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素养

2024-09-26

教师职业素养(精选12篇)

教师职业素养 篇1

声乐是通过吐字发声和器乐伴奏相呼应以实现作品表达的艺术形式, 声乐的学习是一个逐步积累、不断完善的过程, 声乐教学不仅应当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与提高, 还应当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与培养, 因此, 了解声乐教学的基本特点, 把握声乐教学的一般规律, 是声乐教师的第一要务。

一、声乐教学的特点

声乐教学并非简单的技能培训, 而是通过各方面的教育、引导, 在锻炼学生发声演唱技术的同时, 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艺术素质, 从而为他们以后的登台演出打下良好的基础。与其他教学相比, 声乐教学主要有这么几个特点:

首先, 由于个人的嗓音条件、先前的基础以及用功程度、领悟能力等方面的因素, 学生的实际学习程度, 始终存在一定差距。尽管不少学生非常刻苦、一直在努力追赶, 但技术的掌握与进步, 并不能一蹴而就、通过短期的突击就可以见到成效, 必须得有一个量的积累过程。那么, 既要顾及程度较低的学生不能让他掉队, 又要保证整体教学的有序进行, 是声乐教学经常要面对的客观性难题。

其次, 声乐教学所采用的教材, 十几年基本没什么调整, 过半的内容陈旧老套、流于形式, 与现在学生的实际需要相脱节, 教材内容教条、缺乏可操作性的问题, 同样是制约教学发展的瓶颈。

再者, 声乐教学的模式, 是教与练结合、理论与实践并举、整体教学与个别辅导穿插进行, 这种弹性式教学所涉及到的诸多问题, 比如教与练的时间分配、整体教学与个别辅导的比例安排以及教学步骤的衔接等等, 都需要视具体情况具体调整, 否则就会顾此失彼, 影响教学的有效性和有序性。

二、声乐教师的职业要求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教学既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过程, 也是师生合作、共同努力的过程, 只有真正了解掌握学生的情况, 教师才能够立足于学生的实际, 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可见, 保持与学生经常性的沟通, 贴近学生实际, 是对症施教、因材施教的前提。

在声乐学习的初始阶段, 帮助学生尽快克服畏难心理, 并建立起自信, 对今后的学习十分重要。所以, 在基础阶段的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耐心细致、戒急用忍, 适度引导、及时鼓励——学生只要建立起兴趣, 就能够激发出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发声演唱方法的学习和运用, 是一个由不觉到自觉、变无意为有意的过程, 需要循序渐进反复练习、用心揣摩, 才能够逐步有所体会、有所领悟, 因此,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适时适度地加以引导, 应当贯穿在教学和训练的各个环节。

声乐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学生随时可能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 以及丰富的专业经验, 能够及时解惑答疑, 提供充分的指导, 帮助学生跨越障碍, 不断进步。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声乐教师, 不仅应当具备足够的爱心、责任心, 还需要扎实的业务素质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素质的培养源于平时的积累, 只要踏踏实实用心做好每一项工作, 点滴之水, 终将汇成涓涓长流。

三、声乐教师职业素质的培养

1.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声乐教学最显著的特点, 就是绝大部分的工作, 都是教师口传心授、手把手教这样的亲历亲为, 只有牢固树立起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教师才能够真正地尊重学生、关心爱护学生, 始终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 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 在师生的良性互动中授业解惑、因材施教。

2. 保持良好的心态

教书育人是一项十分纯洁的事业, 从来容不得任何私心杂念。教师应当努力克服功利心、虚荣心以及急躁易怒等不良心理因素的影响, 抱定平和淡定、豁达乐观的心态, 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对待日常教学, 享受这个职业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3. 灵活运用教学手段, 组织实施有效教学

声乐技能的学习, 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由量变到质变、潜移默化的过程, 是潜意识、无意感觉的理性化及深化。教师应当采用灵活、直观的教学手段, 将抽象的理论概念具体化、形象化, 利用学生现有的认知展开联系, 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 充分“挖掘”他们的感觉。

例如, 在学习“快吸慢呼”时, 可启发学生这样来想象:一位久别的老友, 突然出现在面前, 那么你会怎么做呢——很惊喜地倒抽一口气 (快速打开吸气) , 稍愣片刻 (略作停顿) , 然后, 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将气息缓缓呼出) 。

再比如, 练习“慢吸”时, 可想象在闻花香——胸廓非常自然地抬起、扩张, 肋肌腰肌要慢慢收紧, 而横膈膜以下的肌肉群则要保持放松;练习“慢呼”时, 可假设为吹蜡烛——试着把烛的光影“吹” (均匀并持久地将气缓缓送出) 倒向一边, 但不能吹灭烛火 (掌控好呼气的力度) 。围绕学生熟悉易懂的事情设喻作比, 或是展开联想, 就可以绕开那些抽象的概念, 使学生迅速产生认同, 并轻松上手。

很多学生在练声时, 由于刻意夸大动作幅度, 导致了不必要的紧张, 反而出不来效果, 那么, 就要注意引导他们体会那种“有意放松”的感觉, 比如说在发高音时, 要试着体会向远处喊人的感觉——气从丹田提起, 用力向上送出, 咽喉处要拢住, 咽壁的共鸣要靠上、要圆, 而不能硬扯起嗓子干喊 (声带的蛮力) ——借助形象的感觉进行提示、引导, 是声乐教学的一个好方法。

此外, 课堂气氛的调节也很重要。教师应该练就含蓄幽默的教学风格, 在高谈阔论、旁征博引的同时, 可即兴切入一些风趣、诙谐的妙语, 通过笑声调动一下学生的情绪, 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 还可以保持学生注意的集中。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可使学生处于放松、自然的状态, 无论听讲还是练声, 效率都不会差。

4. 加强学习, 不断提高专业素质

俗话说“打铁须得自身硬”, 具体来说, 声乐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 应当注重这么几个方面的锻炼:

(1) 示范能力

良好的示范演唱能力, 可以使教师的“言传”更令学生“信服”, 还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演唱、理解作品, 更能够激发学生赶超的冲动, 所以, 教师应当努力提高自己的示范能力, 并尽可能多的掌握各种风格的演唱技法。

(2) 听力辨识能力

音乐是听觉艺术, 敏锐的听力辨识能力, 对教师至关重要, 因为只有及时准确地听出问题, 才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还有, 教师在听力辨识时, 应当坚持客观、辨证——声音只要听着“舒服”, 就是美的、好的——切不可先入为主, 简单地以非“对”即“错”去评判。

(3) 钢琴伴奏能力

好的钢琴伴奏, 不仅是教学的有力辅助, 还可以更有效的传达作品的风格特点, 有利于学生情感的融入, 以及对作品的深刻理解。所以, 教师应当不断提高自己的钢琴伴奏能力。

(4) 舞台表演经验

教师应当有意的多参加一些演出活动, 通过各种实践锻炼, 进一步丰富自己的舞台表演经验, 从而更好的指导学生。

(5) 知识结构

声乐是涵盖音乐、文学和美学的综合性艺术, 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支持, 教师应当摈弃“重技轻艺”的观念, 广泛涉足各个学科领域, 逐步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不断加强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与此同时, 教师还应当关注声乐艺术的发展动态, 了解当今声乐艺术的潮流趋向, 并将收获来的信息整理好, 以方便在教学中随时引用。

5. 坚持自律, 保持谦虚谨慎

教师的劳动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教师的行为在很多时候, 都处于无人监督的状态, 那么, 只有坚持自律、坚持“慎独”, 才能够保持清醒, 保持谦虚谨慎。

“慎独”一词出自《中庸》:“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恐惧乎其所不闻……故君子慎其独也。”大意是说, 君子在别人看不见、听不到的时候, 更要小心在意自己的言行。身为教师, 应当有“不畏人知畏己知”的精神, 要通过经常性的自我反省, 勇敢的自我否定、自我纠正。“慎独”不仅是修身润德的良心法则, 更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声乐教育家沈湘教授曾经说过:“不要把时间单放在发声练习上, 要知道提高了综合修养, 声音上也会提高, 如果有了认识, 即使走弯路也不会太远。”

这番话是在告诫学声乐的学生:技法的精进不能只靠单纯的练习, 素质的培养源自方方面面的积累, 只有不断汲取各种营养, 才能达到更高一层的境界。当然, 这个道理同样也适用于声乐教师。职业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扎根于日复一日的辛勤工作, 得益于精益求精的不懈探索, 升华于心声合一的完美交融, 只要对教师职业保持着热情, 坚守着执着, 就能够朝着更高的境界迈进。■

参考文献

[1]徐青茹.声乐教程.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4年12月第1版.

[2]沈湘.美声区别于其他唱法的最主要特点.中国音乐网, 2002.

[3]王娜.浅谈高师声乐教师的职业素养.黄河之声, 2011, 20.

[4]王旭龙.声乐教学必须讲究语言性.长治学院学报, 2005, 1.

[5]刘艳.在声乐教学中的几点感受.艺术教育, 2010, 5.

