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教师角色冲突和职业倦怠的关系(通用8篇)
简述教师角色冲突和职业倦怠的关系 篇1
简述教师角色冲突和职业倦怠的关系,以及职业倦怠的有效调适方法。
“角色冲突”是由于个人在复杂的社会活动中往往需要同时扮演若干个角色,当这些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矛盾、难以取得一致时,就会出现角色冲突。教师职业是角色冲突的一种典型情境。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角色频频转换,常常扮演不同的角色。相对教育对象而言,教师是社会的代言人,是知识的传授者,是班集体的领导者,是社会的模范公民,是学生家长的代理人,是心理咨询者,是学生的知己和朋友;相对学校管理而言,教师是被领导者;相对同事而言,教师是合作者,也是竞争者。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长期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对工作任务的退缩、畏难、情感的衰竭,以及各种各样的心理症状,如易激怒、焦虑、悲伤和自尊心降低等。它会使教师对教育工作缺乏动机和兴趣,勉强维持教育工作,在内心对教育产生厌烦并感到心力交瘁,从而导致教学能力和工作业绩降低的一种现象。
二者关系:
二者都是教师行业中一些特别情况,二者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其中一项处理不好就会加剧另一项的严重程度。
一方面,教师的角色冲突,让很多教师经常要在各种角色中进行转换,这个矛盾体的交织中,面对行业内部与现实的差距,教师得不到应有的社会肯定,表现出不能很好地适应,这就加剧了教师职业倦怠的程度,让教师对工作任务产生畏难情绪、对教学和学生工作缺乏热情,在内心埋下对职业的反感。
另一方面,形成职业倦怠的教师由于无法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缺乏应有的激情,在教师职业的角色冲突中表现出反应迟钝,不能很好地进行各种转换,使各项工作业绩出现下滑,陷于更加被动的状态。
“传道、授业、解惑”原本是教师的基本职能,但现在教师被寄予了太多的社会期望,使得教师在多重角色中纠结。
第一,社会对教师拔高的道德要求,使教师不堪重负。教师被要求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普通人身上存在的毛病放在老师身上就成了不可容忍的,普通人的某些言行在教师身上就不能够出现,于是教师往往被迫隐忍自己的真实想法,成了戴着面具的双面人。
第二,教师在家庭里也被赋予了普通人养家糊口的重任。可一来教师从事第二职业时间不允许,二来政策也不允许,三者最关键的是教师没有一技之长,即便想从事二职业也无从着手。高强度的工作与较低的劳动报酬使教师身心俱疲。
第三,教师传统的知识权威形象**益受到贬损。那种相对学生高高在上,受学生尊崇的感觉不再有了,在课外甚至课堂受到学生知识挑战的情形不再少见了,教师也开始有了自我能力的怀疑与焦虑。
第四,教师人际交往的边缘化。由于教师**常工作的对象是学生,缺少与社会沟通和交流的机会,渐渐欠缺社会交往能力,社会上的人将教师当成了另类,教师在与人交往时缺少了自信。
第五,教师工作的长性效与工作的无边界。由于教师劳动成果不能短期见到,加之工作范围的无边界,劳动时间的无限延长,使得教师对工作放得下手也放不下心,心理负担长期超负荷。
针对上述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的情况,我认为要解决教师职业倦怠应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1、教师自我心理解压,主动从道德的祭坛上走下,将社会强加的过高要求放置一边,提倡教师当仁不让地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理直气壮地拒绝不合理的要求。
2、呼吁政府真正提高教师社会地位与经济待遇,让教师不再为囊中羞涩而心绪不宁,不再为地位低下而心态失衡。
3、加大教师继续教育力度,提高教师培训的效率和实用性。同时,教师要有紧迫感、使命感,加强自学,抢占知识制高点。
4、走出封闭的小圈子,多与社会上的人交往,获得自信。
5、对教师评价制度进行改革,减轻教师劳动强度,压缩教师工作时间。
6、做一名心灵阳光的教师,积极面对生活和工作。真正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不只是把教书当职业当生存的手段,而是作为一种兴趣爱好,当作一项事业去追求。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自己的人生品位。同时,心胸要广阔,真正的快乐不在几张荣誉证书,而在师生灵犀相通的默契,心灵的融合不在做秀的公开课,而在真实的课堂。
7、做一名内心淡定的教师,积极地自我暗示。面对社会纷扰,我们清静生活,保持一颗平常心,不攀不比,不骄不躁,不卑不亢,做个普普通通的人,会感到生活其实很美。积极的自我暗示既可激励自己,保持信心,克服困难,又可松弛过分紧张的情绪。
8、做一名业务精湛的教师,积极投身教学;关爱学生,培养职业情感。业务精了,平常工作能够信手而来,压力会小许多许多。关爱学生,使自己在学生的成长中提升职业成就感,获得快乐与幸福。
9、做一名有生活情趣的教师,热爱生活,学会放松。在工作以外要多从事一些有意义、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多接收各种有益的知识和信息,多与各种职业、各种层次的人交往,以开阔视野、丰富生活情趣,使自己的角色多样化,避免角色固着。通过各种方式做到劳逸结合,放松自己。这对舒缓压力和紧张的情绪是非常重要的。如有心理问题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和治疗来解决。
我想,如果自己能从这些方面去努力,去践行,应该能够较好地适应教师的多角色特点,少一些职业倦怠的吧。
古人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个人只有清楚地认识了自己,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了解自己从事的行业的特点,才能取长补短,做最适合自己的工作。教师——学生的表率,不仅要能很好的认识自己,做一个人格完善,心理健康的人,更要学会观察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首先,作为教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要全面的认识自我,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认识自我不能孤立地去评价,应该放在社会中去考察,每个人生活在世上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都有他人所不及的地方,同时又有不如人的地方,与人比较不能总拿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不足,把别人看得一无是处。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调整自己的主观需要,充分认识自己职业的社会价值。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教师对自己的工作要确定合适的期待值,不要期待太高,凡事不必尽善尽美,时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教育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保持心理的平衡。
其次要丰富自己的课余时间,多做有意义的活动。不管工作多忙,尝试着让自己的身心放松,会更有利于精神抖擞地去应付繁重的教学工作。
第三,要主动吸收新知识,“活到老学到老”。建立挑战意识,学会主动接受矛盾,并相信自己成功。不要将自己的生活与他人的生活比较,不掩饰自己的失败。
最后,鉴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作为教师不仅要真实的自己,不做作,表里如一,同时更要做好学生学习和行为的导师,培育出更多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新世纪人才,才不负职业的光荣,社会的重托。
总之,教师只有全面认识自我,强身健体,提高素养,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自卑是自我情绪体验的一种形式,是个体由于某种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或其它原因所产生的对自我认识的态度体验,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轻视自己或看不起自己,担心失去他人的尊重的心理状态。自卑的实质就是自我评价过低。
自负指那些自我中心强烈,优越感极强,藐视和不主动同他人交际的心理现象.表现为自视过高,认为自己非常了不起,别人都不行,唯我独尊,及过防卫,有明显的嫉妒心.自卑和自负其实就像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实质还是一样的。两者都是源于对自己缺乏一个客观的认知,其实内心还是不够自信。自负心理也很容易转化成自卑心理。自负者过分肯定自己,自傲自大,因此,很容易受到挫折。遇到挫折就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过分肯定自f我走向完全否定自我。
自卑的人永远是怯懦的,他总想为自己找一个避风港;总是羡慕那些成功者,“眼红”他们有良好的机遇,并且得到了成功的喜悦。
自负的人就是自以为是,永远带着“傲”。殊不知,自负者是盲目的乐观主义者。有人说: “自负,像一个泥潭陷进去了就难以自拔。”的确,自负者是很“恋旧”的,他经常沉缅于往日极少的胜利之中,故而不听他人的意见,最终因为自负成为了自己人生的绊脚石。让我们翻开历史的书卷,让历史重现:项羽因自负而垓下惨败;关公域自负失荆州;拿破仑因自负而被囚爱尔巴岛……
自负和自卑虽是人的心理的两个极端,但却有着共同的思想根源,即不能正确、客观地
估量和评价自己。
协调好这种关系,最重要的是需要客观地看待自己:即看到自己的缺点,不要盲目自负;也要看到自己身上的优点,不要盲目自卑。自卑者要认清自我,悦纳自我,修正理想中的我,改变不合理信念,降低自己的期望水平,还可以通过补偿与升华克服自卑心理,加强人际交待。自负者要学会接受批评,与人平等相处,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我。
总之,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平和地看待一切就行。
自卑的人永远是怯懦的,他总想为自己找一个避风港;总是羡慕那些成功者,“眼红”他们有良好的机遇,并且得到了成功的喜悦。其实,你错了!成功者不是上帝的宠儿,他们最后的欢乐不代表往日的轻松;他们欣喜的表情不能掩饰往日的艰辛。他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自信,他们能够带着这份自信,巧妙地抓住难得的机
遇,勇敢地去开创一个新的境地。
自负是自卑的对立面,但却有着共同的思想根源,即不能正确、客观地估量和评价自己。曾有一幅画:两
只形状,大小相等的动物,分别走到凸凹的哈哈镜前,凸镜前的动物看到自己变大了,便得意洋洋;凹镜前的动物见自己如此渺小,便垂头丧气,这不正是自卑与自负的真实写照吗?
