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职业倦怠论文

2024-08-27

克服职业倦怠论文(通用12篇)

克服职业倦怠论文 篇1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含义

根据心理学家费登伯格(Freudenberger)和马斯拉奇(Maslach)提出的“职业倦怠”的经典理论,我们把职业倦怠定义为:由于工作压力引起的以身心极度疲惫为主要标志的综合反应。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长期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而积累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负面情绪,表现为对工作任务的退缩,如不想去学校上班、不想走进教室、不想见到学生、不负责任、情感衰竭,以及各种各样的心理状态,如易激怒、焦虑、悲伤和自尊心降低等。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及不良影响

1.职业热情消失,工作消极。教师一出现职业倦怠后,就会产生厌教心理,缺乏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对于教学工作得过且过;对待学生漠不关心,甚至用讽刺、挖苦、讥笑的语言对待成绩较差的学生,对他们进行心理虐待,更有甚者用打耳光、拧耳朵或者踢等方式体罚学生。这不但破坏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而且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变得内向、孤僻、敏感、自卑,对学生的心灵造成终生不可磨灭的伤害。

2.职业兴趣转移。由于对于教学工作的倦怠,有的教师会将兴趣转移到自己所爱好的事情上去,比如搞第二职业,做生意,交朋友,玩牌或打麻将,吃吃喝喝等,以从中获得满足感,丧失职业自豪感。

3.身心受到影响。由于长期处于一种压力与不和谐的工作环境中,教师会经常觉得空虚、郁闷、挫折、愤怒、烦躁不安,失眠、紧张、食欲不振、全身疼痛,疲惫不堪等症状,并且觉得工作没有意义,枯燥无味,前途渺茫,没有希望,情绪波动很大,产生压抑感,严重者会产生自卑、绝望心理,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三、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1.职业因素。教师的职业是神圣和伟大的,然而在当今社会里,价值取向多元化,家长、学生及社会各界对教师、尤其是中学教师的期望也日渐加大,这无形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压力。

“蜡烛精神”、“春蚕精神”等对教师职业的期望,给教育工作者带来消极的暗示,使教师感觉职业的无奈,不是“我工作着我快乐着”而是“我工作着我无奈着”。

教师一般都有较高的成就动机,他们追求个人成功的价值,渴望在工作中得到应有的反馈。但由于教师职业的工作过程复杂、周期长,不易立即显出功效,因此缺乏及时的成就认可。

另外,创造性是教师职业的一个重要特点,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有许多原因限制了这种创造性的发挥,多是重复性劳动,长时间单调的工作导致身心的疲惫状态。

2.环境因素。

(1)教学环境。对教师工作评价的不合理、竞争的手段与方法的不科学、奖励与批评机制的不健全等因素,使得教师无工作的动力和积极性。

(2)社会环境。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社会对教师的职业要求越来越高,发展过程中的多重矛盾的出现,教师在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社会变革、迸发事业热情的同时,社会中一些不和谐的因素让教师无所适从,从而形成职业倦怠。例如: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矛盾让教师无所适从;素质教育要求下的教材、教法对教师的新要求与传统教育评价体制的矛盾;学生家长对教师的高期望值与家长自身素质不与时俱进的矛盾;家长对独生子女的高期望值与中国独生子女成长教育环境的矛盾;社会对教师过高的期望值与政府对教育投入产出之间的矛盾;教育工作者环境的暗示作用对教育工作者事业热情的伤害;社会变革步伐的加快,职业的不稳定性,职业价值的分配不均,给教育工作者带来更多的内心的矛盾冲突。

四、克服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

1.坚持学习,提高修养。坚持学习不仅是时代的需要,更是个体不断变化以此来适应社会变化从而获得人生幸福的源泉,是个体的生命需求和发展的需要。通过学习,一方面,教师能正确认识自我,全面客观地分析自己,悦纳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和优势,努力克服自己的缺陷、不足。另一方面,教师对自己的职业有一个合理的认知,在看到教师职业的复杂性的同时,看到教师职业的神圣与光荣。这样,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会调节和控制自己,产生适度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提高自我效能感和幸福感。

2 . 确立目标。确立与“快乐生活、快乐工作、自我完善、不断发展”相适应的生活目标,并将大的目标分解为稍加努力就可实现的阶段目标,让自己在实现自我目标的过程中获得自我完善、自我实现与事业和谐统一的幸福。

3.改进人际关系。良好人际关系对个体学习、生活和工作有着积极作用,有助于教师幸福感的形成。教师要从改变自己开始,要加强品德修养,使自己具备诚实、信任、善良、热情、谦虚等素质。要注意自己能力、特长、兴趣的培养。同时,要学会正确认识他人,遵循交往的原则,掌握交往的技能和技巧等。

4.保持和谐的家庭生活。教师应当弹性地变化自己在家庭生活中的角色,力争扮演好每一个角色。和谐家庭生活能能使自己热爱生活、热爱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从而增加职业的幸福感。

5.丰富生活,放松自己。文化生活可以改善一个人的心态,调节一个人的情绪。因此无论自己多忙,教师都要忙里偷闲,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有意义的活动,培养多彩的生活情趣,增强生活乐趣,它将对职业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游泳、散步、登山、跳舞等户外体育活动,琴棋书画艺术活动等。

6.奖励自己。在一定意义上讲,人是为肯定而活者。这种肯定有外在的肯定,如:上级的肯定、同事的肯定、朋友的肯定等。还有内在的肯定,即自我肯定。外在的肯定是有限而短暂的,内在的肯定是持久而强劲的,是人生永不枯竭的动力,是一种根本的生命元素。以此,教师要善于从不同的方面奖励自己(如:某学生的进步、自己的论文获奖或发表等),从而增加职业幸福感。

总之,教师职业倦怠当今普遍存在,只要我们广大教师能清楚的认识它的表现、不良影响、产生的原因,并能通过多种策略来调节自己,使达到自我与事业的和谐统一,就可以做幸福教师,创造辉煌的人生价值,就能强有力地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摘要:本文阐述了教师职业倦怠的含义、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及不良影响、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及克服教师职业倦怠,争做幸福教师的策略。

关键词:职业倦怠,教师,策略

克服职业倦怠论文 篇2

很多人认为,教师是个很好的职业,工作比较清闲,收入也颇稳定,社会地位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可实际情况并非他们想象的如此,据研究资料显示,全国大约有16%的中小学教师存在着职业倦怠问题,而农村教师所占比例又大于城市教师。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产生的一种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它主要有三个维度组成: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以及降低的自我成就感。情绪衰竭是指个体的情绪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去个性化是指个体以消极否定的态度对待学生;自我成就感是指个体对自身工作意义的肯定。

克服职业倦怠的办法。

第一,管理者方面。

1、教育主管方面,要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近两个月来,连续发生的校园伤害暴力事件,引起了各地各校的高度重视,顿时,校园安全在全国范围内拉响了警钟。但我以为,目前,我区中小学师生中存在的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同样是不容忽视的校园安全隐患。从全国大范围来看,每年大中小学因为心理问题导致老师或学生自残或伤害他人的事件也是屡见报端的。

其实,我区不乏业务骨干和教学能手,这与近年来,我区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与业务能力的培训有很大关系,但据本人了解,恰恰是这些业务骨干和教学能手,普遍存在着职业倦怠的现象。作为老师,大都有较强的成就动机,为了适应大环境的需要,教师一般都会主动学习,以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但我以为,教育主管部门除了要重视教师的业务能力培训外,更应该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

2、学校方面,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因为老师,在学校工作时间较长,周而复始重复着同样的工作,长期下来,自然会觉得枯燥,心生厌倦情绪。所以,学校,要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多开展些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老师在集体活动中不仅能放松情绪,缓解压力,也能融洽同事关系,增进和谐。

第二、自身方面。总的来说,教师要善于修炼自己积极乐观的心态,心态积极乐观了,压力定会有所缓解,职业倦怠心理也会渐渐消除。

1、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自己的工作环境。即使我们所处的工作环境,条件再艰苦,管理再严格,对大家都是一样的,当自己没有办法改变环境时,就要积极的去适应,这也能帮助你减少一定的抱怨或不满情绪。

2、更新传统的育人观念,真正的关爱每个学生。在国家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作为老师应该更新传统的育人观念,淡化学生的成绩,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成长,因为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比分数更重要。带着这样的观念,你就会发现,每位学生都有他的可爱之处,闪光之处,你也就不会为学生一次考试的失利而耿耿于怀,郁闷不快了。如果你能真正地做到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爱每个孩子,以一颗宽容之心去包容每个孩子的缺点和不足,坚信这些孩子的本质并不坏,他们都有成才的机会和可能,你也就不会为学生的违反纪律而大动肝火了。

3、热爱自己的职业,善于从平凡的工作中享受到别样的乐趣。西方有这样一句谚语:如果你选择了一个你喜爱的职业,那么你就没有一天是在工作。那是在干什么呢?在享受啊!教师的工作虽然平凡,但当你带病坚持上课,收到学生的问候小纸条时,当各种节日来临,你收到学生的贺卡或短信时,当你的关心呵护,让你的问题学生渐有进步时……你能说你不快乐,没有幸福感吗?所以,作为老师,只要你热爱你的职业,你一定每天都能从平凡的工作中享受到这些超物质的乐趣。

4、培养自己高雅的情趣。有生活的情趣的人,才会热爱生活,珍惜生活,珍惜生命。我们有许多老师虽然有职业倦怠心理,但又不得不做,因为我们需要这份工作养家、生存。乐观的人,一定会在工作之余,再做些自己特别感兴趣的事,或是养花、垂钓,或是读书、写作,再或是摄影、旅游等。因人而异,每个乐观的人都会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中体味到别样的情趣,精神的满足,自然而然地,生活质量也就提高了。悲观的人,恰恰相反,既做不好自己的工作,也不会调剂自己的生活,整天不是唉声叹气,就是怨天尤人。

5、让宽容和感恩充满心胸。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宽容的解释是:宽大有气量,不计较或不追究。世上无完美之人,也无尽善尽美之事,宽容能让我们善于理解别人,也能悦纳自己,不过分苛求,也不斤斤计较。宽容和感恩的心时刻充满心胸,我们定会倍感幸福,并且也会把这种幸福传递下去。?

