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共11篇)
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 篇1
职业倦怠近年来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职业倦怠 (burnout) 是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职业倦怠由美国心理医生费登伯格于1974年首先提出。我国对职业倦怠的研究也很多, 尤其对于教师和护士这两个行业的职业倦怠研究尤甚, 本文在此进行阐述。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
对教师行业而言, 职业倦怠指的是教师在处理教育教学事务中所表现出来的由于工作的压力、紧张的心情及较低的成就感而导致的情绪低落、身心疲惫的心理状态。教师由于所处环境相对封闭, 工作压力单一, 工作一定时期后, 往往会由于对自身和社会的期望值过高, 而现实情况又达不到预期目标而产生厌倦、疲惫、抑郁的心态和情绪。表现为对生活缺乏信心, 对事业缺乏热情, 或事与愿违而消极沉沦, 或愤世嫉俗而偏执极端, 或怀才不遇而桀骜不驯。一般来说, 这是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而导致的心理失衡。
教师长期处于职业倦怠之中, 会导致其心理和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 精神上萎靡不振, 缺乏活力;工作上安于现状, 害怕挑战, 不思进取。由于缺乏幸福感, 容易借助其他渠道打发时间, 寻求心理寄托, 并传染给学生, 导致教师厌教, 学生厌学。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第一, 从我国教育体制看, 教师工作环境单一, 易形成惯性和惰性。教育是公益事业, 由国家对教育布局进行统筹安排, 由此导致城乡教育发展极不平衡, 城市学校的硬件设备、师资力量及福利待遇等各方面都远远优于农村学校。为了追求优质教育, 农村学生特别是学优生大量流入城市或者县级重点中学, 农村教师教的学生学习困难较多, 难以出成绩, 使教师无法把教育教学当做享受和乐趣, 难以实现人生价值。另外, 在现有条件下, 教师缺乏有效的竞争和奖励机制, 工作激情欠佳。
第二, 社会地位和工作待遇偏低。经济问题引发的教师职业倦怠现象, 这一点得到公认。尽管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都提出要尊师重教, 教师作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没有失业的威胁, 工作和生活有了保障, 但是整体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工资待遇比较低, 职业辛苦。这让教师们缺乏对自身价值的认可, 丧失了职业信心。教师要生存要发展, 离不开物质保障, 微薄的薪水让教师在社会地位上只能是处于相对低下的位置。教师的职业成果又由于其职业特征而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 社会对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较低, 这些都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热情。
第三, 巨大的工作压力。教师的工作压力很多, 主要来自教育界、社会和学生家长。许多教师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 他们白天紧张工作, 晚上加班加点, 单调枯燥的工作和生活, 极易产生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 有不少教师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甚至积劳成疾。从而, 教师在工作中形成职业冷漠感, 规律的作息、较低的收入, 是很容易熄灭一个人的激情的。社会也缺乏对教师的尊重, 普遍观念认为教师比普通劳动者要优越。多数人仅从教师的寒暑假和休息日较多就认为教师太优越了, 仅看到教师的工资相对高一些就认为教师是高收入群体, 仅看到部分教师对顽劣学生的体罚就片面认定教师整个群体的堕落, 这种来自社会的压力也给教师群体带来较大的冲击。另外, 受传统观念和教育体制及法律不健全的原因, 在与学生及家长的冲突中, 教师更多的是充当受害者。或许有人说, 教师打学生更多, 学生打教师是偶然事件。须知, 教师对学生最多是恨铁不成钢, 而学生和家长一旦反击, 则是非常严重的。而社会舆论对教师也很不利, 教师若与学生对簿公堂, 通常面临较大的压力。
三、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教师职业倦怠对教育事业的危害很大, 直接受害者是学生, 因为学生最直接的面对教师;间接受害者是学校, 因为缺乏良师的学校最终会被学生用脚投票;最终受害者则是中华民族, 因为职业倦怠广泛存在于各个地区、各个级别、各种类型的教师中。这意味着我们对学生尚未提高最好的教育。消除教师职业倦怠, 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 要有政府的高度重视。在我国现有条件下, 政府是教育的主要投入者和管理者, 应负主要责任。政府应以自身行为切实提高教师政治经济待遇, 通过社会舆论为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改变职能, 变监督管理教师为服务教师。此外, 应增加教师编制, 解决班容量问题, 避免大班造成的教师工作负担重等问题。要真正贯彻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 确定中学教师在社会中的高尚地位, 树立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
其次, 学校应为教师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提高教师的归属感。教师如果认为自己是学校的重要一员, 具有价值感, 则相对其他教师具有较低的职业倦怠感。目前我国的普通教师在校参与决策、休假等方面基本缺乏或者没有做决定的机会和自主权利。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普通中学教师在学校的低位和价值, 是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重要原因。此外, 要给教师提供缓解压力和职业倦怠的机会、资源及场所, 增加中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资源和设备, 使其能更多地利用社会资源和信息资源。
第三, 教师自身的努力。教师应当树立职业道德意志, 不能因为工作时间足够长而厌倦本门学科, 觉得没有挑战性。事实上, 任何学生的情况是不能完全相同的, 即使是同一课也会有不同的方法。职业倦怠其实是思想停滞, 这个时候应该冷静地分析梳理自己的思想和问题。同时, 加强自身的情商, 多些工作乐趣也是很重要的。有人提出教师“要主动打破这种封闭的工作和学习方式, 积极地融入社区中去, 尽可能参加一些公益性健康型的社区活动, 同时培养广泛的业余爱好, 或下棋、或跳舞、或打牌等, 充实和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一些老教师也结合自身的经验提出诸如“当泥鳅钻泥巴, 心态好”“采药行善事”等。
总之, 职业倦怠是当前教育与教师工作中一个非常重要又复杂的问题, 对此问题的重视、此类问题的解决, 对于教师事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卢龙县刘田庄中学)
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 篇2
我是农村中学的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通过近二十年的语文教学,对教师这个职业产生倦怠,时常感觉力不从心,下面我就农村中学语文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一)、教师职业倦怠就是指教师不能够顺利应付职业压力而产生的各种不良心理反映,是教师在长期的工作压力下而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衰竭状态。教师职业是一种典型的助人职业,工作量大,工作任务繁重,社会责任大,教师本人及社会对于教师这个职业的期望值很高,这就往往导致教师不能顺利处理工作中的许多压力,从而损害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产生了职业倦怠的心理。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偏重于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而忽视了教师主体自身的心理需求和发展需要,忽视了教师的生存状况和身心健康。
农村中学语文老师的职业倦怠问题,一直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网上盛行的“五等教师歌”人尽皆知不说,在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中广为传诵的“前世杀过猪,今生来教书;前世杀过人,今生教语文”俗语,则一语道出农村中学语文老师的悲观失望,令人痛心。
(二)、造成农村中学语文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有很多:(1)、农村中学的环境制约(工作环境、人文环境、交通环境)、城乡教师交流的停滞、买房的经济压力(这些是老生常谈的问题)是
所有农村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共同诱因。(2)、相对于其它学科而言,语文教学的低效已经是一个人尽皆知的问题。特别是农村中学,由于城乡教育的现实差别,造成了大量优质生源的外流。而留在农村中学上学的孩子,除了留守儿童,就是大量的学困生。小学语文基础的薄弱、学习习惯的丧失、学习兴趣的转移,考试成绩的低下,这些都给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带来了难以解决的问题。特别是作文教学的艰难,繁重而低效,直接导致了语文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急剧下降,进而带来教师的情绪变化,焦虑,易怒,烦躁。而最终换来的,却又常常是语文教学的失败。这种让人无奈的恶性循环,使得语文教师的职业倦怠来得特别早,特别快。(3)、如果说,当今社会对哪一种老师的指责最多?最不满意?那么,语文教师必然是首选。特别是在农村,由于学生家长素质的低下,对语文教学工作的不理解,使得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常常承受着比其它学科教师更大的压力。“语文教师就是教小孩认字的,谁都能教!” “孩子学了九年语文,写不出一篇像样的作文,你们的语文老师是干什么吃的?”“我家小孩在小学语文都能考80多分,你们中学语文教师是怎么教的?”“怎么这样不务正业?”这些都会对语文教师的自尊心造成强烈的冲击,让人难以承受“语文教学之重”。
(4)、近些年的语文课程改革,实在是花样繁多,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专家自说纷纭,教师一头雾水。单是那一个个名词术语,就让信息完全不对称的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手忙脚乱,难以适
应。什么“快乐语文”、什么“杜郎口教学”、“三、三、六课堂”……说真的,至今我还没有搞清楚“建构”一词到底是什么意思,是要让我们语文教师做什么,应该怎么做;而“工具性”和“人文性”到底应该怎样的结合,大概也让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痛苦了很多年。
(三)、对策与措施建议
面对上面现实存在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呢?从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反映的情况来看,要想改变教师的职业倦怠的现状,我认为需要从以下几点做调整。
(1)、自我修养的提高。
一方面要有正确的自我认识,要全面客观地分析自己的实际,要悦纳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和优势,努力克服自己的缺陷、不足。另一方面,对教师职业要有一个合理的认知,在看到教师职业的复杂性的同时,要看到教师职业的神圣与光荣。这样,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才会调节和控制自己,产生适度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提高自我效能感。
(2)、人际关系的改进。
教师要十分明白良好人际关系对个体学习、生活和工作的积极作用。改进人际关系要先从改变自己开始,要加强品德修养,使自己具备诚实、信任、善良、热情、谦虚等素质,要注意自己能力、特长、兴趣的培养。同时,要学会正确认识他人,遵循交
往的原则,掌握交往的技能和技巧等。
(3)、满足心理需要。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除少数病态的人之外,社会上所有的人都有自尊、自重和来自他人尊重的需要和欲望。”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尤其如此。“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是教师的普遍心理。所以说“尊重”是教师的第一需要。教育管理者们应走进教师和学生中间来,和师生多沟通,让他们感受到管理者的人格魅力,感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提高教师待遇。政府要想使教师感受到较高的幸福指数,政府就应该使教师的工作水平、福利、保险真正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水平。教师是需要奉献,但是不能满足基本的需求的奉献是不现实的。因此,政府需要切实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从而让教师安心工作。
