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员的职业倦怠

2024-05-15

图书馆员的职业倦怠(共12篇)

图书馆员的职业倦怠 篇1

首先我们要了解职业倦怠的含义,职业倦怠是由于工作负荷过重或长期存在应激源产生的一种身心状态.倦怠的主体是没有精神病理学基础的正常人;与工作紧密相关的这种典型症状是疲劳,缺失工作兴趣,负性情感不断增加,慢慢丧失工作动力等,表现为对工作对象漠不关心、降低工作成就感以及妄自菲薄,消极地评价自己。

一.高校图书馆流通馆员职业倦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生理表现

高校图书馆流通部是读者密集的地方,流通馆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借还书、整理书架等一系列工作,日常工作中难免会与读者发生一些不愉快,导致馆员表现出疲乏、失眠、恶梦、心跳异常等诸多生理上的不良反应。

2.行为表现

职业倦怠的流通馆员的职业意识相对比较淡薄,不认可流通部门的工作,觉得丝毫没有成就感,工作上缺乏热情。对待读者不热心,工作方法呆板千篇一律,严重的甚至出现谩骂、和读者发生肢体冲突等一系列的反常行为。有些流通馆员就不再全心全意的做好本职工作,而是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职业以外行为上。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忙于“为人找书”和“为书找人”工作,应对读者的各种信息需求,工作简单乏味而又繁琐,也无法在具体工作中体现出成绩。面对这样的枯燥工作,对自己的前途、出路、作为等悲观失望,表现出目标茫然状态。

二.图书馆员职业倦怠心理的形成原因:

不少读者认为高校图书馆工作轻松,没有压力,把图书馆的服务工作看成是低层次的、简单的、可有可无的工作。图书馆馆员的劳动得不到应有的应有的理解和尊重,这必然会导致馆员绪低落、由此滋生失落感。

1.工作强度大

就劳动强度而言,流通馆员不仅要煞费苦心地与读者沟通,日常流通工作中还有大量的图书需要上架,书库管理者要不停地整理排架,倒换架位,采集的新书还要整齐的分门别内排列好之后整理上架,这是一个劳动量相当巨大的工程。就工作时间而言,流通馆员要严格遵守严格的坐班制度严格遵守馆内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能迟到早退,不可随意串岗离岗。

2. 经济原因

图书馆员在高校一贯不被重视,在总体收入上,他们的工资与教学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在我国普通高校,图书馆员和教学和管理部门的教师相比较普遍收入悬殊过大。?因此,图书馆员心理自然而然的会产生强烈的落差感,职业倦怠也将很容易慢慢侵入馆员的内心之中。

3. 管理机制的滞后

我国图书馆界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图书馆员工进行科学评价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不重视,也正是这种不重视严重妨碍了在此基础之上的激励机制的建立和运行。

三.图书馆员克服职业倦怠的对策措施

(一)树立健康的职业理念

图书馆员应当以开阔的心境看待自己的职业,正确认识自我,,进行快乐的自我评价。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分工不同。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图书馆员应该要树立健康的工作理念,确定较高的奋斗目标,正确认识自身的条件,力争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为此,图书馆员通过对服务方式和服务理念的创新,通过对读者需要的满足来实现个人价值,以此来认清自己工作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二)自我心理调控

高校图书馆是一个看似相对封闭的环境,但是每天的人流量相当大,工作人员与读者之间的交流也是时刻进行着,读者和图书馆员之间的交流否顺利就显得极为重要了。因此,针对个人性格特征制定适合的心理调节方案对良好情绪的维持和心态的保持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优化管理机制

不断提升图书馆员的满意度是管理的目的。为此,必须把人的价值和作用放在第一位来考虑,切实贯彻“人本管理”的思想,建立评估和激励竞争机制。做到管理能者上、庸者让、劣者撤。规章制度要以对馆员劳动的尊重、知识的尊重为前提。

高校图书馆应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流通馆员职业倦怠的现状,增强流通馆员自身抗打击力,给予流通馆员更多的理解和关怀,营造有助于帮助流通馆员克服职业倦怠的人文环境,以此来遏止职业倦怠的恶性循环和发展势头。

摘要:本文在参照国外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的内涵,表现以及导致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并结合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研究现状,总结了我国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研究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思路及策略。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员,职业倦怠,倦怠状况,职业分析

图书馆员的职业倦怠 篇2

教师职业被认为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它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教师行业的期望也越来越大,国家期望教师能够培养一批批对社会有用的优秀人才,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龙成凤,他们寄厚望于教师,整个社会仿佛教师是地球上最万能的职业,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和评价都不够合理,存在着偏高的倾向。教师为了满足各式各样的需求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2、社会地位和社会待遇偏低。

图书馆员的职业倦怠 篇3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馆员;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Job burn out)又称“工作倦怠”或“职业衰竭”,通常被视作一种极端的压力症状,一般是指人们在紧张和繁忙的工作中受环境、情感等内外因素影响而出现的身心不适、情感封闭的亚健康状态。职业倦怠作为一种职业性伤害,已经影响到高校图书馆馆员的身心健康,危及到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给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带来了潜在的危机。

一、高校图书馆员职业倦怠产生的根源

1.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1)图书馆的职业地位。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部分读者把图书馆工作看成是借借还还的重复性简单劳动,看不起图书馆工作,不尊重馆员的劳动。更有甚者,把图书馆员视为勤杂工。这种轻视图书馆工作的思想是图书馆员情绪低落、工作热情不高的社会因素。(2)高校图书馆的职业性质。一是由于图书馆的工作是平凡的服务性工作,它的社会效益具有隐蔽性和周期长的特点,馆员在为教学和科研服务过程中付出的劳动往往被忽视,必然导致馆员的情绪低落,热情丧失;二是图书馆工作内容多为文献整理和借阅服务,工作环节程式化明显,这种单调、被动、繁琐、机械的低创造性工作,不仅耗去了馆员的大部分精力,泯灭了馆员的创造性,而且容易产生一种职业厌倦和颓废心理;三是因图书馆创收难,工资收入低,使得部分馆员工作热情降低,不再甘当无私奉献的无名英雄。

2.体制原因。虽然近年来在一些高校图书馆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如竞争上岗、定员定编,但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还不能真正落到实处。而且,由于高校图书馆创收机会少,没有形成明确的奖惩制度,在分配上仍然延用“大锅饭”,于是就形成“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职业倦怠。

3.个体因素。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规模急剧扩大,个体差异不同的读者对图书馆服务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可高校图书馆馆员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其中有不少人并不具备所服务专业的基础知识,若要为读者提供深层次的文献信息服务就力不从心,以致产生心理焦虑和挫折感,失去工作信心。

二、缓解和消除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的对策

1.建立和完善图书馆内部的管理机制。第一,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应确立公平公正的员工评估、考核体系,使馆员及时知道自己的工作结果,建立正常的信息反馈制度,使员工的成就感、归宿感、自尊感得到满足。第二,建立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由于缺乏竞争、缺乏有效的激励,高校图书馆馆员长期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要树立典型,奖勤罚懒,激励馆员争先创优,不断进取。第三,满足馆员的发展要求。建立馆员继续教育制度,为馆员更新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创造条件;鼓励和引导馆员从事科学研究,提高馆员的职业认同感,扫除职称晋升障碍。

2.提高馆员的个人素质。图书馆员应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同时馆内需要通过建立馆员的在职培训制度,加强对馆员继续教育。

3.营造良好的工作和学术环境。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良好的工作环境有利于图书馆工作的顺利开展,使馆员精神饱满地投入工作。

4.加强心理教育,培养健康心态。外在的行为多为内心表现。因此,必须加强馆员素质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工作过程中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时,能勇于面对;当学生不听劝导或是因误解发生矛盾时,以平常心去看待问题,用对方的思维来考虑问题,弱化矛盾,赢得别人的尊敬,从而树立信心,保持健康积极心态,形成好的人格魅力,摆脱职业倦怠。

总之,只要认识到职业倦怠是一种正常心理现象,采取积极主动的方法去应对,去学会自我调整,建立健全社会支持系统并得到学校和高校图书馆管理决策者的支持,职业倦怠还是可以得到干预和调节的。

参考文献

[1]肖玉虹.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应对[J].中国科技信息,2008(6):148-149.

