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与职业能力

2024-07-16

教师职业与职业能力(共12篇)

教师职业与职业能力 篇1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大发展的时代,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 高技能人才成为稀缺资源, 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紧缺已经成为制约工业化的瓶颈。为工业化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 这是高职院校肩负的社会职责。因此, 高职院校打造师资队伍, 确保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是时代的需要。

一、对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进行调研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培养面向生产、服务、建设和管理一线具有较强应用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根据高职教育“产学研相结合”的理念, 高职教师应该有职业背景, 具备专业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技术开发与社会服务能力等, 这就要求高职教师既要专业理论知识过硬, 更要职业能力过硬。但目前, 高职院校师资状况不容乐观, 多数院校的“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不足70%, 致使实践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困难重重, 师资能力水平已严重制约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

二、调研分析

1.调研模式

本课题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 针对广大的高职学生和教师群体, 省内外高职院校的管理人员、行业企业专家, 调研内容包含教师的专业能力、职业能力、综合能力三个方面的40个问题。

2.调研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1) 学生对高职院校教师综合水平的评价。

调研问题:①本专业教师对专业背景、就业前景、目前市场上的薪酬水平等介绍, 你是否满意?②你对所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否满意?③你对所选专业的课程安排是否满意?④你对所学专业教师动手操作技能和教学效果是否满意?⑤你对本专业教师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总体评价?⑥你对本专业教师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情境、工作任务设计是否满意?⑦你对本专业教师教学做一体的授课水平的总体评价?⑧你所在专业教师课程成绩考核评价是否为科学合理公正的总体评价?⑨你对本专业教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的技能水平的总体评价?⑩你对自己目前所获得的专业知识、能力、素质满意吗?

问卷选项分5种:A.很满意 B.满意 C.基本满意 D.不满意 E.非常不满意

从学生问卷统计图可以看出, 选择A和B的比例较高, 说明学生对教师的满意程度较高, 广大高职教师应该对自身的综合水平有自信心。学生对问题1和2有非常不满意的选择, 说明高职院校每年均需要进行专业人才需求调研, 从而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 教师本人对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的评价。

调研问题:①高职院校教师人才市场需求的调研能力;②高职院校教师基于人才需求分析的专业开发能力;③高职院校教师对岗位职业性的分析能力;④高职院校教师基于职业岗位分析的课程开发能力;⑤高职院校教师学习情境、工作任务的设计能力;⑥高职院校教师基于工作任务分析的教学设计能力;⑦高职院校教师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施能力;⑧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实施能力;⑨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⑩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

问卷选项分5种:A.很强 B.强 C.一般 D.不强 E.很弱

从教师问卷统计图可以看出, 选择C“一般”的比例很高, 最高的一项是“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 说明科研工作在高职院校还处于非强势的地位, 亟待加强。选择E“很弱”的比例很低, 说明广大高职教师在对自身职业能力的认识上, 既觉得自己不强, 但也觉得自己不弱。基于这种自我认识, 教师群体容易出现自我满足, 不思进取的状况。这就说明师资队伍建设中, 需要适度的压力来激发教师的潜能, 需要用相应的激励措施来鼓励教师提高自身的水平。

(3) 管理人员对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的评价。

管理人员问卷与教师问卷的调研问题相同, 选项也相同。此项想调查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两者之间的认识差异度。

从以上统计图可以看出, 认识最接近的是图5选项C“一般”;认识差异最大的是图7选项E“很弱”。这说明, 在职业能力水平“一般”这个层次上, 两者达成了共识, 但在某些方面“很弱”上存在很大的分歧。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管理层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上困难重重的问题, 管理层觉得需要改革提高的项目, 教师却觉得可以了, 没有必要改, 改革是多事。因为教师不愿意配合, 甚至抵触或敷衍, 致使改革成效不显著。

这就说明, 管理层需要从思想上提高教师的认识, 让他们意识到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要派他们出去进修、培训、参观以开阔教师的视野, 要持续不断地向他们灌输先进的思想和做法。只有这样, 才能避免在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上一头热一头冷的现状。

(4) 行业企业专家对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的评价。

调研问题:①高职院校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②高职院校教师理论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水平;③高职院校教师动手操作的水平;④高职院校教师开展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工作的水平;⑤高职院校教师为企业员工开展不同项目和不同层次的技能培训和鉴定服务的水平;⑥高职院校教师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的水平;⑦高职院校教师对行业新技术的认知水平;⑧高职院校教师对职业岗位的认知水平;⑨高职院校教师实训基地建设及设计安装的水平;⑩高职院校教师与企业合作开展科研工作的水平。

问卷选项分5种:A.很高 B.高 C.一般 D.不高 E.很弱

从统计图上可以看出, 行业企业专家对高职教师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还是作了充分的肯定, 他们认为强的项目有“高职院校教师实训基地建设及设计安装的水平”“高职院校教师为企业员工开展不同项目和不同层次的技能培训和鉴定服务的水平”以及“高职院校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 这些正是高职院校体现社会服务职责的保障。他们认为最弱的一项是“高职院校教师动手操作的水平”, 这正是高职教师所欠缺的技能, 也正是高职院校“双师”建设的突破口。

三、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建议

1.认清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的内涵, 找准师资队伍建设的方向

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由三个部分组成, 即职业基本素质、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特定能力。职业基本素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素质、专业知识和应用教学媒体的能力。职业通用能力包含教学能力、教育能力、评价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职业资格证书所承载的动手能力。职业特定能力包含基于人才需求分析的专业开发能力、基于职业岗位分析的课程开发能力、基于工作任务分析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实施能力及社会服务能力等。而本课题研究中, 视职业通用能力为专业能力, 视职业特定能力为职业能力, 从调研结果上看, 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能力尚可, 职业能力有差距, 因此,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方向应该是努力实现师资队伍专业能力向职业能力的转化。

2.抓住实现专业能力向职业能力转化的社会实践关键环节

从图8可以看出, 行业企业专家对高职教师的评价最弱的一项是“高职院校教师动手操作的水平”, 这是目前高职师资水平的软肋所在, 针对这种情况, 只有制定相应政策, 实施相关制度, 强化社会实践这个环节, 让老师在社会实践中, 既增强动手能力, 又了解行业企业一线的情况, 认知新技术、新岗位、新工作任务, 从而改革高职教育教学理念, 完成专业能力向职业能力的转换。

3.搭建保障教师社会实践的平台

(1) 深化多元合作机制, 建立校内实训基地。

校企深度合作, 引企入校, 探索“校中厂”。以乐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0年5月与四川德恩机械有限公司合作, 引入德恩机械加工第4车间, 建立融生产和教学为一体的“校中厂”, 实现了企业与学院在教学空间、岗位人员和教学内容等方面的融合;2010年与成都夏尔数码、好亦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合作, 在学院按企业标准共建博腾广告有限公司和好亦同、申通物流经营部等经营性实训基地, 为学生提供真实工作岗位用于实习, 教师也有了社会实践的场所。

(2) 推行集团化办学, 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根据“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龙头带动、城乡联姻、校企合作、实现共赢”的指导思想, 将集团化经营模式引入高等职业教育, 吸收多方力量, 整合各方资源, 以高职专业为主线, 通过校际、校企间的资源联合实现集团成员间的资源共享。

4.让教师在“融于岗位、工学结合、实境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提高职业能力

融于岗位要求构建基于职业岗位群的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三对接”, 即课程设置对接职业岗位、教学目标对接岗位能力、教学内容对接岗位。实境育人要求创建真实的面向工作过程的学习环境, 工学结合, 实施项目 (任务) 驱动、行动导向等教学方式, 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经过社会实践, 高职教师的基于人才需求分析的专业开发能力, 基于职业岗位分析的课程开发能力, 学习情境、工作任务的设计能力,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实施能力等均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可以实现专业能力向职业能力的转化。

5.强化教师的职业资格取证

作为动手技能的保障, 职业资格证书是高职“双师”教师必不可少的条件。教师只有了解行业标准, 掌握岗位技能, 明确职业要求, 才能指导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要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考取中级职业资格证书、高级证书甚至技师证书, 使专任教师中取证比例逐步达到80%以上。

6.制定系列的教师职业能力测评指标体系, 促使教师专业能力向职业能力转化

科学合理的师资职业能力测评有利于师资队伍建设的水平提高, 可以起到导向作用。如学院可制定教师教学改革能力测评指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测评指标等, 以评促建、以评促改, 达到师资能力提高的目标。

综上所述, 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 师资能力水平是关键。师资的职业能力上去了, 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才有保障。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 使团队具有一定实践教学能力和科技开发服务能力, 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需要。在师资队伍打造上, 需要政策支撑、资金保障、平台搭建、激励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齐头并进, 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福堂.高职院校教师专业能力标准调查问卷分析[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6) .

[2]秦传江, 徐益.论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能力培养[J].教学与职业, 2009 (14) .

教师职业与职业能力 篇2

杭州市清泰实验学校 陈其

社会的文明,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教师。教师要顺利完成社会和历史所赋予的重任,就必须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职业道德与职业能力这两方面,因为它们对于教育工作者提高和完善教育质量,对于国家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教师职业道德与职业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既有不同于对方的差异,也有相同于对方的联系。教师职业道德作为一种职业道德,是从事教师这一职业应该而非必须具备的规范,它是在调整教师与社会、同事、学生、自我等之间种种关系中产生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而教师职业能力是教育工作者从事教师这一职业所需要的多种能力的综合,是教师胜任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教师职业道德决定了教师的职业操守,教师职业能力体现了教师工作能力,他们共同组成衡量教师水平的标准。

教师职业道德与职业能力的关系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它们的出发点不同:教师职业道德侧重过程,而职业能力侧重结果。例如,教师好比蜡烛,虽然燃烧了自己,却照亮了别人。像此类赞美教师品质的名言举不胜举,有的赞美老师的品质,有的称赞老师的能力。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看,教师会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甘于奉献,兢兢业业,以严谨的作风、严格的要求规定自己。正如《教师铭》中说的:“呕心沥血育桃李,全心全意做园丁。”教师会一视同仁,不偏爱特别学生,用心关爱每一个学生。但是,从教师职业能力的角度看,教师注重自己的教学成果,希望教出来的都是成绩优异的学生,这会导致他们偏爱成绩好的学生或是家庭背景好的学生,而不去关心差生或是困难学生。教师在学生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生认为老师在校园里辛勤地耕耘,老师早已把心种了下去,在年复一年的期待中,他们自己看着老师的诗句从校园里长出,在他们的嘴中被吟诵成果实。所以,教师应既注重师德的培养,也注重能力的培养。

第二,它们的教学原则不同:教师职业道德采用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职业能力采用惩罚式,打骂式原则。前者偏重启发式,举一反三式教学,老师会注重自身教学道德,认真备课,以爱为根基,教育学生;后者偏重说教式,述说式教学,老师遇到经常犯错误的学生会用偏激的语言批评,用暴力的行为责罚。有道德的老师绝不会逼迫学生学习,不会把“打”字挂在嘴边,而是用温和的言语引导学生学习。

第三,它们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不同。一个有职业道德的老师在学生心中是受欢迎的,学生见到这样的老师感到很亲切,乐于与老师谈心开玩笑。相反,一个只有职业能力的老师在学生心中是受尊敬的,绝不是受欢迎的。因为学生见到这样的老师会感到害怕,甚至听到声音就颤抖,他们错了就要受到惩罚或责骂。长此以往,他们会厌烦上学,不愿意学习,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对一个学生的成长十分不利。

教师职业道德与职业能力的关系除了差异性外还有关联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职业道德提升教师职业能力。有职业道德的教师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不断鞭笞自己努力刻苦终身学习,以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教师会做到关爱每一个学生,用无限的师爱开启每个学生的心灵,用奉献的人格塑造每个学生的心灵,指引学生走向正确的道路。教师会始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并自重、自醒、自觉、自励,时时处处严格约束自己,正确对待个人得失,不计名利,不图虚名,不事张扬,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做好各项工作。这样下去,教师的职业能力就得到了提高。他们会让我们教育的天更蓝,教育之泉更清澈!

