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专业教师

2024-10-11

高职专业教师(共12篇)

高职专业教师 篇1

一、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在分析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之前, 我们首先明确“专业”、“教师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发展”三个基本概念。

专业, 也可称为专门职业, 是具有高度专门化知识和技能的职业。利伯曼对专门职业进行了八项标准的描述:提供一种独特的、确定的和必要的社会服务;高度智慧的应用重于体能技术;需要长期的专业教育;从事者无论个人和组织都具有自主权;在专业自主权的范围内可直接负起判断和采取行动的责任;服务的动机高于经济的动机;形成综合性的自治组织;从业人员遵守明确的伦理信条。另外, 判断职业的专业化程度有内部和外部标准。内部标准指职业实践水平、从业人员的素质、职业自律性;外部标准指执业和从业人员的自主权和社会地位, 两种标准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 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 其基本含义有四方面: (1) 教师专业包括学科专业性、教育专业性, 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 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 (2) 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 (3) 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 (4)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既是一种状态, 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教师专业发展涵盖三个基本范畴: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感。高职教师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对所授课程的基本概念、知识结构和知识的产生、发展有全面而深刻的理解。高职教师的专业技能主要是指在教育教学中能够确定自己的学习需求, 经常保持和扩展自己的专业知识, 在有效传播知识的过程中发现和研究新问题;能够很好地就学生的学习问题进行有效沟通;是学生学习、职业成长的引导者, 能够正确客观地分析、评价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业成绩。专业情感是高职教师对高职教育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的融合, 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在国外, 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资格要求是严格的, 比如在德国, 高职教师除了要有博士学位外, 还必须有5年以上从事专业实际工作的经历, 包括有3年以上在企业的工作经历, 并且大都有两个职称, 即工程师和教师。

二、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与分析

(一) 高职教师专业发展认识不足

高职教师对“教师专业发展”这一概念比较陌生, 多数高职教师忙于具体的教学工作, 不能全面地把握自身专业发展的情况和专业发展努力的方向, 随意发展, 没有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设置明确的目标。同时学校也没有指导、协助教师确定专业发展方向和具体目标。

(二) 高职教师专业发展能力不足

1. 专业实践能力缺乏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教育主要表现在工作与学习相结合, 对实践教学项目要求“实题真做”, 将企业的真实岗位工作情景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模仿企业生产的实际环节, 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实际的企业实践经验。而现实中有的高职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 即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学校任教, 在承担学生的实践教学工作时, 企业实践经验不足, 从而影响了实践教学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2. 职业指导能力不强

高职教育帮助学生从自然人向职业人过渡, 这必然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具备相应的职业指导能力, 而专业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 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 对学生的帮助会更大。然而, 现实中, 教师对学生的职业指导能力不足。其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学校制度上没有硬性规定职业指导是教师应尽的职责;二是教师自身缺乏职业指导、职业咨询技术、职业生涯规划等理论知识的学习, 没有充分掌握职业素质测评及职业指导技术的具体实践方法, 缺少就业信息的获取渠道等。

3. 研究能力较弱

良好的研究能力有助于教师吸取新的研究成果, 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 拓宽知识领域。同时, 高职教师所从事的教学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 既包括理论教学, 又包含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现实中, 高职教师学术研究能力还较弱。其主要原因是:学校提供的学术研究层面比较狭窄、缺乏学术带头人等引导或组织研究活动、教学任务过重、缺乏研究资源等。

4. 社会交往能力薄弱

高职教师的社会交往能力不仅包括与学生的交流、与同事的合作, 更应与行业、企业进行交流和联系, 从企业获取教学支持, 与企业进行科研项目合作, 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如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顶岗实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在对学生顶岗实习的指导中必然离不开同企业的交往, 需要教师走出校园、走进相关企业、走进行业、走进社会。而绝大部分的教师社会意识淡漠, 缺乏社会交往能力。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学校缺少交流平台的支持、教师缺乏与企业交流的主动性。

(三) 教师专业发展的环境不佳

1. 教学、科研资源缺乏

学校对于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的教学与科研资源是有限的。教学、研究资源是教师顺利开展教学、学术研究的基本条件, 教学、研究资源的缺乏阻碍了教师教学、学术研究能力的提高。

2. 教师社会实践活动缺乏制度保障

教师的社会实践活动缺乏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 部分教师认为实践教学与自己当前的利益关系不大, 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影响了教师从事实践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此外, 由于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 也影响了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3. 教师交流合作平台支撑不够

(1) 教师缺少校际间的交流合作平台。校际间的交流合作一般以实地考察、校际教研活动、校际间的专题会议等形式体现。而教师希望学校能组织教师进行兄弟院校的实地考察以及校际教研活动来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2) 教师缺少与企业的交流合作平台。与企业的交流合作是教师走向社会、融入社会的有效途径, 这也正是工学结合教育模式高职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而现实中教师社会意识淡漠, 缺乏社会交往能力。由此可见学校促进教师交流合作的措施不够到位。

4. 在职培训质量有待提高

在职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而现实中, 教师的在职培训质量不高, 主要表现在:培训时间短、内容少;与实际相脱离, 重理论, 实践性不强;目标不明确, 流于形式, 不够深入;缺乏培训评估与反馈。

三、促进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措施

(一) 增强高职教师专业发展认识

高职教师要适应社会环境和职业环境的变化发展, 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并增强自我发展的意识。教师职业生涯理论指出, 职业生涯是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会受到个人和学校的环境因素影响。从个人角度来看, 教师的个人专业发展计划可以指导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教师作为个体, 应结合学校发展规划和自身的专业特长制定个人的专业发展规划, 明确个人的发展方向。而从学校角度来看, 学校可以结合学校自身的发展, 指导教师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计划, 使教师在现实可行的条件下, 不断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 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 并付诸实践, 从而使教师不断得到专业发展。

(二) 促进高职教师进行教学与研究反思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过程和研究过程为思考对象, 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分析的过程, 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波斯纳曾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高职教师的反思即是教师对自身教育实践的评价。教师通过反思剔除不合理的个人观念, 进行价值性问题的研究。高职教育是在不断的发展中, 而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也是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反思构建出来的。反思一般包括五个阶段:即发现迹象、确定问题、提出假设、分析原因和检验结果。反思表明教师正在确定自己需要改进的方面。为了实现改进, 教师必须学习新的东西, 不断思考和创新。教师通过参加进修学习, 向专家、同行寻求帮助, 直接依靠自我创新等过程不断提高自己。反思的过程实际上要求教师要具有开放、全身心投入和负责任的态度, 不断在头脑中对自己的教学过程和发生的事情进行思考, 更加关注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效果, 更加注意观察学生, 并分析工作改进的方法和可能性。可见, 反思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教师的自我更新过程, 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

(三) 建立长效教师能力培养机制

先进的教育理念需要在一定的学术自由下才能被推广, 应给高职教师相应的权利进行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学设计, 建立有效、适度的奖惩机制, 建立教师互相交流的制度, 以促进高职教师深入思考。同时, 应配以相应的支持和保障资源。

1. 分类别、分层次进行高职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校应结合教师所教学科和专业的特点, 组织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科研等社会实践活动, 如文科类专业的教师参与社会实践可以通过参与企业管理决策的社会调研、科研调查, 指导学生实习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理科类专业的教师参与社会实践可以参与企业实际技术项目的完成。另外, 不同层次的教师参与不同层次的社会实践活动, 如学校可以组织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到企业技术管理岗位挂职锻炼;具有中级职称的教师到技术和管理岗位上跟班工作和学习;具有初级职称的教师先到学校各类实验教学中心进行教学实践活动, 熟悉教学环节。

2. 学校与企业建立资源共享机制

整合学校和企业这两种不同的环境和资源, 可以促使双方资源、技术、管理与文化的互动和渗透。学校需与行业企业在共建专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实训基地、共享人才资源、共同开展应用技术研发与服务等方面进行密切合作。

3. 学校与企业建立稳定的沟通机制

文化的融合和情感的交流是保证校企合作持续、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 应加强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 促进彼此间的沟通和交流, 共同发展, 在合作中学校要吸取企业在管理、技术、文化等方面的优点和长处, 不断改善高职人才培养工作。

摘要:师资永远是影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因素, 教师队伍的素质达不到要求, 高水平的教育也是无法实现的。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已经成为高职教育改革与建设的热点之一。本文从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分析入手, 从知识、技能等方面分析目前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 并从教师专业发展环境、专业知识结构、专业实践技能等方面探讨促进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些措施。

关键词:高职,教师,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郝立宁, 赵树彬.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J].职业技术教育, 2007 (1) .

[2]徐丹阳.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辨析和培训策略初探[J].职教论坛, 2011 (1) .

[3]彭高宏.高职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21) .

[4]邢敏村.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综述[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0 (10) .

[5]吴全全, 王泽荣.职教教学改革新要求视角下的职教教师的专业素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26) .

[6]王艳梅.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人才, 2011 (7) .

高职专业教师 篇2

摘要:教师专业化是当前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而行动研究为高职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完善学科专业要素、完善教育专业要素、促进合作精神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行动研究;高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

上世纪70年代以来,行动研究在西方颇为盛行,人们对“行动研究”众说纷纭。英国的埃里奥特认为“:行动研究是在社会情境中进行了的,旨在改善社会情境中的行动质量”。澳大利亚的凯米斯认为:“行动研究是社会情境的实践参与者(包括教育情境),为提高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合理性和正当性,提升他们对实践的理解,改善他们所处的社会情境而进行的自我反思的探究形式”。美国学者迈克南对“行动研究”做出了总结性的定义:“行动研究是在一个特定的困难情境中的反思过程,在这个情境中,人们试图提高实践或个人理解。实践工作者开展研究,首先明确地界定困难;其次,确定行动计划,包括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和面对困难所采取的行动,接着进行评价以监督和确立所采取的行动的有效性;最后,实践工作者反思、解释、改进自身行动,同时与其他行动研究者交流研究结果。”由此可见,行动研究的特点表现在:研究与行动要融会贯通,理论与实践要统一;行动中要注重反思与改进,通过反思才能改进实践环节,这是一个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不间断的螺旋循环式的过程;研究中要强调多方合作与交流,进入大众的批判领域。行动研究成为促进高职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1行动研究促使高职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

