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与职业论文

2024-08-08

教师与职业论文(通用8篇)

教师与职业论文 篇1

教师职业与职业生涯规划

任何一个职业岗位都有相应的岗位要求,职业能力就是人们从事某一职业的多种能力综合,是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教师职业能力是教师以顺利地乃至完美地完成教育任务为特征的职业活动能力。教师专业能力主要是指从事教师职业的具有特殊性的专门化能力。

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教师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一、教师职业特点

教师是理想主义者的职业,既表现在教师个人对职业的认同,也表现在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教师所从事教师职业的认同程度是教师从自己的经历中逐渐发展、确认角色的过程,是教师对于所从事职业的目标、社会价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与社会对该职业的评价及期望一致。

教师职业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教师职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教师职业行为也从经验化、随意化逐渐发展到专业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关于《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师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地、持续地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必须基于教师职业,从职业规划出发,从职业发展出发,探索专业化教师教育的过程。教师职业的专业化体现在:教育思想与理论的专业化;学科知识与技能的专业化;教育实践与管理的专业化。

教师职业具有复杂脑力劳动的特点。教育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需要专门的训练才能掌握它;教师职业具有极大的创造性和灵活性;教师职业具有鲜明的示范性,教师具有权威性,学生往往把教师视为学习的榜样,教师有如一面镜子,面对着无数的明亮眼睛,被学生所摹仿;教师职业具有长期性和长效性,教师的教育效果大多不是立马起作用,需要长期的工作,有时老师一句不经意的话会影响学生一辈子。

目前在教师职业研究中,往往会脱离教师的职业特征,创造出“教师专业”的概念。应该清楚,专业是教育基本单位。《教育大辞典》第3卷(上海教育出

1版社)将专业定义为中国、苏联等国高等学校培养学生的各个专业领域。专业大体相当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的课程计划或美国学校的主修。《教育管理辞典》(海南人民出版社)将专业定义为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学业门类。试图将教师划出职业范畴,独立成为一种不是专业的特殊专业,创造出“教师专业”的概念,其实是源自于教育界的不自信。职业就是职业,专业就是专业,高度专业化的职业也是职业。

一旦“教师专业”成为一种共识,那么教师行为就不能在职业岗位工作中加以有效地约束,形成“教师虽有专业,但无职业;教师虽有工作,但无岗位”的奇怪现象。与此同时,教师发展也完全受制于“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的发展,而不是伴随“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发展的教师职业生涯发展。

二、教师发展阶段

比较常见的是按照教师发展的时间段划分,分为:适应期(新手阶段、新秀阶段)、成长期(胜任阶段)、成熟期(熟练阶段)、发展期(专家阶段)。但是,教师发展又往往不是按照时间直线发展的,而是一个动态的振荡发展过程。在此可以将教师发展分为三个区域,即饱和区、发展区和停滞区。

处在发展区的教师运用掌握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在教育实践中不断体验、充实、丰富,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大幅度地提升自我,具有自信和成就感。可以认为此时教师处于一个最佳状态,教师的理想在操作层面上被尽可能地放大。

处于饱和区教师的理想与操作的割裂,此刻教师由于自身、环境的共同作用,在具体教育过程中理想不断磨灭,取而代之的是教育思想的固化、教育行为被简单化、程式化。理想的破灭,成功的渺茫,教师往往处于“教而无果,学而无获”的僵持阶段。

处于停滞区的教师理想与操作同样也是割裂的。教师在自身因素的驱使下,理想不断膨胀,而在教育工作却得不到充分发挥,教育工作变得枯燥、乏味,此时教育工作连起码的简单化、程式化都难以达成,教育工作处于“无畏,无为”的抱怨之中。

不能简单地认为教师必定处于其中一个不变的区域,一名真正的教师是在饱和区、发展区和停滞区三个区域之间不断“游走”。

无论是在适应期、成长期、成熟期还是发展期的教师,始终是沿着①、②、③或④的轨迹成长。但也要认识到,任何教师从适应期①→成长期②→成熟期③→发展期④,同时势必会路径饱和区⑤→停滞⑥的过程,这是不可避免的,关键的问题是要缩短在饱和区⑤、停滞区⑥逗留周期,特别是在停滞区⑥的逗留周期。

在适应期①→成长期②→成熟期③→发展期④的过程中,教师的职业理想和教育思想是这个过程的源泉。不同时期教师一旦进入饱和点,职业理想和教育思想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促使教师从适应期进入饱和区。教师往往将教育工作过于理想化,而现实和书本的差异又是不可避免的,教师由此进入饱和区和停滞区。教师只有强化理论的实践性转化,才能尽快摆脱停滞现象,投入新的成长过程。

现实与能力的矛盾,促使教师从成长期进入饱和区。教师在思想上的不断成熟,而在具体教育工作中新问题的出现,导致教师自信心下降,教师由此进入饱和区和停滞区,所谓师德问题在这个阶段出现得比较多,而实质的问题常常来源

于教师的心理。此刻应该从教师心理的角度加以适当的疏导,才能尽快摆脱停滞现象,投入新的成长过程。

成功与发展的矛盾,促使教师从成熟期进入饱和区。经历了相当时期的教育工作经历,教师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教育成就,但教师却无法寻找到进一步的发展动力,教师由此进入饱和区和停滞区。摆脱发展禁锢的关键是从具体的教育工作中,探索适合教师自身特点的发展切入点。从教育经历出发,进行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可以成为教师发展的有效途径。

个人与社会的矛盾,促使教师从发展期进入饱和区。能够进入发展期,说明教师在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成就已经初具成效,但要成为专家型的教师,尚需从教育实践出发,在教育理论的层面上进行广泛的探索研究。著书立说成为这类教师发展过程的一个典型标志。

三、教师职业能力的表现

目前,关于“教师职业能力”的论述还是比较多的,而这些观点的来源有些是通过教师问卷得出的,更多的则是理论专家们的主观臆造,如教师必备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具备语言表达能力、具备组织管理能力、具备自我调控能力等等,泛泛而论对具体的教师教育工作究竟有多少作用不得而知。

“教师职业能力标准”从何而来?教师职业能力标准不是简单地从教师的个人观点中而来,而是从教师提供教育服务的教育管理者、教育服务对象的要求中来,即社会、学校、学生的对教育需求中来。

教师职业能力包括普适性能力、通识教学能力、核心教学能力和学科教育能力。

普适性能力是指所有人都认同的具有人的共性的价值体系,其前提是基于良知与理性的价值理念。通识教学能力和核心教学能力是指教师职前和职后必备的最基本的综合性素养和专门化素养。学科教育能力则是教师从事特定学科教学所必备的能力。

四、教师职业生涯规划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实际上是教师在职业发展的过程中,整合各种学习、生活、工作经验,通过实践来实现职业理想、目标。

现在对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在相当程度上还是集中在管理岗位(职务)的升迁、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晋升以及各种荣誉称号等等。问题是:一所学校只能有一位校长、职称晋升毕竟受到种种客观条件的约束、能获得荣誉称号的也只是几个人。如果教师将这些作为个人发展的标志,结果只能是“多数教师以失败告终”。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问题是解决好“要我做什么?”,“我要做什么?”,“我必须做什么?”,“我想做什么?”的问题,把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切入点,找到了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动力,这是制定《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

【主要参考书目】

1、车文博主编《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M],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金小芳 主编《教师必备的十大职业能力 》[M],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

3、冯增俊、梁燕《有关教师专业化问题的研究》中国教育现代化网http://emrc.sysu.edu.cn/zgjyxdhyj/jyxdhyjslt/75960.htm中国教育现代化研究» 教育现代化研究生论坛,2010-12-24 18:12:004、顾明远《教师的职业特点与教师专业化》《教师教育研究》[J],2004年6期

