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破解措施

2024-07-21

浅谈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破解措施(精选9篇)

浅谈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破解措施 篇1

浅谈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破解措施

韩国勇

摘要: 当今社会就业、生存压力巨大,竞争惨烈,使的处于助人行业的教师身心俱疲,教师个人的性格气质、各种社会因素也都能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职业倦怠对教师的身心健康损害严重,对学校、对社会造成的后果深远而长久,对学生的身心伤害可能伴随终生。作者通过对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后的种种言行表现,论证其可能产生的危害,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以达到改变现状的目的。

关键词: 教师;职业;倦怠;措施 教师职业倦怠的含义

职业倦怠是美国心理学家弗鲁登伯格(H.J.Freudenberger)1973年在《职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提出。它是一种由工作单调机械无新意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上班族在工作的重压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及危害

2.1 对教师身心造成影响。

当教师出现倦怠时,生理上表现为身体能量有一种耗竭感、疲劳感,食欲不振,身体虚弱,抵抗力下降,内分泌紊乱,出现一些身心症状,处于亚健康状态,严重的会导致精神疾患。才智上主要表现为一种空虚感,有一种被掏空的感觉,觉得自己不能够适应当代的知识更新。情感上主要表现为没有工作热情,心情烦燥、易发脾气,容忍度低,敏感紧张,易迁怒于他人,对人冷漠无情、麻木,没有爱心,表现出悲观、沮丧、抑郁、无助、无望、消沉的特点,躲避困难,不愿钻研,工作敷衍了事,缺乏进取心,纯粹是为了工资来上班,对学校安排的公开课、竞赛任务,不愿意接受,对要求撰写的业务学习笔记、教学改革、教学研究,下载敷衍,对待绩效考核,毫不在乎„„。与此同时,部分教师往往会将精力转移,搞第二职业,去商海搏杀,对教师职业完全没有了自豪感,少数教师甚至选择自杀,是职业倦怠最严重最极端的表现。

2.2 对学生的影响

对学生冷漠、暴躁,缺少最基本的忍耐,爱心、用心、信心缺失,师德丧失,对待文化课差、或是比较调皮的学生,轻则讽刺挖苦,重则动手打人。不仅违反规定,自毁崇高形象,还可能使学生产生叛逆、敏感、自卑,孤僻、内向等多种不良心理,对教师的憎恶转变为厌学,厌世,给学生的心灵造成终生的伤害。

2.3 对学校的影响 对于学校没有主人翁精神,没有大局观念和责任意识,降低工作士气,破坏学校组织氛围,怀揣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无视学校的发展建设,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2.4 对国家的影响

一支疲惫不堪,纪律涣散,意志消沉的教师队伍会扼杀家庭的希望,毁掉国家与社会的未来,是对科教育兴国战略最直接的危胁。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

教师产生职业倦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3.1 教师本身性格与工作态度、动机方面的原因

部分教师自身有明显的性格缺陷,如自私狭隘、孤僻内向、暴躁、自卑,自负,对自己缺乏准确的认识和客观评价,自我价值判断较低,拥有不切实际的理想和愿望,与同事缺乏交流与合作。

3.2 社会压力的影响

现代商业社会节奏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人际关系瞬息万变,错综复杂,唯利是图的世俗空间,使人们产生了巨大的生存压力。

教师职业是一种典型的助人职业,我国自古以来,教师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并被定下了“红烛”、“乐守清贫、甘于奉献”的行为准则。然而,教师是人不是神,需要物质生活,有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权力,看到别人有房有车,腰缠万贯,教师心理难免失衡,面对微薄的工资,繁重的工作,沉重的社会责任、日益增长的物价时,对生活前景充满忧虑,对教书育人渐失信心。

虽然教师收入微薄,但社会对于教师的要求却越来越高。不仅要求高学历、高技能、懂教学、善教育,而且要求有理想、有道德。另一方面,教育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个家庭的厚望,一旦教育中出现问题,人们自然地将责任归咎于教师,教师压力巨大。

3.3 学校环境对于教师的影响

学校环境小气候对教师影响也很大。学校的历史文化积淀,学术氛围,发展大方向和长久的奋斗目标、学校规章制度制定的是否合理,校长的领导风格是否是民主型的,学校对于教师是否关心爱护,对教学工作是否摆到了第一位,能否让教师学以致用,人尽其材,调级、评优、晋升是否客观公正,都对教师有很大影响。专制型的校长,只重视基建,对教学不重视,对教师缺乏同情心、官僚主义严重,作风腐败,乃是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

3.4 工作压力的原因

教师工作看起来轻松,上课风不吹着、雨淋不着,工资稳定,还有寒暑长假,其实不然,教师课前课后付出的劳动几乎无法统计,根本不能用八小时工作制来衡量。一堂课的准备和讲授是一位教师多年的知识、经验的积淀。课后批改作业、查资料、做课件、自习辅导不胜其烦,课堂上要维护课堂纪律,纠正学生不良行为,当了班主任工作更多更细,要在班里做警察破案,做主持人,做调解员解决班级出现的一切问题。此外还有辅导兴趣小组、补课、编资料、监考、学习、进修、管理仪器、开会、应付各类检查„„。除了教书育人,教师的职称、职务的评聘、岗位的竞争、绩效工资的发放、论文发表、学历提升、教改、搞课题研究,出科研成果等都给教师形成巨大压力。

3.5 教学对象的原因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当今网络时代,社会变革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巨大,他们有独立的思想、独特的个性,相当多的学生内部矛盾、不端的品行、不良言行举止、厌学情绪是教师每天必须面对的,中职学生,上述问题更多,他们大多文化课基础差,学习意识差,存在明显的自卑情绪,自律意识不强,这样,为了掩饰自卑,他们习惯于和别人对抗,出风头,扰乱课堂秩序,面对这样的学生,更是对中职教师们爱心、耐心的长期考验。环境封闭枯燥,工作繁杂琐碎,教师费尽心力而体验不到成就感,困惑无法及时得到疏导和帮助,无助感不断强化,使教师感到厌倦和疲惫不堪。

3.6 人际关系方面的原因

学校中复杂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干群关系也会影响教师的情绪、思想,最终影响教师的行为,影响教师的工作态度,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学校里存在的溜须拍马,通过贿赂评聘职称、晋升职务、评优评奖等歪风邪气,使踏实肯干、勤勤恳恳的人倍受打击,这种违背“三公”原则的现象使广大教师内心充满愤懑,不能安心教学,对领导、同事产生不信任感,对学生表现出冷漠、厌倦,和朋友交流缺乏真诚,且怨天尤人、固执己见,拒绝换位思考,缺少双向交流,性格变的更加内向,极易发展成抑郁症,对待家人也漠不关心,缺少温情,有的变得性格暴躁,喜怒无常,常迁怒于爱人孩子。避免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方法与措施。

4.1 坚决彻底贯彻《教师法》,提高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

1993年10月我国颁布了《教师法》,其中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 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但是,二十多年过去了,这一条法律仍然没有落到实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通过切实提高教师收入,使教师职业成为社会上令人羡慕的职业,成为社会上有尊严的人,才会使教师产生职业自豪感。政府不仅要制订政策与法律来保障教师的各种权利,而且还要坚决贯彻执行,才能使全社会形成一种尊师重教的风气,为此,首先要落实《教师法》第二十五条,提高教师的工资收入,使教师的工资达到《教师法》的规定,维护法律的尊严,并且要按时发放,决不拖欠。

4.2 学校要创立民主、公平、和谐的工作环境。民主、公平、和谐的工作环境是教师工作和成长的沃土,学校管理者要坚决实施 “以人为本”的民主管理思想,努力创建一个公平、公正、和谐的工作环境,人尽其材,赏罚分明,使每一位教师在日常工作、职称评聘、职务升迁、外出进修、工资福利等方面都能获得公平公正的对待。真诚关心教师、尊重教师,相信教师,放手让他们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在学校重大事项上实行公开投票表决,切实参与学校的管理,体现教师主人翁的地位和价值。学校的管理层要运用物质奖励、精神奖励、感情投资、等多种方法,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增强全体员工的团队意识,使学校能凝聚人心,形成合力。

4.3 加强自我修养,进行自我心理调整。

4.3.1 要保持乐观主义精神。

俗话说“如果你改变不了世界,你就改变自己。”人生中总会遇到困难,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具有的良好学习能力的优势,博览群书,开阔视野,培养自己高尚的精神境界,在失意时不失志,在逆境中培养自己的意志品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培养开朗豁达的性格,于身心大有益处。

