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助产专业

2024-07-19

中职助产专业(共8篇)

中职助产专业 篇1

摘要:目的:由于卫生学校女生正处于身心急剧变化和人格形成的青春发育期, 随着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发展, 性健康问题是她们不得不面对的首要问题之一, 其中她们的性观念直接影响到她们的身心健康和人格的形成与完善, 而且对其性行为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为她们提供适时、适度的性健康教育是必然选择。方法:本课题研究是以贵州省毕节市卫生学校一、二年级护理、助产专业的在校女学生为研究对象, 采用了开放式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的方式。结果:毕节市卫生学校女生性观念发展的主流是好的、健康的, 大多数女学生有正确的性观念和良好的性行为。但也有少数的女生对自身正常的性生理、性心理现象不了解而产生心理困惑和压力, 有一定数量的女生在性观念上存在矛盾和混乱。建议:为了毕节市卫生学校女学生性观念与性行为的健康发展, 学校必须开展以人格教育为基础的正规的性教育, 发挥学校在女生性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关键词:卫生学校女生,性观念,性行为,性教育

性健康教育已不单是学科知识的简单说教, 更是人格、身心健康的教育, 是现代文明人必须接受的教育, 它的兴起让教育更加全面和人性化, 体现了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尊重, 有助于人的身心协调统一的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卫生学校女生性观念与性行为的研究不仅是中职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更是对中职女生进行人文关怀的具体体现。必须了解卫校女生性观念与性行为的现状, 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 从而取得积极有效的教育成果。因此, 我们根据毕节地区卫生学校女学生的特点, 查阅并参考相关书籍和调查问卷, 选择从性生理、性心理、性行为、性观念、性教育五个方面来了解毕节市卫生学校女生性现状。以便于为中职学校进一步开展更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女生青春期性健康教育提供依据和参考。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 调查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 抽取毕节市卫生学校一、二年级护理和助产专业的在校女生282人, 年龄15~19岁;其中独生女42人, 非独生女240人;来自农村198人, 城镇84人;离异 (单亲) 家庭女孩15人。

(二) 调查工具

自编调查问卷。通过查阅文献并结合本市实际, 自制问卷调查表。本调查是用来了解毕节市卫生学校一、二年级护理和助产专业的在校女生性生理、性心理、性行为、性观念、性教育的基本情况的, 包括22道相关问题。

(三) 调查方法

采取现场分专业集体调查, 以不记名方式测试, 在答题前向被调查学生详细介绍问卷的填写方法及注意事项, 给予统一指导。答完后, 当场收回。分发出问卷282份, 收回282份, 有效问卷282份, 回收率、有效问卷率100%。

(四) 观察指标

卫校女生对性接触认知情况、态度 (10、11、12、13题) ;性生理知识调查 (6、7、18题) ;正确对待“性” (19、22题) ;自我保护 (20.23题) ;性道德、性法制 (17题) ;学生在性教育上还想获得哪些帮助? (8、20题) ;学生在性教育上希望哪些形式? (21题) 。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毕节卫校女学生性教育状况不容乐观

对性知识的了解上只有16.2%的学生非常了解, 在性知识的了解途径上30.4%的学生依靠同学之间的交流来了解, 只有5.8%的学生由学校开设的课程中了解。护理专业女学生对生理知识了解较少, 有20.1%的学生不知道男生哪些生理现象代表生殖器官发育成熟, 有27.3%的学生不知道女生哪些生理现象代表生殖器官发育成熟, 只有38.2%的学生对青春期知识很了解, 所以能积极乐观的面对和处理。

(二) 性生理、性心理存在困扰和偏差, 性保健知识积累不够

调查发现有11.2%的女生认为“性行为”很丑恶、难以启齿, 有29.8%的女生认为不健康, 有59%的女生认为很正常;有22.5%的女生认为“性冲动、自慰”是下流的、可耻的、不应该有的;有38.4%的女生会因为自己长得不够漂亮、不够苗条而感到自卑;有30.3%的女生会在月经时很紧张和痛经, 不知道怎么办。从这些调查结果看, 卫校学生由于缺乏对性生理知识和保健知识的讲解, 导致学生出现了性困感、性无知以及自卑、孤独、焦虑等现象, 对自身的生理变化难以应付, 甚至不知所措, 心理压力较大, 给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不良影响。总的来说, 毕节卫校女学生的性知识较贫乏, 部分女孩子有获取性知识的愿望, 但他们不愿从家庭和学校方面获取性知识, 而是通过各种较隐蔽或者不正当的途径获取, 如果没有人正确地引导他们, 就得容易获得错误的性知识, 甚至会因误导而出现问题。

