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专业课教师

2024-09-12

非专业课教师(通用12篇)

非专业课教师 篇1

社会各界已经对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锻炼形成了共识, 教育部也出台了相关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的意见》。但是我们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各学校还是局限在专业课教师到企业锻炼, 而职业学校非专业课教师到企业锻炼还很少, 甚至是空白。然而职业教育不仅有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教学, 还有语、数、外等基础学科的教学, 还有各级管理人员对学校、班级和学生的管理。因此, 中职学校不仅专业课教师需要到企业锻炼, 而且非专业课教师也应到企业锻炼。

1 非专业课教师到企业锻炼的意义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只有具备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度的教书育人的责任感, 才能培养出合格的能为社会所用的学生。教师到企业锻炼可以对企业进行全面的调研, 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具体工作岗位的要求及发展趋势, 可以使教师的教学能够更好的渗透企业文化、先进的理念, 保证教师所教授知识的先进性和适应性, 可以真正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用工要求的“无缝”对接。因此, 非专业课教师到企业锻炼有利于更新观念、拓宽职业视野, 有利于学校及时调整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有利于教师重构课程教学内容能力的突破, 也有利于实施课程改革。

2 非专业课教师到企业锻炼的内容和要求

2.1 非专业课教师应该带着教育问题到企业锻炼

我们职业学校的一些课程, 在实际教学中常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如英语课是一门学生厌倦、教师难教的课程, 英语老师按照教材讲课, 学生听不懂, 也不愿听, 常常是学生的注意力游离于课堂之外, 教学效果可见一斑。随着经济的发展, 一些现代企业同国际交流越来越广泛, 人员的交流需要英语, 进口机械设备的操作需要英语, 如果我们的英语教师在企业实践中, 掌握企业的实际需要, 编出贴近实际的校本教材, 并创设相关专业的教学情境, 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课堂氛围会有明显的改善, 学习效果一定会有明显的提高。因此, 我们应该围绕教学和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去参观、了解和学习企业的管理模式、企业的文化, 企业对员工的素质的要求, 看企业是如何提高员工综合能力进行管理的, 可以对我们的课堂教学产生积极地影响。

2.2 非专业课教师应该改变思维方式不断革新

教师到企业锻炼, 受益者不仅仅是教师, 更是学生。因为教师到企业锻炼除了一定程度提高技能, 关键是要改变思维方式, 了解市场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因为企业不断进行革新, 职校学生在学校学到的往往是“过去时”, 教师到企业锻炼后, 就会在授课中会将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企业的文化介绍给同学们, 同时也会将企业中常常出现的“反面教材”介绍给大家, 让学生们感同深受, 觉得不空洞。让学生在平时就能了解到企业需要的精神品质, 可以使学生将来可以更好的理解企业文化并适应企业的管理。形成吃苦耐劳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品质, 提高团队协作能力、服从管理和执行力、良好的沟通能力等。

2.3 非专业课教师应该与企业及员工建立良好关系

在当今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要缩小中职教育与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的差距, 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用工要求的“无缝”对接, 使学生成为受企业和用人单位欢迎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学校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课程改革与开发必须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 必须适应职业资格的要求, 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树立“以能力为本位, 以工作任务为导向, 以核心技能为主线, 以岗位需要为依据”的指导思想。因此, 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 教师通过和企业员工的沟通, 和企业员工建立良好的关系, 更有利于促进校企合作项目的达成, 也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2.4 非专业课教师应该了解并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目前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是个时髦的话题, 但是企业并不了解学校究竟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 下不了“单”, 而学校又不真正了解企业这个“单”究竟有什么样的内涵, 就无法订单。如果把我们职业学校的教师送到企业锻炼, 就能够了解并学习到企业文化, 真正了解企业需要的员工具有什么样的素质, 就会在职业学校的教育中引入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模式, 培养出适应企业需要的人才, 缩小中职教育与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的差距, 减少企业为此付出的成本。

2.5 非专业课教师应该了解企业发展动态提升服务能力

企业的每一道工序流程都是非常严谨的, 不容出错, 现代化的生产线, 不容许任何环节出错, 企业的决策更是需要万无一失, 只有这样才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 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文化基础课教师如果对学科之外的知识知之甚少, 要想在学生中树立威信, 要根据学生专业特点来上课和管理学生。而这些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参与企业实践, 了解学习企业文化行业发展动态, 市场对中职生的需求等。根据调研研讨结果, 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选择, 可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推进学生专业发展, 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开发学习情境教学案例等方面努力, 更好地提升文化课为企业服务的能力。

2.6 学校管理者应该借鉴企业管理方式了解企业文化

职业学校做班主任是很辛苦的事情, 很多教师不愿意做班主任,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有效管理手段, 事事举轻若重, 自己很累, 学生很烦。如果我们能把企业中优秀的管理方式和企业文化, 渗透到平时的教学和管理中, 让学生能够明白老师管理的目的和用意, 更容易形成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 我们的班级管理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真正教育出企业想要的员工。因此, 学校管理者应该参与到企业的管理中去, 学习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是如何培训、管理员工的, 如何把企业文化传播给每一位员工的, 从而形成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思维方式和共同的行事方式, 构成的一种整合力。让员工能吃苦、服从管理、执行力强、具有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的。

3 非专业课教师到企业锻炼的形式

专业课教师到企业锻炼, 要到企业的生产一线去, 主要以实践为主。重点是动手能力的培养, 了解新知识、新技能, 为完善专业课的教学方案服务;非专业课教师到企业锻炼, 可以通过现场参观、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访谈技术工人, 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 到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去, 了解企业对工人素质的需求, 对企业文化方面的要求等。也可到同行业进行顶岗实习, 参与到企业的实践工作中去。

4 非专业课教师到企业锻炼的时间

随着科技的发展, 技能更新很快。我们的各级管理者和企业共同认识到, 只有当所有职业教育的教师和管理者参与到企业的实践中去, 真正了解了企业的管理, 对工人素质和能力的需求, 才能在我们的职业教育过程中加以培养, 才能真正实现校企的无缝对接, 培养出适应企业需求的员工。因此, 专业课教师到企业锻炼的时间可以长一些, 一般要求两年到企业去实习两个月以上;而非专业课教师到企业锻炼相对来说, 时间就不要求那么长, 几年内到所教专业相对口的企业去一次, 时间一次一周左右为宜。

5 非专业课教师到企业锻炼的组织

5.1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整体规划

和专业课教师到企业锻炼一样,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研究确定本地区教师到企业实践时间, 并折算为继续教育学时的具体标准。应全面负责本地区教师到企业实践工作的实施、检查和评估。

5.2 市级以下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协调

结合本地区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情况, 协调相关行业部门, 选择一批在行业中代表性较强、技术水平较高、职工培训基础较好、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骨干企业, 作为重点联系的职教教师企业实践基地。

5.3 中等职业学校积极争取企业支持

充分依靠与学校有合作关系的企业, 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学校的具体情况, 制订本单位非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年度计划和实施方案, 并由学校与合作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组织实施, 做好教师的组织选派和管理指导工作, 并做好相关经费的保障工作。

教育的发展, 离不开社会的参与;职业教育的发展与进步, 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与配合。中职教师, 尤其是非专业课教师到企业锻炼、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无疑是最实际、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 它可以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师生互动、互利双赢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2005.

[2]教职成[2006]11号, 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Z].

[3]教师到企业实践要迈几道槛[Z].中国教育报系列报道, 2007 (04) .

[4]谭南周.企业实践:促进专业教师专业化成长[N].中国教育报, 2007 (10) .

[5]许琰.浅谈如何突破职业教育教师下企业难的瓶颈.江南论坛, 2007 (11) .

[6]徐健.校企合作: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必然要求、实然状态与应然趋势[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03) .

[7]肖旭, 陈群辉.当前高职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07) :13-15.