(4)、营造和谐氛围。
教师所乐见的是一种愉快、合作、开心、高效的办公室文化。这种办公室文化的形成发展与校长的个人风格、学校的管理水平等直接相关。为此,校长首先要着力于软件建设:平时要注意对员工的教育和引导,注意同一办公室的人员构成包括性别比例,俗话说得好:“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增加办公室的亲和力;还要适当增强人员流动性,避免不团结的教师坐在同一个办公室,也要避免小团体的形成;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其次要在硬件建设上下功夫:教师办公室要求宽敞明亮、干净整齐、办
公用品够用方便,凡装修过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值得玩味的细节,传递出强烈的现代感,传递出浓郁的文化特质,体现了对人的关怀。总之,只有“软硬兼施”,才能创造并维护一种良好的办公室文化,教师整天保持一种良好的心境,办公效率才能发挥得很高。
(5)、促进专业成长。
我们坚信:“人是靠精神站立的,又是靠业务行走的。”一个教不好书、当不好班主任的老师在学校里无论如何是不会幸福的。在教学管理中,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服务,为教师的学习与研究创造良好的环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管理。因此,校长关怀教师,就要帮助教师专业成长,从而使教师享受专业成长和事业发展的幸福。
中学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其对策 篇3
【关键词】中学教师职业倦怠 原因 对策
引言
教师职业倦怠通常是指教师个体因不能及时有效地缓解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压力或妥善处理工作中的各种挫折,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指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1],其典型特征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激情的丧失及情感的冷漠。中学教师职业倦怠不仅对自己的身心健康,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其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动作、表情等无形中影响了学生的学业观,很容易造成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现象发生,影响学校学习氛围。
一、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
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是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形成的过程, 导致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结合我国当前中学教师具体情况来看,主要从社会、学校、教师职业特征以及教师个人四方面来说。
(一)社会因素的影响
1. 社会对教师的期望过高,从古至今,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家长、社会对教师赋予过高的使命,认为教育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这样无形中就给教师施加更大的压力,使其倍感负担重,容易造成教师职业倦怠。
2. 工资报酬与付出的不平衡,教师被赋予崇高的使命,要求高付出多,而其工资远远低于同行业,这就极易使中学教师心理不平衡,所得与付出不成正比,降低教师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导致不少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明显。
3. 社会各层面支持力度不够,对中学教师没有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偏远农村中学教师福利待遇没有很好的完善,教师工资住房等等存在着不少问题,导致中学教师产生职业疲惫心理,对工作不关心。
(二)学校因素的影响
1. 工作负担重,工作压力大。一些中小学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各种考试造成学生和老师紧张不已,分数成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方式,这就致使老师们不得不牺牲休息时间,绞尽脑汁想着怎样提高学生成绩,长期在这种高压力学校环境下很容易使教师产生职业疲倦。
2. 学校组织管理结构和教学风气对中学教师的心理产生重大的影响,一些学校管理不民主组织结构上不合理,领导与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了解,学校行政部门办事效率又低,不接收教师的合理意见,从而使教师心理产生不满和抱怨,对教学采取听任放纵的态度。
3. 学校基础设施的落后,尤其一些农村中学学校设备比较落后,教师不能够很好地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采用以往的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热情和兴趣很容易随着教龄的增加而逐渐消退,对整个教师职业都变得麻木和漠然。
(三)教师职业特征的影响
相对于其他工作来说,教师的工作相对较复杂。首先教师面临的工作对象是一群具有可塑性的学生,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教学时运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实行因材施教,教师的工作具有创造性,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遵循不同的教学原则,这就致使他们感觉工作任务重,压力大,身心疲惫,重重压力易产生职业疲倦。
(四)教师个人因素的影响
1. 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一些中学教师有着很大的自我抱负,目光通常比较远大,然而现实是与理想存在着不小差距,通常抱负越大与现实相差越远,则实现地机会越小,从而使教师心理严重受到打击,挫折感使其对教学产生疲劳心理,易形成职业倦怠。
2. 教师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调控能力不足,有些教师的个性特征和认识偏差导致其自我效能感低,自信心不足,没有很好地挖掘出自己的优点,面对多角色的任务时没能处理好,自身感觉工作压力过大,工作不见成效,因而易对工作听之放之,没热情。
二、中学教师职业疲倦的应对策略
导致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众多,既有社会学校等方面的外部原因,也有教师自身的内部原因,这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尽量降低各方面的消极影响,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兴趣,尽可能降低中学教师职业疲倦现象地发生。
(一)从社会影响因素来看
1. 社会对中学教师的期望要合理,避免过高期望对其造成过重负担,应为教师创造轻松愉悦的工作环境。随着教育受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教育事业受重视的同时,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和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认为教师对整个教育事业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一旦出现问题就认为教师没教好,我们应该看到教师也是普通的人,他们也有自己的优缺点,因而不能对教师要求过高,应该以理解的态度,为其创造合理轻松的工作环境,减少其心理压力,降低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发生率。
2. 提高中学教师的工资待遇,改善其生活条件,尤其是在农村中学教学环境差,教师工资报酬较低,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增加教师工资待遇,让其更能全身心地投入教育事业,但相对社会其他行业来说,教师的付出和报酬相对不平衡,令一些教师心生不满,因此需要社会各层面大力支持,通过有效途径加强中学教师的生活保障,减少教师工作和生活中的困扰,积极创造良好工作环境,完善社会支持,防止职业倦怠发生[2]。
(二)从学校方面来说
1. 不断完善中学教师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机制。我国现今中学评价体制中,很大一部分都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把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教师为此不惜一切代价,把精力都放在学生的学业成绩上,老师和学生都成为追逐分数的机器,因此应该建立更加合理公正的教学评价体系,应该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把教师和学生从分数中解放出来,减轻教师负担。endprint
2. 改善学校组织管理机构,对中学教师的管理更加人性化,使管理更加民主,行政为教学服务,能够及时采纳中学教师的合理建议,为教学提供更好的服务平台,加强学校领导与教职工的沟通联系,领导能够理解教师的难处,为教育教学提供良好氛围。
3. 学校要建立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以区别教师的教学效果,体现竞争精神[3]。通过建立合理有效的机制来激励中学教师更好地投入教学工作,提高工作热情,避免对教学工作产生无所谓态度,听之放之。
(三)从教师自身因素来看
1. 提高中学教师自身心理素质,增强自我调控能力。教师的工作是复杂的,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这就需要教师能够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相信自己能行,减少自身工作压力,避免心理过度疲惫,对工作产生厌倦心理。
2. 中学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不断进行改革创新,面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以达到最优教学效果,提高自我效能感,Ever Brouwers 和Tomic提出,有强烈自我效能感的教师在改革上显示了更敏捷的特点,并且与自我效能感较弱的人相比更不容易受疲倦的影响[4]。因此需要增强中学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提高其教学水平,避免年复一年重复教学而产生的职业倦怠,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全面发展的学生来。
三、结语
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是客观存在的,由于教师职业本身具有复杂性重复性,以及社会环境和学校各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加之与教师个人心理特征的差异等这一系列因素有关,导致中学教师身心疲惫,对工作失去热情和兴趣,自我效能感低,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难题选择逃避,致使中学教师职业倦怠发生率与日俱增。因此,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高度关注,采取各种措施,加强社会各方面的合作和支持,完善学校的组织管理,通过不断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为中学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保障,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其能够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工作。同时也应该加强教师自身素质,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其专业教学水平,增强自我效能感,克服自卑受挫感,减少心理压力,让其真正做到善于教学,乐于教学,尽可能降低教师职业疲倦心理,减少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江霞.教师职业倦怠与教学成效的关系之研究[M].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3.
[2]苏素美.美国教师的职业倦怠之探讨[J].教育资料文摘,1995(3):136-146.
[3]张悦红.论教师职业倦怠[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4(2):80-84.
