
自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形势一直未完全复苏,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经济形势又一度低迷。这对温州很多以出口导向型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实体经济经营困难,出口减少利润下降,加之人力资本,原材料价格的上升导致实体经济利润微薄,很多企业纷纷转向泡沫投资。从2008年到2009年中国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温州很多中小纷纷借入资金扩大生产,甚至投资地产等资本市场,以期回报最大化。然而从今年上半年以来为了抑制通胀和资产价格上涨的风险而实施的从紧的货币政策限制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这使得民间金融本来就很活跃的温州走向了民间借贷高利贷,再加上政府出台楼市限购政策,房屋无法出手,在实体经济经营惨淡的情况下,温州很多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概括来说当下温州中小企业融资状况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传统正规金融渠道融资金额有限导致生产所需资金不能正常周转
我国2009年以来货币政策逐步从紧,先后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5],导致信贷规模逐步收紧,商业银行拥有的放贷资金增长放缓,加之对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控制更加严格,贷款要求更高。温州中小企业的盈利能力不足带来的融资能力下降,资金偿还能力受到影响。另一个方面,由于温州中小企业盈利下降和通货膨胀导致用于抵押的资产评估价值降低,其可获得的贷款额度大幅减少,商业银行即传统正规的金融渠道向中小企业放贷的意愿减弱了。温州中小企业银行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率从2008年的34%下降到2010年的15%[6],资金需求越紧张,从银行借款就越困难,融资额度受限进一步导致了温州很多中小企业生产资金无法正常周转。
(二)融资渠道相对单一导致民间借贷高利贷化
由于传统正规金融机构融资渠道的融资金融有限,加上资本市场低迷,直接融资受限,小额贷款公司发展不够成熟,使得温州很多中小企业转而寻求民间借贷。根据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的官方统计,截至2011年6月底,温州民间借贷规模已达到银行信贷总量的20%,即1100亿左右,比一年前的800亿有较大的增长,民间借贷的年利率也从直接贷款的20%左右到通过中介贷款的逾40%。
(三)融资成本上升导致温州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
相对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贷款利率至少要高出20%,也就是说,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现已达到30%-40%,这让温州很多中小企业出于成本考虑而不敢轻易贷款。融资成本过高,使得温州很多中小企业不敢贷款用来做固定投资,扩大生产。近半年来实体经济经营利润下降导致流动资金不足,民间借贷的高利贷更加加剧了温州中小企业的风险,最终使得很多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
三、后危机时代温州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分析
此次民间借贷危机发生在2008~2009年大规模信贷扩张之后与2010年开始信贷收紧之时,包括银行的表外信贷和民间借贷开始快速增长。可以说温州中小企业这场因资金链断裂而导致的民间借贷危机追根溯源还是其融资困难严重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因此对当前形势下温州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内外部原因做一个分析有助于找到症结所在。
(一)温州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内部原因
金融Finance NO.12,2011(Cumulativety NO.465)温州中小企业多为出口导向型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规模小,资金少,产品科技含量低,受市场环境,政策影响大,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身的信誉形象,从而难以获得商业银行的贷款;另外在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经营管理不善,产权低度分散化在温州很多的中小企业也是不一例外的;在贷款渠道较为单一,融资金额较为有限的情况下,中小企业用于抵押担保的固定资产也很有限,这又加剧了中小企业获得贷款的难度。
(二)温州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外部原因
首先从本轮宏观调控的大环境来看,央行数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频频加息,使得商业银行行大幅度收紧信贷资金,银行贷款门槛进一步提高,被排挤也正是温州这一类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很多都转向民间借贷以救急,使得原本非常高的民间借贷成本更加高。同时伴随着国际原油,粮食价格的攀升,新一轮的通货膨胀加剧了温州中小企业的用工成本,原材料成本及各种综合经营成本上升,销售压力增大,应收账款增多,实际利润下降,再加上银行利息成本,民间借贷高利贷成本的上升,使得温州很多中小企业不堪重负,融资更加困难。
再次从外部融资环境和金融机构来看,存在银行类金融机构拓展小企业贷款动力不足[7],同时温州的中小银行,政府基金,小额贷款公司这类其他的融资机构发展不够成熟,存在很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不是很统一导致中小企业享受不到真正的优惠政策;二是资金不足赋税过高导致很多专门类中小企业融资机构自身运行艰难;三是由于配套的法律不完善监管不足造成很多融资机构出现多头管理、奖惩措施无章法可循的问题。在民间借贷异常活跃的温州,民间金融虽然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但一直未能走上正规法制的道路,由于金融监管的滞后使得很多中小企业高利贷风险防范意识淡薄。
四、加快推进金融创新是解决温州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根本途径
针对此次温州民间债务危机,在以上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我们看到由于温州的金融和中小企业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民资多(达1100亿),投资难;中小企业数量多(达14万家),融资难。对此有针对性地加快推进金融创新改革是解决温州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根本所在。
根据温州中小企业的特点和目前的融资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推进金融创新:一是金融产品的创新,针对温州中小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加快银行类金融机构特别是地方专门类中小企业融资机构金融产品的创新,进一步创新非传统信贷业务产品,推出一些更有实际意义的促进企业升级转型的金融理财产品,通过提升企业自身的经营实力和信誉度来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二是金融服务的创新,商业银行应该根据温州中小企业数量多,出口导向的劳动密集型特点,提升金融服务质量,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通过完善小额信贷营销机制,健全贷款营销的约束与激励机制,科学合理地制定信贷人员发放、回收贷款的综合考核办法,鼓励信贷人员在提高信贷质量的前提下,增加新贷款;组建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这是为民间借贷双方提供供求信息汇集与发布、借贷合约公证和登记、交易款项结算、资产评估登记和法律咨询等综合服务的机构,目的是促使民间借贷行为阳光化、合法化,引导民间资本合法有序地进入融资、创业活动。三是金融机构的创新,首先要深化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积极向上争取政策率先试点,力争在融资比例、融资渠道等方面有所创新突破。大力推进小额贷款公司机构设立,扩大服务覆盖面;其次是鼓励和引进全国性金融机构在温州设立专业机构。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在温州设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为民间金融组织配套服务、为民间借贷规范服务的专业机构。四是金融市场的创新,全面启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造。对全市11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进行股本金扩充,优化股权结构,市区3家引入省级、市级、县级国有企业各占总股本9.9%的股2011年第12期中旬刊(总第465期)Times份,其他8家县域机构实行市、县两级国有企业参股各占总股本9.9%的股份;开展民间资本管理服务公司试点,聚集民间资金,开展资本投资咨询、资本管理、项目投资等服务的股份有限公司,促进股权投资业发展,鼓励发展各类本土股权投资基金,吸引境内外优质的股权投资基金落户温州,大力推动股权投资机构集聚和设立,建立温州股权投资行业协会,有序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实体经济。五是金融制度的创新,这也是根本所在,政府要鼓励金融机构业务创新,继续加强抵押业务创新,发挥利率的杠杆作用,适当扩大贷款抵押率,对经贷款审查、评估确认资信良好、确能偿还贷款的中小企业,增加发放信用贷款;同时在坚持风险可控的原则下为温州中小企业开辟信贷审批的“绿色通道”。
参考文献
[1]干甜,王冀宁.中小企业金融创新的内容和领域[J].江苏科技信息,2008(8)。
[2]李建新,刘峰.香港中小企业金融业务服务的借鉴与思考[J].学习与借鉴,2007(12)。金融Finance(CumulativNetOyN.1O2.,426051)1
[3]张晓弟.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探讨[J].现代会计,2007(4)。