非专业课教师 篇2

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由学习者被动获得,而应由学习者主动建构。慕课课程设计过程中光、影、声等多模态因素的使用,极大地提升了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但是慕课作为一种依托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新兴事物,以及职业英语教学的特殊性,也为广大英语教师带来了挑战。在慕课模式下,职业英语教师通过自身的专业发展而提升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可谓是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慕课;职业英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6)05-0031-02

慕课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即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整合了多种数字化资源,形成了丰富的课程资源,依托互联网可供大规模范围内学习者进行即时学习。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教育界带来了巨大冲击。2004年国务院公布的《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要全面提升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中的应用水平,实施“高素质教师和管理队伍建设工程”,完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加快提高教师和管理队伍素质[1]。

一、职业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2000年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提出“以实用为主,以应用为目的”的教学思想和“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基本原则[2]。职业英语,作为高职高专学生从业的重要工具,具有很强的行业特征,注重英语的从业实践运用,如旅游英语、体育英语、酒店英语等。

当前高职院校职业英语教育者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公共英语教师,缺乏相应的学科专业知识;一类为专业课教师,英语教学经验缺失[3]。职业英语教师的培养成为各高职院校的首要必修课。虽然国家教育部门组织了不同类型的教师研修班,但职业英语教师发展仍不容乐观。英语作为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敲门砖,尤其是职业英语与学生未来的职场发展息息相关,但学生往往只重视专业课,对英语学习缺乏热情与信心,影响了职业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动力。与专业教师相比,职业英语教师发展也极易被边缘化。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慕课教学模式,为职业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机遇。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建构主义者们认为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4]。其代表人物皮亚杰认为,学习者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起对外部的认识,从而发展自身认知结构,个体积极地从自身经验中建构对世界的理解。皮亚杰思想的重要继承者布鲁纳认为知识不是单纯由教师传播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条件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总而言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师应由知识的传递者与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促进者。慕课为教师身份的转变带来了契机。

三、慕课与职业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慕课的设计、制作到网络的推广使用,需要教师投入很多的时间与精力。而英语学科属于文科性质,英语教师们多数缺乏工科学习背景,尤其是对于计算机技术更是生疏,在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这一过程中,与工科专业教师相比,处于明显劣势。面对具有很强行业特征的职业英语,许多英语教师束手无策。慕课推动了职业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使教师通过慕课平台所提供的各种途径获得职业知识和技能,提升职业英语教学工作的有效性。慕课模式下职业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涵盖了“过程性”与“实践性”。所谓“过程性”是指在整个职业生涯中,教师随着环境变迁和职责转变不间断地发展自身专业实践所需的知识技能。利用慕课平台学习大量的专门学科知识,积极结合相关英语教学经验,职业英语教师身份成功转变为自主学习者,并通过自身的学习者身份设计采用乐于被学习者所接受的职业英语教学模式。所谓“实践性”是指教师通过慕课平台所获取的专门学科知识和技能必须在已有基础上更大程度地直接与教师面对的职业英语教学实践相关。慕课模式又为构建职业英语教师的知识传授者身份增添异彩[5]。

四、慕课模式下职业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1职业英语教师要适应慕课模式下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转变

建构学习理论指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摒弃教师中心,采取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英语教师们要适应职业英语教学过程中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具有双重身份的学习者与知识传授者。对大多数英语教师而言,除了专业外语知识比较擅长外,其他学科领域均相对薄弱。虽然相关教育部门集中开展了一系列有关职业英语的教师培训,但仍无法做到与时俱进。职业英语教师的学习者身份构建除通过校外集中培训外,还应加强校本相关职业英语师资培训,利用校本慕课平台相关专业知识,突出各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结合生源、校办实践基地等,从慕课的设计、信息收集、课程管理等方面对英语教师进行细节性指导。英语教师与其他专业课教师可组建学习小组、互帮互助。在跟随慕课平台上专业教师学习职业知识的同时,每个学习小组可配备一名计算机专业教师,提供慕课技术指导,担任技术顾问,进而优化师资培养模式,建设科学合理的师资培训基地,在强化职业英语教师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夯实慕课知识基础。

2加强英语教师慕课教学模式与职业英语教育教学理论相结合的研究能力培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推崇将教学活动建立在真实的情境中,使学习者在复杂的问题中建构新知识。基于职业英语缺乏相应的实训场所,在慕课平台上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实现职业英语虚拟仿真训练。但英语教师原本所熟知的相关课堂教育教学理论不一定适用于慕课教学。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慕课课程的设计、慕课课程资源搜集、慕课课程的具体录制、课程管理等,都需要相关的教育教学理念支撑。职业英语不同于公共英语,对英语应用能力要求更高。故如何通过设计不拘一格的受学生欢迎的英语慕课课程,从而扩大知识面,提升自身文化素养,是广大英语教师未来研究的重中之重。

3慕课模式下实现职业英语教学环境优化与网络学习环境创新

布鲁纳等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态度和兴趣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最终使学生有效地实现新知识的意义建构。英语作为一门技艺性与实践性紧密结合的语言学科,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环境的营造、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自主性的激发、学习方式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等,对英语学习影响深远。尤其是在以培养实践性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如何通过研究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职业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是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慕课课程的学习环境创新主要在于网络学习环境构建。

教学环境围绕“教”这一中心,强调教师基于慕课网络教学通过形式多变的互动话题设计,图片、声音、文字等多模态教学资源的呈现,营造轻松愉悦的环境。而学习环境侧重从学生的学习立场重构慕课学习环境。学习者围绕课程中心内容畅所欲言,通过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的自由学习氛围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在光、声、影的慕课英语学习的平台中提升听、说、读、写、译能力。英语教师在教学环境与学习环境的构建中仍起幕后主导作用,并邀请相应专业课教师,一起担任慕课网络环境优化与创新的引导和管理工作。

基于以上所提及的职业外语学科的特殊性,在英语教学环境的构建过程中应该突出英语实践能力的培养,如在慕课教学平台上开辟空中英语角,不定期邀请外教与学生进行口语互动,打破传统英语角活动的时间、地点、规模限制。在慕课设计过程中,教师需要浏览并搜集丰富的课外专业学习资源,在提高学习者学习兴趣的过程中,也提升了自身的专业素养,开阔了学科眼界,从而推动职业英语学科健康发展[6]。

4在慕课平台上创新考核方式,促进测评形式多样化

网络教学平台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成绩评定方式。学生通过手持移动互联网设备或智能手机在网络情境下挑选感兴趣的慕课课程进行自主学习,为学生的学习测评方式带来了挑战。慕课考核模式不再拘泥于卷面笔试成绩,学生的参与活跃度、参与活动的信度与效度、网络作业的提交正确率与效率等都有迹可循,综合客观。且慕课网络学习的平台作业批改的高效率可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与参与度,督促学生及时查漏补缺,巩固所学知识技能。

五、小结

慕课丰富多彩的课程设计、灵活多变的学习途径、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学习模式等为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高职教育带来了机遇。英语这一学科的记忆性、新异性、应用性与人文性同慕课的设计理念不谋而合。广大职业英语教师在不断完善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应积极参与各种信息化教学培训,提升专业学科发展意识,丰富慕课课程设计、课程建设与实施、课程管理、课程考核等知识,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设计多样的慕课课程,构建多样化的职业英语网络教学环境,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非足球专业教师如何上好足球课 篇3

一、多看,博取足球知识

1.查看足球资料补知识

足球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运动,关于它的起源、发展,运动的规则,赛事的标准,锻炼的价值,以及世界和我国的足球发展历程等相关知识,教师必须要了解。这样教师就可以介绍给学生,让他们了解足球,了解足球的精神,以至喜爱足球,热爱足球。通过查看足球资料,教师对于足球的专业术语、指导方式也需要准确掌握。例如,脚内侧踢球和脚背内侧踢球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技术动作,踢球的准度、力度、运用时机都有很多不同。虽然我们不是足球专业教师,但教学中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必须是正确的,否则就会误导学生。

2.观察学龄特点求适应

虽然学校开设了足球课程,实行全面发展校园足球的措施,但是,不是每一个学生都适合学习同样的技术。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师只有知道学生的身体状况处于怎样的阶段,具备怎样的运动体能,足球运动技能达到怎样的程度,才能制订出切合学生实际的足球教学方案,教学才能做到有针对性、实效性,才能对学生的运动效果有所保证。

3.观摩教学训练得经验

非足球专业教师对足球的教学缺少一定的方法,也缺乏有效的训练方式,所以观摩同行的教学、训练,以直观的方式、感性的理解,能快速有效地提高足球教学效果。同时受专业能力的限制,在足球教学中还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或困惑,依靠教师自行解决可能比较困难。一个简单的动作,教学中教师有时可能讲解示范多次都达不到理想的效果,通过现场观摩、感受能学到别人的优点,从而做到扬长补短。

二、多练,获取实战经验

1.单个技术为根基,要实践

俗语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学习首先要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足球的教学基础须从单个技术开始,把单个技术作为教学的根基,准确熟练地掌握好基本技术,才可以进行组合训练,学生对动作技术掌握得准确与否,会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参与足球运动的深度和广度。由此,教师首先必须要苦练基本功,准确地掌握动作技术的要领。只要做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单个技术的掌握还是能做到的。教师只有准确地掌握了动作技术,才能做到讲解示范的准确性,也只有高质量的示范动作,才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提高足球教学的有效性。