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 篇4
“职业倦怠”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弗普顿伯格于1974年首先提出的。“职业倦怠症”又称“职业枯竭症”,它是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上班族在工作的重压下体验到的身心疲惫、能量被耗尽的感觉,这和肉体的疲倦劳累是不一样的,而是缘自心理的疲乏。这种状态主要表现为:身体疲劳、情绪低落,创造力衰竭、价值感降低、人性化淡漠等。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原因
1.学校管理因素的影响
在新课程改革下,每个中学学校课堂的教育改革都取得了初步的成就,各级各类的检查及各地区教育部门学习不断,在不同程度上打乱了教师的教学计划,占用老师们的教学、交流时间,让老师们怨声载道,逐渐丧失了工作热情;学校各种规章制度较为死板,缺少灵活变通,教师在教学中只能按部就班,按照规章规则进行教学,课堂就缺少了教师的自主性、创新性。忽视对教师心理的疏导等诸多管理上的漏洞,造成了教师心理上的阴影,逐步导致教师对自己职业的反感、厌恶,最终形成了老师们的职业倦怠。
2.学生因素
首先,90年代末出生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叛逆心理比较严重。如今的独生子女,个性较强,很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心理素质差,问题行为很多,难于教育。其次,班级人数较多,个人素质参差不齐,要进行正常的教学确实有困难,如果再执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教条,教师就真的无能为力了,这给倦怠的发生提供了长期的条件刺激。最后,长时间超负荷的工作使教师的身心感到疲惫。班主任教师晚上查寝到深夜,早上还要陪伴学生出早操,工作时间的延长意味着家庭生活时间被剥夺。当教师以牺牲家庭生活和亲子关系为代价投入工作的时候,如果工作本身并没有因自己的努力而出现企盼的效果,教师就会陷于挫折的深渊之中而不能自拔,就会出现严重的情感衰竭。
3.教师生活环境的影响
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社会中的人。教师的生活环境会给教师的心理带来很大的影响。教师的工作环境主要是教师所处的人际关系环境。现代社会中,人是社会关系网络的一分子,这个世界不可能再有“世外桃源”式的与世隔绝的生活。教师职业无论是组织形式、工作形态还是工作内容,相比于其他知识分子从事的职业而言,都是比较封闭的,这就需要教师为自己建立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以缓解本职工作所带来的压力和倦怠。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当前的课程改革和教育更新的走向需要教师走出以前个人的、封闭化的教学模式,转而面对更广泛的人际关系,包括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教师与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关系、教师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与课程专家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系,这些人际关系不仅是相互间的联系,更是一种信息的交流、切磋与碰撞。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被视为教师人格完善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
三、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措施
缓解教师职业倦怠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还必须在学生和教师个人层面上采取有效的措施。
1.加大社会支持力度
国家一方面应不断增加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改善中学的硬件设施;同时不断提高教师的收入水平,只有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教师才会将更多的精力和热情投入到教学工作当中。另外,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全社会关注教师的现状,鼓励有才能的人到学校任教,为中学教育注入新鲜血液,带来先进的管理及教育理念。这样才能让教师从工作中体会到自身的价值,才能增强工作的吸引力。还要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一种职业社会地位的高低,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从事该职业人员的受尊敬程度,也影响他们对所从事职业的热爱程度。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有组织、有计划地通过各种形式向群众大力宣传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巨大作用,教育广大群众尊重教师的劳动,尊重教师的人格,能够创造正确健康的社会舆论,并在一定程度上统一和控制大众心理,让全社会都重视教师、尊重教师,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2.教师和学生在学习方式上的共同努力
高尔基说:“当工作是一种乐趣时,生活是一种享受;当工作只是一种义务时,生活则是一种苦役。”中学教师在娱乐休闲活动极度缺乏的状况下,更应该把工作当作是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学校应该经常组织教师互相探讨自己的教学方式,并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加以改进,上文曾经提过,无论是谁,对同样的内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都会厌倦与懈怠,所以教师应该经常地对自己所讲的内容进行总结并且推陈出新,让自己所讲的内容变得更加易懂和富有乐趣,而不是一味地把原来的模式一遍一遍地重复给自己的学生,这样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本人都会逐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3.教师要确立合理的专业期望值
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 篇5
关键词:农村;中学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对策
当前随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推进和教师聘用体制的改革及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我国农村绝大部分中学教师承受的压力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一部分教师已经产生了职业倦怠,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笔者作为农村一线的中学教师,在同身边很多教师的接触过程中,了解到他们大都反映教师这个职业太没意思了,有的教师则希望早些退休,有的想跳离这个职业等等,而且产生职业倦怠的教师比例还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
国外的研究表明,教师也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美国教育协会(NEA)主席克古瑞(W.Mc.Guire)感叹:“一个重大的新的疾病正在折磨着教学职业,倦怠的感受正在打击着无数有爱心、有理想、乐于奉献的教师们—教师们己在逐渐地放弃他们的专业工作。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纠正,那么就会达到流行的程度。”[1]在这种状况下,及时了解教师们产生职业倦怠的成因并加以分析,尽可能寻找出帮助解决的对策,为提高教师们的职业生活质量和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借鉴和指导,成为当务之急。只有更好地解决农村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才能更好地为基础教育改革服务,为教育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一、农村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
“倦怠”一词目前已成为教育界一个比较常用的词语,其中“农村教师职业倦怠”现状怎样?包括哪些基本成分?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和了解。
(一)农村中学教师职业倦怠在情感枯竭上表现相对严重。情感枯竭是教师职业倦怠的先兆,教师由于工作的压力过度而容易导致情绪和生理资源被过度消耗。这也是教师职业倦怠最典型的表现。
(二)在农村中学教师职业倦怠方面,才智枯竭现象不容忽视。在农村中学教师职业倦怠方面,低成就感现象突出。
(三)在农村中学教师职业倦怠方面,教师人格问题屡禁不止。
(四)在农村中学教师职业倦怠方面,去人性化倾向明显。
二、农村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农村中学教师职业倦怠,既有教师职业的普遍性,也有农村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个性因素,二者不仅影响着教学的质量,还影响着学生的后期发展,再往大一点说还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建设和中国梦的实现。因此我们要认真分析农村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一)社会方面
社会地位认可度较低;社会期望值要求过高;社会物质待遇较差。
(二)职业方面
教师职业本身工作要求高、强度大;职业工作创造性低、成就感差;职业工作全能性强、压力大。
(三)学校方面
学校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在教师工作中缺乏有效的社会组织支持被证明与职业倦怠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
(四)个人方面
教师的人格特征是职业倦怠发生的又一重要原因。研究表明:那些性格内向、缺乏自信、交流合作能力较差、对自己的缺点缺少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及攻击性强、喜怒无常、焦虑紧张的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几率较高。此外,单身教师比已婚教师、女教师比男教师的职业倦怠水平要高。
三、有效解决农村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我们知道,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不但极大地危害了无数教师的身心健康、影响了教师专业发展水平,而且严重影响了教育事业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而这一现象在农村的表现更为严重。鉴于此,我们应对这个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并着手解决。
(一)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农村中学的教育投入
(1)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和经济地位。
(2)国家要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二)完善职业体制,回归教育本质
(1)要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2)要加强职业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学校应组织教师进行多方面的交流,培养教师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等等。要充分发挥样本培训的作用,加强对农村中学教师的培养,增强他们对本职工作的责任感和兴趣,提高从事教学工作的能力。同时鼓励综合性高等院校和非师范类高等院校参与这些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学习、不断进修与提高来适应社会的剧变、教育的革新以及终身学习的要求[2]。要特别加强对教龄为2年及15年左右职业倦怠警戒期教师的专项培养,增强新教师的认同感,促进教师职业价值的内化[3]。多提供机会让教师参与优秀课评选、优秀青年教师评比等,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不断提高教学技巧和技能。提高他们对工作的新鲜感,激发他们对工作产生新的追求。
(三)学校应该加强职业文化建设,建立良性职业支援机制
(1)学校要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体系。
(2)学校要建立良好的组织团队氛围。
(四)加强教师职业理想教育,明确责任,献身教育
(1)加强教师职业信念和理想教育。
(2)积极引导教师形成良好的职业心态。
(3)培养教师的职业兴趣。
(4)学校要特别关注女教师的专业发展。农村中学女教师偏多,她们更容易受生理、心理、家庭等因素影响,而产生倦怠感。因此,要加强同女教师的交流,特别观察他们的言行、教学状况,及时了解她们的家庭困难,教学困惑、身体状况等,帮助她们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工作中。学校要以女工会的角度,多组织一些文娱体育活动,定期组织教师体检,放松她们的精神,解决工作所带来的疲惫。
总之,解决教师的职业倦怠不仅需要教师个体不断进修和提高来适应社会的剧变、教育的革新以及终身学习的迫切要求,同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更应该积极地采取对应措施,才能使农村教师走出职业倦怠的困惑,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Huarng A S, Hayden M.B,Crawford D,et al:Burnout Syndrome Among information System Professionals.nformationy System Management, 2001, 8.
[2]田秋花:教师专业社会化研究及其实践意义,《西北师人学报》,1999年第4期.
[3]史克学:教师职业社会化与教师管理,《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中学音乐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研究 篇6
国家在提倡素质教育, 在喊着口号提高教师地位, 尤其是要重视小科教师地位, (诸如音乐教师、美术教师等等) ,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并非如此, 课在上着, 但是经常会被所谓的主科, 升学科目所占用着, 比如一周有10课时, 那么其中总会有2到3节会被“重点”科目所占用, 言外之意, 是为了加强学生的学习任务, 不然考不到好高中或者能到好初中, 随着此种现象的增多, 音乐教师本身的工作积极性极度降低, 自然会对本职工作缺乏应有的热情, 从而形成对工作岗位的不满意, 情绪低落, 进而造成工作倦怠感。教师之间也会有一定的“歧视”情感, 认为音乐教师素质一般, 课当然可上可不上, 那些所谓主科教师心理上有着优越感, 总会面带微笑的“抢着”小科课, 对此音乐等小科教师只能是认可, 可以“休息”。但是在有重大的庆典活动之时音乐教师等又是必不可少的, 会牺牲很多的节假日来完成上一级部门分配下来的任务, 调查得知, 延边地区这种大型活动非常多, 教师辛辛苦苦, 任劳任怨, 不求报酬, 为的是本职专业工作, 更为的是给所在学校带来众多的荣誉。此时的音乐教师是显得如此之重要, 等活动过后, 她又将成为“默默无闻”者, 这种现象会无形中给音乐教师造成心理的压抑感、委屈感, 不被认可感, 所以会形成教师工作的机械性, 而不是热爱本职工作。
2 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本身素质影响着音乐教师的工作情感
1) 在各大中小学, 尤其是初中、小学都是义务教育, 音乐课虽然每周都在上, 但是没有升学的压力, 学生处在音乐课, 会“极度”放松, 有的同学表现为通堂的睡觉。音乐课虽然有统编的教材, 但是往往有的音乐课会变成存“欣赏课”可以任意听各类音乐, 甚至是上自习课。此类现象在初三年级表现得尤为严重, 学校不重视, 个别教师的有色眼镜让学生更加不重视上音乐等小科课程。
2) 教师自身发展处于困惑期, 发展前景不给予教师以希望, 近年来对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研究的很多, 但是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研究的很少, 对于在边疆的地区中小学教师倦怠现状研究的几乎没有。中小学校教师处于相对封闭的教育内部环境之中, 教学教研都缺乏深度, 教学兴趣逐年减弱, 实践中的创新少之又少。教师之间的交际能力差, 自我教育和自我学习能力差, 心理素质差, 适应不了现实环境的变化, 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较之于南方诸多城市, 我所处的环境是人口数额少, 且对于这里的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来讲, 家长普遍的心理就是让孩子从幼儿园、小学、中学乃至高中大学都是直线的路子, 在学校上音乐课只为完成教学的任务, 课外请老师学钢琴等却只是为提高孩子的“特殊才艺”, 教师失去强有的工作动力, 所以本文将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列入研究的一个着眼点, 为的是提高音乐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对工作的满意度的提高。
3 学校的管理机制也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情绪情感
1) 对教师的激励机制不够全面完善, 众所周知, 教师的情感状况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成效, 与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密切相关。在评优、评先进, 学校领导阶层“永远”不会把音乐教师放在首要考虑的地位, 学校总会先想到主科教师, 或者是做班主任工作的教师, 即:数理化、史地政生、然后才是音体美、劳动技术课等, 更无从谈起评定职称之时了, 有的必须是做过班主任工作的, 要知道在中小学音体美教师即使是工作一辈子也没有做过班主任工作的, 那么她怎么会有优先的条件去及时评定职称呢?!
