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动因论文

2024-06-21

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动因论文(共8篇)

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动因论文 篇1

摘要: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决定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了解影响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内外部动因能为教育管理决策者提供有益的信息。本研究综合运用量化和质性的研究方法,从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所涵盖的日常教学、科学研究、教学研究和职业发展活动四个维度探究支持或阻碍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外部动因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总体上,内在动机、自我效能感和价值判断等内部动因对教师在各类专业发展活动上的投入、参与度和成果产出的影响要强于外在动机、院系支持等外部动因,高职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投入最大,对教科研和职业发展活动的投入有限,高职教师对研究活动的自我效能感较低,研究成果产出少。文章对院校的教师发展管理政策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活动;内外部动因;相关性

当前,高职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量。然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目前还没有得到社会、企业、学生和家长的充分认可,高职教师“学者”和“专业人士”的身份和地位尚未完全确立,这与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高职教育的改革发展实践证明,在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教育教学领域里,无论是专业设置、课程开发,还是教学实施及媒体应用等,教师都是提高职业教育与培养质量、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的关键因素[因此,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尤其是职后的持续发展。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素质与能力主要是在教学岗位中磨练、成长起来的,优秀教师个体发展动力系统的形成主要是在职后(,教学能力的形成也主要是在职后(,研究影响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外部动因及相互关系,为高职院校管理部门制定激励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外学者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兴起于上个世纪代,以普通教育教师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对比研究等方法,取得了非常丰富的研究成果,研究内容涉及到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内涵和特点、发展过程和模式、教师培养培训和教师专业化等各个方面。纪代起,国内对教师专业发展领域的研究也日渐关注,研究内容以引介国外的教师发展理论、探讨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和外延、对比中外教师教育和教师培训内容和制度设计等为主。纪代末,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学者们也开始关注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在介绍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发达国家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经验、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我国职教师资职前职后培养培训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职教师资专业发展的模式和路径,如“双师型”教师发展目标和职教师资项目化培训等。在职教师资培养模式方面,学者们提出了工作场学习模式[校企联合支持模式[三元共生培职教论坛/式等[;在师资培训方面,姜大源介绍了中德首次合作大规模培训职教师资的项目和成果[徐国庆分析了我国过去年职业教育教师培养体系的项目化运作形式,提出了要实现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发展,职教教师培养体系必须由项目化向制度化转变的观点[在比较研究方面,付雪凌和石伟平介绍了美国、澳大利亚、欧盟职业教育教师专业能力标准的主要内容,指出我国建立相应制度时可以借鉴的地方[还有研究者介绍了国外职教教师培训的具体内容,如美国俄亥俄州“理解贫穷、劳动法、建立企业专家委员会、表单设计和信息化资源使用”五个富有特色的部分,指出我国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中某些内容的缺失和不足[综观我国在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研究,虽已取得了不菲的成果,但也存在着由于时间短,研究的理论性和系统性还不强、研究内容有待深化、研究范围尚需扩展等问题。在研究方法方面,重理论思辨和推演,轻实践分析和论证;研究内容比较集中于中观宏观层面,以研究者的视角进行的“自上而下”型、理论指导式的研究居多,而微观层面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少,尤其有些与教师专业发展密切相关、立足高职一线教师教学实际工作和专业发展成效的“落地型”研究少,如与教师发展动因相关的研究就十分少见,目前比较相近的个别研究也是以常见的思辨型研究为主,主要是运用需求理论的相关观点探讨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及改进措施等[。众所周知,教师的专业发展动因直接关系到教师的工作表现和成果产出[,积极的动因不仅是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催化剂,也是所有学校办学成功的关键要素,当然也是高职院校推动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决定因素,而国内对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动因的相关研究还十分少见。本研究综合运用量化和质性的研究方法,从高职教师工作内容所涵盖的日常教学、科学研究、教学研究和职业发展活动四个维度探究支持或阻碍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外部动因及其相关性,希望有助于管理层了解教师发展的积极动因,制定切实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提高高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研究水平,提升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

一、本研究的理论视角

国外的研究表明激励理论适用于解释在教师做出某项决定时,不同因素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其产生影响的差异程度如何,人们对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感知和理解如何影响个人内在动机的强弱、能力的发挥和时间精力投入的程度等[。本研究将以内在外在动机理论(intrinsicversusex-trinsicmotivation)、自主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和自我效能理论(self-efficacy)三种激励理论为指导,在高职教师中开展问卷调查,尝试解释影响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外部动因。

(一)内在外在动机理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是解释人们在不同工作环境和生活阶段采取不同行动并预测相应结果的两种不同的动因类型。内在动机是指人们出于个人兴趣和爱好而参与某种活动,并认为这种参与和结果是有价值的[;而外在动机是指由于外部的或来自他人的激励或压力驱使人们参与某项活动[。研究表明,无论是在学习领域还是在工作领域,内在动机都比外在动机更能激发人们参与相关活动,主动投入更多地时间精力、财力、物力等,也能从中收获更大的成就和愉悦感[;而外部的压力和激励手段不能真正起到持久激励教师的作用[。也有研究表明,综合运用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才能够产生出最佳的激励效果[。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对教师发展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现象,两种动机对教师从事的工作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对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不能忽视内在外在动机的作用。

(二)自主决定理论自主决定理论认为当人们感知自己有自主权利(比如工作中的选择权和自由度)的时候,他们会体验到更强的幸福感,对工作的投入更大,表现更佳。同样,如果人们感觉被认为有胜任工作的能力,他们会更加倾向于对特定工作任务全力以赴,此外,他们对来自主管和同伴的支持度及信任度的感知可以预测他们的工作绩效和工作满意度[。这种对自治权和自主控制权的主张是知识型员工和技术技能型员工的需求特点,高职教师属于该类型范畴。

(三)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理论是个体对自身承担任务、完成任务和面对挑战时能否实现任务目标的能力感知。对特定任务的自我效能感知可以预测激励和坚持的程度,进而预测预期的绩效和成就[。在各类高等教育教师群体中,自我效能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明教师研究成果方面的差异[,如在研究型大学的教师群体中,自我效能感决定着教师在研究领域的投入程度,而投入度又决定着论文和著作发表以及成果推广等方面的成就[职教师专业发展中应用自我效能感知理论的研究还较为鲜见。动机理论、自主决定理论和自我效能理论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环境中工作人员的激励因素研究,但是,总体上看,在教师发展研究方面应用得较少,在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研究领域的应用尤为少见。本研究将以这些理论观点为指导,设计调查问卷,探究高职院校教师发展的内外部动力因素。

二、研究设计与过程

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已得到广泛的认可[,教师既是“师者”,要在教室或实验实训室等场所面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又是“研究者”,要研究专业理论,反思实践教学[,同时还是“学习和合作者”[,要通过参加工作坊、会议研讨、社会服务等活动,与业内专家、同行交流沟通,互相学习,促进自身职业发展,提高作为“师者”和“研究者”的水平和能力。因此,本研究着重于教师专业发展所涉及的四类主要活动:教学、科学研究、教学研究和职业发展相关活动。研究中的“教学”指的是课堂的课程教学活动,包括虚拟或网络课堂教学;“科学研究”是指教师通过调查或收集数据,研究本专业或学科领域内个人感兴趣的各种问题,通常以在学术或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或在学术专业会议上报告论文为目的;“教学研究”指的是教师为提高教学能力而进行的调查或数据收集,研究问题集中在“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研究成果不一定以发表或推广为主要目的;“职业发展活动”是指教师为提高学科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和教学及研究能力而付出的正式或非正式的努力,包括参加院校、社区或专业组织提供的工作坊、研讨会、继续教育课程、社会服务等,也包括参加非正式的教学问题讨论会、教学经验交流会或教学技能分享会等。通过研究,尝试了解高职教师最看重的专业发展活动类型以及对教师参与活动和成果产出影响较大的内外部动因及其相关性。参照国内外前期研究成果,本研究选择的影响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动因变量包括:内在动机、自我效能感、价值判断、投入(时间精力等);外部动因变量包括:外在动机、院系支持和教学指导及社会服务工作量。

(一)研究问题本研究的研究问题如下:响高职教师四类专业发展活动的内外部动因有什么不同?响高职教师各类专业发展活动的内外部动因之间是否相关?如何相关?职教师四类专业发展活动的动因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如何应用这些关系模式理解高职教师的工作?