自卑与自负均是人的畸形心态。这种不正确的心态,阻止着今后的成功,成为失败的伴随者,那么怎么才
能成功呢?你必须具备自尊和自强。人,皆有自尊;人,皆需自尊。毕达哥拉斯说过:“无论是在别人眼前或
者自己单独的时候,都不要做一点卑劣的事——最要紧的是自尊。”的确,自尊犹如一个膨胀的气球,戳上一
针就会发出大风暴来;自尊犹如一面旗帜,凌驾于人们的生活、工作、感情之上;自尊犹如人生杠杆上的一个
重要支点,赋于生命的意义。命运并不像人们想象中那么的神秘,它只是人生过程中的一定境遇。有人说:“
它既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是客观的、可知的;它又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可以把握的,可以改变的。
”我很难领会它的含义,但我懂得“人能主宰自己的命运。”不是吗?
无论是自卑还是自负,都严重阻碍了人生。不去比较,就会感到满足,也不会因为沾沾自喜而头脑膨胀。
别人接不接受你其实没什么大不了,你却一定要接受自己,相信自己,对自己感到满意。自信但不自负,这应
该是我们每个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有的一种良好的心态吧。
漫漫人生路上,阻碍我们前行的,往往不是别的,而是我们自己。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既不自高自大,有不妄自菲薄,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自卑与自负,就像一对孪生兄弟,都会成为我们人生路上的绊脚石。因此说,学会“悦纳自己”,要知道每个人都是世界上独
一无二的;走出自卑与自负的阴影,勇于战胜人生道路上的最大敌人——自我。我们没有理由自暴自弃,没有理由妄自菲薄,更没有理由居高
临下,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认清自己,给自己定位,是每个人成功的前提。
简述教师角色冲突和职业倦怠的关系 篇2
关键词:角色冲突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最早由Freudenberge在1974年提出, 是指个体在体力、精力和能力上都无法应付外界的要求而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 是影响各类工作人员的一个社会问题。近些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 给高校青年教师带来全新发展机遇的同时, 也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与挑战, 这一群体职业倦怠倾向越来越严重。高校青年教师系指年龄35岁以下, 在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青年知识分子。
运用角色冲突理论来分析高校青年教师目前面临的职业倦怠现象, 并提出有针对性的缓解策略, 对于增加高校教师的主观幸福感, 提高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维持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角色冲突及其类型
角色 (Role) 一词原是戏剧界的术语, 是指演员在戏剧舞台上依据剧本所扮演的某一个特定人物。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Mead将其引入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如今, 绝大多数的角色理论专家认为, 角色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的身份以及由此而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和[1]。而在社会中, 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 总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 构成一组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集。此外, 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只承担一种社会角色, 而是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就会造成角色冲突[2]。
角色冲突通常来说来有两种形式:角色间冲突与角色内冲突。角色间冲突有两种表现:一是个体承担的几个角色同时对个体提出履行角色行为的要求, 使他难以胜任并在时间与精力上出现紧张感, 亦称“角色紧张”。二是两个角色同时对个体提出相反的角色行为要求。角色内冲突也有两种表现:一是不同群体对同一角色有相互矛盾的期待或要求;二是个体对规定的角色行为有不同甚至相反的理解[1]。
二、高校青年教师角色冲突的表现
较中小学教师而言, 高校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独特历史使命。每位高校教师都必然要经历一个不断发展进步、不断超越自己的职业成熟过程, 在不同的成长阶段, 分别体现出不同的特征和行为模式。所谓的“高校青年教师角色”, 就是指高校青年教师这一特定的身份、地位, 以及由此所规定的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的总和。青年教师大多刚刚走向工作岗位, 面临人生经历的重要转折期, 同时职业胜任力的积累尚处起步阶段, 出现了如教学技能薄弱、人际关系淡薄、心理压力过重、想跳槽转行等现象。也就是说, 高校青年教师从获得社会角色的那刻开始, 便面临着内外部、主客观种种原因产生的角色冲突。具体来说, 有如下表现:
(一) 高校青年教师的角色间冲突
1. 教师的权威与朋友角色的冲突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 从这个层面上说, 教师必须维护自己教学环节的绝对权威。尤其对于高校教师来说, 面对的受众是一群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标新立异的青年群体, 在学生心中树立权威并不是一件易事。高校青年教师必须同时满足两种不同的角色期望———既要与学生平等相处, 建立真诚的友谊;又要树立威信, 严格要求学生。这种角色冲突对高校青年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许多初入教坛的青年教师面对这样的角色转换觉得无所适从。
2. 职业角色与家庭成员角色之间的冲突
高校青年教师所从事的是专门性职业, 有其相应的职业要求。尤其青年教师们往往处于职业生涯起步阶段, 在完成正常的教学、科研任务之外还面临着学历、职称的种种压力。同时, 他们大多成家不久, 初为人父、人母, 家庭负担较重。这种既要忙于工作, 又必须照顾家人的现状, 使得他们在有限的时间与精力内感到难以负荷。
3. 模范公民与自由个体角色的冲突
教师是倍受关注的社会角色。从社会角度而言, 教师是教育者, 是社会的模范公民。教师经常被期望为特定的道德形象、文化形象和人格形象。教师的角色定势势必会与当下青年教师独特的个性需求产生强烈的冲撞, 这种不同角色之间的不一致使他们产生了一定的心理压力, 有的甚至怀疑自己的职业选择。
(二) 高校青年教师的角色内冲突
1. 不同角色期望引起的角色冲突
在“高校教师”这一职业角色范围内, 来自不同主体的角色期望导致了不同的角色要求。比如, 学生们希望老师认真备课, 提高教学水平, 校方不仅希望老师教学出色, 也期待老师科研水平更进一步, 社会对优秀高校教师的认可也远远超出了“教好书”的水平。
2. 现实角色行为水平和理想的角色期待之间的冲突
首先, 高校青年教师的自我评价和外界评价存在不一致。高校老师是令人羡慕的职业, 无论是工作性质还是工作待遇上都为人们所称道, 享有一定的社会声望。但事实上, 青年教师刚刚踏上工作岗位, 工资较低, 加之学历、职称的瓶颈, 学生难管难教, 家庭琐事的压力, 与外界相传的“光环”相去甚远, 不少青年教师仅仅疲于应付生活, 看不到职业发展的未来。
其次, 高校青年教师对所扮演的角色并不一定不认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 高校教师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存在相当大的缺口, 不少青年教师当初选择高校的择业动机就不纯, 多数青年教师仅仅把教师职业作为一种谋生手段, 没有将其作为一项事业来追求。
