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设计课

2024-10-09

专业设计课(精选12篇)

专业设计课 篇1

摘要:在数学讲评课中利用微课助学的方式可以很好地处理好时间紧与任务重的矛盾,解决学优生和学困生的关系.微课助学并非仅仅重视微视频的制作,而是要更加重视学情和教学内容来进行微课设计.

关键词:数学讲评课,微课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数学讲评课的准备不足、评讲无重点、不重视方法与过程、就题论题等存在的问题已逐步在改变,数学讲评课的有效性、针对性、实用性在进一步提高. 但这都无法改变高中学习的时间紧、任务重的现实,也无法改变班级中学优生和学困生的现状. 翻转课堂的兴起,微课助学的热潮充满中小学课堂,数学讲评课利用微课助学可以实现学优生和学困生共赢,可以优化时间紧任务重的矛盾.

微课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反映教师在针对某个典型知识点教学或开展某个教学活动环节中所运用和生成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结合体. 微课的核心是微视频,同时还包含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点评、微反思等辅助性教学内容. 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微课的教学设计而并非仅仅视频设计.

在数学讲评课中,要具有有效性、针对性、实用性,势必要有详讲略讲甚至不讲的题目,即便是详讲的题目也未必人人掌握. 笔者在数学讲评课中,往往利用微课制作软件制作微课,或者一题一微课,或者一类一微课,时间在3 ~ 8分钟,用WPS或者Word提示微课的主要内容和解题方法,通过建立班级QQ群,供学生有选择性下载学习,这样在数学讲评课中将大大提高讲评课的效率,既可以不让学优生耽误时间,又可以让学困生掌握好知识.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用的一些设计微课的体会供读者参考.

一、分层设计,学生选择

数学测验一张卷子,题目一样,学优生和学困生的理解是不完全一样的,掌握程度也有差异,在设计微课时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如果制作成AB微课让学生自己选择,这样既可以达到补差的目的,又可以达到培优的作用,更符合新课程面向全体的理念. 在三角函数的一次小测验中有这么一小题:的最大值是 . 在试卷评讲中属于不评讲题,但试卷统计中还是有个别同学出现错误,为了补差,同时兼顾培优,我这样设计了两个微课:

A微课设计: ( 1 ) 求下列函 数的最大 值:( 2 ) 讲解清楚,步骤详细,规范书写,方法小结. ( 3) 目的: 达到补差的作用.

B微课设计: ( 1) 求下列函数的最大值:可求导) . ( 2) 若,求的最大值. ( 3) 思路讲解,给出答案,方法小结. ( 4) 目的: 达到培优的作用.

二、多题一解,强化通法

任意找几套高考题或者任意找几套模拟题会发现有许多知识点或者解题方法是一样的,甚至题型也完全一样,因为这些知识点和解题方法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属于必须掌握的范畴. 国庆、五一假期较长,作业往往是两三套题,高三后期试卷练习较多,这是不争的事实. 评讲时间有限,不评讲又达不到作业的效果. 因此要达到评讲效果可以将两三套题一起归类评讲,这样有利于学生的总结提高. 具体可按两种方式归类: 一是按知识点归类,就是把试卷上同一知识点的题目归在一起进行分析讲评; 二是按解题方法归类,即把试卷中涉及同一解题方法、技巧的题归到一起进行分析. 典型的类型和典型的方法必须让学生牢固掌握,夯实学生的解题能力就是多题一解,强化通法. 因此在设计数学讲评课的微课时,把同类型同方法的题目集中在一起进行制作微课,让学生掌握其通法,使之能够全面地、系统地巩固相关知识,梳理知识要点与相关方法,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如已知点P是椭圆上任意一点,F1和F2是椭圆的焦点,( 1) 若∠F1PF2= 90°,求△F1PF2的面积; ( 2) 若∠F1PF2= θ,求△F1PF2的面积; ( 3) 求| PF1|·| PF2|的最大值. 将椭圆改为双曲线其解法是类似的,归纳起来就是“余弦定理”+“第一定义”. 又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立体几何线面平行证明问题等都可以采用多题一解,进而起到事半功倍的讲评效果.

三、一题多解,培养能力

一题多解,往往覆盖多个知识点和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及方法的全面掌握和理解,通过一题多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加深对相关知识及方法的熟练运用. 不同的解法体现不同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可以促使学生思维的多角度发展,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具有深远的意义. 然而在数学讲评课中,由于时间和教学任务的关系往往不易实现,如能够采用微课助学的方式,供学生选学,学生不仅可以得到思维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数学讲评课的顺利进行.

例1已知x > 0,y > 0,且x + 2y = 1,则的最小值为 .

解法一( 基本不等式)当且仅当且 x + 2y = 1,即时取 = ) .

解法二( 转化为函数) 由x + 2y = 1得( x∈( 0,1) ) ,接下来利用分离常数解决,如果是高三年级试卷,还可以利用导数求解.

解法三 ( 向量法) 令由得,所以

四、一题多变,拓展提高

一题多变,通过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知识进行延伸,从而达到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知识的目的. 变更条件或者结论,做到一题多用,充分发挥题目的迁移作用,收到解一题会一片的效果. 利用几何画板讲解,录屏软件制作微课,效果更佳.

例2设变量x,y满足约束条件,则目标函数z = 4x + 2y的最大值为( ) .

A. 12 B. 10 C. 8 D. 2

变式1: 若P( x,y) 为约束条件x + y≤3,x - y≥ - 1,y≥1下一动点,A( 4,2) 为一定点,求的最大值.

变式2: 设变量x,y满足约束条件x + y≤3,x - y≥ - 1,y≥1,求的取值范围.

变式3: 设x,y满足x + y≤3,x - y≥ - 1,y≥1,求的最大值、最小值.

变式4: 设函数,若 f ( 1 ) ≤3,f( - 1) ≥ - 1f( 1) ,求4a + 2b的最大值.

五、一题一解,突破难点

例3已知函数f( x) = ( x + 1) lnx - x + 1.

( Ⅰ) 若xf'( x) ≤x2+ ax + 1,求a的取值范围; ( Ⅱ) 证明: ( x - 1) f( x) ≥0.

解 ( Ⅰ) ∵f( x) 定义域为( 0,+ ∞ ) ,又,所以令 g( x) = lnx - x,则

当0 < x < 1时,g'( x) > 0; 当x≥1时,g'( x) ≤0,x = 1是g( x) 的最大值点,所以g( x) ≤g( 1) = - 1. 综上,a的取值范围是[- 1,+ ∞).

当0 < x < 1时,F( x) < 0,当x > 1时,F( x) > 0,所以F″( x)min= F″ ( 1 ) = 2 > 0,从而F' ( x) 在 ( 0,+ ∞ ) 上单调递增.

所以,当0 < x < 1时,F'( x) < F'( 1) = 0; 当x > 1时,F'( x) > F'( 1) = 0,所以F ( x)min= F( 1) = 0,故F( x) ≥0,即( x - 1) f( x) ≥0.

( Ⅰ) 问中: 方法属于通法,学生容易解决,在微课设计时强调分离变量,讲清讲透如何要求构造的函数g( x) =lnx - x的最大值.

( Ⅱ) 问中: 该题方法较多,但学生最容易入手的是直接构造函数F( x) = ( x - 1) f( x) ,在微课设计出现F'( x) = 0不容易解的情况下应该如何办? 再求导,还是无法完成时,第三次求导. 理清思路,讲清讲透,突破难点,突出要点,发挥出微课的优势.

