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倦怠三个特征

2024-09-25

教师职业倦怠三个特征(精选8篇)

教师职业倦怠三个特征 篇1

如何解决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

作为教师,从事教育人的职业来说,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

一、教师职业倦怠所表现的症状

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是与教师所从事的职业特点、职业性质、职业环境等有着紧密关系。教师的工作是与人天天打交道,并且工作业绩的反应是通过他人的表现而显现。同时,单一的工作重复、规律的工作节奏、简单的人际关系、持久的工作压力、局限的工作环境等,使得教师在长期的工作情境中,表现出生活的乏味、事业的失望、精神的疲惫、认知的冲突,进而导致对现实的消极反抗来求得心理的平衡。

具体症状表现为:

(一)否定型。由于自己的一时个人诉求没能满足,或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或对某个人、某些事的不满等因素,所以对待任何事情都持否定一切的态度。表现为,看不惯、看不清、看不懂。别人都不对,唯我独尊。

(二)抑郁型。因长期的工作压力,再加上性格释然,长期处于挫折、焦虑、沮丧状态,情绪波动憋屈在心里。表现为,不说话、不反对、没意见。

(三)逃避型。似乎看破黄尘,对生活失去激情,对工作缺乏热情,没有竞争积极性,失去工作乐趣。表现为,无所谓,没什么,爱咋咋地。

(四)疲惫型。由于身体的原因,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食欲不振、睡眠质量下降、活动力缺乏等,身体疲惫,工作效率低。表现为,身体东倒西歪,工作左顾右盼,业绩七上八下。

(五)无奈型。由于受到某件事的刺激,对工作压力缺少应有的解决对策,再加上教育环境的暗示作用,使得一部分教师的职业传统观念稍有变化,显现出对工作、对生活的无奈。表现为,工作好坏没办法,生活优劣没做法,职位高低没想法。

(六)敏感性。教师因小事而情绪波动,表现失常。影响到师生之间、同事之间甚至家人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紧张,人际交往障碍,自身也因此而自责、困惑却又无力自拔。表现为,暴躁、冷漠、神经质。

二、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分析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不良影响

教师职业倦怠直接带来的影响有六个方面:

一是缺乏原始动力,缺少基本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教学质量直线下滑;

二是与同事之间斤斤计较,缺乏沟通,最起码的信任度缺失;三是对学生淡漠、暴躁,缺少最基础的忍耐度,爱心、用心、信心缺失;

四是对学校没有主人翁精神,没有大局观念,没有责任意识,怀揣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无视学校的发展建设;

五是对自己自我封闭,自我贬损,得过且过,过一天算24小时,缺

少对生活、对工作的追求,遇到困难能躲就躲,碰到问题能闪则闪,遇到事情能溜则溜;

六是对家庭不负责任,不敢担当,以浑浑噩噩的状态,倦怠感情,消耗家庭。

(二)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分析

1、理想与现实的反差,是教师职业倦怠的根本原因。

2、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对人才需求标准的加码,给教师工作带来巨大压力,是教师职业倦怠的直接原因。

3、新型的师生关系,给教师如何教育管理学生带来新的挑战,是教师职业倦怠的现实原因。

4、变化多端的无情社会,瞬息万变的人际关系,唯利是图的世俗空间,是教师职业倦怠的实际原因。

5、工作性质、工作环境、工作特点等因素的影响,是教师职业倦怠的惰性原因。

二、如何解决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

第一,加强学习,培养高尚的精神境界。学习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理论基础,是发自内心深处的精神原动力。

第二,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抗击打的身体素质。身体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本钱,尤其是身心健康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先决条件。

第三,加强正确的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处事观,做到心灵健康、阳光,工作舒心、灿烂,关系纯正、明心。

第四,适时给予经济上的刺激。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金钱是

万万不能的。可以通过建立奖励机制、增加课时酬金、课程系数等办法,调动广大教师主动参与教学、参与教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五,适当开展有益活动,丰富生活,放松心情,改善关系,增进友谊,放飞梦想,焕发青春、阳光活力。

第六,适当给教师减负,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但前提是教师的收入不减。

第七,建立对话平台,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充分利用座谈会、调研会、研讨会、领导接待日等方式,使广大教师有说话、发表意见的权利,缓解压力,释放心情。

第八,提供继续深造、继续锻炼、继续提高平台,使他们有条件潜心研究专业、研究业务,研究所从事的职业;使他们能够探究职业、专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增强自信心;使他们收获工作兴趣和乐趣,舒心工作,暖心工作,愉快工作,幸福工作。

教师职业倦怠三个特征 篇2

职业倦怠,是指在工作重压下的一种身心疲惫的状态,厌倦工作的感受,是一种身心能量被工作耗尽的感觉。职业倦怠可以表现为身体疲劳、情绪低落、创造力衰竭、价值感降低,工作上的消极状态还会进而影响整个生活状态。1974年美国精神分析学家Freudenberger首次将它使用在心理健康领域,用来描述工作者与工作之间由于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冲突导致的身体、情绪、行为的耗竭之感。这一名词的应用与提出引起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并被认为是现代人的职业病[1]。

通常情况下人们根据经验有一种基本假设:一个人的人格决定了他或她的生活轨迹。如果这个假设为真,在排除了环境因素的影响之后,个体的人格特征与其对所从事工作的满意度就会存在正向的相关关系。本文的研究假设正是基于这一点。

1 研究方法

1.1 被试选取

从渭南市四所初中抽取150名中学教师作为被试。按照婚姻状况和学历水平分组,其中婚姻状况按照已婚与未婚分为2组;学历水平按照中师、大专、本科、研究生及以上分为4组。共发放问卷150份,收回问卷150份,有效问卷为100%。

1.2 研究工具

选取Maslach工作倦怠量表(MBI)(22个项目)与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48个项目)作为研究工具。MBI量表采用美国1986年版,由情绪耗竭(9个项目)、人格解体(5个项目)及个人成就(8个项目)等3个因子组成。每一项目按照利克特量表编制方法从低到高作7个等级评分,高于4分为较高水平,低于4分为较低水平。EPQ(RSC)由精神质、外向、神经质以及掩饰等4个因子组成[2]。

2 研究结果

2.1 MBI各因子基本情况

从本次MBI量表测量的总体情况来看,其中情绪耗竭因子;人格解体因子;个人成就因子,受测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得分处于较低水平。然而从个体的情况来看,数据的分布是非常不均匀的。

