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论文

2024-08-22

教师专业论文(精选8篇)

教师专业论文 篇1

提高教师实践智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成长计划

近五年来,我校共有20多名新教师进入教师队伍。这批教师为我校教师队伍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我校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我校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普遍不够扎实,专业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为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加快青年骨干教师培养步伐,提升我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特制定计划如下:

一、学习即提升。

教师能够透过日常工作的表层,结合自身的发展需要提出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的问题,是需要较丰厚的理论功底的,因此提高理论水平提升教育教学理念,对于教师成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1、将“学习”变成一种需要。

教师自身学习主要的途径是:向书本学习;向同行、专家和学生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向网络学习。一位哲人说:教师本身就应是一本书,教师唯有让读书成为习惯,才能书写好教师这本书。为此,我校把每周五4:20—5:30为教师的法定读书时间,学校还为每位教师准备了3个本:学习积累本、教学随笔本、问题积累本。学校还明确提出了四项基本阅读要求:“每位教师每周至少阅读一篇教育教学研究文章;每位教师每月至少阅读一本教育教学刊物;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阅读一本教育教学专著;每个学校每学期至少举行一次全员参加的读书报告会或读书论坛。”学年初,制定学年读书活动计划,对读书活动做出统筹安排;学年中,组织教师开展读书活动,阅读领悟,积累反思;学年末(暑期),举办多种层次和形式的读书研讨会,研讨交流,共同成长。

2、让“碰撞”搭建起互助的平台

教师群体有着丰富的资源,每个个体都有自身发展的优势,一位哲人说过:你给我一个苹果,我再给你一个苹果,结果每个人还是一个苹果;如果我学到你的一个长处,你又学到我一个长处,那么,我们两个人都有了两个长处。要为教师搭建这样的碰撞平台,使教师之间“资源共享”。

我校将在每月的下旬举行一次教师论坛,为教师搭建了碰撞交流的平台。各场论坛的主题都源于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的困惑和遇到的问题,教导处对教师的问题进行梳理后于每月的中旬发在各年级邮箱里。教师将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解决的办法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们用自己在实践中积累的大量案例,相互补充、相互借鉴比较全面地总结出了适合学生的提出问题的各种方法。不同的认识、不同的方法进行碰撞、比较寻求最佳的解决策略。在此基础上,形成文档存在教导处邮箱里,以备《和我产生共鸣的文章》选用。

3、使“引领”成为一种导向。

教师受自身素质水平的制约,对科研的认识和操作水平会有较大的差别,“专业引领”可以帮助教师摸清方向,给与正确及时的指导,避免教师过多的走弯路。专业引领要对提升教师教育理念和解决教师教育实践中的困惑、问题起到重要作用。2008—2009学年,学校将有计划地选派优秀教师次赴上海、杭州、北京、南京、郑州等地外出学习听课,开阔视野,激活思维。外出学习的教师回校后进行汇报交流,把新鲜的教育教学营养输送到全体教师心灵。通过了解教师学校还将有计划地邀请专家到我校讲学,讲授的主题主要是围绕“新课程我们如何备课” “30分钟的阅读课孩子应怎样上” “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

只有学习成为教师自身的需要,教师之间交流具有实效,适当适时的引领,教师的事业才能焕发迷人的芬芳。

二、竞争即提高

围绕教师培训、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教师朗读大赛、教师粉笔字比赛、教师书画展,教师演讲比赛、教师读书交流、各科教学赛讲等,这些活动充分调动了教师学习交流的积极性,促进教师素质不断提高。

1、让竞争成为教师成长的捷径。

在3月、4月连续举行师生书法比赛活动,在周一例会和周五的学习时间各年级的任课教师和本班的两名学生参与比赛,比赛内容分为硬笔和毛笔两项。师生各展书写技能。通过评委公开、公平、公正的评选。

2、让随考成为一种制度。

这学期在每月的考试中,除了正常的学生外,还会多一群特殊的考生,他们便是三小的各科任课教师。教师随考,是一种教学方式的改变,我校抓住了这一有力时机,在教师随考制度上遵循三原则:一是教师随考遵循师生“同一时间、同一试卷、同一标准”的“三同”原则,为新课改提供了统一课题;二是教师本着“放下架子,从学生做起,铺下身子,从基础抓起”的原则,透过试卷看学生,换个角度看自己,既能改善师生关系,又可转变教学观念;三是在与学生“找差距、比成绩”的过程中,能深入反思教学过程,增强教育科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师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搭建良好平台。

3、让博客伴随教师成长。

我校想建立一个“教育实验博客群”,教师借助博客通过撰写教育反思、参与教研讨论,将教师头脑中原本模糊的、一下子难以言传的知识、经验、体会等通过文字方式记载下来,并随着个体经验的丰富不断修改完善,将隐性知识显性化。老师们在博客群中不但展示自己的文章,而且对别人的博客进行点评交流。散落于教师个人电脑各个目录和文件夹中的电子教案、课题、论文、课件等,上传至优势网预置的资源分类体系,并以WEB网页的形式保存,实现更有条理性、系统性的存储、读取和展示。博客点燃了教师内心激情,在博客中教师感受到被关注,被重视,被鼓励;在博客中教师体会到职业幸福感。

三、问题即课题。

课题的确立首先要着力于解决问题,只有通过研究解决教师的困惑或疑难问题这样的课题才会受到教师的欢迎和认可,才会使教师努力进行实施和研究;课题的确立其次要着眼于热点问题,关注热点,能及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认识水平,同时能集思广益,借助讨论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产生有一定思想深度的见解。我们采用问卷调查、课堂跟踪分析、教师个别访谈、座谈会等形式,全面了解和反思几年来的课改实验,最后确定教师所研究的课题,也叫微型课题,微型课题研究起来很简单,它的选题源于教师教学中最细小的问题,如新课的导入、课堂提问、作业设计、例题选择都可以研究,它研究的周期短,见效快,可以是两周,一个月,最多一个学期,只要能解决问题就行,这些看似很简单的研究为青年教师的教育科研提供了广阔的土壤和充足的水分。

