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纺织品(精选5篇)
中美纺织品 篇1
一、中美纺织品贸易的相关理论分析
(一) 有关贸易理论
在中美贸易中, 众所周知, 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中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 而表现最突出的是纺织业。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比起来, 中国在纺织品服装生产和贸易方面占据多方面的的优势:中国具有世界上人数最多、成本最低但素质较高的劳动力;中国具有发展纺织业的丰富资源, 包括棉、毛、麻和化纤;中国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比较完整的、坚实的纺织工业基础, 产业结构基本配套, 不但在下游纺织服装产品的加工上游刃有余, 而且在上游的纺织面料、面料的开发、生产上具有相当的水平;中国有世界上配套能力最强, 效率最高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所有这些都使中国纺织服装的生产成本保持在最具竞争力的水平。由于中国纺织品的低成本优势, 使得中国纺织品大量涌向国外, 在价格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
(二) 中美贸易政策的博弈分析
中美两国如果都采取自由的贸易政策是值得肯定的。这样做不仅对双方是有益的, 而且是明智的。在经济日益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当今世界, 以公平贸易为原则的自由贸易是各国所共同倡导的贸易方向。因此, 中美两国都采取自由主义的贸易原则, 两者都可以分享自由贸易带给双方的利益。但如果当一方采取有悖公平贸易、自由贸易的贸易手段时, 另一方就会“以牙还牙”予以报复, 并将这种不合作贸易政策在重复博弈中进行下去, 那么这种不断重复的结果, 使国际贸易摩擦不断, 两国所获的自由贸易收益也将逐渐减少, 以致双方都出现贸易损失。
二、中美纺织品贸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现状
1. 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现状
2008年1~2月我国共出口纺织品服装263.45亿美元, 同比仅增长9.59%, 创2002年以来全行业当期出口最低增速。除人民币加速升值, 出口退税及加息等宏观调控政策效果释放, 劳动力、原材料、能源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全面上涨, 以及国内遭遇雪灾和春节来临等国内影响因素之外, 国际市场需求明显疲软也是导致我国纺织行业出口大幅度减速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可以说, 中国工业正在经历近年来最为严重的国际市场需求寒流。
自2007年底次贷危机在美国全面爆发以来, 我国对美国出口总额以及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增长速度均明显下降。究其原因, 美国个人支出2008年前两个月分别增长0.4%和0.1%;国内零售销售总量明显下降, 2008年1月和2月分别同比增长3.91%和2.36%, 但如果扣除物价上涨因素, 零售总量同比下降0.35%和1.61%, 消费需求实际上在2008年初已经发生萎缩。具体到纺织行业相关消费市场, 在2007年12月起, 美国服装服饰产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由此前的5%~8%直线下降至0.2%, 2008年前三个月分别增长0.7%、0.5%和-1.58%。
通过分析美国服装服饰产品零售和我国对美国出口服装产品的统计数据, 发现美国服装服饰产品零售销售增幅曲线与前推两个月的中国服装出口增幅曲线具有较高相关性, 也就是说, 美国零售市场需求基本滞后两个月反映到我国对美服装出口。按此推算, 2008年1~2月, 中国对美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反映的是美国2007年11~12月的消费情况。2月当月我国对美国服装出口增速同比大降100多个百分点正好与2007年12月美国服装消费创当年最低增速相对应。
2. 美国对中国纺织品实施限制最新情况
美国政府自2008年1月1日起对从中国出运棉制针织衬衫 (338/9类) 、棉制裤子 (347/8类) 、棉及化纤制内衣 (352/652类) 、棉制及化纤制胸衣 (349/649) 、合成纤维布 (620) 、袜子 (332/432/632) 、精梳棉纱 (301类) 、棉及化纤制梭织男衬衫 (340/640类) 等21类纺织品实施数量限制, 数量限制将持续到2008年12月31日。
(二) 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1) 配额取消后带来的低价竞争。被动配额的取消一方面有利于我国扩大纺织品出口, 另一方面造成了低价竞争。原因:一是美商利用中国无配额成本对我压价, 将中国支付配额的费用转为美商利润;二是配额取消后中国和其他国家竞相向美国出口纺织品, 美国商界乘机压价。
2) 中国纺织品对美出口面临的外部竞争压力。这种压力主要来自五个方面:第一, 众多的纺织品供应国。美国纺织品市场虽然巨大, 但是容量是有限的。中国要想扩大对美出口, 就必须挤占他国的市场份额。第二, 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这些国家纺织品技术工艺水平高, 把持世界名牌服装的销售, 中国自有品牌服装出口很难在短期内有所突破。第三, 多种纤维协定国。这些国家和地区与中国一样, 美国在对中国取消配额的同时, 也对这些国家给予相同待遇。第四, 加列比地区。美国将加强与该地区的经济贸易合作。这些国家地区工资水平较低, 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第五, 北美自由贸易区。在NAFTA协议下, 墨西哥纺织品成衣输美可享受免关税优惠, 与美国相邻, 竞争优势明显。
3) 美国业内限制我国纺织品进口。美国纺织品制造商协会、美国纤维制造商协会等六大贸易协会不断对中国纺织品提出设限要求。
4) 缺乏自有品牌。中国对美出口的服装大多数是外商委托加工生产的, 自有品牌服装出口很少, 这将严重影响中国纺织品出口效益。
5) 纺织品设限等市场潜在不确定因素短期内难以消除。美不时对中国部分纺织品出口提出设限要求, 造成中国商家极大波动, 这一不确定因素不解决, 将成为中国纺织品对美出口的重大障碍。
