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产专业实践课

2024-09-23

助产专业实践课(共7篇)

助产专业实践课 篇1

高级助产学是一门协助新生命安全诞生的医学科学, 是高职助产专业的主干课程。说课是指在授课之前或授课之后, 让教师面对同行或者教学研究人员, 系统地谈自己的教学设计及理论依据, 然后由听者评析, 以便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一种教研活动。说课是教师在备课或讲课基础上所进行的一种理性思考,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 使教师的教学实践提升到理性层面[1]。在高职教育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工学结合为核心理念的课程建设与改革中, 说课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

1 说教材

1.1 教材地位

笔者选择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魏碧蓉主编的《高级助产学》, 该教材遵循“三基” (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五性” (科学性、思想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 原则, 并遵循以实际工作岗位知识、能力、技能、素质要求为教学内容的选取原则, 十分注重对学生专业技术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更加贴近现代助产士职业岗位的需求, 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

本次课选自该教材第五章“正常分娩”的一项重要内容———分娩机制。分娩机制是指胎儿先露部随着骨盆各平面的不同形态, 被动地进行一系列适应性转动, 以其最小径线通过产道的全过程, 包括:衔接→下降→俯屈→内旋转→仰伸→复位→外旋转→胎儿娩出。该内容是产科学的重点, 也是产科教学的难点。只有掌握分娩机制, 才能正确处理各种顺产和难产, 从而确保母婴健康安全, 是助产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技能之一。

1.2 教材处理

笔者针对高职学生特点、学科特点及临床对助产士的需求, 也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模式的基础上, 在课程教学中注意因材施教, 对教材进行了相应编排, 主要遵循以实际工作岗位知识、能力、技能、素质要求为教学内容的选取原则,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 体现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按照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一致性的要求, 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情境和教学环节,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精选分娩机制的视频和图片, 将理论课融入实践课中, 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体现了“做中学”的教学思想, 提高了课程教学效果。

1.3 教学目标

作为一名助产士, 必须掌握分娩机制这个最基本、最重要的临床技能之一。结合高职助产专业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 根据所用教材的结构并分析内容, 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分娩机制、衔接、俯屈、内旋转等概念及分娩机转的机制。

(2) 技能目标:能利用分娩模型熟练讲解并演示枕先露 (枕左前位、枕右前位) 分娩机转的完整步骤。

(3) 情感目标:培养端正的学习态度;培养勤动脑、大胆实践、勇于探索以及严谨的工作习惯;热爱生命, 富有责任心、同情心、爱心和团结协作精神;培养较高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身体素质。

1.4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枕左前位及枕右前位分娩机转的各个步骤。

(2) 教学难点:理解枕先露胎方位分娩各步骤的机制。

2 说教法

2.1 学情分析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因此, 为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必须首先进行学情分析。笔者的授课对象为我校高级助产专业二年级的学生, 授课时间为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学生生源以全日制普通高中生为主, 大部分是通过第四批次录取入学。他们普遍缺乏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自己的要求低, 自控能力较差, 但活泼好动, 形象思维能力强, 并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面对这样的高职生, 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前期的学习中他们熟悉了女性生殖系统解剖、足月胎头的相关结构及径线、分娩动因以及影响分娩的因素, 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 但由于其本学期刚刚接触临床学科, 因此缺乏相应的分析、解决临床问题的思维能力。

2.2 教法选择

本次课贯彻了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本的教学理念, 设计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制作Flash动画多媒体课件, 灵活运用案例分析、讲授、分娩机转模型演示、角色扮演、提问、情境教学及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进行直观教学, 使知识更具体、生动,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 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3 说学法

学生是行动过程的主体, 是学习情境的主角。笔者设计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在很大程度上指导并引导学生快乐主动地采用合理的学习方法, 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并实现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及情感目标。通过思考讨论临床案例,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通过利用模型结合Flash动画演示并讲授学习内容, 使学生对知识有更直观的认识和思考;在教师讲解演示后, 学生人手一套骨盆模型+胎儿模型, 由教师指导学生演示, 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通过由学生自己扮演胎儿在巨大骨盆模型上演示分娩机转的游戏方法,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更关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4 说教学过程

4.1 课前准备

为了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接受课堂内容并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笔者在课前为学生布置了预习任务。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预习既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 也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在预习过程中, 通过自我感知、理解、分析、判断、想像、尝试和置疑, 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就会被充分调动和激发。

4.2 预习检测

采用课堂随机提问的形式, 提问学生分娩机制的相关概念, 以此检测学生课前的预习情况和效果。

4.3 导入新课

4.3.1 创设情境, 引出新课

播放一段短视频, 画面中一位产妇正在产床上分娩, 随着产妇阵阵痛苦呻吟, 胎头渐渐娩出, 在助产士的协助下, 一个新生命诞生了。学生观看完视频后, 笔者顺势提问:“同学们知道胎儿是怎么通过妈妈产道的吗?”以此引起学生的关注,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接下来带领学生观看枕左前位胎儿分娩机转Flash动画。

4.3.2 设疑

提出问题: (1) 视频中胎儿娩出的过程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 (2) 胎头娩出经历了哪些步骤?先请学生回答, 然后教师点评, 借此引入本次课的内容。

4.4 学习新课

4.4.1 课件展示, 模拟演示

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主要内容, 应用女性骨盆模型和布娃娃并配以简练清晰的语言向学生清楚演示并讲解内容, 同时分解分娩机制的Flash动画, 让学生清晰、准确地学习知识。

4.4.2 巩固知识, 小组讨论

为了巩固知识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笔者鼓励学生质疑提问、踊跃思考、回答问题, 以准确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 枕左前位胎头衔接时以哪条径线衔接, 衔接时胎头矢状缝落在骨盆入口的哪条径线上? (2) 在分娩过程中胎儿下降的动力来自哪里? (3) 胎头下降至骨盆底时为什么会进一步俯屈? (4) 胎头为什么会在骨盆腔里发生内旋转? (5) 胎儿双肩径在何时沿哪条径线入盆?

