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管理创新研究(通用12篇)
民营企业管理创新研究 篇1
1民营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管理模式存在弊端
目前,大部分民营企业在管理模式上更加倾向于家族亲情化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壮大。不可否认的是,在民营企业发展初期,企业主的确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是企业的核心,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这种将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混合在一起的形式的弊端就开始显现。很多民营企业决策的随意性较大, 缺乏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管理不规范。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管理范围会越来越宽,管理层级也逐渐增多,家族式的集权管理模式将难以运作。
1.2制度化程度不高
民营企业从管理制度上来讲,主要是根据领导的决定来进行企业决策,通常依靠市场机遇以及员工的个人经验。这导致企业组织与管理制度匮乏,企业管理程序简单,人格化严重。内部制度的缺失,使企业在进行管理时,无“章”可依,无“章”可循。公司的生产、 销售和管理等工作都是企业主一个人说了算,企业主随时可以制定制度,也可以违反和改变制度,使部分制度形同虚设。
1.3人才素质有待提高
民营企业内部从管理层上来讲素质整体不高,大多是个体户依靠资本积累发展起来的,在管理知识上有所欠缺。一般沿用传统方式,缺乏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手段,容易凭借个人经验进行企业决策,当市场信息发生变化时不能及时作出反应。在人才使用方面, 往往由于企业眼光不够长远,造成优秀人才流失严重的现象。这导致民营企业内部人才素质普遍不高,对企业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1.4缺乏企业文化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普遍缺乏对企业发展方向和目标的规划, 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且缺乏全局与长远性的企业决策,使得企业不能形成稳定、积极的企业文化。在民营企业的文化建设过程中,许多企业忽略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盲目追求一些外在的表现形式,而无法准确把握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
2实现民营企业管理创新的对策
2.1实现代化管理模式
民营企业应逐渐转变原有的家族式管理模式,学习先进的经营管理理论,分析国内外成功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与经验,并与企业自身的发展相结合,创立适合自身的管理模式,且保持不断创新。 建立现代化的管理制度,需要企业主将对企业的绝对控制下放给管理层,让更多企业员工参与企业管理,提高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鼓励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发现问题及时反映,并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以规范化的制度提高管理的执行力度,将新的管理模式落到企业发展的实处,有效发挥管理制度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效率的提高。
2.2加强制度建设
制度是进行管理的桥梁,制度建设是民营企业管理创新的基石。在目前环境下,民营企业进行管理创新,首先要注重内部制度的建设,引导企业内部的创新。在进行制度建设的过程中,民营企业应顺应社会发展潮流,改革与创新企业的内部制度。
民营企业的管理层应转变观念,摆脱在创业初期过分依靠投机行为所带来的企业发展,让企业发展顺应市场发展,且具备竞争实力。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发现有业务变动时及时更新调整,并统一修订,由管理部门牵头,其他部门辅助,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制度。
2.3提高企业人才的素质
管理者的素质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民营企业的管理者应加强对现代化企业管理知识的学习,并进行实践与创新,逐步改变原来陈旧的经营管理理念,创建适合自己的经营发展道路。
对于民营企业的人才发展来说,要加强内部人才的培养,同时注重外部人才的招聘。善于发现企业内部人才,也可以制定相关的竞争机制来选拔人才。增加民营企业对人才的投入,运用物质与精神激励留住人才,形成良性竞争机制,使企业保持活力。通过招聘为企业寻求更多人才,为企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2.4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虽然不能对民营企业的管理创新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但它是进行管理创新的关键因素。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打造一个健康的企业文化,首先要使组织内部的沟通成本降低,凝聚力增强,其次要营造一个良好的信任氛围,帮助企业员工制定他们的职业发展规划,减少员工流动,巩固团队战斗力。
对员工进行定期的、有计划的教育培训,是向员工传递企业文化的有效方式。同时要组织讨论,让员工加深对企业文化的认识, 并积极利用企业的内部刊物宣传企业文化。用榜样力量推动企业文化建设,使员工潜移默化,在树立榜样的同时,积极创造榜样产生的必要条件,如广泛开展服务竞赛、创新竞赛、目标管理以及其他各种群众性活动,让榜样人物在各种明确目标的、有效传递企业文化的竞赛中脱颖而出。
3结语
企业管理创新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是一个非常系统的工程,需要民营企业从自身发展角度出发,顺应市场发展潮流,主动创新,抓住机遇,推行现代化的管理制度,提升人才素质,建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
摘要: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且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活力。本文研究民营企业的管理创新活动,探讨民营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分析民营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进行管理创新的主要对策,以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民营企业,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朱剑君.民营企业管理创新的几点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8).
民营企业管理创新研究 篇2
作者:未知文章来源:网友转载点击数:463更新时间:2007-11-16
面对现代信息和知识社会时代的到来,在现实的企业管理研究中,已经新出现了信息管理、知识管理、计算机集成管理、电子商务、创新管理等等新的内容和形式,使人眼花缭乱。企业创新管理研究新趋势,这个方向目前已经被企业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现状所证实,也已被人们所认同。对于企业创新管理指什么?目前有不同的解释。它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一是指“企业的创新性管理”,这仅仅指企业管理活动的创新,即称企业管理创新;二是指“企业创新的管理”,即指企业所有创新活动的管理,它的范围和内容比前者要大的多。我们这里指的是后者。企业创新管理就是指根据时代发展趋势、市场经济竞争发展的要求和企业经营管理的现状,运用创造学原理和方法,如类比、移植和组合等等,对企业的要素、组织形态、经营运行形式及其管理的模式、思路和方法等等创新活动的管理。企业创新管理研究的基本特点是“创新”,既运用创造学的原理和方法来实施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而不是从企业特定职能要素或企业运行环节的角度来研究企业经营管理。因此,从本质上讲,它是企业管理研究的新方法,是一种企业研究哲学的变化,从而必然是未来企业管理研究的一个核心方向。
一、企业创新管理研究在企业管理研究中的重要性分析
首先,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现状和迅速变化需要企业创新。人类发展到今天,大自然赋予的基本的自然资源几乎已经开发耗尽。这只有创造、利用新的未被人类认识的资源;只有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造、开发新的再生资源。所以“创新”是时代资源需要进一步开发的必然要求。同时,企业需要开发更多的新产品来满足人类多样化、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这就必然更需要运用创新的思维和方法。另外,在现代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全面发展,一种产品不可能长期占领市场,一种服务也不可能适合大量客户的需要,技术和产品的生命周期将日益缩短,企业只有不断地加快开发、创造新的产品,才能把握市场的主动权,立于不败之地。可见,创新是企业的生命。
其次,企业管理理论本身的深化发展需要进行企业创新管理研究。企业管理尽管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但纵观20世纪企业管理研究理论,应该说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从20世纪管理思想的演变来看,20世纪管理思想的研究可概括为如下线索和学派: 从工作研究——到人的研究;从局部的工作或人研究——到整体的组织系统和组织行为研究; 从客体被管理者及其工作效率研究——到主体管理者的管理职能活动及其规律研究; 从实证研究——到规范研究——再到实证研究。而由上述研究线索形成的现代管理学派的分类大致可分为:人事学派、系统学派、方法学派、职能学派。
纵观以上企业管理理论的研究,可以说已经达到了“丛林”的状态。尽管这些理论仍将对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企业管理实践起着巨大的指导作用。然而,时代发展提出了许多的新的挑战,许多问题是前无先例的,也无先人的尝试和努力,时代需要创新,需要用新的方法来解决新的问题,这就必然需要企业管理理论进一步深化研究。企业创新管理研究就是根据时代提出的要求,从一般思维的方法论角度,对企业运行的“创新”这一关键点来深化企业管
理理论的研究。
第三,创造学理论的性质决定企业创新管理研究将是未来企业管理研究的一个核心方向。创新,也叫创造,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征。创新就是主体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的条件,产生出新颖、有价值的成果(精神的、社会的、物质的)的认知和行为活动。创新的最主要特点是新颖性(首创或再造)和具有价值性。常言道:一学、二用、三改、四创,创造是最高意义上的。因此,创造学是人类哲学意义上的方法论学科。企业创新管理研究采用这种哲学意义上的方法论角度来研究企业管理使其它类型的企业管理研究都将围绕着它来进行。不管是现有的企业管理理论,或是未来其它的新的企业管理理论都是如此。如:现有的市场营销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未来的企业科学管理创新、企业人本管理创新等等。任何其它的企业管理深化研究都可以归入到企业创新管理研究中来。所以,企业创新管理研究将对其它类型的企业管理研究起到一般的指导性作用,并统率其它类型的企业管理研究。无疑,企业创新管理研究将是未来企业管理研究的一个核心方向。
二、企业创新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
1、企业理念创新
这是一切企业创新管理行为的前提,是产生创新的经营管理行为的指导思想。若企业理念陈旧、思维成定势,不能适应企业环境的变化,就会严重阻碍企业的创新行为。企业理念主要包括:
1、经营理念;
2、管理理念;
3、服务理念;
4、用人理念等四个方面。
2、企业经营创新
企业经营创新主要是指经营者们为了取得较好的经营成果,创造出一种现实可行的,在目前至少在一定行业内还没有的处于领先地位的新的经营形式。而经营形式是由构成经营活动总体的经营因素和具体经营行为呈现的基本特征所反映的形式。经营创新无非是一种开拓性经营活动,因此同样是一种经营形式。企业经营创新主要包括:①企业形态创新;②产品市场创新;③技术创新;④经营方式创新。
3、企业管理创新
笔者认为:企业管理创新就是运用创造学原理和方法,根据环境和企业的情况对可利用资源、要素和工具进行新的整合,以形成新的管理体制或方法。如美国一流的咨询企业Mekinsey公司提出的企业成功管理的7S模式:战略(strategy)、结构(structure)、制度(system),作风(style)、人员(staff)、技能(skills)和共同的价值观(shared values),其实质就是根据当代企业现状对企业管理要素运用组合的创新方式重新构想的结果。企业管理创新大致包括:①资源配置和整合方式创新;②组织管理体制创新;③管理方法和手段创新等内容。
三、企业创新管理的研究趋势
1、资源配置和整合方式的社会化、市场化趋势
在传统意义上,企业所需要的资源,如人、财、物、技术等,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企业自我拥有。而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由于产品生产的多样化、高级化,知识含量进一步提高,同时营销竞争更加激烈,因此对企业所需要的资源在数量、质量和时间上的要求更高、更多。而在一定时期,企业自身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就需要企业到市场和社会中去灵活的、非固定性的整合,按照一定的市场规则灵活、机动地吸收自己所需要的资源。这样,既能满足企业自身生产和营销的需要,又不会加大成本开支。如:目前出现的社会兼职、技术合作攻关、营销渠道共享、设备租赁、企业债券发行等等。把整个市场、社会作为企业资源配置和整合的范围已是一种日渐加剧的发展趋势。
2、企业边界的模糊化、虚拟化趋势
虚拟企业必然是21世纪市场经济管理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人们对企业外观形象的描绘不再是水泥墙或其他有形空间所围成的实体。一方面,企业资源配置和整合的社会化、市场化趋势,在现象或形式上,某个特定资源已分不清其属于哪个企业,是企业资源边界的模糊化;另一方面,伴随经济全球化、知识化、网络化趋势,电脑和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将越来越多地把数百、数千乃至数万人联合在一起,形成协调网络,把企业、客户、供应商、协作者综合在一起,构筑成由电脑连接的虚拟化企业。当然,在法律意义上的企业仍然是十分清晰和明确的。企业边界的模糊化、虚拟化趋势是现象和形式上的,是现代经营竞争和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伴随着创新的发展,会产生多种多样形式的模糊化、虚拟化企业。