最后, 高校青年教师现有的教学能力不能满足相应的角色要求。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 对高校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理想的角色期望要求高校青年教师个个学识渊博、德才兼优, 教学科研俱佳。而实际上, 部分高校青年教师对于所教专业的知识仍掌握得很肤浅, 更谈不上广泛涉猎其他门类的书籍资料, 获得丰富的知识储备了。从总体上说, 高校青年教师现有的教学能力远不能满足相应的角色要求。
三、高校青年教师角色冲突与职业倦怠的关系
冲突并不一定是有害的。一方面, 它能使教师个体适应角色要求, 提高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 每一次冲突的积极解决都是个体对人生、对角色的一次认识飞跃, 是教师不断超越自我、丰富人生的活动[3]。但是, 角色冲突是一种心理冲突, 过度的角色冲突对工作、生活满意度有消极影响。1982年, Schwab就提出, 在组织方面, 显著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是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当个体面对两种冲突情境而又被期望做出角色行为时, 角色冲突就会出现, 这时如果个体不能妥善调和这种不和谐, 倦怠就会随之产生。后续研究的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结论:角色冲突是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我国台湾学者林美玲认为, 变革由于在有限的时间提出新的需求而使教师感到过度负荷与角色冲突, 教师陷于既有的教学式态与创新改革间的两难[4]。
对于刚踏上工作岗位的高校青年教师来说, 面临各种类型角色冲突尤为明显, 更是高教改革的直接利益攸关者。随着社会变革及课程改革的推进, 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 与其实际经济地位、职业声望等形成较大落差, 致使高校教师隐藏内心真实感受维持形象, 长期以往, 心理的疲劳与衰竭必然导致职业倦怠[5]。因此, 基于角色冲突解决的角度提出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缓解对策, 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四、缓解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一) 从社会层面来说
社会应该对高校教师持合理的角色期待, 转变传统对教师形象的定型偏见, 尤其对青年教师多些理解与宽容, 为高校青年教师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研究证明,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与缺失的发展性机制、恶劣的工作生活环境、匮乏的社会支持是密切相关的[6]。
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要继续推进教育体制改革, 扩大高校自主权,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的经济待遇, 并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扶持力度, 在各级教学成果的申报、科研经费的资助、骨干教师培养数量、国外进修学者名额等方面给青年教师更多的机会, 提高他们的经济待遇与社会地位, 使他们产生对工作更高层次的追求。
(二) 从高校自身来说
高校应从门槛上把好青年教师的准入关, 挑选热爱教育事业、能胜任教师工作的青年加入教师队伍, 避免重学历而忽视能力的选人标准。其次, 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 对青年教师开展终身学习的教师教育, 比如, 在青年教师入职之初, 提供教育教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训, 加强职业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 加深他们对教师角色的理性认识。入职之后通过在职培训、进修深造等形式对在职高校青年教师的知识结构进行补充、更新和拓展, 通过教学观摩、教学竞赛等形式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 并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提升其教学技能。再次, 高校应建立更加合理的考核与评价体系, 平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防止青年教师因授课任务过重产生的职业压力和倦怠, 在科研资源的可获得性上给青年教师提供更广阔的平台与空间, 为在外读博进修的青年教师提供更加便利的政策条件。以科学、公平、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来激励青年教师的奋进, 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 并为其职业生涯的规划与发展提供合理的通道。第四, 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由于高校内部或明或暗的教师与行政人员不平等性, 高校青年教师无论是在经济收入还是社会地位上都是被“边缘化”的一群。因此, 更多吸纳青年教师参与各类教学团队、科研团队, 体现他们的价值, 增加他们的责任感与归属感, 可以激发他们的工作潜能和热情。第五, 高校在工作之外还应关心青年教师的生活, 举办各类文体活动, 使其尽快地融入教师群体中, 消除隔阂感。想办法解决青年教师的住房、子女入学和夫妻分居等困难, 解决其后顾之忧, 使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科研中来。
(三) 从青年教师个体来说
首先, 要对高校教师角色抱有合理的期待。教师本身就是一项清贫的事业, 教师角色责任的弥散性需要从业者拥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广泛的个人投入。青年教师应加强对社会和高校现状的了解, 同时客观评价自己的需求, 防止盲目加入高校教师队伍, 调整自己的工作期望值, 避免因目标不切合实际产生的倦怠感。
其次, 青年教师要加强自身职业生涯规划, 合理转变角色。在了解高校教师角色期待的基础上, 青年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去适应角色要求、转变角色定位。学会分配自己的情感、精力、时间到各种角色中去。在多种角色难以调和的时候, 根据自身职业生涯规划需要, 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到那些对自己更有价值的角色上。这样可以使自己避免更多的角色冲突, 减少倦怠的可能。
再次, 青年教师要加强个人素质, 提高角色控制感。控制感指个体知觉到的改变事件的能力。控制感越低, 个体体会到的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就越大, 职业倦怠感就越强烈;控制感越高, 个体体会到的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就越少, 职业倦怠感就越小。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 对教师从业者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青年教师只有提高个人素质, 不断学习, 提高教学技能, 改善教学效果, 增加角色胜任力, 才能够适应新时期高校教师角色的要求。实践研究也证明, 教学效能感与职业倦怠相关密切且能较好地预测职业倦怠[7]。
最后, 青年教师要主动加强沟通与交流, 拓宽人际交往, 在正常工作之余多参加一些文化、体育活动。这一方面有利于缓解不良情绪, 保持良好心境, 从而更好的投入工作, 增强自我效能感。另一方面, 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也是个人抵御职业倦怠的有效保障。积极主动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沟通, 参与到学校管理与决策中去, 不仅拓展了自己的人际圈, 对于快速融入集体, 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也有促进意义。
参考文献
[1]韦有华.教师的心理素质[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杨秀玉, 孙启林.教师的角色冲突与职业倦怠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 2004 (9) :10-13.