四、教学即研究。

教学活动是教师最经常、最普遍的行为。抓住教师教学,使每一节教学都能成为教师研究的案例,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了,研究能力也随之提高了。

1、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

课前制定计划,对自己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要有问题意识,结合学生实际制定计划。我们将常规备课转化为问题解决式的教研活动。教师结合下一周的教学内容,共同探讨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办法。使教研活动尽可能贴近教师实际工作,将问题解决与课堂教学之外,解决教师的困惑,力争让教师们“解渴”。同时强调课后反思纪录,要求教师要把自己遇到的教育问题或困惑,教后及时记载,把问题发生之后,又是怎样想办法解决的,在解决过程中是否发生了一些有意义的教育事件,记录下来。在自我记录过程中“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并在反思中回过头来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改变以往的教案检查工作,加大预案的应用价值,特别要求教师将教后记变成教师反思教学的重要过程。要求教师可以用“当时我想„”、“现在想起来„”、“如果再有机会上这节课,我会„”等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教学改进”、“教学重建”的考虑。

2、“同课异构”应是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

教导处要求教研组围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带领组内教师加强教学环节的专题研究,做到教研活动的经常化、专题化、系列化、特色化。

教研组每月开展一次研讨课,针对研讨主题,通过备、说、讲、评、思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做到研有所得,研有所获。3月、4月在教研组内开展“同课异构---构建理想课堂”活动,通过教师们的同备、同说、同讲、同听、同评一节课的5个环节,探索不同的课堂模式,构建理想课堂。此项活动按照“针对疑难,确立课题---同备共说,集思广益---既讲又听,取长补短---评研结合,反思提高---建立文档,资源共享”五个步骤进行,实现教师群体之间的合作探究,共同提高。

3、让特色成为教师的一种追求。

我校将在5月份进行教师的教法学法研究——“特色杯”公开课大赛。教师们在开学初选定自己欣赏的教育名家的教学模式,学校根据教师的需要为教师买来这些教育名家或大师的光碟或教学设计,教师列出观看的计划,有意识地进行模仿和借鉴,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在“特色杯”评比中,学校还制定了评课反馈卡,当场评课。为让教师本人予以借鉴,学校还利用实课录相,给教师们回放,促进大家互相学习共勉,使广大教师课堂教学精益求精。

五、梳理既成果

教师成长档案袋作为一种被实践证明能够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系统性、规范性的记录整理教师职业生涯中个人“教案设计、发表论文、教学反思、研究课题、工作计划、成果荣誉、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等丰富的教育教学信息,让教师体会到职业成就感。教师档案袋在规范化记录个人教学积累和成果荣誉的基础上,展示个人的生命历程、成长轨迹和职业生涯,促进教师相互加深了解。

我们相信,在学习化校园的创建中,全校教师一定会在不断的探索、学习和创造中锻造自我,真正感受到投身教育所涌动着的生命的意义。

教师专业论文 篇2

编者按:

2011年12月12日, 教育部出台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 (试用) 》 (征求意见稿)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 (试用) 》 (征求意见稿) 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 (试用) 》 (征求意见稿) (以下简称“三个标准”或《标准》) 。“三个标准”维度齐全, 突出了“育人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和“终身学习”的理念, 尤其突出强调了教师的专业性地位。可见,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之一。从组织管理的角度看, 教师专业化要靠高质量的教师教育、教学研究和在职培训来完善。然而, 在我国很长一段历史时期, 由于对中小学教师职业的专业性缺失认可, 导致了教师地位不受重视等诸多不良后果, 也影响了教育的长足发展。那么, 如何通过师范生培养和教师在职培训质量的提高、教育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造与创新、先进学校文化的建设, 让教师做到心中时刻有《标准》, 能够笃行比“三个标准”更高的要求呢?专业标准对教师的自我研修有怎样的助益?建设怎样的教师团队更有助于推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本期《热点争鸣》邀请专家和一线教师分享他们的见解。

教师专业发展及教师专业发展阶段 篇3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专业发展阶段

一、前言

综观我国现时代的教育,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大部分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的,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他们是教学质量的直接责任人,教师的专业水平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师职业不仅具有“育人”的职能,同时也具有高度的“育己”精神。只有教师具备高度的“育己”能力,才有可能更好地达到“育人”目的。随着科学、经济、技术、环境等日益影响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国家、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个合格的教师需要具备普通文化知识、所教学科的专门知识和教育学科知识、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高要求促使教师本人及相关教育机构开始关注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师的专业发展在近年成为了教育界的热点。

二、教师专业发展概述

国内外的教育学者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有不同的看法,因而对于“教师专业发展”一词也有不同的理解。总体而言,专业发展指的是人們在自己岗位上所取得的发展。就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有以下不同论述:

霍伊尔(Hoyle,E.)将教师专业发展定义为:在教学职业生涯的每一阶段教师掌握良好专业实践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富兰和哈格里夫斯( Fullan,M. & Hargreaves,A.)指出教师专业发展指通过在职教师教育或教师培训而获得的特定方面的发展,也指教师在目标意识、教师技能和与同事合作能力等方面的全面的进步;

格拉特霍恩(Glatthorm,A. )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由于经验增加和对其教学系统审视而获得的专业成长;

佩里(Perry,P)提出教师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个人在专业生活中的成长,包括信心的增强、技能的提高、对所任教学科知识不断更新拓宽和深化以及对自己在课堂上为何这样做的原因意识的强化;

综上而言,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仅指教师教学技能的不断进步和提高,而且是教师在知识、理念、能力、情意、信仰等多个层面的发展,大致涵盖专业知识、专业知能和专业精神,是教师在教育制度、教师教育制度、教师管理和评价制度、教师文化等外部条件的支持下,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和努力,提高教育教学知识,改进教育教学实践,促使其专业知能、专业情意、专业自我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活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教学技能,实施专业自主,体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从教素养的过程。

