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教师职业倦怠(精选12篇)
消除教师职业倦怠 篇1
目前,在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着职业倦怠现象,且多呈现在工作5年至8年和12年至15年两个高峰时段。这两个高峰时段又恰好出现在教师获得中级和高级职称之后。自我激励不足和外部激励不当是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
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绊脚石,不搬掉它,一个教师就很难成为有成就的教师。对此,除教师应自存高远之志、自觉提升自我之外,国家、学校应采取一定措施帮助教师消除职业倦怠现象,促进教师主动发展。
第一,国家应建立职称任期制或等级制。目前,职称评定发挥着两个功能:一是对教师师德、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和工作业绩的考评和确认;二是作为教师提高工资待遇的标准。不可否认,第一个功能在职称评定前确实发挥了促进教师爱岗敬业、严谨治学、为人师表、提高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等作用。同样不可否认,第二个功能在发挥作用的时侯,很容易产生负面效应——引发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现在的职称评定,层次过少、时段过长,特别是高级职称,一评定终身(待遇)。这种体制,使许多教师年纪轻轻就丧失了斗志和锐气,获得高级职称后,便滋生了“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不想多干工作,不再潜心研究。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建立一种教师职称任期制或者职称等级制。例如:将高级教师再分成一档、二档、三档,到一定年限要进行重新考核和晋级,晋级时不仅考虑任职年限,还要进行新的业绩考评。这样就能有一个不间断的激励机制,有利于教师在精力旺盛的年龄段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之中。
第二,学校要建立促进教师自主发展的激励机制。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指出:“教育,必要的乌托邦。”这个命题意味着教育本然具有一种着眼于未来的精神,具有一种超越现实、开拓生命意义的非功利主义特质。因此,学校除了给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以外,还要建立适宜的教师自主发展的激励机制。这种机制应满足三个要求:一是有利于激发教师的价值追求,能够激励教师不断给自己确立包括教育理想、教育艺术、教育技术等方面的奋斗目标。二是有利于引导教师的自我评价,即通过自我反思,促使教师从已有的教育教学实践出发,认真研究和评估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和存在问题,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三是有利于指导教师合理设计成长路径,能够指导教师将理想化为现实的努力过程,“微分”成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从而使前进的每一步都变得扎扎实实、有形有色,以此增强自我成长的信心和勇气。制定《教师自主发展记录册》,不失为这个激励机制的有效载体。
第三,人人主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工作氛围。学校是全体师生员工共同的家,教师是这个家的“梁柱”。为了让教师每天高高兴兴地工作,使教师爱校如家,产生积极的进取心,就必须培养教师对学校的价值认同感、归属感。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师生员工人人动手,主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工作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包括领导和教师、教师和教师、教师和职员工人、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等方方面面。为“官”者,要想着教师的甘苦;为师者,要想着学生的喜怒;为友者,要想着同事的悲欢。人人以博大胸怀容人长短,以真情爱心善待一切,一次微笑,一句问候,一张贺卡,一份饭菜……处处渗透着人间真情。营造了和谐的工作环境,教师的职业倦怠感自然也就减轻或消失了。
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绊脚石,不搬掉它,一个教师就很难成为有成就的教师。对此,除教师应自存高远之志、自觉提升自我之外,国家、学校应采取一定措施帮助教师消除职业倦怠现象,促进教师主动发展。
摘要:据调查,目前在中小学教师中,普遍存在着职业倦怠现象,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师的职业倦怠严重影响着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同时对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也构成一定阻力。消除教师职业倦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广大教育管理者关注的话题。教师职业倦怠是如何产生的?教师怎样才能消除职业倦怠?本期“三人行”栏目将围绕“教师职业倦怠”这一话题展开。
消除教师职业倦怠 篇2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许多教师发出这样的呼声:我忙、我很忙;我累、我很累;我苦、我很苦。实际上,这就是教师的职业倦怠。倦怠,已成为当前我国学校教育领域面临的现实困境!倦怠的教师看起来筋疲力尽、不知所措。随着倦怠过程螺旋式向后推移,学生渐渐成为低劣教学的受害者。有些教师寻找途径,最终离开了教育职业。其他教师觉得除了以越来越低的效率继续教学以外,别无选择。
我们的教育事业在不断地发展,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也更加规范,教师的生活水平也在稳步提升,但是有的教师不同程度存在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有的教师存在身心健康问题日益严重。也就是说,虽然教师的社会地位提高了,但职业幸福指数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不但极大地危害了无数教师的身心健康、教师专业发展,而且严重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影响下一代健康成长。因此,解决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刻不容缓。作为教育管理者,我们应明确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及其危害,深刻分析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采取有效策略预防和克服教师职业倦怠问题。
一、什么是教师职业倦怠
“倦怠”一词是美国神经科医生弗登伯格于1974年提出的,用于描述职业主体不能应对工作挫折和有效缓解工作压力时所处的一种身心耗竭的状态。职业倦怠是一种职业压力,是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出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症。职业倦怠的三个核心成分为:1.情绪衰竭。指个体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2.非人性化或失去个性化。指个体以消极、否定或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工作对象。3.低个人成就感。指个体评价自我的意义与价值的倾向降低。
教师职业倦怠主要是指教师难以应付职业对自己的要求而产生的疲倦困乏的身心状态,是个体厌倦和畏惧工作任务的一种心理反应。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压力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
二、职业倦怠的表现及成因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1.在认识方面,表现为对工作失去了兴趣,缺乏工作的热情和创新力,开始认为工作毫无意义,毫无价值,只是枯燥乏味、机械重复的繁琐事务;
2.在意向方面,表现为疏于工作,无心投入,感觉工作付出不少,但成绩不大,对事业追求失去了信心,觉得教学生没有成就感,在工作上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
3.在情绪上,由于对工作感到厌倦,所以情绪就会波动很大,常常表现为焦躁不安、紧张、萎靡不振、效能感降低,就会产生压抑、忧郁、猜疑、自责,甚至以一种冷漠疏远的感情对待学生等等。
4.在行为上,主要表现为厌倦教学工作,减少工作投入,甚至不备课,教学呆板,缺乏创新,尽量逃避教学环境,对学生冷漠,逃避与同事交往或拒绝与其合作,对学校环境和学校管理牢骚甚多,只注重个人待遇和福利。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1.社会过高的期望。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给教师造成了很大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在急剧变化的当今社会,教师与其他社会成员一样,不得不面临着包括价值观在内的各种冲突,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教师所从事的是助人的职业,有研究表明,助人职业者的倦怠程度远高于其他职业者。教师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下一代的历史重任,这种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职业的要求又促使教师必须承受着比普通的社会成员更大的心理负担、精神负担。特别是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和不断深化,新的课程标准相继出台,教材更新力度加大,速度加快;新的先进的教育、教学和课程理念广泛传播,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纷纷涌现。所有这一切都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学校管理的滞后。教师的职业疲惫很大程度上与学校的管理有关。学校的管理能否提供给教师一个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情感状态。首先,学校有的管理思想不够明确,做形式的事情太多,增加了教师的许多压力。其次,有的规定没能考虑到人本思想,对教师信任不够,一味实行所谓“规范化管理、制度化管理、细节管理”,不断对教师增加新的要求,使得教师疲惫不堪,心理负担沉重。再次,在对教师的评价机制上,随意性强或对教师实行终结性评价而不是发展性评价,使绝大部分教师很难取得彼此认同,缺乏职业成就感。最后,教育管理当中检查过多,评比过多,而给教师成就、发展的机会过少,不仅增加教师的负荷量,也促使人际关系复杂,并诱发急功近利倾向,让不少的教师在同事之间、教师与领导、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的人际关系中不能顺利交往与沟通,导致身心疲惫。
3.学生问题的困挠。如今的独生子女学生,家庭教育存在问题,个性较强;很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心理素质差,问题行为很多,难于教育。可以说,学生的学习问题、行为问题、思想问题,给教师带来了难以排解的长期压力。其次,班级人数较多,程度参差不齐,要进行正常化教学确实有困难,如果再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的教条,教师就真的无能为力了。这给倦怠的发生,提供了长期的条件刺激。
4.家长过分的苛求。一部分家长一方面是不能正确认识到孩子成才的目标,另一方面又过多地苛求学校、教师。通常在独生子女的学生群体中有着这样两类家长:一类家长毫不理会子女的学习,也不愿配合学校和教师的措施,在无法沟通的情况下,增加教师的工作难度。另一类家长过于关心子女的学习,常对学校和教师做无谓的干扰、评价,甚至用媒体舆论来谴责教师的行为,无限上纲,造成了教师长期不被理解,致使工作行为退化,工作士气降低。
5.教师职业特征的影响。教师职业的价值取向以社会性为主,即教师的付出与回报不是绝对的等价交换,教师不仅要在八小时内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还要在课堂外对学生倾注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据调查,我国中小学教师人均日劳动时间为9.67小时,比其他岗位的一般职工日平均劳动时间高出1.67小时,其中睡眠时间比一般职工平均少1小时,娱乐时间少0.5小时左右,积累起来,年超额劳动时间为420小时。没有明确的休息时间,客观上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使其疲劳状态不易得到完全消除,日积月累,在身心两方面都容易形成倦怠和疲劳。