克服职业倦怠 促进专业发展 篇3

一、农村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第一,待遇偏低。曾经有一个调查数据表明,有71.1%的公众认为,教师是一个很累并且没有成就感的职业,仅有13.2%的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较高。另一项统计显示:我国中小学教师人均日劳动时间为9.67小时,睡眠时间比一般职工少一个小时,娱乐时间少0.5小时,年超额劳动时间为420小时。像这样高强度的劳动,得到的报酬却没法成正比。以某县为例,一个工作20年左右的教师,月工资仅2000余元。教师工作是一项无法量化的工作,能量化的都是表面的东西,而真正起作用的是敬业精神,当教师发现自己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是如此之低的时候,很难想象他们还会有很高的敬业精神。没有了敬业精神,随之的是失去工作热情,情绪厌倦,行为懒散,对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提不起兴趣,时间一长,职业倦怠感越来越强。

第二,压力偏大。教师的压力一方面来自生活,另一方面则是工作。现在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平均年龄都在45岁以上,而压在他们肩头的家庭担子很重,上有老下有小,什么事都要靠自己去张罗,孩子读书、就业,自身健康、家中老人赡养、经济压力等问题都时时在折腾着他们。而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却很苛刻,待遇上低人一等,要求上要高人一筹,恨不得教师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可是,教师是人不是神,当他们的生存出现问题的时候,会马上放弃自己“神”的荣誉而去解决温饱问题。加上各方面的检查越来越多,教师经常疲于应付,题海、分数像压在教师头上的一座大山。师道尊严的扭曲、个性特长的泯灭、人际关系的异化,使得教师压力剧增,其幸福感越来越弱。

第三,成就感缺失。曾听到不止一位教师说过这样一句话:“面对工作,面对学生,我根本体验不到一点儿成就感。”如果一个人在教育岗位上没有对人的价值的认知,没有对人的成长、发展、未来的关注,自己的工作只是为了谋生、获利,他就没有教育情怀,又何谈教育的“成就感”?导致农村教师成就感缺失有多方面原因,如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认识不到自己工作的责任感;各种各样的检查、评优、评先的机制:小学教师在30岁左右就评上了小高职称,对于他们而言,职称已经到顶了,以后,评优评先也没什么作用,加上一些学校为了让更多的教师评职称,在“优”的指标上基本上靠“让”,谁用得着,就给谁,像这样“排队轮流坐庄”的办法怎么能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呢?

二、农村教师职业倦怠的危害

教师一旦出现职业倦怠,那将对教师个体、学生和学校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第一,对教师自身的影响。职业倦怠不仅会导致生理、认知、情绪和行为的极度疲劳,并很容易诱发其他心理问题,而且不利于教师在职业生涯方面的发展,甚至会严重影响教师的生活质量。有研究显示:教师职业倦怠易导致家庭冲突发生,容易激化人际矛盾。教育的成功是建立在和谐的人际关系基础之上的,失去了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领导、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人际关系,便没有教育。职业倦怠者一般兴趣寡然,害怕与他人交流;在面对朋友的时候,他们总是烦躁易怒,甚至把怨气发到别人身上;对待学生,他们使用粗暴的体罚,急躁的情绪、行为来对待学生,失去学生的信任。

第二,对学生和教学工作的影响。倦怠的教师职业道德缺乏,对学生缺少起码的同情心和责任感,工作投入和参与少,对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没有耐心,课堂准备不充分,教学效果差,学生成为教师职业倦怠的最终牺牲者。

第三,对学校发展的影响。产生职业倦怠的教师,消极、懒散的情绪容易影响学校里的教师群体,一个学校如果以“倦怠”为特点的人多了,这个学校必然缺乏生机与活力,致使教师队伍整体专业成长缓慢,从而影响学校的发展。

三、农村教师走出职业倦怠、促进专业发展的对策

农村教师怎样才能摆脱职业倦怠而重新追求专业发展?需要从社会层面、行业层面、学校层面和教师自身等方面寻找出路。

社会层面:提高农村教师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提升教师的经济地位,它是教师安心从教、尊严从教、积极从教的物质基础;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它是教师安心从教、尊严从教、积极从教的精神保障。物质与精神水乳交融,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相辅相成。收入低已经影响到教师的公众形象。因为收入低,每一块钱对教师来说都很重要,花钱时就“潇洒”不起来。这不但没有得到公众的同情,反而成为讥笑的对象。在人们的价值观逐渐物化的今天,经济地位甚低的教师社会地位也随之大幅降低,当教师光荣已经变成当教师“无能”。这是农村教师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真实写照。只有改变这种现状,再大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行业层面:促进农村教师适当流动。常言道:树挪死,人挪活。农村教师职业倦怠因由之一还在于他们长期固守一所学校,甚至有的教师一辈子就在同一所学校任教。周而复始、单调的环境使教师失去新鲜感,更不要说创新了,久而久之,倦怠感不断加深。因此,教师队伍建设应遵循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尊重个体职业流动的客观需求。也就是说教师管理办法与政策的制定,应该设身处地地为教师成长着想,为他们营造愉悦、有新鲜感的工作环境。事实上,教师流动是国际通行做法(比如我们的近邻日本和韩国在这方面做得就很好)。教师流动制度的设立不仅有利于实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其实这一制度的最大受益者恰好是教师本人。

学校层面:合理引导。一是引导农村教师个人建立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只有发自内心地“乐而为之”,才会挚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才会在困难与挫折面前不气馁,才会不由自主地热爱学生,并从这种爱中得到极大的职业享受。学校要引导教师对自己所从事事业的价值认定,最大限度地避免职业倦怠,尽量让每一位教师“乐而为之”。二是引导教师确定恰当的奋斗目标。许多农村教师长期重复相同年级的教学,久而久之滋生“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情绪,工作无方向,事业无目标,职业倦怠随之产生。因此,学校领导要积极引导教师确定恰当的目标,并创造条件帮助教师在工作中尽可能获得成功。三是引导教师注意建立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做好工作,热爱工作,以及对自身的心理健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健康的心理状态是由良好的学校心理环境影响而成的,学校领导要以良好形象为教师树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榜样,同时对教师付出同志式的爱心、诚心、细心与耐心,及时解决教师工作中的疑难问题,积极分担教师生活中的忧虑与艰辛,分享教师成功与快乐。

教师自身:正确认识自我,不断学习与发展。教师要想体验到工作的成就感,就必须具有教育情怀,认清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承担的重大使命,能面对教育的现实与困境,对教育的未来和发展倾注真挚的爱。职业倦怠感一旦产生,对于教师本人来说,要学会自我调节,要正确认识并接纳现实,改变对职业价值的认识,寻找教师工作的乐趣。要坚持学习,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促进专业不断发展,将自己的价值、追求融化在学生成长的喜悦中,并使之转化为强烈的职业责任感。要躬于实践,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树立起教学探索的新理念,把每堂课都上成一节崭新的课。要勤于读书,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制定读书计划,既要读职业用书(教科书),也要读一些专业性的学术期刊和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专著。要善于写作,常写教学随笔,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经常性地进行反思,写小论文,总结教育教学成果,积累教育智慧。要乐于交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平时和同事多交流一些教学体会,消除自己在专业探讨方面的孤独和无助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增强专业自信。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清醒而深刻地认识到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的成因和危害,更重要的是要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帮助教师走出职业倦怠的阴影和困境,激发教师重新追求专业发展的热情。■

(作者单位:湖北房县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

高校教师克服职业倦怠策略谈 篇4

一、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是工作满意度低, 工作热情丧失.教师职业倦怠主要包括心理、生理和行为三个方面:

1. 职业倦怠心理

害怕参与竞争, 排斥办公场所, 对工作失去信心和兴趣, 长期处在一种沮丧的状态, 在逆境下容易焦虑、急躁;对工作中遇到的事情和任务产生反感和厌倦, 对业务指标不重视, 更缺乏动力;工作过程中比较容易疲惫, 对工作中那些新鲜事物的敏感度大大降低.

2. 职业倦怠生理

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 工作效率低下, 行动迟缓.在认知方面, 感到工作没有意义, 将工作看成是枯燥的琐碎事务, 觉得前途暗淡;在情感方面, 对工作失去兴趣, 经常感觉焦虑和烦恼等.

3. 职业倦怠的行为

对工作敷衍了事, 情绪波动大.由于经常感到压抑、焦虑, 常采用攻击行为来发泄自己的情绪, 在单位的怨气有时会发泄到自己的家人身上.

二、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成因

1. 社会大环境的不良氛围

目前我国各行各业浮躁之风盛行, 高校也受到影响.社会对高校的评价指标是重点学科数目、科研项目数目、科研论文数目和科研奖励数目等, 这就迫使高校为了提升学校的地位和未来的发展, 鼓励教师申请课题.近年来, 我国科研人员发表的科研论文数目在急剧增加, 但论文质量却是明显下降, 并且产生了严重的学术腐败现象, 这些都是在社会大环境下急于求成的结果.在高等院校, 科研项目能为教师带来更多的名和利, 而潜心教学的教师越来越少, 而且学校不重视.普通大学老师的待遇并不高, 受过多年的高等教育, 从事工作后在待遇上没有明显的优越感.在这种大环境下, 教师极易产生职业懈怠情绪.

2. 学校政策的导向作用

基于“十一五”期间国家对学校发展的需要, 学校加大了在科研方面的政策改革, 学校的科研项目数目逐步创出新高.但是随着教师聘任、考核工作管理办法中对科研工作量方面要求的增加, 无论是青年教师还是老教师, 都特别注重科研工作.于是一些新加入到教师队伍中的青年教师, 片面追求科学研究工作, 而忽视了作为教师的本职工作———教书育人.而在教学任务较重, 科研要求又较高的双重压力下, 教师对自身的期望值过高而感不到满足, 这也会导致教师出现职业倦怠情绪.

3. 学生学习态度的消极反馈

近几年随着高校的扩招, 学生的质量明显下降, 许多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明确的目标, 对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没有清晰的思路和计划, 从而感到很茫然.此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强, 自我约束力差, 当前的社会氛围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某些大学生潜意识里产生了奋斗无用论, 课上不认真听讲, 课下抄袭作业,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急功近利, 心态也更加浮躁.

4. 教师个人工作的疲于应付

在工科院校中, 很多教师特别是从事基础课的教师, 一年要完成至少500个学时的教学工作量, 工作任务重, 难免产生紧张和厌倦情绪, 教师没有一个好的心态来对待教学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 对自己的教学价值也不能充分肯定.一些教师知识透支, 疲于应付上课, 没有时间和精力进一步深造和补充新鲜血液.

三、高校教师克服职业倦怠的策略

要克服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还必须通过全社会、学校、大学生和教师个人等全体努力才能实现.下面按照因素的重要性分别提出具体的策略.

1. 教师个人的努力

高校教师应客观认识自我, 正确对待周围的人与事, 积极进行心理调控, 努力放松自己, 与周围环境保持动态平衡.给自己施加正能量的心理暗示, 克服平庸, 消除嫉妒心理, 变压力为动力.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取得更高的学历, 获得成就感能缓解职业倦怠.

2. 大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

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要适合学生成才的需要, 符合市场发展的需求;教学内容要与前沿知识贴近, 要同未来岗位需要靠近.这样才能使大学生的知识能力和职业能力同时提高.如果所学的知识能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重要影响, 就一定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 高校教师可将相关知识的励志故事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这样就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信心.

3. 学校政策的导向

要改革教师评价和管理机制, 改革教师评价体系, 强调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性, 建立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体系, 并以合理的激励机制来保障.

四、结束语

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只有缓解了职业倦怠, 教师才能更好地投入教学工作, 更好地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 才能更好地为社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宋京津, 刘骏.高校会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探讨[J].会计之友, 2009 (12) .