三、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

由上可知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甚至是终身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动态的、处于不断变化和革新的过程。这需要教师具有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意愿,具备自主思考及规划职业生涯的能力。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使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的研究成为必然。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学者费朗斯.福勒(Fuller, 1969)对职前教师的培训做了调查,提出了著名的教师关注阶段论揭开了对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研究的序幕。他把职前培育的教师发展阶段分为:教学前关注(教师们仍然扮演学生角色,对教师角色仅处于想象,没有教学经验,更多的是关注自己。),早期生存关注(教师们开始关注自己的生存问题,包括关注班级管理、对教学内容的精通熟练,领导的评价、学生与同事的接纳等。),教学情境的关注(此阶段教师较多关注教学所需知识、能力与技巧,以及尽其所能地运用于教学情境中。),关注学生(这个阶段教师开始关注学生的学习、社会和情感需要以及如何通过教学更好地影响他们的成绩和表现。)。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一批学者,伯顿(Burden)、纽曼(Newman)、皮特森(Peterson)等以资料的搜集、整理为基础推动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研究,他们将教师的专业发展分为了三个阶段:求生存阶段(教师从教第一年,关心的是班级经营、学科教学、教学技能的提高,教学内容的了解,作好课程与单元计划及组织好教学教材,作好教学工作。),调整阶段(教师从教2-4年,进一步了解教学并寻找新的教学技术,以满足学生更广泛的需要。),成熟阶段(从教5年或以上,有了安全感,能处理教学中所发生的任何事情,更关心学生,教学经验更丰富。)。

20世纪80年代,美国教授费斯勒和克里斯坦森( Fessler &Christensen,1985)历时八年,提出了动态的“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周期模型”,在该模型中他们将教师的专业发展分为了八个阶段:职前期(教师角色的准备期,即教师的培养期。),职初期(教师努力学习教学日常工作,寻求学生、同事及领导的认可。),能力建构期(教师努力积极寻找新的资料、方法和策略,学习欲望强。),热心与成长期(教师已经具备较高教学水平,仍不断寻求进步,热心成长。),职业挫折期(教师工作上遭遇挫折,工作满足度下降,有时出现倦怠现象。),职业稳定期(教师只做份内工作,不主动追求教学专业上的成长,缺乏进取心。),职业消退期(教师准备离开教育岗位的低潮时期,带着美好回忆或者是苦涩离开教育岗位。),职业离岗期(教师离开教职岗位时期。)。

在以上各国教育学者对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研究的基础上,后续的学者继续了对这一专题的研究,如休伯曼(Huberman,1993)提出的“教师职业生命周期论”将教师职业生涯归纳为五时期:入职期,稳定期,实验和重估期,平静和保守期,退休期;司德菲(Stetty)提出的“教师生涯发展模式”,将教师发展分为五个阶段:预备生涯阶段,专家生涯阶段,退缩生涯阶段,更新生涯阶段,退出生涯阶段;加拿大学者提出的“教师职业成熟阶段”等。这些理论都从不同侧面描述和研究了教师的发展轨迹和表现特征。

四、启示与思考

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它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创造性,在当前知识经济的时代,教师要想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能,更好地创造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就必须清楚地了解、设计自己的职业发展路线,提升自己的专业规划意识和能力。科学划分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有助于帮助教师明确不同时期的任务和目标,确定努力方向,使其积极地面对各阶段出现的问题,实现发展目标。同时有助于教育界的相关部门和领导根据各阶段教师的发展特点,实施相应的措施,使教师更好地过渡每个阶段,成就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规划自己的专业发展不仅仅是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学校发展的需要。

通过以上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的阐述,我们可以发现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不平衡的,是一个漫长的、动态的过程,有高潮也有低谷,并且还在每个阶段表现出不同的问题、需求、心态和发展的策略。从个体角度看,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貫穿教师整个职业生涯甚至生命全程,每个人都有终身发展的任务与意向;从整体上看,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又是一个不断分化、分流、分置并构成教师层级体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发展动机,有不同的发展条件,有不同的发展速度,当然也会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不同的发展结果。教师在从教中应该认识自己的角色,进行自我评价,定位自己的专业发展阶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和规划。

同时我们应该意识到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仅是教师自身的行为,影响教师专业发展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教育的社会功能,教师的社会形象和和角色规范,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甚至家庭状况等都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因素。只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结合起来形成合力,深入了解教师专业发展阶段,了解各阶段教师专业发展的特征和发展需求,制定并形成个性化的发展激励机制,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整个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1】王健.论教师职业生涯规划[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

【2】杜雯.教师职业生涯周期研究述评[J].教育理论研究,2011 .

【3】卢真金.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模式、策略再探[J].课程·教材·教法,2007.

【4】潘超炜.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与激励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2009.

教师专业论文 篇4

我在工作上,兢兢业业,热爱本职工作.尤其要在孩子们面前,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本着总结经验,进行反思,弥补不足的思想,对自己的个人专业发展情况做以下总结:

一、力求做到以提高自身素质为准绳,提升新课程教学理念为基准的思想,积极参加各级部门组织的培训活动。、参加了本校组织的新教师培训活动,在培训活动中提升了自身能力,并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促进了自身素质的不断更新;利用课余时间研究了教育教学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吸取精华,积极参与教科研课题,使自己的教育科研水平更有了相应的提高;利用学校的现有资源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大胆尝试,使自己的教材开发及处理能力再上了一个台阶,同时,利用网络资源,在与其他教师研讨交流并实践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己在教学中与其他学科整合的能力和理念。