课堂中采取小组比赛的方式, 看哪组回答得又快又对, 实行加分奖励。

4.4.3 实战演练

通过讲解和讨论, 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已经被充分调动。此时, 教师将学生分成6个小组, 用模型进行分娩机制的练习, 目的是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 多媒体连续播放示教视频, 供学生参考, 教师巡视答疑。

4.4.4 角色扮演

为进一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笔者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就地取材, 分组让所有学生自己扮演胎儿, 身临其境, 动态而连续地学习分娩机转。很多实验室中都有旧式铁床, 其床头一般为“皿”字状[2]。“皿”字状床头中间的长方纵格高约50厘米, 宽约20厘米, 可供一位成人钻过。将“皿”字床头上的一个长方纵格作为骨盆出口, 让学生自己扮演胎儿, 以游戏的方式指导学生从床头外按分娩机转程序钻过“出口”到床面, 模拟胎儿的娩出, 反复进行, 并变换胎位重复示范[3]。教师巡视答疑, 学生互相交流, 在做中学, 在学中做,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4.5 抽查检测

练习完毕后组织一次课堂竞赛, 每组随机抽取一名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各组组长充当评委, 其他学生充当大众评委, 观看后找出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错误并指正, 教师对评价不完善之处进行点评, 最后由评委评出此次课的“最佳演员”。

4.5 归纳总结

4.5.1 视频回放

再次播放分娩机转Flash动画视频, 不断强化学生的知识, 让学生加深印象, 查缺补漏。

4.5.2 教师总结

教师利用多媒体带领学生一起回顾教学目标, 强调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及注意事项。

4.5.3 习题练习

紧接着练习历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涉及本章节的考题, 以巩固强化所学知识。

4.5.4 知识拓展

在本次课程完成后要求学生课后思索:枕右前位胎儿是如何通过产道的?让学生对本次课的内容进行延伸思考。

5 说教学反思

本次课将课堂设置在实验室, 将理论课与实践课紧密结合, 充分体现了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根本的教学思想。笔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逐步引导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不足之处在于, 个别学生缺乏主动性, 需要教师课后给予正确引导。此外, 角色扮演法所用的“皿”字床头虽然经济有效, 但是真实感和形象感不强, 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加以改进。

关键词:分娩机制,助产专业,说课设计

参考文献

[1]任宝贵, 陈晓端.说课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科学研究, 2009 (2) :69-71.

[2]任晓蒙.“皿”字床头在分娩机转教学中的妙用[J].卫生职业教育, 2010, 28 (8) :60.

[3]任晓蒙, 唐云, 赵珍.“皿”字床头在分娩机转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 2010, 28 (21) :40.

助产专业实践课 篇2

1 课程设置

1.1 课程介绍

产科学是研究女性在妊娠期、分娩期、产褥期的全过程, 并对该过程发生的一切生理、病理和心理进行诊断和处理, 是协助新生命诞生的一门学科。作为独立的学科, 主要涉及的是女性生殖系统部分, 但与人体其他系统和器官也密切相关, 如妊娠时除了生殖系统的子宫明显增大外, 消化、呼吸、心血管、乳房等多个系统及器官也会出现相应改变, 是与人的整体性是密不可分、涉及多系统的学科。

1.2课程定位

根据专业调研, 专业涉及的真实岗位群包括产房助产士、产房护士、产科门诊护士、临床护士、妇幼保健员等。其中产房助产士属于核心岗位。在本院助产专业建设委员会指导下, 分析专业人才职业能力, 针对职业能力要求和职业发展的需要开发了助产专业课程体系。其中, 产科学是助产专业的核心课程、职业技能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起支撑和促进作用。

1.3 课程目标

助产工作肩负母婴两条生命, 责任重大;涉及女性生育隐私, 话题敏感;产科工作繁重、琐碎, 产妇分娩大多在晚上, 打乱生物钟规律。这些特点决定助产士除应具备过硬过强的助产技术外, 还需更多的爱心、耐心、责任心, 更高的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具体包括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

1.3.1 知识目标

掌握分娩三个产程的处理、护理知识;掌握孕期、产褥期保健指导;熟悉病理产科常见病表现;了解产科常见病、高危妊娠的病因、处理原则。

1.3.2 能力目标

能熟练进行平产接生;对产科常见病能作出诊断;能规范地进行孕期检查、产褥期健康指导及心理护理。

1.3.3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助产专业, 具有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具有博大的爱心、高度的责任心、同情心;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 良好的仪表、举止、态度和职业情感。

2 课程设计

2.1 设计理念

总体理念:以助产工作项目为载体;以助产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

2.2 具体设计思路

召开助产专业建设委员会, 针对本课程岗位群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 确定了正常孕产妇护理、异常孕产妇护理、新生儿护理三个典型工作项目, 并分解为10个具体教学工作任务, 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教学内容[1], 注重教学内容的适用性、科学性、先进性, 适当进行“加法”和“减法”。如在实训内容方面, 新增新生儿抚触、新生儿游泳、新生儿沐浴三个项目, 因在各级综合性医院的妇产科、妇幼保健机构已广泛开展, 在校开展此类新兴技能训练, 可使学生适应行业要求, 成为“拿来就能用”的技能型人才。

2.3 教材选取

教材选择颜丽青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产科学》, 具有实用性、系统性、全面性等特点, 并适当引入国际国内新的助产知识和技术, 符合教学要求。

2.4 教学环节设计

通过学校学习、临床见习和顶岗实习三个教学环节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在校期间, 在多媒体教室、实训室参与典型工作任务教学活动,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通过临床见习从书本知识、模拟教学环境过渡到体验临床真实情景, 提升对知识的理解力;最后通过顶岗实习进入临床实践, 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相互贯通, 掌握助产技能。

3 教学实施

3.1 学情分析

三年制助产专业学生全部为女生, 对涉及到将来她们都要经历的妊娠、分娩过程的产科学兴趣浓厚, 这是本课程在学生方面的优势, 教师应把握这种兴趣注意引导, 使它转化为学习动力。此外, 学生均为90后,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个性张扬, 具有叛逆精神, 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 注意力不持久, 主动学习意识差, 基于以上学生特点, 应采用适当教学方法与策略。