第二,职业道德决定教师职业能力。一个有职业道德的老师一定有较高的职业能力,而一个有非常高的职业能力的老师不一定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苏联的加里宁说过,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只要教师能热爱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的德、智、体美等,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体现自身的职业能力水平。

第三,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共同促进教师的发展。教师职业技能的要求及职责的复杂性、特殊性,使得做一名称职的教师,尤其是做一名优秀教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师职业道德一方面涉及到教师如何对待职业,如何对待工作,同时也是一个教师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的表现;教师职业能力是教师业务素质的行为表现,是教师业务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优秀的教师只有结合这两个方面才能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果。

此外,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活动最基本的要求,高超的职业能力是教师成果的体现,它们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直接关系到学生以后的成长,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实现,直接关系到祖国的未来。

教师职业与职业能力 篇3

关键词:教师;职业能力;一体化教学

一、职校教师职业能力存在的问题

职业学校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快速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技能人才,提升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就必须采取一体化教学。实施一体化教学的首要条件是教师队伍的建设,其核心是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现阶段职业学校教师职业能力仍有不足,尚未完全适应一体教学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五点:

第一,理念不到位。许多教师虽然对高技能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但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学科体系的教育模式仍然根深蒂固,还是自觉不自觉地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中以知识为逻辑主线,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任务脱轨现象仍存在,能力为本位不够突出。有的教师对打破学科体系的行动导向课程模式不适应,对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缺乏深入的理解。

第二,教师一言堂。如目前我校大部分课程还是以老师的讲解为主,学生坐在板凳上认真听、快速地记笔记,典型的一言堂、满堂灌。我们的老师也是很辛苦地备课,准备课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动画、实物演示等素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选取合适的案例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但仍是以教师为主,而不是以学生为主。这种方法在学生素质好时,教学秩序会不错,但是随着生源质量稳定性越来越差,这种讲课方法的适应性也越来越差,上课时,学生在课堂上睡觉、看课外书、玩手机等不好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教师课堂的掌控能力下降。

第三,管理压力重。职校教师除了承担课堂管理工作以外,部分教师同时还要承担班级管理工作,也就是班主任工作。管理班级时,各项事务性工作很繁琐也很耗精力,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师在提高职业能力上的精力投入。

第四,职业经历缺。职校教师大部分来源于普通高校毕业生,缺少必要的岗位实践经历,更没有岗位实践经验的积累,缺乏专业所对应的工作领域的职业能力,对专业所对应的岗位及岗位群不熟悉,对生产工艺及生产流程(或服务流程)及其关键技术不熟悉,导致部分教师对岗位的工作任务、完成这些任务的工作过程及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等相关知识和情况不清楚。在课程开发与设计时,部分教师没有将课程置与专业课程体系中进行系统考虑,未能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与学习工作的一致性原则,使得课程与课程之间存在内容上的重叠或脱节现象。

第五,深入企业少。部分教师认为自己已经是“双师”了,职业资格证和讲师证双全,就不必去企业了,这是偏颇的认识。不少教师的职业资格证都是通过考试考来的,当然有的要经过短期的培训,但这些职业资格证并不是在企业第一线锻炼得来的,显然并不代表职业能力。还有的教师认为学校有实训设备,教师就在这些实训设备上操练也是照样可以提高职业能力的,这也是有偏颇的。虽然这样可以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但离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离企业的真实生产仍有一定距离,因为这些设备毕竟是在实训室,它所处的环境和真正的生产仍是有差距的。另外也有部分教师认为,同类高职院校之间的专业交流研讨也可以提高专业能力,并且见效很快,比去企业强得多。诚然院校间的专业交流是必要的,但是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教师必须面向生产第一线,要知道人才的需求,不是研讨能解决的。

二、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

针对这些不足,笔者结合自身工作体会,认为通过采取以下七项具体措施可有效帮助教师提高自身职业能力,尽快适应一体化教学的需要。

措施一,营造氛围。学校要不断营造职业教育重要性的氛围,即营造以成为专业带头人和各级教学名师和骨干教师为荣的教学气氛,增强教师对职业教育的自信心,把增强教师职业能力提升与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措施二,注重反思。通过对过去事件的思考,寻求对过去事件的理解,以帮助应对未来。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里说的是“学”与“思”的关系,而“教”与“思”的关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如果教师只注重教而不反思教的效果,那么教师的教学能力就永远不会提高;如果只反思而不教就是空谈,如同不反思的效果。

措施三,主配互换。改变课堂主配角关系,教师作为指导者出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绝对主角。比如设计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项目,让学生动手做起来,分成几个小组,大家彼此之间有比较,有竞争,这样上课的效果可能会更好,可有效提高教师的课堂掌控力。

措施四,剥离职能。将班级管理职能从教学工作中剥离出来,移交到行政部门,由专业人员负责班级管理而非任课教师,任课教师应该把管理班级和学生的时间拿来钻研业务,不断提升自身职业能力。大学的辅导员制可以作为借鉴,班级管理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均由不担任授课任务的辅导员承担,极大地缓解了任课教师的管理压力。

措施五,培训多样。师资培训是提高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如何强调均不为过。培训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不拘一格。比如可以支持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岗位培训,并获取相关资格证书,在这一经历中教师的职业技能或多或少会得到锻炼和提高;再比如可以聘请企业资深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把企业的现场知识技能带到学校,专业教师与其共同教学的过程中,也扩大了自身知识面,增长了实践技能。还可以让教师亲自参与实训室、实习工厂、实训基地等的建设项目,既有利于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编写具有较强针对性实用性的教材,也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建立与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措施六,产学合作。增强产学合作,以产学合作为平台,有计划地安排专业任课教师深入生产、科研一线参加实际锻炼,增加相互学习和提高的机会。锻炼时间不宜太短,那种短训班(如一两周)式的培训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笔者认为每5年去企业锻炼1年,或者每年锻炼两个月是较为合适的。因为要熟悉企业的环境、流程、制度、工艺方法等,没有一定的时间是学不会的。

措施七,强化考核。学校内要建立相应的激励考核机制,激励教师提高自身职业能力。一方面学校应加强物质奖励等正激励措施,如从福利、津贴、学术科研等方面拉开档次,让教师认识到优秀、突出人才的优惠待遇是他们提升自身职业能力的回报;另一方面学校也应加大考核力度,对不达标教师进行处罚,不断增强教师提高自身职业能力的紧迫性和危机感。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Z].教职成〔2011〕12号.

[2] 孙正广,廖德伟,廖晓燕.高职高专实用型教师能力培养初探[J].职教论坛,2012,(2).

教师职业与职业能力 篇4

教师是教育目的的实施者, 教育活动的设计者、领导者和组织者, 在教学中, 教师起主导作用具有客观性和必要性。那么教师导能力是完成教学任务的直接工具, 决定课堂教学质量水平, 导能力是教师各种素质水平的集中表现, 决定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从某种程度上说, 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好了, 学生学习也必然进入了积极主动的主体地位, 这与教师巧妙地发挥了主导作用分不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必须调动其主观能动性, 使其积极认真地学习, 但必须要有教师适时必要的引导, 才能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与质量, 使学生获得知识, 能力, 并使思想品德上得到发展, 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很好发挥主体地位的前提条件是教师发挥好引导作用。

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刚进校时学习干劲很大, 但是时间一长往往就消退了, 从调研中我发现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 好多的专业教师首先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专业教师把导学贯穿到了学生在校学习的整个期间。其次专业教师对本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 与往届毕业生的能力要求进行对比, 与就业情况的分析了解, 充分利用了这些优势, 对职业学校新生进行导学, 让学生提前知道自己今后主要的就业趋势及职场要求。在学专业的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方面, 把他们对这个专业的简单感兴趣转换成热爱这个专业, 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引导, 让他们树立起对以后工作的事业心。

1 职业教师应用指导能力的实践效果

例如:电工技术基础是研究电路基础知识、磁与电磁感应现象基本规律及分析方法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是学习电工专业知识过程中的重要理论基础, 它概念多、原理抽象、难懂难学, 而很多定理和电路分析方法都是以长篇理论叙述为主, 在上课讲解过程中也显得纷乱复杂, 学生对其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兴趣。我认为在讲解原理、分析方法时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堂、仿真软件、电工实验室等现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有意识的创设情境, 用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中来, 让学生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手去做, 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引导学生去归纳、总结原理, 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在创设情境时, 不仅要考虑到知识的获取、兴趣的激发, 更要引导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2 职业教师应用引导能力的实践效果

如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方面心不在焉, 一会儿看看窗外, 一会儿左顾右盼, 或者玩手机, 在以前教师通常只会善意的提醒这样的孩子, 或者对他批评教育, 但这样的孩子摆出一副不服气的样子, 眼睛望着天花板, 心不在焉, 满不在乎的样子, 而现在这样的孩子需要教师从很多方面的给予指导, 不仅仅局限于课堂, 而把大多数时间放在课后对于这些同学的心理的了解, 作为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应关注这样的问题学生, 应给他们更多的关心与呵护。不应该对他们持冷漠的态度。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他们重拾生活信心, 做生活学习的强者。在学生感兴趣的项目中加强指导, (比如:技能竞赛活动, 到与学校合作的企业中见习) 我们可以指导他们合理的利用课余, 传递一些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让他们在学校里有所为, 有所不为。在课外时间不定期的找谈话, 随时发现问题就给予解决, 而且让他们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展示个人才能活动, 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让每个人都发现自己的长处, 展示自己的优势一面, 改掉自己不好的行为习惯。我相信在我们积极、正确的指引下, 随着时间的推移, 学生会改变不良的习惯, 他们会在生活和学习中充满自信, 会更热爱学习。