教师专业论文 篇5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如何引导教师走上一条促进专业成长的道路。我校自始至终抓住教师专业成长,围绕着打造一流教师队伍这一目标,以分层切入和教师自主管理为策略,促进教师自主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瞄准教师专业成长,抓住矛盾分层切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和深化,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必然的选择。但促进教师的发展必须从不同的校情、师情出发。我校教师近半数年龄偏高,虽教学经验丰富但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对新课改有抵触情绪或畏难心理,而青年教师则年富力强,锐意进取,对新课改充满热情和向往。针对教师队伍中的这种现实状况和矛盾,学校研究决定:分层切入,积极引导,对四十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和四十周岁以上的中年教师分别提出不同的发展要求和策略,以青年促中年,以先进带后进,鼓励和帮助教师实现自身专业的不断成长。

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青年教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生力军和突击队,狠抓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才能突破新课程改革的瓶颈,推动学校整体教学质量不断攀升。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开展了以“四学、三练”为内容的教师培训工程。

“四学”包括学习新课程理论、学习和研究新教材、学习和提高课堂教学与管理的艺术和方法、学习和运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三练”指的是练习普通话、练习书写和练习微机操作三个方面的教师基本功。在实践操作中,我们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措施:

1、“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学习新课程理论,开阔视野,更新教育观念,实施“洗脑”工程。一年下来,每人的理论学习笔记和体会都不下万字。

2、个人自学和集体研讨相结合,深入挖掘新教材,实施“充电富脑”工程。通过个人自学和组内研讨、集体备课,认真学习和研究新教材的内容、特色和编排体系;通过跨级部、跨学科的知识渗透,实现学科间的有效整合,极大丰富了教师个人的知识储备;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级各类新教材培训,更加深入、系统地挖掘和把握新教材。

3、校内磨砺和校外宣传相结合,深化“名师”工程。通过定期组织学习、录制和评选优质示范课,坚持走教研一体化的路子,提高教师授课艺术,培养授课明星。每学期进行一次的“教学开放周”活动,吸引学生家长等社会因素的积极参与,使我校“名师”及其优质课走出教室,走向学校和社会,极大的锻炼了青年骨干教师的成长,提高了他们在校内外的声誉和工作积极性。

4、开展基本功大比武活动,促进青年教师之间比学赶超。我们借鉴市局对我市教师“基础文化理论考试”逐批过关的工作经验和上级对教师普通话测试每五年一个循环的管理方式,将教师的普通话、钢笔字与粉笔字、汉字录入作为每学年的必测内容,首年评选出单项成绩优秀的前1/5的教师,予以一定奖励并聘为校内指导教师,以后4年内可以免试;其他教师每年将有1/5的人数可以过关,这样每5年一个循环,其成绩与考评挂钩。这一举措极大激发了青年教师间比学赶超的积极性,提高了我校教师整体的基本功水平。

5、建立青年教师成长进步档案袋,记录他们学习、培训、成长的足迹,并每学年定期将成绩公示,使进步人所共知,不足自心体悟。档案袋的内容与个人的三年成长规划同步,在教师总结三年的成长心得之后,由学校统一收集存档。档案袋的内容及质量将作为教师考评及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

中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年教师在我校占了近40%,是我校的教师队伍的宝贵财富,为促使其更好的融入新课改中,不断更新和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学校有针对性的出台了一系列措施,鼓励他们与青年教师一起成长。

1、回忆峥嵘岁月,唤醒青春热情。要求每位中年教师对自己的从教历程、成绩荣誉、反思感悟等作一次全面回顾总结,编成一份“成长记录专辑”,择取其中闪光内容在校刊《八面来风》及学校宣传栏上宣传发表。这样,使中年教师在回顾整理自己荣誉成绩的过程中盘点生命,反思过去,激励他们不服输、不服老的热情和斗志。

2、开辟“骄阳论坛”,定期定时组织中年教师交流优秀工作经验,畅谈对新、旧课程观的不同认识和理解,表达自己的心声和困惑。对有见地的言论在校刊上发表。

3、与青年骨干教师结对帮教,深化“青蓝工程”。通过与青年骨干教师结对,使中年教师在与青年教师一起备课、听评课、执讲同题课的过程中,不断借鉴和成长。

4、为其搭建自我展示的舞台。一是实施“才艺展示”战略,由中年教师根据各自特长,选取一个方面展示自身才艺,并择优聘请他们做学校兴趣小组的顾问或辅导员。二是每月组织一次由中年教师执讲的观摩示范课,组织他们结合当前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从教学思想、课程结构、方法策略等角度进行研讨,提升认识和水平。

二、注重教师自我管理,促进教师自主成长

新课程改革是教育人性化的改革,是人文精神的回归。这不仅针对学生的教育,也适用于对教师的管理,因为没有人性化的教师就没有人性化的教育。所以,促使教师自我管理与自主成长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保证。宏观上,我们进一步强化了教职工参政议政的广泛性,鼓励教师积极的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力求使学校每一项举措都做到“公平、公开、公正”,每一项重大决议都经过教师的民主评议通过后才予以施行,从而使教师真正成为学校每一项政策的制定者和忠实的执行者。微观上,我校确定了目标激励、活动带动、名师引路、学习培训、评价激励为策略,通过教师自找压力、自定目标、自我塑造、自我评价和反思,达到教师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目的。

1、目标激励。即让教师自定目标,自找压力。学校给教师提供几个方面的目标,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定目标,制定个人的“三年发展规划”,并对各个时期的阶段性规划目标作出合理的预想。

在教师自定目标、自我发展的前提下,学校从实际出发,搞好测评,完善评价体系,采取分项、多元方式对教师进行目标、水平和绩效评价。对完不成目标的教师进行培训或补考,对优秀教师进行单项表彰。

2、活动带动。即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锤炼师德,提高能力。我校先后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活动:

师德方面,一是开展“三讲两议”活动,即讲理论、讲贡献、讲纪律。“两议”即议形势、议政治。二是开展教师演讲活动,如“青春之火在这里燃烧”、“我快乐,因为我工作着”等主题演讲活动,既使教师受到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教育,又体现了新世纪对教师的新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业务方面,我校每学期都举行教师基本功大比武、评选校级优质课、教学开放周等活动,强化教师参与意识、精品意识和反思意识,促使我校教师在改革大潮中百炼成钢。