3、企业组织结构的精简化、轻型化趋势
精简、扁平、网络化、有弹性、能够不断学习、不断自我创造是未来企业组织创新的特点。随着生产的复杂化和分工的细致化,企业组织规模日益扩大,组织运行成本日增、运行灵敏性日降,而且中下层人员主动性、积极性受到抑制,信息遗漏与失真严重,传统的金字塔式组织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组织模式的创新变革已成为当今企业管理的焦点之一。同时由于企业资源配置机动化和企业边界模糊化影响决定,网络化的企业组织必然是一个精简化、轻型化组织。
这种网络结构组织彻底打破了企业内部功能式权威结构,没有传统意义中企业的那种复杂组织结构、后勤人员、等级制度和决策体系。它依靠内部网络建立平级的信息流通方式,企业内部模拟市场竞争建立起网络市场,企业不再是固定在某一地区内庞大的社会组织结构和生产结构,而是一种临时的、松散的“自由人联合体”,以最快的速度组合各方面的力量,来利用一个个商业机会。这种网络结构组织具有扁平性特点。其与金字塔式的科层结构模式相比,这种组织模式既能通过改变内部结构来适应外界环境的不同要求,表现出极强的应变能力,又能为其内部组织成员的自我完善提供发展空间和支持条件,能较好地满足人本主义管理的组织要求。所以,企业组织结构的精简化、轻型化趋势使企业组织具有较强的柔性和敏捷性,能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这是现代企业组织创新的发展趋势。
4、管理形式动态化、柔性化趋势
现有企业绝大部分是根据亚当·斯密的分工论,将制造产品的过程分解为一连串简单动作,最后再由生产线组装完成。两百多年以后的今天,由于外部环境的剧变,这种僵化的、官僚的管理方式,显然早已过时。它无法对千变万化的市场作出快速反应。然而它仍然紧紧
控制着企业界,这正是当今企业效率低下的根源。面对这种情况,新一代管理大师哈默创造出“再设计”的概念,即重新思考并彻底再造企业系统,由工作、组织结构到管理系统,全部重新设计,一脚踢开分工论,将硬生生拆开来的组织体制,依照自然跨部门的作业流程,重新组装回去,彻底进行流程革命,使生产、工作的形成按需要进行的动态化管理方式。另一方面,企业管理方式的发展趋势是实施柔性化管理,即企业为要有效地实现企业目标,在动态的环境下,为主动适应变化而制定一组可选择的行动规则及相应方案。柔性化管理方式的特点是利用变化和制造变化来提高自身竞争能力,而不是仅仅适应环境变化。这种柔性化管理方式必然要以企业的创新为依托,既强调企业家的创新,强调组织群体创新。这也是企业管理创新的一种发展趋势。
当然,要开展企业创新管理,对企业来讲:一要有创新的意识,并形成企业理念,实行全员创新的氛围;二必须要建立系统的创新机制;三要开展创新技能的培训。但更重要的另一方面是在宏观上要搞好企业制度创新。企业制度是国家规定的法律上的企业形式。是企业创新管理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否则就会阻碍企业创新管理的进行。因为企业创新发展的过程实质上是产权体系重新安置的过程,而产权体系重新安置所产生的对于资源配置的效率必须依赖新的合适的制度安排才能得以实现。可见,企业要实现创新发展,就必须首先进行企业制度的创新。这样,才能降低创新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民营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 篇3
民营企业是相对于国营企业而言的企业实体,包括私营、个体、合作制及民间资本占控股地位的股份合作制企业。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的规模取得了巨大的增长,已经发展成为一股强大的经济力量。对于它的发展前景,人们有足够的理由持乐观态度。但是,正当人们为中国的民营企业取得的空前成功而击掌欢呼的时候,我们也必须看到民营企业在管理上还比较落后。有若干个因素将会阻碍民营企业的未来增长,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些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较多问题。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根据财经法规制度,按照财务管理原则,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财务管理活动包括资金的筹集、投放、耗费、回收和分配五个环节。资金的筹集制约着企业的规模和发展;资金的投放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潜力;资金的耗费关系着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竞争能力;资金的回收影响企业的偿债信誉和资金周转;资金的分配决定企业的消费和积累以及投资者、经营者、员工等各方利益。可见,财务管理已经渗透在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处于企业管理的中心地位,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金短缺、融资渠道不畅
据《产经新闻》2004年9月4日报道,1997年~2002年,我国民营企业自筹资金比重由33.1%上升为42.7%,贷款资金由38.9%下降为22.6%。2003年,国际金融公司(IFC)曾在中国做过问卷调查,30%的大型私营企业认为,金融问题是阻碍其发展的主要问题,40%的中小民营企业认为融资困难是影响发展的重要因素。民营企业资金短缺现象普遍,融资成本过高,尤其在企业谋求规模化发展的情况下非常明显。其中,融资渠道不畅主要体现在获得银行贷款难。
1.银行对民企贷款金额小、期限短,贷款困难重重
就江苏和浙江这两个全国民企经济发展居于前列的省份来说,江苏省1999年银行对民营个体经济贷款额占各级贷款比重为4.8%,2000年有所增长也不过5.2%。浙江商业银行的比重略高为8.2%,江苏无锡市2000年新增民营企业6700户,注册资本为50.24亿元,但民营企业新增贷款仅为0.4亿元,参加银企合作的20家绩优民企中,得到了贷款的仅三家,贷款额仅700万元。
2.从贷款总额度上讲,还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要求
贷款期限上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几乎没有一家银行向民营企业开放建设贷款项目,因而民企经济只能获得一年之内的流动资金贷款,不能满足长期资金周转的需要。还有,民生银行作为中国首家主要为非公有制企业入股建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主要服务于民企,但是其贷款规模太小,2000年6月民生银行各项存款和贷款的规模分别是397.6亿元和243.6亿元,占同期金融机构全部存贷款规模的比重仅为0.33%和0.26%。
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直被资金不足、融资渠道不畅所困扰。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企业自身的原因。民营企业由于自身的经济实力和财务管理科学化的欠缺,往往达不到银行规定的信贷标准。而且,相当多的民营企业资信相对较差,企业和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取得抵押担保贷款困难。二是体制上的原因。民营企业与国有银行在所有制上的差异,造成了银行与企业之间的距离,银企联系不强,使民营企业获得贷款困难。三是民营企业数量多、地域分散、相对规模小。这就形成了其融资需求总量庞大,但每笔金额却偏小,资金需求分散、周期短、随机性大的特点。这使得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贷款的审核、发放、催还及提供存取、代收、转账等服务时,需花费更多的人力、财力,由此影响了一些金融机构包括国有银行对民营企业贷款的积极性。
(二)投资决策缺乏科学性
1.中小企业投资所需资金短缺
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是中小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但中小企业吸引金融机构的投资或借款比较困难。银行即使同意向中小企业贷款,也因高风险而提高贷款利率,从而增加了中小企业融资的成本。
2.追求短期目标
由于自身规模较小,贷款投资所占的比例比大企业多得多,所面临的风险也更大,所以它们总是尽快收回投资,很少考虑扩展自身规模。
3.投资盲目性,投资方向难以把握
主要表现在企业盲目追求多元化经营上,不做前期的市场调查及对未来风险的预测及防范,只看到多元化经营所带来的分散风险作用和将企业规模做大的虚荣成就感,而忽略了企业扩张与其资金实力、技术开发、市场开拓及内部管理等方面的矛盾,忽略了跨地区、跨行业乃至跨国的多元化经营是需要条件的,且多元化经营也不一定能满足人们分散风险的初衷,反而可能导致财务分散、风险增大。事实证明,在世界经济500强中,没有几个企业是靠多元化经营安身立命的。
(三)财务控制薄弱
1.缺乏现代的财务管理理念
大多数民营企业家尚未建立起诸如时间价值、风险价值、边际成本、机会成本等科学管理的概念。这一切反映在财务管理目标上,就是未能确立成本控制与资源优化配置的思想;反映在财务管理实践中,便是滋生了许多不科学的做法,比如,筹资时不权衡资本成本,不考虑资本结构;投资时不测算风险报酬,不分析现金流量等。
2.相关人员素质不高
会计人员素质水平整体偏低,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目前,不少民营企业会计账目不清,弄虚作假,信息失真,一方面是由于上述种种原因所导致;另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就是会计人员素质偏低。从总体上讲,民营企业的财务人员虽然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但理财观念滞后,理财方法落后,习惯地一切听从领导,缺乏掌握知识的主动性,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会计监督意识淡薄,导致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3.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会计控制薄弱,监管不力
内容控制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了会计控制的薄弱、监管不力。具体表现为:对现金管理不严,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违反现金管理制度,常有超过规定限额的现金支出未按规定通过银行结算和坐支销货款现象发生;固定资产管理失控,固定资产增减不记账,日常核算中不计提或多计提折旧,账面与实际严重不符;应收账款周转缓慢,造成资金回收困难;存货控制薄弱,造成资金呆滞;重钱不重物,资产流失浪费严重;成本控制水平落后,成本费用核算不实等等。
4.财务控制薄弱,存在较大的财务风险
有些民营企业不能控制资金的流动,造成资金闲置或因缺乏资金陷入财务困境;在应收账款管理中因片面追求市场占有率,风险防范意识薄弱,且对应收账款缺乏系统化、科学化的管理,造成对应收账款管理上的巨大风险;对存货控制薄弱,造成资金呆滞,周转失灵;对原材料、产成品、低值易耗品、固定资产等的管理不到位,出了问题无人追究,资产浪费严重。
5.会计基础工作薄弱,成本管理严重弱化
大部分民营企业的财务人员由于管理知识相对匮乏,仅有简单的会计常识,在成本的控制方面缺乏经验和措施,不能根据企业实际状况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有相当数量的民营企业普遍存在成本费用核算不实,控制不严,控制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6.不注重日常的资金管理,企业资金严重沉淀
很多民营企业缺少资金使用的长、中、短期计划,缺乏现金流量管理观念,存在重销售、轻理财的现象。特别是在经济繁荣时,企业可选择的机会多的时候,更容易忽视财务管理,盲目扩大生产规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隐匿在盈利光环下。一旦企业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或者企业宣传广告开支过大,产品成本提高,经营现金流入量锐减,或是新上项目见效慢,原有业务资金告急,或是债务到期,财务风险加大等等情况出现时,问题与危机就充分暴露出来。
二、优化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作出正确的融资决策、拓宽融资渠道
管理层在不同发展阶段,应制定相应的各有侧重的融资策略。在种子期,因不确定的因素大,风险极大,此时应以内部融资为主,如自己出资和亲朋好友出资为主,适当接受外部机构,尽量减少业绩负债;在创业期,为了加速抢占市场,资金需求量较大,然而由于刚刚开始经营活动,整体风险仍居高不下,此时,企业资金融通要以股权融资为主,包括吸引外部风险投资入股,同时,高度重视企业的现金流量、贷款结构和财务成本;在扩充期,由于企业步入成功企业行列,承担风险和融资成本能力大大提高,此时应以债务融资为主,以期最大限度分散风险,降低成本;在成熟期,企业有大量销售利润和经营资产,承担风险和成本的能力与前几个阶段已不可同日而语。因此,此时企业应从自身资本结构出发进行融资。
同时企业还应注重融资效率分析,积极开拓新的融资渠道,如票据融资、动产担保、股份合作制等,中小民营企业可以通过加入集团获得资金,中小民营企业通过发挥自身优势和大企业发展密切的技术经济合作,从大企业那里获得资金支持。
(二) 稳健理财, 切忌盲目扩张和分散投资
中小企业强烈的成长意愿与技术开发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及管理能力之间的矛盾,决定了其理财思想须较大企业更为稳健,切忌操之过急,盲目扩展。首先要避免将流动资金全部用于固定资产投资,这样很容易导致营运资金周转上的紧张。因为影响企业产品资金回笼的因素很多,不应将流动资金的希望寄托在贷款上。其次,要注意适当分散投资风险,但要避免盲目多元化经营,不要把资金投向与本企业完全无关、管理者不具备知识、经验的领域。因为分散投资很容易导致原有经营项目上营运资金周转的困难,而新的投资项目又不能形成一定规模,缺乏必要的经营能力和管理经验,无以建立竞争优势。为了不影响原来的项目经营,在进行新的固定资产投资或多样化投资之前,必须首先筹措必要的长期资本。
(三)树立现代财务管理观念,提高相关人员的素质
长期以来,我国民营企业的“财务”与“会计”不分,财务管理从属于会计工作,财务管理的内容也往往仅限于营运资金管理。在财务管理已取代生产管理成为企业管理核心的今天,这种状况必须改变。为此,民营企业应重视财务预算和营运资金管理、财务控制等工作。从大局把握企业经营,提升企业财务管理层次,并要在思想上提高对新形势下财务管理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再认识,确立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同时,要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民营企业还应聘请和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这些财务人员的责任不仅限于对企业资金、资产的记录,其工作重点应放在对已有资金的控制、对各项资产的管理、对企业的投资、筹资进行合理的管理上,应能从较高的理论角度进行经济活动分析,从数字变化的表面分析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和活动,为改善经营管理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