教师与职业论文 篇2

一、职业教育目标决定了对教师职业境界的更高要求

中等职业教育目标是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 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 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国发[2002]16 号) 提出:职业教育“要加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教育, 加强文化基础教育、职业能力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 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专业技能、钻研精神、务实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可见, 职业教育是面向职场一线的教育, 而职业学校的教师是学生最近距离感受职业规范, 形成职业概念, 产生职业理想的榜样。教师的劳动就是一种以人格培育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的劳动, 而一个教师的人格和灵魂并不只是表现在大是大非上, 更多的是表现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上, 表现在与学生相处的一点一滴中。

二、职业学校的学生更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爱心

(一) 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社会弱势群体家庭

以我校生源为例, 农村的学生80%以上父母在外打工, 城市学生的家长大部分学历不高, 一般都是打工一族或个体经营者, 在孩子最需要家长陪伴的时期, 他们要么在外忙于谋生, 没时间教导, 要么方法不对, 造成孩子的逆反。学生在中学阶段因学业成绩不好处于边缘状态, 不受重视, 家长则抱着既然学习不好, 孩子年龄又小就到职业学校学个技能吧, 还有人帮看着, 省得惹事。给学生的印象就是到职业学校混混, 学个技能而已, 没什么大的出息。给社会的印象是职业教育是三流的教育, 学生都不是什么好学生。而且, 中国社会长期存在“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 使面向生产劳动第一线的中等职业教育更是沦为家长不得已的选择, 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值较低, 对其平时的学习更是疏于管理。职业学校的教师需要面对的不仅是没有达到合格初中毕业的学生, 还要承担部分家长的责任。

(二) 职业学校的学生缺乏责任意识

职业学校最辛苦的是班主任, 最麻烦的是学生不听话, 没有责任感。我们的老师每天六点到校, 晚上十点后回家, 从学生起床到学生就寝, 一天的时间都耗在了学校。若非如此, 肯定会出现有学生不准时起床上操, 宿舍及包干区卫生没人打扫, 上课迟到早退等常见现象, 班级的考核肯定倒数, 这还不是最严重的, 教师最怕的就是学生出现打架斗殴现象。处理这些问题, 不仅要处理学生间的矛盾, 还要处理家长间因此造成的纠纷。在职业学校做教师, 没有点奉献精神肯定是不行的, 而这仅仅是做好教师的第一步。教师还需要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规范意识、诚实守信的责任意识, 因为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自由散漫习惯, 教师要在短期内改变它绝非易事, 需要教师坚持不懈地努力, 而一个合格的职业人最需要的就是规范意识和责任意识, 可见职业学校的教师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是多么重大。

(三) 职业学校的学生缺少求知欲望

走进职业学校的课堂你会发现这样的现象:要求严格的课堂上, 部分学生听讲, 部分学生不做其他和课堂无关的事, 但是在开小差;差一点的课堂上, 部分学生听讲, 部分学生在玩手机, 还有学生在睡觉, 还好课堂不乱。笔者曾就这一现象做过调查, 造成学生这种反应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没兴趣, 想学学不进;二是基础差, 学不会。学生到职业学校后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相当于高中内容的文化, 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按道理说, 只有涉及初中知识的文化基础课学生学起来比较费劲, 没兴趣是可以理解的, 为什么在专业课的学习上学生依然没兴趣呢?专业课的课堂和文化课的课堂也没什么差别, 课堂的差别主要是看教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究其原因还是学生缺少求知的欲望, 这种欲望因其中学时期学习成绩差, 学习缺乏成功体验已经被消耗殆尽。职业学校的教师面对的是需要点燃好奇心的学生, 没要耐心和爱心是很难做到的。从我们的调查看, 学生在二年级阶段对学习的兴趣明显要高于一年级。

三、职业学校教师最需要的职业境界

(一) 对学生的尊重

这一点对职业学校的教师来说非常重要, 原因是我们的学生大部分在中学阶段不受重视, 将隐形作为一种习惯, 长期扮演着可有可无的角色, 但是, 他们在职业学校的两年半时间却要学会如何在社会上生存与发展, 而每一个人都是这个社会的组成部分, 社会也因为有了他们才变得丰富多彩, 所有人都渴望得到社会的普遍性认同, 可以说尊重是每个人的普遍需要。因此, 教师要尊重学生, 保护和发展学生的自尊心。确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学会尊重学生, 尊重他们说话、思考、做事的权利。

(二) 对教学的研究

有人说, 职业学校没有升学压力, 教学工作压力不大。持这种观点的人一定是不了解职业教育现状的人。职业教育的压力不是体现在升学率上, 而是体现在立德树人上, 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素质, 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学生赖以生存的职业能力。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现实状况如果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肯定不行, 职业学校的教师既要研究学生, 还要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特别是专业课教师, 课程门数多, 内容更新快, 新技术、新要求、新技能都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提高。职业学校的教师如果能让自己的课堂成功地吸引所有的学生, 其难度一点也不亚于提高高考的本科达线率。职业教育的两个显著特征是职业性与实践性, 因此, 职业学校的教师还要深入企业调研, 了解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情况、相关行业现状趋势与人才需求、世界技术技能前沿水平等, 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所有这些都是一个职业学校教师对教学的研究内容。

(三) 对自我的提升

这里所说的提升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师德修养, 二是专业能力。对教学的研究实际上就是为提升专业能力服务的, 在此不再赘述。教师的职业境界更关乎师德修养。蔡元培先生对职业境界的描述分为四个层次:一是自然境界:把职业当做谋生的手段, 养家糊口的饭碗, 凭本能工作。二是功利境界:为某种功利的目的, 一旦功利目的达到或达不到, 就放弃努力。三是道德境界:赋予职业以道德意义, 为服务对象一生的幸福努力工作。四是天地境界:自觉地将自己的工作与人类的进步文化事业联系起来, 并努力工作。在此, 教师也产生了分化, 还停留在第一和第二层的教师永远只会是一名普通教师, 在这个过程中提升到第三个道德境界层次的教师会成为一名好教师, 而上升到第四个层次的教师则有可能成为大师。所以说, 对自我的提升程度决定了你在教师专业成长之路上究竟能走多远。

教师的职业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的职业, 教师的专业成长永远在路上!

参考文献

[1]李振平.论教师的职业境界[J].继续教育研究, 2008 (11) .

孔子的教师职业生涯与教师成长 篇3

[关键词]孔子 教师 教师职业生涯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有“万世师表”之称。用教师职业生涯阶段理论探讨孔子的教师职业生涯发展阶段,是从一种新的角度看待孔子的教师人生。

一、教师职业生涯阶段论

职业生涯阶段理论是用生命周期规律来比较研究的。教师的职业生涯是指其职业素养、能力、成就、职位、事业等,随时间轨迹而发生的变化过程,以及与其变化相对应的心理体验与心理发展历程。根据纽曼、休伯曼、古德阿德和费斯特等人对教师职业生涯的研究,可以将其发展阶段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入职前阶段。是指教师在没有入职前与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相关的时间段。包括两个小阶段:“原型”期(Archetype)和“走近专业”期(Approaching the gate)。“原型”是指在将来专业实践中可参照的角色模型。这种角色模型对初任教师的发展有重要影响。“走近专业”是指教师开始寻找应用他们专业知能的工作岗位。

第二阶段,初入职阶段。是指初任教师的前几年,包括三个小阶段:适应期、能力形成期和热心成长期。在此阶段,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及其需要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学技能与观念等日趋成熟,专业发展也处于较高阶段。但是,教师仍然需要持续追求专业的更大发展,不断寻求进步。因此,应致力于提高教学技巧和能力。

第三阶段,实验、歧变或受挫阶段。该阶段是教师职业生涯道路上的转变期。在转变之前,新教师往往有个实验期,之后的转变有两个可能的方向:一个是随着知识和阅历的增加,教师开始对自己和教学环境大胆进行求新和改革,对职业和自我进行挑战;另一个方向则是单调乏味的教学轮回,教师对自己的职业产生了倦怠感,对是否继续执教的信念产生动摇,因此开始对目前从事的工作进行新的评估。