[3]黄赐英, 陈联, 李世奇.角色冲突: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原因[J].大学教育科学, 2008 (1) :65-68
[4]林美玲.教育改革、教师倦怠与报酬[M].高雄:复文图书出版社, 2001
[5]王亚军, 余梅芳, 李敬芬.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报, 2008 (4) :5-7
[6]唐芳贵, 彭艳.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与工作满意度、社会支持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 2008, Vol.24No.8:930-932
简述教师角色冲突和职业倦怠的关系 篇3
教师个人职业倦怠的现状、主要原因和调节策略
“职业倦怠是以个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衰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职业倦怠包含了三个概念上的区别但实际上互相联系的成分:情感衰竭、个人成就感降低和去人性化。情感上过度投入和情感资源的严重消耗。对自己的工作能力和获得成功的信心下降。在态度上消极、冷酷以及对自己的服务对象过于冷漠。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有关职业倦怠的研究都是在这个界定的基础上完成的。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此时的教师一般表现为疲劳、烦躁、过敏、情绪紧张。教师一旦发现他们的职业为他们提供较少的反馈时,就会对工作不满意,不再做出努力,进而在生活方面体现出失败感,容易引发教师离职、旷职及退缩行为。并且对工作懈怠应付、与学生联系减少、无法细致的备课,更不愿与学生交流,从行动上、心理上渐渐远离学生,甚至对学生发火、谩骂和体罚学生。
职业倦怠的现状具体表现为:生理衰竭: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食欲不振、睡眠质量下降、活动力缺乏等,严重还会出现嗜睡或者失眠、吃不下饭甚至肠胃不适、神经衰弱、机能性工作障碍等症状,饮食习惯或体重突然改变。情感衰竭:对工作失去兴趣、厌倦,对工作满意度低,热情与奉献减少。情绪波动大,对学生缺乏同情感和支持,无法忍受学生在学校的捣乱行为,经常感觉抑郁、焦虑和烦恼等;表现在意志方面在工作中碰到困难就躲,不愿钻研。认知衰竭:表现为教师明显感到空虚,感到自己的知识无法满足工作需要,因此难以胜任一些变化显著的工作。不能适应知识的不断更新和教学要求的变化,怀疑自己,感到无能和失败。价值衰竭:表现为教师的价值观和信念突然改变,个人成就感降低,认为工作是一项枯燥乏味的繁琐事务,对工作缺乏进取心,无心投入过多的精力,纯粹是为了工资而来上班的。人性衰竭:表现为以消极否定、麻木不仁和冷漠态度去对待学生、同事、家长或家人,对任何人都不信任,缺乏同情心,冷嘲热讽,贬低学生,甚至暴力或者体罚学生。导致人际关系恶化。
形成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一是自我发展的困惑,个人因素与教师职业倦怠有着密切的联系。性格内向、安静少言的教师与性格开朗、活泼好动的教师相比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个体期望值:教师职业倦怠与教师的某些高级需要有很大的关系,这些高级需要包括: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包括成功需要、成就需要以及在工作中发挥自己全部潜能的需要。教师在工作中体验的满足感越多,就越倾向于认为自己适合这个工作,从而更倾向于认同该工作对于个人发展的价值。从而减少职业倦怠发生的概率。年龄与倦怠相关,多项研究发现年轻教师比年长教师表现出更高水平的情绪衰竭。随着教龄的增长,教师的倦怠感也随之迅速增长。性别方面,女教师的 职业倦怠比男教师稍低,但并没有明确显示。对自身要求不切实际。美好的愿望常常与客观现实产生冲突,一旦出现差错,教师内心的自我谴责越强烈持久,对自我要求越高,其自身的压力也就越大,持久的压力势必导致倦怠的产生。
二是不能适应学校的管理与竞争。长期以来,学校管理制度中的偏差现象一直困扰着教师的职业发展.有的学校实行严格“教师坐班制”,并实行刚性的监督管理,许多教师感到身心疲劳、极度压抑,创造激情受到了极大的挤压,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践踏。
三是缺乏社会支持。缺乏社会支持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原因。当教师被人们推上神坛的同时,也成了祭坛上的牺牲品。社会一方面赞誉教师的“红烛精神”、“春蚕精神”,一面又要求教师“恪守师道”,若有半点闪失,便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教师被放逐于尴尬境地,忍受着多方面的烦扰。
四是工作负荷的重压。有关调查表明,教师每天的工作人均日工作时间为9.67小时,比其他岗位一般职工平均工作时间多1.67小时,睡眠时间少1小时,娱乐时间少0.5小时。尤其是考试学科的教师,承受着考试与升学的巨大压力,为了适应考试的要求不惜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备课、补课、甚至抢课,正常的8小时己不足以满足“考试”大任的需要,教师就牺牲节假日、正常休息、娱乐时间。日复一日的不停劳作。不仅如此,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不但要备课、写计划„„ 还要应对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各种评比竞赛、公开课等。工作量过大会使教师产生“角色超载”现象,萨顿指出,角色超载可能引发两种反应:第一种反应是质量下降或是根本完不成工作。这常常导致教师的焦虑;第二种反应是尽力去满足“角色”的要求,这可能会导致教师缺乏休息时间,身心疲惫,出现家庭问题等等。而这些都可能导致教师出现职业倦怠。
五是公平待遇问题。均衡并提高教师待遇似乎己经成为很多教师的共同语言,同样的职业同样的工作量,有些地方老师的待遇却高出自己几倍,而且在如今突飞发展的社会,很多教师的待遇远远跟不上物价的飞涨,这种落差心理得不到缓解,也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原因。同其他吃财政饭的行业相比,教师的收入偏低的,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大部分中小学教师的收入都低于同期参加工作的其他人员。因此,低微的经济收入使一些教师对自己的社会地位产生焦虑,有的感到心力交瘁,有的则心绪不宁。
六是学生问题的困扰、家长的苛求。有大部分的教师认为课堂纪律的管理对教学效率有着很大的影响,与他们的倦怠水平显著相关,学生的低学习动机、不良行为及管教问题与教师的情绪衰竭及去人性化最联系,家长对教师工作的不理解与不认同也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大部分家长把对孩子的期望转嫁到老师身上,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给教师涂上了一层理想化的神圣色彩,加重了教师的心理负担,使教师产生不同程度的压抑感。
调节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
在教育的社会环境方面,改善树立教育新观念,改革办学体制,包括改革教育教学制度,充分利用社会、地方、企业的资源办学校,减轻自身办学的重重压力,提高教师社会地位。教师培训部门应探索高质量的培训策略,扩大培训对象和培训范围,让多数老师从培训中受益。培训包括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不仅要培训教师和未来教师的智力因素,而且要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训,即不仅要教给他们教学技能方法,还应通过培训,唤起他们对教育的责任感和兴趣,并学会人际交往的技巧,学会如何恰当地处理和上级、同事、家长以及和学生的关系 此外,还要注意改进学校物质环境,营造良好的精神环境。确立创新型领导者 的重要地位,有创新型的校长才会采取创新型的管理和领导方式,在其带动下,教师的创新素质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才能形成一种开拓创新、积极进取、轻松活泼、民主自由的氛围。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建立以人为本,科学、民主的管理制度,领导者需要了解教师需要,满足合理需要的同时,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改进教学检查和教学评估方法。学校应积极推进师资队伍的继续教育工程。”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要求,时时更新知识,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掌握新的科学知识,把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于教学工作中,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还要注意建立教师心理健康保障系统。