2.组合技术为动力,要探究

单个技术的训练就好像练钢琴的基本手法一样,虽然单调乏味,但一定要重视,要勤学苦练,要熟练掌握,千万不能做“夹生饭”。而学生真正要参与足球运动,那就要对单个技术进行组合和运用,因为在参与训练、比赛时不可能只用某一单一的技术,而是会根据场上的情况不断变换不同的技术。例如,学生掌握了脚内侧运球、脚背外侧运球、正脚背运球以及不同的踢球方式,教师要学会去研究探讨不同情况下组合的方式,多练习体验组合技术,从而才能告知学生何时运用某个技术,以及运用的合理性,如足球绕杆射门什么时候运用脚内侧,什么时候运用脚背外侧,以及对于运球时速度、力量的把握,身体重心的控制等都需要教师多去参与、体验才能告知学生。

3.各类比赛为目标,要体验

校园足球相关发展规划中要求:各学校要组织学生参加不同级别的比赛。所以,不管是由教师组织的教学比赛、班级之间的对抗赛,还是级别高一点的校级比赛、区级比赛……学生只有融入其中感受到参与的乐趣,才会真正地喜欢上足球。在足球运动中上场的运动员既是一个整体,又各有自己的职责。例如,在足球比赛中前锋、中场、后卫的职责和跑位是有所不同的。身为足球教师除了通过电视、网络或到现场观看等形式多了解足球比赛外,更要亲身参与和体验。例如,师生间的体育比赛,教师要想在学生面前能有精彩的表现,赢得教师的尊严,树立教师的威信,得到学生的仰慕,就要加强运动技能训练。只有这样,教师在教学和与学生交流中才能告诉学生更准确的知识和信息。

三、多思,赢得教学理论

1.反思促成长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上好课,就要多想想怎样才能取得成功,怎样才能更优化,达到最好的效果。教学设计方面,从目标设置、教材搭配、场地器材、教法选择等方面思考;教学过程方面,教师要从讲解示范、学法指导、组织队形、资源利用、多元互动、时间分配等方面思考;教学效果方面,教师要从技能掌握、运动负荷、情意表现、课堂氛围等方面思考;教师素养方面,教师要从语言神态、口令指挥、动作示范、课堂机智等方面思考。实践中教师还应时刻注意,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思,由于学生的个体情况千变万化,因此,教师要在反思的过程中,机动、灵活地调整学习目标、学习方法、评价方法、内容选择等。

2.科研求发展

“教而不研则浅”,足球教学质量要稳步提升,需要科研强有力的支撑。现在中小学体育与健康相关课程标准中没有规定各地各年级的具体课程内容与教材,不再规定统一的体育课考核项目标准与方法;在“目标统领内容”的原则下由各区域、学校及体育教师去灵活科学地选择、确定教材内容,实施教学评价。对体育教师来说,不仅有国家体育课程,还有适合学生发展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这就要求每个体育教师不能按部就班地“照纲上课”,而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自主性与创造性,以科研的思路与方法,结合所在地区学校与学生的实际,研究确定相应的足球教材与教学方法,合理开发研究足球校本教程与教材;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及时观察、了解学生在足球学习中的需求变化,积极反思总结教学过程的效果、经验,探索教学中出现的矛盾与问题。总之,科研才能带来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与不断发展,科研才能促进足球教学和足球事业的蓬勃发展。

3.撰文享成果

在不断实践、思考、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不管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应通过文字的形式把它记录下来,然后进行必要的整理、疏通,进行论文的写作。论文的写作是集事例(案例)、理论、思考、总结于一体的经过思索的理论总结性成果,具有经验性、理论性和参考性。同时,论文的撰写,表明教师对学校的足球教学有了思索、有了认识、有了方向,有了自己的思想、理论和方法,这是对学校足球教学理论的补白,也是对足球教学理论的补充。一个新颖的观点、想法可能就在一瞬间产生,教师养成勤于记录、勤于思索、勤于撰写的习惯,及时把实践转化为理论,为创建好的足球教学方法储备教学素材。

校园足球在学校体育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足球教学的质量将对其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每个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教学水平,才能享受到校园足球发展带来的乐趣。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主,以技能为主线,运动技能是体育教师的看家本领,只有当体育教师把运动技能练习转化为日常的自觉行为,才能保持运动技能水平持续发展,才能有高水平的教学。多看、多练、多思是提高教师专业教学能力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当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教学能力后,通过理念、激情、积累与内化的提升,对足球课堂教学不断地进行反思、探讨、实践,相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熟练驾驭课堂能力,一定会得到提升,这样校园足球的开展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常态课——教师专业成长的沃土 篇4

课堂的精彩仅仅体现在教学设计的出奇制胜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吗?课堂的美应该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涌动、智慧的碰撞和会心的交流中, 应该少一些形式上的花哨, 少一些教师的个人“秀”, 把真实的课堂呈现给学生, 把课堂让给学生。如果听课的教师能把注意力从欣赏执教者个人转为关注课堂的互动与进程, 从关注课堂教学形式转为关注教学的本质, 转为关注学生的表现与收获, 这是不是一种进步呢?我决定就按自己的想法上这节课。

在这节课上, 没有多媒体课件的展示, 也没有任何视频资料的辅助, 更多的是学生的即兴辩论、即兴小品, 问题探究, 互动交流, 师生间的即兴互动, 在这一堂看似平淡的课上, 学生们尽情地表达了他们的所思所想, 尽情地表现了他们的喜怒哀乐, 真诚地袒露了他们的感悟体验, 学生的个性充分张扬, 师生的智慧得到彰显, 学生能力得以展示, 德性得以升华, 思想问题得以充分暴露, 行为习惯得以矫正, 自然、灵动的课堂唤起了学生参与的热情, 开启了学生情感的心扉。

课后, 听课领导和教师充分肯定了这节从“典型课”走向“常态课”的教学行为, 认为“这是一堂简约、朴实、有效的课, 真实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精神和本质内涵, 在常态下体现了灵动和思考, 体现了真实的学习进程和结果, 值得提倡”。而我通过这堂课, 可谓收获颇丰, 感慨颇多。

一、以生为本, 公开常态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一些教师还是把学生当成了表演的工具。长期以来, 公开课一般都选择表演型教师, 整节课教师的语言慷慨激昂, 动作夸张有力, 课件展示“浮光掠影”, 课堂上热热闹闹, 而课后留在学生头脑中的尽是教师夸张的形象和课件中的一些精彩画面, 却不知道学到了什么。为了在领导和同行跟前立得住, 叫得响, 很多教师都请来智囊团, 广纳群言, 失却了自己的个性, 抹杀了教学的本真, 于是变了味儿的课堂应运而生, 从而导致公开课朝着表演的方向越走越远!

我认为, 一些竞赛课、观摩课、研讨课、公开课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在平常的教学中不一定合适。竞赛课往往经过反复试讲、同组教师点评, 需要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查资料、做课件。由于观摩课、研讨课侧重于探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课堂结构、教学内容与常态课可以不同。如何将竞赛课、研讨课的好理念、好方法运用到常态课来, 将教学研究的成果运用到日常的教学中来, 把每一节常态课都上成优质课, 是值得教师研究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二、回归课堂的自然、本真

一节高效的课堂, 最基本的要素就是“实”, 必须摒弃一些刻意的“装饰”和“作秀”, 摒弃对学生学习没有帮助的形式, 保证师生活动的有效性。多年来, 为了达到“完美”的境界, 教师苦苦地奋斗着、低效高耗地探索着。开头怎么导入、中间怎么过渡、结尾如何掀起高潮、亮点安排在什么地方、每个环节安排多少时间等都在课前进行精心预设, 课堂上师生之间“短平快”式的回答、一环套一环的教学流程, 似乎找不出什么漏洞, 看不出什么问题, 但是, 这样的课堂凸显的是教师, 却忽视了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性, 他们的真实体验被冷落、创新灵感被剥夺, 学生失去了自主思考和探究的时空。这样的课堂教学远离了教育的本源, 其表现出来的师生互动是“假互动”。

任何事物一旦脱离了它原本的、真实的状态, 就会变得机械、虚伪和做作。课堂是师生心灵碰撞的阵地, 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情感交流的场所, 是师生之间生命对话的舞台, 教学是预设和生成的和谐统一, 是教师课前构思和教学实际之间的对话过程。“真实性”和“生活化”才是它最理想的生活图景。课堂教学应回归“真实”, 课堂教学“真”, 学生才能信服, 才能感兴趣, 学生有了兴趣, 才会主动参与, 课堂才会活起来, 教学才会赢得学生的喝彩。因此, 课堂教学应该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去体验, 在“问题”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在真情互动中尽情地享受真正的人文情怀, 实现真正的生命满足。