三、对策
第一, 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完善市场经济运作方式。使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的市场主体。
第二, 提高纺织业的核心竞争力。就企业来说, 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纺织业必须寻找一条新的发展路线, 转变增长模式, 以质取胜, 注意保护环境, 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实现产业国际化, 增进国际交流, 加强行业预警, 规避国际贸易风险, 与国际接轨, 加强标准认证, 实现行业自律。就政府部门而言, 要注重建立国际沟通, 协调和谈判机制, 促进企业和行业协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互动。
第三, 与国际接轨, 推广和使用现行的国际通用标准, 并形成中国社会责任标准。
第四, 增加科技投入, 加强生态纺织加工技术, 开发绿色产品。
第五, 进一步重视开发美国纺织品市场, 并积极寻求与美纺织业的合并, 加强与北美地区和国家的合作。充分利用该地区输美纺织品免配额和免关税的优势, 为我国纺织品对美出口开辟新的途径。
第六, 加强WTO条款的研究与运用, 利用国际组织, 维护纺织品出口利益。
第七, 做好对美国纺织业的解释与游说工作。要对美国在进口我有关纺织品设限问题上积极进行交涉, 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做好美方的工作, 尽量减少我纺织品出口的障碍。
中美纺织关系:依存度高 篇2
“美国人24小时离不开中国纺织产品”
“新经济”下美国经济结构变化虽然呈现服务业化,但服务贸易在美国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并没有上升。按照标准工业分类(SIC)所划分的商品类别分析,近些年美国进出口商品位次并未发生大的变化。在位居前10位的大宗进口商品中,增长最快的是电子电气设备和化学及其相关产品,其次是纺织服装及相关产品。
美国是发达的经济大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市场。每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纺织品总额占到美国销售纺织品和服装的20-35 %。中国价廉物美的纺织品保证了美国低收入家庭生活水准的维持。正如国外舆论的报道:“美国人24小时离不开中国纺织产品”。
中国出口服装对美国市场的依存度高达20.14%
近几年来,中国纺织业对美国的依赖度不断加强。中国从1994年起成为世界上第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纺织品出口额占世界纺织品出口总量的1/5。而据统计,中国出口服装对美国市场的依存度高达20.14%。而且中国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出口仍将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其中纺织品出口仍将是我国对美国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在新经济条件下,美国的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导致的贸易结构变化将使美国经济经过调整后,对纺织品的进口需求进一步增加。而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纺织品的出口是我国对美国出口产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中美双方多年来关于最惠国待遇(正常贸易关系)、普惠制待遇、纺织品关税和配额、反倾销、关于原产地规则的分歧将在WTO的法律框架内得到规范的解决,两国之间的纺织品贸易将得到更快的发展。
中美纺织贸易持续增长
据美国纺织生产商会(ATMI)资讯,美国经济增速放缓使美国消费者大大减少了对纺织品和服装的支出比例。这种形势虽然使价格昂贵的名牌服装和纺织品的销售大大下降,但对于物美价廉的中国纺织品和服装影响甚微,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促进了美国消费者对中国纺织品的消费,致使中美纺织品贸易稳步增长。1998年至2003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美国市场从46.99亿美元上升到96.69亿美元,平均年增长16.18% 。2004年5月,美国向我国进口纺织品服装额度为1.38亿美元,同比增长26.91%,这在美国经济步入衰退边缘,大多数国家与美国的贸易额锐减的情况下是极为罕见的。
机遇:中国对美国市场份额将急剧增加
首先,在纺织品配额完全废除之后,根据最极端的市场影响研究预测,中国的纺织品和成衣出口总量将可能增长150%,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预计中国纺织品在没有任何限制的美国市场的份额将增加2倍,达到30%。其次,随着对美纺织品服装出口国数量的减少,中国市场份额将急剧增加。目前,约有100个国家向美国市场出口服装。这个数字将在短期内急剧减少一半,10年后,除了享有对美出口特惠待遇的国家,对美纺织品服装出口国将减少到12个左右。可以预料,菲律宾和斯里兰卡等国家将失去美国市场,而中国、印度和巴基斯坦将是美国市场的最大赢家。第三,随着配额费用的取消,全球贸易价格也将下跌,加上近期纺织品服装需求的不斷下滑,将造成美国更多纺织企业停业或倒闭,取消纺织品配额可能会导致美国63万人失业。不断增压的政治压力也会带来更多保障措施、反倾销和反补贴案的实施。同时,也会迫使美国在日内瓦和一些地区贸易组织中采取措施,设法保留特惠待遇,限制出口大国如中国,而为一些小的出口国,特别是欠发达国家或墨西哥和加勒比国家等重要战略伙伴创造优势条件。
挑战:贸易摩擦陡然升级