6.教师自我发展的困惑。教师是一个多角色的职业,既要充当知识的传授者、班集体的领导者,又要担任模范公民、纪律维护者和家长代理人的角色,因此,角色需要不断转换,这就需要教师发展多种能力,如情绪调控能力、专业能力、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表达沟通能力。而理想与现实是有差距的,发展能力的要求与自身原有能力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教师重要的压力源。另外,教师是一个高成就动机群体,奋斗中不尽如人意的结果,又使某些教师产生极大的心理负担,并殃及个体身心健康。
职业倦怠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一是它带给教师情绪上的困扰,并逐渐发展为一种消极、感伤的心境,严重损害和威胁着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使其个体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使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二是由职业倦怠带来的教师敬业精神不振和工作热情下降必然影响其教学水平的发挥,造成教学工作的低效化和学校资源的浪费,进而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三是教师职业倦怠及由此引发的对学生态度冷漠,对部分后进生歧视、排斥及采用强制手段管理班集体等将极大地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对其个性发展带来伤害,从而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成长。安徽电视台曾报道过一个案例,安徽长丰的一所小学发生了一桩令人发指的血案,一名女教师,在学校的宿舍里残忍的杀害了三名小学生,然后自己割腕自杀。案由是,该教师不久前被教育局从另一所较好的学校调到该校,以充实薄弱学校的师资力量,而该教师为此闷闷不乐,心理抵触,产生倦怠情绪,短短的一个月转化了严重的忧郁症,心理变态,攻击社会,从而犯下滔天大罪,毁灭了三个家庭,也毁灭了自己。
值得一提的是,人的情绪的传染是很奇妙的,其感染的速度比流行性感冒还快,它既不是空气对流传染,也不是接触传染,而往往是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句话的心理意会,就达到传递的效果,有的人就很注意这一点,比如:一对小夫妻在新婚的门前贴着一个纸条,上面写到:“进门前,请脱去烦恼;回家时,请带回快乐。”可想而知,一种温馨、和谐的气氛会充盈着整个家庭的空间。
还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描述了情绪的传递,叫“踢猫效应”:某公司的一位老总,在公路上超速驾驶,结果被警察开了罚单,并扣了车子,这位老总愤怒之极,回到办公室,把销售经理训斥了一顿,销售经理挨训之后,气急败坏,将秘书叫到自己办公室教训了一番,秘书无缘无故地挨训,一肚子气,就全部把怨气发泄在接待员身上,接待员无可奈何垂头丧气地回到家,对自己的儿子大发雷霆,儿子莫名其妙地被父亲痛斥之后,也很恼火,便将自己家里的猫狠狠地踢了一脚。猫挨了主人的一脚窜上了马路。刚好路过的司机吓了一跳,赶紧猛打方向盘,结果正好把被扣了车子,步行回家的公司老总给撞伤了。这个故事的寓意是,不良情绪造成的恶果,还是自己承担。
对学校来说,教师的职业倦怠,影响了学校的管理效率和教学效果,还可能影响到所教的学生,致使学生发生学习倦怠,甚至会影响到学校的社会声誉和发展方向。职业倦怠因工作而起,直接影响到后续工作的准备状态,然后又反作用于工作,导致工作状态恶化,使职业倦怠进一步加深,这就是我们讲的职业倦怠的恶性循环,不仅仅是对人的身心健康带来危害,更是一种对工作有极强破坏力的不良因素。
(三)哪种教师类型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那么,哪种类型的教师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呢?我们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对不同社会状态下人由于自由程度的不同而经历的生存、享受、发展三个层次的划分,将教师的职业存在状态分为三种,即以谋生和养家糊口的生存型,体验人生和品味幸福的享受型,服务杜会和完善自我的发展型,从对这三种不同的存在状态的分析,来看看什么样的教师容易成为职业倦怠的受害者。第一种“生存型”教师。
处在生存状态下的教师,把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看成是生活或者获取地位的一种基本手段,以此获得一份固定的收入,用以维持生计。事实上,教师这一职业并不是他们的所爱和首选.他们是不得已而为之。以这样的心态来从教,就可能出现对教师职业如下的认识以及相应的表现。
1.把教师看成是知识的搬运工。在这些教师看来,教书无非就是知识的输出,就是把知识从书本装进学生的大脑里,就像是把书从这一个仓库搬运到另一个仓库。因此,照本宣科、填鸭灌输是最容易不过的方法,机械训练、题海战术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日复一日的教学,不过是多年以前备课内容的再次复述;每天的上课不过是书本知识向学生头脑的强行填塞,长期机械的劳作确实使他呈现出一种如工匠般的熟练.但是,这种熟练不但没有给他自身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积极有益的形响,反而使他由于思维总是在旧有的轨道上运行而导致教学能力的退化,灵性和活力也被磨灭。这样的教师,只能算是一个毫无思想、毫无创造性的“教书匠”,不仅不能使别人而且他自己都不可能从教师职业中得到幸福与快乐的享受。
简单重复,机械复述,单调乏味,枯燥之极,任何人都会产生倦怠感,应该说,这就是我们产生职业倦怠的一个最重要的主观原因。
2.把教师的工作看成是无可奈何的选择。这一类教师从感情上提不起对教师职业的兴趣.虽然也在忙忙碌碌地工作,但他仅仅是在履行职责。对于他来说,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工资而做的“交换”,他无法触入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之中,他不是以学校主人的身份出现在校园里,也不是以学生朋友的形象出现在课堂中,他更像一个“临时工”.以一种短期的姿态在学校工作。他所关注的不是教育的改革、学生的进步,而是自己的待遇和他所认为的更好的发展机会。
热情和兴趣的丧失,情感的疏离和冷漠,这本身就是职业倦怠的表现,也是心理衰竭前兆。
显然,如果我们的教师始终处于上述生存状态的话,职业倦怠就不可避免,应该说,这样的人生一辈子,仅仅是活着而已,是非常痛苦而可怜的,是非常凄惨而悲哀的,是没有幸福而言的。第二种“享受型”教师。
把工作当作享受,在享受状态下,教师的职业成为他们参与生活、体验人生的重要途径。这些教师怀着满腔的热情投入工作,并在教师这一平凡的职业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们快乐地与学生交往,欣慰地享受着自己教学中的成就。学生的每一次获奖、自己得到的每一项荣誉都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大事和引以自豪的家珍。带着这样的心态从事教师职业,就是快乐幸福的。
对平凡的工作充满热爱,对这些教师来说,孩子那灿烂天真的笑脸是天底下最美丽迷人的图画,教室里传出的朗朗读书声是世界上最美妙动听的音乐,校园是地球上最纯美圣洁的净土。所有的辛苦和压力都变成了一种愉快、一种他乐于去迎接并以欢乐的心境去化解的“美差”,即便是在条件极其艰苦、生活非常清贫的情况下,他也怀着极大的热忱、带着浓厚的兴趣,无怨无悔地做好每一件事。这些教师已经把他们的兴趣与自己的事业放在上同一个砝码上.因为爱孩子、爱学校、爱事业而无怨无悔地当一辈子教师。
第三种教师,就是发展型教师。
“发展型”的教师,不是把教师的职业当成满足物质需要的功利手段,也不仅仅把它看成是给予和付出之后的心灵满足。而是以培养学生为己任,以学生主动积极的发展为最高目标,并围绕着这一目标而孜孜不倦地勤奋工作。同时,教师本人也会通过自由而富于创造性的劳动实现自我的发展与完善。真正的教师是那些把自己的生命融进职业生活中,并从职业中得到幸福快乐和主动发展的人,是那些热爱教育、追求智慧人生的人。也只有幸福快乐的教师才能教出幸福快乐的学生。教师幸福快乐,学生才能充满智慧地学习,充满快乐地成长,充满信心地生活。因此,拥有这些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幸福,校长的幸福,学校的幸福,也是社会的幸运。因此,作为学校管理者,我们应努力使每位教师实现自身的发展,证明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要有本领,有能力,真正地从自己的职业活动过程中寻求到幸福和快乐。
三、克服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
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消除 篇3
【关键词】小学教师 职业倦怠 消除
中图分类号:G4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121 (2010)09-0045-03
小学教师作为一种助人的职业,具有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责任重、工作对象差异性大、工作性质重复等特点,因此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职业倦怠对于教师的认知、情绪及身心健康具有全面的危害,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具有极为不良的影响。那么,如何消除职业倦怠呢?本文从教师个体和学校管理两个层面提出了一些常用策略。
一、什么是教师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的重要研究者、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拉奇(Maslach)把倦怠描述为一种身体、情感和精神的枯竭状态。她从三个维度对“倦怠”进行了界定:
第一,情绪衰竭:指个体的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是倦怠的个体压力维度;
第二,非人性化:指个体以一种消极、否定、麻木不仁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同事和服务对象,是倦怠的人际关系维度;
第三,低个人成就感:指个体消极评价自己工作的意义与价值,是倦怠的自我评价维度。
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高水平的压力体验下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其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研究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中,表现出明显的职业倦怠症状的比例约为16%,按此比例推算,全国有100多万中小学教师处于职业倦怠之中。有一项对481名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表明(张丽华、王丹,2008),高倦怠组的小学教师占21.6%,在教龄为16-20年时达到高峰,城市教师的职业倦怠显著高于农村教师。
造成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职业因素,如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大、教师工作环境的相对封闭性、教育系统的变革等;有学校因素,如领导作风、组织气氛、工作环境等;有个体因素,如自我概念、职业价值观、个体的应对方式、人格特征等;还有社会因素,如社会对教师的期待、教师的经济社会地位等。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教师个体层面的策略
职业倦怠的消除,首先有赖于教师个体的努力。面对职业倦怠,教师要清楚意识到它的危害,勇于面对现实,主动加以化解。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增强职业认同
职业认同是指一个人对所从事的职业在内心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职业认同对教师工作的满意度和职业倦怠感水平有直接的影响。有的教师虽然工作非常辛苦,却乐在其中,其原因就在于他喜欢教师这个职业,有着强烈的职业兴趣和很高的职业认同。有的教师选择教师职业是被动的或不得已的,仅仅是为了谋生,那么,他就很难有职业认同感,教师职业带给他的往往是倦怠而不是快乐。对杭州市中小学教师的一项调查表明(庞红卫,2008),中小学教师对教师职业的总体认同度较低,仅有微弱的正向体验;其中,拥有本科学历、中级职称、处于职业整合期(教龄7-18年)的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度最低。
如何增强职业认同呢?从教师个体而言,主要是要理解教师职业的意义,看到教师职业的价值,体会教师职业的快乐,把教育工作作为事业而不仅仅是职业来做。有学者把职业状态分为两种,一种是“用生命回应职业的需要”,另一种是“用职业实现生命的价值”。 在第一种状态,职业被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工作和忙碌只是源于外在的职业要求;在第二种状态,是通过职业体现生命的价值,完成自我实现。能达到第二种状态的教师,会始终保持对教师职业的兴趣和热情,较少产生职业倦怠。