教师职业素养 篇2

1、健康的身体是发展的资本。如果没有了健康的身体,则一切都成了空谈,一切都将是水中之月、镜中之花。由此可见,身体的健康是如此重要,作为体育教师,为了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要,就必须具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这样才能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才能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我素质,才能使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体系、教育方法跟上时代的.变化。现代的体育教师应具备这些专业素质。

2、有精湛的业务。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教学过程,是一个全面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传授体育知识和技术技能的过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怎样运用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课堂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十分重要。凡是单一枯燥的、毫无生气的动作练习,势必引起学生的反感和厌学。体育特点之一是竞争,这就需要教者多利用比赛方法鼓励学生竞争、积极向上。在依据教学大纲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课堂内容的合理穿插安排。结合教材内容制订好计划,根据学生的体质状况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练习的量、练习的强度、练习的质量要科学,决不能片面地追求达标率,让达标率在课堂教学中完成。注意二者的结合,教学质量才能有所保证。

3、要有良好的身心素质。体育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而且肩负着育人之重任,帮助学生解决诸如意志、情感、道德、思想等心理健康问题。“育人先育己”,教师的心理素质对学生人格、情趣、爱好的影响是巨大的,可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如健全的人格、强烈的进取精神、顽强的意志,给学生积极的人格和心理影响;同时,体育教师还必须具有强健的体魄,能从容不迫地承担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保证教学和训练任务的完成。

4、要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培养人、教育人的。要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给学生以情操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真正担负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体育教师首先应具有高尚的品德。只有具备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才能把培养具有一定体育素质的人才作为终生奋斗的目标,为了祖国体育事业的繁荣而辛勤耕耘、无私奉献。人品修养和令人愉快的个人性格,如民主、公正、谦虚、慷慨、幽默、耐心、宽容、尊敬他人和良好的与人合作精神等都是体育教师应具备的基本品质。体育教师要作风正派,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强烈的求知欲,踏实工作,谦虚谨慎;具有严谨的教学态度,善于团结同仁,任劳任怨,精神振奋和精力充沛地投入工作。

二、体育教师提高自身素养的途径

1、要转变思想观念。体育成绩不是学生升学的条件,而是成为人才的最基本素质,这应该成为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贯彻学校体育教育中“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每一个体育教师的光荣职责;让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健康体魄,是当代体育教师的历史使命。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过程中,教师应认识到,学校体育不仅仅是培养体质健壮的人,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手段,培养优良品质、顽强意志和健康心理,培养能适应各种复杂多变环境的人才。

2、要坚持学科培训。体育教师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如果因循守旧、故步自封,不能积极、自觉地通过培训、进修等方式提高自身素质,就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全面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就要接受继续教育,主动进行学历进修和业务进修。即使达到学历要求,也要不断补充、更新知识,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掌握体育与健康方面的知识技能,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3、要注重体育教学研究。体育教学同其他教育一样,有着自身的规律,开展体育教育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因此,必须了解和研究规律。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参加和加强体育科学研究,积极参与教学科研,较好地掌握教学科研的方法;在工作中要善于总结经验和教训,遵循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认识规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运用教学手段和方法,勇于探索创新。

浅析钢琴教师的职业素养 篇3

关键词 钢琴教师 专业素养 艺术道德素养 人格素养

一、高深的专业素养

韩愈在《师说》中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名优秀的钢琴教师,不仅要拥有雄厚的专业知识,更要有勇于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

首先,钢琴教师应具有广博的学识。教师魅力的来源之一就是渊博的学识,渊博的学识来自于平素的日积月累,来自于点滴的厚积薄发,来自于他多年来的文化底蕴,这样才能展现他的艺术魅力。扎实的专业知识是钢琴教师必备的武器。作为教师,业务素质是其从事教学活动的根本所在,业务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其教学质量的好坏,也决定了学生素质的高低。所以,钢琴教师要不断深入研究中西方各种钢琴理论、各种弹奏方法、各种钢琴教学方法等,针对学生中各种千差万别的个体,要根据不同情况、不同问题,有重点地进行解决,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

其次,钢琴教师应不断地加强自己专业知识的深造。“一朝学成,终身受用“的观点早已不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知识不等于创新,对于钢琴这样一个特殊的学科来讲,不仅要温故更要知新。钢琴教师要全面科学地掌握钢琴的弹奏技巧、钢琴的乐理知识、各种作曲法、作品分析、钢琴的发声原理、每个音符的变化节奏、心理学及美学的知识,以更好地诠释分析作品,不断积累音乐知识,并不断根据钢琴学科发展,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探索教学的规律和方法,不断地将专业和非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应用到钢琴教学实践中,并引导学生将各种相互联系的学科有机结合。我国当前钢琴教学中存在的最根本问题在于教师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对其他学科的拓展,在进行跨学科交流的过程中存在着种种障碍,这不仅影响了钢琴教师自身的发展,更影响了整个钢琴教育的进步。

再次,要钢琴教师应学会传道。钢琴教学不仅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弹琴,更要培育每个学生以独特的乐感。有人说乐感是天赋的,其实这只是一部分,乐感可以经过后天的努力而逐步培育。所以,钢琴教师要善于不断挖掘学生的潜力,把握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根据每个学生自身的条件有的放矢。指导学生如何感受音乐,如何把握音乐的旋律,如何理解音乐所诠释的真实内涵。只有学会感知音乐和节奏,才会在自己弹奏乐曲时更好地演奏出其中的韵味,做到有声有色,扣人心弦。

二、良好的艺术道德修养

钢琴教师应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高度的责任心,有着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乐于奉献的精神。

1.爱岗敬业

对于一名教师来讲,教书育人是其最重要的职责,这是他毕生教育所要追求的事业所在。“敬业精神是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学工作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崇敬。敬业精神不仅表现在对职业的热爱上,而且表现在对音乐教育事业的孜孜追求上。”爱岗敬业不仅是对教师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的检验,更是对教师教育观念的考验,传统的教育只注重对教学大纲的关注,并不考虑学生的真实需要与感受。所以,真正的爱岗敬业也体现在对学生心理需要、学生真实追求的参与。要以学生长远发展为本,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培育学生对钢琴兴趣的热爱和对钢琴能力的驾驭。教师要以教材为主,在基础教学结束后,要探讨一些高于教材之外的业余知识。钢琴课不同于其他科目的教学,它不是一门孤立的文化,它是一门延伸性极强的学科,是伴随着人类进步和文明不断发展的学科。所以,不要唯教材所用,要积极开发新的领域和角度,以更合适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力,培育学生对钢琴的自我感觉,让他们有能力自己去研究,自己去追求更深层次的领域,去追寻音乐独特的魅力。

2.对钢琴艺术的执着追求

每个与钢琴结缘的人,都会把钢琴视为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因为它也是一种语言,通过每个键盘和节奏展示音乐的灵魂,通过音乐释放和表达你心中的情感,进而打动人的心灵,形成共鸣。每个钢琴教师都应该有着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因为好的音乐是有生命力的,是能够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它可以流芳百世,传唱永远。钢琴有着其自身的表现力,它通过每个作品传递情感,透过音符讲述一个个美丽的故事,将钢琴的艺术美释放到极限。然而,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钢琴艺术这种高贵的生命,也被一些人玷污了色彩,成为他们捞金的工具。一些钢琴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开设小课堂,收取高昂的学费,而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成才,不惜血本投入。这些急功近利的教师,为了金钱丧失了对艺术的尊重,把高雅推到了邪恶的边缘,让钢琴沾染了太多的铜臭味,因此,它所演奏出的音符似乎也丧失了灵性。这是对艺术的一种凌辱,是很多人不愿看到的。而优秀的钢琴教师应该在合理的空间内使用自己的价值,而不是设立高昂的学费,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负担。这不仅是一种教学态度,更体现了钢琴教育者的素质,好的钢琴教师要真心的将自己奉献给艺术,向世界展现艺术的价值。钢琴教师的个人艺术修养,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审美意识、情趣和能力的培养,也关系到学生未来的艺术道路。

三、高尚的人格修养

作为人类文明的传递者,教师不仅是在塑造着自己的品质,更是塑造着学生们的未来。高尚的人格修养,能够在学生中树立一种神圣而伟大的光辉形象,使学生能够形成一种心灵感召力,不断呼唤他们朝着这种神圣的方向走去,这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高尚的人格修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优良的情感

常言道: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钢琴教师的魅力不仅展现在他的专业学识上,不仅展现在他指尖的韵律上,更展现在他在教学活动中所传递的情感上。一份激情,会给学生带来活力。一份坚定,会给学生传递勇气。一份执着,会让学生感染信念。一份真诚,会让学生心底产生情谊。钢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面对的不仅是钢琴,更多的是坐在他对面的学生。在课堂情感交流的过程中,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满意的点头,一句发自内心的:“回答的非常好!“就会给学生以更多的自信和赞誉,让学生体会到钢琴教师的爱。而一些不良的语言、不满的目光,可能让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或者抵抗心理,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心理的成长,也不利于师生之间关系的融洽。现代的学生,抗压能力大大降低,自尊心极强,如果用旧时代那种管教的方法,只会让学生产生憎恶。所以,钢琴教师要学会体贴和关怀学生的心理,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对于一些不听管教的学生,要有耐心,要给与他们更多的爱,来融化他们内心的倔强,只有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真诚,他们才会理解教师的苦口婆心。

2.内在的品行

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才可以起到表率的作用,也只有具备崇高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人格修养,才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被这种优秀的品质所感染。教师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最能影响一个学生近期的行为,所以,“师者,人之模范也。“而模范又需要规范的品行来体现,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真诚的态度、热忱的话语来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共鸣,让学生被教师的言行美而折服。现代的教育,要求学生和教师的地位平等,师者在面对学生的时候就是在展现他的专业水平和人格魅力。钢琴教师不能把自己的外在压抑情绪释放到课堂中,不能把生活中的不稳定发泄到学生身上,要学会控制自己的心理,调节好情绪,把最好的状态应用到教学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如果一个钢琴教师平时不注重自己的言行,使用不文明的语言,肢体语言也不规范,就会让学生对其产生心理反感,从而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对于教师而言,他的人格魅力也会因此而受损,即便他有着渊博的学识,也不会受到学生的尊重。

3.坚韧的意志力

教师职业素养 篇4

音乐审美教育承担的使命不是单一的, 而是多重的。它包括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智育功能、美育功能等。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即通过音乐作品和课堂演示所体现的健康、积极、高尚的主题思想和情感人格, 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真善美的陶冶, 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提升心灵境界。通过自身的审美体验, 促进其想象力的发展, 养成学生细心、耐心和坚毅的品质, 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人际协作能力。例如, 通过革命传统歌曲的演唱、演奏、欣赏, 能培养当代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音乐教育的智育功能, 即通过乐理、乐器、作品的讲析和教授, 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 提高音乐水平。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必须从属于音乐审美教育, 为审美教育服务。其内容和要求必须从感受与音乐表现的情感需要出发, 另外必须与演唱、演奏、欣赏等活动相结合进行, 不宜作过分的、独立的、技能性的训练, 否则音乐教学便丧失了愉悦性, 违背了“寓教于乐”的教学规律;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 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特性就是它的审美性, 这种审美性质主要是以音响为表现手段, 通过听觉影响人的情感, 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 从而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 在音乐美感的愉悦和享受过程中, 使情感得到升华, 心灵得到净化。如果音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能够恰当地表现出这种艺术美, 甚至能够融入自己独特的创意和发挥, 那么对渴求美的滋养的青少年学生所产生的审美教育作用必然是强烈而又持久的。

音乐审美教育的决定因素是教育主体, 即音乐教师。音乐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表现为制定计划、组织教学、管理考核等方面, 更重要的是教师在课堂上的示范性教育, 即音乐教师通过自己的演唱教唱, 对歌曲主题形象的理解和阐述, 乐器的演奏和伴奏,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所体现的教师的道德、心灵境界等。因此, 音乐审美教育要想不负新时代赋予的使命, 满足新生一族学生对音乐的期待和渴望, 音乐教师就必须全面加强自身专业素质的修养。新时期审美教育背景下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不仅只是指专业技能方面, 还包括自身的良好职业修养。

那么, 音乐老师还需要提高哪些艺术素养及职业素养呢?