[4]柏景岚,马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途径.资本运营,2007(11)。
[5]韩森.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统计表[EB/OL].新浪财经,2010-2-12。
[6]李子彬.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比重需增加[EB/OL].江苏省中小企业网,2010-11-24。
温州银行业对微小企业贷款加剧 篇5
温州银行业面对去年下半年出现的金融危机状况,今年以来,采取积极努力的措施,将有限的信贷资金重点保障温州小微企业生产和经营需要,实施倾斜政策,推动辖内银行业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效稳步提升,截至2012年6月末,全市银行业贷款余额6746.59亿元,比年初增加388.26亿元,同比增长12.02%,小微贷款余额1636亿元,比年初增加121.13亿元,占全市贷款增量的31.2%,高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1.6百分点。为更好地方便小微企业贷款,温州还设立银行小微企业专营机构,规划年内设立小微企业专营支行40家以上。有效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是国务院同意温州实施金融综合改革的主要目的之一。为此,温州银监分局组织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深入开展“服务实体经济”主题活动,切实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深入开展“中小微企业融资状况”大调查和“进村入企”大走访活动,对“三农”和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情况、金融需求和存在的困难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制订《关于完善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全市银行业提出了把握要求、支海支重、助企惠企、支持县域、管控风险、规范服务等六大方面共二十一条意见。
温州银行业还加大金融服务机制创新,指导银行业协会建立了“多头授信解困会商机制”,实行债权银行共同进退,切实帮扶部分危困企业渡过难关。鼓励银行创新还款方式,推行贷款年审制度,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适度延长贷款期限,无需重新签订借款、担保合同及办理相关手续等做法,力争实现贷款到期与续贷的无缝对接,避免产生不合理的转贷需求。为全面推进小企业金融产品创新,温州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信用贷款推广力度,扩大抵押担保范围,探索政银协作信用放贷,供应链集群授信,税源贷款,林权、专利权、商标权抵押贷款等以实体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信贷产品,多渠道破解小微企业的担保链困局。2012年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增信贷规模达938.66亿元,通过发行金融债募集到的专用于小微企业信贷的新增规模26.3亿元,合计达到965亿元,比去年还增加15亿元,确保了辖内实体经济的信贷需求。
反思温州民营经济之困 篇6
近年来,融资成本大幅增加、用工成本攀升、订单利润下滑、市场面临萎缩等不利因素集聚,产业“空心化”愈演愈烈,实体经济在生死线上挣扎。2011年下半年,温州发生了金融危机,不少企业破产、老板跑路,让实体经济更是雪上加霜,企业经营者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在政府的帮扶下,虽然危机渐渐散去,但笼罩在中小企业头顶的乌云却并未消失,企业依然面临着人民币升值、通货膨胀、用工成本继续上涨以及用工荒、低碳经济、结构调整的五重压力。
造成中小民营企业经营困难的原因既有国家宏观调控的大气候因素,也有银行的因素,但是更需要反思的是企业主自身。
原因一:政府政策大起大落。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央政府拨4万亿元救市,政府鼓励企业投资,银行鼓励企业贷款,但企业贷到款却很少发展实体经济,反而去投煤矿、房地产、新能源,放高利贷。2011年下半年,中央政策180度转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贷款利率,使企业措手不及。
原因二:制度问责数据,数据误导政策。中央提出GDP增长幅度目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幅度目标,并把目标逐级细化到省市县各级政府,且根据目标制定层层考核标准。地方各级政府为了完成目标,总是千方百计地迎合上级的意图,于是无奈地产生了很多“漂亮的”统计数据,这些数据又误导了政府高层的决策。
原因三:企业主自不量力、贪得无厌。2009~2010年,无论投资什么项目,几乎都赚钱,碰到项目不投总觉得会错过赚钱机会。很多企业主盲目投资,放松了控制风险的意识,没有巩固大本营,主、辅业投资比例失衡。如此,一旦资金链断裂,后果不堪设想。
原因四:企业主没有及时调整战略战术。当国家政策调整、国内外经济下滑、企业资金链开始紧张时,企业主没有及时采取“去枝保本”的瘦身计划,及时变卖可以变现的资产保主业,反而向银行借贷,或在民间借高利贷,利息滚利息,一旦银行抽贷、压贷,企业凶多吉少。
针对上述分析,笔者有几点建议。
建议一:政府需深入了解经济社会的真实情况,制定更科学,更具前瞻性、延续性、现实性的政策,不要一味问责数据、迷信数据,比如乡镇撤并后,带来乡镇政策处理滞后等问题;又如有些项目进场延后,也造成很大损失,导致许多企业错失投资时机。
建议二:地方政府需大力改善投资环境,改善机关作风建设。尤其是一些职能部门,还是门难进、脸难看,没有A、B岗,今天办事员请假,明天科长出差学习,审批环节多,办事效率低,给企业增加了不必要的运营成本。
建议三:企业不求雪中送炭,银行不要釜底抽薪。许多企业在生死线上挣扎的时候,银行应该扶持一把。有些银行为了转嫁风险,要求企业互保,一家企业发生危机,就对互保企业施行压贷、抽贷,一些运行良好的企业,往往一夜之间祸从天降。
建议四:企业需自我反省,总结投资失误的经验,一方面要求真务实,固本培元;另一方面要转变观念,整合资源,尽量减少低水平重复建设,以提高抗风险能力。
总之,政府、银行、企业应该联动,相互理解,积极应对,提振信心。相信日子会一天比一天好。
温州民营企业 篇7
关键词: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
在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中, “创新”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主发动机”, 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经典的创新测度把创新与发展理解为一种线性关系, 即科学研究是创新的起始点, 增加科学研究的投入将导致下游的创新与新技术的增加。
一、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借鉴国家统计局国家经济景气监测中心提出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并结合温州民营科技企业实际情况, 构建了温州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人力投入能力:科技活动人员尤其是研究与开发人员是技术创新活动的核心力量, 是一个具有国际可比性的重要指标, 从事技术开发的技术创新人员的数量、素质直接决定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高素质的技术创新人才。人力投入能力体现在企业技术职称人员比例、大专以上人员比例、科技活动团队强度和R&D团队强度几方面。
财力投入能力:技术创新经费的投入是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根本保障和前提, 是决定技术创新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从另一方面来说, 创新经费的投入水平也反映了企业对于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由科技活动投入强度和R&D投入强度来衡量企业的财力投入能力。
创新产出能力:反映其各种要素组合产生的实际成效, 是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最直接、最重要的指标。包括百元总收入利税、全员劳动生产率、产品出口创汇率、技术性收入比率。
二、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因子分析从研究多个变量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人手, 在尽量保持原有信息量完整的前提下, 寻找少量能够控制所有变量的公因子, 将每个变量表示成公因子的线性组合, 再现原始变量与公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 最后计算主要指标的合理权重, 依照公因子得分对每个样本对象进行综合评价。利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对样本进行因子分析, 得到这十二家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综合能力。
经KMO和Bartlett检验, 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不是一个单位阵, 而且K M O (用于比较观测相关系数值与偏相关系数值的指标) 的值为0.52>0.5, 球形检验卡方统计量=72.925, P=0.005<0.0 1, 表明适合对这些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分析共同度表, 本文指标变量与因子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 因子能够充分反映样本指标的信息量, 进行因子分析的效果显著。
设定主成分的特征值必须大于1, 并且按照因子分析的原则, 所选取的主因子对方差解释的累积达到85%以上。用SPSS求得特征根分别为2.72、2.107、1.931、1.81、……前4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对方差解释的累积百分比为85.675%, 满足设定的条件, 因此提取4个公因子。根据特征根求出的权重分别为27.196%、21.071%、19.305%、18.103%。
以“方差极大化”为准则进行因子正交旋转, 从而得到方差极大化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4个因子的总体方差累积贡献率还是85.675%。根据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以得到明确经济意义的主公共因子。