总之,在数学讲评课中利用微课助学的方式可以很好地处理好时间紧与任务重的矛盾,解决学优生和学困生的关系. 微课助学并非仅仅重视微视频的制作,而是要更加重视学情和教学内容来进行微课设计,使微课助学达到不仅可以补差,而且可以培优的作用.

专业设计课 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对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有直观的了解。

过程与方法:在积极参与本课程的活动中,体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要求的基本学习方式和活动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中产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感受综合实践活动带来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

对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有直观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

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

四、活动准备:

教学课件

五、活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其他学校学生实践活动的照片,问:这些同学在干什么?

指名回答,师预设:观察、记录、实践、游戏、实验,展示成果

(二)引导学生,认识综实

1、如果我们也用这种方式上课的话,那么这门课叫什么呢?

(引出课名——综合实践活动)

2、看了这么多的图片,它们都是综合实践活动课,那你认为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

(指名说,生各抒己见)

3、老师总结:这些正在观察、采访、实验和进行体验的同学在上一门特别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

(三)引导学生,感受综实

1、你觉得综实是一门怎样的课程呢?如果我们以后的综实课也这样上,那么你上课的感受是什么?

(生自由发言,师预设:高兴、感兴趣)

2、你希望在这节课上做些什么呢?(生自由发言,可小范围的讨论)

师:无论做什么,我们都要抱着一种快乐的心情去做,只有我们对这门课感兴趣了,我们才能上好这门课!

3、通过图片,我们知道,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形式是丰富多彩的,你能想到哪些活动形式?(指名回答)

师出示课件进行说明:搜集资料、开展社会调查研究、社会考察与宣传、采访、设计与制作、实验、劳动社区服务等都是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活动形式。

4、针对综实的活动形式,你想设计哪方面的活动?

(预设:生可从采访、设计与制作、搜集资料等方面进行简单的设计,如:采访的话,你想采访谁?采访的内容是什么?)

5、大家对于什么是综实还有什么疑问吗?(你觉得综实是什么?)

六、预计效果:

《论语》导读课设计 篇3

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去学。学生在学习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中,要有兴趣动机作为内驱力,要有真正获益即发展作为持续学习的土壤,要有方法的习得作为长远学习或终身学习的保障。建构的主体是学生,老师能尽到的责任,主要是激其兴趣、帮学生体验发展的乐趣并教给学生普遍意义上的方法。

人们通过名著的阅读与思考,心灵会被唤醒,情感会日渐细腻,思想会愈加丰富。有认识价值,也有审美价值。有人说,一个人的灵魂世界,就是他的阅读。你的既有情思基础会影响你再建构时的取舍,一旦选择了,书本上的情思世界又会反过来强化你既有的情思世界,这样螺旋上升。比如说《论语》,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甚至代名词,她是东亚文明的望远镜与显微镜。只要我们曾在东亚生存,我们的血液里流淌的更多的就是儒家的精神。大至治国平天下,小至修身养心性,你都得去了解《论语》。我们可以引用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我们也可以引用南怀瑾先生的评价:“孔子学说与《论语》本书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她的原文本意,只要你不故加曲解,始终具有不朽的价值。”当然,你也可以再引证其他资料,无非就是像我们导课一样,引发学生的兴趣与注意。

我觉得理性的介绍固然有用,而在实际阅读过程中体验到趣味、意义及方法更重要。我心目中的孔子,用达巷党人的话说,就是:大哉,孔子!他是罗丹雕刻刀下的思想者,他是古希腊神庙睿语——“认识你自己”的践行者,他是我心目中的体现生命意义价值尊严的一根苇草。我最佩服的便是至圣的执着,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积极入世情怀。

“楚狂接舆歌而过,荷蓧丈人逍遥行。”《论语》中有好几处将隐居倾向的人与孔子并提,尽管夫子也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逍遥念头,也有“吾与点也”的圣人之叹,但生逢乱世的孔圣人,他选择了掮起一扇大门,宁可自己受苦,也给后世更多人留出一条生路的处世准则。他为世间写下了一个大大的“仁”字!

据说,“仁”在《论语》中出现了109次。那大概就是“吾道一以贯之”的根基了。我们推荐《论语》,最重要的就是修得仁心。如何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何处理自己与大自然的关系,传统文化会给我们很好的借鉴。孔圣人的“仁”,就是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法宝之一。仁者爱人;仁者不忧。不怨天,不尤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一句话,正如夫子有一次退朝,知道厩焚后,问人不问马一样,夫子践行的就是善良,真诚。他反对花言巧语的骗子,他鄙弃邦无道时还享受俸禄的小人,他看不惯犯上作乱穷奢极欲的阴谋家及走狗,一向温良恭俭让的夫子也会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愤激语!孔子的人格魅力还在于善解人意,他对宰予的昼寝,用了朽木不可雕也的话,后世一说是对懒惰者的讥讽,一说是因材施教的同类。读书,见仁见智,我倒倾向于宽容。

我在引导学生读《论语》时,除了强调为了人生的道德境界以至天地境界而多参悟仁德外,还引导学生立足现实的学习,从伟大的教育家那里汲取学习的精华。我们通过背诵、交流学习心得的方式,又回顾了一下章节: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看得出来,先前的背诵滋养了智慧的喜悦。国语学习强调背诵,确实有道理。我们有时候代替学生建构,其实是做了剪开知了的蝉衣那样的事情。我启发学生,古人读经典有经史合参之法,就是将经典语句与历史联系,当然,你也可以与现实故事对接。这其实是教给学生一种读书的办法——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生是聪明的,何况谁都知道理论离不开实际,事理事理,无事之理与无理之事都不易找啊。学生的思维被解放了,火花四射!我想,如果能坚持经史结合法思考领悟,学生写议论文也就不必发大愁了。

导读课结束了,我恳请同学可以收藏一本《论语》,时不时地翻一翻,想一想,看看是不是让自己愉悦、清醒、坚韧、开阔,如果是,那我们推荐阅读名著就有成绩了。

总之,名著导读,就是要引导学生爱读书,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还要觉得读书好,在阅读中成长,并尽可能地将阅读进行到底!

新课标下初中地理课导入设计思考 篇4

关键词:初中地理,导入,生活体验,演示实验,情境

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导入犹如小说里开篇的引子, 如大型乐章开启时的前奏, 课前导语虽然不是“正文”, 作用不可低估, 它能集中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切入教学设计的主题。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独具匠心的新课导入设计是地理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 富有创意的新课导入, 会给学生带来一种“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的意境。 避免呆板的导入方式, 尤为重要的是它可以占领制高点, 开启思维的闸门, 调动学生感官, 使学生一开始就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带着问题去探究, 因此, 对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进行艺术性导入设计非常重要, 意义重大。 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地理教学实践,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不断思考, 在地理教学中, 针对不同内容, 采用不同的课堂导入艺术, 现归纳如下。

一、谜语谚语贴近生活

新课标要求课程要关注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活生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生活在现实世界中, 时刻与社会各方面发生联系, 大自然中有许多的问号, 从而让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 谜语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它是一份珍贵民间文化遗产, 地理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 教学导入设计中我们要善于寻找这些谜语知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地图的要素”一课时, 我先让学生认识地图, 运用这样的谜语导入:“高山不见一寸土, 平地不见半亩田。 江河湖海没有水, 世界各国在眼前。 ”这是什么呢? 让学生来猜。 通过猜谜导入新课的学习案例不胜枚举, 这种方式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充满学习激情。