1.加强音乐教师语言艺术的培养。虽然语言并不是音乐课的主要内容, 但标准、准确、生动、组织有序的语言无疑为一堂音乐课增色不少。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 除一般教师的规范化要求外, 还应具有音乐性、语言美感, 使学生不仅明白语言所传达的思想内容, 还感受语言的魅力。唯有美的语言, 才能与音乐美、音乐审美教育相得益彰。音乐教师的普通话水准是尤其值得重视, 必须是纯正达标的。除了用某种方言或外文演唱的歌曲、戏曲选段之外, 所有的歌曲都要力求使用标准的普通话发音教唱。教学的语言也应该是使用标准的普通话, 而不是当地方言或是带着方言口音的“某地普通话”。因为在示范性的演唱中要求吐字发音标准、清晰, 富有色彩和变化。

2.加强音乐教师各艺术素养的均衡发展。长期以来, 谈到音乐教育, 人们便很自然地与是否教识谱、会乐器、会运用歌唱方法唱歌等具体的内容联系在一起, 即把音乐教育看作是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其实这种传统的音乐教育是十分偏面和狭窄的, 它既忽视了音乐教育在培养和提高人的全面素质方面所具有的诸多功能, 更忽视了学生个体生命多方面的价值。新时代音乐审美教育突出了音乐审美的艺术性, 注重加强了音乐与现实生活、自然与社会的联系。时代的发展需要使人的素质趋于综合化, 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 而且还要有专业以外诸多学科的知识。教师的任务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 还要成为一名顾问, 一位促进学生成长的引导者, 需要具备敏锐的判断能力、分析综合能力。

3.加强作为教师的相关职业素养和文化素养。教师的职业特点要求教师的教学内容不应只是局限在专业方面, 还应扩大知识面。在高速发达的信息化时代, 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是多元的, 因此, 也必然会产生一些非专业性的学习困惑。对于学生的问题及求知需求, 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所以, 要求教师不断加强学习, 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以音乐为本, 以育人为本, 做一名现代知识型、综合型的教师。

学习教师职业素养体会 篇5

张立萍

2009年4月5日,潍柴职业学院全体教师在多功能厅听了王成副院长的关于“教师职业素养”的讲座,并观看了李祖云副总经理关于“教师十二不敬业行为”的视频以后,感触颇深。

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人,他们的职业是让人尊敬的。

但是总有一些不具备教师素质的人生存在教师队伍里,他们的一些行为玷污了教师的名誉。如李祖云副总经理所列的十二不敬业行为:

1.课上磨洋工,课后开小灶。

2.上班混日子,下班赚外快。

3.教前无计划,考试赶火车。

4.教案不更新,年年老一套。

5.课前不备课,板书乱涂鸦。

6.用学校资源,图一己之利。

7.不愿学习,不肯充电。

8.穿着随便,忽视仪容。

9.不想讲课,考试滥充。

10.批改作业,敷衍了事。

11.班级挑肥拣瘦,学生差别对待。

12.蔑视学生的建议,不愿与学生交流等等。

这十二种行为都是被人不耻的行为。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者为先。每一个教师都要爱岗敬业,忠于职守,钻研业务,对自己学而不厌。而育人──教师者,万事之师表也,要好自为之。自律是第一位的,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要想有效地从事教育活动,就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

一、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

教师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师,常言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身正品端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的思想、意识、品德、行为等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首先必须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

1、要有坚定的政治素质。

2、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也只有具有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才会敬业、乐业、勤业、精业,才会关爱学生,才会诲人不倦。

3、要有乐于奉献的敬业精神。敬业是职业道德的核心,任何行业都离不开敬业精神,教师职业的职业特点更是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乐于奉献的敬业精神。

4、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即:

对事业,忠诚热爱。对工作,精益求精。对学生,真心热爱。对同事,团结协作。

二、精湛的业务素质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精湛的业务素质,“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具有一桶水”。业务不精的教师只能是误人子弟。

1、精深的专业知识。“教书”是教师的天职,而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学能力的基础,是履行教师职责的基本条件。

2、渊博的综合知识。要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教师必须首先具备全面素质,必须具有高层次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科学素质是指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人文素养乃是指教师的精神世界及其兴趣、爱好、品格等。不能设想一个没有高尚精神生活,没有对“美”具有强烈追求的人,能在学术上做出重大贡献。

三、应具备教育理论素养。

四、具有教育能力素养。

能力素养是个体顺利完成某项教学任务,影响教学效果的基本素养。作为教师,除具备一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之外,还应具备教材的分析和创造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教书育人”能力、洞察学生心理能力、社交能力、合作协调能力等。

五、健康的身心素质

教师从事的教书、育人和科研工作都是繁重的劳动,需要脑力和体力的双重支出,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是教师正常工作的重要条件。

1、健康的身体素质。

2、良好的心理素质

六、必备的外在素质。

教师的外在素质主要指教师的风度仪表、外在的精神风貌。

试论民间武术教师职业素养 篇6

关键词:民间;武术教师;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176-02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国家对健康产业的重视,使得集健身、防身于一体的中国传统功夫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喜爱。由于传统武术的修炼必须要有高素质的教师身传口授才能让学员学有所成,所以民间更倾向于通过拜师的形式跟随门派的传承人学习武术,这里的传承人往往被跟随学习者尊称为师父。师父有真功夫,品德修养好,本身又具备教学能力,是学员学到拳技的前提条件。近年来,国外来中国学习传统武术的人日益增多,加强民间武术教师的职业素养就显得更为重要。那么,民间武师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有哪些?又该如何提高这些职业素养呢?作为一位民间武术教师,不揣浅陋,以自己的实践经验在这里作一探讨。

一、民间武术教师职业素养的内涵

所谓职业素養,它指的是从事某项职业的稳固的职业品质,它是通过科学教育和自我提高而形成的具有一定时代特点的思想、知识、能力等方面的身心特征和职业修养。个人认为民间武术教师职业素养主要是由品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等素质修养构成的。

(一)品德素养。师德是一种职业道德,是为师之根本,它是作为教师职业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可以说,教师的品德素养是教师的灵魂,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高尚的品德素养是教师敬业乐业的动力,是搞好武术教学质量的保证。武术教师的品德素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热爱武术传承事业。武术的传承是一项继往开来的事业。传承武术文化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造福全人类的的崇高事业,需要从事武术教学者有较高的责任感,严谨的敬业精神,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热爱、忠于武术传承事业是武术教师做好武术传承的基础。

2.关心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学员是教师的工作对象,关心热爱学员是做好武术教学工作的前提。武术教师要以高尚的情操,宽阔的胸怀去关爱学员。全面关心学员的学习及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出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中华武术继承者。

3.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师父的言行是徒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师父的言论行为和处事的态度对徒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所谓“身教胜于言教”,“上梁不正下歪”,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师父对徒弟的影响作用。所以,师父须严于律己,言行一致,举止文明,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二)知识素养。武术教师要拥有全面的知识素养,重点是专业武术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素养。

1.扎实的专业武术知识。民间武术教师的专业知识,一般都是每代传承人身传口授的,是自己直接经验的积累。作为武术的传承者,理应从根本上弄懂弄通,把拳理吃透、讲透,用自己的身体把动作正确演示出来,严防以己之昏昏,使人昭昭的情况出现。实践中,由于有的传承人专业知识不够,只是一味地要求徒弟苦练,把人练坏的情况也时有出现,对此不可不防。要真正弄清拳理,了解人体结构,按武术教学规律指导学员练习。

2.科学文化知识。民间武术教师要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学习我们传统的文化知识和现代科学知识。常言说,练拳如修道。教拳的过程即是讲道、悟道的过程,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要在教学过程中讲给徒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徒弟。传统的武术理论,大部分讲得空泛甚至晦涩难懂。师父应该学习现代科技知识,运用现代科学理论解释武功现象。

(三)能力素养。道德素养和知识素养都要通过一定的能力素养来发展和实现,能力素养是衡量武术教师素质的关键。传道、授业、解惑,离不开以下能力素养:

1.教育教学能力。民间武术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掌握教学基本功。民间武术教师大多没有经过正规的教育教学训练,只是凭借自己从师父那儿得来的经验进行组织教学。尽管武术教学有其独特规律的一面,但教学基本功还是普遍适用的。民间武术教师应向行家学习,掌握基本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成为教学专家。

2.表达能力。不同于一般教师,民间武术教师的表达能力要求更高。它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肢体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除了语音准确、语汇丰富、表达连贯等一般特点之外,还必须体现武术教学工作的特殊要求,要能够专业语言通俗化。教学经验丰富的武术教师,善于假借生活中的现象来增强学员的理解力。肢体表达能力在武术教师表达能力中更显重要,学员动作到位,全依赖于教师的准确示范。

3.管理能力。民间武术教师的管理能力主要体现在课堂组织能力和对学员日常练功问题的管理能力,内含建立正常课堂秩序,协调徒弟间人际关系,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等。管理得好,学员们能互帮互学,共同进步,否则会矛盾重重,形成内耗。

