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主干课

2024-05-26

专业主干课(精选12篇)

专业主干课 篇1

食品品质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而评价食品品质的好坏,就是要看它的食品营养成分含量有多少(营养性)、存不存在有毒有害物质(安全性)以及感官性状如何(可接受性),所有这些都离不开食品分析。食品分析则是专门研究各类食品组成成分的检测方法及有关理论,进而评定食品品质的一门技术性学科。食品分析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除了一般的理论教学之外,还必需有相应的实验操作训练课。总的来说,食品理化分析技术(或食品分析)实验课程是所有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营养与检测等专业的主干课、必修课,也是食品类及相关专业学生参加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食品检验工综合考核的一门最重要的课程。为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笔者在参考了部分教研教改论文的基础上[1,2,3,4,5],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研究实践,从食品理化分析技术实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方面对该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以供参考。

一、《食品理化分析技术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探索

我校设置的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从对2013级学生开始采用新的培养方案,食品分析的理论课设置为32学时,而将食品分析实验单独划分为一门独立的实验课程,设置为60学时。《食品理化分析技术实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纽带,是食品质量控制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必要途径[6]。通过对《食品理化分析技术实验》的系统学习训练,对于学生今后申报各级大学生创新性科学研究项目、开展毕业论文研究、考研深造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实验课程内容的设计不能简单取决于理论课程的学习,应根据各个学校所在学科整个课程体系和实验室现有的实验条件综合考虑,目前我们实验内容主要包括一般营养成分分析(蛋白质、脂肪、水分、灰分、钙、铁、还原糖、淀粉、氨基酸态氮、维生素C、总酸度和有效酸度)、食品添加剂亚硝酸钠的测定、油脂中过氧化值的测定等。实验内容涉及面较广,分析对象为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食品,有助于学生深化巩固理论知识,熟悉掌握食品理化分析技术的基本实验技能,有效提升了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此外,《食品理化分析技术实验》课程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教学中要采用目前行之有效的国标方法,因此需要教师密切关注行业动态,随时查询最新的检测标准,删减相关已经废除的标准方法,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做到实验教学内容不过时,与时俱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食品理化分析正在向着自动化、仪器化、快速化、准确化、灵敏化等方向发展,新的食品检验技术和检验方法正不断涌现。因此,教师还要有“教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和态度,结合自己的科研和培训交流的经验体会,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二、食品理化分析技术实验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探索

以前,实验教学环节基本采用常规的“保姆式”教学,实验指导教师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试剂配制、仪器调试、样品处理等。学生在做实验前,主讲教师讲授实验要领,必要时示范操作仪器。学生边看、边做、边问,课堂上基本能学会机械的实验操作。但是,学生对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没有融会贯通,上实验课似懂非懂,部分学生存在滥竽充数之嫌。事后独立操作时两手抓瞎,既不会配制试剂,也不会操作仪器。因此,在教学中要改变实验教学“包办制”,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不仅要动手做实验,而且要学会思考实验相关的理论知识,多问几个为什么[7]。首先,课前将本学期的实验教学周历发给学生,让学生提前预习并将实验要点写在预习本上,学生在进行实验前,教师逐个检查实验预习报告,并对实验相关的内容进行抽查提问,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使学生在做实验时思路清晰,不盲目操作,教师在指导学生时心中有数,做到有的放矢。结果发现,只要教师认真检查督促,坚持1~2次,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后,学生就会自觉养成事先预习的好习惯。其次,可以让学生参与配制一些常用试剂、仪器的组装和调试等;要尽可能地细分小组,每组学生人数最多不超过2人,尽量地增加每个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也避免了一些学生在试验中出现“袖手旁观”、“只看不做”的情况。再次,邀请部分有兴趣的学生上台讲解实验。学生通过中国期刊网、维普等平台查阅资料,进实验室学习仪器的操作,提前“备课”,然后向同学们讲解实验相关的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再由指导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上实验课的兴趣,还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因此,我们采取既给学生有效的指导,又适当“放手”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既严肃认真、细致耐心,又敢于操作、大胆创新。另外,教学过程中注意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不同方法之间多加联系和对比。比如“氨基酸态氮含量的测定”实验教学中,引导提问:“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同学们知道酱油产品等级是如何划分的吗?”———按照其氨基酸态氮含量的高低来划分等级。“酱油的等级与氨基酸态氮含量的关系是怎么的呢?”———特级:氨基酸态氮≥0.8g/100m L;一级:氨基酸态氮≥0.7g/100m L;二级:氨基酸态氮≥0.55g/100m L;三级:氨基酸态氮≥0.4g/100m L。“氨基酸态氮含量的测定方法有哪些?”——电位滴定法、双指示剂甲醛滴定法等。从日常生活当中熟悉的案例切入到具体测定方法讲授当中,联系实际,让学生们切身感受到食品理化检测技术这门课的实践性及其应用所在,食品检验的案例就在身边。在“果蔬中总抗坏血酸(Vc)的测定”实验教学中,采用比较法的教学方式,向学生分别介绍抗坏血酸的4种测定方法,比较每一种方法的测定原理及结果的表示意义,引导学生在今后的研究当中选择合适的测定方法。国标GB/T 5009.86中,第一法为荧光法,Vc含量主要包括了还原型Vc+脱氢抗坏血酸;第二法为2,4-二硝基苯肼比色法,Vc含量主要包括了还原型Vc+脱氢抗坏血酸+其他(2,3-二酮古乐糖酸);其他测定方法还有2,6-二氯靛酚滴定法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前者Vc含量主要包括了还原型Vc,而HPLC法测得的Vc含量主要包括了还原型Vc+脱氢抗坏血酸,相对于荧光法来说,HPLC法干扰少、准确度高、重现性好,是目前最先进、最可靠的测定方法。通过几种方法Vc含量进行对比之后,学生就会发现,相同的样品应用不同的方法进行Vc测定,其结果可能不同。从理论上讲,2,6-二氯靛酚滴定法测得的Vc含量是最低的。

三、《食品理化分析技术实验》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探索

考核是对教学效果的检验,考核方式也起着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作用[8]。实验课程的考核包括平时成绩(课前预习、现场操作、实验结果、卫生整理、实验报告)和期末操作考核两部分。教师课前需检查学生实验预习报告,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并将课前预习纳入实验成绩考核之中。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仔细观察学生操作的规范性、正确性,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并随时询问学生试验相关问题,结合学生的原始数据及计算结果,现场给分。实验报告除了一般的格式要求之外,批阅重点为结果与讨论、分析部分,同一小组当中原始数据可以相同,但是讨论分析部分不可雷同。这就需要学生在实验阶段或撰写报告时注意观察、多加思考、主动学习,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创新实践与写作技巧等。实验课程结束之后,我们会对本学期使用过的仪器进行操作考核,如天平、分光光度计、离心机、烘箱、马弗炉等的使用,凯氏定氮法的消化装置如何安装、蒸馏装置如何操作、p H计的使用、酸式碱式滴定装置、试剂的配制等。教师通过考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相关的理论知识,全面考核学生,评定学生的综合能力,给他们较客观、公正的成绩,达到教书育人、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考核完成之后,教师再将同学们在操作当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通过纸质材料和邮件发送给每一位学生,这种教学后记对学生的作用不可小觑。

通过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法等,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操作技能,为以后的学习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进一步提升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袁丽.《食品分析》实验教学改革[J].农业工程,2013,3(3):110-111.

[2]郭俊花,成少宁,张增帅,等.高职食品分析检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农产品加工,2014,(11):87-88.

[3]李霁昕,蒋玉梅.食品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4,(2):17-18.

[4]张馨如,黄漫青,王芳,等.食品分析实验教学改革对学生职业技能和科研能力提高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11):25-27.

[5]王凤舞,郭丽萍.唐娟食品分析实验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2013,(11):37.

[6]陶永霞,黄文书,冯作山,等.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大学教育,2014,(8):99-100.

[7]华军利,黄国清.提高食品分析实验课程教学质量初步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417-418.

[8]舒友琴,童岩.食品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2(4):301-302.

专业主干课 篇2

课程编号:5203008课程名称:模拟电路课时:68学时

预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电路分析

主要内容:

本课程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常用半导体器件,基本放大电路,多级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电路,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放大电路中的反馈,信号的运算和处理,波形的发生和信号的变换,功率放大电路,直流电源和模拟电子电路读图。

参考教材:《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三版)清华大学电子学教研组编童诗白、华成英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2.2

参考书目:

1、《电子技术基础》(第四版模拟部分)康华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模拟电子技术》(第二版)王远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

1课程编号:5203010课程名称:数字电路课时:68学时

预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电路分析、模拟电路

主要内容:

本课程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主要内容包括:逻辑代数基础、门电路、触发器、时序逻辑电路、脉冲波形的产生和整形、半导体储存器、可编程逻辑器件(PLD)、数模和模数的相互转换。

参考教材:阎石 《数字电子技术》(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11月

参考书目:

1、康华光 《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

2、江晓安 《数字电子技术》(第二版)西安电子科大出版社 2002年

课程编号:5203012课程名称:信号与系统课时:68学时

预修课程:数理方法,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主要内容:

本课程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内容包括:信号系统、连续系统的时域分析、频域分析、S域分析、离散系统的时域分析、Z域分析、系统函数和状态变量分析。

参考教材:《信号与系统》,陈生潭主编,西安电子科大出版社 2001.6

参考书目:

1、《信号与线性系统》,吴大正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6.32、《信号与系统》,骆丽 译,科学出版社 2002.1课程编号:5203014课程名称:微机原理与应用课时:68学时

预修课程:C程序设计,计算机基础,模拟电路,数字电子技术

主要内容:本课程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内容为:预备知识、微型计算机概述、指令系统及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存储器与存储器系统、输入和输出技术、常用输入/输出接口芯片、Pentium简介和系统设计与开发。

参考教材:李伯承编,《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5 参考书目:

1、《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王永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1998;

2、《微型计算机IBM/PC接口技术及其应用》,周明德,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

3、《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陆一倩,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8.课程编号:5203016课程名称:高频电路课时:68学时

预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模拟电子技术、电路分析

主要内容:本课程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主要内容为:序论、选频网络、高频小信号放大器、非线性电路、时变参量电路和变频器、高频功率放大器、正弦波振荡器、振幅调制与解调以及角度调制与解调。

参考教材:张肃文,陆兆熊,《高频电子线路》,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参考书目:

1、沈伟慈编,张玉兴,《通信电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4.1;

2、沈伟慈编,《高频电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0.5.课程编号:5203022课程名称: 数字信号处理课时:68学时

预修课程:数理方法,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路,数字电路,信号与系统

主要内容:本课程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主干课程,主要内容为:序论、离散信号和系统的时域分析、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离散傅立叶变换(DFT)、快速傅立叶变换(FFT)、时域离散系统的基本网络结构与状态变量分析法、无限脉冲响应数字滤波器的设计、其他类型的数字滤波器和数字信号处理的实现。

参考教材:《数字信号处理》,丁玉美主编,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1.7第2版 参考书目 :

1、Lyons,R.G,《数字信号处理》,英文影印版,科学出版社

2、Vinay K.Ingle,《数字信号处理》,英文影印版,科学出版社

课程编号:5203024课程名称:通信原理课时:68学时

预修课程:高等数学,信号与系统,高频电子线路

主要内容:本课程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主要内容为:序论、模拟调幅调制(线性调制)、模拟角调制(非线性调制)、语音信号数字化传输、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和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

参考教材:陈永安编,《现代通信原理》,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参考书目:

1、曹志刚等编,《现代通信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1;

2、樊昌信等,《通信原理》,国防工业出版社,1999.9。

课程编号:5203026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课时:68学时

预修课程: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

主要内容:本课程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技术基础课程,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线性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微分模型、传递函数、动态结构图;时域分析法、根轨迹法、频域分析法及系统的设计校正、非线性控制系统的描述函数和相平面法、采样控制系统的脉冲传递函数、采样控制系统的分析方法。要求学生掌握制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分析、计算和设计校正的方法

参考教材:《自动控制原理》薛安克等编著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6

参考书目:

1、《自动控制原理》 林岳松主编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自动控制原理》 杨秉辰主编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1.93、《自动控制原理》 鄢景华主编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2.64、《自动控制原理》 胡寿松主编国防工业出版社 199

4课程编号:5203028课程名称:单片机原理课时:51学时

预修课程:模拟电路,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

主要内容:

本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的技术类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微型计算机基础、51单片机的硬件结构和原理、51单片机指令系统、汇编语言程序设计、51单片机的中断系统、51单片机的内部定时器/计数器及串行接口、单片机的系统的扩展与接口技术、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单片机系统的抗干扰技术和其他单片机简介。

教材:《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余锡存主编,西安电子科大出版社2000.7第一版 参考书:

1、《MCS-51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蔡美琴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8;

园艺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改革的践行 篇3

关键词: 园艺专业;课程教学;践行

Abstract:The exploration of the curriculum educational reform was raised through pondering of Horticultural main-specialized course in the teaching course content, the teaching method, the educational model and the curriculum inspects. It included such some contents: selecting of the teaching content according as talented person's request under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principle aim of running a school for this college, adopting the advanced teaching method and the educational model by the curriculum content, raising the study interest of students, enhancing the classroom instruction effect, encouraging and raising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consciousness and the innovation spirit by Using the synthesis evaluation inspection way, simultaneously, stimulating the teacher to enhance the synthesis quality.