素养方面,组织教师开展读书活动。由校长带头,并积极向教师推荐好书,让教师自学。《爱弥尔》、《世界教育史》、《第五项修炼》等都是校长给教师推荐的必读书。通过潜心“修炼”,教师们学会了系统地看问题,学会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养成了读书习惯。文学名著、哲学著作、教育专著,只要对提高教师修养、从事教育研究有益的,教师就主动积极地争相传看、购买。同时,我们还开展“师生共看一本书”的活动,让教师把自己读到的好书推荐给学生,并主动与学生展开研讨。一个学习型的组织正悄悄建立。

科研方面,每月开展一次教育教学沙龙。教师针对一个问题展开讨论,百家争鸣,气氛热烈。上学期,召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教海携手泛轻舟”活动,全体教师参加,由十位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到成长历程各具特色的教师发言,学校专家组成员提问、点评,其他教师也可随意提问,形式生动活泼,气氛轻松和谐。

为让教师说自己的真心话,在校内形成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我们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校园网上开辟了“教师论坛”,由版主抛出一个个焦点问题,教师用网名随便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每位教师既真正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又有了查阅资料进行反思、整理和论述的时间,因此,对观点的论证比当面沙龙、当场辩论要系统,理论性也更强。

3、名师引路。新课改以来,我校在稍有成就的骨干教师中树立典型,让全校教师感受他们踏踏实实搞教学研究的毅力,排除部分青年教师的急功近利思想,树立“十年磨一剑”的决心。此外,请德高望重、业务精干的老教师收徒弟,带队伍,培养了大批年轻教师。

4、评价激励。我校采取多种形式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师德修养水平进行评价,以此激励教师自主发展。评价的方法有:教师自我评价、组内评价、学校评价、学生评价等,评价结果与考评挂钩;对那些与其他教师有明显差距的教师,校长还要采取个别谈话的方式,鼓励与加压兼用,以促进教师迅速成长。

非教师专业应聘教师自荐书 篇6

尊敬的校领导:

您好!首先感谢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的时间来阅读这封自荐信。

我叫。。,女。。年。月出生。是一名。。。学院201。级专业的应届毕业生。现已与201。年。月。号毕业,取得本科毕业证书及学生学位证书。

四年的大学生涯,是我用青春与激情打造的一段光辉历程。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从步入大学的那一天起就未敢怠慢,一贯严格的要求自己,认真学习了所学专业的全部课程并取得优异的成绩。在学习过程中创作多部短片剧本且参与拍摄过程,其中两部获得学校的颁发的奖项。虽然所读专业并非教育类专业,但是从小对汉语言的热爱,以及在校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文学创作的锻炼使我对胜任语文教育工作充满自信。且除此之外,我还具备较高的普通话表达能力。并熟练地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熟悉word操作,excel表格的制作,ppt的制作与计算机其它基本程序制作,这为现在的电子教学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最重要的是我对教育事业有一种特别的崇敬之情,并想把它当成自己毕生的事业。因此我对教师一职也有着更感性的认识: 第一,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书育人,其中教是表面,育是灵魂和实质。我深刻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灵魂,而老师的职责就是为引导他们的灵魂走向更高贵、更有价值和意义铺路。即使暂不能亲见他们质的提升,也要确知他们量的进步。换言之,就是今天站在讲台,就要为孩子们明天的光明负责。第二,教师是用爱心、良心、责任心来诠释的工作。没有爱就不能与孩子交流沟通,不能融入孩子,自然也就不能因材施教,而良心和责任心是人民教师自我的要求和约束,也是衡量教师的无形尺度。爱要有度,爱中也要赏罚分明。只有以良心作则,以责任为重,才能在爱中与孩子相互交流与关爱。

我是一个富有爱心、活泼、开朗、大方的女孩。性格随和、充满激情、具有亲和力,做事认真、一丝不苟,具有耐心。我相信学生一定乐于跟亲和力强的、认真的老师学习,我相信我的乐观和激情的个性也一定可以感染学生。我是个懂得奉献与感恩,充满了爱与温暖的人,这也是我坚定地想要从事教育行业一个关键原因。我愿意将我的青春与毕生的精力投身到教育事业中。我坚信:不断的总结、剖析,完善自我,挖掘潜能,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就一定能干出一番成绩。恳请领导能够给我一个学习的机会,做一名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民教师。(随信附上个人简历表。祝您事业兴旺!身体健康!工作顺利!)此致 敬礼!

教师专业论文 篇7

一、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胜任某一具体学科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 是其作为一名专职学科教师最基本的职业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

教师应广泛而准确的掌握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 熟练运用基本技能。精深的专业知识, 是教师作为一种专业有效履行其职责的基本条件。教师要掌握所教学科扎实可靠的基本知识, 要具备全面掌握并正确处理教材的能力, 力求通过精准的表达使学生理解教师的意图, 完成教学任务。

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现代教育是多元化、多层次发展的教育, 任何学科都不是孤立的, 因此, 一名合格的教师, 应在精确掌握本学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了解不同学科间的相关点、相关的性质、逻辑关系, 熟悉与所教学科相邻近的其它学科知识的横向联系, 从而实现触类旁通, 左右逢源。

3、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不同学科领域需要不同的思维方式及授课方法, 文科专业需要教师有较强的理解能力, 语言表述能力及组织能力, 理科教师强调逻辑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和解题能力。文科教师偏重感性思维, 理科教师偏重理性思考。因此, 不同专业教师要具有领悟独特的认识世界的视角、域界、层次及思维的工具和方法等, 要理解学科的社会价值和人性陶冶的价值。