4.科研能力。民间武术教师的科研能力主要指教师能结合练功实践,思考解决练功中遇到的问题,将经验升华为理论,并反过来指导练功实践的能力。它是保证功夫正确传承的前提。民间武术教师应该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积极总结自己的教育实践,使自己成为理论研究者。

二、武术教师职业素养提高的途径和方法

要做好一个民间武术教师,就必须利用一切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全方位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综合考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下手:

(一)自觉加强自身品德修养,敬业爱岗,增强为人师的崇高感。作为人师,传承中华民族武术文化,是神圣而光荣的。它不仅仅是一份谋生的职业,更应该是一个事业。我们要从内心充满对这个行业的神圣感,敬畏感。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武术文化遗产,是经过无数人默默地奉献才延续下来的。不能到我们这一代失传了,我们要加强自身品德修养,勇敢地担负起这份责任,用无愧于先人的勇气去对待它,从内心里爱上这个职业岗位,把它发扬光大。

(二)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持续学练专业知识,提升为人师的人格魅力。学问无涯,艺无止境。作为武术教师一要在自己的专业功夫方面持续的修炼,保持自己的功夫状态一直引领勤奋、聪颖的徒弟;二要对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不断的进修学习。当今民间武术教师所具备的科技知识,虽然整体上比以前有所提高,但学员的整体水平也在提高。如何用现代科技知识解释传统武术现象,需要师父不断学习,并在教学实践中锻炼和提高,以便讲清拳理,让学员信服。如果学员提出的问题师父总是不能准确地解答,师父在徒弟心中的威信就会逐步丧失。学习内容应包括现代科技知识和国学养生知识等。如运动生理学、人体解剖学、力学、物理学、黄帝内经、道德经等。

武术教师只有掌握足够多的专业知识,做到以身立教,才能以自己人格的魅力感染学生,以自己渊博的学识去引导学生发展。

(三)扩展思路,重视自身能力提高,行使好管理责任。武术教师在教授武功的同时,还要对学徒进行品德教育、生活管理等,需要重视自身管理能力的学习和提高。

管理能力包括计划、领导、控制等能力,在计划方面表现在教师会根据每个学员的个性特质制定不同的训练方法、偏重点等,领导方面表现在教师会激励学员,会做好学员之间的协调、沟通等,控制方面会纠正学员学习、思想等偏差,督促学员成长等。

提高管理能力,要求教师要具备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对此,武术教师可通过自学、进修,甚至以不耻下问的态度向这方面有专长的学员学习等方式来实现。

参考文献:

[1]刘家旭.我国中小学武术师资问题的探讨与分析[J]. 搏击·武术科学.2009(1).

[2]洪浩.关注武术教育[J]. 搏击.2008(3).

[3[霍立武 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2).

[4]于志钧《中国传统武术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

锤炼教师基本功提高教师职业素养 篇7

一、语文教师要有很好的表达能力

常言道, 教师是凭一张嘴吃饭的。看来“会说、能说”是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 尤其是语文教师更应该在这一方面有上乘表现。教师主要是通过口头表达给学生传授知识、解疑答惑的。如不善于表达, 讲不出来, 岂不是茶壶煮饺子, 肚里有却倒不出来, 要教好学生恐怕很难。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 在使用普通话时要做到用词准确, 条理清晰, 快慢适中, 才能让学生们听得清楚, 听得明白;教育学生时才能够入情入理, 以德育人, 以情感人, 以理服人, 春风化雨, 把话说到学生的心里。这的确需要高超的谈话技巧。一位优秀教师上讲台后用不了多少话就能吸引住学生, 这就叫基本功, 这就是艺术。教师要讲课, 没有精彩的语言就没有精彩的课堂。教师的语言要能“粘”住学生, 即确切、明白、简洁、通俗、优美、形象。在新的教学方式之下、教师的口语表达依然重要, 但教师口语表达的效用已远远超越了以课堂教授为中心的朗读、讲述、发布指令等。新课程提出的主动建构的学习就是要求教师不仅自己善于表达, 还要善于鼓励、引导学生自己表达, 要求教师主宰的课堂给学生说话或表达的余地。所以教师口语表达基本功需要重新定位和审视。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 在听口头表达能力强的教师讲课时, 真乃是一种艺术享受, 他讲课很有吸引力, 好像一股牢牢的磁力在吸引着我们, 让你深深陶醉于他语言的魅力之中, 学生自然也总盼望着上这门功课。这是与教师运用语言灵活自如、有深厚的说话功底是分不开的。反之如果教师语言单调。索然无味, 听了令人昏昏欲睡, 即使讲的内容很重要, 也达不到预期效果。这一现象在初中教学中表现尤为显著。所以语文教师首先是一位运用语言的匠师, 也应该是校园中最能说、最会说的一群教师。

二、语文教师要有一定的动手能力

动手能力既是指传统意义的三笔字和简笔画, 还包括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教学实践告诉我们, 教师写好字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必备条件, 工整、美观、主次分明、条理清楚的板书, 使人看了一目了然, 赏心悦目, 对提高教学效果很有补益。而书写的潦草马虎、歪歪斜斜、杂乱无章的板书只会给学生带来不良影响。因而, 语文教师都应当重视板书, 把粉笔字写得工整美观, 给学生做个好榜样。

再说到写文章, 无论任教哪一门学科的教师, 都要研究教育教学理论, 探讨教学方法, 制定每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 总结每学年的教学经验, 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等等。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写文章, 语文教师还要求会写高水平的下水文, 给学生做好示范, 这些都要求作为一名教师要有一定的写作根基。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广, 多媒体教学也开始走进校园, 所以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动手能力之外, 教师还必须与时俱进, 能熟练掌握并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比如制作课件、制作教具、演示文稿、flash动画等。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习内容的直观性、提升教学效果, 而且还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 丰富教学内容, 提高课堂质量。教师还要善于从网络不断地获取教学材料和信息, 开发和利用网上的各种课程资源, 开阔学生的视野, 拓展课程的内容。教师和学生还可以通过网上教学平台随时进行教学沟通, 建立博客, 和学生网上聊天, 建立新的学习和交流环境。

三、语文教师要会问更要会听

提问是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可能会有老师觉得这不是什么问题, 但我认为会问问题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教师的讲、读、写、问, 是与学生的思考、学习、回答相关联的。教师精心组织的课堂提问, 能抓住问题的关键,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的问题浅显明了实现化难为易, 有的问题含蓄有趣却能发人深思。

总之, 教师要设计好问题, 在上课前做到心中有数, 课堂上信手拈来。切忌不重视提问, 上课时为问而问, 没有明确的目的, 一篇课文问什么, 如何问, 什么时间问, 先问什么, 后问什么, 都应依据教材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如我讲到朱自清《春》一课时, 为了突出春光无限, 表现喜悦这一主题, 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本文共描绘了几幅春景图?2.为每一个春景图拟一个小标题。3.为什么拟这一小标题?4.为什么作者写春景的文字可以用画来描摹?5.本文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这样, 在教学生通读全文之后, 由这五道精心设计的问题, 让学生按顺序一一回答, 这样有关《春》这一课的知识要点、重要段意、文章主旨等任务都能随着层层递进的回答来完成。所以, 教师要会问, 并且要问到点子上。

略论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 篇8

教师是直接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教育者,也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肩负着为国家、为民族培养人才的神圣使命,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高尚的心理品质、广博的科技文化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等,并能够在教学当中理论联系实际,巧妙自如地完成知识的迁移、思维的升华和创造力的发展,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教师的职业素养直接关系到教育事业的成败、民族的振兴。

一、培养高尚的心理品质,提高自身素质修养

“教师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和可资仿效的榜样”。教师在教育活动中长期扮演的角色,使其逐渐形成特有的心理品质。在教育过程中,这种特有的心理品质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是其它任何手段无法替代的。它不仅表现为一种教育才能,直接影响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成败,而且作为一种具大的教育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品。因此,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不仅能促进教育教学工作,而且还能陶冶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一) 树立高尚的心理品质,是促进自身修养的重要前提。

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应具有高尚的心理品质。高尚的心理品质不仅是教师修养的自我体现,也是强有力的教育手段,它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教育力量,发挥着其他教育因素和力量所不能发挥的作用。一个人既然选择教师这个崇高的职业,就要锻炼自己的爱生之心,使它成为自己性格的组成部分。

1. 师爱是教师教学的起点和基础。

人的生活中充满了爱,但任何一种爱都不能和师爱相比较。师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最高尚情感的结晶,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情感体验,是教师在履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这一崇高职责时所产生的一种积极的、高尚的情感。爱学生是所有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教师所拥有的共同情感。离开了爱,学生的身心健康将受到严重的影响,就像正在生长的幼苗,离不开阳光和雨露一样。师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师爱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感到温暖、受到鼓舞,进而转化为学生身心发展的一种内部动力。

2. 师爱是促进学习的源泉。

人的情感具有感染性,教师对学生的爱护会在学生的心灵中引起共鸣,激起学生对教师的尊敬之情。学生将其对教师的爱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喜欢听他的课,积极回答他提出的问题,努力完成他布置的作业,积极参加他组织的各种活动,从而引起学习兴趣,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

3. 师爱可以产生模仿的意向。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总是趋向模仿爱他和他所爱的人,而不去模仿他们所厌恶的人,这是一条客观规律,也就是说,爱可以产生模仿的意向,尤其是学生所热爱的教师,对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模仿。教师的爱是塑造一个人灵魂的巨大精神力量,它往往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作为一名教师,单单爱学生是不够的,还要懂得如何去爱。爱学生不等于迁就学生、放任学生,更不能溺爱学生,而是应以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着眼,坚定不移地要求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首先,严格要求的出发点必须是善意的,是爱护学生,真诚地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严格要求的内容是合理的,是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只要经过努力是可以做到的。再次,充分尊重和信任是师生沟通情感的桥梁。严格的要求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严得合理,严得适度,体现教师对学生真正的爱。

(二) 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完善自身修养的重要保证。

教师的工作是一项复杂、细微而繁重的劳动。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如果没有顽强的意志是难以胜任的。教师的意志品质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在学生面前表现出的坚定、果断、沉着、冷静、自制、耐心等意志品质,直接影响着学生意志品质的形成。

