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专业度论文

2024-05-19

教师职业专业度论文(精选8篇)

教师职业专业度论文 篇1

一、问题的提出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 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 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 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 从而成为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教师专业度的三个维度指的是: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师的专业能力。叶澜从教师职业角度出发, 提出教师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与时代精神相通的专业理念、多层复合的专业知识, 而后者具体包括学科教育知识、科学与人文的基本知识、1至2门学科知识, 可见学科知识是教师胜任教师职业的核心知识。

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科学概念体系的建构, 尤其是2011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 教育的关注点已逐渐从强调枝节内容、零散事实的记忆向核心概念、原理等结构性知识的建构转化。科学教师作为科学概念的传播者、学生科学概念建构的引导者, 在概念教学中承担着重要作用。于是对科学教师乃至生物学教师的职业知识要求, 正逐渐向概念教学知识水平要求倾斜、落地, 而优质的概念教学首先要建立在教师对学科中核心概念的准确掌握基础之上。

目前, 大量研究专注于探查学生的错误概念, 而少有研究关注教师的错误概念。其原因之一很可能是人们经常具有一个假设, 即多数教师的职前准备是充分的, 他们在走上讲台前, 已拥有了坚实的内容知识基础。但已有研究结果表明, 教师的内容知识水平发展空间还很大。鉴于此, 本文以初中生物学教师为例, 拟讨论以下3个问题: (1) 初中生物学教师错误概念的持有率是多少; (2) 初中生物学教师以及其学生的错误概念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3) 以深入探究、反应教师概念教学知识水平, 进而反应其概念教学职业专业度。

二、研究方法

在借鉴国内外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 将职业教育学、科学教育、生物学教育三者有机结合, 先后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归纳演绎法进行概念澄清和预设问题的回应。关于错误概念相关术语的争论颇多, 比较常用的有迷思概念或错误概念 (misconceptions) 、前科学概念或前概念 (preconceptions) 、相异概念 (alternative conceptions) 等。Driver and Easley认为, 不同的术语代表学者不同的哲学观点, 由于本研究探查的是学生学习科学概念后的想法, 所以除了引用文献中的术语时遵从作者原文外, 均使用“错误概念”这一术语。

三、研究的过程和结果

(一) 评估人员的选择

取样地点为我国某二线城市, 其初级中学总体教学水平为国内中等水平;取样数量为来自11所初中的30名教师, 1442名学生;取样方式按各学校在全市排名情况划分为高、中、低三类;先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 而后在这三类, 共90所学校中随机抽取11所学校、平均抽取2~3位教师/所、再随机抽取1班/教师、平均40~50名学生/班。

(二) 评价工具

研究问卷基于David F.Treagust等编制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二阶测试题 (英文原稿) , 译后初稿经由6名专家、4名一线教师检验和意见反馈, 修正后最终定稿。

(三) 实施过程

实测时间为学生学习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后, 这一安排符合研究的初衷及原文中对问卷使用的建议。

(四) 数据统计处理

采用SPSS统计分析法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五) 实验结果及分析

1. 教师与学生错误概念持有率的基本信息

统计结果表明, 在学习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后, 学生在不同程度上仍持有错误概念, 总体的错误率高达94.3%, 问卷满分26分 (2分*13题) , 学生的平均得分为14.1分 (14.1/26=0.54) ;教师总体的错误率为56.7%, 教师的平均成绩为22分 (满分为26分, 22/26=0.85) 。

2. 教师与学生错误概念相关性的分析

如上图所示, 除第5题和第13题外, 学生与教师每题错误率分布趋势基本一致, 这在某种程度验证了已有的研究结果, 即学生的错误概念与教师的错误概念之间存在相关性。

3. 教师与学生错误概念持有率的相关性分析

为了探究教师与学生错误概念之间到底是何种相关关系, 采用SPSS软件对5, 13题以外的11道题 (即师生错误趋势基本一致的题目) 中教师和学生的错误率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 (sig=0.035) 。

根据教师在问卷中的答题情况, 将他们分为满分组和出错组。对两组教师所对应的学生成绩进行差异性分析, 结果表明两组学生成绩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sig=0.042) 。

由此可见, 满分组学生成绩明显高于出错组学生成绩。

四、讨论和结论

(一) 讨论

统计结果表明: (1) 在学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后, 学生仍持有大量错误概念, 错误率高达94.3%, 初中生物学教师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对科学概念的错误理解; (2) 教师的错误概念与学生的错误概念具有相关性 (如上图所示) , 这与已有研究结论相符, 第5题和第13题的教师错误率低而学生错误率偏高的原因, 一个可能是教师样本量小的客观原因;另一个可能是教师虽然自己理解相关科学概念, 但在教学过程使用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不得当, 导致了学生的错误概念; (3) 进一步看, 采用SPSS软件对除去5, 13题以外的11道题目的教师和学生的错误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 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sig=0.035) 。这一系列结果再次表明教师的错误概念水平会对学生的错误概念水平造成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一结论符合已有的研究结论, 即教师很可能是其学生错误概念的主要来源之一。

(二) 结论

上述结论表明, 教师的确持有与学生相关的错误概念, 这种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 即教师的错误概念是学生错误概念的主要来源。这是教师专业培训需要聚焦的问题, 应该帮助教师建立对科学概念的正确、完整理解, 进而建立完善的科学概念体系, 提高教师职业的专业度, 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

首先, 培训课程中要多尝试一些错误概念探查方法, 帮助教师发现自有的错误概念, 如讨论法、二阶测试法、访谈法等, 同时掌握这些探查方法。

其次, 在培训过程中, 尝试巧妙设置教学情境, 引导教师发现错误概念在科学概念建构中的严重阻碍作用。

最后, 教师认识、领悟到了错误概念的本质特点、探查方法以后, 尝试启发教师结合过往教学实践经验, 共创培训课程成果, 集思广益找到在日常教学中, 行之有效的错误概念转变策略与方法。

参考文献

[1]陈伟.西方大学教师专业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2]叶澜.时代精神与新教育理想的构建:关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跨世纪思考[J].教育研究, 1994 (10) :3-8.

[3]Din-Yan Yip.Identificationof Misconceptionsin Novice Biology Teachersand Remedial Strategiesfor Improving Biology Learn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1998, 20 (4) :461-477.

[4]Filocha Haslam, David F.Treagust.Diagnosing Secondary Students'Misconceptions of Photosynthesis and Respiration in Plants Using a Two-Tier Multiple Choice Instrument.[J].Journal of Biological Education, 1987, 21 (3) :203-211.

[5]Burgoon J N, Heddle M L, Duran E.Re-Examining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 Conceptions about Physical Science.[J].Journal of Science Teacher Education, 2010, 21 (7) :859-872.

[6]Kruger C.Some primary teachers'ideas about energy[J].Physics Education, 2002, 25 (6) :86-91.

