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理论素养论文

2024-10-16

教师专业理论素养论文(精选12篇)

教师专业理论素养论文 篇1

一、多元智能理论和教师素养的内涵

多元智能理论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是由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 (Howard Gardner) 于1983年在《智能的结构》 (Frames of Mind) 一书中提出来的。在对不同对象的人脑与智能研究的基础上, 他修正了传统的智能概念并提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 而不是单一的, 除了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两种基本智能以外, 还有其他六种智能, 即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1]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八种基本智能, 只是这八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 这就使得每个人的智能都具特色。从事教师工作的人, 可以将这八种智能组合内化为个人的自然禀赋, 并体现在教师的职业素养中。

“素养”一词的含义,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指“在长期训练和时间中所获得的修习涵养”, 强调已经内化为自身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 属于能力的范畴。素养的基本要点是:其一, 素养是后天养成的;其二, 素养可以培养, 其养成是一个从低到高逐步发展的过程;其三, 素养是多层面的, 它涉及从言谈到举止、从思想到行为等全方位的问题;其四, 素养是综合的, 素养的培养与人的全面发展是一致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素养是由什么构成的呢?这首先是指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深刻的知识。”[2]对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他有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 专业知识方面:一是热爱那门学科并热心该学科正在探讨的问题;二是精通那门学科, 能够分辨清楚该学科中最复杂的问题;三是了解那门学科的发展情况, 能够分辨清楚那些处于科学思想的前沿的问题;四是具备那门学科的独立研究能力。第二, 精神方面:教师应具有广博的文化修养, 刻苦钻研、自主合作、勇于创新的教学精神。第三, 技能方面:教师还应具有多方面的兴趣和技能。

加德纳认为, 每一种智能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多元智能理论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评价观, 这种评价观对教师的职业素质评价也是适用的。

二、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培养教师专业素养

人的智力是多元化的。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力差异, 而其中每一种智力都可以自由地和其他智力结合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现实问题, 并创造一定社会文化背景所珍视的有效产品。教师不是完人, 在职业生涯中无论多么努力, 也很难成为多元智能超群的“全能教师”, 但教师可以从不同角度了解自己的智能所长, 采取相应的有效方法, 扬长避短, 成为基本素养突出的教师。

教师的基本专业素养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首先, 教师必须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知识背景, 具备的专业知识既包括语言、数理、音体、天文等学科知识, 也包括进行课堂教学所必需的教育学知识和心理学知识。教师只有具备了这些知识, 才能使学生充分认识知识的价值, 从而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索;才能引导学生缜密地运用语言、规律、思维解决生产、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才能带领学生创造性地开展探究性学习, 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其次, 教师必须具有教学所需要的各种技能如对问题的敏锐的洞察力、严谨的科学分析推理能力、高超的实验能力, 还应具有驾驭动态的课堂教学、深入理解学生的能力和智慧。再次, 教师必须具备浓郁的专业情意。教师不仅应关注学生的学业, 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学生的个人尊严。能否建立起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将直接关系到教师教育的现实绩效。传统的智能评价主要采用相对性评价, 关注个体在某一整体中的相对位置, 而不能反映其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评价, 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人, 发现个体学习的优势, 在评价中通过评价主体不断的判断和反思, 对教师有一个清晰准确的定位, 进而发现并解决问题, 多元智能评价观能更好地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和教师发展的导向功能, 有利于教师素质的动态和均衡发展。

三、激励多元智能发展, 促进教师素养提高

多元智能理论提示教师要同时兼顾八种领域的学习内容, 综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批判思考、操作、合作学习、独立学习等, 同时提供有利于八种智慧发展的学习情境, 让每个人的八种潜能都有获得充分发展的机会。因此,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应该不断进行自我调整、自我建构, 以强项智能带动弱项智能。通过评价, 从不同维度充分肯定每位教师的价值, 着眼于每一位教师的进步, 从而有利于教师找准自身的优势, 乘势而上, 从以下四个方面促进教师素养的提高:

1. 在反思中提高。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 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教师非圣人, 自然有其不足, 因此, 教师应不断适时适地地反省自己, 促使自己不断地成长。美国的库姆斯 (Combs) 也强调一个教师应该学会利用自我、发展自我。换言之, 教师本人的心智与人格成为教学的内容和手段[3]。教师不断自我反省能够增加教师的理性自主, 摆脱外在的束缚, 使教师的成长始终保持一种动态、开放、持续发展的状态。心理学研究指出:人是一个未完成的动物, 并且只有通过经常的学习, 才能完善自己[4]。教师应自觉地、有目的地反省自己, 主动探究, 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参与性, 自我组织, 自我设计, 促进职业素质完美的体现。

2. 在交流与合作中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个体具有人际交往智能, 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可以以多元智能为工具, 每位教师以自己的智能强项在“教师团体”中承担任务, 各尽其能, 完成教学责任。教师在合作研究中, 分享彼此的经验、内心感受, 这样可以产生相互安慰和化解压力的效用, 具有和谐与凝聚的独特优势, 这些优势可以促进教师的自我教育。教师从合作伙伴那里获得的不仅仅是社会情感支持, 同时还有专业方面的帮助。芬拉森和比尔指出工作场所可以提供两种支持:一种是工具性的支持, 即完成某项任务必需的物质上的援助、建议或知识;另一种是情感支持, 以关心和同情性倾听为特征。在教师专业素质发展历程中, 教师希望能够得到多方面的及时的形成性反馈与协助, 以便能够不断地提升其专业素质水平, 因为教师个人的独立反思可能会由于视野的局限而出现偏差, 而且也会由于视野的有限而难以走向深入;而同事之间通过讨论、交流等合作形式, 有助于减少教师反思的偏差, 有助于教师个体的反思走向深化。

3. 在动态评价中提高。

每个人所拥有的智能组合, 反映出他在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过程中对教育的需求是不同的。多元智能的评价观应该成为评价的起点, 根据不同个体的特点和需求进行动态的、持续渐进的发展。因为“评估方案如没有考虑个体之间的巨大差异、发展的阶段不同和专业知识的多样化, 就会逐渐落后于时代的需要”[5]。因此对于评价的结果, 不能简单地停留在数字化的奖惩等管理性措施上, 而应该和教师一起讨论并确定教师要改进的要点, 制订成长计划。这个计划要激励教师发挥智能优势, 利用迁移原理, 改善不足。这需要学校领导认真分析教师智能特点, 在尊重教师个性和个人价值的前提下, 共同制定教师的发展目标。

4. 在创新中提高。

不同教师专业发展的时间、方向、途径不同, 最后达到的层次和水平也存在个体差别, 但教师专业发展过程有一点是共同的, 即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教师的个性教学。如果没有个别化的特点, 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将只是一个模式, 脱离了个性的鲜活与自由, 没有比较激励、没有创新, 也不切合个体作为独立性存在的客观事实。多元智能理论主张, 教师的教学要有自己的个性, 不要人云亦云。一般来讲, 教师在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是其最擅长的, 这些方法技巧反映出教师自身最强的智能, 也最能让教师充满自信和树立威信。假如一位教师了解自己的智能特点, 并善于使用优势智能, 那么, 他就能比较容易地塑造出自己的教学特色和教学个性, 在专业发展的历程中, 表达出自我的独特之处, 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四、结语

在多元智能理论的视角下, 教师应接受新的教育理念, 树立终身学习和继续教育的观念和意识;更新知识结构, 善于学习, 了解新的教学动态, 不断扩大知识范围, 促使知识体系从封闭走向开放, 从单一走向多元;保证学科教学与知识变化同步发展, 挖掘自身各种智能潜力, 构建新的智能结构, 使自身的专业素质不断提高。

摘要:教师的素养具有强大的凝结力和感召力, 直接关系到教育工作的成败, 一旦形成, 就会在教育中发挥独特的作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组合, 可以让人发现自身的潜能, 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以优势智能带动弱势智能, 内化为教师的自然禀赋, 形成专业素养, 促进每一位教师健康和谐地发展。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教师素养

参考文献

[1][美]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沈致隆, 译.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4.

