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博弈(通用8篇)
信号博弈 篇1
1 引言
对1995年1月1日至2008年6月30日的反倾销案件的统计结果显示, 全球有42个WTO成员发起了3305起反倾销立案调查案件, 38个成员实施了2106起最终反倾销措施, 其中针对我国的立案调查就有640起(占19.36%,名列第1),大约是韩国、美国反倾销立案调查案件的2倍和3倍[1]。James Cassing等对美国申请反倾销调查的企业比预期要少得多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指出不支持反倾销调查的企业正是以“不赞成申请”这一信号,向其他企业表明自己是低成本企业,并通过与其他企业的私下沟通使得他们放弃了反倾销申请[2]。我国学者钟根元、周斌和许源建立了在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下的反倾销税率优化模型,发现反倾销税率的确定与出口产品在国外市场的售价无关,与国内市场上销售的产品价格有关[3]。刘爱东等通过分析欧美等发达国家对“市场经济地位”的定义及对应的“会计标准要求”,观察其反倾销调查机构会计参与及运作程序,认为我国企业应对反倾销的会计理论体系应主要从反倾销应诉会计、反倾销规避会计和反倾销调查会计等方面考虑,还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我国会计准则趋同有助于更好地应对反倾销[4,5,6]。而对反倾销税率优化运用信号博弈进行研究则是一个新的尝试。
2 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下的反倾销税率优化
钟根元等(2006)运用stackelberg博奕模型,分析了当国内企业为销量领导者时,进口国政府的最优反倾销税率。我国入世已有8年,企业面对的已是全球性的竞争,因此引入古诺模型,分析国外企业与国内企业同时制定决策下的最优反倾销税率更符合实际情况。假设在国内市场上只有两个厂商,一个是国内企业,另一个是国外企业,都追求利润最大化,他们的决策行为同时进行。而且,国外企业和国内企业对双方信息的了解具有不完全对称性。假定国内企业具有不变的单位边际成本,为Cd, 是共同知识; 而国外企业具有两种可能的不变单位边际成本,分别为Clf及Chf且Clf<Chf, 即假定国内企业的成本是单类型的,国外企业的成本是双类型的。国外企业知道自己的成本是Clf还是Chf, 而国内企业只知道国外企业的不变单位边际成本为Clf的概率为μ, 为Chf的概率是(1-μ), 其中μ为国内企业对国外企业的成本信念,它根据国外企业的出口量进行判断得出,一般认为高效率的国外企业出口量高,而低效率的国外企业出口量低。假定国内政府对国外企业成本判断与国内企业一致,也认为国外企业的不变单位边际成本为Clf的概率为μ, 为Chf的概率是(1-μ), 对国外企业征收的对应于Clf及Chf的反倾销税分别为Tld和Thd(为了研究方便,假定无关税)。同时,为了研究方便,假定国内市场的反需求函数为P=a-b(Qtf+Qd), 这里t代表国外企业的成本类型,t=l代表低成本,t=h代表高成本。这样,这两个企业就形成了在国内政府监督下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即国内政府、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三方之间的动态博弈。国外企业的利润函数为
则国外企业的反应函数为
由于国内企业面对成本不确定的国外企业,只能求其利润的期望值
由πd/Qd=0得
结合国外企业的反应函数,可得古诺均衡产量解
这里,
分别对μ求导,可得
在我们的模型中,假设反需求函数中的a足够大,有Qtf>0,Qd>0, 因此根据式(4),当Tld-Thd>Chf-Clf时,即针对不同类型外国企业的反倾销税收差异超过了不同类型企业的成本差异时,国内企业的利润随着其对国外企业为低成本企业的信念增大而增加。否则它的利润会随着信念的增大而降低。根据式(5),当Tld-Thd<Chf-Clf, 即针对不同类型外国企业的反倾销税收差异小于不同类型企业的成本差异时,国外企业的利润随着国内企业对其为低成本企业信念的增大而增加。否则其利润会随着信念的增大而降低。这告诉我们,国外企业在何种情况下倾向于被国内企业看作是何种成本类型的企业,当面对的税收差异大于不同类型企业的成本差异时,它愿意被看作是高成本企业,这时它会考虑缩减出口量,以此作为一个可信的信号,向国内企业表明自己是高成本企业;而当税收差异小于成本差异时,它倾向于被当作低成本企业,此时它会扩大出口,做出高效率企业的姿态,谋取短期的高利润。所以,这里决定国外企业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国内政府对不同类型企业征收的反倾销税,而决定反倾销税高低的则是政府对国内社会福利的考虑,下面我们来分析国家福利。国内社会福利由国内消费者剩余、国内企业的利润和征收的反倾销税组成,即
令w/μ=0, 得
设Tld-Thd=k(Chf-Clf), 代入(7)中,得
同时由
根据式(8)、式(9),有当
下面分析优化的反倾销税率,根据式(7),令
根据式(10),最优反倾销税率与进口国市场的产品价格需求弹性[7],倾销幅度=(出口企业在本国市场的正常价值-CIF出口价格)÷CIF出口价格×100%。反倾销税率的大小与国外企业的单位边际成本无关,但是,根据上述推导的反倾销税率的优化模型,可以知道优化的反倾销税率的确定与对国内市场进行销售的国外企业生产产品的单位边际成本有关。当国外企业为高成本类型的概率越大,也就是国外企业的竞争力弱的可能性越大时,应征收的反倾销税率越低;当国外企业为低成本类型的概率越大,也就是国外企业的竞争力强的可能性越大时,应征收的反倾销税率越高。
3 信号博弈分析
根据上面的分析,外国企业的单位边际成本影响着最优税率的确定,而企业是高成本还是低成本并不为政府所知,成本信息是它的私有信息。根据垄断厂商的最佳产量理论,其得到最大利润的出口额为qi=(a-ci)/2, a为市场上购买者的最大购买意愿,ci为产商i的成本,当企业为高成本时i=h, 当企业为低成本时i=l. 由于从垄断产量偏离会造成利润损失,所以企业的出口量可以看作是其成本的真实可信的反映,所以政府会通过观察企业的出口量来判断它的成本类型,制定反倾销税。
可见高成本的厂商的最优出口量低,低成本厂商的最优出口量高,因而如果企业出口量高,政府可据此判断其为低成本企业,对它征高的反倾销税。所以高效率外国企业有动机通过降低出口量,使进口国政府认为它是低效率的企业,从而获得低反倾销税率。如果企业本身就是低效率的,那么根据式(10),它将采取能获得最大利润的出口量来显示它真实的成本, 因为它明白进口国政府将通过它的出口量判废它是高成本企业,从而对它征低的反倾销税。因此,为简化分析,本文只讨论高效率外国企业和进口国政府之间的信号博弈,因为这种博弈更普遍些,在此博弈中,低成本的外国企业有伪装与不伪装两个策略,如果进行伪装,降低出口量将使它的收益减少,这里假设国外企业通过自己的出口量决策来影响进口国政府对其成本的信念μ, 从而获得对自己有利的税率,因为偏离自己的最优出口量是需要耗费成本的,所以进口国政府可以把国外企业的出口量作为可信的信号,进而决定自己的反倾销税率,假设从最优出口量偏离造成了企业的损失为cm. 由于考虑到国外企业会进行成本伪装,进口国政府就有值行差别税率和单一税率这两种策略,如果执行差别税率,政府通过外国企业的出口量判断它的类型,根据式(10)制定对它的最优反倾销税率,考虑到低成本的外国企业会降低出口量,伪装成高成本企业来获得低的反倾销税率,执行差别税率会使国家福利受损,于是进扣国政府将会执行单一税率,即不管外国企业是低成本还是高成本,统一按固定税率Td∈(Thd,Tld)征税。这样如果外国企业进行伪装,它得到的收益将少于不伪装时,从而促使外国企业表现出真实的成本类型。信号博弈矩阵[8]见表1。
首先分析政府的效用,当政府选单一税率时,如果企业选择伪装时,国家福利为ws1, 如果企业选择不伪装时,国家福利为ws2, 显然ws1>ws2;当政府选择差别税率时,如果企业选择伪装,因为政府对本应征高反倾销税的企业给予过低的税率,导致本国福利受损,得益少于实行单一税率时,在此设定为wd1, 如果企业不伪装,实行差别税率可以达到国家福利最大化,福利为wd2, 显然wd2>ws1>ws2>wd1.接着分析企业的效用,当企业选择伪装时,需要减少出口额,发出自己是高成本企业的信号,其成本为cm, 在进口国政府实行差别税率时,它可以获得低反倾销税率,得益πlf1-cm, 如果政府实行单一税率,那么企业要按统一税率Td≥Thd缴税,因而得益πlf2-cm, 这里πlf1>πlf2;当企业选择不伪装,在进口国政府实行差别税率时,它被征高反倾销税,得益仅为πlf3;如果进口国政府实行单一税率,它的得益将高于在单一税率情况下企业进行伪装,得益为πlf2, 显然也高于差别税率情况下企业不伪装的得益,有πlf2>πlf3.
很明显,低成本企业是否伪装,取决于它的信号成本cm和进口国政府的策略,如果进口国政府实行单一税率,那么不伪装将是它的最优策略,而如果实行的是差别税率,同时cm≤πlf1-πlf3, 那么企业偏好伪装。而当cm>πlf1-πlf3时,即减少出口使它的利益受损太大,不如它按符合自己利润最大化的垄断产量出口,此时,对于企业来说,无论进口国政府采取何种策略,对它来说不伪装都是最好的选择,这时存在一个唯一的纳什均衡(不伪装,差别税率)。这告诉我们,如果伪装的成本很大,或进口国政府辨别企业成本类型能力很强,那么企业进行伪装将得不偿失,它只有表现出它的真实成本。在外国企业选择不伪装时,政府可以通过采取差别税率,对高效率的外国企业征高反倾销税,对低效率的征低反倾销税,实现最大国家福利,所以提高辨别能力是政府取得最大利益的重要措施。
下面详细分析0≤cm≤πlf1-πlf3的情况,当cm无限接近0时,即伪装成本很小时,企业选择伪装,此时无论进口国政府选何种策略,它的得益都至少比不伪装时大,那么政府考虑到企业的选择,它的策略就只能是单一税率,这种情况下有唯一的纳什均衡(伪装,单一税率);当cm无限接近πlf1-πlf3时,毫无疑问,不伪装是企业的最好选择;当cm处于0和πlf1-πlf3之间时,企业首先会考虑选择伪装,而政府在企业伪装的情况下会选择单一税率,那么此时企业就会放弃伪装,而政府就会又选择差别税率,在这个博弈中任何一方都不能让对方知道或猜到自己的选择,因此必须在决策时利用随机性;而且他们选择每种策略时一定要恰好使对方无机可乘。现在推导这个博弈的混合策略纳什均衡,设M,N分别代表外国企业选伪装和不伪装策略,D,S代表进口国政府选差别税率和单一税率策略,外国企业选M的概率为PM, 选N的概率为PN, 进口国政府选D的概率为PD, 选S的概率为PS, 当外国企业选M和N的概率为PM和PN时,一定要使进口国政府选D和S的期望得益相等,即
为简化分析,假设ws1=ws2=ws, 又因为PM+PN=1, 化简上式得
同理得进口国政府期望收益为ueg=ws,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0<cm<πlf1-πlf3, 企业的期望收益为
如果高成本企业发出能清楚将它与低成本企业区分开来的信号,那么它就可以免于被进口国政府按单一税率征较高的反倾销税,这个信号可以理解为出口国企业积极配合反倾销调查,如实填写问卷,显示自己是高成本企业,否则会因为政府采取单一税率而缴纳高的反倾销税。
4 结论
通过对国际贸易中出口国企业,进口国企业和进口国政府的三方博弈分析,发现进口国企业和政府对出口国企业的成本信念影响着他们的产量决策和反倾销税率决策,进而左右出口国企业的利润,为了自身的利益,出口国企业有动机发出虚假的成本信号来影响对方的信念判断,以获得对自己有利的进口国政府的税率决策,在分析了这一信号博弈之后,得出以下结论:
①对于国内政府来说,当国外企业对国内市场的倾销幅度相同的情况下,如果国外企业在国内市场上销售产品的单位边际成本越低,即竞争力越强时,则应征收较高的反倾销税率,反之亦然;如果国内消费者对该进口产品的需求弹性较小,则应征收较高的反倾销税率,反之亦然。对于出口企业来说,当我国企业出口的产品的单位边际成本较小时,即竞争力较强时,应适当提高产品的出口价格,以免遭受国外的反倾销调查,反之亦然;当国外市场上的消费者对我国企业的出口产品的需求弹性较小时,我国企业应适当提高出口产品的出口价格,以免遭受国外的反倾销调查,反之亦然。
②进口国政府和国内企业对国外企业成本类型的信念左右着各方的得益,所以出口企业会通过调整自己的出口量来发出信号,影响进口国政府和国内企业对其成本的判断,以获得满意的利润。当对不同成本类型企业的征税差异超过其成本差异时,对进口国政府和国内企业来说,他们更希望国外企业是低成本企业,这样他们能有效的保护国内的产业,而对国外企业来说,他们此时希望被看作是高成本的企业,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会降低产量来发出可置信的信号,表明自己的成本类型。
③根据最优反倾销税率公式,由于进口国政府倾向于对单位边际成本低的国外企业征收高反倾销税,所以我国出口企业应向进口国政府发出可信服的信号,证实自己反映的是真实的成本信息,即没有进行伪装,自己是高成本企业,从而争取到低反倾销税率。
④伪装成本cm的高低(即调整出口量给外国企业带来的损失)决定了外国企业和进口国政府的策略选择,当伪装成本足够大时,外国企业将放弃伪装,显示其真实成本信息,进口国政府可以按最优税率模型制定反倾销税。而如果伪装成本不是很高,那么低成本企业有动力去伪装成高成本企业来获得低税率,此时进口国政府倾向于按单一税率征税,外国企业会发现诚实反映符合自身利益最大化,此时外国企业选择不伪装、进口国政府执行单一税率成为博弈的纳什均衡。
参考文献
[1]Kolev D R,Prusa T J.Tariff policy for amonopolist in a signaling game[J].Journal of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9,49:51~76.