2) 给予音乐教师的继续学习的机会少之又少, 各种教育教学的活动, 教育科研活动, 培训学习, 首先给名额的是主科教师, 或者是升学科目, 音体美等教师没有适合的机会, 也没有所谓正当的理由去学习深造, 想学习可以, 所以后果自己承担, 此种情况之下哪还有教师去争取呢?!那么音乐教师等小科教师的职业倦怠情感会表现得越来越严重。
那么该如何改善音乐教师疲倦现状, 拥有其作为教师所该有的尊重, 该有的认同感、认可感。
首先, 利用需要激发音乐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激情。积极鼓励争取给他们出外学习交流的机会, 提供相应的各种课件, 相应的现代化教学设备, 不以科大科小来论“英雄”, 诱发她们的成就需要与贡献需要, 有被重视感和被需要感, 而不是曾经的可有可无的地位。学校创设机会使其力争在事业上有所作为, 真正能做到专业教师的特殊教育作用。从而诱发音乐教师的交流需要与成就需要。
其次, 近期和更高的目标, 使音乐教师进入新的活动状态之中, 以保证本专业教师的有较高的工作稳定性。学校建立有效激励机制, 让音乐等小科教师有希望、有“盼头”及“奔头”不至于让其自身有某种自卑情感。考核奖惩, 不分学科大小一视同仁, 机会均等, 让教师有归属感与被重视感, 不能让教师有“同样的大学毕业, 分什么三、六、九等”的思维情绪。领导阶层不营私舞弊, 利弊主观随意性, 激励并满足教师的实际需要, 体现更高层次的精神奖励, 充分挖掘音乐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使其积极努力工作, 消除职业倦怠感。学校管理层要进行公平激励、先进评优, 职称评定等等消除客观上存在的不公平现象。
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 篇7
1.区域定位的发展要求
厦门市翔安区处于跨越式发展期, 这个定位为未来“厦门市城市副中心”的区域优势正在逐步显现出来。我校位于翔安城区更富区域优势, 但长期以来我校一直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学校, 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专业化水平如何适应“城市副中心”的发展要求摆上了重要议程, 学校发展也必须依靠处于“转型期”让广大一线教师自己去思考和研究, 去探索和创新。农村中学教师自主专业化发展, 是保障新一轮发展的重要条件。解决“转型期”我校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 有助于培养一批符合城市发展、富有创新品质、视野开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层次师资队伍。
2.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要求
我校65%教师都处于33岁上下, 刚处于建业期, 有较大的经济压力, 孩子都处于婴儿和幼儿期, 有繁杂的家庭事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要求冲击和多元文化的冲击, 使较多老师对工作失去兴趣, 认为工作毫无意义, 毫无价值, 只是枯燥乏味的烦琐事务。对工作敷衍了事, 应付差使, 得过且过, 没有任何抱负, 个人发展停滞, 行动无常等。如何融合、互补、互助、整合学校的精神文化, 提升教师奋斗欲望, 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时代要求
以往是老师教、学生学, 教师有一种作为“圣贤”满足学生求知欲望的自豪感, 但现在强调知识是在具体情境中, 学生与他人合作, 在自身经验之上建构的, 教师的角色是支持者、促进者、引导者、研究者, 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精神指导下的多种新角色, 并不是立即就能完成的, 需要有一个“破”和“立”的过程。而且在很多时候还不能顺利进行, 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角色冲突。据我们调查, 全校有95%的教师认为备课时间增加了, 教师普遍反映感觉负担重, 心理压力很大。这种畏难情绪和焦虑心理所引发的普遍不适应心态和情感障碍, 严重影响教师心理, 产生职业卷怠。
4.学生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课程改革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理念, 课程改革的目标设计最终落在人的培养目标上, 突出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尤其是心理方面的发展, 以个性的持续发展为价值追求,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个性发展的重点。这些促使教师课堂关注焦点扩大, 不仅要关注每个学生 (而非个别精英) , 而且要关注个体的知、情、意的全面发展。要求教师要从“经师”变为“人师”, 不再仅仅“讲经说道”, 而要做到以育人为主。育人任务越来越繁重, 也容易引发教师职业怠倦感的产生。
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产生的原因调查
1.调查形式
主要运用辛涛、林崇德等教授编制的“教师效能感”量表, 对不同年龄、不同学科的40名教师进行关于了解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书面问卷调查;借鉴较为通行的教师生存现状调查表, 对我校教师进行关于“中学教师职业压力、职业倦怠与职业承诺”问卷调查;对家长、学生进行问卷访谈。开展例如“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新时代教师职业形象应是怎样的?”“教师如何教育好学生?”“哪些教师行为应该怎样改进?”等问卷调查。
2.调查分析和结论
调查结果表明, 造成中国教师生存状况不佳的主要原因可以划分为:薪酬与回报 (包括工作得不到客观、公正的回报, 工作缺乏成就感, 经济负担) ;管理制度与体系 (包括规章、制度与要求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 被动地适应单位各种改革, 工作得不到领导的理解与支持) ;绩效管理 (包括过多僵化的考核与评比, 负担过重) ;社会环境 (包括社会地位不高, 学校与家长过分关注学生的分数) 。
第一, 社会对教师的高要求
社会舆论的大环境在不知不觉中也影响教师的所思所想。我国传统尊师重教, 民间对于教师的社会期望过高, 在无形之中给教师群体施加了巨大的压力, 迫使教师们向着“完人”的方向努力, 从而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此外, 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 即教师就必须是智慧品德完美的化身, 身为教师不能犯错。因此一旦教师犯错, 往往会引起巨大的公愤。在报纸、广播、电视上铺天盖地的声讨之下, 教师们感觉成了过街老鼠。含辛茹苦却不被理解, 自然觉得百般委屈, 产生厌教情绪。这种期望过高而人文关怀过少的现状亟待改观。
第二, 学生家长对教师工作的较肤浅理解
农村学校学生家长的素质较为低下, 对孩子的教育规律了解也较欠缺。家长们一方面望子成龙心切, 另一方面不了解教师工作, 无论大事小情都归罪于教师。为了应付家长们时不时的兴师问罪, 教师们每天都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导致一些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教师的心态成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实属无奈。于是家长对教师的不良态度, 也成为教师每天都必须面对并加以解决的难题, 这也是给教师带来职业压力的重要因素。
第三, 农村教师的经济收入相对低下
虽然现在的教师绝大多数是经过大学培养的, 但是相对于其他的大学生而言, 或者比较厦门市岛内或岛外完全高中学校的收入, 本校教师的收入是比较低的。教师的经济地位是其社会地位的基础和标志, 相对较低的薪金使教师的社会地位难以真正体现和得到提升。不少教师产生了极度的失望, 一部分索性离开教师岗位去开辟新天地, 还有一部分则陷入了观望和彷徨, 不安与躁动笼罩着这部分教师, 教学于他们而言意义已并不大了, 屈服于职业倦怠已是早晚之事。
第四, 教师的社会交往环境相对封闭
教师所处的环境是相对封闭的, 由于对学生管理的要求, 教师的工作环境除了教室就是办公室和家, 很少有与外界相接触的机会, 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是单调的, 除了上课外, 就是批改作业、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和回家休息, 这样使他们缺乏与社会沟通的能力, 而且, 由于教学上的激烈竞争, 使得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始终处于微妙的状态, 教师的心理问题长期不能得到缓释。同时, 由于缺乏校长、中层领导的支持, 上级的官僚作风、没有同情心、办事无效能, 通常是教师抱怨的内容, 使教师产生工作极没有意思, 工作枯燥无味的感觉, 极易导致职业倦怠的产生。
第五, 教师人格特点与性格
当然, 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些老师的职业倦怠是由于教师自身的原因造成的, 比如:有的教师的不现实的理想和期望、较低的自我价值与判断、自信心低、对自己的优缺点缺乏准确认识和客观评价等等, 这些人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改善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1.强调氛围, 营造和谐校园
就学校层面而言, 如果能让学校成为每一位教师的精神家园, 让每一位教师都拥有归属感和光荣感, 那我们就有一个成功的开始。我校提出“构建和谐学校, 打造优质文化”的建设校园思路, 认为只有在和谐的条件和氛围下, 深切关注师生的精神世界和生命状态, 积极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才能促进生命和谐发展, 才能促进教师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
我校利用和发挥好学校的每一个空间、每一面墙, 创设一种特色鲜明的校园环境文化, 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 使校园焕发出新的文化气息。整洁优美、文明高雅、生机盎然的环境能使人精神抖擞、朝气蓬勃、奋发向上。试想如果我们的教师整天生活在庸俗不堪、杂乱无章、噪音刺耳、空气污浊的环境里, 难免暴躁不安、情绪低下、心境不良。校园清新美丽, 洋溢着绿色希望, 充满人本气息, 教师的工作尽管繁杂, 但在这样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环境中工作, 感到的将是精神的愉悦和情绪的放松。
2.目标导向, 唤醒教育激情
一般而言, 教师职业都要经历以下四个时期, 即职业初期、能力构建期、职业挫折期和职业稳定期。我们学校大部分教师都处于后面两个时期, 出现了消极颓废情绪, 他们“拿多少钱干多少事”, “不求有功, 但求无过”。他们会把自己的工作当作职业去履行, 而不再当作事业去追求。基于以上特征, 结合我校师资状况, 我们把引导教师建立合理的职业观念和专业期望当作师德教育的重心, 让他们明确各自的角色职责, 帮助他们合理规划各阶段的专业目标, 从而唤醒他们的教育激情。
一是目标导向。根据现代教师发展的要求, 我校制订了《洪前中学教师名师培养方案》, 从自我定位、发展轨迹、前景展望等方面进行定标, 让教师做到心中有太阳, 前行不迷航。二是师徒共进。我校全面启动教师“青蓝工程”, 将新老教师一一结对, 确定近期目标和长效目标, 在思想上互补, 在业务上互帮, 在心理上互纳。年轻教师向老教师学敬业思想, 学教学经验, 明确自己的角色及自我人生价值;老教师向年轻教师学新理念, 新的教学手段, 在青年教师激情的感召下重新找回教育生命的青春。这样, 师徒形成合力, 为他们的职业幸福插上翅膀。三是激励鞭策。利用身边榜样对教师进行心理疏导, 常请身边衷情教育的老教师现身说法, 以激励大家爱岗敬业。我们请翔安区教研中心教研员或翔安区名师进行专家讲座, 鼓励教师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 珍爱自己的职业, 怡然自乐地做好本职工作。
3.搭建平台, 展现个性风采
教育是关注人的生命成长的工作, 因而教育者自身对人类精神领域有着更高级的需求, 他们渴望有能力和成就, 希望自己工作出色, 渴望被人注意, 受人尊重和欣赏。为此, 我们努力为教师发展搭建立体平台, 在管理中引进竞争机制, 让教师们在各自不同的领域里充分展示自我, 进而在实现自我的需要中体验教育的幸福。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老师的劳动能够给老师带来乐趣, 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 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为此, 我们把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校本培训的基点, 形式多样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一是教研日制度。每周一次集体备课, 同组教师聚在一起各抒己见, 谈教材, 聊教法, 定重难点。在讨论与辩论、比较与筛选中进行思想碰撞, 新的教学思路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悄然诞生了。二是教学比武。每学期一次教学比武, 集说课、讲课、评课、网研于一体, 通过组内选拔、同题对比、学校展示而各显其长。三是才能展示。新课程要求教师具有全面的综合素质, 但毕竟一专多能的教师还为数不多。为了让教师有展现自我的机会, 我们每学期的比武活动都有个人才艺展示项目。通过才能展示, 把自己最亮丽的一面献给大家, 如有的善读、有的善舞、有的善写、有的善演、有的善书画等, 小小的舞台成了教师们各尽其才、各展其能、各享成功的快乐天地。
4.完善制度, 激发工作热情
我们制定《洪前中学奖励制度暂行规定》, 分学生成绩和教师竞赛两部分对教师进行奖励, 换言之教师在个人业绩、学生成绩、学校团体比赛中, 无论哪一项, 只要有成绩, 就可获得奖励。这种以体现按劳取酬、优质优酬的分配原则, 大大激励了老师之间的良性竞争, 充分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2005年9月的数据表明, 这种奖励办法科学有效, 老师们都能正确、客观地对待自己的绩效。学校成立教师聘任领导小组, 聘任以人本为基本, 将聘任建立在教师“德、勤、绩、能”四个方面评价基础上, 倡导教师鼓励评价等。
5.人文关怀, 体验快乐人生