教师职业专业度论文 篇2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基于这种教育理念,我校对教师专业成长、职业幸福工作进行了探索,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多元培训,提升素质

在培训模式上,我们着眼于教师的自主发展,按需施训,因人施训,做到分类别、分层次、多样化培训。

1、教师全员远程培训

根据县教育局的统一安排,学校组织全体教师按时参加远程培训。学校配有电子阅览室,方便教师上网学习,并给予学习指导、检查。做到人人过关。

2、信息技术培训

随着班班通进入班级,为使教师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学校多次开展了“班班通”使用培训以及课件制作培训。现在我们学校的教师在上课时基本上都能用班班通辅助教学。在上级主管部门举行的电教作品比赛中,我校有25人获奖。

3、开展新课标培训

新课标出台后,学校为每位教师订阅了一册;派出骨干教师到外地培训学习新课标;学校还利用暑期培训班,集中学习培训,让教师围绕课标来组织教学,提升学生素质。

二、搭建成长舞台,发挥引领作用

1、开展丰富多彩的“擂台比武”活动

在教师培养中,学校特别针对40岁以下青年教师提出严格要求,开展了“教学之星”评选,从参与说课的74人中,评出的20位优秀教师参与讲课,最后曹春华、刘梦瑶、桑献、范军、刘连进、张巍、李婧、万娟、汪春丽等有9位教师获得教学之星荣誉称号。

学校定期举办教师常规课大赛、教师基本功大赛全员参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每年开展最美班主任、感动校园十大人物评选,调动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根据青年教师的特点、所教学科,本着自愿的原则结对子。骨干教师从教育思想、职业道德、教育教学基本环节等方面对青年教师搞好“传、帮、带”,落实培训计划,亲自为青年教师上示范课,听预讲课,课后面对面地总结得失,进行传、帮、带,使青年教师业务素质明显提高。

3、建立教师专业成长记录袋,记录成长历程。具体内容有:每学期每位教师有一份个人发展计划和一份总结,听课不少于15节,写心得体会之类的文章4篇,设计出自己最满意的说课稿1篇,必读一本教育教学书籍,并做好读书摘记。

4、走出去,请进来。

为提高业务能力,学习外地经验,我校教师近三百人次到衡水中学、昌乐二中、毛毡厂中学、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等地学习培训。同时,学校还请合肥师范学院陈宏友教授、山东课改专家王炳新、张苗等到我校讲学。

由于学校视教师专业化成长,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在上级主管部门举办的教学评选活动中,我校教师取得了优异成绩。陈彥、孙克环、李婧、胡 晓莉、万娟、吴芳、杨昆鹏、许莉娟、丁振芳等教师在市县优质课大赛中分获一、二、三等奖;王晨老师每年在省级报刊发表文章10多篇,我校教师论文每年有100多篇在县、市级获奖;目前,我校有市学科带头人1名,市骨干教师5名,县教学能手10名。

三、区域协作、联片受益,我们学校是六中协作区的牵头单位,学校利用这一优势,通过开展优质课、演讲比赛、“同课异构”公开教学周、教师素养大赛等活动,锻炼了教师,实现了优势资源共享。比如在我校举办的“六中协作区同课异构”公开教学周活动,邀请在六中协作区各校优秀教师开展公开课教学活动,并请县知名专家组织评课活动,做到一人讲课,百人受益。

四、构建四类课型,搞好五项建设

为打造自信高效高堂,学校近年来抓好常态课,上好课改过关课,骨干教师上示范课,学校将一周所听的课进行综合评比,推出本周课改之星,该教师为本课改的候选人,并让该教师下周上一节精品课。学期结束进行总结,对于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表彰。同时,活力科室、魅力年级组、和谐教研组、美丽班级、生态小组五项建设让学校充满生机与活力。

五、丰富文化生活,提升职业幸福

1、落实“三进”,提升品味

书香进校园、经典进课堂、品味进人心。学校图书馆对教师开放,班级建立图书角,学校定期开展读书论坛,让阅读成为教师的职业习惯,让教师的生活更有品味。

2、实施“健康工程”,做阳光教师

早晨学生有晨训,教师有团体太极拳表演 ;学校还定期开展教师篮球赛、乒乓球赛、拔河比赛等活动,教师的身体得到锻炼,也增强了教师的团队精神、培养了教师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

3、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增强教师职业幸福感

教师职业专业度论文 篇3

1 职业倦怠的成因

教师职业倦怠通常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付工作的一种应激反应, 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其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与冷漠, 导致教师职业倦怠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1.1 教育教学对象的特殊性

中职的教育对象具有自己的特殊性。近年来报考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中, 大多数以中考成绩较差的初中毕业生, 学生的英语底子比较薄、基础差、学习动机缺失等的特点。面对此类学生, 中职英语教师的教学任务和难度都比较重, 担当班主任或其他行政职务的英语教师还要加上管理工作, 这容易导致他们脾气变坏甚至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工作中容易缺乏热情与活力。如此长期积累容易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

1.2 当前教育理念的冲突性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大纲》, 英语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职业场景中英语的应用能力, 为学生的职业生涯、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针对这一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 要求中职英语教师用一些比较先进的教育理念或具体的教学方法来完成课堂教学。如生本教育、有效教学、研究性学习、任务型教学法等。这时就会出现冲突, 对教师本身而言, 熟练掌握和恰当运用这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 这无形之中就提高了教师的工作要求, 也打击了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一轮又一轮的理念不停地被压得透不过气。另一方面, 教师在使用这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时, 由于学生的学习和个性差异性, 不是每个学生都愿意学, 尤其是中职生, 难以实际操作。这些冲突一旦反复出现, 教师的积极性就会收到不同层度的打击, 工作的成就感就会降低, 从而产生对教师这一职业的倦怠。

1.3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挑战性

现在中职英语课堂的容量大, 特别是学生还要学习与自己本专业有关的英语, 如计算机英语、汽修英语等, 教师想要教会学生与其专业有关的英语知识, 课前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与时间查阅收集资料, 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才能加大课堂容量。这必然要求教师熟练操作与教学有关的软件 (如PPT) 、设备 (如投影仪、电脑等) 。如果教师对现代教育手段的掌握不够熟练, 必然会影响创新教学方法的实施。特别对于一些中老年的英语教师, 课余还要花时间来提高自己的现代教育技术, 上课时还担心出现纰漏, 长期积累的话会对教师的心理产生冲击, 影响教师的情绪。

1.4 教师自身能力的抗压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中职英语教育对英语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基本功, 还要有学生所学专业的学科知识。如一位教师要教计算机英语, 他自己对计算机知识就要有深入的了解, 换句话说, 他既是一位英语教师又是一位计算机教师。这对一位普通教师来说, 是一个新的挑战。除此以外, 教师还要面对来自学生家长的压力、社会的偏见以及职业教育的担忧。由于中职生大多是学习较差、纪律较差的学生, 家长是管不动或根本不管的, 只想让其子女在中职学校好好地待着, 这就给中职教育尤其是教师带来较大的压力, 特别是班主任。由于学生素质差导致社会、家长及学生本人对职业学校产生偏见, 教师和学生觉得进入职业学校无可奈何, 低人一等, 从而导致得过且过、不求上进、自暴自弃的想法, 产生“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现象。长期以往, 大多数教师情绪低落, 对教学及学生会产生一种厌恶之情;虽然国家一再强调要重视职业教育, 但事实上,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意义与发展前景各有各的说法, 尤其是一些易使人产生疑惑的地方, 如把中等职业教育归为中小学教育呢?还是高职高专教育呢?这使得职业学校教师产生尴尬, 觉得前途渺茫, 为自己、学校以及中等职业教育担忧。以上种种情况会导致教师心态不正, 慢慢地产生职业倦怠。