[2]Cassing J,To T.Antidumping,signaling andcheap talk[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8,75:373~382.
[3]钟根元等.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下反倾销税率优化模型[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6,(1):104~106
[4]刘爱东.我国企业应对反倾销的会计理论体系[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7,(5):16~22.
[5]刘爱东,刘悦.对华反倾销国别和案件的聚焦统计分析[J].商业研究,2008,(1):105~107.
[6]刘爱东.会计准则趋同对我国企业应对反倾销影响的调查分析[J].会计研究,2008,(9):24~30.
[7]颜延.反倾销司法会计[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93.
[8]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87~106.
信号博弈 篇2
摘 要:随着网络购物的迅速发展,网购市场逆向选择问题日渐突出。逆向选择会导致市场消失,而网购市场的火爆似乎用传统理论无法解释。为了有效解释此类问题,在引用旧车市场模型的基础上,引进效用评价系数,对原有模型进行扩展,解释了市场长期存在却又和逆向选择并存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构建信号博弈模型,分别讨论了分离均衡和混同均衡下市场的有效性问题。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若干解决网购市场逆向选择的对策。
关键词:旧车市场;逆向选择;劣质商品;信号博弈
中图分类号: F71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6)03-0006-05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购也越来越火爆。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1~11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34526亿元,同比增长34.5%;阿里天猫仅2015年“双11”,销售额就达到912亿元。而时间相仿的11月28日——作为美国消费“晴雨表”之一的“黑色星期五”购物狂欢节,当天其网络销售额为27.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74亿元,这还是在同比增长了14%以后。然而,由于网购商品是以文字、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呈现在消费者的面前。消费者在选购前不能亲自感受商品,无法获得对商品的全面认识和体验。因此,在消费者和商家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商家掌握的信息明显优于消费者掌握的信息。[1]这使得网购行为比实体消费行为存在更大的购买风险,消费者的感知风险更大。在消费者感知风险较大的情况下出于避险目的,消费者会倾向购买报价较低的商品,而商家也会倾向提供“劣质商品”,于是网购市场就出现了类似“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选择。
二、网购市场委托代理理论的提出
逆向选择的含义是由美国经济学家 Akerlof (1970)首先提出的。在其发表的“The market for lemons: 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一文中,首次阐述了逆向选择行为的产生及其柠檬市场的影响。交易发生之前的信息不对称易产生逆向选择问题。当交易市场中信息不对称时,通常卖方比买方拥有更多的私人信息,买方处于信息劣势。由于买方无法完全掌握商品的质量信息,或者无法鉴别卖方传递的信息是否有效,从而难以准确辨别商品质量的优劣。由于劣质商品成本低于优质商品,卖方更倾向于销售劣质商品滥竽充数,若两者具有相同的价格,则劣质商品的卖方能够获取高额利润。此时,优质商品卖方处于劣势状态,会逐渐被驱逐出市场,这就是逆向选择的基本过程。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会产生上述逆向选择行为,逆向选择行为的出现将导致传统市场机制无法发挥作用,市场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作业失灵,从而使社会偏离帕累托交易,甚至是市场失灵,直至市场消失。次品市场在在美国俚语里被称为“柠檬”,因此柠檬市场也就意味着次品市场。所谓的柠檬市场效应也就是由于上述逆向选择行为的存在,而使市场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2]
在网购市场,由于交易信息传递的虚拟性、较大的信息搜寻成本、商家的信息垄断和网络监管的不健全,从而导致了消费者和商家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为了分析网购市场为什么非对称信息可能导致逆向选择问题和无效率交易现象,我们拟用旧车市场模型来分析网购市场的逆向选择问题。
三、网购市场委托代理问题模型及深化
(一)假设提出
根据网购市场的特征和问题研究的需要,我们做出如下假设:
1.假定消费者和商家是有限理性的,这主要在于网购市场信息量大,且存在不对称性。假定消费者和商家是风险中性的,且市场上的商品皆为经验商品,且为单一产品[2];
2.网购市场有多个潜在的消费者和商家,商家知道自己出售的产品质量 ,消费者不知道 ,但是知道 的分布函数F( );商品的质量 服从 区间连续均匀分布,消费者愿意接受的最低价格为1,市场提供商品最高价格为5;
3.消费者愿意出P的价格购买;如果商家接受,则消费者获得效用UB=V( )—P,商家获得效用Us=P—W( );如果价格不被接受,双方的效用为零。则 , 。假定 。
一般来说,消费者及厂商对产品质量的偏好和评价是不同的。在以下的分析中我们将质量偏好作为调节变量分别进行建模评价。
(二)模型构建
1.经典委托代理模型:基于相同产品质量偏好的网购市场选择模型
我们首先假定消费者和商家有相同的偏好,他们对产品的质量评价为: 。那么,在整个网购市场上,消费者预期的质量 ,那么消费者会按照预期的质量支付价格3。而此时的商家中只有质量 的商家才愿意将产品出手,而所有 的商家都将退出市场。一旦这些商家及其产品退出市场,那么留在市场上的商品平均质量则会进一步下降到2。而此时消费者的预期质量则会进一步降低 1.5,那么消费者按照预期质量愿意支付的价格也会下降到1.5,而此时商家愿意出售的产品质量则会进一步降低,如此等等。直到最后唯一的均衡价格P=1,而此时 1。也就是说市场上只有最劣质的商品交易,所有的 >1的商品都将退出市场。由于商品质量服从 区间均匀分布, ,则 ,这意味这此时整个网购市场消失。[3]
为了进一步分析二者的关系,我们用供给函数和需求函数来表示,消费者愿意支付相当于产品的质量平均水的价格,因此需求函数P= ;而商家的供给曲线表示市场上车的平均质量与价格的关系。供给曲线可表示为:
,由于需求函数P= ,将二者联立可得:均衡点为(1,1)。此时柠
檬市场效应显现,劣质产品完全驱逐高质量产品,极端情况下整个市场消失。
2.委托代理模型的深化:基于消费者较高质量偏好的网购市场选择模型
前述分析中,网购市场上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选择,从而导致了整个网购市场低端化,市场也不断萎缩。但现实中市场不仅没有萎缩反而出现了供销两旺,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在现实中消费者对产品偏好要高于厂家。这主要因为消费者评价商品的效用往往是以零售价为基础衡量性价比的,而厂商评价商品的效用是以批发价为基础衡量性价比的,零售价要高于批发价,所以相同质量的商品,消费者会比商家给予更高的效用评价。
假定 ,即消费者对商品的评价是商家的b倍(b )。在这里可以分为两种情况讨论,一种是买方市场,商家据主导地位。或者是卖家垄断市场,或是消费者需求旺盛,产品供不应求;另一种是卖方市场,消费者居主导地位,产品普遍过剩。以下分别分析其剩余价值的归属和市场均衡状况。
(1)买方市场
网购市场的普遍存在形态是买方市场,在买方市场下,产品供给丰富,供大于求,消费者据主导地位,此时的净剩余被消费者占有。假定此时b=1.2,市场价格P=3.6,由于消费者需求曲线 ,可知 =3;在P=3.6的情况下,商家愿意提供产品的 范围是 ,消费者愿意接受的 是 ,两者能够共同接受的成交区间是 。在买方市场下,竞争压力会使价格下降,直到P=3, =3,消费者获得所有剩余。博弈过程并未结束,当P=3时,商家愿意提供的产品质量开始下降,由于竞争的存在,价格会进一步下降,直到消费者获得全部剩余。
因此,在买方市场下同样会发生逆向选择,只不过交易剩余被消费者获取。而此时需求曲线的斜率则会随着供需力量的对比而变化,供给越旺盛,消费者愿意提供的价格就会越低,均衡价格和均衡质量则会随着供给的增加而下降。
(2)卖方市场
虽然从整个社会看,产品过剩是常态。但是从网购市场来看,也存在卖方市场。一些特殊产品、品牌产品的商家,他们的产品往往是供不应求的。另外,网购消费者喜欢看网评,看商家的信誉、销量和成立时间等因素,以此来作为购买的依据。那么,具有较高信誉等级的商家也是一种稀缺资源,也可能成为众多买家争相追捧的对象,也会形成卖方市场。当消费者对商品的评价高于商家时,交易会带来净剩余,双方的讨价还价能力决定剩余价值的分配。在卖方市场情况下,商家会占有全部剩余。由以上可知:商家的供给曲线仍然 =P/2+1/2,但是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则均衡价格和
质量可以表示为:P= ,b ; 。上式中对b取值范围的限制是由于先前质量分布范围限制 ,若b> ,则
质量分布会超过原先假设。若b=1,则该式又回到原先偏好相同时的假设。当b>1时,均衡价格和均衡质量高于b=1时的均衡产品,b值越大,均衡质量和价格也越高。当b ,所有质量的商品都能
成交,此时平均质量 =3,均衡价格为3b。因此,在该市场中净剩余被商家拿走,而此时市场的交易仍然存在,逆向选择现象也依然存在,只是不会出现市场消失的现象,甚至还会出现低端市场的繁荣,大量商品交易在市场低端成交。
(3)供需双方共享交易剩余