让教师克服职业倦怠享受幸福, 学校不仅要有规范的管理制度, 更要有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环境。因此, 在过程管理上, 我校淡化“管”, 注重“理”, 帮助教师理清工作思路和方法, 帮助教师排忧解难, 做到管而不死, 活而不乱, 使人文关怀在过程管理中发挥作用, 最大限度地激活教师的制度认同感和情感归属感。在教学分工上, 我校不仅将教师放在他们合适的岗位, 更重要的是考虑他们发展的空间, 力求让教师在其专长范围内发挥最大的潜能, 以此提升自身生命价值;在教师评价上, 我校力求通过全面、多元的评价来肯定教师的长处, 树立教师的自信;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互相尊重, 坦诚相待, 凡遇教师家的红白喜事, 我校工会总是致以祝贺或慰问。这一切朴实的做法, 拉近了教师与领导、教师与管理制度的距离, 让他们感到了集体的温暖, 也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所在, 自豪感、幸福感也会潜滋暗长。对教师心理健康的缓解非常重要。社会的舆论来自于家长, 家长是学校宣传的扬声器, 也是评价学校的首席裁判。结合厦门市教育局三项主题教育活动, 我们引导教师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 与社会的关系。
6.家校合作, 构建支持系统
我校深刻认识到家长、社会的支持对教师心理健康的缓解非常重要。社会的舆论来自于家长, 家长是学校宣传的扬声器, 也是评价学校的首席裁判。结合厦门市教育局三项主题教育活动, 我们引导教师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 与社会的关系。
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研究 篇8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研究
前言
职业倦怠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974年由美国精神分析学家费登伯格 (Freudenberger) 提出并首次使用在心理健康领域, 用来特指从事助人职业的工作者由于工作所要求的持续的情感付出和高强度的压力下而导致的身心耗竭状态[1]。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的执行者和组织者, 体育教师的职业态度不仅直接影响着学生生理、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 也影响着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然而, 现实生活中中学体育教师面临着职业倦怠的困扰, 来自于各方面的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体育教师的工作态度。因此, 本文以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 提出有效地建议和采取合理的措施, 帮助中学体育教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使其更好的投入到学校体育工作中。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找相关书籍、CNKI、万方数据库、与本研究相关的论文、文件和数据等资料, 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纳, 奠定了本文的理论基础。
1.2 访谈法
根据事先拟定的访谈问题, 对相关专家和部分教师就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的相关问题分别进行访谈, 以获得与本研究相关的信息。
1.3 逻辑分析法
对所有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类、筛选、参考, 结合调查结果, 通过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逻辑方法, 进行研究和总结。
2 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因素
2.1 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及特点
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只是职业倦怠中的一种, 是指体育教师在面对工作压力时的产生的一种不良反应, 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能力的衰竭。通过相关文献资料可以了解到学者对于教师职业倦怠的观点, 许多学者认为体育教师职业倦怠感较为严重[2]。蓝秀华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个体因不能及时有效地缓解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压力或处理工作中各种挫折而体验的一种身心疲惫枯竭的情感状态[3]。曾玲娟则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是的一种极端反应, 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4]。
中学体育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经常需要面对不同的人和事情, 应付各方面的要求和压力, 长期处于这种高压力之下, 不可避免地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其表现出来的症状是工作中缺乏热情, 敷衍了事、与学生情感疏离和冷漠、没有职业进取心、工作没有创造性, 得过且过。这样就会导致体育教学质量下降、影响体育教师队伍的稳定、不利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开展。
2.2 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
2.2.1 社会因素
教师的社会地位由专业地位、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及职业声望等几个方面构成, 其地位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师个体的心理状态[5]。在中国传统观念“重文轻武”思想的影响下, 社会上很多人认为体育学科只是活动课, 不具有文化价值, 对于文化课并没有什么较大的促进作用, 甚至认为经常开展体育课对学习精力有分散的作用。体育教师经常被等同与“武夫”, 社会角色模糊, 社会地位依然较低, 甚至对体育教师的偏见仍然存在, 长期得不到人们应有的尊重和认可, 对于中学体育教师的认同感很低。在这些社会因素的影响下体育教师的自我价值很难体现, 个体存在着压抑感且缺乏归属感, 自然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2.2.2 学校因素
由于体育学科的特点, 体育课在学校课程中处于“副科”的角色, 体育教师也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副科”教师。在访谈过程中了解到, 最容易引起体育教师不满的方面是同工不同酬。多数学校在计算工作量的时候, 课时比重的系数不一样, 同样的课时但是课时费用却不同, 升学考试学科明显高于体育学科。体育教师的在学校中的地位较低, 对体育教师的偏见依然存在, 学校也对体育工作不够重视, 体育教师的待遇也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6]。体育教师在经济收入上远不不如其他文化课教师, 多数体育教师的工资收入在整个学校中处于底层。在评价制度方面, 学校对体育教师的考核具有很强的随意性。部分学校对于体育课的质量如何、效果如何毫不关心, 重要的是不能够发生安全事故, 只要不发生安全事故, 这就是一堂好课。有的学校为了防止体育课伤害事故的发生, 要求体育课必须站好队形方阵, 军事化般的上课, 自由活动时间不得超过十分钟, 完全不考虑学生兴趣和课程项目特点, 体育教师在课程设计上被限制的缩手缩脚。此外, 体育教师在职称晋升上也处于弱势地位。在评比的标准上更倾向于文化课教师, 这就造成了体育教师在职称结构上普遍偏低, 生活水平无法提高, 严重挫伤了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2.2.3 人际因素
体育教师在学校中的人际关系主要有两方面:一个是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 另一个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在中学教学环境中, “文化课最重要”的思想影响深入人心, 体育教师很难取得与其他科目老师的同等地位, 学生对其他科目教师比较尊重, 但是对于体育老师却不以为然。在日常课程的开展过程中, 学生由于面临考试和升学的压力, 对于文化课教师的教学、安排都会尽量的配合, 学生和教师的目的具有一致性, 课程的进行相对比较顺利。而体育课则存在不少的困难, 很多学生认为体育课就是放松课, 是学习之余的休闲时间。女生希望和小伙伴一起吃吃东西, 聊聊天, 男生则希望自己玩玩感兴趣的项目, 但是体育课有自己的项目和内容安排, 这个往往和学生的意愿相冲突。教师努力授课, 学生无奈敷衍以对, 教师缺乏有成就感, 因此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2.2.4 职业因素
体育教学工作在职业方面具有其独特性, 因此其影响因素也呈现出不同。首先, 体育学科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学科, 需要脑力的设计安排, 体力的组织示范才能完成, 劳动程度复杂、身心的压力较大。第二, 体育教师的工作环境较特殊, 教学以室外环境为主。在操场上相对于教室内的管理组织难度较大, 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 工作条件和环境相对恶劣。第三, 体育教学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在体育课的开展过程中一旦发生教学伤害事故, 学校往往会将责任归咎于教师的管理不善, 教师可能要承担工作上处罚和经济赔偿的风险。长期处在这些压力之下, 个体的倦怠心理就会自然产生。
2.2.5 个人因素
个体人格特点和能力结构也是造成体育教师职业倦怠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人格特征以及心理素质具有很大程度上的差别, 面临压力时所产生的心理情绪各有不同。尤其是具有过高理想、过强自尊的教师, 在心理状态和现实差距太大的时候往往会出现情绪低落、丧失信心、价值观和道德观发生动摇, 容易产生倦怠心理[7]。此外, 个体能力结构的欠缺也会带来影响。近几年来随着各种新体育运动项目的兴起和普及, 部分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运动技术技能上已经不能再满足学生的需求;新课改的发展和新教学模式的运用也给体育教师的体育课堂的组织和管理也带来了很大困惑。面对这样的变化, 对于本来就知识结构单一, 外语计算机水平较弱的体育教师来说更容易失去平衡感, 产生职业倦怠。
3 建议与对策
从以上方面可以看到影响体育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因素是多样的, 有来自于社会、学校、职业和个人多方面的原因。因此, 要缓解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解决。
1.提高社会认识, 改善教师待遇
应加大力度对体育教师职业进行宣传和引导, 提高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在舆论上营造尊重教师、关心教师、支持教师的社会氛围, 改变以往公众对于这个职业的偏见, 充分展示中学体育教师工作的专业性和必要性, 让更多的人接受和认可这个职业。同时要制定相关政策, 适当合理的提高教师的薪资待遇, 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 以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 提高体育教师教学和训练工作的积极性。
2.转变管理模式, 创造和谐环境
学校管理者应该正确认识体育教师在学校中的作用, 消除对体育学科的偏见, 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促使体育教师感到自身工作的真正价值, 进而缓解和消除他们的职业倦怠。此外, 学校要尽力完善教学和文体生活设施、优化教学环境, 满足体育教师教学、科研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让教师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教学、科研, 提高体育教师的职业成就。
3. 完善评价机制, 提供培训机会
改善体育教师评价制度能够使体育教师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 满足自我实现感, 同时有利于学校发展[8]。学校领导应该建立有关中学体育教师教育过程、职业发展为目的科学的评价体系。科学的工作评价机制和相应的奖惩制度, 可以保证体育教师享受与其他学科教师的同等待遇, 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 学校应该积极创造体育教师业务培训和进一步学习的机会, 提供更多的时间与资源供其参加进修。积极组织体育教师参加校内或校际研讨会、校本课程的培训、名人专家的研讨, 提高其业务水平、开拓体育视野、提高科研能力, 激发体育教师追求专业发展的热情。
4. 树立正确目标, 提高综合素质
体育教师要正确认识自身的不足, 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首先, 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和积极工作的信念, 培养对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工作中需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 应及时调节个人情绪、增强自身的心理适应能力、提高自己的人际与社会适应能力。其次, 提高体育教师自身专业素质。体育教师在日常工作之余, 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理论素养、人文修养, 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 提升自己的知识、技术和技能层次, 唤醒自我意识, 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建立一个坐标。
参考文献
[1]R L Schwab.Teacher Stress and Burnout.Hand 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Sikulan Editor, Macmillan, 1996.