[2]张旭.高校图书馆流通馆员职业倦怠的外部成因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9(10):248-250

图书馆员的职业倦怠 篇4

一、当前高校男性图书馆员职业倦怠概述

职业倦怠是由美国精神病学家费登伯于1974年提出的, 它是指工作中个体所体验到的诸如情感耗竭、身心疲劳、工作投入度降低、工作成就感下降等消极状态。当前高校男性馆员职业倦怠指男性馆员在图书馆工作中没有活力和热情, 对工作对象和工作环境冷漠、忽视和应付, 认为图书馆工作枯燥无味, 无价值感和成就感, 不能发挥自身才华, 消极评价自我等。

据笔者调查, 当前高校男性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现象普遍存在。男性馆员认为图书馆工作机械、枯燥无味, 不能实现自我价值, 对图书馆工作产生厌倦感, 不求进取, 敷衍了事, 得过且过;不喜欢图书馆职业, 不愿深入研究专业知识, 深感“壮志难伸”, 对一切事情抱挑剔的态度, 抵触情绪浓重;消极地自我评价, 无成就感和价值感, 甚至产生“低人一等”的屈辱感和失落感等, 以致影响个人正常生活和交往。

当前高校男性馆员职业倦怠不断侵蚀他们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致使内在潜能难以充分发挥, 对读者逐渐失去耐心, 服务质量无法保证, 读者评价日益降低;读者评价降低又进一步加重了他们的职业倦怠, 使得男性馆员对工作更加失去耐心和兴趣, 服务质量更加下降, 陷入“服务下降—评价降低—服务再下降”的恶性循环。有的男性馆员认为图书馆不是藏龙卧虎之地, 整天想着“跳槽”和展翅高飞, 造成男性馆员流失严重。据调查, 笔者学校图书馆男性馆员人数仅占女性人数的四分之一, 男性馆员比例严重偏低;有的“身在曹营心在汉”, 在思想上或行动上脱离图书馆。

二、当前高校男性图书馆员职业倦怠成因

当前高校男性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现象严重, 其成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表现为:

(一) 职业价值观缺失

当前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大学教育“第二课堂”的地位日渐凸现, 图书馆职业的社会价值日益重要。但有的男性馆员并没有认识到图书馆工作的价值和自身岗位重要性, 没有形成良好的职业价值观, 没有树立正确的职业精神, 对自身岗位缺乏兴趣和敬业精神, 缺乏使命感、价值感和责任感, 不能以敬畏的态度对待自己工作, 工作效率和质量大打折扣。有的对图书馆这种特殊服务行业性质缺乏正确定位, 缺乏服务意识和人文关怀, 甚至只求索取, 不讲奉献。

(二) 社会地位低

作为知识分子的男性馆员, 希望自己的职业与角色活动受到社会认可与尊重, 但由于受传统观念和体制影响, 男性馆员的职业地位并没有得到社会充分认可和重视。在一般人心目中, 图书馆工作是低层次的、简单的、可有可无的重复劳动, 工作轻松, 没有压力, 似乎人人都能胜任, 无技术性和创造性可言;图书馆员入编较随意, 成为教师家属和闲散人员安置地, 甚至被看做是“养老”的地方, 造成图书馆职业声望不高, 社会地位下降。社会评价与男性馆员所渴望的职业地位和角色形象很不相称, 难免产生失落感和屈辱感, 导致职业倦怠。

(三) 收入待遇差

男性馆员收入待遇低是不争的事实。图书馆不具备有偿服务的能力和条件, 几乎没有创收, 属于典型的“清水衙门”。以服务为主要手段的图书馆员在高校一贯不被重视, 待遇较低, 收人较少, 与教学和管理部门的教师相比收入过低, 并且差距随着职称的上升而逐渐拉大;但图书馆员工作又很繁重, 每天按部就班地准时上下班, 且人员紧张, 一般实行单人单岗接力式轮班的管理方法, 繁忙的工作常常使他们忙得抬不起头来。收人待遇差导致男性馆员职业倦怠滋生, 这也是很多人不愿从事图书馆工作的主要原因。

(四) 职业原因

图书馆职业活跃因素较少, 缺乏挑战性和创造性, 难于激起男性图书馆员工作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很难吸引和留住那些思路开阔、创新意识强的人才, 导致男性人才流失与稀缺。当前高校图书馆员职称晋升困难, 在图书馆职称系列中, 晋升初级和中级职称比较容易, 而图书馆员高级职称要求的学历高, 学术成果要达到一定的级别和数量, 晋升难度较大;男性馆员从事图书馆职业大多寄希望于职称晋升, 职称晋升困难难免使他们工作情绪低落, 缺乏积极性和成就感, 导致职业倦怠。

三、当前高校男性图书馆员职业倦怠应对

当前高校男性馆员职业倦怠导致图书馆工作质量下降, 妨碍图书馆事业健康发展, 也影响他们正常社会生活, 从而造成男性馆员职业倦怠更加严重, 陷入恶性循环“怪圈”。应对当前高校男性馆员职业倦怠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 强化职业观念

职业观念决定职业行为。图书馆职业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功能, 其价值属性是“服务”, 是“帮手”和“为他人作嫁衣”, 要强化当前高校男性馆员的职业观念, 大力倡导爱岗敬业和奉献精神, 加强职业纪律教育, 使男性馆员对自己的职业怀有敬畏和热爱。还要使当前高校男性馆员认清图书馆工作价值, 明确自己的角色位置, 调整好心态, 淡泊名利, 发扬“帮手”和奉献精神, 保持良好精神状态和工作状态, 踏踏实实作好图书馆工作, 在平凡岗位上实现自身价值, 领悟工作乐趣和成就感, 消除职业倦怠。

(二) 提高社会地位和待遇

若使当前高校男性馆员热爱自己的职业, 并立志献身于图书馆事业, 就要不断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待遇。要通过各种渠道为图书馆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积极向社会推介和宣传图书馆工作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引导全社会正确认识和对待图书馆工作, 重视图书馆工作, 从而激发男性图书馆员的职业荣誉感和价值感, 使他们以积极心态和饱满热情从事本职工作。高校师生要理解和支持图书馆工作, 尊重图书馆员。国家政策要向图书馆工作倾斜, 例如在职称评定政策上能适当予以倾斜, 进一步提高图书馆员待遇, 保证高校图书馆员收入不低于一般教学人员的实际收入。还要健全图书馆法制, 从根本上保障图书馆员的地位和权利。

(三) 实行合理用人和管理机制

健全图书馆职业资格准入制度, 严格把好馆员聘用关, 保证图书馆员整体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设计多重职业发展道路, 形成有利于男性馆员成长和发展的长效机制, 使他们有更多获得成就感的机会。加强业绩考核与评估, 增强职业危机感, 提升为师生服务的热情和质量。有计划地实行岗位轮换制度, 使男性馆员熟悉不同岗位业务, 保持高度工作热情和良好工作状态。还要实行竞争和激励机制, 通过物质和精神激励, 特别是精神激励, 调动男性馆员为师生服务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但也不能轻视约束和惩罚措施。

(四) 营造积极向上文化氛围

在充分了解男性馆员的职业心理和文化需求基础上, 大力拓展图书馆文化内涵, 营造积极向上、乐于奉献、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推行在职培训及终身学习机制, 给男性馆员提供继续教育机会, 让他们参加全国各地学术研讨会, 到先进图书馆参观学习, 开阔视野, 拓展思路, 进一步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鼓励男性馆员从事科研工作, 满足他们施展才华的需要。开展图书馆内业务知识学习, 提高整体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 增强凝聚力。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娱乐活动, 活跃和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1]金忠明.走出教师职业倦怠的误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蔡融.教师职业倦怠研究[J].当代科学教育, 2006 (02) .

[3]张晓露.职业倦怠评价标准研究述评[J].社会心理学, 2006 (05) .

[4]李超.当今图书馆员消极心理体验的实证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 2008 (04) .

中职教师的职业倦怠 篇5

论文摘要:职业中学的教师很难像普通中学的教师那样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赢得家长们的信任与推崇。同样是天天忙于备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受到的待遇却是低人一等,同样是辛辛苦苦地耕耘在教坛,感觉自己不像“正规军”。这令职业中学的教师在心理和情绪上难以接受,严重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热情,长此以往,则易出现职业倦怠。

1 职业倦怠的概念

职业倦怠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Freudenberger在1974年提出的,他指出职业倦怠是一种最容易在助人行业中出现的情绪性耗竭的症状。40年以后,很多学者对职业倦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提出了各自的旗帜鲜明的理论。现在一般认为,职业倦怠是指由于持续的工作压力引起个体的严重紧张反应,从而出现的一组症候群,其主要表现为:缺乏工作动机与激情,对工作敷衍了事,消极避世,回避与他人交流,对事物多持否定态度,自我贬损,感情冷漠,焦虑抱怨,责备等。

2 导致职业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

2.1 职业中学教师的社会地位较低

作为教师虽然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的尊重,但具体到职业中学的教师,社会上还是存在一些偏见。现在“以分数论学生,以升学率论教师”的现象仍然存在,职业学校的办学方针是“就业为导向,服务为宗旨”,所以职业中学的教师很难像普通中学的教师那样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赢得家长们的信任与推崇。同样是天天忙于备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因为学生的底子较差,学生将来是就业而不是考大学,你甚至比普通中学的教师付出的更多,受到的待遇却是低人一等,这令职业中学的教师在心理和情绪上难以接受,严重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热情,长此以往,则易出现职业倦怠。

2.2 职业中学的学生管理难

目前的教育现状普遍是成绩好的学生上普通中学,成绩不好的学生才上职业中学,职业中学所招的学生基本上就是普通中学分数线以下的差生,这些学生不但成绩差,遵守纪律的观念也差,生性好动,自己管不住自己,上课安静不下来,有的教师上课时光维持课堂纪律就得花不少时间,更何况有些学生根本不把心放在学习上,而是放在了故意和老师捣蛋、玩猫和老鼠的游戏上,他们比普通中中学的学生更难管理,所以教师不得不每天花很大的精力来处理学生问题,弄得筋疲力尽,疲惫不堪。

2.3 职业中学教师缺少成就感

普通中学的教师说起自己所教过好学生,常常会眉飞色舞,骄傲写满整张脸,哪届的某某考上了清华,哪届的某某考上了北大,那种桃李满天下的幸福感让人深切体会到了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同样是大学毕业,同样是辛辛苦苦地耕耘在教坛,而职业中学的教师在此场景下就显得格外落寞与失败,有种灰头土脸的感觉,感觉自己不像“正规军”。

2.4 职业学校教师工作时间长,负荷过重

职业中学教师的日平均工作时间远远长于普通中学和其他一般职业,职业中学的教师平均每天要把85%~90%花在教学与教学有关的事务上。普通中学的学生因为升学的缘故,老师只要把课上好,大部分学生还是愿意学习的,但在职业中学就不同,认真学习的占不到30%,教师除了要上好正常的课以外,还要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做思想工作,有时还要花很长时间和很大精力来“断案”,老师在没有课的情况下,也时时担心学生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惹出不必要的麻烦,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