长期以来,教师一直都是战斗在教学第一线的实践者,他们的职责是发展实践,他们扮演的是“教育理论知识的消费者”的角色。他们在实践过程中被动接受外在压力对自身进行理论的灌输,同时他们在实践中常常按照自己固有模式去理解和运用理论成果,从而令理论研究者的研究成果不能贯彻于实践者,而且还打击了实践者学习教育理论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到: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凡是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的教师,则最有可能变成教育工作的能手。他的观点是积极倡导教师要“研究性地工作”,既是实践主体又是研究主体,只有这样才能改变教师在实践活动中的被动局面,充满生命力,获得存在的价值。行动研究就是令实践者与理论者相统一的途径,通过行动研究,将教育理论与实践密切地联系起来,令实践主体与研究主体实现零距离,通过行动研究,将研究理论整合到教育情境之中,使理论在改进的实践中产生立竿见影的作用,行动研究令教师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充分体验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探索过程,提高了专业敏感性,更加有效地、科学地投入工作之中。

2行动研究促进高职教师完善专业化要素

斯腾豪斯提出教师发展的三个途径:①通过系统的理论;②通过研究其他教师的经验;③在教室检验已有的理论。后面二条途径均涉及到“研究”,他认为教师课堂上遇到的问题可以通过研究系统地解决。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个螺旋式的上升过程,贯穿于每一位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需要经历适应期、稳定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高职教师的核心任务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对象是“具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因此,学科专业要素和教育专业要素构成了高职教师专业化要素。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表明了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行动研究是促进教师学科专业要素完善、促进高职教师教育专业要素完善的最佳路径。

2.1行动研究促进高职教师学科专业要素完善

学科专业要素是指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专业理论知识包括个性知识、条件性知识、操作性知识,它是显性的,高职教师可以通过行动研究在教学环节中不断探索自身学科专业水平的.不足与缺陷,挖掘高职学生急需的专业理论知识,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并以此为动力,撬动提升自身学科专业理论水平的引擎,重构理论知识,勇于创新,完善专业理论知识要素。高职教育不同于一般高等教育的是职业技能培训,在职业技能培训中展现的是教师的个体实践性知识,它是隐性的,是教师“只可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知识,它直接决定了教师在教学环节中的创造性和超越性,它更是教师之间千差万别的根源,它需要在实训、实验等教育情境去动态生成,敏锐地发现问题、迅速地提出问题、深刻地分析问题、圆满地解决问题,在不断“追问”、“反思”循环中“体悟”教育情境,激发出内敛的智慧,从而完善实践技能要素。

2.2行动研究促进高职教师教育专业要素完善

教育专业要素是指将专业知识与技能传授于学生的教育学知识与能力,它的内容比较广泛,主要有教育学基本知识、教学设计、教学评价、课程开发、专业教学法。高职教师通过行动研究批判地反思自身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积极地螺旋式地系统地探寻最佳教学模式,进而提升和改进自身的教育教学行动,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人本主义心理学家A.库姆斯(A.Comes)认为:“好的老师不是千篇 一律地遵循着什么既定规则的,他们都有各自的‘个性’,并在教学中体现出来,好的老师在教学中会注重‘具体的’‘、特定的’情境,不可能以‘既定的’方法行动。”努力做到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砥砺更加卓越的专业品质,不断提升自身教育理论水平及教育理念。

3行动研究促进高职教师合作精神提升

斯腾豪斯认为:“私下地研究根本谈不上研究,部分原因在于未公开发表的研究得不到公众批评的滋养,部分原因在于我们将研究视为一种共同体的活动,而未发表的研究对他人几乎没有用处”。因此,行动研究并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和“孤军奋战”,更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合作。这个合作是教师与同事之间、教师与校外研究者之间、教师与管理者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组成的“研究共同体”的合作研究。教师个体由于受认识水平的局限,对教育实践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仅靠个人反思是不足的,需要集思广义,需要合作者的指导,才能促进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研究共同体”应营造自己的组织文化,以“问题即探究和学习机会”为核心,教师个人主动公开自己的研究设计、方法、过程及结果,依靠集体力量,围绕问题接受来自共同体的批判和质疑,公开经验的分享,重构教师的认知结构,提倡“多方互动、智慧均享”的理念,将个人难题转化为共同体难题,在集体智慧的引领下脱困。正如斯腾豪斯所言:“如果老师希望改进他的教学,可以录制教学过程,或者邀请同事进入课堂作为观察者来考察学生的理解力作为合作研究的基础。”基于合作的行动研究促进了教师向多向、多维发展。

4结束语

目前,高职教育发展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由“数量扩张型”到“内涵发展型”的转变时期,教师专业化水平发展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关键,需要教师自身长期锲而不舍地努力,行动研究为高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一条可行途径,其目的是为了改善教学实践,令教师能充分、深入地了解他们的整个教学过程,全面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行动研究中所揭示的研究成果正是教师“教学智慧”的源泉所在。

参考文献

[1]鲍传友.做研究型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李炳煌.行动研究: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

[3]杨林生.教育行动研究与高职老师专业化发展[J].教育评论,,(2)

[4]周龙影.教育行动研究与教师的专业发展[J].江苏大学学报,,(7)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能力建设研究 篇3

摘 要: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同时对现代职业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职院校教师专业能力建设存在问题也日益突出。通过对高职院校教师专业能力的现状分析,提出对策如下:制定和完善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制度;构建一体化的校本培训体系;加强校企深度融合,提高教师专业与岗位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提高课程开发和科研能力;推进信息化教学,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专业能力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6-0122-02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我国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剧增,促进了以服务社会职业需求为目的的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但当前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构不尽合理,质量有待提高。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提高教学质量,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因此,研究和探讨高职院校教师专业能力建设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能力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指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专业技术能力,它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本要求。教师的专业能力主要包括教学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主探究能力、教学反思能力等。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的专业能力是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

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模式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其中,“技术技能人才”是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规格定位,高等性、职业性、技术性和服务性是其基本特征。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的这种特殊性,对高职教师的素质尤其是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能力应包括专业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三部分。其中专业教学能力包括教学组织与设计、教学监控、教学评价、教学反思、课程资源开发、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等方面的能力;专业实践性能力主要包括操作性实践技能、实践指导能力、教育科研和创新能力等;职业能力,是指高职教师在职业环境中,合理利用专业知识、技术规范和职业态度去解决职业活动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能力,包括专业动手操作能力、专业市场调研能力、生产实践与行业发展跟踪能力等。

二、高职院校教师专业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普遍缺失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主要来源于高等学校硕士毕业生、部分师范院校的本科毕业生以及部分原有中专校的老师。由于他们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专门的专业实践锻炼,理论水平虽高而实践能力相对较低。这些教师不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参与到其中,一方面使得自身拥有的理论知识无法充分发挥,另一方面也使得学生不能很好地学习掌握专业技能,产生厌学情绪。这种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缺失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不符合的。高职院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之重任,这对高职院校教师必须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学术专业能力的同时,特别要求具备过硬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

2.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不高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主动参与课程开发,尤其是有针对性地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在专业理论的基础上,以职业岗位需求和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为出发点,积极参与课程的开发。对专业课程的目标、结构、内容、实施与评价等多个层面进行设计和构建,多开发具有示范性、典型性特征的课程项目,使课程建设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不高,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主观上看,他们虽掌握较为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相对不足,还不能成为课程的开发者与实施者,更不能成为课程的反思者和决策者。客观上,很多教师也缺乏参与课程设计的机会,这也使得他们参与课程开发的专业意识薄弱,积极性不高。

3.教师科研能力与创新意识较弱

教学和科研是高等职业教育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它们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高职院校,教师不仅是教学者,同时还应是个研究者。从国际趋势来看,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呼声愈来愈高。而教师是否具有教学研究和科研能力,是衡量教师专业成熟与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如果教师的教科研能力薄弱,不仅会影响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还会限制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而事实上,高职院校的老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他们原本刚离开校园不久,大多数都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是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但由于他们大都是学校教学和学生管理的主要力量,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班级管理工作,不得不为应付课堂教学和学生管理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基本上没有过多时间进行教科研,所进行的有限教科研活动,也基本上是应付了事,久而久之,科研和创新意识淡薄,科研能力逐渐减弱。

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能力较差

当前,教育信息化对高职教师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信息化时代,高职教师应该具备对信息的敏锐捕捉能力,打造具有专业性、技术性、应用性的教学平台,将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手段融入教学当中。从而使学生通过平台能不断地了解新知识新技术,学习并掌握前沿性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然而,高职院校大多数教师目前仍然采用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较差,特别是课件制作能力很弱。有些教师錯误地认为,把上课教案搬放到PPT上、上课再放些视频进行教学,这就是信息化教学。因此,有些教师上课就是读课件,照本宣科,缺乏新意,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利于学生获取新知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三、高职院校加强教师专业能力建设的策略

1.制定和完善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制度

从国家层面来说,国家应制定和完善有利于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制度和政策,确立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化地位,为教师专业能力建设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比如:高职教师专业化标准、高职教师培训制度、高职教师准入和评价制度、高职教师职称晋升评聘制度、“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和考核办法、教师企业实践锻炼办法等。而作为培养教师职业能力主体,高职院校也需要制定相应的配套制度和办法,才能真正地保障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2.构建一体化的校本培训体系

一要重视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提高教育理论和教学技巧。二要重视教师的“在职培训”,更新教学观念,提升职业能力。学院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培养机制和培养计划。通过在职培训,一方面拓宽教师的知识视野和知识领域,更新他们的教育教学理念;另一方面通过鼓励教师考硕考博,提高其学历,优化其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为教师专业发展奠定基石。此外,针对教师片面追求高学历高文凭而忽视专业技能提升现象,在职培训中要注意通过各种形式和方法,加强对教师专业实践技能的提高。

3.加强校企深度融合,提高教师专业与岗位实践能力

针对高职院校教师理论水平高而实践能力相对较低的实际情况,高职院校要主动出击,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建立校企深度融合的平台和培养机制:一是从行业企业引进高技能的优秀人才,或者聘请企业、行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二是有计划地安排专业课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挂职顶岗工作,专业课教师每年下企业锻炼不少于60天,从而解决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低、动手操作能力差、企事业工作经验缺乏的问题。三是可安排教师参加校内实训中心建设,在实践中提高。四是选派专业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外知名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做访问学者或培训进修,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操作能力。

4.培养创新意识,提高课程开发和科研能力

高职教育要适应现代社会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搞好专业内涵建设的迫切需要。要求高职教师能按照职业能力,进行课程体系和教材改革,开发新的教学体系和课程内容,建立课程资源库。与此同时还需要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教学和科研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教书匠式的教师已经无法满足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尽管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任务比较繁重,但教师应学会在教学中研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思考和探究,实现研究性教学;同时要善于从教育现象中总结提炼问题,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教学研究能力。此外,高职院校要建立与内涵建设相适应的考核激励机制,完善教师量化考核制度,重奖教学、科研方面突出贡献者,打造优秀教研团队和科技创新团队,引导教师参与专业建设和教科研活动,不断提升教师教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5.推进信息化教学,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

信息化教学,是指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应用现代教学方法进行的教学活动。现代教育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现代教育技术,一方面改变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使教学内容多样化、直观化,丰富了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也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与协作学习提供了可能,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呈现多样性。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具体教学需求,有选择性的使用不同的信息技术组合,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效果。特别是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高职院校的教师,应在“用”上多下功夫,要具备驾驭信息技术在教育中运用的能力,提高自己利用网络环境、加工处理信息、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利用网络环境开发学科信息资源的能力,如建设网络课程、发布网上个人教学主页、写教学博客等。教师只有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才能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对高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费云生.高职教师能力素养培养策略探究[J]成人教育,2012(3).

