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发性失效

2024-07-19

继发性失效(精选6篇)

继发性失效 篇1

对磺脲类继发性失效 (SFS) 的2型糖尿病 (T2DM) 患者进行为期12周的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 以观察其短期疗效。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8例T2DM患者, 在合理饮食及运动治疗前提下, 近期服用足量磺脲类药物 (Su) 持续3月以上, 血糖仍不达标, 其特点:①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②FPG持续高于8.5 mmol/L;③HbA1C≥7%;④排除各种严重糖尿病并发症。年龄 (60.5±8.4) 岁, 其中男15例, 女13例。

1.2 方法 按常规给与糖尿病饮食、运动, 每日三餐后口服二甲双胍500 mg, 24:00时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甘精胰岛素起始剂量为0.2U/ (kg·d) , 以空腹血糖3.9~6.7 mmol/L为目标值, 每超过目标值1.0 mmol/L, 增加甘精胰岛素1U, 出现低血糖 (<3.3 mmol/L) , 则减少2~6U。每3 d调整1次血糖, 待空腹血糖<6.7 mmol/L, 维持甘精胰岛素的剂量。患者在第10周和12周均抽血测定FPG、2hPG、HbA1C、空腹C肽, 餐后2 hC肽、血脂, 并测定身高、体重, 计算体重指数。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以均数t标准差 (x¯±s) 表示, 治疗前后比较采用t检验。

2结果

见表1、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1

2讨论

SFS是2型糖尿病治疗中令人困扰的问题。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磺脲类药物后, SFS发病率逐年增加, 其发生的机制是多方面的[1]。1999年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 (UKPDS) 发现单用磺脲类药物3年后, 2型糖尿病患者继发性失效的发生率为50%, 6年发生率为66%。血糖控制最终需要胰岛素治疗。甘精胰岛素为长效胰岛素的类似物, 1~2 h起效, 其作用可持续24 h, 1次/d, 无明显的作用峰值, 克服了目前中效胰岛素吸收的峰值及半衰期较短的缺点, 能较好模拟生理性基础胰岛素分泌, 是基础胰岛素补充的理想制剂。有研究表明甘精胰岛素比中效胰岛素能更有效地控制空腹血糖, 且低血糖发生率低[2]。二甲双胍则不引起体重增加, 在肥胖者还能减轻体重;能改善胰岛素抵抗, 避免高胰岛素血症, 改善脂肪代谢[3]。

通过对28例SFS患者的观察, 表明应用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磺脲类继发性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疗效是肯定的。本研究益处:①减轻SFS后的“高糖毒性”作用, 减轻胰岛素抵抗;②降低血脂;③胰岛素只在睡前注射1次, 方法简单, 易掌握, 患者依从性高;④低血糖发生率低;⑤体重增加不明显;⑥在基层医院, 虽甘精胰岛素价格偏高, 但每日用量较少, 也可作为经济不发达地区SFS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案。

因此, 随着SFS的发生率增加, 临床医生应引起高度重视, 及早联用, 延缓B细胞的衰竭, 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苏红燕, 杨正国.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的新认识.临床荟萃, 2002, 17:1390-1391.

[2]穆攀伟, 张国超, 翁滔华, 等.住院糖尿病患者使甘精胰岛素用和NPH控制血糖达标的最小成本分析.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06, 22 (4) :315-318.

[3]迟家敏.实用糖尿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236.

继发性失效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4月至2012年4月期间本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的患者20例, 均符合1999年WHO关于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均发生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其中男11例, 女9例;年龄在43~72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61.34±6.16) 岁;糖尿病病程在4~17年, 平均病程为 (9.45±4.92) 年;治疗前空腹血糖在8.23~15.84 mmol/L之间, 平均为 (13.17±4.54) mmol/L;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10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治疗前空腹血糖方面无显著统计学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给予采用美国美敦力公司生产的Min-imed型胰岛素泵, 胰岛素采用丹麦诺和诺德公司提供的诺和锐胰岛素。对照组采用诺和诺德公司生产的诺和笔, 胰岛素为诺和锐及诺和灵N胰岛素。