4.3.2 养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增强体质,磨炼意志。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不仅能够增强体质,锻炼坚强意志,而且可以释放工作压力,愉悦心情,体育锻炼具有综合调整人体的功能。“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信条。

4.3.3 增强社交适应能力,发展人际关系。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教师应该积极地参加学校及社会上的各种有益活动,开展广泛的社交活动,结识不同领域、层次的朋友,培养友谊,沟通信息,认识社会。要培养自己诚实、信任、善良、热情、谦虚等素质,正确认识他人,遵循交往的原则,掌握交往的技能,以宽容、诚信之心待人,才能受人欢迎。

4.3.4家庭生活的调节。

和谐美满的家庭生活,相敬如宾的夫妻关系,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既是一个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条件,也是人生的一大快乐。幸福的家庭生活对夫妻双方的工作和生活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也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所以建立和谐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正确处理家庭矛盾、探索科学的教育方法也是教师毕生的追求。工作之余可以通过家庭健身、家庭聚会、家庭游戏、外出郊游、饮食调整等方法调节家庭生活。

4.3.5 培养广泛的爱好与兴趣,享受生活。

培养广泛的爱好与兴趣,比如听音乐、摄影、集邮、郊游、游泳、看电影等等,可以从欣赏艺术,拥抱大自然中发现美,创造美,使自己的心灵“超凡脱俗”,使自己的抑郁心情变得“豁然开朗”,从而更加热爱生活。

浅谈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破解措施 篇2

怠的高发人群。因此, 研究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产生原因, 探讨应对措施, 对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分析高职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 提出了缓解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措施。

高职院校职业倦怠应对措施

职业倦怠的研究始于美国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 1974年他首次将“职业倦怠”一词引入心理学研究领域。费鲁顿伯格把职业倦怠定义为: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在工作中所出现的身体和情感的衰竭状况。高职教师虽是我国教师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人们却往往忽视了高职教师这一特殊群体。实际上, 高职教师已经成了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 如果高职教师在教学上出现职业倦怠现象, 不仅有损高职教师的个人身心健康, 也影响其教学质量的提升, 乃至高职教育的发展。因此, 研究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产生原因, 探讨应对措施, 是保障广大高职教师安教乐教的迫切要求, 对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

高职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正在逐步引起人们的关注, 而探究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缓解高职教师职业倦怠、提高高职教师身心健康水平、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是保障广大高职教师安教乐教的迫切要求。

1. 社会环境的影响与高职教育制度体系的不完善

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社会竞争剧烈, 生活节奏加快, 分配不公扩大, 压力和焦虑升高, 心理负担加重, 紧张焦虑、社会适应困难和情绪低落成为当前严重困扰人们心理的社会问题。高职院校的教师除了要面对这些困扰, 还需面对当前高职教育发展重大转轨的挑战。我国高职教育现正步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新阶段, 办学规模的大幅度扩张, 高职教育成了支撑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高职教育又面临诸多的发展困难和挑战, 一方面, 国家对高职教育的发展缺乏制度政策和资金投入的扶持, 许多高职院校办学条件简陋, 生源不足;高水平的师资缺乏, 处于举步维艰的境地。另一方面, 由于我国高职教育的历史并不长, 作为一种新型的高校, 人们尚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加上社会舆论、价值观念方面的原因, 一时难以消除长期以来形成的重普通高等教育, 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当前高职办学尚未得到社会, 尤其是广大考生和家长的认可, 在许多人的观念中, 高职教育还是高等教育的“二三流”教育, 是“次等教育”。加上在高职办学、收费、招生、升学、就业等政策上还存在许多歧视性的不公平现象, 也增强了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偏见。处于这种背景下的广大高职教师所遇到的实际困难和承受的压力远比普通高校教师大。因此, 不管高职院校的教师如何努力, 人们还是认为高职院校教师是区别于普通高校教师的低层次的教师, 这种过低的社会评价及不合理的传统观念影响了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久而久之, 其身心难免疲惫, 出现情绪低落、对现状不满、从而使他们丧失工作热情, 最终导致厌倦工作。

2. 高职院校管理体制的影响

现在的高职院校大多起点较低, 许多院校都是新办或由中专合并升格而来, 高等教育管理经验不足, 管理方法单一, 管理体制存在严重的欠缺。院校官本位现象严重, 民主意识不强, 教师在学校管理活动中常常处于边缘状态, 缺乏参与学校管理和决策的机会, 其主人翁的地位和责任意识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缺乏归宿感, 进而产生职业倦怠。在教师评价活动中, 有的高职院校没有建立完善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 评价结果直接与工资、奖金、职称晋升挂钩, 而测评很多项目不能量化考核, 管理者以个人的好恶、情绪评判教师的工作, 缺乏客观性、公正性和政策的连续性, 由此造成教师的不满和无奈, 工作热情衰减, 让人心生厌倦。科研要求的不断加码又进一步加大高职教师的心理压力, 导致职业倦怠的高发。近年来高职院校热衷于教学仪器设备、场馆建设等硬件的投入, 而对教师的专业化认识不足, 对教师的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 教师培训进修的机会得不到保障, 而教师以往的知识观念又解决不了这个多种信息刺激、多种媒体浸染的环境下成长的学生问题, 使得教师产生了知识、能力的枯竭感。另外, 我国高职院校管理体系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缺乏完善多样的激励机制, 重视物质激励而忽视情感激励作用, 管理模式以事为中心, 而缺少对教师的情感关怀, 这很难调动教师内在的参与热情和主人翁意识, 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低, 从而极易导致职业倦怠。

3. 教师素质能力水平及教学对象因素的影响

从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素质要求来看, “双师”素质教师严重缺乏。目前高职院校师资主要是由普通高校、普通师范院校、职业技术学院和设有职业技术教育师范专业的普通高校的毕业生直接到校工作, 再就是从教育系统或各个事业单位专业人员中引进或聘用的。教师队伍中具有实际工作经验和技能的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非常缺乏。由于受到传统精英教育重理论知识传授的影响, 高职中大部分教师较少甚至没有实践经验, 更谈不上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 多数教师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实训能力、现场教学能力都处于弱势。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不仅精通专业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十分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在教学实践中, 老师讲得多, 启发学生参与得少, 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 对学生创造能力、应变能力的培养很少。重理论而轻实践, 导致许多教师是理论的巨人, 实践的侏儒, 不能满足职教教学的需要, 学校教学质量也难以保证。

社会各界都关注着教师的教学质量, 对他们的要求和期望都很高, 尤其是社会对于高职院校教师能力和素质上的要求较高, 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 还要求教师拥有较强的实践和操作能力, 即要成为“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的教师除了教授学生理论知识外, 更多的则是带领学生实际操作。为了适应这种外部和内部需要, 高职院校教师不得不提高学历, 进修学习。而繁重的日常教学和不断提高的内外部要求使教师处于一种紧张状态之中。除了完成学校常规的教育教学任务之外, 还要忙于考取各种名目的资格证, 撰写学术论文, 以及应付各种名目繁多督导与检查。这占去了教师本就有限的精力, 使得教师疲于应付, 忙于奔命。这就极容易造成高职院校教师心理的失衡和焦虑,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任何矛盾都可以使其产生职业倦怠。

学生问题也是高职院校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之一。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许多来自高考落榜生, 而高职院校的录取分数之于其他高校的录取分数要低上很多,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业成绩比较差, 学生知识基础水平较低, 不爱学习、不会学习, 学习态度和积极性较差, 自我意识较严重, 个性张扬, 遵守纪律的意识较弱, 且伴有长期形成的不良习惯, 他们的问题行为比一般中学生来说显得更为明显, 并且不易改变, 再加上职业院校的学生厌学情绪普遍较重, 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课居多, 上课效率不高。这就意味着教师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到教学中去, 加大了教师教育与管理的难度, 职业院校教师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处理学生问题。可是经过很大的努力, 学生的问题也没有明显改善或无法达到预定的目标, 这容易使教师疲惫不堪, 教师在一次次的努力失败之后, 势必更容易采取机械的、无人情味地方式对待自己的教学对象, 导致倦怠心理的产生。

二、应对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措施

缓解高职教师职业倦怠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和高职院校以及教师本人的共同努力, 寻找应对措施, 以帮助高职教师消除或缓解职业倦怠。