[2]张应强.大学教师的专业化与教学能力建设 [J].现代大学教育,2010(4).

[3]朱雪梅.高职教师专业能力的標准与框架 [J].教育与职业,2010(1).

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专业特长分析 篇4

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专业特长的表征特点

如果用专业方向来描述教师的专业倾向性, 那么专业方向分为宏观专业方向和微观专业方向。现阶段, 普通高校教师的宏观专业方向基本是基于一级学科类型的划分;而微观专业方向则依据二级学科或是更狭窄的研究方向。由于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的构成与普通高校很不相同, 专业理论层次不如普通高校, 教师群体学历层次相对较低, 专业技术研发能力无法加载于此平台上, 从而决定了教师的专业方向不可能按学科层次严格划分, 更不能按微观专业方向划分。

目前, 高职专业课教师主体由四部分构成, 一是职业技术师范本科院校的毕业生 (本文称为第一类教师) , 该类教师是针对特殊紧缺专业培养的师资, 特点是贯通工程专业领域和具有教育基本理论。但这部分教师数量较少。第二类是由非师范类院校毕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这类教师学历以本科为主, 但由于是从学校到学校的学习工作经历, 受学科类型的影响较深, 缺乏实际专业工作经验。这部分教师在职业院校中占有很高的比例, 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对这类教师的职业能力培养和教学能力提高相应有一系列管理办法。第三类则是具有企业生产管理经验, 后由各企业调入高职院校的教师。由于这类教师具有丰富的企业工作经验, 通过一个时期的教学实践锻炼, 掌握教育教学方法后, 具有明显的专业优势。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主体, 来自于这类教师。第四类是企业兼职教师, 这类教师除具有第三类教师的优势外, 由于没脱离原生产企业, 能够起到校企合作的纽带作用, 为专业教育的实训基地建设、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提供保证。但这类教师的比例不高, 同时他们的主要工作精力可能并不在教学上。

第三、第四类教师的宏观专业方向源于专业学习时期, 由学科分类决定, 但在实际工作中, 岗位需要迫使其不断调整专业方向。而微观专业方向, 一般不会跨越专业层次, 更注重生产技术和管理技能。他们的宏微观专业方向与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所需教师素质是相一致的。在目前各高职院校充分认识到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 不断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背景下, 在企业担任高级主管、总工程师等的专业人才更受欢迎。

由于产生宏微观专业方向的激励方式与普通高校不同, 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的专业方向具有如下特征: (1) 第三、第四类来自企业从事技术管理工作的教师, 一般在企业中经过多次和多工种岗位的转换, 专业方向的多次微观取向已构成宏观取向的基础, 宏观专业取向不受学科划分的限制, 因此更有利于拓展高职学生的专业视野。 (2) 第三、第四类来自企业从事某种技术工作的教师, 比较注重专业的微观方向, 在基本技能教学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3) 尤其是第四类企业兼职教师, 能够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把握专业发展的方向, 了解生产企业技能型人才需求动态, 可向所教学的专业提出及时调整专业方向的建议。 (4) 相对于第三、第四类教师, 第一、第二类教师一般需要到企业顶岗锻炼3~5年方能完成专业养成, 基本具备专业技能素养。因此, 将第一、第二类专业课教师派往企业顶岗锻炼, 促进其专业成长十分必要。

专业课教师专业特长与专业成长

前文已经述及, 专业课教师的专业特长构成一个专业的教育教学特色, 而专业特长的产生从外部推动因素看主要是专业岗位的高收入利益和岗位的可持续发展性;内部动因则是在外部推动力的作用下的个人兴趣、爱好。个人兴趣是保证教师在专业领域不断发展的基础。在企业中, 这些条件可以促使专业人员快速成长, 在专业技术方面取得成绩。在高职院校中, 仅有上述条件是不够的, 因为教师的专业特长发展必须服从于人才培养的大前提, 只有人才培养的成功, 才能有教师的专业成就感, 也才会有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人才培养成功的标志是毕业生在企业生产管理中处于骨干地位。教师在专业教育中的企业自适应性是高职院校教师培养出企业所需人才的前提。受市场经济的影响, 受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材料的影响, 企业的生产可能转型, 因此教师的专业特长必须随之调整, 这就是专业课教师的企业自适应性。

以计算机数控加工技术专业为例, 本专业的教师均有自己的专业特长。一些教师侧重于数控编程理论和实际操作, 一些教师侧重于数控车床的加工工艺操作, 还有一些教师则专注于数控车床的电气自动化问题。这些教师的合理组合, 是培养出企业所需数控加工人才的必要条件。一般而言, 专业方向是由人才培养目标所决定的, 而人才培养目标是随人才市场的变化而变化的。一个时期企业需要大量的数控编程人员, 专业培养就须加强数控编程教学, 而另一个时期可能需要的是另一个方向的数控专业人才, 专业方向就要及时调整。高职办学的灵活性本应体现在这个基础之上, 应要求任何专业课教师都不得将自己的专业特长和个性凌驾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

在遵守人才培养目标这个前提下, 显然, 教师的专业特长发挥应该将产学相结合。鼓励教师面向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直接参与技术开发和经营管理, 才能使教师在专业上得到锻炼和提高。因此, 在一个专业范围内, 教师的专业特长发展需要引导。这种引导来自于专业带头人, 而更直接的途径是院校行政管理层面的干预。现今许多高职院校的机构设置模式都采用本科院校的, 基本都有科研处, 但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不高是不争的事实。与其以此机构行使对教师的科研能力考核, 不如转变该机构的职能, 使其面向教师的产学结合管理, 这更符合高职院校目前教师的实际状况和院校教学改革的需要。

在一个专业教学团队中, 并不是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的人就可以成为专业带头人。现在已经清楚, 专业带头人不同于学术带头人。如果普通高校需要的是学术带头人, 那么高职院校需要的则是专业带头人。一个教师要具备专业带头人素质, 除了要具备本专业的实际生产经验, 具有较高的技能, 明了专业发展的方向之外, 还必须具有凝聚力和垂范作用, 能够平衡好各教师专业特长的作用。

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 管理理念的不断更新, 致使教师的专业特长具有时效性特征。一般而言, 过时的技术不会引起人们的兴趣, 但是能够引起大家兴趣的技术已经是一种趋于完善的成熟技术, 要在此基础上有创新突破, 难度很大。因此, 高职院校教师在这方面的专业发展无外乎是通过对该新技术的学习, 更好地促进专业人才的培养, 而不是技术创新。

教师专业特长可以由兴趣产生, 也可以在外部压力作用下形成, 如岗位角色的转变促使其兴趣点发生变化。刘楚佳、李志雄等对广州地区七所高职院校所做的调查数据表明, 高职院校教师急需提高本专业实践操作能力, 急需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 尤其是了解本专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机会。反映出的信息是这些院校第一类和第二类教师的比例较大, 职业教育的大环境促使他们做出与职业教育发展相一致的兴趣选择;同时, 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所注重的是专业技能取向, 而不是专业知识取向。调查数据显示的另一问题是高职院校教师不再注重基础理论和知识的学习, 直接反映在科研能力上, 则是技术创新能力的不足。

教师专业特长对学生专业教育的影响

教师专业特长对学生专业教育的影响属于教师教学能力范畴。从事多年专业教育的教师一般都会将从事过专业教学的各届学生进行比较, 分析各届的特点。无论哪一个专业, 总会被一些学生喜欢, 希望转入学习;而另一些学生则会因以下原因转入其他专业:对专业不了解;对专业负面认识太多;个人兴趣在其他方面。

目前, 高职院校对新生的专业教育有很多种形式, 有的由专业带头人作专业介绍, 有的请成功校友现身说法, 还有的直接将新生带到生产企业参观等等, 究竟哪种方式更好尚无定论。因为新生对专业的认识犹如一张白纸, 第一次认识的记忆是深刻的。如由专业带头人介绍专业, 专业带头人的专业兴趣就会很直接地传递给学生。而将学生带到生产企业参观, 对学生所产生的冲击则更为巨大, 因为学生现场感受了未来的工作环境, 了解了企业员工的劳动强度、福利待遇等。如果学生在心理上过不了这一关, 接下来会千方百计谋求转专业, 这种现象在艰苦行业对应专业表现尤其突出。笔者除多次向学生作专业介绍外, 时常带领新生到选煤厂进行专业教育, 比较两种方法, 发现由于感到生产环境条件不佳, 总有一部分学生在初次直观了解选煤厂后, 放弃选煤专业的学习。

更重要的是, 在后续的专业教育中, 如何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塑造学生的专业精神。在三年的专业教育中, 教师通过言传身教, 除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传授给学生外, 还会由于行业的社会现实情况和教师的个人经历对学生的心理预期产生重大影响, 从而影响学生未来的专业取向。面对学生, 专业课教师经常会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 本专业有没有发展前途; (2) 专业的工作环境如何; (3) 毕业后从事什么工种 (岗位) 好; (4) 生产企业的个人收入和福利待遇如何; (5) 个人婚姻问题是否好解决; (6) 未来子女的教育问题怎么办等等。

要很好地回答上面这些问题是不容易的, 因为学生的比较心理是顶岗实训后逐渐形成的, 尤其是推行学生实训企业员工化管理的工学结合模式后, 学生的心理成长步伐大大加快。现实的利益是学生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这些影响并非全部产生正面效果。专业课教师的潜移默化, 应该促成的是学生在自己专业中的最佳职业定位。在高职教育定位于就业教育的现实背景下, 职业院校无一例外地都有就业指导机构。但是调查发现, 这些机构起的作用似乎十分有限, 纵然就业指导教师出自专业教育领域, 然而面对众多专业的就业咨询问题, 不可能面面俱到。实际上, 几乎所有的学生在就业问题上都会咨询自己的专业课教师。因此, 专业课教师的特长起到的作用可能会超过就业指导机构。