三、合理选用多媒体课件

网络教学作为一个引领潮流的最新授课方式, 已逐渐走近教师, 走入课堂。多媒体教学具有形声性、再现性、先进性和高效性等特点。它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 有利于营造课堂气氛, 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但是, 任何形象化的信息并不一定都有利于课堂教学。运用现代教学媒体, 优化课堂教学, 必须综合考虑教学过程的各因素及其相互间的作用, 否则就会导致“为用而用”, 失去指导教学实践的意义。教学手段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 过多的多媒体演示, 过度依赖多媒体, 从过去的“人灌”转化为“机灌”, 就会剥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的机会, 教师成了放映员, 学生成了观众, 既干扰和淡化了教学目标的落实与情感价值观的引导, 也使课堂教学失去灵性与活力。因此, 选择多媒体, 教师应从实际出发, 要看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是否能真正实现教学目标。我认为常态课可以是传统版的, 也可以是现代版的, 只要在常态下的课堂中充分地调动起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始终保持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才是最重要的。

四、心存教育的缺憾美

教育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 而人的发展是一个延绵终生的发展过程, 是一种“永远未完成”的动态过程, 这也决定了教育永远处在缺憾中。然而,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很多人却无视这一教育的真实面孔和真实状态, 千方百计地制造出种种完美无缺的假象, 使教学失去了自然的亲和力。

有待完善的课才是不粉饰的、真实的, 而只要是真实的, 总是有缺憾的。缺憾是人生的真相, 是课堂教学的自然本色, 心存缺憾是教育的永恒动力。心存缺憾, 才会把“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的课堂教学呈现给学生, 才能给学生一份自由的时空, 开启学生的心智、开发学生的潜能, 才能实现教学目标的本质回归。教师要心存缺憾地走进新课程, 实践新课程, 摈弃完美主义的假象,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不断反思课堂教学行为, 在反思中发现缺憾, 分析缺憾, 进而改进缺憾, 使思想品德课教学在缺憾中更加精彩、更富实效。

非专业课教师 篇5

黑龙江省绥芬河市第三中学戴秀丽

听了魏教授的课我突然感觉教师这份职业很神圣,同时责任很重大,家庭、学校、社会把孩子交到你的手中,你究竟能把他们教育成什么样的人真的很重要,这关系到家庭的幸福,民族国家的发展。要想成为有道德、有素养的民族必须从孩子抓起,从学生抓起,这副担子谁挑——教师,我们要用一言一行感染和教育孩子,使他们成为品德高尚的人,用我们的教学艺术使他们热爱化学,成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一想到这些我就会不自觉的挺直腰杆,教师的职业不逊于其他任何职业,虽然我不行,但我的学生行!虽说听了魏教授的课感觉肩上的担子重了,但也给了我去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的动力,因为我是有价值的人,我要在育人中感受到辛苦背后的幸福感。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老师这份职业也有了深入的认识和更深的感情。刚毕业时我只知道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就完了我的教学,而现在就觉得还要增加爱的投入,我发现你真诚的去面对他们,去爱他们这样的教育才是幸福的。

有时上完一节课都不愿意离开,有种没上够的感觉,我越来越爱我的学生,我的孩子们,他们的无畏,他们的青春热情常常感染着我,让我认识到他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有自己的思想、见解,让他们的优点发扬光大,而不是抑制,这样看一个孩子他们就都是可爱的了。

非专业课教师 篇6

关键词:历史教师;专业发展;教学目标;理论知识;文本研究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21-0025-05

说课是指执教者在特定的场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讲述某节课(或某单元)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议,说者答辩,相互切磋,从而使教学设计趋于完善的一种教研活动。在说课过程中,教师要说出教什么,怎么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有利于听者了解说课教师备课的思维过程,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把握程度,以及对现代教育理论、先进教育经验的理解水平。说课是作为一种新兴的教研形式而出现的,由于说课能更好、更深入地反映出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所以目前说课已不仅仅是一种教研形式,它也常常作为教师资格考试、教师招聘考试和各种教师业务评比中考核环节。作为一名市级教研员,笔者每年以评委身份参加省市举办的说课活动。十年时间,我至少聆听了200多位教师的说课,也指导过不少教师的说课,通过分析、思考,从中发现了诸多问题,反映出教师专业发展的三大软肋。下面我仅以2014年安徽省初中历史教学竞赛的教师说课为例加以分析、说明。

一、教学目标形式化

什么是“教学目标”?这个问题对广大教师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一个概念了,每一课时的教学设计都离不开它。王国华、林祖荣在《课堂教学目标探究》中提到:“教学目标是预期教学结束时所达成的学习结果或终点行为,是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1]它支配、调节、控制整个的教学过程,如同大海航行中的灯塔,指引着教学的方向。这一如此重要而又为广大教师所熟悉的概念在实际教学中又处于一种怎样的地位呢?我们是否真的了解并关注它呢?

(一)有目标展示,无目标教学

我省的说课比赛流程是,比赛的前一天晚上现场抽课题,现场备说课稿,限时两个小时,要求教师独立完成。说课稿备好由工作人员签字后上交复印件,作为第二天比赛评委的参考。教师备完课之后将有一夜的时间修改和完善,并制作多媒体课件。从参赛教师现场所备的说课稿来看,几乎所有的教学目标都是从教学参考书上照搬而来,没有自己的提炼与体会。从原始说课稿的教学流程看,教师将更多的心思花费在教学设计的新颖和创意上,至于目标,仅作为说课的一部分,早已成了摆设。例如,人教版《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一课,一位老师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明确写有“用图片和表格的形式列出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变化的情况,让学生逐步掌握运用图、表、数据等说明相关历史现象的能力;”但从他说课稿流程中,丝毫看不到图片、表格和数据的运用。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写有“通过学习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恢复与发展的主要原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并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振兴祖国的热情。”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设置了问题:“西欧和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共同原因有哪些?对今天我国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问题的解决过程是,学生回答,教师引导,罗列出共同点若干条,启示若干条。然而对战后西欧和日本的经济恢复简单一带而过,如若不突出科技发展对它们经济的影响,对学生将没有较强的震撼力与情感体验,仅仅把“积极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同其它原因简单地列举出来,没有进行思维的碰撞,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升华怎么能够达成。为什么结果不尽人意呢?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个问题不是教师为了实现情感目标的特意设置,而是教学参考书上本来就有的。由于他的教学目标是别人编制的,教学方案是参照别人的,对别人的东西缺乏深入的领会与理解,自然不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这说明教师平时根本不重视教学目标的创设,仅仅把它作为教学设计内容的一部分,以备学校或上级部门的检查。有目标展示,无目标教学,写归写,教归教,错误地认为讲完讲全教材的内容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达成了教学目标。

(二)设计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目标能力欠缺

目前,作为省一级的优质课大赛,已不单纯是个人的竞争,而是一个学校、一个地区教育教学理念、实力的一种展示与较量。原先选手们所提交的说课稿,经过智囊团打磨之后已有许多改动的痕迹。尽管如此,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依然发现很多问题。还是以上面提到的那位老师为例,他已将原稿中“过程与方法”内容改写为:“以学生为主体,发动学生动手、动脑以及小组之间合作的形式,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到合作的乐趣。”从内容看,这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目标,没有结合具体的历史教学内容,没有呈现具体的活动形式,它更像是课程目标的简单移植,空泛而笼统。没有从本质上弄清历史课程目标与历史课堂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还有一位教师在人教版《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一课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展示为“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意识;树立和平发展的观念;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振兴国家的热情。”这样的目标设置缺乏可操作性,像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任务和目标,教师需要挖掘蕴藏在历史过程和历史知识中的巨大精神财富,采取一切有效手段,使其变成有效的教育资源。”所以,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要依附一定的载体,不能空谈。