1. 加强社会宣传, 合理定位高职教育

从社会角度来看, 主要是为高职教育创造一个好的发展环境, 改变社会各界对高职教育的认识, 高职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 但高职院校社会地位不高, 这就需要国家制定有关政策, 给高职教育以合理的定位, 使教育投入和对高职教育的期望相匹配。加大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重要性的宣传, 加大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投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 提高高职教师的社会地位, 要逐步形成一种对高职教师的公共信任和支持的社会环境, 增强其职业认同感和集体自尊感。

另外, 通过深化高等职业教育内部的改革, 形成有利于高职教师不断发展提高的用人机制。在进修研讨、学历提高、职称评定和晋级晋升等方面为高职教师提供与普通高校教师同等的机会, 使教师产生价值感和归属感, 着力营造平等、公正的有利于高职发展的社会氛围, 以便吸引更多优秀专业人才扩充到高职教师队伍中, 使高职教育的发展得到有力的支撑。

2. 完善高职院校管理体制

高职院校首先要实行开放民主的行政管理。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 学校对教师的管理要以尊重、信任为前提, 实施人性化管理。要赋予高职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主权和教学自由度, 尽可能满足教师科研、进修研讨、自我提升等合理需要, 给教师创造展现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和条件。授权教师自主工作, 并承担更多的责任。为高职教师提供更多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师座谈会, 设立校长信箱、校长接待日等形式, 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机会参与学校日常事务管理、制定学校的整体发展战略。这样, 一方面, 能够激发教师的主人翁意识, 提升自我价值评判;另一方面, 也能够增强管理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在这种民主的氛围下, 教师能够感受到强烈的归属感和使命感, 增强对本校的认同度。其次, 学校要建立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 健全考评机制, 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 以区别教师的教学效果, 体现竞争精神。最后, 学校要注意引导教师把个人的工作目标与整个院校的发展方向相结合, 通过提供共同愿景, 将学院的发展目标与教师的期望结合在一起, 满足教师的事业发展需要。高职院校管理者应帮助教师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包括教师的职业发展方向、工作说明书和岗位规范等;为教师描绘出组织和个人的发展远景并帮助其实现;整合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和学校的长远发展蓝图;努力为教师创建施展才华的舞台;为其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和挑战自我的机会;提升教师工作的满意度, 减少流失率。同时又能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和创造力。既满足其成就需要, 又能促使学校的预期目标转化为教师积极工作的动力。

3. 提高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 加强教师心理自我调适

国家对提高职教教师自身素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教育部在2006年11月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表示“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 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 积累实际工作经验, 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高职院校应出台相应的具体教师学历或实践进修的办法, 减轻繁重的日常教学工作量, 实行脱产或半脱产进修。高职教师应积极按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有关规定, 提高自己的实践教学等能力。如此高职教教师的综合素质才能有一个全面的提升。通过提高高职教师自身素质, 减轻其工作负荷和压力。

其次, 从教师自身的角度来看, 教师必须进行自我调适, 减轻和消除职业倦怠的影响。高职院校学生与普通本科生有所差别。高职学生生源相对较差, 他们的自制力、自我学习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能力都相对较差, 纪律性不强。这就导致了高职教师工作量增大、工作压力增强, 挫折感也相对增强。所以, 高职教师要掌握一定的缓减压力、抵抗挫折的方法, 不断增强自身的耐压能力, 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我们要能够识别自身职业倦怠的症状, 并且在产生危害之前捕捉到它, 加以心理自我调适, 那么我们就能很快恢复平静。

三、结语

总之, 职业倦怠作为一种心理现象, 在我国高职教师中已经普遍存在。教师的职业倦怠直接关系到国家人才的培养, 为预防和缓解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 帮助教师走出职业倦怠, 社会、高职院校及教师个人应该积极行动起来,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帮助高职教师预防和走出职业倦怠, 体验工作的成就感, 保持工作的积极性, 促使高职教师积极创造事业上的成功, 进一步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摘要:高职教师是我国教师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人们却往往忽视了高职教师这一特殊群体。实际上, 高职教师已经成了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因此, 研究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产生原因, 探讨应对措施, 对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分析高职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 提出了缓解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倦怠,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李红梅.试析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J].辽宁高职学报, 2011, (6) .

[2]蔡建国.高职教师职业倦怠初探[J].长治学院学报, 2007, 10 (5) .

[3]任晓丽.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分析[J].探索, 2010, (7) .

[4]吴红宇, 钟前明.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根源及解决的可能途径[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10) .

[5]赵孟静.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及缓解对策[J].教育与职业, 2009, (26) .

[6]唐志红.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场域”压迫分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9, (8) .

浅谈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破解措施 篇3

【关键词】农村初中     信息技术教师     职业倦怠     成因     措施

2000年,教育部颁布《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等文件,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全国中小学必修课程中,这对于我国提高公民特别是青少年信息素养,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需求的人才具有战略意义。15年来,随着国家各种项目的推行,硬件设施不断完善,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师也在逐年增多。信息技术教师虽然没有考试评比的压力,但对自身的工作处境常常感到很难堪,对自己的专业化发展很迷惘,产生了很严重的职业倦怠。

一、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一)信息技术学科的特殊性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社会和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越来越高,升学率和名次依然是他们最关注的对象。信息技术课程由于不属于统考科目,只能退居次要地位,信息技术课成了学生的调节课、娱乐课。即使信息技术教师自定标准给学生一个成绩,也不会加入学生的总分,对学生的名次没有影响,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质兴趣并不高,让老师处于一种尴尬境地。加之农村学生家长观念普遍比较滞后,信息意识淡薄,他们并不关注信息技术课程,无形中加剧了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压力。对于信息技术教师来说,他们认为自己的工作没有得到认可和检验,削弱了工作的积极性,感到工作没有动力和成就感。

(二)信息技术教师工作的复杂性

信息技术教师一般还要兼代其他统考科目,工作量很重(一般在20节左右),信息技术课成了摆设。由于无纸化办公的要求,大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除了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兼有打字复印、文档处理、机房维护、摄像、照相、服务其他教师等工作,农村信息技术教师存在的角色,更多是在充当学校的“技术员”。在这种“技术本位”观念的影响下,外界缺乏对信息技术学科和教师本身特性的理解和关怀,造成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现象。

(三)农村初中管理粗放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设置少,信息技术教师一般不受重视,使他们的才能发挥受到抑制,品尝不到收获成功的喜悦。信息技术课程的非主体地位,加之无作业、不带班,致使考评时无法加以准确量化(其实信息技术教师身兼几职,恐怕和伏案批作业的教师工作量相差无几),使得信息技术教师在职称晋升和年终评优评先上受到很大的限制和影响,导致大部分信息技术教师失去了工作热情,加重了职业倦怠。

二、克服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职业倦怠的措施

(一)客观方面

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对教师建立一种合理的期望。教师是凡人,能力也是有限的,不是无所不能的,给教师一个适当宽松的环境,以减少教师的心理压力,为教师行业创造一个较为宽松的人文环境,同时不断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使教师乐于从教。

国家和政府要加大对农村信息化教育的投入,尽快落实“校校通”和“班班通”工程,优化信息化环境。国家应该制定严格的信息技术课程考试制度,将信息技术课程纳入统考科目,督促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落实好信息技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引起学生和家长的重视。

学校在落实制度管理的同时应坚持“人性化”管理,尽量为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积极倾听和采纳教师正确的意见和建议,并抓好落实。完善信息技术教师的考核方案,使信息技术教师劳有所获,细化过程管理,做好登记和评估,涉及教师利益问题时,能做到既考虑成绩也考虑工作量和科目的性质。鼓励教师参加各种类型的培训,在学校内部也要为信息技术教师搭建个人发展的平台,促进专业化发展,让信息技术教师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在研究创新中接受挑战,在挑战中提升专业水平。

(二)主观方面

首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修养,不但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多读一些好书,通过学习净化心灵,开阔心胸。应该理性地分析所遇到的困难,实事求是,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积极运用心理调适策略,努力调整自己的态度、情感和行为,积极地应对压力,学会称赞自己、奖励自己,要多关注自己成功的点点滴滴,积极地进行自我肯定,多干一些实事,少发一些牢骚,切实树立“干一行爱一行”的心理。

其次,要以积极的心态参加学校以及社会的各种活动,与学生、同事、领导、家长及朋友保持正常的社会交往,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来满足彼此之间的心理需要。通过与人的交往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再次,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安排合理有效的工作时间,处理好工作和生活的关系。发展业余爱好,多参加体育锻炼,通过体育锻炼来释放压力,增强信心与勇气,保持开朗愉快的心境,微笑面对工作和生活。

【参考文献】

[1]李葆萍,孙双.从农村信息技术教师职业生存现状反思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J].中国电化教育,2010.