3.2 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记忆及理解。

3.2.1 案例教学法

此法普遍应用于临床学科教学。在讲解产科常见病时, 利用课下收集的典型案例, 授课前展现给学生, 利用逆向思维提出问题。如”前置胎盘”讲解前, 展示案例:李某, 32岁, 孕29周, 夜间醒后发现阴道大量出血, 无腹痛。现急诊入院。查体:胎心130次/min, 血压62/40mm Hg。提出问题:①请总结出患者的表现有哪些?②为什么出现这些表现?③什么原因导致的?④如何去治疗及护理?一串问题的提出, 对学生起到逆向思维启发, 因教材编排一般按照疾病病因、病理、临床表现、治疗、护理措施的顺向思维, 不易激发学生兴趣, 现利用案例教学法从临床表现、病理、病因、治疗、护理措施逆向思维过程组织教学, 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到对病例问题探究, 加深对疾病印象及理解。

3.2.2情景角色扮演法

学生在模拟情景中体验患者角色, 揣摩心理活动, 站在患者角度思考问题。如讲授妊娠期妇女护理时, 为使学生掌握怀抱新生儿的动作要领, 利用新生儿模型让学生扮演产妇;为使学生理解怀胎生育的辛苦, 让学生自制孕妇肚子模具绑于腹部扮演孕妇, 演示生活中的某些片段, 诸如剪指甲、起床, 捡地上物件等简易动作, 让这些90后的孩子通过情景扮演, 体会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

3.2.3 事故警示法

为使学生意识到助产工作的严谨性, 在授课过程中通过收集网络、媒体、报刊报道的医疗事故展示给学生, 通过血淋淋的医疗事故来警示学生从事助产工作所要具备的职业道德和态度。

3.3 教学策略

3.3.1 健康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

自2011年护士资格考试大纲变化后, 侧重对健康教育的考查, 再加上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人们健康观念的改变, 提示了健康教育在解决问题、预防疾病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使学生具备这种能力, 是课程组教师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为此也做过很多尝试, 其中组织学生走向街头、社区、敬老院, 去面对不同的社会人群去开展妇产科常见病知识宣教, 通过活动后学生反馈的活动感想我们意识到此途径是一个较好的方法, 能够真正锻炼学生面对不同群体进行健康教育的能力。

3.3.2 现代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

近年来多媒体教学得到普及, 为教学提供了便利, 使抽象内容变具体, 如分娩机制、胎儿发育过程通过动画和图片直接呈现在学生眼前, 可加深理解和记忆。但在作者看来, 多媒体也存在一些弊端, 如授课速度快、多媒体教室光线暗导致学生产生睡意等, 所以要摆正现代教学手段在教学中位置。最好是现代与传统相结合, 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使用比例和时间。有时教师生动的肢体语言、表情, 黑板上的写写画画比多媒体更具有魅力。

3.4课程考核

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为指导, 丰富考核体系, 形成课堂考核、案例分析考核、实训项目考核、期末理论知识考核、平时表现考核等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方法, 针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4 教学资源

4.1 师资队伍

本院妇产科教研室在经过50多年的发展, 从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考虑, 不断充实和调整师资队伍, 现在已经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能够满足理论和实践教学的需求, 保证教学质量。

4.2 实践教学条件

4.2.1 校内实训基地

现有助产技术实训室、模拟产房、妇科实训室、新生儿抚育室及多媒体教室, 以及各种仿真模型, 实验仪器, 能充分满足实践课开设的需求, 满足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需求。

4.2.2 校外实训基地

密切与行业联系, 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拥有21所二级以上的综合性医院, 加强和推进了校外顶岗实习的力度。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 邀请其助产技术人员全程参与人才培养过程, 共同开展项目课程开发和实践, 保证学生顶岗实习一年, 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4.3 网络资源及参考教材

为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 给学有余力的同学提供更广、更新快的行业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提供一些医学网站, 如中国助产士网、医学全在线、丁香园等医学网站和论坛让学生参考, 并自编了符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的辅导教材辅助教学。

5 教学效果评价

课程设计是否合理,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要通过教学效果评价来实现。

5.1 学生评价

通过填写课堂教学信息反馈表, 对教师每堂课的教学形式、方法、效果进行动态的评价;在每学期末教学管理科组织学生对教师综合素质进行评价。经过统计, 近四届助产学生对本课程组教师的评价均为良好以上级别, 获得学生的肯定。

5.2 自我评价

在每堂课后, 教师通过填写教学日志、教师工作手册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组织是否得当、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教学手段选取是否得当等方面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评价, 通过自省来改进和提高执教能力。

5.3 领导和教学督导组评价

通过督导听课, 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本课程组教师听取督导专家意见改进教学, 在教学方法使用、教师手段应用方面总结出自己的心得和体会, 获得了学院领导和学生的一致好评。

6 教学反思

经过课程组全体教师的努力, 本院助产专业学生综合能力、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关率均在不断提高, 但在精品课程建设、校本教材开发、年轻教师综合执教能力等方面跟兄弟院校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我们会继续加强精品课程资源库的建设, 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将相关内容上传至网络并免费开放, 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定期安排青年教师进入临床实践, 学习临床不断更新的助产技术, 让教师变成学生最信任的学习资源。

摘要:说课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 使教师能认识到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具有科学性及可实施性。产科学作为高职助产专业的核心课程, 如何教好本课程, 是专业教师一直在探索的问题。本文依据本院办学特色及学生特点, 浅谈本课程说课设计, 与同行教师进行交流。

关键词:说课,产科学,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助产专业实践课 篇3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5级高级助产1、2班104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均为经高考统一录取的女生, 学制3年。均已完成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临床专业课的学习。对该104名学生随机进行分组, 其中对照组52名, 研究组52名。