第一公共因子F1主要由R&D投入强度、科技活动投入强度等指标决定, 它们作用在第一公共因子上的载荷量分别为0.931、0.885。我们把其定义为企业创新财力投入能力因子, 其方差贡献率达27.196%, 成为决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最重要因子。第二公共因子F2中技术性收入比率载荷量领先于其他因子, 达到了0.936, 所以我们把其定义为技术产出能力因子, 方差贡献率达21.071%。第三公共因子F3中产品出口创汇率载荷量领先于其他因子, 达-0.807, 所以我们将其定义为出口能力因子;R&D团队强度、科技活动团队强度载荷量亦较高, 分别达0.770、0.676, 我们把其定义为人力投入能力因子。出口创汇能力因子和人力投入能力因子方差贡献率达19.305%。第四公共因子F4主要由百元总收入利税和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标决定, 它们作用在第四公共因子上的载荷量分别为0.91、0.759。将其定义为社会贡献力因子, 其方差贡献率达18.103%。
根据因子得分系数和原始变量的标准值可以计算每个因子的得分数, 旋转后的各因子得分, 进一步结合相应的方差贡献率, 可以建立如下的综合线性评价函数:
根据上面的综合线性评价函数及各样本企业各主因子得分, 计算出样本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得分并进行排序:创力电子 (0.777) 、万谷科技 (0.722) 、东瓯生物 (0.68) 、华润电机 (0.196) 、正泰设备制造 (0.124) 、昌泰电力开关 (-0.065) 、强盛石化机械 (-0.128) 、银达印业 (-0.235) 、宝特仪表 (-0.398) 、吉尔达鞋业 (-0.479) 、奥特塑胶 (-0.545) 、硕颖数码科技 (-0.648) 。
结合各主因子得分进行分析, 创力电子综合得分第一, 主要由于该企业创新财力投入能力因子F1, 技术产出能力因子F2, 出口创汇能力因子和创新人力投入能力因子F3得分均位居前列, 但是其社会贡献力因子F4为负, 使得其综合得分低于1, 因此技术创新能力不高。对于创力电子来说, 可改进企业对社会贡献力以提高技术创新水平。
从样本分析结果来看, 十二家温州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高, 需要加大创新人力和财力投入, 提高出口能力、技术性收入能力, 同时加大对社会经济的贡献力。
参考文献
[1] (美) 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0
温州民营企业 篇8
一、问题的提出
探究科技资本与民营企业分化这一研究主旨既有理论偏好又有时代因子的作用, 更受当前经济形势的影响。
(一) 理论逻辑的起点:民营企业分化的社会学诠释
帕森斯从结构功能主义视角提出经济结构分化是社会变迁的重要视阈, 如今民营经济不断崛起并日益分化, 涉及民营企业分化的探究成为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在科技要素的嵌入与推动下民营企业形成了特殊的运行方式与组织模式。一方面, 企业寻求妥当的路径来获取所需要的资源及对其进行优化配置, 帕森斯称之为“模式变项”。另一方面, 企业在发展中力图影响整合机制将其变迁模式接纳, 帕森斯称之为“价值通则化”。
(二) 现实运行的看点:科技资本推动民营科技企业的崛起
科技资本推动民营科技企业的崛起表现为企业提升是否切实地转移到依靠科技资本积累轨道上来。一方面, “资本”一词表征为一种生产要素的收益与增值, 科技作为特殊的生产要素对企业实体的变动:以无形科学理念而构建的生产知识、以有形科学产品而呈现的生产力、以理性科技工具而主宰的技术手段。另一方面, 科技作为生产要素与民营企业相结合, 使得民营科技企业不断崛起, 经过30载磨砺呈现出多样的发展模式, 周井娟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北京模式的内生型、苏州模式的外引型、温州模式的升级型。
(三) 学术关注的焦点:金融危机下的企业科技资本创新
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与侵袭, 民营企业科技资本鸿沟日益突出。在微观上, 民营企业要突出科技资本战略地位, 关注内部结构的整合。在宏观上, 政府需要寻求一种更加主动、和谐、可持续的科技资本扶持模式, 提高中小企业科技资本创新竞争能力。
二、文献综述
国内外对于从科技资本视角探究民营企业分化的研究文献较少, 本文的综述从两个方面进行。
(一)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关注民营企业分化的焦点在于企业规模的探究, 通过规模的变动来研究的企业竞争力, 通过规模的经济类别化来揭示企业个案特征, 挖掘其存在的创新性。
1、规模分化合理性的争论。以舒马赫和狄金斯为代表认为高科技小企业将以个性化特征排斥大企业。以马歇尔与罗宾逊认为大企业可以减少风险和成本, 容纳细致的分工与连续的科技投入。
2、影响企业分化动因的归纳。国外学者分别从企业收益、成本、资源、风险、信息化程度加以论述。
3、企业分化的决定因素论述。其一, 技术论, 以斯密为代表从分工对生产率提升的视角诠释企业的分化。其二, 利润论, 以马歇尔为代表认为企业分化由平均成本主导。其三, 效率论, 以钱德勒为代表认为企业分化由效率操作。
国外关注企业科技资本的焦点集中在科技资源引发企业行动权力的变动。托夫勒指出:企业分化中的权力变动趋势遵循由暴力机器权力———工业财富权力———科技知识权力的路径。贝尔认为:后工业社会是科技资本主导的时代, 专业技术是企业科技资本的基础, 教育培训是科技资本的方式, 企业决策者是科学家和知识分子组成。
(二) 国内相关的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关注民营企业分化侧重共性模式研究而不是个案特征研究, 核心价值侧重于管理而不是创新。
1、民营企业分化动因研究。剧锦文从四个方面加以论述:企业运营效率、短缺经济与过剩经济的产业效应、地区间商务成本和社会资本、地区性融资环境。
2、民营企业分化机制研究。马同斌从民营企业创业者遵循的价值观分析公司治理结构与探究“劳动股份制”的运行。
国内有关企业科技资本研究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侧重科技资源投入的阶段, 以科技资源论为典型代表。二是侧重于科技资源向科技资本的转变, 树立科技资本的观念。三是侧重于科技资本在企业中的运营阶段, 从企业控制力的视角揭示技术资本创新与企业规模的动态关系。
三、研究设计
(一) 理论视角与模式
对于民营企业分化的社会学揭示起源于韦伯行动理论的建构, 发展于帕森斯单位行动理的构建, 成熟于科尔曼法人理性选择理论的建立。韦伯将企业经济行动视为微观社会行动中的一种典型解释范例, 从他的理想类型同样可以上溯到企业行动的取向, 对民营企业经济定位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帕森斯则是从宏观功能视阈与AGIL模型中展现民营企业分化的图景:民营企业日益分化为功能上相互依赖的实体, 在这其中需要重新确立整合机制, 使企业适应环境的能力有所提高。科尔曼则从理性行动出发界定企业法人分化的事实, 把经济学中的合理性观点对有关企业分化过程中的社会流动与提升问题做出新的诠释, 提出中观法人行为机制与秩序形成的理性, 弥补了企业行为的微观与宏观结合的不足。这为我们提供一种功能分析模式:第一, 从回归视角找出民营企业分化过程中受哪些科技资本要素的影响并做功能检验 (因果关系) 。第二, 从相关角度分析科技资本影响民营企业分化因素的交互作用 (因因关系) 。
(二) 分析路径与研究假设
首先, 通过文献调查找出科技资本中最现实的统计因素, 重点分析科技资本常见变量的影响程度。其次, 寻觅出影响科技资本的内部因素, 全面把握每个变量的影响程度。为此, 提出研究假设有待验证:科技经费投入程度越高, 对民营企业分化的作用越明显。
(三) 研究方法
本文资料收集为文献调查法, 统计分析的原始数据来源温州统计年鉴 (2003-2008) 。参照分析为2000年以来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本文分析工具为统计分析软件SPSS12.0。
(四) 核心概念
1、民营企业分化。将其界定为在各类资本自变量综合作用之下的企业资产规模差异程度。本概念操作涉及两层次限定:第一, 民营企业分化涉猎私营企业分化。第二, 民营企业分化研究主要从企业规模层次变动来揭示企业分化趋向。
2、科技资本。将民营企业分化中的科技资源资本化贡献称之为科技资本。既有从有形物质资本的提取———企业科技装备, 又有从无形的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中的剥离———企业科研人员技能与科技机制的模式。研究中首先用科技经费投入作为衡量科技资本对民营企业分化的影响, 由于衡量指标的单一货币化, 需要进一步细化科技资本内部差异对民营企业分化的作用。
四、科技资本影响民营企业分化的实证分析
科技资源资本化最直接的表现为科技经费投入, 通过对温州民营企业科技经费投入与企业规模变动状况回归分析 (表1) :表明资产规模和科技经费投入之间的线性相关较强, 解释力达80.8%, F分布的显著性概率也在5%之上, 说明科技经费投入和企业分化的线性关系是显著的, 可建立线性模型:y (资产规模) =44.683+74.832*x (科技经费投入) (sig.=0.01<0.05) , 调整的R2=0.808, N=6。不言而喻, 科技经费投入越高表明民营企业可以进行大量的科技要素资本化投入, 享受科技发展带来的各种好处。但这里仅仅用科技经费投入水平作为科技资本衡量标准, 会不会在其内部存在其他差异显著提升或削弱上述两者的因果程度呢?
注:a.predictors: (constant) , 科技资本:b.De-pendentVaribale:资产规模
五、科技资本内部差异与民营企业分化的实证分析
为了弥补上述用科技经费投入水平带来的单一化缺陷, 作者进一步考察民营企业分化过程中的科技资本内部要素组合变动差异。
(一) 科技资本内部差异的实证分析
1、科技资本内部差异的界定。根据研究主旨从温州民营企业统计资料中厘定出四个具有代表性二级变量指标进行科技资本的概念操作化。 (1) 科技保障机制投入水平。通过企业办科技机构数与科技活动单位数的比例来反映科技保障机制投入水平。科技活动单位数反映科技保障机制的规模程度, 科技机构数反映了科技保障机制的集中程度。 (2) 科技研发人员结构水平。通过一定企业研发人员数与科技活动人员数的比例来反映科技研发人员结构水平。研发人员规模水平反映投入从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研究活动的规模, 科技活动人员数反映科技人力资源总投入情况。 (3) 科技经费使用水平。科技资本离不开科技经费筹集与支出的互动关系, 科技经费筹集反映对促进科技资源资本化所做出的努力。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反映科技资源投入实际完成的情况。 (4) 科技产出水平。企业科技项目与新产品开发的比例关系反映科技资本产出水平。科技项目表现出科技产出的预期水平, 新产品开发表现出科技产出的现实状况。