(二)有效管理压力
各种工作压力源是教师职业倦怠的直接来源,因此,教师要学会有效管理压力的方法和技术。
第一,寻找和化解压力源。要分析哪些压力源是可以控制和化解的,哪些是无法化解的。如果压力源是可以改变和控制的,就应该直接针对压力源去解决问题;如果自己无法化解,就要考虑能否放弃或寻求他人帮助。
第二,改变认知。要善于从不同角度看待压力和压力事件。任何事情都有两面,积极的认知就是在看到事物不利方面的同时,更能看到有利的方面。这种看待问题的方式,容易使人增强信心,减轻压力。
第三,有效管理时间,克服拖延习惯。要确定工作的优先顺序,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围绕事情的轻重缓急来安排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根据重要—不重要、紧急—非紧急两个维度,可以把工作任务分为四种类型:既重要又紧急、重要但不紧急、紧急但不重要、不重要也不紧急。有效管理时间的关键是将更多的时间用于重要但不紧急的工作上。只有这一部分工作做好了,才能有效地缓解压力,避免危机情况出现。
第四,寻求社会支持。寻求社会支持一般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寻求情感上的支持,如向别人倾诉、获得他人的安慰和鼓励等;二是寻求工具性的支持,如征求他人的意见、与能够提供具体帮助的人商讨等。
(三)注重學习和提高
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是克服职业倦怠的重要方法。有些小学教师之所以倦怠,是因为他们缺乏相应的知识和能力,不能胜任教学工作,没有得到领导、同事、学生、家长的认可和肯定,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小学教师应该提高教育教学技能,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研究成果,多向优秀教师学习和请教,并经常进行教学反思,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了,就能更加胜任教学工作,从而不断获得新的成就感;而获得了新的成就感,就会进一步激发对教师职业的热爱。
在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要尝试改变。小学教师的工作具有较大的重复性,年复一年,工作内容基本不变,这样就很容易陷入一种一成不变的刻板的工作模式和生活模式之中,从而产生倦怠。因此,教师在工作中要有意识地尝试改变,给自己一些新鲜的刺激和感受。例如,教一个从来没教过的年级;主动承担一项全新的工作任务;换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增加新的教学内容;尝试一种新的班级管理模式等。
(四)学会放松和休闲
小学教师要学会劳逸结合,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第一,给自己留出休闲和放松的时间。小学教师事务繁杂、琐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单调重复,很容易让人身心疲惫。有的教师总在想,等忙完了这一段就轻松一下,但事情源源不断,永远没有忙完的一天,也就永远没有休息的时候。于是,许多教师都慨叹“没有自己的时间”。其实,归根到底,时间还是掌握在自己手上的,只要合理安排,总可以给自己留出一些休闲时间,如晚餐后散步半小时,每周和朋友打一次球等等。第二,营造休闲的家庭气氛。家庭是最让人放松的,因此也是最具有休闲意义的。家庭装修、家庭摆设、家居服饰等都可以尽量休闲化,让人一进家门,就有一种轻松的心态。放几盆植物,插几束鲜花,买几套休闲服,床头和沙发上放几本闲书,都有利于缓解工作压力,转换心态。尽量不要把工作带回家做,宁可在办公室加班。如果家里到处堆满作业、试卷的话,压力和倦怠会如影随形。第三,加强体育锻炼。适度、适量的体育锻炼可以帮助教师减轻压力和倦怠。一方面,在体育锻炼中,人的注意力得到转移,身心得到松弛;另一方面,锻炼能增强体质,使人精力充沛,从而提高了抗压能力。第四,学习放松技术。当情绪紧张的时候,可以通过深呼吸放松法、想象放松法、肌肉放松法等加以调节。
三、学校管理层面的策略
要使教师消除职业倦怠,单让他们进行自我调适是不够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不负责任的。作为学校,应从改进管理入手,帮助教师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克服职业倦怠。
(一)维持教师适度的工作压力
过低或过高的工作压力是造成职业倦怠的直接原因,因此,学校管理者要通过各种方法让教师的工作压力维持在适度的水平。
首先,工作任务安排合理。当教师的工作任务比较具体而富有挑战性,并能及时得到反馈时,他们的工作动机和工作绩效就会提高,其压力也会适当减轻。
其次,进行适当的工作轮换。当教师觉得一项工作已经不再具有挑战性时,可把教师换到要求相近的另一个工作岗位上去,从而减少教师的枯燥感,增强其工作积极性。例如,如果教师长期带同一个年级感到厌倦,可以轮换带不同的年级。
再次,可以增强教师对工作计划、执行和评估的控制程度。例如,给教师布置任务要强调任务的完整性(尽量让教师从头至尾做一件工作,做整体工作而不是零敲碎打)、任务的意义、工作的自主权(让教师有权制订工作进度,作出决策和确定完成工作的手段)、反馈(让教师能清楚而直接地了解工作的结果和完成情况)。当教师能对工作的整个过程有效控制的时候,他的压力也会减轻。
另外,要给予教师充分的课前准备时间,缩减班级规模,減少不必要的评比、检查和竞赛等,减少过于繁琐和僵化的量化评价体制,尽量减轻教师不必要的负担。
(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教师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段,都有可能产生倦怠。从专业发展来看,教师可分为新手型、熟手型和专家型。研究表明,专家型教师的职业倦怠比新手型和熟手型要少。因此,要注意对新手型和熟手型教师进行引导,促进教师向专家型教师发展。对新手型教师,学校为其提供必要的协助、培训、辅导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对初任教师不要安排太多的、繁杂的非教学性工作;给他们留出备课和观摩其他教师授课的时间;对初任教师实施导师制等。对熟手型教师要为他们设计有效的专业发展活动,如组织教师参加教学和专业的研讨会,让教师之间彼此交流教学的经验和体会;为教师的进修培训提供条件和支持。
(三)营造和谐的组织氛围
学校组织氛围是指一所学校区别于另一所学校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学校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社会信念、文化氛围等。不良的组织氛围不仅导致工作绩效低,而且也容易导致教师的职业倦怠。研究表明,学校组织气氛与教师职业倦怠有显著相关。规章制度是学校组织氛围的重要体现,加强学校组织氛围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要合理制定和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在制定规章制度时,要注意多从“心理”这一层面加以考虑,符合教师的心理特点。
为了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在营造组织氛围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实行民主管理,赋予教师更多的教学自主权;第二,肯定教师的成绩,建立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第三,改革教学评价体系,以形成性评价代替终结性评价;第四,倡导教师间的交流和沟通,加强教师间的合作。
(四)为教师制定身心健康计划
学校要主动为教师提供各种活动以提高其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可以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一些心理测验与调查,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举行心理讲座或座谈会,开展拓展训练,增加教师心理宣泄的途径,等等。同时,学校要定期为教师举行各种文体活动、外出旅游度假活动等,使教师放松身心。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和专门机构合作,在学校实施EAP即“员工援助计划”。员工援助计划是由组织为其员工设置的一项长期的、系统的服务项目,是通过专业人员对组织进行调研和诊断后,为员工及其直系亲属提供专业的指导、培训和咨询,帮助解决员工及其亲属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以维护员工的心理健康,进而提高工作绩效。其主要步骤包括心理调研、宣传推广、教育培训、心理咨询、效果评估等。在学校实施EAP,无疑为教师职业倦怠的消除提供了系统而专业的途径。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心理应用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631)
消除职业倦怠,努力实现教师梦 篇4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及其危害
什么是职业倦怠?职业倦怠就是指人对所从事的工作没有兴趣或缺乏动机, 却又不得不为之, 产生厌倦情绪, 身心陷入疲惫状态, 工作效率明显降低。教师职业倦怠通常表现为:精神疲惫, 体力明显透支, 对工作失去兴趣, 缺乏工作热情和创新力;无成就感, 感觉工作付出不少, 但成绩不大, 丧失职业理想;在工作上安于现状, 不思进取, 得过且过;在情绪上常常表现为焦躁不安、紧张、萎靡不振、效能感降低、猜疑、自责……可想而知, 教师职业倦怠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职业倦怠因工作而起, 直接影响到工作准备状态, 然后反作用于工作, 导致工作状态恶化, 使自己消极否定、麻木不仁, 以冷漠的情绪去对待学生, 容易对学生造成伤害。
二、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引起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外部客观原因, 还有内部主观原因。
1. 工作负担重、时间长
我校有1500名在校学生, 其中住校生近400人, 在岗教师只有57人, 教师负担非常沉重, 早上6点起床, 一直忙到晚上学生睡着后还要备课、改作业。教师每周近20节课, 要上好一节课必需花大量时间去备课、钻研教材, 还要批改作业、试卷, 班主任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安全方面的教育, 一天下来, 疲惫不堪, 自然会导致心理和情绪上过度疲劳。
2. 教育导向问题
现在在高考指挥棒的带动下, 学校素质教育轰轰烈烈, 应试教育扎扎实实, 教师难以应对, 必然会出现焦虑症。
3. 学生教育难度大
经调查, 我校1500名学生中留守儿童占52%, 有相当一部分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抚养, 隔代教育效果不佳。很多孩子从小缺失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导致孩子娇气、蛮横、自私、不愿吃苦、心理不健康, 甚至跟老师对着干。面对这些孩子, 有些教师感到心力交瘁, 毫无成就感。课堂教学困难, 厌学情绪蔓延, 学生纪律涣散, 使教师产生挫折感。学生的品行不端, 对学习缺乏热情, 都容易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
4. 工作单一枯燥, 简单重复
教师日常工作都是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考试, 年复一年, 日日如此, 这种机械和简单的重复, 使教师感到枯燥无味, 没有激情和新鲜感。
三、消除职业倦怠, 实现教师梦
要实现中国梦, 教师就必须消除职业倦怠, 实现自己的教育梦。如何实现教育梦?我认为:
1. 要有高度的责任感
天下极少蠢材, 世上多为良师。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大任务。教育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门艺术, 学生是不是健康成长, 是不是幸福快乐, 都和教师有密切关系。教师的品格修养、学识水平、观念能力都对学生的成长有重要影响。做教师应该知责任、明责任、负责任、尽责任。如果教师能把责任转化为追求, 他的工作就会变成一种享受, 负担变成一种快乐, 最终成为教师职业倦怠最好的解毒剂。
2. 在工作中寻找快乐
有位教师在博客上说:“做一个教师挺苦挺累的, 做一个好教师就更苦更累了, 但这是我喜欢的职业, 是我的选择, 所以我将默默工作, 并深深感动着, 我认为所有的付出都值得。”这位教师就善于对苦与乐进行转化, 善于在工作中寻找快乐。
我们应该在自己的职业人生中建立一块芳草地。在教育教学中寻找快乐, 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每一天, 让自己的每一堂课、每一次活动、每一个教育细节都成为与生命的交汇, 与幸福的共融。
3. 要有丰富的业余文化生活
参与文明健康的团体娱乐活动, 也是消除职业倦怠的必要措施。丰富的业余文化生活, 可以极大地改善一个人的心态, 调节一个人的情绪。我们应该学会为自己营造好心情。不管工作多忙, 都应该多锻炼, 多运动, 打打球、散散步、爬爬山、聚聚友、听听音乐、上上网, 多看小品、相声, 博览群书, 多读一些幽默的故事, 让自己的言谈更加幽默风趣, 让自己的身心好好放松, 好好生活, 天天快乐。