3 培养职业教师启导能力意义

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很快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以学生为主体,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给学生思想上的启发, 让他们动脑、动手、动口参与进来, 比如:在一些实验当中, 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想和独立的思路, 并通过实验去验证是否错误或修改自己不完善的想法。比如:在讲授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三者之间关系时, 把电源、开关、小灯泡形成的闭合电路中串联一个固定阻值的电阻, 让学生观察串联前灯泡的亮度和串联电阻之后亮度的区别, 再自己动手用万用表检测, 串联前灯泡电阻、电压、电流大小, 和串联后灯泡电阻、电压、电流大小, 启发他们串联电路电压、电阻、电流的三者关系。学生互相之间的探讨理论怎么都说不清, 那么教师就可以启示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 展开讨论和分析, 使知识更易于接受, 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4 增强职业教师疏导能力意义

对于职业学校的教师疏导学生思想生活中的芥蒂比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更重要, 在这次的调研中我发现现在的学生生活条件优越, 不知道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他们往往是心理承受力极度的脆弱, 碰到困难就选择退缩、逃避。面对诱惑经不住考验、在学校无所事事, 觉得上学没什么意义, 读书就是一种压迫, 有的学生甚至过早的离开学校, 寻找校外所谓的自由。针对这些学生好多的职业教师都在诉说现在的职业学生素质普遍低下, 一届不如一届, 其实社会的发展, 信息化的普遍应用, 学生的认识比以前多, 知道的事情也比以前的学生来的多, 思想也就变的不一样, 强调个性化发展, 如果课堂的内容没有他看到的电视上的精彩可能他们的兴趣也就变淡, 我们应该把我们的教学过程传授知识的课堂可以用现代化的手法转变, 让课堂跟看电影一样, 那么的容易记忆和印象深刻, 在面对这些学生时要多家访, 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和以往的学习情况, 多与学生谈心、全面的了解学生思想情况, 帮助他们正确的处理同学关系, 特别是异性同学之间的关系。要疏导他们敢于面对困难, 敢于承担责任。

总之, 作为职业教育的教师, 我们所有能力的培养都应该实践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作为职业教育者, 不仅仅教的是知识更多的是教他们如何成长, 职业教育是职业学生人生的关键期, 教师导能力的方向决定孩子成长的方向, 应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 正确认识情绪对中职生成长的影响, 指导好教学实践, 引导好人生的方向, 启导好思想认识, 疏导好正确的价值观。把教师导能力的应用到我们的职业教育中, 使他们成人、成才。

摘要:随着课程教学改革不断的推进, 新课改全面实施和深入, 如何提升课堂的效率成了新课改理论向实践跨进的绊脚石, 我将从几个案例来了解中职教师“导”能力在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如何把教学改革中“导”“学”思想切落实到教学实践中, 教师“导”的能力应用成为研究与实践的关键点。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导能力,教学实践,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姚成建, 张皓.邓小平的教师教育思想与当前的教师教育改革[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4) :78-80.

教师职业与职业能力 篇5

提升”论坛发言稿

尊敬的“xx研究会”副会长谢xx老师、xx二中外国语实验学校的谢xx老师、李xx老师;各兄弟学校的领导、老师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我一直在这样追问自己:为什么我要教书?为什么要坚持办教育?为什么在外人看来我就要放弃课堂离开学校的时候,却又毅然重新返回校园,继续着二十多年日复一日的工作?我一直在追问,无法真正找到答案。直到今天,听了三位奋斗在一线的专家的讲座,看到来自七个学校的认真听讲座、学习的领导和老师;我突然发现我好像找到了答案。

“相遇”,对,教育就是一场相遇,一场美丽而温馨的偶遇。如果没有对教育的相遇,就没有今天xx二中外国语学校三位老师的精彩分享;如果没有对教育的相遇,就没有今天庙垭学校的高朋满座;如果没有对教育的相遇,就没有我们今天在分享三位专家教育叙事时所听到的“温暖”、“幸福”、“成长”、“感激”等这些富有正能量、温馨的词语。在此,我要向今天远道而来的三位传经送宝的专家说一声谢谢,因为生命是一段旅程,生命更是一场无法预知的相遇。说不准在不久的将来,今天在座的朋友们因了今天的学习相聚、交流分享会在某个地方成就他人,丰厚自己。今天,我更要向参加这次活动的兄弟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说一声谢谢,因为生命只有相互交融、相互吸引,我们的生命才更加精彩。当然,今天,我更要感谢我校的全体老师,因为,我相信,我始终相信,今天你愿意打开一扇窗,明天你的眼中会有更加精彩的风景,明天你会更加自由地、更有勇气地畅游在教育这块土地上。

是的,教育是一场相遇,更需要一种向善的信念和毅力。昨天,NBA著名球星科比宣布赛季后退役。说真的,我很感伤,因为他在篮球领域上陪伴了我近二十年。他的努力和坚韧时常激励着我,促使我不敢忘记初心、不弃初志。科比马上要走了,我也必须有新的篮球偶像,但科比的勤勉让我无法忘怀——在他成为巨星之后,每天仍然要投中1000个球,三组20米50次往返跑,三组杠铃等训练量却时时告诉我,没有付出,没有辛苦,何来成功和风采。

今天,三位专家的分享都是很接地气的,我们也是可以做的,也可以做好的。关键是我们能不能愿不愿意把这些简单的工作做到极致,坚持到底。

教师职业与职业能力 篇6

首先,是专业建设的要求。职业教育通过专业设置的纽带直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传统产业快速升级、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新兴产业不断涌现,特别是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的发展,使职业教育专业不断改造升级,淘汰落后不适应需要的老专业,派生新专业,建设专业链和专业文化,实现专业建设滚动螺旋上升成为必然。人才培养方案将不断调整,课程也将不断更新变化,新知识、新技术将不断引入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从而增强职业教育对产业发展变化的敏感度。面对3G、光伏、LED(半导体发光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软件与服务外包、现代服务业等新领域,要求职业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必须具有不断获取产业发展信息、了解产业发展趋势的能力,教师具有不断追踪和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教师只满足于已有专业知识。吃过去的老本,不去研究产业发展的新情况,不去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就要落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就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步伐,这样的职业教育最终将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样的教师也必将得不到自身的专业发展甚至被时代淘汰。

其次,是实训场地建设的要求。建设实训场地,一要加大经费投入,配置先进设备。二要积极运用企业资源为职业教育所用,实行学校场地与企业设备互相利用,开展生产性实习和产学研成果孵化或服务,或引进企业研发中心、服务中心、经营实体等,实现校企双赢。三要通过立项攻关组织教师研发和改造升级实训设备,从而增强教师研发能力,提高实训设备对实训的实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节约经费开支;现代服务业专业则要开发与实际服务领域对接的实训流程和实训项目,真正实现实训场地建设的良性发展,实现更高层面的实训场地建设模式。这些都要求教师了解生产经营过程中新技术和各种设备的运用和发展趋势、生产和管理过程等实际情况,具有设备的配置、流程的设计、环境的营造以及设备的改造、研制等方面的能力,否则,实训基地建设将是盲目的、无序的。

再次,是课程改革的要求。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决定了其专业课程要对应工作领域,而不是学科体系,并实行行动导向课程模式,开发任务式、项目化课程,实行工学结合、理实结合、学做一体。当然,这并不排除部分学科性课程的存在,而是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征和工作岗位的适应性要求出发,对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基本定位。职业学校课程改革涉及开发、实施、评价、管理等各方面,从目前条件上讲,受到教师专业实践和课程开发能力、学生规模和专业设备等方面的制约,改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为此,要从体制机制上下功夫,一是学校层面应建立课程建设和管理委员会,强化课程的建设和管理在学校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中的核心地位,改变教务部门以教学管理代替课程管理的状况。二是专业层面建立课程建设工作委员会,吸引行业企业和社会人士参加,将课程改革作为专业建设的核心工作,将课程改革常态化,通过课题立项集体攻关,加强教研活动,改变教师单干独行的低效状况。三是完善政策,激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由于课程改革涉及课程开发整个过程,市场研究、工作分析、课程分析、课程设计等涉及大量原创性工作和文本编写,必须有相应的政策激励和保障教师投身改革工作。

教师职业与职业能力 篇7

一、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缺失现状的基本分析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其教师与普通高校教师相比,教师的专业技术的应用和实践能力要求更强,基本操作技能水平要求更高[2]。应当说,具备专业实践能力是高职院校教师区别于普通高校教师的主要特点之一。这也是新时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开放性、实践性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的特殊要求。然而,当前我国职业院校的教师大多长于专业理论,专业实践能力普遍缺失。究其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当前我国职业院校师资准入制度与普通高校相同,即重视把学历和毕业学校的类型层次作为招聘教师的主要标准,没有把专业实践能力作为准入标准之一,因此大量没有专业实践能力的普通高校毕业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进入到职业院校教师行列;这些教师在接受普通高等教育时,经历的就是“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培养模式,缺乏足够的工程实践训练,专业实践能力先天不足。

其次,当前我国职业院校教师的价值取向仍然是重理论轻实践,学校的考核制度、评价制度和职称晋升制度与普通院校趋同,即仅对教师的学历、课堂教学效果和科研成果有硬性规定,但对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却没有明确的要求和评判标准;教育行政部门也没有明确要求职业院校教师应该达到的实践能力标准,这种现状不利于调动教师主动发展专业实践能力的积极性。

第三,大多数职业院校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对教师的培养培训偏重专业理论的提升,而弱化专业实践能力的养成;调动教师提升实践能力积极性的相关激励制度还是空白。

第四,职业教育作为一种跨界教育,其教师专业实践能力需要企业协作培养,需要企业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学习资源,但企业界普遍认为,校企合作会挤占企业的资源,甚至会干扰企业的正常工作,还有可能发生安全事故、技术泄密等事件。这些顾虑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企业参与协作培养的积极性。

二、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养成路径

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养成路径主要包括企业实践、校本培训和科教促进三个主要路径。

1. 企业实践。

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来源于企业实践,它与企业的真实生产环境是分不开的。从国外职教发达国家的情况看,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已经制度化。如,澳大利亚政府要求在职教师除参加各种新知识讲座和新技术培训外,还必须经常或定期到企业进行技术实践、参加企业的培训,规定职业教育教师每周在相关企业兼职工作10小时[3]。