两组患者治疗前均停止服用磺脲类及其他降糖药。观察组给予胰岛素泵注入诺和锐胰岛素, 基础率为总剂量的40%~50%, 餐前大剂量为总剂量的50%~60%, 基础率分五个时间段注射, 分别为0:00~4:00、4:00~8:00、8:00~17:00、17:00~21:00、21:00~24:00, 注射速度为0.4~1.6 U/h, 三餐前大剂量为6~14 U/次。对照组给予胰岛素皮下注射, 每天早、中、晚餐前皮下注射诺和锐胰岛素, 并于睡前皮下注射基础量诺和灵N胰岛素。3周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7次血糖 (三餐前、餐后2h, 睡前) 、糖化血红蛋白、C肽释放试验的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数据及率的比较均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较治疗前下降, C肽释放水平升高, 观察组的变化更为显著, 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3 讨论

磺脲类是临床上常用的降糖药, 被证实对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安全有效, 但长期使用可引起胰岛β细胞上的磺脲药物受体数量减少及亲和力的降低, 导致药物的失效, 即发生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 但具体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目前认为可能的机制有:药物的过度刺激使胰岛β细胞处于疲劳状态, 分泌功能下降;长期高血糖水平导致葡萄糖毒性, 抑制胰岛β细胞的分泌能力;磺脲类药物的使用导致胰岛素抵抗等[2]。一旦发生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 则患者的血糖水平按照原来的治疗方案难以控制到理想水平, 长期发展容易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 对于发生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的糖尿病患者, 应积极更换治疗方案, 替代磺脲类药物。

注:*表示与治疗前相比, 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P<0.05

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是目前治疗糖尿病的先进手段, 胰岛素泵是模拟正常胰腺胰岛素分泌模式而设计的, 可向患者体内持续性输入胰岛素[3], 保持体内胰岛素水平的稳定, 迅速控制血糖, 有效消除高血糖对胰岛β细胞的毒性损害, 保护胰岛β细胞, 使胰岛β细胞得到充分休整, 最大程度恢复其分泌功能, 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 最终恢复磺脲类药物的敏感性[4,5,6]。本文研究得知, 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改善C-肽释放, 说明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及胰岛素抵抗状态得到了有效改善, 大大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 疗效可靠。

综上所述, 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有利于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 恢复磺脲类药物的敏感性, 治疗效果显著。

摘要:目的 探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2011年4月至2012年4月期间本院收治的20例2型糖尿病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给予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 观察组给予胰岛素泵强化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C肽释放试验等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较治疗前下降, C肽释放水平升高, 观察组的变化更为显著, 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有利于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 恢复磺脲类药物的敏感性, 治疗效果显著。

关键词:胰岛素泵,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

参考文献

[1]Genuh S.Management of the adult onset diabetic with sulfonylureadury failure[J].Endocrinol Metab Clin North Am, 1992, 21 (2) :351-370.

[2]王晓蕾, 鞠巍.胰岛素泵治疗2型糖尿病继发性磺脲类药物失效的观察[J].沈阳医学院学报, 2006, 8 (4) :253-254.

[3]朱慧琪, 董士中.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磺脲类继发失效的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5, 14 (5) :618-619.

[4]薛冰, 宋云.胰岛素泵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观察[J].临床医学, 2012, 2 (1) :210-213.

[5]王俊军, 丁奇龙, 马文苑, 等.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临床医学, 2006, 13 (6) :98-99.

继发性失效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0例患者中男20例, 女10例;年龄35~65岁, 平均49岁;病程4~16年, 平均10年。所有患者在控制饮食及适当运动的基础上, 磺脲类药物已用至最大量, 其中18例 (60.0%) 格列吡嗪用至每日30mg, 12例 (40.0%) 格列齐特用至每日240mg。30例患者的空腹血糖在11.6~17.3mmol/L, 餐后2h血糖在12.8~26.7mmol/L, Hb A 1c>10.5%;疗程在3个月以上。

1.2 方法

1.2.1 治疗

停用原磺脲类降糖药, 改用预混重组人胰岛素 (甘舒霖30R) 早、晚餐前30min皮下注射, 初始剂量为0.5U/kg;同时服用吡格列酮, 15mg/d;每日根据空腹、餐后2h血糖, 调整胰岛素用量, 整个疗程4周。