克服职业倦怠心得体会 篇5

从教30几年,自己觉得永远是优秀的,师德师爱能够从自己身上体现,责任也能从自己身上表现,如:86年结婚是自己人生大事吧,周日为结婚日期,头天下午我还给学生补课,周一就上班了,没耽误学生一节课。平时也很少休周日的,有时间就给孩子们补课,工作日每天可以说早上班晚下班,学校、班里是事情不处理妥善不回家,真是忘我的工作……

教育教学实际中自己也是把工作当成一个发展自我的平台,享受着教育的快乐,体验着教学的幸福,并以多元的方式克服了职业倦怠,以多姿多彩的幸福观继续成长。平时,以享受的眼光走进课堂,对待教学,精彩地演绎着每一节课,真心地热爱每一个孩子,总是拥有宽容、信任、理解、祈盼的情怀,总是用微笑传递教师这一职业所独具的人性感召力,透过教师智慧的语言,使学生感受到来自于教师的关爱、重视、指导、暗示、欣赏和接纳,这样呵护、尊重每一名学生,学生健康成长了,成才了,学生及家长的赞誉有了,便使得自己也感受到了自己仍在成长成才,也便有了幸福感,工作的动力也随之加大了。

再有就是对自己平常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也是一条促进自身专业成长,减缓、克服职业倦怠的理想途径,工作中能够得到理解,就能感受到成功,就能体现出自己的价值,那么幸福感也就自然而然地有了,有了幸福感,就能很好地克服职业倦怠问题,自己就能轻松地走出职业倦怠,远离职业倦怠。如今,受社会不良信息的影响,工作中自己的确有忽冷忽热现象的出现,但,继教开始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也升温了,通过继教学习,通过反思对比,通过参加中国教育学会复式教学专业委员会第九次年会,看到那些边远山区学校的环境、设施等还停留在自己上小学时的那个年代,加之与同行们的交流,觉得他们的待遇与自己还相差也是很多时,自己再次有了幸福感,有了幸福感,自然而然地消除了如今萌发出的阴影造成的职业倦怠;想想前些年自己包班每周33课时都是自己完成任务,而眼下自己每周只有10几课时,觉得幸福感还是有的……

引导教师克服职业倦怠的思考 篇6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的含义和表现

(一)什么是教师职业倦怠

“倦怠”一词是美国神经科医生弗登伯格于1974年提出的,用于描述职业主体不能应对工作挫折和有效缓解工作压力时所处的一种身心耗竭的状态。教师职业倦怠主要是教师不能有效释放压力时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丧失以及情感上的疏离和冷漠。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1.在认识方面,表现为对教育工作失去了兴趣,缺乏对工作的热情和创新力,开始认为教育工作毫无意义,只是枯燥乏味、机械重复的繁琐事务。

2.在意向方面,表现为无心工作,对教育事业失去了信心,在工作上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

3.在情绪上,表现为对工作感到厌倦,情绪波动大,常常感到焦躁不安、紧张、萎靡不振,产生压抑、忧郁、猜疑、自责等情绪,不愿与学生交流沟通。

4.在行为上,表现为厌倦教学工作,对学生冷漠,拒绝与同事合作,对学校环境和学校管理牢骚甚多,只注重个人福利待遇。

二、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和危害

(一)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

1.工作压力大。现阶段,社会、家长,甚至教育界内部,评价一所学校、一位教师的标准依然离不开升学率这把尺子。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不惜给教师施加行政压力,定升学指标。在这种强大的压力面前,教师们无可选择地踏上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漫漫征途,不敢有丝毫的懈怠,致使教师在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教育失去了内在的动力,教师自身也日渐疲惫。

2.工作强度大。教师不仅要在八小时内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还要在早晚自习和课堂外的时间承担对学生的辅导工作。据调查,我国中小学教师人均劳动时间为9.67小时,比其他岗位的一般职工平均劳动时间高出1.67小时,其中睡眠时间比一般职工平均少1小时,娱乐时间少0.5小时左右,积累起来,年超额劳动时间为420小时。以我县高中班主任教师工作为例:早上6:20起床和学生一起出早操——用餐——查看班级早自习情况——3小时备课或改作业——平均上2~3小时的课——晚自习——查寝(22:20回家),大约工作时间在13~14个小时。教师的超负荷运转使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处于亚健康状态,因此更容易比别人产生职业倦怠。

3.社会过高的期望。社会各界对教师的要求:家长对老师说,我的宝贝还小,你要用心教他,因为你是老师;领导对老师说,学生成绩不好,你要用心提高,否则让你下岗;政府对老师说,你们先好好干,你们和公务员同工同酬,法律规定的有望很快实现;学生对老师说,读书有什么用,我就是不学,你又不能赶我回去;专家对老师说,要改变教学方法,只有教不好书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社会对老师说,你是园丁,你是蜡烛,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伴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新的课程标准相继出台,教材更新力度加大,先进的教育、教学和课程理念被广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纷纷涌现,教育安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所有这一切都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学校管理的滞后。学校的管理能否给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情感状态。首先,学校领导的管理思想不够明确,工作过于形式化,增加了教师的压力。其次,有的规定没能考虑到人本思想,一味实行所谓的“规范化管理、制度化管理、细节管理”,不断增加对教师的要求,使教师疲惫不堪,心理负担沉重。再次,在对教师的评价机制上,多使用终结性评价而不是发展性评价,使部分教师很难取得彼此的认同,缺乏职业成就感。最后,教育管理当中检查过多,评比过多,不仅增加了教师的负担,也让不少教师与同事、领导、学生、家长之间的人际关系比较紧张,导致身心疲惫。

5.学生问题的困挠。中央二台经济与法的一个节目“都是蚊子惹的祸”。一个学生可能因为蚊子叮咬而得了乙脑,治疗无效死亡。家长找学校索赔20万,为什么呢?说是学校的蚊子咬的,学校说你在家里得了病怎么说是学校的蚊子咬的呢?然后家长找学生来证明是学校的蚊子给咬的,学校也找学生来证明不是。然后家长说是因为学校没有及时给学生发蚊帐,致使孩子被咬。但同宿舍的孩子都挂着蚊帐呢,怎么会单单不给他挂呢?学校的解释是孩子自己不愿意挂,学生说是上铺没有办法挂。然后家长起诉学校,最后学校为了不知道是哪里来的蚊子赔了5万元。对于这个家庭的不幸,我很同情,但对于教育的不幸,我更觉得悲哀。家长不能提供孩子是在学校被蚊子叮咬的证据,但学校最终败诉。

如今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个性较强,很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心理素质差,问题行为很多。可以说,学生的学习问题、行为问题、思想问题,特别是学生的安全问题,给教师带来了难以排解的压力。

6.家长过分的苛求。网上最近流传一则名为《困在厕所里的老师》的段子:一日上课,一学生要求上厕所,老师觉得影响课堂秩序,不准。结果该生尿于裤中。家长状告,该老师侵犯人权,剥夺学生如厕权利,应严惩之;又一日上课,一名学生要求如厕,老师准之。谁知该生滑倒在厕所。家长状告,上课期间擅自让学生离开教室,导致学生受伤,应严惩之;又一日上课,一学生要求如厕,老师害怕他在厕所滑倒,前往陪伴,谁知老师离开课堂期间,学生相互打闹受伤。家长状告,该教师上课期间擅离职守,致使学生打闹受伤,应严惩之;又一日上课,一学生要求如厕,于是该老师带领全班一同前往厕所。家长状告,该教师玩忽职守,上课期间不传道授业,应严惩之。

一方面部分家长不能正确认识孩子的成长目标,另一方面又过多地苛求学校、教师。在独生子女的学生群体中常有这样两类家长:一类家长毫不理会子女的学习,也不愿配合学校和教师的工作,在无法沟通的情况下,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难度。另一类家长过于关心子女的学习,常对学校和教师做无谓的干扰、评价,甚至用媒体舆论来谴责教师的行为,导致教师工作长期不被理解,工作热情降低。

7.教师自我发展的困惑。教师既要充当知识的传授者、班集体的领导者,又要担任模范公民、纪律维护者和家长代理人,角色需要不断转换,这就需要教师发展多种能力,如情绪调控能力、专业能力、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表达沟通能力等。而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是有差距的,发展能力的要求与自身原有能力水平之间的差距是教师重要的压力源,不尽如人意的奋斗结果,会给教师带来极大的心理负担,殃及个体身心健康。

8.由于体制机制的问题,教师待遇较低。一是基础工资太低,就以大家认为待遇较高的高中教师为例,一位近10年教龄的教师,由于每年的职称名额有限,多数还是初级,初级教师国家打卡直发领到手大约900元(实际890元),加上绩效70%的1300元左右,固定收入2200元左右,一周14节正课,每周4节自习辅导,也就是正常的工作量能够领取绩效的30%,大约530元,共计2730元,加上高中周六补课一周以四节计算,每月大约有600元,全部收入就3300元左右。再看看我们的物价,特别是我们的房价,以新政为例,现在大概是4500元一平方米。也就是说一位老师不吃不喝还要再挣1200元才能买到一平方米。二是绩效工资没有起到绩效的作用,前面提到的绩效的30%,大约500元,就导致老师无论干多干少,干好干坏,收入方面也就两三百的差距。窦文涛就说过,中国的很多问题其实就是这样产生的,干活的拿不到合理的报酬,于是都活得很累很没尊严,干出来的活质量不行,整个社会效率就非常低下,虽然表面看大家好像都很忙,其实很多都是无用功。

(二)职业倦怠的多方面危害

一是它给教师情绪上带来的困扰,会逐渐发展为一种消极、感伤的心境,严重损害教师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使其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二是职业倦怠导致的教师工作热情下降必然影响其教学水平的发挥,造成教学工作的低效化和学校资源的浪费,进而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是教师职业倦怠及由此引发的对学生态度冷漠,对部分后进生的歧视、排斥等问题将极大地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如何避免教师的职业倦怠

(一)关爱、尊重教师,唤醒教师的自主意识

教师工作压力过大,负担过重,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学校领导对教师的关爱,就要体现在如何减轻其负担上,要想方设法地排解教师的心理压力,多了解教师,开导教师,除日常工作外,还应该多开展各种文体娱乐活动,如我校每学期都要开展教师趣味体育运动比赛、教师演讲比赛等活动,尽可能地减轻教师的精神负担和工作负担。此外,还应虚心听取教师的意见。今年,我校举行了三次群众座谈会,征集老师们对学校发展的意见,以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老师非常积极,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100多条,既有关于学校长远发展的,又有我们平时没有注意到的细节问题。教职工代表大会也是学校的重要权力机构。学校每年都要召开教代会,重大决策都要认真听取教师代表的意见,让他们广泛参与学校日常事务管理和学校大事的讨论和决策,保证他们的知情权、参与权,涉及福利、评先进、评职称和学校发展等问题,都要集体决定,使教师感到管理者对自己的尊重和信任,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形成“上下同心”的局面,形成民主治校的氛围。

(二)引领、激励教师,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一般都采用引领、激励的方法,科学的引领与激励可以使教师明确自己在实现学校总体目标的过程中的地位和工作目标,积极地履行职责。管理者应从以下几点进行:

1.开展热爱学校的教育,树立校荣我荣、校辱我辱的荣辱观念。使广大教师能充分认识到学校是大家的学校,自己是学校的主人,每个人都要和学校荣辱与共。有了这样的激励,教师工作再累都不会叫苦,困难再多也不会抱怨,处处为学校着想,事事为学校分忧。