3 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

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易发人群,教师的职业倦怠不仅仅给他们的工作带来负面影响,更会对教师的心理、身体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极端的职业倦怠可能会引起教师自伤或自杀。美国教育协会主席麦克贾瑞感叹,“一个重大的新的疾病正在折磨着教学职业”,“倦怠的感觉

正打击无数具有爱心、有理想、乐于奉献的教师”。许多教育专家认为,学生是教师职业倦怠的最终受害者,严重的职业倦怠会导致教师以消极否定、麻木不仁的态度和冷漠残酷的情绪和方式去对待学生,有的甚至把学生视为宣泄的对象,动辄责怪、迁怒、甚至体罚学生,教师的这种心情及对生活的态度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学生,倦怠的老师容易培养出心理不健康的学生。

4 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的防护措施

(1)积极参加教育和培训。职业学校的教师应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和学术会议以及其他形式的学习,增加对学科发展前沿和国内外专业情况的了解,以带来工作变革的方向和动力,拓展专业领域的视野,提高职业竞争力,避免职业风险,增强应对工作压力的能力。

(2)提高教育工作价值感。职业学校教师应当坚定正确的教育观念和积极的教育信念,社会对职业学校教师的评价也需相应得到改善,正是由于职业学校教师的不懈努力,才使那么多的差生变成了优生,使他们成为很多行业的优秀技工或管理者,并做出了优秀成绩。这些有助于提高教师自我工作价值感,增强应对职业倦怠的动力。

(3)培养积极乐观的精神。积极乐观的精神,愉快的情绪是战胜倦怠的基础和关键,面对困难和挫折调整心态,以开朗豁达的态度对待,可以缓解压力引起的身心反应,并可将压力转换成积极动力,重新燃起激情之火,职业教育需要激情。

(4)合理疏导压力带来的影响,学会放松自己。职业中学的教师压力,特别是精神压力过大,所以应合理运用应对压力的技巧,积极疏导负面的身体和心理反应,这样可以降低紧张感,同时可以尝试轻松的业余爱好,如读书、游泳、跳舞、听音乐、爬山等,这样既可以使自己放松,又可以陶冶情操。遇到压力与挫折时千万不要过度否定自己,要多角度思考问题,尽快使自己从倦怠的迷宫中走出来。

(5)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学会包容。在面对来自学生的压力时,不要一味地抱怨,要换一种角度去看待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正处在成长的过程中,存在缺点在所难免,教师应爱护学生,多看其优点,有时不免可采用幽默的语气或方式来解决问题,这样不但有利于改善师生关系,而且也有益于师生的心理健康。

(6)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中学的教师应与时俱进,正视挑战,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克服职业倦怠,对于已经出现的职业倦怠,可以先去医院做一下病理上的排查,排查没有问题的话,可以积极主动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尽早防范、尽早治疗,成为一名身心健康的教师!

参考文献:

谈教师的职业倦怠 篇6

在深圳某中学担任班主任的吴老师虽然只有三十出头,但已经连续带了几届毕业班,学校领导和学生家长都认为她带班有方,把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都送到她的班级。最近,原来热情开朗的吴老师却变得郁郁寡欢,甚至有些惧怕走上讲台。吴老师坦言,自己原来性格开朗,自认为心理很健康。但从连续带毕业班以来,生怕工作中出了差错,最后影响到升学率,常常焦虑得睡不着觉。深圳快节奏、高强度的紧张生活已经使部分青壮年教师出现隐性更年期的症状。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如果当老师的时间久了,都会有这样一些感觉:从教之初的少年豪情逐渐消失了;桃李满天下的满足感淡漠了;安于现状,知足长乐,得过且过的想法多了;原来觉得可爱的学生也感觉有点烦了……总而言之,平常大家聚在一起,说的最多的词语就是“没劲”,总是抱怨做老师真是太累、太累了,实际上,这些都是职业倦怠的表现。

一、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解析

职业倦怠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费登伯格在研究职业压力时提出的概念,它是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症,是一种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教师的职业倦怠,主要是指教师难以应付职业对自己的要求而产生的疲倦困乏的身心状态,是个体厌倦和畏惧工作任务的一种心理反应。

在《心理学档案》上,乔瑟夫·巴马克博士发表了一篇实验报告,阐述了倦怠是如何导致疲劳的。巴马克博士让几个学生通过一系列枯燥的实验,结果学生都感到不耐烦,想瞌睡,并且抱怨头疼,有些人甚至觉得胃不舒服。这些学生还做了新陈代谢测验,结果表明:当人们感到厌倦时,身体血压和氧的消耗量显著降低,而当工作较为有趣和富有吸引力时,代谢现象加速。这说明长期处于紧张或应激状态,可能会摧毁人的整个免疫系统,从而导致人的心理、生理失衡和失调。哥伦比亚的爱德华·桑戴克博士主持了一项有关疲劳的实验,他持续不断地安排一些令人感兴趣的事务,让一些年轻人保持近一个星期不睡觉。最后在报告中得出结论:“厌倦是唯一降低工作能力的原因。”①

在教师群体中,职业倦怠是屡见不鲜的,程度也越来越重,有的已经严重影响了教师的身心健康,甚至导致有的教师因疲劳过度而倒在讲台上,据说南京就曾经有一位年轻的小学女教师因事业心太强,任务过重而累死;江苏盐城某小学的一位男教师,因回答不出学生的提问,身心疲倦竟然自杀身亡。心理学理论认为,教师的心理品质是影响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因素;新课程改革也提出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帮助者。所以,教师的职业倦怠应引起社会和广大教育者的重视。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引发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客观方面

1、劳动强度过大

下面是一位小学教师一周的工作时间:

注:(1)包括临时性的监考、开会或其他事情,有的学校星期天还有加班

(2)值班和星期六都算加班,有一定的报酬,如果不去需请假②

计算一下这位教师的一周工作时间为54小时,超过国家法定工作时间10个小时,而且实际上还不止。一般的教师,既是脑力劳动者,又是体力劳动者。一天几节课,平均站立不少于两个小时;伏案批作业、备课也得几个小时,有的老师戏称改作业为“愚公移山”,有调查显示,教师群体的亚健康比例明显高于普通人群。教学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也是“粗放型”的,通过延长教学时间、多做作业、多组织考试来进行的。《教育在线》上曾经有位网友非常形象地描述教师的工作:“起的比鸡早,睡的比狗晚”。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14个地区168所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了抽样检测,发现有近60﹪的教师觉得在工作中烦恼多于欢乐,70﹪的教师忍不住要生气发火,教师中普遍存在烦躁忧郁等不良情绪。

2、多方压力过重

首先是来自于社会的压力。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人才竞争成为焦点。振兴民族的希望在于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于教师,社会对教师的期望越来越重。于是,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处处要做到为人师表,一旦有了不良行为,各路媒体群起而攻之,而且会“一竿子打翻一条船”。其次,是家长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压力。相当一部分的家长片面地认为“教育就只是教师的责任”。最后,是学校的压力,最严重的是分数的压力。俗话说:“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其实,分数也是教师的命根。有大考、小考,还有月考,连续不断,班级、学校要进行排名次,这种不公平的评价机制带给教师巨大压力。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分数为唯一标准)决定了教师的奖金、晋级等重要的、关系教师个人安危的条件和资格。

3、竞争的危机感

竞争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由于教师地位的提升,使教师这一个职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在踏上讲台前,必须拥有教师资格证书,通过各种专业资格的测试;另一方面,非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和其他社会人员也可以通过教师资格考试走上讲台,执起教鞭,成为一名教师已经不象过去那样随便。此外,当成为一个正式的教师后,还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学校人事制度的改革、职称评审、职位的升迁等等,所有这些挑战都需要教师在做好本职工作(教书育人)的基础上去迎接和战胜。

(二)主观方面

这里主要指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首先从物质方面看,教师的社会地位虽然较过去有较大的提高,但横向上比较,中小学教师待遇仍然偏低。很多教师与同龄的机关公务员或下海经商的同学相比,其经济收入相差悬殊,尤其有些经济条件落后的地区还存在着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作为一个普通人,教师也有家庭,有正常人的生活,由于经济收入的不平衡,容易使教师心态失去平衡。其次,从精神因素上看,教师扮演的是为人师表的角色。因此现实中,教师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需要压抑和控制自己的一些欲望和需求,从而形成职业角色和自然角色的冲突,造成巨大的心理重负和人格矛盾。

三、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

教师职业倦怠一旦产生,不仅会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不良影响,而且还会对教育事业和教师自身的工作、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

1、对学生而言,教师的言行会影响学生发展的方向。俗话说“教育无小事,事事皆育人”。教师在学生的健康成长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教师的言行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职业倦怠会使教师自身不思进取,无所作为。作为学生成长中的外因条件,教师的情绪和行为会感染学生,导致学风、班风萎靡不振,失去明确的人生发展方向。

2、对教师自身而言,职业倦怠易使教师失去发展的动力。美国心理学家Maslach通过长期以来对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调查和研究后提出,教师职业倦怠状态是一种持久的应激状态,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三种消极的心理反应:第一,情绪耗竭;第二,性格解体(也称“去个性化”);第三,成就感降低。日常生活中有些教师异常烦躁、易怒、过敏、紧张或情绪低落、消极怠工、玩世不恭,甚至轻生。

3、对社会的教育事业和学校发展而言,教师的职业倦怠会扼杀整个教育的生命。学校的生命在于教师和学生的努力、进取,社会的教育事业在于教育者的发展和进步。教师如果没有了工作上的事业心,教学科研上的进取心,试想一下,水都成了死水了,这边风景还会独好么?