2 社会支持度的研究情况

在增城范围内随机抽取来自增城市两所中等职业学校内的英语老师, 共发放40份调查问卷, 回收有效问卷30份, 回收率为75%。当中男8人, 女22人;已婚19人, 未婚11人。使用的是肖水源1993年所设计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此表共有10个项目, 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这三大维度, 它们之间的一致性系数为0.89—0.94, 表明它们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所得数据通过SPSS13.0软件进行处理, 结果为以下三方面。

从表1中可得出, 当前中职英语教师的社会支持度总分在42分左右浮动, 说明社会支持度较为充分, 遇到困难可以从周遭获得帮助, 能有效地减压, 压力较小。其中, 最低分为17分, 最高分为60分, 结果显示, 得到的分数越高, 获得的社会支持就越多, 分数低的还是让人忧心的。

从表2可知道, 中职英语教师的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分、主观支持分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在性别、婚姻状况和任教课程这三方面是否存在着显著差异。结果显示, 在性别方面, 男教师的社会支持度略高于女教师, 差异不显著;婚姻状况是如此, 差异不显著, 已婚者的社会支持度略高于未婚者。然而结果显著的是任教课程, 任教专业英语的教师的社会支持度远远比任教基础英语的教师高。社会支持度与客观支持分、主观支持分和对支持的利用度这三个维度是息息相关的, 也就是说社会支持度高的话, 其他三个维度都高。

通过皮尔逊相关分析, 结果显示, 总分、客观支持分、主观支持分与对支持的利用度相关显著, r分别为0.782、0.884、0.704, p<0.01 (s双尾检验) 。其结果是环环相扣的, 总分高的话, 其客观支持分、主观支持分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也会高。

3 可行的相关建议

总的来说, 男教师的社会支持度比女教师高;已婚的教师比未婚的教师高;任专业英语的教师比任基础英语的高。但是现实上, 女英语教师比男英语教师多, 任基础英语的教师比专业英语的多;未婚教师大多是年轻教师, 受社会支持度影响的话更容易出现职业倦怠, 而且也会影响其教师专业的发展。因此, 如何有效地干预或消除职业倦怠, 对于稳定教师队伍、提高工作质量及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社会支持度对职业倦怠有着一定的影响, 因此应从社会支持度这一角度出发提出一些可干预教师职业倦怠的建议。

3.1 对教师其自身的建议

1) 学会驾驭自己, 提高自身能力

因工作而产生心理上的烦躁、焦虑、泄气等不良的情绪时, 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来驾驭自己的情绪。要宣泄不良情绪, 可以通过向朋友倾诉、唱歌、运动等方式来排遣;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来调控不良情绪, 主动地调节好情绪, 以便在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发挥自如。在工作中, 遇到麻烦或困难时, 要懂得主动向资历深的教师请教, 采用积极的应对手段。还要学会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艺术, 尤其是同事间的交流, 消除沟通壁垒和隔膜。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贵在坦诚, 真心地沟通与交流以促进彼此间的了解、体谅和包容,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和社会支持度。积极的应对方式不仅能有效地面对应激事件, 还能重新恢复到心理及生理的平衡状态;而消极的应对方式只会使人继续停留在应激状态, 消耗个人的能量, 久而久之产生厌倦工作的心情和出现烦躁的情绪。

2) 增加专业知识, 提升专业形象

教师首先要对自己有信心、肯定自己的工作表现, 发展自己的特长, 以提高职业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还要不断充实自我、进修、学习、吸收新知识及新信息, 尤其是年轻的未婚教师;能轻松自如地回答家长及社会大众的询问, 让他们对中职教师的工作有更深一层的认识, 改变观念, 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形象, 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教师专业发展。英语教师要不断地从学科中寻求满足感, 可通过提高课堂的驾驭能力, 改变教学方法和设计有趣的课堂活动等的方式, 尤其是任课基础英语的教师。众所周知, 英语在中等职业学校归类为公共课, 不受中职生的欢迎, 甚至有的学生就是因为英语拖后腿才没考上高中的, 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要转变他们一直以来对英语的厌恶感, 并结合他们的专业和技能需要, 进一步培养其对英语的喜爱。

3.2 对学校管理者的建议

1) 加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耕耘者, 是各项工作的主力军。面对教师群体, 管理者可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以创建民主平等的关系为切入点, 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 为教师的生活和专业发展多办实事。尊重教师的个人价值及人格尊严, 平等对话, 鼓励继续学习, 正确引导教师间的竞争交流, 培养合作精神和团体意识, 开展适宜的群体性活动, 为他们提供情感交流和情绪宣泄的机会, 进一步构建一种积极健康、公平公正、民主合作、共同进取的和谐氛围。

2) 给予教师合理的“回报”

“回报不足”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原因。所谓“回报合理”不仅包括合理的酬金, 也涉及到尊重、权利等内在的回报方式。对教师来说, “回报”的重要方式在于对其能力和自身发展的肯定, 在于给他们以专业发展的机会, 在于使其获得满足感和成功感。因此, 在保证教师工资待遇水平与付出劳动相当的情况下, 还应注意以各种内在的方式 (如肯定、赞许、提供进修机会等的方式) 对教师进行“合理回报”, 能有效帮助教师避免职业倦怠。

3.3 对家长及社会的建议

1) 提高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认可度

努力营造出一种尊重教师、重视教师的社会风气, 以避免其产生职业倦怠。中职教育在社会中不受重视, 跟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不一样。中职生是中考的失败者, 而中职学校的教师也被认为是不会教学等的反面形象, 也因为中职没有升学压力, 可看到的教学评价自然有所限制。但是中职教育是技能的学习, 如何让社会大众眼中的“失败者”获得一技之长或者是工作, 不是这些教师背后付出的辛勤努力吗?

2) 提议家长对教师应多一份理解

家长对教师的不理解是其职业态度转变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需要家长在理解教师的工作同时给予一份关心和支持, 不要仅以知识获取审视教师的工作, 尤其不要把中职学校当作是“困”孩子三年的地方, 而是鼓励和支持孩子踏踏实实地学习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地方。当孩子受到伤害时, 希望家长能理智对待, 积极与学校共同协商, 配合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这些都会让教师心理上感到温暖和快乐, 从而会报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教师是一份特殊的职业, 有其独特的社会支持度, 建议相关部门能给予合理的考虑和建构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而教师的职业倦怠对自身发展、学生、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 要解决教师的职业倦怠, 整个社会都应该关心和支持。中职英语教师正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压力, 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和发展, 教师自身可通过加强学习和提高能力, 培养终身学习的观念, 端正心态, 逐步挖掘自身的潜力, 努力克服职业倦怠的心理, 重塑美好师者形象。

参考文献

[1]Atchley R C.Social force and aging[M].Californi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1985:151.