1.2.2 疗效评定标准

理想:空腹血糖4.4~6.0mmol/L, 餐后2h血糖4.4~8.0mmol/L;尚可:空腹血糖6.1~7.0mmol/L, 餐后2h血糖8.1~10.0mmol/L;差:空腹血糖>7.0 m m o l/L, 餐后2 h血糖>1 0.0 m m o l/L。

2 结果

30例中, 空腹血糖控制理想19例 (63.3%) , 尚可10例 (3 3.3%) , 差1例 (3.3%) 。餐后2h血糖理想18例 (60.0%) , 尚可10例 (33.3%) , 差2例 (6.7%) 。甘舒霖3 0 R用量为2 2~5 8 U/d, 平均4 1 U/d。

3 讨论

2型糖尿病早期通过控制饮食、运动及口服磺脲类药物大多数可有效控制血糖, 但随着时间延长, 多会出现磺脲类降糖药继发性失效。原因为, 胰岛β细胞在长期磺脲类药物刺激下, 其功能可趋于衰竭;另一方面可能与胰岛素抵抗进一步加重有关。因此, 继发性失效患者应尽早使用胰岛素治疗, 纠正患者高血糖状态, 减少长期高血糖对胰岛β细胞的毒性, 使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 从而减少或延缓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吡格列酮是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主要通过结合和强化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增加多种基因编码的表达, 增加胰岛素在外周组织中的作用, 主要是增加脂肪组织、肌肉组织和肝脏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直接针对胰岛素抵抗进行治疗;它还能控制糖和脂肪代谢, 不刺激胰岛β细胞的分泌, 可改善2型糖尿病病程。

通过本次临床观察笔者发现, 甘舒霖30R与吡格列酮联合治疗继发性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 可在短时间内使患者血糖达标。

(发稿编辑:白兰芳)

谈谈磺脲类药物的失效

临床上根据磺脲类药物失效发生的早晚, 分为原发性失效和继发性失效。

磺脲类药物原发性失效是指对于那些从来未应用过磺脲类药物的患者, 在严格控制饮食和适当运动治疗的情况下, 服用足量的磺脲类降糖药1个月以上, 空腹血糖仍≥11.1mmol/L。这种情况多见于确诊时病情已处于晚期、胰岛功能严重衰竭的糖尿病患者。

继发性失效 篇4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自2006年3月~2009年2月在我院糖尿病专科病房住院的80例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0例。其中,治疗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56.68±10.17)岁,体重指数为(24.58±2.64)kg/m2;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54.52±11.39)岁;体重指数为(24.87±2.77)kg/m2。

1.2 入选标准

按1999年WHO判定标准为每日应用磺脲类最大治疗剂量(如格列苯脲15 mg/d,或格列齐特320 mg/d,疗程为3个月)时空腹血糖仍>10 mmol/L,HbA1c>9.5%[4]。

1.3 排除标准

1型糖尿病,糖尿病酮症或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感染性疾病,甲状腺功能异常,严重肝、肾功能损害,心功能不全,其他影响糖代谢的疾病。

1.4 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80例2型糖尿病SF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动态血糖仪持续监测系统(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CGMS)联合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ontinue subcutaneous insulin,CSII)即双C模式治疗组、毛细血管血糖(capillary blood glucose,CBG)联合CSII对照组。两组均予CSII输注诺和锐(门冬氨酸胰岛素)治疗,总疗程为2周。对照组予CBG七段血糖(三餐前、三餐后2 h、凌晨3点)监测,而治疗组予CGMS连续监测120 h(5 d),其中治疗前预先CGMS监测48 h,根据CGMS监测得的血糖信息进行CSII治疗,并继续CGMS监测72 h,及时依据血糖信息对CSII剂量进行调整,CSII治疗2周后再行CGMS监测72 h,在CGMS监测期间,每24 h以雅培血糖仪(美国雅培公司)测4次指端毛细血管血糖,并输入至CGMS,每天2次做出血糖曲线及分析图,调整胰岛素剂量,后改为CBG七段血糖测定。治疗组予CSII输注诺和锐(门冬氨酸胰岛素),诺和锐全天总量(u)=体重(kg)×0.44,按总剂量的40%~50%为基础量(basal rate,BR),50%~60%为餐前大剂量(bolus),全天BR分5个时间段7∶00 am~12∶00 am、12∶00 am~5∶00 pm、5∶00 pm~10∶00 pm、10∶00 pm~3∶00 am和3∶00 am~7∶00 am治疗2周后停止CSII。