[2]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M].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3:62.

[3]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4]霍力岩, 赵清梅.多元智力理论的评价观及其对学生发展评价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 2005.

[5]杨晓江.教育评估的科学性与科学的教育评估[J].教育研究, 2000, (8) :33-36.

教师专业理论素养论文 篇2

"丰富内涵”当一名好“导”师。

教师将自己的教学特色进行深挖、发展。更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丰富自己的内涵,使自己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科学素养。随着教师的积极努力和教学工作经验的积累,在课堂教学工作中开始摆脱模仿的束缚,逐步进入探索阶段,教师开始有意识地研究课堂教学艺术的形式与效果,教学个性特征开始外露。

第一,教学个性的培养要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教学中注重发挥自己个性中的优势。有的教师感情丰富,善于表达,想象力丰富,性格外向等,那么这个教师就要注意在教学中发挥自己个性的这些优势,向“情感型”或“表演型”教学个性方面发展。有的教师性格深沉,理性思维占优势,善于质疑和推理等,那他就应该向“理智型”或“科学型”教学个性方向发展。如果违背自己的个性特点,那就很难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

第二,要有改革与创新精神,敢于在传统的教学现、教学方式实现新的突破。有很多教师从教几十年却没有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其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改革和创新精神,从而使自己的教学一直处在停滞不前阶段,很难上一个新的台阶。而有的教师勤于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善于对传统教学的进行分析,并时刻思考和组织自己的教学改革思路和方案,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第三,要大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验,落实到行动中。教师还要把自己的教改方案和思路付诸于实施,只有在不断探索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才能检验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也才能使自己的教学较快地进入成型阶段,并使自己的教学风格更鲜明地表现出来。

“打造特色”当一名好“研”师。

教师专业理论素养论文 篇3

然而,实事求是地说,中国的教师擅长积累经验,但是不善于提升经验,这是理论思维的缺失;擅长传播经验,但是不善于传播理论,这是理论意识的淡漠。越是走向教育的深处,越能感觉到,理论素养的短板,已经成为制约教师专业发展乃至教育质量提升的瓶颈。

“理论”到底能解决什么问题?就当下的教学现状而言,我以为,“理论”至少有两个内涵极有价值。

其一,是科学意识。教育是一种上位科学,它必然以心理学、哲学以及其他学科科学为基础。有意思的是,我们似乎特别尊重内容的科学性,譬如,数学、物理、化学学科,老师们可以把知识讲得极其正确,却不大关注教育教学形式的科学性。学生到底学得怎么样,学生的脑子里都在发生什么事情,这样教和那样教到底给了学生怎样不同的影响,为什么会如此,这些问题很少能“确切地知道”。最终一张考卷解决问题。而这张考卷的科学性如何,也值得怀疑。可以说,不去研究、思考教学形式的科学性乃至学习的内部机制问题,上课就如同在走夜路,何以有方向感?何以有效率可言?

其二,是规律意识。教育科学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个规律不能靠感觉去感知,而应该有比较清晰的、鲜活的理解和把握。一些优秀教师之所以能教得精彩,多半是因为掌握了一些教学的“密码”。印象最深的是,江苏海门的张兴华老师,上世纪80年代带领一批人,从心理学的角度展开的中国儿童如何学习数学的研究,结果,不但他自己的教学业绩辉煌,而且他的团队在小学数学教育界也很快脱颖而出。原因很简单,他们就是保持了对学科教学规律的深深敬畏,并因此而投入其中。也有一些老师,经验丰富,教学也不错,可是一问到教学主张、教学理论,或半天答不上来,或套用几个时髦的名词聊以塞责。这种对规律的模糊性认识,最终限制了他们的专业高度与职业幸福感。和一些特级教师聊天之后感到,他们在高原期一致的感觉,也在于“理论的贫乏”。

如果说,从前,我们只要做好一个教书匠,拷贝别人的经验就高枕无忧;那么今天,要做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教师,做一个追求教育质量又追求职业幸福的教师,我们就必须直面教育教学理论,走到科学研究的轨道上来,回归教育的自然规律。

必须承认,我们的确也缺乏理论传播的艺术,这导致教师们最终对理论敬而远之,似乎理论只有枯燥的灰色调。所以,改造理论的面孔,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工程。我们必须为此探路。

必须承认,我们的理论视野也比较狭窄,以致往往缺乏理论鉴别能力,但凡有一个理论出现,就饥渴地蜂拥而上,捧为广泛适用的真理。因此,改造理论价值观,是一种迫切的责任。

无论如何,只有亲近理论,中国教师才可能真正地“站”起来;只有不断创造自己的理论,中国教育才可能真正强大起来。(摘自《人民教育》2009年第8期)

□本栏责任编辑 罗贤良

谈教师教育理论素养的内涵 篇4

关键词:教师,教育理论,素养,内涵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根本, 而教师的素质又决定着教育的质量。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国家发展, 因此, 提高教师教育理论素养有益于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 有益于国家的发展。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展开了新的篇章, 教师的素质涵养也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 在新课程标准下, 教师如何提高对素质教育的领悟是当下教育事业亟待解决的事情。本文浅要分析教师对教育理论内涵的认识。

一、素质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是一种特征教育, 它的核心思想是主张依据人的社会生活实际需求, 以注重开发学生智慧、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 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生活生产素质为主要目的一种教育方式。素质教育注重在开发的教学环境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的精神力量。理论上来说, 素质教育的主要特性包含如下几点:第一, 素质教育的全面性, 主要体现咋素质教育的教育主体是社会全体的适龄青少年, 素质教育的教育方针是实现知识的全面性, 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第二, 素质教育的普通性, 素质教育是我国的基础教育, 同时也是一种公众教育, 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旨在为每一个普通公民传输基本的素质教育。第三, 素质教育的发展性,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公众的整体素质, 以谋求社会的发展。

二、教与学的理念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教与学的理念,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理论思想, 是体现教师教育理论素养的评判指标之一。课程改革已经在我国进行了多年, 新的课程标准也已经正式颁布, 但是在教育中有效的实现的有多少呢?也就是说, 教师必须要落实素质教育的首要目的是改变教学理念, 才能展开有效的素质教育教学活动。教师改变教与学的观念, 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1. 教学主体观念的改变

传统教育中, 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教师在师生关系中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 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举止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这种方式是不健康的, 学生的发展过程是不自由的, 受到教师过分的影响, 难以生成具有自我特点的性格和人格。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育的主体是学生, 主导是教师”。倡导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学习, 让学生自主的参与学习过程, 并且形成良好的学习思维习惯, 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提高自身素质, 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2. 教学方式的改变

教与学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因此, 教师的教学方式务必要同时考虑到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结果, 不可以只注重教学过程中的简单, 更要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顺畅、舒服。新课程标准下, 鼓励教师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 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 加强交流。教师要做好课堂外的“倾听者”, 去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生活状态, 根据学生的状态来做教学方式的改善, 形成一个教与学的良性循环。教学课堂内良好的师生互动, 能够有助于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培养, 活跃课堂气氛, 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发言、善于动脑、勇于表达的良好学习习惯。