影响教师专业特长的因素

专业课教师的职责是服务于专业教育教学, 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但是在各高职院校中均不同程度地存在一部分专业课教师不安心于专业建设的现象。在经济利益驱动和教师在校地位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相当多的专业课教师可能趋向于从事学校行政管理工作, 而不是全力从事专业教育。归纳起来, 影响专业课教师专业特长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收入 经济收入直接影响教师专业特长的发展, 从业者的经济驱动性同样体现在高职教师群体中。在企业中, 同一专业不同技能方向的从业者, 收入差别是有明显体现的, 这是因为企业的经济活动受市场的支配。但高职院校是以培养人才为主要目标的, 不可能引入市场机制, 因此教师收入差别取决于职务职称、课时工作量及其他教育教学活动。在专业群层面上, 某专业对学校发展贡献的大小决定了该专业在学校的地位, 同时也决定了该专业课教师的经济地位。过去一个学校的专业分成重点专业和非重点专业, 高职院校示范建设工程启动后, 将专业分成了示范类专业和非示范类专业。示范的一个内容也包括办学效益的示范, 示范的目的是推动其他非示范专业的发展。因此, 在一个专业的教师群体中, 专业建设是大家的共同目标。而对个体而言, 做有专业特长的教师则是自己的努力目标。

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性 无论是计划经济模式还是市场经济模式, 社会经济运行的起伏周期, 都会影响到专业的社会需求和专业个体经济收入预期。在经济高涨的形势下, 一般会吸引较多的人才从事该专业的学习和工作, 而在经济停滞期则相反。新兴产业的专业技术比传统产业的专业技术更具吸引力。专业技术从业者的普遍心理预期是在保证经济收入不断增加的前提下, 专业不断发展。具有战略眼光的高职院校, 一般将有这些特点的专业作为优先发展的对象, 在政策和资金层面上加以扶持, 但在人才储备方面, 就做得较差。因为在现实的经济条件下, 高职院校一般不会去养一些近期见不到办学效益的“闲人”, 从而本专业教师的专业特长就会受到影响。

行政管理 高职院校行政管理的根本目标是为教育服务, 为教师教学提供方便。但实际运行的情况是, 由于官本位机制, 上述功能很容易由对教师的各种考核而取代, 其目的是评定教师, 进而为教师的职务职称晋升提供依据。名目繁多的考核和不必要的集会常挤占教师的自由支配时间, 实际是对教师专业特长发展的一种约束。因此, 高职院校行政管理的科学化, 可降低管理成本, 积极引导专业课教师, 是促进专业课教师成长的重要举措。此外, 目前高职院校都有职业技能鉴定机构, 如果这个机构是以考核学生职业技能培训通过率, 进而考核指导教师的工作业绩, 那么这个机构的职能就是不完全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服务引导作用应该在技术发展中得到充分发挥。

专业的共性特点是由本专业教师的专业特长和个性体现出来的, 教师专业特长发展是专业特点的本征需要, 对提高教师实际教学能力, 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的成长和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 对创办有特色的专业和专业群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新技术革命不断催生新的产业、新的工艺和新的技术。几乎没有任何一种技术有超过二十年的生命周期, 企图学好一门技术就终身受益基本是不可能的。专业课教师瞄准新技术所做的个人发展战略储备, 同样也是院校层面上的人才战略储备。高职院校应该重视和鼓励教师的专业特长发展, 积极引导, 提供方便, 为学校的战略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马树超, 郭扬.高等职业教育跨越.转型.提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19-20.

[2]纪芝信.职业技术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5:106-112.

[3]刘楚佳, 李志雄, 等.高职教师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大学教育, 2009, (8) :77-79.

[4]刘紫婷.高职学生就业指导[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6:55-77.

高职专业教师 篇5

论文摘要:教师的实践智慧是在他们的教学过程中慢慢积累起来的经验总和,这种实践智慧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上面有着巨大的作用。高职高专教师的教学与中小学教师、其他高校教师有着明显区别,因此本文旨在探讨高职高专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该如何提升他们的实践智慧。

很多人都认为,高职高专教师只要拥有专业知识和技术,只要能够了解学生心理,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他们就能获得教学的成功,因为高职高专教师既不像中小学教师有着升学的压力,又不像本科院校教师有着巨大的科研压力。实际上,高职高专教师在教学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差异性问题,任何阶段的教学都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教学过程,是一个很难把握的过程,会因为学生个体差异、教师个体差异、地区文化差异的不同而产生出不同的面貌。

当然,高职高专教学过程当中还是会有一些教学规律存在的,因此我们才能够开展集体教学。但是在一些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不是所有的教学规律都能够适用,有些规律在某些场景之下会显得毫无用处,甚至是反作用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实践智慧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过程就成为了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过程。

一.教师实践智慧理念

(1)实践智慧的含义

什么是实践智慧?顾名思义,实践智慧就是对于实践进行反思从而展开的智慧,或者说,实践智慧就是个人对实践经验进行反思和推敲,从而获得启发、提升经验,以此达到提升个人能力的智慧。

(2)实践智慧与教学经验区别与联系

教师的实践智慧是教师在自身的教学过程中慢慢积累起来的经验总和,这种智慧不能直接从书本中得到,也无法从他人身上获得,而必须借由教师自身的教学活动给予教师本人。这样的智慧能够帮助教师在面对教学突发事件的时候,准确及时地作出反应,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将其内华为他们的实践智慧。

所以我们可以说,实践智慧并不等于教学经验。有些非常有教学经验的教师缺乏实践智慧,当他们面对前所未遇的教学事件时,未必能够将表面化的经验提炼出来,将问题准确迅速的解决。

(3)实践智慧与教学理论的区别与联系

实践智慧是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具体教学问题的准确迅速的反应,这是针对具体情境的,因此无法将它演变成一种普遍化的原理;而教学理论是前人对各种教学现象及本质的理性分析和逻辑分析之后得出的一种普遍化的原理。

实践智慧能够展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实践活动是否能够有效展开;教学理论是教学实践活动展开的一个祭奠,它帮助教师把握规律、树立理念,是一个基点。实践智慧没有一定的稳定性,因为它的重点对象在于个别化、特殊化的教学实践问题,并没有一种一般规律,因而无法在教学活动之前获得;教学理论具有稳定性、相对固定不变,基本上不会因为教学实践活动的变化而有所变化,是相对普遍的。

二、教师专业成长

(一)高职高专教师的教学要求

高职高专教师的教学任务和中小学教师不同,他们的着眼点并不是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的`篇章结构,抑或学生是否再现书中的公式定理;他们和本科院校的教师也不同,着眼点并不是学生是否掌握了此种研究能力,或者学生是否深入钻研了某种学术方向。

高职高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着眼点更多的是,学生是否掌握了书中的理论知识,并且是否能够在实践中将这种理论知识良好的运用。因此,如果一个教师只关注对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掌握,那么他是不能够胜任高职高专学生的要求的。

(二)高职高专教师专业成长

正是基于高职高专教师的教学特点,高职高专教师更应该时刻关注教师专业成长对自己的意义,对学生的意义。

在拥有实践智慧的教师的眼中,真正值得关注的是整个教学过程对于学生成长的意义以及对学生人生的影响。因此,他们在教学中,往往不是用书本上的知识去教育学生,而是用自己对人生的体验、用自己对世事的洞见、用饱满的激情、用活跃的灵魂去影响学生。

另一方面,实践智慧的形成使教师跨越了以上的认识偏见,从而对自身职业的内在价值以及自我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教师的工作是具有自身特点的,这个工作是一个需要教师时刻具备创造性思维的工作,因为教师需要在不断的教学过程中根据知识结构的变化、课堂突发状况的变化、学生思维能力的变化、学生心理的变化,来及时积极迅速地衍生出自身的教学方法的变法,从而把握到最佳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时机。这些都是在教师专业成长中需要重点注意的方面。由此我们看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获得的不仅仅是某一届学生或者某一个学生给予的评价,而是教师在自身的教学生涯中获得的某一笔精神财富,这样的精神财富可以充实教师的实践智慧,也可以让教师在自己的专业成长过程中获得长足的进步。因此我们能够看到教师实践智慧和他们专业成长上面的联系。

高职专业教师 篇6

【关键词】高职英语 教师转型 EGP教学 ESP教学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8C-0140-0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现代社会的职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英语作为国际通用的语言交流工具,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日益频繁。对于高职生而言,掌握英语不仅是个人素质的表现,更是一种职业能力。因此,各高校日益重视英语课程教学。但是,英语课程实施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学习英语后,语言应用能力依然很薄弱,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学应该由现行的EGP(通用英语、公共英语)教学向ESP(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转型的呼声越来越高,而EGP教师向ESP教师发展也成为必然方向。本文试图通过对广西4所高职院校英语师资的调查,研究高职英语教师发展现状及教师在ESP课程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并提出解决的方法。

一、研究设计及结果

(一)研究目的和对象

笔者通过对包括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在内4所广西高职院校的35名EGP教师和15名ESP教师进行调查,了解英语教师在心理准备、教师素养、自身发展以及在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等方面的情况,分析教师在转型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二)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进行。在问卷调查中,主要就学生课堂积极性、学生应用英语解决问题的能力、工作热情、对个体发展认识等六个方面问题展开调查。调查问卷共20个题目,采用封闭式提问。在访谈环节中,为了充分发挥被访者的主观能动性,访谈采用开放式、循序渐进的启发式提问方式进行,共7个题目。所有内容依据Dudeley—Evans&St. Jone的角色理论内容拟定,选项A—D程度依次递减:很高—较高—一般—低;频繁—较频繁—一般—较少。

(三)研究结果

通过对所获得的有效信息整理后,获得的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 EGP教师调查结果统计

表2 ESP教师调查结果统计

二、研究结果分析

通过对上表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EGP和ESP教师对自身认识均存在偏差

大部分EGP教师和部分ESP教师对自身定位不清晰,依然把自己定位为纯语言教师上。将近70%的EGP教师缺乏与其他学科教师进行有效交流,对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也知之甚少。这一现象在ESP教师中也同样存在,仅有20%的ESP教师能做到与其他学科教师进行很好的交流,并能深入地了解所教授专业的知识。高职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亟待提高。

(二)EGP和ESP课堂学生认同程度较低

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基础普遍较差,也不重视英语学习。超过80%的EGP课堂学生积极性不高,这一数据在ESP课堂中稍好一些,但也有将近50%的学生不愿意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课堂氛围不活跃,也导致了教师教学成就感较低,工作热情不高。

(三)ESP教师比EGP教师个体发展方向更明确

此次调查的ESP教师和EGP教师,都是英语教育或者英语专业毕业,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熟悉语言教学的基本方法。但专业背景薄弱,大都是大学毕业后就进入高职院校从事教师工作,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尤其是EGP教师,由于教务繁重,加之学院对公共课程建设投入不足,因此大部分老師自主发展意识较低,对转型心理准备不足,缺乏自我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相对而言,ESP教师个体发展方向较为明确。他们大都能意识到专业知识的不足,对ESP课程持积极的态度,会有意识地更新自身知识体系,制定职业规划,以提高核心竞争能力,但总体而言,还需要加强个体发展。