(二)研究对象本研究的调研对象为名高职院校专职教师,他们来自中部一个省份职学院的不同院系,其中男教师,女教师跨度在之间,平均年龄。在受教育程度方面,有博士(含在读)硕士,学士,专科毕业职称方面,教授副教授,讲师学科专业分布为数学英语,语文农业科学,工程技术工商管理护理,旅游管理商务营销,信息技术,财务金融。研究对象在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和学科分布各方面基本上代表了目前我国高职学院的一般情况,如女教师和年轻教师多、高学历教师少、专业分布广等特点。

(三)问卷设计发放与回收问卷以三种形式收集信息。Likert-表形式收集教师在价值判断、投入、院系支持、内在动机、外在动机、自我效能感方面的认知;以填写数值形式收集教师在教学、指导和社会服务工作方面的时间投入、参加其他职业发展活动的时间量和成果产出的数量;在每一题后面留有一个文本框,供教师表达相关的评论或意欲说明的其他情况,目的是了解在高职院校特定环境下教师工作中与动因、职业发展活动和成果产出等因素关联的各种现实情况,收集用于质性分析的数据,他们与量化数据要回答的问题是一致的,而不是要研究不同的问题或寻求不同的研究发现。这是一种嵌入式问卷设计,是对量化和质性研究方法的综合应用,用整合的量化和质性数据对结果共同做出解释。具体问卷内容如下:值判断(第。回答“您如何评价四类与教师专业发展相关的活动?”对应教学、科学研究、教学研究和职业发展活动形成四个分量表,分别以Likert-表赋值,对应很有价值、比较有价值、一般、价值不大、没有价值。入(第。回答“您在四类教师专业发展相关活动中投入的时间精力等有多少?”对应教学、科学研究、教学研究和职业发展活动的分量表分别以Likert-表赋值,对应很多、比较多、一般、不多、没有投入。职业发展活动指的是校本以上正式的和非正式的相关活动。系支持(第题)。对以下三个判断做出回应:“院系支持我从事科学研究并鼓励同事之间合作”“院系和同事重视我在教学研究活动中的参与”“院系给我提供选择参加教师职业发展相关活动的机会”。的选项分别为很属实、比较属实、一般、不太属实、不属实。在外在动因(第题)。对以下两个判断做出回应:“我参加教学、科学研究、教学研究和职业发展活动是因为我喜欢”“我参加教学、科学研究、教学研究和职业发展活动是为了保有目前的工作”。的选项分别为很属实、比较属实、一般、不太属实、不属实。我效能感知(第对以下三个判断做出回应:“我感觉我有能力确定有价值的科学研究问题”“我能够撰写并发表相关的教学研究论文或报告”“我感觉我能够综合应用从职业发展相关活动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的选项分别为很属实、比较属实、一般、不太属实、不属实。学、指导和社会服务工作量(第)。教师根据自身情况分别填写每学期教授的课程数、每学期任教的学时数、每周备课和教课的时间、每周指导学生的时间、每周指导其他教师教学或科研等的时间、每周参与社会服务的时间。以上数值均为*平均数,时间以小时为单位。与度与成果产出(第)。科研参与和成果包括当前主持和参与的校级以上科研项目数、每周用于科研的时间、发表科研论文和出版科研专著数、被地区或市级以上科学研究学术会议录用的论文数;教研参与和成果包括当前主持和参与的校级以上教研项目数、每周用于教研的时间、发表教学研究论文和出版教研专著数、被地区或市级以上教学研究会议录用的论文数;职业发展活动的参与包括每学年参加校本以上正式的职业发展活动和非正式职业发展活动的次数。以上各类参与和成果指标仅统计近的情况,时间量为的平均值,以小时为单位。问卷首先在小范围内请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试测,根据他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修改,形成定稿,然后通过问卷星在线发布,并请校的教学管理人员告知本院教师自愿参加,在网上匿名填写问卷,最终收到份有效问卷。

三、数据处理与分析

问卷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处理。本研究属于描述性和探究性研究,主要使用比较均值和相关分析的方法,检验不同变量的主要影响关系。用Cronbach-α系数检验各分量表的信度,问卷中所有分量表的Cronbach-α值都在.明了各分量表有较高的内部信度。

(一)四类活动调查结果的均值比较分析对于第一个研究问题,影响高职教师四类专业发展活动的动因差异,通过比较问卷中四类活动相关变量的均值,发现除外在动机和成果产出外,其余的教学研究相关变量均值均高于科学研究,数据还表明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投入首先集中于课堂课程教学活动,然后依次是职业发展活动,教学研究活动,最后是科研活动(参见表质性的数据表明,教师在对参加职业发展活动机会的认知方面表现出较大差异,在次数方面从“几乎为零”到“几十次”不等,对这些活动机会价值和效果的看法也存在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的产生可能源自于教师在参加相关职业发展活动时各自所追求的目标不同,有的强调专业针对性,有的看重对实现个人专业目标的帮助,有的认为活动的取向更有利于院校发展目标的实现。

(二)四类活动各自内外部动因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对于第二个研究问题,教师参与的各类专业发展活动的动因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分别编制了科学研究、教学研究和职业发展活动的动因变量相关系数矩阵表(见表),比较每类活动中变量间的相关性。在两个不同的显著性水平上(p<<接受初始分析中得到的的相关性系数。学研究活动的动因变量相关性分析。如表,内部动因范畴内的价值判断、自我效能和内在动机组成了强动因机制,他们与科研投入、近五年的科研参与及科研成果产出都呈强正相关关系。外在动机因素与任何主要成果或内部动因都基本不相关。院系支持和教学工作量之间呈弱相关,但与其他科研活动变量在任何显著性水平上的相关性都很弱或呈负相关。上述的重要相关关系大部分都处于高显著性水平,即p<于参与科研活动的质性表述表明,高职教师在参与科研活动中的阻碍因素有:缺少经费,院系支持不足,因教学工作繁重而导致缺少时间,科研经验不足,院系不够重视。其中最大的问题是缺少经费和时间。学研究活动的动因变量相关性分析。表据表明,与科研活动一样,价值判断、自我效能和内在动机也是影响教学研究投入的主要积极变量,他们与教研成果产出中的论著指标相关性极弱,院系支持、教学工作量和外在动机与教学研究其他变量间的相关性也不显著。表低的教学研究成果产出赋值也支持解释了这些弱化的相关关系,这些弱相关关系表明了高职教师在教学研究领域不容乐观的.现状,他们参加各种教学研究性学术或专业会议的机会很少,研究能力不强,即使重视教研并愿意为之付出的优秀教师也很少发表或推广他们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这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种损失。业发展活动的动因变量相关性分析。表据再次表明自我效能、价值判断和内在动机也是教师投入职业发展活动的主要激励因素,但相关性总体低于对科研和教研活动的投入。表中数据也表明了一些在科研和教研活动中没有呈现出来的正相关关系,如教学工作量与教师参与校本以上的职业发展活动呈强正相关关系,正式和非正式的校本以上活动和投入与参与时间均为显著正相关关系。这些关系模式表明教师参与职业发展活动的动因呈现出更易受外部动因影响的特点,这与教研和科研的动因特征明显不同,反映出教师普遍愿意配合院校对他们的工作要求并尽力保持与院校氛围一致。但是教师在选择参加职业发展活动的机会时,个体更多考虑的是活动与学科专业的相关性、效果和其他与自身工作相关联的特点。质性数据透露出大多数教师感觉他们“被要求”参加院校目标取向的职业发展活动,这与他们更希望多参加与自己专业领域相关的专业发展活动产生冲突,这种冲突表明了教师需求的发展机会与院校重视的发展机会存在有不一致的地方,这种不一致往往让教师产生消极的情绪,甚至产生抵抗心理。

(三)四类专业发展活动动因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第三个研究问题是关于高职教师四类专业发展活动动因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应用这些关系模式理解高职教师的工作。通过分析不同专业发展活动类型动因变量的组间相关系数,发现除了同类活动动因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之外,不同活动类型的动因变量之间也呈现出有意义的关系模式。教学活动的价值判断与教学研究的价值判断、教学研究的内在动机以及在教学中的投入都保持着显著的一致性;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的自我效能感知之间显著相关,并且他们与教师在职业发展活动中的投入欲望呈负相关;认为院系支持他们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教师也同时认为院系支持他们参与职业发展活动,而且在教学中投入量高的教师也更加重视参加职业发展活动;教师的年龄、教龄、参与教研科研的外在动机、近研究成果和研究参与度都与职业发展活动的参与度之间在低显著性水平上(p<弱相关。这些相关关系模式说明部分教师的工作更易受外部动因的影响,他们会职教论坛/作环境的压力做出反应,并且他们也认可这种反应与他们的个人或专业身份往往并不一致。教学活动的价值判断与其他三类活动的价值判断之间呈显著性相关关系(p<科研、教研和职业发展活动的外在动机之间也呈显著性相关(p<这些动因类型组成的关系群,表明有些教师似乎比较倾向于某种类型的动因,如价值动因或外在动机动因等,这种倾向性在与教师工作相关的各种活动中都有所表现。不同活动类型构成的价值动因群也表明教师认为他们工作中的各种活动是相互衔接、相互依存的,每种活动都是有其价值的,这说明教师是从整体上考虑各类专业发展活动的价值的,而不是分别加以考虑。