(三) 自我保护观念淡薄, 保护意识不强

“当你遇到性侵害”时, 有58.6%的女生选择告诉老师、家长或报警, 有21%的女生选择不告诉他人, 有20.4%的女生选择不知道怎么办。“如果和你相处很好的异性朋友对你提出身体接触等过分的要求”时, 有61.2%的女生选择“坚决反对”, 有12.4%的女生选择“没什么, 无所谓”, 有13.1%的女生觉得“很好玩、很刺激”。“在拥挤的公共场合有人对你性骚扰”时, 有40.1%的女生选择“不出声、忍受”, 有22.7%的女生选择“不出声, 跑到旁边去”, 有37.2%的女生会“大声怒叱”。由此可以看出卫校女学生在性保护上还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与方法, 需要进一步加强教育和引导。

(四) 部分女学生性道德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单薄

对于“性冲动”, 有21.1%的女生认为天经地义, 不需要任何控制。对于“婚前性行为”, 有42.2%的女生认为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有, 有20.9%的女生认为如果有感情可以有, 有11.9%女生认为如果准备结婚可以有, 有6.6%的女生认为有无感情都可以有。从这样的结果看, 由于卫校女生的性知识不足, 性心理不成熟, 使他们不能正确地认识“性”, 性道德意识较淡薄, 缺乏责任感。

(五) 部分女生性接触早, 心理阴霾影响学习生活

有3.5%的女生在初中时就发生过性行为, 5.8%的女生在中职时发生过性行为。对于“如果发生过, 那你初次发生性行为的心理变化”的问题时, 有56.3%的女生选择“紧张、反感”。在个案追溯中发现有的女生成绩很差, 因“性游戏”而留下心理负担过重, 其生活经历和阅历还不能帮助她们走出阴霾。

三、探讨与建议

卫生职业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卫生学校女学生都是未来的白衣天使, 她们的身心发展关系到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当前, 由于人们的许多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卫校女生教育不再只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递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培养, 而是更加兼顾并注重女学生个性的发展及健全人格的塑造。然而性是人格的一部分, 并且是重要的一部分, 所以女生性健康教育也是卫生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 卫生学校的教育在这个方面是较为薄弱的环节, 通过问卷调查、个案深入访谈以及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探索, 我们发现女学生们确实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为此, 中职学校应转变观念、统一认识, 科学合理地加强对女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和情感辅导, 促进她们个性、人格的健全发展。

(一) 转变观念、大胆实践, 探讨性健康教育的切入点

性健康教育对许多中职学校来说是块处女地, 教育科研工作者的素质和责任决定性健康教育的质量。因此, 学校专业教师、班主任以及德育职能部门首先应转变观念, 坦然对待性健康教育。中职学校作为学生摄取知识的园地, 在性健康教育方面同样不能松懈, 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科学的系统的性健康教育。通过举办性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班等形式, 推广“参与式学习与行动方法”的教学模式, 加强对教师能力和专业水平的培训。学校要大力倡导并积极组织教师与时俱进地学习性生理、性心理及性保健知识等, 研习青春期心理学、心理辅导理论、方法和技巧, 使老师们在性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中得心应手。同时, 性健康教育又与德育工作息息相关, 搞好德育工作是开展性健康教育的前提, 落实性健康教育同样有助于德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所以学校必须对德育工作及其研究给予重视, 并结合性健康教育来创新德育模式。

(二) 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性健康教育模式

中职学生性健康教育应该有一个立体化的教育渠道, 家庭、学校和社会齐抓共管, 在中职学生性健康教育中真正发挥积极作用。对女孩子进行性健康教育, 父母有着相当大责任, 而不能一味推向学校, 这是不负责任的。净化社会环境, 健全完善青少年的性健康教育机制及法律建设, 让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统一行动, 形成一种有效的性健康教育模式, 推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及人格发展的和谐统一。

(三) 建立常规的性健康教育制度, 普及青春期性健康知识

针对目前性教育“潜水操作”的现状, 应尽快将性教育纳入中职学校必修课的内容中。首先, 要有系统全面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 只有丰富教育内容, 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才能满足中职学生健康成长的要求。而且被调查学生普遍表示性教育形式多样化更容易接受, 所以性健康教育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会有更好的效果, 如开展青春期生理卫生知识讲座, 进行性健康咨询, 播放性健康教育片等。其次, 性健康教育要注意阶段性、连续性和生动性, 把握适时适度的特点, 不可操之过急, 也不可断断续续, 要让学生在连续的教育中学到系统合理的性知识, 教给她们如何面对、如何看待、如何处理性困惑、性烦恼及性保健知识等, 同时教给她们正确处理两性交往中的出现的种种问题, 真正让她们走出性的迷茫、走出性的泥潭, 能专心于自己的专业学习和生活, 做一个心智和行为健全中职生。

(四) 设立女生信箱、心理辅导室, 建立性心理辅导渠道

心理辅导是学校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的新兴的教育活动。它不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现代教育方法, 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民主教育理念, 反映了当代进步的教育潮流。青春期的女孩其心理特征决定她们不愿随便表达难以启齿的生理和心理问题。学校应该积极创造条件, 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的优点, 建立专题教育网页、女生信箱, 心理咨询专栏, 营造一个她们认为安全、温馨的地方, 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 为他们解决难言之隐, 针对多数学生共有的性心理健康问题开展主题教育。如利用心理辅导主题班会课形式不定期对学生们进行专题性心理辅导, 把它作为对常规心理辅导课的补充。