2.开展学习师德模范的活动,进行师德宣传,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可以利用教职工大会对班主任工作、教学工作表现出色的教师给予表扬。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校管理者要重视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要求教师以身作则,勤勤恳恳、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

3.开展与教师的情感交流活动,加强对教师的情感投资,不要做伤害教师情感的事。学校领导者要树立从“管理”到“服务”、从“控制”到“解放”、从“用人工作”到“用工作育人”的管理理念。变传统的监管、行政约束式的管理方式为以情感激励为主要方式的人文化管理。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既要有原则性,又要有灵活性,这样教师才会尽心尽力地努力工作。在2013年我校初一招生考试中,我校一位年轻老师负责初中招生考试,由于从没有接触过小学教学,所以在命题时出现了个别原题,导致招生考试成绩普遍较高,难以选拔。这位老师也非常自责,自愿承担相应责任。我当时虽然气愤,但冷静下来一想,这位老师平时工作很勤奋,他从没有教过小学却让他为学校初中招生命题,确实为难他了,所以我包容了他的错误,并和他分享了我的一些管理经验。这位老师经过这次事件后更加拼命地为学校工作,成长也很迅速。

4.赏识教师的成绩、进步,让教师得到“赏识”,激发教师积极性。教师在取得成绩时需要赏识,在失败时同样需要赏识,特别是年轻教师,工作中难免会遭遇挫折或失败,关注他们的内心需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宽容他们的失败,给教师一个宽松的环境,教师一定会加倍努力工作。

5.建立奖惩机制,利用奖励和惩罚的调控作用,矫正教师存在的问题,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要想真正达到强化管理、深化改革的目标,就必须把报酬与贡献联系起来,使教师认识到工作的好坏、贡献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切身利益,从而把精力和时间全部用在工作上,进而保持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

(三)完善、成就教师,实现教师的人生价值

每个教师都有成功的愿望,而让每位教师的自身价值都能得到提升才是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这就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要加强校本培训。将日常教学、教研和科研紧密结合,首先要大力开展新课程理论培训,落实学习和教研制度,促进教师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的更新。其次应大力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吸收先进的教学信息。最后大力开展对教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信息技术的培训,鼓励教师更新教育教学手段。

2.要进行专业引领。专家们的亲身示范和现身说法能让教师获得强劲的成长动力,因此,青年教师除了要大量吸取专家论著中的精神营养外,更要尽可能多地走出去听课学习考察,面对面聆听专家的教诲,或请专家们来校对教师的教学进行零距离的指导,为老师的课堂教学把脉。同时还要注意发掘本校身边的宝贵的“校本资源”,启动“青蓝工程”,开展师徒结对活动。

3.要让教师走出去进行交流,提供舞台,展示个人才华。要多为教师提供展示才华、推销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在压力中发掘潜能,在竞争中加快成长。让青年教师走出去多与兄弟学校沟通交流,鼓励教师们参加各级各类教学基本功大赛和教学评比活动,能够有效帮助教师走上成长的快车道。

我们可以采取重点培养、分批实施、多轮推进的措施,确定重点培养对象,从听课、写教学反思、参加教研活动、提升教育技能、试卷命题、教育理论学习、专业知识积累、继续教育、读书笔记、学生满意度、教科研案例搜集分析、经验交流、精品教案、论文发表、指导学生、教学质量、公开课、教学比赛、课题研究等方面做出要求,带领部分教师赴绵阳观摩学习,首批重点培养教师承担了“任务驱动式教学”的探讨,安排部分成员上了县、市公开课。

(四)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

学校领导在不违反国家政策的前提下,要千方百计地提高教师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全社会关注教师行业,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这样才能让教师从工作中体会到自身的价值,才能增强工作的吸引力。

(五)改善学校管理方式

改善学校管理方式是减轻教师压力、预防和缓解职业倦怠情绪出现的重要措施。

一是学校各级领导要实行开放的民主的管理方式,尊重教师,充分给予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要多关心教师,多和教师交流,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尽量满足教师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

二是改革教学评价体制。考核教师工作,不应以分数为唯一尺度,要兼顾教师平时的工作态度、工作状态、师德修养、教育教学科研等,建立发展性的教师评价制度,激活教师自我发展的要求,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防止懈怠情绪的产生。

三是建立良性的竞争机制,使教师之间既能形成一定的竞争,又能不断增强彼此之间的凝聚力,形成团结友好、互相支持、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围。

四是切实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评比、考核等,使教师拥有更多的专业自主权,为教师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创造条件,使教师的自我价值得以体现。

要让老师明白,如果没有足够的魄力和决心去告别教育行业,唯一能做的,就只能是真诚皈依自己的职业,只有把自我从无尽的愤懑,满腹的牢骚中解脱出来,才能发现并收藏工作中所有快乐的火花,点燃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克服职业倦怠论文 篇7

职业倦怠是由工作情境的内在与外在因素, 经过一段时间的交互影响, 日积月累而形成的。教师职业倦怠状态具体表现为教师常常出现疲劳感, 对教学工作感到负荷沉重, 易怒易躁, 情绪上缺乏活力, 出现衰竭和无助感;对社会交往拒绝, 对学生拒绝、排斥、冷漠和厌烦, 对工作中的问题常常束手无策;对教学失去信心和热忱, 感受不到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工作中出现无助感, 等等。

1. 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分析

(1) 社会因素。虽然国家加大了对高职教育的投入, 但是整个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识仍有偏见, 社会认可度不高, 对教师职业认可度和利益回报率也不高。家长把高职教育作为考生考不上重点或普通本科院校的无奈之举, 学生认为就读二三流的高职院校是没办法、丢面子的事, 是父母逼迫的选择, 甚至想中途弃学。教师满腔热血投身于教学育人行业, 而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偏低的现状造成的对比和落差极大, 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教师职称评定对教师科研的高要求使教师在教学任务繁重的情形下, 还得忙于搞课题、写论文等, 这使教师科研压力大, 业余时间少、休息时间少, 身心不能得到及时放松和休息。而且, 教育主管部门对高职院校科研扶持力度不够, 对高职院校教师和普通本科院校的申报课题等要求标准一致, 没有特别的政策扶持。因此, 高职教师缺少明显的竞争力。面对繁重的科研压力和教学任务, 高职教师身心疲惫, 导致工作出现倦怠。

(2) 学校因素。高职院校不断扩招, 学生数量不断增多, 教师教学任务不断增加。生源质量参差不齐, 学习积极性不高、厌学, 成天沉迷于手机, 导致教师教学过程中出现挫败感和无能感, 无法实现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双赢局面, 更谈不上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的转化。

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 学校还将科研和班主任工作纳入了教学业绩考核评价系统。教师必须兼顾教学、科研和班主任工作, 任务繁重, 筋疲力尽。而且, 教师生活比较单一, 圈子比较小, 无法及时排解压抑和消极情绪。偏低的工资待遇和不公平的分配制度造成教师工作积极性不断降低, 越来越消极, 逐渐产生职业倦怠, 甚至导致少数老师擅自离职现象。

(3) 个人因素。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不断提高, 教师在学校充当教师、学生的朋友、父母、心理辅导员等多种角色。高职教师还要正确处理学生、学院领导、同事、家长以及家庭的关系。教师的角色冲突和自我期望值过高, 难免出现难以应付、心力交瘁的局面。久而久之, 教师就会处于前途无望、极度职业倦怠而不可自拔的境地。

2. 改善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1) 重视发展高职教育, 切实提高教师地位。国家在加大高职教育重要性宣传和投入的同时, 也应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 使“尊师重教”的理念落到实处、深入人心。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对高职院校科研扶持力度, 可以将高职院校教师教学科研课题申报单列出来, 让他们能在同一起点和平台公平合理地竞争。

(2) 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关注和管理。在管理上, 学校应“以人为本”, 增强民主管理, 让一线教师积极参与学院的一些政策措施的决策, 能提出合理化建议, 不断增强教师的归属感。学校分配方案应向一线教师倾斜, 适当增加教师的收入。在专业发展上, 学校应多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培训、进修的机会, 多组织教师参加教学研讨和交流。在评价体系上, 学校应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 有利于教师形成良好的竞争心态。对于一线教师, 学校也可以采取“形成性评价”的方式记录教师的成长,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和评价教师的教育教学业绩。教师的师德、教学、科研、态度等都应该、也可以量化作为评价教师的参考。

(3) 教师的自我调节。首先, 教师应不断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适应教育现代化的挑战。教师只有加强专业学习, 提升自我专业素养, 才能不断胜任教学工作。其次, 教师应不断丰富业余生活, 不断调适自我身心, 做到心态平稳, 从根源上寻找、消除产生职业倦怠的因素。最后, 教师应该提高对职业倦怠普遍性的认识, 不断掌握缓解工作压力和消极情绪的方法, 不断增强自身的抗压能力, 培养积极向上的工作和生活作风。

职业倦怠是高职教师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 教师的职业倦怠直接关系到国家人才的培养、教师的身心健康和专业发展。因此, 国家、高职院校和教师应该积极预防、缓解、消除教师职业倦怠情绪, 促使教师积极投入教育事业, 创造出辉煌业绩。

参考文献

[1]蔡慧君, 雷玉英.论教师职业倦怠[J].教育探索, 2004 (01) .

[2]于萍.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与工作价值观、成就动机的关系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07.

克服职业倦怠论文 篇8

2004年9月, 深圳医疗部门根据60万人的体检报告, 按职业排序列出一个表格, 发现记者的身体状况最差, “透支健康”已成为该群体最大的问题。2006年, 中国医师协会发布了一项针对北京市1182名记者身体状况的调查结果, 身体完全健康的仅28人, 胃病成为“职业通病”。调查还显示, 84.2%的记者有疲倦感, 72.1%感觉工作压力大, 21%感觉压力过大, 62%没有正常睡眠, 68%视力较差, 49%常感到全身酸痛。在多年的职业压力调查中发现, 记者已成为一个非常危险的亚健康人群, 与医生、高校教师等职业群体排在压力榜前列, 而身心承受巨大压力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职业倦怠。

2005年, 《中国记者》杂志刊登了一组新闻从业人员探讨职业倦怠的文章, 在业界引起很大反响, 这些文章大多通过作者的亲身体验, 讲述职业倦怠如何侵蚀新闻从业人员的身心健康。 (1) 截至2007年底, 有关期刊编辑职业倦怠的论文有近10篇, 对象涉及一般期刊、科技期刊、学术期刊及高校学报编辑, 研究结果表明, 情绪疲惫对编辑人员身心健康影响尤为明显。2008年,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新闻从业者职业倦怠研究》一书, 作者曹茹对北京、江苏、河北、安徽、内蒙古、贵州等六省市12家电视台的500多名电视采编人员进行问卷及深度访谈研究, 发现在情绪衰竭、疏离、职业效能降低三个维度中均出现职业倦怠症候。