四、教师职业倦怠的矫正

上文中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解析了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又简单分析了职业倦怠的负面影响。为了更好地预防教师职业倦怠心理的产生,可从主、客观两方面采取措施。

1、自我反思、自我调适。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所经过的一切,包括压力和困难。作为教师,首先要明确职业的特殊性和特殊的职业角色,了解自身条件所包含的可能性和限制性,积极地将社会、学校、家长对教师职业的期望纳入言行,成为教书育人的长期动力。其次,加强学习,增强自信,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以不变应万变。最后,妥善处理好工作和生活的关系,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提高自身的生活情趣。

2、学校和社会要充分关注教师的成长。首先,改变教育观念,改革评价体制。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它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只有发挥了人的主体性,最重要的是人的能动性,教育事业才会繁荣起来,具有生命活力。学校和社会应该改革对教师的评价体制,以此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其次,创造条件,营造教师发展的良好心理时空。实行人性化管理,依法治教,依法治校。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曾指出,人最高级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而且低级层次的需要和高级需要层次之间有联系。根据他的理论,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调动教师的能动性。

参考文献:

[1]戴尔·卡耐基著,刘津译.挑战人性的弱点——出人头地的捷径[M].学林出版社,第56-57页

[2]顾爱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来自一线教师的呼声[J].基础教育,2004(4)

浅谈高校图书馆员职业倦怠 篇7

关键词:图书馆,馆员,职业倦怠

一般情况下, 在紧张和繁忙的工作中人们会受到环境、情感等内外因素影响, 从而产生一种身心不适、情感封闭的亚健康状态, 即职业倦怠, 又称“职业衰竭”“工作倦怠”。职业倦怠作为一种职业性伤害, 被人们视作一种极端的压力症状, 影响到了高校图书馆员的身心健康, 进而也影响到了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质量, 给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带来了潜在的危机。

1 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的表现

1.1 行为表现

一个人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都具有一定的认识, 即态度、认可程度以及情感。这种职业意识对一个人的职业行为具有很大的影响。图书管理员一旦出现职业倦怠, 就会产生消极的职业意识, 从而导致图书馆员缺乏工作热情和成就感, 直接导致对工作失去了信心, 对工作认可度降低。其次, 职业行为和职业意识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图书管理员由于职业意识淡薄, 对供需失去了信心, 从而会产生一种消极和反常的行为和态度。一旦图书馆员出现这种职业倦怠, 会得过且过, 厌倦图书馆工作, 对待读者的态度冷漠、工作不积极、态度恶劣、不思进取, 甚至出现逃避责任, 推诿责任, 辱骂读者等行为。另外, 图书馆员由于在本职工作中没办法获得成就感, 一些馆员出现了不安心工作的表现。他们为了自身利益, 就会把很多时间用在了本职工作以外, 如选择其他行业、兼职、或者跳槽等。

1.2 心理表现

意志消沉、情绪低落是图书馆员倦怠行为的明显表现。在部分图书馆员看来, 图书馆员的工作不需要高学历, 没有技术含量, 只是简简单单地上上书、整整架, 每天也就是看看书那样简单的工作, 导致图书馆员在心理上对自己的身份感到不满:怕别人瞧不起, 从而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没兴趣;对任何图书馆活动不感兴趣, 缺乏积极性;对任何事情无动于衷, 对工作感到厌倦, 终日陷入压抑、苦闷, 甚至怨恨和忧郁之中;对一切事物看不顺眼, 总是抱着挑剔的态度;对部门领导者有抵触情绪, 自感怀才不遇或深感前途暗淡、悲观失望, 导致信心不足、抑郁、烦躁易怒、焦虑、多疑以及缺乏安全感等心理障碍。

2 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

2.1 图书馆职业缺乏认同

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的文献资源中心, 为全校的师生提供教学和研究的相关辅助服务。图书馆员是图书馆的一线工作者, 他们希望自己付出的汗水能受到广大师生的尊重, 自己的工作能受到读者的支持和赞誉。但是, 由于相对陈旧的馆舍条件和相对落后的技术设施, 使得图书馆员不得不重复性机械地操作, 工作枯燥没有创新。部分读者看不起图书馆员及其工作, 认为图书馆工作只是每天借借书、还还书, 只是很简单的劳动, 从而导致图书馆员认为自己的工作不如别的职能部门、体面, 甚至有“低人一等”的感觉, 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长此下去, 使图书馆员对图书馆工作产生抵触和厌倦的态度, 影响到了图书馆员的工作热情。

2.2 图书馆本职工作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快速发展, 大部分图书馆已经实现了计算机系统管理。但是, 图书管理的一些工作仍旧需要图书馆员亲自动手才能完成, 如图书上架、排架以及整架等工作。从劳动强度上来说, 流通服务工作是出力费脑的一种工作。图书馆员在日常工作中, 不但要整理图书、倒换架位等, 还要认真地和读者进行沟通交流, 辅导入库读者选书, 帮助读者检索书目等。从工作时间上来说, 图书馆员要严格遵守坐班制, 不能迟到和早退, 更不能随意离岗, 每天重复着单一的工作, 而当遇到借还书高峰的时候, 图书馆员的思想往往高度集中, 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其次, 为了适应现代化技术的发展, 满足读者服务工作和读者的要求, 图书馆员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在长期单一的工作中, 图书馆员所从事的工作技术含量高、技术难题多, 从而加大了图书馆员的压力, 极容易使图书馆员产生职业倦怠, 从而影响自己的工作服务质量。另外, 相关资料显示, 高学历的图书馆员在不同程度上都具有职业倦怠的情况, 其程度要比低学历的强烈。学历越高倦怠越严重。一般来说, 图书馆是为读者提供服务的部门, 由于人们对图书馆的认识不足, 没有充分地认识到图书馆员工作的神圣, 令高学历的馆员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边缘感。他们感觉自己没有地方发挥所学到的知识, 每天重复简单枯燥地工作, 造成了他们的失落感, 加重了职业倦怠情绪。

3 职业倦怠的后果

图书馆员一旦出现职业倦怠, 就会对工作失去兴趣, 对工作产生不开心、沉闷、压抑、安于现状以及烦躁的情绪。这些直接影响到了图书馆员的身心健康, 给图书馆员的身心带来很大危害。同时也会导致图书馆员对工作出现极度疲倦的情绪和行为, 造成图书馆员心理健康问题, 甚至出现人际关系矛盾, 使他们的生活质量大大降低, 影响到了他们的工作能力和热情。职业倦怠使图书馆员意志消沉, 面对长期的单一的工作, 读者的不理解等等问题, 使图书馆员不再具有工作积极性, 不再追求成长和进步, 导致工作效率下降, 甚至同事之间的关系恶化。馆员士气低落, 出现早退迟到、缺勤离岗的现象, 严重地影响到了图书馆员的职业发展。另外, 一个图书馆员出现了职业倦怠现象, 也会诱发其他馆员产生职业倦怠, 从而极大地影响到了图书馆队伍的稳定, 影响了图书馆服务工作的质量。而图书馆员由于受到职业倦怠的影响, 导致馆员产生一种淡漠、消极、反常的情绪, 对读者的服务态度缺乏热情、态度冷漠, 不能及时地满足读者的需求, 甚至会出现更加恶劣的态度, 降低了图书馆员的服务质量, 影响读者对图书馆的认识, 给读者造成了很大的身心伤害。

4 职业倦怠的预防

4.1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心病还须心药医”。

宋代的苏洵说过:“将之道当先治心”。因此, 缓解图书馆员职业压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心理调适。对于馆员的职业精神问题, 采取心理启发诱导的方法, 帮助图书馆员积极地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对于馆员的职业心理健康问题, 要帮助馆员消除心理障碍, 促进人际之间的交流沟通, 保持良好心态, 才能使馆员的职业精神得到弘扬, 从而提高馆员的职业心理健康水平。

4.2 人心理内容的一部分就是自我意识。

图书馆流通馆员要学会自我调适, 客观对待和认识自己的工作, 才能有效地解除自己的工作压力, 正确对待自己的生活挫折, 认清自己内心冲突所带来的困扰。认识自我就是一种对自己的兴趣、个性、工作能力、优缺点及所担任角色的认识, 只有充分地认识自我, 才能注意扬长避短、克服不足, 充分发挥流通馆员的能力水平。另外, 图书馆员要有清醒的头脑, 要具有改变个人不合理的认知与理念在很多情况中, 图书馆员要善于根据现实环境, 从不同的角度学会转换视觉, 统一现实或者情景, 消除消极情绪, 避免陷入心理障碍中。确定合理的信念, 积极地发现工作中的乐趣, 为自己营造一个舒适、和谐的心理环境。在工作中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学会合理地思维、认知, 做到心态平和。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环境,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减轻精神压力, 保持心理平衡。

4.3 图书馆员要认清自己工作的重要作用与地位, 努力实现个人价值。

认清自己肩负的责任, 通过对读者需求的满足来实现个人价值, 发自内心地对自己从事的工作乐而为之, 不断地创新自己的服务方式和服务理念。其次, 馆员还要在困难与挫折面前不气馁, 迎着困难前进, 不怕苦不怕累才能热爱这项事业, 从中得到满足, 享受成就感。另外, 图书馆领导要正确认识馆员心情郁闷、情绪低落、不思进取的工作状况, 采用积极的态度, 褒奖和激励馆员工作, 不能视而不见、见而不扬。

4.4 不断提升图书馆员的满意度是图书馆管理的目的。

因此, 要“以人为本”, 建立评估和激励竞争机制, 切实贯彻“人本管理”的思想, 做到做到能者上、庸者让、劣者撤, 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对图书馆员要定岗、定编、定责, 采用平等竞争、按需设岗、择优聘任、合同管理的管理方法;尊重馆员的人格、劳动、知识, 建立建全规章制度, 充分反映图书馆领导和馆员的双重意志;对工作干得好的馆员、工作积极的馆员, 要采取待遇倾斜激励、民主管理, 使广大馆员真正参与到图书馆管理活动中来。

参考文献

[1]杨秀玉, 孙启林.教师的角色冲突与职业倦怠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 2004 (9) .