1.2 购置和改造教学模型

为了加强对学生操作技能的培训, 我院妇产科实验室购置了大量多功能妇产科教学模型。为了给学生创造模拟临床情境, 我们建立了模拟待产室、模拟产房、新生儿沐浴室、新生儿抚触室、孕产妇检查室等。在教学过程中, 于理论课基础上开展相关的实践操作课, 应用教学模型、设备进行一些操作示教, 如孕期产前检查、产前及产后护理、正常接生、新生儿处理、新生儿沐浴、新生儿抚触等, 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操作练习或学生之间相互进行角色互换练习, 任课教师及实验带教教师巡回进行指导, 及时纠正一些不规范的、错误的操作。为了提高教学效果,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 我们还对购置的妇产科教学模型进行了一定的改造, 使其更加贴近教学内容。

1.3 组间差异与分析方法

对照组用学院购买的传统教学模具进行操作训练。研究组采用改进或自制的教学模具进行操作训练。实践课结束后进行实践技能测试、问卷调查以及统计分析和比较。

2 结果

2.1 传统模型与改进模型的效果对比

(1) 会阴切开缝合。购买的塑胶会阴缝合模型组织较硬、较脆, 缝合时又无层次感, 对照组采用购买的会阴切开缝合模型进行操作练习, 其项目较少、效果较差。研究组则在模型训练的基础上, 再增加层次分明的猪连皮3层肉进行模拟会阴切开缝合练习, 可开展局麻、切开、分层缝合、间断缝合、连续缝合、拆线等多项操作, 训练效果较好。 (2) 胎头吸引助产术。对照组使用购买的新生儿模型练习操作, 由于购买的模型是塑胶组织的, 上胎头吸引器不易形成负压, 牵引时容易滑脱, 反复多次牵引后新生儿模型头颈部组织容易断裂。研究组的学生则在我们改造的新生儿模型上进行练习, 练习效果较好。我们将购买的软塑胶新生儿头部连接到自制的新生儿躯干上, 由于自制新生儿躯干采用布料缝制, 其中填充人造棉, 富有弹性, 有利于学生在产妇分娩模型上反复进行助产练习。 (3) 孕产妇的乳房护理。购买的孕产妇模型多是硬塑, 对照组学生操作时感觉与人体正常组织相差太远, 不便于操作。我们将自制乳房 (外用接近人体皮肤颜色的弹力布缝制成乳房外形, 内填充人造棉, 乳头、乳晕进行颜色加深处理) 固定在人体模型上, 由研究组学生使用这一模型进行练习, 如凹陷乳头的提拉、乳房的按摩、协助哺乳等产前、产后的乳房护理等, 均可取得较好的练习效果。

2.2 考核成绩对比

在课程结束后进行了操作技能考核, 成绩≥85分为及格, 研究组的考核及格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2组经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见表1。

2.3 调查问卷结果

在课程结束后, 向对照组发放问卷52份, 收回有效问卷52份, 有效回收率为100.0%;向研究组发放问卷52份, 收回有效问卷52份, 有效回收率为100.0%。结果:对照组大多数学生认为会阴缝合模型组织太硬、太脆、易裂导致缝合时又无层次感 (98.0%) , 胎头吸引无真实体会感 (95.0%) , 乳房护理练习效果不好 (92.0%) ;研究组大多数学生认为操作模型及操作过程都很有真实感 (98.0%) , 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强了学习的自觉性 (96.0%) , 许多学生还认为掌握操作技术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94.0%) 。

3 讨论

高职助产专业学生毕业后将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事临床助产和妇幼保健工作。高职与中专助产专业学生的不同点在于其不但要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 较好的妇产科基本操作技能, 还要掌握难产的应急处理等难度较大的操作技能, 如会阴切开缝合、吸引器和低位产钳的使用、新生儿抢救与复苏等。

目前, 妇产科教学模型多好看不适用, 部分模型不耐用, 大大影响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通过对现有实验模型的改良及自制实验模型, 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对照组学生, 进行会阴切开缝合、胎头吸引术的练习时, 使用购买的教学模型, 学生感觉无真实感与层次感, 操作积极性不强, 造成学习效果较差。研究组学生, 使用改进的模型及自制模型进行练习, 由于真实感和层次感强,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 提高了学习效果。

为改变我国助产服务以产科医生为主导的现状, 急需一支高素质、高质量的助产士队伍, 这支队伍的建立有赖于我们产科临床教育者的努力。随着病人维权意识的不断提高, 给医学生的实践教学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困难。特别是产科, 既涉及到病人的隐私问题, 又是一个高风险的科室, 各级医院的医护人员为本院及个人利益, 不愿承担太多的教学风险。要解决这些问题, 目前最可行的办法是改进医学院校的实训场地和模型, 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得到接近真实的实践操作训练。在实践操作中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 增强学生的自尊、自爱、自信心, 使其以良好的状态进入实习医院, 得到更好的临床实践锻炼。

现有的高职专业院校多是从中专学校转型而来, 进行高职专业教育的时间不长。以往中专临床专业课教师完成繁重的理论教学任务后, 较少深入到临床实际, 临床经验少, 对一般简单的专业操作教学还能应付, 对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操作不太熟悉或者只会讲不会做。现在进行高职高专的实践性教学, 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重视对学生妇产科理论知识的传授, 更要重视对其专业技术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所以, 专业课教师要到临床中去不断进行实践, 了解临床要求, 熟练各项操作技能。只有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教师才能在上好每一堂理论课的同时, 上好每一堂实践课, 指导好每一位学生。

助产专业实践课 篇4

1 结合专业特点, 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我校从2007级助产专业开始使用自编素质能力本位特色教材《人体形态学》。针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经过总结、调研及医院专家与临床教师研讨, 制定出适合高职护理、助产专业的课程标准, 优化课程内容, 并作为浙江省“十一五”重点教材建设项目, 重新编写、正式出版了《人体形态学》。新教材在素质能力本位特色教材的基础上, 增加了案例分析与临床护理操作技术, 且在每一章节后编入链接拓展等知识, 以便学生将形态学知识与临床操作融会贯通。

1.1 突出专业特点, 增加助产操作相关内容

新教材以正常人体各系统形态结构为框架, 分为绪论、基本组织、运动系统、脉管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人体胚胎学概论12章。考虑到助产专业学生既要掌握护理专业知识还要有本专业的特点, 便在护理临床操作技术的基础上, 增加了与助产专业相关的骨盆测量、外阴消毒、会阴侧切等助产临床操作技术。