借鉴国外职业教育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企业实践是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养成的必经之路。目前,可选择的模式主要有:一是访问学习模式,又称为访问工程师模式,即选派教师深入到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进行专业实践锻炼,实行企业导师负责制,重点参与技术攻关和合作研发,跟踪了解企业一线最新技术;二是挂职顶岗模式,主要以脱产、半脱产的方式选派专业教师在企业挂职顶岗锻炼,使教师在生产岗位上进行专业实践;三是拜师学艺模式,主要针对工艺类专业而言,让中青年专业教师拜行业中的著名大师为师,结成“一对一”或“多对一”形式,学习传统工艺技能,汲取传统艺术素养[4];四是考察调研模式,主要是利用暑期组织专业课教师下厂实践,深入到生产一线进行职业调查和职业分析,了解和掌握企业工艺过程、生产现状和岗位特征,获取生产运行操作、设备维护检修、故障诊断排除、工程预算编制等第一手资料。这四种模式的选择,需要根据教师的专业发展、实践能力基础、学校发展等具体需要来确定,并达到教师发展与路径优化配置。

2. 校本培训。

校本发展途径就是充分利用学校内部实践教育资源,以提升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为目标,由学校自行策划、自行组织、自行实施,由校长和教师共同参与的教师培训活动。这是一种成本低、简便易行,以学校为主的培养途径;它不会受外界条件的约束和干扰,完全由学校和教师来组织和安排,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可控性。在我国,职业院校的校本培训开展得还很不深入,尚停留在理论培训、教学研讨、观摩听课等活动上,很少深入到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中来。这就需要我们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充分发挥校内实践教育资源优势,推动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养成。

专业实践能力校本培训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技能比赛。有条件的院校每学期都要组织教师技能比赛活动,搭建专业教师切磋技艺、交流经验的平台,实现“以赛促学习”、“以赛促提高”的技能培训目标[5];学校要选拔专业教师参加全国性或省、市级技能比赛活动,促使教师在参赛准备、实际比赛以及和同行交流的过程中提高其专业实践能力[6]。二是学习培训。学校要鼓励和支持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利用业余时间到实验室或校内实训基地跟班实验或实训,逐步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学校可利用寒暑假在学校实验实训基地组织教师进行某种专业技能的集中培训;学校还可通过“师傅带徒弟”的“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一”的形式,促进青年教师向资深教师学习,提升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学校可定期开展由企业资深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参加的技术交流活动,把企业现场的实践知识带回学校,传递给教师。三是参与实践环境建设。学校要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参加学校实习工厂、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建设、更新、改造与维护,鼓励教师自己动手制作实验教具,设计创新实验教学项目,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

无论哪种专业实践能力校本培训模式,都需要建立系统的培训体系,营造浓厚的培训氛围;需要建立需求分析、项目设计、项目实施、项目评价、成果转化等科学管理环节,从而提高校本培训的效果。

3. 项目研究。

开展项目研究是促进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养成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项目应以应用研究为主,要注重与企业需求结合,与教师专业发展结合,在科研过程中、在科技服务中实现和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以项目研究形式促进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在国外已有成功的经验。如,新加坡工学院在校内始终保持20%的教师在实验室或实习工厂搞工业或技术项目开发,通过项目把教师同工业界联系在一起,加强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借鉴国外经验,各职业院校要搭建校企科技合作平台,为教师联系更多的科研项目。以项目研究为载体,可以促进教师服务于企业需要,帮助企业设计产品、革新技术、改造工艺,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课题研究要吸纳一部分企业技术人员,这样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教师同企业技术人相互学习,最终推进学校和企业深度合作。此外,教师在争取国家、省、市级纵向科研课题时,选题也要注重与企业实际需要相结合,实现教师的科学研究与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工艺改造相融合,最终提高课题成果的转化率。

三、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养成的保障措施

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养成路径有很多,但这些路径是否畅通,主要取决于教师、院校、企业的态度和行为。就目前情况来看,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调动教师、学校和企业的积极性。

1. 制定相关政策,激发教师对专业实践能力的内在需要与动力。

教师应对其专业实践能力养成负主要责任,调动教师内在动力是专业实践能力养成的关键。主要措施有三个方面:一是建立教师准入制度。政府部门应建立职业院校教师准入机制,把具备专业实践能力作为职业院校教师基本资格条件;规定职业院校专业教师任教前必须获得必要的实践技能,必须具备企业生产实践经验,或者取得由权威机构认定的职业资格证书。二是改革职称评审办法。政府部门应制定区别于普通高校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专业教师职称评审标准,把教师实践能力作为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的条件之一。三是改进考核评价机制。要把专业实践能力作为教师考核评价体系的重要指标,引导教师主动提升专业实践能力;要重视实践教学的评估与考核,促进理论与实践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在专项津贴、工作量计算、出国培训等方面向专业实践能力较强的教师倾斜。

2. 建立评估机制,强化职业院校在教师实践能力培养中的主导作用。

学校是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责任者,起着主导作用。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推进下,大部分职业院校都能认识到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但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生师比不断攀升,教师工作量越来越大,教师很难从教学岗位上脱离出来参加培训学习。因此,为了满足教学需要,学校只能牺牲教师脱产到企业实践锻炼机会,有的学校甚至不能外派教师参加国家级和省级师资培训,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因此,有必要改进职业院校评估机制,把教师实践能力培养作为重要评价指标,督促职业院校加强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力度。另外,还要明确要求学校制定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相关制度,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激励机制、运行机制、评价机制、保障机制,引导教师把专业实践能力养成作为其专业发展的重点内容,并确保教师有时间、有精力选择合适的路径培养和提升专业实践能力。

3. 制定专门法律法规,明确企业在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中的责任与义务。

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企业参与合作,我国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许多重要文件都对此提出了相关的要求。如,2004年出台的《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继续教育进修和企业实践制度。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进行实践,并作为教师提职、晋级的必要条件”。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又重申“要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提出“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这些政策对促进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总体上表现为单方性,缺乏对企业的要求和约束。因此,政府应抓紧时间制定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的专门法律、法规,明确企业的责任,使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法律化、制度化,从而推动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建设。

参考文献

[1]刘磊,傅维利.实践能力:含义、结构及培养对策[J].教育科学,2005(02).

[2]贺文瑾.职教教师教育的反思与建构——基于专业化取向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04

[3]马丽娟,王芳.高职院校在职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与途径[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7(04).

[4]林素琴,邵汉强.“拜师学艺”创新“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0).

[5]王旭生,张焕强.加强校本培训提高教师实践动手能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04).

教师职业与职业能力 篇8

随着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 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如何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 高质量、低代价、可持续地提升教师职业能力, 实现学科教育在本区域内的相对均衡发展, 探索有效的教师职业能力成长方式, 是教研员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一、利用社会化交流工具, 搭建合作交流平台

1.建立教师QQ群, 实现即时在线交流。

建立学科QQ群后, 要求教师上班期间开通QQ。该群只允许探讨与教育教学相关的话题, 与教学无关的一律不许在此发表。

(1) 利用文件传递功能, 交换课件、试卷、教学设计等。

每次进行研究课后, 教师用过的课件、教学设计都主动上传到这里;教师获得的各区县先进的做法、经验上传到这里;考试后的试卷、试卷分析、学生答卷的不规范问题上传到这里。几年来, 通过文件传输功能做课的老师能在第一时间听到同伴的建议;考试后, 老师们能及时得到试卷电子版以便试卷分析……

(2) 利用聊天功能, 交流听课体会、教学疑难问题。

聊天功能的使用, 大致有两种情况, 一是有主持人的专题研讨, 二是教师遇到教学疑难问题, 相互切磋的即时研讨。以群聊为主, 以一对一形式为辅。交流探讨涉及初高中的衔接、教材的疑难点、实验的改进、教法和学法等内容。由于是文字表述, 不限时间地域, 群内教师都能分享交流成果, 具有更直接、更快捷、更平等的特点, 参与讨论的同伴各抒己见、相互启发, 不经意间碰撞出许多有价值的观点, 成为教学研究、教师发展的宝贵财富, 是非常有价值的资源。无疑是一种有利于教师职业发展、用于研修、达到教学资源共享的好方式。

2.成立教师微信群, 发挥时时交流的功能。

发布相关学习文章, 实现处处能学状态。关注“生活中的化学”“好教师”“中国教育研究”等微信公众号, 将新理念、好方法、小实验、科普文章等及时传到微信群供教师随时学习。

区教研实践基地校东堤头中学化学组还申请了订阅号———“我的模式、我的课”, 将校本教研的实录发到微信群中, 供大家交流、借鉴, 对校本教研起到了引领和助推作用, 也使化学教师少的学校似身临其境般地参与到校本教研中。

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拓展网络交流空间

1.学科网站的建立。

从2003 年开始, 我们着手建设学科网站, 交流具有长期保留价值的资源。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课程改革的需要, 网站栏目几经修改, 以教研员为主、学科骨干为辅的网站维护队伍, 每月精选30条以上内容更新, 重点涉及教学进度、课改理念、课堂实录、校本教研、实验改进、中高考指导、教材教法、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化学与生活等栏目。经过十几年的精心管理, 许多内容已经形成系列, 成为教师学习借鉴的资源之一, 深受教师喜爱。

2.网络教研的尝试。

网络在线教研, 是2014年以来的新尝试。利用录播教室远程进行教学研究课的展示、以文字形式发表个人听课体会、以视频互动形式交流具体问题。还可以通过网络教研播放优秀课的视频、课例分析、专家讲座、试卷分析等等。

网络教研, 只要教师在自己的电脑上登录网络教研系统就可以参与其中, 免去了教师往返于教研集中地和学校间几十公里的旅途劳顿。当我们第一次尝试使用网络教研时, 教师们表示, 今后多搞一些这样的活动, 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省时、高效。课堂教学的互动交流过程, 逐渐在互动教研平台上积淀, 生成性的资源得到了不断积累。

教师对教学可能持不同的观点, 在线研讨时教师们都大胆发言, 不怕争议, 每每能在不断的争论中得到比较一致的看法。有了这样的环境, 研究活动朝着健康、深入的方向发展。通过几次的试用, 我们有信心将网络教研做到常态。

3.网上阅卷系统的使用。

自2010年起开始启用网上阅卷系统, 该系统的使用, 要求命题更规范、更数据化;对学生不规范答卷反馈利用截图、展台更一目了然;使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交流阅卷体会更有理有据。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 探索课程资源共建共享

1.成立课题组, 构建初中化学课程资源库。

随着教育信息化和课改不断深入, 化学课程资源愈加丰富, 但如何结合本区化学教学及学生现状, 合理筛选、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 一些教师感觉力不从心。2008 年和2012 年, 以教研员为主、骨干教师为成员的课题组先后确定了“信息技术与学案资源整合的探索”“任务驱动教学方式下化学课程资源库的构建研究”课题。对课题工作, 如, 模式的探索、学案和任务书的研究、撰写、实施进行了详细的分工, 以东堤头中学教师为主进行第一轮实践, 修订后整理、推广使用。期间组织青年教师, 特别是有计算机专长的教师, 重点负责对已有资源进行重整, 研究开发新的优质资源。历经8年的不断探索, 北辰区初中化学学科建设了两套完整的教学资源, 不但使教师的课题研究方法得到了提升, 也使教师在分析教材、研究教法、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职业能力获得了巨大进步。