Key words:Horticultural speciality;Curriculum teaching;Practice

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我国高等教育正进行着全面地、深层次地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对学校来说,希望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全面发展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办事能力、评判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都获得极大的提高;对用人单位来说,期望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比较专业化;对学生来说,在乎自己走出校门后,能很快地被社会所接受,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对教师来说,以往的知识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与社会人才要求不相符了,必须通过改革来保证教好课,学生学好知识和技能;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从而实现共赢。

园艺专业的主干课程有《园艺植物栽培学》、《园艺植物良种与繁育学》、《园艺植物育种学》、《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等。它们内容多、知识性强、涉及面广,是实现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精专业、高素质、强能力、创新型”园艺专业复合人才的基础 [1,2]。

通过十几年来的专业教学,我们深刻认识到,教师是学生正确学习与生活的引路人;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专业知识,还得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独立的评判思维能力和积极的创新能力,以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因此,如何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培养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创造轻松有轶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们愿学、爱学,真正学有所得,是值得我们探讨的课题。

一、教学内容应顺应时代要求

课程教学内容一方面来自于统编教材,一方面来自于专业前沿信息和教师自身的科研成果与经验。教学内容选取的原则是以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和院校自身的办学宗旨为依据。因为每个学校定位不同,培养目标不同,生源不同,学时不同,选取的教学内容就不一样。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以精、新、高为目标来改革专业课程内容。如整合和调整几门专业课程内容,把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相同的课程直接整合到一门课程中,以避兔课程内容的重复。保持一定的基础理论教学内容,增加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实践教学,对主干课程中不适应当前学生接受的内容,减少其课堂学时,压缩其课堂讲授内容,增加其专业实践课和生产实践课,并拓宽实践课程内容。以此形成园艺专业主干课程既符合培养方案要求和社会不同层次的需求,又能体现园艺专业特色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手段、方法应不断变化,与时俱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课堂教学手段也在不断变化。由过去的粉笔字板书、挂图、幻灯片等发展到现在的PowerPoint、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3]。采用多媒体教学能增大信息量,且直观生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能增强教师驾驶课堂的能力,更加灵活地控制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随意切换、跳跃、暂停教学信息,以便观察学生的反应后再讲解。如对花芽形态分化过程用多媒体教学,通过一些图片展示使学生了解了各个花器原基形成特征,这对全面掌握花芽分化具有很大的帮助。多媒体教学也可在教师上新课之前进行一人一题的测验,能提出许多问题和节省大量时间;同时也督促学生课后复习,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和下次课的讲授。但同一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教学手段不能一成不变,应有变化。

园艺专业主干课程的内容繁多,理论性很强,同时又与实践紧密结合,有的内容深入到微观结构领域。因此,教学方法也应不断更新、不断优化,以适应课程发展的需要,满足学生迅速掌握知识的需要和提高教师执教能力的需要。以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为了节省时间,往往采用灌输式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照本宣科,简单罗列知识;学生也只能机械地跟着教师的讲授内容走,出现老师走,学生忘的普遍现象。现在灵活运用一些教学方法,特别是新的教学方法如启发测验式、讨论互动式、移动情景式等,极大地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nlc202309041014

总之,好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可以做到灌输与启发式教学的统一,系统性与跳跃式教学的统一,一般与重点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课堂教学与自学的统一,掌握专业知识与运用专业知识的统一,学生认知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统一。

三、教学模式应适应主干课程的特征

教学模式也是随着教育的发展而发展,依据不同课程的性质而形式多样。大体有自学—指导—检测教学模式、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目标—导控教学模式、纯课堂教学模式、课堂—实践教学模式、课堂—实践—科研教学模式等等[5,6]。如今,园艺专业主干课程采用课堂—实践—科研活动的教学模式效果显著。这种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从实践教学到科研活动教学,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动手能力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教学中,传授知识的同时,选择适当时期向学生提出研究课题,并简要说明试验设计,号召有兴趣的学生在课余时间开展科研活动。当然,教师在以学生为主体的科研活动中,应经常过问试验进展情况,指导或解决学生无法自己解决的问题。通过这种教学模式,使传授知识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动手结合起来,把学生自学与老师个别指导结合起来,既保证了教学效果,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维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个性和能力也被充分展示。最终达到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技能,提高素质,培养人才的教学、教育目的。当然,这种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教师具有精深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要具有广泛的实践经验、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我们体会到,教师只有精通本学科的基本理论,掌握了本学科的新成就、新成果、新动态,就能在专业课堂上深入浅出地、游刃有余地讲解,就能及时地解决学生实践与科研活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四、课程考核应简捷合理,操作性强

课程考核是督促学与检验教的有力法宝,能较好地评价出课程教与学的效果。课程考核办法有一次性考试、综合测评、实践操作、调查报告、课程论文等方式。园艺专业主干课都是理论性与实践性均较强的课程,我们在检查学生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程度时采用综合测评的方式。基本理论知识的考核采用闭卷考试,考试成绩只占总成绩的60%。实验操作能力的考察以课程实验后的作业来衡量,其成绩占总成绩的20%。实践、科研能力的考察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多少来衡量,其成绩占总成绩的20%。这种综合测评考核方式,能较为公正、全面的评价每一位学生知识面、潜力和创造力;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又能如实地反映学生对该课程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这种考核方式还有助于学生在整个学期中维持十足的学习动力,消除平时不学,只在考前1周来突击的现象。

综上所述,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推动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重点是教学改革。而教学改革必须把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院校办学综旨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取得实际效果。园艺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改革与践行只有顺应社会发展潮流,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体现教学改革的深度和力度。

参考文献

1 车树理.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西北职教,2008(09):52,57

2 刘瑞祥.地方高校遗传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长治学院学报, 2010,(02): 65-67

3 胡良成等.高职《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0(01):63-66

4 柳李旺.等.实施SRT计划,加强园艺专业学生科研技能培养[J].中国农业教育,2005,(2):53-54

5 马兵钢等.关于园艺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03):55

高职会计专业主干课程体系的构建 篇4

一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问题分析

1缺少会计职业道德的相关课程

会计职业道德是指会计从业人员在办理会计业务过程中树立基本道德意识、规范和行为的总和。具体包括会计职业理想、会计工作态度、会计职业责任、会计职业技能、会计工作作风等内容。据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所进行的调查显示,专业课程设置中,开设职业道德课程的院校不多。

2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实践教学主体地位不突出

课程设置不够合理体现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时比例、各门专业课的课时比例、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时比例等方面存在的课时结构不够合理。在开设的众多课程中,主次不清,内容重叠,如会计电算化课程在专业课所占比例不到15%,由于学时有限,学生不能对课程内容系统的掌握。为此,很多院校专业主干课程“财务会计”只设置了72学时的理论教学课,缺少实践教学环节。

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多数实务性非常强,需要通过大量的会计实战来掌握会计技能,但目前的实践课时在整个总课时中的比例是比较低的,使得学生会计实操技能得不到很好的训练。

3重视职业资格考试,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推行,对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但很多院校在实际执行该政策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有些高职院校出现了完全以考证为导向,忽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为了提高学生考证通过率,大多数高职院校改革现有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使专业课程内容与考证内容的完全对接。学生们为了考证,忽视其他课程的学习,出现了会考不会用、会做题但不会做业务的现象。导致部分毕业生适应市场的能力减弱。但是会计考试制度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会计从业资格应实行全国统一考试,以提高其含金量;会计职业资格考试内容应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衔接,多考些体现职业技能方面的知识,实现真正的“双证融合”。

4专业课程设置缺少特色

国内很多高职院校采用了“工作过程导向、学习领域”等课程模式,改变传统的学科型课程体系,取得了丰硕的课程改革成果。但大多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并未完全突破学科课程模式。高职院校的会计课程设置大同小异,主要由会计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税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专业主干课构成,课程设置与本科院校差别不大,缺少高职特色。

二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1专业知识适用原则

专业课程设置应该覆盖中级会计水平所应具备的知识。

具备从事会计管理工作相适应的文化基础知识;如,思想品德修养、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择业指导等素质教育课程。

具备从事会计工作的基础知识;如包括出纳实务、财经应用文写作、会计职业道德与财经法规等。

具备从事会计工作必需的职业技能知识;如企业会计核算、会计报表编制与分析、纳税实务等课程。

为适应职业发展需要而储备或选择的相关基础及专业知识。

2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是指行业针对性和岗位针对性。高职院校担负着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培养生产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大任务,服务区域定向比较明确。因此,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领域需求要基本一致,通过行业领域人才需求的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应当具备职业能力和基础能力。

3突出实践教学原则

突出实践教学,一要合理安排实践课时比例、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二要建设高质量的校内模拟实训室;三要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四要优化课堂理论教学,增加专业课程的课内实践环节。

4模块教学,对课程进行优化组合原则

教学计划设置中,总的学时资源相对不变的条件下,增加理论教学时数,会影响实践教学,反之亦然。采用模块教学,打破课程之间的学科性界限,将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点和各种单项技能融入各职业能力模块中。从各职业能力模块出发,设置课程体系。

即以职业岗位要求为目标,以从事目标职业岗位所需的核心职业能力出发,将每一岗位的职业能力进行详细分解,提炼出若干知识点和技能单元,按照岗位群要求,以模块化方式重构核心主干课程体系。

三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设想

1课程体系以培养岗位能力、胜任岗位任务为核心

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的构建,依据企业中会计岗位的实际和特点,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课程体系。以会计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作为课程设置的依据,按岗位能力需求序化、整合课程内容。我们根据会计工作特点,对会计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见表1。

根据上述职业岗位典型任务分析,可以将课程进行删减与整合,如:“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都涉及到会计学概述部分,这部分内容可合并在“基础会计”中讲解;“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课程内容的大量重复,可以考虑将这两门课程合并,或将“管理会计”作为选修课的内容简单介绍。课程整合后设置“出纳实务”、“会计学基础”、“企业会计核算”、“成本核算实务”、“会计电算化”、“会计报表编制与分析”、“审计实务”、“财务管理”等主干课程,对应上表中的会计岗位工作任务改革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

2以就业为导向,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观

会计专业培养的应是能解决职业岗位需要,有一技之长的应用型人才。所以,在课程设置中应强化实践性课程的设置。实践课程应包括会计综合训练实习和综合会计模拟实验、毕业实习与设计、社会调查与实践等。

3以就业为导向,考证与就业相融合

高职会计课程设置应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不能仅仅以考证过级率为教学评价指标。重视培养学生会计岗位所要求的职业文化素质与职业技能素质;使学生在获得会计职业资格证书的同时就能获得相应的会计职业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因此,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课程设置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的形成为依据、构建体现会计职业教育本质特征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刘淑云.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主干课程设置改革之我见[J].时代经贸,2008(6).

[2]李松青.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1).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主干课程简介 篇5

一、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什么

培养什么人

提起材料科学与工程这个专业,恐怕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可是,正是这种森罗万象无所不包的“宽泛”使得材料科学与工程这一专业成为当今国内外各行各业发展都离不开的一门基础而重要的学科。

说“无所不包”绝对不是夸大其词。观察一下我们生活的周围,你会发现处处都可以看到材料专业知识的影子。举个例子。你坐在家里看电视——电视机显示图像的元器件还有遥控器里的发信号装置是什么做的?是电子信息材料和光电材料。电视看腻了出门逛街要坐车,汽车是什么做的?车外壳是金属材料;挡风玻璃是非金属材料,可能是有机的,也可能是无机的;车内饰是橡胶材料。逛街累了要回家做饭,买好晚饭的食材,到了超市购物要付钱,纸币是有机木纤维加油机印刷油墨印制的,硬币是金属材料冲压制成的。OK,你不用现金而选择刷卡,信用卡是什么做的?有机聚合物材料,还有磁性材料。买好东西拎着袋子回家,用的是现在大力提倡的环保可降解塑料袋——这是有机生物材料……

这只是生活中一个相当相当小的方面,你看,材料无处不在。事实上,材料科学并不仅仅在这些基础的方面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和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使得各方面对材料的要求达到了新的高度,这使得材料科学技术与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和能源技术一同成为新世纪人类发展所倚重的高新科技的重中之重。生物技术方面,人造骨骼、人造器官的研究一直是医学研究的重点,而更轻更结实的钛合金骨骼、不会引发人体排斥的生物有机聚合材料是实现“人造身体”的关键所在。计算机技术方面,信息时代的“信息爆炸”要求计算机有更快的处理速度和更大的信息存储量,这些问题都可以新型的光电材料芯片和光存储材料来解决。能源方面,煤和石油存储量日渐减少,而核能的开发总会被蒙上“非和平”的阴影,这样的局面迫使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在更干净、更环保的太阳能和氢能上,而新型的光电转换材料和储氢材料的开发将使这些清洁能源的利用和存储成为可能。可以说,在人类将来的发展中,材料科学技术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OK,展望了这么多前景,相信大家对材料科学与工程这门个专业的未来已建立了相当程度的信心。当然,要想真正完成依靠材料技术改变世界的壮举,需要付出相应的努力。也许你会说,我的理想不是成为科学家,我只是对这个专业比较感兴趣,想学到有用的知识。很现实的问题,提得好!那我们就来看看材料科学与工程这个专业,能让我们成为具有怎样的知识和能力的人才吧。