2、科技资本内部次变量的相关分析。为了揭示四类次变量对民营企业分化的影响, 应对其作相关分析, 表2表明科技资本次变量之间相关性不强, 只有科技保障机制水平与科技经费使用水平相关性显著, 说明科技保障机制的建立与健全, 从制度化运作方式带来科技经费运作的高效, 而科技保障机制作为一种组织载体, 具有整合科技资本要素变动的功能, 为何对其他次变量相关性不显著?由此必须进一步探析科技资本内部的关联性。
注:*Correlationissignificantatthe0.05level (2-tailed)
3、科技资本次变量的回归分析。考虑到四种次变量是构成科技资本结构的常见指标, 再对其与民营企业分化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注:*显著性为0.05
由于两次变量相关较强, 不可避免存在统计累赘问题。为了消除累赘问题, 根据表3的显著性以逐步方式进行回归分析 (表4) , 科技经费使用水平与科技保障机制水平达到显著性水平, 表明温州民营企业分化在科技资本中可以通过科技经费使用水平的动态与科技保障机制水平的静态来很好地解释。
注:显著性为* (0.05以上水平) ** (0.01以上水平) *** ( (0.001以上水平) (下同)
(二) 科技资本内部次变量差异分析
通过相关分析发现科技资本次变量同质性不强, 且主要体现在静态机制与动态费用上。为此需从民营企业分化表现揭示科技资本内部次变量的具体差异性。
1、科技保障机制的差异分析。通过近六年温州民营企业科技保障机制在规模、类型与区域上的具体表现揭示其中问题所在[从统计年鉴提供的指标进行操作, 将民营企业规模分为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民营企业类型分为第一产业企业、第二产业企业、第三产业企业;民营企业区域分为城区企业、县区企业。市区企业包括市直属企业、三区企业 (鹿城区、龙湾区、瓯海区) ;县区企业包括两个县级市企业 (瑞安市、乐清市) 与六个县级企业 (洞头县、永嘉县、平阳县、苍南县、文成县、泰顺县) ]。
(1) 科技保障机制的规模性差异。第一, 表5的平均值表明了企业科技保障水平随着企业规模的变动呈现正向关系;标准差表明了中小与大企业差距较大。第二, 配对样本T检验看, 大中小规模民营企业均存在较强的分化差异性, 但是大中型与小型企业的差异最为明显。第三, 一维方差分析看, 统计显著性均在0.05水平之上, 科技保障机制水平差异在大中小企业的规模分化上是显著的。
(2) 科技保障机制的类型性差异。第一, 表6的平均值表明了科技保障水平在产业类型上出现“两头小, 中间大”的态势;表6的标准差表明了第一、三产业科技保障机制水平分化与第二产业分化差距较为明显。第二, 从配对样本T检验与一维方差分析看, 第二与第一、三产业的科技保障机制水平分化的差异性显著性, 差异统计显著。
(3) 科技保障机制的区域性差异。表7表明科技保障机制水平对企业分化作用不显著。
2、科技研发人员结构水平差异。科技研发通过一定科技保障机制平台使得研发人员智力资源转化为企业的现实生产力。
(1) 科技研发人员结构水平的规模性差异。第一, 表8的平均值表明了科技研发人员结构水平与企业规模变动呈现负向关系;表8的标准差表明了大中小型企业分化差距较小。第二, 从配对样本T检验看, 大中小规模民营企业均不存在较强的分化差异性。第三, 从一维方差分析看, 大小型企业的统计显著。印证了上述从类型上得出其对企业整体分化的不显著
(2) 科技研发人员结构水平的类型性差异。第一, 表9的平均值表明研发人员结构水平与企业类型呈现“两头小, 中间大”的态势;表9的标准差表明了科技资本出现“两头大, 中间小”的态势。表明第二与一、三产业类型的科技研发人员结构水平差距最为明显。第二, 从配对样本T检验与一维方差分析看, 第一、二、三产业在科技研发人员结构水平均上均存在较强差异性, 差异统计显著。从而弥补上述仅从企业资产规模研究上的不足, 得出科技研发人员结构水平在类型对企业分化的显著。
(3) 科技研发人员结构水平的区域性差异。表10表明在区域上科技研发人员结构水平变动对企业分化影响不显著。
3、科技经费使用水平差异。科技经费使用使用水平反映出民营企业在科技要素获取与投入方面运作水平。
(1) 科技经费使用水平的规模性差异。第一, 无论在集中趋势上还是在离散程度上, 表11的平均值与标准差都明显表明了科技经费使用水平与企业规模呈现正向关系, 这种规模分化的显著集中体现在大型与中小企业之间。第二, 从配对样本T检验看, 大中小型企业在科技经费使用水平上均不存在较强差异性, 可见这种检验不可靠。第三, 从一维方差分析看, 只有大小型民营企业的差异统计显著。
(2) 科技经费使用水平的类型性差异。表12的平均值表明企业科技经费使用水平随着企业类型变动呈现“两头大, 中间小”的态势。表12的标准差表明第一与二、三产业间的科技经费使用水平差距较大。第二, 从配对样本T检验与一维方差分析看, 第一、二、三产业民营企业在科技经费使用水平上均不存在较强差异性。
(3) 科技经费使用水平的区域性差异。表13再次表明民营企业的区域差异对科技经费使用水平变动不显著。
通过对科技经费使用水平差异分析得知, 其对民营企业分化影响主要仅体现在上述的规模上。
4、科技产出水平的差异。在其他条件既定状况下, 研发人员智力资源转化程度是通过科技立项与产品开发的比例来反映的。
(1) 科技产出水平的规模性差异。第一, 表14的平均值表明了变动关系不明显;表14的标准差表明了中小型与大企业差距较大。第二, 从配对样本T检验与一维方差分析看, 大小规模企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2) 科技产出水平的类型性差异。第一, 无论是在集中趋势上还是在离散程度上, 表15表明科技产出水平随着企业类型的变动呈现“两头小, 中间大”的态势, 说明第二与一、三产业间差距较大。第二, 从配对样本T检验与一维方差分析看, 印证了第一点的结论。
(3) 科技产出水平的区域性差异。表16表明科技产出水平的区域性差异不显著。
通过对温州民营企业分化过程中的科技资本内部差异揭示, 察觉出科技资本与民营企业分化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此时也回答了第四部分提出疑问, 科技资本是一个多重属性的范畴。
六、结论与有关探讨
本文基于科技资本视阈对温州民营企业分化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引发一些值得探讨的结论与对策。
(一) 民营企业整合诉求与科技资本运行的社会张力明显
基于温州民营企业的实践, 企业整合诉求与科技资本运行存在巨大的社会张力。一方面, 企业整合作为整个经济系统分化的缩影, 只在满足前提预设下才能现实均衡的价值诉求。就科技资本而言, 宏观与微观预设都已形成共识:政府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 企业重视科技资本创新的优化策略。另一方面, 科技资本创新存在巨大困境:一是科技资源难以资本化, 突出表现为货币化的单一投入, 这根植于市场机制不健全对科技资源配置的制约, 引发民营企业科技资本引导化的缺失, 因加强政府科技服务平台的建立, 摆脱科技资源按企业等级层次扩散的既定传导模式。二是科技资本难以独立化, 研究表明科技资本运行过分依赖于科技经费投入与人力资本提升的层次, 符合温州民营企业整体处在资本与劳动密集型阶段, 也是造成科技资本绩效低迷的原因。这一窘境需要政府搞好产业集群建设, 减少企业为此追加的物质资本投入, 加大科技资本投入;同时政府应完善科技成果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使得企业注重科技成果市场化吸收, 减少常规性科研的过高投入, 注重有限科技人员集中到原始创新上来, 提升人力资本向科技资本的转化。
(二) 民营企业科技资本内部整合机制严重缺失并诱发中轴主导化
科技资本内部存在整合机制严重缺失并进一步诱发科研人员结构水平的主导化倾向。一方面, 科技资本内部四次变量逐步回归分析, 作为一项重要制度建设的科技保障机制对企业科技内部要素互促效应难以显现, 折射出民营企业科技资本内部缺乏有效整合机制。另一方面, 在科技资本内部存在科研人员结构水平在产业上对企业分化的主导, 凸显科研人员结构水平中轴化倾向, 印证第一点的结论, 强调科技资本创新需要不断提升科研人员人力资本的价值诉求。
(三) 民营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根植于科技资本的制度建设
经济发展的轨迹昭示出一定的社会事实:科技发展不断提升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例。全国民营企业与温州民营企业在产业集中度上存在较大差 (1999年中国民营企业第三产业户数与注册资金为57.00%、60.98%, 而2004年温州民营企业第三产业户数与注册资金为39.23%、32.09%) , 暴露温州民营企业科技资本绩效滞后的现实, 归因何在?其一、科技保障机制水平在产业类型上的分化主要是通过第二与第一、三产业的差异突显出来。其二、科技产出水平在产业类型上的分化是通过第二与第一、三产业表现出来的。这两层事实在逻辑上诠释出:科技资本绩效不足导致产业结构难以提升取决于科技保障机制的不健全与科技产出水平的低层次, 而后者又是以前者为前提的。因此, 科技资本在温州民营经济产业结构分化上的焦点集中在科技保障机制层面。
(四) 城市化过程中科技资本与企业分化的隐性变动
作者有意通过区域差异来解释科技资本在区位上的级差, 突出区位优势对于科技资本影响程度, 从城市化视角考察科技资本与民营企业分化的隐性功能。一般认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引发科技资本对企业分化的显著。2006年中国城市化率为43.9%, 而2006年温州城市化率为62.08%, 预示温州民营企业科技资本在区域上对企业分化显著。但在区域差异分析中没有次变量显著的结果, 归因何在?不难发现由于社会资本较高摄入与乡村工业化发展道路改变了传统的研究范式:
其一, 企业社会资本的高度介入使得科技保障机制的理性受损。2006年中国第七次私营企业抽样调查数据分析综合报告:在上市的民营企业中, 高层管理人员的亲属占54.2%, 在有上市打算的企业中, 高层管理人员中的亲属占55%。由于社会资本的先赋性与特定性, 妨碍了科技资本要素的流动与创新, 致使在企业分化中的效应递减。其图式:
其二, 乡村工业化水平分散了市区城市化发展带来科技资本的显著。由于温州草根经济的地域特色, 在发展工业化中采取两腿走的模式, 城市工业化与乡村工业化齐头并进, 造成生人口、资源在两大区域的集中, 农民城如雨后春笋般崛起, 形成城市化与集镇化并重的布局, 科技资本在城市化与集镇化并重格局中呈现均衡化的态势, 以2006年为例, 市区城市化率45%, 县区城镇化率为15%。其图式:
摘要:文章基于科技资本视角对温州民营企业分化进行实证分析, 揭示出科技资本内部差异与企业分化的内在逻辑演变。研究发现温州民营企业整合诉求与科技资本运行的社会张力明显;企业科技资本内部整合机制严重缺失并诱发中轴化倾向;科技资本在企业分化中的症结集中在科技保障机制层面;在城市化背景下的科技资本与民营企业分化存在一定的隐性变动。
关键词:科技资本,民营企业,温州模式,企业分化
参考文献
[1]、史晋川.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温州模式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
[2]、蒋和胜.论科技资源向科技资本的转变[J].河北大学学报, 2005 (6) .