1. 培养教师意志品质的自觉性。

教育工作要求教师有高度的工作自觉性。每一位教师都应充分认识到自己肩负的伟大使命。也应明确意识到人民对自己的殷切期望,从而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自觉地、主动地坚持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即使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也坚守岗位、矢志不移。

2. 培养教师意志品质的坚毅性。

由于教育周期长,教育教学的效果长时间才能见效,每个学生都具有主观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有时表现为拒绝或排斥教师的教育,使教育产生反复,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耐心。教育的成功经验,往往归结到教师的百折不挠和坚定不移的意志品质上来。

3. 培养教师意志品质的果断性。

教师的果断性是指教师善于及时地采取决断的能力,以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各种矛盾现象。教师的果断性表现为在执行决定的过程中,教师要走在学生前面,要敢作敢为,但不是草率和冒失,而是以事实为根据,自觉地做出决定。如果教师缺乏果断的精神,那么学生的行为将无所遵循,这样不利于对学生行为的引导。

4. 意志品质的自制性,是支配教师行为能力的前提。

一位有很强自制能力的教师,能强制自己去做应该做而又不想去做的事情,强制自己不做想做而不应该做的事情,善于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能坚持不懈地了解与耐心地教育学生。

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意志品质,而且还要善于表现自己的意志,使自己意志品质同一定的外部表现恰当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影响学生。如果教师能针对具体教育情境,恰当地运用面部表情、语调、手势往往能更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意志力量,强烈地感染学生,这也是教师意志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 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促进自身修养的发展。

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这不仅是教师完善自身的需要,也是社会对教师工作提出的要求,教师兴趣爱好越广泛,与学生交往沟通的渠道就越多,教育的主动性就越大。实践证明,“多才多艺”的教师,与学生联系广泛,受到学生的欢迎,教育教学效果都是比较显著的。

同时,锻炼性格,也能提高自身的修养。集中反映教师性格的是对待学生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在认识和观察事物时,教师灵感丰富、思维清楚,对学生和蔼可亲,情绪稳定。在行为方式上,不急躁、不发火,落落大方,彬彬有理,不失风度而富有教育感染力。

由此可见,教师良好的心理品质不仅直接影响着教师工作的正常进行,而且也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教育因素影响感染着学生。这是其他任何教育手段都代替不了的,它不仅对学生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直接证明着教师教育的真实性和可能性,使学生能够自觉地接受教育,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条件。

随着现代社会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对培养人才的教师要求也随之提高。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应具备高尚的心理品质和意志品质,还应有高度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以及广博的科技文化知识,这样才能适应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而不负于历史的神圣使命。

二、加强基本素质建设,提高教师道德文化修养

教师的素质是指对从事教师工作人员的各方面的要求。教师的素质是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条件,它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的稳定,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所以,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的思想和业务素质,跟上时代的步伐。

(一) 教师应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教师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历史使命,不仅要有过硬的业务本领,而且还应有高度的政治思想觉悟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主要体现在:热爱祖国,热爱教育事业;能坚持并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团结协作精神,能顾全大局;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敢于承认和正视自己的缺点并勇于克服;作风正派、平易近人、处事公正等。

(二) 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并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发展和培养他们的能力,形成优良的思想品质。因此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才能得心应手地胜任教学工作。

首先是对所教学科的知识应有更高深的造诣,这就要求教师对所教学科的知识有全部系统化的掌握,并了解掌握学科知识的结构体系。对重点、难点、关键点都比较了解,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做出科学的解答。

其次,教师应具有比较广阔的知识面,特别是与所教学科相关的科学知识,教师还应经常翻阅报刊、杂志,吸收有关教育工作的新信息、新思想,及时对知识进行更新。

再次是文化程度的高低一定要符合国家教委的有关学历的规定。虽然文化程度本身不能完全代表一位教师的教学能力,但它能直接制约人的文化素养,它是个人知识和能力的重要标志。

(三) 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教师的工作是艰巨而复杂的精神生产劳动。事业心和责任感是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心理基础。

首先,应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对工作满腔热忱,刻苦努力,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和健康情况,能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正确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在思想言行上为学生作出表率。

第二,工作应认真负责。教师肩负着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因此,在工作中应任劳任怨,要有为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敢于牺牲一切的精神,并尽职尽责、勇挑重担。

第三,教书育人应统一起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重视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培养,而且也重视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和教育。

(四) 要有较高的教育理论水平。

教育理论水平对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是教师遵循教育规律,按教育规律办事的理论保证。

1. 要系统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学科教学法教育理论知识,较好地掌握教育教学的规律、原则和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2. 具有一定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的教育理论分析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正措施,指导教学实践,总结教学经验。

(五) 具有适应教育教学工作需要的智能结构。

智能结构是做好教学工作所需要的智力和能力的完整组合。单纯具备某个方面的知识而缺乏教育教学应有智能,不能成为一个好教师,智能结构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内容,所以,教师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良好的智能结构尤为重要。

1. 教师应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力。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能够合理组织和使用教材,能够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善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能协调各个方面的教育力量,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从而有效地实现最佳传递。

2. 要有精确的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武器,是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教师传授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工具。一是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要强、语言清晰、准确明了、简洁易懂、逻辑性强,对学生有强大的感染力,教师的语言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教师的语言素养在很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二是要有良好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即板书文字修养好并能写出较高水平的文字材料。三是教师的语言修养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富有情感的语言能“以声传情,以音动心”,从而使学生的性格和情操受到陶冶。

3. 要有敏锐、准确的观察能力。

敏锐、准确的观察力是教师了解学生,借以获得教育依据的重要能力,是增强思想品德教育敏感性的前提。

4. 要具备创造性的工作能力。

创造性的工作能力是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保证。要求教师应具有开拓型的思维能力,能经常根据教学的特点,用自己的独特的风格解决问题。

5. 要具备较强的实验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首先在理论上熟悉实验仪器的结构、性能和使用方法并掌握操作的基本程序。其次是能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并能随时排除出现的故障,并能对仪器设备进行简单维修和较好地保养。强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更好的完成教学目的。

略论教师职业素养的三个维度 篇9

为了全面准确理解当代教师职业素养的内涵, 笔者从教师职业素养的三个维度作如下阐述。

一、维度之一:具有高尚师德并充满爱心

师德是师魂。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 “立德”是“树人”的基本前提。“德”是行为世范, 其核心内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于师德的极端重要性, 教育部专门制定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明确要求中小学教师要“爱国守法、敬业奉献、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胡锦涛同志要求广大教师要“爱岗敬业、关爱学生, 刻苦专研、严谨笃学, 勇于创新、奋发进取, 淡泊名利、志存高远”[2]。胡总书记的要求与教育部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是当代教师师德的基本要求。

在师德中, 师爱是灵魂。大爱成就大师。什么是师爱?师爱是教育爱的直接体现。从伦理学上说, 爱由感恩之心、悲悯之心、仁慈之心构成。师爱主要指教师对学生的仁慈之心。但是, 教育, 尤其是好的教育, 是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只有仁慈之心远远不够。感恩之心、悲悯之心同等重要。优秀的教师, 一定是仁慈之心、感恩之心、悲悯之心“三心”并重。学生从优秀教师的身上, 会学习到对父母、师长、亲人、故乡、祖国以及一切帮助过他的人的感恩之情;学习到对一切生命, 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同情悲悯。在校园里和班级中, 优秀教师会对家庭贫困的学生、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残疾的学生给予更多的特殊的关怀与帮助。他们对学生付出的爱, 没有功利, 不管学生考试分数高低, 在他们的心里, 所有的孩子都各有特长, 都是天使;他们希望每一个孩子都快乐而幸福。他们认为学生犯错正常, 对学生是永远的期待。当孩子犯错时他们不会说:只有再一再二, 没有再三再四。孩子犯一百次错误, 他们期待孩子第一百零一次改过自新。

二、维度之二:具有综合素质并充满幸福感

素养即修养, 是人通过不断的学习、修炼、内化而形成的良好素质;素质是指人与生俱来的特性特质, 是事物的本性。“素养”与“素质”的区别在于后天养成与先天生成。但是, 今天“素养”与“素质”两个从词源本意来说差异较大词语在教育领域又常常通用。

这里所述的综合素质, 是就教师的职业要求而言的。教书育人的职业特点要求教师应该具有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艺术素养、心理素养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科学素养。科学技术正以几何级的速度迅猛发展, “克隆”、“芯片”、“纳米”、“转基因”等新的科技成果不断出现, 使世界日新月异。虽然科学发展是个动态过程, 对科学素养的解释也暂无定论, 但国际经济合作组织 (OECD) 、国际学生科学素养测试大纲 (PISA) 、美国学者米勒、欧盟国家科学素质调查的领导人J·杜兰特等机构和专家, 也对科学素养的构成提炼出了具有共识的标准:对基本科学知识、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以及科技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等三个方面的了解程度。目前, 绝大多数发达国家都用这一标准来测评本国公民的科学素养。

今天, 用上述标准来测评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 与发达国家比较, 还有很大差距。“2010年, 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 只相当于发达国家和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水平。”[3]我国公民科学素养较低的现状十分令人忧虑。要提高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 广大教师首先要与时俱进, 终生学习, 了解科学知识, 掌握科学方法, 崇尚科学精神, 提高科学素养。

人文素养, 是指对人类社会先进文化的修习涵养, 是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结合。中国古代知识分子, 大都追求人文知识的修习, 重视对先贤精神的传承, 善养浩然之气, 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当代教师人文素养的高低, 一方面, 体现在他们对哲学、历史、宗教、民族、社会、文学、法学、艺术, 乃至乡土文化等领域知识的了解程度上;另一方面, 则体现在他们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尊重程度上。但目前,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转型, 价值观念趋利, 多数教师都受应试教育培养又为应试教育服务, 人文素养不容乐观。不少教师知识面狭窄, 人文知识匮乏, 人文精神迷失。他们除了对本学科教材教辅较为熟悉, 对世界与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知之甚少, 甚至对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传承也知之不多。他们往往处在人生无理想、生活无目标、工作很迷茫的境地,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 不少教师直接用分数衡量学生优劣, 全然忘了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育人方法。