首先是培养目标。材料专业培养具备包括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等材料领域的科学与工程方面较宽的基础知识,能在各种材料的制备、加工成型、材料结构与性能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与教学、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技术改造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型人才。所谓金属材料,是金属元素或以金属元素为主构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材料的统称,包括纯金属、合金、金属间化合物和特种金属材料等。无机非金属材料是以某些元素的氧化物、碳化物、氮化物、卤素化合物、硼化物以及硅酸盐、铝酸盐、磷酸盐、硼酸盐等物质组成的材料,是除有机高分子材料和金属材料以外的所有材料的统称。高分子材料则是以高分子化合物为基础的材料,按来源分为天然、半合成(改性天然高分子材料)和合成高分子材料,按特性分为橡胶、纤维、塑料、高分子胶粘剂、高分子涂料和高分子基复合材料。

其次是培养方案。为达到上述目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会学习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理论,学习与掌握材料的制备、组成、组织结构与性能之间关系的基本规律;受到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以及各种先进材料的制备、性能分析与检测技能的基本训练;掌握材料设计和制备工艺设计、提高材料的性能和产品的质量、开发分析与检测技能的基本训练;掌握材料设计和制备工艺设计、提高材料的性能和产品的质量、开发研究新材料和新工艺方面的基本能力。

最后,当我们毕业时,按照期望我们会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以及其它高新技术材料科学的基础理论和材料合成与制备、材料复合、材料设计等专业基础知识;

2。材料性能检测和产品质量控制的基本知识,具有研究和开发新材料、新工艺的初步能力;

3。材料加工的基本知识,具有正确选择设备进行材料研究、材料设计、材料研制的初步能力;

4。本专业必需的机械设计、电工与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5。相关的技术经济管理知识;

6。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主干课程选介

无机化学

学习内容:无机化学是一门内容丰富,涉及的化合物繁多,及与理论化学、材料、生命科学交叉较多的学科。这门课程让同学们能以元素周期表为主线,掌握主要元素和基本化合物的性质和规律等。主要内容有酸碱化学、配位化学、金属有机化学、原子簇化学、多重键化学、无机固体化学等,其中以配位化学作主线。这门课程与无机化学实验结合,进一步加深对无机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和分析的能力,培养无机化学兴趣。

有机化学

学习内容:本课程为有机化学的基础课程。教学以有机物的基本结构研究方法开头,以官能团为主线,按照由脂肪族到芳香混合体系的顺序讲解,系统介绍基本类型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合成、反应及其有关机理,介绍已广泛用于鉴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等现代物理方法。在糖、蛋白质、杂环化合物、萜类和甾体等章节中亦会引入与有机化学关系密切的生物化学内容。

物理化学

学习内容:物理化学以物理原理和实验技术为基础,研究化学体系的性质和行为,发现并建立化学体系中的特殊规律。其研究内容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化学体系的宏观平衡性质——以热力学的三个基本定律为理论基础,研究宏观化学体系在气态、液态、固态、溶解态以及高分散状态的平衡物理化学性质及其规律性,分支学科有化学热力学;溶液、胶体和表面化学;化学体系的微观结构和性质——以量子理论为理论基础,研究原子和分子的结构,物体的体相中原子和分子的空间结构、表面相的结构,以及结构与物性的规律性,分支学科有结构化学和量子化学;化学体系的动态性质——研究由于化学或物理因素的扰动而引起体系中发生的化学变化过程的速率和变化机理,分支学科有化学动力学、催化、光化学和电化学。

材料物理性能

学习内容:本课程以简单的固体物理知识为基础。课程的开始会简明论述固体中的电子能量结构和状态,为没有学过固体物理的学生提供一些基础知识。然后分别介绍材料的电、介电、光、热、磁、弹性和内耗(阻尼)性能及其发展;阐述各种性能的重要物理及微观机制、各种材料成分、组织结构与性能关系及主要制约规律;介绍

表征物理性能主要参量的重要测试方法及其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中的应用;列举与各种物理性能相关的重要功能材料。该课程把金属材料、陶瓷材料与高聚物材料的物理性能做了扼要的对比,便于学生掌握材料物理性能的一般规律和特殊性。对核技术中的材料原子环境的三种研究方法亦进行简单而必要的介绍。

材料工程基础

学习内容:本课程研究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理论及其在材料加工工程中的应用,主要介绍材料的成分、加工工艺、组织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教学内容包括原子结构与原子间结合键、晶体结构、固体中的扩散、材料的固化、相图、固态相变、金属学基础知识和热处理基本知识、常用金属、非金属和复合材料及金属材料状态图、金属热处理、金属的力学性能及其他性能、高分子材料的结构与性能、陶瓷的结构与性能、材料性能的测试方法和指标表示;除此理论知识外,还将从实际生产角度介绍工具和模具材料,较系统地介绍铸、锻、焊的实质、特点、工艺过程和合理地进行结构设计的工艺原则。同时还将简单介绍机械零件和工具、模具失效的形式和原因、提高各种模具寿命的措施和材料的选择方法。

工程材料力学性能

学习内容:该课程主要介绍工程材料在各种载荷作用及服役条件下的力学性能。其中以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的内容为主;聚合物材料力学性能、陶瓷材料力学性能、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所占比例略少。阐述工程材料在静载荷、冲击载荷和交变载荷及兼有环境介质作用下的力学性能,以及抗断裂、耐磨损等性能。

电化学

学习内容:本课程是电化学、腐蚀与防护、电镀、电解、化学电源和电分析化学等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课程主要介绍水溶液电化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电化学热力学、电极与溶液界面的结构和性质、电极过程动力学等三大部分内容,重点叙述较成熟的基本理论。亦涉及到金属的阳极过程、金属的电沉积过程和化学电源等以实际研究为目的的内容。

物理冶金原理

学习内容:本课程主要讨论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概括地叙述合金的成份、结构及性能之间的变化规律,比较系统地介绍金属与合金的晶体结构、纯金属的结晶、二元合金相图、三元合金相图、铁碳相图、固态金属中的扩散、凝固、位错、晶态固体的表面和界面、金属的塑性变形、回复与再结晶及固态金属中的相变等。

现代材料研究方法

学习内容:以现代材料分析测试技术为主要内容,重点阐述了各种实验方法的基本原理及材料学科领域的应用。共分三大章,重点介绍了材料电子衍射、材料表面分析和材料热分析技术的原理及实验技术在材料分析中的应用。课程结构简明扼要,各种方法均有较多的应用实例,学生在选择实验方法时能够有的放矢,进而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为了便于读者自学,书后的附录内容比较全面,并且都是取自最新的分析和测试数据。

高分子物理

学习内容:本课程系统介绍高分子物理的基本理论,即高聚物的结构、分子运动与性能和行为之间的关系,突出高聚物区别于金属、陶瓷和其他低分子物质的特点。内容涉及高分子链的结构、聚合物的凝聚态结构、高分子溶液、聚合物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聚合物的转变与松弛、橡胶弹性、聚合物的屈服和断裂、聚合物的流变

性、聚合物的电学性能、热性能、光性能以及表面与界面性能;但从航空航天材料科学与工程的需要出发,以力学性能为主,兼顾其他性能。

高分子化学

学习内容:本课程系统讲述从小分子单体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重要聚合反应及其机理、动力学、热力学、聚合反应的实施方法、单体结构和反应条件对聚合反应及其产物性能的影响,以及高分子的化学转变原理和重要功能高分子的合成方法。教学内容包括高分子基本概念和高分子科学发展简史、各种官能团、其相关性质及涉及到的各种典型反应、逐步聚合反应、自由基聚合反应、离子聚合、链式共聚合、配位聚合、活性聚合、开环聚合、高分子化学反应、功能高分子等。开设哪些课程

与其他工科专业相同,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大学一、二年级会安排基础科目的学习,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与随机过程、大学英语、C语言、大学物理、基础物理实验等,以及社会类课程包括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政治经济学、法律基础等。此外,由于专业相关性,亦会开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图、电工学这样与材料生产设备相关的课程。

专业课程方面,在大

一、大二学生会学习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概论等。看到这一连串的化学课程可能有些同学会问“我进的这到底是材料系还是化学系啊?”其实无论什么材料,影响其性能的因素无外乎其化学结构,分子也好原子也好离子也好。因此,这几门与化学相关的课程可以说是我们研究材料性能的基础,是材料学的基石。而且化学知识是我们制造合成材料的基础,将来我们搞材料方面的研发也好,生产也好,在了解其是“怎么来的”这一基础上我们才能进行进一步的工作,改性,深加工,塑形,精制,诸如此类。

升入大三后将深入学习更为专业的知识,包括材料物理性能、材料力学、材料工程基础、电化学、工程材料力学性能、物理冶金原理、现代材料研究技术。无论将来选择材料五大专业方向的任何一个,这几门课程都是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材料学是一门综合性相当强的学科,即使你的主要研究或者工作方向只是某一种材料,比方说专门研究陶瓷,或者专门从事工程塑料的生产,但是其他材料的基本性质还是要知道的,因为材料的工作环境不是单一的,它很可能要与其他材料共同合作才能更好发挥功效。比如“神五”飞船的合金外壳和外面附着的吸热耐高温涂料,一个是金属,一个是有机物基非金属化合物,如何将两者牢固地结合起来这一问题就涉及到两种材料各自的结构及性质。

之后,诸位材料专业的学生面对的就是专业方向的选择。北航的材料系下分为五个专业方向,分别是金属与陶瓷材料、电子信息材料与材料设计、材料加工工程与自动化、材料腐蚀与防护、高分子及复合材料。课程安排方式为每专业限选选修课加上跨专业任选选修课。金属与陶瓷材料主要是高温合金及其提高金属耐高温性能的陶瓷涂层材料;电子信息材料与设计主要内容是信息存储材料及其相关的计算模拟方法,主要研究材料的电磁性能;材料加工与自动化主要是材料加工的新工艺,目前有可加工高性能航空材料的激光熔覆技术等;腐蚀与防护包括电化学与涂层两个方面的知识;高分子及复合材料包括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复合材料与工程塑料方面的研究。

专业限选课有:

金属与陶瓷材料专业——金属功能材料、高性能金属结构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物理化学、特种陶瓷材料;

电子信息材料与材料设计专业——计算材料学(信息功能陶瓷材料)、半导体材料及器件、量子力学(固体物理概论);

材料加工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材料加工计算机测控、先进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加工设备及自动化;

材料腐蚀与防护专业——材料腐蚀科学与技术、材料表面工程与技术、涂料与涂装工程;

高分子及复合材料专业——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及其成型工艺、高分子材料、高分子材料成型工艺、有机化学B-2。

专业任选课包括:金属快速凝固技术、薄膜技术基础、激光材料加工、金属热处理、高分子膜材料、结构化学B、分析化学B、材料防腐蚀设计与表面工程、电化学测试技术、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先进电池材料、材料模拟实验技术、电沉积功能薄膜材料技术、清洁生产工艺导论、高分子与复合材料模具(CAD)、复合材料应用技术、化工基础、功能高分子材料、胶粘剂、仪器分析基础、无损检测、失效分析、金属成型理论、界面化学、轻质合金理论基础及应用。

二、读读学长的经验

作为一名工科学生,本科期间建立的基本知识体系相当重要,尤其是将来确定从事本专业的同学,这个知识体系将决定我们在材料学领域能做多远。下面介绍的几门课是材料学的核心课程,其中工科高等数学是深入学习所有课程的基本工具,一定要掌握好;而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材料物理性能、材料力学性能,是专业基础课程,这是材料专业的理论基础,是学习专业方向课的基础;而电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物理冶金原理等课程是专业课,分别引导大家进入材料学不同分支的学习,是将来选择研究生方向的基础。可见我们所学的课程是构成我们知识体系的基石,是环环紧扣、层层深入的,那么如何才能学好这些课程呢?下面我逐个介绍一下。

无机化学的研究范围广,涉及许多领域。但作为化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无机化学首先是对基础的化学原理进行比较系统的学习,使同学们掌握有关化学方面的基本概念、定律和理论;然后对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等知识进行研究,使学生对自然界的物质从本质上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最后对无机化学的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进行一个简介,使我们对该学科的最新发展有一个初步了解,激发求知欲。

无机化学的实验性强,也有自身的理论。无机化学设有理论课和实验课,它们是一个整体,是互相补充和完善的,学习中不能偏废。辩证的来说,实验可以加深感性认识,而理论可以加深对感性认识的理解。

元素和化合物的性质是无机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每种化合物的性质和结构的关系联系起来,并从理论上加以理解是困难的,有的目前也是不可能的。如H2O2具有热不稳定性、氧化还原性和催化分解等性质,这些性质从H2O2的结构是可以解释的,而I2与Na2S2O3反应为什么生成Na2S4O6,虽然老师告诉我们这个从理论上其实难以说明……但该反应极为重要,应加以记忆。

无机化学体现了一点论和多种处理方法的关系。所谓一点论是指物质的客观属性,但客观属性可以用不同的观点解释,或不同的方法加以处理,如同学们很快会接触到的近代共价键理论就有价键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而这两种理论中又有多种处理方法,如价键理论中的杂化轨道、共振等。总之,无机化学是化学专业重要的基础课,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大家如果要学习材料专业就一定要先学好它!