中职助产专业 篇2

求职时间:20xx-1-10 可到职时间:随时

工作经验:两年以上 工资要求:3000-5000元

工作性质:全职

基本资料

姓 名: 广东应届生 性 别:女

出生日期:19xx年2月24日

身 高:160 cm

婚姻状况:未婚

身份证号码:

户口所在地: 广州 现在所在地: 广州

个人特长:打羽毛球、唱歌

语言能力

普通话:优秀

把握方言:粤语 能力:优秀

英语:良好 等级:二a级

其它语言: 能力: 等级:

教育或培训经历

毕业院校:广州医学院 最高学历: 本科

所学专业:助产

时间地方:学校/机构

专业学历:证书编号20xx.9--20v.6 广州医学院助产 大专

20xx.7--20xx.12 广州市黄埔区红十字会医院(企事业单位)

工作职位:助产士 离职原因:寻求能伸展自己才能的单位

工作描述:

三个产程的`观察、接产、产前及产后的护理、新生儿的护理。

自我评价:

20xx年毕业于广州医学院。

20xx年获得《广州市母婴保健技术资格证书》;

20xx年顺利通过全国卫生技术资格考试,取得由广东省人事厅颁发的《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由广东省卫生厅颁发的《***执业证书》;

20xx年取得《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合格证书》、《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证书》和《广东省药品从业职员资格证书》。

20xx年7月至今在广州市黄埔区红十字会医院妇产科从事助产士、病房***的工作。本人在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乐观向上、有信心;工作积极认真、不畏难繁、富有责任心和爱心,深得领导和同事的喜爱、病人及家属的好评;从不发生差错事故,带给患者平安和健康。

中职助产专业 篇3

1 开发助产心理护理课程的意义

1.1 社会需要

现代妇产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发展, 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心理护理是助产人员在工作中必须运用的手段。它能够给予孕产妇心理和精神上的支持, 稳定孕产妇情绪, 缓解焦虑, 减轻其心理压力, 提高孕产妇对妊娠及自然分娩的信心, 促进自然分娩。还可增加孕产妇及其家属对医院的信任感和满意度, 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护理手段。

1.2 学科需要

助产是一项技术性及专业性极强的工作, 助产专业教育已发展成为独立高等专业教育。但在我国, 助产专业大部分课程与护理专业相同, 没有专业体系及特色。以往助产专业开设的是护理专业心理护理课程, 但助产士的工作对象是孕产妇, 不是患者, 妊娠、分娩及产褥期是女性经历的正常生理过程中的一种应激状态。所以, 开设助产心理护理课程是当务之急。

1.3 学生需要

自从国际助产联盟提出“人文关怀、和谐生育、自然分娩”的理念后, 临床心理护理模式不断更新, 且已被广泛使用。但学校教育却缺乏人文关怀的整体心理护理课程, 学生刚进入临床没有相关经验, 不能很快与临床工作对接, 难以达到“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目标。

所以, 在我国助产人力资源不足、发展受阻的现状下, 助产专业实践性、实用性、专业性课程不足问题日渐突出。开设助产心理护理课程, 可以丰富基础知识, 增加专业支撑学科, 提升助产专业学生岗位对接能力;同时, 积极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助产专业教育体系, 能够为我国助产专业独立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基础。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很多专家都在研究心理因素对孕产期的影响, 认为将这些心理护理新技术、新理念应用于临床工作可缩短产程, 减轻疼痛, 降低剖宫产率。但迄今为止, 国内外均没有在助产专业开设助产心理护理课程, 只有一些研究论文及科研成果, 如临床应用广泛的拉玛泽分娩法、导乐分娩法等。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产科的王锦惠等认为在产程中加强助产士对产妇心理护理有利于产程顺利进展, 值得关注[1]。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钟雪莲等认为加强助产士心理培训, 提高助产士素质和能力, 做好产妇心理护理有重要的意义;给产妇提供人性化服务能够促进产妇身心健康, 使产程顺利进展, 安全完成分娩[2]。

目前, 国际助产士联盟有82个成员国, 但没有我国。我国的助产专业要想跟上国际助产教育的发展, 就必须从课程开发与建设入手, 加快专业化教育进程, 使助产专业独立于护理专业, 培养更多临床实用型人才, 实现中国妇幼保健协会提出的“促进自然分娩、保障母婴安康”的目标[3]。

3 课程实施方案与计划

3.1 研究目标

通过调查助产专业临床实习学生及带教教师的工作任务与职业标准, 深入分析临床岗位需求, 制定出符合助产工作的助产心理护理课程标准, 编写助产心理护理教材, 促进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对接, 大力推进助产专业化教育进程, 培养更多实用型人才。

