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博弈

2024-07-06

中美博弈(共11篇)

中美博弈 篇1

1. 奥巴马政府的亚太战略调整的原因

冷战结束后, 为振兴国内经济, 美国对经济战略进行调整, 将经济重心从东欧转向亚太地区;911事件后, 美国逐渐结束后冷战时期的全球军事战略部署, 其军事战略重心日益明朗地向亚太地区转移;奥巴马上台后美国从经济、军事和战略上全面重返亚太, 奥巴马政府亚太战略的变化代表了美国亚太战略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最大规模的实质性调整, 那么美国这么大的战略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是因为全球地缘政治和经济中心的变化, 中心正在从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亚太地区一直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地区。据统计, 从2007年到2012年, 在全球经济增长率下滑的情况下, 亚太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总量却扩张超过50%, 而且在全球经济中的份额也相应增大。

第二, 新兴大国的崛起。中国、印度这样的大国以及一些中等大国正在崛起是亚洲将成为世界政治、经济乃至文化的中心的主要原因, 其中也包括俄罗斯的复兴。这些新兴大国主要是中俄印的崛起引起了美国的恐慌, 美国担心它们可能挑战美国在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的领导地位。

第三, 美国克服当前金融危机、复苏经济的主要依托在亚太地区, 而且未来美国经济大发展和对外贸易和投资大发展的基地也在亚太地区。

2. 亚太地区对中国的重要性

亚太地区对中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亚太总人口的1/3左右是中国人, 中国贸易量占亚太贸易量的1/4左右, 亚太经济总量的1/5左右是中国创造的。目前中国约2/3的外贸是在大亚太范围内实现的。中国陆地边界长达2万多公里, 倚陆靠海, 幅员辽阔, 直接与20多个亚太国家或隔海相望、或陆地毗邻。亚太迅速崛起为全球地缘政治中心也为中国成长为世界核心大国提供了“捷径”, 由此, 亚太崛起对于中国向世界核心大国迈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 中美亚太非“零和”博弈与战略互信

亚太对于美国很重要, 对于中国也很重要, 美国是守成大国, 中国是正在崛起的大国, 过去10年是美国战略调整时期, 是中国迅速崛起时期, 两个大国两期相撞, 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很难预测, 中美在亚太是零和博弈还是互利双赢引起学界的争论, 美国能否打破冷战思维, 不以中国为最主要的“假想敌”, 难以得出答案, 中美之间能否走上新型的大国关系, 走上增强互信的合作之路, 中美能否在亚太建立良性互动, 对中美关系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奥巴马上台后美国谈得更多的是多极世界, 他上台的第一个月2009年1月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发表一个2025年全世界大趋势报告, 谈八个大趋势,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多极化的未来”, 在这个多极化的未来美国仍然具有主导地位的力量, 但是它的相对杠杆作用在减弱, 所以美国要学会与其他国家相处, 最重要的是和非西方大国的相处, 非西方崛起大国的相处, 中国是最重要的国家,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人要考虑的是怎么样在多极化背景之下与中国进行权力均衡, 而不是寻求霸权。在这种背景下来看, 美国的亚太战略调整中国因素是重要因素之一, 但是不完全是唯一因素。美国亚太战略调整是在寻求机会为基础的战略, 而不是以对抗威胁为基础的战略。

奥巴马上台后举行了四次中美战略对话, 第一次战略对话在华盛顿召开, 奥巴马送给中国两个成语:风雨同舟, 同舟共济。第二年是到北京奥巴马说的是:殊途同归, 说明我们虽然制度不同, 但有共同的目标。2011年是:有福同享, 有难同当, 逢山开路, 遇水架桥。今年2月习近平到美国访问也有一句:逢山开路, 遇水架桥, 还有敢问路在何方, 路在脚下;然后说太平洋足够大, 装得下两个大国。在今年合作会上胡锦涛又引用了唐代诗人韩愈的诗句, 草木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两国的政治家都把两国的合作作为长远的国策。可见中美未来在亚太地区是互利共赢的关系, 是非“零和”博弈。

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和中美两国间越来越多的共同利益, 给双方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 在这样的机遇期, 既要正视双边关系中的困难与障碍, 又努力摈除不利于发展共同利益的陈旧思维, 逐步建立战略互信的新型大国关系。

摘要:奥巴马上台后对亚太战略的调整是基于多方面的因素的, 不可否认中国是其重要因素之一。中美关系也成了最重要大国的双边关系之一。在新的国际形势下, 中美之间不可能再寻求“零和”博弈, 而是积极探索新型的大国关系道路。

关键词:奥巴马,亚太战略,博弈

参考文献

[1]、宋玉华, 江振林.新兴大国——历史性崛起的博弈与前景[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2]、丁松泉.中国崛起与中美关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3]、王缉思.钱颖一.王敏.贾庆国.白重恩.构建中美战略互信.国际经济评论[J].2012 (2) :9-16.

[4]、陈向阳.美国“战略重心”东移应寻求中美和谐共处[J].瞭望新闻周刊, 2010 (9)

[5]、王缉思.李侃如.建立战略互信[N].东方早报, 2012年4月10日第A17版:1-6.

中美博弈 篇2

2015-05-09 超华软件

一、中国周边形势与美元指数周期

1史上第一个金融帝国的出现

这个问题,我相信在座的搞经济搞金融的同志比我更适合谈论它,有所不同的是我把它和战略问题结合起来谈。从1971年8月15日,美元与黄金脱钩之后,美元这艘大船就摘掉了它的锚,这个锚就是黄金。让我们向前追溯一下,1944年7月,美国为了从大英帝国手中接过货币霸权,由罗斯福总统推动建立了三个世界体系,一个是政治体系——联合国;一个是贸易体系——关贸总协定,也就是后来的WTO;一个是货币金融体系,也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按照美国人的愿望,是确立美元的霸权地位。但是实际上经过20多年的实践,从1944年到1971年,整整27年,却并没有真正让美国人拿到霸权。什么东西阻挡了美元的霸权?就是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之初,为了确立美元的霸权,美国人曾经对全世界做出承诺,就是要各国的货币锁定美元,而美元锁定黄金。怎么锁定呢?每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有了美元对全世界的这个承诺,美国人就不可能为所欲为。说的简单点,35美元兑换1盎司黄 金,意味着美国人不能随便地滥印美元,你多印35美元,你的金库里就要多储备1盎司黄金。

美国之所以有底气对全世界做出这样的承诺,是因为它当时手中掌握了全球80%左右的黄金储备。美国人认为,我有这么多黄金在手,用它去支撑美元的信用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情况并不像美国人想的那么简单。美国在二战之后连续愚蠢地卷入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这两场战争使美国耗费巨大,尤其是越南战争。越南战争期间美国差不多打掉了八千亿美元的军费。随着战争花费越来越大,美国有点吃不住劲了。因为按照美国的承诺,每35美元的流失就意味着1盎司黄金的流失。

到1971年8月,美国人手里的黄金大概还有8800多吨,这时美国人知道有点麻烦了,与此同时有些人还在给美国人制造新的麻烦。比如说法国总统戴高乐,他不相信美元,他找来法国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要他们看一下法国有多少美元储备,得到的答案是大概有22亿—23亿美元。戴高乐说,一分都不剩全部提出来交给美国人,换成黄金拿回来。法国人对美国人的这一击,对其他国家产生了示范效应,其他一些外汇盈余的国家纷纷向美国人表示,我们也不要美元,我们要黄金。这样就逼得美国人无路可走。

于是,在1971年8月15日,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关闭黄金窗口,美元与黄金脱钩。这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的开始,也是美国人对世界的一次背信弃义。但是对于整个世界来讲,当时人们还不能完全理清楚头绪。原来我们相信美元是因为美元背后有黄金,美元成为国际流通货币、结算货币、储备货币已经实行了20多年了,人们已经习惯使用美元。现在美元突然刹车,它的背后不再有黄金,从理论上讲,它变成了一张纯粹的绿纸,这个时候我们还要使用它吗?你可以不使用它,但在国际间结算时用什么对商品的价值进行衡量?因为货币是价值尺度,所以如果不使用美元,难道还能信任别的货币?比如人民币和卢布之间,俄罗斯人(当时的苏联人)如果不认人民币,我们不认卢布的话,就只能继续拿美元做为我们之间的交换介质。

所以,美国人就利用世人的惯性和无奈,在1973年10月迫使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接受了美国人的条件:全球的石油交易必须用美元结算。在此之前,全球的石油交易可以用各种国际流通货币结算,但是从1973年10月以后,一切改变了,欧佩克宣布,必须用美元对全球的石油交易进行结算。这样,美国人在使美元与黄金贵金属脱钩之后又与大宗商品石油挂钩。为什么?因为美国人看的很清楚,你可以不喜欢美元,但你不可以不喜欢能源,你可以不使用美元,但你能不使用石油?任何国家要发展,都要消耗能源,所有国家都需要石油,在这种情况下,你需要石油就等于需要美元,这是美国人非常高 3 明的一招。从1973年开始美元与石油挂钩以后,其实是从1971年美元与黄金脱钩之后,美元就伴随美国开始了一个新的历程。

整个世界当时并没有几个人清晰的看到这一点,包括很多经济学家、金融专家,他们不能够非常清晰地指出,20世纪最重要的事件不是别的,不是一战、二战,也不是苏联的解体,20世纪最重要的事件是1971年8月15日美元与黄金脱钩,从此之后,人类真正看到了一个金融帝国的出现,而这个金融帝国把整个人类纳入到它的金融体系之中。实际上所谓美元霸权的建立是从这个时刻开始的。到今天大约40年的时间。而从这一天之后,我们进入到一个真正的纸币时代,在美元的背后不再有贵金属,它完全以政府的信用做支撑并从全世界获利。简单地说:美国人可以用印刷一张绿纸的方式从全世界获得实物财富。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事情。人类历史上获得财富的方式很多,要么用货币交换,你要么黄金或者白银;要么用战争的方式去掠夺,但是战争的成本非常巨大。而当美元变成一张绿纸出现后,美国获利的成本可以说极其的低廉。

因为美元与黄金脱钩,黄金不再拖美元的后腿,美国可以随意印刷美元,这时如果大量美元留在美国国内,将造成美国的通胀;如果美元输出去,那就意味着全世界替美国消化通胀,这就是美元通胀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换句话说,美国向全球输出美元,也就稀释了它的通胀。但是美元向全球输出之后,美国人手里就没有钱了,这个时候如果美 国人继续印刷货币,美元就不断贬值,这对美国没有好处。所以说美联储并不像有些人所想象得那样,是一个滥印货币的中央银行。美联储实际上懂得什么叫克制。从1913年美联储成立到2013年100年,美联储一共发行了多少美元?大约10万亿。

这样一比较,有人开始指责中国的央行。为什么呢?我们的央行从1954年发行新货币——新人民币到现在,已经发行了120多万亿人民币。如果按汇率6.2跟美元折算的话,我们大概发行了20万亿美元。但是这同样并不意味着中国乱印货币,因为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挣到了大量美元,同时这期间还有大量的美元做为境外投资进入中国。但由于外汇管制,美元不能在中国流通,所以央行就必须发行与进入中国的美元及其他外币相应的人民币,然后以人民币在国内流通。可是国外的投资在中国挣到了钱以后,可能就撤走了;与此同时,我们还会拿出大量外汇,从境外够买资源、能源、产品和技术,如此一来,大量的美元走了,人民币留了下来,你又不可能将相应数额的人民币销毁,只能让人民币留在中国继续流通,所以我国人民币的存量必然大于美元。这也反过来佐证了这30多年中国经济的惊人发展。中国央行承认近年来大概超发了20多万亿人民币。巨量的超发最后全都留在了中国,这就牵扯到我后面将要谈到的问题——人民币为什么要国际化。

2美元指数周期律与全球经济的关系

美国之所以没有通胀很大程度上就在于美元的全球流通。但是美国又不能无节制地发行美元,让美元不断贬值。所以要节制。可节制后手中没有美元了怎么办?美国人有另外一套办法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发行国债,通过发行国债又让输出去的美元重新回到美国。但输出去的通过债务资本重新回到美国,美国人开始玩起一手印钱,一手借债的游戏,印钞能赚钱,借债也能赚钱,以钱生钱,金融经济比实体经济赚钱来得痛快多了,谁还愿意出大力流大汗去干附加值低的制造业、加工业实体经济?1971年8月15日之后,美国人逐渐放弃了实体经济而转向虚拟经济,渐渐变成一个空心化的国家。今天美国的GDP已经达到18万亿美元,实体经济为其GDP的贡献不超5万亿,剩下的大部分全都是虚拟经济带来的。美国通过发行国债,让大量在海外流通的美元重新回到美国,进入美国的三大市——期货市场、国债市场和证券市场。美国人通过这个方式钱生钱,然后再向海外输出,这样循环往复地生利,美国由此变成一个金融帝国。美国把全世界纳入它的金融体系之中。很多人认为在大英帝国衰落之后,殖民的历史基本就结束了。其实不然,因为美国成为金融帝国之后,开始用美元进行隐性的殖民扩张,通过美元隐蔽地控制各国经济,从而把世界各个国家变成它的金融殖民地。今天我们看到很多主权独立的国家包括中国在内,你尽可以有主权、有宪法、有政府,但是你脱离不开美元,你的一切最后都会通过各种方式用美元来表达,并最终让你的实物财富通过与美元的兑换源源不断地进入美国。

这一点,通过40年来美元指数周期图表,我们可以看得非常清楚。1971年8月15日美元跟黄金脱钩,意味着美国人摆脱了黄金的束缚,可以随意地印刷美元了,美元发行量大增,美元指数自然要走低。从1971年特别是1973年石油危机之后美元指数就一直在走低,这就说明美元印多了。如此这般大约持续了近10年时间。美元指数走低对于世界经济来讲并不完全是坏事,因为这意味着美元的供应量增大,也就意味着资本的流量增大,大量的资本不留在美国,要向国外出溢出。第一次美元指数走低之后,大量美元去了拉丁美洲,给拉丁美洲带去了投资拉动,也带来了繁荣,这就是70年代拉美的经济繁荣。

美元泄洪期大约持续了近10年左右的时间,直到1979年,美国人决定关掉泄洪闸。美元指数走低相当于美国人开闸放水,而关闸实际上就是减少美元的流动性。1979年美元指数开始走强,意味着向其他地方输送美元减少。拉丁美洲本来因为获得了大量的美元投资,正在欣欣向荣的发展,突然间投资减少了,流动性枯竭了、资金链条断裂了,经济能不出现麻烦吗?