人文素养缺失, 人文精神失落, 必然会制约个人乃至社会、国家、民族的可持续发展。教师是对学生播撒知识火种、传达人文关怀最直接的人, 深厚的人文素养在教师的素质架构中极其重要, 不可或缺。所以, 提高教师人文素养, 既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也是追求教师职业幸福、实现教育为青少年幸福人生奠基的需要。

艺术素养, 是指一个人对艺术的认知和修养。艺术素养作为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在人类内心情感上的浸润, 是满足人们求真向善的审美愿望和需求而产生的, 也是人类渴望认识自身生命冲动和生存本相所创造的独特的精神家园。教师可以不是艺术家, 但是不能面对蒙娜丽莎永恒的微笑与贝多芬的生命交响曲无动于衷。

教育, 尤其是基础教育, 简言之, 就是为孩子放飞理想, 播种希望。幸福感对于教师来说, 既是个人的需要, 更是职业的要求。教师是孩子幸福人生的奠基人, 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幸福的学生。从这个角度说, 追求幸福是教师肩负的职业使命的需要。大凡古今中外的优秀教师, 都充满了教育理想与幸福感。

做一名具有幸福感的教师, 首先, 对教师职业要有高度的认同与热爱。对于大多数人来说, 对事业的信仰是幸福的源泉之一。只有把职业当事业, 才有为之献身的欲望与追求, 才能在平凡的工作中减少职业倦怠, 永葆生命的激情与冲动。其次, 要有阳光心态。客观全面地认识教师职业, 就会感受到教育不是牺牲, 而是在把爱洒向学生, 并与学生共同成长。再次, 要在研究状态下工作。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我引导老师们思考, 为什么同样是教书, 斯霞、于漪、钱梦龙、欧阳代娜等许多优秀教师却感觉幸福、快乐, 充满了新奇感, 工作充满了创造性?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他们不是教书匠, 而是教育科研工作者, 是教育艺术家。”[4]

三、维度之三: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并终身学习

先进教育理念, 从教师层面来说, 就是在对教育事业充满理想信念的基础上, 尊重教育规律, 按照教育科学教书育人。今天, 在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背景下, 教师要首先要树立科学的教师观、学生观与质量观。

科学的教师观。对教师角色的定位, 我国与西方有着巨大的差异。在我国传统教育中, 教师与“天地君亲”并立, 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教师承担着“传道、受业、解惑”的责任;在学校教育中, 倡导的是师道尊严, 教师是课堂中的权威, 是课堂的中心。但是在西方, 教师teacher释义为“受一定社会 (或阶段) 的委托, 以培养人为目标的专门教育工作者”[7]。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人, 学生是课堂的中心。随着世界文化的相互学习与交融, 本世纪初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提出了以下教师观。

首先是改变师道尊严意识, 树立学生为本观念。自觉对教师职业定位进行调整, 把自己摆在“平等中的首席”地位。在课堂上, 不再居高临下, 以权威自居;而是与学生平等对话, 友善交流, 建立一种互敬互爱的新型师生关系, 既当学生的良师, 又为学生的益友。让学生在平等的师生互动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领悟科学的奥秘。

其次是改变“传道”意识, 树立服务学生的观念。自觉地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适时俯下身子聆听学生的需求, 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使用激励、赏识、鞭策等方法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第三是改变教师“一桶水”意识, 树立“源头活水”观念。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促使新科技、新知识日益更新, 教师是“一桶水”的观念已经过时。教师必须时时学习, 终身学习, 有了源头活水, 教师的知识才会鲜活, 教师才能成为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信息交换平台”。

科学的学生观。学生观是指教师对受教育者的基本看法与态度。学生观与教师观、人才观具有一致性, 有什么样的教师观和人才观就有什么样的学生观。学生观随社会科技的发展, 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的深入而不断进步。今天, 我国教育已经成功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 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已成为教育的基本任务, 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必须树立科学的学生观。

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 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 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学生的心智发展是有规律的, 且每一阶段都有差异。每一位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与获得成功的愿望。教师的责任就是研究学生的最佳发展期, 探寻适合学生发展的方法和路径, 遵循学生心智发展规律, 激发学生发展潜能, 帮助学生获得成功。

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一个学生因遗传、环境、教育的不同, 形成了他们各自独特的思维、情感、意志、个性、智能、行为能力。为此, 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教育要因材施教;现代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这就要求教师对每一个教育对象, 既要研究他的发展过程, 更要研究他的个性差异, 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内容、方法、路径与空间。而不是对所有学生一刀切, 只用纸笔考试的分数衡量学生优劣。

学生是独立的人, 不是装载知识的容器。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学生亦如此。当代教育倡导的以生为本, 就是尊重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对“留守儿童”、“农民工子女”、“智障儿童”以及学习困难学生, 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尊重、关注与关怀。

科学的质量观。科学的质量观本质上就是让学生独特的潜都能得到发展, 是特长发展与全面发展的有机集合。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单一纸笔考试的评价模式, 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标准。多元评价标准是建立在学生幸福学习基础之上, 面向全体学生, 既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 又关注学生的特长发展;既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 又关注学生的知识智能开发;既要求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又注重学生劳动技能、创新能力的培养。

当然, 这就需要国家建立与科学的教育质量观相一致的评价机制。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提出近20多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启动13年, 但是, 今天的基础教育依然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功能, 过分关注学习的结果, 过分强调评价的普遍性和共同性, 过分注重量化和试卷测试评价, 过分强调评价者的作用, 学生的负担依然很重。究其原因, 是我们的评价机制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十八大以来, 国家正在以高考改革为契机, 以素质教育为导向, 以学业水平考试为质量监测抓手, 建立我国科学多元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教师要构建并永远保持先进的教育理念, 这就需要终身学习。终身学习不仅仅是对教师的要求, 而是对全社会每一个成员的要求。人类正在进入学习型社会, 终身学习将成为每一个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保罗·朗格朗1965年提出“终身学习”这个概念之后, 已逐渐被所有国际组织认可。教师职业的示范性特点要求所有选择教师职业的人都应该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总则第三条) , 1993-10-31.

[2]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 2007-08-31.

[3]高宏斌.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发布.中国科学基金, 2011.

翻译专业教师职业素养与发展 篇10

在当前翻译日渐商业化和产业化的背景下, 市场对高层次应用翻译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 而传统的外语专业教师的职业素养与能力结构难以满足翻译人才培养的需求, 如何顺应市场需求, 提高职业化应用翻译人才的质量,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张瑞娥、陈德用 (2012) 调查发现, 尽管中国高校翻译师资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学位结构等方面已经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但学术型师资和应用型师资的配备仍然不够合理。目前, 我国翻译专业教师大多数由传统外语教师转型而来, 专业背景和长期从业经验不足, 无法给学生提供专业性和职业性的指导。何刚强 (2007) 、詹成 (2008) 、鲍川运 (2009) 等学者指出, 翻译师资不足是当前翻译人才培养的突出问题, 已成为制约口译、笔译教学的一个瓶颈。如何建立一支既懂理论又善实践, 能胜任教学任务的翻译专业教师队伍, 是本科阶段翻译人才培养需要密切关注的问题。

一、翻译专业教师的职业素养与能力构成

何刚强 (2007) 提出, 翻译专业教师具备以下三种能力:第一, 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 精通翻译的一般策略与技巧;第二, 宽广的翻译理论视野, 熟悉译论的国内外发展动向;第三, 无穷的琢磨翻译的激情, 懂得教学的互动与循循善诱。

韩子满 (2008) 也指出, 翻译本科专业教师必须具备职业化素质, 具体来讲, 包括三个方面:第一, 专业知识, 包括翻译知识和翻译能力;第二, 教学能力, 包括教学组织能力和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第三, 科研能力。也有学者呼吁, 本科阶段翻译专业教师应具备“双师”素质, 即“教师职称+翻译职业资格”, 即翻译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大学专业教师所需的教学和科研能力, 还应具备翻译职业化素质。

穆雷、仲伟合、王巍巍 (2007) 认为, 翻译专业教师要对翻译职业有清楚的认识, 包括职业特点、规律、行规、道德等。教师只有熟悉翻译工作所需的基本翻译技术, 了解翻译的职业特点、行业规范与市场需求, 才能言传身教, 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综上所述, 翻译专业教师要想胜任教学工作, 应具备以下四种能力:一是良好的教师素养和教学能力, 即具备必要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并能够灵活运用教学组织技巧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这是对教师的一般要求;二是丰富的翻译理论知识和扎实的研究能力, 教师只有系统地了解、掌握古今中外有价值的翻译思想, 具备宽广的理论视野, 才能够正确引导实践、充实课堂, 并促进科学研究能力的提高, 这也是对高校教师的特殊要求;三是过硬的翻译实践能力, 翻译专业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 掌握翻译的规律, 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翻译实践能力;四是良好的翻译职业素养, 了解翻译职业的特点和行业规范。以上四种能力对于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 尤其是第三和第四这两个方面, 恰恰体现了教师的翻译职业化水平, 为职业化翻译人才培养提供了人才保障。

二、翻译职业化与教师发展

翻译职业化首先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翻译实践能力, 了解翻译行业的特点和规范。本科阶段翻译教学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把学生培养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中等翻译人才” (蔡平2006) 。翻译实践课程在本科阶段翻译教学中占主导地位, 大量的案例分析和作业讲评则是国内外翻译课程的主要授课方式, 因而过硬的翻译实践能力是翻译专业教师首要的、基本的能力, 否则不足以令学生信服, 也无法满足职业化译者培养的需求。翻译专业教师应能教授英汉笔译、汉英笔译、文体与翻译、经贸法律翻译、翻译实务等翻译技能类课程以及与翻译职业相关的实用课程, 了解翻译市场的需求和行业标准。鉴于此, 翻译专业教师应具有不低于30万字的笔译实践量, 或者至少20场的口译实践经验, 只有这样, 才能够胜任翻译专业的教学任务。