[2]肖水源.社会支持对身心健康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87 (4) .

教师职业专业度论文 篇4

关键词:护理,性心理,信度,效度

目前我国大中专学生的性观念日益开放, 但是不少学生的性道德和责任意识不强, 部分有性行为的学生缺乏自我保护措施[1,2]。许多调查[3~5]表明, 大中专学生婚前性行为、校外同居、被包养等社会问题日益增多, 未婚先孕和不安全流产者在大学生中占相当大的比例[6], 此外, 大部分学生对艾滋病认识不全面, 缺乏艾滋病危机意识[7]。青少年的生殖健康、大学生的性心理健康已受到各国广泛关注。卫生职业院校护生具备一定的医护知识, 具有更好的自我保健能力。他们出现的性心理问题能较好地反映大学生的性心理状况。我国目前对大学生性教育方面的研究较少, 内容也不系统, 对女大学生性心理的探究和调适更少, 而对护生性心理的系统研究则少之又少。笔者通过研究文献资料, 形成卫生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女生性心理现状调查量表, 检验其信、效度, 旨在为正确评价护生性心理现状提供工具。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某卫生职业院校护理专业1~3 年级女生, 按照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每个年级随机抽取3 个班级, 共439 人。

1.2 量表编制

调查使用的“卫生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女生性心理现状调查量表”是通过查阅大量文献编制而成, 再经过心理学、流行病学专家讨论修改形成修改稿, 选择小样本进行预调查, 再做修改后形成终稿。

1.3 量表内容

量表主要从性生理知识、性心理知识、性道德知识3 方面来了解护生性知识掌握情况, 共11 道题目;从外显性行为、内隐性行为两方面来了解护生性经验的一般状况, 共12 道题目;从性兴趣、性观念的开放性方面来了解护生性观念的一般状况, 共31 道题目;从学校性教育现状、性教育方式方面来了解护生性教育的一般状况, 共6 道题目;另有11 道题目用于了解护生的人口学特征。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Epi Data 3.1 软件建立数据库, 对数据进行双份录入核对, 并使用SPSS 16.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Cronbach’s α 信度系数检验量表的内部一致性, 计算Spearman相关系数, 检验量表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共发放问卷439 份, 收回有效问卷439 份, 有效回收率为100%。

2.2 内部一致性

总量表、性知识维度、性经验维度、性观念维度、性教育维度的Cronbach’s α 系数见表1。

2.3 内容效度

对量表的内容效度采用逻辑分析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本量表的维度构想和题项编拟是基于理论文献综述的结果, 在量表初步形成后多次请心理学专家进行修订, 基本保证其维度和题项能够涵盖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女生性心理的各方面特征, 并通过小样本预调查形成最终量表。同时对性知识、性经验、性观念和性教育4 个维度中的每一个条目得分与所属维度的总分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见表2。

2.4 结构效度

对量表的结构效度进行检验, 采用量表的各维度之间、各维度与总量表之间的相关分析。卫生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女生性心理现状调查量表各维度之间及各维度与总量表之间相关情况见表3, 各维度得分与总量表得分之间中度相关, 各维度之间相关度适中。

3 讨论

关于卫生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女生性心理现状的研究, 国内外文献均较少涉及, 可参考的资料不多。本研究自行编制量表, 为提升调查质量, 进而提升整个研究的价值, 对量表进行信度和效度的分析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本研究通过计算内部一致性系数即Cronbach’s α 系数评价量表信度, 通过相关分析评价量表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

有学者指出, 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α 系数在0.80 以上表示量表有良好的信度, 低于0.70 则应重新修订或编制[8]。在信度方面, 本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74, 4 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698~0.840, 说明本研究所构建的卫生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女生性心理现状调查量表的结构模型是比较稳定和可靠的, 量表的维度和题项能够涵盖职业院校护生性心理的各个方面, 并具有代表性。

内容效度的分析方法包括逻辑分析和统计分析, 逻辑分析的思路是请有关专家对测验题目与原定内容范围的吻合程度作出判断, 主要包括量表的语言表达是否准确等, 若在确定量表条目时能够征求各方意见, 则量表具有很好的代表性[9]。本研究是在综合相关文献基础上, 编制出卫生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女生性心理现状调查量表初表, 通过预调查及心理学和流行病学专家修改, 形成终表, 符合问卷编制的逻辑要求。量表每个题项的分数与题项总分具有相关性 (P<0.05) , 量表内容效度符合要求。

根据心理测量理论, 问卷各维度间应具有中等程度的相关, 若相关度太高则说明维度之间有重合;若相关度太低则说明有的维度测的是与问卷总体拟测量完全不相关的内容。有学者认为, 良好的问卷结构要求各维度与总测量的相关系数在0.30~0.80, 各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10~0.60[10], 在这些相关全距之内的项目为测验提供满意的效度。本量表各维度得分与量表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95~0.760, 各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116~0.293, 各分维度与量表总分的相关系数高于各分维度间的相关系数, 说明各维度间既有一定的独立性, 又能反映量表所要测量的内容, 量表的结构效度良好。

综上所述, 本次编制的测量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为探索卫生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女生性心理现状提供了评估工具, 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可作为评估护生性心理状况的工具。

参考文献

[1]项传军.90后大学生性心理现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2, 20 (1) :129-131.

[2]储丽琴, 左胜梅, 胡春霞.高职大学生性观念及性行为调查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4, 35 (3) :430-431.

[3]刘电芝, 莫秀锋, 阳泽, 等.当代大学生性道德价值取向调查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4 (3) :74.

[4]董莉萍, 李晓波, 李兴有, 等.大学生性知识、性观念和性行为现况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05, 20 (23) :3113-3115.

[5]吴婕瑜, 纪文芳, 郑丽霞.大学生对包养现象的认知和归因初探[J].中国性科学, 2013, 22 (1) :85-90.

[6]黄存超, 梁季鸿, 李广裕, 等.广西大学生性生理状况及相关态度行为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 2013, 34 (6) :658-660.

[7]伏忠阳, 王玉萍, 普仕琼.职业学校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与性行为的研究[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3 (1) :151-153.

[8]张文彤, 董伟.SPSS统计分析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9]秦浩, 陈景武.医学量表条目的筛选考评方法及其应用[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6, 15 (4) :375-376.