以积极乐观态度消除职业倦怠 篇5
日前,一位媒体同行聊起来,每天的重复劳动让她对目前的岗位心生厌倦,算一算,她在供职的那家媒体平均四五年换一个岗位,目前这个岗位已经呆了五年了。
今年9月出版的《新闻从业者职业倦怠研究》一书调查显示,有40%的新闻工作者有心理障碍,他们经常会感到疲惫、心情压抑、失眠、工作热情不高,甚至感到没有前途。作者指出,新闻从业者出现职业倦怠与“缺乏回报、缺乏保障、缺乏公平、缺乏自主”等压力源有关。
职业倦怠指个体原因不能有效缓解工作压力或妥善处理工作中的挫折所形成的身心疲惫的状态,其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
据媒体最近报道,一项针对13000名在职人员的调查显示,近80%的职场人士感到精神紧张和压力,三分之二的职场人士感到压抑,超过70%的职场人士对工作产生倦怠,表示“不喜欢现在的工作”。
职业倦怠症患者又被称为“企业睡人”。调查显示,人们产生职业倦怠的时间越来越短,有的人甚至工作半年到8个月就开始厌倦工作,
据了解,教师、医护工作者等相关助人行业是职业倦怠症的高发群体,当助人者将个体的内部资源耗尽而没有补充时,就会引发倦怠。此外,对于压力过低、缺乏挑战性的工作,由于个人能力得不到发挥,无法获取成就感,也会产生职业倦怠。
专家指出,职业倦怠很多情况下是一种“能力恐慌”,消除这种负面情绪的最佳方法之一,是适时进修,不断充电加油,以适应岗位的挑战。
专家告诫,对工作最好是喜欢它,避免因为不喜欢而惹来的麻烦。凡是不喜欢自己工作的人,在工作时就会产生一种刻板、重复的不愉快情绪;情绪引发的疾病可能接踵而至。一个人要是喜欢自己所干的工作,或者领略到做好一件工作所带来的愉快,就会因自己对社会有所贡献而高兴,在工作时候产生愉快的情绪。
同时,充分利用社会支持,建立积极的人际网络,无论碰到工作、生活或感情困难都要说出来,倾听者不一定能帮你解套,但发泄了负面情绪,心理状态就会变的积极许多。
建立正面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把工作难关当作挑战,不轻视自己,不懂就问,直面困难积极解决,才不会累积压力。“加油,我一定办得到”是积极的工作态度:“唉,我只要不被老板骂就好”是消极被动的。积极正面的思考方式是可以经过练习养成的。
幽默风趣,欢乐轻松,是健康的心态。在家庭生活中,养成和悦谈话的习惯;在工作中,这种谈话方式也能悦人悦己。为了你和同事的消化系统,不要在用餐时表露苦恼、焦灼、害怕、警告、责难。
消除教师职业倦怠 篇6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职业倦怠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2C-0095-03
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担当重要的角色,由于与大学生接触多,辅导员的言行对大学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文化多元化发展,高校辅导员需要承担的工作任务越来越多,压力也越来越大,这就导致部分高校辅导员出现了职业倦怠现象,势必影响到大学生本身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试基于大学生的特点,分析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现及其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针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进行深入剖析,找出辅导员出现职业倦怠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找出针对当前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的方案,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全面、健康发展。
一、大学生的特点
首先,思想价值观尚未真正形成。目前,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自小娇生惯养,缺乏自立、锻炼的机会,自私心理严重,不能吃苦,毅力不强,但也承担着过多的学习压力。大学生普遍具有的几个特征:忠于追求新奇,追求个性化,但坚持力与毅力不强,经常半途而废;做事欠考虑,易冲动,常常会破坏事情的正常发展;对辅导员认可度较低,产生厌学心理。
其次,适应环境的能力较低。在生活方面,大学生不能独立解决大学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很难和学生打成一片,凡事都要咨询家长,通过家长来求助于老师,更甚者,部分家长还搬来学校与孩子同住,帮其料理日常生活;在学习方面,不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学习成绩下降。
再次,过于自大,责任意识较差。当代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由于成长环境的特殊性,加上家庭的过分宠溺,许多大学生自大心理严重,自由观念较强,但责任意识较为薄弱,只重视个人利益,不重视集体精神。大学生是一个矛盾体,对自我能力估计过高,却力有不逮,他们对风险往往预测较低,坚信自己的能力足以胜任,但事情通常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则会发现事情的严峻性与自身的无能为力。
最后,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人际交往能力差、与同学发生矛盾、学习水平低、家庭不和、成绩不好等方面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严重的主要因素。心理压力过大的学生通常伴随忧郁、烦躁、压抑的心理,往往会因为一些小事而出现自杀、自残、失踪的极端行为。目前,出现极端行为与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
二、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现及其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
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在情绪方面,缺乏对工作的动机与热情,难以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在对待学生方面,缺乏耐心、爱心,不关心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情况,难以融入到学生中去,工作不自信,消极怠慢。此外,部分辅导员过分注重个人利益,但个人成就感不高,对辅导员前景发展持怀疑态度。这种职业倦怠既严重阻碍了辅导员本身的健康发展,拖慢了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进程,还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生活造成了负面影响,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积极、向上的思想价值观。
(一)扭曲大学生的人格与个性发展。首先,缺乏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辅导员在大学生成长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若高校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不倾注热情,缺乏一名高等教育工作者应有的创新意识与锐气,也不再积极投身于各项细致的工作日记当中,就很可能在做学生工作过程中出现不耐烦、冷漠对待等错误态度,往往以一些死板、固化的方式来标签学生,久而久之,这些错误的学生工作态度将伤害大学生的情感,影响他们健康成长。其次,对工作缺乏激情。部分辅导员虽然没有编制,但却需要接受院系以及校学生处的管理,就连学生处、组织处、就业管理处都会将大量工作交由辅导员完成。而校团委等部门也会给高校辅导员带来巨大的工作压力。若辅导员出现了职业倦怠问题,且认为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各类缺陷都是由于自身能力有限导致的,就会让辅导员不再对工作抱有足够热情,往往以一种游戏人间的态度来处理,对身边的同事、学生动辄冷嘲热讽,对学校的规章制度不屑一顾,常常出现违反校规校纪的情况,进而为工作带来更多问题。
一个优秀的辅导员将以正直的人格、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充足的工作热情为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行为教育,为大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三观。与此相对,辅导员若是情绪波动大、心态不平衡、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对岗位工作缺乏兴趣,那么学生也会受其影响,在学习、生活、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缺乏创新意识、个性消极等现象。鉴于辅导员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质,所以当辅导员出现职业倦怠问题后,其所负责的学生都将面临思想政治水平停滞不前甚至是逐步下滑的危险,这显然与当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相悖。
(二)影响学生的成长成才。对于高校而言,其本职工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接班人和建设者,而要实现这一目标,辅导员将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职业倦怠将影响教师已形成的良好习惯,逐渐削减辅导员对工作的激情,对各类事务处理过程中也不再具备高专注度和创新意识,对班级和学生的掌控能力也将降低,不能够将自己的精神集中在大学生工作上。许多辅导员在职业倦怠的困扰下出现了对学生不耐烦、失去足够的关心与关注;备课不再如从前般细致充分,也不能够控制自己的工作进程,失去了工作的热情。这些问题的存在势必会给大学生的学习、成长、成才带来更多的阻碍,也给大学生下了一个暗示:违反校纪校规不需要付出代价,这一错误意识必然会导致学生缺乏责任意识与纪律意识。由此可以看到,职业倦怠问题将给高校教育教学环境带来负面影响。给教师本身以及高校带来多少问题,这些问题的最终影响者还是接受学校教育的学生。作为大学生在大学生涯的朋友、指导者以及教育者,辅导员一旦对学生事务出现不耐烦现象、失去了工作的激情、不再积极承担工作任务,那么久而久之,这些负面的情绪与意识将伤害学生的情感,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今后的就业、责任意识、职业操守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与此同时,教师作为与学生关系最为密切的一分子,本身就与学生存在亦师亦友的亲密联系,其一言一行都将成为大学生模仿学习的对象。存在职业倦怠问题的高校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往往存在消极面对工作、缺乏进取心、并未将情感倾注于工作中、不遵守甚至不尊重职业操守等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势必会通过教育教学工作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破坏学生已经初步形成的三观意识。所以,辅导员作为大学生亦师亦友的指导者、教育者,其“负能量”必然会阻碍大学生的心理、身体健康。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不到位,将导致学生难以安排自己的日程;对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不到位,将导致新生出现社会交际危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将导致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处处碰壁。这些问题不但会影响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更将对其日后就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三、消除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促进大学生成长的对策
职业倦怠不仅不利于高校辅导员对自身与学生进行高效管理,而且极易导致心理扭曲、人际关系差、不自信、身体欠佳、精神不振等问题。鉴于此,高校相关部门应对辅导员的职业倦怠问题予以高度重视,加大对辅导员的管理、引导力度,从根本上解决职业倦怠现象。