动态血糖仪监测所示的血糖参数:平均血糖值、日内血糖峰值、血糖漂移最大幅度、血糖谷/峰比值、餐前及餐后各时段的平均血糖水平、血糖漂移所占的时间百分比等。记录患者治疗前后体重指数(BMI)、CGMS连续监测血糖曲线及分析图、七段血糖(三餐前、三餐后2 h、凌晨3点)、糖化血清蛋白(HbA1c)。

1.5 统计学处理

研究结果采用CGMS Software 3.0对CGMS的数据进行分析,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运算使用SPSS 13.0软件进行t检验。治疗前后数据用配对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双C模式治疗组40例患者治疗前后的动态血糖监测自身对照

2.1.1 本组T2DM患者治疗前血糖水平的波动趋势

连续3 d的CGMS显示,本组患者治疗前全天各时段的血糖均漂移于较高水平,三餐后的血糖过度漂移明显,凌晨2∶00~4∶00时间段血糖水平漂移至1 d中的低谷期。治疗后3 d的CGMS显示,全天的血糖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尤以餐后血糖的漂移幅度降低明显,血糖值显著地低于治疗前[(6.87±1.12)mmol/L VS(10.28±1.89)mmol/L],P<0.01。

2.1.2 治疗前后血糖的漂移变化

患者治疗后当日内血糖峰值[(11.38±1.09)mmol/L]及治疗前[(20.17±2.46)mmol/L]显著降低(均P<0.01),治疗后血糖的谷/峰比值较治疗前稍降低,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

2.1.3 本组患者进餐前后的平均血糖水平

本组患者治疗前的餐前、餐后各时段的平均血糖水平均明显增高,尤以后2 h最明显。治疗后各时段血糖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01),亦以餐后2 h的血糖值下降幅度最明显(详见表1)。提示双C模式治疗组控制SF血糖疗效显著。

注:经SPSS 11.0软件t检验可知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P<0.01

2.1.4 治疗前后血糖漂移所占的日内时间百分比的比较

本组患者治疗前血糖>7.8 mmol/L及11.1mmol/L所占的时间百分比为98%(34%~100%)及76%(16%~100%),治疗后分别降至27%(8%~67%)及14%(0~26%)。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P<0.01。治疗前后不同程度血糖漂移的时间百分比的差异非常明显(均P<0.01)。

2.2 双C模式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生化指标变化

由表2可见,两组治疗2周前后生化指标变化(HbA1c、LDL-C、TC、TG和HDL-C),经SPSS 11.0软件t检验可知,疗效明显,治疗前后数据其差异均有显著性,且两组治疗后的数值无明显差异。提示CSII治疗组可明显改善多项血脂谱。

2.3 两组治疗2周血糖达标时间比较

注:1)两组治疗前后各自比较,P<0.05;2)两组治疗前后各自比较,P<0.01;3)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双C模式治疗组为(52±6)h,对照组为(122±10)h,可见双C模式治疗组在CGMS连续监测下行CSII治疗比对照组能明显缩短高血糖控制时间。

3 讨论

SF的发生机制可能为长期磺脲类药物过度刺激胰岛导致胰岛细胞处于疲劳状态,引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进而出现胰岛素抵抗及胰岛细胞分泌功能下降。尽早给予胰岛素治疗严格控制血糖,消除高血糖对胰岛β细胞的毒性损害,可使胰岛β细胞得到充分的休整,其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可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胰岛素抵抗也相应得到改善[5]。

胰岛素泵治疗,即CSII,是模拟胰岛素的正常生理分泌模式,持续地输注基础量胰岛素和快速输注追加剂量胰岛素,保持体内胰岛素水平,提高血糖控制的稳定性,迅速控制高血糖,降低葡萄糖毒性作用,能有效保护胰岛β细胞,是目前糖尿病治疗的最高境界[6]。SF经短期CSII治疗后可改善胰岛内环境,重建血糖对饮食控制及磺脲类药物治疗的敏感性和反应性,并可诱导出较长的病情缓解期,这可能与CSII改善胰岛素抵抗及胰岛细胞分泌功能有关[7]。