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篇4

职业倦怠是教师职业的一种病态,它是由教师身心疲乏而产生的一种对教育教学工作厌倦、懈怠的心理反应。据统计,在我国庞大的教师队伍中,大约有百分之三十的教师存在职业倦怠或职业倦怠发展趋势。如果这一现象得不到及时的改变,那么它将对整个中国社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教师职业倦怠是一种病态,其症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身体疲劳。

2、精神紧张、失眠多梦、情绪暴躁,容易对周围的人发脾气。

3、不想干工作,对工作和领导有抵触情绪。

4、自我封闭,不与其他人交流、交往。

5、工作上总是爱抱怨,喜欢怨天尤人。

6、自我贬损,自己看不起自己。

7、没有上进心,对教育教学工作敷衍了事,职业发展停滞。

8、容易把自身不良情绪宣泄到他人尤其是宣泄到学生身上,因而采取对学生进行打骂的体罚方式。来自加拿大学者的调查结果显示,被体罚儿童成年后吸毒和酗酒的可能是正常儿童的2倍,因而患忧虑症、反社会行为倾向和抑郁症的几率大大增加。在偶尔被打的受访者中,有21%的患上了焦虑症,70%的患上了抑郁症,13%的酗酒,17%的吸毒。这一结果令我们感到震惊,但更多的是大家对教师职业倦怠这一“怪病”的担忧。

众所周知,每一种病都有其病因,教师职业倦怠这一种“病”也不例外,如果我们想要根治这种“病”,我们得首先找到它的病因,然后对症下药,方能做到“药”到“病”除。我从教已经有有八年了,在这段时间里,我曾接触过成百上千的教师,在他们当中,就有一部分人存在教师职业倦怠这一现象。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也有过职业倦怠情绪,它严重伤害了我所教过的学生,也给我在教师职业上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力。现在,我结合其他教师及自己的一些经验,粗浅地谈谈教师职业倦怠形成的原因。

一、工作繁多 压力大。

伴随着教育的发展,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多,教师除了要传道、受业、解惑之外,我们还要充当诸如:学生安全宣传员、监督员,学生卫生监督员,学生心理辅导员,法律知识宣传员,学生的知心朋友等众多的角色,与此相适应的需要教师完成的软件和硬件资料也越来越多。我粗略计算了一下,教师每年写的字是普通人平均水平的二十倍;每年说的话是普通人的十倍;吸入粉尘的量是普通人的五倍。此外,我们还面临来自学生、学生家长、学校领导自身家庭以及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在众多压力的驱使下,教师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情绪,这种情绪一旦产生,它又会反作用于各方,从而形成教师职业恶性循环,最终,我们所教的学生和我们自身都会成为教师职业倦怠的牺牲品,这无疑是一个教师职业的悲剧,其对整个社会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二、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每个教师在即将踏上讲台的之前,我们都怀揣着一个完美的教育理想,但过一段时间之后我们会发现,在现实的教育环境中,我们总会遭到一些不公正的待遇,如上级对教师的考核不公正,教师的评优选先单凭关系,工作量的分配不合理,工作的调配存在领导意图,学校领导对教师的评价不客观公正等。慢慢地,我们会发现,无论我们对工作多认真,无论我们对工作付出再多,无论我们多么用心地去对学生、教学生,始终都得不到领导的肯定,评优选先得名额总落不到我们头上,于是我们最初的教育理想会随之破灭,时间一长,职业倦怠情绪自然而然会产生。

三、待遇差

工作条件落后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欣喜地看到,政府对教师的待遇越来越好,我们教师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教师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还很落后,远远跟不上教育的发展需求,这主要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各地区经济条件所决定的。可一部分教师由于缺乏最基本的政治觉悟,不能客观地看待这一现象,他们总爱拿自己的待遇、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同其它经济发达地区老师的待遇、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相比较,他们总认为自己所享受的待遇就是最差的,而自己所在学校的条件就是最差的,自己所教的学生也是最差的,……,在这一系列想法的推动下,教师的心理会严重失衡,时间一长就会产生教师职业倦怠情绪。

综上所述,教师职业倦怠情绪的成因是多样的,复杂的,综合的。我们不能简单地看待其成因。既然找到了教师职业倦怠的病因,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医治”好这一天底下对人类影响最大的职业病。

策略1 教育主管部门可以结合本地区实际,各学校实际,尽量为教师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工作,形成人性化管理模式。争取在为学生减负的同时也给我们教师减一下负,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去做一些真正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事。

策略2 学校主管部门和学校要改变其对教师进行单一的、量化的、非人性化的评价和考核模式,实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考评办法,在考评过程中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争取给每位教师以客观公正的评价,让评价促进教师职业发展。

策略3 学校领导要想方设法,积极改善教师在学校的居住条件和工作环境,切实为每一位教师着想,多关心每一个教师的生活和工作,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每一位教师都能把校园当着自己的家,从而把学生和同事当着自己的亲人,以形成良好的教风和学风,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安心工作,搞好教书育人的工作。

浅议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应对策略 篇5

陈晓玲

“职业倦怠”即从事某项职业久了的疲倦、困乏和怠慢。这是我个人肤浅的字面理解。当然,其内涵、外延、具体表现及应对这种状况的措施方面,听专家讲解后已全然明了。职业倦怠专门用来说明个体在职业环境中,对于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的一系列心理与生理综合症。马红宇老师把职业倦怠维度归为:情绪衰竭,即个体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去个性化,即个体以消极、否定或者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到访者;低个人成就感,即个体评价自我的意义与价值的倾向降低。的确,现代大部分教师的职业倦怠通常表现为:精神疲惫,体力明显透支,对工作失去兴趣,缺乏工作热情和创新力;无成就感,感觉工作付出不少,但成绩不大,对事业追求失去信心;在工作上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盼望早日退休;在情绪上常常表现为焦躁不安,紧张,萎靡不振,效能感降低,甚至以一种冷漠疏远的感情对待学生等。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状况?有办法让这些蜡烛的火焰继续燃烧吗?

一、教师职业倦怠形成的原因

我2003年参加工作到现在已有10余年了,正处于职业倦怠的反复轮回时期,结合我自己的经历和专家的分析,主要原因有:

(一)压力源。在当代社会教育的背景下,老师们一边要遵从素质教育的规律,为了上级的检查,每天做不完的资料占据了自己本该自己提高和学习探索的大量时间,一边又要完成应试教育的任务,于是每天的匆忙之中,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几十年如一日的在教室与办公室这两点一线间穿梭,重复着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这些相同的工作内容。而且还要保持几近相同的工作节奏,疲惫不堪之余还要整天把学生守好,否则安全问题自负。这样即使是“蜡”变成“铁”也会提前燃尽的。

(二)环境因素。据相关研究显示,缺乏领导的支持是教师产生工作压力和倦怠的重要因素。教师评职晋级评职,所需的“优”当然不会是老老实实干工作的老师能获得,这种情况下老师会失去工作信心,会认为认真干还没有不干的那些好;平时的考核制度老师没有发言权,即使有也是形式而已,这种情况下教师们对所处的组织环境不满,抱怨连连岁月,官僚主义作风严重,无效能,不关心教师,对教师的评价不够公正。这些都会造成教师对工作产生逆反心理,产生职业倦怠。

(三)个人因素。现代好多家庭双方都是教师,一个在乡镇,一个在城里,或者两个都在乡镇或都在城里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整天几乎没时间照顾家庭,小孩,家庭的许多琐事会让教师心烦,进而厌倦自己的职业,甚至于辞职,改行,我们身边到现在就有不少辞职和改行的。另外,还有许多比如教师待遇和地位方面看,都会让老师们有惧而远之的心理。老师们感觉不到做教师的幸福,进而也会倦怠„„

二、重燃和维持火焰,即倦怠的恢复与预防

听了专家的分析之后,我觉得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职业的特殊性,既然选择了,就要做好,在不断的职业倦怠中我会重新审视自己,以良好的师德形象规范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态,关爱自己的学生,以他们为本,全身心投入,做好自己的良心工作。