(一)优化辅导员工作评价机制,激发辅导员工作热情。教育的实际效果不够突出,是我国高校辅导员出现倦怠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从理论上来说,辅导员的工作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一项学科属于社会科学范畴,而人类的思想道德水平则需要整个人生过程来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还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加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够显现,所以也难以通过量化标准来评价一个辅导员的工作实效。从当前情况来看,许多学校将辅导员的工作情况分解为党员率、先进班集体率等等数据式的考核标准,对辅导员进行考核,这也意味着鼓励辅导员为了数据好看而工作,而非为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而工作。所以,构建一套完整、科学而具有可行性的辅导员工作考核制度,是当前促进高校辅导员提高工作表现、改善辅导员工作实效的重要途径,也是公正评价辅导员付出努力的有效方式。作为高校辅导员,应该将学生作为唯一主体,将服务作为首要工作,将学生管理融入学生服务工作当中。为学生而操心,为学生的问题而着急,对有关学生的一切事务都抱有饱满而充分的热情。
为辅导员创造更多职称评选、晋升的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技能,使辅导员在本岗位上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增强他们的职业荣誉感与工作积极性。大部分辅导员任职时间都不长,有着较高的事业心和工作动机,高校要全面了解各个辅导员的工作要求,关注辅导员的职业发展规划,使其享有与其他专业教师同等的福利待遇,充分提高辅导员的工作热情。一方面要对辅导员工作给予足够的关注,提高辅导员的社会地位,同时要为辅导员创建更多深造平台,使其更能适应不断发展的工作需求;另一方面,不断提高辅导员的知识文化水平,使辅导员拥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提高工作能力,增强工作责任意识与使命感,加强与学生的联系交流,时刻关注学生在学习、生活上遇到的问题,并给予及时的帮助,要使辅导员深刻认识到辅导员职业是充满希望与发展前景的,对其提供转岗、职称评定、晋升等优惠待遇,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职业倦怠。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打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与教育氛围,是减少甚至是避免高校辅导员出现职业倦怠问题,推动辅导员职业化、精英化、专门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在现实情况下,辅导员的职业化、精英化、专门化发展应该通过校园文明建设来实现。首先,以情动人,通过情感来使学生主动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从而减少工作量与工作压力。其次,应创造条件,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与体育活动来减少辅导员的工作压力,举办辅导员联谊活动等等,使辅导员群体之间可以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关系,形成积极向上的行业氛围与行业文化,提高辅导员对自身行业的使命感、认同感,不仅能够避免职业倦怠问题产生,甚至还能够为辅导员建立起职业眷恋情绪。再次,应为辅导员提供更自由的工作环境与更多的选择。最后,应为辅导员提供明确的工作目的与工作职责,使其能够在工作过程中完成自己的使命;要赋予辅导员改革创新的勇气。应对辅导员给予充分重视,并理解他们的工作,从而让他们及时缓解自身工作带来的压力,并始终维持自身心态平衡。
(三)高校辅导员个人的努力。高校辅导员必须对自己的职业有一个正确定位。辅导员是大学生灵魂的工程师,也是大学生能够通过高等教育顺利成长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要保障。一名辅导员应该充分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承认作为一名辅导员,除了需要有正确、向上的三观意识,还需要拥有充分的政治知识储备、管理学知识以及心理学知识,更需要突出的交际能力与问题处理能力。学习将帮助辅导员不断改善自身工作水平,然而学习这项活动却绝不仅局限于提高工作能力这一目的,更能够有助于实现辅导员的人生理想,进而帮助辅导员避免职业倦怠问题。不但如此,身为一名高校辅导员,高压工作是不可避免的状态,必须要学会释放压力。事实上,所有职业都需要面对一定程度的压力,辅导员应该通过锻炼来提高自身抗压能力,并学会准确评估自身压力等级,在压力过大时主动通过娱乐活动放松,发泄工作中累积的负面能量。
辅导员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主体,更是大学生学习与生活中的管理者与倾诉者,辅导员是与学生联系最紧密的教育群体,对学生的思想、心理等方面具有直接的影响。对此,高校相关部门要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教育,全面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质水平,还要为他们提供舒适、良好的工作氛围,对辅导员的身心状况与发展情况予以高度关注。与此同时,还要引导辅导员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事业观,踊跃参加各种学习活动,不断实现自我提升,通过适当的方法来减轻来自工作、生活上的压力,强化工作责任心与事业心,心甘情愿将自己投身于教育事业当中,为国家作贡献。
四、结语
高校辅导员是思政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更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因此,辅导员素质的高低对高校思政教育具有直接的影响。目前,部分辅导员都存在职业倦怠现象,这不仅是辅导员群体问题的集中体现,也是考验辅导员能力的一种特殊方式。探讨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发展特点与规律,促进辅导员的健康发展,从根本上防止职业倦怠问题的产生,已成为各大高校关注的课题。各大高校要对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给予充分关注,利用清晰界定岗位的方式来减轻与彻底解决职业倦怠问题,建立健全评价与审核制度,加大对辅导员的岗位培训力度,全面促进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发展进程,着力建立一支知识水平高、实践能力强、思想道德高尚的辅导员职业化队伍,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江雪华.大学生思想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5)
[2]张革华.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目标诉求和路径选择[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
[3]周邦.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因分析及缓解对策[J].法制与社会,2010(9)
[4]马洪亮,徐锐.高校辅导员工作执行力的结构分析[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6)
[5]陈玉民.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思考[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一般项目“广西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为例”;2014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对策研究”(2014LSZ012)
【作者简介】黄 艳(1979— ),女,河南遂平人,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消除教师职业倦怠 篇7
一、开展技能培训, 提高工作效率
1. 加强职业技能学习。
后勤工作是技术性的工作, 如果缺乏一定的技能很难把工作做好。我们积极鼓励、引导后勤人员参加业务进修、继续教育, 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素质和职业技能。如只要有财务、保健、档案工作等方面的培训活动, 我们都及时让大家参加;定期开展幼儿菜肴烹调学习和比赛活动, 鼓励厨房工作人员认真探索幼儿菜肴的烹调技艺, 努力提高烹饪水平, 让孩子们吃得好、吃得饱。我们还定期组织后勤人员到其他后勤工作优秀的幼儿园参观学习, 更新服务理念。
2. 创新后勤工作方法。
后勤人员每天被繁重而琐碎的事务包围着, “累死了”几乎成了他们表达工作状态的口头禅。我们有针对性地组织学习, 引导大家探讨适宜的工作方法, 考虑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更多的工作任务, 实现最大的工作效益。如从时间管理的角度, 学会把工作按照目标区分轻重缓急, 有计划、有条理地实施, 能当天完成的决不拖到明天, 以减轻明天的工作压力;运用工作本登记法, 把每天工作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及时记录在工作本上, 对发现的细节问题认真思考、深入分析, 并动态解决。
二、领导重视关心, 营造平等氛围
1. 重视后勤管理人员的选拔。
传统的做法是将不适合教学岗位的教师分配到后勤工作岗位, 我园则是通过内部调配, 将敬业乐业、踏实肯干、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人才充实到后勤管理队伍中。
2. 平等激励后勤人员。
一方面, 注重及时的口头表扬。在日常巡查中, 只要发现后勤人员在某个方面有进步, 我们都会抓住时机给予赞扬和鼓励, 让他们在一次次感受成功的同时树立自信心和自豪感, 进而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另一方面, 平等对待后勤人员的职称评定、评优评先, 给予他们足够的关心和支持, 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3. 营造尊重后勤工作的浓厚氛围。
每个月, 我园都开展后勤工作花絮和成绩的宣传活动, 努力在幼儿园中形成尊重后勤人员劳动的舆论导向, 扩大后勤管理工作的影响力, 使后勤人员在情感上被尊重、信任, 在工作上被重视、承认, 从而迸发出工作的热情。
三、把握思想导向, 实现自我价值
1. 引导后勤人员实时化解焦虑感。
在日常工作中, 我们及时关注后勤人员的心理状态, 引导大家学会自我调节, 多从正面思考问题, 把工作难关当作挑战, 多自我鼓励, 逐步化解焦虑感。
2. 引导后勤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消除教师职业倦怠 篇8
关键词:护士,工作压力,职业倦怠,对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病人对医护人员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 护士整日围绕着病人的生理、心理及社会等问题进行工作, 加上自身的社会地位较低、待遇低、生活压力大等现实问题, 使得不少护士常感到身心疲惫、职业倦怠。对工作而言, 护士的职业倦怠是直接影响护士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对护士本身而言, 职业倦怠易引发焦虑、烦躁、抑郁、易激惹和头痛、食欲不佳、胸痛和胃肠功能紊乱等心理和生理问题, 甚至还可能会激化护士的各种危机和导致冲动行为, 国外学者甚至将护士职业倦怠描述为“护士职业性癌症”。对行业而言, 由于个体成就感是涉及职业满意度的重要指标, 护士个体成就感下降, 则反映了护理职业前景不容乐观。当护士职业对优秀女性不再具有吸引力, 当“护士荒”成为事实的时候, 人们将无法享受到优质的护理服务。
1 原因分析
1.1 社会因素
1.1.1 护士的社会地位较低[1]
长期以来“医尊护卑”的观念和偏见依然存在于大多人的心里, 认为护士只是遵医嘱打针发药, 加之医护之间巨大的福利差异, 令护士感到职业前景暗淡, 自身价值得不到体现, 工作无成就感。甚至病人和家属有时因对医生有意见迁怒于护士, 辱骂责备护士的事件时有发生, 护士的工作不被理解和尊重, 经常使他们产生职业价值失落感, 造成护士悲观失望、心情压抑[2]。
1.1.2 护士待遇低
相当一部分医院存在重医轻护现象, 对护理人员管理严格, 要求过高, 工作上一旦出现问题, 常被扣奖金、罚款, 写检查。甚者, 在一些医疗事故中护士成了替罪羔羊。在人才引进、外出学习、福利待遇等方面均大大偏重于医生。
1.1.3 家庭压力大
护士基本上都是女性, 同时担负着家庭和工作的多角色, 经常使神经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久而久之, 造成神经衰弱;有些家庭成员对护士工作不了解, 配合、支持不够, 认为护士就是打针发药, 没有给他们更多关爱;上班时间日夜倒, 造成家庭生活不规律, 增加了护士的身心压力。 由于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加上长期生活不规律, 又不能有效地进行自我调节, 身体素质越来越差, 经常感觉体力不支, 容易造成精神压抑, 身心疲倦, 显得力不从心。
1.2 职业因素
1.2.1 护理工作风险性高
少数病人家属对护士缺乏必要的理解和尊重, 护士的合法权益时常受到侵犯, 护理纠纷常使护士在护理病人时提心吊胆, 总担心事情做不好, 表现为不自信, 久而久之造成了较大的精神压力。李小宁等[3]调查显示, 担心工作中出现差错是临床护士首要的心理压力源。
1.2.2 护理工作负荷过重