二、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教师职业是教书育人, 因此, 教师不仅要具备所教学科的专业素养, 还应具有教育专业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一名合格的优秀教师, 要具备与时俱进的思想时刻接受新鲜教育理念。既要具有热爱学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教育信念, 符合时代特征的教育观。又要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的学生观, 全面理解学生的发展, 理解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全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现实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在正确而新鲜的教育理念引导下, 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及成长。

2、具有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职业的特殊要求, 从事教师职业的专业人员, 需具备相应的教育教学知识。教师要提升自身的教育能力, 应在如下方面着重培养自身教育素质:设计教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交往能力、反思能力、教育研究能力。

三、教师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素养

现代教师必须系统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现代教育理论知识,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这是教师作为一个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

因此教师应具备深厚的教育理论知识沉淀, 了解教育学发展脉络及教育史上的重要事件, 交接古今中外著名教育家的思想极其重要的教育论著, 不断学习国内外前沿的教育理论知识, 确保教育教学工作在正确理论指导下进行。

教师应注重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是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处于人生成长的不同阶段, 因此, 教师能否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及思想动态, 能否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对其能否成为一位合格的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务学不如求师。师者, 人之模范。”教书不仅是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教人。人们常把教师视作社会优良品德的化身, 要求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人类善的本性, 是合理的社会伦理规范, 因而, 对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要求, 在一定程度上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一个显著特征。“己之才学为人所尊, 乃可悔人以进修只要;己之性行为人所重, 乃可诲人以操履之详。”以身作则、忠于职守、有强烈的责任感, 热爱教育事业, 是对教师道德的基本要求。教育家们早已认识到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重要性, 所谓“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只有品行高尚、具有强大人格魅力的教师才能教育出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21世纪共产主义接班人。

综上所述, 教师职业专业化发展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 任何一名教师, 如何从单纯教书育人的“教书匠”, 经过不断职业学习和专业探索, 成长为专博结合, 一专多能的学者型、专家型教师, 必然需要其在教育教学中逐步学习、发现, 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 完善常规教学的各个环节, 从而真正成为一名专业化教师, 实现其职业专业化发展, 实现其职业专业化的理想。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新编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新编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2]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2]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教师专业论文 篇8

1 何谓体育教师专业标准

体育教师专业标准是指在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满足不同专业发展阶段取得专业资格身份所应达到的条件要求,不同阶段的发展标准即是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标准,是检验体育教师是否具备一定专业发展阶段资格的准则。从体育教师职业的角度来分析,体育教师专业标准是体育教师职业成为成熟的专业所应具备的条件;从体育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体育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需要经历专业学习、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取得不同阶段的专业标准所应具备的条件。

2 构建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必要性

2.1 体育教师教育发展需要明确的目标指引

在教师教育发展过程中,先后兴起“知识本位”(Knowledge- based)、“能力本位”(Competence-based)、“反思实践”(Reflective practice)等教师教育模式,“标准本位”(Standards- based)是继“反思实践”教育模式之后的新型教育模式。标准本位教师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专业为主线,涵盖教师专业化、公平正义、绩效责任和终身学习等层面[1]。“标准本位”的教师教育(Performance standards-based teacher education,简称PSBTE)又被称为“基于标准的教师教育”,其目的是为了达到或超过课程标准的要求[2]。

长期以来,我国体育教师的教育与培养标准,均基于教育部颁发的历版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计划),这些培养方案(计划)可视为我国体育教师职业标准的替代文本,此文本规范了体育教师的职前教育,而体育教师的职后教育目前尚无文本依据。

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则规定了不同国家在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体育教师的最基本的要求。不同阶段的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为体育教师教育树立了具体的教育目标,体育教师专业标准体系的构建能够缓解体育教师教育制度的缺失,是体育教师教育的重要依据,体育教师专业标准能指导体育教师教育,确立相应的课程内容及培养方式,使得体育教师教育更为规范,从而避免了体育教师教育的形式化和盲目化以及体育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脱节问题[3]。

2.2 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国际化发展趋势

美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德国、新西兰、法国、荷兰等国家的教师资格制度已经实施了多年,其中美国是教师专业标准较为完善的国家,教师标准不但制定机构、认定机构多元,标准的层次也比较复杂:从级别上讲,既有国家层面的教师标准,又有地方各州的教师标准;从不同评价目标讲,既有教师教育标准(Teacher Education Standards 如美国的NASPE 制定的初、高级体育教师教育标准),又有专业发展标准(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tandards),还有教学标准(Teaching Standards)、课程标准(Curriculum Standards)等。

英国教师标准办公室OFSTED(Office for Standards in Education)和英国师资培训机构TTA(Teacher Training Agency)于2002年颁发了《英国合格教师专业标准与教师职前培训要求》。2005年9月1日,英国将TTA 更名为“学校培训与发展机构”TDA(The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Agency for Schools),旨在强化政府对教师在职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管理和支持作用,并将各级教师专业标准合并成为一个“一体化”的标准体系[4]。

2003年7月,澳大利亚正式颁布了“全国的教师专业标准框架”,这是澳大利亚第一个全国性教师专业标准。随着澳大利亚基础改革的进展,澳大利亚先后出台和发布了《墨尔本宣言》和《澳大利亚2020》规划纲要,规划纲要提出要“让每个儿童都能接受最优质的教育”,对教师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澳大利亚政府于2009年开始了新的教师专业标准的研制工作,并于2010年3月8日正式公布新的《全国教师专业标准》。

日本已经打破教师资格终身制,实施教师资格更新制度[5]。新西兰、德国、荷兰等国的教师专业标准都能为我国制定体育教师专业标准提供参考和借鉴。

2.3 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师主体提出了时代要求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小学体育教学实践脱节问题是困扰基础教育体育教育的重要因素,反观历时十年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历程不难发现,统一的体育教师教育已不能适应多样性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体育师资素质水平难以适应新课程要求已成为课程改革中的突出矛盾。据此,有必要对我国体育教师教育进行反思,重新构建新的教育管理模式,由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向具有高度灵活性的进阶式的专业标准教育转移。构建体育教师专业标准体系、探索体育教师教育新模式,是我国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连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小学体育教学实践,实现体育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的桥梁,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保障。