2.运用微课进行教学研究, 形成重难点突破的教学资源。

“微课”是新鲜事物, 是指按照教学实践要求, 以视频为主要载体, 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做好微课建设的整体规划, 首先由骨干教师 (学科骨干和信息技术骨干相结合) 拍“微课”, 传授微课软件的使用方法, 并利用某一个知识点的教学片段将其拍成教学视频, 同时配以教学设计思路、多媒体教学课件、课后分析讲解等内容, 形成一个“微课”资源包。其次, 号召青年教师拍“微课”, 利用教研活动的时间组织展示, 相互切磋。目前, 我们正在筹划“同课异构”型的“微课”, 以突出解决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微课因其短小精悍、容易制作, 受到教师的普遍欢迎, 是提升教师职业能力的好帮手。

3.研究、展示课堂教学技能, 形成系列专题教学资源。

从2013年开始尝试进行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引入、课堂教学结束、课堂教学板书系列专题教研活动。活动在系统地学习《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丛书的基础上, 先后按照初中化学教材内容, 将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引入的方法、课堂教学结束语、板书的内容, 经过任务分配, 由学校学科组进行研究。使用统一的幻灯片模板制作成课件, 在教研活动中向全体教师展示。许多青年教师研究的热情很高, 每一节课都采用多种导入、结束形式进行设计, 渴望在展示中得到大家的认同。展示后由骨干教师进行点评、修改, 最后汇集形成专题资源, 便于教师共享、借鉴使用。

许多教师在研究过程中, 发现新软件、研究新方法, 让人耳目一新, 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青年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下图是某教师运用思维导图进行的第三单元结束语展示。

教师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 研究课标、查找资料、研究教材、分析学生, 选择适用的现有视频作为材料。这些活动的开展, 不但使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得以提高, 也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研究能力、多媒体的使用能力, 提高了教研活动的质量, 促进了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

4.利用录播教室, 形成同课异构教学研究资源。

目前, 我区已经有十几所中学建设了录播教室。录播教室具有录制、编辑、自动跟踪、场景自动切换、网络直播点播等功能, 这些功能极大地方便了教师。我们在录播教室安排校际间或校内同课异构, 除了教师直接观察课堂以外, 在研讨的过程中还可以对某一个教学环节进行回放, 做深入细致的评价、研究;上课的教师也可以很方便地对自己的上课形象进行研究。活动结束后, 我们对优质的课堂教学资料进行整理、保存, 充实到资源库中, 教师有需要时随时调取观看。

2015 年10 月进行的区级双优课比赛, 120 多节课均在录播室完成, 这些课都是同课异构, 约4~5 节课为一个课题, 上传到网络平台供教师学习、参考。

马卡连柯指出:在一个紧密连接在一起的集体内, 即使是最年轻的、最没有经验的教师也会比任何一个有经验和才干的, 但与教育集体背道而驰的教师能做出更多的工作。在一个互助的、良好的职业团队里, 教师交流越多所带来的提高越大, 新、老教师都会成为一个持续的学习者, 都会获得比个人奋斗更多的灵感。

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 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 (拓展) 专业知识、增长技能的过程, 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而提高教师职业能力, 不仅是当前教育发展趋势的要求, 也是广大教师职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教师职业与职业能力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校35 周岁以下43 名专、兼职青年教师为调查对象, 其中男性12 名, 女性31 名;文化基础课教师13 名, 专业基础课教师9 名, 专业课教师21 名;本科学历教师6 名, 硕士学历教师36 名, 博士学历教师1 名;工作年限<3 年的教师9 名, 3~5 年的教师10 名, >5 年的教师24 名。发放调查问卷43份, 收回有效问卷43 份, 有效率100.0%。

1.2 调查方法

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 问卷内容力求简明扼要, 提问切合实际且容易判断, 能全面反映现状。调查内容包括青年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科研氛围3 个方面, 共15 题, 以单项选择题为主。将调查表以电子稿形式发至调查对象的个人邮箱, 要求其填写后发回。

1.3 统计方法

建立专题数据库, 利用Excel工具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见表1)

3 讨论

近年来, 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和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 对职业学校教师提出了挑战。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 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 那就应当引导每一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充满活力但个性又千差万别的学生, 教育内容在不断发展变化, 这就决定了教师要以一种变化发展的理念来对待工作对象及工作内容, 在教学中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创新。除具备多元知识结构和娴熟教学技能外, 还要具备一定教学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乐于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教育规律和方法, 并能自觉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指导实践, 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

3.1 教师要增强教学科研意识和自觉性

长期以来, 由于教学工作繁重, 多数教师缺乏从事教学科研的意识和自觉性, 存在一些错误观念。如认为教学科研是一项高深莫测的工作, 只能由资深教师和教育专家来完成;或认为教学科研对教学工作没有帮助, 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书, 科研是额外负担;或将教学科研简单化, 认为能发表文章就是搞科研;以上错误观念削弱了教师从事科研的自觉性[1]。本次调查发现, 虽然认为教学科研能力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和教学工作非常重要的教师分别占90.7%和62.8%, 但是行动的具体落实并不理想,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在除了阅读教科书还阅读其他参考资料方面, 定期有计划进行的仅占25.6%, 有67.4%的教师在需要时才阅读。 (2) 在学习专业知识或阅读有关文章时深入思考并发现问题, 经常能做到的教师仅占27.9%, 基本做到的占48.8%, 有23.3%的教师只是偶尔做到。 (3) 在教学中经常尝试用多种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师占55.8%。 (4) 在教学中遇到问题能经常主动寻找原因的教师占72.1%。因此, 增强教师教学科研意识和自觉性迫在眉睫。学校要采取措施转变教师观念, 树立全新的科研意识, 让教师知晓教学科研的主力军是教师, 仅会讲课而不能从事科学研究的教师是不合格的。

3.2 教师要努力提高教学科研能力

教学科研能力包括科研基础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科研基础能力是科研活动与其他研究活动的交集部分, 是研究者的基本能力, 包括科研资料搜集能力、科研资料处理能力和科研成果体现能力。其中科研资料搜集能力即为研究者对外界信息的接受能力, 包括观察能力、理解能力等;科研资料处理能力主要强调研究者自身对资料的处理能力, 包括逻辑思维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等;科研成果体现能力是指研究者对科研成果的输出能力, 包括语言表达能力、论文写作与发表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科研创新能力是教学科研的价值所在, 是科研能力的核心要素, 研究者只有拥有扎实的科研基础能力, 并积极主动地对教学科研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才能具有科研创新能力, 科研创新能力是教学科研能力永恒的主题[2]。

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是其专业化发展的必备能力。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在阅读专业书籍、报刊、文献时经常做读书笔记的教师占23.3%;课后经常做教学反思笔录的教师仅占2.3%;经常运用分析、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整理教学资料的教师只占23.3%;经常使用Mathtool、SPSS等数学软件对成绩、实验结果等数据进行处理的教师占14.0%;经常与其他教师交流教育教学观点的教师占53.5%;近两年发表教学科研论文≥3 篇的教师占18.6%, 高达34.9%的教师没有任何发表;参加过科研课题研究的有37 人, 占86.0%, 没有参加的有6 人, 占14.0%。由此可见, 教师科研资料搜集能力、科研资料处理能力和科研成果体现能力较薄弱, 但参与科研的教师比例还是较高的, 因此加强教师科研基础能力培养非常必要, 在此基础上需进一步提高教师科研创新能力。

3.3 学校要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良好的科研氛围为提高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提供有益的环境。教学科研氛围需要学校领导与全体教职员工共同营造, 学校对教学科研的重视不能仅仅体现在舆论宣传上, 更要在政策、制度、经费等方面给予切实保障, 使教师了解开展教学科研的重要性, 并有热情、动力参与其中。本次调查发现, 6 名教师没有参加科研的原因依次是想研究但无从下手 (占50.0%) 、科研能力薄弱 (占33.3%) 、专业知识不够丰富 (占16.7%) ;参加过科研的37 名教师在科研中遇到的最大困扰依次是教学与科研时间有冲突 (占37.8%) 、缺少科研团队协作 (占27.0%) 、缺少学科带头人指导 (占18.9%) 、科研经费不足 (占16.2%) 。由此可见, 学校在营造良好科研氛围方面仍需加强, 尤其是要开设专题讲座提高教师对科研课题选题、申报程序的了解, 要合理安排课程, 使教师有一定精力和时间从事课题研究。

3.4 提高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举措

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逐步推进, 学校对青年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教学科研能力已成为教师必备的重要能力之一。本次调查中, 对自身教学科研能力评价一般的教师占51.2%, 较强的占18.6%, 较差的占30.2%。因此, 学校要从以下方面加强对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培养。

3.4.1建立教学科研导师制度充分利用学校人才资源, 实行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导师制度, 为青年教师配备学业精深、教学科研能力较强的导师。导师从获取第一手教学科研信息资料、撰写课题设计书、申报课题、课题研究过程、课题总结、成果收集等方面对青年教师实行全程一对一指导, 在教学科研中发挥指路作用, 促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3]。

3.4.2 注重教学科研团队建设以教研室为单位, 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培养和组建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教学科研团队, 为青年教师提供反思教学、探讨问题、交流经验的平台, 促使教学和科研并进。在教学科研团队中资深教师的学识、经验会给青年教师以帮助和指导, 青年教师思考问题的方式、获取信息的能力也将给资深教师以启发, 双方相互影响, 提高科研团队整体素质。

3.4.3 完善教学科研管理制度学校要加强教学科研制度建设, 从科研环境、条件、奖励等方面不断改善, 使教学科研能力成为大部分教师的基本能力。 (1) 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如开设专题讲座、普及科研知识, 定期举办提高科研能力的培训班, 加深青年教师对教学科研的认识。 (2) 加大科研经费投入, 在课题立项、成果鉴定等方面给予一定物质奖励, 在添置教学设备时适当考虑科研需要, 即教学设备既能满足教学要求, 又能为科研提供帮助, 保障科研正常开展。 (3) 合理安排青年教师教学任务, 让青年教师有一定时间反思, 有一定精力开展课题研究。 (4) 加大科研能力在年终评优、职称评定中的比重, 提高青年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积极性。

摘要:目的 了解职业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现状, 为学校制定青年教师培养目标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青年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和科研氛围。结果 职业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现状不容乐观, 科研意识、科研能力较薄弱, 科研氛围需进一步加强。结论 职业学校要加大对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研究力度, 采取多种措施增强青年教师教学科研意识, 提高教学科研能力, 营造良好科研氛围, 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

关键词:职业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胡俊平.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5 (2) :51-52.

[2]钟秋爽.高师物理专业免费师范生教学科研能力培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10.