在生活中常见的情形是交易剩余被买方和卖方共同分享,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和市场的结构性特征,绝对的商家主导和消费者主导是很少见的,常见的情形是两者共同起作用,共同分享交易剩余。这样在现实生活中就出现了这样的情景:由于逆向选择的存在,使得网购商品质量逐渐向低端转移,但是由于消费者的评价普遍高于商家,该市场不会消失,而会停留在中低端。此时,消费者获得了部分剩余,商家也获得了部分剩余,于是网购市场越来越火爆,但却未出现交易商品质量向高端转移的趋势。
(三)模型启示
网购市场的逆向选择会长期存在,从而导致网购产品质量在中低端区域徘徊。国内各大主流购物网站的数据也显示了这一倾向,销量排行榜的靠前的产品大多是价格和质量偏低的产品。另一方面,由于消费者偏好和评价较高,使得该市场不会消失,且会长期存在。交易剩余大部分被消费者获取,消费者也会在网购市场获得一定的满意度。
网购市场的特征使得大量的社会资源长期用在低端产品的生产上,这对于产业结构特征和制造业的升级带来负面影响,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创新和产品升级。网购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加大了消费者的感知不确定性,造成了市场的逆向选择。[4]
四、信号博弈下的市场分离
网购市场的逆向选择问题普遍存在,但并非没有解决对策,信号机制就是一个解决逆向选择问题的重要思路。网购市场是一个不完全信息市场,但在不完全信息的博弈中,参与人为了显示自己的类型,可以通过传递信号给其它参与人以便使对方观察到某种信号而调整自身行动。因此,高质量的商家为了向消费者显示自己所属类型,会有强烈动机对外传递信号。在网购中传递信号可以是某种质量认证、消费保障和信誉机制等。不少网购购物平台会根据消费者好评设置信誉等级,如淘宝根据信誉积分将商家分为20个等级。这些等级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信誉资产,并为商家赢得大量的订单。当然,商家为了获得并传递这种声誉信号需要在在付出成本。高质量商家获取声誉信号的成本相对较低,低质量商家为了冒充高质量商家要付出的信号成本很高。
(一)模型假设
在上述网购委托代理市场模型假设的基础上,我们另外附加信号博弈模型的假设如下:
1.假设市场上存在两类商家,高质量产品商家和低质量产品商家,分别用H和L表示。假设 H=5, L=1。
2.假设商家的行动空间Ω={A1,A2},A1表示显示高质量信号,A2表示不显示信号。发出高质量信号主要通过质量认证、信誉评价、第三方担保制度、赔偿承诺和保险与再保险制度等信号工具,这些需要支付成本,质量越高成本越低。低质量商家也会发出虚假的高质量信号,当然这需要面临巨大的成本,不仅面临显示高质量信号的支付成本,还要面临巨额的事后处罚和赔偿风险。假定高质量商家认证的成本为α,低质量商家认证的成本为β,显然α<β。
3.假设消费者根据质量信号决定购买行为,当商家发出高质量认证信号时,消费者以p=5的价格购买,当商家没有高质量认证信号时,消费者无法分辨其产品质量,会按照柠檬市场的最低价p=1进行购买。假定消费者正确识别产品质量,并支付相应价格时的收益为0,则错误识别低质量产品,支付高质量产品的价格时收益为-4;错误识别高质量产品,支付低质量产品价格时收益为4,当然这种情况在现实中比较少见,高质量商家不会贱卖自己的产品,为便于对比进行理论分析,暂时保留这种情景。
4.消费者会进行重复博弈,当消费者购买高质量的产品,就会发出反馈信号,继续购买或者鼓励身边的亲戚朋友购买,或者发好评,提高商家信誉度,从而在后续博弈中会降低商家的信号成本,提高商家的收益,假设收益系数为λ;当消费者购买低质量却获得高质量认证的产品,就会发出负反馈信号,进行投诉或者给予差评,从而使商家的销售行为无法继续,或者面临更大的成本η。
(二)模型构建与分析
根据上述假设,可以构建消费者与商家的博弈模型,商家有高质量和低质量之分,其行动策略A1,A2两种,不同策略选择商家会获得不同收益。面对不同类型和不同行动策略的商家,消费者的收益也会不同。此外,在前述委托代理模型中,根据商家和消费者偏好相同和不同的情况分三种情形分别讨论。为了简单起见,在下文的讨论中,仅仅讨论商家和消费者偏好相等的情况,行动次序为商家先行动,消费者根据商家传递的信号决定自己的行动。因此,根据以上假设和网购行为的现实情况,建立博弈支付矩阵如下图1所示:
上述支付矩阵中高质量商家H表示,低质量商家L表示,它们分别有A1和A2两种策略。括号内的收益值分别为消费者和商家对应策略下的收益。当消费者正确识别产品质量,并支付相应价格时的收益为0,反之会带来或正或负的溢价。支付矩阵有两种博弈均衡形式,分别是分离均衡和混同均衡。
1.分离均衡
分离均衡是指在博弈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参与者发送(参与人)以1的概率选择不同的信号,或者说,没有任何类型选择与其他类型相同的信号。在分离均衡下,信号准确地揭示出类型。因此,在分离均衡下,委托人能够通过代理人发出的信号,识别出不同类型的参与者,从而进行恰当的激励。
在上述博弈中,如果满足-α>-4,4-β<0,即α<4且β>4时,高质量商家会通过传递高质量显示信号,从而获得(0,-α)的收益;低质量商家则不会传递高质量显示信号,消费者会据此判断其类型,并实现(0,0)益。此时,高水平的合作伙伴和低水平合作伙伴会显示体现自身类型的信息,并在合作中采取与自身类型相符的行为,每种类型的合作伙伴分别拿到自己响应的报酬。
在分离均衡下,尽管存在信息不对称,但商家能够通过质量显示信号,将其分离出来,因此不存在委托代理问题。
2.混同均衡
混同均衡是指在博弈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发送者(参与人1)选择相同的信号,或者说,没有任何类型选择与其他类型不同的信号,因此,接受者(参与人2)不能修正先验概率。在混同均衡下,信号无法准确地揭示出参与人所属类型。
在博弈模型中,高质量的商家有积极传递高质量显示信号的动机,因为如果不传递,消费者便无法分清该商家的商品是高质量还是低质量,会按照低质量p=1的价格支付,此时高质量商家就会退出市场。因此,高质量商家继续参与市场交易就必须通过传递高质量显示信号,以获得p=5的高质量价格。在现实中,通常情况下α<4是满足的。即高质量商家一般都会进行质量认证。
低质量商家可能为了冒充高质量商家参加认证,也可能不认证。当低质量商家也进行高质量认证时,即β<4时,消费者便在首轮博弈中无法根据信号分清商家类型,此时的均衡为混同均衡。
当然,博弈并为停止,还会进行下去。当高质量认证商家和低质量认证商家都会在首轮博弈后进行重复博弈。而消费者的反馈会带给不同类型的商家不同收益。其收益详见表2。
由表2可知,随着重复博弈期数的增加,高质量商家传递高质量显示信号成本会不断减低,直至趋近0;而低质量商家的质量认证成本却不断增加,直至无穷大。显然,0<λ<1,η>1。在实际中,冒充高质量的商家面临被消费者投诉或其它维权行为的打击,甚至在第二期就被重罚或者被驱逐市场。商家传递高质量显示信号后,往往伴随着第三方的监督,消费者
的反馈影响力度加大,从而使得假冒高质量商家的低质量商家会面临越来愈大的成本,并直至离开市场。
(三)模型启示
信号博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委托代理问题,
当高质量商家传递高质量显示信号的成本足够低而低质量商家的成本足够高时,就能实现分离均衡。此时,市场上认证的产品是高质量产品,不认证的是低质量产品,市场有效。当低质量产品假冒高质量产品认证时,信誉机制和消费信号反馈就显得非常重要,有效的信誉机制和反馈机制能够将低质量商家逐出市场,从而在重复博弈中达到市场分离的效果。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委托代理模型解释了网购市场的逆向选择行为,又通过区分比较消费者与商家的偏好,解释了网购市场长期存在且一直处于低端的原因。信号博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市场失灵,本文构建了信号博弈模型,分别研究了分离均衡和混同均衡下的博弈行为,强调了质量认证、信誉机制和信号反馈的重要性,对解决实际问题有很大的启发。因此,可以通过加强商品质量认证、优化消费者的质量信号反馈机制、提高网络商家网络交易门槛、加强商家信誉建设和创建网购知名品牌等途径逐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5]基于此,针对网购市场的逆向选择问题,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高网购平台商家进入和退出门槛
网购平台门槛的提高,增加了低质量商家入市的成本,同时也使高质量商家投入相当的沉没成本,能够有效抑制商家的机会主义行为。特别对于通过提供低质量产品却冒充高质量产品的商家,设置较高的退出门槛,使低质量成本商家的风险成本大大提高,从而有利于实现市场的有效性。
(二)加强商家质量认证,提供多元的认证菜单
商家的质量认证是实现分离均衡的必要条件,质量认证能够传递有效信号。
因此,网购市场应提供多元的认证菜单,提供更多的信号机制。保证金、信誉等级制和高质量保障承诺等是常见的高质量信号形式。许多网购平台商开发了各种各样的信号机制,淘宝网的信号机制最为完善。随着市场的逐步完善,更多的质量信号机制会陆续地开发出来,市场将能够提供更多更有效的认证菜单。
(三)建立声誉机制和信息反馈机制
声誉机制和信息反馈机制尤为重要,声誉机制实质上是商家的一种质量认证,能提高消费者对商家的质量认知。它具有累进效应,能形成商家品牌,对提高商家销售具有重要作用。低质量的商家会被声誉机制筛选下去,从而形成市场的分离效果。信息反馈机制包括消费者评价、投诉和处理等一套机制,这种机制的完善能在重复博弈中起到重要作用,从而将低质量商家分离出来。
(四)建立第三方中介服务平台
许多网站都有第三方中介平台参与,这些平台可以处理商家认证、质量鉴定、投诉处理和信誉评级等事务。这些事务都涉及网购平台信誉机制,因此加强服务中介建设,规范中介行为,对解决市场的逆向选择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赵成见.网络零售市场中的信息共享行为及其激励机制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13.
[2]程旭颖.网络购物环境下逆向选择问题研究[D].青岛:中国石油大学,2013.
[3]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格致出版社,2014(5):324-326.
[4]蒋素娟.减少网络团购中消费者感知的不确定性——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2.
[5]朱海峰.消费者服装网购感知风险影响因素分析[J].消费经济.2012:59.