三、EGP教师应对措施

EGP课堂向ESP课堂转型是高职英语教学的必然趋势,EGP教师只能积极调整,提升综合素质,应对挑战。

(一)转换自身角色

1.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EGP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养成自主学习、自我学习的习惯。时代在变,教师必须认清终身学习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

学习专门用途英语的理论。ESP从上世纪60年代提出至今,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国际上对ESP的研究已经体系化。对如何分析学习者、如何设计ESP课程以及在ESP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等,都有详尽描述。学习这些理论,可以帮助教师在转型的过程中少走弯路。

学习专业知识。EGP教师擅长语言方面的教学,但大都对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只知皮毛甚至是毫无了解。教师不了解相关专业的基本原理、工作流程,就只能机械照着教材讲解,教学效果不佳,导致ESP教学形式化。因此,EGP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教授一般性的英语知识,还要不断地学习、补充某一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从而实现向专业英语教学的转变。

加强对外语教学方法论的研究。随着人们对外语教学规律认识的加深,外语教学流派发展呈现多元化,网络、智能手机等新媒体的出现,对英语教学的研究不能再固守它原来的疆土。EGP教师只有不断的学习现代外语教育技术、学习二语习得理论,了解外语教学教学方法,才能系统地提高教学技能。

2.树立高职教学理念。《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高职的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技能,尤其是用英语处理与未来职业相关业务的能力,为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及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EGP教师要深刻领会教学要求的精髓,从原有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中走出来,找准高职英语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需求为中心”的教学主导理念。只有正确认识和定位高职英语课堂,教师才能更好地开展英语课程教学。

(二)改革课堂模式

针对高职学生不愿意参与英语课堂教学、对英语课堂认同较低的问题,可以从以下三点进行课堂改革。

1.调整教学内容。ESP教学不能以“教材为中心”。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英语教材的选材和编写存在不少问题,不少高职专业英语教材只是本科专业英语教材的简化,通篇是专业知识的介绍,然后配备一些阅读理解题,不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些院校使用难度较大的国外原版教材,不考虑高职学生英语基础;一些院校由老师开发校本教材,这些校本教材大都是教师凭自己的经验或者是从网上搜集材料编写,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这些教材内容不能反映行业最新的发展趋势,语言实际运用的内容较少,语言知识点偏多偏难,高职学生学习起来很困难,无法为学生专业技能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EGP教师要成功转型为ESP教师,就不能拘泥于一成不变的教材,要时刻关注行业动向,适时调整教学内容。把学生在工作岗位中需要使用的交际用语放入教学内容;将劳动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者技能鉴定标准和授课内容联系起来;将授课内容与企业使用的专业术语、说明书、图纸、合同、公司的英文宣传资料等联系起来。授课内容要真实反映岗位需求,为学生进入真实的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2.变革传统教法。英语课堂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语法翻译法、讲授法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缺乏互动交际和情境任务设计。教师在课堂上先是讲授语言知识点的用法,然后是通篇翻译课文,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任务教学法的原则和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一致。教师根据学生未来就业岗位场景,将教学目标进行分解,通过引导学生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例如,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用英语进行产品介绍、处理客户产品质量投诉等;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让他们模拟从接待外国游客咨询、接团、讲解景点、突发事故处理一直到送团等整个流程;对于会展专业的学生,让他们用英语介绍展馆设施或者为顾客选择展位提供参考,等等。通过这样的形式,把英语学习和岗位实践结合起来,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英语学习目标,针对性更强,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此外,还要拓展教学平台,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搭建网络教学平台,可以针对不同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解答和辅导。

3.改变评价方式 。章振邦、蔡基刚等教授曾提出观点,到了大学阶段如果英语还不和专业挂钩,考试也只是测试普通英语水平,那么这样的英语教学只会是重复无用功,无助于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因此,教师要学习、借鉴国外相对成熟的ESP考核方法。针对专门有用途英语,国外普遍采用内部测评和外部测评相结合。所谓内部测评旨在了解学生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采用笔试、口试等形式,全面考核学生对专业英语知识的掌握和知识运用能力。外部测评目的是检查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所学语言技能的能力,可采用问卷、调查表等形式进行,但需要社会力量多方配合,操作起来比较困难。另外一种方法就是组织学生参加“TOEIC托业”即国际交流英语考试,它主要是针对国际工作环境中使用英语交流的人们的英语能力测试,可以说托业考试就是一种职业性考试或者是工作性考试。约有9000多家全球企业,如联想集团、华为技术、宝洁公司、LG、英特尔等,都认可托业考试成绩甚至是把托业考试成绩作为招聘要求之一。高职院校也可以参考TOEIC考试模式,和行业人士一起建立高职特色的专业英语的评价体系。

(三)加强师资队伍培养

配备优质的师资力量是ESP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证。优秀的ESP教师要求具备良好的语言教学素质,专业知识素质。EGP是ESP的基础,ESP是EGP的升华。无论是EGP还是ESP,语言内核并没有改变。教师只有良好语言教学素养,才能为ESP教学活动提供基础条件。而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知识领域都是ESP教学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因此,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对ESP教师十分重要。EGP教师大都具有ESP教学的基础条件,但必要条件缺乏。鉴于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双师型”EGP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以满足ESP教学的要求。

首先,重视“内培”。ESP课程内容专业知识只涉及一些专业基础知识,EGP教师可以通过自学、旁听专业教师课程,或者和专业教师一起带领学生参加实习实训等形式进行,这样既可以加强EGP教师和专业教师间的交流,也可以强化EGP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了解行业最新信息。

其次,适当“外引”。高职院校还可到企业邀请既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又具备较高水平的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和EGP教师一起组成教学团队合作教学。这样的合作教学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兼职教师和EGP教师的优势,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总之,ESP教學能促进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专业技能,推动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ESP教学是EGP教学改革后的必然趋势。为了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EGP教师要与时俱进,主动转换角色,不断更新知识体系,积极应对挑战,实现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程颖.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探究[J].职业与教育,2010(2)

[2]王云霞.论高职ESP学科教学知识与ESP教师专业发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

[3]王博.高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科学学刊,2013(10)

[4]喻欣.影响高职EGP教师向ESP教师转型的原因探析[J].当代继续教育,2013(8)

[5]谷志忠.高校ESP教学现状剖析与应对策略[J].外语电话教学,2010(5)

[6]刘岁岐.论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及其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2(8)

【基金项目】201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课题(2013JGB424)

【作者简介】黄成柱(1978- ),女,柳州城市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职英语教学研究。

高职专业教师 篇7

关键词:教师专业能力,高职,电子商务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作为保障措施提出,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已经成为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任务。在我国高校新的教学改革背景下,教师的角色正发生深刻变化,对教师进行教学运用的要求越来越高,其能力结构也在不断拓展之中。

当前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对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师专业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移动技术、大数据、云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信息素养的要求。在现代信息技术方面,存在着学生比教师会得多的现象,教师要改变信息应用和传播发布能力弱的现实;

二是“互联网+”等新经济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出现,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理论素养的要求。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两会上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发展,引领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互联网+”行动计划在企业、行业中快速响应,“互联网+农业”、“互联网+制造业”、“互联网+金融”等互联网经济飞速发展,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加强理论研究的现实要求。教师要面对应用超前于理论的现实窘境,需要教师加大理论研究的力度;

三是以e Bay、全球速卖通为代表的跨境电子商务平台飞速发展,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实践素养的要求。跨境电商是典型地整合经济学、管理学、信息技术和法律等学科的综合性学科,跨境电商行业的复合性人才的需求量激增。复合型人才不仅仅包括知识复合,更重要的是包括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等多个方面。复合型技能是对电子商务教师综合能力的现实要求。

二、电子商务专业教师专业能力的构建

1、教师教学能力构成

教师教学能力主要由下面五方面构成:(1)基本素养;(2)学科知识背景;(3)对所教知识结构的认知;(4)对学生认知发展的认知;(5)学科教学能力。其中学科教学能力具体包括:课程开发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沟通能力、评价能力、教学诊断与反馈能力等。

2、电子商务教师的专业能力结构

研读教育部《电子商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和《电子商务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在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技能训练、考核标准等方面全面融合校企合作模式,电子商务教师专业能力结构,如表1所示。

三、电子商务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途径

1、寻求政府的政策支持,实施电商人才战略

政府政策往往成为制约区域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我院是江苏省电子商务人才培训基地,我院主动与太仓市商务局、科技局联系合作,依托太仓大学科技园,将太仓市100多家电子商务企业的员工培训纳入到电商人才培训计划,实现了政府和学校、行业的互利多赢。

2、校企合作共赢,提高电商教师的实战水平

电子商务专业对教师的实战能力要求特别高,需要与企业合作提高教师实践能力。我院京东商学院签订共建电商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学院成为苏州区域的京东官方合作培训机构后,为苏州的商家提供全面、系统的培训服务。院内教师通过参与到京东商学院等项目,成为京东商学院讲师团成员,电商教师在对外服务的同时,自身的专业素养得到了快速提高。

3、强化内部培训,助推电商教师的快速成长

电子商务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具体方法,主要有以下几条措施:

(1)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引领团队共同发展

组织骨干教师参加全国和省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企业顶岗培训班,学成回校后,通过指导和示范教学,带动整个电商专业教师开展相互学习与协作学习活动,在整个教学团队中形成你最我赶的学习氛围。

(2)制定教学能力考评标准,以评价改革引领教师发展

在电子商务专业,抓住创建江苏省示范高职院校的契机,同时结合学院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制定完善教学能力考评标准,,引入电子商务专业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开展教师专业应用能力测评,以评促教。首先,建立网络测评系统,提供测评服务,确保通过科学有效的测评手段,帮助教师根据考评指标,合理开展能力提升的校本研修。为教师提供中长期的考评数据,以便能找出本专业教师成长发展的规律。

(3)“三创”教育与师资建设结合,实现师生共同提高

电商专业特别提倡创业和能力的提升,在专业实践教学中开设“三创”教育培训课程,通过内部培训加强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实践,建成能担负起“三创”教育的专业教师队伍。教师能引导学生团队创业实战,通过技能大师工作室,以教师带学生做项目,实现师生创新技能的共同提高。

4、形成产教融合纽带,完善校企双向交流服务机制

产教融合是在的校企合作基础上的深度合作,是职业教育与产业相互渗透、共同发展的结果。依托校企共建的实践基地,通过参加电商企业组织的培训会,组织教师参加脱产下企业锻炼的顶岗实习实践活动,将企业的真实案例带回学校,编写用于课堂教学的相关教学案例。

四、电子商务教师专业能力培训的现实问题

当然在高职教师成长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问题。首先,如何面对职业倦怠感的问题。教师面对繁重的教学工作与科研压力,或缺失动力,安于现状;或焦虑躁动,浅尝辄止。电商教师要从甘做一名电商职业人开始,只要摆正自身地位和心态,还是有能力处理好自身发展需求。其次,如何面对众多专业知识和技能,处理好专门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问题。电商教师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往往每个学期担任不同的多门课程,每位教师要主攻一个专业领域方向,有针对性地参加自身进修和专业培训,然后相互合作交流,做到专业能力的快速提高。三是如何处理好理论和实战技能的问题。当前高职电商专业教师普遍缺乏实践能力,应该正视不足,时刻朝着既是电商实战领域的高手,又是理论扎实的教书匠的目标奋进。上述问题如何解决?我校的做法是针对问题,制定出台的下企业激励政策、技能大师工作室政策等系列政策,有效激励教师专业能力的持久提高。

五、总结

电商行业发展日新月异,当今跨境电商、移动电商、社区电商发展迅猛,高职电子商务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迫在眉睫。电子商务教师专业能力,对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电子商务教师只有持续关注电商行业发展,适应产业发展的要求,积极面对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需求,不断挑战自我,相信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必将更加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王成福等.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内涵及培养对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3):146-151.