教师职业与职业能力 篇10

而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 学校在社会功能性方面的独特地位又要求教师在能力转变的速度和角度上先人一步, 可以说职业学校发展的速度之快就是为课改宗旨的实践化道路引了一个头, 职业学校应该更加注重教师角色和能力方式的转变。

一、职业学校教师定位———从知识的灌输者转为引导者

在传统的教学形式中, 由于教师与学生数量配比上的不平衡, 教师所处的往往是“主角”地位, 学生则是跟从者。在这样的教学体系之下, 学生的跟从发展到一定程度要么就是盲从, 要么就是反叛, 反叛的结果就会脱离学习正轨, 而盲从者也往往会在潜移默化之中扼杀自身创造力。无论哪一种情况都会使他们投身社会后的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大打折扣。

而在新的教学理念中, 课堂知识的组成元素应该是多元化、立体性质的, 除了我们以往所一贯重视的教科书和参考书框架下的书本知识以外, 还包括教师的个人知识以及师生互动而迸发的新智慧。可以说与书本知识相比, 后两方面知识的产生与拓展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从表面上看, 这是弱化了教师的传授地位, 但实际上是给教师的引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在职业学校中, 专业知识与基础文化知识之间的平衡更多的是通过教师的传授方法变革来完成, 教师的作用更趋于隐性而非传统的显性, 这种隐性能力所考验的正是教师在师生关系、教学方式方面的创新能力和处理态度。

也就是说, 在课改视域下, 教师所承担的不再仅仅是知识传授者的责任, 教师自身的个人魅力和知识储备也要求被以智慧的方式激活, 从而以更为自然的形态包含在新教学体系之中。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将得到增强, 这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激活的不仅仅是教师的个人智慧, 也是学生的学习意愿。这种知识构成上的变化, 意味着传统的以教为主的课堂将逐渐让位于师生的互教互学, 并将改变教师知识传授者的角色, 使其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与伙伴。

在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中也强调了这么一点, 教学任务的主要形式不是单纯传递知识, 而是要更多地让学生获取学习方法。即“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感受学习过程才是教育发展的最终目的。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的知识传播者定位应该改变, 重新构建出学习参与者的角色定位, “三人行, 必有我师”“弟子不必不如师”的教育理念应该更多地出现在我们的教学体系中, 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的主要任务是导学、导读、导看、导思、导行, 给予学生更多自学、自读、自说、自练和自做的机会。

二、职业学校教师能力转变———从固定知识传授到新型技能研发

由于我国基础教育中的“应试”理念在很多家庭和学校中有深远影响, 而即使是到了职业学校, 死读书读死书的现象依旧残存。这从一定程度上说, 其实就是违背了职业学校存在与发展的初衷, 职业学校作为为社会提供专业技能人才的摇篮, 它和基础应试教育采用相同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 其最终结果就是社会资源的浪费和职业教育理念的崩塌。因此,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何在基础知识的平台上构建出更为新型的、适应社会的实用技能知识应该是课改背景下的一大课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给教师带来乐趣, 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 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总的来说, 每个教师都有责任也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一定层面上的反思研究和改进。而对自己所传授的课程和知识也有系统层面上的了解, 这种了解是结合了自身教学的要求和学生接受的具体情况的。因此, 和其他来自于外界的分析研究不同, 教师所处的研究地位更为有利, 对于教学的研究价值也更高, 可以通过不断的分析总结, 归纳出一套适合自身讲学, 也适合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体系。在课本教材和大纲要求的辅助下让自己的教学体系得到完善。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当中, 不同情境中出现的问题, 教师由于自身习惯和教学需要, 也必定有自己的处理方式, 这些处理往往对于教学改革来说是最直观, 也具有丰富经验性质。

应该说, 课改实施的学校教育体系中, 其授课难度和复杂程度都要远胜于以往。因此, 多方面教育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 要想积极处理好课改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难题, 教师如果对所授课程只有单一局限的了解是不能胜任其新角色的, 因此, 多元化复合型教育人才是课改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这方面, 我们的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并总结自身的优势和不足, 发扬优点的同时也要注意不断充电, 为课改大流保驾护航。

三、职业学校教师对课改的适应———学科跨界

和基础教育相比, 职业学校的课程专业设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从表面上看, 这种针对性对教师所提出的要求是专业课程上的强化而非多领域知识的涉及。但实际上, 不管专业课程的深度如何强化, 在学生投身社会之后所面对的问题依旧是复合型的, 所涉及的专业领域也是极广的。也许诸多问题有主有次, 但一味忽视次要问题是不现实的,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新的教学方式之下能够担当起解决学生多方面专业知识困惑的责任, 而这必须建立在教师自身能力得以保证的基础上。

应该说, 学科跨界所昭示的是一种趋势, 但在目前的情况下, 让专业教师立刻承担起周边专业的理论框架是不现实的, 因此, 教师自身的生活阅历会在这方面起到很大作用, 学生所遇到的困惑在专业领域之外时, 经验化的解释有时候并不比理论化剖析乏力。也就是说, 所谓学科跨界, 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更多元的教学元素, 让整体教育氛围趋于多样化。

四、职业学校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师生学习关系处理

教师在新体系下应该注意转变自身的角色定位, 从某种程度上说, 这种角色定位的转变是双向的, 教师自身从态度上转变是一方面, 引导学生也投入到这种转变中, 以及投身到这种转变所带来的学习氛围中才是最重要的。

回顾我们的传统教育 (尤其是基础教育) , 我们可以用说教来简单形容, 一般来说教师只是将教材中的知识内容通过硬性的条条框框灌输给学生, 对于学生的理解和体验, 往往是采取听天由命的态度, 这才有了优等生和差生的差距, 这种模式的最终结果往往就是教师讲得天花乱坠, 但学生却听得无动于衷。

针对这种现象, 当代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老师则认为:“要以真诚为本, 遇事和学生多讨论、多商量。商量什么?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到教学重点, 以及具体的教学方法, 都同学生商量, 尽可能达到师生之间认识上的统一。”言下之意, 教师应给予学生表达观点和看法的机会, 耐心倾听学生的意见。所以说,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 教师在传道授业的过程中应该打破以往课堂中的“一言堂”式教学, 要从传统高高在上的教学权威地位中走出来, 将课堂的话语权交还给学生, 而自己在学生的理论启发中成为倾听者, 要与学生坦诚交流, 成为学生耐心的倾听者。

课改视域中, 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做好自身的转变工作, 更重要的是通过自身的转变带出一个有效的学习氛围。

在这个目标的驱使下, 教师应该着力于引导学生自主思维, 在知识学习的同时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20世纪初,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指出, 一个普通人只运用了潜能的10%。稍后, 美国学者玛丽特·米德指出, 人的潜能只用了6%, 还有94%的潜力。学生身上潜藏着各方面发展的极大可能性, 是人类最宝贵而又远未开发利用的宝藏, 如果教育得法, 可以使他们身心得到最佳的发展, 使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不断的思考、质疑和解惑来达到最终目标。

在职业学校当中, 教师的角色定位和能力转变是多方面的, 除了要考虑教育本身, 学生对新教学体系的接受能力和新体系所产生的负面作用也是需要考虑的, 可以说课改与职业教育重叠出的新问题是教师在相关处理时遇到的最大困惑。不过, 只要把握好一点,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渐渐地从主角向配角转变, 并保证这种转变过程中的良性学习氛围和教学效果, 课改的作用就能在职业学校的实施中大放异彩。

摘要:在课改的大趋势下, 职业学校教师由于所处环境的独特性, 其角色定位和自身能力的转变成为教学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如何把握好课改的精髓, 同时结合职业学校教学方式的实际情况, 认真钻研自身能力和教授方式的转变, 让自身定位符合教育环境的发展, 让教师岗位成为新时代教育中的亮点, 是本文重点讨论的主题, 其中, 传统教学模式的惯性影响是职业学校教师在课改视域中自身角色定位迷失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课改视域,职业学校,教师,角色定位,能力转变

参考文献

[1] .刘捷, 《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 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2] .郭荷香, 《新课程中的新思考》[J], 《教学与管理》, 2004 (9)

[3] .王向东,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基本定位及其转变策》[J],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3

[4] .[德]哈贝马斯著, 洪佩郁等译, 《交往行动理论——行动的合理性和社会合理化》[M], 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4

[5] .徐黎丽, 《论米德对文化人类学的贡献》[J], 《思想战线》, 2005 (3)

信息时代的教师职业能力结构重塑 篇11

[关键词] 教师职业能力; 能力结构; 教育信息化; 教师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51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沈书生(1968—),男,江苏海安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等研究。E-mail:ssshen_nj@163.com。

教师素质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由于长期以来我国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更加侧重于已知领域知识的学习,教师形成的能力倾向亦偏重于已知领域知识的灌输,令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出现了脱节,学生对未来世界的适应能力主要依赖于他们进入社会以后的重新学习与磨合。对教师能力结构的失衡理解,导致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亦表现出了失衡性,进而导致了学生能力的失衡。而教育的本意在于帮助我们的学生更好地面向未来,如何合理地梳理教师的能力结构,确保教师在能力结构方面保持一种平衡的关系,对于培养充满学习力的学生是至关重要的。

一、技术进入课堂面临的新问题

刚刚过去的十年,是我国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的关键阶段。在这期间,笔者参与了多种不同的培训项目,包括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信息技术教师培训项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多学科的国培计划项目、江苏省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等。参与培训的教师几乎覆盖了全国所有省市,并涉及到所有学科。培训形式既有集中面授式的,也有远程辅导式的;培训对象既有跨地区混合组班的,也有同地区同一学科组班的,还有单一学校教师组班的;培训内容既有以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为主的,也有以新过程与新方法的研修为主的。

现代教师的教育技术理念的变化,是推动教育变革的核心条件。在多年的培训经历中,我们欣喜地发现,广大教师在对技术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解方面,正在发生着一系列明显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对技术的教育功效的认同方面,从早期的以质疑为主逐步走向了以接纳为主;二是在技术对教育的功能的理解方面,从早期的以辅助为主逐步走向了以优化为主;三是在对技术的教育作用范围的认识方面,从早期的以有限领域为主逐步走向了以所有领域为主。

教育技术所表现出来的新颖性和动态性等特征,使得教师和学生拥有了更多的信息表征与呈现方式,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换或交流方式也愈加丰富。教师广泛借助于技术来支持教学过程变革的过程中,比较常见的现象是有些教师在利用技术来组织学习活动的时候,原有的学习内容所占用的课时加长了,有些教师还在利用技术引导学生完成相关作业,甚至在保留了原有的作业量的同时还增加了一些借助于技术完成的作业。于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新的现实问题是:教育技术在创造了更多的信息传达方式的同时,伴之而产生的会不会是学生更重的认知负荷呢?