2.2 人格特征与工作倦怠的相关分析

表2数据分析的结果表明,MBI与EPQ-RSC各个因子之间不存在显著意义的相关,这说明本次抽样研究结果显示人格特征与工作倦怠之间没有关系。

2.3 MBI各个因子分组的平均数比较

2.3.1 按照婚姻状况分组的平均数比较

表3数据分析的结果表明,按照婚姻状况分组时,受测者在人格解体因子部分出现了具有统计意义的差异(P<0.05),说明未婚的中学教师表现出较多的对学生负性的、冷淡的、过度疏远的态度;其它两个因子与婚姻状况没有关系。

2.3.2 按照农村、城镇分组的平均数比较

表4数据分析的结果表明按农村、城镇分组时,被试在情绪耗竭因子部分的差异在统计学意义上极其显著(P=0.01),在人格解体因子部分,出现了显著差异(P=0.05)。

经分组平均数比较发现,接受测查的中学教师在收入水平与学历水平两个维度没有出现显著的差异,这说明受测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与这两个维度无关。

3 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3.1 数据分析所显示的结果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受测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个体差异较大。从整体的角度来看,EPQ-RSC的测量结果与中国常模[3]的比较表明受测者不关心人,孤独,常有不适感;情绪不稳定,焦虑、紧张、易怒,往往容易表露出来;对各种刺激的反应都过于强烈,情绪激动后难以平复。同时掩饰因子的差异显示本次测查被测者有显著的心理防御。这也可以部分程度上解释为什么相关分析会得出人格特征与职业倦怠无关的结论:这一结果是受测中学教师的心理防御程度较高的原因。分组平均数比较的结果表明,受测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水平与学历水平没有关系,与婚姻状况有一定的关联:未婚的中学教师表现出较多的对学生负性的、冷淡的、过度疏远的态度。按农村、城镇分组进行比较发现,城镇教师表现出的对工作厌倦、疲劳和精力丧失比农村明显。在工作成就感与工作胜任感方面各农村、城镇没有区别。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受测者的人格特征与工作倦怠之间没有显著意义的关联。从整体的角度来看,EPQ-RSC的测量结果表明受测中学教师具有缺乏同情心、敌对、情绪不稳定,焦虑、紧张、易怒等特征。

3.2 对于结果的解释

这一结果MBI量表的测量结果在理论上不一致。因为从经验意义上推断这种紧张、不稳定型人格特征容易在工作中产生种种心理冲突,并由此产生职业倦怠感。这个矛盾的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获得其合理性:其一,这种紧张、冷模型人格对于整个教师群体来说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一致性。某一人格特征的产生,尤其是在相同或者相似的职业环境中人群共同或相似的人格特征的产生,不仅会在这一环境中受到共同的作用,而且群体中相互作用的个体间或产生一种相互的暗示,这种影响在环境中起作用的因素比较显著时还会相互叠加,因而会形成某一人群共同的人格特征。这样一来,应该对另一因素产生的作用在数据的获得与分析时倒显得是无关的了。在此就表现为共同环境中产生的人格特征对于职业倦怠的影响无差别。其二,个体的人格特征产生的影响相对于外部环境而言是微不足道的。这种可能性实际上是强调教师的人格特征不一定是引起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人的行为产生的原因从表面上可归因为内部属性与外部环境。如果在所处的共同环境中群体具有某些一致的人格特征,环境对处于其中的每一个体产生的影响就是主要的因素。这种影响可一般地概括为对这个环境的沉浸与疏离,职业倦怠就是一种典型的对从业者对工作环境拒斥行为的概括。其三,对职业倦怠量表的反应由于掩饰的作用并不客观。本次应用测量与数据分析的技术手段并没有得到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客观数据,在测量的过程中通过与受测教师的具体接触发现,教师职业倦怠的实际情况与问卷测试的结果并非一致。这种具有明确指向性的问答式量表本身会引起受测者的警觉。尤其是所提的问题与受测者的直接利益紧密相关时,受测者就会猜测那一种反应符合大众或者其管理者的期望。或者再不能确定哪一种反应会给自身带来最大化的利益时,受测者会做出中性的回答。另外,长期处在同一环境中的个体面对共同问题时其反应方式也会趋于相同。这种趋同有时是有意识的相互模仿,有时是仅仅是盲目的从众反应。然而还存在一种可能性,即此次测量由于偶然的因素(抽样误差)没有揭示人格特征与职业倦怠之间本质的关联。

3.3 对结果所揭示信息的讨论

测量数据的分析结果揭示出的总体信息表明人格特征、学历水平的差异与职业倦怠之间不存在明确的关系。婚姻状况与城乡差别与教师的职业倦怠紧密关联。不论是家庭因素还是社会因素,都可归于教师生存的外部环境。结合以上的讨论,当职业环境对个体产生的作用具有主体性作用时,个体所具有的自身属性所产生的作用在此就会相对微弱,或者说从表面上以技术的手段无法客观评价。因而假借测量的手段,职业倦怠的产生与教师的外部环境的紧密联系从这一现象中被揭示出来。家庭作为与教师生存状况最切身的环境因素对其职业价值的评判作用在其中明确地显现。当个体没有其他牵挂独自地参与到职业活动中时,其全部的热情就会指向职业活动本身。当对职业所产生的价值体验越来越趋于消极,由于其活动中心指向的单一性,职业倦怠累积的程度相对于组建了家庭的成员来说在短时期内可能会更加显著。

个体对其职业的态度取决于外部环境对于其职业价值的认同程度。一般地,社会个体总是以外界对其投身于其中的职业活动的价值判断为标准确认自身存在的价值。教师这一社会公共服务事业的参与角色更侧重这一点。这是由于目前社会公众与教育管理部门对于教师职业活动价值的评判标准看似明确,其实是模糊的。教师劳动的价值在于受教育者合乎社会要求的各种能力与道德水平的发展,而对此的较为客观的评价方式是欠缺的。因此,各种媒体对教师职业的评判往往是摇摆不定的。一方面是社会变革期对教师劳动提出越来越高的期望,相应地也会出现同等程度的不满与指责。而这种越来越多的负面评价却没有具体可参照的客观标准。