我国教育部副部长王湛认为,新课程改革:“成也教师,败也教师[6]。”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要求“配足配齐”、“开足开齐”,即配备足够的体育教师,开足课时[7]。同时又要保证体育教师的师资水平,这必须有一套系统的标准来拣选,体育教师的专业标准研究正是衡量体育教师能否胜任体育教学的基本条件要求。

当前我国体育教师师资现状令人堪忧,中小学体育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整体素质偏低是个难以解决的沉疴痼疾[8]。有调查表明:“中小学体育教师在专业知识、组织能力、身心素质、体育专项技能和教学能力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提高和改善,中小学体育教师必须要加强对新课程理念、自身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以满足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需要”[9]。我国教师“教育观念落后、知识结构不合理、科研能力薄弱、教师敬业和奉献精神不强、实际工作能力差、创造能力不强、缺乏专业精神等”[10]。

2.4 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构建是提升体育教师社会地位的有效途径

有调查显示,中学体育教师的职业压力较大,职业倦怠(Job burnout)现象发生较为普遍[11],有的地方甚至还有职业枯竭[12]现象。在本调查中,在“假如再给您一次选择机会,您还会选择体育教师职业吗”一项的调查结果中,有21%的被调查老师回答“不会”,有43%的被调查老师回答“很难说”,仅有36%的被调查老师回答“会”。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对部分体育教师的访谈中,听到较多的问题是反映在学校、社会、体育教师职业境况等方面,如“社会地位不高”,“学科地位不高”,“待遇不好”等。

在新课程改革的当下,上述情况既是问题,也是对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挑战甚至机遇。顾明远教授针对教师职业社会地位不高现象,早在1989年于《瞭望》杂志撰文指出:“任何一项职业,越具有很强的不可替代的职业性,它的社会地位才越高。可以认为,一项人人都可以干的职业,是不会受到社会的重视和尊重的。”“要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尽快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使它的职业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尽快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使之成为一支训练有素的不可替代的专业队伍。”[13]顾明远教授还指出:“社会职业有一条铁的规律,即只有专业化才有社会地位,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如果一种职业是人人可以担任的,则在社会上是没有地位的。教师如果没有社会地位,教师的职业不被社会尊重,那么这个社会的教育大厦就会倒塌,这个社会也不会进步[14]”。

还有学者认为,提高体育学科的专业性[15],加强体育教师职业专业化是克服这一现象的有效策略[16],体育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实现能提高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与职业声望,体现其不可替代性,从而改善其学科地位及待遇不高的状况。

2.5 体育教师资格的国际认证是未来体育教师的就业趋向

教师资格制度是一项针对教师行业的职业准入制度,已成为世界性的发展趋势。教师资格制度对于规范体育教师任用标准,加强体育教师职业专业化,提高学校体育教育质量都具有较高的价值和重要的意义。

顾明远教授认为:“现在学校的正式教师都有教师证书。但过去颁发教师证书并无严格的要求,这种证书只能代表从事的职业,却不能代表教师的资格。要建立严格的教师资格证书。就象司机的行车执照、医师的行医执照那样经过严格考核,才能发给教师资格证书,并且要定期考查,促进教师不断进修和提高”[17]。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启迪女士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就教育领域的一些热点问题采访时谈到:我国教育亟待国际认证,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我们没有参与到国际认证当中去”,如果获得了认证,就会得到国际承认,有利于高校毕业生进入国际人才市场,从而提升高校毕业生在国际人才市场的就业率[18]。

在越来愈多的国家实行教师资格认证的今天,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建立以及与国际体育教师专业标准、体育教师资格认证的有效衔接,可以使我国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认证得到国际认可,从而打入国际人才市场,对于促进体育教师队伍的优化、加强体育教师的人才流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3 构建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可行性

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构建不但必要,而且可行,其可行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现阶段我国教育政策法规为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构建提供了政策支持与法规保障

1995年《教师资格条例》和2000年《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的颁布,体现了国家对于教师队伍素质水平的重视程度。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文不到3 万字,但有42 处提到了“标准”:教学质量标准化、教师专业标准化、义务教育标准化等等。在第四章“义务教育”中谈到,要“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教师专业标准。配齐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师”;在第五十一条“保障措施”中,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放在了首位,指出要“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在第五十五条“健全教师管理制度”中明确指出:“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国家制定教师专业标准,提高教师任职学历标准和品行要求。”《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与实施是构建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重要政策依据与保障。

2011年12月12日,教育部正式公布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征求意见稿。三级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征求稿的颁布,加快了教师专业化的步伐,同时也为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制订提供了重要的参照依据及制度保障。

3.2 国外教师专业标准为我们提供了启示与借鉴

“全美体育和体育教育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port and Physical Education 简称为NASPE),是美国专门制定体育学科标准的组织机构,该组织结构功能比较健全,包含学校体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其中有关体育教师的专业标准,有国家标准和州级标准两个层面。2008年,NASPE 颁布了两套最新的体育教师教育标准,一为“全美初级体育教师教育标准”(National Initia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Education Standards),是对初任体育教师的基本标准要求;另一套是“全美高级体育教师教育标准”(2008 Advanced Standards i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Education),体育教师教育高级标准用于NASPE/NCATE(National Council for Accredit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 即“全美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认证程序来审视高级水平(即:具备硕士学位,获得初任许可证之后)体育教师的教学标准,即Advanced Standards for Physical Education(2008)。其中,NASPE 规定的初级体育教师教育标准内容有六大方面:(1)科学及理论知识(Scientific and Theoretical Knowledge);(2)体能与技能基础(Skill and Fitness Based Competence);(3)计划与实施(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4)教学与管理(Instructional Delivery and Management);(5)对学生学习的影响(Impact on Student Learning);(6)专业化(Professionalism)。其标准体系的制定都比较详尽具体,既有一级指标,又有二级指标,并且针对每一级指标都做了具体的说明,对体育教师教育结果(Outcomes)或者体育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教学结果进行描述,并就每一结果的具体状态进行规定,包含结果(Outcome)、不可接受的情况(Unacceptable)、可接受的情况(Acceptable)以及发展目标(Target)四个方面。