3.2 研究内容

(1) 制定助产心理护理课程标准, 形成结构合理、内容明晰、观点统一的课程体系。包括课程定位、课程性质和任务、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特色与创新、考核方式、教学效果等。

助产心理护理课程内容在普通心理学基础上, 侧重孕产妇在不同阶段的心理活动规律。如孕产妇在妊娠、分娩过程中常有担心、害怕等心理状态, 这种不良情绪可造成妊娠期高血压等疾病, 甚至影响新生儿的情绪;分娩时恐惧心理可造成剖宫产率升高, 产后心理障碍可使乳汁分泌减少等[4]。所以, 学生应该学会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 对孕产妇进行心理护理评估, 做出心理护理诊断, 制定心理护理目标, 实施心理护理, 进行心理护理效果评价, 达到保障孕产妇安全, 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的目的。

(2) 根据“以岗位需求为导向,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原则对搜集的材料进行筛选, 编写一部科学、优质的高职助产专业助产心理护理教材。根据学生学习本课程后的反馈, 到临床进行调研, 寻求专家指导。

(3) 对课程效果进行评价。包括同行专家评价、学生评价、学校评价、社会评价。这使我们思路更加清晰, 知识体系更加完善。

4 创新之处

助产心理护理课程为助产专业新开发的课程, 理论体系不完整, 没有教材。这项课题完成后, 就会填补国内96所高职院校开设的助产专业没有助产心理护理课程的空白, 形成了专业特色课程。本课程与临床接轨, 有助于岗位对接, 既具有基础性又具有实用性, 为逐步推进助产专业教育与国际接轨做好必要的准备。

通过高职助产专业助产心理护理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创建符合助产专业发展与需要, 具有专业支撑功能的课程体系;在充分满足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前提下, 创新特色课程内容, 打造精品课程, 从而增强在助产教育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打造特色鲜明的助产学科。

参考文献

[1]王锦惠, 陈梦捷.助产士心理护理在促进自然分娩中的作用[J].中国妇幼卫生杂志, 2011 (3) :145-146.

[2]钟雪莲, 郑锦萍, 栾小燕.产妇和助产士在产程中的心理压力及应对措施[J].全科护理, 2009 (5) :388-389.

[3]唐淑英, 蒋红梅.激励式心理护理促进自然分娩的临床运用[J].中华护理杂志, 1997, 32 (1) :9.

助产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篇4

1 加强实验前准备工作

1.1 教师准备

教师课前应充分备课, 不但要掌握书本上的操作方法, 更要充分了解目前在临床上实际应用的操作方法, 例如“接生前会阴擦洗”这一操作, 书本上的方法与临床操作方法确有出入。笔者结合临床实际归纳出符合临床需求的操作方法, 再将每一项操作编写成实验操作手册, 发给学生。

1.2 实验器械准备

为了满足实验需要, 除购入足够的实验器械外, 还需适当改造器械以适应教学。例如“正常分娩”这一操作, 需要学生反复练习“接生”动作, 但目前采购的模型, 要么非常昂贵 (数万元) , 不能普及使用, 要么便宜但功能上却不能满足实验需要, 我们就将旧的“分娩机转模型”拆卸后, 利用其空的盆腔, 再用软质布料做成带有脐带的布娃娃, 让学生反复练习“接生”, 解决了长时间困扰学生“接生”练习的难题。

1.3 学生准备

学生在上实验课前先观看操作项目的录像, 再结合教师编写的实验手册, 使学生事先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此外, 教师要教育学生将实验模型当做真人来练习, 以强化其认真、细致、严肃的工作态度, 以及与患者沟通的技巧。

2 加强教师示教的可重复性

2.1 拍摄教师示教录像

教师示教对学生来说很重要, 但在学生众多的情况下, 有些学生无法看清楚教师的示教, 于是我们就将教师每次的示教操作拍成录像, 这样学生可以通过电脑、手机、MP4等多种媒介重复观看操作过程, 有利于学生复习、掌握。

2.2 制作操作流程挂图

教师将实验流程与实验沟通语言制成生动、形象的彩色挂图, 挂在实验室墙壁上, 使学生很容易看到该实验的操作方法及步骤。

3 加强实验课后练习及指导

3.1 增加实验室开放时间

一个实验仅靠课堂时间进行操作训练是远远不够的, 学生课后进行练习需要实验室较长时间开放。为此, 我们专门准备了1~2间实验室供学生课后练习, 由各班学习委员负责, 确保实验器械完好及实验室清洁, 对学生随时开放, 这样学生可以利用中午、下午课后、晚自习时间进行操作练习。

3.2 增加教师指导时间

教师指导对学生掌握操作方法至关重要, 但教师教学任务繁重, 不可能总在实验室, 这一矛盾也是实验教学的一个难点。目前我们解决的方法是教师排班, 轮流下实验室, 或者是培养实验员参与指导教学。