Research on the Adverse Selection Problem in On-line Shopping Marke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ignaling Game
Li Xin-jian1,2,Xu Da-wu1
(Department of Economy-Trade Management, Anhui Technical Colleg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Wuhu 241000, China; 2. Colleg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23,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on-line shopping, the adverse selection problem is gradually revealed, which will lead to disappearance of market. However on-line shopping market has been very hot, which seems to be hard to explain using traditional theory. This paper introduces utility evaluation coefficient to extend the second-hand market model , which can explain the long-term co-existence of adverse selection and the market. On this basis, the paper constructs signal game model, discusses respectively the the validity of market with separating equilibrium and pooling equilibrium. Finall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 adverse selection in online shopping market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信号博弈 篇3
我国是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 发展农业需要加快产业化脚步, 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到2012年底为止, 我国认定了五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分别为2000年151家、2002年235家、2004年210家、2008年312家、2012年363家。
随着我国农产品产业化的较快发展, 农产品供应链中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农产品供应链是农产品在收购、加工、运输、分销的过程中, 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控制, 形成农户 (为简化问题, 这里把N个生产同一种农产品的生产者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称为农户) 。 市场上一些农产品加工企业, 加工质量不高、不重视产品包装, 而农户普遍经营规模小, 资金匮乏, 相对农产品加工企业没有公平议价的权力, 使得农户在选择农产品加工企业时产生困惑。农户困惑来源于加工服务中的信息不对称, 农产品加工企业处于信息优势地位, 能够准确评估自己服务。农户则处于信息劣势, 无法完全了解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服务能力, 难以保证选择的加工企业是最优决策。
农户为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 一般选择信誉好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因此, 加工企业如果发出信号证明自己拥有良好市场信誉, 吸引农户选择, 可以增加农产品加工业务量, 扩大市场占有份额。本文运用信号博弈理论研究信息不对称下农产品加工企业服务质量与效率。
1 加工企业信号博弈模型
1.1 加工企业信号博弈过程分析
假定在信号传递过程中, 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信号发送者, 农户为信号接收者, 双方博弈过程分析如下:
自然决定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能力高低。能力高的加工企业加工农产品速度快、腐损率低, 较高农产品附加值给农户带来较高的价值, 市场信誉高。反之, 能力低的加工企业加工农产品速度慢、腐损率高, 农产品附加值低使农户蒙受损失, 市场信誉低。
农产品加工企业知道自己的类型:能力高或能力低。农产品加工企业将加工费作为价格信号, 反映自己的服务能力。一般情况下, 价格与加工企业能力成正比。但有些加工企业为了自身利益而放弃标准, 收取高价格却不能提供优质服务, 使农户上当受骗。
农户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类型具有不完美信息, 无法通过价格高低判定其真实的类型, 他只能按其获得的期望价值支付报酬。农户在市场上观察价格信号与自身期望对比后, 决定是否交易。上述博弈过程可如图1所示:
(N.自然;1.加工企业2.农户)
由图1可知, 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出价格信号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承诺时, 预测到农户将根据他发出的信号, 修正对自己类型的判断。农户不能仅仅通过加工费的高低来判断服务价值的高低, 还必须了解和调查其他信息, 详细了解加工的质量与效率, 以及农产品及时完好的加工包装, 不影响农产品的销售。农户在此基础上利用贝叶斯法则修正对加工企业类型的判断, 选择自己的最优行动。
1.2 博弈模型建立的基本假设
假设1:市场上有n个农户, 农产品加工企业有n家, 他们都是理性经济人。农户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在进行决策时都会在给定条件下做出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
假设2:农产品加工企业能力有高低之分, 高能力的加工企业提供服务价值高为VH;低能力的加工企业提供服务价值低为VL, 其中VH>VL>0。
假设3:农产品加工企业从信号集P={PH, PL}中选取一个能反映加工服务的价格信号, PH、PL分别表示高价、低价。农户得到高能力服务的概率为p (g) , 低能力服务的概率p (b) =1-p (g) 。
假设4:能力高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由于设备先进信息化完善、加工网点覆盖面广, 达到的规模成本为C1, 能力低的加工企业由于人力成本高、工作效率低下花费的成本为C2, C1
1.3 信号博弈结果分析
根据双方博弈过程分析可以得出加工服务最终结果只有两种:交易或不交易, 本文采用净收益法得到博弈双方具体得益矩阵如表1、表2所示:
本文假设农产品加工企业有四种可选择策略:{高能力定高价、低能力定高价、高能力定低价、低能力定低价}, 概率分别为:p (h/g) 、p (h/b) 、p (l/g) 、p (l/b) 。农户购买加工服务时也有四种结果:{高价买服务能力高、高价买服务能力低、低价买服务能力高、低价买服务能力低}, 其概率分别为:p (g/h) 、p (b/h) 、p (g/l) 、p (b/l) 。
为简化讨论, 设:VH-PH>VL-PL>0>VL-PH, 即农户支付了高加工费获得服务价值比低加工费获得的服务价值大;低加工费购买的加工服务也会带来一定收益;高加工费购买低价值的服务收益为负。从行动集合T={t1, t2}中选取一个行动ti (i=1, 2) , 其中t1为交易成功, t2为交易不成功。根据以上假设及表1和表2得出, 农户的期望收益为:
只有当 (1) > (2) 时, E (t1) >E (t2) 成立时, 农户才会选择购买加工服务。反之, 则不予购买。
2 加工企业信号博弈均衡分析
一般而言, 农产品加工企业服务能力高时, 选择定高价;服务能力低时, 则可能以概率α定高价, 以概率1-α定低价, 其中α∈[0, 1]表示加工企业“不诚信”的概率。根据贝叶斯法则, 可以得出p (g/h) 、p (b/h) 、p (g/l) 、p (b/l) 分别为:
由式 (3) 和式 (4) 可知, p (g/h) 与α成反比, p (b/h) 与α成正比。α的大小影响农户的期望收益, 从而决定加工交易的成败。加工企业的均衡策略也会随着α 的变化而变化, 具体分析如下:
(1) 当α=0时, 是分离均衡状态。价格信号准确地表现其类型, 接收者完全可以通过价格来准确判断出发送者的类型。这种情况下加工企业是诚信的, 即加工企业发出的价格信号可以真实地反应服务能力的高低, 农户通过价格信号可区分加工企业的能力类型并根据贝叶斯法则作出如下判断:
p (g/h) =1, p (b/h) =0, p (g/l) =0, p (b/l) =1。
选择购买的期望收益为:
E (t1) =VH-PH+VL-PL>0 (7)
此时, 对农户来说交易收益大于不交易。那么此时农户与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策略组合就构成一个市场完全成功类型的完美贝叶斯均衡, 是一种最有效率的市场均衡状态。
推论1:信号博弈实现分离均衡时, 农产品加工企业信息占优, 低能力农产品加工企业将选择定低价;高能力农产品加工企业选择定高价, 即PH-C1>PL-C2。
(2) 当0<α<1时, 是准分离均衡状态。此时, 能力高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一定会选择定高价;能力低农产品加工企业可能定高价, 也可能定低价。对于农户来说, 高价购买到高能力加工服务和低能力加工服务的概率分别为p (g/h) >0、p (b/h) >0;低价购买到高能力加工服务和低能力加工服务的概率分别为p (g/l) =0、p (b/l) =1, 农户选择购买的期望收益为:
undefined
由于p (b) >0、p (g) >0、VL-PH<0, 存在undefined足够大, 使E (t1) <0。此时农户收益为负。此时, 农户选择不交易, 农产品加工市场没有业务, 这种均衡的市场效率最差, 严重制约了农产品产业化的发展。
(3) 当α=1时, 是混同均衡状态。市场上所有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都选择高价, 此时价格已经起不到传递信号的作用。这种情况下, 农户通过高价购买到高能力服务的概率和贝叶斯法则和做出如下判断:p (g/h) =p (g) 、p (b/h) =p (b) 、p (g/l) =0, p (b/l) =0。农户选择购买的期望收益为:
E (t1) =p (g) (VH-PH) +p (b) (VL-PH) (9)
当 (PH-C2-CF) < (PL-C2) 时, 定高价所需的伪装成本CF使低能力加工企业获利低于定低价时的获利, 其提供服务概率p (b) 将大大减小。当p (g) 足够大时, 使E (t1) >0成立。此时, 市场中愿意提供服务的高能力加工企业较多, 购买加工服务是有收益的, 我们称这种情况为市场部分成功的混同均衡, 农户潜在的利益部分能够实现。
当 (PH-C2-CF) > (PL-C2) 时, 在考虑伪装成本CF的条件下, 低能力的加工企业定高价可获得较多的利润, 其提供服务概率p (b) 将大大增加。当p (b) 足够大时, 使E (t1) <0成立。此时, 市场中存在大量能力低却定高价的加工企业, 使得E (t1)
推论2:在混同均衡状态中, CF>PH-PL是E (t1) >0 的充分条件。较高的伪装成本可以有效扼制了低能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 可以使农户避免损失。
综上所述:在加工市场中, 农户根据价格信号, 推测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类型, 在此基础上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由于双方信息不对称, 出现分离均衡、混同均衡、准分离均衡三种均衡状态。在分离均衡中, 价格完全反映加农产品工企业能力高低, 农户与加工企业达到共赢促使市场健康发展。在准分离均衡中, 价格信号有时不能反映农产品加工企业真实质量与效率, 可能导致市场瘫痪, 不能发挥市场效率。在混同均衡中, 由于价格信号相同不能反映农产品加工企业类型, 消费难以做出最优决策。
3 结论与建议
本文建立信号博弈模型, 通过对加工价格、加工成本、伪装成本、农户选择、加工企业诚信度的研究, 给出针对我国农产品加工行业改进措施如下:
(1) 制定合理的农产品加工价格, 保证VL1对应合理的价格PH, 保护农户的基本利益, 通过不同收费标准, 区分不同能力水平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一方面提高农户对知名加农产品工企业的品牌信任, 避免农户选择困惑;另一方面大力发展重点龙头农业产业化企业, 带动农村产业调整, 促进农户增产, 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2) 加强农产品加工行业机械化建设, 提高农产品加工行业整体水平, 降低农产品加工成本。学习借鉴欧美先进农产品加工包装技术, 建立自动化流水作业平台, 引进自动化加工设施设备, 保证初级加工的基本上进一步深加工, 开发农产品附加值。增设农产品仓库、加工中心, 完善农产品加工网络布局, 一方面促使高能力加工企业达到规模成本C1, 获利PH-C1>PH-C2;另一方面提高加工服务的伪装成本CF。当CF>PH-PL时, 低能力的加工企业的获利PH-C2-CF
(3) 农产品加工企业诚信度是影响加工市场的关键。当加工企业完全诚信时, 加工市场达到最有效率的均衡状态, 确立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核心地位, 主导物流产业链的连接, 刺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摘要:近年来国内农业化飞速发展, 农产品加工企业参差不齐, 农户在选择加工企业时由于信息不对称, 从而产生选择困惑。针对这种信息不对称现象, 建立了信号博弈模型, 研究价格信号对农户选择的影响程度, 对其可能出现的混同均衡、分离均衡和准分离均衡深入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对农产品加工行业的发展提出可行意见。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加工,信号博弈,非对称信息
参考文献
[1]卜祥龙.农产品供应链联盟的利润分配博弈分析[J].物流技术, 2012, (9) :338-342.
[2]刘志学, 许泽勇.基于非对称信息理论的第三方物流合作博弈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 2003, 11 (5) :85-86.
[3]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化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89-192.