(四)明确组织结构,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实现分层理财
民营企业创业之初的组织架构一般为所有权与经营权一体化的业主制,也就是说企业的所有经营管理事项全部由企业自行掌控。但是由于企业主往往不具备财务管理的能力,使得企业财务管理不能切实发挥其对企业运作的指导作用,而这个问题的解决将借助于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可以借鉴的关键点是:所有权与经营分离,切实做到权责分明。比如,企业财务按管理主体大致分为四个层次:出资者、经营者、管理者和执行者,财务管理人员处于管理者层次,凭借其财务专业知识负责企业生产经营的具体组织和实施。同时,在财务管理上既要坚持财务集中,又要坚持民主理财,实行财务多人签批,分别审查。比如在动用现金上,尤其是巨额现金时,应由董事长、总经理、财务经理、主管会计分别审核签字,维护财务安全。
在内部控制方面,应当对会计机构的设置、会计人员的职权、凭证资料的签署、传递、汇集流程、会计记录和财务报告的编制与报送事项做出明确的规定,重大开支和日常零星开支的财务账应增加其透明度,出现财务不清问题,应共同协商解决,不能私自处理。最终,建立并完善企业内部稽查制度。
(五)加强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是企业增加盈利的根本途径,民营企业必须建立科学、严谨、实用的成本管理机制。 面对民营企业成本管理严重弱化的问题更加应该建立成本会计制度,确定成本费用会计处理原则和成本费用的开支范围;同时,通过预算和考核,落实企业成本目标和责任。在业绩评价考核工作中,要把成本指标作为一个层层考虑的主要指标,从而保证成本目标的顺利完成。成本考核的范围,不仅要考核产品制造成本核算,而且要考核产品的质量成本和责任成本,把成本管理的重心从侧重于简化成本核算转移到侧重于成本控制,从而提高成本管理水平,并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水平。
(六)加强资金管理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资金,而企业的资金毕竟是相对有限的,这不利于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因此及时解决民企资金问题,对其发展影响重大。一是压缩产品资金占用,降低存货占有资金,以科学的方法来确保存货与资金的最佳结构;二是应建立销售收款责任制,调用销售人员的积极性,要制定销售与收款同步发展的管理措施,确保销售款的及时回收,杜绝销售人员只管签订合同而不管实际收款的情况,这是防范应收账款风险的有效措施;三是确立多元化融资意识。在筹资活动中,应建立活而不乱的资金循环机制,企业必须保持合理的筹资结构,适度负债经营,保持良好的融资信誉;加强资金的监管,合理使用资金,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财务部门要考虑资金时间价值与风险价值,分析比较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对资金进行合理的分配,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的占用应有效配合。
(七)建立灵活的财务激励机制
民营企业员工培训管理创新研究 篇4
(一) 企业培训的目的及意义
本研究所提到的“培训”所指是狭义的培训, 是企业根据未来发展需要以及行业变化对人才的特殊需求, 以提高员工素质和基础技能为基础的教育活动。其目的实质是为了提高员工的专业能力, 最大限度提升员工工作的绩效水平, 以达到岗位需求的目标。因为传统的高校教育注重的是理论知识的传授, 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不够, 教授的知识也太局限, 使得很难这对某一岗位进行技能知识的传授。然而目前社会发展的形式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 劳动力的结构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转向“知识密集化”和“技术密集化”, 对岗位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①特别是现代企业的发展不仅仅需要现代化的管理体制还要有一支专业化的队伍, 这对现代企业的员工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 企业培训管理的内容
培训管理涉及培训的微观层面, 是一个综合性的企业培训工作, 是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为主体的、从事企业培训的综合性管理工作, 培训管理不是人力资源部门独立完成的, 需要其他各个主管部门通力协作。②其目的是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改善员工工作积极性来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 以适应企业更高的发展需求。培训管理内容是根据员工的具体情况制订培训计划、组织、实施和提高, 以期达到培训目标的管理活动。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 大型企业都把培训管理作为企业管理中重要的内容, 并且能够充分认识到培训管理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 国内学者关于现代企业培训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企业培训体系的建立、培训计划制定以及对企业员工培训的评估。把企业员工培训形成一个系统, 而不是孤立存在, 需要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 由各个部门协调完成。完善的培训体系对于员工培训是一个战略性的导向, 是企业多层次、全方位战略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培训体系的建设和完善需要深刻地挖掘企业现状, 根据现状和所期待的差距中寻求突破的方法, “状态缺口”就是培训的需求。
二、我国民营企业员工培训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 我国民营企业员工培训的现状
我国民营企业员工培训的现状是“培训人员多、培训设计知识面广、培训起点低”, 大多数民营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和半劳动半技术型, 大多数的培训主要是根据企业所处的地域环境, 以及企业产品的特点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在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因为大多数员工的自身素质并不高, 所以入职前的培训至关重要, 这就要求人力资源部门需要花大工夫进行人员培训。同时绝大多数民营企业人力资源部门 (人事部) 隶属于公司办公室或行政部管理, 有少数公司隶属于总经理管理, 也并未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 只是从事一些关于招聘、考勤等常规的实务性工作③, 忽视了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 再加上人力资源部门人员也没有见过该行业的技术培训, 不具备该产业的资源管理的理念和素质, 所以没有很好地发挥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能。
(二) 我国民营企业员工培训的问题所在
1. 缺乏完善的培训管理机制、培训人员素质不高
因为我国民营企业的企业特征以及发展的底蕴, 使得目前企业文化的建设上还比较落后, 没有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对员工的管理局限于传统的人事管理方式, 没有“以人为本”的人文环境。这主要是缺乏完善的培训管理机制以及培训人员素质不高造成的, 员工约束机制形同虚设, 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员工考核, 人力资源部门只是完成上级安排下的任务, 过于“讲人情、讲关系”, 培训上岗只是敷衍了事, 对于培训结束后没有进行严格地上岗考核, 造成既定的制度没有严格地执行, 只是流于形式。
2. 民营培训市场操作不规范
企业对培训市场的不重视, 培训需求低, 是造成目前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落后最主要的原因, 大多数民营企业都不具备自己的培训单位, 只是向外界培训机构寻求合作, 其结果是培训的针对性不够, 不能针对员工的短板进行针对性的培训。目前培训机构在利益的驱使下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再加上市场操作不规范, 使得培训公司的水平也参差不齐, 大大影响了阶段性的员工培训。培训市场中大大小小的培训机构的服务档次不同, 服务的范围不一样, 而企业对于培训市场中的培训公司的认识是有限的, 在寻求非专业的培训机构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3. 员工培训方法的单一, 不具创新性
目前民营企业训练方法和内容都过于传统, 单一的培训方法不具创新性, 绝大多数的培训项目主要是为了做应急培训以及临时的岗位适应性培训, 没有为员工制定个人发展战略, 也没有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结合起来, 创新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是针对员工的短板和潜能最大程度的开发, 包括对职业道德、企业文化的培训。而目前员工培训内容和形式的设置受到主流媒体影响较大, 没有钻研市场, 反映出客户的需求。只是注重形象和面子, 带来的结果与企业自身发展相悖, 适得其反。
4. 缺乏完善的培训评估机制
培训评估机制和企业员工培训体系共同存在的, 如果仅仅有企业员工培训体制, 但是缺乏培训评估机制就等于有了结果但是结果没有得到验证, 就不能对培训进行反馈, 就不能从侧面反映出培训出现的优势和不足, 就不能根据培训出现的数据进行有效分析, 并进行监督。培训机制不完善之处无从修改, 使得培训效果大打折扣。目前缺乏完善的培训评估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培训只是简简单单作为一个任务, 考察培训工作的尺度也是以数量为主, 完成任务皆大欢喜而没有进行结果反馈。其次, 现行的培训效果评估仅仅局限于最表层的授课满意度评估层面和对知识的掌握度层面评估, 缺乏对效益的核算。目前培训评估机制的欠缺大大阻碍了民营企业员工培训的进步。
三、对我国民营企业员工培训创新的建议
(一) 从战略的高度完善培训机制, 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
从战略的高度完善培训机制, 可以通过完善“激励机制根据激励理论、强化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这为完善培训机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不仅给员工一个难得的培训机会, 还是给员工一种激励的手段, 因为获得培训机会对于员工发展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机会, 以“公平竞争, 择优培训”作为完善培训机制的原则, 真正让员工重视企业的培训, 让企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企业文化, 才能真正让培训的理念深入人心。
(二) 改善培训方法, 创新培训内容
改善培训方法是培训创新最重要的手段。首先针对员工知识储备和经验现状, 推出丰富多样的培训形式, 跳出原来传统培训的条条框框, 唤醒员工储备的已被淡忘的知识技能, 并对新旧知识技能进行系统化整合。针对目前员工出现如“机械记忆弱、理解能力强、抽象能力强”的特点, 用激励、具体化的教学思维, 让员工主动去学习知识, 而不是形成固定的思维惰性。培训内容的创新应该改变方向, 而不仅仅停留在知识、技能上, 培训公司应该注重的是培训的力度, 提高员工对培训的认同感, 企业培训应结合企业的建设, 开展多种形式培训。
(三) 强化对培训效果的评估, 提高创新培训的质量
培训效果的强化需要做好对培训效果的评估, 作为培训的收尾工作, 是为下一次培训打下基础, 同时也是了解受培训者实力的时候, 对培训后效果的评估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责所在, 这一环节往往容易忽视, 忽视了员工对整个培训活动的感受、态度及意见, 他们对培训的反馈是培训发展的依据。同时在反馈和评估中提高创新环节的评估, 比如征求受训者关于创新培训的意见和建议, 以及对培训创新度的反馈, 只有不断地反馈和评估才能推动培训的持续发展。
(四) 防范民营企业的培训风险管理
民营企业培训风险管理非常落后, 往往忽视了培训带来的风险, 有些企业却太重视培训带来的风险而不愿承担这样的风险, 造成了培训的畏首畏尾、投鼠忌器。应对培训带来的风险应该加强防范培训风险管理, 特别是我国的民营企业正处于转型期, 产业结构处于活跃、升级的关键期。④为了长足发展必须要解决目前人才供给不足、素质偏低的现状, 提高企业风险意识, 不能在知识更新如此迅速的今天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所以, 做好培训的同时, 应该做好培训的风险管理工作, 尽力降低风险。
四、结语
随着民营企业的地位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变得越来越高, 国家政策对民营企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 在良好的发展契机下, 民营企业更应该着重解决内部“矛盾”, 特别是人才和员工素质的竞争成为了新时代发展的主旋律, 这是本文所研究的民营企业员工培训创新研究的意义所在, 为解决员工培训的创新问题, 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深入拓展、广泛讨论, 让企业的培训工作更好地适应当前的发展形势, 以此来构成民营企业在经济社会中的核心竞争力。
摘要: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 使得21世纪注定是“人才”的实际, 人才逐渐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本。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企业进入了快速发展轨道, 但是也面临着企业间竞争压力过大以及生存环境恶劣的问题, 特别是我国的民营企业虽然有政策的扶持, 但是面临复杂多变的环境, 企业间的竞争逐渐转变为人才资本的竞争。民营企业需要提高核心竞争力, 只有提高员工素质, 通过员工培训来跟上时代及市场发展的最新动态, 从目前社会发展趋势上来看, 推行员工终身教育以及完善员工培训制度是大势所趋, 是民营企业发展战略中重要一环。本文主要研究民营企业员工培训管理创新问题, 结合员工培训理论, 具体采用文献研究法、对比法对企业员工培训现状进行分析后, 指出了目前企业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培训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改进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民营企业,培训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J.Barbian.20’Annual salary Survey.Training[J].2001 (11) .