从教师自身来讲,要不断加强自身素质,正确认识教育和自身所肩负的责任,树立高标准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信念,正确认识职业倦怠,并积极的进行必要的自我调适。提高自身适应力的核心是自我激励的有效实现。改变认知模式,思维弹性化。解除精神压力的秘诀,存在于我们自己的思维之中,因为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能够决定我们对压力的成功与否。所谓 “同是一件事,想开了是天堂,想不开是地狱”。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明确知识是力量,人格更是力量。做教师最重要的是先会做人,要有高尚的师德。同时,营造积极心态,丰富生活方式。
中职教师的职业倦怠 篇4
论文摘要:职业中学的教师很难像普通中学的教师那样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赢得家长们的信任与推崇。同样是天天忙于备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受到的待遇却是低人一等,同样是辛辛苦苦地耕耘在教坛,感觉自己不像“正规军”。这令职业中学的教师在心理和情绪上难以接受,严重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热情,长此以往,则易出现职业倦怠。
1 职业倦怠的概念
职业倦怠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Freudenberger在1974年提出的,他指出职业倦怠是一种最容易在助人行业中出现的情绪性耗竭的症状。40年以后,很多学者对职业倦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提出了各自的旗帜鲜明的理论。现在一般认为,职业倦怠是指由于持续的工作压力引起个体的严重紧张反应,从而出现的一组症候群,其主要表现为:缺乏工作动机与激情,对工作敷衍了事,消极避世,回避与他人交流,对事物多持否定态度,自我贬损,感情冷漠,焦虑抱怨,责备等。
2 导致职业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
2.1 职业中学教师的社会地位较低
作为教师虽然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的尊重,但具体到职业中学的教师,社会上还是存在一些偏见。现在“以分数论学生,以升学率论教师”的现象仍然存在,职业学校的办学方针是“就业为导向,服务为宗旨”,所以职业中学的教师很难像普通中学的教师那样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赢得家长们的信任与推崇。同样是天天忙于备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因为学生的底子较差,学生将来是就业而不是考大学,你甚至比普通中学的教师付出的更多,受到的待遇却是低人一等,这令职业中学的教师在心理和情绪上难以接受,严重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热情,长此以往,则易出现职业倦怠。
2.2 职业中学的学生管理难
目前的教育现状普遍是成绩好的学生上普通中学,成绩不好的学生才上职业中学,职业中学所招的学生基本上就是普通中学分数线以下的差生,这些学生不但成绩差,遵守纪律的观念也差,生性好动,自己管不住自己,上课安静不下来,有的教师上课时光维持课堂纪律就得花不少时间,更何况有些学生根本不把心放在学习上,而是放在了故意和老师捣蛋、玩猫和老鼠的游戏上,他们比普通中中学的学生更难管理,所以教师不得不每天花很大的精力来处理学生问题,弄得筋疲力尽,疲惫不堪。
2.3 职业中学教师缺少成就感
普通中学的教师说起自己所教过好学生,常常会眉飞色舞,骄傲写满整张脸,哪届的某某考上了清华,哪届的某某考上了北大,那种桃李满天下的幸福感让人深切体会到了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同样是大学毕业,同样是辛辛苦苦地耕耘在教坛,而职业中学的教师在此场景下就显得格外落寞与失败,有种灰头土脸的感觉,感觉自己不像“正规军”。
2.4 职业学校教师工作时间长,负荷过重
职业中学教师的日平均工作时间远远长于普通中学和其他一般职业,职业中学的教师平均每天要把85%~90%花在教学与教学有关的事务上。普通中学的学生因为升学的缘故,老师只要把课上好,大部分学生还是愿意学习的,但在职业中学就不同,认真学习的占不到30%,教师除了要上好正常的课以外,还要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做思想工作,有时还要花很长时间和很大精力来“断案”,老师在没有课的情况下,也时时担心学生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惹出不必要的麻烦,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
3 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
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易发人群,教师的职业倦怠不仅仅给他们的工作带来负面影响,更会对教师的心理、身体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极端的职业倦怠可能会引起教师自伤或自杀。美国教育协会主席麦克贾瑞感叹,“一个重大的新的疾病正在折磨着教学职业”,“倦怠的感觉
正打击无数具有爱心、有理想、乐于奉献的教师”。许多教育专家认为,学生是教师职业倦怠的最终受害者,严重的职业倦怠会导致教师以消极否定、麻木不仁的态度和冷漠残酷的情绪和方式去对待学生,有的甚至把学生视为宣泄的对象,动辄责怪、迁怒、甚至体罚学生,教师的这种心情及对生活的态度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学生,倦怠的老师容易培养出心理不健康的学生。
4 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的防护措施
(1)积极参加教育和培训。职业学校的教师应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和学术会议以及其他形式的学习,增加对学科发展前沿和国内外专业情况的了解,以带来工作变革的方向和动力,拓展专业领域的视野,提高职业竞争力,避免职业风险,增强应对工作压力的能力。
(2)提高教育工作价值感。职业学校教师应当坚定正确的教育观念和积极的教育信念,社会对职业学校教师的评价也需相应得到改善,正是由于职业学校教师的不懈努力,才使那么多的差生变成了优生,使他们成为很多行业的优秀技工或管理者,并做出了优秀成绩。这些有助于提高教师自我工作价值感,增强应对职业倦怠的动力。
(3)培养积极乐观的精神。积极乐观的精神,愉快的情绪是战胜倦怠的基础和关键,面对困难和挫折调整心态,以开朗豁达的态度对待,可以缓解压力引起的身心反应,并可将压力转换成积极动力,重新燃起激情之火,职业教育需要激情。
(4)合理疏导压力带来的影响,学会放松自己。职业中学的教师压力,特别是精神压力过大,所以应合理运用应对压力的技巧,积极疏导负面的身体和心理反应,这样可以降低紧张感,同时可以尝试轻松的业余爱好,如读书、游泳、跳舞、听音乐、爬山等,这样既可以使自己放松,又可以陶冶情操。遇到压力与挫折时千万不要过度否定自己,要多角度思考问题,尽快使自己从倦怠的迷宫中走出来。
(5)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学会包容。在面对来自学生的压力时,不要一味地抱怨,要换一种角度去看待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正处在成长的过程中,存在缺点在所难免,教师应爱护学生,多看其优点,有时不免可采用幽默的语气或方式来解决问题,这样不但有利于改善师生关系,而且也有益于师生的心理健康。
(6)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中学的教师应与时俱进,正视挑战,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克服职业倦怠,对于已经出现的职业倦怠,可以先去医院做一下病理上的排查,排查没有问题的话,可以积极主动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尽早防范、尽早治疗,成为一名身心健康的教师!
参考文献:
教师职业倦怠的自我调节 篇5
从教近8年来,无论在学校教书育人,还是在社会上扮演各角各样的角色,每个老师多多少少都会对教师职业产生倦怠的心理,我也不例外。在学校,面对同事、学生和家长;在社会上,难免会看到许多令我心理不平衡的东西。这些年来,我曾觉得教师职业平淡、“低下”、报酬低……有时候会觉得自己竟连个“泥水工”都不如,但很多次,我都还是“走”出来了。
导致我倦怠的原因有很多,一般我是这样调节的:
一、不攀比。不要拿我们的工作、工资同其他工种攀比。
二、淡薄名利。只要我认真付出,尽力了,哪怕成绩不怎么显著,我也不必太在意。
三、论持久战。从眼前的形势看,我们教师的工资的确不及“泥水工”,担从长远来看,我们每年至少还有两个假期,我们每个上班周还有两个周末日,这样,我们不就有了更多的时间来做我们想做的事了吗?我们不就有了更多的时间照顾家人,陪伴家人了吗?在子女成长的路上,我们不就可以给他们创造先天独厚的知识条件,让他们轻松愉快地成长了吗?