信号博弈 篇4
关键词:FDI,信号博弈模型
一、引言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 外商直接投资 (FDI) 在我国呈迅速上升的趋势, FDI的引进带来了经济、就业以及社会的发展。各地方政府亦日益重视FDI的引进, 纷纷出台各种激励政策以吸引跨国公司的投资, 但实际上, 所有的直接投资都是有风险的, 投资方只能凭借之前有限的认识以及当地政府所发出的政策信号来估计利润的高低, 从而决定是否投资。因此, 在地方政府和投资主体之间存在着博弈。本文通过建立不完全信息的信号博弈模型进行分析, 认为在新的阶段中, 我国利用外资政策应该向优惠激励和促进关联互为补充的方向发展。
二、信号博弈模型
信号博弈 (Signaling Game) 就是研究具有信息传递作用的信号机制的一般博弈模型, 其基本特征是两个 (也可以是两类, 每类有数个) 博弈方, 分别称为信号发出方和信号接收方, 在引进FDI的过程中, 信号发出方就是当地政府, 信号接收方就是跨国公司 (投资方) , 他们先后各选择一次行为, 其中信号接收方具有不完全信息, 但他们可以从信号发出方的行为中获得部分信息, 信号发出方的行为对信号接收方来说, 好像是一种 (以某种方式) 反映其有关得益信息的信号。
假设投资方作为一个博弈方, 先按一定概率从当地政府 (信号发出方) 的类型空间中为当地政府随机选择一个类型, 并将该类型告诉当地政府;然后是发出方在自己的行为空间中选择一个行为 (也称发出一个信号) , 最后是投资方 (接收方) 根据当地政府的行为 (发出的信号) 选择自己的行为。如果我们用S表示信号发出方 (当地政府) , R表示信号接受方 (投资方) , 用T={t1, …tl}表示S的类型空间, 用M={m1, …mJ}表示S的行为空间, 或称信号空间, 用A={a1, …ak}表示R的行为空间, 用uS和uR分别表示S和R的得益, 并且设投资方为S选择类型的概率分布为{p (t1) , …, p (tI) }。则一个信号博弈可表示为:
1.投资方以概率p (ti) 为S选择类型ti, 并让S知道;
2.S选择行为mj;
3.R看到mj后选择行为ak;
4.S和R的得益uS和uR都取决于ti, mj和ak。
注意 (1) 投资方选择各类型的概率都大于0, 且总和等于1; (2) R虽然不知道S的类型就是ti, 但却知道p (ti) ; (3) S所选择的mj是ti的函数, 当然也是得益和ak的函数; (4) T、M和A既可以是离散空间, 也可以是连续空间。
三、引进FDI过程中信号博弈模型的应用
1.基本假设
1) 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利用外资的政策法律框架下, 有一定的自主决策力, 也就是说, 地方政府有权利决定本地和政府相关的那一部分投资成本率t, 主要是工业用地出让价格、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
2) 投资主体拥有投资总量I, 根据不同的投资成本率来决定I的大小以实现利益最大化。
3) 为简化起见, 假设投资方的投资利润率只受当地该行业已有投资量的影响, 即受市场容量的影响, 当地该行业已有投资量越多, 相应的获得高额垄断利润的机会越少, 因此投资利润率降低。设投资方理想的最高回报率为γ, 当地已有的资本存量为Q, 则在当地的投资利润率为r=γ-β (Q+I) (实际中r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取值) , 其中β为资本存量与资本收益率的相关系数 (β>0) , 可通过以往的统计资料获得。
4) 地方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是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以及国际收支平衡, 设投资给地方政府带来的宏观调控实现效用为U, U=U (I) , 且满足U′>0, U″<0。
5) 地方政府为发展经济、增加就业而吸引投资, 对当地的技术水平、预期投资收益率以及市场潜力等均了解, 并且向投资者发出与政府相关的投资成本率信号t。投资方通过对当地投资环境的各项指标调查以及政府的政策信号来决定是否投资。地方政府融资的机会成本为C, 而若不投资投资方可获得该行业平均利润水平r*I。
6) 在当地投资有高收益 (收益RH) 和低收益 (收益RL) , P (R=RH) =α, P (R=RL) =1-α, 由自然选择收益率是高还是低, 当地政府知道α, 但投资方不知道。
7) 如果投资, 地方政府将获得投资收益的一部分t*R, 并且获得宏观调控实现效用U (I) , 投资方获得 (1-t) R。
2.博弈分析
FDI的形成主要源于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并维持垄断优势, 因此, 可能投资的前提是R>r*I, 该博弈可以写为如下信号博弈模型 (如下图所示) :
1) 自然随机决定投资收益高低, 即P (R=RH) =α, P (R=RL) =1-α;
2) 当地政府了解该地区投资收益情况, 并制定政策t;
3) 投资方观察到t, 但不知道R, 只知道R是高低的概率, 然后选择投资与否。
在观察到信号t后, 投资方判断R=RH的概率为q, 即P (RH|t=q。若该地区为高收益, 则理想的贝叶斯均衡是 (发出信号, 投资) , 满足该贝叶斯均衡的条件是:
投资方: (1-t) [qRH+ (1-q) RL]≥rI即t≤I-[rI/qRH+ (1-q) RL]
地方政府:t[αRH+ (1-α) RL]+U (I) ≥C即t≥ (C-U (I) ) / (αRH+ (1-α) RL)
当投资者认为在该地投资可获得高回报时, undefined;当投资者认为在该地获得的回报较低时, undefined, 因为RH>RL, 所以在投资者认为该地获得高收益的可能性大时, 政府可以制订较高的投资成本率。t≥ (C-U (I) ) / (αRH+ (1-α) RL) , 则说明了政府为吸引投资而制定的投资成本率的底线。如果仅从政策信号来决定投资, 在R>r*I的前提下, 低收益地区出价undefined, 投资方选择投资, 高收益地区出价, undefined, 投资方选择不投资, 资源配置低效率。
因而, 在新一代的FDI政策中, 主要以完善投资软环境, 促进产业关联, 提升供应商能力以及拓展本地市场、开发人力资源, 以这些作为信号来吸引FDI。
四、结束语
在新的国际环境下, 我国利用FDI应由过去单纯的投资激励政策降低生产要素成本转变为投资激励与促进关联相互协调补充的外资利用政策, 减少生产要素配置成本。从本地产业与FDI的关联程度、投资软环境、人力资本的提升等角度提高投资报酬率, 形成与周围地区的资本报酬正位差。本文讨论了投资方具有不完全信息的情况下投融资博弈, 实际上, 政府对于投资方也有不完全信息, 不仅有一些投资是欺诈性, 而且有些投资撤资障碍很低, 很容易资本抽回, 对政府是不利的, 这种情况下的博弈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李曼妮, 张海燕.基于信号传递博弈的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问题解决方案.中国市场, 2006, (17) .
[2]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 (第二版) , 2002.
[3]杨太华, 郑庆华.信号博弈模型在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过程中的应用研究.工业技术经济, 2008, 173 (3) .
[4]周密, 许长新.FDI中的投融资博弈.统计与决策, 2006, (12) (下) .
信号博弈 篇5
随着上海福喜“过期肉”等事件的曝光,易腐食品的质量安全问题近年来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而如何有效传递其质量信号对于企业和政府监管部门来说尤为重要。Akerlof(1970)最早分析卖者和买者之间信息不对称对质量信号的影响以及由此造成的市场失灵问题,提出质量信号如果不能有效传递,市场将提供低质量产品[1]。Cachon(2001)[2]研究了产品需求预测作为信号传递工具,分析质量契约的设计问题;Linnemer(2002)[3]和Erdem(2008)[4]研究了价格和广告策略作为信号传递工具,建立了质量控制的动态模型。国内在这方面研究起步较晚,朱立龙和尤建新(2011)[5]运用博弈论和委托代理理论,研究了供应链质量信号传递问题,将供应商生产过程水平类型作为传递工具;李益博(2014)[6]用价格作为信号传递工具,建立产品质量信号传递的博弈模型,并给出定价策略;但是这些研究针对的是一般产品的供应链质量信号传递问题,没有体现出易腐食品的特征。
事实上,时间和温度是影响易腐食品质量和动态生命周期的重要因素,国内部分学者如但斌、陈军等[7,8,9]考虑了以时间要素影响为主的生鲜农产品库存补货策略、定价以及最优保鲜投入问题,但未考虑温度因素的影响,虽然国外学者在考虑时间和温度因素的易腐品质量控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如Sahin(2007)[10]、Zhou(2009)[11]、Li(2012)[12],但大多是通过射频识别技术(RFID)、时温指示器(TTI)等技术方法研究供应链库存、动态定价、优化配送、动态保质期等问题,很少见到针对易腐品质量信号传递方面的研究。本文通过考虑时间和温度因素的信号博弈模型构建,进而提出供应链质量安全信号传递及其监管策略,以期为企业和政府监管部门的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指导。
2 模型假设与一般描述
2.1 基本假设
(1)由于易腐品的特点,在供应链环节上,供应商到零售商的过程基本是由冷链配送保证质量,零售商在产品上架后,由于不同零售商在保鲜技术和质量控制水平的差异,质量安全水平参差不齐,为简化分析,本文仅考虑零售商到消费者之间的博弈关系;
(2)随着温度和时间的变化,易腐品内部微生物繁殖,其质量安全水平与温度、时间有关,依据瑞典科学家阿伦尼乌斯提出的经验公式阿伦尼乌斯方程(阿式公式)[13,14],结合借鉴文献[9][17]的做法,假设易腐品的质量安全水平表示为温度和时间的函数:
其中:η:腐败反应速率(与温度和时间有关);v:反应速率常数;q0:初始质量安全水平;Tπ:第n时刻的热力学温度;E:反应的活化能;G:摩尔气体常量;q(t,T):第n时刻的易腐品质量安全水平;
(3)现实生活中,消费者主要根据易腐品的感观质量水平和价格对自身效用产生的影响,来决定购买行为;易腐品质量安全水平将体现在最终零售市场的需求上,在同样的零售价格下,质量安全水平越高,则市场需求越大,市场需求对价格的弹性是常数。
在文献[14][19]基础上,假设易腐食品的售价是关于信号类型的函数,则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UR=ε+αjq-βjpj,消费市场关于质量安全水平和价格的需求函数为d(p,t)=ψp-μq;
其中:ε:消费者对购买的易腐品基本认知价值随机因子;αj:消费者对质量安全水平的偏好程度;βj:消费者对价格的偏好程度;αj,βj∈(0,1),αj+βj=1,j={1,2});ψ:市场规模的度量;μ:需求对零售价格的弹性指数,本文假设μ=1;
2.2 信号传递模型描述
(1)参与人集合I={S,R},S表示易腐品零售商企业(信号发送方),R表示消费者(信号接收方);
(2)Θ={f1,f2}表示参与人S的类型空间,这是私人信息,参与人S知道类型的取值,f1表示质量安全水平高的零售商,f2表示质量安全水平低的零售商,参与人R仅知道其概率分布:P(f=f1)=λ,P(f=f2)=1-λ;
(3)M={m1,m2}表示参与人S的信号空间。m1表示零售商声明自己是f1类型,m2表示零售商声明自己是f2类型,高质量安全水平产品卖价p1,低质量安全水平产品卖价p2;
(4)A={a1,a2}表示参与人R的行动空间。a=a1表示消费者购买该产品,a=a2表示消费者不购买该产品;
(5)不同类型S在易腐品上架后的控制质量安全水平的成本不同,假设f1和f2类型的S单位质量保鲜成本函数分别为C1(t,T)和C2(t,T),单位损耗成本分别为H1(t,T)和H2(t,T),主要考虑产品变质损失成本。不同类型的S可通过几种手段发送高质量安全水平信号,包括高级别认证、精美包装、广告宣传、承诺赔偿等,但如果其实际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低时,一旦被查处需要承担赔偿、罚款等损失,假设传递m1、m2信号的传递成本分别为D1和D2;作为理性人f1类型的S不会选择传递m2,但是f2类型的S可能会存在道德风险,传递信号m1欺骗消费者;
(6)假设供应链市场上监管部门为J,对于f2类型的S存在欺骗谎称传递信号m1的行为,监管方J对其进行惩罚,罚金为π;对于f1类型的S,积极真实传递信号m1的行为,监管方J对其进行激励,从罚金π中提取一定的比例ξ作为奖金,监管方检查的概率为δ;
博弈顺序如下:利用Harsany转换,引入虚拟参与人N(Nature),“自然”确定零售商的类型,零售商在知道自己的类型后选择发出信号m∈M,消费者观察到企业发出的信号m后,用贝叶斯法则从先验概率λ=λ(f)得到后验概率,然后选择行动a∈A;
用US,R(fi,mj,ak)表示参与人(i,j,k∈{1,2})的类型依存的收益函数,由前述假设可知:
使用博弈树,可以建立如下博弈模型(图1):
3 完美贝叶斯均衡及其产生条件分析
根据上文构建的信号传递模型,其可能存在的完美贝叶斯均衡包括三种情况:即分离均衡、混同均衡和准分离均衡,其中前两者为纯策略均衡,而第三个为混合策略均衡。下面主要就三种均衡进行讨论。
3.1 模型计算
假设在竞争市场中,有多家同类零售商,消费者事前对零售商没有偏好、风险中性,则两种类型的S传递m1信号的收益分别为Us1=US (f1,m1,a1)、US2=US(f2,m1,a1),相应的两种类型下消费者的效用分别为UR1=UR (f1,m1,a1)、UR2=UR(f2,m2,a1)。
信号传递模型的完美贝叶斯均衡是一个后验概率和战略组合,对于消费者而言,观测到零售商发出的信号后,得到后验概率,,分析如下:(1)在满足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策略下,零售商收益最大的战略选择。
①当消费者观察到信号m1时,求解最大化:
②当消费者观察到信号m2时,求解最大化:
(2)零售商观测到消费者的判断,从而选择最优的M,使自己的收益最大。
①若a(m1)=a1,a(m2)=a1,求解最大化:maxUS(fi,mj,ak)
对于f1零售商,US(f1,m1,a1)>US (f1,m2,a1)时,选择m1,反之不选
则f1零售商的最优战略
对于f2零售商,US (f2,m1,a1)>US(f2,m2,a1)时,选择m1,反之不选
则f2零售商的最优战略
②若a(m1)=a1,a(m2)=a2,求解最大化:maxUS (fi,mj,ak)
对于f1零售商,Us(f1,m1,a1)>0时,企业会选择m1,反之不选
则f1零售商的最优战略
对于f2零售商,Us(f2,m1,a1)> 0时,企业会选择m1,反之不选
则f2零售商的最优战略
(3)若a(m1)=a2,a(m2)=a1,求解最大化: maxUs (fi,mj,ak)
对于f1零售商,D1>-[C1(t,T)+H1(t,T)]d(p1,t)+δξπ,因此企业会选择m2;对于f2零售商,D2>[p2-C2 (t,T)-H2 (t,T)]d(p2,t),因此企业会选择m2
④若a(m1)=az,a(m2)=a2,求解最大化:maxUs (fi,mj,ak)
对于f1零售商,D1>0,因此企业会选择m2;对于f2零售商,D2>0,因此企业会选择m2
3.2 分离均衡(SE)及其产生条件分析
分离均衡是指不同类型的零售商发出不同的传递信号,且其传递的信号真实的反映出零售商的类型,即对于f1类型的零售商,声明自己的类型为f1,对于f2类型零售商,声明自己的类型为f2.由于零售商是利益驱动的,产生分离均衡即让每种类型的零售商都发送真实信号,前提是获得比发送虚假信号时更高的收益。
对于f1类型的零售商,本身质量安全水平高,只要满足条件①,使得[p1-C1(t,T)-H1(t,T)]d(p1,t)+δξπ-D1>[p2-C1(t,T)-H1(t,T)]d(p2,t)-D2成立,即:
对于f2类型的零售商,只要满足条件④,使得[p1—C2(t,T)—H2(t,T)]d(p1,t)-δπ-D1<[p2-C2(t,T)-H2(t,T)]d(p2,t)-D2成立,即:
因此要使得市场出现分离均衡,监管方和零售企业需要共同努力,监督引导零售商控制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由式(1)(2)解得对于f1类型的最佳的销售时间段t1和控温水平T1是:
f2类型的最佳的销售时间段t2和控温水平T2是:
其中,Ta、Tb主要根据ISO、ATP以及冷链物流“3T”原则等相应标准确定。相应的,消费者形成判断如下:
消费者以后验概率1判断零售商声明的类型和真实类型相一致,给定零售商策略和消费者的判断,消费者的分离均衡序贯理性策略是以概率1接受价格p1购买高质量安全水平的产品,以概率1接受价格p2购买低质量安全水平的产品。此时分离均衡表示为:
3.3 混同均衡(PE)及其产生条件分析
混同均衡是指两种类型的零售商均声明自己的类型是f1,只要声明类型f1时的收益大于声明类型f2的收益,即只要满足不等式①③,所有的零售商均声明为f1.