谚语是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和生产生活中长期的经验、智慧的结晶, 是言简意赅的知识概括。 地理谚语中有许多涉及初中地理教学方面的内容, 课标提倡挖掘与生活接轨的课程资源, 在课堂导入过程中, 如用“过一冬, 长一葱”引入“地球运动”教学中昼夜长短变化的理解, 这个谚语的意思是:过了冬至日, 太阳直射点从南回归线向北移动, 北回归线以北的区域白昼逐渐变长。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一山有四季, 十里不同天”的谚语来引入山区气候的学习。 这些谚语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启迪其思维。

二、生活体验引人入胜

新课标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就是要组织、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自己身边, 体验到地理的应用价值。 如“ 天气和气候” 教学导入中, 教师提问: “ 夏天同学们穿什么衣服? ”“冬天同学们穿啥衣服? ”“为什么冬夏两季穿衣不同? 巧妙地引入天气和气候的新课学习中。 同样的内容, 教师也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自己冬天在海南岛的旅游照片和夏天在拉萨的旅游照片, 让学生观察衣着的变化, 思考衣着变化的因素, 顺利导入新课, 这些教学资源来源途径多,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做有心人, 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发现教学资源, 独具匠心去设计。

三、歌曲视频创设情境

为学生创设一个新奇、神秘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顺着问题的发展和深入将学生融入到考古、探秘的情境中, 如学习“埃及”一课时, 播放视频资料“金字塔之谜”, 课堂一开始学生就被引入到教师创设的神秘场景之中, 学生急不可待地想了解古老而又神秘的埃及王国, 课堂的导入轻松而愉悦。 在学习“ 长江” 一课时, 教师选择播放歌曲 《 长江之歌》, 随着高亢的歌声长江浩荡奔放的气势把学生引入到本节课学习中, 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诗词故事诗情画意

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有众多的优秀诗词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 其中揭示自然地理规律, 描写山川风情的佳句颇多, 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 把古诗词引用到地理教学中, 既能赏析古诗词美妙的韵味, 又能轻松愉快地深刻理解地理课堂教学内容,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学习“秦岭淮河”一节内容时, 教师以春秋末期《晏子使楚》的故事导入, 晏子机智勇敢、 灵活善辩的才能展现给学生, “橘生淮南为橘, 橘生淮北为枳”的名句烙印到学生脑海里, 让学生感受古人地理知识的渊博。 在学习“中国气候”一节中, 引入王之涣《凉州词》中的“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来认识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底蕴深厚的中华古诗词, 使地理教学内容丰富, 形式更新颖、活泼, 只要合理地摘选, 精心设计, 这种导入方式一定让教学增色添彩, 让美的欣赏与知识的学习同行。

五、演示实验新颖别致

伴随着素质教育下地理教学改革的深入, 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方式都在产生深刻的变革。社会大环境的变革促进教学的变革, 新时代的学生更要求学有所用, 学有所乐;这时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多的来源于知识内容本身, 把书本上的理论和实际事物联系起来, 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深刻的概念。 如“影响气候的因素”一节教学中, 教师对海陆分布对气候影响的导入设计中, 以演示实验的方式导入, 步骤一:用酒精灯加热两个烧杯中相同容积的沙子和水, 5分钟后让学生读出温度计示数。 步骤二:熄灭酒精灯把两个烧杯中的水和沙子放置5 分钟, 再次读出温度计的示数。 学生讨论结果:相同条件下沙子 (代表陆地) 吸热后升温快, 放热后降温快;水 (代表海洋) 吸热后升温慢, 放热后降温也慢。 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被引入课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这个难点也迎刃而解。 演示实验能使学生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知识, 加深对本节知识的印象。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 学生生活环境的不断变化, 课程资源更加丰富, 新闻时政、影视资料、地理漫画、标志性建筑等都可能成为教学素材, 我们要用发现的眼光去探寻地理教育资源。 总之, 地理课的导入设计具有很强的艺术性、目的性, 要贴题而行, 方法可千变万化, 但变化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 都应该在符合教学目的的前提下, 根据不同章节的内容巧妙设计, 只要做到构思巧妙、新奇而富有有艺术, 简洁明快富有启发性方可, 这样的导入才能激发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浓厚兴趣,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自主地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地理课堂的教学一定会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1]李家清.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J].课程·教材·教法, 2004 (1) .

[2]鲁祥波.浅谈地理课程与教学改革[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3 (4) .

[3]周树平.实施初中地理新教材的几点尝试[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3 (6) .

专业设计课 篇5

13、乌鸦喝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乌,鸦”等9个字。会写“可,石、办”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乌鸦急着找水--喝不

着水--想办法喝水--喝着水了”这一系列变化过程。教学重点:认字及初读课文

教学难点:朗读感悟“乌鸦急着找水--喝不着水--想办法喝水--喝着水了”这一系列变化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小朋友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则谜语,看谁猜得准:身穿黑袍子,长个丑样子,懂得爱妈妈,是个好孩子。(谜底:乌鸦)

2、老师准备了三幅图,图上的乌鸦在干什么?谁愿意说说?

二、初步感知课文

过渡:这节课老师带小朋友们一起走进乌鸦喝水的故事,进一步认识乌鸦。(板书课题:乌鸦喝水)

1、出示课件动画部分。思考:这是一只怎样的乌鸦?

2、学生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看清拼音,读准字音。

3、出示本课生字课件,请学生认读,巩固记忆。(1)指名认读。

(2)请学生给生字找朋友,组词。(3)开火车认读词语。

(4)学生介绍识字方法,如喝与渴编顺口溜,瓶与渐猜字谜等。

三、细读课文,感悟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1、谁愿意读第一自然段?(出示课件)其他同学想一想,从这一段,你明白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

(1)引导学生质疑,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读懂了什么?

(2)谁能读出乌鸦“到处找水喝”那种心里着急又找得好辛苦的语气?(几个同学练读,评议)谁能扮作一只小乌鸦,边读第一句边创编几个动作?(3)乌鸦到底遇到了什么困难?为什么喝不着水?(出示课件)接着再往下读课文。你认为该怎样读?(4)情景表演。

2、这只小乌鸦确实非常着急,可是光着急也不行啊,得想办法,乌鸦通过什么想到了办法呢?接着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出示课件)

(1)分小组讨论:(出示课件)看见许多小石子,怎么就能想出办法呢?少许小石子行吗?许多石块行吗?(2)指导朗读。

3、朗读第三自然段,用横线画出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1)谁来把你画的句子读一读。

(2)乌鸦多想马上就喝到水呀!可他为什么不把小石子一下子都放进瓶子里呢?(3)实验演示,学生观察,用“渐渐”练习说话。(4)指导朗读。读出舒服、高兴、骄傲语气。

四、指导背诵

1、你喜欢这只乌鸦吗?想不想把乌鸦喝水的故事介绍给别人?

2、教师示范背诵。

3、学生一边背一边给课文内容编些动作,以帮助记忆课文。

五、拓展

乌鸦是聪明的,但是瓶子旁边要是没有小石子,乌鸦该怎么喝呢?聪明的你们来帮她想想办法吧!

六、总结

这一节课,我们认识了一只可爱、聪明、遇到困难肯动脑筋的乌鸦,愿小朋友也能像这只乌鸦学习,勇敢地面对生活对我们的考验。(播放课件中的音乐)就让我们在欢快的旋律中结束这堂课。

板书:

专业设计课 篇6

导言课是整个中学历史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课,新一轮的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不仅打破了历史学科体系,而且没有顾及学科整体性的一般要求。教材的内容是以“模块”专题的形式呈现的,与过去的“通史”体迥异,因此更有必要提升对导言课的重视度。精心设计一节历史导言课,可以给学生以整体点化,对他们总体认识高中历史、认识新教师、认识新教材、认识新方法、认识新要求,认识学习历史的重要性、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等大有裨益.,学生是否热爱历史课,同教师对导言课的设计有直接关系。

如何设计历史导言课呢?