[3]、马同斌.民营企业分化问题研究[J].北京农学院学报, 2003 (3) .
[4]、温州市统计局.1999-2008年温州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9-2008.
温州民营企业 篇9
1、出口规模大幅下降
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由于发达国家频繁地采取新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各国都以保护本国的经济利益为由,纷纷提高了对进口产品的各项要求和进口标准,使中国产品进入这些国家的难度增加,许多外商采取减少订货、减少库存的策略来维持自身的经营。这也就直接导致温州民营企业出口市场萎缩、生产订单锐减。其中温州的传统出口产品鞋类、服装、眼镜等商品尤为明显,据统计,温州大三传统出口产品鞋类、眼镜、打火机2009 年1—9 月份同比2008 年分别减少0.76%、5.88%、7.32%。2009 年是我国遭受贸易保护形式最为严峻的一年,温州外贸出口产品受挫也最为严重(见表1)。
中国外贸增长在2008 年底开始出现剧烈下跌。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式,我国政府果断决策,及时调整宏观调控方向,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保增长”的宏观经济决策主导下,国家在对外贸易领域也提出了“保出口”的基本战略。因此,到2013 年外贸出口量开始有所反弹。
2、增加了出口企业的成本,削弱了温州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在金融危机的持续冲击下,各国出台的保护措施要求将环境、生态、健康等因素考虑到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中,这就必然增加了企业的成本。新贸易保护主义还对产品的研发、生产、检验检测、产品认证、使用等环节作出了严格的规定,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而温州出口的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不高,温州大多数民营企业科技水平不高,仍停留在较低层次的价格竞争策略上,经营管理比较落后,要想达到发达国家制定的标准,就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这就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进一步降低温州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数据见表2)。
单位:万美元
(注:数据来源:温州海关http://hangzhou.customs.gov.cn。)
单位:万美元
(注:数据来源:温州海关http://hangzhou.customs.gov.cn。)
3、产生了示范效应
随着我国中小企业产品出口贸易的增长,“中国制造”给进口国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现实情况是,一种产品遭遇贸易壁垒时会连累到其他相关产品甚至波及一个产业,或一个国家对中国产品实施限制时,会有很多其他国家乘机搭便车,这样的波及和仿效行为给中国出口贸易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温州中小企业所遭受的贸易壁垒也呈上升趋势,这就是形形色色的贸易壁垒带来的连锁反应。温州传统出口行业服装纺织品和鞋革连连遭受重伤,如:2008 年7 月,秘鲁对原产于中国的纺织面料的鞋进行反倾销调查;2008 年12 月,巴西决定对中国输往巴西鞋类开始反倾销调查;2008 年以来,在欧洲的法国、英国、西班牙、瑞典等国家相继发生我国皮革产品使当地消费者过敏事件,涉及的我国出口产品主要为沙发和鞋;此外还有阿根廷、沙特阿拉伯等对中国的鞋类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同样,温州的眼镜产品也不能幸免。继土耳其、印度、阿根廷、巴西等国对华眼镜反倾销案后,2008 年8 月,爱尔兰又对中国的太阳眼镜产品发出预警;厄瓜多尔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限制部分产品进口,眼镜产品位列其中;遭受贸易壁垒的温州产品还包括服装、低压电器、汽摩配、电子产品等等。这使得温州中小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时面临巨大的挑战。到2008 年,对温州实施贸易壁垒的国家多达40 个,甚至连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对温州实施贸易壁垒。
二、温州企业遭遇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原因
1、产品附加值低,中小出口企业存在互相压价现象
温州民营企业出口的产品主要集中在服装、眼镜、鞋革、打火机、汽摩配、低压电器等行业,产品的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不强。温州产品之所以受到全球客户的欢迎,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些商品物美价廉。温州中小企业能够以低价打开世界市场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具有丰厚的劳动力资源,并且成本低廉。温州出口企业的比较优势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低端产业,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而且该市场准入门槛低,造成很多企业重复性生产,导致产能过剩。因此一些出口企业以牺牲劳动者福利和环境资源为代价换来不真实的出口低价。而温州企业这种“薄利多销”抢占国际市场的方式,易给进口国造成低价倾销的形象。
2、外贸发展结构不合理,出口地区较为集中
外贸结构不合理,最直观地表现在出口和进口之间的产业不协调(见表3、表4)。这种现象将导致两个问题的出现:第一,温州出口商品数量激增,不断挤压其他国家的市场份额,加上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加重了进口国对温州商品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第二,由于温州的出口市场目前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东盟、日本等国,一旦某进口国市场行情被看好,便会有众多企业涌向该市场,如果一个国家对温州出口产品进行贸易保护措施,另一个国家肯定会模仿。
单位:万美元
单位:万美元
3、中小企业缺乏研发能力,没有自主品牌
从温州中小企业的出口产品结构上看,主要是技术含量较低的服装、鞋革、眼镜等小商品。而且民营企业经营的目标大都是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这就导致我们的民营企业很多时候只顾眼前利益制定经营目标和决策,忽略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产品的研发和相应的生产工艺的改造以及打造属于自己企业的品牌。很多中小民营企业把价格作为抢占市场的主要手段,产品通常是质量不达标,以次充好,致使企业陷入了恶性循环之中,以致遭遇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壁垒。
三、温州民营企业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策略分析
1、政府方面
面对日益增多的贸易摩擦和各种各样的贸易保护措施,政府有必要设立一个处理各种国际贸易摩擦的权威经济机构。实际上在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早已开始这项工作,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效。温州政府要认真研究贸易保护主义,紧跟重点出口的国家和地区的情况,及时了解国外贸易壁垒的动向。可以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贸易摩擦工作补贴,针对温州中小企业出口的特点,建立行业数据库,供企业免费查询使用;为温州相关企业了解和掌握国际市场信息和趋势提供情报分析。此外,商检机构应积极利用信息优势,增强对出口商品的价格分析,及时发现低价倾销的现象。通过这一工作建立起一个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系统工程,促使温州的对外贸易顺利发展。
2、企业方面
(1)提高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首先,要加大技术的研发。实践表明,温州的民营企业具有较强的短期性行为,短期内贸易额会有较大的提高,但由于大部分民营企业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不重视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最终导致不能及时应对世界市场的变化,出口下滑。因此,温州民营企业在利用产品优势开拓国家市场的同时,应对世界市场需求变化的趋势有个清醒的认识,加大对产品科学技术的投入和研发经费的投入,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或与温州的科研院校等联合研发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使产品的材料、技术含量、服务等各方面的附加值都得到提高,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
其次,要创建自主品牌。温州民营企业出口还处于产品竞争阶段,并以价格为主要竞争手段,缺乏自主品牌。民营企业只有积极进行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打造自主品牌,提升品牌的含金量,从以价格竞争优势转为以质量和品牌等非价格因素竞争,努力打造一流品牌,运用相关的法律法规保护自主产品,才能不被淘汰。同时,温州市政府要在财政、金融、贸易、知识产权保护、通关建设等方面给予品牌企业更多的优惠待遇和便利,进一步激励温州民营企业塑造出口品牌。
(2)开拓多元化市场。从温州民营企业的出口市场来看,其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东盟、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趋于饱和,极易引发贸易摩擦,遭受贸易保护主义的威胁。因此,在出口市场的选择上,温州民营企业应考虑到自身经济实力相对较弱的特点,选择那些本企业产品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重点市场进入,针对不同的市场需求细分市场,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以产品多元化应对市场多元化。比如可以积极开拓非洲、中亚、中东、南美和拉美等国家的市场,这些市场前景广阔、潜力较大,不仅给企业带来新的利润空间,而且能缓解金融危机带来的出口竞争压力。