第四阶段,稳定和停止阶段。在此阶段,教师已经失去了进步的要求,工作安于本分,只满足于完成任务,缺乏进取心和高质量的要求。

第五阶段,职业泄劲和生涯结束阶段。在此阶段,教师会带着各种不同的感情品味即将离职的感受。或者离开工作岗位,既包括退休教师的离开、也包括因各种原因被迫或自愿中止工作。因此,此阶段展示的是离职前教师的状态。

二、孔子教师职业生涯阶段论

1.入职前阶段(6~29岁)。

(1)仰慕圣贤——“原型”期(6~15岁)。孔子六岁时(鲁襄公27年,公元前546年),在母亲颜征在的教育下,自幼好礼,“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演习礼仪。当时鲁国是保存周礼较完备的地方。有记载晋侯使韩宣子聘鲁,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春秋》,说“周礼尽在鲁矣。吾乃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可见孔子生活在一个拥有周礼的良好环境中,也就是在孔子接触周礼的同时开始了解了这个影响他一生的周公。周公曾为太傅,位列三公,是太子之师。周公是孔子一生最崇拜的圣贤之一。“克己复礼”,在东方复兴周公的周礼,是孔子一生的夙愿。其次,周文王也是孔子尊崇的圣人,从他跟师襄学琴识《文王操》的故事就可见一斑,效仿西周文王之道是其政治理想。因此,对孔子来说,复兴周礼、兴文王之道是他自幼的理想,而实现这个理想有两种途径:一是做教师,二是从仕。因此,周公和周文王是孔子一生效仿的对象,是其在未来教师实践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参照的“原型”。

(2)谋生谋学——“走近专业”期(15~30岁)。孔子说:“吾有十五而志于学。”立志之后,孔子在学业和品德上更自觉地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在这段时间,孔子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活动。一方面是自学,另一方面是在20岁开始任委吏(管理粮仓的小官)和到21岁改做乘田(管理牛羊畜牧的小吏)。表面上看,孔子这两方面的活动互不相关,但对于他来说二者却是息息相关的。自学《诗》、《书》、《礼》、《乐》,增长才干以为仕为师的条件,而任委吏和做乘田是社会实践,也是锻炼才干的,这些才干有利于培养管理,交际等能力。况且对于孔子来说,学而优则仕,因此学与仕在他心里也是统一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另一个方面,官师一体在孔子时代普遍存在,仕与师互不矛盾,为仕不等于不可以做教师。事实上,孔子一生经历中,做官和做教师常常交织在一起。因此,孔子这段“走进专业”的社会实践,可以看成是他应用专业知识技能寻找相应的工作岗位的过程。

2.初入职阶段(30~35岁)。

(1)“有教无类”、“三盈三虚”——适应期(30岁)。孔子自称“三十而立”,即从此开始他已奠定了治学、做人、为政等坚实的学问德业基础。根据《史记》记载,这年前后,他开始创办平民教育,收徒讲学。然而,也就是孔子30岁这年,孔门“三盈三虚”,同时代的少正卯与之竞争。在这个过程中,孔子的私学并没有败下来,而是办得更有特色,课程齐全,凭借“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使孔子在一开始入职就从适应期过渡到能力形成期。这不能不说得益于孔子30岁之前谋学谋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能力形成期(30~35岁)。孔子在经历“三盈三虚”和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办学风格和教学方法:比如: “性相近,习相远也”。他认为人的性情相近,后天的学习使人们的素质相距较远,强调学习教育的作用。又如:“诲人不倦”,他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又如:“循序渐进”,他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又如:“因材施教”,他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等等,不一而足。

(3)适都问礼——热心成长期(34~35岁)。可以说明孔子热心成长的证据,除了他自己所说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第二个证据就是在其职业上求上进。34岁时,孔子得到鲁昭公的支持,与南宫敬叔适周都洛阳,观周朝文物制度,拜见了老聃与苌弘,学礼,学乐,收获极大,他说:“周监于二代(夏、商),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这件事可以看出孔子热心成长,借观周朝文物制度之机,向能者请教“礼”和“乐”等专业问题。

3.实验、歧变或受挫阶段(35~67岁)。

(1)离鲁适齐——职业实验阶段(35~37岁)。孔子35岁(鲁昭公25年,公元前517年),鲁昭公率师攻伐季孙氏,季孙、孟孙、叔孙三家联合反抗昭公,昭公兵败奔齐。孔子因鲁乱带弟子适齐。后为高昭子家臣,并借以见齐景公。在这个阶段,孔子并没有丢弃教师这个职业,这是因为他带着他的弟子。此外,孔子在齐,与齐太师语乐,三月不知肉味,甚至兴奋地说:“不图乐之至于斯也!”用现在的话说,孔子并没有放弃“专业发展”,他想在齐国寻求新的途径。

(2)为政有为——职业歧变阶段(38~55岁)。第一次职业受挫是由于鲁国战乱,没有良好的教学环境,孔子要谋生,只好在齐国做高昭子的家臣,或者是晋见齐景公以求达到“学而优则仕”从理论到实践的目的。这次职业歧变阶段可以认为是孔子的职业重心的转移。在这个阶段,孔子仍然一边从事教师职业,一边做官,在51岁时任中都宰之后,升小司空,而后升大司寇,摄相事。有人认为,孔子之后一直想谋求做官。但论语中有这样的记载;阳虎劝孔子出仕,孔子口头答应,但终不仕,退而修《诗》、《礼》、《乐》,以教弟子。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做官入仕是服务其人生目标的。

(3)“陈蔡绝粮”——职业受挫阶段(55~68岁)。这次是孔子辞官离开鲁国,带着弟子访问诸侯列国,经历了许多,但终未能被任用,甚至在“陈蔡绝粮”,像“丧家狗”一样落魄。这个阶段可以看作是孔子到异域谋求新的发展遭受失败和受挫。总的看,孔子三次在教师这个职位上发生了变动。他对自己和教学环境大胆进行求新和改革,对职业和自我进行了挑战,从理论走向了实践,亲力亲为,虽然遭受过挫折与痛苦甚至失败,但是其锲而不舍的精神一直鼓舞了后人。

4.“述而不作”——稳定和停止阶段(68~70岁)。孔子68岁回到鲁国,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他从事教育的心已经完全稳定下来了,专心从事文献整理和教育事业。说是停止阶段,是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孔子虽然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并继续聚徒授业,培育治国贤才,虽为68岁所为,但细细想来,就知道孔子这一阶段的思想和作为早就确定了。他说:“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说明孔子在思想和观念上早就成熟了、稳定了。

5.“吾道穷矣”——职业泄气和职业生涯结束阶段(71~73岁)。孔子71岁(鲁哀公14年,公元前481年),他在鲁作《春秋》。是年春,管山林的人在曲阜西边的“大野”打猎,捕获一只怪兽,据说是麒麟,孔子说:“吾道穷矣!”于是绝笔,停止修《春秋》。这说明孔子对自己的教师职业生涯泄气了,而颜回这个他最看重的学生这时也去世了。孔子更是悲痛异常,曰:“噫!天丧予!天丧予!”作为教师的孔子,最好的弟子死了,可谓是沉重打击,是其教师职业生涯的一件大事。孔子73岁(鲁哀公16年,公元前479年),孔子寝疾7日而殁。一代伟人孔子就这样离去了,标志着他的职业生涯的结束。

三、孔子教师职业生涯对教师成长的启示

1.复兴民族文明,立师志以时。孔子十五而志于学,到了30岁才能办私学。在那个时代,办私学是少有先例的。要是孔子没有复兴周礼、兴文王之道的师志支撑,“三盈三虚”,一定难以成功。同样,孔子一生好学,也乐于教人,他说自己“敏而好学”、“诲人不倦”,这就是师志。没有师志的原动力,就不会有他对教师职业的不离不弃,也就不会有伟大的教育思想家孔子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今天的教师常都能立下志向,然而却少有人能将个人志向与复兴民族文明、推动时代发展联系起来。当今中国,民族文明有待复兴,发展也正处于一个关键时刻,每一个教师应该将其志向与时代命运、发展相联系,这样才能给自己提供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