3. 教学内容的创新

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主要吸收的知识, 它在教育活动中有着关键作用。有些教师认为书本内容才是最重要的, 不注重课外知识的延展, 这种错误的观念会导致学生拥有良好的理论基础素质, 但是行动力差的情况出现。在新课程标准下, 教师要牢牢把握课本重点知识, 结合生活实际, 将理论与实践的教学兼而重之, 不能厚此薄彼。多组织学生进行课后活动, 多进行合作交流学习, 进行知识的拓展应用, 加强环境教育,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现素质基础教育的最终目的。

三、教学案例

以小学四年级数学《四则混合运算》教学为例。教学要贴近学生的实际, 需要学生自己来探索知识, 包括发现问题, 分析、解决问题。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 放手让学生尝试, 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 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 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比较方法的正确与否, 简单与否。根据学生个体性差异, 设计难度不同的问题, 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设计练习也注意坡度, 既有基本练习, 也有发展性练习, 尽最大的努力体现因材施教,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同时给学生较大的空间, 开展探究性学习, 让他们进行独立思考, 并与同伴交流, 亲身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易于学生积极主动获得新知并体会学习的乐趣。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冰雕区的场景) ,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究、解决问题。这是学生自主探究新知、自主解决问题的中心环节。在这一环节, 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特征, 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材料信息, 留足思维的时空, 组织学生通过有目的的观察、交流、讨论等方法, 自主解决问题, 主动建构自己的认识结构。展开探究活动:怎样解决“下午要比上午多几名保洁员?”这个问题呢?第三环节:多层训练、拓展创新。此环节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挖掘并提供创新素材:设计有针对性、代表性的练习题组 (基本题、变式题、拓展题、开放题) , 同时还可以开展“课堂商店”的课后活动, 让学生模拟商店进行买卖, 在活动中体现运算法则, 注重实际生活能力与理论知识的结合。

四、结论

素质教育的实施离不开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离不开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深刻认识, 离不开教师转变教与学的理念。只有改变旧有的教学理念, 切实落实好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 追寻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多创新手段式教学, 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 也促进的教师本身的教育素质内涵, 达到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进步, 进一步的达成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刘鹏, 教师角色转换浅议[J].中国教师报, 2007年6月

[2]程良宏, 杨淑芹论教师专业生活中的理论意识及其提升[J]全球教育展望, 2009

[3]王羡农.改进教学方法, 培养创新人才[J].邯郸学院学报, 2007 (6)

教师专业素养培训心得 篇5

由此可见,追求高效地课堂教学是我们每位教师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经之路。那我们该怎样做呢?在此,我结合本周日的学习,谈谈自己的感想。

一、寻“秘籍”,让课堂教学走“武功大成”的捷径

在我看来,周日的培训活动,就是给我们送来一点儿“秘籍”。夏永立老师与众不同的课堂教学及观点新颖的报告讲座,为我们开拓教育理论的视野,更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创建了新的模型。如在《加、减、乘、除是一家》的教学中,夏老师通过简单的数轴跳格子的方式,让学生很轻松地发现加法和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此时学生们的学习就像触动的了多米诺骨牌,一发不可收拾:探究一直在进行,发现在不断地跳出。学生们在不断地尝试中,更加欣喜地发现加和乘、减和除、乘和除之间的关系。整堂课中,夏老师没有过多的讲解,只是通过适当地引导,就让新的发现不断地蹦出。类似这样的课堂教学“秘籍”还有很多,这就要我们教师拿出“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干劲,尽快领悟其中在要领所在。唯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走出捷径,我们教师才能成为“明师”。

二、“觅”本质,使我们教对数学课

在课堂教学大餐之后,夏老师又为我们带来了新颖的理论讲座。特别是他提出的“深度课堂”的观点,并给出了五大策略。策略一:研究学生要“深入”,了解课堂教学的真实起点。策略二:钻研教材要“深究”,把握数学学科的核心知识。策略三:课堂内涵要“深刻”,提升数学课堂的思维含量。策略四:教学效果要“深远”,促进学生终生的持续发展。这些也正好契合夏老师所提出的“基因课”的理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许多课就是这样的“基因课”,上好这些“基因课”,其他常规课将会“不攻自破”。此时,我突然感觉夏老师和俞正强老师两位大咖真是心有灵犀,不谋而合。这儿的“基因课”不正是俞正强老师所倡导的“种子课”吗?既然前辈们为我们指明了方向,那我们为什么还不沿着“指引”努力前行,快速追赶呢?在我看来,不管是“基因课”还是“种子课”,不都是在追寻数学课堂教学最本质的东西。我们教对这些“种子课”,那其他的常规课的教学不就变得轻松惬意了。

三、“夯”基础,让我们飞得更高

我心里明白,我以及许多老师没有成为“明师”的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内部驱动力不足。这是为什么呢?我想应该是我们为发动机加注的“油”太少的缘故。“扪心自问”,一年中我读过多少本书,看过多少次名师们的课堂实录,写过多少篇感想,发表过多少论文?没有汗水哪能有收获?没有扎实的基础,怎么能够展翅高飞?

探析英语教师专业素养 篇6

【关键词】英语教师 专业素养 培养

前言:提高英语教师专业素养不仅能更加准确的把握教学进程,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英语教学质量,高素质的英语教师会利用自身日益丰富的教学经验来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使得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获得最多的知识信息,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内容

1.坚定的教学信念。信念是经过教师自身肯定、确信的教学观念。主要包括教育观、学生观、教学活动观等。教学信念对教师自身的言行举止,有一定的约束作用,并且对于教学行为方面的影响,往往高于自身知识积累的影响。因此,教师只有具备坚定的教学信念,才能促进其自身在教育事业的道路上,长久的、坚定不移的走下去。

2.扎实的专业知识。英语教师除了要掌握丰富的基础专业知识外,还要对讲解的英语知识背景有更深入的研究,对相关的知识文化生活有准确的了解,这样才能够使传授给学生的英语知识和文化,符合生活实际,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区分母语与外语的语言特点的差异。同时,在教学、学生互动沟通等活动过程中,教师通过自身准确的语言发音、合理的语句结构,使学生在学习交流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3.新颖的教学技能。英语教学过程受心理学、教学原理,以及教育学方面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为学生传授丰富的英语知识和技能,还要熟悉基本的教学原理、方式、教学规律,以及学生不同阶段的思想变化、个性特点、学习习惯等。同时,英语教师还要具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以及开展教学活动的有效方式,并且要不断地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探究、创新出更多新颖的教学方式和技能,从而使自身的专业素质,以及教学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二、提高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策略

1.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教育是每位教师内心最高尚的事业,教师只有具备较高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才能在英语教育事业的道路上走得更好、走得更远。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创造者,教师应该一视同仁,坚信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未来社会的发展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实现人生价值。因此,教师要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引导学生发掘自身的闪光点,并且帮助、引导学生寻找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最佳途径,这样才能够充分体现出教师的职业道德和高尚品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独特的见解,教师要给予足够的尊重和认可,注重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使其能够运用自身的优势弥补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去面对学生,拉近师生心理上的距离,使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获取积累英语知识。