遇到麻烦的拉美国家纷纷开始想办法自救。比如阿根廷,阿根廷的人均GDP一度已经迈进了发达国家的行列。但拉美经济危机一出现,阿根廷却率先进入衰退。解决衰退的办法有多种,但不幸的是,当时 的阿根廷政府是通过政变上台的军政府,总统是加尔铁里,他完全没有经济头脑。作为军人的加尔铁里唯一的想法就是战争,他希望通过战争来脱困。他把目光瞄向了离阿根廷600公里远的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人把它叫做福克兰群岛。这个群岛已经被英国人统治了100多年,加尔铁里决定把它夺回来。但阿根廷是南美洲国家,南美一向被视作美国的后院。在美国后院打仗不能不请示美国。于是加尔铁里让人给美国总统里根带话,看看美国的态度。里根明明知道加尔铁里打这一仗,会导致一场和英国的更大规模战争,但他却轻描淡写地表态说,这是你们与英国之间的事情,与美国无关,我们不持立场,我们保持中立。加尔铁里以为这是美国总统对他的默许,便发动了马岛战争,轻松收回了马岛。阿根廷上下一片欢呼,热烈的像过狂欢节。但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宣称绝不接受这个结局,还逼着美国总统必须表态。这时的里根立刻撕下中立的面具,发表声明强烈谴责阿根廷的侵略行径,坚决站在英国一边。随后,英国派出一支航母特混舰队,劳师远征8000海里,一举拿下了马岛。

与此同时,美元走势开始走强,国际资本按照美国的意愿回到美国。因为当马岛战争打响后,全球的投资人立刻判断,拉美的地区性危机出现了,拉美的投资环境恶化了,于是纷纷从拉美撤资。美联储看到时机已到,立刻宣布美元加息,加息后的美元加快了资本撤出拉美的步伐。拉美的经济一片狼藉。从拉美撤出的资本几乎全到了美国,去追捧美国的三大市(债市、期市、股市),给美国带来了美元与黄金 脱钩后的第一个大牛市,让美国人赚得钵满盆满。当时美元指数从弱势时的60多点一口气蹿升到120多点,上升了100%。美国人在自己的三大市牛市后并不收手,有趁势拿着赚到的钱,重新回到拉美去购买那些此时价格已跌成地板价的优质资产,狠狠剪了一次拉美经济的羊毛,这是美元指数第一次走强后的情况。

如果这种事情只发生一次,那它就是小概率事件;如果它反复出现,那它就一定是规律。当第一次“十年美元走弱、六年美元走强”之后,人们并不确定它是不是规律。从拉美金融危机这个高峰之后,美元指数从1986年又开始一路下跌。其间经历了日本金融危机、欧洲货币危机,美元指数仍然在走低,大约走了10年,10年之后的1997年美元指数再一次走强。美元指数这一次走强之后也是持续了6年。这就很有意思了,我们看到美元指数差不多呈现出这样一个规律性——10年的走弱、6年的走强,再一个10年的走弱、接下来又一个6年的走强。

在1986年美元指数第二次开始走弱之后,长达10年的时间内,美元又像洪水一样向世界倾泄。这次主要的泄洪区是亚洲。上个世纪80年代最火的是什么概念?“亚洲四小龙”、“亚洲雁阵”等等。当时很多人都认为亚洲的繁荣是由亚洲人的辛勤劳动、亚洲人的聪敏智慧带来的,实际上很大原因是因为亚洲国家获得了充足的美元、获得了充足的投资。当亚洲的经济欣欣向荣到差不多的时候,美国人觉得又 应该到剪羊毛的时候了,于是,1997年,也就是美元指数整整走低10年之后,美国人通过减少对亚洲的货币供应,使美元指数反转走强,亚洲大多数国家的企业和行业遭遇流通性不足,有的甚至干脆资金链条断裂,亚洲出现了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征兆。

这时候一锅水已烧到99度还差1度才能烧开,差哪一度呢,差地区性危机出现。那么是不是也像阿根廷人那样打一仗呢?未必。制造地区性危机,不一定只有打仗一途。既然制造地区性危机就是为了撵出资本,那么不打仗照样有制造地区性危机的办法?于是我们看到那个名叫索罗斯的金融投机家,带着他的量子基金和全世界上百家的对冲基金,开始群狼般攻击亚洲经济最弱的国家——泰国,攻击泰国的货币——泰铢。一个星期左右,然后由此开始的泰铢危机,立刻产生传导效应,一路向南,陆续传导到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菲律宾,然后北上传导中国台湾、香港,日本,韩国,一直传导到俄罗斯,东亚金融危机全面爆发。这个时候水已烧开。全球的投资人判断亚洲的投资环境恶化,便纷纷从亚洲撤出自己的资本。而美联储则又一次不失时机地吹响了加息的号角。跟着号音从亚洲撤出的资本又一次到美国去追捧美国的三大市,给美国带来了第二个大牛市。当美国人挣够了钱以后,仍像在拉丁美洲那样,拿着他们从亚洲金融危机赚到的大把的钱又回到了亚洲,去购买亚洲跌到地板价上的优质资产。此时亚洲经济已经被这次金融危机冲得稀里哗啦,毫无招架之功,更无还手之力,这次唯一的幸运者是中国。

3现在,轮到中国了

此后,如潮汐一样准确,美元指数经过6年的走强,到2002年,再一次开始走弱,然后,又是10年时间,到2012年,美国人又开始为美元指数即将由弱转强做准备。办法还是老一套:给别人制造地区性危机。于是,我们就先后看到,在中国周边陆续出现天安号事件,钓鱼岛争端,黄岩岛争端。几乎全在这一时期密集出现。但是很不巧,美国在2008年自己玩火玩大了,自己先遭遇了金融危机,结果使美元指数走强的时间被迫向后推延。中菲黄岩岛争端和中日钓鱼岛争端,看似和美元指数走强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真的没有关系吗?为什么恰恰出现在美元指数第三次走弱之后的第10个年头?很少有人对这个问题进行过探究,但是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如果我们承认从1971年美元与黄金脱钩之后,确实存在着一个美元指数周期率,那么,根据这个周期率及美国人借机剪别国羊毛的手法,我们可以断定,现在轮到中国了。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眼下中国已经成了从全球吸引和获得投资最多的国家,大量国际资本由于看好中国经济进入中国。从经济规律上讲,不能仅仅把中国看成是一个国家。一个中国的经济规模就相当于整个拉美,甚至比拉美的经济总量还要大;和东亚经济比,也可以说中国经济相当于整个东亚。而过去十年里,大量资本进入中国,使中国的经济总量,以令人垂涎的速度增长 到全球第二,如此一来,美国把第三次剪羊毛的目标瞄准中国,一点不奇怪。

如果这一判断成立,那么,从2012年中日钓鱼岛争端、中菲黄岩岛争端之后,中国周边的事情层出不穷,一直到去年中越“981”钻井平台冲突,再到后来的香港“占中”事件。这些事件还能看成是偶然事件吗?去年5月,我陪国防大学的政委刘亚洲将军到香港去考察时,已经得知“占中”行动正在酝酿中,可能在5月底就会发生。但是5月底没有发生,6月底没有发生,7月还是没有发生,到了8月仍然没有发生。什么原因?这个酝酿的“行动”在等什么?让我们对比另一事件的时间表:美联储退出QE时间表。去年年初,美国就说要退出QE(量化宽松),4月、5月、6月、7月、8月,一直没有退出。只要不退出QE,就意味着美元还在超量发行,美元指数就不能走强,香港的“占中”也就一直没有出现,二者在时间表上完全重合。直到去年9月底,美联储终于宣布美国退出QE,美元指数开始掉头走强后,10月初,香港“占中”爆发。其实,中日钓鱼岛、中菲黄岩岛、981钻井平台、香港“占中”,这四个点都是炸点,任何一个点引爆成功,都会引发地区性金融危机,也就意味着中国周边投资环境恶化,从而满足“美元指数走强时,其他地区必须相应出现地区性危机,使该地区投资环境恶化,迫使投资人大量撤出资本”,这一美元获利模式的基本条件。但是对美国人来讲很不幸的是,这回它碰到的对手是中国。中国人用打太极的方式,一次次化解了周边危机,结果直到现在,美 国人最希望的在99度水温时出现的最后1度,始终没能出现,水,也就一直没有烧开。

水没烧开,美联储举着加息的号角就迟迟不能吹响。看来,美国知道想剪中国的羊毛没那么容易,所以也就没打算就在一棵树上吊死。在推动香港占中的同时,美国多管齐下,在其他地区同时下手,在哪儿?乌克兰。欧盟与俄罗斯的接合部。亚努科维奇领导下的乌克兰,当然不是没缝的鸡蛋,所以,才会有让苍蝇下蛆的机会。但美国盯上了乌克兰并不仅仅是因为它是一只有缝的鸡蛋,而是它是足以既打击亚努科维奇这个不听话的政客,又阻断欧俄走近,也能造成欧洲投资环境恶化,一桃杀三士的理想目标。于是,一场貌似乌克兰人自发的“颜色革命”爆发了,美国人的目的以出乎美国人和地球人意料的方式实现了:俄罗斯强人普京趁势借机收回了克里米亚,此举虽不在美国人计划之内,但却正好让美国人更有理由向欧盟还有日本施压,迫使他们与美国一起制裁俄罗斯,给俄罗斯更给欧洲经济带来巨大的压力。

美国人为什么要这样做,人们往往容易从地缘政治角度,而不是从资本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乌克兰出现危机之后,欧美与俄罗斯的关系迅速恶化,但整个西方世界一起制裁俄罗斯的结果,却直接使欧洲的投资环境恶化,导致资本从这里撤出。据有关数据显示,大约有上万亿的资本离开了欧洲。美国人的两手设计得逞了。这就是:如果不能让资本从中国撤出去追捧美国的话,那就起码让欧洲的资本撤出来回 流美国。这第一步,以戏剧性的乌克兰变局实现了,但第二步,却未能如美国所愿。因为从欧洲撤出的资本,并没有去美国,另有数据显示,它们大部分来到了香港。这意味着全球投资人仍然不看好美国经济的复苏。而宁愿看好虽已处在经济下行线上,但仍保持着全球第一增长率的中国。

这是其一。其二是中国政府在去年宣布了要实现“沪港通”,全球的投资人都热切地希望通过“沪港通”,在中国捞一把。过去西方资本不敢进入中国股市,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国进行严格的外汇管制,宽进严出,你可以随意进来,但是你不能随意出去,所以说他们一般不敢到中国来投资中国的股市。“沪港通”之后,他们可以很轻松地在香港投资上海的股市,挣到钱后可以转身就走,于是上万亿的资本滞留在了香港。这就是去年9月之后,也就是香港“占中”开始直到今天,“占中”势力及其幕后推手始终不肯罢休,总想卷土重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为美国人需要制造一次针对中国的地区性危机,让滞留香港的资本撤出中国,去追捧美国经济。

美国经济为什么这么强烈地需要并依赖国际的资本回流?原因是,从1971年8月15日美元与黄金脱钩之后,美国经济逐渐放弃实物生产,脱离开实体经济。美国人把实体经济的低端制造业、低附加值产业叫做垃圾产业或者叫做夕阳产业,逐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尤其是向中国转移。而美国除了留下所谓高端的产业,IBM、微软等企业外,70%左右的就业人口都陆续转向了金融和金融服务业。这时的美国已经变成了一个产业空心化国家,它已经没有多少实体经济可以为全球投资人带来丰厚的利润。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人不得不打开另一扇门,就是虚拟经济的大门。虚拟经济就是它的三大市。它只能通过让国际资本进入三大市的金融池子中,为自己钱生钱。然后,再拿挣到的钱去剪全世界的羊毛,美国人现在只有这么一个活法了。或者我们称之为美国的国家生存方式。这个方式就是,美国需要大量的资本回流来支撑美国人的日常生活和美国经济,在这种情况下谁阻挡了资本回流美国,谁就是美国的敌人。我们一定要把这件事弄明白想清楚。

二、中国快速兴起动了谁的奶酪?

1欧元的诞生为什么会招来一场战争?

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诞生。三个月之后科索沃战争爆发。很多人以为科索沃战争是美国和北约联手打击米洛舍维奇政权,因为米洛舍维奇政权在科索沃地区屠杀阿族人,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人道主义灾难。战争结束之后,这个谎言迅速戳破,美国人承认这是中情局与西方的媒体联手做的一个局,目的是打击南联盟政权。但是,科索沃战争真的是为了打击南联盟政权吗?欧洲人开始一边倒地认为就是这个目的,但是打完这场72天的战争之后,欧洲人才发现自己上当了,为什么?