许多医院护理人员编制不足, 护理工作琐碎、夜班频繁, 随机加班。新仪器、新设备在医疗上的广泛应用, 使得护士的工作量急剧上升, 护士的工作负荷包括脑力及体力两个方面, 使得一些护士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尤其是已成家的护理人员因工作性质不能很好地给予家庭和子女生活照顾, 产生愧疚感, 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主诉职业倦怠的护士越来越多, 多数护士有不同程度的失眠、焦虑、抑郁、内分泌失调等。
1.2.3 知识更新机会少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医疗仪器不断更新, 新技术、新设备不断应用于临床, 各种新的检查和治疗手段层出不穷, 服务范围扩大。迫使护士必须更新知识, 对护理的要求由被动变主动, 医院很少提供护士外出进修的机会, 当护士感觉自己的知识不能满足病人时产生焦虑;专业的发展, 知识的更新, 工作岗位的竞争带来的紧迫感, 以及新的用人制度改革, 使护士对未来考虑过度, 心理负担过重。
2 消除护士职业倦怠的对策
2.1 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及福利待遇
医院领导要高度重视护理工作, 要适当提高护士的待遇[4], 改善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 提供保健及争取其他应有的福利等;及时对护士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和表扬, 以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 从而提高护理质量。要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宣传护士在减轻痛苦、促进和维护健康中的作用, 推动全社会尊重护士、理解护士的良好风尚。护士应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明确自身价值, 加强自我肯定, 增加应对能力。
2.2 学会自我调节
人在社会中生存, 不是独立存在的, 需要被爱、关心和帮助, 一个牢固的支持系统对人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包括朋友、同事, 尤其是家庭。掌握自我放松技巧, 及时进行自我心理调整, 有烦恼时可及时向朋友倾诉, 使自己尽快摆脱烦恼。要学会接受自己、爱惜和保护自己, 主动发展自己的一些业余爱好, 不断丰富精神生活、陶冶情操、修身养性。
2.3 工作中要有法律意识
严格执行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 保存好各种医疗文件, 尽量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 并注意工作态度和方法, 不要把个人情绪带入到工作中去。护士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护士有照顾病人的责任, 无论是疏忽或故意违反了规章制度, 都要负法律责任。一旦发生了差错, 护士应沉着冷静, 立即向医生汇报, 不得隐瞒, 以便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尽量减轻对病人的危害, 避免发生医疗纠纷。
2.4 改善工作环境
首先应积极改善医院的环境, 控制好院内感染, 给护士创造一个清新、整洁、安全的工作环境, 使护士能够心情舒畅, 更加喜欢热爱自己的工作, 从而提高护士的工作积极性, 减轻工作压力。
2.5 改革护理方式, 减轻护士负担
建立护理工作微机网络, 根据护理工作的特点及需求, 编制护理信息系统软件, 进行全院联网, 把护士从繁杂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如医嘱处理、护理文件的书写、住院病人的费用记账等, 减少了护士的事务性工作, 使护理工作产生质的飞跃。增加护理设施, 减轻护士劳动强度。设法减少和消除引起护理工作压力的压力源, 给护士提供更多的继续深造机会, 适当放宽护士职称的晋升条件, 扩大一些医院护士的编制, 注意体谅护士工作的繁重及不规则, 重视医疗、后勤、护理为一体, 努力做好各项保障工作。白夜班尽量合理, 从而使护士有充分的休息时间, 以减轻长期上夜班对神经、心理方面的影响。
2.6 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和谐的环境氛围[5], 培养护士良好的沟通技巧, 学习掌握交流技巧, 经常组织一些娱乐活动, 如节日联谊、集体郊游、文娱晚会等, 使护士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彼此间情感交流, 全社会和院领导要改变“重医轻护”的观念, 处理好医护、护护、护患之间的关系, 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精神环境, 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
2.7 提高自身素质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现代护理学的发展, 护理工作已由简单的功能制护理转变为整体护理, 人们对护士角色的期待也越来越高, 所以护士要得到尊重和认同, 除需社会支持外, 还要提高自身素质, 不但要具备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精湛的护理技术操作能力, 还要掌握广泛的边缘科学,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作为护士本身要加强心理学和伦理学等学科的学习,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全力以赴地工作。正确对待压力, 变压力为动力, 消除职业倦怠, 塑造完美护士。
参考文献
[1]刘玉琼.国内护士工作压力源研究现状与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8 (5) :7.
[2]肖祖芬, 丁俊英, 袁小平.年轻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护理学杂志, 2001, 16 (3) :177.
[3]李小宁, 李小燕, 强水云, 等.临床护士心理压力源及应对方式调查[J].护理学杂志, 2004, 19 (12) :67.
[4]汪晓琴.关于护士心理问卷调查的分析[J].实用护理杂志, 1994, 10 (3) :30.
消除教师职业倦怠 篇9
通过学习, 我们知道了激励的方法有报酬激励、目标激励、工作激励、文化激励。激励的原则有目标结合原则、物质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原则、引导性原则、合理性原则、时效性原则等。激励的方式很多, 我们主要选用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进行研究分析, 它是激励理论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理论。我们把高职院校青年辅导员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 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通过走访、查阅、研究, 我们总结出以下激励方法:
1. 为青年辅导员提供满意度高的工作岗位
(1) 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其中, 提供必备的工作场所、工作工具、工作信息、工作协调等, 这些较容易让人忽略, 却是很重要的工作支持。若这些因素经常对青年辅导员产生负面影响, 青年辅导员就会有持续的不满, 当不满持续时间较长时, 学校再怎么激励也不会产生良好效果。
(2) 根据不同青年辅导员的性格特点、技能特点、学历背景, 分配匹配度高的工作。任何的岗位工作都需要最适合的人来做, 这样才能人尽其才, 工作匹配度不高, 能力强了, 提不起兴趣, 能力弱了, 完成质量较差。匹配度适中, 才能激发热情, 提高兴趣, 调动积极性。
(3) 给予青年辅导员大量、定期培训的机会。如今科技日新月异, 新思想层出不穷, 如果不及时补充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任何人都会被淘汰。有句话说得好:“培训是员工最好的福利。”针对这种状况, 为满足青年辅导员的这一需求, 建立符合院校本身实际的培训体系就很重要, 重视培训的筛选, 强化培训的过程质量控制, 努力实现培训的预期目标[2]。
(4) 为青年辅导员制订职业生涯规划。高校工作者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高学历。调查显示, 越高学历的人, 越看重发展前途。没有青年辅导员会满意没有前途的工作。学校与领导要把工作前途告诉他们, 制订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 让他们明白在高职院校中的发展机会。现今的状况是, 高职院校不重视这点, 很多青年辅导员根本不知道自己将来的位置, 发展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如果高职院校能够重视青年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制订, 充分了解他们的个人需求与职业发展愿景, 结合学校实际, 为青年辅导员提供适合的发展之路, 使个人与学院的发展得到最佳结合, 这样青年辅导员就不会产生职业倦怠。所以青年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是一种长期的激励措施, 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激励手段。
2. 使用人性化的管理手段
人性化的管理, 是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 以青年辅导员的需要为出发点, 尊重他们、理解他们。人性化管理是激励青年辅导员的重要手段, 高职院校要实施人性化管理, 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 授予青年辅导员恰当的权利。现代人力资源的实践证明, 每个人都有参与管理的愿望, 都有参与决策的需要。满足青年辅导员的这种需要, 不仅可以激励他们, 还有利于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2) 设置恰当的目标, 激发青年辅导员的工作热情, 调动积极性。这里要注意, 个人目标要与高职院校目标一致;目标必须是恰当具体的;要及时反馈;要有阶段性整改;要及时奖励, 认可其工作成果。
(3) 高职院校对青年辅导员的内部竞争进行合理引导, 也可以起到激励作用。对于后进人员, 学校要鼓励他们迎头赶上;对于先进人员, 学校也要勉励他们继续领先。提倡个人竞争, 提倡团队竞争, 激发工作热情, 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3]。
(4) 营造适合自身的有归属感的高职院校文化。学校文化的塑造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精神激励的重要手段。实践表明, 有着良好校园文化的学校, 人才的流失会显著降低。当学校的文化和青年辅导员的价值观一致, 充分体现对青年辅导员的尊重时, 青年辅导员就会与学校融为一体。良好的学校文化有以下特征:尊重教师、强调协作、鼓励创新。
3. 给予激励性的薪资与福利
青年辅导员进入高职院校工作的根本目的之一是获得一定的物质报酬。报酬是与生存需要息息相关的, 是最有效的一种刺激物。所以, 科学的薪资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
(1) 给予激励性的薪资。在保证公平的前提下提高报酬, 研究表明, 人们关心薪资的差别程度高于对薪资本身水平的关注。公平性包括内部、外部公平。对外, 要求学院的薪酬水平与本地其他院校相当。对内, 要求辅导员岗位的薪酬水平与教学岗相当。如果青年辅导员感觉报酬不公, 他们就会有所不满。公平仅仅是基本条件, 要想取得激励效果, 就要提高薪资水平。高的薪资水平会形成对外优势, 青年辅导员就会产生优越感, 意识到学校领导的重视, 从而提高自身工作积极性。薪资激励是最重要、最常见的一种物质激励手段。这种手段易于学校控制, 稳定性强, 效果明显[4]。
(2) 福利要有激励效果。福利的需求因人而异, 有人喜欢物质, 有人喜欢精神, 众口难调。学校应该允许青年辅导员把个人需要与所需福利结合起来。另外, 学校可以把福利向辅导员岗适当倾斜, 辅导员有更大的选择空间, 充分体现学院的人文关怀, 这样有利于长期激励。
4. 注意管理中的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 它是管理的缩影。在细节上, 体现对青年辅导员的关怀, 是真正贯彻先进管理思想的体现。一份小礼物、一声节日问候, 更能体现学校对他们的重视。另外, 还要注意学校领导者的示范作用, 他们的带头作用不可忽视。
摘要:高职院校青年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是一直备受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提出用激励的理念消除高职院校青年辅导员的职业倦怠, 从而使得问题的解决趋向系统化、科学化, 使得研究更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激励,高职院校,青年辅导员,职业倦怠
参考文献
[1]陈莉.工作要求、控制源与医学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0 (3) .