[2]姚向颖, 施文敏.关于福建省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调查研究[J].井冈山医专学报, 2006, (4) :39-40.
[3]蓝秀华.教师的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J].江西教育科研, 2003, (5) .
[4]曾玲娟.新世纪关注热点:教师职业倦怠[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 7 (3) :82-85.
[5]雇中平, 李方, 张俊洪.现代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李友俊.体育教帅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对策思[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 (9) .
[7]曹利民.体育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探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2006。 (3) .
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研究 篇9
职业倦怠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974年由美国精神分析学家费登伯格 (Freudenberger) 提出并首次使用在心理健康领域, 用来特指从事助人职业的工作者由于工作所要求的持续的情感付出和高强度的压力下而导致的身心耗竭状态[1]。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的执行者和组织者, 体育教师的职业态度不仅直接影响着学生生理、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 也影响着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然而, 现实生活中中学体育教师面临着职业倦怠的困扰, 来自于各方面的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体育教师的工作态度。因此, 本文以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 提出有效地建议和采取合理的措施, 帮助中学体育教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使其更好的投入到学校体育工作中。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找相关书籍、CNKI、万方数据库、与本研究相关的论文、文件和数据等资料, 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纳, 奠定了本文的理论基础。
1.2 访谈法
根据事先拟定的访谈问题, 对相关专家和部分教师就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的相关问题分别进行访谈, 以获得与本研究相关的信息。
1.3 逻辑分析法
对所有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类、筛选、参考, 结合调查结果, 通过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逻辑方法, 进行研究和总结。
2 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因素
2.1 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及特点
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只是职业倦怠中的一种, 是指体育教师在面对工作压力时的产生的一种不良反应, 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能力的衰竭。通过相关文献资料可以了解到学者对于教师职业倦怠的观点, 许多学者认为体育教师职业倦怠感较为严重[2]。蓝秀华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个体因不能及时有效地缓解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压力或处理工作中各种挫折而体验的一种身心疲惫枯竭的情感状态[3]。曾玲娟则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是的一种极端反应, 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4]。
中学体育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经常需要面对不同的人和事情, 应付各方面的要求和压力, 长期处于这种高压力之下, 不可避免地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其表现出来的症状是工作中缺乏热情, 敷衍了事、与学生情感疏离和冷漠、没有职业进取心、工作没有创造性, 得过且过。这样就会导致体育教学质量下降、影响体育教师队伍的稳定、不利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开展。
2.2 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
2.2.1 社会因素
教师的社会地位由专业地位、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及职业声望等几个方面构成, 其地位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师个体的心理状态[5]。在中国传统观念“重文轻武”思想的影响下, 社会上很多人认为体育学科只是活动课, 不具有文化价值, 对于文化课并没有什么较大的促进作用, 甚至认为经常开展体育课对学习精力有分散的作用。体育教师经常被等同与“武夫”, 社会角色模糊, 社会地位依然较低, 甚至对体育教师的偏见仍然存在, 长期得不到人们应有的尊重和认可, 对于中学体育教师的认同感很低。在这些社会因素的影响下体育教师的自我价值很难体现, 个体存在着压抑感且缺乏归属感, 自然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2.2.2 学校因素
由于体育学科的特点, 体育课在学校课程中处于“副科”的角色, 体育教师也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副科”教师。在访谈过程中了解到, 最容易引起体育教师不满的方面是同工不同酬。多数学校在计算工作量的时候, 课时比重的系数不一样, 同样的课时但是课时费用却不同, 升学考试学科明显高于体育学科。体育教师的在学校中的地位较低, 对体育教师的偏见依然存在, 学校也对体育工作不够重视, 体育教师的待遇也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6]。体育教师在经济收入上远不如其他文化课教师, 多数体育教师的工资收入在整个学校中处于底层。在评价制度方面, 学校对体育教师的考核具有很强的随意性。部分学校对于体育课的质量如何、效果如何毫不关心, 重要的是不能够发生安全事故, 只要不发生安全事故, 这就是一堂好课。有的学校为了防止体育课伤害事故的发生, 要求体育课必须站好队形方阵, 军事化般的上课, 自由活动时间不得超过十分钟, 完全不考虑学生兴趣和课程项目特点, 体育教师在课程设计上被限制的缩手缩脚。此外, 体育教师在职称晋升上也处于弱势地位。在评比的标准上更倾向于文化课教师, 这就造成了体育教师在职称结构上普遍偏低, 生活水平无法提高, 严重挫伤了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2.2.3 人际因素
体育教师在学校中的人际关系主要有两方面:一个是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 另一个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在中学教学环境中, “文化课最重要”的思想影响深入人心, 体育教师很难取得与其他科目老师的同等地位, 学生对其他科目教师比较尊重, 但是对于体育老师却不以为然。在日常课程的开展过程中, 学生由于面临考试和升学的压力, 对于文化课教师的教学、安排都会尽量的配合, 学生和教师的目的具有一致性, 课程的进行相对比较顺利。而体育课则存在不少的困难, 很多学生认为体育课就是放松课, 是学习之余的休闲时间。女生希望和小伙伴一起吃吃东西, 聊聊天, 男生则希望自己玩玩感兴趣的项目, 但是体育课有自己的项目和内容安排, 这个往往和学生的意愿相冲突。教师努力授课, 学生无奈敷衍以对, 教师缺乏有成就感, 因此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2.2.4 职业因素
体育教学工作在职业方面具有其独特性, 因此其影响因素也呈现出不同。首先, 体育学科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学科, 需要脑力的设计安排, 体力的组织示范才能完成, 劳动程度复杂、身心的压力较大。第二, 体育教师的工作环境较特殊, 教学以室外环境为主。在操场上相对于教室内的管理组织难度较大, 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 工作条件和环境相对恶劣。第三, 体育教学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在体育课的开展过程中一旦发生教学伤害事故, 学校往往会将责任归咎于教师的管理不善, 教师可能要承担工作上处罚和经济赔偿的风险。长期处在这些压力之下, 个体的倦怠心理就会自然产生。
2.2.5 个人因素
个体人格特点和能力结构也是造成体育教师职业倦怠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人格特征以及心理素质具有很大程度上的差别, 面临压力时所产生的心理情绪各有不同。尤其是具有过高理想、过强自尊的教师, 在心理状态和现实差距太大的时候往往会出现情绪低落、丧失信心、价值观和道德观发生动摇, 容易产生倦怠心理[7]。此外, 个体能力结构的欠缺也会带来影响。近几年来随着各种新体育运动项目的兴起和普及, 部分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运动技术技能上已经不能再满足学生的需求;新课改的发展和新教学模式的运用也给体育教师的体育课堂的组织和管理也带来了很大困惑。面对这样的变化, 对于本来就知识结构单一, 外语计算机水平较弱的体育教师来说更容易失去平衡感, 产生职业倦怠。
3 建议与对策
从以上方面可以看到影响体育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因素是多样的, 有来自于社会、学校、职业和个人多方面的原因。因此, 要缓解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解决。
3.1 提高社会认识, 改善教师待遇
应加大力度对体育教师职业进行宣传和引导, 提高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在舆论上营造尊重教师、关心教师、支持教师的社会氛围, 改变以往公众对于这个职业的偏见, 充分展示中学体育教师工作的专业性和必要性, 让更多的人接受和认可这个职业。同时要制定相关政策, 适当合理的提高教师的薪资待遇, 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 以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 提高体育教师教学和训练工作的积极性。
3.2 转变管理模式, 创造和谐环境
学校管理者应该正确认识体育教师在学校中的作用, 消除对体育学科的偏见, 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促使体育教师感到自身工作的真正价值, 进而缓解和消除他们的职业倦怠。此外, 学校要尽力完善教学和文体生活设施、优化教学环境, 满足体育教师教学、科研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让教师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教学、科研, 提高体育教师的职业成就。
3.3 完善评价机制, 提供培训机会
改善体育教师评价制度能够使体育教师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 满足自我实现感, 同时有利于学校发展[8]。学校领导应该建立有关中学体育教师教育过程、职业发展为目的科学的评价体系。科学的工作评价机制和相应的奖惩制度, 可以保证体育教师享受与其他学科教师的同等待遇, 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 学校应该积极创造体育教师业务培训和进一步学习的机会, 提供更多的时间与资源供其参加进修。积极组织体育教师参加校内或校际研讨会、校本课程的培训、名人专家的研讨, 提高其业务水平、开拓体育视野、提高科研能力, 激发体育教师追求专业发展的热情。
3.4 树立正确目标, 提高综合素质
体育教师要正确认识自身的不足, 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首先, 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和积极工作的信念, 培养对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工作中需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 应及时调节个人情绪、增强自身的心理适应能力、提高自己的人际与社会适应能力。其次, 提高体育教师自身专业素质。体育教师在日常工作之余, 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理论素养、人文修养, 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 提升自己的知识、技术和技能层次, 唤醒自我意识, 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建立一个坐标。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对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进行分析。主要结论: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产生来自于社会、学校、职业和个人等方面。建议:可以通过提高社会认识, 改善教师待遇、转变管理模式, 创造和谐环境、完善评价机制, 提供培训机会、树立正确目标, 提高综合素质等方法减少中学体育教师倦怠情绪的产生。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研究
参考文献
[1]R L Schwab.Teacher Stress and Burnout.Hand 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M].Sikulan Editor, Macmillan, 1996.