[2]袁红军缓解馆员职业压力之我见[J].山东图书馆季刊, 2005 (2) .

高校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现象及应对 篇8

职业倦怠的概念,最早由Freudenberger于1974年提出,他认为职业倦怠是一种最容易在助人行业中出现的情绪性耗竭的症状。后来Maslach等人把对工作上长期的情绪及人际应激源做出反应而产生的心理综合症称为职业倦怠。一般意义上,职业倦怠是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个体在长期压力体验下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研究表明,职业倦怠得三个主要特征:

1)情绪衰竭个人情绪感情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

2)去个性化,个体出现消极、否定或者麻木不仁的态度。

3)低个人成就感,个体评价自我意义与价值的倾向降低。

2 高校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的具体表现

早期的职业倦怠研究,主要对象是教师和医护人员。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研究的深入拓展,职业倦怠基本可见于各个行业。高校图书馆员的工作属于服务性质,比较容易存在职业倦怠现象,其职业倦怠的具体表现有:

1)身心疲惫。

2)情绪低落,消极怠工。

3)缺乏成就感、价值感。

3 高校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的危害

1)对图书馆整体工作的危害。新技术环境下的图书馆工作,更快的工作节奏,更新的专业知识,对于网络、计算机和先进技术的掌握运用,都对图书馆员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馆工作效率如何,服务质量如何,最终要体现在每一个馆员身上。图书馆员长期处于职业倦怠的状态中,即使图书馆装修再豪华,设备再先进,资源再丰富,也无法保障和提高服务质量。

2)对图书馆员个体的危害。个人如果长期存在焦虑、紧张、烦躁、倦怠等不良情绪中,身心将处于亚健康状态,甚至很可能出现严重的生理、心理疾病。将不良情绪带到工作中,必然影响工作效率、状态,最终影响到馆员的晋升和经济收入。将不良情绪带到生活中,也会影响生活质量,严重的甚至影响家庭和睦。

4 高校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的成因

1)工作压力大。与大众对图书馆工作的误解相反,图书馆并不是“养老”部门,馆员也不是“闲人”。事实上不论在图书馆哪个部门,工作量都很大,并不轻松。以兰州大学图书馆部分部门为例,流通部每天接待读者2000余人,周末无休,周运行时间达80h以上;采编部年采编书目十几万册;信息技术部需要保障全馆计算机、网络、服务器等正常运行,维护主页,还要承担机构知识库、学者库、数字影像库等的开发建设工作;高强度的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

2)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的影响。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对图书馆员的健康状态也存在一些不利影响。比如有的办公室、库室长时间通风不畅或不见阳光,又如计算机、检索机、读报机、服务器等设备造成的辐射和噪声污染,再如为数众多的读者其自身的健康状况,都可以直接影响图书馆员的身心健康。

3)工作性质的影响。图书馆工作单调、繁琐、乏味,保障服务性工作本身又无亮点可言,长年累月默默无闻地工作却体现不出成绩,辛苦劳动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致使图书馆员缺乏成就感、价值感。

4)专业知识不足又缺乏学习提高的机会。高校图书馆员中,具有图书情报学专业背景的人为数不多。他们对图书馆管理和相关工作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又没有机会学习提高,常常在工作中事倍功半,久而久之产生倦怠情绪。

5)社交障碍。图书馆工作属于服务性工作,人际交流必不可少。但有的馆员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流,工作中与同事之间或与服务对象之间偶有矛盾他们往往不愿当面沟通,而选择藏在心里,累积以久便产生厌恶、烦躁情绪。

6)管理层的轻视。图书馆和图书馆员在高校内长久以来不被重视。不知何时起,人们开始以科研项目、经费、论文、排名来衡量一所大学的价值,而不是学生培养质量、学校服务水平等软指标。在这种“物质”观念的影响下,高校管理者们更看重的是“效益”、是“实惠”。谁能给学校带来大项目,引来大资金,谁就为学校做了更多贡献,谁就能在利益分配的时候获得更大的“蛋糕”。

于是自然而然的,津贴分配时教师最多,行政管理干部次之,图书馆员们落在最后;职称评聘时,分配给图书馆员的名额也最少。

在如此环境背景下,图书馆员们怎能不倦怠?

7)制度的缺失、失效或执行不力。规范管理,制度先行。很多高校图书馆存在制度缺失、失效或执行不力的情况,这也是高校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的诱因之一。

举例来说,很多高校图书馆至今仍未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部分已有制度的,也大都流于形式。有的考核是每人一张表,各自打分,部门主任一人核算统计,“优秀”就评出来了;有的考核是开会评议,结果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先不说考核方式的简单粗糙,也不论考核结果是否真实有效,最糟的是考核结束后,没有激励措施。考核和激励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没有激励的考核有什么意义?不奖“优”不惩“劣”,要考核何用?如此考核最终必然导向的结果就是“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平均主义大锅饭”,必然严重打击馆员的工作积极性,滋生倦怠。

5 应对高校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的措施

5.1 自我调节

1)树立正确的理念。图书馆员应该正确地看待自己的职业,积极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工作没有高低,人没有贵贱,所不同的只是分工不同而已。只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工作,在任何岗位上都能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2)积极学习,努力提高。信息技术时代,图书馆的功能已经不局限于单一的传统业务,在融合了数字化资源和计算机网络之后,图书馆的功能得到了极大的延伸和拓展,不仅要收集、整理、传承知识,还要创造知识。

图书馆功能的转变、新业务、新技术、新设备、新一代的读者都对馆员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馆员要同时具备多种职业素养和技能,成为复合型人才,应掌握的业务知识和技能包括图书情报、信息搜索、信息数字加工处理、计算机和网络应用等。馆员应通过各种途径自觉学习先进的知识,掌握先进的技术手段,要创造出新理念、新思路、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提高工作能力。馆员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提高业务素养和工作能力,才能使工作得心应手,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消除职业倦怠的影响。

3)积极参与集体活动。馆员应当积极参与各类集体活动,保持正常的社会交往,与同事之间可以消除误会,齐心协力做好工作;与服务对象之间可以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提升服务质量。

4)培养积极健康的兴趣爱好。馆员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培养积极向上的兴趣爱好,运动健身、书法、摄影、旅游、乐器演奏都是很好的选择。好的兴趣爱好,可以有助于保持身心健康,远离不良情绪。

5.2 优化管理机制

1)强化岗位培训和学习。图书馆应根据各部门岗位分工的具体要求,对员工就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安排培训;还应支持鼓励馆员参加相关的学术会议、研讨班;以期提高馆员的业务知识,服务态度和专业技能。

2)坚持轮岗制度。长时间从事同一项工作,很容易滋生倦怠情绪。图书馆应坚持轮岗制度,鼓励部门间人员流动,这样对于馆员个人而言,既可以在轮岗的过程中熟悉掌握全馆的各项业务流程,又可以对工作常常保持新鲜感;对馆内各部门来说,轮岗为组织注入了新鲜血液,可以保持活力,提升效率,有效预防职业倦怠。

3)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并着力落实。高校图书馆必须要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不仅要有制度,而且要严格落实执行。对于真正优秀的馆员,给予物质奖励会起到更好的示范效益,激励馆员学优秀、做优秀,营造争先向上的工作氛围,提升全馆的服务质量;对予绩差的馆员,也要给予实际的惩戒措施,以儆效尤。

4)完善薪酬分配和职称晋升制度。高校应承认图书馆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认可图书馆员的工作和付出,重视图书馆员的个人发展和利益,完善薪酬分配和职称晋升制度,让图书馆员们不再受冷落,给他们以希望,引导他们爱岗敬业,充分调动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开展工作。

6 结语

浅谈图书馆馆员职业倦怠现象 篇9

一、图书馆馆员职业倦怠情绪的产生

1. 职业社会地位低。

图书馆的工作长期以来被看作是技术含量不高, 每天就是借书、还书、上书及修补破损图书, 工作枯燥单调, 加之工作人员和读者之间有时会产生因借书、还书发生冲突争吵, 这些情况导致馆员出现情绪低落、焦虑、工作倦怠现象。

2. 缺乏良好的工作环境。

工作环境对人的工作积极性有着极大的影响。图书馆作为公共场所, 其气温、光线、噪音、通风情况、清洁状况以及工作设施等“工作环境”直接影响着馆员的情绪, 不好的环境, 会使馆员产生职业倦怠现象。

3. 工资收入较低。

不少馆员离开图书馆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他们认为工资收入偏低, 与自己预期的收入差别太大或与自己的贡献不成比例, 还有的不满意图书馆的分配方式, 干多干少一个样, 使得认真工作的馆员产生工作倦怠情绪。