对于f1类型的零售商,依然只要满足(1),就会真实声明自己是高质量安全水平的零售商。对于f2类型的零售商,只要满足式③,使得[p1-C2(t,T)-H2(t,T)]d(p1,t)-δπ-D1>[p2-C2(t,T)-H2(t,T)]d(p2,t)-D2成立,即:
消费者形成的判断如下:
此时表示当消费者看到零售商选择策略m1时,其真实类型为f2的条件概率,它等于自然抽取零售商为低质量安全水平的概率1-λ.给定零售商的策略和消费者的判断,消费者以λ的概率接受p1购买产品,以1-λ的概率不购买或者价格降到p2时购买。
混同均衡是最不利的一种市场形态,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市场监管部门的不作为,很多风险偏好甚至风险中性型的零售商会铤而走险,低质量安全水平的产品侵占市场,又由于消费者信息的不完全性,不能有效的识别出易腐品质量安全水平,因而不愿意付较高的价格购买产品,最终会引起高质量安全水平的产品逐渐被低质量安全水平的产品赶出市场,产生“逆向选择”。
3.4 准分离均衡(SSE)及其产生条件分析
准分离均衡是指f1类型的零售商声明自己的类型是f1,f2类型的零售商以概率ω声明自己的类型是f1,以概率1-ω声明自己的类型是f2.则P(m1|f1)=1,P(m1|f2)=ω,P(m2|f2)=1-ω.要实现准分离均衡,f1类型的零售商只需满足条件(1),要使真实类型为f2的零售商愿意以概率随机选择一个类型作为自己的传递信号,必须使零售商在声明任意类型时的收益相等,即满足:
依据贝叶斯法则,消费者的判断如下:
给定零售商的策略及消费者的判断,当零售商选择策略m1时,消费者以概率选择接受p1购买,以概率选择不购买或者价格降为p2后购买,当零售商选择策略m2时,消费者以概率1选择接受p2购买。
消费者与零售商的策略选择和后验概率构成了准分离贝叶斯均衡。准分离均衡是目前我国易腐品零售市场的一般状态,其中易腐品质量安全水平良莠不齐,市场效率不高。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信号传递博弈的分离均衡是社会的最佳状态。
4 质量安全信号传递控制策略
表1给出了各种不同信号传递博弈的均衡结果,综合分析易腐品供应链质量安全信号传递博弈的各种均衡结果,从博弈结果来看,混同均衡和准分离均衡都会促使供应链上的易腐品质量安全程度降低,因此保证分离均衡是保证其质量安全水平的长久之计。
从分离均衡的发生条件看来,f1类型的零售商应该在易腐品上架后,通过一些促销活动,争取在[0,]时间段内将产品卖出,并且应努力将保鲜设备温度控制在[arg,Ta]区间内;同理,f2类型的最佳的销售时间段是[0,arg max],并且应努力将保鲜设备温度控制在[arg max,Tb]区间内。
当市场处于分离均衡时,消费者的后验概率可以表示为:
将代入并,结合①
④,求得下列不等式:
条件(8)表明要市场实现分离均衡,首先市场上零售商类型为高质量安全水平的先验概率λ要满足一定区间要求,而λ在趋近0或1的情况下并不能实现分离均衡。
记,根据上文的分析,对企业和监管方我们可以得到如下控制策略和建议:
(1)对于企业而言,如果是高质量安全水平的零售商,可以增加在精美包装、广告宣传、承诺赔偿上的投资,通过增加质量信号的投资成本增加信号传递成本D1,以此增强其质量信号m1,形成与低质量安全水平零售商的质量信号m2较为明显的区别。此外,为提高信号m1的可信性,零售商也可以尝试建立自有品牌或者获取高级别的质量和技术认证来进一步增强质量信号m1.
(2)高质量安全水平的零售商可增加对于保鲜冷藏设备和技术的专用性投资C,在技术上提高产品的存放期t和最佳销售时间t1,同时根据市场销售情况进行适当促销,争取在高质量产品的最佳销售时间段之内将产品销售出去。同时通过新闻媒体引导社会需求,提高社会公众对产品的质量安全意识,增强高质量产品的消费需求,扩大高质量产品的市场规模ψ,进而提高自己的利润,压缩低质量安全水平的零售商的利润空间。
(3)对于市场监管方而言,为促使零售市场出现分离均衡,市场监管方应该提高抽检概率δ,加大对质量信号的虚假宣传、欺骗消费者等行为的查处力度π,加强对提供高质量安全水平产品零售商的激励ξ.如果高质量安全水平的零售商在整个市场占据一定比例后(比重λ趋于上述条件(8)所示范围),监管方可以通过提升认证成本来增加信号传递成本D和惩罚成本π,采用政府强制的市场准入制度与自愿付费获取高级认证相结合的形式,实现市场的良性发展。
(4)市场监管方应该构建易腐品保鲜上架销售时间t以及保鲜控制温度T的标准,在此基础上建立政府和第三方认证相结合的易腐品存储时间和保鲜温度的认证机制,及时检查不同类型的零售商对销售时间以及温度控制的执行情况,确保社会公众接收到的质量信号m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5 结语
信号博弈 篇6
鉴于不同国家间并购双方信息不对称, 我国并购企业往往处于信息不利的地位, 导致“柠檬问题”出现。由此, 笔者结合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及信息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就跨国并购中的信息风险问题展开分析, 建立一个能显示目标企业真实质量的综合信号模型, 以改善我国企业跨国并购中的信息不对称状况。
一、概念阐释
并购 (Merger & Acquisition) 是指企业以现金、债券或其他资产购买其他企业的全部资产或者股权, 以获得对该企业的控制权, 从而使其丧失法人资格或改变法人实体的行为。
跨国并购 (Cross-border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指一国企业 (并购企业) 为了某种目的, 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支付手段, 购入另一国的企业 (目标企业) 的所有资产或足以行使经营控制权的股份。跨国并购是企业国内并购的延伸, 是跨国收购和跨国兼并的总称。
并购中的信息风险一般包括:股权信息风险、资产信息风险、负债信息风险、经营和治理信息风险等。
1.股权信息风险:
股权是公司终极所有者权利的法律体现。但并购各方提供的或文件记载股权信息, 与股权的实际状况可能不相一致。如实际出资少的股东却占有绝对多数股权, 或虽未实际出资但却在相关法律文件中被记载为股东, 或股权已被质押, 或被司法机关冻结而暂时受限等。这些存在瑕疵的股权都构成对并购的威胁。
2.资产信息风险:
资产是并购的基础, 资产信息的详实至关重要。而财务会计报告受汇率和通货膨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账面价值往往难以反映资产的实际价值;资产的来源、效能、权属、限制等法律状态通过简单的报表难以确认。如不进行认真考证核实, 并购后可能会发现目标公司的资产低于其实际价值, 或这些资产未能发挥其目标作用, 或目标公司存在着大量低效资产或者无效资产, 甚至非法资产。这不仅增加并购成本, 而且可能面临司法强制的风险。
3.负债信息风险:
负债信息风险表现为因并购而使并购方直接或间接地背负目标公司巨大的债务。许多目标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并未反映或者无法反映已经发生的债务或者潜在的债务。可能的原因包括目标公司恶意隐瞒债务;目标公司的财务制度不规范, 存在未入账债务;或有债务的大量存在。其中, 或有债务是并购中的最大陷阱。如担保、票据责任、产品侵权或者环保责任产生的赔偿、未决诉讼或者潜在的诉讼、行政罚款等。
4.经营信息风险:
主要是目标公司的母公司 (一般是控股股东) 与其他关联公司的同业竞争, 或关联交易信息披露不够详尽, 从而造成并购方的决策错误。
5.治理信息风险:
主要是指来自股权结构、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制度等方面的信息风险, 特别是来自目标公司中的反并购风险。
二、模型分析
(一) 基本假设
1.假设有两个时期T1和T2;2个参与人, 即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
2、假设并购能否达成仅取决于并购双方, 政治环境等外部因素暂不考虑。
3.假设并购双方是理性的, 会在给定的情况下做出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决策。
4.假设并购双方不存在串谋, 并购博弈是零和博弈。
5.假设股权信息、资产信息、负债信息、经营信息、治理信息等构成目标企业的私人信息。信息披露完全的企业为高质量的企业, 反之, 为低质量的企业。
6.假设目标企业在T2时期的价值v服从[0, θ]上的均匀分布, 目标企业知道θ的确切值;高质量的目标企业价值大, 低质量的目标企业价值小;并购企业不知道θ, 但知道目标企业属于θ的先验概率p (θ) 。
7.假设目标企业根据自己的类型向并购企业传递信号x。信号包括目标企业的股权信息、资产信息、负债信息、经营信息、治理信息等。若并购企业为知情者, 即目标企业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向并购企业传递信息, 则推断目标企业的预期价值水平为βθ (x) ;若并购企业为不知情者, 即推断目标企业的预期价值水平为undefined。其中θ (x) 是并购企业推断出的目标企业的最大预期价值水平;高质量的目标企业β>0.5;中等质量的目标企业β=0.5;低质量的目标企业, 0<β<0.5。
8.假设由于信息不对称, 并购企业未知目标企业的类型θ, 已知目标企业属于θ的概率分布p (θ) , 此时并购企业依据目标企业发出的信号x, 可以推断出目标企业的预期价值水平为:undefined。
9.假设对于并购企业而言, 其目标是最大化T1时期的目标企业价值水平和T2时期目标企业的预期价值水平的加权平均:
u (x, v (x) , θ) = (1-ω) ·v0 (x) +ω·θ·ps (θ) -ω (L1·p1 (θ) -L2·p2 (θ) )
其中, v0 (x) 是目标企业发出信号x时, 目标企业在T1时期的价值;ω是T2时期目标企业预期价值的权重, 0≤ω≤1;p2为目标企业在寿命周期内经营成功的概率;p1是目标企业在寿命周期内经营失败的概率, undefined;L1是目标企业在寿命周期内完全失败时遭受的破产惩罚, L1>=0;L2是目标企业经营一般时企业的价值, L2>=0。
(二) 信号博弈过程
1.目标企业依据自己的θ, 选择向并购企业发送信号x, 信号包括目标企业的股权信息、资产信息、负债信息、经营信息、治理信息等。信号x′是不完备的信号, 所含信息量较少于θ。θ2是目标企业的其他的可能类型。x2和x′2是θ2条件下的信号。θ2条件下的情况不再赘述。
2.并购企业在观察到目标企业发出的信号x号, 使用贝叶斯法则对其先验概率p (θ) 进行修正, 得出后验概率p (θi/xi) , 并据此判断目标企业的预期价值水平v (x) 。vj (x) =1, 2, …, 7是其他条件下的预期价值水平。如图1。
3.目标企业了解到并购企业对其发出信号的反应, 因而发出最优信号值x*。此时, 目标企业的效用函数最大。由maxu (x, v (x) , θ) , 得出x的最优值x*。其中, x**是非最优信号值。
(三) 分离均衡分析
根据信号传递博弈的顺序, 当目标企业选择信号x时, 将预测并购企业估计目标企业价值水平为undefined。并购企业认为目标企业属于类型θ的期望是θ (x) 。
分离均衡分析:
u (x, v (x) , θ)
undefined
其中, undefined
跨国并购中, 信息的获取难度远远大于国内并购, 信息的真实性较于国内并购而言, 也较弱, 因此, 考虑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均衡。
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 undefined, 代入上式, 得:
undefined
对x求一阶导数, 得:
undefined
令undefined, 整理可得:
undefined
由于, 均衡时并购企业能依据目标企业发出的信号x正确推断出目标企业的类型θ。即, 如果目标企业做出最好的选择, 发出完备的信息x (θ) , 则undefined,
代入上式可得:undefined
积分得:
undefined为常数 (1.6)
由undefined可知, θ (x) =2v (x) , 代入上式1.6得:
目标企业的价值水平:
undefined
可见, 信息披露越充分的目标企业质量越高, 价值水平就越高。所以, 目标企业向并购企业转递更充分的信息, 将会获得更大的预期价值水平, 这与目标企业的预期目标是一致的。
三、例证
假设目标企业最接近实际水平的θ=11, 而目标企业向并购企业传递的信号中, θa=10, θb=9。即在传递信号xa时, θa=10, 目标企业的预期价值va在空间[0, 10]上均匀分布;在传递信号xb时, θb=9, 目标企业的预期价值vb在空间[0, 9]上均匀分布。并购企业所知道的只有θa和θb所对应的先验概率分布p (θa) 和p (θb) 。两个信号水平, xa=0.90, xb=0.80;两个信号水平下的目标企业在寿命周期内完全失败时所遭受的破产惩罚相同:L1a=L1b=2;两个信号水平下目标企业经营一般时间的价值分别为L2a=8, L2b=6;取ω经验值, ω=0.55。常数C≤0.8。
分析数据:
undefined
可见, va (x) >vb (x) 。
由以上结果可知, 目标企业发出的信号越接近于真实值, 目标企业披露的信息越充分, 则并购企业对目标企业的预期价值水平会越高。这与目标企业所追求的最大化价值水平的目标是一致的。对于并购企业来说, 可以依据更为完备的信息来评价目标企业, 有利于提高并购决策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中国并购报告2006[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6:2-3.