一、导言课的课前分析

1.学情分析:通过对学生初中历史学习情况的咨询,虽然已学了三年历史,但大部分同学对于历史学习的功能还不清楚,对历史学科不重视,使得学生认为历史学科可有可无;初中的历史学习已让一些学生对历史产生了一定的误解,要么以为是背课本,要么以为是讲故事,没有把它当成一门科学来看待,更谈不上对初中历史总结出一定的规律和方法,所以高一的第一节导言课至关重要。

2.教学资源分析:导言课没有教材,但教学资源更为丰富,古今中外,教师可以信手拈来,教师的个人魅力和教学功底都可以通过导言课充分显现。

二、教学目标的设计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明确“历史”和“历史学”的概念。明了高中历史课程的构架及高考的考试模式。

2.过程与方法:利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图片及信息让学生从历史的眼光去看开幕式,加深对历史学科作用的认识;结合学生的生活及学习中所体现出与历史学科有关的现象,提升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师生交流合作的过程,能够体会到新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特色,以更有利于高中阶段的自我调节;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加强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堂有效的历史导言课,要求教师必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解决“什么是历史和历史学?”、“为什么要学历史?”、“怎样学好历史?”等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历史和历史学

《说文解字》里对历和史的解释(略)?“历史”一词的两种含义(略)。

(二)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中外圣贤关于历史学习重要性的真知灼见不胜枚举(略)。

1.对个人而言:点明历史有陶冶情操的价值,历史有训练思维的价值,通过历史学习,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等等。

2.对国家和民族而言: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3.从世界和人类而言: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三)怎样学好历史

1.获取历史知识的途径

(1)在生活中观察、体会历史知识。

(2)在课本中发现知识:①构建整体线索;②提出问;③围绕主题开展学习;④以小见大:从中国看世界历史进程。

(3)在课本和生活中拓展研究。

新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充分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如在学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同学可以进行探究活动:“你的家乡在元朝时属于哪个行政区?”在学习基层民主选举中,可以让学生回家调查本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是怎样选举产生的?在了解过程中你发现有何问题?你有何建议?

2.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1)了解历史学科特点,提高学习效率

历史学科的重要特点,一是时序性,二是整体性,三是实证性。正是这三大特点,使历史取得其他学科无可取代的特殊地位。只有根据学科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取得理想效果。最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就是:记忆是历史之母,理解是历史之父。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知识的升华。

(2)从课程目标看学习方法

历史思维的核心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是贯穿于整个历史学习当中的。

识记  ——作为学习高中历史课程最基本的要求,要求学生能记忆这类历史内容。对这类历史内容,课程标准在陈述中使用了“列举”、“知道”、“了解”、“说出”、“讲述”、“简述”等行为动词。同学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对历史学科的庞大知识体系“分割围歼”,即: 1.人物;2.事件(事态);3.组织(机构);4.制度(纲领、路线、计划、条约);5.文化成果(包括理论、技术、文物器具、工程建筑、书籍文献)。

理解 ——要求学生在达到第一层次要求的基础上,能对所学的历史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形成对历史问题的一定认识。对这类历史内容,课程标在陈述中使用了“概述”、“理解”、“说明”、“阐明”、“归纳”、“认识”等行为动词。历史学科的理解,是要在记忆的基础上,形成对历史现象、历史规律和考察历史的理论方法的基本内容的概括性、本质性、特征性认识,将对历史表象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将已有的结论性的理性认识转化为自己的理性认识,并能掌握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比较关系的联系性,达到能够运用理解的知识观点分析解决历史实际问题的目的。

运用 ——要求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分析历史问题的因果关系、利弊得失、作用影响,并能作出自己的解释和判断。对这类历史内容,课程标准在陈述中使用了“分析”、“评价”、“比较”、“探讨”、“讨论”等行为动词。历史学科的运用能力是指站在一定的思想政治立场上,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来构建和阐释历史事实的能力。

(3)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和探究。

自主、合作和探究为基本理念的学习方式下,同学们需掌握以下一些学习方法:

如阅读必要的历史材料,注重探究学习,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学习与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四、高中历史构架

(1)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2)高中历史各模块的介绍。

《书愤》说课设计 篇7

本诗是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四单元“古典诗歌”扩展阅读中的一首;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 全诗感情沉郁, 气韵浑厚, 诗歌从时事维艰国运衰微的时代背景中来, 从报国无门衰鬓先斑的个人境遇中来, 来自他亲身的经历, 饱含着诗人的政治生活感受;写《书愤》时诗人已经61岁, 想到“气如山”的早岁, 现在却一事无成, 这是怎样的无可奈何呢?

《书愤》之“愤”, 句句是愤, 字字是愤。愤而为诗, 愤中含悲, 愤中含忧, 愤中有报国之义。

2.说学情

高中生青春焕发, 情感丰富, 喜欢读诗, 但缺乏一定的方法, 老师是一个引领者, 要去引导。老师是一团火, 要去引燃学生心中的激情。

3.说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及高一学生的学情特点, 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在过程和方法上采取五读法:吟读 (体会情味) 、译读 (理解内容) 、背读 (积累语言) 、说读 (思考探究) 、联读 (迁移拓展) 。在知识和能力目标上, 教学生读懂书愤之“愤”及古典诗歌阅读的一般方法。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激发青年学子身上的爱国情。

4.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学习难点确定教学重点, 译读部分, 用现代诗的形式表达出古典诗《书愤》的情怀。

5.说辅助工具

采用多媒体、配乐《大梦敦煌》。多媒体能解决好课堂上大量诗歌拓展材料呈现的问题, 《大梦敦煌》的配乐可有效地激发调动学生的个人情感, 让整个课堂成为一个强烈的情感流淌的课堂。

6.说教学过程

第一个教学环节:导入 (约1分钟)

以爱国名句导入, 激发同学们的阅读愿望, 初步调动学生们的情绪情感, 为整堂课做一个情感主题的奠基。

如:同学们,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身上有一种可贵的情感, 司马迁这样说, “常思奋不顾身, 而殉国家之急”;文天祥这样说,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谭嗣同这样说,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世纪伟人邓小平说,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同学们, 我们现在翻开课本122页, 我读《书愤》, 我们一起来读《书愤》, 来体验和感受这份激荡、滚烫的情怀。

第二个教学环节:吟读 (约7分钟)

体会情味, 入文入境阶段

方式:教师范读, 学生自由吟读, 个别吟读, 学生老师评点;齐吟。

教师在学生读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吟读要求, 然后进行细致的指导。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教师点评, 强化吟读的要求, 在学生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点拨, 学生掌握吟读的要领。

附: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第三个教学环节:译读 (约10分钟)

理解内容, 披文入情阶段

这个环节接通了古典诗与现代诗, 不仅让学生入情, 并且觉得有趣有味有挑战性, 可以玩味;学生分组活动, 全班交流, 老师肯定, 补充, 提供参考意见, 突破难点参考: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热血沸腾啊豪气如山。

曾记得瓜州渡痛击金兵, 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 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 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 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

有谁能像孔明鞠躬尽瘁, 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齐读。这个过程充分体现师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第四个教学环节:背读 (约9分钟)

积累语言阶段

为了便于找到背诵的规律, 先思考讨论一个问题, 这首诗被称为是陆游“一生感情 (爱国) 经历的艺术概括”, 请找出诗歌中陆游的情感经历。

早年:“气如山”, 恢复中原之志

壮年:“楼船”“铁马”, 抗金胜利的豪迈之情

晚年:“衰鬓”, 年事已高, 壮志未酬之情

然后, 自由背读, 各自背读, 齐背。

第五个教学环节:说读 (约7分钟)

思考探究阶段

你觉得陆游所书之“愤”为何愤? (讨论、交流)

义愤, 悲愤, 呼唤。这首诗对比手法运用成功, 富有表现力, 如昔年之壮举与今日之衰颓, “塞上长城”之理想与“世事多艰”之现实, 诸葛亮之积极进取与南宋统治者之苟且偷安等对比。

提出一个说的话题, 我心目中的陆游。 (学生各自思考, 交流)

老师总结:诗人个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爱国主题诗歌总会在诗坛大放异彩。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 并把它高扬到前无古人的高度, 爱国主题不但贯穿了他长达60年的创作历程, 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 成为陆诗的精华的灵魂。清末梁启超说:“诗界千年靡靡风, 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 亘古男儿一放翁!”