1.2 增加链接内容, 拓宽医学知识面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医疗设备的不断更新, 许多形态学相关的边缘学科也在不断兴起和发展[1]。如B超断面显影、遗传与优生筛查、介入治疗、内窥镜、心电监护仪等, 这给教学和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挑战。考虑到学时有限, 课本上的知识难以满足教学需要, 故在每章基础理论内容中, 穿插了篇幅不等的链接内容, 以对该章节相关内容进行引伸和扩展。这样可增加学生对医学现状和科普知识的了解, 增强教材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1.3 导入操作案例, 将疾病与人体形态学知识联系起来

新教材为使解剖学基础知识与临床疾病有机结合, 在每章介绍完人体各系统正常的形态结构后, 加入了病理解剖知识。如生殖系统中第一节至第三节主要介绍生殖系统解剖及组织结构, 第四节介绍生殖系统相关疾病 (子宫疾病、乳腺疾病、性传播疾病等) 的病理变化。同时针对疾病导入相关案例分析及临床解剖应用, 如会阴侧切术、临产前外阴消毒等, 使助产专业学生能够将疾病、临床操作技术与人体形态学知识联系起来。

2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为使助产专业学生学好这门基础课程, 在每学期开学前, 教研室组织全体教师集体备课, 研讨教法, 并在教学中采用了如口诀概括总结法、案例分析法、五步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提高了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的积极性、主动性, 克服了人体形态学课程枯燥乏味的缺点, 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1 口诀概括总结法

由于有关器官形态结构的描述较难理解与记忆, 教师在每一章节讲解结束后, 对其中各个器官的形态, 以精练的语言或口诀进行高度概括, 突出重点, 使学生对器官的形态结构一目了然, 方便记忆[2]。如对运动系统中腕骨和跗骨的名称总结为“舟月三角豆, 大小头状钩”、“上距下跟外侧骰, 足舟装上三楔骨”;对脉管系统中心脏的形态概括为“一尖一底、两面三缘”等。

2.2 案例分析教学法

由于高职人才培养周期较短, 利用传统教学方法很难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记忆更多的解剖名词和结构, 加上基础知识抽象枯燥, 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无法将理论知识与临床疾病联系起来。为此我们尝试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法[3], 将临床案例引入人体形态学教学, 如讲解生殖系统时, 通过导入异位妊娠的案例, 解释输卵管形态结构及功能, 从而使学生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明确人体各系统、器官间的联系, 把握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并在寻找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 掌握与疾病相关的形态结构, 逐渐形成医学思维方式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2.3 五步教学法

针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章节, 适时采用五步教学法[4]。在对运动系统的“骨”和脉管系统的“心”进行讲解时, 可在实验室授课。第一步讲解概念, 边讲边示教;第二步将学生分组进行模型的拼装, 结构的定位;第三步用精练的语言进行概括总结;第四步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和临床理解形态结构;第五步结合案例分析, 加强形态学知识与临床疾病的联系。学生通过五步教学法在做中学, 并围绕拼装完整结构这一任务深入理解了教学内容。

3 实验教学的改革

课程整合后, 我们对实验室也进行了重组, 并编写了配套的人体形态学实验指导与实验教程。将实验内容调整为正常形态与异常形态两部分, 其中正常形态实验占2/3, 异常形态实验占1/3。在实验教学中着重突出专业特色, 加强正常形态结构与异常形态结构的对照联系, 使形态学知识与临床有效对接, 提高了学生对形态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为临床实践打下良好基础。

3.1 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体现助产专业特点

结合助产专业特点, 在护理临床应用解剖学内容的基础上, 增加突出助产专业特点的相关模型、标本及挂图, 如女性骨盆、盆底肌、会阴、女性生殖系统和胚胎发育等内容。并在实验教学中重点突出应用, 着重强调女性形态结构。

3.2 加强正常与异常形态的对照

人体形态学实验教学中, 掌握人体重要体表标志对规范临床操作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注重将人体形态学理论知识应用到临床操作中, 达到通过实验使学生能够指出重要的骨性标志、肌性标志、心脏听诊的部位、动脉在体表的搏动点及急救止血点的位置等目的。并通过加强正常与异常形态的对照, 使学生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

4 助产专业人体形态学教学改革效果

将助产专业人体形态学课程整合后进行教学至今已有4年, 无论教与学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3]。课程结束后, 我们对2010、2011级助产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发放问卷203份, 回收203份。问卷调查结果见表1。调查显示, 89.66%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突出专业特点, 设置合理;90.64%的学生认为教学方法得当, 能增强学习兴趣。任课教师也反映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扎实, 临床操作能力有所提高。助产专业人体形态学教学改革的实施, 满足了培养技术应用型助产人才的需要, 使授课内容不局限于教材, 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 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临床医疗经验, 可激励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 定期下临床进修学习, 关心医学发展最新动态, 推动了师资队伍建设。

摘要: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3门课程整合为人体形态学, 并对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实验教学进行改革, 使基础课程教学能够适应新时期的教学理念, 更好地培养助产专业人才。

关键词:助产专业,人体形态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康照昌, 张卫华.高职护理专业人体形态学课程整合探索与实践[J].医学信息学, 2009, 22 (12) :2644-2647.

[2]余文富.高职助产专业解剖学教学改革的尝试[J].卫生职业教育, 2006, 24 (7) :35-37.

[3]张玉琳, 于纪棉.课前案例分析法在高职助产专业中的应用[J].浙江医学教育, 2012, 11 (3) :12-14.