有机化学这门课,说好学也好学,说难也挺难。说它好学,是因为这门课从某种程度来说,是高中化学的延伸,对于高中化学基础好的同学来说,接受比较快,上手也比较容易。与高中时的学习相比,我们在这门课上学

到的知识,更加系统和深入了。例如烷、烯、炔、芳环化合物、卤代烷、醇和醚、醛和酮、羧酸、硝基化合物等方面的内容,高中阶段皆有涉及,因此新增的内容除了一些略微复杂的人名反应,更重要的是对反应机理的探讨,即从分子、电子的角度,对化学反应进行分析。如路易斯酸碱是怎样的概念?该反应是亲核反应,还是亲电反应?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原子的排列顺序、立体位置,化学键的接合状态,分子中电子的分布状态,以及他们是如何影响该有机化合物的物理与化学性质的。

这门课开设于大一下学期,为我们授课的邓元副教授毕业于清华大学,专业基础非常扎实,讲起课来,非常得心应手、生动有趣。老师的讲解将我们带进了丰富多样的有机化学的世界,从高深繁复的科研领域前沿到切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日常生活,有机化学无处不在。近来闹得沸沸扬扬的三鹿奶粉事件中,致病元凶三聚氰胺的名字以及其化学分子式因反复出现于各大媒体而广为大家熟知。那么三聚氰胺为什么会对人体造成如此危害?是由于自身的化学性质还是与人体内的其他物质发生了什么有害的反应?你可知三聚氰胺其实是工业上一种相当重要的原料?还有,获得08年诺贝尔化学奖的研究课题“荧光蛋白”可以与三鹿事件联系起来,用于制作便于随时随地检测牛奶中各种有毒物质的试纸,这些你又可曾了解?别急,有机化学会帮助你由浅入深的了解这一切。

物理化学作为专业基础课,也是将来的考研课,重要性不言而喻。这门课开设在大二上学期,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3门课程之后。物理化学研究的范畴主要分以下三个:化学热力学——研究化学平衡规律;化学动力学(以及传输过程)——研究化学反应速率规律;物质结构——研究物质结构及其性质的关系。与从前的学习对比较为显著的一点是对很多问题的探讨都上升到了定量的角度。材料专业的课程设置环环相扣,到这时我们已经对自己在学什么、将来要做什么有了一定的了解,知识也更加系统化了。

物理化学用到的概念、符号、公式很多,公式使用条件也严格,而且逻辑性强。比如从特殊的现象中总结出一般的规律,研究理想的模型、平衡态推广到真实的情况,由宏观世界深入到微观世界的研究等等。学的多了,才会发现,原来我们的人类世界、社会发展竟然也符合其中的许多规律。“熵”是描述化学体系不稳定性的概念,可以叫做“混乱度”。每当化学反应发生要产生新的物质时,体系的熵值增大,即所谓的“熵增原理”。这种变化人类历史规律十分相似。新的朝代总是诞生于上一个朝代末期的乱世纷纭,好比时代这个大体系的熵值猛然增加,于是旧时代消失,新时代开始。又如“勒-沙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之一(如温度,压强,以及参加反应的化学物质的浓度),平衡将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这个趋势是不是比较眼熟?对了,这不正是革命者们所说的“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么?先人称理科知识为“格致”——格物致知:“格,至也。物,犹事也。致,推极也,知,犹识也。”研究一门学科而能即物穷理,凡事都能弄明白,探究竟,这就是物理化学的魅力所在。

材料物理性能这门课,结合了一定固体物理的知识,对表征材料的各个物理性能及其依赖环境的变化情况进行了探讨。记得上第一节课时,虽然我们以前在无机化学、大学物理等课程上对量子力学有一点的了解,但还是觉得接受起来比较困难。然而,固体物理这一部分的内容是所有后面学习的基础,十分重要。在当今材料科学的发展中,具有功能性的材料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所谓功能性,一方面是指材料起能量传输的作用时表现出来的“一次功能”,如吸隔音性、传热性、导电性、介电性等等;另外一种,是材料输入和输出的能量为不同的形式时,材料对能量进行转换的“二次性能”,如热电效应、光电效应、压电效应、化学反应等等。在这门课上,我们弄明白了金属和非金属分别是怎样导热和导电的;半导体微观的工作原理;在平行板电容器中增加电容电介质材料极化的机制;晴朗的天空为什么是湛蓝色的;材料为什么是透明的和它是怎样染色的;红外技术是怎么回事;磁盘、磁带等信息存储材料是如何工作的。有很多现象,其实从我们小的时候就已经注意到了,然而随着成长,我们是否越来越对此习以为常,而不去注意它们的神奇和美丽了?到课程结束的时候,回过头来想一想,就会发现我们所学的知识是那么紧密地与生活结合在一起。

材料工程基础随着当代新材料的发展和对传统材料的要求的提高,材料制备工程的成材技术已成为实现高性能材料应用的基础。

本课程是针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三年级上学期一级学科需要而开设的,它首次将三大材料的制备科学与技术融为一门课程。全书围绕金属、陶瓷、高分子复合材料等三大材料成材过程的技术原理、工艺和方法,论述了材料制取合成、材料加工成形、材料改性与表面加工以及材料复合,使我们在获得较广泛的材料工程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材料制备过程中的基本科学原理和技能,从而能根据材料的性能、结构与应用要求,提出材料制备加工的方案与方法。金属材料的处理技术首先要从金属的冶炼开始,根据不同的金属元素以及对于同种金属的不同性质要求,需要不同的冶炼方法,包括火法冶金、湿法冶金和电冶金等等;其后,就是对冶炼出的金属材料以改变物理形态为主的加工处理,诸如锻造、铸造、轧制等等。陶瓷材料主要从陶瓷粉体制得,常用方法为物理气相沉积和化学气相沉积;然后是陶瓷材料的成型处理,包括模压成形、静压成形、注浆法成形热压铸成形、塑性成形等等。关于高分子复合材料,首先是用于符合的高分子原材料各自的制备,包括加入各种添加剂、通过升降温度的热处理进行改型等;然后便是不同材料之间的不同形式的复合方法,比如弥散复合、颗粒复合、纤维增强复合等。

根据材料的成分和组织结构,该领域范围涉及到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根据从事材料工程技术人员研究和工作性质,该领域范围又可概括为:从事新材料的研究和开发、材料的生产工艺和设备的开发和设计、材料的特性分析和试验、材料成品的检测与质量控制、材料制品的加工及改性、材料制造业的管理和技术经济分析等。需要我们在学习前对金属学、加工基本方法有基本的培养和重点的掌握。

工程材料力学性能这门课与材料物理性能在同一学期开设,学的知识相差可就非常远了。这门课主要关注的对象是工程结构材料最关键的问题——力学性能,如我们平时常常听到的强度、硬度、刚度、塑性、韧性、断裂、疲劳、蠕变等。这门课的学习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金属的力学性能,二是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材料的力学性能测试在以后我们材料科学与工程大专业下面的任何一个方向的学习中,都是不可能跳过的一步。

这门课程建立在材料力学的基础之上,区别在于“性能”两字。力学性能在工程结构,如飞机、桥梁,以及一些部件如齿轮、轴承等的设计中往往是最重要的指标。而新材料制得以后,往往需要通过力学性能的测试,来确定它是否能从研制阶段,走到实际生产应用中去,以满足实际的需要。此外,一旦工程结构材料发生断裂失效,一般来说究其原因都在于其力学性能不能满足要求。航空航天技术对材料的综合性能有非常高的要求,如高强度,高刚度,高韧性,低密度等等。我们重点需要掌握的是这些力学性能指标的意义、测试方法和失效分析的一些工具方法等等。举个例子来说,某地发生了飞机坠毁事件,我们学院的钟院士就会第一时间奔赴失事现场,通过断口观察等一系列的测试结果,得出事故发生的原因。还有十余年前京畿著名的东方红化工厂爆炸事件,亦出动了大批材料力学及失效分析方面的专家进行事故原因及责任评估。而且,材料力学的意义不仅在于总结事故的经验教训,更重要的是在于将这些经验运用于防患未然。目前我国正大力推行的大飞机计划中,用于我国自制的大飞机的蒙皮骨架复合材料的受力分析就是极为重要的课题,千万出错不得。材料力学之重要,窥此一斑可见全貌。

物理冶金原理也是我们材料学院几大专业平台课之一。我们目前用的教材是谢希文、路若英编著的《金属学原理》。这门课对于日后对金属材料方向感兴趣的同学来说,可谓是看家的本领了。为我们授课的是德国“洪堡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华明老师。我们所了解的王教授,是一位非常专注的学者,也是一位非常敬业的老师。我们上课的时间为早晨8点,但王老师从来没有因为他几乎总是要加班到很晚而迟到。上课的时候,他还常常讲到尽兴之处“手舞足蹈”或者突然爽朗地笑起来,就像一个在科学世界里充满好奇和欣喜的孩子一样。在本科学习的阶段能有如此教授教导,绝对是我的几大收获之一。

回到课程上来,这门课程讲授的是金属学方面一些基本的概念和原理,如金属和合金的晶体结构、相图、金属的凝固、塑性变形、金属的缺陷、扩散、相变等。或许这些概念在学起来的时候会让人觉得繁琐而枯燥,但正是这些作为金属学基础之基础的理论知识决定了金属学这门课程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金属的相图向来被认为是金属学中最复杂的知识段之一,但是只要学得深入一点你就会明白相图理论的价值有多么重要。同样是铝合金材料,小到你家阳台的铝合金框架,大到神七载人航天飞船的超轻质铝合金,其性能区别在各自所用铝合金材料的相图中即可一览无余。再举一个例子,爱看武侠小说的男生们经常会对书中的种种神兵利器艳羡不已,屠龙刀倚天剑,不一而足。那么为什么同样一块好料,在能工巧匠手里就能被打造成为绝世神兵,到了我们手里就百分之二百炼成废铜烂铁?你会说“技术”,看书看得深一点的会说“淬火是关键”,没错,这“淬火”的学问就是我们金属学中“金属的凝固”所关注的知识。

现代材料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仪器分析的手段,它们按信息形式可分为图象分析法和非图象分析法。图像研究法是材料结构分析的重要研究手段,主要分为形态学和体视学研究。形态学是研究材料中组成相的几何形状及其变化,进一步探究它们与生产工艺及材料性能间关系的科学。体视学是研究材料中组成相的二维形貌特征,通过结构参数的测量,确定各物相三维空间颗粒形态和大小以及各相百分含量。非图像分析法分为衍射法和成分谱分析,前者主要用来研究材料的结晶相及其晶格常数,后者主要测定材料的化学成分。衍射法包括X 射线衍射、电子衍射和中子衍射等三种分析方法。它的成分谱用于材料的化学成分分析。成分谱种类很多,有光谱,包括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荧光光谱、激光拉曼光谱等;色谱,包括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凝胶色谱等;热谱,包括差热分析仪、热重分析仪、示差扫描量热计等;此外,还有原子吸收光谱、质谱等。研究材料必须以正确的研究方法为前提。研究方法,从广义来讲,包括技术路线、实验技术、数据分析等。具体来说,就是在充分了解所研究对象所处的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具体目标,详细制定研究内容、工作步骤及所采用的实验手段,并将实验获得的数据进行数学分析和处理,最后得出规律或建立数学模型。其中,技术路线的制定是至关重要的,实验方法的选择也是非常关键的。譬如说,虽然制定出完整的技术路线,但若没有相应的实验方法或先进的测试手段与之对应,则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反过来,若仅有先进的测试手段,而没有正确的技术路线,也同样难以达到预期目的;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我院开设的高分子化学课程,包括绪论、自由基聚合、自由基共聚合、离子聚合和配位聚合、逐步聚合反应、聚合方法和聚合物化学反应,涵盖了高分子化学课程的各个部分。总体来说,高分子化学课程的重点在于解决聚合反应的问题,自由基聚合、自由基共聚和逐步聚合是课程的重中之重,犹以解决聚合速率、平均聚合度、聚合度微观结构、共聚物组成等的影响因素和控制方法问题为总体目标。除单体外,对引发剂、催化剂、链转移剂、阻聚剂、乳化剂、分散剂等及其作用也应给予相当重视。特别是对于有志于高分子材料这一专业的同学,将来多数会工作于工业研究所或者工厂、公司的研究部门,因此需要尤为注意在高化课程中打好理论知识的基础,将来在岗位上才可能切合实际地应用所学理论开展工作。

根据经验规律,想在高分子化学这门课程上获得好分数是很难的(对平时不认真学习的同学,期末考试时想通过“突击”考及格简直是天方夜谭)。当然,学习这门课程并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及格或者得到一个漂亮的分数,而是为了把这门课本身学好——这就更加难上加难了……

高分子物理是研究高分子的结构、性能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它与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加工、改性、应用等都有非常密切的内在联系。因为只有掌握了高分子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才能有的放矢地指导高分子的设计与合成,合理地选择和改性高分子材料,并正确地加工成型各种高分子制品。高分子物理课程建立在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固体物理、材料力学等课程的基础之上,同时又是高分子材料、高分子成型加工等课程的基础,是材料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复合材料、材料物理三个专业本科生必修的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是从事高分子材料研究和开发前必备的理论知识。任何从事与塑料、橡胶、人造纤维、涂料和粘合剂等领域相关 的工作或研究的人员,都必须具备高分子物理的基本知识。由于高分子材料的制备、性能表征和测试、材料的加工和应用等,在各行各业都会有不同程度地涉及,因此高分子物理也可作为化学化工类非高分子专业本科生的选修课程,以拓宽专业面,了解最基本的高分子科学知识。