[2]江乐平, 谢瑜博.高职院校组织干预解决辅导员职业倦怠途径研究[J].网络导报·在线教育, 2012 (20) .
[3]骆帅, 袁雪花.辅导员职业倦怠调查报告[J].时代报告 (下半月) , 2011 (11) .
消除教师职业倦怠 篇10
1 研究背景
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行业中身心耗竭的状态,难以应对各种负面压力的结果,它表现为心情烦躁、易怒,对工作对象缺乏耐性,对四周发生的人和事毫无兴趣等消极的现象。“职业倦怠”来自美国心理学家Freudenberg,1974年首次提出就一直备国内外专家和学者关注与研究。教师是高发人群,然而教师职业倦怠在很多方面尚需深化和完善,尤其是缺乏关注的中职英语教师。有研究表明,主观幸福感是职业倦怠研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之一。有数据统计,英语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最低;音乐、体育、美术等科目的最高。[1]压力大是普遍英语教师感受到的,即便是暂时没有升学压力的中职学校,所以如何提高教师的幸福感来缓解职业倦怠是很有必要的。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总体评价,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学指标。包括认知评价和情感体验两个成分,前者是对生活质量的总体认知评价(即生活满意度);后者是指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包括积极情感(兴高采烈、心平气和等)和消极情感(抑郁、焦虑、紧张等)。[2]过去的心理学研究者都偏向于比较消极方面(如焦虑、抑郁等)的研究,而在积极方面的研究还是较少。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的兴起与发展,使得人们对“幸福感”的关注越来越多,主观幸福感已逐渐成为心理学家关注的焦点。
2 中职英语教师生存现状
目前中职学校较多关注所设专业及其专业老师的发展,对于从事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英语教师,则较乏关注。中职学校英语教师的任课情况基本上都是按专业部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多寡来配备的,他们同时担任着基础英语和相关专业英语的教学工作,如会计专业的就配备了2名英语教师、汽修专业就有3名英语教师等情况。如遇招生不够或者是专业老师不足的情况,英语教师有可能要教其他课而非英语课程。概而言之,中职英语教师的生存现状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2.1 教育对象特殊性
中职学生生源具有复杂性。他们的英语基础存在一定的差异,部分学生的英语水平远远未达到初中英语大纲的基本要求,有的甚至连成绩都没有。他们是中考的“失败者”,无法进入高中,只能到中职学校继续学习,因此他们的心理状况在入学后仍需要不时地给予调整。同时,由于所学专业的心理差异性,如有些专业不是他们想读的,是他们的父母希望他们读的;或者是他们对自己的专业和兴趣不理解而盲目地选择的,他们的学习心情是复杂的。要他们对素无“好感”的英语产生兴趣,其所需的时间、精力与效果可想而知了。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中职英语教师不仅要在充分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把握教育对象,还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对他们开展行之有效的英语教育教学工作。
2.2 教学内容专业化
根据2009年版的《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分为“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三部分[3]。然而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学需要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定,以职业为导向,所以教学内容甚至教学进度会因年级、专业的不同而不同。明显的例子就是女生班(会计班)会比男生(汽修班)的教学效果相对好一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如果他们对自己专业相关的英语都没兴趣学,那么随着学习内容难度的加大,他们的学习热情会逐渐减弱甚至变为厌恶。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教材的选择,版本不同,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有的侧重语言点或专业知识。因此,教师要加强相关专业知识的积累,与英语语言点相结合,开发适合学生学习的校本教材。
2.3 交流研讨参差化
在各种各样形式的教育改革实践中,中职英语教育教学改革也火热进行中。但中职英语教育教学的特征决定了改革要根据自己学校的特色和实际情况进行,而不能生搬硬套。这就要求中职英语教师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以进一步完善自己各方面的素质。然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学校已经立足实际情况开展了相关的课型研究、课题研究调查、教学反思等活动(如“生本”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法、研究性学习等讲座),定期派专业老师到企业实习和培训,也参加广州市中职英语教研会定期的教研活动,如有效教学课题研究、LCCI基础模块英语考试、纵向单项技能课型等,但是我们跟广州地区的英语教育教学观念还是存在一定的距离,所掌握教育教学动态有一定的时差性,各校以自己的专业特色发展专业英语,其水平不一,交流不多,常有“闭门造车”甚至“孤军奋战”的感觉。
3 主观幸福感调查情况
3.1 调查方法
本调查选取了增城市职业技术学校和增城市东方职业技术学校的英语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共派发30份问卷,有效问卷为30份,回收率达到100%。采用的是苗元江博士的《综合幸福问卷》(MHQ),其对生活满意、正性情感、负性情感、人格成长、自我价值、生命活力、健康关注、利他行为和友好关系九个维度进行分析。因为调查需要此处没有健康关注和利他行为与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
3.2 调查结果:
性别、任教课程、年龄、学历、教龄、周课时、职称、收入和任教学生因素下的对比均没有明显差异。但是,不同婚姻状态下教师的“生活满意”存在显著性差异。已婚、未婚教师的生活满意得分差异有显著性(P=0.009<0.05),已婚教师的得分低于未婚;其余的因素无显著性(见表一)。
未婚教师这一群体年轻力壮、精力充沛,尚未组织家庭,事业多属于刚起步,相对已婚教师来说,他们有更多的时间、精力甚至积极的态度面对他们的英语教育教学。已婚教师,尤其有孩子的教师,事业基本上是小有所成。他们除了日常的英语教育教学,还承担了不同级别的指导工作和课题研究,其因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而来工作量和心理“负担”是可想而知的。此外,许多英语教师还同时担任班级管理等工作,中职学生的班级管理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导致其幸福感明显下降,职业倦怠迹象更容易出现。
4 干预对策探索
调查结果的分析显示:中职英语教师主观幸福感不低,主观幸福感是可以“预测和减少职业倦怠”[4]。因此,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干预主观幸福感,缓解职业倦怠的对策,进行初步可行的探索:
4.1 细微之处,寻找幸福
幸福感是无处不在的,它不仅限于物质获得或者是目标达成。当我们通过努力和辛勤劳动,使一批又一批的中职学生获得专业技能走上社会,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时,又或者收到往届毕业生在逢年过节时发来节日问候时,这就是教师的幸福。虽然看来这些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件,但那一瞬间的喜悦和感动就是一种幸福。如果教师能时不时捕捉身边细微之处的幸福,那所收获的幸福感会越来越强烈的。
4.2 自我反思,成就幸福
日常教学中产生的疑惑常促使我们自发性地去解决教学中、课堂内外的问题。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最大程度地参与学习活动,如何帮助学生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如何促成基础英语向专业英语的过渡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需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地反思,总结经验,努力从“教书匠”向“专家学者型教师”过渡。只有当教师在积累经验的同时,立足于中职,服务于中职,积极自我反思,努力从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善不足、提升素养,这样才会尽可能实现全方位的幸福。
4.3 理念先行,终身学习
有研究表明:学习机会多的教师不仅其职业技能和素养有显著的提高,其幸福感也较高。更多的学习机会、交流与沟通使他们提升了自身的空间和路径甚至机会。提倡终身学习需要多方面的结合:一是不论领导层还是一线老师都要紧跟教育改革的步伐,积极研究、探讨,勇于实践。二是学校要尽可能为教师提供“充电”的机会,鼓励全体教师参与业务培训,分期分批进行骨干教师与未来骨干教师的培养。三是教师自身要培养好学乐思的上进心,主动与同行交流,寻找合适自己提升素养的途径,从而达到终身学习的目的。
5 调查反思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我们基本把握了中职英语教师的生存现状,得出主观幸福感不低,主观幸福感是可以预测和减少职业倦怠的结论,并从三个方面提出干预主观幸福感,缓解职业倦怠的对策。但由于时间较短,研究存在不足之处,研究过程中仍有许多问题值得商榷。本研究调查样本偏小,有待扩大抽样范围。此次抽样只涉及2所学校和30名英语教师,因此这只反映了增城地区中职英语教师的主观幸福感。
摘要:职业倦怠会降低教师的工作热情以及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进而影响整个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中职英语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有社会、校内管理机制和教师自身心理素质等因素影响了主观幸福感。它与职业倦怠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本文基于实证研究,旨在分析职业倦怠和主观幸福感的内部联系,并探索相应的干预对策。
关键词:中职教师,主观幸福感,职业倦怠
参考文献
[1]王梅.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以上海泰州地区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2]Diener ED.Subjective well-being: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Psychological Bulletin[J],1999,125(2):276-29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教师,请远离职业倦怠 篇11
前言:当前,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现代人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当职业压力超出个人所能承受的阈限时,职业倦怠就出现了。作为服务性、助人性的教师职业,是经受压力最多的职业之一,因此,教师群体逐渐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与危害
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因不能有效应对工作压力而生成的极端心理反应,是教师伴随的长期高水平压力体验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表现为:对教学缺乏热情,得过且过,对工作处处不满,上课无精打采,并经常走神,讲课思路涣散,对学生不负责任,有时控制不了局面甚至出口伤人,大打出手,对教师教书育人的价值认同感下降,无意也无力提高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其危害如下:
(一)影响工作