[2]姚向颖, 施文敏.关于福建省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调查研究[J].井冈山医专学报, 2006, (4) :39-40.
[3]蓝秀华.教师的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J].江西教育科研, 2003, (5) .
[4]曾玲娟.新世纪关注热点:教师职业倦怠[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 7 (3) :82-85.
[5]雇中平, 李方, 张俊洪.现代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58-259.
[6]李友俊.体育教帅职业倦怠的成因及耳对策思考,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 (9) .14-15.
[7]曹利民.体育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探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 2006, (3) :106-108.
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 篇10
职业倦怠(job burnout)指个体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与人际关系紧张源产生应激反应而表现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症。教师职业作为一种典型的助人行业,易产生职业倦怠现象。对教师职业倦怠状态的研究发现,处于职业倦怠状态之中的教师容易对学生失去耐心与爱心,对课程准备的充分性降低,对工作的控制感与成就感下降。不仅影响教师本人的生活、工作与身心健康,也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国内研究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有些教师的心理压力已经对教学工作、班级管理产生了消极影响,呈现出明显的职业倦怠症状。
体育教师作为人际工作者,他们面对着多种压力。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师不得不面对新的挑战——本专业知识不断更新、职称评定、与非体育教师同校不同待遇、高考的指挥棒导致学生和家长甚至一些学校领导不重视体育等等,使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体育教师如果不能妥善处理,长期累积下来的压力就会损耗其工作士气与热情,导致其职业倦怠的产生。体育教师职业倦怠极大危害着他们的身心健康,使其精神疲惫不堪,自我成就感降低,且以消极的负面态度面对工作、学生和同事。生理层面出现慢性的疲倦、头痛、失眠、各种职业病频发等等;情绪层面会出现感觉沮丧、意志消沉、情绪失控、易发怒、妄想、有逐渐远离同事、学生与领导的倾向;行为层面会出现抽烟和喝酒的频度增加,甚至出现暴力及攻击性行为;价值层面会经常突然地改变个人的价值观与信念。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sense of teaching efficacy)指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看法,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能力够不够的一连串的信念,不仅影响着教师处理困难时所采用的行为方式,也影响其努力程度和情感体验。教学效能感是解释教师动机的关键因素,属于教师信念的范畴,对教学活动有重大影响。研究表明,教学效能感在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之间具有调节作用,教学效能感能够降低职业倦怠对教师个体的影响程度,即高教学效能感可以改变职业压力的作用,减少“情绪衰竭”和“人格解体”的消极影响。教学效能感直接影响着教师对教学活动的选择、教学行为成败的归因以及对情绪的调控。因此,低自我效能感的教师在面对挫折时,比较倾向于采取逃避的策略,易将教学结果的成败归因于外在环境的影响,忽视自己内在能力和努力的因素,会因学生的不良纪律等而引起较大的焦虑和恐惧,甚至厌恶教学、厌恶学生,从而表现出情绪衰竭和人格解体的症状。
体育是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中学里存在的现状却是体育教学、体育教师被边缘化,使得部分体育教师看不到体育工作的职业价值,缺少成就感,工作热情低,导致体育课的开设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严重影响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对中学体育教师进行调查研究的实施途径
为了深入了解工作在教学一线体育教师的实际情况,本研究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以郑州、焦作、安阳、新乡、许昌、商丘六地市19所中学的体育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国内学者俞国良等编制的《教学效能感量表》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进行调查,本研究中一般教育效能感分量表的克伦巴赫×系数为0.77,个人教学效能感的克伦巴赫o系数为0.84-。一般教育效能感分量表、个人教学效能感分量表的分半信度依次为0.85、0.86,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同时采用了经修订的MasIash编著的教师职业倦怠问卷(MBI)对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进行调查,该量表共三个维度22个题目,分别是情绪衰竭维度(包括9个题目);去个性化维度(包括5个题目)和成就感维度(共8个题目)。在本测量中MBI问卷的克伦巴赫系数为0.66,情感枯竭维度为0.76,去个性化维度为0.56,成就感维度为0.74。所有数据采取spsslO.Oforwindows进行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
三、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职业倦怠状况及其关系
1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特点。研究结果显示,中学体育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显著高于一般教育效能感。一般教育效能感是教师对教育价值的认识,其形成依赖于整体的教育实践及对教育现象的观察与分析,与个体经验的联系较少。个人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能够给予学生以积极改变的能力评价,即相信自己有教好学生的技能技巧的信心,它更多与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经验相联系并具有更多的个体意义。个人教学效能感比一般教育效能感对教师意味着更多的个体意义,因此,教师对个人教学效能感的评价更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中学体育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普遍高于一般教育效能感,这与国内外的研究结果一致。
研究还发现,教龄、学历因素对教学效能感有显著的交互作用。教学效能感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教师所受教育、教师的社会化水平、学校环境.教师的教学经验等都会影响教学效能感。学历代表着教师受教育的水平与职业准备状态,教龄则意味着教学经验。职业准备状态与教学经验共同作用于教学效能感,会引起学历水平不同的教师教学效能感随着教龄的增长而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
2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特点。研究结果显示,中学体育教师的情感衰竭与去个性化现象较严重,成就感的作用(p<0.01),性别与教龄因素、学历与教龄因素对于职业倦怠三个维度均有显著的交互作用(p<0.01)。进一步研究发现,女教师情感枯竭水平高于男教师,差异极其显著(t=4.38,p<0.01),而在去个性化与成就感维度则没有差异。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与我国传统文化对性别角色的社会期待及性别角色要承担的家庭责任有关系。研究还发现,随着教龄的增长,中学体育教师的情感枯竭和去个性化水平呈现下降的趋势,而成就感水平能够逐渐上升。个人生活阅历与教学工作经验的丰富,使体育教师能够更有效地应对工作压力,并获得职业成就,倦怠水平较低。
3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与职业倦怠的关系。对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和职业倦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个人教学效能感与情绪枯竭、去个性化显著负相关(p<0.01),与成就感维度显著正相关(p<0.01),一般教育效能感与职业倦怠无显著相关。个人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能力的认可度与自信度,比一般教学效能感有更多的个体意义,与职业倦怠的发生关系较为密切。
以教学效能感为预测变量、职业倦怠各维度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个人教学效能感对情感枯竭、去个性化与成就感三维度均存在非常显著的线性关系(p=0.23,p<0.01;B=0.26,p<0.01;p=0.22,p<0.01),也就是说体育教师个人教学效能感水平对该教师是否发生职业倦怠有直接关系。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不仅能够影响其教学行为,而且还会影响教师是否能够有效解决教学工作中的问题并及时缓解工作压力。个人教学效能感高的教师能够正确看待并通过努力去克服教学中的困难,容易取得成功并得到学生、同事的认可,赢得人们的信任与尊重,从而保持较高的成就感和工作热情。教学效能感较低的教师在面对教学中的困难时,倾向于逃避或将责任推脱到其他环境因素上,而不是积极主动地战胜困难,所以很难在工作中作出成就,无法得到大家的认可,给自己带来痛苦、失落等情感体验,直至引发职业倦怠。
四、提高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远离职业倦怠
1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舆论宣传和引导,创设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引导全社会树立“全民健身,增强体质”的良好风尚,转变传统观念中的“重文轻武”的偏见,端正舆论导向,认识到体育教师职业的重要性。
2创设良好的学校组织环境。学校管理者应该正确认识体育工作和教学的重要作用,尊重体育教师地位;真正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力度,在某些政策上应该针对体育教师工作的特殊性采取一些倾斜性策略,调动体育教师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3加强体育教师自身建设。面对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教师首先要努力转变自身观念,既要认识到自身劳动的价值,又要建立合理的自我期望。其次,教师要增强心理自我调适能力。心理适应能力强的体育教师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远离职业倦怠。
参考文献
[1]刘晓明.教学效能感与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2)