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工程是高分子科学的三大支柱。这门课要到大三以后才会开设,也是北京市精品课程。这门课和高分子化学都是同学们普遍比较头疼的,更有人因此放弃了大三下学期分方向时选择高分子方向的打算。然而我认为,这门课的学习还是比较系统和有条理的。这门课主要分三大部分的内容:高聚物的结构,分子运动及力学状态和高聚物的性能。学习的时候,除了把握每部分下面具体的概念和特点,还应该注意到三者之间的联系。为我们讲课的杨继萍副教授北大博士毕业后留学美国,她对我们的学习虽然要求严格,但是非常亲切和蔼。一学期下来,我确实学到了许多非常有用的知识和方法。有时候,人的担心往往来自一些无形的东西,比如传闻、心理压力等等,走过来便会发现,其实当时我们觉得很困难的事情,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高分子物理的研究形成于高分子化学之后,专门研究高聚物的结构及其运动的普遍规律。我国的钱人元先生,通过对高聚物分子量测定方法的自主创新,开启了该领域的研究。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高分子物理的研究目前受到各国科学家的广泛关注,发展十分乐观;在联系实际方面,它与设计生产结合紧密,为它提供指导意义。这门课的学习经验方面,并没有什么窍门,除了要对高聚物结构和性能的特点准确地把握,对一些基本参数、物理意义和研究方法认真理解,还需要对重要公式灵活运用进行计算,和掌握一些绘制图谱的方法。

三、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和素质

勤勉、认真、踏实的学习作风。看到这里也许你会撇撇嘴说“切,又来这套……”。也许这已是老生常谈,但我们绝不是唱高调。不厌其烦地把这一条放在第一位自然有其道理。正如前文所述,材料学是一门基础学科,研究的起点都是很基础的东西,与其他听起来很“炫”的专业相比,我们所学的基础课程都是很朴实无华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学材料的同学们静下心来,从一砖一瓦打基础做起,切记不要心浮气躁。

对化学和数学要有兴趣,或者至少不能讨厌。大一大二的许多基础课都是跟化学相关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乃至后来的电化学、高分子化学等等。有些课程经常牵涉到计算,有时甚至很复杂,比如物理化学和工程材料力学分析。微积分和工程数学计算一算就是一小时,这是常见的事。如果对这两门课很头疼的同学,我真的要建议你培养一下对这两门课程的好感度了。所谓爱好出勤奋,勤奋出天才嘛!

动手实验的实践能力。理工科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所学知识要在实践应用中才能体现出价值。对于材料学更是如此:大凡新的材料发明基本都是诞生于实验室里的。这就要求我们学材料专业的同学们要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对于实验的操作、各种仪器的使用要有相当的了解,最起码不能陌生;否则即使理论再扎实,上了台面照样是啥都做不出来。

举一反三的创新能力。我们学习材料的目的绝不仅限于搞明白目前的新材料的原理;我们的终极目标在于如何研发出不同于前人的材料,即真正的“创新”。当然,创新要基于前人的成果,基于对现有理论技术的重复掌握。不过,在此基础上我们一定要把视野放得更开阔,致力于如何在前人基础上有所进步,要“不满”。人类不满于铁的性能,才有了钢的诞生;不满于单纯的布和天然的丝,才有了尼龙、化纤等等坚实耐用的新的服装材料;不满于用煤和石油作燃料,才有了如今诸多用于新能源技术的新材料。

对材料专业的敏感度。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发达的媒体使我们得以获得更多的渠道和途径来了解我们所学专业领域内的各种新动向、新发展。新闻也好,报刊杂志也好,网络也好,材料领域的新发明、新发展、新动向的信息随时随地都会有发布。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让自己的眼睛对“材料”敏感起来,不断更新自己对于材料专业的理解和认识,使自己保持在材料理论知识的前沿。因为任何新技术的诞生都有可能会成为将来改变世界的科学

发展趋势。没准哪天某个信息会点燃你脑海中的某处火花,继而在多年之后蔓延成为红遍世界、为人类带来变革的新材料革命之火也尚未可知呢!

四、材料科学专业毕业后做什么

可以说材料是一切领域发展的基石,作为21世纪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的材料学领域,它的重要作用不言自明,与材料相关的工作岗位就相当重要。关于材料学领域本科毕业后的去向主要包括上研和就业两个方面。

对于大多数本科学习材料的人来说,读研究生是一个比较不错且比较必要的途径,所谓“大多数人”是指有兴趣学习材料的那部分人;所谓“比较不错”是说材料领域硕士毕业生就业明显优于本科毕业生,无论从就业的环境还是薪金待遇方面都是如此;所谓“比较必要”是说如今的材料学本科培养注重“大类”“宽口径”,即在本科阶段学全面的学科知识,包括金属、高分子、陶瓷等等,学的知识不够深入,如果有志于从事材料学某一领域的研究工作,就有必要进一步学习。因此,材料学本科生毕业后选择上研的比例较大,而且逐年上升。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上研率可以达到50%,2008年达到65%,远高于学校的平均上研率30%,可以说上研率高是材料学领域的一大特点。关于上研,主要包括出国、本校本专业、本校外专业、外校本专业、外校外专业,其中本校本专业的比例大些,也容易些,本校外专业与外校本专业的难度相当,外校外专业难度较大,最多有2%~3%的人选择此路,而出国就有多种方向了,每年基本有10%的人选择出国。

关于就业方向,它包括:相关的科研单位,例如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纳米中心等、有色金属研究院、航空材料研究所、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玻璃钢研究总院等;各类企业的研发与生产部门,例如联想、三星、保洁、海尔、长虹等国内外企业,可以说无论是IT类企业,还是日用化工类企业,还是机械加工类企业,都需要材料及相关工程方面的人才;材料相关领域的贸易行业,例如专业从事钢材、塑料、树脂、橡胶及相关制品贸易的企业,都需要有材料专业基础的人才参与销售及采购环节,尤其需要具有全面材料学基础的人才;其他方面,即从材料方面转行从事其他行业就业的情况,由于材料学人才学习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等多方面基础学科,加之大学校园内的充分信息资源与机会资源,作为一个具有综合素质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完全有能力根据自己的兴趣,通过不懈的努力来实现在其他领域就业的目标,例如在金融、管理、营销、行政等领域就业的材料人大有人在。

五、升学率及就业流向

升学:考取研究生比例为37.41%

就业流向:科研设计单位1.38%;国有企业15.48%;三资企业11.60%;艰苦行业企业单位3.18%;其他企业13.46%;出国及退学5.04%;

就业率:92.94%。

六、主要招生院校

清华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天津大学 河北工业大学 石家庄铁道学院 东北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 吉林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同济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浙江大学 中国计量学院 南昌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湖南大学 中南大学 广西大学 重庆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贵州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强校,并排是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的大学排名:

1.哈尔滨工业大学:“C9”大学联盟。空间(航空航天)材料和工业材料。院士4人。1952年,在国内首先创建金属材料及热处理、铸造、锻压、焊接专业,后组建为金属材料及工艺系。1981年,焊接、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被批准为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权点。1987年,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焊接、铸造三专业被评为全国首批重点学科点。拥有空间材料及环境工程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清华大学:工业材料。“C9”大学联盟

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工业材料。“985”工程高校

4.上海交通大学:工业材料。“C9”大学联盟 5.东北大学:工业材料。“985”工程高校

6.西北工业大学:工业材料。“985”工程高校 7.浙江大学:工业材料。“C9”大学联盟

8.西安交通大学:工业材料。“C9”大学联盟 9.天津大学:化工材料。“985”工程高校

10.中南大学:工业材料。“985”工程高校 11.山东大学;工业材料。“985”工程高校

12.华南理工大学:化工材料。“985”工程高校

如果要报考一个最好的中国高校,选择顺序为:首选“C9”大学联盟,即中国常青藤大学联盟(并按专业兴趣选择其中的大学)—— “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非重点高校——民办高校。

最新“985”工程高校情况(后扩大的34所):

1.国内一流的“985”工程大学,国家确定首先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C9”大学联盟。据介绍,国家重点建设的这9所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精锐部队,强中强校,重中之重:

北京大学(文、理科为主)

清华大学(理、工科为主)

哈尔滨工业大学(理、工科为主)

中国科技大学(理科为主)

复旦大学(文、理科为主)

上海交通大学(理、工科为主)

浙江大学(理、工、农科为主)

南京大学(文、理科为主)

西安交通大学(理、工科为主)2.国内二流的“985”工程大学:

中山大学(文、理科为主)

武汉大学(文、理科为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理、工科为主)

中国人民大学(文、理科为主)北京理工大学(理、工科为主)

同济大学(理、工科为主)天津大学(理、工科为主)

南开大学(文、理科为主)中南大学(理、工科为主)

东南大学(理、工科为主)华中科技大学(理、工科为主)

大连理工大学(理、工科为主)北京师范大学(文、理科为主)

3.国内三流的“985”工程大学,即其余的“985”工程高校:

湖南大学(理、工科为主)

华南理工大学(理、工科为主)

厦门大学

吉林大学

东北大学

山东大学

重庆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四川大学

专业主干课 篇6

【关键词】题库建设;应用研究;分析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需要各种各样层次的人才,职业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地发展。职业教育区别于原来本科教育的突出一点在于它的职业性,职业技能的培养,重在训练,重在实践。要紧密联系生产实践第一线的实际,把实践性教学贯穿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大力实施‘双证书’制度。为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增加职业教育的实用性,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与国际职业教育模式逐渐接轨,培养出数以万计的高素质人才,不但要求学生在受教育期间文化水平得到提升,还要求其通过学习掌握一门乃至于几门职业技能,真正地创造出用得上、靠得住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职业教育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种,其职业教育是实现职业教育大众化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差别突出一点在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理论教学为主。而职业教育更加强调职业技能的培养与塑造,培养的目标既不是“白领”,也不是“蓝领”,而是二者的结合是“银领”。随着21世纪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社会需要大量既懂得理论又能动手操作的人才,因此,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职业技能的培养。职业技能的培养模式有很多种,而职业技能资格的取得往往与职业资格考试紧密联系,因此国家也大力提倡“雙证式”的教育模式,从国外的成功经验来看,“双证式”教育模式使得学历教育的职业教育学生不但懂得必要的文化,同时拥有了一定的职业技能,大大缩短了从理论到实践的“磨合期”。职业教育的内容就有必要进行改革,在保证必需的文化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加大职业技能的培养,在目前一方面要在平时加强实践教学的比重,同时还要让学生在毕业时取得一定量的职业技能证书,那么职业证书的取得除了理论的传授之外,大量地有针对性的训练就显得必不可少了,题库建设的研究课题也就应运而生了。

题库建设的应用研究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首先,要对所要建立的题库要有一个很准确的定位,我们的研究重点放在了金融证券类相关职业资格能力考试上,有了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位,其次,就是将金融证券类资格考试的类别进行了汇总,并筛选出与职业教育学生相适应的考试科目;再次,就资格考试的科目对教材进行选择并收集相关素材,建立题库初样;第四,对题库加以修饰并结合现代化教育手段,譬如,对题库的应用加以人机对答训练,题库的试卷生成,以及标准化考试模式的引进等等;最后,要对题库的使用效果加以评价并不断完善,使得题库形成一个动态的系统。

课题的研究方法。K.M.瓦尔沙夫斯在《科学工作者如何组织自己的劳动》一文中,他强调指出:“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研究的价值,就是说,正确的方法会提高研究的效率。过时的、考虑不周的或没列所有细节的方法则会使研究的价值受到影响,有时由于方法的选择和个别方法的制定不够仔细,会造成全部工作的返工,因此科学工作者必须细心确立(选择和独立制定)研究方法。就是说,要把进行研究所必需的方式方法通盘确定下来。”我们的题库课题首先采用了分类法对素材进行了整合与分类,确定哪些属于各类考试所通用的课程,比如财税金融等经济基础知识分为一大类,哪些属于独立考试的范畴,如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考试科目为证券从业资格考试系列教材等等;其次,对采用了文献法,大量阅读相关文献,力图保证题库的涵盖量充分,保证题库的创新与实用性;再次,采用了案例分析法,将原本枯燥的理论知识还原为活生生的案例,通过案例分析,使得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得更扎实、更牢固;另外,我们还采取了个案法,将重点的问题加以强化,突出重点、难点、知识点;当然,作为题库实验法是比不可少的,我们在采用实验法的过程中结合行动研究法与经验总结法对题库不断加以修正完善。

题库建设的过程控制。过程控制分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事前控制在前面我们已做以介绍,这里就不在赘述。事中控制主要作好三方面工作:第一,要先设计好实验的目标,如一次使用的时间控制在多少、一次练习的试题数量为多少、测试的结果多少分为及格,这些目标的制定一定要有规划,切不可无目的的实施;第二,实验过程的组织与实施,实验效果的优劣关键要看实践的过程,在实验的组织实施中,要保证计算机系统的正常运转、题库试题的妥善选择、学生的广泛参与等多个因素的结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第三,测试完毕,要对测试的效果加以评价,并形成反馈意见进入到事后控制过程,同时还要对试卷加以讲解、剖析、强化实验目的,实验才可完成。事后控制主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是通过实验反馈回来的意见对题库要加以修正,比如试题的难易程度、考察知识点的针对性以及职业资格考试的新变化等等;另一方面,要对题库不断加以改进,力求保证题库的先进性、科学性、典型性,比如我们将试题统一一个模式改为加注不同等级星号(*)来确认难易程度、在题库素材中加入案例类型题等,使得题库更丰富、实用。