四、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教学、科研、教研和职业发展活动内外部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总体上来说,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受内部动因的影响要强于外部动因。数据分析表明外在动机对科研活动的影响力要略高于其他三类活动,但由于外部资源不足,制约了教师在科研方面的更大发展,主要的制约因素是缺少时间和缺乏资助经费。教师最重视和投入最大的是教学活动,余下依次是职业发展、教研和科研,这与他们对院系支持的感知是一致的,反映出“教学至上”的高职院校氛围和激励倾向。收集的数据显示教师平均每学期教授门课程,每周教学工作量为时,有的高达重的教学工作量,导致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他们认为重要性次之的其他专业发展活动。价值、自我效能和内在动机直接影响着教师对各类专业发展活动的投入、参与度和成果产出。像普通高校的教师一样,高职教师对院校系统内的奖励政策与“赋权”与否的环境氛围也会做出清楚地回应。与普通高校更加重视研究活动的倾向不同,高职教师的重点是教学,他们在教研科研方面的自我效能感与教师投入职业发展活动之间的负相关可能是源于高职教师缺乏对参与职业发展活动效果的认知,质性数据中教师的评论也证明了这一点,如研究经验不足和参加学术专业会议机会很少等。高职教师以硕士研究生为主,虽然有一定的研究能力,但入职后,繁重的教学工作量、教学第一的院校氛围和研究时间经费的匮乏,都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高职教师参与研究和参加职业发展活动的积极性,导致他们在这些方面的自我效能感低,一些教师发出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叹,表现在教研科研成果产出极少,削弱了其“高等性”的教育特征,对树立教师和院校的社会地位产生不利影响。院校领导可能认为从事学科研究会使高职教师偏离他们最重要的工作———教学,然而本研究中发现的动因变量与成果产出的一致性表明事实并非如此。参与研究和参加专业学术会议等职业发展活动与教师对教学的自我效能感和内在动机是一致的,在专业知识技能和专业实践活动领域的投入和采取的行动与教师对教学和研究的自我效能感和内在动机相关性很高。很多专业组织举办的会议或活动也已纳入一些教学活动内容,如典型课例观摩和研讨、优秀教师现场说课等。院校管理部门如果能积极资助教师从事教学科学研究,参加教科研的专业学术会议,不仅能使他们有机会了解专业发展的前沿理论和实践现状,而且有助于保持专业知识教学和研究能力的与时俱进。对于论文或报告被专业学术会议录用的教师,院校可以加大资助额度,虽然会增加一些预算,但是,教师通过参加交流与研讨,与本领域的专家建立联系,可以提高教师研究的自我效能感,激励教师产出更多的教科研成果,并积极向外推广,一方面提升高职教师作为学者和专业人士的信誉和声誉,同时也能提高院校的知名度和声誉,反过来,可能还会减少院校的管理负担,降低管理成本。数据还表明,在各种专业发展活动中,教师选择是否参与的动因主要是从自身工作出发,着重考虑的因素是活动与自身工作的相关性和价值,有时与院校目标存在差异。院校提供给教师的专业发展机会必然要与教师的内在或外在动机有关,更要与教师对教学、研究和专业知识技能更新的多元需求和兴趣直接相关,如此,才能使教师真正受益,否则,教师不仅不会被激励,反而会产生抵制甚至痛恨的情绪,将其视为不得不执行的行政命令,这种情绪不仅降低教师学习的潜能和内部动因,也会对组织文化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如近年来对职教教师推行的国培、省培等各类培训项目,基本上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划时间、地点、内容和形式,按任务指标层层下达到一线教师,为了落实“任务”,有的教师职教论坛/不中断教学工作,有的多次参加同样或相似内容的培训,虽然满足了管理者追求的“培训了多少教师的数字辉煌”,但教师能力水平的整体提升效果有限[。

五、相关建议

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影响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内外部动因及其之间的关系,希望能为教学管理部门制定教师发展激励政策提供参考数据。在研究发现的基础上,针对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和需求,尝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减轻教学工作量,增加高职教师其他专业发展活动的时间投入由于院校规模的急遽扩张,高职院校的师生比普遍较高,直接的后果是高职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数据表明,高职教师教学活动投入最大的客观原因是教学工作量过大,导致大部分教师无暇、无精力,直至无兴趣参加其他的专业发展活动。“教学第一”的院校氛围,使高职教师接受了“教书匠”的工作形态,在完成每周多门课程、学时左右的教学任务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备课、上课、批改每班几十个学生的作业和试卷等耗时的教学工作,再无心情和体力投入到其他的专业发展活动。就像是一台机器,为了完成超量的生产任务,只忙于运转,而疏于维护和保养。其实,高职教师也是高等教育的工作者,他们与普通高校教师一样有从事科研和教研的兴趣和动机,有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和研究水平而成为学者的意愿和期望,实现这种愿望需要有相应时间和精力保障。因此,建议院校管理部门设法减轻高职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在时间上给教师“松绑”,使他们能够投入教研、科研等专业发展活动,提高专业教学和研究水平,在课堂教学之外,体现高职教师作为学者和专业人士的声誉和信誉。

(二)加大经费支持力度,提高高职教师参与研究活动的几率和水平除了缺少时间的因素外,高职教师还普遍反映参与教研科研项目机会少和经费匮乏,缺少参加专业学术会议和研讨的经费支持,这些都是导致高职教师研究水平不高、能力不强、专业知识和研究经验不足、成果产出少层次低、学者和专业人士形象不佳的主要原因。因此,建议院校加大行政支持力度,提高经费投入,为教师争取或创设更多的教研和科研项目,鼓励教师多参加与专业发展相关的学术会议、研讨等活动,增加与高水平、高层次专家和学者交流的机会,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和教研能力,增强高职教师的教科研自我效能感,提高成果产出数量和质量。和普通高校一样,高职院校也有责任有义务帮助更多的教师成为学科专业内有影响力的学者和专业人士,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同步提升院校的竞争力和吸引力,进而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和社会地位。

(三)满足多元化需求,提高高职教师自主决定参加专业发展活动的权利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个主要动因是价值、自我效能和内在动机,这些因素与投入和参与度直接相关,而投入和参与度又与成果产出直接相关。尽管主要受上述内部动因激励,高职教师在参加专业发展活动时对院校的氛围是“赋权”还是“束缚”也会做出回应。为教师“赋权”,扩大教师在专业发展活动中的自主决定空间,使其能够根据自己专业发展的需要,选择参加价值、内容、时间、形式等符合自身条件和需求的专业发展活动,最大限度地满足高职教师作为“知识型员工”对自主决定权的内在诉求,激发教师发展的内在动机,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因此,建议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了解高职教师的多元化需求和兴趣,并且尽量使其得到满足,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持教师从事研究和参与职业发展活动的内部动因,保证活动能够切实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不能未经了解教师的需求,将时下流行的时髦概念或管理人员自己认为重要的事项强加给教师,令其服从,即使短期内“活动成功举办”,长期的效果却会是令人失望的。必须说明的是,本研究的数据还需在更大的区域内进一步验证,研究维度和动因变量的选择还可以进一步优化。研究过程中引入了一些前期研究较少应用的理论观点、变量的相关性比较等,如自我效能论、参与度与成果产出的相关性分析及教师专业发展活动不同类型动因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等,希望能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多重视角的参考。

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动因论文 篇2

一、求得职业认同与职业认知统一

不管是刚刚入道的教师还是久在其行的教师,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都能通过理论学习或工作实践获得比较全面的了解,对教师的职责和使命、权利和义务、现在和将来形成清楚的体认。明白教师责任重大: 传承文明文化,传道、授业、解惑,开发人的潜能,培养合格公民、建设人才。知道教师标准严格: 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体会到教师职业光荣: 国家重视,社会需要,好教师备受尊重。获得这些职业认知不太难,难的是在这些认知的基础上认同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只有从心底认同自己的职业,才会沉下心来热爱自己的工作,铆上劲去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反之,因为社会的偏见、成见,嫌弃厌倦自己的职业,怨天尤人,妄自菲薄,专业成长就是奢谈。认同教师职业,除了站在高远境界去理解其崇高、其重要、其神圣以外,还应从现实角度去思考其现状、其可能、其必然。

( 1) 要自足: 教师不是低人一等的差职业。因为历史的、现实的多方面原因,行业之间存在地位、待遇、劳逸差别,这是短时间内无法消除的。只有用满足的心态对待,才能求得心理平衡,要不然不管从事何种职业都会有抱怨、有倦怠。比较而言,教师生活稳定有规律,待遇在逐步提高,不应该定位为很差的职业。

( 2) 要自知: 自己没有更好的职业可选择。每个人都有趋利性,如果有能力、有机会从事自己更满意的职业,绝大部分人都不会放弃。既然如此,不如坦然面对。也许自己能够做好的就是当下这份工作。

( 3) 要自信: 自己比较适合教师这个职业。有了足够的职前储备和工作实践,在不懈付出的前提下,能当上教师,就应该有能力当好教师。

( 4) 要自律: 自己应该而且必须当好教师。在变革频繁、竞争激烈、观念多元的当今时代,每个岗位的获得都不容易,每个人被认可也不容易,教师要做到不误人子弟、不昧职业良心更不容易,需要教师珍惜和努力,只有让自己的专业素养高人一筹,才能立于不俗不败之地。

二、促进职业规划与职业规范契合

人存在的意义无法绕开对财富的追求,包括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因而人生规划也必然要考虑这方面的走向,教师的人生理想也不外乎通过教育教学工作希望自己和他人幸福并能为之付出。在只能安心从事教书育人职业的前提下,教师的人生规划便有两个必不可少的内容,一是成为有修为、受尊重的教师以求精神富足,二是借助教师职业养家糊口以求物质宽裕。这些规划唯有与职业规范相契合,才不会让内心深处的期冀落空,唯有如此,才能找到两者的交点,尽心竭力促进专业成长。

( 1) 沿规范的路径求成长。教师不想进步这是一地地道道的假命题,谁都希望业有所精,事有所成。只是有些人在成长的路上走了弯路,进了误区。在特定的时期或者偶然的情形,靠题海战术、死记硬背、加重学生课业负担;靠补课培训、加班加点、耗时间拼体力; 靠严厉苛责、蛮横卡压、权威说教、老套路旧做法、新瓶装旧酒、因循守旧甚至冥顽不化,也能小有收获、小有进步,甚至还有可能在小范围内小有位置、小有影响。但是这些做法、这类教师为学生所抵触,为社会所诟病,为将来所不需。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教师要成为适应发展、学生欢迎、社会满意的好教师,必须加强专业学习,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教学常规,使自己沿着规范的路径成长。

( 2) 在规范的框架内谋幸福。体制内人员包括教师,同样是食人间烟火、要吃喝拉撒、享天伦真爱、做平常百姓的凡俗众生。忽略或回避生存基础、物质利益是不现实也是不人道的。幸福是一个人生活目标的最通用概括,需要以基本物质生活有保障为基础。教师教书育人的工作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舒心阳光的工作状态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同时其正当可靠的职业收入也能为幸福人生提供物质保障。但是,教师得在规范的框架内合理谋取物质利益,有偿家教家养、收费补课、销售教辅资料、从事第二职业都是有失规矩、践踏尊严的旁门左道,利欲熏心将不可避免地耽误工作,弱化担当。付出助推成长,成长创造业绩,业绩赢取待遇。进德修业,培桃育李,著书立说,传经布道,获奖载誉,晋职加薪,这是一个成长的幸福过程,也是一种幸福的真实体验。