外部世界对个体劳动价值的判断从两个角度得以显现,即物质的回馈与精神的肯定与激励。或者毋宁说以各种醒目、便利的标志揭示出社会个体对于群体的重要性。同样生存与其中的其他社会个体将会无意识的采用同样便利的标志评价教师这一社会角色的存在价值。以此为出发点便可说明婚姻状况与城乡差别成为了诱发教师职业倦怠的显性因素。而教师作为一种社会公共服务事业的参与角色,其内在的价值在于这种职业活动产生的成就给教师自身与教育对象所带来的共同的愉悦。这个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却只是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偶然的显现。其原因在于沉浸于物质生活的社会全体对这一因素有意无意的忽略。对精神世界丰富体验的忽略与漠视更进一步使社会个体的生活变得简单而机械,在这个贫瘠的土壤上难以产生对职业生活富于热情的体验,从而对职业积极的态度与观念便无从产生。由此就可以解释为何人格特征与收入水平没有成为影响职业倦怠的显性因素,而作为外部环境主要部分的婚姻状况与城乡差别的因素从中凸显出来。毕竟对于社会个体而言,重要的不是他所接触与占有的资源,而是这种占有与接触对于他自身的价值与意义。同时,教师的人格特征并非一种现成的、孤立的事物。一般而言人格特征形成于个体所生存的环境之中并因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因此,群体所持有的观念对于大多数从属的个体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要应对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培养教师对于其职业积极的态度与观念,不仅需要在教师教育过程中着重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也需从变革外部环境的舆论导向着手来解决这个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

摘要:通过EPQ与MBI的测量收集数据,了解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基本状况,分析职业倦怠与人格特征是否存在相关关系,并结合结果相关分析对可能的影响因素做一定程度的解释。

关键词:中学教师,职业倦怠,人格特征

参考文献

[1]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417291.html.

教师职业倦怠三个特征 篇3

关键词:职业倦怠;原因分析;职业意识;职业乐趣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9-252-01

职业倦怠是一种身心耗竭的状态,是指个人不能成功的应付各种压力,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地应付工作应激的一种反应。一般来说,患了职业倦怠的教师要经历三种心理反应。第一是情绪耗竭。这个阶段的教师表现为疲劳、烦躁、易怒、过敏、情绪紧张,常常表现为早晨不想去上班,形成对学生的消极的玩世不恭的态度。第二是人格丧失。一般表现为减少和断绝与学生的联系。第三是降低成就感。教师一旦经历着三个过程,就会引起动机上的变化,进而在生活方面出现失败感,社会心理学称之为“习得性无助”。由于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学生便成为教师职业倦怠的最终受害者。

一、大量的研究表明教师产生职业倦怠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

1、社会因素社会、家长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对教育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学校、校长便把这种高期望转移到教师身上,使教师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心理的压力不断增加。同时,在高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在价值多元化的冲击下,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也趋向多元化,这必然使教师常常陷入角色模糊和角色冲突的困境。从而引起教师的倦怠情绪。

2、组织因素教师长期工作在学校这个环境里,课堂是教师主要活动场所,学生越来越难管,课越来越难教。作业、考试、教学评比等等,教师的工作量越来越大。与学校领导,同事的关系因为教学成绩和职称晋升等敏感问题而变得越来越复杂。

3、个人因素研究发现教师性别、年龄、家庭状况、婚姻状况、教师个体的性格特征等和教师职业倦怠有相关。

教师的职业需要是个体从事教师职业活动的潜在动力,是个体工作积极性的心理源泉,主要有三个基本因素:一是从生活的需要出发,把教师职业需要视为谋生的手段;二是从发展个性的需要出发,满足个人的职业兴趣,发挥个人的专长、特长和才干;三是从承担社会义务的需要出发,把生活的需要作为自己的职业需要。个体由于对这几种成分的偏重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职业倾向。

其中,有代表性的倾向有以下几种(1)献身倾向。(2)成就倾向。(3)兴趣倾向。(4)实力倾向。职业需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个体实践的深入,职业需要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对教师的岗前培训不仅需要有教学技能,还要涉及到树立正确的职业需要,而且这种培训要贯彻教育生涯的始终。

职业评价取向是个体在生活价值观念的影响下对不同的职业类型的相对等级的综合评判,影响评判的因素包括职业的生活声望和地位,也包括职业本身所能给予从业者物质与精神满足的程度。职业选择原则是指个体面临实际的职业抉择是的依据,它与职业价值取向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职业价值取向是影响个体择业的重要因素,但是个体并不完全是依据职业价值取向进行择业,即在职业价值评价的依据与现实选择职业的依据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可见,职业意识是个人对职业的最真实的看法及从业后的职业体验,教师只有体验到职业乐趣才不会产生职业倦怠。

二、教师要充分认识自己的职业价值,感悟生命之趣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者,其使命就是给予,把自己的知识无条件地教给学生。作为教师,工作之外的工资、福利等是间接满足,工作本身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却是一种直接的满足。在教师职业活动中,师生之间的精神交流、情感融通都是别的职业难以得到的享受。教师工作的直接乐趣在于学生的进步和成长,看到一批批学生在自己的帮助下取得成功,是教师的最大幸福。

三、教师要沉浸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体验充实的职业生活

教师除了认真搞好日常的教学工作外,积极参加教育科研和教育改革,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定的学科、时间和机遇来实施教育科研,进行教育改革;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加强动手实践能力。积极参与富于文化内涵的参观、游览、讲座等社团活动,即可以开阔生活视野增长知识,又可以增强社会交往活动能力;时常反思和进行自我教育。

四、教师要学会与学生共创教育幸福,享受育人之乐

教育的幸福来自于师生之间的互动体验,它是互相分享的。教师这种幸福表现在时间上,教师可以对学生产生终身影响;表现在空间上,教师对整个社会的进步影响巨大。

五、教师要增强自我教育效能感

教师的效能感是教师在教育领域中教育的作用特别是自己是否有能力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主观判断和信念。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在有关活动中的行动积极性高,他们乐于付出努力,并采取适当的策略来应付遇到的问题,解决面临的困难。而当问题和困难得到解决和克服时,他当初的自我效能感就得到了证实,也就进一步维持了行为动机。可以说教师较强的教育效能感直接影响其对教育教学的信心和行为,这又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受到感染和鼓舞,成为其学习的一种动力。