(一)积极应对,保持良好的心态。

我们知道,我们面对的职业对象不是产品,而是活生生的有个性,有自己思维的人,教育好他们,和做任何事情的一般规律一样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会有巨大的挑战性,如果没有良好的心态并保持长久是难以完成自己的使命的。要认知这种心态的维持也是一种艺术境界,需要定力和修炼的。当然,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就会积极应对,泰然处之。

(二)全身心投入。尽管我们每天从事的都是教育教学工作,但教育教学本身是极具 1 创造性,不仅教学内容和方法是动态的,而且所面对的学生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在这充满活力的教学环境中,每一天都不可能是单一重复的。我们应该不断开拓与探究,以唤起自己的工作热情。作为教师,我们千万不要作茧自缚,只关注生活中机械重复的一面,而忽视动态变化、生动活泼的一面,我们不能改变现实,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

破解教师职业倦怠之我见 篇6

引子一:

一份对北京市50所不同体制幼儿园的477名教师进行的调查显示,有明显倦怠倾向的教师比例高达59.5%。调查中感到疲惫不堪的占88.5%,时常担心出事的占86.7%,经常焦躁不安的有65.9%,而常常只想一个人呆着什么话也不说的教师则有65.6%之多。(摘自《中国幼儿教育报》)引子二:

成都市一项“关爱教师”的调查结果表明:有63.2%的教师希望自己接受心理咨询,其中10.36%的教师还认为自己急需接受咨询。在调查中回答“工作中感到最焦虑的问题”时,很多教师给出的第一个答案是“压力过大”。在回答“教师工作量呈什么趋势”时,88.6%的教师认为呈上升趋势,只有1%的教师认为呈下降趋势。有89.1%的教师认为当前的工作量过大;而对自己目前工作状态进行评价时,51.8%的教师选择了“疲于奔命”这个答案,只有7.25%的教师对自己的评价是“游刃有余”。(摘自《幼儿教育》)引子三:

对我区300名教师进行调查结果显示,58%的教师不时有离职的念头,表示只要能找到一份待遇还可以的工作,就不想再当幼儿教师了;12%的教师想提前退休。

统计数据显示,教师呈焦虑症状检出率为43.5%,呈抑郁症状检出率为48.8%。比全国正常人群心理障碍发生率(20%)高出一倍多(《中国教工》2002年第6期)。在不同教师群体中,心理问题存在差异。

[摘要] 在社会变革的大环境里,幼儿教师心理健康一直被社会所忽视。随着以人为本的教育改革理念被广泛接受,幼儿教师的生存状态逐步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近几年幼儿教育领域的改革让广大幼儿教师的职业安全感和稳定的物质待遇面临巨大的挑战。社会对幼儿教师的地位、经济待遇的忽视与其对幼儿教师越来越高的社会期望之间出现了越来越大的鸿沟,也就造成了教师超负荷的压力。由此可见,对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倾向加以应对是幼教界的当务之急。关键词:有效解压 缓解压力 定位

沟通 倾诉 放松

专家认为,被调查教师的状况不容乐观,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对我国教育是一个潜在的障碍。教育改革须关注教师压力,有必要马上采取措施来帮助教师治疗与预防工作倦怠,采取措施来确保教师的生理、心理健康,包括定期体检、组织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等,以进一步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水平。由此可见,对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倾向加以应对是幼教界的当务之急。

一、工作压力来自何方

据专家介绍,幼儿教师的压力在生理心理方面表现最为明显。依据二十几年教学管理经验,对压力来源做简单分析。

1、来自教师生理方面的压力:

工作时间长。据数据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幼儿教师人均日劳动时间为10.06小时,比其他岗位的一般职工日平均劳动时间多出2.01小时,但睡眠时间都比一般职工日平均少1.92小时。

工作量大。作为幼儿园的一线教师,不仅要照顾几十名孩子的吃、喝、拉、撒、睡,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处理接连不断的突发事件,以及大量的案头工作外,还要接受上级部门的验收检查,领导的随堂监督,个人职称评定,家长方方面面的要求等。幼儿教师在一天中的 每时每刻都要做到“眼快、嘴快、手快、腿快”,大脑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稍不留神,就会发生抓伤、挠伤或推打事件发生,一旦发生;可想而知,将会引发一系列问题。

2、来自教师心理方面的压力

社会各界对幼儿教师角色期望太高,让幼儿教师感到较重的心理压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现代家庭为之奋斗的最高目标,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进名园,成名人,学出点名堂,高人一筹。从上到下又经常搞一些评比,目的是想出名师,成名园。面对家长渴望的眼睛,领导高标准的要求,让我们的教师如芒在背,身心深感疲惫。而在非专业人士眼中,幼儿教师只是“孩子王”,只要带孩子玩玩即可,是否专业并非重要,看好孩子轻松自由。让教师承受心理落差。

幼儿教师个人因素也是造成心理压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有关心理专家分析说:“有的幼儿教师期望值过高,高期望值需要个体付出更大的努力,但有时竭尽全力仍然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因此,自我期望值越高,与现实冲突越激烈,产生的压力感就越大”。其次,幼儿教师过低的能力素质。当个体文化水平不高、职业能力有限、经验不丰富,与职业要求形成落差时,但个体又想得到超出自己能力范畴的成就感,自然就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

许多地区从上到下,经常搞一些教师培训或荣誉评比活动,而幼儿教师所占的比例少之又少,往往面对的一些活动通知,局限在中小学,我们幼儿教师只能望而却步。一旦参与某项评优活动,幼儿教师的竞争力及地位自然就有明显的差距。给一些积极向上的教师自然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二、并非压力都能变动力

幼儿教师是一个有文化、有知识、思想敏锐的群体,心理敏感度大 于其他职业,自然压力也大。而在许多人眼里,幼儿教师是一个轻松、浪漫的职业,每天被那么多可爱的孩子围在中间,欢声笑语萦绕耳边,工作中充满了乐趣。怎么会产生职业倦怠呢?其实不然,幼儿教师是我国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与其他教师相比,既要付出大量的脑力劳动,同时也得付出相当大的体力劳动。尽管绝大部分幼儿教师都感觉压力比较大,但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压力,很大一部分教师在遇到压力的时候,都是采用“逃避”、“回避问题”、“消极等待”等策略。因此,降低工作压力,缓解教师的压力是预防和干预教师职业倦怠的良药。笔者从下面几个方面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压方法。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为自己定位。“金无赤金,人无完人”。一个人固然有短处,但更多的有很多长处,万万不能只看到自己的短处,就全盘否定自己。因此对自己的评价要恰到好处,既不要夸大,也不要贬低。骄傲固然不好,妄自菲薄也非常有害,不利于认同自我。作为幼儿教师就需要对自己的职业角色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和能力,为自己确定目标和发展的方向。我们知道,幼儿的可塑性强,幼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一方面要照料幼儿的饮食起居,另外还要发展幼儿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同时培养幼儿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这个过程中,面对知识的更新,幼儿教师要不断学习,接受新知识、新理念,提高自己,适应社会的发展;还要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不断学习、努力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要有自己的专长,才会在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工作起来才有信心,有成就感。另外,要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名利,当与别人产生冲突时,我们要学会换个角度思考问题,从自身找原因可以减少情绪的纠葛,减轻压力。当遇到挫折和失败时,我们应该学会正确认识和对待失败,不能一味地责备自己,从而自酿压力。其次,要学会沟通和倾诉。作为教师,我们可沟通的对象很多,除了家人、朋友、同事之外还有家长。通过与别人的沟通,我们会了解到别人的生活可能比我们自己还艰难,压力比我们还要大,我们就会感到心理平衡,压力也随之减轻。我们的倾诉有很大一部分是抱怨,抱怨实际上是自我解压的一种方式,是倾诉的主体。正如培根所说“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诉,你将分掉一半忧愁”。因此,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心理层次理论,人的需求是分层次的,最低级的需求是人的生理需求,这对每位教师来说都很容易满足。但是高层次的情感和价值需求无法靠个人的力量而获取,必须借助于社会,只有在社会大背景下通过和别人的沟通,通过向别人倾诉,才能让别人了解并理解我们,别人才能向我们表现出同情或欣赏,我们也才能从中得到情感或价值的满足。第三,要建立并不断巩固自己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适当帮助你缓解来自多方面的压力,理顺一些杂乱的思绪,帮助你调整来自外界的郁闷并分解一些忧愁。良好的人际关系分为三个部分,即与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与同事的关系以及与其他社会交往中的友人的关系。在家庭中,教师应努力营建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美满的家庭,幸福的婚姻,能促进个体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能在个体遇到困难时给予鼓励和帮助,缓减个体的心理压力。这一点对于幼儿园教师尤为重要。在工作中遇到困扰、受到压力的教师如果回到家中能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在工作中本应体验到而没有体验到的满足感就能够在家庭中得到弥补。而没有配偶及家庭的理解和支持的教师很难在工作之外获得情感上的舒缓和心理上的安慰,因而很容易产生孤独、忧郁等消极情绪,不利于心理健康。因此,良好的家庭关系可以使你感到幸福和欢乐。俗话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在幼儿园里每个教师因知 识经验、环境经历、个人爱好的影响而形成各自不同的特色和长处。所以在单位这个大集体中,尊重同事的人格,容忍他人与自己的不同;切不可嫉妒和贬低有才气的同事,虚心学习,取人之长、避己之短;对待同事尽量坦诚豁达;遇到摩擦,多份宽容、多份接纳。因此,与同事关系良好可以使你感到自我的价值和信任感。同样与旧友的良好关系可以使你感觉到生活轻松与和谐。