上述种种表明, 采取有效手段对新闻从业人员职业倦怠进行干预已刻不容缓。

一、关于职业倦怠及其表现

职业倦怠是现代社会普遍面临的一种职业危机, 对此问题最早关注的是国外学者。1986年, Maslach和Jackson给出一个较为综合、全面的定义:所谓职业倦怠, 是指一种发生于正常人身上、持续、负性、与工作相关的心理状态, 其主要特征是耗竭, 并伴有工作中的烦恼、有效性降低、动机下降、不良状况与行为的形成和发展等特征 (简而言之, 其特征表现为情绪衰竭、疏离、职业效能降低) 。国外心理学家将当代人的工作紧张程度划分为10级, 名列前几位的职业群体分别为矿工、警卫人员、飞机驾驶员、领航员和新闻记者。 (2) 大体而言, 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 从业压力繁重

媒体的激烈竞争给从业人员带来了巨大压力, 不玩命干就保不住职位、站不稳脚跟。他们每天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 常常加班加点, 日以继夜。这种不规律的生活方式长此以往, 会给人体带来一系列心理机能变化, 失去了工作乐趣, 剩下了焦虑恐慌, 最终形成倦怠心理。央视一位著名主持人曾在自传里说到“每天一工作完, 整个人就像散架了一样”;一位新华社记者也曾经描述道:“在十运会长达18天的紧张报道中, 由于过度疲惫导致失眠、焦虑, 我曾数次产生倦怠情绪, 觉得报道激情被逐渐耗尽了……” (3) 上海首家“记者心理沙龙”做过一份职业心理调查, 显示有43%的新闻从业人员处于重度压力状态, 并伴有焦虑、压抑、躁动甚至抑郁等心理活动, 还有43%处于中度压力状态, 只有12%感觉虽有压力, 但可以轻松应对。

(二) 工作单调乏味

求新是人类固有的本性, 一层不变很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尽管新闻从业人员是“社会的雷达、人类的良知、社会发展的推进器”, 但对于工作多年、岗位和职位缺少变化的人员而言, 如果自身不加以调整、组织上缺乏关心, 或多或少都会出现职业倦怠症候。一位具有九年新闻工作资历的记者这样描述新鲜感褪去后的“中期压力”:由于在某一两个领域做报道多年, 对笔下的领域已相对比较熟悉, 新鲜度相应褪淡, 尤其是一些常规题材反复关注、反复表达甚至重复书写, 逐渐产生了类似边际效应下降的趋势, 业务进入“简单再生产”的相对停滞阶段。如此月复一月, 年复一年, 便逐渐积累了无可讳认的“审美疲劳”, 难以产生敏感和兴奋, 因为少了强烈的兴奋, 就容易产生感觉钝化, 从而加重职业疲劳。 (4) 此外, 国内也传出一些夜间心理访谈节目主持人自杀的报道, 心理负荷是悲剧发生的直接原因。

(三) 成就感是把“双刃剑”

在遭遇职业倦怠的受访者中, 物质收入和奖惩并非成就感的主要来源, 而是来自媒体对社会的影响, 即工作意义。工作中逐渐丧失成就感, 导致不少新闻从业人员职业热情降低, 一些记者不愿或减少外出采访, 尤其是对那些新闻价值不大或年年举办的活动。有的记者反映经常坐在电脑前长时间发愣, 不愿做事, 工作碰到麻烦时往往急躁、易怒, 甚至情绪失控。与此同时, 在社会大众特别是弱势群体心目中, 新闻媒体是正义的化身, 他们总希望能够通过其捍卫自身利益, 因此新闻从业人员很容易成为社会的焦点, 并为名所累。央视主持人崔永元2004年在录制《艺术人生》时袒露自己患有重度抑郁症, 并直接指出是因为出名之后感觉肩负的责任重大, 而这份责任感经常“折磨”得他寝食不安。

二、新闻从业者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

新闻从业人员产生职业倦怠有社会原因、行业原因, 也有个人因素。在社会经济变革的过程中, 记者不仅要坚守“耳目喉舌”的岗位职责, 完成舆论宣传任务, 还必须考虑掌控媒体经济命脉的广告效应, 并面对更加理性和愈发挑剔的受众。此外, 记者还是诸多社会弊端的第一见证人, 作为一个正常的社会人, 扮演许多可能冲突的角色, 产生倦怠和心理问题的概率明显增大。

除工作压力外, 研究发现, 社会支持下降及缺乏应有的社会保障也是促使新闻从业人员出现职业倦怠的诱因。据统计, 在我国新闻纠纷中媒体败诉率高达70%, 而美国仅为8%。 (5) 即使胜诉, 也往往是虽胜犹败, 因为媒体和记者的举证任务很重, 一旦涉诉就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 正常工作秩序被打乱, 当事人身心憔悴, 得不偿失, 因此就会出现因媒体和记者怕担风险而使舆论监督止于新闻纠纷的现象。在败诉的案例中, 有的确属媒体和记者的责任, 但有些却是由于国家立法不够完善, 特别是缺乏对新闻自由的应有保障。同时出现的还有记者屡屡被打事件, 百度搜索“记者被打”关键词, 就会出现相关网页97000篇, 2003年更是被称为“记者被打年”, 甚至发生记者被打致死的恶性事件, 其原因多与舆论监督有关, 但公众淡然视之, 行内也当之为家常便饭。一个危险而得不到社会应有保护的职业, 最容易发生职业倦怠。

2003年3月至4月, 《中国社会保障》杂志社与中华传媒网联合举办“媒体从业人员社会保障状况”互联网调查, 结果令人“触目惊心”。调查对象中的60.3%未与所在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明确签订劳动合同的只占36.9%;所在单位没有办理社会保险关系的人员占61.4%, 而明确办理了的比例也是36.9%。这一数据表明, 新闻行业劳动力一方在劳动关系中明显处于弱势。在没有任何社会保障的状态下, 从业者又从事高压力、高风险的工作, 很容易发生职业倦怠也便不难理解。

当然, 有的媒体压力过低、工作缺乏挑战性, 导致个人潜能得不到发挥, 无法获取成就感和幸福感, 记者也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另外, 那些不能适应残酷竞争和社会转型的记者, 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三、如何妥善应对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的预防与干预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个体、组织和社会的协同互动, 积极构建新闻从业人员心理健康支持系统, 不断提升新闻队伍整体素质。

(一) 个体的自我调适

在同样环境中, 个体因素差异会影响职业倦怠的高低。个体一旦发现自身陷入了职业倦怠, 不要惊慌失措, 而要沉着应对, 采取积极的自我干预, 相信一定能够走出困境。

1、确立工作的意义。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中, 职业效能就是个体以“工作意义”为基础对自身工作的评价。效能降低常常导致疏离, 如果倦怠者能够重新确立工作的意义, 就会降低或缓解职业倦怠的程度。1995年, Cary Cherniss对教师、护士、心理咨询师、律师等倦怠者进行个案研究之后发现, 做有意义的工作是克服职业倦怠的第一个重要因素, 在五位恢复者中, 有四位是通过改变工作、使工作变得有意义而得到恢复的。作为一个新闻从业人员, 应尽可能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发现受众的真实需求, 避免盲目应付报道, 如条件许可, 还可通过调换岗位重新找回工作激情。然而, 目前我国新闻媒体的管理机制还不能保障经常性轮岗, 因此更需要个人在本职工作中寻求自我满足和自我挑战, 不断更新思想, 完善知识结构, 并确立较高的工作目标, 提升自身价值。

2、增强职业生存能力。职业生存能力包括工作技能以及与领导、同事相处的能力。研究发现, 一个工作能力低下, 常常疲于应对、焦头烂额的员工注定产生职业倦怠;尽管工作能力强, 但人际关系极差的人产生职业倦怠的机率也不低。工作几年后, 员工基本都能掌握一般性的职业技能, 但如果仅停留于表面不思进取, 很容易产生厌烦心理。而要使自己在工作中的地位更加重要和突出, 就必须“有所专长”, 提高自我效能, 赢得同事和领导的尊重。研究发现, 那些从职业倦怠中得到最好恢复的人, 都有从平淡无奇的工作中发展专门兴趣与专长的经历。专门兴趣会给人开辟一个具有高度自主性、挑战性、责任感的领域, 成就自我满足, 更加造福社会, 一定程度避免了停滞感与无趣感。 (6) 培养专门兴趣与专长最重要的就是不断学习, 对自身所从事工作领域的最新进展抱有浓厚兴趣, 除注重信息收集、经常读书及向身边的同事学习外, 还可以找机会进修、考察, 提高综合素质。

3、情绪的自我调节。人的一生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 必须学会善于用意志和技巧避免伤害, 保持心理健康。在职业倦怠中, 负面情绪是一项突出的表现, 它是由于从业者长期工作负担过重、缺乏公平、缺乏回报、缺乏自主、缺乏团体感、和价值冲突等导致的结果, 在此种状况下, 应及时调控情绪, 积极乐观面对各种职业困扰。情绪调控的方法很多, 如运用错觉和幻觉影响情绪, 利用语言和动作予以暗示, 发挥积极的想象产生激情等。此外, 还可利用心理宣泄、诉说、自我激励使情绪发生转变。 (7)

研究表明, 积极的归因是克服职业倦怠的重要方法。归因决定并影响个体的认知、态度和情绪, 错误的归因经常导致偏见和负面情绪, 正确的归因则有利于引发积极的情绪和行为。当工作中出现利益分配不均时, 就要试着这样归因:也许是他人确实比我能干, 我还要继续努力。坚决杜绝自我攻击性的归因, 即将否定的结果归于持久的内部原因, 如性格和能力缺陷, 将肯定的结果归于临时、外部的原因, 如好运气和他人帮助。

4、积极寻求社会各方面支持。倦怠者往往对同事疏远或冷漠, 而良好的人际关系, 特别是与同事的合作对职业倦怠有很好的缓解作用。个体一旦意识到自身有职业倦怠感, 就要尝试多参加集体活动, 寻求合作与帮助。工作中的人际关系不仅是情感支持的来源, 还是重要的技术支持来源。据调查, 职业生涯前十年中能够得到指导和辅助的员工一般都可保持很高的工作热情, 以及工作满意度和责任感。同事间有益的建议、信息和反馈, 管理层的关注及赞赏, 均能够有效地抑制和消除职业倦怠。所以, 要妥善处理好与同事、管理层之间的关系, 尽量避免冲突, 即使发生冲突, 也应具备化解矛盾的能力。此外, 要善于在工作、家庭和休闲之间达成平衡。研究发现, 那些成功的从业者认为家庭责任和休闲与他们的事业同等重要, 家庭、朋友给他们带来了幸福, 为工作输入动机和责任感。和谐的家庭生活、快乐的休闲生活一定程度能够防止职业倦怠发生。

5、加强体育锻炼,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2006年中国医师协会发布的针对北京市1182名记者身体状况的调查表明, 有54%的记者不参加体育锻炼。2000年贾亦凡对上海市新闻从业人员的问卷调查发现, 68.5%的人每天睡眠不足8小时, 35%的人经常熬夜, 21%的人吸烟, 19.5%的人饮食没有规律。面对沉重的工作压力, 记者们对自身健康状况往往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甚至于在“透支健康”, 而良好的生活习惯, 经常性的体育锻炼, 则有助于减少工作压力对身心健康的负面影响, 缓解职业倦怠, 提高效率, 激发灵感。