此外,还可鼓励温州民营企业到海外投资建立生产基地。这样就可以避开进口国的各种贸易保护主义的壁垒,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扩大市场占有率,而且还有利于提高温州民营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因此温州市政府应对民营企业开发新市场给予支持,在某些方面提供必要的优惠政策,促进民营企业扩大出口。
3、行业协会方面
(1)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作为政府与企业、国内外市场之间的桥梁,行业协会往往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面对目前严重的对外贸易形式,行业协会要做好快速反应机制,加紧与主要出口国的交流与合作。同时,还可以建立本行业的产品供求信息平台,提供各国有关各种贸易保护的法律法规、各个出口市场的产品供需情况、出口市场相关生产厂家情况,以帮助企业及时调整出口市场和出口数量,引导企业开发更多市场,分散国际贸易风险。
(2)加强企业之间合作。新贸易保护主义主要是针对某类产品而不是某一家企业的产品,所以遭受伤害的也是整个行业,这时行业协会所起的作用就不容忽视。首先,它可以督促企业按照国家相关的外贸政策法规执行,加强企业自律,协调出口组织工作和出口产品价格,避免本行业企业为了自身利益恶性低价竞争,减少遭遇反倾销的机率;其次,在遭遇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时,可以降低温州民营企业在应诉时的资金顾虑。单纯靠几家企业孤军作战,成本会非常高,有了行业协会可以建立统一战线,可以帮助企业集体应诉,分摊费用,避免“搭便车”现象。
摘要:金融危机下的新贸易保护主义越演越烈,对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的中国产生了巨大的不利影响。温州作为浙江的外贸大户,其民营企业的出口产品受到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尤为严重。本文在分析新贸易保护主义对温州民营企业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民营经济对外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温州民营企业 篇10
关键词:财务管理,环境,观念,解决方案
温州民营经济是从农村商品经济发展起步的, 从家庭作坊到以资代劳, 联合经营, 通过联户、联营、合资、合伙、合股等逐步演变成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企业, 但企业所有者的管理观念却没有随企业的快速发展而发生根本改变。
一、温州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理念的落后必然反映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上。温州民营企业在财务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概括为“五重五轻”。
第一, 重自有资本, 轻负债融资。由于温州民营企业普遍具有小而散的特征, 所从事的行业又大多为科技含量不高的服装、皮鞋、打火机、五金等加工业, 其产品的技术含量低, 手工操作多, 机器设备投入不大。故而一般企业在初级阶段, 只依赖为数不多的注册资本就能全部“搞定”, 并不需要举债经营。但随着企业规模扩大, 市场对产品质量要求的提高, 企业固定资产的投入, 营销资本的投入, 新产品开发的投入等不断增加, 仅仅只靠为数极少有限的资金, 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但温州民企老板因为理财观念方面的原因, 宁可增资扩股, 也不愿负债融资, 既便是少量地向银行借贷, 也要遮遮掩掩的。据有关部门统计, 全国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在67%左右, 而温州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却只有30%左右。笔者曾对温州年产值在1000万以上的十家民营企业进行了抽查, 结果资产负债率在30%以上的有2家, 10%~20%的有3家, 10%以下的有5家 (其中4家资产负债为零) 。因为工作关系, 笔者经常接触到温州民营企业的老板, 在与他们谈到负债经营的话题时, 他们大都表示不会负债经营。温州多数企业老板以没有银行贷款为自豪。他们认为没有钱的人才借债的思想观念是温州民营企业不愿负债经营的集中反映。近些年, 民营企业的负债率有大幅攀升, 但这些负债也并不全是用于产品升级, 技术改造或扩大生产, 有大部分被挪用, 短贷长用的现象非常普遍。去年六月以来温州老板跑路引起的金融风波让温州企业主领悟到实业经营的重要, 产品转型升级更是必行之路, “借金生蛋”更是民营企业资本升级的重头戏。
自有资金的筹措和来源总是有限的, 企业如果不能有效地利用借入资金, 仅靠自身的积累进行滚动发展, 其生产水平的提高和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张将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从而丧失市场竞争力和企业发展机遇。
第二, 重亲缘关系, 轻外才使用。温州绝大多数民营企业的信任主要是建立在亲缘关系上, 特别是钱财大权掌握更是“任人唯亲”。笔者曾对某银行营业部开户的150家民营企业作了问卷调查, 结果由董事长夫人担任财务主管的有86户, 占57%;由亲属担任财务主管的有45户, 占30%;外聘的财务主管19户, 仅占13%。相当一部分企业主认为, 企业姓“私”, 财钱理所当然应交给“内人”掌管, 却不论“内人”是否具备管理素质、有无管理的能力和相应的专业知识。还有一些民营企业老板干脆生产、营销、财务一身兼, 且不论他们的管理水平如何, 单从精力投入上分析, 财务管理也只能是一个形式。为了省事, 怕麻烦, 他们不愿建账;怕按章纳税, 他们不敢建账;缺乏专业知识, 他们不能建账。对企业的“家底”稀里糊涂的老板也大有人在, 一肚子“板油账”的老板更是不在少数。笔者曾了解过一家年营业过亿元的企业, 其存货到底有多少, 老板 (董事长兼总经理) 报的数字是3400万元, 财务主任报的数字是2800万元左右, 而仓库主管报的数字却只是1800万元左右。
第三, 重产品销售, 轻收账收款。温州生意场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不欠账做不成生意。曾有人调侃说:“广东人做生意, 先收账款后发货, 管他做成做不成生意;温州人做生意, 先发货后收账, 管他客户有多少经济实力。”在温州民营企业老板眼里, “生意”=产品销售=销售收入, 而应收账款只是暂时的赊欠而已, 还怕跑了和尚跑了庙不成。下面是笔者参考6家轻工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后列出的比较图表。
根据银行业采用的报表分析参考数据显示, 轻工企业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平均值90天, 除一家规模较大的鞋业公司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为67天外, 其它几家企业应收账款周转天数都大大超过行业平均标准, 说明这些企业应收账款回收速度慢, 资产流动性差, 因而也就导致资金的使用效益差, 并加大了坏账风险。
温州民营企业普通存在应收账款收现难的问题, 而且严重的是应收账款虽然已是老板们的“心头病”, 却并没有得到他们足够的重视。民企的老板在选择赊销对象时一般仅凭经验或与客户的交情, 很少利用常规的财务管理的手段进行分析和研究。在自身企业资金周转不灵时又采取赊欠关联企业货款的办法进Á行弥补, 其结果是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企业三角债。
第四, 重现金支付, 轻转账结算。温州民营企业偏好现金交易, 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A、避税逃税;B、防止转账结算过程中的欺诈行为;C、现金坐支贪图方便;D、银行对现金支取的限制。根据人民银行温州市分行的统计, 温州市2010年全年现金收入15675亿元, 支出为15838亿元, 净投放额为183亿元, 相当于单个银行营业网点每天平均支付950万元, 这样大的现金支付量已非正常的居民储蓄的正常支取。另据某银行私人业务处统计分析, 该行银行卡备用金存款余额为10亿元, 其中80%为民营企业的生产性流动资金的沉淀。
现金属于非盈利性资产, 是企业资产中变现能力最强、盈利能力最差的资产。如果企业过量持有现金资产, 则会降低资金的使用效率, 减弱企业的盈利能力。另外现金坐支是结算纪律所不允许的。它不仅严重扰乱了经济秩序, 同时也是企业财务管理职责不清、收支成本混乱、甚至是助长财务人员犯罪意识的温床。
第五, 重短期收益, 轻长期投资。温州民营企业家具有开拓精神, 他们敢于尝试别人未曾尝试的事情。但最早起步的那批民营企业所有者们注重追求短期利益, 目光短浅, 对于企业产品的升级换代、技术更新、转型升级则不重视或不舍得投入, 不重视与不敢进行长期投资, 是企业难以成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五轻五重”体现在财务决策和日常财务运作中, 就是重经验决策和经验管理, 轻现代财务决策和财务运用方法的使用。
二、解决温州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温州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是由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造成的。所以, 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 必须从政府、市场和企业自身等几方面入手。
1. 政策扶持。
政府应制定鼓励民营中小企业进行联合的政策, 要为民营中小企业组建经济联合体提供资金、税收、用地等政策优惠;支持外贸出口政策, 在出口退税上给予优先安排;建立完善财务管理咨询中介机构, 向民营企业提供财务人员培训、业务咨询以及人才举荐等服务;建立民营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 以解决其融资难、担保难的问题。银行方面也应制定相应政策, 加大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支持, 适当在贷款投向、规模和利率上对其加以倾斜。近年来, 温州锁业的优强企业组成了强强集团, 温州服装电商联盟和温州海饰衫盟服饰有限公司相继成立。抱团经营已成为温州民营企业抱团取暖、优势互补、资源整合的举措之一, 实施专业化、系统化经营成为企业家的共识。
2. 行为引导。
为打破旧观念的束缚, 政府除了对民营企业进行政策方面的扶持外, 还应积极地对民企的投资行为加以引导。如对进入各种工业园区的民营企业除“以亩产论英雄”外, 是否也附加固定资产及技术设备等投资在所有投资中的比率的条件, 或以占地面积与固定资产投资相匹配, 以此强化引导企业重视长期投资。