教师职业倦怠 篇4

“工作压力与教师职业倦怠有着直接且强烈的因果关系。教师职业倦怠,主要是指教师难以应付职业对自己的要求而产生的疲倦困乏的身心状态,是个体厌倦和畏惧工作任务的一种心理反应,也是由于压力长期积累而造成的一种严重的应激状态。适度的压力可以给工作注入动力,提高工作效率。但长期处于高工作压力下无法解决,又缺乏缓冲和外部支持的话,就可能会发展成为职业倦怠或者枯竭,而枯竭带来的多是负面影响。职业倦怠多发生在为他人提供服务或帮助的职业,如教师、医护人员、警察、心理咨询人员等,这些职业的身心能量消耗较大,要求不断付出自己的知识、情感、能量等,经常面临超出个人承受能力的要求。长期面对这些压力,一些人会出现情绪情感上的疲惫不堪、消极怠工,甚至对工作的厌倦。

事实上,在职教师中不少人都曾体验过身体能量的耗竭感、持续的精力不济、极度疲乏、虚弱感,抵抗力下降以及失眠、头痛、背痛、肠胃不适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精神疾患。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少教师都表示了这样的忧虑:如果长期在亚健康和不同程度心理问题中挣扎,怎样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 职业倦怠危害的不光是教师本身。教师出现职业倦怠后,会倾向于对学生的行为做消极解释,对学生的情感关怀也会衰退,这可能导致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下降,对班级的管理也不利。同时,出现职业倦怠或者枯竭的教师往往士气低落,工作效率下降,与同事的关系容易恶化,甚至会发生缺勤和离职的情况,影响学校教学工作的稳定和效益。许多研究结果显示,付出得不到理解与回报、超负荷的工作量、学校的评价体系中出现问题、多种角色间的冲突等许多因素都会导致教师压力过大。如果教师心理压力长期得不到缓解,身心健康不断受到摧残,他们的离职倾向就会加剧。

一、教师的“职业倦怠”心理源于两方面因素,即内在的心理原因与外在的社会原因。

(一)、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内在心理原因如下:

1.教师内心原有的对职业的认识与现实提出的社会认识产生矛盾,而引起的消极抗拒心理。

社会在发展,对教师职业本质属性的认识也在发展,特别是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许多新的思想观念正在猛烈地冲击着教师们所坚守的那些固有的职业的基本特性,每一个教师在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新矛盾,产生新的压力。如果教师不能正确认识和积极适应那些新的压力,就必然会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导致教师对职业的反叛。2.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产生高原反应。

一般来说,工作十来年的教师,容易产生职业冷漠感,太有规律的工作、按部就班的生活,是很容易熄灭一个人的激情。曾经有一位教师说:“同一篇文章讲了无数遍,真的感觉很乏味,几十年就这么过来了,实在无奈得很。”对生活富有激情的内心追求与客观情况的差异,往往会引起教师的矛盾心理,使教师对职业产生了反抗情绪,导致拒绝感与平淡感的消极心理发生。3.部分教师自身的不良人格导致他们职业倦怠的发生。

有些教师人格存在着不良方面,如怯懦、自卑、孤僻、狭隘等,在面临压力时,往往不能采用适当的策略加以应付,特别是具有A型人格特质的个体较易导致倦怠。A型人格特质通常表现为强烈地寻求成就、竞争意识强、行为急躁、动作及语言粗鲁等。研究表明,A型个性个体血液中的激素成分多得多,更容易受环境要求的影响,发生心理紧张反应。

(二)、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外在社会原因如下:

1.全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期望值在不断升高,不断升高的期望值同教育投入与产出的反差之间的矛盾,大大增加了教师的精神压力。现在社会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使家长们对孩子的期望值特别高,而他们又将这种期望寄托在学校再由学校转嫁到教师身上,教师身上的担子愈发沉重了。沉重负担使不少教师不堪重负,不得不牺牲一个个节假日或者夜晚的休息时间,这更加增添了教师的孤寂感。再加上教育往往是投入与产出极为不相称,教师的付出多,而学生的成效不显著,这又可能导致教师产生对职业的失望感。长期如此,必然会使教师对工作失去应有的热情,产生职业倦怠。2.教育中一些不够完善的评价体系往往造成教师内心的矛盾冲突。

现在社会教育中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与高考实际权重之间的矛盾差异,教育本质属性的规定性与广大家长的客观评价标准之间的矛盾差异,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的评价与教育本身的价值标准之间的矛盾差异,这些矛盾大多又是不可调和的,这势必会极大地扼杀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的创造性,使教师丧失了自我价值,教师的合理个性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教师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对所从事职业的倦怠。

3.教育环境的暗示作用。

长期以来,社会对教师这个职业已经形成了诸如蜡烛精神、春蚕精神等的传统观念,这些都是以牺牲教师作为其本质要素,这样的观念只会给教师带来消极的暗示作用。如果一种职业非要以毁灭自己作为代价的话,那谁还愿意从事该职业呢?另外,一些教师周围的许多教师一生都是在高考的重压下消耗完了生命,这也给一些教师带来消极的心理暗示,感觉职业的无奈。

二、教师亟须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教师在燃烧自己的同时也要照亮自己。” “多数人在出现职业倦怠的时候,往往浑然不觉,忽略自身发出的警示信号,直到身心无法负荷,引发各种疾病。事实上,倦怠就是以最强烈的手段来提醒你要放慢脚步、体验生活,思考如何去改变这种状态。面对职业倦怠的潜在威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就可以将职业倦怠的危机转化为重新认识自己的契机。”

(一)、“有了心理压力要学会转移,找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点,把压力转化成工作的动力。”教师感觉自己处于心理困境时,要学会自我调节,并寻求社会支持,多与家人或亲友、同事沟通,把心里的症结说出来,不要闷在心里。还要加强身体锻炼与放松训练,实践证明,锻炼真的能缓解心病。

(二)、职业倦怠与个人的性格和生活方式也密切相关,“要积极规避职业倦怠的出现,如果已经出现,要正视和学会如何摆脱。要调整自己的工作节奏,建立科学、健康的工作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制定可实现的人生发展目标,不要浓缩自己的生命。”

(三)、要在重新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找到对抗职业倦怠的技巧。“要认真倾听你内心的声音,学会适当地调适自己的心理环境,定期释放心理垃圾,有意识地积聚内心的能量,使自己能够以更好的心态去面对未来。”不仅如此,还要学会改变自己的习惯想法和行为,接受做事“有所为有所不为”,不作完美型的人,接受不完美的事实,对一些想法、观念和行为要学会放手。