三、实现职业幸福与职业成功双赢

职业成功与职业幸福不能够完全画上等号,职业成功满足人自我价值实现的心理需要,在某种程度上能带给人以喜悦、宽慰。但是当这种成功不是职场人志趣所在,获取的过程太过挣扎、艰辛甚至以牺牲个人身心健康、家人欢聚为代价,成功时连轻描淡写的认可都被熟视无睹地省略,间或遭到服务对象的以德报怨,过后更看不到希望、前景,此时,职业幸福感便大打折扣。

对于教师而言,有效降低职业幸福与职业成功背离概率的办法就是真心实意促进专业成长,以求实现双赢。

( 1) 志得意满,业有所成。为人师得授人渔,从其业得求其成。然业精于勤荒于嬉,且还要循其道,得其法。遵循教育规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具有开放视野的教育教学才是专业的、科学的、高效的。教师只有在力行之外引玉,在实践之中创新,才不会让自己的努力偏离方向信步神游,才有可能为学生终身发展积聚力量,并让自己得到广泛认同。

( 2) 心开体健,乐在其中。专业的学习能促使教师专业地成长,专业的成长能让教师专业地工作。专业的教育一定是科学正确、事半功倍、轻松自如的教育,专业的教育一定是自我沉醉、激情四溅、阳光引领的教育,不存在马虎了事、敷衍塞责,也不需要苦其心志、困乏其身。专业的教师有时间、有精力、有心思将自己的业余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生趣盎然,绝不会感觉“戴着镣铐”。

四、确保职业定力与职业张力共生

对于教师这一职业,古今中外都给予了很多的赞誉,教书育人的旗帜聚集了无数优秀人才,也成就了无数杰出人才。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很多大家、人才都是教师出身,有过“教而优则仕”,也出现过“教生倦则下海”。在人才相对集中的特殊时段,教育岗位能历练人、造就人,当其他行业需要人才的时候,教育义不容辞。如今,各行各业人才济济,大力倡导爱岗敬业,再也不需要大规模的跨行业流动。教师职业再有光辉,如果没有对事业的执着深情,也很难想象。面对其他行业、岗位的光鲜亮丽,要做到思齐而不思迁,面对形形色色、热热闹闹、风风火火的教育思潮,要坚持做自己而不随波逐流。教师要有专业成长的不竭动力,必须确保职业定力与职业张力共生。

( 1) 润物化雨,德展才施。毋庸讳言,教师职业有压力、有苦恼、有尴尬,但是更应该看到教师这一职业也是一个能彰显魅力、施展才华、影响人生的大舞台。教师只有让自己奔跑在成长的路上,才能给学生爱的陪伴、情的激励、心的记忆。

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素质;专业发展,途径

教师群体作为优秀的学习型组织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先导和示范。21世纪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猛,而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个人素质及其相关因素直接影响着英语教学改革的实施进程、实施效果和整体教学质量,因此探讨提高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英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要求》明确提出按照“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技能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种应用能力的培养只能通过学生参与课堂内外大量的英语实践活动来实现。在这些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承担不同的角色,因此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林崇德、辛涛(1996)把教师素质归纳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具体到英语教师素质,则包括更多方面的内容:语言能力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成为外语教师的基本条件;语言学、语言学习及外语教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是外语教师提高业务能力的必备条件,学习能力是其他各项能力发展的基础。此外,宽广的知识面,批判性思维能力,反思、探索性实践能力,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高尚的道德情操都是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

有调查(张宜等,2003;吴一安,2005)显示,专业知识丰富、通晓西方文化知识、博学多才,专业技能强、讲课有深度、教学方法灵活、幽默开朗、热情乐观、思想活跃、善于与学生交流、师生关系融洽、对学生负责、气质优雅、有个人魅力、有职业道德、富有奉献精神,能够使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的大学英语教师最受学生欢迎。

二、目前高职高专英语教师的现状

1学历层次偏低,缺乏专业培训。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师多为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研究生学历所占比率较低。部分教师是非师范生,在从教前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语言学、外语教学、外语学习理论,没有受过正规职业道德修养和语言教学技能培训,对外语教育理念、原则、方法等知识了解甚少,教学理论和教学基本功都还有待于提高。总之,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师的语言知识、技能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不高。

2职业满足感较低,专业发展动力不足。与普通本科院校英语教师和其他专业课教师相比,受社会尊重、认可程度、个人成就感以及经济收入等低于预期目标,导致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自信心不足。尽管许多英语教师工作态度认真、教学成绩出色,得到学生肯定,但他们对施展自己才华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英语课堂失去信心,缺乏职业满足感往往使他们失去了自我发展的动力,而仅满足于完成教学工作量,对教学改革和个人教学质量的提升缺乏热情。

3专业发展和个人职业规划的意识不强。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师大多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不少年轻教师还兼有繁琐的学生管理工作,每天忙于应付各种任务,无暇思考个人专业发展计划,缺乏危机意识和个人发展的动力,不能对自己的未来发展做出明确合理的规划。

4知识结构不合理,驾驭课堂的能力有限。许多语言教师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注重语言知识而忽略文化知识的积累,对其他学科的知识了解更少。在突出外语的工具性,强调外语与专业结合的英语教学中,由于知识面窄,英语教师在教学中涉及到其他学科的内容就会显得力不从心,缺乏驾驭课堂的能力,不敢与学生灵活互动,不能拓展丰富的课外知识,照本宣科很难满足各专业学生的需求,更无法胜任专业英语教学。这样的课堂模式单一,枯燥乏味,学生英语学习被动,效率低下。

5对外语教学的认识模糊,教学理念与课堂实践活动脱节。由于很少关注国际英语教学研究动态、缺乏反思教学实践的习惯,许多教师不懂科学的教学评价标准,不知道如何去评价自己的课堂教学,甚至不能正确认识现代外语教师的角色。部分教师虽然对“交际为本”、“学生为中心”等理念持认同态度,但他们在实践中并不懂得如何体现。以教师讲解课文和练习为主的课堂依然是高职英语教学的主导形式。由于教育理念、语言能力、知识范围的局限性,许多高职英语教师从教学内容到教学形式都缺乏吸引力,教学过程很难实现培养目标。

6科研与教学实际联系不够,总体科研能力较弱。高职英语教师职前很少经过规范化的学术训练,没有掌握学术研究的方法、实验调研和论文写作的技能。在教学中又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普遍重教轻研,重教轻学,重考试成绩轻应用能力,很少关注学习者个体因素、学习过程、学习与测试、语言与文化学习的关系等方面。到了评职称时,既写不了语言研究的文章,又不知道如何写教研论文,所以高职英语教师科研成果寥寥,反映出整体科研能力较弱。这样既不利于学校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发展的途径

教师专业发展受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外在的影响,指对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提高和管理体制提出的考核评价要求,它源于社会和教育发展对教师角色与行为改善的规范、要求和期望;二是教师内在因素的影响,指教师的自我完善,它源于教师的自我角色期望、需要以及实践和追求。

1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增强教师专业发展意识,促进教师自身发展。高职院校首先应在制度和政策层面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保障,学院应在考虑学院综合发展和教师个人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建立促进教师提高学历的制度和常规性进修制度,制定一个较长期的教师培养目标和计划,对培养方式、考核标准、奖惩措施、职称晋升、经费投入等都要有明确规定。同时制定系统、客观、可操作的教师工作量化评估体系,对教师进行绩效评价时要特别重视教学质量、教研能力和公益性活动参与的评估,通过激励性的教师绩效评价机制,逐步增强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以促进教师的自身发展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2拓宽教师培训渠道,拓展培训内容,提高英语教师综合素质。高职院校教师外出进修的机会不多,学院应充分拓宽师资培训渠道。一方面可以选派优秀的骨干教师以访学或进修的身份参加高水平的学习,培养教育研究的能力,在专业和学术方面进一步提高。也可以以短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培训为目的,派出任课教师到先进院校集中进行跟踪式的单科听课、进修,力争在较短的时间掌握本学科发展的最新知识、教学方法、经验,学以致用。另一方面,加强校本培训,充分利用学院的内部资源对教师进行业务及综合能力的培训。如开展计算机技术、外语教学方法培训。对青年教师的岗位培训和在岗培训,可以

以讲座、讨论式进行,内容包括本校的教学工作规程、教师的职业道德、备课方法、课堂教学艺术、师生沟通技巧等。也可以以示范式的公开教学和比武式的讲课比赛等方式进行。

外语教师培训的侧重点应该从单纯的语言技能和教学法培训拓展到外语教师的教育理念、学习理论、教师自信心、职业意识和教学能力的发展等多个方面,使教师培训成为架设在教师教育理念和课堂行为之间的桥梁。

3创设良好条件,加强教科研活动,构建专业发展的有利环境。高职院校应努力为英语教师的自主学习创设良好的物质条件和氛围。适当减轻教师的工作任务,尤其是年轻教师参与学生管理的任务。增加英语专业教育图书、音像资料、国内外外语教学期刊杂志,吸引众多教师在课余时间阅读学习,更新专业知识、教育理念,掌握最新科研动态,拓展知识领域,完善知识结构。建立严格的教科研常规制度,教研活动以合作备课、听课、研讨课为载体,使教师经历一个主动行动、不断反思、合作互助、分享交流的行动研究过程。多树学术带头人,为其科研立项、精品课程申请、组织活动给以物质、精神方面的支持,吸纳、带动青年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使广大英语教师在集体合作中逐步积累经验、拓宽思路、完善教学、提升自我。