3. 转变观念是强化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前提。
要树立现代企业管理新理念, 首先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引入职业经理人, 实现“两权”分离, 解决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公私不分”的弊端。其次要规范市场竞争秩序, 避免“价格战”, 以及由恶性竞争引发的三角债问题。第三, 要提高企业负责人和财务人员的素质。企业负责人如果不懂财务管理, 对经营过程上的资金运作、成本核算心中无数, 长此以往其经营管理水平难以提高, 企业成长就会大打折扣。企业的财务人员是财务管理具体的实施者, 提高财务人员素质是保证管理质量的前提和基础, 民营企业要不拘一格用人才, 只有冲破任人唯亲的观念, 走“任人唯贤”的路子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 合理融资, 提高企业资金使用率。
大多数民营企业受企业规模的限制, 承受财务风险的能力较低。因此, 形成合理的资本结构, 确定合理的负债比例相当重要。企业的长期发展, 需要自有资金和债务资金相互融合。资产负债率不能过低, 因为负债既不会分散企业的控制权, 又能起到财务杠杆的作用, 而且负债利息的税前支付, 还具有节税功能。但负债应有一个合理的比率。负债率过高, 会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
企业在正常的生产经营中, 除了自有资金之外, 为了扩大资金来源和分散风险, 还要筹措和拥有一定比例的借入资金。温州民营企业要改变“负债就是负担”的观念, 适时、适当地负债经营, 把企业做大做强。要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使资金运用产生最佳效果。要将资金的来源和使用进行有效配合。决不能短贷长用, 用短期借款购买固定资产, 必将导致资金周转困难。准确预算资金收回和支付的时间, 编制现金预算, 做到心中有数, 否则, 极易造成收支脱节, 造成人为的资金拮据。在资金的使用结构方面, 同样要进行合理的安排, 即企业的各种资产所占比重应有一个恰当的比例关系, 如流动资金与固定资金的比例关系等。
5. 制定适合企业生产经营和产品市场营销特点的信用政策。
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对外销售产品, 提供劳务等形成的尚未收回的销售款项, 是企业流动资产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中, 采用赊销或分期收款方式, 为客户提供商业信用, 可以扩大产品的销售, 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但赊销毕竟是一种信用销售,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企业的一种投资。既然是投资, 那就有风险, 所以如果应收账款控制不严, 必将造成资金回收困难, 应收账款如不能及时兑现, 就会造成呆账甚至坏账。所以企业应该慎重选择赊欠客户, 不能只为了扩大销售而盲目为他人提供商业信用。
为避免民营企业陷于三角债和现金收支脱节而造成的困境, 加强应收账款管理是重要的措施。各企业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和市场特点, 建立适当的信用政策, 是降低应收账款成本, 提高企业资金使用率和生产经营安全性的重要途径。
2011年的金融风波, 使一向信用的温州人变得没有信用了, 温州地区更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信用危机困扰, 进货由赊账变成现金交易, 温州企业主承受着不能承受的现金压力。在这种情况下, 笔者认为何不乘势而为, 对市场交易行为进行规范, 学习广东人的生意经, 一方面以现金 (转账) 直接付款购货, 减少应收账款的周转时间, 另一方面利用银行信用, 如承兑汇票、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等方式进行即期交易;一方面提高企业货币资金使用效率, 另一方面缓解货币资金短缺的难题。
参考文献
[1].刘忠, 刘允.现代企业的成本管理[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6 (7)
温州民营企业 篇11
七月流火,赤日炎炎,但在瓯越大地上却清风徐徐,春意浓浓,温州市慈善总会举办的“服务企业,共克时艰”——“爱心温州·慈善救助”系列活动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温州市有不少企业遭遇经济寒流。困难企业的增加,必然使困难职工增多。而在今年温州市的“慈善一日捐”活动中,我们的企业和企业员工捐赠热情却高于去年,温州市慈善总会已经获得爱心捐资3000多万元。许多企业老总说:“企业虽然有困难,但慈善捐赠的热度不能减!”温州市慈善总会一方面为企业这份自觉的社会责任感而深深感动着,一方面更在考虑慈善总会如何在金融风暴中为企业排难解忧。在走访了“英博双鹿”、“正泰”等几个大型企业之后,又两次分别召开了国资委、经济开发区、经贸委和温州市企业家协会下属行业协会秘书长座谈会,决定开展“服务企业,共克时艰”——“爱心温州·慈善救助”系列活动,在企业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对困难企业中遭遇突发性灾难的困难员工给予慈善救助,把社会大家庭的关爱送到企业老总和企业员工的心坎上。
7月8日,温州市慈善总会在温州经济开发区举行了“服务企业,共克时艰”——“爱心温州·慈善救助”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对该区56家困难企业中的400名困难职工发放了慈善慰问金40万元,孙成堪会长和经济开发区的领导还一起深入到企业和企业员工促膝谈心,鼓励他们要充满信心,为企业度过难关同心同德、奋发图强。员工们深受感动。温州市华科发展有限公司湖北黄岗籍青年女职工甘雷燕在2002年被查出患有心脏病,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她辍学只身来到温州打工,希望能挣钱给自己治病。在温州得到了社会大家庭的关爱,她已经做了三次心脏手术。她说:“远离家乡的我们都想在温州这片热土上为自己的人生去拼搏,去实现我们的梦想。然而这一路走来我们却遇到了许多困难的打击和疾病的困扰,尤其令我们担忧的是世界金融危机对企业的影响。正当我们迷茫、担忧时,公司却处处为我们着想安定人心。今天,温州市慈善总会又给我们送来了慈善救助金,他们的关心也给了我们自信和力量!”
温州矾矿是有50多年历史的市属国有企业,目前已探明明矾石储量2.4亿吨,占全国的70%、世界的60%,素有“世界矾都”之称。但由于温州矾矿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经费负担繁重,加上交通不便,采矿、冶炼等技术比较落后,造成企业长期亏损。2009年,温州矾矿又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许多使用明矾的企业倒闭,产品积压、价格下跌,货款难于回收等问题困扰着矾矿。目前,在矾矿6000多名职工中只有25%在岗上班,月平均工资仅900多元。全矿有低保家庭312户。矾矿已成为温州市最困难的一个国有企业。
温州市慈善总会始终关心着矾矿数千名职工的冷暖安危,每年对矾矿给予多种形式的救助和关怀。在这次“服务企业,共克时艰”为主题的“爱心温州——慈善救助系列活动”中,把矾矿列为重点慈善救助单位。7月16日,市慈善总会会长孙成堪等领导来到苍南县矾山镇走进矿井,深入矿工家中嘘寒问暖、亲切慰问,并给矿工们送来了11万元的慈善救助金和爱心物资:为100户上班的困难患病职工发放每户500元的“爱心温州·慈善门诊卡”,为100户困难职工发放每户300元的慈善救助慰问金,为1500名在岗职工送去价值3万元的7500斤绿豆和3000斤白糖。矿工们双手捧着慈善救助金、慈善门诊卡和分到的清凉解暑物资非常感动,有的还深情地向慈善会长深深鞠躬致谢。矿工家属林美瑞的丈夫得矽肺去世了,留下孤儿寡母,生活很艰难。当她从市慈善总会李春芳秘书长手里接过1万元慈善救助金时,竟动情地失声痛哭起来。
紧接着,温州市慈善总会又对温州市企业家协会下属困难企业中的20名困难职工送去了慈善救助金24.5万元,慈善义工还给这些贫困家庭现场义诊,并确定今后长期的爱心结对帮扶服务。孙成堪会长、李春芳秘书长、市企业家协会常务副会长、市慈善总会副会长吴国良等领导以及市慈善总会、区企业家协会工作人员、各困难企业的负责人冒着酷暑分头到20位特困职工家中或医院亲切探望,把慈善救助金逐户送到职工家中或病床前。每到一处都留下了慈善人亲人般的仁慈问候!留下了社会各界对在金融危机中困难职工亲切的关怀!
家住上陡门住宅区的汤建宇是温州市玻璃仪表厂下岗职工。他在1997年罹患肝病,2003年肝硬化,2006年肝病复发,2009年4月病情严重,吐血不止,住院40多天,今年6月底又因肝腹水和上呼吸道出血再次住院,工作单位停工停产,妻子无固定工作,一个孩子在读小学,家中经济十分困难。看到慈善总会会长亲自登门来看望他们,不但送来了15000元慈善救助金,还请来了温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的肝科医疗专家对他做了认真的健康检查。面对意想不到的关怀,全家人都禁不住热泪盈眶。
苏海滨所在的温州市继电器厂经济状况不好,所有职工的医疗保险都有困难。1990年苏海滨在厂材料仓库里不慎被钢板击伤造成右膝盖开放性骨折,被市劳动局鉴定为工伤,后来他在长期的精神压力下又得了精神分裂症,被市残联定为二级精神残疾。多年来和年逾古稀的老母相依为命,又要长期吃药治疗,生活很艰难。当孙会长等领导汗流浃背赶到上陡门苏海滨家中深情看望他母子俩,送上15000元慈善救助金时,这位不善言辞的青年人激动得浑身冒汗,眼眶里泪光闪闪,不停地说着“谢谢啊!”温州市康宁医院的精神科专家医生现场对他进行了心理治疗。
在苏海滨家中,孙会长和康宁医院王院长商议确定把苏海滨送到康宁医院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给他提供一个与人接触的良好环境,康宁医院王院长还当场表示要为苏海滨办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母子俩听到这个好消息,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的老母亲更是老泪纵横,连声感谢社会大家庭对他儿子的关怀。在场的温州市继电器厂厂长也十分感激慈善总会在企业最困难时期为他们的职工雪中送炭,帮助企业度过困难,从而更增强了企業度过金融危机的信心和勇气。
孙会长一行惦记着住在医院里的温州市卓豪经贸有限公司的职工杨波和英博双鹿啤酒集团的职工杨时贵的儿子,赶赴市三医院亲切看望他们,分别为他们送去了两万元的慈善救助金。
今年6月14日,杨波在安装空调外机时不幸从6楼摔下,脊椎和双腿摔断,公司老板不交医药费,使他处境十分困难,已耗尽家中积蓄,年迈的父母还要抚养他年幼的女儿。今天,慈善总会的关怀给他送来了希望。他从孙会长手里接过装着20000元爱心款的慈善红包时,眼里顿时溢满了感动的泪花。杨波的主治医生告诉大家,经过40多天的治疗,杨波的生命已经脱离危险了,双脚也能上下缓缓抬动,脊椎骨的断裂处也已经做了手术,像他恢复得这样好真是奇迹。听了医生的话,在场的人都为杨波庆幸!