(四)、职业倦怠是资源过度消耗又得不到补充的结果,因此为自己注入资源是有效缓解职业倦怠的手段。通过学习,消除知识枯竭,通过休息或锻炼缓解生理倦怠,通过倾诉或寻求社会支持等以减轻情感枯竭。“职业倦怠并不是世界的尽头,只是人生的交叉路口,只要积极改变自己,充实自己,早做准备,不断充实自己的库存能量,完全可以从职业倦怠的状态中复原过来,并提高自己应对压力的能力。”

(六)、大量的研究已经证明,拥有社会支持的人更不易出现职业倦怠。这种支持可以来自于领导,也可以来自于学生、同事、朋友、家长和亲人,特别是来自学校领导的支持与理解对于缓解教师职业倦怠具有积极作用。支持不仅限于实际的物质支持,也包括情感上的倾听、关怀、鼓励等。同时,学校建立激励、关怀性的组织文化可以有效预防教师的职业倦怠。

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 篇5

通过“国培”学习,我明白了一直困扰者自己的问题—职业倦怠,我国自古就有“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诗句来比喻教师是燃尽自己、照亮学生的“红烛”。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许多教师发出这样的呼声:我忙、我很忙;我累、我很累;我苦、我很苦。实际上,这就是教师的职业倦怠。随着倦怠过程螺旋式向后推移,学生渐渐成为低劣教学的受害者。有些教师寻找途径,最终离开了教育职业。随着当今社会的迅速发展与竞争的日益加剧,世界各国把科学和教育的发展摆在最主要的位置,视教育为生产发展的首要因素。因此教育在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中承担着日益重要和艰巨的任务。教育质量取决于教师素质,而制约教师素质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职业倦怠,它会慢慢消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师无法充分发挥,最终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

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不但极大地危害了无数教师的身心健康、教师专业发展,而且严重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影响下一代健康成长。因此,解决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刻不容缓。作为教育管理者,我们应明确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及其危害,深刻分析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采取有效策略预防和克服教师职业倦怠问题。

我认为形成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过高的期望。

从古到今,社会对教师期望高。传统文化中的“天地君亲师”、“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把教师推上了极位。当今时代,社会把教师尊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给教师贴上了神圣的标签,人们把教师比作“太阳”、“园丁”、“蜡烛”,其中包含着人们对教师的种种期待。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给教师造成了很大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在急剧变化的当今社会,教师与其他社会成员一样,不得不面临着包括价值观在内的各种冲突,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在现在人们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给教师涂上了一层理想化的神圣色彩。这些无疑加重了教师的心理负担,使教师产生程度不同的压抑感。教师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下一代的历史重任,这种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职业的要求又促使教师必须承受着比普通的社会成员更大的心理负担、精神负担。

二、学校管理的滞后。

教师的职业疲惫很大程度上与学校的管理有关。学校的管理能否提供给教师一个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情感状态。首先,学校有的管理思想不够明确,做形式的事情太多,增加了教师的许多压力。其次,有的规定没能考虑到人本思想,对教师信任不够,一味实行所谓“规范化管理、制度化管理、细节管理”,不断对教师增加新的要求,使得教师疲惫不堪,心理负担沉重。再次,在对教师的评价机制上,随意性强或对教师实行终结性评价而不是发展性评价,使绝大部分教师很难取得彼此认同,缺乏职业成就感。最后,教育管理当中检查过多,评比过多,而给教师成就、发展的机会过少,不仅增加教师的负荷量,也促使人际关系复杂,并诱发急功近利倾向,让不少的教师在同事之间、教师与领导、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的人际关系中不能顺利交往与沟通,导致身心疲惫。

三、教师职业本身的工作特点 教师虽然有寒暑假,但工作负担重,工作时间长,这是不争的事实。从现实来看,目前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时间要多于9.67小时。尤其是考试学科的教师,承受着考试和升学的巨大压力。况且,教师工作对象是学生,教育效果并不是一维可以控制的,还受到多维因素的影响。然而来自社会、家长、学校的期望和要求却很高,对影响学生学业的其他维度的因素往往忽略,常常简单认为学生学习不好,品行欠佳,教师就得负全部或至少是大部分的责任。这些,给教师的心理压力是可想而知的。同时,教师的工作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重复性和单调感,存在必须不断提高自己专业技能的巨大压力。就像近两年手机上流传的那样:“老师的人生写照:干得比驴都累,起得比鸡都早,下班比小姐都晚,装得比总统都严肃,挣得钱比民工都少,看上去比谁都好,五年后比拉登都老,头发比和尚都少。”教育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决定了教师及其职业应当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然而现实反差却是很大的,这不可能不挫伤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虽然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使得教师的经济地位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同其他吃财政饭的行业相比,教师的收入仍然是偏低的,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大部分中小学教师的收入都低于同期参加工作的其他人员,这里还没有计算教师收入的含金量。同时,不同学校不同教师的待遇有很大差距,使一些教师对自己的社会地位产生焦虑,有的感到心力交瘁,有的则心绪不宁。

四、对教师的评价与管理

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对教育教学工作简单机械的规定正在使教师沦械操作的奴隶,而不是创造性开展工作的主人。如对教师布置和批改作业的硬性规定,要求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要做到全批全改。设计者的初衷是积极的,在于让教师关注学生的作业,并通过作业的批阅掌握学生对知识理解掌握的程度以便改进教学。但这一简单的要求却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过多地消耗在机械性的对学生作业简单的划对错号的过程中。举例来说,如果一个初中数学教师教两个班,每班班额在60人左右,每天布置10道题,教师批改一本作业需要花费2分钟时间,那么教师批完这两个班的作业就需要花费4个小时。4个小时划对错号的机械劳动将使教师的思维、情感和身体等因缺乏新异刺激感到极度的疲劳。这种耗时低效的作业批改方式和行政命令正在耗尽教师有限的时间、精力,使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来思考自己的教育智慧和行为改进计划。诸如此类的行政命令正在迫使教师离开创造性的工作岗位而走向庸俗、浅薄、单调和刻板,这样的工作要求日益成为教师不堪重负的负担。不仅如此,随着教师专业化的进程和职称评优晋级的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教师工作越来越多的文字材料撰写的要求和各种评比活动的泛滥,使教师在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之外承担了额外的工作。它们正在成为教师不堪重负的新的压力源,影响着教师的身心健康。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老师要对班级中的全部学生的成绩、安全等方面负责。这使得教师们时刻处于提心吊胆之中。有班主任说,下班回家后最怕听到电话铃声,一听到就心惊肉跳的,害怕班里又出了什么事情。一个学期要到散学礼后才能松一口气。工作的不可控制感与无助感,对工作对象逐渐失去人性化,情绪、情感的疲惫感,就是这样逐渐如云雾般滋生弥漫开来。再加之社会上一些媒体对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出现的某些问题往往不恰当地进行大肆渲染,忽略了学生教育的系列性,孤立简单地把个案无限泛化。一些家长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到教师身上,动辄指责教师,有的甚至上访、上诉。教师在一些人的眼里成了嗤之以鼻的嘲讽对象,成了任人宰割的代名词。在这种情形下,教师被放逐于尴尬的境地,忍受着多方面的烦扰。