4促进教学反思,培养科研兴趣,提高教师学术研究能力。反思是教师对其教学行为和专业发展的一种内省式的自我研究。教师的反思能力是其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师通过反思提高自己的自我意识,调控自己的教学行为,观察、比较、分析和评估自己教学的全过程,从而能促进自身的职业发展。教学反思的方法有:课后补充备课、写反思日记、课堂观摩与分析、教师共同讨论、行动研究、文件夹法等。通过教学反思,培养在英语教学的实践中发现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围绕语言教学的特定专题进行系统的考察和研究,探索、尝试解决问题的办法,形成自己的课题研究,使教学成为科研的先导和研究对象,使科研真正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同时,使科研过程在实践中得以总结、概括,并能上升到理论高度,在教学中培养科研兴趣、科研习惯和科研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科研能力。

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动因论文 篇4

论文关键词:

教师专业化、教师教育制度、高职教师

论文摘要:

论述了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的现状与问题,对如何推进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进行了探讨。

近年来,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加速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大大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但同时,随着专业设置的多样化和办学规模的扩大,高职教育的质量也呈下降之势,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内外多年的教育实践印证了一个结论,即:高质量的教育取决于高素质的教师。高职教育质量的高低,首先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而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则是教师的专业化建设。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化逐渐成为国际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影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时代课题。作为一名职业教育工作者,探讨如何加快高职教师专业化进程,从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师专业化

根据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说法,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教师专业化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学科知识的专业化,能够担任相应学科知识的教学任务,要求教师学历水平的高层化;二是教育科学素养的专业化,要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科学知识、教育技术来武装教师的头脑;三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专业化,要求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与其从事的职业相适应,使教师不仅能够传授知识,而且能够合格地担负起培养人、教育人、发展人的任务。这就是说,教师职业不单是一种职业,而且是一种专业、一种专业岗位,教师职业的性质就像律师、医生、工程师职业一样,不是一个具有一定学历水平的任何人都可以从事的职业,具有不可替代性。

目前,世界各国都关注着教师专业化的进程,并普遍把教育专业技能的完善、特殊的知识技能体系、专门的职业训练等作为教师专业化的努力方向。

我国1993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了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教师的专业地位。1995年,我国又建立了教师资格证书制度,这些都为提高教师专业化程度提供了保障。

二、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的现状与问题

目前,虽然我国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的进程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如教师的待遇得到了提高、学历层次得到了提升等,但是就整体而言,教师专业化建设的现状仍然难以令人满意,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高职院校及高职院校教师对教师专业化的认识不足,从而直接影响了教师专业化的推进高职院校近年来虽然有许多致力于教师队伍改善的举措,包括对教师提出的在学历、学位、职称、课堂教学、学生学业评定、学术研究、专业和学科建设等方面的要求,但这只是一种经验指导下的管理改革,还没有能从“专业化”的高度来认识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因为高职院校教师在实际的专业发展方面并没有多少自主权利,或者说,高职院校并没有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很多帮助。

2、高职院校教师专业素质整体不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三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不可。

(1)专业知识,主要指学术性知识、师范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我国由于实行对社会开放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再加上高职专业设置的职业性和应用性,导致许多非师范的毕业生或企业的工程师进入高职教师队伍。这些教师均具备较强的学科知识,但是他们缺乏能够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的教育学、心理学等师范性知识。

(2)专业能力,主要包括学术。

生探究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我国高职教师受师范性知识匮乏的影响,其专业能力还处于相对薄弱的水平,尤其是教育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显得不足。

(3)专业精神,主要指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我国高职教师受社会功利化的影响,在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方面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教学不负责任、不能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言行举止与教师形象不符等。

3、高职院校教师学历和学位结构不合理

我国高职院校大多从中专、成人高校升格而来,而教师的学历并不因学校的升格而自动升格,因此就造成了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整体学历偏低的局面。教育部办公厅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中规定:“至,获得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应基本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35%。”但是,目前全国高职院校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平均不足15%。这一数据表明,我国目前高职院校高学历、高学位教师的比例与国家规定有较大差距,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差距更大。此外,不具备高教教师资格的人数还有相当比例,直接导致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

4、“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滞后

据统计,目前高职院校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不到2O%,多数教师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现场指导教学都处于弱势,与社会的需求差距明显,无法满足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需要。其主要原因在于:第一,我国现有的教师“入口”制度和条件无法保证聘任到符合“双师型”标准的师资;第二,高职院校教师接触实践的机会较少,除个别由企事业单位调入的教师外,其他人很难达到“两年以上的专业实践经验”这一条件;第三,高职院校生师比普遍较大,与传统学术型高校相比,教师忙于应付日常教学,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实践锻炼;第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现有制度没有国外那种继续实践训练的规定和政策;第五,各学校缺乏对“双师型”教师的有效培养措施,使用、选拔的规定多,培训提高的措施。

5、专业自主受到限制

教师拥有相当程度自主决策的权力,是衡量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也就是说教师要像医生、律师、建筑师等一样,在教学工作中有作出重要决策的权利。我国《教师法和《教育法中规定教师现阶段的权利主要有以下几项: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管理学生权、获取报酬待遇权、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但在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的实际职业生涯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是按照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去教。至于为什么要教这些,为什么要这么教,怎样教更好,教师进行更深思考的并不多,教师事实上成为游离于研究过程之外的被动的旁观者,成了学校各级教学管理部门各项要求的机械执行者。教师自主权受到种种限制,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缺乏主体自主意识,教师权力名不副实。

6、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有待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不甚明确

近年来,受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现象越来越突出,这也是影响教师专业化,特别是教师个体专业化的非常重要的方面。其实在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中,除社会地位、经济待遇、工作环境等外,最为重要的还是教师所感受到的越来越严重的社会压力和越来越渺小的社会成就感。尤其是高职院校的教师,由于任职学校的条件、教育对象等方面的特殊性,给教师造成了更大的社会压力,部分教师把从事的工作仅仅看成是谋生的职业,缺乏对所从事工作的强烈的认同感和投入感,少有专业的自豪感和责任感,更谈不上社会成就感。

三、推进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对策

1、树立高职教育新理念,提高教师专业化的认识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不仅需要包括学校、社会等在内的外力支持,更需要教师的内在改变。从教师思想观念的更新与转变着手,推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日益成为人们的共识。

一方面,广大高职教师自身要转变传统观念,树立教师职业的新理念,要充分认识到:教师职业是专业化的社会职业,应该成为不可随意替代的专业。教师专业化符合世界教师教育发展潮流和趋势,也代表着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方向。

另一方面,学校和社会要从高职教育的整体发展、高职教育质量提高的战略高度看待教师专业化问题,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对教师专业化重要性的宣传力度,改变那些认为教师职业具有替代性或是准专业化等模糊看法。学校应当引导并帮助教师制定具体的发展规划,对个体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提出具体的目标,以加速教师从“新手”到“专家”的进程,并最终提高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的程度。

2、积极完善高职院校教师的培养和培训

任何社会成员的专业化发展都离不开良好的培养和培训,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不仅必须依靠教师的不懈努力和专业能力的提高,而且有赖于有效的专业化训练与培训。伴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高职教育逐步由终结性教育发展为开放性的终身教育,这对高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我国高职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已成为其专业化发展的瓶颈,为改善此种状况,既要努力建设专门的高职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扩大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规模,完善高职教师的`培养培训机制及体系,也要努力创新高职教师的培养、培训模式,发挥综合性大学对高职教师培养、培训的主要渠道作用;同时要增进与企业界的联系,加强高职教师在企业的实践培训,以提高他们的生产实践体验和实际职业能力;还要加强高职教师的在职进修提高,积极推进职前、职后高职教师的一体化培养,以此确保高职教师学术性、专业实践性和师范性水平的提高和整合发展。

3、以产学研结合推动“双师型”教师的建设

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高职教师队伍应是“双师型”的,这个特色也体现了高职教师专业化核心问题的要求,有助于高职教师学术性、专业实践性和师范性的整合发展。为了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落到实处,高职教育需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加强校企合作,加快建立教师在学校、企业合理流动的程序和机制,鼓励在职教师轮流到企业和研究所进行实践体验。只有切实做到教学与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相结合,努力优化高职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才能促进高职教师学术性、专业实践性和师范性的积极整合,并以此推动高职教师不断地向专业化发展。

4、以学习和反思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生长和发展

教师职业是一种技术性很强的创造性劳动,高职教师要想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专业人员,就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与探究过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目的。

当前,自我反思已成为新的教师专业成长模式的明显特色,它被看做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核心要素。高职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使自我发展和完善变成自觉的行动,才能获得持续不断的专业发展。可以说,反思是教师教学经验由积累期向升华期迈进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之所以成为专业教师的核心所在。

5、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树立终生学习和反思的观念研究表明,任何职业水平的发展都存在“高原现象”。一般来说,教师在工作几年后就基本上熟悉了教材内容,把握了教学程序,在以后若干年的教学中,教学能力往往徘徊不前,出现所谓的“教学高原期现象”。如果不实施强有力的继续教育,使其教学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技术等全方位更新,其教学水平将长期走不出“教学高原期”。

因此,落实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必不可少。一方面,学校必须加大教师队伍建设的经费投入,鼓励教师通过多种途径获得硕士研究生学位,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培养学科带头人,搞好教师学科梯队建设,拓宽教师来源渠道,同时建立健全与聘任、晋级、加薪相关的激励机制,并将其纳入制度化轨道。