2.投身社会实践,奠定职业高起点。孔子“三十而立”,30岁时就奠定了一生做人、从政、从教的厚实德行基础,这多半得益于孔子入职前参加的社会实践。孔子在季孙门下,先后担任了委吏和乘田,这段实践十分重要。当今的师范学生在入职前也应该多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在学校求学时因局限所不能发展起来的多种能力。由于能力可以迁移,这些社会实践不一定要跟教育教学相关。

3.形成教学风格,应对职业竞争。孔子在入职后,办私学,招学生,不久就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风格。比如:“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等等。正是凭借这些理念,孔子才能在“三盈三虚”的竞争下立下足,把私学办得成功,一生培养了3000多弟子,贤能者就达到72人。在当今教育事业突飞猛进的形势下,教师为了执行国家规划的素质教育,更应该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风格。

4.正确评价自己,坚定职业意志。孔子携弟子周游列国,然后在“陈蔡绝粮”,学生的情绪受到影响。其时,子路问孔子:“有德行操守的君子也会有如此困穷的吗?”孔子说:“君子自然是难免会遭受困穷的,但他仍然坚持他的操守和理想。而缺乏操守的小人便不同了,他们一遭困穷,就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此,我们在职业受挫阶段,更应当坚持意志,坚定自我。

5.总结教育经验,传承教育财富。孔子一生虽然“述而不作”,但毕竟也是述了,他通过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给后世留下了经典的教科书。因此,当今的教师除了教学过程中应该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外,还应该总结前人的知识智慧,参与教育研究、行动研究、校本研究,为后人传承可贵的教育财富。

参考文献:

[1]赵炳辉.教师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任学印.教师入职教育理论与实践比较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幸福的关系 篇4

听过一个关于幸福的故事:幸福是什么?一只小狗问它的妈妈:“妈妈,幸福是什么?”妈妈说:“幸福是你的尾巴尖。”于是小狗每天就试图咬到它的尾巴尖,以得到幸福。可无论它如何努力,还是不能成功。于是小狗又去问妈妈:“妈妈,我怎么总追不到幸福?”妈妈说:“宝贝,你只要抬头往前走,那么幸福就会一直跟着你。”幸福就在我们身上的“尾巴尖”,唯一能做的是使我们身上的幸福最大化。幸福全在于你自己,敞开你自己的心灵去感受,无处不存在着幸福!教师的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一种体验,是对教育中生存状态的一种高级的、愉悦的情感体验。教师的幸福是一种精神享受。有自己清晰而成熟的教育教学理念,是一种幸福;有自己有魅力的教育教学艺术,是一种幸福;有自己的教育理想和信念,是一种幸福。教师的幸福写在学生认真的作业本上,教师的幸福盛在学生满意的答卷上,教师的幸福堆在家长充满谢意的脸上。学生的毕业证和入学通知书是教师的幸福,教师节学生送来的温馨贺卡和溢香鲜花是教师的幸福,满天下的桃李打来的电话是教师的幸福„„

学生是教师的幸福源,当学生在难题面前时的豁然开朗,当学生精神的意气风发时,当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发展时,教师都会有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这就是教师的幸福表征。教师的幸福是教育场景中的一种高级情感体验,学校是教师幸福的摇篮,我之所以总是以为学校要具有家的某些要素和功能,就是强调学校应成为教师获得幸福体验的人文场景和文化场景。我之所以一直认为学校是一种充满文化品位和精神感召力的学习型发展型组织,就是要求学校真正成为一种让教师感受到教育快乐的氛围。我想起课堂上的情景,40多名学生一同起立,拉着长音喊:“老师好!”你微笑,点头。他们落座,静静地坐正,眼神明澈而专注。这时,你是这个知识殿堂的主持,你是一群飞翔的年轻心灵的引导者。你好像就要步入一片春天的小树林,小树鹅黄的叶片透明而洁净;你又好像要垦种一方肥沃的田地,泥土的清香悠远而醇美。谁能拥有这美妙幸福的感受呢?平常在校园的楼道里、操场上,不时有学生迎面走来,微笑着道声:“老师好!”细想起来,这司空见惯的场景也有颇深的韵味。也许你讲的某个词语使他们茅塞顿开,也许你的某句趣话使他们捧腹大笑,也许你的某次讲解使他们曲径通幽,也许你的某次批评使他们刻骨铭心„„正是在这平静而又纯朴的交往中,他们成为你生活中的一部分,你也以某种方式进入了他们的青春生命。做教师的,能够传承文明,教化民风,培育英才,这是多么幸福的事呀!

“老师好”,只是一句平凡而普通的学生祝语,但能够每天平静、自然地接受孩子们的纯真祝福,是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呀!

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从理解与尊重中来,从仁爱与豁达中来,从沟通与合作中来,从反思与研究中来。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与尊重,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激发,兴趣得到维持,个性得到发展,师生关系得到融洽,有助于教师从学生的身上体验到教育的成就。教师得到理解和尊重,能使教师的个性得到张扬,理念得到提升,艺术得到锤炼,品性得到净化,心境得到调和,同事关系得到和谐,有助于教师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投身教育活动并捕捉到教育的快乐。仁爱与豁达是教师幸福的容器,沟通与合作是教师幸福桥梁,反思与研究是教师幸福的通道。教师的幸福是相对的。它相对于教师的付出,相对于教育的辛苦,相对于微薄的收入,相对于社会发展的苛求,相对于教育改革的催促。教师的劳动是辛苦的、清苦的,更是细腻的、严谨的。因而,只有那些勤于思索的教师才能跟上教

育幸福的脚步;只有那些勇于付出的教师才能抓住教育幸福的尾巴;只有那些善于不断进取的教师才能体验到教育的幸福。教师的收入虽然微薄,却时刻对学生怀有教育责任,他们才能苦中作乐;教师的工作虽然面对无尽的困惑,却时刻胸怀教育良知,他们才能默默无闻于纷杂的浮躁之世,辛勤地耕耘,播种善良,播撒智慧。难怪近四百年前夸美纽斯感言: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的幸福就是教师在自已的教育工作中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的一种教育主体生存状态。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幸福的精神性——学生的道德成长、学业进步,进而对社会做出的贡献,都是教师生命意义的确证;教师幸福的给予性与被给予性——在给予与被给予的中体验精神性的“雅福”;教师幸福的集体性——任何一个学生都是教师集体劳动的结果,也是学生集体劳动的结果;教师幸福的无限性——教师对终身学生的影响,并赢得自己终身的记忆。这一切注定教师只把教师仅作一种职业看待,对教育缺乏一种事业的追求与理想是无法实现自己的幸福的,朱永新教授提出“教育理想”为什么那么倍受关注?我想也足以说明教育理想的缺失对教师幸福是“致命性”的打击。对信仰和幸福的关系研究也表明,有信仰的人比没有信仰的人更有幸福感。因此我们呼唤教育理想的回归,唯有怀有教育理想的教师才能真正体会到教师的幸福。作为一名教师,怀抱着教育理想踏上教育工作,需要保持一份静心,慧悟妙思;保持一份良心,教书育人;保持一份真心,实现理想;保持一份幸福,体验生命。获得与感受幸福就是一种需要磨砺和培养的能力,这份能力来自于对事业的追求,对自我的完善,对境界的提升。这时,幸福不再是经济的丰厚回报,不再是职位的逐步提高,不再是别人的点头肯定,它是我们心中怀着的梦想,是实现梦想的每一种体验,是感动生命的每一个细节,是超越自我的每一点进步。心若在,梦想在,梦想在,则幸福在。

当然,教师的幸福是要有人来关心的。关心教师的身体健康,关心教师的学校生活,关心教师的成就需要。我真想奉劝教育行政官员们,你们在苛求教师的时候,是否也该给教师们多点关心,多点理解,多点尊重?