教师职业倦怠的案例研究 篇6
教师职业倦怠的案例研究
文章摘要 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时代的进步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造成其压力越来越大教师群体中不同程度的职业疲惫感、倦怠感发展迅速。本文以一中学老师为例对其职业倦怠的形成进行分析提出应对策略以缓解职业倦怠的发生提升教师的职业生命质量。关键词职业倦怠 认同感 一问题的提出 1966年美国作家格林尼Greene出版了一部名为《一个枯竭的案例》a burning—out case的小说。从此“枯竭”或“倦怠”就进入了我们视野。1973年美国心理学家弗登伯格H·J·Freudenberger在《职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提出了职业倦怠burn-out这个词语。他认为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体力、精力和能力上都无法应付外界的要求而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据《新浪教育教师生存状况调查报告》数据显示超过80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压力较大近30的被调查教师存在严重的工作倦怠近90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近40的被调查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佳20的被调查教师生理健康状况不佳超过60的被调查教师对工作不满意部分甚至有跳槽的意向。“100投入的教师才能有100满意的教育。”“没有有活力的教师队伍何谈有生机的下一代。”教师出现职业倦怠后会倾向于对学生的行为做消极解释对学生的情感关怀也会衰退这可能导致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下降对班级的管理也不利。同时出现职业倦怠或者枯竭的教师往往士气低落工作效率下降与同事的关系容易恶化甚至会发生缺勤和离职的情况影响学校教学工作的稳定和效益。现在我就以张家港市某中学一化学教师为例介绍、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二案例研究 1 案例 X老师毕业于滁洲州某师范大学后分配到张家港一城郊中学教初三化学已认教十年。在学生时代她就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做事情总是要力争完美无缺总是要做得最好。从小学、中学乃至大学她都是学校的班干部一直被认为老师的乖学生。自从参加工作她也把对自己的要求移情到学生身上要求学生与她做的同样完美。但由于分配到的学校是一所城乡结合处的学校学生素质差别很大有一小部分学生有经常逃学、打架等不良行为家长对子女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有些家长迫于生活压力忙于工作没时间管教子女而有些家长却一有空闲就在棋牌室筑“长城”读书无用论在她们头脑中还有相当地位。这让她感到无所适从。为了达到完美为了达到至高她付出了一切——时间、心血、体力。这一切付出也有了收获她课讲得好教的学生成绩也高获得的荣誉也多但她认为与她的付出不成比例。偶尔如果她教的学生成绩不是平行班最好的她就焦急夜不能寐。感到极度疲乏、虚弱感以及失眠、头痛、腰酸、肠胃不适等症状。除了工作的压力职业认同感的缺失也给她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当年报考师范学院一定程度是因为教师是个光荣的职业但现在我却骄傲不起来。教师队伍中可能是有个别人不负责任但社会舆论导向似乎整个教师队伍都有问题。” 这让她很气愤也感到委屈。职业认同感的缺失的顶峰发生在一次同学聚会之后。与同学相比自感能力不差、素质不低可是工资比人家少生活质量更谈不上维持生计而已面对孩子她常会因没有人家孩子的物质条件充裕而愧疚想到自己工作量又大于是心中充满委屈内心愤愤不平抱怨常困扰着她。还有让她感到困扰的是同事间的关系同事特别是同学科老师存在着一定的合作和竞争关系。随着她在教育教学上的日益成熟她感到同事间的合作越来越少而小动作却层出不穷。备课组活动评课时满耳都是优点、闪光点要她提改进措施时根本不提或提无关痛痒的口误使辛勤准备的公开课效果大打折扣使备课组活动流于形式平时的讲义不统一有些老师还自己偷偷印发给学生当她有些成绩时同事向她祝贺时不知她自己心理问题还是别的什么她总觉得不是那么真诚这让她很是感到委屈同时也很无奈。2 案例分析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该老师面临的情况是许多在职教师共同面临的问题具有一定普遍性。该老师力争在教育教学中成为一名好教师经过努力她的确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教学生涯中遇到一些烦心事遭受一些挫折这不可避免。“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这就是人生。有悲欢离合人生才因此而精彩。在与被调查者交谈时她也意识到这一点而且也曾用这策略安慰自己减轻了一些焦虑和烦躁但效果不明显。我们指出造成她这现状最主要原因是她太注重追求完美突破了自然的工作定律因为突破了自然定律所以她并不快乐像是被绑在追求名利的快车上不能停止收获越多越是怕失去越是怕落后所以心情总不能畅快。同时职业认同感是一个很重要但是被她忽视的心理需要。当初她之所以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喜欢学习并愿意与她人分享自己的知识。在参加工作前她包括她周围父母亲朋好友都会认为这个工作能够激发人的智力但是工作以后情况发生了改变。因为教师每天工作的内容主要是备课、上课、改作业、处理学生问题、应对家长以及处理一些文书工作这些工作看上去都繁杂且琐碎不仅不能带来智力上的激发反而会使人感到枯燥。枯燥的工作很易让人产生职业倦怠。至于同事关系源于职场的激烈竞争这是产生同事间关系淡漠的首要原因。同事之间容易形成利益关系如果对一些小事不能正确对待就容易形成沟壑。当然同事关系的变化还和学校的管理有关。很多学校每次阶段性考试后要开质量分析会每次开会都会与兄弟学校进行比较同时表扬年级平行班成绩领先的老师不点名批评成绩暂时落后的老师。由于老师都比较注重自己在学校中的声誉学校管理层这样褒贬无形间导致了教师间相互比较甚至背后做小动作同事关系也一落千丈。3应对策略 首先正确对待压力及时调整认知心态。我们对这位老师进行了心理疏导首先建议她学会放弃简单从教。当有些目标经过多次努力仍然无法实现时要考虑是否到放弃的时候了。古人说得好“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人生的历程就是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选择就要有所取舍选择与放弃是同时并存的如果不会放弃结果只能是自寻烦恼。当有些想得到的东西没有得到时首先要做的不是抱怨而是问一问自己“是不是付出了相应的努力与代价”如果没有付出相应的努力与代价就平静地接受这一结果。放弃是一种成本经济学上称其为机会成本。在做出某个选择的时候实际上也是投入了这一机会成本的不懂得放弃什么都不想放弃那又何来心想事成梦想成真呢当懂得了做一名普通教师的重要性当发现简单即是生活时就能知道简单从教的快乐是无穷的。对待工作要认真要细致无愧而中庸地对待自己的工作就是给自己的身心松绑。其二增强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对自己工作是否有效的一种主观体验能够对自己的努力结果产生实际的感受是使自己不断受到鼓舞、保持乐观的工作态度的重要基础。增强自我效能感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要学会称赞自己、奖励自己要多关注自己成功的点点滴滴哪怕是一丁点儿的成绩也要积极地进行自我肯定。从一定意义上讲人是为了肯定而活着。有外在的肯定同事、朋友、领导、社会等这种肯定是有限而短暂的因而是浅层的。有内在的肯定即是自我肯定这是一种持久而强劲的肯定是人的生命永不枯竭的动力。第二重新调整期望值也就是给自己确定一个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工作目标避免因目标不切合实际而导致无谓的挫败感。第三注意从多种积极的体验中去积累和增强自我效能感。尽管教师每天从事的都是教育教学工作然而教育教学本身是极具创造性和艺术性的不仅教学内容和方法是动态的而且所面对的学生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在这充满活力的教学环境中每一天都不可能是单一重复的。教师就应该善于发现新的兴奋点以此来刺激自己的精神唤起自己的情趣和热情。从这一点来讲作为教师千万不要作茧自缚只关注生活中机械重复的一面而忽视动态变化、生动活泼的一面。其三提高学习意识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素质。不少教师出现倦怠心理是由于不适应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以及学生发展的新特性。换句话说就是不能很好地接受并适应社会的变化。因而通过学习来更新自己内在固有的认知结构努力钻研教法探究学法才能收放自如地挥洒教坛减少倦怠。最后作为校长应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为教师创设相互交流、彼此融合的平台愉悦身心胜于说教。健美操比赛、元旦的联欢、校运动会师生联谊赛等都要求教师全部参与。就这样平时有这样那样疙瘩的老师都因为比赛的原因融合在一起。说笑之间增强了教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激励机制和考核体系上也可以尝试着让个人的业绩跟团队的成绩挂钩。比如一个教师完成自己分内工作的同时对教研组或学校作出的贡献也应给予及时肯定和奖励教师的升迁也要参考其人际关系以及与人沟通的能力。当过老师的教育部周济部长曾寄语广大教师“当老师的要真正把教书育人作为最幸福的事情。”的确只有我们树立了关爱学生的情感和信念并将其作为一种自觉行动落实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当中我们才能作出优异的成绩才能为学生所爱戴才能为社会所称道才能真正从中体验到做教师的幸福与快乐。参考文献 刘维良《教师心理卫生》知识产权出版社1999年版 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版 张玲等著《心理健康研究与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http://.edu.sina.com.cn