欧元启动之初,欧洲人信心满满。他们给欧元的定价是与美元比值1:1.07。科索沃战争爆发后,欧洲人参与北约行动,全力以赴支持美国攻打科索沃,72天的狂轰乱炸,米洛舍维奇政权垮台,南联盟屈服。可接下来一盘点,欧洲人发现不对头了,欧元,就在这70天里,居然被这场战争打残了。战争结束时,欧元直线下跌30%,0.82美元兑换一欧元。这时欧洲人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别人把你卖了,你还在替别人数钱。这一来欧洲人才开始醒悟。这就是为什么到后来当美国要打伊拉克的时候,法国和德国这两个欧盟的轴心国家,坚决反对这场战争。

有人说,西方民主国家之间不打仗,到现在为止,西方国家之间,在二战之后确实没有直接发生过战争,但是不等于没有发生军事战争,不等于他们之间不发生经济战争或金融战争。科索沃战争就是美国人对欧元的间接金融战争,结果打的是南联盟,疼的是欧元。因为欧元的诞生动了美元的奶酪。在欧元诞生之前全世界的流通货币是美元,美元在全球的结算率一度高达80%左右,即使到现在也在60%左右。欧元的出现立刻切走了美国的一大块奶酪。欧盟是一个27万亿美元的经济体,它的出现一下子就盖过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北美自贸区(24万亿美元—25万亿美元规模)。做为如此大规模的经济体,欧盟当然不甘心用美元来结算它内部的贸易,于是欧洲人决定推出自己的货币——欧元。欧元的出现切走了美元三分之一的货币结算量,到现在世界上23%的贸易结算已使用的是欧元而不是美元。美国人在欧洲一开始谈论欧元时对此警惕不足,到后来发现欧元一出现就对美元的霸权地位构成挑战时,已经有点来不及了。所以,美国要接受这个教训,一方面要摁住欧盟和欧元,另一方面要摁住其他的挑战者。

2“亚太战略再平衡”要平衡什么?

中国的兴起,让我们成了新的挑战者。2012年钓鱼岛争端、黄岩岛争端,就是美国成功打压挑战者的最新尝试。这两个发生在中国周边的地缘政治事件,虽没能造成资本从中国大量外流,但却起码部分达到了美国人的目标,直接导致两件事情胎死腹中。2012年年初,中日韩关于东北亚自贸区的谈判接近成功;4月,中日货币互换和中日之间互相持有对方国债也初步达成协议。但此时,钓鱼岛争端,黄岩岛争端相继出现,一下子把东北亚自贸区谈判,中日货币互换一风吹了。几年后的现在,我们才勉强完成了中韩两国的双边自贸区的谈判,这已经意义不大了,因为它和中日韩东北亚自贸区的意义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中日韩自贸区谈判一旦成功,一定是包括中、日、韩、港、澳、台的整个东北亚自贸区。东北亚自贸区一经形成就意味着世界规模大约20多万亿美元的第三大经济体出现。但是,东北亚自贸区一旦出现就不会止步,它会迅速南下与东南亚自贸区整合,形成东亚自贸区,东亚自贸区的产生意味着30多万亿美元规模的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出现,将超越欧盟和北美。接下来我们还可 以继续推想,东亚自贸区出现,依然不会止步,它会向西整合印度和南亚,然后向北整合中亚五国,再然后继续向西,整合中东部分的西亚。这样整个亚洲自贸区,规模将超过50万亿美元,将比欧盟和北美加起来还要大,这么庞大的一个自贸区出现,难道她会愿意用欧元或美元结算他们内部的贸易吗?当然不会。这就意味着亚元可能诞生。

但我认为,如果真的出现亚洲自贸区,我们只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让人民币成为亚洲的主导货币,就像美元先成为北美的硬流通货币,再成为全世界的硬流通货一样。人民币国际化的意义远远不止我们所说的人民币走出去,在“一带一路”中发挥作用等等,它将与美元、欧元一起三分天下。中国人能看到这一点,美国人就看不到这一点吗?当美国人宣布战略重心东移,推动日本在钓鱼岛跟中国扯皮、推动菲律宾在黄岩岛跟中国对峙的时候,如果我们还目光短浅地以为,钓鱼岛争端是日本右翼鼓动“购岛”后与中国的冲突,黄岩岛争端是菲律宾总统阿基诺昏了头找中国的麻烦。而看不出这是美国人的深谋远虑,是美国人在阻止人民币成为美元的有一个挑战者,而美国人则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所以他们一定不能让这样的事情再次出现。因为东北亚自贸区一旦形成就会产生连锁反应,也就意味着世界货币三分天下成为现实,想一想看,手中只剩三分之一货币霸权的美元,还叫货币霸权吗?而今天一个产业空心化的美国,假如再没有了货币霸权,美国还能算世界霸主吗?想明白这点,就知道为什么今天中国 遇到的所有麻烦背后,都有美国的影子。是因为美国比我们想得远,看得深,才为了防中国之“患”于未然,处处给我们制造麻烦。这也就是美国为什么要实施亚太战略再平衡的根本原因。它究竟要平衡什么?它真的要在中国与日本、中国与菲律宾,中国与其他有争端的国家之间,实现一种微妙平衡,扮演平衡者的角色吗?当然不是,它的目标就是一个,平衡掉中国今天大国崛起的势头。

三、美军为美元而战的秘密

1伊拉克战争与石油交易用谁的货币结算

人们都说,美国这个国家的强大,是由于有三大支柱——货币、科技、军事。实际上今天我们可以看到,真正支撑美国的是货币和军事,而支撑货币的则是美国的军事力量。全世界所有国家军队的打仗都是烧钱,但美军打仗虽然也烧钱。但却能一边烧钱,一边为美国挣钱,这一点,其他国家都做不到。只有美国,可以通过打仗获得巨大的利益,尽管美国也有失手的时候。

美国人为什么要打伊拉克?大部分人心里想到的是两个字——石油。美国人真的是为石油而战吗?非也。美国人如果为石油而战的话,那么,美国人在打下伊拉克之后,为什么不从伊拉克拉走一桶石油?而 且,油价从战前的38美元一桶,一路飙升到战后的149美元一桶,美国老百姓并没有因为美军占领了伊拉克这样的产油国而享受低油价。所以说,美国打伊拉克不是为了石油,而是为了美元。

为什么这么说?道理非常简单。由于为了控制世界,美国需要全世界都使用美元。为了让全世界都使用美元,美国人在1973年下了一步高明的先手棋:让美元与石油挂钩,通过胁迫欧佩克的主导国家沙特阿拉伯,实现了全球的石油交易用美元结算。如果你理解了全球石油交易用美元结算,你就能理解美国人为什么要在产油国打仗。在产油国打仗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油价飙升,油价一飙升就意味着美元的需求量也提高了。比如说战争之前,你手里有38美元,理论上讲,你就可以从油商手里买走一桶石油。现在这场战争把油价打高了4倍多,达到149美元,你手里的38美元就只够买1/4桶石油,剩下3/4桶意味着你还差100多美元。怎么办?你只能去找美国人,拿出自己的产品和资源去换美国人手中的美元。而这时美国政府就可以理直气壮、光明正大、名正言顺地印美元。这就是通过战争,通过在产油国打仗打高油价,打出美元需求的秘密。

我想告诉大家的是,美国人在伊拉克打仗,还不止是这一个目标。它同时也是在维护美元的霸权地位。当年小布什为什么一定要打伊拉克?现在我们已经看的很清楚,萨达姆没有支持恐怖主义,没有支持基地组织,也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但为什么萨达姆却最终走上了 绞刑架?因为萨达姆自以为聪敏,想在在大国之间玩火。1999年欧元正式启动,萨达姆以为抓住了在美元和欧元,美国和欧盟之间玩火的机会,于是他迫不及待地宣布伊拉克的石油交易将用欧元结算。这一下惹火了美国人,尤其是它产生一连串的示范效应,俄罗斯总统普京,伊朗总统内贾德,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纷纷宣布自己国家的石油出口结算也用欧元结算。这还了得?这不是往美国人胸口捅刀子么?所以说这场伊拉克战争非打不可,有些人认为这么说太牵强了。那么请他看一看,美国人打下伊拉克之后干了些什么?还没等抓住萨达姆,美国人就迫不及待地成立了伊拉克临时政府,临时政府发布的第一道法令,就是宣布伊拉克的石油出口,从欧元结算改回用美元结算。这就是为什么说美国人是在为美元作战。

2阿富汗战争与美国资本项目顺差

也许有人会说,伊拉克战争为美元而战可以理解,阿富汗不是产油国,那么美国大打阿富汗战争总不会是为了美元吧?何况阿富汗战争是在“9·11”发生之后,全世界的人都看得很清楚,美国是为了对基地组织的报复和对支持基地组织的塔利班的惩罚,才发动了阿富汗战争。但事实真的如此吗?阿富汗战争是在“9·11”之后一个多月打响的,应该说打得很仓促,打到一半时美军就把巡航导弹打光了,而战争还在继续,美国防部不得不下命令打开核武器库,取出1000枚核巡航导弹,摘下核弹头,换上常规弹头,又打了900多枚才把阿富汗打下 来。这明摆着证明这一场准备得非常不充分,既然如此,美国人为什么硬要仓促上阵呢?

因为美国人已经等不及了,更因为美国人的日子过不下去了。21世纪初期,美国作为一个产业空心化的国家,每年都大约需要有7000亿美元的净流入,才能过日子。可是“9·11”之后一个月内,全球投资人对美国的投资环境恶化,表示出了从未有过担心和忧虑:如果强大如美国对自己的安全都不能保证,怎么能够保证投资人的资金安全?结果,3000多亿的热钱离开了美国。这就迫使美国必须尽快打一仗,这一仗不仅是要惩罚塔利班和基地组织,还要给全球投资人一个信心。随着第一枚巡航导弹在喀布尔炸响,道琼斯指数迅速回升,一天之内回升600点,流出的资本开始回流美国,到年底,大约有4000多亿美元回流美国。这不正说明,阿富汗战争同样是为美元而战,是为资本而战。

3航母为何让位于全球快速打击系统

不少人对中国的航母充满了期待,因为他们都看到了在航母历史上的作为,也热切地盼望中国有自己的航母,而辽宁号的出现,也确实让我们中国赶上航母的末班车。虽然航母在今天仍然是一个大国的标志,但是它更多的就是个标志。因为在全球经济越来越被金融化之后的今天,航母的作用将逐渐式微。因为在历史上航母是物流时代的产物。大英帝国兴盛时,要推动全球贸易,将它的产品推向全球,然后 再把资源拿回来,所以它需要强大的海军保证海上通道的畅通。直到后来发展到航母的出现,都是为了控制海洋,保证海上通道的安全。因为当时是资源和产品“物流为王”的时代,谁控制了海洋,谁就能控制了全球财富的流动。但是今天世界已是“资本为王”的时代,成百亿、上千亿乃至上万亿的资本,从一个地方流到另一个地方,只要在电脑上敲几个键,几秒钟之内就能完成,在大洋上航行的航母能跟随物流的速度,却无法跟上资本流的速度,当然也就无法控制全球资本。

那么今天,有什么办法?可以跟上被互联网支持的全球资本的流向、流量和流速?美国人正在开发庞大的全球快速打击系统,用弹道导弹、超音速飞机,5倍甚至十几倍于超音速的巡航导弹,就可以迅速打击任何资本云集的地区。现在美国号称可以28分钟打遍全球,不管资本在全球任何一个地方云集,只要美国不想让资本在那个地方落脚,导弹就可以在28分钟后赶到那里。而当导弹落下去的时候,资本就会乖乖撤出。这就是全球快速打击系统必将取代航母的原因。当然,航母在未来仍会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诸如保障海上通道的海上安全,或者执行人道主义使命等等,因为航母是非常不错的海上平台。但是作为控制未来资本流动的武器,它已经远不如全球快速打击系统。

四、“空海一体战”难解美国之困

美国人在考虑用军事手段应对中国崛起的问题上,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空海一体战”。我认为“空海一体战”仍然难解美国的困局。“空海一体战”是2010年美空军和海军首脑联合提出的针对中国的作战概念。提出“空海一体战”,实际上首先就反映出美军今天正在走弱。美军过去以为,它用空袭可以打击中国,用海军也可以打击中国。现在美国发现自己的力量无论是空军还是海军单独使用,都不可能对中国构成优势,必须空海联合才能对中国构成一定的优势,这就是空海一体战的来由。但是空海一体战从2010年年初提出到现在不过4年多一点,突然美国人给它改了个名称,叫做“全球公域介入与机动联合概念”。

在这个空海联合行动构想中,美国人认为10年内,中美之间不会发生战争。因为美国人研究中国今天的军力发展后,认为以美军现有能力,不足以确保抵消中国军队已建立的一些对美优势。如攻击航母的能力和摧毁太空系统的能力,所以,美国必须再拿出10年时间发展更先进的作战系统,以抵消中国的某种优势。这意味着美国人可能的战争时刻表拨到了10年后。虽然10年后战争也仍可能不会发生,但我们都必须对此做好准备。中国要想让10年后也不会发生战争,就需要在这10年内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得更好,包括军事和战争的准备。

五、“一带一路”的战略意义

让我们看看在美国受人追捧的运动,第一是篮球、第二是拳击。拳击这项运动典型地反映出了美国人崇尚实力的风格,直来直去,重拳出击,最好KO(击倒获胜)对手,一切都很明确;而中国人则相反,喜欢模糊,以柔克刚,我也不追求KO你,但我要把你所有的动作都化解掉。中国人喜欢打太极,而太极确实是一门比拳击更高的艺术。

“一带一路”就反映了这种思路。历史上所有的大国在崛起过程中,都有围绕它的崛起展开的全球化运动。这意味着全球化不是一个从历史到今天一以贯之的过程,而是各有各的全球化。罗马帝国有罗马帝国的全球化,大秦帝国有大秦帝国的全球化。每一次全球化都是被每一个崛起的帝国推动的;每一个帝国都有与它相关的一段全球化,在它的上升期到它的鼎盛期,全球化达到一个巅峰。而这个全球化同时会被它自身的力量所限制,这就是它的能力所能达到的最大范围和它的交通工具所能到达的最远点,那也就是它全球化的终点。所以,无论是古罗马全球化,还是大秦帝国的全球化,今天看来,都只能算是一种帝国扩张的区域化过程。真正的近现代史上的全球化,是从大英国帝国开始的,大英帝国的全球化是贸易的全球化。美国秉承了大英帝 国的衣钵之后延续了一段贸易全球化,而真正具有美国特色的全球化,是美元的全球化。这也是我们今天正经历的全球化。但我不同意说中国今天的“一带一路”,是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接轨,那等于说是要继续和美元的全球化接轨,这样的理解是不对的。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一带一路”是中国全球化的初始阶段,也就中国的全球化。作为一个大国,在崛起过程中必须推进环绕你展开的全球化。

“一带一路”应该说是中国迄今为止能提出的最好的大国战略。因为它是跟美国战略东移的一次对冲。有些人会对此提出疑问,对冲应该是相向而行,你还能有背向而行的对冲吗?对了,“一带一路”就是中国对美国东移战略的一次背向对冲,我拿背朝向你。你不是压过来了吗?我往西走,既不是避让你,也不是畏惧你,而是非常巧妙地化解你由东向我压来的这种压力。

“一带一路”并非两线并行战略,而应有主次之分。鉴于海上力量至今是中国的短板,“一带一路”首先应该选择从陆上完成,也就是说“一路”应该是辅攻方向,而“一带”应该成为主攻方向。“一带”成为主攻方向,意味着我们必须重新认识陆军的作用。有人说中国陆军天下无敌,这话放在在中国的国土范围内说,没错,中国陆军所向无敌,谁也别想再踏上中国的领土来打大规模的仗,问题是中国陆军有远征能力吗?