教师与职业论文 篇5

—珞幼曾祥芬

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孩子家庭生活和教育的发展与延伸,幼儿教师肩负着儿童启蒙教育的重任,其素质直接关系到一代人的成长和发展,那么做为一名称职的幼儿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职业道德才算合格呢?我觉得现代幼儿教师在具备公众基本的科学素养的基础上,还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

(一)、热爱幼儿、热爱幼教事业,由于幼儿教师所针对的对象不同,所以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也有所不同,这也正是幼儿教师职业特点(1、职业对象,2、职业角色,3、职业责任,)所致。

幼儿教师所面临的对象都是三至六岁的学龄前儿童,有这样的比喻:幼教是根,小教是苗,初中是枝、、、、、、为了培根、养根、树根,因此做为幼儿教师是必须具有爱心、耐心、和细心,三心合一就构成我们的一个责任心,幼儿在这个阶段是非常稚嫩,生机勃勃,发育迅速的,而且语言发展不够完善,这就需要我们爱心呵护,细心照顾,耐心教育,做为幼儿,离开父母来到幼儿园,在他们的心目中老师就是妈妈,每位幼儿都很依赖老师,做为老师应顾及每一位孩子,而不应单单偏爱某一位或几位幼儿,激励每位幼儿主动学习,要让幼儿学得快乐,开心合群,而开心合群是对幼儿心理健康和终身发展都具有

极其重要的意义的,谈到开心合群对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我班就有一个例子:

我班一名叫李靖瑶的小女孩,样子甜美可爱,非常讨人喜爱,但是胆子特别的小,我刚接触她时,站在她面前连她说话的声音都听不到,让她站起来回答老师的问题,她不但脸红,还全身发抖,害怕的样子让人心疼,课间也不和小朋友玩,一个人坐在位子上,除了上厕所外几乎不太活动,在街上碰到老师也是躲在家长的背后,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这位幼儿现在变得活泼、开朗,阳光灿烂、、、、、(二)、热爱集体和家长沟通的能力

做为一名幼儿教师不但要热爱集体,更应有与家长沟通的能力,其实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幼儿是张白纸,家庭教育环境能造就幼儿很大一部分的行为习惯,而幼儿园恰恰是培养幼儿的养成习惯教育的基础,这需要老师和家长不断的沟通,了解幼儿在家与园的表现做对比,制定适合每位幼儿的教育方案方法,家长是幼儿园的友军和同盟军,我们本着以幼为本、与家长合作第一的教育理念来开展保育保教活动,所以与家长沟通的能力尤为重要,家园合作,携手共建幼儿的美好明天。

(三)、有高尚的师德师风,能以身作则

俗话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精神文明的播种者。教师的表率作用对幼儿的成长有特殊的影响。幼儿模仿性强,教师的行为举止就是他们直观的活生生的学习榜样,年龄越小的幼儿越是这样,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有崇高的理想、坚定正确的教育理念和高度的认知觉悟,教师要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积极进取的精神和高度的责任心,以及对工作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

教师要培养幼儿有文明的行为习惯,我们自己就应该优先仪表端庄、服饰整洁、作风朴实、语言文明、态度可亲。总之,教师的言行对幼儿是无声的教育,幼儿教师应用美的心灵、美的行为去影响教育孩子,言行一致,才能得到孩子的信任与尊重。

(四)、要学法守法,依法执教

幼儿教师从职业要求上应具有沉着、自制力,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和情绪。

在任何情况下不要忘记自己是人民教师,不要忘记自己的教育职责,要善于控制不必要的激动和冲动,能冷静、温和的对待每一个孩子。

公正对待每位幼儿,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幼儿,严格遵守教育法规法则一视同仁,正直无私,满腔热忱地关心每个幼儿,统统待之以爱。

农村教师职业定位与专业成长 篇6

作为一名农村里的教师,我深刻领会到“农村一流学校的教学、师资条件赶不上城里三流学校”这句话的真实含义。当前“农村小学到县城小学,优生不断流向县城”已成了明显趋势。长此以往,学校将陷入一种恶性循环。我们认真了解,能感觉到部分家长们依然怀有“读书无用论”,这无疑是对孩子的教育很不利的。然而,在我镇学校和城市学校在硬件上相差甚远,在短期内不能改变现状的情况下,作为教师的我们也不能总是一味的抱怨,而是应该要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现有教育资源,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不足,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硬件上跟不上,那么在软件上就不应该更加落后。如何在现有基础教育水平上提高学校的软实力,这就涉及到了教师的定位问题。

我们要为自己的职业感到自豪。许多人都说,教师只有平凡、只有寂寞,没有灿烂,没有辉煌。的确,教师的岗位是平凡的。只要你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可以说你也就选择了平凡。在教师的一生中,也许不会干出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不像农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像科学家,进行发明创造;不像商人,卖了商品,收获金钱„„然而我们应该感到自豪,因为我们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一颗晶莹的水滴,而正是这些小水滴汇成了滔滔江海,推动着国家这条大船顺利前航。

我们经常会教育学生说:学无止境。然而我们也应该经常对自己说这句话。虽然我们已经身为人师,但不应该放弃学生这一身份,应该继续再教育,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们最信任、最崇拜的人莫过于教师,如果我们是一专多能,是无所不知或是“今天我不会,明天一定告诉你”的爱学习的教师,我们的学生一定是知识信息丰富、思维灵活开阔、性格开朗、好学上进、成绩不错的独立个体。这时,教师的教学水平就产生了磁性——吸引、同化着一个个有活力的心,真正实践了“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思想,成为“传道又授业”的育人楷模。

一个教学水平再好的教师,如果没有良好的教师品德,那不单做不到教书育人,反而充当了社会危险品的角色。师德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教师的思想、品格、言行,以及教师对社会事物所持的态度,都会这样那样地影响着学生。因此,我们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必须对自己提出较高的道德要求,要严于律己,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强化,使自身的师德修养更加完善。

我参加工作才一年多,想想自己在教育教学上的工作,不经感慨,作为一名新教师,我的事业才刚起步,我虽在经验上有着明显不足,但在学习接受能力方面年轻教师却有着显著优势,以下我就年轻教师的优劣面做个简单概述。作为青年教师,我有着充沛的精力和灵活的头脑,对不断完善、更新的教育理念有着较强的接受能力。能在教学中熟练地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并在工作中进行摸索、探究。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平时能对照教育理论来反思自己课堂教学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对教材编排有自己一定的独到理解,逐渐形成具有个性的教学设计。敢于在教学中做一些尝试,努力钻研,注重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尊重关爱每位学生,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的氛围。能协调好社会、家庭、学校三者之间的关系,加强教师、家长、学生间的沟通,为教育教学工作和谐、顺利地展开奠定坚实的基础。但不足之处却表现在以下:在课堂教学中创新意识强,却不能很好地实施,效果往往和自己预想的相差很多;课堂上我总是提醒自己要学会倾听,但是每次听完学生讲我总会出一身汗,最后还是要我再讲一遍,造成时间的浪费,效率的降低;我心里很明白,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性,要注重学生的发展,但是最后我还是以成绩定输赢;我很想在科研中出成果,但是每次的论文总也找不到重点,等等现象都让我感觉我原有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了。针对以上这些情况综述,根据这次听完专家的精彩讲说,对自己下一步的努力方向有了较明确的定位,做到以下几点。有一句话说得好: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用笔耕耘、用语言播种、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教师这一神圣的职业已属于你我,我们又怎样不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三尺讲台呢?一个好老师的生命是应当这样渡过的: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碌碌无为而悔恨,也不因误人子弟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骄傲地说:我把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献给了孩子。