然而, 目前我国翻译专业教师队伍现状堪忧, 大多数教师缺乏职业和行业背景, 或由传统英语教师转型而来, 或为近年新进博士学位人员, 翻译职业素质欠缺。受专业背景所限, 真正具有丰富翻译实践经验和较强翻译能力的教师仍然匮乏, 而翻译实践量在100万字以上者更是稀缺。教师缺乏对翻译规律的清晰认识, 不了解翻译的职业特点和行业规范, 因而无法为学生讲授与项目管理、翻译职业市场、行业评判标准等相关的翻译实务知识, 不利于职业化翻译人才的培养, 也阻碍了翻译专业教师自身的发展。翻译专业教师职业化程度不足, 究其原因, 有两个方面:

(一) 科研投入与翻译职业能力发展相矛盾

本科阶段翻译专业最根本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中等翻译 (口译、笔译) 人才” (蔡平2006) , 这首先要求翻译专业教师具有一定的口译、笔译实践积累, 还要有扎实的翻译理论知识和教学功底, 将实践知识内在化, 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专业翻译教学常常采用工作坊的形式进行授课, 即教师通过让学生大量接触各类真实的源语文本素材并进行实际翻译训练, 引导他们对翻译过程、翻译步骤、翻译策略进行反思和讨论, 帮助其学会运用翻译参考工具解决问题, 并最终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翻译综合素质。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集调解者、组织者、创造者、促进者、监管者、引导者、指挥、教练等角色于一身 (李明、仲伟合2010) 。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翻译能力和丰富的行业经验。然而, 与此相矛盾的是, 目前国内高校翻译专业教师面临比较繁重的日常教学工作和科研压力, 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占用了教师从事翻译实践的时间, 制约了翻译专业教师翻译能力的自我突破和专业发展。长期脱离实践积累, 教师的翻译能力无法提高, 无疑会制约高素质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也不利于翻译教师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 评价体制不完善, 翻译专业教师的专业认同感低

目前, 由于绝大多数高校职称评定和考核标准的科研导向性比较强, 因而教师在职研修、自我提升专业学术水平的意识明确, 并且时间和“心理空间”压力显著 (张莲2013) 。翻译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和课堂水平往往与评价并不挂钩, 换句话说, 教师的翻译能力并不会对本人的晋升、奖励有本质的影响。这样, 教师的实践积极性和努力提升自己的动机就会大打折扣。

三、翻译专业教师的发展途径

教师是高校发展的核心因素,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张莲2013) 。翻译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是由多种主客观因素造成的。培养高素质、职业化的翻译专业教师队伍, 是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的关键, 这不仅需要外在环境和管理机制的保障, 而且需要教师有明确的专业发展观和专业发展行为。

(一) 创新翻译专业教师培训方式

要改变当前的翻译师资状况、优化师资构成、提高翻译专业教师职业素养, 就要有效整合高校学术资源和行业资源, 对翻译专业教师进行翻译实践、教学技能和科研方法等方面的培训。目前, 我国翻译专业师资培训已经渐成体系。近年来, 中国翻译协会和各大知名高校多次举行针对职业翻译能力和翻译教学能力的师资培训, 这是本科阶段翻译师资培训系统化和专业化的一个有益尝试 (鲍川运2009) 。培训内容从初期以翻译理论与教学法培训为主, 逐步涉及各相关领域, 如翻译研究方法、翻译教学基本理论与原则、翻译课程规划、本地化管理、翻译技术、翻译项目管理、口译和笔译实践等多个方面。在翻译教学培训方面, 除了中国翻译协会每年一度的翻译教学法培训之外, 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京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先后举办了口译、笔译教学开放周等活动。近年来, 口译、笔译高级技能的培训日益得到关注, 并且出现了翻译专题培训项目, 例如, 中国翻译协会举办的法律翻译技能培训, 内容涉及法律翻译概论、各类法律文本的翻译与写作常用技巧、法律翻译习作点评指导等方面。培训专家既有学界专家, 又有行业资深译者;培训课程从专业训练、专题讲座、专题研讨到课程示范、上机实操、案例讲解,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理论讲解与教学示范和翻译实践有机结合, 产生了良好的教学培训效果。

然而, 此类翻译师资培训尚不足以满足当前翻译专业教师发展的需要。首先, 从培训时间来看, 培训多以1~2周的短期培训为主, 缺乏中长期的具有较强延续性的培训。其次, 从培训方式来看, 培训仍以讲座式培训为主, 即按照既定的培训计划, 向培训对象进行单向的信息传输, 参与式培训不足。讲座式培训虽有利于培训对象快捷、系统地接收、理解所传输的信息, 但容易忽视培训对象的个性差异和实践积极性。针对这一不足之处, 应当加强校企合作, 派教师进入企业实习。经过大量翻译实践和行业专家一对一地审校、点评, 有助于翻译专业教师提高翻译能力, 了解行业规范, 同时也能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此外, 笔者认为, 要从根本上解决翻译专业教师“先天不足”的问题, 还应当拓宽教师的来源, 引入具有职业和行业背景的兼职或短期课程师资, 充实翻译专业教师队伍;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 共同建设专业课程, 即由行业专家与专任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大纲、教案和教材的编写, 以及课程评估标准的制订, 这种方式能有效帮助翻译专业教师熟悉行业规范与市场需求, 提升其教学能力。

(二)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师教育长效机制

合格的教师应能够根据自己的教学能力、学生的学习和心理特点以及任务的要求等选择适当的策略, 在教学活动中监督策略的执行过程, 能够依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对教学活动进行自我评价与反思, 改进教学策略,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吴迪、陈迎, 等2009) 。然而, 有研究发现,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青年外语教师还没有真正从思想上意识到自我反思的重要性, 没有意识到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 通过思考、实践、评价解决问题, 才能实现自我发展 (吴寒2011) 。因此, 高校应考虑建立以“自我反思、群体协作”为核心的翻译专业教师教育机制, 通过举办教学研讨活动和教育技术培训、加大教育资源投入等方式, 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 帮助教师学会全面反思和评价自己的知识、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 增强翻译专业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 使其形成明确的专业发展目标和科学的教育观。

(三) 建立多元化的翻译专业教师考核评价方法

我们需要借鉴国内外知名高校的经验和规范, 探索并建立一种基于翻译专业教师专门人才培养的、适用于翻译专业教师的人才质量标准, 将制度保障融入翻译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翻译实践成果应与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一样, 成为评定翻译专业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指标。学校应针对翻译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考核机制, 促进翻译专业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例如, 建立翻译教师培养体系与资格证书制度, 结合当前翻译专业教师自主发展、校企合作培养和校本培训等培养模式, 鼓励教师取得翻译职业资格证书;通过量化的方式将翻译实践成果纳入教师考核和职称评定, 充分发挥翻译专业教师适应环境、发展自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教师与业界加强合作, 针对翻译实践项目、翻译研究项目等开展横向课题研究, 通过团队合作实现科研、实践的共同发展, 储备专业实践教师后备力量。

结束语

翻译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对于提升翻译人才培养质量, 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教师专业发展受教师个体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因而翻译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必将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国家、学校和个人多方位、多层次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鲍川运.2009.翻译师资培训:翻译教学成功的关键[J].中国翻译, (2) :45-47.

蔡平.2006.翻译专业本科生教学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 (8) :120-121.

韩子满.2008.教师职业化与译者职业化---翻译本科专业教学师资建设中的一对矛盾[J].外语界, (2) :34-39.

何刚强.2007.精艺谙道, 循循善诱---翻译专业教师须具备三种功夫[J].外语界, (3) :24-29.

李明, 仲伟合.2010翻译工作坊教学探微[J].中国翻译, (4) :32-36.

穆雷, 仲伟合, 王巍巍.2013.从职业化角度看专业翻译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J].中国外语, (1) :89-95.

吴迪, 陈迎, 宋杨.2009.教师元认知与高校外语教师职业发展[J].外语与外语教学, (6) :32-34.

吴寒.2011.高校青年外语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现状和对策研究[J].中国外语, (4) :71-75.

詹成.2008.口译方向研究生实践教学理念及方法[J].江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3) :103-105.

张莲.2013.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一项个案调查报告[J].中国外语, (1) :81-88.

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素养研究 篇11

的确,教育关乎国家的命运和未来。清朝末年,西方列强之所以一次次叩开中国的大门横行霸道,就是因为它们依靠教育培育出了众多的人才,这些人才造就了洋枪和洋炮等足以致命的杀伤性武器。西方列强因觊觎中国丰饶的财富,依仗这些杀伤性武器肆意侵略中国。而中国教育的缺失导致人才的匮乏。因此,面对敌人的肆无忌惮,我们只能敢怒不敢言。自此以后,清朝才开始兴办学堂,重视教育。我们渴望依托教育培养人才制造武器,以抵御外敌疯狂的入侵,正如魏源指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没有教育,就没有像鲁迅这样关注人性的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的诞生;没有教育,就没有像邓稼先和钱学森这样关心国家命运的科技人才的问世;没有教育,就没有如今国人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大大提升。因此,教师理所当然应肩负起培育卓越人才和振兴中华民族的神圣使命和历史重任。

常言道:教育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设计师。基于此,作为一名老师,我们应感到无比的光荣和自豪,我们应肩负历史使命,用心去浇灌生命之花。因此,如何做一名好老师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换言之,成为一名高职院校的好老师所必需的职业素养是什么呢?在笔者看来,要成为一名好老师,需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职业素养。

一、应具备真才实学

教师能否驾驭好课堂,首先就在于他是否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一个好老师,不仅要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掌握与专业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因为,学科之间是相互渗透和交叉的。教师只有做到博览群书,触类旁通,才能深化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漫游在教师知识的海洋里。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说:只有在知识广博的基础之上,你的眼光才能放得长远。

一个教师要想给予学生半碗水,他只拥有一碗水是远远不够的,他必须拥有三碗水甚至是一桶水才行。孔子之所以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那是因为他博览群书,精通文学、历史、政治、音乐和礼仪等知识,做到了融会贯通。所以,他才能培养出像子路、冉有、曾子、子张、颜渊等一大批优秀的弟子出来。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绵延了几千年的文明史,至今仍绽放着迷人的色彩,正如杜甫评价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博学多才,他希望培养出来的学生同样博学强识,他说:举一隅而不以三反,则不复也。孔子认为这是身为教师的职责所在。