这个过程通过思考探究深入文本, 同时又能从课文中读出来, 让英雄形象深深烙印在学生们的脑海中。既有感性的形象, 又有理性的升华。同时, 为过渡到“联读”做准备。

第六个教学环节:联读 (约10分钟)

迁移拓展阶段, 情感发酵, 提炼主题, 我手写我心, 掀起课堂高潮

齐读

陆游写于1173年的《金错刀行》

写于1192年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古稀之年写的《诉衷情》

写于1210年的绝笔诗《示儿》

出示 (板书) 课题:千秋英雄爱国情

由一个到一类, 由陆游诗歌到其他诗人的诗, 由诗人陆游到更多的爱国诗人, 扣紧“千秋英雄”展开。

齐读

肖邦:爱祖国高于一切

苏霍姆林斯基:热爱祖国, 这是一种最纯洁、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有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

例举:

一寸丹心为报国, 两行清泪为思亲。 (明·于谦)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

只解沙场为国死, 何须马革裹尸还。 (清·徐锡麟)

拼将十万头颅血, 须把乾坤力挽回。 (秋瑾)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

《大梦敦煌》的配乐声缓起, 师生充满感情地齐声朗读《祖国土》 (阿赫玛托娃) :

我们不用护身香囊把它带在胸口,

也不用激情的诗为它放声痛哭, 它不给我们苦味的梦增添苦楚, 它也不像是上帝许给的天国乐土。

我们心中不知它的价值何在,

我们也没想拿它来进行买卖,

我们在它上面默默受难遭灾,

我们甚至从不记起它的存在。

是的, 对我们, 这是套鞋上的污泥,

是的, 对我们, 这是牙齿间的沙砾,

我们把它践踏蹂躏, 磨成齑粉

这是多余的, 哪儿都用不着的灰尘!

但我们都躺进它怀里, 和它化为一体,

因此才不拘礼节地称呼它:“自己的土地。”

学生情感到达高潮, 课堂达到高潮, 犹如巅峰体验状态, 学生跃跃欲试, 有强烈的写作动机。“情动于衷而言发于外”。只需要一根火柴去引燃。

师:同学们, 巨大的汶川地震震痛了我们的心灵, 瞩目的北京奥运激荡着我们的情怀;让我们唱响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声音, 让我们捧出滚烫的心, 朗读我们自己书写的爱国诗。

(各种方式——自己读、男女生读、一起读——朗读同学们的诗歌作品若干)

联读弥补了课文短篇教学容量的不足, 让学生从更深广、厚实的内容中感受诗人的情怀, 它不仅仅是一首诗歌的理解, 更重要的是对一个诗人形象的整体把握, 是一种人类普世情怀的共振, 从而较好的提炼了这样一个主题“千秋英雄爱国情”。

同时, 老师顺势拓展, 在不断创设的教学环境中, 极大解放学生, 调动学生, 学生情不自禁, 创作出高质量的诗歌作品, 从而课堂气氛推向高潮。通过这一节课较好地完成语文教学知识和能力的要求, 较好地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语文课堂的精神濡养。

《论语》导读课设计 篇8

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 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去学。学生在学习知识, 形成能力的过程中, 要有兴趣动机作为内驱力, 要有真正获益即发展作为持续学习的土壤, 要有方法的习得作为长远学习或终身学习的保障。建构的主体是学生, 老师能尽到的责任, 主要是激其兴趣、帮学生体验发展的乐趣并教给学生普遍意义上的方法。

人们通过名著的阅读与思考, 心灵会被唤醒, 情感会日渐细腻, 思想会愈加丰富。有认识价值, 也有审美价值。有人说, 一个人的灵魂世界, 就是他的阅读。你的既有情思基础会影响你再建构时的取舍, 一旦选择了, 书本上的情思世界又会反过来强化你既有的情思世界, 这样螺旋上升。比如说《论语》, 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甚至代名词, 她是东亚文明的望远镜与显微镜。只要我们曾在东亚生存, 我们的血液里流淌的更多的就是儒家的精神。大至治国平天下, 小至修身养心性, 你都得去了解《论语》。我们可以引用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 我们也可以引用南怀瑾先生的评价:“孔子学说与《论语》本书的价值, 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 对她的原文本意, 只要你不故加曲解, 始终具有不朽的价值。”当然, 你也可以再引证其他资料, 无非就是像我们导课一样, 引发学生的兴趣与注意。

我觉得理性的介绍固然有用, 而在实际阅读过程中体验到趣味、意义及方法更重要。我心目中的孔子, 用达巷党人的话说, 就是:大哉, 孔子!他是罗丹雕刻刀下的思想者, 他是古希腊神庙睿语———“认识你自己”的践行者, 他是我心目中的体现生命意义价值尊严的一根苇草。我最佩服的便是至圣的执着, 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积极入世情怀。

“楚狂接舆歌而过, 荷蓧丈人逍遥行。”《论语》中有好几处将隐居倾向的人与孔子并提, 尽管夫子也有“道不行, 乘桴浮于海”的逍遥念头, 也有“吾与点也”的圣人之叹, 但生逢乱世的孔圣人, 他选择了掮起一扇大门, 宁可自己受苦, 也给后世更多人留出一条生路的处世准则。他为世间写下了一个大大的“仁”字!

据说, “仁”在《论语》中出现了109次。那大概就是“吾道一以贯之”的根基了。我们推荐《论语》, 最重要的就是修得仁心。如何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如何处理自己与大自然的关系, 传统文化会给我们很好的借鉴。孔圣人的“仁”, 就是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法宝之一。仁者爱人;仁者不忧。不怨天, 不尤人;不患人之不己知, 患不知人也。一句话, 正如夫子有一次退朝, 知道厩焚后, 问人不问马一样, 夫子践行的就是善良, 真诚。他反对花言巧语的骗子, 他鄙弃邦无道时还享受俸禄的小人, 他看不惯犯上作乱穷奢极欲的阴谋家及走狗, 一向温良恭俭让的夫子也会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愤激语!孔子的人格魅力还在于善解人意, 他对宰予的昼寝, 用了朽木不可雕也的话, 后世一说是对懒惰者的讥讽, 一说是因材施教的同类。读书, 见仁见智, 我倒倾向于宽容。

我在引导学生读《论语》时, 除了强调为了人生的道德境界以至天地境界而多参悟仁德外, 还引导学生立足现实的学习, 从伟大的教育家那里汲取学习的精华。我们通过背诵、交流学习心得的方式, 又回顾了一下章节:

子曰:“岁寒,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看得出来, 先前的背诵滋养了智慧的喜悦。国语学习强调背诵, 确实有道理。我们有时候代替学生建构, 其实是做了剪开知了的蝉衣那样的事情。我启发学生, 古人读经典有经史合参之法, 就是将经典语句与历史联系, 当然, 你也可以与现实故事对接。这其实是教给学生一种读书的办法——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生是聪明的, 何况谁都知道理论离不开实际, 事理事理, 无事之理与无理之事都不易找啊。学生的思维被解放了, 火花四射!我想, 如果能坚持经史结合法思考领悟, 学生写议论文也就不必发大愁了。

导读课结束了, 我恳请同学可以收藏一本《论语》, 时不时地翻一翻, 想一想, 看看是不是让自己愉悦、清醒、坚韧、开阔, 如果是, 那我们推荐阅读名著就有成绩了。

心说课设计 篇9

1.1 地位和作用

“心脏”是《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第八章脉管系统的第一节和第二节的内容。所用教材是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十一五”教改规划教材, 由曾冰冰、宋效丹主编,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2008年8月第1版。该教材内容简练, 通俗易懂, 适合中职学校学生使用。

根据专业特点对心壁的微细结构省略不讲, 增加《系统解剖学》、《儿科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相关的内容。心脏是心血管系统的中心, 是输送血液的“泵”, 是脉管系统的重点和难点。本节内容与下次课“血管”密切相关, 所以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1.2 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 确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2.1 知识目标

(1) 简述脉管系统的组成;

(2) 解释血液循环的概念并说出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

(3) 描述心的位置、形态和体表投影;

(4) 归纳心各腔的出口、入口;

(5) 说出心传导系统的组成、位置。

1.2.2 能力目标

(1) 学生能够在心的挂图和模型上指认出心的外形及心腔的结构;

(2)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2.3 情感目标

(1) 培养学生爱护模型、标本的科学态度;

(2) 说明体育锻炼对心脏的有利影响, 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 提高心脏潜力, 增强体质;

(3)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1.3 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 以及本次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确定本次课的重点、难点如下:

1.3.1 教学重点:

心的位置、体表投影、心腔出入口及瓣膜

1.3.2 教学难点:

心的体表投影;心腔出入口及瓣膜;心的传导系统

2 说教法学法

2.1 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是卫生保健专业中职的一年级学生, 思维活跃且好动, 有很强的求知欲望, 想要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已经对心脏有一定的认识, 但心脏的结构及其功能的知识比较缺乏。

2.2 教法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认识, 结合本校学生实际, 主要突出了几个方面:一是, 创设问题情景, 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 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二是, 以直观教学法为主, 结合讲解法、提问法, 重要知识列表总结归纳法, 游戏教学法以及运用多媒体课件、模型等教学手段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具象知识, 以便学生更好理解。把教和学的各种方法综合起来统一组织运用于教学过程, 以求获得最佳效果。另外还注意获得和交换信息渠道的综合、教学手段的综合和课堂内外的综合。并且在整个教学设计尽量做到注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触发学生的思维, 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三是,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调动学生的主体性,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好的掌握知识。让学生在探索学习知识的过程中, 领会掌握解剖学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性素质。

2.3 学法

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 因此, 在教学中, 指导学生学习时, 应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有效的能被学生接受的学法指导应是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 是通过优化教学程序来增强学法指导的目的性和实效性。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归纳总结法、列表法、识图记忆法、讨论法等。

3 说教学环节设计

3.1 课前准备

上一周布置预习。按第一次课的分组, 分三组。用物准备:纸卡、心脏模型和彩色笔。

3.2 具体设计

3.2.1 导入新课

用一个小故事导入本节课题。有一户人家住在山上, 他们想喝山下的泉水, 怎么办?许多学生想到了接水管, 然后引导他们有了水管水能否自己由下而上输送?这样很快就有学生说要加个泵或抽水机。然后我问:其实我们人体中也有一个类似“泵”一样的结构, 能将血液运输出去, 那是什么结构?几乎所有的同学都能说出心脏, 引出课题, 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2 讲授新课

(1) 脉管系统的组成及血管壁的微细结构

多媒体展示并配有毛细血管血流的动画, 形象而生动。

(2) 血液循环

这部分内容重要, 但语言不易描述, 因此适合利用多媒体动画直观展示大、小循环。指导学生边看边说出循环过程, 并注意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然后让学生自己在纸上画出简单示意图并用箭头表示大、小循环的途径。最后教师强调二者的联系, 大、小循环将心血管系统形成一个密闭的系统。

(3) 心的位置和外形

讲述心脏的位置和大小时, 可以利用肢体语言, 把自己的拳头放在胸前, 示意心脏的大小和位置。让学生也跟着做这个动作, 最后分三组在男同学身上找出心尖的搏动点, 又快又准的组奖励一颗星。这样学生学习积极性高, 也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习心脏的形态最适合利用多媒体图片配合心脏模型展示, 这样平面和立体结合更直观形象。

(4) 心腔的形态结构

心腔内部结构更为抽象, 所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 教师边讲边用模型解释。请同学们自己列表归纳总结心各腔的入口、出口, 并总结规律, 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归纳总结的方法, 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心脏的瓣膜位置、形态结构和开启方向语言不易描述, 是本次课的难点之一。主要利用模型和多媒体图片、动画结合, 直观生动形象。此处落实了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房缺和室缺的内容

(5) 心的传导系统

这部分内容较抽象, 是本章难点, 不易理解, 讲解完理论看动画后, 再做一个接龙游戏来强化巩固:把学生分三组, 老师把心的传导系统组成部分分别写在纸条上, 每组找五个同学, 分别抽取一张纸条, 根据纸上所写内容, 按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左束支和右束支→普肯野纤维的顺序, 迅速站到相应位置, 又快又准的组奖励一颗星。这样学生在轻松的游戏中认识了心的传导系统, 达到易化难点的效果。

(7) 心的血管多媒体教学

(8) 心的体表投影

分组操作在同学身上画出心脏体表投影的四个点, 又快又准的组奖励四颗星。这样增强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自我展现力, 活跃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此处落实并突破了教学重点与难点。

(9) 心包多媒体教学

3.2.3 归纳总结

本次课内容多, 知识点繁琐, 最后结合板书归纳重点, 并把所学内容作纲要式总结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回忆并归纳小结, 教师作适当的补充,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次课的内容。教师再一次点拨重点和难点, 梳理知识, 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2.4 归纳反馈, 知识迁移

多媒体展示练习题, 以抢答形式完成达标测试题。抢答正确的组奖励一颗“星”。最后统计, “星”多的组获胜!通过测试教师能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及时反馈。通过抢答学生运用本次课所学知识抢答, 教师对给出正确答案的学生给奖励性评价,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心

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全身毛细血管→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内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

心的位置和外形:三条沟 (冠状沟、前室间沟、后室间沟)

心腔结构:列表总结

心的传导系统: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左束支和右束支、普肯野纤维

4 说教学效果评价

本次课利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尤其有大量的多媒体动画展示以及游戏等, 估计学生参与积极性会很高, 教学目标能够胜利完成。运用游戏法让学生们在玩中学, 巩固所学知识。整个课程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可能有部分同学因为基础较差或没有预习而感觉吃力, 再加上本次课的教学任务比较繁重, 所涉及的概念和名词也比较多, 有些同学记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课后多看书, 不懂多问, 实验课再认真观察, 进一步理解帮助记忆。

摘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学生学习情况, 从教材分析、教法及学法分析、教学环节设计及教学评价4个方面对心这节课进行设计说明。