2.提高实践教学能力。英语教师在师范学校所学习的,大多都是教学方式的理论知识,擅长的也都是对教材知识的研究和分析,而往往缺乏实践教学方面的培养,造成英语教师在一段时间内其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引导方面的能力较弱。众所周知,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是一个不断积累发展的过程。英语教师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实践、探究、创新、总结。并且充分利用好一切能够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和技能的机会,不断弥补自身实践能力的不足。作为学校也应重视英语教师专业素养的培养,加大检查和督促的力度,定期举办相关的教学活动,加强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

3.熟练掌握现代教学技术。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科技也不断融入到英语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它能够营造出符合教学内容的各种教学情境,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其对教师讲解的内容理解地更加深刻。它还能够将过于繁琐、难度系数较高的知识内容,呈现的更加清晰、具体、直观,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和动力,以及课堂教学效率。因此,英语教师必须要灵活掌握现代教学技术,运用先进的教学技术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营造出更为良好的教学氛围和学习情境。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现代教学技术,及时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时刻掌握社会的发展动态,为学生传授最新颖、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英语专业知识。教师通过对先进教学科技的不断探究和实践,有效地提高了自身的英语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结语: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对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外语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作为英语教师应该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养,从而使其能够帮助学生打牢英语基础知识,为学生未来的英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英语教师必须从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方式来提高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峰.探析高中英语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1,2(10):24-25.

[2]何源.论英语教师专业素养的培养[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10):191-192.

管窥芬兰教师专业素养 篇7

一、芬兰教师专业素养的特点

1. 终身学习的实践者

20世纪70年代,芬兰的法律明文规定,中小学所有教师必须拥有硕士学位,其整体水平之高,可见芬兰对教师质量重视程度。芬兰只有8所大学有资格接受教育类学生,而且每10名申请者中只有1人能够被录取,这也是唯一可以获得教师资格的途径。2014年,以坦佩雷大学教育学院为例,申请者共有1500名,但只录取了85名。而就芬兰全国而言,前年大约有一万一千名硕士生申请教师职业,但只有900人被录取。应当说,在这样的国度里,成为教师的门槛是很高的。这些未来的教师必须在完成本科学位和硕士学位的课程学习后,在相应的教师专业实习学校实习一年左右,取得大约六十个学分后,才有资格申请成为一名教师。而且,教师上岗后还会持续进行职业继续教育。

芬兰教师专业发展始于优良的职前教育和完备的在职教育。芬兰对教师的能力建设和教学技能的不断提高贯穿于教师整个职业生涯。在芬兰,师范生在教育学硕士学位的学习期间侧重理论与分析。在教师培训见习期阶段,侧重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在使教师的教学技能与任教学科融会贯通。而在在职培训阶段,教师作为终身学习的实践者,有许多进一步培训、深造的机会。在芬兰,每位教师每学年有三天半的强制性脱岗在职培训,教师可以灵活选择适合个人情况的课程来加强自身专业能力,提升专业水准。芬兰的在职培训采用的是“为将来的培训员提供培训”的模式。

在芬兰,教师是一个“基于研究的职业”,教师必须深入了解所教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以研究者的态度看待教学工作。也就是说,芬兰教师都被要求成为研究型教师。各类教育机构都会免费为教师提供培训甚至攻读学位的机会。芬兰没有独立的师范大学,都是在综合性大学下设教育学院。这样培养出来的教师,知识面宽、认知结构合理、教育创新能力强。在芬兰,年轻人最向往的职业是教师,社会上最受尊重的职业也是教师。

2. 职业境界迸发出激情与梦想

2014年9月,杭州“运河名师考察团”出访芬兰,他们发现,所有的芬兰教师都把自己的职业看得无比神圣,觉得自己责任重大。更有意义的是,由于芬兰教师有着对职业责任的清醒认知,他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能以学生的未来为出发点进行考量。一位教师向爱莲娜教授询问,当个别芬兰教师并不能真正胜任教师职业的时候,他们会怎样帮助他。爱莲娜坦诚地回答:“首先,校长会与这位教师好好沟通,看看他需要怎样的帮助。然后,同事们之间也会积极合作,带动他共同成长。如果这一切都无济于事,或者是这位教师在人格心理上出现了问题,那么学校就会劝退他,让他从事另外的职业。”由此看来,在芬兰,考量一个人是否适合成为教师不仅有着相当严格的标准,而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也有着严密的监控。

埃罗教授说:“芬兰教师很少出现职业倦怠,教师队伍相当稳定,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是一辈子热衷于这个职业,乐此不疲。”他们的待遇不与“绩效”挂钩,并且工资也不是很高。那么,是什么缘由让这些教师进入这样的职业境界?“在芬兰,职业的选择是有着许许多多的机会,所有芬兰人都知道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所以并不着急决定什么,而是宁愿想清楚了自己适合做什么才去选择从事何种职业。”另外,芬兰教师在学校教育中有很大的自主权,他们会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他们量身定制教育计划,包括选择书籍、定制课程等。

3. 自我价值的实现

2013年11月20日,第一届“中国一芬兰学习工厂”联合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芬兰于韦斯屈莱大学国际运用部主任Elise Tarvainen总结了芬兰教师的品质特点:受过良好师范教育、忠于职守、受人尊重、能力卓越、有创造性、善于反思、掌握与时俱进的教学方式与科技手段。

另外,芬兰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始终享受着自我价值的实现。坦佩雷大学教育学院约翰娜女士在谈到这一点时,颇为自豪地对考察团教师说:“我丈夫的弟弟也是一名数学教师,他所在的学校比较偏远,所以有相对较多的学困生。但他并不想去大城市或者相对好的地方,因为他觉得成功转化一个学困生、后进生,远比教好大城市里的好学生更有成就感,他乐此不疲。他说,选择了教师就是选择了高尚,要帮助更多的学生实现梦想,寻找希望。”

芬兰教师还有着鲜明的职业认知,他们将自己的职业境界定位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专业身份,即明白自己的任务和作用是“传道、授业、解惑”;第二阶段是社会身份,即明白自己是受人尊重的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第三阶段是存在意义,即明白自己是一个活生生的教师,要有存在的意义,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三个阶段,并且不能这样去引导学生,就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所有的芬兰教师都努力地跨越第一、第二阶段,迈向第三阶段。诚然,只有跨越了知识、行为而达到精神层面,才能让人乐此不疲,坚持不懈。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最大程度地感受到教育的幸福,以及作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与成就感。埃罗教授补充说:“一个数学教师和一个数学家,他们的区别是什么呢?我认为,数学教师有一个明确的愿景和目标,就是让学生们了解到数学之美。这是一个非常伟大且值得让人奉献终身的目标。”

二、芬兰教师专业素养给我们的启示

1. 开发丰富多彩的在职培训形式

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芬兰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的组织机构,不同类型的教育机构提供多种形式的培训。如每学年为期三天半的培训,侧重自我更新和专业发展的必修或选修培训,该培训时间灵活,完全取决于学校和教师个人,这种方式既可以保证教师每学年教学时间,也便于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随时关注教师的专业素养;同时,中小学教师还可以学到较为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改革的前沿信息,以此开阔眼界,提高自己的研修能力。

2. 创设教师迫切需要的培训课程

芬兰教师在职培训课程特别强调教师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衔接,重视提高教师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和增强基于教学素养提升的创新能力。如大学层面的语言教师在职培训,以于韦斯屈莱大学为例,其课程包括情境模块、实施模块和成果模块,这三大模块从理论到实践再到成果反馈,课程结构清晰明了,对教师开展语言教学进行综合性学习和训练,从根本上提高了教师的教学和研究能力,并从反馈学习的角度使教师对语言教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芬兰教师在职培训在课程内容上还注重对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培育,在课程设置上安排大量讲座和讨论会,使教师能清晰地表达已有知识并使其成为可共同分享的知识,不仅便于教师学习分享他人的成功经验,还可以提高教师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