题库应用研究的使用效果。培养目标更明确,我们将“双证式”教育模式融入到本专业的课堂教学中,就是让学生在毕业时不但要得到毕业证,同时还要学到一定的本领,拥有一个或几个职业资格证书,题库的建设是为培养目标服务的;针对性更强,不论是日常的章节练习、单元测试还是模拟考试训练,都是为学生将来考取证书服务的,不但巩固了学习,同时为将来资格考试奠定了基础,可谓一举两得,通过不断的模拟考试,使得学生对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题型、答题技巧很熟悉,克服了原先怯场、准备不充分等等情况的出现;效果更明显,通过题库的使用,我们发现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增强了,老师的工作效率也大大地提高了,学生不在把练习当成一种负担,反而在互相的比拼中提高了成绩;通过我们对题库建设的应用与研究为我院其他专业的题库建设提供了依据与经验,为其他专业开展题库建设开了一个好头。

题库建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如何能随机生成避免重复的试卷,这个问题将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重点;再有就是随着职业资格考试的推广,考试的内容、范围逐年更新,加大出题以及录入的难度,面对此类问题的解决办法,只能随考试的变化而变化。■

【参考文献】

[1]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市场基础知识.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2]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发行与承销.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3]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交易.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4]张尧学.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尧学畅谈中国高职教育十年发展变革.[EB/OL].http://www.tech.net.cn/page/N002/2009062300009.html. 2009-06-23

专业主干课 篇7

一堂好的复习课就应像一篇优美的散文,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才能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我在实践中做了尝试。

一、思想上重视,制订科学合理的计划

每到复习阶段,许多老师马上感觉轻松了,课堂上对学过的内容简单重复,强化记忆,或反复做习题。这样学生很容易厌倦,课堂教学也无效率可言。“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要让学生重视复习课,乐于接受复习课,不能一味地把所学内容像热剩饭一样一遍遍加热,而应对所学知识重新加工组合,用旧食材烹饪出新佳肴。

首先,复习要有计划性。要上好一节复习课,作为教师必须和新课一样认真备好课,甚至要比上新课更认真,难度更大,需要对知识进行综合整理。

初中学生做笔记能力不是很强,所做笔记往往漏洞百出,这就增加了复习课的难度。在复习课上教师要注意理清知识框架,注重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把知识由点串成线,再由线扩成面,把精华的东西集中到课堂上来,使课堂物超所值。这样的复习既能把复杂的课上简单,又能使语文课堂充满张力,还能使复习扎扎实实。真正做到“教学环节简洁,课堂训练扎实,教学形式朴实”实现最终的高效。。

其次,复习课应突现应试性。复习的目的是为了考试,这是不容置疑的。忽略了这个前提,复习课就很容易迷失方向,但是复习时间有限,因此,课堂上要不枝不蔓,必要时直奔主题,在考点上下功夫。

二、整体上把握,明确知识结构的划分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师生先要把考点烂熟于心,明确了考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更好地把握复习进度。另外还要对复习的深度、广度和难度进行控制,使学生稳定有效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定度过高,则是超纲复习,拔苗助长;定度过低,则不能达到考试要求,也无法与试题吻合,也达不到初中学生应具备的语文能力。

初中语文毕业升学考试考点一般分为六大块:①基础知识及其运用。包括字音字形,病句修改,标点符号,修辞仿写等。②现代文阅读。主要以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三种文体为主。③古诗词曲的鉴赏?。以唐诗宋词为主,“诗言志”,诗词曲赏析多借助背景理解诗人词人的思想感情。④文言文阅读。以初中文言文课文为主,另有简单的课外文言文比较阅读。⑤写作。要求能写简单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常用的应用文。⑥口语交际。多为主观题和一定的开放性试题。教师对考点要细致分析,找出学生的薄弱环节。运用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集中力量来攻克。

基础知识这一块,很多字词混在一起,这就需要教师提供一定的方法帮助学生区分识记。教师可以浅显地讲解造字法帮助学生记字形。如“初,”很多同学会把“衤”字旁写成“礻”字旁。如果讲清了初是用刀裁布,记忆就简单了。“燥”与“躁”,“清”与“青”等字都可用此方法来区分记忆。也可通过成语意义来识记成语。如墨守成规,班门弄斧,知道了墨指墨子,班指鲁班,这类成语的记忆就不成问题了。粗制滥造,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等成语皆可用这种方法来记忆。学生也可尝试一些自己的记忆方法。现代文阅读,应先指导学生分清具体文体,然后识记一些常规解题方法。如记叙文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表达方式,环境描写的作用;议论文中论点的查找,论据的作用,论证方法;说明文中说明方法及作用,说明顺序等。文言文阅读理解的基础是识记一定量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背诵规定的篇目。另外对作者和写作背景也要熟悉。如《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小石潭记》这些重点篇目,如果离开了当时写作背景,很容易在理解上出偏差。无论是现代文阅读还是文言文阅读,都要注意段落间有用的信息。如记叙文中议论性的句子,承前启后的过渡句,这些对我们理解文意很有帮助,句子或段落间的代词也是解读文章的钥匙,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只要你做一个细心人,语文学习也是有法可循的。

三、课堂上拓展,注重实践的力量

“墙外开花,根在墙内。”教材是我们复习的根本,也是我们复习的源泉。复习如果丢开课本扎题海,实质上是拆东墙补西墙,是一种失败的战术。中考的试题看似与课本无关,其实根在课本,是课本知识的变身或拓展延伸。课文就像数学物理等学科中的典型例题一样,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所以语文复习要立足教材,明确教材在语文复习中的地位。

“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需进行情感教育。语文知识,教师讲得再深、再透、再有水平,也只能使学生达到“懂”的程度。而要使学生具备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有赖于实践。生活处处有语文,在生活中学语文。

四、套题模拟测试,查缺补漏

第一轮系统复习结束后,根据中考试卷的结构,题型,编制试卷进行模拟测试,模拟试题能把分块的知识点连成片,把所有知识串起来。第一轮系统复习后,很多东西是零碎的,需要融会贯通。模拟测试对解题技巧,解题策略,解题速度等方面有综合的训练。这种实战演练既可以有效地检验复习效果,又可以从整体上把握中考的时间,答题速度等,为后面的复习找准难点和薄弱点提供可靠信息,以便及时查缺补漏。这个环节很重要,既有难点薄弱点的单项训练,又有套题的综合训练,还有巩固提高,能对学生能力起到整体提高的作用。

专业主干课 篇8

一、高职广告专业现行考试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考试观念落后, 与高职人才观和质量观不相适应

高职高专教育的本质特征, 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并从社会需要和高等教育地位出发, 确定其教育定位和培养目标, 形成有别于学科型、工程型的技术复合型人才。高职高专教育重视的是对动手能力的培养, 培养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在生产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层技术型实用人才, 是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目标和方向, 并使这类人才迅速将成熟的技术或管理规范变成现实的服务或生产。处于第三产业的广告行业, 在中国乃至全球战略经济中发挥着重大作用。高职广告专业学生与普通高等院校广告专业本科学生不同, 必须有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 而我们目前的考试与本科院校的考试基本相同, 没有体现高职广告专业必须注重对技能考查的特点。

(二) 考试方法简单, 内容单一

在现行的高职广告专业主干课程的考试中, 普遍采用的是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的试卷考试的方式, 以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学生学习成绩和对教学内容掌握程度的高低。而考试的内容也是以日常教学所用的各类教材为主。这种考试方法简单, 内容单一, 考分的利益化过于广泛, 考试的反馈调节功能也远远没有得到发挥。高等职业教育最近几年在我国发展很快, 其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已经获得教育界广泛认同。目前各高等职业院校为了顺应培养目标的转变, 结合实际情况, 出台了许多教学改革的方案, 摸索出许多非常有价值的经验。但在教学模式改革的同时, 作为激励教学正常发展的手段之一的考试, 其改革却相对滞后。许多高职院校尚未建立起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考试体系, 校内考试机制不太合理, 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错误导向, 学生也不能更有效地学习。

(三) 教师缺乏实际广告经验, 考试缺乏实践性

广告专业的教学和考试严重滞后于广告业的发展, 专业教师缺乏实际广告经验。绝大部分教师从未涉足过广告行业, 对广告行业的具体业务及工作十分不了解, 因此, 在实践教学和考试方面无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目前, 实践教学往往被分成课程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三个环节, 而且通常在实验、实训室完成, 实践教学虽然重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但各环节之间相对独立, 导致技能培养、技术创新的力度不够。缺乏实践性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 由于对实践性教学缺乏标准化管理, 使得教学环节缺乏科学的规范要求作为标准, 同时也缺乏对实践性教学活动的监控、评价与反馈机制, 最终导致实践教学水平难以评估, 指导教师各行其是, 实践教学的质量受到极大的影响。

二、对高职教育考试方式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 树立能力教育或素质教育的考试观

考试作为一种教学质量的评价手段或工具, 它既可以为应试教育服务, 也可以为素质教育服务。因而对于考试方式的选择就在于教师到底具备什么样的考试观。高等职业教育是顺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要求而应运而生的一种教育形式。探讨高等职业教育的考评体系, 对于办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 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素质教育, 形成独具特色、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考试体系等, 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 为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必须将应试教育的考试观转变为能力教育或素质教育的考试观。只有转变考试观念, 才能将教学拉回到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培养学生诸多能力的轨道上来, 以保证高等职业院校毕业学生能够达到各专业毕业资格所确定的技能标准, 从而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 考核内容应从理论知识转向技术应用能力, 重点考核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考核内容主要是结果和过程。对高等职业教育结果的评价也要围绕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来展开, 以能力为目标本位, 既评理论素养、技能水平、文化素质等职业技术能力, 又评职业道德、合作精神、责任意识、学习能力等关键能力。过程评价主要围绕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探索精神等方面来展开。在考试题型方面, 要突破名词解释、问答、填空、选择、判断对错等内容, 突出技能应用、动手操作等方面的内容, 甚至可以将考场设置在某个技能工作场景中, 由考官现场测试、评分。

(三) 考核手段应多样化

对高等职业院校而言, 应选择多样化的考核手段, 根据课程的不同特点选择相应的评价方式, 诸如口试、论述、小论文、简单设计、答辩、综合性大作业等。通过形式丰富的考核手段将高职学生从传统的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 让他们能用理论去解决实际当中的问题, 从而达到能力培养的目的。另外, 要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可考虑设计一些个性化的考试。正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才是考试改革的根本意义之所在。

(四) 评价标准应多元化

要重视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质量监控和考评, 诸如作业、考勤、听讲、实验、实习、考试等。加大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 尽量减低期末传统考试的分数比重, 有些课程甚至可以取消期末考试。对于实际操作性强的课程, 除应加大平时成绩的分数比重外, 在期末考试上要加强实践操作和应用技能方面的考核, 减少理论闭卷考试分数比例或取消理论闭卷考试。成绩评定也不一定都采用百分制。除丰富多样化的考核手段之外, 高职院校还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 打破过去一卷定结果, 百分制打天下的单一模式。

三、高职广告专业主干课程考试改革方式

(一) 考试内容的改革

考试内容要体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课程目标要求, 要根据社会岗位对广告专业能力的要求, 确定学生毕业所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基本素质、职业能力的要求确定具体的培养规格, 根据培养规格的要求, 考知识, 也要考能力及素质。根据广告专业能力的总体要求, 确立各课程所要求的能力, 各课程的能力培养与考核应与总体的规格要求协调一致。

(二) 考试方法多样化

以往教学要求是只要考试课程必须出卷面笔试的试题, 考查课程才可以灵活运用考试方式, 所以以往很多实践操作类的课程采取了卷面笔试方式。考试方式要突出多样性、针对性、生动性, 不能只限于笔试, 还应采取口试、参与科研、实地调查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取消原来进行的传统的书面试卷形式进行期末考试, 采用试卷与操作相结合的考试方式, 以广告作品、广告作品演示及答辩、平时课堂表现进行综合考评, 以体现考评的经常性、全员性、灵活性、客观性。

(三) 加强平时考核

将学生平时的作业、在讨论中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与实践活动的表现, 学生学习的兴趣、意志和学习态度等方面的情况也作为评定学生成绩的重要依据。课堂评价也是重要方式,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表现, 还可以通过面谈、正式作业、项目调查、书面报告、讨论问题和写作论文等方式考查和评价学生。

(四) 考核结果显示方式的多样性

针对不同课程, 其评分方法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 如采用百分制, 也可以依次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和不及格四个等级;对达标课程, 可采用两级评分, 即达标与不达标;对论文、设计、制作等教学环节, 可采用评语加五级评分, 以确认其学业成绩。

(五) 大力实施职业资格证书认证制度

高职院校应结合广告专业特点, 根据国家职业标准的对应关系, 组织学生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同或相近职业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测试。对考试合格的学生, 由劳动保障部门按规定发放职业证书, 实现高职院校毕业生“双证”就业的目标。

摘要:考试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适应当前社会对应用性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和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 对高职广告专业主干课程的考试方式进行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对高职广告专业主干课程现行考试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 从考试内容及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建议, 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不断提高高职高专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职,广告专业,主干课程,考试方式

参考文献

[1]毕丹.论广告设计专业中如何体现高职高专特色[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7 (5) .