中国纺织业在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中国对美纺织产品出口不会是一帆风顺。目前,纺织业是中国最具竞争力的行业之一,而在美国纺织业则是“夕阳产业”,失业问题尤为突出,2004年,美国纺织成衣业平均每天有587人失业,单月失业人口达1.82万。对于中美纺织品贸易较大的贸易顺差,ATMI认为中国操纵人民币汇率以及中国对美纺织品输出的激增扰乱了美国的纺织品市场,到2005年1月1日美国将失去63万个纺织业就业岗位,1300家工厂被迫倒闭,因而提出设限申请。而据世界银行的统计,从1980-2000年的20年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GDP增长的贡献率年均为14%,仅次于美国的20.7%,如果照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20年后中国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所以说中国的崛起对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国来说形成了很大的威胁,从长远看来,中国面临的国际经济贸易摩擦会加剧,中美两国的贸易摩擦,会逐渐成为两国关系的常态。
2003年11月,美国宣布对中国实施纺织品配额,中美贸易争端再起波澜。美国商务部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CITA作出决定,对从中国进口的针织布、胸衣、袍服三种纺织品提出磋商请求,这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美国首次启动对中国纺织品的临时保障措施。按照中国纺织厂商的打算,希望能够在2005年配额限制取消之后,进一步扩大市场,但是美国特殊保障门槛的设立, 估计纺织品出口反而将大幅下降。
取消配额之后,中美纺织贸易空间很大,而且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会出现短期释放的现象。但是,这只是一种表象。数据显示,2001年我国对设限地区的出口只占23%,2003年比重上升到25%;对日本出口由于没有配额释放效应,2003年仅比2001年增长10.95%。非设限地区始终是我国出口贸易的主体伙伴,从2001年的410.85亿美元上升到2003年的603.27亿美元,增长46.83%,占全年出口的74.96%。根据海关数据显示,中国出口释放效应将很快得到缓解,2004年头两个月出口增幅已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84个百分点。因此在出口配额取消进程表当中,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只是一个理想的模型,不可能从2004年12月31日到2005年1月1日,一夜之间配额就全部取消;另外在取消配额的过程当中,就拿美国ATC第二阶段执行情况来说,并不是纺织业所有的产品原料配额都取消17%,而是纱、纤维、织物、服装各占一定比例,对中国来说其中只有少部分有出口产品,实际上从配额取消的收益并没有那么多。
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问题研究 篇3
关键词: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品牌意识
金融危机之后, 中美两国贸易摩擦现象频繁发生且日益加剧。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情况下, 如何更好的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这一矛盾, 成为中美两国在纺织品贸易领域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围绕着中美两国纺织品贸易摩擦问题进行研究, 从而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以促使中美两国在纺织品贸易交往中实现互利共赢, 和谐发展。
一、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现状
2005 年1 月1 日全球纺织品配额取消之后, 中美两国纺织品贸易摩擦加剧。2009 年1 月1 日, 中国不再对输美纺织品实行纺织品出口许可管理, 使得这一情况更加恶化, 中国遭受美国的反倾销、反补贴、特别保障调查案和召回等事件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根据中国WTO/TBT-SPS国家通报咨询中心网站所公布的数据显示, 美国扣留中国纺织品事件2009 年是28 起, 2010年是37 起, 2011 年是20 起, 2012 年为19 起。
二、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分析
1.中国纺织品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附加值低
中国纺织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产业结构不平衡、缺乏国际竞争力;纺织企业规模较小且分布不平衡, 大型企业大多缺乏核心技术、缺乏对跨国资源和高新技术的配置能力;纺织产业所需原材料的发展速度较慢, 一般原材料的生产数量过多、增长速度过快, 而科技含量高、功能品种多样化的高级原材料却相对较少;纺织品生产主要以劳动密集型的服装加工为主, 企业竞争异常激烈, 而技术密集型的纺织品生产则相对较少。与此同时, 中国对美国服装大多是外商委托加工生产的, 产品附加值极低。
2.中国纺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差, 无法与国际标准接轨
总的来说, 中国纺织企业的技术吸收、消化和创新能力不强, 与发达国家之间仍存在着较大的技术差距。另外, 国际上现行的技术标准大多是由发达国家制定和主宰的, 而中国只借鉴了国际标准的40%左右, 采用率相对较低。这种同国际标准接轨差距比较大的情况涉及面很广, 必然会在无形之中加大中美两国纺织企业产生贸易摩擦的可能, 给两国的纺织品贸易交往带来一定的影响。
3.中国纺织企业缺乏自我防护意识, 预警机制不完善
现如今, 中国的纺织品出口企业普遍存在着国际竞争力较低, 国际营销体系不健全, 捕捉、传递、分析国际纺织市场信息不及时等一系列问题。除此之外, 由于中国企业缺乏对美国市场相关动态的详细了解, 使得美国企业或行业中介组织在决定或表现出对中国某种出口产品的关注, 并付诸调查、决定立案的时候, 中国的纺织企业不能及时有效的对原有出口战略进行调整, 只能继续涌入目标国市场, 使自身陷于被动地位。更值得注意的是, 中国纺织企业在美国遭遇贸易摩擦时, 经常无法提供完整的、符合国际标准的成本、销售资料, 使得自己在中美纺织品贸易中往往受制于人, 给中国的纺织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4.中国纺织企业缺乏品牌意识, 未能树立自主品牌