在芬兰,教师之间没有师徒之说,所有学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都会热心地帮助年轻的、经验不足的教师。合作是他们的基本方式,也是他们早已习惯采用的方式。他们从进入学校开始就运用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和生活,于是在工作中他们也把团队合作精神发挥到了极致。通常,老教师会无私地将自己所掌握的所有教育教学技巧,尤其是课程设计与开发的方法毫无保留地教给年轻教师,并且组成团队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这种“抱团化”的方式,使他们组建成了一个命运共同体。因为所有教师都是学有专长的,且立足点在学生而非自身,所以,一些年轻教师逐渐突破了局限,获得了良好发展。

3. 优化规范教师在职培训的管理

探析英语教师专业素养 篇8

一、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内容

1.坚定的教学信念。信念是经过教师自身肯定、确信的教学观念。主要包括教育观、学生观、教学活动观等。教学信念对教师自身的言行举止,有一定的约束作用,并且对于教学行为方面的影响,往往高于自身知识积累的影响。因此,教师只有具备坚定的教学信念,才能促进其自身在教育事业的道路上,长久的、坚定不移的走下去。

2.扎实的专业知识。英语教师除了要掌握丰富的基础专业知识外,还要对讲解的英语知识背景有更深入的研究,对相关的知识文化生活有准确的了解,这样才能够使传授给学生的英语知识和文化,符合生活实际,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区分母语与外语的语言特点的差异。同时,在教学、学生互动沟通等活动过程中,教师通过自身准确的语言发音、合理的语句结构,使学生在学习交流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3 . 新颖的教学技能。英语教学过程受心理学、教学原理,以及教育学方面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为学生传授丰富的英语知识和技能,还要熟悉基本的教学原理、方式、教学规律,以及学生不同阶段的思想变化、个性特点、学习习惯等。同时,英语教师还要具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以及开展教学活动的有效方式,并且要不断地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探究、创新出更多新颖的教学方式和技能,从而使自身的专业素质,以及教学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二、提高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策略

1.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教育是每位教师内心最高尚的事业,教师只有具备较高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才能在英语教育事业的道路上走得更好、走得更远。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创造者,教师应该一视同仁,坚信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未来社会的发展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实现人生价值。 因此,教师要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引导学生发掘自身的闪光点,并且帮助、引导学生寻找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最佳途径,这样才能够充分体现出教师的职业道德和高尚品质。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独特的见解,教师要给予足够的尊重和认可,注重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使其能够运用自身的优势弥补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去面对学生,拉近师生心理上的距离,使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获取积累英语知识。

2.提高实践教学能力。英语教师在师范学校所学习的, 大多都是教学方式的理论知识,擅长的也都是对教材知识的研究和分析,而往往缺乏实践教学方面的培养,造成英语教师在一段时间内其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引导方面的能力较弱。众所周知,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是一个不断积累发展的过程。英语教师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实践、探究、 创新、总结。并且充分利用好一切能够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和技能的机会,不断弥补自身实践能力的不足。作为学校也应重视英语教师专业素养的培养,加大检查和督促的力度,定期举办相关的教学活动,加强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

3.熟练掌握现代教学技术。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科技也不断融入到英语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它能够营造出符合教学内容的各种教学情境,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其对教师讲解的内容理解地更加深刻。它还能够将过于繁琐、难度系数较高的知识内容,呈现的更加清晰、具体、直观,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和动力,以及课堂教学效率。因此,英语教师必须要灵活掌握现代教学技术,运用先进的教学技术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营造出更为良好的教学氛围和学习情境。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现代教学技术,及时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时刻掌握社会的发展动态, 为学生传授最新颖、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英语专业知识。教师通过对先进教学科技的不断探究和实践,有效地提高了自身的英语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教师专业理论素养论文 篇9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小学英语教学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但教育资源的丰富性、复杂性等特点对小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其他学科相比,小学英语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小学英语学科的教学应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出发,尊重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其次,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具有人文性、工具性的特点。

1.小学生有其自身的年龄特征,应科学教学。小学阶段是学生英语学习的关键期,对学生英语兴趣的形成、阅读习惯的培养和口语能力的锻炼有重大的影响。7~9岁的阶段的儿童善于动手、模仿和观察,教师应利用学生的这一优势引导学生观察英语发音要领,然后去模仿发音,打好发音的基础,同时,通过对常见字母组合的发音的认识进而接触一定量的词汇,从而形成拼读意识,养成拼读习惯,积累词汇,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10~12岁阶段的学生英语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词汇积累,教师应注重学生多文本的趣味性的阅读,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英语热情,扩大词汇量,积累更多的知识,同时学生在阅读翻译的过程中复习巩固之前没有掌握的词汇,陌生词汇的猜测,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对语言的组织能力。因此,教师只有抓住学生学习的关键期,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才能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良好习惯,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完成新课标的目标要求。

2.小学英语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既要注重其人文性,又要兼顾其工具性,做到二者兼顾,不可偏废。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强、善于模仿、表现欲强等特点,课堂上,应通过听做、说唱、玩演、试听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如模拟小记者、英语美文朗诵比赛、讲英文小故事、英文歌曲最佳歌手等活动;课外,积极为学生提供各种锻炼口语的机会,例如,英语角与外教的交流,户外英语体验活动、CCTV英语演讲比赛,小主持人等各种机会,达到激发兴趣、形成语感、提高交流能力的目标。

二、小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结构体系

小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结构体系包括信息敏感性、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学科的整合能力五个方面。

1.信息敏感性。信息化时代的学习资源丰富多彩,但也鱼目混杂,小学英语处于义务教育基础性阶段,教师是教育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合作者,要有敏锐的洞察力,意识到积极信息对教学的促进作用,能够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时筛选合理、有效的英语教育资源,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同时教师的自我教育是职业技能成长的根本性因素,小学英语教师更应该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关注国内外发展动态,不断充实自己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在掌握丰富信息化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利用信息化技术的能力。

2.信息知识。信息知识是小学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信息学的基本知识、信源的获取和信息工具的操作要求。为了更好地将信息化手段与小学英语教学相结合,要求小学英语教师需做到:首先,小学英语教师应对信息的内涵、作用、性质、特点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其次,小学英语教师需掌握基本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理论,如计算机基本的工作原理、各种教学软件的操作与维护、简单教学游戏的开发等。最后,小学英语教师应具备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评价意识,通过对多媒体信息化手段与英语教学的总结反思,发掘其优点与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手段,提高小学英语教学的效率。

3.信息能力。信息能力是小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核心部分,包括对信息的洞察、筛选和加工。教师应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利用网络检索工具、办公软件、邮件、班级博客、微信、QQ等形式及时搜集一手信息,并与学生进行课内外的英语学习互动,将英语融入生活,学以致用,不断开发、创造课程资源,与时俱进,科学、合理地进行小学英语教学。

4.信息道德。互联网的普及,网络上出现各种病毒、色情信息、黑客袭击、非法复制的现象,这就需要小学英语教师在筛选信息资源时,以良好的信息职业道德为准绳,具有辨别健康与不健康、有用与无用信息的能力,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和知识产权,不传播消极负面的信息及病毒,保持对社会及他人高度的责任感。引导学生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5.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学科的整合能力。所谓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的整合,就是转变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的教育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启发式教育,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树立学习自信力,提高小学英语课堂参与度,在英语课堂活跃的气氛中,轻松掌握英语知识,大胆用英语交流,在沟通中巩固英语知识,提高语言交际能力。