血糖漂移即血糖波动描述了1 d内从最低血糖值到最高血糖值的波动趋势及细节变化[8]。2型糖尿病SF患者,由于血糖调节机制严重受损,血糖波动明显增强,对靶器官带来严重损害。

CBG是常规的血糖简易检测方法,它仅呈现瞬间血糖值,即使频繁监测亦不可能反映出全天血糖水平的漂移变化。

CGMS是近年发展迅速的血糖监测技术,能全面了解患者的全天血糖控制情况,可准确地评估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漂移变化包括血糖的点(空腹、餐后血糖)、线(全天血糖谱、持续血糖监测)以及面(Hb A1C、糖化血清蛋白)等不同的层次,从而获得血糖漂移的时间、方向、强度、频度和原因等多种有效信息,结果有较强的预见性[9]。

笔者既往报道,动态血糖监测能更为详细地评估SF患者全天血糖水平漂移变化的三大特征:餐后峰值高、漂移幅度大和持续时间长[10]。本组患者治疗后日内血糖峰值及血糖漂移最大幅度明显降低,高血糖状态的持续时间明显缩短。双C模式治疗组在CGMS连续监测下行CSII治疗比CBG对照组能明显缩短高血糖控制时间,表明动态血糖监测能提供更为详细的血糖漂移变化的信息,使医生能更及时准确地精细调控血糖。

综上所述,本研究运用动态血糖监测仪检查能有效提供2型糖尿病继发性磺脲类药物失效患者的全面血糖谱信息,并根据血糖漂移信息及时调整胰岛素泵使用剂量,使动态血糖监测仪与胰岛素泵治疗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迅速精细调控血糖消除高糖毒性,降低血糖漂移的幅度,缩短高血糖的持续时间,降低血糖的总体水平,从而大大提高控制血糖的效率,临床优势明显。

参考文献

[1]GENUHS.Management of the adult onset diabetic with sulfonylureafailure[J].Endo Metab Clinic North Am,1992,21:351.

[2]Diabetes Control and Complication Trial Reseach Group.The relation-ship of glycemic exposure(HbA1c)to the risk of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ion of retinopathy in the diabetes control and complication trial[J].Diabetes,1995,44:968-983.

[3]KAUFMAN FR,CARPENTERS,GIBSON LC,et al.A pilot study ofthe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J].Diabetes Care,2001,24(12):2030-2034.

[4]朱禧星.现代糖尿病学[M].第2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78.[4]ZHU XX.Modern Diabetes[M].2nd ed.Shanghai:Fudan UniversityPublishing Company,2002:278.Chinese

[5]BODE BW,GROSS T,STEED RD,et al.A recent assessment of con-tinuation rates for continuous subcutaneous insulin infusion(CSII)[J].Diabetes,1998,47:392.

[6]PAN CY,CHEN JW,CHEN MD,et al.Joslin,Diabetes:fourteen edi-tion[M].Beijing:People’s Hygienic Publishing Company,2007:716-718.Chinese

[7]ILKOVA H,GLASER B,TUNCLALE A,et al.Induction of long-termglycemic control in newly diagnosed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by tram-sient intensive insulin treatment[J].Diabetes Care,1997,20:1353-1356.

[8]MCCARTER RJ,HEMPE JM,CHALEW SA.Mean blood glucose andbiological variation have greater influence on HbA1c levels than glucoseinstability:an analysis of data from the diabetes control and complica-tions trial[J].Diabetes Care,2006,29:352-355.

[9]ZHOU J,JIA WP.Clinical sign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of glycemicstability[J].National Medical Journal of China,2006,86(30):2154-2156.Chinese

继发性失效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按照WHO1 999年诊断和分型标准诊断为2型糖尿病患者56例, 均为近两年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其中28例设为SU失效组, 均符合以下磺脲类继发失效条件[1]:曾使用第二代磺脲类加双胍类和/或α-糖苷酶抑制药治疗有效, 疗程1年以上, 在饮食调节及运动相对稳定的前提下, 磺脲类药物已达足量, 近3个月来连续3次测空腹血糖均>10.0mmol/L, 糖化血红蛋白>9.5%。其中男13例, 女15例, 年龄 (56.9±9.9) 岁, 病程 (8.2±5.6) 年。体重正常 (1 8.5