杨时贵在英博双鹿啤酒集团工作已有10年。他的大儿子不幸罹患白血病。英博双鹿啤酒集团也很关心自己的职工,党委、工会组织员工为他捐款67000多元,杨时贵深深感激单位的关怀。今天他更想不到慈善总会在他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把慈善救助金送到了他儿子的病床前,他激动地说:“金融危机并不可怕,只要有爱,单位一定会克服困难的,我儿子的病也会有希望的!”
温州民营企业 篇12
温州以民营经济发达、民间资本充裕而闻名, 但目前正面临“民间借贷危机”的困境———许多中小民营企业破产倒闭、老板“跑路”、不断发生高利贷纠纷……在温州市经信委监测的855家重点企业中, 有76.7%的企业的资金偏紧;民间资本达6000多亿元, 并每年以14%的速度增长, 其中参与民间借贷的资本约1100亿元, 占全市银行贷款的25%左右。自2011年4月以来, 温州地区有20多家知名企业的企业主因资金链断裂而“跑路”。尤其是9月20日“眼镜大王”———温州信泰集团董事长胡福林离境出走, 引起了社会对“借贷危机事件”、“跑路老板”的广泛关注。10月4日, 温家宝总理在温州主持召开关于小企业发展的会议时指出:妥善处理企业之间的担保、企业资金链断裂问题, 努力做到早发现、早处置, 防止风险扩散蔓延, 防范区域性风险。
从本质上讲, 中小民营企业十分清楚民间借贷的风险, 可在现实中遭遇的内外部环境变化, 使得这些企业别无选择, 只能不断增强对民间借贷市场的依赖。
民间借贷——中小民营企业在困境中的无奈选择
1.中小民营企业生存的外部环境越来越艰难
目前, 中小民营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较多:一方面, 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了“用工荒”、原材料价格上涨、外需下降、人民币升值、银行信贷紧缩、融资成本上升等短期困难;另一方面, 市场准入、税收制度、公平待遇等经营环境存在着体制性、结构性问题。这些困难和问题使得企业的发展举步维艰。例如, 温州的打火机企业已从5年前的1000多家减少到现在的70多家, 鞋类企业从4000多家减少到现在的2600多家。企业经营环境变化势必会影响财务管理环境变化, 例如, 国家宏观经济、法律、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是企业无法控制的, 对企业的财务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因这些因素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 特别是企业的投融资环境不确定因素太多, 增大了企业面临财务风险的可能性。
2.中小民营企业民间借贷是无奈选择
在我国现有金融制度安排下, 金融机构的信贷更加强调资金自利性和风险控制, 因而它们选择为大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服务。中小民营企业由于道德风险和信息不对称, 很难获得银行信贷, 金融稀缺造成高利率的民间借贷盛行。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需要资金支持, 但由于难以从银行等正规渠道获得信贷支持, 因此在融资无门情况下, 只能冒险通过民间借贷获得资金, 承受极高的利息, 面临较大的信贷风险。另外, 中小民营企业为了“做大做强”, 不断扩大生产规模, 也使得资金需求缺口加大, 从而导致更大的财务风险。
3.借贷风险是中小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延伸和拓展
以下三种因素导致中小民营企业产生财务风险:
(1) 融资风险。
中小民营企业普遍缺乏有效的担保机制和其他融资平台, 不具备股权、债券融资的资质, 难以通过资本市场公开筹集资金, 融资渠道狭窄。目前, 企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自有和借入。绝大多数企业主要依靠自身积累的内部融资方式, 自有资金比例过低, 借入资金比例过高, 从而对企业的收益产生负面影响。此外, 中小民营企业由于资信等级低、缺乏抵押资产、融资成本高, 难以得到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 因此许多企业融资转向民间借贷, 如向亲友借款、职工内部集资、黑市借贷等, 这些非正规融资方式造成企业资金来源不稳定、缺乏保障。
(2) 投资风险。
中小民营企业的规模较小、资金短缺、抗风险能力弱, 当市场出现较大波动时, 可能会遭遇较大的风险。有些企业急于想“做大做强”, 盲目扩大规模、盲目投资, 使得融资规模过大, 尤其是不适当的筹资规模会引发财务风险。例如, 宁波七鑫旗集团是一家具有很强产业优势的民营企业, 因投资扩张较快, 在当前货币政策相对趋紧的宏观经济形势下, 资金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困难。通过当地政府与银行协调, 得到了银行的支持, 才化解了资金链断裂的危机, 目前企业的经营较稳定。还有一些中小民营企业, 在股票、房地产、收藏等领域投资较热的时期, 纷纷涌入, 而一旦这些市场转入低潮, 资金就会被“套牢”, 影响了主营业务的发展。
(3) 企业内部控制不力。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在财务管理系统中, 不仅非常重要, 而且具有独特性。目前, 中小民营企业大多缺乏一套完整、系统、强有力的内部控制制度, 即使制定了这种制度, 执行也不严格, 不能落到实处, 从而加剧了财务风险。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是产生财务风险的重要原因, 主要表现在:各部门之间、企业与其上级企业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 权责不明、管理混乱, 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无法得到保证;在采购、生产、销售、财务、市场开拓等各环节之间, 责任不清、缺乏协调和配合, 造成资产损失。同时, 企业存在的资金流动、应收账款回收、产品积压等问题, 也使得企业难以进行有效的约束, 极易发生财务风险。
中小民营企业如何防控财务风险
1.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1) 加强内部管理, 树立以信用为本的经营理念, 强化信用意识。
(2) 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内部监控制度, 规范经营, 提高资信等级和商业信誉。
(3) 重视对日常营运资金的控制和监测, 采用资金集中管理模式, 及时把握资金的流向、安全和效益, 防止资金在运行中可能出现的违规和舞弊行为。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 解决因资金多头开户而产生的富余和短缺并存问题。例如, 宁波奥迪斯丹包装有限公司根据销售和收款、采购和付款、固定资产管理、存货管理、资金管理 (包括投融资管理) 、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信息系统管理等情况, 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内部审计制度, 保障了资金的安全性和使用效率。
2.建立科学的融资和投资决策机制
(1) 融资机制。
融资的渠道、规模、方式和债务期限, 是融资决策的重要内容, 而建立科学的融资决策机制能够有效防范和降低财务风险。
(2) 投资机制。
企业在作出投资决策前, 应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和不同发展阶段的要求, 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和分析, 必要时可聘请经验丰富的相关机构进行可行性投资分析。还应加强投资管理, 适时调整组织架构, 完善投资决策机制和程序, 采取集体决策制度, 避免“一言堂”现象。
3.加强合作联盟, 提高企业合作融资能力, 扩大融资渠道
中小民营企业必须逐渐摆脱对民间高利借贷的依赖, 与其他企业建立合作联盟关系, 提升融资能力, 扩大融资渠道, 以使企业有充足的资金应对风险。战略合作是中小企业融资的有效途径。企业应在合适的时机, 引入战略投资者, 争取多方投资者的支持, 从而化解企业在快速发展时期的资金压力和融资困境, 避免陷入高利贷危机。
4.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1) 加强企业内部财务信息和外部相关信息的管理, 及时更新信息, 对信息资料库不断升级, 确保财务信息的及时性、有效性和准确性。
(2) 加强对财务风险的分析, 改进经营过程中的薄弱环节, 采取有效手段规避或控制风险进一步恶化, 尽可能减少损失。
(3) 建立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 将微机化管理与会计软件相结合, 进行动态监督。还应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 提高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
5.完善财务风险管理程序
(1) 重视风险识别。
对企业内部或外部的影响实施财务战略的事故 (或事件) 进行事先识别并预防;对识别后的风险进行度量, 以确定风险对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影响程度。
(2) 加强风险管理。
企业应根据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对风险的偏好和承受能力, 以及成本效益, 制定合适的管理方案。还应加强财务管理评价, 对财务风险管理的程序进行追溯评论, 以便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
6.加大金融改革力度, 为中小民营企业创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
(1) 按照市场机制的要求, 进一步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 逐步实行浮动利率, 实现市场资金投向的市场导向, 设立专门为中小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金融窗口和金融机制。
(2) 吸取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的成功经验, 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 为中小民营企业日益增长的信贷需求提供系统性担保;降低金融部门的信贷风险, 建立中小民营企业良性信贷和融资机制。
(3) 建立社区性中小银行, 为中小民营企业提供直接的金融服务, 可将“地下钱庄”逐步转为社区小银行。
【温州民营企业】推荐阅读:
温州农村中小企业01-05
毕业论文_论温州家族企业的用人机制10-22
温州中小型企业人才需求状况调查问卷12-10
温州区域07-17
温州地区07-18
温州精神10-17
温州银行05-13
温州市区06-15
浙江温州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