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原本单调、静态的字词用声音、图像、视频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进行趣味性教学,综合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新知识建立有意义的、实质性的联系,从而进行探索学习,由传统被动的“填鸭式”接受学习变为主动的“生成性”学习,例如,教师在教授单词的过程中,由于小学生对英语较为陌生,为了创设合适的语言环境,教师通过播放关于tomato的视频和发音,并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单词进行拆分记忆,即“to”“ma”“to”。

三、小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实践探讨

1.政府方面的职责。随着社会的信息化,小学英语教师应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离不开国家政府的支持,政府应加强对我国教师行业的重视,提高教师行业的认可度和社会地位,适当地加大对信息技术投资,在能力范围内尽量多地给予学校资金支持,以采购先进的教学技术设备、聘请相关专业人士加强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等。

2.学校方面的职责。学校是教育的实施基地,也是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关键所在。学校应充分认识信息化这个趋势,认识到小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尽其所能地完善学校的各种信息化设备,给小学英语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校方应合理利用政府的行政拨款,加大信息设备的投入力度,完善学校硬件设施,如建设完善的校园网、加强学校信息中心建设、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建设、利用校本培训提升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等措施。

3.教师方面的职责。(1)加强自我教育,不断完善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首先,教师要从新课标的理念出发,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对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信息意识。其次,信息能力是小学英语学科和信息技术整合的前提,只有掌握相应的信息技术,“整合”才不会流于形式,才能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理论,选择适合的信息技术手段和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和自我学习活动。(2)提升课件质量。小学生对初次接触英语感觉陌生,加上我国缺乏英语的语言环境和小学生思维直观性等特点,学生直接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小学英语教师要不断学习多媒体技术知识,遵循简单、实用、趣味性原则,根据教学目标,紧紧围绕教学重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课件制作,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情景,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轻松、活泼的语言环境中克服对英语的生疏感和恐惧感,灵活地运用语言进行沟通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语言的实用功能。(3)加强与其他教师交流。利用教育博客。目前,教育博客已经普及,越来越多的教师愿意在博客上分享自己的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堂实录、课件等。这种方式真正超越了时空的界限,促进了个人隐性知识显性化,教师之间也利用这一网络平台,互相交流、阅读博客,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英语教研室内部的交流。大多数的小学都成立了英语教研室,英语教师会在一起办公、备课,由于性别、年龄、阅历、教育背景的差异导致教师间的信息素养的不同,因此,英语教师之间应加强相互交流、探讨与合作,相互学习,借人之长,补己之短。校际之间的交流。由于经济发展、地理位置、教育政策、周围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不同学校的英语教师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因此,不同学校的英语教师之间要加强学习、交流、互相观摩,实现自身信息素养的提高。加强不同学科之间教师的交流。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不同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交叉,学科的整合、综合性趋势加强,小学英语教师仅有的专业知识是无法满足小学英语教学的,英语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学习,进行自我教育,完善自己。因此,小学英语教师应加强与其他学科教师的交流,不断地将英语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整合,提高学科知识之间的融合度,这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摘要:小学英语学段有着不同于中学学段的特点,这个学段的学生思维能力呈现出直观、形象的特点,且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课堂不仅可以呈现实际生活中的语言场景,拉近学生与英语的距离,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英语的沟通功能,共同创设有生命的英语课堂。但由于目前小学英语教师缺乏足够的信息敏感性、信息知识和能力,导致教学过程中英语学科特点体现不充分、教学课件质量不高、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得不到尊重等问题。为此,本文将从国家、学校和教师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培养小学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郭红霞.小学英语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J].学理论,2011,(11).

[2]童俊杰.对小学英语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的探究[J].新课程学习·上旬,2014,(11).

优化专业成长提升教师素养 篇10

一、“教学”面

“教学”面是指正常的教学,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技能。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教与学的相关知识和经验,为促进学生的学习而采取的教学行为方式。从整个教学活动系统看,教学技能是教师面临教学情境时直接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具体教学行为。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优化课堂,努力实现高效课堂,是每个教师永恒追求的目标。在我们倡导的新课程改革中,如何才能实现小学语文的高效课堂?笔者认为,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备课”、“上课”、“批改”、“辅导”和“检测”六个环节,认真落实“三备”、“五点”、“两法”和“两全”四种思想。其中“三备”是指备课标、备教材和备学生;“五点”是指重点、难点、知识点、能力点和德育点;“两法”是指教师教法、学生学法;“两全面”是指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次要求,坚持全面发展,注重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要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认真备课,创新方法,加强师生合作教学,使课堂教学成为开放的、双向的、多面的过程;同时,教师还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真正发挥好教学主导作用,创设高效课堂。完善自己的专业化水平。

二、“听课”面

年轻教师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协调一致。从他人身上较快地获得教学经验的一种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听课。教师在听评课的过程中必须理论融入实际,思考三维目标的整合,必须研究学生,关注教学内容是否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疑点突明、教育点突现等,关注教学过程中是否形成增长点、构建新旧交融点———阐述时必须以效定性,突出科学性;以理析课,突出指导性;突出重点,增强针对性。这样可以让我们学习他人上课时的优点,如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上课的风格、处理问题的方法等。在听完课后,要及时进行反思:如果我在上这节课时,我是怎样处理的?可能会存在哪些问题?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等等。而实际上有的教师,却把听课当作学校布置的一项差事,以一种应付的态度来完成。在评课时,有的教师却流于形式,怕得罪人,只讲优点,不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的甚至听课后就了事,从不参与评课,事实上这都是不应该的。一方面,授课者用了很长的时间准备,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我们应该给予尊重;另一方面,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对授课者和评课者双方来说都是有益的,让我们学到很多知识。其实在评课时,授课者不仅在意你的认可,你的称赞,更在意你发现他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不足,以及你对这节课所提出的宝贵建议。通过听课、评课活动会让我们学得更多,进步得更快。

三、“教研”面

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不仅应具备比较强的教学能力,而且应具备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语文教师不仅要掌握教什么,怎么教,还要懂得为什么要这样教,怎样教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这就需要认真研究,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参与教育科学研究是小学语文教师成长至关重要的条件之一。作为教师要积极参加教育科学研究,它是以小学生教育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方法和手段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研究工作。语文教师通过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工作不仅能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也能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语文教学研究的课题是指语文教学领域中具有普遍意义的特定问题,有明确而集中的研究范围、目的、任务的题目。所谓普遍意义,是指教学中有规律性的,能解决某一层面的,反映某些本质的;所谓特定问题,是指目标明确,讨论的对象和范围清晰。具体地讲,真课题就是指贴近教学实际的课题,对教学改革具有指导作用的课题,能提高教学质量的课题。笔者在去年积极参加由我校承担的“‘一课双师’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省级课题,通过对课题的研究,提高了我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及专业知识的积极性,能自觉钻研教材教法,共同研讨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变被动教学为主动教学,变课堂“主演”为课堂“导演”。通过各自不断地尝试,教师们感受到课题研究只有与课堂真正融合在一起才能相得益彰、熠熠生辉。通过参与课题的研究,使我有计划地系统学习,让先进的教育理论渗透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之中,改变教师的传统学生观、质量观、评价观和发展观。