[2]曹国亮,吴海清.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标准指标体系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3(08):71-73.

[3]辛江岩.教师专业能力构成探析[J]临沂大学学报,2014(03):34-36.

[4]付光槐等.论教师专业能力持续性发展的机制创新[J]中国教师,2014(11):51-55.

高职护理专业新教师备课探讨 篇8

1 教学目标的确立及依据

1.1 认真研究教材

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 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教师是教材的理解者、参与者、实践者。备课时, 教师要有自己的钻研、解读和思考, 而一味地接受和照搬, 教师就只是充当教科书的“传声筒”、知识的“贩卖者”角色, 很难将课上出新意和深意。对于兼职教师, 在一门课中也许只上一个章节或某个特定的内容, 比如输血输液, 这时教师还是要通读教材, 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识体系, 理解教材特点, 做到心中有数。 教师要钻研教材, 把自己变成教材的主人, 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

1.2 弄清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对教材而言的, 难点是对学生而言的, 教学重点构成每个教学阶段的基础知识和思想方法。难点是指学生难理解、难辨析、难计算、难解答、不易接受的学习内容, 由学生现有的学习能力与教学要求之间的差距形成。通常教材中比较抽象, 学生理解有困难, 或者比较隐蔽, 需要用新方法去认识的内容, 构成教学中的难点。

1.3 合理设置教学目标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教师可以设定教学目标, 但目标不仅仅局限于认知, 还应该涉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其他维度;目标要有弹性, 要顾及学生之间的差异, 坚持上不封顶, 下要保底的原则。要选择合理的目标定位, 根据学生特点和知识结构制定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的当前行为目标。编写教案前对整堂课教学的总体设计是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的前奏。做好实践课目标的制定, 针对高职院校, 就业教育的大前提, 要注重操作流程的达标和结果的达标[1]。

2 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

2.1 高职学生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的独特性在于其具有鲜明的职业岗位针对性[2]。高职护理学制一般为3年, 比护理本科要短1年或2年。生源为应届高中毕业没考上本科的学生或者中职护理毕业生。相对来说, 这批学生具有起点较低, 接受能力、理解能力等学习能力不足, 自觉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但他们的动手能力以及积极性却比本科学生要高。

2.2 因材施教

教师首先应该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学生,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理解能力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基本技能, 避免出现照本宣科、满堂灌的现象。再根据自己多年来的临床经验, 结合临床实例讲解理论, 使学生具有新鲜感、真实感。 针对一些重点难点, 可以穿插一些案例分析, 使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把握不是局限于死记硬背, 而是活学活用, 及时消化。通过案例, 可以增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还可以减轻学生课堂与临床的脱节感。

3 以优秀教师为榜样, 向老教师学习

学习优秀教师如何备课及在课堂上如何组织语言、板书、运用多媒体。应该多听课, 走入资深教师的课堂, 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与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要把“听老师的课”作为自己成长和进步的需要, 而不是把它当成任务。新教师在备课或教学过程中, 常常会遇到一些困难, 除了找资料自己解决外, 还要虚心向老教师请教, 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重视每次教科研活动, 采取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的方法, 参考优秀教案, 完善自己的备课思路。

4 按照课堂5大环节, 设计科学教学方案

4.1 复习设计

旧课复习环节往往被有些教师所忽视, 然而在上新课之前花5 min的复习时间, 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复习习惯的养成, 巩固知识;另外一方面, 可以一开始集中学生注意力, 为新课作准备。复习时采用提问方式, 对上一次课的重点知识进行复习。如果上一次是实验课, 还可以请学生回示刚学的护理技术操作, 及时发现问题, 纠正错误手法。

4.2 导入设计

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强大动力。上课刚开始的时候,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为此, 教师巧妙的“导”, 创设情境, 让学生全身心的“入”, 要求通过适当内容或简短语言, 把学生尽快有效地引入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1]。

4.3 新课教学设计

现代教育学理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教学设计要把重心放在鼓励学生参与上。传统的授课有个很大的缺陷:就是单向交流, 学生只是被动的参与者, 仅仅是听众。而实践证明只有当学生主动参与时, 才能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教师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向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转变, 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空间。

4.4 课堂小结设计

课堂小结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部分。许多高校教师往往不太重视, 讲到哪里算哪里, 草草收场。课堂最后做个小结, 可以突出重点, 而且无知识进行干扰, 小结的内容容易巩固, 在教学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对这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概括、提炼, 使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及技能更好地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 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4.5 课后作业设计

课后作业不仅是课堂学习内容的巩固与强化, 更是知识和能力的深化与发展。根据每次课堂具体教学内容, 精心设计多样化的练习, 练习要有创意和针对性。

关键词:护理,教师,备课,设计

参考文献

[1]邵玲, 刘红, 沈丹.高职基础护理课备课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3) :99-100.

高职专业教师 篇9

一、专业技术岗位竞聘情况

1. 专业技术岗位等级竞聘任职基本条件

(1) 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 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

(2) 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3) 任现专业技术职务以来, 胜任本职工作, 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年度考核均为合格以上等次。

(4) 具备相应专业技术岗位所需的专业技术能力、水平、业绩和任职年限。

(5) 服从工作安排, 具备能够满足工作需要的身体条件。

2. 竞聘方法

岗位竞聘实行按照岗位采取量化赋分的办法。按照量化赋分对竞聘人员排序, 根据分数由高到低进入相应级别的岗位。

3. 量化赋分排序方法

量化赋分包括基础赋分、高校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赋分、科研成果赋分、教学课时赋分四个项目。每个项目按照分数由高到低对全部竞聘人员排序, 然后算出竞聘者每个项目的相对分, 汇总竞聘者四个项目的综合分。

量化赋分满分100分。计算公式为:量化综合赋分值=基础赋分相对赋分值×权重 (%) +高校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赋分相对赋分值×权重 (%) +科研成果赋分相对赋分值×权重 (%) +教学课时赋分相对赋分值×权重 (%) 。

按照量化赋分对竞聘人员排序, 根据分数由高到低进入相应级别的岗位。

二、高职院校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1. 量化赋分项目

量化赋分包括基础赋分、高校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赋分、科研成果赋分、教学课时赋分四个项目, 每个项目又有具体内容。

基础赋分项目包括学历学位赋分、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与高校专业技术岗位工作一致赋分、获得现同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年限赋分、年度考核赋分、综合荣誉奖赋分、辅导员赋分。

高校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赋分项目包括教学成果奖赋分、教学名师赋分、特色专业建设赋分、精品课程建设赋分、教学团队建设赋分、教师参加或指导学生参加竞赛获奖赋分、教改项目赋分。

科研成果赋分项目包括论文类、项目类、科研奖励类、专利类、教材著作类。

教学课时包括理论教学课时和实践教学课时。

2. 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经过分析, 可以看出职业院校教师应具备下列素质和能力。

(1) 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

(2) 具有较高教学能力。

(3) 具有一定科研能力。

(4) 具有较强的社会服务能力。

三、高职院校教师能力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1. 注重师德培养

教师要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认真学习、拥护和执行党的各种路线、方针、政策, 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言传身教, 发挥道德示范和行为引领作用, 以教师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和教育学生。

2. 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鼓励教师积极从事教学工作, 进行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团队建设、指导学生各类学习竞赛与科技创新等,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 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 主持或参与本专业教研与教改项目, 进行教学教改研究以及专业教学体系的开发。

(2) 带项目或课程到国内相关院校学习, 学习先进的课程体系开发理念, 探索工学结合的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模式。

(3) 到企业进行培训或顶岗实习, 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与企业合作共同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

(4) 进行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的建设。

3. 提高教师科研及社会服务能力

加强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 加强科研团队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提高教师科研及社会服务能力。

(1) 加强对教师的科研能力的培养, 激发科研兴趣, 增强科研意识, 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为教师提供攻读硕士、博士的机会, 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历水平;通过举办科研讲座, 为教师提供外出培训、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 加大科研奖励的力度等, 营建良好的科研氛围, 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加强科研团队建设, 大力引进或培养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 营造学术气氛, 以学校到系部建立完整的科研机构, 带动教师的科研兴趣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3) 立足于地方经济并服务于地方经济, 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合作, 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以教学和生产相结合的领域作为切入点。通过为企业定向培养专业人才、为企业培训员工、与企业共同合作研发新技术。

(4) 加强科研管理的制度建设。建立科学的科研申报、立项、监管、评价制度, 严格规范科研行为, 保证科研质量。

四、结语

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教师能力的主要标准, 注重师德培养, 鼓励教师积极从事教学工作, 进行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团队建设、指导学生各类学习竞赛与科技创新, 加强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 加强科研团队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总之, 通过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师科研及社会服务能力, 全面促进职业院校教师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向隅.高职专职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8) .

[2]陶加煜, 刘繁荣.高职院校教师专业素质培养研究[J].江西化工, 2011 (4) .

[3]曹建庆.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4) .

[4]刘东菊, 吴玫, 秦虹.提升职业院校教师创新能力的研究[J].职教论坛, 2012 (1) .