教师职业专业度论文 篇5

1 学生评价指标体系的编制

1.1 方法

预防医学专业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学生评价问卷编制方法是文献分析法和专题小组谈论法。首先, 通过查阅、整理、分析大量有关课堂教学质量方面的文献, 提出评价指标体系的初表, 然后选出11名学生和教师组成专题谈论小组, 让他们对评价指标体系中教学态度、教学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5个方面的指标提出问题, 阐明自己的观点, 提出需要增加或删除的条目并进行修改, 经过多次讨论, 意见达成一致, 最后形成预防医学专业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学生评价用表。

1.2 学生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预防医学专业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学生评价指标体系包括3部分的内容:第1部分是基本情况, 包括课程名称、学生专业年级、任课教师、任课教师职称;第2部分是评价指标体系, 包括24条评价指标和1条综合教学水平评价, 测评指标采用5级评分标准, 每个指标的评分标准是“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差”5个等级, 分别以5、4、3、2、1记分, 记分累积相加表示每位教师教学质量的总分, 得分越高, 说明教学质量越高;第3部分是定性问题, 是对该门课程讲授的建议和希望, 给教师提供教学建议, 任课教师能够看到学生的主观评价和宝贵意见, 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指标的第2部分参考了黄国琼对高等医学院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1]中的部分指标, 参考了戴洁等对医学生参与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研究与实践[2]的教学效果方面的指标。

2 学生评价指标体系的调查与结果

2.1 对象与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 于2009年6月对预防医学专业11名任课教师的授课班级进行调查, 共发放调查问卷750份, 收回有效问卷732份, 有效回收率为97.6%。使用Epidata3.02数据库录入数据并对数据进行逻辑性检验,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用分半信度和内部一致性来评价问卷的内部信度, 用结构效度来评价问卷的效度。

2.2 结果

为了保证评价指标体系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有必要考查所设计的评价指标是否符合要求, 调查的结果是否可信与有效。对评价指标调查问卷本身进行信度与效度的评价分析, 才能保证调查的准确性、统计分析结论的科学性以及研究成果的质量[3]。下面就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进行简要分析。

2.2.1 信度评价

信度即可靠性或可信度, 指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 即测量工具能否稳定地测量到它要测量的事项[3]。信度评价主要分为内部信度和外部信度, 本研究主要测量内部信度, 使用克朗巴哈α系数法和分半信度法。

(1) 克朗巴哈α系数法。整个评价指标的克朗巴哈α系数为0.976, 提示该评价指标体系能获得真实分数的能力为97.6%。24条评价指标其各自的克朗巴哈α系数均大于0.9, 说明该评价指标的内部一致性非常好 (见表1) 。

(2) 分半信度法。按照评价指标体系问卷的内容, 将指标分成前后相等的2部分, 前面一部分是Q1~Q12, 后面一部分是Q13~Q24, 前后2部分的克朗巴哈α系数分别是0.951和0.964, 2部分的相关系数是0.891, Spearman-brown分半信度系数和Guttman分半信度系数分别为0.942和0.941, 表明该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良好的分半信度。

2.2.2 效度评价

效度是指正确性程度, 即测量工具确能测出其所要测量的特质的程度。效度越高表示测量结果越能显示出所要测量对象的真正特征[3]。效度有表面效度、内容效度、结构效度等, 本研究中主要评价该指标体系的结构效度。结构效度指问卷所能衡量到理论上期望的特征的程度, 即问卷所要测量的概念能显示出科学的意义并符合理论上的设想。

结构效度的理想评价方法是因子分析法[4]。本研究中探索性因子分析显示KMO统计量=0.978, Bartlett’s球形检验χ2=173 111.524, df=276, P=0.000, 表明各变量存在潜在因子结构和相关性, 非常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经初步因子分析, 应用主成分法提取公因子, 前5个公因子的方差累积贡献率达到78.15%, 公因子的方差比都在0.7以上。旋转前因子1在所有原始指标上有较大的载荷, 其他因子的意义不明显;对公因子进行方差最大化旋转, 旋转后因子能够很好解释5个公因子且各指标在相应因子上因子负荷均大于0.5 (见表2) , 说明该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效度清晰良好。结果显示, 因子1在Q15 (相关医学知识有机联系) 、Q14 (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Q20 (注重将科研成果与科研方法引入教学) 、Q13 (介绍本学科最新进展) 、Q18 (注重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培养) 、Q17 (恰当引入案例、实例、图表) 、Q16 (注重传授总结规律) 、Q12 (课堂阅读资料有助于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Q8 (善于调节课堂气氛) 、Q19 (生动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教学) 指标上载荷较大, 主要反映课堂教学方法的各个方面, 称为教学方法因子;因子2在Q5 (重视反馈意见) 、Q3 (真诚关心学生, 尊重学生) 、Q4 (上课不迟到、不拖堂) 、Q1 (对讲课内容和方法做了精心的准备) 、Q9 (鼓励开展课堂讨论) 指标上载荷较大, 主要反映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书育人方面, 称为教学态度因子;Q24 (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 、Q22 (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习能力) 、Q23 (教学使学生学会了该学科的学习方法) 、Q21 (对教学内容能有较好的理解, 知道重点所在, 把握基本规律) , 这些指标在因子3上载荷较大, 主要反映教学效果指标, 称为教学效果因子;Q6 (授课语言清晰、流利、规范, 语调生动, 普通话标准) 、Q7 (授课思路清晰, 能有效利用课堂时间) 、Q2 (授课时感情投入, 富有激情) , 这3个指标在因子4上载荷较大, 主要反映教学组织能力, 称为教学组织因子;Q10 (课堂陈述内容清楚易懂) 、Q11 (重视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的讲授, 重点和难点讲解清楚) , 这2个指标在因子5上载荷较大, 主要反映课堂教学内容, 称为教学内容因子。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 从24条评价指标中找出了5个潜在因子, 它们是教学方法因子、教学态度因子、教学效果因子、教学组织因子和教学内容因子, 它们之间相互独立。

3 讨论与结论

本评价指标体系中列出了24个评价指标, 能够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效果、教学态度5个方面全面地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本研究中良好的结构效度, 能够真实地反映教师教学各个方面的特征, 也为后续的教师教学质量的综合评价奠定了基础, 有助于进一步探讨教师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通过与学生进行座谈发现, 学生觉得教师课堂教学方法尤其是案例、图表、实例的引入, 使理论联系实际, 能够培养其实践能力, 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 能够培养其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同时教学过程组织也非常重要, 教师上课要善于调动课堂教学气氛、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普通话标准流利也同样受到学生的青睐, 教师的教学态度学生认为是对教学质量的最低要求, 所以教师只有注意以上4个方面能力的提高, 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评价体系中最后还增加了1条综合反映教学质量的指标, 有助于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最后1道开放性问题“对该门课程讲授的建议和希望”, 有助于弥补指标体系的不足, 为教师完善教学, 学生提供建议留有空间, 也是为了以后进一步完善评价指标体系。

本评价指标体系的内部信度良好, 整个评价指标体系和各条评价指标的克朗巴哈α系数都大于0.9, 分半信度系数也大于0.9, 说明该评价指标体系之间的内在一致性非常好, 评价指标之间的稳定性较好。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是我们评价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保证。

本评价指标体系的特异性强, 专门是针对预防医学专业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进行设计的, 能够综合反映教师教学的各个方面, 信度和效度优良, 可以为评价预防医学专业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提供参考。随着社会对预防医学人才质量要求的提高, 课堂教学也会随着社会对卫生人才需求的变化而变化, 不断完善课堂教学, 力争培养出满足社会要求的卫生人才。该评价指标体系还期待在以后的使用过程中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信度,效度

参考文献

[1]黄国琼.高等医学院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医学教育, 2002, 4:58~59.