二、重塑教师职业能力结构

所谓教师职业能力,是指教师在履行教师职责的过程中所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在多元化的教师教育体制的构建过程中,研究者十分关注教师职业能力的构成,并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对教师能力构成进行了详细说明。[1]但是,现阶段的大多教师职业能力结构的分析都是建立在帮助教师认识已知世界的基础之上的。如果我们依然运用旧的教师职业能力结构来培养教师,则广大教师必然会以向学生灌输现成知识为主要任务,难以形成面向未来的视野。

如果将人类的历史简化成一条时间轴,那么今天就是这个轴的原点,这个原点的左侧是历史,右侧是未来,人类的历史有多长,人类的未来就有多长。如果我们仅仅以历史上的所有发现作为学习内容,我们的学生就难以形成面向未来的视野。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考察教师在履行岗位职责时的能力构成,新的能力构成既要有利于教师接受现有知识,也要有利于他们能够发现新知识;既要有利于他们传授现有知识,也要有利于他们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如果仅仅将现有知识作为教师能力的唯一构成或主要构成,则他们自身在未来履行职业的过程中同样也会将传授现有知识作为其主要职责。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教师的职业能力的构成,通过确认合适的分类方式,提炼出关于教师职业能力构成的新的结构模型。这种能力结构模型应当从两个方面进行考察:一方面是能否有利于重塑转型期的教师教育课程框架体系,另一方面是能否有利于培养出更加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新师资。

目前,人们已经普遍接受的观念是,教师职业能力应当建立在特定的学科知识与教育知识的“双专业”基础之上。[2]在实践过程中,缺失了任何一个方面的知识,或者出现了这两个方面的失衡,都将会影响到教师岗位职责的履行。值得思考的是,教师在履行岗位职责的过程中,需要什么样的学科知识与教育知识?再者,这两类知识在教师的能力体系中应当表现为什么样的比例关系?

回答上述问题,首先需要弄清楚知识和教师履行岗位职责之间的关系。我们在此借鉴一下企业关于知识的理解。对于一般的企业工作者来说,他们拥有的知识是为了帮助他们对环境作出快速反应,知识的目标就是要快速向市场提供新产品或增加竞争力,并由此不断改善企业员工的知识结构。[3]这里包括了三层含义:一是员工自身形成了稳定发展的知识结构,二是这种知识结构将促进员工解决实际问题,三是员工的能力通过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来体现。借助于企业员工的隐喻,我们可以形成一个类似的推断,即对于教师而言,他们也需要不断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够对履行岗位职责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情形作出反应,从而快速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能够适应新时代竞争需求的合格学习者。

对于教师而言,形成稳定与发展的知识结构是培养合格学习者的基础,而培养合格学习者是促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内在要求。换言之,对于广大教师而言,一方面需要通过知识的输入来补充自己的专业能量,以形成自身的职业能力基础;另一方面需要通过知识的输出来释放专业能量,以履行自己的职业能力。教师职业能力的实现过程其实质就是教师知识的输入过程与输出过程的总和。

知识输入是一种伴随人的成长的终身行为,教师在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之前,首先需要拥有特定的与岗位要求相关的知识,这当中包括了特定的学科专业知识、不断接受新知识的知识以及教会别人学习的知识等。知识输出是教师运用自己的知识履行岗位职责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涉及到如何运用已知知识去探索未知世界及组织学习活动的相关知识,包括教师对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的处理、加工与传达等方面。教师价值的实现,主要体现在其履行教师岗位职责的过程中,更具体地说,体现在教师组织课程与实施教学的具体实践过程中。

教师职业与一般企业的最大差别在于,它以人为作用对象,教学行为是一种人与人的行为,这一行为存在两个价值主体,教师是教育的价值实施主体,学生是教育的价值形成主体。教师作为现实课程与教学中的价值实施主体,其“教育理念总是基于他对课程的某种理解的方式和视角,而教师的教学行为又总是受教师某种内在的教育理念和课程理解支配,或内在隐含着教师的教育理念和课程理解,是教师教育思想和课程理解的外化或外在表现形式”。[4]相对于教师,学生是教育的价值形成主体,他们需要借助于教师的助力,逐步形成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并通过逐步内化,将其转化成自身的实践与应用能力。教师的输出活动对于学习者而言就是一种输入活动,这种输入所带来的变化会促进学生形成面向未来的输出能力,从而为解决各种未知的问题奠定基础。

人们在与环境打交道时,可能会因为环境中出现的新的场景而导致认知困境的形成,这种困境往往会促进人们形成内在的认知结构的重组,甚至形成新的学习需求。教学活动中的“双主体”的特征,要求教师在履行岗位职责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学习者在未来生活中可能遭遇的各种场景,以面向未来的完整视角来塑造学生的不同能力结构,从而达到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的目标。

在现代信息化的环境下,教学资源的数字化表征,可以使得学习者与教师在资源的占有方面拥有了平等的关系,但是,这种平等的关系并不表明师生之间具有了对资源的平等理解能力和利用能力。未来教师相比于学生来说,他们将会拥有更多的知识发现能力和对知识的输出技法的占有,而非对学习资源的简单占有,这恰恰是未来教师职业存续的基础。

如果我们对教师的职业能力的实现过程,简单地划分为知识的输入与输出两个过程,而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本身,我们将其划分为已经领域和未知领域两个方面。将“输入—输出”作为教师实现其职业能力的过程维度,将“已知—未知”作为教师实现其职业能力的知识维度。根据过程—知识两个维度,我们可以初步得到现代教师所需的四种基本能力:即已知—输入能力、已知—输出能力、未知—输入能力和未知输出能力。

所谓已知—输入能力,是教师履行岗位职责的基础能力,也是学生成长的基础能力。已知知识将会成为教师和学生发现新知识的基础,在获取已知知识的过程中,可以有多种基本方法,其中最基本的方法是接受型学习。接受型学习的主要内容应当是学科的经典性知识,它们本身也是前人在经过了广泛的实践后形成的,教师需要将这些学习内容加以内化,“以便将来能够再现或派作它用”。[5]接受型学习过程,并不是机械式地接受知识的灌输过程,而应当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对于经典性知识,同样可以运用发现的方式加以接受,正如鲁纳所主张的那样,发现并“不只局限于发现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动,而是包括用自己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6]对于已知领域的知识,可以借助于讲解和发现等多种方式,通过积极引导,帮助人们在理解它们的同时,感知到它们的生成环境与过程,从而建立对已知世界的系统认知。

所谓未知—输入能力,是指教师在生活过程中面临新的场景、遭遇认知困境时所逐步形成的一种适应未来世界的认知能力。面对变化的世界,我们会遭遇新的困境,会形成新的认知冲突,解决困境和冲突的有效方法就是要不断对其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反思,以建立一套能够应对这种困境的新的看法或问题解决路径。我们能够意识到未知领域的存在,但却无法把握未知世界的形态。因此,我们需要具备探求未知世界的能力,在逐步积累中,从未知到已知,达成对未知世界的理解。形成探明未知领域的能力,并通过自己的实践过程逐步达成对未知领域的自我判断和理解的学习能力是一种求解型学习能力。对于教师来说,他们凭借对世界的已有认识去解决真实世界中的问题的过程中,会面临新的认知冲突,他们就会不断地思考如何调整已有的认识,逐步形成对所遇问题的新的判断,进而形成新的价值观。

所谓已知—输出能力,是教师将已经形成的已知领域的学科专业知识传递给学习者的一种能力。在早期的教育实践中,教学方式相对单一,教师可能会凭借一本教参书就能够胜任教学任务,但是,过于单一的教学形式会引起学习者的认知疲劳,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要引导学生认识已知世界,还要激发学生形成认识已知世界的兴趣,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输出能力的要求。授导型教学是输出已知领域知识的基本方法,它主张借助于新技术和新方法,通过合理的引导和讲解,帮助学生习得已知领域的知识。教育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教学从形式到内涵的深刻变化,“新技术的一些特点与新的学习科学的原理是一致的”,新的技术将会帮助我们更好地建构学习环境,帮助学习者理解概念,并能够将“难以理解的概念可视化”,同时也帮助我们“打通了通向巨大的信息源的通道”。[7]因此,教师在向学生输出已知领域知识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尊重学习者的个性差异,关注新技术可能带来的一系列学习变化,引领学生适应不同环境下的学习,懂得巧妙地选择恰当的学习工具完成学习。

所谓未知—输出能力,是指教师引领学习者一起去适应未来世界的能力,教师不仅仅需要和学习者一起共同预测未来世界的变化,更要能够建立面向未来的持续的学习力。“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该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8]在信息传输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帮助学生理解信息,还需要帮助他们学会发现信息,引导他们如何从广泛的信息域中形成结论,为学生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奠定基础。学校中所进行的教育“一般都是在组织良好的知识结构中学习的”,[9]而学生的未来世界却是劣构性的,适应这种劣构性,就需要建立一种探寻和理解未知世界的能力,这就是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探究性学习能力。探究未知世界的过程中,教师虽然拥有了更加丰富的认知经验,但在未知领域面前却和学生具有相同的认知起点。此时,如果仅仅依靠教师个人的知识,“将教师推向绝对权威的位置,既抑制了教师自我更新的可能性,也抑制了学生对教师思想突破的可能性。对于教师而言,重要的不是作为真理的化身,而是知识探索的播种者,他的教学生涯本身即是一个披荆斩棘的探求真理的过程,这过程既融会于教授的活动中——所谓‘教学相长’,也贯通在教学过程之外的自我修炼的学习活动及学习交往中”。[10]

三、新的能力结构对重塑教师

教育课程框架的启示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教师能力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过,并试图建立新型的教师教育范式。但是,如果我们依然运用习惯性思维来设计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势必会导致教师教育出现换汤不换药的现象。如果我们能够重新进行定位教师的能力结构,就可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构建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

我们的教育难以培养出具有创造力的学生,是因为教师自身在培养过程中也没有接受过创造力训练,教师在履行自己岗位职责的过程中,自然地会模仿自己的知识接受过程。由于环境的制约,早期的教育活动中人们无法获取更广泛的资源,学生的主要信息来源来自于教师,教师掌握的已知领域的知识越丰富,学生的收获也会相应获得增加。在信息时代,信息资源在师生面前表现出了较为平等的关系,现代的学生已经不再满足于教师告诉他们世界是什么样的,还需要与教师一起探索未来的世界可能是如何变化的。学校教育的最终结果,不是培养具有丰富知识的单一化的学习者,而是具有终生学习力的充满个性化的学习者。

实现从失衡的能力塑造到平衡的能力塑造,需要在有限的教育时间中,提供一些时间塑造教师的新的能力,势必就要适当压缩其他能力塑造方面的时间,从而为四种能力提供相对均衡的发展机会。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建立这种平衡创造了条件。在现代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合理地运用教育技术,一方面可以重新调整知识的输入—输出形式,通过改变学习者的认知方式从而达成学习效率的变化;另一方面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形式和获取资源的机会,为人类探索外部未知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条件支持,可以有效支持学习者构建面向未来的学习力。