二、图书馆馆员职业倦怠的表现及危害

馆员被职业倦怠侵袭, 产生倦怠的馆员在工作中常常抱怨, 身体、心理、行为也会出现一系列的变化。首先, 身体方面表现为:疲惫、恐惧、失眠、腰酸背痛等亚健康状态, 女性馆员还可能出现生理周期的紊乱。其次, 心理方面表现为:注意力不能集中、思维迟缓、缺乏自信、对自己的工作价值评价下降、经常感到拙败感等。行为方面表现为:情绪波动大、谩骂他人、经常因小事迁怒他人、经常与人发生争吵, 工作上也经常迟到早退, 无故旷工, 对工作被动应付, 不思进取, 不敢面对挑战, 对读者的态度也日趋冷淡, 漠不关心, 从而导致服务质量下降, 读者评价偏低。读者评价的降低又进一步加重了馆员的屈辱感和失落感, 使得馆员对工作进一步失去耐心和兴趣。在这种情况下, 工作又陷入服务下降、评价降低、服务再下降的恶性循环的怪圈之中。

倦怠现象不仅影响馆员身心健康, 更会因身体、情绪、行为等方面的不佳表现影响到馆员的工作状态, 使其对工作产生厌倦感, 业务不求进步, 不愿意深入研究专业知识, 面对职业技能的不断更新消极敷衍, 得过且过。倦怠的种种表现也危及自己和他人的关系, 破坏了良好的工作氛围, 降低了工作效率。

三、预防和缓解图书馆馆员职业倦怠现象的措施

1. 提高个人的自我解压能力。

第一, 转换角度, 多元思考。遇到挫折时, 不要一味的抱怨, 适度地进行自我安慰, 不要过度的否定自己, 要学会善待自己, 适应环境。第二, 经常学习, 不断提高业务能力。职业倦怠很多情况下是一种能力恐慌, 这就需要不断地给自己补充新的知识, 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以适应社会环境的压力。第三、敞开心扉, 换位思考。工作、生活、感情碰到困难要说出来, 否则容易持续陷入固定的思维模式, 一旦有了压力反而很难纾解。当一个人在工作中遇到挫折后, 可以找自己的亲人、朋友、信得过的人, 把自己的苦衷怨恨尽情倾诉出来, 向有经历或经验的人讨教, 找有关的同事谈心交流。不仅发泄了心中的郁闷, 还得到了别人的安慰和帮助。第四、适时运动, 减轻压力。体育运动可以转移和减轻原来的精神压力和消极情绪, 可以加速血液循环, 加深肺部呼吸, 让紧张的情绪得到放松。第五、迎接挑战, 积极面对。把工作难关当作挑战, 不要轻视自己, 要多自我鼓励, 不懂就请教他人, 寻求帮助, 唯有解决实际困难, 才不会累积压力。

2. 完善管理机制。

第一、建立并完善奖罚制度。结合实际, 建立并制定完善合理的奖罚制度, 采取灵活多样的奖惩措施, 以适应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奖惩结合, 对员工的工作成绩, 尽量给予及时的反馈, 管理者应多给予员工一些口头赞许和激励。激励不是简单的奖励, 在设计激励机制时, 不能只片面地考虑正面的奖励措施, 而轻视或不考虑约束和惩罚措施。在职称评定上, 制定合理的图书馆系列高、中、初的职称数量, 采用相同的指数比例和岗位升级年限, 切实保障馆员的权利。第二、创建激励创新机制。人本管理是有效克制职业倦怠的其本因素。图书馆的管理在于创造一种促进人不断学习和创新的组织氛围, 实行公平竞争, 择优上岗, 推行全员竞争上岗的科学用人竞争机制, 保证每一个馆员都有公平竞争的权利和机会。健全规章制度, 打破铁饭碗终身制, 强化激励机制, 激发馆员的危机感, 重新唤醒其工作热情, 大幅提升馆员的成就感。同时, 在人才培养中导入职业生涯管理理念, 达到馆员个人发展与图书馆发展的双赢局面。

3. 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图书馆员的职业倦怠 篇10

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工作者普遍存在的职业倦怠现象,直接影响到图书馆自身和高校整体教育教学的发展,同时也致使员工本人工作效率的低下。切实地关心他们的工作境遇和身心困境,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使其更加适合他们的职业发展,从制度和激励机制等方面着手保障和改善其工作环境,是我国高校图书馆新时期管理工作所面临的艰巨挑战,我们需要创建一个高效和人文的现代化图书馆环境。

1 职业倦怠的含义及危害

1.1 职业倦怠的含义

职业倦怠是由三个核心部分组成,它是是近三十年来在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职业倦怠又称“职业枯竭”,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1)个人成就感降低;在心理上对工作产生排拆感和厌倦感,在工作中体会不到成就感,不再付出努力,对自我存在的人生价值的评价下降,认为工作毫无意义。(2)人格解体;表现为对一切事物都看不顺眼,总是抱着挑剔的态度,对他人亳无爱心、工作疲沓、观念陈旧、不思进取,以麻木不仁的态度和情感去对待服务对象和自已身边的人,做事上表现出一种消极、否定、冷漠的态度。(3)情绪衰竭;对任何活动都不感兴趣,缺乏积极性,由个体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工作热情完全丧失。

1.2 高校图书馆工作者的职业倦怠现象表现及不良影响

职业倦怠是一种职业性伤害,已在相当程度上为馆员个体带来了生理及心理上的疾患。这种倦怠的情绪容给馆工作者本人、读者以至图书馆的发展都带来负面影响。同时,还会引起负面情感如工作不满、情绪压抑、无聊和缺乏动力等。高校图书馆工作者的职业倦怠现象表现:情绪低落、意志消沉,对任何图书馆工作中的事情无动于衷,感到厌倦,终日陷于压抑、苦闷,甚至怨恨和忧郁等情绪之中;工作疲沓,观点陈旧,不思进取,在工作面前打不起精神,被动应付,心理逆反,对图书馆的一切事物看不顺眼,总是抱着挑剔的态度;对领导者有抵触情绪,事事对着干,与同事们的关系紧张,工作中处于不和谐的状态,或性格上孤傲清高,自命不凡,自感怀才不遇,或深感前途暗淡,悲观失望,没有工作愉悦感。

2 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

梁启超在《敬业与乐业》一文中写道“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里不愿意做。不愿意做逃得了吗?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现如今,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人们在一定时间内需要完成更多的工作,梁先生所说的“天下第一等苦人”比起百年前又多了许多。一个人长期处于工作压力与情绪紧张之下,则易产生“职业倦怠”。职业倦怠的人对工作忧郁、烦恼,甚至恐惧,职业倦怠慢慢吞蚀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威胁着个人健康,降低工作效率。这些厌恶自己本业的人,也是工作单位中有害之人,他们可能将苦闷的情绪传开去,使其周围的一切都暗淡无光,死气沉沉。职业倦怠在我国的多个行业都有不同的存在,具体来说,造成我国高校图书馆员职业倦怠普遍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图书馆工作者职业特征、人事管理与馆员自身等方面的因素,高校图书馆行业中普遍出现的职业倦怠就是最好的例证。

2.1 图书馆工作职业特征的影响

2.1.1 工作环境差

近年来虽然高校图书馆工作的大环境有很大的改观,但距离达到要求的标准,还差一定的距离,工作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的情绪的好坏,那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们要尽快改善。如今,不完善的地方还包括以下几方面:夏天图书馆里闷热难耐灰尘等混合气味,令人难以忍受,风扇也吹不走由人体体味和书的霉味;冬天由于室内空间特别大,再加上供暖设备不够良好,也会使本来就很冷的冬天更加难熬,严重影响馆员的工作情绪,从而产生职业倦怠。

2.1.2 工作单一缺乏发展空间

图书馆的工作普遍单调、乏味,一些专业技术人员长期在简单的事务性操作中耗费时日,有些员工长年累月地呆在同一岗位,缺乏岗位轮换机制,导致学非所用,学业专长几近荒废,产生了对工作的极大厌倦心理,使他们对所从事的工作感到枯燥,前途无望,加剧了职业倦怠现象的发生。

2.1.3 工作强度大

图书馆的工作,虽然象采编部信息部等部门已经进行计算机自动化管理,但并非一般读者看起来那么简单,其实是脑体并用的工作,在日常工作中同时还得付出大量的体力劳动。久而久之,产生职业倦怠,工作态度变得消极,工作的热情就会大打拆扣。比如流通部,工作人员每天要面对学生的借还,把厚重的图书搬来搬去下架上架,当工作条件满足不了图书的增长时甚至还得把整个架上的图书进行倒架。

2.1.4 馆员的人际关系因素

随着读者服务的日益复杂化和多样化,馆员职业是角色模糊和角色冲突的一种典型情境,馆员所要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多重化,馆员扮演的角色介于馆外环境与馆内环境之间,既有认知方面的,也有情感方面的;既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馆员的新角色与原有角色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在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过程中,馆员扮演的角色介于社会角色和自然角色、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之间,如果馆员不能正确认识自身角色,角色模糊和角色冲突就会出现,这些角色在读者服务活动中常常错综复杂地交错在一起,心理矛盾加剧,最终导致职业倦怠。

2.2 人事管理体制的原因

图书馆自身的人事管理缺乏有效的竟争机制,没有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图书馆的管理也进行了改革,引入竟争机制和实现岗位聘用等措施。但由于是新生事物,其建立和完善尚需一个过程,在此期间也出现了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如在用人制度上,还不能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图书馆理想的工作岗位往往不是馆员通过努力学习,提高技术能力所能得到的,而是早已被一种社会关系所决定。高职低用,浪费人才的现象并非个别,这种不公平的现象,势必会挫伤一些馆员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从而使一些馆员对工作缺乏主动性,没有进取精神和敬业精神,从而产生职业倦怠。