3.3 加强骨干学生培养, 以协助教师指导

在实验教学中, 教师先教会动手能力强的学生, 待他们回示后指出存在的问题, 将他们培养成教师的好帮手, 可以起到以点代面的作用。由于这些学生比其他学生操作技能好, 所以他们也乐于指导其他同学, 这有利于整个班级操作水平的提高。

4 强化实验操作

4.1 紧密结合临床

实验技能掌握的重要性在于这些操作是临床工作必须掌握的技能, 若不熟练掌握不仅不能胜任临床工作, 甚至会引发医疗纠纷或事故。让学生明白这一道理, 很多学生都会变被动练习为主动练习。

4.2 操作考试

操作考试是激励学生重视操作练习的必要手段之一。由于操作考试是师生一对一进行, 这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 促使其主动练习操作技能。另外, 将操作考试成绩记入学科总成绩, 操作考试不及格者不容允许进入临床实习。这样从制度上强调了实验操作的重要性, 从而使学生重视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

5 加强相关学科及部门的协调配合

5.1 适当控制招生人数, 提高生源素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 社会对助产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而低素质的生源加大了教师教学难度, 使其难以培养出高素质的护理人才。同时, 学生数量的增加也使得有限的教育资源捉襟见肘, 尤其是实验教学更加不堪重负, 影响到实践教学质量。

5.2 协调相关学科教学

助产专业案例教学法探索 篇5

关键词:助产专业,案例教学,传统教学

一、助产专业教学目的和现存问题

医护人员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各类型实用型人才, 一名合格的助产士不仅应该掌握扎实的医学护理理论知识, 还要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助产专业的学习涉及范围广、学习难度大、专业性强, 在学习过程中要强化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目前在助产专业教学实习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归纳如下:第一, 教师教学观念滞后。许多教师自身缺乏职业意识, 教学与临床实践脱节, 没有和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第二, 实践教材开发不足。由于助产专业的实践教学的配套教材较少, 教学往往仅由教师根据经验开展。因此容易出现学生实践操作由于教师经验不同而不同的现象。此外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也比较普遍。第三, 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足。许多医院教师自身水平不高, 缺乏实践经验和相关的专业技能, 再加上日常超负荷的工作, 很难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第四, 实践教学条件受限。助产专业属于特殊护理专业, 涉及女性生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患者往往出现焦虑、忧郁、害羞的情绪, 因此学生在实习时经常遇到患者不予合作的情况, 加大了实践学习的难度。而现有的教学模型有限, 很难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第五, 学生临床实习重视度不够。许多学校没有指定的实习基地, 或实习基地的教学条件较差, 实习生练习机会较少, 多种原因最终影响实习效果。

二、案例教学简介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由教师挑选典型案例, 在课堂提问并组织学生分组或集体讨论, 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进而传授抽象理论知识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际生活中的典型案例进行教学,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强化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综合思考能力, 提高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在案例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起主导作用。案例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活动设计和实施过程。首先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案例, 案例应该和教学大纲紧密相关, 还要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案例中应该包含基础知识、重点内容、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等。如产科护理教学中的案例应该包括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操作要点。案例的讨论是案例实施的重要内容。教师要组织学生分组或集体讨论。讨论前教师将案例相关资料发给学生, 学生按小组展开讨论, 然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最后展开激烈的辩论, 最终形成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这过程中教师应该着重把握以下要点:第一, 合理复习理论知识做到理论结合实际。教师在课前应该布置教学案例中涉及的基础知识内容让学生复习, 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能够将基础知识和讨论内容紧密结合, 对案例进行系统分析。比如在助产专业案例教学中, 如果案例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复习血压形成的相关原理和正常范围等知识。第二, 教学要紧抓要点。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该起到主导作用, 将学生的思维和讨论内容引导到案例的重点内容和关键环节上, 要引导学生从中去发现问题, 并且给予学生适当的启发。第三, 教师要进行合理总结。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 归纳总结案例重点, 同时对难点进行分析, 指出可能的错误, 还要回答学生的提问。

三、案例教学在助产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部分院校助产专业已经将案例教学应用到了人体形态教学的实践中。由于人体形态学由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和病理学整合而成。学生在学习时容易感到知识零散缺乏整体性和统一性, 许多高职人才培养的周期又比较短, 给教学的实施增加了许多困难。研究报道部分院校在授课前向学生发放相关案例和问题, 结合助产专业特点, 突出如运动系统的盆骨、盆底肌、会阴和女性生殖系统、胚胎学等解剖内容, 还增加了和护理专业相关的临床应用解剖学内容。学生需要自己收集和整理案例相关的资料、图片等信息并在讨论时互相分享。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实验课中的标本、模型, 由各组推荐代表集中阐述组员的意见和问题, 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 突出教学难点, 使学生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巩固学习效果。这种案例教学的效果十分明显, 学习结束后多数学生反馈良好, 认为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自主能力, 也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增加团队合作意识。