我在去年年底《环球时报》的年会上谈到这样一个问题,我说美国人选中国作对手,打压中国,是选错了对手、选错了方向。因为未来真正对美国构成挑战的根本不是中国,是美国自己,美国将自己埋葬自己。因为它没有意识到,一个大时代正在到来,这个时代将会把它所代表的金融资本主义推到最高阶段之际,让美国从巅峰跌落,因为一方面,美国通过虚拟经济,已经把资本主义的红利吃尽了。另一方面,美国又通过它引以为傲的领先全球的科技创新、把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推到了极致,而这些工具最终将成为埋葬以美国为代表的金融资本主义的最主要的推手。

阿里巴巴在去年“双11”这天,其淘宝网、天猫网的网购销售额一天达到507亿人民币,而在相隔不久的感恩节三天的假期里,美国网上销售和地面上的商场销售总额才相当于407亿人民币,不及阿里巴巴一家。而中国还没有算上网易、腾讯、京东,更没有算其他商场的营业额。这意味着一个新的时代已经悄悄到来,而美国人面对这个时代仍然迟钝。阿里巴巴的交易,全是用支付宝的方式完成的,支付宝意味什么?意味着货币已经退出交易舞台,而美国人的霸权是建立在美元基础上的。美元是什么?美元是货币。未来当我们越来越多的不再使用货币结算的时候,传统意义上的货币就将成为无用的东西。当货币成为无用的东西时,建立在货币之上的帝国还会存在吗?这才是美国人要考虑的问题。3D打印机同样也代表了一个未来方向,将使人类社会今天的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由于生产方式在改变,交易方式在改变,世界就必然要发生根本性变化,而历史证明,真正能导致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两者的致变,而不是其他因素。中国从秦末秦二世时期,开始有人造反,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到辛亥革命,2000多年的历史上有发生过多少次起义、造反、战争、革命?解决问题吗?不解决问题,一直是改朝换代,一直是低水平循环。因为这些来复式运动改变不了农耕社会的本质,既没有改变生产方式又没有改变交易方式,所以只能一直改朝换代。西方也是如此,拿破仑携法国大革命的雄风,带领一支崭新的被大革命洗礼过的军队横扫欧洲,把一顶顶王冠扫落在地,但等到滑铁卢一仗失败,拿破仑下台,欧洲的帝王们一个个复辟,立刻重回封建社会。直到英国的蒸汽机来了,工业革命来了,使人类的产能大大的提升,大量剩余产品出现,有了剩余产品才会有剩余价值,然后才会有资本,然后才会有资本家,然后资本主义社会就到来了。

中美两强“零和”博弈的解 篇3

(二)在这样的“反中战略”框架下,美国正紧锣密鼓地从外交、经贸及军事三个方面强化对中国的遏制。外交上,从东北亚的日、韩,到东盟10国,到印度,建构一个对中国的“U”型包围圈;经贸上,精心设计了一个打算包罗所有亚太国家却独排中国的TPP(泛太平洋战略伙伴协定);军事上,除强化所谓日、韩、东盟的第一岛链的军事部署外,也开始强化关岛及澳洲(达尔文军港)第二岛链的军事投入。

(三)所有这一切,美国的动机,或与(1)美国明年大选,奥巴马积极寻求连任;或(2)美国作为全球一贯的老大,越来越不适应一个快速崛起的新老二中国(奥巴马曾说,“我绝不接受成为世界老二”)的情绪反应有关。但我认为这些只是浅层次的解读。美国如此深谋远虑,精心布局,大张旗鼓地针对中国,必然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这些更深层次原因的源头是全球化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展开来分析,就是:

——在改革开放与全球化之下,中国劳动优势的核心竞争力获得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全球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使中国取代了美国成为全球制造王国;

——全球因此导致了产业大挪移,美国制造业的就业机会大量移往中国(服务业则移往印度),美国的失业问题从周期性变成了长期性;

——接着,自然就产生了中美之间的贸易失衡及由此折射出来的投资与储蓄的失衡;

——接着,美国为了要挹注巨大赤字而发行大量国债,中国为消化大量外汇储备而购买美国国债,于是又出现了中美之间的债券债务失衡;

——美国为解决就业问题,振兴出口,采取“弱美元”政策,让美元长期走贬,却因此使中国受巨大外汇损失,逼使中国别无选择地走上人民币国际化之路,从而又与美国美元霸权的核心利益发生碰撞;

所有这些,从就业、贸易到债券债务,再到货币权的对撞,本质上都有“零和”的性质。如再加以延伸,中美两国的博弈,也同样在军事上,全球资源与能源的竞夺上、气候议题上及台湾问题上展开,这些,也都是“零和”的性质。“零和”,指的是你赢就是我输,你输就是我赢。矛盾相当对立,这即是美国新世纪“反中战略”的深层次背景与动机。

怎么办?中国该如何面对?中美两强“零和”博弈有没有“解”?这里提供几点分析思路:

(一)就个别博弈项目看,“零和”就是对撞,不存在“双赢”的可能。

(二)因此中美之间的“零和”博弈必须整批求解。易言之,把所有个别都属于“零和”的博弈项目摆在一起,寻求“交换”的可能。

(三)举例而言,最近《纽约时报》刊载坎恩的文章,建议美国将弃台湾军售同债券债务勾销问题一并协商。当然这是一个天真的想法,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其他国家无权干涉,这是中国外交的一个基本原则。美国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与它的对台政策不是一回事。提出这种建议说明美国人在开始对巨额外债感到担忧的同时,也在想方设法求得双方破解。

中美经济博弈与合作发展研究 篇4

中美建交42年来,双边贸易额增长了近120倍,双方经济关系已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经济关系之一,对两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随着中美经济关系不断升温,两国的经济合作与发展已引起了包括两国学术界在内的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内外众多学者在汇率政策、经济政策、双边经贸等方面不断深化了对中美经济竞合关系研究,产生了许多研究成果。国外的代表作有Fels“A New Global Liquidity Cycle”(2009),Shelton “Security and the Falling Dollar”(2008),Bagnai“The Role of China in Global External Imbalances”(2009),Fung,k,c “Adjusted Estimates of United States—China Bilateral Trade Balance—An Update”(2006),Cheung,Y“Does the Chinese Interest Rate Follow the US Interest Rate?” (2007),Nicolaas“The US—China Trade lmbalance:Will Revaluing the RMB Help”(2007),Saunders“China’s Global Activism:Strategy,Drivers,and Tools”(2006),Kastner“economic interdependence,and the U.S.strategic dilemma in the Taiwan Strait”(2006),Obstfeld M “Global lmbalances and the Financial Crisis:Products of Common—Causes” (2010),Athukorala“Global Production Sharing and Sino— US Trade Relations”(2010) 等;国内的代表作有张建清 《中美经贸关系的政治经济分析》(2007),高永富《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研究》(2009),傅梦孜《中美经贸关系可能演绎的政治内涵》(2007),张燕生《从新的角度考虑中美经济战略对话》(2007),王勇《美国对华经贸摩擦 “政治化”问题研究》(2008),尹承德《中国与西方大国经济关系新格局》(2008),戚骥《中美经贸关系演变趋势探析》 (2008),李成 《基于博弈理论对中美汇率政策的解析》 (2008),詹宏伟《中国的崛起方式与中美关系》(2007),和晋予《中美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研究》(2008)等。目前,国内外学者经深入研究中美经济关系,都认为两个国家站在各自国家利益方面,有所博弈,是不可避免的,而由于两国经济上互补特征很强,相互合作给双方带来的利益将大于相互冲突给各自带来的利益。但是,目前国内外在运用博弈理论、数学模型、经济模型来深化对中美经济合竞关系的量化研究尚显不足,研究成果不多,学术价值与实际运用价值不高。为此,本文运用博弈理论深化对中美经济博弈与合作发展研究,探讨双方如何开展经济“合作博弈”,以期为进一步拓展中美经济竞合博弈研究提供借鉴。

二、方法论

本文拟运用经典博弈模型、不完全信息博弈模型来分析中美经济博弈,并提出中美双方合作博弈、谋求共同发展的建议。

博弈是指一些个人、团队或其他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下,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从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或策略中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各自取得相应的结果的过程。博弈论可以理解为研究理性决策者 (参与者)之间策略、行为的相互作用,及其均衡结果的理论。博弈论可以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能够达成并执行一个有约束力的协议。任何一个博弈都包括参与者、规则、策略、收益四个基本要素。

参与者:指的是博弈中的决策主体,其目的是通过选择行动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不做决策的被动主体只能作为博弈的参数,每个参与者必须有可供选择的策略和明确的偏好函数。

规则:博弈的规则包括三个内容,即参与者每个步骤的时机与顺序,参与者在每个步骤所能采取的行动,参与者在每个步骤时拥有的信息。

策略:指的是参与者选择行动的规则,如“以牙还牙” 就是一种策略。

收益:指在特定的策略组合下参与者得到的效用或预期效用。收益是客观存在的,是博弈参与者真正关心的东西,但这并不意味着各博弈方都了解各方的收益情况。收益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它们是分析一个博弈模型的标准和基础。所有参与者的收益总和为负的称为“负和博弈”,为正的称为“正和博弈”。如果博弈所有参与者的支付总和始终为0的称为“零和博弈”,如果为某一非0常数,则称为“常和博弈”,不具备这两种特征的博弈则称为 “变和博弈”。

在中美经济竞合博弈关系中,由于双方具有强烈的自身利益取向,双方必然采取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不合作的竞争策略。由于信息不对称,即使有一方愿意合作,如果另一方的不合作行为能够被观察到,必然会产生双方不合作的结果,从而模糊中美经济合作发展的目标,损害中美经济合作发展的整体利益。为此,中美经济竞合博弈应转不合作博弈为合作博弈,在博弈中扩大和密切双边合作,实现共同发展极为重要。

三、中美经济博弈模型分析与结论

1、经典模型分析

现在我们建立一个基本的模型来分析中美两国之间经济竞争博弈。

假设条件:一是中美两国之间的经济信息是接近于完全的,能够通过各种途径得到双方的经济策略空间和支付函数的集合;二是中美两国的经济发展目标中有提高本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增加本国财政收入等因素在内,但其主要的出发点是要在双方的经济竞争中取得优势,增强自身经济综合实力。

假设中美两国(中国:A;美国:B)对本国内企业补贴进行竞争,如果中美两国之间合作,各可以得到A1的收益; 如果一个合作,一个不合作,合作的一方得到A2的收益, 不合作的一方得到A3的收益;如果中美双方相互竞争,各得A4的收益,且A3>A1>A4>A2,如表1所示。

在中美双方博弈中,竞争是中美双方的严格优势策略, (A4,A4)为纳什均衡。但从中美双方整体经济利益最优角度来看,双方合作的结果(A1,A1)对竞争的结果是帕累托改善。在博弈中,中美双方的机会主义行为使双方经济博弈陷入“囚徒困境”。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双方都选择合作是对中美双方整体经济利益最有利的解,此时的收益总和最大。但这个解并不稳定,因为如果中美双方处于这种均衡, 双方都存在选择不合作的经济动因,任何一方选择合作, 另一方都有选择不合作的动机。因此,当中美双方都只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又缺少有效的外部约束的情况下,那么双方经济的非合作恶性竞争只会继续进行下去。

2、模型的拓展——不完全信息博弈分析与结论

经典博弈论采用的是完全理性的假设,这与实际情况不完全相符。由于中美双方之间经济竞合往往处于信息不充分状态,双方之间的竞合行为和经常性的学习取经是信息不对称的一方获得对方信息的常见手段;中美双方之间经济竞争博弈是长期反复的。因此,我们在下文的分析中将进一步放宽假设,对经典博弈模型进行拓展,运用不完全信息讨价还价模型对中美双方之间经济博弈行为进行进一步解释和完善,并得到合理的分析结论。