另一方面,高职教师也要形成对继续教育的深刻认识,要树立继续教育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促进专业成长的有效手段的观念,转变继续教育是单纯的学历补偿教育的传统观念;要树立终身教育理念,转变继续教育是一次性完成的在职培训观念;要树立继续教育重在个人自觉学习的观念,转变继续教育重在接受培训的观念。

6、提供和增大教师专业自主权

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动因论文 篇5

为了加强学院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鼓励、规范广大教师深入行业、企业进行实践锻炼,进一步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实践教学能力和科技服务能力,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十一五“期间全面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水平的若干意见》(浙教高教„2007‟188号)等文件精神,结合2010年浙江省教育厅关于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意见,现就我院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教师到行业、企业实践锻炼的任务和形式

(一)实践锻炼的任务:

1、根据教学需要,开展专业调研、技术服务、技能训练、课程开发与建设、编写实训教材、开拓实训基地等工作,以获得实践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2、向生产服务一线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学习,了解所从事专业目前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特别是新科技、新工艺的应用和发展,以利于教学更贴近实际生产的要求。

3、了解本省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市场需要情况,加强学校与企业的沟通与联系,为校企合作建立纽带。

(二)实践锻炼的形式: 教师到行业、企业实践锻炼可分为以下四种形式:到行业、企业顶岗实践(挂职锻炼);合作研发(提供技术服务);蹲点指导学生实习;实地调研等。

二、教师到行业、企业实践锻炼的参加对象与时间要求

参加实践锻炼是专业教师的基本职责之一。本办法所称的“专业教师”,是指担任高职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的教师。

专业教师每年到到行业、企业实践锻炼的时间不少于一个月。对于刚毕业来校、无企业工作经历的专业教师,两年内必须脱产参加实践锻炼,时间不少于三个月。

专业教师中年龄在57周岁(男)或52周岁(女)以上,或请产假、脱产进修半年及以上的,前两学年实践时间已达6个月以上的,可不参加当年的实践锻炼。

三、教师到行业、企业实践锻炼的实施要求

(一)到行业、企业顶岗实践(挂职锻炼)

到行业、企业顶岗实践(挂职锻炼)是指脱产不少于一个月时间到行业、企业的某一岗位顶岗生产、服务或具有实质工作任务的挂职锻炼。原则上无企业经历的中级及以下职称专业教师应到企业顶岗实践、挂职锻炼。

1、教师要制订个人实践锻炼计划,明确顶岗锻炼的目的、方法、形式和预期效果等。

2、教师要做好顶岗锻炼的记录,以备检查和总结使用。同时,有请假等特殊事情不能到岗时须至少提前一天报告系部。

3、顶岗实践结束后,教师要撰写不少于3000字的实践报告,总结实践成果并提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改等方面建议(必须与自身发展和专业发展相结合)。

4、系部应在一定范围内组织顶岗实践汇报会。

(二)合作研发(提供技术服务)

合作研发(提供技术服务)可以以脱产或不脱产的形式进行。脱产进行时,时间应不少于三个月。不脱产进行时,一定时期内应要有相对固定的工作时间和形式,单个企业或项目的合作研发、技术服务可连续累计。有三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中级职称专业教师、博士后出站人员以及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教师,可从事技术服务工作。

1、教师要提供合作研发(提供技术服务)的对方单位的邀请函(或证明)和详细的研发计划或需提供技术服务的具体内容及要求。

2、教师要做好合作研发(提供技术服务)的工作记录,以备检查和总结使用。同时,改变相对固定的工作时间和形式时要至少提前一周报告系部。

3、合作研发(提供技术服务)结束后,教师要撰写不少于3000字的实践报告,总结实践成果并提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改等方面建议(必须与自身发展和专业发展相结合)。

4、系部应在一定范围内组织合作研发(提供技术服务)汇报会。

(三)蹲点指导实习

蹲点指导实习是指学生集中性地到行业、企业实习时,教师全程参与具体的批量定期实习指导。

1、教师应制定改进型的实习指导实践锻炼计划,并报系(部)核准。

2、教师应严格执行已批准的实践锻炼计划,并做好记录,以备检查和总结使用。

3、实习指导结束后,教师应提交实习指导实践锻炼报告。实践报告应不少于2000字,总结实践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就实验实训环节提出建议。

4、系部应在一定范围内组织集中性指导实习汇报会。

(四)实地调研等。

实地调研是指为了专业申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改革和社会需求等方面的需要,有组织、有计划、有明确目的的调查研究活动。

1、实地调研必须制定详细的调研计划,并报(系)部核准后实施。

2、每位教师都应做好实地调研的记录,以备检查和总结使用。

3、调研结束后,必须提交不少于3000字的调研报告。必要时系(部)要组织一定形式的汇报会。

4、作为到行业、企业实践锻炼的时间统计,原则上,每次实地调研的可统计时间以不超过10天计。

三、教师到行业、企业实践锻炼工作的管理

(一)对人事处、教务处等管理部门的要求

1、人事处、教务处负责有关政策的制订和修正,负责认定教师到行业、企业实践锻炼的时间和效果。

2、教务处负责到行业、企业顶岗实践(挂职锻炼)、合作研发(提供技术服务)实践锻炼的审批。

3、人事处应统计、公告每学期各系(部)教师计划到行业、企业参加实践锻炼的相关情况(实践锻炼计划和考核鉴定等)。

4、人事、教务、科研、督导、监察等部门联合对专业教师实践锻炼工作进行抽查,由人事处将抽查结果反馈给各系;可组织专家对专业教师提交的实践总结报告进行抽查,必要时也可进行答辩。以上检查情况与各系的部门考核、教师的教学业绩考核和考核挂钩,确保实践锻炼工作取得实效。

(二)对系(部)的要求

1、系(部)负责蹲点指导学生实习、实地调研等形式的实践锻炼的审批。

2、制定专业教师实践锻炼工作计划。系(部)根据专业建设和师资培养的需要,负责制定、审核教师到行业、企业实践锻炼的计划和任务,明确各位教师的实践内容、实践时间、实践单位和预期效果等内容。

各系(部)应在每年的5月和12月完成下学期教师到行业、企业参加实践锻炼活动的计划和审批工作。

3、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对所有参加实践锻炼的教师至少组织一次覆盖面100%的检查指导(形式自定),并形成书面记录备案;及时开展实践锻炼的交流汇报活动;教师到行业、企业实践锻炼结束时,系(部)要做出初步的鉴定;每学期提交一份本系教师参加实践锻炼的质量分析报告。

4、各系(部)应建立教师到行业、企业实践锻炼的专项档案,并妥善保管,确保证资料完备可查。

教师到行业、企业实践锻炼的专项档案,包括以下资料: 教师到行业、企业实践锻炼审批表

教师到行业、企业实践锻炼考核鉴定表 教师到行业、企业实践锻炼总结报告 教师到行业、企业实践锻炼记录册

系部对教师到行业、企业实践锻炼质量分析报告

教师到行业、企业实践锻炼工作计划汇总表和考核结果汇总表 对方单位的书面鉴定、合作开发(技术服务)的邀请函(或证明)实践锻炼期间的成果和形成的其他资料等

(三)其他

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可以实行成果申报制,以成果(与企业合作的项目等,不包含纵向课题)认定的形式来考核参加实践锻炼的成效。在填写《审批表》时,要明确成果的大概内容、合作企业、合作时间以及成果形式,作为考核的依据。同一成果(指到款额5万元以上的横向项目成果,或到款额10万元以上的厅级专项课题成果)限项目组前二名(前二名中有中层及以上干部的顺延一名?)申报。横向项目到款额每增加5万元,可增加一个申报名额;厅级专项课题到款额每增加10万元,可增加一个申报名额。

四、提高认识,从严要求,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1、自2010年起,将“专业教师每年到到行业、企业实践锻炼的时间不少于一个月”的要求列入院专业教师考核内容之一。达不到要求,当年教学业绩考核不得评定为A或B,连续两年均达不到要求,专业教师考核不得评定为合格以上(含合格)等次。

2、从今年起,专业教师申报高一级职称,任职期内必须有累计达到六个月以上的到行业、企业实践锻炼经历。

3、实践锻炼考核中,有以下情况之一的一票否决,实践锻炼考核不合格: ①实践锻炼时间内,抽查到教师不在岗,且经核实事先没有向系办理请假手续的。

②实践锻炼时间内,不遵守实践单位规章制度,造成投诉导致学校形象受损的。

③实践结束后,提交的实践总结报告中没有同自身发展和专业发展相结合的,或不能按照成果申报时的要求完成实践成果的。

系(部)也可结合部门或个别教师的实际另行制定考核标准,事先公开。

3、学院每年要核拨一定资金,专款专用,用以奖励教师到行业、企业实践锻炼工作开展的好的系(部)和特殊情况下的专项实践锻炼资助。

4、实践锻炼工作要从严要求,做实功,求实效。系(部)应根据实践锻炼的不同形式,在工作量的计算、绩效工资的分配和具体工作的安排等问题上做出明确的规定,以充分调动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的积极性。

5、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校各部门都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为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创造提供各项便利条件,确保我院高职教育办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五、本实施意见自发文之日起执行,原《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的管理意见》(试行)和原《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关于试行开展“访问工程师”实践活动的通知》两文件即行废止。

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动因论文 篇6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吕伟德

2013年8月5日2013年8月25日,我有幸参加了在丽水职业技术学院举办的浙江省高职园艺专业骨干教师研修班。这次“省培”给了我一次难得的交流、学习机会,在学习的日子里,我结合教学实际,通过加强合作,相互切磋,取长补短,不断养成自我学习与反思的习惯,做到研修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这次培训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教育领域和行业专家的讲座,也有一线教师的成果分享,还组织到现代园艺企业生产基地的观摩。对我来说既有观念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高;既有知识的积淀,也有教学技艺的增长。