进行语文教学科学研究是小学语文教师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的必由之路,是揭示语文教学规律、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语文教师要克服畏难情绪,勇于在这条路上迈开大步。

四、“展示”面

“展示”面是指积极参加学校、县市等各级单位举办的公开课活动。公开课教学活动与平时的教学活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因为听课的人不仅有学生,而且还有教师、专家等。很多学校每年都会组织一次教学开放日活动,或举行校内公开课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可以促进教师积极参加,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参与活动的教师也会在课前进行充分准备,认真备课,不断完善、修订整节课的教学活动。在课中,通过课堂展示,让听课者全面了解自己的正常的教学活动,让同仁、专家对自己的课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不仅评析授课者的突出表现,有利于展示教师自己,为其他听课教师提供一次学习机会;还评析授课教师的不足,让授课者发现自己的弱点,便于在日后的教学中更好地改正、完善。每位教师在教学过程都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足的地方,但自己却又很难发现,而作为旁观者的教师、专家却从听众的立场会更容易发现这些不足。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一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必定也应该是一位具有全面语文素养的教师。教师要全面提升自己,铸就扎实的内功,要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活动,让自己呈现出来,走出去。教师要全面修炼内功,提高实施新课程教学实践能力。

五、“写作”面

“写”是教师心底的企盼与教育思维的火花碰撞,也是教师走向教育成功的必经途径。作为一线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教材的分析是最直接的,直接与学生、教材打交道,也最能反映问题的本质。一个教师要想在教育教学中突破陈旧陋习、突破自我,取得富有成效的教学特色。仅靠埋头苦干、费时耗力、照本宣科是不行的。只有潜心于教育教学研究,做“科研型”、“学者型”的教师。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留意教学的细节、问题,注意把自己所思所想进行积累,再经过精心整理,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便可成为一篇好的论文。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写作的内容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类:教学方法、教学研究类;教案书写类;课件制作类;及课堂知识梳理类等。写出来的文章进行不断修改和完善,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进行投稿发表。投稿的途径也有很多,如参加省市县等举办的各级各类的论文、课件评比活动;也可参加一些专业性杂志报纸的投稿活动。经常写些所思所想,有利于促进我们的教学。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用文章的形式进行体现,用语言表达,不仅和别人进行交流、分享,而且也会更加促进你的研究,促进你更好地教学。

优化专业成长 提升教师素养 篇11

一、“教学”面

“教学”面是指正常的教学,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技能。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教与学的相关知识和经验,为促进学生的学习而采取的教学行为方式。从整个教学活动系统看,教学技能是教师面临教学情境时直接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具体教学行为。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优化课堂,努力实现高效课堂,是每个教师永恒追求的目标。在我们倡导的新课程改革中,如何才能实现小学语文的高效课堂?笔者认为,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备课”、“上课”、“批改”、“辅导”和“检测”六个环节,认真落实“三备”、“五点”、“两法”和“两全”四种思想。其中“三备”是指备课标、备教材和备学生;“五点”是指重点、难点、知识点、能力点和德育点;“两法”是指教师教法、学生学法;“两全面”是指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次要求,坚持全面发展,注重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要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认真备课,创新方法,加强师生合作教学,使课堂教学成为开放的、双向的、多面的过程;同时,教师还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真正发挥好教学主导作用,创设高效课堂。完善自己的专业化水平。

二、“听课”面

年轻教师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协调一致。从他人身上较快地获得教学经验的一种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听课。教师在听评课的过程中必须理论融入实际,思考三维目标的整合,必须研究学生,关注教学内容是否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疑点突明、教育点突现等,关注教学过程中是否形成增长点、构建新旧交融点——阐述时必须以效定性,突出科学性;以理析课,突出指导性;突出重点,增强针对性。这样可以让我们学习他人上课时的优点,如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上课的风格、处理问题的方法等。在听完课后,要及时进行反思:如果我在上这节课时,我是怎样处理的?可能会存在哪些问题?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等等。而实际上有的教师,却把听课当作学校布置的一项差事,以一种应付的态度来完成。在评课时,有的教师却流于形式,怕得罪人,只讲优点,不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的甚至听课后就了事,从不参与评课,事实上这都是不应该的。一方面,授课者用了很长的时间准备,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我们应该给予尊重;另一方面,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对授课者和评课者双方来说都是有益的,让我们学到很多知识。其实在评课时,授课者不仅在意你的认可,你的称赞,更在意你发现他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不足,以及你对这节课所提出的宝贵建议。通过听课、评课活动会让我们学得更多,进步得更快。

三、“教研”面

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不仅应具备比较强的教学能力,而且应具备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语文教师不仅要掌握教什么,怎么教,还要懂得为什么要这样教,怎样教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这就需要认真研究,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参与教育科学研究是小学语文教师成长至关重要的条件之一。作为教师要积极参加教育科学研究,它是以小学生教育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方法和手段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研究工作。语文教师通过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工作不仅能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也能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语文教学研究的课题是指语文教学领域中具有普遍意义的特定问题,有明确而集中的研究范围、目的、任务的题目。所谓普遍意义,是指教学中有规律性的,能解决某一层面的,反映某些本质的;所谓特定问题,是指目标明确,讨论的对象和范围清晰。具体地讲,真课题就是指贴近教学实际的课题,对教学改革具有指导作用的课题,能提高教学质量的课题。笔者在去年积极参加由我校承担的“‘一课双师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省级课题,通过对课题的研究,提高了我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及专业知识的积极性,能自觉钻研教材教法,共同研讨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变被动教学为主动教学,变课堂“主演”为课堂“导演”。通过各自不断地尝试,教师们感受到课题研究只有与课堂真正融合在一起才能相得益彰、熠熠生辉。通过参与课题的研究,使我有计划地系统学习,让先进的教育理论渗透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之中,改变教师的传统学生观、质量观、评价观和发展观。

进行语文教学科学研究是小学语文教师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的必由之路,是揭示语文教学规律、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语文教师要克服畏难情绪,勇于在这条路上迈开大步。

四、“展示”面

“展示”面是指积极参加学校、县市等各级单位举办的公开课活动。公开课教学活动与平时的教学活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因为听课的人不仅有学生,而且还有教师、专家等。很多学校每年都会组织一次教学开放日活动,或举行校内公开课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可以促进教师积极参加,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参与活动的教师也会在课前进行充分准备,认真备课,不断完善、修订整节课的教学活动。在课中,通过课堂展示,让听课者全面了解自己的正常的教学活动,让同仁、专家对自己的课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不仅评析授课者的突出表现,有利于展示教师自己,为其他听课教师提供一次学习机会;还评析授课教师的不足,让授课者发现自己的弱点,便于在日后的教学中更好地改正、完善。每位教师在教学过程都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足的地方,但自己却又很难发现,而作为旁观者的教师、专家却从听众的立场会更容易发现这些不足。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一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必定也应该是一位具有全面语文素养的教师。教师要全面提升自己,铸就扎实的内功,要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活动,让自己呈现出来,走出去。教师要全面修炼内功,提高实施新课程教学实践能力。