四、助产专业中案例教学和传统教学的区别

将案例教学和传统教学相比较可以发现以下明显不同之处:第一, 传统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 往往只会死记硬背而不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案例教学可以将要掌握内容和临床案例联系起来, 形象生动易于记忆。而且要求学生自己收集资料寻找答案, 可以加深学生对疾病的认识,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第二, 案例教学有利于将基础知识和临床实践相结合。传统教学主要从形态、功能等方面介绍基础医学知识, 学生很难将其和临床疾病联系起来。案例教学在课前就引入临床常见疾病, 使疾病和助产操作内容和护理知识有机结合, 学生不但掌握了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的关系, 还可以将理论知识和临床疾病联系起来, 促进了学习的融会贯通, 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第三, 案例教学对教师要求更高。和传统教学相比, 案例教学对教师综合水平和素质的要求更高。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法, 必须不断思考, 不断充实自己才能满足学生要求。因此教师要定期进行进修学习, 关注医学发展最新动态, 以提高自身水平。

综上所述, 助产专业需要大量具备医学基础理论和护理实践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妇产方面的相关知识和实践操作, 还要学习护理学的各项内容, 学习难度较大。案例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 也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 可以起到学生教师双向提高的效果, 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唐玲.助产专业核心能力的结构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

[2] .简雅娟, 赵平, 甘西西.助产专业建设与发展的现状与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 2008

[3] .唐玲.助产专业课程设置初探[J].护理学杂志, 2005

[4] .何路明.助产专业护理学基础教学分析与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 2005

[5] .顾春怡.瑞典助产专业的现况及启示[J].中华护理杂志, 2009

[6] .程瑞峰, 孙利, 吴国平, 朱鹏云.高职助产专业人才规格和培养模式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 2006

[7] .莫选荣, 罗心静.探讨助产专业特色的基础护理教学方法[J].护理管理杂志, 2011

高职助产专业课程设置改革初探 篇6

1 基本情况

我校于2005年申办助产专业, 2006年开始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 至今共招收学生609人, 毕业133人;该专业有妇产科专职教师5人, 其中硕士学历1人, 本科3人, 专科1人;学院2007年建成拥有国内一流设施和设备的校内护理技能培训中心, 总面积达9 566平方米, 其中妇产科实训室4间, 模拟产房1间, 校外实训基地30余家。

2 课程改革前的情况

传统课程设置职业教育特色不突出, 强调学科体系性, 各课程自成体系, 互不衔接, 导致内容多、深且重复, 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3 课程体系形成过程

3.1 分析助产专业职业岗位群

通过广泛调研和定期召开助产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 分析助产专业职业岗位主要有以下几个。

3.1.1 妇产科门诊配合产科医生进行产前检查, 进行母婴健康宣教并对常见妇科疾病进行护理配合。

3.1.2 产房配合医生处理正常分娩和异常分娩。

3.1.3 妇产科病房运用整体护理知识对妇科常见疾病进行护理, 对正常及异常孕产妇进行护理和监护。

3.2 分析助产护士典型工作任务和必备职业能力

聘请行业专家和课程专家对助产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 (见表1) 。

4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助产专业课程体系

该课程体系共有专业课26门, 包括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和职业拓展4个模块,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 (见表2) 。

5 课程、学时及学分要求

职业知识模块课程主要于第一、二学年在校内完成;职业技能模块课程主要在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完成, 其中毕业实习在第三学年完成;职业素养和职业拓展模块课程主要由学院公选课和课外的活动来完成;学生毕业时至少要取得144学分, 其中必修课、选修课至少104学分;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共40学分。主要课程要求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 并采用过程评价与目标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

6 讨论

高职助产专业课程在岗位需求基础上, 基于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 突出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和发展相联系的特点。因此, 该课程体系与传统课程体系相比具有优越性, 已试用于我校2009—2010级助产专业。在应用过程中, 教师普遍反映学科间的交叉重复内容明显减少, 学生素质明显提高, 能力显著增强。同时也存在不足, 主要表现为教材改革明显落后于课程体系改革, 与预期的效果还有差距。应加快编写适合高职助产专业课程改革的新教材, 以配合助产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参考文献

[1]简雅娟, 赵平, 甘西西.助产专业建设与发展的现状与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 2008, 43 (9) :832~833.