职专涉农专业化学课教改设计初探 篇10

一、试行分组教学, 注重梯度挖潜, 使不同基础的学生各得其所

心理学家揭示出人性的一个本质现象:即人人渴望得到认可, 欣赏和赞美。而职业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参差错落, 用单一的硬性统一标准来要求, 很难使不同底蕴的学生有成功的体验, 更谈不上激发向上的激情与动力了;采取分组层次教学效果则大不一样:

入学之初依据问卷调查和测验, 将每一班的学生初步划分为三个教学组:

第一:“精英组”, 基础扎实, 学习积极性高, 课堂表现活跃, 是同学们的航标灯, 班级的生力军。对这些学生则更多的以欣赏、鼓励、赞赏的眼光看待, 并将老师的期望于适当的时机通过身体语言或坦言直述等方式传达给他们, 营造出教与学互促互长、相得益彰的和谐气氛。留出有一定难度的练习题, 使他们能通过努力以及同学们共同研讨等途径, 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以灵活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 做到“膳食结构合理, 营养调配均衡”, 能“吃得好”。

第二:“复活组”, 有一定基础, 但底子薄, 兴趣不浓仍有可拯救可发展的余地。对他们则格外严格要求, 多提问多检查, 使其时时感到压力的存在;同时进行耐心细致的辅导, 恰到好处的交流。于每一次课后留出与基础知识同步的训练题, 以牢固掌握基本概念、理论、操作技能, 力争使这些学生“吃得饱”。

第三:“专业组”, 学生化学基础极其薄弱, 只求一技之长。课堂上对他们只作纪律上的约束, 而不作化学系统学习的强求, 对专业必需的相关知识特别强调注意。诚然这是在课下个别谈话达成共识后而为之的, 使其没有被弃的冷落感。有条件时, 可组织课后辅导班, 使这部分学生尽可能“吃得着”。

如此, 使得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并藉以获得被认可的愉悦感, 试验表明, 学习效率比较高, 教学效果好。

有条件, 最好能分批次单独授课, 采取动态管理方式, 补后促前。

二、重视情感教育, 开启学生心智,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情感是和人的社会观念及评价系统分不开的, 是人类特有的高级体验, 是人的社会性需要能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不同的情绪与情感, 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与降低, 因而在教学中, 应创设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的情境, 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启发学生思维, 开发学生智力。

1. 设计教学语言, 实施情感教育

语言作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 它对人情感的影响是不容小视的。亲切的、善意的、情感充沛的语言能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 对行为起到巩固、调整和校正的作用, 把教师的要求变为推动自己前进的力量。

教育重情感, 教学语言就必须生动感人。情感教育要求教学语言要有一定的激励性、教育性, 要有一定的号召力。为此, 在教学中不论是导入、过渡、还是总结, 我们都必须精心设计。如《乙酸》一节结束时, 对同学们说:“学习上发扬‘喜新不厌旧, 吃醋不嫌酸’的精神迎难而上, 我们就一定能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 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成绩。‘相信自己, 你能行!’”。学生听了以后, 感到振奋, 从内心深处激起了做一个求知学子的内在心理要求, 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2. 谨塑师德形象, 实施情感教育

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是影响学生的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这种影响不仅有赖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教育与教学的方法、技能, 而且也有赖于教师的情绪与情感的感染力, 积极的正态效应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接受他传授的知识、技能, 而且也会使学生无意中接受教师个性的影响;能使教师的要求较容易地转化为学生的需要, 易于丰富学生的情绪记忆, 易于解决学习中的冲突与挫折。

在教学中, 教师总是严格要求自己, 严明自律, 一丝不苟。小到理化作业的错别字, 也不肯放过, 一一划出;醒目刺眼的红标记迫使他必须写对方能罢手;如有书写潦草字迹混乱的, 能在作业本上给以简明扼要的文字提示改正语, ……看似不足为道的些微之举, 常常收到爱屋及乌的情感迁移功效, 由喜欢老师而喜爱他讲授的学科。

三、重视兴趣教学, 启迪学生思维, 变“苦学死学”为“愿学乐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心理学家卢布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 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丰富新颖并具有科学性的教学内容, 容易引起人的注意, 使学生产生兴趣。

1. 联系生活生产实际, 激发兴趣

根据化学课内容大多与人们日常生活、生产实际密切相关的特点, 选取合适的问题切入点, 或巧妙设疑或开门见山援引实例,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激发浓厚的探索兴趣。如在讲《盐类水解》一节时, 可选取生活常用的食盐、小苏打, 生产中常用的硫酸铵为材料, 用pH试纸检验其水溶液的酸碱性, 根据现象提出问题, 引出课题。有了这样的开篇导引, 学生兴味盎然, 激情万分。授课中结合“盐类水解的规律特点”, 又可将《肥料学》中的生理酸性、碱性、中性肥等相关内容引入, 既透彻的理解了化学的基本理论又有效地服务专业课学习, 学生积极性高、劲头足, 效果好。

2. 深入结合专业实情, 巩固兴趣

针对学生“专业, 轻文化”的思想倾向, 本着文化课与专业课并重, 二者有机协调, 相辅相成的原则, 教学中要注意挖掘化学与专业学科的联系, 使学生明晓学科间纵横交错的知识网络体系, 化学在专业学习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如:浓度的有关计算是农、牧等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问题, 一定浓度溶液的配制是一项基本的操作技能。学习时, 可补充介绍几种类型的浓度:ppm浓度、体积比浓度、质量浓度, 尤其是质量百分比浓度, 在初中学过的基础上, 又可适当地拓宽加深, 增加不饱和溶液的有关计算, 以及改变温度或溶剂量有关晶体析出的计算。克服实际困难, 让学生进行溶液配制操作。通过一系列的思想渗透与实际运作, 学生深切地体会到:学点化学还真有用, 可得好好学。

3. 挖掘辩证认知关系, 升华兴趣

化学知识的许多内容都涉及到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化学知识中蕴藏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找出唯物辩证法与化学知识结合点, 将化学知识提高到哲学高度去认识, 使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得到提炼和升华, 也有利于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如: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有规律的排布, 从活泼的金属到活泼的非金属, 体现着质量互变规律, 也体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等, 可借化学课渗透进去。

《学会赞美》说课设计 篇11

(一)教材内容、地位与作用

《学会赞美》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八单元的一节口语交际课。口语交际课与阅读课、作文课、综合实践课一样,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板块。从小学一年级起就开设了口语交际课,但遗憾的是它现在已经被人为地架空,学生很少受过专业的口语训练。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前不擅言辞的老实人将不再适应社会的需要,“能说会道”将成为评价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上好口语交际课既是一种尝试,更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方向,势在必行。

(二)教学目标的制定

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为此,本节课制定如下目标。

1.工具性目标:①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②能具体生动地讲述见闻,努力用语言打动人;③能根据生活中的不同情境敢说、会说、能说。

2.人文性目标: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用明亮的眼睛发现美,用真诚的心感受美,用诚挚的语言去赞美。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慷慨赞美、会赞美。

2.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二、说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年龄大都在十岁左右,正是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思维日益增强的阶段。他们对周围事物充满了好奇,表现欲、竞争欲易被激发。但他们由于平时很少受过专业的口语训练,虽有说的热情,却缺少说的能力。这要靠教师耐心地循序渐进地引导。

三、说教法

1.生活即教育。我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用评选“校园之星”这种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

2.课标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为实现交际的双向互动,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倾听意识和即时应对能力,我创设了学生扮演小记者采访、同组内成员说感想或祝贺这些具体的交际情境。