6、转变观念, 正确对待心理咨询。在我国, 由于心理咨询开展时间不长, 影响也不够大, 社会大众对此还普遍存有偏见。但在西方国家, 心理咨询已深入人心, 人们一旦遇到诸如情感挫折、人际不和、环境不适、人格障碍等问题, 首先想到的就是心理工作者。大多数美国人把接受心理咨询看作自信与富足的象征, 心理咨询已成为其医疗保险的一部分。

德国著名心理治疗大师诺斯拉特·佩塞施基安曾指出:那些自认为心理健康的人不是真正的心理健康者, 心理健康者正是那些敢于面对心理问题的人。他认为, 心理咨询可在以下方面提供给人们一些支持和帮助:一是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避免出现各种情绪问题;二是正确认识自我和周围世界, 避免因错误归因导致种种失败;三是恢复爱的能力, 学会幸福地工作、生活和爱;四是拥有健全的人格, 摆脱自卑、自恋、自闭等不良心态, 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五是摆脱因失恋、丧失信心等造成的痛苦, 教会人们应付挫折的方法;六是提供职业咨询指导, 帮助人们在重大问题上正确独立地抉择;七是帮助人们度过人生各个阶段可能出现的危机, 平安完成人生发展任务。 (8) 由此可见, 接受心理咨询的过程就是心灵开放的过程, 心理咨询不仅仅防治心理障碍, 更重要的是开发心理潜能, 促进心智发展。

(二) 组织对职业倦怠的干预

1、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纵观当前我国新闻媒体的管理机制, 问题非常突出, 主要表现在:媒体缺乏统一、明确的理念, 凝聚力和向心力不足;行业不正之风比较严重, 社会评价与自我评价不高, 员工职业荣誉感降低;缺乏灵活、完善的用人机制, 难以做到人尽其才;绩效考评简单, 人为因素大, 有失公平。此种情形下, 接连爆出资深编辑、记者发生职业倦怠而集体辞职的事件也就不难理解了。1997年, Maslach提出解决职业倦怠的根本途径是提升人的价值, 不仅证明自身的经济价值, 还要证明生活质量的价值。目前管理学所强调的“人本化管理”正是在于建立一套完善的以人为核心的激励机制, 改变用人制度的“官本位”模式, 真正实施物质和精神双重激励, 鼓励从业者发挥潜能, 实现自我价值。

2、加强职业培训, 施行职业管理。目前, 我国新闻从业人员受过高等教育的占大多数, 有的毕业于新闻专业, 有的是非新闻专业, 比例基本持平。许多媒体对新闻专业毕业生的反馈是上手快但后劲不足, 相当一部分非新闻专业毕业生又是在没有经历任何岗前培训的情形下进入新闻行业, 因此无论后续培训还是岗前培训都相当必要。同时, 媒体对员工职业道德的教育也很不够, 即使正规大学的新闻专业也很少设置新闻道德课。近年来一些因新闻职业道德缺失造成的法律纠纷时有发生, 说明在这一问题上是存在漏洞的。另外, 我国新闻从业人员已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趋势, 2005年曹鹏博士在《传媒人力资源管理》一文中写道:“新闻职业的年轻化是极有风险的, 年轻化是与新闻工作的职业特点相冲突的, 新闻工作面对的是大千世界, 是高度经验化的职业, 仅仅在业务能力和素质上就需要时间的历练。” (9) “资深”恰恰是新闻行业的宝贵资源, 媒体应想方设法将其利用好。

3、转变领导作风, 真正做到人性化领导。预防职业倦怠要有制度保障, 更需要媒体领导层的人性化作为, 与员工赤诚相见、同舟共济。研究发现, 社会支持是影响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领导支持则是社会支持中最为关键的因素。人性化的领导作风包含许多方面,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尊重与“爱心”。领导层要善于倾听下属的意见与心声, 尊重他们的人格与个性, 包容他们的缺点, 帮助他们成长进步。要坚持效率优先、公平兼顾, 用人之长、容人之短, 并把下属的成绩看作自己的成绩, 把下属的困难看作自己的困难。要学会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员工采取不同的领导模式。对初入行的年轻人要不断给予引导、帮助, 对有一定阅历和经验的从业者则要学会激励他们解决问题, 特别是对老同志应大胆将工作任务交付给他们, 领导只需行使好监督和考察职责。

4、建立职业倦怠干预机制。职业倦怠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 许多组织机构都不同程度存在这一问题, 对新闻媒体来说, 有必要在组织内部组建“职业倦怠干预中心”, 用以检查、干预和预防职业倦怠。部门人员最好来自不同性别、不同年资、不同部门, 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服务精神, 并具备职业倦怠的相关知识。“中心”应定期通过问卷筛查、个别访谈对从业者的职场健康状况进行检查, 重点针对30岁以上女性和40岁以上男性。对严重倦怠者要个别辅导, 根据心理医生的诊断和建议制定相应救助方案, 如安排休假、调换岗位等。有条件的单位可尽量多安排一些文娱活动, 不仅让员工充分享受放松身心的自由, 还可以加强彼此间的互动交流, 增进群体凝聚力。

摘要:近年来, 我国社会“职业倦怠””问题越来越突出, 新闻行业亦无例外。身处其间的许多人大多不明原委, 一些人甚至怨天尤人, 或暗暗自责。与此同时, 员工的“不良表现”很少作为组织管理和社会问题引起领导层的关注与重视, 这一现象迄今未能得到有效干预。本文试图从新闻从业人员职业倦怠的研究现状、成因入手加以分析, 并给出相应的解决建议和干预策略。

关键词:职业倦怠,新闻从业人员,干预策略

注释

1 曹茹《:新闻从业者职业倦怠研究》, [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8年, 第65页

2 (8) 方建移、章洁《:大众传媒心理学》, [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年, 第376、379页

3 胡锦武《:如何长久保持健康昂扬的状态》, [J]《.中国记者》2005年第12期, 第59-60页

4 杭春燕《:做学习型记者纾解“中期压力”》, [J]《.中国记者》2005年第10期, 第61-62页

5 陈志武《:媒体言论的法律困境---关于新闻侵权诉讼的实证研究》, http://www.sile.org.cn/dis/chn.pdf.

6 Cary Cherniss, Beyond Burnout-Helping Teachers, Nurses, Therapists and Lawyers R ecover from Stree and Disillusionment, Published in 1995 by R outledge Pg.126-133.

7 许若兰《:论情绪管理》, [J]《.理论与改革》2001年第6期, 第83-84页

克服职业倦怠论文 篇9

1.1 定义

职业倦怠一词的英文名称为“burnout", 原意为“燃烧竭尽”的意思, 由Freudenberger于1974年正式提出使用[1]。职业倦怠有三个基本形态:情绪耗竭、去人性化关系和低个人完成。也就是说, 如果就业者具有这三个主要的症状, 便说明其正处于职业倦怠之中。

1.2 我系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我系毕业生主要在酒店、旅行社进行实习工作, 2013年对于酒店业与旅行社来说, 是经历考验的一年, 酒店业遭遇了“国八条”的规定, 旅行社迎来了旅游法的颁布, 对于服务业来说, 遭遇了重大变故, 能不能在这场考验中存活下来, 除了企业的应变能力、营销策略改变, 品牌效应之外, 人力资源的稳定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所以提升学生的企业忠诚度, 避免人力资源的流失, 显得尤为重要。避免人力资源流失, 从根本上来说, 要改变学生的就业思想, 克服他们的职业倦怠感, 将就业者牢牢的稳定在他们所在的岗位上。

1.3 职业倦怠感的表现

1.3.1 情绪耗竭

一个职业倦怠的员工会感到情绪的耗竭。也就是情绪上及生理上的枯竭和疲惫, 失去热忱而情绪极度低落。不管是原先抱有多大的热忱和理想, 职业倦怠的人通常都会逃避工作, 害怕面对上班的时间。即使是在正常的工作岗位中, 也会因为情绪的原因, 出现错误, 造成经济损失。例如, 我系酒店专业的杨同学, 因为打心里不喜欢酒店行业的工作, 对于学校的实习安排存在抵触情绪, 因此, 超负荷的工作耗竭了她所有的情绪, 在工作中显得心不在焉, 漏洞百出, 经常被领导谈话, 被客户投诉, 通过此案例我们可以看到, 只有身心都接受所在的职业, 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 展现自己的价值。

1.3.2 去人性化关系

职业倦怠的人, 会尝试以“去人性化关系”来处理自己情绪上的低落。所谓“去人性化关系”, 包含对自己和他人抱持负面看法, 而喜欢批评和冷嘲热讽、暴躁易怒等。而单位中的其他人在互动中, 也受到职业倦怠者的感染。例如舜和酒店实习的刘同学, 因为本身学的是旅游管理专业, 对于酒店服务技能掌握不够, 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久而久之, 难免存在自卑情绪, 情绪低落, 经常喜欢讲领导、同事的是非, 转移这种低落情绪, 获得安全感与存在感, 心理素质不稳定。

1.3.3 低个人完成

当一个满怀理想的人, 体会到有太多的障碍横阻在他的目标前, 而认为狂热投入与什么也不做之间并没有差别时, 便是一种低个人完成的现象。职业倦怠的个人, 不仅赞许自己保持较低的生产量, 不再抱持理想与热忱。高校毕业生, 在第一次踏入就业岗位时, 因为没有工作经验, 对于生活存在过高的理想需求, 当被现实打击磨练过后, 会对当时的理想产生负面效应, 认为自己不论怎样努力, 都不可能完成, 因此丢掉了对于工作的热忱, 保持较低的生产量与社会价值。

2 职业倦怠感出现的原因

2.1 自我实现感的缺失

当学生到旅行社或酒店实习后, 可能由于各方面原因无法在自己理想中的岗位实习, 或者觉得自己的岗位都是重复机械的简单劳动, 无法体现自身的价值, 感受不到实习的意义, 从而对前途感到渺茫, 引发自我实现感的缺失。例如旅游管理专业的王同学, 本来是在旅行社实习, 但是旅行社的福利待遇, 工薪水平远远低于其他企业, 学生无法维持正常的生存, 不得已转到酒店实习, 无法在自己理想中的企业实习, 因现实原因不得不低头, 无法正确的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感受不到实习带来的乐趣, 对于自己自我放失。

2.2 超负荷的工作环境

旅行社或酒店工作时间长, 生活不规律, 消耗体力大, 很容易造成身体上的疲惫感, 产生职业倦怠。对于旅行社来讲, 要经常提供导游服务, 天南海北的跑, 风吹雨淋, 生活没有规律, 体力消耗大, 使就业者对于导游服务产生厌烦感, 甚至恐惧感, 产生负面情绪, 从而产生职业倦怠。

2.3 长时期的情绪压抑

对学生来讲, 实习中职业性格的养成很重要。接触形形色色的人, 需要时刻表现出真诚、友善, 良好的服务态势。而长期的忍让、谦恭容易造成情感耗竭、疲劳、厌烦和压抑等负面情绪出现。尤其是对于酒店行业来讲, 什么样的客人都会遇到, 因此, 酒店服务时需要服务人员长时间的精神高度集中, 压抑自己的厌烦情绪, 以真诚待人, 以热情服务, 长期的情绪压抑最终导致职业倦怠。