从长远来看, 中国纺织企业自有品牌意识的缺失将严重制约着企业出口规模的扩大和效益的提高, 影响中国纺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现阶段, 中国纺织企业中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比例不超过10%, 许多出口厂家往往根据国外客户的需要进行“贴牌生产”。他们生产出来的产品之所以能够在市场上进行买卖, 也只不过是因为它们具有商品的“使用价值”。然而, 他们没有任何品牌运作和品牌运营的概念, 只是一味的按照原有生产模式进行加工制作, 这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和效益的大幅提高。
5.中国纺织行业协会的服务及协调管理职责不到位
中国的纺织行业协会缺乏健全的预警机制, 也未能充分的发挥自身协调、管理、监督的作用, 使得中国纺织产品的出口在取消配额限制之后, 就陷入了无序的混乱状态。中国的纺织企业由于缺乏有效的预警信息, 往往各自为战, 形成市场的恶性竞争。与此同时, 行业协会缺乏对“特保”条款的宣传力度, 以至于大多数纺织企业未能对其充分的认识和了解, 对可能带来的严重危害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给企业在对外贸易中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应对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中国政府应当制定相应的政策大力扶持, 进一步改革市场经济体制, 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制度。注重运用高科技对纺织产业进行改造, 改变中国纺织企业国际分工劣势的地位, 推进企业向高层次、高技术产业的方向迈进。同时, 政府应加快中国纺织产业的产业升级, 整合国内现有资源, 完善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支持纺织企业加强产品设计、提高产品质量、开拓市场, 在增加出口的同时适当增加进口, 平衡国际收支, 提高自身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减少产生摩擦的制度性因素。
2.建立投资和贸易的应景与预警机制
在中美纺织品贸易过程中, 中国的纺织企业由于缺乏对国际市场的了解以及信息的不充分性, 使得企业在受到美国企业的关注甚至是立案调查时, 中国的纺织品仍大量涌入目标国市场, 导致自身陷入不利的地位。基于以上情况, 政府应建立健全投资和贸易的应景和预警机制, 对中国纺织品在美国市场的投资可能性及市场容量、消费需求、价格走向等因素事先进行调查和评估, 及时掌握纺织品的出口贸易情况。在发生异常情况时, 提高警惕, 全面考虑可能产生的结果。
3.积极发挥纺织行业协会作用, 增强纺织行业的应变能力
纺织行业协会对于加强行业自律、协调行业关系、保障行业安全、提供行业服务, 促进行业发展等方面, 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解决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问题上, 纺织行业协会除了要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外, 还要加强与政府的密切配合。针对有关中美纺织品贸易问题与政府进行信息交流, 加强沟通, 共同研究对策, 进行有效的组织, 通过对纺织品的出口进行跟踪监测, 以及美国市场最新信息的收集, 积极维护纺织行业的整体利益, 增强纺织行业的应变能力。
4.加强科技创新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增强企业竞争力
要转变中国纺织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的问题, 首先, 纺织企业应加大科研的投入, 大胆进行技术创新, 积极培养和引进专业的技术人才, 更新、改造技术装备, 为技术创新、产品创特色奠定基础。其次, 要充分利用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及完整的产业配套能力, 实现纺织产品由粗加工到深加工的转变, 扭转中国纺织产品档次低的形象, 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
5.积极实行“走出去”战略, 并推进企业的品牌战略
品牌意识是一个企业对品牌和品牌建设的基本理念, 是企业对其产品自觉维护并创成名牌的意识。品牌意识为企业制定品牌战略铸就强势品牌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成为现代竞争经济中引领企业制胜的战略性意识。现代市场竞争已经由“产品竞争”演变为“品牌竞争”。中国的纺织企业要想在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上立足必须要在充分利用国内的消费市场的基础上形成真正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国际品牌。
通过对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 中国纺织品贸易的规模在不断的扩大, 发展速度在不断的加快, 由此产生的贸易摩擦也在不断的增加。尽管我们不能从根源上消除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 但是中国政府可以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 尽量减少和避免国际贸易摩擦现象的发生, 为中美两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郭佳.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原因分析[J].商情, 2011, (38) :102.
[2]高洁.关于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的博弈分析[J].新财经 (理论版) , 2010, (06) :72.
[3]解小龙.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研究[J].商情, 2012, (13) :40.
[4]张园园.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原因及对策研究[J].时代报告, 2011, (09) :80.