四、说学法

为突出“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一个从不敢说到敢说,再到会说,最后到能说的训练过程,并在此过程中从说一句话到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人,再到自由抒发情感,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五、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课题,提出要求

1.板书“美”字,让学生组词。

2.教师小结说带“美”字的词语(32个):美丽、美好、美观、美妙、美食、美味、美容、美貌、美意、美感、美称、美言、美化、美景、美人、美事、美发、美梦、美德、美满、优美、甜美、完美、健美、美不胜收、美中不足、美玉无瑕、完美无缺、两全其美、十全十美、成人之美、天公作美。

3.导入,板书课题。

4.提出要求,明确目标。两点要求:①认真听;②积极说。三个目标:①敢说;②会说;③能说。

[设计意图:“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只有听得清楚、明白,才能说得正确,符合当时的场景。特提出以上要求。]

(二)创设情境,指导听说互动

1.推荐“校园之星”候选人

①课件出示评选项目及条件

[设计意图:五颗“校园之星”的评选,既激起学生说的兴趣,让学生有话可说,又体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涵盖了德、智、体、美、劳五育。]

②让学生推荐候选人,也可推荐自己,用一句话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赞美身边的人、身边的事;不求说的质量,只求说的态度,让学生打开思路,达到敢说的目标。]

2.让学生讲述事例,努力用语言打动人

①分组商讨,一组给一个名额,看哪个候选人的事例最突出。

②讨论后小组比赛,一组推荐一个人上台说候选人的事迹,看谁说的事迹最能打动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说一句话到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③小组代表在说候选人的事迹时,为了调动其说的积极,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特设计从五个代表中评选出一位“赞美小明星”。为培养其他学生的倾听能力,让学生达到“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我让没有说的学生转述,并用评选“转述小明星”的方法来激励学生。

④评出“校园之星”、“赞美小明星”、“转述小明星”,颁发奖品。(课件出示颁奖背景音乐,创设颁奖现场的氛围)

⑤让学生扮演“小记者”采访获奖学生,同组内说感想,同组成员向获奖学生表示祝贺。

[设计意图:让学生达到会说,使学生能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

(三)拓展思维空间,扩大赞美的范围,由人到世间万物

课件出示一组画面,看后让学生自由抒发感想,想赞美什么就赞美什么,让学生排队逐个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自由抒发情感,达到人人能说的目标。]

(四)作业

把自己在本节课上的所见、所闻、所感说给他人听或动笔写下来。

[设计意图:巩固本节课的成果,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并为写作做好生活储备。]

(五)结课

为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继续学会赞美,学会欣赏他人,学会与人交流,学会……我告诉学生他们要学会的东西还有很多。我送给学生四个字——“学无止境”,以此来激励学生全面发展,做21世纪顶天立地的人。

六、说板书设计 (略)

噪声说课设计 篇12

笔者参加了各种场合的公开说课, 其中都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的没能体现设计的理论依据, 仅仅是重复叙述教学过程;有的有依据却没能把过程和依据整合在一起, 理论实践两张皮。现有书刊杂志也很难看到标准的、完整的设计范例。笔者在参加特级教师课前说课设计过程中偶有所获, 本文就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一课的课前说课做一介绍, 以期抛砖引玉。

一、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怎样听到声音”、“声音的特性”的基础上拓展的应用课之一, 为下节课“声音的利用”学习奠定基础。本节课内容分为三个知识层面: (1) 噪声和噪声的形成; (2) 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3) 怎样减弱噪声。

学情分析 (1) 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对生活中的噪声现象有了一些印象和一定的了解, 但对噪声的等级、危害、减弱方法等知识并不十分清楚; (2) 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八年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体验、价值观、人生观都处于发展的完善期。为此, 在这门课的教学中, 从开始就应该注重培养。

重点与难点重点:噪声的来源及危害, 减弱噪声的途径;难点:噪声的等级, 减弱噪声的途径。

为了突出重点,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我将视频资料与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 刺激学生的感官, 启发学生共同参与探究;为了突破难点, 我用视频展示显微摄影, 定格、重放, 启发学生突破认知障碍、突破难点;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方面, 我将采用“参与—活动”和接受学习的教学方式。根据以上分析, 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二、教学目标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知道噪声的等级、危害及防治噪声的途径;在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体验和观察, 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学习, 培养学生热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策略

为了帮助学生快速、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 本课我将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 教学方式

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这是教学的宗旨, 也是建构主义的要求。正是本着这个指导思想, 在本节课中, 我将采用“引导—探究”、“参与—活动”、“自学—指导”和接受学习等教学方式。

2. 学法指导

确定了教学方式以后, 我还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加以指导。本着以建构主义为指导思想, 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在本节课中我将指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这两种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意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使其学会学习、学会认知, 为其以后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合作学习意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及团队意识。

3. 教学手段

信息技术搭桥, 多媒体与物理教学的整合。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研究表明: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 17%来自听觉。为了体现实验教学的真实性, 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 同时, 避免枯燥乏味的阅读或灌输, 拓展学生的视野, 强化学生的理解, 本节课我将用多媒体对视频资源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整个教学过程中, 我的时间安排如下:新课引入5分钟, 新知识学习20分钟, 学生探究10分钟, 评价与小结7分钟, 布置作业3分钟。其中新知识学习与自主合作学习交叉进行, 这样安排主要是为了能够使学生的探究活动达到科学合理地分配, 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教学过程

1. 新课引入

播放一段音乐, 引出声音可以分为两类:乐音和噪声, 并介绍随着现代化大工业的发展, 近年来噪声已成为国际公害, 引发学生思考噪声的来源有哪些, 它的等级和危害是什么?怎样减弱噪声呢?

学源于思, 思源于疑, 在本环节中, 我通过多媒体将创设情境与设疑进行整合, 刺激学生的感官、设置悬念, 引导启发学生共同参与,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进入新课

(板书) 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在新课引入过后, 我们来看一下本课的新知识学习环节, 也是本课的重点部分——探究噪声的定义、来源、等级、危害及控制方法。

(学生活动) 学生自主参与实验、合作探究。

在噪声的定义这个环节中, 我安排学生的课堂活动, 利用手边的物品发出声音, 通过比较嘈杂和悦耳动听的声音及视频资料演示噪声的波形, 帮助学生理解噪声的物理定义 (从物理学角度, 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的) , 顺理成章地提出, 优美的乐曲一定不是噪声吗?再用PPT展示图片 (疲惫的旅客、安静的考场、熟睡的婴儿、庄严的会场) 同时播放优美的乐曲, 引发新的矛盾, 这些人希望听到这些声音吗?再次点燃学生的探究欲望, 让学生学会用辩证的方法看待问题, 引出噪声的环保定义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 凡是妨碍人们的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 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本环节采用了“引导—探究”、“参与—活动”的教学方式。

在噪声的来源这一环节中, 首先我让学生对生活中的噪声来源进行回顾, 为了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噪声的来源, 再利用视频资料展示, 刺激学生的感官, 获得客观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让学生能用准确的语言总结噪声的几个来源。

在噪声的效应环节中, 我将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法西斯曾用尖锐的噪声来折磨被俘人员, 使他们精神错乱以获取口供;20世纪50年代, 西班牙曾经有80个人自愿做喷气发动机噪声作用的试验对象, 结果有28人死亡, 其余都得了严重的麻痹症;曾有一架飞机, 在60m低空只以每小时1100km的速度飞行时, 使地面一座楼房遭到破坏, 用录音和图片文字同时出现, 拓展了噪声的三种效应:①心理效应;②生理效应;③物理效应。其意图就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从自身做起, 从小事做起。

上一篇:消化不良/针灸方法下一篇:小学学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