2.4 疏导宣泄渠道不够

当不良情绪产生, 由于有校方与实习单位共同约束, 大部分学生能隐忍为上, 这时若单位实习氛围融洽, 学生还能看到希望, 若同事关系处理不好, 学生容易消极怠工, 擅自离岗。

实习学生在校期间没有社会经验, 人际交往比较单纯, 大都是自己的同学, 而进入实习岗位后, 许多人都需要面对, 领导、同事、客户等, 性质复杂化。交际能力的提升是学生实习期要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

2.5 控制

控制中的不匹配与职业倦怠中的无力感有关, 通常表明个体对工作中所需的资源没有足够的控制, 或者指个体对使用他们认为最有效工作方式上没有足够的权威。例如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服务技能与知识储备, 到了真是的岗位中, 许多应用不上, 而且各家单位的服务标准也会不同, 因此, 学生进入实习岗位后, 会觉得自己满足不了岗位需求, 掌控不了服务技能, 从而产生无力感与负面情绪。

2.6 公平

由工作量或报酬的不公平所引起, 评价和升迁的不公平则容易带来情感衰竭。例如北京某酒店自助餐厅的实习学生反映, 我系学生在实习期间, 任劳任怨, 吃苦在前, 利益靠后。但是有个别实习生, 对于工作能拖就拖, 偷奸耍滑, 为点小利益争得互不相让, 我系学生反映看不惯这种实习期不文明举止, 从而对领导的不公平对待产生负面情绪。

3 解决职业倦怠感的对策

3.1 选择声誉好、重视实习生的实习单位

能配合学校做好岗前培训、实习管理和绩效考核工作。给学生提供一个管理规范, 有人情味和企业文化的工作环境。好的实习单位不仅薪资、福利、晋升满足学生需求, 更会赋予实习学生比报酬跟让他们渴求的东西:责任。例如某酒店派出我系实习学生徐同学参加第十届全国运动会的服务工作, 并给予充分信任, 经过此次锻炼, 使学生明确了自己肩上的重任, 也获得巨大的成就感。

3.2 维系学生的情感平衡

指导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面对压抑, 能够进行自我疏导, 自信有能力改变现有局面, 改善人际关系。学生从学校踏入社会, 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适应过程, 而顶岗实习使学生适应社会的踏脚石, 因此, 实习老师要经常走访用人单位, 举办学生座谈, 解决企业与学生之间的矛盾, 使学生有个良好的就业心态。

3.3 引导学生建立职业归属感

实习中做事要灵活, 不能死板;在日常的琐事中总结规律;做到三勤;眼勤、嘴勤、腿勤;多熟悉旅行社或酒店的操作模式和工作流程;多看多记;时间长了就能自己创造出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套路。

4 小结

职业倦怠感是关乎学生能否顺利实习的重要因素, 因此, 对此展开研究,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会更快地让学生适应所在的职业, 从而更加成熟地走向社会。

摘要:就业是高校生存的唯一出路, 尤其是对于职业院校来说, 提高就业率, 提升学生就业质量, 是学校就业工作的核心, 而针对现在学生就业中的问题, 尤其是就业倦怠感的出现, 为学生就业带来了新的危机, 因此, 针对学生实习期间的职业倦怠感, 解决他们就业中的困惑, 提升企业忠诚度, 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职,实习,职业倦怠感

参考文献

[1]明谊.如何克服职业倦怠[J].农村百事通, 2010 (02) .

[2]李超平, 时勘.分配公平与程序公平对工作倦怠的影响[J].心理学报, 2003 (05) .

克服职业倦怠论文 篇10

研讨背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如今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体育教师是教育中的一个特殊行业, 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其职业特殊性。面对专业发展, 在不同的时期该如何规划自己的目标, 是值得每一个体育人思考的问题。本期话题旨在分享一线教师的成长经历, 针对一线教师成长道路上的酸甜苦辣, 从教师成长的角度展开交流与研讨, 增强体育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研讨话题一:工作初期你遇到的困惑是什么?如何解决?“我的工作初期由于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不足, 无法驾驭好课堂、上好体育课, 刚上班那会不知道怎么上小学段的课, 感觉自己说什么小学生都听不懂, 课堂比较混乱, 最基本的队伍调动都出现了错误, 内容选择也和目标不一致, 令我一直很迷茫, 以至于第一次上校内公开课就很受挫。”——江苏吴鹏飞“我工作5年了, 奖项拿了不少, 可是就是不会上课, 驾驶课堂的能力欠缺;参加过优质课比赛就是没拿过市级奖项, 一直很苦恼, 怎么办?”——浙江张新军“像张新军老师这样的情况, 我们可以先尝试在网上多看看优质课视频, 然后借鉴经验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中, 再从常规开始入手, 先自己严格起来, 然后多学习。”——山东杨清妍“我的初期也是苦于没有学习的地方, 开始觉得自己是闭门造车, 虽然我是本科田径毕业的, 但是当自己当上教练时, 虽然自己跑得很快, 但是就是不知道通过什么样的训练, 让自己的徒弟跑得更快。”——山东乔守宇“以前有段时间, 主要是刚工作的那会, 自己总感觉体育课教不了学生什么东西, 自己也不能带动学生的体育兴趣, 经常感觉自己是个可有可无的人, 感觉学科地位也不是很高, 工作2~3年后对作为一名体育教师也慢慢地烦恼起来。但后来逐渐地能带动学生的兴趣时, 才觉的体育也是一门很科学的学问, 对自己从事体育教师职业感到很自豪, 自己也从困惑中慢慢地解脱了出来。”——福建陈杨忠“我工作初期的困惑是, 在教学中, 我主要采用‘教师示范到学生模仿练习, 再到教师帮助纠正提高’的教学方法, 学生就是难以掌握, 很多动作自己感觉很简单, 应该一学就会, 可是学生做不到。感觉自己很忙乱:这里教、那里教, 教得很多, 感觉很乱, 学生掌握些什么也不太清楚;感觉学生很难管理:与学生长时间地接触, 难以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 导致课堂秩序混乱, 学生乱了就很难再严格起来。”——山东于松峰研讨小结:通过交流可以发现, 在教师工作初期最主要的困惑可以归结为是如何教的问题。从学校毕业到成为人师, 这是人生的一次重要转型, 以前思考的是如何学, 现在思考的是如何把知识和技能教给学生、怎样把握教学的重难点、如何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何组织和管理好学生, 这些都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问题。应该怎样解决呢?1.拜师学习, 努力实践。通过与有经验的教师交流并向他们学习, 提高自己对体育课的认识和对教学的理解, 学习借鉴他们教学中的优秀经验和方法, 并将学到的经验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来。2.充分备课, 积极磨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多学习书本知识, 查阅资料, 针对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备好课, 且通过不断思考和改进设计出对学生富有吸引力、教学方法科学合理的优质课。3.加强反思, 不断更新。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及时反思和总结, 不断提高认识, 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使教学理念不断更新。4.纪律严明, 耐心管理。在教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常规管理, 严格要求课堂纪律, 保证教育教学质量。5.为人师表, 热爱学生。在教学管理中给学生做表率, 处处替学生着想, 与学生多沟通, 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群1管理员陕西徐伯生研讨话题二:“职业卷怠”与“高原期”是如何产生的?如何通过克服这些增强体育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不少教师在自己成长的道路上都出现过职业倦怠现象, 原因不同, 程度各异。有的是因为一次晋级不顺利而导致自己破罐子破摔, 进而出现倦怠现象;有的是因为长期得不到领导的重视, 得不到同事的认可, 而渐渐地冷却了继续努力的热情, 进而出现职业倦怠;还有的教师开始的目标定位就是建立在功利之上, 等达到了自己的目标以后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 进而出现了倦怠现象。”——江苏张怡梅、山东徐志刚“教师职业生涯高原期指教师的职业素养、能力、成就、职业、事业等随时间轨迹而发生的变化过程, 以及与其变化相对应的心理体验与心理发展历程。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是一种长期而又复杂的循环工作, 自然而然地出现停滞不前的瓶颈期。”——浙江王志强、河北万里江“我认为高原现象的产生有三个因素:第一, 个人因素。如教师个人的年龄、受教育水平、对工作的喜欢程度、工作投入得多少等。如果教师倾向于把事情的成功归结于外因 (如运气) 而不是自己的努力, 那么, 这种类型的教师更容易出现职业高原期。第二, 家庭因素。个人家庭负担重的教师, 有更大的生活压力, 心理负担和工作负担也更大, 对工作报酬和晋升的期望也比较高。第三, 组织因素。学校领导是否能够给予教师足够的民主, 教师是否能够得到领导、同事和学生的认可, 教师有没有进修提升自己的机会, 有没有恰当的奖励机制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着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也会影响到教师职业高原现象的出现。”——江苏张震伟“体育教师的职业幸福, 首先是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别人对我们的尊重, 感觉其他教师能有的待遇我们经过努力也能得到, 自认为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很光荣、有价值, 也有意义。社会给‘位’, 体育教师能‘为’, 二者必须结合, 缺一不可。其次, 在培养学生方面出色, 感觉工作充满成就感和幸福感;感觉有一份工作很幸福, 有一个个人施展才能的舞台很幸福;有一群可爱的孩子在身边很幸福;学生运动会和各种活动取得成功很幸福;因学校体育有了好的政策而感觉幸福……幸福由远至近, 由大到小, 与教师自身密切相关。体育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感觉到幸福、体验到幸福、寻找到幸福。体育教师只要更好地克服职业倦怠, 越过学科专业发展“高原期”的颈瓶, 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职业幸福, 就能感觉到生活很幸福, 这样才能更加努力地去创造属于体育教师的职业幸福!”——江苏魏玉柱、辽宁于殿民“我认为, 体育教师的幸福是学生的支持, 多关心学生、走进学生, 学生就会崇拜你, 就会尊重你、模仿你, 这些都是教师的幸福, 起码我感觉如此。此外, 克服职业倦怠, 将会得到更多的属于体育教师的职业幸福。”——陕西张宏研讨小结根据大家的交流与研讨, 我们基本了解了产生职业倦怠与高原期的原因。如何解决?我们将提出以下应对策略:第一, 及时反思, 调整自己。面对高原期现象, 体育教师应该及时反思自身遇到的问题, 及时调整心态, 而不应安于现状, 得过且过。第二, 制订目标、树立信心。通过反思, 制订新的目标和方向, 树立信心, 重新追逐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积极克服高原期反应, 不断瓦解自身的高原期反应。以笔者为例:笔者总是在寻找新的目标或者新的领域去学习、思考, 并不断与周边的体育教师交流。第三, 寻找幸福、挖掘动力。在教育教学工作中, 有幸福感就不容易出现倦怠情绪, 也可以源源不断地为我们的专业发展提供动力。如, 江苏张震伟老师认为:到课堂中或者教授学生的成功中寻找幸福, 也许可以克服倦怠之心;并提出高原期需要的是超越自己, 克服了将是质的飞跃, 体育教师应正确地为职业生涯定位, 并进一步增加自己的职业幸福感。——群1管理员山东王安1.目标引领, 激情保障。每一位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 几乎都是满腔热情、踌躇满志, 对自己选择的这条道路充满着憧憬。有着丰富管理经验的学校职能部门, 会利用年轻教师的这份激情, 制订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 对他们进行3~5年的职业规划;并利用学校现有的人力资源, 发挥中老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更好地促进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有了中老年教师的传帮带, 可以让年轻教师在专业成长上少走一些弯路, 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有了目标, 也就有了奋斗的方向, 在目标引领下, 年轻教师凭着自己对学校体育事业的那份挚爱, 认真钻研教材教法, 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 虚心向中老年教师学习, 精心组织课堂教学, 认真备课, 对自己的教学工作一丝不苟, 由此, 好的开端也为日后的专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定位清晰, 自我提升。体育教师不能一味地要求别人来重视, 而是要自己先对自己的这份职业重视起来, 树立神圣的、高尚的职业感, 这是敬业、乐业的前提。"有为才会有位"的道理大家都明白, 因此, 体育教师需要面对自己的职业做些思考, 但是务实性的思考;并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提升自己的学科素养; (1) 要勤学习, 求创新。体育教师要做学习型教师, 做研究型教师, 因此, 就要培养自己热爱学习的习惯。创新才是生存之道, 学以致用, 学习的过程要有创新意识, 只有善于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 要自尊自重, 自强不息。体育教师应从自身做起, 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素质和品位, 做到自尊自重、严于律己, 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好, 要用高尚的人格去影响、教育、感染学生。体育教师还需具备慎独修养, 即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处处按教师道德要求行事, 要把师德规范内化为自身内心信念, 化作行为品质并时时处处以此支配自己的行动。 (3) 要有爱心和宽容心。体育教师要学会施爱, 爱在细节, 爱在深处, 教育就是无数细节的组合。没有什么比"师魂"的阳光更有无穷魅力的了, 没有什么比师德的榜样更有无比功能的了。师德不是靠讲出来的, 而是靠内心世界的丰富、文化底蕴的提升、人格素养的完善树立的。只要我们将生命融入事业之中, 让生命和使命同行, 教学就会闪出耀眼的光辉。3.警惕职业倦怠, 走出专业发展高原期。当我们分析究竟是什么导致职业倦怠的原因后, 就应该尽量避免倦怠现象的出现:首先要有新的目标, 给自己施加一定的压力。其次, 当工作中出现了和自己预想的情形有偏差的时候, 需要平心静气, 去找一些积极上进的同事谈心, 给自己诊断;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师观与教育理念, 遇到矛盾要正确地对待, 必要时要学会变通。切记, 不论什么时候, 都不能放弃自己的追求;要学会不断调整, 当一个目标达成以后, 再给自己制订新的目标, 不让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失去方向。这样做就可以避免产生职业倦怠, 也能让进入高原期的自己快速走出困境, 重新找到前进的方向。4.健康心理, 保驾护航。调整心态, 不断地暗示自己能够应对这一切。正如群四的王成老师所讲, "我感觉都要靠自身的自我暗示, 如, 学校在某些方面不倾向于你, 那你就不上班了吗?就不上课了吗?--回答是否定的, 所以需要自己的自身暗示, 要不时地鼓励自己, 不时地和其他的同事比较, 自己哪些方面不如他们, 暗下决心, 学习他们, 最后超过他们。"心理成熟也是一个教师成长的重要标志, 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 我们要不断地加强修养, 不断地学习专业理论和师德文化, 用知识武装头脑,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人生观, 树立自己的职业理想, 这一切有时候不为别的, 只为自己能以一个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状况迎接自己的每一天, 面对自己的每一节课, 增强作为一名一线体育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群四管理员张怡梅 (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浦厂中学, 210031)