五、“写作”面

“写”是教师心底的企盼与教育思维的火花碰撞,也是教师走向教育成功的必经途径。作为一线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教材的分析是最直接的,直接与学生、教材打交道,也最能反映问题的本质。一个教师要想在教育教学中突破陈旧陋习、突破自我,取得富有成效的教学特色。仅靠埋头苦干、费时耗力、照本宣科是不行的。只有潜心于教育教学研究,做“科研型”、“学者型”的教师。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留意教学的细节、问题,注意把自己所思所想进行积累,再经过精心整理,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便可成为一篇好的论文。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写作的内容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类:教学方法、教学研究类;教案书写类;课件制作类;及课堂知识梳理类等。写出来的文章进行不断修改和完善,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进行投稿发表。投稿的途径也有很多,如参加省市县等举办的各级各类的论文、课件评比活动;也可参加一些专业性杂志报纸的投稿活动。经常写些所思所想,有利于促进我们的教学。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用文章的形式进行体现,用语言表达,不仅和别人进行交流、分享,而且也会更加促进你的研究,促进你更好地教学。

教师专业化既是一种认识,更是一个奋斗过程;既是一种职业资格的认定,更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小学语文教师唯有立足语文学科性质和特点,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争做一个技能过硬、理念先进,勤于实践、善于研究,不断创新、追求卓越的语文教师,从而最终实现语文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劳技教师专业素养培育的探索 篇12

一、以实务培训提升教师本体专业素养

1.开展校本实务培训

校本实务培训以初高中学段内劳技学科通用技术为主要内容,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由一线的教师担任主讲及辅导,每位受训教师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讨论与交流,增强了教师与同事之间的对话;二是受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与学生一同参与并完成学习和产品加工的全过程,从学生认知的角度去发现学生在学习与操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所以说,实务培训既加强了教师的专业操作技能,进一步强化了其对学段内、学段间内容的了解,也加强了教师对实践教学环节的交流与沟通、互学与启迪。近年来我们主要实施以下实务培训:高二电子技术与电子控制项目的单片机培训;高一机械设计与加工项目的车工、钳工、caxa培训,摄影技术培训。

如在机械设计与加工的校本培训中,每位受训教师需完成一个“镇纸笔架”的模型制作,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环节。首先是进行机械设计与加工的通用技能培训,有图纸的识读、车床加工、钳工等。这期间每一位教师都要自己动手,在规定的时间内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操作技能。其次是充分发挥教师的创意,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从功能、造型上对笔架进行设计,形成个性化的方案,并生成设计图纸。第三是按图纸要求,选择相应的加工工具、按加工的顺序进行加工与检测,最终完成作品的制作。

2.与高校、企业合作开展STEM课程培训

劳技学科技术素养强调基于生活经验,运用技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即“发现生活、生产中的问题并转化成技术问题,并用技术方法进行解决,将技术方案化成技术产品”。因此,需要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逐步加强工程与技术的结合,而在这方面高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校与上海交大工程训练中心、上海师大教育技术系等高校合作,通过项目开发、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等措施,加强教师专业素养,比如正在开展的与上海交大合作的“无人机的设计与制作”,让参与教师从学习者角度介入,不仅经历“设计一制作一控制”全过程,同时也从学习者的角度反思课堂教学。此外,学校还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让教师从工程师的角度审视教学,比如与诺凡特公司合作开展设计软件类培训,从基本的设计入手,通过软件设计、3D打印等环节,最终完成设计制作。学校教育与工程教育的融合,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技术教师的学科素养。

3.引入英国D&T教育,感受不一样的学习体验

我校与英国“D&T”课程上海总代理上海诺凡特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引进英国D&T教育,全体教师参加了英国“D&T”课程中一个完整的技术项目——以氢氧为动力的新能源小车制作,使参与培训的教师完整体验了该活动。每位教师以一名学生的角度通过团队合作,经历头脑风暴、思维导图、设计拼装、小车竞速等环节,体验了“新能源小车”的整个设计与制作流程,亲身感受了来自英国的技术教育,并从不同的角度审视技术教育。

二、以课程开发与实施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1.以网络课程开发为抓手,提升教师专业自主发展能力

我们借助2015年、2016年上海市网络课程建设的契机,开设了“指尖上的翻新术”“中华陶瓷艺术”等四门网络课程,通过让教师实际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为教师提供一个展现自身创造能力的机会。每门课程的开发都经历文稿撰写、校本讲义编写、课程资源的创设与整理和相关信息技术制作,如影视的拍摄与编辑、脚本的撰写等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经过专家的审核。由于网络课程的选课是全开放的,完全根据学生的兴趣来进行选择,所以设计中需要更多地思考内容的呈现、学习活动方式等。又如文稿的撰写,不仅涉及专业内容知识,还涉及学习方法,教师需要思考采用什么表达形式、什么样的活动能够让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接受并且喜欢,教师还要独立地分析和概括学生的特点与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去分析、理解和把握课程的表现形式,研究课程设计方案。这个持续的、动态的、逐步完善的过程,能帮助教师进一步内化专业价值、认同专业规范,从而培育其专业精神,为其专业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2.以科技项目为载体,从校际合作中获取专业成长

我们与大同中学合作开展“CEI创新素养”研究型项目研究,开展了“我为老师设计制作一件办公家具”活动。中心组织2~3人的教师团队参与,在共建项目开发中,指导学生完成调研、设计与制作,并在后期开展产品发布会。在“大同校园模型的制作”的活动中,为确保活动取得预期效果,教师常常会面临新的教学观念、课程资源的挑战和建设,这些经历也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以主题式校本研修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近年来,我校围绕“有效教研”的主题,先后开展了“有效学习方法”“经验的获得”“教材校本化”等教学专题活动,通过专题活动不断在理论与实践层面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索技术教育的经验获得方法。

如在“教材校本化”专题活动中,要求教师加强对新课程标准的研讨、教材的把握、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教学方法的设计,并对一周目标框架进行修订,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从而实现对教材的校本化处理。整个专题活动分三个阶段开展。

第一阶段是“研读新课程标准、明确研究方向、确定研究单元”。首先,各备课组对比新旧课程标准,逐条研读,寻找变化,重点分析新增内容、删减内容、要求有变化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各备课组分析项目现状,明确方向,思考变化。在活动过程中,各备课组根据各组实际情况从模式探索、载体选择、方法优化、结构梳理等方面开展教研活动。然后选择一个单元切入,结合研究方向积极探索单元设计,适应变化。

第二阶段是“完善教学内容、修订一周教学目标框架、撰写展示课教案”。各备课组结合研究方向针对研究单元进行内容研究与目标修订,并在单元内选择2节课进行教案设计。

第三阶段是“教学实践、说课展示”。教师首先在组内进行说课、听课、磨课,提前提交教案与说课稿,在校内展示时统一进行录像,由教导处与备课组组长组成的评审组对录像进行评审,期末总结时由教学实践前三名教师进行现场说课展示与答辩,当场投票评选。

在整个活动中各备课组明确活动主题,按时开展活动,每两周围绕专题组织一次备课组教研活动,上下半年各拍摄一次有主题的教研活动;聚焦研究单元,形成6个项目的一周教学目标框架;形成一批教学交流成果,包括展示课教案、说课稿、教学反思、听课体会26篇、教研活动视频及专题相关论文等。

“教材校本化”专题活动带动了教师集体研修的热情,新课程标准学习、确定研究单元、修订一周目标框架、撰写教案及说课稿、教学实践、说课展示,充分地展现了备课组的教研情况与教师们各自的教学能力。“教材校本化”专题活动推动了课程内容的建设,以高二电子控制项目为例,“遥控技术”的研究与实施令电子技术与控制的内容得到了完善,形成了“电子控制、红外遥控、自动控制”的技术链。专题活动的开展促进了教师对劳技教学的深度思考,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升了教师专业素养。

上一篇:气化油点火下一篇:急性尿潴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