高职专业教师 篇10

一、基于教师流动中心的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

(一) 教师流动中心

近几年, 伴随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与骨干高职院校的建设, 很多高职院校建设了教师流动中心 (也称为教师流动工作站或教师流动站) 。这是一个校企双方合作设立的机构, 在这个机构里, 校企双方共同制定运行管理机制、共同参与运行, 其功能也定位于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主体、多元化校企资源共享、互动共赢的机制。教师可以通过教师流动中心进入企业, 完成挂职锻炼、指导学生顶岗实习、进行实践教学、开展企业调研等, 也可以为企业进行员工培训、合作开展技术咨询与横向课题研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等;企业也可以委派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实训、开展“订单班”教学与培养、举办专题讲座、创业讲座、职业技能鉴定等。因此, 教师流动中心既有利于锻炼师资队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又可帮助企业发展、创造社会经济价值。

(二) 基于教师流动中心的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模型

基于教师流动中心的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借助教师流动中心进驻企业, 充分利用校企资源通过多种手段实现专业发展。例如, 教师在企业挂职锻炼, 可以在生产一线顶岗操作, 锻炼实践技能;以企业调研、课程开发等教改与课改项目为引领, 可以在项目实施中提升教学水平;以企业管理咨询或技术服务为驱动, 可以在为企业提供智力服务的过程中, 强化专业知识, 最终实现全面的专业发展, 如下页图1所示。

二、基于教师流动中心的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作为高职教育的核心力量, 高职教师的专业水平、实践技能和职业素质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保障。当前,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有很多, 如外出培训、校际交流、企业实践、继续教育等, 不同的高职院校其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也不尽相同。但是, 很多教师培养模式并不能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需求相适应, 培训效果并不理想。例如, 外派教师进修培训是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普遍采用的方法。各院校大多是利用节假日集中一段时间, 派出教师到师资培训机构学习, 虽然教师参加了进修培训, 但是培训内容却不能满足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需要, 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并没能有效提升。相比上述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教师流动中心具有其他途径所不具备的诸多优势, 研究推广基于教师流动中心的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具有现实的社会价值。

首先, 基于教师流动中心的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教师流动中心是校企合作的新模式, 是校企双方的常设机构, 具有相对完善的组织架构、管理机制及运行评价机制, 可以为教师的挂职锻炼、顶岗操作、岗位调研与交流合作提供制度保障与激励措施, 使教师在合作机构下开展工作更有动力。教师通过该机构可以实现与企业的双向交流、把握行业动向, 也可深入企业进行实践锻炼, 发现自身不足, 进而调动专业发展的主动性, 使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具针对性和专业性。因此, 基于教师流动中心的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有别于传统的进修培训、挂职锻炼、实践调研、继续教育等专业发展途径, 是高职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新路径, 它拓展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手段, 开辟了以校企合作机构为载体的教师专业发展新模式, 丰富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 为高职教师实现系统化、专业化、技能化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其次, 基于教师流动中心的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实践意义。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具有明显的实践性前沿性、动态性特征, 需要教师时常关注企业工作岗位的动态, 及时把握企业的用人需求与职业能力的变化, 既要更新理论知识、又要熟练专业技能、提升师德修养。近年来, 我国在高职教育领域大力开发实施工学结合课程, 推广现代学徒制等现代职业教育方法这从客观上需要教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整合到具体的教学项目中去, 从而提升教学效果。由于教学的理实一体化特点, 决定了高职教师除了要有专业理论基础, 还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当前, 很多高职教师并不具备企业工作经历, 这在教学中形成了明显的“短板”, 加强实践技能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而加强实践技能培养, 就要深入企业学习, 尤其是要做好校企合作, 教师流动中心正是一个很好的师资队伍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的载体。因此, 高职院校应将教师流动中心作为师资队伍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常设机构, 为教师群体制定完善的、长期的专业发展规划, 建立健全的机构制度, 为教师实现全面的专业发展提供新的渠道。

三、基于教师流动中心的高职教师专业发展路径

通过调查发现, 很多教师对传统的进修培训等专业发展模式认可度很低, 对参与企业实践与调研工作热情却很高, 但是在与企业合作时又找不到很好的对接平台, 进驻企业成为一件难事, 失去了很多与企业专家交流学习的机会, 挫伤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教师流动中心, 建立完善可行的运行管理机制和激励措施, 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与制度保障。还要加强宣传力度, 让教师充分认识到教师流动中心的性质与功能, 主动通过教师流动中心进驻企业, 提高参与实践工作的积极性。

(一) 建立教师流动中心管理运行机制

教师流动中心要建立对挂职锻炼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制度保障, 如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工作的薪酬补贴制度、教师提供培训与技术服务的激励措施、企业方为教师提供工作岗位的制度约束、教师挂职锻炼的过程管理与效果评价机制等。通过机构制定的组织制度为教师顺利开展工作提供保障, 如果教师为企业做出特殊贡献则要有相应的激励, 通过制度保障与激励手段, 激发教师参与挂职锻炼的积极性, 提高挂职锻炼的效果。

高职院校要加强与合作企业沟通协调, 建立长期挂职锻炼机制, 鼓励教师深入企业生产一线, 深度参与企业实践工作。例如, 教师可以利用一个完整的学期或几个月的时间进驻企业, 以企业员工的身份直接参与工作, 接受企业直接管理;也可以利用上课间歇期, 安排固定时间到企业工作, 进行岗位调研、开展横向课题研究等。在长期挂职锻炼的过程中, 教师流动中心的管理职能不可缺位, 要加强教师、企业、院校的沟通, 掌握教师的动态, 及时做出调整, 让长期挂职有效益、出成果。在工作中我们发现, 不同类型的企业对教师挂职锻炼存在不同的要求。例如, 加工制造业比较倾向“师带徒”形式, 希望教师与实习学生一起参与工作;能源化工业独立顶岗操作的学习周期比较长, 企业更加希望教师提供技改服务;商贸流通业的岗位操作技能可以在短时期内掌握, 但是需要教师提供培训服务等等。因此, 高职院校要根据不同类型企业的特点安排教师挂职锻炼, 力争使挂职锻炼产生最好的效果。

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教师挂职锻炼, 要在教师流动中心的平台上, 对不同系部、不同专业的教师集中管理, 取代过去的分散管理模式, 做好校企沟通, 激励企业接受教师挂职, 消除教师进入企业挂职的障碍,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制定切实可行的挂职锻炼制度, 提高挂职锻炼效果。

(二) 注重专业与岗位对口, 以教改与课改项目为引领

当前, 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教师跟随工作人员观察学习、岗位调研、跟随技术人员操作、独立顶岗操作、参与企业管理与技术改造等。通过挂职锻炼, 教师可以亲自参与到企业生产、运行、管理等工作中去, 既可了解企业工作流程与岗位要求, 也能够掌握到企业人才需求的动向。为此, 高职院校应通过教师流动中心丰富挂职锻炼的手段, 强化挂职锻炼过程管理, 针对不同专业的教师, 选择对口的企业与工作岗位, 使挂职锻炼更具针对性与专业性。

现代职业教育对高职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高职教育要求教师要将课堂教学、科研与生产实践有效结合, 不断更新知识与技能以适应时代的需要。高职院校每年都要申报立项教改、课改项目, 很多教改与课改项目需要以企业调研为基础才能实施。当前, 教师群体对教师流动中心所具备的开展各类调研与课程开发的功能认识不足, 没有利用该机构取得组织支持, 使企业调研困难重重, 获得的信息不完整、不准确。笔者认为, 教师要善于通过教师流动中心的协调机制获得企业对调研的支持, 周密地组织调研, 以严谨、务实的态度完成调研, 让教改、课改项目有据可依;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上, 以教改、课改项目为引领, 认真完成项目工作, 掌握行业动态,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及时发现不足, 努力改进, 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当前, 高职院校正在大力开发工学结合课程、“教学做一体化”课程、编写校本教材、建设精品课程, 实施教学模式改革与考试考核方法改革等各类教学改革。笔者认为, 要将这些教改、课改项目落到实处, 必须要以企业调研为基础, 而借助教师流动中心开展调研能消除诸多障碍。教师要通过教师流动中心深入工作岗位现场, 开展专业技术调研、课程开发调研及实践教学调研, 了解工作过程所需要的职业技能, 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 构建完整、真实的工作场景, 转化为教学内容, 形成工学结合的一体化课程, 实现教学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教师还可以收集岗位工作素材, 转化为教学资源, 让精品课与教材开发作到课岗融合、内容新颖、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因此, 应以教改课改项目为引领, 促进教师不断进行教学反思, 作好教学评价, 在项目实践中发现专业知识与教学的不足之处, 及时学习, 更新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 提升教学能力。

(三) 以企业服务为驱动力, 强化专业知识

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循环往复、不断提升的过程。当教师实现个人专业发展后, 更应该让所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发挥其应有的效能, 让从实践中习得的知识重归于实践去接受检验、创造新的价值。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 教师流动中心是一个整合师资队伍的机构, 教师的智力资源都集中于该机构, 为此教师流动中心有义务、有责任将高职教师群体的专业与资源优势推介出去。在校企资源的对接中, 要努力发挥教师流动中心的平台功能, 大力宣传教师的教科研成果与专业特长, 积极承揽各类企业技术服务项目与横向课题, 既要紧紧依靠企业, 又要服务企业, 发挥职业教育特长, 规避理论化研究, 以实践型专业知识提供服务。

教师流动中心要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制定企业与社会服务中长期规划, 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和校企对接措施。教师要抓住企业委托咨询服务项目与横向课题的契机, 并以此为驱动力, 在利用校企平台资源的基础上, 认真完成各类项目, 为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供实质性帮助, 促进产学研结合。教师在提供企业服务的实践中应进一步挖掘专业知识、强化专业知识, 推动教师在更高的层面上发现不足、持续改进, 取得更高层次的专业发展, 创造更大的价值。

(四) 建立资源共享平台, 借助团队力量实现全面的专业发展

教师的专业发展除了依靠个人的努力学习和实践外, 更离不开团队的帮助。在教师流动中心的平台上,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与专业团队、院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教师既要通过教师流动中心实现专业发展又要为专业建设与院校发展贡献力量, 而且专业团队与院校得到发展, 又会带动教师个人实现专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因此, 在教师流动中心内部要建立教师专业发展资源共享机制, 将各位教师收集到的企业资源素材、心得体会、教科研项目、企业服务资料等构建为教师专业发展资源库, 让专业团队内所有教师都能共享使用这些资源, 共同发展。例如, 在教师流动中心和专业教学团队内部可以组织教学观摩、教改成果分享、技术服务汇报、专题讲座等活动, 在活动中让团队成员对教师个人的教学手段、专业知识、技能水平作出评价, 找到差距。教师本人则要虚心接受、努力改正, 从其他团队成员那里借鉴学习、取长补短。另外教师在挂职锻炼、企业调研、开展教科研项目、为企业技术服务过程中, 要形成发展团队, 尽量以团队的形式完成各项任务, 既可保证任务完成质量, 也可在实践过程中相互交流、共同进步, 借助团队的力量实现专业知识、实践技能、教学能力全方位的专业发展。

教师流动中心是重要的校企合作形式, 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创新载体。高职教师要充分了解教师流动中心的功能与潜在价值, 挖掘其丰富的校企资源, 通过教师流动中心平台开展各项活动, 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专业发展。教师不但要在教师流动中心实现专业发展, 也要为教师流动中心的运行、管理与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促进教师流动中心可持续发展, 最终实现互动共赢。

参考文献

[1]杭海荣.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5 (8) :86-87.