五、教师自我发展的困惑。教师是一个多角色的职业,既要充当知识的传授者、班集体的领导者,又要担任模范公民、纪律维护者和家长代理人的角色,因此,角色需要不断转换,这就需要教师发展多种能力,如情绪调控能力、专业能力、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表达沟通能力。而理想与现实是有差距的,发展能力的要求与自身原有能力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教师重要的压力源。另外,教师是一个高成就动机群体,奋斗中不尽如人意的结果,又使某些教师产生极大的心理负担,并殃及个体身心健康。

那么该如何消解教师职业倦怠呢?首先,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清楚了解自己的职业地位,不过分苛求外部环境,以避免因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异而造成的心理冲突。其次,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积极的暗示能增进和改善人的心理、行为及机体的生理功能,帮助个体稳定情绪,树立信心及增强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教师在工作中,难免与领导、同事及学生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它会使教师受到打击而自抱自怨、退缩、逃避或走向极端,陷入倦怠。这时要用言语反复提醒自己,进行自我暗示,促进自己乐观向上,善待生活,充满激情,从而远离倦怠。第三,教师要学会增强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对自己工作是否有效的一种主观体验,能够对自己的努力结果产生实际的感受,是使自己不断受到鼓舞、保持乐观的工作态度的重要基础。

增强自我效能感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点:(1)要学会称赞自己、奖励自己,要多关注自己成功的点点滴滴,哪怕是一丁点儿的成绩,也要积极地进行自我肯定。从一定意义上讲,人是为了肯定而活着。有外在的肯定:同事、朋友、领导、社会等,这种肯定是有限而短暂的,因而是浅层的。有内在的肯定:即是自我肯定,这是一种持久而强劲的肯定,是人的生命永不枯竭的动力。(2)随时调整期望值,也就是给自己确定一个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工作目标,避免因目标不切合实际而导致无谓的挫败感。(3)注意从多种积极的体验中去积累和增强自我效能感。

有教育理想和信念的老师,追求教育的高度与品位。人的一生如果能遇上一两个好老师,那是莫大的幸福,要给学生一种幸运感;通过教科研给工作以新意,时常聆听自己教育生命成长拔节的声音,给自己一种成就感。

从教师自身来讲,要不断加强自身素质,正确认识教育和自身所肩负的责任,树立高标准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信念,正确认识职业倦怠,并积极的进行必要的自我调适。提高自身适应力的核心是自我激励的有效实现。改变认知模式,思维弹性化。解除精神压力的秘诀,存在于我们自己的思维之中,因为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能够决定我们对压力的成功与否。所谓 “同是一件事,想开了是天堂,想不开是地狱”。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明确知识是力量,人格更是力量。做教师最重要的是先会做人,要有高尚的师德。同时,营造积极心态,丰富生活方式。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民族的振兴靠教育,教育的振兴靠教师。预防和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还需要政府和社会对教师行业的理解和尊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全社会要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风尚,要积极宣传教师中的先进事例,从物质上给予激励,精神上给予鼓励,使教师真正感受到自己是阳光下最神圣的职业,从真正意义上吸引和鼓励各类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促进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教师职业倦怠调节策略 篇6

教师的工作量大,任务繁重,工作时间长,枯燥乏味,很容易引发职业倦怠。讨厌教学,对教学丧兴趣。由于对于教学工作的倦怠,教师往往会将兴趣转移到自己所爱好的事情上去,交朋友,玩牌,打麻将,吃吃喝喝等,从中获得满足感,丧失职业自豪感。

职业倦怠对教师身心影响极大。由于长期处于一种压力与不和谐的工作环境中,教师会经常觉得空虚、郁闷、挫折、愤怒、烦躁不安,失眠、紧张、食欲不振、全身疼痛,疲惫不堪等症状,并且觉得工作没有意义,枯燥无味,前途渺茫,没有希望,情绪波动很大,产生压抑感。

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

教师产生职业倦怠,不是由某一件事情造成的,而是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由于工作中的各种压力,在情绪上产生的一种低强度递进的反映过程。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除了有教师本身的内部原因外,还有社会的、学校的、工作任务、教学对象的以及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原因。

避免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方法与措施。

教师产生职业倦怠不仅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且影响学校的教学工作,对教学效果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帮助教师找出克服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具体措施如下:

贯彻落实教育方针,获得社会支持,提高教师职业社会地位。

政府不仅要制订政策与法律来保障教师的各种权利,而且还要抓落实,使全社会都形成一种尊重教师的气氛。例如,提高教师的工资收入,使教师的工资在社会各职业中处于较高水平,并且要按时发放,从不拖欠;建立健全新的人事制度,为教师的晋级、晋职提供便利;在住房、子女读书就业、配偶工作等生活方面要多关心照顾教师等等。这样教师才更加安心工作,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育工作之中。