[2]Jonathon Levy.The Next China Revolution[J].2003 (5) .
[3]Industry Report 2001.Training[J].2001 (10) .
[4]陈黎.课程管理中的全面质量管理及其特点[J].教学与管理, 2002 (11) .
[5]李淑惠.我国企业培训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模式分析[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03 (2) .
[6]孙俊杰.学习型组织理论对企业培训管理的启示[J].湖南商学院学报, 2003 (9) .
[7]王其顺.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 2002 (7) .
[8]周施恩.国有培训机构现状研究[J].中国培训, 2001 (5) .
[9]刘永中等.培训经理手册[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2004.
民营企业管理创新研究 篇5
中小民营企业薪酬管理优化策略研究
作者:谢伟华 张国权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12期
[摘 要]中小民营企业多年来一直面临着人力资源危机,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成为诸多中小民营企业面临的难题。而薪酬管理体系是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关键。文章对中小民营企业薪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薪酬管理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民营企业;薪酬管理;薪酬制度
[中图分类号]P276.3
家族企业管理创新研究 篇6
关键词:家族企业;管理创新;综述;企业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4)09-0079-03
“2014中国民营经济大家谈”活动中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我国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达到1 253.9万户,个体工商户达到4 436.3万户。可见,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已经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家族企业往往起步顺利,但随着企业逐渐发展壮大,在面临转型时往往会发生决策失误甚至倒闭,最终退出市场。家族企业发展最大的瓶颈在于管理。“家文化”传统在国人思想中根深蒂固,已经影响到企业管理和前景。因此,需要克服家族企业家族式管理的弊端,找出对策,使家族企业更顺利地走下去。
我国最早出现的家族企业都是由于家里有了些闲置资金,小规模起家,经营方式简单。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发展使国内的民营企业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规模逐渐扩大。2000年以后,成长起来的家族企业开始拓展融资渠道,扩大市场份额。加入WTO以后,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家族企业有些败下阵来,即使还在市场上拼搏的企业也开始面临困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家族企业老一套的管理手段已不能满足经营的需要,必须克服以往的弊端,找到适合家族企业管理的办法与途径。
1 家族企业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经营权和所有权不明确
一方面,家族企业在创立之初,由于资金缺乏,往往是“家长”投资,“家长”掌舵,全体家庭成员追随“家长”,所有家庭成员齐心协力发展企业。当企业逐步壮大后,开始面临家族企业内部股权分割的问题。因为血缘的关系,大家觉得没必要细致划分,所以产权分割并没有很明确的约定,为日后的产权纠纷埋下了隐患。当企业集聚了一定资产,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往往这个“大家长”的知识水平、管理经验、企业决策等已经不足以支撑企业更好地发展。而这时,因为家庭成员都在想着自己那份并不明晰的产权,也是无心无力搞好经营生产的,所以,企业往往因内部的管理问题而衰败下去。另一方面,家族企业成员渴望掌握企业的控制权,不希望企业控制权落到其他非家庭成员的手里。所以,往往家族企业的所有权、经营权是合二为一的。随着所有权在家族内部的传递,经营权也在家族内部传递,非家庭成员根本没有机会获得企业的经营权和管理权。很明显,企业的经营管理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管理者有着更加专业化的管理知识和管理策略,而家族企业的“家长”并不具备这个能力。再加上家族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不明晰,企业员工无心经营,因此企业发展会越来越困难,最后导致衰败和破产。
1.2 忽略家族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生产、经营、建设、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管理理论、群体意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总和。企业文化是企业领导层提倡、上下共同遵守的文化传统和不断革新的一套行为方式,体现为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和行为规范,渗透于企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角落。家族企业成立的最基本用意是“盈利”,企业成员即是家庭成员,毫无企业文化概念,更谈不到企业文化建设。但是,企业若是没有企业文化,员工就好像一盘散沙,找不到共同努力的方向,没有一致的奋斗目标,缺少企业精神,缺失企业形象。在家族企业中,企业文化更为重要,员工的亲缘关系不能维系企业关系,企业文化建设可以帮助企业员工脱离“家族”概念,在企业中寻找努力方向,提高企业向心力。
1.3 继承制导致高层垄断
中国家族企业受传统血缘关系的影响,在企业内部普遍存在着“继承制”。“大家长”将决策权传给儿子,儿子又传给孙子,这种继承制造成了家族企业高层垄断,逐步封闭企业的高层,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另外,家族企业中的重要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和选拔也不是以员工素质为出发点,而是以员工的社会关系为重要参考。企业的主要管理人员也会从有亲缘的家族成员中产生,亲戚、朋友、邻居、老乡等都是首先考虑的企业人员。这些人员往往又是缺少企业管理经验的。时间久了,企业中其他优秀的员工,因为没有晋升空间,便会辞职,造成企业优秀人才流失;即使没有辞职,企业内部也会慢慢出现涣散、消极的现象,进取心、积极性逐渐丧失,将严重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
1.4 “人治”大于“法治”
家族企业成立之初,为了节约成本,请亲戚朋友来支援企业建设,导致大部分员工都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血缘关系。管理员工时,亲戚朋友间互不得罪,通常是“人治”大于“法治”,没有一致的标准,“差不多”、“大概”是经常用到的评判术语。因为没有标准,也就没有对错,大家打成一片,其乐融融。没有标准,无论是产品还是服务都会产生偏差。商品和服务是用来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消费者不满意了,企业的前景自然堪忧。企业没有效益,企业内部就会出现问题,待遇下降,员工们自然会暴躁、不满意。这时,管理者再用“人情”管理员工就不好用了,管理者又没有“标准”,更谈不到奖励和惩罚,员工们“混为一谈”,不同质量和层次的商品和服务“混为一谈”,消费者彻底不买账时,企业就在一片狼藉中倒闭。
2 家族企业的管理创新策略
2.1 明晰家族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
家族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要分开、明晰,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一个人说了算,一个人做决策。有专门的团队管理企业,能够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和准确性。家族企业的所有权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家庭成员来分割和所有。所有权分割要明确,免得日后在企业资产雄厚、家底丰厚的时候,家族成员们想着自己的股权而无心经营。值得注意的是,经营权和所有权是不同的,不能混为一谈。企业建立良好的管理结构,实现管理专业化、公司治理规范化,才能既能保证企业能够在瞬息万变的市场活动中及时把握商机,又不致使出资人失去对财产的最终控制。家族企业可以引进职业经理人,推进职业化管理,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赋予经理人一定的经营权,将职业经理人的个人命运与企业的长远发展联系在一起。同时,要从经济利益、法律责任等方面设计多无的约束机制,规范职业经理人的行为,保护出资人的利益。明晰家族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可以帮助企业尽快完成企业管理的规范化和社会化。
nlc202309041410
2.2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对员工的影响是无形的、深远的。企业文化具有凝聚、导向、规范和激励的功能,是企业管理的软激励和软约束手段,是导致行为方式的动因,是一种敬业精神、服务态度。企业文化建设可以帮助家族企业加强凝聚功能,为员工提供更好的导向作用,提升员工素质。加强家族企业文化建设,最重要的是改变家长文化,防止决策上的专权独断,制度上的严格、僵硬,要对员工较多采用人性化管理,挖掘其内在潜能,提高工作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员工培训,领袖作用等争取到员工对企业本身的发展方向、企业传统、企业形象等的认同感,使员工认识到“企业兴则个人兴,企业亡则个人亡”,把企业组织当作实现自己人生理想与价值的场所,企业才有可能和职工具有协调一致的价值观,家族企业才能更顺利地向前发展。
2.3 科学选拔人才
亲缘、血缘是家族企业强大的生命力。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市场的激烈竞争,如果依旧沿用继承制,会阻碍高层的决策水平和探究市场的能力。建立一个合理的领导层,在企业重大问题上可以采取举手表决或是投票的方式解决,以科学的方法延长家族企业的寿命。管理创新是家族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这项工作的完成仅仅依靠少数几个人或者单纯的企业管理部门是无法完成的。传承问题是家族企业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对于每一家族企业而言,它都是一次重大考验。家族企业能否延续并保持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成功地解决传承问题。管理创新需要企业领导核心的理念创新,而且整个工作的推进和管理系统的完善都要在他们的积极参与和推动下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所以,家族企业的成功传承,关系到企业的未来发展随着市场环境的完善。中国家族企业应该突破家业不传外人的局限,在努力培养家族成员接班人的同时,放眼家族之外,适当引进家族以外的人才,并让他们在公平竞争的条件下能够脱颖而出。也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实现经营权的顺利交接,才有希望成为几代常胜不衰的百年老字号企业。
2.4 建立“标准”与“法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企业也是如此。企业需要立规矩、建标准。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家族企业要适应迅速发展的经济环境,必须进行管理创新。管理创新是当今中国家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家族企业前进的必然之路。在企业中建立“标准”,就是建立产品和服务的标准,建立员工工作的标准。有了“标准”,有了“法治”,才能检验不合格的产品,才能管理不符合要求的员工,才能对员工实行奖励和惩罚措施。产品和服务有了标准,可以逐步提升品质,获得消费者青睐,扩大市场份额。家族企业建立和实施激励机制,可以激活人力资源,使企业员工的努力做到最大化,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和赢得竞争的关键。可见,建“标准”、建“法治”是家族企业管理创新中势在必行的。
对我国的中小企业来说,家族管理还是其有效形式,并且企业的家族式管理还将长期存在。目前,家族企业在管理上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出现的管理瓶颈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家族企业的发展。要应对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家族企业的创新是必然的。我国多数的家族企业已经意识到了管理创新的重要性,积极努力地处理企业内外部的矛盾,促进家族企业更加健康、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美静.家族企业管理对策探讨[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315-318.
[2] 张海燕.我国家族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7(3):70-74.
[3] 马海霞.浅谈家族企业管理创新[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6):16-17.