第四、要学会寻找自己放松心灵的港湾。工作和生活压力太大,人很容易出现心理上的疾病。因此作为育人的教师除了会工作还要学会休闲,通过休闲来丰富我们的生活,改善我们的生活,这既是为自己的身体,也是为教学工作。开阔的视野,广泛的兴趣,一定会增加对生活的热情和信心。体育锻炼,让我们精力旺盛,情绪饱满;而音乐又让我们情感细腻,心旷神怡;外出郊游,更让我们放松身心,忘记烦恼„„试想,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我们骑车沐浴在春日的夕阳里,看那返青的麦苗,看那鹅黄的嫩芽,看那回家的燕子,吻那泥土的气息,野草的芳香,这不也是一种幸福?忙碌了一周,利用星期天,去逛逛街,购购物,赏心悦目,不也十分惬意吗?

最后我真诚地建议每位幼教同行,健康是最永恒的东西,守住健康才能守住我们最爱的幼教事业,守住健康才能关心、呵护每棵幼苗。健康并不意味着不吃药不看病,健康还意味着心理健康,要有充足的睡眠、规律的生活、宽容的心态、良好的社会关系,包括和谐的家庭关系、融洽的同事关系等,我们要学会坦然去面对工作中的一切困难和挑战,学会恰当地表达情绪,学会忍孚现实、学会如何劳逸结合,做一位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教师,让快乐一直伴随着你工作到永远。参考文献及资料来源:

1.《国际心理学手册》

主编 鲍利克(德)罗森茨维格(美)主译 张厚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6月第一版 2.《心理诊断》 [荷兰]j·j·F·ter拉克著

陈会昌译 华文出版社 2002年2月第一版

3.《信息时代与心理调节》 颜世富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年9月第一版

4.《中国教工》、《扬子晚报》、《东台日报》、《幼儿教育》等报刊

5.《上海教育科研网》、《中国教育先锋网》、《青岛市普通教育教研网》等网站

作者:卞凤荣

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 篇7

“职业倦怠”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弗普顿伯格于1974年首先提出的。“职业倦怠症”又称“职业枯竭症”,它是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上班族在工作的重压下体验到的身心疲惫、能量被耗尽的感觉,这和肉体的疲倦劳累是不一样的,而是缘自心理的疲乏。这种状态主要表现为:身体疲劳、情绪低落,创造力衰竭、价值感降低、人性化淡漠等。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原因

1.学校管理因素的影响

在新课程改革下,每个中学学校课堂的教育改革都取得了初步的成就,各级各类的检查及各地区教育部门学习不断,在不同程度上打乱了教师的教学计划,占用老师们的教学、交流时间,让老师们怨声载道,逐渐丧失了工作热情;学校各种规章制度较为死板,缺少灵活变通,教师在教学中只能按部就班,按照规章规则进行教学,课堂就缺少了教师的自主性、创新性。忽视对教师心理的疏导等诸多管理上的漏洞,造成了教师心理上的阴影,逐步导致教师对自己职业的反感、厌恶,最终形成了老师们的职业倦怠。

2.学生因素

首先,90年代末出生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叛逆心理比较严重。如今的独生子女,个性较强,很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心理素质差,问题行为很多,难于教育。其次,班级人数较多,个人素质参差不齐,要进行正常的教学确实有困难,如果再执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教条,教师就真的无能为力了,这给倦怠的发生提供了长期的条件刺激。最后,长时间超负荷的工作使教师的身心感到疲惫。班主任教师晚上查寝到深夜,早上还要陪伴学生出早操,工作时间的延长意味着家庭生活时间被剥夺。当教师以牺牲家庭生活和亲子关系为代价投入工作的时候,如果工作本身并没有因自己的努力而出现企盼的效果,教师就会陷于挫折的深渊之中而不能自拔,就会出现严重的情感衰竭。

3.教师生活环境的影响

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社会中的人。教师的生活环境会给教师的心理带来很大的影响。教师的工作环境主要是教师所处的人际关系环境。现代社会中,人是社会关系网络的一分子,这个世界不可能再有“世外桃源”式的与世隔绝的生活。教师职业无论是组织形式、工作形态还是工作内容,相比于其他知识分子从事的职业而言,都是比较封闭的,这就需要教师为自己建立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以缓解本职工作所带来的压力和倦怠。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当前的课程改革和教育更新的走向需要教师走出以前个人的、封闭化的教学模式,转而面对更广泛的人际关系,包括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教师与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关系、教师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与课程专家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系,这些人际关系不仅是相互间的联系,更是一种信息的交流、切磋与碰撞。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被视为教师人格完善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

三、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措施

缓解教师职业倦怠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还必须在学生和教师个人层面上采取有效的措施。

1.加大社会支持力度

国家一方面应不断增加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改善中学的硬件设施;同时不断提高教师的收入水平,只有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教师才会将更多的精力和热情投入到教学工作当中。另外,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全社会关注教师的现状,鼓励有才能的人到学校任教,为中学教育注入新鲜血液,带来先进的管理及教育理念。这样才能让教师从工作中体会到自身的价值,才能增强工作的吸引力。还要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一种职业社会地位的高低,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从事该职业人员的受尊敬程度,也影响他们对所从事职业的热爱程度。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有组织、有计划地通过各种形式向群众大力宣传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巨大作用,教育广大群众尊重教师的劳动,尊重教师的人格,能够创造正确健康的社会舆论,并在一定程度上统一和控制大众心理,让全社会都重视教师、尊重教师,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2.教师和学生在学习方式上的共同努力

高尔基说:“当工作是一种乐趣时,生活是一种享受;当工作只是一种义务时,生活则是一种苦役。”中学教师在娱乐休闲活动极度缺乏的状况下,更应该把工作当作是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学校应该经常组织教师互相探讨自己的教学方式,并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加以改进,上文曾经提过,无论是谁,对同样的内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都会厌倦与懈怠,所以教师应该经常地对自己所讲的内容进行总结并且推陈出新,让自己所讲的内容变得更加易懂和富有乐趣,而不是一味地把原来的模式一遍一遍地重复给自己的学生,这样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本人都会逐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3.教师要确立合理的专业期望值

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 篇8

“职业倦怠”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弗普顿伯格于1974年首先提出的。“职业倦怠症”又称“职业枯竭症”,它是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上班族在工作的重压下体验到的身心疲惫、能量被耗尽的感觉,这和肉体的疲倦劳累是不一样的,而是缘自心理的疲乏。这种状态主要表现为:身体疲劳、情绪低落,创造力衰竭、价值感降低、人性化淡漠等。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原因

1.学校管理因素的影响

在新课程改革下,每个中学学校课堂的教育改革都取得了初步的成就,各级各类的检查及各地区教育部门学习不断,在不同程度上打乱了教师的教学计划,占用老师们的教学、交流时间,让老师们怨声载道,逐渐丧失了工作热情;学校各种规章制度较为死板,缺少灵活变通,教师在教学中只能按部就班,按照规章规则进行教学,课堂就缺少了教师的自主性、创新性。忽视对教师心理的疏导等诸多管理上的漏洞,造成了教师心理上的阴影,逐步导致教师对自己职业的反感、厌恶,最终形成了老师们的职业倦怠。