在我们现有基础教育水平下,作为教师,你们知道该如何定位自己了吗?答案很简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 这一辈子也许我们只是一块平凡的基石,但是我们将稳稳的扎根地下,托起明天的高楼大厦。也许我们只是一株无名的小草,但是,我们将与芬芳的泥土一道默默地耕耘,培育出万紫千红的春天。

农村教师专业成长

(一)加强师德修养,培养敬业乐业情操

教师良好的道德人格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自发地形成的,而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不等于懂得要怎样去当好教师。教师要在以后的学习实践和社会实践中认识教师这一职业,了解教师这一职业,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了解到社会主义教师道德内容和意义,并通过自身学习和自我修养,将个人认识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意识、行为和习惯,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不断加强教师职业修养,要求教师以德服人,以理服人,以身立教,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一个楷模,真正无愧于教师这一职业,全面完成教师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敬业乐业既是一个教态问题,也是人生态度和个人修养的问题,更是关乎后代教育培养的大事,教育部门必须抓在手里一刻也不能放松。

(二)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性评价体系”,完善管理机制

学校应根据教师不同学历、资历和驾驭教学的能力,分层要求、分类培训指导,努力摒弃过去大部分教师终身“磨道式”发展的现象,形成“螺旋式”上升的有效发展道路,努力提供和创设教师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建立“入门——升格——形成风格”的专业成长模式,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

更要重点培养事业心强、有培养潜力的青年教师,让他们走出校、乡、县、市、省参加各类教学竞赛、展示观摩和研讨培训,促使新教师快速升格。树立起“读书育己,教书育人,写书育世”的新楷模。

(三)树立“做一名智慧的教育者”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在教育专业成长中,智慧是最核心的东西,且行且思的附加值。一位富有智慧的教师,在现今的新课程改革中,可以说是成功的教师。常听说这句话:“人无我有,人有我精”,这句话体现的就是一种专业智慧。“耐力是一种智慧”,不同程度的磨练会产生不同深度的水平,人人之间都有差距,就看如何减少这段差距。看书会增加人的智慧,所以提倡教育者在业余时间多看书籍,做一名智慧的教育者。

(四)抓好校本研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研训增加教师实践经验,培养教师的实践智慧,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通常外派学习的教师认为听的观摩课、示范课和优质课实用价值不高,做秀成分较多。派教师外出听课学习,不断深造,汲取他人经验。强化教学能力训练,抓好抓实备课、上课、反思、作业设计与批改等环节,会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校本研训不是“闭门造车”,不是脱离专业力量的各自为战。在当前信息时代,一个人的实践,如果没有理论指导,他的个体反思就具有盲目性,同伴之间的集体研讨,如果完全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往往造成低水平重复。因此,专业引领和同伴互助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关键。

新教师除了要向专家学习,要主动拜师,向同行学习;积极参加各种示范课、优质课、观摩课和研讨课,通过外出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养成网络查询的习惯,以此来开阔眼界,丰富文化素养,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学会理性思考问题。

(五)倡导反思工作,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

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方式、教学理念等不断进行理性审视和深入分析的过程, 反思是教师获得实践智慧的重要途径, 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反思。我们要求全体教师每月必须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实际情况, 完成一篇教学案例反思或教学实录评析, 让教师在反思中不断质疑、评价自己教学的有效性, 理性审视自己整个教学过程, 以研究者的角色反观教学, 并能运用反思的结果改进或矫正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让教师在持续的理论学习中, 充分认识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不足和缺陷, 不断汲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 不断完善自我理论素养, 以此提高自我理论学习的自觉性, 让反思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

(六)转变学习方式,营造终身学习氛围

“一个人因学习而拥有,因学习而丰富,因学习而发展”。村教师的专业成长要借助读书和思考来实现,只有敬业乐业的教师才能真正愿意读书和思考。教师应该阅读大量的书籍,在学习中成长。如果不读书,不与大师对话,很多事情你就必须从头开始,你就面临着你的前辈甚至前辈的前辈他们的那种起点。只有不断学习,你才有更多的积累,也才能与社会发展同步。教师通过学习不断丰富和充实自己,才能更从容地面对“那一双双充满好奇、渴求知识的眼睛”。阅读面的扩大、阅读量的增加,教师应该感到自己不懂、不知的东西越多,这反而能刺激学习欲望。通过这样的“良性循环”会使教师的收获更多。我们不仅要努力学习,还要善于思考。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反思,教师才能不断反省自己,才能“对症下药”寻找对策,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因此,提倡教师阅读教育理论,撰写教育论文,常写教学日记、教学随笔,进行教学反思,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知识就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所以说:做教师的人必须树立专业成长意识,做到“德高为师、学高为师、技高为师,身正为范”。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不能只是“一桶水”,而要变成源源不断的“自来水”,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自身的专业成长方式,努力达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要求,认识到“学习是教师成长的重要条件之一”,我们只有不断学习,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在每一个专业成长的环节上孜孜以求,精益求精,努力追求每个目标的实现,诚心体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无止境”的境界与乐趣,才能达到体验“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自豪感和幸福感的境界。

魏书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人在一心一意、舍身忘我的境界中干工作,即使种地、做工、即使做普通的农村教师,也会心灵宁静,信念坚定。在天地间,我们来时是那么的偶然,去时却又是必然,但我们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就得学会守住教师的平凡。其实,无论你身在农村,还是在相对发达的城区,我们必须有一个好的心态,对教师这个行业强烈的职业认同,拥有一颗奉献的心,只有这样,你在会在自己的岗位上作出不凡的业绩。教师高度的职业认同是提升其成就感的前提,如果教师在乎职业生涯中的进步和成功,把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当成是自觉的追求,那么他就会有愿望去关注、参与和探索感兴趣的教育现象。联想到我们的周围的同行,有些人在工作几年后便激情减退,上进心疲软,以至教学上得过且过,这种心态会制约着他们的专业成长。无论是身在教学设施完备、生活条件优越的城镇学校,还是处在经济落后、环境恶劣的偏远山区,倘若我们每一名教师都怀着一颗奉献之心,工作中满怀激情并乐于开拓,那么会有所收获的,也可能没有取得骄人的业绩,但最起码收获的是一份心理上的踏实和真心付出过的快乐。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或者说教师的最大快乐和幸福,不是来自个人利益的获得和感官的刺激享受,而是来自学生巨大的成就和对自己、前人的不断超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自己的奋斗目标,不要把自己的幸福观建立在职称评聘或其他的和物质挂钩的东西,因为这所有的一切并不是职业快乐的真正根源。本人认为,只有让自己时刻站在高处,把自己的幸福维系在学生的收获上,把快乐建立在自己不停息的专业成长上,那时就会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就会达到一种生命的自觉,也就会真正享受工作带来的快乐。作为一名教师,机遇都是均等的,我们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只要努力了、付出了,一定会有所收获,也可能因为这种或那种原因,自己成不了名师,但最起码你收获的是一份无怨无悔的快乐心境,这也是作为一个人最有价值的追求。我们每个人不要过于热衷于荣誉或其他物质的东西,要有自己的精神追求,要正确的给自己定位,要经常反思,并能给自己的结果正确归因,只有这样,才会无怨无悔的去工作并享受工作带来的快乐。

需要指出的是,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常有一种很不正常的教育评价:假如某位班主任很有爱心,当然这种爱心是抽象不是具体的,比如师生关系和谐,班级管理 尽量交给学生,教学上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尽可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等等,尽管在当时就可以判断出这种做法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但周围的人们仍然会不自觉的把目光投向几年后的高考:“工作倒是蛮有新意的,可万一高考滑坡怎么办?”“哼!就会出风头,到时候高考可有好戏看了!”几年后,假若学生高考成绩不错,便会引来一片喝彩:“你看,人家的教育多么宽松和谐,学生学得又轻松,高考成绩任然这么好,确实有两下子!”相反,若高考成绩不理想或低于人们的期望值,同样的人也许会说:“作为教师,连最起码的威慑力都没有,教育教学那么松散,高考当然会砸锅,我早就料到了!”于是,在当代中国,几乎任何一位“优秀教师”的“优秀事迹”的辉煌大厦,都必须以其班级大大高于所在年级、所在地区平均水平的“升学率”作为制成的主要栋梁,否则,他的爱心以及在爱心统帅下所进行的一切教育思考、探索与创新都等于零!——这正是我们现在相当多的一线教师面临的尴尬甚至是残酷的现实!