为什么教学目标设计在一线教学中处于如此尴尬的境地呢?首先是教师认识问题。大多数教师都认为完成了教科书内容,就是完成了教学目标。诚然,课程目标在教科书中有一定的体现,《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规定“教科书必须完整准确地体现《标准》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2]但是,对于教科书的编写意图、呈现方式,教师并不能完全理解。这个问题在最后一个问题中还要谈到。教师不能很好地吃透教科书,怎么能够体会到其中所隐含的目标要求呢?其次是教师观念问题。许多教师将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作为课堂教学目标。《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教科书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内容标准之外的知识,并使之与‘内容标准所要求的部分在呈现方式上有所区别,但这些知识要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达成课程目标,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3]可见,“内容标准”只是实现课程目标的载体,不等于课堂教学目标。教师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主要还是受旧的注重知识传授观念的影响,对于课程功能的转变认识不足。三是课程评价机制与课程目标要求有一定的差距。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课程评价机制,希望通过改革建立起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激励教师积极进取的评价体系。新课程改革已实行了十几年,课程评价机制仍存在不少难题。比如,综合素质评价中的过程性评价往往流于形式,学校对教师、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过分依赖学科成绩,这显然是不科学的。课标是考试命题的依据,但在基层的命制试题中,很少关注课标,考点的选择、材料的引用以教科书为准,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这样教师根本不需要制定教学目标,只要将书上的内容讲全讲清,学生就能取得好成绩。四是各级各类各种形式的优质课大赛的误导。新课改提出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选手为了在大赛中脱颖而出,对教学框架的构建,教学情境的设置,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效果的升华,均以如何新、奇和抓住评委眼球为第一要务。评委评判尺度也往往偏重于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教学设计是否新颖,而对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或课堂教学效果,理性思考得较少。优质课比赛对课堂教学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专家评委的评判标准也是(导致)教师漠视教学目标的原因之一。

二、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欠缺

说课是教师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说课不仅说“教什么” 、“怎么教”,重要的是要说出“为什么这么教”,这是核心。说出“为什么这么教” ,本质是要求教师说出对每一项设计的理性思考,换言之,就是说课要有理论依据,一定要说理透彻,所以,说课也最能反映出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状况。我们发现,教师在说课中阐述理论依据时,最常见的问题无外乎两种:一是理论依据宏观空洞。如人教版《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一课,一位教师确定的教学重点: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教学难点:“欧洲共同体”与“欧盟”的建立和意义。确立的依据:课标、三维目标、学情。显然,这个理论依据非常的宏观空洞。在答辩环节,评委请这位教师阐释一下如何依据课标、三维目标、学情来确立本科的重难点的?这位教师的回答就是将内容标准复述了一遍,在学情分析上仅指出九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而且叙述也不是很准确。从这个回答中可以看出,教师并没有很好地理解课标,更不知如何阐释以课标来确立教学重点问题。对于学情,九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与重难点的确立到底有何关系?教师也说不清道不明。套用了理论的帽子,没有交代清楚具体的理论依据,这种现象在说课中是普遍存在的。二是对理论知识一知半解。在初中的说课比赛中,我们小组的八位老师都采用了情境教学法,五位教师采用了合作探究性学习。而实际的情况是,情境的设置比较随意,探究仅仅是一种形式。例如,人教版《江南经济的开发》一课,有位老师在讲到“南方农业的发展表现”这一问题时,设问:“张林穿越回宋代成小地主后,为了发财致富,他可以通过种植哪些农作物实现这一目标?”指导学生自学课本56页后回答。教师解释此情景设置的意图是想让学生了解宋代南方水稻、棉花、茶叶的种植情况。评委在答辩环节向参赛教师提了一个问题:“宋代南方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是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并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以及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这种农业发展的特点给人的印象是‘多和‘普遍。如果我是一位学生,我会认为‘物以稀为贵,种植它们也许并不能发财致富。若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你将怎样处理?”这位教师的回答是:“我先肯定这位学生的创新精神,但我会用各种方法引导他到我的主题之下。”可见,这位教师对情境教学法认识模糊,情境的创设应建立在充分理解教材并与教材内容相呼应的基础上,而不是为了情境而情境。笔者继续追问:“你认为情景教学的最主要的目的是什么?”教师回答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诚然,情境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再如人教版《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一课,一位教师在阐述学法时提出:本课主要采用合作探究法,在探究过程中,有意识地分工合作,参与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对于西欧经济发展的探究,教师主要通过两大方面若干小问题进行的。探究一:战后西欧经济复兴之谜。(1)战后西欧经济恢复和发展的表现;(2)二战后西欧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原因;探究二:欧洲走向联合。原因、表现、性质、作用、发展趋势。探究性学习最大的特点是要体现出问题性和探索性,合作探究要有具体的合作形式。这位教师的探究活动设计体现出了问题性,却不具有探索性。而且仅凭教材,没有补充材料。合作探究变成了教师提问题学生找答案这样一种低级乏味的探究模式。这样的探究学习不可能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成了一种形式。在答辩环节,评委问这位教师“你对探究性学习的了解主要是通过哪些方式?”教师回答主要是听别人的课。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到,新课程理念强调的新的学习方式,能为广大教师所接受,也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尝试,但大多是凭着自己浅显的认识与感觉在运用,缺少科学的认识和深入的钻研。

我省的优质课大赛之所以一直坚持把说课比赛作为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因为它能够反映出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理性思考程度,反映出教师的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一般只注意教什么、怎么教,很少研究为什么这么教;也不重视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为什么呢?首先,从观念上来看,很多教师认为教学是一项实践性的活动,教育理论是一种虚远空的东西,不好理解,不便操作,对实际教学帮助不大。现实中也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有的教师理论素养高,教科研成就突出,但课堂教学不受学生欢迎,教学成绩也不理想。这种现象往往给教师造成一种错觉:理论研究无用。其次,很多教师有提高自身理论水平的愿望,却不知从何处入手。如教育理论知识包括的范围很广,容易产生一种“老虎吃天”的感觉,无从下口。理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内化形成教育教学能力,如何运用理论来指导实践?教师茫然无措。还有,教师的畏难情绪严重,认为教育教学理论高深莫测,可望而不可及。认为理论是专家和学者的专利,自身没有能力达到。再加上教育教学任务繁重,广大教师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和研究教育理论。

三、对教科书的研究不透彻

“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课堂教学的核心就是学生对教科书内容的感知、理解和运用。教师通过对教科书内容的钻研和创造性加工,并借助适当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生动地再现教科书中历史知识精华,从而达到向学生传递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历史学习方法和技能等目的。”[4]作为教学主要凭借的教科书,通过说课发现教师在应用教科书中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对教科书的内容体系把握不到位。《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自2001年颁布,至今已经经过了十多年的实验。2011年12月,教育部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完成了对《标准(实验稿)》的修订,并与同年颁布《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但依《标准(2011版)》编写的教科书暂未发行,故一线教师依然以《标准(实验稿)》为指导进行教学,师生使用的依然是依《标准(实验稿)》编写的教科书。《标准(实验稿)》与历史教学大纲相比,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以学习主题的形式构建了初中历史课程体系,即对历史发展基本线索进行总体把握的基础上,突出历史发展的时段性特征。初中历史教科书每一单元都突出了某个历史主题,每一课内容都围绕着这个主题,为该主题服务。本次说课比赛,有三位教师说课的课题是《辛亥革命》,它属于中国近代史第二个学习主题“近代化的起步”中的内容之一。教师首先要了解本主题的内涵,其次要了解本课在本主题中的地位,才能很好地把握本课的灵魂与核心。但三位教师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处理基本上是就教材论教材,就知识点解释知识点。在答辩环节,我问一位参赛教师:“你认为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落脚点应该在哪里?”而这位老师的回答可以说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没有主题意识,更没有全局意识,不知道探讨的落脚点应和主题内容紧密结合。为了解参赛教师对教学内容体系的掌握情况,我追问:为什么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太平天国运动教材中几乎没有提到?中国古代史的第三个主题是“统一国家的建立”,为什么把陈胜吴广起义放在本主题之下,这不矛盾吗?可惜参赛教师几乎不能准确回答。所以,只有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知识结构体系,才能更好的驾驭教材。

新课程强调教师“用教材教”,强调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于是许多教师会随心所欲地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或补充很多材料,导致整个教学没有核心,脱离主题与目标,弄巧成拙。

二是对教科书部分知识点理解不透彻。教科书对史事的叙述一般比较简单,常常点到为止,或者仅仅给出结论,对于这些结论背后所隐含的内容,教师往往会忽略它。比如一位老师在说人教版《辛亥革命》一课时,关于辛亥革命的经过环节的处理,教师用了一组数据:

“8小时——从打响第一枪到占领湖广总督署只用了8小时;41天——武汉三镇保卫战坚持41天,迎来全国十余个省区的独立;80天——从武昌首义到中华民国建立仅有80天;123天——从起义爆发到清帝退位历时仅123天”

笔者在答辩环节问这位老师:“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和他的战友们在许多地方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但都失败了,为什么武昌起义从打响第一枪到占领湖广总督署却只用了8小时?为什么仅一个多月的时间,能迎来全国十余个省区的独立?各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的方式相同吗?”老师说对这些问题并没有过多的思考。其实,这种现象在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中普遍存在。教师只有对教学内容进行较深入、较全面的了解,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教学时才能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很多专家认为,教师最欠缺的是“条件性知识”,即对教育对象的“认识”、在课堂中“如何组织”、“如何激发学生”、“如何实施评价”等等。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也强调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于是,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如何更好呈现教学内容上,对内容本身缺乏关注。人大附中特级教师李晓风老师说过一句话:“专业知识水平决定教学的高度。”[5]我个人认为,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教师教学的根基,许多教师叹息自己对教材的处理缺乏自我创新,缺乏自我风格,就是这种“本体性知识”的缺失。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课改有效实施的强力保证,但是,目前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首先是教师自身主动发展的一个过程。所以,作为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认真钻研教材,科学设计和落实目标。其次,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教师的专业提升工程。师训机构要加强训前调研,认真谋划培训项目,进行针对性培训。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克服教师教育教学中的诸多问题,实现教师专业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国华,林祖荣.课堂教学目标探究[J].教学与管理,1998,(6).