只有教师储备了丰富的知识,他在教学中方能做到信手拈来,深入浅出,融会贯通;他方能运用自如地把控好课堂,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反之,如果一个老师无法做到对专业知识了然于胸,他只会误人子弟,贻害无穷。此时,他不但没有肩负起如韩愈所说的“解惑”的职责,而且反而使学生困惑不断。这样的老师是极不负责任的,也不具备做老师的资质,他需要深刻地反省自我,调整自我,否则,遭受戕害的最终是无辜的学生。正因为如此,作为老师,我们应时刻铭记曾子的教诲: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人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就老师而言,我们特别需要反省“传不习乎?”,意即我们需要反省自己传递给学生为人处事之道是否读懂读透,我们自己是否都未读懂读透这些道理就来教学生,结果我们把学生教得稀里糊涂。如果自己大彻大悟所传递的道理,那我们就继续勉励自己;反之,我们就必须修炼本事,靠本事来赢得学生的认可。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恩哥所告诫的那样:做人靠本分,做事靠本事。

二、应给予学生人文关怀

我们常把学校比喻为母亲,意思是说学校就应该像母亲给予子女无尽的爱一般给予学生无尽的人文关怀。因此,教师需要扮演好父亲或母亲的角色,将自己的爱毫无保留给予学生。教师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永远消耗自己,照亮别人。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对是比较缺失爱的温暖。由于他们学习成绩不大理想,又存在诸多不良习惯,所以他们总是招致父母的冷落和抱怨,甚至是打骂。久而久之,学生形成随波逐流和自暴自弃的消极心态。其实,学生并非没有上进心,也并非考试失利就不抑郁和痛苦,只是学生的抑郁之苦得不到父母的理解。此时,教师所起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当学生感受不到父母、朋友的关心进而处于孤立无援境遇之时,他们唯一的希望就寄托在老师身上。学生渴望被老师尊重和关心,期待被老师理解和宽容。教师的一句嘘寒问暖的话语可以带给学生无尽的温暖和力量。鉴于此,教师要学会适时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理解学生和包容学生。如此,学生才能感受到爱的温暖,彼此的距离才会拉近;学生在爱的照耀之下才会奋发向上,勤奋好学。因此,教师不能轻言放弃学生。正如上海师范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卢家楣强调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入情感,情感是拉近师生关系和推动教学的润滑剂;被学生评选为心目中最喜爱的浙江大学郑强老师也指出:要成为学生喜爱的老师,他必须做到三条:一要有真才实学;二要有爱生之心;三要有沟通的本领。他身体力行,把最无私的爱奉献给了学生,成为了全体老师学习的标杆。

另外,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困惑或者思想动态乃至心理问题,一经发现,他就应及时给予相应的指点和疏导,引导学生走出困境,让学生释怀。就学生所犯的错误而言,教师切忌一味地指责和辱骂,而应在温和的批评中表示包容和理解,用爱感化学生,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是不可取的,从而做到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正如孔子所言:过而改之,善莫大焉。总之,教师应多一份关爱,多一份耐心,多一份宽容。这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应注重精神引领

一名教师除了要肩负起“授业”和“解惑”的职责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承担起“传道”的使命。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他们的基础是相当薄弱的,领悟力也无法与本科生相提并论,因此,教师不可盲目地向学生灌输大量知识,而应该引导学生培养求学的自觉意识。有了自觉意识,学生自然就有了求知欲。教师引导学生培养无需提醒的自觉意识胜过于知识灌输。一个有自觉意识的人,就是有文化的标志。因此,教师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觉意识。

与此同时,高职院校的学生比较缺失吃苦耐劳、奋发向上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学习态度也不够端正。基于此,教师十分有必要注重培养学生具备吃苦耐劳、不耻下问及善于反观自我等精神;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树立不怕困难和挫折乃至失败的抗争精神;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这些素质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食粮,这些素质的训练将让学生终身受用。因为这些精神将成为学生坦然面对人生的磕绊和失败的重要支柱,有了这种支柱,学生会感到无比的幸福。正如白岩松所言:衡量一个人幸福与否有三大要素:物质、情感和精神。他指出:精神是支柱。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教师自身务必要做好榜样,言传身教,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激励和感染学生,让学生没有理由去放弃自我,没有理由不去拼搏奋斗。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灵的沟通胜过知识传递。一名好教师,他既要是经师,又要是人师,只有经师和人师集于一身的老师才更受学生的爱戴和推崇,而老师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正如汉代书生魏昭所言:经师易遇,人师难遭。

四、应倾听学生的心声

当一名学生不愿意向父母或者朋友诉说自己的烦恼时,他往往会选择值得信赖的老师倾诉。因而,笔者认为,当一名学生向教师宣泄他心中积郁已久的不快时,说明他是信赖教师。他觉得老师会善待他,帮助疏导心理问题。此时,我们老师必须做到的就是认真倾听,耐心倾听,切忌不耐烦或者敷衍了事,否则他就是对学生的亵渎,同时,教师还应给予学生相应的回应,引导学生调整心态,竭尽智慧尽快让学生恢复至平静的状态,进而使学生较快较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

毋庸置疑,一名好教师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他必定是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只有学会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师生之间的距离才会逐步靠拢,彼此才会增进了解,互通有无,最终,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才得以构建。

五、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既是光荣的职业,也是特殊的职业。它的特殊之处就在于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教师所执教的内容现场就得经受学生的检验。一名教师是否认真负责,是否具有高尚的品德,学生在课堂上一审视便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是绝对不能含糊的,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关系到其形象和地位问题。教师只有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去,做到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和加强自身品德修养,如此他才能获得学生的尊重。因此,让我们每位老师为争做“四有”好老师而努力奋斗吧。

参考文献:

[1]南怀瑾.论语别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

[2]苏永文.论语—儒家[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2.

[3]刘守旗,丁勇,俞润生主编.教育的艺术:苏霍姆林斯基100教育案例评析[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4]于丹.《论语》心得[M].北京:中华书局,2012.

[5]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2013.

浅析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建设 篇12

陶行知说:“要学生做的事, 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 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 教职员躬亲共守。”在汶川大地震中, 涌现了很多感人的事迹, 其中北川中学的一名老师在最危险的时候让学生先离开, 但是自己最后却被埋在了教学楼里。是本能让他这样做了, 我不知道他的教学成绩有多好, 但是仅凭这件事就可以看出, 他一定是个合格的教师, 他用自己的行动给学生上了一堂最好的教学课。所谓身正为师, 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应该率先垂范。“身教胜于言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 被广大教育家奉为金玉良言, 不无道理。学生, 尤其是中小学生, 由于生理方面的原因, 心理也在发生急剧的变化。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开始在周围人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如果在这关键时期, 受到不良氛围的熏陶, 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歧。以此下去, 他们的思想和言行的健康发展将受到严重阻碍。因此, 教师在思想上应该积极向上、诚实守信、表里如一;在生活习惯上, 应该讲究卫生、穿着大方、仪表端庄, 也只有用这些合乎规范的言行、仪表、健康的习惯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 才能使学生在教师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形成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在治学上, 应该一丝不苟、孜孜不倦、勇于探索;在工作上, 应该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精益求精。为此, 教师应该不断地钻研业务, 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为人师表就是要得体大方、整洁卫生、朴素典雅。要给人以美感, 既不奇特古怪、艳丽花俏, 又优美不俗。如果一个教师弃其基本育人宗旨于不顾或衣冠不整、稀里糊涂, 一味追求时髦, 缺乏基本的职业涵养, 不仅有损于教师的形象, 不能很好地发挥其教书育人的作用与效应, 而且还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驰心旁骛。

二、热爱学生

热爱学生是教师神圣的职责, 是教师完美人格的表现。陶行知是热爱学生的典范, 教师要有“爱满天下”的胸怀, 热爱每一个学生, 这是陶行知的人生格言。作为教师更应该牢固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建立新时期新型的师生关系。

热爱学生的修养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爱学生, 不只关心学生的成绩, 更要去关心学生的精神生活、身心健康和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只有爱每一片绿叶, 把爱的阳光洒向全体学生, 才能产生爱的魅力。教育家刘佛年先生说:“学生能不能教育好, 他们在学业上能不能发展, 品德上能不能进步, 很大程度上与师生关系有关。”为了实现教师对学生的真正的爱, 教师要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和思想素质, 表现为有理想、有道德, 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能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好教师首先应该尊重学生、爱护学生, 否则, 无论如何不能算为好教师。实践证明, 学生只有“亲其师”, 才能信其言。因此, 尊重学生、热爱学生是当代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更是教师崇高人格的集中体现。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的思想品德和作风直接影响着年轻一代的健康成长。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都应该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率先垂范, 像陶行知所要求的那样, “一举一动、一言一行, 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 充分发挥教师的道德榜样作用, 才能发挥教育的威力和作用, 才能真正赢得全社会的尊重, 使教师职业成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三、建立师德建设的内化自律机制

教师要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首先要树立法律的意识, 使新型的法律理念融入思想意识之中。另外教师职业道德师德内容、师德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 必须随时代的变化而吐故纳新。其中重点提到了“在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条件下依法执教的问题”, 这是时代对师德实践提出的新要求、新课题。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 已不仅仅是道德的要求, 而是法律的要求。惩罚学生最要不得, 而且也是违法行为。

回归生活, 行动中践行。生活是一个大课堂, 蕴涵着丰富的资源, 古人曾说:“与有肝胆人共事, 从无字句处读书”, 即是读生活这部好书。生活对人而言是最根本的、最首位的。同时人接受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自身的发展。生活世界是第一位的, 知识世界是从生活世界分化出来的, 是为生活服务的。因此, 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 也必然要回归生活。不断反思, 拓展中升华。人的发展最根本的方法有两个, 一个是善于探索, 一个是善于反思, 可以说, 一个人是在反思中成长的。因此, 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 必须注重反思与自我评价能力。任何人都有自身的缺点和不足, 只有善于反思, 正确地评价自己, 在反思与评价之中感悟自己的言行, 才能发现这些不足, 从而更好地提高自己。

上一篇:心血管外科技术下一篇:中小型企业的内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