丽水职业技术学院位于养生福地浙江丽水,是教育部批准的在职教师园艺园林专业培训基地。为了搞好本次高职骨干教师教训,丽职院精心设计培训课题,开设了五大项目课程:职教理论专业建设讲座,专业前沿专题讲座,现代园艺生产技术讲座,现代园艺企业考察及企业实践。这些课程包涵了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的理论和专业与课程建设知识,园艺专业最新知识和学科发展动态,园艺领域国内外前沿技术和现代园艺企业生产流程。特别是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汪建云院长在开班仪式上的重要讲话,回顾了高职教育15年发展历程,指明了高职办学已进入内涵建设、质量提升阶段,肩负双重任务,重点三项工作,并结合他本人参加今年访问工程师项目评审的感受,给大家带来了有关高职教育素质提升工程的大量信息,使全体学员既能树立起职教人的自信,又能起到很好的鞭策激励作用。苏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李振陆教授和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梁伟祥教授从不同角度解读了专业、课程和教育资源库建设的经验和体会;浙江省林业厅种苗站站长骆文坚教授作了浙江省花卉产业发展动态的讲座。这些教授都是全国知名的专家领导,满腹经纶、学富五车,或观念超前,视角独特,或幽默风趣,妙语连珠,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他们的敬业精神和治学态度以及对职教的情怀给我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这次培训班还安排了浙江农林大学农业与食品科学学院院长朱祝军教授,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侯喜林教授,浙江大学滕元文教授的专业前沿技术讲座,通过学习我们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了国内外园艺技术发展现状,学习了行业的新知识、新规范,感知了行业发展的新方向,为我们今后研究高职园艺技术课程改革提供了重要的专业依据。我们也进一步明确了在移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加强学习,追踪行业发展新方向,掌握行业新技术及不同学科间的跨界研究与成果应用,否则,我们的知识就要落后,我们培养的学生就不能适应企业的要求。在培训期间,学校还组织学员参观丽水职业技术学院示范性园艺技术实训基地的生产与管理,其中水培花卉产学实训中心、名优果园、盆景教学基地、食用菌研发中心、现代温室及蔬菜无土栽培示范区建设水平达到国内一流,围绕基地推出该校园艺专业“三三”制教学模式改革成果显著,通过果树生产、蔬菜栽培、食用菌开发、果蔬贮藏加工、插花等实践小组的汇报交流,给我们增加了更直观的感受,启发了我们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思考,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特别是园艺技术专业教学必须坚持以“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以岗位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觉得要大力改革课程结构、革新教学方法、更新育人观念,把发展学生能力作为重要目标。同时,也给我们一些课题:作为高职教育,我们如何通过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自立,提高主观能动性;是否可以通过开展培优教育,进一步提高优秀学生的技能,同时以优秀学生的示范作用带动后进学生,整体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作为教师,我们如何树立注重选择学生的育人观念,在技能教学中怎样大力推广行动导向的教学指导思想,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如何有效地使用项目教学法、模块式教学法及网络教学法等适合职教特点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学好一技之长,使我们的教学更贴近企业生产的环境,培养学生适应企业的能力,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

培训期间,我们还参观了杭州73021部队生态农场,滨江果园,浙江传化生物科技园,更加深刻地了解了智慧农业在现代农业生产管理中的应用,果树的标准化生产,工厂化育苗的科技发展。参观后大家感叹在培养人才过程中急需更加务实地引入企业的管理观念,让我们的学生真正树立牢固的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及市场竞争意识的紧迫性,学生的技能训练要尽可能地结合真实的生产作业环境,提高学生进入企业的适应能力。最后阶段,我还参与杭州鸿越生态农业科技公司的企业实践及进行技术攻关合作,重点开展三叶青项目研究,农业物联网技术研发,结合最近立项的省自然基金项目和省分析测试项目研究,参与建设该公司在建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各项工作。

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动因论文 篇7

一、基于教师流动中心的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

(一) 教师流动中心

近几年, 伴随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与骨干高职院校的建设, 很多高职院校建设了教师流动中心 (也称为教师流动工作站或教师流动站) 。这是一个校企双方合作设立的机构, 在这个机构里, 校企双方共同制定运行管理机制、共同参与运行, 其功能也定位于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主体、多元化校企资源共享、互动共赢的机制。教师可以通过教师流动中心进入企业, 完成挂职锻炼、指导学生顶岗实习、进行实践教学、开展企业调研等, 也可以为企业进行员工培训、合作开展技术咨询与横向课题研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等;企业也可以委派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实训、开展“订单班”教学与培养、举办专题讲座、创业讲座、职业技能鉴定等。因此, 教师流动中心既有利于锻炼师资队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又可帮助企业发展、创造社会经济价值。

(二) 基于教师流动中心的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模型

基于教师流动中心的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借助教师流动中心进驻企业, 充分利用校企资源通过多种手段实现专业发展。例如, 教师在企业挂职锻炼, 可以在生产一线顶岗操作, 锻炼实践技能;以企业调研、课程开发等教改与课改项目为引领, 可以在项目实施中提升教学水平;以企业管理咨询或技术服务为驱动, 可以在为企业提供智力服务的过程中, 强化专业知识, 最终实现全面的专业发展, 如下页图1所示。

二、基于教师流动中心的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作为高职教育的核心力量, 高职教师的专业水平、实践技能和职业素质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保障。当前,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有很多, 如外出培训、校际交流、企业实践、继续教育等, 不同的高职院校其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也不尽相同。但是, 很多教师培养模式并不能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需求相适应, 培训效果并不理想。例如, 外派教师进修培训是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普遍采用的方法。各院校大多是利用节假日集中一段时间, 派出教师到师资培训机构学习, 虽然教师参加了进修培训, 但是培训内容却不能满足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需要, 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并没能有效提升。相比上述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教师流动中心具有其他途径所不具备的诸多优势, 研究推广基于教师流动中心的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具有现实的社会价值。

首先, 基于教师流动中心的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教师流动中心是校企合作的新模式, 是校企双方的常设机构, 具有相对完善的组织架构、管理机制及运行评价机制, 可以为教师的挂职锻炼、顶岗操作、岗位调研与交流合作提供制度保障与激励措施, 使教师在合作机构下开展工作更有动力。教师通过该机构可以实现与企业的双向交流、把握行业动向, 也可深入企业进行实践锻炼, 发现自身不足, 进而调动专业发展的主动性, 使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具针对性和专业性。因此, 基于教师流动中心的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有别于传统的进修培训、挂职锻炼、实践调研、继续教育等专业发展途径, 是高职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新路径, 它拓展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手段, 开辟了以校企合作机构为载体的教师专业发展新模式, 丰富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 为高职教师实现系统化、专业化、技能化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其次, 基于教师流动中心的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实践意义。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具有明显的实践性前沿性、动态性特征, 需要教师时常关注企业工作岗位的动态, 及时把握企业的用人需求与职业能力的变化, 既要更新理论知识、又要熟练专业技能、提升师德修养。近年来, 我国在高职教育领域大力开发实施工学结合课程, 推广现代学徒制等现代职业教育方法这从客观上需要教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整合到具体的教学项目中去, 从而提升教学效果。由于教学的理实一体化特点, 决定了高职教师除了要有专业理论基础, 还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当前, 很多高职教师并不具备企业工作经历, 这在教学中形成了明显的“短板”, 加强实践技能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而加强实践技能培养, 就要深入企业学习, 尤其是要做好校企合作, 教师流动中心正是一个很好的师资队伍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的载体。因此, 高职院校应将教师流动中心作为师资队伍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常设机构, 为教师群体制定完善的、长期的专业发展规划, 建立健全的机构制度, 为教师实现全面的专业发展提供新的渠道。

三、基于教师流动中心的高职教师专业发展路径

通过调查发现, 很多教师对传统的进修培训等专业发展模式认可度很低, 对参与企业实践与调研工作热情却很高, 但是在与企业合作时又找不到很好的对接平台, 进驻企业成为一件难事, 失去了很多与企业专家交流学习的机会, 挫伤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教师流动中心, 建立完善可行的运行管理机制和激励措施, 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与制度保障。还要加强宣传力度, 让教师充分认识到教师流动中心的性质与功能, 主动通过教师流动中心进驻企业, 提高参与实践工作的积极性。

(一) 建立教师流动中心管理运行机制

教师流动中心要建立对挂职锻炼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制度保障, 如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工作的薪酬补贴制度、教师提供培训与技术服务的激励措施、企业方为教师提供工作岗位的制度约束、教师挂职锻炼的过程管理与效果评价机制等。通过机构制定的组织制度为教师顺利开展工作提供保障, 如果教师为企业做出特殊贡献则要有相应的激励, 通过制度保障与激励手段, 激发教师参与挂职锻炼的积极性, 提高挂职锻炼的效果。

高职院校要加强与合作企业沟通协调, 建立长期挂职锻炼机制, 鼓励教师深入企业生产一线, 深度参与企业实践工作。例如, 教师可以利用一个完整的学期或几个月的时间进驻企业, 以企业员工的身份直接参与工作, 接受企业直接管理;也可以利用上课间歇期, 安排固定时间到企业工作, 进行岗位调研、开展横向课题研究等。在长期挂职锻炼的过程中, 教师流动中心的管理职能不可缺位, 要加强教师、企业、院校的沟通, 掌握教师的动态, 及时做出调整, 让长期挂职有效益、出成果。在工作中我们发现, 不同类型的企业对教师挂职锻炼存在不同的要求。例如, 加工制造业比较倾向“师带徒”形式, 希望教师与实习学生一起参与工作;能源化工业独立顶岗操作的学习周期比较长, 企业更加希望教师提供技改服务;商贸流通业的岗位操作技能可以在短时期内掌握, 但是需要教师提供培训服务等等。因此, 高职院校要根据不同类型企业的特点安排教师挂职锻炼, 力争使挂职锻炼产生最好的效果。