(1)进一步补充假设条件:一是中美双方之间经济博弈的信息是不完全的;二是由于经济实力等因素,中美双方之间的讨价还价能力存在一定差异。

假设美国与中国分别为博弈方1和博弈方2对本国内企业补贴S进行竞争,S的价值为V。在博弈开始时,由美方提出一个方案(X,1-X),然后中方选择接受或者拒绝,这个提议中中方接受,则博弈结束,双方得益分别为VX和V(1-X);如果中方拒绝,那么中方会提出一个新的方案(Y,1-Y),美方可以接受或者拒绝,博弈行为就这样循环进行,直到中美双方达成协议。若博弈双方最终没有达成协议,那双方什么也得不到。若在t期博弈双方同意 (X,1-X)的方案,那么美方的得益为 δ1VX,中方的得益为 δ2V(1-X)。模型中折扣因子 δ1和 δ2代表了讨价还价的成本,即博弈双方在达不成协议时的受损失程度。

(2)当美方单边信息不完全时,设其有高讨价还价能力类型H(先验概率为P)和低讨价还价能力类型L(先验概率为1-P)两种类型。在H类型状态时,美方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中方相应的折扣因子为 δ2L;在L类型状态时, 美方具有较弱的竞争优势,中方相应的折扣因子为 δ2H(δ2H>δ2L)。中方的信息是完全的,美方相应的折扣因子为 δ1。

美方提出的方案有(A,1-A)和(B,1-B)两种,分别表示在L类型和H类型状态下美方与中方进行完全信息讨价还价的惟一完美均衡解。其中:

A=(1-δ1)/(1-δ1δ2L);B=(1-δ1)/(1-δ1δ2H)

显然,(B,1-B)是美方的首先方案。

当美方提出方案(B,1-B)时,中方接受时则得益为V (B,1-B),拒绝时期望得益为:

Vδ2L(1-B)P+Vδ2H(1-A)(1-P)

由于:P[δ2L(1-B)-δ2H(1-A)]<1-B-δ2H(1-A)

根据式(1),中方接受方案(B,1-B)时的得益大于拒绝时的期望得益,中方将接受。此时,冲突不会出现。

据此得到结论1:如果美方单边信息不完全时,其在高讨价还价能力类型H状态时提出的博弈方案(B,1-B) 中方将接受,此时美中双方经济进行“合作博弈”,实现共同发展。

(3)当中方单边信息不完全时,设其有高讨价还价能力类型H(先验概率为Q)和低讨价还价能力类型L(先验概率为1-Q)两种类型。在H类型状态时,中方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美方相应的折扣因子为 δ1L;在L类型状态时,中方具有较弱的竞争优势,美方相应的折扣因子为 δ1H( δ1H>δ1L)。美方的信息是完全的,中方相应的折扣因子为 δ2。

美方提出的方案有(C,1-C)和(D,1-D)两种,分别表示美方与在L类型和H类型状态下中方进行完全信息讨价还价的惟一完美均衡解。其中:

C=(1-δ2)/(1-δ2δ1H);D=(1-δ2)/(1-δ2δ1L)

显然,(C,1-C)是美方的首先方案。

如果美方提出方案(C,1-C),在L类型状态时,中方接受时得益为V(1-C),拒绝时得益为Vδ2(1-C)它将接受。在L类型状态时,中方接受时得益为(1-C),拒绝时得益为Vδ2(1-D),令:

Vδ2(1-D)=V(1-Ds)

Ds=1-δ2(1-D )

当D燮Ds时,美方提出方案(C,1-C),在L、H两种类型状态时,中方都将接受。当D>Ds时,对于方案(C,1-C), 在L类型状态时,中方接受,而在H类型状态时,中方拒绝,美方的期望得益是Vδ1LDQ+VC(1-Q)。由Q(δ1LD-C) <D-C,可知:

根据式(2),美方提出方案(C,1-C)的期望值得益小于提出方案(D,1-D)时的得益。美方将会提出方案(D,1-D), 而在L、H两种类型状态时,中方都将接受,冲突将不会出现。

据此得到结论2:如果中方单边信息不完全时,美方将提出(D,1-D)方案((D,1-D)方案表示美方与在H类型状态下中方进行完全信息讨价还价的惟一完美均衡解), 此时,中方不管在高讨价还价能力类型H状态还是在低讨价还价能力类型L状态都将接受美方(D,1-D)方案,美中双方经济进行“合作博弈”,实现共同发展。

四、讨论及建议

近年来,中美经济关系不断深化,中美两国经济实力已由中弱美强逐渐向中较强美强方向转变,双方经济竞合已由中弱美强竞合向中较强美强竞合方向转变,促推两国的经济合作与发展向纵深方向发展。同时,由于两国基于自身经济利益考虑,经常开展激烈地经济竞合博弈,时不时产生较大的经济摩擦,因此,中美经济竞合博弈已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成为两国民众关注的重要话题。本文运用不完全信息博弈模型来研究中美经济竞合博弈,探讨中美双方经济竞合中出现的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行为,并得到了两个结论。

根据结论1,即使在美方单边信息不完全或中美双方完全信息时,对于美方提出的博弈方案(B,1-B),中方在完全信息情况下将会适当接受,美中双方开展“合作博弈”,但如果中方处于信息不完全情况下,中方接受不接受美方提出的博弈方案,双方是否开展“合作博弈”仍未确定;而结论2表明,即使在中方单边信息不完全或中美双方完全信息时,美方将提出博弈方案(D,1-D),中方在完全信息情况下时,不管在高讨价还价能力类型H状态还是在低讨价还价能力类型L状态都将接受美方(D,1-D)方案,双方开展“合作博弈”。从结论1和结论2中我们得知, 在中美双方经济竞合博弈中,在单边不完全信息时,中美双方都可以提出博弈双方都可接受的方案,恶性竞争的冲突不会出现。美方提出(B,1-B)或(D,1-D)方案时,中方将会在一定的选择下接受,同样中美双方强调本国的繁荣发展不但不会对对方国家造成负面影响,反而是对方国家进一步发展的一个助推器,双方经济发展就会在不断博弈的过程中逐渐融合,实现共赢发展。在对结论1和结论2深入分析讨论中,我们推出引理:即使在中美双方信息不完全时,中美双方经济仍将进行“合作博弈”,实现共同发展。就是说不管是中美双方经济处于信息完全或双方、一方处于信息不完全时,双方经济都会开展“合作博弈”,实现共同发展,不会因为一方或双方信息不对称,产生相互猜疑,开展“非合作博弈”,陷入“囚徒困境”,损害双方共同整体经济利益最优化。

从上面的深入分析讨论中,我们得知,在完善的政策制度的保障下制定科学合理的博弈游戏规则,中美双方经济关系必将开展长期互利共赢动态博弈。所以,中美双方的经济发展只要树立共赢博弈和长期合作的观念,考虑政策制定的外部性,采取以下几方面政策措施加强合作,尽量避免各自为政及盲目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避免陷入 “囚徒困境”,就完全有可能实现长期合作的动态均衡。

1、树立合作互利的中美双方经济新型利益观

要明确认识到中美经济合作是一种良性的互惠互利的发展关系,树立合作互利的中美双方经济新型利益观, 在双方动态博弈中努力实现双方长期经济利益最大化,共赢发展。在中美经济合作发展中,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基于协作的有序竞争才能使中美双方整体经济利益最大化,只有整体经济利益增加了,中美双方才能从合作中分享到更多的利益。任何破坏合作的行为都将导致其收益的下降,只有双方真诚合作,才能获得更大的收益。

2、建立建全中美双方经济合作机制

促进中美双方经济合作,解决“中美个体理性”与“中美集体理性”冲突的办法不是否认中美双方各自的经济利益,而是要建立建全双方经济合作机制,在满足“中美个体理性”的前提下达到“中美集体理性”。有序竞争产生动力, 恶性竞争导致内耗和互损。如果中美双方在各项经济措施、规则的制定中达成共识,就会有双边经济“合作博弈” 形成的基础。因此,建立建全双方经济合作机制,制定合作规则和条款,促进正当、有序的竞争,在满足中美双方各自经济利益的前提下,达到中美双方整体经济利益的提升, 是避免双方采取竞争策略导致两败俱伤的有效方法。

3、建立中美双方磋商机制,增强双方信息通达度

恶性竞争源于中美双方经济利益冲突,也源于中美双方之间的经济利益诉求不明和信息交流不畅。必须要在中美贸易、宏观调控、世界经济稳定和增长等方面建立央行、 商务、财政等各有关部门的双边对话和协调机制,以便让中美双方能够充分表达利益诉求,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利益协调,才能形成持续的合作关系。

4、加强中美双边对话,合理解决利益分歧

中美双方不应该让在某些问题上的分歧影响双方在存在共同利益领域的合作。要利用美中战略经济对话和美中商贸联合委员会来增强战略互信,扩大对话和合作,并建立稳定的高层次制度,促进双边贸易和投资。

五、总结

本文运用不完全信息博弈模型来分析中美经济竞合博弈,探讨了中美双方经济竞合中出现的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行为,从而得出了两个结论,并推出了一个引理:不管是中美双方经济处于信息完全或双方、一方处于信息不完全时,双方经济都会开展“合作博弈”,实现共同发展,不会因为一方或双方信息不对称,相互猜疑,开展“非合作博弈”,陷入“囚徒困境”,损害双方共同整体经济利益最优化。但是对于如何设制假设条件,运用数理公式导出引理, 本文没有明确并深入研究,这是本文不足之处,但这为今后运用博弈理论进一步深化中美经济竞合博弈研究提出了新的待解决问题。

总之,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快发展,在中美经济关系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两国在一些问题上难免会出现矛盾和分歧。但是,根据上述对中美双方经济竞合博弈分析讨论中,我们得知,中美经济关系互利共赢是双方长期动态博弈的结果,在博弈中扩大和密切双边合作,实现双方共同经济利益最大化,是中美经济关系的基石。所以,中美双方应从战略高度出发,以全球化的视野和前瞻性的思维,顺应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发展需要,树立共赢博弈和长期合作的观念,通过平等协商和对话妥善处理矛盾和分歧,努力维护和拓展共同利益,大力促进中美经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

摘要:当前中美经济关系已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经济关系之一,对两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中美经济博弈合则两利,斗则两败俱伤,为此,本文运用不完全信息博弈模型来研究中美经济竞合博弈,分析中美双方经济竞合在对抗竞争和合作竞争中的不同决策和不同收益,探讨中美双方经济竞合中出现的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行为,得出了两个结论,推出了一个引理,最后提出了中美双方经济“合作博弈”、谋求共同发展的建议。

中美博弈委内瑞拉原油 篇5

继20世纪70年代后,能源问题再一次备受瞩目。然而少有人注意到,中国、美国和委内瑞拉间都存在着能源关系,基于此产生的地缘政治影响巨大。

委内瑞拉已探明石油储量居世界之最,而委内瑞拉的石油是超重原油,这就意味着开采过程中带来的金融与环境成本远高于其他种类的石油。委内瑞拉还面临着日益恶化的生产不足问题,当前石油产量已从1997年的每日350万桶降至当前的每日250万桶,是OPEC的最低生产水平。

2013年,中美两国从委内瑞拉购买的石油总量超过其石油出口总量的一半。因此,委内瑞拉石油与政治的特点给中美两国带来巨大的政策挑战与机遇。

过去十年,美国与委内瑞拉的石油联系根深蒂固,但自查韦斯出任委内瑞拉总统后,两国关系日益交恶,美国从委内瑞拉进口的石油量进一步减少,而委内瑞拉从美国进口的精炼油却不断增加,着就意味着,即使美国不再依赖委内瑞拉的石油,委内瑞拉却不得不继续依靠美国。

中国与委内瑞拉维持着战略伙伴关系。理论上,中国的巨大能源需求与委内瑞拉的石油供给能力是完美组合,然而委内瑞拉经济的萎靡和政治的动荡都极大阻碍了双边关系的发展。基于此,中国更多的是使用贷款换石油的方法避免双方合作中的政治、经济风险。

货币政策协调和中美合作博弈框架 篇6

1 国际货币政策协调合作理论的争论

理论界对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原因比较趋同, 但就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效应、是否带来社会福利增加存在不同观点。

20世纪50年代起, 国际经济相互依存理论就说明了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必要性, 政策协调原因有以下观点: (1) 库伯 (R.cooper1968) 提出了国际相互依存的理论并分析不进行政策协调的后果, 结论是小型经济体国家可以不考虑政策的溢出效应, 而大国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就必须考虑政策溢出并进行协调。 (2) 蒙代尔-弗莱明两国模型, 指出一国政策当局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就必须与其贸易伙伴国采取的政策协调一致。在假设静态预期和完全资本流动, 两国模型证明了本国货币扩张对外国有负的溢出效应。

国际货币政策协调效应上, 可能产生两种效应, 即有效合作和逆效合作。博弈论 (the theory of game) 揭示了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可行性。如滨田宏一 (Y.Hamada, 1985) 用博弈论直观地说明两国条件下的政策协调过程、结论是效率最高的是合作解 (国际货币政策的合作均衡有利于双方福利提高) 。而罗格夫 (K.Rogoff, 1985) 在普里斯科特等人关于“政策时间不一致”理论、以及巴罗和戈登等人关于货币政策可信度理论的基础之上发展罗格夫模型, 该模型建立开放经济条件下的理性预期模型并对货币当局与公众之间的博弈行为进行分析, 结论是货币政策的跨国协调并不必然带来福利的改善, 很多情况下甚至起到相反作用, 比如带来更高的通胀。罗格夫指出如果政府在货币合作过程中放松了对通货膨胀型货币扩张的约束, 那么国际货币合作不仅不能改进福利反而可能使参与国福利降低。