[2]王守恒.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消解策略探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0)
[3]俞国良,辛涛,申继亮.教师教学效能感:结构与影响因素的研究.心理学报,1995(5)
[4]万慧新.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与影响因素的研究.体育教学与研究,2008(2)
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 篇11
职业倦怠,是指在工作重压下的一种身心疲惫的状态,厌倦工作的感受,是一种身心能量被工作耗尽的感觉。职业倦怠可以表现为身体疲劳、情绪低落、创造力衰竭、价值感降低,工作上的消极状态还会进而影响整个生活状态。1974年美国精神分析学家Freudenberger首次将它使用在心理健康领域,用来描述工作者与工作之间由于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冲突导致的身体、情绪、行为的耗竭之感。这一名词的应用与提出引起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并被认为是现代人的职业病[1]。
通常情况下人们根据经验有一种基本假设:一个人的人格决定了他或她的生活轨迹。如果这个假设为真,在排除了环境因素的影响之后,个体的人格特征与其对所从事工作的满意度就会存在正向的相关关系。本文的研究假设正是基于这一点。
1 研究方法
1.1 被试选取
从渭南市四所初中抽取150名中学教师作为被试。按照婚姻状况和学历水平分组,其中婚姻状况按照已婚与未婚分为2组;学历水平按照中师、大专、本科、研究生及以上分为4组。共发放问卷150份,收回问卷150份,有效问卷为100%。
1.2 研究工具
选取Maslach工作倦怠量表(MBI)(22个项目)与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48个项目)作为研究工具。MBI量表采用美国1986年版,由情绪耗竭(9个项目)、人格解体(5个项目)及个人成就(8个项目)等3个因子组成。每一项目按照利克特量表编制方法从低到高作7个等级评分,高于4分为较高水平,低于4分为较低水平。EPQ(RSC)由精神质、外向、神经质以及掩饰等4个因子组成[2]。
2 研究结果
2.1 MBI各因子基本情况
从本次MBI量表测量的总体情况来看,其中情绪耗竭因子;人格解体因子;个人成就因子,受测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得分处于较低水平。然而从个体的情况来看,数据的分布是非常不均匀的。
2.2 人格特征与工作倦怠的相关分析
表2数据分析的结果表明,MBI与EPQ-RSC各个因子之间不存在显著意义的相关,这说明本次抽样研究结果显示人格特征与工作倦怠之间没有关系。
2.3 MBI各个因子分组的平均数比较
2.3.1 按照婚姻状况分组的平均数比较
表3数据分析的结果表明,按照婚姻状况分组时,受测者在人格解体因子部分出现了具有统计意义的差异(P<0.05),说明未婚的中学教师表现出较多的对学生负性的、冷淡的、过度疏远的态度;其它两个因子与婚姻状况没有关系。
2.3.2 按照农村、城镇分组的平均数比较
表4数据分析的结果表明按农村、城镇分组时,被试在情绪耗竭因子部分的差异在统计学意义上极其显著(P=0.01),在人格解体因子部分,出现了显著差异(P=0.05)。
经分组平均数比较发现,接受测查的中学教师在收入水平与学历水平两个维度没有出现显著的差异,这说明受测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与这两个维度无关。
3 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3.1 数据分析所显示的结果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受测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个体差异较大。从整体的角度来看,EPQ-RSC的测量结果与中国常模[3]的比较表明受测者不关心人,孤独,常有不适感;情绪不稳定,焦虑、紧张、易怒,往往容易表露出来;对各种刺激的反应都过于强烈,情绪激动后难以平复。同时掩饰因子的差异显示本次测查被测者有显著的心理防御。这也可以部分程度上解释为什么相关分析会得出人格特征与职业倦怠无关的结论:这一结果是受测中学教师的心理防御程度较高的原因。分组平均数比较的结果表明,受测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水平与学历水平没有关系,与婚姻状况有一定的关联:未婚的中学教师表现出较多的对学生负性的、冷淡的、过度疏远的态度。按农村、城镇分组进行比较发现,城镇教师表现出的对工作厌倦、疲劳和精力丧失比农村明显。在工作成就感与工作胜任感方面各农村、城镇没有区别。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受测者的人格特征与工作倦怠之间没有显著意义的关联。从整体的角度来看,EPQ-RSC的测量结果表明受测中学教师具有缺乏同情心、敌对、情绪不稳定,焦虑、紧张、易怒等特征。
3.2 对于结果的解释
这一结果MBI量表的测量结果在理论上不一致。因为从经验意义上推断这种紧张、不稳定型人格特征容易在工作中产生种种心理冲突,并由此产生职业倦怠感。这个矛盾的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获得其合理性:其一,这种紧张、冷模型人格对于整个教师群体来说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一致性。某一人格特征的产生,尤其是在相同或者相似的职业环境中人群共同或相似的人格特征的产生,不仅会在这一环境中受到共同的作用,而且群体中相互作用的个体间或产生一种相互的暗示,这种影响在环境中起作用的因素比较显著时还会相互叠加,因而会形成某一人群共同的人格特征。这样一来,应该对另一因素产生的作用在数据的获得与分析时倒显得是无关的了。在此就表现为共同环境中产生的人格特征对于职业倦怠的影响无差别。其二,个体的人格特征产生的影响相对于外部环境而言是微不足道的。这种可能性实际上是强调教师的人格特征不一定是引起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人的行为产生的原因从表面上可归因为内部属性与外部环境。如果在所处的共同环境中群体具有某些一致的人格特征,环境对处于其中的每一个体产生的影响就是主要的因素。这种影响可一般地概括为对这个环境的沉浸与疏离,职业倦怠就是一种典型的对从业者对工作环境拒斥行为的概括。其三,对职业倦怠量表的反应由于掩饰的作用并不客观。本次应用测量与数据分析的技术手段并没有得到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客观数据,在测量的过程中通过与受测教师的具体接触发现,教师职业倦怠的实际情况与问卷测试的结果并非一致。这种具有明确指向性的问答式量表本身会引起受测者的警觉。尤其是所提的问题与受测者的直接利益紧密相关时,受测者就会猜测那一种反应符合大众或者其管理者的期望。或者再不能确定哪一种反应会给自身带来最大化的利益时,受测者会做出中性的回答。另外,长期处在同一环境中的个体面对共同问题时其反应方式也会趋于相同。这种趋同有时是有意识的相互模仿,有时是仅仅是盲目的从众反应。然而还存在一种可能性,即此次测量由于偶然的因素(抽样误差)没有揭示人格特征与职业倦怠之间本质的关联。
3.3 对结果所揭示信息的讨论
测量数据的分析结果揭示出的总体信息表明人格特征、学历水平的差异与职业倦怠之间不存在明确的关系。婚姻状况与城乡差别与教师的职业倦怠紧密关联。不论是家庭因素还是社会因素,都可归于教师生存的外部环境。结合以上的讨论,当职业环境对个体产生的作用具有主体性作用时,个体所具有的自身属性所产生的作用在此就会相对微弱,或者说从表面上以技术的手段无法客观评价。因而假借测量的手段,职业倦怠的产生与教师的外部环境的紧密联系从这一现象中被揭示出来。家庭作为与教师生存状况最切身的环境因素对其职业价值的评判作用在其中明确地显现。当个体没有其他牵挂独自地参与到职业活动中时,其全部的热情就会指向职业活动本身。当对职业所产生的价值体验越来越趋于消极,由于其活动中心指向的单一性,职业倦怠累积的程度相对于组建了家庭的成员来说在短时期内可能会更加显著。
个体对其职业的态度取决于外部环境对于其职业价值的认同程度。一般地,社会个体总是以外界对其投身于其中的职业活动的价值判断为标准确认自身存在的价值。教师这一社会公共服务事业的参与角色更侧重这一点。这是由于目前社会公众与教育管理部门对于教师职业活动价值的评判标准看似明确,其实是模糊的。教师劳动的价值在于受教育者合乎社会要求的各种能力与道德水平的发展,而对此的较为客观的评价方式是欠缺的。因此,各种媒体对教师职业的评判往往是摇摆不定的。一方面是社会变革期对教师劳动提出越来越高的期望,相应地也会出现同等程度的不满与指责。而这种越来越多的负面评价却没有具体可参照的客观标准。
外部世界对个体劳动价值的判断从两个角度得以显现,即物质的回馈与精神的肯定与激励。或者毋宁说以各种醒目、便利的标志揭示出社会个体对于群体的重要性。同样生存与其中的其他社会个体将会无意识的采用同样便利的标志评价教师这一社会角色的存在价值。以此为出发点便可说明婚姻状况与城乡差别成为了诱发教师职业倦怠的显性因素。而教师作为一种社会公共服务事业的参与角色,其内在的价值在于这种职业活动产生的成就给教师自身与教育对象所带来的共同的愉悦。这个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却只是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偶然的显现。其原因在于沉浸于物质生活的社会全体对这一因素有意无意的忽略。对精神世界丰富体验的忽略与漠视更进一步使社会个体的生活变得简单而机械,在这个贫瘠的土壤上难以产生对职业生活富于热情的体验,从而对职业积极的态度与观念便无从产生。由此就可以解释为何人格特征与收入水平没有成为影响职业倦怠的显性因素,而作为外部环境主要部分的婚姻状况与城乡差别的因素从中凸显出来。毕竟对于社会个体而言,重要的不是他所接触与占有的资源,而是这种占有与接触对于他自身的价值与意义。同时,教师的人格特征并非一种现成的、孤立的事物。一般而言人格特征形成于个体所生存的环境之中并因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因此,群体所持有的观念对于大多数从属的个体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要应对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培养教师对于其职业积极的态度与观念,不仅需要在教师教育过程中着重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也需从变革外部环境的舆论导向着手来解决这个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
摘要:通过EPQ与MBI的测量收集数据,了解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基本状况,分析职业倦怠与人格特征是否存在相关关系,并结合结果相关分析对可能的影响因素做一定程度的解释。
关键词:中学教师,职业倦怠,人格特征
参考文献
[1]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417291.html.
【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推荐阅读:
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07-15
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10-09
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11-26
教师职业倦怠期的应对11-19
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及克服06-15
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应对策略分析08-24
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分析与调整11-13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与解决对策08-16
简述教师角色冲突和职业倦怠的关系09-03
教师克服教师职业倦怠心得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