当然,单有爱心也是不够的,还要激励先确立激励目标,——没有奋斗的方向,就活的混混顿顿,准确的把握好自己的喜好和追求,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由此可见,要想激励学生,首先要让他及早树立正确而又远大的人生目标。成功的例子昭示了这样的观点:“对孩子的激励并不是对孩子的同情,而是对每个孩子都是平等相待,对每一个创造机会,让他们感受成功,进而取得成功。”“孩子毕竟不同于大人,适当的批评当然需要,但孩子很容易自卑,当他们发现自己总在别人后头,奖励、表扬都属于别人时,他们会失落甚至放弃,但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只要及时发掘出来,适时给予肯定、鼓励,就能成为进步的原动力。”在激励学生的这一点上,对学生 的过程性评价十分重要。美国前总统林肯说过,关键的一句话有时会影响人的一生。应当指出的是:对学生的激励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能给学生带来活力与激情、亢奋与向上,又可能成为学生自尊自大、人格扭曲的温床。激励教育如果把握不好一个“度”,就会把学生的学习动机束缚在缺失需要上。学生从爱和自尊出发,渴望老师的表扬、家长的肯定、同学的认可,呈现出积极进取的姿态。激励教育应当指向于学生的情意系统。

教师与职业论文 篇7

1 调查对象及方法

1.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以我校具有教师职业资格、在岗位一线、工作半年以上且自愿参与调查的教师为调查对象, 共发放71份问卷, 收回有效问卷66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93.0%。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见表1。

1.2 测量工具

采用由美国心理学家Maslach编制的“Maslach枯竭问卷-教育版 (MBI-ES) ”的内容作为问卷的主要内容。MBI-ES问卷包含3个维度, 其中情绪衰竭9个项目、去个性化5个项目、个人成就感8个项目。情绪衰竭是职业倦怠的核心成分和个体压力维度, 是指个体的情绪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 情感资源过度消耗, 疲惫不堪, 精力丧失;去个性化又称“人格解体”, 是职业倦怠的人际关系维度, 指个体对待服务对象的一种负性情绪, 并在工作中对工作对象表现出消极、冷漠、疏远的态度;个人成就感是职业倦怠的自我评价维度, 指在工作中对自己效能感的评价, 更多地反映了职业倦怠中与人格相关的特质。MBI-ES问卷具有较好的跨文化信度和效度, 是教育领域使用较广泛的工具。另外, 从多元文化角度看, 中国是一个十分注重“关系”的民族, 社会支持极大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正常生活。现将这些项目随机排序, 形成适用于我校教师的职业倦怠量表, 力求更全面地了解我校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 同时也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社会支持资源, 使人们意识到社会支持的重要性。

问卷采用4点计分法, 对“从未如此”、“很少如此”、“有时如此”、“经常如此”分别计1、2、3、4分。3个维度的得分相互独立, 不相加, 各维度得分为本维度所有项目的平均分。情绪衰竭维度和去个性化维度的得分越高, 同时个人成就感维度的得分越低, 则说明职业倦怠程度越严重。由于职业倦怠是以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低职业效能为主要特征的多侧面心理结构, 被试个体在某一因素上的得分超过其临界值而呈现出倦怠, 并不意味着在其他因素上的必然倦怠。因此, 仅就单一因素检测结果很难准确判定个体的综合倦怠状况, 基于职业倦怠3个维度的测试标准应更为合理。

1.3 施测方法

由本课题组成员进行个别施测, 施测没有时间限制。为了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采取无记名的方式, 要求被试者根据自己的情况真实作答即可。

1.4 统计学处理

对问卷进行编码处理, 输入计算机, 使用SPSS11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主要使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

2 调查结果

2.1 我校教师职业倦怠总体情况

由于国内目前尚无教师职业倦怠的统一判断标准和常模, 因此本研究借鉴赵玉芳等人的做法, 将教师职业倦怠在各维度的平均分与项目分的中位数做比较, 以此来衡量教师职业倦怠的总体水平。本量表采用4点计分法, 2.5为中位数。结果表明, 我校教师的情绪衰竭得分略高于中位数, 程度较高;去个性化得分低于中位数, 程度较低;个人成就感得分高于中位数, 说明有一定的个人成就感, 见表2。

2.2 不同教龄教师职业倦怠评分比较 (见表3)

为了方便比较, 本次调查将教师的工作年限分为0.5~5年、6~10年、11~20年、21~30年、30年以上5个阶段。通过数据比较我们发现, 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得分在11~20年这个阶段达到最高峰, 以后呈现回落趋势。个人成就感在11~20年这个阶段得分最低。所以11~20年这个阶段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最严重, 这个群体属于我校职业倦怠的“易感人群”。

2.3 不同性别教师职业倦怠评分比较 (见表4)

在情绪衰竭方面, 男性教师的情绪衰竭程度明显低于女性教师 (P<0.05) , 说明男教师承受压力的能力较女教师强。当面临压力时, 男教师表现出比女教师更强的承受力, 因而工作与生活的自我效能感普遍要比女教师高。在去个性化方面, 男教师的去个性化特征明显比女教师弱 (P<0.05) , 说明男教师对工作的兴趣要高于女教师。而在个人成就感方面, 男教师的得分要高于女教师 (P<0.05) , 说明男教师从工作中体验到的成就感要高于女教师。

2.4 不同职称教师职业倦怠评分比较 (见表5)

中级职称教师在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方面得分均高于高级职称和初级职称教师 (P<0.05) ;在个人成就感方面, 中级职称教师得分低于高级职称和初级职称教师 (P<0.05) 。这说明我校中级职称教师更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的现象。

3 分析

3.1 整体职业倦怠结果分析

我校教师的确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现象, 但表现有所不同, 他们有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情绪衰竭平均分超过中位数, 程度较高。说明教师在工作中体验到的压力较大, 引起的情绪反应也较强烈, 个体情感资源的耗竭情况较严重。去个性化得分低于中位数, 说明我校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较为积极, 个体人格特质尚可。个人成就感得分超过中位数, 说明我校教师在工作中能够体验到一定的成就感。

3.2 不同教龄教师职业倦怠结果分析

工作11~20年的教师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得分最高, 个人成就感得分最低, 职业倦怠程度最为严重。工作11~20年的教师年龄多在35~40岁之间, 处于青年与中年的交替阶段, 具有比较敏感的心理状态, 同时也处于个人职业发展、抚养子女的重要时期。他们是学校的骨干力量, 教学工作量大, 除常规理论教学外, 还有实训、实验教学和升学辅导等, 体力、精力消耗严重。在工作中, 虽然教学技能日渐熟练, 但和刚参加工作的教师相比, 往往已经失去了对工作的新鲜感和热情。这可能是这一教龄段教师情绪衰竭程度上升的重要原因。和刚参加工作时相比, 工作11~20年的教师与学生的年龄差距逐年增加, 易产生代沟;随任教时间的增加, 教师与外界接触减少, 加之中职学生受多元文化的影响较大, 师生交流出现障碍。这可能是这一教龄段教师去个性化程度上升的重要原因。任教伊始, 教师在潜意识中会给自己设定一个理想化的、较高的价值标准, 在工作中很努力, 希望通过工作可以积极地影响学生, 随着任教时间的增加, 他们开始面临种种现实状况, 例如学生的不良行为、厌学情绪以及对教师的不良态度等, 导致教师在教学、管理上力不从心, 产生挫折感, 怀疑自己的工作是否有意义。这可能是这一教龄段教师个人成就感降低的重要原因。应将11~20年教龄的教师作为学校实施心理干预的重点人群。