建立一重种民主、开放、和谐的工作环境。

不同的工作环境对于教师有不同的影响。民主、开放、和谐的工作环境将对教师产生积极的激励作用,学校应该建立一种公平合理的具有激励机制的制度,如教学管理制度、经济效益制度等,使教师在竞争上岗、晋升职务、评审职称、进修深造、工资福利待遇等方面能够获得公正的对待,大家一视同人。学校的领导人应具有一种民主的领导风格,关心尊重教师,给予教师更多的教学自主权,提供更多的参与管理学校的机会,增强责任感。运用科学的方法管理学校,努力建立一套现代化的民主管理制度,适当使用经济奖励、荣誉奖励、感情投资、榜样作用等手段,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激发教师的内驱力,产生团队意识,形成集体归属感。当教师圆满完成工作目标,取得成绩时,应该按照奖励制度不打折扣地给予经济奖励,并且授予荣誉,肯定成绩,产生激励与示范作用。当教师工作、经济、家庭等方面遇到困难时,应该伸出援助之手,使教师无后顾之忧,能够安心工作。经常性地举行一些活动,如文体活动、参观研讨活动、学术交流活动等等,都能够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增加归属感,并且形成一种和谐的环境。

加强自我修养,进行自我心理调整。这一点非常重要。具体说来要注意以下几点:

要保持乐观主义精神。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困难,遭受挫折,教师也不例外。教师遭受挫折时不要失去信心,应该理性地分析所遇到的困难,实事求是,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在困境中看到“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培养开朗豁达的性格,对于身心与工作都有益处。

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信心与勇气。经常进行体育锻炼不仅能够增强体质,而且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释放压力,保持开朗愉快的心境。

增强社交适应能力,发展人际关系。卡耐基说过,人际关系在一个人成功的因素中占 85%,这充分说明人际关系相当重要。教师应该积极地进行社会交往,参加学校以及社会的集体活动,与学生、同事、领导、家长及朋友保持正常的社会交往 ,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来满足彼此之间的心理需要。以宽容之心待人,以诚信待人,才能受人欢迎。通过与人的交往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更多的爱好与兴趣,品味生活。一个人工作压力越大就更应该培养更多的爱好与兴趣,比如听音乐、收集邮票、郊游、游泳、看电影等等,通过欣赏艺术,拥抱大自然使自己的抑郁心情变得“豁然开朗”。

中学教师职业倦怠探析 篇7

1. 职业倦怠概念厘定

最早提出职业倦怠(burn-out)的是1973年美国心理学家弗登伯格(H·J·Freudenberger)。他认为,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体力、精力和能力上都无法应付外界的要求而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心理学中,职业倦怠是指个体长期处于工作压力状态下所表现出的个体化的认知及情感的消极反应。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不但极大地危害了无数教师的身心健康、教师专业发展,而且严重地影响了教育事业、整个社会的发展。

2. 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

2.1 工作压力大导致中学教师职业倦怠

美国研究员格林娜尔格 (Greennaerg) 在1980年的报告中指出70%的病因与压力有关,职业压力是工作者产生职业倦怠的主要诱因。教师职业复杂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决定教师职业高压力性。有调查资料表明,教师从早自习、白天上课及下晚自习,日平均工作时间远远超过一般职业工作时间。教师劳动强度过大,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大量的备课、批改作业、自习辅导、各种阶段质量检测等,使教师工作负担增加,每天不堪重负,极易导致心理和情绪上的极度疲劳。而社会对中学教师的期望则高到近乎苛刻的程度,他们期望“教育万能”、“学校万能”,使得教师所体验到的不仅是工作的劳累、社会地位的低下,更有不被理解,有付出而无回报的辛酸,教师的成就感因此而降低,倦怠心理便油然而生。与此同时,与教师的付出不对称的是教师的低收入,给教师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家庭压力。许多教师因此而产生职业倦怠。

2.2 教师职业的重复性导致中学教师职业倦怠

由于教师长期从事教学工作,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从事的工作基本上是重复性的周期劳动,教师的低成就感或目标没达成的挫折感影响着教师的工作热情,教育教学的效果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才能显现出来,教师个人得到荣誉的机会很少,由于长期的工作而看不到效果,使得教师的教育职业激情受到极大的挑战。许多教师在工作中面对的常常是同龄的孩子、同一门学科的同样的教材,有限的缺少刺激的情境很容易磨蚀教师的激情,使教师产生倦怠。随着教龄的增长,不少教师的壮志豪情逐渐被安于现状所取代;原先爱学生之心为淘气、捣蛋的调皮学生而搅得头疼不已,甚至产生放弃教师职业的消极想法。实际上,这就是教师职业倦怠的症状表现。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少了感动,上课少了激情,教书成了任务,流于平庸的“教书匠”。

2.3 教师评价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中学教师职业倦怠

由于目前中学评价教师工作以各种“率”作为检验教师的标准,如优秀率、升学率等,加上竞争的手段和方法不科学、奖励与批评机制不建全,各种考核、评比增多,不同程度地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荷量。长期处于焦虑当中,导致越来越多的中学教师出现职业倦怠。

3. 解决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3.1 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纵观当前中学教师所具有的严重的职业倦怠状态,以及低下的生活质量所导致的教师在自身价值寻找中的体验,其实质就是教师对生命发展所具有的价值危机的感悟。理解中学教师作为多方面精神需求的个体就要给教师提供丰富多彩的生命活动,关注教师对生命价值与生命意义的追求。中学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所经历的一切,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包括面对压力和困难,要明确职业的特殊性和特殊的职业角色,了解自身条件所包含的可能性和限制性,积极地将社会、学校、家长对教师职业的期望纳入言行,使之成为教书育人的长期动力。

3.2 加强教师自身修养

教师要消除职业倦怠现象必须加强自我培训,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以不变应万变。通过学习增加知识储备,使自己具有远见卓识,树立远大目标,为之不懈努力。学校要为教师建立教师成长档案,了解教师的成长经历,鼓励其不断发展,从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教师更应清醒地认识到倦怠是源于自己所遇到的压力,所以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耐压能力,一个具有自信和耐压能力强的人是不容易倦怠的。教师要努力自修,提高自己的承受力,树立良好的、积极的自我形象,从而学会有效地应付压力,树立良好的职业信念,富有职业荣誉感。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在教育技术素养、心理科学素养、教育科研素养等方面全面发展。只有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中学教师才能实现作为一个理性主题的自我诉求,才能不断增强自己的职业投入感,才能形成日益成熟的教学智能和实践能力,克服职业倦怠,保持理性的宽容,从而达到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求真、至善和达美的理想境界。

3.3 提高教师幸福指数

面对越来越多的中学教师出现的职业倦怠,除了自己的专业需求得不到有效的满足、专业发展受阻外,学校领导缺乏人文关怀也是主要的诱因之一。因此,要促使领导队伍树立服务意识,为全体教职工服务,多方面满足中学教师政治精神上的需要、事业成就感的需要、业务进修上的需要、合理生活上的需要。引领教师从自己的劳动成果———学生的成长中获得幸福感的同时,还要引领教师追求自我实现,体现自身的生命价值,感受真正的幸福,使他们体会到成就感,从而促使教师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焕.关于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5, (6) .