高职高专助产专业课程设置探讨 篇7

17世纪50年代, 美、英、法、澳等国家开始设立学校培养助产士。经过数百年的发展, 已有完整的教学理念和课程体系, 培养了具有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等不同层次的助产专业人才, 成立了国际助产士联盟。目前在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助产领域已经实行独立的注册准入制度, 助产士有相对独立的国际管理机构和组织, 助产士注册后享有基本的检查和处方权。

我国高职高专程度助产教育国家开设很短, 至今, 国家对高职高专助产专业的人才规格、培养目标、岗位综合职业能力需求、课程设置等尚无具有指导意义的规范标准体系。国内各校助产专业的课程设置百花齐放。我校以示范校为引领, 总结多年中专助产专业的办学经验和当时社会的广泛调研, 在2010年第一批高职高专助产专业学生入校后, 我们依据我校高职高专助产专业第一版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教学。第一版课程设置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模块。必修课又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选修课包括限选课和任选课。具体见下表。

迄今, 第一版的课程设置已实施两年多, 第一届高职高专助产专业学生即将毕业, 为实现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以岗位需求为标准, 以能力为本位的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方针, 为符合现今的医学科学发展与医学模式的转变, 我们通过专家访谈、学生座谈, 以及采取问卷形式对省内10家三级、二级医院的助产士、产科医护人员120人和我校高职高专助产专业生产实习学生114人, 针对我校第一版的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查。

发现我校存在着如下主要问题:

①助产专业特色不突出, 仅仅表现的是“大专业所有课程+方向课程”。②助产士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目标落实不明确, 和岗位衔接不够。③课程融合不够, 相关课程交叉、重复现象仍然存在。④课程设置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对此, 我们对课程进行了大胆改革。

首先, 我们将高职高专助产专业学生定位为应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熟练掌握助产与护理操作技能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为此我们将课程设置模块化, 专业技术课程体系化, 理论实践一体化。

将课程模块由一版的必修课模块 (分为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和选修课模块 (分为限选课和任选课) 改为人文素质模块、专业支撑模块、专业技术模块、专业拓展模块和临床实践模块5个课程模块。使课程体系更为完整、清晰, 专业化、职业化。

人文素质模块按教育部规定的学时要求开设, 为学生奠定必要的文化基础和继续深造的基础;专业支撑模块进行必要的压缩和重组, 使各学科间的重复减少到最低限度;专业技术模块贴近助产专业岗位需要, 同时考虑到学生今后的发展和宽口径就业。与我校一版的课程设置相比, 有以下调整:

新增了“专业语文”、“心理健康”、“美学基础”、“康复护理”、“老年护理”、“专业化学”6门课程。“专业语文”旨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心理健康”能提高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美学基础”能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些课程对塑造学生的人格及实现其全面发展不可缺少。“康复护理”可以增加学生对常见疾病的康复护理知识;“老年护理”使学生获得维护和促进老年人的健康状态的医学知识。这些也是在社会医疗保健、社区服务不可少的必备工具。“专业化学”使学生了解医学常用溶液的组成和性质, 是学生临床工作必备知识。

根据“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表”对照行业标准对本课程应培养的职业能力要求, 借鉴国际助产医学发展现状, 将“妇产科学及护理”整合为“助产学”和“妇科护理学”两门课程。突出助产专业特点, 精心打造助产专业核心课程, 使之具有更符合国际标准的孕产期全程连续服务模式, 达到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由于“护理伦理”、“护理法规”与“护理管理”被列进最新的国家执业护士考试大纲, 故将“护理伦理学”拓宽为“护理伦理、法规与护理管理”既为从事临床工作奠定基础, 同时又为学生参加考试奠定基础;将“医学文献检索”拓展为“护理科研”, 通过系统化学习科研的原理和方法, 以培养学生开展护理科研和应用科研的能力, 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将“助产专业综合训练”拓宽为“助产专业综合训练”, 在第四学期学生进入毕业实习前开设, 这门课程主要针对学生的基础护理技能、助产技能、内科护理技能、外科护理技能、儿科护理技能、妇科护理技能、人际沟通及学生综合能力进行训练。即我们以这门课程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岗前培训。为实习前的验收, 也为学生的顺利实习打下基础。

由于我国目前助产士执业要求必须取得国家护士执业资格, 所以助产专业的传统教学以护理为主。但由于近年助产士学历的提高、人民对自然分娩率的期盼和对助产士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提高的要求, 以及助产士单独注册认证的国际化趋势, 故将“内科护理学”变更为“内科学及护理”, “外科护理学”变更为“外科学及护理”, “儿科护理学”变更为“儿科学及护理”, 要求学生不但要熟知护理程序、掌握护理技能, 而且要具有临床思维能力, 能做出临床常见疾病的初步诊断和熟悉治疗原则, 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程并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门;将“人际沟通”和“护理礼仪”两门课程并为“人际沟通和护理礼仪”一门;将“生理学”和“生物化学”合并为“正常人体功能学与护理应用”一门。这些处理减少了课程之间的不必要重复现象。

将“政治理论”变更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使之更符合国情。将“人体解剖学”变更为“正常人体结构学与护理应用”, “信息技术应用基础”变更为“卫生信息技术基础”, “护理心理学”变更为“助产心理学”, 此三门课程强调了与专业关系密切的应知应会内容, 具有专业特色。将“遗传与优生”变更为“遗传与优生优育”, “社区护理学”变更为“社区卫生保健”, “母婴保健”变更为“妇婴保健”, 使服务对象和服务范畴拓宽, 这三门课程是开展社区围产保健必不可少的知识, 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宣教能力和卫生保健能力是助产专业人员必备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助产专业开设育婴员培训课程调查 篇8