1.2 方法

葡萄糖胰岛素释放试验:两组试验前停用降糖药1d, 次日进行100g馒头餐试验, 测定基础和餐后30min、60min、120min和180min血清葡萄糖和胰岛素水平。葡萄糖水平测定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试剂盒由温州东瓯津玛生物科技公司提供。胰岛素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 试剂盒由Roche公司提供。使用稳态模型法估算β细胞功能 (H O M A-β) 指数。计量资料以 (χ-±s) 表示, 组间比较用t检验, P<0.0 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葡萄糖胰岛素释放试验结果

两组胰岛素释放试验结果见表1, 糖耐量试验结果见表2。

由表1可见, SU失效组上述各时间点的胰岛素水平均低于SU敏感组, 且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由表2可见, SU失效组上述各时间点的血糖水平均高于SU敏感组, 且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HOMA-β指数

SU敏感组为 (34.5±15.5) , S U失效组为 (1 5.6±7.3) ;两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t=5.8 4, P<0.0 1) 。

3 讨论

口服降糖药是2型糖尿病基本治疗方法之一, 而磺脲类药物是其常用降糖药。但是, 接受磺脲类降糖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 每年有5%~10%产生药物失效, 5年失效率高达50%。为使血糖达标, 除重视饮食、运动等基础治疗外, 加用或改用胰岛素治疗可能是最好的方法。但一般患者普遍对注射胰岛素有恐惧心理, 如何有效、合理、方便地使用降糖药物, 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是内分泌临床医师面临的现实问题。

SU继发性失效的机理尚不十分清楚。有报告指出, 高糖刺激后3h内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持续高糖毒性作用均是SU继发失效的危险因素[2]。本试验结果也显示:SU失效组的空腹胰岛素较SU敏感组明显减少, 高糖刺激后的胰岛素分泌明显不足;使用稳态模型法估算的HOMA-β指数也明显低于SU敏感组。这也提示, SU继发失效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 其表现不但高糖刺激后3h内胰岛素分泌不足, 空腹胰岛素的分泌也明显不足。

笔者体会:SU继发失效患者馒头餐试验, 若HOMA-β>35以上, 可能胰岛β细胞尚有一定功能, 同时可能胰岛素抵抗较严重, 在选药时, 必须考虑到能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药物, 若患者对胰岛素恐惧的话, 可以暂时不用胰岛素, 而将二甲双胍加到足量 (1500~2000mg/d) , 或加用胰岛素增敏药噻唑烷二酮类;若糖刺激后胰岛素分泌明显不足, H O M A-β较低, 特别是在2 0以下时, 说明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 建议改用预混胰岛素或基础胰岛素加口服药物。在基础胰岛素加口服药物的方案中, 有报道甘精胰岛素加二甲双胍联合治疗磺脲类继发失效, 可改善胰岛素分泌不足, 减轻胰岛素抵抗[3];当HOMA-β的值在20~35时, 可考虑选用。

参考文献

[1]廖二元, 超楚生.内分泌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467.

[2]陈怡霓, 陈上云, 曾利剑, 等.继发磺脲类药失效病理机制的探讨[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3, 26 (12) :768-771.

继发性失效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7月-2012年9月我院收治的磺酰脲类药物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118例, 所有患者随机分为A组35例, B组38例和C组45例。A组中男19例, 女16例;年龄 (53.0±5.5) 岁, 病程 (6.1±1.2) 年。B组中男20例, 女18例, 年龄 (51.0±5.3) 岁, 病程 (5.9±0.9) 年;C组中男22, 女23, 年龄 (51.0±4.6) 岁, 病程 (6.4±0.7) 年。3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2]:

均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 正常运动, 合理2型糖尿病饮食, 但口服黄酰脲类药物常规剂量或足量后空腹血糖仍>10mmol/L的2型糖尿病患者。

1.3 排除标准[3]:

2型糖尿病患者患病时间初期使用黄酰脲类依然有效的患者;合并有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合并有其他肿瘤及恶性病变患者及肝、肾功能不全者;依从性差且精神意识不清醒。

1.4 方法

所有患者均停用黄酰脲类药物, 在合理运动, 常规糖尿病饮食条件下, A组给予精蛋白锌重组人胰岛素混合注射液 (美国礼来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S20100031) 20~30U于餐前皮下注射, B组予瑞格列奈 (丹麦诺和诺德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H20080125) 0.5mg餐前15min口服, C组予精蛋白锌重组人胰岛素混合注射液联合瑞格列奈治疗, 3组疗程均为6个月。所有患者均采用电话随访, 随访时间为1年。