[2]滕苏苏.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3) :88-90.

[3]张刚.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12) :22-23.

[4]闫智勇.校企合作视野下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5 (6) :41-46.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意义 篇11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意义

一、前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快,21世纪注定是一个竞争更加激烈的时代。未来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既需要高层次的创新人才,更需要大批有知识、有文化,能够将先进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因此,重视和发展职业教育已成为各国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迫切要求。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对发展职业教育高度重视,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

目前,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视角多集中于基础教育,而有关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较少,在维普资讯网检索出2000年至2009年期间公开发表的以“教师专业发展”为题的论文有3598篇,可见教师专业发展己引起了广泛关注。加入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或“高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只检索出11余篇论文,占研究论文总数不足1%的比例。在中国知网检索出2000年至2009年期间公开发表的以“教师专业发展”为题的论文有6554篇,其中职业教育160篇,占论文总数的2%多点。由此观之,我国对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可谓凤毛麟角。而且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不够,多停留在呼吁层面,缺乏结合高职教育的特性来研究高职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缺乏对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与趋势方面的深度挖掘。因此,探索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发展趋势及策略,具有指引和导向作用。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世界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也是当前职教改革实践提出的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

通过对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意识的养成和专业素质的培养,进一步促进教学能力的发展与提升其职业地位。研究涉及的主要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学术理论价值。

二、提高对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重要性的认识

高职教育的发展是我国科教兴国的重要基础。在现代高职教育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人们对如何办好高职教育等问题进行了许多理论上的研究和实践上的探索。大家在某些问题上达成了许多共同的认识,比如: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高级应用性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目标的;高职院校教师特性中非常强调“双师型”等。这些理论上的认识为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指导,高职院校以这些理论为指导,结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说,高职院校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在关注高职教育及高职院校的发展的时候,并没有给予其主体——高职院校教师以应有的重视。很多人对教师专业发展问题还不能作出全面的理解,包括教师个体在实践中也缺乏专业发展的意识和自主性。教师专业化思想还没有被更多的高职院校所认识,大家对“双师型”教师讨论较多,但何谓“双师型”?如何培养“双师型”教师?为什么要培养“双师型”教师?等等,还是很模糊的。很多高职院校从企业里聘请的所谓“双师型”教师甚至对教师专业发展一无所知,而在他们看来,只要具有企业工作经历,就可以到职业院校担任教师工作,事实上很多高职院校都是这样做的。而这么做是不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总之,加强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对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不断丰富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

目前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较多的是关于中小学教师的,而对高校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的研究相对要少。有人认为,高校教师不需要专业继续教育,他们已经达到了专业发展的自觉境界。因为高校教师给人印象就是,他们都是知识非常渊博、理论水平很高的专家、学者。但我们认为,高校教师同样存在专业发展的问题,高职院校教师由于高职院校自身的特殊型在专业发展上既有不同于普通高校教师,也与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在内容、方法、途径、目标取向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本文认为高职院校教师群体大致有三类:一类是原在专科、中专学校、职工大学、技工学校从教的老中年教师;一类是师范院校毕业的青年教师;另一类是行业与综合性大学毕业的青年教师。对于这样的一个群体,教师专业发展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教师专业的自我完善、改进学校文化氛围、达成学校发展目标,从而提升整体教育质量。可以说,高职院校教师的知识结构、成长和发展方式、专业继续教育的内容与取向、教育研究与学术知识等问题,都需要从理论上进行深入地研究,而这些研究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些研究成果又必将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化研究的中心。

四、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高职院校的办学历史一般较短,在对教师特点的认识、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教师发展评价等方面,都还没有可供直接借鉴的经验,并且他们在实践中所能凭借的理论很少,指导他们工作的主要是来自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文件,真正从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上去认识教师的较少。所以,教师专业化在高职院校还是一个较为新颖的课题。加强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可以为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何飞跃等.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浅说[J].职业教育研究.2009.6

[2]潘冬玲,刘义军,张群生.论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2009.13期

关于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 篇12

一学校方面

(一)创设良好的专业发展环境

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教师所在组织环境的影响和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环境的浸润和影响,良好的专业发展环境是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要创设良好的氛围,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提供更多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条件,使教师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增强自身的专业素质。积极营造一个有利于师生学习、催人奋进的、具有浓郁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把学习与工作系统持续地结合起来,使教师在工作过程中实现自我超越。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自我发展要求,提升专业发展的动力,使教师在新的文化环境中,通过充分的学习和交流,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师团结,构成一个良好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环境。在学习型的和谐校园中,以人性化的标准去规范教师的行为,启迪教师在学习和教育实践中形成良好的专业和教育研究氛围,在培育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实现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指导教师制定专业发展计划

高职院校不仅要做好教师的选拔、录(聘)用工作,而且要承担对教师的管理和再培养、再教育的责任。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高职院校管理者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有调查显示,没有学校领导的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无从谈起。当前高职教师队伍在专业发展方面存在两种现象,一种是一部分人有很强的专业发展意识,忠诚于高等职业教育,也制定了自我专业发展计划,但由于受到工作压力等因素的制约,计划难以付诸实践;另一种是一部分人信念不足,没有明确的专业发展目标,即使有了一定的计划,也不知道如何进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指的是做任何事情都要事先有计划有准备,才能成功,获得成就。高职院校应对本校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有明确的计划方案,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根据每个教师不同的学历、专业特点等情况,帮助教师制定专业发展计划,并积极为他们的专业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同时,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定期进行评估,检查教师专业发展计划的实施情况。这样,既能使教师和学校管理者的关系融洽,又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使教师主动进行专业发展,为学校发展作出贡献。

(三)加强在职进修培训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的过程,因此高职教师的培养不仅仅是职前的学历教育培养,而应是贯穿教师整个专业生涯的终身培养。教师培训是提高高校教师教学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目前存在着专业知识结构单一,专业技能不强等问题,必须依靠加强进修培训来解决。社会的飞速发展,高新技术的不断涌现,高职教师更需要终身学习。高职教师在专业生涯中会遇到不同的问题,产生不同的培训需求。研究表明,教师在从教五六年后已基本定型,若不实施强有力的继续教育,其职业水平将停顿,知识结构僵化陈旧,缺乏创造。高职院校应根据本校的专业设置、对教师岗位素质要求,以及教师个人专业成长需求,制定相应的进修培训计划和方案,构建职前职后一体的终身化培养体系。如在德国,要求所有职业学校教师参加培训,并根据专业教师、普通教师、新学科教师三种不同类型制定培训计划和评估标准,并根据不同内容、要求和层次分级进行培训,形成全国性的师资培训网络。学校管理者要根据学校师资建设规划和教师培训需求,提供适合教师发展的培训机会,鼓励教师参加学历进修,到企业挂职锻炼或职教专业培训基地培训,选派优秀教师出国考察、进修等,学习国外高职院校先进的教学经验,还可以聘请企业行业优秀人员到校进行专业培训,逐步形成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出国深造、短期培训、专家培训及教师互训有机结合的培训体系,更新教师知识技能结构,促进教师发展。

(四)加强科研开发

实行科研治学,是高等院校教师培训的主要途径和方法之一,高职院校更需要结合社会实践和社会教育,以开展科研方式培训,提高师资水平。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科研工作,加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当前高职教师科研和技术开发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在于高职院校科研机制不够完善,组织科研开发的能力较低,教师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较少,这很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高职院校要在校内建立各类科研课题申报体系,采撷和提供各类国家级、省部级的科研课题信息,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并为教师的科研活动提供支持和方便。高职院校还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组织开展科研服务与开发。由基地企业提供科研经费,委托院校开展实用技术开发,由有能力的青年教师承担技术研发任务。这样,既加强院校与企业科研部门的职责与合作,又为教师提供了生产实践和继续提高的机会。通过科研促进创新,通过创新促进高职教师专业发展。

二教师方面

(一)树立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

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是指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价值,包括教师对自我权利的认识,对专业发展内容和目标的理解,教师专业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等。库姆斯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教师的专业教育》一书中就提出:一个好的教师首先是一个人,是一个有独特的人格的人,是一个知道运用“自我”作为有效的工具进行教学的人。世界各国教师专业组织或机构以法律或文件形式规定了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权利。专业发展自主意识是高职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前提,它能够使高职教师将过去的发展进程、目前的发展状态和未来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增强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责任感。教师成长是内外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教师的主动发展才是核心和关键,教师自觉主动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日常生活样式”。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过教师的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并指出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受到限制。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可见,反思是高职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高职教师要有乐学和善学的态度,使学习与工作融为一体。

(二)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最初产生于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最初的职业生涯规划主要是用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使用者多是一些发展得比较成熟的企业,研究者的研究也多是针对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要经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教师都要在专业思想、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经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要顺利地达到这一专业成熟的高度,具有前瞻性的职业发展规划必不可少。高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本质在于提高教师个体的内在学识和素质,提高其从业水平。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发展理论,只有当个体自我发展拥有控制权时,才会意识到其中的价值所在,从而积极投入到其中,可见,制定高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在于使教师逐步挖掘自我潜能,合理规划自我发展目标,根据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不断调整自我,准确定位。减少教师在专业工作中的阻力与挫折,在专业发展中自我实现。

(三)促进教师间的交往与合作

在教学活动中加强交流,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优秀教师要帮助成长较缓慢的教师,使每个教师都能尽快适应角色和环境的要求,实现专业发展的要求。英国学者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中提出“学习型组织是一个通过培养弥漫于组织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各成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富有团队精神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校的能力,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绩效。”在这个组织中,教师之间的对话更趋于平等,生成新知识,有利于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促进教师的成长。教师专业发展不仅需要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还需要把自身的发展当作自己的认识对象和自觉的实践对象,从而积极构建自己的内心世界。由此看来,建构一种人人向往自我超越,并主动学习合作的组织文化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教师的素质与教学的质量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根基,高职教师作为高校教师的重要成员,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重任。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形势下,高职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尤为重要。高职教师必须紧随技术进步的步伐,关注技术发展的动态,用最新的技能知识来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所培养的学生掌握最新的技术知识和技能,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晓林.高职教师专业化及其实现[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58.

[2]何华艳,唐玉凤.高职教师职业生业规划的内涵、本质与功能[J].职业教育研究,2008(4):66.

[3]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三联书店,1996:10-14.

[4]叶小明.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与趋势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7(12).

[5]黄东昱.高职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之我见[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7(5).

上一篇:压榨损伤下一篇:审美时代的审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