目前接受育婴员职业资格培训的人员多为下岗或进城务工人员, 他们文化水平较低, 在上岗工作时, 没有专业知识作为指导, 工作一直处在较低水平。若能利用卫生类职业学校的优势开展育婴员培训, 特别是在助产专业开设育婴员培训课程, 指导学生考取育婴员职业资格等级证, 不仅可以提高育婴员工作水平, 也可以增加助产专业毕业生就业率。

1 助产专业开设育婴员培训课程的优势

1.1 服务对象相似

助产专业毕业生一般都从事与婴幼儿及孕妇有关的工作, 而育婴员服务的对象是0~3岁婴儿, 工作对象基本相同。

1.2 助产专业课程与育婴员培训课程相似

育婴员培训课程包括婴儿解剖及生理发育特点、婴儿营养、日常生活保健与护理 (生长监测、预防接种、常见疾病护理、预防铅中毒、意外伤害的危险因素识别) 、生活照料 (饮食、饮水、睡眠、二便、三浴) , 助产专业则有解剖学、生理学、儿科护理学、预防医学 (包括疾病预防、营养等) 、护理技术, 这几门课程内容完全一致。育婴员培训课程中的职业道德, 婴儿心理发育特点, 相关法律、法规知识, 婴儿教育 (动作技能训练、智力开发、社会行为及人格培养、实施个性化教学计划) 与助产专业的职业道德、法律法规、儿科护理学课程有相似部分, 仅婴儿教育课程在助产专业中没有涉及。相似课程多, 不仅有利于育婴员培训课程的学习, 也有利于助产专业学生的专业课学习。

1.3 技能训练条件便利

育婴员培训中很多是关于0~3岁婴儿的实际技能操作, 这就需要在医院进行。而卫生类职业学校都有自己的教学医院或实习医院, 这就为学生练习提供了便利条件。

1.4 增加学生就业机会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动职业学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意见》, 鼓励职业学校学生, 在毕业时拿到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 即“双证书”。一些高职院校的护理、学前教育等专业已经把目光投向了育婴员培训。而中等职业学校, 由于毕业生学历层次低, 就业压力更大。因此, 助产专业学生参加育婴员培训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不仅能够扩大知识面, 掌握一项实用技能, 而且能使自己在就业时多一个重要砝码, 提高就业成功率[3]。

1.5 培训时间有保证, 节省费用

学生均为全日制在校生, 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可以保证育婴员培训时间。同时, 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培训, 学校不用考虑交通、教学场地等问题, 节省了费用。

1.6 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在我校助产专业进行问卷调查, 共调查98人, 结果见表1。由表1可见, 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又得到家长支持, 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较高。

2 助产专业育婴员培训课程的实施

2.1 师资

按照《育婴员国家职业标准》, 育婴员职业资格等级考试分3个级别:初级, 育婴员 (职业资格五级) ;中级, 育婴师 (职业资格四级) ;高级, 高级育婴师 (职业资格三级) 。可以让学校专业课教师先参加培训, 考取相应资格证书, 也可以从社会上聘请有经验的育婴员培训教师。

2.2 场地

学生教室及实习医院。

2.3 教材

国家有统一教材, 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及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组织编写的《育婴员》, 就是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 用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

2.4 考试

每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织进行全国统一的职业技能鉴定考试, 每年2次, 时间一般在5月和11月, 与学生的期末及毕业考试时间不冲突。

2.5 费用

社会上的培训费用大约为1 500~2 000元, 但有些省份已经不再收取培训费。学校可酌情考虑。

2.6 培训时间

一期育婴员培训一般在100学时以上, 可安排在课余时间上课。在二年级开课最好, 因为学生已学过基础课, 如解剖学、生理学等, 有一定专业基础。

3 助产专业开设育婴员培训课程存在的问题

(1) 学生年龄较小, 多为16、17岁, 没有与婴幼儿密切接触的经验, 在接受育婴员培训时爱心不够。

(2) 国家对职业技能鉴定有严格的要求, 只有具备条件的职业学校才能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所 (站) , 这也意味着学生不一定能在本校接受职业技能鉴定, 可能要到外校参加考试, 为学生带来不便。

4 总结

育婴员是一种新兴的社会职业, 发展前景广阔。就业市场对具有专业化水平的育婴员需求较大。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 利用卫生类职业学校的优势, 特别是在助产专业开设育婴员培训课程, 指导学生获取国家职业资格等级证书是非常必要的。这样不仅可以节约社会资源, 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拓宽就业渠道, 增加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育婴员[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9.

[2]王欣.关于育婴师资格认证与培训的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4) :136.

上一篇:施用模式下一篇:继发性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