助产专业实践课 篇5

1 加强师资队伍能力培养, 把握建设关键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关键, 为了加强助产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采取了多途径培养:一是鼓励教师进行在职学历学位学习;二是派专业教师赴国内外高校、医院进修学习;三是邀请相关专家、学者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和专业建设指导;四是组织教师参加湖南省卫生厅举办的助产人员规范化岗位培训。经过3 年的强化培训, 我校助产专业师资队伍在专业水平、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上得到了整体提高。

2 全面改革教学环节, 凸显专业培养特色

2.1 以培养目标为依据, 修订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以项目组组织的基线调查及指导性意见为基础, 组织校内专家对助产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按照公共基础课程、医学基础课程、助产专业课程、人文社会课程四大模块进行课程安排, 增加了母婴保健、临床营养学等专业课程, 增加了助产学等一些核心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课时数, 减少了一些护理专业课程, 如社区护理等, 并在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等基础课程中增加了助产专业相关内容。2013 年6 月修订完成的人才培养方案凸显了助产专业的特色, 目前已在2013 级、2014 级助产专业学生中顺利实施。

2.2 以岗位能力为主线, 重构助产专业实训教学体系

通过对临床助产岗位职责的分解, 分析岗位需要的技能和能力, 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评价4 个方面构建助产专业实训教学体系。将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基础护理、健康评估、外科护理学、助产学、妇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7 门课程的实训教学内容按“三层次+三模块” (三层次即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3 个层次, 三模块即基础护理技能模块、助产技能模块和专业相关技能模块) 形式进行整合设计 (见表1) 。

2.3 以临床工作过程为主线, 构建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体系

以临床工作过程为主线, 以岗位能力要求为本位, 构建了助产专业的客观化临床考试体系 (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 OSCE) 。设计了入院病人问诊站、产前检查站、产程观察站、接生技能站、新生儿处理及护理站、产科急救站、产妇护理站、健康教育站共8 个站点, 进行多站式技能考核。另外, 设计了助产专业客观结构化考试流程, 制订考核大纲, 明确考核标准和要求, 一对一考核学生的专业技术、人文关怀、沟通交流的水平与能力。

2.4 以学生需求为导向, 搭建助产专业网络学习平台

为了将助产专业课程建设成果在更大范围进行推广, 使学生能有更多、更方便的学习途径, 我校针对人才培养方案中涉及的37 门课程制订了课程网络化建设计划, 分步进行建设, 内容包括每门课程的简介、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学视频、教案、课件、学习指导、习题等。目前已经完成全部专业核心课程、部分公共基础课程和医学基础课程, 共计二十余门课程的建设任务, 初步建成了助产专业网络学习平台, 实现了学习活动在时间、空间上的延伸。

3 加大经费投入, 完善教学基本建设

近三年投入五百余万元资金, 用于完善助产专业教学条件。一是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扩增专业实训场地600 m2, 在实训室配备多媒体教学系统12 套;二是加强校外临床实践基地建设:增设教学医院、实习医院, 加强医院师资教学能力的培养, 为教学医院配备教学设备和实训室;三是用于助产专业网络学习平台建设。

目前, 我校校内实训基地是湖南省实践教学示范中心, 建筑面积7 200 m2, 仪器设备值1 019.2 万元, 场地布局合理、教学设施较完备、教学手段较先进, 能充分保障助产专业课程实训教学的需要, 特别是模拟产房、模拟妇检室、婴儿沐浴室等得到了同类学校的一致好评。在校外, 加强并巩固了与妇幼类专科医院的教学联系, 已基本形成由省、市级妇女儿童医院为主、三级以上综合医院为辅, 共计11 家较为稳定的校外临床教学基地网络。

4 体会与思考

4.1 社会需求是助产专业建设的强大推动力

助产工作是医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助产人员在保障孕产妇生命安全、减轻生产痛苦、降低剖宫产率、促进自然分娩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规范地进行助产人员队伍培养, 对于提高助产人员整体素质、专业技术水平、医疗服务质量, 满足孕产妇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近十年来居高不下的剖宫产率严重威胁着母婴的健康, 促进自然分娩、加强助产教育成为当今医学教育的重要课题。

4.2 实践教学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我校从狠抓实践教学改革入手, 以专业岗位的能力和技能素质要求为依据, 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完善实践教学条件、改革技能考试方法, 努力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帮助学生从能动手到会动手再到有思考地动手, 在操作中消化、理解知识, 避免医学学习中的死记硬背, 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3 国家政策是助产专业健康发展的保障

助产专业教育要持续健康发展还有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如本科助产专业的开展;助产士职业资格的认定;助产士的职称晋升等。我国目前虽然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妇幼保健体系, 但助产士必须经过注册护士考试才能准入, 注册和职称晋升也完全与护士一致, 助产士队伍缺乏自身的专业体系, 这对整个助产行业的梯队建设及专业特色建设都形成了一定的障碍[4]。

摘要:为提升大专层次助产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 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从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教学基地建设等方面着手进行一系列改革, 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临床思维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助产专业,应用型人才,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王彦, 许虹.我国助产教育的现状及展望[J].中华护理教育, 2014, 11 (11) :876-879.

[2]南雪峰, 李英梅.导致剖宫产率上升的人为因素分析及助产护理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 (29) :66-67.

[3]新华网.促进自然分娩项目在湖南正式启动[EB/OL].[2014-12-26].http://news.xinhuanet.com/health/2011-11/07/c_122244353.htm.

助产专业实践课 篇6

1 高职助产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目前我国有中专、高职层次的助产专业, 近2年还出现了本科层次的助产专业。为了解各层次的人才培养定位, 我们于2008年10月至2009年4月, 抽样调研了浙江省各地区二、三级医院和卫生院。中专层次助产专业人才文化基础薄弱, 极大限制了自身能力的提高和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二级以上医院和条件较好的卫生院基本不录用中专层次助产专业毕业生, 而急需具有较高职业素质和较强职业能力, 能胜任临床第一线助产岗位的技能型助产专业人才, 我院的高职层次助产专业培养目标也定位于此。本科层次助产专业人才比大专层次助产专业人才有较精深的专业知识、较强的科研能力和管理能力, 其人才培养定位于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3]。

2 高职助产专业人才妇产科岗位职业能力标准

高职助产专业人才妇产科岗位职业能力标准研究[4]是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教材编写、培养途径的选择、教学方法、评价方案及标准制定等众多后续工作的基础和依据[3]。我们于2009年6~8月调查了浙江省10个地区的二、三级医院 (各地区抽样1家) , 调查内容包括助产士的工作岗位、工作地点、需完成的任务、完成任务所必备的职业能力等。汇总分析回收的调查表后, 与行业专家讨论, 经助产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鉴定, 确定高职助产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3 高职助产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体系是将人才培养定位、职业能力标准转化成具体的、可操作的培养措施的重要环节, 直接关系人才培养质量。