中美纺织品 篇4
关键词:纺织品,贸易,摩擦,原因
在国际贸易中, 利益是永恒的, 由于参与贸易的各个国家在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 贸易摩擦作为一种正常现象不可避免。具体到中美两个全球重要的贸易体, 在贸易中发生摩擦也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然而, 正是因为中美双方在全球中的特殊地位, 使得诱发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的因素变得错综复杂, 其中, 既有纺织品贸易本身的原因, 也有中美双方产业结构矛盾;既有经济因素, 也有非经济因素;既有美方单方面原因, 也有我国自身原因。
一、经济原因
(一) 美中巨额的纺织品贸易逆差。
虽然贸易顺差在拉动我国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增加外汇储备等方面功不可没, 但它同时加剧了贸易争端。其中, 纺织品出口是我国顺差的主要方面。长期处于贸易逆差的美国因此频繁向我国发难。认为我国有意压低工人工资、压低人民币币值并且认为我国市场对美国产品没有充分开放。实际上, 中国对美国的贸易赢余并不能说明我国实行贸易保护, 而且, 根据近年来中国的全球进口规模迅速增长来看, 我国是当前全球最开放的市场之一, 经济开放程度主要表现在较低的进口关税和增长的进口依存度。贸易逆差的实质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双方在统计数据上的差异。主要原因在于转口贸易。美国商务部把直接从中国进口的和从香港转口的, 但原产地是中国大陆的货物都计算成从中国进口, 而中国海关统计却只包括中国大陆直接向美国出口或出口时已知产品的最终目的地是美国的货物。据中方统计显示, 2005年中美贸易总额达2116.3亿美元, 其中, 中国对美国的出口1, 629亿美元, 从美国进口487.3亿美元, 顺差为1147.7亿美元。比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数字少768.3亿美元。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05年纺织品服装出口给美国的金额, 据中方统计为72亿美元, 而美方由于加入了经香港转外销的数量, 统计为224.07亿美元;2006年纺织品服装出口金额, 据中方统计为256.57亿美元, 而美方统计为270.67亿美元。由此可见, 美国的统计数据实际上是被高估了, 真正的贸易逆差并非那么大。
2.其他贸易赢余大国对美贸易顺差转移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鼓励实施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的沿海开放战略, 使得日本、韩国、香港、台湾等东亚各国及地区来我国投资办厂。他们利用我国廉价的生产成本对美国出口换取贸易盈余, 我国却由此成为这些产品的“原产地”, 使美国把进口贸易额算到中国账上。
3.美国的贸易逆差从另一个角度看与美国国内储蓄率过低也有关。据统计现在美国人的私人储蓄率几乎为零, 政府储蓄率则是负数。储蓄率过低意味着过度消费, 特别是作为生活必需品———纺织服装产品, 由于中国出口的该类产品廉价导致美国人大量购买我国产品。而美国对外出口又不是很强劲, 所以导致贸易逆差的出现。
(二) 国际竞争引发中美贸易摩擦。
虽然劳动密集型产品对美国的出口中国占有重要份额, 但是墨西哥、印度、东盟、中美洲等发展中国家同样是对美国出口服装和纺织品的大国, 这些国家都是中国的竞争对手。因为上述国家生产的替代品的存在, 美国政府对中国出口的纺织服装设限后不会担心供小于求的购买压力, 甚至还会得到其他国家给予的各种回报。而美国作为高端技术产品的主要出口国, 替代者较少, 我国不会轻易采用同样方法报复其产品出口到我国, 所以我国在应对纺织品摩擦时是很被动。
二、纺织品行业自身原因
(一) 美国纺织品产业结构的调整。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各国产业结构重新调整。美国也开始从传统工业经济向高科技经济转型。在此过程中, 纺织品行业逐渐失去了原有的优势, 加之美国不注重对纺织品行业的调整, 使得纺织品行业日渐“夕阳化”。全球纺织品一体化是10年前WTO成员共同达成的协议, 在这10年的过渡期间, 美国政府并没有就将会发生变化的纺织品市场提前采取预防措施, 据调查表明:超过1/3的美国纺织品公司在配额时代后期没有做任何准备, 2/3的纺织品公司在做调查, 试图寻找进一步延长配额的方法。政府的消极应对, 使得美国纺织业工人大量失业。由此引发的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不满被美国归咎到中国物美价廉的纺织品的涌入。于是采取“特保”“特限”来对华纺织品施压。
(二) 中国纺织服装行业自身原因。
一些国内企业为了增加本企业出口产品数量, 采用低价竞销手段来实现利润。这使少数地方出口秩序较为混乱, 而且纺织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内部协调管理力度不够, 没有建立有效的行业自律机制, 由此引来美国对我国部分纺织服装产品倾销的指控, 也导致了贸易摩擦升级。
三、非经济因素
(一) 博弈方博弈的结果。
美国从2003年至今不顾中国政府的反对, 多次以配额和特保等形式限制我国对美纺织品服装的出口, 除了上述的经济和纺织品自身原因外, 还有经济问题掩盖下的利益集团博弈。众所周知, 美国的政治是以经济为后盾的, 包括美国政府执政党选举都与商业集团的支持有关。所以其贸易政策的制定是经济利益和政治相结合的产物;同时, 一国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还会影响到相关国家, 如美国对中国纺织服装的贸易政策势必会引起我国采取相应的对策, 这又会反作用于美国, 使其政策效力受到影响;最后还要考虑到广大的美国消费群众, 他们对中国出口的纺织服装产品所持态度。最终, 执政党在私利、双边政治利益和社会福利的综合权衡下制定出贸易政策并实施。由于国家间的交往是长期的, 所以这种贸易政策实施实际上是一种重复博弈过程的结果。在重复博弈过程中, 任何博弈方的“机会主义”即不合作, 都会遭到其他博弈方的惩罚和报复, 由于这种惩罚或报复威胁的存在才能够抑制某些博弈方的“机会主义”行为, 从而可能得到一个解决问题的合作均衡解。