[2]杨秀玉, 杨秀梅.教师职业倦怠解析[J].外国教育研究, 2002, (2) .

[3]姬祥清.中职教师职业倦怠产生原因及缓解措施[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9) .

[4]姚静.论教师专业自主权的缺失与回归[J].课程.教材.教法, 2002, (6) .

教师职业倦怠实践研究 篇8

关键词:教师职业倦怠界定;职业倦怠的原因;解决办法;职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

一、西安市某中学教师“职业倦怠”问卷调查分析及影响

为了更好地研究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笔者采用统计学和定量、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笔者以西安市某中学教师群体为基础,采用问卷调查、抽样分析和类比研究等方法,通过采用国际公认的“教师职业倦怠问卷”(MBI)对调查学校200名中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以下是问卷调查的基本形式和研究分析。

调查问卷

1.您从事教师工作( )年

2.您从事( )科教学工作

3.您是否后悔选择该科目的教学?

A.是 B.否

4.您觉得平时的工作忙吗?

A.非常忙 B.还可以 C.不忙 D.不一定

5.您觉得假期时间是否充足?

A.是 B.否

6.您对您教授的学科是否熟悉?每年是否需要重新备课?课件用新的还是旧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您对您的收入状况是否满意?

A.是 B.否 C.一般

8.除了维持家庭生活需要以外,您觉得您的收入能够满足您更高需求吗?

A.能 B.不能

9.作为男性/女性,您觉得您是否合适从事中学教师工作?

A.合适 B.不合适

10.您对选择此职业后悔吗?

A.不后悔 B.后悔

11.您时常感受到身体和精神双重疲劳吗?

A.是 B.不会

12.假期时您选择如何度过?

A.在家休息 B.补课、备课 C.外出旅游 D.其他

13.您认为社会对教师这个行业持哪种态度多?

A.肯定 B.否定

14.您以自己为教师感到自豪吗?

A.自豪 B.不自豪

15.您带的班级是

A.尖子班 B.重点班 C.普通班 D.特长班或其他

16.您对您学生的态度

A.非常喜欢 B.没感觉 C.厌恶,没耐心

17.您所教授的学生与您的关系

A.非常好 B.一般 C.没过多接触

18.您认为教师这个职业年龄偏( )好,年龄与学生沟通有无关系?

A.大,有 B.大,无 C.小,有 D.小,无

19.您对评选优秀教师的态度?

A.非常积极 B.无关紧要

20.您认为您现在的教学动力是?

A.教学 B.学生 C.学校 D.个人职业发展

通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得出,现阶段,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社会原因,教师对本职工作的社会地位和收入状况与社会对他们的期望值不匹配,一方面,社会对于教师这一特殊行业的期望值过高,而教师认为自己的社会地位比较低下,收入和劳动量不成正比,保障制度不完善。

第二,职业原因,基础性学科的中学教师普遍对自己的职业定位模糊,很多教师对职业的定位是谋生手段,而教师职业的实质意义远不局限于作为谋生手段存在,而更多地被赋予社会职责和人类灵魂的延续工程,尤其是中学教师作为基础性教育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其对于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三,学校因素,一方面,重点学校的重点学科教师工作量巨大,收入往往与自己的成绩挂钩,虽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总体生活和工作的热情度呈良好态势,而另一方面,非重点学校的非重点学科的教师生活状态和工作热情度明显较差,学校的地位和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教师个人的情绪,坏的气氛和环境直接导致教师产生情绪倦怠,职业成就感低下,进而在教学工作中创造性逐渐丧失,常年讲授同样的知识,从而形成了持久的职业倦怠。

第四,学生方面,各个学科所应对的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品行差异度大。好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在学生中影响巨大,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和学生的关系较差,学生不爱听讲,加上学生身心各方面发展还都不成熟,学习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一个没有热情的老师往往在教学中出现急躁心理,导致教学抵触性大,情绪上懈怠,最终导致职业倦怠,与学生的抵触心理成正比,从而互相形成恶性循环。

第五,教师个人因素,性格及所授学科对教师的个人发展也有一定影响,教师本身的人格特征形成往往受制于他所教授的科目特点,大多英语老师性格开朗外向,而数理化老师往往性格比较拘谨,其本身形成的性格特征反过来影响其能力素养的提高,如果长时间如此,也会导致一种职业倦怠,即其本身的性格特点和工作情绪有很大关系。

三、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解决办法之我见

首先,从社会层面上说,需要重新整合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社会应该重新认识教师这个职业,并持合理期望,全社会应该充分地关爱教师,全方位地建立对教师的支持体系并切实采取各种方法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其次,从职业角度上来说,一方面需要学校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教师职业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加强组织文化建设,尊重、关心、支持教师,给教师提供舒适的教学环境,培植教师职业发展的优良土壤,对教师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并形成长效机制,多多开展有利于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的活动,养成教师“爱岗敬业,互帮互助”的职业习惯,使教师逐步改变自身职业定位和认识,增加机体荣誉感,职业成就感。

最后,需要教师本身正视其职业倦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不断加强心理学的理论学习,把教育心理学等学科知识逐步融入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去,不从评优中找成就,要从爱岗中找荣誉,认识自己的职业对社会的重要作用,认识教师爱学生、爱学校、爱教学,教书育人的社会角色。和社會对教师的认知感和期望值相对应,做到相辅相成,共同提高。其实,只有教师本身从职业中找到工作的热情,工作中找到成就感,才能真正摆脱职业倦怠感,以教师职业为荣。

参考文献

1:俞国良〖资料来源:毕业设计(论文)网 www.56doc.com〗宋振韶.《现代教师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41~46.

2:赵玉芳. 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资料来源:毕业设计(论文)网 www.56doc.com〗2003/01

3:伍新春.《教师职业倦怠预防》[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资料来源:毕业设计(论文)网 www.56doc.com〗2008.

上一篇:【2013高考政治热点】中国医疗卫生事业下一篇:狼和小羊教学设计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