3.1 将妇产科岗位实践能力要求转化为教学内容

3.1.1 课程开发

根据高职助产专业人才妇产科岗位实践能力标准, 同临床专家讨论, 将工作地点、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转换为教学内容, 开发核心课程。 (1) 以助产专业人才工作地点为主线确定课程结构。如工作地点在产房, 从事助产工作;工作地点在病房, 从事护理工作;工作地点在门诊, 从事保健工作。 (2) 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确定课程设置。仔细分析每一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 并将其进行分类, 设立了助产技术和妇科护理2门核心课程。 (3) 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中心确定课程内容。分析完成每项任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并将其转化为教学内容。转化方式如下: (1) 直接对接式。如能评估妊娠并发症、合并症, 并对其进行整体护理;能对孕妇进行检查;能接生、行会阴侧切缝合术。 (2) 合并式。如能识别和监护正常和异常产程。因在产前病房涉及第一产程的潜伏期, 在产房涉及第一产程的活跃期及第二、三产程等内容, 故将其内容合并。 (3) 分解式。如将填写孕产妇保健卡、产程观察记录、分娩记录、产后观察记录等内容部分分解到保健、助产等内容中。 (4) 确定助产技术、妇科护理课程结构。根据工作项目、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学生认知规律和课程内容间的相互联系, 确定这2门课程的篇、章、节结构和内容。

3.1.2 课程整合

通过与行业专家共同讨论分析高职护理专业课程, 我们将部分课程进行整合。将内科护理学和外科护理学整合为成人护理, 课程突出了妇女所患内外科疾病的鉴别诊断及护理;将人体解剖及组织胚胎学和病理学整合为人体形态学, 课程突出了女性生殖系统解剖、胎儿发育等内容;将生理学、生物化学及病理生理学整合为人体机能学, 课程突出了与女性生殖有关的内容。

3.2 编写课程标准及教材

岗位模块—岗位工作任务—岗位职业能力与课程标准的篇—章—节相对应。课程标准依据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岗位职业能力编写, 每一章要有任务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以岗位模块为主线确定教材结构, 分成模块;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引领确定课程设置, 分成模块中的章;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中心确定课程内容, 分成章中的节。根据职业能力标准、课程内容重要程度和多少决定课程的学分和学时分配, 最终通过助产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会议讨论决定。

4 妇产科岗位实践能力培养途径选择

培养途径是助产专业人才妇产科岗位实践能力培养的核心, 决定课程体系的构造形态, 规定教学的组织形式, 影响教学运行机制的调整[5]。而教学做于一体的工学结合培养途径是目前公认的最好选择[6]。

4.1 妇产科岗位实践能力培养方案 (见表1)

第一学期, 邀请先进医务工作者来校举办讲座, 并讲解人文护理课程的部分内容, 用他们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第二学期, 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医院做导医, 让他们尽早接触临床, 了解医院环境及医疗过程, 初步培养其爱心、同情心、责任心和沟通能力;开展基础护理课程的工学结合教学 (3周) 。第三、四学期开展职业能力课程工学结合教学 (3周) , 使他们初步开展临床实践服务。第四、五、六学期进入临床顶岗实习阶段 (40周) , 使他们了解医疗过程, 进一步开展医疗服务。

4.2 岗位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组织形式

临床职业能力训练采用以职业活动为单元的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 运用教学做于一体的工学结合教学方案。如助产模块, 在讲授理论知识期间, 让学生在实训室训练正常接产等技能, 然后组织学生到医院产房见习 (职业能力临床见习) , 整个课程结束后到产房顶岗实习。

为使以岗位模块为单元的工学结合教学保质保量实施, 我们与行业专家合作撰写见、实习手册。

5 评价体系构建

5.1 过程性评价

将校内理论及实训、临床见习、临床实习等教学实施过程中的评价 (50%) 和结束时的评价 (50%) 相结合, 合格后给予相应学分。

理论知识分为掌握、熟悉、了解;实践操作能力分为准确熟练、准确欠熟练、准确不熟练、不准确不熟练;综合能力通过判断问题是否准确、处理是否正确、职业素质高低来衡量;临床见习、实习情况按手册要求判定。

在校课程平时成绩:平时操作考核 (20%) 、平时理论测评 (20%) 、作业和实验报告 (4%) 、课堂考勤 (2%) 、课堂表现 (2%) 、学习态度 (2%) 。在校课程期末成绩:理论测评 (25%) 、操作考核 (25%) 。

临床见习、临床实习平时成绩:按计划完成操作 (20%) 、出科理论测评 (20%) 、带教教师考评 (10%) ;其中带教教师考评包括职业能力 (4%) 、沟通能力 (2%) 、考勤 (2%) 、态度 (2%) 。见、实习结束时成绩:综合能力考试 (50%) 。

5.2 结果性评价

总的培养规格是每一个分规格的总和, 把每个符合分规格的学分相加, 若符合教学计划要求, 就是结果性评价。

高职助产专业人才妇产科岗位实践能力培养途径研究与工作在助产岗位一线的人才质量相关, 更与产科服务质量和中华民族的人口质量相关。为此, 我们将不断研究、探索、实践, 完善高职助产专业人才妇产科岗位实践能力培养途径, 推动我国助产事业发展。

关键词:高职助产专业,妇产科,岗位实践能力,培养途径

参考文献

[1]杨子.杨宗瑞开拓中国妇幼卫生事业[EB/OL].http//bbs.yzwb.net.thread-16441-1-1.html, 2008-10-08.

[2]谭嘉.助产士, 何时走出尴尬[EB/OL].http://www.china-nurse.com/2006/12-1/39635.html, 2006-12-04.

[3]刘占文.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冶金教育, 2009 (1) :10~12.

[4]刘雪莉.建立新型护理人才培养模式, 树立新型学习观[J].护理研究, 2009 (3) :737~738.