从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看, 首先, 对美出口有价格优势的纺织服装产品, 使美国消费者获得物美价廉的商品, 所以, 在对中国产品的进口上持支持、欢迎的态度。但是, 由于消费者是一个利益分散团体, 和纺织利益集团相比信息又不对称, 所以很难组织起来反对美国限制中国产品的出口;另一个博弈方中国由于对美贸易依存度大、经济实力不对称和长久发展的战略考虑对美国的贸易限制反击力度也较弱。中国的反制裁措施在美国看来也是“不可信威胁”。第三方美国纺织利益集团现在处于“夕阳产业”, 美国对于该产业的结构调整感到很棘手, 另一方面美国相对中国在纺织服装生产上缺乏成本竞争优势, 对于该行业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 美国只好注重短期利益, 对其实施保护主义。恰好2004年11月是美国大选年, 84.7万就业人口的选票对于政治人物来说具有很大诱惑力。纺织服装业在美国算是较大的制造业了, 几乎50个州都有纺织纤维的生产, 但大约75%的纺织生产都集中在东南部的8个州。生产集中使得利益相同的纺织服装业能很好地组织起来影响美国的外贸政策, 美国纺织行业资本所有者收益受损后向政府施压, 最终美国政府在得罪中国、损害国内消费者利益和赢得国内纺织业集团支持这三者之间寻求平衡点, 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 美国政府就牺牲了公众利益和与中国的合作而制定出一系列的对华纺织品限制政策。而中国也会对此作出对策反击, 于是纺织品贸易摩擦加剧就在所难免了。
(二) 经济背后的政治意图。
在纺织品贸易摩擦中, 美国提出人民币币值被低估、劳工待遇过低对美国竞争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说法, 要求人民币升值并以人权等非经济因素来干涉, 其背后目的是使中国承担调整全球经济失衡的代价, 并借此机会来遏制正在崛起的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保证将来的中国依旧是廉价商品的提供者, 消除所谓的“新中国经济威胁论”。
总的来看, 加入WTO以后, 传统的贸易保护做法, 如关税、配额、许可证等作用日益弱化, 而作为WTO允许的贸易救济措施, 如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越来越多。世界经济低迷的大背景、美国及我国产业结构问题、“替代国”做法的随意性和政治利益等诱因使近年来中美两国贸易摩擦加剧, 冲突、谈判不断, 由此给双方经济上带来的损失和伤害也是显而易见的, 特别是中国。
参考文献
[1].张锡宝.中美WTO市场准入协议对我国纺织品输美的影响[J].外经贸实务, 2003, 6
[2].旷亚诺.关于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原因及对策[J].知识经济, 2005, 6
[3].洪娟, 张家艳.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 2006.25 (4)
[4].温耀庆.中美外经贸热点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105~120
中美纺织品 篇5
一、中国纺织品服装对美国出口的现状
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纺织品服装进口国, 以2005年为例, 据美国海关统计, 进口的纺织品服装达892.07亿美元, 同比增长708%。
我国从1994年起, 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和出口国。加入WTO以来, 纺织品服装出口持续较快增长, 2002年~2004年出口增长率分别为16%、28%和21%。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在国际市场和美国市场份额也逐步提高, 以2004年为例, 占世界纺织品出口市场、美国纺织品市场的比率分别为23%和17.6%, 比2001年也分别提高了2.8和3.9个百分点。
2005年, 在全球纺织品配额取消后, 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激增, 出口总额达1175亿美元, 其中, 出口到美国的达195.76亿美元, 同比增长66.09% (其中服装为135.66亿美元, 同比增长7 6%, 纺织品同比增长4 7.3 8%) 。我国对美国出口的纺织品服装金额约占我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额的1 7%。
2006年, 服装主要类别商品对全球出口额保持一定增长, 增幅在6.6%~8 5.8%之间, 但对美国出口下降, 降幅在11.6%~78.7%之间, 主要是裤子、袜子和衬衫等设限产品。
2007年1月~6月, 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为735.3亿美元, 增长17.3%。其中纺织品出口252.2亿美元, 增长9.8%;服装出口483.1美元, 增长21.7%。同时, 纺织品服装顺差几乎占据我国1125.3亿美元贸易顺差的“半壁江山”。
总之, 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纺织品服装进口国, 是我国纺织品服装的主要出口市场, 在作为世界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及出口国的中国外贸市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争端的特点
中国入关以后, 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争端明显增加, 在2003年发动一起, 2004年发动了三起纺织品设限的基础上, 美国政府分别于2005年5月自主启动了三起、于2006年5月、9月接受业界申请启动了六起对华纺织品设限, 除此之外还对我国24类纺织品进行设限调查, 涉案产品对美出口金额超过100亿美元。不仅如此, 从长期来看, 美国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和政治利益, 不断挑起贸易摩擦将是不可避免的。