摘要:2012年第二期“群英荟萃”栏目, 就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与挫折、专业发展高原期、工作中曾经出现的职业倦怠现象, 以及走出困境的方法等展开了例析与研讨。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迷茫, 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眼前一亮, 学体QQ群将与同行们共同分享属于一线体育教师的成长经历与经验。

克服教学倦怠,让教育回归教育 篇11

也许,无论从事哪一份职业都会有倦怠期,都会有一种力不从心的吃力感。对此,针对我自身所出现的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在2007年走上讲台之初,对教师这个行业满怀热情,对于自己做一个合格的灵魂工程师满怀信心。无论学校给安排什么工作都努力去做好,一切与工作相关的事都希望能够尽善尽美。无论有多少困难、挫折都会对自己说:“扬起你的笑脸,悲伤留在脑后!”

慢慢的,两年三年过去了,我的心里慢慢有了不平衡感。为什么我要做那么多工作?为什么我要比别人辛苦?同时也因为生活中各种琐事的缠扰,使我逐渐对工作产生了倦怠情绪——仅仅完成自己的任务,做工作时马马虎虎得过且过……也因为平时疏于对自身知识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变,对教学有一种力不从心感,觉得自己能够借鉴的案例少,缺乏新意。对学生针对教材讨论的方向、过程掌控能力降低,从而产生了“厌教”并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

很荣幸的,我参加了中小学教师国家级远程教育培训。给我创造了一个学习平台,在培训中,我通过专家的讲解与指导,认真反思了过去五年里自己心态的变化,总结了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思考自己将如何改变现状、提高工作效率。

在此次教育活动中,专家分析了当前新课程改革的现状,并对相关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使我更进一步认识到了教学工作本身就是在教学中查找问题,在反思中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需要不断完善的过程;而作为教师,也是需要不断地更新学业知识才能适应现代化教学的要求;教学活动也应当更加重视学生的参与,重在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知识整合能力。也让我看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即没有及时更新知识,在工作中倦怠,没有正确地认识教育的真正含义与目的。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以及如何正确地去面对、解决问题。

通过此次学习,对我的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帮助。让我清醒地认识到:新课改要求下的教学活动重点在于教师如何通过不断地完善自身的知识系统,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正确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学习,探究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育的最终成果是人格。只有当教育回归教育,不是单纯地为完成某一工作、某一任务,才能更好地实现“教书育人”这一思想。

作者简介:刘静,女,1986年10月出生,本科,就职于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第一中学,(简称克州一中),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克服职业倦怠论文 篇12

一、任务驱动型课堂的内涵与操作要旨

任务驱动型课堂是指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任务单或导学案的引导下, 开展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应按照“教师引导———任务驱动———有效合作———边学边悟”的模式, 真正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生掌握为目的”的“三为”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任务驱动型课堂的模式有:教师引导, 任务驱动, 有效合作, 边学边悟。

(一) 教师引导

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为其发展提供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空间, 让他们在这个空间中去感知、去探索、去发现, 继而获得独特的个人体验, 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引导的含义包括引导学生完成恰当的学习活动, 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先前经验, 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探究, 思想碰撞, 人格升华等等。教师要善于有层次地引导学生, 使学生由浅入深地探究, 从而形成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引导, 学生一旦离开教师的有效引导, 就不可能获得高效、积极、持久的发展。

(二) 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型课堂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或动机, 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的过程, 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的成就。学生有了具体的动机就能主动积极地学习。教师通过设计一个个环环相扣的小任务, 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思考、讨论、研究、探索, 以求通过合作的形式尽量自己解决问题。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 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学生掌握的知识不是教师直接传递的, 而是教师引导学生去习得的。任务单的设计有导学式和随堂式, 这要根据不同课型和内容设定。任务单的设计是任务驱动型课堂的关键, 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取决于任务单的设计。任务设计的要求:明确的目的;以学生为中心;轻松愉快的环境;阶梯式的相互联系;任务与学生科学地结合。

(三) 有效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中, 最好进行混合编组。所谓混合编组, 就是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 应尽量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 能够互相取长补短, 即小组成员是异质的、互补的, 而小组之间是同质的, 这样可以形成平等的小组竞争。混合编组时应考虑到以下几个主要因素: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个性、性别和家庭背景等。可以根据教室大小、学生数等因素编成4人组、5人组、6人组等, 但小组人数不宜过多。但无论按几人小组编排, 要尽量留有教师行走的空间。

每个小组内设组长、发言人、记录员、提问人、资料员等, 小组内成员按1号、2号、3号等编号, 根据组内所设的职责, 每星期推磨式交换, 采用轮流制, 确定每个小组成员的职责, 明确每个成员的任务。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全班的每个学生都动起来, 主动积极地思考, 融入到认真学习的氛围中, 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如组织活动能力、语言组织能力、捕捉信息能力、综合概括能力、查阅资料能力等等。教师应避免总是由一人思考发言, 其他人不动脑子, 被动地听, 被动地学, 小组活动成为虚设的形式。小组内各成员职责:组长负责组织、开展小组课内外的合作学习活动;发言人负责代表小组汇报小组合作学习成果;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讨论形成的意见、观点和结果;提问人负责提出本组内的疑问之处;资料员负责查阅、收集学习资料。

(四) 边学边悟

在教师的引导和任务驱动下,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 去体验、去经历、去探究、去感受知识的学习过程。“悟”是一种体验有得的创造性心理活动, 是一种以已有相关知识或经验为前提的思维。自悟才能自得, 自悟才能内化, 从而形成能力。课堂上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获得, 是在“教师引导、任务驱动、有效合作、边学边悟”的模式下, 学生自己去悟得的, 而不是靠教师去告知。

二、任务驱动型课堂的流程

任务驱动型课堂的流程:预设任务———呈现任务———完成任务———小组展示———评价总结。预设任务:创设情境, 自然导入;呈现任务:指令明确, 给定任务;完成任务:小组合作, 教师调控;小组展示:陈述、演示、提问、解答;评价总结:激励为主, 重点突出。任务驱动型课堂是以完成一个个任务的过程为学习过程的, 所以以上的流程是完成一个任务的流程, 课堂上是需要多次使用的。

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 不仅要对学生个体进行评价, 更重要的是要经常性地开展小组评价, 可以对小组合作效果进行评价, 也可以对小组完成任务的质量进行评价, 还可以对小组成员的听讲情况进行评价等等。这种评价方式把每一个学生的个体行为与小组联系在一起进行评价, 可以有效增强小组成员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刚开始时, 多采用激励性的评价, 这对小组合作学习起着导向与促进作用, 能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小组合作活动的水平。

三、推进任务驱动型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

推行“任务驱动型课堂”教学改革, 任重而道远, 关键在教师。因为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 只有课堂高效, 质量才会提高, 只有质量提升, 学校才会改变。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全体教师首先要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 克服职业倦怠, 端正思想作风, 牢固树立课改意识,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改变灌输式为启发式, 改变过去单纯的知识传授式为技能并重式, 改变过去学生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 让学生真正地行动起来, 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课堂教学改革不是让我们单纯地学习理论, 更重要的是要去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堂课。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 即教研活动和备课组活动要扎实。用集体的智慧拿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 教师备课任务单设计的切入点要准, 检测题要精挑细选, 这些无一例外都要严格认真的落实。为此, 我校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建设, 组织开展对一线教师的系列培训, 分学段、分学科探索研究,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促进广大教师尽快适应新课堂教学模式;广大教师通过自主学习, 观摩交流等形式, 围绕课改目标, 全面理解课改精神, 迅速掌握新模式下课堂教学的流程, 快速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 从而推动我校广大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上一篇:拯救生命的幸福下一篇:“三农”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