2.3 馆员自身素质的原因

随着自动化管理系统和网络技术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以及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对图书馆馆员提出了更高更新的素质要求,以适应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的需要。而如今高校图书馆队伍的知识结构有相当一部分馆员的基本素质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无法适应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要求。面对科技的进步,图书馆馆员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在一定范围内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感。不能适应工作,就要面临下岗,而图书馆进修学习的机会很少,这就加深了他们的恐慌心理。因此,馆员自身素质的偏低与现代图书馆高素质要求的矛盾,给馆员带来更多的紧张、焦虑与不安,从而产生自暴自弃,不求上进的状态。最终导致职业倦怠。

3 缓解馆员职业倦怠的对策和建议

倦怠本身是一个多维度概念,其形成可能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的产生有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根源,也与馆员个体素质以及对图书馆工作的认识、理想和追求有关。图书馆员职业倦怠不仅仅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长期累积与发展的过程。要有效的控制和缓解图书馆员的职业倦怠,就需要从管理层面和图书馆员个体层面减少图书馆员工作的压力源,根据图书馆员专业发展阶段性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3.1 馆内管理层面调节

3.1.1 做好馆员的思想激励工作

内容包括图书馆工作者的价值观念、道德品德、行为准则,图书馆要重视和做好馆员的思想工作,必须做好以上几点。要使图书馆员树立“以人为本服务读者”的服务理念,爱岗敬业。对图书馆工作的责任感、荣誉感等方面,使每一个图书馆馆员都有自已的道德追求。焕发个人和图书馆的活力,增强感召力、凝聚力和吸引力,使图书馆内部形成团结、和谐、文明的氛围,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对每个馆员来说都是必要的。

3.1.2 创建和谐、宽松的工作氛围

馆员如果处在一个充满关怀、互相学习的和谐团体中,能重新振作精神,和谐、宽松的工作环境,有利于积极工作,有助于馆员在经受挫折后尽快地摆脱烦恼,同时也可以减少产生心理挫折的可能性,良好的心理氛围能够让人有一种安全感和归属感。

3.1.3 满足馆员的合理需求

待遇问题直接影响馆员的工作热情。长期以来高校在职称晋升、工资奖金、生活福利等问题,把图书馆作为教辅部门对待的问题,存在着和其它部门不一样的现象,致使高校图书馆人才流失问题相当严重。所以,目前恰当地满足图书馆员合理的需要是避免职业倦怠,提高图书馆员工作积极性的一项重要措施。对于现有人才也难以留住的现实问题,希望引起领导的高度重视,对这项问题及时解决。

3.2 个人调节层面

3.2.1 加强自身修养

它既关系到馆员的工作成就,也关系自身的健康,克制自己是一种最必要的能力。最折磨人心脏、消熬神经系统的事,就是不会正确地抑制每日每时的激动,不会掌握局面,要防止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的产生,图书馆员个人素质也是不可忽视的。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才能避免因工作力不从心的紧张情绪,更好地顺应当前的“知识经济”,从而对未来充满信心,有效地避免职业倦怠的产生。

3.2.2 学会疏导情绪

人的基本情况情绪包括快乐、喜爱、惊讶、厌恶、羞愧、愤怒、悲伤。图书馆员面对压力和挫折的不良情绪主要表现为容易激动、愤怒,常常压抑苦闷,情感减退等,这些不良情绪会影响到图书馆员的正常能力表现,影响人际关系,影响身体健康。而上述的负面作用会诱引图书馆员的心理走向职业倦怠。因此,图书馆员要学会在厌恶、愤怒、恐惧的不良情绪严重偏离正常水平时,采取有效手段进行缓解。如合理宣泄不良情绪,或用转移法、幽默法等进行疏导都是比较适合疏导情绪的好方法。

3.2.3 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饮食和休息是人的生活方式中最基础的内容,每一位图书馆员都应该关注这两个重要问题,充分认识到它们的重要性。营养学家和心理学家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发现,食物对人的心理状态尤其是情绪状态有较大的影响。要想控制不良情绪,除了要学会疏导情绪,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外,还要关于选择能够改善低落情绪的膳食,让食物帮助自己打理不佳情绪,缓解倦怠感。

综上所述,我认为图书馆员工的职业倦怠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对整个图书馆行业进行全面反思,它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综合反应,需要帮助馆员树立自信,才能逐渐改变图书馆工作者的职业倦怠现状,只有这样,才可以满足从业者的基本工作条件需求和心理需求,提高馆员的自身素质。

摘要:本文通过对职业倦怠的认知,提出了解决高校馆员职业倦怠的一些对策。阐述了馆员职业倦怠的危害性,分析了高校馆员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职业倦怠,图书馆工作特征

参考文献

[1]吴涛.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的归因及其对策[J].图书馆学研究,2004(8).

[2]黄志良.高校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现象及管理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09(1).

如何克服教师的职业倦怠 篇11

一、把脉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

为何我激情不再?心理医生汪华认为,对工作或职业形式产生疲倦,其实是一种正常的现象。由于工作到一定程度,程式化的默契本身很容易在人类“求新求异”的本能心理需求中被厌倦和抛弃。

人们常说婚姻有“七年之痒”。而不少教师也对工作也发出“七年之痒”的感慨,刚刚踏出校门的激情满怀不知从哪一天起消失在城市的高楼里、马路上,工作的环节既没有新鲜感也没有挑战性,新分配来的大学生取代自己成为学校培养和考查的焦点,而学生却是一届比一届让人生气,于是工作越来越像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此时,该怎么办呢?出现症状的人不必因此而背上心理负担,关键在于如何找到痒症的来源并积极去预防和治疗它。在产生教师职业倦怠症“患者”中探访,发现出现职业之“痒”的原因五花八门,

总体归纳大致如下几方面:

1.社会期望过高

教师的职业是神圣和伟大的,然而在当今社会里,价值取向多元化,家长、学生及社会各界对教师的期望也日渐分歧,因而无形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压力。我校学生家长很大一部分是先富起来的农民、个体户、下岗职工、打工者,他们迫切希望孩子成龙成凤,以获得社会认可或者子女将来能谋到一份好工作。所以,我校90%的教师感到“当教师越来越不容易,压力很大”。

个人期望值太高,当一个人的梦想放到现实中反差太大,或者根本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回事,只好失望。

2.舆论压力较大

社会一面赞誉教师的“红烛精神”、“春蚕精神”,一面又要求教师“恪守师道”,若有半点闪失,便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家长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到教师身上,动辄指责教师,有的甚至上访、上诉。教师在一些人的眼里成了嗤之以鼻的嘲讽对象,成了任人宰割的代名词。在这种情形下,教师被放逐于尴尬的境地,忍受着多方面的烦扰。

3.经济收入偏低

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使得教师的经济地位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同其他吃财政饭的行业相比,教师的收入仍然是偏低的,尤其是中小学教师。持续的物价上涨,使生活在城镇的小学教师入不敷出。而城镇生活灯红酒绿,物欲横流,相比之下,低微的经济收入使一些教师对自己的社会地位产生焦虑,心理失衡,有的感到心力交瘁,有的则心绪不宁。

4.工作强度过大

城镇学校大多是高班额,高班额带来上课管理的高强度,刚开学老师们就哑了嗓子,特别是任教低年级的教师终年声音嘶哑。高班额随之带来每天批改作业量大,辅导学生作业时间多。教师扮演多重角色:为了学生安全,教师要带班开餐,扮演“食堂协管员”;学校中心活动多,教师要组织每天的晨检,督促每天的卫生,扮演“校园清道夫”——还有带班放学,应付各级领导的检查、评比等等,都让教师心理不堪重负。

能力有限,压力太大。就好比一个人老是跳着才能拿到东西,那么他很容易就会劳累。

5.评价标准偏颇

国家推行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而上级主管部门考查我们教师的方式依然是考试,想要学生取得好成绩,就要进行应试教育。所以,我们城镇学校仍同大多数学校一样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考核教师的重要依据。至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健康人格的培养等则很难进入评估体系。单调的评价标准造成教师间的不良竞争,影响了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在教学评价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标准的评价体系占大部分比重,教师自身的发展程度评定只占很小一部分。这种独立于主体之外的外部评价方式,不同程度湮没了教师职业自主性,使教师合理的个性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所从事的职业的倦怠。

缺乏工作自主、人际关系疏离、强烈认为组织待遇不公或是和学校的教育理念不和,都会变相引发职业倦怠症。

很多教师对于职业倦怠症往往故意视而不见,以为像感冒一样能不药而愈。事实上,不找出真正原因,往往会让自己愈来愈不快乐,严重的话也许会陷入难以自拔的忧郁症中。

二、如何克服教师职业倦怠

(一)正确分析,自我调节。

在学校教育情境下,教师通过有效的心理训练,找到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技能,学会应对压力,学会调控自身的心理状态,以保持心理健康,促进心理成长,达到防止职业倦怠之目的。

1.不妨来点阿Q精神胜利法。例如,在你三令五申的情况下,有个学生又违反纪律被学校领导抓住了,这本是件令人恼火的事情,有时甚至产生“这个班主任不干了,随他们去吧”的念头。可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用“阿Q精神胜利法”想一想:正是由于孩子们自制力差才需要我们去教育啊,学生违反了纪律说明我们的工作还不到位。这样一想,就把产生倦怠情绪的消极因素转化成了产生工作积极性的积极因素。

2.不要太在意领导。做事要有自己的原则,不要老是看领导的脸色行事,在工作中只要你自己觉得我干得不错就行了,不要老是认为如果哪个方面工作完成得不漂亮,领导会怎么来看待我,对我会有怎么样的评价等。越这样想,工作就越没有劲,老是觉得领导对自己不公。把领导抛开不管,或把他们当一般的同事来看待,就不会有这样的想法了。其实,在很多情况下,领导也未必就那样去想,只是你自己多虑了。