日本分别于1947年和1949 先后年颁布了《基本教育法》和《教育职员资格法》,充分肯定了教育职业的专门性,认为教师职业具有“自律、高等教育、广泛的视野、不可取代、较高的威信和公共责任”的职业特点,这些特点是区别于其他职业的根本,同时特别强调了体育教师应具备的条件特征是:“第一是健康,其次是优秀的专业水平和社会性的发展。优秀体育教师应具有的7 项特征是:(1)善良、热情、认真;(2)人品好;(3)明朗快活富有幽默感、亲切公平;(4)了解每个学生个性、与学生打成一片、诚心诚意帮助学生;(5)不仅课内,课外生活也给予学生帮助;(6)专业知识深、同时一般教养也好;(7)自由中遵守规则,宽大中显示威信”[19]。

此外,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德国、荷兰等国都有其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应标准,这些标准的具体内容及维度,对于我国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制订具有重要的借鉴参考意义。

3.3 我国有关体育教师的素质要求的研究为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构建提供了重要依据

对于体育教师素质能力方面的研究,一直是学校体育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笔者以“体育教师”为题进行检索,结果有7624 个条目,又以“素质、能力、修养”为主题进行二次检索,也有3482 个条目,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素养和能力,如体育教师的“智能”、“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个人威信”、“素养及业务能力”、“人格品质”、“专业素质”等不胜枚举。其代表性成果既有老一辈学者罗映清、曲宗湖、刘绍曾等早在上个世纪年对体育教师标准有所研究[20],又有程季清、樊林虎、杨烨、张晓玲、熊伟、彭玉荣、魏家骏、盛昌繁学者等对于体育教师的“基本能力”、“基本素质构成要素”等方面的探讨[21-23]。此外,我国现有多个版本的高校教材《学校体育学》以及《体育教学论》中也有对体育教师素质条件的相关阐述。

随着教师专业化进程的加快,对于教师专业化及体育教师专业化的研究越来越多。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关体育教师专业化现状的调查研究[24]、有关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策略的研究[25]、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26]以及有关体育教师专业化与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关系探讨[27]。综观这些研究成果,仅限于基础理论的探讨,对于体育教师专业标准构建的研究则鲜有涉及。

以上对于体育教师教育、技能要求、素质要求等方面的研究,可以看作对于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研究的雏形,虽然尚未形成系统的具体指标体系并付诸实践,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些研究为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研制奠定了基础,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4 结语

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构建是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体育教师专业标准能够有效指导体育教师的教育,体育教师教育反过来也能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国际背景下,制订体育教师专业标准,能解决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实践中存在的现实问题,通过体育教师教育,有效提升体育教师队伍素养、提高体育教育质量、提高体育教师社会地位,使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更加健康有序。

[1]王立科.论标准本位教师教育及其理念[J].教师教育研究,2005,21(3):29-33.

[2]陈霞.标准本位的教师教育:内涵、特征与操作模式[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7):9-12.

[3]王庆荣.我国教师专业化理念下体育教师教育模式的探索——体育教师教育一体化构建[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

[4]王艳玲.英国“一体化”教师专业标准框架评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7(9):78-82.

[5]祝怀新,丁波.日本教师资格更新制浅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7(2):77-80.

[6]王平.实施《新课标》长春市中学体育教师角色转换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7]吴键.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要害问题:“配足配齐”与“开足开齐”[J].体育教学,2010(2):4-7.

[8]常青.辽宁省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现状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6):812-813.

[9]张龙,全浙平,刘振国.新课标背景下中小学体育教师业务素质的调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0(7):51-53.

[10]李敏.我国教师专业素质现状研究及其应对——基于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前提下的再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3(12):61-63.

[11]林小群,殷恒婵,杨俊茹.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压力源结构模型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5,25(3):44-46,51.

[12]蔡兵.广西城市中学体育教师职业枯竭现象分析[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6.

[13]顾明远.必须使教师职业具有不可替代性[J].瞭望,1989(2):9.

[14]刘微.教师专业化: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N].中国教育报,2002-01-01(4).

[15]季晓静,高俊杰.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以对扬州市中学体育教师的调查研究为例[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23(5):101-104.

[16]王守恒.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消解策略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0):1393-1394,1405.

[17]顾明远.教师教育改革的10 点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2004(9):22-23.

[18]杨亮庆,李伟峰.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启迪:光骂教育解决不了问题[EB/OL].http://www.chinanews.com.cn/edu/news/2009/12-21/2028109.shtml

[19]竹田清彦,高桥健夫,岗出美则.体育科教育学的探究[M].东京:大修馆书店,1997.转引自 林陶.日本体育教师专业标准诠释[J].体育学刊,2009,16(3):63-67.

[20]刘绍曾,张孟琳.关于培养新型体育教师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7,20(3):45-50.

[21]樊临虎.21 世纪体育教师基本素质构成要素的研究[J].体育学刊,2000(6):98-101.

[22]熊伟,彭玉荣,魏家骏,等.湖北省未来中学体育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及其需求[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35(4):13-14.

[23]盛昌繁.临沂市中学体育教师的素质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23(4):528-531.

[24]于军,徐国红,刘运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现状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1):1535-1537.

[25]尹志华,汪晓赞.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化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重构——基于社会学的视角[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4):116-119.

[26]黄爱峰,王明献.专业化:新世纪体育教师教育发展的生命力[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23(2):108-111.

上一篇:食品添加剂法规清单下一篇:周五返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