PLaurence H.Meyer等 (2002) 分析突发性外国货币政策冲击的影响, 他认为如果冲击只是引起不同国家间货币政策的“稳定性冲突”, 则这种冲突会随工资和价格的调整而最终消失;如果冲击使得不同国家货币政策目标发生根本性改变, 引起“持续性冲突”, 则这种冲突即使在工资和价格可以完全调整的情况下也不会消失、具有持久性。“稳定性冲突”和“持续性冲突”为国际货币政策的短期和长期协调提供了依据。Zheng Liu等 (2005) 的研究进一步表明非若非对称性冲击仅仅是货币性扰动, 货币政策协调无关紧要;若非对称性冲击是真实冲击或是供给冲击, 国际货币政策协调则是必要的。Joao Sousa等 (2008) 发现全球流动性增加是解释欧元区价格和产出波动的重要原因。梅鹏军和程实 (2008) 研究发现中美两国通胀水平、国际储备变动不仅受两国货币政策交叉影响, 而且两国通货膨胀水平取决于两国超额信用增长和汇率变动、两国国际储备增长率取决于两国超额信用扩张。另外, 中美货币政策合作博弈均衡优于非合作均衡、货币政策协调合作收益长期存在。

货币政策协调效应的实证分析表明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收益很小。基于成本收益法来判定货币合作效应的代表人物G.Oudiz等 (1985) 用政策乘数及静态博奕理论来测量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收益, 其研究表明美日德三国从完全和充分的货币与财政政策协调中的获益还不到GDP的1.5%。P.Levin等 (1987) 指出不讲信誉的政策容易导致过度通货膨胀, 从而使福利呈现不升反降的趋势。

理论上货币政策协调合作可能有效或无效、实证分析证明货币政策协调收益不同。但是, 与非合作相比, 合作政策的潜在收益已被广泛接受。国家之间通过货币政策信息交换、协调政策目标、工具, 双方都可以获得潜在利益。而且货币政策协调还可以提升政府信誉, 减少动态不一致性, 这种收益无法在模型中体现。

2 中美贸易的镜像关系和货币政策合作博弈的演变

中美两国经济和金融实力差异很大, 国际收支目标和货币政策选择不同。美国长期的问题是双赤字, 我国是双顺差, 美国经济21世纪初发生有史以来最大规模外部不平衡, 对华赤字占其贸易赤字规模的三分之一左右。自2000年以来, 中国已经连续8年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赤字对象国。美国贸易和经常账户逆差持续增长和中国顺差相应持续扩大, 二者在定性定量意义上构成对称的镜像关系, 美国的经济状况和货币政策必然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的空间。

中美两国在平衡内外均衡的目标时, 如同Meyer指出的那样实际上每个国家只关心本国福利。在危机前, 中美两国倾向于把内部均衡作为首要目标, 货币政策首先用于服务内部目标, 而不愿意采用货币政策来促进外部的均衡。由于美国国际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的流入远远超过其投资流出, 净资本流入完全可以弥补国际贸易逆差;另外美元处于国际储备货币的特殊地位, 美国可以享有“无泪赤字”、获取“铸币税”, 通过国际收支逆差向外输出美元。所以美国货币政策调整主要出于国内经济调整需要:如2000年美国网络科技股泡沫破灭后, 美国长时间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 先后13次降低利率, 联邦基金利率2003年6月降到1%, 为46年来最低水平。但通货膨胀持续升温促使美联储改变货币政策方向, 由扩张变为紧缩, 2004年6月起美联储17次调高利率, 美国房地产价格出现拐点、价格下滑、资产缩水、还贷成本增加、次级抵押贷款违约上升。而我国在危机爆发前存在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顺差并存的局面, 为达到外部和内部的均衡, 我国应该采用宽松性的货币政策来逐渐重回均衡。但是, 我国为抑制国内流动性过剩的严峻问题, 却不断提高存款准备率和存贷款利率, 不仅离外部均衡越来越远, 而且加剧人民币迅速升值的压力。

3 危机冲击下中美货币政策合作博弈框架的转折点和新选择

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 中美两国货币政策博弈变得更为复杂。受外部冲击, 我国货币和汇率政策手段调节空间都受到限制。2008全球危机爆发后, 美联储联邦基金利率下调至0~0.25%的目标区间, 我国央行2008年三个月内连续5次下调利率和4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目前我国与美国的利率水平接近, 部分利率品种还低于美国。在美国利率接近零以后, 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空间已经十分有限, 因此美联储很可能采取向信贷市场直接注资的方式而不是进一步降利息来刺激流动性的增加。我国利率也被迫接近零水平, 货币政策操作失去继续干预的手段, 而且可能出现利率的流动性陷阱、物价水平将下跌, 甚至出现负增长, 进而引发通货紧缩。另外人民币利率水平还取决于人民币汇率的预期, 而人民币汇率的预期取决于中美间通胀率差异和利率差异;人民币未来的升值幅度取决于我国的通胀率涨幅的目标水平和美国通胀率水平。

次贷危机的冲击使得美国货币政策转向, 中美货币政策合作博弈格局出现转折点。根据Hamada图形, 危机冲击下美国货币政策转向使得其无差异曲线远离我国无差异曲线, 中美双方货币政策博弈结果短期内将导致美国通胀率上升和中美两国汇率浮动范围扩大。美国扩张性货币政策输出过剩美元将通过汇率传导机制迫使人民币被动升值。

4 中美货币政策合作博弈框架的难点

Hamada模型下中美两国货币政策合作解优于非合作解, 但如果考虑罗格夫模型中理性预期和两个层面可信度问题, 中美货币政策合作博弈格局更趋复杂。一是参与政策协调的货币当局之间的信任, 当达成货币政策协调协议后, 随着时间推移, 一国可能发现原来确定的政策可能不是最优, 具有经济理性的该国就会有违约冲动。另外是两国公众对该国货币当局政策的信任, 由于公众具有理性预期, 国际货币政策协调可能导致比不协调时更高的通货膨胀水平。在中美货币政策合作博弈框架中纳入这两个层面的可信度, 货币政策博弈框架更为完善和科学。但是这种情况下, 模型求解复杂、模型的基本结论对参数高度敏感、结论具有不确定性。我国对关键参数采用经验估计方法, 估计值存在缺陷, 这降低了中美货币政策合作博弈框架的适用性。

中美货币政策合作博弈格局复杂, 政策协调效应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但是货币政策协调产生的利益分配取决于博弈双方的谈判力量却是共识。所以我国政府要注意在中美货币协调和合作中保持一定独立性、注意建立利益分享和责任共担的利益调节和风险分担机制;结合人民币跨境结算, 谋求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更为重要的地位, 创造条件并积极争取国际货币规则的制定权更是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Joao Sousa, Andrea Zaghini:Monetary Policy Shocks in the Euro Area and Global Liquidity Spillove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08, 13, 205~218.

[2]Laurence H.Meyer, Brian M.Doyle, Joseph E.Gagnon and Dale W.Henderson: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of Macroeconomic Policies:Still Alive in the New Millennium?International Finance Discussion Papers of 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2002, 723

[3]K.Rogoff:Can International Monetary Policy Coordination Be Counter-Productiv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vol.18, 1985, pp.199~217.

[4]Hamada, K.“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Monetary Interdependence.”MIT Press, 1985, Cambridge.

[5]Zheng Liu&Evi Pappa:Gains from Coordination in a Multi-Sector Open Economy:Does it Pay to be Different?, Working Papers296, IGIER2005, Bocconi University.

中美博弈 篇7

1996年以后,中美之间的知识产权争端处于暂时平息的阶段,但平静之中掩藏着不平静,美国政府不断地以各种贸易壁垒来实现其保护知识产权的目的。近年来,由于我国对美贸易顺差不断扩大,美方借助其强大的科技实力,乘此机会不断指责我方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以迫使我方加大保护美在华知识产权利益。

对于中美间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分析文章层出不穷,主要观点集中在中方应该采取何种政策来应对美方的问题,多数观点都同意采取合作的战略才是最好选择,同时要兼顾我方还处于一个经济科技相对落后的状态,过度地对知识产权加以保护也易付出较大的代价。

1 知识产权保护的博弈分析

许多文章用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方法分析,而本文重点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分析中美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选择,将中美知识产权保护置于不完全信息动态条件加以分析,并找出此时双方的最优均衡解。

1.1 囚徒困境模型分析

如果将中美知识产权保护置于完全信息静态条件下,中美之间的支付矩阵见表一。在完全信息静态条件下,易知双方的均衡战略是(不合作,不合作),而不是(合作,合作)战略,陷入“囚徒困境”,显然此时双方获得的不是最大利益。

由表一可知,对美方而言,其支付函数8d>3m>3f>e;对中方而言,其支付函数4e>m>f>d;“合作战略”表示双方对对方的知识产权在本国市场上给予保护,“不合作战略”表示双方相互盗用对方的知识产权。

1.2 用KMRW声誉模型分析

用S代表美国;N代表中国;假定美国有两种类型,理性和非理性,分别用i 1和i 2表示;其中理性可以理解为美方不是很急需占领中方科技产品市场;非理性可以理解为美方很急于占领中方科技产品市场,更具有希望能同中方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合作的趋向;中方只有一种类型,即理性的(通常可以认为中方科技产品竞争力明显落后于美方,所以也无抢占美国市场的实力,从而被简化为是理性的);假定理性时的各方可以选择任何战略,阶段博弈的支付矩阵如表二所示。非理性时的美方只有一种战略,即“针锋相对”:开始选择合作,然后在t阶段选择中方在t-1阶段的选择(即中方合作美方就合作,中方不合作美方就不合作)。博弈的顺序如下:

(1)自然首先选择美方的类型;美方知道自己的类型,中方只知道美方属于理性的概率是(1-P),非理性的概率是P;

(2)中美双方进行第一阶段博弈;

(3)观测到第一阶段博弈结果后,进行第二阶段博弈;观测到第二阶段博弈结果后,进行第三阶段博弈,如此等等;

(4)理性的中美双方的支付是阶段博弈的支付的贴现之和(为简便起见,我们假定贴现因子δ=1)。

由表二数据可知:对美方而言,其支付函数8d>3m>3f>e;对中方而言,其支付函数4e>m>f>d;对于(合作,合作)和(不合作,不合作)两种战略选择时美方的收益为中方的3倍(3倍在此只有定性分析的意义,也可以成其它倍数关系),在此仅基于美方的科技实力明显高于中方时支付利得差异的考虑;当双方都选择合作时,美方可以向中方收受大量数额的知识产权使用费;当双方同时选择不合作时,美方向中方的科技知识输出减少,致使中方支付函数明显递减,同样被简化为美方收益是中方的3倍;其它两种战略组合的支付同样可以被简化为中美科技实力的差距所致。为后面分析方便起见,再规定f-d>4e-m,即中方不合作与合作支付之差在美方选择不合作时更大。

用表三简要说明中美双方阶段博弈的不同选择时的利益分析:

表三中美双方对知识产权保护阶段博弈不同选择的利益分析简表

首先讨论博弈只重复两次的情况(T=2)。在第2阶段,理性的美、中双方都将选择不合作,非理性的美方的选择将依赖于中方第1阶段的选择。第1阶段,非理性的美方选择合作(根据假定,否则它既为理性的);第1阶段,理性的美方的最优选择是不合作。因此现在来考察中方在第1阶段的选择X,它的选择将影响非理性的美方在第2阶段的选择。

(1)如果X=合作,中方的期望支付是:

(2)如果X=不合作,中方的期望支付是:

因此,如果下列条件满足,我方在第1阶段将选择X=合作:

也就是说,如果美方属于非理性的概率不小于(f-d)/(m-d),我方将在第1阶段选择合作战略。

现在考虑博弈重复3次(T=3)的情况,给定P≥(f-d)/(m-d)。如果理性的美方和理性的中方在第1阶段都选择合作,那么3个阶段总的均衡路径如表四所示,并且能证明P≥(f-d)/(m-d)是均衡的充分条件。

(1)现在考虑理性的美方在第1阶段的战略:给定中方在第1阶段选择合作,如果理性的美方选择合作,我方的后验概率不变,因而我方在第2和第3阶段选择(合作,不合作),中美3个阶段的战略组合为{(合作,合作);(不合作,合作)(不合作,不合作)},所以理性的美方的期望支付是:3m+8d+3f;如果理性的美方在第1阶段选择不合作,我方必然在后两阶段选择不合作,所以理性的美方的期望支付是:3f+8d+3f;显然3m+8d+3f>3f+8d+3f,所以理性的美方第1阶段最优战略是合作。

(2)现在考虑中方的战略。我方在3个不同阶段有3种战略,分别是(合作,合作,不合作)、(不合作,不合作,不合作)、(不合作,合作,不合作)。

给定理性的美方在第1阶段选择合作(第2、3阶段选择不合作):

(1)中方选择(合作,合作,不合作)的路径见表四,可知中方的预期支付为:

(2)中方选择(不合作,不合作,不合作)的路径见表五,可知中方的预期支付为:

如果P×(m+4e-d-f)+m+d+f≥4e+2f即P≥[(4e-m)+(f-d)]/[(4e-f)+(m-d)],则第1种战略优于第2种方案;因为我们假定P≥(f-d)/(m-d),显然满足上述条件(对中方而言,其支付函数4e>m>f>d,所以4e-f≥4e-m,知(f-d)/(m-d)>[(4e-m)+(f-d)]/[(4e-f)+(m-d)])。

另,如果P×(m+4e-d-f)+m+d+f≥P×(4e-f)+4e+d+f,即P≥(4e-m)/(m-d),则第1种战略优于第3种方案;因为我们假定P≥(f-d)/(m-d),且前面规定f-d>4e-m,所以(f-d)/(m-d)>(4e-m)/(m-d),显然P≥(f-d)/(m-d)满足条件。

上述分析表明,只要美方是非理性的概率P≥(f-d)/(m-d),表四所示的战略组合就是一个精练贝叶斯均衡;当T加大时,只要当博弈是有限次重复,此时的中美双方的博弈同样符合KMRW定理,即只要T足够大,那么存在一个T0T0阶段选择不合作(注:在每个合作阶段,后验概率P0=P)。

如果将我方的类型也扩展为理性和非理性两种,同样可以证明中美双方存在合作的精练贝叶斯均衡解,在此略去。

3 结束语

如果仅把中美双方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放在完全信息静态条件下考虑,不合作将是双方的战略选择;然而,放在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条件下,双方完全存在合作的利益基础;虽然中美双方贸易在知识产权领域争执不断,但是基于上述分析,显然后者更加符合现实情况,因而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双方完全何以采取合作的政策,合作将是保证双方利益最大化的根本途径。

摘要:本文用博弈论的方法分析了中美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选择,其中用“囚徒困境”模型得出不合作是双方的均衡战略。但是通过运用“KMRW声誉”模型的分析方法,最后得出中美双方应该选择合作才符合双方的最大利益。从长远看合作才是中美知识产权保护领域里的政策选择。

关键词:知识产权保护,博弈分析,KMRW声誉模型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刘春田.知识产权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彭纪生,刘春林.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的博弈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3,(06).