1.5 观察指标[4]:

分别测定3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 (FBG) 、餐后2h血糖 (PBG) 、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血C肽值, 并记录低血糖发生率。血糖≤3.9mmol/L时定义为低血糖反应。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 多组间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观测指标比较

治疗后, 3组FBGPBGHbA1c和血C肽值均优于治疗前, 且C组高于A组和B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C组比较, #P<0.05

2.2 低血糖发生率比较

C组低血糖发生率为2.2%低于A组的14.3%和B组的18.4%,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C组比较, *P<0.05

3结论

糖尿病是常见病、多发病, 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增高, 是复杂的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5]。其中2型糖尿病是现代社会日益突出的问题, 其发病基本上是胰岛素抵抗和分泌缺陷。2型糖尿病患者首选磺酰脲类药物, 它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 刺激内源性胰岛素释放。一部分患者服用该药物6个月或更长时间后, 药效会逐渐降低, 产生继发性失效。该类患者即为继发性磺酰脲类药物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此类患者应及时更换药物。

瑞格列奈是一种快速作用的胰岛素促分泌剂。之所以和普通的磺酰脲类不同在于其所结合的受体不同, 作用在胰岛B细胞膜上的K+-ATP通道, 抑制细胞内K+外流, 细胞膜去极化, 钙离子内流, 刺激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瑞格列奈既不抑制B细胞内胰岛素的生物合成, 也不直接刺激B细胞胰岛素分泌作用, 所以不会加速B细胞的耗竭。对胰岛素第二时相促分泌作用是胰岛素依赖性的, 即高血糖环境比低血糖环境能更好地刺激胰岛素分泌, 所以瑞格列奈发生高胰岛素血症和低血糖的风险很低。精蛋白锌重组人胰岛素混合注射液20~30U餐前皮下注射, 注射后0.5h应进餐。过量或长期应用易引起不良反应, 如低血糖、注射部位局部变态反应。

本研究采用精蛋白锌重组人胰岛素混合注射液联合瑞格列奈治疗继发性磺酰脲类药物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 可通过多个环节控制高血糖, 使患者的FBG, PBG在短时间内降至理想水平, 多数患者在治疗后, 胰岛功能有所恢复, 与此同时, 减少了胰岛素的使用量, 降低了低血糖的发生率。由此表明, 精蛋白锌重组人胰岛素混合注射液联合瑞格列奈治疗继发性磺酰脲类药物失效的2型糖尿病疗效较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胰岛素联合非磺酰脲类降糖药治疗继发性磺酰脲类药物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效果。方法 将118例继发性磺酰脲类药物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A组35例, B组38例和C组45例。A组给予精蛋白锌重组人胰岛素混合注射液治疗;B组给予瑞格列奈治疗;C组给予精蛋白锌重组人胰岛素混合注射液联合瑞格列奈治疗。3组疗程均为6个月, 分别测定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 (FBG) , 餐后2h血糖 (PBG) , 糖化血红蛋白 (HbAlc) 及血C肽值, 并比较3组低血糖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 3组FBG、PBG、HbA1c和血C肽值均优于治疗前, 且C组高于A组和B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C组低血糖发生率为2.2%低于A组的14.3%和B组的18.4%,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继发性磺酰脲类药物失效的患者中采用胰岛素联合非磺酰脲类降糖药治疗, 降糖效果良好, 并有效地降低了低血糖的发生率。

关键词:2型糖尿病,胰岛素,继发性磺酰脲类药物失效

参考文献

[1]郝家明, 刁志宏, 刘锦星.海南地区汉族人脂联素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J].海南医学, 2009, 20 (7) :1-3.

[2]李海峰, 杨梅, 李舸, 等.2型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 6 (10) :67-68.

[3]庞翠军, 肖常青, 苏宏业, 等.2型糖尿病患者游离脂肪酸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9, 26 (5) :711-713.

[4]杨蓥境, 于健, 刘春雨, 等.血尿酸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对2型糖尿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2, 14 (4) :400-403.

上一篇:中职助产专业下一篇:信号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