民营企业现金管理研究 篇7
民营企业现在所面临的既是一个极好的发展机遇, 也面对着严峻的挑战。民营企业能否在新的机遇面前有所作为, 关键还是要看其内功如何。纵观我国目前多数民营企业, 其内部管理面临的问题却是不容忽视的。如仍依赖传统的家族管理思想;经营决策与投资决策上仅凭经验感性判断, 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和定量分析;500强企业中, 80%的企业建立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管理系统;90%以上的企业建立了现金管理系统, 企业的管理效率增幅竟达87%以上。尽管有将近30%的我国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着重销售、轻理财的现象, 现金管理基础薄弱, 现金管理体制不协调等。因此, 加强民营企业现金的管理,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民营企业现金管理体制的弊端
1. 现金管理目标不明
现金的持有量不足, 难以保证民营企业的流动性。企业必须保有一定量的现金持有量, 才能应对各种支出。现金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 其支付能力也最强, 企业只有充足的现金才能保证正常的运转。一旦民营企业的现金持有量不足, 企业将面临巨大的风险。一旦发生支付困难, 公司可能被迫变卖资产来偿还债权人, 或者在很高的成本及不利的条件下借新债还旧债。有不少企业虽然没有亏损, 但是正是因为现金的缺乏, 导致企业走向灭亡。
2. 现金管理法规滞后, 缺乏统一规范
对民营企业、个体经营者大量使用现金结算造成商品交易同质不同价的问题;故意掩盖实的商品交易而逃税、逃债使用现金结算的问题;通过信用卡异地大量取现的问题等滞后使现金管理工作基本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
3. 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及信息传递制度
对于一个民营企业、一个有效的会计系统是极其重要的, 缺乏会计系统提供的信息, 管理者就不可能做出有关的决策。然而, 一个会计系统的质量取决于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内部控制是一个检测和平衡系统, 这一系统在保护企业财产, 增进企业的财务报表的精确和可靠性方面起重要的作用。可是, 我国民营企业由于考虑到内部控制的成本经费代价, 忽视了内部控制。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缺乏不仅明显地增加现金管理中欺诈和偷盗行为发生的机会, 而且也增加了依据不确切、不及时的账务信息做出不良决策的机会。
二、加强民营企业现金管理的对策
1. 改善外部环境, 理顺民营经济管理机构
鉴于目前民营经济管理体制不顺、机构不健全、人员配备不足, 工作难以开展的现状, 为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必须进一步理顺民营经济管理机构, 从机构名称、人员配备等方面进一步完善, 改善工作条件, 理顺工作关系。另外民营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素来不平等的外部大环境, 如政策、法律等不公平, 标准的多样化, 竞争不平等的问题都须予以改善。
2. 加强银行对民营企业现金的监管
有的银行为了自身的局部利益, 以方便客户为由, 以乱支现金作为竞争手段, 拉客户, 拉存款, 人为的扩大现金的支取范围, 为某些民营企业不合理提现大开方便之门, 既扰乱了同等条件下的竞争, 也给现金管理带来了难度。所以一定要强化银行对现金使用的监督机制。人民银行要有计划地对本地区的金融机构的现金管理情况进行系统的监督, 禁止任何单位以放松现金监管为手段, 拉客户, 拉存款以及违反规定任意扩大现金支付范围搞不正当的竞争。银行要向开户单位以及他们的财会人员大力宣传现金管理暂行条例, 监督民营企业不得多头开户, 只允许在一家银行设立一个基本帐户支取现金, 如发现企业有多头开户, 要及时予以清理。开户银行还要定期不定期的开户单位现金收支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
3. 建立和完善现金管理制度
建立必要的现金管理制度, 加强民营企业的现金管理, 可以保证现金的安全完整, 发挥现金资产的最大效率。一是建立健全出纳工作岗位责任制度, 做好库存现金的日常管理, 加强日常现金出纳控制。出纳人员应按规定登记日记帐, 对现金和银行存款的收支要日清月结;要定期进行库存现金清点, 与账目核对, 做到帐实相符;银行存款余额要定期与银行对账单余额核对相符等。二是建立现金管理内部控制制度, 按照国家规定的现金使用范围开支现金, 明确现金收支的职责分工, 实行内部牵制, 保证现金资产的安全完整。凡是涉及到现金收支业务时, 应当规定由两个以上的岗位分管, 以便加强他们之间的相互核对与牵制, 防止单独作弊和减少误差的发生。民营企业现金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 既要以国家现金管理制度和统一的账务制度为依据, 又要适应民营企业的实际, 满足企业财产安全完整的一般要求。三是建立现金管理的信息反馈制度, 一旦发现现金周转不灵, 应及时把信息反馈给账务主管和经营当局, 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保证企业经营正常进行。
4. 建立科学的决策程序
维护劳动者的利益, 就是维护自己的利益;民营企业的管理层要带头遵守企业的现金管理制度, 科学决策、减少失误。
5. 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
完善结算中心制度, 实施现金的集中管理。立结算中心制度, 严格控制多头开户和现金账外循环, 保证现金管理的集中统一。加强对现金流量分析, 严格控制现金流入和流出, 保证支付能力和偿债能力, 树立“钱到哪里, 管理就紧跟哪里”的观念, 将现金流量管理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 高度重视企业的支付风险和资产流动性风险。
三、提高人员素质
1. 民营企业家应改变家族的模式, 选择“异已”让有专
业知识的人员充实到财务岗位上来, 要做到眼中有才, 能慧眼识才, 使人才得到充分的发挥, 使企业得到更大的效益。
2. 加强教育, 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对财会人员应重点加
强职业道德和财经法规的教育, 增强责任心和敬业精神, 会同财政、税务部门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让财会人员持证上岗, 使管理上一个新台阶。
3. 成立老板学校, 目前我国已经逐渐成长起一批民营企
业, 但企业创办者或者说管理者缺乏管理知识, 有的企业经营管理者甚至连基本的企业财务报表也看不懂, 难以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 这也直接导致了企业成长壮大速度的减缓。因此, 应成立民营企业家培训学校, 来提高经营管理者的素质, 学习成功者的经验, 同时汲取失败教训, 避免走重复弯路。
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研究 篇8
一、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规划,盲目投资。
大多数民营企业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均由其家族成员掌控,重大决策由企业主自己作出,主观性随意性较大,用个人说了算代替科学决策,缺乏科学性和民主性,决策失误的风险较大。对企业发展缺少规划,当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后,就盲目投资追求多元化,只从表面上看到了多元化经营所带来的风险分散效应,忽视了企业扩张与资金供给、内部管理等方面的矛盾。分散投资使企业的财力不能集中使用,造成原有经营项目资金短缺,周转不灵,新项目又因为资金、经营能力、管理水平不足难以达到预期目的,不仅没有分散风险,反而增加了风险,使原有竞争优势丧失。巨人集团就是一个盲目投资扩张导致资金链断裂的典型例子,当巨人公司进入房地产、保健品、医药行业后,与迅速扩张的业务相比,严重滞后的财务管理导致财务管理混乱,最终因巨人大厦诱发的现金流问题全面爆发财务危机,辉煌一时的巨人轰然倒下。
(二)职责不分,忽视财务人员的作用。
财务管理是企业资金的获得和有效使用的管理工作,涉及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目前绝大多数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组织形式是财务、会计合并的形式,不能划分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职能。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只重视会计工作,忽视了财务人员在企业中的管理职能。财务会计人员较少,重核算,轻管理,一人多岗,甚至有些财会人员兼任办公室文员、仓库保管等等,没有时间和精力对会计资料进行进一步加工分析,没有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这与企业主的认识有很大关系,由此可见提高企业主的认识水平也是很关键的。
(三)缺乏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
民营企业缺乏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是影响财务管理作用发挥的重要因素。一方面,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本来就供不应求,愿意到民企工作的则更少;另一方面,民营企业普遍重视对科研技术人员的培养,对管理人员特别是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重视不够,不注重培养,财务人员没有系统掌握财务管理的理论、原则和方法,业务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融资困难,资金缺乏。
民营企业的初始资金大都是自身积累、合伙投资、亲友借贷等等。大部分民营企业规模小,经营风险大,用作抵押的资产较少,加上有些企业会计造假导致信用低下,很难从银行得到贷款。同时,由于自身原因和证券市场条件的限制,也很难从证券市场筹集到资金。因此,融资困难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当前国家对小企业融资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企业应认真研究,充分享受这些优惠政策。
(五)财务控制缺失,财务管理混乱。
很多民营企业缺乏有效的财务控制制度。对资金缺乏统筹规划,有时资金闲置,收益下降,有时资金短缺,影响经营;对资金管理控制不严,导致资金被挪用、侵占等;对应收账款没有有效的管理措施,造成周转缓慢,甚至形成死账、呆账;对存货控制不严,丢失、毁损现象严重。很少有民营企业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即使设置了也无法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财务控制能力差造成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混乱,严重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甚至使好端端的企业毁于一旦。
二、加强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民营企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诚信守法,学习先进的经营管理理论,尽快突破家族管理模式的束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才是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的根本出路。
(一)加强财务控制,提高资金管理能力。
企业的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贯穿整个管理活动的始终,要使经营者认识到管好、用好、控制好资金不仅是财务部门的职责,它关系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加强对财产物资的监控,加强营运资金管理,提高存货和应收账款周转率,预测资金的收回和支付时间,减少流动资金占用。对固定资产购置要搞好预算,合理配置资金在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之间的占用,使资金使用产生最佳效果。完善授权批准、内部牵制、稽核、财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成本管理、收支审批等一系列的制度,对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不相容职务相分离,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的财务监督。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直接受企业最高领导层领导,建立起有效的财务控制体系。
(二)多渠道筹集企业发展资金。
任何企业想发展壮大,仅靠自有资金是做不到的,也是不经济的。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需要多渠道筹集资金。企业应当根据投资计划和经营需要,结合年度预算,制定筹资方案。可以选择融资租赁、赊购等方式获取资产使用权;充分利用商业票据的贴现、转让进行资金借贷;通过信用、担保、抵押等向金融机构借款;符合条件的要发行债券或上市融资。在筹集资金时要合理确定各种资金来源在总资金中的比重即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同时要合理安排长期筹资和短期筹资的相对比重,以降低资本成本,提高投资报酬率,增加企业价值。
(三)进行科学投资分析,降低投资风险。
投资项目的选择要对外部环境和企业自身条件作具体分析。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行业发展状况、市场前景、竞争对手情况都要进行分析研究,投资项目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是否符合企业的战略规划,企业是否具有相应的资金能力、管理水平,特别是跨行业的项目,更要充分估计投资风险,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权衡资本成本和项目收益率,分析项目的现金流量,只有投资报酬率高于资本成本或者是项目的净现值为正数,该项目才值得投资,对重大项目要进行集体研究决策,不要为了急于把企业做大,不经科学论证盲目投资。对证券投资要慎重,因为在资本市场上,只会获得与投资风险相称的报酬,即与资本成本相同的报酬,不会增加股东价值。
(四)加强风险管理。
任何决策都有风险,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的兴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应对风险、有没有风险管理理念以及是否建立了严密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民营企业先天性固有的缺陷导致其抗风险能力弱,所以,民营企业更应强化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科学地预测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不确定因素,有效防范和抵御风险,使可能受到的损失降到最低。
(五)重视财务人员队伍建设。
财务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财务人员的聘用要有一定程序,要提供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发展空间,吸引优秀财务人员。重视财务人员的培养,鼓励财务人员学习,参加相关专业资格考试,提供参加培训的机会,使他们掌握先进的财务管理理论、原则、方法。要执行劳动合同法,保护员工合法权益,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关心财会人员职业发展的文化氛围,保持财会人员岗位相对稳定、保持财会人员队伍稳定。财务管理岗位要从会计核算中脱离出来,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深入分析,发现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措施,提高经济效益。
(六)构建人力资本激励机制,稳定员工队伍。
人力资本是决定企业和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因此,建立各层次的人力资本激励约束制度,设置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对各级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进行考核评价,做到薪酬安排与员工贡献相协调,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稳定员工队伍特别是稳定管理人员、关键岗位技术人员、引进职业经理人的决定因素,这是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必须解决的课题,也是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研究 篇9
提高我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目前还面临着多方面的障碍, 如市场融资严重不足以及政府资助乏力而导致的技术创新资金匮乏、技术创新的内动力严重不足、技术人员缺乏、技术创新风险大、专利法的不完善等这些短期内无法根本改善的客观原因。
1. 支持技术创新的资金来源不足
大量的调研资料显示, 资金不足是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最大障碍, 这即包括通过市场融资非常困难, 也包括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缺乏资金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困难。我国存在广泛的市场机会, 资金又都是流向高收益率的领域。然而, 由于存在创新风险高和回收期长的特点, 资金在流向创新活动时受到限制。
2. 技术创新的内动力严重不足