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的表现方式主要是美国有意从三个方面设置贸易壁垒措施来阻碍中国纺织品服装大量涌入:
1. 关税壁垒。
美国纺织品进口平均关税约20%, 是其所有商品进口平均关税的10倍左右。服装进口关税一般均在2 0%以上。
2. 技术性壁垒。
美国的技术性壁垒又称“绿色壁垒”, 它以所谓保护环境和保障人身安全为由, 通过立法或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 (法规) , 限制国外产品进口。由于这些强制性技术标准以美国的技术水平为基础, 发展中国家往往难以达到。
3. 启用保障条款。
美国参议院通过了贸易法关于纺织品和服装进口有关条款的修正案。修正案的主要内容是针对向美国出口纤维制品、纺织品和服装产品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包括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和越南等。
综观入关后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这种摩擦已呈现了新的特点:次数增多;金额巨大;手段多样化;手段法制化;手段政治化。因为很明显, 在美国, 纺织业已是“夕阳”产业;而在中国, 由于处在发展阶段及劳动力优势等原因, 纺织业仍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 在国际上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一个是“夕阳西下”, 一个是“如日中天”, 这样的力量对比下, 世界纺织品贸易配额的取消自然会带来频繁的利益冲突, 再加上贸易逆差、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保护, 以及相关政治人物利益乃至大国战略等诸多问题, 纺织品服装贸易争端便不再只是纺织品问题, 而成为美国对华经贸博弈的重要砝码。
三、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产生原因
中美贸易摩擦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如前所说, 涉及到贸易逆差、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保护等诸多因素, 但总的来说, 不外乎经济利益问题和政治因素, 完全可以这样说, 利益集团分层和政治力量博弈是这个问题的症结所在。
在利益集团方面, 就经济学“理性人”假说和人在经济社会的“自利性”来看, 其根本的原因在于美国各集团的利益冲突。简单来说, 某个利益团体首先考虑的是自身的经济利益, 所以整个国家或世界的贸易利益对于他们来说是次要的, 这样就会导致政府的对外经济行为失调。中美之间的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也是如此。
那么, 中国纺织品服装进入美国市场, 到底会对各利益集团带来什么影响呢?
对资本所有者而言, 他们实际收益的变化是不确定的。因为一方面, 中国纺织品服装产品进入后, 直接的后果是导致美国国内纺织品价格下降。在短期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 由于价格下降, 纺织品部门的资本收益率会趋于下降, 并且由于资本收益率的下降幅度小于价格下降幅度, 这样以纺织品衡量的资本所有者的实际收益是增加的。而另一方面, 由于其他商品的价格不变, 因此以其他商品衡量的资本所有者的实际收益是减少的。因此, 不能就此做出资本所有者的实际收益增加或减少的结论, 而应当最后综合他们的消费偏好进行考量。
对纺织品部门工人来说, 他们的实际利益是受损的。这一损失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是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当部分资本退出纺织品部门后, 纺织品部门的剩余资本的边际收益将趋于增加, 在竞争市场上资本和劳动要素分别按照他们的边际产出获得收益, 因此即使在纺织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 纺织品部门工人的实际利益也是减少的, 当纺织品价格下跌时, 纺织品部门工人集团的实际利益更是趋于减少;二是由于纺织品部门整体规模的下降将直接导致工人就业率的下降。
对其他部门工人来说, 他们的实际收益则是增加的, 这一福利变化也来自两方面, 一方面是由于纺织品价格下降引起其他部门工人福利的增加, 另一方面是由于有部分资本从纺织品部门进入到其他部门, 从而导致其他部门资本的边际产出下降, 并导致工人的收益增加。
对土地所有者 (庄园主) 来说, 由于纺织品的涌入并不影响农产品的价格, 而纺织品价格却是下降的, 因此庄园主的实际收益是增加的。
由此可见, 在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中, 存在着美方四大利益集团的“利益非均等”现象。
在政治因素方面, 美国国内各种政治力量在中美贸易中博弈非常明显:
从美国政治家的角度来看, 纺织业作为美国最大的制造业部门之一, 近几年就业人数一直在5%左右徘徊。如此庞大的劳动者队伍是美国社会中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随着中美纺织品自由贸易的开展, 这一部分人将感到自身的收益每况愈下, 他们渴望从美国政府那里得到贸易保护, 于是他们会通过工会向政府施压。同时, 他们也是未来大选的选民, 政府官员为了自己的选举利益, 也会制定针对中国纺织品进口的贸易政策, 以争取更多的选票。
从美国工会的角度来看。因为普通工人群体的利益在贸易中是受损的, 所以在发生贸易利益冲突时, 他们会采取行动给政府施压, 迫使政府出台纺织品贸易保护政策。这是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形成的主导内在因素之一。