教师职业倦怠的思考与对策 篇7
内容摘要:
教师队伍中的职业倦怠已成为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本文通过思考与分析,从情感激励、优化管理、调整心态、体验价值四方面入手具体阐述了解决教师职业倦怠的基本对策。关键词:
教师 职业倦怠 帮助 消除 对策
教师队伍中的职业倦怠已经成为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怎样才能让教师们拥有一个幸福、快乐,充满激情的教育生活呢?我认为应从教师的实际需要和倦怠的原因出发,采取一些既能解决教师职业倦怠又能增进学校内涵发展的措施,解决教师的职业倦怠。
一、利用不同感情进行激励,帮助教师消除职业倦怠
1、优化情绪,帮助教师保持乐观愉快的心境,诱导教师遇事实事求是,保持适当的期望值,学会从不利中看到有利,学会自我解脱,学会辩证地看待不利于自己的事物,相信它可以变好,这样的话教师就容易从困惑与苦恼中解脱出来,消除倦怠心理,继续满怀信心地坚持工作和学习。
2、培养不同情感,养“德”而“励”,求“真”而“励”,审“美”而励。
养“德”而励,就是通过培养道德困惑来激励教师的工作和学习,会大大有益于调动教师的工作与学习的积极性。
求“真”而励,就是通过培养理智感激励教师的工作与学习。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增进教师家庭之间的感情,而且还增进了教师家庭之间的交流,增进学校与各家庭之间的联系,让老师们时时感受学校的关怀,将更大的工作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3、实行“人文化管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在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只有当教师把工作真正当作一些乐事而不是一种负担,把教育看成是自己的事业而不是一种职业时,教师才能具有稳定的职业心态,笑容才会在脸上绽放。因此,学校需要克服机械和呆板的制度,建立灵活高效的机制,实行“人文化管理”,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为教师营造自由的学术氛围和教学环境,减轻不必要的压力,使教师在充分发挥个人价值的同时感受到职业的快乐。作为校长必须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文”来关怀每一位教师。例如,开设校长信箱,热情欢迎教师们给领导提意见,对工作提建议。校长对合理的意见都要诚恳的接受,并在大会上提出表扬,对有不同看法的意见及时与教师交流沟通,化解矛盾,解开教师心中的疙瘩,使教师们敢说愿说爱说,为学校献计献策,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再如为教师发放“五心卡”,主要有进入发泄室以及参加心理引导、心理咨询的“阳光卡”;进入健身房以及每年体检的“爱心卡”;教师外出参观学习的“培训卡”;与学校有业务往来的书店的优惠“书香卡”;进入微机房、图书馆的“上网卡”。另外,学校还可以建立一些特殊的机构,如红白理事会,后勤服务队,爱心互助组等,由专人负责管理,帮助教师及时处理家中的一些琐碎事务,消除教师的后顾之忧,使教师们从中深深感受到学校的关爱,感受到团队的温暖与凝聚力。
知人善任,发挥教师的创造性也是消除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之一,教师与教师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有的活泼开朗,有的内向腼腆,有的擅长书画,有的擅长琴棋„„作为校长要知人善任,用其所长,把教师安排在合适的工作岗位上,使其有胜任感、成就感。学校领导要充分信任每一位教师,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尽可能发挥他们的个性和聪明才智,让每一位教师从有效的教育教学中获得满足,有所收获,体验快乐。
4、精简不必要的评比、会议,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
教育对象的多样性,要求教师有多维度的心理权向;教育工作的示范性,要求教师加强自我形象的塑造;教育内容的广泛性,要求教师博大精深,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教育任务的复杂性,要求教师有较强的心理调节与适应能力。繁重的工作,过大的压力,加之社会的偏见,致使部分教师的自尊心、自信心、好胜心受挫,产生职业倦怠。针对教师超强度的工作量这个问题,校领导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减去不必要的工作,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在学生们的健康成长中感受工作的乐趣和幸福。一是减少评比,除了市里的大型活动以外,每学期只组织一项比赛,但是对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要求认真到位,不敷衍。校领导加强过程的检查,强调对教师进行纵向比较,而非过多地进行教师之间的横向评比。二是精减会议,缩短开会时间,利用校园网站、校园广播台、告知版面等及时传达一些会议的主要精神、内容或下一步的工作安排,不因会议占据教师过多的时间,让教师们有更多的时间钻研教材,搞好教学工作。[2]
三、在不断的心态调整中感受幸福,帮助教师消除职业倦怠
1、加深认识,明了工作意义
教师要多读书、读好书,不仅要读专业书籍,更提倡阅读非专业类的充满人生哲理的文章和书籍,以此形成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在每周教师集中学习的时间里,开展十分钟的“人生感悟交流”,每个教师谈谈自己读过的最受启发或者最感动的文章,在交流中洗礼自己的精神,例如《天堂与地狱比邻》能让老师们明白:我们劳苦的最高报酬,不在于我们所获得的,而在于我们因此成为什么,工作是一种态度,它决定了我们快乐与否。
2、巧妙安排,使工作多样化
对农村教师职业倦怠的认识 篇8
职业倦怠症”又称“职业枯竭症”,它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上班族在工作的重压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这和肉体的疲倦劳累是不一样的,而是缘自心理的疲乏。而笔者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个人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渡要求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给教师造成了很大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在各种价值观有重大冲突的当今社会,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非常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把嘴闭上!”“这都听不懂!没见过这么笨的学生!”诸如此类的教师训话在初中校园里屡见不鲜。从表面上看,这是教师职业道德和个人修养的问题,但从深层次上却反映出初中教师,特别是那些社会认可度还不高、急于干出一些成绩、教学环境相对较差的农村初中教师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笔者认为这些教师往往患有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几种反应 1.生理耗竭。
一项针对中小学的调查显示,教师每天在校的工作时间平均在10小时以上,人均日劳动时间量比其他岗位一般职业超出1.67小时,睡眠时间平均少1 小时。如果再加上教师下班后的备课、批改作业、家访、个人进修学习、辅导学生课外活动等,平均每天工作时间在12小时以上,而且双休日和寒暑假的休息也往往没有保证。
经历倦怠的教师常会表现出身体能量被过度耗尽、持续的精力不济、极度疲劳、头疼、肠胃不适、高血压、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饮食或体重突然改变。
2、认知枯竭。
现在新课程改革要求青年教师在教育观念、方式方法等方面有根本性的转变,使之无所适从。教师的空虚感明显加强,感到自己的知识无法满足工作需要,尤其是难以胜任一些变化性的工作。不能适应知识的更新和不断变化的教学要求,怀疑自己,感到无能和失败,进而减少心理上的投入。
3.情绪衰竭。
教师感到情感资源被极度的耗尽、干涸,工作满意度低,对工作的热忱与奉献减少,对学生缺乏同情感和支持,不能忍受学生在教室里的捣乱行为,甚至表现出焦虑、压抑、苦闷、厌倦、怨恨、无助等消极情绪。逐渐对学生失去爱心和耐心,并开始疏远学生,备课不认真甚至不备课,教学活动缺乏创造性,并过多运用权力关系(主要是奖、惩的方式)来影响学生,而不是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心理引导方式帮助学生。时常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正常阻力扩大化、严重化,情绪反应过度。如将一个小小的课堂问题看成是严重的冒犯,处理方法简单粗暴,甚至采用体罚等手段。或者有些教师在尝试各种方法失败后,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置之不理,听之任之。
4.价值枯竭。
教学成绩排队,职称评聘竞争激烈,日趋复杂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工作强度不断增大,无一不让教师们的身心疲惫。不合理的收入,也使越来越多的教师产生了心理的不平衡。特别在农村中小学,青年教师工资待遇、住房条件比其他行业、城市教师状况差,以至自尊心受到影响,自信心降低,工作热情下降。
表现为价值观和信念突然改变,个人成就感降低,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降低。认为工作是一项枯燥乏味机械重复的繁琐事务,因而无心投入。