教师需要已知领域的知识,需要在实践中尝试运用已知知识,需要在认知冲突中改变自身的认知结构,建立对世界的新的认知,更需要引导学生能够认识和改造世界。教师在自身的能力塑造过程中所获得的完整的能力结果,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面对新生事物的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新知的形成与发展。

我们不能仅仅寄希望于用我们昨天获得的知识去教授今天的学生适应明天的世界,除非世界本身是停滞不前的。教师教育类的课程设置要以教师履行岗位职责的基本需求作为出发点,而教师的岗位职责在于培养面向未来社会的应用型人才,未来社会的许多领域对于广大学习者来说常常是未知的,探求未知世界需要建立在广泛的已知知识的基础上。因此,在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建设过程中,既要帮助教师获得已知领域的知识,也要帮助他们获得认识未知世界的能力;既要引导教师能够懂得如何传授已知领域的知识,也要帮助教师懂得如何组织实施探究性的学习活动。

依据从过程—知识两个维度构建的四种基础性能力要求,我们重新梳理并合理安排教师教育的课程框架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既符合框架体系基本要求的共性课程,又能够展示教师不同教学才艺的个性课程。如果新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合理借助教育技术的合力,平衡地分配与四种能力要求相对应的课程,大规模压缩已知领域知识的学习,提升未知领域知识的学习,建立新型的四种能力地位相同的课程体系,必然会促进教师四种能力的均衡发展。

新的课程体系的建立,势必会遭遇来自诸如学习什么或去除什么等方面的挑战。其实,当教育技术成为教师的基本生存技能以后,师生获取各领域知识与信息的能力将会加强,学生学会运用技术或工具感知已知领域或探明未知领域将会成为他们求学的核心追求。在实践过程中,由于教师受到灌输知识等惯性思维的影响,加之实践中出现的技术误用现象,可能会引起人们对如何运用技术来表达与支持学习和教学等方面产生质疑。其实,教育技术本身并没有提出要抛弃人们熟悉的媒体形式,如语言和文字等。“我们不应该把文字和形象对立起来,因为真正的现代教育,从小学的识字训练阶段到高等教育的最高阶段,都应该把文字、声音和形象三者结合起来。”[11]

对于学习者而言,他们的学习风格并非一成不变的,他们会随着外在学习环境的变化及其自我学习经验的逐步变化,不断地修正自己的学习风格。[12]教师作为一般的学习者,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同样具有认知的一般属性,并在自己的个人成长过程中逐步建立与完善自己的认知风格。在实施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所具有的认知方面的特性,既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行为,也会影响到他们的教学行为,更进一步说,会影响到对未来学习者的培养。因此,对于我国教师教育而言,重塑课程框架体系,梳理教师职业的基本能力要求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师范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罗明东,苟顺明.教师教育“双专业”问题探析[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1):27~32.

[3] [美]维娜·艾莉.知识的进化[M].刘民慧,等译.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50.

[4] 郭元祥,杨钦芬,等.教师即课程:意蕴与条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6):1~7.

[5] [6] 施良方.学习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21,212.

[7] [9] [美]约翰·D·布兰思福特,等.人是如何学习的[M].程可拉,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3.

[8] [1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2,92.

[10] 吴刚.知识演化与社会控制:中国教育知识史的比较社会学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42.

教师职业与职业能力 篇12

一、自我发展, 提升教师基本素养

(一) 加强师德建设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教育发展教师为本, 教师素质师德为本。教师的职业特点和角色价值决定了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而教师本人的劳动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优化和完善个人素质的劳动, 必须通过教师个人的理想信念、人生态度、价值取向、道德品质、治学方法及为人处世的态度去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作为职业院校教师, 还必须培养对本专业的热爱和钻研精神, 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理想, 进行人生规划。因此我们提出, 教师要加强师德建设, 强调“育人”意识, 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其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用崇高的道德信念和职业精神去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人生之路。

(二) 夯实业务功底

业务知识的缺乏和生涩只能衍生出严肃干涩的课堂氛围, 只有具备坚实的业务基底、博览群书、广泛涉猎之后才有可能营造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效果。教师应注重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自己的教学手段进行创新, 打破“一块黑板, 一支粉笔”的传统单一模式, 运用多媒体手段在有限的课堂时数内, 增添大量信息,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 还应当在备课、上课、选编、批改作业、辅导、考核等常规工作中, 接受教学督查督导组的评审, 听取督查督导专家们的意见建议;还可以通过多出外学习观摩, 多参与各类教学竞赛等方法, 这些都是快速提升职业教师业务素质有效的方法。

二、强化实践, 提高专业教学能力

职业院校教师充当的角色是多样化的, 他们既是理论课上的授课者, 也是实验课上的指导者;是校内外产学研结合的研发者, 也是学校管理的参与者。职业学校教师与其他院校教师的根本区别就是具有的实践教学能力, 它包括许多方面, 如实训、实习、课程建设、毕业设计和课外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等紧密相关, 具体说来有以下方面: (1) 掌握一门以上的实践操作技能, 如会计电算化、市场调研等; (2) 指导学生实训、实习、毕业设计和科技创新活动等实践教学的教学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3) 参与社会企业等有关项目的规划设计、技术改造和管理创新的技能; (4) 对实验、实训设备进行安装、调试、使用和保养的技能;此外, 还包括确定实训目标、制定实践计划、编写实习教材、组织管理实践课堂与学生开展集体实践活动等。

笔者认为, 职业院校教师要实现实践教学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努力:

(一) 制订个人实践教学能力提高计划

教师要精通本专业的系统知识, 掌握有关资料和信息, 了解学科的最新成就及学科前沿的最新发展动向。要成为精一通多、知识广博的人才。笔者所在学院要求各专业课教师每学年都应结合各自的教学工作与实际情况, 制订了实践教学能力提高计划, 以科研项目为载体, 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增长才干, 提升能力。大家清楚地认识到:当今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今天不学习、不提高, 明天就会落后, 就要被时代淘汰;只有不断提升实践教学能力, 才能与时俱进。

(二) 定期到企业进行调研

目前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首要目标和任务, 就是要促进“学工结合”的问题, 要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训练素材、教学考核等与职业实际的紧密结合, 最大限度缩短“所学”与“所用”之间的差距。为此, 职业院校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必须要深入相应职业领域, 做好职业活动调研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职业活动也在不断地发生变革, 因此, 职业活动调研不能一劳永逸, 教师还应定期追踪相应技术领域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软件、新经营理念、新管理模式的研发和应用情况, 并在教学中及时予以反馈。

教师联系企业定期调研, 是教学与职业实际紧密结合的需要, 也是教师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需要。通过调研活动, 教师才能突破教科书的局限, 掌握职业岗位工作内容、工作过程、能力需求、活动素材、工作标准等方面的第一手资料。有了这第一手资料, 其教学设计和实施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和依据, 更重要的是, 调研中职业一线的实际工作情境、能力需求以及企业相关人士对人才规格的见解等, 都会对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形成猛烈的冲击, 从而促使其教学观念的转变。

(三) 下企业顶岗实践

教师专业技能操作和指导学生操作的能力是职业教育教学能力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要素。作为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 只能“讲”, 不能“做”, 或者只能自己“做”, 不会指导学生“做”, 是不合格的。因此, 职业院校应将专业技能操作和指导学生操作的能力列为考核评价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 是积累实际工作经历, 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的必由之路。对于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的问题, 学校应予以充分重视。首先要摸清全校缺乏专业实践经历的教师的情况;其次要制订符合实际的规划和可操作的实施计划, 以保障该项工作能的有序开展;再次要建立相应的规范和考评机制, 以保证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能取得实际效果。

具体做法有: (1) 深入了解先进技术或工艺手段在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使教师的课堂讲授内容更丰富生动、更形象具体、更深人工程实际; (2) 全面熟悉本专业课程所涉及的工作流程。弄清各环节之间的关系, 为专业课程教学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开阔教师专业课授课的思路, 使教师的授课更深入浅出; (3) 向企业科技人员学习。从而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实践技能和科研水平; (4) 了解企业的基本需求, 切实感知工厂需要什么样的员工和技术人员, 从而进一步明确办学目标和教书育人的方向, 端正各专业的办学思路, 使毕业生更符合社会实际的需要。

(四) 搞好产学研结合

产学研结合就是以教学为主体, 以科研为源头, 教学与产业结合, 教学、科研相互促进, 理论与实践相互联系。以培养出既熟悉工程实践, 又能教书育人的专业骨干教师。通过产学研结合培养的高职学生能迅速融入现实社会, 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要做到产学研结合, 发挥产学研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可从两方面人手: (1) 选准、选好校外实习基地, 一要专业对口;二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工厂企业, 设备齐全, 技术先进, 生产管理水平、工艺水平高, 技术力量强, 有给予教师和学生技术或技能指导的技术人员;三要有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全面合作, 密切学院与工厂企业的联系。解决双方利益冲突, 增强办学空间, 为师生成才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2) 企业、学校双方投资建设校办工厂、企业。校办工厂企业可为师生参与工厂的生产、管理、科研开发提供便利条件。培养、锻炼、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同时, 让学生了解产品生产环节, 把抽象的理论与生产实践联系起来,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 优化师资队伍, 转变“双师型”为“双能型”

要培养合格的职业院校毕业生, 就必须有过硬的教师队伍。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从而在实践教学中做到得心应手, 为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服务, 为学生的顺利就业提供帮助。“双师型”教师不应该停留在“有证”上, 而应该是落实到“有能”上。培养“双能型”教师, 实现“双师型”教师向“双能型”教师的转变是时代的要求, “双能型”教师是职业教育发展赋予专业教师使命, 是时代发展的期望, 争做“双能型”教师应该成为职业学校教师思想和行动上的自觉。

(六) 建设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基地, 提高实践课的课程地位

为确保校内实验室与实训基地建设与专业建设同步进行, 学院就不仅要统筹安排经费, 还要创造条件, 让广大专业教师在校内实验室与实训基地大有可为, 充分发挥和展示才华, 使其实践教学能力得到提升。要让教师在教学岗位上充分发挥能动性, 学院既要为教师提供较好的教学场地, 又要建立宽松、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 让教师的付出得到承认和回报。这样, 才能提高实践课程的地位, 让更多胜任实践课程教学的教师主动承担教学任务, 充分发挥积极性, 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专门人才。

总之, 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可喜的是, 经过长期的探索, 职业院校已逐渐形成共识:通过健全和完善各教学管理体制, 进一步提高实践课程的地位;制订近期规划和长远目标, 采取各种措施提高教师实践教学的能力, 使教师能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 切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S].2004.

[2]覃科, 郝丽蕊.职业院校实践教育机制探讨[J].科技信息, 2011 (16) .

上一篇:华莱坞下一篇:印花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