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教师挂职锻炼, 要在教师流动中心的平台上, 对不同系部、不同专业的教师集中管理, 取代过去的分散管理模式, 做好校企沟通, 激励企业接受教师挂职, 消除教师进入企业挂职的障碍,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制定切实可行的挂职锻炼制度, 提高挂职锻炼效果。

(二) 注重专业与岗位对口, 以教改与课改项目为引领

当前, 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教师跟随工作人员观察学习、岗位调研、跟随技术人员操作、独立顶岗操作、参与企业管理与技术改造等。通过挂职锻炼, 教师可以亲自参与到企业生产、运行、管理等工作中去, 既可了解企业工作流程与岗位要求, 也能够掌握到企业人才需求的动向。为此, 高职院校应通过教师流动中心丰富挂职锻炼的手段, 强化挂职锻炼过程管理, 针对不同专业的教师, 选择对口的企业与工作岗位, 使挂职锻炼更具针对性与专业性。

现代职业教育对高职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高职教育要求教师要将课堂教学、科研与生产实践有效结合, 不断更新知识与技能以适应时代的需要。高职院校每年都要申报立项教改、课改项目, 很多教改与课改项目需要以企业调研为基础才能实施。当前, 教师群体对教师流动中心所具备的开展各类调研与课程开发的功能认识不足, 没有利用该机构取得组织支持, 使企业调研困难重重, 获得的信息不完整、不准确。笔者认为, 教师要善于通过教师流动中心的协调机制获得企业对调研的支持, 周密地组织调研, 以严谨、务实的态度完成调研, 让教改、课改项目有据可依;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上, 以教改、课改项目为引领, 认真完成项目工作, 掌握行业动态,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及时发现不足, 努力改进, 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当前, 高职院校正在大力开发工学结合课程、“教学做一体化”课程、编写校本教材、建设精品课程, 实施教学模式改革与考试考核方法改革等各类教学改革。笔者认为, 要将这些教改、课改项目落到实处, 必须要以企业调研为基础, 而借助教师流动中心开展调研能消除诸多障碍。教师要通过教师流动中心深入工作岗位现场, 开展专业技术调研、课程开发调研及实践教学调研, 了解工作过程所需要的职业技能, 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 构建完整、真实的工作场景, 转化为教学内容, 形成工学结合的一体化课程, 实现教学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教师还可以收集岗位工作素材, 转化为教学资源, 让精品课与教材开发作到课岗融合、内容新颖、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因此, 应以教改课改项目为引领, 促进教师不断进行教学反思, 作好教学评价, 在项目实践中发现专业知识与教学的不足之处, 及时学习, 更新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 提升教学能力。

(三) 以企业服务为驱动力, 强化专业知识

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循环往复、不断提升的过程。当教师实现个人专业发展后, 更应该让所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发挥其应有的效能, 让从实践中习得的知识重归于实践去接受检验、创造新的价值。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 教师流动中心是一个整合师资队伍的机构, 教师的智力资源都集中于该机构, 为此教师流动中心有义务、有责任将高职教师群体的专业与资源优势推介出去。在校企资源的对接中, 要努力发挥教师流动中心的平台功能, 大力宣传教师的教科研成果与专业特长, 积极承揽各类企业技术服务项目与横向课题, 既要紧紧依靠企业, 又要服务企业, 发挥职业教育特长, 规避理论化研究, 以实践型专业知识提供服务。

教师流动中心要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制定企业与社会服务中长期规划, 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和校企对接措施。教师要抓住企业委托咨询服务项目与横向课题的契机, 并以此为驱动力, 在利用校企平台资源的基础上, 认真完成各类项目, 为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供实质性帮助, 促进产学研结合。教师在提供企业服务的实践中应进一步挖掘专业知识、强化专业知识, 推动教师在更高的层面上发现不足、持续改进, 取得更高层次的专业发展, 创造更大的价值。

(四) 建立资源共享平台, 借助团队力量实现全面的专业发展

教师的专业发展除了依靠个人的努力学习和实践外, 更离不开团队的帮助。在教师流动中心的平台上,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与专业团队、院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教师既要通过教师流动中心实现专业发展又要为专业建设与院校发展贡献力量, 而且专业团队与院校得到发展, 又会带动教师个人实现专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因此, 在教师流动中心内部要建立教师专业发展资源共享机制, 将各位教师收集到的企业资源素材、心得体会、教科研项目、企业服务资料等构建为教师专业发展资源库, 让专业团队内所有教师都能共享使用这些资源, 共同发展。例如, 在教师流动中心和专业教学团队内部可以组织教学观摩、教改成果分享、技术服务汇报、专题讲座等活动, 在活动中让团队成员对教师个人的教学手段、专业知识、技能水平作出评价, 找到差距。教师本人则要虚心接受、努力改正, 从其他团队成员那里借鉴学习、取长补短。另外教师在挂职锻炼、企业调研、开展教科研项目、为企业技术服务过程中, 要形成发展团队, 尽量以团队的形式完成各项任务, 既可保证任务完成质量, 也可在实践过程中相互交流、共同进步, 借助团队的力量实现专业知识、实践技能、教学能力全方位的专业发展。

教师流动中心是重要的校企合作形式, 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创新载体。高职教师要充分了解教师流动中心的功能与潜在价值, 挖掘其丰富的校企资源, 通过教师流动中心平台开展各项活动, 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专业发展。教师不但要在教师流动中心实现专业发展, 也要为教师流动中心的运行、管理与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促进教师流动中心可持续发展, 最终实现互动共赢。

参考文献

[1]杭海荣.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5 (8) :86-87.

[2]滕苏苏.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3) :88-90.

[3]张刚.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12) :22-23.

[4]闫智勇.校企合作视野下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5 (6) :41-46.

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动因论文 篇8

【关键词】基础英语 专业英语 现状 问题 整合 英语教师 专业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事业的发展,改革英语教学方法,整合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已是势在必行。当前,我们在培养学生英语素质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还需要兼顾高职英语教师素质,因为高职英语教师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习英语的好坏。为了满足社会对高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必要整合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提高高职英语教师专业英语教学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当前英语教学方面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1.教学没有体现出职业特点。一直以来,很多职业院校的英语教学还在使用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单一且没有结合专业特色,教学也只是为了应付学生过级考试,这样的教学只会使得学生步人社会后在英语实践应用方面不足,不能满足社会对综合性专业技能人才的要求。

2.教学只重视考试,忽略了实践应用。很多学校都以A.B级统考作为衡量学生英语水平的一个标准,因而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把英语A.B考试作为英语学习的最终目标,这样的衡量标准不仅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大部份教师都能按照学院要求,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计划、完成教学计划。教学侧重语言知识讲授和技能训练,评价也以学生能否通过省A.B级考试为主。

3.过级考试后懈怠了知识的复习。很多学生在通过A.B级考试后在英语学习积极性明显降低,一段时间后有的学生英语水平不增反降,一来他们觉得考试过了,应该把精力投入到别科目的学习上,二来是因为时间久了,没有实践练习所学的英语知识开始生疏。

4.以教师为主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很多教师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从课堂教授,练习再到考试,评讲,单一的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上完全没有被激发出来,这样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也使部分教师都产生职业倦怠的感觉。

5.缺少一个完整的发展培养计划。很多高职院校没有为在职英语教师安排技能提升的培训,教师教学能力没有得到更好发展,进而影响了年轻教师向优秀教师的发展。

二、整合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的必要性

2000年的时候教育部刊发了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提出了:高职学校应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 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在高职院校,所谓的“应用”应结合学生专业特点,让学生能够真正的学以致用才是关键。高职院校的职业性要求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进行整合。重视学生职业意识、职业技能和职业发展是高职院校的重要培养目标。同时,整合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也是为了更好的促进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目标,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帮助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的整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1.提高教学内容取舍、整合的能力。根据学生专业的一个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教授,同时舍弃一些没有必要基础英语教学内容。增减的内容需要依据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专业性质。多向专业课程教师沟通,明确学生专业学习的核心内容,并根据学生专业和学生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其中取舍内容都应根据专业和学生情况而定。

2.加强自主学习专业知识的意识。尽管很多教师本科以上英语专业学历 但是在专业英语教学方面还是比较吃力。归根究底还是因为他们不懂专业知识,不了解专业教学要求,没有一个专业教学方法。这个时候就需要英语教师自主去学习专业英语,根据自身的一个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学习方式,学会专业英语,掌握科学合理的专业英语教学方式。

3.提高自身专业英语的教学能力。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很多教师会认为传授学生英语的语言知识点,让学生具备一定英语实践沟通能力,只需要学生能够通过英语A.B级考试就足够了,传授专业英语知识不是英语老师的责任。而如今为了满足教育发展的要求每个英语教师都应该提高自身专业英语教学能力,善于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对专业英语的看法,结合学生的专业知识点,在培养自身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的整合能力的同时,提高自身了专业英语教师能力,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四、结束语

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高职院校的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的整合,这不仅是英语教学发展的必要目标,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经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善于教学内容的取舍和整合,还需要加强自主学习专业知识的意识和提高自身展业英语的教学能力。这不仅是为了更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是促使高职英语教师锻炼和成为优秀高职英语教师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l]程晓堂,孙晓慧.中国英语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3).

[2]戎钰.关于高职大学英语与专业英语整合的教学探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5(5).

上一篇:五四祝福语下一篇:秋·无题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