2.学生因素

首先,90年代末出生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叛逆心理比较严重。如今的独生子女,个性较强,很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心理素质差,问题行为很多,难于教育。其次,班级人数较多,个人素质参差不齐,要进行正常的教学确实有困难,如果再执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教条,教师就真的无能为力了,这给倦怠的发生提供了长期的条件刺激。最后,长时间超负荷的工作使教师的身心感到疲惫。班主任教师晚上查寝到深夜,早上还要陪伴学生出早操,工作时间的延长意味着家庭生活时间被剥夺。当教师以牺牲家庭生活和亲子关系为代价投入工作的时候,如果工作本身并没有因自己的努力而出现企盼的效果,教师就会陷于挫折的深渊之中而不能自拔,就会出现严重的情感衰竭。

3.教师生活环境的影响

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社会中的人。教师的生活环境会给教师的心理带来很大的影响。教师的工作环境主要是教师所处的人际关系环境。现代社会中,人是社会关系网络的一分子,这个世界不可能再有“世外桃源”式的与世隔绝的生活。教师职业无论是组织形式、工作形态还是工作内容,相比于其他知识分子从事的职业而言,都是比较封闭的,这就需要教师为自己建立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以缓解本职工作所带来的压力和倦怠。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当前的课程改革和教育更新的走向需要教师走出以前个人的、封闭化的教学模式,转而面对更广泛的人际关系,包括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教师与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关系、教师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与课程专家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系,这些人际关系不仅是相互间的联系,更是一种信息的交流、切磋与碰撞。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被视为教师人格完善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

三、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措施

缓解教师职业倦怠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还必须在学生和教师个人层面上采取有效的措施。

1.加大社会支持力度

国家一方面应不断增加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改善中学的硬件设施;同时不断提高教师的收入水平,只有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教师才会将更多的精力和热情投入到教学工作当中。另外,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全社会关注教师的现状,鼓励有才能的人到学校任教,为中学教育注入新鲜血液,带来先进的管理及教育理念。这样才能让教师从工作中体会到自身的价值,才能增强工作的吸引力。还要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一种职业社会地位的高低,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从事该职业人员的受尊敬程度,也影响他们对所从事职业的热爱程度。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有组织、有计划地通过各种形式向群众大力宣传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巨大作用,教育广大群众尊重教师的劳动,尊重教师的人格,能够创造正确健康的社会舆论,并在一定程度上统一和控制大众心理,让全社会都重视教师、尊重教师,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2.教师和学生在学习方式上的共同努力

高尔基说:“当工作是一种乐趣时,生活是一种享受;当工作只是一种义务时,生活则是一种苦役。”中学教师在娱乐休闲活动极度缺乏的状况下,更应该把工作当作是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学校应该经常组织教师互相探讨自己的教学方式,并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加以改进,上文曾经提过,无论是谁,对同样的内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都会厌倦与懈怠,所以教师应该经常地对自己所讲的内容进行总结并且推陈出新,让自己所讲的内容变得更加易懂和富有乐趣,而不是一味地把原来的模式一遍一遍地重复给自己的学生,这样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本人都会逐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3.教师要确立合理的专业期望值

我们应该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有华丽的“高帽”,也有崇高而重要的社会意义。但是其本身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要认识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具有很大的相对性,学生学业成绩的好坏、发展的快慢,并不仅仅取决于教师一人之力,还受到所在地区社区和家庭环境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在人格的养成方面更是如此。教师有时需要一点适度的超脱情怀,不要一味强调自己培养国家栋梁之材的社会责任感,不要因为自己无论如何努力,如何感化,班级有些学生就是没有任何改变这种教育现实而产生耗竭感和幻灭感。因为教师也是血肉之躯,不是圣人,自己的能力有限。而且教育也不是万能的,不要把原本是家庭、社区和社会的责任统统归咎于自己头上,不要有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那样会经常在心理上产生理想与现实的落差矛盾,使自己长期感受到压力,自信心不断下挫,进而产生倦怠感。教师应放松心情,减轻心理压力感。正确对待压力,及时调整认知心态,磨炼意志,增强个人抗压性,学会交往,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 篇9

陈建祥

“如果可以的话,我劝你最好不要当老师。”

“我现在看到作业都不想批改,反正学生也不做……上完课我就走人,在教室里我1秒钟都不愿意多待……办公室也不久留,同事都自顾自的,没什么共同话题,也没什么活动……领导怎么说就怎么做呗,领导不会听你的意见的,你只要服从,不需问为什么……”

“我现在最想做的事就是能找个时间好好去玩玩,休息一下,但是真的没时间……”

“我们现在的收入还不如农民工,农民工包吃包住每天150多元,我们每天只有80多元……”

以上是一些老师的原话,老师这个职业面对的是更年轻,更有活力,思维更敏捷的一群人,教师职业是光辉的,是充满了欢声笑语的,可是从这些老师身上,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悲观失望,疲惫压抑,自我效能感低,精神不振的人,毫无欢乐可言!

这些教师产生了严重的职业倦怠!

众多研究表明,职业倦怠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在中小学教师中普遍存在。据

“2009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教师中,有86%的教师经历轻微的工作倦怠;58.5%的教师经历中度的工作倦怠;29%的教师经历严重的工作倦怠。

一、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教师为什么会产生严重的职业倦怠呢?这样一些事实有助于我们了解:

事实一

升学率是一个学校的生命线!

升学率是社会家长看一所学校好差的最重要标准

升学率是学校领导稳坐交椅或提拨重用的重要因素!升学率是套在老师脖子上随时可以紧紧松松的锁链!

事实二

从学校领导到教师的敬业精神随便举几个例子:

早操、课间操、课外(活动)操“三操”,校长教导主任班主任亲自到操场上,确保“三操”达到最优效果,特别是早操——六点半,多少人还在梦中,他们却站在操场上,等着学生,春夏秋冬,年复一年。

早晚自习班主任,教导主任,提前五分钟站在教室门口,校长常常是亲自来巡查,确保学生自习快速进入最佳状态。

晚睡前,监督学生入睡常常等到晚上十点多钟,不用说班主任教导主任,许多时候校长也是亲自到场检查晚睡纪律。学校流传多年的一句话很深刻,“高效率休息是高效率学习最好的保障”!

这亦成为惯例了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是多样而复杂的,但就其共同的方面来分析,主要有学校、社会、教师自身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学校方面的原因

1、工作时间过长。有关调查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人均日工作时间为9.67小时,比其他岗位一般职工平均工作时间多1.67小时,睡眠时间少1小时,娱乐时间少0.5小时。从现实来看,目前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时间要多于9.67小时。尤其是考试学科的教师,承受着考试和升学的巨大压力,为了适应考试的要求不惜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备课、补课、甚至抢课,正

常的8小时工作已不足以满足“考试”大任的需要,教师们就牺牲节假日、正常的休息、娱乐时间。日复一日的不停劳作,怎能不倦怠。

2.管理制度僵化

长期以来,学校管理制度中的偏差现象一直困扰着教师的职业发展。有的学校实行严格的“教师坐班制”,并实行刚性的监督管理,许多教师感到身心疲劳、极度压抑,创造激情受到了极大的挤压,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践踏。有的学校采用“末位淘汰制”、“转岗制”、“待岗制”等,给教师带来持续不断的紧张感,加重了教师的精神负担。

3.评价标准偏颇

时至今日,合格率、优秀率、升学率仍是衡量教师工作的唯一标准。大多数学校仍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考核教师的重要依据。至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健康人格的培养等则很难进入评估体系。样的评价标准造成教师间的不良竞争,影响了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在教学评价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标准的评价体系占大部分比重,教师自身的发展程度评定只占很小一部分。这种独立于主体之外的外部评价方式,不同程度湮没了教师职业自主性,使教师合理的个性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所从事的职业的倦怠。

4.人际关系失调

学校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组织,它对个体行为既有助长作用,又有削弱作用。紧张的校园人际关系是诱发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之一。校园人际关系失调首先表现为同事之间的关系紧张。学科间激烈而残酷的竞争使得教师与教师之间沟通难,易误解。不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得一些教师产生孤独感,疏于同事交往。其次是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时有发生。个别品德不端、学业不良的学生对教师的教育持对抗情绪,有的甚至对教师怀有敌意。无形之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难度和工作压力。