[4]王丽丽.从中美知识产权博弈看我国的知识产权立法[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5,(06).

[5]王永东.知识产权相关协议实施及知识产权交易的博弈分析[J].安康师专学报,2002,(02).

中美博弈 篇8

环境保护问题由来已久,在环境保护问题上尤以气候问题占主要地位。国际社会上的国家为了更好实现在气候领域的合作,会定期召开气候大会。1997年在日本东京举办的气候峰会上最主要的成果就是通过了《京都议定书》,但是因为美国的利益受到了损害,觉得自己的减排指标过高,所以于2001年3月,正式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理由是议定书不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更为明显是在2009年举行的哥本哈根会议成果寥寥,最后只达成了无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所以尽管世界各国在气候合作上都展现出了积极姿态,但不可否认,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老生常谈”的分歧和博弈依然存在。[1]

二、中美两国在气候合作中博弈的具体体现

中国现在经济飞速增长,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原来的中国在中美博弈中更愿意采取拖延的战略,使中国自身的经济发展不受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减排协议的影响。在技术转让问题上,美国却对中国高科技出口实行严格的限制。这就导致中国节能减排的速度减缓,同时也对中国形成了技术壁垒。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要求中国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升级,降低碳排放量。另一方面又不愿与中国在环保技术领域开展合作,这就是中美在气候合作领域博弈的具体体现。

其实也应该看到,中美之间的博弈,更多的是为了争夺世界的领导权和国际社会上的话语权。面对愈演愈热的全球气候问题,美国等西方国家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框架下参与气候谈判,希望打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及相关组织气候变化的框架和基本原则,维持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鸿沟。继续在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下,在气候谈判上主导着全球气候问题的解决,掌握在国际气候谈判的政治话语权。[2]

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科学技术成为国际竞争的主导。美国作为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环境治理和气候保护领域内拥有大量的先进技术。但是美国经过金融危机的席卷之后,综合国力有所下降。与此同时,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一大贸易国,第二大经济体。对美国的霸主地位形成了一种潜在的威胁,所以美国要通过对中国在环境保护领域制造压力,形成技术壁垒,来减缓中国经济的增速,维持自己在国际社会上的话语权。但是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也要更多地谋求自己在国际社会上的权利,增强自己的话语权,所以中美之间围绕气候合作问题的博弈是不可避免的。

三、中美之间气候合作的未来

尽管中美在环境保护和气候合作问题上存在着较大的利益分歧,不断重复进行着“囚徒博弈”,但是随着世界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以及气候变化问题的紧迫性,都促使中国和美国开始在发展清洁能源和减少碳排放等领域开展合作。中美开始从推责到合作,这一重大转变对于全球环境和气候问题的解决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2015年9月2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华盛顿同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会谈。双方再次发表关于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根据这次联合声明,两国将会出资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问题,而两国在对外投资上也将大力限制高污染高排放项目的落地。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中美双方都开始采取实际行动来推动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要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和气候合作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置身事外,所以应该共同应对,积极承担责任。同时要想使中美双方之间从博弈走向深层次的合作,必须努力构建双边或者国际层面的体制机制,通过制度的约束来减少中美之间在气候合作问题上的摩擦和冲突,也可以为中美之间的合作提供一个稳定的制度结构和框架。

四、结束语

尽管南北国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发展差距,矛盾错综复杂。但是作为国际社会的成员,都应该承担起全球发展的责任。对于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等全球性议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应该寻找利益契合点,实现国际社会的通力合作。而不是只着眼于本国的国家利益,置国际社会于不顾。应该避免在气候合作领域内的“囚徒博弈”,共同节能减排,同时也为自己国家的发展以及自己的子孙后代提高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还地球本身的蓝天白云。

摘要:随着世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环境保护问题日益受到全球关注,代替原来的政治、军事等传统安全成为一种非传统安全。为了解决环境保护问题,更好地深化气候合作,世界上的国家会定期召开气候大会,共同探讨如何应对和解决气候问题。但是在以往的历届气候大会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因存在着巨大的利益分歧,都会进行激烈的竞争和博弈。中美之间的博弈主要是在应对全球气候问题上的责任分摊以及具体落实问题。分析中美双方在全球气候问题领域的博弈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国家之间的博弈,同时也有利于寻找中美两国间的利益契合点,进而使南北国家连起手来共同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

关键词:气候合作,囚徒困境,节能减排

参考文献

[1]田惠芳.中美能源与气候合作博弈:深化与突破[J].国际经济评论,2013(06).

新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中美博弈 篇9

同年7月21日, 我国推动新一轮汇改, 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虽然名义上为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但实质上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水平仍较低, 不符合事实法分类下的浮动汇率 (魏增, 王圣帅, 王惠文) 。事实上, 最近6个月中即期汇率最高位于2011年9月20的638.8, 最低位3月23号的628.91, 这两个交易日人民币即期汇率的波幅约为1.6%, 亦即最近6个月人民币汇率最大变动率小于2%, 所以在2009年IMF关于汇率制度事实分类法下人民币汇率应为软盯住中的稳定化安排, 即人民币汇率仍然盯住美元。

1 新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中美博弈点

新布雷顿森林体系以人民币等亚洲货币币值的低估为基础, 这也是近几年来中美贸易的博弈点所在。随着中国取代日本成为美国贸易逆差的最大来源国和拥有美元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 中国除被正式列为汇率操纵国外, 人民币来自世界各国 (特别是美国) 的升值压力也空前高涨。那么人民币真的被低估了吗?本文通过卡塞尔的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计算出的平价均衡汇率和实际的名义汇率进行比较进而得出结论。

卡塞尔提出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取决于它们的购买力之比。这就为我们计算均衡汇率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S表示各期人民币汇率, p表示中国各期的物价指数, 表示美国各期的物价指数) 。因为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隐含了基期汇率即为均衡汇率的基本假定, 所以计算购买力平价均衡汇率时基期的选择极其重要。

以1990年为基期, 到2011年中国CPI为269.19, 美国CPI为181.41, 中美CPI之比为1.484, 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 2011年人民币的均衡汇率应为1990年的1.255倍, 而官方实际名义汇率之比为1.350, 两者比较接近, 所以作为基期比较合适;以1994年为基期, 2011年与1994年均衡汇率之比为1.329, 实际汇率之比为0.749;以2005年为基期, 2011年与2005年均衡汇率之比为1.043, 实际汇率之比为0.788。综上, 虽然1994年和2005年我国推行两次汇率制度改革, 但是基于1990年官方汇率之比与均衡汇率之比相差最小、反应的时间较长, 所以这里选取1990年作为基期。利用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计算的均衡汇率和实际名义汇率的关系如图1所示: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和美国劳工局http://www.bls.gov/cpi/tables.htm

由图1可以看出, 新布雷顿森林体系中提到的人民币被低估的问题确实存在, 但是随着人民币的持续升值 (从2005年至2011年年末,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27%) , 人民币低估的现象已经大幅缓解, 到2009年人民币汇率基本达到均衡水平, 之后甚至出现人民币汇率被迫高估的现象。

2 Bretton Woods II运行机制下美国逼迫人民币升值的激励

新布雷顿森林体系下, 中国以出口获取的外汇购买美国的有价债券。中国对美国证券需求的增大, 带动美国政府债券、股票等资产价格上升。为了应对国际收支赤字的扩大, 美联储一方面扩大美元的发行规模, 另一方尽可能地降低利率以减少有价证券利息的支出。低利率和美元流动性过剩引起国内消费、投资需求增加, 最终又进一步推动资本资产价格的上升。就这样美国经济进入一种恶性循环的状态, 金融市场的泡沫不断膨胀。为了维持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 缩减巨额的美元债务, 更好地应对金融危机对国内经济带来的巨大冲击, 尽快解决国内高失业率等问题, 美国不断推出量化宽松政策, 以中国低估人民币为由实行恶意贬值, 并用贬值的美元来偿还对外债务, 实现世界财富向美国的转移。于是2009年以来, 美国动辄以反倾销、特保案等贸易壁垒来逼迫人民币升值, 人民币升值压力高涨。

3 人民币升值面临的挑战

3.1 巨额外汇储备缩水

长期的贸易顺差使我国的外汇储备逐年攀升, 截至2011年末已超过3万亿美元。人民币松绑带来的升值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外汇储备资产的大幅缩水。同时, 目前中国巨额的外汇大部分投入到美国的债券市场, 伴着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 收益率持续走低;随着美元流动性过剩日益严峻导致的美国信用评级下降, 投资于美国国债的风险也在变大。风险变大、收益率下降, 对美国国债我国正陷入买也不是抛也不是的美元陷阱。

3.2 出口受挫, 经济增长放缓

人民币升值后, 以人民币计价的出口商品价格随之上升, 我国出口商品的价格优势丧失, 进而国际市场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下降, 出口规模受限。自2005年汇率制度改革以后, 我国货物进出口差额与GDP之比保持在7%左右, 由此可见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所起的推动作用。但近几年来, 随着人民的持续升值, 商品出口创造的GDP比例逐年下降, 于此同时GDP的增速也逐年下降, 经济增速逐年放缓。

4 中美博弈日益激烈背景下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20 05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来, 人民币年升值率分别为2.76%, 4.84%, 9.49%, 1.67%, 0.91%和4.81%, 人民币累计升值达27%。又由图1可知目前人民币汇率已经接近均衡, 不存在被低估的问题。从美国逼迫人民币升值的动机和汇率市场的供求分析, 可以发现人民币升值的根本原因在于新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金融运行机制。如果我国脱离新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的贸易顺差国角色, 那么美国就会既无动机也无借口逼迫人民币升值, 国际市场人民币引致需求带来的升值预期也将得以解决。所以, 我国应该积极推进国内经济的转型和汇率制度的改革, 逐步实现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和浮动化管理。

4.1 积极促进出口导向型向内需型经济的战略转型

长期以来我国致力于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 这是我国外储的根本来源, 也是人民币升值的根本原因所在。目前我国应稳健的退出各种出口激励与外资优惠政策, 挖掘国内市场的潜力, 更多地依靠国内的消费需求和投资, 减少对国际市场和外资的依赖, 确立以内需为主的发展战略。

4.2 积极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当前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仍然存在问题, 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央行在外汇市场释放基础货币吸收外汇, 同时在拆借市场上释放央行票据吸收货币, 这种借国民的财富积累外汇储备, 再将其投资于境外金融市场的资金循环过程, 助推了本国财富向美国转移的过程, 国内福利水平遭到绝对的损害。我国应积极稳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逐步解除中央银行对结售汇银行买卖外汇的限制, 发挥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的作用, 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 增强汇率弹性, 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实现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化管理, 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改善国际贸易环境。

4.3 变“藏汇于国”为“藏汇于民”

开放国内投资主体, 扩大QDII的额度, 保持人民币汇率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为国内居民创建愿意“藏汇”的外部环境。通过藏汇于民优化外汇储备资产结构, 进而缓解巨额外汇缩水和陷入美元陷阱的风险, 为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保驾护航。

综上所述, 新布雷顿森林体系下中美货币博弈日益激烈, 我国应积极促进出口导向型经济的转型以减缓我国外汇储备的进一步增长和国际收支失衡的现状;于此同时, 积极推动汇率制度改革, 尽快实现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 进而缓解外部的升值压力;最后, 变“藏汇于国”为“藏汇于民”缓解国内居民财富流失的现状, 优化国内外汇储备资产结构, 拓展外汇资产的使用途径。

参考文献

[1]杜育平.浅析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J].China's Foreign Trade, 2011.

[2]魏增, 王圣帅, 王惠文.IMF事实分类法及其分类框架研究[J].上海金融, 2011.

[3]郑颖.关于“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中基期的选择问题[J].经营管理者, 2010.