[2]戴洁, 吴云, 郭爱云, 等.医学生参与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研究与实践[J].医学教育, 2005, 2:80.

[3]李灿, 辛玲.调查问卷的信度与效度的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卫生统计, 2008, 5:541.

教师职业压力与教师专业发展分析 篇6

一、目前我国教师职业者所面临的压力

在我们最初的认知里, 教师的职责就是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只有优秀的学生将来才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才。但就目前教育发展的普及程度而言, 教育的意义其实并不能只停留在这一表面层次。在一个繁荣的国度里, 教育资源是共享的, 应该达到物尽所用, 教育者应该尽其所能, 让尽可能多的有意愿接受教育的人, 在适当的时间接受良好的教育。

(一) 学校陈旧的管理方式和管理制度在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压力

中国的学校一般而言都秉承着一路走来的传统管理模式, 对学生严格要求的同时, 更对从业教师提出了严格要求。过于严格和苛刻的管理细则, 并不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出现的教育问题。因为教师本身是具有怀疑、独立、批判意识和自由精神的, 他们依靠自身独有的特质全身心地投入教学研究, 可以将他们的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 继而传播给学生。过于细致严格的管理制度, 只会让教师感到从业无力、未来渺茫, 倦怠的职业热情会直接影响到自己的教学成果。而这将产生教育资源的又一种浪费现象。

(二) 教师的权益无法得到可靠的保障, 不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教师因为处于特殊的社会地位, 这也就决定了他们不得不面对比别人更大的人际交往压力。包括与学校各科室领导之间如何相处, 同事之间的相处之道, 与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的沟通问题等。哪方面的关系处理不好都可能会引发不必要的冲突。另外, 一些学校“以分数论学生, 以升学率论教师”的做法, 在岗位间竞聘、学校职称评优的活动中, 无形之中加剧了教师们之间的竞争, 让原本就复杂的人际关系更为复杂, 这样一来, 就很容易加重教师的自我不良情绪和心理上的疲劳感。

(三) 教育改革、专业发展构成教师新的压力

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 也要求其教育在原有的水平上提升到另一个高度。教育行政部门曾出台实施的教师聘任、末位淘汰等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师职业的压力。机构的调整必定会以新的组织方式出现, 在一些方面改变教师的教学任务和角色, 这就出现了一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这种不确定性会使人偏离原有熟悉的人生规划及自我认知, 让没有相应的能力和心理准备的那些教师很难适应, 这所导致的冲突虽无形却又让教师不得不面对,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职业生活的幸福感。

(四) 个人生活因素也是教师产生压力的来源

教师是特殊的从业人群, 除了面对在学校的种种压力, 也要面对生活的琐碎烦恼。每个人的生活变化喜怒无常, 无论这些变化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都需要我们心平气和地想办法解决, 消极的接受是最不明智的选择。教师的工作特性, 决定了其时间长、任务繁重的工作状态。久而久之, 他们和身边的亲朋好友沟通交流的时间很少, 感情生活匮乏, 工作的压力无人诉说, 心理自然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二、目前我国教师专业的发展

(一) 教师专业的发展

从目前的多种研究数据看来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观点, 大多数学者认为是成长与动态循环的一种特殊的模式。教师的专业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历程, 教师的专业发展可以通过特制的专业成长培养方案、计划内的在职进修等等予以改进, 进而得到提升空间的机会。目前而止, 我们实施过的措施更偏向于通过制定系统化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专业发展计划等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凡通过在职进修的活动与专业成长培养的方案要求, 都可在一定层次上促使教师经历再成长、再学习的历练过程, 进而有效改善教师所面临的职业挫折感、衰退心理等的特征, 达到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潜能目标。

(二) 教师专业发展重点。

教师从一个不成熟的择业者到成熟的专业人员的学习是一个必经的发展历程。无数的实践证明, 教师的发展存在无限的空间, 只要不断的向专业方向努力, 获得职业发展就是绝对存在的。教师无时无刻都需要不断地学习适应变化着的教学环境, 不断地增长专业能力, 使其从胜任本职工作, 向教师专业发展的终极目标努力。对于已经踏上教学工作岗位的教师, 虽然经过了职前的教育训练并获得了教师的任职资格, 但这距离他成为成熟的教学专业人员还有一段距离。一名新教师到专家级别的教师的成长需要的不仅仅是时间, 还需要无限的耐力和责任感。教师只有深切明白这一特点并努力付诸实践才能达到教师专业发展的终极目标。

(三) 教师发展的阶段性。

像万物生长变化一样, 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在一定的时间段显现出阶段性, 教师发展的中心是专业成长。教师要实现自我价值的目标, 除了做好本质的教学工作外, 还需要长期不断的学习与探究来不断的提高专业水平, 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教师从步入学校的初到者到成长为一名成熟的教师, 甚至于教育教学专家, 都需要实现逐步自我完善与发展的过程, 要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一系列不同的专业发展经验。

目前, 在我们可以预见的未来, 教师职业压力与教师专业的发展存在着的方方面面的问题都会在一定时间内得到逐步的改善, 教育乃一国的发展之本, 振兴之源, 在我国经济日益兴盛的今天, 教育水平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 提高教育水平的事项也会在最短的时间内提上日程, 而要完成这个目标, 缓解教师职业的压力的问题就势必会得到最适当处理, 教师专业的发展空间会呈现出更为广阔的上升空间。

参考文献

[1]王玉萍.中小学青年教师心理压力问题的成因对策[J].教育探索, 2005, (8) .

教师职业专业度论文 篇7

一、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胜任某一具体学科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 是其作为一名专职学科教师最基本的职业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

教师应广泛而准确的掌握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 熟练运用基本技能。精深的专业知识, 是教师作为一种专业有效履行其职责的基本条件。教师要掌握所教学科扎实可靠的基本知识, 要具备全面掌握并正确处理教材的能力, 力求通过精准的表达使学生理解教师的意图, 完成教学任务。

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现代教育是多元化、多层次发展的教育, 任何学科都不是孤立的, 因此, 一名合格的教师, 应在精确掌握本学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了解不同学科间的相关点、相关的性质、逻辑关系, 熟悉与所教学科相邻近的其它学科知识的横向联系, 从而实现触类旁通, 左右逢源。

3、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不同学科领域需要不同的思维方式及授课方法, 文科专业需要教师有较强的理解能力, 语言表述能力及组织能力, 理科教师强调逻辑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和解题能力。文科教师偏重感性思维, 理科教师偏重理性思考。因此, 不同专业教师要具有领悟独特的认识世界的视角、域界、层次及思维的工具和方法等, 要理解学科的社会价值和人性陶冶的价值。