我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水平低的原因之一就是企业领导缺乏科技创新意识和专业技术背景, 经营思想急功近利, 风险规避意识过强, 使其对技术创新顾虑重重, 畏缩不前。这主要表现在其管理的企业依赖特定的产品和技术, 一个创新产品或者创新技术造就一个企业, 以后一直靠这招“绝活”打天下。而有的企业家虽然颇具冒险精神, 在技术创新的战略上却又容易犯错误。最常见的现象就是“重首创, 轻仿创、改创”, 而恰恰“首创”这种技术创新形式并不适合资源捉襟见肘的民营企业, 他们只看到技术创新能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润, 却忽视了其背后暗藏的风险;其次是创新和企业的分离———我国民营企业的创新方法主要还是直接引进技术, 购买大学、研究机构的科技成果, 然后商业化,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 进行技术创新的人员是不会被转移走的, 而企业本身又难以消化吸收掉其中的技术, 结果造成企业无法持续创新。转贴于
3. 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和科技人员
要积累人才资源, 一个好的人才引进机制、使用机制和成长机制是不可或缺的。造成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人才严重不足的原因从宏观上来说, 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得人才分布不合理, 科技人员过多地集中在科研所和大企业, 并且人事制度又很落后, 人才流动困难, 许多人为因素阻碍创新人才流向民营企业, 而如今加上跨国公司大肆地人才掠夺, 使得我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人才更显凋零;从微观上来讲, 民营企业本身也难以吸引到和留住科技人员,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科技人员对自己的劳动所得感到不满。本来很多科技人员来到民营企业的主要原因就是希望能够获得较高的收入, 当他们的期望没有得到满足时, 是很难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 这时如果其他企业用更优厚的薪酬来挖角, 他们往往会就此离职。除此以外, 造成科技人员离职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工作环境感到不满意, 如果他们觉得自己的才华或者技术没有得到重视或者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就会产生失落感, 进而离职。
4. 技术创新风险大
民营企业面临着较多的技术创新风险, 这些风险既有技术方面的原因, 也有市场方面的原因。在技术方面, 民营企业往往只能进行单一方面的技术开发活动, 很难同时从事多种途径的替代研究以便相互补充, 一旦一种技术开发失败, 则意味着整个技术开发的失败。其次, 由于民营企业将技术成果商业化的能力有限, 即使民营企业在技术开发方面已经成功, 在商业化过程中也会遇到资金短缺和缺乏开发市场的经验等困难, 很难将技术成果大规模推向市场, 实现技术开发的投资回报。
二、民营企业技术创新途径
1. 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许多企业为什么只能“昙花一现”?改革开放之初的一大批民营企业, 到现在存活下来的为数不多, 进一步发展壮大的更是寥寥无几,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自主创新, 缺乏技术创新。其次, 技术创新是参与国际竞争必然选择。随着市场竞争全球化和国内市场国际化进程的加快, 中外企业在同一舞台上的竞争更加激烈。谁能在技术创新上领先一步, 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谁就能不断发展壮大。第三, 技术创新是打造百年企业的重要法宝。
2. 要不断加大技术创新投入
技术创新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 这是增强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国际有关机构研究表明, 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低于1%的企业, 通常难以生存;低于3%的企业, 就逐渐失去竞争力;达到5%以上的企业, 才能具备领先的优势。据有关部门统计, 我国民营企业用于技术研发的费用占其销售收入的比重平均只有0.31%, 用于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费用只及日本、韩国的0.7%, 这一非常低下的比率, 是导致一大批民营企业“养不活、长不大”的重要原因。
3. 从企业内部选拔和培养人才
对于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和科技人员障碍, 主要还是要从企业内部选拔和培养人才。虽然从企业外部招聘人才有很多优点, 比如新人员会给企业带来的不同的价值观和新观点、新思想和新方法, 给原有员工带来压力, 造成危机感, 可激发他们的斗志和潜能;另外, 通过相互学习有利于共同进步等, 而且外部招聘的人才来源广, 挑选余地大, 但是对于民营企业来讲, 外聘的人员能力越强, 越难以留住;其次外聘的人员特别是技术人才要花很长时间才能适应工作环境和企业的产品, 这样导致技术创新的成本很高。实际上, 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人才还是有的, 不少民营企业的管理者或者投资者本身就是搞技术出身的, 对于本企业的产品生产开发具有相当丰富的实际经验, 理论功底也很扎实, 极少数的技术创新人才还是属于行业内非常优秀的一类, 若是他们的创造力能够完全释放出来, 其所在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必能上一个台阶。
4. 建立对企业内部创新人员的有效激励制度
首先根据技术创新特征及人们对技术创新的贡献确定不同岗位的支付报酬标准, 劳动报酬是最基本的激励制度。改革民营企业中原有的不符合当前市场经济特征的工资制度, 根据竞争技术创新特征和人们对企业的贡献制订新的报酬制度, 是调动企业职工创新积极性的最根本的制度保障。其次对特殊贡献给予正常工作报酬之外的奖励是调动技术人员创新的积极性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再次重视企业员工的培训和开发。接受培训开发的员工得到专业提高。最后塑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企业文化, 使全体员工都为企业的目标努力工作, 从而使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5. 要选择适宜的技术创新模式
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策略可以有多种选择, 可选择自主研究、合作研究、委托研究以及技术引进等策略。采用自主研究的技术路线, 形成原创型的自主知识产权, 当然是最理想的技术创新方式。但从竞争的战术和企业的发展速度来看, 自主创新就有不利的一面, 就是创新的资金、能力制约条件严格, 而且时间要比非自主创新过程长。实际上, 民营企业由于其自身的规模、创新能力、所处市场等的不同, 企业技术创新方式不能固守某一种, 不同性质与特点的企业, 应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技术创新方式。民营企业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创新策略。目前已有很多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研究所、研发中心和技术攻关小组。在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时则往往采取合作创新的模式, 一些民营企业出资在中国科大、北大、清华、浙大等设立奖学金, 并逐步从助学兴教发展到企业与高校联姻, 在重点大学创办科研所。苏泊尔集团成立了国内惟一的饮具研究所, 一百多名教授、高级工程师进所技术攻关, 共开发出十大类180多个高新技术产品, 许多产品工艺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企业拥有自己的科研基地, 在激烈的竞争中就能争取主动。而另一些企业技术处于起步阶段, 或在发展中需要较快提升技术水平和发展速度, 就采用技术引进的创新模式。技术引进时间短、见效快, 但缺乏长期稳定的企业创新基础。在技术起步阶段, 为了能更经济、更快、更有效地缩短与世界发达国家企业技术间的差距, 技术引进是理想的模式。通过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和吸收来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 并积累自己的技术力量和经验, 在此基础上对技术进行二次创新以寻求更大的市场空间。
6. 要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是促进技术创新的根本保证。过去, 由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够健全, 加上受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 一些企业从事假冒伪劣产品生产。这只能获取一时的不义之财, 但决不会做长久。随着我国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加大, 这种侵权行为越来越没有市场。因此, 我们广大民营企业家既要注意保护自身的创新成果不受它人侵犯, 也要坚决与假冒伪劣行为做斗争, 靠创新赢得竞争力, 靠创新赢得市场, 靠创新赢得成长。
今天, 一个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可以为企业创造神话, 但企业持续的发展主要是依靠有内在动力支撑、持续不断而非偶发的技术创新, 这必然要求相应的制度予以保证。国内许多成功的民营企业, 其发展历程充分说明了技术创新在增强市场竞争力中至关重要的作用。
摘要:增强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对化解民营经济发展瓶颈非常重要。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有其特有的优劣势, 在高科技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 民营企业要克服对技术创新“神秘化”、“专家化”的错觉, 善于根据自身特点进行有效技术创新。
关键词:民营企业,技术创新
参考文献
[1]蔡翔: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经济界, 2002.6
[2]朱家良: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探讨.新商务, 2002.11
江苏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研究 篇10
改革开放以来, 江苏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江苏各级政府转变观念、大胆实践, 在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使民营经济得以快速发展。伴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江苏省民营企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 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经济发展方式逐步转变, 产业升级进程不断推进。
2004年全省民营科技企业总数为5409家, 共实现销售收入4675亿元, 利润总额272.4亿元, 上交税收230.6亿元。申请专利7285件, 授权专利3555件, 分别为全省的31%和31.4%, 实施专利7345件。截至2008年底, 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总数达到2万家, 是2004年的近4倍, 其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贡献份额超过35%, 在全国位居前列。2008年度江苏省上规模民营企业调研结果显示, 上规模民营企业累计获得自有专利16049件, 比2007年增多了4520件;69.3%的上规模民营企业设有研发部门, 研发投入占年营业收入比重在2%以上的企业有370家, 比2007年增加了64家。南京九思高科技有限公司是江苏省第一家由高校创立的高科技民营企业, 已有3项重要成果通过了江苏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 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苏州市兴业铸造材料有限公司承担着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 先后研发成功了拥有核心知识产权的数十种绿色铸造材料, 拥有专用技术50余项、发明专利4项;苏州东菱振动试验仪器有限公司汇集了各类高级科研技术人才, 广泛建立同国内外院校、研究机构的合作与交流, 已拥有专利40余项, 其自主创新研制的6项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公司创建以来的发展不但改变了中国振动行业一直落后的局面, 还打破了西方国家几十年来独霸振动业的格局。
二、江苏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模式
江苏民营企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 在自主创新过程中创造出了很多卓有成效的模式, 其中较为典型的有:
(一) 科技创业型
民营企业依托成熟的科研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 站在产业发展最前沿, 成功实现资本运作, 加快产业化进程, 实现企业爆发式发展。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牢牢把握世界光伏技术发展方向, 其研发团队不断研发出创新的能源解决方案, 以符合当今和未来太阳能用户的需要。尚德的突破性技术———冥王星技术正处于商业化的第一阶段, 强大的冥王星面板改善了空间的利用, 减少了系统的安装成本和其他成本。
(二) 原始创新型
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下, 加强核心技术研究与开发, 产业化规模运作。中科院物理所近15年的技术储备, 国家多年来在863、973、发改委等项目的支持给苏州星恒电源有限公司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在研发上的持续投入, 高端技术人才的引进使星恒在核心技术上始终与国际接轨, 并已把多项国内外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专利应用于星恒的锂电池产品、生产工艺上。网进科技 (昆山) 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出了一系列的应用软件, 其产品得到了用户的广泛认可, 是江苏省首批通过CMMI国际认证的企业, 自2002年以来, 连续五年被评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
(三) 消化吸收创新型
积极引进国际最新技术成果和设备, 不断消化、吸收创新, 实现企业持续快速增长。昆山市荣星动力传动有限公司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研制生产除了仅有少数国家才能生产的重载万向轴;无锡群达金属制品有限公司不断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生产的手机电缆单根长度达5000米, 产品市场供不应求。
(四) 科技成果先导型
由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在科研基础上, 吸收社会资金, 直接创办企业, 实现了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江苏南大紫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新材料自动化生产线和新型纳米材料的开发与应用, 其凭借着南京大学重点实验室的雄厚力量, 并同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及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同时不断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基地的建设, 保证了公司技术的先进性及高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发展空间。已承担国家“863”项目1项、江苏省科技攻关项目3项、国家火炬计划和省级火炬计划项目3项, 共取得国家专利16个, 其中发明专利4个, 是全国同行业中获得科研成果最多的企业之一。
(五) 外向配套型
外向配套是指本土企业为外商投资企业提供中间品或提供零部件组装业务的行为。昆山市创新五金电机厂是全市首家民营配套企业, 通过为喜玛诺、圣美等企业配套起家, 目前公司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其自有品牌市场表现良好;昆山震雄电线电缆有限公司1997年创办时年销售额不足1000万元, 通过为阿尔卡特、香港乐庭电子等众多外企配套生产裸铜丝、镀锡丝等产品, 企业业绩越做越好;江苏苏杭电子有限公司通过外向配套, 不断创新, 研发生产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苏杭牌电路板, 其产品不但为当地外资企业提供配套, 还远销海外, 成为美国微软公司、意大利菲亚特汽车等名企的合格供应商。
三、江苏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 资金短缺
虽然江苏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已得到有效提高, 但自主创新活动必然需要资金上的大量投入。资金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 自主创新也只是纸上谈兵。融资难是江苏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江苏民营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是自有资金和留存收益。根据2007年对无锡市民营企业的调查结果, 71.81%的被调查企业将“内部积累”作为其主要资金来源, 而仅靠内部积累难以满足企业全部资金需求。依靠利润留存途径增加的资金与民营企业发展所需全部资金也相差甚远, 约束了企业进一步扩张。虽然随着金融市场改革的深化, 优质民营企业融资状况已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但大部分民营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资金缺口。民营企业制度不够规范、透明度不高, 大型商业银行贷款审批程序复杂、周期长, 民营企业贷款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同时证券市场对民营企业的开放度仍然很低, 通过证券市场募集到资金的民营企业仍然很少。