从中美纺织品贸易中的土地所有者 (即美国的农场主) 的角度来看。中国庞大的食品市场为美国农商企业提供了机会, 出于害怕中国政府在农产品上进行保护, 以回应美国在纺织品贸易方面的保护主义, 当美国政府制定或采取针对中国纺织品贸易的限制政策时, 他们投的是反对票, 这也是我们在贸易争端中应积极争取的力量。
所以, 中美贸易摩擦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是一个经济问题背后的政治问题, 在中美纺织品贸易政策制定过程中各利益集团都在起作用, 究竟是哪个集团占上风, 这取决于各利益集团在这一过程中的总的互动行为和博弈结果。
四、中国纺织品服装对美国出口的对策
贸易发展中出现摩擦是难免的, 特别是随着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地位的提高, 可以这样说, 贸易摩擦也是中国经济实力增强的必然结果, 而且只要中美贸易顺差存在, 贸易摩擦就会存在, 甚至在一定情况下还会恶化。为了公正、合理地解决好这种摩擦, 避免导致两国政治外交关系的紧张, 中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要善于从国际贸易形势和国际条件的发展变化中认清时局, 把握方向, 从中微观操作和宏观战略等多个层次, 提高应对贸易摩擦的主动性, 以便从根本上缓解贸易失衡带来的外部压力。从中微观层面看, 作为微观主体的纺织品服装企业,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需要借助生产要素的跨国界流动, 实现生产的国际化, 并通过市场、产品多元化发展, 降低贸易壁垒林立带来的潜在风险;作为中观主体的贸易行会组织, 也应在纺织品博弈中发挥小而灵的优势, 加强国际交流、协作与对话, 成为政府经济谈判的替代方式和有益的补充。同时要通过建立“行业自律协议”, 适当控制出口, 因为过度的出口激增势必引起贸易摩擦。从宏观战略层面看, 应该把纺织品贸易纳入国家整体经贸战略中重新布局, 建立健全妥善应对国际贸易争端的机制, 采取措施加快国内产业升级, 同时以战略性步骤扩大内需, 真正打通国内国外两大消费市场, 这才是最终解决外部贸易压力的根本措施。
2.要善于运用包括世贸规则在内的各种国际通行规则发展和保护自己, 增强处置贸易争端的能力, 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和国家利益。作为W T O成员, 今后充分利用W T O相对公平的仲裁机构解决贸易争端, 不仅应成为一种正常的运行机制, 更应成为一种常态化、符合国际处理纠纷惯例的有力手段。同时, 也为中方能够融入WT0大家庭中, 真正成为一名普通成员, 建立起一个积极的有效途径。
3.要善于在处理贸易争端时努力采取差异化的策略, 充分整合各种政治、经济、外交等多方面的资源, 最大程度化解与相关国家的贸易摩擦。同时要从民间、官方多层次建立推进力量, 善于利用“经济大使”做好“桌外功”, 防止“临时抱佛脚”。
4.转变贸易增长方式, 走品牌和高附加值道路。中国纺织品服装在国际贸易中不可比拟的竞争力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获取低附加值, 但由于缺乏强大的技术和品牌支撑, 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反而成为美国发难的对象。美国虽然依赖纺织品服装进口, 但众多进口替代来源地使得美国在处理中美纺织品贸易问题上蛮不讲理, 中国要摆脱不利地位, 实现纺织品服装贸易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贸易增长方式, 走品牌和高附加值道路。
5.积极协商, 实现“双赢”。对于中美贸易摩擦, 我国政府和企业一方面要充分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但另一方面, 中美之间目前毕竟互为贸易大国, 打贸易战只会两败俱伤。而且, 纺织品服装贸易也只是中美之间贸易的“冰山一角”, 因此, 双方都要以积极的姿态, 看重长远利益, 努力寻求通过博弈和协商来解决问题, 为建立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而共同努力。“斗则两伤, 和则双赢”, 这已经是人们对当前贸易摩擦共识的一句老话。事实也是如此, 中国出口纺织品服装为中国带来了巨额顺差, 解决了数以千万计的纺织服装工人的就业问题, 但中国并非最大的获利者。经验表明, 国际纺织品采购价值链中, 中国纺织品生产商只能拿到1 0%的利润, 9 0%的利润都属于包括美国在内的进口国的品牌拥有者、批发商、分销商、零售商等各个环节。同时, 中国廉价的纺织品服装为美国消费者带来了巨大利益。
摘要:纺织品服装是我国出口创汇的支柱性产业, 美国是我国纺织品服装的主要出口市场。近几年来, 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接踵而来, 并且出现了次数增多、金额巨大、手段多样化、法制化、政治化的特点, 本文从美国利益集团分层和政治力量博弈两个层面对中美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揭示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一个经济问题背后的政治问题, 与此同时, 提出了我国纺织品服装在今后对美出口中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经济,政治
参考文献
[1]张运成:简析当前中美经贸摩擦.《现代国际关系》, 2004, (1.)
[2]我国已进入贸易摩擦多发期《.对外经贸实务》, 2004, (3)
[3]吴晓波聂品:现代国际领域产品生产周期研究《.国际贸易问题》, 2005 (5)
[4]中美纺织品贸易危机实现.新闻网, 2005年8月25日
[5]中美纺织品争端为何难让步背后是两国经贸博弈.中安网, 2005年7月27日
[6]武振:透视中美纺织品贸易争端.当代经济研究, 2006,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