中美新能源博弈中双赢? 篇10

奥巴马新政的要点是要让绿色经济成为美国今后经济的主力引擎,通过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领导21世纪。这也是为什么他选物理学诺贝尔奖得主朱棣文为能源部长的原因。而发展清洁能源是中国实现减排承诺,完成低碳转型的重要途径。新能源清洁技术为中美两国提供了合作的广阔天地。然而。这也是双方竞争激烈的领域。

正如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所表示的,两国必须在能源和气候方面展开合作,希望通过合作更好地解决全球能源和气候问题。但是,为确保美国的就业机会,在中美技术开发合作上,许多技术出口和交流时常得不到美国舆论的大力支持。

美国有些舆论对两国在清洁能源方面的合作很有些偏见,觉得合作的结果是给中国创造了更多的就业,而美国的就业机会就更少了。我的朋友美国迅力光能公司(XuIa]ight)董事长兼CEO邓勋明教授积极推动和中国的交流合作,给中美双方都带来了利益,本是个绝对双赢的事情。但是,他的努力却被一些媒体误解。《华尔街时报》11月16日登了一篇题为《中国国家资本主义引西方侧目》的文章,将邓勋明在美国和中国同时创业的事情,做了不很准确的描述:

“以邓勋明为例,这位在中国出生的美国公民是美国太阳能界的先锋人物,他的发明点亮了纽约时代广场上的首个太阳能广告牌。

邓勋明的迅力光能公司一直受到美国财政资助,同时也受到那些热切希望美国能够赢得开发新能源技术竞赛的政治家所欢迎。该公司接受的州政府和联邦政府的拨款、贷款和税收抵免等资金共超过5000万美元,而美国政府之所以会提供这些资助,其目的之一是增加俄亥俄州托莱多的就业,托莱多是该公司的总部所在地。

但两年前,邓勋明在上海附近一个巨大的工业园区设立了分支机构,雇佣了100名员工,在这里生产薄膜太阳能电池板再出口到美国。邓勋明1985年离开中国,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

邓勋明说,他试图让自己在中国的经营保持低调。迅力光能网站上没有提及其在中国业务,邓勋明在采访中拒绝对其中国工厂发表评论。他说,中国今后会是一个很好的市场,但目前欧洲的市场相对更大,我们正集中精力关注欧美市场,但同时我们也在开发中国市场,因为中国市场规模最终有可能变得更大。”

这种似乎导致误解的片面描述使得迅力光能以及那些给迅力光能提供资助扶持的政府机构需要花相当多的、不必要的精力去向美国许多不了解情况的民众做解释。

双赢不是不可能

那么我们有没有办法来帮助解决这种困境,取得-辛美双赢的结果呢?我最近在美国纽约、波士顿、托莱多等地走了一圈,在麻省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的会议上做了报告,和有关人士做了广泛的交流。我发现,只要中国政府有决心、有魄力,要双赢就有很好的方法。

这次金融危机为中美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美国许多创新及清洁能源企业遇到资金短缺问题,政府又难以帮助企业获得资金。在中国资本进入美国问题上,美国政府与议会都有松动迹象。只要能帮助当地创造就业机会,当地政府就大力欢迎。

张伟群先生的波茨坦特种纸公司(Potsdam Specialty Paper,Inc,)是这种双赢模式的成功例子。张伟群是学造纸出身的,多年来一直在美国和中国专注于特种纸的研发和市场营销,非常了解特种纸技术研发的高难度、高成本和中国对成熟特种纸制造技术的强烈需求。据他分析,一直以来美国和中国制造业都存在着以下困扰:首先,美国许多中小制造业具有非常好的研发平台和成熟的清洁制造技术,但市场需求一直处于收缩状态,融资和再投资较为困难;其次,中国方面则相反,市场需求高速成长,民间资金充沛,而成熟技术非常缺乏。一直以来,他和他的森海纸业都希望收购一家有较强研发能力的美国特种纸公司作为研发平台。

在美国陷入金融危机之际,张伟群及旗下的森海纸业抓住机会收购了美国纸业巨头美德维实伟克公司的特种纸部门下属两家连年亏损的纸厂,重组而成立了波茨坦特种纸公司。波茨坦特种纸公司位于纽约上州劳伦斯郡,周围山清水秀,风景宜人。张伟群知道该公司具有非常强的研发技术平台,拥有多种特种纸技术和特有的清洁制造技术,工厂排出的水甚至比进厂的水还要干净。收购后他们迅速调整生意模式和发展策略:首先,把波茨坦特种纸公司定位为技术公司和集团内部的技术平台;其次,把中国工厂结合美国技术作为大量生产的基地,以满足亚洲高速成长的市场需求和集团的利润来源。经过大量投资,波茨坦特种纸公司研发出了,许多新技术,特别是其特种涂层技术,而他们的新产品也广受市场欢迎,仅在2010年内己投入大量的研发资金,并使营业额翻倍。

张伟群运用新的营运方针,在经济衰退的情况下,以高端研发和产品升级为手段,用以攻为守的战略保住和扩大了美国市场,很快就使工厂扭亏为盈,使之成为当地唯一幸存的制造业,同时也为当地大批工人保住了生计。同时波茨坦特种纸公司准备投资建设新生化能源工厂,进行发电和提供蒸汽,为造纸厂提供更干净的能源。基于此,张伟群获得了美国商务部2010年度少数族裔制造业大奖。

张伟群在美国积极研发和进行生产的同时,也着手兼并中国纸厂,将先进、绿色的专利技术和国际著名品牌引进中国,以扩大中国纸厂的产能。同时利用中国制造业的低成本与高效率,加上美国波茨坦特种纸的新技术,提高了产品在世界上的竞争力,取得了中美双赢的效果,公司获利连年增加,又不断加强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的经营模式。该公司在开发研究和专业制造乳胶浸渍,及其他有渗透性和纸张微孔直径大小控制的特种纸方面是公认的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的北美纸厂,在纸张的表面起皱处理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如美纹胶带底纸和医用皱纹纸,并在制造耐磨纸和其他工业浸渍级特种纸方面拥有知识产权和专业的技术。

该公司还与其全球伙伴合作,为书皮纸、无茵室耗材、墙纸底纸等领域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他们的Resilienze品牌墙纸底纸满足耐久性和印刷表面性能的最高要求,在环保、健康和安全方面已得到广泛认同。他们最近研发出能降解空气中甲醛和甲苯的环保墙纸,现已通过美国多个州环保部门测试与中国国家建筑材料测试中心的测试,将于2011年初在美国与中国同时推向市场,相信对清洁环境有重要影响。

类似这种与美国本土企业合作并且能够双赢的模式,是中国资本进入美国新能源和清洁技术市场的绝佳办法。

合作大于竞争

上面提到的迅力光能公司是一家柔性轻质薄膜锗硅太阳能电池组件制造

企业。公司董事长邓勋明和高级副总裁Masat Izu博士是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领域国际权威;公司已自主设计和建成了25兆瓦宽幅卷对卷电池生产线,完成了设备技术的调试。其制造生产的柔性薄膜电池组件产品已全面通过ANSI/ULl703标准测试,并获得ETL质量安全认证。迅力光能是目前世界上极少数有能力生产通过ULl703认证标准的柔性光伏组件的企业之一。

有技术优势、产品优势、成本优势,该公司的技术进入中国,将会大大提高中国性轻质薄膜锗硅太阳能电池的技术水平,结合中国的制造业效率优势,有极大的发展空间。而积极考虑双赢的模式,特别是利用中国目前清洁能源创新产业资金充足,资本市场目前比美国更为活跃,对海外高新技术产业有吸引力的特点,以合资、入股或其他资本市场运作方式,投资美国企业,增加美国本地就业机会,很可能就会带来双赢的局面。

我访问麻省理工学院做报告时,有幸参观了麻省理工学院凯伦格丽松(Karen Gleason)教授的实验室,见识了她最近引起轰动的薄纸太阳能电池的新技术。她开发的纸一样薄的太阳能电池,可用打印机打印。每个电池板都有五层固体材料,被沉积到纸质基质上,其中每一层都有不同的作用。其中一层含有活性物质,受到光照会释放电子,而另一层包含的电路可传导电流,这种太阳能电池将来可以非常便宜。她还展示了如何将太阳能电池印到纸上,并且产生足以让LED灯泡发光的电能。目前该电池效率只有1%左右,她希望未来几年可以将效率提高到4%。她也展示了如何将印出来的太阳能电池放到薄板上,可以用在如窗帘、百叶窗上。其实这和邓勋明的柔性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应用有点类似。我觉得她的发明和张伟群公司研发的制造纸电池的工艺很有关系,建议她和张伟群、邓勋明合作,将其产业化。格丽松教授对此也很有兴趣。张伟群认为特种纸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纸张,它具有其他材料所具有的性能,加上可以降解和循环使用,在非常重视环保和保护地球理念的今天,将具有更大的使命。张伟群也认为仅靠公司自身进行研发是有局限性的,非常赞同将格丽松教授的这项最尖端的技术和他的产业进行技术结合,并计划未来2年在美国和中国投入1000万美元将纸太阳能电池的技术进行产业化。各自专注自己善长的领域,可以大大减少双方研发和产业化的时间和成本。这种合作也可能是另一种双赢的成功模式。

基于博弈论视角下的中美关系 篇11

本文用博弈论的观点从军事、政治、经济三方面来解读当今形势下的中美关系。

一、博弈论下的中美军事关系

三十多年前, 美国和苏联是世界上的两个超级大国, 它们相互对垒, 互不退让, 陷入了美苏争霸的囚徒困境。如今,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的背景下, 中美的军备竞赛会是另一个美苏争霸的囚徒困境吗?显然, 这是不会出现的。

我们现在借助这样一个博弈来讨论中美的军事关系, 博弈的参与人为中国和美国。现在我们假设中国和美国都有三个可供选择的策略。一个是扩军策略, 需耗费3000亿美元;一个是“有限军备”策略, 成本为1000亿美元;另一个是不需任何耗费的不设防策略。如果双方都扩军, 则都需支付3000亿美元的军费支出, 赢利-3000;如果中美两国都采取有限军备策略, 则双方势均力敌, 谁也不能侵犯到对方的权益, 但双方都消耗军费1000亿美元, 所以双方的赢利都是-1000;如果双方都不设防, 则无需任何支出, 赢利为零;如果一方采取扩军策略, 另一方采取“有限军备”策略, 那么前者因为军事力量较强而获得500亿美元的收益, 但得支付3000亿美元的军费开支, 所以它的纯收益为500-3000=-2500, 而后者因为力量较弱失去了1000亿美元, 最终它的赢利为-1000-1000=-2000;如果一方扩军, 另一方不设防, 则前者获益10000亿美元, 纯赢利10000-3000=7000, 后者由于力量弱, 将面临丧失主权的风险, 赢利记为-∞;如果一方采取“有限军备”策略, 另一方不设防, 则前者纯赢利10000-1000=9000, 后者赢利记为-∞。则可得出表二中美军备竞赛博弈。如下图:

由上图的得益矩阵可知, 此博弈的纳什均衡是 (有限军备, 有限军备) , (-1000, -1000) 是纳什均衡的结果。即可知, 中美双方都采取有限军备的策略将是最佳策略, 它使双方处于一个均势的位置上, 军事力量相当有利于稳定局势的形成。

二、博弈论下的中美政治关系

和平时期的政治问题也需要进行战略选择, 现在我们用博弈论的模型来探讨一下中美之间的政治关系, 表三给出了这种情况下的得益矩阵。如下图:

由上图的得益矩阵可知, 此博弈的纳什均衡是 (合作, 合作) , (100, 90) 是纳什均衡的结果。即可知, 只有中美在政治上都采取合作的态度, 才能使双方的收益最大化, 政治利益都得到保证。

三、博弈论下的中美经济关系

最后, 我们借助这样一个博弈来讨论中美两国的经济的关系, 博弈参与人为中国和美国。假定两国发展经济的成本都为1000亿美元, 获得的收益为3000亿美元。如果一方为打击对手而采取经济强制措施, 则需耗费1500亿美元, 因为过分打压, 致使对手的经济赢利为零, 采取措施的一方的赢利3000亿美元, 纯赢利为3000-1000-1500=500亿美元;如果双方都致力于经济的发展, 保持友好的合作态度, 互利共赢, 则双方所获得纯收益为3000-1000=2000亿美元;如果双方采取恶性竞争的态度, 都欲置对手于死地, 则双方都无赢利。表四给出了这种情况下的得益矩阵。如下图:

由上图的得益矩阵可知, 此博弈的纳什均衡是 (你死我活, 你死我活) , (互利共赢, 互利共赢) 。虽然, 这看似是社会两难的问题, 但我们设身处地地想一想, 如今, 美国是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 它必然会始终保持自己的既得利益, 而不会做出威胁自身利益的事情来, 因而在处理中美经济关系上, 采取互利共赢的策略为其最佳的策略。另一方面, 中国现在仍然是发展中国家, 利益的最大化才是其最终目标。因此, 在这个博弈中, 采取你死我活、两败俱伤的策略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因而, (互利共赢, 互利共赢) 才是这场博弈的纳什均衡, (2000, 2000) 是纳什均衡的结果。

四、结语

无论是军事、政治, 还是经济, 中美关系都应该以合作为主线, 以互利共赢为目的, 贯彻始终。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主题的时代背景下, 中美关系顺应时代潮流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互利共赢, 合作互惠是彼此共同的目标。

虽然, 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是中美关系的前途, 但目前的中国和美国还有相当长的一段磨合期, 在这一过程中, 还面临着许多障碍和阻挠, 中美关系会在曲折中前进, 盘旋中上升。作为中国人的我们, 有理由相信中美关系在未来的日子里会发展得更好、更稳固, 中国也将站得更高、行得更远。

参考文献

[1][美]罗杰·A·麦凯恩.原毅军, 陈艳莹, 张国锋译.博弈论——战略分析入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上一篇:钢筋混凝土墙下一篇:Wi-Fi安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