(二) 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
随着江苏民营企业的发展,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数逐步增加, 但很多民营企业尚欠缺足够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由于没有很好地利用专利制度等相关规定来对开发出的新技术进行保护, 投入大量人、财、物开发出的新技术仍避免不了泄密的命运, 创新的优势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已丧失。
(三) 风险防范意识不足
随着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意识的不断增强, 加上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成功案例很多, 企业在进行自主创新时往往会受这些积极方面的影响, 而对风险认识不足。具体而言, 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容易忽略的风险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技术风险。首先, 新技术虽新, 但也可能不成熟, 还需对其进行完善, 而企业由于资金、能力等方面的原因可能无法再进行下去, 导致创新项目的夭折;其次, 民营企业如果只关注自身的研发, 而不关注技术进步的动态, 很可能在开发完成后, 更好的技术又已出现, 从而导致开发成本无法收回;最后, 当新技术与企业原有技术差异较大时, 原有设备、员工素质便难以满足新技术的要求, 创新成果也就不能投产。二是市场风险。研发部门可能为追求技术的领先而忽略了市场需求, 导致新产品市场接受度不高。新产品投放市场与产生市场有效需求之间可能存在时滞, 时间过长便无法产生预期赢利, 研发资金回收困难。三是政策风险。企业在自主创新时对有关政策法规了解不够, 导致创新产品因违反某些规定而无法进入市场。
(四) 创新型人才不足
创新型人才是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根本, 人才短缺及人力资源管理落后是民营经济自主创新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难题。受民营企业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 民营企业引进人才难, 留住人才更难。员工的学习和培训制度对于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创新的动力不能主要靠引进外来人才, 更重要的是要有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 保持人才的创新动力, 而这是很多民营企业忽视的。大多数民营企业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员工对企业忠诚度不高, 跳槽现象频繁发生。
四、推进江苏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对策建议
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主要是民营企业, 中小企业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技术创新也得到了发达国家方方面面的支持。以日本为例, 日本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 制定了众多有关中小企业的法律法规, 其中不乏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专门设立了政策性金融机构, 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还建立了包括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协会和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另外, 日本每年都要实施200多项财政政策, 用于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结合江苏省民营企业自主创新中遇到的问题, 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完善, 推进江苏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步伐。
(一) 政府角度
政府应不断完善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 为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 建立健全各项法律法规, 保障民营企业自主创新
江苏各级政府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民营企业的发展, 陆续出台并完善了一些有关民营企业及自主创新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 如《江苏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江苏省地税局关于认真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通知》等, 扶持民营企业发展。这无疑对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有关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法律法规比较分散, 缺乏专门针对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法规。当前, 各级政府应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委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 继续补充和完善已有法律法规, 使其能更明晰地引导、支持和解决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同时还应加大执法力度, 为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提供较完备的法律保障。
2. 建立健全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机构设置
政府应设置促进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官方机构, 协调好政府各部门有关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法律、政策, 并完善其机构体系, 提高其服务能力。同时, 引导民间社会团体组织, 将其纳入到促进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活动中来, 充分发挥其在促进民营企业自主创新中的作用。
3.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
首先, 政府应对民营企业的研发活动给予充分的财政支持, 在强调使用效率的同时, 继续增加对研发活动的资金投入, 使民营企业不会或少因缺少资金而不得不终止研发活动。其次, 应建立多元化的资本市场融资体系, 积极采取措施完善股票市场交易规则, 建立健全市场退出机制;完善中小企业板各项制度, 并伴随创业板的推出逐步完善资本市场体系。再次, 充分利用和发挥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优势, 通过相应的政策引导和鼓励, 促进其转变经营观念与方式, 坚持以市场导向和客户需求为目标, 以效益为准则, 不论规模大小、所有制性质, 关键看经营业绩, 从而加大对民营经济信用支持的份额和力度。最后, 建立健全多层次信用担保体系, 加强对民营企业信用风险的管理与控制, 解决民营企业融资担保难的问题。
(二) 民营企业角度
民营企业应注重自身修炼, 加强自主创新意识、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风险意识;应转变管理理念, 认真实施人本管理, 应充分意识到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要注重对人才的培养, 建立科学的内训制度, 定期组织经营、管理、技术等各方面的培训, 始终把培养人才摆在企业发展的重要位置上;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和激励制度。考评制度应以绩效为标准, 但绩效管理的真正目的在于帮助员工提升绩效, 从而提高整个企业的绩效, 而不是简简单单地将绩效作为薪酬的一个参考标准。加大考评结果在企业中的影响, 使员工重视考评, 并能从考评结果中看出不足并加以改进。在对人才的激励上, 首先, 应充分重视精神激励的重要性, 使企业不仅仅是一个追求效益的利益集团, 更是一个和谐团结的大家庭。其次, 要保证物质激励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具体化员工对企业的贡献与其自身福利的关系, 并根据人才的能力和业绩实行多层次的、向优秀人才和重点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
民营经济是江苏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而自主创新又是民营经济永葆生机的关键所在。随着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民营企业自身对自主创新的正确认识与高度重视, 相信江苏民营经济必定在自主创新的征程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张国华, 张二震.改革开放的昆山之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2]吴跃农.江苏民营经济30年发展历程[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
[3]张二震, 马野青.技术创新与南京民营经济的发展[J].南京社会科学, 2005, (11) .
[4]刘红英.关于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思考[J].经济问题, 2006, (7) .
[5]周庆行, 张新瑾.为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提供良好的外部软环境——政府视角下的分析与思考[J].科学与管理, 2008, (4) .
[6]辜胜阻, 林恩.提升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J].工业审计与会计, 2007, (4) .
[7]周善乔.提升江苏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J].群众, 2008, (1) .
国有企业企业管理研究 篇11
关键词:国有;企业;管理;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8-0044-01
一、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国有企业管理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受到计划经济体制思维的影响,我国国有企业在管理上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具体的问题主要有:
(一)粗放式的经验管理模式。当前,我国很多大中型国有企业的经验管理模式仍是粗放式的,很多企业虽然也顺应形势建立起了各种规章制度,但是很多制度都是流于形式,并没有得到贯彻和落实,很多工作都没有落实到人,企业的管理体制不够健全也不够规范。
(二)企业决策缺乏科学性。在我国现有的体制下,企业的管理者同时兼任国家的领导干部,所以在进行企业管理过程中很容易形成官僚主义作风,企业的权利过于集中在领导者身上,在决策过程中也仅仅是其个人决策,这样的决策方式并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发挥企业员工的积极性。
(三)生搬硬套西方的管理经验。自从改革开放以后,很多西方企业的管理经验被引入中国,我国的企业并没有认真学习西方的管理经验,仅仅是照抄照搬其管理模式,忽视了自身的实际,这样的生搬硬套并不利于企业建立起适合自身实际的管理模式,也不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四)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在外国人眼中,我国仅仅是一个世界的加工厂,其生产出的产品缺乏技术含量。从整体上看,创新能力不足是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人的创新精神被扼杀了,企业的管理者也缺乏进行技术和管理创新的动力。
二、国有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国有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同时,通过管理创新可以加快企业资金的流转,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最终有利于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有利于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企业的管理模式是多种多样的,无论采用哪种管理模式,只要能符合企业自身的实际,就是一种好的管理模式。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企业也需要适应形势不断改变自身的管理模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所以企业必须有效的控制自身的成本。为了有效的控制自身的成本,企业必须创新自身的管理。
(三)有利于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在现代企业内部,企业文化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了。如果没有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就很难持续性发展。良好的企业文化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发企业的活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率。加强企业管理创新,有利于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三、企业管理创新的策略
(一)不断提升企业家个人的素质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业管理更需要现代技术作为支撑,而我国很多大中型国有企业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很深,很难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必须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学习先进的管理技术。企业家只有发挥带头作用,企业的员工才会加强学习,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才能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二)树立战略意识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的经济体制处在转型的时期,很多企业的发展举步维艰。为了应对新形势的调整,我国国有企业就必须树立战略观念。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企业自身实际的战略目标。同时,在企业内部还应该捡起来严格的执行监督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以保障企业的各项决策得到切实的贯彻和落实。
(三)吸收引进西方先进的管理技术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企业都没有处理好技术引进与内化的关系。因此,国有企业严格注重引进西方的核心技术,而不是简单的模仿西方的管理模式。同时,还应该树立起自主创新的意识,建立自己的研发团队,还可以与地方高校建立起产学研结合的新型体制。
(四)尽快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当前,我国大中型企业普遍存在着产权不明细的问题,为此应该尽快在企业内部建立起明确的产权关系,实现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进一步优化企业的内部产权结构,并且通过股份制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同时,企业还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确立科学的管理模式。最后,企业还有根据自身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改革,确立公平、公正的激励制度,以实现企业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总而言之,国企管理创新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国有企业只有建立起适合自身实际的管理模式,才能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使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调整。为此,我国国有企业应该尽快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吸收西方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并结合自身的实际建立起新型的企业管理模式。
作者单位:山东中翔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陈享光.我国国家级企业管理创新现状及路径研究——基于国家级企业管理创新成果的统计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3).