二、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教师职业是教书育人, 因此, 教师不仅要具备所教学科的专业素养, 还应具有教育专业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一名合格的优秀教师, 要具备与时俱进的思想时刻接受新鲜教育理念。既要具有热爱学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教育信念, 符合时代特征的教育观。又要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的学生观, 全面理解学生的发展, 理解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全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现实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在正确而新鲜的教育理念引导下, 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及成长。

2、具有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职业的特殊要求, 从事教师职业的专业人员, 需具备相应的教育教学知识。教师要提升自身的教育能力, 应在如下方面着重培养自身教育素质:设计教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交往能力、反思能力、教育研究能力。

三、教师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素养

现代教师必须系统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现代教育理论知识,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这是教师作为一个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

因此教师应具备深厚的教育理论知识沉淀, 了解教育学发展脉络及教育史上的重要事件, 交接古今中外著名教育家的思想极其重要的教育论著, 不断学习国内外前沿的教育理论知识, 确保教育教学工作在正确理论指导下进行。

教师应注重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是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处于人生成长的不同阶段, 因此, 教师能否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及思想动态, 能否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对其能否成为一位合格的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务学不如求师。师者, 人之模范。”教书不仅是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教人。人们常把教师视作社会优良品德的化身, 要求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人类善的本性, 是合理的社会伦理规范, 因而, 对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要求, 在一定程度上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一个显著特征。“己之才学为人所尊, 乃可悔人以进修只要;己之性行为人所重, 乃可诲人以操履之详。”以身作则、忠于职守、有强烈的责任感, 热爱教育事业, 是对教师道德的基本要求。教育家们早已认识到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重要性, 所谓“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只有品行高尚、具有强大人格魅力的教师才能教育出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21世纪共产主义接班人。

综上所述, 教师职业专业化发展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 任何一名教师, 如何从单纯教书育人的“教书匠”, 经过不断职业学习和专业探索, 成长为专博结合, 一专多能的学者型、专家型教师, 必然需要其在教育教学中逐步学习、发现, 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 完善常规教学的各个环节, 从而真正成为一名专业化教师, 实现其职业专业化发展, 实现其职业专业化的理想。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新编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新编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2]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2]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翻译专业教师职业素养与发展 篇8

在当前翻译日渐商业化和产业化的背景下, 市场对高层次应用翻译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 而传统的外语专业教师的职业素养与能力结构难以满足翻译人才培养的需求, 如何顺应市场需求, 提高职业化应用翻译人才的质量,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张瑞娥、陈德用 (2012) 调查发现, 尽管中国高校翻译师资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学位结构等方面已经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但学术型师资和应用型师资的配备仍然不够合理。目前, 我国翻译专业教师大多数由传统外语教师转型而来, 专业背景和长期从业经验不足, 无法给学生提供专业性和职业性的指导。何刚强 (2007) 、詹成 (2008) 、鲍川运 (2009) 等学者指出, 翻译师资不足是当前翻译人才培养的突出问题, 已成为制约口译、笔译教学的一个瓶颈。如何建立一支既懂理论又善实践, 能胜任教学任务的翻译专业教师队伍, 是本科阶段翻译人才培养需要密切关注的问题。

一、翻译专业教师的职业素养与能力构成

何刚强 (2007) 提出, 翻译专业教师具备以下三种能力:第一, 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 精通翻译的一般策略与技巧;第二, 宽广的翻译理论视野, 熟悉译论的国内外发展动向;第三, 无穷的琢磨翻译的激情, 懂得教学的互动与循循善诱。

韩子满 (2008) 也指出, 翻译本科专业教师必须具备职业化素质, 具体来讲, 包括三个方面:第一, 专业知识, 包括翻译知识和翻译能力;第二, 教学能力, 包括教学组织能力和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第三, 科研能力。也有学者呼吁, 本科阶段翻译专业教师应具备“双师”素质, 即“教师职称+翻译职业资格”, 即翻译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大学专业教师所需的教学和科研能力, 还应具备翻译职业化素质。

穆雷、仲伟合、王巍巍 (2007) 认为, 翻译专业教师要对翻译职业有清楚的认识, 包括职业特点、规律、行规、道德等。教师只有熟悉翻译工作所需的基本翻译技术, 了解翻译的职业特点、行业规范与市场需求, 才能言传身教, 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综上所述, 翻译专业教师要想胜任教学工作, 应具备以下四种能力:一是良好的教师素养和教学能力, 即具备必要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并能够灵活运用教学组织技巧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这是对教师的一般要求;二是丰富的翻译理论知识和扎实的研究能力, 教师只有系统地了解、掌握古今中外有价值的翻译思想, 具备宽广的理论视野, 才能够正确引导实践、充实课堂, 并促进科学研究能力的提高, 这也是对高校教师的特殊要求;三是过硬的翻译实践能力, 翻译专业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 掌握翻译的规律, 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翻译实践能力;四是良好的翻译职业素养, 了解翻译职业的特点和行业规范。以上四种能力对于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 尤其是第三和第四这两个方面, 恰恰体现了教师的翻译职业化水平, 为职业化翻译人才培养提供了人才保障。

二、翻译职业化与教师发展

翻译职业化首先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翻译实践能力, 了解翻译行业的特点和规范。本科阶段翻译教学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把学生培养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中等翻译人才” (蔡平2006) 。翻译实践课程在本科阶段翻译教学中占主导地位, 大量的案例分析和作业讲评则是国内外翻译课程的主要授课方式, 因而过硬的翻译实践能力是翻译专业教师首要的、基本的能力, 否则不足以令学生信服, 也无法满足职业化译者培养的需求。翻译专业教师应能教授英汉笔译、汉英笔译、文体与翻译、经贸法律翻译、翻译实务等翻译技能类课程以及与翻译职业相关的实用课程, 了解翻译市场的需求和行业标准。鉴于此, 翻译专业教师应具有不低于30万字的笔译实践量, 或者至少20场的口译实践经验, 只有这样, 才能够胜任翻译专业的教学任务。

然而, 目前我国翻译专业教师队伍现状堪忧, 大多数教师缺乏职业和行业背景, 或由传统英语教师转型而来, 或为近年新进博士学位人员, 翻译职业素质欠缺。受专业背景所限, 真正具有丰富翻译实践经验和较强翻译能力的教师仍然匮乏, 而翻译实践量在100万字以上者更是稀缺。教师缺乏对翻译规律的清晰认识, 不了解翻译的职业特点和行业规范, 因而无法为学生讲授与项目管理、翻译职业市场、行业评判标准等相关的翻译实务知识, 不利于职业化翻译人才的培养, 也阻碍了翻译专业教师自身的发展。翻译专业教师职业化程度不足, 究其原因, 有两个方面:

(一) 科研投入与翻译职业能力发展相矛盾

本科阶段翻译专业最根本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中等翻译 (口译、笔译) 人才” (蔡平2006) , 这首先要求翻译专业教师具有一定的口译、笔译实践积累, 还要有扎实的翻译理论知识和教学功底, 将实践知识内在化, 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专业翻译教学常常采用工作坊的形式进行授课, 即教师通过让学生大量接触各类真实的源语文本素材并进行实际翻译训练, 引导他们对翻译过程、翻译步骤、翻译策略进行反思和讨论, 帮助其学会运用翻译参考工具解决问题, 并最终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翻译综合素质。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集调解者、组织者、创造者、促进者、监管者、引导者、指挥、教练等角色于一身 (李明、仲伟合2010) 。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翻译能力和丰富的行业经验。然而, 与此相矛盾的是, 目前国内高校翻译专业教师面临比较繁重的日常教学工作和科研压力, 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占用了教师从事翻译实践的时间, 制约了翻译专业教师翻译能力的自我突破和专业发展。长期脱离实践积累, 教师的翻译能力无法提高, 无疑会制约高素质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也不利于翻译教师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 评价体制不完善, 翻译专业教师的专业认同感低

目前, 由于绝大多数高校职称评定和考核标准的科研导向性比较强, 因而教师在职研修、自我提升专业学术水平的意识明确, 并且时间和“心理空间”压力显著 (张莲2013) 。翻译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和课堂水平往往与评价并不挂钩, 换句话说, 教师的翻译能力并不会对本人的晋升、奖励有本质的影响。这样, 教师的实践积极性和努力提升自己的动机就会大打折扣。

三、翻译专业教师的发展途径

教师是高校发展的核心因素,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张莲2013) 。翻译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是由多种主客观因素造成的。培养高素质、职业化的翻译专业教师队伍, 是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的关键, 这不仅需要外在环境和管理机制的保障, 而且需要教师有明确的专业发展观和专业发展行为。

(一) 创新翻译专业教师培训方式

要改变当前的翻译师资状况、优化师资构成、提高翻译专业教师职业素养, 就要有效整合高校学术资源和行业资源, 对翻译专业教师进行翻译实践、教学技能和科研方法等方面的培训。目前, 我国翻译专业师资培训已经渐成体系。近年来, 中国翻译协会和各大知名高校多次举行针对职业翻译能力和翻译教学能力的师资培训, 这是本科阶段翻译师资培训系统化和专业化的一个有益尝试 (鲍川运2009) 。培训内容从初期以翻译理论与教学法培训为主, 逐步涉及各相关领域, 如翻译研究方法、翻译教学基本理论与原则、翻译课程规划、本地化管理、翻译技术、翻译项目管理、口译和笔译实践等多个方面。在翻译教学培训方面, 除了中国翻译协会每年一度的翻译教学法培训之外, 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京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先后举办了口译、笔译教学开放周等活动。近年来, 口译、笔译高级技能的培训日益得到关注, 并且出现了翻译专题培训项目, 例如, 中国翻译协会举办的法律翻译技能培训, 内容涉及法律翻译概论、各类法律文本的翻译与写作常用技巧、法律翻译习作点评指导等方面。培训专家既有学界专家, 又有行业资深译者;培训课程从专业训练、专题讲座、专题研讨到课程示范、上机实操、案例讲解,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理论讲解与教学示范和翻译实践有机结合, 产生了良好的教学培训效果。

然而, 此类翻译师资培训尚不足以满足当前翻译专业教师发展的需要。首先, 从培训时间来看, 培训多以1~2周的短期培训为主, 缺乏中长期的具有较强延续性的培训。其次, 从培训方式来看, 培训仍以讲座式培训为主, 即按照既定的培训计划, 向培训对象进行单向的信息传输, 参与式培训不足。讲座式培训虽有利于培训对象快捷、系统地接收、理解所传输的信息, 但容易忽视培训对象的个性差异和实践积极性。针对这一不足之处, 应当加强校企合作, 派教师进入企业实习。经过大量翻译实践和行业专家一对一地审校、点评, 有助于翻译专业教师提高翻译能力, 了解行业规范, 同时也能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此外, 笔者认为, 要从根本上解决翻译专业教师“先天不足”的问题, 还应当拓宽教师的来源, 引入具有职业和行业背景的兼职或短期课程师资, 充实翻译专业教师队伍;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 共同建设专业课程, 即由行业专家与专任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大纲、教案和教材的编写, 以及课程评估标准的制订, 这种方式能有效帮助翻译专业教师熟悉行业规范与市场需求, 提升其教学能力。

(二)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师教育长效机制

合格的教师应能够根据自己的教学能力、学生的学习和心理特点以及任务的要求等选择适当的策略, 在教学活动中监督策略的执行过程, 能够依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对教学活动进行自我评价与反思, 改进教学策略,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吴迪、陈迎, 等2009) 。然而, 有研究发现,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青年外语教师还没有真正从思想上意识到自我反思的重要性, 没有意识到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 通过思考、实践、评价解决问题, 才能实现自我发展 (吴寒2011) 。因此, 高校应考虑建立以“自我反思、群体协作”为核心的翻译专业教师教育机制, 通过举办教学研讨活动和教育技术培训、加大教育资源投入等方式, 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 帮助教师学会全面反思和评价自己的知识、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 增强翻译专业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 使其形成明确的专业发展目标和科学的教育观。

(三) 建立多元化的翻译专业教师考核评价方法

我们需要借鉴国内外知名高校的经验和规范, 探索并建立一种基于翻译专业教师专门人才培养的、适用于翻译专业教师的人才质量标准, 将制度保障融入翻译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翻译实践成果应与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一样, 成为评定翻译专业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指标。学校应针对翻译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考核机制, 促进翻译专业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例如, 建立翻译教师培养体系与资格证书制度, 结合当前翻译专业教师自主发展、校企合作培养和校本培训等培养模式, 鼓励教师取得翻译职业资格证书;通过量化的方式将翻译实践成果纳入教师考核和职称评定, 充分发挥翻译专业教师适应环境、发展自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教师与业界加强合作, 针对翻译实践项目、翻译研究项目等开展横向课题研究, 通过团队合作实现科研、实践的共同发展, 储备专业实践教师后备力量。

结束语

翻译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对于提升翻译人才培养质量, 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教师专业发展受教师个体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因而翻译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必将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国家、学校和个人多方位、多层次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鲍川运.2009.翻译师资培训:翻译教学成功的关键[J].中国翻译, (2) :45-47.

蔡平.2006.翻译专业本科生教学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 (8) :120-121.

韩子满.2008.教师职业化与译者职业化---翻译本科专业教学师资建设中的一对矛盾[J].外语界, (2) :34-39.

何刚强.2007.精艺谙道, 循循善诱---翻译专业教师须具备三种功夫[J].外语界, (3) :24-29.

李明, 仲伟合.2010翻译工作坊教学探微[J].中国翻译, (4) :32-36.

穆雷, 仲伟合, 王巍巍.2013.从职业化角度看专业翻译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J].中国外语, (1) :89-95.

吴迪, 陈迎, 宋杨.2009.教师元认知与高校外语教师职业发展[J].外语与外语教学, (6) :32-34.

吴寒.2011.高校青年外语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现状和对策研究[J].中国外语, (4) :71-75.

詹成.2008.口译方向研究生实践教学理念及方法[J].江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3) :103-105.

张莲.2013.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一项个案调查报告[J].中国外语, (1) :81-88.

上一篇:课程融入下一篇:创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