[2]陆斌.中国高校广告教育正是欣欣向荣发展期[J].现代广告, 2005 (9) .

[3]胡波涌.关于高职教材的选用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育教学研究杂志, 2005 (1) .

[4]倪宁.广告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5]郭肖华.广告创意训练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专业主干课 篇9

1 教育理念的优化

1.1 需求优化的生本教育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早就提出过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并进行了实践, 其“深其深, 浅其浅, 益其益, 尊其尊”, 即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 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生本教育主张“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以动作技术练习为主,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根据学生性别、性格、身体素质、特长爱好等综合因素进行分层教学, 从“以学定教、需求为先”切入, 既能使教学氛围更融洽、交流更顺畅、学生思维更活跃, 又能使其主体意识与合作意识得到明显增强, 更能让不同层次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4]。

1.2 动力优化的团体教育

20世纪30年代末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卡特·勒温提出团体动力学, 认为积极的团体行为会对个体产生良性影响。该理论为高职开展分层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 通过对高职学生特征进行细分, 形成不同维度的“群体”作为“分层”的基础, 发挥团体的作用以丰富分层教学实践。关键是团体动力的发挥, 即团体对个体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要发挥促进作用。一是注重群体氛围的营造;二是发挥群体“领导者”的作用;三是形成有效的团体公约。潜移默化地促进每一个学生做出符合学校管理及教学要求的行为, 减少影响分层教学的不利行为和消极因素[5]。

1.3 分层优化的兴趣教育

依据不同的标准分为班内分层和混班分层。班内分层又可以按成绩、能力、兴趣和目标分为4个层次。混班分层则是打破传统的班级编制, 将所有同年级的学生当作分层学习的主体, 统一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划分, 一般按学科与兴趣分为2层。两者兴趣分层的内涵是一致的, 只不过混班分层中将兴趣发挥到了极致, 很多课内选修课便是兴趣分层带来的最大变革, 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内选修课, 扩展了原有课程设置的单一与贫乏, 激发了学生对于各种课程的兴趣,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爱好与特长[6]。

1.4 过程优化的心理教育

教学过程优化是在既定教学条件的基础上设计适合既定教学任务的最佳教学方案, 以期在规定时间内, 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使学生的智力和能力获得不同程度发展的过程[7]。在实际教学中从多角度考虑, 要做到起点尽量低、内容足够简、过程多重复, 尽量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课堂讲解的同时要求学生同步操作, 刺激学生的形象思维, 通过这样的教学机制不但可以巩固学生刚刚学过的知识, 还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潜在问题, 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8]。

1.5 整体优化的社区教育

在院校之外, 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广泛的学习空间, 蕴含着丰富的可资利用的教育资源。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实质上是与学校所在的社区联系。社区是学生乃至成人所接触的最为具体的“社会”。要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 通过各种学生感兴趣的社会体验性学习和问题解决学习等活动, 让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社区。这不仅是一个培养学生的社会归属感和责任感的过程, 而且是学生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 是学生人格完善的过程[9]。

2 主干课程分层优化实践

2.1 园林工程技术

按施工顺序分为: (1) 土方工程是基础工程, 在园林地形竖向设计的基础上, 进行土方平衡与调配, 完成园林地形骨架的构筑。 (2) 给排水工程属于隐蔽工程, 在确定给水管网形式的基础上, 重点进行喷灌系统的设计与施工;园林排水重点在于防止地表径流冲刷地面措施的景观艺术化处理。 (3) 园路与广场工程是引导游人的流线工程, 在保证立面结构合理的前提下, 园路工程重点在于面层的艺术搭配和线性的流畅, 广场工程的重点则是面层的组合及其艺术处理。 (4) 置石假山与水景工程是让游人流连的艺术景观工程, 置石假山在确定石材选用的基础上, 贵在卧置如牛、立置如猴、群置如山落, 并与园林建筑和植物的巧妙结合, 构成自然山石画;水景类型多样, 在明确或单一或综合使用的前提下, 重在池壁、驳岸和护坡的艺术性处理, 而以防水细节处理为最。 (5) 栽植工程是构成软质空间的健康工程, 除了栽植形式的艺术化, 健康的生命力表现是检验其质量的关键。

2.2 园林工程施工技术综合实训

按照园林分部分项工程分解为6类共计18个技能训练项目: (1) 土方工程3个, 即地形模型制作、用方格网法计算土方量、施工放线; (2) 给排水工程3个, 即参观喷灌工程设施, 详细调查、观测、分析、总结当地某一公园排水系统与排水设施, 喷灌工程设计与施工; (3) 水景工程3个, 即砌石类驳岸施工、铺石护坡工程施工、喷泉的设计; (4) 园路与广场工程3个, 即园路设计、卵石园路施工、当地城市文化广场面层图案分析提炼; (5) 假山工程4个, 即假山设计、假山施工、塑石制作、假山模型制作; (6) 栽植工程2个, 即乔灌木栽植工程、草坪铺栽。根据学生实际, 按季节分层选择进行综合代表性训练[10]。

2.3 园林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

(1) 施工组织。正文带附件, 1个表加1个图。正文包括编制说明、总体部署、施工方案、组织措施等15项内容;辅助资料包括施工机械设备表、劳动力计划表、项目管理机构配备情况及其简历表;施工进度计划表科学反映最佳施工方案在时间上的具体安排;施工平面布置图是施工方案及施工进度计划在空间上的全面合理安排, 指导现场文明施工。 (2) 施工管理。四大控制:进度控制是前提, 质量控制是核心, 成本控制是关键, 安全控制是保证。四大管理:现场管理、劳动管理、材料管理、信息管理。 (3) 四大专项, 即组织协调、竣工验收、考核评价与回访维修。学习方法:先在教师指导下浏览全书章节, 初步理清框架;分成16个专项学习模块, 任选2~3个深入学习, 明确学习重点;6~8人为一组相互讲解、交流讨论, 找出关键问题以简洁图示表达;就关键问题先由学生讲解, 再由其他学生归纳综述, 以检验讲解的是否清楚;学习成果对等交换;最后由教师总结点评。

2.4 园林工程资料管理

按开头与结尾、3条主线、七大块进行二级分层教学:甲方管两头, 开头准备较难, 最后严格验收;监理代业主, 主要管过程, 包括施组与放线, 即“三控 (进度、质量与造价控制) 二管 (安全、信息管理) 一验收”;乙方担重责, 加强管理, 落实现场“七大块”, 并完善图表。“七大块”包括管理资料、技术资料、测量记录、物资材料、施工记录、试验记录和验收资料。一级分层教学按资料管理单位分为3条主线:基建文件、施工资料、监理资料。二级分层教学按园林岗位分为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专职资料员和其他 (安全员、质检员、测量员、机械员等) , 将施工现场管理的“七大块”资料和3条主线按各自岗位的需求进行重组, 并增加相应的其他课程 (园林工程技术、园林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等) 知识点, 以实现岗位知识的系统和完备, 防止出现岗位知识盲区。

2.5 园林工程管理综合实训

按6人为一组成立园林公司,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技能训练项目, 进行模拟公司实训: (1) 工程量清单计价, 要求绿化工程、道路与广场、景观小品为必选项目, 每个公司编制完整的商务标, 包括投标总价、单位工程费汇总表、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计价表、措施项目清单计价表、其他项目清单计价表、零星工作项目计价表、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综合单价分析表、主要材料价格表。 (2) 按招标文件的规定格式, 每个公司编制标前施工组织设计1套。 (3) 按照园林工程招标与投标程序, 重点进行模拟投标, 包括递交标书、统一开标、电子评标、专家评标、结果公示和签订合同等环节。 (4) 中标单位提交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以及修改后的工程量清单计价。

2.6 园林企业管理

围绕10个问题系统学习:管理的概念、园林企业管理的特点、管理的职能、探析人本原理、如何分析企业经营环境、举例说明制定园林生产计划和降低园林生产成本、劳动管理与定额的关系、生产现场的“6S”活动、质量管理的PDCA循环、项目管理的组织协调。就管理的职能开展讨论, 梳理决策 (前提) 、计划 (基础) 、组织 (核心) 、领导 (关键) 和控制 (保障) 的关系。结合人本原理的探析, 围绕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开展辩论赛。就分析企业经营环境和质量管理的PDCA循环, 开展“五分钟演讲赛”, 由学生组成评委会, 选出优胜者。就生产现场的“6S”活动, 选择附近园林施工企业进行实际参观, 比照分析, 完成一份考察报告, 并提出改进建议。

3 教学方法的优化

3.1 现场教学法

现场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 组织学生到经过挑选、有代表性的公园、居住区、城市广场、工矿企业、学校、医院等地, 通过对其地形处理、水系设置、建筑风格和植物配置的观察和研究, 从而获得园林知识的方法。一般在低年级的《园林艺术》《园林设计初步》《园林植物识别与应用》等课程的教学中采用。一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任务的需要, 制订行走路线和重点参观项目, 做到胸中有数。二是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观察, 并适当结合讲解进行赏析、对比, 把感知与理解结合起来。三是引导学生做好总结工作, 把观察的现象与书本知识联系起来, 使之真正起到获得感性知识, 验证和理解知识的作用。

3.2 三步指导法

三步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首先通过阅读教材中的核心内容第1次获得知识, 然后围绕1~2个问题由学生各抒己见, 通过讨论或辩论第2次获得知识, 最后由教师归纳、汇总学生第3次获得系统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一般在高年级的《园林工程硬质材料》《园林工程基础》《园林工程资料管理》《园林工程施工组织管理》等课程的教学中采用。首先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一番深入浅出的加工, 按生产第一线的程序, 组成新的更为合理的教材结构, 使教学内容富含逻辑意义。其次根据教学的需要和教材内容的特点, 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思考价值的问题, 并依据各班学生知识与能力情况, 使这些问题明确具体、难易适度, 以便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要善于把教材上的书面语言转化为适于教学的口头语言, 并能清晰、准确、生动地表达给学生, 还要通过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的语言, 组织和引导学生不断深入领会和掌握教材的内容。为此, 可适当利用一些线条、箭头、图案、表格等, 对文字进行补充说明, 加深学生对教材的印象[11]。

3.3 实际训练法

实际训练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组织学生在校内外一定的场地 (或实训基地) , 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实际操作或其他实践活动, 以巩固所学知识、掌握技能技巧的方法。一般适用于高年级的《园林工程施工技术》《园林工程概预算》《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管理》《园林机械》等课程的教学。教师事先对练习、实训活动的目的、内容、操作要求和程序、规则做出周密的选择和设计, 确定活动的方向, 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在实际训练时, 教师要来回巡视, 了解学生掌握的程度, 及时进行指导;对学生实训中存在的问题和出现的困难, 要耐心启发引导, 不可急躁。在学生进行练习实训的过程中, 教师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他们学会独立完成实践任务的本领, 逐步提高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重视实际训练结果的总结和反馈, 培养学生自我监督、自我检查和自我评定的良好习惯和能力。

3.4 其他教学方法

一是形象讲授教学法。利用这种方法能让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里获得知识, 同时教师的主导性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其不足是容易把教学变成满堂灌, 削弱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二是演示操作同步教学法。通过亲自上机实践, 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同时, 通过操作能培养学生观察、构思、创新的能力。三是小组讨论法。比较适合没有固定或唯一答案的知识性论题的教学, 学生的自主性能得到充分发挥, 个性也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协作等能力。但是该方法需要加强讨论过程中的导向作用, 以确保学习按预定方向进行。四是竞赛激趣法: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作欲望, 利用学生的好胜心、自尊感, 组织学生进行创作设计比赛, 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12]。

4 结语

高职教育的生命力在于能否培养出社会需要的生产第一线应用型人才, 衡量的标准就是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分层教学优化的目的在于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 使其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合适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 教师应考虑因人、因材、因时地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13]。关键在于给不同基础的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 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热情, 满足每一个学生自我提升和发展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建立战胜困难的自信心[14]。难度在于不仅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 更应该重视非智力能力以及创业能力的培养, 如沟通能力、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15]。总之, 面对高素质技能型创业人才培养的新形势, 高职院校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各自实际进行优化组合, 积极应对时代教育的新挑战, 为当地园林行业努力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技能型专业人才。

摘要:针对高职院校学生个体素质的差异, 在优化教育理念的大前提下, 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对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主干课程进行教法改革试点, 探索教学方法优化组合的有效途径, 旨在探寻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新途径, 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培养创新精神提供参考。

专业主干课 篇10

目前,全国众多院校已经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多层次的物流人才培养格局已初步形成。但尚未形成合理的现代物流人才的教育培训体系,各层次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核心课程的确定、教材的编写等问题急待研究解决。课程体系的构建是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它要求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一个合理的适应社会需求、体现自己特色的课程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针对物流管理以培训实际应用能力为主的特点,本文抛弃传统为构建课程体系而构建课程体系的做法,从技工学校的实际出发,对学校物流管理专业主干课程体系构建从理论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训建设两方面展开特色研究。