教师的工作是教书育人。教师职业是一项创造性很强的职业,甚至可以说是最具创造性的职业之一。因为教师的影响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冷冰冰的物。如若产生职业倦怠感,肯定会对这三个方面有影响,教学效果下降;人际关系紧张;影响师生及教师和家长的关系。影响工作,就是影响民族和国家的兴旺发达。
(二)影响健康
所谓的“影响健康”,主要指的是影响身体健康、生理健康。人民教师为人民,但身体是工作的本钱。教师倦怠虽多源于心理疲乏而非身体的劳累,但心理与生理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倦怠症状,必会对生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自我调适与治疗
金宋四大家的朱震亨说:“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这就像“备土以防水”;“备水以防火”(《丹溪心法》)一样。可见古人养生的精妙在于“防患于未然”。面对职业倦怠,我们应采取接行动进行有效防范。
(一)保持身体健康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的身体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是生存、生活、学习与工作的必备条件。正确的运动方式,不仅能增强人的体质,还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培养优良的个性品质、坚强的意志力、心理耐挫力和情感;运动能清理和宣泄负性情绪,放松身心,调节心理状态,维持心理平衡,改善工作压力下大脑的活动节奏,缓解和消除沮丧情绪;运动使我们工作更富有激情,提高工作效率,使倦怠感得以淡化和消除,在融洽的氛围中和谐发展。
(二)保持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发展、变化的概念,是个体适应社会的基本要求。在充满竞争的现实社会里,我们如何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需要有:
1.明确的职业规划;
2.接受现实;
3.学会自我调试,善于驾驭自己的情绪;
4.审时度势,扬长避短;
5.宽以待人,知足常乐。
因此,保持乐观、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把目标定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调适对社会和他人的期望值,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等,均有助于保持和促进心理健康。
(三)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是我们健康身体的基本条件;是我们精力充沛,激情勃发投入工作的基本保障;是我们保持身心健康的基本要求;需要我们自觉地、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培养和恒久地坚持,使之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种自然习惯。良好的饮食、作息、锻炼、卫生习惯,为有效地帮助我们调节和环节职业倦怠所致的身心疲倦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快乐地工作、生活、学习提供可靠的保障。
(四)提升综合业务能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扮演着多种角色,因而需要具备多种教育教学和人际沟通的基本能力,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有效应对不断变化的内部和外部教学情境。教师只要坚持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的基本素养和技能,就会有能力和底气摆脱职业倦怠的纠缠,这是一种着眼于长远、标本兼治的问题解决策略。只有当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对自如、得心应手,才能更加有效地远离工作倦怠。
职业倦怠是职业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种现象,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冷静下来,理性地接受,寻找原因;学会放松,改善情绪;换个角度,改变看法;建立自信,修订目标。经过自我调节或及时求助于专业人员,就能尽早消除症状,重燃工作激情。我们既然选择了教师行业,为何就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在与课堂上数十个跳跃搏动的生命体对话中去体会真正的快乐呢?多姿多彩是一生,暗淡无光也是一生;平淡无奇是一生,精彩纷呈也是一生,关键在于秉持什么心态。让我们把握属于自己的每一分钟,活出自我,活出幸福,活出精彩。
大学教师职业倦怠剖析 篇12
1. 教师职业倦怠的后果
职业倦怠不仅会阻碍教师身心的发展, 降低工作有效性, 而且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及对家庭、学校、社会都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1.1 降低教学有效性。
教师若对工作充满热爱, 会把学生当成服务的中心, 把备课当作一种艺术创作, 调动大脑中所有的知识储备, 查阅有关的参考资料, 设计出精彩的教学方案, 耐心细致讲解, 激发学生创造力和潜能。相反, 如果教师对教学、学生失去热情, 则会上课精神萎靡, 索然无味, 照本宣科, 课堂气氛沉闷, 缺乏活力, 对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变化不闻不问。教师唉声叹气, 满腹牢骚, 情绪多变, 刻薄, 会造成学生情绪压抑, 甚至产生敌对情绪, 学习效率降低, 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教师日复一日的简单机械重复使“育人”被人为简化为“教书”。
1.2 学生心智发展受到影响。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一个活生生的特殊群体———学生。学生在知识早期积累过程中对传授知识的教师有着很强的模仿性。因此, 教师的教学工作具有极强的示范性。教师对教学的工作态度、工作方法、世界观、人生观、对学生的看法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灵魂, 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这种影响不仅局限在学校教育, 而且影响学生走向社会, 甚至伴随他们的一生。消极负面的教师行为会导致学生产生类似的消极行为。世界观、人生观产生偏差的教师可导致学生对未来生活产生错误的认识, 甚至引发相似的人生体验。
1.3 高校人才流失严重。
大学教师在职业新鲜感失去, 职业倦怠产生后更容易倾向于谋求有利于个人发展的职业。自身的低收入和外界物质诱惑的落差又加速了这一心理变化, 最终导致高校人才流失。高校人才流失可分为显性流失和隐性流失。显性流失是指一大批中青年教师 (含许多优秀人才) 逐年从大学流出, 有的下商海, 有的进企业, 有的入行政部门, 还有一些流向国外;隐性流失是指在职教师不同形式的隐性流失。如许多教师在校外兼课兼职、办公司、炒股、跑商务, 有的则长期停薪留职在外跑生意、办企业等。从目前情况看, 隐性流失难以扼止或缓解, 由于教师具有较高的学历、素质, 又是具有专门技能的人才, 其流向社会后, 通常获得较高的地位和丰厚的收入。
2. 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
教师职业倦怠不应片面归因于教师自身, 以下将从教师工作特点、教师自我生存与发展、拜金主义浪潮三方面进行分析。
2.1 工作特点。
大学教师工作具有工作环境封闭单一, 工作成果短期不可测量性的特点。教师群体相对稳定, 教学环境的相对封闭, 使教师与外界丰富多彩的世界缺乏有效的交流, 除了家庭就是学校, 这使他们的人生视野受到很大的限制。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大多源于课本, 年复一年的重复, 并未经过社会实践的考验。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缺乏交流及人际交往的有限性造成教师丧失了更新知识、锐意创新的主动性;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畏缩、谨慎;个性上呈现出敏感、谨小慎微、偏执的现象;由于交往对象主要是思维尚未成熟, 又必须听从于教师的学生, 教师行为也有简单、粗暴、极端的倾向。同时, 工作成果的短期不可测量性也降低了教师工作积极性, 使教师在工作中出现倦怠。
2.2 自我生存与发展。
教师的生存压力很大, 如生活中的压力:医疗、交通、购房、子女教育等, 工作中的压力:职称评定、进修、科研。科研是学校的命脉。为了激励教师积极进行科研活动, 发表论文, 大多数学校采取了科学管理方法, 对教师进行打分, 教师多疲于做课题, 发文章, 进行外联, 出去进修, 无暇专注于成果最不明显的教学工作。
拜金主义浪潮及追求物质享乐的社会风尚同时深入地渗透到了大学。贫富对比以及物质诱惑让本应安贫乐道的教师忙于追求经济效益, 满足物质享受的欲望, 走出校园成为商人型学者。
3. 教师职业倦怠的预防及对策
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已经到了迫在眉睫、必须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的时侯了。教师的敬业程度, 教师对职业角色的把握决定了学生的未来和社会的发展。因此, 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预防和应对教师职业倦怠。
3.1 提高教师待遇, 解决教师后顾之忧。
教师工资相对较低, 尽管教师工资改革已经提了很多年, 但真正落实下来还有一定难度。有相当部分的教师为房子、医疗发愁, 通过在外面兼职、在学校里超课时代课补贴家用。由于职称评定和学历的原因, 一部分在学校很多年的教师职称依然很低, 甚至羞于向人透露工资。提高教师待遇的步伐应进一步加快, 只有解决了教师的后顾之忧, 教师才能在教学岗位上投入全部的精力, 全心全意培养学生。
3.2 改善学校管理, 形成宽容、开放、踏实、严谨的大学风貌。
学校应采取科学管理和人本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方式, 以人为中心, 培养教师, 重视教师的长足发展, 对教师予以信任、关心和尊重。片面追求科研成果、学术论文的科学管理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促进教师队伍科研素质的提高, 改变大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象。学校应做到一切工作为教学、为科研工作服务, 了解教师需要, 给教师以发展的平台, 促进形成宽容、开放、踏实、严谨的风气。
3.3 树立正确的教师角色观念。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大学也是大学教师的三大工作职能, 教师有义务维护大学的本性。教师的危机将导致教育的危机, 教育的危机又意味着民族的危机。所以, 广大教师应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树立正确的教师角色观念, 形成创新性教师、服务型教师和学生型教师的角色意识。
摘要:教师的危机将导致教育的危机, 教育的危机又意味着民族的危机。通过对教师职业特征的分析, 本文深入探析教师职业倦怠的后果, 以及产生的原因, 从而提出克服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教师职业倦怠,后果,原因,预防对策
参考文献
[1]靖国平, 张庆宗.大学教师的学问人生[J].湖北大学学报, 2009, (36) .
[2]赵奇杰, 郑帅.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值得关注[J].文学教育, 2008.05.
[3]胡银根.论大学的本性与大学教师本性的流失[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 1997, (3) .
【消除教师职业倦怠】推荐阅读:
教师怎样消除职业倦怠06-06
中年员工工作倦怠的成因及消除08-18
教师克服教师职业倦怠心得10-07
教师职业倦怠分析08-01
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07-15
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试析07-30
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10-09
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11-26
如何解决教师职业倦怠09-09
教师职业倦怠三个特征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