3.找个清净的地方静养一下。在喧嚣的尘世中,若遇到不顺心的事便会看到什么都不顺眼,干着什么都不顺心。在这样的环境下极易产生倦怠情绪,这时就需要找个清净的地方静静地呆上一段时间,等这种烦躁的情绪平静下来,新的一天又重新开始了。

4.找家人和知己多交流一下。当心中有了疙瘩后就会以消极的态度来应付工作,从而产生倦怠症,它闷在心中越久,产生的消极作用就越大。这时就需要与家人或知己交流一下,发泄出心中的郁闷,让他们安慰一下自己,你就会重新找到工作中的乐趣。

5.找出原因所在。工作中出现了倦怠情绪,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需要静下心来认真地反思一下,找出其原因所在,然后对症下药,寻求解决的办法。

(二)在读书中充实自己,在科研中激励自己

1.在读书中充实自己。“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的过程实际就是自我培训、自我完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人格得到升华,性情得到陶冶,能力得到提升。通过与名人对话,了解自身的差距,从而激发自己向上发展的动力。通过品读美文,多沾书气,多闻书香,成为与书为友的“书虫”。通过与思想家、哲学家辨认,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只有通过读书,我们才能做到物我两忘,才能忘却工作中的种种不快,才能愉悦身心,积极向上。这样通过读书,让我们的教师远离功利主义的温床,做一名真正的知识分子;通过读书,使教师有了“文气”,“底气”,“静气”。

2.在科研中激励自己。教学科研是激励教师自我发展的永不衰竭的动力源泉。教育科研不仅仅是口号,关键是要落实到行动上。这就要求我们多读多写,还要会读会写。这一过程是水到渠成的过程,是“慢功”,更是“内功”。它要求我们平时不断地积累、不断地感悟、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操练,将枯燥化解为充实,将单调化解为快乐。

(三)多给自己一点爱

1.教研上,给自己一点期待。倦怠是由于工作的被动,缺乏新鲜感、成就感。尽管上级要求很严,管得很死,可每堂课都得自己上,每项工作都得自己做,这就不妨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一些探索和创新。自己完全可以有一个或大或小的研究课题或方向,使自己有个期待,有个理想。人,最可怕的是看不到希望,不能有所期待。若能有些成就,如论文发表、成果显著,就会觉得有意义了。

2.生活上,给自己一点色彩。教师的工作循环往复,单调贫乏,容易使人倦怠。其实,完全可以使自己的生活多些色彩,如有个读书计划、写作计划、短程旅游打算、与同事和亲戚安排个野餐或钓鱼活动等等,都会使生活有些味道。

3.精神上,给自己一点忍耐。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不如意时,不能爆发。在自己即将“火山爆发”时,提醒自己:忍耐,再忍耐。忍耐是一种风范、一种胸怀,忍一时,峰回路转;耐一刻,天高海阔。说不定就在忍耐中会出现那“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妙境界。给自己一点爱,这是一种生活技巧、一种人生智慧。当别人不能给予自己关爱时,就自己给自己一点爱。

每个人都曾倦怠过,有段时间我觉得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颇高,周围教师中差不多无人能比了?该得的奖都拿过、又被评为“准”名师,失去了追求的目标和希望。那时,感觉天天都在机械重复,完成日常事务后,就是聊天、看电视和玩,寻找消遣,直至有一天在媒体上读到孙维刚老师的事迹后,被他的成就深深触动,他的七个月教学胜过别人的三年教学成绩让我一下子惊醒。山外有山楼外楼,在孙维刚面前顿觉自己“渺小”,从此,我又有了追求:我要成为一名高效教学能手。

后来,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和效率,我不断学习和实践,每一个小进步都会由衷地产生成就感和幸福感。想多了,自然有成绩,有了成绩自然就想写下来,写多了就成了一个写手。文章的多发又进一步地促进我向更高层次攀登。

一直以来,我为此努力,为此奋斗,不知疲倦,不敢懈怠,相信小成功的累积便是大成功。在探讨“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过程中,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尽管教师人群因为其工作性质的原因容易导致职业倦怠,但是我们也看到,仍有大量活跃于一线的教师从教育事业中获得了巨大的心理满足和成就需要。

另外,这些教师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心态积极。因为心态积极,所以总能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因为心态积极,所以总能战胜暂时的挫折和抑郁。

图书馆员的职业倦怠 篇12

第一, 图书馆员把所从事的职业, 仅仅当成谋生的手段, 生存的必需, 对于所从事的工作不抱信心、没有兴趣, 没有基本的职业认同感, 对工作缺乏激情及服务意识, 特别是数字图书馆时代到来之际, 图书馆员对掌握数字技术的兴趣缺失, 对图书馆数字化感到迷茫, 责任感和职业荣誉感滑坡, 情绪悲观, 这在很大程度上促成馆员的职业倦怠。

第二, 图书馆工作被认为是人人都可以胜任的职业, 图书馆人不关注自身技能的提升, 也很少有人主动学习图书馆方面的知识, 不愿意钻研数字技术, 不敢迎接数字图书馆的挑战, 导致图书馆人工作懈怠消极被动。

第三, 由于图书馆在社会上的声望不高, 社会地位低下, 部分图书馆员对在图书工作感到没有出路, 在对于自身发展的设计与规划上, 图书馆员感到迷茫, 情绪悲观, 导致他们情感衰竭, 追求自身发展的动力不足, 这种发展上的短视行为与心态, 对于图书馆员的成长是十分有害的, 因此, 需要探究形成图书馆人职业倦怠的原因。

二、图书馆转型期图书馆人的职业倦怠的成因

第一, 长期以来, 由于图书馆人的职业权利问题几乎无人提及, 图书馆人逐渐形成了服务行业特有的从属心理, 图书馆人的职业活动得不到尊重, 致使图书馆人感到职业低下, 从而产生职业倦怠。

第二, 数字图书馆时代的到来, 对图书馆人技术的要求增高, 给图书馆工作人员带来了心理压力。

第三, 图书馆转型期, 图书馆人的知识结构、知识更新能力不能适应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致使馆员产生心理焦虑, 担心不能适应数字时代图书馆的发展, 在这种心理压力下, 也产生职业倦怠。

第四, 由于工作性质, 图书馆人在社会上和别人交流少, 同事之间来往也不多, 导致人际交流匮乏;有的图书馆人家庭负担重, 家庭关系处理不好, 这些都会增加图书馆人的情绪衰竭, 导致职业倦怠。

第五, 数字图书馆时代, 高速度的业务处理程序让工作变得程序化和简单化, 馆员无法体会到成就感和新鲜感, 导致对工作产生厌倦。

三、消除图书馆人职业倦怠的对策

第一, 要消除图书馆转型期馆员的职业倦怠, 就要创立良好的社会环境, 提高图书馆的社会地位, 提高图书馆员的待遇, 从而提高图书馆的职业声望, 继而消除他们的职业倦怠。

第二, 加强组织管理建设, 提高管理水平。科学的管理机制和预防机制, 能够有效地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预防和消除职业倦怠。要制定和完善内部管理机制, 建立合理的预防机制, 从图书馆员的职业生涯设计、职称评定等方面提高图书馆员的待遇, 提高图书馆员的社会声望, 加强科学管理水平, 预防、减轻和消除图书馆工作人员职业倦怠。

第三, 加强人员素质建设, 增强工作信心。要采取有效措施, 提高馆员的科学管理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能力和协调能力, 重新构建知识结构, 尽快融合到网络中去, 整合资源, 从而提高整体素质, 实行创新服务, 以适应现代图书馆的科学管理, 消除馆员的职业倦怠。

第四, 在工作过程中, 要对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 及时发现, 缓解工作人员的心理压力。馆员自身观念也要转变, 要通过学习不断提高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 保持愉悦的心理状态, 缓解心理压力, 消除职业倦怠。

图书馆转型期图书馆员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可以采取很多措施给与预防和解决。现在国家、政府对图书馆事业很重视, 图书馆事业有蓬勃发展的大好环境和机遇。热爱图书馆事业不能停留在口头上, 要体现在行动上。付之行动的最突出表现就是要消除职业倦怠, 遇到生活中的苦恼发发牢骚可以, 但对工作仍然要全力以赴, 图书馆职业清贫也依然要坚守, 必须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饱满的创新精神, 热情拥抱新技术, 掌握并运用新技术, 必须不断学习, 激发自身潜能, 力求掌握完善的专业理论, 应用技术及相关背景知识, 努力成为集各种技术于一身, 跨多学科和多领域的多样化尖端人才, 主动应对并积极推进从纸质书为主体向纸质与数字资源并重的全媒体数字图书馆时代的到来。

摘要:人类社会进入到了网络阅读时代, 很多人在网上进行阅读, 图书馆在这个全新的时代也有了自己的新面貌, 那就是进入了数字图书馆时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数字图书馆时代的到来, 使得图书馆消亡论、图书馆商业化论等文化思潮, 把传统的图书馆业推入到了自身难保的窘境, 在这种环境下, 不少图书馆人对自己的职业前途感到渺茫和无所适从, 突出的表现就是对图书馆人自身职业的倦怠。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职业倦怠,图书馆人

参考文献

[1]汤利光.论图书馆核心价值的确立[J].图书馆, 2009 (1) .

[2]王启.论高校图书馆流通工作管理与心理疏导[J].图书馆, 2009 (4) .

[3]吴建中.To be or not to be——关于图书馆发展的反思[J].河南图书馆学刊, 2009 (4) .

[4]肖群.执著的职业情怀与追求[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9 (9) .

[5]何义珠.基于职业倦怠干预的高校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建设[J].图书馆学刊, 2013 (2) .

上一篇:城乡优势互补下一篇:产权的若干法律问题