工作21~30年及30年以上的教师情绪衰竭及去个性化都有所回落, 其原因可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 来自家庭的压力减小, 人生阅历逐渐增加, 子女的年纪与学生年龄接近, 对学生变得宽容、理解, 师生交流变得容易。由于工作时间长, 教学经验丰富、工作情绪稳定、责任感更强烈, 所以个人成就感也较强。这个教师群体相对不容易发生职业倦怠现象。

3.3 不同性别教师职业倦怠结果分析

我校女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要高于男教师。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在给女性教师更多施展才华机会的同时, 也给她们带来了压力, 往往要面临比男性教师更多的挑战, 生活、工作中的多重角色需要她们更好地兼顾。我校女性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65%, 学校对于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应给予较大关注。

3.4 不同职称教师职业倦怠结果分析

我校中级职称教师职业倦怠程度要比初级和高级职称的教师严重。究其原因可能与中级职称教师心理不平衡有一定关系。由于受职称比例的限制, 我校不少高年资中级职称教师无法取得高级职称, 他们为了晋升更高一级的职称付出了很多的努力:承担较大工作量的教学工作、承担班主任工作、承担行政工作、承担教科研工作, 同时也承受了更大的压力。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群体, 对其学术上的认可可能是他们最为需要的, 而职称又是学术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志。无法晋升职称, 使教师处于一种怀才不遇、忧虑苦闷的心理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 加剧了教师的焦虑。

综上所述, 我们应该以年龄段、性别、职称为界限, 划分教师心理发展与危机干预的指标, 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调查和辅导, 改善我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让更多的教师体验到作为教师的幸福感, 从而更好地促进职业发展。

语文教改与教师职业素养问题 篇8

关键词:择优机制;道德素养;人文素养;文学素养

语文教育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影响语文教育最重要的三要素是教育体制、教材和教师,教育体制(包括国家教育行政制度、考试制度和学校组织管理体制等等)的好坏和教材质量的高低固然重要,但具体的教育行为却要依靠教师来加以实施,而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的形成又决非一朝一夕之功。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由于教师的待遇和地位问题一直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整个教师队伍长期处于一种不正常的流动之中,甚至形成了一种择劣机制。一方面,原有教师队伍中相当一部分优秀人才不断流失;另一方面,高等师范院校的生源质量不断下降。再加上我国高校管理体制存在的一些弊端,高校学生入学就等于入了保险箱,学习缺乏压力和竞争;尤其是师范院校,学生面对并不乐观的就业前景,学习缺乏动力,“改行”之心人皆有之,致使进入教师队伍的人员素质不断滑坡。就中小学语文教师的状况来说,问题更为严重。现今在岗的很大一部分青年教师从小就是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高考语文标准化试题的指挥棒,使他们长期在选择ABCD的题海中“摸爬滚打”,形成了一种学习、思维的定势,当他们走上讲台的时候,很多人都会驾轻就熟地重复他们的老师,形成恶性循环。

毫无疑问,语文教师队伍的素质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深化改革、继续发展的瓶颈,这是新世纪我们所面临的比教育体制和教材更为紧迫、更为严峻的课题。整个社会都要行动起来,积极借鉴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一套完整的机制,有效地优化教师队伍,真正地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师的素养。

一、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

职业道德的危机是教师队伍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有关体罚学生、虐待学生的报道不绝于耳,有用剪刀剪下不听话的5岁男孩大拇指的幼儿园老师,有将小学二年级女生的头发连皮揪下的女老师,有将初中二年级男生一巴掌打死的男老师……当然,这都是一些极端的个案,更为普遍一些的现象是什么呢?有的老师平时故意磨洋工,把课程最重要的内容留到放假的时候“补课”,以便收取“讲课劳务费”;有的老师公开向学生索要钱物,让学生家长为他办各种不应办的事情,甚至为此而千方百计地逼迫学生;有的老师按人际关系,按学生送礼的多少,来排定座位,安排学生干部,评定各种荣誉,甚至以此来决定给学生的学习成绩打多少分;而收受学生或学生家长的礼物,为了得点回扣随随便便地向学生推荐各种资料报刊、笔墨纸张以至于食品、服装之类的,就更普遍了;为了学生的“前途”,为了追求升学率,把学生投入题海之中,并且尽职尽责地看守着,不许任何学生爬上岸来偷懒,不许学生“不务正业”地阅读任何“课外书”;批评学生的时候不惜讽刺挖苦之能事,肆意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教师职业道德的这种状况,是整个社会道德伦理危机的突出表现。我们呼吁,一方面要真正解决教师的待遇问题,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待遇问题;同时,建立起教师队伍优胜劣汰的机制,让一部分素质低下的教师淘汰出局,吸引优秀的人才进入教师岗位。

在此前提之下,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就是要有爱心。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有信仰、有理想、有追求的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由和平等,自尊自立自强——这样,他(她)们才能拥有一颗博爱之心,才能爱学生、爱知识、爱智慧,才能拥有真正的敬业精神。

二、人文素养

如何理解语文的人文性的实质性内涵呢?笔者认为,可以从邓小平关于教育的“三个面向”理论出发去逐渐把握。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对于语文教育来说就意味着我们要有一种现代观念,这是一种在人类自古代世界向现代世界发生转变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理性的批判精神,用这种精神审视我们的传统文化和传统文学,用这种精神审视我们近现代以来的作家作品,发现并摈弃其中与现代化不适应的东西,引导我们的学生成长为现代人。我们应该继承五四精神,促进古老的中华民族向现代文明的创造性转化。

教育要“面向世界”,对于语文教育来说就意味着我们要用人类全部优秀的文化遗产来教育我们的下一代。据统计,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外国作品不足8%,小学的比例还要低。即便是这少部分作品,也大多是五六十年代从某种狭隘的政治观念出发而选择的“揭露”、“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丑恶”、“黑暗”现实的传统篇目。他们既不能满足学生认识世界的需要,更不能体现人类人文精神发展的轨迹,当然也就不可能让学生从中吸取精华,以满足自己精神成长的需要。国外教育发达国家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主要采用世界文学名著和思想史上的名篇佳作,我们应该借鉴他们的经验。

教育要“面向未来”,对于语文教育来说就意味着我们要用这样的思想观念教育下一代——顺应人类精神文明发展进步的轨迹,顺应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目标与方向,顺应当今世界的潮流,走向一个更美好的明天。人们常说,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如何才能达成人类的和平?它需要人类拥有宽容、博爱的信念,持守一种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态度,它需要人类的每一个体不断超越功利主义的人生价值观,这也正是人类精神文明史的精华所在。因此,自由、民主、博爱的精神,健康的生态意识等,是面向未来的观念,应该渗透在我们的语文教育中。

三、文学素养

新的《语文教学大纲》已经明确提出,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的比重要提高到60%以上。如果教育理念摆正了,这个比例还会提高。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而且是对社会生活的包罗万象的整体化的反映。一个社会,一个历史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世界观、人生价值观、道德伦理观等等,都在文学之中。通过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来认识、理解人类社会的状况及其发展,尤其是通过中外文学经典来理解、把握人类的精神历程,都无疑是最佳的捷径。同时,就文学的表现形式而言,他生动的形象,优美的语言,引人入胜的情节,令人陶醉的意境美,不仅对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而且也最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

可是,就我们现在中小学语文教師的总体状况而言,他们的文学素养是远远不够的。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曾一度焕发出全民性的读书热、文学热,但好景不长。商潮与现代流行文化的冲击以及某些思想观念的束缚,使得整个社会正在不断地远离文化经典和文学经典。

上一篇:家长育儿的心得分享下一篇:小区物业服务费项目及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