企业创新管理研究述评 篇12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部创新活动不断演进的历史。创新活动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了社会文明的进步,而真正系统地将创新作为理论进行研究的历史始于20世纪初期。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J·A·Schumpeter)在其《经济发展理论》的著作中提出了创新(Innovation)一词,开创了创新理论研究的先河。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虽然首先诠释了创新的概念和类型,但主要限于生产领域的研究,没有对相应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等方面做出专门的界定。20世纪50年代,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将创新概念引进管理领域,他认为创新是一种态度和实践,即赋予企业资源以新的创富能力的行为。1973年,美国学者弗里曼(C·Freeman)在其《工业创新中的成功与失败研究》的文章中将技术创新的范围限定在新产品、新工艺、新系统和新设备等新技术形式以实现市场价值的首次转化,并明确了技术创新是技术、工艺和商业化的全过程。2004年,美国国家竞争力委员会在向政府提交的《创新美国》计划中提出,创新是把感悟和技术转化为能够创造新的市值、驱动经济增长和提高生活标准的新的产品、新的过程与方法和新的服务[1]。我国针对创新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最初始于20世纪70年代引进苏联和西方的研究成果。1980年4月,大连理工大学成立了由中美合办的中国工业科技管理大连培训中心,这标志着我国技术管理研究的正式开始。1989年以来,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开始陆续资助了一些列以创新为主题的研究项目,掀起了创新管理研究的高潮。如许庆瑞主持的《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演进规律与提升机制研究》、《全面创新管理(TIM)的系统建构与形成机理研究》等;傅家骥主持《中国技术创新研究》、《我国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研究》等。[2,3]
2 研究概述
本研究首先以“innovation management”为主题词,在ISI web of science中对国际上近20年的研究进行检索,结果显示:1991年至2010年共有9620篇关于创新管理的文献。除2010年外,从1991年至2009年,创新管理的研究呈逐年递增趋势(见图1左),而每年的引文数数量急剧上升,2010年超过了10000篇(见图1右)。从国际范围而言,创新管理的研究呈现逐年递增趋势。
其次,本文通过CNKI数据库,以CSSCI为依据进行文献筛选,对中国内地学者创新管理领域的文献进行研究。检索结果显示,1979年至2011年,以“创新管理”为题名检索出的论文有2417篇(具体见表1)。从文献的横向以及纵向梳理,研究发现,创新管理研究涉及的学科较多,分别是管理学、经济学、情报科学和科技哲学,已经基本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创新管理知识结构体系[4]。另一方面,企业创新管理的研究视角也日益多元化。从最初单纯引进技术创新理论到中国情境下的企业实证研究,从单纯研究技术创新到涉及制度创新、创新行为、知识创新、创新系统、全面创新等主题的研究,而基于经济学与管理学的视角始终是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重点。
3 当前创新管理的研究视角
3.1 基于技术创新的研究视角
受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影响,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创新管理理论研究主要立足于研究组织如何通过R&D来推动企业创新,以实现创新绩效。技术创新领域的早期研究者迈尔斯(S.myers)和马奎斯(D.G.Marquis)在1969年发表的研究报告《成功的工业创新》中将创新定义为技术变革的集合,认为创新是从新思想和新概念开始,通过不断解决各种问题,最终使一个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新项目得到实际成功应用的复杂活动过程。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简称OECD)在1992年出版的《技术创新统计手册》中提出,技术创新包括新产品和新工艺,以及原有产品和工艺的显著技术变化。Savioz 和Sannemann([5])[5]认为创新是阶段性的流程活动。Andrea([6])[6]认为在复杂的创新战略中,产品的设计研发是创新的重要来源。
我国学者傅家骥(1998)在《技术创新学》将技术创新理解为通过对生产条件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获得新工艺、新市场、新供应商或组建新组织,涵盖了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系列活动的运行过程。远德玉(2002,2008)[7,8]进一步说明了技术创新的过程。他认为技术创新是在技术原理的指导下将潜在的生产力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是技术的产业化、商业化以及社会化的过程。刘亦文和胡宗义(2011)[9]跳出技术创新领域,基于实证研究,从生产技术、产品设计、低价战略及组织和管理等方面,分析了福特汽车企业由于技术创新路径的依赖性而导致创新失败,认为技术创新管理的成功有赖于与发展战略的匹配。该研究结论对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的动态性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技术创新的各种研究分析不难看出,技术创新一方面是围绕着技术创新的过程而展开;另一方面主要是基于以技术为核心的相关要素整合思路而展开。但是这种研究思路局限在牛顿范式下的机械与线性思维,过于关注单一的技术创新过程和创新的构成要素,从而忽略了对内部其他创新要素构成及相互关系的分析。
3.2 基于制度创新的研究视角
受熊彼特创新理论影响,以制度变革和组织演变为研究对象的制度创新理论也成为创新理论的重要分支。美国经济学家戴维斯和诺斯于1971年出版的《制度变革和美国经济增长》著作,继承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构建了关于制度创新理论的框架体系[10]。
我国学者常修泽(1994)较早地在其论著《现代企业创新论:中国企业制度创新研究》提出制度创新的概念及内涵。他结合中国企业特点,认为制度创新包含狭义和广义两个概念。企业狭义的制度创新即组织创新,重点研究企业产权制度问题;广义的制度创新则包括狭义的制度创新以及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和管理创新四个方面内容。丁栋虹(2000)[11]从企业家创新行为出发,认为产权制度的创新是企业家创新精神的体现,也是企业制度创新的核心和关键。王家斌,展恩来等(2002)[12]将制度创新与企业类型结合,强调了制度创新是创新型企业发展目标、运行机制和管理创新的基础和前提。于旭(2010)从制度创新演化机理着手,[13]通过对国有企业制度创新过程中信息选择、政企博弈、决策等方面分析,构建了国有企业制度创新决策过程模型。苗雨君(2009)[14]丰富了制度创新的内涵,从产权制度创新、经营制度创新、管理制度创新三个方面构建了企业制度创新体系。企业制度创新体系系统地考虑了企业制度的构成要素及内在关系,是在系统创新观影响下的制度创新新内涵。段云龙(2010)[15]将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结合进行分析,认为两者是一种互动关系,并提出技术创新促进制度创新或制度创新促进技术创新应是今后创新管理研究的方向。
在企业的创新体系中,技术、市场、管理和组织的创新与制度创新密切相关,企业创新只有与制度创新协调运行,才有可能促使企业整体创新绩效的实现。目前国内学者对制度创新的研究主要立足于产权制度创新、不同所有制形式下企业制度创新的构成及决策,但针对制度创新与企业战略匹配的研究还较少。
3.3 基于系统创新的研究视角
企业创新是一个开放而又复杂的动态系统,技术创新仅仅是作为企业创新的主要动力源泉之一,其作用的有效发挥离不开组织结构、发展战略、营销手段、人力资源管理等要素的支撑。20世纪80年代,随着环境的变化,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传统创新模式的局限性逐渐显现。部分学者开始将创新研究的视角由单一要素过渡到企业创新系统综合要素集成上。
3.3.1 集成创新。
1985年,管理学家德鲁克在其代表作《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中指出,创新是包含技术、管理、市场、营销等多个环节在内的生产要素重组。Iansiti等([16])[16]最早提出了技术集成(Technology Integration)的概念。他认为技术集成是一种旨在使技术与环境相匹配的一系列调查、研究、评估与转化的活动。
江辉,陈劲(2000)[17]提出集成创新是技术集成、知识集成和组织集成的组合。技术集成是集成创新的核心。张华胜和薛澜(2002)[18]通过集成要素、主体、平台、结构、创新网络和创新来源等维度构建了技术集成创新模式框架,并指出集成创新的要素是由知识、技能、资源、能力和时间构成。欧光军、王治等(2004)[19]认为产品创新是企业集成创新能力的直接体现,并从产品创新的角度提出了集成管理的理论体系:即要素集成管理、过程集成管理、空间集成管理和管理集成,其中要素集成包括技术、知识和组织创新三大部分。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创新主体直接的协作。孔凡柱和罗瑾琏(2011)[20]从知识的角度分析了集成创新与合作创新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两种重要方式,并提出了知识螺旋契合、管理行为契合以及目标契合3种集成创新与合作创新的契合模式。
集成创新管理将创新活动看作是要素相互融合的过程,突出强调要素的均衡性和匹配性,最终构成了促使企业创新绩效持续提升的动力和源泉。
3.3.2 创新系统。
创新过程在本质上是一个系统现象,企业通常不是孤立的进行创新,而是同其它各种角色和组织持续的相互作用中进行创新的。王益谊和席酉民(2001)[21]对创新管理系统做了较为全面的解释,他认为创新管理是企业在发展目标指引下,通过对多变环境的分析与评估而利用捕捉的技术机会,对企业资源进行利用和重整的一种企业管控系统。李垣和乔伟杰(2002)[22]从价值管理的研究视角出发,指出企业创新系统是由战略创新、组织创新、文化创新、营销创新、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组成的,该系统是企业创造价值的基础和保障。卢中华和李岳云(2010)[23]从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组织制度和创新环境等四要素构建了创新系统。吴传荣、曾德明等(2010)[24]采用系统动力学观点,对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协作研发、技术标准化和知识转移的特性进行分析,认为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网络是一个整体系统。随着复杂性理论的运用,把复杂性理论引入创新管理中成为创新系统研究的新趋势。任锦鸾(2003)[25]指出创新系统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创新主体间的相互作用和创新系统与环境的相互适应是导致创新系统涌现出复杂性的主要原因,在创新合作中形成的创新网络是最合理的创新组织方式。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创新管理系统观的研究建立在对企业动态环境的把握上,体现了系统全面的创新思维,摆脱了以线性与机械为基础的技术创新管理,突出了创新管理系统内各个子系统之间的互动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但仍局限于从企业内部研究创新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3.4 基于全面创新的研究视角
企业环境的变化将影响创新活动的成效,因此企业必须对创新流程进行管理,才能提高创新绩效[26]。在创新管理系统研究的基础上,以浙江大学创新和发展研究中心的许庆瑞教授和他的团队在2002年提出了全面创新管理这一概念。全面创新管理是创新管理的新范式,以培养核心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为导向,以价值创造(价值增加)为目标,以各种创新要素(如技术、组织、市场、战略、文化、制度等)的有机组合与全面协同创新为手段,通过有效的创新管理机制、方法和工具,力求做到“全要素创新,全时空创新,全员创新和全面协同”。[27]郑刚(2003)进一步将全面创新范式的内涵概括为“三全一协同”,即全要素创新、全员创新、全时空创新和全面协同。许庆瑞、贾福辉等(2003)[28]强调了全员创新是企业主体在战略、文化、组织和制度的实践运行。陈劲和王方瑞(2005)[29]从技术和市场协同创新过程中各相关要素的协同联系和协同功能出发,构建了技术和市场协同的创新管理框架,为全面创新管理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一方面深化了技术创新领域的研究内涵,同时也催生了创新管理理念的蜕变。宋刚、唐蔷等(2008)[30]发表的《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科技创新》中指出科技创新是各创新主体、创新要素交互复杂作用下的一种复杂涌现现象,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的技术创新双螺旋结构共同演进的产物,并首次提出了创新2.0这以概念。宋刚和张楠(2009)[31]认为知识社会的流体特性推动了创新民主化,催生了创新2.0。创新2.0与传统以技术发展为导向、科研人员为主体、实验室为载体的科技创新不同,它是一种以用户为中心、以社会实践为舞台、以共同创新、开放创新为特点的用户参与的新时代创新模式。
全面创新管理一方面延续了系统观对创新的非线性思考,同时又确立了创新管理的立体思维。它从挖掘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出发,不仅强调了全员创新的主体作用,同时更强调了创新要素的时空组合,是新时代背景下创新管理研究发展的主流方向。
3.5 基于开放创新的研究视角
麻省理工学院亨利·切萨布鲁夫(2003)教授在其专著《开放式创新:进行技术创新并从中赢利的新规则》中通过对美国企业的实证研究,首次提出了开放式创新概念。他认为,企业不应局限在内部封闭系统之内,而应把外部创意和外部市场化渠道同内部系统相结合,进行内部和外部的资源均衡协调,寻找与利益相关者共赢甚至是多赢的商业创新模式。
杨武和申长江(2005)[32]认为在技术、产品研究的各个阶段,企业应积极寻求内外创新资源,组合成一个利用各方力量的各施所长的创新模式,实现在最少的资源投入下最大化创新产出。陈钰芬(2009)[33]从实证角度进行研究,通过分析不同产业的企业在技术创新不同阶段关键的外部创新要素,并验证各外部创新要素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最终构建符合中国企业现状的开放式创新动态模式。黄力韵、杜德斌等(2010)[34]通过对精益研发与开放式创新两种技术研发模式进行对比,认为开放式创新能够消除由于过度精益化对创新造成的阻碍,并指出开放式创新注意平衡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权益。
受美国学者纳尔逊和温特创新进化论影响,一些学者在开放式创新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创新生态系统论。创新生态系统论认为,企业内部、企业之间、产业之间、区域之间、国家之间是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每个生态系统都是开放的并与外界相联系且自我动态适应调整的。Adner R([35])[35]认为,企业的时机选择要受到外界影响,企业创新需要同合作伙伴保持协作,才能创造出产品价值,避免创新风险。陈斯琴和顾力刚(2008)[36]在集成创新和系统创新理论基础上,提出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由技术创新主体企业、技术创新平台以及技术创新相关企业构成。李湘桔和詹勇飞(2008)[37]从“知识发酵”模型的角度分析,指出创新生态系统实际上是要求创新知识母体的知识“完备性”,不仅包括企业间的知识互补,而且也包括企业内部各部分知识的协调。
开放式创新摆脱了以往局限企业内部系统的格局,突出了更全面、更系统、更开放的创新生态观,极大地发挥企业资源的终极效率。因此,开放创新与全面创新的融合将会是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企业面临极限竞争与客户需求多样化环境下的必然选择。
4 研究结论及展望
创新管理是当今管理科学新兴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对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和经济持续增长具有深远影响。本研究认为,目前研究过多考虑技术因素,忽略战略、资源、文化等非技术因素研究,只有从全面创新、战略系统、复杂动态的高度,才能提升企业创新管理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以推动理论研究的发展与实证指导的深入。由于本研究仅摘选管理学领域文章进行评析且较少涉及外文资料,缺乏普遍指导性;仅进行文献的定性描述,缺乏定量的评价研究,这是今后研究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民营企业管理创新研究】推荐阅读:
民营企业现金管理研究11-06
《中小民营企业绩效管理问题研究》开题报告11-03
民营企业文化特征研究05-30
民营企业品牌升级研究07-06
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研究10-05
各类民营企业经营发展的案例研究10-04
民营企业管理07-28
民营企业资金管理07-06
民营企业预算管理08-11
民营企业营销管理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