[2]谭庆美, 吴金克.信息不对称下企业并购信号传递博弈模型研究[J].甘肃科学学报, 2006, 18 (1) :100-102.
[3]周焯华, 李松.中海油并购优尼科的信号传递博弈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 2006 (6) :192-194.
[4]Ines Macho-Stadler, J.David Perez-Castrillo.信息经济学引论:激励与合约[M].管毅平译,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139-172.
信号博弈 篇7
信号博弈理论是斯宾塞在1974年首先发展起来的。它是一种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主要用于解决博弈一方 (只有一个类型) 在不能准确知道另一个类型 (有多个类型) 的情况下, 可以通过对方发出的信号来修正自己对其类型的判断问题。鉴于供应链系统中相邻两节点企业之间的交易过程与信号博弈理论中的信号传递过程十分相近, 因此为简化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一个简单供应链模型, 即供应链中的两个节点企业:供应商和制造商为研究对象, 并对它们之间的交易成本进行分析。
一、供应链节点企业间交易成本的博弈分析
从供应商与制造商交易的整个过程来看, 获取交易信息、交易合同的确定、履行以及监督等一系列活动都需要耗费资源。为了保证交易的顺利进行需要将原本用于生产产品的资源拿来用于交易, 以满足交易的用途。供应商与制造商之间的交易过程便是一个基于双方各自的利益出发, 为获得一个双方满意的成交价格而进行讨价还价的博弈过程。在这个讨价还价过程中, 制造商所选择到的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决定着这两个企业之间产生的交易成本的大小, 即企业选择到议价能力高的供应商往往会付出较高的成本, 选择到议价能力低的供应商会付出较低的成本。然而在制造商选择供应商时, 并不能明确判断出供应商所属的类型, 只能根据供应商所传递的信号来进行判断, 进而作出相应的决策。所以, 确定供应链节点间企业的交易成本的过程就是制造商同供应商在各自利益最大化的条件下的动态博弈过程, 即不完全信息状态下的信号博弈问题。博弈参与各方分别为制造商和供应商, 二者间交易成本确定的精确程度主要取决于双方, 其他外部因素暂不作考虑。本文讨论单一的供应商和执照上之间的信号博弈问题, 根据信号博弈模型的表示方法, 该博弈过程可以描述为:
一是假设供应商有两种类型:议价能力高的供应商和议价能力低的供应商, 分别记为t1和t2, 其存在的概率分别为P (t1) 和P (t2) , 即制造商任意选取一个供应商:选择到议价能力高的供应商的概率为P (t1) , 选择到议价能力低的供应商的概率为:P (t2) 。
其中P (t1) +P (t2) =1。
二是供应商的议价能力是供应商一种内在的素质, 把了解自己真实素质的类型记为ti。只有供应商清楚自身议价能力的高低, 制造商很难准确地判断供应商议价能力的强弱, 只能根据供应商所传递的价格信号进行判断, 此时把供应商传递的信息类型记为tj, tj和ti相同表示供应商传递的是真实的信息, tj与ti不相同意味着供应商的信息是虚假的。供应商可以选择的信息传递策略为制定高价格和低价格来与制造商进行谈判, 制定的高价格记为PH, 低价格记为PL (PH>PL) , 其中议价能力高的供应商和议价能力低的供应商有两种策略可以选择。但是, 对于议价能力低的供应商来说, 选择高定价和制造商进行谈判需要付出额外的成本, 记为Ce, 该成本可以理解为供应商的一种损失, 该损失源于高定价与自身议价能力的差异。
三是制造商可以参考的、已知的与供应商议价所产生的成本分为两种:高谈判成本与低谈判成本, 分别记为CH和CL (CH>CL) , 其中CH、CL是制造商在市场环境中对于议价能力高的供应商和议价能力低的供应商进行讨价还价过程分别承担的谈判成本的平均值, 是供应商的谈判能力、议价能力及制造商企业自身谈判能力等的函数, 可以通过建立相关函数计算得到CH和CL的数值。
四是从长久来看, 供应商同企业的结合最终都会给双方带来利益, 否则这种结合是不可能发生的, 但是这种结合所产生的收益的大小却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假定制造商与议价能力高的供应商合作产生的收益为V1, 与议价能力低的供应商合作产生的收益为V2, 此时V1
五是供应商和制造商的决策是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的, 供应商与制造商之间所产生的交易成本的最终确定也是这种决策的结果, 它取决于供应商议价能力的高低, 并且与供应商传递的信息有关, 设为TC (tj) 。
二、供应链节点企业交易成本的博弈均衡分析
供应链节点企业交易成本的确定主要取决于市场环境、不同议价能力的供应商、制造企业自身谈判能力和供应商议价能力高低比例间的关系, 二者间的不同比例会导致交易成本的类型和均衡时效率的差异。
一是分开均衡下的交易成本。当PH-Ce
也就是说, 当供应商所传递出的信息为议价能力高的供应商时, 企业的交易成本为CH;当供应商传递信息为议价能力低的供应商时, 企业的交易成本为CL。当给定企业的判断和策略的情形下, 从供应商的角度来看, 如果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强, 由于PH>PL, 此时选择高定价;如果供应商议价能力弱, 由于PH-Ce>PL, 此时选择低定价。这一过程可以描述为:供应商自身议价能力高时, 会选择高定价;供应商议价能力低时会选择低定价, 这一策略是符合自身利益的理性决策。
二是合并均衡下的交易成本。当PH-Ce>PL, 且V2
P (t1|t1) =P (t1) , P (t2|t1) =P (t2) 。
该等式表明如果供应商选择高定价, 企业判断其真实类型的概率和在供应商市场中选择到低议价能力的供应商的情形相同, 即, 企业只按照选择到议价能力高或者低的概略对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进行判断。综合供应商的策略与自身判断的情况下, 企业所确定的交易成本为:
即当供应商传递信息为议价能力高的供应商时, 企业的交易成本为P (t1) CH+P (t2) CL;当供应商传递信息为议价能力低的供应商时, 企业的交易成本为CL。对供应方而言, 如果V2
三是混同均衡下的交易成本。当PH-Ce=PL时, 该博弈可以实现混同均衡。混同均衡是指如果供应商的真实类型是t1时, 供应商选择高价;如果供应商的真实类型是t2时, 概率为μ的供应商定高价, 概率为1-μ的供应商选择定低价, 即P (t1|t1) =1, P (t1|t2) =μ, P (t2|t2) =1-μ, μ缀[0, 1]。μ含义是供应商提供虚假信息出现的概率。这种情况下, 一个理性的制造商所作出的判断应该是:
该判断表明企业误将议价能力强的供应商确定为议价能力弱的概率。综合供应商的策略和判断, 企业确定的交易成本为:
即当供应商传递信息为议价能力高的供应商时, 企业的交易成本为:
当供应商传递信息为议价能力低的供应商时, 企业的交易成本为CL。
从供应商的角度来看, 如果企业采用上述策略, 当议价能力强的供应商选择高定价时, 因为PH-Ce=PL, 假如该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弱, 那么该供应商会在高价和低价中随机选取一个报价, 此时供应商的均衡策略和企业作出的判断相一致。
三、三种均衡的准确性与效率分析对策
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交易成本确定的信号博弈分析表明, 供应链节点间企业的交易成本的大小取决于制造商和供应商, 该成本的确定过程就是在各方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通过各方不断博弈的过程。由于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市场效率的不同, 直接导致了不同均衡状态下确定的交易成本的准确性和效率的差异。
一是在分开均衡中, 对供应商而言只要满足PH-Ce
二是在混同均衡中, 由于PH-Ce=PL, 对于那些议价能力低的供应商来说, 他们的价格会在最高价和最低价之间随机地确定:可能是最高定价也可能是最低定价。此时所确定的供应链节点间企业的交易成本的精确程度和效率均低于分开均衡状态下确定的交易成本。为了提高交易成本的精确度, 企业就需要花费一定的精力对供应商传递的信息进行判断, 同时对供应商自身的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 因此, 此时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产生的交易成本要大于分开均衡时的交易成本。在这种情况下, 应注重减小议价能力低的供应商提供虚假信息的概率μ, 以提高企业做判断的准确性, 从而降低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
三是在合并均衡中, 由于PH-Ce>PL, 使得供应商选择较高的定价, 此时企业所接受到的都是高定价的信息, 但是这时的价格信息已经不具有任何定价功能, 因此供应链节点企业间交易成本的准确性以及效率都是最差的, 并且各个企业间的交易成本远远高于前两种均衡中的交易成本。企业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考虑, 只有尽可能地降低交易成本才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交易风险并最大限度地拨正企业的利益。此时, 企业可以通过降低PH或提高PL使得PH-Ce燮PL, 以减小议价能力低的供应商传递虚假信息的概率, 提高交易成本确定的准确性, 从而降低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
由于市场环境中信息的不对称, 在供应链节点企业间交易成本确定的过程中, 形成了不同的均衡状态, 不同的均衡下交易成本不同, 也会导致效率和准确性的差异。所以, 在确定供应链节点间企业的交易成本时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根据不同的均衡状态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 尽可能提高所确定的交易成本的精确度, 以达到有效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再者, 对于供应商来说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披露机制, 保证提供的信息更加真实可信;对于企业来讲应该提高自身对于这些信息的识别力, 最大限度地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这样将有助于提高企业确定的交易成本的精确程度, 同时对于降低企业交易风险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信号博弈 篇8
企业社会责任是20世纪初以来凸现于英美等国诸多学科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是建构企业与社会和谐关系的一种基本思想。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虽然理论界还未完全统一, 但有一点是共识的, 就是企业除了对股东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义务, 同时也要为利益相关者承担义务和责任[1]。医药产品关系国计民生和人民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因此医药企业在保障人民健康和促进和谐医药方面肩负着更为重要的社会责任[2]。然而我国医药企业在整体实力逐步增强的情况下, 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却令人堪忧[3]。近年来, 药害事件频频发生, 医药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也逐步得到重视, 较为深入的研究主要包括对我国医药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实证分析[4,5,6], 以及从博弈理论出发进行的规制手段的研究[7,8]等。本文针对医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高度不对称性, 探究医药企业社会责任淡漠的原因, 应用信号传递博弈模型分析优秀医药企业在社会责任培育中自身信号传递的作用以及初期政府管理部门的监督保障作用, 以期为医药企业社会责任的培育提供长效可行的路径。
一、医药企业社会责任淡漠的原因分析
(一) 医药企业之间的博弈模型
医药产品生产具有技术密集性, 政府及非专业人员很难对其生产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管, 同时患者作为消费者更是难以获得药效方面的专业知识, 因此在企业与监管部门间及消费者之间都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 尤其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更加严重。我国与医药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法律法规很不完善, 使得政府在监管上往往充当“救火队”角色, 无法做到有效的事前监督。作为医药企业, 由于承担社会责任具有正的外部性, 企业在追求短期经济利益的驱动下, 没有足够的动力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假设市场上存在A和B两家医药企业, 在运营过程中, 每个企业都有两个选择:承担社会责任, 不承担社会责任。在两家企业都承担社会责任的情况下, 消费者对市场整体评价高, 市场共有单位经济利润, 若只有一家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则由于消费者的评价降低等市场利润降低个单位, 若这两家企业都不履行社会责任, 市场利润降低单位, 假设履行社会责任企业需要消耗单位成本。由于短期内消费者无法甄别两家企业的具体选择, 所以两家企业不论如何都均分市场利润。其收益矩阵见表1。