[5]刘小松.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 2009, (1) :72~83.

助产专业实践课 篇7

1 助产实践教育现状

实践教学是培养助产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 合适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开展实践教学的保证。目前, 在助产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1 教育体系学科化

现行教育体系体现出明显的学科化特点, 教学实施是先理论、后实践、再实习, 未能真正做到工学结合、产教融合及理实一体, 这与职业教育的性质相背离, 不适应以技术教育为主体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以填鸭式灌输知识为主, 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1]。基于这种情况, 我们在五年制助产专业实践教学中贯穿“岗位导向”理念, 依据岗位职业能力和工作任务确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1.2 教学行为单边化

目前助产实践教育的教学行为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 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突出;还表现为教学环境与学生的工作环境不匹配, 教学环境滞后于实际工作环境;另外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护理及助产技术, 忽视学生的服务意识等。郑长花等[2]认为目前许多学校实践教学环节存在很多不足, 如教学内容未按岗位要求设置, 校企结合度不够, 缺乏相应的实践指导教材。因此, 在五年制高职助产专业实践教学中要更新理念, 创设教学情境, 采用“情景导学”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设计与组织教学, 坚持“情境导学”, 并将“服务导训”作为办学的重要部分, 注重临床实效, 强化人性化服务理念, 注重人性化服务, 更好地满足服务对象的要求。

1.3 学业评价单一化

现有学业评价方式单一, 以应试为主, 不能科学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而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多元化的, 包括知识、能力和素质, 学业评价也应从多维度进行。

2 建构基于“OSSS”理念的实践教学体系

2.1 构建“岗位导向”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岗位导向”[3]是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为适应市场经济对职教人才需求变化, 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其特点是将职教培养方案与未来岗位职业需求对接, 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 以行业标准为人才考核标准, 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五年制高职助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 结合临床岗位要求及行业标准, 以助产士岗位能力为导向, 以“必需、够用”为原则, 结合助产专业特点, 确立专业总体目标及主要实践教学环节的具体教学目标。

2.1.1 构建本专业实践教学总体目标

通过5年时间循序渐进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使学生的助产岗位基本能力、专科能力及扩展能力达到要求或标准。

2.1.2 建构具体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

即学生通过专业基础课程实验教学、专业核心课程实训教学以及一年临床跟岗实习教学活动后, 在基本能力、专科能力、扩展能力以及职业素养和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应达到的水平或标准。主要包括4方面:实验教学目标、实训教学目标、实习教学目标、见习教学目标。各环节实践教学目标涉及知识、能力、情感3个维度。

2.2 构建基于“服务导训”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服务导训”是以岗位职业能力为终极目标, 按照岗位服务工作的要求、流程和标准进行技能训练。在构建五年制高职助产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中必须贯穿“服务导训”理念。依据五年制高职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 围绕实践教学目标, 结合岗位需要和助产士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 合理设置并优化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包括实验、见习、实训、实习、毕业设计、科研训练、社会实践等教学内容, 要求学生统一按照助产士岗位工作服务要求、标准和流程进行训练。主要包括6个模块:基本技能模块、护理技能模块、助产技能模块、综合技能模块、临床见习模块、临床实习模块。

2.3 构建基于“情境导学”的实践教学方法体系

2.3.1 实施“情境导学”, 达成实践教学目标

“情境导学”[4]是围绕课堂教学目标, 从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特点及生活经验出发, 借助教学手段与活动展开, 创设有意义情境, 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激发学生思维, 帮助学生在情境中完成认知的自主建构, 在教师的主导下, 最大限度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以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中的“实践技能教学项目”为抓手, 模拟临床真实的工作情境, 以培养助产职业能力为核心, 创设与训练项目有关的教学情境并布置工作任务, 采用“工学结合, 教学做评思一体”模式, 以工作过程为引领, 通过实训室操作技能训练、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应用标准化病人 (SP) 、医院见习及毕业实习等学习和训练方法, 达到对助产专业实践教学包括基本能力、专科能力及扩展能力培养的目标和要求。

2.3.2 利用信息技术, 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将模拟仿真与虚拟技术应用于助产实践教学, 使助产实践教学向信息化方向发展, 将本来抽象、难于理解的教学内容 (如分娩过程) 形象化、具体化和直观化, 从而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2.4 构建“能力导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能力导评”是将助产职业能力的要求作为评价的主线。高等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高职生的职业能力[5], 职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是完成某一任务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国家对助产从业能力的要求很高, 要兼备护士能力和助产能力, 因此, 在构建五年制高职助产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时应贯穿“能力导评”理念。

2.4.1 评价内容

评价内容依托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中的实践技能教学项目, 涵盖学生应具备的岗位服务能力, 包括基本能力、专科能力及扩展能力, 涉及实践理论、操作程序、爱伤意识、沟通交流、人文关怀、团队协作等方面。

2.4.2 评价标准

根据评价内容明确项目的统一评价标准, 包括评价要求、指标、流程及注意事项。

2.4.3 评价方式

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同时尝试“OSCE”在助产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中的应用, 全面评价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

2.4.4 评价人员

教师、学生共同参与评价过程。

2.5 构建适用于助产专业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2.5.1 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研制与实践教学有关的实验教学管理制度、实训教学管理制度、实习管理制度等以确保实践教学正常并顺利开展。

2.5.2 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校院深度融合, 加强教师在信息化技术、SP及OSCE方面的培训, 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2.5.3 实训基地建设

院校合作共同建设校内模拟实训中心及校外实训基地。

参考文献

[1]张健.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学科化探因与职业化重构[J].巢湖学院学报, 2010, 12 (4) :132-135.

[2]郑长花, 赵国玺, 彭慧蛟, 等.高级助产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及评价[J].护理研究, 2013, 27 (6) :1636-1637.

[3]赵彩霞, 季宁东, 侯继丹.浅谈护理专业“OSSG”人才培养模式[J].时代教育, 2015 (1) :73.

[4]杨可为.浅析小学英语情境教学内涵及特征[J].卷宗, 2015 (10) :227.

上一篇:递归网络下一篇:道德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