1 理论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改革

按照技工学校“根据职业活动设课”的原则,将专业课程分为行业整体性课程、行业流程性课程和外围课程,培养技能突出,视野开阔的高技能物流人才。围绕岗位需求设置课程。行业流程性课程是行业岗位技能的培养课程,其理论教学内容应该占整个课程的60%以上,课程按照行业分工的运行过程分段展开,以实训或学工交替的形式完成段与段之间的衔接,其教学过程60%以上为实训内容。将本专业涉及的行业流程分为采购、生产、销售、货运代理、报关、国际结算与单证、报检、集装箱储运、港口等。外围课程是经济运行主线以外的课程,如报关、报检等。知识拓展型课程,如数据库应用技术、物流地理、机械类课程。如表1:

在所有的专业课程中,强化实践教学。所有的专业课打破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分离式教学模式,提高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理论、实践教学在时间上、场所上、教师上均实现一体化。

抽调专业水平高、技能水平高的人才1~3名专业骨干教师、若干名专业教师和企业的技术人员组成课程建设小组,对国际集装箱仓储与运输、企业物流管理实务、国际货运代理实务、港口物流管理实务等本专业的核心课程进行重点建设,同时对上述课程编写配套教材和课件。

进一步将职业道德教育落实到课程之中,每一名教师需要承担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工作,专业组织收集职业道德与职业生涯方面的案例,为教师提供职业道德教学方面的指导。

加强专业外语教学,以双语教学的方式将外语教学渗透到专业课程之中。

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与课程教学大纲相衔接,在目前单一证书的基础上,增加报关、报检等证书培训教学,学生可以根据个性发展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如劳动局开发的《中级物流管理员证书》,由商业技师协会开发的《物流管理员证书》、由国家货运代理协会开发的《货运代理职格证书》、由海关总署开发的《报关员证》等,同时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兴的行业,正在不断地发展壮大,为了与国际接轨,引进了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引进的英国皇家物流与运输协会的一级、二级ILT资格证书。尽管作为兴趣爱号进行选择,但笔者认为必须要求学生选择其一,并以此作为毕业资格的一个条件。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尽快与社会接轨,与国际接轨。

2 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按照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需要进一步完善现有校内实训中心的设备设施,同时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2.1 校内综合物流实训中心

引进企业的管理制度和企业业务,加强实训中心的生产性建设,充实实训内容。包括下面几个部分的内容:港口物流实训条件建设、企业物流实训条件建设、配送中心实训条件建设、条码技术训练条件建设、运输实训条件建设等。如表2:

2.2 校外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中心的建设目的是满足顶岗实习的需要,让学生在真实的经营环境下操作,感受工作过程,同时可以争取企业的投资,使企业成为物流人才培训的主体之一。可对有合作意向的企业发出邀请,选择一两家合适的制造企业作为合作单位,校企双方在该企业内部共建实训基地。企业与学校按签订合同要求比例投入,共建学生实训专用生产线,保证每个基地每年可安排400人次以上的实践培训。

2.3 校内外实训体系的建设是阶梯式的承继关系

校内的仿真实训项目能够在校外基地进行顶岗实训,校内实训中心的真实生产项目要融入到校外基地的经营环境之中,使学生在实训中心获得较宽的视野和多种技能,在校外基地获得突出的技能。

2.4 岗位训练

根据具体硬件条件,在校内综合物流实训中心或校外实训基地设置岗位训练,让每一位学生在具体岗位上得到切实有效的锻炼。下面以企业物流方向课程与港口物流方向两个专业为例列出部分岗位训练专栏:

总之,技工学校要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等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侧重于职业能力的“专才”教育。在教学内容上追随科学技术发展步伐,学校和教师要加强与企业的经常性合作与联系,密切关注物流管理发展的最新动向,保证理论知识站在时代的最前沿。同时,加强对学生能力的锻炼和培训,尽量多的赋予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从而使他们达到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目标。

摘要:物流管理在我国的迅猛发展急需大量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而如何培养物流管理适用型人才,其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个核心问题。文中从技工学校的视角出发,对学校物流管理专业主干课程体系构建从理论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训建设两方面展开特色研究。

关键词:物流管理,课程设置,实训

参考文献

[1]王骏,孙守成.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及其人才培养[J].物流技术,2003,(9).

[2]王恩涛,邵清东.现代物流人才的知识结构及能力要求[J].物流技术,2003,(10).

[3]欧阳文霞.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初探[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4,(6).

[4]莫柏预.关于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物流教学,2007,(10).

专业主干课 篇11

一、重构主干课程

主干课程是学生技术学习与经验积累的源泉,只有认真规划课程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认真学好每门课程的热情。我校DOTNET方向软件课程的开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重构:

1.认真调研确定岗位能力需求

为课程建设我们相继走访了牡丹江蓝崎软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大连卓展科技有限公司、大庆华拓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哈尔滨鑫联华公司等,与企业人事主管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交流,分析计算机软件人才岗位需求。

2.多方参与确定课程方向

邀请优秀的软件工程师、项目经理等软件领域专家,本专业优秀教师共同分析软件开发的工作过程,确定典型的工作任务,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实例客观地描述软件开发的职业活动,确定课程,同时借鉴北京大学北大青鸟集团软件专业课程体系,确定课程名称。

二、重建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每门课程开设的基础,是教学的一把尺,应做到定位要精准,课程教学才得以精练。

1.课程定位要准确

根据课程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地位,明确课程性质。

2.课程目标要明确

为了充分发挥每一位同学的学习潜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掌握一技之长,从而挖掘学生多元化的发展潜质,就应该目标明确,从而培养强烈的学习意识。

3.课程内容要项目化

针对软件岗位群上的典型工作任务,运用职业分析方法确定软件岗位群要求的职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将职业能力的形成过程,确定为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打散传统的知识体系,以项目为载体,根据工作任务的相关性构建课程内容体系,应做到课程内容有增有减,对不同工作过程设计不同的学习内容,以完成工作任务的顺序组织教学内容。

4.课程考核要多样化

每门课程都有特点,单一通过卷面无法全面考查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程度,应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如过程考核、课程设计答辩、笔试等,针对不同的课程要采取灵活的考核方式。

三、重组教学内容

分析软件职业特点,以理论够用实践为主的特点,注重以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为重点,重新安排教学内容,以《软件综合实训》课程为例设计教学内容。

1.教学计划的制订

根据课程标准合理地制订本门课的教学计划。《软件综合实训》课程采用以行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进行设计,整个学习领域由若干个学习情境组成。

2.课堂教学的实施

根据软件开发流程,将整个实训过程分成实训准备、项目策划、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测试、部署运行六个工作阶段,循环进行教学设计。以《软件综合实训》课程为例设计教学单元。

四、结语

DOTNET软件方向的课程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学执行者认真研究与探索,最终目标是实现学生的高质量就业,培养出新时期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每门课程的教学设计都是教学的灵魂,需要师生共同配合,才能真正做到教中学,学中教,教学合一。

专业主干课 篇12

1 根据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精选教学内容

我国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行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1]。医学营养专业学生主要的就业岗位是公共营养师, 从事公众膳食营养状况的评价与指导、营养与食品知识传播、促进社会公众健康工作, 要求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及理解、分析、归纳和判断的能力[2]。高职学生动手能力较强, 但综合分析能力较弱, 部分学生在校外参加公共营养师培训课程, 如果实验内容与校外培训内容相同, 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的实验教学, 必须注重高职学生的特点, 因材施教,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内容安排上, 既要注重基本技能, 以提高公共营养师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 又要加强理论学习,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使学生终身受益。

目前, 我国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教学内容主要有三大类:单纯经典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现场实习[3]。对其设立5个模块, 共17个综合性实验项目, 包括营养学基础模块:体力活动水平测评、人体维生素C营养状态评价、人群碘营养学评价;食物营养学模块:食物中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蔬菜水果中维生素C含量及烹调加工的影响、食物营养标签的设计与评价;人群营养学模块:人体测量及评价、婴儿辅助食品制备、孕妇钙营养状况评价;公共营养学模块:膳食调查、食谱编制、营养咨询和教育演练、营养干预课堂讨论;食品安全学模块:蔬菜水果中化学性毒物的快速测定、灭菌牛乳的食品安全质量检测与评价、食物中毒的调查和处理、HACCP (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 管理体系实施设计与应用。各模块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公共营养师需要重点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分布于多个项目中, 应循序渐进并反复练习, 使学生在实践中熟练掌握技能与知识。如人体营养水平评价, 其基本内容和对不同人群、不同营养素评价的指标分布于各个模块中, 营养学基础模块中的人体维生素C营养状态评价、人群营养学模块中的孕妇钙营养状况评价、公共营养学模块中的营养干预课堂讨论都包括膳食调查、人体营养水平的生化检查、临床体征和症状检查、人体测量4个方面, 还包括改进措施。针对不同情景反复练习, 每个项目选用一种膳食调查方法, 学生将全面了解各种膳食调查方法的区别、应用注意事项, 并熟练掌握人体营养状况评价。再如:样品采集中的食物中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为固体食物采样、灭菌牛乳的食品安全评价为液体食物采样、人体维生素C营养状况评价为尿样采集、孕妇钙营养状况评价为血液采集, 可以使学生全面掌握样品采集技能。

为开阔学生视野, 选择教学内容时应考虑我国目前检测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和社会热点问题。如孕妇钙营养状况评价的血钙测定、蔬菜水果中化学性毒物的快速测定、膳食调查软件等方法均与国内实际检测方法同步;牛奶食品安全和HACCP是目前食品安全的热点问题。

2 多元化组合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质量由教和学两方面决定, 兴趣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之一, 学生只有对某些问题或方法产生兴趣, 才会主动学习和接受知识。目前, 实验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包括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小组讨论、设计性实验、案例教学、互动教学和现场实习等[3,4]。每种方法侧重不同能力的培养, 按教学内容将上述方法相互结合形成多元化组合教学方法, 即设计两种以上的方法, 将基本操作、专业训练、职业素质、综合能力体现在一个实验项目中, 练习时重点明确, 使学生在每个实验项目中均能接受较全面的锻炼。如婴儿辅助食品制备包括开放性设计、现场实习、互动教学, 学生自己设计辅助食品、烹调加工、展示成品、讲解答辩、全班评价;膳食调查项目包括小组讨论、现场实习、课题设计等, 各组讨论设计调查表, 对设定人群进行现场调查, 应用膳食调查软件分析处理评价, 对发现的问题提出营养干预方案, 制作PPT进行汇报;食物中毒案例分析包括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 学生分析案例、扮演角色, 再现食物中毒情景, 体验调查处理工作。通过应用多元化组合教学方法,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高其团结协作精神和交流沟通能力。

3 编写新颖的实验教材, 保证实验教学有据可依

教材是学生与教师进行课堂活动的蓝本, 也是评价教学活动完成情况的依据。我校目前尚无适宜的实验教材, 通过查阅文献、收集案例并参考公共营养师培训内容, 根据既定实验教学大纲、内容和方法, 结合学生特点, 自编实验教材。教材内容和形式力求新颖、简洁、清晰、实用, 包括:实验目的、课前准备、相关知识、实习内容 (实验方法) 、课后延伸。实验目的明确本实验宗旨及应达到的目标;课前准备指出学生应在课前复习或学习的知识、准备的器材或材料;相关知识提供理论教学中没有讲授且理论教材中又没有的内容, 如营养咨询和教育演练项目中人际沟通的基础知识和方法等;在实习内容中具体说明本实验项目的实施步骤和方法;课后延伸引出与本项目有关的学科最新研究进展及需深入探讨的启发式问题。由此形成一整套内容全面、应用性和针对性强的教材。

4 采用开放式考核方法, 全面评价教学质量

课程考核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 是教学质量的反馈手段, 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考核内容包括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和实验报告。考核方法改变以往由教师对每位学生进行考核的单一方法, 采用自我评价、学生间互评和教师评价等方式。如以小组为单位提交的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内容由教师评价, 过程表现由组长评价组员, 组员无记名评价组长;互动教学中, 由教师制订评分标准, 全班学生按标准自我评分, 同时根据课堂表现互相评分;成果展示环节中, 由各组间答辩点评给分。这些考核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在评价他人的同时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

5 多种途径培养教师, 提高其实验课指导水平

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学方法的掌握和评价标准的运用, 直接影响着课堂进展和学生的学习情况, 进而决定着教学质量。新的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要有更全面的专业知识、更高的沟通引导能力才能胜任工作。因此, 着重在以下几方面培养教师:加强学术交流, 跟踪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新进展、新技术及社会热点问题;组织授课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讨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编写教材, 参加各种形式的教师培训, 熟悉教学法, 提高引导和沟通能力;参观兄弟院校, 相互交流信息;学习了解公共营养师培训课程及相关考试;课后及时讨论解决发现的问题。

摘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 对高职医学营养专业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设立5个模块, 共17个综合性实验项目, 采用多元化组合教学方法, 编写新颖的实验教材, 进行开放式考核评价, 建立一套实验教学体系。经过应用, 证实该体系能有效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关键词:职业教育,实验教学,教学改革,营养学

参考文献

[1]眭红卫.高职教育目标下烹饪营养教学内容的重新构建[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 2011, 25 (5) :73-75.

[2]陈姗姗, 冯涛.高职食品营养与配餐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24 (1) :67-69.

[3]赵秀娟, 孙长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探索[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3, 27 (3) :351-353.

上一篇:大豆栽培与田间的管理下一篇:解析建筑课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