[2][3]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新课标下教师专业素质的自我提高 篇7

关键词:教师,自我发展,专业提高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 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教师职业有自己的理想追求, 有自身的理论体系, 有自我职业规范和成熟的技能技巧, 具有不可替代的特征。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 而且是道德的引导者, 思想的启迪者。教师不仅要知道传授什么知识, 而且要知道怎样传授知识, 知道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策略。一个合格的英语教师的一般素质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 具备较为系统的现代语言学理论, 对语言的交际性、系统性有较全面的了解。对语音及语言文字的发展也能有所了解, 并以此来指导学生正确地学习、使用语言, 提高他们对语言理解的准确性和兴趣。英语教师也必须掌握一些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知识, 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心理状况, 因才施教, 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提升教学效果。

(2) 必须懂得相当的英语学习理论。理论是他人教学实践的总结、升华, 值得学习、借鉴, 有助于提高自身教学素质。熟悉这些理论, 就能清楚地认识到教学理论的特殊性, 以指导学生掌握学法, 奠定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英语教师也必须懂得一定的英语教学法。英语教学史上教学流派和方法众多, 但它们都源自于一定的语言学和心理学理论基础。英语教师应通晓这些英语教学法, 结合我国国情以及学情, 扬长避短、合理取舍、为我所用。

(3) 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在教学中有熟练的听说读写能力, 这样才能为学生营造出英语学习的环境、氛围, 影响、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提高他们使用语言的能力, 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好的基础。同时教师在此教学过程中也应有意识地不断提高、完善和丰富自己。

(4) 必须具备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技术的能力和现代教学的意识。在现代, 网络及多媒体技术已进入绝大多数学校和家庭, 其知识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是以前任何一个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充分利用这一技术无疑会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提升学生的兴趣、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英语课程改革给英语教师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传统观念并做到:

(1) 坚持实践, 学习, 总结, 以便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师专业知识、专业信念、专业性的评价、专业技能、创造的潜力和专业环境下不断丰富、完善的动态发展过程, 是教师个体长期的不断奋争和自主努力的专业发展的过程, 伴随着教师的职业生涯。很多研究者调查表明, 教师的专业素质主要是在职后的学校环境下和教育实践中, 并通过教师不断地学习、反思、行动和实践研究形成的, 在职前所形成的甚少。教师所具有的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课堂知识都是在教学实践的磨练中逐渐形成的。学校是教学实践的主阵地, 因此也是教师自身素质提高的极佳平台。

(2) 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英语教学不但要求学生接触大量真实、地道的英语, 而且要为学生创造英语使用的机会和条件。同时, 基于学生存在学习需求的差异, 其学习策略、学习风格也不同, 所以单一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略不仅不能满足他们学习的需要, 也不利于开发他们的潜能。因而, 在英语教学中, 教者除了要有效合理地使用教科书, 还要善于利用其它学习资源, 并通过教师目标明确地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 形成独具特色的课程资源体系。

(3) 开展反思—合作—行动, 增强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英语教师需不断地分析、评价自己的教学, 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进而形成自己独特教学风格, 帮助终身自我发展。于此同时, 积极和其他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活动, 以他人之长, 补己之短, 有助于自己的长进。不仅如此, 积极地参与其它学科教学方法的学习, 借鉴其它学科的教学经验, 以他人之长, 补本学科教学之短, 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发展和完善自我。

(4) 素质教育下的自我提高

由于教学活动从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播模式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模式, 教师的角色要从知识的直接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参与者、评价者。教师要挖掘学生学习语言的潜能, 关注当前语言教学的知识深度, 开拓他们知识的广度, 从而促进学生和教师的认知发展。

(5) 总结

我国的英语教学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变革期, 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来说不仅是一个挑战, 也是一个机遇。只要我们不断地学习, 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 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 多与他人交流, 互相学习, 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主动积极地选择和拓宽自我发展的途径, 就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 不仅使自身素质得到更好的发展成为可能, 最终也一定能探索出自己的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刘润清.《外语教学与学习》—理论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

非专业课教师 篇8

一、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一一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认为“从出生起个人就积极地从其经验中建构个人意义, 即其个人理解, 换句话说, 每个人都对周围世界和所发生的事有自己的理解, 这样一来, 学习者就成了学习理论的中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于语言教学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学生积极地建构语言输入和任务的个人意义, 语言教师能帮助和促进这种建构过程;由于自身经验与体验不同, 学生认识发展不完全处于同一水平, 因此语言学习的任务设置要切合学生的情况。因而有效教学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二、教师的角色

教师作为“导学者”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处于向导和助手的地位,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按照写作课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 设计好课堂的各个环节, 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 正确引导学生以科学的方式快速地去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只要教师定位好自己的角色, 写作课堂活动有效开展就有了最基本的保障。布鲁纳认为:“教学情境中的权威问题是永远存在的。……教授者与被教授者之间的关系, 是一种将会对学习的理想模式带来决不能无视的强烈因素的影响。”孙亚玲在《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指出:“教师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大小。”因此, 写作课教师要先认清自己在写作教学中的“导学者”的角色, 计划好教学环节, 然后在各个教学环节里发挥好自己“导学者”的作用, 才能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写作课堂有四环节必不可少。

(一) 错误解析。

即归纳讲解学生写作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学生在写作中出现的问题虽有多样性, 但也有一些共性。对于常见的典型性错误如果不断的给学生分析讲解, 渐渐地学生就会有意识的改正和避免。为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该部分由教师预先布置两位或三位学生做好准备, 课堂上组织全班同学解析上一次学生写作练习中所犯的普遍性的错误。为了保证这一环节的有效性, 教师必须每周批阅学生写作作业, 对学生写作中常犯、易犯的错误作出最基本判断, 然后让负责组织全班学生进行“错误解析”的学生课前就这些错误做好多媒体课件, 准备好讲解策略。在这一环节中, 负责组织的学生必须自己分析病句、错句;老师在他们准备的过程中要给予适当的指导, 不能让他们以病句改病句、课堂上毫无评讲策略草草念完课件上的内容了事。在这个过程中, 老师作为一位形成性的指导者的角色得以发挥, 同时, 在指导的过程中老师有机会与每个同学交流, 了解他们思维的习惯, 提醒他们注意改变一些不利于英文写作的中文思维习惯, 同时用自己的人格魅力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 优秀文章赏析。

即老师组织学生听或阅读一篇文章, 然后采取提问、自主发言或小组讨论然的形式, 训练同学们分析思考能力。老师要找到学生感兴趣、有美好道德内涵、对写作实践有指导意义同时语言难易度合适、结构较好的文章来供学生欣赏讨论, 同时还要用设计好的问题科学的引导学生思考。如布鲁纳所强调的, 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理解力和认知的技能和策略, 而不是获取关于事实的现成信息。教师应利用合适的文章、设置合适的问题刺激学生思考, 让学生的写作更具思想性。

(三) 写作技巧学习。

即由老师讲授写作技巧。该部分最好采取“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把例文提供给学生, 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出例文的写作特点。以教授对比论证法的两种逻辑方式 (the subject-by-subject pattern和the point-by-point pattern) 为例, 教师可把两个分别以两种方式写作的段落提供给学生,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两个段落分别采用的逻辑方式, 借以说明两种逻辑方式的论证方法及各自所适用的范围。“启发式”教学教会学生的不是某一个知识点, 而是一种学习的能力。

(四) 学生写作实践。

这一环节是写作课堂教学的重点, 老师有针对性的布置与本次课堂所学的写作技巧有关的写作任务, 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以上四个环节的教学活动可使得写作课堂教学多样化, 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教学者”, 而成为“导学者”。理论再多, 没有实践, 学生永远不会进步, 因此, 只有让学生高度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学生的写作能力才能提高。