5.人际关系恶化。
教师职业倦怠的身心症状不可能仅限于个人的主观体验,而且会渗透到教师的人际关系网络中,影响到教师与家人、朋友、学生的关系。而对于教师这一特殊群体而言,不仅其劳动的特点使教师比其他人更易在工作中产生焦虑、愤怒、抑郁等不良情绪,而且其角色的多重性(教师既是学生的教师,又是一家之长、子女的家庭教师、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和社会的模范公民)也使教师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作出种种心理调节。因此,教师容易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适应不良。如与他人交流时沉溺于倾诉自己的不满,没有耐心听取他人的劝告或建议,拒绝从另一个角度去看问题;或表现出攻击性行为,无法用一种理智的、没有伤害性的、对后果负责的方式表达自己或对他人作出反应,如冲家人发脾气、打骂孩子、出口伤人等;另一类行为则是指向内部的,如交往退缩,避免与他人接触,对家庭事务缺少热情等。
二、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
形成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核心原因主要有社会环境、职业特征、教学情境和自身人格因素等。
(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1.教师职业一方面具有道德高尚、关怀他人、谦逊礼让、博学仁慈等理想人格追求,在价值取向上讲求“重益轻利”等,但另一方面现实生活中教师的经济收入相对低下,工作默默无闻,社会地位一般,这一切又使得教师在现代社会中变得缺少自信,相比古代社会教师“安贫乐道”的心灵归属而言,在社会转型期教师若缺乏对自身职业选择的自信及理性思考,必然会在理想中的教师职业的崇高感和现实生活中的教师收入、地位相对低下的差别间产生激烈的内心冲突,而社会对教师的过高期望往往使教师倾向于隐藏真实的内心感受以维持“形象”。长此以往,心理的疲劳与衰竭必然导致职业倦怠。
2.教师所从事的是助人的职业,有研究表明,助人职业者的倦怠程度远高于其他职业者。客观上教师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下一代的历史重任,这种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职业的要求又促使教师必须承受着比普通的社会成员更大的心理负担、精神负担。特别是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和不断深化,新的课程标准相继出台,教材更新力度加大,速度加快;新的先进的教育、教学和课程理念广泛传播,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纷纷涌现。所有这一切都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媒体报导的负面因素。
现在的媒体对学校和教育事件的舆论倾向,暗含着社会对学校发展评议机制,有时很不利于学校和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因为过多的责备,已经使教师不敢“乱说乱动”,因为稍稍弄不好就要坐在被告席上,或者家长狮子口大开,向学校索赔。迫于社会的压力,学校有时也只好违心地处罚教师。教师对教育中存的问题不敢探索,创新精神严重缺失,教师们的手脚如同被缚一般。因此应有的必须开的课程不敢开了,春游秋游不敢游了,体育课、竞技课有些项目不敢上了,体能课不敢上了,劳动课删除了,必要的惩罚教育不能进行下去了,学生刁蛮的心理素质也就越来越冒头了。
(二)教师职业特征的影响
1.教师职业特征是一种“无阶梯” 的生涯,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教师独自一人承担着从备课、授课到批改作业、教学检验等一系列教学活动,除个别教师担任行政职务外,大多数教师数十年重复着平凡、琐碎的教学工作,其参与决策或进行职业反思的机会较少,与丰富多彩的外界社会的接触机会也较少,内心难免产生与社会的隔离感。
2.教师职业活动具有多重角色性。现实生活中教师往往扮演着多重角色,如教员、领导者、心理保健者、纪律执行者、青少年的知己和朋友等,且每种角色都要求教师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心理学研究证明,个人承担的角色越多,由角色转换不适而引发心理冲突的可能性也越大。
3.教师职业的价值取向以社会性为主,即教师的付出与回报不是绝对的等价交换,教师不仅要在八小时内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还要在课堂外对学生倾注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客观上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使其疲劳状态不易得到完全消除。日积月累,在身心两方面都容易形成倦怠和疲劳。
4.教师职业的成果往往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教育工作是一项“百年树人”大业,相比教师培养人才的艰辛付出而言,教学工作缺乏及时的回报和安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由此引发职业倦怠。
(三)教学环境的影响
1.地域特征——由于地处农村,知识、观念更新速度比城镇明显慢,而且每天的工作负担都很重,鲜有学习的机会,而现今社会发展突飞猛进、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现代化教学手段普及课堂。于是知识陈旧、手段落后的农村教师就很难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了,于是他们就甘于平庸、得过且过,极易产生职业倦怠。
2.学校管理——学校的管理是否提供给教师一个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氛围,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情感状态。目前许多农村学校没有自己的管理思想,做形式、重复、低效的事情太多,增加了教师的许多压力。其次,某些校长缺乏人本思想,对教师信任不够,一味实行所谓“规范化管理、制度化管理、细节管理”,不断对教师增加新的要求,使得教师疲惫不堪,心理负担沉重。再次,在对教师的评价机制上,以学生的考分为考核教师工作优劣的唯一标准的评价导向,以及以物取人,对教师实行终结性评价而不是发展性评价。使绝大部分教师很难取得彼此认同,缺乏职业成就感。最后,教育管理当中检查过多,评比过多,而给教师成就、发展的机会过少,不仅增加教师的负荷量,也促使人际关系复杂,并诱发急功利需求及人性的弱点,让不少的教师在同事之间,教师与领导,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的人际关系中不能顺利交往与沟通,导致身心疲惫。
3.学生——如今的独生子女学生,农村家庭教育存在问题,个性较强。很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心理素质差,问题行为很多,难于教育。现代教育提倡新型民主化的师生关系,可教师在工作中一旦和学生发生冲突,最终的责任往往由教师来承担。而当今白热化的成绩竞争,转嫁到教师对教育教学效果的刻意要求,教师必须以此来调整自己的工作,可以说学生的学习问题,行为问题,思想问题,给教师带来了难以排解的长期压力,其次,有些学校在考核教师上,采用学生评价,这固然有积极的一面,但孩子毕竟是孩子,是非分辨能力有限,能否公正评价,给教师的心理造成了障碍。教师很有可能在孩子的粗浅评价中迷失自我。再次,班级人数较多,程度参差不齐,要进行正常化教学确实有困难,如果再执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教条,教师就真的无能为力了,这给倦怠的发生,提供了长期的条件刺激。4.家长——身处农村家长一方面是不能正确认识到孩子成才的目标,另一方面又过多地渴求学校、教师。通常在独生子女的学生群体中有着这样两类。一类家长毫不理会子女的学习,也不愿配合学校和教师的措施,在无法沟通的情况下,增加教师的工作难度。另一类家长过于关心子女的学习,常对学校和教师做无谓的干扰,评价,甚至动辙用媒体舆论来谴责教师的行为,无限上纲,造成了教师长期不被理解,使他们工作行为退化,内心的厌倦长期困扰着,影响了教师的士气,工作上有时莫衷一是。
(四)教师个人因素
1.职业倦怠的产生也与教师个体对自己专业能力的自我评价和认识有关。研究表明属于A型人格或低自尊者的教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A型人格者总是试图掌握对周围环境的支配权,当其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获得成功或由于外界干扰而不得不作出妥协让步时,会很生气并感受到压力而出现倦怠。低自尊者在人际关系上发展不良,常在人际交往中体验到无能感,面对各种压力时,他们很少能够借助其它资源来克服这些不良感觉,而且,低自尊者更容易感受到外界的压力,因此他们容易产生倦怠。
2.家庭经济状况。虽说教师目前的经济待遇不断提高,但作为一个有一定素质与修养的群体,他们也渴望体面的生活,渴望居有温馨的场所,渴望在社会家庭中有坚实的主体地位,但现实是捉襟见肘,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家庭地位与教师神圣的光环有相当差距,从事教育的幸福感难免渐渐消退。
【简述教师角色冲突和职业倦怠的关系】推荐阅读:
简述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含义09-26
简述教师爱岗敬业的时代要求07-26
教师个人自我鉴定简述08-11
教师角色冲突07-03
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07-15
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10-09
请简述生产、营销、财务的关系10-23
教师职业倦怠期的应对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