(二) 模型分析
两家企业都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是一理想状态, 那么要使 (承担社会责任, 承担社会责任) 成为纳什均衡, 则应该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即要满足
这就意味着要求消费者即使不能区分具体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 但也必须对该行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整体情况比较了解, 并且能够通过拒绝购买等方式予以抗议, 从而使得医药企业整体市场利润下降, 下降幅度还必须大于两家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所承担的成本之和。
然而在医药行业中, 上述条件很难满足。首先由于药品的特殊性和专业性, 患者无法自主选择药物, 必须听从医生的建议, 而医生的经济利益与患者往往并不一致, 且很容易受到医药企业的影响;另外, 药品市场的需求弹性很小, 这又进一步限制了药品消费者的选择, 无法对医药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给予拒绝购买等方面的惩罚。因此, 综合来看, 由于医药产品的特殊性, 在促进医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方面无法让市场供求关系进行自主调节。无任何外力影响下, 医药企业之间的博弈极易于受到短期经济利润的吸引达到 (不承担社会责任, 不承担社会责任) 这一纳什均衡。要扭转这一局面, 必须依靠优秀企业自身的努力和外部监管制度的完善。
二、优秀医药企业的信号传递作用
由以上医药企业之间的博弈分析可以看出, 由于医药产品的特殊性, 追求短期利润的医药企业必然抛开企业的社会责任, 利用市场的刚性需求来赚取经济利润。这不仅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 也不利于我国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更对民众的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威胁, 甚至造成严重社会问题。有远见的医药企业必然希望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对社会负责任的形象, 与劣迹企业划清界限, 从长远发展中获取经济收益, 因此主动向市场上的消费者传递信号以主动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应该成为优秀医药企业的明智之选。以下模型分析了优秀医药企业如何成功地传递信号。
(一) 医药企业的信号传递模型
在这个博弈中, 有两类参与人, 医药企业和消费者, 医药企业是信号传递者, 消费者是信号接收者。对于医药企业而言, 能够向消费者传递信号内容一般是以承担社会责任的形象进行宣传, 同时承诺产品质量, 一旦发生问题即刻赔偿等方面。而企业是否真地承担社会责任是私人信息, 消费者无法观察到, 但消费者能观察到企业是否传递了信号。假设消费者对市场上医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预期比较中性, 认为可能性为50%, 并且根据历史经验认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传递该类信号的可能性为80%, 无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传递同类信号的可能性为40%。医药企业信号传递博弈模型见图1。
其中:
R1——企业传递信号情况下的收益
R2——企业不传递信号情况下的收益
C———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付出成本
S——企业信号承诺中发生问题对消费者的赔偿
U1——消费者购买负责任企业的药品获得的效用
U2——消费者购买不负责任企业的药品带来的损失
(二) 医药企业的信号传递博弈模型分析
1、消费者对医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与否的后验概率判断
记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为A类型, 不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为B类型, 传递信号为a行为, 不传递信号为b行为, 则消费者对医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整体情况认识的先验概率为
并且
那么, 当消费者观察到企业传递信号时, 则认为该企业是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的后验概率为
当消费者未观察到企业传递信号时, 则认为该企业为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的后验概率为
2、具有分离作用的精炼贝叶斯均衡分析
运用逆向归纳法, 首先分析消费者的选择。
当消费者在企业传递信号时选择购买的期望收益为
当消费者在企业不传递信号时选择购买的期望收益为
接着, 再分析医药企业的选择。
医药企业对消费者根据传递信号与否选择购买与否的行为有理性的预测, 则在企业选择时, 对于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 由于, 所以选择传递信号;对于不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 只要满足, 则企业不会传递信号。
综合医药企业与消费者的选择的分析, 优秀企业能够成功传递信号, 则信号必须能够起到分离的作用, 即需要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此时, 精炼贝叶斯均衡为只有履行社会责任的医药企业会选择传递信号、承诺质量, 消费者只购买传递了信号的企业的产品。
(三) 具有分离作用的精炼贝叶斯均衡对优秀医药企业的启示
由于存在质量问题的医药产品给患者带来的损失比较大, 因此优秀企业必须能够根据不同的产品可能给消费者带来的影响程度制定信号的内容, 如承诺一旦发生问题, 则给予S>U2-2U1的赔偿, 让消费者从心理上消除得不偿失的感觉, 愿意相信企业的承诺, 此时信号才能起到作用。同时赔偿标准S的提高也使得R1-S<0容易得到满足, 此时, 不负责任企业由于质量问题发生可能性很大, 赔偿标准的提高使得其在经济上无利可图, 放弃传递同类的信号, 无法继续鱼目混珠, 从而转向承担社会责任或者被市场淘汰。
三、政府部门监督保障作用
在以上分析中, 优秀医药企业能够成功传递信号是在消费者对市场预期不是很悲观的基础上, 然而在我国, 医药企业的数量多、规模较小, 管理困难, 消费者对优秀企业在整个医药市场的比例认识远远不足一半。在这种情况, 即使优秀企业愿意传递信号, 那么也因为其力量相对弱小, 信号也无法起到分离作用。再有, 由于药品质量问题引起的纠纷往往执行赔偿慢, 消费者由于专业知识的缺乏举证困难, 导致消费者的悲观情绪较强, 即使医药需求的刚性存在, 也让人民群众在消费药品过程中的不安全感加剧, 对政府管理的不满增强, 社会矛盾增加。医药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与实践才刚刚起步, 因此在医药企业社会责任培育初期, 政府必须发挥监督保障作用, 促进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
(一) 发挥政府部门的法制保障作用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提供强大法制保障。理性人利益最大化是市场经济中永恒的追求, 要使得个体利益追求满足社会利益追求的需要, 就必须要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做强大的保障, 这样才能降低合法者经营或者消费的风险, 打击非法经营者。完善的法律法规为消费者利益提供了强大的保障, 使得消费者因药品质量问题受到的损失能够得到赔偿, 进一步使得劣迹企业出于经济考虑不愿意提供任何承诺信号, 从而给优秀企业的经营提供了激励, 让优秀企业逐步发挥自身的信号传递作用, 长期来把无责任感企业逐出市场。
(二) 发挥政府部门引导监督作用
政府要加大力度普及相应的法律知识, 引导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 提高消费者群体对医药企业行为的影响力;建立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 引导医药企业关注社会责任, 并参与到推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运动中来, 营造推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良好氛围。达到企业愿意承担社会责任, 消费者愿意购买有社会责任感企业的产品这样一种均衡。
履行社会责任具有正外部性, 企业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往往使得履行社会责任的动力不足, 因此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至少在初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来自外部的政府的引导督促力量。我国对此虽已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 但如果没有完善的监督机制, 法律也得不到有效的实施。政府监督部门首先要加强自身队伍建设, 依靠技术与科学监管理念开展监管工作, 明确“为谁监管, 怎样监管”的问题, 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三) 加强信息披露
消费者是企业利润的来源, 理论上消费者的行为对企业行为有强大的制约作用。然而在药品的购买使用中, 消费者属于弱势群体, 处于信息劣势一方, 无法对高低质量药品进行有效的区分, 也无法对市场上企业的优劣进行具体的识别, 这就需要政府加强信息的披露, 改善信息不对称现象。由于政府有公信力, 因此政府针对医药企业优劣向消费者传递的信号具有可靠性, 从而客观上为消费者提供了对市场上企业优劣先验概率的认识, 使得具有分离作用的精炼贝叶斯均衡出现, 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由外在压力向内在动力发展。
四、结语
医药企业的社会责任缺失对我国社会及人民群众的健康带来极大的威胁, 由于药品的特殊性, 医药企业社会责任中首要责任则是提高药品质量, 拒绝制售假劣药品。因此培育医药企业社会责任成为当务之急。本文首先分析了医药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 针对该原因分析了政府与优秀企业的信号传递作用。提出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 政府要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加强监督管理, 保障消费者利益, 严厉打击不负责任的企业, 加强信息披露, 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 从政府层面为消费者传递可靠信号;优秀医药企业自身也要作出努力, 积极向消费者传递信号, 并根据不同的药品可能带来的不同程度的威胁制定具体信号内容, 让消费者能够根据信号判断企业优劣, 选择购买与否, 逐步让不负责任医药企业转向承担社会责任或者退出市场。
参考文献
[1]张红波.利与义的博弈:企业如何履行社会责任[J].价值工程, 2007, (11) :18-20.
[2]胡紫艳, 张玥, 陈云.论和谐医药视野下医药企业社会责任的建设[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35) :133-135.
[3]林贤丰, 肖冬冬, 刘文悦, 等.医药企业社会责任现状分析及模型重建[J].医学与社会, 2011, (07) :9-11, 27.
[4]杨小燕.医药企业社会责任管理者认知与履行情况的相关分析——基于消费者视角[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2, (04) :271, 288.
[5]王希泉, 徐佩, 郑云.关键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医药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证研究[J].改革与开放, 2011, (14) :97-98.
[6]杜燕.我国医药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 2010.
[7]倪杰, 汤少梁.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我国医药企业社会责任规制探析[J].医学与社会, 2012, (03) :53-55.
[8]申俊龙, 汤少梁, 倪杰, 等.基于委托代理的医药企业社会责任激励研究[J].预测, 2011, (03) :6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