三、结语

为了能有效利用课堂,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老师必须从传统的教法中解脱出来, 变为指导者, 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老师给予形成性的指导和监督, 这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Williams, Marion&Robert L.Burden.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非专业课教师 篇9

1. 大数据及慕课教育概念

当今世界发展下,也许有人慨叹幸福感爆表,但是由此同时, 爆表的还有一个叫做大数据的时代产物。大数据也许听来陌生一点,其实它就在你的身边,每天出现在你的生活中,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方式融汇,而这也恰恰就是大数据本身的特点: 种类多,速度快。对于大数据的概念而言,顾名思义就是巨大的数和据。何为巨大的,用什么去解释这个概念最合适,那就要说到每天的生活。 当今时代互联网高速介入,使其需求也迅速的增长。就拿一个软件来说: 有大量的照片在Facebook中更新,甚至每天超过1000万, 人们不再受处传统意义上的约束,毫不夸张的讲,4亿微博的发布就在一天之内,而且这还是指在2012年。它的容量就不用多做解释,容量之大,供给学习,研究,拓展已绰绰有余,准确来说这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就是说如果你认为容量已经足够大了,其实还有更大的。圆圈越大,直径越大,你所未知的就越多,当然价值就越大。

那么对于大数据时代下的慕课教育,同样有着一定意义上的解释。铺天盖地的信息已为大数据最好的证明,而这作为促进人类信息的交流,沟通的媒介,大数据以超强的力量成为慕课的有利推手。慕课在大数据的促进下,突破传统的信息获取方式,通过网络在线进行大规模的开放学习,使其达到一切资源的共享。作为新兴的慕课理念它虽然以较高的速度发展,但还是有不同的声音出现, 总体来说它的促进作用远远超过想象,特别是与传统上授课比较之后。

2. 中国大学英语教学在慕课时代的现代转型

全球化的能量不容小觑,一场时代的国际风波席卷而来,那就是国际化,由它引起的教育上的转型也是不可抵挡的,那就是慕课教育。既然它不同传统意义上的授课,那么它的转型可分为几个方面: 第一营造一个很自主宽松自由的学习模式,不再像以前那种学生只能被动的去接受。根据每个人的兴趣喜好去选择,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质量,而且对于慕课教育而言也达到了目标,带给学生想要,需要的。第二很重要的一个切合点就是它所涉列的内容更为宽泛,让学生可以在这个开放式的结构中查找到自身所需用的。 第三它对于英语的学习不止局限于听说范围内,还有更多的拓展, 像通过讲解,大家进行探讨,再共同交流,从而多方面学习,认识了解。英语在很大的程度上超过授课方式,因为它作为信息传播工具。第四不会脱离英语的本质,反而更加接近国际化,使英语的学习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开展新的模式。

二、慕课时代对高校英语教师专业能力的要求

在慕课时代下对于英语教师最重要的一点要求就是创新意识, 因为这个突破性的发展已经不再是局限于三寸讲台上的声形并貌, 主要的传播在网络上。这就要求教师在要拥有一定量的信息,那么相信大数据在这个时候一定是最得力的助手,在搜集大量信息的时候,教师本身要进行筛选辨析,最终选取合适的最有用的。所以教师在这一阶段一定要有创新意识,对问题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但又不偏离轨道,有深度同时又可以让学生们接受领悟,从而达到一个双方面提高的双赢的模式。对于持久的发展也会具有一定意义上的帮助,网络时代教师相对的素质同样是一个需求点,能够适应时代的进步,跟着向前并且传播更远,相信一定可以应对这个挑战并且赢来好的机遇。

三、慕课时代下高校英语教师专业能力发展途径

1. 明确慕课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有一种神奇的存在叫做历史产物,那么对于慕课时代,它显然是信息高速传播下的大数据的附属品。轻轻一按键盘,你想要的信息会以各种形式出现,这种看起来快捷便利的获取,实质要通过很大的努力才可以立足进而发展。首先要面对的挑战就是化被动为主动,也就是从依赖转化为自主,不再拘泥于海量信息下随机的进行采取样本,这种打破常规的方式,是一次突破性的挑战。对于精确度和效率之间的问题,在做了大量的信息整合后发现,效率更为目标的定位。慕课时代新就新在它总是以时代发展的角度,处理一些事情。当一个问题出现所以时,大家会很不自主去追寻因为什么, 或者出现因为时,大家同样会去探索所以怎么样了。这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因果式结构,它不单单是一个模式型的结构更是人们心中的定式。海量信息下,很难找出因果关系,因此也会妨碍作出判断和决策。外语教师在时代的转型下面对着巨大的挑战,相对而言也会有机遇的伴随。在与时俱进状态下,使其个性突出,增加了个人能力意识的觉醒,促进了团队的精神建设。多元的数据储量,人们高效的学习。

2. 高校英语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方向

应对不同人群进行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掌握学生的心理,洞察学生的领悟接受能力,组织控制力在根本上和英语教师一致,但是更多程度上,有一定的拓展。例如要有能力,这个能力在两个方面上体现,一个是技能一个是知识。让更多的人掌握语言,这是教师的重要任务。

3. 提高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的策略

忘记 “补偿式”教育,忽视自我的参与,形式方面多样化,提升专业方面的能力。身为主导人,引路者要有着发展的持续观念。 媒体的掌握运用能力,和学生之间有超强的沟通力,明白学生所缺乏的,从而达到输出去的每一部分都可以被接受。总之在面对大数据或者慕课时代下的无论是挑战或是机遇都能够临危不惧,促进其发展,完成应该达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余桂兰.新时期高校英语教师的专业能力及持续发展策略[J].继续教育,2009(01):154-156.

非专业课教师 篇10

一、在继续教育学习中不断充实自己

在当今“知识爆炸”, 信息发达的时代, 教师在大学时代所学的知识已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要求, 这就要求教师不断作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 特别是有关新课程理论的学习, 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学生和新课改的要求, 使自己成为一个能跟上时代且能不断创新的教师, 从而才能培养出高素质、创新能力强的新时代的学生。

二、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 从而不断改进自己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 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他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学方案的实施、教学实施的效果等过程进行反思。

1、对教学设计方案的反思。

当教学方案设计好后, 首先要反思教学思想是否符合新课程理念, 是否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目标是否合理, 能否实现, 是否可操作;设计的问题是否具有引导性、梯度性和启发性, 是否适合学生;是否合理开发和利用了课程资源;是否把课程与生活、实践、社会结合起来;是否具有“人文意识”;是否有对学生的评价策略;其次要反思学习方式是否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是否体现了新型的师生互动关系等。因此, 做好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有利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 有利于教师科学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在教学方案实施时进行反思。

在教学方案实施时, 要根据动态形成的教学情境, 想一想是否需要调整教学策略。我们的教学设计方案往往是比较“单一的”, 而我们面对的学生却是千变万化的, 而且课堂上的偶然事件也会出现。因此, 我们在课堂上不能只顾实施自己的教学设计方案, 要不断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观察学生的课堂反应, 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 合理利用教室资源, 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3、课后反思。

在教学方案实施后, 要根据课堂生成的实际情况, 对教学设计方案在实施后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如, 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若未达到, 是什么原因?课堂上是否是表面的热闹, 而缺乏动静的结合;学生是否有思考问题的时间;在大班环境下的小组合作学习如何进行, 比如, 如何分组、如何合作、如何探索等;教师如何更有效地驾驭课堂,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通过反思、研究、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改善教学行为, 提高驾御教学水平, 提高教学质量。

三、在教师间相互听课、评课、集体备课等活动中成长自己

为充分发挥教师资源, 利用集体智慧, 我校长期开展了新教师上合格课、青年教师上探索课, 优秀教师上示范课;并大力推行集体备课、评课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 同学科或不同学科的教师聚在一起, 相互探讨, 取长补短, 达到了师与师互动的目的。特别是对一些典型课例进行分析, 具体揭示出师生教学活动中的动机、目标、情感态度、需要以及动态生成的过程, 并分析、诊断存在的不足, 共同体验成功或失败的经验, 探讨改进与完善教学活动的措施。从而在解决“困惑”中不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1、在参与课题研究中锤炼自己。

教师是参与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者, 因此, 教师是改革成败的关键。教师能力的提高与新的教育观念的形成必须要建立在教育教学实践的探索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心态置身于教学实践过程中, 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 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索, 对获得的成果进行总结, 使其形成为一定规律性的认识。笔者曾有幸参与了我校市级研究课题《目标定向——分类指导》, 国家级研究课题《自主创新学习》,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读——思——练》等课题研究活动, 从中受益匪浅。通过亲身体验、感受与认识问题的产生、解决过程, 把教学与研究融为一体, 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发展。