(二)社会方面的原因 1.社会期望过高

从古到今,教师职业一直被视为崇高的职业。传统文化中的“天地君亲师”、“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把教师推上了极位。当今时代,社会把教师尊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给教师贴上了神圣的标签;人们把教师比作“太阳”、“园丁”、“蜡烛”,其中包含着人们对教师的种种期待。尤其是独生子女社会加之就业难的现状,使家长对孩子的期望特别高,而他们又将这种期望寄托在学校后转嫁到教师身上,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给教师涂上了一层理想化的神圣色彩。社会的高期望加重了教师的心理负担,使教师产生程度不同的压抑感。

2.经济收入偏低

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使得教师的经济地位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同其他吃财政饭的行业相比,教师的收入仍然是偏低的,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大部分中小学教师的收入都低于同期参加工作的其他人员,这里还没有计算教师收入的含金量。教师普遍认为,自己的收入与当地居民收入相比,处于“中等”及“中等偏下”的水平。低微的经济收入使一些教师对自己的社会地位产生焦虑,有的感到心力交瘁,有的则心绪不宁。

3.舆论压力较大

当教师被人们推上神坛的同时,也成了祭坛上的牺牲品。社会一面赞誉教师的“红烛精神”、“春蚕精神”,一面又要求教师“恪守师道”,若有半点

闪失,便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一些媒体对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出现的某些问题往往不恰当地进行大肆渲染,无限泛化。一些家长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到教师身上,动辄指责教师,有的甚至上访、上诉。教师在一些人的眼里成了嗤之以鼻的嘲讽对象,成了任人宰割的代名词。在这种情形下,教师被放逐于尴尬的境地,忍受着多方面的烦扰。

(三)自身方面的原因

1、对自身要求不切实际

许多教师认为教师必须在学生、家长甚至社会人心中保持一个“完美”的形象,认为这是教师职业的必然要求,因而这些教师往往对自己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有的甚至要求自己成为一个“完美主义”者。这样,使得他们常常在无意识中压抑和否定自己的正常要求以满足职业需要。然而,美好的愿望常常与客观现实产生冲突,一旦出现差错,这些教师内心的自我谴责往往强烈而持久。事实表明,对自身要求越高,其自身的压力也就越大。持久的压力势必导致倦怠的产生。

2、个性品质不良

我国学者曾琦把教师划分成烦躁型、高度整合型和胆怯型三种。他认为烦躁型和胆怯型的中小学教师在面临外界压力和职业冲突时,往往表现为消极、情绪波动大。由此可见,不同个性品质的教师在面对压力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尤其是烦躁型和胆怯型的教师在焦虑、疲劳等方面都有更强烈的反应,从而导致倦怠的产生。

3、自我效能感不高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我能力的知觉和判断。自我效能感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动机。高自我效能感的教师对于自己的能力有信心,常设计较高

层次的目标,对教学活动更投入。而低效能感的教师倾向于选择较容易的任务,遇到困难容易放弃,在工作时常常怀疑自己的能力,常常设想失败带来的后果,这就会导致过度的心理压力和不良情绪反应,致使职业倦怠的产生。

(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随着社会转型期经济、政治结构的不断调整和整个社会价值观念的嬗变,个人所承担的压力日益增加,价值取向的多元和紊乱使得人们对自己的职业选择普遍缺乏信心和诚心,对职业的抱怨和敬业精神的缺失充斥于各行各业之中,教师也概莫能外。如教师职业一方面具有道德高尚、关怀他人、谦逊礼让、博学仁慈等理想人格追求,在价值取向上讲求“重益轻利”等,但另一方面现实生活中教师的经济收入相对低下,工作默默无闻,社会地位一般,这一切又使得教师在现代社会中变得缺少自信,相比古代社会教师“安贫乐道”的心灵归属而言,在社会转型期教师若缺乏对自身职业选择的自信及理性思考,必然会在理想中的教师职业的崇高感和现实生活中的教师收入、地位相对低下的差别间产生激烈的内心冲突,而社会对教师的过高期望往往使教师倾向于隐藏真实的内心感受以维持“形象”。长此以往,心理的疲劳与衰竭必然导致职业倦怠。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根据上述对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综合国内外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研究,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建立良好的学校支持系统

实践证明,良好的学校支持系统能有效预防教师职业倦怠的发生。因此,学校应从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

1.确立先进的管理理念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过去对教师的纯制度化刚性管理已远远不合时宜,新形势下的教育要确立先进的管理理念。学校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要关注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为每一个教师提供发展的机遇,帮助每一个教师体验发展的乐趣;要关心、爱护、尊重、理解教师,满足教师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要赋予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主权和自由度,增强教师的主体意识;要实行民主开放的管理模式,在制定规划、目标以及各种制度时,要充分听取、接纳、采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调动教师的主人翁意识,从管理层面上铲除滋生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土壤

2.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考核教师工作,不应以分数为唯一尺度,要综合考察,兼顾教师平时的工作态度、工作状态、师德修养、教育教学科研等,促进教师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实现自我价值;要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激发教师的自我发展要求;要建立公平合理、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防止懈怠情绪的产生。

3.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愉悦的人际关系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生活质量,有助于教师之间公平公正的交往,减少人际消耗与冲突。在教师感觉倦怠的时候,同事之间的相互支持往往会起到十分明显的作用。因此,学校要协调教师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要通过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师合作、交流活动,促进教师间的交往,增加教师间的亲和度,改变教师职业孤独感;领导与教师之间要多一点理解、信任和沟通,少一点埋怨、猜疑和指责;教师与学生间要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努力营造一种尊师爱生的氛围。从而舒缓教师的人际压力,缓解职业倦怠。

4.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克服教师职业倦怠的基本手段。克拉克认为专业的不足是教师职业的主要压力源。因此,学校应加

强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要充分利用校内各种资源完善教师的自我培养、提高体系,通过各种方式优化教师知识结构,为提高教师专业权威提供保障。如采取“传、帮、带”,进行各类观摩教学和学术交流,加强网络建设等来拓宽教师专业视野;利用校外各种资源,进行各种形式的师资培训,如短期函授、脱产进修、学历考试、专题报告等形式,以满足教师职业生存和职业发展的需要。

(二)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1.提高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提高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是解决教师产生 职业倦怠问题的有效途径。首先,各级政府要把尊师重教落在实处,在全社会掀起一个尊重教师的“教育热”。现行法律应对教师身份作出明确的规定,应通过修改《教师法》,首先明确中小学教师的公务员身份,随后在《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升级为《公务员法》的过程中,将教师公务员身份写进《公务员法》,以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其次,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教师的经济收水平,要根据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教师的经济收水平加以调整。相关部门要通过调整相关政策帮助教师解决住房、医疗等实际问题。

2.对教师建立合理的期望

社会对教师职业期望不宜过高,要充分认识到教师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是一个追求完善的“常人”,是一个具有多种个性和生活方式的多面体。要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来对教师加以考察。教师管理部门和新闻媒体应对教师职业角色进行合理的定位,要做好对普通公众的正面引导。学生家长应对教师职业给予合理的期望,以减轻教师的职业压力和心理负荷。

(三)依靠教师自身的努力

研究表明,预防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主要靠教师自身努力。

1、维护心理健康

职业倦怠的产生 往往与不健康的心理有关。因此,对自身心理健康的维护是减少心理挫折和职业倦怠的根本途径。首先,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教师应走出教师“完美形象”、无所不能的思维误区,清楚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所在,正视自己的喜怒哀乐,不自我为难和自我拒绝,不过分苛求外部环境,以避免因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异而造成的心理冲突。其次,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积极的暗示能增进和改善人的心理、行为及机体的生理功能,帮助个体稳定情绪,树立信心及增强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教师在工作中,难免与领导、同事及学生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它会使教师受到打击而自抱自怨、退缩、逃避或走向极端,陷入倦怠。这时要用言语反复提醒自己,进行自我暗示,促进自己乐观向上,善待生活,充满激情,从而远离倦怠。另外,及时渲泄自己的不良情绪,遇到烦恼,不要闷在心里,更不要钻牛角尖,可找几个知心朋友谈谈心、聊聊天,或参加一些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促进心理平衡。

2.改善人际关系

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低教师职业倦怠呈显著正相关。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教师获得良好的社会支持。教师应努力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知识,恰当把握在交往过程中的中心地位,遵循交往中的平等原则,掌握基本的人际交往技能,真诚对待交往对象。从而改善人际关系,获得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通过社会支持来缓解压力,降低职业倦怠。

3.提高综合素质

教师的职业倦怠的产生往往与不能很好地应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困

上一篇:犯人入监活动下一篇:1领导力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