2、在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对话中提升自己。

教师通过长期的学习与探索, 实践与研究, 会不断积累一些经验与理论见解, 但由于教师所处的环境条件限制, 这些理论与见解往往有一定的局限性, 为全面提升与发展教师的专业水平还需与教育专家进行共同研究, 共同探讨。为此, 我校常邀请各类教育专家到校作理论讲座、学术报告、调研、与专家进行对话等活动。同时, 还采用走出去的方法, 到其他学校去学习和交流。通过这些活动来解决教师在实验研究中的一些疑惑, 从而全面提升教师的理论知识与专业素质。

非专业课教师 篇11

这一危机迫使学校从缩短新任教师成长时间,尽快成为教学骨干,让农村学生得到受益的路径进行探究。通过两年多的研究实践得知,有计划地组织新任教师参与听课和评课是加快其专业成长的有效做法。这一做法如何做到有效实施,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首先,做好新任教师听课前期指导。因为新任教师刚参加工作,缺乏听课的目的性和与被听者的沟通经验和听课的一些礼节,需要对其进行必要指导。开始要向新任教师交代清,听课要了解教材与课标,了解教材才知道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确定是否合理和正确;了解课标对教材内容的要求,才知道教学中是否达到了课程标准,这是听课和评课的一条准绳,办法是听课前或听课后看看教材和课标。这样做既能让其做好听课前的准备,又督促他重新学习课标和研读教材,加深对课标及教材的理解和把握。

其次,采取师傅带徒弟方法,由老教师或教研组长或教导主任带新教师一同听课。作为师傅,要向新教师讲清听课看什么?如看课堂结构,看教学流程,看教法与学法的综合运用,看教学环节的处理等等。指导其边看边体验边记,特别要提醒新任教师,刚参加工作听课不要面面俱到,要有侧重点,特别是对自身感触深的要特别记,有利于提高本人能力。另外要培养新任教师沟通交流能力,听课前最好先打个招呼,不突然袭击,让被听课教师充分准备,这样更能学到很多特别技能。听课要及早进教室,等教师都讲课了才进教室很不礼貌,甚至打乱教师上课的思路,也可跟上课教师一同走出教研室这样可借机聊些本节课的一些内容,将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

第三,通过听课促进新任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带领新教师听一段时间课后,要交流听课收获和体会,讨论所听的课与先进教学理念的关系,从而提醒新任教师加强教育学理论和新教学理念的学习,使其认识到先进教学理念是心中的航标。课程理念决定目标的确定、决定教法学法的使用、决定能力要求等。只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做指导,才会较好评判课的优点和欠缺,从而提高自身,使水平获得尽快提高。

第四,进行有效评课训练为成为研究型教师做准备。评课要有分析归纳的能力。指导新任教师边听课边对教学环节的处理做出分析,听课后要对整节课做出分析归纳,这的确是一项较高基本功。要让新任教师一步一步参与评课,告诉他评课要条分缕析,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让人不知道说些什么,评课时不一定面面俱到,要有侧重,挑主要的说,枝节问题不说或少说,不能丢了西瓜捡芝麻。特别要提醒新教师每次评课就选择一个方面谈,重点说印象深的收获大的,对认为欠缺的提出来与其商讨。每次参与评课侧重谈一至两个问题,坚持一年对课堂的分析能力就有了较大提高。

第五,组织骨干教师听新任教师不同课型的课促进其总结经验形成特色。俗话说看花容易绣花难,听一阶段课并不等于能上好课,还需要消化吸收和实践。需要学校负责教学领导帮助新任教师分阶段设计几节不同课型的课,邀请骨干教师进行系统听课和评课,帮助分析成功之处和需改进地方,这个过程注意评课时不一定面面俱到都说出来,要有侧重,挑主要的说,枝节问题不说或少说,不能丢了西瓜捡芝麻。要把“优点说透,方法给够,缺点分流”,一定把握尺度,一次捡主要缺点说一两点,一次能改掉一些就可以,不然缺点说的过多,让人觉得课上的一无是处,一塌糊涂,今后上课就没有信心了,对青年人成长不利。在这一环节要分析总结新任教师特长和语言风格,帮助其形成教学特色。

非专业课教师 篇12

一、新手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在外语教学的漫长发展历史中, 教师始终是教学的主导。教师素质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为了弄清楚影响新手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因, 笔者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对象为芜湖某高校的新手英语教师。该校有丰富的网络课程教学经验, 特色且完整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 为此次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平台。问卷主要涉及新手教师学习、专业发展态度、专业发展需求三个方面。

调查结果显示:在参与调查的新手英语教师中, 多数教师对与教学相关的理论、政策、要求和教学模式等普遍了解, 并且具备专业能力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大部分的新手教师也表明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说明多数教师感受到了英语教学改革带来的压力和挑战, 有采取教改行动的自主性。对于专业发展需求, 多数教师期待学习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扩展以扩展学习空间和内容。

二、基于微课的教师专业发展

通过整理与分析, 笔者构建出基于微课的新手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三个阶段:设计阶段、磨课阶段和互动阶段。这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 以微课视频为基础, 教师通过集体教研、施教改进、拍摄上传、课堂观察、反思交流等环节中, 实现自身的发展的过程。

1.设计阶段:根据英语学科教学实际和教师需求特点, 通过集体备课和自主开发的方式, 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发讲授型、解题型、答疑型、讨论型、合作学习型、探究学习型等微课类型。先分析教学资源、集体备课从而进行微设计、微反思、投票选出最佳设计、制作微课件并撰写讲稿。

2.磨课阶段:观课前讨论明确观课主题和要求、确定观课维度、做好观课分工, 准备观课工具、选择观察点。新手老师进行试教, 同行听课。课后召开评议会, 教师撰写微反思、同行提出问题及具体建议。经过修改后进行二次上课。教师在“施教——改进——施教”过程中不断完善、提高。最后进行正式拍摄。

3.互动阶段:教师将微课资源上传网站供学生学习。并且接受来自各界的评论, 定时观看网上评论, 并在平台的网友评论和专家评论中不断完善、动态生成。

三、新模式的优点

通过问卷和访谈, 笔者了解到参与实验的新手教师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成长。

1.塑造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观。微课的兴起与发展, 对传统意义上课堂教学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甚至是颠覆。教师在面对微课堂这一新兴事物时, 能够正确认识微课, 理解微课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途径具有很大的潜力。教师与时俱进, 更新观念, 接受微课, 愿意参加微课活动, 才能形成良好的互动, 改进教学。

2.提升了教师的综合素质。在微课的设计和拍摄过程中丰富与拓宽了教学手段。要制作出优秀的微课资源, 教师必须要有一定的拍摄和录制的能力作为基础。微课的出现在丰富了教师的文化知识和教学工具, 提高了教师的资源实践能力的同时, 也使教师的职业生涯寿命得到延伸。新手教师在一次次的教学、反思、交流与改进中能获得自身的成长。同时, 微课给各界提供了一个畅所欲言的平台, 教师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接受大众的审判, 择其善者而从之, 有则改之, 无则加勉, 不断改进, 使自己的教学朝着更有效更有价值的方向发展, 提升自己专业知识与能力。

3.促进教师成长共同体的形成。基于微课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融合了多种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能够去除教育日常生活中的习俗和权威, 克服传统教研流于形式、碍于情面的弊端, 跨学科、跨时空地与教师、专家、家长等其他社会人士进行平等交流, 相互促进, 真正平等、自由地对话。对每一个微课堂作品都需要用平等的态度去表达自己的思想, 去评论他人的观点, 去接受回复他人的评论, 交流促进, 形成教师成长共同体。教师通过微课不断地反思教学设计与现实教学的差距, 反思与他人教学的差距, 进而改善自身的行为, 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自身的不断发展。

四、总结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经年累月的过程。微课作为新教育模式下的产物, 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上有着得天独的优势。每一位教师都充分认识到自己对学生成功的影响, 是自己使得学生的生命历程正在发生改变, 那么我们绝不会放弃自我提高和自我更新。该模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然而在实际教育教学中, 这种模式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中国的未来靠教育, 教育的发展靠教师。只有勇敢地面对在专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才能更好地寻求对策, 最终解决问题。

摘要:“慕课”从2011年秋天开始, 掀起的教育风暴震动了整个高等教育界。“微课”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机结合, 更是一个大趋势。本文通过探索英语微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可行性, 构建出以微课程促进新手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关键词:英语,微课,新手教师,教师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玉琨, 田爱丽.慕课与翻转课堂导论[J].远程教育, 2014.

[2]胡铁生, 黄命燕, 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 2013, (4) :36-42.

上一篇:糖尿病眼部神经病变下一篇:自主学习探究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